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量子现象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量子力学曲率解释与量子现象学小型研讨会纪要
ssglwu 2011-5-10 23:29
量子力学曲率解释与量子现象学小型研讨会纪要
吴国林 2011 年 4 月 25 日 上午(周一) 8:30 在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会议室举行了 “ 量子力学曲率解释与量子现象学小型研讨会 ” 。会议由思想政治学院副院长吴国林教授主持。首先由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暨我院科学技术哲学中心兼职教授赵国求研究员就量子力学的曲率解释的最新进展和相关推进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从公理化体系角度展开新讨论。其次由吴国林教授就量子现象学的进展作了报告,并介绍自 2008 年以来的相关研究与进展。量子力学的曲率解释与量子现象学分别由赵国求与吴国林所提出的,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同。量子现象学旨在借鉴量子力学的有关概念对经典现象学进行推进和改善,使现象学有更大的解释力与预见力。 整个报告持续到中午 12 点。科技哲学研究生与外校的部分老师参见这次小型讨论会。会议讨论热烈。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32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相互作用实在论与量子力学曲率解释第二次专题讨论会 会议纪要
热度 4 ssglwu 2011-4-17 18:29
相互作用实在论与量子力学曲率解释第二次专题讨论会 会议纪要
吴国林 注:此会议纪先经吴国林、罗教明与刘建城起草,并经过桂起权、赵国求等教授的审议。 相互作用实在论与量子力学曲率解释 第二次专题讨论会 会议纪要 ( 2011.4.1. —— 2011.4.3. ) 2011 年 4 月 1 日 至 4 月 3 日,由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WISCO 联合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科学基础与哲学研究中心、 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湖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 相互作用实在论与量子力学曲率解释第二次专题讨论会”在武汉市青山区威仕宾馆隆重召开。 本次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 -WISCO 联合实验室赵国求研究员发起并主持,共有来自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钢研究院的近 20 位教授学者和博士生参加了此次讨论会,并提交了具有原创性研究论文,从多个方面应用和推进了相互作用实在论与量子力学曲率解释理论。会议期间学者们关心的哲学和物理学问题展开了十分热烈和激烈的讨论和争论,此次专题小型研讨会极富成果,为相互作用实在论与量子力学曲率解释理论及量子现象学的近期和长远互动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与目标。 参加此次会议的主要学者有: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桂起权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WISCO 联合实验室赵国求研究员; 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吴国林教授; 四川大学生物材料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罗教明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涛研究员;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万小龙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吴新忠博士; 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刘建城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杨敏姣博士等; 武钢研究院荣广平研究员;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主任游涛及有关领导。 众多学者在会议上做了发言。 赵国求研究员从介绍与陈方培教授等几位物理学专家关于量子力学若干问题的讨论开始,围绕量子力学中粒子如何转换成物质波场,及量子场论中物质波场又如何转换成物质粒子等一系列问题,利用量子力学曲率解释基本理论展开了深入分析与讨论。揭示出二者转换所实行的数学操作的物理本质,是质点模型 (R =∞ ) 与非质点模型 (R ≠∞ ) 之间的转换,是动量量子化和算符反对易性质所体现的非连续作用和作用量子 h 的介入。而 量子力学方程描述的物质场就是曲率场,体现微观客体自身空间结构的运动与变化,波函数传递的不是能量, 是粒子 自身的 空间结构演化信息 。波 函数的物质性还原了量子场论中矢势 A 的物质性。波函数的纠缠是曲率波的纠缠,是粒子空间结构信息的纠缠。若在量子伴生空间中将某种信息调制于纠缠态中,将必然在量子测量中,通过量子伴生空间向外部物理空间的转化,实现调制信息向外部物理空间离散粒子的全域同步转移。量子测量中两种空间信息转换是全域同步的。测量中出现的所谓超光速‘瞬时’作用,是两种不同空间的转换操作中形成的误解,并非能量传递,不违反相对论。 量子力学曲率解释中如何理解真空问题,赵国求研究员也作了深入分析与讨论,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广泛兴趣与讨论。 量子曲率是非质点模型的最佳力学模型。质点模型与非质点模型,两者在量子力学曲率解释中得到完满的统一。量子力学曲率解释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张涛研究员代表赵国求与他自己,报告了论文:《 电子轨道磁矩和自旋 磁矩 的计算》,认为 电子不是质 点 ,也不是坚硬的小球,而是有一定构形的环形电场旋涡, 半径 r 由 物质波波长 λ /2 π 建构确定。由此,利用康普顿 物质波波长( λ 0 /2 π )可以证明电子的 自旋磁矩 为一个 玻尔磁子 ,而运动电子的自旋磁矩则随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减小。自旋的物理意义 在 量子力学曲率解释中 有了较好 的理解 。 吴国林 教授共提交了 4 篇论文。第一篇论文是对量子现象学的一个推进研究,他介绍了将如何“经验还原”的现象学方法分别用于量子力学的各种解释 (包括量子力学的曲率解释) 与量子力学的测量过程, 分析量子力学各种解释的本质 。认为通过初步的现象学还原,我们可以得到 量子力学的共同统一的本质是波函数 , 波函数才是量子力学解释的核心, 量子力学的各种解释都是对波函数进行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第二篇论文,吴教授考察了实体、量子纠缠与相互作用实在论的关系, 对“实体”概念进行了词源学的考察,总结出实体的基本特征,得出量子纠缠具有实体性的结论,并就量子纠缠与相互作用实在论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探讨。第三篇论文,他就“基本本体”的称呼问题,场与场能的关系,(基本)现象实体的可分性问题展开讨论;第四篇论文,正在完成之中,就如何将量子信息与曲率解释联系起来等问题同与会专家展开了讨论。 刘建城 博士就相互作用实在论与量子曲率解释的哲学基础进行了探索和挖掘。结合康德后期文献考据与现代物理学知识背景,论证了相互作用实在论中“现象实体”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对目前三大结构实在论进行了分析,并与相互作用实在论进行了比较,指出相互作用实在论的优越所在。其中重点分析了 认识版本 结构实在论在基础概念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因果力与结构实在论的协调问题。其对历史文献的考据和发掘,以及在科学理论真理性和科学进步问题上,对沃勒尔和范·弗拉森两人观点的深一步分析和比较,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 万小龙 教授就薛定谔猫、双缝实验等量子力学存在的悖论问题进行了细致的逻辑学上的解析。指出这些物理学佯谬之所以被认为是包含“矛盾”,其实是因为没有对前提条件、推导的过程等进行严格的逻辑学分析,如果进行这项工作,这些悖论完全可以得到消解。 吴新忠 博士的发言,对解析几何、非欧几何、经典物理学、广义相对论等理论中所包含的曲率思想进行了系统性的发掘和整理。规范场也具有引力场的曲率特征 , 并认为赵国求引入的康普顿物质波表象,以及量子力学曲率解释和相互作用实在论的哲学,很可能导致量子力学从哈密顿的分析力学形式回归牛顿型的相互作用形式,并借助微观形态的时空动力学机制消除一些量子佯谬,不断接近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理想。其中对相互作用实在论与量子曲率解释基本思想的精确提炼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吴新忠认为,赵国求提出的量子力学曲率解释,不仅与惠勒提出的几何动力学思想以及勒内 • 托姆用微分拓扑学表示的热力学熵与量子波函数的曲率数学结构一致,而且还有可能与薛定谔有关波动力学的经典文献中提出的位形空间中的广义坐标的非欧线元联系起来;爱因斯坦在 1927 年也试图用位形空间的非欧线元作为隐变量来捍卫量子力学的决定论解释,但因为对后来发现的量子纠缠涉及到位形空间的非欧线元之间存在非定域关联不满,而搁置了这条有可能通向量子力学曲率解释的新思路。 罗教明 教授再次报告了《 氢原子电磁结构模型 》论文,认为电子绕核转动的电磁辐射与原子核反射的反冲电磁辐射有可能达到一个受力平衡的结构共振的基态,从而使我们对于玻尔提出的量子轨道能级有了一种更符合经典电动力学的新理解,即量子本征态很可能是原子通过原子核与电子之间交换电磁辐射形成的结构共振态。通过这次报告与会学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薛定谔方程的理论推导是开创性的,实现了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一流物理学家们的梦想,可喜可贺!而与量子力学实验的结合将再找时间交流,与曲率解释的深层关系也还有待深入讨论,与会学者正在寻求并期待新的讨论机会。 杨敏姣 博士就伽利略原子论思想及其对近代科学革命的影响作了发言。 武汉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桂起权教授对科学思想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六种自然观(尤其是古希腊的原子论、“万物皆数”与有机整体论)进行了有特色性的分析和总结,现代综合性的系统自然观,则汲取了以往所有自然观的合理因素,实现了因果、机遇与目的观念的整合,原子论与场论观念的融合。他指出,量子场论和规范场论都体现了场是“第一性实体”的思想,而粒子则可以“产生”和“湮灭”,因此“场本体论”可以包容和整合“粒子本体论”。他从历史资料中梳理出对形成世界图景有决定意义的科学思想演变,认为我们可以从历史经验中吸取营养并且得到重要的方法论教益,在加深对当代科学思想理解的同时还能够给当今的科学探索活动提供某种启示。 大会最后由桂起权教授给予总结点评。他从总体上回顾了本次会议的成果,对各位学者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随着量子力学曲率解释正在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它越来越具有包容性,通过 量子伴生空间与外部物理空间的交替转换,曲率模型消解并超越了点粒子模型,暗含着 场本体论与粒子本体论可以兼容和整合的思想。赵国求研究员对规范场、规范势的独特解释十分形象化又富有启发力。桂起权认为,吴新忠同样是形象思维能力特别强,对曲率解释的领悟比一般人更深,而且在他看来,在这个“量子哲学共同体”中对实际推进曲率解释来说,很可能是最有潜力的青年。而刘建城博士对康德哲学理解深刻,文献考证很有说服力。万小龙教授则擅长于对人们熟视无睹的问题作更精细的逻辑分析。对于吴国林教授来说,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所要把握的正是“现象实体”,因此 ,“量子现象学”与“曲率解释”接轨了 。张涛教授 的报告 在玻尔磁子问题上深化了曲率解释。 罗教明 教授比上次会议更加具体展开了他的“氢原子模型”,给出了详细论证。其哲学意义在于,他给出了物理学从玄之又玄的数学形式体系的迷雾摆脱出来,回到清醒的物理本体论上来的希望,开拓了一种“把牛顿的物理本体论和因果性思想一贯到底”的全新可能世界。既然薛定谔方程将是牛顿力学、经典电动力学顺势拓展的一种自然结果, 为什么不能设想,物理学家们将实现一种崇高理想或纲领性思想,他们将拥有“统一的严格因果性的宇宙观”呢? 桂起权还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 一些问题,包括具体观点的表述方式,选择用词等方面,如何使得哲学界和物理学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要 知道,“科学理论接受的逻辑”本身就是科学哲学所研究的一个课题。罗教明教授认为,科学哲学学者与自然科学研究者共同进行相关科学问题的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通过双方不同层次和视角对科学理论的认识和交流,更有利于自然事物规律的发现,是值得提倡和大力发展的,有利于不同学科间的成果交流和相互启发,发现和认识新领域。 本次会议为各位与会学者提供了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机会和平台,加强了相互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合作热情,为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会学者认为,必须进一步稳固与扩大合作平台,将合作与课题研究推向纵深发展。会议对赵国求研究员所作的辛勤工作 , 对武钢和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吴国林、罗教明、刘建城 2011.4.8.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5905 次阅读|4 个评论
基于量子力学对现象学基本概念的反思3 Guolin Wu
ssglwu 2011-2-25 22:46
吴国林 这是《基于量子力学对现象学基本概念的反思》的第三部分。 五、对象( object )与客体 现象学不是不重视客体,而是因为方法论的原因没有首先考虑客体,实际上,胡塞尔本人也没有否认客体的存在,真正的现象学必须考虑客体的存在。正如著名胡塞尔研究学者扎哈维说:“因为方法论的原因,现象学最终会将它最初所打上括号的东西包括进来,并结合为一体。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胡塞尔最终得以宣称,一个完全发展的现象学本身就是一个真正的、实现了的本体论,在这里所有本体论的概念和范畴都在它们与构成性的主体性的相关中被阐明。” 60-61 现象学的根本方法是“悬搁( Epoché )”。悬搁意味着一种节制,意味着中止外部的存在性判断,对“外部世界是原因”这个的推断加上括号,让其悬置起来了,但是并没有清除外部世界。 著名物理学家马格劳( Henry Margenau )说:“加括号并没有消除外部事物,它们仍然作为我们的思想的对象而存在。” 原来作为自然科学或形而上学的客体、实体等,仅是将其括号起来了,它们并没有消失;通过现象学的还原之后,它们仍然以意向性对象存在于意识活动之中。 现象学哲学家萨特承认物的存在,并指出它的“存在是超现象性的” 7 。这个作为存在的显现的超现象的存在是“超出了人们对它的认识,并为这种认识提供基础” 7 。可见,萨特超越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走向了唯物主义。 六、结 语 现象学所确定的“面对实事本身”基本原则,它表明,现象学将认识事物本身,揭示事物本身之所是。依据这一原则,我们认为,现象学方法可以用之于量子力学和量子信息理论领域。通过上面我们对现象学的一些重要概念的考察,不难发现,现象学用于微观世界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按照著名哲学家波普尔的观点,一个科学理论能够被证伪正说明该理论的科学性,而现象学原则在微观领域受到限制,正好说明现象学原则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通过我们的改造,现象学能够将之用于引导和启示量子力学的研究。 在微观世界中,应用现象学的若干概念或方法,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1 ) 量子现象是可以被直观的,但是,量子现象的直观必须借助相应的科学仪器,人们才能经验地直观到微观粒子的,才能直观到微观粒子的本质。 为此,我们将量子力学意义下的直观定义为:量子现象的直观就是以量子现象的方式直接把握到微观实事本身,获得其明见性。事实上,人经验地直接观察宏观事物,也只能观察到宏观事物的一个侧面或方面,不可能一次就能直观到事物的不变的本质。同样,对于微观现象,我们将借助仪器或工具来进行直观。由于仪器或工具只能反映微观事物某一个方面或侧面的性质,也需要借助多种性质的仪器或工具对微观现象进行更全面的把握,由此,才可能获得微观现象的共同的不变的本质。 ( 2 )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所谓的“实事本身”,就是事物的自在存在,它是超越了主客体之分的原初的事物的显现,是事物在自身中的显现,并不简单地把“实事本身”理解为意识性的存在。 科学仪器或人的感官所观察到的微观现象(如经典的电子现象)并不是原初的微观对象(如具有可逆性的电子),而是原初的微观对象与宏观环境(包括测量仪器等)共同构成的。 量子现象本身就是用奠基于生活世界的科学语言所表达的概率幅。从揭示微观现象的本质来看, 仅有描述现象学是不足的,还必须分析、解释等方法来展示现象之所是。 ( 3 ) 现象学同样重视客体,只是因为方法论的原因没有首先考虑客体。 胡塞尔本人也没有否认客体的存在。从现象学的角度审视量子力学,即量子现象学,它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察看微观世界,微观实在世界不断向我展示它所具有的结构、关系等诸种潜在的意义。量子现象的现象学研究,当然要承认微观现象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解释性。 参考文献 : 胡塞尔 . 现象学的观念 . 倪梁康,译 .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 , 18 . 扎哈维 . 胡塞尔现象学 . 上海: 上海出版股份股份有限公司, 2007 . Heidegger M. Being and Time . London: SCM Press Ltd. 1962:60 吴国林 . 现象学的现象与量子现象的相遇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8 , 24 ( 5 ): 16-20 . 胡塞尔 . 纯粹现象学通论 . 李幼蒸,译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胡塞尔 . 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 37 . 胡塞尔 . 现象学的观念 . 倪梁康,译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 : 48 . 海德格尔 . 存在与时间 . 陈嘉映,王庆节,译 . 北京: 三联书店, 1999 . 胡塞尔 . 笛卡尔式的沉思 . 张廷国,译 . 北京 :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 : 90 . Margenau H. Phenomenology and physics // Margenau H. Physics and philosophy : selected essays . D . Reidel, Dordrecht, 1978:319. 萨特 . 存在与虚无 . 陈宣良,译 . 北京 : 三联书店, 1997 .
个人分类: 量子现象学|36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于量子力学对现象学基本概念的反思2 Guolin Wu
ssglwu 2011-2-23 18:19
吴国林 这是继前文《基于量子力学对现象学基本概念的反思》的第二部分 三、面对实事本身 “ 面对实事本身” 是现象学的基本精神。 “面对实事本身 ”中的“实事”, 德语原文为 Sache ,其涵义包括:事情、东西、事物等,其“实事”没有采用 Ding ,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 Ding 的涵义通常用来指称空间对象,属于外感知对象的范畴;在英文中,“实事”一般译为 thing, 其涵义有:东西、实体、物体、事情、行动等。 “面向实事本身”( Zur Sache Selbst ) 原是一个德文成语。 胡塞尔现象学的“面对实事本身”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要求我们摆脱一切偏见,悬搁存在,面对“实事”本身;其二,我们面对的“实事本身”,不是实事背后的东西或之外的东西,“实事”就是最基本的对象。 何为“实事”的“本身”?“本身”就是事物以事物之所是的那种方式显现出来,就是事物的“自在”。事物何以能够以自在的样式与人照面,并向人显现出来?这正是胡塞尔现象学要解决的问题,现象学就是关于显现的科学,就是研究在人与世界、事物的照面过程中,世界与事物如何自在地在自身中显现。具体来说, 胡塞尔认为,经过现象学的悬搁、还原等过程之后,剩下的就是原初的主客观融为一体的纯粹意识,并且在这个纯粹意识中存在着绝对被给予性和绝对的观念,这个绝对被给予性就是“本质”。 海德格尔将现象学存在主义化,对于“实事本身”,他说,“现象学是说: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这里表述出来的东西无非就是前面曾表述过的座右铭:‘面对实事本身!’” 41 并从“存在者”的角度来理解“实事本身”:“凡是如存在者就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展示存在者,我们都称之为现象学” 41 。海德格尔的“实事本身”也就是“现象”。他说:“现象——就其自身显示其自身——意味着某种东西的特具一格的照面方式。” 36 可见,胡塞尔与海德格尔所谓的 “实事本身”,就是事物的自在存在,它是超越了主客体之分的原初的事物的显现,是事物在自身中的显现 。 在海德格尔看来,世界是先于主客二分的,对事物的理解就是与事物打交道,理解的最本真的方式就是在事物自身的运作中使自身被揭示出来。他说:“对锤子这物越少瞠目凝视,用它用的越起劲,对它的关系就变得越源始,它也就越发昭然若揭地作为它所是的东西来照面,作为用具来照面。” 81 当然他也说:“打交道一向是顺适于用具的,而唯有在打交道之际用具才能依其天然所是显现出来。” 81 在胡塞尔看来,面对实事本身,就是让实事给予我们。最根本的给予方式就是原本在我的经验、体验中显露出来,并最终还原到纯粹的意识。 对于微观世界的量子现象来说,我们能凭我们的感官来直接把握量子现象吗?显然不能。我们必须制造并借助仪器或工具,才能使量子现象自身在自身中显现出来。海德格尔认为, 锤子的锤性是通过锤子在用中得到显现的 。同样,我们认为,量子现象也只有从它的开始状态到它的完结状态的整个过程中才能得到如其所是的显现出来,而不能仅看其完结状态或开始状态。海德格尔说:“在现象学的现象之后根本不存在别的事物;另一方面,将要成为现象的事物可能被隐藏。” 60 由此看来,成为现象的事物可能被隐藏,因此需要有工具来使隐藏的现象本身显现出来。事实上,后现象学的创始人伊德( Don Ihde )认为,测量仪器在人与对象之间起到了居间调节的作用,测量仪器使被测的对象能够在人的面前表演显现出来。 因此,理解量子现象之所是,必须考察其从发生到发展的全过程,并考虑测量工具或仪器在其中的作用,因为测量工具构成了量子现象的整个视域,并通过测量仪器将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连接起来。 由科学仪器所观察到的 量子现象或在宏观环境所显现的量子现象(如电子双缝干涉在屏上形成的明暗相间的条纹,这里物理学所指称的),实质上是经典现象,因为这时的经典现象不具有可逆性,它们才能与人直接照面,因此与人照面的现象并不是原初的微观对象(它以可逆形式存在,满足薛定谔波动方程)。人经验到的经典现象是原初微观对象与宏观环境(包括测量仪器等)共同构成的。 那么,微观对象(如电子)本身是什么呢? 正如我们可以想象红书、红床、红花等,当我们忽略这些杂多,就可以把目光关注到一个统一的内容——红,“红”就是贯穿这些变更中的统一,也就是这些变项的本质。 我们以 电子的双缝衍射实验 为例来直观电子自身。电子通过两缝的方式完全不同于经典粒子的通过方式,也不同于经典波的通过方式。这是因为电子可以在缝前、缝中、缝后和电子的接收屏等传播路径上的任一点以一定的概率被探测到,但是,一旦电子被探测到,它就成为一个完整的粒子。尽管电子的表现像经典粒子或经典波的性质,但是,电子并不等同于经典的粒子或经典的波,电子就是电子,电子就是一个典型的微观粒子。既然 电子在不同的环境下(自然环境或人工环境如测量仪器等)会有不同显现或侧显——波动性或粒子性,从自由变更理论来看,电子的不同显现都是电子的变更,在这些变更中,我们可以忽略所有的变项(波动性与粒子性等),就可以直接得到那不变的统一,那就是电子的本质,也正是电子本身。 然而电子本身是不能用一般的日常语言来描述的,必须用科学语言才能描述。由于科学世界是从生活世界中生长出来的,科学世界将沉淀为生活世界的一个部分,因此,科学世界的科学语言也是生活世界的语言,科学语言并不是人造的,它是科学世界存在之家。 如果我们将电子本身用量子力学这一科学语言表达出来,那么,微观粒子的双缝实验所揭示的是,微观粒子根本性的东西是概率幅,而不是借助经典语言所得到的波粒二象性的图景。 从揭示电子的本质来看,表明了 仅有描述现象学是不足的,还必须有解释的现象学,它能够通过分析、解释等方法来展示现象之所是。 描述量子现象,仍然需要借助概念和理论,关键不要对现象进行扭曲。 正如扎哈维说:“当胡塞尔谈及对现象进行无前提的描述时,这不应理解为一种非概念和非理论的说明,而仅仅应被看作是由事情本身、而非各种可能遮蔽和扭曲所要分析内容的外在考虑所决定的描述。” 99 四、自我与外部世界 随着胡塞尔思想进入先验现象学阶段之后,自我,特别是纯粹自我,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核心论题。 与笛卡尔不同的是,胡塞尔不仅悬搁掉了笛卡尔所怀疑的一切实体存在,而且更为彻底地悬搁掉了笛卡尔所自以为不可再怀疑的自我实体,将笛卡尔的自我还原到先验自我 。 胡塞尔是通过内知觉的自明性来确立“自我”的。在胡塞尔看来, 先验自我具有自明性,它明见于自身之中,它是相对于自身的自我给予性。 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是一个“空”的同一极,也是一个能够返回到经验的固定的点,它是由意识流构成的统一体,这统一体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因为意识流不断从一行为到另一行为。先验自我在不断的生成之中明见自身,在不断的明见呈现过程中构建自身的。胡塞尔写道:“自我本身是自身自在地存在于连续的明见性之中的,因而是在自身中连续地把自己构造为存在着的。” 在现象学的还原排除了世界以及经验主体性之后,留下了纯粹自我。纯粹自我的根基在什么地方?胡塞尔认为,先验自我只有通过主体间性才获得其意义。 他说“具体的完全的先验主体性,是一个由许多我所组成的开放的共同体的总体——一个从内部而来的、并且仅仅以这种方式才是具体的总体。先验主体间性是绝对的并且是唯一自足的本体论基础,每个客观事物都从那里(客观地真实的东西的总体 , 并且也是每个客观的观念世界的总体)获得其意义和有效性。” 119 解决纯粹自我的根基与意义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纯粹自我与他我如何发生关联?在胡塞尔看来,外部世界是否存在并不是自明的。他企图从没有任何成见纯粹自我为原初的自明的基点,通过“统觉( Einfuehlung )”、“移情作用”来建构“主体间性的世界”,逐步构成外在的事物。 对于微观现象来说,如果不在存在论意义上承认微观的客观世界的在先性和原初性,那么,仅从先验自我的原初性,借鉴和重新诠释统觉( apperzeption )、移情作用等心理学概念,企图说明他人与客观外在的世界的产生与发展,显然是不可能的。正如胡塞尔自己所说:“自然科学家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他进行观察和实验。 即他按照对经验确定着事实存在,对他来说, 经验活动是一切均以之为基础的行为, 它绝不能被单纯想像活动所取代。” 9 当然,胡塞尔现象学所说的“描述”,也不是指不能使用有关的概念和理论,事实上,在当代社会,科学世界已经成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科学已大大改变原来的生活世界,比如,量子力学及其导致的量子器件(如隧道二极管、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正在形成的量子计算机都远远超出了近代社会所可能想象的程度。必要的科学知识是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因此,生活世界是一个不断扩大且越来越多地纳入和融化了科学世界。科学世界从生活世界中诞生出来,又反作用于和融入生活世界,更显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趋势。正如 扎哈维所说:“当胡塞尔谈及对现象进行无前提的描述时,这不应理解为一种非概念和非理论的说明,而仅仅应被看作是由事情本身、而非各种可能遮蔽和扭曲所要分析内容的外在考虑所决定的描述。” 99
个人分类: 量子现象学|4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于量子力学对现象学基本概念的反思1 Guolin Wu
热度 4 ssglwu 2011-2-21 07:52
本文发表在《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年,第 4 期, p.283-288 。为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 科学技术哲学 》 2011 年 1 期 全文转载。这里为 第一部分 。 基于量子力学对现象学基本概念的反思 吴国林 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摘 要: 现象学是当代重要的学术运动和学术方法。现象学家都高度重视自然科学对现象学的启示作用。量子力学是当代自然科学的研究前沿。量子力学对现象学的若干重要概念,如现象、直观、微观现象本身、自我、客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概念的意义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展。量子现象必须借助科学仪器来实现直观。电子本身必须用科学语言——概率幅描述。仅根据自我的原初性,是不可能构建出外部的客观世界。自然科学所依据的客体、实体等,通过现象学的还原之后,它们仍然以意向性对象存在于意识活动之中。 关 键 词: 量子 现象学 ;量子力学;直观;微观现象本身 中图分类号: N0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自胡塞尔创立现象学之后,现象学渐成一种学术运动,成为一种重要的方法。如果说现象学能够成为一种有创见的哲学方法,并能够用于探索自然科学,那么,现象学就应当进入微观世界。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本人都十分关注自然科学,但是在他们看来,量子力学与以牛顿为代表的经典科学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因此,从他们的观点来看,现象学可以用于观照微观世界和量子力学。 历史上,早就有自然科学家利用现象学思想来探索解决量子力学的测量问题,比如,“客观”的“波包扁缩”解释为“主观”的“心理”或“自我”的“一督”,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观介入”问题,显然不能为唯物主义所接受。我们将在后续论文具体研讨如何解决“量子测量”问题,在本文中,我们从原则上研究量子力学对现象学的一些重要概念提出的建设性意见,这是我们正在构建的量子现象学的一个方面,它的另一方面是现象学对量子力学的研究有什么启示意义。 事实上,正是由于微观事物表现出不同于宏观事物的种种特点,使得原来现象学所确定的某些原则与方法,都需要得到反思,进而现象学这一方法才有可能走进微观世界,并使微观事物显现自身。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量子力学来具体考查现象学的若干重要概念,为现象学进入量子力学世界打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量子现象与现象学的现象 从现象学来看 , 现象包括了“显现出来的东西”。胡塞尔认为:“现象 ”是指显现活动本身,又指在这显现之中显现着的东西 。这显现活动与其中显现出来的东西(比如意向对象)内在相关,且有一个显现活动和显现着的东西的不断维持过程,具有生成性。由于胡塞尔的现象学最终归结为意识活动,因此,胡塞尔的现象有一个意向性的构成的生发机制。在 现象学看来:“一个现象总是某物对某人的显现。” 103 海德格尔对“现象”给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界定:“现象学的现象概念,意指显示自身:存在者的存在( being of entities ),它的意义、变异( modifications )和衍生物 (derivatives) 。” 60 “在现象学的现象之后根本不存在别的事物;另一方面,将要成为现象的事物可能被隐藏。并且仅仅由于现象在最接近和极大程度上没有被给与,因此,不需要现象学。遮蔽是现象的对应概念。” 60 这就是说,存在者的存在与显现是统一的,存在者的存在不是在显现之外或之后。 在物理学中,物理现象是指客观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象,是观察得到的初步形象。在同样的物理外界条件下,物理现象具有可重复性。物理现象可以分为宏观物理现象和微观物理现象。量子现象是一类基本的微观物理现象。 量子现象的早期研究特别关注原子的结构。 根据量子力学的有关实验与理论(如量子力学的路径积分等) , 并与现象学的“现象”概念相比较,我们发现,现象学与量子力学对现象的研究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两者关注环境与演化,可能性与概率,自由变更方法与互补原理等。两者也有不同点,比如,现象学从 意向性角度把 “ 现象 ” 纳入意向行为之中, “ 现象 ” 是意向作用下的现象;而量子力学的 “ 现象 ” 则是科学现象,它纳入量子理论与相关实验之中,量子现象不是主体意向作用 下的现象。如果我们除去 “ 现象 ” 纳入意向性之中这一概念,并加以改造,在我看来,现象学的现象概念对于我们认识量子现象具有积极意义 。 二、直观与量子现象 从现象学看来,所谓直观( intuition )就是一种直接的把握,不经过任何中介。直观在于能够直接把握到实事本身的明见性。直观意味着“无前提性”、“无间隔性”与“无成见性”等。按照胡塞尔的看法,直观包括经验直观(或个体直观)和本质直观两种涵义。传统哲学意义上的直观是一种经验直观,它是对具体对象进行无中介的看,这种“看”仅具有个别性而不具有普遍性;而本质直观是一种“直接的看,不只是感性的、经验的看,而是作为任何一种原初给予的意识的一般看,是一切合理论断的最终合法根源。” 25 经验直观依据的是个别经验对象,而本质直观并不指向个别对象的具体存在,而是指向其本质。胡塞尔的本质直观是一种原初给予的直观,他说:“本质直观绝不是在感知、回忆或相似行为意义上的‘经验’,此外,它也绝不是一种经验的普遍化,即在其意义中实在地共设了经验个别性之个体存在的经验的普遍化。这种直观将本质把握为本质存在,并且不以任何方式设定具体存在。” 胡塞尔把原本给予的直观看作是认识的源泉,他说:“每一种原初给予的直观都是认识的合法源泉,在直观中原初地(可说是在其机体的现实中)给予我们的东西,只应按如其被给予的那样,而且也只在它在此被给予的限度之内被理解。” 32 本质直观必须以一个或几个经验直观或个体直观为基础。我们能够以个体直观为出发点,通过目光转向,使其朝向观念对象,由此形成本质直观。胡塞尔常用的一个例子是,一张红纸。这一张红纸是一个经验的对象,它包括了纸的形状、红色的深浅等。当人直观这张红纸时,意识可以超越具体的红纸的红色的深浅、而直接把握到红本身,这就完成了从具体的、个别的经验, 超 越到一般的红。他说:“关于红,我有一个或几个个别直观,我抓住纯粹的内在,我关注现象学的还原。我除去红此外还含有的、作为能超越地被统摄的东西,如我桌子上的一般吸墨纸的红等;并且我纯粹直观地完成一般的红和特殊的红的思想的意义,即从这个红或那个红中直观出的同一的一般之物;现在个别性本身不再被意指,被意指的不再是这个红或那个红,而是一般的红。” 如果说,宏观的一张红纸,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官来直接把握一般的红,那么,如果没有进行相应的科学实验,谁又能够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把握到原子或原子核等微观粒子,并进一步感性直观到原子或原子核等微观粒子的本质吗?显然,没有原子物理理论和原子物理等高能物理的实验,没有借助相应的科学仪器或科学工具,人们是无法直接感性地经验到微观粒子,更不用说感性直观到微观粒子的本质。 为此我们需要把直观的概念扩展到借助概念、科学理论和科学仪器,即是说,包括有概念分析、理论解释和科学仪器的直观,实际上这正是一种 范畴直观 ,它以感性直观为基础。直观的要害之处在于获得原初的给予性,而不在于通过什么方式。正如扎哈维说:“就形式来说,直观就是一个将对象自身亲自带给我们的活动,而且这个活动通常要求复杂的知性运作。即使是 理论论证或者概念分析 ,只要它能够带给我们达到了 本原的给予性的事态 ,本质特征或者抽象说明,也能被看作直观。直观不必然地是感性的、素朴的、或者非推理的,而 仅只是非意指的 。” 33 必须借助仪器,才可能有微观的科学,当代的科学已经是技术化的科学 (technoscience) 。一般来说,当用原有的经典仪器来观察新的微观物理现象时,原有的经典物理理论无法解释时,一种情况时是重新改变原有理论的辅助假设。当遇到不同种类的微观物理现象时,通过修改辅助假设已经无法解释新的微观现象,那么,就必须提出新的科学假说,以解释新的微观物理现象。于是,人们就会在新的科学假说引导下研究新的测量仪器,如果测量仪器观测到的实验结果与新的科学假说的预见是一致的,那么,新的科学假说就得到确证( corroboration )。现代仪器的研制,必须在科学假说的指导下才能进行,否则不知道用什么方法研制仪器,以及研究出的仪器能干什么。 可见,量子现象是可能被直观的,但它必须借助于科学仪器,而科学仪器又是在科学假说的引导下才能制造出来。只有当科学假说、科学仪器、科学实验与科学事实(实验现象的解释)一起构成一个相互自洽、相互检验的系统时,它们各自才能成立。因此,任何量子力学都可能全部达到现象学所要求的直观方法,即要求无成见、无前设、无间隔。
3799 次阅读|3 个评论
对量子现象学讨论的一个小结Summary to quantum phenomenology
ssglwu 2010-5-30 17:56
导引:本部分是对量子现象学的前几次讨论的一个小结。 六、结语 现象学所确定的面对实事本身基本原则,它表明,现象学将认识事物本身,揭示事物本身之所是。依据这一原则,我们认为,现象学方法可以用之于量子力学和量子信息理论领域。通过上面我们对现象学的一些重要概念的考察,不难发现,现象学用于微观世界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按照著名哲学家波普尔的观点,一个科学理论能够被证伪正说明该理论的科学性,而现象学原则在微观领域受到限制,正好说明现象学原则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通过我们的改造,现象学能够将之用于引导和启示量子力学的研究。 在微观世界中,应用现象学的若干概念或方法,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量子现象是可以被直观的,但是,量子现象的直观必须借助相应的科学仪器,人们才能经验地直观到微观粒子的,才能直观到微观粒子的本质。为此,我们将量子力学意义下的直观定义为:量子现象的直观就是以量子现象的方式直接把握到微观实事本身,获得其明见性。事实上,人经验地直接观察宏观事物,也只能观察到宏观事物的一个侧面或方面,不可能一次就能直观到事物的不变的本质。同样,对于微观现象,我们将借助仪器或工具来进行直观。由于仪器或工具只能反映微观事物某一个方面或侧面的性质,也需要借助多种性质的仪器或工具对微观现象进行更全面的把握,由此,才可能获得微观现象的共同的不变的本质。 (2)胡塞尔与海德格尔所谓的实事本身,就是事物的自在存在,它是超越了主客体之分的原初的事物的显现,是事物在自身中的显现,并不简单地把实事本身理解为意识性的存在。科学仪器或人的感官所观察到的微观现象(如经典的电子现象)并不是原初的微观对象(如具有可逆性的电子),而是原初的微观对象与宏观环境(包括测量仪器等)共同构成的。 量子现象本身就是用奠基于生活世界的科学语言所表达的概率幅。从揭示微观现象的本质来看, 仅有描述现象学是不足的,还必须分析、解释等方法来展示现象之所是。 (3)现象学同样重视客体,只是因为方法论的原因没有首先考虑客体。胡塞尔本人也没有否认客体的存在。从现象学的角度审视量子力学,即量子现象学,它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察看微观世界,微观实在世界不断向我展示它所具有的结构、关系等诸种潜在的意义。量子现象的现象学研究,当然要承认微观现象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解释性。
个人分类: 量子现象学|3862 次阅读|0 个评论
量子现象学(quantum phenomenology)之五:对象与客体 吴国林
ssglwu 2010-5-28 07:56
导引:本文在于说明在量子现象学中,对象与客体起一个什么作用,它们是否都不存在了?或者以某种方式在影响着? 五、对象(object)与客体 现象学不是不重视客体,而是因为方法论的原因没有首先考虑客体,实际上,胡塞尔本人也没有否认客体的存在,真正的现象学必须考虑客体的存在。正如著名胡塞尔研究学者扎哈维说:因为方法论的原因,现象学最终会将它最初所打上括号的东西包括进来,并结合为一体。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胡塞尔最终得以宣称,一个完全发展的现象学本身就是一个真正的、实现了的本体论,在这里所有本体论的概念和范畴都在它们与构成性的主体性的相关中被阐明。 现象学的根本方法是悬搁( Epoch )。悬搁意味着一种节制,意味着中止外部的存在性判断,对外部世界是原因这个的推断加上括号,让其悬置起来了,但是并没有清除外部世界。 著名物理学家马格劳(Henry Margenau)说:加括号并没有消除外部事物,它们仍然作为我们的思想的对象而存在。 原来作为自然科学或形而上学的客体、实体等,仅是将其括号起来了,它们并没有消失;通过现象学的还原之后,它们仍然以意向性对象存在于意识活动之中。 现象学哲学家萨特承认物的存在,并指出它的存在是超现象性的 。这个作为存在的显现的超现象的存在是超出了人们对它的认识,并为这种认识提供基础 。可见,萨特超越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走向了唯物主义。
个人分类: 量子现象学|6277 次阅读|1 个评论
量子现象学之四:自我与外部世界 吴国林
ssglwu 2010-5-26 09:37
导引:自我与外部世界是一个什么关系,自我能产生外在客观世界吗?应如何正确看待?唯物与唯心是一个什么关系? 四、自我与外部世界 随着胡塞尔思想进入先验现象学阶段之后,自我,特别是纯粹自我,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核心论题。 与笛卡尔不同的是,胡塞尔不仅悬搁掉了笛卡尔所怀疑的一切实体存在,而且更为彻底地悬搁掉了笛卡尔所自以为不可再怀疑的自我实体,将笛卡尔的自我还原到先验自我 。 胡塞尔是通过内知觉的自明性来确立自我的。在胡塞尔看来, 先验自我具有自明性,它明见于自身之中,它是相对于自身的自我给予性。 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是一个空的同一极,也是一个能够返回到经验的固定的点,它是由意识流构成的统一体,这统一体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因为意识流不断从一行为到另一行为。先验自我在不断的生成之中明见自身,在不断的明见呈现过程中构建自身的。胡塞尔写道:自我本身是自身自在地存在于连续的明见性之中的,因而是在自身中连续地把自己构造为存在着的。 在现象学的还原排除了世界以及经验主体性之后,留下了纯粹自我。纯粹自我的根基在什么地方?胡塞尔认为,先验自我只有通过主体间性才获得其意义。 他说具体的完全的先验主体性,是一个由许多我所组成的开放的共同体的总体一个从内部而来的、并且仅仅以这种方式才是具体的总体。先验主体间性是绝对的并且是唯一自足的本体论基础,每个客观事物都从那里(客观地真实的东西的总体 , 并且也是每个客观的观念世界的总体)获得其意义和有效性。 解决纯粹自我的根基与意义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纯粹自我与他我如何发生关联?在胡塞尔看来,外部世界是否存在并不是自明的。他企图从没有任何成见纯粹自我为原初的自明的基点,通过统觉( Einfuehlung )、移情作用来建构主体间性的世界,逐步构成外在的事物。 对于微观现象来说,如果不在存在论意义上承认微观的客观世界的在先性和原初性,那么,仅从先验自我的原初性,借鉴和重新诠释统觉( apperzeption )、移情作用等心理学概念,企图说明他人与客观外在的世界的产生与发展,显然是不可能的。正如胡塞尔自己所说:自然科学家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他进行观察和实验。 即他按照对经验确定着事实存在,对他来说, 经验活动是一切均以之为基础的行为, 它绝不能被单纯想像活动所取代。 9 当然,胡塞尔现象学所说的描述,也不是指不能使用有关的概念和理论,事实上,在当代社会,科学世界已经成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科学已大大改变原来的生活世界,比如,量子力学及其导致的量子器件(如隧道二极管、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正在形成的量子计算机都远远超出了近代社会所可能想象的程度。必要的科学知识是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因此,生活世界是一个不断扩大且越来越多地纳入和融化了科学世界。科学世界从生活世界中诞生出来,又反作用于和融入生活世界,更显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趋势。正如 扎哈维所说:当胡塞尔谈及对现象进行无前提的描述时,这不应理解为一种非概念和非理论的说明,而仅仅应被看作是由事情本身、而非各种可能遮蔽和扭曲所要分析内容的外在考虑所决定的描述。 99
个人分类: 量子现象学|5825 次阅读|0 个评论
量子现象学之二:直观与量子现象 吴国林
ssglwu 2010-5-23 22:59
二、直观与量子现象 从现象学看来,所谓直观( intuition )就是一种直接的把握,不经过任何中介。直观在于能够直接把握到实事本身的明见性。直观意味着无前提性、无间隔性与无成见性等。按照胡塞尔的看法,直观包括经验直观(或个体直观)和本质直观两种涵义。传统哲学意义上的直观是一种经验直观,它是对具体对象进行无中介的看,这种看仅具有个别性而不具有普遍性;而本质直观是一种直接的看,不只是感性的、经验的看,而是作为任何一种原初给予的意识的一般看,是一切合理论断的最终合法根源。 25 经验直观依据的是个别经验对象,而本质直观并不指向个别对象的具体存在,而是指向其本质。胡塞尔的本质直观是一种原初给予的直观,他说:本质直观绝不是在感知、回忆或相似行为意义上的经验,此外,它也绝不是一种经验的普遍化,即在其意义中实在地共设了经验个别性之个体存在的经验的普遍化。这种直观将本质把握为本质存在,并且不以任何方式设定具体存在。 胡塞尔把原本给予的直观看作是认识的源泉,他说:每一种原初给予的直观都是认识的合法源泉,在直观中原初地(可说是在其机体的现实中)给予我们的东西,只应按如其被给予的那样,而且也只在它在此被给予的限度之内被理解。 本质直观必须以一个或几个经验直观或个体直观为基础。我们能够以个体直观为出发点,通过目光转向,使其朝向观念对象,由此形成本质直观。胡塞尔常用的一个例子是,一张红纸。这一张红纸是一个经验的对象,它包括了纸的形状、红色的深浅等。当人直观这张红纸时,意识可以超越具体的红纸的红色的深浅、而直接把握到红本身,这就完成了从具体的、个别的经验, 超 越到一般的红。他说:关于红,我有一个或几个个别直观,我抓住纯粹的内在,我关注现象学的还原。我除去红此外还含有的、作为能超越地被统摄的东西,如我桌子上的一般吸墨纸的红等;并且我纯粹直观地完成一般的红和特殊的红的思想的意义,即从这个红或那个红中直观出的同一的一般之物;现在个别性本身不再被意指,被意指的不再是这个红或那个红,而是一般的红。 如果说,宏观的一张红纸,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官来直接把握一般的红,那么,如果没有进行相应的科学实验,谁又能够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把握到原子或原子核等微观粒子,并进一步感性直观到原子或原子核等微观粒子的本质吗?显然,没有原子物理理论和原子物理等高能物理的实验,没有借助相应的科学仪器或科学工具,人们是无法直接感性地经验到微观粒子,更不用说感性直观到微观粒子的本质。 为此我们需要把直观的概念扩展到借助概念、科学理论和科学仪器,即是说,包括有概念分析、理论解释和科学仪器的直观,实际上这正是一种 范畴直观 ,它以感性直观为基础。直观的要害之处在于获得原初的给予性,而不在于通过什么方式。正如扎哈维说:就形式来说,直观就是一个将对象自身亲自带给我们的活动,而且这个活动通常要求复杂的知性运作。即使是 理论论证或者概念分析 ,只要它能够带给我们达到了 本原的给予性的事态 ,本质特征或者抽象说明,也能被看作直观。直观不必然地是感性的、素朴的、或者非推理的,而 仅只是非意指的 。 必须借助仪器,才可能有微观的科学,当代的科学已经是技术化的科学 (technoscience) 。一般来说,当用原有的经典仪器来观察新的微观物理现象时,原有的经典物理理论无法解释时,一种情况时是重新改变原有理论的辅助假设。当遇到不同种类的微观物理现象时,通过修改辅助假设已经无法解释新的微观现象,那么,就必须提出新的科学假说,以解释新的微观物理现象。于是,人们就会在新的科学假说引导下研究新的测量仪器,如果测量仪器观测到的实验结果与新的科学假说的预见是一致的,那么,新的科学假说就得到确证( corroboration )。现代仪器的研制,必须在科学假说的指导下才能进行,否则不知道用什么方法研制仪器,以及研究出的仪器能干什么。 可见,量子现象是可能被直观的,但它必须借助于科学仪器,而科学仪器又是在科学假说的引导下才能制造出来。只有当科学假说、科学仪器、科学实验与科学事实(实验现象的解释)一起构成一个相互自洽、相互检验的系统时,它们各自才能成立。因此,任何量子力学都可能全部达到现象学所要求的直观方法,即要求无成见、无前设、 无间隔。
个人分类: 量子现象学|4283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际量子力学前沿专题学术讨论会纪要 吴国林
ssglwu 2010-5-22 23:56
由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等共同主办的《国际量子力学前沿专题学术讨论会》于2010年5月3日至4日在清华大学甲所举行。参加会议的代表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与武汉等地方的物理学、物理学哲学的有关专家和学生20余人。出席的代表有:曹天予、范岱年、桂起权、赵国求、吴国林、张涛等著名学者。5月3日的会议由范岱年、桂起权、曹天予主持,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处长游涛到会致辞。5月4日的会议由吴国林、张涛主持。会议闭幕式由赵国求主持。 会议代表合影(由董春雨提供) 讨论 在举行会议之前,2010年5月1日晚上8点曹天予、桂起权、赵国求、吴国林与张涛前往国际著名科学哲学家科恩(Robert S. Cohen)在文津国际酒店的住所,向科恩教授请教。由著名哲学家、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曹天予担任现场翻译与评说。整个谈话,科恩教授兴致很高,最后合影留念。对赵国求所倡导的量子力学曲率解释与吴国林所倡导的量子现象学给予了中肯的评价( 我们将后续整理、公布其原始的讲话内容 )。 这次专题讨论会就量子力学的曲率解释与量子现象学展开深入的讨论,在物理学研究者与物理学哲学的研究者之间展开了积极的互动。会议争论激烈,讨论充分,体现了学术争鸣的思想。 波士顿大学哲学系曹天予教授就当前宇宙学的发展做了一个前沿报告,现代宇宙学又处在一个大变革之中。他说,基本相互作用是四个,是错的,现在有很多。宇宙学必须有量子力学,但有了量子力学,宇宙学难以自洽。涉及到暗能量问题。波函数有叠加,有概率幅的叠加。对唯一对象,如何应用概率?无法调和。上下代宇宙如何联接?可能多世界理论,但又产生新问题。多世界理论不是科学理论,没有解释能力,没有预见。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赵国求教授就量子力学的曲率解释作了最新的报告。从曲率解释的公设到量子伴生空间,赵国求进行详细阐述。 认为此项研究有了很好的进展,期望有更新、更大的研究成果出现。专家们还为此课题的后继研究出谋划策,提出了很好的可行性方案,愿意共同努力为课题研究搭建坚实的学术平台。 北京师范大学的张涛教授报告了曲率波在物理学中的一个应用,他考虑的是电磁波与电子的相互作用:电磁波的极化、磁化、感生电流作用。电磁波的电磁感应效应。 华南理工大学吴国林教授作了量子现象学的报告。量子力学的测量问题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问题。不断有新的解决方案来探讨和解释量子力学的测量过程。从量子力学角度出发,对现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批判,同时指出了现象学的这些概念如现象、直观、面对实事本身、自我、对象、视域等对量子力学测量问题的积极意义。特别是研究了自我在量子力学的测量过程中所起的必不可少的作用。任何一次完整的测量都必然包括科学假说、被测对象、测量仪器、环境与人(自我)。测量结果必然包含用语言把测量产生的现象表达出来。 任顺平教授就语音的识别,是否可以借鉴量子思想展开了探索。语言的波,几个波的叠加,人可以区分,而机器区分不开。语音的波态与数字态。你发一个音,波在人的口中的反射与振荡。语音的周期。没有一个点可以承载信息,没有能量不可能承载信息。脑中的信息是不连续的。 鲍得海博士从经典到量子的路径的含糊性角度展开他的报告。能量如何定义。有的可能不存在拉氏量。平面上,只有分数统计;在三维空间上,有费米统计与玻色统计等。氢原子就是氢原子,而不是行星模型等。量子或经典的思维方式有问题。吴国林说:描述世界有多种方法,但世界仅有一个。 北京师范大学董春雨教授的报告是从复杂系统理论看智能设计论。如果在沙漠中,你看到一个手表,你如何看?是人造或自然演化?钟表的类比。宇宙学的参数非常精致,不能多一点或少一点。宗教是一个退化的研究纲领,而科学是一个进步的研究纲领。 黄鹏辉硕士报告探讨了量子曲率解释的可计算性。北京师大的孙念台老师的薛定谔方程的推导方法好。 上海交通大学吴新忠博士认为,曲率解释最为符合薛定谔的思想。 武汉大学李宏芳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量子理论对哲学的挑战。量子力学可能强调关系。对于全同粒子,可以说2个粒子不同于3个粒子,这是基数性。而不能说第一,第二等序数性。 北京师范大学核学院谢柏松教授就量子混沌问题展开研究。他认为,吴国林量子现象学所谈到的测量的完整定义很有意义。 由清华大学博士生吉日格乐代读华南理工大学刘建城博士生、赵国求与吴国林完成的论文《论引入现象实体之可能性与必要性》,对现象、现象实体与自在实体的关系展开深入讨论。 中国石油大学门福殿教授就量子力学中的表象的选取问题展开了报告。表象没有高低之分。但是,对于不同的问题,有一个表象的选择问题。如讨论动量问题,你要用动量表象,而不能用坐标表象。表象有一个谁更合理的问题。 吴国林提问:运动是绝对的,能否说,速度优于坐标?因为狭义相对论有一个光速不变原理。赵国求问:什么叫速度?曹天予说:非相对论性是不自洽的。规范场论,空间是三维就自洽;如果四维,就不自洽了。有相互作用,就不自洽。没有相互作用,就自洽了。 北京师范大学田松教授探讨了延迟选择实验与非实在论这一问题。并对惠勒的工作进行了评价。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6790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要倡导的量子现象学要干什么及其初步评价
ssglwu 2010-5-22 07:41
吴国林 现象学自从一百年前被哲学家胡塞尔创立之后,就不断吸引着哲学家和思想家通过现象学的方法来彻底反思哲学形而上学传统以及重新解蔽这个世界。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在现象学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我国目前有关现象学的研究,总的来说属于基本阶段,翻译和解释有关现象学的经典著作和论文,在此基础上,将现象学与中国古代的某些经典进行比较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学术上与世界对话或同步,需要我们用现象学来审视自然科学,真正达到做现象学的阶段。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本人都关注和研究自然科学,但主要以牛顿为代表的经典科学为主,他们把量子力学看作与经典科学没有本质区别的科学,因为在他们看来,量子力学仍然是数学形式体系与实验的结果,没有与经典力学从方法论上区分开。在我个人看来,量子力学本身所具有的难度可能是阻止他们真正理解量子力学的重要原因。目前,国内外有关学者都有这样的认识,即如何将现象学与当代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大家都知道,做起来的困难相当大。量子力学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到目前仍然是科学的前沿,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作者希望在此做一个抛砖的工作,用现象学对量子力学展开初步探讨。 量子现象学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用量子力学与量子信息理论来重新考查现象学;二是现象学的有关思想对量子力学的有关问题进行重新审视。这是一个巨大的工作,也是一个挑战!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涉及到的现象学是 广义现象学 ,包括胡塞尔、海德格尔等学者的现象学,也包括伊德(Don Ihde)所倡导的后现象学。 这些已有的成果受到了有关学者的中肯评价。 论文《现象学的现象与量子现象的相遇》的英文版《Encounter Between Phenomenological Phenomena and Quantum Phenomena》,于2008年4月28日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哲学系技术科学研究小组主任、后现象学创始人伊德(Don Ihde)教授主持的讨论会上做了报告,受到了伊德的高度评价,他认为该文具有挑衅性(provocative),该文也受到国内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正是对量子信息的研究,促使我探索量子现象学。2010年5月在与美国波士顿大学哲学系、国际著名科学哲学家科恩(Robert S. Cohen)教授的会见过程中,他认为,我的量子现象学研究是有雄心的(ambitious)。 我会逐步将有关成果发表出来。
个人分类: 量子现象学|3830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