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博弈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博弈

相关日志

张海霞┃中美博弈的未来和青年一代的选择
张海霞 2020-11-2 11:29
【题记】 2020 年 10 月 15 日受北大研究生会的邀请给全校的研究生做了一次线上报告《中美博弈的未来和青年一代的选择》,会后,研究生会的同学根据讲座录音整理了文字经过我修订形成此文的文字,文中用图均是我的讲座课件。特别贴出来,希望对正在迷茫和困惑中的广大同学有所帮助。 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能够跟大家来做分享。今天 分享的 题目 —— 《中美博弈的未来和青年一代的选择》可以说非常大。今天 虽然 是我们北大研究生会 举办 的活动, 但我知道 当然不仅仅是我们北大研究生同学 们 在听, 欢迎大家! 一、 “ 博弈 ” 二字 最近博弈这个词 堪称 特别紧俏,前一段中美贸易战,美国对中国全方位开始征税、加税,很多 网络 文章、新闻报道 都逐渐将其称之为 中美的博弈。我感觉 现在 中国和美国确实在网络上 有 一场不可开交的 “ 战争 ” ,到今年大家 更加 觉得 事件在不断 升级。 新冠疫情以来,不仅是中美之间、 甚至于 中国和世界都 产生 了非常大的裂痕, 可以说 我们和世界的关系也处在博弈的过程中。 有同学会 开始 想: “ 真的是生不逢时啊,偏偏就让我赶上这个艰难的时代、面临 这么巨大的挑战 ! ” 其实不是你命苦,是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博弈 。 (一) 北大与世界博弈 就拿北大和世界的关系来说吧,带大家回顾一个有趣的历史事件。 1793 年第一个英国的使团访华,大使的名字叫 马嘎尔尼 , 他 从 大沽口 上岸来北京朝拜中国的大清皇帝(就是写了 2 万多首诗的乾隆皇帝)。那时候我们还是天朝大国。他到北京以后住在北大勺园 ( 当年叫弘雅园 , 专门用来接待来 觐见 皇帝 的 外地高官 ), 现在 勺园 北大 是 国际交流 中心、 留学生中心。马 嘎 尔尼和他的英国使团就住在这里跟中国的高官们 进行一场非常重要的博弈 —— 也是 一场中 国跟世界 之间 非常重要的博弈 —— 见了皇帝 跪 还是不 跪? 200 多年前 这个 问题是相当严肃的问题,谈了好几个月 仍然分歧 不断。终于在承德的热河行宫得到乾隆皇帝召见,但是见面时到底 发生了什么, 始终是两边各执一词 —— 英 方 说 他们 没有 行 跪拜大礼 而 是单膝跪 拜 ,但是 和珅写的 是跪拜大礼匍匐在地,所以这件事成为了一桩历史 悬 案。 所以大家要知道 中国和世界的博弈不是只 从 今天开始。 虽然当初 中国和世界的博弈 可能仅仅停留在跪 和不 跪 的问题,但之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从 1793 年到 1898 年,中国已经到了非要进行改革不可的时候,清王朝摇摇欲坠的时候,改革的是什么? 是 我们的学习方式,一批有识之士 开始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办了京师大学堂 —— 也就是 现在的 北京大学。 可以说,北大就是在 中国 和世界的交往博弈中诞生的、具有历史标志 性 的学堂,这就是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所以你是何其幸运来到了这所承载着中国历史和未来的学堂。 接着是 1919 年 5 月 4 号 —— 五四运动 , 为什么一定要讲五四运动? 因为这是北大和 世界博弈的 另一次历史呈现,在乱世之中为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进行殊死的抗争 。可以说一直到现在这样的博弈始终未曾间断。 由此可见, 博弈 一直以来就是世界的常态,大范围内的博弈和小范围的冲突,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所以 我们 也不用抱怨时代和命运,其实不是今天才有问题,而是世界从来都没有平静过,博弈 也 从来没有停止过。 所以大家也不用担心,今天跟其他时期是非常相似的,历史就是在博弈中螺旋上升的过程, 而 我们北大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缺席过任何一次大事件、也从来没有停下自己前进的步伐。 (二)理解博弈的 “ 宗 ” 虽然今天我们都很不喜欢特朗普的行为, 但是我要告诉你,其实这就是博弈的万变不离其宗的宗:当每个国家 都 想着自己要 更好 ,而不希望这个世界跟 自己 和平共享的时候,世界就不会平和, 只 会不停冲突。虽然冲突很不招人喜欢,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冲突 并非 永远 都 是坏的,往往是冲突促人奋进, 是 帮你找问题的, 从而使得你 变得更好。 中国 在每次重大的历史 冲突 中 都 表现得很好 ,北大 更是未曾 缺 席 历史事件, 保持着 真正 的 、为国家、为民族的心。 在每个 历史时期北大都留下了辉煌的一笔,所以在当下, 北大人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今天的北大人知道该怎么办,世界的未来才会变得更美好。 二、北大学子与世界 所以北大学生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看一位 北大的校友,当然相信没有人不认识他 —— 钟南山先生,现在全世界人民都认识他。不仅 是因为 他获得了共和国勋章,而是在疫情期间我们真的盼望听到钟南山先生说句话,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甚至整个世界都在盼望着他的一句话。我要告诉大家的是钟南山先生成长的故事。他每次在历史变化的时刻是怎么选的?是怎样 促使 他今天成为举国敬重的 国士 的。 钟南山在北大上学的时候也蛮有意思的,钟南山先生是特别活跃的人,体育又非常的好, 他 在北大医学部上学期间曾经参加全运会打破了全国记录。身体锻炼得非常好,人也非常活跃,毕业以后他也顺利留校了,成为了北大医学部放射科的助教。但是他留校以后 60 年到 71 年这 10 年间他在干什么?他上山下乡做农活,做校报的编辑,做锅炉工,他并没有干真正放射医学的的工作,有一年大概是在 70 年前后,他回家去看望他父亲,在广州特别有名的儿科专家,当时是非常时期,他的父亲也被批 为 反动学术权威,不能上手术台,不能治病了,给人家洗奶瓶儿。而这时候钟南山回家去探望他父亲的时候,跟他父亲有很经典的对话,父亲问他,南山你现在在北京干什么? 他 说前一阵做农活,这一阵做校报编辑,过两天可能又要我去烧锅炉去了,他爸一听说南山你今年多大了?他说 35 了,他爸爸马上叹了一口气,说南山你都 35 了,你啥也不会,真可怕。这句话真正救了钟南山,他发现不行,人这辈子真的是要靠自己的技术、自己的业务才能够真的有点贡献。 现在 这些事情都不符合他北大医学部的毕业生身份, 既 不是他擅长的,也不是他应该做的。 所以他痛下决心在 1971 年 9 月份调回到广州,到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来担任 住院医师, 大家知道刚刚毕业的医学部学生 才做 住院医师。钟南山那时候已经三十五六岁了,才开始做住院医师,但是这是他了不起的开始。因为尽管他人到中年,但是他知道他真的要去练习自己的技术活了,因为没有这个技术是不行的。 到 国家改革开放 的时候 ,钟南山先生又走出去,走到世界上去学习,回来以后他当然在业务上就更加 精专。 2003 年 SARS 爆发,全中国人民都非常的慌,钟南山先生说 过一句很著名的话: “ 你把病人都转给我,转到我这里,我来救。 ” 为什么他敢说这句话,因为他有过硬的的专业能力,这是他的底气。他知道病根在哪里,他知道病源是什么,大家 对 SARS 各说不一的时候, 钟南山先生敢说: “ 我担保这个病它不是那样的,它是什么样的病。 ” 这 一下扭转了乾坤,整个 SARS 的走向和治疗开始转变,开始有了真正的希望。 2020 年 1 月 17 号,新冠肆虐的时候,武汉当时病情其实已经非常严重,钟南山先生坐着高铁逆行 到 武汉, 进行 紧急会诊发现 “ 人 传人 ” , 有了钟南山这句话, 疫情 才真正进入了开始全面防控阶段。他这种强烈的职业精神 和专业能力 促成他两次力挽狂澜。 有人说他 敢医 敢言 ,为什么他敢?因为 他 具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同时 他 具有执著的职业精神,这就成就了他国士无双。 所以我说北大的同学应该好好学习你们的学长钟南山先生,一定要成为具有专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又红又专的人才 :专指的是你的专业能力也就是硬实力,红指的是你的职业精神也就是软实力,你一定要兼具软实力和硬实力, 在北大毕业以后,才能为国家、为这个世界真正做出贡献。 北大人的世界就很大,因为他们能够用过硬的能力为这个世界造福。 这里,我们 学习一下杰出的北医校友 —— 屠呦呦先生 ——2015 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以及 林毅夫先生。屠呦呦先生的青蒿素拯救了世界上无数人的生命,林毅夫先生是非常伟大的经济学家,他不仅仅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为我们的经济学、为我们的国家发展支了很多的招,同时 现在 第三世界的很多国家已经开始 运用 林毅夫先生的一些经济学方法。 所以我说北大人的世界可以很大 。 我们也来看两个例子,是在北大的留学生 —— 穆拉图 · 特肖梅, 曾 当选为埃塞俄比亚总统,他 运用 在北大学的这些专业知识去为他的国家服务,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 世界上的北大人真的好强 。 还有一个 —— 北大的黄金一代,这一张照片非常的有名, 2000 年入学的 6 个小孩,北大数学系的毕业生,现在 20 年过去这 6 个孩子全部成了世界一流大学数学的顶尖人才,其中有三位现在 是 MIT 数学系的正教授,他们用非凡的数学才华为世界解决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虽然 基础的数学 问题看起来 我们用不上,可是你哪知道明天他 不会 是改变这个世界真正的工具。 三、北大与世界一流大学 这些北大人 在全世界 范围内都是很 强 的 , 大家会说: “ 老师, 那 北大是世界一流大学了吧? ” 世界一流大学在北大隔壁,北大现在还不是世界一流大学。 ( 一)我理解的世界一流大学 我给大家讲个前两天在网上看到的笑话,说 ** 师范学院强于哈佛大学,内容是 “ 哈佛大学在世界上名气大于 ** 师范学院,但这是由于美帝国主义的媒体掌握着话语权,有意压制 ** 师范学院的结果,我们相信通过全体校友在网络上的宣传,我们一定可以让世界人民认识并喜欢 ** 师范学院 ” 。这是 ** 师范学院的政治理论学的的毕业论文。在毕业答辩时,在现场所有审核的老师竟然站起来起立鼓掌,甚至还流下了眼泪。当人没有自知之明的时候,真的是很可怕,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强于哈佛,而老师还站起来鼓掌。 所以当你问我北大是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时候,我真的不能回答 “ 是 ” 。真的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也举个例子:今年 10 月 12 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斯坦福大学教授保罗,正在睡梦中,结果他的门被梆梆梆敲响了,告诉他得了诺贝尔奖。而敲他门的人是谁呢?是他的老师,和他一起获奖的罗伯特先生。这真的是非常美妙的一件事,它也说明了什么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真正标志。一位学者获得诺贝尔奖,而来敲门 的邻居 是诺贝尔奖得主。当这种情况经常出现时,你想说自己不是世界一流大学,别人都不信。但如果你是刚才那样拿着毕业论文,自己的学生在那说是世界一流的话,这传到全世界都是笑话。 所以说你问我北大是不是世界一流大学,我觉得北大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距离,因为北大的老师还没有去敲他学生的门,说你得了诺贝尔奖,北大的学生也没有去敲他老师的门,说咱俩一起得奖了,这事还没发生,北大还远远不够。 ( 二) 北大怎样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北大怎么样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这真的就像登山一样,是接力赛,是非常漫长的过程。在这里我引用一段话 —— 本土化、规范化和国际化,这是北大真正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 这三个词不是我总结的,是林毅夫先生在 1995 年经济学研究 40 年的纪念文章里写的,他说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是研究经济学的方向。 在北大研究本土问题,用规范的方法写出来的成果就是为经济学添砖加瓦的知识,就是推动人类对社会经济现象,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现象认识的理论,就是前沿的理论,将来用到国际上就是国际化的的成果。 所以亲爱的同志们,要走上世界一流大学之路,开始一定是针对身边的问题研究的,用规范的、世界能够认可的科学方法形成相应的知识,再把它推广开去。在全世界能够获得更多的认同,也能够帮助更多人的时候,学校就国际化了,就真正在国际上得到认可了。大家想想林毅夫先生是不是走在这样的路上,虽然他还没有得诺奖,但我还是很看好他会得诺奖的。 刚才说的钟南山先生也是如此。 SARS 爆发的时候,新冠爆发的时候,他用规范的医学方法去研究,他的研究成功不光用来治疗中国人,全世界也因他的研究而受益,他的方法当然在世界上就会得到认可。屠呦呦先生也是如此。 真正走在学术道路上的人 是绝对 不会狭隘 的 ,他们都 是 把用科学规范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真正的知识惠及人类放在第一位 的 ,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所以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还在路上。 我用的这张照片是北大山鹰社在 2018 年 5 月 120 年校庆时登顶珠穆朗玛峰的照片,这象征着北大的决心,我们是一定能够登顶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 但是要看怎么才能登顶 “ 学术珠峰 ” ?我们还是来看看 林 毅夫先生说的话。他当年说 “ 我为什么得不了诺奖?因为如果你真的想拿诺贝尔奖的话,你必须教出四五十位可以进入那 1500 人名单的学生 ” 。 1500 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具备提名诺贝尔奖资格的人,这里边就包括北欧四国经济学院的正教授、已经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和国际上经济研究各个领域的领头学者,要教出最少四五十个这样的人,获得他们的同时提名才有希望进入最终的名单。 所以亲爱的同学们, 登顶世界一流大学,成为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是师生共创的过程。今天作为北大的学生也好,作为其他学校的学生也好,要知道你们不光跟着导师在做科研,而是和老师一起走在攀登世界一流大学的路上!师生是像接力棒一样的互相成就。 如果你的导师能够教出四五十个那样的学生,你正好是那四五十个学生之一,未来你可能就跟保罗和罗伯特一样在几十年后在 “ 学术珠峰 ” 上会心一笑。 四、人生道路与选择 所以学术与人生的道路就是这样 —— 每个人都要努力。你可能说,老师我也很想努力,但我现在感觉不是特别对,我到底适不适合走学术这条路呢?我以前觉得我挺适合,可能最近打击太大,实验都很不成功。接下来需要思考的是,人生的每一次十字路口到底应该怎么选?应该怎么走? (一)人生道路的选择 首先说一下选择问题。一个人到底适不适合走科研,或者将来适合走什么样的路,这是我前两周偶然的心得体会。 那天我开车回家,因为怕赶晚高峰所以 4 点多钟就从北大出来了。可到了万泉河转北五环那条路的时候就堵死了,我被挤在外道,怎么也转不过去。然后我就顺着 农大 那条路走到了北清路上。这条路其实我很少走,因为红绿灯比较多,所以一直不是我的优选。但我那天被逼无奈走到了这条路上,结果没想到这条路上特别顺,我内心一阵狂喜。正在高兴的时候,前面路口的红灯亮了,我就把车停下来。结果没想到这时候旁边的车一直按喇叭,我很生气地往那边一看:按什么喇叭! 结果那边正摇下车窗冲我喊话,我一看天啊,那不是我先生吗?他问我,你怎么走这条路?我说,你怎么又走这条路呢?天哪,转角遇到爱,这就是那种感觉。 我 正好在一条平时也不走的路上,他也很少走这条路,但两个人就那么巧地相遇了, 那 一时刻我真的内心满是爱和惊喜,非常开心。 这事告诉我:人生的选择其实哪条路都好,决定你成败的绝对不是选择。只要顺其自然去想,哪条路都可能转角遇到爱,哪条路的前方都会有很多的精彩在等待。 所以,不用纠结到底选得好不好,选得对不对。我们很多同学为了思考这个浪费了无数时间,但其实一点意义都没有。 你记着,你只要在恰当的时期去做了你想做的那件事就好了。先把你能做的学术做好,然后等你有机会选择的时候再选你喜欢的路。 (二)我的成长之路 借此,我给大家简单回顾一下我从学生到教授的选择和成长。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买本书 —— 《我在北大当教授》,这本书采访了几十个北大教授,其中有一篇也写了我如何从学生走到教授的路上(《人生就是拨开关》)。 我中学的时候学文科,学得非常好,作文写得很好,讲故事也讲得也不错。结果很不幸,大概高二的那个暑假,我跟我们学校很有名的理科学得很好的女同学吵了一架。吵完这一架, 我们就像 两个小孩子在那互相指着说: “ 文科的你有本事学理科 ” 。我就不服这口气了,我说我就 学 理科给你看, 然后 从文科班转到了理科班,学了理科,最后理科学得也还挺好。到我毕业的时候,也没觉得自己要去当教授,因为我觉得当教授其实并不是特别适合我,可是 20 年前机缘巧合进入北大当老师,现在我成了理工科的教授。 所以, 不用特别在意每一次的选择,应该在意的是后边的成长。对选择不要有太多的揪心,顺其自然。真正等到需要做选择的时候,再去做选择就好了。可一旦选了就不要有别的想法,直接往前走就好了,去找你的精彩。 五、成长的秘籍 (一)练好基本功 第一个秘籍,练好基本功。 任何工作切忌好高骛远,必须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培养好一点一滴的责任心。一 屋 不扫,则永远扫不了天下。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也是专门说学生问题的。如果学生一天到晚强调自己素质高、眼界高,他的成绩肯定烂得自己都不好意思提。 学生真正要好,他的实力就是他的学习、他的研究成绩。 如果他一天到晚强调素质、眼界,那他真正的基本功一定差得不行;如果男人一天到晚强调自己对女人多么多么好,他一定又没钱又没什么硬实力,所以只好靠虚的忽悠;如果女人总是说自己性格好,那你就不要对她的颜值和才华抱太大的希望了。 亲爱的同学们,你身边有很多虚的人,而我希望你今天认识到自己不想要再成为虚的人。 我们有些北大研究生的同学在本职工作该干的时候不好好干,一天到晚搞副业,写不出来一篇像样的论文,这就不行。你记着,作为研究生,这个阶段要把学术搞好,要把科研搞好,这些基本能力好,就是最重要的。 用硬实力来奠定你的人生的基石,用学校学到的这些知识来成就未来的人生。 亲爱的同学们,这些事一定不要搞错。硬实力、专业能力就是你人生的基石, 读研究生的时候不用扯那些虚的 ,只要把你的硬实力搞好,扎扎实实地把你的基本功练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二)要真努力 ,而不是假装很努力 第二个秘籍,这个世界上没有奇迹,只有自己是不是 “ 真努力 ” 。我最喜欢的运动员就是 C 罗,虽说最开始的时候大家没谁看好,觉得也就是一花花公子,结果到现在将近 20 年过去了, C 罗依然还是球场上跳的最高、进球最多的,为什么呢?因为 C 罗是真努力,他真的是付出很多,每天都训练,严格自律。所以亲爱的同学们,这就是真努力。 你真要问问自己,你是不是真努力? 我一向也觉得我很努力的,可是有一天我被孩子问了 一个 问题:妈,你能不能再努力一点? 其实我这个人非常的拼,每天工作的时间非常长,然后我在家的时间也不太多,但是我小孩那一年要准备高考了,我就尽可能晚上能够回到家见见他,或者就不要总是在出差,那一天是正好我连续出门几天才回家,我本来以为他满心欢喜要说妈你终于回来了,结果没想到他说,妈你能不能再努力一点?我说你什么意思? 你妈已经很努力了,你还希望你妈怎么努力。他说妈你还不够努力,我刚听了讲座,是北大物理学院天文系的夏令营,人家老师跟我们讲了好多,关键是人家每周工作 125 小时。 这怎么可能一周 125 小时,一天就是要十七八个小时。我说这不可能,他说人家就是一天工作这么久,这个老师叫何子山 —— 北大天文系科维理研究中心主任 —— 特别了不起的物理学家。他大概十五六岁上的哈佛,在哈佛的时候他不知道 想 学什么专业,到大二还是大三的时候听了一场讲座, 是 天文学家来讲 的 ,他分分钟就发现这是他一辈子的真爱,就转去学天文,然后他很快就拿了天文学的博士学位。前两年的全球探索奖里边,何子山先生是团队成员之一,这是特别了不起的研究。他是这么说的: “ 从我热爱上天文开始,我每周工作 125 小时,我喜欢不间断的工作。 ” 亲爱的同学们,这就是我要问你们的,今天努力了没有? 你有没有算算你这一周别说 100 个小时了,你有没有 70 个小时努力工作的时间?真的要问自己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很努力了? 这非常重要,也许你还在说我真的是有拖延症、有焦虑症,但我告诉你,这都治得了,只要你开始真的努力,这些都能够治,因为你开始努力坐在那就开始去做实验、开始去写论文、开始去看书,你还拖延什么,你还焦虑什么,没时间焦虑了,工作不用拖延都完成了。所以你知道吗? 用你的努力去治疗这些你还在困扰中的烦恼,是非常重要的一件 事。 (三)见贤思齐、虚心学习 第三条也很简单,就是努力向高人请教、虚心向同伴学习。这个其实是我在 2017 年 8 月 8 日去珠峰那一天的感受,我们那天从西藏开车去珠峰大本营,其实在前面路上开得非常的辛苦,可是突然到了垭口,一转眼看过去珠峰七姐妹全部在眼前,真的像看到神山一样,那种心情特别的激动,这一眼望去就是世界上最高的七座高峰,那时候真的觉得心潮无比的澎湃,再一看,发现我自己就站在 6000 米的高峰,你要知道那时候你人生真的是开始有了特别的感受。 只有你站到相对高的高度的时候,才能够更好的去欣赏更高的高峰 。 所以当你周围的人海拔都在变高的时候,你也才在自然的提升,你才有可能去看到最高的海拔。 所以你一定要努力向高人学习,努力向你周围的同伴学习,让自己不断高上去,不断地前进。所以我说在大学其实不管读研究生还是读本科,不管是在哪个学校,都非常好,你记着这个阶段都是你在建立你的人生海拔的时候,这时候你周围的小伙伴们,你一定要跟那些非常好的高人为伍,提升自己人生海拔的高度,你一定不要去嫉妒你周围的小伙伴,如果他特别厉害,你嫉妒他,你想想你是不是海拔就降低了?你看到更厉害的人去向更厉害的人学习,你的海拔是不是就在上升呢?这样的上升将来会带来非常大的收益和回报,而不知不觉中你的人生就到了另外一个层次。比如说有个很有名的电影,叫《中国合伙人》,演的就是俞敏洪在北大校园里发生的故事,俞敏洪和他的两个伙伴,也不知道是不是一个系的,结交成了朋友。所以要知道这就是你上大学应该结交的好伙伴。 今天在你身边的伙伴,特别是那些厉害的,你一定要积极向他学习,积极向他靠拢。那些好的教授,那些非常有名的教授,有机会的话你一定要努力去接近他,要知道这就是你提高自己人生海拔的非常重要的途径。你要去看他在干什么,他在做什么,他怎么做,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你要去学习,你要不停地去学习,不停往那个方向走,而不是变成满肚子冒酸水。很多同学的问题出在这儿,不去看人家好的为什么好,而是满肚子冒酸水,其实这一点用都没有,知道吗?只会往下拉自己的海拔,所以你一定要努力成为那不断向上的人。 刚才说了不断向上跟高人为伍,提高自己人生的海拔,同时也就治愈了自己很多的病。很多人为什么抑郁了?因为周围的伙伴太好了,太优秀了,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对不对?向他学习,对不对?然后学他的努力,学他的奋进,学他的各种各样好的东西,你不也就变好了吗?对不对?所以学他的努力去解决你的焦虑,去解决你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你的人际关系也就变好了,你周围那个特别优秀的同学,你们也就马上成为好朋友,这时候你的问题是不是就没有了?所以很多的人现在的心理问题是出在这个上面, 应该把 自己内心里翻滚的嫉妒酸液,立马转换成一瓶葡萄糖给自己打上,转换成自己的能量向前进,这是非常重要的。 (四)注重 团队合作 第四个秘籍,要记得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刚才说了俞敏洪同志在北大的时候结交了一群小伙伴,后来独立创业,创业了以后其实走得蛮艰辛的,可是后来他把之前很牛的两个伙伴动员回来跟他一起以后,把事业做得越来越大了,一群人走得很远了,当然我们球队里边是不是都是这种非常好的例子,我下面要跟你讲的非常的现实,这个角度就是一群人可以治愈你很多病的现实的例子。 举个例子, 这个人叫霍华德,如果是喜欢 NBA 的,这两天一定都在看他的故事刷屏,为什么?因为湖人队前天刚得了 NBA 的总冠军,当然最牛的人 还 是勒布朗了, 他 带队九进总决赛 并且 这一次又拿到了冠军,在三个不同的球队拿到了 4 枚总冠军的戒指,但是为什么今天我不说勒布朗说霍华德,因为勒布朗跟 C 罗 一样 ,一直是人生楷模,努力的典范。霍华德是另外 一种 人,霍华德就是人走得很快,但是他到现在才意识到 一个人走得快是不行的, 一群人 才能 走得 更 远 ,霍华德当年是很牛 的 , 2004 年 2005 年跟勒布朗 齐 名,那 时 也是联盟的第一后卫,非常的厉害,各方面也都很强,可是他性格很独,他到哪个球队 都 唯我独尊,他转到湖人队的时候,跟科比做队友,两个人就闹得不可开交,后来 科比 因为这事都退役了,当然霍华德也因为这事就转会到其他球队,结果因为他的性格在其他球队 也 混得不太好,结果 实力这么 强的人,却并没有走得很远,而是最后沦落到了在各个球队流浪打 球的地步 ,拿不到很高的合同,而且 也没有很好的状态 。 可是去年的时候,因为勒布朗已经到了湖人队,霍华德在面临无球可打的时候,突然想了一下,我一定要加盟湖人,哪怕不给我钱,最低的底薪,不稳定的收入都可以,我一定要跟勒布朗抱团,我一定要向他学,我希望能够更进一步。所以他就又加入了湖人,原来几千万年薪到现在几百万都没有,并且原来是绝对的主力,而现在是作为连上场都上不了的替补队员,在湖人的这一年彻底洗心革命,不管让不让上场打球,他都是努力得坐在球场边上给他所有的队友们加油。结果就是立地成佛,彻底改变了。霍华德今年在球场上终于拿下了总冠军,当时他抱着总冠军的奖杯大哭,他说每个人都可以有梦想,你只要坚持去努力,你总会实现它。 其实你要知道你只有跟一群很好的合作伙伴在一起合作,你才能够实现更大的梦想。 而且霍华德所有的病包括他的嫉妒、他的抑郁到现在都没有了,他成了典范。 今天 NBA 有很多人向他学,因为很多老将,那些曾经和他一样很唯我独尊很自大的,很不想去跟别人团结的那些球星们,现在都想像霍华德一样说我要底薪,我来加盟湖人好不好?所以大家要知道一群人真的可以走得更远,当你放下你自己,你开始跟一群人合作的时候,你的这些嫉妒的病,抑郁的症,你的其他的这些毛病几乎都治了,因为他真的可以帮你实现更大的梦想,走向更好的未来,所以 记得一定要合群,一定要开始跟你周围的人合作 ,开始去做各种各样你能够做好的帮助别人,帮助自己的事情,这是最重要的。 (五)人生向前,永不止步 第五个秘籍很重要,持续奋斗,创造价值,永不止步。 大家看 任正非 —— 华为的老大,那是全世界都盯着的人物,对我们来说当然是科技企业的领军人物。 70 岁的 任正非每天工作时间还比你长, 他 从大概 40 多岁创业以后一直到现在,真的是持续奋斗,创造价值,永不止步,这是非常经典的代表。 然后是 稻盛和夫,我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对这个人也非常的熟悉,但这个人那真是更是经营之神,为什么?世界 500 强,任正非的企业在其中之一,但是稻盛和夫有三家企业,他创办的京瓷,那是第一家,入选过这个世界 500 强的企业,他创办第二家也入选了福布斯 500 强,结果他七八十岁退休了,出家当了和尚,然后准备退出经营,后来日航破产亏损上万亿,找不到人来经营,结果最后说只有稻盛和夫能救我们,结果又去求稻盛和夫出山。 80 多岁稻盛和夫出山担任日航 这艘 大船的舵主,结果一年多的时间又把日航带起飞,然后变成从亏损上万亿到盈利上万亿的一家企业。 稻盛和夫 80 多岁依然每天在奋斗,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日日精进,永不止步 。所以真的人生就是奋斗的过程,是永远不停向上攀登的过程。任正非是的,稻盛和夫也是的。在不停向上攀登这个过程中,你看到的风景是完全不一样的,当你沾沾自喜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人家看到的可能是满脸疑惑,当你在上面以后经历过一段时间,看到了很多的事情,觉得真的是黑暗,可是当你持续不断地奋斗的时候,你到稻盛和夫到任正非那个阶段, 你已经看到了云上的光芒,俯瞰全世界的人。 所以亲爱的同学们,千万不要满足于一点点小小的成果,不要小富即安,一定要大鹏展翅,一直往上飞,一直往前进,让你的聪明才智蜕变为大智慧。。 (六) i CAN 精神 对我来说,我觉得还有最后秘籍要交给你 ——iCAN 精神:自信、坚持、梦想。 2007 年,我创办 iCAN 比赛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跟我说: “ 老师现在我知道 yes , I can ” 。这是对我很大的鼓励。到现在, 14 年过去,可以说历经千辛万苦,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你要相信自己,你要坚持下去,为梦想一点一滴去坚持去克服困难,最后你才能够真的有一点点成绩。 今年春天的时候, iCAN 的比赛一下遇到了个非常大的困难 —— 新冠肺炎。 奥运会都停办了, iCAN 还办不办?今年春天的时候我也好困惑,我也一直在想我再怎么样来继续做这件事,怎么样继续让我的梦想,继续让我跟这个世界还继续联系, 让 我能够继续为更多的人去做更好的事情,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我 在家里真的是苦思冥想,结果我后来就想出来了 —— 我要去做直播。邀请全世界最有名的科学家每周给大家做讲座,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分享他们的思想、他们最新的成果,为此我们自己开发了虚拟现实直播技术, 这就是 今年 4 月 17 号我推出的 iCANX 全球直播,开播以来真的是非常火爆, 现在 每一期都是 30 多万全球听众在听,到现在已经有 1500 多万观众之多,当然直播还在继续、观众还在不断地增加, 欢迎大家每 周五晚上 8 点锁定 iCANX 直播 频道。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听了这个课, 在 北大这艘船开始出海开始远航的时候,我希望最后再送你两句话, 作为北大人 : 做人,一定友善、开放、包容、爱国、尊重不同文化。 做事,必须专业、敬业、乐业、职业、心怀四海天下。 只有 这样 才是胸怀世界、开创未来的北大人,才是真正将来能够对这个世界做出一定贡献的北大人。胸怀天下、开创未来,是我们北大人的庄严承诺,也是我们北大人的郑重选择。 好,谢谢大家,非常感谢我们现在欢迎大家提问。 六、提问互动环节 ( 一) 我计划出国读博,现在美国的现状是不是去欧洲读书更好些呢? 我为什么一定要讲钟南山先生的故事,因为 79 年到 80 年代初的时候,他出国留学,进一步提升了他的医学技术, 这是对成为今天的钟南山来说 非常重要的训练,就像前面说的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当你能够解决你的问题的时候,你也要通 过 科学 —— 全世界通用的方式,充分的语言去解决这些问题,最后你才能够真正成为为这个世界、为人类解决一定问题的人。所以年轻的时候出国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你不仅仅是去学了专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了尊重文化,然后在你心中,这种规范化和国际化才能够成立。 所以我觉得今天的同学也不用担心,千变万化, 哪有 一成不变的。 不管你是去欧洲留学,还是去美国留学,或者去其他的地方留学都很好。 但你一定记住要学的是这两件事: 一是 在专业上让自己更进一步成为专家; 二是用 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学习和接纳别人的文化,同时传扬中华文化, 尤其是现在中国和世界目前处在新的博弈局势 中 ,我们年轻一代更应该出去好好展现我们包容的心态。 在面对复杂的信息如何选取和处理以及如何去判断呢? 今天可能我们信息都不只是爆炸了,信息简直各种各样、乱七八糟。 我有时候 做直播, 都 会经常搞混。因为我前面大概是三四个屏幕,这三四个屏幕可能 万一 哪一次我没有选好,屏幕上声音没有关掉, 出 现好几个声音的时候,我脑子立马就乱了,因为我不知道我听的是哪个声音了。 所以我想给同学们举这个例子,就是告诉你, 不管外界有多少种声音,你记着一定是选择性去提取,要听对你来说最重要的声音, 并不 是所有的声音都要进去。所以我觉得一定要开始锻炼自己的判断能力和判断标准。 其次 一定要控制,为什么要控制?因为信息太多,来源太多了,信息太丰富了。 刷抖音的时候 你要知道你浪费了多少时间?要知道有的消息可能没过两分钟就没有 了 ,那事情根本就不重要, 你还在那里 分分钟去刷。 同学们 还处在学习、正在增长硬实力的过程中,更需要控制自己,尽可能少在社交媒体上花太多时间,而是在 提升 专业能力方面花更多的时间。 如何看待研究生目前压力比较大的问题,特别是直博生增多,面临着毕业的相关难题,而且他们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该怎么去看待? 其实之前 我 写过一篇文章, 讲 研究生的 7 宗罪、研究生教育 的 7 宗罪。这里边就列了同学们常遇到的 7 个问题,我回头可以把这篇文章转给同学们。但今天在我给你的秘籍里面,其实也 有相当的 针对 性了。 心理压力比较大的问题是这样的, 曾经有一句话很有名: “ 人类为什么叫人类?是因为比较累,所以叫人类,如果你不累,那就不叫人类。 ” 所以记住,其实压力永远都在,但是压力是不是能够变成动力,这个事情是因人而异 的。 针对压力这件事大家不用特别担心,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只有有压力才会前进,读研究生的时候有压力,那是再正常不过了。 如果研究生做毕业论文的时候,都没有点焦虑,都没有感觉到压力, 那这样的 论文一定也一文不值 。 第一不要怕压力。 第 二,如何把压力转化成动力是非常重要的,那就需要目标分解。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目标,不要去盲目对标。 我们很多同学把自己压垮,就是因为盲目对标。还没入学,就发现五年级的师姐发了 5 篇 nature 、 science , 就 崩溃了,说我根本发不了。你还没入门,你怎么发的了?你都还没做实验,所以你不要盲目对标。 同时要知道 胜利是胜利之母,第一步的小目标定的要比较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第一步的小目标达到以后,你的内心是愉悦的,小小的进步就会给你带来信心。 大家不是朱婷,不需要一下子跳的很高。 把你的目标分解成小台阶,台阶不断增高。 再讲刚才说的有很多同学在压力之下,精神上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同学必须要记住, 求助是一种能力,求助是一种能力,求助不丢人。 当你遇到了问题你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你一定要勇敢去找人求助。不管是你的同学,是你的朋友,还是你的老师,还是心理辅导老师都好,你要赶快去说,而且要尽量把真实的问题说出来, 因为只有说了真实的问题他才能帮你。 第二就是真正的有问题, 马上就医。因为人都会生病,吃药是正常的,精神上出现问题后吃药也是正常的,不要告诉 自己 这是不正常,这也是正常的。 所以当你不能通过其他方式来缓解的时候,及时去就医,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觉得一定要自救,要找人去聊, 要 分解你的问题, 然后 从精神上锻炼自己,从身体上锻炼自己,慢慢让自己恢复。 研究生的时候大家不要怕压力, 要 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压力变成动力,把自己的日子好好过下去,让每一段都精彩。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0 个评论
瓜达尔港一一博弈例证
kd652 2020-10-28 18:03
【瓜达尔港正式开航:新加坡损失重大,将成为战略突围的另一条路径!_手机网易网】 https://3g.163.com/news/article_cambrian/EL0EEANB0525BQH1.html 琴棋书画,
个人分类: 思路|0 个评论
忆来唯把旧书谈:《合作的进化》
Mech 2019-10-11 22:36
再说本十年前读的书,《合作的进化》 (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by Robert Axelrod 汉译本 ) 。作者是美国科学院的院士,还著有从博弈角度研究合作的其他著作如《合作的复杂性》。 该书读起来赏心悦目甚至心旷神怡,而且有共鸣、有启发。作者研究合作所采用的基于模型可谓最简单也最基本,就是双人重复囚徒困境博弈。该书揭示,如果存在长期关系,从人的自利性将演化产生出基于互惠的合作。《 自私的基因 》作者道金斯在序言中,把该书主题通俗化为“好人先成功”,并指出“如果每个人都学习和理解它,这个星球会更美好。……《合作的进化》值得取代圣经。” 该书总体上都是些世俗智慧的常识。或许有个深刻的洞见除外。“合作的基础不是真正的信任,而是关系的持续性。……从长远来看,双方建立稳定的合作模式的条件是否成熟比双方是否互相信任来得重要。 (p. 126) ”这其实也是我的观察,明智比善良更重要。透彻理解利害的明智,往往是善良的原因,而非结果。“交相利”则“兼相爱”。 作者详细讨论了几次计算机程序竞赛。在双人重复囚徒困境博弈几次世界范围公开比赛中,最简单的程序 “Tit for tat” 都是冠军。该程序的策略非常简单,以合作起始,然后就重复对方前一步的选择。尽管该程序对所有对手的得分都不会高于对手,但总分还是夺了冠。除仿真结果外,作者也分析了若干典型的真实现象,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线敌对双方“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系统和生物系统的合作进化。这些分别说明合作与友谊和预见无关。 作者对合作参与者有下列建议。 (1) 不要嫉妒。“在一个非零和的世界里,为了你自己做得好,你没有必要非得比对方做得更好。特别当你要和许多不同的对手打交道时更是这样。 (p. 79) ” (2) 不要首先背叛。这是合作中的善良原则。当然有前提,例如交往为长期性和行为有代价。 (3) 对合作与背叛都要给予回报或报复。成功的策略必须可激怒,但也宽容。 (4) 不要耍小聪明。过于聪明因而复杂的程序得分都不高。这些特别是最有一点,符合我自己的人生经验。 作者对于如何促进合作的建议也很中肯,虽然似乎有些平淡无奇。如罗素所言,真理并非总是有趣。建议包括增大未来的影响、改变收益值、教育人们互相关心、教育人们要回报、改进辨识能力。不管怎样,该书展现出令人欣慰的世界图景,愿意合作的人联手取得胜利。这种图景最有利的证据,莫过于这个事实,人类摆脱了野蛮状态,进入了文明社会。 尤其欣赏该书清晰流畅的写作风格。或许算丰富的阅读经验告诉自己,追求深刻到了似乎玄虚的东西,通常并没有实际内容,只是表明作者头脑混乱。此外,虽然作者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学士,该书不要求很多数学,就是附录中的证明,其实也只需要关注细节的耐心。对我而言,读来最吃力的是生物系统部分,那是作者基于自己的 Science 文章改写。 如前所述,那是我十年前读的书。经过十年观察体验,更觉得该书很有现实指导意义。 忆来唯把旧书谈:开篇词 回望三十年的阅读潮汐 ( 转载,附个人感受 ) 雯雯的故事 曾读过的“必读书” 有所读有所不读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小说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科学图书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百种传记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忆来唯把旧书谈:少年闭门读禁书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打白骨精故事 忆来唯把旧书谈:最初的世界知识 收藏的杨绛作品 我读过的杨绛作品 忆来唯把旧书谈:《理性主义》 忆来唯把旧书谈:小诗《我不要那样的生活》 购书旧事 1 忆来唯把旧书谈:萨特的文学和哲学 购书旧事 2 忆来唯把旧书谈:加缪的文学和哲学 忆来唯把旧书谈:《邓肯自传》 忆来唯把旧书谈:德 • 波伏瓦的书与人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十年前曾读禅 收藏的王小波作品 本溪购书旧事 忆来唯把旧书谈:哲学窥门 忆来唯把旧书谈:金庸的武侠小说 忆来唯把旧书谈:《傅译传记五种》 忆来唯把旧书谈:美术欣赏启蒙 忆来唯把旧书谈:《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 忆来唯把旧书谈:文史哲选本 忆来唯把旧书谈:傅雷先生的译序 忆来唯把旧书谈:《自私的基因》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1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弈 价值 兼容性
pingguo 2019-6-7 17:24
大国博弈将深刻影响世界格局与未来走向。大国博弈分为两种:一种是美俄间的博弈,一种是美欧、美日间的博弈。在主角老美看来,前者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博弈、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博弈,可控性差;后者是相同文明、相同价值观之间的博弈,是朋友之间的博弈,可控性高。历史经验表明,朋友间价格的协商不难,往往取决于天气或心情;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协调则难于上青天,涉及安全、主权、尊严,性命攸关,往往互为对牛弹琴……现阶段,人类智慧有没有可能解决这样的难题? 价值观为什么那么重要?因为它意味着你是什么样的人。相同的价值观让双方感觉安全、舒适、可信。价值观不同,双方结婚也不过是一种近距离的博弈;价值观相同,争吵其实是合作的必要的表达。 简单地说,价值观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是否把人当成人;价值观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是否把自然当作独立的必须尊重的存在而非你可以随意处置的对象。价值观的这两个体现,可以归结为人对于造物主的敬畏。当你把自己视为造物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被破坏了。 为什么要将价值观做这样的简化呢?因为,世界上有多少种生产生活方式、有多少种文化、有多少种信仰,就会有多少种价值观。以赛亚•伯林说:承认植根于我们生命最深处的价值观多元到无法简化(irreducibly multiple),彼此可能冲突并且无法解决,除非付出悲剧性的代价。当我们以如此简单如此深刻的方式谈论价值观,才可能使得纷繁复杂的不同价值观之间免于无法解决的冲突。 不同文明之间,无论有多么大的差异,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需要有最起码的一致性,这是不同文明之间具有兼容性的必要条件。文明之间的差异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是价值观的差异。这是将价值观做这样的简化的另一个原因:经过这样的简化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价值观在基本层面上完全有可能取得一致。
个人分类: 随笔|1604 次阅读|1 个评论
游戏或者博弈——世界杯半决赛前瞻
pingguo 2018-7-8 17:13
\0 \0 如果把足球比赛理解为打游戏,那么它的技巧性与艺术性更重要;如果把足球比赛理解为一场博弈,那么它的确定性与理性将更加重要。无论怎么看,民族个性与文化气质将体现在足球比赛中,这是足球魅力的另一个方面。比赛场上,除了十一名本方队员,还有看不见的教练的影子,还有看不见的风——一些神秘的因素,而所有这些看不见的因素,都将在队员的心理与竞技状态中得到体现。 法国 - 比利时 法国队自信而奔放,富有创造力。期待这支年轻的队伍能够不背包袱,继续表现出激情四射的活力。 比利时队坚定而犀利,勇气十足,他们刚刚淘汰了巴西队。他们比法国队成熟而且稳定,虽然他们缺乏捧起大力神杯的经验,可是不缺乏赢球的经验。 如何让这场世界杯半决赛成为一场纯粹的比赛对两个队伍来说可能都是关键所在。 英格兰 - 克罗地亚 英格兰队简练而严谨,虽然名气有待提升,但已准备再一次捧杯。重要的是,英格兰队仍有潜力,可望更好发挥。小组赛最后一场英格兰队刻意进入下半区,他们踢得十分理性,仿佛在足球场上搞科研。 克罗地亚打法纯粹,韧性十足,状态正佳。他们不懂得什么叫着缩手缩脚,只想要完全释放。 进入四强的四只欧洲队都具有与南美球队相抗衡的技术水准,包括英格兰。四强赛对守门员心理的考验大于对其它队员的考验,各队都将更加注重防守,更加倚重定位球和远射破门。
个人分类: 随笔|1634 次阅读|0 个评论
逆全球化中的世界杯
热度 1 lvnaiji 2018-6-23 21:53
吕乃基 这璧厢,世界杯正如火如荼;那璧厢,逆全球化甚嚣尘上。 为何在逆全球化的潮流中,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走到一起,或者围坐在电视机前,观赏世界杯或奥运盛会? 理由有二。 其一,世界杯(及所有体育赛事)满足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本能需求 ,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难以想象的动作、对抗、胜负、激情、团队合作等;另一类是对任何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甚至期盼发生偶然事件。本届世界杯,要是上届世界杯的冠亚军都在小组赛中出局!所谓足球是圆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笔者在另文(“脱碳入硅”与演艺界赚大钱 https://mp.weixin.qq.com/s/hca5hGhn7aiSdguWZ4RzGQ )中述及人类的四种思维方式(鲍捷)。 50 万年前人猿相揖别之时,人类继承哺乳动物的思维方式(请注意,这一说辞没有褒贬之意,只是叙述事实)。至今,人类察言观色的能力、喜怒哀乐等情感,大部分源自哺乳动物。 随后是5万年前形成部落和民族的语言。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固然,研究表明,哺乳动物,乃至低等动物,特别是群居动物,或多或少也具有语言功能,但毕竟与人类相距甚远。 5 千年前出现的文字,可以说彻底区分人与禽兽。然而文字的出现,也导致人类社会的某种分野:有文字者先进,有语言而无文字者落后;即使在有文字的民族,还有不识字的个人,被称为带有贬义色彩的“文盲”。 5 百年前,随着微积分和牛顿力学等近代科学兴起,在自然语言之外出现了科学概念和形形色色的符号,出现了更为抽象的哲学概念,创造和懂哲学概念和符号者为阳春白雪,余者归入下里巴人。 在这四种思维方式之后,50年前出现的计算机语言、算法、编程,或许可以看作第五种思维方式。围绕5年前出现的“通证”(Token),可能形成第六种,或许是属于人类社会的最后的思维方式。 上述四种,或六种思维方式;人类持由低到高,各种思维方式的人数大致构成由大到小的金字塔,大多数人持第一、二种思维方式;少数持高端思维方式。就个人而言,即使持高端思维方式,也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进行高端思维。平素里,武侠、八卦、游戏,与喵星人为伴等等,便是疏导长期高端思维所致心理紧张之良方,近日的世界杯,更是四年一度声张哺乳动物思维方式——也就是人类最悠久、最熟悉的思维方式——的盛宴。 按鲍捷的说法,由“碳基”(DNA、蛋白质)构成的生命,本来只是适应于哺乳动物的思维方式。在发展出语言和文字后,人体(主要是大脑)的物质基础对于其所执行的功能来说,已是勉力而为;只有越来越少的人,以及在越来越短的时间段,继续向高端思维方式攀登。现今社会的大部分人群,以及在大部分时间内,更倾向于习以为常,已经存在了几十万年之久,以及毫不费劲的哺乳动物的思维方式。 由此不难理解,世界杯,在世界各国人民中扇起的狂热,不仅是球队,更多的是球迷。没有利益盘算,在大多数情况下排除意识形态冲突, 以及即使未能参赛,照样参与,譬如中国,津津乐道于没有中国队的世界杯有多少“中国元素”。 其二,对世界杯的关注,源于人与自然博弈的规则。 体育赛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哺乳动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方式,在人类社会的延续,区别仅在于珍惜生命和遵守规则。珍惜生命,意味着体育赛事不再如动物世界那样生死相搏,拳击可能是最接近动物世界的体育项目;遵守规则表明,排除生死相搏,以胜负论高下。 人类社会处处讲规则,然而破坏规则的事例比比皆是,眼下的贸易战便是明证。几乎可以说,有多少规则,就有10倍以上的违规之举。虽然也有例外,总体而言,体育赛事的规则,在人类社会的所有规则中,最令人信服,执行最为有力。一言以蔽之,在人类社会的各项活动中,体育赛事是最为公平的活动。至于国际奥委会和国际足联的种种腐败丑闻,譬如举办地之争,实际上只是与体育赛事有关的活动,而不是体育赛事本身。 体育赛事的规则,究竟与人类其他活动的规则有何不同? 关键就在于,体育赛事的规则,建立在人与自然博弈的基础之上。 梁漱溟曾论及人的三大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际关系,以及人己关系。相应于这三大关系就有三大博弈。与自然界博弈的特点是重复、策略有限,以及演进。 先分析这场博弈中的一方,自然界。 自然界足够久远,可以对博弈的另一方奉陪到底。在同样的语境下,只要与之博弈的人,以相同的方式出同一张牌,那么自然界不会变招,也总是出同一张牌。这一点在博弈论中就是“重复博弈”和“有限博弈”。重复博弈,不仅在于时间,而且在于空间。 自然界不仅足够久远,而且足够庞大,可以和不同的博弈者博弈,只要这些博弈者出一样的牌,那么自然界亦然,也就是说,自然界对所有的博弈者一视同仁。 体育,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公平的竞争,之所以“最公平”,就在于除了棋牌类外,在所有的运动中,自然界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博弈的一方。体育,不外乎两种博弈,其一是人与自然的直接博弈,如更快、更强、更高,其典型就是作为各项运动共同基础的田径运动。其二是人际的博弈,主要是各种球类,在比赛双方的背后依然存在一个无言的对各方一视同仁的参与者:自然界。 这里所说的“自然界”,其一来自人的外部,如时间与空间、万有引力、摩擦力、阻力等,这一点对所有参赛者一视同仁;其二来自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局限,这一点同样超越民族与国界,是属于“自然状态”的人。 自然界,是所有体育赛事不参赛的参赛者,是所有体育赛事规则的出发点和终极法官。自然,为体育赛事立法。这便是体育赛事规则公平的源泉。 公平,是看世界杯的第二个理由。 回答了开头的疑问后,现在要反过来问: 为何体育赛事及其规则不能成为贸易和国际关系的典范和榜样?
个人分类: 杂谈|1514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金博弈:聪明反被聪明误?
热度 1 mayaoji 2018-5-26 12:29
分金博弈:聪明反被聪明误? 马耀基 分金游戏 甲乙两人玩一个游戏:桌上共有100块金子,两人轮流取走金子。 先轮到甲。甲有两种选择,拿走一块,或者拿走两块。如果是拿走一块,则轮到乙。如果是拿走两块,则游戏结束。剩下的金子谁都不能再拿。 当轮到乙时,规则与甲相同,也有两种选择,拿走一块则轮到甲,拿走两块则游戏结束。 游戏的目标是自己尽量拿到更多的金子。不是要赢别人,不是要拿得比别人多。 两人不能商量。第一步由甲先取金子,甲应该如何做?游戏的结局会怎样? (分金游戏是由 罗森塞尔 先提出来的, 又叫蜈蚣博弈,因为它的博弈树长得像蜈蚣。) 聪明反被聪明误? 乍一看,这题简单,甲拿一块,乙拿一块,然后甲再拿一块,这样子轮流拿下去,两个人把桌上的金子瓜分了,每人拿到50块。 但进一步想,好像不是这么简单,当每人拿走49块时,桌上还剩两块金子。这时轮到甲拿,甲会一次把金子拿完。这样最终甲拿到51块金子,乙拿到49块。但乙也很聪明,想到甲在最后一次会坑他,所以乙先下手为强,在第48次轮到自己拿时,先拿两块。而甲同样很聪明,提前算到了这一点。……细思极恐,这样倒推下去,岂不是第一次轮到甲拿时,甲直接拿走两块金子,桌上还剩98块,游戏结束! 确实是这样,我们来严格证明这一点。假设桌子上一共有两块金子。轮到甲拿,甲毫无疑问全拿走。如果桌上共有三块金子呢,甲先拿会拿几块?甲还是拿走两块。桌上有四块金子呢?甲同样会先拿两块。因为如果甲拿一块金子,就剩下三块,刚才已经证明了剩下三块时先拿的一方会拿走两块金子,这样甲最终只有一块金子。所以不如一开始就拿两块。同样的道理,桌上有五块金子,甲也先拿两块。这样一直推下去,桌上有100块金子,甲也是拿两块。 但这个结果看上去并不合理。本来的目标是为了拿更多的金子,结果只拿到了两块,桌上还有98块浪费了。想得太多,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又叫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但这个推理是严格的,逻辑的力量迫使甲一开始就拿两块金子。问题出在哪里? 倒推法的局限 上面的推理假设了甲乙两人都用倒推法,才得出甲开始就拿两块的结论。如果甲开始只拿一块金子会怎样呢?乙知道甲没有用倒推法。所以乙知道,如果自己只拿一块金子,接下来甲不一定拿两块。所以,还有99块金子时,乙会考虑只拿一块。 甲也考虑到这一点:自己开始只拿一块金子的做法会影响到乙接下来的选择,使得乙可能也只拿一块。这样甲就没有必然的理由一开始就拿两块。这样原来用倒推法得到的结论就动摇了。 事实上,甲开始时只拿一块,乙会意识到甲想和自己合作尽量把桌上的金子拿完。于是乙也只拿一块。这样你一块我一块,两人一直合作下去。 但两人会不会合作到底,最终每人拿50块金子呢?不会。因为在最后阶段两人的利益是冲突的,必然有人拿两块。但具体在什么时候结束游戏,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这个游戏没有标准答案。凭感觉,还剩四块左右时,有人会直接拿走两块金子。 科学花果山
个人分类: 逻辑学|5579 次阅读|2 个评论
游戏,片段,绕口令
ncepuztf 2018-4-6 12:36
1 游戏: 德州扑克 德克萨斯扑克全称Texas Hold’em poker,中文简称德州扑克。 它是一种玩家对玩家的公共牌类游戏。一张台面至少2人,最多22人,一般是由2-10人参加。德州扑克一共有52张牌,没有王牌。每个玩家分两张牌作为“底牌”, 五张由荷官陆续朝上发出的公共牌。 开始的时候,每个玩家会有两张面朝下的底牌。经过所有押注圈后, 若仍不能分出胜负,游戏会进入“摊牌”阶段, 也就是让所剩的玩家亮出各自的底牌以较高下,持大牌者获胜。 2 王朔《顽主》: 那他妈谁敢惹咱俩? 【片段】马青兴冲冲地走到了前面,对行人晃着拳头叫唤着: “谁他妈敢惹我?谁他妈敢惹我?” 一个五大三粗,穿着工作服的汉子走近他,低声说:“我敢惹你。” 马青愣了一下,打量了一下这个铁塔般的小伙子,四顾地说: “那他妈谁敢惹咱俩?” 3 绕口令: 喇嘛与哑巴 打南边来个喇嘛,手里提拉着五斤鳎目。 打北边来个哑巴,腰里别着个喇叭。 南边提拉鳎目的喇嘛要拿鳎目换北边别喇叭的哑巴的喇叭, 哑巴不乐意拿喇叭换喇嘛的鳎目,喇嘛非要换别喇叭的哑巴的喇叭。 喇嘛抡起鳎目抽了别喇叭哑巴一鳎目,哑巴摘下喇叭打了提拉鳎目喇嘛一喇叭。 也不知提拉鳎目的喇嘛抽了别喇叭哑巴一鳎目, 也不知别喇叭哑巴打了提拉鳎目的喇嘛一喇叭。 喇嘛炖鳎目。哑巴嘀嘀哒哒吹喇叭。 你喜欢哪一种 博弈情形呢?
个人分类: 囧事趣事|8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池的形成机制
terahertz 2017-11-11 08:54
(本文发表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P1-P8) 【摘要】 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模块化发展特征,采用动态博弈方法研究该产业中基于产业链的纵向一体化企业和纯上游研发企业专利池的形成机制。构建三阶段的动态博弈模型:第一阶段,专利所有权人决定是否组成专利池;第二阶段,企业根据许可方式来预测行业产量对于许可费率的反应函数;第三阶段,下游制造商进入市场,同时决定最终产品的产量来最大化其利润。根据博弈分析的结果,发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纵向一体化企业与纯上游研发企业组建一个专利池,那么无论是纵向一体化企业还是纯上游研发企业,它们获取的利润都要更为理想。同时专利池的组建也会使得下游市场产品总产量提高,价格降低。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在许可费科学分配、研发合作以及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发挥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专利池发展与长期稳定运营。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专利池; 纵向产业链; 博弈分析;
个人分类: 发表论文|26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孙悟空、基辛格、黄奇帆与信息效益
热度 8 xuxfyuwp 2017-11-5 18:46
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聂辉华先生在《经济学家茶座》上发了一篇文章《孙悟空巧妙骗过观音和如来》,从孙悟空的一段故事讲起,分析了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后果。 聂教授介绍了小说《西游记》第五十六回唐僧与孙悟空师徒间发生的冲突,孙悟空在杨家庄打杀了几个强盗后,被唐僧指责心狠手辣,念了多次紧箍咒后,将悟空赶走。孙猴子答应离去,但要求唐僧念个松箍咒,将头上的项圈去掉。唐僧不会念松箍咒,观世音菩萨只教他了紧箍咒,悟空只好去找菩萨,观世音也说不会,这这玩意是当初如来给的。孙悟空没辙了,如来肯定不会放过他,但仔细琢磨后,发现了其中的漏洞,唐僧听观音菩萨的,观音听如来的,而如来日理万机,哪能顾得上那么多细节琐事呢?便前往西天灵山大雷音寺拜见如来佛祖,诉说自己天性所致,常违反佛门戒律,得罪了唐僧,观音菩萨也认为他不适合再做取经人,建议让菩萨身边的红孩儿替代。如来果真听信了猴子编的谎言,念了松箍咒,放他回归花果山了。孙悟空在两级领导的信息缺失中钻了空子,利用信息优势达到了目的。 我不记得在《西游记》中发生过孙悟空骗过如来佛祖和观世音菩萨的事,这些神间仙界中的大腕,大都能掐会算,不该存在信息不对称、多重领导、共同代理等问题。倒是人世间常存在信息缺失的事,可以发生在上下级关系中,也可以发生在平等的个体之间,包括个人或组织机构, 既会因信息缺失误事,也可能从中发现机会,这是带有一定普遍性的,不妨找现实中的案例做些探讨。 网上曾流传过一个关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做媒人的段子。讲到基辛格主动为一位农民的儿子做媒,他对老农说:“我已经为你物色了一位最好的儿媳。”老农回答:“我从来不干涉我儿子的事。”基辛格回应:“可这姑娘是罗斯切尔德伯爵的女儿(罗是欧洲最有名望的银行家)。”老农动心了,“嗯,如果是这样的话……”。基辛格又找到罗斯切尔德伯爵说:“我为你女儿找了一个万里挑一的好丈夫。”罗斯切尔德伯爵书婉言拒绝:“我女儿还太年轻。”基辛格自有应对办法,“可这位年轻小伙子是世界银行的副行长。”“嗯……如果是这样……”。基辛格又去找到世界银行行长,“我给你找了一位副手。”行长立即否定说:“我们现在并没有一位副行长空缺。”基辛格回答:“可你知道吗?这位年轻人是罗斯切尔德伯爵的女婿。”世界银行行长显然明白这位副行长的价值,欣然同意。基辛格最终促成了这桩婚姻,让农夫的儿子摇身一变,成了金融巨头的乘龙快婿。 网上的传闻不能当真,格调也不算高。考虑到基辛格毕竟是个有智慧的人,编这样的故事放在他身上还算贴切。与上面谈到的孙悟空的故事相比,从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取优势的角度看,确有类似之处,只是目的有所差异,孙猴子利用上级领导的官僚,以自己对信息的掌控实现了解套的目的。而基辛格则是利用人性中虚荣及逐利之心,达到了成人之美的结局。 这两个故事都有虚构的成分,但从中可以看到信息的价值,利用好的确可以实现某些预期目标。现实中,也可以找到更有说服力的案例。2008年,发生了国际金融危机,全球工业产品生产萎缩,但顺应高科技发展潮流的笔记本电脑的销售则逆势增长。当时中国“笔电”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而位于内陆的重庆不具备生产能力。 时任重庆市市长的黄奇帆通过对惠普、宏基等“笔电”企业的运作模式进行分析,发现是一种水平式的布局,从全球各个地方把零部件、原材料运到中国沿海,组装完成后,再把整机销往世界各地。这种模式对不具备交通区位优势的重庆来说很难复制。 黄奇帆分析了重庆市的现状,提出了工业集群发展的理念,并亲自到惠普总部做说服工作。提出在重庆把一个整机所需要的零部件80%本地化,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物流成本,剩下20%可在世界范围内配置,并承诺如果三年后重庆未兑现,由此引发的全部物流成本,由重庆补贴。惠普经核算后同意了重庆的方案,按此条件落户重庆。 惠普答应了,但当时重庆并不具备所承诺的条件,黄奇帆又赶往台湾的富士康,对郭台铭说,惠普给了重庆4000万台电脑的单子,你如果有兴趣,至少可以把三分之一或者把2000万台交给富士康做,但你要把零部件制造基地,带到重庆去。这对富士康而言显然也有利可图,双方通过会谈达成一致。最终结果是惠普、富士康这些大品牌厂商落户重庆,还吸引了众多零部件供应商也前来参与,在重庆形成了一个世界级的“笔电”基地,年产量超过江苏、广东、上海等沿海省市的总和,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 与上两个故事相比,这个案例是现实中确实发生的,黄奇帆用了与孙悟空、基辛格类似的手法,通过自己的信息优势,最终实现了多赢的目标。 如何合理、有效利用信息,在不同个体间开展博弈,最终胜算,既可以耍些小聪明,也可以展示大智慧,目的不同,手段不同,自然体现的格局也差别甚大。但可以看出,若想利用、掌控信息,最终实现目标,对人的要求需放在首位,要有发现信息价值的能力,还要有实现信息价值的本事,若是换上猪八戒,面对同样的信息,别说是否能想到有机可乘,即便有人指点他,到了菩萨、如来那里,恐怕也难以成功,几句话一出口,说不定就要露陷,目的达不到,还要遭受更多惩罚。 基辛格虽有智慧,但仅凭三寸不烂之舌,没有对实现过程中细节的把握,相信也会是功亏一篑。黄奇帆说服了惠普、富士康去投资,但若没有能力创造必要条件,使这些大企业顺利落地,完成产业布局,形成生产效益,最初的信息也不会转换成为所期望的目标。 进入到大数据时代,对信息的把握、分析、利用能力将在各类竞争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重要的前提还是要解决好信息的快速、便捷、公平的获取问题。不是任何人都需要每时每刻占有众多信息,如来佛祖不必对孙猴子的行为随时掌控,但若在有需要时,应可以有渠道便捷地获取。信息共享交换的瓶颈环节突破了,通过现代科学手段和善于把握机遇的人相结合,相信各类信息资源将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在不断交汇整合的时空流动中体现出难以预料的效用与增值。
个人分类: 文章|7600 次阅读|10 个评论
计算机如何下象棋——人工智能笔记9
mayaoji 2017-4-27 23:38
穷举法 从逻辑上说,下棋是一种简单的活动,因为它的可能性是有限的。可用穷举法,考虑所有的可能性,一直思考到棋局结束。 具体如何用穷举法,还要进一步考虑。下棋是你来我往,你一步我一步,不但要考虑自己的选择,还要考虑对手的选择,而我们又不知道对手接下来会怎么下。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假设对手总是做出最优的选择,在这前提下自己做出最优选择,这叫极大极小法。 用穷举法加极大极小法,就能完美地解决象棋问题了。 但是除了特别简单的棋,我们人类无法使用这个方法,下象棋就不能。即使计算机下棋也不能使用穷举法,因为可能性太多,需要耗费极长的时间。 有限深度搜索 在实际下棋时,我们思考的深度是有限的,能思考到 10 个回合已经很厉害了。只能思考到一定深度的叫有限深度搜索,计算机同样是有限深度搜索。 有限深度搜索有时会出现地平线效应,比如十个回合后,自己比对方多一个车,计算机认为是好局,所以选择这种下法,但其实对手是弃车进攻,在十五回合后,不但夺回一只车,而且占尽优势。这时由于超出计算深度,计算机就发现不了。 减少计算量 即使是有限深度搜索,可能性还是非常多。比如轮到自己下时,有 20 种选择,轮到对手也有 20 种选择,这样一个回合就有 20 x 20 种下法, 10 个回合下来,就有 20 20 这么多种不同的下法。如果用博弈树表示,博弈树的深度是 20 ,有 20 20 条路径。在短时间内,生成博弈树并且进行搜索,也是很困难的,何况下棋时理论上可以选择的下法常远远多于 20 种。 可用剪枝方法来减少计算量。比如有的下法,几个回合之后局势就很劣,丢了一个车,而没任何回报。那就不考虑这条路径,把它剪掉。 还有一些其他方法用来减少计算量。事先存储大量的开局库和残局库,遇到相同的局面时,就不用计算,直接调用就行了。 局面评价函数 刚才的讨论,一直忽略了一个问题。如果计算到终局,计算机知道是赢是输还是平局。但如果只是有限深度搜索,那计算机怎么知道这局面对自己有利还是不利呢。我们人类凭经验可以知道这一点,而计算机则依赖局面评价函数,这个函数对每个局面给出一个分数,高分数就是对自己有利的局面。 理论上说,有了局面评价函数后,计算机就不用再进行深度思考,只思考一步就行了,选择下一步分数最高的局面。但实际上局面函数无法完全真实地反映局面形势,当越接近终局时它才越准确,所以还要深度搜索。 设计象棋程序的关键是给出一个合理的局面评价函数。我们先根据经验尝试性地给出一个评价函数,然后让程序在训练中改进这个函数。具体方法有很多,下面给出其中一个方法。 评价函数的训练 1 、评价函数 先假设局面评价函数是这样的: V(b)=w 0 +w 1 x 1 +w 2 x 2 +……+w n x n b 表示局面, x1 、 x2 、…… xn 分别表示影响局面形势的因素,比如 x1 表示车的个数, x2 表示炮的个数,……, xn 表示棋子可以走的位置数量(表示机动性), x n+1 表示直接攻击到对方的棋子数,等等。而 w0 、 w1 、 w2 、……、 wn 等是参数,这些参数的值确定后,评价函数就确定了。我们根据经验,先给参数赋值,这样就得到一个评价函数。 2 、训练样例 计算机通过下棋(可以是自己和自己下),获得很多经验,我们把这称之为训练样例,即很多局面状态以及相应的分数。局面评价函数要拟合这些训练样例。 但是,在训练过程中,那些棋盘状态的分数是那里来的呢?确定终局状态的分数很容易,中间状态就比较难了。因为一盘棋就算最后输了,它中局时可能本来是优势,只是后来走了臭棋才输掉了,不能说输棋就是它本来的局面不行。解决方法如下: V train (b) ← V (successor(b)) successor(b) 表示在局面 b 的状态下,在程序走了一步和对手回应一步后的局面。用假设的评价函数 V 对训练样例赋值,这看起来有点奇怪。但棋局越接近终局 V 越精确,事实证明用这种方法给训练样例赋值是相当有效的。在特定条件下还可证明这种方法是接近完美的。 3 、调整参数 使用最小均方法算法( LMS ): w i ← w i + h ( V train (b) — V (b))x i h 是一个小的常数(比如 0.1 )。 在经过反复的训练后,评价函数能很好地拟合训练样例。即下面的 E 趋向于零: E = S ( V train (b) — V (b)) 2 4 、效果 这样训练出来程序是不是有很高的棋力呢?难说,因为我们假定了评价函数是简单的线性函数。为了训练出很强的程序,往往需要更复杂的函数。而训练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只是其中一种。 围棋编程的困难 写围棋程序更难,原因有两个: 1 、围棋落子的选择比象棋多,搜索的空间更大,所以更难进行有效的搜索。 2 、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很难给出合理的局面评价函数。象棋有个极重要的棋子,将,它被吃掉棋局就结束了。而且不同类型的棋子对局势的影响很不相同。这些因素都导致更容易给出不错的评价函数。而围棋只有一种类型的棋子,棋子位置稍有不同局面形势有极大的变化,很难给出好的评价函数。 围棋编程使用了新的思路才取得了突破:蒙特卡罗算法和深度学习。
个人分类: 人工智能|6237 次阅读|0 个评论
技术理性不是万能的,而没有技术理性则是万万不能的
热度 7 lvnaiji 2017-4-14 09:06
吕乃基 如果说,科学理性属于认识论范畴,是认识过程之底,旨在祛除主体附着于对象的价值,祛魅,排除语境的干扰,由形形色色个别的现象揭示共同的本质,脱域,或者说“非嵌入”,以揭示存在的必然性与普遍性,从而由认识论进入到本体论;那么 技术理性则属于实践论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乃至所有实践活动之底。 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外乎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以及在此过程中改造自我。在所有的实践活动中,改造自然的实践是其他一切实践活动之底,后者以前者为基础。 一、一般意义的技术理性 20 世纪中叶至下半叶,西方在走向后现代之时,学术界开始大力批判技术理性;中国从文革中走出来后,随即汇入这一学术潮流,对技术理性口诛笔伐。然而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可以套用一种格式:技术理性不是万能的,而没有技术理性则是万万不能的。学术界对于此言的上半句已经说透,笔者并无异议;此处想说明的是后半句,这一点对于中国尤为重要。 1. 什么是技术理性? 技术理性就是在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理性,其初始条件是科学理性,边界条件是市场经济,其核心是“有效”和“博弈规则”。 有效与可控。有效,显然属于价值理性,意味着主体的参与。对谁有效,何为“有效”?于是,在科学理性中被祛除的价值理性,在技术理性中跃居首位。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一个过程,因而有效必然伴随着全程的可控。一旦主体以种种方式介入存在及其过程,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即随之而变,从而影响主体对“有效”的理解。有效与可控,这是实践与认识的根本区别。 其次, 投入产出比和功能价格比。 这两个“比”,其一,即物理学中的“最小作用量原理”在人类社会的实践环节的体现。无论是天使行善还是魔鬼作恶,效益最大化,概莫能外。“最小作用量原理”必然需要精确“计算”,为此必须把握对象的必然性与普遍性,由此可知科学理性对于技术理性的基础地位。因而,只有在近代科学革命之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形成技术理性。传统社会只能凭感觉,第一次工业革命依然在相当程度上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其二,除非离群索居,与世隔绝——其实,即使在荒岛上生存的鲁滨孙,同样用到了人类社会中的商品,人类所有的实践活动,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个体/群体间的博弈与合作。在供给方,看谁的投入产出比更高;在需求方,看谁的功能价格比更高。 这两个“更高”,就涉及博弈与博弈的规则。 处于竞争/合作中的各个供给方是否平权,是否可以以同样的成本自主选择需投入的资源,以及承受所付出的代价。那些居于产业链上游的垄断行业投入产出比越高,必然压低下游的投入产出比。如果垄断行业以其垄断地位参与竞争将破坏竞争的公正性。对于需求方来说,是否可以在众多供给中自由选择自己之所需,而不是被垄断和捆绑。 博弈还发生在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也就是两个“比”之比。其一是强调保护消费者权益,其二,关系到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上的层级及其提升。也就是说,作为人性提升一般规律的马斯洛需求层次,没有被官本位等所扭曲和异化。否则博弈方必然谋求做官或与官勾结,以权力谋求更大的投入产出比或功能价格比,从而扭曲技术理性。 2. 谁是技术理性的主体? 韦伯和马尔库塞在抽象出技术理性之时,便舍弃了技术理性现实的形形色色的主体,技术理性的主体成了抽象的“人”。后人的批判,即使不是所有的话,绝大部分也都舍弃了实实在在的个体,所涉及的主体大致是是浸染乃至深陷于现代性的人类。再进一步抽象,则为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或者干脆就是——资本。一句话,不是现实社会中的“此在”,不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的人。 技术理性的主体须参与竞争并享受成功的果实或承担失利的后果。这就涉及一个个具体个体的独立性,产权清晰,拥有自主的决策权,以及个体之间的平权。实际上,正是千千万万个个体——个人、形形色色的公司——的实践活动孕育并实践着技术理性。 只有这样的个体,才是技术理性的主体;同时,也只有统一、开放、竞争和有序的市场,才会培育出这样的个体。由此可见市场经济作为技术理性边界条件的意义。 统一,意味着所有的局中人面对所有的生产力要素自由选择;开放,表明市场在空间和时间上没有边界,符合资格者可以随意进入以及发展;竞争,是发展的动力;有序,意味着规则,而规则,是博弈的核心。市场的要义是交换,规则即保证交换在自愿和平等的原则下进行。规则具有底线,那就是法律,对违规者不仅有经济上的惩罚,而且面临法律的制裁;法律又是“负面清单”,在“清单”之外,怎么都行。 在这样的规则下,博弈胜负的标准一致,各个博弈方自然尽可能减少投入和对社会资源的消耗,尽可能满足并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社会作为整体也就进入向上的通道。再者,在负面清单的宽松环境下,在上述博弈中,参与博弈的主体往往选择差别化,以避开竞争。这就导致形形色色的创新。 输赢,不是权力的此消彼长,也不是意识形态的好恶。正是在技术理性的“河床”(维特根斯坦语)中,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社会发展,人性提升。 3. 技术理性之所以是人的实践活动之底 , 其一, 在上述博弈的背后,还有一个 不在场的“在场者”,那就是自然界 。 人类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博弈。套用一句热门的话:你来与不来,自然界的规律总在那里。 自然界为人与自然的关系立法。 因而在自然所立之法的基础上,人与自然的博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重复性,可以为他人和自己重复。这是技术领域须设置专利以奖励创新防止山寨的根本原因。工程虽然独特,但其中的技术环节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移植。 相比之下,社会领域的实践活动千差万别且时过境迁,大量发生的是一次性博弈。因而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中没有相对一致的标准,难以进行横向的比较。以“现代性”为核心的衡量尺度,备受非西方国家的针砭。 自然界的参与,为各方的竞争提供了一致的平台,制定了统一公平的规则,为求得更高的效能、更高的效率,以及更大的“比”,有关的主体都需要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中由重复博弈而演进博弈。由此再次可见,科学理性作为技术理性初始条件的重要性,在技术理性的背后必须有科学理性的支撑。在科学理性的支撑下,在技术理性的引导下,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关系自然导向生产力的发展。 其二,在技术理性中充分体现了人的本性 :趋利避害,以及“最小作用量原理”。至于人在认识上的有限性,则通过合作与竞争,在博弈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克服。最新的进展是,投入产出比与功能价格比都必须考虑到自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正如科学理性不限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技术理性同样不限于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首先,在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必然涉及大量的个人与社会组织、社会资源。其次,在自然界为人与自然的博弈立法之时,这样的法,所形成的规则,必然渗透到人类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之中。技术理性中所蕴含的对人性的认可,同样成为人类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 必须指出,基础并非全部,基础向上开放,技术理性有待提升。“比”,不仅是钱财,以GDP作为标准,其弊端已暴露无遗。 4. 技术理性的“生态” “有效”与否,不仅涉及主体、群体与当下,对于此者有效,于他者可能就是噩梦,于局部有效,与整体可能是灾难,于今日有效,来日再看或许事与愿违,这就涉及对“有效”的判断,按必要性与可能性的优先级排序,由此形成的轻重缓急就关系到价值理性。 技术理性的一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只有在科学理性所揭示的关于存在(包括自然、社会和人性)的事实和规律的基础之上,才能制定行动的规划并付诸实施。技术理性的另一端受价值理性的引导。有效,为行善还是作恶?为纵欲还是提升自我? 技术理性只有在规范透明的市场经济所提供的“场”中奏效,进而生发出正能量的价值追求,诚信守法,积极向上,进而创新发展。 二、技术理性的中国特色 通常认为中国人没有理性或非理性。具体说,在认识领域,中国人缺少科学理性。提出“北京共识”的雷默认为:“它几乎不能成为一种理论。它不相信对每一个问题都采取统一的解决办法。……它既讲求实际,又是意识形态,它反映了几乎不区别理论与实践的中国古代哲学观。” 1. 在实践领域,中国人缺少以自然界作为实践对象的技术理性 实际上,中国的传统文化鄙视并压制技术理性,斥之为雕虫小技。在2004的“平江私塾与全国读经” 的报道中,一位农民说,新书可以搞事,老书晓得做人。这就是所谓“要做事,先做人”的传统文化。此言看似冠冕堂皇,实质把做事与做人对立起来。人类正是在“做事”,特别是在面对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学会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建构社会,以及培育规则意识,一句话,学会做人。没有以做事为基础的做人,如空中楼阁,甚至陷入虚伪。一旦在做事中学会做人,随后又以做人去引导包括技术在内的其他实践活动,进一步扩展人生,提升人性。 中国擅长的是以人际关系,以社会为对象的实践理性。人际关系,放在中国特色的语境中,几乎就等同于政治。莱布尼茨比较中西哲学:“在思考的缜密和理性的思辨方面,显然我们要略胜一筹”,但“在实践哲学方面,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绌了。”中国哲学始终没有离开人间。实践哲学不仅用于处理国内事务,而且全面地处理国际事务。 2. 政治理性 政治,在中国具有特殊重要性,这一点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这一中国特色的说辞得到说明。按唯物主义,这三者的次序无疑应是“经济政治文化”,按唯心主义,倒过来,是“文化政治经济”。唯独中国,既非唯物,亦非唯心,而是“唯政治”。 唯物主义向上开放,唯心主义向下引导。“唯政治主义”,下,虽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并不在乎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较少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认识与遵循,甚至无视规律;上,实用主义,利益至上,较少系统且一以贯之的价值理性的引导,无一定之规,没有底线和不考虑程序公正,甚至不择手段。 技术理性在中国,就是“政治理性”。国人的理性集中表现在政治领域,国人的聪明才智,在政治领域表现的淋漓尽致。投入人情、资金、美女,产出则或是投桃报李,升官发财,礼尚往来和面子,知恩图报。在人情往来中,生人可以混熟,熟人社会则得到维系和强化,个人在其中的地位也得到巩固和提升。 “政治理性”在古往今来的官场中得到集中体现。最大的恩德来自皇上,皇恩浩荡,泽被天下。皇上应用其恩威把大臣玩弄于股掌之间;臣民则应谢主隆恩,进而察言观色投其所好,以求得到晋升。由此,中国的皇权得以巩固,官本位得到强化。 在人情与恩德的背后,是个人对人性和人际关系的精确测度和掌控,从而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中国特色的“政治理性”,与技术无关,与工具无关,与科学理性无关,实际上是无规状态下的“理性”。这样的“政治理性”,却又与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规律无关,只是在权力之下个人无底线的生存法则。 3. 缺乏技术理性的生态 在转向市场经济以及认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后,技术理性本应得到发扬光大,然而权力的干预破坏了规则,垄断造成技术理性的主体之间不公平竞争,全社会的诚信缺失视规则如儿戏。凡此种种,致使技术理性中所有的“比”落空、变质(参见:令人五味杂陈的中国特色的技术理性(擎励))。 中国不仅没有科学理性,而且几乎从来不曾有过技术理性,有趣的是,却在1978年恢复学术研究后,学术界几乎众口一词跟在西方学术界后面批判技术理性。 用一句流行的句型,“你在或不在,技术理性总在”。 技术的普遍化造成了普遍互相依存、互相需要的全球化游戏,这是超越了任何人的主观意志的力量。其残酷性在于,不论技术发展是否有风险,谁也无力改变这个以普遍技术为存在条件的游戏,除非自愿成为被技术所抛弃而陷于困境的地方和人群。任何一种价值观,无论属于激进左派还是守旧右派,都无力抵抗普遍技术所引导的全球化,因为精神终究无力对抗物质力量。这很可能是个悲剧,也是唯物主义的一个悲剧性原理(赵汀阳)。 在传播“技术理性不是万能的”之时,有必要回过头来看,“没有技术理性是万万不能的”。对于当下中国,尤为如此。
个人分类: 科技|9952 次阅读|15 个评论
工资博弈
热度 1 xuxiujiang 2017-3-26 16:53
在有关工资的博弈中,就雇主而言,千方百计压低员工的工资不是其最优策略,也不是其理性选择。低工资意味着雇主只能招到素质低劣的员工,生产质量低劣的产品,提供质量低劣的服务。这样的企业在市场中根本就无法生存。现实中,企业往往采用用恰当的工资聘用最适合的员工的策略。为了招到中意的员工,企业往往会主动提高工资水平。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高工资就是更高的竞争力。在资本与技术结合的时代,人才就是生产力。企业竞争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人才的争夺。市场的力量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都推动了工资水平的持续上涨。
1645 次阅读|1 个评论
博弈是什么
xuxiujiang 2017-2-21 13:12
第N种博弈 博弈是一种固定的社会行为机制。只要给定博弈结构,不管行为人是谁,其结果都是一样的。这个一致性的结果就是这个博弈的最优解。博弈结果是一种优化的均衡。为什么其结果一定是这样,可以用数学推理这种严密的逻辑证明其唯一性和必然性。博弈的结果与你的期望无关,你不愿意它出现它照样出现。博弈的结果也与道德无关。那些人们不喜欢的坏结果照样出现。要想让博弈结果更合人意,唯一的办法是改变博弈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讲,多总结一些博弈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1596 次阅读|0 个评论
β猫的人工智能梦想
sunyu367 2017-1-8 19:52
β猫的人工智能梦想 大约是一个“圈套”,聂棋圣等诸位围棋高手在与神秘挑战者的 60局对弈车轮战中未尝胜绩,见证奇迹的时刻,人们方才知道,大魔王本尊居然是传说中的“α狗”之升级版。就个人感受而言,其单挑李世石的时候,我就不喜欢它,当然,这不意味着在预测方面我不看好它,只是那注定是“阴谋”下的败局。 因为作为小心眼儿的人类,实在无法容忍一个非人类以其所长毁灭人类的英雄人形象,这貌似出离了人类的道德,胜之不武啊!犹如要求人类与猎豹齐驱、与老鹰比翼,且此物种并非纯天然,而系人类自造。 当然,抵触,不意味着陌生,只是心存芥蒂罢了。当年“深蓝”在国际象棋挑战中剑斩人类一流高手卡斯帕罗夫,屈指算来已是十几年前的往事了,人工智能一时间名声大噪,谁人不知。只是这个人造的脑袋也学了人类的不良习气,想要成名,自己修练便是,何苦非要找个名气大的较量,以求扬刀立威。 卡斯帕罗夫、 李世石、聂卫平们都 是人类的英雄 ,他们棋艺精湛,不仅败得其所,而且心胸开阔,自然不会和人造异类鼠肚鸡肠一番,反待之以良师益友,着实令人钦佩。 倘若 摒弃物种对立的悲观观念,“α狗”或许可以纳入汪星人之列,这便不容易令人联想到冷面入侵者的形象,倒也可被亲切地接纳。亲爱的国人翻译官们爱称其“狗狗”,也多少有些化解隔膜之意。毕竟人类的科学技术长期以来是以人类为本位的,初衷绝不会自己造出个敌人来,至多是开发个假想敌出来,推动自我完善,生于忧患,居安思危,向更高的文明迈进罢了,亦或仅仅是为了消解那些聪明大脑无处安放的寂寞,而这些人工智能物种或许是宠物、或许是忠仆,但绝不希望是魔兽。至于人工智能为什么选择棋类挑战人类,或许是由于这类游戏普及面比较广,显示度和观赏性比较高吧,当算是 走心之作 。理解万岁! 当我们真诚地普遍地以科学技术的名义接纳人工智能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正能量的图景,其物种家族不仅会有神机妙算的α狗,还会有博闻强记的β猫。总之,人类算力有限、记忆力差、感情用事、欲壑难填等种种缺点都可以由人工智能弥补。当然,很重要的一点是,保持正能量,避免人工智能被坏人利用,诸如考试作弊、偷看日记、传播谣言、颠倒是非、弄虚作假,甚至更为无法无天的事情,统统不要有哦。人工智能能力强大,但尚处幼年,心智未定,人类既然发明了它们,就要负责任地加倍关爱,保障其健康成长,就如同我们收养宠物,选择它就要负责任地照顾它~~各位,准备好了吗? 支撑伟大发明的是其背后伟大的人文情怀 ,因此,人类对人工智能负有赋予其人性重要责任。真希望一只聪明伶俐的β猫来们这里入伙搞研究,让我们一起见证萌宠和梦想一起成长的奇迹,见证人类的智慧与勇气、爱与责任。
3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军 相遇,谁胜?
张能立 2016-10-29 15:59
可能 有的 读者 见到 这个 标题 会 脱口而出:“两军相遇,勇者胜”。是的,这样的 祖先 观点,已经 流传 很久了。但是,祖先的 观点 是 用来 超越的,而不是 用来 膜拜的。 任何 膜拜 祖宗 观点的 民族,不会 是 真正的 强大 民族,这点 是 毫无疑问的 。 那“两军 相遇”谁胜的 问题,除了 勇气 这个 因素 之外,还有 哪些 因素 呢? 从 普遍 意义上 说,“两军 相遇” 问题,其实 是 一个 博弈 问题。这里的 “军”,可以 是 个人、团队、公司、民族、政党、国家 等等。对于 人 与 人 博弈 这个 问题 来说,涉及 爱(love)、 抱负(ambition)、 胸怀(bosom)、勇气(courage)、智性(intelligence)、心理(psychology)。可以 采用 下面 公式 预估 人 与 人 之间 博弈 胜负的 可能性: Victory = Love + Ambition + Bosom + Courage + Intelligence + Psychology 换句话说:大 爱、大 抱负、大 胸怀、大 勇气、大 智性 和 大 心脏的 人,在 与 人 博弈 过程中,获胜的 可能性 较大。
个人分类: 教育|14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欺骗与反欺骗的博弈
热度 9 fdc1947 2016-8-19 08:20
欺骗与反欺骗的博弈 先请看一张照片 他们躺在地板上,是发生灾害后避难的人群吗?不是,这是接受考研培训的学生在休息。今年8月15日,在济南市泉城路的皇亭体育馆内,坐满了三千多名考研生,他们在聆听专家在“辅导”考研。 看来这考研培训真是生意兴隆。 同样,对高校本科自主招生的面试也有培训。据报道,北京大学的考试研究院院长去面试学生,却发现那些考生“ 看上去太完美了,似乎看不出有任何缺点;他(她)们看起来也太像了,就像是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一组“家具”一样 ”。院长说: “他(她)们在面试中的表现也很相像。一个个正襟危坐,面带微笑而不露齿;说话时吐字清晰,抑扬顿挫,仿佛在深情地朗诵一首诗。……显然,所有的学生在来之前都经过了某种程度的面试培训,至少看过一点儿如何应对面试的“宝典”,但可能没有人告诉他(她)们,我并不感兴趣他(她)们表现出来的是谁,我感兴趣的是真实的他(她)们是谁。” 但是,院长毕竟是院长,当面几句话就把这些学生问出“原形”来了。这就是面试的好处。如果是“一个模具里打造出来的”人,再用一个统一的问题去考核,要分辨出高低就不是那么容易,分辨出来的高低也未便可靠。所以,倘要真的考核出来考生水平的高低,最好还是要面试,当然,其前提是考官必须是有点水平的。如果考官本身就是一位“五毛钱俩,一块钱不卖”的主,那自然不行。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招生考试或招工考试(或者招公务员考试等等)?自然是要在考生中选拔出招人单位所需要的合适人才,一般来说是好一些的人才。这里所说的“好”、“合适”应当是真实的好,真实的合适。 但是,要能够把真正的“好”给选拔出来,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选拔就要有选拔的方法,如果这种方法被某些被选拔者识破,这些被选拔者就可以想办法去迎合这种方法,让选拔方以为他们就是最合适的人选,在这个意义上,选拔方就被“欺骗”了。 实际上,任何针对考试的突击培训对于选拔方都是不利的,都有可能对选拔的过程产生干扰,使得选拔方不能正确地选择最合适的人员。 这样,选拔方就需要不断改变策略,使得考生无法用虚假的一面来迎合自己。在这个意义上说,选拔考试的过程,实际上是选拔方与大量考生之间的一种博弈。考生总是想隐瞒自己的不利方面而张扬自己的长处,从而使得选拔方不能够完全选到最合适的人选。 如果把考生的这种行为称为“欺骗”的话,那么,可以把选拔考试的过程,视为“欺骗”与“反欺骗”的博弈 。 任何考生都希望自己能够被选上,所以。许多考生总是要想办法了解选拔方的需要,并作出应付选拔方法的准备,以显示自己是选拔方所需要的合适的人选。例如,他会想办法了解过去这种选拔考试的试题,找有经验的人猜测如今可能的试题,然后针对这些可能的试题做大量的练习。即使我们上面把这种准备叫做“欺骗”,在我们大多数中国人看来,考生的这种“欺骗”似乎并没有什么不道德的地方。而且实际上大家都在这样做。你不这样做反而是另类,被认为是傻瓜蛋。 但是,他们外国人却好像对此很有些反感。2001年1月,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董事会几位负责人,就写信到美国各大学,警告需对中国考生的托福或GRE成绩持谨慎态度,称 这些来自中国的学生“ 接受密集短期培训,占了大量便宜,这些培训使用了尚未公开的试题 ” 。这就是美国的选拔方感到受欺骗的例子。不过,从此这些美国的考试机构也开始采取了各种办法,来防止受骗。他们经常变换考试方法来进行“反欺骗”,甚至不惜宣布某些地区或某些人的考试无效。 反观我们中国,我们的 各方面对于这种欺骗似乎都不在乎,甚至完全不以为然 。 上面已经说了,考生们似乎认为既然大家都在接受培训,提高考试成绩,我要是不参加,我就吃亏了,所以争先恐后参加这种培训。 对于考生进行培训的个人和机构是上面所说欺骗的主要推手,考前培训是他们的饭碗,所以,他们千方百计在渲染考前培训的好处,也总是要想“破译”选拔方的选拔方法。 在中国,这已经形成了一股极其强大的力量,我把它称为“寄生教育”。 实际上,如今从事这种寄生教育的不但有专门的业余培训机构,我们的正规学校包括初中、高中和本科学校也都在为升学考试和考研提供着这种寄生教育。 我们中国的考试机构对于这种欺骗也似乎很不在乎:反正受骗的也不是我,我照样考试。 他们不担心他们考试结果的声誉,因为他们是官办的,独此一家,他们垄断着考试的权力。学校无权自己来选拔,只能采用它的考试结果。 这是他们与上面所说的美国考试机构ETS最大的不同,所以他们不在乎上面所说的欺骗。我总怀疑他们中间有若干分子与“寄生教育”建立起来极紧密的勾连,因而他们反对进行针对这种欺骗的任何“反欺骗”的行动。他们反对的只是枪手替考、带小抄、考场外用电子设备传入答案之类的明显作弊。上面美国人所说的那种欺骗在我们这里不算违规,反而是最好的好事。 对于上面所说的欺骗,受骗的是选拔单位,他们招收到的一部分人可能不是真正的优秀者。拿高考来说,受骗的就是各个高等学校。照理来说,高等学校应当有自主选拔的自由,然而,他们如今并没有这样的自由, 他们的学生严格地说并不是由他们自己招来的,而是按照一定的程序摊派来的。在欺骗与反欺骗的博弈中间,他们基本上没有发言权。 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人们怎么知道呢?一个最重要的标准是毕业生表现的口碑,而这种口碑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是学校毕业生的长期表现留下的。它似乎没有任何“数字标准”,在“模模糊糊”之中,但却是最准确的。当然,这种标准现在正在被一个又一个有“确切数字指标”的乱七八糟的排名表所干扰。但是,在人们的心里,上面所说的“模糊标准”仍然是影响最大也是最重要的。 既然,学校的好坏要看毕业生的表现,那么,学校能够招到较高水平的学生,也应当是一个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但是,如今学校没有这样的权力,上面已经说到,学校的学生几乎是分配来的。因而, 这样的招生制度实际上是扼杀了学校办学的积极性, 而且现今这种在学生知道考试成绩以后再报志愿和按所谓“平行志愿”来录取的方式则 完全固化了目前高等学校的“等级差别” 。这也使得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基本上与教学无关,只是竞争“科学研究”和所得到的奖励。 上面已经说到,选拔考试总是“欺骗”与“反欺骗”的博弈。也只有在不断的反欺骗过程中,选拔单位才能够招收到真正合适的考生。然而,由于选拔单位没有选拔权,而考试部门又对于上面所说的被欺骗和反欺骗的问题毫不关心,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人甚至可能与欺骗的推手即专门依靠培训也就是欺骗为生的寄生教育沆瀣一气。因而在这种博弈中,我们就只有任凭欺骗的一方为所欲为了。 这样的结果,谁是最大的受害者?上面已经说到,首先的也是最明显的受害者是选拔单位,对于高考而言就是高等学校,学校不能够招收到真正合适的学生,同时,也正如上面说到的,如今的考试和录取制度使得学校与学校之间无法公平竞争,无法把学校的财力、物力、精力放到对于学生的教学中去,也就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无法走上正确的道路。 其实,学生也是受害者。有人会有疑问,欺骗的原始动力是考生,怎么他们是受害者?由于相当多的考生希望欺骗(即超过自己实际情况的表现),而且进行了寄生教育培训机构和正规学校提供的欺骗式的培训,这就使得所有的考生都不得不接受这种培训,不接受培训就明显吃亏。而所有学生都进行培训又使得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他们之间所比的就是谁在培训中更努力,谁能够做更多的无聊的习题,使得这种无用的技能越来越熟练。 这样就浪费了他们所有人的宝贵的青春岁月,本来他们可以利用这样的宝贵岁月学习到更加有用的东西,体验更加丰富的人生经验 。 无论是高等学校不能招收到最合适的学生,还是学生们浪费了青春岁月,最终都是国家的巨大损失。那么,谁来替国家考虑考虑?
个人分类: 教育|7532 次阅读|19 个评论
自然,西方文化之源——从老虎与规则说起
热度 15 lvnaiji 2016-7-28 10:37
吕乃基 近日,因一起意外的悲剧引出关于规则与老虎的热议。规则,究竟是怎么养成的?为何东西方的规则意识有如此大的差异(不是差距)?本文从西方文化的源泉说起。 梁漱溟曾论及人的三大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际关系,以及人己关系。相应于这三大关系就有三大博弈:人与自然博弈,与他人博弈,以及与自身博弈。 与他人博弈可以理解,本来是博弈论的题中应有之义;与自然博弈,即把自然作为博弈的对手,研究自然会怎样出牌,并据此出自己的牌;与自身博弈,包括从图腾崇拜到所谓战胜自我。 将博弈论扩展到人的三大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看问题的视野,由此可能得出有价值的观点。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可以概括为这三大博弈,同时,三大博弈彼此间不可分割。与自然博弈,从狩猎采集,一直到现代的上天入地,都要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人和人的博弈,以及涉及到人的欲望、意志和能力等,也就是与自己博弈。但在某个时期必然以三大博弈的其中之一为主。例如,希腊——西方文化的源头,即以人与自然的博弈为主;差不多同期的中国和印度,分别以人际博弈和人己博弈为主。 在原初时分以三大博弈中的何者为主,在相当程度上“锁定”了一个文化的走向。 一、与自然界的博弈 首先 与自然界博弈,从三大博弈中最简单者开始,这是西方文化的源泉。 先分析这场博弈中的一方,自然界。 相对于另两项博弈,与自然界的博弈具有以下基本特征:自然界足够久远,可以对博弈的另一方奉陪到底。在同样的语境下,只要与之博弈的人,以相同的方式出同一张牌,那么自然界不会变招,也总是出同一张牌。这一点在博弈论中就是“重复博弈”和“有限博弈”。重复博弈,不仅在于时间,而且在于空间。自然界不仅足够久远,而且足够庞大,可以和不同的博弈者博弈,只要这些博弈者出一样的牌,那么自然界亦然,或者说,自然界对所有的博弈者一视同仁。与他人的博弈,情况就不一样了。若是第一轮输了,第二轮难道还会是原样吗?多半会变招,“打一枪换个地方”,是为“一次性博弈”;甚至“无招胜有招”,这就是“无限博弈”。既然如此,于是就只能“兵不厌诈”。或许正是对“人心叵测”的无奈,于是只能要求“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大同存小异”。至于各不相同的“小异”,只能要求“中庸”,不要走极端即可。若是对方又换了一个人,同样的博弈内容,结果可能面目全非。至于与自身博弈,其一,难的是“认识你自己”。这是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历来被认为是世上最难之事。“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尼采)。其二,江山易易本性难改。其三,心无二用,难以区分博弈的双方。只是在金庸的小说中看到双手互搏的周伯通。因而,在三大博弈中最简单的无疑是与自然界的博弈,之所以“简单”,是因为 “重复”和“有限” 。 即使同样与自然界博弈,也有难易之分。西方人找的是最容易的对手:丈量土地和杠杆,也就是对手的“招数”几乎最少,可重复性最高,只要寥寥数招,便可洞悉对手的伎俩。相比较而言,如果面对的对手是动植物,其招数虽逊于人,也复杂到难以胜数。除了通常所知的李约瑟悖论外,李约瑟还有这样一个假设:如果科学起源于中国的话,那么一开始就不是力学,可能是电磁学。从博弈论的角度看,这种可能性几乎等同于零。 再考察博弈的另一方,人的博弈策略。 可以在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理解人与自然界的博弈。在认识层面,与自然界的博弈中人类手中的牌包括科学、伦理、艺术和哲学。科学“测度”作为博弈对手的自然界在“想”些什么,要是人类这么做,自然会做出什么反应,等等。伦理的影响在两个方面,其一,排除科研中的不端行为,鼓励正当竞争和创新,设立优先权和各种奖项,旨在为与自然博弈的人的一侧确立游戏规则,激励参与者,以及保障在这一侧与自然界一样“重复”和“有限”。其二,要求或者征服自然,或者善待自然;是以人类为中心(还有强弱之分),还是自然为中心,或者人与自然双中心。伦理取向会影响人在与自然博弈中的心态进而科学研究的视野。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伦理学主要不是直接指向认识也就是科研过程,而是在实践即技术与工程的环节发挥影响,是把握了自然界的博弈策略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和诉求。艺术研究自然在审美上给人的启示和感悟,这固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不涉及二者的博弈。哲学在整体上思考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若是没有科学技术,这种思考就难以深入,甚至会陷入谬误。当然,艺术虽不直接涉及人与自然的博弈,但审美会给人以启迪;哲学在人与自然博弈中的价值更是不可否认。虽然如此,直接坐在棋局前研读对手,面对特定时机下自然界的特定部分和过程,思量着该出什么牌的是科学,而不是艺术和哲学。 在科学与自然的博弈中,首先在于剥夺对方的无限策略 ,不能把主体一方的情感如“目的”之类以及种种“神迹”加诸于对方,否则就无法揭示和理解自然的策略。在近代之初,达·芬奇就排除目的论,认识到自然中存在必然性,是力学关系或数学上的比例。培根赞同德谟克利特的观点,后者认为事件的原因是“不受终极因任何干扰的物质必然性”,终极因在其“不断侵袭和进犯物理因领域的过程中则推翻一切,弄坏一切”。培根明确指出:“这种原因(指终极因或目的因)显然只是和人的本性有关系,和宇宙的本性是没有关系的。”“除了涉及人的行动的那些之外,并不能推进科学而只足以破坏科学。” 在科学的众多“策略”中,最重要的可以说是实验。达·芬奇认为,“经验是一切可靠性之父”,而实验则是知识的“确实性之母”。他认识到,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把偶然的、附加的东西与本质的、基本的东西相区分。“要把这种试验进行许多次,使得某种偶然情况不至于搅扰或歪曲这个证据。”伽利略意识到,通过实验,研究者仿佛向自然提出他所感兴趣的问题,并得到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他还觉察到实验的检验作用,他说:“我深深懂得,只要一次单独的实验或与此相反的论证,都足以推翻这些理由以及许多其他可能的论据。” 实验的要义是限定博弈的对象,圈出边界,画地为牢,以及控制条件:纯化、简化,排除博弈外因素的干扰,加上在特定方向上予以强化等等,重要的是可重复。实验方法在于限定博弈对手及其所作所为,排除研究对象之外因素的干扰,只要己方在新的回合出同样的牌,若是发现对方也(在相当程度上)出在上一回合出过的牌,于是也就揭示了对手的一个策略。达·芬奇发现,“同样的结果总是产生于同样的原因。如果原因消除了,结果也就不可能产生” 。在不便实验的场合,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有思维实验,例如去除空气阻力、摩擦等因素,使问题简化甚至理想化,从伽利略到爱因斯坦,科学家大多精于此道。实验方法,使得科学家在面对自然时超越囚徒困境的一次博弈,使人与自然之间成为重复博弈,以及发现对方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应用有限的策略,并且发现这样的策略。正是在此意义上,有人认为,中国古代之所以科学没有进步,就是因为缺少至关重要的实验环节。 自然界一旦在这样的博弈中“供出了”它的策略,就必须得到尊重,也就是己方的下一步策略只能建立在此基础上。 不仅如此,己方还可以在已掌握的自然界的策略的基础上于一定范围内有所变招,试探对手的应变,进而有所预期再予以重复,看看对方的应变是否在意料之中。由并不充分的现象甚至蛛丝马迹提出假说。假说在科学之策略中的重要性不亚于实验,然后再由假说设计实验,“算准”自然界对手在新的情况下会出什么牌,再修改假说和实验方案。科学的进步,在于实验和假说之间反复的比较。正是在如此逐步推进中的反复比较,使这场人与自然的博弈, 由重复博弈成为演进博弈 。就这样,由简到繁,一步一个脚印,自然界的策略便渐渐被己方所掌握。 赵鼎新在论述战争催生欧洲现代化时认为, 博弈规则必须稳定而且博弈链很长,或者说必须让输方或旁观者能够总结经验,然后与赢方在同一规则下继续博弈 。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可能发生重复乃至演进博弈。人与自然的博弈正是这样的博弈。 在实践层面,与自然界博弈一方的主力无疑是技术(包括工程),还可以加上巫术之类,在二者之间还有炼金术等。巫术中或许包含有尚未发现的科学成分,但一般而论,大多基于臆测,是人的一厢情愿。一方面每次作法所面对的自然并不确定,另一方面巫师自己的状态难以重复,在巫师与常人之间也没有沟通的渠道。因而,巫术是不确定的巫师个人与不确定的自然之间一次性和无限策略的博弈。至于日常生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特别在原始社会参与了与自然的博弈,但由于对象的不确定和主体的不经意并往往缺乏相应的知识,一般处于次要甚至边缘的地位,在科技发达的现代更是如此。 虽然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有自己特殊的技术,以及有辉煌的成就,如中国四大发明、都江堰、万里长城等,但大多基于难以重复和积累的经验,难以共享和传承。唯有认识层面和实践层面博弈的联姻,在科学自身是以假说为核心的认识与作为人类实践活动之一的实验相结合,更重要的是科学和技术的结合,方能在与自然的博弈中步步为营,有所前进。作为实践活动,如果说实验的功能主要在发现和验证,那么技术的功能不仅在此,而且在于发明和创造。技术的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在增强经济实力之时,也为科学提供了越来越先进的仪器设备,从而使人类作为博弈的一方在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日益强大,在与自然的博弈中赢得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此外,中国还有大量的技术附加了太多的文化色彩,掩盖乃至于淹没了实用功能,而“文化色彩”在彼此间基本上没有可比性,因此也削弱了技术在与自然的博弈中的作用。 在黑格尔的哲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理性的机巧”。就技术而言,“理性的机巧”即人把自然界当作工具,人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 “那作为支配机械和化学过程的力量的主观目的,在这些过程里让客观事物彼此互相消耗,互相扬弃,而它却超脱其自身于它们之外,但同时又保存其自身于它们之内。这就是理性的机巧”。“…一方面让事物按照它们自己的本性,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削弱,而它自己并不直接干预其过程,但同时却正好实现了它自己的目的。”“人的理性的狡计使他能用其他自然事物抵御自然力量,让这些事物去承受那些力量的磋磨,在这些事物背后维护和保存自己” 。在博弈论看来,在与自然界的博弈中,人类似乎在不断“劝降”对方阵营的力量,壮大己方的实力。 正是认识的演进和实践的演进,以及二者的结合,人类从与最简单的对手——丈量土地和杠杆——博弈开始,一步一个脚印,与越来越难以对付,也就是重复性越来越小,而策略越来越多的对手——电磁运动、化学运动,乃至生命运动博弈;以及从面对局部、当下和限定的博弈方入手,愈益与全局、处于过程中且没有限定的对手博弈。 在博弈论眼中,人类历史的“生存博弈”如同囚徒困境,通过重复博弈实现了对囚徒困境超越,通过演进博弈实现对重复博弈的超越 。这样的重复和演进就在于人与自然的博弈,其主力便是科学和技术。正是在这样的博弈中,西方社会渐次实现现代化。 在与自然的博弈中,足可以与科学技术为伍的还要提及体育。 体育,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公平的竞争,之所以“最公平”,就在于除了棋牌类外,在所有的运动中,自然界总是博弈的一方。体育,不外乎两种博弈,其一是人与自然的直接博弈,如更快、更强、更高,其典型就是作为各项运动共同基础的田径运动。其二是人际的博弈,主要是各种球类,在比赛双方的背后依然存在一个无言的对各方一视同仁的参与者:自然。其一来自人的外部,如时间与空间、万有引力、摩擦力、阻力等;其二,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局限。 希腊及其所代表的古典文明时期,既诞生了作为科学源头的欧几里德几何与阿基米德力学,同时也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这并不是巧合。有趣的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更快、更强、更高,”这一点正与IT领域的摩尔定律所提倡的“更快、更小、更便宜”理念不谋而合,从而也印证了体育与科技在与自然博弈中的一致性。 以往的体育只是单纯依赖体能的提升,现在已经越来越得到科技的支撑,也就是科技与体育联手与自然博弈。 此处还可以顺便提及中国古代的“武功”,有点儿像是体育和技艺的杂交。华山论剑,就其在参赛者之间的博弈所制定的规则而言,大概可以与奥林匹克运动相提并论。然而在与自然的博弈中,武功修为每每来自机缘或秘籍,难以为他人企及,“功夫”则“精进”至匪夷所思的地步,违背自然规律之怪异武功俯拾皆是,自己一不小心还会走火入魔。因而难以重复,更不能演进。 正如前述伦理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伦理也会影响体育,例如黑哨和作弊等,因而要求公平公正,限定人的博弈策略,由此方可“重复”和“演进”。至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就根本不是博弈了。 赵鼎新认为发生在西欧近代的战争催生现代化,这一命题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成立,只是在于战争与体育的相似性,即在争战双方的背后有不在场的在场者:自然,因而人与人之间的战争具有了重复和演进博弈的意义,从而为各方积累经验和有所进展提供了可能。而“一定程度”,其一,战争带来的破坏。其二,战争未必带来人在与自然博弈中的进展,中国数千年所用的冷兵器就是明证,即使有进展也是极其缓慢,多半同样要靠机缘,如莫名的“玄铁”之类。其三,战争夹杂了太多的人为因素,由此导致彼此间博弈的无限策略,因而降低了自然作为幕后参与者的地位。回过头来再看看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无数战争,把人的计谋发挥到极致,从孙子到诸葛,乃至成为神。与神博弈,还会有胜算吗?由此可见,对博弈方的约束,使其只能应用有限策略,这一点对于博弈的重复和演进,也就是文明得以演进的极端重要性。因而,如果说战争催生现代化,那么也只是“催生”而已,主角只能是科学,还有技术。 二、对博弈方的形塑 与自然界博弈的这种重复、策略有限,以及演进的博弈方式极其重要,正是这样的博弈方式,于文明之初和日后的岁月中 对于塑造西方人尤其是科学家的性格上起到了重大影响,进而从一个方面锁定了西方文化的进程 。 首先,形成天人分离的观念 。固然,很难说是有了天人分离的观念而开展与自然的博弈,还是因与自然的博弈而开启天人分离的观念;然而可以确定的是,与自然的博弈,尤其是与其中最简单部分的博弈,造就并促进了西方人天人分离的观念。作为博弈对手,自然的行为与主体的好恶无关,这一点给科学家留下深刻印象。1616年,伽利略在罗马法庭上规定了作为一名科学家必须遵循的准则:“从事实验科学的教授们并无力量可以随意更改他们的见解以及左右摇摆。影响一位数学家或物理学家与去影响一位律师或商人有着极大的不同。可以认为有关契约、合同、票证或商业的见解是合法的或不合法的,但不能以同样的力量去更改关于自然与天体事项的实验结论。”伽利略以第一性和第二性进一步划清主客体的关系。在人际博弈中就不是这样,可以夹带着太多的情感、权力和利益因素,因而难以分清敌我。始于与自然博弈的西方文化进而形成客观看待世界的特质:由客观的看待自然,到客观的看待他人,以及客观的看待自己,乃至冷静地承认人是机器或猿。 其次,形成所谓“以意欲向前”的精神 。梁漱溟把世界文化划分为三大并存不悖的文化系统,即中国文化、西洋文化和印度文化。西方文化“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中国文化“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印度文化则“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这就是梁漱溟著名的“文化三路向”说,分别代表了西、中、印三民族对待事物的三种态度:西方向前面下手,改造局面,前述阿基米德的名言就表达了这种强烈的“意欲”;中国随遇而安 ,不求奋斗;以及印度不去想办法解决,而是想取消问题和要求 。 从博弈链的角度,结合梁漱溟所论及的人的三大关系,就很容易解释“文化三路向”说。不难发现,西方文化“向前”的“意欲”,正是源于前述对于自然的“演进博弈”。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阿基米德即声称:“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 中国文化的“调和持中”出于人际博弈中利益纠葛和难分高下,只能要求各方随遇而安。印度文化在人与自身的博弈中,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根本精神,以求得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本文主要分析西方文化,中国和印度文化在本文中不作详论,只是以资对比)。源于西方的科学技术在与自然的博弈中,由简到繁,一路高歌猛进,从而信心满满,“意欲向前”。进而把这样的精神用于征服,征服自然,乃至世界。 “意欲向前”之所以成为现实,还在于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中所形成的非嵌入编码知识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特点是与特定的对象无关,与对象所处语境无关,以及与特定主体无关,以清晰的逻辑表达,可以由人或无生命的载体承载,因而可以积累和共享。于是,知识经由非嵌入编码知识与隐性知识——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公共和私人知识——的互动而得到增长和更新。与之形成对比的中国和印度,在与人和与己的博弈中主要只能形成隐性知识和部分嵌入编码知识,难以交流和共享,因而也就较少增长和更新。 自古希腊起,西方人即视求知为生命,知识至上。据说,欧几里德的一个学生曾问及,“学习几何有什么用处?”,欧几里德的回答是,“给他5分钱,让他滚!”欧里庇德斯的名言是,那些获得了科学知识的人是有福的,他们既不追求平民的烦恼,也不急急忙忙参与不公正的事业,而是沉思那不朽的自然界的永恒的秩序,沉思它是怎样形成,以及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形成的…… 。总之,求真,好奇,为科学而科学等等,就是这种心理的写照。 由此可见, “意欲向前”,不仅旨在外部世界,而且在于自身 ,主要体现于怀疑和创新。科学在怀疑中前进,怀疑是为了创新。在此意义上,西方文化的要义是求异,反思,不断自我更新。相对而言,中国文化则在于求同,为了共同的目标;为此,需要稳定和收敛,一方的中庸和另一方的包容。西方人以为中国强大了便会对外有所图,恐怕是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底蕴,实在是多虑了。 由与自然博弈而意欲向前,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西方文化史就是西方人在与自然的博弈过程中的“自举”过程。 第三,规则意识 。规则,就是对博弈行为做出的具体规定,可以清晰编码或者模糊,甚至是“潜规则”。后者不是抽象的理性标准,而是在特定人群和特定场合的博弈中渐次约定俗成,各方心领神会。规则可以由博弈者各方共同制定,也可以由博弈者授权的第三方制定,或者由博弈者和第三方共同制定。此处的要义是, 其一,得到所有各方的认同,其二,各方之间的平权,其三,第三方超越所有各方;目的是保证博弈的公平。规则的普遍适用和稳定有效同样重要,这将有助于博弈者在胜负或得失中汲取经验教训和知识的积累,理性的育成,信用的培育,从而减少社会运行的成本,最终有助于人性的凝练、积淀和提升 。局部和临时的规则在特定场合固然需要,但若是总是“个案处理”或“下不为例”,也就是一次博弈,就可能导致囚徒困境,造成人际间的失信、背叛和人性的堕落。 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中,自然实际上一身而二任,既作为博弈的一方,又是规则的制定者。 不论博弈的另一方也就是人愿意与否,在确定的情况下,自然界总是按“既定”方式出牌。正是在与自然之间普遍和重复的博弈中,经历了成功与失败的反复磨练,尤其是在演进博弈中获得了确定的进步,使得西方人逐步接受和培育了规则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将这一意识推广到人际的博弈中。“科学技术是社会秩序的高效制造者。每当科学家和工程师就观察、解释、表述或者理论达成共识的时候,他们都是在建立秩序” 。显然, 在一开始就以人际博弈为主的中国,由于博弈各方间充斥着一次博弈和无限策略,同时,政府作为制定规则的第三方,往往直接参与博弈,因而规则意识淡漠,守规则反而一再被淘汰出局,而善于“变通”者往往获利,从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规则得不到执行,只能寄希望于伦理道德规范,接受“和而不同”。由于没有对博弈方策略的严格限定,各方随心所欲的“无招”,实际上难以朝向“一个共同的目标”。 客观和规则意识二者的结合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一个根本特点: 理性。 客观,在于尊重事实,尊重规律;规则意识则涉及主体的思与行。对事实和规律的尊重培育了规则意识,而只有遵守规则,也就是执行有限策略,方可能展开重复和演进博弈。理性又可区分为认识过程的科学理性,以及实践领域的技术理性。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分别由认识和实践上使得“向前”的“意欲”成为现实;反过来说,正是这样“向前”的“意欲”,成为一种价值判断或价值理性,引导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并为之提供动机。 有必要指出,在演进博弈推进到生命科学等领域,“可重复”的含义未必限于实验,更重要的是新的知识是否被整合到知识体系之中。成果一旦发表,已经成为公共知识,成为历史。在知识之树上每片新叶长出来的过程中,形状不确定,甚至可能被观察者一定程度上赋形,但长出后,在现实中看到的(已经是历史的)知识的叶子,却是非常清楚的固定形状(网友)。生命科学领域,既要求实验可重复,更多的在于新知识能否融入知识体系,为相关领域接受并提供支撑。因而在“演进博弈”的更复杂的领域,除了规则,伦理必然介入。 第四, 民主意识 。其一,自然界提供足够多且来者不拒的博弈“选手”,人与自然之间的博弈链足够乃至无限长。对于所有与之博弈的人,无论民族和国家,不计古往今来,一视同仁,无亲疏好恶之分(一些研究者可能因拥有某地所特有的对象如地质和生物的“近水楼台”之便,进而实行封闭甚至垄断,从而获“先得月”之利),只要以同样的规则与之博弈,自然界便以同样的方式回应。其二,在这样的竞技场上,胜负只有一个标准:是否揭示了新的事实和规律,也就是自然的博弈策略。其间没有并排除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干预。当自然界以同一种状态面对芸芸众生之时,芸芸众生彼此之间也就只能是同一种状态,那就是平权,继而由与自然博弈中的平权,延伸到人际博弈中的平权,这正是民主的要义。若是一方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另一方只能苟延残喘;当一方退出竞争,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对手,博弈实际上到此为止。而博弈的停止,也就意味着演进的停止。美国NBA每年选秀弱队有优先权,即在于使博弈各方大致均衡,从而使比赛得以持续和进步。 默顿由科学活动总结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默顿规范,实际上正是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中对人的一方,对其中的特殊成员也就是科学家所施加的限定和制约。或许正是在此意义上,巴尔赞把“一个沉浸在研究中的科学家”奉为“资产阶级美德的楷模” 。 无疑,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源泉,也给西方文化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还原、非此即彼,以及生态危机等等,笔者将在另外场合讨论。 从博弈论的视角考察西方文化的源泉,这是一种尝试,由此也会带来视角上的缺陷。 其一,西方文化的源泉不仅在于人与自然的博弈,商品经济的意义至少同样重要。其二,西方文化只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并非全然不顾相对独立的人际和人己关系,也就是说并非全然由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推出人际和人己关系。例如有人把西方文化的渊源称为“两希文明”,意为兼有希腊和希伯来的遗存,其中后者即主要关乎人己关系。其三,西方文化的重复博弈和有限策略主要用于其内部,当西方文化面对其他与之不同类的文化时,往往从利益而不是原则出发,以及显示出多重价值标准;也就是转变为一次博弈和无限策略 。 回过头来看老虎伤人的惨剧,根本原因是漠视甚至无视规则,在漠视、无视的背后,则是千年的传统文化。 中国并非没有“向前”的“意欲”,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处说的是主流。印度亦然。 葛力.十六到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 16 , 46 索科洛夫.文艺复兴时期哲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 161 赵鼎新,战争催生欧洲现代化?《南方周末》 2008-10-09 周泽之,黑格尔的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江淮论坛》 2008 年第 02 期 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第 2 版,第 394 页;黑格尔:《自然哲学》 1980 年,第 7 页。黑格尔引文转引自 之乙 , 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666/4513.shtml 2009-5-20 黄华伟 ,社会历史的博弈论解读 , 《湘潭大学》 2009 年 硕士论文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530-2010012107.htm 卢艳霄、张丛林,梁漱溟“中国社会结构特殊论 及其现代价值 ,广西社会科学, 2008 , 4 吕乃基,论非嵌入编码知识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 , 1 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陈恒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 . 37 西斯蒙多,许为民译,科学技术学导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7 , 165 雅克·巴尔赞,林华译.从黎明到衰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 209
个人分类: 科技|5022 次阅读|48 个评论
崔永元比想象中的要难对付
热度 8 yangguoxue 2016-7-19 17:08
其实挺转派和反转派差在哪儿?博主觉得就差战斗力。 反转派书生气太浓了,缺乏那种写煽动性文字、写大字报的高手,而反方全是老油条,有乌有之乡背景。 双方的博弈水平也不在一个层次上。这次诺奖得主回应了老崔的十个问题,我还以为老崔会再写一篇回应诺奖得主。结果崔根本没回应,反而在微博上把诺奖得主的答案贴了出来,这一手玩的高,这表明了他老崔并不是反转派想象的那种妖魔化转基因技术的人,反对意见也帮你传播,温柔打脸,让你看不出毛病,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是一个愿意接受事实的人。 从某些小事来看 ,挺转帮的战斗力确实不行 ,比如某挺转教授说粮食危机是造谣。从事实来看,确实是造谣,最早提这个问题的,也是反转帮,反转帮为什么要造这种谣?他们的目的是想把大豆也说成粮食,中国大豆依赖进口已成事实,可以用“沦陷”来形容。反过来看粮食问题是一个战略问题,战略问题是可以忽悠的,你说今天中国粮食够吃,明天要是来天灾了呢?要是爆发战争了呢?所以一切假设都是未雨绸缪,挺转帮完全可以借这个话题来宣传转基因的优势,有些人那套刀耕火种的生态农业根本不行,在现代高科技面前产量、安全等都是渣渣。但没发现有人这么干.... 我觉得有些科学工作者可能是科学思维太严重了,不知道怎么对付这类社会人士,一是一、二是二的思考方式,在一些社会话题上根本没用。一句话,战斗力太差,即便有官方撑腰,还是显得被动。
3280 次阅读|8 个评论
专题讨论班:博弈的数学原理(田远鸿)
GrandFT 2016-6-7 13:37
题目:博弈的数学原理 主讲人:田远鸿 地点:北洋园校区32楼343 时间:2016年6月7日 4:00 提纲: 1.纳什均衡 2.布劳威尔不动点 参考: 《二十世纪数学的5大指导理论》[美]约翰•L•卡斯蒂 《对策论导论》谢政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班|1847 次阅读|0 个评论
火灾控制力与破坏力的博弈
热度 1 dfedhw 2016-5-4 00:25
火灾具有破坏力,消防具有控制力,每一起火灾从突然发生到熄灭,都是这两股力量在时间轴上反复较量的过程。火灾中各种变量与时间密切相关,通过分别观察不同时间段里火灾破坏力和控制能力的变化,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控制火灾。 a 火灾破坏力,通过燃烧不断放热,继续引燃周围可燃物的能力。 b 火灾控制力,是指由下列因素共同形成的终止燃烧的能力:发现及响应速度、现场灭火剂数量、运输投送的动力和速率、抢险人员数量、组织管理水平、现场熟悉程度、专业技能、责任意识、胆量勇气、信息传递、自我防护能力等。 如图所示,先看两条实线的轨迹: 1. 火灾前时间(起火点 0 以前的时间) 由于没有火灾发生,所以火灾破坏力一直为零。 从火灾隐患存在的那一天起,无论是否意识到风险并采取了防范措施,就已经开始计时,这个过程往往不易被觉察,然而这个计时按钮已经客观真实地被悄然按下 …… 火灾发生是随机的,往往还需要一定的诱因,所以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有时又很短暂,但是长短未定的时间必然会给火灾控制力的维持带来不少的麻烦: 针对某处的火灾控制力 1 会随着火灾前这段时间缓慢衰减,时间越久,衰减量越大:装置器件会逐渐失灵、阀门锈蚀、管道失压、灭火剂悄然失效、可燃物密度增大、通道被堵塞、记忆模糊、技能会退化 …… 即使同一天内,这种能力也处于波动变化之中,例如夜间的整体控制力将下降至最低水平,面对火灾时不同人群的控制力也大相径庭。 2. 起火点 0~ t1 , t1~ t3 火灾一旦发生,火灾破坏力开始随时间呈直线地稳定上升,一开始破坏力很小,控制力即便衰减,但毕竟还是大于破坏力,所以,这是灭火的 黄金时机 ,只是这段时间并不长,控制力的临场发挥只能因人而异,一旦初始火灾躲过了 t1 ,控制力就会被快速增长的破坏力反超甚至于压制到无法发挥,这就是平常遭遇的 失控 。后续控制力补充需要一定的时间,破坏力依然在同步增长之中,所以直到 t3 时,控制力再一次反超破坏力,至此,一起火灾结束。 可问题在于:如果 t1~ t3 过长,就会造成 严重的火灾损失 。 3. 将火灾破坏力与火灾控制力 2 (虚线)结合来看: 通过技术的改进,使火灾控制力 2 成为一个恒定值,不再随时间衰减,在时间轴上就会上演为另一种格局: 尽管火灾破坏力还是会随着时间直线上升,但是一直要等到 t2 点才有机会超过火灾控制力 2 ,实际上,由于 t2 t1 ,留给控制力作用的时间更长,机会也更多,所以在大部分火灾破坏力发展未抵达 t2 时,火灾可能已经被扑灭了。 火灾破坏力由起火点中心向外围逐步扩展,而 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控制力却只能从外围向中心陆续集结,鉴于中心实际地理位置的跳跃性和随机性,控制力只能被动地追随破坏力,由此必然形成一前一后两条上升轨迹,故此真正要想得到一条虚线,还得在任何一处所谓的“中心”附近快速组建起控制力,以突破固有时空的阻碍,当下开始逐步建立 微型消防站 ,正是循着这类思路和趋势在走,火灾控制力的增强归根结底还是要依赖于 第一现场在第一时间所能发挥出来的实际效率 。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整个建筑火灾防控体系中,能够获得一种恒定的且不会随时间衰减的控制力 2 显得尤为重要,与控制力 1 相比,尽管它只多占据了一段不太长的时间( t1~ t2 ),然而在分秒必争的火场中,却是最为宝贵的一段时间。 广州曝光24个火灾隐患突出点 600多具受伤消防栓查体疗伤 多部门呼吁市民自觉保护
3837 次阅读|2 个评论
钉子户为什么在拆迁博弈中一定会失败
wxminmin1987 2016-4-19 23:00
1、 背景 在中国的城市土地扩张过程中,地方政府选择了一条先易后难的道路,这条路:一方面有利于城市面积的迅速扩张和经济的低成本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后来的城市内部土地挖潜和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埋下伏笔和隐患。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的城市基本是向城市外围扩张的。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愿意:第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资本稀缺,而拆迁需要大量的资金,这是大部分地方政府不愿意负担,也无力负担的。第二,城市外围有大量的农田可以侵占,而且征地的成本远远小于拆迁的成本。第三,拆迁是一个出力不讨好的工作,因此如果上级没有给基层政府施压,基层的领导是没有几个人愿意去惹这个麻烦的。第四,城市发展制度存在漏洞。中国的城市发展政策在对城市的内部土地挖潜存在很大的不足,从中国的不断出现的城市扩区现象中就可见一斑。 因此,当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当城市由外部的土地扩张转向城市内部土地挖潜的时候,城中村改造便成了城市发展问题中的焦点,由拆迁引发的官民矛盾也就成为中国社会中引人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 2、 基层工作的三大方法 当前,在基层政府的基本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继承了过去战争年代的很多工作方法。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三种工作方法。一是政治动员,即政治教育。二是妇女工作,即做不了男人的工作,便做妇女的工作,以女士的善良为突破口。三是基层统战工作,这是由统一战线在基层工作中的畸形运用。 先说第一种工作方法,即政治动员,即从思想上做工作。政治动员是在基层工作中常用的一种工作方法。在地方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领导会经常告诫你“要有大局意识,要有大局观念,不要造成坏的影响,不要拖组织后退”等等,这便是政治动员。当然在实际工作中,还会有很多具体的说辞,比如“城市化是历史发展之大趋势”。基本上,都是一些貌似很对,但不可证明的宏大话语。 再说第二种工作方法,便是妇女工作。女士代表着温柔与善良,社会柔性的一面。因此,如果男人的工作做不通,政府往往会转向妇女的思想工作,而且往往能找到工作的突破口。这源于三个假定:第一,女士耳根子软;第二,女士希望自己的丈夫是先进的和优秀的;第三,耳边风如果经常刮,会起到软化男人意志的作用。因此,做妇女工作很容易奏效。因为一旦说他丈夫如何不先进,与周围其他人进行比较,女士就会回家跟丈夫发牢骚。时间久了,再去做男士的工作,然后分析其中的厉害关系,就容易多了。 而第三种工作方法,也就基层统战方法。这是统一战线工作在基层的畸形运用。如果承认在基层都是人民,何谈统战呢?!但是在政府的眼里,凡是与政府意见不统一的往往就成为了统战的对象,如果不能统战进来,就只有孤立出去,导致某些个人关系的撕裂。因此,我是很不厌恶这种工作方法的。 3 、政府与政府中的雇员 在分析公共事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将政府与政府中的雇员分开,因为他们的利益是不一致的。政府当然希望把上级交办的任务完成,而一般的公务人员则不一定,因为他也是社会中的普通一员,也知道人世间的艰难,除非牵涉到他的饭碗。 因此,在城中村拆迁过程中,政府工作人员去做工作,往往是履行义务而已,就是传达领导的说辞,传达到了也就把他的工作做完了,至于钉子户是否搬迁,他是决然不关心的。成功了固然是他的功绩,失败了则归咎于钉子户思想顽固或者漫天要价,而与他的工作无关。他一样去汇报工作,一样领他的工资。 而且还要明确政府是法人的性质,而不是自然人,他的法人代表也是经常变化的。即与钉子户博弈的是法人而不是自然人,且这个法人经常变化法人代表,还有代表这个法人去做实际工作的其实是众多具有不同利益且没有博弈成本政府工作人员。 因此,钉子户切莫对去做工作的一般工作人员报任何希望,更不要寄予厚望,不然一定会失望。 4 、钉子户在拆迁博弈中为什么一定会失败 首先要说明的是钉子户的成因千差万别,不一定都是因为经济的原因。在我所遇到的钉子户中,有的仅仅是因为面子或者公平,并不是为了提高所谓的赔偿而做钉子户的。但一旦他们成为了钉子户,这个标签就会一直伴随着他们,成为他们身上一个无法抹掉的印记。 当一个人选择做钉子户,他们的付出代价是昂贵的。首先,他们会面对政府派出工作组的政治动员和妇女工作,当这两项工作都做不通;他们就要面对基层统战了,政府会从他的社会关系中寻找突破口,不断的寻找他的亲朋好友作为政府说客去做工作,而一旦利益有了分歧,昔日的亲朋好友也便走到了尽头,钉子户将日益走向孤立,他们的社会关系就此被无情的撕裂。 而且基层政府还会时不时的去做一下工作,而政府做工作的时间一般也会选择年前年尾、节日附近,有的时候也是上级部门想起来这件事弄一个专项行动。但如果不是主要领导参与,大部分只是走走形式。因为派去做工作的人就没有谈判的筹码,政府也不愿意对此作出妥协和让步,他们担心这会引起示范效应。所以整个事情只会一拖再拖。而且由于媒体的放大效应,现在是极少见到强拆的,但一般的政府也不愿意做这一事情,我在基层工作这三年多就没见过强拆,因为那往往会导致两败的结局。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钉子户的社会关系会日益撕裂,然后逐渐趋于孤立的。最后只有不同村的钉子户做朋友。虽然在互联网上会有很多人同情和支持他们,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是日益被边缘化的一群人。他们昔日的朋友会逐渐的远离,亲戚也日渐冷淡。如果他们有孩子,孩子也没有朋友,有朋友也不敢带回家,如果是男孩还很难找得到老婆。他们是被敬而远之的人。其实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付出的代价是昂贵的。我见过一户当了八年钉子户的人家,他最终也只能像阿Q一样,对别人说自己得了便宜,但其实不然。当然由于个人的经历,他从来都是劝别人千万别做钉子户。 最后,可以看到的是:政府依旧在正常的运转,领导依旧在做领导,但钉子户的社会处境已经是物是人非。所以,你做不做钉子户对他们没有影响,你拆不拆也无关他们的厉害关系,钉子户们输的真的很惨,因为他们面对的是虚拟的法人,而不是有血有肉有判断力的人。而且这个法人的法人代表还经常的变换,你琢磨不透他,你也无法预测他的下一步行动。 所以最终谁胜谁败,其实早已注定。
个人分类: 社会速记|5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机围棋大赛之后
热度 30 xying 2016-3-16 08:06
Alpha Go 大胜李世石赚足了世人的眼球,被誉为机器与人类的大战,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挑战从小说电影,被这场围棋赛生动具体地放在人们的眼前,引起了许多的争论和深思。 韩国律师说, Alpha Go 集人类无数的围棋经验,动用数百台电脑对李世石的发招,进行了并行运算后下子,相当于围殴,这不公平。他不懂,其实谷歌只是借此来展示软件技术进步,无关公平竞赛和个体荣誉。以计算机硬件发展的速度,用单板机代替几百台电脑的能力,不过是十来年就能办到的事。人工神经网络的AI,也已成功地应用在生活中,关键是想做广告:谷歌领导着潮流。 有些评论,对 AI 的理解,还停留在符号主义演绎推理智能的时代,认为这机器的判断能力是程序赋予的,是把人类掌握的知识列为规则,让机器在演绎推理中有章可循,机器不过算的快,想的深,不知疲劳而已。这思路确实是上个世纪 80 年代前 AI 的主流。 1981 年,日本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开始雄心勃勃第五代计算机的研究。然而模仿人类智能的专家系统,在长达十几年探索中,人们认识到有两个根本的问题绕不过去。一是互动( Interaction )问题,符号主义的系统只能模拟人类深思熟虑的理性,机器人发展最需要的是感知、移动、互动,而不是人类最无趣的抽象思维技能。二是放大( Scaling up )问题,想象中无限美好的前景,只限于较窄一类问题的专家咨询,或小尺度游戏问题的演示;将证明过原理的设计原型,应用到实践时,各种复杂因素产生了组合爆炸。人类瞬间都能做出的判断,例如识别人脸,穿过有家具的房间,对计算机都艰难无比。所以沿着符号主义路子的 AI ,穷尽搜索和启发推理,可以胜任简单的棋类博弈,却难以落子“方寸之间,深不见底”的围棋。 围棋的定式和审时度势,可以归结为模式的识别和应对。这是一种“感性的”或举一反三的联想智能。从上世纪 50 年代初的 Perceptron 人工神经网络, 80 年代由 BP 算法复兴的浅层网络,到本世纪初构造具有卷积功能网络( CNN )来复合深层网络,无监督和监督的深度学习,都是通过样本的训练,以改变网络中人工神经元间的联接权重,来学习经验。这种联结主义模型产生的是一种下意识的感性智能,与符号主义的理性智能不同,你无法将知识直接输送给它,它也无法告诉你,凭借着什么特征或规则得出了具体的结论,它却像经验老道的高手,对熟悉的情况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人工神经网络的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 2014 年 Facebook ,应用 9 层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方法,对人脸的识别率可达到 97.25% ,而在电话答复系统, iPad 的 Siri 中,各种代替人力的语音辨识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机器在模拟视觉和听觉的辨识能力上已经非常接近于人类了。 Alpha Go 的技术核心是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用了 3000 万步的职业棋手棋谱来训练对棋势的“悟性”。这次的比赛,只不过是以轰动的形式,告诉人们联接主义 AI 的进展。 Alpha Go 对李世石的胜利,让许多人深思后毛孔悚然。在四五十年前,专家系统的 AI 时代,人们曾好奇地问,计算机会比人类更聪明吗?智能机器人会反叛吗?有知识的人那时都很淡定:机器是在人类制定的规则中行事,其智慧不外是在人赋予的知识内进行逻辑推理,可以规定机器人三定律,第一法则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对那时的 AI 可以这么想,但如今深度学习的联结主义机器,完全在模仿脑子的功能,虽然现在还需要我们帮助构建先天的联接拓扑和挑选训练的内容,实现的还只是人类智力的某项功能,离综合智能还很远,但不难想象今后具有更快速度更大容量,能够在互联网中自学的机器。令人忧虑的是,这种联结主义机器的脑子是个黑箱,它是怎么想的,知道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我们都无法了解和控制。即使拆开硬件,企图分析具有亿万联结的数据也无济于事。 生物在某些智能上超越人类的很多。在辨识方面,狗的鼻子远比人灵敏,很多动物在地震前都能警觉,凶猛动物判断速度调整机体预测反应的能力,都胜过人类,我们对此欣赏而不忧虑。人造的机器,其力量速度和精确性是人类不可比拟,计算机的计算推理能力超越了人类,我们也泰然处之。这些不可怕,因为在人类的智慧面前,它们都是可控的。我们为什么这么担心AI? 圣经里说,全能的上帝创造了人类,无忧无虑无知无识地生活在伊甸园里,直至受到蛇的诱惑,吃了智慧果后知善恶,自己能够做判断,这越出上帝指导的企图,引起造物主的震怒,便成为人的原罪。今天的人类凭借着智慧发展了科技,也扮演着上帝的角色,建造伊甸园,圈养宠物,创造机器。当人造的机器拥有智慧也能独立判断,不再对人唯命是从时,我们能够在机器预埋原罪的观念,用圣经教化它们吗?西方人的忧虑来自其文化深处信念的自省:人因智慧成为万物之灵,替代了上帝主宰着世界,害怕当机器的智力超越人类时,我们将如何自处。以致于有人大声疾呼:要禁止 AI 的研究,它终将会奴役人类! 但这只是一元神文化孕育出的创造与驯服的思想模式。信奉绝对力量的征服。中国传统文化,深思过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之道,在那里没有全能全知的神,人也从未真正统治过世界,着眼于胜负之技只是工博弈之“术”,逆天而行不可为,而知天意则要悟其“道”。既然忧心于人类与机器智能的冲突,那就从博弈之道来看未来吧。 智能作为动物的一种本能,确是为自然竞争而进化来的。模式识别为生存博弈之所需,识别环境分辨敌我和伪装欺瞒,都是竞争中的智能,在生物识别和欺瞒的博弈中,双方都是以最小的代价争取最大的收益。在机器识别技术与客户欺瞒智力的博弈中,双方也依对手而采用恰当代价的策略。所以技术的升级是在博弈中交互变化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象棋围棋只是固定规则限制手段的一种博弈,在生存发展进化中,环境目标能力手段是多变的。机器能否识别任何的模式,发现其行为的规律?其实这也是人类科研的梦想。这可能吗? 感知只是事物的部分属性,所以识别只能是部分地确定,而模仿总是可能的。识别和欺瞒的对抗竞争中,智能的升级没有止境,意味着识别不总是可能。事物的规律是行为的模式,从博弈的观点,博弈的结果由局中各方的策略而定,没有一方能单独决定结果。无论是机器还是人,一旦有了自主的意志,对方就无法确定其行为,也就无法把握规律和结果。博弈总是以不对称的优势取胜,所以识别模式和掌握规律总是有限度和暂时的。 能否通过学习渐进逼近被识别的模式?这取决于它所在的博弈局势。例如对“少数者胜( minority game )”的局势,获胜的机会在于与众不同。比如说,两条平行车道哪条更挤的问题,或者股市变化的模式,若有确定的答案,局中的其他智者都据此行动,这样原来不挤的车道就变挤了,原来能获利的机会被人下套了,因此这模式就不再是对的了。对许多博弈,没有不变的取胜模式。 因此生存竞争并非仅因智力就能取胜。机器不可能因智力优势便能淘汰人类。 竞争中的博弈并不仅仅是对抗,合作往往是双赢的优势策略。识别和理性也是为合作而生的智能。对于“从众博弈”,即随大流能形成合作互利的局势,必然会出现“路径依赖”的现象。最早被传播的论断,认知或应用,即使不是最合适的,也最终会成为公认正确的模式。山间的小路是这样走出来的,网络语言是这样流行的,键盘的字母分布也是这样成为标准的。这种局势对学习最有利。实际上,有效辨识大部分事物的模式,语言的形成,人类的交流、学习和知识体系的成功,就是基于这类博弈局势上的学习效率。现在机器智能的发展与人类的需求也正是处在这种利于合作的局势。 机器智能的发展,因人类对生活舒适需求而来,如同代替体力劳作的机器发明一样不可抗拒。不难预测人工智能在各项智力活动中将逐一超越人类。奇点到来时,技术的发展将超越人类的理解能力,无法预警其发生。人们因此而恐惧。但是,我们真的已经理解自然和我们生活的环境吗?科学的发展让我们已经习惯于,用种种人为定义的概念和原理,诸如物理概念定律,经济规律,社会理论等等来构造世界的图像,其成功地解释我们观察到的现象,让我们认为真实的世界就是如此,而忽略去无数不能纳入这个图像的事实,以及我们理解能力之外的因素。因此,当机器的智能超越我们的理解时,也不足为奇,我们也很快就有能够自圆其说,来理解这个世界的理论。 也许人们担心的是未来的机器是否会奴役人类。现在的机器智能还是完全依赖于人类来发展的,其“世界观”的形成来自人类的文化的信息样本。 人类的文化给予机器智能早期的教育,也将形成将来AI依赖的思想路径 。机器的智能靠与人类的合作得以进化,未来的生存竞争会否陷入“囚徒困境”的博弈局面,人与智能机器的未来是陷入征服的恶斗,还是携手合作,取决于我们对机器的心态,对自身的理解和文化的传承。 据说,外星人觉得人类是汽车的奴隶,每天汽车把人吞进去,嬉戏奔跑,休息时再把人吐出来,让人给它洗刷护理,美容保养,辛劳地负责它的生育、提高、修理治疗的终生服务。 【说明】此文部分内容摘自我已发表过有关深度学习的专栏文章“智能的进化与博弈”,《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P50 , 114 期, 2015 年 8 月。
个人分类: 科普|11883 次阅读|84 个评论
唐僧和如来如何激励下属?
niehuihua 2016-1-1 09:26
唐僧和如来怎么激励下属? ——西游记经济学之七 聂辉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一、 你真的 了解下属需求吗? 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激励下属或团队成员。所谓激励( incentive ),就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老板如何让员工不撒谎,如何让员工不偷懒。如果一个组织能够做到以上两点,那么这样的组织肯定是和谐的组织,也必定是高效率的组织。实现有效激励的前提是,作为创业团队的领导或者组织的“一把手”,你必须了解下属的真实需求,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让我举几个例子,考考你对需求的理解程度。 案例 1 :小马同学晚上下课后去小卖部买东西,问: “ 老板,有方便面吗? ” 老板回答: “ 抱歉,方便面刚卖完了,明天再来吧! ” 请问:小卖部老板理解小马的需求了吗?没有!小马的真正需求是 “ 能吃饱肚子的东西 ” ,而方便面不过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如果老板真的理解了小马的需求,就应该回答: “ 方便面卖完了,还有面包、火腿肠以及茶叶蛋,你要哪种? ” 如果 这样回答,老板就多做了一笔生意,多留住了一个忠实客户。 案例 2 :小陈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文笔不错,在政府办公室负责为主要领导起草讲话稿。刚接到秘书长的任务时,小陈很激动,立即高质量地写完报告并交给秘书长,但是却被秘书长批评,说稿子不够成熟,但秘书长又不具体说明哪里不成熟。小陈改了好几次,还是继续挨批。小陈理解秘书长的需求了吗?没有!还算小陈聪明,立即向前任秘书虚心请教。前任秘书点拨了他一下:稿件完成前,先请秘书长 “ 指示 ” 一番,然后表示稿子吸收了秘书长的高见。小陈如法炮制,果然屡试不爽,从此深得秘书长赏识。在这个案例里,秘书长的需求是 “ 获得下属的尊重 ” 以及 “ 面子 ” ,而不仅仅是讲话稿本身的质量。 案例 3 :刘局长的司机老谭是个忠厚老实的人,刘局长对他当司机非常放心。但是,最近老谭老是愁眉苦脸,有时还唉声叹气,让刘局长心情很不好,并且有点担心他开车的安全问题。但老谭工作多年,任劳任怨,平时对名利都没有追求,怎么会不安心工作呢?他又不能主动询问,这样显得领导很没有水平。刘局长理解老谭的需求了吗?没有!其实老谭的真正需求是,他即将退休了,但是儿子大学毕业好几年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心里惴惴不安。老谭现在最需要的不是临退休时提一级工资,或者提个副科级,而是解决后顾之忧。 可见,了解一个人的需求有时是很难 的。(此处省略一段话。) 如果上司错误地判断了下属的需求以及驱动需求的动力,好心就会办坏事。 高明的领导,就要变成员工肚子里的蛔虫,对员工的真实想法了如指掌。 看来,领导不是那么好当的啊! 二、唐僧如何激励几个徒弟? 唐僧算不算一个好领导?我想很多人都会说不算,因为作为取经团队的领导,他基本上不了解几个徒弟的真实需求,也几乎没有提供过任何激励。 如果不是如来在背后做了“顶层设计”,如果不是观音在暗中安排保护,我估计十个唐僧团队也取不到真经。 让我们帮唐僧分析一下,三个徒弟的真实需求以及背后的动机是何种类型。 先分析孙悟空。孙悟空自认为神通广大,在花果山占山为王,但他的心病是一直没有摆脱“妖猴”的身份。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体制内的“编制”!因此,当太白金星代表玉帝宣他上天“拜受仙箓”时,孙悟空笑逐颜开。后来得知“弼马温”官位太低,还不如自己在花果山称王称霸,于是私自下界,跑回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玉帝再次接受太白金星的招安建议,同意了齐天大圣的名分,但没有安排任何具体事务,其实就是一个虚职。在参加取经团队之后,孙悟空碰到神仙妖怪时,开口闭口就是“俺老孙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本来,大闹天空之后,他被如来打趴下了,换个人肯定不提这档子事情,但孙悟空偏偏将它挂在嘴边,可见他其实对名分非常在乎,生怕别人不知道他“齐天大圣”的名号。总之, 孙悟空的需求就是三个字:要名分 。 然后说猪八戒。猪八戒错投猪胎之后,先是在云栈洞跟了卵二姐过日子,其实就是倒插门的女婿。卵二姐死后,猪八戒坦然继承了老婆的遗产,又跑到高老庄强行做了高太公的倒插门女婿,继续过着小康日子。可见,猪八戒是个非常务实的人,从不管什么名分道义,只要实际利益。他脸皮也厚,在取经路上,为了吃饱可以挨骂,为了保命可以受辱。因此, 猪八戒的需求也是三个字:要实惠 。 最后谈谈沙僧。沙僧应该是草根出身,没有上层关系,仅仅因为打破了一个玻璃杯就被贬到流沙河,还要每隔七天承受百剑穿心的极度痛苦。对他来说,能够刑满释放,然后恢复原职就是最大的福分了。因此,当观音菩萨找到他时,承诺 “ 功成免罪,复你本职”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对于一个穷二代来说,有什么比获得天庭的公务员编制更有诱惑呢?我估计,沙僧和中国广大的农村大学生一样,如果毕业后能够在政府部门谋得一官半职,首先就实现了在当地光宗耀祖的家族梦想,至于自己在政府部门是否有多少实权,那都不是重点。因此, 沙僧的需求还是三个字: 要编制 。 明白了三个徒弟的各自需求,唐僧应该怎么激励他们呢? 对于孙悟空,唐僧第一要充分授权,第二要适时表扬。 孙悟空神通广大,足智多谋,颇有主见。因此,只要不太违背常理,唐僧应该让悟空出谋划策,然后自己拍板,最后 由悟空负责方案的具体执行。如果事情成功,功劳当然首先要归于唐僧领导有方;如果事情失败,唐僧可以问责悟空。 总之,功劳永远是领导的,过错永远是下属的。 另外,孙悟空要面子,唐僧就给他面子。打跑了妖怪,要及时当众表扬,满足悟空的自尊感和虚荣心。 对于猪八戒,就要处处以利益为引导,以实惠换取他的勤勉。 例如,要派猪八戒去化缘,唐僧可以规定:在保证师徒四人食量的前提下,猪八戒可以多吃一点。换句话说,猪八戒弄到的饭菜越多,他自己吃的就越多。这样,好吃懒做的猪八戒就只会 “ 好吃 ” 而不会 “ 懒做 ” 了!如果是打妖怪,可以让八戒打前阵,悟空保护师傅。因为妖精的先头部队一般法力不高,八戒容易取得功果,他就有十足的动力。 对于沙僧,其实不需要额外的激励,因为沙僧是典型的 “ 内在动力 ” 驱动型。 为了赎罪,他心甘情愿加入取经团队。他忠厚老实,没有心眼,也不会开小差。因此,只要按工作业绩给他正常的回报就行了,他要的回报就是一个体制内的编制,最好是官复原职。 三、如来佛祖如何对症下药? 唐僧虽然是取经团队的直接领导,但是他并不了解团队成员的真实需求,因此激励机制没有设计好。除了唐僧和观音,取经团队还有一个最高领导,那就是远在西天的如来佛祖。如来是取经项目的策划人,是他想往南赡部洲传送大乘佛经,以便扩充佛界实力。如来也是取经项目的出资人,在观音菩萨答应前往东土寻找取经人以及建立取经团队之后,他资助了五件宝贝:锦 此外,如来还是取经团队的庇护者,有好几次都派人甚至亲自帮助取经团队降妖除魔。 但如来不是唐僧,他能成为统领佛界的当世佛祖,不仅法力超群,领导能力也是一流。作为领导,如果只懂专业,不懂政治,如何能处理组织内部复杂的利益关系?且看如来如何针对取经团队成员的需求对症下药,有效实施激励方案。《西游记》最后一回,取经团队取得真经,送回大唐,功德圆满,回到西天,如来论功行赏。仔细分析如来的奖赏,完全契合取经成员的真实需求。 那么,如来是怎么做的呢?为什么那么做呢?请看《跟西游记学创业——一本人人都要读的管理秘籍》,第8回。 本文发表于《经济学家茶座》 2015 年第 2 期,已经收入 《跟西游记学创业——一本人人都要读的管理秘籍》一书。 聂辉华系 中国人民大学 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经济学院教授) 有意思的是,唐僧为什么不这么做? 参考聂辉华, 《唐僧为什么不授权给孙悟空?》 , 《经济学家茶座》, 2012 年第 3 辑(总第 57 辑) 。 有意思的是,观音只用了一个紧箍儿,套在了孙悟空头上,另外两个被她私自截留,套在黑熊精和红孩儿头上,两者分别做了她的守山大神和善财童子。 想看更多有趣、有理、有用的经济学故事吗?请关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聂辉华的新书 《跟西游记学创业——一本人人都要读的管理秘籍 。这是中国第一本企业理论通俗读物,中秋节前夕 中央电视台 财经频道专门推荐,12月19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文艺之声频道对该书和聂辉华教授进行了一小时直播专访, 世界著名华人经济学家黄有光教授、共识网总裁周志兴先生等人联袂推荐。 签名版目前在 人大出版社微店 或 天猫 热销, 京东 、 当当 、 亚马逊 正在热售,2016年1月1日 , 本书在京东分类销售排行榜上名列第10! 点击链接直接购买。 ———* ————* ————* ————* ————* ————* ————* ————* ——— 中国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政治经济学问题。 “聂氏政经评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负责运营。喜欢我们的文章,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者搜索微信号(ruc_nie)关注我们。
423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世界贸易格局的多边博弈 看屠呦呦获诺奖和TPP签定
francy 2015-10-6 14:11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时评 国际 正文 从世界贸易格局的多边博弈 看屠呦呦获诺奖和TPP签定 2015-10-06 13:29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我有话说 2015-10-06 13:29:17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 责任编辑:陈城   作者:沈阳 光明网战略合作部副总监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健康网络媒体分会会长   一、值得记忆的10月5日两件朋友圈大刷屏事件   昨天,2015年10月5日,有两件事冲击很多中国人的精神并引起微信/微博朋友圈大刷屏:   第一件是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据诺贝尔奖官网( www.nobelprize.org )最新公布消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三位医学家,他们分别是:William C. Campbell,Satoshi ōmura和我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Youyou Tu),William C. Campbell和Satoshi ōmura两人是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感染的新疗法,而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药物疗法,三人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网络上最大的争议是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药物疗法到底同中华医药(中医)几千年文化宝藏有没有关系。当然,最关键的一点应该是屠呦呦发明的治疗疟疾的新药物取代了奎宁类旧药,在每年有数亿人感染、如果不及时服药可能造成几百万人死亡的寄生虫病治疗上,屠呦呦的小组发明的复方青蒿素拯救了无数的生命,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列入“基本药品目录”,成为第一线的抗疟药。这是中国开发的新药走向世界的开始。这个新药历时数十年,屠呦呦在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发表的获奖感言中已经讲过: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在研发的最关键时刻,是中医古代文献给予她灵感和启示,提醒生命科学工作者不要忘记中医药这座传统宝库。她表示,这个项目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第二件是据报道,美国东部时间10月5日上午,美国与亚太地区十一国达成以自由贸易和投资及知识产权规范为主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如果美国总统奥巴马能够顺利通过国会批准,一个经济规模占全球四成的巨大经济圈将应运而生。   有媒体就TPP问题专访了商务部专家、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他从国际视野进行了分析认为“因为TPP成员国相互之间实行零关税”,这是比WTO减税力度更大的贸易自由,相对而言,会增加其他国家的产品优势,影响中国传统的竞争优势。在中国新的竞争优势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TPP的到来会冲击中国贸易大国地位,或者说给中国贸易大国地位带来负面影响”。但是,他不认可有观点认为中国因此就会混不下去的说法。白明认为这种说法是危言耸听,TPP会对某些行业产生影响,但没有说会让中国到混不下去的程度,中国也有自己的玩法。TPP的十二个国家里,有四个国家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已经在东盟10+1贸易平台里了,东盟10+1贸易平台是中国对外洽谈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中国与其他四个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秘鲁、智利都有双边贸易协定。而就在上个月,也召开了中日韩自贸区会议。随着中韩自贸区的签订,日本如果不加入,它的所有领域韩国几乎都能替代掉,所以倒逼中日韩自贸区的推进。“如果再把日本拉进来,中日有了自由贸易关系,TPP十二国里只剩下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了。中国与TPP的关系就变成中国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关系了。”白明认为,北美自由贸易区已经成立很多年,早已实现关税互免。中国已经领教过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小圈子,所以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最多是这三个国家与其他九个国家之间有更多往来,但是中国与这九个国家之间也有了自贸关系,能起到减震作用。 二、一位媒体人在朋友圈中的感叹说明了什么   就TPP一事,本人见到一位媒体人在微信朋友圈中感叹说:“有人说,TPP是二战之后最大的政治成果,这论断可能太早,但深远的影响比(屠呦呦获)诺奖重要得多。环顾各家、搜狐的童鞋做得最充分,昨晚国际频道编译的各大外媒的评论,在我的朋友圈刷屏了。我的朋友圈上,转发讨论TPP的,也不比讨论屠呦呦少,这说明了什么呢?” 本人认为是三方面:    一是两件事对公众认知感差异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是多边贸易问题,不要讲很少人了解,其实即便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在中国也不是很多人真正懂,那是一些国际贸易准则及实施细节,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不论是WTO还是TPP,闻之一头雾水。而屠呦呦获诺奖,它可是中国人获得诺奖“零的突破”,这绝对是全民皆喜的大好事。    二是这位媒体人没找两件事本质   从网络上争议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药物疗法到底同中华医药(中医)几千年文化宝藏有没有关系、她本人坚持说青蒿素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礼物。到诺贝尔奖委员会在回答记者关于屠呦呦获奖是同中华医药(中医)无关这个说法,要从诺贝尔奖奖励的是上一年世界上在(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显然,这同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三位医学家中,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药物疗法而获奖有关,而不是同中华医药(中医)这个制造环节有关,后者可能涉及到技术细节,不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所关注的问题。而正是后者(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药物疗法)本身是中草药,与现在西方的合成化学药存在竞争关系,况且欧美的药品监管(象美国的FDA)机构是不允许宣传他们法律制成未完全认可的药品和疗法,中华医药(中医)除针灸和复方青蒿素等少数药品之外,诺贝尔奖委员会一定会依法回答,这是新闻发言人常识。而其潜台词则是中西药品竞争的分水岭从屠呦呦获诺奖开始。   这一点,正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世界贸易组织(WTO)一样,所有的多边贸易协定目的都只有一个:降低贸易双边/多边成本,这个成本包括(不仅仅):互惠商品列表、关税(零是底线)、非关税壁垒政策(例加,这次TPP中所传设定中国进不去的条件)等。我们从这两件事会突然发现10月5日这两件朋友圈大刷屏事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复方青蒿素代表中医药现代化、走向了世界,正以新药的角色同西方合成化学药品竞争。而如果讲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世界贸易组织(WTO)竞争,本人倒是认为TPP是冲着咱们“一带一路”的而来,因为在“一带一路”版图上,是没有美国和日本等TPP中一些签约国名字。   三是网上传播TPP观点有些倾向性   例如,上面提到的专访商务部专家、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谈TPP一文的标题,就很易误导人,白明老师作为这方面的专家的观点其实很全面。   纵观近一天内(其实是近一周)的有关TPP文章,都不外暗示:TPP把中国出卖了!TPP来了,中国股市将更有风险! 其实,这都是一些专业传播在算计中国的经济。   试想一下:WTO这么多年了,我们百姓出国签证方便之外,现在买外汇也取消限额。买进口东西还可以退税(中国人在外国带回国、外国人在中国购买一定限额带离境时获得同样优惠),这就是WTO带来的便宜和方便。   最后,本人认为:TPP和WTO一样,都是签约国之间“开放、互惠、竞争”并存,不是因为有了TPP,WTO签约国就会倒霉、活不下去,后者的观点是一些用心不良的人故意胡言乱语,大家该怎么生活、该怎么工作,一定不会因为TPP(有人用中文“踢屁屁”代此英文访称)而有什么大变动,如果要说有的话,应该是看“一带一路”的效果。   TPP签署事件同屠呦呦获诺奖不被认为是中医药道理一样, 一个是产品(中西药)、一个是多边贸易(游戏)规则竞争,中国人必须有全球视野去冷静面对“开放、互惠、竞争”并存世界经济新常态。 http://guancha.gmw.cn/2015-10/06/content_17257194.htm http://world.gmw.cn/2015-10/06/content_17257195.htm
个人分类: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135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体,缘何科技水平远超地球?
热度 1 lvnaiji 2015-10-4 09:31
三体,缘何科技水平远超地球 则 ? 三体 科技 地球非嵌入编码知识 博弈 有限规 吕乃基 眼下,《三体》已经红得发紫。博主预言,《三体》不会紫得发黑,而将因其穿越时空的立意和思绪至少延续4.5个世纪。博主建议,在“科学网”上辟出一个小小的栏目,不妨叫做“品《三体》”。此文就算是其中之一吧。 数年前曾看过《三体》,只是高速浏览情节,也记住了一些精彩描述,如二维、三维、四维,还有那不可思议的“水滴”,但未感知其中之深意。 在第二次阅读中,博主试图再细细品味《三体》,当下只看到《黑暗森林》的开头部分。虽然在第一部中不乏宏大叙事和恣意想像,但给予博主更大的震撼是《黑暗森林》开头部分的情节。 字幕:我们没有交流器官,我们的大脑可以把思维向外界显示出来,这样就实现了交流。“想”等同于“说”。 伊文斯:就是说,你们的思维和记忆对外界是全透明的,像一本放在公共场合的书,或者说是在广场上放映的电影,或者像一个全透明鱼缸里的鱼,完全暴露,可以从外界一览无遗。 字幕:我害怕你们。 字幕:在我们世界的战争中,敌对双方也会对自己的阵地进行伪装,但如果敌人对伪装的区域产生了怀疑,直接向对方询问,那他们一般都会得到真相的。 字幕:这种思维透明度的差别,使我们更坚定了消灭人类的决心。请你们帮助我们消灭人类,最后我们再消灭你们。 此番言论在相当程度上回答了博主心目中的一个疑问:三体,如此不确定的生存环境,一次又一次毫无征兆降临的灭顶之灾,竟然在科技(只限于科技!)的发展上远胜地球,后者虽然也有灾难,如地震海啸火山之类,但终究在局部,并且越来越可以预测。看来问题主要不在于天灾,而在于人祸。人祸之一,就是上述“想”与“说”不一。中国人对此的感受尤其深刻,先是“人心隔肚皮”、同床异梦,继而人心叵测。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又谈何容易! 所谓“ 思维透明度的差别 ”,关系到非嵌入编码知识与意会知识、有限规则与无限规则,以及重复博弈与一次性博弈。 非嵌入编码知识(参见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特征 什么是非嵌入编码知识 )之要义是概念清晰,逻辑严密,可以交流,可以共享,从而可以成为更多人前行的台阶。而意会知识的特点是,概念模糊,一词多义,逻辑含混,难以交流和共享,知识得不到普及。 非嵌入编码知识,说清楚,因而言说者及其言说之事必然“有限”。在有限规则的基础上,各参与方可以进行重复博弈,从中汲取经验教训,由重复博弈而演进博弈。三体人或许正是凭籍思维之透明而共享知识,演进博弈,抓紧三体难得的稳定时期发展。 意会知识,道可道非常道,不说,或者不说清楚,言说者及其言说之事就会有无限的可能。这次博弈落败,下次一定变招,打一枪换个地方,或者干脆无招胜有招。大量发生的是一次性博弈,难以积累经验教训。地球人,尽管风调雨顺,甚至年年有余,却浪费了大把时间,用于变招,互相算计,寻找规则的漏洞,原地踏步。 在地球人中,中国和印度或许更是其中之典范。在中国,一词多义。“江湖”无时无处不在,正如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不是处于市场、官场、赛场,就是陷于情场之中,更不要去说电磁场和引力场。江湖,即形形色色之“场”,以及千姿百态的“语境”。至于“风月”,同样遍及人性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根毛发。“意思”,又是什么意思?联合国文件不以汉语为准,极大的“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印度人的交往更需凭籍老和尚与小和尚之间一个又一个的隐喻。发展快慢的缘由错综复杂,而思维方式之透明与否显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因素。 当然,意会知识并非一无是处。想想看,男女双方从相识的头一秒起,并在随后的进程中开诚布公说明各自的意图,或性、或爱、或承诺、或财产,还有爱情可言吗?再说,罗辑,难道不是隐瞒了真实想法方镇住三体人?代价是:同归于尽。 非嵌入编码知识与意会知识,何去何从?或者说,哪些领域编码,哪些领域意会? 刘慈欣的想像,即使天马行空,毕竟尚有蜘丝马迹;三体人和地球人不同的表述方式,可谓神来之笔,无影无踪…… 附录: 南方周末 - “毛泽东想马上见尼克松总统” 洛德把每句话都记了下来 他用的都是非常简短的句子,话中充满了大量的暗示。我们不知道是由于我们好似没有开化的原始人一样,在复杂程度上无法跟毛相比,还是因为他年岁已高,他说的话可能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 我们最初觉得,会谈多少让我们有些失望。有些地方我们并不了解他的实际意思是什么,尼克松总统就会总结并复述毛主席的意思。但是毛主席说不,这不是我要谈的,具体到落实和执行由周总理跟你们共同商讨。 后来我们与周恩来的会谈进行,能感觉到其实毛主席还是很有技巧的,他简单做几个动作,就可以把整个政策的大方向确定下来。毛主席只是提几个意见,然后由周恩来做详细的解释和阐述。我不想过多地夸大这一个小时的会谈,但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毛主席说话的微妙之处。
个人分类: 杂谈|1903 次阅读|2 个评论
“博奕”还是“博弈”?——“博奕”并无错误,"博弈”却宜完胜!
热度 1 hillside 2015-2-1 15:35
——“说有易,说无难”据说是赵元任当年批在王力研究生论文上的批语 ——说有容易说无难,往往没有什么结论是绝对正确的 “弈”是琴棋书画之属、文人雅士之所好。 “博弈”一词则随着国外博弈理论的引进而逐渐流行。 网络上“博奕”、“博弈”都有出现,但对于谁对谁错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有些人认为“博奕”是错误的用法。一些比较认真的网友可能还会翻一下《新华字典》或《现代汉语词典》或手头的简易辞书,待得发现所查辞书“奕”之名下均无“围棋”的释义,就匆忙而安心地得出“博奕”是错误用法的结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流行于大中学、篇幅比较小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05,第4版)的“奕”字名下也无“棋”的消息。 不过, 篇幅大一些的古代汉语辞书,比如《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中“奕”的第4义项明确标注为“通‘弈’。围棋。杨炯《登秘书省阁诗序》:‘间之以博奕。’ ” 我尽管有不少砖头级辞书,但我觉得似乎不太需要进一步核实。欢迎有兴趣的朋友进行补充。 另外,古代文献,比如诗文中不乏以“奕”指“棋”的用例。 从网络搜索看,对于白居易的 《和春深诗》,写为 “博奕”或者“博弈”的都有。 目前网络上似乎找不到一篇探讨与揭示“博奕、博弈”区别的文字。 因此,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博弈'诚然佳,'博奕'亦不赖;若为避争宠,‘博弈'领头牌。从语言使用与规范角度看,“博奕”、“博弈”同时混用未必合适,应当使用更加通用、更易理解的‘博弈'作为标准用法。 附1: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JGC199505017.htm 《北京观察》 1995年05期 说有易 说无难 乔松楼 【摘要】: 正 已故全国政协常委、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一生治学严谨,成果甚丰。在他80高龄那一年,有人向他请教做学问的经验。王先生语重心长地道出六个字:“说有易说无难”。细细体味,这寥寥几个字,蕴含着不尽的哲理。天下之大,包罗万象。对于每一个个人而言,不管学问深浅,声望高低,拿自己已知的事物与未知的事物相比,都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你见过什么,你了解什么,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有”,这比较容易;但是,对于你没见过、你不懂得的东西,在没有充分的证据之前,千万不要轻易地说“无”,否则很可能出错。比如说天鹅,地球上一共有七八种,其中生活在北半球的五种,全都是白颜色的。假若你是一个居住在北半球的人,那么,...... 附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992do=blogid=495085 围棋PK象棋 2011-10-10 08:32 那天在晚报的一个角落看到 聂棋圣 说围棋该叫“国棋”——他说,“琴棋书画”里的“棋”当然指围棋,而不会是象棋;因为象棋有“炮”,应该在火药发明之后,至少是宋代以后的东西了。这个理由和逻辑,好像不对呢。 象棋的起源一直有争议,中外的来源都有。凭这一点,它就没有“中国特色”。当然,它不是宋代以后才有的。 《楚辞 . 招魂》就说,“ 蓖蔽象棋,有六博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 ”王逸注:“博,著也,行六棋,故曰六博。”《史记》说齐地的居民安居乐业,也爱“斗鸡走狗,六博蹋鞠。”可见象棋在那会儿就很流行了。 唐代 牛僧孺《玄怪录》 有一则聊斋式的故事:汝南岑顺一个人住在亲戚废气的山房里,做了一个梦—— 夜半后,鼓角四发。先是东面壁下有鼠穴,化为城门,垒敌崔嵬,三奏金革,四门出兵,连旗万计,风驰云走,两皆列阵。其东壁下是天那军,西壁下金象军…… ……两军俱有一马,斜去三尺,止。又鼓之,各有一步卒,横行一尺。又鼓之,车进。如是鼓渐急而各出,物包矢石乱交…… 后来,家人在房间里挖出一个古墓。“墓有砖堂,其盟器悉多,甲胄数百,前有金床戏局,列马满枰,皆金铜成形,其干戈之事备矣。乃悟军师之词,乃象戏行马之势也……时宝应元年也。” 这个传说中的“宝应象戏”,显然有着今天象棋的影子。其中“矢石乱交”说的是飞石,古称“石马交”(合成一个字),亦作“砲”,这就是象棋里的“砲”,这个棋子现在也有,自然与火药无关。 白居易《和春深诗》也写过下棋的事儿,而且围棋象棋都写了: 何处春深好,春到博奕家。一先争破眼,六聚斗成花。 鼓应投壶子,兵冲象戏车。弹棋局上事,最妙是长斜。 虽然象棋和围棋一样源远流长,我也赞同聂大圣以“围棋”为“国棋”的号召——象棋国内外都有,当然不够“国粹”的资格。另外,围棋似乎更多变化,连洋人的大数学家 Paul Erdös 也喜欢围棋,用图钉做棋子儿。象棋越下越少,围棋越下越多;电脑能与象棋冠军打平手,却下不过普通的围棋爱好者——从数学来看,围棋比象棋复杂多了。 附3: http://read.dangdang.com/content_2413045?ref=read-2-Dbook_id=16039 《一读就懂的博弈学》 前言 每一个人呱呱落地来到这个世界之时,就开始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随着人们不断地成长,面临的选择也会越来越多,拥有的选择能力也越来越强。然而,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将会面临更多的残酷现实。这时,如果能够懂得一些博弈之术,成功的概率便会大很多。既然博弈如此神奇,那么什么是博弈呢? 简单来说,博弈其实就是在游戏的过程中,所做出的选择性的策略。这种行为的目的便是让自己处于胜利者的位置上。与此同时,博弈要求人们不仅要考虑自己将要采用的策略,还必须考虑到其他人的选择与可能选择的策略。 博弈又被称为博戏,是一门古老的游戏。在《世本•作篇》中曾经讲到“乌曹作博” ,乌曹乃是夏代著名的能工巧匠。千百年来,博弈更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无论是围棋、象棋、马吊、纸牌,还是各种各样的彩票游戏,都使得博弈文化多姿多彩。 与其他竞争方式相比,博弈最大的特点是有着极强的互动性,也就是说博弈的参与者至少要有两方,即?一方只有一个人,也可以组成博弈;而少于一方的则不能称其为博弈。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处事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作为博弈的参与者,最佳的策略便是最大程度地利用游戏规则;作为社会最佳的策略便是通过规则引导社会整体增加福利。 在为人处事的博弈中,人们必须意识到自己的对手、伴侣以及自己的孩子都是独立、有主见的,是关心个人利益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处于被动、中立的角色。因此,为了自己,也为了与他人更好地合作,人们必须学习博弈策略。关于此点,著名?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曾说过:“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每个人的一生都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若想在每一场博弈过程中完美胜出,就必须懂得博弈规则,并善于利用这种规则。帕默斯顿也曾说过:“没有永恒的敌人,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因此,人们在博弈过程中,不能回避这句话的正确性,因为社会的起源已经明确地证明了这一点:人性往往是自私的。人们之所以进行博弈,就是要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若是能够充分掌握好博弈带给人们的利害,便会让自己成为最受欢迎的人。 为此,我们倾力编著了这本《一读就懂的博弈论》,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针对人们在职场、情感、经济等方面经常遇到的问题,通过大量的案例进行分析,生动形象地告诉读者朋友,在信息不全面的形势下,自己应当如何做出最佳的决策,如何在博弈的过程中稳操胜券。 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同志们,回想初写这本书的时候你们的称赞和鼓励,让我感到发自内心的喜悦,也令我有了很大的压力,时刻不敢放松,这才有了本书的出版。同时,我也要感谢刘艳、马蒙蒙、刘盼盼、戴素菊、涂晟、吴丹青、寇俊玲、郭海燕、孙冬梅、李冰、党海鹏、李娜、郭远远、袁素娟、付超霞、张盼、李小改、龚芳、张俊丽、蔡明钊、张艳峰等各位朋友,在我写作或修订期间,对我在行文时的忽略和混淆的问题提出建议,使我能及时进行调整、补充和订正。 附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7430-255730.html 关于“博弈” 曲津华 昨日是中国首届网民节,今早才知,按时效说,没有赶上。但愿明年会有所预备和应对。然昨日并未很平淡,因有幸在一讲座中当学生。其间,看到 PPT 讲义上有 “ 博奕 ” 二字,似觉应为 “ 博弈 ” ,因其原意与棋有关,而 “ 奕 ” 则不是。 回来后上网一搜,发现错不在少数 —— 网上文字中有相当多 “ 博奕 ” 的写法。看来,很多人对 “ 博弈 ” 并未求甚解。按通常解释,博弈原指下棋,属于智力游戏的一种,所以博弈所对应的英文是 GAME ,所谓的博弈论就是 GAME THEORY 。后人对博弈给出了 “ 斗智 ” 或 “ 角力 ” 的新意,用时髦话说就是 PK 。这些都得到了公认,是否进入了词典,尚待查证。 以此源于下棋的解释,博弈一词是万不能用 “ 奕 ” 字的,因为它虽有诸多正面的意义,却都与玩棋无关。此外,即使是这个公认的 “ 博弈 ” 用法,却不知 “ 博 ” 字所用当否?因为,这里的 “ 博 ” 好像是动词,故用 “ 搏 ” 字好像更符合汉语规范。当然, “ 博 ” 也可以有动词的功能,但与 “ 搏 ” 的差别在那里呢?有点好奇。 2009-09-15
个人分类: 语言文化杂谈|28771 次阅读|2 个评论
厕所随想
wya 2014-6-12 09:56
假设某单位厕所有三个蹲位,你进去的时候发现两个用过很脏,只有一个很干净。 你愿意选择哪个蹲位? 假设你选择了干净的蹲位。在方便的时候不小心弄脏了便坑外沿,方便完后你会如何处理: 1、自己擦干净? 2、置之不理? 假设你知道方便完后会有同事进入厕所,你会如何处理: 1、留三个脏的蹲位给他享受; 2、将自己弄脏的那个蹲位清扫干净再走; 3、将三个脏的蹲位都清扫干净再走。 假如选择1: 一定会给同事留下一个不讲公德的坏印象 假如选择2: 同事分不清究竟是你弄脏还是弄干净了蹲位,基于普通人推理,对你持怀疑态度,但负面猜测可能稍微多些 假如选择3: 给同事留下一个讲公德、素质高的好印象,但你为别人的不道德行为付出了自己的时间和体力成本。 对以上假设,普通人和高尚人是否有不同的选择? 假如即将进入的不是同事,而是物业厕所清洁工,你的选择是否有变化? 假如即将进入的是物业厕所清洁工,但与你很熟识,你的选择是否有变化? 呵呵,仅仅是个简单的博弈问题,消遣一下。 小小厕所总关“情”! 其实,这就是社会网络,条件千差万别,假设难以穷尽,蝴蝶效应显著。 社会、经济模型,其稳定性和可信度究竟几何? 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简单匡算即可获得80%的准确度;所谓微观仿真、精确模型耗费90%的精力、财力,精度提高不过10%,有价值吗? 二八定律,永恒的话题!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0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师生团队工作常识
热度 32 xying 2014-5-29 12:55
团队工作( teamwork )是最常见的一种合作形式,从打篮球、做工程项目到师生合作研究都算是。书店里有许多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教导,从人性关怀、发挥效率到如何激发士气全都有。可是在国内我们总是做不好,这些年越发不行,怎么加入洋人的队里,到了外资公司,出国留学,就变行了?有人归结为体制问题,缺乏法规,国民性格,文化弊病等等,全是高屋建瓴头晕目眩的,其实最简单直接的原因是:缺乏常识,没有规矩! 什么是常识?就是:干活听老板指挥,功劳由老板定。 有人气坏了。这是我们反对旧制度,推翻剥削压迫,早已抛弃的封建糟粕,怎么又捡回来了?! 那是你没动脑子,看到名词就来情绪,涌现的都是黄世仁和周扒皮,要是把老板写成“ team leader ”就顺气多了,其实意思是一样的。书上各种高大上的教导,例如:队里人格平等,要加强沟通,发挥主动性,民主协商等等,都要建筑在这个规矩上才有意义。意见不同时,最后还是由老板一言而决。 师生的很多争执,工作中许多悲情都是缺乏这常识而起。一些人处处碰壁郁郁而终,许多人付出血的代价后,才领悟到西方这个连小孩都知道的常识。 为什么现在社会比过去进步文明,最先进的思想通过互联网灌输深入人心,怎么国内这类矛盾越来越多了? 这是因为我们正处在转型期,社会从过去以天地君亲师为等级的道德规范,及服从组织甘当螺丝钉的集体主义原则,转到西方从个人主义出发的竞争制度,传统经验和原则被批判丢弃了,而对西方社会以利益博弈达到均衡的社会规范茫然无知,很多人面对既竞争又合作的社会现实手脚无措,只剩下原始的本能,力弱者忍声吞气伺机报复,力强的横行霸道,杀鸡取卵,结果都是急功近利,两败俱伤的悲剧。 所以我写了几个系列博弈的科普,介绍西方社会竞争的观念和研究结果。人生就是博弈,想与不想都已经是用行动来参与了,尤其是已经为个人权益感到委屈和愤怒的时候,就看你对博弈的理解是对眼前小利益的争夺,还是放开眼界要与人合作共利。谈博弈让你在竞争和合作中是个明白人,懂得:你不能指望别人一直当雷锋而你只要热泪盈眶就行了,合作要互利才能持久。 为什么观念改变了,束缚个性的“干活听老板指挥,功劳由老板定”又成为定理了呢?因为从理性重新理解还是这样,这是博弈均衡得出的规律,是团队工作唯一现实可行的规矩。这比各干各的或争吵不休更能让大家获利,它的有效性是被无数的实践证明的,不因论证的规范原则制度公理系统改变而改变。 简单的道理是:团队领导与成员看问题的角度和知识信息不在一个层次上,领导了解全局,队员只知局部。 以师生合作研究为例,导师需有许多知识、经验对前沿和现状的了解和判断,也许还要与其他领域的人合作,在实际研究中,找出一个有意义又大约学生啃得动的题目,对博士生也许只要扔个题目或指个大方向,对硕士生要细点,对大学生大约还要切好剔干净,给些参考书解题线索来作研究的启蒙。 为什么一篇跨领域论文中,有时看到一些与定理证明不相干的人署名?这通常是理论工作需要一些应用领域人的贡献,这些贡献你不能在哪个公式,哪个图表,哪段话指出来是他们做的,只有项目负责人知道他们对整体工作起的作用。所以团队领导人对署名有决定权。 有人建议用明确的法规来决定署名,以法律来裁决是非。其实任何的署名规范只能起一种指导作用,具体还要靠知情人来做决定。不可能定出机械性的细则,用来判断出谁作什么贡献,是老师启发诱导,还是学生独立的发现;也不现实要求老师留有证据说明自己告诉了学生什么。不说这在实践上行不通,以微观细则的方式介入这难以分清的互动,只会让老师不敢把有价值的课题让学生参与,学生也失去了在导师辅导下对科研实践的启蒙,彻底地摧毁了师生合作研究的基础。所以唯一现实可行的,还是由导师来决定。 因为这规则是博弈均衡的策略。对于习惯竞争制度的人,并不需要了解这些道理,只要从个人利益出发有点头脑就行。这就是我在 《师生博弈的最佳策略》 里,给斤斤计较论文署名眼前小利的师生指出,师生合作中有远比这个大得多的许多利益,可能在你的眼界之外被错过了。 事实上,与团队领导特别是与导师争名利的事,搁在美国不管结果如何,对他自己都是自毁前程,以后求职找导师都是个大麻烦。道理很简单,旁人没兴趣弄清谁是谁非,只是不想在团队里来个刺头,也可能会误杀了,错失了人才,但团队工作合作精神比才干更重要,候选人有的是,没必要给自己找麻烦。这样的事也难瞒,完美的简历里推荐人( reference )第一个一般是现在的导师或顶头上司,有时还要求前一两个,即使你不写也常被面谈时问到,或在人事部门要求填写。专业的圈子,世界很小,不需要转几个弯大家都会知道。 有人悲愤地说:“你说那么多不就是想说,这个圈子是很小的,年轻人要是想混下去赶快下跪求饶。” 这是现实,在全世界范围资深的专业圈子都很小。该哭该笑就看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无论老师还是学生,一但坏了人品就很难混下去,所以明白这道理的人都会自爱,懂得自律,玩不得投机取巧毁了自己一辈子的事。 从博弈的角度就明白,博弈均衡产生的社会规范制约是双向的,领导虽有权力,但他的利益与整个团队的成功绑在一起,这使得他从自己长远利益角度出发,也不敢为所欲为。我知道美国有个教授对手下研究生如同驱使奴隶,第一个学生受不了,弃博士学位而去,第二个转学了,第三个神经病了。最后这教授自己也混不下去了。 有人说:这都是资本主义自私自利造成尔虞我诈黑暗的现实,我们不应该宣扬。 我的中学语文课文里有一篇 恩格斯的《论权威》 ,现在学生大约不学了,如果你不信资本主义那一套,信马列,文章不长,建议读一下,那里讲的也是要服从领导的这常识:“进门者请放弃一切自治”服从权威。那时社会上还鼓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大家如果都能做到,社会自然也很和谐。只是你不能够自己追求自由争取权益,希望别人无私奉献。 有人评论说:不去鼓励人们与潜规则作斗争,事事用庸俗的博弈来自保,不知道您希望这篇博文起到什么作用? 这批评没说在点子上,缺乏高度,按美国媒体标准术语,要批判这种 宣扬 庸俗常识给的标签是:“政治上不正确的( political incorrect )”。 “政治正确性( political correctness )”是 1980 年美国主流媒体推行的运动,要求不能够用字句、想法、表达和行动让人们觉得是一种不公正的歧视。这崇高的标准被大多数媒体和精英知识分子强悍推行后,不符合这种观念的称之为 political incorrect ,只能做不能公开说,否则就是不识时务,轻则被人鄙视,重则受媒体鞭挞。这让媒体成为无冕之王,弱者的救星,利润的保障,也通过影视、报刊、网络给人们构造一个理想的美好世界。 但这诉求只是给社会已有稳固的通行规范一个补充,给被歧视的弱者一个希望。在美国,警察维持法律绝对的权威,执法毫不手软,媒体则维护罪犯的权益。社会通行以利益考量为基础的行业规则,媒体则褒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少数例外。日常司空见惯的狗咬人没什么好报道,你通过媒体看到的全是人咬狗的美好范例。对于生活在西方的人,懂得什么是真实的世界,什么只是电影。什么是社会基本规范,什么是超越了规范的高尚行为。小孩从小被当作是成人一样来对话,教导社会的常识。我们则溺爱地把孩子当宠物养,大人也配合地幼稚化,大家头脑里装满了各种崇高理论来要求别人,装点自己,梦想漂浮在云彩中的童话世界,却少有人愿意不顾形象放下身段,教会天真的年轻人最基本的社会常识,脚踏实地来面对现实解决问题。 有人出离的愤怒:“中国没救了,一堆老年人总是变着法的恐吓年轻人:欲练神功,必先自宫。知识分子坏起来真是没底线。” 学习自然科学都知道,如果你观察到的现实与理论不一样,一定是理论错了;学习工程的都知道,如果按照某种想法实现出来的结果事与愿违,一定是思路错了;人们在社会中处处碰壁,压抑悲怆,怎么还总是坚持自己没错,只是别人错了环境错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呀!
个人分类: 杂感|12984 次阅读|46 个评论
师生博弈的最佳策略
热度 43 xying 2014-5-23 11:34
恽戈事件争论很多,很多人关心的其实并非这个个案,也不大了解实情,许多激情的评论不过是代入想象发泄自己困境的愤懑。更有意义的事是:怎么避免自己也陷入这样两败俱伤的局面? 我上一篇博文 《 我在美国学习时论文是怎么署名 》 ,介绍我所理解的正常师生关系和署名规则。许多人也说了相似的经历和赞同。但有的同学说:“你运气好,碰到了好老师,要是遇到垃圾导师,怎么办?”也有老师碰到的是强势的极品学生。是不是都要委屈地隐忍,或者难免要公堂相见? 这正道是从道德伦理和精神文明高度来讲和谐的重要性,许多博主和情商读物都在谆谆教诲这个道理。我也有系列文章论证“传统道德是博弈中的定理”。但,要是还不济事呢? 好吧,既然道德情理都已是春风过马耳,咱们来谈利益。这篇从博弈角度来考量师生关系,谈双方的最佳策略。 有人瞪着眼睛说:“好,你说论文署名该怎么争?”论文的署名要较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两人能有共识比起互不退让结果要好,但一方怕自己吃亏而无视对方权益,比如说要独吞或者无功插一脚,能够得其所哉自然是自己最满意,但被欺凌的对方就不服了。这时双方都有理由“据理力争”,谁退让谁都觉得吃亏,都不想吃亏的结果一定是掐起来。这在博弈上是个“囚徒困境”的局面:合则两利,争则两败,但利欲在前不得不争。 如果你的眼睛只盯着论文的署名,你的师生关系以此为重,那么这个局势注定了你会陷入悲剧,无论对方让不让你,结果是否如愿,你都丢掉了可能有的更大的好处。这无论对师生中的哪一方都是如此。这叫眼界的局限,赢了战斗输掉战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那什么在这眼界之外? 研究生的师生关系无论中外,都有点像过去的师徒。经常是一对一的指导,这关系远比大学和以往学习阶段来得紧密。在亲近观摩、言传身教、共同探讨中学术得到传承。在这里思想互相激励,研究分工合作,工作相辅相成。学生如果只像过去大堂课那样默默听讲埋头干活,你会错过很多。师生如果像防贼一样唯恐自己的点子被窃取,那就没有领会合作研究的真谛,白白浪费了师生的际遇。师生是一种合作互利的关系,互补互利不仅仅反映在论文的贡献里,多数还是在导师带进门,学生对研究工作的体验领悟;对导师则是与学生互动中,灵感触发和研究推进。这关系越是亲密,双方受益就越多。在这期间的论文,对学生只是进入研究领域学艺初成的试手,对导师也只是一个培育的成果。没什么大了不得的。关键的是在这期间学生学到了什么,导师是否培养了人才并推进了研究。这是其一。 研究生阶段多是学生走向社会求学阶段的最后一两站,对导师则是网罗人才钩织网络的机会。学术界的人虽多,你所专长终生为业的圈子却不大,导师和学生在毕业后,还会经常在人事和研究中相遇,你们在师生阶段的相处很大程度决定了今后的关系,这决定了与你职业相关的网络是相融还是排斥,路越走越宽还是越走越窄。人脉,网络这是你在师生阶段可能得到最大的资产,无论对师生都是最值得经营的财富。这对初入职场学生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即使资本雄厚的老师也是如此。波尔的数学都不及他的学生,他精心经营了物理讨论班,成就了哥本哈根学派的领袖,量子力学的宗师。索绪尔没写什么论文,他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写成《普通语言学教程》,让他成为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结构主义宗师。我们有些教授却在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在过去难得的机遇中,愚蠢地压制学生成长,阻扰深造机会,最后只落得孤家寡人被时代淘汰。这就是眼界不同的后果。 所以着眼于长远,双方最明智的策略是:不要斤斤计较论文署名得失,大家亲密合作。 有人说,我知道追求长远利益,可对方只是急功近利,若是遇到这样垃圾导师,或者极品学生,“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怎么办? 确实,博弈的结果是由双方决定的,不可能一厢情愿。师生际遇犹如婚姻关系,人人都有梦中理想情人,但都还要面对现实,珍惜当下。日子能不能过得下去,换人是否更好只有你自己知道。如果你还要一起过日子,就尽量合作,维持一个良好互动的环境往前走,合作是互利的,要看自己有多少收获,不要盯着对方看他有多合算。经历了时间,也许会觉得过去的一切只是误解或小节。如果对方只有索取不做贡献,不能互利则不成合作,你最终还是会忍无可忍的。 你如果确信对方会让你们陷入“囚徒困境”的局面,最明智的不是反击缠斗两败俱伤,而是尽快止损离开,摆脱这个局面。你的前途人生不在对方身上,而在于自己把握。当学生的,换导师换学校或熬到毕业不回头;当老师的,果断把极品踢出去。这叫:走为上计。 我有个朋友,在出国前写好硕士论文,结果毕业被卡在论文署名的争执上,他着急万分来问计。我说:“这两件事哪个重要?如果你的前途远不止这份论文,为什么要在此纠缠,就是全部给他又何妨。”他听后恍然大悟,马上就解套了。 学生时期的论文署名值得争吗?茹苦含辛的成果多会敝帚自珍,但如果你能走得更远,几年后回头再看自己的论文,也许会觉得真是微不足道,尤其是没有导师合作参与的。所以不必看得太重。美国论文发表,往往是由导师决定怎么署名的。真正有价值的思想远远不止只写一篇论文。这只有拥有者最有能力把所有潜在价值发掘出来。我在上一篇里提到师兄告诉我“ 1/2 大于 1 的定理”,有人不解何意。这是说在现实中,一篇学生论文有了导师副署,往往在通过审查,发表时机,以及被读者关注程度上,比起单独学生署名,对学生更有利,尽管他好像只占 1/2. 因为导师比无名小卒在学术圈子里更有名气,他联署更容易得到编辑、审稿和读者的信任。资深者的联署是一种提携。当然比较爱惜羽毛的老师,在自己没有花费力气时,也不愿意轻易联署以免坏了自己的名头。 导师如果碰到极品学生怎么办?师生虽然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博弈地位上却是不对等的,导师握有更多的资源,主导双方的活动,是强势的一方。这和公司的老板一样,两者相争,一人拿刀柄一人拿刀刃,强势者只要做到光明正大就行。不过强势者如果滥用权力,集怨之下一旦倾覆,失去的也比弱势者更多,不能不慎。作为领导者,指令规则要公开透明公允合理才能服人,能为下属谋福利才能做大。明智的老师考虑的是怎么带领一个团队,经营桃李,而不是为几篇论文杀鸡取卵。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到了无法相处不得不分手时,请记住不要纵容自己的情绪,指责过头,罚不当罪。最忌一下子把双方推到无法挽回的地步。兵法上破釜沉舟,那是对敌的零和博弈。师生之间是可能贯穿终生的合作互利关系,也许自己或对方这次没有处理好,但留一线,日后还能相见。英语有个俚语叫“ Burn your bridges ”,意思是: to permanently and unpleasantly end your relationship with a personor organization. 同专业的学术圈子并不大,即使你到了国外,在期刊和会议上还会相见,这同国外职场辞职时的第一守则一样: Don’t burn your bridges ! 是不是永远不能伸张正义不要对簿公堂?当然不是。但这是下下策,最后不得不用的终极武器,不然,社会上还要警察干什么? 在博弈中,你是和对手共同决定你们的结果,会遇见谁由运气决定,但是眼界决定格局,性格决定命运,悲催的人多是自己钻了牛角尖。
个人分类: 杂感|17746 次阅读|79 个评论
与癌症博弈,需要中国式智慧
热度 30 何裕民 2014-5-15 15:33
与癌症博弈,需要中国式智慧 ——读汤钊猷院士新书《中国式抗癌》有感 何裕民  近日,有幸得到了一本汤钊猷教授的新书《中国式抗癌——孙子兵法中的智慧》,于是先睹为快。在认真通读之余,我不时掩卷沉思,甚为折服。汤老在书中不仅点出了今天肿瘤防治的要穴和弊端所在,更指明了癌症防治对策中的一大关键——需要智慧地应对。   汤钊猷教授素来是我们这代医学人仰慕的对象。上世纪80年代初,他的名字对我们这些刚出校门的初级医生来说可谓如雷贯耳。当时,医学辩证法学术活动十分活跃,有一次上海举行相关活动,有汤教授出席,我这个医学辩证法积极分子就暗自欣喜,终于可以洗耳聆听大师教诲了。   在我的从医生涯中,汤钊猷教授给我的影响很大。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他1982年发表在某期《医学与哲学》的首篇文章,提出了肝癌防治的几大策略问题,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几年前,朋友送我汤老写的一本科普书《消灭与改造并举》。书中,汤老以他数十年的临床思考,提出对肝癌等需消灭与改造并重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我十分赞同。后又听说汤老还在写续集,进一步对此问题加以讨论,便翘首以待。终于,不久前,案桌上有了汤老的新书《中国式抗癌——孙子兵法中的智慧》,其轻松行文中展现出的是有关癌症防治的宏才大略。   其实,癌症也好,细菌病毒也好,都是生命体。按生态学的观点,即便是再微小的生物体,都有按其自己方式顽强生活下去的能力。癌细胞及病毒细菌也一样,一味地抑杀,其结果只会是促使癌细胞变异,导致细菌病毒产生耐药,最终超级病菌出现并肆虐!   说得通俗点,癌细胞或癌症是有智慧的。比如,汤老在书中说到,癌症会“过五关,斩六将”,转移复发;癌细胞还会与人“躲猫猫”,尤其是受到打击时会自我躲藏(部分癌细胞化疗时处在休眠状态,可逃过打击),诸如此类。然而,高歌猛进的科技让人类自我膨胀,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并坚信人类一定会发现对癌症致命性一击的手段,就像对待细菌一样。印度裔美国医生悉达多在其获普利策奖的《众病之王·癌症传》中,检讨了人类百年抗癌史。反观人类癌症对策,虽高举科技大旗,但多数时间是十分盲目的。诚如英国血液病专家格里夫斯在《癌症,进化的遗产》一书中所比喻的:一发现有癌的蛛丝马迹,“人类便蒙着双眼在射击”,全无智慧或理智可言。这一尖锐的批评,可谓正中靶心。   汤老在肿瘤领域耕耘了半个世纪,他以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深厚的传统文化涵养,明确提出抗癌需要借助智慧,且力主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孙子兵法》之智慧。他在书中检讨了百年抗癌战争的得失,认定孙子兵法完全有可能指导今天临床抗癌工作,并就其中可资借鉴的抗癌智慧进行了详细 分析。他结合每一篇兵法对癌肿问题逐个加以阐述,从看癌、诊癌、治癌、防癌等环节着手,进行战略、战术、方向、办法、艺术等方面的分析,可谓环环紧扣。特别在治癌篇中,他从方略、上中下三策、不同阶段的选择、不同癌肿的分别对待,以及一个个兵法策略的具体运用等,娓娓道来,细加分辨,让人读来似乎不像是看枯燥的医学书,更像是在看带有丰富故事情节的军事题材章回小说。例如,在讨论“不同癌症阶段的治疗选择”时,他根据不同具体情况论述了“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等6种策略。他进一步指出:“不同癌症阶段,相当于这6种机体与肿瘤力量对比的情况。其中,3种(情况)需力争消灭肿瘤,尤其是早期癌症(‘五则攻之’);而另3种(情况)中‘十则围之’,属健身防癌和癌前期预防;最后两种(晚期癌症)应采取‘不可胜者,守也’(类似于姑息治疗)的办法”。管窥见豹,仅此一例,足见书中内容深刻、丰富,紧贴肿瘤临床,足智且多谋。   笔者有幸于今年4月底应邀在上海图书馆与汤老共同就肿瘤治疗话题,展开一场面对公众的中西医学对话。当时,场面空前,偌大的报告厅,挤得水泄不通,过道中也塞满了人。大家听汤老侃侃而谈兵法与治癌,如痴如醉,许多年长者更是拼命记着笔记,生怕有所遗漏。看来,民众太需要这种高水平、有智慧的科普了!   对话中,让晚生感慨万千的是,汤老一开场就说:“中国梦,就是中国的伟大复兴!我们的任务是什么?我是搞癌症的,所以我考虑中国式抗癌的问题,就是现代科技和中华文明的精神相结合。”一腔爱国情怀跃然而现。的确,中国梦,落实到每个个体,就是在自身领域为推动中华文明与现代精神相结合作出贡献。推而广之,仅医学领域有关难治性的各种慢性病方面,不都有个怎么与传统智慧相结合的课题吗?如此结合,也许就会创造出崭新的局面。至少,在最棘手的癌症治疗领域,我坚信这一点。   30多年前,汤教授曾经给我这个年轻人指过路;今天,汤老仍旧在给大家指出一条既承启又创新之大路。笔者坚信,《中国式抗癌》一书既能引领中国癌症临床治疗的新气象,也能给芸芸众生带来不一样的生命启迪。 摘自《健康报》 2014年5月14日
个人分类: 医学与人文|2700 次阅读|32 个评论
赌博与动力学
haijunzhouitp 2014-5-8 10:49
2014年5月3日,Ole Peters和 Murray Gell-Mann (因为粒子物理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的老先生)贴出了一篇论文,Evaluating gambles using dynamics ( arxiv:1405.0585 )。文章很容易懂。 核心问题:是参与还是不参与某一个赌博?也即如何理性决策。 主要内容: 费马与帕斯卡,1654年开始讨论赌博问题;惠更斯1657年提出期望收益大于零的赌博判据;伯努利1738年提出期望对数收益比大于零的赌博判据;1815年拉普拉斯修正了伯努利判据;1934年Menger将拉普拉斯改正的结果又 改错回去 了;由此直到2014年... 主要结论:应区分加法式赌博和乘法式赌博;区分分布平均与时间平均。应从动力学的角度看待赌博。 在1735至1764年期间的某一天(确切日期待考),芹溪先生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以为曰得很到位。
个人分类: 有所思|33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谈“意想不到的老虎”
热度 10 xying 2014-1-21 08:27
我在 《占卜与推理》 里介绍了“意想不到的老虎”悖论,谈到对于这类问题逻辑推理得不出答案,用博弈的方法可以有一个最优的混合策略解,以此来说明解决具体问题的政治技巧。这篇文章给喜欢追根究底的人一个深入的博弈技术上解释。 “意想不到的老虎”,我在中学的时候读过,一直不得要领,直到近些年读了些书以后,才嚼出点味道来。 麦克向公主的父亲求婚。国王把他带到五个房间前说:“有一只老虎藏在这里,这是在你意想不到的那一个房间。你逐个把门打开。如果你足够聪明,在打开那扇门之前猜到。我就把女儿嫁给你。” 麦克想:“如果老虎在第五间,我打开前面四间的门都一定是空的,那我在打开这房间之前就能猜到它在这里。这不是意想不到的,因为它与国王断言相矛盾,所以老虎不可能在这里。(第一步) 把第五间排除了,老虎只能在剩下四个房间里。同样推理,也不可能在这最后的第四间。(第二步) 如法论证,老虎也不可能在第三,二间里。(第三,四步) 如果老虎在第一间。因为老虎是在这五个房间里,已经排除了后面所有的房间后,就不是意想不到的。所以也被否定掉。(第五步)” 麦克信心满满地相信:如果老虎是意想不到的,就不会在这些房间里。当他依次打开第二个门时,意想不到地跳出一只老虎来。 国王说的话得到了验证,都是真的。那么麦克推理的错误在哪里呢? 这个悖论还有不同的形式,诸如 Surprise Examination , Unexpected Hanging Paradox ,预测悖论等等。关于这些悖论,中文网上许多解答大同小异,大约都是从同一个地方抄来的。认为错这第一步,第二步和最后一步,各有他们的理由。但都没说到点子上。大家可以看“维基百科:老虎悖论”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0%81%E8%99%8E%E6%82%96%E8%AE%BA 英文的说出些道理,说学术界对它倍有兴趣,却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这看似简单悖论背后的复杂性甚至可以引申出哲学上重大的问题。见“ Wikipedia : Unexpected hanging paradox ” http://en.wikipedia.org/wiki/Unexpected_hanging_paradox 简单地说,这是一个自我指涉的认知悖论。在逻辑上,国王提供些知识,其中有两个命题: 1. 老虎在五个房间之中。 2. 老虎所在的房间你推测不出来。 实际上这两个命题在推理下不相容,它们构成了自相矛盾的判断。你在假设下推测出老虎在任何房间都会被第二个命题否定。麦克利用它们得出老虎不在这五个房间的任何一间中。但这又与第一个命题相矛盾了。这逻辑推理的过程没有错,错在你如果认为,国王给定的知识可以用来做推理的前提,那结果则会跟给定的前提相矛盾。从不相容的几个命题出发,你可以推出任何结论。就是说你可以用其中的命题经过一定的推理路径得出某个结论,也可以经过不同的路径得出相反的结论。 麦克推出老虎不在这五个房间里,我们来看这也可以推出老虎在第五个房间。 用反证法。假设老虎不在第五间,麦克的第一步推理的结果换成了假设。按照麦克的第二,三,四,五步推理。仍然得出老虎不在这些房间里,但这结论与命题1矛盾,所以初始的假设不对。因此老虎是在第五间。 也可以推出老虎在第二个房间。 按麦克原来的第一,二,三步套路推出老虎不在第五,四,三房间。现在假设不在第二间,用假设代替第四步的结果,加上第五步结果,与上述国王命题1矛盾。依反证法,假设的反面是对的,因此老虎必须在第二间。 这样自我指涉的认知悖论,以给定的知识作为推理的根据,逻辑推理兜了一圈必定是矛盾的。你在这圈子任何一个地方断开,把结论换成了假设,一直推到矛盾时,按反证法说,假设就不对了,从而得出与假设相反的结论。 网上的一些解释是用逻辑得出与麦克的推理中一步相反的结论,然后说这一步是错了。这仍然没有跳出怪圈,依然在悖论的逻辑路子里兜圈子。按这样子,也能证明任何一部都是错的。 有人问,既然这两个命题构成一个自相矛盾的判断,为什么国王到最后还是对的? 网上也有各种解释。其实这只是国王运气好,麦克没蒙对。他要是按照前面路子推出来老虎在第二个房间。尽管是自园其说的论证,麦克只要自个儿信了,就可以牛逼哄哄地指着门说:“我推测出老虎就在这一间。” 国王岂不就是错了? 从认知的观点,国王给出的知识在推理上自相矛盾,无益于推导,不能作为推理的根据。你用它们来推理,是白忙乎。国王随便将老虎关在哪个房间,都和这知识无关,也就无从据此猜测,就算你蒙对了,那也是意外的。世人的许多凭借大道理来论证的事,大抵如此。 有人嗤笑说:“这太简单了,如果这个老虎是‘意想不到的’,那么无论麦克说什么,国王都可以说他不对。因为能被你猜着了,就不是意想不到的。” 这是在语言上做文章,不过这样解读没有技术含量。悖论的目的是促进思考,很多问题并不拘于严谨的表达,而是用形象说法来揭示深刻的思想。不同人看到的是不同的问题。有能力的看到的是难点,不纠结于浅显的枝节以免忽略本质。“意想不到”这话比较含糊,故事中国王这句话其实只是提个醒,有“谅你也想不到”的意思。并非用它来判决麦克的答案。答案的对错是由事实来验证的。 一位朋友跳出这个问题,从一个高度说:“既然这只老虎是‘意想不到’的,麦克怎么可能‘足够聪明,在打开那扇门之前猜到’呢?” 她以女性的直觉说:“这只能解释为:国王根本就不想把女儿嫁给麦克。麦克的错误是在于,还想根据国王的话,企图用推理来猜出这‘意想不到’的结果。” 这确实一针见血! 既然国王和麦克意愿相左,两人各自从不言而喻合适的大道理出发,严谨地论证自己的诉求,都觉得自己不亏理。再下去就只能是暴力解决了,文明一些,就赌个输赢。大家愿赌服输。这个故事的议题就从逻辑的问题转为博弈的问题了。 其实国王原来的意思也是随便将老虎关一个房间。看在公主的份上让麦克猜一次,有 20% 机会中奖,对穷屌丝也该知足了。大道理谈不拢,玩暴力你赢不了,还能怎么地?那个“你足够聪明,怎样,怎样”说法是玩政治都懂的学问,让你有点自己也可以掌握命运心灵鸡汤之类的盼头。要是麦克是黑骑士、蝙蝠侠的什么,公主一门心思又在他身上,国王也许就要考究麦克的智商了,这 20% 中奖机会这时有点欺负人。麦克凭他的实力宁可用拳头。 博弈的设计是政治家必修课。这里是设计个比赛规则。比如说,麦克可以猜多次,直到见着了老虎。要猜着了, 10 分;没猜着却见了虎,负 10 分;没虎蒙有时,扣些分,设为 M 分,接着猜。最后看积分正负定输赢。研究政策的人都该想想:这扣分 M 该是多少?才能让麦克和国王都觉得愿意放弃拳头,玩游戏赌输赢。 国王没什么花招可用,必须预先将老虎放入一个房间,策略分别记为 1 , 2 , 3 , 4 , 5 ,对应着把老虎放在编号那个房间。麦克当然可以从头到尾每个房间都说有老虎,但是老虎要是在比较后的房间,猜不中扣分很多,显得傻,未必是最好的策略。如果前面房间都没虎,后面有的概率就较大了,所以没有前面开始了猜有,后面再猜没有的道理。因此麦克比较现实的策略库是:策略 1 从头开始都一直说有,到猜中为止; 2 从第二间开始猜有,直到猜中为止;如此 3 , 4 , 5 类推。比如说国王的策略为 4 ,麦克的策略为 3 ,意味着国王把老虎放在第四个房间,麦克在第一,二房间都说没有,从第三个房间开始说有老虎,丢了 M 分,第四个房间蒙着了得 10 。这个对局麦克的得分就是 10-M ,把这个数值放在博弈支付矩阵的第三行第四列中。支付矩阵其他元素的赋值类推。这是一个零和的博弈,国王的得分是麦克的负值。我们可以写出麦克博弈支付矩阵如下。 选择 \ 老虎 1 2 3 4 5 1 10 10-M 10-2M 10-3M 10-4M 2 -10 10 10-M 10-2M 10-3M 3 -10 -10 10 10-M 10-2M 4 -10 -10 -10 10 10-M 5 -10 -10 -10 -10 10 从这矩阵看出,除非麦克蒙错了不受罚( M=0 ),不存在着优势策略。也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别指望国王和麦克有什么策略一定比别的高明。对于聪明人来说,这样还不够,因为胜负的概率很不同。如果麦克和国王的实力相当,什么样的 M 才公平呢? 公主说:“国王和麦克如果都完全随机选策略,他们的数学期望是这个博弈的平均分,它是矩阵里所有分量都加起来除 25 。 M=2.5 时这个平均分为零,这个最公平。” 这不能说错,但这是对两个都漫不经心的随机选择者而言,在弱智王国里的公平。国王如果同意这个数,就被公主忽悠了。因为麦克这时可以选第一个策略,就是每个房间前都说有老虎,无论老虎在哪个房间,都不会是负值,这就稳操胜卷了。 国王叹气说:“女大不中留呀!你把老爸当傻瓜了。这第一个策略优势太大,必须加大扣分惩罚力度才行。 M=5 时,这个策略的平均分是零,这才是合理。” 麦克说:“你觉得我肯定选那第一个策略?我是那个总以为别人只会盲目随机傻瓜的真正傻瓜吗?要按你说的,我所有策略没有一个是正的均值了,这能合理吗?真正合理的 M 值,必须使得你和我全都采用最好的策略时得分是零。” 孙子兵法云:“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麦克的提议是对于两个聪明人的公平。但这要费脑筋由人及己的通盘计算。我计算过, M=3.78 ,是双方都没有优势策略和纯策略的博弈,只有一个混和策略的纳什均衡。国王的最优策略是以 16% , 13% , 11% , 10% , 50% 的概率把老虎方进房间序号 1 , 2 , 3 , 4 , 5 。麦克是以 50% , 10% , 11% , 13% , 16% 的概率选取他的策略 1 , 2 , 3 , 4 , 5 。这时候的得分的数学期望为零。这些计算是非合作博弈基础课程的内容,就不在这里多说了。 世上很多事情是用大道理辩不清的,在现实中最后的解决只能是实力的对撼,而不是基于美好的幻想。提出兵不血刃的替代方案,设计一个让大家都心甘情愿地接受现实,用风险较小的游戏来代替残酷的对决, 是一种政治的艺术 。对于明白人来说,公平的结果必定是一种随机的选择。
个人分类: 科普|11741 次阅读|24 个评论
占卜和推理(3)
热度 9 xying 2014-1-16 08:42
这里的“占卜”泛指各种实现随机选择的方法,它在古代祈求神灵指点,乃至现代通过选举表决的方式被广泛地应用。推理则是根据理论或经验凭借着人们的智能做出确定性的决定。 远古蒙昧,人们对于未知事物充满敬畏,容易放弃无知的猜测和无谓的争执,听从一种直截无偏的裁决。占卜便应运而生。它能胜出,是因为随机比起偏执有更好的成绩。它能平息争议,是因为公平无偏。能为大家所遵从,则是借重了神灵的权威作为强迫的理由。 随着人们心智渐开,很多过去无法理解,只能听天由命的事情,都可以通过理性辩驳来分析和决断了。巨大的成功使得人们自信心过分膨胀,总以为天下的事,用道理都可以说得通,决定得了的。实际上这是一个误解。世间很多的道理似是而非,各执一端。 东汉时陈蕃,十来岁时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薛勤来访,问他:“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除扫天下,安事一室乎!”,据说薛勤当即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这就是各说大道理唬人了,双方听不进,于事也无益。其实《后汉书》里只有陈蕃很牛逼地说的那段话,薛勤那句是后人添上去教育小孩的。大人总说:要想成就大事,就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历史上陈蕃是当了大官做了大事,“大丈夫处世,当除扫天下,安事一室乎!” 便作为少有大志的证据。编出来的后面那句,就被解释为,他得了教训,所以能成大事。要是他一事无成,一定会当作好高骛远不踏实,“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坏典型。这类正反都说得通自圆其说的名言,并不是可以用来做决策根据的。 另一大类似是而非的就是随大流的思想,随大流就是以大多数人的看法为准绳,人云亦云,行动也跟从。这种想法是认为大多数的看法总是对的,以为是集合了众人的智慧。选举中的多数原则就是基于这个认知。实际上,这个认知就像“意想不到的老虎”悖论中的麦克推理一样是没有根据的。想想看,电影院失火时你随大流和大家挤一条道好,还是走人少的安全门更明智?股市和楼市泡沫时,你随大流冲进去,这难道也是正确的选择? 从博弈的角度来看,运用占卜还是推理来决策,各有各的优势,取决于所处的局势。危机动乱呼唤英雄,推崇权威,和平发展存异共处,需要包容。关键是在不需要权威时,如何摆脱独裁。也就是在没有能推理而来的确定性优胜策略,不需要统一意志时,如何摆脱独裁的模式,走回各种策略都有机会表达的随机决策模式,取得真正包容大众意志的民主。 有人认为选举能够杜绝独裁,这是昧于事理不了解历史。选票只是人民拥戴的一种规范形式,如果真有这种单向阀的作用,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早就没有独裁的祸害了。实际上第一代的独裁者都是民众推选出来的。 在博弈科普系列中,我写过一个故事 ,演示了如何使用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的“不可能定理”中枢纽选票的技巧,通过合法的选举来操纵结果。 历史上由正常的民主选举走向专制并不少见,著名的有:法国大革命走向雅各宾专政和德国希特勒当选走向法西斯专政。苏联十月革命成功后,与列宁齐名的可以称为知识分子的领导人只有托洛茨基和布哈林。托洛茨基是红军之父,布哈林是政治理论家和经济学家。声名,威望,功绩都远胜只管组织工作的斯大林。斯大林以组织的技巧,发挥了选举的力量置他们于死地。在精心的安排,适当的宣传,狂热的口号之下,人民选举造就了斯大林的独裁,而不是斯大林原先就具有绝对权威。一但独裁的权威已成,选举还能走出权威的意志?这是因为那时人民没有民主的觉悟吗?不。法国大革命,一战后的德国社会和苏联的革命恰恰都是追求民主,以之为旗帜,实现了选举为制度的社会。现实中的回归,都是权力经过时间被继承者们摊薄后,不同意志力量间的均衡,这时候才不能由一人说了算。 有人说:关键是制度。那制度靠什么来保证?宪法?宪法靠什么来保证?洛克说。。。 谁说的都没用。这一切都要靠人来参与,真正有保证起作用是博弈的实力,而不是空洞的口号。政治的现状是各种力量博弈的均衡状态。取决于组成这些力量中的人们,为自身和所在群体的利益各自努力的合力。 作为社会理性脊梁的知识分子,要用头脑思考民主真正有效的机制找出防止弊病的办法,而不是追逐潮流哗众取宠,简单用贴标签判定正误,满足于做山寨版。 人们追求民主是想防范专制的暴虐。已知的选举方法做不到这一点,除了买票、抹黑、诱导种种合法、非法的作弊手段之外, 50 年代以来美国许多政治学的研究,已经发现在原理上还有很多弊病,比占卜更容易被人合法地操纵。当社会资源被垄断后,选举只会沦为形式,并不能真正起着阻止的作用,或成为背后集团分赃的工具。既然这一切弊病,都是通过诱惑、欺瞒、威胁下才成为可能,那民主有效的机制则是要不通过能被操纵的思考,用完全随机的选择才能跳出陷阱,才起作用。我们需要一个大家都心甘情愿遵从的新的随机发生器,或者称为新的占卜方法。 无论占卜还是选举,其真正有意义的功能都是随机发生器。它们在历史上都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只是后来被人发现漏洞后,做弊破解了。古代的占卜让你相信这是神灵的意志,现代的选举让你相信这是人民的意志。其实都不必是真的,但只要相信了,就能形成一种制度系统认可的力量,进而压迫,强制那些不愿意的人,达到平定争执,同心协力的效果。从奴隶社会到现代社会都是这么运作的,这个原理始终没有变过。它力量来自大家认同的公平。真正无偏的公平是不被人干预的随机,才不会受权力威胁,金钱诱惑,资源倾斜,资讯不均和智力欺瞒的影响,避免被操纵。 有的朋友说:“选举是民主的表现,不管结果如何人们都心甘情愿地接受。要用随机占卜,对你的故事里中午吃什么,可以接受。如果事关生死,能心甘情愿用完全随机的占卜来决定的,一定是极少数,大多数人都不会同意的。这是人性!” 人性真的不愿意接受随机的选择吗?圣经中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实际上是描写:要仅仅依靠知善恶能力来决定自己命运时,人们的那种彷徨。你看看无数信神的人,每逢重大事情无法取决,都会虔诚地祷告以求上苍的指示,从各种征兆明悟之中,决定了自己的选择。人们在危难之中,期盼英雄,等待拯救,不也是放弃自己的控制,而听从自己意志之外的安排吗?如果人们意见相左,无法说服,要凭实力生死相搏,有一个机会,按合适的比例随机决定哪一方妥协,你还要坚持自己的意志吗? 也许,待到很多人了解政治的技巧,熟悉了如何在博弈现实中自处后,大家会设计出更少弊病的占卜方法,来决定争执不下的国家大事。在这之前,作为被代表的人,如果无法确信自己的选择,最能发挥出积极民主作用的神圣一票是:自己随机做出选择。
个人分类: 闲侃|6125 次阅读|17 个评论
占卜和推理(2)
热度 11 xying 2014-1-13 07:55
是按照常识和逻辑来推定,还是用占卜或混合策略随机选择,这是亚当和夏娃走出伊甸园后,关于决策理念的重大不同。相当于是用智慧果开启的辨是非能力来把握自己的命运,还是将命运交回给上天的安排。 世界上很多的事情并不是靠单方面努力,一厢情愿就能够决定的。博弈论便是研究这类事情的学问。博弈理论告诉我们:所有事情都有最好的答案(纳什均衡的策略)。但有的时候这个答案是混合策略。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供作选择的具体的方案都不是最好的,只有随机在它们之间指定一个,在统计意义上可能要比其中任何一个要好。想想猜拳,就不难理解这个结论。 所以世界上有些事情可以由常识和逻辑来确定,有些事情去占卜比起你苦思冥想如何决策更为明智。占卜从博弈角度看来真正的作用是一个随机发生器。占卜能够沟通神灵的说法只是引导大家信赖这个方法的手段。 有人说:你占卜的随机概率和混合策略的概率不一定吻合。是的,但这不是重点,可以在技术上改善,或者通过解释来调整。由占卜挑出了一个具体决策,它们可能是以不同的概率选定的。但就这个选定的策略而言,它们的后果是一样的。重要的是,这个决策不是由一定的思路按照逻辑确定性地选择出来。使用常识和逻辑推断的决策,都基于预先能够估计出的结果,在相同的已知信息下,它都是一样的。而采用占卜或混合策略的选择,对相同的局面,它可能不同,我们不知道这个选择是好的还是坏的,只能祈求它是好的,或者玩得足够多时有把握它的统计平均结果是最好的。 据说最早的占卜用于狩猎的方向。与其根据什么似是而非的固定思路来推断,老往同一个方向寻找猎物,采用占卜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各方向的资源,在实践上也是成功的。大家都敬畏神灵,意见不同,交给上天裁决,卜个卦,谁也不能说不公,这就能平息争论统一意志。 破除迷信以后,重要的事情决策到现在不外乎两种方法:一是由一个人拍板,叫独裁;再就是大家选举,少数服从多数,叫民主。这多数原则,也就是随大流决策方法。洛克认为“根据自然和理性的法则,大多数具有全体的权力,因而大多数的行为被认为是全体的行为,也当然有决定权了”。这是自然法学家那里想当然正确的东西,也像麦克自圆其说的推断一样,不见得对。但对于不想依赖神灵的现代人听起来很爽,就奉为经典。 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是直接民主的典范,这里甚至不容许存在着权威。唯一的权威就是用选票算出来的“公民权威”。为了防止专制出现,人们设立了一个陶片放逐法。只要有足够多的票数,便可放逐大家认为潜在的独裁者。阿里斯提德素来以“公正者”著称。有一次“陶片放逐日”,一个不识字也不认识他的人,请他帮忙写上阿里斯提德的名字。阿里斯提德大惊,问这人什么时候得罪了你,非要放逐他?那人说,我并不认识他,只是听说他是“公正者”就烦!所以一定要放逐他。后来他果然被民主选举放逐出雅典。雅典为了防止专制驱逐了社会的精英,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结果被北部崛起的马其顿王国所灭。 大多数人的意志往往是短视的,并不一定真正代表着大家的利益,尤其是在需要凝聚集体的力量抗拒外敌时。 选举最大的功效是阻止一成不变思路的政策。民主选举能够得到最好的结果是随机的。从心理上,各人的意志有机会表达,都有一定的概率被采用。从机制的效用上,这是一个大家都愿意相信遵从的,新的随机发生器。人们认为民主胜过独裁的最靠谱的理由其实是:在比烂时,它不是最烂的。这从博弈的角度很好理解:随机策略永远不是最差的。 既然民主最大的功用是随机发生器,为什么不用卜占呢? 其实在各种文明历史上早已如此。《尚书·洪范篇》说的是周武王在公元前 1122 年,取代商朝成为天子之后,去拜访商朝的遗贤箕子,想借重前朝的经验来治理天下,箕子总结了从夏朝以来的经验,其中的“稽疑”说的就是明辨疑惑的方法。 “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强,子孙其逢,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 说是要建立制度选择专业人士管理占卜事宜,龟是龟甲卜兆,筮是用蓍草占卦。卜筮时,三人占卜,听取两人。重大疑难问题,用龟,筮,国君,官员,议员一起商量。还列出了详细的决策规则。仔细研究一下,比现代的决策程序上还要严谨更为民主。推算一下,如果夏商都是如此,那至少用了一千年。这么好的制度为什么后来不用了? 因为并非所有的博弈最佳策略都是混合策略,有些是有优势的纯策略。人的智慧渐开,对许多局面,聪明的人依靠逻辑推断,能在他人还懵然无知时确定了最好的纯策略,就取得了成功。人们自信心膨胀了,谁有点能耐都想自个儿拿主意,哪有耐心和后知后觉的一块猜拳?这占卜的事难以控制又处处受到制约。商纣王听说也是极聪明的人,他是谁都不听胡作非为,就不说他了。就是武王伐纣,这么大的事,占了几回卜都是不吉之兆,风雨暴至。众诸侯都心中恐惧,唯有太公望强之劝武王伐纣,武王于是出了兵。不听卜占,给蒙对了,也就开启了独裁胜利之门。以后卜占的地位每况愈下了,人们没有了尊崇之心老想作弊,用它来平息争论统一意志也就无从谈起了。谁是谁非在博弈后见分晓,从此就用对胜利登极者的个人崇拜来统一意志。在集聚着大众力量的绝对实力面前,局面简单,用不着什么随机的谋略,意志所向平推碾压过去就是了。直至耗尽势能。 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经济发展到了相互利益交错缠绕,谁都不想吃亏也不能掐死谁,朝中几派各有各的利益,都声称代表着一大帮人。当各派势均力敌,光靠大道理忽悠谁也不服谁时,这个博弈最佳策略只有混合的,这时大家又想起随机发生器了。 民主选举这个概念实在高明。它首先给人参与感,国家的命运由你手中一票来决定的;第二给你公平感,无论高低贵贱都是一票;第三给你合理感,结果由多数说了算。既然给你公平合理参与的机会,如果最后的结果与你的愿望相反,你也得认命。不然大家依法共讨之,如同过去奉天行事,这就能凝聚起大众的力量。所有这一切只是让大家相信这个随机发生器,并心甘情愿地接受它的结果。就像我们的远祖相信占卜一样。 有人生气了,“这选举是普世的真理,进步的潮流,你竟然说它的作用像占卜,真正是反动!” 有人这么生气可以理解。以前,对怀疑反映天意占卜 的 ,几千年前人们都是这么激动的。后来质疑天子和伟人时也是这么激动过。现在将信仰神灵换成相信人民,将沟通神灵的占卜改为反映民意的选举,见到对此稍有想法的,不屑动脑的人还是这么激动。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其实在现实的世界无论何时,有实力才能参与博弈,否则只能被代表,有能力质疑才是民主社会合格的公民,如果不容思考只能盲从,你有什么智慧来看清选举中政客的忽悠,有什么把握分辨谁是真正代表着你和群体的利益?这时还不如去拜过佛祖、划了十字、默念原则后,依随机决定,更能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 (待续)
个人分类: 闲侃|7245 次阅读|26 个评论
占卜和推理(1)
热度 13 xying 2014-1-10 07:44
占卜由来已久,商朝是“每事占”,殷墟的甲骨文最多的就是占卜记录。例如“贞:元示五牛,蚕示三牛。”(问一下:给大王祭祀五头牛,给蚕神祭祀三头牛,好不好呀?) “庚寅卜,唯河害禾?”(庚寅这天卜占,今年会不会发大水淹了庄稼?”)很省脑筋,什么事都靠卜占。 周文王被纣王关在羑里时,悉心钻研占卜的学问,把原来的八卦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的《周易》。知识就是力量,他赢得天下也成为儒家最为推崇具有学术成就的君王。 耶稣出生时,几位智者根据星相和占卜推断他的到来和方向。基督徒经常也通过祈祷来获得启示。至于圣经中反对占卜,其实只是反对求别家神灵的指点,并不反对用自家的方法来倾听上帝的声音。 无论是用龟卜,算卦,星相,求签,罗塔牌,祈祷启示,还是心灵感应,占卜都是在随机中指定决策。在各种宗教中解释为沟通神灵,借由超自然的力量答难决疑。世界各种文明的早期,几乎所有的重要决策都是由占卜来决定的。 随着知识积累,理智渐开,人们觉得这个占卜太昧于事理,也难分正误,又受制于巫师解释,远不如按照常识和逻辑推断来得可靠。占卜成了人类文明进步史上最早被斥为迷信的行为。有学问的人认为古人愚昧,用占卜来糊弄自己以求心安。但这解释不了为什么它会在各种文明中广泛地存在,并且至今仍不时地被人应用。常识和逻辑推断一定比占卜更可靠吗?先听一个故事。 麦克向公主的父亲求婚。国王把他带到五个房间前说:“有一只老虎藏在这里。你逐个把门打开。如果你足够聪明,能在打开那扇门之前猜到。我就把女儿嫁给你。提醒一下,这是你意想不到的。” 麦克想:“有你这句提醒,我就可以用逻辑来推理了。如果老虎在第五间,打开前面四间都一定是空的,这种情况在打开这房间之前就能猜到它在这里。这不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老虎不可能在这里。 把第五间排除了,老虎只能在剩下四个房间里。同样推理,也不可能在这最后的第四间。如法论证,老虎也不可能在第三,二,一间里。” 麦克信心满满地相信:如果老虎是意想不到的,就不会在这些房间里。但是当他依次打开第二个门时,意想不到地跳出一只老虎来。 国王说的话得到了验证,都是真的。那么麦克推理怎么错了呢? 这个“意想不到的老虎”是认知科学的悖论,很有名,在这几十年中外学术期刊上都有些论文来分析。在逻辑学,认知科学,哲学和博弈论上都有些讨论。在英文上多数以“ Surprise Examination ” 或 “ UnexpectedHanging Paradox ”为题。 其实在这里麦克并不能根据国王的话来推理,因为它们形成自相矛盾的断言。从这里你可以推出老虎在任何一个房间,也可以不在那一间。 有人说:你这信息太少,要是多点就好判断了。 行,改写一下故事。 公主得了内部消息后,偷偷告诉麦克:“老虎关在第二个房间,但这消息也许是假的。” 麦克能够据此做出正确的逻辑判断吗?也不能。如果相信“老虎在第二个房间”,则与后半句冲突。如果按后半句置之不理,又辜负了公主一番心意。 朋友说:“这时候就不是靠逻辑了,麦克按照他的心理状态和对公主的了解,赌一下押在哪一边。”现实世界上行事大抵如此。这时候最好要祷告了。 我们这个世界并不缺乏大家都相信的许多大道理,它们放在一起彼此矛盾、互不相容。人们都可以从某个大道理,依照一定的路径,非常逻辑地推出你所需要的东西。在政治上尤其如此。我们的伟大导师都说过:“右派可能利用我的话得势于一时,左派则一定会利用我的另一些话组织起来,将右派打倒。” 人们之所以还口沫横飞,引经据典,气壯如牛地将自己心中早已认定的私见,用最高指示或普世价值论证出来,大约不是为了蒙自己,就是为了蒙别人。 所以麦克要讲出“婚姻自主,民主人权”的大道理,国王也可以用“女儿幸福,家长把关”的大道理顶回去。彼此针锋相对的结论都是无懈可击地从大道理推理来的,只要公主还爱麦克,又不想和老爸闹翻,谁都不亏理。大道理碰到明白人都是说不出结果来的,要不世界上怎么不缺战争呢? 国王和麦克都是明白人,不玩嘴皮子了,还是用实力对决来得清爽。文明一些,就赌个输赢。这个故事的议题就从逻辑的问题转为博弈的问题了。 要最不费什么心思的赌赛就是:国王随便将老虎关一个房间。麦克猜一次,有 20% 机会中奖,纯粹碰运气,没有谁蒙谁的问题,就是没什么技术含量,去求神拜佛也对麦克不公平。要是国王还想考究麦克的智商,那就要有个精细的比赛规则。麦克可以猜多次,直到见着老虎。要猜着了老虎, 10 分;没猜着碰到老虎,负 10 分;没老虎说有,扣些分,比如说 3.78 分,再接着猜。最后看积分正负定输赢。 可以证明:这是一个公平的博弈,双方都没有优势策略和纯策略的纳什均衡,只有一个混和策略的纳什均衡,在均衡处双方的数学期望是 0 。国王的最优策略是以 16% , 13% , 11% , 10% , 50% 的概率把老虎关进序号为 1 , 2 , 3 , 4 , 5 的房间。麦克是以 50% , 10% , 11% , 13% , 16% 的概率选取他的策略从第一,二,三,四,五号房间开始依次每个都说有老虎。这是用博弈的理论证明的最佳策略。 问题是国王和麦克采用概率分布的混合策略,到实现时还是要选取出具体的一个策略。按照概率取定这个房间的过程意味着放弃逻辑的推断而将命运交付给卜爻的随机性来决定。这就是用科学理论论证出来最为理性的回答:这时候的决策,占卜比推理更可靠! (待续)
个人分类: 闲侃|8131 次阅读|28 个评论
小妹嫁给谁?(续 话剧版解答)
热度 5 xying 2014-1-7 08:41
小妹拉着小苏离开乱哄哄的阶梯教室赛场,看热闹的人也陆续散了。小苏有点担心地看着她的脸色说:“我看张三就是个猪头,这样人不值得为他生气。倒是李四还一往情深。” 小妹大眼睛里有点雾霾,摇摇头说:“你别管我,让我静一静。你去忙你的。” 几个人还围着口沫横飞的王五听解答。王五一边解说一边眼观六路,忽然看到一个光头的老头往外走。这闪光油亮的要放在葛优头上,那是智慧的光芒。可放在那老头的身上就像是奸商的标志。王五推开众人,扬声招呼:“应老师,你也来了呀。快给我们解说,解说。他们都听得晕。我也越说越晕。” 老头笑呵呵地走过来,找张椅子坐下,“有什么问题?” 几个女生看一眼就往外走,戴大耳环烫卷发的大眼睛对同伴嘟囔着:“这模样怎么也当老师?就是不能像发哥那样帅气,也得有翩翩儒雅的风度。不然这课我怎么听得进去。” “你听课是看文艺表演呀!”穿超短裙的同伴打趣说。 “听课看书吸收程度当然和包装有关系。就像买本书,一看到精致包装,名家热销,标价九百九十九,你还不是小心捧着细读慢思?要是看到马粪纸封面,无名小卒的破书,里面就算是至理名言,人生真谛,你不是也会半信半疑,入不得脑子?所以讲课的最好是道貌岸然,一脸严肃,披着院士呢大衣,开口就是: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做哲人状,伟人样,讲让人热血沸腾的大道理才是好课。” “你落伍了,现在教授要占领新的至高点,咬雪茄,懂江湖,像大侠似的悲天悯人,从坏人身上找到优点,在圣人身上扒下画皮,才拉风,能与国际接轨。”穿着露臀裤邋遢装的女孩翘鼻说。 “也是。听说博弈课尽说些怎么合算,如何分赃,勾心斗角。只有俗人才听得津津有味。没品位!”戴大耳环的一脸不屑。 “那个小妹这么聪明雅致,怎么也学博弈?”超短裙笑着问。 “还聪明雅致?比武招亲把自己当赌注,当众示爱都没人要,还不羞死了!换我,绝不做这费脑子又丢脸的事,我就打扮千娇百媚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让他们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先送 99 朵玫瑰,要当街下跪,再问爱不爱我,谁说得多,能打动我的心,我才嫁给谁。”大眼睛妩媚地笑着,满眼都是星星。 “你这骚妮子还不是一样的把自己当彩头,比谁迷魂汤灌得多?”两位异口同声地说。 “不一样,她是算计着挑,我是由着心来挑。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就网那纷飞的彩蝶和殷勤的蜜蜂。”她双手扬起,偏着头,沉醉地走着。 “那是你没这脑子,把握不来,只能这么迷茫着。听说古代巴比伦城门口贴着:禁止骗子和数学家进城。你要在那里最幸福了!”超短裙揶揄着说。 “这事呀只能用心,不能用脑。用脑就俗了。我就做一个快乐的小傻瓜!”戴大耳环的翘着嘴,一付你不懂的样子。 “说得好听,那是荷尔蒙当家。哪天春暖花开了,突然吃了什么的,多巴胺增多,去甲肾上腺素入脑,发春了,逮着个公的就是他了。你要网到个骗子大马蜂就杯具了。以后每天唱:不知道為了什麼,忧愁它围绕着我, …… ,千言和万語,隨浮云掠過!”两个同伴嘻嘻哈哈地揽着她,唱起歌来。 那边王五回答老师:“向阳不理解为什么智力推理能和探测心意共存。逻辑推理是根据对方的答案推出自己的答案,要求小妹问话时,回答必须说真话。这推理才能进行得下去。要探测真情,答的不一定是真话,这样玩暧昧要婉拒才有空间。他问:这两个前提怎么能够共存?这两个互相排斥的假设,只能玩一样。把它们放在一起,怎么可以通过智力推理游戏来探测心意呢?” 应老师点点头说:“提这问题的同学是肯动脑筋的人。不过这其实很简单,因为这智力比赛只是在生活博弈中,小妹用来探测心意,让两男隐晦表白的道具。有意者自然会全力以赴,最佳的策略是按逻辑诚实作答,如果两男同此,这道智力题就会得到正确的解答。小妹就当场答应她的意中人。如果意中人想婉拒,就会想法子答错,后面推理固然乱套了,小妹和观众都能判断谁先出错。错的原因不外乎是不够聪明或是婉拒。到底是哪种原因,对外人无法区分。但依小妹的了解是能判断出来的。如果小妹不喜欢太傻或没有情意的,那连这个区分都不需要了。这不达到了探测的目的?” 王五一拍脑袋说:“我也被他绕进去了。其实这模式在生活里很常见。比如说小苏问他男朋友手机密码,想看看有没有其他女的情话。这要求他配合说实话。他照做了,她就能进去查证。他不配合固然不能查证,但也说明一些问题了。” 小苏又回到教室里,刚好听到这段话,笑骂一声:“好呀,王五你在背后编排污蔑我。谁是我的男朋友?你女朋友才查你的账!” “你是对的,我认罪!不该用我们做例子。”王五装苦脸忍不住诡笑缩着脖子躲小苏追打。犀利哥听了一会儿紧张,一会儿释然,脸色变幻着,愣了几分钟,掏出钥匙,拉旁边同学交代几句话。 一会儿消停下来,王五继续说:“老师,虽然我看了研究的结果,知道贴在双方头上 n 和 n+1 一对数,必须问了 n-1 次,双方都答不知道后,看到对方是 n 的人会推测出自己头上是 n+1 ,却不知道为什么。” “这要从怎么推理讲起。这道题里张三看到李四头上是 2 ,李四看到对方是 3 ,他们一起听到小妹说,两人头上是相差为一的正整数。他们根据这个公共的知识,能够马上用逻辑推出自己头上的数字吗? 不能。由这知识和看到的,张三只知道自己可能是 1 或 3 ,李四只知道自己是 2 或 4 ,不能进一步确定。 所以小妹第一次问的时候,两个人诚实的回答都只能是“不知道”。别的答案,即使猜对了,因为不可能是从逻辑上推来的,也不合格。 好了,他们虽然都说‘不知道’,但这给了对方一个新的信息。说明对方看到的不是 1 ,否则对方就可以得出答案。排除了 1 的可能,这次比赛里张三看到对方是 2 ,自己就是 3 了。 在一般情况,如果双方看到的是更大的数字,这时候双方仍然不能判断,在第二问时,只能再答‘不知道’。同理,这次的新信息把对方看到是 2 的给否了。两个人通过回答,交换了从各自角度消化的信息。如此问了 n-1 次,对方‘不知道’的回答,否定了自己头上数字是 n-1 的可能,这时看到对方头上是 n 的那个人,就可以推出自己是 n+1 了。” 向阳疑惑道:“为什么要一次次地问,才能做进一步推理?不答不就表明不知道吗?” “对方没有明确地回答,就无法知道他是真的不知道还是没想好。这个交互式的推理依赖于对方给出的信息,后续的推理必须依靠明确的信号来进行,问话起了通讯中同步校准( synchronization )的作用。。。” 这时门口让人眼睛一亮,刚才散场打闹的三位女生又转回来了,青春亮丽让教室充满了春意,戴大耳环的悄声对同伴说:“你看哪个像楼前宝马的主?” 邋遢装的笑着说:“那位破裤子的哥哥肯定不是你的小蜜蜂。你站在讲台上,嫣然一笑,看看哪只大蝴蝶扑来,就是他了。” 王五有点当上大蝴蝶的觉悟,不自然地转头打岔问老师:“小妹把自己的婚姻作为赌注,是不是有点傻?” “这次活动其实是三人的博弈,小妹是其中一方,她的收益取决于智力竞赛张李两人的表现和自己的应对。智力竞赛又可以看作是两人博弈,这两人博弈对小妹偏向的张三有利。如果张三李四都对小妹有意,结果是郎有意妾有情双赢的结果。如果张三无意,他最好的策略是输掉游戏比赛的两人博弈,以免事后成为众矢之的。这时候小妹虽然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但探测到了张三的心意,比不进行这博弈强。如果李四对小妹有意,他的努力也让小妹看到了他的心意。这活动看起来小妹似乎赌注很大,其实只是对那两人压力很大,无法回避不敢欺骗。这赌注对她不至于违心,却能探知心意。这是一个很聪明的设计。” 犀利哥问:“这游戏里如果张三隐瞒了自己真正的心意,只是想赢比赛,也赢了呢?” 小苏看着他,目光炯炯地说:“这就相当于小妹当众抛绣球,张三当众接受了,然后张三说:我是闹着玩的!你觉得他会这样做吗?有人敢这样做吗?” 应老师笑着说:“理论上确实要考虑这种情况,还要考虑到李四捣乱让探测落空的情况。小妹敢设计这个比赛,是对这两人的智力和人品有基本的了解,相信他们不会犯低级错误和做损人不利己的事。她只是想通过这高调的形式逼出真言。万一这意料之外的最坏情况发生,也不超过她不组织这比赛,按猜测去示爱被回绝的结果吧。” “那如果张三无意于小妹,什么是他最好的策略?” 应老师说:“这个问题很好。因为小妹设计的这游戏偏向张三,如果局中人都理性诚实地回答,张三是不可能输的。只有他不想接这抛绣球,才故意输掉。这时他有三种选择:乱答、错过、答错。‘乱答’是在不可能做判断时作答,比如说:在小妹第一问时,他就说一个数,因为不是来自逻辑推理的结论,这样他输了,李四也无法作答。‘错过’是到了可以正确回答时,还说‘不知道’,这样误导李四回答错误答案,两败俱伤。‘答错’是到了可以正确回答时,答错误的答案。这给了李四表现的空间。无论哪一种,张三都无法逃避被公众认为是傻瓜的评价。在偏爱面前,这到底是幸运还是受到惩罚取决于他对小妹的心意,爱之深责之严吧,这也算是对李四的一种公平。张三婉拒的三种策略,‘答错’让李四和小妹受益最大。这选择表现了他的心胸和善良。虽然他狼狈地输掉游戏小博弈,在生活的大博弈中,他得到了他价值取向中最好可能的结果。” 王五问:“什么是李四最佳的策略?” “如果李四也无意于小妹,他只要格守逻辑不出错,都无损形象,也达到了他的目的。小妹在失意于张三时也了解到李四的倾向。如果他追求小妹,则要尽一切可能努力答题,借此强烈地表达自己的心意,去赢来以后的机会。” “张三答错了,李四有没有可能答对?” “李四只有在张三‘答错’情形下才有符合他智力的表现空间,才有可能答对。在张三‘乱答’和‘错过’的情况下,他都不可能推测出答案,因为没有足够的信息。在第二问,张三答 1 的情况(推广到一般,在答 n-1 情况), 1 明显不是正确的答案,这点李四看张三头上的数字就能验证,李四需要判断这是‘乱答’还是‘答错’。有一点大家必须注意到,这两人在这(第 n-1 次‘不知道’回话后)之前是无法判断小妹的倾向,要婉拒最明智的策略是一直等到不得不表态时,这个时机是在他刚好可以做判断的时候,这时他只能选择‘错过’或‘答错’了。这前者回答是‘不知道’,后者是一个数,李四听后当然能分清,他就能根据这一点,推出自己的数字。张三的这个表现,当然要求他是不犯傻的,这个理由按博弈理论中理性人的假设是可以的, 不过这里 理性人的行为是指在这三人生活的博弈中,而不是小苏反驳说的在智力竞赛中的错答。 博弈理论中 Backward Induction 承认这样的逻辑推理。但在实践中人可能不那么理性,行为经济学就不认同这样的假设。具体到张三这个人,取决于李四对张三智力的了解。这是设计中最微妙之处,理论上和实践上李四更占理,但这个论证需要对学术有深刻的理解,所以小妹有辩解的空间。在这个活动中,小妹以质疑来保持矜持,李四点到为止不再纠缠,这些都是最明智的表现。” 穿超短裙的女生问:“老师,博弈不是教聪明人怎么算计去赢吗?怎么这里张三是想法子去输,李四也不争取让小妹兑现诺言,这还是博弈的思想吗?” “博弈课程学的是争取最大收益的技能。博弈要争取的目标是由你的价值取向来决定,这与你的眼界和追求有关。小妹的博弈设计和质疑,张三的‘答错’,李四的辩解和退让都是在这生活大博弈中最佳的策略,并都取得了各自现实可能的最好结果。这里智力比赛只是这大博弈中的一个局部小博弈,他们对这比赛的策略说明是真正理解了博弈的应用。” 这时候一个男生气喘嘘嘘地跑来手里拎着一把玫瑰,将宝马车的钥匙交还给犀利哥,在他耳旁悄悄地说几句话。犀利哥接过玫瑰单脚跪下谦卑地举着说:“苏同学,请您接受我的仰慕!” 小苏愣了一下,周围一阵哗然“犀利哥真酷呀,这手帅极了!” 小苏脸色一板:“你装什么酷呀?我最讨厌臭哄哄脏兮兮的人,你不是我喜欢的菜。” “我马上去洗浴中心搓去三层油垢,喷一身香水,吹个最新发型,套件顶级西装,与你缠缠绵绵翩翩地飞。”犀利哥傻傻地说。 “谁稀罕呀,我最看不起有点臭钱到处显摆的家伙。”说着抓过玫瑰往地上一扔,转身就走。 犀利哥愣了半晌,落寞地叹了口气转身向外。 戴大耳环的紧跟上怯怯地拉住犀利哥的手臂,柔柔地说“利哥,能带我们去 K 歌吗?” 突然听到背后一声娇喝:“站住!这就走了?载我去逛 Gucci 服装店。”
个人分类: 智力|7327 次阅读|15 个评论
小妹嫁给谁?(博弈推理小说)
热度 23 xying 2014-1-3 08:16
校花、才女小妹要出题考张三李四决定自己嫁给谁,轰动了全校。她要写两个挨着的正整数分别贴在他们的脑门上,谁猜着了就嫁给谁。小妹的闺蜜,张三、李四的室友,同学的同学,朋友的朋友,看热闹的,起哄的,学招的,揩油的把这春天开暖的阶梯教室挤得满满当当的。 小妹明目皓齿、秀黠敏慧,张三风流倜傥、才气过人,李四敦厚内敛、腹中锦绣,三人都是校里数理英杰中的佼佼者。两男似乎都对小妹有意,却又若即若离,说是无意,又时来相扰,招之一人,另一必至,像是君子之交,却又常常竞争,非要在小妹面前争出采来。才子佳人本来都是人人羡慕,吃醋也奈何不得的事。只是这三人经常在校园联裾而行,虽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一道挡路的墙。眼看快到大四了,不说小妹发愁,其他女生也怀恨。这本来就是一人一份的事,凭什么你就多占了一份社会优质资源?男的也气张三李四。这一向是狼多肉少,你们俩要上就决斗呀!如果两败俱伤,哥很温柔,从不好胜,没准还有机会。你们这牵在手里,眼瞅别处算是什么事呀! 这就由不得小妹不能不作个决断。这事拖不得了,要公开,要坚决,在众目睽睽之下谁也作不得弊,蒙不过去,反不了悔。小妹的闺蜜小苏赛前私下问她钟意谁,她脸红了半天,也没说出所以然来。 “你太可恨了!这么翘的两条船让你全踩着,你该掉到水里去!”小苏咬牙切齿地用指甲戳她的头。 “还是喜欢张三多一点吧。我写两个数字,把 3 给张三, 2 给李四。让三儿能先猜出来。”小妹躲闪着红脸小声地说。 “这么说是有偏心,大家不是都看出来了?在这么大庭广众之中这么做,还不如私下悄悄地问他们。”小苏缩回手,抱腿坐到床上。 “你以为我傻呀!这么长时间了,我也不是没试探过。我真接了当地去问,要是又被糊胧过去或者明白拒绝,那多难堪!反正这世界没有不透风的墙,我不如公开逼出一个答案来。而且这个嵌在博弈里的推理题很难,没学过、不够聪明的,看不出我的倾向,也好给拒绝的人一个隐晦的表达机会。”小妹也坐下,红晕渐退,清亮的声音里有一份自信的坚定。 “你呀,还是脚踩两条船!要是把给李四的 2 换成 4 ,是不是小四能先猜出来?” “是这样。不过推理又深一层,要更费劲一点。” “换我。就写 7 , 8 ,或者干脆 17 , 18 ,折腾一下他们!”小苏坏笑着说。 “那样太难了!要是他们都懵了,那就看不出结果来了。”小妹对着镜子摸着小苏戳的印子。 小苏取笑了一阵子,又担心地问:“要是中奖的人不是张三,你会认抛绣球后的命?” 小妹信心满满地说:“要变化也要我看明白了,我愿意才行。这游戏我会守诺言,但这绣球他躲了没人能接得住。这是知识的力量。科学里用逻辑确定的东西,不怕说不清。” “智能暴力呀!你就仗着有知识,有头脑欺负人!”小苏挺了挺胸,推搡着小妹。 “你还不是仗着波大,一双桃花眼迷惑颠倒人?凭什么不能仗着我的优势来主导,要让男人来挑选我?我最恨他们若即若离模棱两可,这回一定要探出他们的心意来!”小妹目光闪闪地说。 窗外的桃花在阳光飞洒下将春意流淌在这群年轻学子的脸上,个个满怀兴奋,妒忌,期待,不屑地看着讲台边上脸色凝重的张三李四。像费翔一样英俊的张三,没了平时那样的潇洒从容,默不作声,目光复杂看着李四。李四还那样含蓄稳重倒看不出有多大不同。 这事闹大了,暧昧太久了,他们太有名了。小妹突然出招没容商量、决绝地将自己当着赌注压在告知天下的公开大赛。这谁也不能退却了,不然这三年的英名就化为流水。谁也装不得虚情假意,这载入校史的重大事件永远会被这几届学生记住,三人哪个假了会被众人的口水淹没。反悔了会被砸烂狗头。 待到小妹在小苏伴随之下来到讲台,乱哄哄的教室才安静下来。小妹今天素净打扮,衬衫、长裤、马尾辫,英气勃勃。倒是陪伴的小苏着了淡妆,贴了睫毛,描了眉,穿着一条漂亮的连衣裙,袅袅娜娜,显得特别迷人。 张三精神振作,帅气地一甩头将头发掠后,恢复他翩翩的风度,温和地看一眼李四,笑着对小妹朗声说道:“今天群英荟萃,我们还是来个学术研讨会,切磋一下各自功夫,赌的是风度,不及其他。老四,你说是吧?” 李四也现出身来,摇摇头,轻笑一声,“三哥,我是陪斗的呀!小妹这一出,炸了我晕得还没回过魂呢。” 台下哄声又起,有人怪叫:“无实力,什么风度都是玩虚的。决战见真章,没卵的下去,换我来!”说着几人就挤到台边,把他们俩一人推到一边,旁边都挨着人。 小妹如同考官一般地严肃,不答张三的茬,明亮的大眼睛平静地往台下缓缓扫过,众声消融,只是她脸上渐渐泛起红晕,扬一下手里两张两寸见方的字帖,“这里有两个正整数的数字,两者之差是一。分别贴在张三、李四的额头上,看得到对方,瞧不见自己的,我看得到,你们也看得到。我问几遍,谁能首先按照逻辑严格地推测出来,我就嫁给谁。决不反悔!瞎蒙的和太笨的都没戏。” 小妹说完,就给站在台边被人押着低头闭眼的两人贴字。张三头上是 3 ,李四是 2 。外面嗡嗡地又走进一群人来,长的五大三粗的健美先生王五喊:“比武招亲,比武招亲!快来看,比武招亲!” “比你个头,这是智力测验,你四肢发达,胸大没脑的人懂了个啥?”他马上得了一脖拐。 “智力测验不就是比武招亲吗,抢答呀,脑快的人胜!”王五不服地顶回去。 这时候小妹贴完,张三李四互相看着,大家也都看到了。大家静了片刻,王五听了解释规则后嚷起来:“这有偏心,谁的数字大,谁就能先答对。” 大家笑说:“什么呀?就算你说的对,他们俩知道谁大吗?你还真是傻大呀!” 人群中有个满面沧桑,一头乱发,身长脸削披件破大衣的犀利哥挤过来捅一下王五,悄声地问:“我上过博弈课,太绕了!俺这数学科代,猜谜总是最差的那个。小妹要是爱上俺就完了。你有诀窍?” “哈!算你运气。我偷看过这论题讨论班的研究结果,这里有个方子,专门挽救心不甘的。您抄下来,略去说理的,背两遍结果。再遇上小妹,要装情圣、要溜号、要暧昧,进退自如!” “不中呀,俺都看了三遍笔记了,还是一点也不懂的什么 Backward Induction 。” “还没交钱吧?得了秘诀,就不用费脑筋去懂了。” “要交学费呀,俺这条裤子洞不多,您看行么?” “先别脱,欠着吧。不然就是出师了,小妹看到你成这模样也没戏了。行了,我权当捐款给郭美美了。” 王五附耳悄悄地说:“ 记着:看到对方头上是什么数 n ,就可以在小妹问了第 n 次的时候,说出自己脑门上是 n+1 。要是小妹喜欢的是别人,就会在前一次被你情敌先猜着了,你说什么都没戏。其他敢回答的都是瞎蒙。” 小妹待大家又静下来时问:“你们能知道自己头上是什么数吗?”两人相互看看,都不吱声。王五说:“我知道!” 大家轰地一声笑起来了,“待小妹在你头上写字,你才有资格知道!” “不,我是说:如果我是他们中的那个,对方不吱声就说明他猜不出,我就能知道是什么!” “你知道个屁!要是我,就是猜得出也暂不吱声,拖到不得不回答时才说出来,我不吱声你知道我是猜不出来,还是不说?你不知道吧,那你还推理什么?这样题,抢答不得,能拖着误导对方最好。” 边上一个女生,撇着嘴说:“这要费什么劲来猜呀?人家摸着你的脸贴字时,有没有情意绵绵感觉不出来么?俺们文科的从来不推理,俺们直接看眼神。嘿嘿。。。” 有人嗲着声问:“小四哥,感觉出来么?” 旁边答:“我看李四是个雏,小妹手一碰上就酥了半边,晕到云里去了。待到看小妹对张三也那样,这醋味上来了才清醒的。什么情意绵绵都是浮云了。越浪漫越在乎的人,感觉越出错。老太太瞅见身边四十多年了的老公多看一眼街上美女都要掐一把,她能感觉花心不花心?还是逻辑靠得住!” 小苏拍拍手,皱着眉头说:“大家不要乱说话,谁要是透露消息,给出暗示,比赛就不算数,这不是帮忙,是害了他们!” 王五梗着脖子说:“不是说必须按照逻辑严格地推测出来才算数吗?他们就是得到暗示,也不能作为逻辑的理由,这还怕什么下面说话!” 大家纷纷说:“对极,对极了!小五这次才说了回明白话。” 小妹待大家都静下来,对那两人笑笑说:“别拖了,知道不知道干脆说一声,你们再往下猜。” 张三、李四这时才同声说不知道。小妹开始第二问。张三朝对边的李四凝眸看去,那温厚的汉子,脸上微笑呆看着小妹。待了片刻,张帅哥勉强笑了笑,开口傲气说:“我从来都是第一,小妹也一定这样看,我是 1 。” 哗!场下一片大乱,王五激动指着他,口水四溅:“猪头呀!这是猪头。” 有人忙问:“没猜对,大家是都是看到了,怎么就是猪头呢?” “这草包头上要是 1 ,李四一眼就看到。跟 1 挨着的正整数只有 2 。要是这样,这在第一轮李四就该猜到了。李四在第一轮说猜不着,这不明摆着不可能是 1 。张三这时还说是 1 ,那不是猪头是什么?” “我看也是,你看他脸色苍白。这小子风流得很,不是肾虚了吧?” 李四一愣,望张三一眼,微微摇头,沉声说:“我也猜出来了,我是 2 。” 小苏摇着手出来说:“这不算数,下面大家都说张三错了,才给你蒙出来了。” 李四整了下眼镜,慢吞吞地说:“张三答错了,我怎么还需要听别人说才知道?王五说的逻辑,不用看两人头上的数字,只要听我的第一次回答,就知道了,张三也会知道的。按逻辑这明显是错,不用大家提示!” 小妹眼中迷雾,脸上有点不自然,过来问:“你说说,怎么推理出你是 2 ?” 李四说:“我看到张三是 3 ,他自己说是 1 ,两个数与 2 相差都是一,这最合乎逻辑。” “张三说是 1 ,不是符合事实的命题,从虚假前提推出来的结论不可信。这基本的逻辑知识你知道吧!”她板着脸问。 王五在下面嚷:“张三看到李四头上的 2 ,在第一轮李四说不知后,就会知道自己不会是 1 ,那只能是 3 了。他故意答错,为了把机会让给哥们!” 下面乱哄哄地,有人喊:“张三够哥们!”, 有人反哂说:“小妹钟意张三,先给他机会,张三辜负美人恩,不是爷们!” 大家接着起哄说:“歪打正着,歪打正着。张三打歪了,李四看出来了,结果中了,合情合理,小妹要认账!” 李四尴尬地说:“我以这个理由确信张三让我,他又为了配合看见的 2 ,把它说成 1 。这样‘他自己说 1 ’的前提合理吧?” 小妹满面通红地说:“张三让你的理由成立是因为他看到你的 2 ,这是事实,张三知道,大家也知道。但是在你答题的时候,你怎么知道你是 2 ?你不知道!你怎么能用‘张三知道你是 2 ’,这个当时你不知道的知识作为推导张三让你的理由?” 一向沉稳的李四有点犹豫,挠挠头想了想,“他在第二轮时回答,只有答 3 才是正确的答案,答 1 明显是错。我也看到 3 ,所以我只能是 2 和 4 。他能看到我的 2 ,他答 1 ,明显是为了让我,如果我是 4 ,那他就不该回答,张三是聪明人不会做无意义的事,这一定是让我好猜出 2 来。” 小苏嗤笑着说:“这是你想当然自圆其说的话。我问你,你怎么知道他在第二轮一定回答得出来?你会说,他看到了 2 ,他是看到 2 ,但你在当时怎么知道他看到 2 ?你不知道他看到 2 ,就不可能知道他在第二轮时一定回答得出来,也不可能知道小妹的偏向。那你怎么猜得出来张三是为了让你?为什么不可能张三看到的是 4 ,故意出来误导你?” “事实上张三不是看到 2 吗?” “这是你现在才知道的。你当时不知道,所以你当时不可能判断出张三是让你还是误导你。” 李四呐呐地说:“不是有理性人的假设,大家都不会做错事吗?” 小苏不屑地说:“大家要都是诚实回答,张三在第二轮时就会回答 3 了,还会轮到你吗?何况这是博弈,你怎么知道他不是答错或误导你?凭什么他只能让你?” 李四张了几次口,呐呐说不出话来。 小妹脸色青青地过来:“假如你有理由证明张三是让你,你确实可以作为论据。但是你不可能从他的回答中推断出张三让你,难道你们事先商量好了?你要用场外的招数作弊胜我吗?” 张三帅气不再,一脸懊丧地说:“没有,没有,我发誓没有!我昨夜难眠,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今天实在是脑力不济,糊涂了!” 小妹剜了一眼张三,对李四说:“你还有什么话?” 李四想了想,诚恳地说:“我确实是根据想当然推过来的,论据不足。” 小妹拉着小苏往外走。人群中犀利哥说:“苏同学等一下。你说在这游戏中,谁都可以乱说、误导。那我还怎么跟据对方的回应来推理?如果对方的回应都不可信赖,除了第一次,后面所有的推理都成为不可能。那这游戏就失去了智力推理的基础,还能玩下去了吗?” 小妹悄悄地在小苏耳边说几句。小苏一扬眉头,笑着说:“该同学叫什么名字?你提出一个很好的问题。” 有人替他回答说:“他叫向阳,犀利哥,是你的仰慕者!”众人大笑。 小苏说:“向同学,这不是简单的智力测验。这是博弈。张三和李四如果无意于小妹,他们当然可以在任何一步不诚实,对方被误导了的确是不会推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结果是谁也猜不出来。但是他们如果都想追求小妹,又不傻,就不会在任何一步答错。因为这对他自己不利。作为对手,相信对方没有答错以此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这也是他的最好的策略。从小妹和观众的角度,谁第一次答错,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被误导答错的,情有可原,因为他没有足够的信息来判断。但首先答错的,不管是错过,故意还是误答都是猪头!这个比赛不就玩出了输赢吗?” 大家默不吱声地琢磨小苏的话。王五气愤地说:“这不是个博弈题,小妹偏心张三,给他 3 ,给李四 2 ,这注定张三会赢。你们俩眉来眼去,李四多无辜!你们玩揣测,玩暧昧玩你们的,关李四啥事?拉李四进来做什么?小妹你是没事干了是咋的?” 小苏说:“谁说博弈注定胜负机会要均等?美国打伊拉克胜负机会均等吗?中国和美国在贸易争执中机会均等吗?你和薄公子在学业、工作、求偶竞争中胜负均等吗?这些现实的局面难道不要争了,不是博弈?上课时你学到只是对称博弈吗?小妹就不能喜欢谁多一点?就不能把她自己当作博弈的第三方?你真把这当作比武招亲了吧!李四为什么很无辜?他要不追求小妹可以不来。你说张三注定赢。他赢了吗?” 王五嘟囔一句:“那是他故意让的。” “那又怎样?在大家和小妹眼里,他和李四现在谁输了? 小妹要真知道他们的心意,就不需要玩这个游戏。你说,这个游戏里不需要智力吗?在这个之前,大家知道这个结果吗?当然,我最想看的结果是郎有情妾有意,借这个机会互表了心意,小妹也实现了诺言。但是今天不是也知道了很多真情,收获了许多结果,小妹也没有失信,这游戏怎么会没有意义呢?现实的人生不都是这样的游戏?” 大家捅了捅听了发呆的向阳,说:“犀利哥,这苏美眉很厉害呀!” 向阳一把抓住王五:“哥穷,脑子也不好使。可哥貌如潘兄,情比梁兄,你看我追苏美眉行么?” 王五挠挠脑袋:“是这条件呀?上回看到牛郎店的广告,。。。瞧我这记性,我找着给你寄去。” “黑帮逼俺做牛郎,俺宁死不从,俺只爱苏美眉,他们把俺脑子都打残了。。。” “唉,玩悲情了。这对我哭没用,到苏美眉那儿再练一遍吧!” 旁边有人揭发:“五哥别信他的。这犀利哥是个富二代,缺什么玩什么的主。” “嗨!那还装什么纯情?这是你的强项吗?麻溜回去数一遍存款,直接用钞票把她砸晕,不就得了?”王五鄙视地说。 小妹拉着小苏往外走,小苏回过头对大家说:“人生本来就不是一个公平的博弈,你要是只会抱怨,想着一切都像教科书说得那样简单理想,什么都按照你想像那样才算数,还没进场你就已经是个失败者了。博弈的结果从来不是注定的,你只有努力了,你才有希望得到你所可能最好的结果。” * * * * * 小妹终于和李四是两个人走在一起了。某一天晚上,小苏实在忍不住,在校园的湖畔找到那个形只影单的帅哥,“张三,你跟小妹相处了三年,竟一点都不动心么?” 静了很久,一个喑哑的声音从那个低着头的男人口里艰难地发出:“过去我跟李四和小妹天天在一起,只是因为,我喜欢李四。。。” ================= 这是篇话剧版的博弈理论科普。文中的博弈包含了需要敏锐脑力的交互推理 思辨,其中严谨逻辑对这不熟悉的人会比较困难。故事里小妹、小苏和王五的许多对话是用来帮助读者理解的。这文中嵌有几层的东西,如果不想动脑筋就且当作故事来消遣,能想明白这几个对话背后的逻辑,尤其是那带 几段话的理由,则是对博弈和推理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 这原是我写了公共知识理论的科普后,用交互推理的 思想设计一个三人博弈的应用模式,以游戏的方式让三角恋爱中各方能间接地表达出心意。我把这个“试探心意推理题”贴到以文学创作为主的“海外原创”论坛后,与一些文友互动,他们风趣的疑问和娱乐跟帖激励我改写时把道理说得更深入些,将解释敷衍成故事。这里编辑进原来跟帖里我不忍割舍的一些对话和创意,改编过的故事里加进的人物不是跟帖者的形象,我仅仅是借用他们几个精彩的句子编出的剧情,来增加些娱乐性,没有不敬或调侃之意。(文中借用的句子都在引号里, Sunflower28 , 苏颜坊, 離離,是来自跟帖里的原话或意思,其他则是我的编造。)
个人分类: 智力|18243 次阅读|49 个评论
博弈中的经济人与社会人
热度 1 supermac 2013-11-19 21:49
假设一个这样的场景: 你在路上捡到100元钱,却被路人甲几乎同时看到,于是你们商量如何分钱。规则是由你提出给对方分多少钱,而路人甲要么接受,要么拒绝,拒绝的后果是双方都一无所获,100元上交警察叔叔。这样的规则之下你会提议分给对方对少钱呢? 你可能会给对方50元——平分是对方必然接受的,或者30元——毕竟是你先捡到的,或者1元——因为对方如果拒绝则一无所获。 实验的结果是,如果你给对方的钱少于20元,将会有很大的概率被拒绝。也就是说,路人甲宁可什么都得不到,也不愿意接受过分悬殊的分配。 更多的实验结果显示,不同身份的参与者的策略是有着巨大差异的。比如谙熟“理性经济人”假设的人只愿意给对方很少的钱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更愿意分享和合作的人则会给对方较多的钱、甚至多于自己的钱以实现互惠。 那么究竟是什么愿意造成这样的差别呢?科学家在全世界不同国家的人群中做了实验,参与者包括各种职业和身份。结果发现,一个群体的社会性越强,那么他们更愿意分享;反之那些生活封闭的群体会显得比较“自私”。 也就是说,网络化会促使人变得更加具有社会性,而进一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这将于从自身利益出发的纯经济人渐行渐远。因此,社会的网络化将影响人类行为,而我们的行为反过来又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影响社会网络结构的演化。 这是上周末组会听荣老师讲博弈后又读了《大连接》第七章后的一点小结。这样的实验做的太漂亮了,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寻找原因,设计实验,解释问题。这样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对我做人动实证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学习学习~~
个人分类: 见闻杂谈|348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The Virtual Lab ( by Duncan Watts )
热度 1 supermac 2013-11-14 21:19
荣老师倾情推荐,Watts 关于实验室进行虚拟博弈实验的一个报告。 Speaker Duncan Watts Host Jennifer Chayes Affiliation Microsoft Research New York City Duration 01:15:22 Date recorded 5 December 2012 Crowdsourcing sites like Amazon's Mechanical Turk are increasingly being used by researchers to construct virtual labs in which they can conduct behavioral experiments. In this talk, I describe some recent experiments that showcase the advantages of virtual over traditional physical labs, as well as some of the limitations. I then discuss how this relatively new experimental capability may unfold in the near future, along with some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apps/video/dl.aspx?id=178910
个人分类: 科研资料|2257 次阅读|2 个评论
闲谈《佛本是道》七圣间的博弈
murongxixi 2013-11-13 00:45
《佛本是道》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四教并谈,七圣三商,签押封神榜。笔者不才,斗胆在此抛砖引玉,分析一下三商过程中七圣间的博弈。 七圣分别是 老子 :人教教主,鸿钧大弟子盘古元神所化,拥有先天三大至宝之一的太极图以及后天功德至宝天地玄黄玲珑塔,七圣中最强的一位; 元始天尊 :阐教教主,鸿钧大弟子盘古元神所化,拥有先天三大至宝之一的盘古幡; 通天教主 :截教教主,鸿钧大弟子盘古元神所化,拥有先天灵宝诛仙四剑,其所掌的截教在封神一战中被灭,因此心里对老子、元始天尊、阿弥陀佛、准提道人恨之入骨; 阿弥陀佛 :佛教教主,鸿钧讲道时的旁听生,拥有先天灵宝九品莲台,也是佛门的立教之本; 准提道人 :佛教二教主,鸿钧讲道时的旁听生,拥有先天灵宝七宝妙树,悟空的师父; 女娲娘娘 :妖族圣人,鸿钧弟子,拥有先天灵宝红绣球、山河社稷图、宝莲灯等,是七圣中唯一一位女性。其所掌的妖族在巫妖大战中几近灭绝,与十二祖巫中的玄冥和后土颇有交情,其补天所剩的最后一块灵石化为了悟空,视其如子; 周青 :天道教主,鸿钧大弟子盘古肉身所化,拥有先天三大至宝之一的混沌钟和十二祖巫化身。来自人间界,前世为女娲娘娘教下青丘山一老狐,因无意中窥得盘古血脉,得以后天成圣(七圣中唯一一位),其天道门人也多为青丘一脉转世。 七圣大致分为3派:老子和元始强强联合,自从封神时就建立了坚固的同盟关系,自然是一脉的;西方二圣都是佛教圣人,显然是一脉;通天与前面四位有灭教之恨,因此花了大力气帮助周青成圣,拉拢到一位盟友。女娲娘娘不掌大教,但因为悟空是准提的徒弟且周青未成圣时曾得罪过女娲娘娘,因此若有若无地偏向于佛教。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个2:2:3的格局,老子和元始有两件先天至宝,佛教虽无先天至宝,但有3位圣人,因此周青和通天是最弱的组合。柿子捡软的捏,四教一商时,毫无疑问,五圣都不约而同地向周青施压, 元始天尊道:“正如女娲娘娘所言,天道教主门下根基浅薄,不过区区百年。亏是我四教弟子,真灵不至泯灭。” 女娲娘娘道:“正是如此,天道一门根基如此浅薄,却又自杀运中起,结无量因果纠缠,如不入神道,终要落个灰飞湮灭之下场,更是不为善良。” 准提道人点头道:“此言无差!” 阿弥陀佛与元始天尊又纷纷道:“正当这般,此为天数。” 老子听了,也道:“早早签押,也是正数!” 五圣的这些话,有以偏概全之嫌,天道门下虽有根性浅薄之人,却也不乏道行高深法力强横之辈,如九凤、刑天、相柳等,因此要求天道一门全部上榜是不合理的。何况哪个门下没几个根性浅薄的人,阐教佛教也并非都是一门精英,诹出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无非是想自己门下弟子上榜的人数少一些,让天道一门多些炮灰。奈何周青也不是任人鱼肉之辈,兼之人又老奸巨猾,对此形势早有预料,立马编了一个下界人皇未定无法签押封神榜的幌子,把话题转移到了下界人皇上,而在这个问题上,阐教佛教各有自己中意的人选,互不相让,这样周青就成功地分化了自己的敌对势力,得到了100年的喘息时间。 四教一商完全没有谈拢,只是达成一个共识,要尽快确立下界人皇,只有定了人皇,才能定封神榜,而这些只有等到100年后的二商再谈了。乘着这100年的空档,周青分析了一下国际形势,老子和元始的联盟是牢不可破的,不可图之,阿弥陀佛和准提的联盟也是如此,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拉拢女娲,如果女娲娘娘能替自己这边说话,二商时就不会那么被动了。可惜一商前,自己已经恶了女娲娘娘,那么眼下只有想办法抓紧改善关系,明白这一点,后面的情节也就不难理解了。 晋南关前,周青和通天vs阿弥陀佛和准提时,面对女娲娘娘的偷袭,周青主动卸掉混沌钟,用自己的身体硬吃了一记红绣球。为何?不是周青挡不住,混沌钟悬于头顶是万法不侵的,只是挡住了没来由只会令女娲娘娘更厌恶于他,被砸虽然丢面子,但女娲娘娘消了气,也就未必再讨厌自己了。作为高高在上的圣人,如此能屈能伸,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大智慧,当然这也得益于周教主对女人心里的深刻了解。 圣人万劫不磨不死不灭,自然寂寞,女圣人就更寂寞了,周青也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但他是男儿身,去女娲宫多有不便,好在他有十二祖巫分身,其中玄冥和后土在洪荒时与女娲娘娘情如姐妹,于是周教主就分出玄冥和后土化身,像闺蜜一样去探访女娲娘娘,以异性之身行事,这在圣人里恐怕也绝无仅有了,周教主可谓用心良苦。女娲娘娘虽明知来人是周青,却也乐得如此,可见娘娘也寂寞得紧。一来二去,就熟络了起来,很多本尊不方便说的话也可以通过玄冥和后土的分身传达给娘娘,比如将来以女性做三皇,比如天道教下弟子多是当年娘娘教下青丘一脉等等,此举虽不能立马改变女娲娘娘的立场,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娘娘的判断,很有盗梦空间的味道。其中有一段尤为精彩: 四教再商,不足百年,我欲全力相助佛道合流,尔后讨伐天道,完一量杀劫,你们看是如何?”娘娘突然故意对玄冥、后土两女道。 后土微笑道:“天道大教,多是青丘一脉,当年也为娘娘教下。娘娘此意,正合佛本舍身渡人的慈悲之意。实乃大善。” 女娲娘娘听了后土之言,面色微变,脸上阴晴不定了。玄冥却是笑道:“此等一量劫小事,娘娘何必挂怀在心上,徒添烦恼?”随后,便又说些别的。娘娘面色渐渐缓和,似有所思。 女娲娘娘本想先刁难一下周青,没想到后土一个反语,明赞实否,反显得自己有些不近人情,玄冥见状,乘机打个圆场,给娘娘个台阶下,缓解了尴尬又融洽了气氛。周教主的机智和口才确实令人佩服。 灵台方寸山前,周青借给九凤和周竹出气的机会,依仗混沌钟之威把准提道人打了个灰头土脸,进一步向女娲娘娘展示了自己的硬实力。这一连串的经营,也终于收到了成效,女娲娘娘开始再次考虑自己的立场问题,态度也由原来的支持佛教渐渐变得摇摆不定,毕竟佛道合流只是她自己的一个愿景,她心里也清楚佛道根本是水火不容的,别说那宏观层面的教义分歧了,单单下界一个人皇大位的争抢,私下已经拼得头破血流了,怎么合流? 转眼到了四教二商,准提率先向周青发难, 准提道人开口道:“我教已经签过,惟有天道教主护短,不谈封神,先就违了天 数。” 没想到这次女娲娘娘一改之前的态度, 连忙轻笑道:“两位教主争持过一次, 这次却不必争持了。” 周青见女娲娘娘隐隐有帮自己的意思,乘机得了便宜卖乖,并卑躬屈膝地向娘娘请罪,化简之前的嫌隙。周青如此不顾体面,阿谀奉承,惹得其他圣人心中暗骂,但是女娲娘娘却很受用,于是接下来, 女娲娘娘秀眉轻锁,思量片刻,笑道:“吾怎的当得,只是青丘一脉曾为我教下,根性还深,其余天道之人,吾便不知了,天道教主自己定夺就是了。” 娘娘圣口一出,其他圣人也不好说什么,谁愿意没事多树一个敌人呢。周青趁热打铁, 周青对娘娘道:“回娘娘的话,我教人虽多,但都乃因果不深之小辈,就是上榜,也徒劳无功,未能缓解天地杀劫,而因果重之人,都乃青丘一脉,根性颇深。” 娘娘点点头道:“也确实如此,因果不深,又根性浅薄的,只当灰灰,上榜实是徒占一名,无甚用处。只是当下还缺。不能定计,还要商谈。” 这一唱一和,配合得天衣无缝,就像排练好了的一样,让别人无从攻击。接着周青指出佛教无先天至宝镇压气运的严重缺陷,转移了话题。老子和元始见状,跟着落井下石,反正先灭天道还是先灭佛门,在他俩看来都一样,既然天道那边一时有女娲护着,急切拿不下,不如就先拿佛门开刀吧。眼见势头不好,全场的仇恨一下子都集中到自己身上了,阿弥陀佛也连忙学周青那样打起了太极, 阿弥陀佛道:“四教封神,始要三商才定,如此,还要细细斟酌。” 四教二商最终还是没有谈拢。但是周青通过之前100年的苦心孤诣,不要脸地讨好女娲娘娘,硬是把天道的死刑改成了死缓。由于失去了女娲的支持,西方二圣变成了最弱的组合,元始也见风使舵,开始频频向准提放狠话,西方二圣见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却也无能为力,只得来个缓兵之计,能拖一刻是一刻。 二商之后,女娲娘娘亲自下法旨,把悟空召到女娲宫并告诫他:“你这一生,逢不得元始。”可见此时,女娲娘娘虽然不再支持佛教,但是悟空还是不想放弃的。奈何悟空颇不争气,于这当口又打死了老子的童子,还毁坏了羊脂玉净瓶,惹得老子大怒。本来老子就是人教教主,拥有人皇大位的决定权,面对阐佛两教的道统之争,此时自然更加偏向于阐教。悟空的这个鲁莽之举,引得西方二圣与老子、元始在梓山城下做了一场,老元仰仗法宝之利,毁掉了佛门的立教之本九品莲台,进一步加速了佛教的败亡。 与此同时,周青自知佛教被灭后,无人制衡老子和元始,自己也不会好过,于是又进行了一番定计:佛教被灭只是时间问题,届时只剩下阐教和天道教,如果能成功逼老子让出人教教主,由女娲娘娘来执掌人教大位的话,老子和元始必然会怀恨在心,而女娲娘娘为了教化人类,也只能选择与天道教合作,这样天道为人教正统的话,保全自己门下就容易多了。于是周青也加紧了对女娲娘娘的蛊惑,奈何老子作为大师兄,积威已久,女娲娘娘不愿触其锋芒,怎会轻易应允周青。当然周青也没指望一步到位,眼见女娲娘娘也并非完全不动心,周教主心里也就有了下一步的计划。 如此到了四教三商,西方二圣眼见本教被灭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只得把自己门下的大多数弟子都签了上去,上榜至少可以保全真灵,总比被一指灰灰来的要好。如此佛教已经退出争斗,剩下就是天道与阐教的角逐了,阐教率先发难, 元始见了,却还差过十数位,不由对老子笑道:“道兄所说三者,因果深,根性浅,无气运,此三者,推因果深者,天道教主座下青丘一脉,因果最深,牵扯三界,当榜上有名,否则徒为画饼,更为不美。 ” 周青立刻把女娲娘娘拉过来当挡箭牌, 周青笑道:“青丘一脉曾为女娲娘娘教下,我得娘娘有言在先,当无灾无劫。” 见周青成功防守了对面的第一波攻势,通天接着进行反击, 通天教主笑道:“你掌阐教,教下弟子多为洪荒金仙,因果之厚,青丘诸人都是不及,不签定榜上,却来管它教大事,怎生能掌大教。” 老子自然也进行反击, 老子道:“通天师弟,不掌教,不闻其事,你教早已不存,不可行越俎代庖之事,且的退下了。” 这句话本是反驳通天的,却溅射到了女娲娘娘,因为娘娘的妖教也是不存。要知道女人的心是极度敏感的,如此指桑骂槐,女娲娘娘怎会听不出来,不由气得杏目圆睁。俗话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老子这句话或许只是无心之失,但却进一步把女娲娘娘推向了天道这边,为日后阐教的败亡埋下了祸根。周青眼见对方失误,时机大好,立马抛出了之前的老子退位论,老子当然不让,双方陷入僵持。西方二圣见此,心里一番盘算:若女娲娘娘掌人教,应该可以保住悟空不上榜,将来凭借悟空的关系,复教未必无望,总好过老子当人教教主。对于这个毁坏了本门立教之物的人,他们自然痛恨不已。反正目前已经一败涂地了,不如乘机把水搅浑,说不定还能在其他地方捞点回来,于是 阿弥陀佛突然道:“以大道强言人道,实为不妥,巫妖大战惨剧,已在前头,老君虽明大道,却掌不得人教,否则徒然乱了教化。” 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一下子打破了场上的僵局,女娲娘娘见有四人都支持自己,也有了争得人教大位的胆量和信心,这样周青、通天、阿弥陀佛、准提、女娲五人就暂时站到了一边。其实仔细想想,这个临时联盟破绽甚多,光是周青和准提的恩怨,就已经剪不断理还乱了,更别提通天和西方二圣的陈年旧恨了。现在抱团也只是因为老子太强,老子只需采取连横之术,让渡点利益,不难各个击破的。或许老子对于政治外交不甚精通,在这当口,又犯了一个严重失误, 老子笑道:“我可让位于你,只是你若掌人教,一来还要将门下因果深重弟子填写榜上,二来无镇压气运之物,人教如若灭教,我当一样用扁拐击你,你若能行此两条,我也无词。” 为何说这是严重失误呢?首先,老子应该表明一个坚定的态度,就是无论如何自己也不会让出人教大位;而不是开出千难万难的条件,指望对手会知难而退。要知道一旦你先松了口,对手就有隙可乘了,条件什么的不打紧,反正可以慢慢讨价还价嘛。再来看看那两个条件,先看第二条,要女娲娘娘找镇压气运之物。目前双方已经撕破脸皮了,你觉得她会找你和元始要太极图或盘古幡吗?显然不会,肯定是找周青要混沌钟,这等于是主动把女娲往天道这边推啊。周青在一边看着,估计心里早就乐开了花, 周青道:“吾在紫霄宫老师面前所言,我天道竭力扶持娘娘大兴人教,天道气运,便是人教气运。” 这样女娲娘娘就和天道这边彻底站到了一条船上,将来敢不为天道尽心尽力?第二条揭过,再看第一条,就更好玩了,要求女娲娘娘也签俩弟子凑凑热闹。老子原话虽没指名道姓,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在逼女娲签悟空,因为他打杀了老子的童子,毁坏了老子的宝物。此时女娲娘娘还有些犹豫,结果元始此时也跟着犯起了二, 元始道:“此我七圣并谈,自是依照公论,老师也有言语。既是大师兄所说两条,娘娘如若应承了,当下便可签人完榜,各自安排杀劫。” 元始此时插话,应该尽力挽回老子之前的失误,设法让女娲娘娘主动放弃人教大位。可他说了什么呢?说了一句废话,他那句话说白了就是叫女娲赶紧在人教大位和悟空之间二选一,且隐隐还有催促女娲放弃悟空的意思。虽说佛门式微,但二圣尚在,这种得罪佛门的话怎么能随便乱讲,这不是给自己招仇恨嘛,而且语气还那么强硬。看到有人甘当冤大头,天道这边也抓紧了蛊惑, 通天教主道:“师妹若为人教教主,自要身先作表,此两条,也合情理。” 周青道:“娘娘心中自是有安排,只是今日,总要有个定计,我七圣才可出得紫霄宫。” 相比之下,通天语气就委婉多了,周青不愧是老狐狸,更是狡猾,躲在最后,只顺水推舟一下,决不给自己拉仇恨。女娲娘娘被一番怂恿,最终还是选择了人教大位,悟空的上榜,也断了佛门的最后一点念想,西方二圣此时恐怕在心里已经把老元二人骂了十万八千遍了。纵观老子这两个要求和元始那句插话,无一不是昏招,非但没有分化瓦解对手,反而使对手团结地更紧密了,由此可见,圣人也是人,虽有无上法力,EQ未必高。 至于老元二人为何这么做,就不得而知了,或许他们天生就是个政治白痴,或许他们不屑于使用那些诡诈的伎俩,或许他们对自己的实力有绝对的自信。实际来看,老元二人有太极图、盘古幡和玲珑塔,对付周青、通天和女娲的组合未必会有压力。到时灭掉天道,只剩阐教一门,依然是人教正统,女娲即使执掌人教大位,也只能做个被架空的傀儡教主。只是人算不如天算,没想到最后西方二圣也不要面皮了,直接加入了群殴,老子虽神通广大,1v5还是吃不消,更何况对面还有个玩命的通天,舍弃诛仙四剑,硬撼玲珑塔。可叹元始天尊机关算尽,最终阐二代还是落得个一指灰灰的下场,千载修行,俱成画饼,反而让天道成了本量劫的最后赢家。
个人分类: 东拉西扯|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代中国的产业生态 ——技术理性的视角(三)
热度 4 lvnaiji 2013-10-14 06:55
吕乃基 三、中国语境下的技术理性 主要考察古代和现今两个阶段。前者自古至鸦片战争,后者主要是1949年后,中间的百余年处于动荡之中,故不涉及。 1. 古代 中国古代技术发达,为何没有提出技术理性? (1)人与自然的博弈 在梁漱溟提出的人的三大关系上(人与自然、人际、人己),中国以人际关系为核心。在天人合一的文化中,在自然经济的环境中,人与自然主要是伦理和审美的关系,如风花雪月,无关乎博弈;即使实用技术,往往也附加了太多的文化色彩,技以载道,掩盖乃至于淹没了人与自然的博弈功能。而真正涉及与自然博弈的技术则被贬为雕虫小技,以及主要靠经验积累和偶然性,得不到来自科学的支撑,难以共享、传承,往往失传,更谈不上改进。每每讨论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的原因时众说纷纭,确定无疑的一点是,自然经济在诸种原因中具有基础的地位。 至于貌似自然的博弈有关的武功,或者每每来自机缘或秘籍,或者神乎其神违背自然规律,自己一不小心还会走火入魔。兵器,本来实实在在属于人与自然博弈的产物,然而,或者在飞花摘叶和比拼内功时边缘化,或者依靠“玄铁”之类而陷入神秘主义。 (2)人与他人的博弈 在古代中国,主要是没有交换或很少交换的自然经济,因而不构成生产者与消费者,以及生产者之间的博弈。人际博弈的主渠道是围绕官本位展开的科举考试和在朝廷展开的权力倾轧。在文人墨客,比拼的是琴棋书画。在必须考虑到人与自然博弈的场合如战争,在天时地利人和中,把“人和”放在首位。这固然没有错。然而若是极端夸大,再加上“兵不厌诈”这样在博弈中的无限策略,把人的计谋在战争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以人际博弈取代人与自然的博弈。 有趣的是,中国人在人际博弈中同样有对于有效、可控和投入产出比的精妙算计。在某种意义上说,其对人性的测度,分寸的拿捏,以及时机的把握,令世人叹为观止。令人遗憾的是,古代中国基本上不发生人际之间就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的博弈。人际博弈和人与自然的博弈无关,与技术理性无缘。后文还将述及“送礼文化”的影响。 (3)人与自身博弈 总体而言,正如梁漱溟所述,中国文化“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随遇而安,求中庸之道,不求奋斗,知足常乐。虽然也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但主要在“修齐治平”。重义轻利,对财富和创新的追求不强烈。 无论从何种角度看,中国古代社会与技术理性都相去甚远。 2. 计划经济年代 (1)人与自然博弈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口号中,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博弈。然而除了两弹一星等少数领域外,这种博弈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意愿,违背自然规律,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即使如此,还是不断受到“中国特色”人际博弈的冲击,“以阶级斗争为纲”,运动不断。在与自然的博弈中担任主角的科技人员或接受再教育,或靠边站。他们的知识不过是“马尾巴的功能”,被代之以与古代中国工匠一脉相承的工人农民的经验。有道是,“高贵者最卑贱,卑贱者最聪明”。 (2)人与他人博弈 上述有限的人与自然的博弈依然受到人际博弈的深刻影响。 在计划经济岁月,一切按照计划,不存在彼此的博弈,因而也就不存在独立的局中人。在集权以强调效率的国度,国家是否成了技术理性的主体?看来“15年超过英国”好像是国与国的博弈,其实不然。封闭的中国基本上没有在全球市场上发生什么交换。可以认为两弹一星是博弈的产物,但这不是商品,生产方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使用方也未必需要花钱购买功能。 不存在作为局中人的生产方,也不存在作为局中人的消费者,当然更不存在生产方与消费者的博弈了,凭票配给,消费者无选择和讨价的余地。提供产品的国家和使用产品的百姓之间不是博弈,而是恩惠和感恩的关系。至于工人,则由“主人翁”的意识形态置换了与厂方的博弈关系。实际上,在计划经济年代,全部人际博弈就是以意识形态的对错来确定当事人的出局与否。在人际关系中没有经济,只有政治。 (3)人与自身博弈 在计划经济岁月,或者狠斗私字一闪念和割资本主义尾巴,排除任何逐利之举。即使希冀在科学研究中求得内心的安宁和自我实现,也被斥之为“白专”而遭到批斗。 可见,在人与他人博弈压倒一切的社会中,不存在技术理性。 3.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上述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 (1)人与自然博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表明国家意识到,社会的一切发展最终都建立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之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春天,都是这一时期的标识。不过从根本上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计划经济年代的现代化并无二致,只是较少阶级斗争和乌托邦类型人际和人己博弈的干扰。 体育同样是有趣的事例。改革开放前后,体育基本上是一脉相承,也就是举国体制。这样的博弈对于他国的参赛者不公平,对于本国公民不公平;前者不可能享受举国之力,后者则因此而被剥夺或至少减少了参与的机会。 (2)人与他人博弈 1992 年转向市场经济,中国汇入世界潮流,回到人际间就人与自然的博弈展开的博弈。国有经济改制和民营经济的崛起意味着在经历了历史上的曲折和断续后,中国再度有了博弈的局中人,也就是技术理性的主体。然而情况并不简单。 影响当代中国博弈的首要因素当属政府所握有的巨大权力。其一,权力在于支配大量基础性的资源,主要是土地、石油等自然资源,以及金融;其二,权力在于制定政策和披露消息。国企,作为共和国的长子 ,享有所有的优惠,这就扭曲了博弈的公平和公开。近年来,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被一再祭起的投资拉动,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投入产出比。国家投入,央企收获产出。投入产出分属不同主体,又如何“计算”,怎生去“比”?我国过去20多年的经济高增长基本上是靠投资尤其是政府的投资拉动。由于不受市场规律制约,不考虑投入产出比,投资损耗极大,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比比皆是。据世界银行估计,“七五”到“九五”期间,中国投资决策失误率在30%左右,资金浪费损失在4000亿到5000亿元 。引发产能过剩、金融风险、资源压力等后果,并且遏制民生和消费。投资拉动是国民经济发展必须的一环,但政府的投资主要是在市场经济失灵的民生和生态环境领域,市场领域的投资主要应由例如投行来进行。 在国企的势力范围,民企难以与之博弈,即使在看似充分竞争的领域如房地产市场,共和国长子照样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国进民退,“央企凶猛”。民企若要有所作为,往往不得不拜倒在权力的脚下。国企不必博弈,民企没法博弈。在这样的人际博弈中,与自然的博弈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与权力的特殊关系,而掠夺、挥霍和污染却随处可见。与此相关的是,在强大的官本位社会中中,公务员炙手可热,且越来越热,“下海”,已是遥远的上世纪的“传说”。在一再表达“无意苦争春”后,柳传志最近的“心声” 是: 企业家首先还是很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特别是党和政府的承认,是用法律的形式来保证和完成的。可怜天下民企心……。 王石的体会是,万科去年在美国的项目,整体进展非常顺利,顺利到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现在明白,正因为我在中国这样还不完善的市场机制里一直坚持现代的价值观,并且做到了,所以到成熟的、理想的市场环境里,就觉得更加适应。 与此同时,消费者更是处于弱势地位。面对垄断,面对高油价、高房价,消费者很少甚至没有选择余地,社会的“自愿性”渐次隐去。在消费者弱势的情况下,所冀望的扩大内需难以实现,更重要的是,技术理性得不到来自消费者在博弈中的均衡、拉动和引导。譬如,在事故频出的铁路部门,乃至发生追尾坠桥重大事故,消费者究竟有多大选择权和追诉权?更为严重的还有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食品安全。 其次,在中国盛行数千年的送礼文化在眼下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古代的典型是郑和下西洋,泱泱大国,泽被天下。在国内则是处处时时的“皇恩浩荡”,民间的规范是礼尚往来,以及来而不往非礼也,等等。现如今,国家层面依然延续恩惠与感恩,民间的送礼也愈演愈烈。送礼,作为人的一种社会行为,并无不可,然而过度蔓延,甚至取代正常的交往,就不利于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在西方,送礼被限制在十分有限的范围)。因为,无论在国家还是个人层面,送礼打断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关系。在送礼的关系链中,购买商品的人不使用商品,而使用者不买。因而,前者不在意商品的功能价格比,有档次,有气派(过度包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送礼文化的结果),足矣;后者不在乎商品的价格:不要钱,还说什么?实在无用,送到街头巷尾的“礼品回收”处。简言之,就是送礼方出价格,收礼方用功能,功能/价格比断裂。维修也成问题,买主持发票去报销,用者手上无发票。这样,生产方不知消费者的需求,后者也无从向生产方反馈使用的意见。 技术理性中生产方的投入产出比断裂,消费者的功能价格比断裂,更重要的是这两者的博弈断裂。一方面是生产方的基础作用失效,社会不再建立于人与自然博弈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消费者的引导作用失效,对生产方起作用的是购买者对奢华的追求,以及由此对技术理性的扭曲,偏离与自然博弈的正途。 与送礼文化相映成趣的是“献礼”文化。恩惠受的多了,就要回报,有多种途径,其中之一就是献礼,其后果就是违背规律。最新的事例即事故频发的高铁,一再返修的南京南站。献礼而违规的影响一直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毛孔。在中小学数学的应用题中,有相当多的题目是:原计划如何,现在提前了。还有近年来蔚然成风的“短命建筑”,短者仅数年,长者也只有20来年,有投入产出比和功能价格比,有二者的博弈吗?技术理性被踩在脚下。如果说还有什么理性的话,那就是政治理性,还有旨在树碑立传的政绩工程。 第三,规则缺失。 没有规则,这既是中国数千年来的特色——靠伦理说教,也是痼疾。传统社会尚有伦理道德,计划经济岁月有意识形态,现在是伦理道德世风日下,楷模光芒有限,感动难以持久,再嘹亮的红歌也代替不了规则刚性的制约。 当前,中国的“规则”(如果还称得上是规则的话)大致有两个特点。其一,压倒一切的权力。行政力量各行其是,官员随心所欲干预,下不为例,个案处理,比比皆是。官员往往既制定规则,又入场竞技,规则不具备对于局中人的超越性。其二,规则的模糊和“原则上”留下了“广阔天地”,再加上执行不力,可以在规则内外自由“穿越”。下不为例和个案处理比比皆是,剩下的只能是一次性交易,市场的“重复性”几乎荡然无存,而后者是博弈走向合作并演进的必要条件。正因为此,亚当 • 斯密预期的道德规范难以形成,必然导致信用缺失。在如此这般的“规则”下,在一次性博弈中,遵纪守法者必然输给形形色色的违规者。博弈走上了逆向的“演进”之路,那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如前述,技术理性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规则的混乱和随意破坏市场经济,也销蚀了技术理性,进而挡住了在技术理性指引下通往产业结构提升的道路。 世界工厂是个特殊案例。加入WTO,本以为中国的企业会参与世界舞台的博弈,其实不然。中国随即被纳入全球产业链,成为世界工厂,当然也为GDP作了贡献。然而作为世界工厂,一手拿着图纸,在上游无需介入与自然的博弈,别人已经做过,“有效”与“可控”已经成熟,只需依样画葫芦开动流水线即可;一手接过订单,在下游无需与消费者博弈。生产方剩下要做的只是使用,使用自然资源,使用人力资源。前者有地方政府的种种优惠,后者除了开胸验肺和以死抗争几乎没有谈判能力,生产方还有地方政府撑腰。如果说还有同行间博弈的话,那就是在“使用”上的拼比:谁掠夺得更狠,以及地方政府间的博弈:谁的条件更优厚。只有一点与技术理性有关,那就是还讲点规则。遗憾的是,那只是对外。 (3)人与自身博弈 现代中国的人与自身的博弈同样深刻影响人与自然的博弈,以及人际博弈。 改革开放后,中国一度走上正轨。然而眼下是,投资领域投机成风,消费领域奢侈品独领风骚,垄断行业不思进取,竞争领域假冒伪劣。还有政绩工程和献礼工程对规律的违背。遵纪守法、开拓创新、营造品牌,扎扎实实展开竞争者步履维艰。 应该看到,进入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过除了少数情况外,从这些成就本身和获得的过程中确实难以看到技术理性。权力对资源的控制使得局中人不能按自己意愿选择,局中人的主体地位或被扭曲、或处于弱势,彼此不平等和不均衡。规则或随意、缺失、不透明,或形同虚设。局中人,如果不是说所有的话,大多不想或至少没有按规则博弈。 这就是在技术理性缺位情况下的中国产业生态。 总体而言,中国没有技术理性。以前从未有过,现在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没有。既没有这样的语境,也少有合格的技术理性的主体。既然如此,笔者不明白的是,我们在批什么技术理性? 附:以下摘自金拓教授对评论的回复。 不少未在当代中国工作过的华人学者甚为不解:为什么重大科技项目的指南一经出笼,便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申报和评审?这其实正是管理当局的无奈和用心——最大限度地压缩生态链中人们的交易机会。大量的资金突然发放,造成了来不及交易的局面,才有可能使其中的一部分落入交易资源不多的研发团队手中。 中国专利法明文规定:(没有销售记录时)专利侵权的罚款上限为 100 万元人民币;这对于依赖专利保护的新药工业是否有鼓励侵权的味道?中国公司法明文规定:企业的无形资产不得超过 70% 的股比(不论技术本身的价值);按照这个规定,在同一领域,一个花费了 20 亿元的烂技术远比一个花费了 1000 万元的突破性技术值钱;中国股市创业版明文规定:一个企业须有连续三年的盈利纪录方可入市;这样的创业版哪里有为技术研发企业融资的作用?中国与美国在法规上的天壤之别造成了中国创新主体的缺失。 笔者曾有幸与“五矿”的一名专事清扫的职员对话,称其为“国企”。他拉长了声调说,我们是央——企——。 http://www.zqtj.gov.cn/News/ReadNews.asp?ID=2017 http://money.163.com/13/1011/13/9ATL7ICJ00253B0H.html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4540 次阅读|8 个评论
当代中国的产业生态 ——技术理性的视角(二)
热度 4 lvnaiji 2013-10-11 08:58
吕乃基 二、博弈:技术理性的要义 技术理性主要涉及到三大博弈:人与自然界博弈、与他人(主要是竞争者和消费者)博弈,以及与自身博弈。 1. 人与自然博弈 技术理性开门见山的要义即有效和可控。生产方在生产中面对自然界需要有效和可控,消费者在使用商品时同样要求有效与可控。有效与可控,就涉及人与自然的博弈。人与自然的博弈是技术理性的基础。 2. 人与他人博弈 技术理性没有出现在地球的其他地方和其他时间,而是发生在近代西欧,发生在启蒙运动之后,发生在市场经济萌生的地方,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意味着围绕着人与自然博弈所展开的人际博弈,主要是经营同类业务的公司之间的博弈,以及公司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公司以种种手段劝说消费者购买,而消费者面对各家公司提供的同类商品“用脚投票”。当然还有金融业等的介入。 由此可见,如果说科学活动是相对纯粹的(当然或多或少也有人际博弈,特别是当代中国)人与自然的博弈,因而所涉及的人可以泛指人类,那么在技术活动,尤其是在技术活动必不可少的人际博弈中,就须分出你我,这就是博弈论的“局中人”或博弈者。 现在的学界无论对技术理性是褒还是贬,所言是“人类”如何如何,而不是浸润于市场经济中实实在在的个体。实际上,正是千千万万个独特的个体(个人、形形色色的公司)在独特语境中(生产、消费)的实践活动孕育并实践着技术理性。 在技术活动,即使是其所涉及的人与自然的博弈,同样有特定的主体“在场”:谁来控制,对谁有效?核按钮的箱子拎在谁的手上?同样的技术,在不同人看来,“有效”的含义大相径庭。投入产出比或/和功能价格比同样如此,谁来投入,产出归谁?由谁出价,谁享用功能,谁承担后果?等等。技术理性的主体须参与竞争并享受成功的果实或承担失利的后果。 显然,在技术理性中所涉及的主体必须拥有相当的独立性:产权清晰,拥有自主的选择权,以及主体之间的平权。 只有这样的个体,才是技术理性的主体。如果生产者垄断,消费者失去选择权,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再是技术理性的主体,技术理性也不复存在。 只有统一、开放、竞争和有序的市场,才会培育出这样的个体。统一,意味着所有的局中人面对所有的生产力要素和所有商品自由选择;开放,表明市场在空间和时间上没有边界,符合资格者可以随意进入、延续,以及发展;竞争,是 发展的动力;有序,意味着规则,而规则,是博弈的核心。市场的要义是交换,规则即保证交换在自愿和平等的原则下进行。 由此再次说明,技术理性并不仅仅是技术活动的抽象,而是特定社会在特定时期的产物。 技术理性中的人际博弈十分广泛,主要涉及生产方之间(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消费者之间(在卖方市场的情况下),以及生产方与消费者之间。生产方之间的博弈在于投入产出比,以及消费者是否“投票”;消费者之间的博弈是功能价格比,以及生产方是否能在数量和品种上提供足够多可选择的商品。 一般情况下,人们主要看到的是生产方之间的博弈,实际上,消费者之间博弈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生产方之间的博弈,由于其在长时期和相当程度上被忽视,因而更有必要引起重视。试举数例:是满足高端对奢侈品的需求,还是先做低档日用品;房地产,是做商铺还是住房,是别墅还是满足刚需。正是消费者之间在某种规则之下的博弈,为各类技术之间的生态和走向设定了路径和方向,把技术引向正路或歧途。 最重要的博弈无疑是生产方与消费者的博弈。技术理性中的投入产出比和功能价格比,前者是生产方的计算,后者是消费者的计算,关键在于这两项计算的联动。生产方不能只顾自己的投入产出比,必须顾及,实际上是取决于消费者是否对其产品和服务买账,而消费者的功能价格比是否如愿,又依赖于生产方能否满足其需求。 生产方与消费者的博弈,一方面保证消费建立于人与自然博弈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提供人与自然博弈的动机和方向。 必须指出,技术理性的主体或局中人还包括公司的员工。正是他们和工会所具有的强大的谈判力量参与博弈,迫使公司不能只是靠压榨工人,而是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与自然的博弈上来,集中到提高管理水平,集中到对市场的理解和与消费者的良性互动上来,这就意味着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意味着人性的提升和社会的发展。 3. 人与自身博弈 在技术理性中的人与自身博弈大致有三种情况,对财富的追求、挑战自然,以及激发和满足自身和他人更高的需求。在市场经济兴起之初,新教伦理提供了这样的动力,这一点已经有大量论证。现代与自身博弈的典型当属乔布斯。 这就是西方文化“意欲向前”的精神,梁漱溟在其“文化三路向”说阐述了这一点 。 在与自身的博弈中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环:遵守规则还是违规。要是违规可以以较小的代价——成本、可能的惩罚,以及良心的谴责,后者即在于与自身的博弈——获取博弈的胜利,那么违规就会大量发生,最终瓦解所有的博弈。西方文化的“人之初性本恶”引向法治的惩罚,天国、地狱和骑士的荣誉则通往内心的守护。 由此看来,技术理性,也是特定文化的产物。 在现代社会,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维系技术理性的所有主体彼此间的平权, 增添弱势群体在博弈中的权重, 以及维系博弈规则的公平、普遍适用和稳定。由政府和个体构成的社会整体,在某种意义上同样成为技术理性不可或缺的一员,其职责是为上述所有的博弈守住底线: 人与自身博弈,与他人博弈,以及与自然博弈,这三大博弈再加上市场经济共同构建了技术理性。技术理性的概念本身蕴含有提升的空间:保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变“控制”为“和谐”,提升投入产出比和功能价格比中“产出”和“功能”的人文含义,以及在人与自身的博弈中控制自己的欲望。 技术理性不是抽象的概念,技术理性与特定的语境特别是博弈规则相关,与博弈的主体相关。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5796 次阅读|12 个评论
当代中国的产业生态 ——技术理性的视角(一)
热度 5 lvnaiji 2013-10-8 08:04
吕乃基 学术界提出“技术理性”至今已有一百多年。自西方社会逐步进入后现代之时,各路后现代思潮即纷纷经由批判技术理性来阐述自己的立场。随着改革开放,各种学术思潮一起涌入中国,技术理性甫一引入便成为学界批判的对象。本文无意陷入关于技术理性的褒贬之争,而是要阐明一点,技术理性是特定语境,也就是18、19世纪西欧的市场经济,或者说是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产物。中国不具备这样的语境,因而学术界所批判的实际上是中国不存在的技术理性。由于缺乏技术理性的限定,当代中国的产业生态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全文分三部分上载。一、技术理性提出的语境;二、博弈,技术理性的要义;三、中国语境下的技术理性。原文:技术理性在中国——一种对技术理性的后现代解读,《东北大学学报》2011,6。请引用者注明出处。 一、技术理性提出的语境 技术理性提出的语境,其一是科学技术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两次工业革命,表明科学技术在社会上的应用已经达到相当大的范围和深度;其二是初生的市场经济。“初生”之意,一方面是摆脱僧侣和王公贵族等形形色色意识形态和权力的干预。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自中世纪后期西方社会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一系列变化,所有的发展都是为了摆脱 传统社会,不论是血缘宗法还是强权,不论来自教会还是世俗,对社会资源,在当时主要是土地和劳动力的垄断和控制,去除来自市场外权力等的干涉, 搬开一切障碍,扫除束缚, 让所有资源自由流动,主体自由选择。到了亚当 • 斯密的时代,摆脱了束缚的个体,终于可以在公平的规则下,独立自主地展开与 自然的博弈。 另一方面,西欧社会还没有发展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还没有长出“看得见的手”。一方面是从零开始,另一方面是还没有从零迈出一步。因而此时的市场经济如同“理想气体”一般,只由得“看不见的手”在市场中上下其手。 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二者都涉及博弈。前者表明人与自然博弈的广度和深度;后者的要义是,市场的重复博弈,以及博弈规则的有限和相对稳定。工业革命较易达到,如果不是如英国这样的内生,也可以引进,且各国差异不大,市场中的博弈却会有很大障碍并千差万别。 正是18至19世纪西欧社会在较为广泛的时间和空间中的一致和稳定的博弈,才可能培育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反过来说,正是在工具理性、技术理性,以及科学理性的共同作用下,才有相对一致和稳定的社会,才有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以及内生型国家的现代化。 这一特殊的语境,是亚当斯密提出市场经济的前提,也是学界提出技术理性的前提。 韦伯和马尔库塞等提出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具有以下根本特点:其一,蕴涵了人的本性:以最小代价或成本获得最大收益,这就是投入产出比和功能价格比。也就是亚当 • 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实际上与自然界的“最小作用量原理”一致。技术理性可以说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表现。其二,将“经济人假设”限定于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为基础的实践活动。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顾名思义,意在使用工具,主要旨在应对自然。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的特点在于,自然对于各色人等的一致性和持续性(参见 当代中国诚信缺失的文化根源(原文刊《艺术百家》2012,5) ),这种一致性和连续性成为技术理性之所以成立的基础。其三,这样的一致性和持续性延伸到围绕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人际关系和人与自身的关系,将后二者建立于前者的基础之上。 上述三方面——人与自然、人际,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一致和延续,构成了类似于自然界那样客观的研究对象,这是技术理性之所以在实际上存在,在认识上得以被韦伯等人所抽象的前提。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5768 次阅读|12 个评论
贿赂博弈的实验经济学分析-辅助材料
热度 1 ytkui 2013-9-4 13:17
贿赂博弈的实验经济学分析 于同奎,王瀚,雷靖,冯瑾 (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本文利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社会贿赂现象。基本思路是首先利用zTree软件开发基于局域网的实验平台,然后招募受试者参加群体交互行为实验,最后对数据分析得到结论。实验中受试者会被随机指定为公职人员或普通民众。民众可以选择贿赂或者不贿赂,公职人员可以选择接受不接受贿赂以及接受贿赂后是否帮忙;若公职人员接受贿赂但不帮忙,民众可以选择是否检举;同时,达成徇私舞弊的双方可能被监察部门抓获受到惩罚。实验结果表明惩罚对贿赂行为有较大的震慑作用。我们还比较了博弈双方固定匹配(同一对民众和官员重复博弈)和随机匹配(以一定概率重新匹配交互对手)两种情形,发现比固定匹配情况下公职人员与普通民众之间更容易达成行贿受贿的默契,这启发我们公职人员的轮岗制度是防治腐败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贿赂行为;经济学行为实验;惩罚;轮岗 辅助材料: 1. 贿赂博弈实验(随机匹配)说明书.doc 2. ZTree贿赂博弈实验程序.rar 3. 贿赂博弈实验数据.xls
个人分类: 我的论文|356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与癌交手,“高调”火并,不如“低调”博弈
热度 29 何裕民 2013-8-16 14:02
与癌交手,“高调”火并,不如“低调”博弈 ——《生了癌,怎么办》新书首发暨同名讲座今展开 癌症是死亡的代名词吗?征服癌症是治疗的首要目的?如今这样的观念需要扭转了。8月15日上午,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携新书《生了癌,怎么办》亮相火热进行的上海书展,带来一场极具革新意识的讲座。何裕民教授认为,癌症只是慢性病,火并、蛮干无法短时间内将其彻底消除。人们应调整抗癌的目标:从消灭走向共存,从征服走向博弈。 讲座一反癌症的惯有印象,对其去“妖魔化”,何裕民教授表示,癌症是与人类生命进程及生物进化相伴随的一种很难避免的自然现象。“美国专家在80多岁老年人的尸解中,1/4左右身体内患有肿瘤;有高达17%成年人甲状腺正常组织切片样本存在有微小原癌病灶,但这些人都无癌而终。”而癌症本身也并非瞬间吞噬性命的妖怪,它们有时走走停停,有时会自愈,只要用适当的手段去控制它便可相安无事。 “但是很多人问我,为何身边得了癌症的人都很快去世了?其实,众多慢性病中,我们对待癌症是最不理性的。”何裕民教授正面剖析了国内癌症患者生存率低下的现实:美国患者5年以上的生存率可以达到70%~80%,而在生存率较高的上海,这个数字也只有30%。导致这种巨大反差的原因在于高度恐惧和过度创伤性治疗。 何裕民教授认为,癌症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疾病,他援引英国学者麦尔·格里夫斯的话来作比喻:“很多情况下癌症是躲藏着的,与人类躲猫猫;但一旦它发起进攻,常会令人措手不及,或者搓手无措!”人们以手术大范围切除与癌症有关的身体组织,以大剂量化疗创伤身体,“是蒙着眼睛在扫荡,最终损伤了身体,不仅无法打击癌细胞,还让它有可趁之机。”许多患者因不了解与内心的恐惧,花了大量的钱进行各种治疗,最终却饱受痛苦。 如何防止花钱越多,死得越快的困境?何裕民教授认为,治癌当如博弈,慢性大病,需王道为主,持久调整,全面改善不良症状,情况稳妥后再以药物全面调理,将其控制。其中的具体原则可用三个原则来概括:一停,二看,三通过。首先观察癌症长势如何;再追踪分析,看癌症属于哪一类,以什么方式对付最合理;最后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特殊的行动。“也许,很多情况下,根本不需要采取过激的创伤性措施。” 讲座后,何裕民教授与现场听众进行面对面交流,并展开签售活动。何裕民教授全新的癌症观带给在场患者深刻启发,现场交流气氛异常热烈。 《生了癌,怎么办》一书已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均有销售。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2863 次阅读|28 个评论
中美两国间各个层次博弈的浅析
热度 6 jiangjiping 2013-7-15 07:41
中美两国间各个层次博弈的浅析 蒋继平 2013 年 7 月 14 日 美国是老牌强国,中国是正在走向强大的新兴国家。 历史事件已经证明,凡是一个新兴强国的诞生, 必然遭到老牌强国的打压。这是很符合逻辑的。 这是因为强者之间必有一争。 目前中美之间的博弈已经体现在各个方面,而且正在从低层次向较高层次推进。 我这里说的较低层次是指物质方面的,包括自然资源,经济, 军事和科学技术;而较高层次是指意识形态方面的, 包括文体艺术,社会体制,宗教信仰和价值观。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低层次的范围内, 美国似乎占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在自然资源方面, 美国的可耕地面积比中国大,美国的西部是太平洋, 利于商品流通,而中国的西部多是高原荒漠,或者高山峻岭,不利于交通运输,美国的地下石油储藏量也比中国多,虽然中国的煤碳储藏量比美国多, 可是, 煤炭的开采,运输和利用的效益远远比不上石油的效益。在经济方面,美国的 GDP 仍然比中国高出许多,虽然中国正在迎头赶上, 但是, 即使中国的 GDP 赶上美国,她的人均 GDP 仍然远远达不到美国的水平。再说军事方面, 美国有能力将兵力迅速地投放到世界的任何地方,比如说, 美国可以在中国周边的一些亚洲国家驻军,因而形成一个对中国的近距离包围圈, 而中国就不具备这种能力。美国的几个大型航母编队牢牢地控制着地球的几个大洋,而大洋占着世界的大部分面积。 至于科技方面,那就更不用说了, 美国人几十年前就派人登上月球,现在也已经成功地将无人空间探测器送上火星。美国的诺贝儿 奖获得者世界上最多, 而中国在科技方面的诺奖还是零。中国的许多科技进展都是跟在美国人后面学步,没有自己的独特创新成果。 在较高层次方面,目前好像也是美国领先。 首先是文化艺术的输出, 美国的好莱坞的各种文艺作品风靡世界,一个奥斯卡奖足足可以在一夜之间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中国的电影电视节目在国外很少受到观众的青睐,造成的影响力微不足道。 在体育方面,中国在近几年来依靠和利用国家的整体力量打造了一个体育强国的招牌,赢得了一些国际荣誉, 也提升了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在这个方面, 中国在表面上看起来已经可以和美国平分秋色,甚至已经领先。可是, 美国人几乎是依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国家的力量来达到这样的水平。 由此可见,美国人的体育实质仍然比中国强。 再说社会体制,美国采用的是民主选举制度, 实行三权分立, 互相制衡。在美国的强烈影响下,世界的大势是朝着民主选举的方向发展,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民主选举的方式来产生国家领导人。而中国仍然是一党制。 现在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几个国家实行一党制。 至于宗教信仰,美国推行言论和信仰自由的政策, 国民中的大多数都信仰上帝。美国的每一个货币上都鲜明地标示着“ InGod we trust ( 我们信奉上帝 )” 。美国的大地上布满着各种类型的教堂。 而中国推行的是共产主义政治信仰,尤其是社会的管理精英们几乎都是马克思的忠实信徒。所以, 在这个层次的博弈, 实际上不是两国之间的博弈,而是上帝和马克思的博弈。因而, 最后的结局决定于神和人的能力。 较高层次的内涵决定人的价值观。美国的价值观是自由, 民主和平等, 尊重个人的权利,让人民决定国家的命运。 中国的价值观是精英治国,等级制, 党的利益优先。 很明显,大多数中国人已经认识到两国间的差异, 因而正在奋起直追。这种追赶本身就是一种竞争, 一种博弈。我发现中国一开始的时候只是在物质层次的竞争和追赶,现在已经提升到较高层次的博弈。 较高层次的博弈在体育和文化方面比较明显。在体育方面几乎打成平手了。 在宗教和文化方面,中国正在美国积极建立孔子学院, 传导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孙子兵法。 而美国人却想尽办法在中国推销好莱坞的影视产品,也想在中国建教堂, 传播基督教。 中国向美国人传输孙子兵法,教美国人如何算计别人; 而美国人向中国人介绍基督耶稣,奉劝中国人做一个虔诚善良, 忠实可信, 乐于奉献的人。 鉴于此,我觉得这种博弈的结果对中国是大大不利的。 我的逻辑是,美国现在具有物质层面的绝对优势, 她只是不精通算计,所以, 没有侵吞世界的野心, 要是学会了孙子兵法并且能够熟练地应用,用这种高明的策略来对付中国, 那就非常危险了。 不过,要是美国人学会了孙子兵法,用来对付自己人,形成美国国内的诚信缺失, 人民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道德底线,那美国衰败就是必然的了。 这也许是中国高人的绝招吧?
个人分类: 国家时事|3796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云南弃水调查:怪象背后有着怎样的利益纠结?
热度 1 jiasf 2013-7-11 01:40
是什么让奔腾的江水横遭截断后又被平白放掉?云南 水电 弃水怪象背后有着怎样的利益纠结?谁将为这场旷日持久的对峙买单?本刊深度调查——云南弃水调查:真相与谎言。 从丽江市区出发,经过91公里的山路盘旋,达到阿海 水电站 。金沙江湍急的河水在两岸高山之间劈出一道深邃的峡谷,但又被一座高达130多米的巨型混凝土大坝拦腰截断。 云南的旱情在今年得到稍微缓解。然而,绿意并未大面积蔓延到这个干热的金沙江中游峡谷地带,两岸山坡依旧植被稀疏,裸露出地表的本色。6月下午的峡谷,在太阳的炙烤下,显得尤为酷热。电站的建设工地,热气蒸腾,气温盘旋在40度以上。 这座大型工程的主体项目已经基本竣工,只剩下最后的收尾工作,偶尔有工程车和缆车在大坝上头穿过。相比之前火热的建设场面,如今显得冷清、有序了许多。 阿海水电站共规划建设5台40万千瓦机组,在经历了多次被拖延投产时间的煎熬后,电站终于成功投产了4台机组。最近一台机组(4号机组)投产的时间为6月24日,赶在了今年的主汛期前。这是电站中值得庆贺的事情。 去年5月份,《能源》杂志社举办的西南水电行参访人员到达阿海水电站时,电站首批两台机组已经具备发电能力,但受制于 电网 建设滞后,只能空置待命。彼时,电站建设方依然乐观预计当年9月底能够投产。 但后来的事实表明,1号机组到2012年12月底才得以并网,而2号机组的投产时间更是推迟到2013年的1月份,均错过了2012年的汛期。随后,水电站的3号、4号、5号机组的投产时间也都只能顺延。 机组投产时间的推迟,已让电站损失了巨额的发电量。而目前最让电站人员担心的是,即使机组已经并网,但因为消纳等种种难题,在汛期也很难保证满负荷发电。 这意味着巨型工程蓄积的滚滚金沙江水,不得不大量白白流失。然而,阿海水电站并非个例。 “2013年,云南省电力总体供大于求,汛期将出现200多亿度的水电富裕电量,无法被消纳。”云南电网新闻中心一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火电厂度电耗煤300克的标准计算,200亿度电,需消耗约600万吨标准煤。另有业内人士声称,200亿度遭遗弃的水电,仅是最保守的估计。 伴随着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干流上水电工程的全面开工建设,云南省作为我国水电大省的地位越来越得到巩固。2012年,云南的水电装机已达3427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4995万千瓦的69%。预计2013年底水电装机将达到4737万千瓦。 如何有效消纳这4737万千瓦装机的水电,如今已是摆在云南省政府、南方电网公司以及各家发电企业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事实上,与近年风电产业骤然勃发,大量不稳定涌入电网所形成的窝电情形相比,水电产业的丰枯峰谷规律及因应调度在业内当已驾轻就熟。况且,作为西电东送南线的主力电源地,云南电力外送消纳通道早已详尽规划,输电大动脉本应与“三江”水电站工期同步完工。 那么,弃水怪象究竟缘何而来?涉身其中的相关利益方又各有着怎样的考量和博弈?谁将为这场旷日持久的对峙买单?带着种种疑问,《能源》杂志记者再度深入云南,调查云南弃水的真相和谎言。 1 2 3 4 下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个人分类: 水是杂谈|1496 次阅读|2 个评论
赔了夫人又折兵-论专利博弈中的攻与防(连载-5)
热度 15 renyongli 2013-6-13 11:22
赔了夫人又折兵-一起发明专利侵权诉讼感想 最近帮某科技公司做专利司法维权工作,因工作需要,详细阅览了近年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关于典型专利侵权纠纷的判决书,感触颇深。最深的感触是,专利文件撰写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将来专利权人的司法维权的难易和成败。所谓难易,是指举证过程的难易。所谓成败,自然是最终官司的输赢。 废话少说,先看一个案例,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对案情做了简化,只保留关键要点,以便于大家理解主要过程: 专利权人郭某,发现北京某厂未经其允许就擅自生产和销售其专利产品,一种采油行业使用的特种试剂,于是起诉该厂侵犯了其专利权。 郭某专利权的权利要求如下: 1 、一种油田钻井液的降滤失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的原料制成:自制聚丙烯腈铵盐 28-48.8 %、自制木质素粘合剂 25-58.8 %、尿素 5.3-11.0 %、含镁的碳酸钙 4.3-10.3 %和丙烯酸盐的共聚物 80A51 0-4.9 % , 按配比将原料混合均匀,制得本发明粉末状产品; 所述的木质素粘合剂来自工业造纸废液,按照木质素含量,木质素与无水亚硫酸钠摩尔比为 1:1 , 135 -145 ℃ ,反应 1.5-2.5 小时,喷雾干燥成粉;所述的聚丙烯腈铵盐来自纺织厂的废料,废料与氯化铵摩尔比为 1 : 2 ,升高温度至 180 -200 ℃ ,压力 19-20Kg/C ㎡ ,10 小时,制成聚丙烯腈铵盐液体,喷雾干燥,制得固体聚丙烯腈铵盐 。 专利权人郭某为了证明北京某厂确实侵犯了其专利权,做了大量的前期证据搜集工作,例如到全国多处经销商处搜集了该厂的销售发票、公证封存样品,等等。为了查明北京某厂生产的产品是否就是专利权人郭某的专利产品,在法院主持下,原被告双方共同从公证封存的被控侵权产品中取样后,送往北京某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中心进行分析和鉴定。鉴定过程中动用了很多现代分析化学技术手段,尤其是仪器分析手段,从后文可以看出,得出这样一份鉴定报告,成本十分高昂。 该《鉴定报告》将本专利权利要求 1 限定的技术方案所包含的技术特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A 、一种油田钻井液的降滤失剂,它由下述重量 % 原料制成:自制聚丙烯腈铵盐 28-48.8 %、自制木质素粘合剂 25-58.8 %、尿素 5.3-11.0 %、含镁的碳酸钙 4.3-10.3 %和丙烯酸盐的共聚物 80A51 0-4.9 % , 按配比将原料混合均匀,制得本发明粉末状产品; B 、木质素粘合剂用含木质素的工业造纸废液,以木质素与无水亚硫酸钠摩尔比为 1:1 、 135 -145 ℃ ,反应 1.5-2.5 小时,喷雾干燥成粉; C 、聚丙烯腈铵盐用纺织厂的废料,废料与氯化铵摩尔比为 1:2 ,升高温度 180 -200 ℃ ,压力 19-20Kg/C ㎡ ,10 小时,制成聚丙烯腈铵盐液体,喷雾干燥,制得固体聚丙烯腈铵盐。 最终鉴定报告认定: 1 、与本专利特征 A 对比 通过检测得知,被对比的两产品中均含有聚丙烯腈铵盐、木质素粘合剂、尿素、含镁的碳酸钙和 80A51 ,其中,样品 1 和样品 2 中各成分的百分含量与本专利权利要求 1 特征 A 所限定的原料成分相同,各成分的含量均在特征 A 限定的范围之内,所以应认定被对比的两产品中包含本专利的技术特征 A 。 2 、与本专利特征 B 、 C 对比 本专利的特征 B 和 C 分别限定的是木质素和聚丙烯腈铵盐的制取途径和制造方法。而两被对比产品中的木质素和聚丙烯腈铵盐是如何获取的仅通过检测和现有证据无法认定。 经过一系列法律上的质证程序以及庭审现场具体证据的适用和法律条款适用的辩论(具体内容本文中略),最终法院认定: 根据《鉴定报告》可知,被控侵权产品的原料成分以及各成分的含量均在技术特征 A 限定的范围之内,被控侵权产品的技术特征与本专利上述全部必要技术特征相比缺少技术特征 B 和 C 。因此,被控侵权产品缺少本专利必要技术特征 B 和 C ,没有落入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不构成对郭亮专利权的侵犯。 故判决:驳回郭某关于北京某厂侵权其专利权的诉讼请求。鉴定费十万元,由郭某负担,案件受理费一万五千零一十元,由败诉方郭某负担。 郭某不服判决,上诉到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但最终仍败诉,又作为败诉方支付二审案件受理费一万三千八百元。 此案非常另人唏嘘。专利权人郭某在此案一审二审过程中,付出的成本很大,光鉴定费就是十万元,再加上二次诉讼的案件受理费,又是两万八千元。这还没算上郭某支付的律师费(律师费一般按诉讼标的的 10 %收取)。但最终郭某败诉,不仅没能达到其制止他人侵犯专利权的目的,而且经济上损失惨重,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本博主看来,郭某败诉的最关键原因,其实是其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本案中,明明北京某厂的产品的组分和含量都落在了郭某的权利要求 1 的保护范围之内,但因为郭某的专利的权利要求中不恰当地引入了某些组分的制备方法特征,而这些制备方法特征是非常难以举证的,最终导致法院难以认定北京某厂的涉嫌侵权产品的某组分的制备方法也是用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制备方法制成的,根据专利侵权判定中的“全覆盖”原则,无法认定该涉嫌侵权产品的技术特征“全覆盖”了郭某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最终导致无法认定北京某厂侵犯了郭某的专利权。 其实,就本博主执业多年来的所见所闻来看,类似于郭某专利中这样的撰写缺陷,在国内授权专利中是非常普遍的,甚至严重到了比比皆是的程度。 本博主给这种现象起了个名字“非显性技术特征”。所谓“非显性技术特征”,就是权利要求中的难以举证的技术特征(关于技术特征的含义,请见本博主以前的博文)。“非显性技术特征”的危害,就在于给专利权人举证带来了巨大的难度,一旦专利权人难以举证,则要承担败诉的后果。故“非显性技术特征”的危害其实不亚于本博主在前面博文中提到的“非必要技术特征”。 有些非常好的非常有创意的发明,就是被这样糟糕的撰写给毁了,成为本博主所说的“银样蜡枪头,铁状纸盾牌”,攻不能攻,守不能守, 这样的专利权,沦为点缀和摆设也到罢了,更要命的是,有时候还会误导专利权人的胜负预期,去做一些在本博主看来根本毫无胜算的维权诉讼 ,到头来白白搭上诉讼费、律师费和举证费用,还最终输了官司,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亡羊补牢,固然犹未为晚。但看到别人亡羊后就意识到去补自己的牢,才更为明智。从结果反思原因,有利于我们提前做好专利布局,避免这种现象。 有过下象棋经验的人都知道,下象棋最难的在于开局,开局中小小的不同,往往决定着成败。故, 学习下象棋,都是先从残局学起,再学中局,打好基础后,最后学习开局。撰写专利申请文件也是如此。只有通晓了专利侵权诉讼中法院对于侵权与否的认定原则以及对于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后,才能对于如何评价专利撰写质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才能也有助于申请人今后以更客观实用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发明的专利撰写工作,真正保护好其发明创造。 所以,专利文件的撰写,并不是象很多人说的那样,找个研究生,或者随便从网上找个写手,或者找个初出茅庐收费低廉的专利代理人,很容易就能完成的。真正出于保护目的的专利撰写,不仅相当费心思,而且要经历过很多专利侵权案件的磨练,具备全局观和本博主倡导的“博弈”理念,才能写好。 本博主一直高度重视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实在是因为在专利侵权诉讼中,撰写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侵权诉讼的难易和成败。以上案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此外,专利撰写质量的好坏,还直接决定着他人做专利规避和专利无效的难易和成败。这在本博主以前的博文中多有论述,本文中不再赘述。 诚然,很多国内专利,其出发点就是冲着凑数、评职称、完成工作量或套取国家补贴而申请的,这样的专利,是否能做到“进可攻退可守”其实申请人自己也并不关心。这些专利就是大家嗤之以鼻的“垃圾专利”,这是中国专利工作的怪现状之一。在本博主看来,这些垃圾专利,能被别人侵权倒是其荣幸,至少说明其还有一点技术价值。但是,现实中,真正出于对发明创造进行保护的目的而申请专利的申请人也不在少数,而且随着发明人知识产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为了追求保护而申请专利的申请人也是越来也多。 本博主的博文,也许那些为谋求保护而申请专利的申请人和发明人,看完后更有同感。
个人分类: 专利相关|10420 次阅读|31 个评论
《博弈:关于策略的63个有趣话题》
热度 1 zywsict 2013-6-10 07:42
白波的《博弈:关于策略的 63 个有趣话题》是关于博弈论的一本浅显易懂的读物,里面的实例大多源自日常生活、经济活动的游戏和事物。该书用博弈论的观点分析实例,进而提出适用于实例的策略。 囚徒困境 :两个人合伙作案,被警察抓起,然后隔离审讯 , 在不能够互通消息的情况下,每个囚犯比较做出自己的选择,供出团伙,与警察合作,即背叛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与同伙合作,即不与警察合作。如果两人都不坦白,将会被判刑一年。如果一人招供,另外一人不招,坦白者将无罪释放,另一人重判 15 年。如果两人都招供将判刑 10 年。从囚徒个人利益出发,最终的结果将是两个囚徒都会招供,但这对真题而言并不是最好的结局。 纳什均衡 : 一组策略组合中,所有的参与者都面临这样一种情况,给定你的策略,我的策略是我的最好策略;给定我的策略,你的策略也是你的最好策略,即双方在对方给定策略下,不改变自己的策略。 重复“囚徒困境游戏”: 用计算机编写程序模拟一个囚犯的选择,参与者每一步都写出自己合作或者不合作的程序,这个程序可以根据历史情况分析来写。游戏总共有四种组合。第一:合作,背叛;第二,背叛,合作;第三,合作,合作;第四,背叛,背叛。双方合作可以得 3 分,一方合作,一方背叛,背叛者可以得 5 分。双方都背叛得 1 分。游戏循环进行,得出最佳的策略,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就是别人上一次合作,我也合作,上一次不合作,我也不合作。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种策略会造成,就会陷入死循环,即“冤冤相报何时了”。所以必须对这种策略进行改进,改进的方法就是设置一个阈值,如果损失小于阈值,我们采取合作的策略,否则采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策略。 “海盗分钻石” 5 个海盗抢到了 100 颗钻石,每颗钻石价值一样,他们觉得采用下列方式分钻石: 抽签决定自己的号码( 1, 2, 3, 4, 5 ); 首先,由 1 号提出分配方案,然后 5 人进行表决,当且仅当半数和超过半数的人同意时,按照他的方案进行分配,否则将被扔入大海喂鲨鱼。 如果 1 号死后,由 2 号提出分配方案,当且仅当半数和超过半数的人同意时,按照他的方案进行分配,否则将被扔入大海喂鲨鱼。 以此类推 … 。 如果你是第一个海盗,你将会如何分配? 利用博弈论的知识可以推倒出最佳的分配方案是( 97 , 0 , 1 , 2 , 0 )或者( 97 , 0 , 1 , 0 , 2 )。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5197 次阅读|5 个评论
从自私走向合作——10今后向何方
热度 11 xying 2013-4-22 06:44
在变化的环境中,博弈中的个人没有一个不变应万变制胜的策略。对于群体,合作共荣无疑比互斗内耗有着更大的总体效益,群体中的个体也能在集体对外优势中受益。规范便由此产生来影响人们的思想,改变对价值的判断来走出囚徒困境。这也是人类高度组织起来的基础。道德规范总结了一种文化中无数经验留下的智慧,它帮助人们克服短视,促进合作,被内化成为一种自觉的感受,形成善恶的观念。 规范是被人们广泛认同的行为规则,不遵循的人将受到公众的惩罚。深入了人心成为善恶观念的道德规范,是大多数人的共同信念。卫道人士惩治怀疑者,作为一种元规范让道德规范保持经久不衰的稳定。中国自汉朝以来两千多年来崇儒,杂以道释把这些教诲打造为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 清末的落后和屈辱,激励了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以革命图强,五四以来在反封建的旗帜下打倒了孔家店,文化革命触及到每个人的灵魂,则彻底地摧毁了这有着封建标记的儒家道德信条,企图代之以革命的新观念。但是革命是摧毁旧规范的利器,而不是谦让合作的教诲,这导致无休止的猜疑和斗争,只有靠政府的强力才能保持暂时的稳定。 转型期巨大利益的诱惑着背叛,社会变革思想解放,对传统的反叛更蔚为风潮,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鄙视世俗被推崇为高雅的精神追求。遇上旧的道德观念被摧毁,新的规范还未建立起来的空窗期,人们普遍地急功近利和社会群体道德沦丧便不足为奇了。 中国近百年的战乱和折腾,导致落后和失望, 摧毁了 很多人对自己文化的信心。那么“自由、平等、民主、人权”能不能成为新的道德规范?不能,因为它们是对社会的理想,而不是能够落实到个人遵守的合作规范。这是革命的旗帜,是打破困局的利器,只有在旧规范存在时,它们作为一种制衡的力量才有积极的意义。没有一种能够产生广泛合作的道德规范存在,它们只能带来不合作的猜忌。 社会的秩序是建立在道德和法律的基础上。道德规范必须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才具备有强大的约束力量。世界各国的道德规范,几乎都是由宗教来维持。西方的道德观念基本是建立在基督教的戒律上,宗教的信条是不容置疑的。这种不容置疑作为原规范的约束保持了它的稳定。虽然有些人不信教或者怀疑这些说教,但是大部分群众的共同信仰足以维持这个规范的社会强制力和善恶观念。 我们正站在十字路口面临着一个困境:没有一种道德规范的社会是不能阻止日益严重的内部冲突,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政治改革都不能弥补这个道德基础的缺失。过去强烈的批判使得传统的儒家道德规范难以恢复,新的种种倡导如同无根之木无法殖入人心,我们的今后将向何方? 没有一个道德基础的文化必将被人厌弃。难道我们要全面西化到最终接受其宗教?我们反对儒家的道德规范,认为忠孝愚昧禁锢思想,今后改信上帝为其羔羊,用追求极致一元的真理观来取代儒家的中庸之道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兼容并蓄,就会是进步了? 【深入阅读】 这个系列从博弈的角度来研究合作是如何产生的,这是我几年前一个博弈普及系列的增订版。这里关键词都是正规术语,内容来自一些研究的论文和博弈的应用。为了让大家省点力气搜索,我将主要的参考资料介绍如下。 关于博弈的基本概念,囚徒困境问题,纳什均衡,重复博弈,触发策略,冷酷策略和无名氏定理( the Folk Theorem )在一般博弈论的大学和研究生的教科书都有介绍。下面的链接是 Shoham 根据 Osborne 和 Rubinstein 给出无名氏定理的数学证明的框架,十分简明清晰,对了解无名氏定理很有帮助( http://www.cs.ubc.ca/~kevinlb/teaching/cs532a%20-%202003-4/folk.pdf ) 进化稳定策略( EvolutionarilyStable Strategy) ,简称 ESS ,最好的参考书当然是 John Maynard Smith 1982 年那本书《 Evolution andthe Theory of Games 》,有中译本, 2008 年的《演化与博弈论》。 Nowak , Sasaki , Taylor , Fudenberg 等人 2004 年《自然》论文 “ Emergence of cooperation and evolutionary stability in finitepopulations 见链接( http://www.fas.harvard.edu/~ped/people/faculty/publications_nowak/Nature04a.pdf ) Brembs1996 年  OIKOSMini-Review 论文的链接 (  http://expertvoices.nsdl.org/cornell-info204/files/2010/04/brembs-1996-prisoners-dilemma-solutions.pdf  ) 对“囚徒困境( Prisoner'sDilemma )和合作现象研究最多的是密知根大学的政治学教授 Robert Axelrod 。他早在 1970 年便设计了那个著名的电脑囚徒困境策略竞赛。 1981 年与生物学家 W. D. Hamilton 在《科学》期刊上发表了“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论文。 1984 年 Axelrod 更是将几篇论文编辑成书,同样也以《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之名发表。这部书成为一本经典,在二十多年来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一个新的领域。中译本《合作的进化(修订版)》也在 2007 年出版。很可惜,几年前,我一直等到写完这个题目后,才读到这本书,让我费了不少时间从不同地方挖掘到这些研究结果。我推荐有兴趣想进一步学习的人看这本书。他阐述了与这里很相似的内容,而且附有两次电脑仿真实验数据结果。所不同的,他是政治学者,原创者,热情地用电脑仿真和博弈论来证明和鼓吹合作可以从霍布斯丛林中产生。我则始终用博弈的逻辑引导读者思考合作问题。 Robert Axelrod 的第二本书, 1997 年的《 The Complexity of Cooperation: Agent-Based Models of Competition andCollaboration 》集合了他几篇的论文,作为上一本书的延续。在这里他继续发挥了所擅长的,用计算机模拟人群决策的研究。主要内容有:遗传算法演化新策略,在噪音环境下 TFT 策略的几个变种,社会规范的产生,阵营和标准的形成,霸权的兴衰和文化的传播。中译本在 2008 年出版,书名为《合作的复杂性——基于参与者竞争与合作的模型》。喜欢他计算机模拟人群决策研究方法的人,可从这书进一步了解他工作的成果。
个人分类: 科普|6825 次阅读|16 个评论
从自私走向合作——9君子与规范
热度 5 xying 2013-4-19 07:30
在道德规范对人们行为有强大的约束力时,人们对决策的考量可能不再着重于利益,而更习惯于从道德规范的角度着眼。在生活中应用博弈时,经常听到的批评是:“你所说的纯粹是从利益考虑, TFT 不外乎威胁利诱,但那是小人之道。君子喻于义,不肖为之!” 要怎么喻于义呢?孔子在《论语•宪问》里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这纯粹是人品上的修炼了。追求的目标是和利益考量有着不同。这个人品上的追求能带来利益吗? 不管君子如何,至少君子求义不求利,不背信弃义,这对于无论采用何种策略的博弈对手,都是最受欢迎的伙伴。自然界中生物进化,但凡有那么一点智慧都首先用于模式识别来分辨敌我。对于人来说,行为难测,合同不足为持,唯有品性比较稳定。这好人修炼到始终如一,不怕吃亏,经得住考验,追求的不是利益而是怎么做人。这就成为最可信赖的合作伙伴了。想占便宜的,可以欺之以方。真心追求双赢的,可以引为同道来合作。不需要花费代价来猜疑防范。对于善良对手,双方都收益巨大。尤其是大道盛行,在道德规范强制力下,小人只能在眼瞅不到的地方贪点小利,君子则为有势上位者之所钟,厚利重要处之所请,朋党舆论之所誉,这得到的好处可比小人大的多了。所以在道德规范的环境中,获利最多的不是精于算计的聪明人,而是谆谆不言利的君子。孔子说“知者利仁”,有智慧的人权衡利弊后,都会选择做这仁者。 有人嗤之以鼻说:“仁者安仁。与你说的是不同的境界。君子处世只凭良心,不知道算计也不想算计。” 从博弈者的角度来看,人品的追求和社会的道义是不是可以代替博弈的思考,成为促进合作有益于集体和个人的最佳策略依据? 在良性环境对大部分情况,是。毕竟这价值体系在进化中赢出。特别是处在道德规范被广泛遵守的环境里,不守规范为众矢之的备受打击时。在恶劣的,特别是在不同规范的环境,则不是。毕竟利和义是两个不同的目标。 “以德报怨”行得通吗?这样额外的宽容,不外乎想争取比较顽劣的对手合作,那要看你和对手所处的环境是不是认同这个规范。如果没有这个规范,他人就不能给对手产生压力,就看你自己有没那实力了。在八十年代美国政治科学有一些论文对策略的稳定性讨论研究。依进化博弈论的观点,这只有你在生存竞争的博弈积分胜过对方时,才有这个余力行这王道。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中,在与列强交锋时,那些习惯于温良恭俭让的君子,应对失措层出不穷,就是没明白这个道理。弄得该讨回公道时放弃权利。该奋力一战时依此退却,徒唤公理。 以德报怨,无论善恶的伙伴或者对手,人人都是真心喜欢的。无数文艺作品都讴歌赞美这美丽的品性。希望这心灵鸡汤能够营养感动着我们遇见的每一个人。这个最大的希望,很多人当然是指博弈中的对方,或者标榜自己也是这样的。但是现实世界中,当这善人的反制力量如果不足以威慑对手的背叛决策时,他的命运就不在自己的手中了,而在对方善恶之念中。善则幸甚,恶则怨命。 有人把这君子之道夸为“仁者无敌”,那是糊涂了。连孔老先生都说:“我无能焉”,尤其是在乱世。其实圣人处世并没有那么迂腐。《论语》中一段对答就明白如话,“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圣经对这种情况是直截了当地说:“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旧约全书•申命记》)。穆罕默德更是一手拿经一手持剑纵横世界。唯有佛陀最慈悲,能够割肉喂鹰,舍身饲虎,那是他不重视这个皮囊。身死国灭后,现在哪座大寺两旁没有几个凶神恶煞的罗汉金刚?前面还挡着一个手拱武器的护法韦陀。现实之中,没有金刚怒目,哪得菩萨低眉! 所以当这个君子,需要有相应的道德规范的外力来维护,或者自己有这个实力来惩治不按这个准则行事的对手。这个君子才活得滋润,这个规范才得以信守。 既然当君子有这么大的好处,那模仿君子的特征宣称标榜自己是个君子就是一个廉价的策略了。借用规范中群众的外力来牟利,是借势的策略。将道德规范加严拔高利己制敌,是制定规范造势的战略。这从十字军东征到极左思潮无不如此,在社会上伪君子也到处可见。 这就产生如何辨识真君子与伪君子的问题,如何对待道德规范的问题,在策略中就要考虑防范伪君子带来的变数。这不仅在人际关系,在生物界中欺骗与防范的博弈也经常可见。在政治斗争,商业竞争,国家冲突等方面,心智成熟的博弈者就不会轻信这一类易于装扮和廉价反悔的宣言,不会迷惑于冠冕堂皇的口号,他们宁愿相信对方以实在的利益得失作为自己策略风险的抵押。 Brembs 在 1996 年 OIKOS 一篇 Mini-Review 论文中描述了生态环境的复杂性。一个群体如果有些孤僻苛刻的个体 STFT (首先不合作,然后照抄对方行为)存在,那么具有加倍宽容的个体 TF2T (连续受背叛两次才还击一次)在这个群体中要胜过严格的 TFT 。不难计算收益 V(TF2T|STST)V(TFT|STFT) 。 TF2T 加倍的宽容比起直爽的 TFT ,更能得到过分防卫的 STFT 的合作。用这个思路不难证明其他多种策略都存在的情况。例如,只有 TFT 和善良的 AllC 的群体,看不出它们积分的不同。当有恶魔 AllD 入侵时,如果 AllC 较少, AllD 被 TFT 压制打击成不了气候。如果滥好人 AllC 很多,养虎遗患, AllD 得到充分营养增长积分可以胜过 TFT ,以致侵吞了整个群体。 单纯善良宽容的 AllC 虽然人人喜欢,却要依赖于敢于报复的 TFT 才能得以生存。高尚善良的人愿意牺牲自己帮助别人,但也许会不分场合地给罪犯更多权益,打压必要的报复,自己的牺牲纵容了恶行,让他们有足够的能量继续为祸。道德规范的维持,需要对违反者的惩罚。以正义的名义推行规范,也可能被伪善者利用谋求私利。 在竞争的世界,从私利出发,因为合作可以共荣,涌生出善来克服短视;急功近利莫过于背叛,滋生出恶来损人利己;恶人欺负好人,报复制止恶行,宽容胜过严苛,规范赐福善良,善良滋养邪恶。人们总在所处的环境中学习,寻找最合适的策略,人们策略的变化又改变了生态环境,对于变化的环境,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策略。这是一个无休无止进化变动的世界,不审时度势,无法知道什么对个人最有利,但大家都知道,善是追求共荣,恶是损人利己。于是产生道德规范来抑恶扬善,问题是我们真能知道善恶吗? (待续)
个人分类: 科普|5362 次阅读|6 个评论
从自私走向合作——8规范和自律
热度 2 xying 2013-4-17 07:00
生物在比较简单低级时,所有的行为策略都建立在本能反应上。本能和情感层次上各种可能的策略在严酷的生存竞争中经历了筛选,拥有收益累积较差策略的物种和族群,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被消灭,留下对于生存有利的包括 TFT 及类似的策略。合作是生物在自然竞争中进化的取胜之路,被铸进了生物的本能。有利于基因传承和团体共同利益的合作需要,随着进化发展出“感情”的追求,必要时它可以压制个体自私的短视反应,以保护家庭、血缘、团体、种族的利益,在更高层次和统计意义上有益于个体。幸全下来的生物,按本能和情感反应行事是很多情况下最好的策略。但这仅仅是动物本能的水平。 自从人类有了意识,开始用头脑来审视纠正各种本能,用理性做决策,以面对更复杂,更长远的追求。没有足够阅历和智慧的人们,一般只能看清眼前的利弊,简单的利害计算往往急功近利,在困境中难以合作,反而不如千万年进化中铸入内心的情感反应,能够克服这种短视。因此人们常鄙视精于算计的考量,喜欢用心而不用脑的性情中人。 现代的人们具有较多的理性,理论上我们可以完全基于对局势和现状的准确判断,来做出最佳的决策,但在实践中并非容易。因为考量可能是狭隘的,忽略了感情、现实或其他的因素,眼光也许是短浅的,看不清容忍之后真正的好处。除非人们真能洞明世事客观冷静,未必能够判明情况。在实践中真正让理性思考超越感情用事的,不是利益精细的计算,多是对经验的借鉴和对后果的推测。 经过千百年时间的经验的累积和沉淀,那些对生存有利的,特别是对集体有利的策略思想都以格言,传统,道德教诲流传下来,形成一个远比现实世界要简单的价值体系。在这价值体系中追寻现实世界问题的答案,通常要比短视的算计更有利于合作,有更好的长期收益,也比情绪反应来得客观和稳定。当我们不能确信时,传统的道德作为无数经验留下的智慧,能够纠正人们短视的计较,成为决策的指南。 但是仅仅是博弈者将这些道德教诲作为应对的策略,并不足以造成社会上的广泛合作。当博弈者不知变通,过于单纯善良时侯,不能阻止急功近利的人取得暂时的优势。当对方不按善良规则行事时,正确的应对也只能是以牙还牙,与愚蠢的对手一起陷入互斗。人类社会在恶劣环境下,仍然能够保持合作不沦为霍布斯丛林,是因为有着社会规范( norm )形成个体对合作行为的自律。这个社会规范是被人们广泛认同的行为规则,不遵循这行为规则的将受到公众的惩罚。 人们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形成具有强大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包含有种种利于合作双赢美德的社会规范,成为有益于家庭、亲朋、团体、国家、种族生存的文化基因。在社会竞争中产生和保存下来,缺乏这些的文明则在竞争中淘汰灭绝。 当道德的教诲成为具有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时,世俗的大众对背信弃义,急功近利的谴责和厌弃,会让背叛者遭受额外的损失,这个规范赏罚作用叠加在博弈收益矩阵上,改变了赋值,让人们从自身短期综合利益出发也更倾向于合作,从而走出囚徒困境。所以道德教诲具有改变环境,改善社会风气的力量。这个力量主要不在于心灵的感化,而在于形成社会规范后,那种由群体产生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压迫力量。 除了基本是共通的促进和谐合作的道德教诲外,不同的文化还具有不同的社会规范。例如决斗,在儒家文化认为使用武力来解决争执是粗鄙的,在西方却被认为是维护尊严和荣誉的骑士精神,这个西方社会规范延续了几世纪,屡禁不绝直到近代。俄国伟大的诗人普希金,法国天才的数学家伽罗华都在无谓的决斗中丧生。 1804 年美国的副总统亚伦·伯尔( Arron Burr )向美国创始人之一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Alexander Hamilton )提出挑战,汉密尔顿在决斗前夜列出了五种反对决斗的理由,包括被法律禁止、有家庭责任、不反感伯尔、不想无谓的牺牲、怕树立坏榜样等等,但在公众的偏见面前,他还是为不受鄙视不得不遵从规范,最后为之失去了生命。可见规范约束力之大。 在西方道德的教诲,基本是通过宗教来形成社会规范,约束着人们来弃恶从善,所以西方人认为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是邪恶的,因为没有道德约束可以为所欲为。其实中国道德的教诲主要通过儒家的学说,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社会稳定和合作的规范。 博弈学者 RobertAxelrod 对社会规范的研究,被选为 1985 年美国政治科学年会的最佳论文后,引起了社会科学学科,包括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心理学以及经济学的关注。 Axelrod 发现各种规范在人类和国际社会广泛地存在,认为规范是合作困境的一种解决方案。规范的存在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囚徒困境时,无论是文明社会还是黑道帮派,都还有不少人能舍弃眼前利益的诱惑,自律地进行合作。 Axelrod 研究了规范的形成、维持和崩溃的过程。基本规范的模型是 n 个人的博弈,每个人都有两类选择,一类是与他人是合作还是背叛,另一类是否惩罚被发现有背叛行为的人。用变量“冒失”表示背叛的数量,“报复”表示惩罚背叛的概率,当报复水平高到一定程度,冒失水平低于一定程度时,规范就建立起来了。这时候自律的现象随处可见。 他用计算机模拟,人们在利益驱动下用随机试错来学习调整自己的策略,实验发现:规范中最初冒失水平在下降,因为人群中有惩罚背叛的报复心理,接着报复率也在慢慢地下降,因为惩罚对方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在没有有效的激励下,大家倾向于不做牺牲去惩罚背叛,让坏人在别人手里恶贯满盈,这样子冒失的水平就开始回升,越多的背叛,人们越倾向于不管闲事,直至规范的崩溃。崩溃是稳定的结果,也就是说没有外力,规范是不可能自动建立起来;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已有的规范必然走向崩溃。 研究维持规范稳定的机制时,他发现“元规范( metanorm )”是最有效的,元规范指惩罚(谴责)看到违反规范不作为的人。这也是我们几千年来就一直有过的道德说教,我们因为曾被强制受过其害,物极必反了,这个机制连同道德规范,现在都被人们以反封建老古董的名义鄙视了,这也解释了我们公共道德缺失的现状。同样的中国人到了国外,融入社会时基本都能遵守公共道德,不是这么短时间里觉悟就提高了,而是感受到规则的压力自律了。 研究还发现其他支持规范的机制,包括支配、内化、威慑、社会认同、成员身份、法律以及声誉。在某些情况下,规范的结果是等级制而非平均化,合作带有强迫而非完全自愿。它们无一不与个性解放的旗帜背道而驰。 规范研究的结果被社会学家和政治家重视,尤其是美国用来建立各种世界的秩序,反对不干涉的观点,用元规范来制裁对秩序不给力的例子,这可以在很多国际事务上看到。 (待续)
个人分类: 科普|6213 次阅读|5 个评论
从自私走向合作——7善良的空间
热度 10 xying 2013-4-15 08:19
Axelrod 的电脑仿真实验,可以解释促进合作的 TFT 策略,比其他在生存之道上更有优势。但是这电脑比赛是一对一的交往,而在生物竞争中的个体是生活在一群同类和异类的环境中,一个人可能落入一个充满恶意的群体中。 TFT 的最初善意在一对一的比赛中遇上了 AllD 只是在第一下吃了点亏,以后重复就打平了,它的善意能够在和别人合作时得到了补偿。但你如果落入一群白眼狼中,每遇一个新的白眼狼都吃一个亏,累积起来伤痕累累,还能活下去吗? 这个比赛也没有解释,这个策略是否可能在进化中产生。没解释,如果你身处一个全是短视不愿合作的团体,有没有可能用 TFT 的思想来影响转变他们。 进化中能够产生的新种,都是微小的变异偶然在原有的群体中发生。它必须比原来个体更有适应环境的优势,才可能得以在竞争中生存发展。也就是说,新的策略如果它可以具有更多的收益的优势,就可以侵入原有的群体,它也就可以在进化中产生。 一种新的思想也如同生物一样,在人群中被模仿、竞争和扩张。在一个都习惯于一种思想的团体,如果一种新的思想能够影响几个人,从而使得他们的收益大于守旧的人,那么这种新思想就能在团体中站住脚,并得到发展。不然的话,这个群体中的原来策略,或者团体中的旧思想就会扼杀新思想。能够抵御异类入侵的物种和思想,称为“进化稳定策略( 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 ”,简称 ESS 。 ESS 概念是 JohnMaynard Smith 在 1972 年首先引入的。一个群体如果都采用某一 ESS 策略,那么采用任何一个其他策略的少量个体,都不能入侵它。也就是说,自然选择的力量会消灭群体中 ESS 策略的变种。这个概念起先用在博弈论,行为生态学,经济学上,后来广泛地被用到人类学,进化心理学,哲学和政治学上。 Maynard Smith 因此在 1999 年得了在基础研究中荣誉不下于诺贝尔奖的 Crafood 奖。 探求自然界合作之谜,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有很多的研究。在囚徒困境的环境下,持有 AllD 和 TFT 策略的物种都是 ESS 的。也就是说,当着两种物种混在一起,只有 TFT 占有足够多的数量,自然选择的压力才会让 TFT 占据优势,从而一统天下。否则, AllD 将消灭 TFT 。 这个结果其实是十分悲观。须知进化都是从简单开始的,最简单的策略是毫无记忆不知变通的 AllD 和 AllC 。在全是 AllC 的群体,它们都是非常善良总是合作,个个都有很好的收益,这就像在伊甸园。但是如果偶然变异产生了一个 AllD 的恶魔,或者来自外面的入侵。这个总是不合作的 AllD ,在遇见 AllC 时占尽便宜得到更多的收益,所以在进化中具有竞争优势,产生出更多的后代,进而侵吞了整个 AllC 的世界。这个需要拥有记忆比较复杂一点的 TFT 在变异中产生时,必须面对着全是恶魔的 AllD 地狱世界,按照上面 ESS 的结果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Nowak , Sasaki , Taylor , Fudenberg 等人在 2004 年《自然》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 Emergence of cooperation and evolutionary stability in finitepopulations 带来了新的希望。他们认为进化中的个体不需要面对整个世界,而仅仅是局部的有限群体,所以 ESS 的结果并不是 TFT 不可逾越之壁。他们用一个 0 到 1 之间的参数 k ,来表示竞争的收益对自然选择影响的程度, 0 代表着毫无影响, 1 是唯一的影响,就像在 ESS 中一样。他们证明了 TFT 可以在全是恶魔 AllD 有限群体的地狱中进化产生,合作这时就在自然中涌现。 论文证明了当这群体只有两个个体时, AllD 与 TFT 直接对决, TFT 不占优势。但个体数大于三,在它们中间有一定的概率变异产生的 TFT 能够入侵原来的 AllD 群体。当群体中个体数大到几百时,入侵速度也随之变大。当自然选择压力 k 较大,随着群体进一步加大到几千,入侵速度则随之回落直至入侵被消灭而没有善良生存的空间。 这个结果十分有意思。它告诉我们:礼尚往来的 TFT 与只想占便宜的 AllD 两个相处时,不占上风。随着群体人数增加,即使原来大家全是斗鸡似的不合作,礼尚往来的风气终将会占了上风,大家都走向合作。在竞争压力不是那么大的小镇乡村,合作容易产生。在竞争压力大的大城市里,人际关系趋向冷漠不大合作。对于千人的大公司,如果将业绩作为升职去留唯一考量的标准,人际关系将会空前的紧张,友善合作就会输于冷漠自私。这一点非常符合人们的经验。 小地方小单位人们抬头不见低头见。人数不是太少时,你不和我合作有人和我合作。你占了合作人的便宜,大家很快又会遇上,就没那么客气了。所以这种情况有利于合作是可以想象的。有没有比较具体的数字结果?有。例如囚徒困境的收益矩阵中 R=3 , T=5 , P=1 , S=0 时,在三个人的情况,如果相互间都有十次以上交往,合作就易于占上风。四个人,六次以上。很多人,三次以上就足以让礼尚往来 TFT 蔚然成风。 这个结论不难通过数学计算,或者计算机模拟计算来验证,也能通过实例来理解。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有个公司在外地有几个推销员,每过一段时间推销员去公司汇报时把产品带回,在同一个城市的推销员有两种选择:只带自己的和帮另一个人带回他的产品。这时有三种情形,一是得到好处的人礼尚往来,谁去公司都把对方的产品带来;一是两人都不合作时,大家去公司各带各的回来;还有的是一方合作,替对方把产品带来,不合作的那个占了便宜,轮到他时,只带回自己的那份。从销售的业绩来看,这是个囚徒困境的局面。大家互不认识时,为了自己的业绩,起先都是 AllD 只管自个儿的想法。先表示善意替人带产品的 TFT 思想随机出现,这时如果只有少数几个人在同一个城市,经过多次交往后,大致都会替对方带产品,这种 TFT 策略的做法慢慢就会蔚为风气。人数多几个,这做法流行得更快,即使是全无心机总是主人为乐的 AllC 也会很好过。人多到一定程度,每回碰到刚好有同样想法的人概率比较低,主动先帮忙的风气形成较费时间。如果公司按照业绩来提职裁员的考核压力提高(相当于 k 较大),那么这种主动帮忙占上风的难度就会大大地提高。 好了,让我们总结一下讫今为止研究的结果。自然选择的压力决定了采用什么策略的个体能够在囚徒困境的环境下生存。当个体没有记忆能力时,善良的 AllC 群体必然被无情的恶魔 AllD 入侵所淘汰,留下一个绝不合作个个互斗的冷漠世界。当个体拥有一点记忆能够记住对手的表现时,只要环境不是特别恶劣,友好又具有报复能力的个体在竞争中因为相互合作又能对抗 AllD 而赢出。它能入侵 AllD 的群体,让合作的现象涌现。它能保护 AllC 与之共荣,从而使得单纯的善良也有了生存的空间。 (待续)
个人分类: 科普|6671 次阅读|20 个评论
善良的回报的思考
热度 1 hailanyun0415 2013-4-14 18:26
上面的音乐是来自棋魂的钢琴曲 ------------- 前几天看了应行仁老师关于博弈的一系列博文,在“从自私走向合作——6善良的回报”后面留了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26653do=blogid=679411 ------------- 张云 2013-4-12 20:40 例如15个程序14个是邪恶的,剩下的一个TFT应该拿不到总分第一。 博主回复(2013-4-13 01:50) : 对。下一篇将讨论这个情况。 ------------- 后来一想觉得我的想法太极端了,如果15个程序13个是邪恶的,TFT能不能拿到总分第一呢?推了下发现似乎真的可以。无论类似于 AllD 的邪恶程序 有多少,只要有2个TFT,TFT就能拿总分第一。 首先还是引用应老师的定义: AllD:一律不合作 TFT:第一次合作,以后就照抄上一回合对手的策略。 TRPS, 表示收入 某人 合作 背叛 你 合作 R , R S , T 背叛 T , S P , P 假设参与游戏的有x个类似于AllD的策略,y个类似于TFT的策略,两两捉对交锋150次: AllD TFT 总收入 AllD TFT 上表的内容其实挺直观的,还是解释一下吧: AllD会遇到 次AllD,每次交锋背叛150次,获得150P ,共获得 150P(x-1) 的收入; 遇到y次TFT,因为TFT第一次没有背叛,所以 AllD 获得 149P+T ,共获得 (149P+T)y 的收入。 TFT会遇到x 次AllD,第一次没有背叛,然后背叛149次,获得149P+S ,共获得 (149P+S)x 的收入; 遇到 次TFT,合作150次,获得150R ,共获得150R(y-1) 的收入; AllD的总收入为: TFT的总收入为: 此时第一项两者相同, 第二项TFT多 获得 , 第三项AllD多 获得 ,这与第一次交易相关。 R-P、T-P、P-S是等数量级的,y-1 ,y ,x 也是等数量级的。TFT多个150的倍数。(错误!) 如果x=13,y=2,T-P=2(R-P)=2(P-S) , TFT 多 获得的 钱差不多是AllD的8.8倍。 ------------- 当然如果我们忽略掉第一次的情况,过程还可以更简化一点: AllD TFT 总收入 AllD 149P 149P TFT 149P 149R 很明显: 是小于 的。 ------------- 结合应老师的博文,这次计算给我的启示是, 邪恶者的眼中,所有对手都是邪恶的,包括TFT、Grim。而善良者能发现身边的善良者并与之共同获取更大的价值。 或许我们周围有很多邪恶的存在,但是只要有一个善良的存在,我就能和他一起获得比邪恶多得多的利益。当然,我们两个必须使用TFT或Grim一类的策略。 ------------- 公式一上一下的显得好不专业,算了,明天再改。 ------------- 补充:本文开头的结论“ 无论类似于 AllD 的邪恶程序 有多少,只要有2个TFT,TFT就能拿总分第一。 ”是建立在忽略掉第一次交易的条件下的。如果要考虑第一次交易,必须: TFT才能拿总分第一。 感谢应老师的指点。 公式中150为交易次数,其实也应该用个变量代替。
个人分类: 其他|3806 次阅读|4 个评论
从自私走向合作——6善良的回报
热度 8 xying 2013-4-12 07:27
博弈理论中的无名氏定理毕竟只是证明了:无穷多种合作的均衡可以在重复囚犯困境博弈中,由理性自利的人作出来。但进入这个合作均衡的第一步必须至少有一方能够忍让牺牲才有可能开始。那么在现实中这合作真的能够做到吗?低等的生物和分子水平的个体并没有多少智力,更谈不上道德,它们能够出现合作吗? 70 年代密知根大学教授 Robert Axelrod 做一个实验,他邀请各个大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数学和社会学专家,在囚徒困境的游戏规则下,各自提供认为最能够取胜策略的程序,进行电脑程序锦标赛。两两程序捉对比赛5次,每次进行 200步 重复博弈。比赛结果发现,在 15 个程序中前 8 名积分最高的优胜者都是善良的,即从不首先背叛,而其他则都不是。在所有善良的程序中,得分最低的是最不宽容的冷酷策略,一但受背叛绝不谅解。 小人都不发达,善良和宽容都得到了回报。这真是善有善报呀!冠军为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 Anatol Rapoport 得到。他的程序最简单,只有5条Fortran指令:第一次合作,以后就照抄上一回合对手的策略。这就是 TFT 呀! Axelrod 十分惊异这个结果,又组织了一次比赛,有62个参赛加一个随机程序。结果还是它得标。单纯的善良容易受到欺负,进取十足的过于咄咄逼人,老谋深算精于分析都不如这个简单的 TFT 能够因合作而受益。 TFT 与每个对手对阵,都没胜过对方,最好的也不过是平局,但它所有的对阵的收益加起来总分最高。不求胜过对方,结果活得最滋润,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 这个电脑仿真实验给人们很多启示。 首先,无论是人际关系,公司竞争,生物生存的博弈,真正的目的不是胜过对方而应该是自身的总收益。因此自私明智的策略应该是最大地促进合作而不贪图短视的近利, TFT 没有胜过任何对手但得了与所有人对阵后最高的积分。 其次, TFT 的策略以合作开始是善意的,受侵犯会报复是尊严的,对方悔改就原谅是宽容的,程序简单是明朗的。这善意,尊严,宽容和明朗的特点也是人们熟知的最好的处世之道。 这个以合作为开始以后照抄对方行为的 TFT 策略是如此的简单,不需要多么高级的智力就能实现,任何生物以致分子团都能于生俱有。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自然界合作能够如此广泛地存在。 “等等!你前面推理说的是: TFT 软硬兼施,弄得精于算计的小人都要合作。后面实验说的是: TFT 与其他各种死不改悔的策略过招,结果积分最高。这哪儿跟哪儿呀,怎么闹到一块了?” “后面实验的结果说明: TFT 和其他策略竞争时有生存的优势。而它是靠合作的成果来取胜的。前面的推理是说:要是对手足够聪明,经过一番推理后,他会选择与你合作。要是对手不够聪明或者没有智力,那采用其他策略时就会遭到实验一样的结果,终将被自然淘汰。聪明的人在头脑里过了一遍各种可能,是不需要碰了壁才想明白的。博弈的均衡是自然淘汰后的结果,或是聪明人能想明白的状态。” “那么,像 TFT 和冷酷策略,要宣示出来让对手知道吗?” “不说出来,策略的优势表现在博弈的结果上。就像上面实验一样。但这是血淋淋的战后统计结果。宣示出来,策略的优势表现在影响对方聪明人的决策上,防止误判,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果。” 这里几个最典型策略的对阵情形,不需要计算机模拟实验,也还是很容易想象的。这也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 一律不合作好战的恶人 AllD 与同类交手,则互斗,双方都得了次差的收益。与 TFT 和冷酷策略( Grim )对阵也基本如此。但遇上对方怀有善意伸手合作的都能占了便宜,收获大。对方善意越多,恶人得分越多。所以恶人得势是仰赖于好心人的姑息养奸。 非常善良一味合作的 AllC 与同类、 TFT 和 Grim 相遇时都能合作,各得了次好的收益。遇上无视你的善意的 AllD 和其他比较狡猾的策略,只能被予取予夺,对方得到最高,自己落得最惨下场。所以单纯的善良只能生活在备受保护的环境,遇到坏人总是受欺。 Grim ,与 TFT 或单纯的 AllC 相处还好,遇上其他不太安分的策略,最终多会互相掐上了。这家伙苦大仇深,心眼较小。眦仇必报,一但发作,没完没了,自己的人生也赔上去了。 TFT 与 Grim 最初的应对相同,遇上善良的能够合作共荣,遇上恶意的则报复不容欺侮,但遇对方不安分但尚能见风使舵的还会走向合作共赢。唯宽可以容人,这对大家都好。 其他更狡猾复杂的策略至多在 AllC 或比较善良的策略间讨点便宜。对 AllD , TFT , Grim 及其他比较狠辣的策略得不偿失。 当然 Grim 和 TFT ,严格地以牙还牙,还是显得过于狭隘。双方都持有这种策略在如电脑一样毫不差错的对局中都还能合作下去。但在现实世界中偶而的错失和误解是难免的,一个误会就引起惩罚,惩罚带来报复,报复又受反击,这样以牙还牙的一直互斗下去。现代的战争和人事无谓的争斗大多是如此引起的。为此各种修正的 TFT 应运而生,比如说受到对方背叛时不一定非要报复,有时偶尔再次伸手合作,具有额外的宽容可以在误会等等具有噪音环境里,也能稳定地走向合作。 邪不胜正的根本道理在于:邪道追求的是胜过对方,而正道追求的是合作共荣。在每次博弈时,邪也许能胜了正,从中得利,但在与各种人长期相处中,坚持正道的,则累积了最多的收益。 (待续)
个人分类: 科普|6845 次阅读|19 个评论
从自私走向合作——5短视的原因
热度 5 xying 2013-4-10 07:25
上一篇用囚徒困境的两个不等式,解释了高速发展转型期,很多人无论出自贪婪还是自保,纷纷叛离社会合作现象的原因,和可能的应对办法。 这两个支付矩阵赋值的不等式,揭示了现实世界合作环境的许多秘密。有些读者希望对此作更详细的介绍,我就加写了这篇来讲解它们的推导和解读,演示如何应用博弈知识研究实际问题。这些推导演绎,只需要中学的数学知识和逻辑的头脑便能理解。 囚徒困境是这样的一个局势:明知合作可以双赢,利益的诱惑让人们背叛了合作,从可能的双赢走向双输。这是在生物界和人际关系中经常存在的一种局势,在现实中这种局势下的合作还是经常可见,人们常常把它解释为性善或者道德教化的结果,其实这两者只是表面上的一种现象,支撑着它们的背后,必定有着能让信仰者真正受益的道理,否则迂腐无用的教诲,必然会被人耻笑而束之高阁。 这前面两篇解释了囚徒困境,在重覆博弈时采用触发策略,就有可能走向合作。触发策略是一种对背叛行为报复的威慑性警告,它能让唯利是图的人从自己长远利益出发,克服眼前短期利益的诱惑,自觉地进行合作。但是面临着同样的囚徒困境局面,为什么有时候社会十分和谐,合作和诚信能被人们广泛地遵守,有时候则充满着背信和欺诈?这就必须深入考察触发策略促进合作的机制,从量的关系来理解它们的不同。 囚徒困境的支付矩阵表示如下。注意有 TRPS 。 T 是背叛的获益, R 是合作的收益, P 是互斗时收益, S 是被人背叛后的收益,这些收益也有可能是负值。 ​ 某人 你 ​ 合作 背叛 合作 R , R S , T 背叛 T , S P , P 对背叛行为报复的威慑性警告能起作用,是因为人们在乎以后再次博弈的收益,所以能够抑制短期利益的诱惑,而继续合作。记 W 为下次博弈收益的折扣率,这是一个正数,它把下一次可能的博弈收益 V 折算到现在的收益为: V/(1+W) ,这个 W 的数值越大,下次博弈的收益对现在越不重要,所以也称为近利诱惑率。 触发策略能够阻止背叛,是因为背叛比起合作,额外得到的好处 T-R ,小于以后从此对抗的损失 (R-P)/(1+W)+(R-P)/(1+W) 2 +(R-P)/(1+W) 3 +(R-P)/(1+W) 4 +…=(R-P)/W ,即 T-R(R-P)/W 推得 W(R-P)/(T-R) 。当这个不等式不能保持时,这就无法阻止自私的人们急功近利了。 TFT 触发策略,除了对背叛报复外,比冷酷策略来得宽容。惩罚过后,当对方回归合作时也报以合作。但这互利的宽容有可能被反复无常的小人利用,时叛时和,从中牟取好处,为了阻止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背叛得到的好处 T-R 必须小于下一次博弈时得到惩罚的损失 R-S , 这就有 T-R(R-S)/(1+W) ,推出 W(2R-S-T)/(T-R) 。只有这个不等式成立时, TFT 策略才能导致稳定的合作。 $W(R-P)/(T-R)$ ( 1 ) 触发策略能阻止背叛的条件 $W(2R-S-T)/(T-R)$ ( 2 ) TFT 能阻止反复无常的条件 这两个不等式是重复囚徒困境博弈能够保持合作的关键。这和博弈的局势和博弈人的处境都相关。当博弈中背叛比合作的好处 T-R 很大,合作与和互斗相差 R-P 不多,或受惩罚时损失 R-S 不大时,合作就容易瓦解。当局中人在近利诱惑 W 较大的处境时合作也不容易维持。 近利诱惑率 W 是由两个因素来决定的:一是下次还会相遇博弈的概率 p ,下一次见面的机会不大,急功近利做一锤子买卖的人就多;另一个是现在的收益放到下一次的利息 r ,利息越大,贪图眼前好处的就越多,这两个因子把下一次可能的博弈收益 V 折现为 Vp/(1+r) ,由 W 的定义不难推出: $W=(1+r)/p–1$ ( 3 ) 近利诱惑率与眼前收益的效益及再次博弈机会的关系 在高速发展的转型期,新技术、新行业、新政策、新职位、新机遇很多,这意味着背离原来旧的合作关系有着很大的 T-R 收益。这让敢于突破旧思维,捕抓新机会的人脱颖而出,也让不守规矩,急功近利的人获得成功。这时许多博弈的局势恶化比较不利于合作。另一方面,迅速成功的获利者,其新获得的经济和权位上的资本,能在这充满机遇的时期能产生更大的后续效益,即利息 r 或者说眼前收益的效益很大。而且这迅速成功拉开经济或职位上的差距,使得下一次与同一个人再次博弈的概率 p 减小。这时期人员流动率高,也使得与同一个人再次博弈的可能性 p 减小。所以在高速发展的转型期近利诱惑率 W 很大。很大的近利诱惑率和恶化的竞争环境造成了人们急功近利,所以这时期社会道德沦丧,老实人吃亏,小人得意,很多人无论出自贪婪还是自保,纷纷叛离社会合作现象。 这三个关系式从微观机制上揭示出社会环境和社会现象之间的连系。制定政策者可以从中找出改变乱像的有效措施,个人也可由此知道趋避。这进一步的细节,也是个很好的应用博弈理论的课题,我就不在此详述了。 博弈的理论是用微观机制研究群体、社会宏观现象的数学工具。从理性经济人(有头脑的唯利是图者)的假设开始,研究他们间博弈的均衡。在现实中,生存竞争的淘汰会在竞技场上抹去不明智的失败者,所以群体众多的博弈,在时间的作用下会消除个体间决策的差异,得出由大多数理性经济人最佳选择产生的宏观规律。 是不是在这恶劣竞争环境和很高的近利诱惑力下,人人都必然沦落才得以生存?也不尽然。虽然这个诱惑很大,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获得利益,造成社会群体道德的沦丧。但不少的人还是有着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博弈者的眼界、格局、气度和目标,决定了他所构造的博弈模型。这就有着不同目标、范围和时间长度。道德的底线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流传至今,仍在人们思考和计算的盲区里闪烁着益人的智慧。焉知追求那些短视的成功都能够幸福?焉知那些成功者现在的作为,不会成为今后不利的原因?后面的章节会给读者更多的思考。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待续)
个人分类: 科普|6762 次阅读|9 个评论
从自私走向合作——4宽容比冷酷好
热度 8 xying 2013-4-8 07:49
“冷酷策略”能够让极其精明自私的对手,从自己的长期利益出发,自觉地放弃眼前短期利益,而走向合作。这里用博弈的逻辑证明了一个重要的手段:在重复博弈中让对方了解自己可信的处事原则就会影响他的决策。 “冷酷策略”是老实人报复性的政策,有阻吓作用,但一旦开动两败俱伤,对方得到的教训是极其惨痛的,但施法者也赔上了,从此被仇恨蒙住了眼为复仇付出终生。对阵时万一遇上不开眼的马大哈或者纯粹误会,那就掐上了,确实过于冷酷,对自己也不见得好。“不教而诛,谓之虐”。既然让对方了解自己可信的处事原则就会影响他的决策,是不是罚过了给个出路,如果对方改过了,能宽容一点吗?如果能够重归合作,不是对大家都有好处吗? 确实如此,这个触发策略的政策叫做“礼尚往来( Tit for Tat )”。你用“背叛”待我,下一回合我也回敬不合作。待到你什么时候想通了回应“合作”来,下次我还给你“合作”,这是宽容的态度。这个策略有时翻译得更有杀气点叫“以牙还牙”或者“一报还一报”,简写为“ TFT ”,其实含有宽恕的成分,远比“冷酷策略”要温柔的多。 TFT 有威胁阻吓作用吗?这要细看。 TFT 有两个成分,一是“惩罚”,二是“宽恕”。如果把它分开陈述,什么时候使用“宽恕”要看我爽不爽,受阻吓的人当然要考虑最坏的情况,那“惩罚”的政策就有“冷酷策略”的功效。要是这两个成分捆绑在一起作为一个政策公布,那对方就可能有个投机的心理。要避免投机,一会儿“背叛”,一会儿“合作”钻政策中宽恕成分的空子。能持久合作的重复囚徒困境博弈,必须满足 2 R T + S 这个条件才行,就是说用“背叛”对“合作”,占便宜和被占便宜的得益平均值要小于共同合作的得益,不然投机分子就会反反复复玩这手来得益,反正被惩罚了挨打也不怎么疼。中国历史上许多部族时降时叛,最典型的是隋唐征高句丽,就是因为该惩罚时没打疼,反叛时收益大,让这个条件不能满足被钻了空子。读者可以自己来证明这个条件的作用。 为了让大家方便对照 T , R , P , S 的含义,我将囚徒困境的支付矩阵重新罗列如下。注意有 T R P S 。 ​ 某人 你 ​ 合作 背叛 合作 R , R S , T 背叛 T , S P , P 是不是有了这些触发策略以后就能做到合作?未必。触发策略是后发制人。它们可以是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也就是说它可以维持已有的合作局面,但不能开创这个局面。对于囚徒困境,无论是单次还是重复,谁先伸手合作,都有可能吃亏。考虑一下对方第一次就使出“背叛”不怎么友好的人,你无论是使用冷酷策略还是温柔些的 TFT ,到第二步就是用“背叛”来报复了。如果对方也不肯吃亏,那么以后双方就都是用“背叛”来对掐了。我方第一步用“合作”要比“背叛”来的吃亏。即使双方都有触发策略,要扭转对抗的局面,就必须有一方先做出牺牲才行。 这又给我们一个启示:重复囚徒困境博弈中必须至少有一方愿意牺牲才可能开始合作。 是不是愿意作牺牲高尚的一方一定要受损失呢?不一定。他只有在碰到有恶意的对方时,第一下被人占了便宜,以后就不会了。在触发策略启动后,随着交手次数的增加,这个平均收益与不作牺牲最好的对策的差别就会越来越小,交手足够多时以致可以忽略不计。但如果对方也是怀有善意,或者能够改恶从善从而走向合作,那就挣大了。冒一个小损失的风险而可能取得合作双赢的高尚人也是真正一个聪明的人。 所以说:自私一点精于算计的对手并不可怕,就怕你要合作的人不够聪明! 更精明的人有两个疑问:一是作为现实生活中的重复博弈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但都是有限的。二是现在的收益中与以后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对金钱还讲个利息呢。考虑到这两点对上面的结论有什么影响? 不难看出这两点都使得长远的利益打了折扣,这要使得惩罚威胁的效果降低,合作的难度是要大些。 不是很难可以推算出精确的结果。假如下一次还会相遇的概率为 p ,现在的收益放到下一次的利息为 r ,记近利诱惑率 W = ( 1+r)/p-1 ,下一次可能的博弈收益 V 折现到现在的收益就是 V/(1+W) 。用这个参数,可以算出当 W(R-P)/(T-R) 时冷酷策略才有威慑力。当 W(2R-S-T)/(T-R) 时 TFT 的宽恕成分才不会被人有机可乘。注意到无利息无限重复博弈时 W=0 ,囚徒困境有 TRPS ,这时冷酷策略威慑力的条件自然满足,具有宽恕成分的 TFT 的有效条件变为 2RT+S ,这与我们前面陈述的一样。 这让我们看到有时人性阴暗的一面发生的原因。自私的人们之所以可以从囚徒困境的悲剧中跳出来,是因为将来还会相遇,将来也很重要,可以用将来长远的利益来影响对手当前的策略选择。在当前的利益比将来重要的多时( r 较大),当将来相聚的机会不大或看不到将来时( p 较小),这导致 近利诱惑率 W 较大,就是说当下的收益被更加看重,不怎么在乎将来。这时,如果对反复无常的人报复的损失 2R-S-T 不大及背叛的诱惑 T-R 很大,条件 W(2R-S-T)/(T-R) 就有可能不能满足,这意味着 TFT 的宽恕不足以挽回想背叛的人走回合作。在环境更恶劣的情况,如果双方合作与背叛单干的收益的差距 R-P 不大及占便宜与合作的差别 T-R 很大时, W(R-P)/(T-R) 不满足,意味着连冷酷策略都无法阻止背叛。这在 W 比较大时就容易发生。这就是为什么在经济危机时公司的合作可能瓦解,国家之间容易发生战争,灾难之中朝不保夕时常见丑恶,高速转型期 近利诱惑率 W 较大时,传统道德往往沦丧。这时老实人吃亏,小人得意,任何的教化和局中的策略都无济于事,局中人为了自保减少损失纷纷走向背叛。只有较小的团体可能在其他力量约束下,保持这种不稳定的合作平衡。唯一可以改变这个局面的是超脱博弈双方的政策,它可以直接干预改变支付矩阵中部分参数的赋值。是以乱世用重典,转型期特别要注重宏观调控。利用转型期混乱牟利的利益集团和人则反对控制,用冠冕堂皇的口号,不切合实际的理论来阻止有针对性的政策改变,使得社会群体难以合作陷入长期对抗之中。 这次从 2008 年开始的美国金融危机让投资人,消费者,银行,公司的合作关系面临崩溃的危险。“看不见的手”的运作已经指向负面,美国政府大力出手干预自由经济。采用一系列比社会主义还要直接的政府干预手段,改变了博弈支付矩阵的赋值,使得局中的合作关系得以维持,不至于让危机进一步扩大。这与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以维持自由经济原则来批评香港政府的态度截然不同。那是因为美国政府搞经济的深谙博弈理论,绝不是只懂得主义信仰的书呆子。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对于重复囚徒困境博弈,采用有反馈的策略可能阻止背叛走向合作。但是当环境恶化,惩罚不足以让背叛者拒绝占便宜的诱惑时,合作将会瓦解。上面的数值关系条件给出合作得以维持的条件。给当权者指出用政策来改变社会风气的方向。 (待续)
个人分类: 科普|7176 次阅读|18 个评论
从自私走向合作——2博弈的均衡
热度 9 xying 2013-4-4 07:56
什么是博弈?生活之中,但有选择,凡是结果不是由单独一方便能决定,就成博弈。这时的选择便不能一厢情愿了,明智的人会考虑对方可能的选择,及自己的选择给对方的影响。博弈教你也要从对方角度看问题,研究怎样才能取得双赢。有人问:“我是个小人物,和我老板、当官的,博什么弈?社会问题用数学来描述,再漂亮的结果也是没有用。”这些人把博弈看成能让他单方面取胜的神机妙算了,或以先入为主的偏见来排斥理性的思考。其实,博弈首先教你要面对现实,学博弈告诉你不要自以为是,聪明是把大家都看作聪明人。世上的事不是一厢情愿就能搞定的,博弈教你的应对不一定都能得到期望的好结果,但学了会让你成为一个明白人。 如同我过去的科普系列一样,读者的评论和回复可以看作博文的延伸。我一般会认真地回复和解释对其他读者也感兴趣的话题。对于鼓励和欣赏的评论,我充满感激,看作是勉励我继续写作的动力,不再一一回复。对于批评和情绪性的评论,对大家有意义的我会解释,其他的就留给大家思考欣赏了。 下面先介绍一下博弈的基本概念和标准术语,以方便以后深入的讨论。我不想照教科书念,尽量用日常语言将博弈论核心思想和论证逻辑揭露出来,让你能轻松地长学问。 你和某人一起面临着“合作”和“背叛”两种选择。双方都选“合作”,大家都有好处,各得 R 分( Rewardformutualcooperation )。你选“合作”对方“背叛”,对方占了你的便宜,他得 T 分( Temptationtodefect ),你得 S 分( Sucker'spayoff )。反之亦然。大家都不想吃亏,都要“背叛”,各自得了 P 分( Punishmentformutualdefection )。这个局面可以列出一个表格如下: ​ 某人 你 ​ 合作 背叛 合作 R , R S , T 背叛 T , S P , P 这个局面叫着一个“博弈 (Game) ”。“你”和“某人”叫“局中人 (Player) ”或者“博弈方”。可能的选择“合作”和“背叛”叫做“策略 (Strategy) ”。表格中的数值左边是局中人(你)选择相应那一行策略及对方选择相应那一列策略时的得益,右边是对方(某人)的得益,整个表格称为“支付矩阵 (PayoffMatrix) ”。从博弈的观点来看,策略的名字并不重要。支付矩阵中的具体数值对定性结果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相对的大小。当数值大小 TRPS 时,这个博弈就叫做“囚徒困境”。博弈研究的是局中人 怎样选择自己的策略来最优化 自己的得益。用这个方法,前面 Bob 和 Al 的局面及公司价格大战的支付矩阵分别表示如下。 Al Bob 抵赖 招供 抵赖 -1 , -1 -15 , 0 招供 0 , -15 -10 , -10 公司 B 公司 A ​ 高价 降价 高价 5 , 5 1 , 6 降价 6 , 1 3 , 3 他们都是囚徒困境博弈。在价格大战中,双方都维持高价都能得 5 万利润,这个“高价”就是一般化模型中的“合作”策略, R=5 。一方降价,采用的是“背叛”策略抢了高价要“合作”方的市场,这里 T=6,S=1,P=3 。 博弈方的策略可以是可行策略中的某一个,也可以是按某种概率随机选择,前者叫“纯策略”,后者为“混合策略”。如果博弈各方所选择的策略组合使得博弈处在这样的状况:谁单方面的改变自己的策略都对自己没有好处,那么这个策略组合就称为“纳什均衡( NashEquilibrium )”。这是非合作博弈的核心概念。一个有限策略的博弈不一定有严格优势策略,但至少有一个纳什均衡。一旦进入纳什均衡状态,从利益角度就难以单方面改变了。纳什就凭着这个概念和存在性的证明奠定了非合作博弈的基础,因此得了诺贝尔奖。 用前面故事里 Bob 的相同思路可以证明:囚徒困境双方都会明智地选择“背叛”这个不需要玩概率的“纯策略”。而这一对策略就是“纳什均衡”,并且是唯一的。虽然要是大家都选“合作”,都会更好些( RP) 。但谁要是一厢情愿相信对方会合作,结果被背叛了就会落入更惨的下场。 悲剧呀!囚徒困境博弈的纳什均衡不就是告诉你:自私自利没有好结果,但谁也身不由己地陷进去! 这困境就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问题了。这位经济学大佬在《国富论》中说:“通过追求个人的自身利益,他常常会比其实际上想做的那样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 而囚徒困境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从利己出发的决定,结果是损人不利己。要都是这样的话,就会动摇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石。 但是自然界自私的生物合作现象的确是广泛地存在,这又该怎么解释? 有人说:“我明白!你上面的例子是一锤子买卖,小人也是难免有的。要还常来常往,就可能放弃眼前好处着眼于长远利益。” 也对,这要用到重复博弈的模型。重复博弈讲的是将相同的博弈重复地来玩,用于一直面对相同局面的情况。 让我们用逆推归纳法来推理:考察最后一次的博弈,比如说第一万次。无论前面怎么样,这最后一次不必为将来打算了,这也就跟一锤子买卖一样,所以大家都自私地选择“背叛”。然后考察倒数第二,第九千九百九十九次。因为最后一次策略已定,那不管怎么委屈自己也换不来回报了,所以还是能合算就多合算点,结果也是“背叛”。一直照此倒推到第一次,结果全是一溜的做小人不要合作的嘴脸。 博弈论的有限次重复博弈的一个定理就是用这个思路来证明的。有限次囚徒困境的重复博弈仍然因为自私而陷入无法合作的局面。 “唉!千万不要和自私的人交往,一点亏都不肯吃,这样逆推的算计,再多的交往也白搭。” 我的朋友不耐烦了:“早说了,这里用不着这么算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能合作吗?” 但人际关系和博弈考虑的都不是一厢情愿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你怎么知道对方是君子还是小人?如果是小人,你喻之于义能解决问题吗?还有低等生物在囚徒困境的环境中也能合作,难道它们都喻于义吗? 这合作现象仍然成谜,博弈论还有什么招呢? (待续)
个人分类: 科普|6890 次阅读|14 个评论
从自私走向合作——1问题的产生
热度 28 xying 2013-4-2 07:53
这几十年国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人们的思想。转型期的巨大机会让敢于突破旧思维,捕抓新机会的人脱颖而出,也让不守规矩,急功近利的人获得成功。旧的传统道德观念,被质疑,被嘲笑,被认为是虚伪。个人主义作为个性解放,真情人性,被广泛地认同。然而这个东西方思想轨道的急剧转换,无论是源自对虚伪说教强烈的反叛,还是用先进的旗帜来掩饰损人利己,都没有了解到以个人主义建立起来的西方社会规范,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愿意自律?只学了西方皮毛急功近利的社会,充满着短视、愚蠢和冷漠的自私,而不知道怎样才能真正为自己、他人和社会获取长远稳定的利益。 这个系列的科普从博弈基础讲起,引用一系列有关合作研究专著论文,直到近年《自然》期刊上的研究结果,解释人类、生物怎么从赤裸裸只求生存自身发展走向合作的内在机制,也引领困惑于自私与道德之间的人们进行思考,并理解人际关系中的常见策略。 我在这里讲:从自私自利的观点出发,用博弈理论来研究他们怎么能够走向合作。 有人转身就走:“小儿科!合作比单干强,取长补短,我上小学时就懂。” “要是两人都是贼一样精,惦记着占便宜要比起老实巴交地合作来得合算,还能合作吗?” 我的朋友看到这就烦。用自私的博弈来处理人际关系?想想都觉得脏。另一位朋友不无善意地说:“从学术上研究博弈是很崇高优雅的。用在战争情有可原。对于经济也是合适的。把它用在人际关系?啧啧啧,不说也罢。须知人们有一些原则观念是无价的,不能以利害得失来衡量的!” 我怯怯地问一句:“你默完子曰,划了十字,念过阿弥陀佛,事事忍让,对方还是咄咄逼人,总把善意的你当作二百五,你怎么办?” 你总要在几种应对之中选一吧?这就是博弈所考虑的。再说,这无价的善念是怎么来的?人之初性本善?读书明理,老人传下来的?然而从进化的角度,不论是自发于心还是受教于师,这些道德观念能够经历千年流传下来,一定是有其让人有受益的道理,不然早就被生活磨难中淘汰掉了。这些道理就必须在博弈中赢出。 说博弈的目的就是损人利己,这其实有点误解,博弈理论并非只研究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 40 年代冯·诺依曼( VonNeumann )奠基之作就包含了“零和博弈”和“合作博弈”, 50 年代纳什( Nash) 便扩展到非零和博弈,奠定了“非合作博弈”的基础。非合作博弈讲的是:参加博弈的人没的商量各行其是,在选择策略中不是追求胜过对方,而是考虑在别人也不犯傻的情况下怎么让自己得到最大的好处。当博弈不是“常和”时,利己未必要损人。 我这里想用博弈理论教导真正精于算计的小人认同传统道德。顺便探讨一下自然界的合作之谜。 很牛很高尚吧?你且坐下听我讲博弈论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先说一个故事。 两个强盗Bob和Al持枪抢劫,还来不及做案时就被蹲在那儿的警察逮着了。回到局里,办案的被局长骂得狗血淋头:“你傻呀!还没作案抓什么?他们要都不认,最多算非法持枪判个一年。”办案的苦着脸回去,将强盗隔离关在两处,提溜Bob出来说:“老实招了,给你一个机会。要是Al抵赖,你去做污点证人,立功了就放你出去,他判十五年。要是Al也招了,立功不成也从宽,那就判你们十年。”转头也对Al说类似的话。你说Bob和Al会怎么做? 两个强盗“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是学过,也明白警察没有抢劫证据只能判他们一年。他们只有“招”与“不招”两条路可走。 Bob 想:“要是 Al 怂了去招,我不招是十五年,不如也招了才十年。要是 Al 顽抗不招,我就是不招还得判一年,不如招了立功还能抵罪释放。所以无论 Al 招不招,我溜溜地招了都比不招顽抗到底来得合算。” 这个“招”的选择在博弈论上叫“严格优势策略”,无论什么情况都不亏。 Bob 思虑一番决心不能吃亏,自然选择了招供。 Al 也不傻,同样的考虑也选择了招供。他们都不想吃亏,结果都判了十年,错失了相信对方合作一下大家都不招,只判一年更好的结果。 这个故事大约被是研究最多和最有名的博弈,正式的名称叫“囚徒困境( Prisoner'sdilemma )”。那是 MerrillFlood 和 MelvinDresher 在兰德研究合作与冲突时构造的一个模型,普林斯顿数学家 AlbertW.Tucker1950 年在斯坦福大学给一群心理学家说明选择的难题时举它作为例子。这个例子写起来不到一页纸,却成为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在社会科学中影响最大的一页,而且在哲学,伦理学,生物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特别是博弈论各种课题文献中反复提起津津乐道。 明知合作能够双赢,但背叛能占便宜得到更大收益不仅诱惑着当事人,而且还诱惑着你想合作的对方。无论出自贪婪还是出自自保都很难不走向对抗。这个难题并不是要犯了罪入狱时才会碰到。你和同事同做项目,人事关系,中美海洋战略,台海双边关系,公司间价格大战,群狼觅食,蚂蚁抗敌都会遇到相同的局面。 在社会经济,国家政治,人际关系,动植物间,甚至在微生物,细胞水平中,个体的得益不仅取决于自己的选择而且还受制于对方选择的情况几乎无处不在,其间的个体除了自利自保之外别无更高的境界。个体有没有智能这并不重要,作出错误选择的本能已在生存压力下被自然选择淘汰。现在活着的幸存者在生存竞争博弈中收益是较高的,其行为策略可以很好地用非合作博弈来分析。所以我们下面从极其精明人们博弈得出来的结果,也适合于从国家到细胞所有的情况。 在很多的情况合作都比对抗有着更好的收益。在这些情况中“囚徒困境”是最让人为难的局面,明知合作可以双赢,利益的诱惑让人们背叛了合作,从可能的双赢走向双输。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个局面找出一条合作之路来,那没有诱惑不那么为难的局面就更不在话下了。从五十年代开始,九十年代转热直到现在,合作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进化的,一直是热门的研究课题。 (待续)
个人分类: 科普|11014 次阅读|37 个评论
当真理遭遇人性——The Free Rider Problem
热度 31 xying 2013-3-25 08:41
这两天看到一位博主很有嚼头的几篇博文,基本是一个意思——当真理遭遇人性。我再想不出更恰当的陈述了,就借用过来做标题来讨论这个问题。 立论作者已经讲了很透彻了:有时候学术的对错没必要较真,你可能赢得争论但输了人性。何况“道德、正义、真理、原则”也就是那么回事,很虚伪!还是讲人性来得更真。 确实,笼统地用大帽子打仗,“人性”未必输于“真理”,其他加在一起也未必抵得上“自由”和“公平”。在人类最高原则的完备公理系统里,加上合适条件,它们可以合乎逻辑地推出任何东西,也总可以发现它们在某个地方矛盾。所以从这出发谈不清,反而因为意气模糊了对具体问题的思考。我很赞赏博主不怕被误解,直接面对现实问题,用极端的例子来揭示现实问题本质的态度,他的要点不在于是否坚持真理,而在于什么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这提供一个典型案例,可以来理性的讨论这类问题该怎么处理。处理具体问题要讨论的是效果,而不是简单的原则。博弈是研究效益的工具。我想从博弈的角度来分析,思考什么是最好的做法。为了表示对事不对人,免于没有技术含量的无谓缠斗,这里隐去原文和人物,只针对这具体发生的案例做理性思考,讨论后果和解法。 案例:某教授审阅一个学报的稿件,是行内一位敬重的老先生写的,因病有点糊涂了,文章无疑是错,但病重受不得刺激,若退稿怕他就不测了,若通过又违心,只好含糊其辞,意思是编辑看着办。不久论文发表了,他松一口气,为编辑的宅心仁厚叫好。对刚刚结束不久的 5 次方程的讨论,博主的态度也出自相同的考量。 博主用这案例说明:有时候没必要较那个真,那是迂腐,会把最重要的人性挤没了。 从简单的博弈考量,教授无疑是明智的,他含糊其辞的评语,既不违心也保持两可的希望,反之如果退稿,老先生一气过去了,他就万死莫赎,那是万万不能的下策。他回避了责任把决定推给编辑。同理,编辑能犯这个傻吗?当然也是通过。论文登出,教授、编辑、老先生皆大欢喜,达到三赢。那看学报的读者呢?教授解释说,这读者都是行内的教师和学生,要这么明显的错误都看不出来,那就别在这儿混了。实际上论文发表后,没人反对,也没一篇论文引用它。看了这解释,我用一句话概括,这学报是垃圾了,或者是游戏娱乐版。他辩解说,没到这地步,特例特办,那学报还行,对明白人只是点小麻烦,对还不能识别的是自身的水平问题。那好,老先生一高兴,缓过来又来一篇,你登不登?过些天,你的学生过来,说俺家八代都没出息过,俺娘没多少日子可活了,只想在闭眼前看一眼我在学报的文章,你就慈悲一回吧。编辑的弟弟那篇文章关系到他终生大事。。。大家都不傻,一开这个例,打招呼的人就多了,时间一长,这个特例就会成为潜规则的通例。 这案例抽象的数学模型在博弈里叫:“搭便车问题( TheFreeRiderProblem )”【 1 】。说的是在社会人群中,如果大家都做一点点努力,比如说排队不夹塞,就可以保持大家都受益的良好环境。如果我不遵守规则,搭这大家努力的便车,我会得到更大的利益。但是一旦大家都如此,这个良好环境就不能保持了,结果大家都受罪。在上面那个例子中,学报就是这个环境,人人都有出于人性的特殊理由,登个烂文章。错误文章误导, 读者 是第一批的受害者,学报没人看了,作者们是第二批受害者。毁了这个学报,惯搭便车的人又影响到其他刊物,学术环境就是这么败坏了。现在国内有些地方就几乎是个没有公共规则的霍布斯丛林。 要从败坏的环境中改变过来,就没那么容易了。因为全体的基数很大,你个人的努力,未必能够改善一点点,花了很大代价自己反而会受伤害,杯水车薪也无济于事。于是人人咒骂环境,政府不给力,自己就也搭便车,聪明人的智慧就表现在对原则问题的圆通上了。 “搭便车问题”的博弈研究广泛地应用在社会科学和政策制定上。有的情况比较难,需要政府用强制的手段介入。对于上述的案例,却不难通过理性的考量,达到自律来改善环境。这不需要谈道德,简单地谈个人利益就能说清。 前面说的博弈考量是只顾眼前的近视做法。再想深一点,通过那烂论文对老先生有好处吗?眼前会让他开心一会儿。长期,这会让他一辈子蒙羞!看了那论文,不了解的人对老先生的学术水平和过去的工作做何评价?老先生清醒过来,他情何以堪!他要的是这种人性的关怀吗?解开老先生心结的其实可以用别的办法,让错误的论文发表是最下策。前不久刚刚结束的讨论,原来通过大家计算的验证已经把答案弄得非常清楚,也普及了大众,就停下了让老先生慢慢思考。这事本来已经结束了。基于“人性”的关怀,博主不问是非向他致敬和鼓励,老先生又兴奋起来说些不理性的话,你这是把他放在火上烤呀!看他现在亢奋地到处跟帖,我真为他难过。博主是很了解他的,你认为这样的鼓励是对他更人性,还是羞辱他?对大家有好处吗? 再看案例中的教授和编辑,就眼前而言,这样处理似乎很明智,但事后呢?读者看到这烂文章能不骂审稿的和编辑?这刊物和读者的利益呢?你们的信用都在贬值。 这看起来面面俱到的处理方式只能说是极端的短视,无论出自什么动机,这效果是直接损害了自身、别人和整体的利益,恶化了学术的环境。所以真正有头脑理性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这也是西方学术界基本能够保持自律的原因。为什么还有聪明人这样做?这问题等价于问:为什么有人知道后果还去贪污一样,这不成为这样做的正当理由,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为什么没有人出来指出这类论文的错误?可能很多明白人都聪明地视而不见,维持住这个烂下去的祥和环境。这时如果有个傻冒指出这个错误,也许这效果很微小。即使博主认为自己无力回天,明哲保身,至多也该是保持沉默。为什么博主还要反对这个有益于大家的事?还要猜测他的动机,贬低这个努力,追捧坚持错误的人?我想不通这里面更高智慧的理性根据。 坚持真理其实是最简单的处理方式,人性不违背规则才是高尚的。 【参考资料】 【1】TheFreeRiderProblem , StanfordEncyclopediaPhilosophy ,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free-rider/
个人分类: 杂感|13037 次阅读|37 个评论
如何对纳什先生表示尊重?老电影A beautiful Mind影评
热度 7 陈安博士 2013-3-23 07:08
   不好意思,我以前没看过AbeautifulMind这部电影,2003年的时候倒是看了新出炉的Enigma, 这部电影是 以图灵为模子的。    而其实,俺们并不研究以图灵机为基础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至多也就研究些处理数据的方法罢了。但是,俺们昨天说的那个已经在大学当老师的学生的而毕业论文就是博弈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纳什一定是俺不可不了解的一个学者。    哦,对了,不只有《AbeautifulMind》,最近俺也看过了西班牙拍摄的电影《费马的房间》,很哥德巴赫猜想,我随后也会写一篇影评。    俺觉得,把AbeautifulMind翻译成《美丽心灵》很不恰当,台湾的翻译稍微强点,似乎也不是很贴切,方舟子同学曾经建议翻译成《美丽的想法》,但是在这个翻译之下,诗意完全没有了,而且也并不合适——想法这玩意儿还是用Idea来表达更好,mind则比idea要内容宽泛得多,是脑子里很丰富的东西。我一时想不到更好的,就一直使用英文吧。    电影的套路有符合俺说的那个基本原则的地方——“如果电影第一幕有猎枪则在最后一幕时猎枪要打响。” 具体的例子则是纳什做学生的时候看到一位教授在教师吃饭的地方被授予终身荣誉的仪式性事件——那就是每个教授都到他的饭桌前,拿出自己口袋里的笔恭敬地放在教授的眼前。    纳什后来因为疾病,长久不去教师食堂吃饭——他竟然认为自己是没有资格的。但是,1994年左右,他还是被同事拉了进去,当他坐下后,同事们重演了40多年前的那一幕,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笔恭敬地放在纳什面前——他博弈论创始人的地位获得了同事们的共同认可。    不好意思地说,看到这里我有点感动。    这样的同事和同行认可的形式其实对于中国人而言过于简陋了,一般我们的模式是开一次大会,教育部的司长或者处长来宣读下教育部贺电,然后是政府领导的贺电,接着是校长的致辞,院长的致辞,等等,随后会让教授发表一个答谢讲演,然后可能还有弟子们对导师高风亮节高山仰止的说法,以及家属的讲话。    当然,还要大吃一顿,喝的酒规格也不能低于200元一瓶。    比较哪种仪式更佳似乎也不是特别容易,但是,就对荣誉获得者的心灵(heart)而言,我觉得简单的仪式也许更加震撼这个heart。
个人分类: 艺论|9035 次阅读|13 个评论
农民工涨价——是刘易斯拐点还是劳动力价格博弈拐点?
lcguang 2013-2-18 03:16
农民工涨价——是刘易斯拐点还是劳动力价格博弈拐点?
要解释农民工涨价, 流行的观点是:因为劳动力供应出现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 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 农村富余劳动力 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由 诺贝尔经济学奖 得主刘易斯在 人口流动 模型中提出。 我以为, 这种解释是不充分的。 理由是: 1. 可劳动人口(而不是愿意劳动人口)相对生产需求的变化是缓慢的, 而民工荒似乎是突然出现于 2009 年 8 月以后。 2. 经济增长最高峰, 也是用人最多的 2007 年并没有出现民工荒。 2009 年以后出现民工荒,必有其他原因。 3. 我不赞成西方价格理论——认为供应量决定价格。按照这种理论,价格提高,供应量就增加;价格降低, 供应量就减少。成交价通常稳定在两条曲线的交点。 图1 价格博弈 我接收西方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中的部分结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限定成交价大的范围——太低, 卖家亏本, 不能维持; 太高, 买家就买替代产品。 但是,我认为, 在给定范围内,价格是博弈的结果,价格是高是低, 取决于哪一方更加不能承受交易失败的损失。矿石市场如此,农民工市场也是如此。 冶炼厂和矿山一直存在价格博弈, 优势一方总是把价格打到对方仅能生存的地步。只是有些企业, 考虑长远利益,采用长期合同价, 降低双方风险。 以前, 冶炼厂加工能力有限,矿石供应充分,矿石价格就压得很低。 矿山为了生存, 不得不通过提高产量来提供收入, 结果是恶性循环。 石油行业当初也是如此。 后来,资源短缺了, 矿山生存不是问题了,于是就有意识控制产量,像欧佩克控制石油产量那样,于是推动资源价格上涨, 一直涨到冶炼企业仅能生存的地步。 我们的农民工市场是类似的。我承包了林场,对农民工涨价深有体会。林场雇佣的农民工大多是 60 岁左右的中老年人。 2003 年, 农民工是 20 元一天,很多人抢着来。现在 60 甚至 80 元一天,愿来的人也不多。如果按照刘易斯拐点理论,不愿来的人是在别处找到工资更高工作了。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很多人现在很清闲, 情愿打麻将晒太阳, 也不愿上工。 这种变化, 原因在哪里? 因为农民生存条件大大改善了。以前,盖房子,小孩读书,年轻人结婚 ….. 对农民是很大的压力。 不干不行。现在,有这样一些原因,中老年农民不愿干活了: 1) 子女进城打工,收入增加了,他们没有生活压力了;子女也不赞成他们劳累。子女进城后生育率下降,也是农民条件改善的原因之一。 2) 吃饭没问题了,城里买房还差得远,多点钱也干不成啥事,还不如休息;打工的边际效用不高。 3) 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起了大作用。很多农民现在能拿到 200 甚至 800 元的养老保险,吃饭不愁, 不需要干活了。最多种种自家的田。 总之,以前廉价辛苦打工, 那是没有办法。 现在日子好过了,不打工或少打工也行。 农民工涨价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白领多了,蓝领少了。信息革命提高白领工作效率, 同时导致白领劳动异化——白领工资相对水平在降低。尽管如此,农民工子女进大学比例还是在增加(由于扩招等原因),蓝领相对而言在减少。 蓝领工作苦些,有条件就不当蓝领,这也可以理解为农民博弈能力提高的结果。 总之,我认为农民工涨价有三主要个原因: 1. 可劳动农民工数量增加出现拐点——如流行观点; 2. 农民工价格博弈出现拐点——我的观点; 3. 年轻人上大学比例大了——和上两种观点相关。 苦力供应减少,这是大势所趋。我们需要更多使用机械化, 自动化, 更多降低劳动者劳动强度。对于农村来说,种田农场化是必要的。 农民工价格问题不只是生产问题, 也涉及国家竞争力、社会公平、人生态度等问题。 我以为:人人有追求安逸的权利, 但是适当的生存压力有利于激励大家奋斗, 有利于提高国家竞争力。我们需要起点公平, 不需要竞争结果公平。 很多人致富是靠勤劳和冒险, 应该鼓励。对于冒险致富,不能只看到贼吃肉, 看不到贼挨打。大家对蓝领的态度需要转变,不要都想上大学做白领。做了白领的人也可以适当做做蓝领工作, 省得经常去健身房。
个人分类: 经济学|5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理性人的假设谈研究
热度 5 xying 2013-1-22 09:08
在“博弈 n ”系列中,有读者质疑“理性人”的假设,我大致回答:理性经济人,就是博弈中双方都是自私的聪明人意思,是理论关心的均衡状态所必需的假设。后来有比较深入学习过博弈的人举“最后通牒博弈”例子,说很多人因此不相信纳什均衡了,指社会科学不能完全依赖理性来讨论,推崇行为经济学。这让我觉得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可以专题聊一下。我不想全面地讨论这个大题目,这类许多新晋非主流经济学对主流经济学挑战性的议论,在刊物、网上都可见,只不过国内更盛一点,认真的人大约都已读过。我想与其引经据典人云亦云,不如剖析一下这个具体的例子,用自己的头脑想想,交流点新意。 “最后通牒博弈”【 1 】是这样: 有 100 块钱两人分,由一人提出方案,另一人表决,如果同意,那就按方案分;不同意,两人都一无所得。 弔诡的推理是这样的:无论提案给对方多少钱,表决人都会同意的。为什么?这好过一无所得呀!他是理性人,没有情绪,冷静明智,当然接受。好了,提案的那一方也是理性人,既然对方这么通情达理,他要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就分给对方一块钱,要是还有给一分、一厘或一毫的可能,还会给更少,反正对方是二百五理性人,给个比零大的数都会接受。所以结果应该是分给表决方一块钱,提案方得九十九块。 1982 年德国经济系古斯等教授对这做了很多实验,证明了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二百五以后,大家纷纷鼓掌,说明理性假设破产了,心理学更管用的,一些非主流经济学更把它列为经典案例【 2 】。 对这个例子,博弈学者少有评论。为什么?因为大家对这没什么技术含量的简化模型缺乏兴趣。更有挑战性是 1981 年的“蜈蚣博弈 (Centipede game) ”【 3 】,这博弈说的是: 桌上有 100 块钱,两人轮流来取,最多一次取 2 块,无论谁这么做了,游戏就停止,大家各拿了归自己的钱回去;如果只取 1 块钱,则轮到对方来取,照同样的规则,直到钱取完。 这游戏才真正考验人性。最好最公平的结局当然是一共玩了 100 次,大家各拿 50 回家。但是用重复博弈常用的逆推法( Backward Induction )是这样推理的:当桌面上最后剩下 2 块钱时,理性自私的家伙甲肯定自己全拿走,反正我没下一次了,自己犯傻了才只取 1 块让另 1 块给对方下次拿。那退回一次,桌面上有 3 块时,聪明的家伙乙,想我要是只拿 1 块,剩下 2 块钱,甲不傻,一定全拿走,我就没下一次了,不如拿 2 块就此结束,这最合算。如此推理下去,第一个来玩的人一定是拿了 2 块钱,另一个连玩都没机会。一个拿 2 块,一个空手回家,结束了。 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得到看来很不理性的结果。从正常的心理思考,发现很不正常的心理。 逆推法是序贯博弈很常用的推理方法,这引发了博弈界的大辩论,领军人物都是博弈大师。他们是数学家、博弈理论学家、实验经济学的先锋 Kenneth Binmore 【 4 】,和数学家、博弈界大佬、 2005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Robert Aumann 【 5 】。从 1987 年正式开始以这个例子对逆推法展开十几年激烈的争论,至今还没有一个定论。 为什么博弈学者对“最后通牒博弈”不重视?因为这例子提案方的逻辑,根据的也是逆推法,他假定表决方会按照理性人的逻辑,接受那个提案。这里有疑问的不是理性,而是在这里使用逆推法是不是理性?这例子只是蜈蚣博弈推理中简单的一幕,其结果也远不如它深刻。所以他们只谈典型案例。 Binmore 和 Aumann 的争论都不是质疑理性人的假设,而是在争论逆推法能不能用在蜈蚣博弈里。博弈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数学的本质是理性的,考虑的是合乎逻辑的结论。生活中的人可能不理性,但应用逻辑,怎么应用理性逻辑得出的定理在具体的实践中,是理性应用的事。 Binmore 和 Aumann 在这长达十几年的争论中有许多精彩的攻防【 7 】【 8 】【 9 】【10】。很多博弈学者也参与,后期主要的观点简述如下: Binmore 认为:理性人假设并不意味着能使用逆推法。在这个例子中,不恰当地运用逆推法得出不合乎理性的结果。博弈双方事实上的理性人,并不意味着知道对方是理性人。这是公共知识理论的基本认知了,我的博客里有几篇文章普及这个公共知识理论和推理的关系。 Aumann 认为:博弈中可以假定理性人是公共知识,也就是说,知道对方是理性人,所以可以应用逆推法。至于推理的结论与直觉相违,人们感到不舒服是因为难以接受这强大假定的理性结论。科学结论与常识矛盾并不罕见,要学会欣赏这严谨数学框架下丰富的成果。 Binmore 说,要是这形式主义风格的研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还有什么用?他转身埋头做实验,建立一套博弈理论非常符合实验的结果,包括人们的讨价还价行为,对政治学、道德哲学和社会冲突应用,做出很大贡献。但这又让他同那些声称痛击了传统博弈论,强调其他及社会偏好的行为经济学支持者冲突了起来。 Aumann 直接说了什么不清楚。很多做研究的人都明白,理论还不能够解释某些现象不奇怪,这需要时间研究,急功近利地放弃成熟的理论,去迎合经验不是个好主意。只听到他对 Binmore 说:如果你能将这矛盾规范地表达出来,我们还可以讨论。有人替他证明了蜈蚣博弈用逆推法说得通【 8 】。 Aumann 和其他人致力于将公共知识理论公理化严格化,近十年来,它已经成为认知科学严格的基础,进而成为许多学科,包括博弈论的公共基础。 从这两派的观点来看“最后通牒博弈”问题,那是小习题了。 Binmore 方就是一句话,不能从理性人假设,认定可以用逆推法。那该怎么用博弈分配这 100 块?纳什谈判呀!它在理性人假设得出来的解就是平分,不是很符合实验吗? Aumann 方的回答是另一种:这个推理有道理呀!你既然按排这甲提案,乙来决定的一锤子买卖,甲给什么,乙就只考虑自己有没有吃亏,这天上掉下来的钱,同意了也是白捡,有什么心理不平衡的?既然理性人是公共知识,甲知道乙肯定是这个表现,甲是发钱的,能少给的干嘛多给,你认为农奴主会和农奴平分干粮?这不是很符合现实情况嘛。至于古斯的实验的结果,那是不经心,当小白鼠的那些人心里想的是这白捡的钱该怎么分,误认为甲和乙是平等的,没有真正理解这局势的现实。殊不知,这个程序就把甲抬到比乙优势的位置。试想一下选票中,问大家是否同意降低交易税,不考虑对经济的影响,绝对多数人都会同意,其实提出这方案的财团得到的要比你大得多。 从蜈蚣博弈争论的辩驳和发展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首先,科学理论上争议,很正常,许多情况不是哪方错的问题,而是从中能不能发现有意义的思想和新方向。就像 Binmore 和 Aumann 都争得富有成果地,沿着各自的思想发展出一套的理论。其次,对于争论和批评,经过转述,尤其是外行或半外行刊物、百科转抄改写,都有很多错误和偏颇。尤其国内人云亦云的转述很多,想认真就要去读双方的论文,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各自的思想和逻辑,这才真正了解争论的本质,才能从中受益。第三,看待理论的局限,疵瑕和应用,聪明的人总是看到他人智慧成果的有价值之处,理性地躲开局限,修正疵瑕,正确地应用理论。 博弈的理论考虑的是均衡状态,应用到博弈时考虑的是模型、目标和策略,博弈者的眼光和格局决定了博弈的目标和模型。在 Binmore 和 Aumann 争论博弈问题的博弈中,他们都没有把自己的目标定为辩论的胜负,将模型局限于零和博弈,而是从争论中研究汲取对方的论点,来发展充实自己的思想。我们网上很多无谓的争论,没有任何营养成分,其目标也许只是获得一时的快感,双方都没有真正的收益。这是做研究的人所不取的。 经济学近三十年来已经大量地应用了博弈论,后者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在实践中,因为生理、心理和其他局限人未必完全理性,经济学家西蒙提出“有限理性”“社会人”模型将这些局限带来信息处理能力和成本列入考量,取得了很好的结果,他因此得了诺贝尔奖。有些博弈学者则认为,这是怎么应用博弈理论的问题,这些考量完全可以被理性模型所吸收。 在科研竞争、学习新思想、评价理论时,聪明是把对方也看着是聪明的,关心的是自己从中能得到什么收获,而不是对方怎么样了。这是做研究的博弈中理性人假设的含义。 【参考文献】 【1】 MBALib ,最后通牒博弈 http://wiki.mbalib.com/wiki/%E6%9C%80%E5%90%8E%E9%80%9A%E7%89%92%E5%8D%9A%E5%BC%88 【2】 张元鹏“最后通牒博弈实验及其对经济学理性假设的挑战” http://doc.mbalib.com/view/3dc88e9bd6b6c90af62df0aac66e6541.html 【3】 MBALib ,蜈蚣博弈 http://wiki.mbalib.com/wiki/%E8%9C%88%E8%9A%A3%E5%8D%9A%E5%BC%88 【4】 Wikipedia , Kenneth Binmore http://en.wikipedia.org/wiki/Kenneth_Binmore 【5】 Bobelprize.org , Robert Aumann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economics/laureates/2005/aumann-autobio.html 【6】 Ken Binmore , Backward Induction and Common Knowledge http://ideas.repec.org/p/els/esrcls/008.html 【7】 Robert J. Aumann , Backward Induction and Common Knowledge of Rationality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899825605800156 【8】 John Broome Wlodek Rabinowicz , Backwards induction in the centipede game http://users.ox.ac.uk/~sfop0060/pdf/backwards%20induction.pdf 【9】 Ken Binmore , Rationality and Backward Induction ftp://ftp.repec.org/RePEc/els/esrcls/ratio.pdf 【10】 Robert J. Aumann , Reply to Binmore , http://www.ma.huji.ac.il/raumann/pdf/Reply%20to%20Binmore.pdf
个人分类: 科普|7854 次阅读|5 个评论
博弈10——人性的空间
热度 6 xying 2013-1-18 08:40
1950 年揭示的“囚徒困境( Prisoner's dilemma )”【 1 】给人们的思想带来极大的冲击。这个例子写起来不到一页纸,却成为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在社会科学中影响最大的一页,在哲学,伦理学,生物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特别是博弈论各种课题文献中反复提起津津乐道。 上篇提到囚徒困境对“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和基于“性善”的自由主义原则产生了疑问。 1976 年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 2 】给性善的假设更沉重的打击。理查德·道金斯是英国进化生物学家。这本自达尔文后对人类思想影响最大的科普读物,从进化的观点阐明,在生存竞争中没有灭绝的基因,都有最大程度保存自己、复制后代的自私本能。如同生物的基因一样,用来传递人类社会经验,最基本的单元 meme 也是如此,这揭露出了最令人鄙夷、寒心、战栗、沮丧的老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如果生物和人类思想的基因都是如此的龌龊自私,那么因合作而组成的社会和生物种群怎么能在进化中形成?生物体即使是很简单的,也是由许多细胞合作组成,它们怎么渡过囚徒困境,没有因为自私的本能分崩离析?在没有上帝和君王的强制下,生物的内部单元和人类的社会怎么聚合起来?这些问题困扰着认真探索的科学家。 道金斯的科普让他蒙受上“自私自利布道者”的恶名,令他不得不花费时间作些“好人先成功”之类公益宣传节目。人们对美好向善之心是如此的强烈,本能地反感丑恶,以致成了思想的忌禁,科学研究都得避免刺激稚嫩的人心,要在真相上小心翼翼地敷上一层糖衣。 道金斯解释,个体的自我牺牲,有时能让具有相同的基因的亲族和种群,获得更多的保存和发展,这恰是出自基因自私本能的合理结果。这解释了诸如母爱、护家、帮亲不帮理等等利他行为的机制,但还不能解释自然和社会上,那种广泛的合作和善意的来源。 人们很快就想到这个囚徒困境是仅有一次的博弈处境,如果进行多次,考虑到背叛之后还会见面,为恶时就有所顾忌。人们的交往终归不是无限的。考察有限次重复博弈,逻辑上,可以从最后那一次回溯其最优的策略,研究发现这个基于逆推归纳后的全部选择,依然都是背叛。定理证明,如果单次博弈有唯一的纳什均衡,那么重复有限次的博弈,有唯一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其每个阶段的均衡都是与单次博弈相同的结果。此路不通! “无名氏定理( the Folk Theorem )”首先给人们一点希望。这是一组在重复博弈中寻求可行解决方案( Solution Concept )的定理。它的基本思想早在 50 年代末,便不加证明地散见在一些论文中,后来大家发现这个思想对重复博弈非常重要。“无名氏定理”其中一个比较含糊通俗的表述是: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如果局中人对未来足够重视,那么,任何程度的合作都可能通过一个特定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得到。这里“合作程度“定义为整个博弈中合作出现的频率。 这个定理证明中【 3 】,导致合作的关键,是在重覆博弈中具有一个“触发策略 (Trigger Strategy) ”。它的原理是报复。在这威胁下,对方不愿意破坏互利合作的局面,以免导致将来更大的损失。因此重复囚徒困境博弈可以在冷酷策略威慑下保持合作。这暗示着“善”要用“恶”来维护。没有金刚怒目,哪能菩萨低眉! 无名氏定理表明,无穷多种合作的均衡,可以存在重复囚徒困境博弈中。这并不保证合作会出现,只是提供了可能性。很明显,进入这个合作均衡的第一步,必须是至少有一方能够忍让牺牲,才有可能开始。这对于没有充分理智自私的玩家做不到。那么在现实中这合作真的能够做到吗?由自私基因操纵的低等的生物,和分子水平的个体并没有多少智力,它们能出现合作吗? 70 年代密知根大学教授 Robert Axelrod 【 4 】【 5 】做一个实验,他邀请各个大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数学和社会学专家,在囚徒困境的游戏规则下进行电脑程序锦标赛。两两程序捉对进行 150 次重复博弈。冠军为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 Anatol Rapoport 所得。他的程序十分简单,第一次合作,以后就照抄上一回合对手的策略。这就是“以牙还牙( Tit For Tat )”了。很直接,善意开始,报复对我坏的,友善对我好的! 这个电脑仿真实验给人们很多启示。 TFT 与每个对手对阵,都没胜过对方,最好的也不过是平局,这是不妒忌的理性态度,但它所有对阵的收益加起来总分最高。 TFT 的策略以合作开始,是善意的,受侵犯会报复是尊严的,对方悔改就原谅是宽容的,程序简单是明朗的。这善意、尊严、宽容、明朗和不妒忌的特点是公认的善良美德,也是人们熟知的处世之道。 Axelrod 的电脑仿真实验解释了, TFT 比其他策略在生存上更有优势。说明了,这些善良美德可以得到更好的回报。这个比赛没有解释,这个策略是否可能在进化中产生。没解释如果你身处一个全是只顾眼前不愿合作的群体,有没有可能用 TFT 的思想,来影响转变他们,还是被同化了。 这需要证明它是“演化稳定的策略( 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 ”。 ESS 概念是 John Maynard Smith 【 6 】在 1972 年首先引入的。一个群体如果都采用某一 ESS 策略,那么采用任何一个其他策略少量的个体,都不能入侵它。也就是说,自然选择的力量会消灭群体中 ESS 的变种和异类。 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开始了很多这个自然界合作之谜的研究。很快发现在囚徒困境的环境下,对于持一贯背叛策略的 AllD 和 TFT 策略的物种都是 ESS 的。当着两种物种混在一起时,只有在 TFT 占有足够多的数量时,自然选择的压力才会让 TFT 占据优势。否则, AllD 将消灭 TFT 。 这个结果其实十分悲观。须知进化都是从简单开始的,最简单是单一策略的恶人 AllD 和善人 AllC 。在全是 AllC 的群体,它们非常善良总是合作,个个都有很好的收益,就像在伊甸园里。但是如果外来入侵或者变异产生了一个 AllD 的恶魔,这个无耻的 AllD ,在遇见 AllC 时占尽便宜得到更多的收益,所以在进化中具有竞争优势,产生出更多的后代,很快侵吞了整个 AllC 的世界。需要拥有记忆,比较复杂一点的 TFT 在变异中产生时,必须面对着全是恶魔的 AllD 地狱世界,按照上面 ESS 的结果,它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Nowak , Sasaki , Taylor , Fudenberg 等人在 2004 年《自然》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 Emergence of cooperation and evolutionary stability in finite populations" 【 7 】带来了新的希望。他们认为进化中的个体不需要面对整个无穷的世界,而仅仅是有限的群体,所以 ESS 的结果并不是 TFT 不可逾越之壁。《自然》里的论文有许多针对不同的环境, TFT 的变种, AllC 搭 TFT 便车等等的研究。 这些结果十分有意思。它告诉我们:善良又会报复的 TFT 与只想占便宜的 AllD 两个相处时,不占上风。随着群体中个数增加到不太大时,即使原来冷漠互斗之处,礼尚往来之风终将盛行,恶人日益败落。在竞争压力不是很大的小镇乡村,合作容易产生。在竞争压力大的大城市里,人际关系趋向冷漠不大合作。对于千人的大公司,如果将业绩作为升职去留唯一考量,人际关系会空前紧张,友善将输于冷漠。在社会环境急剧变化的转型期,远期的利益折现较小,人们趋向于急功近利,社会矛盾就会加剧,道德规范多被践踏 …… 总结一下,自然竞争,适者生存选择决定了不同策略个体的消长。完全善良的 AllC 群体会被无情的恶魔 AllD 入侵所吞没。只要环境不是特别恶劣,友好又具有报复能力的个体如 TFT ,在竞争中因为相互合作获益,又能对抗 AllD 而赢出。它能入侵 AllD 的群体,让合作的现象涌现。 AllC 能够与 TFT 共荣,依靠它压制 AllD ,正像善良的公主需要白衣骑士,从而使得单纯的善良也有了生存的空间。 朋友说:“这纯粹是从利益考虑,所说不外乎威胁利诱,那是小人之道。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不肖为之!”大家都喜欢不言利又毫无心机的善良君子! 的确。自然界生物进化,但凡有一点智力都首先用于识别敌我。对于人,行为难测,契约不足为持时,唯有品性比较稳定。这道德君子不怕吃亏,经得住考验,追求的不是利益而是怎么做人。这就成为最可信赖的合作伙伴,或者可以欺之以方的憨头。无论遇上好人坏人,确实是人见人爱。在文明的社会,好人居多,出事有地方哭诉,被欺负了有人抱不平,这个君子得到的合作机会大,受到损失小,远比精于算计的小人受人欢迎,成功获益机会就大多了。所以要做事,先学做人,好人多得好报,这确是处世的上佳策略。 既然当君子有这么大的好处,那模仿君子的特征,宣称标榜自己也是个君子,就是一个低成本的策略了。犹如生物界中比比皆是的模仿和欺骗,满世界人无不表示自己道德高尚,嫉恶如仇,轻淡名利,善良美好。尤其是在需要选票,往你口袋掏钱,有人围观,便宜表白,美人在侧,急于上床的时候。 这时防范欺骗便为必要的策略考量,用理性来克服感性。在职场关系、政治斗争、商业竞争、国际冲突中,心智成熟的博弈者,决不轻信廉价装扮和易于反悔的宣言,他们宁愿相信对方实在的利益得失作为自己策略风险的抵押。这时,真小人要比伪君子更被人信任。 人品的追求和社会的道义是不是可以代替博弈的思考,成为促进合作,有益于集体和个人行动的依据? 在良性环境对大部分情况,是。毕竟这个模拟良性社会的价值体系,在进化中赢出。对另一些情况,则不是。毕竟它不同于现实。生物在自然界和人在社会中,生存竞争的自然法则是无情地汰弱留强。 自然选择淘汰留存下来的各种策略,经过世代流传都铸入了本能,构造成人性。有的高尚,有的丑恶,有的淳朴,有的机巧,善与恶同在,自私与无私并存。人们从心底都渴望合作,期望善意,鄙视邪恶,却往往因为利益和生存驱使走向反面。让不公和丑陋在世上一直存在。 恶人欺负好人,报复制止恶行,宽容胜过严苛,安定祝福善良,善良姑息养奸。在竞争的世界里,没有一个无敌的策略。对于变化的群体,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策略。这是一个无休无止进化变动的世界。博弈理论不能告诉你:出自本能、情感、习惯、经验、理智、道义哪一种的决策是更好的,但可以让你成为局中的一个明白人。 【后记】 这个系列原是海外网上,我用博弈知识,对婚恋中传统道德和爱情至上争论的评论,在网友互动中,逐步扩展到分配、公平、理想、选举、政治理论等话题,我借机介绍了这几十年来,西方在社会科学中的博弈研究,和几位诺贝尔奖博弈大师的思想。整理后的这个科普系列,刚好又回到传统道德的人性上。这系列里,我想对这些大家熟知的话题,给一个新的思路,用逻辑引导揭示出西方科学研究者的困惑,和他们的思考,我无意宣传他们的结论,希望读者用头脑,而不是用鼻子来读这些智慧的成果。作为科普,为了开胃可口,我加些花椒糖醋调味,希望大家吸收的是其中的营养成分,这系列带来的不是答案,而是一些新概念,新工具,让大家用自己头脑来逻辑地思考。 这最后一篇是我过去的一个科普系列缩写,谈生物和人的思想从自私走向合作的博弈研究,这里略去了许多研究细节和逻辑分析。谢谢大家的阅读和评论! 【参考文献】 【1】 维基百科,囚徒困境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B%9A%E5%BE%92%E5%9B%B0%E5%A2%83 【2】 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 http://read.360buy.com/14443/ 【3】 Shoham 根据 Osborne 和 Rubinstein 对无名氏定理的数学证明的框架 http://www.cs.ubc.ca/~kevinlb/teaching/cs532a%20-%202003-4/folk.pdf 【4】 Robert Axelrod 《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 1984 【5】 Robert Axelrod 《 The Complexity of Cooperation: Agent-Based Models of Competition and Collaboration 》 1997 【6】 John Maynard Smith 《 Evolution and the Theory of Games 》 1982 【7】 Nowak , Sasaki , Taylor , Fudenberg “ Emergence of cooperation and evolutionary stability in finite populations ” http://www.fas.harvard.edu/~ped/people/faculty/publications_nowak/Nature04a.pdf
个人分类: 科普|6759 次阅读|13 个评论
博弈9——走出困境的艺术
热度 12 xying 2013-1-15 08:41
从人际关系到国际关系经常会遇到一种利益冲突,合可双赢,争则两败,背叛者占尽寻求合作便宜的局面。这个局面在博弈中叫做“囚徒困境( Prisoner ’ s dilemma )”【 1 】。那是 Merrill Flood 和 Melvin Dresher 在兰德研究合作与冲突时构造的一个模型,普林斯顿数学家 Albert W. Tucker1950 年,在斯坦福大学给一群心理学家说明选择的难题时,举它作为例子,从此成为了二十世纪下半叶在社会科学中影响最大的案例。在“囚徒困境”中,背叛者获益要比合作时大,单方面寻求合作的人受伤害要比相争时深。这诱使局中人在合作与背叛之间往往选择背叛,因为无论对方选择什么,采用“背叛”总比“合作”对自己更有利,这在博弈中叫做“严格优势策略”。双方各自明智的选择,排斥了本来可以合作双赢的前景,结果走到了两败俱伤的境地。这是自私人性悲哀的困境。 现代的教育总是让人相信理性的力量和善意的威力。人们不禁想象:在各自决策之前,如果给局中人一个充分交流沟通的机会,是不是有可能让他们携手合作走向双赢?金球赛的最后阶段的游戏( Golden Balls : Split or Steal )提供了许多非常精彩的实例。 2007 到 2009 年风靡英国金球赛( Golden Balls )以参与者们根据各人诚实或者虚假的得球声明,通过公开讨论方式,投票淘汰可能得到差球的队员。到了最后阶段剩下两个人,两人前面各有两个金色的球,其中一个是“平分”,另一个是“骗取”。两人私下中各选一个,如果两个人都选了“平分”,将平分高额的奖金。如果其中一个选择“骗取”,另外一个选择“平分”,前者将获取所有的奖金,后者则空手离开。如果两个人都选择“骗取”,则两人都一无所得。 这最后阶段的游戏是弱化的“囚徒困境”博弈。被背叛的一方受到伤害与相争时一样,这略为减少一点选“平分”者的损失,让合作更容易一些。但这并不改变“骗取”是一个优势策略。因为无论对方选择什么,自己选择“骗取”都比选“平分”不吃亏。如果没有协商,双方不大可能走向合作。但在这最后阶段的游戏中,允许他们在选择前协商沟通。 下面的一个视频显示单纯善意的沟通,可能获得的一种结果。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3Uos2fzIJ0feature=related 这个视频,一男一女双方都信誓旦旦地承诺选择“平分”这个奖金,女人首先承诺自己会守信,哀婉地祈求对方要平分,两人相握对视眼睛直达心底,那男方诚挚的态度令人动容。但是这个承诺在博弈中只有精神作用,并没有实质的约束,实际上这个沟通并没有改变未沟通前的状态,寻求合作者浪费了这个机会,单纯的信任往往是受伤害的一方。比赛的现实证明,在几十万英镑的利诱面前,没有约束力的承诺,并不能导致合作。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人们往往在道德上谴责背信一方的卑劣,但这并不改变竞争的结果,也不影响将来世界的面貌。道德的谴责和标榜的作用,只不过向人们推介自己是个良好合作的对象,这一点诚实的君子和伪善的骗子在表现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就像在这比赛中无法相信,谁的承诺是可信的一样。 人们深入思考囚徒困境后,首先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疑问。这位经济学大佬在《国富论》中说:“通过追求个人的自身利益,他常常会比其实际上想做的那样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 而在囚徒困境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大家都从利己出发的决定,结果是损人不利己。在这种局势下每个人的自利行为,无疑损害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这就动摇了西方自由经济的基石。 其次,这困境对自由的原则感到困惑。自由主义的奠基人卢梭认为人是理性善良的,自由的人们以平等的资格签订社会契约,从自然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组成国家。可是当战争血火相临,当社会道德崩溃,当经济危机到来,当恐惧、不甘、绝望逼迫着人们求生自保的本能,落在囚徒困境时,各人还能按自由的意愿,牺牲小我,都做出有益于集体的理性决定? 近代政治理论的奠基者霍布斯认为人是自私的,在自然状态下的人生是“孤独、贫困、污秽、野蛮又短暂的”,人们只有在“利维坦”这个国家机器强力约束下才能合作。难道我们只能靠“利维坦”走出霍布斯丛林? 卢梭认为只要屏除社会对人恶劣的影响,进行善良的教育就能把人的美好天性激发出来,马克思的理论也是认为,只要消除剥削和不平等,人们就能合作起来共同致富。事实的历史,以及这个金球赛的现实告诉我们,在巨大利益面前,仅仅道义上的约束是多么的无力。自由人们在囚徒困境中,合乎逻辑明智的选择都是背叛。实际上,卢梭在诗意般的介绍之后,就要求按照商业的规则,让你自愿地或被大多数人代表地签订契约,出让自由,赋予利维坦代表“社会公意”的强制权力。马列则在美好愿景之后,以革命的名义用无产阶级专政来实现利维坦的管理。 这说明了无论哪一种形式国家的强制力,都是社会合作需要的外力。但这仍然不能解释,除了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法理和令人恐惧的暴力之外,为什么大多数民众,还是愿意听从政治家强势领导的现实。自愿往往要来自自身的利益。 另一个视频显示包含着善意和威慑的政治手腕, Nick 强迫 Ibrahim 合作。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kxMDYzMDcy.html 视频中的 Nick 表现出掌控局面的能力,他首先强硬地宣布自己要选择“骗取”这个优势策略,附加上盘后平分交易的许诺。即使对方公平地建议双方都选择“平分”,他仍然强势地坚持,他不会改变。并警告说如果对方也选择“骗取”,两人将一无所得。这就把一次博弈分成两个阶段:威胁和利诱。利诱的部分并没有确实的保障,这和另一个视频的承诺一样,只是给人一种希望。但是威胁的部分,实实在在地粉碎了也许能占便宜的幻想,让对方只能在事后可能平分,和两败俱伤中做选择,把球踢到对方。这是序贯博弈中常见的威胁策略。强势者常常坚持自己掌控命运,而不是寄希望于对方的诚信。国际关系中,例如美国“透明”的国际政策,“清晰”的战略,中国关于在台独时使用武力的立法等等,都是使用这个策略。明白地宣示自己的底线,打消对手侥幸冒险的幻想,把合作和两败俱伤选择的球踢给对方。在社会上则是掌控局面的政治手腕。这当然要求要有实力,或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做到。 这个视频更精彩的是:在揭晓时, Nick 并没有坚持他强硬声明中的那个“骗取”策略,而是选了“平分”。这是因为在威胁和利诱面前,理性的对方应该选择“平分”,但不排除对方意气用事。 Nick 自己选择了“平分”,在对方理性时,只不过将许诺的部分当场对现,在对方不理性时虽然让对方得到好处但并不增加自己的损失,还因为双方前面的许诺,存在事后平分的可能。这时“平分”成了他实施的优势策略。这是一种宽容的表现。 Nick 的策略包含了善意、威胁、宽容和明朗的特点。这也是博弈中“理性经济人”的表现,理性要求不感情用事,经济人追求的是自身的利益,而不是考虑是否会便宜了对方。 熟悉博弈的读者可能注意到, Nick 在威胁阶段的序贯博弈与“最后通牒博弈”【 4 】一样。这两者共同逻辑是:如果对方是理性人,他必定接受指定的方案。在这个实例,推理和实验的结果是一致。这是不是破解了囚徒困境,说明这时纳什均衡不适用了?不是。博弈理论研究的,是在理性人假设下均衡的状态。 Nick 不是研究者,是应用者,关心的是用什么策略,能够得到最好的结果。对这个实际问题,他避开导致双输的囚徒困境模型,利用可以沟通的规则,应用序贯博弈模型来指导实践。 Nick 依博弈的思想,假定对方是理性人,采用了他认为是理性的策略,取得了合作,达到双赢。关于理性假设和“最后通牒博弈”,在这个科普系列外,我再专文讨论。 金球赛引起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兴趣,有一群经济学者对这些比赛进行分析,发现即使在众目睽睽下的公开比赛,有着社会道德的压力,选择“平分”的人也只有 53% ,这只导致略高于四分之一的合作结果,其他的,不是互相背叛就是善意被欺凌,这还是因为它的竞争环境不如真正囚徒困境那么恶劣,但这已经很靠近囚徒困境的悲剧。 这两个视频说明了,缺乏权威各自为政的群众无论多么理智,如何心怀善念地良好沟通,尽管大家都明白合作是唯一公平取胜的出路,在严酷的环境中还是难以走出困境。在巨大利诱面前威胁比承诺更有效。有政治手腕能掌控局面的人,可以利用沟通来传递信息,将原来两难的选择,转化成两个诱导的选择,来走出困境,这是政治和商业竞争中已被人使用的技巧。强者利用这些政治艺术领导群众,凝聚力量促进合作。驱使这凝聚起来的巨大合作力量,可以为恶也能为善。这解释了为什么在危机和严酷环境中,在革命和战乱时,社会总是期盼英雄,崇拜权威,趋向独裁。 那么善良、宽容、正直、坦率所有美好的人性,在这残酷的弱肉强食生存竞争中何以生存?面对着这寒冰般的逻辑和无可回避的理性,难道我们只能在梦中向往美好,躲在宗教里祈求安慰?下一篇告诉你答案。 【参考文献】 【1】 维基百科,囚徒困境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B%9A%E5%BE%92%E5%9B%B0%E5%A2%83 【2】 Wikipedia , Golden Balls http://en.wikipedia.org/wiki/Golden_Balls 【3】 MBALib ,最后通牒博弈 http://wiki.mbalib.com/wiki/%E6%9C%80%E5%90%8E%E9%80%9A%E7%89%92%E5%8D%9A%E5%BC%88
个人分类: 科普|9995 次阅读|26 个评论
博弈8——Knowledge is Power
热度 10 xying 2013-1-11 08:31
上篇说到选举的结果,可能出现孔多塞的投票悖论,即优先顺序出现循环的现象。这给政治家一个操纵欺骗的空间。人们企图修正选举制度来消除它,后来发现即使没有循环的优先顺序,也可以操纵结果。这意味着,政治家即使不需要低级地利用悖论,来操纵程序达到目的,也可以通过更高明地利用或营造出某种局势,来为所欲为。下面继续用投票午餐的故事,来看是怎么回事。 上次说到胡哥当议长,面对竞选顺序‘牛排,寿司,饺子’三票,‘寿司,饺子,牛排’三票,‘饺子,牛排,寿司’一票,因为‘饺子先于牛排’,四比三;‘牛排先于寿司’也是四比三;确定公众优先顺序:饺子,牛排,寿司。菅桑和小奥虽然不服气却说不出理由来。这时只见喜卿咬着小奥耳朵说了几句,小奥点点头说:“虽然饺子先于牛排,牛排先于寿司都是多数,但是我们发现赞成‘寿司先于饺子’的也是多数。投票结论是矛盾的。所以你裁定的顺序不能成立。我们要求重新投票。” 胡哥说:“这样吧,你们都十票,小奥那边把票变变,要老这么矛盾着,我们就没法吃午饭了。这回让菅桑当议长来裁决总可以吧。” 这当然可以。都这么谦让了,老叨人家独裁也不好意思。小奥那边,牛排首选当然不能变,将寿司与饺子掉个顺序。 菅桑唱票:“‘牛排,饺子,寿司’十票,‘寿司,饺子,牛排’十票,‘饺子,牛排,寿司’一票。没有主导,比较细节。饺子先于牛排,十一比十。牛排先于寿司,十一比十。饺子先于寿司,呃,也是十一比十。这回循环赛没矛盾了,怎么小奥那边改了票,我们又多了许多票,结果顺序还是‘饺子,牛排,寿司’!” 胡哥说:“这就不好意思了。这时候无论我在这三者排列的六种选票中选任何一种,最后的结果都是会和我的选票一致。不信你们自个儿算算看。这是按照你们的民主规则,由你们当议长,投票的结论也通过检验没有矛盾,公开、透明、独立仍然选出了你们叫做独裁者的结果!” 这个故事中,胡哥应用了阿罗的不可能定理证明中的枢纽选票的思想。 有人问,这选举的结果也太出乎意料,令人难堪了。能不能改善一下规则,不要出现这样的局面? 1972 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 J •阿罗( Kenneth J . Arrow) ,曾经想设计出完美的投票规则,来消除可能的漏洞。在费尽心机之后,他终于发现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自由,民意,理性和非独裁与选举的多数原则是不相容的。这就是他 1951 年发表的阿罗不可能定理( 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 )【 1 】。 用科学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叫“社会选择理论”,属于福利经济学。选举就是从全体个人的偏好顺序中,比如说自己所喜欢的总统候选人顺序,总结出一个社会的偏好。这个“总结”的规则叫做选择函数。多数规则是一个选择函数。 阿罗认为一个完美的选举必须是:自由的,民意的,理性的。并且不能有独裁者。 自由的指:个人可以不受限制地选择自己的偏好顺序;个人是自由的。 民意的指:如果所有选民都认为‘甲优于乙’,结果也必须是‘甲优于乙’;结果要反映民意。 理性的指:结果中甲与乙的优先关系,只取决于选民中甲与乙的优先关系,与其他的关系无关。也称为独立的。 独裁者指:选举结果的任何一对优先顺序都是由某位选民决定的。 阿罗的不可能定理说:当至少有三名候选人和两位选民时,无论用什么选举规则(选择函数),都不可能既是完美的,也不会有独裁者的。 这些在 1951 年阿罗( K. Arrow )的经典著作《社会选择和个人价值》中证明和陈述的。认为随着候选人和选民的增加,“程序民主”必将越来越远离“实质民主”。阿罗由于对福利经济学的贡献,在 1972 年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 “阿罗的结果是令人震动的:一个社会不可能有完全的每个个人的自由—— 否则将导致独裁;一个社会也不可能实现完全的自由经济—— 否则将导致垄断。 ... 阿罗的不可能定理一经问世便对当时的政治哲学和福利经济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甚至招来了上百篇文章对他的定理的驳斥和论战。事实上,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经受住了所有技术上的批评,其基本理论从来没有受到重大挑战。 ... 一个更完整、更简单也更具一般意义的不可能性定理,由艾利亚斯在 2004 年发表。艾利亚斯的不可能性定理有怎样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结论是人们正在研究的问题。”( MBA 智库百科)【 1 】 我们通常认为采用多数表决是实现民主的原则,阿罗发现这个规则不能避免独裁的现象。阿罗还认为多数原则,还会产生循环优先的孔多塞投票悖论现象,虽然不总是如此,但并非罕见。 坎普布尔( C. Campbell )和塔洛克( G. Tullock )等人【4】运用蒙特卡尔法来计算投票悖论产生的概率,并且指出,投票者数量或选择值增加越多,产生悖论的可能性就越大。“譬如,在投票者为 3 人,选择值为 3 点的情况下,产生悖论效应的概率约为 5.7 %;当投票者增加至 15 人,选择值增加至 11 点时,产生悖论效应的概率提高到 50 %。也就是说,两次投票中就有一次悖论现象出现。”【 2 】 在选民众多时,可能的偏好选项或者候选人也多。将众多的选项减少成少数几个,可以减少选举时出现悖论的概率。这选举之前的操作,便是政治家们施展艺术的空间。这里的剪裁不通过民意,却决定了民意要关注的内容,以便民众兴高采烈地投上自己神圣一票时,不会出了政治家们画的圈子。 关于投票之前的选择,大多数民主国家采用按比例代表制的探索结果,也是令人沮丧的,尽管一些修正方法被提出,应用了似乎能避免出现阿拉巴马悖论。但是 1982 年巴林斯基和扬提出了数学的证明:既能反映出合理的公平原则,并且不产生悖论的代表制不存在【 3 】。也就是说完美的选举制度在逻辑上是矛盾的。 在这些悖论面前,是没有办法通过选举反映出社会的公意。这时政治家可以将自己意志以公意的名义得以施行。政治的博弈从赤裸裸地使用武力,运用手里的权力,进步到采用智力,利用规则营造局势,来代表群众达到目的。 Knowledge is Power ! 民主社会公民的权力实际不在手里一票上,而是在头脑里。 没有足够的知识和信息,你甚至不知道该选择哪一个才能代表你的愿望。 一盘散沙的群众往往不能走出困境,在政治家博弈技巧的驱动下,群众可以做出对未来错误或者正确的选择,这对个人和集体可能是坏的,也可能是好的。政治博弈手段可以为恶,也可以为善。下一篇举例说明政治手段是如何能让人在困境中合作的。 【参考文献】 【1】 阿罗的不可能定理 http://wiki.mbalib.com/wiki/%E9%98%BF%E7%BD%97%E7%9A%84%E4%B8%8D%E5%8F%AF%E8%83%BD%E5%AE%9A%E7%90%86 【2】 苏振华“公共选择的政治观:作为交易过程的政治”学术月刊 2007.8 http://file.lw23.com/e/e2/e26/e267be67-73eb-4ca1-b828-668973a3c986.pdf 【3】 Apportionment: Balinski and Young's Contribution ,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Feature Column , 2012 http://www.ams.org/samplings/feature-column/fcarc-apportionii3 【4】 公共选择学派 http://wiki.mbalib.com/wiki/%E5%85%AC%E5%85%B1%E9%80%89%E6%8B%A9%E5%AD%A6%E6%B4%BE
个人分类: 科普|8884 次阅读|33 个评论
博弈7——选举公平吗
热度 6 xying 2013-1-9 08:26
这个博弈科普系列已经贴过六篇,将博弈的思想应用到人文和政治上,引起了一些人质疑。有些朋友认为被数学武装起来的博弈理论用在经济领域,可以理解。但怎么能用到社会科学?这感情、爱好、权力、决议怎么量化?博弈是个工具,需要一个哲学公义的前提,还是人文归人文,数学归数学吧!有的充满义愤,不屑看就能下结论说是滥用。浑然不知近几十年来博弈理论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的公共基础,成了如同物理学中微积分那样的分析工具。 当国人探讨政治架构和体制改革,人文社科时,即使理性讨论,也基本是按 18 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以个人主义作为普世价值,接受的是发自心灵,不加究竟的理想建立起来的政治信念。根据的是从洛克、卢梭到马克思那些不容置疑的“天赋”、“真理”、“人性”、“剥削”等等假想前提下的激情理论。而美国和西方从上世纪 50 年代开始,就已经用博弈研究重新审视这些政治经济的基础,用生死存亡的选择代替那些想当然的假设,用数学逻辑来代替不加批判的理性,悄悄地理清思想,广泛地应用博弈理论在政治和国家战略中。 感情和偏好不能精确量化,但是可以比较,在数学上这叫“偏序关系”。博弈很多研究是基于偏序关系,例如第一篇的婚姻匹配和这篇及以后的选举偏好等议题。两百多年过后,社会科学也已经用数学武装起来了,我们需要打开眼界,不要再停留在感性诉说的阶段。 我想通过夸张的故事,将一些教科书不常见的博弈研究,串起来介绍给大家。这些研究侵入到了传统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的领域,散见在多学科论文和书籍里。我的目的不是推介什么结论,而是展示其中的逻辑让读者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这不像其他的科普读物可以在篇末找到答案。我是用故事和辩驳的逻辑来普及博弈概念和思想,读者若有收获不在于记忆结论,而是在于阅读思考的过程。还想深入了解的朋友可以通过篇后的参考文献进一步追踪这方面的研究,我尽可能给出网上可能方便看到的资料。 文章中许多例子并不代表我的个人倾向,只是让大家了解,通常津津乐道不容置疑的理念并不是那么完美,顺便也给不满足精英们那种引经据典论证方式的朋友,一种新的讨论问题思路。 重要的事情决策到现在不外乎两种制度:一是最后一个人拍板,叫专制;再就是大家投票,少数服从多数,叫民主。民主的核心是多数原则,也就是随大流的决策方法。 民主选举这个概念实在高明。它首先给人参与感,国家的命运由你手中一票来决定的;第二给你公平感,无论高低贵贱都是一票;第三给你合理感,结果由多数说了算。既然给你公平合理参与的机会,如果最后的结果与你的愿望相反,你也得认命。不然大家共讨之,与过去违背天意一样。这就能凝聚起大众的力量。所有这一切只是让大家相信这个决策机器,并心甘情愿地接受它的结果。就像我们的远祖相信占卜一样。 洛克认为“根据自然和理性的法则,大多数具有全体的权力,因而大多数的行为被认为是全体的行为,也当然有决定权了”。这是自然法学家那里想当然正确的东西,用科学的精神来探究就找出麻烦了。 这选举除了买票、抹黑、诱导种种合法、非法的作弊手段之外,其实在原理上还有很多弊病,并不像自然法学家想当然那样总能代表民意。它比占卜更容易被人合法地操纵。 说个故事做例子。 胡哥,小奥和菅桑开峰会。午餐一起出去吃饭,胡哥喜欢吃饺子,其次牛排,最后寿司。小奥是牛排,寿司,饺子。菅桑是寿司,饺子,牛排。 小奥说:“大家意见不同,还是投票决定吧。” 先对吃寿司还是饺子表决,小奥和菅桑都更喜欢寿司,二比一绝对多数,饺子出局。再对牛排与寿司间表决,牛排更受老奥和胡哥欢迎,牛排以压倒多数夺标。小奥总结说:“这是一个民主选举的范例,可见牛排是大多数人共同的选择,我们应该尊重它。” 菅桑嘟囔说:“这我也玩过。要是先对饺子与牛排表决,优胜者再与寿司表决,今天就吃寿司了。” 胡哥笑笑说:“这程序的玩法小意思了。我们基层的书记都会。不玩这个两次表决游戏了。现在我让你们每方加上两个人,让大家将喜好的顺序写在票上。我来当班长,呃,议长,主持这七个人的一次性表决。” 小奥将夫人和喜卿叫上,菅桑叫了保镖和司机,投了票,看胡哥买谁的账。 胡哥说:“现在三票是:牛排,寿司,饺子;还有三票:寿司,饺子,牛排。我一票是:饺子,牛排,寿司。没有一种占主导,只能比较细节了。大家都同意吗 ? 好的。饺子先于牛排的有四票,四比三,这个顺序确立。牛排先于寿司也是四比三。根据多数原则,大家对午餐喜欢的顺序是:饺子,牛排,寿司。我们中午吃饺子。” 菅桑叫起来了:“等等!这结果怎么和你的选票一样了?我们哪一种票都比你多呀?” 胡哥说:“我要是改选‘牛排,寿司,饺子’,或者‘寿司,饺子,牛排’,结果都是和我选票一致。你也在一起计票的呀。这是按照民主选举的结果,你有意见?” 小奥说:“无论你想要什么,选举的结果都和你要的一样。这不是独裁吗?” 胡哥说:“同样的原理,同样是领导艺术,只不过结果不同。怎么操纵程序就是民主典范。民主集中计票就是独裁者?” 早在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重要奠基人,吉伦特宪法起草人孔多塞( Condorcet )就发现了这个投票悖论【 1 】,说明民主选举的结果可能是互相矛盾的,能够被操纵的。在上面故事中小奥和胡哥应用了孔多塞悖论的技巧。美国众院对议案修正的程序是先对修正案表决。如果通过了则在修正案和否定案间进行二次表决,否则在原议案和否定案间进行二次表决。政治家想否定一个议案,当这否定案对原案难以取胜时,可以技巧性地提出个偏激的修正案,让原议案、修正案和否定案出现孔多塞悖论的情况,从而使得否定案赢得胜利。这在历史上也有过多次了。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教授威廉·赖克在《政治科学中的数学应用》书中指出“选择可能取决于表决顺序这种看法似乎还是不够的,这一事实可以用来扭曲立法程序的结果。它有可能会产生一种表决上的悖论,即使议案在悖论之前就已经获得通过,也会使立法机构无法采取行动。。。” 法国数学家波达( Jean-Charles de Borda )企图解决这个问题,提出用数值来表示选民的偏好顺序,然后统计这个波达数( Borda count )【 2 】。这可以算出孔多塞悖论时各种选项这个波达数是一样的,但很快人们又发现改变选项的数目,选举的结果就会改变,这个操纵的不合理性也就更大了。 在用投票决定命运的历史中,新的悖论不断地出现,即使在投票之前投票的代表席位也成了问题。美国宪法第一条第二款规定每个州的联邦众议员人数与人口成比例。但按比例算出来带小数时,怎么分配这剩下的名额?几经争执, 1852 年采用了哈密顿的方案, 1880 年发现总人口不变当席位增加时,按这方案阿拉巴马州人口不变席位数反而减少了。这被称为阿拉巴马悖论( Alabama Paradox )【 3 】,这样的问题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4 】。接下去人们发现如果人们投票选举,当选举席位增加时,尽管所有选民的偏好都没变,被选上的人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批人( Paradoxes of committee elections )。有人离任时依序侯补的人和再选当选的人可能也不一样(离任委员悖论)【 5 】。博弈学者史蒂文·布拉姆斯对民主表决的悖论进行研究,他在《政治学中的悖论》书(纽约, 1976 自由出版社)中总结:在选项和选民增加时悖论的情况都会增加,其中对选项的数目更敏感。选项为 3 时,选民数从 3 到无穷大,其发生概率由 5.6% 增加到 8.8% 。如果选民为 3 ,选项从 3 到无穷大,其发生概率从 5.6% 增加到 100% (想像一下三个评委从海选中评奖或选秀的情况)。这个悖论的情况给政治家大量的操作空间,让选举的结果大大地背离了听从民意的初衷,变成政治家们的智力游戏【 6 】。 对于这种与常识背离的扭曲结果,即使是公开透明的投票,国人都简单地认为是有黑手操纵的黑幕,而美国失败一方则指责博弈是一门诡诈的科学,为政治的掮客违背道德,只是在抗议过后也雇佣了这些狡诈的的科学家为正义服务。正直的人们都相信一定可以设计出完美的投票选举方案,让这人人一票反映出民主的精神。这个努力有了什么结果呢?请看下一篇。 【参考文献】 【1】 投票悖论( The voting paradox ) http://wiki.mbalib.com/wiki/%E6%8A%95%E7%A5%A8%E6%82%96%E8%AE%BA 【2】 波达计数法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3%A2%E9%81%94%E8%A8%88%E6%95%B8%E6%B3%95 【3】 阿拉巴马悖论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6%8B%89%E5%B7%B4%E9%A9%AC%E6%82%96%E8%AE%BA 【4】 Apportionment paradox http://en.wikipedia.org/wiki/Apportionment_paradox 【5】 选举悖论 http://hi.baidu.com/jilule/item/6182be776eb28743ee1e532d 【6】 Apportionment: References ,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Feature Column , 2012 http://www.ams.org/samplings/feature-column/fcarc-apportionii5
个人分类: 科普|8675 次阅读|12 个评论
博弈6——平均不是公平
热度 11 xying 2013-1-7 09:10
贴了上一篇后,有做博弈研究的看出我前几篇谈“公平”,讲的都是合作博弈的理论,他们用纳什的讨价还价模型来解决分配问题。这纳什谈判对于只有双方利益分配的争执时十分实用,其解也很简单。这启发我也要把这个简单实用的纳什谈判解法给大家普及一下。也再深谈一下,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时该怎么分。 人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被灌了一脑袋先验的概念,认定绝对平均才是公平。虽然现实世界有的确是这样的分配,但环境略一改变,差异又起。直让人嗟叹人心不古。这也让人疑惑,绝对平均是最公平吗? 谁都不否认公平最起码的要求是对称性,就是说这分配方案对相同条件的人,你把 X 和 Y 的名字对调,分配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什么是相同条件呢? 有人说:“人生而平等 …… ”,打住。这是美国 1776 年《独立宣言》中最让人激情澎湃的一句话,原文是“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根据是上帝这样造的人。这虽然很神圣,但科学家自从拉普拉斯很牛逼地对拿破仑说了“陛下,我不需要那个假设”后,大家都不好意思让上帝再掺乎科学的公理了。 其实关于这个不均和平均,中国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说过 :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后来的张角、李小波、李顺等人起义打出“等贵贱,均富贵”的口号,这些人都比现代人坦白,也不说平均是什么天理,只提醒大家,分得太少了的人熬不过去,心里一不平衡会出来造反。这平均主义是拿来当造反旗帜的。至于实际分配,造反时该怎么分还是怎么分,换了江山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所以这个平均不是个严格的标准,只是用来争分配的口号。 分配该是怎么样?除了让上帝当裁判外,比较简单实际的是双方谈判来瓜分这合作的好处,谈判的手段不外乎威胁利诱:我分得太少了,不合作了,大家一拍两散谁也得不到。前面说过大傻和二傻合作可以分吃蛋糕,不合作大家耗着谁也吃不到,就是这情况。当时说在这种谁也奈何不了谁时,只好是平分。这说法还是粗糙了点,那是假设双方实力相当的情况,其实很多情况还要细究。比如你对老板说,我有个发明生产出来就是世界 500 强,咱只要求平分利润,不然 …… 。你说这能行得通? 这细究相争两方合作中的分配叫“谈判博弈( Bargaining Games )”【 1 】,由非合作博弈的奠基人纳什在 1950 年提出,将非合作博弈的方法用在合作博弈上。他的结果叫纳什谈判解法【 2 】。 纳什说谈判的解必须满足四项基本原则。连“人生而平等”都不能作为公平的公理,还有什么更基本的?我们来看看这四项有没有破绽,能够找出毛病来,没准也能得个诺贝尔奖。 第一个是“对称性( symmetry )”,这要求解法与能用来谈判之外的其他因素无关。两个参与者谈崩了以后,如果他们的后果是一样的,那么他们的分配也必须是一样的。这是公平性。 这里的后果是威吓的支付,也就是谈崩了,不合作了,你最好替代方案( best alternatives to a negotiated agreement )的收益是多少。简单的情况是零,但也可能是把用于合作的资源做别的收益。这代表着你谈判的底气。比如说两人合作演戏挣大钱,如果不合作都只能给人跑龙套挣一样的辛苦钱,这叫威吓的支付相等,那分配就该是平均的。如果其中一人还能在别地方扮个角,这底气不一样了,谈出的结果也不一样了。道理很简单明白。这也给绝对平均的可行性一个注脚,对称性里的相同条件在博弈人的眼中是威吓的后果相同。“人生而平等”这理由在谈判中不给力。 第二个是“度量无关( scale invariance )”,收益的计量单位变了,谈判的结果不变。这个也叫做“线性变换无关( independence of linear transformation )”。好比在谈判瓜分合作利益时,是用美元还是用人民币结算,每人是不是先发一笔钱再说,这样谈出来不同的分配公式折算过去都是一回事。但凡学点算术的都明白,俗称懂得算数。 第三个是“独立于无关选择( independence of irrelevant alternatives , IIA )”,添上或删去纯粹凑数不会成为谈判结果的那些可行方案,谈判的结果不变。比如说谈判中有人建议:嗨,干脆咱哥们一起到夜总会把这钱花掉得了。有没有这不靠谱的提案,谈判的结果都不变。这是不受忽悠了。 第四个是“解的有效性( Pareto Efficiency )”,谈判的结果必须有帕累托效率性。也就是说谈完的分配结果,一方不变,另一方的收益没有增加的空间。如果这谈的是可转移的收益,比如说合作的利润,那么两者分配到收益的和要等于合作的总收益。这是有效率。 纳什证明了,谈判的双方如果遵守公平、懂算数、免忽悠、有效率的四项原则,那就一定有个符合这些原则的唯一结果。这结果是:最大化双方各自所得 u 与各自的威吓支付 v 差的乘积: Max 。各方的分配所得 u 与威吓支付 v 之差 u-v 是合作的好处( excess utilities ),这两者的乘积称为纳什积( Nash product ),纳什解是取得最大纳什积的那个分配(u1,u2)。 这四项原则除了有效率不吃亏,来谈判的人莫不认同外,其他三条都有些不同的提法,得出略有不同的解法【 1 】。我只在这儿略谈几句第一条“对称性”,这涉及到公平的看法。把这一条件稍微放宽一点,谈崩的后果不是威吓的支付,变成局中人的处境,这项改成:处境相同时分配平均。比如说一大公司和小公司谈合作,谈崩了双方威吓支付都为零,对大公司合作的好处也就是这项收益,对小公司处境有点困难了,合作好处对它而言可能是收益占资产比例中的某个函数。纳什解仍然是最大化这两方好处之积,具体的数值可以就此计算出来。定性地来看,有软肋的比较不利, common sense 。 去掉这一条对称性原则,不公平也能谈判出符合其他三项原则的唯一结果,就如与强劫犯的谈判,这解是 Max ,式中的指数 h 和 k 表示谈判力( bargaining power )。 有趣的是,虽然绝对平均不成为一条原则,但有人用纳什谈判来解释人性倾向于“分配公正( Distributive justice )”,这些作者们用演化博弈去解释人们是怎么倾向于认为绝对平均是纳什谈判博弈的公平解。这说明博弈方法是比相信什么不证自明的公理更符合理性。因为博弈不用任何说不出根据的“不言而喻”前提,只是用逻辑和无法免俗的利益来得出结论。 有人质疑这纳什的解。要是钉子户对建筑商说:我要是搬走,你就赚大发了,不搬大家都没得赚,而且你损失更大,咱们就平分这建楼的利润吧! 怎么说呢?不是纳什就是这应用的人脑袋被驴踢了。总是有人很奇葩地分不清状况地套用理论。我只能诚恳地说,博弈并不只局限在一个层次上来玩。 理论只关心聪明人在假定局势下的均衡状态。 现实中人们关心是博弈中的策略。现实中的人不一定都聪明,怎么应用博弈理论就看你聪明不聪明了。 下一篇是上一篇预告过的选举公平。 【参考文献】 【1】 Bargaining problem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rgaining_problem 【2】 MIT Asu Ozdaglar , Nash Bargaining Solution (含证明) http://ocw.mit.edu/courses/electrical-engineering-and-computer-science/6-254-game-theory-with-engineering-applications-spring-2010/lecture-notes/MIT6_254S10_lec14.pdf
个人分类: 科普|11579 次阅读|29 个评论
博弈5——公平是最少的不满
热度 7 xying 2013-1-4 08:02
人对分配的不满感到气顺了,大约出自两种理由。一是:像参加发财团,爱来不来,你要是本事不大还嫌七嫌八,就不带你玩了。你自个生会儿闷气,砸个杯子发泄一下,也就乖了。二是:这蛋糕该我的,不让我吃就跟你急,你兄弟二傻也是这话,两人大眼瞪小眼,谁也吃不了。愣了半晌,大家都叹一口气,平分了。 上一篇说到用沙普利值来分配合作产生的利益,以班扎夫权力指数来计算你在集体中的权力。这是基于各人对合作的贡献来分配的。它能被接受,并不是符合什么天赋权利或者颠簸不破的真理,也不是制定规则的机构有多牛逼,而是博弈的结果。它的道理是:自由参与,你分到你在这集体中贡献包括你在其中拉帮结派地折腾所能取得到最大的利益,你要是还不满意,可以滚蛋,吃亏的是你自己。没你大家不一定有损失,就是有损失也不比你大,所以不会再让利给你了。这个解法最适合于在事先商量让大家发挥出最大积极性的合作。 如果不是面对着这种升官发财露脸卖力挣钱,自愿参与的情况,而是在瓜分固定资源时各自坚持合法权益的争执,谁也不会滚蛋,博弈能得出什么结果呢?看案例。 张三、李四、王五分别借给老头 100 、 200 、 300 万办公司,老头中了马上风死了,公司拍卖留下 200 万,资不抵债,该怎么分? 告到现代法院,一般是按比例分。其实这法官没文化,不懂得博弈,只是按照自以为是的原则分,怪不得社会上心理不平衡的人这么多。 一千多年前,犹太人留下一个法典《塔木德》,里面“妇女部·婚书卷”,刚好有个相似的例子:一个富翁娶了三个老婆,大老婆进门时婚书上写着遗产分她 100 金币。后来生意越发大了,二老婆婚书是 200 ,小三是 300 金币。法典上说老头死后家产应该这样分:如果老头遗产有 100 金币,三人就平分;有 200 时,大老婆得 50 ,二和三老婆各得 75 ;如果是 300 ,则按比例分。这个判法让人一头雾水,这平分和按比例虽然都还说得过去,各都有些根据,但也应该只能用一种呀!这 200 的分法莫不是写错了?直到 1985 年,罗伯特·奥曼等发表了一篇题为“《塔木德》中一个破产问题的博弈论分析”,才知道原来古人的智慧并不比我们差【 1 】。现代人被灌了一大堆崇高原则,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书呆子了。这不讲虚伪实干的书,犹太人像圣经一样至今还天天读,所以犹太人的智慧起点高。奥曼因为这些“通过博弈论分析改进了我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 和谢林共同获得 2005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下面看用博弈怎么解决争执。首先,如果两人都对一件东西都有理由拥有,谁也说服不了谁,也奈何不了谁时,最明智的是平分,不然耗着谁也得不到,大家也都没好处。第二,对于没有争执的东西,当然谁有理由就该归谁。这两条在《塔木德·损害部中门卷》写成一个判例:两人抓住一件大衣,甲说这大衣是我的,乙说这有一半是我的,答案是判甲得 3/4 ,乙得 1/4 。因为那一半大衣对乙没有争议,甲说是他的,那就给他。剩下一半,各有各的理就只能平分了。这个判例称为“争大衣原则”。这个原则是双方博弈后能够达成的现实结果。 现在看三妾分产问题。三人对这遗产都有权益,但都按她们的要求是不够分的。如果只有 100 金币,那三人都有根据要求 100% ,争不清,只能是平分了。 200 金币,大老婆只有其中 100 的权益,老二和小三联合起来把大婆没争议的 100 归一边,就这大老婆宣称拥有的 100 谈判,要嘛平分,要嘛耗着。大婆接受现实拿 50 走了。二三婆就剩下的 150 谈判,大家都有全部拥有的权益,同样的道理只能平分了,各 75 ,这就是 200 时的分法。 300 的案情,小三是有婚书根据要求这 300 的,大婆二婆联合起来也有 300 的权益,争执不下时只好平分,小三拿了 150 颠了,大、二婆坐下来分这 150 ,老二先划走大婆没份的那 50 ,接下去平分 100 ,这结果刚好是按比例的数。 我们看到尽管这三种情况虽然分配的比例都不相同,它们却基于一个共同的原理,都是通过不同的联盟,根据婚书中的权益,来谈判争执的。各方能接受这样的谈判结果,是因为如果不接受,自己受损失,对方不比你更受伤,明智的人会知道这种情况不能期望对方还会退让了。 根据这个原理计算出的分配很有意思:当资源(在这里是遗产)不多于 100 时,是平均分配;在 100 到 300 之间,各人拉帮结派组成利益同盟争执,分配就像政治力量的平衡;在 300 到 600 之间,分配是按权益的比例;如果资源极大丰富,超出大家总需求 600 的部分又开始均分了。这和“什么是公平”那一篇谈到依博弈局势而定分配标准是一样的。 在一个大集体中,里面的人拉班结派甚至单干都看作一个联盟,联盟的价值是这个联盟之外对此没有争议的权利,比如说上例遗产 200 时,三个老婆联合起来的价值是 200 ;二婆和三婆联盟的价值是 100 ,因为大婆对婚书之外的财产没有发言权;其他联盟的价值都是 0 。对于大集体中的一个分配,联盟的价值与联盟中所有成员分配的总和之差称为这个联盟的盈余,它反映了成员拉帮结派组成这个小团体的好处,同时也是这小集团(或个人)对这个分配不满的程度。不同的小联盟利益可能是冲突的,把所有可能联盟的盈余列表来比较各种分配方案,可以找出不满程度最小的分配,在合作博弈研究中这叫“核仁( nucleolus )”【 2 】【 3 】。《塔木德》的分配方案恰好是核仁。 对于遗产 200 时 50 , 75 , 75 的分配。大婆,及二三婆联盟的盈余都是 -50 ;二婆,三婆分别是 -75 ;大婆与二婆或与三婆的联盟都是 -125 。这里所有联盟最大的盈余是 -50 ,这是权益与分配之间的落差,也就是对这分配不满的程度。读者不难自己验算一下其他的分配,比如说 49 , 75 , 76 ,这时最大的盈余是大婆的 -49 ,她的不满程度就更大了。所以说核仁的分配是所有可能组合中不满程度最小的分配。 从沙普利值、班扎夫权力指数、核仁及《塔木德》分配的形成过程我们看到的真相:公平是博弈的结果,组成利益合作小联盟是抗争中讨价还价的手段,当僵持不下时只有妥协才能够获益,绝对平均不是理想的权利而是在僵持不下时妥协的结果。 有人不以为然,认为公平是心中的一杆秤。可是这秤大多是自制的,每个人都不一样。再说公平若不是聪明人博弈所能得到的最好结果,谁还会给你更多?指望有个公正仁慈的权威来主持正义?那你是需要人罩着,希望获得他分派给你的份额。 有人说:“我不看这些什么博弈,滥用博弈多去了,给个滑稽假设得出糊涂结论。只有民主才能获得公平,其他都是扯淡。” 这话当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把句式中的博弈换成其他词也通用,而且很省脑筋。我没费脑筋,还是觉得如果让张三李四王五,或者大婆二婆三婆投票来决定谁该得多少,怕是不济事。至于民主选举是不是最公平,还愿意动自己脑筋按逻辑想一遍的人看下一篇。 【参考文献】 【1】 Robert J. Aumann 《 Game Theory in the Talmud 》 http://dept.econ.yorku.ca/~jros/docs/AumannGame.pdf 【2】 Cooperative game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operative_game 【3】 Four Lectures on the Nucleolus and the Kernel http://www.econ.brown.edu/faculty/serrano/pdfs/nuclkern.pdf
个人分类: 科普|10569 次阅读|7 个评论
博弈4——公平要鼓励贡献
热度 8 xying 2012-12-28 08:43
上一篇告诉我们,如果你是认真地考虑公平问题,那就不能把不切合实际的一厢情愿当着标准。这除了让你压抑,赚取些廉价同情,或被人当枪使外别无用处。你也许会哭诉,寻求保护,期望英雄来主持正义,成为某个团体中的一员,接受权威开明领导,用外力来夺取利益,享受角色的分配。这样就和崇高的口号无关了,是你努力在新的权威分配下为自己争份额,这在几千年历史中都是如此,在现代社会、公司、社团和家庭中也很常见。前篇说过,这在开明领导下也是有可能争取到计划分配的公平。如果你心非如是,只愿在合作中得到你创造利益中该得的那一份。你就必须明白你的份额该有多少,如何抗争。 只有合作中的群体才有公平的问题。婚姻、朋友及社团等等都是一种合作关系。合作的意义在于双赢。在合作的联盟中,每一个成员必须得到不少于单干时的利益,否则他就没意义呆在这联盟里合作。这个要求叫个体理性。这里所说的利益可以是金钱、权利、名誉、感情、愉悦和偏好等等。所有成员分到利益的总和等于联盟的获益,这叫集体理性。符合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分配叫做合格分配( allocation )。一个能够获利的联盟可能有多种合格分配。 比如说张三和李四以前都给人打工,年薪 5 万。他们辞职后,张三出力李四出资合伙开公司,年利润 30 万。瓜分这利润时,无论是张三 10 万李四 20 万,或者平分都比单干强,所以都是一种合格分配。到底是李四多得合理还是平分更合理,这两人搬出什么主义理想大道理吵都没用。唯一可行的是接受市场检验。张三有技术,出去兜一圈看看有没有人给多于 10 万的工资,或者贷款自己干。如果有,跟李四说 Bye Bye 。李四打电话问公司老同事,给 10 万年薪有没有人来,如果有, So long Mr. Zhang 。当然如此意气用事马上拆伙不干,那是蠢人两败俱伤的想法,还不定后来谁伤得更深。理性的人会拿这个市场价码和对方谈判,或者更明智一点,自己在头脑里过一遍得出结论来。这叫博弈的思想。 公平是与人分享利益时各方换位思考后都不得不接受的分配原则。不想接受而脱离合作的人会失去更多,终将在竞争中被社会淘汰。这决定了公平是博弈的一种均衡状态。 上述的例子说明:在分配合作产生出额外的利益时,参与人的贡献是争取利益的筹码。基于这个思想,在现实社会上通行着几种分配原则,我们看怎么将这种思想推向极致。 先看一个在会计和土木工程等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不可分收益(成本)平均分摊”的 EANS 方法。这个解法比较简单,首先算出每个人对这集体的边际贡献,即没他参与时集体的收益少了多少。把这个人的这贡献先分给他。集体的收益减去所有人的边际贡献后,剩下来的叫“不可分收益(成本)”(也可能是个负数),再把这份平分给大家。 这是很常见的集体化按劳取酬原则。在需要大家通力合作时,这 EANS 分配方案简单明了,也还刺激积极性,造成较小贫富差距,比较保护弱势群体。 是不是很公平?大多数情况是不错,看个极端情况。 回到哥仨分饼给老头意外得了六千美元的例子。张三、李四、王五各带二、四、六块饼和这大款聚餐,就有了这份收益。这三人联盟中,缺了谁剩下的联盟都拿得出三块饼请老头换来这份钱,所以各人的边际贡献都是零,把这不可分的收益平分,每人各得两千。这和张三主张的绝对平均主义一样。 例子中张三在这联盟中贡献有点滥竽充数,光靠他是不行的,大锅饭会养懒人。李四抗议了,我一个人就能供出老头这三块饼独得这六千。这个分配不符合个人理性,我退出联盟,大家机会均等自由竞争吧。机会均等的公平就该王五全拿这六千美元吗?李四拼着饿肚子把三块饼给老头,也能得到这钱。所以李四和王五都有机会挣这钱,把穷鬼张三排除在外,达成协议两人各出一块半的饼,事后平分了这六千美元。这是机会均等的公平。当然只有改革开放,允许散伙单干,走资本主义道路才能这么干。这也必须是生产力较多超出生产关系的情况。 从这可以看到:如果允许组成小帮派来对抗大集体,是有实力的人争取更大利益的手段。 EANS 考虑每个人边际贡献,能一定程度鼓励个人的积极性,只不过它只把大家绑在在一个大联盟里,没有考虑到可能拉帮结派分裂来抗争的情况。这具有威权管理的特色。在市场经济里,用参与者在各种可能联盟加权的边际贡献来赋予成员的权利,这是沙普利( Shapley ),就是今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之一,在 1953 年给出最能鼓励积极性公平分配的方案。这个分配的数值称为沙普利值( Shapley value )【 1 】。 用沙普利的方法来计算上述的例子,这三人的沙普利值分别是 0 , 3000 , 3000 ,与抗争后的结果一样。 研究证明了沙普利值是满足集体理性,不养懒人,有公平的对称性和可加性的唯一分配。沙普利值有很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政治、经贸、会计、保险方面。我们用下面基于同样的原理更直观权力指数的例子来了解其中的博弈机制。 班扎夫( Banzaf )把沙普利的思想用在政治选举上,他的方法是列出所有可以决定选举结果的联盟,每个致胜联盟中的关键者得一分,把这得分加起来便是每个人的权力指数( Banzhaf power index )【 2 】。看下面例子来说明。 将手里的大饼换成选票,张三、李四、王五当上张委员,李市长和王书记,比如说分别操纵两张、三张和五张票,决议需要过半数即六张票才能通过。考虑各种可以致胜的联盟,有三种联盟可以操纵选举的结果:张三和王五,李四和王五,以及三人的大联盟。张三的票只在他和王五联盟中是关键的,也就是说缺他这联盟玩不转,所以他的权力指数为一。李四的票也只在他和王五联盟中是关键的,权力指数也为一。王五在分别与他们之一的联盟及三人联盟中都是关键者,三个联盟的关键者,所以他的权力指数为三。这就是班扎夫的权力指数。 这有什么用?这让你明白在合众连横中你到底有多大权力。这例子中的李市长别看他有三张票比张委员多,排为老二,其实他的权力和张三一样多。老大可以联合小三用选票打压他。他除了和老大王书记联合外别无选择。这就是社会上老二经常倒霉的原因,他老觉得实力强,地位要比老三高,其实不然。这心理上对公平认知的误差让他比老三更易受到打击。班扎夫权力指数在美国和西方选战和政治运作上经常被应用。 再举一个例子,某国突然普世了,开放党禁,原来独大的一党分裂为三,分别拥有 10 , 9 , 7 千万众,另外阿猫,阿狗,阿鼠党也分别有 2 , 2 , 1 千万众。任何政治决议各党可以自由地合纵连横地结盟,由选票过半来决定。算了一下班扎夫权力指数,六党分别是 2 , 2 , 2 , 0 , 0 , 0 。也就是说前三党权力一样,什么事都只要其中两党一致就能定,这其实和原来 体制改革前 在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是同一回事。后三党纯粹是摆设,和什么人联合在各种情况下都不改变选举的结果。所以你要是以为在民主制度下,按照一人一票,人数虽少也一定能发出声音,那就错了。政治,无论采用什么形式都是实力间的博弈。 沙普利值和班扎夫权力指数是依参与者的贡献来分配的,这在经济学中体现出功利主义的原则,是鼓励积极作贡献的方案。另一种分配着眼于尽量减少各方期望的差距,体现出平均主义的思想,是让怨气减到最小的分配。这是下一篇的内容。 【参考文献】 【 1 】 Shapley value http://en.wikipedia.org/wiki/Shapley_value 【 2 】 Banzhaf power index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nzhaf_power_index
个人分类: 科普|8331 次阅读|9 个评论
博弈3——什么是公平
热度 18 xying 2012-12-27 08:13
世间的人们生活在大大小小的群体中,合作共享着各种资源和收益,这利益的分配奖惩赏罚关系到群体合作的存亡。无论是国际纠纷、社会矛盾、职场竞争、小孩分糖还是夫妻吵架,经常听到抗议是:“这不公平!”寻求公平成为弱势一方觉得理直气壮反抗的诉求。 到底什么是公平?先看一个故事。 张三、李四和王五,哥仨各带干粮出去玩,分别带了两块、四块和六块饼。中午吃饭时遇到一老头,四人分吃了这些饼。老头是大款,聊得开心,走时送了他们六千美元。怎么分配这六千钱,三人有了争议。张三说:“哥们平分了吧。”王五说:“凭啥?平均每人吃了三块饼,那老头三块都是从我那儿出的,小三这餐还是蹭李四的,这六千块得归我。”李四是个领导,大喝一声:“别吵了!王五饼多,拿两千,张三拿一千,剩下归领导。” 你们说哪种方案是公平的? 张三的理由是:人生而平等,咱穷饼少,尽力了。这天上掉下来的横财,如同自然资源一样,就该平分。这是绝对平均。 王五的理由是:要不请老头吃饭,这外快也不会来,虽然几块饼不值这六千美元,但可以看作投资所得。我承担了白请人吃饭的风险,也该得到意外的暴利。你们也可以请老头,我付出就该我得。这叫机会均等。 李四的理由是:人在集体中,像打架呀,外交呀,组织活动的事都得有人干,要代价的,人所处的位置不同需求和贡献也不同,并不是大饼决定了一切。再说那时小三和我吃了你的饼,老头吃的还是我和小三的饼。个人是短视的,集体要维护的,权威是必要的,坐在什么位置就该得什么待遇,谁坐在那儿都是一个样。这是计划分配。 公平的基本内涵用数学精确表达出来是对称性,就是说这分配方案对相同条件的人,你把 X 和 Y 的名字对调,结果都应该是一样的。对于这个“相同条件”有不同的解读。张三认为只要是人都是相同条件,公平的对称性表现在最终的结果上。李四认为不同的类别需要区别对待,对称性在角色的承担里。王五认为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对称性在竞争的机会上。不管怎样,这三者都有这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对称性。不是我满意了才公平,是我如果处在对方的位置时也觉得满意了才行。 哪个标准最合理? 有的科普文章认定王五最有理,那是念经济学的,卖的是稀缺资源下最能促进生产分配的学问。资本主义把一切简化成金钱的关系,认为自由经济是天经地义。其实这些分配各有各的道理。如果放在哲学上【 1 】,各方都能说出一番的道理,空对空,谁也说服不了谁,只有“打”起来了,才落到现实的地面上解决问题。这就是博弈了。 合作的意义在于双赢。其中的利益,它可以是金钱,权势,感情或者赏罚等等目标,各方都要受益才行。公平是合作关系中利益瓜分时,各方都觉的可以接受的状态。如果没有合作关系,就无所谓公平,大家各玩各的,后果自负,谁也怪不得谁。只有合作了,对分配不满意,威胁到合作的关系,这才成为问题。 这故事中,三个人合作聚餐请了老头,有了利益。如果老头只给六块钱,或者大家都是大款,谁都不在乎这份钱,多半笑笑怎么分都行。为什么?这资源不足以诱惑需求,无竞争就相安无事了。反过来,资源与需求相比极端匮乏,人人眼冒绿光,吵得不可开交时,没有一个理由大家都认同,耗下去谁也得不到,大家利益也受损,如果没办法把对方给灭了,只有妥协平分才了事。如果局中人实力很不平衡,谁的拳头硬来维护团体,分配由他说了算,这团体也可能稳定。只有是大家很在乎又可以商量的时侯,大家才愿意遵守能刺激积极性的机会均等原则在这集体中相安无事。所以现实中的分配标准是依能否维持合作关系的博弈局势而定。 1824 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南部沃巴什河岸边,建立一个“新和谐公社”,按绝对平均的理想来分配消费。结果这个实验只经历的四年便告破产。原因就是物质还没丰富到满足人们欲望的程度,环境也没恶劣到非要抱团才能过日子,愿意多干活多享受的人就不愿与其他人合作了。 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除了近一两百年外各国都是君主独裁制。不是那时人傻,没人传播先进思想,不知道为自己争权益。而是这种权威按角色分配的模式,在当时生产力下,对外竞争对内维稳都胜过其他,其他的包括雅典的民主和印度的佛国都只是昙花一现。革命造反改朝换代虽然都以反对不公平为诉求,成功之后大多只是个人之间的财富转换,分配的原则依然不变。只有到了经济发展到旧的分配模式不能在博弈中保持合作关系稳定时,新的模式才会胜出。 认定公平应该是无条件平等的人说:这只是丑陋的现实。只要通过宣传教育,大家觉悟提高努力变革,社会总是从相对公平向绝对公平的理想前进的! 果真如此吗?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例子。 学校,政府职位是一个稀缺资源,至今还不能保证想进的人都能得到,也不是人人都想到那儿分一勺羹才甘心。所以无法做到绝对平均。各国现在都是用考试成绩来实行机会均等的公平。这时黑人等维权的抗议说:我们处在较低的起点,所以这个竞争对我们不公平。于是美国有了平权法案,学校政府必须保证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当亚裔学生也是社会起点较低的少数民族,在这自由竞争中占有较大成功比例时,美国学校提高了亚裔学生的入学成绩标准,以减少他们对这资源的占有率。这是为了减少大众的怨言,政府用计划分配来干预机会均等的公平。你说这是前进还是后退? 按说给国家内各民族做到一视同仁较合理,但中国政府给少数边疆民族比汉人高得多的优惠,美国也给印第安人经营赌博的特许,这是因为一定的局势下如此权宜的计划分配,对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对整体的利益暂时的好处更大。是否改变依政治需要而定。 在最讲市场自由的美国,到了经济危机“看不见的手”要坏事的时候,联储局也进场干预市场公平分配,挽救罪魁祸首那些大得不能倒的金融机构,大印钞票强力扭曲利率。为什么?资源竞争的烈度决定了博弈的局势,从而决定了分配的原则。 现实世界公平是博弈后的一种均衡状态。在动物世界不懂的丛林法则的个体和物种都已死去,留下弱肉强食的公平。在人类社会无论在哪个阶段,不甘于社会分配规则的人,大都被边缘化。在人际关系中昧于情势一味固执己见的人多是愤世妒俗的失意人。当理想不是适合形势需要时,这个理想只是反叛的旗帜,改朝换代的借口,并没有真正进步的意义。只有在分配原则不再符合资源状况时,变革才有可能成功。这个变革也并非总是朝着一个方向。 欧洲经历了在教会的统治下中世纪的漫漫长夜,其中一个原因是基督教道德的黄金律“己有所欲,必施于人”,认为自己手持真理心怀慈悲就可以用刀枪剑戟来挽救别人。这仍然是现代西方世界对外的思想方式。对内而言, 17 世纪英国政治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他的道德黄金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认同中国两千多年来孔子的教诲。以这个道德观,他创立了社会契约的理论,对后来的启蒙运动思想家洛克和卢梭等人影响至深。公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不是“己之所欲,施加于人”。你在抗议不公平时必须了解这一点。 实际上这三种的公平同时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幼儿园小朋友分糖,每人都一样,绝对平均。公司里的员工的工资是按职能分配的,计划分配。到股市赌场一掷千金,机会均等。挣扎求温饱时,决定家庭经济的人得到较高的待遇。衣食无忧时,相互间的尊重平等就不因地位和收入而不同。所谓衣食足而知礼仪。所以谈公平要审时度势。当你愤愤不平向老板、家人、朋友抗议时,你要明白这不公平可能只是你单方面的标准。如果你很认真,你必须考虑好与这合作决裂后的得失。这样你才能真正明白你是不是在理。 公平在谁也奈何不了谁时是绝对平均,有权威时按计划分配,在可以讨价还价商量时是机会均等。为什么是这样的?我的权益到底有多少?这是下一篇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什么是公平的起点? / 我们该得到什么? http://v.163.com/movie/2010/11/5/3/M6GOB7TT6_M6GOD1A53.html
个人分类: 科普|12285 次阅读|39 个评论
博弈2——传统道德是博弈中的定理
热度 13 xying 2012-12-25 08:35
有思想洁癖的人看到“博弈”的字眼就烦。博弈是无情的争斗和斤斤计较的算计,这怎么能跟崇高的道德,脱俗的追求搁在一块?滚出去! 好,先不谈博弈了。只谈如何遵守道德和追求脱俗。 美国电影《空军一号》里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时,总统原来可以在逃生舱里脱离,这时他面临着道德和情感的矛盾,忠于职守或保护家人,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电影里的总统选择了感情,私而忘公,为家人挺而走险与恐怖分子殊死搏斗最后得到了皆大欢喜的结局,在现实中恐怕会是另一种的答案。因为在电影里可以一厢情愿的编造故事进程,只要娱乐了观众就行,在现实中人们需要面对真实可能的后果。 小说《苪》【 3 】里的女主角被“搬运工”结婚到美国后,她面临着兑现婚姻契约和追求自己爱情的矛盾。婚姻是自愿选择的,这终生结合的誓约,其严肃性要超过商业上的合作契约。反悔意味着对诚信的背弃。。。但是,美丽的女人总是让人多一份心疼,因为幼稚和取巧犯下的错误,难道非要绑在契约里,用终生的幸福来偿还? 这是遵守道德规范和个人精神追求的矛盾。当冲突的时候我们该遵从哪个标准?怎样做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这光凭大道理说不清,因为两者都是“原则”! 下面我们深入思考一下这个最具有代表性的诚信和爱情矛盾。诚信是道德规范中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条,是合作得以保障的柱石。爱情则是现代人最强烈的追求,虽然按裴多菲,若为自由故也属可抛之列。那只是一种更为极致要摆脱一切束缚的革命思想,对于凡人这并不现实。即使革命推翻了旧制度,之后也需要遵守新的社会契约,正如卢梭所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还是个人的爱情追求和信守婚姻誓约的矛盾比较在人间。 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被感染要按照自由的心灵来指导。这无疑是很高雅脱俗的,常常令人自惭形秽,心甚向往之。所以电影里的总统一定要选择救家人,否则便是冷血。苪一定会忠于自己的感情背弃婚姻,因为爱情至上。人们在言谈中要尽显率性真情不食烟火的一面,因为这很时尚。 人际关系除了对立、隔绝就是合作,这被合作关系绑在一起的人分享着共同的利益,各自都不自觉地最大化自己的那一份。可是任何合作关系在这世界里还有另一方。苪的丈夫虽然猥琐,却也是人,也有他的权益。他的付出得到了近乎是被愚弄的结果,这委屈大了,按照他自己不那么高尚的世俗心灵指引,为自己的付出以契约的名义,来索取他的权益,报复对方的背信,其情也可悯。结果两人因为各自心灵考虑的差异,从不和谐走向了两败俱伤的对抗。 社会的力量也在影响着局势,世俗的大众对善变的人保持距离,急功近利背离社会规范的弱者,相迎到的就会多是握有资源,有所贪图,又有力量索取的人,这就导致了她多舛的命运。用心灵来指导,即使是很高雅,往往只是一厢情愿的选择,得到常与理想不同的结果。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得到幸福,需要了解对方的感受和大众的反应,这就是博弈的考量。 俗!忒俗!!! 是的。但你不生活在云端,世俗的世界决定着你的命运。 人们对“博弈”的偏见来自人云亦云的评论,以及标榜清高的不屑。其实博弈无处不在。凡事但有选择,其结果不单由自己而是各方共同决定的,便成博弈。不仅是战争、经济、官场有博弈,人际关系、分享利益、个人追求、家庭幸福无处不在博弈中。 人们不管愿意与否心怀何念,只要身在局中,你的应对无论是深谋远虑的还是听天由命都成了博弈中的一种策略,影响着局中各方的结果,所差的不过你是明白的还是糊涂的,成为让人尊重的对手或者猪一样的队友。 在人际关系的十二种局势中,从良好到恶劣的环境排序,前三种大家各凭所愿不需合作都能得到好的结果;中间六种经过沟通,谁都不会和自己过不去,大家轻松合作也能达到双赢;剩下三种各怀心思肯定是不能如愿的,在极端情况是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其中并非不可调和又令人惋惜地走向对抗的局势叫做“囚徒困境”。它是这样的局势:如果双方合作会取得很好结果,但是一方要合作,另一方背叛了,背叛者得到比合作时更大的利益,陷合作者于悲惨世界。所以局中人想自利或自保,在没有信任没有外力约束时双方都会选择背叛,结果走向两败俱伤。 合作是生物在自然竞争中进化取胜之路,已被铸进了生物的本能。自从有了智慧,人们开始用头脑来审视纠正各种本能,简单的利害计算往往急功近利难以合作,传统的道德便是作为无数经验留下的智慧来纠正人们短视的计较,同时形成具有压力的社会环境来阻止背叛。几乎所有的道德规范都是教诲人们在人生的博弈中走向和维持合作。除了少数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在绝大部分局势,这合作的选择都导致双赢,即使在囚徒困境那样艰难的局势,博弈的理论和实验都证明了如果采用善意、尊严、宽容和明朗的策略【 1 】,在重复博弈时合作也将是可能。【 2 】而诚信是维护合作关系最基本的精神约束和社会规范。 这都是我们熟知的儿时教诲,所以说传统道德是博弈实践的定理。遵从它不仅是让对方有利,更主要的是最终对自己也有利,不然它早就在历史实践中被淘汰了。如同一切科学定理一样,人们不需要读懂证明,只要应用便能获益。 那怎么解释“舍己为人”,“牺牲奉献”,“顾全大局”等等纯粹克己利他的美德? 这是保卫自己的家庭、亲朋、团体、国家、种族生存的文化基因。复巢之下安有完卵?缺乏这些的文明都已在自然竞争的历史中灭绝了。现代思潮中对这些美德的攻击,不过是以短期利益,诱使弱势思想的人们自己来摧毁对其文化、传统、群体和国家的防卫。向往变革急功近利者以大无畏的精神反对一切传统,正如曾经的文化革命一样。这对长期而言的短视思想,虽然还需要时间来证明,但历史上并不缺乏因为短视自食其果而灭绝的事例。 既然在博弈的眼中传统道德并不是至高无上的,只是一个在大多数情况能够获益的定理,是否有不适用的场合? 是的。从博弈的角度,当你处在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局势时,善意是避免不了伤害的。在不公平的合作关系中,终止这个关系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这理论上的答案是基于对局势和现状的准确判断,在实践中并非容易。你的考量也许是狭隘的,忽略了感情、现实或其他的因素,你的眼光也许是短浅的,看不清容忍之后真正的好处。除非你真能洞明世事客观冷静,你未必能够判明情况。当你不能确信时,传统道德是你最好的指南。这也是传统道德能够流传下来的原因和功用。 道德规范能够防止短视,也筑就了心理和社会的阻力之墙,依照它熏陶出来的心灵是摆脱不出樊笼的。当拘束在不公平合作关系的痛苦大到“不自由毋宁死”的程度,不顾一切,不计后果的反叛便随之而起。以自由不受拘束作为“至上”的旗帜来为自己壮胆,斥墨守传统道德为庸俗,以便在对阵时能够居高临下。正如人们以道德之心鄙视利害盘算一样。在社会变革思想解放时期,对传统道德的反叛蔚为风潮,爱情至上,追求自由,鄙视世俗被推崇为高雅的精神追求。 如果说传统道德是博弈中的定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克服短视最佳选择,那追求解放的反叛便是对于被道德约束痛苦到超过一切代价时的最佳选择。 这些高雅脱俗精神解放的原则可以形成新的规范来指引人生吗? 不能。因为这只是一个革命的口号,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来逃离传统道德的约束,当叛出旧的合作约束之后,仍然需要传统的道德来建造维持新的合作关系。即使高呼“爱情至上”的小三,冲破围城,进入新城之后仍然要婚姻契约的诚信来扎紧篱笆。 在这超凡脱俗的旗帜下随心所欲的反叛十分盲目,也许它为你打破了痛苦的困局从此开始了幸福的生活,也许它破坏了只是稍有不适的约束,最后留下满目疮痍。你需要明白什么是合作关系中的不公平,才该决定是否反叛。只有理性才可能给你回答。 世上许多的愤愤不平,只不过是自以为然的感觉,在生活的实践中碰到头破血流后,或追悔莫及或至死懵懂。世上也有你该得的权益值得你抗争获取。博弈的研究会告诉你什么才是现实的公平分配。这是下一个议题。 【参考文献】 【1】 重复博弈的无名氏定理证明 http://www.cs.ubc.ca/~kevinlb/teaching/cs532a%20-%202003-4/folk.pdf 【2】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 Robert Axelrod , William D. Hamilton ,《 Science 》 , New Series, Vol. 211, No. 4489. (Mar. 27, 1981), pp. 1390-1396. http://www.cdnresearch.net/pubs/others/axelrod_ham_1981.pdf 【3】 “苪”是江小渔在《文学城》“海外原创”论坛里,发表的精彩长篇连载小说《苪》中命运多舛美丽的女主角,她不甘于命运的安排,努力改变,在这成长独立的过程中总是得到垂涎于她的男人热心帮助和屈辱结果。作者细腻的文笔和真实的描写,引起许多热烈的讨论。(请搜索“海外原创:芮(原创小说)”阅读。)  
个人分类: 科普|8356 次阅读|21 个评论
博弈1——诚信与爱情至上
热度 9 xying 2012-12-24 08:02
近几十年来博弈理论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的公共基础,成了如同自然科学中微积分那样的分析工具。博弈,不单是影视文学中的争斗,更重在合作和政策的设计。虽然博弈分析都以获得最大利益为目标,但这利益是物质也可以是精神,是金钱、权势,也可以是感情和偏好。不单可计较眼前,也能着眼于长期,甚至牺牲局部而益于整体。这取决于你的追求目标和气度格局。它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指南。 如果说:学哲学能超越众生像聪明人那样的思考,学了心理学俯视不那么聪明的人,学博弈则告诉你不要自以为是,聪明是把大家都看作聪明人。世上的事不是一厢情愿就能搞定的,博弈教你的应对不一定都能得到期望的好结果,但学了会让你成为一个明白人。 我在这里不教博弈理论,这大家自个儿看教科书。课堂里学习刀法套路,我在这里告诉你这一招要打在什么地方,展示怎么从博弈角度考虑问题,将博弈研究的结果用在日常生活中。分析传世格言,道德教诲和高雅追求背后的道理和局限。 开场!先来一张虎皮。 2012 年诺贝尔经济奖是由埃尔文•罗斯( Alvin E. Roth ),和劳埃德•沙普利( Lloyd S. Shapley )共同获得【 1 】,以奖励他们提出的“稳定分配理论和市场设计中的实践”。这已经是连续好几年博弈学者赢得诺贝尔经济奖了。 让我们看看用这理论设计的求偶规则,怎么造就个没人想偷腥,小三也撬不进的稳定婚姻。 假设有 N 男配 N 女,男女每人都有自个儿的心仪异性爱慕顺序表,跟速配节目里一样,求婚阿妹不成求二妞,嫁不成张三嫁李四,对于这么通情达理面对现实的男女,月老划下规则如下:首先给每个男的向最心仪的女人表白机会。这时侯女的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无人问津,那她就靠边等下轮;二是有了爱慕者,那就别犹豫立马约会去,如果不止一个,当然约最帅的压马路,其他的都给闭门羹。吃了瘪男的回家洗洗,第二轮再拿朵玫瑰向他 No.2 的女人求爱,剩女被追时照前例办理;有主的若又见到玫瑰花,如果更喜欢这新来的,就把正约会的给蹬了,改约新欢。还没战果的剩男包括踢出门的,回家洗洗,再来第三轮追求,追他爱慕顺序表里的下一个。。。如此几轮下去每个男的都配上个女的了。 不难看到这个匹配是稳定的。求婚中,人至贱则无敌。这里人人都把这诀窍发挥到极致,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因为每个男的,献媚过更爱慕的,结果都没成,现在身边的女友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人家也不嫌弃,就认命吧。每个女的得到的是所有向她求婚人中最喜欢的那一个,虽然可能还有更好的梦中情人,可是望断秋水都没来,那也是在梦里,也该知足了。所以这样匹配的婚姻,男的没胃口去偷腥,女的也当不成小三,谁都不想再改变了,很稳定。 这是 1962 年劳埃德•沙普利与大卫•盖尔为稳定婚配设计的求偶规则,也便是今年获奖“稳定分配理论”的核心——盖尔 - 沙普利( Gale-Shapley )算法。【 2 】【 3 】 1997 年,罗斯把它应用到全国住院医生匹配项目,如今每年为美国医院匹配超过 2 万个岗位。接着 2003 年,罗斯为纽约市公立高中的制定申请者和学校的配比规则,从此不喜欢自己所在高中的学生减少了 90% 。今天,越来越多的美国城市学校使用了盖尔 - 沙普利算法。现在肾脏捐赠的匹配也是用这个算法。这便是奖中的“市场设计中的实践”。 沙普利和盖尔的稳定婚姻匹配在不会读研究论文的人眼里是个笑谈。因为世事难料,人心多变,经常没等到海枯石烂,大家心仪爱慕表的顺序就已经变了。当年各方都满意的稳定匹配就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但是同样多变人心,为什么同一个道理的双向选择市场竞争里,学生申校,求职公司,器官移植匹配等等就能够成功地应用盖尔 - 沙普利算法,而没演出如同时尚那样婚变的悲喜剧? 因为这成功应用的双方都遵守商业合作的原则:自愿结合,一但应允,容不得你反悔。反悔的代价很大,其诚信人品也要受社会道德的谴责。对于科学研究的成果,聪明的人不是挑剔疵瑕嗤鼻而去,而是理解其思想精华将之应用在更合适的场合。这就是为什么罗斯得了诺贝尔奖而你没有。 其实婚姻本来也是如此,婚姻甚至相恋都是一种感情、物质和时间的投资和长期的合作。当合同和默契成立后,一但一方毁约,期待长期回报投入的对方可能遭受到巨大的损失。所以天主教以神的名义认为“婚姻是男女二人订定的合法契约,因此契约,双方互相授受其身体的永久而排他的占有权。。。”【 4 】,较宽松的基督教婚姻誓言也是“从今往后相互拥有、相互扶持,无论是好是坏、富裕或贫穷、疾病还是健康都不离不弃,永远相守。”在中国的传统中,婚姻则是一种责任,红杏出墙和停妻再娶都是不道德的,即使那时社会允许讨了小老婆,黄脸婆的权益也是不容动摇的。如同一切商业合同一样,这个婚姻关系的契约,既是一种精诚合作的保障也是一个企图背离的枷锁。 文艺复兴提倡精神解放,要打破旧秩序的一切枷锁回归到没有约束的自然状态,爱情成为至上的标准,出轨的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扬长而去。小三则心中委屈悲情地对正太说:“你们既然不幸福,为什么不让位给我们?”婚姻的誓言被解释成了情浓时的呓语,只是浪漫的表现,不大作数。多情的唐璜每一段的感情都很真挚,但每一次都伤害了前一段恋情的对方,人们是该祝福他对新人的深情还是谴责他对旧人的绝情? 这是高雅精神追求和世俗物质道德的矛盾,两个标准在这里交锋,这个矛盾让作家飞洒大量的笔墨,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委屈,让读者满怀同情,擤了鼻涕抹了泪后无所适从。说到底,道德规范成了痛苦的枷锁时怎么办?爱情果然至上吗?当冲突的时候我们该遵从哪个标准?或者说,怎样做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这就要从道德规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遵从它,什么情况要被打破讲起。这是下一篇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美国经济学家因稳定配置和市场设计获诺贝尔奖 http://finance.qq.com/a/20121016/001925.htm 【2】 Stable marriage problem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able_marriage_problem 【3】 D. Gale and L. S. Shapley: "College Admissions and the Stability of Marriage",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69, 9-14, 1962 http://www.econ.ucsb.edu/~tedb/Courses/Ec100C/galeshapley.pdf 【4】 天主教会婚姻法典 http://www.zndxsk.com.cn/upfile/soft/20110325/04-p018-skaw2.pdf  
个人分类: 科普|10200 次阅读|12 个评论
钓鱼岛:美国人的尾巴翘起来了?
热度 2 陈龙珠 2012-12-15 13:46
新闻来源: http://mil.huanqiu.com/world/2012-12/3383426.html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日本新闻网12月15日消息,原题:美警告中国不进钓鱼岛领空 针对中国国家海洋局所属小型巡逻机飞入尖阁列岛(中国名:钓鱼岛)附近的“日本领空”一事,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14日在记者会上表示,美国政府已经向中国政府直接转达了“担忧”之意。同时也明确地告诉给了中国,尖阁列岛属于日美安保条约中规定的防卫适用对象。   这位发言人表示,对于中国巡逻机飞临尖阁列岛附近空域的问题,已经向中国政府直接表达了“担忧和关切”。发言人说:“ 希望中国能够避免引发紧张局势的行动,重要的是,要防止产生误算给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以及经济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   日本政府称,中国一架小型巡逻机13日飞临距离尖阁列岛15公里的空域,“侵犯了日本领空”。为此,日本政府通过驻美国大使佐佐江,向美国政府说明了事情的经过,并要求美国政府就此问题向中国施加压力。   另据外交部网站消息,外交部发言人洪磊14日就日本军机侵犯中国领空答记者问时表示,中国外交部已就日方出动军机侵犯钓鱼岛中国领空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177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语境下科学家的“原善”
热度 2 lvnaiji 2012-12-14 10:34
摘要: 科学家的“原善”是科学家在与自然的博弈过程中形成之“善”,是原本之善、基础之善,即“原善”。原善之“善”可以归结为规则意识、理性、怀疑精神,以及民主意识,等等。规则意识是人与自然在有限策略下进行重复博弈的必要条件,是原善的核心;理性、怀疑精神和民主意识则是原善的充分条件。这样的原“善”浸润了“原初”“原始”的色彩,是一种迫近理想状态的抽象。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科学家的原善面临具有“中国特色”的境遇和挑战,人与自然博弈的学术让位于人际博弈的权术,资源代替知识,成为学术的中心。必须排除强加于科学活动的权力因素,以让科学家在与自然界的博弈中创造知识;必须清理并撤除强加于科学家的人际博弈及其“规则”,以让科学家坚守并提升其原善。 科学活动的根本点就在于人经由理性和实验与自然的博弈。正是在与自然博弈这样特殊的科学活动中,形成了科学家特定的品格。巴尔赞称,“一个沉浸在研究中的科学家是资产阶级美德的楷模。”科学家的“原善”就是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也就是人类在最简单的活动——与自然的博弈,而且仅仅是在认识过程——中形成之“善”。鉴于人类所有复杂的活动最终都建立于对自然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之上,所以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道德规范是原本之善、基础之善,即“原善”,科学家之原善是一切善的共同出发点和基础。 一、科学家的“原善” 1 .人与自然的博弈 人类经由科学与自然的博弈,其要义是“重复博弈”和“有限策略”。自然作为博弈的一方,相对于博弈的另一方人来说,那就是自然之大,之久。之大,对所有的博弈者一视同仁,来者不拒。之久,天老地荒,自然界奉陪到底。之大,之久的含义还在于,相应于自然界的庞大和久远来说,直至前不久,人类与自然界的博弈及其影响微不足道和无足轻重。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自然界“忠贞不渝”。只要与之博弈的一方策略不变,那么自然界也就总是出同一张牌。正是由于这一点,长期以来,在人与自然之间就构成了博弈论中的“重复博弈”。此处的“不渝”和“不变”,也就是意味着在每一次个别的当下和局部的博弈中,自然界“策略”的有限。若是无限,就没法重复,也说不上“不渝”和“不变”。 作为博弈的另一方,科学在与自然的博弈中有四把通往成功的钥匙。首先是在观念上剥夺自然界的无限策略,那就是剥夺自然界的神性和人性。“自 16 世纪以来,一种更彻底的《圣经》世界观大大有利于现代科学以及与此相关的世界图景的兴起”。“信仰一个上帝的思想与把所有的现象归结于一套规律之下的科学愿望是类似的。”伽利略通过他的“第一性”和“第二性”划清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界线,牛顿以其因果决定论取代目的论进一步置自然于“死地”。自然界成为“一个冷、硬、无色、无声的沉死世界,一个量的世界,一个服从机械规律性,可用数学计算的运动的世界。” 其次,在行动上剥夺自然界的无限策略,那就是行之有效的实验方法。实验方法的要义是,条件可控,也就是有限策略,以及可重复。达·芬奇发现,“同样的结果总是产生于同样的原因。如果原因消除了,结果也就不可能产生”。进而,“要把这种试验进行许多次,使得某种偶然情况不至于搅扰或歪曲这个证据。”这一点正是默顿诚实性规范的基础,由“重复”而导向“诚实”。 第三,自然界不会将其策略写在脸上,甚至“一有机会就会说谎”(培根),需要“猜”自然界的策略,这就是假说。假说的关键是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找到个别之上的一般,发现贯穿偶然的必然。假说提出预言,指导下一步实验;由实验结果再修改或验证假说。经过实验和假说的反复比较,自然界的策略便渐次为科学家所掌握。 第四,从自然界中最容易博弈的对手开始,循序渐进,由重复博弈发展到演进博弈。一开始是丈量土地和杠杆,对手的“招数”最少,可重复性最高,只要寥寥数招,便可洞悉对手的伎俩,那就是欧氏几何与阿基米德力学,然后渐次推进,由电磁理论、化学、生物学,直至基本粒子、生命和意识,以及非线性、复杂性的领域。实证科学始于几何学和力学绝非偶然。同时代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其他民族大多主要面对的是动植物,其策略虽逊于人,也复杂到难以胜数。李约瑟曾提出这样的假设:如果科学起源于中国,那么一开始就不是力学,可能是电磁学。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可能性几乎等于零。 在循序渐进之时,科学家发现自然界在局部场合与环节的策略在整体上一致,既彼此相容又相互制约;同时,科学家所得出的知识体系必须符合逻辑要求。 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科学,虽然古圣先贤同样感悟到自然界亘古不变的规律,“天不变,道亦不变”。然而由于天人合一,自然界充满了人性,没有采用实验方法,以及未从最简单处入手,只能由总体上“感悟”。这样的宏观感悟无助于脚踏实地的进展。 科学,作为人类与自然博弈的主要手段,博弈规则有限稳定,而且博弈链很长,让输方或旁观者能够总结经验,然后与赢方在同一规则下继续博弈。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可能发生重复乃至演进博弈。 当前,科学哲学的一些流派强调科学活动的实践性,也就是“实践优位”,这一趋势与后现代思潮的“实践转向”相一致。在揭示科学活动与其他实践活动的共同点之时,作为以研究科学实践活动为己任的科学哲学,理应说明科学实践活动与其他实践活动的不同之处。重视实践活动的特殊对象也就是自然界对实践结果的影响,以及这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对实践主体的影响,揭示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所形成的原善。 “中国语境下科学家的‘原善’”全文刊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2012 年 3 、 4 期合刊。因篇幅较长,此处分三次上载,以及删除注释。这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科学家的原善之“善”和原善之“原”;第三部分是:中国语境下科学家的原善。
个人分类: 科技|3376 次阅读|4 个评论
看看这次网络公关与网络传播的博弈(仅好友)
热度 1 outcrop 2012-12-13 18:33
很有代表性的一件事,可以感觉到目前网络公关力度和背景是相当之大。 但同时网络的传播速度也很快,早上听到消息的时候百度才19条搜索结果,现在已经500多条了。 持续关注这次网络公关和传播的博弈,很值得关注的一件事。 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如同每人都有自己的原子弹,威力可能很大。 也许这件事会改变很多东西……拭目以待。
个人分类: 计算机应用技术|22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外悲剧里的“囚徒困境”博弈
热度 5 xying 2012-12-7 10:52
能发人深省的悲剧,不是由愚蠢的误会或偶然的过失造成,而是陷入一个困局,尽管可以望见光亮,却费尽心力无论如何挣扎,都不可避免地掉入深渊。给予人们不是深深的叹息,而是理智的困苦和心灵的拷打。 《托斯卡(Tosca)》的故事以1800年拿破仑“解放”罗马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画家卡瓦拉多西由于掩护越狱的革命党人被逮捕监押。画家的恋人、歌剧演员托斯卡向警察局局长斯卡皮亚求情。斯卡皮亚早就垂涎于托斯卡,提出以她委身来换取卡瓦拉多西的生命与自由。托斯卡假装答应。当晚,警察头子逼迫兑现,托斯卡用暗藏的刀子把他刺死。然后行贿与狱中情人相会,分享得计后的喜悦。黎明时分,画家被枪决,托斯卡才知道这不是警察头子说的假死刑。而警察发现斯卡皮亚被刺,追捕托斯卡。托斯卡跳下城堡的城墙自尽。 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年)这个名作充斥着凶杀和爱情,艺术和政治,背叛和奉献,狡诈和幼稚,表演和现实的矛盾。情节起伏跌宕,作曲家技巧地以柔和的旋律来缓和歌剧中深沉的悲剧主题。在这充满矛盾的张力中,观众的视觉和听觉达到前所未有的统一。 在这个故事中,警察头子斯卡皮亚给托斯卡出一个难题(囚徒困境)。斯卡皮亚下令在第二天处死画家,如果托斯卡曲从他,他可以执行一个假死刑,画家得以生还。托斯卡面临着顺从和拒绝的两难选择。 如果拒绝,画家一定被杀,这是一个斯卡皮亚和托斯卡双输的结果。 如果顺从,警察头子可能守约也可能爽约。如果守约则各得所求,如果爽约则托斯卡输得更加悲惨。 从警察头子的角度,他有守约的理由。因为抓画家找到革命党的目的已经达到,爽约杀死画家并非必要又会影响托斯卡后续的感情。所以他出了这个难题,并相信如果托斯卡有理智,她会合作。 托斯卡认为她可以欺骗警察头子,不需要付出代价又可以得到承诺,骗得通行证后就杀死警察头子。不幸的是,警察头子根本没有下令假枪决,认为他握有主导权,托斯卡不可能在他满意之前对他不利,他也可以在两方面都得分。结果警察头子被刺死,托斯卡情人被处死,悲愤的托斯卡跳墙而死。不想输都想操纵这个局面的双方,得到了这个困境中最坏的结果。 “赵氏孤儿”故事,人物和许多情节已经是一个经典了,是中国乃至世界一个著名的悲剧。故事说奸臣屠岸贾将赵氏灭族,赵家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临危救孤,程婴以亲生儿子和好友公孙杵臼的性命作为代价,换得屠岸贾信任,并带着赵氏孤儿投入屠岸贾门下,忍辱负重,抚养赵氏孤儿长大成人,最后赵孤报仇雪恨,亲手杀死屠岸贾。 撇开故事中忠奸善恶的色彩,透视到故事核心的矛盾,屠家与赵家相互仇杀构成了一个博弈困境。一旦屠岸贾灭了赵盾一族,但使一人漏网,就进入冤冤相报的困境。果然,时过运迁,赵家报仇雪恨,屠家就复灭了。屠家若有后,焉知不能再复仇?古人举族命运相连,个人可以牺牲但使血脉流传,所以一旦身陷这个困局就只能是斩草除根了。这时谁退缩,谁就是输家,尽管都退一步对大家都有利。 陈凯歌的电影《赵氏孤儿》据说是多年反思之作,想用现代人的思维来重新叙写这个故事。其时屠岸贾灭掉赵氏,独揽权政,二十几年风光无量,再无仇恨之人了。诲人则以“没有敌人,则天下无敌”自许。后来虽然知道程子就是赵孤,已经厌于树敌了,也有了爱心,想从此泯了这段仇恨,跳出仇杀的困局。赵氏孤儿虽然受了现代教育,也不以家仇为己任,但历史的事实和情理的逻辑终是拗不过的,不敢演成一笑泯恩仇的儿童笑剧,故仍然刺死了屠岸贾做结。 歌剧《托斯卡》和电影《赵氏孤儿》都告诉人们:博弈不是一个人自己可以左右的游戏,无论你有多强,对方的选择都是你不能掌控的变数。一门心思想占对方的便宜或者一厢情愿地示好期望回报,都无法走出困境。博弈的困境就像一个难以自救的陷阱,无论你如何明智,带有什么愿望,看得多么明白,都身不由己地走到自己最不愿意看到的境地。这就是人性的悲剧,记录了先人痛苦的挣扎和应对的教训,成为我们文化中宝贵的基因。 陈凯歌的电影在艺术方面难以挑剔,思想内容也富有深意。但错误在于借用了经典的故事来演绎他的不同理念。这好比在古代名画上涂抹现代色彩。 传统的《赵氏孤儿》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文化基因是中国悲剧那种无怨无悔、不屈不饶地抗争精神。元杂剧《赵氏孤儿》中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族诛。为了救孤,一群人前仆后继地为之牺牲。先是赵孤之母托孤后为解除后忧,立即自缢而亡。程婴藏婴于药箱里,被守门将军韩厥搜出后,为了隐瞒,将军拔剑自刎。屠岸贾得知赵氏孤儿逃出,下令屠杀全国婴儿。程婴为救赵氏孤儿,以独子相代。公孙杵臼假扮藏孤角色,自愿身死。程婴身负卖友背主骂名,忍辱负重,将赵孤养大。报仇功成之后,自杀以谢为之献身的同志。如《史记》所曰:“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 慷概固执,令人肃然起敬。 《史记》中写公孙杵臼与程婴为分担赴死和育孤两个角色的一段对话,曰:“立孤与死孰难?” 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 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彊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从容赴死易,忍辱负重难。这成为不惜自污艰难赴险潜伏敌营悲壮心声的经典,反复在历史上被引用。 这便是传统的《赵氏孤儿》的精华。也正是它能成为世界著名悲剧的原因。法国伏尔泰的改编虽然更改了部分情节,却忠实于这个历史遗产,讲求“以真实的历史事实感人”。陈凯歌的电影虽然保留了故事情节的框架,却为了让未经风雨的现代人感到合理,把壮烈感人的牺牲改成胆小人善心无奈之举,媚了“英雄可笑,自私合理”的俗,也割断了文化基因的传承。 你能想象在西方西方剧场上演弃绝复仇,现代和谐版的《哈姆莱特》吗?
个人分类: 随笔|8463 次阅读|5 个评论
《同中学生谈博弈》盛立人
ustcpress 2012-12-6 08:22
《同中学生谈博弈》盛立人
数林外传系列:跟大学名师学中学数学 出版日期:2013年1月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书号(ISBN):978-7-312-3106-9 正文页码:124页(32开) 定价:10.00元 编辑邮箱: edit@ustc.edu.cn 当当网购书链接: http://product.dangdang.com/main/product.aspx?product_id=23160855 【 内容简介和特色 】 本书从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入手,介绍初等博弈论中最优对策的基本计算方法,包括鞍点法、威廉姆斯法、优化法、图解法等 . 虽然主要讨论的是如何计算零和博弈,但我们也顺便讨论了在实际中更重要的非零和博弈,如囚徒两难论、“玩命”博弈、军备博弈等,还特别讨论了著名的纳什平衡理论 . 本书讲述方式虽然十分浅显,但书中的计算方法则更为重要 . 如果读者能够学会这些方法,就可以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决断问题,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 这也就使得本书的读者对象更为广泛 . 本书除供中学生阅读外,还可供社会其他各界人士阅读 . 特色:用中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来简单介绍博弈论的原理 . 【 目录 】 前言 ( Ⅰ ) 1 无处不在的博弈 (1) 2 最简单博弈的解——鞍点 (5) 3 最大最小定理 (9) 4 零和博弈 (15) 5 威廉姆斯法 (25) 6 优化技巧 (30) 7 图解法 (37) 8 一个更复杂的例子 (42) 9 冯·诺依曼定理 (46) 10 非零和博弈 (49) 11 纳什平衡态 (59) 12 结语 (73) 练习题 (75) 部分练习题参考答案 (86) 附录 1 求解 3 × 3 博弈 (89) 附录 2 部分随机数表 (94) 【 作者简介 】 盛立人,教授,男, 1937 年 5 月出生,浙江宁波人。 1959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同年来安徽大学数学系工作, 1987 年晋升为教授。 1989 年至 1995 年任安徽大学数学系主任。 1987 年后任安徽省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九三安徽省委委员。 1982 年至 1984 年在法国、西班牙大学数学系任访问学者和教授。 1993 年至 1994 年在美国大学任访问学者。长期参加安徽省数学竞赛工作,曾在第三十一届世界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大会担任协调员。长期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近六十篇,出版专著及各类著作十余种。主要著作:《微分方程复域定性理论》,《现代常微分方程理论》,《高等数学(文科)》,《老百姓的数学》丛书等。 1992 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个人分类: 中学教辅|49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弈导弹
热度 3 accsys 2012-12-5 08:20
博弈导弹 姜咏江 能够躲避或摧毁反导系统进攻,靠卫星制导的智能导弹,我们称为博弈导弹。 某国的反导系统据称可以拦截摧毁任何进攻的导弹。在未来战争的对弈中,如何破解各种反导系统,让导弹顽强地射中目标,事关重大。 目前象“爱国者”一类的反导导弹都以拦截摧毁的方式阻挡对方导弹命中目标。如果使进攻导弹具有搜索反导弹、排除干扰、并在必要时躲避或摧毁反导弹的能力,并在因躲避使航程改变时,通过卫星制导仍然飞向目标,这无疑是对反导系统的有效破解。 以雷达搜索为例,为破解对方干扰,博弈导弹应具有随机变频搜索功能,即在短时间内能够不断改变搜索无线电波的频率,从而使对方频波无法跟踪干扰。 为保证飞行博弈导弹不被摧毁,博弈导弹应具有六方雷达搜索能力,这或需要六方雷达频波变化处理。与此配合,应至少具有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躲避被击中爆发推到动力,必要时能够向反导弹发射迷幻弹或摧毁反导弹。 博弈导弹能否实现的关键技术是多处理器结构的计算机系统。为加快速度,每项任务都应有一个计算机核心处理,这样才能作到同时防护,从而胜过反导速度。各个计算机核心间不能采用通常的数据交换方式,而必需采用同时信号交换的方式,以便形成一体化的快速处理。 任何已有的计算机系统都不可能满足博弈导弹的制控管理需求,需要创造性的设计。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条件下,置于导弹上的这种计算机系统会以芯片的形式存在,体积、重量不会产生太大问题,因而是可实现的。 动态计算机体系结构是一种多硬核同时工作,不用软件(操作系统)调度管理的计算机系统设计,因而具有极强的反介入性能,是设计博弈导弹的理想计算机体系结构。 2012-12-5
个人分类: 国防科研|2660 次阅读|8 个评论
为什么要向人认错?(科普)
热度 7 xying 2012-12-4 11:55
你认识到犯了错,必须向有关人等认个错。 朋友一看就笑,老应你这帖子贴错了,应该去幼儿教育,亲亲宝贝坛里吧?我们从小就被家长、老师耳提面命:犯了错,要认错,要道歉。这在小孩是乖孩子,大人是明理人,老人是有风度。总之是 IQEQ ,个人修养,文明礼貌,智慧高尚的行为。 他们教你知其然,没人给你说过所以然吧? 这就涉及到“公共知识( Common Knowledge )”这个概念了。“知识”是指包含事实,拥有的人理解它,并相信它的事件。但是“我知道,你知道,大家都知道的知识”并不就是公共知识。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餐馆跑堂端菜时,脚上一趄趔不小心将汤汁滴到女客人的裙子上,那女人瞪他一眼,跑堂的忙不迭道歉说:“这是我的错!” “这事是跑堂错”的知识,跑堂自己知道,那女人知道。瞪一眼跑堂,让跑堂也知道了她有这知识。这大家都有的知识,为什么跑堂道歉还要对她说一遍?多余吗?不! 因为那女人不明白跑堂是否知道这是他的错,尽管两人各自都知道,按常理跑堂也该知道是他的错,但跑堂的不说,别人无从知道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这以后的沟通就有问题了。 所以“我知道,你知道,大家都知道的知识”只是“彼此的知识( Mutual Knowledge )”,彼此的知识不能用来推理,因为即使事实上你已经知道了,而且大家都是理性的人,但不了解你是否真的知道,我怎么知道你会怎么想呢?用想当然来猜测别人知道些什么,依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和推断是不可靠的,这是世界上许多错误的根源。 我们能够从对方角度着想,让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这叫换位思考。能够通情达理的换位思考,只要求常识及自己和对方的知识,想当然可也,人同此心,情同此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善莫大焉。作为严谨判断和博弈决策的逆向推理( Backward Induction )里面,逻辑要求的知识就要严格多了。 要借用对方的看法来推理,我必须知道“你知道了什么”,记为“我知道(你知道的知识)”。我从你的角度来推理,这个“你”不是实际中的你,而是我想象中的你。我想象中的你所用的知识,不是实际上的你所知道的知识,而是“我知道(你知道的知识)”。 你想像我的逻辑推理,根据的是“你知道(我知道的知识)”,如果是多人各自从对方的角度推理就必须根据局中“每个人知道(其他人知道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就叫做“二阶彼此的知识”。 看看我们怎么用这个概念,由不同性质的知识,得出什么不同的结果。比如说上面“菜汁滴裙”事件的店里有个大家都知道的规矩:跑堂犯了错,店里要送碗甜汤来赔罪。假定跑堂和女客人都是明理的聪明人。 那女人瞪跑堂一眼,让跑堂知道了她有“这事是跑堂错”这个知识,跑堂的就会想她可能要求按规矩给碗甜汤。这个推理用的是“跑堂知道(女人知道跑堂错)”的知识。跑堂想象中的女人,用她知道“跑堂错”的知识,要求赔碗甜汤。 跑堂没道歉,女人没有跑堂自己知道犯错的知识。虽然“跑堂错”是客观的事实,跑堂自己也知道错了。但他没让那女人知道。女人就不能按照常理认为跑堂自己知道错了。也就推测不出会不会送甜汤来。要是那女人想当然以为跑堂知道自己错了,巴巴地望着他来送甜汤,万一跑堂实际上认为不是他的错,那女人没得到甜汤后岂不是要老羞成怒? 跑堂道歉了,这女人就知道(跑堂知道自己错),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等甜汤。这事就不会误会了。 如果大家都知道了这个二阶彼此的知识,其中包括诸如“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的知识))”和“张三知道(李四知道(王五知道的知识))”如此等等,有各种三重的“知道”,这叫三阶彼此的知识,就可以用来进行三层从对方角度的推理。这阶数一直加到无穷的知识就叫做“公共知识”。公共知识是无穷阶彼此的知识。 那么要是跑堂认了错,“跑堂错”是不是成为公共知识呢?还不是,这里跑堂还没有“女人知道(跑堂知道跑堂错)”的知识,女人如果在他认错后,开声回应或点头微笑,跑堂才有了这知识。回应了,多了这点认知。仅此而已,还不及其他。 有人愤怒了,这就像日本人一样相互一再鞠躬,这要到什么时候算了!好在一般不需要太多层推理,比如说上面故事中送甜汤的推测,二阶彼此的知识就足够了。 有没有一下子就成了公共知识的?有。比如“菜汁滴裙”事件的店里经理出来对女人和跑堂说“这事是跑堂的错”,女人和跑堂都点头认可,这样便成了公共知识。为什么这样就有了无穷阶呢?这推理一下就知道了,留着大家思考。 人们因为生长环境,受的教育,经历不同,所以人们各自的知识系统不同。这造成同一个事件,各人的看法和结论都不一样,这时有多少辩论都无济于事,因为作为论据的知识不是共同的。民主的一个基本原则叫做“ Agree to disagree ”,人们常常称之为涵养和美德。其实这只是无法彻底沟通的一种现实的妥协方案。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博弈学者 Aumann ,在 1976 年发表一篇论文叫《 AGREEING TO DISGREE 》,用严格的数学证明了无分歧定理。其大意是:如果两人的背景知识都一样,即使对于事件有着不同经验,如果充分交流(成为共同知识),他们的结论就不会有分歧。 这就是为什么在政治上无论怎么讨论,都难以达到一致,只能依照实力妥协容忍,而科学研究尽管有各自不同发现和进展,经过交流,比较容易达成共识。有充分沟通非常熟悉的朋友或家人,也多能够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运用公共知识的观点,我们来看看庄子《秋水》篇中著名的辩论。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 “ 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 惠子曰 ∶ “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庄子曰: “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 惠子曰 “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庄子曰: “ 请循其本。子曰 ‘ 汝安知鱼乐 ’ 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 惠施是战国时期政治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庄子反驳惠施质疑如何得知“鱼之乐”的话很巧妙,他说:从你最早的问话中得知,你知道我有“鱼之乐”这个知识,问我从哪儿得来的这知识?我是在这儿看到的呀。表面上逻辑无懈可击。 这当然是在忽悠了。惠施的“鱼之乐”是“鱼感觉到快乐”,他问“你怎么知道鱼感觉到快乐”。庄子答的是“鱼看来很快乐”。一个是从客观角度,一个是从主观角度。表面上“鱼之乐”是他们的公共知识,实际上惠施没有庄子的“鱼之乐”概念知识,庄子也没有惠施的“鱼之乐”概念知识。辩驳之间缺了公共的知识,他们说的没有交集,各说各的,胡侃一气。 后人把这个归结为他们认知观念上的不同的立场。庄子超然物外,欣赏自然的美。惠施重在分析,探究事物的真实性。 惠施的著作没有流传下来,其思想多从庄子书中传下,惠施在秋水篇里反驳的逻辑也常被人忽视。当人们被怀疑怎么知道某件事时,就常常套用庄子的“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句式来反驳,其实这只是庄子的遁词,要引出后面的偷换概念的巧辩而已。人们要进行讨论,他们之间用到的不言而喻的知识必须是公共的。 【参考文献】 Vanderschraaf, Peter and Sillari, Giacomo, Common Knowledge,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pring 2009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http://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pr2009/entries/common-knowledge/ 【公共知识的一种定义】 We can now define mutual and common knowledge as follows: Definition Let a set Ω of possible worlds together with a set of agents N be given. 1. The proposition that A is (first level or first order) mutual knowledge for the agents of N, K 1 N ( A ), is the set defined by K 1 N ( A ) ≡ ∩ i ∈ N K i ( A ). 2. The proposition that A is m th level (or m th order ) mutual knowledge among the agents of N , K m N ( A ), is defined recursively as the set K m N ( A ) ≡ ∩ i ∈ N K i ( K m −1 N ( A )). 3. The proposition that A is common knowledge among the agents of N , K * N ( A ), is defined as the set K * N ( A ) ≡ ∞ ∩ m =1 K m N ( A ).
个人分类: 科普|8922 次阅读|7 个评论
从围棋和国际象棋看中西方的战略思想差异
热度 27 何裕民 2012-11-29 09:08
上次谈到了基辛格对中国传统智慧的片言只语,大家觉得意犹未尽,我也觉得没有完全体现中国的智慧和基辛格本身的深刻认识。 讲到这,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里进一步以著名的国际象棋和围棋为例,因为中国人喜欢下围棋,西方人喜欢下国际象棋,他说到: “中西方的这一对比反映在两种文明中流行的棋类上。中国流传最久的棋是围棋,它含有战略包围的意思。棋盘上横竖各 19 条线,对弈开始时棋盘上空无一子。对弈双方各有 180 枚子可用,子与子没有差别。两位棋手轮流在棋盘任何一点上落子,占据有利地形,同时设法包围吃掉对方的子。棋手在棋盘各处同时展开厮杀。棋盘上每落下一子,对弈双方的实力对比就略有消长,双方都在实施自己的战略计划,并同时应对对手的棋。一场势均力敌的比赛结束时,棋盘上双方的地盘犬牙交错,一方常常仅占有微弱的优势。对于一个外行人,从棋盘上并不总能看出哪一方是赢家。 而国际象棋的目标是全胜,目的是把对手将死,即把对方的王或后逼入绝境,令其走投无路。绝大多数的国际象棋比赛靠消耗对方实力或偶尔靠一着妙手取胜。唯一的另一种可能是双方握手言和,即双方均无希望取胜。 如果说国际象棋是决战决胜,围棋则是持久战。国际象棋棋手的目标是大获全胜,围棋棋手的目标是积小胜。下国际象棋,棋盘上双方的实力一目了然,所有棋子均已摆在棋盘上。围棋棋手不仅要计算棋盘上的子,还要考虑到对手的后势。下国际象棋能让人掌握克劳塞维茨(国际著名的军事思想家)的‘重心’和‘关键点’等概念,因为开局后双方即在中盘展开争夺,而下围棋学到的是‘战略包围’的艺术。国际象棋高手寻求通过一系列的正面交锋吃掉对手的棋子,而围棋高手在棋盘上占‘空’,逐渐消磨对手棋子的战略潜力。下国际象棋练就目标专一,下围棋则培养战略灵活性。” 其实,看到这,我们也可以做出很多联想:针对肿瘤,西方战略就是下国际象棋,想尽办法,要么战胜你,要么我死了,就是你死我活,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零和”博弈。那么,中国人就是讲究先造成“势”,然后一步一步跟进去……。先在外围打好根基,然后,一点点取得胜利,或者是争取下成“和棋”。 对癌症这类人类自身代谢出问题所产生的一类难治性病症,也许中国的围棋战略思想更适合于癌症治疗。我们可以借鉴过去智慧,指导今天的临床治疗。因为癌症它不是敌我矛盾,它是你体内的细胞出现了问题。 讲到这,想到了一位著名的宗教学家——星云法师。他在写的书里就说到了,他 85 、 86 岁了,没有学过中国象棋,但是寺庙里总是有小和尚以为大师象棋下得很好,来跟大师下象棋。但每每这位智者都把小和尚们打败了……。大师就说,他下象棋先把“局”布好,小和尚们上来就攻杀,但他局布好了就不怕,有了防范……。其实星云法师在这讲的也正是围棋的战略思想。 我觉得我们对待肿瘤,对有了一定年龄的患者,首先要明确一点,不一定要把肿瘤“吃”掉,而是要让人活下去。所以首先要取“和”,然后再考虑能不能取胜。如果连“和”都得不到,那就是战术思想有了问题。然后,再借助各种方式方法做好局,先稳定好,不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因此,外国人眼里,传统中国智慧是充满神奇的,是对现代智慧的一种重要补充。相反,我们中国人往往由于长期的弱势,长期的被挨打,而对中国自己的智慧视而不见,甚至有所丢失,更有极端份子认为中国传统文化 90% 属于糟粕……。 可惜、可悲 ,也非常可叹!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10342 次阅读|27 个评论
复杂网络2012年度盘点:博弈+传播+控制
热度 20 pb00011127 2012-11-28 12:05
6只作者:荣智海 ,唐明 ,汪小帆 ,吴枝喜 ,严钢 ,周涛 1. 引言 复杂网络是复杂性科学研究中受到最广泛关注的方向,在信息科学、物理学、生物学、数学乃至社会学、管理学等等都产生了重大贡献和持续影响。十几年来,复杂网络的研究成果一直是《自然》、《科学》、《美国科学院院刊》等综合类顶级学术期刊的宠儿,每年均有数十篇相关论文发表。据不完全统计,仅在 Review of Modern Physics 、 Physics Reports 、 Advance in Physics 和 SIAM Reviews 这四个顶尖的综述性期刊就发表了 17 篇复杂网络的综述论文,今年又在 Physics Reports 上连续刊出两篇 。 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十几年的发展中,复杂网络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可喜的是,以王文旭、严钢、吕琳媛、吴枝喜等人为代表的一群青年科学家,已经融入甚至影响着国际相关前沿发展的潮流。遗憾的是,国内相当一部分学者,还沉浸在老问题和老思路上,对于最激动人心的进展缺乏深入、完整的认识。基于这个现状,我们决定每年推出一期年末盘点栏目,邀请国内有代表性的青年科学家,主要就最近 1-2 年的国际重要进展进行介绍和评述。这个栏目从复杂网络起,将来也可能不限于复杂网络,而渗透进复杂性科学的其他方向,譬如典型复杂系统分析、金融复杂性研究、群集动力学与社会计算、人类动力学分析等等。 本文重点关注网络功能方面的研究,邀请了荣智海、唐明、吴枝喜、严钢四位青年科学家就博弈、传播和控制展开介绍。希望各位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本文获得对复杂网络部分研究焦点的认识,开拓视野! 2. 网络博弈:演化与合作涌现 合作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化学物质转变为生命物质是通过分子间的协作完成的。自私的 RNA 通过自我复制只能形成短链,而 Vaidya 等人发现合适的策略可以促使不同的 RNA 自组织装配,搭建成合作的超循环回路,形成复杂的生命分子 。 哈佛大学研究人员的实证性研究揭示了坦桑尼亚北部哈扎猎人 (Hadza) 之间的社会合作网络 。他们访问了 17 个营地的 205 名成年哈扎人 ( 男性 102 名,女性 103 名 ) ,在每个营地进行一轮多人公共品博弈,合作者 (Cooperator, C) 的投入会使所有人受益,而背叛者 (Defector, D) 会不劳而获。虽然背叛行为使得自私的人收益最大化,然而哈扎人之间更倾向于合作利他,且所形成的社会合作关系具有现代社会网络的特征,如高聚类、同质性和互惠性等。这表明社会网络的一些结构特征以及合作机制可能在人类早期就已经形成。 由此可见,理解合作行为在个体间的涌现机制有助于人们认识从生命起源到人类社会组织等一系列重要课题。过去二十多年的理论研究表明网络互惠是一种重要的合作涌现机制,在网络上合作者通过与其他的合作邻居互助形成合作簇可以有效抵御背叛者的入侵,从而促进合作行为的涌现。 最近一系列实证性研究试图揭示网络互惠是否在人类博弈中存在。研究人员基于著名的两人囚徒困境博弈,召集了近 800 名志愿者进行真人网络博弈实验 。他们将约 20 名志愿者分为一组,配对进行重复博弈,并考虑了随机交互、固定交互和动态演化三种作用方式。在随机交互中,每轮博弈结束后,个体以一定概率随机更新交互对象。在固定交互中,初始时刻群体随机连接,其后则保持交互对象不变。对于动态演化博弈,则在每轮博弈后,研究者随机选择 k % 对志愿者进行如下操作:对每对志愿者 A 和 B ,随机选择 A 并告知对手 B 之前的行为,若两者存在联系,则询问 A 是否要去掉其与 B 的连接,否则询问 A 是否愿意与 B 建立关系。通过考虑网络快速 ( k =30) 和缓慢 ( k =10) 演化的情况,发现合作行为只有在网络快速演化时能够维持。对其他情况,合作行为则随着重复博弈的递进呈明显下降趋势。此外,他们观察到快速动态演化的博弈网络的度分布更宽, C-C 关系比 C-D 关系更稳固, D-D 最脆弱,合作者因“得道”而容易吸引朋友,背叛者则因“失道”容易失去朋友。有意思的是,失去了朋友的背叛者接下来会倾向于合作。因此,连 / 断边可以看作奖励 / 惩罚措施,促使合作行为稳定维持于群体中。 Watts 等做了类似的研究,也发现结构动态演化可以促进合作和同配特性的涌现 。他们将每组 24 名志愿者构成随机正则网络和六派系网络,采取 12 轮重复囚徒困境博弈,与研究 不同,在网络演化时,他们允许一方提出建立或者删除连接的请求,对手可以接受或拒绝该请求,若拒绝则两者保持原交互关系。通过引入该动态演化机制,在大量加减边时群体合作水平更高,而随着重复博弈接近尾声合作水平会递减。同时,他们发现 C-C 很容易建立联系, C-D 间的联系最难建立,因此同配特性在合作者间容易涌现。 最近西班牙学者研究了更大规模网络上的人类博弈实验 。他们召集了 1200 余名志愿者,分为两组放在平均度为 4 的规则格子和度分布异质的网络上。在网络固定和随机交互 ( 每轮博弈后随机选择相同数目的邻居 ) 的情况下进行约 50 轮的重复囚徒困境博弈,发现合作水平随着时间演化而递减,且不同结构的网络上合作水平相似,这与前期理论研究得到的异质网络结构促进合作的结论相悖。同时,他们也观察到个体合作倾向性与邻居合作数目(而不是邻居收益)相关。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他们的研究没有考虑个体自愿连 / 断边的情况。因此,结合 的研究,笔者认为赋予个体合适的邻居选择机制,异质网络不促进合作的结论值得商榷,不同动态网络结构的作用会凸现。 在大多数研究中,博弈的收益矩阵往往是固定的,但实际系统的收益大小往往由组成系统的个体的集体状态决定(合作者密度越大,系统的效率越高)。 Lee 等人研究了一个多重适应的动态网络演化博弈模型 :首先,囚徒困境博弈中个体采取背叛策略的诱惑量随系统中合作者的比例动态变化;其次,个体具有适应性,每轮博弈过后可以变更一定比例的博弈对象,在选择新交互对象时,个体更倾向和收益高的个体建立关系。在适当的参数区间,研究发现系统能够演化到全合作者状态。此时个体间交互的连接度分布服从幂律形式,个体的聚类系数与其连接度成反比,即博弈动力学的多尺度演化导致了层次结构的涌现。 控制气候变暖可能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公共资源博弈。只有各国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预防,才能有效阻止气候崩溃,否则人类有满盘皆输的可能。但困境在于虽然各国已经充分意识到维护气候这一公共资源的重要性,但仍然产生了哥本哈根的悲剧。研究人员通过改进公共品博弈模型,引入了集体投资阈值,如果参与者的投资低于该阈值,则所有人会冒一无所有的风险。通过演化博弈动力学分析,表明投资失败风险的引入可以让参与者意识到为了集体利益必须有所牺牲,从而与他人合作。研究发现无标度网络上参与博弈的群体规模多样性有利于全局协作,容易达到抑制气候变暖的目标 。 3. 网络传播:从分析到干预 网络传播动力学研究已经发展了一系列重要的模型和理论用以描述各式各样的传播现象,例如革新扩散 (Innovation Diffusion) 、潮流发展 (Fad Development) 、疾病传播 (Epidemic Spreading) 、故障蔓延 (Failure Propagation) 等,探讨了许多重要因素(例如网络结构、连接权重和空间距离等)对于传播过程的影响,特别关注了许多真实传播过程的预测和控制研究。这些研究也为复杂系统中其他一些动力学行为(例如网络同步和网络博弈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过去的两年中,一些研究学者开始关注多层耦合网络的研究,而其上的传播研究将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全新课题。最近,在线网络上的舆情、行为等传播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成为当前最为热点的研究课题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传 播路径的还原和网络干预(例如网络控制)可能成为未来十年之中最为热门的课题之一。以上研究热点可笼统地归为网络结构、行为规律、 社会传播、 路径还原和 网络干预 五个方面。 网络结构 。这方面主要有多层 / 关系耦合网络上的传播动力学 、中尺度结构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和节点影响力排序方法与稳定性分析 三个研究热点。对于多层 / 关系耦合网络,基于大量实证的基础上,理解层间不同耦合关系(如依存、协作或抑制等作用)和耦合模式(如部分、一一或关联等匹配)对于单个或多个传播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应是其首要任务,而关键节点与路径的定义及其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等问题是其中的难点之一。 考虑到真实多层耦合网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上的动力学现象将会异常丰富多彩,可以预见的是围绕这一主题近期将会涌现大量的新工作。 在网络的中尺度结构上,最近一些研究显示病毒可以被局限于那些高权重的边和节点 或是核心层 周围。非常自然地,其他一些中尺度结构如社区、派系、模体等在传播演化预测与防控中的作用如何将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对于节点影响力排序问题,自 Kitsak 等人利用 K-CORE 层次分解获得了比度更为准确的影响力指标之后 ,短短两年内其 Google Scholar 的引用已高达 120 余次,可谓当前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吕琳媛等人改进了经典 PageRank 算法,提出了一种名为 LeaderRank 的快速算法,能够等到超大规模社会网络中影响力高端的排序。以这些人为源头进行信息传播,速度会比以 PageRank 或者朋友数目为标准确定的源头快很多 。虽然几乎所有相关研究都致力于寻求一种快速而准确的普适排序方法,但是可能的关键问题是在网络结构和传播动力学确定的情况下给出一个快速而较为准确的排序方法,由此可以继续拓展和深化的空间还非常大。此外,节点排序在噪声干扰下(如网络结构和动力学行为的变化)的稳定性分析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 行为规律。 自从 2005 年人类行为动力学研究兴起以来, 基于人类行为规律的传播动力学研究 便随之开展起来,主要集 中于个体行为的接触时间 、空间迁移 和行为反应 等对于传播过程的影响。就目前研究现状来看,这类研究非常容易造成一些令人困惑的难题,根本原因在于个体行为动力学规律的多样性。例 如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人类的行为在时间上具有阵发性,存在短暂的紧密爆发和长时间的静默,不能用传统的泊松过程刻画。目前的工作主要基于真实数据集展开研究,发现在有些情况下人类的阵发特性减慢传播动力学过程,而在有些情况下却加快了传播动力学过程,急需从本质上厘清人类的各种 阵发特性(如发送时延和响应时延等)对传播 动力学的影响。对于以上三个问题的研究,最近都有一些重要的实证和理论工作发表,例如时变网络 和人口迁移模式 的研究,鉴于人类行为动力学研究仍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基于人类行为规律的传播动力学研究将会具有较为持久的生命力。 社会传播 。 网络传播动力学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流行病传播,还关注其他一系列的社会传播现象,例如谣言、时尚、政治意见、新技术的采纳、金融决策以及健康行为等等。对于传统的病毒传播,一个易感个体被感染的概率仅依赖于与其接触的那个感染邻居,而社会感染概率还取决于其他邻居的当前或历史状态 。这种感染的差异可能产生一些反直观的有趣现象,例如由于协同加强效应的存在,规则网络上的谣言(或行为)传播将会明显快于随机网络上的情况 。最近几个月里,社会传播的实证工作越来越多,档次也非常之高,大都发表于 Science 、 Nature 和 PNAS 等顶级期刊上 。由此可见,目前社会传播研究是当之无愧的热点之中的热点。除了必要的在线实证研究之外,抓住关键的传播机制,构建合理的传播模型用以描述这些有趣的传播现象也是当前亟需开展的工作。 路径还原 。相对于传播路径的预测,路径还原应是一个相反的问题,早先一直被计算机科学家和流行病学家所关注,而最近的一篇物理评论快报开始了关于扩散源点的定位研究 。毫无疑问地,传播路径的还原研究有助于传播过程的控制,其应用也非常广泛,例如舆情和疫情的防控。然而,这一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传播机理研究的进展,单单凭借利用数学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很难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还原方法。因而,如同社区检测研究一样,这类问题缺少一些物理的机制,更侧重于数学方法和实际应用,可能将成为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所偏爱的研究课题,此时进入正当时! 网络干预 。网络干预是有目的的运用社会网络或社会网络数据来产生社会影响、加速行为的改变、改进性能,从而达到对个人、社团、组织以及群体的影响 。作为复杂网络研究的终极目标,这一研究课题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文献 描述了四种网络干预的策略,每种策略又有多种替代策略。许多策略综合了不同的数学算法。因此,研究者对干预可以有许多选择,选择合适的网络干预取决于可用的网络数据、行为的特征、已有的流行程度和项目的社会背景。鉴于网络干预涉及范围之广泛、面临情况之复杂以及可选策略之多样,其研究必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最近 Barabasi 等人对于有向网络的控制研究更是激起了研究学者们对于这类问题的极大兴趣 。对于这类研究,虽然控制理论的应用当然地成为重头戏,但是如何将网络动力学研究融入其中,应该是控制理论学家和物理学家们共同面临的一大挑战。下一节将更深入剖析网络控制的进展和问题。 4. 控制复杂网络:面朝下一站,蜿蜒前行 回顾网络科学过去十多年的发展,人们的主要兴趣和精力大多放在对网络自身的结构和网络上的动力学过程进行建模、分析乃至预测;朝前看,我们将触及复杂网络研究的下一篇章中的核心内容,即,对复杂网络系统进行定性调控乃至精确控制。 在这方面,牵制控制是大家较为熟悉的,其目标在于控制复杂网络到某个同步态。有关牵制控制的研究已经相当可观 。最近,刘彧等人 研究了对复杂网络的完全能控性,即在有限时间内将网络节点的状态从任意初态控制到任意终态(不必是一致状态或同步态)。他们发现需要直接控制的驱动节点与图论中的最大匹配存在着等价关系,并解析得到了使一个具有泊松或幂律度分布的随机化网络完全结构能控所需的最少的驱动节点的数目。在此基础上,王文旭等人 提出了对网络结构进行微扰以减少所需的驱动节点的数目的方法;奈普斯等人 则运用点边互换的思想研究了对网络的边的状态进行控制的问题,其结论如果从网络的点边对偶性的角度来看是很明了的。当谈及控制时,我们除了关心一个网络能否被控制,同时也需要思考这么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了控制一个网络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实际上,在网络节点的整个状态空间中,一些状态容易被控制而另一些则较难。这就好比距离您住处十公里远的圆周上,有些地方可经笔直通畅的大道很便捷地到达,而有些则可能需要在颠簸崎岖的小径上蜿蜒前行。出于这种考虑,严钢等人 研究了控制复杂网络所需要付出的能量代价的上界和下界,并指出了控制的难易程度与网络结构的对等性之间的关系。 控制理论尤其是线性系统控制是一个历史悠久且较为成熟的领域,这为复杂网络的控制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思想和方法。然而,当考虑对一个复杂网络系统进行控制时,我们的兴趣主要在于揭示网络结构与控制之间的关系。如前文中提到的完全控制一个网络最少需要直接控制哪些节点,哪些网络需要的驱动节点较少、付出的能量代价较低,如何对网络结构进行微扰从而降低驱动节点的数目等等都属于这个范畴。这些研究中的一些结果可以较为方便地推广到含权、时变、延时的网络上。当然,也得清晰地看到,这仅限于理想的线性情况(包括节点动力学和节点之间的耦合关系)。在这方面,一个很有意义但尚未被解决的问题是:对于一个给定的网络,如何选择驱动节点使得控制的能量代价最低? 稍往远一点看,控制复杂网络的最终目标是对网络上的各类动力学过程进行控制,包括信息或疾病的扩散、耦合个体的集群行为、通信或交通网络的拥塞、网络博弈的策略演化、基因网络对应的细胞分裂 等。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我们将无可避免地涉及到非线性的情况。而对一般的耦合非线性系统进行完全控制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为此,大体上有两种思路可供参考。其一是将复杂网络控制到某个有实际意义的状态区域,而不必是整个状态空间 。例如,牵制控制是将网络控制到某个同步态,这样处理起来会方便很多。其二是考虑控制网络系统中的某个关键的参量,例如网络扩散的传播阈值、网络集群的耦合阈值等。如果能够在控制论的框架下,通过输入外界的干扰信号使得网络能够容忍的阈值得以提高或者降低,那将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总而言之,尽管通往复杂网络控制的道路蜿蜒盘亘,但从最近发表的相关论文可以看出“控制”正成为重要的关键词、正激起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和热情。期待诸位,站在建模、分析和预测等前期工作的基石上,迈入“控制” —— 网络科学研究的下一站的核心领域。 参 考 文 献 LU L, MEDO M, YEUNG C H, et al. Recommender systems , Physics Reports, 2012, 519(1): 1-49. HOLME P, SARAMAKI J, Temporal Networks , Physics Reports, 2012, 519(3): 97-125. VAIDYA N, MICHAEL M L, CHEN I A ,et al. Spontaneous network formation among cooperative RNA replicators , Nature, 2012 (To appear) APICELLA C L, MARLOWE F W, FOWLER J H, et al. Social networks and cooperation in hunter-gatherers . Nature, 2012, 481(7382): 497-501. RAND D G, ARBESMAN S, CHRISTAKIS N A. Dynamic social networks promote cooperation in experiments with humans .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1, 108(48): 19193-19198 WANG J, SURI S, WATTS D J. Cooperation and assortativity with dynamic partner updating .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2, 109 (36): 14363-14368. GRACIA-LAZARO C, FERRER A, RUIZ G, et al.Heterogeneous networks do not promote cooperation when humans play a Prisoner’s Dilemma .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2, 109 (32): 12922-12926. LEE S, HOLME P, Wu, Z-X. Emergent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in multiadaptive games . Phys. Rev. Lett. 2011, 106: 028702. SANTOS F C, PACHECO J M, Risk of collective failure provides an escape from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1, 108(26): 10421–10425. J.-X. Gao, S. V. Buldyrev, H. E. Stanley, and S. Havlin, Networks formed from interdependent networks , Nature Physics 8 , 40–48(2012). A. V. Goltsev, S. N. Dorogovtsev, J. G. Oliveira, and J. F. F. Mendes, Localization and Spreading of Diseases in Complex Networks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09 , 128702 (2012). C. Castellano and R. Pastor-Satorras, Competing activation mechanisms in epidemics on networks , Scientific Report 2 , 371 (2012). M. Kitsak, L. K. Gallos, S. Havlin, F. Liljeros, L. Muchnik, H. E. Stanley, and H. A. Makse, Identification of influential spreaders in complex networks , Nature Physics 6 , 888 (2010). L. Lü, Y.-C. Zhang, C. H. Yeung, T. Zhou, Leaders in social networks, the Delicious case , PLoS ONE 6(6): e21202 (2011). G. Ghoshal and A.-L. Barabási, Ranking stability and super-stable nodes in complex networks , Nature Communications 2 , 394 (2011). F. Simini, M. C. González, A. Maritan, and A.-L. Barabási, A universal model for mobility and migration patterns , Nature 484 , 96–100(2012). F. D. Sahneh, F. N. Chowdhury, and C. M. Scoglio, On the existence of a threshold for preventive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suppress epidemic spreading , Scientific Report 2 , 632 (2012). D. Centola, The Spread of Behavior in an Online Social Network Experiment , Science 329 , 1194 (2010). L. Lü, D.-B. Chen, T. Zhou, The small world yields the most effective information spreading , New J. Phys. 13 , 123005 (2011). F. J. Perez-Reche, J. J. Ludlam, S. N. Taraskin, and C. A. Gilligan, Synergy in Spreading Processes: From Exploitative to Explorative Foraging Strategies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06 , 218701 (2011). D. Centola,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Homophily in the Adoption of Health Behavior , Science 334 , 1269 (2011). J. Ugander, L. Backstrom, C. Marlow, and J. Kleinberg, Structural diversity in social contagion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9 , 5962-5966 (2012). S. Aral and D. Walker, Identifying Influential and Susceptible Members of Social Networks , Science 337 , 337-341 (2012). R. M. Bond, C. J. Fariss, J. J. Jones, A. D. I. Kramer, C. Marlow, J. E. Settle, J. H. Fowler, A 61-million-person experiment in social influence and political mobilization , Nature 489 , 295 (2012). K. Lewis, M. Gonzalez, and J. Kaufman, Social selection and peer influence in an online social network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9 , 68-72 (2012). P. C. Pinto, P. Thiran, and M. Vetterli, Locating the Source of Diffusion in Large-Scale Networks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09 , 068702 (2012). T. W. Valente, Network Interventions , Science 337 , 49-53 (2012). Y.-Y. Liu, J.-J.Slotine and A.-L.Barabási, Controllability of complex networks, Nature, 473: 167-173, 2011 陈关荣 , 复杂动态网络环境下控制理论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 《自动化学报》 , 2012, 待发表 M. Egerstedt, S. Martini, M. Cao, K. Camlibel and A. Bicchi, Interactingwith Networks: How does structure relate to controllability in single-leader, consensus networks? IEEE Contr. Sys. Magaz., 66-73, Aug. 2012 W. X. Wang, X. Ni, Y.-C. Lai and C. Grebogi, Optimizing controllability of complex networks by minimum structural perturbations, Phys. Rev. E, 85: 026115, 2012 T. Nepusz and T. Vicsek, Controlling edge dynamics in complex networks, Nature Physics, 8: 568-573, 2012 G. Yan, J. Ren, Y.-C.Lai, C.-H. Lai and B. Li, Controlling complex networks: How much energy is needed? Phys. Rev. Lett., 108: 218703, 2012 I. Rajapakse, M. Groudineand M. Mesbahi, Dynamics and control of state-dependent networks for probing genomic organization, PNAS, 108: 17257-17262, 2011 F.-J. Müller and A. Schuppert, Few inputs can reprogram biological networks, Nature, 478: E4, 2011 本文由汪小帆、周涛筹划、组稿、修改、整理并联合撰写第一节,由荣智海和吴枝喜联系撰写第二节初稿,由唐明撰写第三节初稿,由严钢撰写第四节初稿。作者排名按照汉语拼音顺序,不分先后。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437 次阅读|50 个评论
从博弈游戏重新发现人类社会的公平观念
热度 1 darkingwing 2012-11-19 10:55
在人类的社会关系中,无论是个体之间的私人交往,还是社会中的组织协作,公平观念都无处不在。说到这里,看官可能要问,究竟如何才算是公平。而正是因为类似公平的观念在人类的各个事务上都无处不在,如何准确定义公平本身就成了困难的问题。 要理解什么是公平,我们不妨像解数学题一样,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先考虑什么情形下,人们会感觉非常的不公平。 我们都见过这样的情形,当两人合作,其中一人多劳少得,而另一人少劳多得的时候,获得报酬较少的那一方会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说明劳酬分配均匀是公平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下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会对合作中的劳酬分配问题如此敏感。虽然这个世界的现实是不同地区和阶层的人哪怕是做相似的工作,获得的报酬也可能天差地别,大部分人还是无非容忍同工不同酬的情景在自己周围出现。 对此,进化心理学上有一种解释,认为我们对不公平现象的敏锐感受和强烈反应与其说来自我们的理性判断,不如说是来自漫长进化史中积累的本能情感。 为了验证这种解释,动物行为学家和心理学家设计了一次实验,以研究灵长类动物是否存在公平意识。实验的对象是一群僧帽猴。研究人员将僧帽猴两两分组,每一组分在一个大的笼舍里,以便让同一笼舍里的两只猴子能够互相看到对方完成的动作和获得的食物。之后研究人员通过训练让僧帽猴明白:只要完成实验员给的任务,就可以取得一枚硬币,并可以用这枚硬币再和实验员交换而获得食物。在一些情况下,一个笼舍里的两只僧帽猴在完成相同任务后,会获得同样的食物以做为奖励;而在另一些时候,虽然完成的任务相同,但一只僧帽猴获得的食物会比另一只好一些,甚至其中一只僧帽猴可能不需要完成任务,就可以获得比完成任务的同伴更好的食物。 实验表明,在 僧帽猴们付 出劳动,获得硬币并和研究员交换获得食物报酬的过程中,虽然在通常情况下 僧帽猴 会很高兴地接受研究员给他们的普通报酬(一根黄瓜),并享用自如;可如果 僧帽猴 注意到它的同伴并没有多付出劳动甚至根本没有劳动,就获得了更好的报酬(一大捧葡萄)的话,得报酬较少的一方要么会愤怒地把黄瓜扔出笼子,要么不但拒绝这次的奖励,之后也会拒绝再和研究员合作。如下图所示,在笼舍里两只猴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得到的待遇不一致的情况下,其中一方拒绝本次奖励和拒绝再和实验员合作的比率都明显高于待遇一致的情况。 可见,至少人类的近亲僧帽猴已经具有了劳酬相符的公平观念。可见公平理念的起源远远不止于人类社会的道德建构。公平法则之所以深入人心,而不因为时间,地点,或是历史阶段而有所改变,就是因为它来自我们在漫长进化中的积累,已经成为了心理本能的一部分。 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人类在史前的漫长历程中,绝大多数时候都生活在几十人左右,内部高度平等的游牧狩猎部落里。由于可以携带的财富非常有限,部落成员的团结协作对食物的获取至关重要,且远程武器的使用也使个人也难以通过体力优势压倒其他成员,部落内部是一种较为平等的关系,所有成年人有相同的食物分配权和表达意见的权利,为数不多的生活资料和食物资源由部落成员共享。正是在这种漫长的部落生活中,人类形成了公平分配的本能意识。 这种意识表现在:一方面每个个人均有努力奋斗,获得更多资源的倾向;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群体内的每个个体又会对群体内部的资源或政治权利的不平等分配进行本能的抵制。这种对不公平现象的厌恶情绪被社会学家称为“不公平厌恶”( unfairness aversion ),被认为是一种人类及少数灵长类动物才具有的社会情感,正是这种情感决定了我们对其他社会成员的特定行为作出相应的反应,以保证最基本的社会合作行为能够完成。 “社会情感”的存在,也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兴趣, 因为倘若能够证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也受这种基本感情机制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盘算,那么微观经济学中传统的理性人假设就需要被修正。 为了验证人类是否确实存在不公平厌恶的心理,行为经济学家设计了一个被称为“最后通牒游戏”( Ultimatum Game )的博弈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者会给其中的一位被试人员一定数量的钱,这个人我们叫他发起者,并要求他把这些钱的一部分分给另外一位叫作收获者的被试人员,分钱的数额由发起者自定;同时,收获者会知道发起者收到多少钱,又打算出让多少给自己,如果收获者愿意接受这部分钱的话,就算合作成功,双方都可以领取他们接受的那部分钱;但如果收获者拒绝接受这部分钱的话,双方都将得不到任何报酬。受试双方完全匿名,只通过计算机交流信息和结果,并且和同一个人只交易一次。结果显示,如果发起者给出的分配比例非常不公平,远远低于 50% ,收获者有很大的概率会拒绝此次合作。虽然从理性的角度看,只要分配数额大于零,选择合作对于收获者来说永远是赚的。 如下图所示,在最后通牒游戏设定里,无论是分配奖励还是分担损失,收获者拒绝合作的比率无一例外地随着分配方案的不公平程度而直线上升 。 此外,统计数据表明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发起者都会给收获者 20% 以上的分成,部分地区的受试者则平均给出 50% 以上的分成。在被试双方都完全匿名的且交易只有一次的情况下,无论是发起者的慷慨方案还是收获者的不公平厌恶,都来自于我们在合作环境中形成的心理定势而非一时的理性计算。可见人类一方面天然具有公平分配的心理预期,另一方面如果发现周围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往往宁愿自己付出代价,也要惩罚意图改变公平状态的违规者。 类似最后通牒游戏的情形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如果有人在路上发现了意外之财,那么同行的人按照俗语有“见面分一半”的权利;一起出行的人分配食物时,也会下意识地平均分配每一个在场的人。大约这些情形与史前人类共同外出,协作打猎采集的情形最为相像。“不公平厌恶”本能的存在对做为社会性动物的人类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部落时期的人类社会时刻都需要整个群体齐心协力的合作才能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有一种机制,保证合作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为此,公平原则应运而生。 一个佐证这种拒绝不公平的心理倾向存在的必要性的理论模型是囚徒困境游戏,它是一种人工设计的博弈情景。在这种设计的情形中,两名受试者每位被分配 10 个点数,而他们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保留自己的点数,二是把自己的 10 个点数转给对方,而研究者会把这部分转过去的点数翻三倍记在被转方的账上。该游戏共有三类可能结果,第一种情景是双方都选择把自己的点数转给对方,那么每人都可以获得 30 点点数;第二种情景是双方都选择保留自己的 10 个点数;此外,如果一方选择转出点数,另一方选择保留点数的话,保留点数的一方会得到 10+30=40 点点数,而转出点数的一方只剩下 0 点点数。 如果仅仅根据囚徒困境游戏的设定 , 无论对方选择转或不转点数,保留自己的点数总会得到更大的收益,而当双方都选择保留自己的点数时,却又会使总的收益最小化。根本上,在这种设定下,由于一方无法对另一方选择合作与否有任何的控制权,且不合作的行为反而会获得点数奖励,从而必然导致互不合作的双输结局。所以,根据他人的合作状况而进行直接的鼓励或者惩罚是确保合作得以进行,并达到双赢的必要条件,而不公平厌恶就是一种可以达到惩罚不合作行为的最简单直接的心理约束机制。 远古部落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建立在平等协作的基础上,需要每一个劳力的贡献,而且因为财富和食物的匮乏,不公平的分配会直接影响利益受损个体的生命,并降低部落生存的可能,人类从而形成了强烈而明确的公平意识以及对不公平现象的厌恶。试想,在没有储存,没有富裕食物,所有精力都用于维持生存的原始社会中,如果大家合力猎取的牛被一小部分人分食了,他们就会把体力耗尽的其他人置于濒临饿死的境地,而其他人的消失,也就意味着这一小部分人将无法狩猎大型动物,同时也面临绝境。所以对每一个成员来讲,平等协作并平均分配食物才是自己能够自己能够存续下去的最佳秩序,对任何破坏这种秩序的行为进行惩罚也是确保生存的必然策略。 在现代社会中,大规模仓储的实现,物资的富裕以及生产方式的改变导致原始社会的约束已然不再。经济上来看,财富分配上的绝对公平自农业社会以降就事实上已经消失了,而且两极分化的现象在历史长河中也是屡见不鲜。那么人类的“不公平厌恶”对于今天的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至少我们在了解了这种心理机制以后,应该努力避免使组织内部产生“不公平厌恶”的情绪,它能让合作无法进行,或者降低员工的工作效率,甚至产生内耗和双输的结果。 另外,经济学家进而发现,“不公平厌恶”心理,依然在像原始社会一样维护着今天的社会秩序。 例如公平意识也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里买卖双方的博弈中,即使卖家已经垄断了市场,如果它提出的价格过于不公平,也会遭到顾客的反感和集体抵制,从而在维护了市场的基本秩序。 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处于多种社会身份之中,而公平意识的产生还与一个人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知有关。研究发现,人们往往对自己身边或者与自己属于同一个类别的社会群体获得的报酬多少更加敏感新古典劳动力市场的理论认为:市场是相对开放的,市场中的劳动者在市场中彼此竞争职位,而职位的取得主要取决于个体的经验、能力、训练等“人力资本”,并且经济学家提出,自由市场中一定存在一种机制使得人力资本和所得报酬不匹配的情况能够很快被纠正。新古典经济学家发现,个体的公平意识可以用来解释这种机制背后的原因,以及劳动市场中劳工素质不断提高的现象:由于个体对周围存在的劳动付出与所得报酬不一致的现象非常敏感,当他发现有人付出较少同样的劳动,却获得更好的报酬,或者有人在更高的职位上挣到更多的钱时,公平意识就会促使个体或者积极学习提高,投资自己的人力资本,以获得更好的议价能力,或者退出该公司,另寻更匹配自己劳动能力的位置,从而促进了总体劳资水平的匹配和总人力资源的上升。 此外,每个个体都会更倾向于和自己同一群体(性别,民族,籍贯,年龄)的人进行比较,当某一群体中有少部分个体获得了较好的报酬的时候,公平意识就会促使同一社群中的其余个体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寻求更好的议价能力和竞争力,最终促进了整个群体竞争力的提高。所以,只要弱势族群中的少部分人通过接受培训提高能力获得了更好的机会和职位,公平意识就可以促使群体中的其余成员奋起直追,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竞争力。 总之,承认公平意识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无论是在激发团队合作效率,还是在保持市场的平衡和个人的进取心上,我们至今还没有发现什么更好的东西,保持个体的公平意识并调整组织秩序以避免“不公平厌恶”实在是“最不坏”的选择,否则很难想象一个所有员工都失去了动力,愤愤不平,充满抱怨的组织会是什么样子。 一个例证是,即使是在发达资本主义的今天,大公司的架构依然是严格的层级秩序,以使员工大多数时间只和相同等级的同事来往,而共同合作一个项目的员工数量,以及他们之间的地位关系,与史前的狩猎部落也有颇多相似之处。在这个大尺度上既不公平也不平等的社会里,人类依然在努力建构出一个个与史前部落相仿的小天地来,以使人性当中最有建设性和创新性的一面,如紧密协作、奉献精神,以及沟通交流能力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 Normal 0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Table Normal";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in 5.4pt 0in 5.4pt; mso-para-margin-top:0in; mso-para-margin-right:0in; mso-para-margin-bottom:10.0pt; mso-para-margin-left:0in; line-height:115%;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2126 次阅读|1 个评论
有形之手博弈市场掣肘
热度 1 hitech 2012-11-13 10:31
有形之手博弈市场掣肘
文 / 特约撰稿 吴新华 美国商务部于当地时间 10 月 10 日对华光伏“双反”案作出终裁决定,认定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并设定了 18.32% ~ 249.96% 的最终反倾销税率及 14.78% ~ 15.97% 的最终反补贴税率。在美国“双反”落定后,行业正在等待欧盟“双反”的结果。长期以来,中国光伏产业形成了以欧洲市场为主、美国市场为辅,兼顾其他国家市场的出口模式。现在美国“双反”终裁税率出台,等于“一只靴子落地”,对应的市场大门相当于彻底关闭;而欧盟对中国光伏产业发起反倾销调查后,中国的光伏企业实际上是在等待欧盟的“第二只靴子”落地。 令人意外的是,人们原以为在美国“双反”仲裁敲定、欧盟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大背景下,中国光伏企业可能会进入一段“蛰伏期”。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在第 112 届广交会上,参展的中国光伏企业不仅数量 上比上届还有所增长,摆出的产品也更加多样化,摊位也更加显眼。一些参展的光伏企业表示,这主要是由于今年行情不好、传统市场贸易壁垒增多,参展的光伏企业希望能通过广交会这样的平台开拓新兴市场。 在欧美 “ 双反 ” 的双重夹击下,中国光伏企业加快了转型升级抢滩新市场的速度。而首先启动的,是国内市场。国务院新闻办 10 月 24 日发布的《中国的能源政策 (2012) 》白皮书提出, “ 十二五 ” 时期,中国坚持集中开发与分布式利用相结合,推进太阳能多元化利用。到 2015 年,中国将建成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 2100 万千瓦以上,将比 2011 年的 300 万千瓦提高 7 倍。 与此同时,从 11 月 1 日起,国家电网公司开始为满足条件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提供免费全程并网服务。对于多年来一直饱受 “ 并网难 ” 困扰的光伏行业来说,这一举措迈出了启动国内光伏市场的关键一步。国家电网公司称,从 11 月 1 日起,国家电网将对适用范围内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提供系统接入方案制定、并网检测、调试等全过程服务,不收取费用。根据国际上有关国家及组织界定的标准和中国电网的特点,这一举措的适应范围为位于用户附近,其所发电能就地利用,单个并网点总装机容量不超过 6 兆瓦且以 10 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入电网的屋顶和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根据测算,这一标准能涵盖目前中国所有的屋顶光伏和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将为光伏产业开拓国内市场铺平道路。而且,除了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免费接入低压配电网外,国家电网公司还将按照有关政策全额收购分布式光伏发电业主富余的电力,且上、下网电量实行分开结算。业内人士预测,这一政策出台后,中国光伏企业投资光伏电站的积极性将明显提高。按照这一政策,光伏电站建设在逆变器之前的投入由业主负责,逆变器之后的由国家电网负责。 “ 这样就明确了各方的投资责任,每一个项目的投资都能非常清晰地算出来,也就更加敢于投资了。 ” 权威人士如是说。对于该政策将带来的重要意义,国内厂家的评价是:中国光伏行业将逐步走出困境,迎来新的春天。 事实上,不论欧盟 “ 双反 ” 的结果如何,转向其他市场寻求发展,都是中国光伏企业的必然选择,而这是全球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在以中国企业为主体的全球产业链的努力下,光伏产品的单价已经从 2007 年前后的超过 4 美元 / 瓦直线下跌到现在的 0.6 到 0.8 美元 / 瓦,大批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具备使用光伏产品和发展光伏产业的能力。市场的变化,除了会引发发达国家对该产业主导权更加激烈的争夺外 ; 还会让以往罕见的中东、非洲和南美采购商跃跃欲试,给中国的生产厂商提供发展契机。 在这个关键的当口,能不能充分地利用好政策,根据市场需求做出相应的技术调整,成为摆在中国光伏企业面前的突出问题。因此,依靠科技创新,尽可能提高转换效率将成为中国光伏企业争相努力的方向,新兴产业发展必然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获得的竞争力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2549 次阅读|1 个评论
贺雪峰:农地征收的利益博弈
snzgdushu 2012-11-6 23:44
按当前主要舆论让农民自主开发土地的意见,并不是提高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的机会,而只是让少数城郊农村的农民有了一夜暴富的机会,但全国绝大多数农民却更难得到公共财政阳光普照的机会。因为失去土地财政,公共财政能力就一定会极大地降低。   一般来说,我们称中国为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首先是二元经济结构,其次是二元社会结构,再次是二元利益结构。造成二元结构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赶超型重化工业战略,其主要制度形式是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将中国人口区分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户籍制度不仅仅是人口管理制度,而且意味着城市人和农 村人的两种不同身份。在户籍背后附着大量体制性的利益,比如就业、福利、商品粮供应等,城市户籍具有远高于农村户籍的利益含量。改革开放以后,城乡之间的 交流越来越多,附着在户籍背后的体制利益越来越少,户籍越来越成为一种人口管理制度,附着在户籍上的身份限制大为减少。在体制限制减少的同时,城乡之间仍 然存在差异。这一差异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农民只要有稳定的就业和收入,他们完全可以在城市过上体面生活,但从目前情况来 看,全国绝大多数进城农民都只是进城务工经商,而难以在城市安家立业,原因不是体制性身份限制而是经济收入不稳定。   当前依然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民来讲,没有什么不好,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进城务工经商失败,至少还可以返回村庄延续过去的生活。一方面,农民 可以自由进城务工经商 ( 这在之前的户籍管理制度下是不允许的 ) ,他们务工经商成功了,就完全可以在城市买房安居;另一方面,他们若不能在城市获得体面生活 下去的就业和收入条件,还可以返回农村,维持“温饱有余”且往往是熟人社会的生活。   当前中国农村,一般农民家计模式是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模式,即年老父母在家务农,获取务农收入;年轻子女外出务工,获取务工收入。一个 家庭可以同时获取务工和务农的两笔收入,则这个家庭就可以维持相对体面的生活条件。从农民个体来讲,他们年轻时可以进城,年老时可以返乡。返乡是农民可能 的选择,选择即权利,当农民还可以选择返乡时,这个制度其实是增加了农民的权利而不是剥夺了农民的权利。这个意义上讲,当前仍然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并非是 对农民歧视的结构,而可能是对农民有利的制度安排。一方面,我们应该清理城市对农民歧视性制度安排;另一方面,我们应当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保留农民可以自由 返乡的制度安排。   农民可以自由返乡,既为进城失败农民提供了出路,又为国家应对危机提供了调控的余地。经济形势高涨时,更多农民进城。经济形势不好,进城农民可以返乡。这样一来,农村就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也有更强应对危机的能力。   城乡二元结构,我们一般是指城市和乡村两个经济上差异很大的部分,这种差异既表现为产业结构上 ( 二三产业和农业 ) ,又表现在所有制上 ( 国有企事 业单位和集体个体农业 ) ,还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 ( 现代工业和传统农业 ) ,当然也还表现在体制安排上。 1970 年代中期开始,自苏南开始发展出集体所有制 的现代工业特征明显的乡镇企业,并很快在 1980 年代三分天下有其一,乡镇企业这一不同于传统城乡二元中任何一元的经济,就成为了中国经济结构中的第三 元。所以在 1990 年代出现了“中国三元经济结构”的提法,与之相匹配的还有中国三元社会。进入 1990 年代以来,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改制不复存在,且 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含义也发生巨大变化,中国三元经济结构因此不复存在,之前含义上的中国三元社会结构亦不复存在。   到目前,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区分出来的是户籍差异,比如当前中国十三点四亿人口中,农村户籍人口为九点五亿,农村户籍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竟然仍 高达百分之七十。不过,户籍制度在当前更多是一项人口管理制度,农村户籍进城,只要有稳定工作,完全可以比城市人生活得更好,考上大学的农村户籍学生因此 并不一定要转户籍到城市。从经济发展水平上讲,沿海农村经济已经高度工业化,从所有制上讲,随着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的改制,在城乡之间很难再找到因所有制 差异而可以区分出的结构。   因此,在户籍以外,还有一个区分城乡结构的办法是产业区分,即从事二三产业者和从事农业者。当前中国城市化率,即以居住地来统计,从而将大约两 点四亿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统计为城市人口,这样就得出中国城市化率已过百分之五十,这个城市化率竟比按户籍统计的城市化率高出将近二十个百分点。   这样一来,在当前中国城乡几乎不再存在制度性区分,城乡人口、经济高度流动的背景下,作城乡结构划分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只能从容易着手的地方开始分析。当前关于城乡结构的讨论中,最容易发生误会的是对农民的理解。什么是农民,农民这个群体有没有差异,他们的利益诉求是相同的还是矛盾的,这些都很值得进一步深入讨论。   从与土地有联系的农民来看,至少可以区分出两种极为不同的与土地相联系的农民,一种是土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的广大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农民,一种是 土地已经或可能用于工商业用途的沿海发达地区和城郊农村的农民。土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的农民要占中国农民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因为中国土地绝大多数必须用于 农业生产,以保证粮食安全,只有少数可以用于工商业建设。当前国家每年年度用地计划约为六百万亩,其中耕地三百万亩,三百万亩耕地就只占中国现有十八亿两 千六百万亩耕地的百分之零点一七。按这样的征收农地的速度,再过三十年,也只有百分之五的耕地被征收转用为建设用地。百分之五的可以被征收为建设用地的农 村耕地及具有这部分耕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相对百分之九十五的在未来三十年都不可能被征收为建设用地的农村耕地及具有这部分耕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当然只 是极少数。   问题恰是,当前具有这个可能被征收耕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因为土地正在或即将被征收,引发了因征地而起的激烈利益博弈。   之所以发生激烈的利益博弈,是因为其中有巨大的利益空间。农地一旦被征收为建设用地,就可能产生巨额的增值收益,地方政府正是以此增值收益 ( 所谓卖地收入 ) 形成了庞大的土地财政,失地农民期待有更多的失地补偿,因此展开了激烈的围绕土地利益的博弈。   当前土地征收制度中,给失地农民的补偿大致有两个标准,一是按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所获收益给予补偿,按《土地管理法》,一般按土地年产值的六至十 倍给予村集体土地补偿,按土地年产值的四至六倍给予农民劳力安置补助费,另外支付青苗和附作物补偿费。加起来,地方政府给农民每亩的补偿在数万元不等。   从农民角度来看,国家征收土地,让土地利益变现,从而可以在短时间内拿到过去不敢想象的现金,这无疑是对农民有吸引力的事情,因此,农民盼征地 盼拆迁,这是一个常识。另一方面,当农民拿到巨额现金后,消费欲望几乎是一定会很快提升,到手的土地补偿款很快即消费一空,而失地后转变生产方式是要付出 心理代价和经济成本的,因此全国普遍出现了农民失地后生活水平下降的问题。   因此,当前在补偿失地农民的政策上提出让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不下降,主要不是补农民现金而是为农民买社会保障和提供就业。还有一些地区在探索所谓“留地安置”,即将征收的部分土地返还失地农民,让失地农民可以以此搞经营,等等。   无论用何种方式补偿失地农民,以及无论是否应该提高给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当前所有具体探索都是在现行土地制度安排尤其是在当前中国土地制度的 宪法秩序内进行的,即给农民的土地补偿是按土地农业用途所给予而非按农地征收为建设用地的市场价值给予补偿。简单地说,中国当前征地是在现行宪法秩序内进 行的。   因为存在巨大利益空间,及当前全国在如何补偿失地农民的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而导致农民为了争取更多土地利益补偿而抗争:闹事、上访,甚至出现 剧烈对抗事件。失地农民为争取更多土地利益而激烈博弈的征地现象引发大量的社会关注。只占极少数量的失地农民却占据了整个农民上访总量的一半以上,且引起 巨大社会关注。这些社会关注又反过来极大地影响了国家政策的制定和舆论的态度。   在舆论态度中,最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已经剥夺农民几十年,正是通过工农产品 (5.33,-0.01,-0.19%) 价 格剪刀差,从农民那里拿走几千亿元利益,而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又进一步拿走农民的土地利益。甚至有人计算,改革开放三十 年,国家通过征收农民土地,从农民那里拿走了二十万亿元的土地利益。农民之所以贫穷,就是因为自建国以来,国家持续地获取土地利益。现在已经到了还账的时 候,应该让农民自己去经营土地,让农民从经营土地中获取他们的利益,也是因此,国家今后应该大幅度减少征地数量,实行征转分离,允许集体性质土地直接进入 二级土地市场从而实现其建设用地的价值。   总之一句话,当前中国主要舆论 ( 无论左右 ) 似乎都认为,目前中国土地制度的宪法秩序不尽合理,中国土地制度必须彻底改变,其方向就是应该取消土 地用途管制,让农民土地自由实现其市场价值。在符合规划的情况下,农民可以自由决定自己土地的用途和有自由买卖土地的权利。从而,农民因为有了自由使用土 地的权利而很快富裕起来。   以上不分左右的主要舆论显然存在一个巨大的论证缝隙,即当前可以自由进入建设用地市场从而可以获取巨额土地利益的土地承包经营者,只是中国农民 中的极少数。按以上计算,未来三十年,中国十八亿亩耕地中,只有大约百分之五的耕地及其承包经营农户有机会将农地变为建设用地,从而获取巨额土地增值收 益,而全国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农民却无法分享到农地征收为建设用地所形成的巨额增值收益。如果土地征收中的巨额利益不是在全体农民中平均分配,而只是分配给 恰好在特定位置承包经营土地的城郊农民,则这部分城郊农民将因为可以获得的巨额土地利益,而足以形成一个庞大的土地利益集团。这部分城郊农民的确是很富裕 了,但全国百分之九十五的农民却因此更加难以获得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   有人说,可以对城郊征地暴富的农民征税,然后以此税收来补贴全国农民。问题是,将所有农地征收为建设用地的增值收益都给到失地农民,则失地农民 可以获得的土地补偿款可以达到千万元,即使征百分之五十的累进税,失地农民的土地补偿也是数百万元,而拿征税的部分去补偿全国百分之九十五的农民,补到每 个农民的就只可能是小数。   因此,按当前主要舆论让农民自主开发土地的意见,并不是提高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的机会,而只是让少数城郊农村的农民有了一夜暴富的机会,但全国绝大多数农民却更难得到公共财政阳光普照的机会。因为失去土地财政,公共财政能力就一定会极大地降低。   当前中国实际上已经形成三元利益结构,核心是,在城市以外的农村又分为有征地机会的城郊农民和无征地机会的广大中西部农村的农民。前者只是农民 中的极少数,后者才是农民中的大多数。在城市和农村,市民和农民的二元划分视野下面,我们期待通过改变土地制度建立更有利于资源输入农村反哺农村的制度来 补偿农村补贴农民,却可能只是补偿了本来就机会更多生活条件更好的强势的城郊农民,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民却因此更加失去了获得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机会。   在中国三元利益结构的视野下面,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地认识城郊失地农民的抗争、上访等等利益博弈行为,更加理性地认识到中国现在土地制度的合理性,从而可以更加理性地在目前中国土地宪法秩序框架下调整完善土地征收、土地补偿和其他各项具体土地制度安排的细节。 ▲ ( 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文章发自三农中国网站。 ) ■ 延伸阅读 《地权的逻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  贺雪峰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10 月第一版
个人分类: 我们的研究|3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代中国诚信缺失的文化根源(原文刊《艺术百家》2012,5)
热度 16 lvnaiji 2012-11-5 09:30
吕乃基 摘要: 当代中国的诚信缺失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其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有关的特质是“人之初性本善”,因而不必为人性设置底线。人之初,相应于欧几里得几何的逻辑出发点:公理,由此演绎出欧氏几何乃至整个科学大厦;是一种文化的原初起点。对人之初的先验设定,对一种文化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性本恶,看似赤裸裸、恶狠狠,却在制度的约束下步步向上;性本善,看似甜蜜蜜、情切切,因失去制度之底,一旦条件适宜,人性便会滑向深渊。特质之二,是在梁漱溟所论及的人的三大关系中,以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为主。三大关系相应于三大博弈。有限策略和重复博弈是诚信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博弈正是这样的博弈,并且是演进博弈。人际博弈是无限策略和一次性博弈,因而没法设置底线,导致诚信缺失。为此,在人际间只能求同存异。传统文化之所以在古代漫长的岁月育成了礼仪之邦,在于传统社会的自然经济、熟人社会、科举考试,以及独特的精神生活,因而人际或者没有博弈,或者博弈主要在精神领域并有序进行。 其二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中国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人际关系下沉到人与物的关系;在计划经济年代,以阶级斗争提防人际为物的博弈。转向市场经济,在经济领域(物)以及在陌生人之间发生博弈。传统文化的优势难以施展,伦理道德失效,而原来潜在的缺陷,由于市场经济的规则尚未确立而暴露无遗并得到放大。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加剧了博弈中的违规和人性的堕落。 重建诚信,从顶层做起,从底线做起,对违规零宽容;挖掘和重新阐释传统文化。抓住金融危机的分岔点,由用到体。以经济建设为基础,文化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重建诚信。 当前中国,全社会的诚信缺失已经到达不能容忍的地步。包括学术界在内,人们从各个方面讨论诚信缺失的原因和对策。本文拟从文化的视野切入,认为诚信缺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关,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有关。重建诚信,意味着一个多世纪的体用之争深入到“体”的层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特质 的影响 此处所谓的“特质”,其一指“人之初性本善”,其二指中国传统文化以处理人际关系为核心。 1 .人之初,性本…… “人之初性本善”,与西方文化“人之初性本恶”形成鲜明对比。此处不涉及其缘由和高下优劣,而是探讨,一旦有了如同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初始的“公理”之后,对一种文化的“建构”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人之初性本恶,因而必须有严格的法律防止作恶,由此所建构的文化以法律为基础,是对于人性而言的“底线设计”。底线,是对人的基本要求:不准。在形式上是非嵌入编码知识 ,对所有人透明、一致,以及为所有人(基本上)无歧义的理解、接受和遵守。底线向上开放,不允许人作恶,只要不是所规定的“不准”的事项,都可以从事。以底线为基础,重在共同的出发点,重在对彼此间契约的尊重;向上则呈现开放、发散和多样性,在多样性之间自组织,社会中的权力相对分散。 人之初性本善,因而无需法律来看守人的底线,需要的是高尚的伦理道德的教化。由此所构建的文化以伦理道德为目标,是对于人性而言的“顶端设计”。“顶端”,在于“要、讲、应该……”,当代中国的“讲政治”与此一脉相承。伦理道德强调内在的修身养性,因此在形式上主要是意会知识 ,因特定的主体,特定的主体间性,以及特定的语境而异,难以交流和共享;不主张甚至反对非嵌入编码知识,其典型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重要的是可以说服人,办成事,而不在于道理本身和怎样表述,具有浓重的实用主义色彩。相对于西方文化的向上开放,中国文化在于向下兼容——不问来历,是否来自五湖四海,求同存异。那些“异”和不同之处,最后都归结、收敛到圣贤。作为“收敛”的自然推论,那就是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东方)文化趋于集权。 人之初,相应于自然哲学的“始基”和“本原”,由始基和本原演化和构建万物;是欧几里得几何的逻辑出发点:公理,由此演绎出欧氏几何乃至整个科学大厦;是一种文化的原初起点。对人之初的先验设定,对一种文化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性本恶,看似赤裸裸、恶狠狠,却在制度的约束下步步向上;性本善,看似甜蜜蜜、情切切,因失去制度之底,一旦条件适宜,人性便会滑向深渊。 其实,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趋利避害”,也就是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每个人都倾向于以最小成本或代价获取最大收益。经济人假设,可以认为是自然界的基本定理“最小作用量定理”在人类社会的表现。当然,人类社会(一定程度上包含动物界)存在互助行为,甚至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换取群体、民族和人类的延续和更大的利益。如何激励并规范“经济人”的冲动进而超越之,这是摆在各种文化面前的共同课题。 总之,人之初,既非性本恶,亦非性本善;人之初,性不定。就是在传诵人之初性本善的中国,大名鼎鼎的王阳明先生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应该说的就是“性不定”,或者与之相近。 2 .人的三大关系和三大博弈 然而,人之初,性已定。 且不说 DNA 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因人而异,生于中国还是美国,生于中国的东部还是西部,城市还是农村,生于何种家庭,“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人之初,性已定。出生,也就是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在一个人的身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印记无关乎善恶 ,而是关系到个人看待和处理周遭世界的方法和途径。其中最重要的是所谓人的“三大关系”(梁漱溟),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围绕这三大关系,有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主的西方文化(并非不涉及其他两个关系,下同),以处理人际关系为主的中国文化,以及以处理人与自身关系为主的印度文化。相应于三大关系,可以认为存在人的三大博弈:与自然博弈,与他人博弈,以及与自身博弈。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博弈,与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一样,从根本上规定一种文化在数千年甚至更长岁月里的基本走向。 西方文化以人与自然的博弈为主。相对于个人或团队与自然间微不足道和稍纵即逝的博弈来说,自然界是如此之大,之久,对所有的博弈者来者不拒,一视同仁。在同样的语境下,只要与之博弈的人,以与以往或他人相同的方式出同一张牌,那么自然界不会变招,也总是出同一张牌。例如,水在同样的条件下,总是在同样的温度沸腾。在博弈论中,这就是“有限策略”和“重复博弈” 。 中国文化以人与人的博弈为主。人,可就没有水在同样条件下总是在 100 度沸腾那么简单了。中国人看重的是,水无常形。这次输了,下次不会乖乖地束手就擒,一定变招。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人际博弈的特点就是“一次博弈”和“无限策略”。至于进一步测度博弈对手而不变招,就是在更高水平上的心理战了。正因为此,自古至今,中国的文化中充斥着这样的词语:“无招胜有招”,“兵不厌诈”,“打一枪换个地方”,最后是“人心叵测”,只能要求“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大同存小异”。说及人与自身博弈,历来被认为是世上最难之事。“认识你自己”,这是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尼采)。 由此可见,在三大博弈中,最简单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博弈。西方人走的就是这条路,而且是从自然中最简单的部分开始。那就是丈量土地和杠杆,对手的“招数”最少,也就是在“有限”的策略中,最有限,最简单,以及可重复性最高,只要寥寥数招,便可洞悉对手的伎俩。欧几里得几何与阿基米德力学就是由此得到的成果。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包括西方人和希腊人,在远古和古代都处于渔猎、采集和农耕时代,所博弈的对象是动植物,其招数虽逊于人,也复杂到难以胜数。唯有希腊文明,从自然界中的最简单处开始。李约瑟除了他的著名的悖论外还有一个假设:如果科学起源于中国的话,那么一开始就不是力学,可能是电磁学。从博弈论 的角度看,可能性几乎等于零。科学始于几何学和力学,并非偶然。 从自然界中的最简单者开始,一旦揭示对手的策略,便可在此基础上与较为复杂的对手博弈。就这样步步为营,以及在技术的支持下,由几何学、力学到电磁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进而生态学、人类学和心理学。这样的进程,在博弈论中,就是由重复博弈走向演进博弈。有限策略,重复博弈,以及演进博弈,对于作为博弈另一方的人产生深远影响。 由此还可以解释,为何在各种文化争斗不已之时,体育比赛可以打通文化之间的高墙与鸿沟。其原因就在于,种种体育赛事,看似人与人的博弈,但在背后都存在人与自然的博弈。运动员,一方面要克服来自外部的万有引力、摩擦力和阻力等;另一方面要克服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局限。所谓克服心理局限,也就是要排除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博弈对人与自然博弈的干扰。自然,作为体育比赛中对所有参赛者一视同仁的参与者,也就是为所有参赛者设置了一律和一以贯之的“有限策略”,以保证重复博弈,进而演进博弈 。 希腊及其所代表的古典文明,既诞生了作为科学源头的欧几里德几何与阿基米德力学,同时也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这并不是巧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更快、更强、更高,”正与 IT 领域的摩尔定律所提倡的“更快、更小、更便宜”理念不谋而合,从而也印证了体育与科技在与自然博弈中的一致性。 3 .三大博弈与三种文化 如果说“人之初”只是文化建构的出发点,那么处于文化中的个人,是与自然、他人,还是自身中的那一方为主展开博弈,则是在时时处处塑造人,塑造文化。大致可以从以下方面比较三类博弈对三种文化的塑造。 其一,陌生人,抑或熟人。自然界与人的博弈,不论对方是谁,只要是以同样的策略对待自然,自然也一定会一视同仁地出同一张牌。正是这样的博弈方式,使西方人客观地看待自然,以及倾向于客观和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陌生人”。由此可以得到的一个重要推论是,陌生人之间的平权 。在人与人的博弈中,由于个人之间的千差万别,国家民族、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历史渊源,以及意识形态等等,必然形成彼此间的亲疏好恶,构建起形形色色的熟人圈,以及相应的权力圈,例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且制定了“君为臣纲 , 父为子纲 , 夫为妻纲”。于是,人际间的博弈,除了个人的无限策略外,在相当程度上就看归属于什么圈子。看人下菜。 其二,“意欲”的取向。梁漱溟在论述人的三大关系时还提出“文化三路向”说。西方文化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中国文化是意欲自为、调和、持中,而印度文化则“意欲反身向后要求”。可以从前述人的三大博弈逻辑地推出这三种取向。西方文化的意欲向前,实际上就是源于演进博弈。西方人在与自然的博弈中由简到繁,步步为营,节节向前,征服自然,进而征服世界。再者,西方文化的“底线”、科学,以及在相当程度上包括人文社会科学,都是非嵌入编码知识,可以交流共享,因而得以积累、扩展、学习和“向前”。值得注意的是,“向前”,不只是对外,对自然,对世界;而且是对内,那就是怀疑和创新。求异,反思,不断自我更新。 中国文化的“调和持中”则是出于人际博弈的易变和极端复杂性而难分高下,只能要求各方中庸不走极端,对各种境遇随遇而安。这也是人际博弈的无限策略和一次性的必然结果。再者,在中国的修身养性和伦理道德中充斥着嵌入编码知识和意会知识。列维 - 布留尔认为,“这些概念所具有的抽象的和一般的形式可以容许一种表面上合逻辑的分析与综合的双重过程,而这个永远是空洞的自足的过程可以没完没了地继续下去。” 中华文明因此而延续至今,或许在相当程度上也因此而停滞不前。“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 。李大钊先生在一个多世纪前便认识到这一点。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不仅在于政治结构的周而复始,而且在于“没完没了”的思维方式,其根源是没有以人与自然的博弈为基础和出发点的人际博弈。 至于印度文化,人在与自身的博弈中,由“取消问题”以求得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有一个简化的公式:“能力 - 欲望 = 幸福感”。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由削减欲望来换取幸福。 其三,规则意识。规则需得到各方的认同,各方之间的平权,以及制定规则的第三方超越所有各方;目的是保证博弈的公平。规则的普遍适用和稳定有效有助于博弈者在胜负或得失中汲取经验教训和知识的积累,理性的育成,信用的培育,从而减少社会运行的成本。 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中,自然一身而二任,既作为博弈的一方,又是规则的制定者。不论博弈的另一方愿意与否,在确定的情况下,自然界总是按“既定”方式出牌。正是在与自然之间普遍和重复的博弈中,经历了成功与失败的反复磨练,尤其是在演进博弈中获得了确定的进步,使得西方人逐步接受和培育了规则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将规则意识推广到人际的博弈中,从中世纪的骑士、启蒙运动强调的天赋人权和契约精神,到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 在以人际博弈为主的中国,主要不是依靠一致和外在规则的约束,而是依赖旨在维系人际等级的“长幼有序”等“规则”,以及合情合理,也就是情重于理。 最后是理性。目前一般认为有三种理性:科学理性、工具理性,以及价值理性。科学理性是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在于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揭示普遍性和必然性。这是西方人与自然的博弈并逐一揭示自然界策略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性。天赋人权和普世价值就是以科学理性来审视社会得出的成果。科学理性是理性的基础,普遍性和必然性是所有认识和实践的共同基础。工具理性是实践过程中的理性,既与自然界中的“最小作用量定理”一脉相承,又因人的三大博弈而超越之。价值理性一方面奠基于科学理性和工具理性,另一方面赋予其灵魂。 由此看来,通常认为中国人非理性,此言差矣。中国人未必具有如西方人那样完整的理性,但丝毫不差地拥有其中之一,工具理性。中国人,尽管有如许之“特色”,但并不违反“最小作用量定理”。而且,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价值理性。 二、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对当下的诚信缺失具有重大影响。要论述这一点,首先要说明的是,为何在传统文化沿袭的数千年间,中国人不仅讲诚信,而且在世界各国面前堪称礼仪之邦。 首先,在进入文明社会后的漫长岁月,中国基本上是自然经济,没有交换或很少交换,再加上重义轻利的感召,财富乃身外之物,过眼烟云,或者全归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基本上没有人际间为物质利益的博弈。 其次,在精神领域,人际的博弈重的是琴棋书画诗词,自然养成人的知书达礼和儒雅之风。精神领域博弈的“主战场”是科举考试,学而优则仕。科举考试公开进行,有规定的知识结构作为公认的主要录取标准,一定程度上允许平等地公开竞争。例如“糊名”(密封考卷上姓名),再“誊录”,即另派抄书手将试卷用正楷誉录,使考官无法辨认考生笔迹,以保证公正阅卷。科举考试以相对严格明确的规则,保证策略的有限和博弈的重复。 在民间,既有乡绅等传承儒家文化,也有基于乡间的熟人圈内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有规可循。在自然经济中,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于是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由“乡亲们”构建起来的熟人圈。“熟人”,顾名思义,就是会在不长时间内多次遇见和听说,这就构成了某种程度上的重复博弈,成为诚信的基础。反过来说,也就是诚信止于熟人。 最后,古代中国人在具有作为人之共性的工具理性之外,虽然没有科学理性,但拥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理性,亦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理想和抱负,从内心约束和提升人,从外部的远大目标呼唤和引导人。若是竞争激烈,博弈失利,也有退而求其次的价值理性加以安抚和调整,那就是淡泊名利,隐居山林,寻觅世外桃源(绝妙的是,山林有曲径通幽——“终南捷径”)。这样的价值理性(包括淡泊名利)推向极致,便是“存天理灭人欲”。传统社会的价值理性不仅在当时为人津津乐道,而且传诵至今。 简言之,人际博弈的全部弊病在传统社会或者没有“发作”的土壤和环境,或者被规范约束,或者被中国特色的价值理性所引导。然而,传统文化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840 年的鸦片战争彻底打破了中国绵延数千年的封闭、安逸和“超稳定”。中国人在这 170 余年里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远的不说了。阶级斗争年代,以意识形态的对错,换言之,是否“跟对了谁”划界,基本上瓦解了维系数千年礼仪之邦的博弈规则。无所适从的芸芸众生不得不拜倒在权力的脚下。灵魂深处闹革命,恨斗私字一闪念,则把“灭人欲”推向登峰造极的地步。 改革开放的影响主要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返老还童”。梁漱溟所提出的人与自然(物)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大致相应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后者又相应于一个正常人的一生:从出生一直到二十几岁,主要是认识包括自然界在内的物质世界,拥有基本进而相当的物质财富(眼下是买房购车);之后直至退休,主要认识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老了,写回忆录,思考人与自身的关系。西方文化始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应于人的青少年。“有粗野的儿童,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 中国人大概应归于“早熟的儿童”。中国人生而练达,熟稔人际关系。所以改革开放,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中国人由中年回到了青少年。印度人一出生就垂垂老矣,尚未起步,便已回到内心世界。 返老还童带来的问题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脱节。一方面“老态尚存”,没有地基的价值理性虽已失去往日的分量和光辉,却依然在国民教育和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表现在与“性本善”一脉相承的过高的道德要求。儿童作出脱离现实的承诺,在作文中编造谎言,口是心非,从小就迈出了造假的第一步,也是诚信缺失的第一步。另一方面,国人的追求从精神到物质,从琴棋书画到衣食住行。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的远大志向,计划经济年代的乌托邦理想,让位于实实在在的“小康”和“翻两番”。得不到价值理性指引的工具理性乘虚而入,“ GDP 领导人民” 。工具理性只是手段,手段何以成为目的? 其次,转向市场经济的影响巨大。如上所述,传统社会,特别是在物质领域基本上没有博弈;精神领域的博弈也是在相对公平的规则下,以及在温良恭俭让中进行。当精英博取功名之时,凡夫俗子则安居乐业,并不卷入博弈。而今,博弈席卷中华大地,全方位博弈(包括不适用市场机制的公共领域),全民博弈,以及为物质利益而博弈。传统社会的三纲五常之类“规则”因违背基本人性而被推倒在地,人际博弈在本质上的无限策略和一次性博弈及其后果充分显示出来,并且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博弈中。 第三,中国在根本上由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陌生人之间的一次性博弈使熟人间的博弈规则——伦理道德不起作用,然而陌生人之间的契约、法律又尚未完善,或者确而不立。 最后,然而也是最重要的是规则。其一,政府并没有为一夜之间( 1992 )到来的市场经济设置好严格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从根本上说,在转向市场经济之时,并没有做好准备接受作为市场经济出发点的个人本位和普世价值。其二,政府面对国资、民资、外资等制订了不公平的规则,以及作为第三方的政府往往直接介入博弈。其三,即使有规则和法律,往往有法不依。随意、变通,人治。权力在规则间任意穿越。需要做的不是遵守规则,而是怎样违背规则。守规则反而被淘汰出局,而善于“变通”者往往获利,甚至“笑到最后”,最终是“劣币驱逐良币”。 刚性的规则,是社会柔性运行的润滑剂。在没有、或有规则而实际上不讲规则的社会里,看似没有刚性规则而可以随意而行,实际上处处是会伤筋动骨的棱角,时时遇到会置人于死地的陷阱。多年前,在一位博士生的作业中有这样一段话,旷野上有一扇门,西方人过往一定要经由此门,中国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东方人)则视而不见,在旷野上随意穿行。真的是“旷野”,真的可以随意穿行? 上述情况,大致可以归结为“上下”两个层面:下无底线,上无引导。合起来就是一句话:无法无天。无疑,改革开放意味着社会的深刻转型,中国从经济、政治到文化,全方位发生根本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当前中国的诚信缺失愈演愈烈。表明在文化等方面存在深层缺陷。 总之,当代中国的诚信缺失,既有传统文化与生俱来的“性已定”,即性本善和人际博弈,也有后人的主观因素,包括擅权和意识形态的好恶,摧毁了传统社会行之有效的对人际博弈弊病的约束和引导;既有根深蒂固的历史根源,也有现代社会的作为与叠加,返老还童、转向市场经济、“陌生人”,以及对于传统社会束缚扭曲人性“规则”的合理破除等等,共同为人际博弈弊病的“发作”提供土壤;既有政府在制定和遵守规则方面行为的失当,也有每一个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投机、违规,以及失去价值理性的引导,人性的失控和堕落把诚信缺失进一步推向深渊。 三、重建诚信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最危险的时刻,是外族入侵?历史上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近现代又战胜了多次来犯之敌。外族入侵之时,民族同仇敌忾奋起之日。 是经济衰退乃至发生危机?自古至今,中华民族熬过、挺过、度过多少急流险滩! 是自然灾害?远的不说,且看数年前的 SARS ,还有汶川地震。前者推进改革的深入,后者更是提升了人性,凝聚了人心。多难兴邦。 都不是。 最危险的时刻,是中华民族的诚信缺失。当代中国的诚信缺失,已经见底。眼下,全民对诚信缺失的高度关注正说明了这一点。是触底反弹,重建诚信的时候了。 首先,重中之重,是从顶层做起。数千年的官本位传统,近年来更是蒸蒸日上。官,尤其是高官的言行举止在百姓的心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第一,令行禁止,言而有信。想要社会诚信,政府先讲诚信。第二,制定公平透明的规则,普遍适用且相对稳定,以形成有限策略和重复博弈,自身则退出博弈。第三,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重建价值理性,那就是“以人为本”,以价值理性来规范 GDP 。第四,呼唤、提升科学理性,认同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个人本位和普世价值。 其次,在从顶层做起的同时,从底线做起。此处意为从人性的底线,也就是“人之初”做起,抛弃高高在上的“性本善”和脱离现实的价值理性,揭露、承认“性本恶”的一面,以严格的法律和规则防止和严惩。乱世用重典,对违规零宽容,建立全社会的信用记录,首先要记录的是政府和官员的信用。 第三,深入挖掘和重新阐释传统文化。虽然传统文化有种种不尽人意之处,但毕竟在历史上存在了数千年之久,在一定程度上约束、遮蔽了人际博弈的弊病,进而把人性引向价值理性的高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深不可测。相对而言,以人与自然的博弈为主的西方文化,就显得简单 、非此即彼,甚至独断。其“向前”的“意欲”在征服自然的“路向”上激起自然界的多少报复,而重复博弈和有限策略主要用于其内部,当西方文化面对其他与之不同类的文化时,往往从利益而不是原则出发,显示出多重价值标准;转变为一次博弈和无限策略。进入 21 世纪,无论人与自然的博弈,还是人际博弈,越来越强调合作博弈。“人之初性本善”固然有其缺陷,不是“本善”,也可以“向善”。前述王阳明先生提及,无善无恶心之体。后面的几句是,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在人际关系上,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恻隐之心,以及已经被普遍认为是普世价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世界未来的发展中,中国文化(还有印度文化,要求克制、收敛人的欲望)将在人与自然博弈的基础上,在规则的基础上获得新生而越来越显示其价值。 分岔图,是普利高津耗散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2008 年的金融危机后,中国正面临一个新的分岔点 。原来被锁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生产力要素得以解构,被锁定的“路径”可以重新设定。感受到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短短 30 余年,一路赶超,成为 GDP 第二的国家,同时也面临从自然到心灵的极限,前者是资源和生态,后者便是诚信缺失。现在,经济上的压力已经减轻,中国有可能,同时也必须,从以发展经济为唯一选择,转向最佳选择——以人为本。说到底,经济发展只是“用”,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才是“体”。在此意义上,中国在鸦片战争后的 170 余年,多少曲折,几经反复,始终未曾真正进入“体”的层面。 中国新的路径选择是,以经济建设为基础,文化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为先导,由“用”到“体”,开辟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新篇章。 原文刊《艺术百家》 2012 , 5 。请引用者注明。 吕乃基,东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此处所谓“特质”,仅涉及笔者所理解的与诚信缺失有关的部分。 波拉尼的 tacit knowledge 。有多种译法,如默会知识、隐性知识、缄默知识等,笔者倾向于刘仲林等主张的“意会知识” 实际上,生在主张人之初性本善或性本恶的中国或西方,“性已定”。 科学家已经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界是一个不断演化的整体,因此严格的有限策略和重复博弈只是一种抽象。同时,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及影响的积累和彼此相关,人与自然的博弈越来越偏离有限策略和重复博弈,趋于合作博弈。 还可以从量纲的角度来理解。科学的发展从量纲最简单处开始,渐次复杂。 顺便说,中国传说中的武功修为,每每来自机缘或秘籍,难以为他人企及,充斥违背自然规律之举,自己一不小心还会走火入魔。因而难以重复,更不能演进。 由此可以联想到启蒙运动中的“自然状态”和“天赋人权”,以及罗尔斯的“无知之幕”。 德拉克洛瓦名画的标题是《自由领导人民》。 看了近日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有人戏称,吃肯德基和汉堡之类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标准化食品长大的西方人,他们有“舌尖”吗?如果说西方文化是二维世界,那么中国文化是三维,或许印度文化是四维…… 吕乃基,论非嵌入编码知识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 , 1 。 104 - 107 列维 - 布留尔,李幼蒸译,原始思维 , 商务印书馆,北京, 1997 , 447 页 李大钊文集(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 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71148/71151/4847341.html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最后段 参见:吕乃基,《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4 , 280 吕乃基,金融危机之‘危’与‘机’-基于全球产业链与功能耦合的视角 , 河南社会科学 2009,2.50-54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6169 次阅读|32 个评论
[转载]肖英杰: 遗传力的遗失:常见变异和稀有变异的博弈
genesquared 2012-10-29 11:34
学术沙龙第 14 期会议纪要 报告人:肖英杰(油菜组刘克德老师博士生) http://croplab.hzau.edu.cn/?q=node/402 报告题目: 遗传力的遗失:常见变异和稀有变异的博弈 主持人: 鄢文豪 主持人介绍: 欢迎大家时隔两周之后来到学术沙龙,今天为我们作报告的是油菜组的肖英杰同学。肖英杰同学是刘克德老师的博士生,他今天给大家报告的是遗传力方面的内容。遗传力是遗传学的基本内容,遗传和变异主导着生命的繁衍和进化。下面有请英杰给大家带来他的精彩报告。 报告内容: 英杰的报告 从一个简单的研究现象开始。人类的身高的变异很大,不同的研究人员利用关联分析的方法分别找到了一系列的身高相关的 SNP ,但是令人困惑的是这所有的变异却只能解释身高变异的 5% ,绝大多数的遗传变异由谁来负责?这些“遗失的”遗传变异在哪里?针对这个现象,结合已有文献报道,英杰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这部分没有检测到的遗传变异极有可能因为基因组结构,上位性互作,表观遗传以及变异的修饰决定,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是稀有变异的影响。 那么,人类常见疾病和复杂性状,到底是主要由常见变异还是由稀有变异引起的呢?这个争论在人类遗传学里持续了几十年,也未有一个明确的回答。但是,学者们更倾向于第一种假设( CDCV ),即:常见疾病,主要由常见变异导致。基于这种理论基础,研究者在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GWAS )之前往往会剔除低频或者稀有 SNP (即 MAF0.05 的 SNP ),来提高关联分析的统计功效。然而,稀有变异是否真的不重要呢?报告人持怀疑态度。在玉米和人类的 hapmap 数据里,稀有的 SNP 位点不仅占有总 SNP 的绝对大多数,而且占有具有非同义突变(或有害突变)的 SNP 的大部分。这说明中性或非中性的遗传变异是稀有的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rare is common )。而这种稀有的功能变异将很难被基于 CDCV 假说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正因此,报告人认为这这种对稀有变异重要性的忽视正是遗传力遗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有趣的是,在人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中,当研究者对某些 Tag SNP 周围 50kb-1Mb 的区域测序之后,最终指向的功能变异却是稀有变异,或者找不到任何功能变异。显然,用 CDCV 的理论是无法解释这种出人意料的。 2010 年在 plos biology 上研究者提出了 Synthetic association 的模型。这种理论指出,当几个功能性的稀有变异与 GWAS 芯片中的 Tag SNP 的某一个等位基因同时出现时,这几个稀有变异会导致这个 Tag SNP 与表型产生显著的关联信号。在 Synthetic association 的模型下, Tag SNP 与 causal variant 之间的 |D’|=1 ,而 r 2 1 ,并且 causal variant 能解释的表型变异是 Tag SNP 的 1/r 2 倍,模拟研究和实证研究都证实 synthetic association 是真实存在的。因为 synthetic association 具有随机性,所以 Tag SNP 和 Causal variant 之间的 LD 可能是 local-range 或者是 long-range 。如果是 long-range LD 的话,那么研究者对显著的关联位点周围的区域进行测序,即使测序覆盖度较大,都可能检测不到功能变异。换句话说,不仅基于 CDCV 的 GWAS 对功能性的稀有变异检测功效不够,即使已经显著关联的 GWAS 信号也可能并不是由常见变异引起的,而是由多个稀有变异导致的( synthetic association )。此言一出,很多学者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觉得 synthetic association 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关联分析的结果。当然, synthetic association 究竟能在关联分析中占有多大比重,是需要实证研究来确定的。但是, synthetic association 的真实存在已然表明人类复杂性状遗传机制的复杂性,及稀有变异在其中的重要性。 如果要增加稀有变异的检测功效,简单的扩大群体可能是吃力不讨好的方法,报告人总结了人类里采用的 2 种策略: 1 )家系测序。因为某些性状如疾病往往具有家族内频发的特征。 2 )极端表型测序。极端表型的个体里可能会包含更多的功能变异。 总而言之,这 2 种策略基本思想就是通过遗传设计来富集稀有变异,来有效增加稀有变异的检测功效。那么对于植物的研究而言,我们该如何考虑稀有变异的效应,如何来增加稀有变异的检测功效?报告人认为,植物中已有的两类遗传设计有助于增加稀有变异的检测功效:巢式关联群体( NAM )和多亲本高世代杂交群体( MAGIC )。尽管这两类群体创建的初衷是控制群体结构对关联分析的影响,但是它们引入家系设计,无疑对稀有变异有富集效应,从而增加其检测功效。 总结: “常见变异还是稀有变异”的争论还在继续。。。但是各种证据提醒我们,我们不能把鸡蛋都放在“常见变异的篮子”里,稀有变异同样值得关注! 讨论内容: 讨论部分,大家分别针对稀有变异的概念,稀有变异在动植物中的地位以及稀有变异的检测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小结: 遗传力和关联分析是遗传学领域非常有活力的研究内容,英杰的报告让我们了解到了稀有变异的重要作用,并对如何剖析稀有变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是货真价实的精彩报告! 鄢文豪记录,肖英杰斧正 ================================ 2010 AJHG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869011/ Interpretation of Association Signals and Identification of Causal Variants from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PLoS Comput Biol. 2012 July; Predicting Signatures of “Synthetic Associations” and “Natural Associations” from Empirical Patterns of Human Genetic Variation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390358/ ------------------------ 2011 PLOS biology:Synthetic Associations Created by Rare Variants Do Not Explain Most GWAS Results http://www.plosbiology.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bio.1000579 Synthetic Associations Are Unlikely to Account for Many Common Disease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ignals http://www.plosbiology.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bio.1000580
个人分类: GWAS|23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基因主粮安全性问题(51)如果仅仅是利益博弈
sz1961sy 2012-10-27 20:11
转基因主粮安全性问题(51)如果仅仅是利益博弈
拙文《 转基因主粮安全性问题(50 )“ 转了什么” 不及“ 表达了什么” 危险 》结尾留下了一句结论: “ 这是一种历史责任感,而不是一种利益博弈,因为它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繁育后代安全大问题。 ” 收到了一位反转基因人士不同观点,认为: ------------------------- 责任感终于有了, “ 绝不是利益博弈 ” 也来了。怎么就不是利益博弈呢? 沈阳你怕啥? 人家堂而皇之讲究天文数字的盈利 $$ ,我们刚刚开始讲责任感,却不敢讲大众健康被转基因食物作为打击目标这种国家利益? 中国肾病患病率已达 10% ,糖尿病患病 10% ,人口中的有生力量去掉 20% ,这是谁的利益! -------------------------- 其实,这个问题正是挺转基因食物与反转基因食物双方纠结的问题,他们都为此而讲不出道理让公众在法治社会背景下,去理解转基因作物,特别是转基因主粮安全性问题。这个纠结涉及三个层次问题: 第一是法律层次 , 第二是科技层次 , 第三是伦理层次。 下面这二张图是下午路经一个公园时,见到现状:它说明政府机构本身就参与推广转基因食用油! 在北京也用这名义推广转基因的食用油! 这就是转基因的食用油! 在法律这个层次上 , 立法规制的完整性,以及涉及 WTO 贸易壁垒技术问题,这里先不讨论 ; 在科技这个层次上 , 安全性是第一关,营养性是第二关,第三关则是技术监管,它是基于第一层次(法制)的交集,涉及到技术手段设立,情报汇集并回归立法规制的调整 ; 在伦理这个层次上 ,很简单就是:该不该给人畜(禽)及动物食(饲)用转基因作物,食后的后果出现有什么预期及应急方案。 为什么本人不把 “ 生物武器 ” 问题提上来讨论呢? 因为: 在写本文为止 , 转基因作物仍然是全球贸易的大宗合法交易商品,如果你对国际商法有所了解,对 WTO (中国是它的成员国)有所了解, “ 生物武器 ” 假设只能是 “ 阴谋论假设 ” ,它同 转基因安全 “ 实质等同性 ” 原则 有异曲同工之妙。问题是后者是在科技层次的一个 “ 坎 ” ,任何破解不了这个 “ 坎 ” 的说词,按照西方法律规制原则,就涉嫌 “ 无事生非 ” 。这一点是那些反转基因的人一直 “ 云山雾里 ” 说词的根源。 为什么本人不认为转基因主粮安全性问题不仅仅是利益博弈 ?因为: 转基因作物本来就是可以在全球贸易的大宗合法交易商品 , 任何人认为它不应该允许进入自已国家的提案,用 “ 利益博弈 ” 观点去讨论 , 这如同当年第一次火车试车时,那辆马车比这处女驾速度还快,因此很多人根本不把火车当回事,若干年后,火车被人当回事时,马车扶会提出火车把自已的客人抢了 , 不允许建铁路的意思类似。如果这个比喻可用,那些把转基因主粮安全性问题认定为利益博弈的人,应该反思自己的商业逻辑推理错漏之处。 所以 , 本人这 50 篇《转基因主粮安全性问题》材料,就是要把挺转基因与反转基因两方不可调和的对立观点,用科技实证态度,用比较法律观点,用国际贸易立场,去讨论双方争吵的盲点,然后大家回归问题的本质。 本人不是法官,也不是专家(尽管30多年来,曾经学过不少于 7 个专业,在近 20 个行业工作过),只是一位在转基因问题上,自从 1979 年(在大学念书时)第一次知道它是未来农作物育种新方法,这几年读了不少材料,近期有空把这些众说纷纭材料一一整理,找到了一些自己新闻逻辑的一个普通媒体人。 希望这些材料,有助于公众自己心中明白吃了转基因主粮会有什么后果。这己经达到本文的目的。 沈 阳 2012 年 10 月 27 日 20 时 05 分 写于北京家中
个人分类: 转基因食品疑云|3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遗传力的遗失:常见变异和稀有变异的博弈
liangying8541 2012-10-24 10:11
人类的身高的变异很大,不同的研究人员利用关联分析的方法分别找到了一系列的身高相关的 SNP ,但是令人困惑的是这所有的变异却只能解释身高变异的 5% ,绝大多数的遗传变异由谁来负责?这些“遗失的”遗传变异在哪里?针对这个现象,结合已有文献报道,英杰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这部分没有检测到的遗传变异极有可能因为基因组结构,上位性互作,表观遗传以及变异的修饰决定,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是稀有变异的影响。 那么,人类常见疾病和复杂性状,到底是主要由常见变异还是由稀有变异引起的呢?这个争论在人类遗传学里持续了几十年,也未有一个明确的回答。但是,学者们更倾向于第一种假设( CDCV ),即:常见疾病,主要由常见变异导致。基于这种理论基础,研究者在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GWAS )之前往往会剔除低频或者稀有 SNP (即 MAF0.05 的 SNP ),来提高关联分析的统计功效。然而,稀有变异是否真的不重要呢?报告人持怀疑态度。在玉米和人类的 hapmap 数据里,稀有的 SNP 位点不仅占有总 SNP 的绝对大多数,而且占有具有非同义突变(或有害突变)的 SNP 的大部分。这说明中性或非中性的遗传变异是稀有的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rare is common )。而这种稀有的功能变异将很难被基于 CDCV 假说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正因此,报告人认为这这种对稀有变异重要性的忽视正是遗传力遗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有趣的是,在人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中,当研究者对某些 Tag SNP 周围 50kb-1Mb 的区域测序之后,最终指向的功能变异却是稀有变异,或者找不到任何功能变异。显然,用 CDCV 的理论是无法解释这种出人意料的。 2010 年在 plos biology 上研究者提出了 Synthetic association 的模型。这种理论指出,当几个功能性的稀有变异与 GWAS 芯片中的 Tag SNP 的某一个等位基因同时出现时,这几个稀有变异会导致这个 Tag SNP 与表型产生显著的关联信号。在 Synthetic association 的模型下, Tag SNP 与 causal variant 之间的 |D’|=1 ,而 r 2 1 ,并且 causal variant 能解释的表型变异是 Tag SNP 的 1/r 2 倍,模拟研究和实证研究都证实 synthetic association 是真实存在的。因为 synthetic association 具有随机性,所以 Tag SNP 和 Causal variant 之间的 LD 可能是 local-range 或者是 long-range 。如果是 long-range LD 的话,那么研究者对显著的关联位点周围的区域进行测序,即使测序覆盖度较大,都可能检测不到功能变异。换句话说,不仅基于 CDCV 的 GWAS 对功能性的稀有变异检测功效不够,即使已经显著关联的 GWAS 信号也可能并不是由常见变异引起的,而是由多个稀有变异导致的( synthetic association )。此言一出,很多学者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觉得 synthetic association 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关联分析的结果。当然, synthetic association 究竟能在关联分析中占有多大比重,是需要实证研究来确定的。但是, synthetic association 的真实存在已然表明人类复杂性状遗传机制的复杂性,及稀有变异在其中的重要性。 如果要增加稀有变异的检测功效,简单的扩大群体可能是吃力不讨好的方法,报告人总结了人类里采用的 2 种策略: 1 )家系测序。因为某些性状如疾病往往具有家族内频发的特征。 2 )极端表型测序。极端表型的个体里可能会包含更多的功能变异。总而言之,这 2 种策略基本思想就是通过遗传设计来富集稀有变异,来有效增加稀有变异的检测功效。那么对于植物的研究而言,我们该如何考虑稀有变异的效应,如何来增加稀有变异的检测功效?报告人认为,植物中已有的两类遗传设计有助于增加稀有变异的检测功效:巢式关联群体( NAM )和多亲本高世代杂交群体( MAGIC )。尽管这两类群体创建的初衷是控制群体结构对关联分析的影响,但是它们引入家系设计,无疑对稀有变异有富集效应,从而增加其检测功效。 总结:“常见变异还是稀有变异”的争论还在继续。。。但是各种证据提醒我们,我们不能把鸡蛋都放在“常见变异的篮子”里,稀有变异同样值得关注!
3225 次阅读|0 个评论
盔甲穿错引火烧身-论专利博弈中的攻与防(连载-4)
热度 8 renyongli 2012-10-6 15:01
书接上回,本博文将对专利权的其它软肋进行简单分析,以作为“专利权人与潜在的专利侵权者或专利规避者之间的博弈”这个话题的意犹未尽性的结尾。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本博主认为,专利权的另一软肋在于专利权类型不当。专利权对于专利权人的发明创造的保护,如同给专利权人穿的一套盔甲,使之免受潜在的专利侵权者或专利规避者的明枪暗箭的攻击。但如果盔甲穿错了的话,则保护效果天壤之别,不仅起不到应有的防护作用,甚至弄不好会引火烧身。例如,三国中孟获的士兵本应该穿铁甲出战却错穿了藤甲,结果被诸葛亮抓住漏洞一把火烧得哭爹喊娘,即著名的“火烧藤甲军”。 专利权也是有类型之分的。首先解释一下专利权的类型。任何创造性发明,都可以分为两类:产品发明和方法发明,即新产品和新方法,和与之相对应的专利权,分别称之为产品专利和方法专利,任何专利权都可以被归入这两类中。 但是,具体到某一项发明创造,是将其作为产品专利来保护,还是作为方法专利来保护,是大有讲究的。 然而,在很多时候,产品和方法是彼此紧密联系,难以截然分开的。例如,很多新产品是由新方法例如新的工艺条件和新的工艺步骤来制造的,很多新方法中也会使用新产品例如新材料和新零件,很多已知产品也可能有新的制造方法,一项新发明创造往往其中纠缠着新产品和新方法二者或更多者,等等。由于这种复杂性的存在,致使很多未经认真撰写的专利,在授权后出现了保护范围上的漏洞,即所谓的专利权软肋。 首先分析一下产品专利和方法专利在保护范围上以及保护力度上有何差异。 笔者认为,产品专利在受保护力度上要强于方法专利,原因有以下几点: 1. 产品专利的保护是绝对的;而方法专利的保护是相对的。对于受产品专利保护的产品,任何人未经专利权人同意,制造、使用、销售、许诺销售、进口该产品都是侵犯专利权人的专利权的。而且,工业实践中对有形的产品的需求是刚性的,属于刚需。此外,对于产品专利,即便他人用独立研发的方法另辟蹊径制备出该产品,他人生产的该产品本身仍然受该产品专利的专利权限制,不能自由销售、使用、许诺销售和进口。可见专利法对产品专利的保护力度是非常强的,故曰产品专利的保护是绝对的。而方法专利则不然,众所周知,相同的产品可以由数种不同的方法制造。因此,对于一个新产品,如果申请的不是产品专利而是生产该产品的方法专利,则他人以不同于方法专利的方法生产出的该产品是可以自由制造、使用、销售、许诺销售、进口的,即不侵犯方法专利的专利权。尽管专利法规定,对方法专利的保护,可延伸到由该专利方法专利得到的产品。但面对其它人一模一样的涉嫌侵权的产品,很难举证证明这就是由“该专利方法”得到的,对方完全可以辩称是用另一种不同的方法得到的。可见,专利法对方法专利的保护力度是相对较弱的,故曰方法专利的保护是相对的。 2. 产品专利权在行使中更容易发现侵权产品和举证证明侵权。产品是静态的,有形的,是要公开出售的,而一旦售出后则脱离生产者和销售者的控制。这使得专利权人很容易通过购买和拆卸涉嫌侵权的产品来与其自身的产品进行比较,来发现侵权产品,并且通过向法庭出示涉嫌侵权的产品并说明其如何与受产品专利保护的产品在实质上是相同的,即可完成向法庭举证的责任。而方法专利则不同,其侵权行为很难被发现,且很难举证证明。专利方法作为一种行为,是动态的,是无形的,且往往是在产品生产者工厂内部实施,始终处于专利侵权者或专利规避者的控制之下,外人很难发现。且方法专利是难以举证的,试问您如何向法庭证明一套工业方法并证明该方法与您的专利方法是一样的?难度颇大。 3. 产品专利的规避难度要高于方法专利。专利规避的一个通常手段就是在原专利基础上加以变型,使得变型后的产品和方法看起来和受专利权保护的产品和方法不一样,至少可以把水搅浑,实现规避专利权而浑水摸鱼的目的。专利法对此是有所预防的,在判断侵权与否时规定了“等同原则”,即如果变型后的技术特征与原技术特征以基本相同的手段实现了基本相同的功能,则认为是等效替换,仍属于侵权行为。例如,如果侵权人将某设备的两个零件之间由螺栓连接改为铆钉连接,或将某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改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钾,由于它们起到了相同的作用,一般认为是等效替换。而对于产品发明,这种等效替换之间的认定是相对容易的,故容易借助于“等同原则”来仿制他人规避专利权。相比之下,方法专利在适用“等同原则”时是比较困难的,首先在于方法专利在举证上困难;其次,即便生产同一种产品,各个生产方法之间也可能千差万别,且也许两个方法的各个工艺步骤之间都不相同,但各方法的全部工艺步骤的组合却可能会产生了等效的技术效果,本应该被视为等效替换,但实践中这样是认证是相当困难的。故方法专利较容易被规避。 基于以上原因,不难看出,产品专利在受保护力度上要强于方法专利。换句话说,如果本该申请产品专利的发明创造却申请了方法专利,则由于方法专利受保护力度较弱,则给潜在的专利侵权者和专利规避者以可乘之机。 这种专利权类型选择上的不当,构成了专利权的又一软肋。 比喻来说,甲乙二人分别在两个地方各发现了一块金矿。甲占领住了金矿本身,任何人要来此开采金矿都要经过矿主甲即产品专利权人许可,很难绕开,则矿主甲想不发财都难。而乙则未占领金矿本身,而是占领了自认为是通往金矿的唯一一条路,任何人想从此通过到达金矿,都要经过路主人乙即方法专利权人的许可。但不幸的是,很快人们就发现,通往该金矿的路不止这一条。因此,路主人乙想借此发财还是非常困难的。 再简单举一个笔者在执业过程中遇到的例子,某美国石油公司 A (出于敏感原因,略去其具体姓名,以字母代替)开发出了一种新型 XX 分子筛,其用于芳烃重整效果非常好。但申请专利时,却申请了一种方法专利,即一种制造 XX 分子筛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 、……; b 、……;和 c 、……。该专利申请虽然很快得到授权,但是显然其仅保护了得到该新型 XX 分子筛的一种方法,而没有保护到该新型 XX 分子筛本身;另一美国石油公司 B 在该专利方法上稍加改进后,开发出了另一种制造 XX 分子筛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 、……; d 、……;和 e 、……。并也申请了专利且获得授权。显然,石油公司 A 虽然首先研发出 XX 分子筛,但由于申请专利时类型选择失误,并没有通过专利权获得该新型 XX 分子筛的独家生产销售权,其技术领先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市场销售优势,反而被石油公司 B 分庭抗礼,硬生生从中分走一杯羹。非常可惜。 结束语: 本博主已经通过连续几期博文简单介绍了专利权攻防博弈中专利权的几种软肋。总结以下有以下几点,借用现在流行的危害等级排名做法,就对于专利权的损害程度而言: 非必要技术特征―― ★★★★★ 专利权保护范围不清楚―――――― ★★★★ 专利权类型不当―――――― ★★★★ 那么专利权还有其它软肋吗? 本博主的回答是“有”,不仅“有”,而且“有很多”。 但这些更多类型的专利权软肋,由于涉及更专业且更精深的法律知识和技术知识,且需要非常具体且复杂的案例经过沙盘推演的方式才能予以暴露,已经无法以相对通俗的语言在此一一解释了。 对此话题有兴趣的博友,包括但不限于:谋求专利权的牢固保护的博友,或试图进行专利规避的博友,或正面临专利纠纷的博友,若想进一步就此话题进行探讨,可以给我站内留言、写信 yiding2008abcd@aliyun.com 或打电话 13439415214 ,就具体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下一步,本博主的话题将转向专利权人与投资人之间的攻防博弈。敬请关注。
个人分类: 专利相关|7437 次阅读|23 个评论
[转载]国际博弈失策—— 检讨钓鱼岛是如何失去的?
yezi11 2012-9-15 16:40
转一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12d230102dzj6.html
个人分类: 他山之玉|18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道德沦丧溯源:中国语境下科学家的原善(附ppt)
热度 5 lvnaiji 2012-9-4 08:11
科学家的“原善”.ppt 吕乃基 博主有计划地上载 ppt 从此文开始。 科学家的“原善”?博主基本上不涉足科学伦理学。在博主的心目中,科学伦理学从来没有阻止或改变科学的进程,这多半是偏见。 2011 年底,研究生院要我给研究生讲“学风”和“学术道德”,就这样进入了疏离和陌生的领域。不过,正因为自己对这一领域的不熟悉,因而没有先入之见和包袱,得以自由思考。从博弈论着手,提出科学家的“原善”;从三大博弈入手,比较中西文化;从文化根源切入,探讨当代中国诚信缺失的缘由。 “原善”,并非博主首次提出;但是是由博主第一次对“原善”作严格分析和定义。说起“原善”,博主还要感谢王俊、聂春雷等多位年轻教师。在一次学术沙龙上,博主所提出的“原善”受到他们的猛烈抨击。正是在他们的穷追猛打反复质疑中,“原善”概念日渐清晰起来(依然期待抨击,有待完善)。 所谓“原善”,就是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也就是人类在最简单的活动——与自然的博弈中(认识过程和实验)形成之“善”。 人与自然的博弈与其他博弈(他人、自身)的最大区别在于重复博弈和有限策略,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演进博弈。这样的博弈方式建构了科学家的原善:陌生人 - 脱域 - 民主意识;意欲向前;规则意识;以及理性(怀疑精神)。这就是原善之“善”。 原善之“原”在于,人类所有复杂的活动最终都建立于对自然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之上,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道德规范是原本之善、基础之善,是一切善的共同出发点和基础。原善因其“原”而可能会不受制约地膨胀,甚至堕落,把灵魂出卖给魔鬼。原善有待规范和提升。这是科学家的原善在发达国家演变的三种类型。 当代中国提供了原善演变的第四种类型:原善被扭曲和践踏,导致原善堕落。 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是 本末倒置 :二次分配与初次分配倒挂,人与自然博弈与人际博弈次序倒置,内容与媒体倒置,以及奖励与成果倒置。 重塑学术道德,需要 正本清源 。对所有称号、奖项和课题,以及彼此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作一个清理,还科研和教学以本来面目,还科研人员和教师以独立人格;需要 底线设计 ——由正本清源省下了的资金用于大幅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还人与自然的博弈在科学活动中在先和主导的地位。还科学家以原善,进而提升原善;需要 深化改革 。在资源发生如此转移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有关部门权力的转移。小政府大社会,与中国改革的方向相一致。 论文将刊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2012 , 3 。请引用 ppt 和上述文字者注明,期待交流。
个人分类: 交叉|3990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普适进化论
majian 2012-8-25 09:04
The potential and flux landscape theory of evolution http://jcp.aip.org/resource/1/jcpsa6/v137/i6/p065102_s1?bypassSSO=1 在共生的世界里,没有对“最适者生存”的保证,为了生存必须不停地“奔跑”。 势与流推动着进化。图中曲面表示隐藏在进化背后的势函数,其梯度(黑色箭头)是主要来自于物理环境的进化驱动力,紫色箭头描述另一种重要的进化驱动力——流,产生于生物环境。进化沿着势函数减少的方向进行。图中蓝色“峡谷”区域对应着进化的一种最佳状态,但是在“峡谷”中进化不会停止,峡谷中的“水流”推动着永无止境的进化。这就是著名的红皇后假说中指出的:产生于生物间相互作用的“流”推动着永无止境的进化过程。物种的进化速度必须得赶上“峡谷”中“水流”的速度,否者会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掉。
个人分类: 百家|335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小爱情故事的启示——人生的博弈
热度 9 cutefay 2012-8-7 12:49
前几天,我看了一个微小说,很有感慨。微小说如下: 一对情侣,高中相识相爱,大学去了美国,那个城市有个杀人狂魔专杀恋人,他们被杀人狂抓住,被装在杀人机器上,生还的办法是玩剪刀石头布,胜的一方生存,他们决定共同出拳一起死,可后来,女孩死了,因为他出了剪刀,女孩出了布。 这个微小说的作者的意图,应该是反映男孩在生命与爱情之间选择了爱情,而女孩选择了生命,体现了女孩聪明反被聪明误,结果失去了生命。我当时看完这个微小说,就是这样理解的。 然而当我看到这个微小说后面有人的评论,则又有所深思。那个评论说,可能女孩是知道男孩很爱她,肯定会出剪刀,所以她才出布的。 这个人的评论也不无道理,如果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说不定那个女孩还真的可能是因为认为男孩会出剪刀才出布的呢,说不定她更爱男孩。这种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就很好地体现了博弈,人生中,处处充满博弈,博弈有单次博弈,也有多次博弈。而有的时候,我们看待事物,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单次博弈的结果,殊不知可能却是个多次博弈。如果文中提到的那个女孩是因为猜到男孩会出剪刀所以才出布的话,那就是二次博弈了。 我还记得以前看过一个警匪片,警察追一对抢劫银行的男女,那对男女眼前有两条路可选,一条大路和一条小路。女的问男的选择哪条路,那个男的说,按理说,要选小路,但是对方可能会猜到我们选小路,所以我们要选择大路。他们刚在大路上走了几步,那个男的又停住了,说,不行,那个警察精的跟猴似的,他会猜到我们走大路的。于是,他们又改道走小路。后来,那个警察到了这个岔路口,看了看,思考了半天,选择走小路。这说明这个警察棋胜一筹,在多次博弈下还是猜到了他们的心理。 正因为人生中可能存在多次博弈,当我们不明白别人的内心的时候,很可能摸不透别人内心的多次博弈,很可能会误会别人。因此,人们常常被眼睛看到的所蒙蔽。也因此,很多事情不要轻易下结论,因为结论并不一定就如眼睛所见的那样简单。
个人分类: 流言菲语|5365 次阅读|22 个评论
更高,更快、更强、更好看(更有钱)
热度 3 xcfcn 2012-8-3 10:28
更高,更快、更强、更好看(更有钱) 奥运会的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其实还需要再加上一条:更好看(更有钱)。 奥运会是国际奥委会主办的体育盛会,但是奥委会本身没有一毛钱,除了东道主提供体育场地和设施外,运行费用完全靠赞助商,而赞助商之所以会投钱,是因为有观众、有商机、有赚头。说白了,还是赛事要精彩好看。说得直白一点,观众是老大,但观众是无形的、散沙化的。不过,不要着急,赞助商可以而且必须是观众的代言人。取悦了观众,你才能取悦赞助商,这样奥委会才有钱办奥运。这些其实都是很浅显的道理。 这次羽联更改比赛规则,我相信是受到了奥委会的压力,而奥委会的压力来自赞助商,所以最终赞助商才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这个规则虽然能让观众多欣赏几场比赛,但是其实跟奥运会的口号(更高、更快、更强)是有冲突的。也跟运动员的利益是相冲突的,毕竟运动员的利益是拿到冠军称号走人。于是这次运动员假打有着天然的合理性 / 冲动。但是运动员空有一身技能,您要获得冠军(奥运会的认证 / 祝圣),就得乖乖听话,这个“话”可以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说出来:比如奥运宗旨、游戏规则、观众利益。其实说白了还是要让赞助商爽!让人家多挣点钱。 总之,运动员、奥委会、赞助商、观众四者之间充满着博弈,老大终究还是赞助商(观众),所以运动员有时受点委屈是难免的了。尤其是中国运动员,还是举国体制,体育还没有商业化,还必须依靠人家的认证才能获得荣誉和利益,更是要仰人鼻息。 PS: 看到小安子舌战群雄,我做个和事佬吧。总体上我还是偏向于小安子,不过似乎没有那么理直气壮而已。
个人分类: 杂论|1627 次阅读|4 个评论
玩牌和打球的启示
热度 4 cutefay 2012-4-20 22:58
玩牌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的现象:新手,尤其是第一次玩牌的新手,似乎运气总是很好,总是赢牌。难道真的就是运气好的缘故吗? 我在羽毛球和乒乓球方面都是菜鸟级的人物。前几天跟单位里几位打得比较好的人一起玩的时候,我总是打出一些出其不意的球,让对方很难接住。是我的球技很好吗?不是。是运气好吗?也不是。 我想,对于玩牌和打球方面,经常出现这种新手得志的现象,其中有一个原因可能是:新手经常不按套路出牌,有一些不符合常理的行为,这样,扰乱了参与者之间正常的博弈行为,所以反而还可能取得更好的结果。例如,我打球的时候,别人看我很费劲地打出一个球,就以为我要打出一个远球,结果我的球轻飘飘地落到前面了,这是因为我的球拍打到球的边上了,及时用很大的力气,球也打不远。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3062 次阅读|4 个评论
“斗地主”与博弈
Lovewkr 2012-3-14 22:28
不知道 ” 斗地主 ” 这款纸牌游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但谁都不敢否定它在中国大陆的覆盖范围是其他纸牌游戏无法企及的。我自己也喜欢玩这款游戏,相对于用电脑我更喜欢用真正的纸牌来玩,感觉要真实些。 QQ 游戏中的 ” 斗地主 ” 相信是大多数人的选择,由于不可能经常找三个人围着桌子 ” 斗地主 ” 所以我也会经常光顾。 “ 斗地主 ” 的游戏设置中有两个角色即农民和地主,当然其本身的象征意义已经不再明显。地主在整个游戏中始终是最孤独的,没有合作伙伴,始终面临着两个对手的左右夹击。但不可能某个人每次都做地主,所以孤独是暂时的,斗争确是持续的。另外两个农民代表一个利益共同体,互相合作封杀地主,瓜分战胜地主后所得的全部收益。 地主虽然面临着两个对手但同时获得的利益也是双份的,当然如果失利损伤也是双份的。高风险高回报,没有人会永远拒绝做地主。地主往往占有两个优势,即资源优势和先发优势。地主可以拿到三张底牌,这样就占有了相对更多的资源;地主有首先出牌的权利,这就占有了先发优势,可以主导前面的出牌格局。地主对于底牌的占有也是有风险的,因为在确定地主身份前底牌是未知的,拿到手里是否有用或者甚至成了包袱都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地主需要这三张牌,无论它很可能是致命的累赘。在实际较量中对资源的占领盲目性很小,往往是资源是放在那里的,大家都知道是什么东西,然后看谁动作快或者看谁最需要,最适合。但一些盲目的未知的资源也是存在的,对这些资源的占有往往是利益与风险共存,但总体原则当然是韩信点兵。地主的首先出牌权非常重要,可以说地主如果在前几轮就失去了首发权那后来居上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地主必须充分分析自己的资源优势,在对方对自己毫不知情(因为还有另一个农民)的情况下彻底主导局势,保证小牌的顺利甩出和大牌的收回作用。 相对于地主而言,农民占有的优势就是有合作伙伴,无论在资源上还是规模上都有保证,但这并不代表两个人就一定能打败一个人。由于地主掌握了底牌以及首发优势,单个农民往往不是地主的对手,这也正是为什么设置两个农民的原因。在两个农民中往往要有具体分工,一个牌相对较容易出手的负责突破,另一个负责封锁地主以及给伙伴递牌。分工的依据自然是两者手中所持有的资源,也就是牌。但游戏刚开始时两个农民之间也是互相未知的,分工无法在这时进行。当游戏进行一小段时间后大家就可以对牌局有所掌握,分工自然也就开始形成。在分工形成后大家往往不是严格遵守分工秩序,在适当时候可以进行短暂的互换甚至可以暂时地打破规矩,顺势溜牌,毕竟大家都想做第一个出完牌的人。回到实际中来,两者合作的基础同牌局一样都是有共同利益的存在,但合作协议签订以后互相之间仍为完全未知的情况多不会发生,合作双方往往在某些信息上达成共享以更好地保证合作质量。具体合作过程中利益的分配当然也不会像牌局一样绝对平均,而是根据双方的资源投入量来分配。真实的合作当然也存在角色问题,不同的资源背景决定你的角色,而一旦角色界定你将完全没有改变的权利,因为协议已经规定这部分或那部分只能由其中一方染指。当然,如果条件合适很多人还是愿意悄悄地做些调整,这会在短期带来收益,但你的合作伙伴将会对你诚信度重新评价。 在博弈过程中除了游戏规定的这些不能改变的规则,某些技俩还是有用的。对于地主你的出路就是分裂对方阵营,至少要让对方成员对你形成不同的认识,利用对方之间的误解和不协调达到目的。对于农民你除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外也可以适当给伙伴提供某些信息或者给地主提供某些虚假信号。当然,故弄玄虚对大家都实用, QQ 版 ” 斗地主 ” 中的喊话,表情,打字,托管,催牌等工具只要使用恰当都能制造烟雾弹。 在整个游戏中风险最大的其实不是地主,地主就这一堆,随你看着办。农民虽然有两个人但综合风险却最大,两者之间的有效合作一旦被打破就会立刻陷入 “ 囚徒困境 ” ,地主这时就会扮演 " 警察 " 的角色。虽然在实际博弈中合作双方的资源有部分是共享的但由于各自的利益彼此之间还是界限分明,而如果这部分共享的资源一旦出现不足而没有得到及时补充那双方就会同时受制于对手集团,陷入如同牌局里的 “ 囚徒困境 ” 。当然,合作中的任何一方在角色扮演中都要有一个底线,那就是保持自己的核心价值不变,保持最根本的利益不受影响,不然你要么被地主消灭,要么被伙伴同化甚至吞并,短暂的利益挽救不了你,把根扎住才是王道。 QQ 游戏中的 “ 欢乐斗地主 ” 里面有一项新功能就是 “ 明牌 ” , “ 明牌 ” 的超高风险对应着超高收益这自然无话可说,对于自己的牌技和自己手上的牌有足够自信的话当然可以选择 “ 明牌 ” 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但现实博弈中无论你对自己和自己手中的资源优势有多自信,千万记住,永远别让对方看到你的底牌,不然就算你是赌神被看破底牌照样要被砍手砍脚。
个人分类: 随想|3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千年梦想——大学的前世今生
热度 2 watercitylc 2012-3-9 20:24
自诞生之日起,大学就生活在教会和世俗政权的夹缝之中。管理学中有一个“蘑菇法则”,是说能像蘑菇一样在黑暗中生存,无人问津,在不断“边缘化”的过程中发展自我。大学初始的发展正如蘑菇一样,而正是这样“无为而治”成就了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理念——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尽管大学和高等教育不断走向当今社会的中心,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风向标”,但追忆起的往往还是依稀之中的寂静与幽深,激情与嘈杂过后的反思与沉默。 穆勒认为,建成初期的大学是“主观体验的大学”,百年之前是“理性的大学”,五十年之前是“发现的大学”,而如今成了“成本核算”的大学。创建伊始的大学,仅仅是一些有声望的人带着一帮学徒从事着专门人才的培养。追求主观体验未尝不是科学发展的原始动力。当我们再三反思“钱学森之问”时,我们才明白缺乏原始兴趣的科学发现终不能为我所用。回到原点,正是回到人最初的主观体验。而当代教育哲学的回归不断提示我们,教育不是经济基础,不是上层建筑,“教育就是教育”(张楚廷)。 而大学发展的持续动力则来源于对真理的探讨和对理性呼唤。有学者认为,“中国‘软空间’缺失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根源在于中国缺少一个可以说明和解释自己的知识体系。”(郑永年)古老的文明和当代的最优实践,却无法用最科学的知识体系来解释自己。大学承载了西方哲学家们的“宏大叙述”,并将它们载入史册。理性的大学带来了民智的觉醒,启迪了被当今世界奉为普世价值的自由、民主、法制与人权。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当“批判的武器”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指导着自然科学的前行,“武器的批判”则成就了西方社会独有的发展模式。实践中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探索发现,带来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而“社会上一旦有技术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探索发现,成为了西方自然科学发展史上永恒的主题,而大学从中渐渐找回了自己位置,成为了改革的急先锋和技术的探路人。 当今的大学,成了众多利益相关者博弈的舞台。政府、市场和高校之间的三方博弈带来了众多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形成了众多诸如“教育生态学”、“高等教育管理学”、“教育政策学”等不是学科的学科。有学者研究发现,“教育生态学”中的所有概念,除去“生态”二字,均可成立。可正是这种假问题、假命题充斥着大学各个角落。教育的“外溢性”被持续放大之时,也许就是“内涵发展”的毁灭之日。曾几何时,我们认为中国的“计划”可以解决大学中所有的问题,后来我们发现这种想法无异于画地为牢。今天,有人却以为西方的市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堂而皇之地引入一切西方的东西。想起了先生的那句话,“从来如此,就对么?” 千年梦想,曲折徘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革总是伴随着阵痛 . 不过,还是盼望着这痛来地早一些,快一些,更剧烈一些……
2484 次阅读|1 个评论
A game between an individual and a population: Introduction
热度 1 dxd 2012-2-6 03:27
前几天似乎想明白了点什么,仔细一想又不太明白。一些已经想通了的,先记在这里。后面的再继续想。(亦公布于本人 英文博客 。)其实跟先前的狼-羊博弈同属多层博弈,但不同之处在于这里存在‘结构’。例子估计很好懂。我觉得将博弈的任一方扩充为一个群体,并且考虑这一方存在的内部博弈,可能对细胞、生化层次的分子间博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过进一步的内容就敬请期待下回分解了~ 2012年4月23日追记:昆明动物所王瑞武老师基于榕小蜂的一系列研究,已经包含了这个思路。参见这两篇论文Wang et al. 2009 ( doi:10.1371/journal.pone.0007802 ), Wang et al. 2011 ( doi: 10.1098/​rsif.2011.0063 )。 看来我还得思考得再远一些,才能写出点东西。 Let me begin with a story read from the Metro newspaper. A fee was charged by the government on water use, but strongly resisted by the residents who were supposed to pay it. Many of the residents went to complain, to demonstrate and/or anything relevant showing their resistance, and finally made the fee canceled by the government. What a success! However some of the residents who had been so obedient and had submitted the fee at the beginning, found themselves unable to claim their money back. One of the unfortunate, obedient people cried about this on the newspaper, but was quickly hit back by the other person who had fought for the cancellation. "You deserve that because you didn’t resist!" The water fee story ends here, and I am not talking about the rightness of a resident’s choice or of the government’s policy. Instead, I am talking about the gaming strategies here adopted by different people, and more importantly, by the government. Apparently, in a game like this, the residents have two candidate options, or strategies, i.e. to resist the fee, or to accept it and wait. However, in order to facilitate further discussion while avoiding some unnecessary misunderstanding in trivial things, I am modifying the scenario of the story here. All the residents have submitted the fee at the beginning, but then may choose to go on protest or to just wait, which are their two candidate strategies; meanwhile, the government will make a decision to pay the money back once some resident(s) go on protest, but also with two candidate strategies, i.e. to pay the exact amount only to those who have protested, or to everybody who have paid them . In the above case, the government chose the former strategy, and for residents obviously the optimal choice is to go to resist, because you will only lose if you give the money as required. But what if the government shows some ‘conscience’ by paying all the money back to all the residents once the fee is cancelled? Let’s assume (and agree) there is a cost or risk when you go on demonstration or whatever to resist the fee, then the optimal choice will become otherwise. You would rather stay at home/work as regularly and safely, wait until somebody else successfully makes the fee cancelled by the government. You have the chance to get your money back, and loose nothing when compared with other residents! Up to now, it is the gaming process between different residents. This is like a Boxed Pigs Game between multiple players, but there are no ‘big’ or ‘small’ pigs – all participants (residents) are equal in their cost and payoff with each strategy they may choose. Alternatively the case can also be seen as a multiple Prisoners' Dilemma, where the outcome is sometimes a typical Tragedy of the Commons. The government’s behavior is seen to have designed the rule of the game. However, if we consider the government as the other player, then the whole thing becomes a two players' game, but one of the players is a POPULATION instead of a single person. In this new game, we have to consider not onl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players, the residents and the government, but also the interaction among different individuals within one part of the players – the residents. In this case, the government has two candidate strategies, i.e. to pay only the money back to those who have resisted (selfish), or to pay all the money back to everybody including those who had been obedient (show conscience), on the other hand each resident has two candidate strategies, i.e. to resist or to be obedient. We will see a straightforward outcome by letting both players ‘evolve’ naturally to find their ‘optimal’ or say ‘stable’ choices.The government will finally choose to ‘show conscience’, only because by doing this it has a higher opportunity to harvest an obedient population of residents where the money goes to the government's pocket.Correspondingly, the residents will all become obedient, because anybody who goes on protest will have a lower net payoff than other residents. As the result,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shows 'conscience', the residents will get nothing back because they don't resist. It's still a tragedy of the commons on behalf of the residents.At this state, the two players (the government and the residents) have achieved a Nash Equilibrium while all individual players within the resident population have achieved an 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 (also a type of Nash Equilibrium). Here I have used only coarse-grained language to show this pattern of game playing, and the outcome above is not always valid depending on the values of various parameters, e.g. the cost/risk of resistance, the responding threshold of the government, the competition stress imposed at different levels, etc. After all, such games with two players, one (or both) of which is actually a population where the intra-population game (actually competition in many cases) also happens, have provided a more complex game pattern. In such games, Nash Equilibriums have to be achieved at multiple levels to allow the whole system to stay at a steady state. This actually is a bridge between game theory and dynamical systems theory. And what’s more, in the special case here, it is a structured game where a population of one player can only interact with an individual of the other player. This pattern is also seen in the game between mitochondrial and nuclear genomes, where many mitochondria can only interact with the nucleus in a single cell. I began thinking on the mito-nuclear issue around two years ago but only recently got some hint from the water fee case discussed on the newspaper in the last few weeks. I am yet dwelling on what molecular mechanisms may give rise to such a game, in terms of ATP production and allocation. More interesting points will be produced from this perspective, and advice is welcome from anyone. This may be a new pattern of game where at least one of the players is actually a population. I checked it within some textbooks of game theory and didn’t find it ever mentioned. However I may be re-inventing the wheels. It is highly appreciated if anyone could let me know if you have seen the same thing proposed anywhere else.
个人分类: thoughts|5267 次阅读|3 个评论
体育是科学的近亲
热度 13 lvnaiji 2012-1-14 10:34
吕乃基 体育是科学的近亲,这里说的不是在体育运动中如何运用科学,而是指二者之间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科学,在于直接与自然界博弈。与自然界的博弈具有以下基本特征:自然界足够久远,可以对博弈的另一方奉陪到底。在同样的语境下,只要与之博弈的人,以相同的方式出同一张牌,那么自然界不会变招,也总是出同一张牌。这一点在博弈论中就是“重复博弈”和“有限博弈”。重复博弈,不仅在于时间,而且在于空间。自然界不仅足够久远,而且足够庞大,可以和不同的博弈者博弈,只要这些博弈者出一样的牌,那么自然界亦然,或者说,自然界对所有的博弈者一视同仁。 体育,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公平的竞争,即使之在当今中国,相对而言比较公平的“行当”大概还是要数体育。所以“最公平”,就在于除了棋牌类外,在所有的运动中,自然界总是博弈的一方。体育,不外乎两种博弈,其一是人与自然的直接博弈,如更快、更强、更高,其典型就是作为各项运动共同基础的田径运动。其二是人际的博弈,主要是各种球类,在比赛双方的背后依然存在一个无言的对各方一视同仁的参与者:自然。既来自人的外部,如时间与空间、万有引力、摩擦力、阻力等;也来自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局限。这一点在斯诺克比赛中尤其突出。比赛中,丁俊晖需全神贯注于球台,构思母球路线、击球点、旋转、力量、方向。此时此刻,对手如奥沙利文或亨特利已无足轻重,甚至最终比赛的输赢也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一杆是在与自然博弈,而不是与人博弈。抛开人际博弈,专注于人与自然的博弈,这就是体育运动中的“心理素质”。 正因为有一个独立于各方、超然的自然,于是可以设定公正的规则。与其说是人制定了体育运动的规则,不如说是体育运动背后的自然预先设定了规则,之所以公正,是在于自然。这一点,恰与科学活动的情况相一致。 希腊及其所代表的古典文明时期,既诞生了作为科学源头的欧几里德几何与阿基米德力学,同时也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这并不是巧合。有趣的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更快、更强、更高,”这一点正与 IT 领域的摩尔定律所提倡的“更快、更小、更便宜”理念不谋而合,从而也印证了体育与科技在与自然博弈中的一致性。以往的体育只是单纯依赖体能的提升,现在已经越来越得到科技的支撑,也就是科技与体育联手与自然博弈。 此处还可以顺便提及中国古代的“武功”,有点儿像是体育和技艺的杂交。华山论剑,就其在参赛者之间的博弈所制定的规则而言,大概可以与奥林匹克运动相提并论。然而在与自然的博弈中,武功修为每每来自机缘或秘籍,难以为他人企及,“功夫”则“精进”至匪夷所思的地步,违背自然规律之怪异武功俯拾皆是,自己一不小心还会走火入魔。因而难以重复,更不能演进。 体育从科学获益甚多,科学应该也可以从体育获益。这里不仅指作为科研的课题,而是指“体育精神”,也不是指拼搏,而是指类似丁俊晖打一杆球时的心无旁骛,抛开一切人际博弈和名利之念。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5555 次阅读|28 个评论
与自然的博弈对西方文化的形塑(一)
热度 2 lvnaiji 2011-12-25 10:08
吕乃基 东西方文化差异和关系之谜,历久而弥新。博主近日在议论当下社会诚信缺失时也有所涉及,参见 诚信之殇:西方文化的源泉2- 以人与自然的博弈为基础的人际博弈 和 诚信之殇:自然,西方文化的源泉1 。正是以科学技术为主展开对自然界的博弈,回过头来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了西方文化。在同样意义上,也正是以伦理道德 - 政治展开对他人的博弈塑造了中国文化。此处讨论西方文化,分三个部分。一二部分分别是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第三部分考察由博弈论探讨文化视角本身的问题。 由科学技术所展开的与自然界的博弈,其根本特点在于重复、策略有限,以及演进。正是这样的博弈方式,于文明之初和日后的岁月中对于塑造西方人尤其是科学家的性格上起到了重大影响,进而从一个方面锁定了西方文化的进程。 首先,形成天人分离的观念。固然,很难说是有了天人分离的观念而开展与自然的博弈,还是因与自然的博弈而开启天人分离的观念;然而可以确定的是,与自然的博弈,尤其是与其中最简单部分的博弈,造就并促进了西方人天人分离的观念。作为博弈对手,自然的行为与主体的好恶无关,这一点给科学家留下深刻印象。 1616 年,伽利略在罗马法庭上规定了作为一名科学家必须遵循的准则:“从事实验科学的教授们并无力量可以随意更改他们的见解以及左右摇摆。影响一位数学家或物理学家与去影响一位律师或商人有着极大的不同。可以认为有关契约、合同、票证或商业的见解是合法的或不合法的,但不能以同样的力量去更改关于自然与天体事项的实验结论。”伽利略以第一性和第二性进一步划清主客体的关系。在人际博弈中就不是这样,可以夹带着太多的情感、权力和利益因素,因而难以分清敌我。始于与自然博弈的西方文化进而形成客观看待世界的特质:由客观的看待自然,到客观的看待他人,以及客观的看待自己,乃至冷静地承认人是机器或猿。 其次,形成所谓“以意欲向前”的根本精神。梁漱溟把世界文化划分为三大并存不悖的文化系统,即中国文化、西洋文化和印度文化。西方文化“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中国文化“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印度文化则“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这就是梁漱溟著名的“文化三路向”说,分别代表了西、中、印三民族对待事物的三种态度:西方向前面下手,改造局面,前述阿基米德的名言就表达了这种强烈的“意欲”;中国随遇而安 ,不求奋斗;以及印度不去想办法解决,而是想取消问题和要求 。 从博弈链的角度,结合梁漱溟所论及的人的三大关系,就很容易解释“文化三路向”说。不难发现,西方文化“向前”的“意欲”,正是源于前述对于自然的“演进博弈”。早在公元前三世纪,阿基米德即声称:“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中国文化的“调和持中”出于人际博弈中利益纠葛和难分高下,只能要求各方随遇而安。印度文化在人与自身的博弈中,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根本精神,以求得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本文主要分析西方文化,中国和印度文化在本文中不作详论,只是以资对比)。源于西方的科学技术在与自然的博弈中,由简到繁,一路高歌猛进,从而信心满满,“意欲向前”。进而把这样的精神用于征服,征服自然,乃至世界。 “意欲向前”之所以成为现实,还在于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中所形成的非嵌入编码知识。参见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特征 , 什么是非嵌入编码知识 , 编码知识、隐性知识和中国-知识论之二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特点是与特定的对象无关,与对象所处语境无关,以及与特定主体无关,以清晰的逻辑表达,可以由人或无生命的载体承载,因而可以积累和共享。于是,知识经由非嵌入编码知识与隐性知识——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公共和私人知识——的互动而得到增长和更新。与之形成对比的中国和印度,在与人和与己的博弈中主要只能形成隐性知识和部分嵌入编码知识,难以交流和共享,因而也就较少增长和更新。 自古希腊起,西方人即视求知为生命,知识至上。据说,欧几里德的一个学生曾问及,“学习几何有什么用处?”,欧几里德的回答是,“给他 5 分钱,让他滚!” 欧里庇德斯的名言是,那些获得了科学知识的人是有福的,他们既不追求平民的烦恼,也不急急忙忙参与不公正的事业,而是沉思那不朽的自然界的永恒的秩序,沉思它是怎样形成,以及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形成的……。总之,求真,好奇,为科学而科学等等,就是这种心理的写照。 由此可见,“意欲向前”,不仅旨在外部世界,而且在于自身,主要体现于怀疑和创新。科学在怀疑中前进,怀疑是为了创新。在此意义上,西方文化的要义是求异,反思,不断自我更新。相对而言,中国文化则在于求同,为了共同的目标;为此,需要稳定和收敛,一方的中庸和另一方的包容。西方人以为中国强大了便会对外有所图,恐怕是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底蕴,实在是多虑了。 关于中国文化的“持中”、“包容”,请参见: 空洞自足,没完没了—— 列维-布留尔述及中国古代思维方式 、 同样面对日心说和进化论,为什么中西文化有不同反应? 、 “ 主静” 与《道德经》 、 “ 主 动” 之静与“ 主静” 之动 、 游 客099014 王为对吕乃基“‘主动’之静与‘主静’之动”一文的评论 由与自然博弈而意欲向前,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西方文化史就是西方人在与自然的博弈过程中的“自举”过程。 第三,规则意识。规则,就是对博弈行为做出的具体规定,可以清晰编码或者模糊,甚至是“潜规则”。后者不是抽象的理性标准,而是在特定人群和特定场合的博弈中渐次约定俗成,各方心领神会。规则可以由博弈者各方共同制定,也可以由博弈者授权的第三方制定,或者由博弈者和第三方共同制定。此处的要义是,其一,得到所有各方的认同,其二,各方之间的平权,其三,第三方超越所有各方;目的是保证博弈的公平。规则的普遍适用和稳定有效同样重要,这将有助于博弈者在胜负或得失中汲取经验教训和知识的积累,理性的育成,信用的培育,从而减少社会运行的成本,最终有助于人性的凝练、积淀和提升。局部和临时的规则在特定场合固然需要,但若是总是“个案处理”或“下不为例”,也就是一次博弈,就可能导致囚徒困境,造成人际间的失信、背叛和人性的堕落。 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中,自然实际上一身而二任,既作为博弈的一方,又是规则的制定者。不论博弈的另一方也就是人愿意与否,在确定的情况下,自然界总是按“既定”方式出牌。正是在与自然之间普遍和重复的博弈中,经历了成功与失败的反复磨练,尤其是在演进博弈中获得了确定的进步,使得西方人逐步接受和培育了规则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将这一意识推广到人际的博弈中。“科学技术是社会秩序的高效制造者。每当科学家和工程师就观察、解释、表述或者理论达成共识的时候,他们都是在建立秩序” 。显然,在一开始就以人际博弈为主的中国,由于博弈各方间充斥着一次博弈和无限策略,同时,政府作为制定规则的第三方,往往直接参与博弈,因而规则意识淡漠,守规则反而一再被淘汰出局,而善于“变通”者往往获利,从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规则得不到执行,只能寄希望于伦理道德规范,接受“和而不同”。由于没有对博弈方策略的严格限定,各方随心所欲的“无招”,实际上难以朝向“一个共同的目标”。 客观和规则意识二者的结合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一个根本特点:理性。客观,在于尊重事实,尊重规律;规则意识则涉及主体的思与行。对事实和规律的尊重培育了规则意识,而只有遵守规则,也就是执行有限策略,方可能展开重复和演进博弈。理性又可区分为认识过程的科学理性,以及实践领域的技术理性。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分别由认识和实践上使得“向前”的“意欲”成为现实;反过来说,正是这样“向前”的“意欲”,成为一种价值判断或价值理性,引导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并为之提供动机。参阅: 中国人真的非理性? 第四,民主意识。其一,自然界提供足够多且来者不拒的博弈“选手”,人与自然之间的博弈链足够乃至无限长。对于所有与之博弈的人,无论民族和国家,不计古往今来,一视同仁,无亲疏好恶之分(一些研究者可能因拥有某地所特有的对象如地质和生物的“近水楼台”之便,进而实行封闭甚至垄断,从而获“先得月”之利),只要以同样的规则与之博弈,自然界便以同样的方式回应。其二,在这样的竞技场上,胜负只有一个标准:是否揭示了新的事实和规律,也就是自然的博弈策略。其间没有并排除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干预。当自然界以同一种状态面对芸芸众生之时,芸芸众生彼此之间也就只能是同一种状态,那就是平权,继而由与自然博弈中的平权,延伸到人际博弈中的平权,这正是民主的要义。若是一方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另一方只能苟延残喘;当一方退出竞争,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对手,博弈实际上到此为止。而博弈的停止,也就意味着演进的停止。美国 NBA 每年选秀弱队有优先权,即在于使博弈各方大致均衡,从而使比赛得以持续和进步。 默顿由科学活动总结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默顿规范,实际上正是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中对人的一方,对其中的特殊成员也就是科学家所施加的限定和制约。或许正是在此意义上,巴尔赞把“一个沉浸在研究中的科学家”奉为“资产阶级美德的楷模” 。 原文载《东南大学学报》 2011 , 5 。 16-21 。引用者请注明出处。 中国并非没有“向前”的“意欲”,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处说的是主流。印度亦然。 卢艳霄、张丛林,梁漱溟“中国社会结构特殊论 " 及其现代价值 ,广西社会科学, 2008 , 4 西斯蒙多,许为民译,科学技术学导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7 , 165 雅克·巴尔赞,林华译.从黎明到衰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 209
个人分类: 人文|3394 次阅读|4 个评论
诚信之殇:西方文化的源泉2-以人与自然的博弈为基础的人际博弈
热度 2 lvnaiji 2011-11-21 17:19
吕乃基 在与自然的博弈中,足可以与科学技术为伍的还要提及体育。 体育,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公平的竞争,之所以“最公平”,就在于除了棋牌类外,在所有的运动中,自然界总是博弈的一方。体育,不外乎两种博弈,其一是人与自然的直接博弈,如更快、更强、更高,其典型就是作为各项运动共同基础的田径运动。其二是人际的博弈,主要是各种球类,在比赛双方的背后依然存在一个无言的对各方一视同仁的参与者:自然。其一来自人的外部,如时间与空间、万有引力、摩擦力、阻力等;其二,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局限。 希腊及其所代表的古典文明时期,既诞生了作为科学源头的欧几里德几何与阿基米德力学,同时也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这并不是巧合。有趣的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更快、更强、更高,”这一点正与 IT 领域的摩尔定律所提倡的“更快、更小、更便宜”理念不谋而合,从而也印证了体育与科技在与自然博弈中的一致性。以往的体育只是单纯依赖体能的提升,现在已经越来越得到科技的支撑,也就是科技与体育联手与自然博弈。 一旦人际博弈建立在人与自然博弈的基础上,规则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此处还可以顺便提及中国古代的“武功”,有点儿像是体育和技艺的杂交。华山论剑,就其在参赛者之间的博弈所制定的规则而言,大概可以与奥林匹克运动相提并论。然而在与自然的博弈中,武功修为每每来自机缘或秘籍,难以为他人企及,“功夫”则“精进”至匪夷所思的地步,违背自然规律之怪异武功俯拾皆是,自己一不小心还会走火入魔。因而难以重复,更不能演进。 虽然如此,古代切磋武功,在人际的博弈中是较为公平的。其要义在于,以与自然的博弈分高下。就此而言,华山论剑与西方文化有相通之处。然而除此以外,在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中的高下之分,在封建王朝主要就是官职大小,这是官本位的由来。体育在不同级别之间一般不发生博弈。而在官场上,在不同官职之间实际上却无时不在“博弈”,这根本不是本来意义的博弈。在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还要再加上意识形态的对错,于是博弈就由胜负转化成带有浓重权力和主观色彩的正确与否。先判定路线错误,“站错了队”,也就取消了博弈资格,甚至在肉体上消灭,即使当年的国家主席也未能幸免。 同样重要的是,当人际博弈延续人与自然的博弈之时,生产力便得到发展,当两种博弈脱钩,甚至以官阶和意识形态为主之时,生产力,即使在口头上奉为第一的科技,在实际上也只好退避三舍。
个人分类: 交叉|4383 次阅读|5 个评论
诚信之殇:自然,西方文化的源泉2
热度 3 lvnaiji 2011-11-17 08:40
吕乃基 再考察人与自然博弈的另一方,人的博弈策略。 可以在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理解人与自然界的博弈。在认识层面,与自然界的博弈中人类手中的牌包括科学、伦理、艺术和哲学。科学“测度”作为博弈对手的自然界在“想”些什么,要是人类这么做,自然会做出什么反应,等等。伦理的影响在两个方面,其一,排除科研中的不端行为,鼓励正当竞争和创新,设立优先权和各种奖项,旨在 为 与自然博弈的人的一侧确立游戏规则,激励参与者,以及保障在这一侧与自然界一样“重复”和“有限”。其二,要求或者征服自然,或者善待自然;是以人类为中心(还有强弱之分),还是自然为中心,或者人与自然双中心。伦理取向会影响人在与自然博弈中的心态进而科学研究的视野。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伦理学主要不是直接指向认识也就是科研过程,而是在实践即技术与工程的环节发挥影响,是把握了自然界的博弈策略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和诉求。艺术研究自然在审美上给人的启示和感悟,这固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不涉及二者的博弈。哲学在整体上思考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若是没有科学技术,这种思考就难以深入,甚至会陷入谬误。当然,艺术虽不直接涉及人与自然的博弈,但审美会给人以启迪;哲学在人与自然博弈中的价值更是不可否认。虽然如此,直接坐在棋局前研读对手,面对特定时机下自然界的特定部分和过程,思量着该出什么牌的是科学,而不是艺术和哲学。 在科学与自然的博弈中,首先 在于剥夺对方的无限策略 ,不能把主体一方的情感如“目的”之类以及种种“神迹”加诸于对方 ,否则就无法揭示和理解自然的策略。 在近代之初,达·芬奇就排除目的论,认识到自然中存在必然性,是力学关系或数学上的比例。培根赞同德谟克利特的观点,后者认为事件的原因是“不受终极因任何干扰的物质必然性”,终极因在其“不断侵袭和进犯物理因领域的过程中则推翻一切,弄坏一切”。培根明确指出:“这种原因(指终极因或目的因)显然只是和人的本性有关系,和宇宙的本性是没有关系的。”“除了涉及人的行动的那些之外,并不能推进科学而只足以破坏科学。” 在科学的众多“策略”中,最重要的可以说是实验。达·芬奇认为,“经验是一切可靠性之父”,而实验则是知识的“确实性之母”。他认识到,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把偶然的、附加的东西与本质的、基本的东西相区分。“要把这种试验进行许多次,使得某种偶然情况不至于搅扰或歪曲这个证据。”伽利略意识到,通过实验,研究者仿佛向自然提出他所感兴趣的问题,并得到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他还觉察到实验的检验作用,他说:“我深深懂得,只要一次单独的实验或与此相反的论证,都足以推翻这些理由以及许多其他可能的论据。” 实验的要义是限定博弈的对象,圈出边界,画地为牢,以及控制条件:纯化、简化,排除博弈外因素的干扰,加上在特定方向上予以强化等等,重要的是可重复。实验方法在于限定博弈对手及其所作所为,排除研究对象之外因素的干扰,只要己方在新的回合出同样的牌,若是发现对方也(在相当程度上)出在上一回合出过的牌,于是也就揭示了对手的一个策略。达·芬奇发现,“同样的结果总是产生于同样的原因。如果原因消除了,结果也就不可能产生” 。在不便实验的场合,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有思维实验,例如去除空气阻力、摩擦等因素,使问题简化甚至理想化,从伽利略到爱因斯坦,科学家大多精于此道。实验方法,使得科学家在面对自然时超越囚徒困境的一次博弈,使人与自然之间成为重复博弈,以及发现对方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应用有限的策略,并且发现这样的策略。正是在此意义上,有人认为,中国古代之所以科学没有进步,就是因为缺少至关重要的实验环节。 自然界一旦在这样的博弈中“供出了”它的策略,就必须得到尊重,也就是己方的下一步策略只能建立在此基础上。 不仅如此,己方还可以在已掌握的自然界的策略的基础上于一定范围内有所变招,试探对手的应变,进而有所预期再予以重复,看看对方的应变是否在意料之中。由并不充分的现象甚至蛛丝马迹提出假说。假说在科学之策略中的重要性不亚于实验,然后再由假说设计实验,“算准”自然界对手在新的情况下会出什么牌,再修改假说和实验方案。科学的进步,在于实验和假说之间反复的比较。正是在如此逐步推进中的反复比较,使这场人与自然的博弈,由重复博弈成为演进博弈。就这样,由简到繁,一步一个脚印,自然界的策略便渐渐被己方所掌握。 赵鼎新在论述战争催生欧洲现代化时认为, 博弈规则必须稳定而且博弈链很长,或者说必须让输方或旁观者能够总结经验,然后与赢方在同一规则下继续博弈 。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可能发生重复乃至演进博弈。人与自然的博弈正是这样的博弈。 关于由人与自然博弈的视角解读西方文化,原文 “自然:西方文化的源泉”,刊于《东南大学学报》 2011 , 5 , 16-21 。请引用者注明。 葛力.十六到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 16 , 46 索科洛夫.文艺复兴时期哲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 161 赵鼎新,战争催生欧洲现代化?《南方周末》 2008-10-09
个人分类: 交叉|3394 次阅读|5 个评论
诚信之殇:自然,西方文化的源泉1
热度 7 lvnaiji 2011-11-15 07:28
吕乃基 首先与自然界博弈,从三大博弈中最简单者开始,这是西方文化的源泉。 先分析这场博弈中的一方,自然界。 相对于另两项博弈,与自然界的博弈具有以下基本特征:自然界足够久远,可以对博弈的另一方奉陪到底。在同样的语境下,只要与之博弈的人,以相同的方式出同一张牌, 那么自然界不会变招 ,也总是出同一张牌。这一点在博弈论中就是 “重复博弈”和“有限博弈” 。重复博弈,不仅在于时间,而且在于空间。自然界不仅足够久远,而且足够庞大,可以和不同的博弈者博弈,只要这些博弈者出一样的牌,那么自然界亦然,或者说, 自然界对所有的博弈者一视同仁。 与他人的博弈,情况就不一样了。若是第一轮输了,第二轮难道还会是原样吗?多半会变招,“打一枪换个地方”,是为“一次性博弈”;甚至“无招胜有招”,这就是“无限博弈”。既然如此,于是就只能“兵不厌诈”。或许正是对“人心叵测”的无奈,于是只能要求“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大同存小异”。至于各不相同的“小异”,只能要求“中庸”,不要走极端即可。若是对方又换了一个人,同样的博弈内容,结果可能面目全非。 至于与自身博弈,其一,难的是 “ 认识你自己 ” 。这是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历来被认为是世上最难之事。“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尼采)。其二,江山易易本性难改。其三,心无二用,难以区分博弈的双方。只是在金庸的小说中看到双手互搏的周伯通。因而,在三大博弈中最简单的无疑是与自然界的博弈,之所以“简单”,是因为“重复”和“有限”。 即使同样与自然界博弈,也有难易之分。西方人找的是最容易的对手:丈量土地和杠杆,也就是对手的“招数”几乎最少,可重复性最高,只要寥寥数招,便可洞悉对手的伎俩,由此发展出最初同时也是现代科学意义的几何学和力学。相比较而言,如果面对的对手是动植物,其招数虽逊于人,也复杂到难以胜数。除了通常所知的李约瑟悖论外,李约瑟还有这样一个假设:如果科学起源于中国的话,那么一开始就不是力学,可能是电磁学。从博弈论的角度看,这种可能性几乎等同于零。参见 “ 如果科学起源于中国……”—— 析李约瑟假设 关于由人与自然博弈的视角解读西方文化,原文 “自然:西方文化的源泉”,刊于《东南大学学报》 2011 , 5 , 16-21 。请引用者注明。
个人分类: 交叉|5144 次阅读|12 个评论
传统文化播下的“龙种”,之二——兵不厌诈(1)
热度 4 lvnaiji 2011-11-13 09:01
吕乃基 传统文化播下的龙种之二是规则意识缺失,其极端是“兵不厌诈”。平心而论,在你死我活的战争中,兵不厌诈,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然而,若是把兵不厌诈用到日常生活中,用到并非你死我活的人际往来中,就会使正常的社会活动无所适从而陷于无序混乱之中,或者极大的增加社会运行的成本。如果说对于性本恶必须有法律的保障,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有相应的规则。 刚性的规则,是社会柔性运行的润滑剂。在没有、或有规则而实际上不讲规则的社会里,看似没有刚性规则而可以随意而行,实际上处处是会伤筋动骨的棱角,时时遇到会置于死地的陷阱。 这里涉及到的就是规则和规则意识。作为非学术论文的博文,以下简称“规则意识”。缺乏规则意识,是传统文化“传承”给当今中国,致使诚信之殇的又一个龙种。 相对而言,国人的规则意识弱于发达国家的公众。有必要考察西方传统文化中规则意识的渊源。 梁漱溟曾论述人的三大关系与不同文明的关系(参见 由人的三大关系说开去(之一) )。相应于人的三大关系有三大博弈:人与自然博弈,与他人博弈,以及与自身博弈。与他人博弈可以理解,本来是博弈论的题中应有之义;与自然博弈,即把自然作为博弈的对手,研究自然会怎样出牌,并据此出自己的牌;与自身博弈,包括从图腾崇拜到所谓战胜自我。将博弈论扩展到人的三大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看问题的视野,由此可能得出有价值的观点。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可以概括为这三大博弈,同时,三大博弈彼此间不可分割。与自然博弈,从狩猎采集,一直到现代的上天入地,都要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人和人的博弈,以及涉及到人的欲望、意志和能力等,也就是与自己博弈。但在某个时期必然以三大博弈的其中之一为主。例如,希腊——西方文化的源头,即以人与自然的博弈为主;差不多同期的中国和印度,分别以人际博弈和人己博弈为主。在原初时分以三大博弈中的何者为主,对各个文明此后的演进产生深远甚至难以撼动的影响,在相当程度上“锁定”了一个文化的走向。 西方文明的源头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以下由博弈论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
个人分类: 人文|3589 次阅读|8 个评论
劣币驱逐良币象限论
热度 3 lvnaiji 2011-7-3 09:49
吕乃基 劣币驱逐良币,这是一条为人所熟知的经济学规律;在社会中也有类似情况,博主写过 劣币驱逐良币 ,以及 一个没有底线的民族 。情况正好和一句广告词相反:没有最坏,只有更坏。大跃进年代的口号是,没有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现在的“更坏”,可真是超出常人的想象力。不过,大多数文章,包括博主的在内,以及类似的报道、评论大多止于描述,没有给出原因。以下,博主试图以博弈论和象限论——后者是刘立老师的利器,此处借用,望刘老师恩准并指正——研习之。 按是否遵循规则,可以非常粗浅地把国人分为两类:守规则者和不守规则这,前者姑且称作良币,后者即为劣币。这两种人可分为四组展开博弈:第一组是良币和良币,第二组是劣币和劣币,良币和劣币在一起为第三组。咦,只有三组,看来是“组合”而不是“排列”,应该不影响分析吧。 规则可以由博弈者各方共同制定,也可以在博弈者授权下由第三方制定,或者由博弈者和第三方共同制定。此处的要义是,其一,得到所有各方的参与或认同,其二,各方的实力相当,以及彼此之间平权,其三,第三方超越所有各方;目的是保证博弈的公平。规则的普遍适用和稳定有效同样重要,这将有助于博弈者在胜负或得失中汲取经验教训和知识的积累,理性的育成,信用的培育,从而减少社会运行的成本,最终有助于人性的提升。目前中国随处可见的是“个案处理”和“下不为例”。局部和临时的规则在特定场合固然需要,但如失去了上述优势,可能导致失信、背叛和人性的堕落。规则的公平、普遍和长期,保证博弈正常和重复进行,以及博弈者在博弈中有所进步。 接下来就是博弈了。在第一组,双方在博弈中都遵守规则,就会发生重复博弈。当博弈次数足够大,只要博弈方有学习能力,或者说博弈得分的高低能够转化成进化压力,那么,在多次博弈中,各方的行为就会趋同而在博弈中采取合作策略,在重复博弈中加以改进,这就是演进博弈。社会在演进博弈中进步。 再看第二组,彼此都不守规则,输赢就看谁更甩得开了。这里的“甩得开”指的是,要把头脑中所有的规则乃至为人之底线,一股脑儿抛之九霄云外,现在的时髦话叫做“解构”。这种博弈会发生在黑帮之间的火并,大概不会推动社会进步。 最后是第三组。答案几乎自明。 闫建民老师在其“谋略崇拜之下的王道陨落”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8146 中有精彩论述。一方坚守规则,而另一方“打一枪换个地方”,“无招胜有招”,或“兵不厌诈”,说到底,就是人心叵测。除非双方实在实力悬殊,否则前者等于自缚手脚,尚未开战,胜负已定。记得令狐冲曾请教风清扬在交手中是否可以使诈,意思是对邪门歪道和下三滥之类可以,而对名门正派则不可。风清扬教训令狐冲说对名门正派也无不可! 假定良币和劣币人数相同实力相当,如果没有超越所有人的强大的规则制约,那么上述三组博弈的结果只能是: 两强相遇,劣币胜! 于是,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良币不断出局被淘汰。这里还不包括良币通过“学习”而违背规则,源源不断地加入到劣币行列。 在上述博弈中还有一个重要甚至首要的因素——权力(央企)。博弈各方不是平权。在这种情况下,有权的一方根本不必思量什么策略,也不会有突破底线时扪心自问的痛苦和社会指责的难堪,在权的庇护下,心安理得,排除干扰,轻易获利。无论是良币还是劣币,前者对此无可奈何,后者纷纷投靠。再者,由拥有权力的一方制定规则,要求另一方遵守规则。权一统天下。 于是,博弈根本不会发生。例如,面对中石化中石油中移动中粮等种种“中”字号,有博弈吗? 两强相遇,有权者胜! 或者依附于权,或者直接出局。等到那一刻,就什么“币”都没有了。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5172 次阅读|6 个评论
自然界的下一张牌
热度 11 lvnaiji 2011-5-29 21:31
吕乃基 近日,博主“讲”了在“ 最后一分钟—— 不得不讲的故事 ”。 多少年来,人们在与自然界的博弈中攻城略地,高歌猛进;自然界则节节败退。然而,自然界也不是无所作为,也在改变自己的策略。 其一,退出博弈。 博弈的双方,各自以对方的存在和出牌为自身存在和出牌的前提。现在人家不玩了,以此为生的这部分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大概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石油等资源的枯竭,以及种群灭绝 …… 。 在前些年的畅销书《狼图腾》中写道,一旦狼被 “ 斩尽杀绝, …… 一个民族的图腾被毁灭,这个民族的精神可能也就被扼杀 ” 。即使狼一息尚存,在书中还有这样的情节:开着军用吉普,端着自动步枪去与狼过招。对于驾驶员老刘、徐参谋和特等射手来说,如此的小菜一碟,又如何能感受到狼的力量和强悍?或许根本都没有与狼过招,甚至与狼犀利的目光对视的机会。由此能学到狼的性格,领略腾格里的意愿吗? 那么只剩下人类,或者就独孤求败,或者就自相残杀。实际上在这之前,老早就开始了人与人的博弈,其极端就是——屠杀。 人类如此强势,迫使博弈的另一方 “ 与人合一 ” ,这是自然界退出博弈的第二种方式。 天不变,道亦不变。《狼图腾》就描绘了这样的图景:狼不变,人亦不变。现在狼的一支变了,变聪明了,那就是狗的 彻底归顺,还有其他种种,其典型就是成为宠物。面对百依百顺的宠物, “ 意欲向前 ” 的西方文化——这是梁漱溟对西方文化性格的判断——也就失去了 “ 向前 ” 的势头。 其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大概也有两种类型。 一是换上更强悍的对手。在森林和草地退化,河流干涸之后,上场的博弈对手换成了难以对付的沙漠,换成了远为强大且难以捉摸的气候,厄尔尼诺和拉尼娜轮番上场。 二是亦步亦趋,其典型便是细菌和病毒的抗药性。这样的博弈,似乎是在近代科学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人与自然博弈中双方地位的互易:细菌轻而易举揭穿了人的有限策略,改变了自己的策略。细菌在基因层面的 “ 突变 - 选择 - 隔离 ” 进化途径不亚于甚至优于由人类由实验室到产业,由原子和分子到生物大分子和基因的 “ 进化博弈 ” 路径。 其三,不按常理出牌 黑格尔有“理性的机巧”之说。人把自然界当作工具 , 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让客观事物彼此互相消耗,互相扬弃,自己的目的既超脱于它们之外,但同时又保存于它们之内,从而巧妙地实现了自己的目的。人类就是依靠这样的“机巧” 繁衍生息,发展至今。 然而这样的“机巧”必然给自然的另一部分或整体带来损伤,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后果的积累和传递即导致自然的报复。自然界的“悲和仇”在时间和空间中传递和积蓄,在意想不到(不是“规定的”)的时间和地点,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由 “ 蝴蝶的翅膀 ” 触发,产生远比人类对自然的形塑大千万倍的影响。在人类与自然界的博弈中,不出牌则已,一出牌即惊天动地,影响深远,不可逆转。 其四,伤及自身。 随着博弈层次的升高,人渐次与自身中 “ 自然 ” 的部分博弈,从生理到心理,从躯体到大脑。在这样几乎就是在与自己的博弈中,难以区分博弈的双方,伤及自身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克隆,人工智能,会聚技术(参见: 会聚技术 —— 高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 )正在沿着这条险路步步逼近。 刚看到武夷山老师的博文, 世界结束的方式/并非一声巨响,而是一阵呜咽 精选 。以上大概是“呜咽”的四种类型。
个人分类: 科技|4200 次阅读|22 个评论
【动漫组】空想科学日和·西游篇
songshuhui 2011-5-11 20:47
redqueen 发表于 2011-04-27 10:19 守法朝朝忧闷,强梁夜夜欢歌, 损人利己骑马骡,正直公平挨饿。 修桥补路瞎眼,杀人放火儿多, 我到西天问我佛,佛说:我也没辙! ——出处已不可考的德云社定场诗 三藏法师一行历经重重艰险,终于到达了天竺,不料问题也接踵而来,先是八戒被剁成猪排,其余三人又为谁第一个抵达终点,争得不可开交……人性真的是如此可悲吗?除了互相倾轧,互相伤害,难道就没有别的选择了吗? (编者注:本文提及的动画为《搞笑漫画日和之西游记-旅程的终点》,没有看过的人可拖到本文末尾,先花五分钟看完这个……饱含演化博弈原理的视频……) 搞笑漫画日和的内涵,就让科学来揭开它吧! 1:囚徒的困境 如果你是三藏,如果你够善良也够聪明,可能会提议大家一起慢慢走,一起抵达天竺,虽然跟猴子地中海并列第一,不如独得第一体面,总比大家勾心斗角好得多吧。可是这样真的行得通吗? 如果大家都是好人,你也当好人,一块撞线,固然很好,但还有更好的选择:趁着大家慢慢走的时候,你一个箭步冲到前面去,Ok,第一是你。如果大家都不老实,你还在那里慢慢走,那就更蠢了。 结论是,不管悟空和沙僧是好人还是恶人,你都得拼命跑!无论你计划得多么好,最后总是以尔虞我诈收场。这就是日和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 在现实世界中,西游旅程的情况经常出现,比如公海的渔场,如果大家都不乱捕,就可以永远维持丰富的产量,可是如果你老实不乱捕,别人借机把鱼捕光, “你不捞他捞呀”,所以大家都会拼命捕捞,直到渔场枯竭为止。不仅人类,其他生物也面临同样的难题,为什么森林里的树都长得这样高?如果大家都长得很矮, 可以节省许多时间和精力,但只要有一棵树长高一点,就能享受更多的阳光,于是所有的树争相往高处长…… 我们可以把所有老实做善事的行为统称为“合作”,所有作奸犯科都归为“背叛”,得到这张表。这就是博弈论中经典的难题“囚徒的困境” (Prisoner’s dilemma)。简而言之,囚徒的困境就是说老实人总是吃亏,最老实的八戒首先遭殃,呜呼哀哉。真正奇怪的,不是西游四人组在终点起了内讧,而是他们居 然能克服重重劫难,到了终点才出问题。 2:仁义的傻瓜 事实上人类比我们料想的善良得多,也愚蠢得多。如果你在轧马路时,有个拿着笔记本的家伙窜出来,问你,如果有一百块钱给你和一位素昧平生的路人甲分,你会怎么分,不要奇怪,这是博弈论的另一个经典问题,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 游戏规则是钱由你来分,如果分得让那个路人甲不满意的话,他和你就一分钱也拿不到。数学家和经济学家已经调查了世界各地,从现代都市白领,到亚马孙 丛林的居民,大多都会分两到四成给陌生的伙伴,而路人甲要是嫌钱太少,就索性连这一点也不要了,宁可讨个公道。总之,双方的反应虽然不算大公无私,也算是 有情有义了。 你可能觉得这种反应很正常,但如果分钱的人稍微聪明一点,就会想到最后通牒博弈还有别的解法。你可以拿走九十九块九毛九,只留一分钱给那个倒霉鬼,如果他真的想要钱,就不能拒绝,否则什么也拿不到。真正有血有肉的人,并没有“理性的人”那么无情无义,谢天谢地。 考虑到科学家调查的范围之广,如果把人性的愚蠢和善良完全归功于教育,是不合理的。那么多种文化怎么会不约而同地教人做“善良的傻瓜”?文化千奇百怪,不管你是来自纽约还是亚马孙,全世界人至少都在一方面是一样的——大脑。 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是心理学的新分支,它认为人脑是进化的产物,是用来在自然界生存并繁衍后代的工具,之所以那么多种文化的人都愚蠢而善良,是因为人类进化而来的本性就是愚蠢而善良,我们脑子里都有同一根弦。 然而好人总是在囚徒的困境里吃亏,物竞天择的结果,理应是八戒牺牲,留下湿父猴子等一干卑鄙小人,仁义的傻瓜怎么能在自然界存活呢? 3:双鱼的拒绝 政治学家爱克斯罗德(Robert Axelrod)一直想知道,囚徒的困境有没有破解的办法,1979年,他邀请学者们来玩一个游戏。 游戏规则是西游终点的简化版,参赛者要自己编写一个电脑程序,在适当的时候出“合作”和“背叛”,爱克斯罗德会把这些程序输入电脑,进行一场大比 武,得分最高的获胜。参加比赛的一共有14个程序,最后胜出的策略叫做“Tit For Tat”(简称TFT),是数学心理学家拉波波特(Anatol Rapoport)提出的。爱克斯罗德用TFT做擂主,举办第二次华山论剑,这次有6个国家,11个领域专家编写的62个程序参赛,TFT仍然高坐冠军宝 座。这确实是一个很强大的程序。 “Tit For Tat”英文意即“一报还一报”,你叫它“针锋相对”或“等价交换”都可以,在第一回先合作,然后别人做什么,它也做什么,别人跟它合作,它报之以李,别 人背叛它,它就报复回去。就这样一个简单到近乎单纯的策略(只有4行字节),居然拔得头筹,令学者们大跌眼镜。 德国马普学会(Max Planck Institute)的进化生物学主任米林斯基(Manfred Milinski),设计过一个巧妙的实验。三棘刺鱼(学名 Gasterosteus aculeatus )如果发现自己家附近有大鱼,就会派出侦察小队,去看看大鱼肚子饿不饿,好决定要不要抵御天敌。侦察队一般是两条鱼组成,跟西游四人组的情况相反,这时候是两鱼都不敢先撞线,谁游到前头,就要冒被大鱼一口吞掉的风险。 米林斯基在水缸里放进一条刺鱼和一条大鱼,然后在刺鱼身边摆一面镜子,刺鱼先是往前游一小段,发现镜子里的鱼也往前游,就继续很高兴地往前游去。如 果把镜子摆成斜角,这样刺鱼往前游的时候,镜子里的鱼看上去只往前游了一点点,好像很害怕不敢向前的样子。真鱼看到“同伴”如此不给力,自己也会赌气游回 去。 刺鱼实际是在玩TFT的游戏,你合作(跟我去侦察)我也合作,你背叛(丢下我逃走)我也背叛。TFT策略不会像八戒,下了锅还在介绍自己的肉质如何,也不会像三藏,陷入黑吃黑中,搞得两败俱伤。能保护自己的力量,与乐于合作的善良相结合,才是成功的策略。 回到分钱的问题,TFT的原则之一是“先合作”,所以你见了陌生人也要表示友好,有钱大家分;之二是“以牙还牙,惩罚坏蛋”,如果你给得太少,对方 以为你在背叛他,宁愿分文不取,也要对你实施惩罚。如果我们知道,人类既不是老实的八戒,也不是卑鄙的三藏,而是刚柔并济的TFT玩家,就很容易明白,这 并不是愚蠢而是睿智。 经济学家弗兰克(Robert H. Frank)说过,我们凭感情做出的“愚蠢”决定,倒能把我们引向最大利益,而“理性”的卑鄙小人,才是真正的傻瓜。 4:未来的阴影 既然善良的TFT能成为好策略,西游四人组能一路精诚合作(悟空今天帮八戒,八戒明天帮悟空……),克服九九八十一难来到天竺,也不是什么怪事了。于是问题转了一圈又回到出发点,既然TFT这么厉害,为什么在旅程的终点,大家还是翻脸了呢? 西游旅程到了终点,三藏等人功德圆满,专等各自上西天成佛了。既然大家马上就要散伙,不管是悟空把八戒剁了下锅,还是三藏在终点Bankai,都不 用担心将来同伴的报复了,这下子情况又回到杯具的“囚徒的困境”。TFT是以直报怨的策略,它要靠报复来惩罚恶人,如果没有报复,TFT也会变成拔掉牙齿 的狮子。 如果说“未来的报复”是TFT的牙齿,那么它的爪子就是未来的未知。如果三藏一行人知道西行之旅何时会到终点,头脑又够聪明的话,他们不仅仅会想到 在终点做坏事,也会想到,大家都会在终点作奸犯科。过第八十一难时不管表现得如何好,都会在终点遭到同伙背叛。好人没好报,还不如当坏人得了。于是大家又 决定了,过第八十一难的时候也要使坏!这下子,不管第八十难时大家表现得如何好,都会在八十一难时遭到同伙背叛…… 照这个逻辑,从后往前推,第八十一难,第八十难,第七十九难……直至第一难,大家都应该互相倾轧,互相背叛……这下怎么能走到天竺嘛?! 直到三藏一行到达西天,佛祖才告诉他西游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这种做法貌似刁难,其实是很高明的。不知道旅程何时结束,四人组也就不知道开始内讧,大家只好互相友善,走一步看一步,历经劫难重重,始终保持合作…… 问题是,三藏一行人又不是傻子,终点在即,总能看出来吧,看到终点,就知道做坏事不怕遭报应了,囚徒的困境的阴魂又回来了,先抓八戒下锅,然后为了谁第一个抵达终点,争得不可开交…… 西游记旅程的终点,果然是是非之地呀。 注解: 《搞笑漫画日和》:动画短片,由增田幸助同名漫画改编而成,风格滑稽无厘头,中文配音版广受欢迎,流行词语“给力”、“我嘞个去”的出处。 空想科学:出自柳田理科雄的科普作品《空想科学读本》,内容是以科学手段研究漫画、电影,如奥特曼要多少能量才能变身。这里指“以科学解释根本不能用科学解释的东西”。 参考资料: Poundstone W.,《囚犯的两难》,叶家兴译,左岸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7年初版 Buss D. M.,《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熊哲宏译,张勇,晏清,华东师范大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 Ridley M.,《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与协作的进化》,方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版本未知 Meredith C.,The Story of Tit For Tat,来自网络: http://www.abc.net.au/science/slab/tittat/story.htm 维基词条Robert H. Frank,来自网络: http://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H._Frank 鸣谢Albert_JIAO提供关于棘鱼实验的细节。
个人分类: 生物|9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产品涨价的必然性——从技术扩散到财富扩散
lcguang 2010-11-29 05:20
摘要 :2010年粮食总体上没有欠产,仅仅从供需关系难以找到农产品全面涨价的原因。用投机资金恶炒来解释也不能令人信服。我的解释是:信息革命加速了技术扩散,中国是最大受益者;扩散初期,少数人富了; 扩散末期,多数人富了; 农民的价格博弈实力提高了农产品涨价必然性在此,这促使农民工涨价, 进而推动农产品涨价。目前最痛苦的是白领阶层, 中国应该减少坐办公室人才的培养。 1. 引言 除了棉花和白糖,我国2010年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大体上没有欠产。但是农产品还是大幅涨价了。 比如,9月份有权威机构预测:预计本年度稻谷总供应量约3,950亿斤,需求量3,750亿斤,年度结余200亿斤,加之国家籼稻米库存充足,全年稻米供需形势仍然较好( http://www.cngrain.com/Publish/qita/201009/463971.shtml )。但是随后籼稻价格还是大幅上涨了。 围绕农产品价格上涨, 农业部和工信部观点对立( http://news.hexun.com/2010-11-26/125856648.html )。 工信部把包括大宗原材料在内的物价整体上涨归因于农产品涨价的带动 , 而农业部在 11 月 25 日 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则用数据反驳了工信部 , 称多数农产品价格涨幅远低于化肥、种子、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涨幅 , 农业部更愿意用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和热钱流入等词汇解释国内通胀超预期的现象。 我站在农业部一边, 认为农产品涨价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本文试图从更广的背景来解释农产品涨价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2. 信息革命和技术扩散 我的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带来资源增值( http://survivor99.com/lcg/cf/cf1.htm )。这个增值既超出流行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工资、利息和利润是财富的三个主要来源,也超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比如,中国的铜冶炼技术进步了(加工成本降低了),智利的铜矿增值了。资源也可以是广义的,比如设计制造能力,品牌,市场,劳动力,权力,资本都可能是资源在自然资源之外的资源,都可能因为技术(包括管理技术)进步而增值。 怎样理解2008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为什么中国这些年发展最快,危机之后表现最好?日本衰退是因为汇率的原因吗? 我的结论是:以电脑和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革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使得劳动力过剩。资源占有者获得了更多的财富,于是贫富两极分化。 过剩的产品和相对减弱的购买力是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 http://survivor99.com/lcg/wj.htm );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加重了减缓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国是信息革命的最大受益者。技术从美国传到日本, 再传到亚洲四小龙, 再传到中国。这才是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中国崛起的主要原因。也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衰退的主要原因。( http://user.qzone.qq.com/228550917/blog/1269568001 ) 技术扩散在中国还在继续,财富增长还在继续。 加上中国的互联网技术走在很多国家前面,所以中国比其他国家好。 3. 从技术扩散到财富扩散 随着技术进一步扩散,因技术进步而增加的财富也逐渐扩散到更大人群。这主要有两个原因:各种技术从城市传到乡村, 从沿海传到内地。一是本来城里人会做的那些生意, 现在农村人也会做了。致富的农民多了。二是因为富人的需求抬高了很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比如高档烟酒的价格、土地的价格、保姆的价格,从而增加了许多人的收入。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不但需要更多的土地, 也需要更多的服务人员。它在扩散财富的同时,也减少了农民工的过剩。国家获得了更多的税收,其中一部分用于社保,这也是财富扩散的一个因素。 4. 从价格博弈看农民工和农产品涨价. 根据流行的价格理:供过于求, 价格就要下降; 求大于供,价格就会上升。随着价格上涨, 供给增加, 随着价格下跌, 供给减少; 存在一个价格平衡点,在这一点上供给平衡。 但是我的研究表明:双方可以接受的价格不是一个点, 而是一个区域, 是高价成交还是低价成交, 取决于价格博弈看哪一方更加承受不了交易失败的损失。 以铁矿石为例:以前矿山只能勉强糊口, 赚不了多少钱。 钱少就更加依赖交易。 所以买家可以以很低的价格买到产品。但是,随着需求增大,资源有限,铁矿石涨价了这符合流行的价格理论。但是,一旦矿山富有了,它们承受交易失败的能力就提高了,于是情况反过来了,冶炼企业更加难以承受交易失败的损失,于是铁矿石价格一涨再涨。最后冶炼企业仅仅能够维持生计。 农民工价格是类似的。我从2003年开始承包了一个林场, 每年要雇用农民工,这一点我深有体会。2003年农民工价格是20元一天。那时候很多农民抢着来林场做工。2006年是40元一天,现在(2010年)是60元一天就这样还很难找到人。木匠、瓦工、油漆工等技术工工资加倍还不止。 农民工进城打工工资并没有涨两倍, 为什么在自家门口就涨了两倍呢?不远城里和高速公路用工涨价是一方面原因, 但是这还不是主要原因。 原来那些在林场打工的都是60岁左右的老人和妇女, 不太合适在城里打工,他们一边做田, 一边为林场打工。以前农民大多穷,小孩上学, 儿子结婚负担重,很需要钱。 但是现在,很多农民家庭熬出头了,特别是在城里打工或做生意的许多年轻人挣到钱了,在家种田的老人和妇女可以不再低价为人打工了,很多人情愿打麻将、晒太阳、带小孩玩也不愿打工。不久,很多上了年纪的老农拿到政府给予的每月200多元的养老金,这更加增强了农民工的价格博弈能力。 种粮食种棉花的收入算起来比来林场打工收入还低, 但是很多农民还是坚持不让地荒。这是因为农民有种朴素的感情, 认为荒了农地是罪过, 认为有地买粮让人笑话。但是,不要指望农民还会像以前那样种超过自己需求太多的粮食供应市场。我们林场周围就有许多山地, 以前是种农作物的, 最近荒了不少,有的改成种树了。因为种树耗费的劳动力少。这也说明农民富了,不再靠卖粮卖棉花赚钱了。 为什么今年粮食收成并没有下降,而粮价上涨劲头很足?就是因为财富扩散,农民渐渐富裕了,价格博弈能力强了,他们可以不再贱卖劳动力了贱卖粮食就是贱卖劳动力。粮价上涨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农产品涨价确实有投资资金炒作的原因, 但是投机资金只是顺应或加速了涨价的趋势。如果炒过头, 市场会给予应有惩罚。政府发出警告没错。但是如果政府看不到农产品涨价的内在动力,为了控制通货膨胀,通过政策抑制粮价,那么两年后,大家会看到更多农田荒芜或变成树林。那时候农产品涨价压力会更大, 价格会更高。 当然, 中国农产品价格和国际市场有关,上涨也不是无限的。上涨最大压力是美国的出口价。 美国的出口价不高是因为美国对农民的补贴。中国现在打压粮价的结果就是将来大肆进口粮食,让美国定价。 农产品涨价使得做田收入和每天60元工钱相当的水平,那也不算太高。所以农产品涨价也有其合理性。 5. 白领阶层的困境和教育体制 几年前我就写了博客文章:《 白领劳动异化 ―― 信息革命不可忽视的副作用 》( http://hi.baidu.com/improve/blog/item/c19c2c73a863d8108601b051.html )。大意是工业革命带来蓝领(产业工人)劳动异化, 如马克思所说; 而信息革命带来白领劳动异化。 在异化劳动中, 劳动者创造越多, 他自己就越没有地位。 技术扩散初期, 白领地位高, 到了后期, 地位降低。现在财富扩散了,蓝领也好于白领。 白领阶层现在受到两方面压力:一是劳动力过剩,二是生活成本升高。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还是减少白领数量。我们应该及时修正我们的教育体制,多出更多的技术工, 少出坐办公室人才。 6. 总结 从信息革命和技术扩散的大背景看, 农民工和农产品涨价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适度涨价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有利, 对减少两极分化有利,对
个人分类: 经济学|40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别想既拥有蛋糕又吃掉蛋糕
fqng1008 2010-11-12 10:52
早晨上班前,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很久没有翻动的书陈德中翻译的英国心理学家Dorothy Rowe的《什么都想要:幸福的艺术》,目录第1页的缝隙里留着我的笔迹:别想既拥有蛋糕,又吃掉蛋糕;蛋糕不吃,拥有有什么意义?我开始在在书中寻找了许久,似乎没有类似的话,以为是我自己的感悟或是从哪里看来听来而又发挥的。但是,最后还是从书中找到了出处,她是带有批判性的,地方上的聪明人会告诫我们说别想既拥有蛋糕,又吃掉蛋糕。还有一条在不远处:幸福是一种憧憬,我们能够获得的幸福,是已经变质的幸福。这肯定是我自己的话,因为那时候正在思索幸福。 她在本书一开始就直奔主题:我们都想出名,我们希望受人钦佩,为人关爱,权力无限、体面、尊贵、不朽,永驻人们的心头。我们希望成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人,希望能够众望所归,全圣全智,成为众人的楷模。我们希望生活得独立,能够自由裁断,没人妨碍。同时,我们希望在别人看来我们非常可靠、慷慨、热爱他人、关心他人,所以自然又为人所惦念、为人所需要,为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所爱戴、所惦念、所需要、所宠爱、所关心。只有我们有这种热望,那么我们所相信的所有技巧、所有财产、所有经验都将是我们的。我们希望心想事成。我们的悲剧在于,我们并不能心想事成。或者说,我们能吗?是啊,我们什么都想要,但是我们不可能什么都得到,这是现实的悖论;我们必须顾此失彼,这是社会的需要。当然,作者的意思更深一层,她希望实现一种顺乎天性(什么都想要)、切合实际的机灵(我个人的理解)。 我想,心想事成的愿望是顽固的。人们能够借助想象来拥有一切,比如孩子们创造的伊甸园幻想,武侠小说作家创造的甚至超过皇帝的侠客;同时,还可以凭借权力来追逐一切,比如通过打斗争来的猴王可以在猴群中为所欲为,皇帝和国王能够让人接受他对现实的定义这就是强权政治。当然,普通人也渴望拥有一切,即使他们像小时候那样在他人的影响下孤立无助时,或者作为一个成人经济上无法直立时,抑或存在于一个极权国家时,他们仍然顽强地坚持要尽可能地至少保留一块自己的领地,以便在那里他们只接受他们自己对现实的定义。 也许,这就是现实与愿望的冲突,以及解决的办法。别想既拥有蛋糕,又吃掉蛋糕,我写这话时是怎样想的呢?也许,已经消逝了的思想无法再找回来,不过我现在联想到了朝鲜那个称之为民主共和国的太阳为什么既要民主的面子又要独裁的本质?难道好的东西都让他一家占尽?正如Dorothy Rowe在权力:是的,我们可以得到一节中说:通常,我们总是试图把个人的权力强加于他人,总是尽可能抵御别人强加于我们的权力。......我们发现别人很强制性地将其解释加诸于我们。这种暴力和威胁足以使我们退缩,使我们感到无助,我们只好接受他人的解释,放弃自己的看法。......我们会发现有人宽厚地将其解释加诸于我们。他们满足我们的兴趣。作为回报好支持,我们接受了他们的解释而放弃了自己的看法。......宽厚的解释并不总是符合我们的利益。通常,我们被说服要接受他人的解释,其实某些人想借此去维护和扩展自己的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别想既拥有蛋糕,又吃掉蛋糕就有我们汉语里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意思,金太阳们的想法是既拥有民主的光环,又把民主吞进肚子里,说也闻不到它的芬芳。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915 次阅读|0 个评论
避开囚徒困境——再告诉你一点经济真相(30)
newniu 2010-10-27 23:59
在讨论具体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自工业革命以来,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关键社会问题。我列举出4个,分别为反垄断、提高工人地位、自然环境保护和公共制度建设。这四个问题都与 囚徒困境有一些联系。单单阅读囚徒困境的故事,似乎十分简单,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它类似于数学中的1+1=2,外表平淡无奇,却属于最基础的事例。相信许多人看过囚徒困境的故事,不过为了更清楚一些,我还是把它列举出来。 囚徒困境与市场有效 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证明二人犯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他们。现在甲、乙都知道的信息如下: 1 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 2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半年。 3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2年。 甲和乙只知道上面的信息,无法确定对方会怎么做。此时甲和乙遇到了两难问题。从共同利益上看,合作是最好,而从单人利益上看,背叛为最好,鱼和熊掌不兼得。这即是人们称之为囚徒困境的原因,困境即左右都不好。 经济学创立者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得手,即含有背叛的意思。某用户想购买两辆汽车,有两位不同厂家的推销员来访问。假设厂家的汽车成本相同,而用户只想采购便宜的车辆。两厂家的推销员类似处于囚室的囚徒,都想把汽车销售出去,一方面是想多赚钱;另一方面是怕车卖不出去。用户要求推销员报价格,类似于囚徒,他们有两种策略。 显然,推销员类似于囚徒,处于两难选择。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相信只要人是利己的,并且是在竞争的情况下,借助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必然可以实现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这一社会最优结果。他即认为背叛是一种常态。斯密提出了一个前提条件竞争,即汽车厂的推销员会讨好消费者,选择背叛,不进行合作。 市场有效的前提条件是竞争,而不能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即企业面对消费者时为了赢利,会背叛其它企业。不过合作并非不可能,特别是人这么聪明的生物。囚徒合作会使他们获得更多收益,这样的合作即属于垄断,获取高利。为了对付警察,囚徒们会在犯案之前就想好方案,建立口供统一联盟。在市场上,企业主们同样存在类似的愿望互相联合。美国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出现了许多垄断托拉斯,例如标准石油托拉斯,钢铁托拉斯、铁路托拉斯。洛克菲勒、摩根等人建立托拉斯的目的就是为了合作,不再互相背叛对方。当囚徒们联合起来,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也不能再起作用,现在市场上只剩下一家垄断企业,不再竞争。不过很不幸,美国这些托拉斯随后遇到了老罗斯福,他用狮子般的利爪和坚牙把这些垄断托拉斯撕碎。如果说有什么好处,那就是美国随后在紧要关头追上了老牌日不落帝国 英国。 囚徒困境与竞争联系在一起,竞争意味着互相背叛。每家企业都竞相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想法讨好消费者,而不是互相合作共同愚弄他们。这自然是市场经济最好的结局。 保护环境 囚徒困境有时会起到坏作用,最著名的是公共草地悲剧。这是一个关于牧民与草地的故事,当草地向牧民完全开放时,每一个牧民都想多养一头牛,因为多养一头牛增加的收益大于其购养成本,是有好处的。尽管因为平均草量下降,增加一头牛可能使整个草地的牛单位收益下降。但对于单个牧民来说,他增加一头牛是有利的。其他人受到了损失,不过他不用弥补。可是如果所有的牧民都想到这一点,都随意增加牛,那么草地将被过度放牧,从而不能满足牛的需要,导致所有牧民都无法获得收益。这个故事就是公共资源的悲剧,即是囚徒困境的延伸。哈定说: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所有人都要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就形在悲剧。每个人都被锁定在增加牛的个数之中,毁灭是所有人的结局。2001年4月16日香港《全球化监察》,以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人类社会已经付出的代价贫富悬殊,生活疏离,环境破坏,资源耗损。大地、森林、河流、海洋、空气,皆被盲目的发展所榨取,所污染,所殖民,环境已经临近承受力极限。现在的环境悲剧与公共草地悲剧是一致的。 公共草地的悲剧与囚徒困境中互相背叛的机理类似,只不过在这个条件下成为坏事。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两个中国人是一条虫,当只有一个中国人时,他的能量是惊人的,难以战胜。当两人以上时,大家开始互相拆台,各打小算盘。 公共制度建设 地球类似公共草地,所有人都在想法设法占用这片土地,现在环境问题摆在了每个人面前。温室效应、空气污染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看不见的手失去了效力,依靠单个企业无法解决整体性问题。囚徒困境从理论上说明环境保护必须通过齐心协力来完成,单单依靠企业自律是不可能的。那么制度和法规从后台走向舞台。显然,作为强力组织的政府正适合承担这一角色。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核心内容是减少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要比1990年减少5.2%。除了政府间的协议之外,关于温室效应的危害也得到普遍宣传,得到人们广泛的理解。 制度能够有效弥补市场的不足,这种事例处处可见。我们不妨再举两个例子,禁止超市免费提供塑料袋和禁止香烟广告。超市并不想免费提供塑料袋,却不得不提供。假设某个超市不提供,客户必然会到其它超市购买商品。显然超市面临着两个选择不提供塑料袋,客户流量减少或者提供塑料袋,保持客户。由于塑料袋很便宜,选择第二个显然更明智一些。北京市政府禁止超市使用塑料袋破解了难题。现在超市已经不免费提供塑料袋了,客户流量也不会减少。08年5 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据联合早报引述外电报道,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无烟日前夕发表声明,呼吁世界各国全面禁止各类有关香烟的广告、促销以及赞助活动,阻止年轻人受引诱,染上吸烟的坏习惯。其实许多政府和行业对香烟广告进行了限制,比如俄罗斯、中国、澳大利亚等。不过政府禁令不仅没有打击烟草公司,反而把陷入白热化广告战的各大烟草集团解放了出来。由于烟草行业技术门槛低,完全依赖品牌效应,各企业竞争激烈。为了拼抢市场,烟草企业不得不耗费巨资做广告。由于大家都在做广告,其效果只能防止自己的客户被别人抢走,并不能增加多少客户。然而如果其中一家公司放弃做广告,它客户必然会流向其它品牌。烟草企业不得不面临着两难选择流失客户或者花巨资做广告。政府一纸禁令却轻易地把他们解救出来。 制度和法律改变了激励机制。不妨从残酷的战争中寻找答案。作为单一士兵来说,生命是最重要的,当别人向前冲,自己向后退有利于保全生命。后退是士兵们的最优选择,然而当所有士兵都这样做,军队必然一触即溃。为了保证士兵不后退,军法对于后退者往往给予立斩处罚。后退者立斩即是制度和军法。士兵们只剩下两条简单的选择:要么选择后退和死亡,要么选择前进和生存。在某些情况下,有时将领有意把军队引入绝地,项羽破釜沉舟,断绝所有人的归路。在《孙子兵法》中,孙子也提出了围师必阙,穷寇勿迫,即包围敌人要留个缺口,对于走投无路的敌人不要欺人太甚,羊逼急了也会咬人。犯人之间在开始往往会有协议。有组织犯罪份子存在着帮规,有效地阻止了犯人互相背叛。 制度和法律在维护市场正常运转方面也起着基础性作用。市场就像一场游戏,大家都想当胜利者。同时我们也知道,游戏需要规则,马走日,象走田,规矩非常重要。然而人们总希望突破制度和法律的制约,设法获得更多收益。老罗斯福撕碎托拉斯,并不是因为他是总统,而是因为托拉斯违反了规则。既然出轨了,对不起,挨大棒吧! 从根本上说,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我们对此很容易理解,反而美英等国的人民很难理解。发达国家有自由的传统,政府对市场很少直接插手,法律也一直很稳定。老百姓感觉一切都挺顺利的,很难体会到制度和法律的作用。现在研究制度经济学的老外们对我国挺感兴趣的,这并不是说我国制度有多好,而是因为我们制度与他们不同,而且时常有变动,很有利于他们的研究。类似于国外的气象研究者与我国相关人员合作,并不是说他们对我们的成果很崇拜,而是因为我国有他们不具备的独特环境。由于缺少真实资料,那些研究新制度经济学的老外们只能在屋里埋着头乱猜、乱想,当然很难出个结果。然而当他们来到中国一瞧,马上被吸引住了,似乎到了一座独特的图书馆,里面有很多制度与经济方面的资料供他们参考和启发灵感。想想我国过去一百年里,制度变化有多剧烈吧! 制度建设之一是文化建设,从思想层次上解决问题。俗话说盗亦有道,文化和宗教同样有效果。军队也同样如此,军法立斩并不能用于大规模溃退。其中一个办法是文化教育。剿灭太平天国的曾国藩在军事上很有建树,并留下了大批资料。他在创建湘军时很重视士兵选拔和思想教育。他挑选士卒的标准是择技艺娴熟,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一句话只选老实人。除此之外,曾国藩还亲手制定军纪、营规并编成通俗易懂的顺口溜,教士兵们唱,留传下来的有:《陆军得胜歌》、《水师得胜歌》、《爱民歌》、《解散歌》等。 制度的成本 市场的作用是交易,制度能够让两者做不成交易、或者很难做成交易、或者很容易做成交易。比如说某建筑公司要承担某大桥的任务,不过政府对建筑公司有资质要求。如果不具备,意味着你没有参与资格。不过万事也不绝对,你可以挂靠到一个资质更高的企业下面去做事。有时制度会增加成本。美国为了限制高技术出口,在企业并购、产品出口方面设置了许多障碍。联想并购IBM的PC部门就花费了很长时间和精力。与之类似的许多技术产品出口也有备案和审查制度,费神费力。 制度成为一种成本,美国政府雇人审查,企业需要等待,还要去递交材料做解释。所有一切都不是无偿的。政府为什么要提倡企业、个人守规矩?其实原因在于守规矩有成本,要是没有成本,人们自然会去遵守。 制度的指导意义。 制度同样影响着人做某些事的成本,比如超生孩子罚款,人们就会少生孩子。这次奶粉中加三聚氰胺的事件,很重要原因在于对企业惩罚太轻,结果大家都不怎么上心。最近,我国政府提倡产业升级,要求企业转型,同样存在着激励和惩罚。如果我国对企业的科技发明进行重奖,就会有更多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博弈中的信息 在下围棋时,棋手轮流下棋,局面是清楚的。然而,当我们玩剪刀、石头和布时,却无法确定对方会出哪一个。在市场中,存在大量缺少信息的市场行为,比如说我们去竞暗标,结果只有最后知晓。我们不可能知道对方的底细,只能根据以往历史经验进行判断。同样,对方也是采用类似的方法来判断我们。类似于玩剪刀、石头和布,两方互相猜心眼。由于多方同时在操作,这意味着没有绝对获胜的策略。为了最大化自己自己的收益,必须依赖概率进行选择。 在现实中,此类博弈更为真实。战争中,将领无法绝对地确定对方会怎么做。在企业竞争中,CEO只能根据过去的情况做判断,无法确定对方正耍什么花样。因此,概率才是真实世界的常态,这显然与我们追求稳定、绝对的思想相矛盾。这说明绝对正确、绝对不出错是不可能的,不仅是事实上,而且是理论上不可能。现在,许多人对自己有完美要求,追求绝对正确,这必然会引发心理疾病,使自己不敢面对现实。领导者对别人要求绝对正确,也必然使人们想法逃避责任。因此、人们必须树立概率的概念,以不确定应对不确定。 博弈中还存在着另外一种信息缺失信息是确定的,只是我们不清楚,不了解。例如在一些可讲价的服装市场、二手市场,买主并不能完全把握产品质量,但是卖主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这意味着买主不仅对差产品缺少认识,而且对好产品也缺少认识。结果形成一种逆向淘汰:价格高一点的好东西没有人买,价格低一点的差东西销路好。因此、在可讲价的服装市场和二手市场中,往往充斥着低劣的产品。 逆向淘汰存在于经济中的许多方面。当前,许多高技术公司要求管理者一定要具有技术背景,根源即在于此。管理者如果不能更深入了解每个员工的情况,只是根据学校、专业进行排名或者只是根据简单表现进行激励,必然出现逆向淘汰现象。能力强的员工自然要向外飞,而留下的只是差一些的员工。很显然,深入了解员工,进行合理的激励是每个管理者必备的素质。特别是在高技术领域,管理者没有技术背景,必然无法对技术员工做到真正了解。这时只会出现逆向淘汰,能人全跑了。技术企业管理权下放,其根本原因是信息问题。领导者不能确定每个下级的业绩,干脆来个和稀泥,让下级自己们互相商量着决定好了。虽然说下级不一定能做好,但是总比自己随意指定好一些。 在产品销售中,信息缺失也十分严重,许多产品只能看看和观察一下,很难把握住内在质量,不得不借助另外一些信号。人们会从广告、包装、售价等方面进行判断,显然制假售假者也非常熟于此道,尽可能在这些方面下工夫。前一段时间,政府多个部门联合发文规范月饼市场,纠正过度包装现象,即是一种反应。 长期博弈 博弈还存在着重复博弈,比如食品、服装之类的。人们会经常购买,销售者与购买者之间会经常性地博弈。消费者第一次上当,第二次就不会再次购买,销售者显然会受更多损失。另外,此类商品销量大,消费者甚至比生产者所知信息还要多。那么生产者自然没有必要进行费心思做包装,只求刚好即可,比如我们常吃的饼干、面包只有很少的包装。月饼包装豪华,就在于每年只有一次消费。当来年再买时,人们可能已经忘记今年的信息。月饼过度包装也就成为很自然的现象了。 以重复博弈的眼光看囚徒困境,我们也会发现不同结果。假如囚犯没有其它生活技能,犯法更容易一些,那么他们在被释放后仍然会继续干违法勾当。甲和乙要考虑 这一次背叛得了便宜,下一次被抓住,对方也会背叛我,我是不是要背叛呢?显然,甲和乙面临着一个取舍问题,他们即要考虑眼前,又要考虑长远。 有了博弈论,那么我们自然会想到如何使用利用博弈论。由于我们不是重点讨论如何进行博弈,所以只能简单介绍。从总体上看,博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加强对博弈体系深入了解,进行直接竞争,实现低成本领先。比如几年来,我国家电市场上的降价浪潮,那是一浪接一浪,每个月都降价,人民得了实惠,实力强的企业也发展壮大。第二层次,产品差异化竞争。我国奶制品市场上,从原来区区几个品种到现在几十、几百个品种。比如牛奶冰激凌、早餐鲜奶、婴儿配方奶粉、老年奶粉等等。除了产品种类以外,企业在原材料选择,质量稳定性等等方面也能够提供差异化,实现了高附加值。第三层次,改变博弈规则。比如说企业使用会员制,在企业与用户之间建立比较紧密的关系。假设海尔突然在北京搞了个海尔家电俱乐部。通过俱乐部形式,销售人员每年组织人员调查,及时了解客户需求,对客户产品进行有偿维护。这种行为加强了厂家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当客户有新需要时,他们自然会采购海尔的产品。会员制完全改变了游戏规则,从过去以企业为中心转移到以客户为中心,也在客户与企业之间建立感情的纽带。与前两个层次相比,第三层次已经不再只比质量和价格,还要比感情。 工人的幸福生活 上个世纪,工人收入得到大幅度提升,实现了富裕生活。西奥多罗斯福是一位划时代的人物。1901年首次邀请一位黑人在白宫共进晚餐。1902年,美国矿 工联合会发动煤矿工人大罢工,罗斯福召集矿主和劳工领袖在白宫开会,达成妥协,将工作时间从每天10小时缩短到9小时,并且让工人得到10%的加薪,结束 了持续163天的罢工。从整个社会角度看,工人收入提升有利于社会发展,不过同样存在囚徒困境。再进一步解释之前,我们先看一看马克思怎么说。马克思认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起源于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为什么生产与需要脱节?根本原因还是工人太穷了,消费不起。当经济危机一出现,所有人都跟着倒了霉。我 国政府一直在提倡扩大内需,可是工人收入普遍低,没有钱自然不能消费。西欧等发达国家实行福利社会,提高工人收入,从根本上创造了内需,实现了工人有钱消费,企业主有钱赚的双赢结果。每个企业主都会希望其它行业的企业提高工资,有钱购买他的商品。当轮到自己时,当然要尽可能压榨工人才有利于自己。面对这个死结,只有政府规定最低工资,实行福利才有可能解决。 总之、囚徒困境引出的博弈论使人们对现实有了更清楚认识。他让我们对竞争、垄断、社会制度等各方面有更清楚了解。它也让我们明白信息在社会中的影响,以及不确定性存在的必然性。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38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民工经济”忧思录(1.1由来)
热度 1 lvnaiji 2010-10-27 15:04
吕乃基 资本的逐利本性是客观规律,不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概莫能外。全球化,就是这一客观规律的表现。 资本主义刚刚兴起之时,一方面资本匮乏,另一方面因贩奴和圈地运动等原因,劳动力丰富,因而资本价格昂贵,劳动力廉价。资本的毛孔是滴着鲜血,然而,资本与劳动力在博弈中的强弱对比,是劳动力绝对贫困的根本原因。随后,经无产阶级的斗争,主要因第一、二次工业革命,资本逐步积累,于是在博弈中资本的价格下降,而劳动力的价格上升,导致资本的获利空间减小,迫使资本流向劳动力更便宜的地方,如中国、南亚和东南亚、南美等地。于是,发达国家已完成的工业革命,便经由自由贸易和自由的资本流动推广到全球。 资本与自然资本(包括生态)的博弈亦然。在资本主义初级阶段,资本匮乏,自然资本廉价,掠夺资源和破坏生态的事例比比皆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诱因,就是西欧的木材砍光了,于是挖煤,煤矿越挖越深,需要抽水,所用的纽克门蒸汽机的效率只有 1% ,给一个煤矿抽水还要一个煤矿,难以为继。然后就是瓦特对蒸汽机的改造,随即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随着资本丰富,资源减少,以及自然界的报复,自然资本价格上升,资本便流向自然资本更便宜的地方。 资本不仅会流向劳动力和自然资本廉价的地方,还会流向科技创新点。因为科技创新将减少对劳动力和稀缺自然资本的依赖,转向更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如流水线的作用)和自然资源。由此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使石油等所谓关系到国家命脉的资源,最终也不是靠垄断,而是凭借在市场压力下的科技创新。薛涌曾分析,世界上谁最不会让石油价格上升到 200 美元?不是美国,或许也不是中国,而是沙特。因为一旦石油价格真的有这样的趋势,美国一定会发展节能技术和新能源。实际上据统计,只要美国全部停开类似悍马的高耗能车,就可以停止石油的进口(想收购悍马的中国企业不是无知,就是如同凤姐那样的炒作)。沙特希望把石油的价格维持在例如 100 美元,让美国既有点心疼,但还可以接受,不至于另辟蹊径去进行有风险的创新。这叫做可持续赚钱。 由此也可以理解中国在稀土出口上的复杂心态。一方面想以稀土拿日本甚至美国一把,另一方面,一旦美日另寻他途,找到其他国家,甚至替代品,中国的稀土还卖给谁,还有什么价值?道理是一样的。李荣融所谓的三桶油理论可以休矣。 简言之,由资本、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本(此处仅是简单描绘而已)的博弈,资本必然流向劳动力和自然资本廉价之处,流向科技创新之处。 问题是,这些年来,这样的事情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
个人分类: 经济|3949 次阅读|3 个评论
四姨太——再告诉你一点经济真相(45)
newniu 2010-10-26 22:10
陈进好比《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的四姨太。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蒋劲松博士在演讲中,展示了一张巩俐扮演的四姨太的剧照,引起一片愕然。有人说四姨太蠢,假装怀孕迟早会暴露出来。四姨太回应:我蠢?我不蠢!我早算计好了,开始是假的,只要老爷子天天到我这儿,日子久了不就成真的了? 四姨太最早由北师大副教授田松博士所提出,活生生地反映出陈进心中的小九九。2002年8月,陈进从美国买来10片MOTO-freescale的56800芯片,找来几个民工将芯片表面的MOTO等字样全部用砂纸磨掉,然后找浦东的一家公司将表面光滑的芯片打上汉芯一号字样,并加上汉芯的LOGO。虚假的 DSP芯片磨好后,陈进通过种种关系,加上了由国内设计(上海交大)、国内生产(上海中芯国际)、国内封装(上海威宇科技)、国内测试(上海集成电路设计研究中心)等种种假证明材料。短短3年,共向国家各个部门成功申报项目(包括上海交大的项目)次数达40多次,累计骗取无偿拨款突破一亿元。汉芯事件虽然过去两三年了,但它带来的冲击波和震憾仍然让人无法承受。 08年11月5日,2008年度上海市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专项资金支持项目揭晓,上海新奥通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奥通讯),获得了150万元的资金。业内很多人知道新奥就是汉芯。多位上海软件业内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其获得产业资金令2006年轰动全国的汉芯造假门被再次提起。 陈进就像是四姨太,先把国外进口的芯片磨去标记,包装一下,从科技部弄来大笔经费,然后把最好的学者和最有能力的人拉过来,还可能真做成了。实际上在我们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事情,申请重点学科,申请下来之后包装,把好的学者拉到我这里面来,几年之后成果很好,再评定的时候就成功了,蒋劲松博士进一步说。 先骗研发经费、请能人工作、向上汇报成绩,只要成果出来了,别人也没有什么话可以再说,我国的许多项目就遵守着这一流程。不仅在科研领域,在现在市场条件下,此类情况十分常见。企业也许没有这种产品,然而销售人员却有胆量说他们有这种产品。在IT领域此类事情特别多,由于IT设备都比较昂贵,人员工资较低,让技术人员订制都划得来。我国存在这样的事,与我国隔海相望的韩国同样如此。79年是南韩政局变动起浮的一年,中央情报局长金载圭亲手杀死朴正熙,陆军参谋长郑升和则抓捕金载圭,主政南韩。全斗焕不满郑升和对金载圭的处理,与卢泰愚策划发动一起新的政变来清洗郑升。郑升和由于事先有所察觉,先发制人把全斗焕等少壮军人围了起来。此时,卢泰愚部队还在汉城郊外,这时候可谓是群龙无首,乱作一团。少壮军人虽说知道给总统报仇,可是对抗参谋长也是犯上作乱,犹豫不决。此时,美国人出面警告,全斗焕有些担忧,卢泰愚狠忍的一面这时有所流露,他说:和美国人打交道是我们上台以后的事,如果我们今天胜利了,美国人自然主动来找我们,如果我们失败了,美国人一定第一个主张杀掉我们。卢泰愚一锤定音,执行反包围,他和车圭宪、郑镐溶亲自带领基干部队向郑升和的武装开枪,一举击溃郑升和所部,活捉参谋长郑升和。而且最终如愿以偿。结局也正如卢泰愚预料的那样,美国人马上表态支持全斗焕。 卢泰愚代表着看问题的全新角度。他不是按照当前的情况来判断事情要不要做,而是想我事情做了之后结果会怎么样?以后我应该怎么做?从这个角度看问题,结果自然就不同。当生米成熟饭、木已成舟之时,事情的发展自然会遵守另外一条道路。在博弈论中,这种现象称为先下手优势。下围棋时,有先下后下之区别。先下的要倒贴子给后下的。先动手的人,选择就要多一些,古语有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既然提到博弈论,再谈一个海盗分金的故事。海盗,是一帮亡命之徒,在海上抢人钱财,夺人性命,干的是刀口上舔血的营生。现在船上有5个海盗,要分抢来的100枚金币。自然,这样的问题他们是由投票来解决的。投票的规则如下:先由最凶残的海盗来提出分配方案,然后大家一人一票表决,如果有50%或以上的海盗同意这个方案,那么就以此方案分配;如果少于 50%的海盗同意,那么这个提出方案的海盗就将被丢到海里去喂鱼,然后由剩下的海盗中最凶残的那个海盗提出方案,依此类推。此题的结果已经定论,分配结果是98,0,1,0,1。第一个海盗能分得98个,其余的结局就惨了很多。 后来有人对海盗分金提出了许多扩展,比如X个海盗分Y枚金币将会怎么样,最后发现结果很不相同,比如只有1枚金币,5个海盗时应该怎么办。有时候先手反而吃亏。那么这就涉及到后发优势。在现实中,后发优势往往来自于信息优势。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不了解情况而行动很容易吃亏。比如科技发展就是如此,有了美国这个领头羊,别人再发展类似的科技就少走了很多的弯路,至少减少了探索时间。以后,我们将在以后的文章中分析后发优势的例子。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2213 次阅读|2 个评论
信息时代论信息———再告诉你一点经济真相(47)
newniu 2010-10-26 22:05
信息源、传播和处理 随着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的发展,信息成为非常热门的名词。不过,提到信息,首先让人想到情报。间谍电影中,不同方面的人围绕情报 斗得惊心动魄,常常会有间谍获取情报的镜头。有些间谍甚至要拿命来换这些情报。人们之所以愿意费这么大精力,原因是情报具有重大价值。情报上也许是重要的技术秘密,也许是谈判的底线,也许是某些人员骨干的花名册。泄密意味着利益受损,人员损失、财富损失等。前一些时间,还有一些人因向国外泄露情报而获罪。 当谈到信息价值,不可避免就说到信息表示方法。假如抛开信息的价值,信息只是一堆符号。玛雅人刻在墙上的文字,我们并不知道是什么,只能当成好玩的艺术。许多外国人在身上纹中国字,穿着印有中国字的衬衫,实际上他们只是把汉字当成符号,一种美学的符号,他们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对于认识这些符号的人来说,这就成为信息。看到这些符号后,就知道某些事情,了解他们的意思。因此、信息被定义成可以消除疑惑的符号。比如你正看足球,屏幕上打出2比3,你就由不知道转变为知道,消除了疑惑。具体到比分的价值,那是因人而异。支持的足球队不同,感受不同,有的人骂娘,有人的欢呼,还有人的赌球,有的损失,有的赢钱。信息的价值与接受信息的人也很有关系。这说明了信息价值的多面性。 有了信息,下一件事情就是传播信息。电视、报纸、广播都可以传播信息,但是还不够。互联网带来交互式,使各方之间更方便地交互。下面围绕信息和互联网,我们分别论述信息传播、信息分捡、主动获取信息、信息处理、信息屏障的影响。 互联网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成为信息流通的载体。我们结合互联网和信息,分析现代社会的新东西。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提供了更快捷的传播手段。信息不再仅仅单向地广播给广大受众,而且可以交互,实时互动。并且随着计算机发展,信息处理更加多样化,除了最简单的文本,还出现了多媒体等多种呈现方式。IT 正改变着世界,互联网创造着另一个世界。我们在网络上看新闻,看电视,看电影,听歌,与人联系,聊天,说话,玩游戏,休闲。现在的年轻人花费在网上的时间已经远远大于看电视的时间。互联网也出现另外一种经济形式,如电子商务、电子支付,在网上购买东西,做生意。互联网是一条特别的信息传播通道。它消除了信息的地理特殊,只是传递你愿意传递出去的符号。在网上聊天时,你不愿意告诉别人你是谁,别人就完全不知道你。你可以与陌生人在互联网上讲你的故事,但却不敢面对熟悉的人。在互联网,你可以十分放松,不用担心周围人眼光。 当然,互联网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有些需要人身临其境,需要人的感觉,而不是简单的语言描述。因此、网上商店所能销售产品往往也只能固定于某些方面。现在销售主要集中于标准化产品如电器、书籍等。服装的销售就十分麻烦,人们买衣服时常常需要试穿,网上商店不能提供此类服务。 互联网的影响日益加大,甚至影响美国总统的竞选。200多年前,林肯只能坐着马车巡回演讲,70多年前,罗斯福看中广播;40多年前,肯尼迪看中电视,候选人在电视上面对万千观众发表演说成为常态。进入互联网时代,候选人纷纷跳上信息高速公路,奥巴马、希拉里、麦凯恩等先后在网络上安营扎寨。美国总统大选中的现实权力与虚拟空间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密切接触。奥巴马从一位资历很浅的小议员一跃而成美国总统,互联网功不可没。 互联网的影响是前所未有,不过现在信息有点多余。我们的时代是信息过剩的时代,信息实在太多。信息的价值并不是相同的,有价值的信息却被低价值信息所掩盖,需要信息分捡。比如政府法律和政策有很多,那么它们真实影响是什么?有很多法律出现,他的真实作用又是什么?我们真是很难回答。一条平淡无奇的内容可能会产生巨大结果,而表面上很重要的却可以忽略。比如说房地产炒作经济,虽然政策出了几十条,可真正有影响的并没有几条。在法律上,关于外资并购真正有影响的法律条文也并不很多。面对着这些信息,其影响绝对不可等视之。如抑制房地产炒作的政策出来很多条,每一条都说作用有多大,最终变成了炒客的盛餐。对于普通人来讲,他只是随便相信了国家政策,而炒家却有更深的理解力,能够洞析前景。结果普通自住的人听话了,没有着急着去购买,而炒客们从容低吸。当房价上升之后,炒客赚得满满的,而自住的普通人只能叫苦连连。同样股市也是如此,庄家洞若观火,而普通人如果相信了某些人的忽犹,也只能是悲伤了。有人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政府向左,我向右,描述了一些人的无奈。 在互联网上,各类广告和各种信息完全混在一起。这些广告人还是很聪明的,他知道你不会看广告,那他就到处插广告,你不看也要看。往大米里加沙子,完全分捡出来那是不可能的。 释放信息 比如政府法律和政策有很多,那么它们真实影响是什么?有很多法律出现,他的真实作用又是什么?我们真是很难回答。一条平淡无奇的内容可能会产生巨大结果,而表面上很重要的却可以忽略。比如说房地产炒作经济,虽然政策出了几十条,可真正有影响的并没有几条。在法律上,关于外资并购真正有影响的法律条文也并不很多。面对着这些信息,其影响绝对不可等视之。如抑制房地产炒作的政策出来很多条,每一条都说作用有多大,最终变成了炒客的盛餐。对于普通人来讲,他只是随便相信了国家政策,而炒家却有更深的理解力,能够洞析前景。结果普通自住的人听话了,没有着急着去购买,而炒客们从容低吸。当房价上升之后,炒客赚得满满的,而自住的普通人只能叫苦连连。同样股市也是如此,庄家洞若观火,而普通人如果相信了某些人的忽犹,也只能是悲伤了。有人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政府向左,我向右,描述了一些人的无奈。政府在这里同样是做一种姿态政府正在考虑你们的生存问题。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2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行为和结果
newniu 2010-10-14 22:46
1、小偷最可恶之处,他们使家家安防盗门,防盗窗;各种车辆都必须用好锁。 2、恶霸并不是想打架,而是通过名声,实现统治。 3、腐败不仅仅当时的损失, 使人们认为个人努力没有意义,损失了社会整体效率。 以上涉及到博弈论的研究,特别是连续博弈。 现在市场中的名牌有同样的功效。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技。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第一年   有一群小朋友正在郊外玩耍,忽然看见路边有棵李树,树上结满了李子,上面的李子个大皮红。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李子,只有其中一个叫王戎的小朋友却站着不动。有人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路边的李树,结满了果实而没有人摘,说明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同伴们听了,拿到嘴里一尝,果然是苦的。   大家都觉得王戎太聪明了。这个故事很快传开了,甚至,当地的教育部门都把这个故事写进了学校的教科书,叫做《路边苦李》,以此来教育大家这个常识性问题:李生大路而无人摘,必苦也。               第二年   王戎和一群小朋友去郊外玩耍,忽然看见路边又有一棵李树,树上结满了李子,上面的李子个大皮红。这一次小朋友们都对李树视而不见,没有人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走过去摘下一个尝一尝,然后坐下美美地吃了一顿。同伴们问他:路边的李树,结满了果实而没有人摘,难道不苦吗?王戎回答说:既然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李生大路而无人摘必苦的道理,那么人们肯定以为路边的李子会都是苦的而不吃,那我要尝一尝才知道到底是不是苦,能不能吃啊。   大家觉得王戎真是有智慧。这个故事更加传开了。当地教育部门把去年那个故事后又加上了一篇文章,《经验不一定可靠,实践才出真知》,告诉大家什么事只有自己试过才知道,不能依靠别人的经验。                第三年   王戎和一群小朋友去郊外玩耍,又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树上结满了李子,上面的李子个大皮红。有了去年的经验,小朋友们都跑过去尝李子到底是不是苦的,只有王戎站在那里不动。有人问他,这次你怎么不去尝了?王戎说:大家都明白看见李树要先尝一尝的道理,既然我们不是第一个看见这个李树的,肯定已经有人都尝过了,甜的肯定已经都被吃掉,剩下的一定是苦的。同伴们一尝,果然。   王戎这一次的名气更大了。学生的教科书上又多的了一篇文章:要用脑袋思考,不要盲目行动.                第四年   王戎和一群小朋友去郊外玩耍,又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树上结满了李子,上面的李子个大皮红。小朋友们都不去吃上面的李子,只有王戎走过去大吃了起来。同伴奇怪地问:这李子不是苦的吗?王戎说:根据去年的经验,大家都以为自己不是第一个看见李树的,认为肯定已经有人尝过了,所以甜的肯定还在,所以还有甜李子吃啊。   众人皆服。   这一年,教科书上的文章改为:成功永远属于那些打破习惯思维的人. 最后,我们再看个类似的例子: 教授选出两个从2到9的数,把它们的和告诉学生甲,把它们的积告诉学生乙,让他们轮流猜这两个数 甲说:我猜不出 乙说:我猜不出 甲说:我猜到了 乙说:我也猜到了 问这两个数是多少 根据对方的反应做出判断,这是很正常的行为。王戎实际上跟据小朋友们的行为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25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市场中的协同
newniu 2010-10-11 23:59
嵌入生活的windows 一名叫做布拉德坦普雷顿的人说,如果盖茨掉了一张1000美元的钞票,他根本没有必要理会,因为有了弯腰捡钱的这4秒钟,他完全可以挣到更多的钱 2000年,盖茨赚了78亿美元,相当于每天2000万美元,每秒250美元。 比尔盖茨到底做了什么,能够如此赚钱?事实上,微软就像一个充满生命的怪人,从社会中拼命吸钱。 windows操作系统嵌入社会之中,成为社会的一部分。 微软一方面从社会中获得能量,不断升级和开发;另一方面,社会对Windows的依赖越来越深,近 90%的PC安装有微软的操作系统。 当大家都用 windows时,有更多的公司会开发相关的软件。而且用户之 间交流文档时,采用 统一windows支持的格式将会减少麻烦。当你的朋 友在使用 windows,为了格式上的方便,与你相关的人同样会受到使用 windows的压力,无形中强迫他们使用 。 当整个社会都如此 时,自然地形成一股促使PC机采用 windows力量。 除了用户之间的互相影响之外,还有其它软件厂商的影响。 当某用户使用 windows时, 开发 windows 软件 的软件生产商又多了一个客户,促使 其它软件生产商出产以 windows为平台的软件 。而当windows平台的软件越多,而用户更愿意选择 windows 为平台。 当市场形成以上所述的倾向时, 比尔盖茨不想富都不可能。与 windows操作系统类似的产品有Intel的芯片,当某用户使用x86处理器时,同样会产生两 个效果:在x86处理器上,软件生产商多了一个客户,吸引更多软件生产商;与用户相关的人员为了方便也会使用x86处理器。 协同的方式 协同是一件复杂的事,会产生什么样的互动? 1、信任协同 到沃尔玛,你就不用再到其它商店。假如你经营一家卖香烟的小店。在你批发香烟时,相信能卖出,而购买者相信从这个小店可以买得到。 2、简约协同 做什么事情,人们会喜欢 简约 化。比如我们螺钉、螺母都设置相关的标准。通过标准化,使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变得简单。 3、人际协同 移动号码和QQ号码,把人际关系融合在一起。 良好的促进关系 软件生产商可以认为是Intel、微软的相关企业,以上着重介绍了用户、企业和关联企业的关系。在现实市场中,还有哪些方式可以 促进 良好的协同关系? 1、依靠规模 一提规模,很容易想到成本降低。规模的作用远超过这些。以可口可乐为例,由于大众接受可口可乐,所以大小商店都卖;由于大小商店都卖,大家买起来方便,所 以大家愿意喝可口可乐。这样就形成良性循环:由于买起来方便,所以大众愿意买;由于卖得量大,所以 大小商店愿意卖,大众买起来就会方便。 麦当劳和肯德鸡同样如此,任何一个城市,不用担心它们之间的味道不同。如果你不放心某个城市的饭店,那就去麦当劳和肯德鸡。 2、良好名声 苹果iphone一出来,供不应求。自然是与苹果的名声密切相关。联想到现在还没有放弃IBM的Thinkpad品牌,看重得就是这块牌子。当三聚氰胺奶 粉事件后,许多厂家利润大跌,名声没了,一切都没了。 3、依赖习惯,创造价值 沃尔玛、家乐福已经进入中国,而且开在繁华地段。许多人想必很奇怪,为什么这些大卖商能如此成功? 沃尔玛、家乐福表面上是卖货,而价值却在房地产。我们都知道大街两边的小铺子租金高昂无比,向里一点 就便宜很多。对于小店铺,人们只买一两件东西,为了便宜一点钱,为值得多走一些路。 沃尔玛、家乐福除了地理位置优势差一点,其它都比小店要好的多。 卖场大,可选商品多;商品进价便宜;平均租金比小店铺低。 第 一项可以吸引用户;后面两项使他们 愿意而且能够以低价出售商品。那么,当 用户需要大批量采购日用品时,很自然地会想到去 沃尔玛、家乐福,采购一星 期用的所有商品,自然比在小店购买要方便的多。既然总要买,早买几天也并没有什么。 建立良好协同关系的手段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为了获得生存,要尽可能建立良好的、有利于促进的关系。 如何建立良好的促进关系? 1、赔本赚吆喝 国美电器的创始人黄光裕和CEO陈晓两人之间存在着战略之争。 黄光裕要广 开门店,扩大规模,即是 赔本赚吆喝 ;而 陈晓则要力争提 高门店收益。由于国美是销售企业,在当前规模很大的情况下, 赔本赚吆 喝战略还能不能成功?这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2、树立好 形象 许多企业当前和以后产品的成功,极力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有了好形象,许多事情自然容易处理。 3、广告宣传 现代商业电影十分依赖广告。当电影有很多人看时,很容易成为大家聊天的话题,这又促使着人们去看,从而实现良好互动。 4、改变规则 市场有时需要改变规则。比如现在许多书店实行会员制,从而吸引住大量用户。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为银行存款提供保险。当银行倒闭时,储户可以获得赔偿,最多不 超过20万美元。这表面上是市场行为,实际上是强迫银行去保险,否则储户会转移到那些提供保险的银行, 银行不得不参与进来。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26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此地无银三百两——信号作用
newniu 2010-10-11 23:54
张三挣了三百两银子,担心别人把银子偷去,不知藏到哪儿才保险。经过焦思苦虑,他终于想出一个好主意。他趁着黑夜,挖了一个坑,把银子埋进坑里。他仍然不 放心,害怕别人怀疑,终于又出了一个自以为巧妙的办法。就在坑旁贴了一张纸条,写上此地无银三百两,然后放心地回去睡觉了。他的这些举动被邻居王二看 得一清二楚。到了半夜,王二把银子挖了出来,但他也怕张三怀疑自己,也在埋银子那个地方的墙上贴了一张纸,上面写了隔壁王二不曾偷七个大字。 上面的笑话在市场中常有表现, 德国2010年5月18日单方面出台禁止 裸卖空的禁令,再一次引发了金融市场的恐 慌。在宣布裸卖空禁令后,整个金融市场发生了剧烈动荡,股市及商品市场走低,美元则快速上涨。其本意是为了阻击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恰好似此地无银三百 两。反而进一步加重投资人对欧洲债务危机可能失控的担忧。 在08年金融危机中, 当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Hank Paulson)提交美国国会的7000亿美元拯救计划时,所有人马上明白那些金融机构、国家经济不行了,至少需要7000亿才能救得过来。 政府官员的蛛丝马迹向外传达出一种信号(并不是他们想传达的),投资者做出相应的反 映。这实际反映了人们做事的普遍过程: 从事实得到信号,进一步 预期,最后是行动。不仅经济行为,其它行为同样是这个流程。邻居家被破门而入,周围人马上得出不安全的信号,预期自己也可能受害,由是下一 步行动防盗门。 食草动物总要掩盖身上的味道,而食肉动物却要鼻子够灵,就像狗鼻子。 政府 官员的蛛丝马迹并不好找,特别是一些大人物。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在位18年半,创造了无数神话。在格林斯潘的任期内,美 国经济较为顺利地渡过了两次衰退、一次股市暴跌及一次股市泡沫破裂,并且出现了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经济增长期。 重量级人物的一举一动都会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2000年6月24日,格林斯潘前往芝加哥出席美联储芝加哥银行董事会。因为交通原因,他没有按照原定计划 赶到。半个小时之后,市场就传出格林斯潘发生车祸的消息,华尔街股市三大股指闻声大幅下滑,以致美联储不得不为此紧急辟谣。2003年4月22日,布什总 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我认为艾伦格林斯潘应该再干一届。布什话音刚落,华尔街股市三大股指齐齐上扬,仅道琼斯30 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在布什讲话当天就劲升156点,创下了该指数当时一个月内的最高日升点数记录。 为了避免动荡,格林斯潘学会了对付记者,我会从这方面说一点,从那方面也说一点,结果使他们全然迷惑,无法报道。我花了不少时间努力回避问题,因为 我担心自己说话过于直白。最后,我终于学会了含糊其辞。格林斯潘素以眉头紧锁、不苟言笑的形象闻名,大多数时间里似乎总是脸色沮丧,人们很难从他的表情 得到任何暗示。格林斯潘的模糊语言令记者琢磨不透,以致美国两大报纸在报道格林斯潘的同一次讲话时,竟然刊出了《格林斯潘估计经济会衰退》和《格林斯 潘断定经济衰退不可能》两个相反的内容。美国前财政部长奥尼尔在评论格林斯潘的语言特色时更为确切:运用英语的所有微妙细腻的表达方式,确保只有他和上 帝才能明白。 人们从格林斯潘的讲话中捞不到油水,就设法从他的举止上找出破绽,于是就有了观皮包知利率的趣谈。也就是说,如果格林斯潘出席公开市场委员会时, 他的包看上去很鼓,就表明他准备了大量的材料,利率有可能调整;如果他的包看上去很空,那就预示着维持现行利率不变。 通过信息,人们算出预期,进而行动。预期即是对风险的进一步评估。比如在金融市场,常常会出现好的宏观数据,却有坏的股市表现。为什么好的、超预期的、强 劲的宏观经济指标,对股票市场而言却可能是坏的消息呢?为什么高于预期的经济增长,反而会导致市场下跌?月满则亏的道理,众人皆知。当市场处于顶峰 时,下一步必然是下降,他们不得不做好准备,在冬天来之前的秋天做好冬衣。 人们的行为是基于预期和风险的。在市场和社会中,一件事件不仅是单纯的这件事,而且会影 响人们的 预期,从而对社会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南京彭宇案给整个社会带来不信任感。2006年11月20日上午,南京市民徐寿兰老太太在某公 交车站等车,据其称被正在下车的市民彭宇撞倒,而彭宇则称下车时见老人摔倒,所以扶至旁边,并且在其亲属到来以后一起送该老人到医院,还垫付了200元医 药费。2007年1月4 日,徐老太将彭宇告上了法庭,9月3日,判决的结果是彭宇应赔偿40%损失费计45876.36元。根据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的推理,彭宇送徐老太上医院 的行为纯属做贼心虚。当做好可能出事后,就没有人再去做了。 下面再说几个例子,小偷偷东西,十分最可恶。他不仅给人家造成损失,而且使家家安防盗门,防盗窗;各种车辆都必须用好锁。社会整体没有安全感,影响社会稳 定。员 腐败不仅是腐败的损失,而且传递出努力工作不如努力钻营的信号。使整个社会不去努力做事,而是钻营求利,从而损失了社会整体效率。 下面讲一点博弈的内容。地方恶霸,名声很坏。当他争利时,别人同样会根据信号做出判断,进而退出与他竞争。 恶霸把自己的名声搞坏,并且不惜一 切代价维护自己的坏名声。在这里,存在着很浅显的博弈过程。当恶霸参与竞争时,如果别人退让,他每次交易都能额外获得100元好处。如果不退让, 恶霸选择合作, 恶霸会损失100,对方多得 100。 恶霸选择不合作 , 恶霸会损失400,对 方额外损求100。恶霸做交易并不会一次两次,那么必然的结果恶霸宁愿自己损失惨重,也要给对手以教训。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27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警惕美国
wangdw 2010-9-10 07:11
警惕美国 关键词:炮舰政策 博弈人民战争思想 有理有利有节 国债 地方保护主义 我过去写了篇美国的狡猾,没见反对的。前些天在另一文章中大量篇幅评论了美国的最近政策,说了美国亡我之心不死。遭遇不少朋友反对,有的甚至说我是冷战思维。今天,我还要说说美国,欢迎讨论和批评。 最近有报道说,美国要和中国讲和了,要改善关系了。他们信仰他们的炮舰政策,他们拉拢日韩,到我们的家门口军事演习,还想派航空母舰来。 新加坡《联合早报》本月 8 日刊文《军演,最好离大国远点》 , 他们说:中国毕竟是个大国,军演,最好离它远点。看到毕竟二字,感慨不已啊。我们怎么象是缩着不敢愤然似的。 另一方面,频繁与我国南海毗邻的国家联合军事演习,叫嚷在南海有他们美国的利益。我国的台湾当局也花巨资搞反导系统,加强美国在我周围的反导系统。现在,不知哪些智囊又出招了,橄榄枝伸过来了。我们有的就高兴了,说这次 博弈 我们赢了。他们打我们一巴掌难道就忘了?还是警惕点好,我们赢在哪?头脑清醒点好!美国老是来两手,我们干嘛要跟着他们转? 美国鹰派叫嚷打起仗来时,要打掉我们的北斗卫星。不用怕他们,他们打掉我们的,我们也打掉他们的 GPS 卫星。大家回到信息站时代之前去,我们还怕它什么?毛主席的人民战争思想没有过时!武器重要,但是,人才是决定因素。武器是靠人来掌握的。以前,我们武器都不如对方,依靠人民群众,不都赢了吗。我们要加速发展我们的军事技术和我们的武器装备,但是,在思想上不要迷信它们。用我们的优势对付他们的劣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对那些周边国家霸占我们的岛屿,我们可以采取毛主席对付顽固派的斗争策略,有理、有利、有节。例如,可以武力收复几个,留几个谈判。对于钓鱼岛,这次日本的恶劣行动在背后明显有美国的影子,美国国务院强调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就是证明。民间都出动了,台湾也派军舰去支持过,我们完全可以去护航! 有朋友分析说,我们持有美国的国债不好。我不懂经济学,不知是福还是祸。美国和以前的苏联,二战时是盟国。但是,后来争霸,美国不让。最后,用星球大战计划拖垮了苏联。现在我们被说是第二,我们说不跟你美国争。可,美国视我们为威胁啊。他们的世界警察角色决不愿意放弃。忘我之力不足了,弱我之心永远不会死的。 美国最自私。他们的经济政策非常实用主义,经济好时大叫大嚷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可是,当他们经济不景气时就大力推行保护主义。在世界上称霸,最终为的是他们的经济。所以,跟美国打交道一定要多长个心眼。
个人分类: 保钓斗争|3788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生与算法 ---研教散记之20
tangchangjie 2010-9-9 15:45
人生与算法 ---- 研教散记之20(唐常杰) 读了今天发表的迟菲博文 人生如棋 和马臻博文 也说人生如棋 , 为两篇好文喝彩。笔者曾在自然计算讲座PPT中,用这些生活现象解释那里的贪心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现在反过来,花几十分钟,把PPT中一些材料搬过来,为两位老师的论点补充弹药,活跃讨论气氛。    贪心使目光短浅。 四维时空中的人是多元化的,平常不贪心的人,在部分场合部分时间也可能有贪心的心理或行为。当贪心得以表现时,只顾眼前最大利益。计算机科学中的贪心算法(Greedy algorithm )模拟了这一基本思想,即每一步都追求评价函数最高值。    贪心算法容易实现 。人贪心固然不好, 但计算机科学中贪心算法是好用的,开发起来比较简易,例如,常用于快速开发简单优化程序的或游戏程序。   不贪心的人, 在生活中用会贪心算法吗?    会的,且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例1 过公路十字路口 ,拟从A到C,在图1的 条件下,70%的人会用贪心算法,选走A--B--C的路线。通常,哪一条路径代价低(时间及其他资源),则先过该方向,先把看得见的实际利益(这里是时间)抢到手,这也是一条启发性知识。 图1过马路十字路口 ,拟从A到C 但是,贪心算法不总是快,如马臻博文所说,人算不如天算,设若刚刚走到B, 大量救火车南北方向通行,且持续10分钟,欲速不达,后悔者会说,早知如此,何不当初选择路径A--D--C? 在晋升中级职称时,有人在选择走“教学系列”,还是“研究系列”方面踌躇徘徊,与此例相近。 例2 求职,找工资高的单位。 图2 求职,找工资高的单位 当事人做了一个(目光较短的)探测,发现工资西高东低,决定往西走,找一个极大值点。事实上,如果目光远一些,往东走,容忍一时的下降,两落两起后,可达到全局部的最优。此例有时候也称为为盲人爬山,手里面有一个一米多的手杖,探测梯度,往梯度大的方向走,因为探测棒太短,所以没有远见。       模拟退火算法是对贪心算法的批判 图2表明,如能坚持对东方的信念,允许偶尔(按一定概率)的失败,往东穿过低谷,达到一个更高山峰的脚下,最后登上全局优化点,这就是模拟退火算法的思想。在常出现局部收敛(或早熟)的应用场合,程序员会舍“贪心”而取“退火”。现实生活中,许多伟人坚持信念,几起几落,最后终于登上顶峰。 小姐与丫环 。戏曲中,穆桂英出场之前,先有一位武艺超群,容貌漂亮的丫环亮相,给剧中的杨宗保和剧外的观众一个悬念:丫环竟如此,小姐当如仙。这种用丫环衬托小姐的方法,也用在了计算机科学的论文中,设计了一个好的算法,常常用传统的算法作丫环来比较衬托;没有丫环,也要造一个,贪心算法最好造,常常扮演丫环角色;电器制造和销售中,也用丫环机型,根本没打算卖多少,让用户有个比较,衬托厂家利润大的“小姐机型”。 坚持信念,也是算法 。人生中,有时候受条件限制,无法预见长远,有时受环境所迫,没有多少可选择机会。此时,坚持信念,尽可能做好能作的每一步,就是胜利。严格地说起来,“尽可能做好能作的每一步”,用的就是贪心算法;这是 无贪婪之心,用贪心之法;虽然慢一点,但不乏成功者;在茫茫人海中,登上一个局部优化的山峰,也是成功。。   有人说,40岁以前可跳几次槽,40岁以后不再跳槽,这就是工程上常用的两阶段爬山法,40岁以前模拟退火算法,旨在跳出局部优化点,寻找较高山峰下的坡面,40岁以后用贪心算法,“尽可能做好能作的每一步”,脚踏实地登山,不失为一个可参考的启发性知识。 相关博文(研究生全面成长系列) 小小突发事件和研究生责任感历练 作科研要学会承受失败- 人生中的等待和等待的魅力 在统计意义上喜欢这样的学生 人生与算法 善对论文评审意见的宽严与长短 计算机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和记忆观 路与人,以及科研选题----节日感怀(图文) 爱情的点线面体,兼议引文标注 到了新团队,没有事情做才是最难最难的--兼毕业生赠言 为什么哥哥姐姐比爷爷奶奶更有影响力 跨辈交流也求新 在哪些合, 宁用技术而不动用管理和政策 弱水三千,我取一瓢饮 –-搬家有感 你用什么时间来猜想 ?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科普札记|13765 次阅读|18 个评论
人生如棋
cutefay 2010-9-9 01:32
人生如棋这句话有很多含义,我想到这句话是因为想到了下棋的博弈和人生的博弈有些像。 下棋是一个棋手之间的一场动态的博弈,每一步棋都是站在一个新的点上进行着新的博弈,棋手的每一步棋都是按照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向进行选择的,只不过由于棋手的水平不同,眼界也不同,未必能够实现最优博弈。 人生中总有许多个自己需要作出选择的路口,这就像是一步棋究竟要下在哪里一样,可能有好几个选择,因此,人生也常常举棋不定,不知道如何是好。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最后选择的道路,往往是权衡一下眼前的这几个选择,找其中一个最好的选择。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又会遇到新的路口,又要站在新的路口上进行选择,人们还是会从中选择一条最佳的路线。 然而,每一步最优不一定最后结果是最优的,可能是第一步最差的一条道路却能够通向更优的选择。这个时候,很多人会后悔:想当初我如何如何就好了。但是,因为未来是不可测的,如果真的有重新选择的机会的话,那人们可能还是不愿意选择比较差的一条路。 因此,只要做好眼前的每一步选择,那就没什么可后悔的了,因为这样的结果,虽然可能不是最优的,但一定不会是最差的。要想达到最优的结果,往往需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有甘愿走荆棘之路的决心,并且有着足够的实力去应对每一个困难,此外还需要有一定的运气的帮忙。总之,通向最优之路往往是坎坷的,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并且在追求最优之路的途中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掉下来走到深渊了。所以,当你如果不想经历太多的磨难,那就按照每一步最优来选择吧,至少这样还不坏。并且如果心甘情愿选择了这样的相对舒坦的路,那就不要后悔了。
个人分类: 今菲昔比|9366 次阅读|10 个评论
奥巴马与华尔街的博弈
黄安年 2010-7-23 09:14
奥巴马与华尔街的博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7 月 23 日发布 2010 年 7 月 21 日 , 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签署了 20 世纪 30 年代大危机以来最严厉的金融改革法案,从而奥巴马赢得了继医疗改革法案后又一项载入史册的胜利。这一法案的实施,将加强美国政府对华尔街的监管,对于美国金融体系将产生巨大冲击,也将对全球金融监管走向产生相应影响。 奥巴马总统说:只有当建立了防止滥用权力、制止过度行为、确保照章办事才能赢利而玩弄体制无利可图的清楚规则和基本保障,我们的金融体制才能运作,我们的市场才是自由的。这正是有关改革旨在实现的目标: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这项法案的明确目标是要减少未来发生重大金融危机的风险。可见改革的真正目的是美国政府收回拱手让出的金融监控主导权 , 并将引发 2008 年金融危机的责任归咎于贪婪的华尔街金融大鳄们。 奥巴马总统在白宫举行的签字仪式上清楚地说,这项立法将有利于投资者、消费者和金融业本身。作为美国总统需要代表整个美国的利益 , 寻求在保护投资者、消费者和金融业等利益集团之间的平衡点,就是说 , 他既是全国投资者的总代表 , 也是全国消费者的总代表 , 还是华尔街的总代表,三者和谐而一 , 以为奥巴马不代表华尔街利益 , 以为华尔街利益和消费者利益无法调和 , 是不符合实际的。 这一法案的正式签署,意味着奥巴马将利益维护的权力天平向消费者利益方面倾斜,然而,从历史上看美国总统不代表华尔街的利益几乎是没有的,近代史的杰克逊民主被誉为向银行垄断家斗争的勇士,现代史上小罗斯福总统向大银行垄断家的劣行开刀赢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些并不表明他们不代表华尔街的根本利益。在当代美国民治、民有、民享的三民政府和大垄断治、大垄断有、大垄断享的三垄断政府可以并行不悖,就看总统走钢丝的水平如何。 奥巴马与华尔街的博弈还刚刚开始 , 这场博弈还将引发共和党和民主党之间的席位争斗及华尔街在两党利益代表中的选择,这将对今年的中期选举产生重大影响 , 奥巴马能否乘胜前进,仍将充满变数。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372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会商业化背后的转基因技术应用博弈
chilo36 2010-7-6 14:34
转基因技术是自 1953 年美英学者发现 DNA 双螺旋结构后继 1973 年首例转基因大肠杆菌技术之后逐步发展起来,从其年龄来看,应该属于高新技术类,发展前景看好。 转基因作物技术研究及生产应用发展迅猛,可以从美国 ISAAA(International Service for the Acquisition of Agri-biotech Applications) 全称为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机构的掌门人那里得到详细的统计数据。这是一个强大的中介组织,经常在全世界范围内对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策略方面进行活动,其掌门人 Clive James 其本质是一个间谍头子。 普通民众常常在激烈的口水战中被搞得一头雾水,到底是向左还是向右?不知道。哀叹国民被转基因,成了做试验的小白鼠,我们不能吃,不能要,坚决抵制。 有人说,我们已经搞了十几年的科学论证,已经走在了世界先进行列,必须抓住机遇,抢占发展龙头,对政府部门的决策者进行鼓动和游说。 黄大昉,方舟子,薛达元,蒋高明,贾士荣,张志涛,张启发,袁隆平,朱祯等一个个科学家、院士被各类媒体推向前台,孟山都,先正达,丰乐种业一家家公司进入寻常百姓视野,超市里的油、豆奶粉也比原来多了一块标识,本品为非转基因产品,并成为一大卖点。 无利不起早 。这年头,全社会重商主义泛滥。有言论 教授摇唇鼓舌,四处赚钱,越来越像商人,商人现身讲坛,著书立说,越来越像教授, 虽不全然,却反映出很多事情背后的本质 惟利也! 转基因技术之应用则尤为如此,背后牵涉到诸多的商业利益。首先,绿色和平组织的利益与种子公司的利益,科学家参加股份和科研项目等经费利益分配,专利技术的转让和使用利益分配。争论到这的时候,原本争论的科学核心问题就转向了经济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或者是隐私?抑或是信息共享?再深入下去,就开始接近道德或者公平的问题,问题也就结束了,但是还是没有结果。
个人分类: 科普随想|2899 次阅读|5 个评论
房价会下跌吗(------兼与儒军兄商榷)
phd9992000 2010-6-5 09:08
惊叹于迟菲同学租房价格高的信息,又读到儒军兄在元华博客的留言,于是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第1个问题:房价调控会有效果吗? 答曰:无效。这要看房价调控的博弈对谁有利,以及当今中国是谁说了算。房价调控而下跌,对百姓有利,对稳定有利。但官员的政绩少了,捞钱的机会也少了。所以官员(特别是实权的省、地、县官员)肯定是不愿意的。所以,他们会进行衡量,是执行调控收益大,还是干打雷,不下雨的战术更有利。因为上层对下层官员具有人事任免权,所以下级当然不敢明确对抗上级:肯定是要调控的,只不过是口头上积极,实际还是支持高房价,背地捞钱的。至于结果,现在就可以说----调控不下来,实在没有办法,作为向上敷衍的借口。 这实际上是社会溃败在官场的一点映射而已。 第2个问题:房价调控不下,撤职!? 不可能。需要撤的人太多了。都撤掉官僚体系就崩溃了。 第3个问题:房价引发稳定问题怎么办? 答曰:官员不怕。官员(特别是实权的省、地、县官员)早就利用权势,占尽各种资源,做好了充分准备。即使现在的中国选择资本主义,他们会和前苏联官员一样,摇身一变就是董事长、总裁;发生内乱,则可以去国外当寓公。贪官李真的话就是代表-----现在谁还信共产主义啊?当然,电视露面的时候,还是唱高调,该是什么角色就表演什么角色,绝不会乱的。 来不及跑的低级官员和普通百姓肯定会受苦的。 现在的中国,情形颇像一个大饭店,熙熙攘攘,热闹异常。VIP都在大吃大喝,随便吃,吃完了就可以走,不花钱。------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白吃谁不吃!但最后时刻会突然关门,清算结账。由那些来得晚的,还没有来得及走的、还在吃的人买单。 但愿我是杞人忧天。
2184 次阅读|4 个评论
丛林法则下的狼与羊
creator 2010-5-27 17:50
喜洋洋和灰太狼那只是童话故事,真正丛林里的羊和狼只有血腥和无耻。 当羊群只能够乖乖吃草然后被吃的时候,这里已经是人间地狱,连咩咩的叫声和凑在一起的权利都没有时,除了被吃没有任何选择。 羊群常犯的错误: 第一是以为那些狗或猪会为自己的命运呐喊。 第二是以为站在狼的位置思考就会使自己变成狼。 第三是以为自己有羊毛有羊肉就有与狼谈判的资格。 对于个体的羊可能可以逃跑,或者披着一张狗皮就能获得更加自在。 但是羊群却不行,它们有羊妈羊爹,羊儿羊女,需要吃草,而如果草场和吃草的权利被狼群掌管,就必须乖乖的听话。羊群想要集体迁徙或逃命是不现实的。 但是羊还有吃草,走动以及拉屎的权利。虽然羊不能把狼怎么样,但是可以把草怎么样,所以羊可以选择的都是羊争取更多利益的权利。 假设有这样一个封闭的草场,有一群羊,有一群狼,还有一群狗。羊吃草,狼吃羊,羊拉屎,狗吃屎,狗奉承狼并帮忙看管羊。整个草场中,狼的日子最好过,又有羊肉,还有精神生活,狗虽然吃屎但是不用丧命,说点好话就行,羊的生活最惨。 那么怎么才能有所改变呢?对于羊群而言,最好的选择就是造成狼群和狗群自身的分赃不均。羊横竖一死,那么不如选择送死的对象,现在将草场分成左右两块,羊群可以选择都向左草场移动,使得右草场的狼和狗都挨饿,狗也就会叫唤,而让左草场的狼和狗撑着。 造成剥削者本身的分配不均是改善分配不均的唯一途径。造成其局部的或是全面的不均是消除不均的最有效办法。另一种讲法就是,如果没有与敌人对抗的能力,那么就让敌人自己去对抗。 比如麦当劳和肯德基【借用一下名字而已】在华尔街都开了一家店,为了最大的剥削消费者,他们串通一气,集体提价,于是消费者没有任何谈判的资本,这样消费者损失惨重,但是消费者还有一样权利,那就是选择麦当劳和肯德基其中一家的权利。消费者可以某一天全部去麦当劳而不去肯德基,而另一天全部去肯德基而不去麦当劳,这样两家都会遭受重大损失,不得不采取措施。可能有人会认为,如果麦当劳能提供100人的食物,而肯德基也提供100人的食物,那么200个消费者就必须都选择,而不是只选择一家。可以这样操作,每天增加10人到其中一家店询盘,这样第二天这一家就会认为生意变好而提高供应量,然后依次递增,可以同时打击两家的提价剥削行为。只要消费者团结,不泄露选择计划或者分割计划,那么这两家店就不能够抵御这种消费行为带来的损失。大热天,大家集体一天两天选择性吃饭和自己带饭,就能让垄断提价商家遭受重大损失。 最后结果是他们不能串通垄断,必须与消费者谈判,给予消费者合理合法的地位。当你把剥削你压迫你的麦当劳跟肯德基逼上绝路时,他们就会和你站在一起寻求公平和合理,否则他们始终都是不公和不合理的帮凶。 不同的对象具有不同的选择对抗时效,消费越快受影响也就越快。 羊也有生存的权利。
个人分类: 杂谈|348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专业英语考试引发的思考
hjf306 2010-5-1 11:59
昨天下午两点半,专业英语(科技英语)考试。考前两天的课上才通知的。虽然复习时间不多略显急迫,但想到五一将至,不如在节前考完,好能尽情放松。 考试内容为十个句子和两个段落的英译汉翻译。老师则提供了七十几道题目,其中有九个句子和一个段落为考试内容,如此说来只要背下所有题目,考试自然不成问题。只是同学无不抱怨题目太多,难以背诵。任何学科的知识都需要一定的积累和练习后方能牢固掌握,短期内根本难以真正掌握。为了应对如此仓促的考试,大部分考生只能选择强背了。研究生的考试仍逃不出这一局限,到底是谁造成的呢?种种无奈,一言难尽。 所幸,自己的英语水平尚可,且对其也多少有些兴趣。读研后对待英语的态度还算端正,无论是普通英语还是专业英语,几乎都很少逃课,老老实实地坐在前排,抱着平和的心态专心听讲(可能是过了六级,没有直接的压力吧)。只要记住某些专有名词,把握住科技英语独特的表达句式,多看几遍材料,考试应该不成问题。因此,也就没考虑过小抄。 然而,那天中午无意间看到同学们拿着一份浓缩版材料,五六页的篇幅被哪个有心人精心制成一页,并且一分为二,乃至更多,方便携带和查阅。还有同学更是在手机上大作文章。将文档储存为文本格式,然后由专用手机软件打开,方便全屏浏览。部分智能手机更是具有搜索功能,只需输入几个单词,即可快速定位到所对应的题目中。无不佩服同学们的聪明才智,看来研究生果然是不同凡响,极具创新性。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看着同学们个个万事俱备成竹在胸,自己反倒担心起来。 原本的自信也不知不觉消失了。无论自己理解得多透彻,总是不如对原文的复制。众人皆醉,清醒反倒显得另类。一番挣扎之后,还是选择了随波逐流。趁着午休时间赶紧去复印了一份浓缩版材料,而且把材料直接发在 QQ 空间上,需要时上网一查即可。若有意外,轻轻一按,不留下蛛丝马迹。真是佩服自己的技高一筹,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 由于专业英语并非学校统考,而是学院考试,所以监考也没有那般严格。想不到监考的竟是我的两个师兄。老师也就开考时来了会,强调了一点:一定不能放空白。其实这点谁人不知。开考试时还有些忐忑,掖掖藏藏的似乎做贼一般。到后来也就慢慢放开了,环顾四周,无不如此。师兄毕竟也是过来人,怎么为难我们呢?整份卷子无非就最后一个段落没有参考译文,需要自己翻译,也因此花了点时间。做完后提前交卷,走出考场时发现大部分考生还在挣扎。 其实那天中午,躺在床上辗转难眠,以自己的水平何须如此,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驱使着我去作弊呢?恐怕不只是道德的问题。我想应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待: 1、 心理暗示。早在考前就问过师兄师姐,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一样可以带小抄进去。无意间就给了自己这样的一个心理暗示:之前的师兄师姐都是这么过来的,可见小抄的合理性。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潜规则吧。于是乎,一切都习以为常了,只要不过分张扬即可。 2、 从众心理。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之前看过一篇描述从众心理的文章,文章认为从众心理与人类的早期生活有关。当时人类劳动力低下,很多活动都得通过群体合作才能完成,如捕捉猎物。若不跟随多数人的方向,可能连基本的生理需求都满足不了。其实简单说就是人是有社会性的,社会性就是群性,所以人会从众。 3、 博弈。譬如占道现象。原本宽敞的一条道路,然后某个人先吃螃蟹了,其余的人就会想,既然他都占了,也没有人来管,为什么我不占呢,不占白不占。于是便有了第二个、第三个最后的情况便是道路堵塞,交通拥挤。大家都深受其苦,但就是没人愿意退出,总是期待着对方。应该也可以用博弈的角度去理解集体作弊的现象。至于博弈的理论,本人水平有限,无法详细阐释。还望各位博友多多指点。 4、 自组织系统。一个系统在对外界发生事件的响应中,有自组织能力者,称之为自组织系统。自组织系统能从无组织的混乱状态中自动产生,并且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秩序。目前整个宇宙的存在都是基于自组织系统。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作为宇宙中的一个系统,自然也要遵循自组织系统的规则。人类系统中的每个变量人,也都是相互耦合互为因果,相互联系的。这就不难解释为何大家都会选择作弊了,因为刚开始的出头鸟带动了其他人的改变,经过一定的时间后系统形成了稳定的状态集体作弊。 5、 教育体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恐怕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解释清楚的。也算是一个比较直接的因素吧。如果没有学分的要求,恐怕对分数也不会如此在意。当然,问题也没有这么简单。 6、 个体因素。虽然自组织系统的自组织性使得系统中的变量朝着共同的方向发展。但仍会存在个别变量,由于其自身具有超强的稳定性,因此可能不会受整个系统的影响。譬如,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就是典型的例子。换句话说,如果我有足够的信心和稳定性,可能就不会为了作弊而挣扎和妥协了。 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英语水平,因为没什么可以炫耀的,水平十分有限。更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技高一筹,无论怎么说,作弊都不是光彩的事情。只是出于个人对这件事情的一点思考,并希望能和各位博友讨论讨论。道德的力量有时候是很薄弱的,不能指望只依靠它来约束一切。圣人贤人也许存在,但毕竟是凤毛麟角。再说,影响一件事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并非简单的单输入单输出。 希望各位博友能不吝赐教,但愿能有更广更深入的认识。
个人分类: 我思我在|3792 次阅读|2 个评论
也谈博弈
fouyang 2010-3-17 07:22
最近方舟子写了一篇关于博弈论在生物学中应用的文章(1),其中介绍了麻省理工学院Gore等人关于酵母菌在 产生单糖策略上的合作与欺骗的研究(2)。“传播数学”对此发表了一篇评论,指出方舟子文章中的一些问题, 同时也给了一些关于博弈论的介绍(3)。 方舟子为此贴出回应,被网友作为评论转帖到“传播数学”的文章后面 (4)。 其后,“传播数学”又写了两篇回应文章(5)(6)。 这些文章中有很多涉及人身攻击的语句,起因于网站与网友之间的恩怨。但是其中涉及到的争论确实属于一个科学问 题,值得继续探讨。本文试图局限于科学范围,对这两位作者的争论提出自己的理解。 方的回应提出有两点(4) :1.酵母菌的研究是否属于“博弈论”。2.“囚徒困境”是否稳定。 本文试就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关于此问题的背景和有关知识,在以上引用的文章中已经很好地介绍了,这里就不再 重复。 麻省理工的工作是否属于博弈论? “传”文认为,因为酵母菌的行为是由基因决定的,不能改变,所以这个酵母体系是个动力学问题而不是博弈问题 (3) 。 但在后续讨论中,作者也指出,种群中“好人”和“坏人”的比例,是可以与“个人”的选择策略联系 起来的(7)。他说:“设想一下在两种酵母都稳定的情况下, 新加入种群的酵母, 当好酵母和当坏酵母, 收益都一样才行, 否则种群不能平衡。” 方文认为,原论文摘要的最后一句提到了“strategy”和“cooperate”这样主观的词,所以显示 这是博弈(4)。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看一看“博弈”的定义。以下是一本博弈教科书的开头:(8) “博弈论是关于冲突与合作情况的逻辑分析。具体地说,“博弈”定义为具有如下特征的情形: 至少有两个参与者。参与者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公司,国家甚至生物物种。 每个参与者有若干个可能的策略,即他所遵循的行动计划。 参与者选择的策略决定了博弈的结果。 与每一种可能的博弈结果相联系,对每个参与者都有一个数量化的回报值,代表了这个结果对于各个参与者的价值。 可见,一个博弈需要有至少两个参与者,每个都有不同策略的选择。而且博弈还需要定义一套回报函数。那么对于参 与者和回报函数这两个要素,这个酵母菌工作是否满足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工作的原始论文(2)。 这个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一个酵母群体中,制造单糖的品种(“好人”)与不制造单糖的品种(“坏人”)之间 的比例。作者发现,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延续会达到一个稳定值。这个稳定值与初始条件无关,而与培养基的条件有 关。根据我的理解,这个系统可以用下面的方程来描写: 【注一】 R_c=f(S+s)-e R_d=f(S) 这里R_c和R_d是合作者(好人,c)和叛变者(坏人,d)的生长速度。S是环境中单糖的浓度。s是“好人” 截留的单糖量。【注二】 f是一个函数,表示回报值依赖与酵母能得到的糖的总量。这是一个递增非线性函数, 其斜率随自变量增加而递减。e 是“好人”的代价。它有两部分。一是制造单糖的代价(耗费能量),二 是 “好人”对组氨酸的特有依赖性(可能是人工引进的)。在培养基中组氨酸浓度降低时,e的值增大。单糖浓度S取 决于“好人”的比例和外加单糖的浓度。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看看这个体系的“动力学”了。在“好人” 比例低时,S值小。f随自变量的增加快。所以 R_c通过f 得到的好处多于通过e付出的代价。“好人”占优势。但在“好人” 比例高时,S的值大,f随自变 量的增加变慢。这样“好人”通过f得到的好处少于代价,就处于劣势。在两者之间,有一个平衡点,使得 R_c=R_d 这个对应的“好人”与“坏人”的比例就是平衡比例。通过改变培养基中外加单糖浓度和组氨酸的浓度,可以改变这 个平衡点。这样,基本就可以描出f函数的特性来了。 你看,我描述这个工作,根本没有用到博弈论的语言。与上面博弈的定义对比,我们也许可以说“生长速度”相应于 回报函数。但这里没有“策略”的选择。即使我们把“好人”和“坏人”的比例看成是等价于个体对于混合策略的 选择(9) ,那也只有一个参与者。个体“博弈”的对象是它的环境,而这个环境是固定的。个体需要考虑的,只是 如何在给定的R_c和R_d中选择较大的一个。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个优化问题,而不是博弈。 在Gore等的工作中,个体与其他个体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环境来实现的,而环境只是反映了其他个体行为的总和, 而不是每一个个体的行为。关键问题不是所考虑的个体有没有策略上的选择,而是它的“对手”有没有策略上的选 择。Gore等工作与博弈论的关系,只是表明了酵母系统的“回报函数”属于雪堆博弈而不是囚徒困境。而Gore 等对于参与者的策略的考察并不属于博弈论。囚徒困境和雪堆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不只是因为它们的回报函 数反映了现实中的很多现象,而且是因为它们引出了博弈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多次博弈,混合策略等等)。而这 些概念在Gore等的文章中没有体现出来。 关于方文的争辩(4),Gore等论文摘要的最后一句的确提到strategy(策略)。但是摘要的那一句是 总结论文中的一个观察,就是“好人”种的酵母并不总是合作(制造单糖)。在单糖浓度较高时,它会改变行为停 止制造单糖,也就是改用“坏人”策略。但是这个观察与论文的主要结果没有关系。在论文附录(10) 图5的说明中,作者提到,以上几段所提到的“竞争实验”是在低单糖浓度中进行的,所以“好人”菌种总是在制造 单糖。进一步分析也可以旁证这一点。从论文附录图5a看,酵母单糖转换的能力大约在单糖浓度为0.01%时 开始下降,到单糖浓度为0.1%时降为零。而从论文(2)图3看,所有结果都在单糖浓度在0.01%以下就 清楚显示了。对照图3a与图1中的“好人”比例,我们可以看出图1也是在单糖浓度低于0.01%(“好人” 比例高于10-3)的情况下的。所以,“好人”与“坏人”的转变与这部分研究没有关系。 但是Gore等论文的确多次提到博弈论,以此作为他们讨论的语境。那么是不是在生物学研究中,“博弈”的意义 有所不同呢? 的确,有一门“进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 ESS)的学科,有时也 被称为“进化博弈论”(Evolutionary Game theory)。它并不假定个体有选择策略的自 由。但通过采用不同策略的个体的生存情况来分析群体的进化。这一点很像Gore等人的工作。有人评论说, 这个ESS理论的出发点实际上与博弈论很不一样。而它的平衡点与纳什平衡点相同(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说 是一个意外(11)。 ESS的创始是J. Maynard Smith(12)(13)。在(13)中,作者说道:“一个ESS可以是混合策 略...这时候,一个稳定的群体可以是遗传上多形的(genetically polymorphic), 其中有适当比例的个体采用某种纯策略。或者,它可以是单形的(monomorphic),其中每个个体 都适当地随机选取策略。”这前一种情况就相对于Gore等论文的情况。所以Gore等的工作可以说是属于ESS 的。然而,即使在ESS中,人们也常常是考虑个体之间的博弈,而不是个体与环境的博弈。如Maynard Smith的工作(12)(13)就是考虑动物种群内个体之间争斗的策略(既要赢,又不能彼此消耗太多)。Gore 等人引用的另一篇Wxelrod和Hamilton的工作(14),也是关于个体间“囚徒困境”的互 动。这篇论文还花了很大篇幅讨论“记住对手”的能力在互动中的作用。事实上,该论文结论就很依赖于两个个体 有足够高的机会再次相遇(以下还要讨论)。 所以,我们看到有一些ESS工作比Gores的更接近博弈论。但目前我不知道有多少ESS工作与Gore等的 工作是一类的。 综上所述,博弈论的基本概念来看,他们的工作至少不算博弈论中具有挑战性的部分。作为普通报刊上的科普文章, 跟从原作者的意思而将之看为博弈论工作也不算大错。只是读者不要得到这样的印象:这样的工作已经涵盖了囚徒 困境和雪堆问题的主要课题。 2. “囚徒困境”群体是稳定的吗? 方文说道:(1) “他们认为这像是“囚徒困境”。在这样的群体中,好人和骗子分享全部的资源,而好人要承担生 产成本,因此好人总是竞争不过骗子,一旦出现骗子,它们的后代数量会越来越多,好人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等到骗子们统一了天下,末日也就快到了,好人遗留下来的单糖被耗尽后,群体就会灭绝。一个处于“囚徒困境” 的群体是很不稳定的。”“传”文认为,“囚徒困境”在多次博弈的情况下,“以牙还牙(tit for tat)”的策略是稳定的。这一点的根据是Axelrod的文章 (14)。方的回应 (5)则根据Gore等 论文中的一段话来证明“囚徒困境不稳定”是科学界共识:“在这种情况下,欺骗者总是会比合作者长得快,它们 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成为所谓的囚徒困境,而在这种情况下合作策略不能在充分混合的环境下持续”。在另一个类似 的工作中 (15),作者也说:(关于囚徒困境博弈)“在合乎生物现实的仿真中表明,当存在重复互动,变异,错 误时,或者在一个具有空间结构的环境中,没有单一的稳定解。而且个体策略的演变可以是周期性的或杂乱 无章的。” 在ESS中,“稳定”的含义是:采用一种策略的群体不能被采用其他策略的群体侵入(13)。也就是说,少数采 取其他策略的个体不能占到便宜而壮大起来。而众所周知“合作”不是囚徒困境中的稳定策略。但这不等于囚徒困 境的系统就不能采取其他策略而达到稳定。(有趣的是,在Gore等的论文中,通篇没有用“稳定“这个词,而 只是说“平衡”。) 从文献上看,Axelrod等关于囚徒困境和生物群体的工作(14)只是这个领域的开始。这个工作证明, “以牙还牙”的策略在囚徒困境群体中是稳定的。但是,这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是开始就有足够多的“以牙还牙” 者,而且个体之间有足够高的重逢的机会。Axelrod等的论据是:只要能做到“日久见人心”,任何其他策 略在“以牙还牙”面前都占不到便宜。但是后来有人指出(16),这样的证明是不够的,因为可能有第二种策略 (比如“以牙还牙”的一个变种)虽然在对付“以牙还牙”时不相上下,但在对付第三种策略时比“以牙还牙”有 效。这样当第三种策略不断入侵时,这第二种策略就会占上风。当博弈的规则有少许变化(例如允许“骗子”躲避 受过骗的人),或者在群体中引入空间结构时,情况还会更为复杂。囚徒困境的群体稳定是一个相当复杂有趣的问 题。是否稳定与很多因素有关(17) (18)。 然而,在Gore等工作的语境内,以上的讨论都不适用。因为这里没有个体之间的多次博弈,所以类似“以牙还牙” 的策略不能被采用。在这种情况下,正如方文所说,任何试图合作的个体都会吃亏,最后“骗子”占据整个群体。 也许这就是方所说的“不稳定”的含义。但是,“骗子当道”却是ESS意义上的一种稳定策略(“骗子”群体 不能被“好人”所入侵)。Gore等文章中说的“合作策略不能持续”( 至少在ESS的意义上)不能等同于“不 稳定”。 方文中的不稳定,也许是指他前面的一句话:“等到骗子们统一了天下,末日也就快到了,好人遗留下来的单糖被耗 尽后,群体就会灭绝。”但是,这不仅不是ESS意义上的不稳定,而且依赖于一个条件,就是“骗子黑吃黑”的 回报函数使得群体不能生存。这个条件对我们面对的酵母菌问题是成立的,但对于囚徒困境问题来说不是普遍成立 的。例如,如果外界能提供少量的单糖,那么一个“骗子当道”的群体虽然不如一个合作的群体活得好,但还是活 得下去的。 所以,方的原话应该被理解为对于一个特定情形的评论,而不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陈述。 综上所述,虽然争论双方看来针锋相对,实际上只是在不同的视界看问题而已。对于有不同背景的人,对一些词语和 陈述的理解不同是自然的。如果硬要分出胜负,往往会走向“咬文嚼字”的牛角尖。但是除去人身攻击部分,这些 讨论还是有助于读者超出直接讨论的论文而得到更全面的知识。 “掐架,是学习的动力。” 【注一】这个方程是大大简化和不严格的,其目的只是要指出下面谈到的特征。 【注二】严格地说,“单糖浓度”和“单糖量”不能直接相加,需要一个换算。不过这个关系不大,这里就不考虑了。 Bibliography 1. 方舟子. 好人和骗子的博弈. 方舟子的blog. April 15, 2009. http://xysblogs.org/fangzhouzi/archives/4564. 2. Gore, Jeff, Youk, Hyun and van Oudenaarden, Alexander. Snowdrift game dynamics and facultative cheating. Nature. April 6, 2009.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abs/nature07921.html. doi:10.1038/nature07921. 3. 传播数学. 好人和骗子没博弈. 数学科普. April 19, 2009. http://www.de-sci.org/blogs/math/archives/29090. 4. 匿名. 评论. 数学科普. April 19, 2009. http://www.de-sci.org/blogs/math/archives/29090#comment-169159. 5. 传播数学. 答新语丝网友们. 数学科普. April 19, 2009. http://www.de-sci.org/blogs/math/archives/29114. 6. —. 囚徒困境的稳定性, 简问方舟子先生第二次. 数学科普. April 20, 2009. http://www.de-sci.org/blogs/math/archives/29195. 7. —. 评论. 数学科普. April 19, 2009. http://www.de-sci.org/blogs/math/archives/29090#comment-168938. 8. Straffin, Philip D. GameTheory and Strategy. Whashington DC : The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93. ISBN 0-88385-637-9. 9. Wikipedia. Strategy (Game theory): A disputed meaning.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rategy_(game_theory)#A_disputed_meaning. 10. Gore, Jeff, Youk, Hyun and van Oudenaarden, Alexander.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to Snowdrift game dynamics and facultative cheating. Nature. April 6, 2009.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suppinfo/nature07921.html. doi:10.1038/nature07921. 11. Wikipedia. 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 motivation.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Evolutionarily_stable_strategy#Motivation. 12. Maynard Smith, John; Price, George R. . The logic of animal conflict. 1973, Vol. 246, 15-18. 13. Maynard Smith, J. The theory of games and the evolution of animal conflicts.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1974, Vol. 47, 209-221. 14. Axelrod, Robert and Hamilton, William D.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Science. 1981, Vol. 211, 1390. 15. Greig, Duncan and Travisano, Michael. The Prisoner's Dilemma and polymorphism in yeast SUC genes. Proc. R. Soc. Lond. B. 2004, Vol. 271, S25-S26. 16. No pure strategy is evolutionarily stable in the repeated Prisoner's Dilemma game. Boyd, Robert and Lorberbaum, Jeffrey P. 58-59, s.l. : Nature, 1987, Vol. 327. doi:10.1038/327058a0. 17. Brembs, B. Chaos, cheating and co-operation: potential solutions. Oikos. 1996, Vol. 76, 14-24. 18. Doebeli, Michael; Hauert, Christoph. Models of cooperation based on the Prisoner's Dilemma and the Snowdrift game. Ecology Letters. 2005, Vol. 8, 748-766.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34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象棋残局的启示
热度 1 武际可 2010-3-8 19:56
一个象棋残局的启示 武际可 下图是一个象棋残局。先走的一定胜。请试一试你的手段。 稍加分析,我们看出,红黑双方,只有边炮、中炮和七步兵能够往前移动。其他着法都会失败。 这三个子,能够前进的步数,分别最多是8、4、1步。谁最后没有步走时认输。 这个残局,对应于下面的一个游戏: 设有三堆火柴,分别为l 、m 、n 根,二人轮流从三堆中的任一堆中取任意根火柴,谁取最后的火柴,谁胜。在残局的情况,l 、m 、n 分别为8 、4 、1 。 为了得到必胜的策略。第一步,我们把l、m、n分别表示为二进制数。在残局的情形就是1000、100、1三个数。 第二步,把三个数按位数对齐,每位相加。在残局的情形对应的是1101。从三堆中的某一堆中取适当数目的火柴,使剩下的三堆二进制表示的数位之和,每位都是偶数。在残局的情形,从8中取三,即剩101、100、1,这时的数位和是202。对应地就是边炮前进三步。试证明对于任意的 l 、m 、n 这总是能够做到的。 于是我们得到结论如下:如果甲轮到取火柴时,三个数的二进制数位和的每一位都是偶数,则他无论怎样取火柴,都会使数位和至少一位变为奇数。乙总可以适当取火柴使数位和恢复偶数。因为最后全取光时的数位和是偶数。所以甲是输定了的。如果甲轮到取火柴时,三个数的数位和,不全是偶数。我们说按照第二步的策略,甲肯定能够取得胜利。即最后一根火柴肯定是他取的。 这样分析后,这个残局对先走的人必胜策略就是很容易实现的了。 博弈论告诉我们,任何胜负分明没有和局的游戏,总存在对某一方必胜的策略。我们这个残局和对应的取火柴的游戏正是如此。而且数的二进制在这个残局和取火柴游戏的取胜策略中也得到巧妙的应用。
个人分类: 科普|8681 次阅读|13 个评论
选拔性考试的属性和试题要素---研教散记13
tangchangjie 2010-1-17 16:51
选拔性考试的属性和试题要素 --– 研教散记13 ( 唐常 杰) 《研教散记12》 解析了考试作为指挥棒和选择压力的角色。 怎样利用考试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资源分配呢?考试可分为选拔性和非选拔性两类,此文先议 选拔性考试 的属性。  如果远方的外星人友好地问候地球上的人类, “How are you getting along ?” 在很多很多想说的话中可能还有一句,“Not easy”。不容易,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得不容易。人类的生存要依赖许多资源,包括物质、机会和荣誉;但常常是需求N多,而资源K少。人类从原始社会脱胎出来,就为资源的分配伤透了心,也用够了心。     在资源分配的竞争过程中,有两种情况: (a) 没有公认的且可操作的排序协议 。文则抓阄,请老天排序;武则打仗,让实力排序;  (b) 有公认的且可操作的排序协议, 通常表现为 选拔性考试 或竞赛。按协议排序,前面K名获得资源,即 Top K原则,这是文明的原则,是使社会较安定的原则。     给一个粗略的描述, 选拔性考试=考生集合 + 公认的排序协议 + Top-K 原则。    为实现淘汰,Top-K选拔性考试的合格线是后验的,即考试完后才知道的第K名的分数。为拉开差距,参与博弈的考官一方会出难题,甚至偏题、怪题,较难的题目在分类树上有较大区分度(用数据挖掘的术语,有较大的信息熵增益);参与博弈的考生一方以及被利益驱动的第三方会对试题进行研究,且成果颇丰,古今中外都有正面的技巧、灰色的机巧和黑色的舞弊。远的如科举,近的有高考;真实的如奥林匹克,虚拟的有华山论剑。   对选拔性考试的试题最有研究、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高考题的出题专家群体。下面针对亲身体验过的研究生入学试题说一些体会,也许只摸到了这只大象的耳朵,仅供参考。   研究生入学试题的有两个学术之外的元素。 (a)教育部分配的招生名额K,即在考生中选择Top-K, (b)教育部或学校规定的最低的分数线(例如,有时规定某单科不低于55分或60分)。   教师既想招到学生,还想招收到好学生。 题目出太难了 ,登上及格线的考生集合可能为空,无才可辨、无生可招。吃亏的不只是考生一方,还会影响招生方的学科发展,是博弈的双输。   记得刚恢考研那几年,有个宁缺毋滥的口号,字面上的“毋滥” 永远正确,所以提出者天然免责,从而容易被反复提出。但作为口号被执行后的结果可能是 “宁缺毋中”,甚至“宁缺毋中上”,录取率 1-2%甚至更低。事隔十年、二十年后,领导们教授们冷静反思,从学校发展大局看,略略有些后悔。那时候,经过十三年的沉淀,还能浮到上面的30%,都是人才, 如果那时候大胆一些,理智一些,多收一些,例如收前面 5%-7%,则多一些能干人为我所用,而不为竞争对手单位所用,对学校的发展也许会更好一些;刘邦、曹操就有这样的眼力和魄力。    题目出太容易了 ,容易题目的区分度(信息熵增益)不高,因而辨材不准。可能录取的不一定是最优秀的,最优秀的不一定进入Top-K。对人才是埋没,对学科是影响。试题对人的过滤,比较冰冷,比较机械。为弥补其不足,学校逐年调整了复试和面试的权重。人对人的考察,比较温暖,比较全面;对非智力因素有较正确的评估;而非智力因素,如不怕困难、如表达能力,如团队精神,如价值取向,精神面貌等,也是选才的重要指标。   和若干同事讨论过,由于研究生入学考试一般是闭卷考试,可能有下列考察点: 1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占30%-40%。有几个要点: (a)间接地向次年的考生公开了此研究方向必须的基础知识范围,陈述了考生在入学前需掌握,研究中将用,但在读研中可能不再排课的那些知识和技能。考试的压力逼迫考生把这些将用的(也是不太难的)基础知识学好,将来少补课,多爽的事。 (b) 有一点点送分的意思,中上水平的学生能完成,但仅做会这些还不能及格; (c) 有助于保证跨越最低单科线的考生集合不空; (d) 有同事认为,这部分慎用选择题和解释概念题,那会引导次年的考生死记硬背。 2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占30-45%。 见到过下列的题目: (a)给出问题和环境,请建立理论模型,概念、结构或给出定理;这类题目也许有利于应届生; (b)给出问题和环境,请做项目选题,写项目申请书,或作项目方案; 这类题目也许有利于有工作经验的考生。 ……. 还有多种其他考察分析问题能力的题目。 3 研究能力,占25-40%。 这是拉开差距的题目,旨在考察智力,数学基础,以及攻克难题的能力。 看到过一些教师移植研究成果为题目。在Michael Sipser的《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Computation》和Jacobson的抽象代数两本书中,常常看到把一篇论文的成果分成几个小题,必要时加以提示。 这种分解本身,指明了化大为小的正确方向;这种提示,解决了问题的关键,可能是研究者历经拼搏才悟出来的灵感;  此类题目引导考生在正确路径上做完几个小题,不知不觉地独立地完成了(前人的)一项科研课题。这样的题目考的是真实的科研能力。 相信,能从研究型题目中突出重围的考生将来在科研中一定能表现才华。 关于非选拔性考试的议论正在整理,稍后将在 《研教散记14》 中出现。. 相关博文(考试,出题系列) 选拔性考试的属性和试题要素 技能性课程考试当如考驾照 进化、人工选择和考试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10071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美两国进入真正的博弈时代
XUPEIYANG 2010-1-10 21:06
凤凰卫视1月9日《新闻今日谈》节目播出纪硕鸣:中美两国进入真正的博弈时代。纪硕鸣在节目中指出,中国开始对部分国家的挑衅作出比较强烈的反应,中美真正博弈的时代到了。 以下为文字实录: 杨娟(主持人):纪先生其实我们也发现在台湾的政府间和民间他们都相当担心,因为这个美牛案件,会引起美方的报复,但现在看起来这个担心似乎是多余的,有专家就分析美国现在已经对于台湾的政策是采取政治和经济分开的这样一种方法,因为您觉得是这样还是说美方另有打算? 纪硕鸣:如果是从经济角度来看,应该是武器的买卖比牛肉更有钱赚利润更丰厚。 杨娟:这也是属于经济议题。 纪硕鸣:但是从政治议题来说,平衡两岸之间军事的这种状态也是美国的利益所在,所以它既有经济的考虑又有政治的考虑,所以它把尊严放一边了,你刚才说本来台湾人很担忧,美国认为这种担忧是多余的,美国根本不考虑撕毁协议对他们尊严羞辱的这样一种现象。所以美国在美国时间6号的晚上宣布要向台湾出售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美国国防部宣布让那些军火商履行在2008年小布什下台以前向台湾出售军火的这样一个计划,这样一个计划当时还包括了有一些潜艇的技术,黑鹰直升机等等这样一些军火,大概达到要达到60亿美元这样一个军售的单子,它一宣布以后中国政府就作出强烈反应。外交部警告美国这样做法是损害了中美双方的利益,国防部也发表了声明,希望美国停止这样一个做法,国防部甚至保留采取进一步行动这样的权力。 纪硕鸣:实际上台湾问题是一个在中美之间一个非常敏感的也非常重要的一个关系,长期以来实际上虽然中美建交以后,但是对台湾的关系问题上一直有磕磕碰碰,所以姜瑜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姜瑜就用措词非常强烈的警告美国,这是损害了中国的核心利益,希望他们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还有一个八一七的公报,八一七的公报是1982年8月17号中美之间签订的一个公报,虽然中美建交以后但是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的这个问题一直没办法解决,八一七公报就是美国既承诺了中国这样一个原则,同时又承诺了不把台湾售武器成为一个长期的事项,逐步减少对台湾的军售,姜瑜指出了美国实际上没有在很好的履行八一七的公报,它的做法是违背了这样一个做法。 纪硕鸣:这段时期就是随着两岸关系趋缓,美国表面上也是认为乐观其成两岸这种和解和缓的关系。 杨娟:但是实际上呢? 纪硕鸣:加上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美的经济危机替代了台湾问题,这次继续军售的情况美国的媒体也说是不是中美关系又会出现一个新的变化,台湾问题又上升到一个重要问题,其实美国一直是把台湾问题向北京施压的一张牌,这个我们看得很清楚,不管在哪个阶段,即使奥巴马上台的蜜月期也没放弃这样一个行为,像奥巴马访问大陆以后美国驻台代表在访问台湾的时候,他就说了奥巴马跟中国政府的联合声明,尊重中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实际上指的是西藏和新疆,以此来安慰奥巴马访问中国以后,使得台湾产生这种震惊。其实奥巴马我认为他和前几任的美国总统、美国政府一样,他秉持的还是在台湾上维持现状,就是要维护两岸军事的平衡,他所做的一切实际上是这么一个目的。 杨娟:我们也记得前段时间奥巴马访华的时候他在之后的联合声明当中,他说到中美关系是应对共同挑战的合作关系。但是我们每次看到中美两国的领导人在台上谈的时候总是非常的愉悦,但是在台下的较量非常多,所以你怎么看这种趋势呢? 纪硕鸣:所以我是觉得美国还是说一套,做一套,现在有的时候他做的比小布什可能更巧妙一些,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说对中国,我想他还是把他看作是一个敌手,骨子里是这么一个姿态。 去年我们看到奥巴马政府上台以后,确实是有一段蜜月期,从美国总统,美国国务卿,美国的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美国众议院的议长,包括美国的财长在上半年频频的出访中国,国务卿还专门讲了美国和中国应该同舟共济,因为那个时候正好是美国金融危机碰到困难的时候,所以话讲的非常好听。去年中美之间最高层领导人也有三次会面,4月份在伦敦,9月份在纽约有好几个高峰会谈,然后11月份奥巴马访问北京,胡锦涛主席跟奥巴马也见了面,然后也发表了联合声明,他们也把互相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些定位。 但是虽然是这么一个高开,但是我看到很多低走一些方面,包括在经济上,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不断把美元贬值,使得中国的外汇储备值受到了很多的影响,被贬值。然后制造贸易摩擦,像限制中国的出口,包括逼迫人民币升值。特别到9月份之后,奥巴马批准了中国出口轮胎到美国去的特保案,要征收税收等等。 这些都看到美国实际上虽然是讲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但是在具体操作的过程当中,从9月份开始基本上美国很多国家都认为中美之间进入一个贸易战,他不时推出包括钢铁,铜版纸征收反倾销税,做一些反倾销的调查,实际上在限制中国的产品在向他出口,都反映出我刚才所讲的,在两国的关系上,表面上的高开,实际上低走,包括这一次对台湾武器的出售,不管中国的反对,我相信北京政府也会作出一些实质上的反应。 杨娟:刚才纪先生我们提到美国对台的军售案件发生在中美关系军事交流已经停止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也注意到在去年11月份中国徐才厚将军才又去到美国进行军事交流,除了外交部会表达强烈的反对之外,很多军事专家他们也预期会做出一些实质性的反映。你认为将会是什么样实质性的反应? 纪硕鸣:我的观点就是中美真正博弈的时代到了,以前美国对中国施加压力,对中国的封锁,对中国的挑衅,中国往往是以强烈发表一些声明抗议做回答。但是我们就看到这几年中国对有些美国比较强硬的,不正义的,或者说是很明显挑衅中国的一些行为,也作出了反击。2008年10月份小布什在他下台前专门批准了对台的军售,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就是批准了对台军售案,大概要达到64亿美元,包括不少一些领域,就是有爱国者导弹的防御系统,有黑鹰直升机,有潜艇的技术等等这些向台湾出售。 中国政府除了抗议以外,作出的反应就是停止了中美之间军事的交流。差不多一年以后,奥巴马上台以后,由于美国对中国关系的高开,有些缓和以后,到11月份中国国家军委副主席徐才厚带着中国的军事代表团到美国去做访问。其实中美军事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两国的意识形态,两国的战略意图都互相不清楚。这样的话,因不了解而产生的摩擦会增加,你比如说去年3、4月份美国有一个考察船无暇号直接闯入了中国的南海,中国有4、5条船与它对峙,去年又发生一个比较重要的事件,就是中国的潜艇在菲律宾附近的海域和美国军舰相遇,最后就是撞坏了声纳的探测器,这种事件以前不是很多,南海有军机相撞的事件,去年这种情况就多了。很多观察家就认为这次北京政府也不会仅仅说说而已,可能也会采取一些反击的措施,譬如说刚刚恢复的军事交流,是不是也会停止?所以这一次国防部出来发表声明,而且特别强调保留采取进一步行动的权利。实际上就是这几年我觉得中国开始对有些国家对我们的挑衅作出了一些比较强烈的反应。 纪硕鸣:奥巴马11月15号到18号在中国访问,他回到美国以后,11月19号美国国会有一个咨询委员会出了一个报告,这个报告有300多页,等于把中国看成敌手。他就认为中国不断在窃取美国的军事、经济情报,中国存在庞大的间谍网,通过海外的一些公司等等,然后就讲了很多中国的不是。 我就在想,一方面你刚刚访问了中国,然后又讲共同应对挑战的合作关系,现在这种合作关系又被你这个咨询报告在挑战,所以如果看清楚美国它实际上还是把中国作为一个敌手的情况下,我就觉得中国跟美国的博弈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我很赞同中国政府现在在我们有理有节有法,依法的限度下,对美国的挑衅进行必要的回击,这也是一种互相博弈,更好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做法。 杨娟:也是其中的一种手段。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32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9年论文发表情况
Fudanzhangzz 2010-1-1 10:35
以下是我在刚过去的2009年的论文发表情况,欢迎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1. Zhang Zhongzhi , Yi Qi, Zhou Shuigeng, Wenlei Xie, and Guan Jihong. Exact solution for mean first-passage time on a pseudofractal scale-free web. Physical Review E , 2009, 79: 021127 . (SCI- 413QJ ; EI- 20091311987776) 2. Zhang Zhongzhi , Zhou Shuigeng, Zou Tao, Chen Lichao, and Guan Jihong. Different thresholds of bond percolation in scale-free networks with identical degree sequence. Physical Review E , 2009, 79: 031110 . (SCI- 427GH ; EI-20091612034008) ( This work was selected for the March 15, 2009 issue of Virtu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Physics Research ) 3. Zhang Zhongzhi , Zhou Shuigeng, Xie Wenlei, Chen Lichao, Lin Yuan, and Guan Jihong. Standard random walks and trapping on the Koch network with scale-free behavior and small-world effect, Physical Review E , 2009, 79:061113 . (SCI-466XN ; EI- 20092812186852) 4. Zhang Zhongzhi , Qi Yi, Zhou Shuigeng, Lin Yuan, and Guan Jihong. Recursive solutions for Laplacian spectra and eigenvectors of a class of growing treelike networks, Physical Review E , 2009, 80:016104 . (SCI-478VL ; EI-20093512270937) 5. Zhang Zhongzhi , Lin Yuan, Gao Shuyang, Zhou Shuigeng, Guan Jihong, and Li Mo. Trapping in scale-free networks with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of modularity, Physical Review E, 2009, 80: 051120. (SCI-526RD) 6. Zhang Zhongzhi , Xie Wenlei, Zhou Shuigeng , Li Mo, and Guan Jihong. Distinct scalings for mean first-passage time of random walks on scale-free networks with the same degree sequence, Physical Review E, 2009, 80:061111. 7. Zhang Zhongzhi , Guan Jihong, Xie Weilen, Qi Yi, and Zhou Shuigeng. Random walks on the Apollonian network with a single trap. EPL (Europhysics Letters) , 2009, 86: 10006. (SCI -450PT ) 8. Zhang Zhongzhi , Wie Wenlei, Zhou Shuigeng, Gao Shuyang, and Guan Jihong. Anomalous behavior of trapping on a fractal scale-free network. EPL (Europhysics Letters) , 2009, 88: 10001. (SCI-511UN) 9. Zhongzhi Zhang , Jihong Guan, Bailu Ding, Lichao Chen, and Shuigeng Zhou. Contact graphs of disk packings as a model of spatial planar networks. New Journal of Physics , 2009, 11:083007 . (SCI-479YY ; EI-20093612285813) 10. Zhongzhi Zhang , Lin Yuan, Zhou Shuigeng, Wu Bin, and Guan Jihong. Mean first-passage time for random walks on the T-graph, New Journal of Physics , 2009, 11: 103043. (SCI-513LS) 11. Zhang Zhongzhi , Chen Lichao, Fang Lujun, Zhou Shuigeng, Zhang Yichao, and Guan Jihong. The rigorous solution of average distance for Sierpinski network. Journal of Statistical Mechanics: Theory and Experiment, 2009, P02034. (SCI- 413WV ) 12. Zhang Zhongzhi , Lin Yuan, Gao Shuyang, Zhou Shuigeng, and Guan Jihong. Average distance in a hierarchical scale-free network: an exact solution. Journal of Statistical Mechanics: Theory and Experiment, 2009, P10022. (SCI-513LM) 13. Zhang Zhongzhi , Zhang Yichao, Zhou Shuigeng, Yin Ming, and Guan Jihong. Influences of degree inhomogeneity on average path length and random walks in disassortative scale-free networks.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hysics, 2009, 50: 033514 . (SCI-427KV) 14. Zhang Zhongzhi , Fang Lujun, Zhou Shuigeng, Guan Jihong. Effects of accelerating growth on the evolution of weighted complex networks. Physica A, 2009, 388:225-232. (SCI-383NE ; EI - 084711720067 ) 15. Comellas Francesc, Zhang Zhongzhi , Chen Lichao. Self-similar non-clustered planar graphs as models for complex networks. Journal of Physics A: Mathematical and Theoretical, 2009, 42: 045103. (SCI-392XV) 16. Qi Yi, Zhang Zhongzhi , Ding Bailu, Zhou Shuigeng, and Guan Jihong. Structural and spectral properties of a family of deterministic recursive trees: Rigorous solutions. Journal of Physics A: Mathematical and Theoretical, 2009, 42: 165103 . (SCI-427RP) 17. Guan Jihong, Wu Yuewen, Zhang Zhongzhi , Zhou Shuigeng. A unified model for Sierpinski networks with scale-free scaling and small-world effect. Physica A, 2009, 388: 2571-2578. (SCI- 443BT; EI- 20091512028545) 18. Li Xing, Wu Yonghui, Rong Zhihai, Zhang Zhongzhi , and Shuigeng Zhou. The prisoner's dilemma in structured scale-free networks. Journal of Physics A: Mathematical and Theoretical, 2009, 42:245002 . (SCI-451GB) 19. Chu Xiangwei , Guan Jihong, Zhang Zhongzhi , and Zhou Shuigeng. Epidemic spreading in weighted scale-free networks with community structure. Journal of Statistical Mechanics: Theory and Experiment, 2009, P07043. (SCI-488MG) 20. Zhou Shuigeng and Zhang Zhongzhi . Complex networks and computing. 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in China , 2009, 3(3): 322-323.
个人分类: 未分类|12055 次阅读|27 个评论
关于“博弈”
LEOLAND 2009-9-15 13:24
曲津華 昨日是中國首屆網民節,今早才知,按時效說,沒有趕上。但願明年會有所預備和應對。然昨日並未很平淡,因有幸在一講座中當學生。其間,看到PPT講義上有博奕二字,似覺應為博弈,因其原意與棋有關,而奕則不是。 回來后上網一搜,發現錯不在少數網上文字中有相當多博奕的寫法。看來,很多人對博弈並未求甚解。按通常解釋,博弈原指下棋,屬於智力遊戲的一種,所以博弈所對應的英文是GAME,所謂的博弈論就是GAME THEORY。后人對博弈給出了鬥智或角力的新意,用時髦話說就是PK。這些都得到了公認,是否進入了詞典,尚待查證。 以此源於下棋的解釋,博弈一詞是萬不能用奕字的,因為它雖有諸多正面的意義,卻都與玩棋無關。此外,即使是這個公認的博弈用法,卻不知博字所用當否?因為,這裡的博好像是動詞,故用搏字好像更符合漢語規範。當然,博也可以有動詞的功能,但與搏的差別在那裡呢?有點好奇。 2009-09-15
个人分类: 闲读偶得|2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答辩博弈
liangjin 2009-6-10 00:52
又是一年学忙季,期末考试、大学毕业论文答辩、硕士论文答辩、博士论文答辩接踵而来,令人审不暇接,晕头转向。看着莘莘学子们紧紧张张地准备答辩,想到自己也曾从答辩前台走过,从答辩的防方,来到答辩的攻方,不仅感叹学涯更迭,长江浪推。由于答辩攻方占优势地位,就不多嘴了。而就作为过来人,站在答辩防方谈谈答辩守略。不过我的前提是假定你的论文已经写得足够好,幻灯片也已经做得很好。 你要准备答辩了,这对你是一个重要时刻。你要在这个时刻展示你辛苦工作的成果,并希望得到肯定。你面前的答辩攻方是由精心培养你的老师、请来的专家,以及旁听的同学组成。他们在接下来的答辩时间里是你的敌人。你很紧张,这很正常。但你怎么样才顺利通过呢?好,乘着答辩开始还有些时间,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对了,我们现在就把答辩看做是一场和答辩攻方的博弈。既然是博弈,我们就要设法让这场博弈达到最佳的状态,即双赢的结局。首先我们来重温一下我们的博弈老祖宗的《孙子兵法》,最著名的一条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我们必须从博弈双方来分析辩场情势。 先看攻方,底下的老师各个神情凝重,心怀叵测。他们或者翻着你的论文,或者拿着笔写写画画。他们想干什么?不让你过?不大象!走形式交差?可能,但不会是所有人。哦,他们要在你的答辩书上签字,承认你的工作!是的,他们要确认他们的签字是有效的,负责的,不会闹出笑话。他们当中有人看过了你的论文,有人没有。所以前者会在你的答辩中搞清楚他们疑惑的事情。后者则想了解你到底搞了一个什么东东,然后凭自己的专业素养做出判断。那么他们想知道什么事?会疑惑什么事呢?他们花时间坐在下面也想要有收获呀。 那么,我们就进一步分析下这些人的背景和来路。 首先是导师,不用担心,他比你紧张,没见他的手不安地动来动去?不错,他身在曹营心在汉,是你同党,攻方的奸细。在关键时刻他会跳出来帮你。但是最好不要指望他,因为这是答辩你的论文,不是他的。不到万不得已,导师不会自我爆炸。而一旦他自爆救驾,无奈地飞身起来替你挡子弹,那这场答辩就失意了,即便最后答辩勉强惨过,你也胜之不武。 好,再来看看其他人,那些旁听的同学,只要你人缘不是很差,一般不会捣乱。对那些走形式交差的人,他们现场的表现是心不在焉,不是眼光呆滞,就是在那儿看手机,或者他们正在想这今天的股市报价。他们不是攻方的精锐,最多是些无心恋战散兵游勇,或者是只管打劫的土匪杂牌军,不足为虑。答辩中,他们多半会很安静。不过他们也不愿意被忽视,很想问一两个不疼不痒的问题,以显示他们还算有水平。所以你要向他们提供一定的空包弹,帮他们找到这样的问题。必要的时候这些人还可以派别的用场,你可以利用他们干扰对方的主攻。 剩下的老师分成两部分,校内的和校外的。校内的老师很可能给你上过课,他们可能对你熟悉,运气的话,他们对你已有了先见的好印象。但你应该对他们更熟悉。你熟悉他们的专业,他们的优势。他们是对方阵营中一只知底细的部队,相应也比较好对付。要知道老师一般不会在自己的弱项上自暴其短的,所以他的问题多半会围绕他的强项展开。这样你论文有关这些老师特长的部分要好好搞透,显示你是这些老师的好学生,这些老师就会很满意,你们毕竟有师生之情。那么外校的老师呢?他们多半可能是下面几种情况:或者是德高望重的学者,专业牛人,或者是你导师的同窗好友,极少可能你导师的冤家对头会出现在答辩场上,当然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你只有自认倒霉,这冤家对头很可能会刁难你,但也不是没有胜算,只有打起精神应付,回答正确,他们也拿你没办法。导师的同窗好友,可能已被导师策反,不会对你造成太大威胁。对付他们可参考对付散兵游勇或自家老师的办法。但也不要大意失荆州,小河沟里可能会翻船,因为你必须假定这些老师眼里也揉不得沙子。所以对他们的专业来历,事先要有个调查,做到心中有数。 那么最难缠的就是那些专业牛人。他们做事认真,珍惜自己的名声,绝不姑息错误。他们一是一,二是二,痛恨不端。他们多半很忙,如果你的答辩请到这样的人,其实是你之大幸。因为如果他们一旦肯首你的论文,分量将会很重。对你今后的发展极有好处,而且他们的意见一般也很有价值。你的主防就是他们。在他们面前你要表现为谦虚但不怯弱,对他们的背景,学业当然也要事先调查。但是这些人一般水平很高,有很强的洞察力,你现在离他们的水平还差得较远。还需要学习。这些人不会奢望你是超人,或者苛求你有和他们一样的水平,但是他们期望你达到相应的学位水平。他们的问题一般很尖锐,不留情面。很有可能这些问题你没有考虑到。你只有尽其所知,诚恳回答,知是知,不知是不知。不要耍小聪明。不然适得其反。 当然对看过你论文和没看过你论文的人所提的问题会有不同。前者多半会围绕你某些技术问题,后者多半会问你参考文献,论题意义,结果大小等来判定你论文的好坏。记住,老师或许会容忍你某些知识的缺陷,却不能容忍你的不认真,或许能容忍你考虑得不全面,却不能容忍你论文的错误。 好了。现在来分析你自己的情况。这可以分成优中劣三种状态,分别对应上中下三策。 状态为优者,祝贺你,一般你通过答辩没有问题,但你要争取或确保答辩委员会对你优的评价。在这种状态下,你对你研究的论题胸有成竹、了如指掌,你的结果漂亮,确定无误,你就是这个问题的专家,下面没有人会比你对这个论题更熟。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运筹帷幄,完全掌握答辩的主动。你要让下面的老师理解你工作的意义,承认你的贡献,赞同你的思想,欣赏你的技巧。也就是让他们享受你的演讲。如果你能力足够高,你还可以引导老师们的问题。这些都可以借鉴讲课的技巧。但你要注意的是下面毕竟是你的老师,你不可以卖弄,你也不可以轻慢。 然后,什么是中状态呢?我想这是大多数同学的状态,这就是你了解并且熟悉你的论题,但并不能掌握这个论题相关的所有方方面面。这些方方面面,你有强有弱。所以你需要迂回躲闪、扬长避短。你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答辩,好的话,弄个优也不是不可能。这样,你答辩前要准备充分,对答辩老师和你自己的强弱面分析透,然后制定一个计划,多个预案。下面几种转守为攻和化险为夷的战术可以考虑采用:一、声东击西:在陈述部分,在你论文得意部分,大笔泼墨,在容易露怯的地方,一带而过。你甚至可以在你强势的地方故意卖个破绽,引诱老师在你有把握的地段打遭遇战,这样他们无暇顾及其它区域。此法前提,遭遇战地域了然于胸;此法缺点,不当心会弄巧成拙。二、围魏救赵:老师问到的问题你不清楚或忘了,你就飞快得想,这个问题在那本书上,谁的文章上有过叙述,然后说出这些参考文献,最好精确到页数。此法前提,参考文献极为熟悉;此法缺点,碰到追根寻底的愣头青失效。三、借力打力:老师问到的东西不熟,但恰好和某答辩老师的某工作有关,说出那个工作,并与评价,然后把问题转向这位老师的工作。一般追问就会到此为止了。 此法前提,对参加答辩的老师非常了解;此法缺点:评价老师工作的分寸不易拿捏。但不管身处何等险境,保持冷静沉着,气定神闲,不要胡搅蛮缠,也不要乱找理由。 最后,什么是下状态呢?那就是你的演讲能力或某一其它方面有一个重大弱点,如或不善辞令,或反应很慢,或计算机不熟,或外语很差,或者论文的某地方你还没有很确定的把握。这样通过答辩可能会有问题。那你需要比别人更下苦功,以勤补拙。并用其他方面弥补。例如不善辞令,就把幻灯片做的更好。你也可以在答辩时先承认这个弱点,表示正在努力克服,然后强调下别的方面的优点,如肯吃苦等。将下面老师的期望值降下来,并博得好感。顺便讨点情感分。最主要的你要立足于你的工作,把它讲清楚。结果好,可以遮百丑。 实力坚实,情报准确,准备充分,信心十足,你一定能打胜你的论文保卫战,并让答辩委员们学到东西,没有觉得浪费时间,还度过一段美好时光。以取得博弈的双赢。 现在,答辩主席已经起立,正在宣布答辩开始,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那么请你挺起胸,扬起头,面带微笑,充满自信,勇敢走向前去接受挑战,去捍卫你的论文! 衷心地预祝你成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416 次阅读|8 个评论
棋盘博弈(外一首)
杨学祥 2009-1-23 02:57
棋盘博弈 白黑相间乐其中, 黑白颠倒苦与同。 身陷重围求自进, 任尔东西南北风。 云山空论 远见云山近则空, 世事茫茫云雾中: 空论已至神仙地, 不知天界第几重?
个人分类: 诗词|1675 次阅读|1 个评论
规则在博弈中产生
zhangxp 2008-12-2 01:17
利益--博弈--规则/道德 世上本无规则,当各方利益的博弈达成相对均衡,就形成了规则和道德。因为既然形成了均衡,各博弈方就不能轻易越过,越过了就会吃亏,所以规则得以维持。但毕竟利益更本质,当违反规则可以增加自身利益时,规则就会被打破,需要进行新的博弈来产生新的规则。当利益突破规则的时候,人们惊叹违规者道德沦丧了,但我们要看到这是必然的,因为----利益比规则更本质。 只有有能力互相制约的博弈者之间才有规则和道德,举例:你看到人和猪之间有规则和道德吗?我们一边吃着猪肉一边看着以猪为可爱拟人主角的动画片,好象猪真的是人类的好朋友,吃猪肉和把猪当作人类的好朋友,这都是人的意志,猪都没有同意过,用一种流行的说法:这叫强奸猪意,这是很明显的事情,但是人并不觉得矛盾和难堪,是这个问题很深奥难解吗?不是,设计航天飞机比这困难多了。是因为这个问题对人来说没有价值,猪太弱势了,它们不能与人博弈,所以他们不是问题,不值得人为之费神,如果是换成可博弈的对象就不一样了,那就要严肃对待,要大谈道德、正义、真理等等,如果谈不拢,可能就要打仗。 有时候人们似乎是在谈道理,但后面的驱动力是各方利益,然后就各有各的道理,将利益偷换成道理是危险的,但满世界都是这样的事情。所以当人们谈道德的时候,通常都是怀着利益的鬼胎。 美国和伊打仗,谁正义?博弈,各争取各的利益,他国才不管谁正义,我们国家参乎这事,那也会有我国的利益,也是博弈,所以,全是利益的博弈,其它的都没有,即使我们看不清这个问题,也不妨碍世界以此为本质,看看满世界都是成功学的书就知道了,成功才是硬道理,其它的往后面排。 尼采说:不是建立在权力意志上的哲学,都将走向虚无主义。但是,具体的博弈如何进行,规则如何演变,热力学定律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都不是那么清楚的,权力意志就是胡搞,就是要自由,就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如果没有限制,真的是可以的,比如吸毒的人,他想什么就会有什么,跟真的一样,可以恣意妄为,快乐无比。 尼采说:强势者帮助弱势者,并不是出于同情,而是出于强势者的饱满,强势者就向太阳一样,饱满地发出光来,以光施舍万物生长。在尼采看来,世界上不会有同情这种东西。 可是没有谁愿意做弱势者啊,弱势者似乎也没有合理的理由要求公平,人们提倡公平,也只能是为了更广义的价值,假如这一点不成立,那公平就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比如现在人类注重生态,也完全是从人的利益出发的,但或许人类认识到,世界并不是特意为人类而存在,如果高估了人类存在的价值,反而是对人类有害的。 每个规则后面都有肉博战,还可能见过血,出过命案。谁在逼迫谁?大家都在互相逼迫,大家都是规则的制定者。如果象尼采所说,生命是轮回的,那就最好遵守无限重复搏弈将会产生的规则和道德。尼采在的时候,还没有博弈论。他的哲学基本点是对的,但是后面的就不一定对,博弈之后,内容很丰富,信息的流通、竞争与合作、自私与爱,甚至,共产主义也是可能实现的。 anyway:作为一个现代的有知识的人,必须对博弈论有大致的了解。----萨谬尔森(董志强著《身边的博弈》封面语) 董志强博客链接: http://www.cnobel.com/ 后记:根据李亚辉的点评,本文确实有滥用博弈一词的嫌疑,用斗争或打架之类的词更贴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44 次阅读|12 个评论
从“休渔”论“房事”
newniu 2008-10-18 13:08
《中国渔业报》报道,南海海域从1999年起实施伏季休渔制度,至今已有8年。8年休渔的实践表明,效果显著。休渔制度以前,南海区渔业资源处于持续衰退状态,渔获率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不断下降,但到 1999年实施休渔后,渔获率逐步回升,达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其中,粤东渔场,休渔各年的8月份双拖平均渔获率比1998年同期高,2002年则高出1998年两倍多;珠江口渔场,休渔各年双拖网作业8月份的渔获率普遍比1998年高,其中2005年最高;粤西渔场,休渔各年8月份的渔获率比 1998年高,且呈波动式逐步提高的态势,2004年接近900kg/h,说明休渔的两个月里,粤西渔场底层、近底层渔业资源得到了一定的休养生息。 渔获率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不断下降,很容易想到两个原因:鱼变狡猾了,抓不着了;鱼少了,没有鱼了。从短期利益来看,渔获率下降显然是不可忍受的。为了提高捕鱼量,减小网眼,把鱼子、鱼孙全部一锅端,能立刻提高产量,显然不能持久。 现在支柱产业房地产突然要垮了,地产商就如那渔民,捕获得鱼连成本也换不回来了。怎么办才好,是不是要加一把劲,把老百姓口袋里钱全掏光,还是休渔一下,积累一下购买力?就看我们怎么选择了。
个人分类: 经济流转|3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运营商之间的博弈
newniu 2008-10-18 12:25
昨天一起讨论的时间,不知从什么地方开始, 我们讨论到网络运营商之间的博弈问题。由于Internet发展,每个国家都会出现多个不同的运营者,比如CERNET,科技网,网通,电信等等吧。那么我们会考虑一个问题:一个数据包从上海到北京,它将会走哪条线路?假设数据包源地址是电信的,目的地是北京某大学的。显然,CERNET希望电信把数据包传到北京,然后再交给它。同样,电信一看目的地是到CERNET,自然希望直接在上海交给CERNET,让它们自己传到北京。 这个问题不仅在中国,我想在国外也同样如此。在这里,出现了运营商的博弈问题。由于路由器一般不关注源地址,CERNET把出国流量的数据包交给科技网,科技网也会照传输不误。显然,CERNET就会占科技网的便宜。那么科技网反过来要用策略,防止这种现象出现。 以上只是例子,并不是实际情况。不过的确从技术上可行,网络运营商应该怎么样博弈?似乎很少有人听到,也许早就有了,只是密而不宣。
个人分类: 三句不离本行|29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战争仪式
songshuhui 2008-9-3 15:13
liunianlong 发表于2008-05-6 星期二 0:51 分类: 生物 | | Karl Lorenz 在 1966 年出版的《论攻击》中写道:「一只乌鸦能够用嘴上的尖喙刺入对方的眼睛,狼的爪子完全能够撕裂对方的喉管,如果没有一种机制制止这种行为,就不会再有乌鸦和狼的存在。」他从逻辑上推断,战争中肯定存在着避免过度伤害的机制,而 2004 年过世的进化生物学大师 smith 则用博弈论的观点,论证了鸽派策略的广泛性和适当的鹰派对策的必要性。现在我们知道,这种防伤害机制的表现形式就是:仪式 战争仪式。 双方对垒斗气势 不战而屈人之兵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常常会分成若干阶段,在团体混战之前往往先形成布阵对峙的态势。双方各拥重兵,却并不急于发动,而由双方各出一将,明刀明枪的先干上一番,以做热身。在搏命之前享受视觉盛宴其实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正是这种共同的恐惧,让双方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样的处理方式,也就是:达成一套固定的战争仪式。由于战争一般在雄性之间进行,所以掌握这么多冗长繁琐的战争招式的一般也是雄性。 这就是战场礼仪的最初目的:防止过分伤害。对于只有一次的生命而言,再怎么谨慎小心都不为过。 孙子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战略的高级水平。毫无疑问,动物们也知道这一点,并且在它们的战争中一以贯之。在战争中,恐吓从来就没有失去过用武之地,虚张声势是战士的良好习惯。对于好斗而虚荣的雄性动物来说,没有什么比夸大自己的实力更让他们乐意为之的了。这就好比男人们总是喜欢宣称和哪位富豪是好哥们、咱家亲戚是老板一般。如果要他们当将军,在宣传军力时肯定动辄号称百万雄兵。 虚张声势的恐吓战术 动物们并不擅长浮夸之语,不仅没有亲戚、哥们作为夸张的资本,也没有和某名人的握手留影。它们赖以虚张声势的,只有自己的身体,所以夸张的成本也就要高不少。高成本的结果是,它们会用有限的资源重点发展某个器官。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身体的某部分器官一般会与整体成比例,因此,假若我的某器官比一般竞争对手的更庞大,更吸引人,也就意味着我的整体也更为庞大。如果这种虚张声势行之有效,那么这种欺骗的基因就有更大的可能遗传下去,这是一个正回馈循环。久而久之,整个种族的该器官就可能显得特别夸张。这种夸张的器官有时会让考古学家难堪,因为他们就是利用上述原理,从一根胫骨推测出整只恐龙的高度。 至于重点发展哪一个器官,那就因种而异了。纵使和一个毫无特色的人会面,我们也很容易被他的鼻子吸引,假设他的鼻子可以像吹口香糖般变成泡泡又会是怎样的情形?生活在北极的象型海豹很好地利用了这个最喜欢出风头的器官。它们能够把鼻子吹起,里面甚至可以储存五升以上的空气,以此作为共鸣器,使自己的声音更宏亮饱满。它们用这个超乎人们想象的神奇动作去警告竞争者,效果很是不错。金丝猴也知道嘴唇附近的三角地带是焦点所在,因此雄性们喜欢撅起嘴角的那对肉瘤,颤然抖动,以示自己的强大。 这种吓阻动作在同类看来目的明确,但别的物种却不一定明白这个泡泡鼻子所代表的含义。正如很多人把响尾蛇那悉索作响的尾巴误会为进攻信号一般,其实那是它害怕的表现,只不过攻击往往随着恐惧的不可遏止而发生。况且,就算是同类,在雄性激素的激励之下,难说不会真的爆发肢体冲突。 战争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所以,有时战争不可避免。如果战争真的爆发,伤害自然在所难免,还好动物们都是君子,它们约定了一套打斗规则,采取稍微文明礼貌的方式,以尽可能减轻伤害。毕竟,战争只是手段,并非目的。 河马们用一个计量长度来决出胜负,他们会张开大嘴,朝着对方「打哈欠」,在此过程中用自己的嘴去丈量对方,嘴大裂齿长者胜。雄象海豹则会尽量抬高身子,张开大嘴哦哦嗥叫,以身高和叫声来一较高下。与河马们枯燥无味的打哈欠动作不同的是,象海豹的战争必须严格遵循一套统一的动作。这是由于他们的鼻子极度肿胀下垂,当昂首挺胸张嘴时,大肉球甚至会垂到喉咙里去,所以它们每次合嘴前都必须先低头,将肉球摆出,否则的话这个大肉瘤就会成为自己的午餐。 减轻伤亡的战争规则 即使双方真的到了不得不兵戎相见的地步,依循规矩而战仍是共同遵守的约定,偷施冷箭的行为害人又害己,是被坚决唾弃的。 长颈鹿脖子长达四米,再配上一个重达上百千克的头,无疑是个杀伤力巨大的流星锤,轻轻一晃,动能就大得惊人。长颈鹿们很清楚流星锤的威力,定下盟约:禁止用头撞击对方。于是就出现了我们所见的打斗场景,长颈鹿们互相撞击脖子,而不是脑袋。 羚羊们也清楚自己犀利武器的杀伤力。长角羚的尖角可以轻易戳破猎豹的肚皮,对付同类的肚皮自然也不在话下。所幸它们不会做这种傻事,长角羚的角向外叉开,角末端的开度大大超过头部的宽度,正是为了避开正面撞击时,角尖直接穿透双方头部的惨剧发生。善则善矣,但是举着一对又长又宽的尖角毕竟不太方便。叉角羚和跳羚也有一对锐利尖角,但不像长角羚般向外岔开,而是朝向后方内侧弯曲,其中原因也是为了避免直接的伤害。 和前三者的利器不同,盘羊的角是完全的钝器,粗状的弯角盘踞在盘羊的头顶,重量超过整个头部的一半,这是名副其实的重量级武器。盘羊举顶着这样的武器撞击过来的力道不亚于迎面而来的汽车,那么盘羊们又订立了怎样的角力规则?答案是:正面冲击、绝对的正面!只要稍微偏离一点,冲击力就可能折断双方的脖子。毫无疑问,现在的盘羊们无一例外的都严格遵循了这条规则,因为违反者都会死去,无法把这叛逆的基因遗传下去。 吸引异性的军事表演 比失去生命更让人恐惧的,是在留下后代之前就失去生命。所以在争夺配偶的战争中,战斗双方一般不会采取两败俱伤的打法,这是很浅显的道理。有趣的是,有些战争根本就没有争夺的对象,参战双方只不过是希望藉这种战争的仪式来吸引异性。 塞伦盖蒂大草原上,每年都会上演一幕幕的迁徙大剧。大群的牛羚和斑马为追寻肥美的水草而大举南迁,迁徙过程中不时有新生命诞生。这些新生命绝对想不到,它们那慈祥的父亲在几个月前曾经上演过无数场兄弟打雁记,而几年之后,它们中的雄性又会再次重演这场戏剧。雄牛羚们勇敢、勤奋,但是患有注意力缺乏综合症,它们必须主动出击,穷思竭虑吸引雌牛羚的注意,被动的等待是不可能成功的。于是它们开始为争夺配偶而相互「厮杀」,但是我们要清楚,当它们在激烈夺妻时,未婚妻还不知在何处呢,这是一场没有擂主的比武招亲。没关系,它们深信雌牛羚可能正在用眼角余光含情脉脉地关注着事态。不要笑话它们是雁未打到却争吵如何烹饪的兄弟,事实证明这是有效的,否则,这种仪式将不会延续下去。看来,用一场战争来吸引异性是个好点子,街头混混也同样会出演相似的剧目。 而另一种叫转角羚的亲戚则做得更为张扬,在打斗之前它们会刻意在自己的角上涂抹泥浆,因为这会使它们显得更具魅力。我甚至开始怀疑,雌转角羚是因为看到它们傻得可爱才以身相许。不过在战争中展现自己的魅力时要把握好分寸,谨记不是为战斗而战斗,赢取美人的青睐才是真正的目的,免得两败俱伤。 战争仪式除了能够减轻伤亡和吸引异性之外,还有警示的作用,只要杀戮以适当的方式进行。 杀鸡儆猴的示威礼仪 蜂王要想让子民们服服贴贴,除了得定时释放激素抑制工蜂的发育之外,还必须建立强大的国家机器:设立警察。警察们的职责是维护国内秩序,防止人民造反工蜂的私生子。蜜蜂的造反是不需要挟从犯的,满巢的工蜂都是雌蜂,一旦脱离了激素的控制很快便能发育成熟。这些成熟的工蜂,即使不交配也能在巢中悄悄产卵,而且姊妹会毫不知觉的自然来照顾宝宝。还好警察们会不时巡查整个蜂巢,一旦发现这些逆民的卵(至于它们到底怎么定罪的,目前还是一个迷),它们就会把卵吃掉,并且抓住肇事者,在公众面前乱刃砍死,注意了,是当着每一个可能成为逆反者的面当众砍杀。好一个杀鸡儆猴,为了增强威慑力,示众的仪式是不可或缺的。 仪式在生物群体中是作为信息的表现形式而传承发扬的,战争仪式的良好效果表明这类仪式还会延续下去。 ps:gerry大,弄了好几次都功亏一篑,图片怎么也载不上。呼救 标签: 博弈 , 对策 , 战争 , 策略 , 羚羊 , 行为
个人分类: 生物|10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动物行为的博弈分析
刘全生 2008-9-2 10:58
在有一物种中,当多个个体共处一室时,无争斗现象发生;当在内加入一定的遮盖物时,会出现一些也能决出高低的假打,当任意两个个体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你死我活的真打。 请教相关专家教授们,能推荐适合分析该现象的博弈模型或理论,以及如何进一步设计实验验证模型!
个人分类: 学术探讨|346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