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制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制度

相关日志

破除论文“SCI至上”:怎样识别人才(天才、项目、论文)【要点】
热度 5 zlyang 2020-5-25 13:54
“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为我国2070年开始 的诺贝尔 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客观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 破除论文“SCI至上”: 怎样识别人才 (天才、项目、论文)【要点】 核心: 主要靠人心! 谣言?: 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和正直的纯正品性。 别忘了科技活动的真正目的。不要“为评价而评价”。 N个脊梁,在本世纪已经说过M次了。这里不过是简要重复一下这 N×M 个观点而已。 一、怎样识别人才? 主要靠人心! 1.1 《战国策·楚策四》,西汉末刘向 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幂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今仆之不肖,阨于州部,堀穴穷巷,沈洿鄙俗之日久矣,君独无意湔拔仆也,使得为君高鸣屈于梁乎?” 1.2 褚少孙,西汉后期 地形险阻,所以为固也;兵革刑法,所以为治也。犹未足恃也。夫先王以仁义为本,而以固塞文法为枝叶,岂不然哉! 1.3 《马说》,唐代韩愈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4 《牡丹芳》,唐代白居易 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 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 三代以后文采胜过实质,一般人都重华而不重实; 重华直重到牡丹的芳菲,由来已久,并非始于今日。 1.5 《念奴娇·登多景楼》 ,宋代陈亮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1.6 日本国福泽谕吉抄袭了褚少孙: 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 这个顺序绝不能颠倒。如果颠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径,其实是走不通的。 1.7 钱穆制度陷阱 …… 教育中心 → 人文强国 → 科技中心? 二、制度的局限性:中国老太太们大胜美国赌场 http://www.geyisu.com/1309.html 美国的这家赌场,为了吸引中国人来赌博,于是给没事的中国老太太每人25美元,邀请她们去赌场玩儿,结果中国老太太拿到了25美元,在赌场转一圈后,不玩直接回家,有的人一天还去两趟,不玩就能赚50美元。 美国赌场一看竟然赚不到钱,不得已之下,只好修改规则,他们把25美元直接存在卡里,结果老太太们来赌场赢了就继续,如果25美元输了就走人,赌场还是一分钱赚不到,甚至还亏钱。 赌场没有办法,只好再次改变规则,规定中国老太太必须赌瞒150美金以上,才能领取25美元,中国老太太们一商量,决定两人一组猜大小,一人押大另一人押小,只要两人凑够150美金就不赌博了,然后各自领取25美元回家。 最后,赌场再也不敢让中国老太太们来赌博了,这就是既聪明又理性的中国老太太,他们**、但在国外不得不服。 三、任期制的局限性 以下大都 抄袭自互联网: 通过竞争性选举选出的领导人需要担心下一次选举,因此他们更加可能作出受短期**考量影响的决定, 因为这关系到他们能否再度当选。 如果非选民的利益和选民的利益冲突,例如 未来几代人,那他们的利益就不太可能受到重视。 “mainly interested in getting re-elected 主要是想当选连任”,是任期制的固有缺陷。它会是人背离“good for the country 对国家好”的初衷。 很多时候,毫无价值地空喊口号毫无意义,关键时刻能够提供科技成果才有价值。 现代技术“根”的建立,它不仅需要天才的思想,技术的实现,工艺的突破,也需要标准的制定、时间的沉淀,甚至还需要文化的认可。 如果具有正常的思考力,在直面“根”的力量后,应该战战兢兢居安思危。 然而这些年来“金钱是唯一信仰”的价值观,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导致我们对“根”科学缺乏尊重和敬畏。 正如居里夫人的牢骚:科技成果依赖于研究条件。 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能量守恒!! 不要自毁长城,不要自相残杀。 不吹牛! 推荐阅读: 秦四清,2020-05-23,如何实施“揭榜挂帅”制?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34608.html 闵超,中国科学报,2018-08-14,短效评价阻碍科学创新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8/338114.shtm?id=338114 基于短期引文窗口的文献计量指标事实上将科技政策导向了阻碍科技创新的歧途。 晋楠,中国科学报,2018-07-11,让随机性更公平可信 多国科学家探索创建公共随机数据生成器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7/336973.shtm?id=336973 Enago英论阁,2020-01-08,申请科研项目如乐透中签?不如随机筛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1387-1213386.html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最先点出问题。这两所机构的申请成功机率低得不具鉴别度,审查人被迫在同样好的申请件中选出几个给予奖助。机构高层说得中肯:获得奖助就像中乐透,却没有乐透盲选省时省力公平的好处。 2017-04-20,诺贝尔奖获得者谴责“缺乏想象力”的研究资金模型 Nobel laureates condemn ‘unimaginative’ research funding models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nobel-laureates-condemn-unimaginative-research-funding-models 理查德·罗伯茨爵士(Sir Richard Roberts)是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他声称 决策者更愿意将钱分配给他们知道会取得成果的研究,因为他们“主要是希望再次当选”,而不是资助那些“对国家好的”研究。 Sir Richard Roberts, joint winner of the 1993 Nobel Prize for Physiology or Medicine, claimed that policymakers prefer to assign money to research that they know will get results because they are “mainly interested in getting re-elected” as opposed to funding what’s “good for the country”.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2016-04-11,科学创新,社会的责任——读《居里夫人文选》有感(下篇) http://cfi.crsp.org.cn/ScienceCommunication/SciRationality/032Q12016.html 相关链接: 2020-05-20, 破除论文“SCI至上”:科技评价,到底评不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4068.html 2020-05-08,同行评议“没什么用”的新报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2188.html 2018-11-26,福泽谕吉抄袭了褚少孙?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1437.html 2020-4-13, 破除论文“SCI至上”:心理戒毒比生理戒毒更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8149.html 2020-2-29,破除论文“SCI至上”:科技活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1034.html 2019-12-02, 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2019-12-14, 第六个科学中心,我们该做点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0030.html 2018-8-20, 居里夫人发的牢骚 ,是否真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0202.html 2018-8-19, 美国记者 麦隆内夫人 Marie Mattingly Meloney 的照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0043.html 2019-06-09, 科技成果依赖于研究条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83968.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5003 次阅读|38 个评论
现有期货交易系统和制度的严重缺陷问题
zbouyang 2020-4-23 17:38
现有期货交易系统和制度的严重缺陷问题 纽约 时间2020年4月20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历史上首次跌至负值。纽约商品交易所5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当日下跌55.90美元,收于每桶-37.63美元,中国多家银行系统对客户产品做平仓处理,导致巨额损失。这种损失应是交易系统和交易制度的缺陷所导致的。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考察一下期货买卖的一些规定。一般情况下,期货的价值都是正的,投资者买入期货时,需要交保证金,买入才能被允许,这是系统自动设定的。例如要买入价值100万元的期货,按1:5的杠杆,投资者账户中必须有20万元的保证金,买入100万元的期货交易才能完成,没有这笔保证金,系统是拒绝成交的。另外,卖出正价值的期货时,是不需要任何保证金的。期货交易中还有一种平仓操作,即在投资者所拥有的期货价值损失达到其保证金价值时,如果客户不补交保证金,则系统会将投资者的期货如数卖出,以确保期货经纪商无损失。 首先,本次纽约原油期货出现大幅下跌,正是在中国的交易员晚上8点下班后出现的,这使得中国的投资者的期货,在价值低于其保证金价值时没有被平仓。这说明中国的交易系统在晚上8点后不工作了。这就是一个交易制度的缺陷,对于全球化的期货市场来说,交易系统必须设计成24小时随时监控和接收客户指令的,否则投资者的权益无法得到保证。 其次,当第二天上班后,发现期货价值为负后,交易系统做了平仓处理,把客户的期货卖掉了,导致客户出现巨大损失。这就是交易员或交易系统对于负值期货的交易缺乏认识而造成的。对于负价值期货来说,客户买入是不需要任何保证金的,客户买入就有钱收入;而客户卖出负价值的期货则需要有保证金,即需要有钱给接负价值者,系统才能允许成交。显然,这次交易系统把客户的负价值期货卖出,却没有要客户交保证金,造成了一个大的漏洞,导致了客户的巨大损失。 另外,对于正负价值的产品,平仓的操作是相反的。所谓平仓,对于正价值产品来说,当客户的期货产品价值下跌到一定金额的价值时,系统会自动将客户的期货产品卖掉,以使得期货经纪商不会因为客户无力支付而造成损失。例如客户用20万元保证金买入价值100万元的期货产品,当该期货价格下跌到80万元时,客户的保证金全部转化为损失,这时期货经纪商会要求客户补交16万元保证金,如果不补交这个保证金,则期货经纪商会把客户的期货全部卖出,以收回成本。在此过程中,期货经纪商没有任何损失,而客户承担了全部损失。这个卖出操作叫作平仓。但是,对于负价值的期货产品,平仓就不是卖出,而是买入了,因为买入能获得收益,可以抵扣期货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而这次系统把卖掉负价值产品当作平仓操作,这就完全搞错了交易方向。这是设计交易系统的人员没有考虑到会出现负价值产品的现象而造成的交易制度和软件设计缺陷所造成的。 这次负价值原油期货事件给中国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必须亡羊补牢,以避免以后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损失。 亡羊补牢措施建议如下: 1. 国际化的期货交易系统必须24小时开放交易,24小时监控客户账户,24小时接受客户操作指令。达不到24小时开放交易系统的条件的,坚决不给予期货经纪 商 资格。 2. 买入正价值 期货产品时,客户需 要交保证金 ; 卖出正价值 产品时,客户 不需要交保证金 。 3. 买入负价值 期货产品时,客户 不需要交保证金 ; 卖出负价值 产品时,客户需 要交保证金 。【这需要修改完善目前的交易程序】 4. 当期货价值为负时,平仓操作是买入。当期货价值为正时,平仓操作为卖出。 【这需要修改完善目前的交易程序】 5. 严格执行保证金制度,当客户产品价值损失达到保证金数目时,自动进行平仓操作。
个人分类: 建议|0 个评论
消防改革向何处去?
热度 1 fpe 2018-11-24 17:41
消防改革向何处去? 最近,中国正在开展的消防改革,是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做法。按照经济发展的康波周期(康德拉捷耶夫周期)理论,人类社会大约 54~60 年经历一次周期性循环,对于消防来说,就意味着一次制度改革。以下是我国从清代民间开创救火会制度以来的消防制度改革,非常符合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 1662 年,天津武廷豫办同善救火会 } 1725 年,天津查日乾办上善救火会 } 1846 年,北京第一次开办志愿消防(救火会) } 1902 年,袁世凯创办警察消防(职业化消防队伍) } 1965 年,中国消防开始全面兵役制(兵役消防队伍) } 2018 年,防消分离,成立应管部与住建部,分别管理应急和设计队伍 那么,消防改革该如何推进?从中国体制改革的决心来看,防消分离是一个大趋势,把减灾部分划归应急管理部,把设计审批部门划归住房与建设部,是防止消防部门故步自封的一种对策,是此次改革的首要目的;集中共享应急资源,应对重大气候挑战,是另一项改革目标。对此,美国的做法是防调分离,消防的减灾审批都归消防(或者说归地方政府),设计归公司,火场调查归 FB (联邦调查局)、 ATF (酒精烟草枪支管理局)和 NIST (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所),只有认真调查,才能推动消防工作的顺利开展。中美两国侧重点不同,分权的目的是相同的,打破一个部门垄断,提升相关部门的技术门槛,共同推进职业化程度,提高社会安全的服务水平,是消防改革的主要目的。 那么,未来的消防改革如何进行?作为消防史研究者,我认为以下几个方向是社会大趋势,不管中国和美国,都需要遵守的“世界大势,浩浩荡荡”。 第一, 提升水平。在美国,消防工作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责任,因此地方政府在选择训练场地时,都把训练场地挂靠了在州立大学下面,如马里兰的 MFRI (马里兰消防研究所),德州的 TSA (德克萨斯消防学院),分别挂靠马里兰大学和德州农工大学。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提升消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中国虽然有很多消防工程专业,但除体制内的两三所学校,基本上无从接触消防工作,这又是一项全面学习苏联的政治遗产,让研究所做研究,让高校办教育,结果造成巨大的经济浪费和知识代沟。 第二, 社会参与。随着社会发展程度(城市化率)的提升,现代社会的灾情越来越严重。为了减灾最好的做法是分散人群,如 1969 年的战备行动,把北京人口疏散到全国,也算是一种应急措施。可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又是城镇化集中化,增加了社区接触灾情的规模和损失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应急管理制度必须考虑官方的队伍和民间(社会)的力量,于是有志愿消防队伍、地方消防站等措施的推动和建设。在消防工作中,一项基本原则是距离消防站的远近决定了风险程度。在灾害的发展早期,设备不重要,响应时间最重要,所以如何动员全社会参与就是制度改革的首要考量。美国使用各种办法鼓励民间资源投入到消防减灾工作中来,类似于藏富于民,这样做的目的是提升社会的应急素质和水平,降低远程干预的投入和力度。任何国家都在这个原则(普及性)基础下准备应急管理制度,我国也不能例外。 第三, 加强理论。最近结束的注册消防工程师考试,三本内容已经达到 1465 页,据说有 18000 个考点。美国主要考两本消防手册,内容一共是 7192 页,是中国内容的 5 倍。是不是美国工程师需要背诵更多的知识点呢?不是,美国 FE 考试是当场发给公式手册,让你自己开卷查公式。关键是其中有很多理论和量化的计算内容,这是光有公式也无法掌握的内容,依赖平时对公式的运用和掌握。中国的考试,仍然提留在实务、综合、案例的技术员水平,基本上不需要计算器,因为可以量化计算的内容几乎没有。美国工程师考试主要查考量化计算的能力,因为工程师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在创造性和量化解决上。不能量化求解参数,主动解决实际问题,是国内注消考试的显著差距。当然,美国还有一个与中国注消考试形式上差不多的 CFPS 考试,供维护消防设施的消防技术员使用,中国合二为一(挂羊头卖狗肉)了。所以,通过国内注消考试的人,远远达不到美国工程师的水平,顶多相当于美国 CFPS 的水平,这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职业发展渠道。美国消防工程的四大基础课程:消防水力学、火灾动力学、风险评估和人群行为学,在中国的注消考试中只有很少的提及,没有足够的题库,无法查考考生的理论水平。 第四, 提供服务。消防工作是提供一种服务,这一点经常被国内所曲解。满足标准就行了,这是国内审批的目的。美国的普遍看法是, 标准是达到安全的最低要求 ,在客户的预算前提下,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安全设计,才是消防工程师的责任。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需要使用安全等价性的概念,在不降低安全水平的前提下,尽可能灵活地提供消防设计。国内发生的各种灾情,无一不是安全水平被破坏,消防设施没有维护好的结果,这种局面,可以说没有掌握好安全等价性这一概念,或者说消防工程设计的核心理念就是安全等价性。美国消防工程师积极参加 SFPE 会议,就是为了尽快掌握最新的理论,立即投入到消防设计中,为客户提供刚好的服务。国内消防部门对性能化消防设计作出了种种的制约,以至于创造性的安全解决方案没有发展的空间,这是很大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设计时为了通过审批,还是为了提高安全,中国目前还是处于满足审批要求的初级阶段,对抽象安全概念和以人为本的理解程度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第五, 加强调查。标准的灵魂是科学技术,这是 1902 年美国成立 NBS 的理由。由于后发的优势,我国借鉴了太多的国外标准,然而地方的灾情特殊性,并未成系统地反映到标准建设当中。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不是来自东瀛(东洋),就是来自欧美(西洋),只有“鱼”,没有“渔”。在甲午战争结束 120 年之后,我国还依赖国外的技术体系来维持标准,显然是教育和科研制度的问题。不能公开真相,不能扔掉拐棍走路,是消防部门难以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核心问题。 在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体系下,消防是一种奢侈。只有社会转移到商业和工业之后,消防才有必要的发展空间。宋代的城市化率曾经达到创纪录的 22% ,这一点我国在 1990 年代才重新达到。在这一城市化率的推动下,才有军巡铺、防隅军等形式的消防制度诞生,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消防是城市文明的重要表现和指标。今天,我们制定的消防制度,还要至少影响中国一个气候周期(大约 60 年),希望决策者更有智慧一点,为提供社会的安全服务水平做出更明智、更长远、更符合社会需要的选择。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7522 次阅读|1 个评论
德国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教育规划和科学促进委员会BLK和GWK
Helmholtz 2018-11-15 23:51
德国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教育规划和科学促进委员会BLK,是一个1970年6月25号成立的、由联邦政府多个部委和联邦州代表所共同组成的常设机构,专门沟通磋商在德国联邦制度体系下,联邦政府和联邦州政府如何共同解决应对有关德国教育事务和科技促进(科技议题在1975年后并入)。该机构负责向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首脑提出有关合作推动德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的相关提议。 成立德国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教育规划和科学促进委员会以及GWK的依据,是1970年1月1日所援引的德国基本法的第91b条款。 德国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教育规划和科学促进委员会的章程中规定,联合会的组成是联邦政府的8个相关部委的部长、副部长或部长代表拥有16票票权,16个单独联邦州的负责教育和科技的部长、副部长或部长指定代表拥有另外16票的票权,联邦政府的16票是统一票,而委员会的决议需要25票以上的多数票,即半数以上州政府代表的同意。8个联邦部委分别是联邦教育与研究部、联邦总理府、联邦内政部、联邦财政部、联邦经济与技术部、联邦就业与社会部、联邦卫生部、联邦家庭、老人、妇女与青少年部以及联邦文化与媒体部 可以列席并参与会议的其他代表还有德国科学委员会Wissenschaftsrat、德国全国城市联盟以及德国职业教育会议的秘书长或副秘书长,以体现代表的普遍性。 委员会下设两个工作小组:教育规划组以及科学促进组,也均由联邦政府以及各个州政府的代表组成。 委员会有一个拥有24人编制的常设办公室,受一位秘书长领导。办公室经费由联邦政府提供,原始办公地点原来在波恩,后来迁至柏林,属于联邦总统行政署 Bundesprauml;sidialamt 的组成部分。 该委员会的前身是: 1953-1965年的德国教育事务委员会 Deutsche Ausschuss für das Erziehungs- und Bildungswesen 以及 1965-1975年的 德国教育委员会 Deutsche Bildungsrat 2008年1月1号之后,BKL完成自己使命,其任务移交给新成立并一直仍然在运行的的“联合科学会议”- Gemeinsamen Wissenschaftskonferenz (GWK)。( http://www.blk-bonn.de/ ) 该委员会负责规划设计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如何合作共同出资,保障德国教育与科技的发展,如何实现战略目标和解决实际问题。其中也包括设计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科研机构以及科研、教育项目进行经费的配资,比如对于德国最主要的一个国家级科研以及学术机构,该委员会一直根据所谓的Skeleton Agreement 设置了下面的这样一个能够满足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诉求和能力的独特的、相当于固定财政拨款部分的基础投入的两级政府经费配比: 1. 德国研究联合会(德国科学基金会) 联邦政府58% : 地方州政府配套42% 2. 机构已经撤消 3. 机构已经撤消 4. (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 联邦政府 90 % : 所在地州政府出资 10% 5. 马普学会 联邦政府 50 % : 州政府 50 % 6. 弗劳恩霍夫协会 联邦政府 90 % : 州政府 10 % 7. 其他具有跨地域特点的科研机构(莱布尼茨联合会) 联邦政府 50 % : 州政府 50 % 8. 其他组织和机构 联邦政府 50 % : 州政府 50 % 9. 德国国家科学院 LEOPOLDINA 联邦政府 80 % : 州政府 20 % 10.柏林科学学院 联邦政府 50 % : 州政府 50 % Skeleton Agreement between the Federal and Laender Governments on the Joint Promotion of Research Pursuant to Article 91 b of the Basic Law - Skeleton Agreement on Research Promotion - of 28 November 19751 Bundesanzeiger no 240 of 30 December 1975, p. 4 Last amended by Agreement of 25 October 2001, Bundesanzeiger, p. 25218 The Federal Government and the governments of the Lauml;nder of Baden-Württemberg, Bavaria, Berlin, Brandenburg, Bremen, Hamburg, Hesse, Lower Saxony, Mecklenburg-Western Pomerania, North Rhine-Westphalia, Rhineland-Palatinate, the Saarland, Saxony, Saxony Anhalt, Schleswig-Holstein and Thuringia, on the basis of Article 91 b of the Basic Law, conclude the following skeleton agreement: Article 1 (1) The Contracting Parties shall collaborate on the promotion of institutions and project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f supraregional importan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tailed provisions of this agreement and for that purpose shall inform each other about their plans and decisions in this field. While preserving their own competence, they shall strive for close coordination in the field of research policy. 注1 The Lauml;nder of Brandenburg, Mecklenburg-Western Pomerania, Saxony, Saxony-Anhalt and Thuringia acceded to the Skeleton Agreement on Research Promotion by Agreement of 17/21 December 1990, which became effective on 1 January 1991 (Bundesanzeiger 1991, p. 683). (2) The Contracting Parties shall undertake obligations under this agreement, subject to provision of the required budgetary funds by their legislative bodies. Protocol note concerning Article 1 The Contracting Parties understand that the skeleton agreement including its implementing regulations provides for the content and forms of their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research promotion comprehensively and exclusively. The second sentence of Art. 1, para. 1 of Art. 3 in connection with nos 1, 4, 5 and 6 of Art. 2 and Art. 4 of the Administrative Agreement between the Federal and Lauml;nder government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Joint Commission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 shall remain unaffected. When fulfilling the duties assigned to it under these provisions, the Commission shall act in the composition required by para. 2 of Art. 8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cedural provisions of this skeleton agreement. Article 2 (1) The joint promotion of research shall cover: 1. The German Research Association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including the collaborative research centres, the postgraduate study groups and other tasks assumed by the German Research Association) 2. the national research centres (Groszlig;forschungseinrichtungen) 3. the Max Planck Society (MPG) 4. the Fraunhofer Society 5. other autonomous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supraregional importance and overall interest to national science policy, provided that the need for financial assistance to be met by the Federal and Lauml;nder governments towards current costs exceeds a given amount 6. other organizations sponsoring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research promotion organizations as well as institutions fulfilling a service function for research, provided that the requirements mentioned under no 5 are fulfilled 7. research projects of supraregional significance and of overall interest to national science policy, provided that their need for financial assistance exceeds a given amount 8. the German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tists LEOPOLDINA 9. the Wissenschaftskolleg zu Berlin. 联邦与州政府对不同科研机构自1971年起执行的合作资助科研任务的 Skeleton Agreement.pdf 分帐比例: 1. German Research Association 58:42 2. No longer applicable 3. No longer applicable4. National research centres 90:10 5. Max Planck Society 50:50 6. Fraunhofer Society 90:10 7. Other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supraregional significance 50:50 8. Other organizations or institutions 50:50 according to no 6 of para. 1 of Art. 2;deviation from this ratio is permitted subject to approval by all Contracting Parties 9. German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tists LEOPOLDINA 80:20 10. Wissenschaftskolleg zu Berlin50: 50
个人分类: 综合性资料|3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技部将建立科研诚信建设情况督查通报制度(系列)
redtree 2018-6-3 13:54
科技部将建立科研诚信建设情况督查通报制度 作者:孙自法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8/6/2 9:07:58 中新社北京6月1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技术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6月1日说,科技部将建立科研诚信建设情况的督查和通报制度,并在全社会加强科研诚信的共建、共享、共治。 科技部当天下午就刚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举行新闻通气会,贺德方介绍该意见起草过程及未来推动落实举措等情况时透露了上述信息。 他说,《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勇攀科学高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科技部将会同各有关部门抓好贯彻执行,各有关部门和地方要建立科研诚信建设目标责任制,明确分工,扎实推进。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要压实主体责任,强化诚信管理。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学术委员会要认真履职尽责,切实发挥作用。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社会团体要将维护科研诚信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科研人员要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本,坚守底线、严格自律。新闻媒体要加强对科研诚信的正面引导,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贺德方表示,科技部将建立科研诚信建设情况的督查和通报制度,加大督查力度,推动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加强科研诚信的共建、共享、共治,为建设科技强国奠定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 他介绍说,科技部始终把科研诚信建设摆在事关科技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在推动中国科研诚信建设方面已取得积极成效,主要包括:初步构建了以《科学技术进步法》为统领、约束与激励并重的科研诚信制度体系;探索建立“零容忍”的联合惩戒机制;初步形成以诚信为基础的科技监督评估体系。其中,2017年对国际期刊《肿瘤生物学》集中撤稿事件的彻查处理,得到了普遍肯定。 据了解,《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由科技部牵头起草,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近日已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完) 科研诚信老话题再次加注新内涵 科研诚信《若干意见》出台:加大惩戒力度,更加注重可操作性 \0 作者:王静 来源: 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8/6/2 17:56:08 \0 “科研诚信”是个老话题,在我国已谈了10余年,相关管理部门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建设措施。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此意为何?科研诚信老瓶子里添加了哪些新内容? 对此,科技部于6月1日给予了诠释。 制度建设仍显不足 通过网络简单查询,人们会发现,关于科研诚信,我国科技管理的相关部门,早已出台了不少管理政策和措施。 2006年,科技部推出了《国家科技计划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 2007年,科技部成立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同年,中国科学院出台《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的意见》。 2009年,科技部等10部门还联合推出了《关于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 2012年,教育部将科研诚信纳入高校教师年度考核,开始建立科研诚信档案。 2014年,《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提出,将严重不良信用记录者纳入黑名单。 2016年,科技部等15个部门联合发布《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严重失信行为记录暂行规定》。 此外,中国科协、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推出了相关制度。 这些政策的出台表明,科研诚信一直受到管理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并采取措施不断加强对科研诚信的管理。即便如此,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仍时有发生。如,2017年4月《肿瘤生物学》 的集中撤稿事件,影响极其恶劣,随后,科技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打出系列‘’组合拳‘’,一批责任人受到严肃处理。这一事件证明,我国科研诚信建设仍有诸多不足。 “本次《若干意见》的出台,是查处《肿瘤生物学》集中撤稿事件的经验总结,旨在强弱项、补短板”。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一位负责人说。 从部门负责上升为国家统筹 “对于科研诚信的管理,过去10余年一直是相关管理部门唱主角,而本次政策,第一次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这位负责人解答记者提问。 这意味着科研诚信建设从部门负责上升至国家统筹,成为国家建设社会整体诚信体系的一部分。科研诚信在2018年被列入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议程,于3月28日审议通过。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认为,我国的科研诚信建设形成了以《科技进步法》为统领、约束与激励并重的制度体系,还初步形成了以诚信为基础的科技监督评估体系。在系统总结严肃查处违背科研诚信要求案件相关经验基础上,《若干意见》加大了对违背科研诚信要求行为的惩戒力度,更加注重可操作性。 细化全流程管理 《若干意见》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为目标,以推进科研诚信建设制度化为重点,以健全完善科研诚信工作机制为保障,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着力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科研诚信建设新格局。 贺德方说,《若干意见》遵循“明确责任、协调有序,系统推进、重点突破,激励创新、宽容失败,坚守底线、终身追责”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是健全科学规范、激励有效、惩处有力的科研诚信制度规则,建立覆盖全面、共享联动、动态管理的科研诚信信息系统,建立职责清晰、协调有序、监管到位的科研诚信工作机制并有效运行,使广大科研人员增强诚信意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六项具体任务 《若干意见》提出了六项具体任务。 一是完善科研诚信建设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确定由科技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分别负责自然科学领域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科研诚信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 二是加强科研活动全流程诚信管理。将科研诚信建设要求落实到项目指南、立项评审、过程管理、结题验收和监督评估等科技计划管理全过程。 三是进一步推进科研诚信制度化建设。完善教育宣传、诚信案件调查处理、信息采集、分类评价等管理制度。 四是切实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和宣传。将科研诚信纳入单位日常管理,加强对科研人员、教师和青年学生等的科研诚信教育,在入学入职、职称晋升、参与科技计划项目等重要节点必须开展科研诚信教育。 五是严肃查处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科技部、社科院要明确相关机构负责科研诚信工作,做好受理举报、核查事实和日常监管等工作,建立跨部门联合调查机制。 六是加快推进科研诚信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科研诚信信息系统,对科研人员、相关机构和组织等的科研诚信状况进行记录。
个人分类: 科研管理与制度|13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校与规定:为什么需要批评与自我批评——禅的行囊(之五十四)
罗非 2018-1-8 12:07
导读:比尔 · 波特此处有一个理解是有问题的。悉达多在印度创立的学校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包含集体学习在内的综合制度。在古代的印度,学者身边聚集众多门徒的传统是很常见的;与之并行的是所谓 “ 沙门 ” 传统,也就是追求真实的人离开世俗的生活方式,不蓄财产,乞讨为生,离群索居,以此来挑战熟悉的自我。释迦牟尼把这两种制度结合了起来。他的学校中有定期的集中学习,也有自由的独处探索。每年的雨季,他会召集学生们在适当的地方集合起来,进行集中的静修和讲课。到了旱季,大部分的学生都会离开大集体,或单个,或跟随自己的指导助教,进行离群独行式的探索。但不论在哪个阶段,他都要求学生们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包括给男生的二百五十条纪律,和女生的三百八十余条纪律。不蓄财产,乞讨为生,赫然就是这些纪律中的内容。 禅宗在中国的早期,由于学生数量有限,长期跟随老师的学生很少,并且依然沿袭印度对学校的管理制度的要求。道信禅师和弘忍禅师虽然学生众多,学校规模扩大,但他们并没有明确地修改释迦牟尼当初所创立的制度,自己种田、发展产业仍然是违反学校制度的做法。他们当时所依靠的,应该是世俗慈善家的赞助和捐献。大批学生追随老师,也像释迦牟尼的时代一样,并不一定是老师的要求;而是他们自己还没有找到一边到处游学、一边继续探寻真实的好办法,因此才继续留在了老师身边。正式建立禅宗丛林,并且修改了禅宗学校制度,这是马祖道一禅师和百丈怀海禅师两代师生的业绩。大胡子提前把他们加到了道信和弘忍师徒的身上。 道信和弘忍对禅宗的真正创新,是他们对道场地址的选择。这些地方选在自然环境丰富、气候适宜、植被茂密、远离都市的地方。其指导思想正如弘忍禅师所说,其实就是老子的那句话, “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 。幽居山中,远离尘世,养成内心逐渐清明。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内心清明尽管非常美好,并且能带来身心健康的实际利益,但它还不是禅宗教育的核心。而在此清明心中,体会到自己的本心,才是禅宗教育的真实目的。 在释迦牟尼的学校制度中,有一个重要的创造性制度,就是每半月一次的 “ 批评与自我批评 ” 。学生们每半月就要回到自己所处的集体中,集体背诵学校制度。每背诵一条,大家就说说自己这半月以来有没有遵守本条规定。如果有所违犯,就要向集体中的同学们和自己的助教承认错误,找出犯错误的心理原因,并且下决心改正错误。正在独处中的学生,也要半月一次按照制度规定自我批评。如果所犯错误不大,或者属于无心之过,那么可以自我批评或者在小范围同学之间承认错误、接受批评;如果所犯错误比较严重,或者故意违反规定,就要向更高年资的教授、更大范围的同学们承认错误并接受批评。如果犯了根本性错误,就要向释迦牟尼本人、在全体大众面前承认错误。而且错误一旦严重到一定程度,学生就失去了继续学习的资格。在承认错误、接受处分之后,必须离开学校。 这个制度的要点之一,就是不要隐藏错误。无心犯错,只要承认了、今后留意不犯就好。有意犯错之所以严重,是因为其中带有 “ 自我 ” 的成分;如果不肯承认,那么 “ 自我 ” 就变得坚不可摧,完全背离了释迦牟尼认识生命真实的目标,因此只有离开学校一途。如果所犯错误比较根本,就意味着其中所暗含的 “ 自我 ” 比较强烈,因此需要在更大的场合、更高阶的老师的面前承认错误,寻找机会解除因此而被强化了的 “ 自我 ” 。如果错误严重到其连带生成的 “ 自我 ” 已经无法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消除的程度,那么继续留在以认识生命真实为目的的释迦牟尼系列学校中就已经失去了意义,因此要在承认错误之后做退学处理。 早期禅宗集体中,尽管没有单独加以强调,但作为释迦牟尼连锁学校在中国的分校,这些制度想必也是要遵守的。而长期的集体共同生活,也有利于这些学校规章制度的实施和落实,从而帮助学生们利用这些制度,消除自己的自我中心倾向。这是禅宗丛林的重要作用之一。 ********************** 在他之前,承继衣钵的禅宗大师全都遵循另立门户的传统。菩提达摩、慧可、僧璨和道信都在得传法嗣之后便离开祖庭。弘忍则一直守在道信的身边直到他圆寂,这再一次说明,禅宗的传统正在从个人修行向互助修行转变。禅逐渐变成一种驻留式的修行方式,并且因此广为流行。道信圆寂时,居住在四祖寺的僧侣达到五百人以上,而弘忍圆寂时,五祖寺的常住僧侣超过了千人。 弘忍为道信修建了毗卢塔,随后又在双峰山继续生活了三年 —— 这是中国传统规定的为双亲和师长守孝的时间长度。守孝结束后,他决定另建一所禅修中心。因为是黄梅本地人,弘忍对周围地形相当熟稔,他选择的新道场离道信的寺庙只有半日脚程,周围的地理环境也与四祖道场类似,便于开展互助劳作式的修行。 四祖寺只是后人对四祖道场的称呼。道信自己把他的寺庙称为 “ 幽居寺 ”—— 这里不仅僻远幽静,而且适于自给自足的生活。弘忍在冯茂山下选中的道场也有类似的特征。这里当初属于一个叫冯茂的人,冯先生听说弘忍的打算之后,就把这座山送给了他。弘忍为自己的道场取名禅定寺。 此后的两百年间,我们看到禅宗的发展之路上一再重现这样的情景:各代开山祖师尽量选择僻远的高山谷地作为修行道场,其中水源丰沛,有足够的农田可以养活成百上千名僧侣。禅宗历史上重要的祖师几乎都以这种方式创建道场。 这种为禅修精心选择特定生态环境的做法始于道信在双峰山的试验,到了冯茂山则被确立为禅宗的传统。由于冯茂山在双峰山之东,因此也被称做东山,弘忍在此发展出的禅法也因此被称为 “ 东山法门 ” 。禅定寺开山之后不到六年,当朝皇帝就听到了消息。他宣召弘忍入宫讲法。但是道信与弘忍所传的禅法并不是什么可以向外行宣讲的课程,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弘忍拒绝了皇帝的邀请。 有人问弘忍,为什么学佛不在城邑聚落,要在山居,他回答说: 大厦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间有也,以远离人故,不被刀斧损斫,一一长成大物,后乃堪为栋梁之用。故知栖神幽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长辞俗事,目前无物,心自安宁,从此道树花开,禅林果出也。(引自《楞伽师资记》) 正是这种对道场的选择使互助劳作成为可能,而互助劳作则让修行者将心灵修炼从禅堂扩展到了日常生活的所有领域,随时随地,无论做什么都可以修行。道信将其称为 “ 守一 ” ,弘忍则表述为 “ 守心 ” 。他们教导弟子,当在一切所做所说所想之中守住本心,最终达到所做所说所想之间不再有差别的境界。
个人分类: 科普|12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喝茶、天真与心理素质——禅的行囊(之三十六)
罗非 2017-12-21 10:36
导读:在释迦牟尼的时代,佛教就是他所创立的教育体系,有固定的大学,也有流动的讲座和培训班。当时,释迦牟尼强调有三个元素是学习他的觉悟 —— 也就是 “ 佛 ” 的梵语意义 —— 教育所必须的,那就是已经觉悟的老师 ——“ 佛 ” 、达到觉悟的途径 ——“ 法 ” 、学习的学生团体 ——“ 僧 ” 。这最后一条,佛陀本人很重视,并由此形成了复杂的学校管理制度 —— 用于管理男生的制度有二百五十条,用于管理女生的制度有三百八十多条。这些制度确保各种形式的大学和培训班得以顺利开展教学和自学活动。可以说,佛陀的学生团体,是古代印度学校体系的范本。 佛教传到中国后,虽然由于它的教学内容和成果而为中国人所接受,但它的印度式学校形式却和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冲突。因为,印度人视学习为神圣的行为,任何全身心致力于学习的人,都从来不需要自己谋生,而是所到之处都有人捐赠或服务 —— 甚至每顿饭都可以到任何一家人门口取得。但在中国,这种行为被视为乞讨,是好吃懒做的标志。从汉末到唐代的几个世纪之中,佛教和中国文化相互融合,最终产生了禅宗丛林制度这种中国化了的学校管理体系。后者又衍生出了宋代以来的儒家书院制度,成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经典形式。 禅宗丛林和中国佛教其他流派的寺庙有一个重大的区别。那就是,其他流派带有或多或少的宗教色彩,除了阅读佛教经典,研习佛陀所介绍的冥想方法,还包含了一些源于印度婆罗门教或者中国本土宗教的神秘仪式。但禅宗坚持以佛陀最初的教育思想为核心,远离宗教仪式,而专注于领会佛陀所倡导的智慧。从这个角度来说,比尔所遇到的这个尼姑十年间没有学习什么佛教,但却保持了天真和开放,也算是没有走很大的弯路。如果她所追随的老师知道如何启发,或许就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开启智慧的效果。 ************************** 我问她学的是哪种佛教。仁明回答说,她虽然当了十年尼姑,但其实从来没学过佛教。她提到佛教的样子,让我想起我的姑姑波琳。波琳从小在阿肯色州的农场长大,她总喜欢取笑我对佛教的热情,说我信的是 “ 佛爷教 ” 。仁明有一种开放而天真的气质,我想不学任何宗教也许对她来说更合适。我们东拉西扯,几乎除了佛教以外什么都说了,不过她的本地方言我大概只能听懂一半。但这并没影响我们的沟通。她一点不做作,说着话便常常放声大笑起来,我完全被她感染了。后来她告诉我说,她从来没喝过这么好的茶 —— 台湾高山乌龙的确不错,但心境更重要。当你心情大爽的时候,吃东西也会更香。 喝过第四泡茶,仁明站起身,说要赶在太阳落山之前做完剩下的针线活。她回到院子里,坐在夕阳下继续缝补起来,我也趁着落日余晖继续写我的日记。天快黑的时候,一位妇女骑着摩托上山来了。她是住在山下村子里的女居士,每天来寺里给僧人们做两顿饭,饭后还跟僧人们一起做功课。一小时之后,手脚麻利的女居士已经准备停当,敲响了斋板。今晚用斋的只有我们三个人。晚餐由白菜、萝卜和野山菌组成,原料都是女居士自己带来的。我向来以为,野山菌原本是仙界的私房菜,要不是当年神仙搬家离开地球时不小心落下几粒孢子,我们这些俗人如今恐怕无福享用此等美味。 斋毕,我跟着比丘尼和女居士一起走上水泥台阶,到大殿里去做晚课。这座佛殿刚建成不久,但看起来和其他的中国寺庙也没什么两样,建筑材料虽然用了现代的水泥和砖瓦,样式上却依然在模仿明清时期的官式建筑风格。中国人对待外在形式的态度有时候会显得极端保守。我一直期待着看到有人设计一种不需要投入大量钱财建造的佛殿 —— 毕竟,大兴土木并不能体现佛陀的根本教诲,它体现的只是善男信女们贪婪而执著的心态。不过,在大兴土木蔚然成风的今日中国,我的期待显然还难以成为现实。 仁明在佛坛前点了几炷香,然后又烧了些纸钱 —— 前者是晚课的规定动作,而后者却是她自己的发明,这也许是为了她的父母,或者哪位去世的施主烧的。并不是每一位逝者都需要 “ 冥国银行 ” 发行的这些钞票,按道理说,地府里的一切都应该是免费的,烧纸钱也许只是为了以防万一。
个人分类: 科普|2201 次阅读|0 个评论
星球大战、联邦和民主:古今政治形态谈——禅的行囊(之三十二)
罗非 2017-12-17 12:05
导读:在中国历史上,统治阶层对文化的态度通常随着他们自身的发展状态和文明水准而变。在比较繁荣兴盛的时代,例如汉、唐和宋,统治者比较有 “ 天子 ” 意识,懂得老子所说的 “ 天下,神器也,不可为之,不可执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 的道理。也就是说,中国正统的国家管理理念,其实和当代民主的服务理念接近,知道皇帝只是被时代 —— 古人叫做 “ 天 ”—— 选出来负责国家运作的代表 —— 也就是 “ 天子 ” 。他既不能随便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操作,也不能抓住不放。正确的执政理念,应当是顺应时代的需求,决定国家如何运作;而且一旦自己已经无法把握时代的需求,就选更有把握能力的人出来执政。在上古尧、舜、禹的时代,执政的确就是这样进行的。 但这个公选的民主运作方式有两个前提。第一个是所管理的范围足够小,也就是老子所说的 “ 小国寡民 ” 状态,这样每个人都很容易互相了解,也就容易决定下一个将推选谁作为国家的管理者。第二个是大家的文明水平足够高,从而满足老子所说的 “ 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高下不相慕,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 ” 。也就是说,不论每个人状态如何,大家都觉得自己的饭香,自己的衣服美,自己的习惯好,自己做的事很有意义,不会去羡慕别人,而且不论自己的状态如何,都对生命的根本 —— 也就是非物的 “ 道 ” ,或者说自己的内心 —— 有足够的认识。有了这两个条件的满足,就可以长久地实现真正的民主。这两个条件随便有一个不满足,那么民主也只能短暂地实行;两个都不满足,那么民主就只是空想、笑话和噱头,变成满足一己之私的工具而已。 所以,在当今世界这个乱世,其实实现真正民主的条件基本上都不具备。在小范围内或许还能短暂地实现,对于大国来说,基本上都是作秀而已。正如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所说,民主需要大家觉得都是一家人,在大方向上都互相认同,只是一些如何执行的细节需要商量。但今天的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内部都有各种不同的理念,大家在大方向上都缺乏认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公投的结果是 10:1 ,少数派也不会认同多数派的观点。因为,既然大家想法不一样,凭什么让你们九千万人替我们这一千万人决定未来?因此,在当今的世界上,民主只会导致分裂。政治理念,从来都要和历史时代相互配合。 在中国历史上,上古时期民主政治难以为继之后的替代方案就是 “ 朝代 ” 。既然全体国民没有足够的条件一起选择领导人,就让时代选择一群人来管理国家吧。在实际执行中,这一群人通常是以家族或者团体的方式被选择的,方法就是在天下这个舞台上 PK ,胜者入选。因为这种选择方式的成本很高,所以不可能每隔几十年来一次。所以,每次选择完成,就会让被选中的家族或者集团派代表管理天下。这是 “ 天子 ” 思想的延伸。直到这个人群的水平明显地不符合时代的需求,才会再重新选择一次。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每隔数百年的改朝换代。虽然这种更换方式代价高昂,但在国家规模扩大、信息流通困难、文明程度有限的历史时代中,这或许是唯一可行的方案。即使如此,当文明程度过于低下时,连这种选择都难以为继,于是就开始出现几十年中更换好几个朝代的乱世。而在文明程度较高的时代,一个朝代能够持续的时间就比较长,这也就代表当初的选择执行得比较好。 实际上,在今天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地球的居民可能是第一次真的可能有机会在全球的范围内实现大民主。只要全球的文明程度有了足够的提高,大家对多样化和自己的特性和现状有了足够好的接受度,在高度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技术支持下,大家真的有可能选择一批真的在为全人类着想的人管理地球政府。这个全球政府掌握着全球的军队、警察和防务,负责地球的和平与安全,相当于地球联邦政府;而原本的各国政府在全球联邦的框架下,各自制定自己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管理制度,同时也保留自己的地方警察。这种架构下,全球就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和平,真正的民主。只要建立足够好的机制,确保选择出来的领导人真的是 “ 天子 ” ,拥有引领全世界文明的智慧和能力,再用高度信息化和人工智能化来运作管理,那么这个制度就会长治久安。只要地球准备好足够的星际防务兵力,不要被外星文明的入侵毁灭了地球文明,那么这种地球民主政治就可能长久地运作下去。 一个捡啤酒瓶的老汉从我眼前经过。他停下来搭讪,问我为什么不去餐厅吃饭,我回答说饭菜不对我的胃口。他立刻点头称是,说这儿的餐厅的确档次太低,比他们家差远了。老汉穿着里三层外三层的破衣烂衫,嘴里缺了几颗牙,看起来很是犀利。我俩四目相对,仿佛心照不宣似地嘿嘿乐了起来。 食不厌精的拾荒老汉继续寻找啤酒瓶去了。过了一会儿,食客们陆续从自助餐厅鱼贯而出,回到大巴上继续赶路。开了没多久,司机驶离高速,上了一条乡间公路,沿途出现许多摆卖草莓的农民。我突然意识到,就在我埋头昏睡的时候,长途车已经驶出了黄河冲积扇的势力范围,沿着慧可当年南下的道路进入淮河流域。 当年二祖可大师与弟子们南行避乱时,很可能是沿水路前进的。离开邺城之后,他们应该先南下至嵩山少林寺,与决意留守的达摩祖师告别,然后便沿着发源于嵩山东麓的颍水一路向东南行去。在淮南以西颍水入淮的地方,可大师与众弟子渡过淮河继续向南,又沿淮河的另一条支流淠河上溯,来到它的源头大别山脉。这条逃难之路的终点就是大别山中的司空山麓。他们在此避世隐修,直到北方的动乱过去。长途车正沿着这条禅宗南传之路前行,不过它的终点是合肥,到了合肥,再换车去司空山就很方便了。 合肥曾经是个死气沉沉的地方,一个不大不小的区域性农产品集散地。 1949 年以后,安徽省的省会从安庆迁来此地,合肥的命运从此发生改变。六十年间它的人口增加了十倍,长成一座工业化的省会城市。由于制造业的勃兴,它的人口数量现在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农闲时节,打工人口从全省各地的乡村涌入,峰值可达六百万;而到了农忙季节,则又回落至四百万左右。从外人的角度看,合肥与其他的中国省会城市看起来都差不多,如同一只只破土而出的幼蝉,头角峥嵘,急于摆脱陈旧的躯壳。然而讽刺的是,那些匆忙堆起的漫画一般的新房子,和它们急于拆掉的旧躯壳基本上一样惨不忍睹。 好在天已经黑了。七点钟,我们终于开进了合肥市长途汽车站。已经是打尖住店的时间,但当务之急是先把去司空山的行程安排好。车站的售票员说,离司空山最近的长途车站在岳西县,而从合肥去岳西的班车都在西门汽车站发车。我打车直奔西门汽车站,下了车,抬头看见车站对面一座二十二层的酒店鹤立鸡群,招牌上写着丰乐国际大酒店。它看起来很是招摇,估计价格不菲,但是我已经坐了十个钟头的长途车,犒劳自己一下也不算太过分。我走进大堂,理直气壮地要了间房。房间颇为奢华,而要价也不过二百块人民币。
个人分类: 科普|1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彩色园已令幼儿蒙灰,国务院将查虐童扫恶
热度 1 ncepuztf 2017-11-25 11:10
离2013年沸沸扬扬的“小学生遭性侵事件”才刚过去几年, 最近又爆出幼儿园的“虐童”事件,看样子还不是个例。 这是文明在倒退还是道德在滑落? 本来给孩子的应该是个彩色的世界,如今如雾霾笼罩天地, 给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灰暗。 记得上次“小学生遭性侵事件”后我写了一篇“ 有没有没有校长的小学? ” 当时觉得有点负能量就隐藏了,不想这次事件中涉事儿童进一步低龄化, 施暴者真的是畜生都不如了。 好在事件已引起国家重视,国务院已开始发文督查,儿童的权利应将得到保护! 然而让我思索的是:国家和单位已投入巨大的力量用于保护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保卫人民自由和权利不受侵犯,包括前一段和现在还在持续的全副武装的门卫检查制 度,但各种侵权事件仍然不断上演。 那么,我们的措施到底效果如何?有无改进的必要? 应该好好反思了。
个人分类: 生活|146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人类简史(38)
罗非 2017-7-7 09:52
  当男人究竟有什么好的 ?   至少农业革命以来,大多数人类社会都属于重男轻女的父权社会。不论这些社会对男女的定义为何,当男人总是比较优越。父权社会教育着男人就该是个阳刚的男人样,女人就该有个阴柔的女人款,要是有人斗胆跨越界线,惩罚也就随之而来。但反过来说,如果遵守了这些规范,得到的奖励却是男女大不同。社会通常重视阳刚的特质胜于阴柔的特质,社会中阳刚的典范得到的总是比阴柔的代表多。女人得到的健康和教育资源不如男人,不论在经济、政治,甚至光是迁徙的自由也都逊于男人。性别就像是一场竞赛,但第一第二早已命中注定,有些人甚至只能争个老三。   确实,有极少数的女人坐到了高位,像是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 (Cleopatra) 、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以及中国的慈禧太后,但她们只是例外,而更证明了这个规则。慈禧在 19 世纪末统治中国,但当时所有的朝廷大臣都是男人,军队统帅都是男人,判官律吏都是男人,科举考生都是男人,进士翰林都是男人,就连吟诗作对、为文著述、抚琴吹箫、问诊医病、清谈哲思、科学研究也几乎都是男人一手包办。   几乎在所有的农业和工业社会中,父权制都是常态,历经各种政治动荡、社会革命、经济转型,历久不衰。以埃及为例,在过去几个世纪统治权不断换手,历经亚述、波斯、马其顿、古罗马、阿拉伯、马穆鲁克 (Mameluk) 、土耳其和英国统治,但从头到尾都是父权制。虽然埃及曾用过法老的法律、希腊的法律、古罗马的法律、穆斯林的法律、土耳其的法律和英国的法律,但一直都让所谓 “ 真正的男人 ” 唯我独尊。   正因为父权制是种太普遍的现象,不可能只是某种偶然因素进入了恶性循环所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 1492 年哥伦布抵达美洲之前,美洲和亚洲、非洲的人类数千年内并无往来,但绝大多数社会依然采用的是父权制。如果说在亚洲和非洲的父权制只是出于偶然,难道真的只是凑巧,让阿兹特克和印加也同样采用父权制 ? 一种更有可能的推测是,尽管 “ 男人 ” 和 “ 女人 ” 的定义在各种文化之间有所不同,但有些共通的生物因素,让几乎所有文化都重视阳刚胜过阴柔。我们并不知道真实的原因为何,虽然有各种理论,但没有任何一个真能完全站得住脚。
个人分类: 科普|1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关日本科研产出减少在科学网的评论
热度 22 gaoshannankai 2017-6-2 19:55
有关日本科研产出减少在科学网的评论 大致有两篇代表性的文章 意得辑观点:日本的科研产出为何日渐减少? 他山之石:日本科研产出日渐减少的根本原因程京德老师的观点 两篇文章都被选为了精华,但是某网站明显偏向于 意得辑观点 意得辑观点:简单来说就是日本科研领域的政策是缺乏竞争和国际化; 程老师的观点是,科研资助短期效应明显,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 两篇文章,两条路线,我喜欢反复强调的路线问题是关键,路线错误是致命错误 意得辑 是不是为了让大家更多发英文文章,为他们的英文润色服务?开个玩笑 我个人支持程老师观点为主,日本应该保持自己的风格,不要跟随美国模式, 搞所谓的狗屁竞争,无序竞争。大量时间消耗在申请经费,写本子,写报告结题上面。 基础研究领域继续保持小规模稳定资助,不要把基础研究当做工程项目管理。 看看我们的自然基金,反映了管理者缺乏对基础研究的理解。 基础研究,重视的是对自然现象的发现与解释,比如我们生命科学领域 发现小RNA干涉现象,发现一些新的基因,这个叫做基础研究。 为什么中国人善于搞 大工程 但搞不了 科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894124.html 现在由于基础研究经费的增长,吸引了很多农业或临床领域的人进来捞金, 把基础研究彻底庸俗化,动不动就是和什么功能联系上,和什么疾病联系上。 然后就是发现什么靶点,设计什么药物。 基础研究的驱动绝对不是为了治疗任何疾病,他只是基于好奇,去解释一些 自然界存在的现象。在这个探索过程中,会找出一般性的规律并且发明一些 相关的技术或产品,这些都不是目的,只是副产品。 我当前鉴定的200多个人类新转录本无法发表,最主要就是总遇到一些混蛋 让我验证功能。这个逻辑太混蛋了,我不把这些新基因新转录本发表出来, 大家怎么去做功能。 现在生命科学领域从业人员基础太低太低,很多基本的概念都不懂, 就敢从事“基础研究”。很多人都是用试剂盒做点试验,换个物种,换个细胞系, 或者换个疾病,建立联系,建立关系,讲故事,做图片。 日本的基础科研做的非常好,这就是他在相对较低投入下能出现如此多原创性 成果的根本原因。日本和德国人是最敬业的,我个人认为其科研态度总体高于美国。 我们最近的重大突破也得到了日本方面的高度评价,不久我会发表,给大家进一步解释。 美国现在以经费为导向的科研,利于一些不懂基础研究缺善于钻营的人, 因此产生逆淘汰,导致高投入低产出,美国有识之士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 中国现在极力鼓吹这种模式,又要重新走人家的错误路线。因此我说 中国历史的车轮是滚来滚去的。 而且这个模式一旦和中国的官本位模式结合,就会更加严重。为了出政绩, 领导们喜欢捏造大项目,大科学,会造成更严重的浪费。 日本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化和应用转化,由于他是大企业集团操控国家一切, 没有很多小的创新型公司,所以这个是他的弊端,但是这个属于工程和技术领域。 与基础科研无关。 我在成功的预测了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归属日本人的同时,也讲了为了一段时间 日本人将迎来诺奖的连续剧时代。 意得辑同学,如果未来在日本科研投入下降的情况下,诺奖连连获得,我请问您 是日本的科研产出下降了还是提高了。 如果不计算投入产出比,只是比较总量,逻辑极为荒谬。 我这里仅仅指出一点,你讲日本人口下降,年轻人不愿意做科研,这个是分母, 也就是说在这前提下,日本还是有这么多产出,恰恰说明他是提高了产出。 这里有很多研究生同学经常看我的博文,大家可以特别注意我的思维方式, 特别是逻辑思维,你比如这点,我就直接用对方的论据,指出他观点的矛盾。 这种思维方式在你未来工作,看社会问题,以及科研中,至关重要。
3597 次阅读|23 个评论
关于管理、制度与理性
王中宇 2016-12-27 11:26
关于管理、制度与理性 友人写了一篇文章,讨论理性在管理与制度中的重要性,寄来征求意见。以下是我的回复。年末清理计算机,发现了的这篇稿子,现放在这里,免得搞丢了。 **: 刚刚读完大作,未能深入思考,只能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你从历史、文化、思想的深度讨论了管理与制度问题,视野宏阔。强调在管理与制度层面中国需要理性,我认同。将其归结为文化创新,我也无异议(虽然我对“创新”不无腹诽)。 以我之浅见,文章的核心基于对理性、感性、悟性的分析。这一段写得很有深度,却埋在第七节的二级目录“文化创新的具体途径”之下的三级目录中( 2 、 3 节),无法从总目录中一目了然。 文章对理性、感性、悟性的分析,我基本认同。但“ 从人类历史看,感性、悟性,古已有之。唯独理性的系统认识和应用应该讲它始于近代科学的诞生之后。 ”似有不妥。 读韩非子,感觉其充满理性。名家、墨家也发展了形式逻辑。再看历代政府结构的演变,其实就是皇权在不断地根据历史经验调整自己的实施手段。这难道不是理性?为了持续实现这样的调整,中国有全世界最长久、最系统的历史记录,这难道不是极为理性的行为? 中国的官僚政治能维系两千多年,它将这块大陆多次带上世界的顶峰。而同时期、大体相类的生产力条件下,其他的统治方式大多是一掠而过的流星(如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法兰克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蒙古帝国)。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理性,而在于理性在谁手里(恰如毛泽东关注的科技在谁手里)。当理性被韩非交给皇权后,它获得了在这个方向上能得到的最好效果。站在皇权的立场上,文中提到的诸多弊端,其实是理性之所必须。以贪腐为例,人们往往将其归结为吏治问题,以为官员们 都象海瑞那样不就好了?然而韩非对这种理想兜头浇了一瓢冷水: “ 若此臣者,不畏重诛,不利重赏;不可以罚禁也,不可以赏使也。此乃无益之臣,吾所少而去之也。 ”( 《韩非子·奸劫弑臣》 ) 一个官员,如果无私无畏到赏不可使、罚不可禁的地步,上司又如何支使他?这种人对上司何益之有?必除之而后快!由此可见,官僚政治真正需要的是贪财而怕死之徒,而非岳飞幻想的“ 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 ”。整饬官风是绝对需要的,但有一个“度”,一旦弄得满朝文武都是岳鹏举、海刚峰之辈,这皇帝怕也就当不下去了。 然而,贪官终究会危害社稷,搞得皇帝十分棘手。鲜卑人宇文泰创建西魏后,就为此大伤脑筋。饱学的汉人苏绰趁机向他传授中原政坛上积累的“ 千古帝王之术 ”,让宇文泰佩服得五体投地。《北史卷六三·苏绰》,记载了这段对话: (宇)问曰:国何以立? (苏)曰;具官。(即配备官员) 问:何以具? 曰:用贪官,弃贪官。 问:贪官何以用? 曰:为君者,以臣忠为之大。臣忠则君安,君安则社稷安矣。然无利则臣不忠,官多财寡,奈何? 曰:为之奈何? 曰:予其权,以权谋财,官必喜。 曰:虽然,官得其利,寡人何所得? 曰:官之利,乃君权所授,权之所在,利之所在也,是以官必忠。天下汹汹,觊觎御位者不知凡几,臣工佐命而治,江山万世可期。 上叹曰:善!然则,贪官既用,又罢弃之,何故? 曰:贪官必用,又必弃之,此乃权术之髓也。 (宇)移席,谦恭就教曰:先生教之! (苏)笑对:天下无不贪之官,贪墨何所惧?所惧者不忠也。凡不忠者,异己者,以肃贪之名弃之,则内可安枕,外得民心,何乐而不为?此一也。其二,官有贪渎,君必知之,君既知,则官必恐,恐则愈忠,是以弃罢贪墨,乃驭官之术也。不用贪官,何以弃贪官?是以必用又必弃之也。倘或国中之官皆清廉,民必喜,然则君危矣。 问:何故? 曰:清官或以清廉为恃,犯上非忠,直言强项,君以何名弃罢之?弃罢清官,则民不喜,不喜则生怨,生怨则国危,是以清官多不可用也。…… 绰复厉色问曰:所用者皆贪渎之官,民怨沸腾,何如? (宇文泰)上再移席而匍匐问计。 绰笑曰:斥之可也。斥其贪墨,恨其无状,使朝野皆知君之恨,使草民皆知君之明,坏法度者贪官也,国之不国,非君之过,乃官吏之过也,如此则民怨可消。 又问:果有大贪,且民怨愤极者,何如? 曰:杀之可也。检其家,没其财,如是则民怨息,颂声起,收贿财,又何乐而不为?遂言之:用贪官以结其忠,弃贪官以肃异己,杀大贪以平民愤,没其财以充宫用,此乃千古帝王之术也。 上称善。 ( 《北史卷六三·苏绰》 ) 苏绰显然是韩非的好学生,观察历史上的帝王,几乎无不用贪、弃贪、杀贪。而主流舆论无不配合帝王的表演,宣扬“ 坏法度者贪官也,国之不国,非君之过,乃官吏之过也 ”。正史往往有意无意地掩盖真相,而《北史卷六三·苏绰》的这段记载却揭示了帝制运行的精髓,足以让任何幻想政治清廉的人清醒。 政治运行为何不可能清廉?根子在于公权力的私有制。皇帝的权利是抢来、骗来的,一旦到手就是其私家的,绝不能容忍别人觊觎。然而你抢得为何我抢不得?自陈涉大呼“ 帝王将相宁有种乎? ”项羽见秦始皇仪仗后感叹“ 大丈夫当如是也! ”,觊觎皇位的就不乏其人。所以“忠”是皇帝对官员的首要要求。而苏绰指出,只有贪官才可能对皇帝“忠”,因为他需要皇帝授予的权利来贪渎,又因贪渎而畏惧皇权。 当今就有学者深谙韩非、苏绰之道,如张维迎就指出: “ 反腐败力度在把握适当、要非常适度,如果力度把握不适当,间接带来的负效应也非常大。 ”( 见《语不惊人死不休看看中国经济学家的奇谈怪论》2005年11月21日新周刊 ) 韩非、苏绰、张维迎的讨论难道不是高度理性的? 质而言之,理性、感性、悟性与科学技术类似,都具有工具性。其对社会的作用,取决于谁掌握它、它服务于谁。 在你文中提到的“ 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谋术 ”,正是皇权驾驭臣僚之所必须,反之如果臣僚们都“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一旦他们以皇权为目标,皇权岂不危乎殆哉?别以为这只是逻辑推理,陈桥兵变就是史鉴。 另外,文中说:“ 人类是根据理性设计出一整套民主的权力制衡制度,…… ”。似乎西方的宪政民主来源于认识论。这不符合事实。西方在其主要的历史时期,大多是分裂的。互不统属的封建主们相互角力,在谁也吞不下谁的条件下,就发展出了靠实力维持均势的制度安排。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上,后来演化出了所谓“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在于承认各国的主权与平等。等于承认并从法律上固化了这块大陆分裂的格局,其核心的理念就是权力制衡,结果使国际政治的无政府主义合法化。 以为西方的宪政民主来源于理性,无异于将其归因于认识论。这也太高估认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了。 又,文章说:“ 当前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从根本上讲是表现在制度、机制、制度的精细严密、科学有效和人的思维行为方式的差距上。 ” 分析不同国家的制度与国民素质的差距,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在我看来,现实而合理的标准是:在同一时段(为避免随机波动的干扰,至少要半个世纪以上)内,比较两者在时段开始时的状态和结束时的状态。若以此为标准,恐怕很难认为西方的制度优于中国的制度。作为中国人,我们直接感受到中国的制度弊端,但对西方制度的弊端却鲜有感受。许多从海外回来的或仍在海外的华人,反而更认同中国的制度,就很说明问题。 如果从“统治”的角度看问题,中国的制度并不劣于西方的制度。推动中国抛弃自己土壤上演化出来的制度,去嫁接西方的宪政民主,十之八九会天下大乱。 当然,使“ 制度的精细严密、科学有效 ”值得追求,但这并不是制度问题的核心所在。使制度真正属于“全民”,而不仅是皇权或官权的工具,才是核心问题。从过去30多年的历史看,这是一个远未解决的、比“ 精细严密、科学有效 ”远为严重的问题。 以上管见仅供参考,祝贺你写了一篇好文章。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64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经费版图明晰 制度仍待完善
热度 1 redtree 2016-12-3 08:19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经费版图明晰 制度仍待完善 作者:钟源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发布时间:2016/12/2 15:16:57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经费分配版图渐趋明晰。《经济参考报》记者从科技部获悉,截至目前,今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42个专项1172个小项。其中558项涉及民生领域,全年获批经费103.2亿元,农林科技领域平均资助额最高,而拔得单项经费金额“头筹”的是隶属高新技术领域的中国中车,其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研发项目获资4.33亿元。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红利逐渐释放,智能制造、粮食丰产提质增效、生物医药研发等领域,将在中央财政的扶持下迅猛发展。不过,要让有限的经费花在刀刃上,仍需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 记者日前从青岛市科技局处获悉,由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实施的国家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磁浮交通系统关键技术项目”,在青岛市正式启动。该项目于今年7月由科技部批准立项,分别由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和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开展高速、中速磁浮交通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中央财政经费支持4.33亿元。事实上,这只是2016年国家首批重点研发计划“落地生根”的一个缩影。 科技部国家科技系统服务平台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2016年重点研发计划已申报审批完毕,共设立了42个专项、1172个项目,涉及社会发展、高新技术、农林科技、基础研究和基础配套等五大领域。在上述1172个项目中,有70个项目未发布资助经费额度,剩下1102个已发布资助金额的项目,共获得中央财政资助总经费超过278.2亿元,单项平均经费2525万元。 具体来看,社会发展领域不管从专项数、立项的项目数、还是从承担项目的机构和获批的经费额度都是最多的,分别为14项、558项、212家和103.2亿元。而单项经费最高值出现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国中车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研发项目。五个领域中,农林科技领域项目资助明显增加,其平均值和中位值都显著高于其他四个领域。 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李红军博士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从2016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的项目来看,国家特别重视在民生和健康方面的科学研究,47%的项目和37%的经费都投入了社会发展领域。高新技术领域集聚了大量的高尖端科技,单项投资大,需要集中优势力量重点投入,例如先进轨道交通的六个项目总经费12.26亿元,平均每个项目2亿元;新能源汽车的平均经费也超过5000万元,凸显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扶持力度。未来,包括智能制造、粮食丰产提质增效、生物医药研发等领域,在中央财政的扶持下势必迅猛发展。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由原科技部管理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农业部、卫计委等13个部门管理的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多个计划整合归并而成。 据了解,本次资助项目的另一个巨大变化是,改变原来只提供配套经费、企业无机会参与研究的境况,企业逐步承担越来越多的科研项目,例如企业获得了重点研发计划四分之一的经费和五分之一的项目。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认为,应进一步增加基础研究和农林科技的投入和项目设置,因为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基础,是理论创新的关键。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方面,加强农林科技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十分关键。高校应是基础研究的主体,应进一步加大对其投入,企业也应进一步介入产业核心技术的创新。 中办国办去年9月印发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政府引导、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实施。政府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研发攻关。 在李红军看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现了包括预申报、预评审、答辩、上报等各个环节全流程痕迹管理以及公示制度,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避免了暗箱操作。他建议,接下来国家应在完善科研项目间接费管理制度上下工夫,使支出做到有法可依。另外,也应严格控制新增设备,提高仪器使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178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制度的力量(五个故事)
fqng1008 2016-11-20 16:49
第一个故事:合格率的检查制度 二战期间,美国空军降落伞的合格率为99.9%,这就意味着从概率上来说,每一千个跳伞的士兵中会有一个因为降落伞不合格而丧命。军方要求厂家必须让合格率达到100%才行。厂家负责人说他们竭尽全力了,99.9%已是极限,除非出现奇迹。 军方(也有人说是巴顿将军)就改变了检查制度,每次交货前从降落伞中随机挑出几个,让厂家负责人亲自跳伞检测。从此,奇迹出现了,降落伞的合格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第二个故事:付款方式 英国将澳洲变成殖民地之后,因为那儿地广人稀,尚未开发,英政府就鼓励国民移民到澳洲,可是当时澳洲非常落后,没有人愿意去。英国政府就想出一个办法,把罪犯送到澳洲去。这样一方面解决了英国本土监狱人满为患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澳洲的劳动力问题,还有一条,他们以为把坏家伙们都送走了,英国就会变得更美好了。 英国政府雇佣私人船只运送犯人,按照装船的人数付费,多运多赚钱。很快政府发现这样做有很大的弊端,就是罪犯的死亡率非常之高,平均超过了百分之十,最严重的一艘船死亡率达到了惊人的百分之三十七。政府官员绞尽脑汁想降低罪犯运输过程中的死亡率,包括派官员上船监督,限制装船数量等等,却都实施不下去。 最后,他们终于找到了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将付款方式变换了一下:由根据上船的人数付费改为根据下船的人数付费。船东只有将人活着送达澳洲,才能赚到运送费用。 新政策一出炉,罪犯死亡率立竿见影地降到了百分之一左右。后来船东为了提高生存率还在船上配备了医生。 第三个故事:抽水马桶的清洁标准 某日本高级酒店,检测客房抽水马桶是否清洁的标准是:由清洁工自己从马桶中舀一杯水喝一口。可以想象,这样的马桶会干净到什么程度。 第四个故事:粥的分配制度 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口口声声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 大权独揽,没有制约,也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互相勾结,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 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第五个故事:互助与共赢的天堂 有一位行善的基督教徒,去世后向上帝提出一个要求,要求上帝领去参观地狱和天堂,看看究竟有什么区别。 到了地狱,看到一张巨大的餐桌,摆满丰盛的佳肴。心想:地狱生活不错吗?过一会儿,用餐的时间到了,只见一群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人围坐在香气四溢的肉锅前,只因手持的汤勺把儿太长,尽管他们争着抢着往自己嘴里送肉,可就是吃不到,又馋又急又饿。 上帝说,这就是地狱。 他们走进另一个房间,这里跟地狱一般无二,同样飘溢着肉汤的香气,同样手里拿着的是特别长的汤勺。但是,这里的人个个红光满面,精神焕发。原来他们个个手持特长勺把肉汤喂进对方嘴里。 上帝说,这就是天堂。 同样的人,不同的制度,可以产生不同的文化和氛围以及差距巨大的结果。 这,就是制度的力量!一个好的制度可以使人的坏念头受到抑制,而坏的制度会让人的好愿望四处碰壁。建立起将结果和个人责任和利益联系到一起的制度,能解决很多社会问题。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935 次阅读|0 个评论
骗子的土壤
热度 2 zhengjun324203 2016-10-13 13:20
任何植物的生长都需要土壤,任何事物的生发都需要基础。同样的道理,任何社会现象的出现和消亡都有其社会制度上的土壤。任何社会现象都不会凭空出现,否则我们就否定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在一个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国家,各种制度都处于一种剧烈的调整期,这就可能造成各种不协调,所以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前一段时间,好几个骗子将几个即将入学或已经入学的孩子的学费骗的一文不剩,心狠手辣令人咬牙切齿。古人云盗亦有道,如果骗也算盗的一种的话,这种人则根本就不上道,而不上道的人则必然是为大众所痛恨和鄙斥的。所以,对于那几个年纪轻轻的骗子,我没有抱任何的同情心。虽然很多人会说,他们这么年轻,可真是可惜啊。可是他们做错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去骗另外一个孩子,毫不顾忌这个孩子所抱有的希望。或许有人说,他们可能会认为这个被骗的孩子是富裕家庭的孩子,然而他们应该在他们看见的账户的存款上,就明显知道她是个平凡家庭的孩子——当然,富余家庭的孩子就该被骗吗。所以我对于这几个心狠而毫无原则的骗子,不抱有任何的同情。当然,诈骗永远都是错的,无论针对的是谁。 在中国,特别是现阶段的中国,骗子尤其的多。食品造假,然后说是合格食品,然后让别人吃,自己不吃 —— 这就是骗。食品公司将过期的产品重新贴生产日期,这就是骗。前段时间的毒疫苗事件,之前的三聚氰胺毒奶粉,相信众人依然心有余悸。至于说其它吃不死人的,比如甜蜜素西瓜,皮革酸奶,甜蜜素冬枣 , 想必就不需要我一一列举。连食物药品能致人死亡的东西都要欺骗,还有什么不能骗的呢?如果诸位不健忘的话,我相信众人还记得温州动车事件。当时令人匪夷所思之处是某些官员第一时间想到的竟然是就地掩埋。掩埋的好处就是别人外表上看不见了,如果这不是一种欺骗的话,算什么呢?欺骗上级,欺骗中央,就说没事没事,就是小事而已;对下则对普通群众进行维稳训话,真相就地掩埋。评文明城市,就通过各种临时手段处理一些城市的边边角角,用各种围墙、宣传版画围起来,看起来多好看,多整洁,如果这不是欺骗的话,那么整个中国就没有谎言了。如果上级领导不临时调研,他们要想看到一个地方的真实面貌,这种可能性有多大,我并不清楚。我说过,任何社会现象都有其社会形态的物质基础——即社会制度。为什么要骗,因为骗能获得利益、好处。为什么能骗成功,因为有制度上的缺陷。因为造假、掩盖真相都不会让施骗者得到沉重而永不翻身的惩罚。所以三鹿事件的某些官员,又换了一副模样在别的地方上任了,依然可以在各种场合继续着这一套游戏。是的,我们都是违心的欺骗者。我们善于掩饰真实的想法和内心的愤慨,在任何一个只要戴着一顶乌纱的人面前,我们都会奉献自己违心的微笑和恭维。所以在中国,特别是现阶段转型期的中国,在国民精神社会制度并没有达到一个合理的状态前的这个阶段,这种风气将依然弥漫在我们之间。前一阶段常州某中学的毒地事件,依然令人毛骨悚然 —— 然而现在的调查结果说明是合格的。当然,我相信这份调查是合格的。然而遗憾的是,在之前那么多家长愤然上访、凄然申冤,那么多孩子得病却在常州市内似乎得不到一份体检报告的阶段,为什么就没有一个机构一个单位出来检测出来调查?这中间到底是什么冤魂野鬼干扰了这么多环保科研机构的运行呢?我想象不到,所以说既然现阶段的调查结果证明无害,我们也只能释然,当然也可以普天同庆,原来那些家长是杞人忧天,原来那些家长们说不能体检、不能检测的话是杞人忧天而已,也只不过是一种无意的欺骗。因为现形或没有现形的骗子太多,所以当某个人看到对方是个骗子时,大多不会说原来你就是个骗子啊 —— 因为他害怕对方说他也是也是个骗子。所以你抬我捧,形成一个个团体甚至一个个集团。 所以我对于中国学术界里出现学术骗子,是不感觉到任何惊讶的。或许有的人会说,你怎么这么可笑呢 —— 学术啊,多么神圣,多么具有荣誉感的事情啊,这个群体里出现骗子已经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而现在出现这么多,你竟然不感到惊讶,这简直太令人费解了。如果他看到我上面写的那么一大段,想必他就不惊讶了。哦,原来在这样一种社会风气下,学术界也不能幸免啊。事实上,学术界可以幸免,因为学术或者科学研究本来就是一个干净容不了任何杂质的东西,因为他的答案只有是或者不是——当然,我不是谈什么概率论或者量子力学 —— 但是即便是量子力学或者概率论,给出一个结论都必须有清晰的论断,而这个论断应该是可以得到检验的。但是为什么在现如今的世界,特别是我们的中国,学术界却不能幸免学术骗子的出现呢?各种论文抄袭,一篇接着一篇地被曝光。所以出现了一个方舟子的所谓学术打假团队——当然,我对于他的有些观点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是,出现这样一个学术打假的社会现象,可见学术骗子在这个系统内可谓泛滥了。所以我们有了论文查重这种奇异的需求,这在半个世纪前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之前已经说了,行骗就是为了获利。而学术上的欺骗获得的利益则可能更加长久、所获得的荣誉则更加高尚。许多人会给他戴上各种高帽,这个专家、那个学者等等,都随之而来。当然,很多学术骗子的档次基本都比较低,大多可能只是为了混个毕业。也有不少是为了获得一些年终的工分,分的一些奖励。对于这些人而言,如果没有好处,他们估计连文献都不看一眼,更不要去抄了。所以,归根结底,他们要抄袭、要造假的根本原因,就是工分两字。一头毛驴,骑者在前面吊一个胡萝卜,可是却不小心掉进了一个粪坑里,原来毛驴只顾着看胡萝卜,忘了看路了,所以连人带驴一起掉进了粪坑。或许很多人会说了,你自己不好好走路,怎么就成了胡萝卜的错了?是的,事实上确实是与胡萝卜无关,是毛驴自己贪吃,自己不看路。所以,作为一头毛驴,你就应该不要看胡萝卜,只看路,好好走。人,到底不是多么高贵的存在。他要吃饭,还要让身边的人吃饭。以我们母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说,三寸喉咙抵得海。海是填不满的,所以人每天都要吃饭。不劳动,不干活,就没饭吃。没成果,估计连劳动的机会也可能失去了。所以胡萝卜有时候也会成为一根大棒,不好好走路的毛驴,就用大棒催着,实在不行换一头毛驴就好了。或许在路边的一个路人会说,你不要拿那个胡萝卜放在前面,它不就不会掉粪坑里了吗?你让它在家吃饱了,它就有力气好好驮着你往前面跑了。或许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吧。 所以这当中存在一个人的生存是以荣誉驱动还是以利益驱动的问题。一个良好的运行制度和体系,那么当中的个体的生存方式应该是以荣誉来驱动,即我为我的工作而感到骄傲,我为我的奉献感到满足,不通过自己劳动以外的方式去获得本非自己所得的东西。额外的奖励和追捧,我也并不看重,因为我注重自己内心的荣誉;和我劳动无关任何升调,我都不感兴趣 —— 因为我只愿意从事我自己的劳动。所以我尊重我的人格、信誉,我不允许任何人玷辱我的职业侮辱我的人格,我也不会向任何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任何人任何机构通过不合法的方式克扣我的劳动报酬。我为建设这个国家贡献自己的点滴微末之力。这就是以荣誉驱动的生存方式。而一个不好的运行制度和方式,是将其中的个体的生存方式变成以利益来驱动。即我一定要以最少的劳动获得最多最大的利润或者报酬,我不考虑他人的死活,我只要我的利益得到满足。所以不劳而获是最好的生存方式,依附于权势也是不错的选择,最差也可以通过招摇撞骗来获得利益 —— 只要不违背某些法律——即便被抓到也可以通过利益互换来钻空子逃过制裁。这就是以利益驱动的生存方式。但是我们不得不问,难道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的不正是以荣誉驱动的生存方式吗?是的!我们是这么倡导的,可是我们并没有践行它。领导人常常提一个破窗效应,他们是清醒的,可即便是雷霆之怒也无法将蛆虫一雷全部震死。一条蛆虫在法律或者政府的运行中蛀了个小孔,马上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恶狼野鬼来利用它。在学术圈里,助长这种以利益驱动的风气的,就是常常被人所诟病的绩效工资改革 —— 本质就是工分,说白了就是利益。改来改去,怎么改,不都围绕着利益二字吗?既然不能在制度上获利,造假抄袭的骗子们就开钻这个制度的漏洞了。而恰恰地,学术研究本来就是由荣誉驱动的行为 —— 当然,科学研究也需要经费,但是不是个人的——偏偏有的人就要在这上面系上胡萝卜。是不是没有胡萝卜,就不学术研究了呢?我相信,任何一个由荣誉驱动而从事科研工作的人而言,都会告诉你合理的答案 —— 当然,首先他不能饿着肚子。
个人分类: 社会评书|3394 次阅读|2 个评论
借鉴:奥巴马总统论文中的经验教训
热度 4 j6789 2016-7-15 13:46
借鉴:奥巴马总统论文中的经验教训 周 健 中国的医疗卫生改革的开展已经日深月久,受制于经济条件、治理模型、运行机制、利益分配、地域差别、人口众多等等诸多问题,改革总是不尽如人意。当然,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不同程度的受益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就像奥巴马总统先生论文所提到的那样,如何在医疗卫生的可及性、可承受性和医疗质量提升几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构建一个国家和个人都能负担得起、医疗质量更佳的医疗保健体系,在这些方面却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里将奥巴马总统先生论文中,对政策制定者们提出的经验教训译出,供中国的卫生政策制定者们参考。英文原文附后,欢迎对照阅读。译文错漏,敬请指正修改。 中文译文 对于平价医疗法案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历史学家将会给出他们的结论,然而我有我自己的心得。这些经验教训不仅仅是留给子孙的,我也会将它们融入在我的总统任期内的医疗保健政策和其它相关公共政策的实践之中。 第一个教训是任何变革都是困难的。尤其困难的是面对激烈的党派之争。对于共和党而言,凡是我支持的任何法规提案,他们都会放弃自己的观点而加以拒绝。例如,在2003年他们支持一个资金累计的风险管控计划和一个公共计划退出国家老年医疗保险药品救济方案,但是他们却反对将这些计划纳入平价医疗法案的之中。2006年,在马萨诸塞州他们支持一个个人托管计划,却反对将其纳入平价医疗法案。2007年,在加利福尼亚州他们支持雇主支付令计划,但是仍然反对纳入平价医疗法案,之后又反对行政决定而导致延期。此外,他们还依据资金不足的理由,反对日常例行的法案修正、过多监管和苛刻的诉讼,共和党在暗地里削弱了平价医疗法实施的效果。我们之间应该有更多、更广泛、更有效率的合作,而不是阻碍。这项战略给共和党带来的政治红利并不明显,却明影响到了国家开销,最为明显的是估计有400万美国人处于无医疗保险的境地,由于他们生活在共和党执政而且有强大医疗保险计划的社会里。 第二个教训是特殊利益长期阻碍变革。我们和一些医疗保健组织和机构一起卓有成效的工作,如主要的医院协会,让国家老年人医疗保险计划的一部分以联邦财政补助的形式支付给没有医疗保险的人们。还有,例如制药工业就坚决反对涉及药品价格的任何变革,无论我们的理由如何充分而适度,他们却只关心自己的利润。我们需要继续铲除特别有趣的美元政治,但是我也需要继续增强从事医疗保健的使命感,为人们带来负担得起的脑脊髓灰质炎疫苗和青霉素的广泛应用。 第三个教训是在政策立法和实践中关注实用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单一支付和政府全包这一政策光谱的两端,采用更简洁的方法来解决医疗保健中所存在的问题。当我们在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找到共同点,并不断调整,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那是我就平价医疗法案实施提出的建议。我们与国会协商,讨论已经证实的多种医疗改革的思路,以确保它们得以通过,并能得到后续的调整。这还包括放弃一些已经失灵的计划,例如已经立法通过的自愿长期医疗照顾计划。这就意味着,当某个计划衰退时将其关闭,并重新启动一个新的计划。当HealthCare.gov一天没有工作时,我们引进了救援人员,诚实苛刻地评估问题,疯狂的工作,从而使得网站得以继续运行。这次救援的成功和网站继续工作,得益于我们创建一个基于国家政府层面的救援应急预案。 英文原文 While historians will drawtheir own conclusions about the broader implications of the ACA, I have my own.These lessons learned are not just for posterity: I have put them into practicein both health care policy and other areas of public policy throughout mypresidency. The first lesson is that any change isdifficult, but it is especially difficult in the face of hyper partisanship.Republicans reversed course and rejected their own ideas once they appeared inthe text of a bill that I supported. For example, they supported a fully fundedrisk-corridor program and a public plan fallback in the Medicare drug benefitin 2003 but opposed them in the ACA. They supported the individual mandate in Massachusetts in 2006but opposed it in the ACA. They supported the employer mandate in California in 2007 butopposed it in the ACA and then opposed the administration's decision to delayit. Moreover through inadequate funding, opposition to routine technicalcorrections, excessive oversight, and relentless litigation, Republicansundermined ACA implementation efforts. We could have covered more ground morequickly with cooperation rather than obstruction. It is not obvious that thisstrategy has paid political dividends for Republicans but it has clearly comeat a cost for the country, most notably for the estimated 4 million Americansleft uninsured because they live in GOP-led states that have yet to expandMedicaid. The second lesson is that special interestspose a continued obstacle to change. We worked successfully with some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 and groups, such as major hospital associations, to redirectexcessive Medicare payments to federal subsidies for the uninsured. Yet others,like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oppose any change to drug pricing, no matterhow justifiable and modest becausethey believe it threatens their profits. We need to continue to tackle specialinterest dollars in politics. But we also need to reinforce the sense ofmission in health care that brought us an affordable polio vaccine and widelyavailable penicillin. The third lesson is the importance ofpragmatism in both legis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impler approaches toaddressing our health care problems exist at both ends of the politicalspectrum: the single payer model vs government vouchers for all. Yet the nationtypically reaches its greatest heights when we find common ground between thepub1ic and private good and adjust along the way. That was my approach with theACA. We engaged with Congress to identify the combinationof proven health reform ideas that could pass and have continued to adapt themsince. This includes abandoning parts that do not work, like the voluntarylong-term care program included in the law. It also means shutting down andrestarting a process when it fails. When HeaIthCare.gov did not work on day 1,we brought in reinforcements, were brutally honest in assessing problems, andworked relentlessly to get it operating. Both the process and the website weresuccessful, and we created a playbook we are applying to technology projectsacross the government. 二 0 一六年七月十五日 Contact:j6789@163.com 原文:doi:10.1001/jama.2016.9797
个人分类: 医疗纵横|5783 次阅读|12 个评论
对“理想大学”的向往与追求
hifly2008 2016-7-5 16:05
——读《张尧学:大学究竟该办成什么样子》有感   读罢张尧学校长在中南大学十三五规划修编时的讲话(网址: http://www.cingta.com/?p=652 ),结合查阅走近“中南大学综合改革”(网址: http://news.csu.edu.cn/info/1002/127015.htm )等资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启发:一是提出高校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制度、执行制度、凝聚人心、追求卓越”,高校改革的重点任务包括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构建卓越的创新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向二级学院放权等七个方面的内容;二是提出要制定好十三五规划,重点要进行三种独立思考:即系统地思考、历史地思考和辩证地思考;三是描绘出理想大学的三个特征:第一,大学还要多一份安静和悠闲。第二,大学要给教师留一份自尊和自信。第三,在大学里要保留风骨和思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张尧学校长的讲话,或许能给高校科学谋划今后的改革发展,提供一种深刻的启示、有力的启迪。   从张尧学校长的改革实践中,可以看到,要推进学校改革发展,首先是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家底,吃透校情,对学校各种情况真正做到心中有数,不走错方向,不至于越改越乱。其次,必须实事求是,针对问题,做好顶层设计,为改革扫清制度障碍。再次,必须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改革实践中来。最后,他认为,改革最大的阻力和障碍是执行过程走样,保障各项改革制度严格执行是关键,而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人的问题,所以他的改革最初就是从人事制度上进行改革的,可谓牵住了“牛鼻子”。   我也非常赞赏张尧学校长对理想大学充满人文关怀的描述,办大学在于日积月累,不是成天赶鸭子似的追名逐利;是要办百年基业,要有大格局,站得高,看得远,不要过于追求速度,而要追求教师、学生和社会的满意度;不要做表面文章,要做内涵建设,要耐得住寂寞,要立足长远,下足慢功夫,练就真功夫,增强硬实力。才须学也,学须静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只有让大学成为一方净土,师生能在这自由思想和悠闲生活,共享改革成果。这样就可以做到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去推改革,加上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改革就自然会取得实质性进展。
个人分类: 新观点|15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讲座笔记: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制度与伦理
Baoyu 2016-1-27 13:35
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制度与伦理 主讲人:魏玉保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 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 主持人:张海洋 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2015.12.1 20:00-22:00 民族大学北智楼502室 讲座简介 :全球范围内,不孕不育的发病率在适龄夫妇中占10%左右;中国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这一数字高达15%。人工辅助生殖技术(ART)是临床上解决不孕不育的主要技术。从1978年第一例”试管婴儿“迄今,世界上已经有500多万例“试管婴儿“诞生。ART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是什么?中国诞生了多少例“试管婴儿”?ART“技术依赖”与计划生育政策有关吗?结合这些问题,本讲座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和探讨。 1. ART这一技术本身的演进:IVF,ICSI,PGD,NC-IVF。 2. 国内外对ART技术的管理及制度。比较中国、欧洲、美国在制度设计上的异同。 3. ART技术与社会伦理。系统地检视ART涉及的伦理问题,社会伦理是各国拟定制度时的重要考量。同时会讲解民族地区生殖健康的理念和实践。值得注意的是, 国内 当代 生殖健康 的理念出现很早,不亚于国外。
47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校假期开放细化制度是关键
xiaoshidaguan 2016-1-22 09:34
近日,有媒体刊文指出,全国各中小学校正陆续进入寒假,但户外合适的活动场地难找,成为很多学生和家长的头疼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多数学校的操场、运动场馆却关门闲置。   在家校合作理念下,向社区开放、服务于周边社区,已逐渐成为公众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期许。因此,在“假期学校是否应向社区开放”这一问题上,难的不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一纸命令,而是对学校执行细节的考量。   从实际情况来看,假期里,学校教职员工要备课、参加统一培训或是个人的进修学习,并不清闲;很多学校还要开展检修和新建工作,比如新建楼宇、装修实验室、翻修体育场等。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对社区开放,不仅会增加人力物力成本,而且可能带来各种安全隐患。一定程度上说,学校假期关门,防止各类人员进入学校,的确是一种省事的做法。   不过,加强学校与社区互动,已是一种潮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学校开放办学,资源服务社区,是社会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时代需要。关门办学,忽视这种发展趋势并不足取。   事实上,学校在假期向社区开放并不缺乏政策依据。国家发改委与国家体育总局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中已明确指出,学校内的体育设施应利用课余和节假日,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创造条件向广大学生和社区居民开放。原则上,室外体育设施要创造条件免费开放。但众多学校的做法说明,学校在假期向社区开放光有政策呼吁并不够,还要有更为细化的配套制度。   在这方面,不少地方都进行了有力的探索。比如上海浦东新区的中小学体育场地开放就走在了前头。该区建立了管理人员值班制度以及成本补偿和奖励激励机制,在安全方面,还出台了损害赔偿规定,一些街镇还为学校购买保险,减轻了学校的安全责任压力。   所以,学校在假期对外开放,只要方式得当,并非不可行。有关部门要通盘考虑学校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难点,也要引导学校加强执行中的制度和机制建设。据媒体报道,今年3月1日起,上海将试推全国首个“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专项保障基金”,并探索校园体育运动伤害的综合预防和处理机制。这些做法对于学校开放办学而言不失为一个参考。 来源:中国教育报,文/肖纲领 详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db2f7cc0102w6s1.html
个人分类: 教育视界|23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民主是一个好制度的首要前提是我们认为民主是一个好制度
热度 4 jiangming800403 2015-12-9 21:52
民主是一个好制度的首要前提是,我们认为民主是一个好制度,民主体制里面的人们,就像苏格拉底一样被民主体制化,愿意为民主献身,从内部维护民主体制的稳定,这样的民主才是好制度。 但是如果面临的是外部的冲击,民主并部具有一种自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要靠人的主观努力,说服别人,单靠民主的辩论是不行的,伟大的FDR总统在世的时候就一再打压胡佛主义者,甚至从地图上抹去了胡佛水坝的名字。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939366.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赵建民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939366.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赵建民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2312 次阅读|3 个评论
诺思《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都说了什么?
niehuihua 2015-11-27 11:17
纪念诺思教授的读书笔记 2 作者:聂辉华(中国人民大学) North ( 1990 )《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 本书是刚刚去世的 1993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思( North )教授的集大成之作。在这本书里,无论是对低效率制度的分析,还是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读者都可以更加明显地看到当今最火爆的经济学家 Acemoglu 身上映射着 North 的影子。上篇介绍制度,下篇介绍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 第一部分:制度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约束。”(第 3 页) “制度可能是由人们创造出来的,如美国宪法;也有可能仅仅是随时间演进的,如普通法。”(第 4 页) 作者特别区分了制度和组织,认为两者相互影响。我认为这是因为在新古典供求分析框架下,如果没有组织,那么就缺乏个体分析的主体。显然,诺思将制度看作是一种公共产品,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契约。 “ 人类历史中的一个关键疑难问题是,如何解释历史变迁路径差异甚大的原因 ”(第 8 页)。 Alchian ( 1950 )提出的演化说可以解释低效率产权的存在,但是无法解释为什么竞争的压力没有使其消失。作者和合作者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强调了相对要素价格作为制度变迁的动力的重要性,但是 无法解释低效率产权的存在 。作者( 1981 )的《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已经放弃了“制度总是有效率的”观点,指出“统治者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会修正产权,交易费用会导致很普遍的无效产权”(第 9 页, 这其实就是 Acemoglu 等人“社会冲突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本书主要回答这个问题。“制度变迁的最终路径由以下两个因素来决定:( 1 )由制度与组织的共生关系所引起的固定特性——它们已随着这些制度所提供的激励结构而演进;( 2 )由人类对机会集合变化的认识与反应所作出的反馈过程。(第 9 页)” 理性人模型的说法会很容易地使我们误入歧途。不完全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主观主义可能导致无效率的产权。 “无论是政治与经济交易费用,还是行动者的主观主义观念,它们所导致的肯定不常是最优的选择,或是与生产率的提高及经济福利增长(是确定的)背道而驰的选择。 …… 制度常常是那些诱致生产率增长的部分和那些抑制生产率的部分的混合 。(第 11 页)”例如 19 世纪的美国,产权结构(谢尔曼法案)修正了,非正式制度(如对待奴隶和妇女的态度)也改进了,但是贸易壁垒和对奴隶的剥削依然存在。 考虑制度理论的行为假定时的几点结论:( 1 )“对于某些目的,均衡概念是一种有价值的分析工具,但是我们所关注的大多数问题却不是一种均衡,而是多重均衡(第 32 - 33 页)”。( 2 )尽管单个行动者面对许多重复的情形,但是也面对着许多独特的和非重复性断则,这是信息是不完全的,结果也是不确定的。( 3 )偏好稳定性观点是不容易否定的,但是心理学在非总量水平上解释了这些反例,而且历史证据确实也表明偏好是随时间变化的。( 4 )由于信息反馈可能非常差,行动者可能无法看到更好的选择。( 5 )竞争可能十分弱,信号也十分混乱,因此做出的调整可能十分慢或者被误导,经典的演化结果在非常长的时间内可能无法得到。( 6 )世界史表明,有许多比简单的理性非合作行为更为复杂的情况。( 7 )“经济学家的行为假定对于解决某些问题是有用的,但是它们对社会科学家关注的他们所面对的许多问题却是不合适的,而且会妨碍对制度存在、形成和演进的根本因素的理解。(第 33 页)” 【在本书第四部分末尾,作者提到,一个制度模型必须包括一个非正式约束、正式约束和实施。】 非正式约束:“ 即便在最发达的经济中,正式规则也只是决定选择的总约束中的一小部分(尽管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第 49 页)”尽管一个社会的规则会发生总的变迁,但它的许多方面却会保留下来。例如,日本在二战后被美国占领时,日本文化仍幸存下来了。非正式约束“源于社会所流传下来的信息以及我们称之为文化的部分遗产”( 50 页)。文化的载体是语言,这又与大脑处理信息有关。 Bates ( 1987 )等研究了努埃尔人在没有国家的社会中,如何通过重复博弈建立其和平秩序。这表明,在不存在国家和正式规则时,一个紧密的社会网络会导致具有极大秘密性的非正式结构的发展。非正式制定由重复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这些方面包括:“( 1 )对正式规则的拓展、阐明与修正;( 2 )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 3 )内部实施的行为标准。”( 55 页)作者认为,前面两种非正式约束可以在财富最大化模型下被模型化,即在新古典(及博弈论)框架下处理。但第三种不行,这里指的是个人为了效用函数中某些其他价值而放弃财富和收入的选择。例如投票行为。思想、意识形态和信息的权重越大,对选择的影响也越大(见 Nelson-Silberg , 1987 )。“ 当正式规则因与现存的非正式约束不一致而发生根本变迁时,它们之间无法解决的紧张状态将会导致长期的政治不稳定。 ”(第 187 页) 正式制度:正式规则包括政治(及司法)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要强调的重要一点是,迄今为止我并不认为规则就意味着效率。 …… 规则的制定是为了私人福利而不是社会福利”(第 65 页)。“广义而言,政治规则会导致相应的经济规则,尽管其因果关系会以两种方式进行。也就是说,产权和单个契约是通过政治决策来界定与实施的,但是经济利益的结构也将影响政治结构。”(第 66 页)一般认为,从单独的绝对的统治者向民主政府的演进,是向更高政治效率的迈进。因为民主使政治决策过程的人数比例更大,并发展了一个有独立司法的第三方的契约实施。但是, 有效的政治市场不同于有效的经济市场。后者必须满足科斯的零交易费用条件,但这在政治世界就非常稀罕了 。民主社会会减少每次进行立法的交易费用,但是交易量会增加,而且选民与立法者,以及立法者和官僚之间的代理成本也是巨大的。进而,理性无知( rational ignorance )在选民方面会不断加大其作用。“政治市场的高昂交易费用及行为者的主观偏好,往往导致产权无法诱致经济增长,组织也不能作为创造更有生产率的经济规则的激励。”(第 71 页)“要提出的一个警告是: …… 非正式伦理、规则与实施特征的混合确定了选择集合,并导致其结构。因此,对正式规则本身的考察,会给出一个不恰当的和经常会误导关于正式约束与绩效之间相互关系的概念。”(第 71 页) 实施:“ 实施方式确实是历史上的停滞和当代第三世界的发展不足的主要原因 。”(第 75 页)这里说的实施,主要指自我实施和第三方实施。“由政治团体来充当第三方并使用强制办法来实施契约,这在监察与实施契约时具有巨大的规模经济。”(第 79 页)“第三方的实施意味着,国家的发展作为一种强制力量,使产权监督和有效地实施契约成为可能,但是就我所知,在现阶段还无法知道如何去创造这样一个实体。在一个严格的财富最大化行为假定下,甚至很难抽象地建立这一模型。简言之,如果国家有强制力,使国家运作的人会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来利用这一权力,而这又以社会其他人的利益为代价。”(第 81 页)类似的观点, Madison 和 Ostrom 都提及过。 第二部分:制度变迁 组织:“组织是一种有目的的实体,创新者用它来使由社会制度结构赋予的机会所确定的财富、收入或其他目标最大化。”“在追逐这些目标的过程中,组织会逐渐改变制度结构。不过,它们对社会来讲不一定是具有生产性的。”(第 100 页) 变迁动力:“ 变迁的代理人是对内含于制度框架中的激励作回应的单个企业家。变迁的原因是相对价格或偏好的变化。变迁的进程主要是渐进式的。 ”(第 112 页)制度变迁的所有源泉都是由于相对价格的变化,包括要素价格比率的变化、信息成本的变化、技术的变化。除此之外的唯一源泉是偏好的变化。这些要素中,除了少数(如土地)是外生的,大多数是内生的,它们反映了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企业家的最大努力将改变相对价格,因而将诱致制度变迁。这依靠企业家的技能和知识。我们对偏好的变化了解很少。显然,相对价格的变化在偏好的变化中起了一定的作用。相对价格在一段时间的根本变化,会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例如, 20 世纪妇女地位的变化,是价格变化和意识形态变化的混合产物。又如废奴运动。全世界很多人以低成本表达了对奴隶制度的不满,这加速了奴隶制度的废除。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形态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变迁过程:思考制度变迁的最便利方式是均衡逻辑。“ 制度均衡是这样一种状态,即在行为者的谈判力量及构成经济交换总体的一系列契约谈判给定时,没有一个行为者会发现将资源用于再建立协议是有利可图的。 ”(第 115 页)由于非正式约束的一个主要作用是去修正、补足或拓展正式约束。因此,正式规则或它们的实施的变迁会导致一种非均衡状态,因为构成一个稳定选择力量逻辑的是正式与非正式约束及实施方面的总和。在此过程中,正式规则的变迁会改变交易费用,从而引起非正式规则的演化。正式规则有时被用于替换非正式规则。 关于制度变迁的唯一最重要的一点是,制度变迁中绝大部分是渐进的。 非连续的变迁主要指正式规则的一种根本变迁,它常常是武力征服和革命的结果。 变迁的路径: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历史上社会、政治或经济研究的不同模式由什么决定的?第二,为什么那么多经济绩效极差的经济还生存了相当长的时期? 作者思考这些问题的起点是 技术演进 文献。首先是 David ( 1985 )提出的“ 路径依赖 ”( path dependence )问题。类似的观点更早地由 Arthur 发展。根据 Arthur ,一种技术出现报酬递增并最终获得垄断优势,具有四种自我加强的机制:大规模的组织或固定成本;学习效应;协作效应;适应性预期。这四种机制会导致四个特性:多重均衡;可能的无效率;锁定( lock-in );路径依赖——“ 一个小的事件和偶然情形的结果可能使解决方案一旦处于优势,它们就会导致一个特定的路线 ”(第 126 页)。有两种力量规范制度变迁的路径:一是报酬递增(如 Arthur 所言),二是由显著的交易费用所确定的不完全市场,这是作者想强调的。“在一个不存在制度报酬递增和市场的可竞争性的世界,制度是无关紧要的。”在存在报酬递增时,制度是重要的。但是只要相应的市场是竞争性的,或即便是大致接近于零交易费用模型的,长期路径也会是有效率的。市场不完全,信息被分割,交易费用十分显著,那么行动者的主观主义模型将会被非常不完全的信息反馈及规定路径的意识形态所修正。“那么,不仅路径的分叉而且持久的不良绩效将居于支配性,历史上由行动者派生的观念就会规定他们所做出的选择。”(第 128 页)总之,报酬递增+不完全市场=交易费用,交易费用+主观主义=低效率制度。作者举的例子是美国的西北法案。 为什么相对价格的根本变化会使两个社会产生差异?因为制度变迁是在边际上进行,即需要在原先的制度基础上进行,此外还由参加者的相对谈判力决定。由于每一个社会的历史和谈判力不同,在这两者的不完全反馈下,行动者将具有不同的主观主义模型,因此会做出不同的政策选择。即便同一规则被强加给不同的社会,也会由于实施机制和实施方式不同,行为准则和行动者的主观模型不同,导致结果不同。例如, 19 世纪很多拉美国家采取了美国宪法,但是结果迥异。 第三部分:经济绩效 “ 制度在社会中起着更为根本性的作用;它们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基本因素 。”(第 144 页)“在理解一个经济的绩效时,政治与经济之间具有无可争议的内在联系”(第 149 页)。“ …… 必须实行政治学与经济学的更大整合,而这一点只有通过将特定制度与政治和经济交易结构相结合的政治-经济过程的模型化才能实现”。(第 150 页) 总结:“我们已为不加分析地接受新古典理论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尽管将价格理论系统应用于经济史是一个重大贡献, 但新古典理论研究的是在某一个时点的资源配置,而历史学家要研究的核心问题中的一个限制性特征是,要解释历史的变迁。此外,在新古典理论中假定资源配置发生于一个无摩擦的世界。 ”(第 177 页)“马克思企图将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结合起来。马克思最早阐述的生产力(它常常被马克思用来指技术状态)与生产关系(常意指人类组织和具体的产权方面)的相互关系,是将技术限制与制约同人类组织的局限性结合起来所作的先驱性努力。”(第 177 页)但作者认为马克思所得出的故事是乌托邦的,其理论也是有缺陷的。根据其理论,人类就必须进行根本的变迁,但我们还没有这一变迁的证据。计量史学家将技术置于中心位置,但它所论述的是一个关于生产能力递增的简单的乌托邦故事。许多世界还没有实现技术的潜在收益,技术也确实使得冲突更为僵持。还有一个更好的故事,就是研究人类为解决合作问题所进行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North, Douglass, 1990, Institu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上海三联书店 1994 年第 1 版,刘守英译。 想看更多有趣、有理、有用的经济学故事? 想看看世界著名华人经济学家、经济学界的“怪侠” 黄有光教授眼里的“怪书”吗? 点击链接立即订购聂辉华 教授的 《跟西游记学创业——一本人人都要读的管理秘籍》 ,这是 中国第一本企业理论通俗读物。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隆重推荐,世界著名华人经济学家黄有光教授、共识网总裁周志兴先生等人联袂推荐。 签名版目前在 人大出版社微店 或 天猫 热销, 京东 、 当当 、 亚马逊 均已发售普通版,点击链接购买,或者输入“ 聂辉华 ”或“ 跟西游记学创业 ”查找。 ———* ————* ————* ————* ————* ————* ————* ————* ——— 中国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政治经济学问题。 “聂氏政经评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负责运营。喜欢我们的文章,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者搜索微信号(ruc_nie)关注我们。
58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教] 文化是国家长期发展的核心吗?
热度 1 zlyang 2015-11-18 20:01
文化是国家长期发展的核心吗? 印象听说: 二战之前 的 世界强国 , 目前基本上都是 世界强国。 反过来, 二战之前 的 世界弱国 , 目前基本上都是 世界弱国。 与二战中的胜负没有明显的关系。 日本、德国 的 制度 ,在二战前后是 有明显变化 的。 所以,请教下述瞎想: 保持一个 国家长期发展 的 核心 因素, 是 文化 吗? 相关链接: 2013-10-01, 密尔求因果五法:《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729352.html 2015-11-15, 关于49年后中国没有出现学术大师的原因的解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35371.html 刘亚洲,参考消息,2014-04-12,刘亚洲上将谈甲午战争:制度·战略·信仰·国运 http://china.cankaoxiaoxi.com/2014/0412/374132.shtml 核心提示: 甲午战争其实也是中日两国发展战略的对撞。 参考消 息网4月12日 报道 本报“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系列报 道自3月3日 连续刊发以来,得到社会各界极大关注。在本系列报道结束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刘亚洲空军上将接受了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刘声东和《参考消息》报社总编辑张铁柱的采访,就甲午战争谈了自己的看法。本报特刊登此文作为本系列报道的收官之作,以飨读者。 记者:请您谈谈对甲午战争的看法。 刘亚洲:习主席说,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甲午战争是一场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两个国家命运的战争,这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日本。再往大处看,它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当然,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对中国而言,这场战争的历史深刻性在于两点:一、战争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至今仍在追问之中;二、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战争的伤口并未愈合,仍然横亘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对这场战争疑问的解答,构成了我们民族进步的阶梯。从这个意义上讲,甲午战争已成为一种标志,一个符号。 一、制度 刘亚洲: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败。 甲午战争日本的胜利是制度的胜利。大清帝国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唤醒了清朝的同时也唤醒了日本。中日两国同时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但两个国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另一个则止于外形。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当饭吃的消化了,强身健体;当衣服穿的只撑起了一个模样。 福泽谕吉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 这个顺序绝不能颠倒。如果颠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径,其实是走不通的。日本就是按照福泽谕吉这个顺序走的,而清朝则反着走。结果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分别接待过中国和日本两个代表团,后来有人问他对中日的看法,他指出,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他说:“ 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 造 ; 而中国人到欧洲来,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回去就算了。 ” 记者:当时清朝有句口号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刘亚洲:中国古代文明太灿烂了,反而成了我们的包袱。日本从来不是领导世界历史文明潮流的强国,因为它缺乏文明的原创力,这反而使它在全面西化时能够轻装上阵。况且日本是个爱学习的民族,谁强跟谁学,而且学得有模有样。当年它被唐朝打败之后,立即派出大批遣唐使。那时日本弥漫的是一股“唐化”之风。二战结束后,东京的废墟瓦砾还没清除干净,裕仁天皇就签发了向美国派出留学生的诏令。所以, 明治维新短 短30多年 时间,便把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国家,并不让人惊讶。 日本与清朝的对决,是一个现代国家与前现代国家的对决。清朝怎么能赢? 记者:您说当时日本已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有什么标志? 刘亚洲:最主要的标志是人的觉醒。日本秉承中国文化上千年,其国家形态与它的母国是一样的: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人民只有宗族意识,没有国家意识。那时候西方传教士到中国和日本来,都一致承认中日两国人民的忍耐与坚忍无与伦比,但另一个印象就是麻木不仁,对压迫逆来顺受,毫无主动性和创造性。日本有本侮辱中国人的书叫《支那论》,说中国人“似蚯蚓这种低级动物,把一段身子给切断了,其他部分没有感觉,仍能继续活着”。其实以此来形容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人,也不差分毫。但西风东渐之际,日本人断然斩断了上千年的文化脐带,脱亚效欧,加入了西方的发展行列。人民变成了国民。 百姓是不是国民,有两条重要标准,一是有没有权利,二是有没有财富。明治维新时,日本还搞了“自由民权”运动,其核心是“纳税人的参政权”。大久保利通说:“国家强大源于民众的富足。”日本走了和清朝洋务运动相反的路,鼓励民间资本。腐朽的制度不仅阻碍民族发展,为敌国入侵提供可能性,并在关键时刻出卖民族利益。甲午战败后赔了那么多钱,可战前买军舰,竟一分也掏不出来。有了国民,就有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很多日本学者在总结甲午战争经验时都认为,国民意识是战争胜利的最大法宝。国民国家是近代日本的基本国家模式。反观大清帝国,当日本在不顾一切地调动和激发全民族的创造力的时候,清朝则不顾一切地将民间思想火花扑灭于萌芽之中。战争从来就不是老百姓的事,甚至不是军人的事。威海卫陷落后,南洋舰队曾派人向日本海军请求,归还被俘去的南洋舰队的两艘舰只,因为这两艘舰是北上参加北洋水师会操的,而非参战,理应归还。此事成了海战史上的笑柄。 记者:一切事情,核心因素是人。 刘亚洲:梁启超说:“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日本自然资源实在匮乏,所以就最大限度开发人的资源。明治维新时是这样,今天也是这样。它首先抓的是对人的教育。这里说的教育指的是“欧化”后的新式教育,它完全不同于日本“唐化”后的旧式教育。甲午战争10年后,日本又打赢了日俄战争。日本天皇说,赢了这场战争,他最应当感谢的是日本的小学教师,因为日本士兵绝大多数都受过小学教育,而沙俄士兵则大多数是文盲。教育的革命带来了思想的革命。军队是更需要思想的。对一支军队而言,思想才是真正的杀手锏。红军就是一支有思想的军队,所以它战无不胜。 记者:相比之下,清军就差多了。 刘亚洲:清朝的教育是中国历史上最差的教育。有个国家领导人在一次会议上拿出两份清朝的名单,它们是收藏在国家图书馆的。第一个名单上的人是傅以渐、王式丹、林召堂、刘子壮、陈沅……第二个名单上的人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袁世凯。第一份名单上的人都是清朝的状元,第二份名单上的人都是清朝的落第秀才。这两份名单最能说明教育的问题。 记者:这个对比太强烈了,也太有说服力了。 刘亚洲:思想的力量太重要了。人的精神即人的思想。人的思想即人的精神。思想不仅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我看二战时期日本军队的影像,总觉得日本军人脸上有股异样之气,别人很难模仿。老干部看了我国演员扮演的日本兵,总说:“不像。”为什么不像?缺少了什么?有一次,我在日本访问,正值马拉松比赛,七大电视台全部转播。日本几乎是全国观看。有一个运动员腿扭伤了,花了近五个小时才跑到终点,但日本电视一直在跟拍他。街道两侧,密密麻麻全是为他鼓气的人。这时我突然明白了日本人身上那种异样之气是什么了。就在甲午战争前不久,李鸿章访问英国,英皇室为他表演网球。事后问他观感。李鸿章说:“很好,很好,只是实在太辛苦,何不雇人来打?” 记者:李鸿章这样的人,还是洋务运动的精英。 刘亚洲:梁启超认为李鸿章是时势所造的英雄,而不是造时势的英雄。在他看来,日本的伊藤博文则是造时势的英雄。他还说,像伊藤这样的人,在日本成百上千;“中国之才如李某者,其同辈中不得一人”。人是改革的最大动力,也是改革的阻力。成事在人,败事也在人。李鸿章以一人来敌一个精英集团,怎能不败? 二、战略 刘亚洲:甲午战争其实也是中日两国发展战略的对撞 。19世纪 中叶,西方列强入侵东方,亚洲各国相继沉沦,只有中日两国奋起自强。中国发起洋务运动,日本搞起了明治维新。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在建立现代国家的努力上,与日本明治时期那代人,应该同样值得尊重。问题是,东亚狭窄,容不下两个国家同时崛起,尤其容不下中国这样的大块头崛起,这就决定了中日间必有一战。日本对此认识得非常清楚,而清朝则懵懵懂懂。中日双方都在西方船坚炮利的逼迫下进行战略转移。日本实现了由传统战略向现代国家战略上的彻底变革。相反,清朝在确立具有现代特征的国家战略上始终裹足不前。直到国家覆亡,都没有制定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战略。 记者:这告诉我们,任何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有清晰的战略。 刘亚洲:第一位的是要有战略意志。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向日本学习。日本是个岛国,它始终认为自己的出路在大陆。为了踏上列岛西边这片大陆,它已经准备了上千年。也就是说,它的对华战略已经实施了上千年。历史上的日本有两个特点:一、一旦权力集中,就要征韩;二、每一次自然灾难之后,就会出现要求对外动武的声音。最近的一次是福岛大地震后,日本右翼分子对钓鱼岛的染指。其实这都与它的大陆战略有关。大陆情结贯穿了日本历史的始终。 中国历史上不乏大思想家、大战略家,但是难以有跨越数代人的长久性大战略和实行这种战略的意志。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时,叫嚣的是“国运相赌”。清朝就没有这样的国家意志。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是想永久占领中国的,所以它学习的是满清灭亡明朝的经验,以摧毁中国人的心理和意志为主。这就是为什么日军在战争中对中国人那么凶残和几次大屠杀的原因。南京大屠杀就是“扬州十日”的翻版。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屠杀不发生在南京,也一定会发生在其他地方。只不过南京更合适罢了。它是首都,屠城的震撼力远大于扬州。这是日本的既定战略。 记者:这样一讲,日本的战略脉络就看得很清晰了。 刘亚洲:其次是战略眼光。要看得深、看得远。中国的历史,首先是世界历史进程的一部分,然后才是自身发展的历史。只有布局天下,才能布局中国。甲午战争既是中日双边冲突,又是大国博弈的产物,对国际格局的影响至今未消。 1853年 ,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胜俄国,堵住了俄国南下的道路。不久后,左宗棠收复新疆,也让俄国在中亚方向无所作为,所以它掉头东进,这就与日本发生了冲突。甲午战争后,日俄冲突成为必然。 10年 后,双方爆发了被西方称为“第零次世界大战”的日俄战争,这场新列强战胜老列强的战争,催生了日后的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大格局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记者:请您谈谈清朝的军事战略。 刘亚洲:美国人李普曼说,只要存在着一条军事疆界,一条相应的政治疆界就会出现。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只要存在一条政治疆界,一条相应的军事疆界就应该出现。军事战略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军事战略应当服从国家战略。但是如果军事战略出了问题,仗打败了,这个国家的国家战略也就完了。退一万步说,即使国家战略出现失误,如果军事战略恰当,还能为国家战略重构创造机会。否则,即使国家战略正确,如果没有正确的军事战略配合,国家战略照样无法实现。纵观当时中日两国的国家战略,最能说明这一点。清朝经 过30年 洋务运动,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将强未强。清朝的首要目标是确保战略机遇期不失去。日本则强调“强兵为富国之本,而不是富国为强兵之本”, 8次扩 充军备,准备“举国发动,国运相搏”。谁的国家战略目标正确,一目了然。但战争结果是,正确者失败,错误者胜利。差距就在军事战略上。 清朝经过 了30年的 军事变革,建立了一支表面上脱胎换骨的新式海军和陆军,但它的军事变革是失败的,主要是观念落后。胜利的军队用未来的观念打今天的战争;失败的军队用昨天的观念打今天的战争。清朝的军事变革,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彼得大帝的改革那样,“大胡子剃掉了,德式西服穿上了,但是留大胡子、穿旧式服装时期的那些思想却留下了”。清朝的军事改革从根子上没有能够摆脱农耕文明的桎梏。农耕生产方式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天下太平,有饭吃就满足。农耕文化的眼睛是向内而不是向外看的。清朝内斗那么激烈也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因此,北洋水师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铁甲舰,奉行的却是长期防御性战略。这是一支农民的海军,因此是一支守土的海军,而不是一支经略大洋的海军。表面上看,甲午海战的战场上,是双方“海龟”的较量。军舰都是从欧洲进口,双方将领毕业自同一所军校,且都用英语指挥。但那是农民与现代军人的较量,那是鸡蛋和石头的碰撞。我曾为北洋水师在全部海战中没有击沉过一艘日舰而震惊。后来我想透了,这丝毫不奇怪。全世界的鸡蛋联合起来就能够打过石头吗?退一步讲,即使是防御,第一道防线也应该在对马海峡展开。反观北洋水师,只敢在大陆沿海做些机动。作为失败的典型,这支水师实在太“成功”了。 记者:清朝军事变革还有什么问题? 刘亚洲:还有两点,第一是没有现代军事思想家。没有军事思想家就无法进行战争的顶层设计。而顶层设计的失败是最大的失败。中国一贯有轻视军事思想家的传统。兵书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正经的读书人以读兵书为耻。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在列强的监视和重压下,从零开始,仅仅20年时间就建立起一支全新的机械化大军,横扫欧洲。德军是怎么做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重视军事理论家。古德里安因为他的理论被任命为德军第一支装甲兵团的司令官,官拜上将。中国自古很少有军事理论家受到如此重视。与之相反,日本对华侵略的思想、政策的设计者,基本都不是政府官员,而是普通的学者和知识分子。 第二是难以冲破利益的藩篱。清朝的新军本来就是在湘军、淮军基础上组建的,门户对立,内斗激烈。朝廷上有维新派与顽固派的斗争,朝廷外有革命党与保守党的斗争。黄遵宪在甲午战争中悲愤地说:“噫吁哉!海陆军!人力合,我力分。如蠖屈,不得申;如斗鸡,不能群。”军事工业分属不同洋务集团,已然成了官员私产。战争中,日军缴获大量清军装备,这些装备型号之多,令日军瞠目。各个集团都在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北洋水师炮台上的火炮型号达84种之多。 记者:这样的军队怎能打胜仗? 刘亚洲:甲午战争中,一些优秀的清朝军人尽力了,特别是北洋水师的一些将领。北洋水师共 有11名 管带, 7名 殉国,近 3000名 官兵血洒海疆。但这并不能改变战争结局。他们越英勇,就越反衬政府无能,反衬战略出错所造成的代价之惨重。甲午战争,是近代历史上中国军队与外国军队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又是中国军队败得最惨的一次战争。短暂的战略机遇期彻底失去。日本由此一步步走向强盛。中国则自始坠入深渊。仅举海军为例,到二次大战爆发时,日本海军总吨位 为98万 吨,拥 有10艘 航空母舰。此时中国海军全部舰船总吨位只 有5.9万 吨,还没有日本一条“大和”号战列舰的吨位 (6.5万吨 )大。 三、信仰 刘亚洲:甲午之败还是文化之败。 记者:“甲午殇思”系列中专门有一篇文章谈这个问题。 刘亚洲:了解一个民族首先要了解其文化。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核心是信仰。这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基因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发展和变异。要知道一个国家未来向哪里去,可以先通过基因分析看看它从哪里来。分析甲午战争,同样必须分析双方的基因,才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才能找到千年前的根源,也才能够看清千年后的发展。甲午战争前,日本向中国派出了大批间谍,我记得有一个间谍来到南方一处游冶场所,倾听缓慢、悠长、哀伤的二胡演奏,良久,他说:“完了,这个大国完了。”他从音乐声中看到了晚清中国人的精神状态。 记者:评价甲午战争,都觉得中日两军精神状态差距太大。 刘亚洲:清军没有守住一座该守住的城池,没有攻下一个该攻下的阵地。丰岛海战、平壤之战,乃至大东沟海战,日军无一战有十足胜算,但清军却总是无一战不一触即溃。日本《日清战争实记》写道:“支那大将身形高大,力气超群,貌似可指挥三军,然一旦开战就变成弱虫一条,尚未听到枪声就逃之夭夭,甚至披上妇女衣装,企图蒙混过关。”以至于战后在日本儿童游戏时,辱骂失败者是“支那”。两国老百姓的精神状态对比也非常强烈。中国老百姓送亲人上前线,哭哭啼啼。日本人出征的情形,梁启超写过了:“亲友宗族把送迎兵卒出入营房当作莫大光荣。那光荣的程度,中国人中举人进士不过如此。”他还说,日本人欢送亲朋子弟入伍都以“祈战死”三字相赠。报刊所载赠人从军诗,都以“勿生还”相祝贺。就连在日本社会地位最卑微的妓女,也捐钱捐物资助国家战争。 旅顺大屠杀时,中国百姓几乎未有任何抵抗,绝大多数神情麻木,如待宰羔羊。李鸿章幕僚罗丰禄描述:“倭人常谓中国人如死猪卧地,任人宰割,实是现在景象。”福泽谕吉说:“支那人民怯懦卑屈实在是无有其类。”在中国,一共发生过两次刺杀日本高官的事件,一次是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一次是尹奉吉炸死陆军大将白川义则。两个义士都是朝鲜流亡者。朝鲜人在中国土地上有此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让日本人胆寒。我常常想,如果他们是中国人该多好。如果一条鱼病了,是鱼的问题;如果一条河的鱼全病了,那就是水的问题。 记者:这个“水”指的是中国文化吗? 刘亚洲:是的。中国的国民性在古代是非常辉煌的。春秋时期,中国人性格阳刚勇武。思想灿烂绚丽,极富进取心,也极富创造力。到处是慷慨悲歌、侠肝义胆之士。与之相得益彰的则是直到今天仍令我们神往的诸子百家,洋洋大观!那时的中国人是有信仰的。他们信仰的是中国传统中最健康的东西,如信、义、仁等等。秦始皇之后,专制皇权大行其道,对人民一代一代进行奴化教育。被统治阶级阉割后的儒学道统使得中国只知道有家,不知道有国。孝子太多,忠臣太少。政治权力不允许民众树立信仰与道德,因此成了一盘散沙。尤其是经过元、清两个马背民族的统治,中国人的血性几乎被摧残殆尽。你看看明、清的绘画,很多是颜色黑白的山水画,愁云惨雾,给人一种凄凉压抑的感觉。戴季陶说,日本最消极的“浮世派文学艺术”的画中,都含有不少杀伐之气 。200多 年前,一个叫马戛尔尼的英国人到中国走了一趟,回去后,一针见血地说了一句话:“中国人没有宗教,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做官。”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研究中国后得出一个结论:“人心腐败已达极点。”他提出,国家是人民的集合体,人民是国家组织的一“分子”,“分子”一旦腐败,国家岂能独强?“分子”腐败,国家的元气就丧失消亡,这比政策失误还要可怕。 记者:日本似乎也没有宗教。 刘亚洲:对,日本对外出口一切,但独不输出或输不出宗教。然而,日本人有信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最初来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豪侠人格。石原莞尔认为,中国原先也是有“武士”的,但这种“武士”在宋朝以后永远消失了。中国的“武士”在日本得到了发扬光大。日本神道最强调“忠”。“忠”在日本才是一种宗教,并成为超越其他一切宗教的思想。缘由是这个岛国历史上几乎从未受过外来侵略,也没有发生过王朝更替,是所谓“万世一系”。武士道精神加上对天皇的忠诚,使日本出现了一种畸形的信仰,将死亡视为解脱,认为死者可以免于受到谴责。武士道强调看透死亡。武士道最初要学习的就是忍耐、冒险和自杀。“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于生死两难之际,要当机立断,首先选择死”,而且是果断地死,毫不犹豫地死。武士只要做了对不起领主的事,唯有切腹自杀以谢罪。所以日本文化把认罪看得很重。正因为如此才不会轻易认罪。切腹自杀是最痛苦的一种自杀方式,却最受日本推崇。这种信仰调教出来的人,在侵略战争和屠杀中是不会有任何道义和怜悯的。我看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军的照片,总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清军士兵无论拿什么武器,看上去都像一个厚道的农民;而日本农民不管拿什么武器,看上去都像一个武士。你再看看日本的军歌:“……冲向高山,让尸骸填满沟壑;走向大海,让浮尸浮满洋面。”在现代世界军队中,哪支军队有这样又是尸体、又是鲜血的军歌? 记者:听上去像今天恐怖主义分子的调门。 刘亚洲:日本军国主义者就是恐怖分子。日本侵略中国,从来就是以屠杀为手段。有一种研究认为,甲午海战时,北洋水师炮的口径大,日舰的炮口径小,但射速快。日军是打人不打船。 当4至5倍 于清舰射速的炮弹雨点般地落在船上时,给北洋水师造成的肉体创伤和精神打击是巨大的。日军攻击旅顺,远没有像 10年后 日俄战争时那么吃力,伤亡那么大,但它还要在旅顺进行大屠杀,杀得旅顺只剩 下36人 。面对这样凶残的敌人,你想当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下的中国人能够抵挡吗? 记者:难以想象。 刘亚洲:可是,一个奇怪的情景发生了。就在甲午战争发 生40年后 ,有一批中国人做出了这个民族近千年来不曾有过的壮举。这个壮举令世界震惊,也令中国人自己震惊。这就是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工农红军一扫甲午年间中国人的那种懦弱、麻木、贪生怕死,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他们是那样英勇,大无畏,那样藐视死亡和苦难。长征,被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比作犹太人出埃及、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和美国人征服西部,他认为:“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布热津斯基说:“对崭露头角的新中国来讲,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也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这支衣衫褴褛、面带饥色的军队从南中国出发时 有8.6万 人,到陕北时只剩下 不到6000人 ,可正是这支军队,后来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新生政权。仅 仅40年 ,他们应该还算是甲午同代人。他们怎么会这样?是什么使他们改变得如此面目全非? 记者:您说是什么? 刘亚洲:我给你讲一个长征中的故事:红军翻越一座叫党岭的雪山,那是长征中最高的雪山,很多人因为缺氧和劳累死去了,被埋在雪堆里。后来部队上来后,发现有一只胳膊伸出雪堆,拳头紧握。他们掰开这只手一看,里面是党证和一块银元。党证里写道:刘志海,中共正式党员, 1933年 入党。从这个故事中,你一定会明白红军的力量来自哪里。 四、国运 刘亚洲:甲午一役,是民族之哀,民族之痛,但我认为,它同时还是民族之幸。因为在这场战争之后,一个奇妙的瞬间诞生了。在这个瞬间里,历史向古老的中国打开了另外一扇门。 记者:为什么这么说? 刘亚洲:甲午战争的失败导致了中国人群体意识的觉醒。甲午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梁启超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从准确意义讲,不是鸦片战争,而是甲午大败才是中国人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开始。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发生。甲午 年6月 ,时 年28岁 的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指出器物层面改进不足以胜西洋,结果不被采纳。 3个 月后,黄海兵败。同年 11 月,檀香山兴中会成立。次年 2 月,香港兴中会成立。兴中会就是同盟会的前身。同盟会成立几年后,清朝被推翻。 1919 年因为不满日本强加给中国的所谓“ 21 条”,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正是在这个运动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中国历史开始了伟大的转折。 毛泽东出生在甲午战争前一年。邓小平出生在甲午战争 10 年后也就是日俄战争的当年。他们的青年时代,正是甲午风云掀起的巨涛对中国近代史冲击最猛烈的时代。启蒙、自强与救亡,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他们的思想上一定有深深的甲午烙印。他们肯定从来不曾忘记甲午。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在谈到中印领土争端时说过“不能做李鸿章”的话。 1982 年,面对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不愿把香港归还中国,邓小平说:“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正是在这两位伟人手中,中华民族获得了复兴。 记者:还没有人从这个角度看甲午。 刘亚洲: 从另一个意义上讲,我们还应当感谢日本。毛泽东就讲过类似的话。 1956 年,毛泽东在与访华的日本前陆军中将远藤三郎谈话时说:“你们也是我们的先生。正是你们打了这一仗,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你们。”日本是一个有特点、有优点的对手。中国是日本最早的老师,日本是中国最新的老师。没有甲午一役,中国还不知道要再沉睡多少年。 马基雅 维利有句名言:“造就最强大国家的首要条件不在于造枪炮,而在于能够造就其国民的坚定信仰。”中国共产党在当代最伟大的历史成就之一,就是再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也正是这群有信仰的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甲午战争失败的阴影。抗日战争中,他们不仅彻底战胜了日本侵略者,还在第二个甲午年到来之际,打胜了一场抗美援朝战争。这似乎是一个宿命。当年的甲午战争,因朝鲜而起。抗美援朝战争,又回到了 60 年轮回的原点,这一仗不仅挽回了中国军人自 1840年 以来屡战屡败失尽的颜面,而且为民族复兴提供了重要心理支撑点。这是毛泽东的大手笔。萨镇冰曾是北洋水师的管带,刘公岛鏖战时,夫人来探望。萨镇冰说:“这里是什么地方?今天是什么日子?告诉她就当我死了,叫她速回!”夫人垂泪而归,不久就去世了。萨镇冰后来重建民国海军,解放后还当过中央军委委员,但终身没有再娶。他在抗美援朝胜利后欣喜若狂,写下了“终有扬眉吐气天”的诗句。去世前还赠诗毛泽东:“尚望舟师能再振。”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人真正开始正视中国并试探与中国建立邦交,自朝鲜战争始。 记者:请再谈谈日本甲午一役后的结局。 刘亚洲:日本的结局与中国正好相反。甲午战争中国败了,却是凤凰涅槃,一步步走向辉煌;日本胜了,却在胜利中一步步走向死亡。甲午战争不仅使日本淘到现代化的第一桶金,还尝到了“国运相赌”,“以小博大”的甜头,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日本军国主义者已狂妄得没有边际了,竟然叫嚣要“将旭日旗插上喜马拉雅山山顶”。美国学者研究认为,日本患上了一种“胜利病”,什么仗都敢打,什么国家都敢侵略。看看日本人甲午战争后的旅程,我认为就是一场奔丧的过程。直到牺牲了上千万军民,挨了两颗原子弹,输得一干二净:交出了朝鲜,交出了满蒙,交出了台湾,除了一个冲绳之外,其他吃进去的东西都被迫吐了出来。种未灭,国已亡,至今还是个非正常国家。这一切,不能不说都与甲午战争有关。日本民族性格中一些本来是优点的东西,走到极致,也就滑向了反面。岛民善冒险,总是搞突然袭击。凭借冒险和偷袭,日本赢得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滥用这种力量,在最后一场战争中则遭到惨败。韩国学者李御宁指出:“袭击珍珠港的念头,来自刹那间一击取胜的剑道和相扑,但那场地太大了。每当把盆景树木要移植到广阔的平原时,日本总是犯大错误。” 当下的日本又是如此。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2094 次阅读|4 个评论
[请教 关于] 关于49年后中国没有出现学术大师的原因的解释
热度 11 zlyang 2015-11-15 11:27
关于49年后中国没有出现学术大师的原因的解释 以下内容不知道该怎样看待?请您指教! 俺以为主要是没有学好马列主义! 中国没有大科技 成果,不是制度问题;而是 文化和教育 问题。对 照30多年 的大陆出国留学生。 还有,获奖的,往往是反对传统教育的。就是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像杨振宁。 实际上,中国的问题,主要是 小生产意识 问题,与制度无关: 延安整风、文化大革命,都是对小生产意识的遏制。 中国 近120年来 ,什么制度都试过了:只有马列主义才能救中国! 自从鸦片战争 的170多 年来,林则徐、洪秀全、康有为、满清皇帝、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汪精卫、李宗仁等等,都不能成功。 从文化核心(小生产意识)上下手吧! 关于49年后中国没有出现学术大师的原因的解释 加拿大俞先生的博客 最近一些年很多中国人对中 国 49 年以后 几乎没有出现众望所归的大科学家、大思想家或大理论家等而发出疑问。就是说,不管在科学界或思想界,国外屡屡出现大科学家或大思想家(简称学术大师),比如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但是,中国却没有出许多少学术大师。最有名的就是钱学森之问。 2005 年 ,会见中国领导人时,钱学森说: “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 ‘ 冒 ’ 不出杰出人才。 ” 而且与民国时期比,好像民国时期还能出一些有一定能力的思想家,科学家或理论家。现在,有影响力的、非常突出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几乎看不见。 于是,有人试图回答钱学森之问。有人认为大学应该去行政化,才能出现创新人才。有人认为,不应该全部问责于学校。问题出现在社会。也有人认为,没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发表这个后面的看法的人是中国的教育家刘道玉。当然,也有人从其他方面解答这个问题。 但是,本人认为,这些看法都不具有根本意义。换言之,人们的看法未必准确。 有人主张大学应该去行政化。这个想法与自由派的一个观点是相通的。也就是说,自由派学者一般认为,缺乏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是阻拦出现创新人才或杰出人才的主要社会根源。只要实现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便具备出现创新人才的条件。于是,会自然出现创新人才或杰出人才,出现大师。他们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就是历史上国家的专制统治放松以后,人们的思想活跃。例如,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南北朝时期,国家不统一,反而人们的思想活跃。出一些有名的文学家或思想家。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学术则繁荣。在西方,古希腊时期科学和思想繁荣。古罗马时期专制统治抬头则大为逊色。关于这一点,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提到过。还有的例子是,意大利城邦国家时期出现文艺复兴。德国在未统一之前,学术繁荣。 但是,本人认为,这个理论并不完全准确。可能是一个外部条件,但不是最根本的条件。 也就是说,在专制时期也可能出大科学家和大思想家。例如,哥白尼曾经面对宗教界的压制。洛克和卢梭创造自己的思想时候,欧洲还是专制主义盛行的时期。可能也有这样一种情况,就是,越是遇到专制,越是有人勇于挑战权威。 个人认为,即使有专制统治的外部条件,只要具备其他一些条件,还是能够产生大科学家和大思想家。 有人认为是教育出了问题。有人向考试制度发起挑战。说教育要求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 本人认为,中国的教育体制没有问题。可能科研体制上有一点问题 。就是中国的科研体制有计划经济的特色。科学理论发现或思想发现是研究者自己规划和实践的。制订计划的人无法越俎代包。但这也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如果有人真的有能力进行科学发现或思想发现,现有的体制再不中用,也无法阻止人们的发现。 也有人认为,这个问题要从研究社会入手。就是说,要具备一些社会条件。如果社会不发达,也无法出现创新人才。这个观点显然是错误的。过去欧洲出现大科学家和思想家的时候,条件恐怕还不如现在的中国。 要说究竟社会哪个方面出现了问题,个人认为,还是中国人的素质或人品出现了问题 。就是说, 中国人的人文素养差,道德水平低,缺乏做人的良心和良知,人品低下才是问题的根源 。比如,有人遇到苦难而寻短见要跳楼,楼下的人会喊叫:你快跳啊 ! 你怎么不跳呢?这就是没有做人的良知的表现。还有,有人喜欢坑蒙拐骗。是没有良心的表现。 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他无法成为杰出的科学家或思想家或理论家。如果一个国家里大部分人的素养差,道德水平低,出现杰出人才的机会就低。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只有具备很高的道德感的人才能成为杰出的科学家或思想家(大意) 。心理学家曾经调查和研究过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界杰出的人士。被调查者显示,他们的大多数人有强烈的道德感,非常正直。但是,据我所知,人们没有回答过为什么会有道德与科学发现或思想发现之间的相关关系。 人们会问,难道一个道德良心不怎么样的人就不聪敏吗?也就是说,只要人聪敏,还是能从事科学发现和理论发现的。人的智能与道德良心是风马牛而不相及的。也就是说,有的人道德良心没有,但是还是很狡猾的。但是, 本人要回答的是,科学发现或理论发现只与实践者个人的智能部分相关 。 另外,与人在社会中培养的素质相关 。而这后一点却非常重要。实际上,每个人的智能,只要不是弱智或脑残,是差不多的。问题是,如何开发利用大脑。但是,在开发利用大脑这个环节上,一切取决于人的品质,或人品,或道德良心。也即是说, 如果认为人类还有发现的巨大原动力的话,只有有强烈的道德感和良心或良知的人,才能进行科学发现和理论发现 。 本人想提出三点看法支持我的这个论点。 第一,具有强烈的道德良心的人也是基本上能够把握一个人付出努力后实现的投入产出比例 。每个人做事,都有一个投入产出比例。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这个道理。但是,要准确地表达这个道理,还要详细解说。具体而言,一个有道德良心的人会认为做任何事情通常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换言之,一个具有道德良心的人愿意付出大量劳动,去收获劳动果实。这一点与科学发现或理论发现的规律相符。这是因为从事科学发现或理论发现需要付出大量劳动。 伟大的科学家或思想家或理论家通常付出毕生精力。这是一般常人难以想象的。但是,没有道德良心的人就做不到 。就是说,没有道德良心的人不愿意付出巨大劳动。没有道德良心的人衡量的投入产出比例不当。就是说,他们是极端自私的人。这样的人不愿意付出大量劳动,但是却想获得不相称的收获。他们总是想走捷径。走捷径会出现很多情况。例如,违法走捷径。或违反道德戒律走捷径。或违反常规走捷径。不道德的人贪图小便宜,会顺手牵羊,会拉关系,会以权谋私。但是,伟大的科学家或思想家不会这样做。 我们很少看见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或思想家也同时是一个贪图小便宜的人。一个科学家或思想家从事科学发现或思想发现是伟大的事业,他们不会贪小便宜,不会斤斤计较,不会机关算尽。不会因为一个渺小的经济利益与人争吵不休。不会长期谋划仅仅为了获得一点点经济利益,比如,一间大一点的房间。不会在考试中作弊。不会在乎职称问题。不会在乎在学校的头衔问题。甚至不会那么关注高考移民的问题。 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或思想家有理想,于是不会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情而绞尽脑汁。当然,他们通常不会贪图吃喝玩乐。他们不会整天打牌下棋。不会整天花天酒地。通常也应该不会去找色情服务。换言之,从事科学发现和理论发现的人处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他们愿意大量付出,但是,不贪图享受。如果他们贪图享受,没有理想,他们就无法进行科学发现和理论发现。 在一个社会里,人们的内心中的投入产出比例不同。有正确的投入产出比例的人才可能成为大科学家或大思想家或大理论家。如果你非常在意物质享受,如果你非常渴望有一个面子,如果你对荣誉也很在意,如果你喜欢与他人攀比,如果你嫉妒别人的成就或美色或房屋,如果你想造谣损害别人的声誉,如果你希望有一个徒有其表的东西,你不会成为大科学家或大思想家。 第二,能够成为大科学家或大思想家的人与普通人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之中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互相进行语言通讯的。但是,如果人们的语言通讯有一种倾向,就是说,一部分偏向于更多地进行某一类的语言通讯,而另一部分人更多地偏向于另一类的语言通讯,人们便处于不同的语言环境之中。这也是本人在我自己的哲学手稿(已出版英文版)中所专门描写的。 具体而言,大科学家或大思想家偏向于进行书面语言通讯。普通人偏向于进行口语通讯。这两种人处在不同层次上。偏向于书面语通讯的人通常更多地是具有道德良心的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自己的研究证明,偏向于书面语通讯的人主要与书进行通讯。实际上,是书的作者与读者进行通讯。书是媒介。就是一种大众媒介。经常处在书面语通讯中的人精神境界较高,其中也包括书的作者。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精神境界很高。也有读书人走向犯罪道路的。也有读书人公然违背道德伦理的。但是,就倾向而言, 如果一个人经常读书,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一般会受到一种精神力量的熏陶。人的道德情操能够得到提升。 这主要是因为,当人们用书来进行通讯的时候,他们进行一种公开的通讯。一本书出版以后谁都可以看。当人们进行公开的通讯的时候,就是进行一种公共通讯。公共通讯提升人们的道德。也就是说,当人们进行不道德的事情的时候,通常希望不公开。 书籍的作者是不可能鼓励不道德的行为的 。就是说,一旦进行公共通讯,人与人之间无法进行交易。如果书的作者为少数人某利益,或者公然袒护少数人,鼓吹非正义的事业,会遭致社会大众的批判。原因是,当作者与所有人进行通讯的时候,他必须为所有人的利益发声,这样书才会受欢迎。当作者为所有人或大多数人发声的时候,作者才有影响力。 通常,代表所有人或大多数人的利益发言是道德的 。人类写作的哲学书、历史书或宗教的书没有哪一本书是鼓吹邪恶的。都是向上的。如果有偏激,其中也有正义的因素。例如,虽然马克思的著作鼓吹阶级斗争,它们也呼吁人类的解放。但是,普通人通常处于口语通讯环境中。我将其称为短距离通讯环境。这个环境是小的。可能是不公开的。或者即使公开,也是在小范围公开。如果做了不道德的事情,面临的压力小。所以,当社会道德式微或宗教伦理不昌盛或衰落的时候,口语通讯环境又无法得到书面语通讯环境的奥援(例如,普通人不读书,每一百个人里读书的人的比例过低),普通人的道德水平下降。所以,在口语通讯环境中的人会互相传染不道德的观念或做法。人们偏向于接受市侩的观念。比如,普通人喜欢拉关系,走后门。如果遇到一个官司,首先想到的是赶紧找人。如果提供社会服务,很想得到一个红包。如果发现一个人有不道德的行为,也用不道德的行为报复。潜规则盛行。势利眼比较多。 人们通常不是中长远的利益看社会。而是讲究实际。更多地关注自己不吃亏。如果有一官半职,肯定想通过权力捞取好处。别人受贿,我为什么不干呢?这是很多人的想法。也就是说, 如果不进行足够的书面语通讯,人们无法建立应有的理想 。当然,学校老师上课,也有可能宣传灌输理想。但是,如果老师灌输的理想无效,真正能够接受理想的人也只有那些愿意读书的人了。所以,如果宗教教化或学校道德教育不起作用的话,不读书的人很可能会陷于市侩观念的陷阱。 于是,我们看到,也有人感到通过诈骗能得到更多利益。 反之,我们很少看见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艺术家诈骗谋取不当经济利益的 。早在大半个世纪以前,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就说过,人们很少看见一个文学家或艺术家骗人的。文学家写小说不是为了骗人。文学家尽其全力描述他心底里的感受。他是非常真诚的。表演艺术家在他的行为艺术中注入了最真诚的人类情感。艺术家通常也不会通过演戏来骗人(当然,魔术是例外。但是,魔术是为了大家的娱乐,而不是不道德的事业)。当然,克罗齐也说过,如果文学家或艺术家真的骗人,那也不是他的职业要求。但是,本人认为,克罗齐忽略了一个论点。就是,如果一个人不道德,希望去骗人,他不会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或艺术家,因为他根本就不想那样付出。但是,当人们愿意经常性地进入书面语通讯的时候,他们在提升自己的道德感。经常看书的人不会是非常道德低下的人。至少他们不会成为社会渣滓的一部分。经常读书的人中的较多的一部分会有教养,有素质,也有道德感。 第三,伟大的科学家或思想家从事的事业是为了全体国人或整个世界的人民 。他们不是只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从事活动的。 这就是道德的。 例如,从长远看,科学发现使几乎所有人受益。一个理论发现或思想发现也是如此。如果一种理论只为一部分人是服务,会不受欢迎。如果一种理论鼓吹一部分人统治另一部分人,会逐渐边缘化。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如果一个理论无法为所有人服务,它就是不道德的。也就是说,不道德的行为的结果就是利益分配的恶性不均衡或者是一种权利或自由的被侵犯。如果一种理论鼓吹一部分人压迫另一部分人或一个民族压迫另一个民族,会不久被人们抛弃。 古代专制主义理论很难到处推广。于是,民主理论开始盛行。这也是思想家的胜利。国家的掌权者往往是不道德的,或是不讲道德的。至少他们不会为道德所束缚。马基雅佛利曾经告诫古代的统治者,国家的统治者不能讲道德,因为统治者讲道德会被不讲道德的夺权者击败。他的意思是说,如果有政治道德话,这个道德与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道德不一样。统治者不能错把社会道德用到政治上。他举例说,历史上意大利城邦国家里讲道德的国王或统治者最后都失去了权力。这主要是因为当一部分人与另一部分人争权夺利时,无法讲道德。但是,本人认为,自从近代实行代议民主制后,这个规律已经不适用。虽然还有人读马基雅佛利的书,本人认为,不信服他的理论的政治家仍然能够成功。原因在于,实现民主后,政治家必须为人民服务。虽然还有争权夺利的事情发生,但是,没有哪个政党可以无视人民的利益。 于是,如果政治家不讲道德,就是类似于社会的道德,比如,没有诚信,他也会被赶下台。现代政治与古代政治的差别在于,在现代,人类的思想能够明显支配国家的管理。于是,道德进入政治生活。反之,如果不是出现民主制,一个掌权者不可能同时是一个思想家。一个思想家是为所有人牟利的。这样他才能成为思想家。古代的统治者往往首先为自己或自己的家族或统治阶级服务。经常采用专制的手法。于是,用社会道德看,是不道德的。 但是,如果一个思想家偶然成为一个掌权者,他是做不好的。中国古代的屈原既是思想家也是掌权者。他最后不得志,跳汨罗江自尽。李白是诗人,也有自己的追求。他的诗歌也是为所有人奉献的。他可以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从政经历也不成功。这就是说,那些科学家、理论家、思想家或文学家只有为所有人服务才能成功。所以他们通常会站在更高的道德高地上。掌权者则不一定。在古代,统治者肯定不讲道德。在现代民主社会里,有党派利益,科学家、理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道德情操一般高于政治家。如果在一个现代国家里没有实现民主,科学家也可能凭自己的道德勇气挺身而出。例如前苏联时期的萨哈罗夫。就是说,他们有更加突出的正直的本性。他们成为社会的良心。于是,由于科学家或思想家的本性,他们更倾向于道德的价值。如果人们的道德水平较低,但是,当其中的一些人经受过教育而有志为人类的科学事业或社会事业付出自己的毕生精力的话,他们会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因此,本人要说,如果一个人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或思想家,通常他的道德水平较高。 结论是,如果一个民族无法出伟大的科学家或思想家,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人民的道德水平低下,人民的人文素养差。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经常出大科学家或思想家,他们的人民的道德水平一定高。 出大科学家或思想家是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的标杆。 一个国家要长远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需要有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一个国家的建设应该从培养人民的道德开始。中国政府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其实是错的。应该一切以提高人民的文明素养为中心。所有的工作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否则,虽然经济发展了,没有创新,永远跟在别国后面走。也就是说,搞来搞去还是落后, 而且由于掌权者实行专制,人类的科学精神和思想就难以全面地发挥作用,会受到权力的压制,结果会永远为由于缺乏道德所导引出的社会的各种问题所困扰,统治者除了采用暴力强压,实行维稳战略而不能自拔,不能促使社会以一种健康的方式步步提升,矛盾越来越多,直至统治者的统治垮台为止。有不同意本人观点的人士,请发表你的观点。 相关链接: 2012-06-08,没有大师?还是没有人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580140.html 2009-10-29,什么样的人品得到诺贝尔经济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265938.html 2010-04-25,居里夫人:怎样培养了5名诺贝尔奖得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316032.html 居里夫人从整个科学生涯和人生道路上体会出一个道理: 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之高尚。 因此,她把一生追求事业和高尚品德的精神,影响和延伸到自己的子女和学生身上,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2014-01-16,大师、预言家与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759673.html 愚蠢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 而不是一种理智上的缺陷。 真正的大师,知道 “ 世界上还有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 (1) Socrates, http://en.wikipedia.org/wiki/Socrates I know that I know nothing. = I know one thing, that I know nothing. (2) Plato, http://en.wikipedia.org/wiki/Plato On the other hand, I – equally ignorant – do not believe . 所以,真正的艺术大师贡布里希(E.H. Gombrich) 才在《艺术的故事 The Story of Art》才诚惶诚恐地写到: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对艺术的故事能够‘一直写到当前’的想法感到不安。” 2014-04-09, 杨振宁与西南联大讲课卡壳的著名教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783398.html 共产党员,2011-04-03,发人深思:贪官徐其耀误导儿子的一封信 http://www.creativedu.org/AnecdoteInfor.aspx?TID=1477 6. 我们的社会 无论外表怎样变化,其实质都是 农民社会。 谁迎合了农民谁就会成功。我们周围的人无论外表是什么,骨子里都是农民。农民的特点是 目光短浅 ,注重 眼前利益 。所以你做事的方式方法必须具有农民特点,要搞 短期效益,要鼠目寸光。 一旦你把眼光放远,你就 不属于这个群体了,后果可想而知。 要多学习封建的那一套,比如拜个把兄弟什么的,这都不过分。 贪官包养情妇数量之最——徐其耀包养多达146个情妇(江苏省建设厅原厅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0717a10101feg1.html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2013-12-03 关于49年后中国没有出现学术大师的原因的解释 - 杨正瓴的博客.pdf
6647 次阅读|16 个评论
水利系统成为继交通国土等系统之后又一“贪腐重灾区”
热度 3 jiasf 2015-11-12 19:01
今天有同事聊到水利系统官员腐败的话题 , 这几年被查的水利官员确实不算少。副厅级以上的大致有: 2015 年 10 月 10 日 : 广东水利厅原副厅长、原巡视员彭泽英被查; 2015 年 4 月 29 日, 广东省水利厅原厅长 黄柏青 涉嫌严重违纪问题,正在接受组织调查, 9 约公布其 敛财近 2 亿元; 2014 年 8 月 14 日: 河南省水利厅原副厅长王建武涉嫌受贿被提起公诉 ; 2014 年 3 月 24 日:主管水利的江西省副省长姚木根被查; 2014 年 3 月 7 日: 水利部综合事业局原局长、党委书记王文珂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 2014 年 1 月 10 日:江西省纪委监察厅消息,江西省水利厅党委委员、副厅长文林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2014 年 1 月 21 日:中纪委网站发布消息,贵州省水利厅厅长、党组书记黎平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2014 年 1 月 24 日:云南省纪委、省监察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云南省水利厅原党组成员、副厅长申华东,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贿赂 140 万元; 2013 年 11 月 27 日 :河北省副省长郭有明罗马,其 1996 年 8 月 -2000 年 6 月曾 任湖北省水利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2013 年 4 月:广东省水利厅原副厅长吕英明涉嫌滥用职权正被立案查处,受 贿 2000 万元; 2009 年 5 月 20 日:山西省纪委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该省水利厅原副厅长孙廷容挪用公款、收受贿赂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 相比于交通部门河南省四任交通厅长的前腐后继,水利部门的情况似乎好一些,但仍然有这么多官员被查,还是触目惊心!实际上前两年就有新闻说:随着国家对水利事业的投入加大,水利系统成为继国土、发改等系统之后又一“贪腐重灾区”。 不能说钱多了害人。因为很多事业都需要用钱,而且必须用大量的钱,钱只要花得正当就会是好事,就不会害人。 应该说是制度害人:缺乏监督和制约、给官员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太大决定权的制度害人! 我相信很多被查的官员,原本也很有理想,也曾踌躇满志造福社会。只是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中,一旦手里有权,架不住各方包括亲朋好友的长期的甜蜜攻势,一回可以拒绝,两回可以谢绝,三回人情来往,四回顺理成章,天长日久就陷落了!他们也是缺乏监督和制约的制度的受害者! 只有真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杜绝腐败,才能让大批掌握权力的社会精英脱离被腐蚀的陷阱!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888 次阅读|5 个评论
再谈中村修二:我们是否永远只有听诺贝尔学者讲课的命?!
热度 33 张海霞 2015-9-8 12:41
没想到上一篇博文引起很大反响,微信也被转发了N多次,很多朋友留言。刚上来还看到置顶的博文: 姬扬:许多励志故事其实是不能仔细推敲的 赢在起跑线上的中村修二 麻庭光 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这种现象真的让人欣慰,我们太需要激烈地讨论和争论了,我们现在社会上普遍缺少这种带有个性气场的人,我们很多情况下都是随声附和,认为对或者不对都不会大声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以至于闯不出来、做不成事。所谓真理越辩越明,不辨怎么会看清楚呢?希望大家继续发声,也为下个月即将到来的诺奖季预热。 其实,和所有故事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版本,中村修二的故事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去解读,但是我们无法否认的是他的成功,我愿意去看他成功路上的坚持,我愿意去看他从逆境中成长,这是我的自由,也是我愿意去分享这个故事的根本缘由:每个人都有机会成长和进步,当然也希望更多人在困境中选择不放弃!在这个充满了抱怨和哀怨的大环境下,当然你可以选择放弃,任谁也救不了你,可是我愿意选择看到希望、看未来,特别是对于和我一样年青的科研工作者,我更希望能够多一些一起努力和向着希望前进的伙伴,因为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的各个地方都还有很多”中村修二“们在努力、”天野浩“们在坚持,而我不想更不愿让我们一代又一代沦为”永远只有听诺贝尔学者讲课的命!“ 这是一个网友的留言,非常精辟,我特别摘录在这里: ”中国科研并不缺钱,但很多做科研都是为了钱,这不全是科研工作者的错,因为科研经费是很多单位每年考核重要指标!我们科研有的是天马行空的创新与创意,却没有脚踏实地的研究过程,科研是一种生活,平淡而真实,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在寂寞和安静中多一些思考与发现!然而,现有科研考核体制,容不得科研工作者这么随心所欲,每一个课题都少不创新和创意,每个课题都最终成功,我们SCI很快就是世界第一了!我们科研最可怕是什么?是大家必须适应科研制度的游戏规则和潜规则!一个没有尊重丶关心科研工作者的科研体制,一个以课题和经费为核心的考核,中国科研实则成了拜金主义,一切为了钱,有钱才能有兴趣,有钱科研工作者才能生存,有项目才能生活更精彩!再不改变我们科研及经费分配体制,再不加强并重视大学基础教育,那我们永远只有听诺贝尔学者讲课的命!“ 这段话,振聋发聩,这段话值得深思,中国科研要不认这个”永远只有听诺贝尔学者讲课的命“,就要改革我们的制度,看看这位旅日学者的留言吧: ”张老师,他们的起点不高大上,收入和地位也不高,可在日本的收入于住房和医保等都是有基本保障的,可以不用为吃不饱饭,没有住处看不起病而烦恼,职位是终身的,自己不走不用担心经费文章不足而被炒。这是可静下心来做事的基本,如果我国大多数工程研究人员也达到此条件,相信也会有相似的人出现的,希望一些科研人员能有基本的生存尊严和可以安静下来的制度吧。“ ......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1954 次阅读|41 个评论
最近20年中国化工大爆炸
冯用军 2015-8-17 15:13
以下内容根据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国家主流媒体权威报道整理,仅供参考、反思 新华社北京1998年9月8日电 澳门 消息, 澳门 今天凌晨发生连续 爆炸 事件,造成14人受伤,包括4名警察和10名到场采访的记者。 今天凌晨, 澳门 新桥一辆停泊在路旁的轿车发生 爆炸 ,... 2010年7月16日晚间18时左右, 大连 新港附近中石油一条输油管道起火 爆炸 。经过2000多名消防官兵彻夜奋斗,截至17日上午,火势已基本扑灭。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但 大连 附近海域至 2010年7日17时25分左右,位于 兰州市 西固区北部钟家河的中石油 兰州 石化公司三〇三厂发生重大 爆炸 事故,在事故现场17公里处能感到震动, 爆炸 现场火光冲天,浓烟滚滚。 2010年7月28日上午9时56分, 南京 栖霞区万寿村15号,途经 南京 塑料四厂拆迁工地丙烯管道被施工人员挖断,泄漏后发生 爆炸 。 爆炸 事件已导致至少13人死亡,120人住院治疗。 2010年7月30日下午16时许, 长沙市 芙蓉区国税局东屯渡税务分局办公大楼三楼发生 爆炸 ,目前已造成4人死亡19人受伤,伤者已被送往医院救治。警方初步调查确认该案系人为... 2010年8月18日 - 截至昨日15时,黑龙江省 伊春市 华利实业有限公司振兴烟花厂“8·16”重大 爆炸 事故中,已确认死亡20人,4人失踪,医院收治伤员153人,其中重伤14人。据了解,.. 2012年3月28日 - 前日下午1时许, 浏阳 金刚镇志强引线厂发生 爆炸 ,图为网友拍摄的现场照片。昨日下午4时许, 浏阳 金刚镇山虎村德顺鞭炮烟花制造有限公司发生 爆炸 ,造成2人受伤。... 2013年11月21日9时许, 昆明市 区望丰路和前卫西路交叉口处一座正在拆迁的七层楼房发生 爆炸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 爆炸 发生在二楼的一间房屋。据附近居民介绍, 爆炸 还引起了楼后停... 2013年11月22日凌晨3点,位于 青岛市 黄岛区秦皇岛路与斋堂岛路交汇处,中石化输油储运公司潍坊分公司输油管线破裂发生爆燃,事故发现后,约3点15分关闭输油,斋堂岛街约1000平方米路面被... 2014年5月22日 - 新华社对外部英文报道微博“新华-我报道”报道,今天早晨 新疆 乌鲁木齐文化宫早市发生多次剧烈 爆炸 , 爆炸 由车辆碰撞引发,已有人员伤亡。 2014年8月1日凌晨,台湾 高雄市 前镇区多条街道陆续发生可燃气体外泄,并引发多次大 爆炸 ,造成32人死亡,321人受伤。 2014年8月2日7时34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 昆山市昆山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 昆山 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抛光二车间发生特别重大铝粉尘 爆炸 事故,当天造成75人死亡、185人受伤。 2014年11月25日上午8时27分许, 厦门市 思明区美湖路29号味味川菜馆发生一起燃气 爆炸 事故。截至目前,事故现场死亡3人,受伤4人;受伤人员已送医院救治,其中1人经抢救无效死亡。 2015年4月6日18时55分左右在福建 漳州 古雷腾龙芳烃PX项目发生了一场安全生产责任 爆炸 事故 2015年4月21日清晨6时许, 南京 扬子石化厂区发生 爆炸 。上午7点57分,扬子石化官方发言人孙平处向社会通报最新官方确认消息:此次系该厂区乙二醇装置T—430精制塔... 2015年4月27日 - 南都讯记者康殷昨日下午3时许, 香港 黄大仙区环凤街永安楼一处汽修厂发生 爆炸 。 爆炸 引发的大火,直到当日下午6时20分才被扑灭。目前,该事故已造成3人... 2015年5月9日 - 5月8日晚, 上海市 浦东祝桥镇尹家宅6号民宅发生 爆炸 坍塌,造成2名人员被埋身亡。9日上午, 上海 消防官方微博发布消息获悉,现初步认定坍塌系液化钢瓶 爆炸 所致 2015年6月13日 - 6月13日上午11点半左右,星沙湘龙路盛地尊域楼盘一超市门面发生液化气泄露,引发 爆炸 ,事故造成5人受伤,其中2个大人,3个小孩,伤者已被送往... 2015年6月19日 - 昨天(6月18日)16:30分左右,据群众告诉记者说是一家位于 唐山 南堡开发区热力发电公司的煤厂发生 爆炸 ,整个南堡开发区一片漆黑。 2015年7月7日 - 据网友爆料:位于 CBD 新华保险南侧、 永安里 地铁口附近连续发生多声 爆炸 ,目前东长安街上已浓烟密布!有现场人员报告称为,一饭店发生 爆炸 并燃... 2015年7月13日 - 9时左右,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东汪镇东一 村一烟花爆竹非法窝藏点发生爆炸,致15人死亡25人受伤,爆炸点附近数百米外...河北烟花 爆竹爆炸 河北宁晋爆炸 河北宁晋东汪今日爆炸 河北 唐山 一化工厂... 2015年7月16日 - 2015-07-16 13:12:49 据山东日照市环境保护局政务微博“日照环境”消息,7月16日,石大科技公司发生液化烃球罐泄漏引发火灾 爆炸 事故后,岚山环保... 2015年7月22日 - 【湖南 浏阳市 一花炮厂 爆炸 致一死一伤】22日10时,位于湖南 浏阳市 的盛典出口烟花制造厂发生 爆炸 。记者22日下午从 浏阳市 有关部门获悉, 爆炸 事故造成一人死... 2015年8月7日 - 据【央视新闻】微博报道,今天上午10:30左右, 上海 青浦区琵琶园旁的农家乐水景酒楼发生 爆炸 ,楼房半边被炸飞,初步判断是液化气钢瓶 爆炸 引发。公安、消防及... 2015年8月13日 - 8月12日晚11时许,天津市塘沽开发区一带发生 爆炸 事故,现场火光冲天。据多位市民反映,事发时十公里范围内均有震感,抬头可见蘑菇云。
个人分类: CHAM胜美公司Corporation国安中心|7983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校招生中的明规则与潜规则
热度 9 lgmxxl 2015-8-17 07:04
高校招生中的明规则与潜规则   在2015年高校招生中,有两个大学的案例值得研究与深思。一是671分的重庆江津区文科第一名阳阳,在与复旦大学招生组签署 “复旦大学2015年专家组咨询确认书”的情况下,与复旦无缘。二是江西上饶市广丰区高考状元王希,由于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清华大学理科投档分数为686分,与清华大学公布在江西的理科分数线685分存在1分之差而与清华失之交臂。 对此二个事件,大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如果对此等事件,进行深入思考,这类事件发生的根源在制度,它由一系列的明规则与潜规则诱制而生。 这其中的明规则,较易发现。最为主要的是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被称为“高校招生‘26个不得’禁令”。明规则是天网,它规定了高校招生活动的制度边界。照此标准,江西考试院按规则公布清华投档线;复旦按规则进行录取;中央财经大学按规则不予退档等,均表面遵从了这一明规则。这些是阳光招生的保证,也是确保高校招生公平的关键。 这其中的潜规则,则更可怕、更害人、更违背招生公平的原则。潜规则是游戏,它保障强势参事者的权威与主体地位,保障高校的非法形式下的合法权益。在这两起事件中,复旦大学以“专家组咨询确认书”的形式出现,进行合法外衣下的非法招生;清华大学则是给予王希口头承诺进行违规招生。这两种形式都是教育部明文禁止的,但都有合法的伪装。 潜规则背后的潜规则是最高形式的危害方式。即逃避责任、推卸责任。在教育部招生禁令的明规则面前,各高校都不敢公然违抗。但为了招揽优秀生源,一些高校还是违规制定一些潜规则来招生,而出问题后,早已在潜规则中设计了逃避责任、推卸责任的方式与方法。复旦的专家确认书:“经招生组专家审核,确定你为复旦大学2015年‘优秀推荐生’,推荐专业:社会科学试验班和中国语言文学类。优秀推荐生,凡第一志愿报考我校并且高考成绩达到我校在当地调档线者,将择优录取到上述专业(类)之一”。经法律专家认可,是无效的确认书。清华的口头承诺更是无从对证。这些规则对本校无疑是有利的,但对教育大环境,特别是对学生本人则有很大的危害作用。这些潜规则出问题后,学校基本没有法律责任,最多只是道义上的责任,学生成为受害者;这些潜规则如果没有出问题,则学校学生皆大欢喜,毁的是教育公平的环境。 明规则背后是强大的国家机器作保障,潜规则往往由不当利益作诱惑。在这两起事件中,如果事件得以成功,潜规则得以实现,受益者是清华和复旦。清华又获得一个状元;复旦也获得一位高分者。生源质量现在是名校争名誉、地位的一个重要法码,也是高校竞争力排名的重要因素。这是高校不惜以潜规则违犯明规则的背后原因。 在整个事件中,学生是信息消费中的不对称方,或者是弱势方。我们去责备学生不应该接受这个或那个承诺,是求全责备的思想。我们的招生录取工作及其制度设计应该更多地考虑学生的知情权、选择权、决策权。对招生中的受害者应该有一些制度补济办法。高校是社会的良心,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载体,高校是育人的地方,如果高校以潜规则非法招生,则是对高校公正性和社会公正性的挑战。因之,对此类事件,应对违规高校加大处罚力度,让他们不敢有任何形式的招生违规,不敢有任何形式的潜规则出现。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15183 次阅读|9 个评论
家族制和俱乐部制:两种科研体制
热度 1 xin 2015-7-13 06:33
家族制和俱乐部制是科研单位组建科研团队常见的两种形式。前者依靠约定俗称的潜规则,依靠看不见的学术力,采用封建传统和半血缘关系维持运行。 类似黑社会,充满了血腥和冷暴力,排斥合作,崇尚独裁和垄断以及封闭、孤立的恶性竞争。俱乐部制强调自由竞争和合约制,用市场调配资源。 一个科研单位划分为若干科研团队,就如一个联赛若干俱乐部一样。球员可以自由流动,劣等球员被无情淘汰,让行业充满活力。球员流动没有感情,只有利益。市场不相信眼泪,利益是最好的友情。 俱乐部制就如充满创新的私企和外企,而家族制就如村办企业和国企。前者估计合作与个人创新,后者崇尚权力和白色恐怖。目前,中国处于家族企业转型,责权分明的公司制是中国科研的未来和希望。
236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的制度自信
热度 12 jianhuihong 2015-5-22 08:28
近年中国领导人提出要有“三个自信”,即所谓“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个提法我是举双手赞成的。君不见,国内的知识分子,被调教的对西方的思想理论具有强大的免疫力(马克思例外)。在他们眼里,美国衰落了,中国是一颗新星,美国的政治制度要向中国学习了。中国政府的效率高,而美国政客就会扯皮。 既然是这样,我就要弱弱的问几句:那干嘛还要屏蔽在世界上几乎任何地方都能用的YouTube, Google, 文学城(wenxuecity.com),和美国的众多报纸网站呢? 如果不心虚,为什么不能让人民看看? 为什么防民甚于防川? 美国政府怎么不怕别人说坏话? 只有阴暗发霉的东西,才怕见阳光。现在的政府如果不敢再提”三个自信“,就是倒退。用嘴炮就能打倒的制度,就是纸糊的制度。还制度自信呢,拉XX倒吧。
个人分类: 政治|2947 次阅读|17 个评论
法制与法治
热度 5 zywsict 2015-3-30 17:34
法治不是法制。它不是“依法治国”,而是“以法治国”。依法治国(法制)是以人(统治者)为主体,法律为手段,因此仍可能(当然不一定)是人治,只不过这个“治国之人”在行使治权的时候,要以法律为手段和依据而已。以法治国(法治)则是以法律为主体,人(执法者)为手段。在法治制度下,治国的不是人,而是法。立法官员也好,行政官员也好,司法官员也好,都不过是法律体现自己意志的工具和手段。行政官员执行立法机构所立之法,司法官员解释立法机构所立之法,立法官员则根据宪法来立法。立法官员所立之法如果违宪,就不能成立。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都是执行法律的人(执法者),只不过立法官员执行的是宪法规定和赋予的责任而已。而且,无论立法、执法、司法,最终都必须服从宪法。也就是说,在人(执法者)与法的关系中,法是第一位的;在法与法的关系中,最高法律是第一位的;在最高法律中,宪法是第一位的。应该说,这是制宪会议达成的最根本的共识,也是会议最重要的成果。 摘自易中天的《费城风云》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083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国的国家制度史的三个重要的转折点
热度 6 zywsict 2015-3-27 17:33
在中国的国家制度史上,有三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启废禅让、秦灭六国和辛亥革命。启废禅让的意义,是开始实行世袭制,国家由此诞生。辛亥革命的意义,则是彻底废除世袭制,国家走向共和。可见世袭与否,至关紧要。然而恰恰在这个关节点上,帝国是模棱两可的。秦灭六国,废封建,立郡县的结果,是国家元首依然世袭,政府官员不再世袭,即“皇帝世袭,官员任命”。皇帝世袭,仍是“天下为家”;但官员任命,却又分明有点“天下为公”的性质或意味。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063 次阅读|9 个评论
没有最大只有更大?
热度 13 lvnaiji 2015-3-17 07:36
吕乃基 “没有,只有”是近年来在企业的广告词中常看到的一种句型,其典型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其一,说的是在客观上,产品性能和服务的改进,企业的提升,“好”无止境,没有天花板;其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经由自己的努力可以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因而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 日前,在网上看到中央党校教授谈反腐:打老虎没有最大,只有更大。不禁哑然。见 http://news.ifeng.com/a/20150316/43350575_0.shtml 反腐不一样。其一,在“质”与量两个方面必然会有某种边界。所谓“质”,就是苍蝇还是老虎,老虎是大还是小。中国的官场,在位不在位,健在或已故,官大官小,一目了然。不排除有更大的老虎落马,但终有“最”者。中国的官场,从中央到地方,直至“七品芝麻官”,千万之众,无疑还会拍落几多苍蝇蚊子,但所占的比例终究有限。其二,毫无疑问,反腐需要党和人民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挖出埋藏得很深,以及位高权重,屁股摸不得的老虎。然而这是揭示已有板上钉钉的事实,不是去创造。其三,反腐不是若干年前的“运动”,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不是喊口号,凭激情。甚至还需要讲一些人情。朝鲜那样把高官直接在会场上拘捕的做法不可取。 问题还在于,每次揪出老虎,尚未揭示背后在制度和文化上的深层原因,没有深挖教训,转眼就失去了价值:公众随即把视线移开,谁是更大的下一个?严肃的反腐,在某种程度上演变为全民的狂欢。而一旦揪不出,或者没有大老虎,就会感到失望。家长出差归来给孩子买了异乡的玩具,两分钟后玩差不多了,孩子放下玩具问,还有吗? 中央党校的教授一直可以拿出更好玩的玩具吗? 比打老虎更重要的是同时及之后的制度建设,在这一领域,完全可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深入反腐之时,也是剖析、铲除滋生老虎苍蝇的土壤的时候了。反腐应向纵深推进。所谓“纵深”,可能面对更大的老虎,然而纵深的主战场是铲除产生这些腐败的制度和文化。参见: 制度和文化的殉葬品 博主申明:此文绝不是主张反腐鸣金收兵,博主反对的是“没有最大,只有更大”这样雷人的口号。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2844 次阅读|36 个评论
水资源管理有希望了!
热度 1 ncepuztf 2015-2-19 18:04
个人分类: 科教|1403 次阅读|2 个评论
马云的资本对决制度无胜算
outcrop 2015-1-30 09:05
1、意识形态角度来看,这次是马云等携市场资本及人群(淘宝店主、阿里股东等),向社会主义制度挑战;对阿里系来说,结局是注定的;但肯定有反弹,毕竟在美国上市,舆论影响巨大,所以刘个人也可能受到影响。 2、淘宝等网购假货不是一两天的事情,现在拿阿里系开刀,即使不谈及背后的坊间政治博传言,也可能涉嫌有针对性。 3、估价继续暴跌,暴跌了200亿美元,说明了人们对这次事件的解读态度,也是结局的一种。 4、神仙打架,凡人遭殃。 把问题具体到马云对刘红亮个人的话,可能失去全局视角。
个人分类: 科技八卦|11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制度和文化的殉葬品
热度 18 lvnaiji 2015-1-30 08:58
吕乃基 随着纠风与反腐的深入,揪出老虎多个,拍落苍蝇一地。顶层决心坚定,民间一片叫好。 然而,值此正风和聚气之时,尚有值得深思之处,让人高兴不起来。 除了权力没有得到制约外,还有以下问题。 其一,那些官员并不认为自己走的是不归路。前面那么多闯红灯的都安全过去了,而且都上了车,为什么厄运就会遇上我呢。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当然总有漏网之鱼。然而要是大批鱼都漏网,那张网还是网吗,还要那张网有什么用?这就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法过于疏漏,过于原则,过于一般,几乎等同于无。 再者,眼下落马的老虎和苍蝇之多,还在于前任遗留和积累的问题太多,以至出现系统性腐败和塌方式腐败。行文至此,不觉一惊:要是没有习李新政呢? 其二,某高官若是表示有意栽培某个部下,本来巴结还来不及,现在当然顺杆爬。然而一旦抱错了腿,那就拔出萝卜带出泥,一损俱损。反过来,要是拒绝,会有好果子吃吗?官大一级压死人。 上下之间信息不对称, 领导知道部下的底细,掂量出部下的半斤八两,可部下是否摸得清领导的底牌,估量出领导的“远大抱负?” 上下级之间的责权关系不对称 ,上级可以对部下任性,下级需揣摸领导的心理,没有由下而上对上级的制约,唯有越级告状,指望领导的领导由上而下施压。再者,官场晋升途径不规范,黑箱操作。下级的命运在相当程度上捏在领导的手中。 其三,平心而论,老虎也好,苍蝇也好,大多能力出众,曾经贡献正能量,其中不少是“农民的儿子”,除了极少数从一开始就图谋不轨者外,大多数本来未必认定要走这样的不归路,往往起因于一件小事,貌似的小事,然后发现平安无事,于是一发不可收拾,越走越远。即使走上错误的道路,在自己的工作中也依然“蛮拼的”,工作腐败两不误。要是及早发现问题,及早纠正,及早挽救,依然可以有所作为。在某种意义上,正是 制度的漏洞,犹如钓鱼执法一般,让官员没有步步惊心,却走向深渊,直到东窗事发,悔之已晚。 修炼多年,前功尽弃。这不仅是其个人和家庭的倒塌,也是社会的损失。 以上主要是从制度上说,文化的因素同样重要。 其一, “人之初性本善”,这一片面的原初假设,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生俱来的硬伤。 于是自古至今,重伦理,轻法治,讲政治。以至落马官员在忏悔之时说的大多是“世界观没有改造好,辜负了党多年的培养教育”,而没有想到制度,想到制约权力的牢笼。人之初,性不定,可能作恶,也可能行善。法为人性设置底线,关紧作恶的铁门,开放行善的通途。( 当代中国诚信缺失的文化根源(原文刊《艺术百家》2012,5) ) 其二,延续数千年的官本位。民不是自己维权,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清官明君。民不是遵守规则自己在市场中搏击,而是与官勾结,以走捷径,短平快,以最小的成本和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 有什么样的民,就有什么样的官。 其三, 民自己违法,成为官员心目中的“淤泥” ( 从总工会的“福利清单”和“淤泥”看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态 ),全社会一起沉沦。 此文并非为老虎和苍蝇开脱,毫无疑问,他们自己有罪,罪有应得;然而同时,他们也是制度和文化的殉葬品。在央视播出的“纠风在路上”中,一位被查处的官员面对记者道出这样一句话: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居然一派正气凛然。言下之意是,人人如此,只是这下摊到我了。 在揪出老虎拍落苍蝇之时,在一片叫好声中,社会若是没有感受到“断腕”之痛,没有意识到和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甚至把揪老虎和拍苍蝇当作某种娱乐,那就违背了纠风反腐的初衷。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2517 次阅读|45 个评论
制度与文化的殉葬品
lvnaiji 2015-1-30 08:52
吕乃基 随着纠风与反腐的深入,揪出老虎多个,拍落苍蝇一地。顶层决心坚定,民间一片叫好。 然而,值此正风和聚气之时,尚有值得深思之处,让人高兴不起来。 除了权力没有得到制约外,还有以下问题。 其一,那些官员并不认为自己走的是不归路。前面那么多闯红灯的都安全过去了,而且都上了车,为什么厄运就会遇上我呢。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当然总有漏网之鱼。然而要是大批鱼都漏网,那张网还是网吗,还要那张网有什么用?这就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法过于疏漏,过于原则,过于一般,几乎等同于无。 再者,眼下落马的老虎和苍蝇之多,还在于前任遗留和积累的问题太多,以至出现系统性腐败和塌方式腐败。行文至此,不觉一惊:要是没有习李新政呢? 其二,某高官若是表示有意栽培某个部下,本来巴结还来不及,现在当然顺杆爬。然而一旦抱错了腿,那就拔出萝卜带出泥,一损俱损。反过来,要是拒绝,会有好果子吃吗?官大一级压死人。 上下之间信息不对称, 领导知道部下的底细,掂量出部下的半斤八两,可部下是否摸得清领导的底牌,估量出领导的“远大抱负?” 上下级之间的责权关系不对称 ,上级可以对部下任性,下级需揣摸领导的心理,没有由下而上对上级的制约,唯有越级告状,指望领导的领导由上而下施压。再者,官场晋升途径不规范,黑箱操作。下级的命运在相当程度上捏在领导的手中。 其三,平心而论,老虎也好,苍蝇也好,大多能力出众,曾经贡献正能量,其中不少是“农民的儿子”,除了极少数从一开始就图谋不轨者外,大多数本来未必认定要走这样的不归路,往往起因于一件小事,貌似的小事,然后发现平安无事,于是一发不可收拾,越走越远。即使走上错误的道路,在自己的工作中也依然“蛮拼的”,工作腐败两不误。要是及早发现问题,及早纠正,及早挽救,依然可以有所作为。在某种意义上,正是 制度的漏洞,犹如钓鱼执法一般,让官员没有步步惊心,却走向深渊,直到东窗事发,悔之已晚。 修炼多年,前功尽弃。这不仅是其个人和家庭的倒塌,也是社会的损失。 以上主要是从制度上说,文化的因素同样重要。 其一, “人之初性本善”,这一片面的原初假设,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生俱来的硬伤。 于是自古至今,重伦理,轻法治,讲政治。以至落马官员在忏悔之时说的大多是“世界观没有改造好,辜负了党多年的培养教育”,而没有想到制度,想到制约权力的牢笼。人之初,性不定,可能作恶,也可能行善。法为人性设置底线,关紧作恶的铁门,开放行善的通途。( 当代中国诚信缺失的文化根源(原文刊《艺术百家》2012,5) ) 其二,延续数千年的官本位。民不是自己维权,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清官明君。民不是遵守规则自己在市场中搏击,而是与官勾结,以走捷径,短平快,以最小的成本和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 有什么样的民,就有什么样的官。 其三, 民自己违法,成为官员心目中的“淤泥” ( 从总工会的“福利清单”和“淤泥”看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态 ),全社会一起沉沦。 此文并非为老虎和苍蝇开脱,毫无疑问,他们自己有罪,罪有应得;然而同时,他们也是制度和文化的殉葬品。在央视播出的“纠风在路上”中,一位被查处的官员面对记者道出这样一句话: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居然一派正气凛然。言下之意是,人人如此,只是这下摊到我了。 在揪出老虎拍落苍蝇之时,在一片叫好声中,社会若是没有感受到“断腕”之痛,没有意识到和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甚至把揪老虎和拍苍蝇当作某种娱乐,那就违背了纠风反腐的初衷。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4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制度和文化的殉葬品
lvnaiji 2015-1-30 08:46
吕乃基 随着纠风与反腐的深入,揪出老虎多个,拍落苍蝇一地。顶层决心坚定,民间一片叫好。 然而,值此正风和聚气之时,尚有值得深思之处,让人高兴不起来。 除了权力没有得到制约外,还有以下问题。 其一,那些官员并不认为自己走的是不归路。前面那么多闯红灯的都安全过去了,而且都上了车,为什么厄运就会遇上我呢。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当然总有漏网之鱼。然而要是大批鱼都漏网,那张网还是网吗,还要那张网有什么用?这就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法过于疏漏,过于原则,过于一般,几乎等同于无。 再者,眼下落马的老虎和苍蝇之多,还在于前任遗留和积累的问题太多,以至出现系统性腐败和塌方式腐败。行文至此,不觉一惊:要是没有习李新政呢? 其二,某高官若是表示有意栽培某个部下,本来巴结还来不及,现在当然顺杆爬。然而一旦抱错了腿,那就拔出萝卜带出泥,一损俱损。反过来,要是拒绝,会有好果子吃吗?官大一级压死人。 上下之间信息不对称, 领导知道部下的底细,掂量出部下的半斤八两,可部下是否摸得清领导的底牌,估量出领导的“远大抱负?” 上下级之间的责权关系不对称 ,上级可以对部下任性,下级需揣摸领导的心理,没有由下而上对上级的制约,唯有越级告状,指望领导的领导由上而下施压。再者,官场晋升途径不规范,黑箱操作。下级的命运在相当程度上捏在领导的手中。 其三,平心而论,老虎也好,苍蝇也好,大多能力出众,曾经贡献正能量,其中不少是“农民的儿子”,除了极少数从一开始就图谋不轨者外,大多数本来未必认定要走这样的不归路,往往起因于一件小事,貌似的小事,然后发现平安无事,于是一发不可收拾,越走越远。即使走上错误的道路,在自己的工作中也依然“蛮拼的”,工作腐败两不误。要是及早发现问题,及早纠正,及早挽救,依然可以有所作为。在某种意义上,正是 制度的漏洞,犹如钓鱼执法一般,让官员没有步步惊心,却走向深渊,直到东窗事发,悔之已晚。 修炼多年,前功尽弃。这不仅是其个人和家庭的倒塌,也是社会的损失。 以上主要是从制度上说,文化的因素同样重要。 其一, “人之初性本善”,这一片面的原初假设,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生俱来的硬伤。 于是自古至今,重伦理,轻法治,讲政治。以至落马官员在忏悔之时说的大多是“世界观没有改造好,辜负了党多年的培养教育”,而没有想到制度,想到制约权力的牢笼。人之初,性不定,可能作恶,也可能行善。法为人性设置底线,关紧作恶的铁门,开放行善的通途。( 当代中国诚信缺失的文化根源(原文刊《艺术百家》2012,5) ) 其二,延续数千年的官本位。民不是自己维权,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清官明君。民不是遵守规则自己在市场中搏击,而是与官勾结,以走捷径,短平快,以最小的成本和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 有什么样的民,就有什么样的官。 其三, 民自己违法,成为官员心目中的“淤泥” ( 从总工会的“福利清单”和“淤泥”看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态 ),全社会一起沉沦。 此文并非为老虎和苍蝇开脱,毫无疑问,他们自己有罪,罪有应得;然而同时,他们也是制度和文化的殉葬品。在央视播出的“纠风在路上”中,一位被查处的官员面对记者道出这样一句话: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居然一派正气凛然。言下之意是,人人如此,只是这下摊到我了。 在揪出老虎拍落苍蝇之时,在一片叫好声中,社会若是没有感受到“断腕”之痛,没有意识到和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甚至把揪老虎和拍苍蝇当作某种娱乐,期待随后的好戏连台,那就违背了纠风反腐的初衷。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4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德国留学记忆(一)
热度 7 wangshuai1212 2015-1-29 05:29
硕士证还没领到,我就急急忙忙只身来到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TU Darmstadt),开始我的博士生涯。我本没有写日记的习惯。为了记录我的研究、生活见闻,我专门开了科学网的博客,也算是给自己一个提示,督促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及时的总结。 我来自中原的一个小城镇,能出国读博士,有机遇、有自己的努力也有校友的帮助。从2014年的7月份开始,我投了50多封陶瓷信,把自己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贴出来,研究各位老师的研究方向,针对性的写自己的意向。即使如此,最后仅仅有5个人给我回复,其中三个人告诉我没有职位。等待的那几个月对我来说是煎熬,但这也提醒我,只有扎实的学术成果,才能把自己推销出去,才能成为好职位的有力竞争者,其他的努力只是在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才有收益。 为了省机票钱,我从北京出发,在多哈转机,最终飞机降落在法兰克福机场。旅途还算顺利。我一下飞机就被德国这边新鲜的空气提了神。在北京生活6年多,加之家乡也遭到工业的污染,我对干净的空气、湛蓝的天空已经逐渐失去了记忆。我提着30公斤的大箱子去做事先查好路线的大巴。虽然我提前已经做了充分的调研,我还是忘了买票就直接坐上了车,车上也没人问我买票的事。后来我才想起来,告诉司机我没买票,我给了他10欧元,他在手边的机器上按了几下,蹦出来几个硬币。汽车走高速到了达姆的中心火车站。一群鸽子站在老火车站的屋顶上,仿佛在欢迎这个来自异域他乡的客人。 图1 达姆施塔特主火车站 达姆施塔特,来这边的中国人喜欢叫它达姆,因为施塔特在德语里面就有城市的意思。他本来是黑森州的首府,是西南德区域的一个重要的政治中心。二战的时候,这里是遭轰炸第二惨烈的城市,留下的古建筑也不多了。达姆北部有自由市法兰克福,这一个超级大都会,经济中心与他无缘,首府的地位也被威斯巴登(Wiesbaden)抢走。但是近年来,达姆依托着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在科技领域显出很强的活力,对外打造科技城(wissenschaftsstadt)。——这是我从网上了解的达姆。 到了达姆我发现,这是一个特别小的城市,也就相当于北京的一个2环左右。这边有各路有轨电车通达达姆各处。这边的公交售票系统很有意思,可以买单程,大概2欧元左右,也可以买月票,要43欧。但是不管单程票、日票还是月票都没有人检票,买票与否全靠自觉。但也有很小的概率被查票(至今我没遇到),如果被查到没有买票,会被罚款50欧左右。这就是德国的制度和规则:一来提高公共事务的效率(减少了检票环节),二来培养公民的诚信意识。来的第一天我就接受了一次诚信的教育。 这种制度如果推广到中国是什么样子呢?如果中国实行这样的检票制度,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效果呢?我认为,事情没有想象的这么简单。其一、很多中国人投机取巧的心理,不愿意买票,占便宜;如果被检票的人待到,会想办法找人、托关系,尽量不罚款,或者减少罚款,少交点钱给检票人。任何一个制度,我觉得不仅仅是纸面上这么简单,好的制度需要好的人维护,好的人也需要好的制度去保护,这是个有机的整体。 ——下次讲讲德国的垃圾回收。
个人分类: 德国见闻|6216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西方的“发达”是暴力掠夺的产物
热度 3 baocunkuan 2015-1-13 15:49
2014 年 10 月 17 日 07: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 年 10 月 17 日第 657 期 作者:于国辉: http://www.cssn.cn/sjs/sjs_xsdt/201410/t20141017_1366512.shtml    西方国家认为,国家的经济增长有赖于高质量的制度,这种制度的核心特征包括:私有财产、市场主导、政治民主与法治等 。在正常情况下,通过这类制度,投资者可以对该国的宏观经济有稳定的预期,对其财产有足够的安全感,不可避免的私人风险也可以通过社会保险机制予以一定的化解;在国家层面上,这类制度保障私人利益和社会目标的协调一致,从而在个人竞争的基础上看似实现了社会的最佳效益。 这种所谓“最佳”的制度安排目前是自由主义的根本吁求,也是西方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开出的“药方”——华盛顿共识的主要内容 。   问题是这类药方在现实中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一方面,实行这些制度的西方国家走在繁荣、富强的道路上,人均GDP和收入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以至于某些西方学者自诩为已经是“社会主义”,尽管西方国家正面临资本主义固有弊端所带来的长期困扰;另一方面,奉行这类制度的发展中国家却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国民经济结构严重畸形,城市中贫民窟林立,贫富分化日趋加大,匆忙建立起来的民主制度也极其脆弱,随时面对反对党、军阀和敌对国家的威胁。 同一张药方,为什么效果截然相反?   最有说服力的答案包括两个,一是这类制度并不是中性的,对于西方国家它可能是繁荣的原因,对于发展中国家则可能是灾难的祸首;二是这类制度并不是西方发达的根本原因,而是发达的结果,处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根本无力支付这套制度 。 肯定第一个答案意味着寻找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的结构性联系;肯定第二个答案则意味着要从历史中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在二者之间寻求“非此即彼”的选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幸运的是,现有的世界史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同时肯定了以上两个答案。   从历史上说,雏形中的西方制度是对内、对外剥削掠夺的结果。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坚船利炮,烧杀抢掠,从亚非拉国家掠走了大量的土地、财富和劳动力;与此同时,作为统治者的资产阶级又对国内的工人和农民极尽剥削、掠夺之能事。这一切都是发生在19世纪的真实历史,这个时期中国在一次次的战争中被迫割地赔款,而马克思、恩格斯则对西方的资本主义本性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撰写了《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这个 过程的结果是:一方面,西方国家确立了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地位,他们拥有大量的财富、经验和技术;另一方面,这些对内、对外的掠夺及其利益使得占据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获得某种共识,从而建立起属于资产者、贵族和白人的“民主”雏形 。   这种历史是如何结束的,又是如何走到我们今天面对的现实?西方的暴力掠夺激起了亚非拉国家的反抗,最终争取到各自的独立主权。在新的环境下,西方国家改其道而用之,将以自由市场和民主选举为核心的西方制度作为取代暴力掠夺的主要工具。他们 通过老牌帝国主义手段建立起来的贸易优势,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中心,源源不断地从世界各地攫取财富,用于本国内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建设,包括提高社会保障、缓和阶级冲突,在国民内部树立自由市场的共识,扩大民主权利的人群范围 。与此相反, 边缘国家则由于财富的被剥夺,陷入日趋严重的贫富对立,没有足够的共识自然难保民主的稳定性 。   哈佛大学教授丹尼·罗德里克认为:“ 高质量的制度不仅是经济繁荣的原因,同样也是其结果 。” 这种反向性的因果关系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现存的“西方制度崇拜” 。综合上文的阐释,我们可以对制度与繁荣的关系得出更精彩的结论: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西方制度在历史上更多的是掠夺暴富的结果,在今天则成为维持发达的原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西方未崛起之前,采用西方制度也许能够使他们繁荣,但是在现存的“中心—外围”式世界体系中,西方制度更可能是致命的毒品,是他们欠发达的原因。   坚持社会主义的中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里成功抵御了西方制度的压力,实现了自身的高速发展,那么发达之后的中国会重复西方制度吗?答案是否定的。 西方制度并不是永远有效的,在资源、环境和生态约束越来越大的今天,西方制度的可持续性越来越受到质疑 ,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认为西方制度已经“病入膏肓”,“如果我们继续目前的‘常规道路’,我们将迎来噩梦般的世界”。 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来说,以消费主义为主导的西方制度不可能实现中国持久的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 。未来, 社会主义中国将具有更宏大的世界意义,更为强调生产和消费的计划性和节制性,在公平与发展之间寻求一种“中庸”的智慧,更多地为本国以及世界民众提供保障和福利 。这将是中国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1521 次阅读|8 个评论
有脊梁骨的人越来越少!
lbjman 2015-1-12 16:39
有脊梁骨的人越来越少! 有脊梁骨的人越来越少。(1)社会生态退化到让人没有脊梁骨,那是制度的悲哀。(2)做人做到一点脊梁骨都没有,那是做人的悲哀。
3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说灾难背后的制度与文化
热度 17 fpe 2015-1-1 09:44
再说灾难背后的制度与文化 新年未到,广东爆炸和上海踩踏已经充斥了网路。这两处灾难都是非常简单的,稍有安全常识的人都能够判断出危险,可是我们的当事人看不出,到底是哪一处环节出错?这里我只想泛泛谈一谈制度和文化,因为人祸制在中国流行,外面公开的信息都是很可疑的,要么是为了致人死罪,要么是替人开脱,都很难让我感到公平,更难相信调查结果,所以作为局外人,我永远只能被动接受,不敢指望挑战火场调查。 广东爆炸,显然是一方为了赶在新年之前完成清洗任务,另一方也要赶在新年之前完成焊接任务,两个不能同时进行的任务,单独都是没有问题的,现在同时干,显然是沟通环节的问题。香蕉水导致的燃爆问题, 21 年前的广东已经发生过一回,也是工厂,也死了人,教训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有人因此而判刑,一定是有关方面不愿充分赔偿,所以拿人祸论来遮人耳目,转移视线。我从来不想恶意揣摩别人,可是结果总是这样,判刑总是和赔偿不足相关的。赔偿足够还判啥?吃饱撑的?灾难的本性是经济问题,如果上升到刑事,一定是因为经济问题有难言之隐。 上海踩踏问题,与整整 22 年前的香港 ” 兰桂坊 ” 踩踏极为相似,都是开放场地,都是人群聚集,都是新年踩踏。为什么教训不能吸取?因为中国没有消防。有没有搞错?中国有上百万的消防从业人员,有救火、有防火、有救灾、有特勤、有急救,怎么会没有消防?真正的消防是所有这些群体的综合,而且是职业化的、常备不懈的,这一点中国没有(有人跟我较劲,中国香港有,台湾有,不能代表中国有)。只有职业化消防才会深入校园宣传安全和逃生常识,中国只有运动化科普,没有常设的职业性的科普,这是消防制度的欠缺。不管是群体活动场合、抢险救灾场合,虽然可以在报上看到他们的行动,但都是辅助性的,从未占据指挥领导的地位,这是和发达国家消防制度的显著区别,也是中国缺乏制度化消防的显著标志。中国人人都似乎是安全高手,逃生高手,显得消防队员很业余,事实上他们的智力和经验也不足以担当重任,这是制度设计的缺陷。我不是说某个人不行,而是说中国的消防制度在全世界没有其他的可比对象,是中国学日本,日本学法国,拿破仑学奥古斯都的结果,是 2000 年前的罗马 Vigile 制度的现代复制,所以很难承担现代化中国的发展需要。什么时候,我们的学生每年都能够听到消防队员的科普讲座,我们的消防队员就像纽约消防队员那样得到全社会的重视,中国的消防制度才能够与崛起的大国地位相匹配,现在显然还落后很多。 上海踩踏问题,也和学术界的争议有关,即到底有没有人群恐慌问题。自从 1963 年,心理学界把弗洛伊德的一个法文的概念错误翻译成英文的恐慌之后,恐慌的定义日趋严格,引得无数心理学家,如 Janathan Sime , Gweyne Proulx , John Bryan 等人(上述三人已故,所以我才敢引用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案例来证明,所有被称为恐慌的案例都是环境造成,不是人群造成。所以即使让他们来现场诊断,他们仍然坚信,这不是恐慌,人踩人是环境导致的结果,显然这是和广场发生的环境相矛盾的。外滩既然是开放空间,就理论上不存在障碍,这时候还用环境来解释,就不能自圆其说了。他们的论点,是恐慌很少发生,而上海外滩的开放空间,确实发生了因为意外事件引发的群体恐慌。如果有人跟你争论当时是否有恐慌,不要忙着辩论,很可能你们的恐慌定义不同,这是学术界 30 多年来一面倒的结果,有利于人群逃生模拟软件,却和现场观察到的结果有冲突。所有的软件都不能模拟恐慌,所以恐慌是不存在的,这是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学术界都这么认为,那么持恐慌存在观点的人,就不是学术专家,受到排挤是显然的结果。学术界也是江湖,也存在禁区,恐慌论就是一个雷区。也许发达国家如美国,经过一个世纪的宣传,人们不相信有恐慌的存在了,可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来一次踩踏如同吃饭那样容易,现有的理论是不足以解释踩踏结果的,可以解释踩踏过程的理论得不到承认(心理学本来就是唯心论,是否是科学有很大的争议),所以学术界的混乱认识对于正确地防范群体灾难有很大误导,所有软件都不能模拟灾难,因为人作为对象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广东气体爆炸问题,还与 1934 年的南昌机场爆炸案有关,当时接近夏天,白天温度高,所以航空汽油容易挥发,这时候发生爆炸,显然是制度性问题,对爆炸的危险防范不足,才会有全部损失的结果。可是有人不这么认为,认为这不是一个科学问题,非要朝人祸论调查,调查来调查去,居然也能够自圆其说(替罪羊在中国不是好找,而是太好找,反正不需要调查,只需要人祸论即可),而且让蒋介石支持他的工作,于是军统势力一家独大,再次开启了东厂西厂锦衣卫的“厂祸”,这个人太有名了,他叫戴笠,字雨农。一次简单的火灾事故,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和走向,靠得就是问责制和人祸论。问责制和人祸论一旦推广开来,人人都有避祸的倾向,所以不敢说,不敢宣传,不敢调查,就是常见的结果。中国发生那么多的灾难事故,老百姓知道的很少,关键的问题是,你不知道什么是能说的,什么是避讳的,所以人人都不敢说事故了,这是中国人缺乏科学精神的最直接表现。谁说中国人缺乏科学精神?不是我,是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提出的观点,也是大家都认可接受的观点,就是不问真相,只看厉害的传统文化,深入中国人的骨髓。 2014 年本来是中国事事顺利的一年,就是被几次灾难搞坏了。按照普通老百姓的观点,如果灾难背后没有人祸,似乎这个事故就不是灾难,调查人员似乎没有尽到责任。可是,由于舆论向人祸论的倾斜,我们的结论必然是灾难人为(即动不动就提到的“责任事故”,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推卸责任的,制度设计的主要功能是防范人祸,防范失职的。如果谴责(某些人的)责任,不是给(整体的)安全制度免责吗?当你把事故定性为“责任事故”之时,你的动机就是不想调查真相,只想替制度免责,这种态度从一开始就错了,所以调查结果不用看了,一定有所权衡,有所遮蔽,有所误导的。)。所以,每一次灾难的处理结果,似乎表面上“大快人心”,实际上歪曲了真相,到底谁得到好处了?老百姓吗?更愚昧了。领导吗?更心惊胆战了。消防工作者吗?更无可奈何了。然而,这就是我们灾难调查的目标吗?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从未看到过中国公开的调查报告附上地形图,也许可以说估算不准,问题在于,附上地形图,人们就会提问,就会产生真相,所以中国公开的报告是不能附上地形图的,真相只能让一小撮人知道。这也是中国人缺乏科学精神的标志之一,不让自己探索真相,只能听信权威。拿愚民的态度来应付安全问题,是中国所有灾难的文化背景,让我们学习西方消防的人不知如何应对,只好在此牢骚几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就此搁笔。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6368 次阅读|28 个评论
关于中国水权制度的报告和访谈
热度 1 jiasf 2014-11-17 17:41
今天香港Chinawaterrisk网站发表了对我关于中国水权制度的采访( http://chinawaterrisk.org/interviews/water-rights-in-china/ )。起因是今年7月份应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卜约翰教授 (Professor John P. Burns)的邀请,我在港大做了一个中国水权制度改革报告(活动海报http://www.socsc.hku.hk/water/jia/,PPT: http://www.socsc.hku.hk/water/jia/pdf/powerpoint.pdf ),中国水危机网的胡蜂先生也参加了报告会,并对中国水权问题很感兴趣。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制定了一个公共政策研究计划(Public Policy Initiative),其中水管治(Water Governnance)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个人分类: 水是杂谈|2819 次阅读|2 个评论
保护生态环境,制度要比 “人格”靠得住
热度 2 baocunkuan 2014-9-11 08:55
日前媒体报道,被形容为 “像天一样的浩瀚、无际”的中国第四大的腾格里沙漠近年聚集了“上百家化工企业”,“向沙漠排污、处理污水”。 通常一个企业的选址要么靠近原料,要到靠近市场。而如此众多的化工企业聚焦在地广人稀且未曾听说有丰富的石油等资源的腾格里沙漠,图得是什么呢?看完这篇文章,不难发现,低成本的环境门槛似乎成为吸引“众多的化工企业”在 “ 腾格里沙漠 ” 聚焦的理由。引用地方环保机构负责人所说的“晾晒蒸发”——这一几乎在环境工程类教科书上都看不到、却经常听到群众揶揄某地环境脏乱差时挂在嘴边的“污染靠蒸发、垃圾靠风刮 ” 的处理方式。 用该负责人的话“这儿空气好,进行晾晒是允许的”。不仅要问,如果 通过 “ 晾晒 ” 的方式处理化工废水是 “ 允许的 ” 话,是被谁 “ 允许 ” 的?地方政府或还是作为地方政府派出机构的工业区管委会?还是 “ 相关领导 ”? 无论是谁 “ 允许 ” 的,我想首先应该被 “ 法律所允许的 “ ,应该是被当地群众所允许,尤其应被沙漠这一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系统及其承载力所允许。 更为关键得是,通常化工企业都是耗水大户。如果说,污水无经处理排入沙漠只是一时的、局部的污染问题;那么,化工企业的用水从哪里来?新闻报道里并没有提及。作为工业企业用水,常规水源就是地表水和地下水,非常规水源包括雨水利用和中水回用。其中,非常规水源中的雨水在沙漠地区相对于耗水大户的化工企业的可利用性几乎为零,中水回用的成本通常要高于常规水源,对于还不舍得在污染处理上花钱的企业更不大可能利用中水。也就是说,这里,可用的水资源就是地表水和地下水——这对于沙漠地区来说,其珍贵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当然,尤其是水资源的长期性甚至是代际时间尺度、下游及全流域地区的生态价值。 一般情况下,以利润最大化为价值取向的企业在其短短数年的生命周期内显然无眠顾及这些长期甚至是代际的价值和生态价值。当地环保机构负责人甚至“以人格担保没排污水”,尽管我并不怀疑其作为环保负责人的诚意及决心,但须明确的是,在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上,制度要比 “ 人格 ” 靠得住。 ” 十八届三中全会 “ 强调了 ”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 ,今年修订并将于 2015 年 1 月 1 日生效的《环境保护法》,也进一步致力于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的源头预防、过程管控、后果严惩的系统、严密的环境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对于此次媒体曝光的沙漠污水事件,源头也不在当地环保部门,而在于当地发展经济的冲动以及这一冲动的不合理的实现或释放,不顾沙漠这一独特的、脆弱的生态系统特点,甚至忽视看似不毛之地的沙漠的生态价值;过程中,从化工企业的引进、选址、建设、生产甚至废弃的全过程都忽视了其不良生态与环境影响,甚至纵容其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出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后果的严惩,不仅要对污染者的严惩,还应包括对地方政府及其环保部门不作为的严惩。 注:此文略经编辑修改后以“谁的人格能保证沙漠环境呢”刊在《环球时报》2014,9,10第15版:http://opinion.huanqiu.com/opinion_china/2014-09/5132844.html
25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对恶性传染病,征集好医生是该三顾茅庐还是靠毛遂自荐?
wya 2014-9-4 09:39
西医研究者把埃博拉病毒基因测序,祖宗八代都弄个底朝天,却仍然无法挽救自己的生命。 中医治疗瘟疫,不需要多国合作,也不需要数百人团队配合,一个真正中医人才即可应对。当然,中医对人的要求更高,弄清病理,对症下药,不是一般照方抓药的中医可以为之。这也是当前中医发展不力的主要原因,不是中医不行,而是中医从业者水平的下降。 面对层出不穷的恶性传染病,国家的首席中医师是否有能力解决问题?不会又用板蓝根吧? 如果没有能力,是否该向社会征集名医? 古代社会尚且知道在危机时刻广发皇榜,求贤若渴;当代社会每个行业都垄断独行,不顾社会福利,拼命维护自己的那份蛋糕。 最终,浪费的是国家资源、社会财富,于事无补。这就是体制的力量。 好的体制可以激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否则只会导致无谓的牺牲与浪费。 医疗行业如战场,疗效立竿见影,不像写文章做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 大医医国,一人能敌百万兵,说的就是人才与知识的力量!这也是美国发展的经验。 中医和西医是两套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既然西医面对埃博拉、SAS没有有效治疗措施,何不让中医上场? 卫生系统体制内的国医大师、中医院士、博导、传承人们,到了最危急的时刻,为何还不见出手? 既然体制内的中医专家没有底气不敢上手,又没有激励体制外的民间人才的政策,对抗传染病依然只有等待,等待传染病自己消失,就像SAS,不知怎么来的,亦不知怎么走的。 其实不是都不知,少数人知,多数人不知而已。如何激发少数人的智慧,就是体制问题。 http://news.163.com/14/0904/03/A594IOKI00014AED.html 5位发表有关埃博拉来源论文作者因感染病毒牺牲 截至目前,超过240位医护工作者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其中半数以上牺牲 http://news.163.com/14/0904/06/A59D80OM00014JB6.html 联合国系统埃博拉病毒问题高级协调员纳巴罗3日表示,向西非遭受埃博拉疫情袭击的国家提供必要的抗疫支持至少需要6亿美元。他还指出,加强对参与抗击埃博拉疫情的医务工作者的健康保障尤为重要。 此前,两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美国患者已先后痊愈。他们据报接受了加州一家制药公司生产的实验性药物ZMapp的治疗。外界因而对ZMapp治疗埃博拉病毒有所期待。但该制药公司称ZMapp的库存已经用光,继续制作此药品需要较长时间。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427 次阅读|0 个评论
福建投毒案嫌疑人念斌辩护律师张燕生的发言给我们的警示
sqzhang 2014-8-22 19:58
今天,历时8年,被4次判了死刑的投毒案嫌疑人念斌被福建省高院终审判决为无罪。 此事引起了法律界的轰动。念斌的辩护律师张燕生发表了《念斌案,令人震惊的真相》一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113450102uxu8.html?tj=1 。她的博客中还有很多关于此案的文章。 我不是法律工作者,这些文章基本看不懂,但其中的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这篇文章题为《刑辩的绝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113450100jc0k.html?tj=1 ,是她在2010年的一篇发言。 这篇文章之所以让我感兴趣,因为它提出了几个问题: ⒈ 很多律师为了让法官能够听到自己的辩护意见,而不得不“钻狗洞”--拉关系,走后门。 ⒉ 审判中,公平是至关重要的。公平了,就可以消除亲属、朋友的愤懑,就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就有利于消除矛盾和社会稳定。很多案件的当事人之所以反反复复地上访,就是在追求这种公平,“其实他可能并没有什么过分的要求,只是希望认真听一听他的冤屈,合理的解决他的问题,矛盾可能就化解了”。 ⒊ 一种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和参加者,是一个战车上的利益共同体,只有各方面都遵守相关规则,这种制度才能够顺利实施。 由此联想到我们的高校和科技界,申请课题经费、职称评定、项目评奖等等是大家都必须面对的,时不时地会听到、看到有人鸣冤叫屈,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不少人也是被迫去钻狗洞。 我呼吁,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高校的领导和职能部门,你们要充分认识到,你们和广大教师、科研人员应该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维护好这个利益共同体是每个人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高校办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才能把我们的科学研究事业办好,创造出更多优秀成果。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议|3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人给“科普”乱象钉子碰
热度 3 bonjourgl 2014-8-8 13:42
笔者注:此文为与周忠和院士交流后所就。 “手机挂胸前导致心脏病和内分泌紊乱,放裤袋会杀精,常用手机的人患上眼癌的机会比其他人多出三倍”“微波炉加热后的水浇花花死,泡豆子不发芽,对人体有危害”“口服风油精可以防中暑、根治狐臭、治便秘”……刚刚过去的7月,“科学”流言榜上又添许多五花八门的“科普贴士”,这些一本正经的“关心”借科普之名,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平台上畅行无阻。 其实又何止一两个伪科学的帖子,一些在科学上存在严重纰漏的“科普图书”通过正规出版社出版后大行其道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尤以涉猎养生保健、外星探秘居多,其为吸引眼球博取利益而无视科学的行径,如同在光天化日之下实施诈骗。 科普乱象层出不穷,究其原因在于,在我国当前的制度和文化氛围下,“生产”伪科学的成本太低,而揭发检举的代价太高。除此之外,相应的赏罚机制不健全也是乱象迭起的重要原因。 套用传播学者克罗斯的谣言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可以知道,只要一件事足够重要(如关乎健康、生死),再配以似是而非的说辞,在我国现有的公众批判能力下,哪怕很拙劣的伪科学都能像病毒一样迅速蔓延。而反观当前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对伪科学的监管、打假的力度都不够。譬如,出版社出版一本书,其科学性如何,鲜有专业机构或行业协会的鉴定或评判;一条流传甚广的谣言,基本没人去追究它的源头,更遑论追责了。 其实这种文化现象也存在于严肃的学术圈。一项发表在Nature、Science上的成果一经公布,马上被冠以“很牛”的光环,往往是赞美之词一浪高过一浪,国内的媒体甚至相关科研领域都难见比较客观的评判,更不必说是公开的质疑声或者泼冷水。这其实说明了国人还不习惯质疑的态度、整体文化氛围还产生不了批判的土壤。 我国的科普教育正所处的这种尴尬阶段并非不可理解,毕竟现代科学进入中国才不过百余年,何况这期间还有战争和各式各样的“运动”。然而时至今日,国民科学素养正待全面提高,如不加大力度规范科普市场,科技发展的脚步也势难加速。 书评和文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图书的可读性以及科学性具有一定的监管功能。然而发表书评等多为民间自发行为,并不能完成对读物彻底地客观评价,更不能覆盖所有读物。鉴于此,政府、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要真正履行其应有的职责,组织相应的监管机构和队伍,将科学性纳入一般读物的评价体系,作为其准入市场的一个指标。 此外,在相应的制度建设上,政府应采取措施,降低“打假”的风险和代价,鼓励专业人士抵制伪科学。尽管这涉及文化土壤的改良,但如果制度健全、落实得力,在若干年内营造出踊跃打假的风气也并非不可期。 任何市场都不是彻底的自由市场,既需要按市场规律办事,也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包括消费者)的监督,科普同样如此。要让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作用,就需要相关部门主动积极地干预和管控,激浊扬清,让好的科普机构、活动、读物享有市场红利,粗制滥造者,就让它们被市场淘汰。 《中国科学报》 (2014-08-08 第13版 科普周刊)
个人分类: 科技杂谈|4646 次阅读|7 个评论
让官员们安全,是终级目标
热度 4 lin602 2014-7-30 09:06
近期反腐新闻真多呀,网上一批一批的,近期应该少抓点小偷,让出点牢房给贪官们住。 一定要让官员们安全!不但是保护他们及他们的家人幸福生活,更是为了全国人民的公平与正义。 让官员安全,不是他们犯法了不抓他们,而是要从制度上进行设计与改革,让他们不能利用自己的权力腐败,让他们受民众监督,贪不了,也不敢贪。 而贪不了是最最关键的步骤。 从历史上来看,一批批官员倒下去,一批批贪官又起来,真正意义上的前赴后继。其实是制度的缺点。 要完善制度,从制度上杜绝腐败的产生,让官员们安全。 网上广大博友,不要笑话贪官们,当我们有权时,也未必不出事。
1453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盛洪:救救官员
热度 2 Helmholtz 2014-7-17 10:45
盛洪:救救官员 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 盛洪 最近每隔几天,我们就能看到中纪委的成绩:一两个省部级官员或央企老总因贪腐落马;徐才厚和苏荣的倒台成为了这一波反腐浪潮的巅峰。我们应该称赞中纪委高效率的反腐行动,以及在这背后的本届中共中央领导层的政治勇气。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反思。揪出的贪官越多,越说明贪腐现象极为普遍。 例如中纪委巡视组 2013 年的八个巡视点就 “ 处理了 12759 人,其中包括至少 68 名厅局级官员, 128 人被移送司法机关。 ” 中国之大,一次巡视,就像蜻蜓点水,却有如此 “ 收获 ” ,可推断全局。我们至少知道,每个点(省、部或央企)平均有 1595 人被处理,包括平均 8 个厅局级官员,是一个较大比例。 可以断言,普遍贪腐不是健全制度下的个别现象,而是一个系统性错误,即制度本身出了毛病。 这个错误的核心,就是权力不受监督和约束。 实际上,这些官员并不是一开始就决心要当贪官。除了少数人外,他们中的大多数还都是学有所长,在技术和管理方面佼佼出众,也有一定的自律能力。然而,他们也是凡人,可以应对在正常环境下的道德考验,却无法应付一个不太正常的甚至是扭曲的环境,其人性弱点就因缺少相应的约束而膨胀。 想象一下,当一个官员进入到一个收入和财富无需公示,传媒和民众没有渠道对他进行监督,揭露官员贪腐的报道受到压制和屏蔽,揭发贪腐的公民受到打击的环境,他的心理就会发生变化,就会低估贪污或受贿遭到惩罚的成本,高估自己可能会侥幸逃避惩罚的机率,他就会迈出贪腐的一步。 系统性错误的第二个方面,叫作权力的错误配置。 这首先表现为不当地赋予政府行政部门干预市场和企业的权力。贪腐大案经常发生在行政审批部门,如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刘铁男,以及他曾任局长的能源局几个官员的倒台,首先是因为他们手中握有本不该有的权力。虽经多次审批制度改革,由于只是行政部门自己的改革,仍有大量不当审批项目存在。例如国家发改委最近出台的审批事项目录中,仍包含了对企业正常设立、投资和融资活动的审批,甚至还有维护垄断的审批。不仅如此,我们没有证据证明,这些官员不受私利的驱使。天则研究所的一项关于行政部门配置资源的研究显示,决定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配置的官员倾向于将资源配置得有利于自己。一个最简单又令人震惊的事实是,中国有关医疗的公共开支有 80% 用于公务员(转引自周其仁, “ 令人尴尬的公立医院 ” ,《经济观察报》, 2006 年 2 月 11 日),而不是弱势群体。 另一个权力错误配置的地方是有关土地的配置。以保护耕地为借口, 1998 年《土地管理法》修订案规定建设用地必须是国有土地。相关行政部门据此做出夸张的解释,城市化用地要先由政府强征农民土地。在另一方面,政府却可以以市场价格出售开发好的土地。这之间的巨大利益击夸了多数官员的道德定力。如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在江西省任书记时,曾插手土地交易,使一地块以低于市场价格 10 亿元的价格转让给某商人。因土地腐败而落马的省市官员几乎遍及各地,包括江西,辽宁,四川,重庆,北京,上海,河北,河南,海南,湖南,广东,山东,山西, …… 更不用说县级、一直到乡镇的官员。与一度引人关注的房叔,房姐,房媳, “ 房祖宗 ” 一起,形成了中国官场的全局性溃烂。 还有一种权力错置,就是不当地授予企业垄断权。垄断权是一种权力( power )而不是权利( rights )。它只有在自然垄断和强寡头垄断的情况下才可依法设立。但在中国,石油,银行,电信等行业并无上述情况,却仍由行政部门在法外设立了垄断权。不用说,这又是一种错置。我们的一项研究表明, 2010 年,据对石油、电信、银行、铁路和盐业等垄断行业的不完全估计,行政性垄断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高达 19104 亿元。其中有 16169 亿元是这些行业的不当所得。这就不难解释,最近落马的央企高管多是垄断企业中人,主要包括以 “ 你懂的 ” 为首的中石油的 45 名高管,三峡集团公司的董事长曹广晶和总经理陈飞,华润集团的董事长宋林,农业银行的副行长杨琨,国家电网公司华北分部主任朱长林等等垄断企业的高管。 而这些人只是因位高权重,引人注目而已。由于垄断权由整个企业享有,且企业高层都明目张胆地滥用垄断地位,垄断行为或利用垄断地位为个人牟利的行为在这种企业中极为普遍。不久前有一个叫乔红程的中石化新员工,竟也受贿了 6 万元,因为有人告诉他这是 “ 行规 ” 。只是他 “ 不慎 ” 把这笔钱的一部分给了妻子以外的女人,才被老丈人告发。可以猜想,这类行为相当普遍。 这足以说明,因为不当设置的垄断权,受贿并不是企业高层的 “ 特权 ” ,而是一种普遍的系统性错误。还有大量垄断企业中层管理者的贪腐案例,恕我不再赘述。 第三个系统性错误是,官员的聘用、选拔和晋升制度出了问题。 如果一个官员高至副国级,徐才厚,薄熙来,苏荣,以及大量省部级官员如原铁道部长刘志军,原国资委主任蒋洁敏,还有一大把各省的副书记、副省长或政协副主席,需要登很多级台阶。他们并不是升到高位才开始贪的,而是一路贪上来的。例如薄熙来自 1999 年任大连市长后,就有受贿行为,却步步高升。回头一看,从一开始,就缺少一套健康的选用官员的制度。首先几乎没有道德标准和评价。一个叫作《中县干部》的社会学报告告诉人们,影响官员选用和晋升的因素是 “ 能力作参考,关系最重要 ” 。这种关系以亲属,姻亲,同学,秘书,上下级的层次展开。把关系摆在第一位,道德标准就更是可有可无的。更不用说,还有大量跑官、买官的现象。如刚刚落马的徐才厚的主要罪状,就是为他人晋升收受贿赂。晋升本身就是腐败的结果。 由此又派生出了第四种系统性错误,即官员群体中产生了一种短视的、粗鄙的、辩护的和没有价值理想的亚文化。 理性的经济人实际上分为两种,一种是短视的理性人,一种是有长远眼光的理性人。在披露出来的贪腐行为中,可以看到不少官员颇像中山狼, “ 得志便猖狂 ” ;为牟私利不惜滥用公权力。丝毫不顾忌这种 “ 大刀阔斧 ” 的行为终会败露和遭到报应。如南京的 “ 推土机市长 ” 季建业被曝贪污 2000 多万元,多来自城市建设和房地产业,为此他在南京大肆强拆,闹得鸡犬不宁。而他的下场,似在意料之中。还有一个吉林省舒兰市的 “ 强拆副市长 ” 韩迎新,也曾口出狂言, “ 我有尚方宝剑!你们随便告,我不怕! ” 更进一步,这些官员可能会因权倾一时,将对公权力的滥用扩展到自己的家族。如 “ 你懂的 ” 、蒋洁敏和郭永祥不仅沆瀣一气滥用公权力,还将之传给他们的后代周滨、蒋峰和郭连星。丝毫不担心,这样做会殃及家族。只要读一读中国历史就会知道,中国人很清楚,哪个家族权重朝野时,就是最危险的时候。他们一般会在这时飞扬跋扈、四面树敌,终究会遭报复。如霍光受汉武帝重托辅佐汉昭帝,居功至伟,但霍氏专权 20 年,种下祸根,霍光去世后,霍氏满门被斩。司马光评论道, “ 光久专大柄,不知避去,多置亲党,充塞朝廷,使人主蓄愤于上,吏民积怨于下,切齿侧目,待时而发,其得免于身幸矣,况子孙以骄侈趣之哉! ” 这种历史教训,在中国史籍中经常可见,它并非超越的道德,而只不过是有远见的经济人判断。而现在这个群体连这一点也不具备。 相反,在这一群体中却产生了一种辩护性文化。即他们不认为他们的贪腐是违法的,甚至不认为在道德上有问题。如不少贪官在庭审时都否认自己受贿,而归咎于朋友关系或行业潜规则。如果说他们还有什么文化生活的话,主要就是虚荣心的竞赛。所攀比的无非是靓车、美女和豪宅。而这些,都没有超出物质层次。如传言中的 “ 法拉利事故 ” ,就是一个衙内们品味低俗的事例。另据说纪检机构在清点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魏鹏远家中的钞票时,烧坏了四台点钞机。与他相类似,不少官员贪腐的数量远远超过几辈子生活之所需。边际效用理论告诉我们,当人们的收入和财富超过中产水平后,他们对物质财富的热情就会明显下降。而在中国官员群体中的这种现象这让人推断,正是因为他们严重缺少精神追求和道德理想,才对出现这种对物质财富的病态追逐。反过来说,正是官员生存其中的制度结构出了问题,才使这个群体变得如此委琐和粗鄙,与成为社会脊梁的精英相去甚远。 自不待言,中国社会和民众是这个以行政官员和央企高管为中心的贪腐集团的最大受害者。这已无需再讨论。应该指出的是,还有两个重要的受害者。一个是这些贪腐官员本身;一个是曾经提拔和信任他们的执政党。 实际上,由于上述制度的重大缺陷,政府官员或国企高管已经不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而是一个高风险的领域。据 2014 年 1 月 6 日《扬子晚报》, 2013 年头 11 个月有 36907 个官员落马,按 12 个月算约为 40262 人。如果官员平均任职时间为三十年,按 2012 年中国公务员人数 708.9 万估计,一个人进入官场后变得贪腐,且最后败露被抓的概率是 17% 。如果有一个航空公司宣称,它的飞机有万分之一的概率会掉下来,恐怕卖不出一张机票。有 17% 的概率会使一个人或其家庭败亡,官场不是一个有极高风险的地方吗? 可能有人会想,我既可以去当官,又可以抵御腐败,不就没有那么危险了?关键在于,你可能身不由己。正是在这个权力不受约束的制度下,因社会缺少发现和罢免渎职甚至贪腐的官员的有效手段,官员们就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他们互相提携又互相包庇。一人升官,大家获益。下级靠上级荫蔽,上级靠下级接班。谁都不能少了谁。这就是贪腐经常表现为 “ 窝案 ” 的原因。如以中共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为中心,形成了中石油窝案;以全国政协副主席苏荣为中心,形成了江西贪腐团伙。 …… 当一个初入官场的年轻人进入到这个群体中,他不久就会被 “ 染黑 ” 。在最初,即使收受了贿赂,却可能受到庇护。理由是 “ 错误很小 ” , “ 有能力的官员要保护 ” 。但这种作法真正害了这个初涉官场的年轻人。他会以为,只要搞好上下左右的关系,只要上边的 “ 老大 ” 不倒台,只要这个政治群体还能在行政部门占据主导地位,他的 “ 小错误 ” 就会受到庇护。这种最初的庇护反过来会给年轻官员一个暗示,即在这个群体中,这样作是可接受。进一步,当一个部门群体中有多个犯有同样 “ 小错误 ” 的人,他们就希望别人与他们一样。如果有人 “ 干净 ” ,他们会感到不安。所以一个年轻官员还会受到压力,让他觉得如不 “ 自污 ” 就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久而久之,他们贪腐得越来越多,胆子也越来越大。直到有一天,贪腐大得不能无视。 因此,一个官员要失去自由或生命的命运,并不是自己能够掌控的。关键是这个权力不受监督和约束,权力错置,缺少健康的晋升机制,和形成了与贪腐相适应的亚文化共同构成的制度结构,把官场变成了一个实际上最危险的地带。然而,可惜的是,这个群体中的大多数人至今缺少理性人的长远眼光,他们没有看到,现有的制度缺陷从长远看对他们是有害的,却一味地利用自己的政治资源扩张权力。例如他们在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垄断权的情况下,还宣称要 “ 做大做强 ” ;他们在垄断已成过街老鼠的情况下,仍拒不退出他们非法颁布 38 号文件和 72 号文件所划定的石油垄断领域。正是这种非法的垄断权加速了垄断企业的全面腐烂,使石油帮一朝倾覆。又如土地管理部门将退耕还林减少的耕地,炒作为城市扩张减少的土地(见周其仁《城乡中国》),成功地将 “ 保护耕地 ” 的口号转化为对农民土地产权的削弱和限制,扩张了本部门和征地部门的权力。正因如此,才给成千上万个官员下了一个最大的套:土地腐败。 对于执政党来说,挖出这些贪官有利于其政治声望,有利于巩固其政治合法性。然而,这又是执政党的巨大损失。这些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大多数还是有能力的。只是从来有能力的人未必同时道德高尚,严于律己。如果执政党任用他们的同时,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避免贪腐的环境,相反却让他们处于一个保护贪腐的制度结构中,他们就有极大可能走向犯罪。简单地把他们当作垃圾扔掉,不仅是执政党的损失,而且也是不负责任的。 在上届中共中央领导期间,对贪腐行为相对放任。对党员执行纪律的力度相对于上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下降了 2/3 和 1/3 。见下两图。 中国共产党处理违纪案件及处分的比例 资料来源: 1987 年至 1992 年数据和 1997 年至 2002 年数据来源于王关兴,《警钟长鸣:中国共产党反腐败小史》,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第 68~69 页。 1987 年至 1992 年的平均党员人数按 4900 万计; 1997 年至 2002 年的平均党员人数按 6451 万人计。 2007 年至 2012 年数据自 2012 年 10 月 9 日《京华时报》, “ 贺国强:不姑息腐败分子 坚决查处薄熙来等大案 ” ; 2007 年至 2012 年中共党员总数按 7582 万人计。 为了更清楚地表达,将上一图转置,变为下图形式。可明显看出,以 1987 年 -1992 年为 100% , 2007 年 -2012 年中共对党员违纪案件的刑事处分,只有 33% 。 中共执行纪律力度指数 注:本图为上一图的转置。 所以在 2011 年,一个官员贪腐并败露的概率是 5% ,远远低于十八大以后的 17% 。当纪律松弛,贪腐得不到有效惩戒而变得普遍的时候,无疑给进入官场的人一个错误信号,以为贪腐行为获得了政治高层的暗中纵容。当他以他面对的缺乏约束的制度结构,相对较低的纪律执行力度,和 5% 的败露概率指导他的行为后,却遇到了反腐风暴及 17% 的败亡可能性。这对于执政党来说,似乎像是一个放长线的钓鱼执法,有不教而诛之嫌。 反过来说,执政党本身对这些官员变得贪腐负有责任,因而就有责任改变使官员变得贪腐的制度结构。 所以,为了挽救这些不慎落水的官员,也为了挽救执政党自己,执政党不仅要进行反腐斗争,还要从根本上改变导致贪官产生的制度环境。 即要建立一个有效监督和约束权力的制度;就要取消不当配置的权力,包括不当的行政审批权,侵害农民土地产权的政策,和国有企业的垄断权;就要开放政治领域,不再在执政党小圈子里任用官员;以此为基础,才能形成健康的官场文化。 仔细想想,这其实就是宪政改革的基本内容。而一谈到宪政改革,就会引起一些人的敏感。这些人正是这个官员利益集团中的一员。根据上述分析我们知道,他们反对宪政改革,正是反对他们自己。只是可悲的是,由于他们甚至没有经济人的长远眼光,他们还以为反对宪政改革对自己有利。 实际上,当我们谈到上届中共领导层放松了执行纪律的力度时,并不认为只是个别领导人负有责任。据一些记载,在上届领导人执政伊始,曾有变革制度、约束权力的雄心壮志。 2005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公示了政治局委员的财产。但可惜这种作法没有坚持下去。据说遭到了党内的强大阻力。这个阻力并不是别人,正是这个官员和国企高管群体,他们构成了中共中央委员会的主要部分。这种阻力打着维护执政党权威的旗号,要求执政党摆脱社会监督。 其实质,是让执政党作为整体承担贪官所带来的对其执政合法性的侵削的后果,要让清廉的官员同样背负起普遍贪腐的黑锅。结果是,当贪腐现象对执政党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时,中共领导层不得不发动一场反腐风暴,他们自己应声倒地。 于是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贪腐现象的受害者的加害者正是他们自己。 因此,救救官员的核心,是官员要自救。如何自救呢?就是要放长眼光,作一个有远见的经济人。孔子说, “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 是说聪明的小人就可以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 硁硁然小人 ” 就是有远见的经济人。放长眼界,原来认为有好处的事情其实就是灾难。 反对设立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好像会掩盖当下非法收入,却会增加以权牟私的失足可能性;反对公众与传媒的外在监督,好像会躲过对自己当下受贿过失的揭露,却会使自己从小贪变大贪;反对取消不当审批权、不当的土地征用权和垄断权,好像会使自己获得寻租和垄断之利,却增加了诱惑压倒贪心的频率和力度;反对取消以关系为中心的官员晋升制度,好像可以使自己与家人朋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却会使自己连同家人一起走向毁灭。 问题是,会不会有放长眼界的官员群体呢?答案是,不知道。时至今日,即使因上述制度缺陷而使许多官员身陷囹圄,这个群体作为整体还在努力将腐败案说成是个别人的事情,拒不承认其背后的制度因素。如有人就说,中石油窝案与垄断无关。他们仍然没有明白,这个权力错置且无监督约束的制度结构,实际上是官员和央企高管的一个巨大陷阱。当一个清白的年轻官员进去以后,在另一端就会出来一个污浊的贪官。他们不懂得,对他们手中权力的限制,对他们的监督和约束,实际上是对他们爱护。所以时至今日,我们没有看到这一群体的主流醒悟,以长远的理性为基础,要求放弃不当的政府干预权和企业垄断权,成为改革的动力。 因此,官员们真正该救的,还不是他们的身和命,而是他们的心。而对这颗心,首先要做的,是恢复它的智,还谈不上它的德。 “ 智 ” 不仅指知识,而如郑严法师所说,知识还要有阳光照耀。阳光能照亮黑漆漆的时空,让人能够放眼。在这里,我们只是把官员失去自由乃至生命的原因归于他们自己的选择;他们是否能够理解这篇文字取决于他们的眼光是否足够长。古往今来,许多人做坏事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不善,而是因为他们不智。 “ 不智 ” 并不是因为不聪明,而是被当下利益所蒙蔽。中国至今看来无可救药的官员群体似乎在印证这一点。我期待着他们打破我的这一结论。 2014 年 7 月 2 日于五木书斋
个人分类: 综合性资料|147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何千余名高考状元未成行业状元?
热度 8 lbjman 2014-7-7 07:32
为何千 余 名高考状元未成行业状元? 【 近日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1000余名高考“状元”中,没发现一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不少教育界人士坦言,家长望子成龙、学校比拼成绩、商家借机炒作,当前一直存在着对高考状元的过度追捧现象。(摘编自《都市女报》) 】 行业状元是获得广泛认可的“社会人才”,而高考状元仅仅是畸形科举式高考的“得分高手”,从幼嫩“得分高手”成长为成熟“社会人才”,期间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1000余名高考状元中,没发现一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个人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一)社会制度环境畸形 。当人情关系盛行,拉帮结派为非作歹,法律法规成为某些特权选择性执法依据时,如何给“一心为民的有识之士”创造合理的从政环境?“跑步钱进提拔升官,造假花钱搞掂院士”的劣币驱逐良币时代,柔弱状元只能顺应汹涌洪流。 (二)社会阶层日益固化 。社会利益分配阶层化导致社会阶层日益固化的社会环境,很难给广大基层民众构建“从平民到精英”的合理上升渠道,“小荷才露尖尖角”就注定被扼杀时,畸形的科举式高考产生的“状元”,又有多大能耐改变已经固化的人生轨迹? (三)教育制度犬儒导向 。犬儒化教育制度导向制造大量太监化“良民”,这些“良民”顺从扭曲制度,顺从虚妄权威,顺从盲目领导,太监化思想能有创新火花?行业状元是专业智商抽象提高和社会情商合理发展的综合结果,因而科举式高考状元注定是高分低能的标签。 (四)科研评价唯“论文”化 。不能合理构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层次体 系, 唯“论文”数量化的科研考核评催生徒有 虚名的论文大王, 关系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应用研究的实际效果检验,被“高、大、上”的牛刊论文所代替,高考状元现象也逐步扭曲为“论文状元”现象而已。 (五)就业创业环境恶化 。当专家们、学者们和教授们纷纷沦为特权的私用品,成为粉饰权力滥用的御用工具时,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仅仅成为宣传的口号。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发展资源损耗型经济而不是知识应用型经济的国度,人才注定被资源损耗短期利益所扼杀。 行业状元是专业智商抽象提高和社会情商合理发展的综合结果,因而 科举式高考状元注定是高分低能的时代标签。
672 次阅读|13 个评论
你知道消防是啥意思吗? - 说说中国消防的日本源头和本土特色
热度 7 fpe 2014-5-7 07:07
你知道消防是啥意思吗? --- 说说中国消防的日本源头和本土特色 你知道消防是什么意思?如果你问中国人,几乎所有人当中,只有一个答案,这个答案是错误的。我作为入门 15 年的消防工作者,也完全曲解了消防的意思,最近突然明白日语消防的本意,所以我相信了解消防本意的中国人极少,除非他懂得日语,并且还懂得古代火场消防工作的作业流程,才能够明白“消防”的本意。 “消防”这个概念是 1902 年伴随着警察制度引入中国的,该词在日本岩波书店的《广辞苑》里有如下记载:“消火和防火。消灭火灾、防止燃烧、救助生命。防止火灾发生和防御水灾。”这个词,“消”很好理解,以水灭火,谓之“消”,春秋时期用“熸火”,汉代用“救火”,宋代用“潜火”,近代用“灭火”,都是以水灭火的意思。“防”很不好理解,其日语的本意是防止火灾蔓延。在这里,防火的防是防止火灾蔓延,还是为了灭火,这里仅仅手段不同,目的还是一样的(灭火),因此日语当中的“防”,是完全不同于火灾预防的防,日本人完全没有学到过东汉荀 悦 的“防救 戒 ”理论 ,而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按照荀 悦的观点来看待“消防”,完全曲解了消防的本意。 另一则说法是, 在由大阪市消防局监制、(财团法人)大阪市消防振兴协会发行的《话说 119 消防百科》中这样写道: “ 消防与警察的不同 …… ,首先 ‘ 警察 ’ 这个词,它是 ‘ 警戒查察 ’ 四个字的缩略改造而成的,而且 ‘ 消防 ’ 是 ‘ 消火防火 ’ 缩写演变成的。 ” 在这里消火是灭火,防火也是为灭火,所以消火防火都是灭火,因此其本意是 Firefighting 。 在日本的江户时代才开始出现消防一词,最早见于亨保九年(清雍正二年, 1724 年),武州新仓郡的《王人帐前书》,有“发生火灾时,村中的‘消防’就赶到”的记载 。雍正年间,全球的气候都开始变冷,寒流带来“冷干物燥”的局面,所以故宫在 1723年进口了外国的泵浦,雍正六年(1728)和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分别下诏,让各地改进准备消防设备。所以当时的冷相火灾气候(即火候),有助于日本提出 ‘消防’这个概念。当时的消防技术落后,如下图所示,灭火主要靠水桶(消火)和钩叉(防火),因此,‘消防’这个概念是与当时灭火手段落后这个现实条件相符合的。即使是今天,拥有现代化消防设备的中国消防队伍,面对独克宗大火,还是要通过拆除房屋来灭火,即日语当中“防火”之“防止火灾蔓延”的本意。 图 1 . 京保年间( 1716 年), 一群日本火消役人冲向火场,其主要的灭火工具是梯子(传递水桶,在高处泼水,因为当时还没有泵浦,这是消火),钩叉(掀瓦破墙,隔离燃料,这是防火),以及灯笼和旗子(照明、鼓舞士气、协调行动)。 顺便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县志》中指出,“水龙来源于日本,最早是 顺 治年间( 1654 年左右) 上海县乡绅唐某从日本引进。”这是一个误解,因为日本当时没有泵浦,日本的泵浦是 1752 年在两位荷兰技师的帮助下制造的“龙吐水”,该泵浦十分笨拙,所以 1782 年日本还要从西方引进更先进的泵浦(可能是 Newshame 型泵浦)。而中国的泵浦是随着《远西奇器图说》的出版和流行, 1686 年在杭州(金鋐), 1720 年前后在山东济宁(靳高峋), 1746 年在苏州(程肇泰),分别由当地工匠仿制的。所以“泵浦来源于日本”的说法,是晚清遗老徐珂 乱抄书,理解错了。其实,我们很容易鉴别他的谬误,“城内外置水龙四十八,各隶以二百人”,也就是说 200 个人操作 48 台水龙,这是不可能的。一台水龙正常需要 28 人操作 ,所以他笔下的水龙,是单人操作的水枪,或称水铳。这是唐末五代时钱缪从阿拉伯引入的技术,可能日本也学到了,所以唐某在顺治年间引进的只能是水枪,因为日本当时也没有水龙。 说起消防这个概念,如果你是在美国,消防指的是灭火( firefighting ) 、防火( fire administration )、减灾( Disaster relief )和急救( paramedical )。如果你是在中国,消防指的是灭火和特勤,后者有一点减灾救人的意思,可是投入不足,所以救人靠医院(深圳的悲剧),救灾靠国务院下属的军队(地震减灾的困局),这些都不是以人为本的做法,可是符合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消防定义,是我国历代社会中缺乏消防这个观念的必然结果。即使是日本,消防也还有减灾的环节,中国是没有的,因为历史和文化都没有这个观念,即没有消防这个概念。 除了公元 13 世纪仅限于杭州的,曾经采取过的军事化消防队伍,中国历来奉行“陈不救火,许不救灾”的对策,具体说来,就是让民众“自救”,政府不管,比如北宋的“五甲制” ,南宋的“十甲制” ,明代的“火甲制” ,清代的“水龙会”和“救火会”,都是民间自救的消防组织。中国从未在制度和技术层面考虑过民众的救灾减灾问题。如果有地方官考虑减灾,那是他个人的多事,在制度层面是没有的。 1902 年,袁世凯引进警察制度之时,顺道引进了日本的消防制度,当时的消防这个概念是包括水火灾害的,即广义的减灾。可是现在的消防制度又恢复到日本的本意,即只管灭火,不管防火,也不管救灾。这是我国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惯性,说来说去,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消防,与世界潮流无关。 你知道中文的消防是啥意思吗?我也是刚刚发现,民众缺乏消防这个观念,大家都以为自己很懂消防,这是对消防这个概念想当然的结果,半由历史,半由误解。 东汉史学家荀悦在《申鉴杂言》中进一步明确提出:进忠有三术:一日防,二日救,三日戒。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申鉴·杂言》 顺治初,上海唐某得水龙之制于日本,久而他处传其制,其行于天津者法尤善,城内外置水龙四十八,各隶以二百人,人皆土著,按期练习武艺,无事时,仍执常业,有事则一呼毕至。 《清稗类钞》 郭嵩焘《湘阴县志》,同治版本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 ( 1041 ~ 1048 年)出版了一本《州县提纲》,代表了州县地方政府的火政措施。其中修举火政包括:“治舍及狱,须于天井之四隅各置一大器贮水;又于其侧,备不测取水之器。市民团五家为甲,每家贮水之器各置于门。救火之器分置,必预备立四隅,各隅择立隅专以辖焉。四隅则又总于一官。月终勒每甲各执救火之具呈点,必加检察。无为具文。设有缓急,仓猝可集,若不预备,临期张皇,束手无策。此若缓而甚急者,宜加意焉。”这说明当时是没有军巡铺,只有地方的自助灭火行动(五甲制)。 南宋的法典《庆元条法事类》( 1202年出版)对民间救火作了相关的规定 :“ 诸州县镇寨城内的居民,每十家结为一甲(十甲制),选一家为甲头。将各户的户主名录于一牌,盖章或画押后交由甲头保管。火灾发生时,每家出一人参与救火,由甲头召集,火灭之后,再按牌点名,检查是否有人失职未来。同时由官方购置防火器具,监督乡里救火。” “太祖所行火甲 , 良法也。每日总甲一名 , 火夫五名 , 沿门轮派 , 富者雇人 , 贫者自役。有锣有鼓 , 有梆有铃 , 有灯笼火把 , 人执一器 , 人支一更 , 一更三点禁人行 , 五更三点放人行。有更铺 , 可蔽雨雪 , 可拘犯人。遇有事则铺之甲乙 , 灯火相接 , 锣鼓相闻。凡刀枪兵器与救火之具,一损坏有修铺家整理。”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20589 次阅读|12 个评论
科技综述为何难? -- 来自工程领域的看法
热度 21 fpe 2014-4-26 00:21
科技综述为何难? -- 来自工程领域的看法 看了武老师的观察,笔者从工程领域的角度来认识一下为何综述难。 综述不是说明那些人做了些什么,而是理清理论发展的脉络,指明为什么需要这样研究,以及有哪些成果,成果该如何利用。现代综述有长篇化,应用化的倾向,不但要看综述了哪些理论,还要看解决了哪些问题。现代综述动辄几百页,靠近专著,比如 Sirigniano 的 Droplet 专著是紧跟着综述出版的,洋洋大观,叹为观止。 1. 写综述需要原创性的贡献,否则人家不理你; 如果你对别人的想法没有深入的了解,很难提出自己的创见。所以,综述的前提是个人在本领域的创见。无论是数值试验还是试验研究,都仰赖对原始理论的突破。好的试验结果,往往是对理论突破的结果。不能从理论上有所突破,是难以做出原创性贡献的关键,也是写综述最难克服的障碍。乔布斯虽然不是做研究,可是他的设计哲学“简单就是最好的”,可以说是贯彻了始终,这一指导思想,可以用来写综述。事实上,《乔布斯传》的核心,就是一份有趣的综述。没有指导思想的综述,就是“科研新鲜人”的读书报告,罗列事实而已。 2. 写综述要对理论系统有所掌握,知道每一个领域的进展程度; 所谓的学术大师或巨匠,都是对系统理论掌握得比较好的人,他们的学生,天然拥有对学术的全面认识,可以拥有更高的视界( field of view )和更深的见识( Insight )。阅读别人论文的能力,取决于个人的理论水平。高水平的研究者,拥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所以会看文章,看结果,看过程,一点就通,不是学到新东西,而是新东西验证了心中的理论,所以“见木又见林”,是高效的科研工作者。如果,阅读一篇文章感到很困难,往往是读者的理论准备不足,往往有会追溯到老师的理论水平不足的问题,这是有深刻联系的。所以,一个好的理论工作者,往往会形成一个学派,而缺乏深刻的理论,则形成谁都干科研,“见木不见林”的局面。 3. 写综述要对综述领域的原创性贡献有所掌握。 中国一直派出了一大批“游学生”,他们在美国没有很大的压力,有心者可以修课,补充基础。无心者,那就难说了。美国大学的研究生课程,才会深入对本领域的原创性文献进行探讨,越是名校出身的教授,越对原始理论有心得。跟他们上课,对于真心作学问的人来说,是享受。如果没有从头到尾推导一下火灾蔓延的 Emmons 理论,你对火灾蔓延的理解是很难深入的。所以,写综述的人,往往最缺乏的,是对本领域最原创文献的深入认识。“没有吃过猪肉,不能没有见过猪跑”。这就是美国综述最多的秘密,因为知识的传承搞得好,每一代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前进。 4. 写综述要有资料来源 工程领域比较成熟,原始贡献往往发生在半个世纪之前(不存在一篇文章几百篇引用的情况),能否下载到?能否被评析到?对此,名校有优势。我在美国公立大学毕业,有些文章在数据库就搜不到,而我曾经在耶鲁图书馆调研了几个周末,对私立大学的科研实力深深折服。起码,不会存在被搜索文献需要另外付费的问题。所以,经济实力决定了大学的科研实力。所以,能够写综述的人,往往是信息产业比较发达的地方。没有数据库,我们不能作“无米之炊”。 现代的工程领域科研文章,一篇文章需要浏览 100 篇,精读 50 篇,引用 25 篇,才能把你所要研究的内容的现状说清楚,然后才能动手表明自己的科研内容和特色。而综述性的文章,比如 Progress of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 的综述,动辄 100 ~ 400 篇文献,让人叹为观止。现代软件可以帮你轻松管理这些文献,关键还是要有灵魂,把这些零散的文献都串联起来,浑然一体,这是理论的魅力,也是“功夫深”的体现。能够发表一篇大家认可的综述,大概学术地位是相当稳定的。 美国是强调专业化的社会,能够写综述也是个人专业化水平到达顶点的具体表现之一。我国在法律、经济、社会领域都缺乏对专业精深水平的鼓励,可能是无法推动大家写综述的背景原因。至于缺少时间、缺少文献、缺少支持、缺少眼光,都是表面性的东西。一个拥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在美国可以收取每小时 500 美元 (20 年前美国消防顶级专家的待遇 ) 的报酬待遇,中国有这样的制度来保证专家的收入么?每一次事故,中国的法律体系都是大而化之,通过“人祸论”,判几只替罪羊,就解决问题了。这是用民意引导法律,牺牲的是教训和真相。 国内有些专家的法庭证词,给人的感觉是搞笑,因为没有充分的制度保障,不能产生“高精尖”的专家。没有这样对专业知识重视的制度,凭什么要求专家去写综述呢?写综述,是求取名声的一种手段(没有稿费,回报仅仅是大家对你学术能力的认可),如果这个名声不能转化为收入,就不会有人“排除艰难万险,力争学术上游”了。这是难以写作综述的背景原因吧。 “知识分子是弱势群体”,这是因为知识分子缺乏平台,其实平台是有的,比如写综述的能力就是登上世界学术舞台的平台之一。可是,当我们的制度不需要这种平台的时候,就只会看见外国人的贡献了。 说几句题外话,中国历代的考试制度,最为人诟病的是,只考察一种能力(记忆能力)。可是这种社会是多样化决定的,一种思想占据垄断地位,往往是全面崩溃的先兆。比如,我至今还记得 10 年前的某一天,我们这帮穷学生,欢天喜地地去商场抱回一台崭新的只要 200 美元的 29 英寸电视机(长虹),为中国的制造能力感到骄傲。 可是,一转眼的功夫,日本货来了,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血洗全美各大商场,长虹电视一下子就不见影子了。 所以,在现代社会的高压下生活,不能对过去经验进行全面的总结,就不能把握未来的趋势,就是学术市场的失败者,这可能是美国综述多的动力之一吧。 另外,教授本来应当是知识的创造者,可是炮制文章,需要原料(就是文献),文章发表了,总需要废物利用一下吧,最简单的废物利用,就是写一篇综述。美国职业律师的职业考试,几篇对法律问题的综述是敲门砖之一。所以,我们想当专家的人,都害怕律师,因为我们的专业知识,他们可以很快就会学到手。那么,靠什么让那些高速学习的律师继续请我们打官司?靠综述,以量取胜。在法庭上的短时间内打赢官司,看谁有经济能力请到最渊博的知识储备(专家),综述是衡量标准之一。我国各行各业的专业能力不足(马航危机是最明显的高精尖技术大比武,完全依赖引进技术的中国可以说是完败),不能以人为本的司法体系是绊脚石、拦路虎。 说来说去,是制度没有鼓励高水平的综述产生,个人的努力总是在迎合当前的制度需要而已。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8580 次阅读|45 个评论
另眼看甲午海战 -- 说说黄海大东沟海战中的消防因素
热度 4 fpe 2014-4-21 08:42
另眼看甲午海战 -- 说说黄海大东沟海战中的消防因素 1. 人人看甲午,观点各不同 中国的现代化,一个绕不过的节点是甲午战争,其中尤以黄海大东沟海战最为出名。我的对甲午海战的认识,来源于《龙旗飘扬的舰队》,一本 80年代出版的小册子。现在的印象,就是我方从上到下都准备不足,仓促应战,希望侥幸成功。今年是甲午海战120周年,不断发现的史学研究结果表明,甲午海战是实力之争,还不能简单的从设备落后、制度陈腐、人事纠纷等来认识。甲午海战失利是一连串事件和制度的综合结果,并不是靠勇敢和热血能够解决的问题。这里拿消防常识来认识一下,为什么大东沟海战,还没有发生就已经输了? 研究者总是研究双方的大炮数量对比,研究中弹率之比,得出中方炮弹少,却命中率高的结果,原因是我方的炮手更熟悉设备,有 10年以上的磨合经验。问题在于,为什么炮弹命中了,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是消防的问题了,中日双方对灭火救灾的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在海上,火控(FireControl)是指火炮管理,损控(Damage Control)是指消防管理。 2. 从致远舰和松岛舰上的火灾说起 “当战斗持续到下午15点10分时,日本海军“扶桑号”的240毫米口径大炮击中了定远舰前部的军医院。这发炮弹几乎改变了整个战场的命运。由于战前的预测,北洋海军并没有把没有防护的军医院当做战时医院,所以那里并没有大量伤员。但日军炮弹强大的燃爆能力将拥有大量木制构件和家具的军医院点燃,浓烟几乎让定远舰聚集了绝大多数重炮的前部无法射击。日军舰艇迅速接近定远舰准备近距离施以最后的攻击。北洋海军最新锐的巡洋舰“致远”此时出现在“定远”之前,保护正在燃烧的旗舰。致远舰虽然拥有北洋舰队最高的航速,却没有重型装甲防护。在日军围攻定远数舰的炮击下,致远舰最终爆炸沉没。” 也就是说,致远舰的丧失,与定远舰的大火有关。定远号的医院失火,产生的浓烟改变了战局结果。这一点是可以在战前通过准备过程来避免的,只需要避免燃料堆积即可。后人又考证出,日本方面在战前全部抛弃了鱼雷(害怕自伤),所以邓世昌的致远舰如果是被鱼雷击沉,很可能是自身的鱼雷。所以,大东沟海战的失败,战前的防灾分析没有做好,对战场的损失没有做好估计,对此消防的责任很大。 相比之下, “从战争开始,北洋海军便把日军旗舰松岛号当做最主要的目标。日军旗舰松岛号第一次受重创是被平远舰(丁世昌看不起的国产舰,作为后备力量, 1个多小时之后投入战斗)260毫米口径主炮击中,“该乱弹在穿过中央水雷室时,使舰内各室发生猛烈震动,硝烟弥漫,人近咫尺难以辨认,令人窒息。发射管员4名因窒息而死,血肉喷溅在衣服上,凄惨可见”。随着致远舰的沉没,北洋舰队太需要击沉一艘敌舰。如果这艘战舰是日军旗舰松岛号,则战况或许将会扭转。果然,下午15点30分左右,镇远舰再次发射两枚305毫米口径炮弹,命中松岛号左舷下甲板。这枚炮弹击中4号火炮炮身,继续穿过上甲板和右舷侧。另一发炮弹命中4号炮的钢盾,把120毫米阿姆斯特朗火炮炮身弯曲抛出,并引爆了附近的弹药。……   下濑火药的烧杀能力,从一个侧面也印证了丁汝昌被严重烧伤的伤情与日军炮弹有关。在被临时作为医院的士官办公室,木村浩吉发现受伤者多因蒸烧全身膨胀,几乎涨破衣服。 “一水兵忍着痛苦,吃力地指点小刀之所在,希望将其上衣及裤子割开。余应其要求,为其割开上衣、裤子,将粘着皮肤之衣服一并滋滋剥下,只有任其裂开。如是一来,中度和受重伤者六七人很快丧失了性命。”   松岛舰恐怖的大火和置人于死命的浓烟,让一直士气高昂的日军水兵竟然也无一人敢进入船舱救火。如此蔓延下去,松岛舰必沉无疑了。然而就在此时,一直风平浪静的海面上,一阵突如其来的风吹入松岛舰爆炸产生的大洞,将舰内毒气吹散,日军救火队终于得以进入船舱扑灭大火,挽救了联合舰队的旗舰。 从上述经过可以看出,日本水兵敢于救火,挽救了松岛舰,彻底改变了战局的结果。 3. 中日消防的差距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在 1902年袁世凯成立警察作消防用途之前,中国是没有消防力量的,当时各地都是水龙会或救火会自保,只有消火而无防火,根本没有全局的、专业的消防队伍。所以,面对中弹着火的局面,中方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舰艇下沉,缺乏减损自救的观念和准备。 为什么中日双方在战场的损控水平上相差那么大?这是制度的差距,来源于消防实践的差距。日本的消防救火组织,最早成立于 1629年(大约是王徵出版《远西奇器图说》的时候),1754年,日本聘请了荷兰技工改造日本的“龙吐水”(消防泵浦),又在1782年引进了纽夏姆泵浦。1870,日本町火消改编为 “ 消防组 ”。 1874,日本派遣遣欧使,全面学习西方消防灭火技术。而同时代的中国消防水平,则反映在郭嵩焘的《湘阴县志》当中,完全是农民式的自救,根本不讲究章法,也缺乏全国的考量。中国进口西方泵浦技术要早于日本,可是在实践上,要晚于日本。至少在甲午之年,中国没有一支像样的消防队伍,所以我国当代消防总是把袁世凯当祖师爷来拜,因为袁世凯之前,中国就没有人考虑过如何建立消防制度问题。特别是,当袁世凯学习日本的消防组织之后,1918年,日本开始实行职业化消防。100年之后,我国的消防制度还是沿袭袁世凯创立的制度,缺乏专业化素质和职业化保障。 下表所示为中日两国在不同的气候周期,相同的火灾气候面前的应对措施,注意其中的 30年气候周期的规律性。 中国方面比较应付,就事论事,重设备,轻制度,敷衍过去就行了,所以要等到甲午战争之后,我国才通盘考虑消防问题。 日本方面没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束缚和困境,每一次气候变迁都会带来制度的改革,几次制度改革下来,日本的消防制度比较接近美国的职业化消防为主,义务消防为辅助力量的制度。职业化重视专业化和深度,义务消防重视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广度,只有兼顾广度和深度,才能把安全工作搞好。 中国 日本 1630 1627,王徵出版《远西奇器图说》 1629,日本成立“大名火消”制度 1660 1654,上海唐某进口日本的消防水枪。1661,天津同善救火会成立。 1657,明历大火。1658,成立“定火消”制度。 1720 1727,北京故宫消防制度改革,进口西方泵浦。大约1720年,山东的靳高峋仿造了王徵引入的泵浦技术。 1718,地方消防组织“町火消”制度。 1750 1746,程肇泰仿制泵浦。1752,《治浙成规》。1756,《(兴化)火灾十一条》 1753,邀请荷兰技师改造“龙吐水”(手动泵浦)。 1780 1783年乾隆提防火烛谕。 1782,日本唯一一次大规模进口外国泵浦(大概是Newshame型) 1840 1846,宁波成立水龙局,北京成立救火会 1870 1868,郭嵩焘《湘阴县志》,各地组织救火会(万县,重庆) 1870,日本改造消防制度,1874,日本派遣使者赴欧洲,学习西方消防制度。1884,转成常备消防体制。 1900 1902,袁世凯学习日本建立现代警察制度。1914,《京师警察厅官制》 1914,日本引进消防车;1918,日本成立全职消防部门,建立职业化消防制度。 最近有新闻报道指出,美国军人参观中国的军舰,不提攻击力,只看自救能力,结论是中国军舰自救能力很差,在战场上不能持久。假如再来一次甲午战争,我们的海上损控水平很难保证军舰中弹之后还能在水面漂浮着。所以,目前的决策者还是要避免发生海上大战,和李鸿章当时的心态没有什么不同。 目前,在新一轮的冷相气候中,国内似乎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比如目前到处可以看到的合同制消防队员,其实就是美国的职业化消防队员,只不过待遇还差得远。为什么要推行消防职业化?因为设备复杂,行动危险,经验积累,科普教育,都需要消防队员一辈子的努力。目前中国的兵役制消防队伍,一人只用几年服役期,实在是世界上最省钱的消防制度(因为投入低),也是世界上最浪费的消防制度(因为没有利用好他们的火场经验)。给你上千万的最新设备,让临时工去操作,你放心么?这是国内消防的普遍现状。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一贯是这一口号。只要设备,不要制度,颇为迷惑人。问题在于,设备必须和制度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好的果效。每一次火灾损失,暴露的都是人的问题,而不是设备的问题,关键是制度没有跟上。日本不管体用之差别,全盘引进之后,在制度上加以修改,反而把自己的传统文化搞得不错。关键不在于体用,而在于一种是否以人为本的求实态度了。表面上,中国人多,可是这么多人都是一个方向思考(因为科举制,因为集体为本的教育),拥有全局眼光的人并不多。曾经以日本为师的中国消防还没有超越当兵作战的陈旧观念,至少在技术上和战略上,和现代消防火场战术和素质要求比起来是有很大缺陷的。甲午海战爆发120年之后,某些制度性的东西还是要令人扼腕长叹,岂不懿欤!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5252 次阅读|12 个评论
素质问题,制度问题,还是天气问题?
bigdataage 2014-4-12 15:56
素质问题,制度问题,还是天气问题? 同人于野 古代中国要是遇上持续的不利天气影响农业,比如说大旱,好一点的皇帝首先会想到这是不是自己失德导致的?然后就斋戒沐浴,反省自己的过错,希望能感动上 天。今天我们看这些事情觉得很荒诞, 古代二氧化碳排放量还不至于导致全球变暖,天气跟皇帝个人品质有什么关系?天气,纯粹是个客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东西。 其实一点都不荒诞。中国人书读得太多, 出了什么问题一向都喜欢找主观原因 ,找领导人的原因,找制度的原因。古代的人认为天气坏是因为君主品质恶劣,现代的人都说扯淡;可是当有人说古代的很多改朝换代事件只不过是因为当时天气不好,肯定要有不少人要开骂了。 我国的哲学思想一直是客观原因都是借口,就算有作用也不是主要作用。 比如说一个小孩学习不好,大家一定会说是因为他自己不努力,如果他辩解说学习不好是因为家里隔壁是个商店太 吵,肯定有人说他狡辩。 商纣王为什么丢失了天下,周武王为什么得到天下,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喜欢解释成是因为纣王荒淫无道个 人品格有问题。其实纣王好色是好色,可是康熙也好色。纣王喜欢修了个灵台大工程,但是埃及法老们修的金字塔更大。纣王是杀了点人,但杀人本来就是商朝传 统,跟他伟大的列祖列宗相比,纣王杀的还算少的。 商朝灭亡的真实原因其实是天气不好。 以下抄潇水《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 “从纣王的爷爷文丁 时代起,连连遭受自然灾害,王畿地区的洹水”一日三绝”,商朝经济与国力日渐衰弱,导致了四周方国开始敢于放肆地通过兼并周边小国而自我扩张。文丁老爷为 了遏止这种坏势头,就杀了周方国的领袖季历季牧师给大家看,结果激怒了周人。到了纣的老爹帝乙时代,东夷和周人开始从东西两个方向寻衅进攻,虽然都被镇压 下去了,但商王朝与周边方国之间历代积累的矛盾,互相进攻和杀戮,欠下的积久血债,至纣时已尖锐到了无法弥救的地步。 曾经有人做过统计,每次改朝换代,总伴随着气候的大波动,不是有了酷热旱灾,就是气温骤低导致北方游牧部落南下侵袭,以寻找粮食、草和居住点。 商朝末年跟夏朝末年一样,也是干旱少雨。” 可见至少存在这么一种可能性,就是一个朝代的灭亡其实是因为正好赶上那几年气候不好。比如宋朝被蒙古人灭可能跟当时北方气候变冷有关。明朝末年可能本来 无论如何也不至于灭亡, 只是可惜碰巧赶上了天灾导致农民起义太多 (跟天灾相比,驿站下岗人员问题只能算小问题)。不过明朝更倒霉一些, 除了气候之外还正好 赶上传染病流行,不然北京城也不至于那么容易被攻破。 除了天气之外,还有一个决定国家兴亡的重要因素,就是资源 。为什么乾隆以后 清朝越来越弱? 很可能不是嘉庆道光无能,而是人口急剧增多导致的资源匮乏 。雍正朝首先推出摊丁入亩制度,不再按人头收税,到乾隆年间这个制度得以全面实施 的结果是农村人口激增。当人口突然增多却没有什么好的技术来提高土地产量的情况下一般人的生活水平必然下降。 可见过去的人头税其实起到了一个计划生育的作 用。雍正当年估计没想到这一点吧。 清朝为什么不向宋朝明朝那样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可能是因为木材不够。那时候木材是老百姓的主要能源和建筑材料,人口增加导致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木材奇缺。 清朝一艘海船的造价是明朝的七倍,郑和下西洋用的那种大船在清朝已经根本造不起了。 明朝的海上贸易为什么不如宋朝发达?因为日本人学会当海盗了。 还是客观原因。 甚至有人(《中国震撼世界》作者)提出,工业革命之所以没有在中国发生,并不是说因为中国古代不重视科学技术, 而是当时人口太多导致能源不足。如果没有足够的能源,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是不可能出现的。 还有一个例子是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饥荒。有人认为中国饿死了三千万人,其实很多人是死于营养不良,得看怎么统计。不管怎么说吧, 这次饥荒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把它归咎于大跃进的政策失败。然而还有另一个解释,在我看来更有说服力。 当时中国人口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激增,然而土地有限。特别注意一点当时中国没有石油。一个是本国不产,大庆油田还没发现;一个是外国封锁,无法进口。如果没有石油就不能使用抽水机,土法灌溉下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业的产量很可能是 无法养活那么多人的。再加上没有那么多汽车来运输调配粮食,导致饥荒是容易理解的。 最近的例子是朝鲜。朝鲜80年代也是”主题思想”,但是生活还不错,为什么现在不行了?因为西方对其制裁。关于朝鲜的饥荒与石油的关系,可以参考文佳筠写的《后石油时代的农业展望:北朝鲜与古巴的启示》这篇文章。 中国大街上有时候不少人随地吐痰,给人印象脏乱差,而美国街道干净整洁,可能很多人就得出结论是中国人素质问题 。其实不是素质,是数量问题。 美国人照样随地吐痰,纽约街道绝对不比上海干净。只不过美国很多小地方人口密度小而已。 这种“自然环境决定论”,其实早就有人提出来了,可以参考 Jared Diamond 的 《Guns, Germs, and Steel》和《Collapse》 这两本书。 如果不看天气,不算资源,不问人口多少,把中国的什么问题都归结于人的素质和国家体制,这就是扯淡。 然而我国文人恰恰是喜欢这么思维。比如说经常有人骂为什么北京要搞暂住证?为什么要有农村户口?为什么不允许人自由搬迁? 看中国什么都不对,就是不知道去定量计算一下。 事实证明中国文人除了骂人之外就没有别的本事。 当下中国文人的思维定势是这样的:中国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归结于政治不自由;解决的办法就是政治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学美国。 就是不去看看菲律宾也学美国,怎么经济整的还不如中国。 实际上中国的很多问题,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问题,都不是人的素质或者社会制度方面的主观原因造成的。这些问题恰恰是因为资源,人口和天气这些客观一时之间我们无法改变的原因。 我们受的教育总是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像解决了”软件”问题才是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其实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渔不渔的问题,这地方连鱼都没有我渔什么渔啊? 原文: 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106
2807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曲啸的悲剧看知识分子的依附性
热度 23 fqng1008 2014-4-7 07:33
最近,读到阎润涛的博文“曲啸在美国的经历”(见前),以及丁弘的博文“曲啸先生,悲剧后的悲剧”(附后),我一直在想:曲啸为什么突然“精神崩溃”? “ 曲啸饱经苦难,甚至有漫长牢狱生活的‘锻炼’,他的承受力应该是很强的。为什么到美国听 到人家 几句话,精神就崩溃了呢 ?” 尽管作者都有过分析, 但其解释仍显牵强:“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在对敌斗争的战场上,在敌人的法庭和牢狱中,浩气凛然,视死如归,是有充分精神准备的。 有 革命的老干部,历经战争岁月烈火的锻炼,坚贞不屈 。 可是面对自己同胞和组织的诬陷,几个小红卫兵一斗,他 就 自杀了,因为没有思想准备 。 据说曲啸同志在国内演说,得到的 总 是鲜花 , 总 是掌声 , 总 是欢呼。一旦有人触及他的灵魂,他立即崩溃了 。” 不过我认为,导致他崩溃的原因是个人理想前途受到毁灭性打击。人更多的是为现实筹谋,一个人失去了被利用的价值,也就失去了利用别人的价值。那时候,知识分子是存在依附性的,不仅如此,在集权社会,每个人都会对权力产生依附性,或者说个人对权力的依附性是集权社会的本质特征 。 社会制度: 本质是权力分配的形式 当敲出这个标题的时候,确实非常心虚。一个医生在政治学上大言不惭实在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但仍然有种冲动让我敲出了它们 。 我把社会制度分为集权社会和分权社会,因为权力是有限资源,也是珍贵资源,它可以决定社会形式。所谓“集权社会”,就是帝王统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们具有神圣的当之无愧的“白头山血统”,是天的儿子。在这样的社会里,权力高度集中,他人都是臣、民与奴仆,都得跪拜。所谓“分权社会”,就是人民统治,强调个人的“权利”,现在有个说法叫做“还权于民”。当每个成年个体都有主宰个人命运的时候,他们一定享有明确的个人权利,因而权力是分散的(即个人权利或人权,由个人掌握),也是相互制约的基础,从而权力才可能成为民众的奴仆。当然,这之间还有一个过渡时期,即形式上的人民当家做主,实际上的领袖说了算,他是“人民”、“国家”的化身,因此他为人民、国家服务也是为自己服务。因为这时候“天子”的说法已经过时,“人民”正在崛起,但制度上并没有达到人民当家做主的境界,故尔是一个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无论民众、官员还是领袖都在转型之中,转型的结果是大家都变成公民 。 文化宣传:社会制度的附属 品 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一定是为所依存的制度服务的。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分权社会,每个人的利己动机以及他们的权利,都会指引其独立性选择信仰(世界观、人生观),并不需要神仙皇帝为他们做主。因此,代表人民意愿行使权力者对人民进行宣传教化,可能是自相矛盾而意味着一种“奴役”而遭到反对。但是在集权社会,因为个人权利得不到保证,一方面形成每个个体对权力的依附性,另一方面,帝王统治者要担心被剥夺个人权利者的不满,进行宣传教化以至于“奴役”就在所难免。在我国长期对集权社会,儒教文化就是这种社会制度的附属品,并承担着教化任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六常”等等不一而足 。 在这样的宣传里,一是 君主的绝对权威至高无上,其所行所想,即是“替天行道”,臣民必须屈从,“欺君”就是抗天死罪,而且“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当然,由此而来的等级制森严壁垒,上层可以无度地倾轧下层,下层却无法监督约束上层。在这样一个关系语境中,“学而优则仕”便是最佳证明。因此在传统中国,当“仕”成为知识分子的首要甚至唯一选择时, 其人格必然沾染“权势”的依附性。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那么知识分子是不是有力量的人呢?实际上,在集权社会中,知识分子常常成为皇权附庸者、共谋者、执行者和宣传者,他们的价值也常常要通过皇权政治体系来发挥出来,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也许,曲啸的悲剧可以看成是知识分子的依附性人格被分权社会冲击而又遭到集权社会打击(失去了利用价值)的一种表达,并非像以上博文所分析的“有人触及他的灵魂,他立即崩溃了”。事实上,饶毅所描述的“ 我国未绝迹的弱点:太监化 ”之所以没有根除,“犬儒主义”之所以长期存在,原因是集权社会的改变不大 。 附丁弘:曲啸先生,悲剧后的悲剧  1989年,我从深圳回到北方来 。 1991年,我因病住 进南通 医 院。没有想到,曲啸先生 也 来了,成为病友 。我住在老干部病房的东区,他住在西区。查房的时候,我问医生:“曲啸怎么样, 是 什么病呀?”主任医生只用两个 手指点点自己的额头,意思是说:这里有病 ,算是对我作了回答 。医生忙着查房,认为这是题外的话。我 不止一次踱到 西边病区 , 看望这位心仪已久的 著名人物 。没有想到 情况这样严重, 他已失语 。 我看看他,他看看我,相对无言,奈何!不 久 ,他回北京,了无信息 。两年以后,得到他去世的消息 。 今生有幸,和他在我的家乡重逢,因为他失语,实际上是失之交臂了。我感到遗憾 。 一 曲啸出名, 首先 因为他是电影《牧马人》的原型, 他 真是家喻户晓。左的路线给了他太多的苦难 。几十年,当“右派”,当“现行反革命” 。 在奍马厂劳攺 , 后又 被判刑二十年,家破人亡,苦头吃足。问题在于他 是无辜的。 所以著名导演谢晋先生 艺术再现了 他的故事 ,创作了震撼一时的电影名篇《牧马人》。这 一 惊世的巨著是说:这样的悲剧还 应该 重演吗 ? 曲啸平反后,被任命为辽宁省营口市教育学院副院长,最终调往北京,成为中宣部的局级调研员, 他 成为 名噪一时的宣传家。 所到之处,到处是鲜花和掌声。在那些年代里,对他的评说不一。有人说,他因改造好而在位;也有人说,他因在位而变成一个新人。 当时,他和另外两个同志李燕杰、彭清一,公认是“三大演说家”,青年的导师 。 据说,他们讲了两千多场,震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们讲了什么呀?文革过去不久,意识形态一元化。他们 奉命 宣传着共产主义的人生观,社会主义的伦理观和要热爱党和祖国等等。这很正常,但是曲啸有一句名言,说左的路线的迫害是“母亲打了孩子”,认 为 这是 不应计较的。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对这句话只是感到很新鲜,并没有人去理论 个中 的是非。 这样讲 , 当然就抹煞道义和法理了 。 二 八十年代后期, 发生“ 蛇口 风波”。我正在蛇口, 得以瞻仰 曲啸等人的风采。 那一事件是 中华大地在意识形态上矛盾激化的有趣 的历史 篇章 。 春节前夕,北方已是坚冰在地,万里雪飘,深圳的春天是提早到来。主干道 的 一 段 路,形成了花市。蛇口青年活动中心,那个小院子的铁栏杆上,还有牵牛花绽放,盘着青藤。院子里有个不大的礼堂,大约可坐两百人。没有想到,在这个小屋里,发生了震动海内外的事情。曲啸他们应邀来演讲,强调应该“ 无私奉献” ,强调应该“ 安贫乐道” 。 他 举例说明自己很穷,孩子还住着双架床。离机场二三十里,是骑脚踏车去的。不料 他说:“你们中也难免有一些‘ 淘金者’。”他 推崇“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情操 。 这样,蛇口的青年坐不住了,纷纷举手要求发言。他们年轻气盛,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 说 : “ 你批评淘金者。老师,我可以告诉你,我们都是淘金者。我们 到深圳来, 就是要用自己辛勤的劳 动, 改善 我们 的 生活 。 “ 你生活贫困,无可羡慕 ! 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这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无私奉献是唱高调 。 “ 说‘ 毫不利己’ 是大话空话而已,不可能做到的。这样反而不讲道德。” 如此等等。这些老师在各地巡回,据说讲了上千场,到处 是受欢迎 。 居然 在这儿碰壁, 他 丝毫没有准备,一时 也 缺乏冷静,当场质问发言的年轻人:“你叫什么名字 ? 你能告诉我吗 !”有的年轻人 并不示弱, 当即递上了名片。这个小小的思想火花,来源于那个时期不同 地区 伦理观、价值观的碰撞,在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产生,岂偶然哉 ! 这立即在海内外形成一个重要的理论话题,热烈开展讨论。大量涌现的文章很快形成了 《 蛇口风波 》 这一专题 著作 出版。讨论的热潮已经过去时,深圳的报纸发表了我的《时差》一文,说明“蛇口风波”反映了曲啸先生等人和开放地区之间思想的时差、价值观时差、伦理的时差 ,最终表现为政治观念的时差。当时的蛇口,在袁庚同志的领导下,民主选举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 那氛围造成人的自尊和自由人格的昂扬。 深圳大学教授和学生 治校,形成中国教育事业崭新的风光。所以蛇口 当局认为,年轻的朋友 对曲啸等这些“ 导师”诘难, 是正常的事,算不得 什么风波。 和 内地 对照, 感到是 异 乎 寻常 惊天动地的 大事 。 三 1989年后,回到北方来,有幸在大学里听到彭清一先生的一次演讲。原来他还是一个舞蹈演员,他演说不仅是助手势,而且整个肢体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感人。他居然在舞台上表演周总理一系列动作,用以刻画他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热爱。毛主席要坐的凳子,他先要跑过去坐一下,看是不是稳当;宴席上有人向毛泽东敬酒,周恩来主动代饮,生怕主席伤了身体;面对主席讲话时,半弯着腰,总使人联想到清廷中 应诺 的某些人物。总之是最大限度地歌颂当朝的威严和风光 。 那 氛围分明是说:吾皇万岁,万万岁!只是对周恩来的矮化,给年轻的朋友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文革刚刚过去不久,君权和神权的幽灵仍在徘徊。这样的演说,居然在大学的课堂 有 热烈的掌声 ,或是出于礼貌。 他们不知道“造神” 是在铸造着民族的悲剧, 一个被奴役和矮化的民族,是不可能建立一个强大现代化国家的。我们社会虽然进步很慢,但毕竟还是在向前发展的。这些演讲家的奉命之作,碰到一些质疑和抵触,他们也难免有所思考。只是没有想到,曲啸的美国之行,在异国第一站就受到质疑 。 最近看到润涛阎的文章《当年的洗脑大师曲啸是咋死的》,讲曲啸奉命去向美籍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按理,这是他的强项 。 他去美国进行巡回演说 的第一场,当地华人三四百人,到场的只有二三 十人,一般对政治话题不感兴趣。但是曲啸毕竟是演说家,他还有亲身的体会,所以几句话就把大家镇住了。他右派 和现行反革命 改造生涯的漫长岁月,使大家惊骇。虽然世上有很多不平之事,但他本人亲身的感受诉说,使大家感动不已。纷纷说:“怎么会这样 !” 曲啸故事讲完,话头一转, 开始他的宣传了 , 教育大家说:“党就是妈妈,妈妈打错了孩子,孩子是不会,也不应该记仇的。”听到这句话,大家明白了曲啸来美国巡回演讲的目的了 。 突然间,汪荣祖教授要求发言。他面色通红,激动地说:“曲啸教授的演讲真是血泪的控诉,句句血,声声泪 ! 一个年轻学者,平白无故坐22年的牢,这真邪乎,令人愤怒。”这时,陪同曲啸前来的刘中海先生面色苍白,显示着吃惊,恐惧和遗憾。曲啸教授的嘴唇也在发抖,感到这是突如其来的打击。 汪教授情不自禁,继续他的评论:“什么党是亲娘,可以如此长时期地打自己的孩子,这还是亲娘吗?还有什么资格要求被虐待的孩子 忠诚于自己? 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在任何文明国家里都是非法的,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汪教授这时的愤怒令大家震惊。刘中海先生抓紧站起来说:“他们十 分疲劳,明天还要赶路,会议到此为止。”散会后,刘中海考虑巡回演 说 会造成的后果,决定退了一些预订的飞机票。曲啸教授的这次访美任务 这样 提前结束了 。 润涛阎说:“我当时看曲啸的表情,真担心他的心理崩溃,导致精神崩溃,而致身体垮掉。他那苍白的脸上,折射出死人般的昏暗,令人感到寒冷和悲凉。那不是一般的失望,而是绝望。可能他这次来美国,是计划 回去 再大展宏图的,可能由中央宣传部调研员再有上升。”曲啸教授可没有这么说。但从他发言前兴高采烈的情绪,可以看出他对此行的结果是何等志在必得 。 曲啸回国后,停止了一切社会活动 。 没想到,1991 年 他又应邀到南通演讲,病倒在讲台上,从此半身不遂 ,一病不起 。 四 没有想到南通成为他最后的驿站,使我有幸得以 和他 这样近距离地再次重聚 。我不止一次踱到他的床前,本想和他交流,不幸他失语 了。他用两个眼睛看看我,我用两个眼睛看看他,只能是对这位著名 人物点头 致意 而已了。 在病房里,本来有足够的时间向他请教,我有很多问题 呀 : 一、我想问他,“蛇口风波” 你 是当事人,一定激起了思想的波澜,对南方、港澳台和海外华文作家的大量文章,不知道是怎么看的。这些文章,总的说来是讲道德、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决定的, 並为它服务 , 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概念 呀 。按理,曲啸先生以他的水平和人生的经历,应该是能够理解的。但在后来的实践中,他仍然 一直 唯上唯书 , 教条地 站在 左的 方 面,不知为什么 ? 二、蛇口那些年轻人,对“老师” 们的诘难,反映了市场经济派生的概念,也是为生产力服务的一种伦理概念。安贫乐道是反其道 而行之,无私奉献是理想主义的,虚幻的概念,也应该容易理解。是否 因 为发生了“六四” 。 那一次风波不仅动了枪,而且动了笔呀。《人民日报》用整版的篇幅,刊登专家的座谈会,对蛇口青年门那些“离 经叛道的谬论”进行鞭挞,认为我们精神上应该追求的是共产主义道德 。这当然是冠冕堂皇的 。 三、我奢望曲啸先生能跟我说几句悄悄话。你作中宣部的调研员,红遍全国。根据领导的需求,总结自己的苦难时,是由衷的语言,还是适应需要而扭曲了灵魂?我看得出你是一个好人,天良未泯,所以你后来陷入沉重的痛苦之中。这是精神的劫难,比《牧马人》过去的悲剧更为深刻的悲剧 。 你 从左的路线给你的苦难中走出来了。 但你没有能够 在 意识形态领域, 从左的桎梏中走出来,这令人遗憾,叫人深感同情 。 有人 感到 很奇怪,曲啸饱经苦难,甚至有漫长牢狱生活的“锻炼”,他的承受力应该是很强的。为什么到美国听 到人家 几句话,精神就崩溃了呢?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在对敌斗争的战场上,在敌人的法庭和牢狱中,浩气凛然,视死如归,是有充分精神准备的。 有 革命的老干部,历经战争岁月烈火的锻炼,坚贞不屈。可是面对自己同胞和组织的诬陷,几个小红卫兵一斗,他 就 自杀了,因为没有思想准备。据说曲啸同志在国内演说,得到的 总 是鲜花, 总 是掌声, 总 是欢呼。一旦有人触及他的灵魂,他立即崩溃了。 他终于沒有直起腰来 , 形成独立的人格 。 首先他作为演说家,对自己“封口”了,而后是一病不起。 说明 对 漫长 的左祸 的虐杀 , 他 承受了。 他的 思想没有得到解放 , 没有想到 对他 更 是“捧”出了 大 问题 。 曲 啸同志的一曲悲歌,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历史 长河中 。 值得 我们 深思 和品味 。 2013年7月12日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2641 次阅读|49 个评论
谁是优秀的员工?【自评精选】
ncepuztf 2014-3-26 19:39
一次和邮政公司的朋友聊天,先是听他吐槽:该企业工资低,待遇差,任务重。 全年的任务有:春季卖化肥,中秋卖月饼、元旦卖贺卡,全年卖白酒、邮册、各种金银纪念币册,外加揽储(日均不低于六十万),否则就扣钱,扣钱,扣钱!基本上这些任务 不大可能完成,因为东西都比市场上的贵,大部分只能卖给亲朋好友。去年中央八项规定,去了奢靡之风,贺卡卖不动了,上级也就取消了该项考核,也许是好事(其他的任务 又加重了)。 我说,有没有有趣的或让人高兴的事。朋友说有趣和高兴可能谈不上,有两件事倒值得一提。 一件是:单位有个投递员不识数,能送报纸的份数不能超过两只手的指头数量,也就是最多能送十份报纸,投递效率极其低下,但这样的人也不敢开除,因为要稳定,本来他挣 的工资就不足以糊口。还有的员工,从来不上班,也挣最基本的不足以糊口的基本工资。单位曾试图清理,但有个员工操着刀子就进了局长办公室,惹不起,最后不了了之。 二是年终评选优秀投递员,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一个平时同事认为最为怠工的员工被评为优秀投递员。往年评选都是领导和同事评选,从来他都不优秀。今年改变了规则,评选 使用用户满意原则,通过回访用户,根据用户满意率和顾客评价进行评选。这个投递员和其他投递员不一样,正常天气他不上班也不送报纸,在家忙自己的事。只有到了人们出 不了门的坏天气他才去送报纸,比如风雨交加、大雪纷飞、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是他投递最忙碌的时候,而这个时候别的投递员都是呆在家里不出门。恰恰这种天气,用户呆在家 里无聊得要命,这时候该投递员出现了,送来了报纸。想想那些好天气呢,用户也都外出,报纸投递不成功或丢失是常有的事,经常会遭到用户投诉。你说,到底哪一种员工算 优秀的? 过后我思考这两件事。 第一件可能就如有的员工培训师所说,有些人活着就是多余,压根就不应该来到这世上,无论你怎么教育和激励都没有用,就是吊儿郎当不做事,暂且把此类人统称为“懒人” 。尽管人生下来可以不做事,但不能不吃饭,饿了就会闹事。这就是社会保障问题,保障要最起码做到饿不死,有地方住,好一些就是不用担心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这一点在 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是做得比较到位的。好处就是这两个需求满足了人才可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尤其是科学研究,才不用被就业牵着鼻子走造就那个有前途(“钱图) 学那个的局面。要知道,科学创造很多是”吃饱了撑的“的人想出来的,天天为温饱奔波的人哪里有心思琢磨臭氧层子的事情?但保障充分也会养出“懒人”,对社会无任何贡献 。这真是个矛盾的事情,在有限资源情况下,面临一个如何做出平衡的问题。 创新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设计制度是否敢于并且也有能力养得起“懒人”,这个取决于经济条件 和决策层理念 (有的不怕,欠债也做,比如希腊)。 第二件事是个有关“效用”的典型故事。排除外力或环境约束,人的决策是完全由偏好决定的,偏好的程度则以效用度量(就如财富用金钱度量一样)。从用户的角度,正常天 气风和日丽,不是旅游就是出去做事,基本不会呆在家里。投递员打电话可能使顾客感到被骚扰,而放在公共地方又容易使报纸丢失,引用户不悦。在坏天气情况下,一家子窝 在家里,无聊透顶,很想获取信息或和人交流,突然一个投递员顶风冒雨,把保护严实的报纸送到你手里,这是不是有点“雪中送炭”?用户的“期望效用”得到满足,被打动 就是自然的事情,这叫切中了用户需求。总体而言, 优秀不优秀在于评价准则的选取和评价人是谁 (是被服务对象还是上级领导?),这是制度设计和激励要考虑的,将影响员工主体究竟会去取悦谁?
个人分类: 说说|2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官员“在位”和“退休”履职表现差异的背后
热度 6 j6789 2014-3-12 21:34
官员“在位”和“退休”履职表现差异的背后 周 健 张显峰先生的博文《退休再“说”》描述了一种确实存在已久,而且颇具中国特色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在全国两会上时有上演,同时还在省级两会、县级两会上,精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出现。 猜想一下形成这种精彩现象的背后原因。( 1 )可能这位官员在位的时候,还没有掌握该部门的绝对权力。所以,他的观点既不能被决策者采纳,也没有机会表达出来(因为纪律的限制,否者可能官位不保)。( 2 )如果这位官员已经是该部门的绝对权力拥有者,那么他有可能碍于“上头”威慑,或者某些官员政绩考核机制、官员晋升机制等等的限制,从而只好放弃和隐藏自己的真实观点。( 3 )这位官员在位的时候,可能由于当事者迷,或者还包括被各种原因的忽悠,导致了没有及时发现更新、更有价值的真实观点。( 4 )这位官员退休后,可能及时更新了自己的立场,或者说变换了观察事物的视角,或者接触了更多真实的信息,从而得出了新的观点。况且,对于一个退休者来说, 这时候的“上头”及种种“机制规则”的威慑力就大大降低了,所以一吐为快也就成了一种风景。当然,这种一吐为快的个人出发点可能还是不尽相同的。很显然,这方面的原因可能还不限于此。 仅就这里谈到的原因而言,一些重要的问题就值得关注了。一是国家在选拨和任用官员的时候,应该广泛应用人格、心理测量工具,力争选出的人员人格完善、心理健康。二是淘汰那些评价官员、任免官员方面的不良机制。三是逐步建立起让官员说真话、干实事的规则。四是剔除那些长期说假话、干假事的官员。五是研究制度设计、实施、评价的系列问题,确保科学决策和规范制度设计与实施管理,尽量减少像国家卫生计生委“拒收红包协议书”之类的制度出台。 作者联络 Email:zhou6789@21cn.com
个人分类: 时事探针|4830 次阅读|9 个评论
关于制度设计的点滴思考
热度 3 j6789 2014-3-5 08:47
关于制度设计的点滴思考 周 健 制度是什么?制度学派的创始人凡勃伦认为,制度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著名经济学家 T · W ·舒尔茨认为 ,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 , 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新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 C ·诺斯认为 ,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了决 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也对制度有清楚的认识,《韩非子 . 有度》说:“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故当今之世,能去私曲而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 《辞海》解释说,制度的含义指的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对制度的定义虽然表述不尽相同,但关于制度的基本含义都包含着这样一个基本的共识:制度是人类共同生活所需要的、人们在行为中所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从形式上看,制度包括了显性制度(如法律法规、规章守则等)和隐性制度(如存在于人的内心的道德观念及价值判断标准、潜规则 等)。关于制度设计,主要是指显性制度的设计、修订。本文仅就提升显性制度设计的科学性问题作如下探讨。 1 指导准则 1.1 讨论制度设计的科学性,首先要弄清制度的科学性的含义。制度的科学性是指制度构建必须坚持以科学思想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执行效果为检验标准,具有充分的学理性和合理性 。为了确保制度设计科学性的提高,就必须坚持一些相应的基本准则。这些准则概括起来就是信息公开、程序公正、结果正义。 1.2 制度的内在价值取向必须是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正如罗尔斯所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 。何谓公平与正义?在讨论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时候,可以说公平和公正是同义语。有学者指出,公正是在实践基础上从一定原则和准则出发,对人们行为和作用所作的相应评价、或指按同一原则和标准对待相同的人和事;公正在交换领域是等利 ( 害 ) 交换;在分配领域是得其所应得。正义是关于人格修养的道德范畴或执法评价的价值范畴,是既合规律又合目的的社会伦理范畴 。如果制度设计的价值取向不是社会公平和正义,那么其科学性便无从谈起,甚至可能是反科学的了。也只有当制度的内在价值是社会公平和正义,那么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制度对社会有序发展的良好支撑。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那样:“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1.3 制度的内容必须符合所涉及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既要从历史情况中吸取经验或教训,又要对该对象未来的发展变化情况有所前瞻;既要有对已有相关制度的借鉴与衔接,也要有对已有相关制度的批判与超越;既要有对本土情况的把握,又要有对国际经验的参考;既要有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也要有实践经验的采纳;既要重点突出,又要系统规范;既要考虑对象的主要矛盾,也要注意其次要矛盾;既要考虑制度的相对稳定性,也要考虑到制度的可适用性;既要有制度执行的程序与方法,也要有制度执行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对策。 1.4 制度的形式要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要做到内容完整、结构慎密、层次清晰、表述准确、简繁适当。 2 基本策略 2.1 设计部门。制度设计的部门应该尽可能单一,即使在对象涉及多部门时,也必须确定一个主要的负责部门,承担主要的设计任务。在面对多部门的利益争执时,一个基本的准则是以社会绝大数人的利益为最高准则。 2.2 设计人员。制度设计必须由专业人员来进行,这里所说的专业人员包括两部分:一是制度设计专业人员,二是涉及该对象事务的专业人员。举例来说,就像计算机程序设计一样,一方面要有程序设计专业人员参加,另一方面是必须有该程序所涉及的事务方面的专业人员参加。在这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各级官员参与设计的问题。基本原则是官员参与设计的人员比例应该严格控制,而且参加的官员同样必须满足上述专业人员的条件要求。 2.3 信息公开。制度正式设计前,应将该制度涉及的相关信息广泛向社会公众公开,并收集所有的反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以备制度正式设计时参考。 2.4 资料收集。制度设计人员,必须广泛、系统的收集与该制度设计相关的各种资料。资料收集的范围应该包括:已有的各种相关制度,各种相关的理论著述和研究报告,各种相关的实践经验材料,各种相关的案例资料,国际上各种相关的资料等。 2.5 抽样调查。如果该制度设计的效用与成本之比合理,抽样调查可以分别在制度正式设计前、后各进行一次或多次。抽样调查应该严格按照科学设计的标准、采用符合标准的程序与工具,并由专业的技术人员来操作进行。对于调查对象的选择,至少应包括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专家、该领域的管理专业人员、该领域的从业人员(特别是该制度的管理对象)、社会公众等。其中的专家调查,要求选择该领域或本专业的专家。正如巴比所指出的那样:“如果我们依赖某些专家权威对其专门领域之外的事物所发表的见解,也会妨碍我们对事物的正确理解” 。 2.6 资料整理。参与设计的人员对上述各种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归类整理,重点是筛选出准确、有价值、可采信的资料,为制度的设计奠定基础。 2.7 制度设计。制度设计人员,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制度设计的科学规范,进行制度设计,并完成制度草案文本。 2.8 制度论证。采用科学恰当的方法对制度草案文本进行科学论证,论证的方法可以包括专家咨询、听证会、讨论会、座谈会、问卷调查、试点应用等多种形式。对于参加论证的人员选择,既要注意到面的分布,也要考虑到代表性的适当。因此,具体选择还是应该按照抽样调查的方法来操作,以期达到收集反馈信息的全面和准确真实的目的。值得关注的是参加人员应当对该制度所涉及的事物有相当的参与或了解,并具有相应的表达能力与表达意愿。不过依然要考虑制度设计效能与成本的相对合理。需要论证内容包括:( 1 )制度的内在价值取向是否正确?( 2 )制度的内容是否全面、系统、准确?( 3 )制度的执行程序是否合理?( 4 )制度的形式是否规范科学?( 5 )制度的预期执行结果是否正义? 2.9 制度修改。设计人员对所收集到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整理,然后依据实际情况对制度进行修改完善。最后,整理成正式制度文本。 2.10 审议发布。制度设计部门,按照相应的程序将制度正式文本送相应的机构审议。审议通过之后,由于相应的机构发布执行。 2.11 追踪评价。制度设计部门在制度发布之后,要对该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追踪观察,发现执行中的问题,并对制度执行效能进行评价,收集相关信息,为该制度未来的修订做好准备。同时,也为制度设计的理论研究收集资料。 3 结语 关于制度建设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杨雪英指出:“可以这样说,基于社会公正理念的现代基本制度的设计和安排,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改革开放进程能否得以健康、有效、持续推进的重要前提” 。就我国目前制度执行的信息反馈情况来看,在制度设计方面确实存在设计科学性较差的现象,也经常听到有人对某项制度设计不合理、实施更困难、效能较差的抱怨。因此,对如何提高制度设计的科学性的探讨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然而,对制度设计科学性的提高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涉及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本文通过对其中一些基础问题的探讨,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制度建设工作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陈明,王青 译注 . 韩非子全译 ,成都:巴蜀书社, 2008. 周健 . 论“潜规则”与医院管理 ,医院管理论坛, 2005 ,( 2 ), 27-30. 徐桂红,胡德维 . 论述制度的科学性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 23 ( 6 ), 158-161. 罗尔斯 . 正义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王玉鹏,罗洪铁 . 当代中国发展则学的创新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 36 ( 1 ), 192.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 邓小平文选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 333. 爱尔 . 巴比著,李银河编译 . 社会研究方法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 , 10. 杨雪英 .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基于社会公正理念的制度设计 ,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 11 ( 5 ), 223-225. 作者联络 Email:zhou6789@21cn.com
个人分类: 浮想管窥|2268 次阅读|5 个评论
习惯和制度
热度 2 qyu111 2014-1-12 18:13
建立制度容易,改变习惯服从制度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照片中是两个大人和一个孩子。当我提醒照片中的人“请勿入内”时,只有左边的孩子对她的母亲说:“妈妈,我们不应该进来。”而两个大人却置之不理,没有任何反应。孩子长大了会怎么做呢? 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没跟上。
个人分类: 随笔|3082 次阅读|1 个评论
王院士不会是第一个被废掉的院士以及...
热度 1 zhangxw 2014-1-7 16:22
王 院士 不会是第一个被废掉的院士以及... 张学文 ,2014/1/7 最近王 ZM 院士的事继续发酵 , 结果如何不得而知 . 但是回顾历史 , 即便王院士被废 , 这也不是我国的第 1 例 . 1970 年 ? 的庐山会议 , 林彪没有被正式揪出 , 可陈伯达站队错误,而被抓 , 入狱。从学术角度讲,陈不仅是当时的学部委员,而且是科学院的副院长,被废了 1989 的 6.4 事件,政治界要求科学界开除方励之,可科学界又没有明确的规定什么人应当开除,当然科学家服从了政治界,结果是开除,方励之被废了 2014 的王 ZM ,被 5 年前积极为之填写院士申报材料的人举报。而王的院士材料中究竟含水量是多少,挤掉水分以后是否依然够格,当时的投票由谁来宣布无效 … 现在谁有权利提出对 2005 年的原投票需要再议,这一切不仅涉及王院士,而且更是对我国院士制度的考验。 显然, Ø 王院士不会是第一个被废的院士; Ø 我们不能把院士变成了贬义词; Ø 我们需要把院士评审制度以及辞职、退休、撤销、开除等等制度进一步透明、公开、公平、完善起来; Ø 核定我们的院士制度显然比核定王院士是否有问题更基础、更重要。
个人分类: 生活滴点.2.|1211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成立泛学科(博主)联盟学术(制度、评价等)委员会的建议
热度 7 lbjman 2014-1-3 08:52
关于成立泛学科(博主)联盟学术(制度、评价等)委员会的建议 尊敬的各位教授、专家、学者以及学术博主: 作为学术层次塔尖院士群体的部分成员逐步丧失学术的独立意识和学术的客观立场, “上梁不正而下梁更歪”导致 “斯文扫地”的学术声誉现状,使得 中国科技发展人文环境遇到空前恶化。普通而深含寓意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警语值得大家深思,如果任由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中国现存的科技群体, 受到伤害的更 是未来几代人的教育科技发展环境。作为旁观者而学术毫无建树的我,禁不住忍不住高呼:“大家团结起来成立泛学科(博主)联盟学术(制度、评价等)委员会” 秉持客观中性学术立场 ,盲羊补牢为时未晚,声音即使微弱但是我毅然发出!理由啰嗦如下: (一)知识分子的优点很明显:不少人智商超群,有想法、有思路,有创新,科学研究能力独到。知识分子的缺点也很明显:大部分情商较低导致行为模式一盘散沙,毫无团队团结意识,组织干劲不够,社会活动能力差,“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想根深蒂固。知识分子是固有优点与固有缺点的混合体,是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上难于承担推动历史发展重任的重要原因。而且知识分子中有不少投机分子,充分利用政策漏洞获取个人私利,同时误导毫无辨别能力的人为他们私利而流泪流血地冲锋陷阵。更可恨的是一批知识分子出身的学官充分利用制度赋予他们的权力而制定有损国家科技发展,有损国家人才培养,有损科技群体社会声誉,让科技工作者疲于奔命毫无尊严,让科技工作者浮躁于名利的考核评价体系等科技制度;制定让科技工作者互相内斗内耗而趋于短期名利的有关计划或工程(XX人才计划、XX人才工程、XX科技计划、XX科技工程,XX科技发展政策、XX创新联盟工程等)而忽略基本的保障性科技制度体系构建。甚至有些科技工作者甘于作为国内外利益集团的马前卒而宣扬有损科研客观中性立场推崇“科学至上而人定胜天”的狂热观点,增加了科技江湖的浮躁,导致伪科学横行。“精细利己”的知识分子成群涌现更是科技界的害群之马! (二)其实科学网等各大学术网络以及各个学科领域中都有不少有识之士,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学术品质、还是可以信赖的,这些有识之士各有千秋,如果组织联络得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摒弃目前导致科技界产生混乱的不利因素,倡导合乎科技发展规律的观点、思路和理念并形成广泛性共识政策框架,并在合理框架范围内推动执行,促进国家科技健康发展,提高国家人才培养质量,挽回科技群体社会声誉,让各个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能够安于本职工作,能够安于研究创新,形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呈现良性发展的科技发展环境与科技发展土壤。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最终还是需要陶渊明自己去寻找,才能感受和体验,否则终究是空想!人生一世,终归一杯黄土,无限度贪婪于私欲无异于蛇鼠,科技江湖之光明路,就在诸位脚下。社会的历史车轮趋势远大于个人的推动,但是“积少成多”才能“由量变到质变”的实质性转变。 (三)社会的政治斗争诡秘多端阴险复杂,“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政治生态并不符合知识分子继承与宣扬“客观”科技文化的历史责任,知识分子远离阴险政治斗争是明智之举。但是作为科技工作者,为自己争取合理的社会科技发展环境,并不违背“知识分子远离政治斗争”的心理底线。因此,建议 科学网等各大学术网络以及各个学科领域的有识之士 联合起来成立【泛学科(博主)联盟学术(制度、评价等)委员会】,关于【泛学科(博主)联盟学术(制度、评价等)委员会】的宗旨、框架、章程、会员、决议、执行、平台、渠道、纪律、推广、经费等,大家可以献计献策,该委员会日常运营理应公开而透明并秉持客观中性学术立场,远离政治利益帮派和经济利益帮派斗争。针对目前科技江湖久久不散的雾霾,作为科技工作者,仅仅有愤懑有想法甚至玩世不恭是不够的,关键是资源整合、组织运营并踏实实施,才能还给科技江湖朗朗的蓝天白云! 建议人:兰必近 2014年元月3日早 【以上建议存在的不足,请各位仁人志士补充完善】
1017 次阅读|8 个评论
反思中国文化与制度对灰霾的贡献
热度 20 fpe 2013-12-8 23:59
反思中国文化与制度对灰霾的贡献 看了昨天受到推荐的两篇博文,引起我的思考。我们应当反向思考,不能光想着哪里是 PM25 的源头,而应该思考在现行制度下,为什么数十年的治污努力不成功?这就涉及中国的文化特征以及制度劣势。大部分人不敢思考文化与制度,因为政治原因,其实政治也是文化和制度的结果,所以在本着避免政治话题的前提下,这里提供一点关于文化的逆向思考。 中国的文化特征是什么?集体主义的文化,或者说深入骨髓的集权文化。历史上,为了避免自相残杀(军阀混战和战国困局),中华大地长久以来形成了以集权为代表的集体主义文化,其特色是牺牲个体,统一思想,紧密团结在领导的周围。 这种模式造成了思想的狭隘和行动上的不负责任(对领导负责即可),这是很多决策失败的关键。 那么,为什么最近中国灰霾问题严重呢?其实灰霾问题由来很久了,至少我在 1997 年就注意到了,那是我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坐飞机,从欧洲回来发现到处是灰蒙蒙的,遮天蔽日,一年当中只有秋天和雨后才能看见蓝天。 那时候,我们就在高呼要治理污染,近二十年下来了,大气污染是越来越严重了。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我们应当看到, 1990 年代是全球变暖的高潮,也是 PDO (太平洋环流十年震荡)的暖相周期,所以蒸发旺盛,不容易形成导致灰霾的气候条件。当前是 PDO 冷相周期,大气稳定,不利于烟气排放,这是首要的原因。其次,还有降雨不时,气候干燥(冷相气候的特征),所以地表缺乏控制能力,加大了灰尘的产生。 这是导致污染的气象条件,也是灰霾问题还要持续二十年的关键。 其次, 我们应当看到,我国制定的降低煤炭消耗,提高清洁能源的努力并没有实现,这里不能不提一提某些水电工作者对开发大西南水电的阻击,和沿海居民对于核电工程的抵触。这些话题,人人都以为自己是正确的,我的抵制成功了,避免了地方的破坏,可是我把风险增加了,让大气污染由全国和全世界人民来承担,这种观念打着以人为本的旗号,其实是对整体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中国的大气污染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是高污染的煤炭能源的比例过高造成的,现在清洁能源发展不起来,我们只能在一个屋檐下呼吸脏空气。可以毫不客气地说, 污染是某些少数环保工作者打着保护环境的口号造成的,也是我们科普工作者对于大气污染的危害宣传不足造成的 。 第三,保护带来污染。 能源具有自增值特征,必须按照经济规律来规范。 为了保护民众的利益,我们降低能源收费,一方面导致鼓励民众浪费的趋势,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额外的经费去从事节能减排的努力。 有人说,不用能就是节能,可是从能量的自增值来说,越用能,越有钱去节能。所以中国科技部号召 ” 人人随时关灯 “ ,这种道德观念在集体主义的氛围下很有诱惑力,在美国这是违反资本主义基本原理的,能源只有用起来,有关方面才有钱去节能,去减排,去改善环境。 有人说,青山绿水就是环保,可是青山绿水没有产出,很快在资本主义的开发狂潮中就会变成“穷山恶水 “ ,这是发展的一般趋势。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会陷入保护的怪圈, 越保护,越污染。越投入,越穷困。 第四,最近钢铁工业是环境污染的替罪羊,一方面他们是耗能大户,也必然是重要的污染源,另一方面,他们产能过剩,需要干预。可是他们为什么能够准入这一早已混乱不堪的市场?这是标准混乱和缺乏规范造成的。美国以人为本,却非常重视个体力量的组织,只要三五个人,就可以组织协会,提出规范来自律,提出标准来增加准入门槛,避免恶性竞争。国内缺乏行业协会,只有国营协会,是不能有效规范市场的关键。 我们对会道门的防范,避免民众组织起来,这样做对于行业的发展不利。 对抗污染,还是需要那些非营利自发的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行动。有一次康州某工厂深夜排污半小时,被24小时监视的志愿者发现,告到环保署,罚款一大笔。所以环保在美国是经济行动,与行政干涉无关。 环保在中国是行政命令,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必然效果不彰。 第五,法不责众,是最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我们逃生工作者,最害怕人群的 Herding 行为。当人群都是一个模式思考的时候,就是人群失控的时刻。 国内很多集体行动,符合逃生学原理。比如,某地翻车,立刻遭到哄抢。哄抢者振振有词, ” 废物利用 “ 嘛,这种集体主义的思维模式,也是导致各地不愿意上环保设备的关键。别人都不用,凭什么我要用。环保设备运行需耗能,吃掉的,正好是我的奖金那一块。所以,没有这种大面积的灰霾,人们当然不会注意到这些利己的行为对于整体的危害。 一次灰霾危机,比十本科普书的科普效果要好。 现在,人们还有什么理由来逃避大气污染呢? 第六,钱学森难题,与集体主义的思考模式有关,当人人都在同行的压力下思考,自然不会深入思考某些影响巨大的课题。人人都局限于有限的选择范围,就是中国大妈的“投资困局”,买什么赔什么。所谓的“人来疯”和 “ 消费热 ” ,都是缺乏主见的表现。 有人说,我们已经很开放了,国外的硬件,我们都有。可是文化这个东西,深入骨髓, 人人都害怕吃亏的想法,是中国人民难以对世界做出较大贡献的关键障碍。 中国国内最自豪的,也是最让人害怕的东西,就是所谓的 “ 软实力 ” 。现在我们不但输出硬件,还输出污染,虽然舆论一边倒地否认。 中国电影,在国际上被广泛接受的可能性很低,其中我们宣传的集体主义文化,让西方长期接受以人为本教育的公民,很不以为然。在范美忠事件中,我看到的是一群伪君子,打着救人的旗号去指手画脚。 “ 你该死,他该死 ” , “ 老师该死,领导该死 ” ,这些气话,成为主导舆论的时候,就令人浮想联翩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人们只有意识到危机,才会重视起来,才会有意识地增加投入,加以解决。 环境危机,也可以说是西方国家产业转移的结果,也是我们错过了发展的好机会,为了追赶而必然需要付出的代价。中国以集体为本的文化特质,本来是对付长远利益的最佳制度,之所以制度优势没有发挥,大概是两点原因:经济储备不足(物质),危害认识不足(思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个人分类: 消防以外|6418 次阅读|45 个评论
浅谈国人的敬业度、制度与创新
热度 1 吴信 2013-12-8 18:22
前一段,由盖洛普发表的一项全球范围企业员工“敬业度”排位,在 142 个国家中垫底。结果显示,全球员工的敬业的比例仅为 13% ,而中国最低,只有 6% ;常被认为是勤勉的日本人和韩国人,敬业率也分别只有 7% 和 11% ;敬业率最高的三个国家分别为:巴拿马 (37%) 、哥斯达黎加 (33%) 和美国 (30%) 。中国人一向以“勤劳”著称,乐于“苦干”,怎么会在“敬业度”上低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 有多少员工不是天天按时上下班?然而又有多少人又实事求是地提高效率做工作?试问多少人工作是为了你的成长和进步?多少人的成果是给别人的?所以多少人是敷衍了事应付各行各业的大小‘老板’‘领导’?给老板交交差,不是工作时间谁考虑那事啊。不过这些问题多少人能够真心地回答?然而说实话,如果调查一下当今中国的一些企业老板或是实验室的‘老板’,很多人自己还是很敬业的。甚至因为工作而过劳死的现象层出不穷。 所以问题就有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差别呢?记得小时候我们老农民对田地里的庄稼很是用心,特别是在秋收和夏播时候,起早贪黑忙忙碌碌不停,您说他们不敬业?不仅仅缴纳公粮,还要填饱家人的肚子啊,你说能不敬业吗?现在呢,一家人种田一年没有别人一个人打工收入高,他们怎么敬业?不少田地荒着没有人种。小时候,很多乡里人们羡慕那些坐办公室的,八点上班九点到,“一杯茶、一根烟,一份报纸看一天”,你说怎么敬业?后来改革了,出现了一些下岗分流的事件。有事情干了,有部分人忙忙碌碌的。什么问题,制度吧?我觉得这也不稀奇,我觉得最大的就是制度在羁绊。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需要大力改革相关制度,破除精神上、物质上和其他相关的枷锁。比如,三中全会上的院士制度是一项非常大的革新,我觉得可以与晚清剪辫子比拟,科研事业中不是迷信地搞个人崇拜主义,需要进一步破除盲目崇拜式的迷信,还原科学的实证、逻辑和质疑等等方面的本质。 如果能够解决这些制度上的问题,以及在制度既定下产生的形式主义、面子文化、缺乏反思等等问题给了我们社会足够多不敬业的原因,那么,目前科学网上的很多讨论的热点问题,比如创新、博士后制度、敬业、中外差异、职称等等方面的问题可能都会相对简单一点。
个人分类: 改革创新|3780 次阅读|2 个评论
院士制度改革之愚见
热度 44 曹聪 2013-11-16 02:05
全中国的科学家都认为院士制度必须改革。但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包括这一点还是在俺的意料之外。 想当年,某总理力推袁隆平,但被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们顶了回去。他们认为老袁的成就够全国劳模,够工程院院士,但是不够科学院院士。关于老袁的讨论是所有候选人中最长的,院士们提出的意见也在理,所以,某总理后来也没有追究。毕竟选院士体现了科学共同体最高层的自主和自治。既然给了中国院士以精英称号和信任,只要这帮人做事不出格,党还是有足够的肚量让他们去玩。对此俺是赞许有加滴。 当然,俺也对院士制度的改革提过一些建议,并有幸在某次去北京办事时蒙科学院主管院士工作的某副院长召见讨论这些建议。这至少已是六、七年前的事了。 这些年来,关于院士制度的坏话越来越多,院士群体似乎成了中国科学界的负能量。尤其是中国科学院到现在还没有对张曙光贿选院士一事给出一个交待,自毁清誉,实在令俺失望,令科学网博主们失望,令全中国的科学家失望,也肯定令中国共产党失望。 这也成了压垮院士制度这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科学家有了相对稳定的研究环境,得到了比以前多得多的资助。但是,他们成就的显示度显然没办法向资助他们的中国纳税人交待,作为中国科学精英的院士们显然也没办法向给了他们自主和自治权的中国共产党交待。在这种情况下,党在其一个引领下一步改革的极其重要的文件中专门提到院士制度的改革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 院士们固然需要常照镜子常 洗脸从而做到洁身自好,将败类清除出去是必要的,还院士以荣誉称号的本来目的也是应该的。但是,把一切都迁怒于科学家,把包括院士在内的科学家都弄得灰溜溜的抬不起头,而不从根本上改变造成这些问题的制度环境,并不利于调动和发挥科学家的积极性。自上而下的干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科学发展和出成果的规律性问题,并不能解答“钱学森之问”。
个人分类: |6560 次阅读|101 个评论
这消息会极大反响-三中全会《决定》: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吴信 2013-11-15 22:25
最近几年院士增选争议性很大,没想到三中全会也涉及到这点了。 人民网北京11月15日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日前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今日全文播发。 《决定》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决定》指出,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依照规定应该开放的一律对社会开放。建立创新调查制度和创新报告制度,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
个人分类: 改革创新|23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济理论与政策不是一一对应的
热度 2 niehuihua 2013-10-26 13:04
经济理论与政策不是一一对应的 ——一个人的读书会之四 聂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 本周“一个人的读书会”推荐一本书,《相同的经济学,不同的政策处方——全球化、制度建设和经济增长》(One Economics, Many Recipes),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著,中信出版社,2009年。 推荐理由:(1)经济发展、制度变迁和全球化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和学者都关心的核心问题,而本书的作者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在上述三个领域做出了突出的理论贡献;(2)在面对“华盛顿共识”和“中国模式”两个极端时,作者反思了经济理论和政策,提供了一个符合现实的调和理论;(3)本书将经济理论与政策结合起来,论述简单明了,案例丰富生动,很适合政府官员和学者阅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沟通。 中国从1978年以来的高速经济增长,影响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甚至改变了发展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走向。粗略地说,在中国经济崛起之前,世界上只有一种经济学,那就是强调自由市场经济和反对政府干预的新古典经济学;在中国崛起之后,经济学家普遍同意,现实的经济体都是市场经济和政府管制结合的混合经济体(例如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教科书)。最重要的是,所有研究经济增长、发展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学者都不得不承认,民主(或专制)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单调的一一对应关系。中国、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等东亚国家或地区的成功案例,导致政体与增长的关系成为当今经济学理论的最大困惑之一。一个例证是,当今全球最火爆的经济学家、MIT经济学教授Acemoglu都在探讨这个问题,并且其普及作品《国家为什么会失败?》(Why Nations Fail)因为无法对此提供解释而遭致普遍的批评。 在这一背景下,罗德里克教授的专著其实就是想对以中国为代表的经济增长现象与新古典经济学“违背”的“悖论”提供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解释。 罗德里克是一个折中主义者,他既不同意“华盛顿共识”的精确处方,也不同意“特殊国情论”。他提出的第一个解释是,经济理论和政策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在本质上,新古典经济学强调的产权保护、法治、市场竞争、去国有化等核心理念仍然是正确的,这些基本原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是,请注意,实现这些基本原则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却不是唯一的。以中国为例,虽然中国没有象发达国家那样全面地保护私有产权,但是对集体产权、国有产权的保护是比较全面的,这催生了公私结合的、“产权模糊”的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总体经济增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书取名为“相同的经济学,不同的政策处方”。这种折中主义可能会让欧美主流经济学略感欣慰,但是却让喜欢偏执于一端的经济学家们失去了自己理论的个性。 罗德里克不想成为经济学理论的消极无为者,他与合作者提供了一套“增长诊断”分析框架。其做法是,对所有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分类,然后找出其中最重要的几个因素,然后提出针对这些因素的解决方案,最后将解决方案制度化。这是一种“决策树”的做法,有利于政策制定者明了改革的先后次序和实施步骤。中国目前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许多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这一方法可能对中国改革寻找突破口有所启发。林毅夫在《繁荣的求索》一书中也借鉴了这一方法,不过讽刺的是,罗德里克并不同意林毅夫的基于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为何? 罗德里克不认为“产业政策已死”,因为转型经济都存在信息外部性和协调外部性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出面去解决,这就给产业政策留下了操作空间。但是,产业政策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比较优势战略就是唯一正确的发展战略。(在上一篇读书笔记里,我提到基于绝对优势的规模经济也是发展战略之一,链接 http://doctornie.blog.sohu.com/280403582.html 。)他举例说,台湾地区和韩国处于同一收入水平,但是前者选择自行车产业作为出口替代战略,而后者选择了微波炉产业作为出口替代战略,这与比较优势无关。特别是,他引用安布斯和瓦兹阿格发表在《美国经济学评论》上的研究成果证明,全世界的穷国在变成富国时,产业集中度都是下降的,这不可能是选择比较优势的产业专业化战略所能解释的。 有意思的是,罗德里克区分了启动经济增长和维持经济增长两个阶段。他认为,启动经济增长其实比较简单,只要做对了一两件事情就够了。但是,维持经济增长则需要多种政策和制度安排。是的,对于一个长期处于低增长的经济体来说,只要释放了其中一两个环节的增长约束,经济就可以在短期内快速增长,这并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制度变迁。但是,如果要维持长期的经济增长,必须扩大民众的政治参与度,必须建立稳定的制度。一句话概括,短期增长靠政策,长期增长靠制度! 本书通俗易懂,这导致严肃的学者可能会认为它并没有对作者提出的“大而化之”的分析框架提供严谨的证明,但这并不重要。我倒是认为,本书的长处是涉及了全球的增长现象,也提供了全球的案例,但是对其中重要的案例并没有深入的分析。例如,作者谈到了中国乡镇企业这一制度创新,但是作者并没有提及,乡镇企业的历史基础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对地方的分权,也没有提到如今“乡镇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现象已经消失了,因为“模糊产权”终究无法提供有效的激励,而保护私人投资的完善产权制度却仍然没有出现,反而加剧了“政企合谋”(聂辉华,2013),从而出现了生产安全、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和恶性竞争等诸多乱象。 最后,我想说,在当今这个时代,谁要是不理解中国,或者没有来过中国,要推进经济增长、发展经济学或者制度经济学,那都是不可能的。Acemoglu什么时候来呢?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是人民大学的核心智库,网址为 http://NADS.ruc.edu.cn 】
4226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人的确太聪明!数风流行业尽显今朝
热度 1 吴信 2013-9-17 16:50
国人的确是实在是太聪明!数风流行业尽显今朝。有些时候,面对社会的什么食品安全事件了、我爸是李刚等等之类的见怪不怪了。但是咋一看到这则消息,内心忍不住地反思、叩问:“我们国人这么聪明,到底怎么办才好!?” “近日,央视《变了味的“第一口奶”》曝光了天津各医院产科医护人员收受奶粉厂商“打款”、给新生儿派发奶粉的黑幕。这实际上属于医护人员集体受贿,而这样做产生的后果,却远比贪腐问题更严重。” 我之前曾经经历过惨痛的教训,多次关注过这婴儿相关的问题,一方面是小孩吃的, 博文 奶粉市场——自杀性的毁灭自 己, 一方面是小孩医疗,抗生素毁掉中国一代人 史上最严管理办法将实施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7986-499896.html ,我国的医疗之痛心疾首!——由婴儿感冒引起的感慨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7986-362728.html 。当然还有老年人的事情。 这些是伤天害理的事情,我们所不可容忍的事情,用一个骂词‘断子绝孙’也不为过的事情,但是都这么发生了、发生着、将来还会发生...... 回想起前几天跟一个法国人聊天,提起我被偷的经历,他要我把重要的东西都放心口袋,我说口袋不安全,随手拿起一个镊子告诉他,我曾经抓住小偷用这个偷口袋里的东西;他说这里的小偷喜欢偷大包小包的,有时候直接抢,我说我们国家的小偷是技术派的,神不知鬼不觉地就偷了,大家比比看国人的小偷还是算很聪明的世界一流的风流人物了。讲起来历史,我说法国历史还是比较灿烂辉煌的,提起拿破仑、弗朗索瓦等等,曾经盛极一时,而且法国比较重视历史和艺术,这点让我很佩服。但是提及法国和德国的时候,我不想刺激他的痛感。他还是表示很痛恨的样子,总是打。而且提他去南京,看到关于日本侵华方面的展画,也刺痛了我啊。我开玩笑说,这好像是夫妻之间的打架吧,经常打,不过离得近矛盾多,但是经济发展相互制约。 聊天归聊天,思考归思考。法国和德国、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比较就可能得出一点启示。为什么法德这么近,很多方面就不一样呢,中日也是。 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缺乏?文化吧,我们号称有五千年的文明,但是中间夹杂的血雨腥风的历史太多太多了,你说日本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们中国人内战的时候可能有过之无不及吧;制度吧,我们有足够多的规章制度,但是人权比制度还厉害;人情吧,我觉得我们国人很讲人情,但是也尝尝有无情的事情发生;科技吧,我们都比较熟悉,技术上我觉得是一流的,也是太聪明了。 我觉得缺乏信仰是最关键的,人是有思想的高级动物,去掉了前面的形容词,就变得没有信仰、没有底线、没有思想,那的确比动物高级(也就是说畜生起来,比畜生还厉害还高级)。所以我感受到了为什么政府注重宗教信仰,教人行善。这是规章制度所约束不了的,可以被动地接受,但是没有了监督,都变成了空话。 其他的什么诚信了、道德了、风气了,可能跟这有关。看着不少法国人也是静静的呆呆的,周末出去问路碰到也是去教堂的。
个人分类: 社会百态|2119 次阅读|1 个评论
蜕皮式革命
热度 2 fanxiaoyingz 2013-9-9 11:43
蜕皮式革命 中国有着完整的革命历史,单从革命的历史上看,任何历史进步社会进步都是经过反复革命,逐渐进步的。但是又要看到每一次进步都是在一次农民起义或者内部改革之后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革命是量变和质变的结合体,所以我们称这种社会进步方式为“蜕皮式革命”。 蜕皮式革命 的最大特点就是革命的不彻底性,是革命性和保守性的结合,往往使得革命在革命之后不久再次爆发,反复进行。 蜕皮式革命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在社会进步中总是有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权利和权力的重新分配,社会阶级的重新构建,阶级地位的重新确立,政府和军队掌权者的重新产生,税收谁来享受谁来承担,税收享受多少承担多少;地租房租谁来收取等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本质就是社会内部结构和运作方式的重新构建,是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和以后的分配方式。凡是涉及到社会财富和权力再分配的问题都是革命问题,当把这种重新分配作为一种事情来做的时候,这种事情就是革命,革命仅仅是对原有的财富和权力的再分配而已,是对以后的财富分配办法和原则的在制定而已。所以革命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统治者内部的重新构建,另一种来自外部的力量推动新的构建,前者叫改革,后者叫起义。所以所有的革命都是对已经存在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重新设计重新构建,所以必然受到原来的各种制度的阻碍,还有原来制度的执行者的阻挡,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原来制度的坚持者和新的构建者之间的斗争,当这种斗争不可调和而且很激烈的时候就表现为战争、起义和流血斗争;当这种斗争不强烈但是存在的时候就表现为各种思潮的流传,以宗教名义的信仰的传播,犯罪高涨,当政内部矛盾的激化等形式。正是有革命的阻挡派,所以革命每次只能前进一步,甚至有时候会倒退成为“复辟”。 正是因为阻挡的力量很强大,所以革命很是艰难,但是归根结底革命是由规章制度、法律文明、技术推广和信息传播组成,所以一旦这些东西存在一个快捷迅速内容广泛的工具的时候,并且能达成广泛的共识的时候革命也就很简单了,所以历朝历代对于舆论和文人的监督和限制都是很严厉的,文字狱遍布整个历史长河,而一切革命的先兆也就是文化领域的激烈争辩,这是革命的风,也是对根本制度更替的准备。所不同的是西方人淡然地接受了这种争辩和斗争,并且规定了争辩和斗争的规则,从而使得这种斗争不再成为革命派和保守派之间的激烈斗争,而是改变为可以不破坏生产、不破坏技术设备房产、不严重伤害社会的温和形式。但是正真改变整个社会依然是蜕皮式的。 从历史上来讲,中国的蜕皮式革命最为严重,在中国历史上最为关键的几个时期都是蜕皮式革命。例如奴隶社会末期,各个诸侯国都在努力地改革自己的内部政治经济政策,努力使得本国强大,然后实现统一全国的目的。大家都想统一全国,都想成为全天下的主人,奴役全天下人民,所以这种改革很激烈,诸侯之间的战争也很激烈。管仲、吴起、商鞅、韩非子、李斯、邹忌、乐毅、申不害、 李悝 、 苏秦 、 张仪 等等改革家都进行过变法,而这些变法的斗争很激烈,有些改革家最后被处死的居多数,例如 吴起、商鞅、韩非子苏秦 。在改革家的推动下,社会在变革,而最后由秦国统一了九州完成了统一大业。但是革命并不彻底,奴隶贵族势力还很强,封建制度在全国并没有完全建立和巩固,生产力还没有恢复发展,所以出现了秦末农民大起义,重新建立了汉朝。由于汉朝继承了秦朝先进的制度,又自创了一些制度,革命比较彻底,所以汉朝经历了西汉、东汉两个时期很长时间。 中国在封建社会中期也发生了两次革命才把中国推向了最为强大富裕的时代。经过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国家积贫积弱,人们又重新盼望九州统一,重新建立各种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杨坚发动了统一战争而且获得成功;但是革命并不彻底,新的贵族阶层很快兴盛,而且压迫剥削很严重,在此情况下农民起义再次爆发,经过革命唐朝建立,开始了中国封建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到了封建社会末期,也是经过了历次反复革命,革命目的一再向高级发展,最后才建立了以劳动人民为主人的国家政权。开始在 1851 年,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思想基础和组织形式统领全国宗教信徒组织起义,拉开了近代革命的序幕;洪秀全起义被扑灭后出现了“洋务运动”,算是清朝内部的一次小小的改革; 1898 年出现统治者内部又出现 戊戌变法 ,但是保守派的势力异常强大,变法不可能成功;几年后出现“义和团运动”,主要思想动力是“反清复明,驱逐倭寇”。 1911 年武昌起义在一夜之间彻底消灭了大清朝和封建统治;此后在反复辟和新的制度如何建立的斗争中矛盾不断深化,袁世凯复辟没有搞成,北洋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出卖国家利益,剥夺人民权利和利益,进行军阀割据;革命再次爆发,以革命党为首三民主义者于 1926 年发动了全面的北伐战争,北伐战争还没有结束,刚达到中原地区,蒋介石就 停止革命 背叛革命, 代表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开始屠杀革命者,而国家依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外强依然瓜分中国,中国依然没有主权,人民依然没有权力,割据势力依然强大,依然需要革命。所以中国共产党毅然结果革命大旗做出最顽强最彻底的革命斗争。当然在国民党内部和中国共产党内部也有大量“革命停止论”在和“继续革命论”的斗争。陈独秀认为只需要国民党把三民主义搞好,不需要再革命,尤其不需要武装斗争,从 1927 年起他主动脱离了共产党。建国后再次出现“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斗争。 中国近代革命经过了反封建、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四次革命历程才达到了相对的稳定阶段,成为中国历史上蜕皮最多的革命。 事实证明,彻底的革命带来长久的发展;不彻底的革命必然会导致短期内多次革命,成为蜕皮式革命,也会导致人民更多的苦难。 谨以此文纪念伟大领袖毛泽东!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1858 次阅读|12 个评论
等级(如院士)制度能够取消吗?!
热度 3 zhangxw 2013-9-5 11:52
等级(如院士)制度能够取消吗?! 张学文, 2013/9/5 最近温景嵩教授呼吁取消院士权威制度,而陈德旺教授认为取消了这种制度可能更坏 … 我的问题是等级制度能够取消吗? 简单地问:院士是研究员制度的延伸,如果依然保留研究员、教授、讲师的等级制度,那么则仅是取消一个级别。 可以说院士制度仅是知识界的等级制度的一个局部。如果彻底炸烂这个制度,那么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大家都是臭老九,老老实实地去改造,大家在劳改队里就都平等了。 所以我想社会财富(谁应当更有钱)有等级制度(大款,贫下中农),社会权利(谁应当是大官)有分配制度(官到几品),个人的知识(教授,院士)、技艺(演员、运动员)有差别,而这个差别也可以转化为社会认可的等级制度。 在政治压倒一切的社会里只有政治等级制度,其他的一切的等级都不值一文。在一个多元社会里可以有不同山峰与对应的阶梯。于是政治家们有级别、资本家有级别、军队有级别,演员有级别,风水师有级别,宗教界级别,老师有级别、研究员有级别。并且各有各的最高级别。 社会的财富是有限的,有关人士都想占有更大的百分比 社会的权力是有限的,有关人士都想占有更大的百分比 技艺、知识的能力、水平是有限的,有关人士都想站到相对的最高点 社会已经发展到目前这个水平,在每个领域把个人占有的水平、能力不是用钞票的数量去度量,就是用等级制度去度量。 我们应当承认多元社会中存在很多山峰(财富的,权力的,技艺的,知识的),应当承认每个人只能在山峰的不同位置。我们目前仅是希望每个人的具体位置的确定应当合理一些,而不能非常不合理。
个人分类: 生活滴点.2.|2016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大学中心迁移看大学可持续发展条件
热度 14 lgmxxl 2013-8-15 09:59
——德国高等教育发展分析之一:分析框架篇 1962 年,日本学者汤浅光朝研究认为:如果定义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全世界科学总数的百分比超过 25% 为科学兴隆期的话,那么科学兴隆期按以下顺序转移:意大利( 1540 年- 1610 年)、英国( 1660 年- 1730 年)、法国( 1770 年- 1830 年)、德国( 1810 年- 1920 年)、美国( 1920 年——现在),各国科学的兴隆期大约为 80 年。 科学史界称为“汤浅规律”。 中国学者查有梁借用了汤浅的研究结果和研究思路,根据《辞海》教育、心理分册介绍的 76 位外国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出生和成长国度,得到了如下定义 : “一个国家在教育史上出现的世界公认的著名教育家相对为最多的时期,叫做教育发达时期”。借用汤浅光朝的研究思路, 经过统计分析, 发现近现代世界范围的教育发达期也在转移, 其转移顺序为 : 意大利 (1430- 1620 年 ) 、英国 (1631- 1706 年 ) 、法国 (1764 - 1824 年 ) 、德 国 (1776 - 1906 年 ) 、美 国 (1889- ×年 ) 。 学者们进一步研究发现,科学中心的转移与教育中心的转移息息相关。教育中心特别是一流大学数量直接决定了科学中心的迁移。分析这些科学中心迁移中的一流大学迁移情况,可以发现大学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部要素。这些要素可以成为分析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框架要素。研究发现,大学中心的形成与迁移受制于以下五个要素,因之,这五个要素可以成为分析大学是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 要素一:环境 科学中心迁移中影响大学发展最主要的要素是大学内外环境。环境也因之成为大学可持续发展分析框架中的首要的要素。 英国高等教育学者阿什比( Eric Ashby )在其著名的《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一书中提出一个著名的结论:“大学是继承西方文化的机构。它象动物和植物一样地向前进化。所以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 美国加州大学前校长克拉克•克尔( Clark Kerr )在他的著作《大学的功用》一书中提出:“现代美国多元化巨型大学为什么能够存在呢 ? 历史是一答案,同周围社会环境的一致是另一个答案。” 在科学中心的五次迁移中,环境特别是外部环境的影响成为大学持续发展的至关重要因素。中世纪意大利的政通人和,特别是文艺复兴,给意大利大学发展创造了条件。 17 世纪英国“ 无形学会”的诞生和发展,使科学实验依靠社会革命所解放出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了雄厚的物质基础。17世纪 法国资产阶级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他们高扬理性、批判神权,提倡科学和民主,大兴科学实验,为法国大学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1807 年,普鲁士虽然战败,但举国兴办大学的热情,使柏林大学在短短几十年内成为世界大学的翘楚。 19 世纪末美国教育革命,特别是莫里尔法案则为美国大学发展创造了外部环境。正如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家 Anthony Grafton 所说:“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对研究强有力的支持,有助于伟大科研机构的诞生。” 当然,这里虽然是笼通说了大学需要的外部环境,但细分的话,则可以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科学环境、制度环境等。这些环境要素对大学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这些要素支持大学按大学自身的规律可持续发展。 在外部环境的氛围中,大学的内部环境也直接影响着大学的发展。这些内部的环境包括学术自由的氛围、追求真理卓越的氛围等是其中关键的因素。 要素二:人 在大学中心转移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大学中心的转移是与大师的转移相对应的。决定大学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人。这里的“人”是一个个大学群体的集合。包括以校长为首的行政服务群体、以知名教授为代表的学术研究群体等。影响大学声誉的关键在于大师和大校长。大师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学术水平、学术地位;大校长则可以带领全校人员走持续发展之路。一所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必须有一批各学科的知名带头人,他们是国际知名的学者,有国际视野,并能预知科研方向。大校长则可以审时度势,适时调整学校的发展方向,并给学术人员以宽松的学术环境。当然,这其中学术人员与行政人员的关系性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边界性质,是恒量一个学校“人”的因素是否给力的关键。当一个大学学术权力高于行政权力,行政人员具有为学术人员服务的意识时,这个大学人的积极性问题就算基本解决了。 要素三:投入 虽然办大学起决定作用的不是“钱”,但办大学最需要的却是钱。没有钱,就不会聘到大师级人才;没有钱,就没有好的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在此意义上讲,办大学绝对不能没有钱。大学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实力,钱是关键因素之一。一个大学只有获得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匹配的投入,大学才能持续发展。投入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在大学中心的迁移过程中,大学获得的投入直接决定着大学的持续发展能力。目前,世界一流大学主要在美国,美国是当今毫无争议的大学中心。美国一流大学获得的投入也可以说是最多的。像哈佛、耶鲁等大学均可以用富可敌国可比喻。 2012 年斯坦福大学的总体预算是 44 亿美元,3-4倍于我国的清华大学,但是其新生班的规模仍保持在 1750 人左右。 要素三:制度 组织发展靠制度,制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大学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德国大学中心形成和美国大学中心形成中制度所起的作用。德国大学中心的形成,被普遍认为是制度起了关键作用。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大学组织制度、学科组织制度、教师发展制度等。美国大学取代德国大学成为世界大学的中心,制度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一般认为,德国洪堡大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源头,但美国大学制度更适应目前知识时代大科学的发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成为大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目前来看,这种制度在大学内部鼓励学术自由、学术竞争、支持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市场;在大学外部鼓励大学之间合法竞争、错位发展。 要素五:时间 世界一流大学都是有着较长历史的大学。虽然有些大学在短期内有可能获得大的发展,如香港科技大学、英国沃里克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等,但总体来讲,时间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大学只有经历长期的发展,大学才能形成特色的大学文化,特色的大学文化反过来又促进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大学中心的形成期大致在 60 年左右,这也就要求,我们对大学不能急功近利,可应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大学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不能把政府机构的做法引入大学。 汤浅光朝著 , 赵红州译 : “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科学与哲学》 , 1979 年第 2 期 , 第 53-73 页。 沈红 . 大学与科学技术的内在联系 . 科技导报 .1995( 3) : 40- 43. 阿什比,滕大春等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7 页。 克拉克•克尔,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29 页。 段歆涔 . 现状堪忧的美国大学 . 科学新闻 .2013-8-7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10506 次阅读|23 个评论
[转载]两种制度的传说~
yezi11 2013-7-30 22:57
原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c3ODE1ODYw.html
个人分类: 他山之玉|1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实中企业管理制度的缺陷
shuhualu1016 2013-7-30 15:29
作者:舒化鲁 在现实中,成规模的企业,不是没有制度,而是制度泛滥成灾。只不过大部分制度都是一纸空文,没有贯彻落实,也没有办法贯彻落实。不是员工太刁,而是制度的内容不全,从技术的层面分析,缺少一些必须有的内容。制度本来就是为落实责任服务,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界定责任和责任承担方式。 高效的行事方式从哪里?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流程分析对行事方式——流程不断简化、优化获得。如何让岗位员工严格遵循高效的行事方式行事?答案是以高效的行事方式为依据确定岗位流程工作标准。 管理制度就是这二者之中的桥梁。通过制度明确岗位员工依照不断简化、优化的流程——高效的行事方式行事的责任和责任承担方式,并借助制度事先与岗位员工达成责任落实办法约定。在企业管理规范化的技术系统中,岗位流程工作标准仅仅是一张概括性的表格,无法对岗位员工的责任和责任承担方式进行细化的具体界定,而管理制度则可以。制度篇幅没有限制,可长可短,界定的细化、具体化程度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可是,一般管理制度却仅仅对行事方式进行了界定。而这一内容却不是管理制度的作用对象。行事方式得通过流程分析,由流程标准来界定。流程就是行事方式,流程分析就是简化、优化行事方式,探索并获得高效的行事方式。把管理制度的作用定义为对行事方式的界定,尽管不能说是错,至少是不全面。行事方式是对责任的一种界定。要求你按照指定的行事方式行事,你没有,这就是你的责任。你按照指定的行事方式行事了,行事的结果也就不全由你负责了。在管理制度中对责任进行明确界定的内容肯定是不可少的,但仅此远远不够,还必须有责任承担方式的明确界定。 在很多企业内部的管理中,他们没有流程的概念,往往把行事方式要求当成了制度,并且又没有限定不按要求行事的责任承担方式。所以,行文作为制度下发了,仍然和没有制度一样。没有人理会这种制度,遵照执行与不遵照执行没有什么差距,制度也就没有约束力。因而谁也没有遵照制度行事的积极性,制度要求落实不了,制度的权威性没有了,企业组织的运行不得不靠企业老板或领导人的个人权威推动。如果个人权威不是充分大,或者根本没有,企业组织也就没有执行力可言,效率低下,效益不佳,也就不可避免。 有些企业的管理制度有落实行事责任的责任承担方式的界定,但仅仅针对行事结果。在行事结果上确立了一个标准要求,如果达到了这个标准可得到什么奖励,包括发给奖金、外出旅游、股份赠送等等。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就给予什么样的惩罚,主要是扣工资、奖金。在这种管理制度中,它盯住的仅仅是行事结果,是从结果上去落实责任。问题是 忽略了过程,结果责任无法全面落实。 因为在达成结果的过程中,可能有千千万万个意料不到的影响因素在发生作用。所以,当根据制度约定,员工有奖励时,他们执行制度的积极性会很高,而老板们却没有积极性。因为他们发现,导致他们拿奖的结果不完全是他个人的努力所至,而是事先没有意料到的外部环境中某个因素的变化在起作用,仅仅是他的运气好,碰上这个变化。奖给运气好的人,而不是奖给努力的人,这可不公平。在 这种情况下,这制度执行的阻力从老板的思想深处形成生了。他们或是打打折扣后给予奖励,或是根本不给奖励。而当根据制度让员工接受处罚,赔偿失误损失时,老板有执行制度的积极性,而接受处罚的人却没有积极性了。并且他们也可以找出很多事先没有意料到影响因素,甚至他们还会理直气壮地讲,“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某种意想不到的外部环境变化,使我没有办法达成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这制度执行的阻力又从要受到处罚的人那里产生了。因此,或者是惩罚不了了之,或者大打折扣后勉强落实,可接受惩罚的人由此与企业形成了纠结。甚至离心离德也都不可避免。无论哪种情况,结果都一样,管理制度全面贯彻执行有阻力,管理制度也就成了一纸空文,或者近似一纸空文。 正是因为企业管理制度存在有这样的缺陷,所以,总有企业老板迷惑不解,“怎么回事啊?管理制度一摞一摞的,怎么都这样难以贯彻下去呢?”
24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
热度 1 mathmhb 2013-7-6 18:31
我的阅读提示: 1、兼听则明。 2、欲速不达。 3、智者自悟。 4、独立思考。 5、真理难寻。 6、不要放弃。 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 (2013-07-06 09:21) 转载 ▼ !-- 转载 —-- 这是一篇我一直都想写下来的文章,却因为想说的太多,总不知该从何下笔。和大多数80后一样,我出生在西部的一个小城市,从小也受到地摊文学和杂志的影响,年轻的时候也一直傻乎乎的觉得我们国家有体制问题,经济不自由。因此成年之后我在互联网上一直很活跃,并且主要是以批判政府为主。那时候我是真心的认为我在拯救这个世界,我是在唤醒被欺骗的国人,我是在散播普世主义和西方先进思想。那时候我一度被媒体捧为中国著名博主,2006年时我还被腾讯的专题选为十大知名网络人士,排位仅次于韩寒和徐静蕾。如果不是一些极其偶然的机会,我也许不会从这场自以为是的噩梦中清醒过来。 2007年的一个下午,我偶然读到了一个报道大致是这样写的:“王小波和李银河吹捧了一辈子美国人的高尚道德,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弟弟就是在美国街头被人刺死的,根据事后的监控显示他临死前挣扎了很久,这段时间路过的车辆和人很多,但没有人停下来帮助他,等最后被发现并送到医院时,早已停止了呼吸。”这段文字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开始隐约感觉似乎外国人的月亮也不是那么的圆。后来这个案例被王小东老师写进了《中国不高兴》那本书,并且在那本书里强调了“仗剑经商”的理念,让我觉得很有说服力,于是我开始反思一些东西,并开始希望自己能多读一点书,而不是杂志。 2008年因为和朋友合伙做生意,在经济上稍微宽裕了一点之后,我开始抽出一部分时间来读书,尤其是那套花了大概九个月时间读完的《资治通鉴》令我印象极深,之后两年我又恶补了《欧洲史》《亚洲战争简史》《欧洲战争简史》《台湾史》《联邦论》等等一系列书籍。越仔细研读这些我就越觉清醒,直到最后当我看到杂志和报纸上的文章以及“畅销书”里的内容都会忍不住想笑的时候,我明白我的世界观正式形成了,而且它应该不会错,因为真理永远只会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这世间上没有容易获得的东西,历史和政治常识也不例外。如果你不读书,没有人能帮得了你。如果你以为微博上、杂志、畅销书上那些夸张的、惊悚的、匪夷所思的或者让你拍案惊奇的东西,就是这个世界的真相,那么你永远都无法真正的认识这个世界。本来,别人是否能认清这个世界跟我没什么关系,客观地说别人越愚昧对我越有利,因为竞争者就会越少。所以我本不打算再写任何东西,因为我知道愚昧的人永远都是愚昧的,智者无需你去教诲他自会顿悟。但是在如今这种舆论形势下,我却无法再保持沉默,因为眼见身边的人一个个逐渐被微博催眠、被杂志报纸和畅销书侵蚀、一个个渐渐滑向是非不明,黑白不分的深渊时,我不得不忧心忡忡。因为世界是前辈的,世界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我们的。所以我们这代人怎么想,很重要。尤其是我们这代人里的精英,掌握资金、技术、科技以及管理技能的人怎么想,对子孙后代很重要,因为这个世界的重担终有一天会落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如果我们这代人都被催眠了,只剩极少数人醒着的话,那么我们怎么守护得了身边的一切? 再没有任何国家比今天的中国蒙受的不白之冤更多了。如今中国的互联网上80%的声音都是在恶骂政府,却还说中国舆论不自由。你们难道不知道维基的阿桑奇仅仅因为爆料了一部分美国政府的维稳开支就被通缉了吗?你们难道不知道斯诺登仅仅因为在网上曝光美国政府通过google监控全球用户的消息就也被通缉了吗?你是否还记得当年google总裁到处宣传自己“不作恶”时,那些信以为真的糊涂蛋们表现出来的激动劲儿?现实真他妈的太讽刺了。 你说中国人没有探险精神一直固守旧土,那请问我们是怎么从10万平方公里扩张到960万平方公里的?有人说中国几千年政治都是一乱一治,陷入死循环。呵呵,欧洲人倒是没有一乱一治,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治过,一直乱。 你说国家就是要一直乱才会创新,所以欧洲人才能搞出了高科技打败我们,这纯属胡扯。欧洲人之所以走上航海和科技道路是因为奥斯曼帝国垄断了古丝绸之路把他们逼得没办法,所以才搞出的科技好不好!如果不是这茬偶然事件,按欧洲人自己的政治体制,再过三万年,也一样只能在“黑暗的中世纪”里深陷。 也许我不能要求每个人都熟读历史,可我们至少要有常识对吗? 你说中国癌症病人涨了4倍,全是吃地沟油、呼吸毒气、喝自来水里的漂白粉整出的。那么既然如此,我们的人均寿命怎么从32岁变成75岁的?北京癌症患者的数量比60年前涨了4倍,这个不假,看起来是涨了不少。但你知道这60年来,北京城的总人口从20万变成3000万了吗?这涨了150倍好不好。 你说如今开窗就吸毒,不如砍柴做饭喂马。如果你真的在农村生活的话,你还会说出这种话吗?你知道不知道那种活真的会累死人的。你又知道不知道砍柴烧火产生的硫化物和pm2.5是汽车尾气和天然气灶台的300-6000倍?其实80年代污染比现在严重多了,落后才要被污染。发达了,才能摆脱污染。 你说中国政府在国外到处投资数百亿美金,纯粹是傻逼、为了搞面子工程。有这么多钱,为啥要给其他国家呢?还不如给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可这是一回事吗?按你这样的逻辑,那么全天下的投资机构、投资人,也都是傻逼、是在搞面子工程,有这么多钱,为啥要投资你呢?还不如送给那些地铁里的乞丐。? 你说中国教育有问题,扼杀孩子的天性。可是你知道不知道英国和美国政界一直都在呼吁进行教育改制,希望在基础教育方面向中国学习经验。因为事实证明,中国孩子的成材率是最高的,21世纪人类的100个专利中70个都是中国人的。梅花香自苦寒来,孩子如果小时候打不好学习基础,将来怎么竞争?你能赚钱照顾好他一辈子吗?就算你能,那孙子那一辈呢?财富是不能继存的,只有知识能为他们的人生护航。 你说中国在天安门挂主席像,就是搞个人崇拜。那你怎么不说说华盛顿高达几十米的个人纪念碑?怎么不反思一下华盛顿这个城市名字的由来?怎么不吐槽一下国会山上雕刻着的那几颗肥硕的脑袋?那四个人头,光嘴巴就厚达 6米,足可以塞进去一只乐山大佛的脚。 你说中国政府很坏,把PX炼化厂建在城边上。那你对这个产业了解多少?你知道不知道新加坡、美国、欧洲都在城里搞的!所谓“国外规定PX项目必须离城市100公里是彻底的谎言和造谣”,你只需随便打开地图软件查一下,就不难发现全世界都是在城里搞这个项目的。而且你知道不知道,所谓PX,就是你吃饭的饭盒,喝水的饮料瓶、你穿的衣服、戴的口罩、全是PX制品。纯棉?那只是广告而已,现代人生活用品几乎都有PX产品,根本没问题。西方人这样搞舆论战,只不过是希望中国人继续找他们高价进口,他们继续垄断生产,我们继续被赚走钱财而已。 你说中国人吃鱼翅和狗肉很不道德,那你怎么解释俄罗斯人吃鱼籽,欧洲人吃肥鹅肝,美国人一口吞掉几百条野生鳗鱼苗?你怎么解释英国人把渡渡鸟都吃绝种了?法国皮毛商拼命花钱从雇猎手偷猎藏羚羊? 你说中国人提取熊胆救活了一大批非典病人,要不得,太残忍,太缺德。那你知不知道美国人为了研制疫苗,常年把几百头牛的胃打开,暴露在空气中,并且让牛活着,以便观察牛胃部的活动。你不介意的话,就百度搜索一下“活牛掏胃”吧。 ——我不认为这些有什么问题,我们毕竟要先爱人,再爱动物,为了救人可以牺牲动物,这难道不是常识吗? 你天天说选举,可你知不知道美国总统并不是直选的。你天天说选票,可是你知道有46%的美国人从不去投票吗?因为美国人都知道所谓两个政党其实幕后老板都是同一个!拥有美联储的七大家族才是实权派,这忒么和中国的政治模式没有根本性的区别。这些事实美国人都知道,你知道吗?? 公知吹嘘美国一个市只有几十个公务员,挤在一个小楼办公里。你信吗??一个市百万人口,才几十个公务员,这可能吗?那你去政府申请办个社会安全证号什么的,还不得排队排上个几千年啊!!!其实这只是那些洗你脑的人耍的小把戏而已,他们是故意把那个小楼翻译成“市政厅”的,让你感觉那是很大一个地方似的。但其实,那只不过是美国一个几百人口的村子所属的办公楼,这么少的人口当然只需要几十个公务员就够了。在中国几百人口的村子,村委会编制顶多几个人。 你跟着媒体记者们起哄,把过马路闯红灯叫做“中国式过马路”,一下就拉低了自己整个民族的脸面、素质,你觉得很开心吗?但你知道不知道那些外国人闯红灯比中国人更狠、更快、更多。北京老外数量不多,有时间你去上海站在浦东街头看看,100个闯红灯的人里面70%都是老外。有时间你再去趟美国,欧洲,你去他们的城市街边看过那些白人在生活中是啥素质之后,你再好好想想把人性的劣根性冠上:“中国式XX”的称谓,到底应该不应该。 你说中国军队管理太残酷,但如果我们把军队搞得像清朝军队那样轻松,士兵们中午还可以下班回家做饭,没事就遛弯遛鸟溜猴子,你自己想想代价会是什么?可还记得八国联军,可还记得南京大屠杀?慈不掌兵啊。 每当有什么恶性案件,都会有人成群结队地通过互联网无限放大,把一般案件夸张成:“体制问题、社会逼的、专政。恶性案件刚一发生,就各种造谣指责政府遮掩、说政府替凶手洗地,案件侦查刚一结束就各种质疑,不管抓的是谁,都说是政府找的替罪羊。次次都这样,回回都如此,有意思吗?”政府有这么傻吗?政府有这种必要吗?什么样的政府吃饱了撑的才会没事就去替杀人犯洗莫名其妙的地啊?而且还都他妈的没背景的屌丝杀人犯。 工厂里骂政府,学校里骂政府,国企里骂政府,甚至现在连公务员也跟着骂政府。那请问下,这愚蠢的“政府”,都谁啊?在哪啊?在草原?在森林?在山川?在海底?还是在希望的田野上? 玻璃心不会懂得世界有多大,不要去学小清新们,泛滥的同情心只会淹死他们自己的智商。全球有70亿人,中国有13亿人,美国有3亿人。每天光是中国、美国都有几十万人出生,几十万人死去,每年都会发生百万起火灾、几十万起车祸、几千起空难、几十起火车事故。你们仔细想想是谁给在你们心中种下了一种“只有中国不安全”的印象?为什么几十万人死于车祸,几千人死于空难你不感到害怕,却偏偏害怕只死过几十人的“中国高铁”??为什么明明美国罪案数量世界第一,美国3亿人口的刑事案件发生量(强奸、性奴、杀人、毒品、诈骗)均远高于中国,而你却只觉得“中国坏人多,中国人素质低,中国很可怕?”你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些有违常理,匪夷所思的舆论现象背后究竟有多可怕的国际博弈。2006年一个非常崇拜美国的湖南姑娘终于拿到了美国绿卡,却在纽约地铁里被七八个少年轮奸了,围观群众无人帮忙,想想在中国的地铁里可能发生这种事吗?这个姑娘后来索性破罐子破摔,举办了一场和600男人性交的活动,并宣称:“这是美国的性自由”,2012年,中国华裔陈宇晖在军营里被活活打死,监控录下了完整的过程,然而凶手却只判了几周的禁闭。2003年中国非典死了几百人,你就叫嚷中国没法活了,可你知道就在08年年美国也爆发了流感,短短十几周就死了5万多人吗!!58000多人集中暴毙,火葬场开足马力,直烧得尸烟熏天。你知道吗??(最初新闻报道死亡近4万人,最后统计5.8万人http://weibo.com/1218478775/zBJb2cM5Y) 09年又再次爆发,死亡一万多。 你也许会说,我不管这些,我赚钱了就移民,大不了不去美国。可是你再想想,是谁给了你这种“国外一定安全”的印象?你说政府发的书会洗脑,可是你去书摊上买的“畅销书”杂志、报纸难道就不会有人在给你洗脑吗?我外公70年代就在国外工作,我有认识的阿姨80年代就在欧洲练摊,我比很多只去过国外景区的人更清楚国外是什么样。国弱则人贱,我外公他们当年几乎是一刻也不敢离开自己的临时住所,我认识的阿姨他们当年去了十一个人,死了七个,都是被当地警察活活打死的。你也许要怪中国政府无能,不管自己的国民。可那是一万公里之外的地方啊!在一个国家没有强大军队时,怎么管啊?!靠嘴皮子吗??? 80年代,我们连一艘像样军舰都没有,人家外国人就是打死你中国人,我们即便想管也管不了啊。这时候,你想回过头来想想,我们为什么要发射火箭、卫星、为什么要造军舰、为什么要造航母。因为如果你的国家没有这些硬实力,那么不管你走到在哪里,都活不好。 1998年,美国为了打造第二岛链从海上锁死中国,策动印尼人屠杀华人。中国政府得知消息,连夜派了当时中国几乎所有的轮船去当地撤侨。结果台湾也去了一艘军舰,并且开着大喇叭宣传:“中国政府是最坏的共产党,他们是来把你们骗回去枪毙的,然后没收你们的财产。美国是我们的盟友,请相信不会发生什么坏事的。” ——这一宣传导致当时只有500多人选择跟随中国政府回到了中国,一周后美国的补给舰停靠印尼,发放枪支,30多万华人惨遭磨难。我看过一个视频,一个华人妇女在轮奸之后被按倒在地上,那些老外拿着一根沾满汽油的拖布从她阴道捅进去,从嘴巴捅出来,然后点着。那个妇女倒在地上,痛苦的嘶嚎着,蹬来蹬去,像一只着火的蚂蚱;视频里同时传来的,还有那些外国人哈哈大笑的声音。——选择跟着中国回来的500多印尼华人,现在还有很多活跃在中国的企业界,有时间的话,你们可以上网搜索一下他们的亲诉。 所以我周小平无数次的跟人讲:不是我有多爱国,而是由于人性和民族存在的天然存在,所以我只能选择和我的国家站在一起。 有人说,民族主义无所谓了,人家美国的黑人白人都一样和平共处。可我的朋友们啊,你们看到的这只是目前这短暂的和平时期,这只是美国经济相对富足的时期的表象而已。你们知道不知道,每次美国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如1939年、1967年时,都有大批黑人被活活打死,因为失业的美国白人会抱怨是“黑鬼抢走了自己的工作。”1916年时,一个黑人路过华盛顿广场,被一群失业的白人青年抓住,用铁丝捆起来,架在火堆上活活做成了人肉烧烤。围观的人拍照取乐,路过的警察也很多,却无人心生怜悯。在中国国力最弱的年代,每一根美国铁路的枕木下都埋着一具中国人的尸骨。当你知道了这些,当你回想起过去这些海外华人的悲惨历史,你还会相信:无论国家怎么样,只要移民了就能过得很潇洒这种鬼话吗? 如今,中国不敢说强大到无人能敌,但至少我们比当年已经强大了不少。我们有了自己的军舰、有了自己的卫星,所以利比亚和叙利亚在打内战之前,都要先等中国政府撤侨完毕之后才敢开打,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先杀了再说。我外公告诉我说,当年在国外,外国人根本不把中国人当人看,很多酒店都写着禁止中国人入内,但如今中国人再去住这些酒店则会受到礼遇,这不是因为你牛逼了,而是因为你的国家牛逼了。 去年,奥巴马在香格里拉会议上力邀23国参与围堵中国时这样说道:“中国有13亿人,他们越崛起,我们就会越没饭吃,因为地球资源供给是有上限的。所以为了我们能继续过现在的生活,就必须遏制中国的发展。” ——这段视频网上不难找到,朋友们可以自己去搜来看看。然而中国的崛起大势已经不可阻挡,13亿人都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总不能为了西方人的美好生活,而选择自我毁灭吧?以今天中国的硬实力,除了我们自己发疯以外,没人可以再把我们扳倒。美国一边公开宣称不是中国死就是西方亡,一边又拼命告诉中国民众:你们的政府有问题啊,必须推翻它,然后你们就能过上比现在更好的日子。——请问,还有比这更可笑和自相矛盾的逻辑吗?但是,是谁让你们轻易地选择了相信这些谎言?诸位亲朋好友,扪心自问。 是谁让你们一边嘲笑金三胖世袭,一边又对美国总统老子走了儿子上,儿子下台了老婆上的事实视而不见的??是谁让你们一边嘲笑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却对美国合法使用瘦肉精导致不能达到中国标准而屡遭退货视而不见的??是谁让你们嘲笑中国企业没原则没标准,却对德国用马肉冒充牛肉视而不见的??是谁让你们嘲笑蒙牛伊利奶粉有三聚氰胺,却对新西兰奶粉双聚氰胺超国标8倍视而不见的??是谁让你们一到冬天就抱怨雾霾,一到夏天就抱怨暴雨,却从不去想为什么夏天雾霾少,冬天不发生洪灾的?难道中国有怪兽,只有冬天出来污染,夏天却到处尿尿??是谁让你们相信鳝鱼都吃避孕药,完全不顾成本和生物学的??是谁让你们相信了酸奶里有皮鞋,而忽略了皮革制品里根本无法逆向提炼胶原蛋白这一常识的??是谁让你们相信了中国官员很傻帽,张嘴就是屁话,比如“反对我就是反对党”、“我爸是李刚”,可是你们听过录音吗?人家根本不是那样说的啊!是谁在误导你们?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误导你?你有没有思考过原因??是谁让你们相信只有中国人会山寨,却从不提德国和美国都是因山寨成功而走向辉煌和富有的历史事实??——在接下来的十年里,类似的谣言段子会越来越多,内容基本都是换汤不换药。黑鳝鱼黑鲫鱼,黑了鲫鱼黑鲤鱼,黑完鱼儿黑鸡鸭鹅猪,骂完空气骂水质,骂完水质骂土壤,骂完土壤喷历史,喷完历史侮民族,侮完民族辱国家,辱完国家反军队,反完军队毁政治。他们会编出或者夸张出跟多内容丰富多彩的段子,我不可能永远逐条向你们解释这些都是有违常识的段子,不可信。所以能拯救你们不被洗脑的,惟有知识本身。 你可以不相信政府,但你因为不相信中国政府而去相信了外国政府,那你其实比那些只相信中国政府的农民更加小农思想。——因为你的身边充满了谎言与诱骗,所以当你下次要说出:“中国怎么怎么,人家外国就怎么怎么的时候。”不妨先停下来思考片刻,究竟这算不算中国特色,还是人类通病。这世界有太多中国设计师到处嚷嚷“国外的设计师最棒,中国的全是垃圾。”这世界也有太多的中国研究员到处嚷嚷“国外的科学家最棒,中国的笨得要死”。这世界也有太多人张嘴就是“人家外国人最棒,中国人则完全不行。”——说得好像他自己,他爹妈都不是中国人一样。 可是现实却是:美国搞四代机搞了16年,中国搞四代机只搞了7年,美国发射火箭失败了几十次,中国只失败了几次。美国3D打印技术只能打印塑胶部件,中国3D打印技术已经开始打印超坚固超耐高温的钛合金部件,并应用在了飞机上。中国的天宫正在搭建,美国的哈勃今年就要失去控制,过几年就要完全坠毁,再无力维护。欧洲的诺基亚固步自封濒临倒闭,可中国不仅100%全包了苹果的生产,而且华为自主研发的四核芯片手机,还成为了世界智能机销量前三,在欧洲口碑相当好。所以,你顶多只能说你自己不行,但你无权能诋毁其他中国人的成就。 我亲爱的朋友们啊,你是不是觉得那些领导说什么就信什么的人特别可悲,可怜,奴性?那你想想,盲目相信“人生导师”“成功人士”“异见人士”的人和盲目相信领导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你以为只有领导对下属不会说实话是吗?那我告诉你“人生导师”“成功人士”“异见人士”对你同样也没有半句实话。马云多次公开批判中国工业化进程,说不如青山绿水的中国好,但马云绝不会告诉你他是中国工业化最大的受益人,没有中国制造就没有阿里巴巴和淘宝。马云们这样说,有他们的目的。李承鹏恶骂中国政府遣返“脱北者”,但他绝不会告诉你美国遣返“脱墨者”时根本不顾那些可怜人的死活。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经常说自己是自由经济的受益人,是美国梦的代表,但他们不会告诉你,他们一个的父亲是国会议员(相当于中国部委级高官),另一个的外公是银行家,母亲是美联储的高管(相当于央行的部委主任)。李开复说纽约60万美金一套别墅,比北京便宜多了,但他不会告诉你那套所谓的别墅其实是个仓库,而且离纽约市区开车需要四个多小时。薛蛮子说美国房连地皮一起卖,但他不会告诉你那块地想传给儿子要再交45%的钱,而且每年按估价(由美国政府人工估算价格,纯人治)2.5%交税,一旦交不起就收回。 美国政府是没有拆迁的问题,是因为原住民已经被他们杀光。美国是没有面包车校车,是因为他们有90%的人口都住在城里,不需要开小面包绕山路去村里接孩子。而城市化生活需要更多的高铁、需要更多的核电站、需要更多水电站、需要更多的PX产业、需要更多的塑料、需要更多的矿山、需要更多的水泥路,把食品、水、生活物资从几千里外的地方源源不断地送进来,以供人吃喝穿住用。 如果你有心,可以找一个周末的夜晚去八达岭高速看看那些一眼望不到头的货车车流。看看那一车车满满的蔬菜、肉类、饮料是如何送入我们的城市,你再来谈谈为什么我们要继续提升工业化指标。——我们当然要继续加快建设,而不是“停下来等一等人民”。我们的思想是可以停下来休闲一下,但我们的胃绝不会等待哪怕一天。 2013年6月12日 星期三,端午节,风和日丽,我坐在通州某小区的花园长椅上里一直想着这些事。在夏日的微风中,在北京的蓝天下,我看着川流不息的车辆,还有草坪上散步的老人以及孩子,真切地希望这一切能够永恒。 中国就像一个饱受指责但自强不息的农村孩子,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一滴的改变着人们对他的印象。一开始人们嫌他土、脏、穷,他自己也因此自卑过、犹豫过、哭过、闹过、愤怒过,但至于他安静下来,埋头做自己的事,不再关心别人说什么。六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已经有6亿人走向了小康。有许多和我一样的农村娃都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城市里的新青年。这种规模的沧桑巨变就已知的人类历史而言,绝无仅有。如果这还不能证明我们的政治体制更优秀,还不能证明我们的民族和种族更优秀,那请问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信仰。如果生在中国,你的命运和收入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都还要认为体制不公的话。那么如果你生在阶级20年前就固化了的美国,或者阶级在30年前固化的日本或欧洲你又当如何呢?所谓国外社会整体收入为橄榄型,根本就是个鬼扯,只能骗凤姐。根据美国去年自己的公布的数据表明:有40%的美国人,只占有社会0.2%的财富。这分明就是铁三角,哪像橄榄了? 你也许会说,中国有腐败,有坏人,有变态,有潜规则。我告诉你,全世界都一样。中国有几十万城管,粗暴执法的也就是那么一小部分而已。而且这总比在美国或者欧洲根本不准你随便摆摊,你敢无证摆摊就被工会暴打一顿要好一些吧??(美国摆摊证数量是固定的,你想摆摊需要排号。)中国有上百万军队,所谓“仗着自己是军车到处乱闯”的又有几辆,你算算百分比占了多少?中国有上千万公务员,你如果骂公务员队伍庞大,那我请问你应该配置多少警察?多少教师?多少医生?多少税务员,能满足13亿人的政务需求??你说中国有杀人犯,那请问怎样才没有杀人犯?你说良好的体制不会有坏人,那从犯罪率来说,岂不是恰恰证明中国的体制优于外国,因为中国人的犯罪比例在所有国家中明显偏低。 朋友,能望远的人才能登高。生活需要我们抬起头来做人,而不是鼠目寸光地只盯着一处肮脏。我从不否认中国有贪官、有监管、有坏人、有跋扈者、有变态狂。就好像我从不否认一个美女身上有脚皮、鼻屎、大便、细菌以及病毒、口痰、淋巴、胰腺液一样,(而且这些成分所占的比例还不少)。但我看见美女的时候依然觉得赏心悦目,依然希望拥她入怀。如果此时你在一旁不断的嚷嚷说:“你被洗脑了,这美女是由脚皮、鼻屎、大便、细菌以及病毒、口痰、胰腺液、肠子、内脏、骨头、淋巴组成的,非常恶心,快点清醒吧。”我真心不知道这是我瞎了,还是你疯了。如果你只是在一旁这样嚷嚷,我顶多一笑了之。可如果有一天,谁要动手来清除这个“迫害人的美女”时,我绝不会袖手旁观。原因很简单:我若坐视不管,那还算是男人吗?——男人最大的美德是守卫。 佛说:“我不如地狱谁入地狱?”圣经上说:“魔鬼永远都是以天使的面孔出现在世间。”圣贤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如今这社会一百个人里,难以找出三个人支持政府,大多数人都沦为了公知的信徒。——末日审判时,只有罗得一家三口得到救赎,不是因为他们和城中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一样,而恰恰因为他们是俗流当中少见的例外。 我亲爱的朋友们,翻一下你的微薄,你会发现系统已经自动帮你添加了诸如薛蛮子、李开复、作业本、韩寒、李承鹏等各种民粹微薄,这是标准的强制灌输和洗脑手段,建议你取消关注。如果你不愿意取消关注,也可以关注一下王小东、草行龙、吃斋的猫2011、逆光飞行、海外阿Q、吴法天、董路、点子正、斯库里、果壳网、今晚报、东方都市报、超级大本营军事、江宁公安在线,等等微薄,至少兼听则明。 除此之外,知识是人生最重要的防火墙,但知识绝对不在杂志、报纸、或者段子里。有条件的话,推荐阅读中华书局出版的《资治通鉴》文白对照版,以及《台湾史》《欧洲史》《欧洲战争简史》《亚洲战争简史》《联邦论》。当你了解完直到18世纪,整个欧洲地区,都还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农民结婚当天新娘必须献给地主或者城主破处之后,你再来跟我谈一谈中国是怎样的一个文明。 这篇文章里的很多话容易得罪人,我本不当说,也不该说。但目前这种形势下,已是不得不说。文明和理性需要星火传递,如果当初你不说,他不说,王小东老师也不说,就不会点醒像我这样的人。因此今天我也一定要说,哪怕这些话对99%的人最终都是无效的,但只要能点拨1%的人就已经相当值得了。 我们都有幸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都在目睹这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我们正在经历着这场东方文明对西方霸权的终极逆袭。这个特殊的时代赋予了我们必须完成特殊的使命:那就是为我们这个饱受了百年污蔑民族和国家正本清源。我的朋友,请不要辜负了这个时代,不要让子孙后代责怪我们今天的愚钝。 ( 作者:周小平)
个人分类: 社会百态|1365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果用一幅图来表现民主制度
热度 3 lin602 2013-6-30 11:13
如果用一幅图来表现民主制度,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 坐在主持会议的主席位置上的官员的头上悬挂着一把利剑,民众的手拿着这把利剑,当官员违反宪法与法律时,这利剑就落了下来。民众应该是占多数的普通公民。 我不会画画。
1843 次阅读|13 个评论
厦门公交大火的思考
热度 1 sstone2009 2013-6-9 10:23
一场大火,一声巨响,厦门一辆公交车突然起火,然后爆炸,造成48个生命逝去 。 近两三年里,我曾经去过厦门三四次,这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繁华、整洁、充满朝气,甚至令我产生过欲长居于此城的念头。我常常乘坐公交车,我记不得什么时候第一次乘坐了公交车,记不清在多少个城市曾经乘坐过公交车,但公交车是那么熟悉,它常常从我的身边插肩而过,报站的声音常常飘进我的耳畔。现在,厦门的一辆公交车,竟然发生了如此的惨剧!令我惊愕、愤慨。 悲剧发生后,人们同情逝者,谴责嫌疑犯,也与我一样感到惊悚。当我看到有揭示嫌疑犯状态的文章,我也随之冷静下来,是的,我们应该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发生的悲剧发生了,未来的悲剧可否不再发生? 从报道上看,这次悲剧的嫌疑人生活在社会底层,经历了许多挫折,性格内向软弱,曾经无限信任这个社会,有问题愿意求助110之类。嫌疑人好不容易活到了退休的年龄,在办理社保的过程中,因为年龄错写了一岁,上访三个月,跑了派出所22次,无果。或许,嫌疑人绝望了,然后制造如此惨剧! 我依稀想起欧洲文明进程中的一些史料。曾经,工人的工作条件十分恶劣、收入十分微薄、医疗保障缺失……在十分无奈的情况下,工人们爆发了一轮又一轮争取权益的斗争,罢工、流血冲突、破坏,屡屡发生,后来,在各方面的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在1883年后,欧洲各国政府纷纷建立各种法案,保障工人权益,欧洲文明才真正逐步成熟起来! 几年前,我曾经经历过在南京市第二医院的聘用、解职、申述无门的窘境,至今还未能妥善处理,有了这趟经历,我是能够理解人在被逼无奈之下的心理状态的。幸亏我还有出路,但那些面临生死存亡的人们,他们又该如何泰然处之呢? 厦门公交的悲剧已经发生了,我们除了要惩恶扬善、祈福谴责,我们更应该从根源上着手防范悲剧的再发生。而根源有在哪里?社会关怀、制度建设、保障机制、传统文化建设……还有我们每个人,对弱者的同情和接纳,也许,我们曾经对一位潦倒的陌生人的一面微笑,也能避免一次悲剧。 今天,但愿我们能够看到嫌疑人身外的那串隐蔽的罪恶!
个人分类: 随笔|3004 次阅读|2 个评论
有多少人能比“雷书记”和“衣局”强/好
热度 10 JRoy 2013-5-3 19:18
刚刚看《 我为何要为“雷书记”和“衣局”说话 》评论发现,明白人还是有的。中国人历朝历代都不缺乏冷血的旁观者,这一点像极了过年时要宰杀的家禽,你宰杀上一个的时候,下一个全然没有感觉,而且很可能帮你忙。(反正我知道羊是这样,就在它们面前杀就行) 远的不说,日本侵华的时候我们是习惯于看着同胞的头被砍掉,然后帮着掩埋; 文革时候最好的同乡同事被游行,也是全然不知所谓 就在去年,抗日打砸刚过没多久,'全国人民大声疾呼惩治'“暴徒“( 这事我也疾呼反对过,再次提醒大家 “暴徒”一次是日本媒体人给起的名字,别全中国沙拉吧唧的跟着起哄 ) 原因何在?我上篇博文说了: 通过打骂别人的不检点,往往显得自己干净。 这就是很多人杀同胞以显示自己不抗日良民,游行同事以显示割裂关系,惩治暴徒显得自己文明,谩骂贪官色官显得自己清廉和高雅。 而事实是什么?小三二奶文化已经不仅仅在达官贵族里面了,基本普及全社会各个阶层了?还都睁着眼的装瞎,装纯吗?........ 不要太高尚了自己,要知道我们的民族才刚刚从两三千年的三妻四妾文化中脱离了短短百年(从辛亥革命算起吧),才刚刚百年,有没脱离干净的可以理解 (看看那些清宫戏多么流行就知道文化底子的影响多么的重要啦) 最怕的是藏着掩着不去面对,然后告诉周围和全世界的人,我很干净!这样自己病了都不知道 试想,有多少人能比“雷政富”和“衣局”强/好,不比不知道,那就比试一下吧: 1,衣局的事情爆发的导火索和关键点是,他并没有直接答应常的三个条件,常开出的三个条件:   · 【给你三个选择:   · 1.每月见我一次,再无其他要求;   · 2.给我60万,从此形同陌路;   · 3.给我30万,5年内把我调到北京,到时悉数奉还。】 这三个条件,可能很多很爷们的人很容易答应,或者忽悠了。而,人家衣局没有。 2,雷之所以被勒索,是因为没有答应一个建筑商的行贿要求(当然有人解说他嫌少,这个暂不论)然后才被人下套,找专业的赵来色诱和勒索 请问,像雷这种长相的人被色诱了,就咱们社会的这种文化氛围,他把持不住 是很正常阿还是很不正常阿?他很卑鄙吗? 不要把党员官员神化,人家也是人!我看,有很多人若是这两位的遭遇,可能都到不了最后一关,早就办违法乱纪的事了,而人家好坏单就目前爆出来的事,还只是私事。 我觉得以后舆论成熟的一个关键是:民众以后少管人家的私事,这真的涉及到人权的问题,我们要维护制度的尊严。 法国总统都不结婚而是女朋友,不还是照常过嘛,我们的民族为什么要求那么干净(要求太高,往往物极必反达不到!)? 就跟我们的奶粉一样,标准全球最高,谁信?
个人分类: 时政评论|1778 次阅读|27 个评论
坚持为自己的信仰而活---纪念撒切尔夫人
热度 1 wido 2013-4-12 19:47
这是我在腾讯大家中看到的一篇文章,我不知道这算不算纪念撒切尔夫人所有文章中写的最好的,但它的结尾却的写的很好,“ 历史记住政治家的,绝非在其任上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丰功伟业,而是他最终为人类世界留下了什么伟大的制度和思想”,这些政治家所坚持的制度和思想,是政治家一生的信仰,每个人应该坚持为自己的信仰而活。 以下是童大焕的原文,叫《幸福在每个人的手中》。 英国前首相、保守党领袖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英国时间4月8日因中风去世,享年87岁。她的去世引发了人们深刻的记忆与怀念。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将撒切尔夫人称作“自由的捍卫者”和“全球女性的典范”。许小年认为:“上一世纪80年代是改革的时代,领导全球改革浪潮的是撒切尔夫人、里根、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他们与庸碌官僚和势利政客的区别是信仰,相信自己为国家选择了正确的道路。无论后人怎样评价他们的功过是非,他们将作为政治家而载入史册。” 政治家和政客的基本区别,是前者着眼于人类整体和长远的福利,而后者更着眼于自己任内的短期声名与政绩。而民粹总是短视和急功近利。政客的急功近利与民粹的急功近利常常互相激荡,开出人类文明的罪恶之花。 撒切尔夫人主要成就:坚信公民福祉与自由。财政自律化:裁减政府预算和税率,任期内公司和个人所得税率持续下降;政府精简化:认为有必要将商业精神引入政府; 国企私有化:民众应该成为股东;工会民主化:削减社会福利,鼓励自由市场;法律不能豁免工会强迫工人入会;安定北爱尔兰:任何以恐怖主义摧毁民主的企图都将失败。有“铁娘子”之称的她于1979年执政,启动了大规模私有化与放松管制等市场化改革,从而使英国从二战后的欧洲病夫变为仅次于德国的欧洲最有活力的主要国家。 林楚方写道:“在撒切尔上台之初,一部分英国人认为,国企问题在于不够商业化,改革方向应该是更加公司化,用这些年比较时髦的词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撒切尔和她的团队觉得这很扯淡:‘一个国有企业模仿私营企业,就好像在一头骡子身上涂上条纹,把它变成一匹斑马’。” FT如是评价撒切尔的政绩:“她不仅让本国的社会秩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也在苏联帝国瓦解后大大重塑了国际政治。她改造了僵化的英国经济,制服了工会,努力“推回政府的边界”,将国企私有化。在国际上赢得了马岛战争,使‘撒切尔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哲学而得到尊重。” 撒切尔夫人和他同时代异国并肩作战的里根有一些重要名言。撒切尔夫人说:“你不可能通过削弱强者来增强弱者。”“没有强者,我们何以赈济弱者?你阻挡成功者的同时是在惩罚求助者。”“我唯一能够为你们做的,就是能够让你们更自由地做自己的事情。”里根说:“相信老百姓比政府更知道该如何使用他们的钱,因此政府应该把钱还给老百姓。” 但别说是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这样的做法和观念也未必能够赢得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心。撒切尔夫人在议会里和那些目光短浅的左派辩论,她的政策受到民众的不理解。事实上,那些在本质上通过自由保障维护人们权利和社会福利的人总是受到攻击谩骂。他们被认为是权贵集团和资本的代言人。目光短浅是大多数人的特征,迎合民粹则是政客和左派的普遍心理。这一切都是因为急功近利。世界上理性的人总是少数,即使到了今天,明知道大政府主义是人们通往奴役之路的不归路,但试图通过实施大政府主义以给社会“普降甘霖”的主张和政策,总是格外地“赢得民心”。尽管最终结果总是毫无例外地大众受骗上当,民众和社会福利双双减损,但这丝毫不影响这种民粹主义和大政府主义拥有广泛市场,因为它有一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武器——迁怒。民众总是天真地相信那些目光短浅无知无畏甚至心怀叵测卑鄙无耻的承诺,即使最后这些所有的承诺都落空,他们也会轻轻松松地归结于“无耻的利益集团太强大”,而不是他们所主张的大政府的权力太强大! 在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和理性者总是少数,那些坚持没有自由就没有幸福与福利的人们,往往像一个个黄昏下的剪影,显得孤独与落寞。 但一个人最大的力量,不是来自别处,而是来自自己,来自自己强大的内心!一个信奉自由的人,他的内心一定足够强大。因为他有足够的远见和信念,才不会在人云亦云、在迎合民众中迷失自己和方向。 毫无疑问,撒切尔夫人的思想资源主要来自哈耶克。有人说,哈耶克的名声传播得最广的国家,是英国。这主要是由于撒切尔公然称哈耶克为她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最重要的哲学导师。撒切尔在回忆录中评论说,她年轻时候读过、后来又“经常重温”的“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最强有力的批判”,是《通往奴役之路》。1989年哈耶克90岁华诞之际,撒切尔夫人写信给哈耶克说:“到本周,我荣任首相一职已达十年。很多人非常宽宏地评价我们的政府所取得的成就。当然,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如果没有那些价值和信念将我们引导到正确的道路、并为我们提供正确的方向,则我们不可能取得一样成就。您的著作和思考给予我们的指导和启迪,是极端重要的;您对我们居功至伟。”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强烈的反乌托邦。哈耶克写道:“罗素说得好,想按照一个单一的计划来组织社会生活的那种愿望本身基本上来自一种对权力的要求。”“为了能够用来为一个单一的计划服务的权力的集中,不仅是权力的转移,并且也使权力得到扩张;把从前许多人独立行使的权力集中在某个单个集团的手里,会使权力膨胀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其影响力极为深广,几乎使它变成了另外一样东西。” 历史记住政治家的,绝非在其任上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丰功伟业”,而是他最终为人类世界留下了什么伟大的制度和思想。谨此,纪念撒切尔夫人。
个人分类: 与社会有关|2327 次阅读|1 个评论
博弈:数学问题 VS.生物学问题——兼谈文化的功能
热度 2 qyu111 2013-4-7 10:02
在科学网上读到学信息科学的应行仁博士写的科普系列《博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26653) 。 读完了应博士的《博弈》,再回看他的名字“应行仁”,又禁不住地想起我们老祖宗的测字学。应博士的《博弈》理论最终的结论就是:应行仁。仁,合作也。应行仁:应该大行合作。 说完测字,再来谈博弈。什么是博弈?什么是博弈学? 百度的定义是:博弈论(Game Theory),亦名“对策论”、“赛局理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博弈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生物学家使用博弈理论来理解和预测进化论的某些结果。 应博士的《博弈》系列开篇《从自私走向合作——1问题的产生》讲了一个博弈学的经典和原理故事:“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说的是两个被警察逮住的强盗在面对坦白和揭发对方时所处的选择困境: 1 、俩个人如果合作都不招供,警察没有证据最多只能给俩人各判一年。 2 、如果一个招了并检举揭发对方,自己就能被释放,而对方被判15年。 3 、如果俩个都招了,各判10年。 最终的结果是俩个都招了,各判10年。 这个故事很有研究价值,据应博士说它成为了“二十世纪下半叶社会科学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经典,而且在哲学,伦理学,生物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特别是博弈论各种课题文献中被反复提起津津乐道”。 应文想借此故事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合作才能双赢。这俩个罪犯愚蠢且自私,都选择了招供,最后都被重判10年。如果俩个人学了博弈学,懂得合作的好处,就不会互相揭发而双双获益。人类如果都懂了博弈的道理,人人、户户、行行、国国都“行仁”合作,社会就会和谐,世界就会和平,人类就不会有争斗和战争。可见懂数学、懂博弈论对人类文明是多么的重要。 然而生物学家读了这个故事会问一个生物学问题:这俩个罪犯为什么同时选择了自私而没有选择合作?这俩个人的脑子里发生了什么生化反应让他们选择自私?参与这个生化反应的蛋白和基因是什么?这些基因是如何进化的?进化为什么选择了自私而没有选择合作的基因和生化反应? 根据生物学的进化理论:生存是进化的原则。能够更好地保证生物生存的基因和生化机理被选择和保存了下来,反之则被选择淘汰。 我们从这个生物进化原则来分析一下“囚徒困境”的故事:如果俩个人中一个人无私且懂博弈的道理,选择了不招;而另一个人愚蠢且自私,选择了招。我们的文化和制度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这个文化和制度最终选择了谁?保护了谁?结论很简单明白:自私招供的人被从宽释放,无私没招供的人被判15年。我们“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文化和制度鼓励、选择和保护了懦弱、愚蠢和自私。按照生物进化的理论,这里是野蛮战胜了文明,愚蠢和自私的基因被保存了下来,无私和理智的基因被淘汰。因此,在“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文化环境里存活和进化到今天的罪犯,多数是愚蠢和自私的人。这也就从生物进化的原理上解释了为什么今天的罪犯在面对刑罚的时候多数是选择坦白和揭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文化决定人类的发展方向。万千世界,什么物种都有;芸芸众生,什么人都有。自然环境决定了物种的生存和进化方向;而人类的文化制度环境决定了对人的选择,决定了对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的选择,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人。 接下来的问题是:文化和制度又是从哪里来的?什么决定了文化和制度?谁决定了文化和制度?以什么标准来建立文化和制度?我们为什么建立了“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这样的文化制度?这样的文化和制度鼓励了什么样的品质和保护了什么样的人? 按这个逻辑推理下去得到的结论是:文化是人创造的。 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文化 。于是归结到古老的哲学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是文化决定人还是人决定文化? 这个问题先留给大家去思考。
个人分类: 文化生物学|4888 次阅读|3 个评论
以药学工作者的视角审视转基因食品
wcxjnu 2013-3-12 17:12
以药学工作者的视角审视转基因食品
以药学工作者的视角审视 基因食品 摘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发展,基因工程技术广泛应用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如转基因食品。由新技术开发带来的转基因食品是否对人体的健康有害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热点。本文作者以药学工作者的视角审视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及监管问题。分别从药品的上市审批制度(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质量管理制度、药品标识制度和药品召回制度的视角阐述了食品的安全及监管问题。 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药品、安全、制度 基因工程技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诞生以来,这项新兴的生物技术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发展,科学家已经把基因工程技术应用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如动植物基因的改造,环境的治理以及药物研发等。 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给人类提供营养丰富的食品,科学家把转基因技术应用到了农作物的品种改良方面。 1994 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食品 —— 延迟成熟的转基因番茄在美国出现 。自此,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食品大量出现,由新技术开发带来的转基因食品是否对人体的健康有害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热点。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如何正确的认识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如何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有效的监管?本文作者以药学工作者的视角审视了转基因食品的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 GMF )。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 其次我们还要了解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不同 。第一,传统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上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第二,传统的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大量基因,不可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 目前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主要争议在以下方面: 一、环境安全问题,会不会影响人类生存环境。 转基因作物释放到田间后,是否会将所转基因漂移到野生植物中,是否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打破原有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包括 : 1 、 转基因作物演变成农田杂草的可能性 ; 2 、 基因漂流到近缘野生种的可能性 ; 3 、 对生物类群的影响 。 二、对食品的安全性是否产生影响 1 、转基因食品含有用 DNA 重组技术构建的外源基因,包括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常用的选择标记基因包括有抗生素抗性基因和除草剂抗性基因。长期食用的历史证明,食品中的 DNA 及其降解产物对人体无毒害作用。但外源 DNA 对人体是否产生直接毒害作用,一直存在争论 。 2 、抗生素抗性基因随着食物进入人和动物体内的肠道微生物中,通过转化可能诱导耐药菌株的产生。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充分的证据完全说明抗生素抗性基因不可能转移到微生物体内 。 3 、转基因食品中由于转入外源基因的表达,食品成分中可能含有新的蛋白质。人体免疫系统对食品中特异性物质产生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发生过敏反应,转基因食品中若含有一种新的外源蛋白质,无疑对某些敏感人群存在一定的致敏风险。因此,转基因食品要通过安全性评价 。 4 、由于基因具有多效性,遗传修饰在打开一种目的基因的同时,也可能提高其他基因的表达。转基因食品中外源基因的插入,可能使原先关闭的基因被打开,产生一种新的毒素 。 转基因食品存在那么多争议,我们该如何合理利用这把双刃剑。转基因食品和药品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例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转基因食品的有益性、转基因食品的质量控制等。由于药品的特殊性,关于药品的管理主要措施主要有上市审批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及可追溯制度等。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不确定性同样也可以借鉴药品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不同的地方在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测,可能要进行的时间更长。 一、上市审批制度(新药证书) 转基因食品监管的主体主要涉及三个:农业部、环境保护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农业部主要负责田间释放和商业化释放许可证的发布与保证转基因肉类、家禽和蛋类作为食品的安全卫生、有益健康及准确标识等消费安全;环保局则通过建立杀虫剂容许量标准来管理转基因食品作物杀虫剂的使用和安全,任何含有杀虫剂的转基因食品农作物都必须经过环保局的审批;食品药品管理局主要负责植物新品种的加工食品和饲料的安全性。在三个部门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要负责确保在农业部管辖下国内生产和进口的食品、出口肉类、禽肉产品的安全性,同时还要进行转基因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以及转基因动物、饲料、兽药的安全性管理,确保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安全。除此之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还需要对植物新品种(包括转基因作物)生产的食品(包括动物饲料)的安全性以及营养价值进行咨询与评价,负责转基因生物和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上市前审批管理,也对转基因食品标识提供指导。转基因食品要想上市销售,要经过批准。申请中应包含申请者和研发人员的一般信息、产品中的转基因生物的一般信息、转基因生物释放条件和接收环境的条件、转基因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信息以及监测、控制、废物处理、应急机制信息。以上信息必须能够充分表明该产品对消费者无害,没有误导消费者,并且与它们可能代替的食品或食品成分相比,没有给消费者带来营养方面的不利影响。 药品在上市前要进行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以及上市后的安全监测。同样转基因食品应该也要进行类似的研究,以保证其基本的安全性。 (一)上市前研究(药品临床前研究) 1 、文献研究:食品名称和命名依据,立题目的与依据。 2 、药学研究:原料工艺研究,产品处方及工艺研究,确证化学结构或组份的试验,产品质量研究,产品标准起草及说明,样品检验,辅料的来源及质量标准,稳定性试验、包装材料和容器质量标准等。 3 、药理研究:一般药理试验,主要药效学试验等。 4 、毒理研究: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过敏性、溶血性和局部刺激性试验、致突变试验、生殖毒性试验、致癌毒性试验,依赖性试验等。 (二)上市研究(药品临床研究) 1 、基本要求 须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后实施临床试验 (clinical trials) ;须执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GCP) 。 2 、临床研究分 I 、 II 、 III 、 IV 期 I 期: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后期方案提供依据。 I 期试验组人数为 20 ~ 30 例。 II 期:安全作用初步评价阶段。目的是初步评价食品安全性,也包括为 III 期临床试验提供依据。研究设计可根据具体研究目的,采用多种形式,包括随机双盲法对照临床试验。病例数要求 100 例。 III 期:安全作用确证阶段。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食品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转基因食品注册申请获得批准提供充分依据。试验一般为有足够样本量的随机双盲法对照试验。病例数为 300 例。 IV 期:食品上市后由申请人自主进行的应用研究阶段。目的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安全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病例数为 2000 例。 3 、监测期转基因食品的考察 食品生产企业应经常考虑监测期的生产工艺、质量、稳定性、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等情况,每年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有关药品生产、经营、使用或者检验、监督的单位发现食品有严重质量问题、严重的或非预期的不良反应,须及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于食品有严重质量问题、严重的或者非预期的不良反应,应立即组织调查,并报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标识制度(药品说明书) 为了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便于投放市场的转基因食品在各个阶段均能被追溯,要对转基因食品实行强制标签制度。只要食品是由转基因生物组成的或者食品成分中含有转基因生物的都需要进行标识,无论转基因食品是否与传统食品具有实质等同性,其中免于标识的情形是:食品混入转基因成分的情况是偶然的,或在技术上不可避免,并且转基因成分低于 0.9% 可以不标识;而对于转基因材料未获批准上市销售的转基因食品,只有在已经存在相应检测手段,并且转基因成分含量低于 0.5% 的条件下才可以不进行标识。转基因食品与用传统方法生产的食品在成分、营养价值、营养效果、使用目的或对特定人群的健康影响方面不同,更多地考虑到该种转基因食品所可能引起的伦理和宗教问题。 三、追溯制度 : “从农场到餐桌”的追溯系统(药品召回制度) 为了能够在确定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或自然环境存在无法预测的危险时有能力撤回已经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创设转基因食品追踪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从生产到流通全过程追踪食品的能力。每个转基因食品的经营者都必须向下一个在生产和分销链条上的经营者提供该种食品所含有转基因成分的信息。除非接受者是最终消费者,否则自交易发生之日起,该转基因食品的接受者还必须将有关的资料保存 5 年。同时还应该通过书面说明的形式确保分销商能够对该种转基因食品的相关信息充分了解。另外,分销商在销售该种转基因食品时,必须对购买者的身份进行记录,并将转基因食品的成分信息、标识号码等信息以书面形式提供给购买者。追踪制度使转基因食品的信息与转基因食品一起流通,使得食品标识的内容有据可查。一旦发现转基因食品会带来无法预判的负面影响时,那些生产商和销售商所保存的转基因食品相关信息资料将有助于政府主管部门掌握食品的流向,及时追回问题食品,转基因食品标识与追踪制度相互配合,不仅有助于政府及时有效地处理转基因食品的意外侵害事件,更有助于对转基因食品侵权责任的厘清。 转基因技术对人类而言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很多东西都还没有定论。限于技术条件的障碍,也由于各方利益和立场的不同,不同的科学家甚至得出完全相反的论断。科学家目前所获得的关于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食品的风险与安全性的科学证据,还很难说是结论性的或绝对可靠的。正因为如此,目前在这一问题上持对立观点的两方谁也说服不了谁。由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存在较大争议,因此对转基因食品的商业化研究开发必须采取十分谨慎稳妥的态度,特别是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方面,必须严格把关。通过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安全性评价细则和监管制度,既可以保证消费者利益,又可以促进转基因食品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佘丽娜 , 李志明 , 潘荣翠 . 美国与欧盟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政策演变比对 . 生物技术通报 , 2011, 10:1-6. 刘岭峰 , 曹江山 , 吴文花 , 聂呈荣 .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及我国管理现状 . 江西农业学报 , 2009, 21: 155-158. 于洋 , 司辉清 .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 . 中国食物与营养 , 2009, 2: 21-22. 刘勤燕 , 王征兵 . 科学认识农业转基因技术和传统育种技术 . 河北农业科学 . 2008, 12: 82-84. 常超,伍金娥 .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 . 中国食物与营养 . 2007, 6: 10-12. 刘全振 , 夏栋 , 陆利霞 , 熊晓辉 .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方法进展 .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07, 28: 161-164. 贾士荣 . 转基因植物食品中标记基因的安全性评价 . 中国农业科学 , 1997, 20: 1-15. 王国英 . 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01, 9: 205-207. 林惠雅 . 转基因食品中风险预防原则的应用 . 北京农业 . 2012, 4: 149-150. 最新药品注册法规及指导原则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010. 刘旭霞 , 李洁瑜 , 朱 鹏 . 美欧日转基因食品监管法律制度分析及启示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86: 23-28.
2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业务招待费制度与经济腐败及商业贿赂。从根本治理腐败
yue 2013-3-6 18:17
改革业务招待费制度 1999年 改革业务招待费的制度的问题,我是从企业腐败现象想到的。企业腐败现象作为话题,也曾在《工人日报》说明讨论过,公款吃喝,公款旅游,提供回扣,收受贿赂,等等,对此类现象,经常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痛恨。这些现象,时不时风行起来,甚至泛滥起来。(这些违法行为实质是贪污贿赂行为。删)这些违法行为实质上又是不正当竞争行为,有些企业利用“公关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东西,有些企业则由工作人员接受了请客送礼而采购了质次价高的东西。这些现象尤其对国有企业损害大,因此,讨论振兴国企不能不谈它。而且滋生腐败,特别是它又对党的肌体,对国家政权的危害极大。怪不得经常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 企业腐败现象为什么屡禁不止?其实有深层次的原因。人们司空见惯地把(那些现象 - 删)它看作工作需要,业务需要。(人们常说由于) “经济的润滑剂”这一设法,就反映了市场规则不健全,客观上极易诱发消极现象。在一些违法犯罪案件中,如果问当事人为什么要以不正当手段经营,那些人往往回答的很干脆,说“大家都这么干,我可不能落后。让我一个人洁身自好行吗?”但让我们想一想“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干”。根源就在于其这么干的费用可以报销。报销的方式和名目就是“业务招待费”。这样非法的东西就和合法的 东西相互转化了。于是为“工作需要”的腐败行为就要有普遍性了。近期在《法制日报》上报道了一起国企老板的贪污大案,罪犯就是利用报销业务招待费作案的,更可气的是他把企业也给毁掉了。可以说业务招待费简直是某些腐败现象得以存在的坚实的“经济基础”。 但是谁能想象到业务招待费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法律现象。近年来党中央的多次会议以及十五大的文件都教导我们要从制度上看问题,当然最重要的是法律制度,解决问题要从改革制度入手,下手。业务招待费就是这样的对象,它已法律制度为依据。财政部 1992 年颁布的《工业企业财务制度》第四十九条规定企业管理费用包括业务招待费。本条规定“业务招待费是指企业为业务经营的合理需要而支付的费用。”本条又规定:业务招待费按照销售净额的一定比例列支,最高为千分之五。虽然从理论上讲,可以区分合理与不合理,但在实践中二者往往丧失了界限。人们试图从各种角度完善这个充满漏洞的制度,由于合理与否的需要没有一个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往往是徒劳。我认为修修补补不顶用,可以把这个制度从根本上取消,才是真正的改革。 业务招待费制度也是过去供给制的残余,日益显露出其补适应性,或许有人会认为,取消他经济运行方面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取消了他,可以使一切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反正大家都不得作弊,那么经济运行方面有什么不可想象的呢?这样经济不会因此而不“润滑”,但如果保留了它,幻想通过调理个别企业来实行道德标准,使经济秩序井然,那是行不通的。(而且会造成竞争手段的失衡。) 总之,只有取消了业务招待费制度,才能给国企卸掉一大包袱负担,才会给国企割掉不正当竞争的毒瘤,增强国企的竞争效果。而且才会从制度上消除某些腐败的滋生,而只有腐败少了,国企才能搞好。业务招待费制度的利害关系,去就之分不是很清楚的了吗? (草稿)改革业务招待费于预防企业腐败行为 企业腐败现象作为主题,曾经在《工人日报》上讨论过。企业腐败行为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向对方当事人,或对方的有关人员给予回扣好处,公款消费,贪污受贿,以及由此产生的偷工减料,伪冒假劣等行为。事实上企业作为经济基础,有很大的经济实力,因此有必要在研究各种腐败现象时,注意企业在里面所起的作用。从事例上看,有不少腐败行为的案件都同企业有牵连。 沿着以下思路,我把业务招待费同企业腐败现象联系在一起。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思考一些企业的有关人员为什么去行贿受贿,犯罪嫌疑人常诉苦说:现在是经济社会,不给钱,不送礼,不请客,就不好办事。人们又常思考:为什么一定要给钱,等等呢?犯罪嫌疑人又常常诉苦说:大家都这么做,我一个人洁身自好行吗?人们又常思考:你的话虽然有些道理,但毕竟不合法。或许这就是法律于情理的矛盾吧? 但是让我们继续思考下去!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做?大家这么做所用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涉及到了业务招待费的问题了。 业务招待费是一项法律制度,而不是企业自发的一种社会现象。 (插入提纲速记:) 1 ,企业腐败的含义 2 ,业务招待费是产生企业腐败现象的重要根源 3 ,引用“从制度上铲除腐败产生的土壤,通过改革”。 4 ,市场经济秩序比较混乱 5 ,有关法律的摘录。 《工业企业财务制度》财政部 1992.12.30 第四十九条管理费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各项费用) 业务招待费(企业为业务经营的合理需要而支付的费用)最高 0.5% ,最低 0.1% 。 第四十九条关于管理费用 . 本条规定 :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和组织经营活动的各项费用”。 本条规定:“管理费用包括业务招待费。 本条规定:“业务招待费是企业为业务经营的合理需要而支付的费用,在下列限额内据实列入管理费用:全年销售净额在 150 万元以下的不超过年销售净额的 0.5%. 1,500 万元—— 5000 万元:不超过该部分的 0.3% 5000 万元—— 1 亿元:不超过该部分的 0.2% 1 亿—— ∝不超过该部分的 0.1%
个人分类: 法学|22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实施Tenure制度就能够使中国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吗?
热度 2 leexj 2013-2-28 17:08
实施Tenure制度就能够使中国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吗.docx 建设和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中国大学的“处心积虑”式向往,“世界一流大学”成为各个学校战略和策略文件里最走红、最时髦的词汇,此行为亦如多年以前中国大学的兼并风潮和学校升级变大自己的名称一样。事实上:许多大学建设“世界一流”之战略目标及追求指标不能不说清晰宏伟,但看看它们的教学及人事管理等各方面理念、制度及流程,却仍是二三流的固有“陈年老酒”——战略目标变了,执行体系不动;再看看那些名称焕然一新的大学们,却是“换面不换心”!近年来,一些大学为建设和跻身“一流”,想尽了各种招数,其中之一便是要拿来美国的Tenure制度,其逻辑是:美国大学如此之多一流,是因为实施该制度的结果;中国大学实施这一制度便能成为一流!呜呼哀哉:任何制度实施都有一个社会背景和社会体系作支撑,难道实施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都成为发达国家了吗?加拿大大学也基本实施了美国的Tenure制度,但枫叶国里有多少一流哪? 有感于此,笔墨捉文,仅供相关人士探讨,若能有什么促进——当然不敢奢望;只愿中国大学在建立创造力、创新力和竞争力上的体系能力上能够科学、系统、辨证;处理好战略力和执行力的关系。大学的决策者们应该清楚:制度是一个体系,绝不仅仅是一个目标!想法若何相关群体有什么冲突,观点有不当之处,就当您没看见此文吧! 一、正确看待美国大学的 Tenure 制度 正确看待 Tenure 制度正反两个方面效果,并结合中国国情是有效推行此制度的前提。目前,如果我校将 tenure 制度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途径或只看到 tenure 制度的正面作用,是违背科学的,是达不到领导层所期望的。任何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都具有路径依赖( path dependence )特征,即具有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例如并非实施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都能够成为发达国家。 Tenure 制度正效应不言而喻,但我们在实施该制度时一定要把握以下两点: 一是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美国对大学 tenure 制度进行了激烈辩论,并总结出很多负面效应,并针对其负效应提出了很多改革措施。 自 1972 年,美国大学 tenured 或 tenure-track 的教师( professor and associate profess )比例在稳步下降。美国教育部统计显示, “the combined tenured/tenure-track rate at 56% for 1975, 46.8% for 1989, and 31.9% for 2005. That is to say, by the year 2005, 68.1% of US college teachers were neither tenured nor eligible for tenure; a full 48% of teachers that year were part-time employees.” 与此同时,非终身教授( faculty working off the tenure track )的比率在稳步增长。针对 tenure 制度的弊端,特别是财政紧缩的时代,美国一些大学开始实施 post tenure review 制度,即对那些终身职位的教授开始考核,如果科研水平、项目和专业方向落后都会被 off 掉(这一点,大学的决策层应该认真研究)。 二是并非所有美国大学都实施 Tenure 制度, 而是有另外的制度。 这其中就有著名的 HYJ 制度 。即 Harvard-Yale-Johns Hopkins System 。在这种制度下,学校教师分为 senior faculty 和 junior faculty 。 senior faculty 就是 professor ,正教授,有终身职, junior faculty 没有终身职,但是 junior faculty 的叫法,各个地方有所不同。像哈佛大多数系,也都是分为 assistant professor 和 associate professor 两档,但是也有些系,比如数学系,还有其他的职位。像耶鲁是分为 Gibss assistant professor 、 assistant professor 和 associate professor 三档。助理教授升为副教授,副教授升为教授,只要自己的教学科研足够出色,是肯定可以升职,没有名额限制的,这是 HYJ system 和 tenure system 最大的不同。两个 system 另外一个不同点,就是在 tenure system 里, tenure-track 的职位是非升即走的,即 tenure track 的助理教授,在一定的年限里面如果无法晋升副教授,那么就自动被学校解职。但是在 HYJ system 里面, junior faculty 是合同制,只要学校愿意续合同,是可以做一辈子的。 另一类实施非 tenure 制度属于公司合同制度 , 这类大学属于赢利性大学( Proprietary University or colleges ),从来没有实施这一制度,比如 the DeVry Institute, ITT Education Services, or the University of Phoenix 。在这些大学里, tenure is replaced by a sequence of employment contracts, renewable indefinitely at the administration’s discretion . 二、美国大学对 Non-tenure-track Faculty 的基本制度 美国大学对 Non-tenure-track ( NTT )教师( faculty 而非 staff )实施根据年度合同雇佣制度。与 tenured faculty 相比,薪水较低且不能享受学校的诸多福利政策和进入决策体系。 NTT faculty 被赋予各类不同的 titles ,例如 visiting professor, adjunct Professor, research professor, acting instructor, acting professor, teaching professor, extension professor, consulting professor, clinical professor ( 医学院 ) , lecturer, senior lecturer, instructor, or reader. 典型的有四类: adjunct professor, research professor, senior lecturer 和 lecturer 。 NTT faculty ,分为 full time 和 part time 两类。 Full-time NNT faculty 主要有两类: research faculty and teaching faculty ,但通常情况下要只做研究要么只承担教学,很少兼而有之。研究性 NTT faculty 的薪酬大部分或全部来自项目经费或捐助,一些不承担其他行政性职务者(此类相当于我系现在的项目研究员),项目结束没有经费了即自动离开。教学型 NTT faculty 根据教学量计算薪酬,但比 Tenured faculty 学时薪酬低,且工作量较大,有时一学期要上 4-5 门课程。 NTT faculty 真正面临的问题或不利条件是缺乏长期工作的安全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很多大学都实施了雇佣一定年限后(通常是 6 年)给予长期聘用制度。如果一个 NTT faculty 成员在 6 年内,提供了满意绩效,那么学校就可能给予长期雇佣合同。这就是著名的“六年规则( the six rules )”。教师六年后续聘的合同被给予事实上的 tenure ( a de facto granting of tenure ) 。 三、对 Non-tenure-track 教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实施 tenure 制度后,要十分重视对非终身系里教师的制度设计,因为正如美国教育统计显示, 2005 年美国大学的 tenured 和 tenure track 的平均比率仅为 31.8% 。下表是伯克利哈斯商学院 faculty 情况,其中 tenured 比率为 33.9% 。因此,如何对占多数比率的 NNT faculty 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是一个重要课题。 Faculty of Haas School of Business, UC Berkeley Tenure-track No tenure-track 93 116 Professor Associate professor Assistant professor Adjunct professor Senior lecturer Lecturer 50 19 24 12 9 95 1. 要明确 tenure 制度的理念和原则 1) 首先要清楚 tenure 制度不但有正效应还有负效应,这样才能科学构建并有效实施适应中国国情和各大学自身情况下 tenure 制度。特别在制度安排和设计上要避免美国 tenure 制度的负效应。 2) 必须认清并非实施 tenure 制度就能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及学科。加拿大大多数大学也实施了这一制度,但该国大学并非像美国大学一样绝大多数是一流的。 3) 任何单体制度的实施都有一个社会制度、文化和历史背景,美国大学的 tenure 制度以美国的整合社会文化和经济系统为支撑的。上述三点更需要中国大学决策层科学认知。 4) 要明确好实施 tenure 的几个原则,如一些大学院系已经提出的“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此外,要坚持正激励为主,一项制度的实施首先不是约束而是激励。同时,不要为制度而制度,而是围绕如何发展学科、如何创造世界一流成果、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设计和实施这一制度。 2. 对 Non-tenure-track 教师的激励机制 中国大学 目前对教师的考核的大类指标和美国大学一样:科研、教学和服务(对校、院、系的行政工作),因此对 NTT 教师的考核总体离不开这三个层面,但实施 tenure 后,应该对学校和系相关制度(职称、薪资、项目经费管理等)都要进行改革,否则难以达到应用的效果。 3. 对 Non-tenure-track 教师的约束机制 根据科研、教学和服务的具体指标进行约束,包括离职细则。
3928 次阅读|2 个评论
官制以及工资制度——读史偶得(9)
热度 2 cswen 2013-1-23 16:44
官制以及工资制度 ——读史偶得( 9 ) 温景嵩 ( 2013 年 1 月 23 日 写于南开园) 吕著《中国通史》第 6 章题目是官制。在这一章里吕先生说:“官制是政治制度中最繁复的一门。(一)历代设官即多,(二)而又时有变迁。(三)它的变迁,又不是审查事实和制度不合,而有条理系统地改正的,而是听其迁流之所至。于是有“有其实而无其名的”,亦有“有其名而无其实的”。名实即不相符,循其名遂不能知其实。而各官的分职,亦多无理论可循。求明白其真相,就很不容易。然官制毕竟是政治的纲领。因为国家要达其目的,必须有人以行之。这行之的人,就是所谓官。所以,明于一时代所设之官,即能知其所行之政。对于历代的官制,若能知其变迁,即亦能知其政治的变迁了。” 然后,吕思勉先生就在本章中,详细地分析了历代王朝所设的官制。 首先他说:“官有内外之分。内官即中央政府之官,是分事而治的。全国的政务,都汇集于此。一官管理一类的事。又有综合全般状况,以决定施政的方针的,是即所谓宰相。外官则分地而治。在其地界以内,原则上是各事都要管的。出于地界以外,则各事一概都不管。地方区划,又因等级而分大小。上级大的区划,包含若干下级小的区划。在行政上,下级须听从上级的指挥。这是历代的通则。”接着,吕先生就分析了历代王朝的内外官制之具体变化,此处不再多引。我们只需指出,在现代的社会,中央和地方官制的区别,也仍然大体上类此,这里就更不多说了。 其次,吕先生指出官和吏的区别,特别是吏。他说:“无官之名,而许多行政事务,要依靠他们来办理的,是为吏。凡行政,必须依照一定的手续。因此职而行政之人,必须有一定的技术。这种技术,高级官员往往不一定娴熟,甚或不能彻底通晓,非有受过教育,经过实习的专门人员以辅助之不可。此等责任,从前即落在胥吏身上。所以行政之权,亦有一部分操之于其手。失去了他们,事情即将无从进行的。吏之弊,在于只知照例。照例就是依旧。于是凡事都无革新精神。照例的意思是,在于但求无过。于是凡事都只重形式,而不问实际。甚至利用其专门知识以舞弊。所以历来论政之人,无不深恶痛绝于吏,尤以前清时代为甚。”然后吕先生又说:“其实从前所谓吏,即现在所谓的公务员。其职实极重要,而其人亦实不能缺。”其工作也较古时的胥吏有所变化,人们则不应再以古代的胥吏来看待他们了。 到了现在我们的社会中,特别是在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以后,现在的公务员则是一种十分热门的肥缺。据报道,国家现在招募公务员时,要进行考试。往往是大家都要争取,每次应试的人都特别多。一职难求,万里挑一。所以大家都要千方百计,刻苦学习努力来把公务员的考试考好。这真是难上加难,难为这些青年了。 最后在本章中,吕先生在讲完了古代官职的大小,等级上的区别以后,就讲到了古代的官俸。他在书中说到:“官俸,历代虽厚薄不同,而要以近代之薄为最甚。古代大夫以上,各有封地。家之贫富,视其封地之大小,好恶,而与其官职的高下无关。无封地的,给之以禄以代耕,是即所谓官俸。古代官俸多用谷物,货币盛行以后,则钱谷并给。又有实物之给。又有给以公田的。明初尚有此制,不知何时废坠,专以银为俸。而银价折合甚高,清代又延其例。于是官吏多贫苦。现代的官吏,较之清代,已稍觉其厚。然毕竟失之于薄。而下级的公务员尤甚。” 看来历代官俸之薄,是为通病了。官俸,现在叫工资。建国以后,我们也沿袭了历代的低工资制。改革开放以后,各界人民的工资收入,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但总体上讲,尤其是从国际水平来看,仍然属低工资制。这当然有利于外商前来投资,有利于建设外向型出口经济。于是才造成了几十年来,我国经济能以两位数的高速度,来发展经济。也才有可能到现在,使我国发展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人民对更高的工资收入,更美好的生活,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人民的这种期待,十八大已经给予了积极的响应。在十八大的政治报告中,破天荒地第一次把改善城乡人民收入的事项,列入了党的工作日程上来。十八大报告并且规定了具体的奋斗目标。那就是:要在 2020 年,使城乡人民的人均收入提高到,比 2010 年倍增的指标。在十八大的闭幕式上,新任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其就职演说中,表示了要使广大人民,过上更美好的日子的决心。他先历数了:人民向往着有更好的医疗服务,有更好的教育服务,有更好的居住条件,等等。然后就说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个鲜明的表态,使我国广大人民倍受鼓舞。 十八大所提出的,到 2020 年使城乡人民收入倍增的计划,在十八大闭幕以后,引起了广大人民的热烈讨论。讨论中大家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收入倍增是指名义工资的倍增,还是指扣除掉物价上涨的因素以后,实际工资的倍增?二是:收入倍增是指大家一起倍增,还是不同的人,有所不同?对此,新华社记者发表了一个具权威性的评论。该评论说,收入倍增是指扣除掉物价上涨因素以后,实际工资的倍增。对第二个问题,该评论说到:收入倍增并不是大家齐步走,而是不同的人们有所不同。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加比例,要高于倍增。高收入者的增加比例,要低于倍增。从而使 2020 年时,城乡人民的平均收入,能达到倍增的目的。 对于改革我国低工资制度的问题,我国经济学界也进行了热烈讨论。特别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郭飞教授。他发表了许多对此问题有建设性的文章和论著。这里且引他发表在在 2012 年 4 月 13 日 在《光明日报》上的一篇论文。此文的题目是:《中国低工资制度的阶段性特征和对策》。该论文在论证了低工资制度曾经有过的积极作用后,指出了它现在的弊端和消极作用。这主要是低工资制度“严重挤压了消费,特别是挤压了居民的消费。使我国的消费率,不断地创造出新低。从 1978 年的 62.1% ,到 2009 年降低为 48% 。这不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不利于拉动内需,不利于把外向出口型的经济,转型为内需经济。郭飞教授于是提出了他的改革我国低工资制度的建议:一是要在总量上,应显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二是:在结构上,应本着提低,扩中,调高的原则,使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收入比例较为适当,尽快扭转个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最后在此文中,郭飞还提出了他的长远建议。那就是:“从长远看,应最终甩掉低工资制度的帽子,逐步向中,高工资制度过渡。” 对于十八大的报告所提出的收入倍增计划,我们希望它能早日圆满实现;对于郭飞教授提出的长远目标,我们也希望它能早日变为现实。从而使我国人民,也能够过上发达国家人民才能享受到的,更加美好的日子。 以上所见各点,不知朋友们以为如何?欢迎批评指正,欢迎不吝赐教,谢谢。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163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下雪了,谁该去扫雪?
热度 3 ncepuztf 2013-1-23 09:41
追尾了,追尾了,不是我不想刹,只因为路太滑! 下雪接替了雾霾天气,终于从憋气中缓过神来。因为这雪和逼人的寒气,城市道路几乎变成了溜冰场。看见红灯也刹不住车啊,嘎啦嘎啦往前滑,脑袋嗡嗡响,转眼头顶冒出热气,吓出一身热汗!这城市道路的雪,怎就没人扫呢? 环卫为省事,撒了大量的融雪剂( 这玩意儿有害吧 ?),车一过,雪水飞溅,两米之内的行人便是一身泥。每个清晨和夜晚,道路上的薄冰让摩擦力更小,走在路上胆战心惊。今年也真是怪了,领导没号召扫雪,商铺也不扫门前雪,到处是泥泞和雪水的混合物,半化不化的在液态和固态间转换着。 那么到底谁该扫雪呢,雪怎样才能得到及时清理? 下雪是北半球每个国家在冬季都无法回避的。但如何清扫积雪,确保交通通畅,各个国家的做法却大相径庭。 中国的做法是: 提倡并号召全民上街扫雪。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每逢下雪,各级领导还纷纷走上街头扫雪,并利用广播、电视等一切媒体广为宣传,希望利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全体人民。但其结果大都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美国的做法是: 通过立法规定,凡是清扫积雪不及时致使车辆或行人发生意外的,事故发生在哪个单位(或住户)门前,其负责人(主人)必须承担事故所造成的伤害及经济与法律责任。此法一出,每逢下雪,所有市民便倾巢而出,清扫积雪。因为没有人愿意为此承担责任。 结论:同样的事,只因处理的方法不同,所产生的结果也就不同。美国是一个崇尚制度的国家(法制, 基于人之初性本恶 ),任何事都要通过制度解决;而中国则过分强调精神的作用(德治, 基于人之初性本善 ),许多事情都希望能通过榜样的力量或道德的因素去解决。道德是崇高的,但崇高的常常是没有效率的,而管理目的之一不就在于效率吗?
个人分类: 说说|1740 次阅读|6 个评论
一个新的概念——协商民主
热度 1 xyysh2008 2013-1-16 22:18
一个新的概念——协商民主 严少华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工党党员,最近应约写了这篇文章,并发表在某统战研究上,今在科学网上发表《 新形势下加强政党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思考 》博文版,请各位专家、大家批评指正,不胜感谢!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又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和“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随后指出,十八大确认 “协商民主”概念 并确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进而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规划和部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民主问题上最新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具有里程碑意义。因此,本文就新形势下加强中国政党协商民主制度建设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中国政党协商民主的重要价值 中国政党协商民主具有重要的价值。 2007 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首次把 政党协商的价值和功能 归纳为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和维护稳定五个方面。有学者进一步分析为:克服中共有限理性,实现科学决策;代表公民参与政治,维护社会稳定;强化国家政治监督,规约政治权力;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历史合力;增强政治合法性,巩固执政地位。 二、中国政党协商民主存在的改进空间 1 、对于政党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 新时期中国政党协商的政治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建设政党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导致协商民主的意识不强,形式主义较多。(略) 2 、政党协商民主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 中国政党协商民主的法律制度(实体规范)主要包括国家法律法规、党和国家政策规范以及人民政协规章制度。 首先,相关国家法律法规不仅数量少,而且过于宏观和笼统。《 宪法》是唯一的对政党协商民主的实体内容有明确阐释的国家法律,但它只对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性质、任务等作了非常宏观的规定。除此以外,并没有其他法律法规再予以进一步细化,即没有下位法的支撑。 其次,在政党协商民主建设中起着重要而直接作用的实体规范主要体现于中共制定的政策性规范之中。 如中共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共党章、中共中央三大《意见》 ( 中发 14 号文件,中发 5 号文件、中发 5 号文件 )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中国的政党制度》两个白皮书以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公开职务讲话等。就法律效率而言,由于中共的执政地位,其政策文件也具有相应的法律功能,甚至可能成为法律的渊源,但它们毕竟不是宪法和法律。就实质内容而言,这些政策性规范虽然对政党协商的性质、权利和义务等有所规定,但在内容上也普遍简约;特别是涉及到处理党际关系以及政党与国家政权之间关系问题时,其规定都很简单。 最后,人民政协自身制定的规章制度对于建设政党协商民主也有引导作用, 但由于其自身不是国家机关,没有制定国家规章制度的权力,因而也只能是比较低层次的规范,除了对人民政协工作具有一定的约束性之外,对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不具有刚性约束力的。而且,人民政协章程同样没有涉及党际关系、政党与国家政权关系问题。 由此可见,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关于如何处理政党关系以及政党和国家政权之间关系的专门化的实体规范,特别是实体法律规范。 3 、政党协商民主的组织机构建设有待加强 在各种政党协商民主规范的指导下,新时期政党协商运行机构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的组织机构建设也有改进的地方。 首先,人民政协组织机构建设有待加强。一是各参政党界别间缺乏沟通机构。二是目前政协界别设置现状不能完全体现党派优势,党派界别在人民政协中的主导地位难以体现。 其次,民主党派组织建设有待加强 。 第一,参政党自身组织对于政党协商民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第二,一些民主党派领导人的政治素质也有待提高。第三,现阶段民主党派组织普遍存在着基层组织力量不强的状况。 4 、政党协商民主的运作机制有待完善 经过多年的努力,政党协商民主的运作机制建设取得了很多进展,但还没有充分展开。 第一、政党协商的程序规范不够具体。(略) 第二、对政党协商的效果还没有很好的评价监督机制。(略) 三、新形势下加强政党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思考 1 、新形势下,中国人民正满怀信心地为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努力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和完善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利于保持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因此, 加强政党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势在必行。 中共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也就是说,在不实行一党专制和西方多党制的情况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下的政党监督和协商民主真正成功实现。只有将中国各党派建设成为现代的政党并构建现代的政党党际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 、 新形势下加强政党协商民主的路径选择 有学者认为可以从进行思想文化建设,打下坚实认同基础;制定实体规范,打下坚实的法理基础;健全运行机构,搭建良好的组织平台;完善运作机制,确保协商民主的有序参与等方面进一步推进中国政党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中国要真正实现政党协商民主,新形势下加强政党协商民主的路径选择显得更加现实和必要。 首先,将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党和国家政策规范以及人民政协规章制度等上升到国家意志层面, 即通过国家立法来解决。比如,有人提出要制定《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和《参政党法》。当前,制定一部关于政党协商的实体法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是可能的,并将有助于我国巩固已有的成果,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前进。 其次,认真总结实践中的新鲜经验,并把它们上升为理论,进而推动建立政策规范,为上升到国家法律做准备。 比如,广东政协最近开展专题协商会议政,进行互动形式的协商,意见建议当场回应,就是对政党协商民主的主战场—— 政协工作的有益探索。再举一个新增选为农工党中央副主席的 陈竺的例子。 2007 年作为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当选为 卫生部部长后, 专门组织制订了《领导班子工作规则》等一套党政协调制度。在实际工作中,陈竺坚持依靠党组领导,加强重大决策的协商协调,和高强、张茅两任党组书记真正做到了肝胆相照、紧密配合、形成合力,政令畅通,走出一条党政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的新路子,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 最后,勇于实践和探索,在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热点问题中寻找政党协商民主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比如在反腐败、破除国企和利益集团对重要资源的垄断、重大决策失误、严重不作为和乱作为等问题上进行政党监督和政党协商民主建设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 2012 年 11 月 28 日 答记者问提到,“要下功夫加强对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两种基本民主形式及其关系的研究。”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作为一个广泛、多层的制度体系,明晰其结构很重要。如何划分全国的、地方的、基层的民主协商,如何协调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的民主协商,如何明确上述各种协商的主体,即谁与谁协商、协商内容、协商形式、协商成效以及各种民主协商成果的集成运用等都有待通过制度加以认定和规范。如何进一步完善以宪法和章程为核心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建设,加强对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法理依据的研究;如何进一步将人民政协履行职能与党委、人大、政府办文办事规则协调衔接,切实把政协协商成果纳入决策程序,提高政协协商的实效性;如何更加活跃有序地组织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突出特点,避免重叠” 等等。这些问题中涉及政党协商民主建设的内容也需要进行不断探索研究并加以解决。
个人分类: 政论|2321 次阅读|2 个评论
儿童玩火:一个严肃的话题
热度 2 fpe 2013-1-13 08:04
儿童玩火:一个严肃的话题
儿童玩火:一个严肃的话题 最近,河南兰考大火,震动全国。光天化日之下,和谐社会当中,怎么会有孤儿被烧死呢?联想到贵州 毕节五名儿童冬夜命丧垃圾箱 的事故,必然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遐想归遐想,儿童玩火是一个典型的消防问题,是人类行为学的一部分,早在 1980 年第一部《火场人类行为学》专著出版之时,儿童玩火就是其中的一个研究课题。我的一个同事,曾经就儿童玩火问题开过一门课,只有 3 人选修,最后不了了之。无论如何,儿童玩火问题,我们应当严肃看待,科学看待,而不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对社会、对时局的不满。领导在腐败,儿童在玩火,两者共同之处在于,社会缺乏监督,下面就是我从火场人类行为学角度来认识儿童玩火问题。 首先我们得承认,儿童就是儿童,古今中外的儿童,没有什么不同。那些得意地认为自己的儿童更聪明的人,可以闭嘴,因为他们没有比较,不懂得发展心理学的常识。那些很高兴看到自己的孩子拿到学校考试高分的家长,应当反思一下,考场高分代价是什么?常识缺乏?体质降低?那些最近发生的动不动运动场瘁死的事故,给他们的父母一记响亮的耳光,我就不再落井下石了。 儿童爱玩火,这是天性。无论是普罗米修斯盗火的传说(西方),还是河南商丘的閼伯盗火的传说(东方),跳动神秘的火焰总是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工业社会之前,社会的每一个单元(家庭),让长子照看火源,是相当严肃的一件事。因为不可能每天都重新点火,而照看火源需要责任,需要耐心,需要监督。古代社会的火灾并不多,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燃料少,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防火技巧高,人人都是围着火塘长大的,当然要比当代见火就逃的现代人镇定,果断,因此可以及时消灭火头,避免火灾扩大。 如何能够维持古代的消防教育(代代相传),国内或许不会发生很多的火灾事故。问题在于,现代的家庭规模缩小了,人人更加忙碌了,代与代之间的交流沟通减少了,消防和逃生常识的教育和传承就发生了问题,为什么动不动淹死一批人?为什么动不动烧死一伙人?因为古代社会的消防教育措施完全中断,发达社会的校园常识教育没有完全建立,所以会发生未成年人死亡率高高在上的问题。本来消防常识问题需要制度来解决,可是我国的消防制度是业余水平的,从事消防的人未必懂得消防教育(美国从事消防教育的职业消防队员,都有几十年的经验和技术积累,在国内是不可能的,这是制度的局限),所以问题总是在一段时间内比较突出。 那么为什么过去儿童也玩火,为何最近问题多?但凡火灾问题严重的地方,都可以从气候、燃料和人群的角度来认识。为何火灾问题多?气候变冷,点火概率增加,这个常识是 1982 年针对苏格兰地区低温与火灾概率的研究,结果是具有明显的线性关联。温度越低,火灾次数和规模都大大增加。贵州毕节的儿童玩火问题,就是典型的取暖需要造成的。其次,温度低,也会带来风干物燥的问题,点火时间缩短,火灾蔓延加速,导致消防队员灭火反应速度跟不上火灾蔓延速度,所以失控的概率大。最近,国内各地发生的火灾(上海,哈尔滨,浙江萧山,浙江温州),都可以归入这一点原因。凡是风干物燥,都会带来蔓延速度的增加,我国的消防制度保证了,当地的消防队员一定不是本地人,所以他们的反应速度根本比不上他们的美国同行(乡里乡亲,服务邻里,熟悉地形,干劲十足)。 那么,为什么过去火灾问题少,最近火灾问题多?因为燃料负荷增加了,火灾规模更大了,所以灭火能力不足的局限性被放大了。 美国是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也是火场损失最高昂的国家。美国同行总是认为这是本国人对待火灾问题的自由散漫态度造成(凡事有保险哩,失火干我屁事?),他们看不到美国家庭的燃料负荷是成倍于其他国家的。那么欧洲的燃料负荷也高,为什么火灾损失没有美国那么大?欧洲人口密度高,居住集中(便于灭火反应),住房面积小,节能导致密封性好(所以,同等情况下,火灾蔓延的速度要慢一点)。当然,欧洲的集体文化也比美洲更严重,社会主义思潮最早诞生于欧洲。所以,欧洲管闲事的人比较多,间接影响火灾失控的第三要素,人群特征。 那么,为什么过去火灾问题少,最近火灾问题多?火灾失控的第三条原因是人力成本。当人力成本低下的时候,社会闲人多。人么,按照消防的观点来看,就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自动检测,主动调查,多通道工作(眼耳口鼻),冗余配置的火检探头。以前街坊邻居熟悉,相互串门,所以失火不成问题。现在人人畏惧别人如虎,离群索居(美其名曰,安全第一),反而带来了更大的危险。那个倒霉的浙江台州亿万富翁(锅炉烟气中毒),可以为当前的人群特征作注。也就是说,现代社会发展,人与人关系冷漠,也是导致美国火灾问题高发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维持生活的代价更高昂了。为了维持生活水平,人们更难以经常在家,这就给火灾失控带来很大的管理隐患。 那么,这与儿童玩火有关联么?当代的儿童生活在一个激变的时代,没有长辈的关注,缺乏老师的陪同,没有消防的教育,却增加了燃料负荷,和一群不够称职的消防队员,以及一群善于转移视线、推卸责任的政府官员,让他们如何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这或许就是国内未成年人非正常死亡率高昂的原因了。 一般而言,负责任的美国父母,当家中有未成年儿童之时,是不会在家里保留一根火柴的(微波炉和电子点火器,让现代家庭远离点火实践)。中国的社会发展模式正在激烈地向美国靠拢,却试图拒绝发展,维持稳定,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正确认识到儿童玩火问题的科学本质,严肃认真的解决社会的消防和逃生教育问题,那么至少中国只落后美国三十年,相差不远。可是我们有问责制,就是障眼法,不断寻找英雄和替罪羊,不敢直面消防和教育中的问题。所以我们的差距在观念上,在于不敢承认消防有问题,那么中美差距就很难说了。在这个赶日超美的时代,最大的差距还是观念的和认识的,以及背后的话题。 透过杂乱的表象,我们应当看到当代社会的燃料负荷增加了,这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反应,还是对火灾风险的预兆。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4485 次阅读|7 个评论
[旧译]欧美的学位制度
huailu49 2013-1-8 09:03
学位,是由学院或大学授予的一种称号,它标志着被授予者在某一学科领域内所达到的水平或程度。取得学士学位标志着已完成大学学业,硕士或博士学位则标志大学毕业后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所达到的水平。不同的学位构成了不同的职业性资格凭证。 起源与沿革 学位的产生可以回溯到中世纪的大学。当时大学里的教员组织成协会,并规定了会员的资格。申请者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需通过口试已确定他是否符合硕士水平,即作为一个教员的心与智两方面的资格,而后将其中合格者名单提交给校长并须征得教会中教育权威的批准,最后授予“硕士”称号。历史上第一个学位是十二世纪意大利波伦亚大学授予的“民法博士”,这种做法后来传遍欧洲,法国巴黎大学在十三世纪也授了第一个学士学位。 学士实际上是由硕士演化而来,起初它只是青年人执教的一种许可。“学士”称号意味着“见习生”、“硕士候补”或“实习教师”,青年人必须在中世纪的三个学科:语法、修辞和逻辑方面研修三到四年,才能获准在小学执教,同时继续进行他的学业。经过进一步的学习,大约在 20 岁左右,他必须通过校长委员会而后是系里的考试,最后才能取得全国通用的执教许可证,一旦接到通知,他就成为硕士协会的一名会员。 学士学位后来的境况起了变化,现在绝大多数欧陆国家已取消了这一级学位。只有法国是个例外:这个学位目前在法国表示一个人已完成了高等学校的学业。在 1167 — 1168 年间英国学者陆续被亨利二世国王从巴黎召回后就在牛津住读,他们必须像申请文学硕士那样为获得学士证书而努力。当牛津学者团迁到剑桥并成立协会若干年后,他们仍保持着这个惯例。在这两个学校中,文学学士仍然是显要的第一级学位,后来这种做法流传到所有的英语国家。 自从文学学士成为牛津和剑桥的重要学位以来,文学硕士的取得就几乎变成自动的了,这样一来一个人只要从牛津大学毕业,仅需付给学校当局一定费用并申请将其姓名“登记在册”,四年期满后经过会议表决,他就成了一个文学硕士。十九世纪在美国的一些大学中也有类似的做法。 然而到了二十世纪,在美国、英国及英联邦国家的大学中,要获得文学硕士须先经过文学学士以后的学习并须提交一篇论文(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除外)。苏格兰是一个例外,在当地的六所大学里,文学硕士一直是初级学位,而哲学学士和文学学士反而是较高的学位。 根据记载,在早期的大学中像那些“高级学科”,比如神学、民法学和医学,人们被接纳为硕士协会会员后仍需进一步的研修,在某些学校中神学系所要求的进一步研修多达 16 年,相应地这些学科的毕业生将采用“博士”、“教授”或“主讲”等头衔。 到了十五世纪末,“硕士”称号通常用于较低级的专业(文法、文学)的毕业生中,而“博士”则用于较高级的系科。当代学位的设置大多起源于这些早期做法。 美国的“哲学博士”和同一级别的其他博士标志着各自的水平。自从 1636 年哈佛大学创办之日起,文学学士就是美国大学授予的主要学位。从 1814 年起,年轻的美国文学学士开始去德国进一步深造,这是受了德国大学巨大声望的吸引,取得德国的哲学博士学位在当时成了一种时尚。到了 1875 年美国大学的许多教授都持有本国大学颁发的文学学士证书和德国大学颁发的哲学博士学位证书,而美国本国在 1861 年才授了第一个哲学博士,但此后并未作出系统的努力来建立一个德国水平的大学,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 1876 年在巴尔的摩创建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为止。该大学当时要求用三年时间通过各种途径作对等训练直到其学生的水平为德国的大学所认可。该校许多系科骨干都来自欧洲。不久,美国的其他高校都紧步霍普金斯大学之后尘办起了研究生部。 学位的种类 在欧陆和拉美大多数国家中,学位的种类并不多,只授五个传统学科:法学、医学、神学、文学和哲学。在德国,“哲学博士”是可授给除神学外所有学科的一种学位,但在获得该学位前必须具有欧洲的硕士学位。在法国,学生由中学升入大学时,均携带他的学士证书;经过一到两年学习并通过考试后,便被授予“中级证书”。这种证书西班牙也授。而要获得博士学位,必须继续进修、提交论文并通过答辩才行。法国有一种“大学博士”,是由吸收学生参加的学会授予的(其他学位均由国家授予)。在许多美国人眼中,攻读法国的“大学博士”学位最为合算,因而也最热门。在苏联,学生完成大学课程便被授予毕业证书,若继续研修也可以取得两种研究生学位,即副博士,而后是博士。 在过去 100 年间,美、英及英联邦国家的学位种类增加很多。 1860 年伦敦大学授了第一个理学士学位,而到了 1960 年间,美国的大学设置的理学士学位便多达 400 余种。英国的大学也设置了一些科学技术学位,比如商学学士和工学学士等,这些原先主要是在所谓“红砖大学”(即除牛津、剑桥以外的大学)中进行的。英国的医科毕业生通常先接受两个学位:医学学士和外科学士,如果他在通过考试后还做了论文并进行了答辩,他便可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在神学方面也存在类似的差别,即神学学士和神学博士。在文学和科学方面还有一种比学士更低的学位,叫做“协士”,这是由美国的初级大学(一、二年制的大学)在学生完成规定课程后授予的。 第一个教育学博士是在 1920 年由哈佛大学授予的,这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开业者”学位,而哲学博士则是一种研究性学位。其他还有一些衍生的博士学位,如临床心理学博士、美学博士等等。(详见附录) 荣誉学位 以上谈到的都是攻读学位,是根据预定的研究课题授予的。除此之外还有所谓“荣誉学位”。在美国第一个荣誉学位是 1692 年由哈佛大学当时的校长英克里斯·玛瑟授予的“神圣神学博士”,从那以后这种做法就时兴起来。现在美国每年要授 5000 个名誉学位,这些学位往往不加学术上的区别。 政治家、金融家、演员、作家、运动员和许多其他人都可以被授予荣誉学位,从而可享受相应的权利,目前这种学位几乎都是博士级的。尽管每年都会创设出新的称号,然而其中最常见的不外乎人文博士、神圣神学博士、神学博士、法学博士、民法博士及音乐博士。哲学博士不再授予荣誉衔,而文学博士也很少作为荣誉衔授予。 贬值的学位 攻读学位的真实价值差距颇大。比如在美国既有世界第一流的大学,也有一些质量低劣的学校,更多的是水平比较一般的学校,质量参差不齐。某些学院未经当地主管部门的鉴定而仍可授予学位。 另外也存在一些所谓“学位工厂”,这些机构专门靠出卖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证书而牟取暴利。一些“证书工厂”全凭邮寄开展工作,取得学位的唯一条件是按规定缴纳一笔费用。 附录:英语国家常见的学位设置 1、 常授予学士学位的学科与专业 哲学、神圣神学、神学、法学、民法、文学、艺术、美学、职业艺术、音乐、教育学、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音乐教育、家政学、商学、工商管理学、工商管理、会计学、理学、化学、农学、农业、医学、医疗学、护理学、外科、药学、工学、工程、电工、机械工程、建筑。 2 、常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与专业 哲学、法学、文学、艺术、美学、音乐、教育、教育艺术、教学艺术、学院教学艺术、外交、商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学、理学、科学农业、森林学、外科、电工、机械工程、建筑、土木工程。 3、 常授予 博士学位的学科与专业 哲学、神圣神学、神学、社会科学、临床心理学、法学、法理学、民法、文学、美学、音乐、音乐艺术、教育学、教育、体育、理学、医学、牙医、牙外科、兽医学。 (一年一度的考研终于结束了。本文译自 ENCYCLOPEDIA AMERICANA 1982 年版的相关词条;译文刊载于《科技导报(广州版)》 1985 年第 3 期)
个人分类: 旧作盘点|6235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说精英与廉价
热度 7 fpe 2012-12-21 23:56
也说精英与廉价 邹老师提出了问题,却没有给出答案。如果全面提高科技工作者待遇,那么这些额外的羊毛从哪里来?羊毛必须出在羊身上,所以提高待遇意味着提高教育水平,提高产出质量,这又是一个老问题,如何把国内的教育水平恢复到解放前的水平?解放前的大学生是可以直接入英美名校,游刃有余而没有任何自愧弗如的,因为他们接触的是欧美教材,受教的是欧美毕业生,竞争的是欧美工程师,使用的是欧美标准,参考的是欧美法律(民国弱,所以借鉴很多,中国强,所以脱轨很多)。 我们消防工程是一个新兴的领域,主要理论和工具都是 1970 年代之后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项职业,我们也碰到如何提高待遇的问题,对此美国专业消防工程师协会的一套办法(或思路,因为还没有成功),或许可以为国内提高科技人员待遇提供参考。 美国的消防工作,通常可分为消防灭火、消防科学与管理、消防工程和消防研究四个级别。 避免相互干扰,比如美国 3 万消防队伍,百万灭火大军,基本上都不能进入消防工程领域,除非他们另外学习消防工程内容。如果不加以认真把关,就会发生串联行为,带来整体服务质量的下降。 提高待遇的关键是: 加强注册工程师制度,提高准入门槛 为什么工程师廉价?因为准入门槛太低了。以前工程师紧俏,供不应求,因为入学质量高,所学内容多,基础较扎实,所以可以享受一下市场带来的较高福利。现在的工程师教育每年可能有百万大军,如此批发工程师,该如何给这批良莠不齐的队伍定价?随行就市,没有标准,这就是廉价的土壤。 100 多年前的 1907 年,怀俄明州通过美国第一部《工程许可法》。这项法律要求的注册工程师和测量师必须注册和执照来更好地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和福利不受不合格设计人员的影响。这一项法律奠定了美国工程技术执照制度的基础。 在美国,尽管各州之间的执照要求不统一,成为 PE 通常必须通过 4 步骤。 从经过认证的 BS 工程专业毕业; 通过工程基础考试; 获得四年工作经验; 通过工程的原则与实践考试。 如果没有相关的教育,如何取得工程师执照?有些州需要 20 年的工程经验或额外的培训内容。所以,美国表面上换专业很容易,但真正能换领域成功的,凤毛麟角。 从一而终、终身学习的美国人,要大大高于三心二意、随流而动的中国人,这是美国教育领域的高效和节省。(就此而论,如果轻易换专业,说明国内高等教育的收费还没有到位。) 另外,消防工程师协会正在顺应工程师协会的要求,把从业执照的教育要求从 4 年本科,提高到 6 年高等教育(相对于硕士的水平),教育年限提高了,素质自然也高了,同时把一些没有专注的工程师排除了。 100 多年前,工程师的待遇和医生(那时候美国的医生也都是老中医的水平,江湖郎中、护工、骗子加心理学家的杂合体)差不多。 现在,职业医生由于医生教育制度的严格门槛而收入增加,美国医生的待遇大体是工程师的 2 ~ 5 倍,可谓精英政策。对此,工程界也希望向这一目标看齐。这不是上头给的,而是专业协会自治培养出来的,当然也离不开法律体系的保障。如果一个没有执照的医生,遭遇天价的保险费索赔,他还敢行医么?职业工程师制度就是提高待遇的市场化解决办法。 中国的工程师制度和美国的工程师制度区别在哪里?在市场。美国的工程师制度是私有化的,更靠近市场,比如美国消防协会和全美工程师协会,都是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今年开个会,收入有盈余,明年没有会,自然有亏欠,这就是美国只有 5 位全职人员的消防工程师协会的运作常态。因为有市场的生存压力,所以美国协会的自立自传自养,要比国内政府垄断的衙门协会强。最近,该协会在重点抓教育,就是遇到消防专业大发展,入学人数猛增的契机,试图规范市场,提高待遇,这是每一位在职人员的期望,也是专业工程师协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不能把好入口,提高待遇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必将为市场所唾弃。 国内的科技水平问题,根源往往出在体制上,政府与民争利,体现在国有企业操作市场,国营协会垄断执照,各级政府参与买卖,标准市场拱手让人。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发展机制,就是当前科技廉价的根本性问题了。 那么,为那些懂得西方市场的海归提供的一点精英待遇,何错之有?错在国内缺乏合理的鉴别体制,错在没有水平足够的识货人,却试图让他们当伯乐,所以精英待遇也成了牺牲品。千变万变,唯一不变的是市场需求,只有具备提供迅速致富的能力,才能获得精英的待遇,美国如此,中国未来亦如此。
4317 次阅读|13 个评论
咱也说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热度 2 Zhanglincn 2012-12-16 10:48
在中国特色的列表里,官僚体制绝对可以排到第二位,当然第一位是人口多资源少的现实。 官僚体制的一个基本表现就是:事情的发展和推动必须在行政的引领下完成,从而忽视了事务靠自身发展的规律。所以在中国一个学校或一个企业的好坏,要看决策者的水平,决策者英明则单位发展,决策者垃圾,单位则倒闭。 所以在中国的现行体制下必然有一个非常搞笑的现象: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官上任三把火是典型的官僚人治社会的特征,因为新决策者上台就意味着新的政策和制度,所以政策和制度是决策者说了算的事情,没有根本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就是人治,而不是“法”制。官僚体制的极端就是:人就是法,人言就是圣旨,一朝天子就有一朝臣。 所以在中国,人民的希望都会寄托给一把手,而非制度。而在位的一把手也非常受用这种待遇和权利,所以新官上任必然要烧出三把火,而这三把火好坏暂且不论,三把火过后一切都还是老样子。 在任何一个单位,新领导上来也必然要如此发出“三火”,不然怎么能表现自己的不同和重要,怎么能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正在做事。但往往上来之后以前的制度运行过一段时间现阶段比较之合理,似乎没处发“火”,但这火又不得不发,于是拍着脑门憋了半天,找到了突破口:推倒重来。于是往往一个单位一个领导一个政策,另一个领导又另外一个政策,全然不顾制度的联系和以前政策的合理,为了发火而发火,弄得要么极左要么极右。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总是一会儿犯极左错误,一会儿犯极右错误的根源。没有制度的自发制约,这种错误依然会不停地犯下去,比如重庆的唱红打黑运动,红得过了头,打黑也打过了头! 如果在中国,制度和法制的运行还需要人的干预才能推动,比如打黑运动,比如反贪污运动,那中国的社会依然是人治的社会,人治的社会必然存在政治的风险,那就是你不知道下一个领导上来社会会是什么样子,单位会是什么政策! 把希望寄托在一个人或几个人的身上是可悲的,人存在着天然的缺陷,因为人是最不靠谱的。没有一个人一辈子会是高尚和不自私的,也没有一个人是会一辈子英明和清醒的,更没有一个人是会一辈子不犯错误的!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个人分类: 社会视角|2487 次阅读|3 个评论
另眼看汕头纵火
fpe 2012-12-5 22:51
另眼看汕头纵火 刚刚看完汕头纵火新闻,觉得好熟悉的事故:女性织物、年轻女工、高层跳楼、高层工场,多么熟悉的场景,不是美国 1911 年三角女衬衫(当时女性的流行服饰,需要一种特别的衬裙,现在已经过时了)工场火灾的翻版么?如果不算外国的事故,国内 1993 年 12 月 13 日,福建福州马尾高福纺织有限公司火灾以及北京的“蓝极速”网吧纵火案,也是非常类似的事故,年轻人纵火,易燃品堆放混乱,逃生困境,消防不力,等都是本来应该吸取的教训,为什么相同的事故屡发不止?我想这又是非职业化消防队伍的弊端,这里分析一二。 纵火发生了,当然纵火犯有错。但是,纵火仅是很少一部分能量,更多的能量和毒性来源于原来燃料的堆放不当,所以老板的责任也不可少(环境是高度危险的,来源于老板的懈怠)。老板当然要辩解,我怎么会了解这些消防专业知识?所以消防制度的问题也很大。最后一点,年轻人需要消防队伍去教育和培训,现在年轻人老是犯错,我们当然不能光处理年轻人,而是看制度有哪些缺陷,如何把漏洞堵上。 汕头火灾的发生地点,是典型的乡镇火灾,那么美国乡镇是如何解决防火问题的呢?美国乡镇政府的收入来源于当地的地税,收入最高的一批人,除了镇长,就是当地的消防队长,因为前者总负责,后者负责当地的安全事务,管理的内容非常多,内容专,所以高薪养廉也是必然的选择。因为主要负责消防的人是职业化的,他们为了职业的考量,需要深入排查,普及常识,维护设备,保证安全,这是长期的制度建设的结果。 国内的消防制度设计,什么都是临时性的,没有公务员制度的保障,过度依赖年轻人的蛮干,缺乏专业的消防队伍,靠行政的力量来解决经济的问题,这显然是与国家发展形势不一致的。虽然国内的 GDP 崛起了,但是当前的消防制度与宋代的军巡铺制度相比,相差不远。 那么,汕头火灾有哪些常见的错误呢? 1. 高层或高楼,不适合在顶楼作工场,因为逃生不便。纽约州的消防法(不同于美国 NFPA 消防法),有特殊的规定,这是 1911 年事故的影响。 2. 如果需要在顶楼作工场,室外需要另外安装逃生铁梯,所以纽约市高楼的户外逃生楼梯特别多,这是那一段历史的回响。 3. 服装厂的垃圾清理非常讲究,因为布匹是热薄型材料,很容易点燃; 4. 汕头厂的塑料垃圾特别多,因此是防火重点单位; 5. 民居建筑与商业建筑的防火等级不同,需要经过消防单位的评估。拿了人家的税收,就需要保证人家的安全,否则,只好你(政府)来代替人家赔偿了,这是生命价格低廉的关键。 那么,消防部门有哪些失误呢? 1. 消防科普不到位,人们身处险境而不知不觉; 2. 当地消防投入严重不足,需要从邻近地带调消防车,也许这是农村消防的常见现象,可是汕头工业那么发达,工业税收到哪里去了? 3. 家庭工场如何通过消防安检值得拷问; 4. 通常灭火不力的原因是水压不足,国内还有培训不足、经验不足的弊端,因为有经验的人都不能留下来。 那么,纵火者犯了哪些错误呢? 1. 对汽油纵火的后果估计不足;汽油的挥发分高度可燃,火灾蔓延是爆炸性的蔓延( Deflagration ),所以使用汽油纵火,往往会让灾难无限扩大; 2. 其次,由于汽油纵火的高速蔓延特征,纵火者往往来不及逃逸,所以汽油很难成为纵火者的首选。使用汽油纵火的人,往往是外行,被仇恨遮蔽,俗称“鬼迷心窍”。 3. 第三,由于汽油的容易获取性,所以汽油纵火特别多,但汽油的残余物特征也是研究非常透彻的,因为纵火很容易被识别,失去了隐蔽纵火的意义。 那么,这件事有什么意义? 我只看一点,需要多长时间来处理案件?董杨玲( 19 岁)纵火案,不到一个月就被枪毙了,药家鑫( 26 岁)杀人案,不到一年就被处决了,这一次又是 26 岁,应该被审判一年以上,以示法律的严密和宽大。我们并不是宽恕某一个人,而是通过长时间的调查和论证,来发现制度的漏洞,补上系统的缺陷,惩罚是为了教训,如果吸取了教训,惩罚真的是那么重要么?如果读者也和纵火者一样心胸狭窄,那么纵火案背后的教训,就不会得到认真的对待。董杨玲就是一面镜子,今天的教训可以追溯到 19 年前,如果能够如此联想,我们还会憎恨纵火者么?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3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的高经济增长阶段已经过去?
mhchx 2012-12-4 15:49
郑永年: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8/forum_zp121204a.shtml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回答过去的高增长是如何取得的。一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从低基数开始。基数低、规模小,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最初阶段实现高增长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层面,来理解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包括结构、制度和政策三个层面。   在结构层面,主要因素包括人口红利、经济结构(例如从农业转向工业经济)、开放(投资和贸易)等。这些因素如何推动中国经济的高增长,经济学界和政策界已经有很多分析。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有这些因素互相关联和强化。无论是经济结构的转型(例如农民工)还是开放(加工业),其核心都是人口红利。这些年来,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尤其是制造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1985 年,农村人口还占总人口的 80% 左右。 2011 年,农村人口已经低于城镇人口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应当指出的是,技术的提高来自于应用,而非创新。无论是国内的企业的技术,还是外资企业的技术,都依赖于现有技术的应用和扩散。   在制度层面,主要是改革。改革本身也在几个层面上促进经济增长。首先是通过改革废除了诸多旧的、阻碍经济增长的制度。比如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农业集体化。其次是通过改革促成了一些现存制度的变迁,使其不仅不会阻碍经济增长,反而促进经济的增长。比如保存了国有企业,但却改变了国有企业管理的激励机制。其三,通过改革创设了一些新的制度,来保障和促进经济的增长。比如说财政上的分税制。在这方面,改革开放后的 30 多年里,中国的体制改革涉及到几乎是所有的领域,包括宪法、法律、行政等基本国家制度,和税收、财政、金融、产权等领域的基本经济制度。正是所有这些制度上的变化,才促成了人们今天所看到的经济制度。   在政策层面,促成高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就是学界和政策领域所谓的 “ 凯恩斯主义 ” 政策。这里又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国家是如何通过干预经济来实现高经济增长的。首先是国家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就是说高增长是投资驱动的。其次是国家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调节经济增长的速度。再次,国家通过国有企业来保证高经济增长。如果说在前面两个层面,也是世界上其他政府经常使用的方法,但把国有企业作为工具来实现高经济增长,则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1990 年代中期,通过对国有企业实行 “ 抓大放小 ” 的政策,即对大型国有企业组建企业集团,而对中小企业则实行中国式的私有化,即民营化。 “ 抓大 ” 和 “ 放小 ” 都推动了经济的高增长。而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有企业不仅被用来应付金融危机,而且被用来保障维持高经济增长,即国家把大量资金投入国有企业部门,促成其经济活动的大扩张。   所以,当今天人们说中国经济已经开始从高增长阶段,进入到中等增长的阶段,就意味着上述三个层面的要素所能带来的发展动力,都已经不足以继续支撑以往的增长速度。这要求对这三个层面逐一进行一些分析,然后寻找如何通过改革,再次激活这些层面的要素,或者如果这些要素不可能再被激活,就要寻找新的增长要素和动力。 高增长难以为继的原因   为什么高增长难以为继?首先来看结构领域是如何失去增长优势的,这里的要素是上面所提及的人口红利和世界经济(贸易和投资)。一个确定的事实是,和很多现在的发达国家也就是高收入国家相比,中国势必成为一个 “ 未富先老 ” 的国家。目前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率已达到顶点。 60 岁以上的人口将从目前的 12% ,上升到 2050 年的 31% 。换句话说,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人口红利的消失无论对内部经济还是外部经济,都在产生负面的影响。劳动力不再便宜,生产成本急剧提高,对内资和外资都产生影响。劳动成本的提高,会迫使很多内资或者外资转移到其他能够提供便宜劳动力的国家和经济体。   世界经济失衡也是影响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因素。近年来所面临的世界经济不景气或者危机,是世界经济失衡的产物。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造就了一个外向型经济体,高度依赖贸易和投资,对外出口高度依赖欧美市场。但这些年的经验表明,这种方式难以为继。因为经济危机,欧美国家开始盛行贸易保护主义。很显然,中国无力改变西方的贸易保护主义。这些年来,中国资本 “ 走出去 ” 遇到的巨大困难,只是其中一个困难指标。也同样重要的是,尽管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这并没有改变中国仍然是一个穷国的现实。实际上,中国是第一个仍然很穷但不得不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领导者角色的国家。这个事实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感觉到力不从心。这些因素都在促成近年来中国力图从外向型经济,转型为内需型社会。   因此,中国经济需要在结构层面进行调整。不过,在任何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很长的时间。人口的变化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一旦一种生育方式形成,很难在短时期内加以调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育儿成本高涨,妇女的高教育化和职业化,生育率必然降低。中国一些大城市的生育率,已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要保持人口的可持续性,中国需要对人口政策进行调整。不过,从近期来看,只要政策得当,中国不致于发生由人口红利消失的经济危机。例如,中国可以延长退休年龄。从中长期看,中国不可避免要改变计划生育政策。   同样,世界经济失衡也需要各国的努力才能重新回到均衡状态。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仍然在整个经济体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尽管欧美市场的萎缩,但因为中国经济和欧美经济之间的高度依赖关系,中国仍然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欧美市场。减少对欧美市场的依赖是逐步的和缓慢的。同样,中国在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的进出口,不过,增加的速度也同样是逐步的和缓慢的。也就是说,尽管中国外向型经济仍然会继续,但外向型经济很难再像过去那样,促成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但通过调整外向型经济来保持中等经济发展速度是有可能的。 城市化是唯一增长动力   在结构层面,唯一有希望可以继续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是城市化。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是生产要素(包括人力、技术和资本)在市场中的合理流动。过去 30 年间,部门间的要素流动提高了生产率: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之间,国内国外之间。城市化未来可通过加强城乡之间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流动,进而提高生产率。如果有足够的改革,中国的城市化或者新型城市化,可以继续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但这需要大量的改革。   这里还须要加以特别强调的是,人们往往给予高度关注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须要再讨论。不过,技术创新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在今后很长的历史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大多还是会继续依赖技术的应用,而非创新。这并不是说,中国不重视创新,或者中国不需要创新,而是因为创新往往是可求不可得。中国的技术发展模式更多的会像日本和韩国那样,应用技术并在一些方面加以改进或者创新式改进,但不会是像欧美的创新模式,即原创。   在政策层面,凯恩斯主义似乎也到了尽头。在过去 30 多年,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为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但现在这个时代已经过去。无论是在沿海还是在内地,中国的基本建设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过度投资的趋向。例如,桥梁、公路和码头等拆了又造、造了又拆,尽管国内生产总值有了,但对人力和资本,尤其是一些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造成了过度的浪费,不能对经济质量的提高有任何帮助。同样,国有企业的简扩张也难以为继。过去数年的大扩张已经造成了极其负面的效应。国有企业的大扩展挤占了原来属于民营企业的空间,民营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难,既没有投资的空间,也缺乏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当然,这并不是说,投资不再重要了。尽管在很多地区,中国的基础设施的投资已经过度,但在西部地区仍然有空间。不过,基础实施的投资和经济活动量的大小有关联。西部投资规模可以有多大,取决于西部经济活动的规模。而西部经济规模的变迁,主要是由市场决定的,政府可以起到一些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   中国未来主要的投资领域是在社会领域。很简单,中国到目前为止的社会投资远远不足。中国的社会政策刚刚开始,仍然需要大量的对社会基础设施包括学校和医院的投资。例如,中国的学校建筑尤其是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建筑和教育设施,质量极其低下。再如,因为老龄化社会来临,医院和养老设施严重不足,需要大量的投资。不过,应当指出的是,尽管这些社会投资对经济增长会有间接的正面影响,主要是通过建设消费社会的途径,但社会投资已经不可能支撑经济高增长,也不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里还必须强调的是近年来中国的科技政策趋向。中国经济要提升质量,实现从数量经济到质量经济的转型,科技是关键,对科技研究要作大量的投入。这一点并没有错。问题在于国家主导的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性问题。往常的情况是,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资本,投入科技创新。而接受国家资本的往往是国有企业,而非民营部门。尽管从中国现实的情况来说,很多国有企业承担着国家技术创新的责任,但这并不是说民营企业就不能创新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并不比国有企业的低。因此,科技投资的分配必须把民营企业考量在内。日本、韩国和台湾这些经济体都是通过培植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而崛起的。中国如果一味地把科技创新的大量投资,注入国有企业而歧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不仅没有效率,国有部门反而会演变成既得利益集团,把科技创新演变成为追求自身利益的工具,科技创新最终必然会演变成经济活动的简单扩张。同时,从长远来看,民营企业发展不起来,国家的经济结构会处于长期的失衡状态。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 尽管中国外向型经济仍然会继续,但外向型经济很难再像过去那样,促成中国经济的高增长。 《联合早报网》
个人分类: 观点|12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呼唤制度反腐快速跟进
jxz1963 2012-11-28 15:59
作者:李明德 重庆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被免职,并被立案调查,源于网上一段不雅视频,视频背后则是权力滥用导致的权力腐败。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官员因类似的视频被弄得人仰马翻了,于是有人欢呼这是网络反腐的胜利。 从根本上讲,制度防腐、反腐不健全,网络力量还将继续发挥作用。但网络反腐只能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不能让官员自觉远离腐败,抵制腐败,久而久之还会产生侥幸心理,抓住了算倒霉,抓不住了依然风光无限。毕竟,网民不是中纪委,不是监察部门,不会深入到官员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其“尽在掌握之中”,网络监督仍然是有限度的监督。有研究者认为,网络反腐成功案例仅占被党纪国法公开处理腐败案件的十分之一,说明网络反腐仅仅是制度反腐的补充,但影响巨大,给人的感觉是,网络反腐一反一个准,还容易造成错觉,放大腐败程度,这是需要反思的。大众媒体对腐败事件处理后的宣传也做得不够,没有起到更广泛的教育和警示作用。 制度既是规章、法律,又是组织体系的综合体现,制度防腐反腐,就是要做到任何人无条件地受法律和纪律的约束,在腐败行为面前,心理上惧怕,行为上拒斥,一旦违背,即便自己不引咎请辞,“制度”也会找你算账。同时,从组织程序上讲,如何选官用官,如何考核官奖罚官,也都要在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之下进行。权利与风险俱存,而不是把做官当作一种投资,劣迹只要不被曝光就会名利双收一本万利。当然重在监督,首先是制度内监督,发现了问题就严格依照程序、依照党纪国法及时处理,该降级的降级,该撤职的撤职,该处罚的处罚,并将处理结果如实公之于众,接受更广泛的群众监督。在两种监督共同注视之下,反腐才有效果,才能提振信心,逐渐消除腐败。目前的制度反腐,官方的数据统计与民间的基本判断存在距离,官方的着眼点在已经被处理的人数上,民间的着眼点在现实中还有大量腐败现象。如果反腐的重点不是建立在制度反腐之上,而是一味地寄托于网络举报,要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现象是困难的。 这几年,我在不少场合表明过这样的看法:反腐败不是一个学术问题,不需要讨论来讨论去,西方的、新加坡的、香港的,成功的反腐倡廉经验拿来为我所用就行了,在此问题上以国情、体制不同为借口的搪塞、推诿、不作为,只能使腐败现象继续蔓延。任何体制对腐败现象都是不能容忍的,这是普世认知。“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们共产党就最讲认真。”(毛泽东语)只要认真,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天下都能拿来,腐败解决不了?关键在于我们发现了腐败问题以后的态度、决心,要不要处理,敢不敢碰硬。“对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的表态如雷贯耳,可实际怎样呢?媒体报道,雷政富问题 2009 年已经暴露,汇报给重庆高官之后,只处理了涉事的建筑商、雷的情人,雷本人依旧稳坐官位,这怎么能服众呢?这类处理方式恐怕不独是重庆,在全国都是普遍的吧。高官凌驾于法律之上,以个人好恶决定腐败案件是否查处,严重偏袒的背后恐怕是官员自身不干净,经不起硬碰硬,也就捂着盖着拖着,睁眼闭眼得过且过了。习近平总书记就职演说中有一句俗语:打铁还需本身硬,道理浅显,却发人深思。新的党章提出对更高层领导干部实行有效监督,是切中了要害的。 学术界有一种不太好的风气,一些学者硬把简单事情复杂化,以自己所谓的研究成果影响现实世界,比如反腐败。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一条鲜肉上落了个苍蝇,直接打死就行了,可是为了显示学问的高深,硬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提出假设加以论证:苍蝇有什么背景和社会关系,打与不打会触及什么样的利益,要打的话从什么方向什么角度打,用多大的力气,是一拍子打死还是予以警告下不为例,这几种处理方式的效果哪种最好,如此等等,等你拿出“成熟”的研究方案,苍蝇已经吃饱喝足,临走时还下了一堆蛆,小腐败演变成大腐败。于是,继续申请课题,继续重复着以前的研究,继续说着一些连三岁小孩都知道的道理,所不同的是,除了理论分析以外,又煞有介事地增加了时髦的实证分析、问卷调查、模型构建等等,云里雾里,貌似高深,其实质只有一句:腐败必反,否则后果严重。——现实中的反腐败效果有些不尽人意,制度反腐与民众期待有距离,不知跟学术界这类虚泛的研究所产生的导向作用有无关系?还是那句话,这不是学术问题,是有没有决心做的问题。 雷政富的倒台完全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不雅视频的幕后导演建筑商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用计谋巧设圈套诱使官员就范,只能说建筑商本身动机不纯,很阴暗,害人之心已经扎根,奸诈嘴脸丑陋。社会腐败也有他们一功,行贿花样翻新,为了利益,把老婆女儿奉献出去的也有报道。他们与脏官同流合污,沆瀣一气,干尽祸国殃民之勾当,都不值得同情。话说回来,是谁把这些本来的正常人变成了非正常人,变成了社会的毒瘤不断侵蚀社会肌体?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秩序、人人都能自觉按照规矩行事?人情社会、关系社会什么时候才能变得理性而健康?这是需要我们下力气解决的问题。 李明德(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 2012.11.25 于清静堂 http://blog.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791689_p_1.html
个人分类: 推荐|1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吴敬琏再谈制度重于技术
热度 1 zhoumeng 2012-11-26 23:04
当前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政府支配经济资源的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改革我们过度集中的科技、教育体制。-吴敬琏 2002年,一本名为《制度重于技术》的书,对政府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的职能打了一个有意思的比方。书中说,政府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作用应该是“牵牛鼻子,而不是抬牛腿”,真正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主体应是企业。书的作者,正是多年来一直呼吁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呼吁发挥市场作用来促进技术创新的吴敬琏。   如今,时间过去8年。中国经济刚刚摆脱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如何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各界关注的紧迫课题。对于这个重要时期的中国经济、中国自主创新,吴敬琏会给出什么解读?对于创新中政府、企业各自扮演的角色,吴敬琏又会提出什么建议?   应对危机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记者: 2009年,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中国经济实现迅速回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呈现“V”形曲线。与此同时,在“十二五”规划即将制定和实施之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次作为中心任务被提出。您认为,在当前的背景下,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什么必要性?   吴敬琏: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果断向市场注入4万亿投资和近10万亿银行贷款。这些投资形成的巨大需求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迅速回升,使中国经济在2009年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V”形回升。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更长的时间跨度内保证中国经济不会“二次探底”,出现人们所说的“W”形走势。   我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我国出口大幅下滑、需求不足只是经济衰退的外因;内因却是由于粗放增长方式过度依赖投资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拉动。当表象的短期问题和深层次的长期问题的表现形式相反时,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就需要标本兼治。也就是说,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能否解决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问题。为了走出危机,中国必须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优化经济结构,保证持续稳定的增长。我们必须借助这次危机带来的机遇,借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改革,加快产业升级,从主要靠自然资源和资本投入拉动的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驱动的经济增长。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我国各地区各行业的表现,也说明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哪一个地区、哪一个行业、哪一个企业转型升级做得好,它受到的冲击就小,甚至逆势发展。   记者: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拥有丰富、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因此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最适宜扮演的角色是从事装配、加工。而高附加价值的产品自主研发和品牌营销等分工,至少不是我国10 年、20 年内的最优选择。对这类“比较优势”理论您是否认同?   吴敬琏:这种看法不完全准确。劳动力成本低廉只是中国浅层的比较优势。长期停留在浅层比较优势的开发上,将会限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而且大量出口廉价商品,也会遇到世界市场容量的限制和进口国的抵制。从动态比较优势的观点看,中国应当努力开发深层比较优势。例如,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我国技术和管理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尽力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才有可能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并借此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事实上,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在创新领域的技术力量并不弱。从数量上看,我国受过大专教育的技术人员人数已跃居世界第一。此外,我国劳动力素质也明显提高。因此,我国完全有条件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而且在当前的情况下,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价值与增加我国普通劳动者的就业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我国劳动者工资水平的提高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出口加工企业所拥有的低劳动成本优势正在弱化。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就难于和其他国家的产品竞争,甚至无法生存,更无法保证为我国普通劳动者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我们也应当承认,我国的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不可能在短期内和发达国家全面看齐。因此,要求所有的企业都要从事自主品牌营销是不现实的。但这不等于说,我国的所有企业都只能沿着分销、代工、代为设计和自主品牌营销的链条一步一步地爬行。在这方面,台湾IT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注意。   记者:选定几个领域重点培育,以实现科技经济跨越式发展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发展战略。今年年初,我国政府圈定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希望通过培育产业抢占未来世界经济技术竞争制高点,促进可持续发展。您认为此举对于提高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何在?   吴敬琏:从我国的一般情况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使大量农民转变为市民;二是原来占主导地位的简单加工制造业向“服务化”的制造业提升,即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进入价值链的高端;三是发展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在这三项工作中,前面两项是基础性的工作,需要大力推进。在切实推进这些工作的过程中,经市场竞争引导和政府适时推动,就会涌现出一些新兴产业集群。对于处于高速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来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能全面开花,必须按照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确定重点。国家判断和选定新兴产业集群的主要标准是:产业链条较长、产业规模较大、原有发展基础较好,特别是产业已经出现了某些重要的技术突破,而且我国企业有条件掌握这些新技术。如果政府、企业界、学界以及社会其他各界共同努力且方法正确,培养一批新兴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完全可能的。   记者: 要在培育新产业的过程中真正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政府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   吴敬琏:这要求政府更加重视具有创新性质的经济活动,而不是简单地把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等同于上马或引进新项目。因此我建议相关部门进行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考察世界技术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态势,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定若干产业重点发展:制定该产业的发展纲要和行动计划,推动计划的实施,并跟踪监测、评估各项任务的执行情况。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台湾的经验。台湾地区在发展所谓的“新兴策略性产业”时,通常要制定该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这种行动计划建立在对世界技术前沿、本地发展优势和对障碍的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具体措施,一直落实到执行机构,还规定了任务完成时间进度,即所谓“将愿景落实为任务,将任务落实为行动”。现在我们的政府机构往往分兵把口,各自建立由自己掌控的基金,制定自己的政策,缺乏综合规划和有效协调。例如,一级政府有多个部门负责发展转型和产业升级:工信部负责新兴产业的开发,发改委负责原有产业提升等等。而实际上,这两方面任务往往不可分离,而且要通过同一个市场来实施。   经济增长模式转型需推进政府改革   记者:其实早在“九五”计划期间,中央政府就明确提出“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的要求。但迄今为止,除了少数地方,成效并不显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课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数十年。为什么任务早已明确,贯彻执行效果却不理想呢?   吴敬琏: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在政策体制和创业环境两方面还存在问题。   一方面,由于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相适应的制度和政策遗产仍然广泛存在和继续发生作用,那种依靠高投资、高消耗维持高增长的做法很容易死灰复燃。具体表现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各级政府依然保持对土地等重要资源的配置权力;把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作为衡量各级政府官员政绩的主要标准;现行财政体制把各级政府的财政状况和物质生产增长紧密地联系起来;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格没有市场化,行政定价通常按照计划经济的惯例压低价格,扭曲的价格使市场力量在优化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受到很大的压制,同时造成稀缺资源的大量浪费。   另一方面,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治环境、文化环境、社会舆论环境等有待建立。我国的产业发展历来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新技术发明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困难重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技术开发力量大大增强,新的技术发明层出不穷,有一部分甚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产业化举步维艰的情况并没有明显改善。以电动汽车的发展为例,两年前国内一些厂商在动力电池等主要部件上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不相上下。但由于发达国家市场组织本来就比我们好,加上政府支持方法得当,近年来发展速度比我们快得多。中国汽车产业能不能抓住这次机遇便很难说了。这种情况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例如在3G无线通信、数字电视、核电等领域就一再发生这种情况。中国产业发展为什么往往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这种教训值得好好总结。   记者: 2002年您写过一本书《制度重于技术》,认为政府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作用“是牵牛鼻子,而不是抬牛腿”,政府着力营造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其效果远远好于政府事必躬亲。在中央重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今天,您还坚持这个观点吗?   吴敬琏: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制度安排的作用重于技术演进自身。只有建立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创新,才能最终建成创新型国家。   诺斯曾指出:技术设定了经济发展可能达到高度的上限,但它实际上能达到多少,则由制度决定。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必须与政府创造良好创新环境和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制度相结合,否则就会出现“苏联现象”,即苏联拥有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官办教育体系和科研体系,但其全要素生产率仍然很低,经济增长方式十分粗放。出现“苏联现象”的原因正是由于其教育体系和科研体系虽然规模宏大,体制却非常僵硬、封闭,不利于专业人员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术创新和人才的成长,因而经济增长不能依靠科学技术的运用,只能依靠资本积累和资源投入的增加实现。中国作为一个从集中计划经济转变而来的国家,应借鉴“苏联现象”的教训。要发挥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键在于使有利于学术繁荣和激励技术创新的机制制度化。   以过去30年经济飞速发展的广东为例。其经济繁荣首先应归功于它在制度改革方面“先行一步”,率先建立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而从全国范围看,目前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难点,不在于缺乏技术,而在于存在上述的“制度性障碍”。如能抓住关键领域,积极而慎重地推进改革,为创新和创业创建更好的制度环境,企业在发展转型和产业升级中必将如虎添翼。   记者:技术进步、自主创新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破坏过程”。具体到这个过程中,该怎样理解“制度重于技术”?政府又应该着力于制定哪类政策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   吴敬琏:技术进步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常常被称为技术革新的渐进性改进;另一部分则是被称为技术革命的根本性突破。根本性突破之所以具有根本性,是因为有大量渐进的改良性创新附着其上或和它相互补充;只有当附着其上的渐进技术改良更多、应用范围更为广阔时,根本性技术创新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充分显现出来。否则,无论单项技术的突破多么重大,也不能收到好的经济效果,无法在宏观经济层次上发挥重大作用。换句话说,任何国民经济宏观上有意义的生产率进步,都是大量的技术创新汇合在一起才形成的。光是蒸汽机一项构不成产业革命,因为蒸汽机还激发了很多领域的创造,什么时候用、在哪里用、怎么用,这就需要很多的智慧和尝试。可是,成千上万的改进不是一个或几个专家所能做到的,必须靠许多人的智慧和一整套有活力的机制。也就是说,搞高技术产业不能只注意技术的发展。还必须有一套规矩,要用法治来规范,使得大家的创造性、积极性在一种秩序中形成合力,这个合力推动高新技术向前发展,推动中国实现现代化。   具体到科学领域,最重要的是形成独立和自律的科学共同体,以树立严格的学术规范和科学发现优先权为核心的激励制度。对于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以学术权威取代行政主导,形成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和建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对于技术而言,最重要的是营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产权保护体系(包括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使创新者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自主创新中要让企业唱响主角   记者:把您“制度重于技术”的观点放到现代技术创新、现代市场活动中,就意味着规范的市场秩序、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是创新活动的制度基础。那么在这种制度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应该在技术创新、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什么作用呢?   吴敬琏:我认为竞争性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才是技术创新基础性的条件。而在这种制度下,企业必然是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主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无法使技术进步这个“创造性破坏”过程常规化和制度化。因为这个过程的主体是企业。只有企业能自行根据市场信号和制度安排给出的激励,来选择是否采用新技术,是否投资于创新、投资多少、什么时候创新,才能降低整个经济因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因此在现代技术创新、现代市场活动中,不能靠政府指令以及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而需要市场竞争环境和盈利的激励,使每个企业都主动根据价格信号来选择最适当的技术,改进产品和工艺;不能由政府越过公司自身的约束去考核和评价企业的“科技含量”,也不宜根据政府的判断和追求,对企业的创新活动方向发号施令或给予补贴。换句话说,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否则,既容易瞎指挥,把技术进步的方向弄错,也容易因为技术开发过程中的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加重软预算约束问题。   尤其要指出的是,在确立企业作为推动自主创新主体的地位时,要发挥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性作用。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小企业更是主体中的主体。从生产来说,规模经济仍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高技术产业尤其如此。因为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高技术产业的边际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增加一个产品几乎是不需要成本的,所以规模意义对它来说非常重大。但技术创新不是这样,规模往往是不经济的。西方国家的技术创新主要是来自小企业,我国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国家统计局和工商联前几年有一个调查,70%以上的技术创新都是来自中小企业。为什么大企业的创新相对较少?我想原因有两条:一是大企业为保持整个企业的步调统一,一定要有很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样就束缚了创新人员。另外,企业规模越大,创新人员得到的回报就会打折扣,这叫做利益关系的疏远化,使创新人员的驱动力大打折扣。   记者:虽然您认为大型企业的规模化效应反而会抑制创新,但很多人却非常推崇“政府主导”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崇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来引导产业发展。原因一方面是“两弹一星”“神州”飞船等一系列国家主导的大型科研项目使我国科技水平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于人们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越性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对这种观点您有什么看法?   吴敬琏:对于习惯于计划经济思维方式的人们来说,发挥计划经济用行政命令动员资源和按国家意志分配资源方面的优势,由政府直接组织科学技术研究和新技术的商品化转化,是效率最高的。在这种认识下,加快技术进步的办法自然就是以政府为主导来规划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点,以及由政府主管最终决定关键的科学技术领域,动员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企业或者自行指挥所在地区或部门的机构进行“攻关”。   历史经验表明,这类办法也许能够在少数重点赶超项目上取得成就,因为目标和前人已经探索过的路径都比较清晰,加之政府具有动员资源投向重点项目的强大能力,资源都向这个方面倾斜。但这套做法并不是实现普遍技术进步的有效方法,也不应该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主要技术政策措施。实际上,这套做法基于对技术进步机制的误解,难于实现普遍的“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当然,由于企业竞争过程中的研究开发往往面临很多风险和不确定性,而仿效往往是容易的。若无其他的制度和政策支持,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往往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建立知识产权制度,使企业能够从创新投资中得益;另一方面,政府应对研究开发项目适当提供资助或补贴,以弥补市场的不足。但政府的扶持方式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前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政府支配经济资源的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改革我们过度集中的科技、教育体制。   记者:您说的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应该如何理解?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兴产业的现实背景中,政府要把精力重点放在哪些环节?   吴敬琏:政府要做到有所不为,首先是不违法设立行政许可和市场准入,其次是不指定技术路线。在我看来,指定技术路线和产品路线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情。比如,在发展高清晰电视方面,日本通产省认定发展模拟信号模式,结果被美国的数字信号模式超越,落后整整一个时代。如果把“产业政策”泛化,其结果必然是政府管的事情越来越多。相比之下,我认为还是反对产业政策万能的意见比较正确。   在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对所支持产业的有效性作一些研究,而不是把钱直接给予自己“认定”的项目或企业。虽然这是目前政府各部门在执行对新技术的扶持政策时的习惯做法,但由于这种补贴方式难以避免随意性,助长了不公正竞争,实际效果不一定像预期那样好。其结果甚至可能是抑制竞争和创新,而且容易滋生腐败。(科技日报记者 徐玢)
个人分类: 经世济民|419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
热度 1 After50 2012-11-12 20:41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公安部 关于印发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暂行规定和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及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办法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12-10-12 人社部发〔 2012 〕 56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公安厅(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中央管理的企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有关规定,为提高社会消防安全专业化管理水平,保证消防安全技术服务质量,我们制定了《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暂行规定》、《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和《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 1. 消防工程相关专业新旧对照表 2.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3.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申报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公安部 2012 年 9 月 27 日 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提高消防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和素质,加强消防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保证消防安全技术服务与管理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依据消防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从事消防设施检测、消防安全监测等消防安全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条 国家对依法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准入类职业资格制度,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统一规划。   第四条 本规定所称注册消防工程师,是指经考试取得相应级别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并依法注册后,从事消防设施检测、消防安全监测等消防安全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五条 注册消防工程师分为高级注册消防工程师、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和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高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评价办法另行制定。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和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英文分别译为:    Level 1 Certified Fire Engineer    Level 2 Certified Fire Engineer   第六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共同负责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的政策制定,并按照职责分工对该制度的实施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的实施与监督管理。 第二章 考 试   第七条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的考试制度。考试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   第八条 公安部组织成立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负责拟定一级和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科目、考试大纲,组织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的命题工作,研究建立并管理考试试题库,提出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合格标准建议。   第九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专家审定一级和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科目、考试大纲和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试题,会同公安部确定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合格标准,并对考试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十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按照全国统一的考试大纲和相关规定组织实施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并研究确定本地区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的合格标准。   第十一条 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并符合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之一的,均可申请参加相应级别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   第十二条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   (一)取得消防工程专业大学专科学历,工作满 6 年,其中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4 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见附件 1 ,下同)大学专科学历,工作满 7 年,其中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5 年。   (二)取得消防工程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或者学位,工作满 4 年,其中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3 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工作满 5 年,其中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4 年。   (三)取得含消防工程专业在内的双学士学位或者研究生班毕业,工作满 3 年,其中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2 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在内的双学士学位或者研究生班毕业,工作满 4 年,其中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3 年。   (四)取得消防工程专业硕士学历或者学位,工作满 2 年,其中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1 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硕士学历或者学位,工作满 3 年,其中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2 年。   (五)取得消防工程专业博士学历或者学位,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1 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博士学历或者学位,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2 年。   (六)取得其他专业相应学历或者学位的人员,其工作年限和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年限均相应增加 1 年。 第十三条 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   (一)取得消防工程专业中专学历,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3 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中专学历,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4 年。   (二)取得消防工程专业大学专科学历,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2 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大学专科学历,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3 年。   (三)取得消防工程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或者学位,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1 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或者学位,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2 年。   (四)取得其他专业相应学历或者学位的人员,其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年限相应增加 1 年。   第十四条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合格,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委托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颁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一印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共同用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该证书在全国范围有效。   第十五条 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合格,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共同用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该证书在所在行政区域内有效。   第十六条 对以不正当手段取得一级、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的,按照《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令第 12 号)处理。 第三章 注 册   第十七条 国家对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实行注册执业管理制度。取得一级、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的人员,经注册方可以相应级别注册消防工程师名义执业。   第十八条 公安部消防局是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的注册审批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为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的注册审批部门,并负责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注册的初步审查工作。   第十九条 取得一级、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并申请注册的人员,应当受聘于一个经批准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或者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并通过聘用单位向本单位所在地(聘用单位属企业的,通过本企业向工商注册所在地)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提交注册申请材料。   第二十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在收到申请人的注册申请材料后,对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 5 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对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注册申请,均应当出具加盖本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第二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自受理注册申请之日起 20 个工作日内,按规定条件和程序完成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注册申请材料的初步审查工作和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的注册审批工作,并将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注册申请材料和初步审查意见报公安部消防局审批。   公安部消防局应当自收到省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报送的申请材料和初步审查意见之日起, 20 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在规定的期限内不能作出批准决定的,应当将延长的期限和理由告知申请人。对作出不予批准决定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二十二条 注册审批部门应当自作出批准决定之日起 10 个工作日内,颁发、送达相应级别的注册证。   第二十三条 注册证的每一注册有效期为 3 年。注册证在有效期内是相应级别注册消防工程师的执业凭证,由注册消防工程师本人保管、使用。   第二十四条 申请初始注册的,应当自取得一级、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之日起 1 年内提出申请。逾期申请初始注册时,须符合本规定继续教育要求。   初始注册、延续注册、变更注册、注销注册和不予注册等注册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公安部另行规定。   第二十五条 继续教育是注册消防工程师延续注册、重新注册和逾期初始注册的必备条件。在每个注册有效期内,各级别注册消防工程师应当按照规定完成相应的继续教育。   第二十六条 注册审批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告注册消防工程师注册有关情况,建立注册消防工程师诚信档案,对其执业活动实行信用管理。   第二十七条 各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的注册管理部门,应当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有关规定。 第四章 执 业   第二十八条 注册消防工程师应当在一个经批准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或者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开展与该机构业务范围和本人资格级别相符的消防安全技术执业活动。   第二十九条 注册消防工程师的执业范围:   (一)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1. 消防技术咨询与消防安全评估;    2. 消防安全管理与技术培训;    3. 消防设施检测与维护;    4. 消防安全监测与检查;    5. 火灾事故技术分析;    6. 公安部规定的其他消防安全技术工作。   (二)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1. 除 100 米(含)以上公共建筑、大型的人员密集场所、大型的危险化学品单位外的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    2. 除 250 米(含)以上高层公共建筑、大型的危险化学品单位外的消防安全管理;    3. 单体建筑面积 4 万平方米及以下建筑的消防设施检测与维护;    4. 消防安全监测与检查;    5. 省级公安机关规定的其他消防安全技术工作。   第三十条 注册消防工程师的能力要求: (一)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1. 熟悉国家消防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规定,具有较丰富的消防安全技术工作经验;    2. 了解国际消防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及时掌握消防技术前沿发展动态,能够独立解决重大、复杂、疑难的消防安全技术问题;    3. 熟练运用消防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和手段,圆满完成执业范围内各项工作,所签署的消防安全技术咨询和评估、消防设施检测和维护等各类技术文件准确无误,所维护的消防设施完好有效;    4. 具有较强的消防技术课题研究能力,能够应用新技术成果,指导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工作。   (二)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1. 熟悉国家消防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规定,具有一定的消防安全技术工作经验;    2. 熟练运用消防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和手段,及时发现和解决一般性消防安全技术问题;    3. 较好完成执业范围内各项工作,所签署的消防安全技术咨询和评估、消防设施检测和维护等各类技术文件真实、完整、准确,所维护的消防设施完好有效。   第三十一条 消防安全技术服务活动中形成的消防安全技术文件,应当由相应级别的注册消防工程师签字,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五章 权利与义务   第三十二条 注册消防工程师享有下列权利:   (一)使用注册消防工程师称谓;   (二)在规定范围内从事消防安全技术执业活动;   (三)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行为提出劝告,并向本级别注册审批部门或者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四)接受继续教育;   (五)获得与执业责任相应的劳动报酬;   (六)对侵犯本人权利的行为进行申诉。   第三十三条 注册消防工程师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管理规定,恪守职业道德; (二)执行消防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技术标准; (三)履行岗位职责,保证消防安全技术执业活动质量,并承担相应责任;   (四)保守知悉的国家秘密和聘用单位的商业、技术秘密;   (五)不得允许他人以本人名义执业;   (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消防安全技术能力;   (七)完成注册管理部门交办的相关工作。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在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实施前长期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符合考核认定条件的人员,可以通过考核认定的办法取得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   第三十五条 对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级别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且符合《工程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中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职务任职条件的人员,用人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择优聘任相应级别专业技术职务。其中,取得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可聘任工程师职务;取得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可聘任助理工程师职务。   第三十六条 通过考试取得的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是消防安全监测、消防设施检测领域申请评定消防专业高级工程师职称的必备条件。   第三十七条 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注册执业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根据本规定和公安部相关要求制定,并报公安部消防局备案。   第三十八条 消防设施检测、消防安全监测等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及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配备相应级别注册消防工程师的数量、注册消防工程师签字的文件种类、继续教育等注册执业的具体要求和管理办法,由公安部另行规定。   第三十九条 本规定自 2013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实施办法   第一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共同委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承担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的具体考务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共同负责本地区的考试工作,具体职责分工由各地协商确定。   第二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按照《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和本办法有关要求组织实施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   第三条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设《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消防安全技术综合能力》和《消防安全案例分析》 3 个科目。 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设《消防安全技术综合能力》和《消防安全案例分析》 2 个科目。   第四条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分 3 个半天进行。《消防安全技术实务》和《消防安全技术综合能力》科目的考试时间均为 2.5 小时,《消防安全案例分析》科目的考试时间为 3 小时。   考试成绩实行 3 年为一个周期的滚动管理办法,在连续的 3 个考试年度内参加应试科目的考试并合格,方可取得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   第五条 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分 2 个半天进行。《消防安全技术综合能力》科目的考试时间为 2.5 小时,《消防安全案例分析》科目的考试时间为 3 小时。   考试成绩实行 2 年为一个周期的滚动管理办法,在连续的 2 个考试年度内参加应试科目的考试并合格,方可取得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   第六条 符合《暂行规定》中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并具备下列一项条件的,可免试《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科目,只参加《消防安全技术综合能力》和《消防安全案例分析》 2 个科目的考试。   (一) 2011 年 12 月 31 日前,评聘高级工程师技术职务的;   (二)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证书,或者勘察设计各专业注册工程师资格证书的。   在连续的 2 个考试年度内参加上述科目考试并合格,可取得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   第七条 参加考试由本人提出申请,按规定携带相关证明材料,到当地考试管理机构报名。考试管理机构按规定的程序和报名条件审核合格后,核发准考证。参加考试人员凭准考证和有效证件在指定的日期、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   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及所属单位、中央管理企业的人员按属地原则报名参加考试。   第八条 考点原则上设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大、中专院校或者高考定点学校,如确需在其他城市设置考点,须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公安部批准。考试日期原则上为每年第四季度。   第九条 坚持考试与培训分开的原则。凡参与考试工作(包括命题、审题与组织管理等)的人员,不得参加考试,也不得参加或者举办与考试内容相关的培训工作,不得强迫应试人员参加与考试相关的培训。   第十条 考试管理部门和考务实施机构,应当严格执行考试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考试工作纪律,切实做好试卷命制、印刷、发送和保管过程中的保密工作,严防泄密。   第十一条 对违反考试工作纪律和有关规定的人员,按照《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令第 12 号)处理。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办法   一、考核认定申报条件   长期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岗位工作,经验丰富,业绩突出,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身体健康, 2011 年 12 月 31 日前评聘高级工程师技术职务,年龄在 65 周岁(含)以下,并符合下列条件(一)、条件(二)和条件(三)中各一项条件的在职(在编)在岗人员,可申请参加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的考核认定。   (一)学历与工作经历:    1. 取得消防工程专业博士学历或者学位,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5 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见附件 1 ,下同)博士学历或者学位,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7 年。    2. 取得消防工程专业硕士学历或者学位,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8 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硕士学历或者学位,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10 年。    3. 取得消防工程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或者学位,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10 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或者学位,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12 年。    4. 取得消防工程专业大学专科学历,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15 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大学专科学历,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 17 年。    5. 取得其他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者学位,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年限相应再增加 5 年。   (二)技术能力与业绩成果:    1. 获得与消防技术相关的省(部)级及以上层级技术发明等奖项的主要技术负责人(排名前 5 名);    2. 依法获得有关消防技术专利权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3. 担任项目负责人或者主要技术负责人,完成县级以上区域消防安全或者火灾风险评估项目不少于 2 个。    4. 担任项目负责人或者主要技术负责人,完成面积 10 万平方米及以上建筑的消防安全咨询、评估项目不少于 5 个;    5. 担任项目负责人或者主要技术负责人,完成单体建筑面积 4 万平方米以上建筑的消防设施检测与维护项目不少于 15 个。   (三)学术水平与研究能力:    1. 作为主要起草人(排名前 8 位),编写已颁布实施的行业及以上层级消防技术标准 1 项;    2. 在正式出版社出版过统一书号( ISBN )的消防技术相关专业著作(译著),本人独立撰写不少于 2 万字;或者参与编写已投入使用的消防技术相关专业书籍,本人独立撰写不少于 6 万字(对未注明作者撰写章节的不能作为研究成果);    3. 在有国内统一刊号( CN )的核心类期刊上,或者在有国际统一书号 (ISSN) 的国外期刊上,发表独立完成的消防技术相关论文不少于 3 篇(每篇不少于 2000 字,下同);    4. 在有国内统一刊号( CN )的非核心类期刊上,发表独立完成的消防技术相关论文不少于 5 篇;    5. 在省部级内部刊物上发表独立完成的消防技术咨询与评估报告、课题研究报告不少于 7 篇;或者在地市级消防技术刊物上发表独立完成的消防技术咨询与评估报告、课题研究报告不少于 10 篇。   二、考核认定组织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共同成立“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 2 ),全面负责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的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公安部消防局。   三、考核认定申报材料   (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中央、国务院各部门所属单位及其中央管理的企业(以简称中央单位)人事部门的推荐意见函。   (二)《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申报表》一式两份(样式见附件 3 );   (三)学历或者学位证书、高级工程师技术职务聘书、技术(项目)负责人聘书、消防安全管理负责人任命文件、获奖证书、专利权文件、消防技术规范与技术标准、消防技术类专著(内容说明与首页)、消防技术论文、咨询报告与研究成果证明等相关材料的复印件;   (四)获奖者应附奖状、个人证书或者正式公布的获奖人名单等有效证明。对奖项未颁发证书或者未正式公布获奖人员名单的,应提供符合国家规定人数的单位申报奖项的人员名单、获奖主要文件的复印件,经单位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五)所在单位出具的职业道德证明、获奖单位出具的主要项目(技术)负责人证明、已颁布实施的相应级别消防技术规范或者技术标准主要完成人证明。   四、考核认定程序   (一)符合考核认定条件的消防安全技术工作人员,可向所在单位提出申请,经单位审核同意后,由所在单位向单位所在地(聘用单位属于企业的向本单位工商注册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推荐。   中央单位的人员,由本部门、本企业人事部门统一向公安部消防局推荐。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中央单位消防业务管理机构,对本地区、本部门、本企业的申请人员材料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并经本地区、本部门、本企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部门复审合格后,提出推荐人员名单送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   (三)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对推荐人员材料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结果和拟认定人员材料,报领导小组复核。   (四)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对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审核意见和申请人员材料进行复核。对复核合格的人员,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为期 10 个工作日的公示。经公示无异议,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批准后,向社会公布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人员的名单。   对未通过考核认定的申请人,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其说明不通过的理由。   五、考核认定申报日期及要求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中央单位的消防业务管理机构及人事部门,应当对推荐人员材料进行认真审查和复审。于 2013 年 5 月 31 日前,完成审查和复审工作,签署审查和复审意见,并在《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申报表》相应栏目中加盖印章后,将全部申报人员的材料送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中央单位,在审查、复审申报人员材料时,须核查各类证书及相关材料的原件。报送的各类证书等相关材料复印件,应当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对其真实性签署意见并加盖单位印章。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中央单位,应当优先推荐符合申报条件、能力业绩突出、业内认可,且仍在消防安全技术一线岗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本办法印发前,已通过特许或者考核认定的方式取得其他专业职业(执业)资格证书、现在公务员岗位或者现役军人岗位工作、正在申报其他专业职业(执业)资格的考核认定和已办理离休、退休手续的人员,均不在申报范围。   因在消防安全技术工作中违法违纪或发生重大失误,受到刑事处罚或行政处罚的人员,一律不得申报。 (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中央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坚持标准,严格要求,认真按程序做好申报、审查、复查等各环节工作。凡不认真把关或者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停止该地区或者单位的申报权和取消个人申报的资格,并依据相应法律和有关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理。
个人分类: 教学资源|1640 次阅读|1 个评论
121101制度、决策和效率
shixiaoxin10 2012-11-1 03:09
近期看了美国大选的三场辩论,觉得很有意思,然后对不同制度的决策和效率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由于美国总统选举的选举人票制度,美国选举只能说是相对民主,长期运行可达到平均程度上的民主。这种制度的决策效果和效率如何,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待。 首先我们把决策制度分为群体决策和个体决策。 美国式的群体决策从决策效果看,如果决策正确为1,决策失误结果为0,那么对于所有的决策问题而言,该制度的决策效果得分为0.5-1之间。原因在于,美国制度是两个阵营的博弈,任何一方进行错误决策就会被选民抛弃,这样会出现三种结果,一种是持有正确决策思路的一方胜,决策效果为1;第二种情况是由于双方的博弈,决策尽量的妥协,最后还是持有正确决策思路的一方胜,但由于妥协的缘故,其决策的效果是0.5;第三种情况是,可能会出现持错误决策思路的一方胜,但如果采取错误决策,结果是下次选举必然下台,这样决策正确方和错误方轮番上台,决策的效果为0+1/2=0.5;同时,持错误决策思路的一方上台后,不断调整决策,向正确靠近,这时的决策效果为0.5-1. 从决策效率看,由于决策过程复杂、漫长,好像是效率低下,但决策正确率高,所以总体而言,决策效率(分次效率)=所有决策效果之和/N次; 或决策效率(单位时间效率)=所有决策效果之和/所有决策消耗时间之和。 总体而言,群体决策可以对所有的决策效果取平均值,就是群体决策的决策平均得分=0.5+1/2=0.75. 反之,个体决策的决策效果为0(决策全错)-1(决策全对),平均决策得分为0+1/2=0.5,但由于决策者会听取意见趋利避害,所以总体平均得分应大于0.5,接近0.75.单个人决策好像总体得分比美国式决策不相上下。关键是,单个人决策会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情况是坚持错误,最终决策效果评分为0;要么出现一位智者,单个人决策永远正确,决策效果总评为1。这样单个人决策的制度就会波动性极大,况且智者和伟人出现频率很低,这样单个人决策的总体效果还是不好。至于单个人决策效率,由于使用时间短,决策效率依照上述计算方式,总体和群体决策不相上下。 以上是理想状态的讨论。当加入社会因素的影响,由于个人欲望的限制与否,个体决策的效果和效率总体评分要比群体决策低较多,虽然个别时候个体决策的效果和效率由于智者而高于群体决策,但最关键的是个体决策的正确性缺乏可持续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制度建设、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
热度 25 nli2233 2012-9-15 01:51
制度的重要性,可以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找到答案。 David Mowery 和 Nathan Rosenberg 在 1998 年出版的《创新之路:美国 20 世纪的技术变迁》( Paths of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20 th -century America )一书中,总结了美国在上一世纪技术变迁的原因与结果,描述了美国经济发展的独特道路。他们认为,在二战以前,美国的发展得益于其辽阔的国土、丰富的自然资源、众多的人口,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技术进步为利用上述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提供了有力后盾。这在美国汽车工业和化工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证明。在这个期间,美国无论在科学研究上还是在技术发明上,与欧洲相比,还是个跟随者、学习者和借鉴者的角色。二战以后,美国才慢慢成为技术领先者,不仅成为世界的科学中心,而且在新兴的工业领域,比如半导体、电脑等,占据了领先地位。这些技术领域的发展不像传统工业那样特别依赖于自然资源和国内市场,美国在这些领域的成功得益于其在传统工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制度安排,比如反垄断、知识产权保护、 RD 的体制化等等。 其实,在更早一些, Nathan Rosenberg 和 Luther Birdzell,Jr. 在 1986 年《西方是怎样致富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转型》( How The West Grew Rich: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dustrial World )一书中,就强调了制度安排的重要意义。在他们看来,技术创新与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禀赋的积累,都是经济增长的表象,但不能解释经济增长。保证西方经济增长的是其制度安排和对政治干预的排除。具体而言,确保私人产权,自由从事商业活动,根据市场安排确定价格,企业成为经营主体和创新主体等等,这些都是保证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的制度特色。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美国在 20 世纪初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越西欧强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了。换言之,美国在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时候,在科学技术方面,跟世界的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还在扮演跟踪和学习的角色。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几十年,直到 20 世纪中叶,美国的科技领先地位才得以确立。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美国成为并保持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历程,并不是依靠其在科学研究上的领先地位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而是个借鉴、学习、跟踪和改进技术的过程,也是个寻求并确立适合自己经济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制度的过程。 美国的发展历程对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应该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意义。跟一个多世纪以前的美国一样,现在的中国也在经历着高速的经济增长,中国也有着相对富饶的自然资源,有着众多的人口,有着现实和潜力都有相当规模的国内市场,同时,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在世界上还处于跟踪和学习的地位。中国与当年的美国之间的差距,可能更多体现地在体制和制度上。 在推动创新方面,国家政策尚存有不少可以调整的空间,可以部分地通过制度环境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增强国家的整体创新力量。
个人分类: 创新政策|7389 次阅读|31 个评论
[转载]【转贴】梁盼:“海龟”之死
热度 3 曹聪 2012-7-13 19:10
http://opinion.caixin.com/2012-07-12/100410150.html?utm_source=mail.caixin.comutm_medium=referralutm_content=caixin_news_mailutm_campaign=caixin “海龟”之死 2012年07月12日 11:46 本文来源于 财新网 | 评论( 14 )    国内的制度、环境和人际交往模式,难道真的会把人逼疯吗?    【名家/新秀】(财新专栏作家 梁盼 )几天之前,中央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授吴龙跳楼自杀。有媒体报道,他是长期融入不了国内制度和人际交往圈子,患上抑郁症,最终选择了死亡。   吴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海龟”,曾经在西方生活和学习多年,十多年前,心怀壮志的他,想把优秀的声乐教育带回中国,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工作条件,毅然携妻归来。   以上说辞,几乎成为人们说起“海龟”经历的陈词滥调。可是,吴龙抑郁而亡,就不是什么陈词滥调了。反而,我们应该大声责问一番:国内的制度、环境和人际交往模式,难道真的会把人逼疯吗?   国内的制度,究竟有多么令人抓狂,或者换言之,国内的制度到底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多大的鸿沟,姑且不论。大抵一说就是一把辛酸泪,多少荒唐和扭 曲,算是罄竹难书。还好,即便如此,毕竟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完全封闭和政治高压的时代,像吴龙这样的“海龟”高级知识分子,完全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大不了, 老子不干了,反正已经衣食无忧,找个最为偏远蛮荒的小山村去支教,不也可以吗?最近爆出的一对北大毕业的夫妻,不就逃离了当前这个体制,在深山老林里,过 着隐居生活,自己种菜种粮,自己教育孩子吗?   其实吴龙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还算是幸福的。他的抑郁而亡,只说明他太理想化了,对这个时代有着过多的要求和奢望。反观建国初期那批“海龟”,那就真是除了自杀,就再没路可走了。   1957年,政论家和高级知识分子储安平响应毛泽东“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方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相当给力的文章:《向毛主 席、周总理提些意见》。储安平此文,提出了一个即便到现在,都令当局头痛发慌的论断:“党天下”。这样的人,可想而知在不久之后,就被当成“引蛇出洞”的 “大蛇”,打成典型的右派。   储安平在建国之前曾留学英伦,毕业于大名鼎鼎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此君潇洒倜傥,英美式的民主自由在其留学期间已然融入其骨髓。如果把以胡适为 代表的自由知识分子作为一代人,那么储安平就是下一代自由知识分子的佼佼者,也是“海龟”中的翘楚。民国时期,有两本重要的自由评论杂志,前期是胡适等人 创办的《独立评论》,后期就是储安平主编的《观察》。   储安平是《观察》杂志的主要作者,他的文章敢于批评所有党派和各种政治倾向的人物。即便是到了国共全面内战,必须站队的时期,他也是对事不对 人,对事不对党派。对执政的国民党,他从蒋介石骂到孔祥熙。对共产党的“革命者”和“解放者”的自我定位,他也总是抱着非常谨慎的态度。甚至对于第三方势 力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他也是该批就批,该骂就骂,即便他自己也是民主党派人士。   老储便是这样一个“海龟”。早在解放之前,他就有过“党天下”的言论,不过那个时候他针对的是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和蒋介石的独裁。而在1957年,到了所谓的“新社会”,他还是我行我素,依然作他的民主斗士,斗胆把矛头对准了共产党和毛泽东。   不过,即便被划成大右派,被新社会所孤立,被曾经的同志和朋友所抛弃,他还没有去自杀,他还扛得住。只是到了文化大革命的1966年,这位“海龟大秀才”扛不住了,他选择了消失。是的,至今我们都无法确定他是否自杀,一种通常的结论,是说他失踪了。   储安平不仅是“海龟”,而且是从民国走来的自由主义政论家,他身上的那种特色与“新社会”的要求,可以说是完全不搭调。他都能够负隅顽抗那么多 年,最后才在文革的洪流中自我放逐,通过玩消失,保全了文人的尊严和荣誉。今天的“海龟”,在国外的确也喝到了很多洋墨水,有了很多更“高远”的追求,在 目前的体制下,也确实很郁闷,但也不至于动不动就抑郁吧,你们应该向前辈“海龟”学习,别总是那么的脆弱。   其实,文革时期自杀的“海龟”不少,还有一个更有名的人便是大作家老舍先生。老舍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任教,算是半教书,半学 习,六年之后回国。老舍与储安平都是有英国学习经历的“海龟”。文革一爆发,老舍比储安平来得更直接,这位“人民的艺术家”受不了“人民”的折磨和羞辱, 投北京太平湖自尽。恐怕老舍是想在太平湖中享受片刻太平吧。   对于当今中国来说,体制弊病虽然人们已然不愿多言,但还好,没有无孔不入的革命小将和“革命逻辑”,只要赚足了钱,躲在书房里,少跟体制打交道,多读几本圣贤书,还是可以求得片刻“太平”的,而不至于非得如老舍那般投太平湖“享受太平”不可。   只是,目今在国内,想要赚钱,一般还必须与体制打交道,与它软磨硬泡,或被它勾引,或被它强暴。   国内的“海龟”,对体制发泄不满的大有人在。这几年又是写书,又是演讲,又是参与设计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大画家陈丹青,出尽了风头,俨然成为反 体制的大纛。按照他对国内各种制度“天灾人祸”的认识,按照他文章中的各种谩骂和调侃,他应该早就跳楼了,甚至该跳无数次了。可人家老陈依然活得有滋有 味,骂过之后,名利双收,乐此不彼,尽享人间浮华。■
个人分类: 转帖|294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贺卫方关于官员犯罪的精彩演讲
热度 1 Helmholtz 2012-6-25 02:27
大家可以比较一下,为什么中国的经济犯罪这么严重,而一些民主国家、一些法治国家没有那么多的经济犯罪?因为我们在前期没有建立有效的制度体系以使官员们在前期不敢犯罪。而后来老百姓看到了,于是就愤怒,政府就拿那些官员出气。有人说:“我们把他杀了怎么样?”老百姓说:“杀了好啊!”政府就开始杀。但是如果前面制度好的话,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经济犯罪?美国的官员也不少,为什么很少听说美国的官员因贪污受贿而被判处死刑?因为他们没有办法贪污受贿,他们的政治制度中有三个因素使官员们不得不老老实实地去工作而不敢贪污腐败。 第一个是他们的议会制度。议会是干什么的呢?民选代表组成这样一个机构天天监控政府官员,他们只要有一点不符合法律的行为就可能被弹劾。比如英国议会——最典型的议会制度,这边站着执政党,那边坐着反对党,执政党的问题还能逃过那帮议员们的眼睛?议员的眼睛是贼亮的,他们会将你的所做所为全部揭露。因为他们的政治是竞争性的,他们不仅是市场化的经济,而且是市场化的政治。你如果做不好的话,你就下来,我就上去——反对党的目标就是:随时准备着,为上台而努力。有时候执政党一个经济上的丑闻,就可能引发人们的不信任,就可能下台,你方唱罢我登场。正是这样一种竞争性的政治,使得官员们必须谨慎行事,绝对不能干那些错事和坏事。议会的监督使得官员们不得不俯首贴耳。 第二个是司法制度,独立的司法制度。独立的司法体系构成了官员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巨大的震慑。美国专门为总统设置了特别检查官,前特别检查官斯塔尔先生,对于总统来说是小官,但是这个小官的权力可了得!因为他可以不经司法部长的批准,启动对总统的调查程序。克林顿和莱温斯基之间那点事,说老实话,对于我们国家的好多官员其实算不了什么,在我们这儿,不过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浪漫情怀而已(笑声)。斯塔尔先生不惜动用联邦经费5000万元,来调查总统性丑闻,搞得总统颜面尽失,没有任何办法,因为特别检查官这一职不得被任何人罢免,他手下有一帮得力人马。那个总统好当吗?总统尚且受到如此严厉的监督,更不用说下面的那些官员了。天天被司法监控着,一旦有犯罪情况,司法绝不手软啊。尼克松在其担任总统时发生了水门事件,有证据显示尼克松总统也许知道水门事件发生以后的情况。但是尼克松总统说他不了解,法院命令尼克松必须交出他的录音带。尼克松总统有一点僻好,就是天天在他的办公室里边放一个录音机——即使没人也要放这个东西,只要有人谈话,录音机就会把它全部录下来,他办公室所有的谈话都有录音记录。当法院命令他交出有关事件的三盘录音带时,他拒绝了,他说:“不,我不能交出,这是总统的特权,我不能交给你。”法院问:“你交,还是不交?(笑声)如果你不交出来,就犯防碍司法罪。”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尼克松不得不交出所有的录音带。第二天,他就宣布辞职。所以说美国的行政首脑要服从司法的命令,这些官员都要受到司法的监控。 另外一个监控手段是新闻媒体。自由的媒体是官员们廉洁最重要的制度性的保障之一。美国全部的报纸和电视台都是私人办的,还有电台也是私人办的,除了一个电台——美国之音是美国国务院办的之外。美国之音在播音的时候,有时会说现在播一篇反映美国政府立场的社论。美国之音是政府办的,但是它不允许在美国本土发布信号,所以在美国是听不到美国之音的,要听美国之音还要跑到中国来听(笑声)。之所以他们不允许政府办媒体,是因为政府办媒体就会向人民批发对政府有利的信息,于是整天在造假,说我们的形势一片大好。我写过一篇文章在中国青年报《冰点》上发表过,叫《善待官员》。我说,我常常想,监狱里面服刑的手扶铁窗的陈希同先生面对国内外人们的挖苦与讽刺,心里是怎么想的。前几天,网上突然出现了一篇文章,题目叫《胡长清临死前谈新闻自由》(笑声)。胡长清说,如果江西省和全国的报纸能像美国记者揭露克林顿丑闻那样揭露我的话,我何至于落到今天这样一个下场啊?何至于面对死刑?我痛苦啊。你们知道在这个国家里,是前倨而后恭。那些现在的省委书记,他们就一点错误都没有吗?报纸每天都在报道他们又在会议上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要牢记“八荣八耻”,天天说那些冠冕堂皇的话,但是只有到了被打倒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天啦,这个人这么腐败啊!(笑声)你可以发现,这样的媒体环境对于官员来说是何等的残酷!这让一个人只有成了神以后才能抵御这种诱惑,因为你做的坏事不会被人揭露,那有钱还不得拿着啊?大家想想看,突然听说一个人贪污了800万,觉得数额巨大,挺可怕的,其实在中国做一个县委书记,这钱就哗哗地来,你不能不接受,你要不接受你就 干不下去,你就不尽情理,你就不体谅革命群众的心情(笑声)。你得病了,好家伙,人们都去看。人都走了,突然发现床底下全部是钱!(笑声)官员一到中央党校去学习,下面人就知道要升迁了,急忙提着东西去看。800万,太容易了,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所以他们不知不觉就走到死的边缘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谁不去贪啊?谁不喜欢钱啊?“钱是催笑草 ”,一数钱的时候,嘴都笑成这样了(示意,笑声)。钱是多好的东西,谁不需要钱啊?一些领导人小孩出国留学,那钱都是别人包了。谁不喜欢好的车,房子越住越大、车子越坐越小,谁不喜欢美色啊?——像蒋艳萍,一个女官员,她也喜欢男的啊!(笑声)这是人性使然。人性这个东西你没有什么别的办法,只有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只要一有问题就被揭露,那个媒体就盯着你不放,使得你不敢做坏事,使得你不由自主地就成了孔繁森,你不可能成为王宝森。当你第一次把一套房子送 给你的情人时,报纸上就吵得沸沸扬扬,你还敢做另的坏事吗?如果有这样的媒体的话,你连这套房子都不敢送!一点坏事都做不了,你说做雷锋多容易,为什么西方国家没有这样的问题,我们老对自己的官员实行死刑问题还这么严重,而别的国家不是呢?前面的制度没有好好建立,后面就发狠,就像一个不争气的父亲,从小不知道好好教育孩子,长大后犯了错误就打孩子,往死里打,甚至把他打死——当然我这个比方不太恰当,政府应该是我们的儿子,我说倒了(笑声),邓小平都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儿子(笑声)。 你前面不建立良好的制度,后面只是震慑,没有用的!你就看这几年来涉案的金额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涉案官员级别越来越高。坦率地说现在不敢彻底地去追究,如果彻底追究,如果我们国家司法真换独立了,那这个国家绝大多数官员都将面临死刑——要知道贪污受贿判处死刑的起征点很低啊,十几万就可以判死刑了,如果这样的话,恐怕计划生育也不用搞了,(笑声)几千万官员瞬间就没有了。这倒好,但是我们更应当加强制度建设,而不是迷信死刑,或者用死弄来敷衍塞责,敷衍我们的老百姓。
个人分类: 综合性资料|2148 次阅读|1 个评论
昨日邻家乞新火 -- 清明改火制度考
热度 2 fpe 2012-5-30 22:00
昨日邻家乞新火  -- 清明改火制度考
昨日邻家乞新火 -- 清明改火制度考 根据对马王堆帛书的释读,裘锡奎认为,古代在仲春、季春之交改火焚田的习俗才是寒食节产生的原因。在《礼记·郊特牲》中就说:“季春出火,为焚也。然后简其车赋,而历其卒伍,而君亲誓社,以习郡旅。” 后来,随着生产工具的改善,对焚田的依赖减少,仍然作为一种仪式保留在农事祭祀中,称作“社田”,即祭社时的田猎活动。直到解放前,农村每年二月二“龙抬头”时祭祀土地神,是古老的“出火”活动的变异。 为什么古人需要改火?为此我们需要了解一点古代的点火方式和维持方法。在燧人氏发明点火工具之前, 希腊神话有普罗米修斯用丝质材料(热薄型燃料)缓燃的方式盗取天火,中国虽然没有这一传说,但有束蕴请火之说,其取火方法与传说中的普罗米修斯一致。据人类学家考证 ( 法国电影《火种》 ) ,束蕴请火是古代原始部落保存火种的唯一方式。其火源从何而来,可以是野火(自燃),可以是天火(雷电),甚至是陨石撞击引发的火灾。当原始部落品尝了烧烤的美味之后,就再也离不开火种了,于是有取火的必要性。 图 1. 人类面对自然火灾的态度,从逃避到接受。 人类最早的引火方式,大抵都是通过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点燃引火材料。 这里引火材料必然干燥(水分吸热大,升温慢),必须是纤维状(热薄型材料,吸热快,放热慢,升温快),通过引火材料(火绒)的放大作用,引燃主要的燃料。大自然主要的燃料(木材或煤炭)是块状固体。凡是块状固体都有深度导热(即预热)问题,即表面接受的热量向深度传热(相当于热损失),因此很难点燃,需要长时间的预热,无法快速升火。而钻木取火的过程,其实也是产生碎屑的过程,摩擦的热量被碎屑所吸收,先发生缓燃,然后通过吹风等助氧气混合措施,把缓燃(阴燃)改成明火,就是典型的点火过程。 《辇下岁时记》记载了唐代宫中钻燧取火的具体情形:“至清明,尚食(内膳习)内园官小儿(供奉禁苑者)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绢三匹、金碗一口。”这说明钻燧取火是相当繁琐,耗时,并需要技巧的。 《笑林》记载了这样一则笑话:某甲夜暴疾,门人钻火,其夜阴暗,未得火,催之急。门人忿然曰:“君责人 太不以道,今暗若漆,何不把火照我,当得觅钻火具,然后得火。 ”这则笑话,说明古人取火是相当不容易的,今人已经很难想象古人取火的困境和技巧了。 图 2. 古代人类的取火方式(澳洲的火锯、太平洋岛国的火槽、非洲的火钻、埃及的弓钻) 。 既然点火不易,那么点火者就拥有一定的权威,可以给众人施派火源。这一点,对于刀耕火种的社会显得相当重要。所以,周代的 “ 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 。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 ‘ 改火 ’ (或“变火”)。 " 竺可桢发现的 西周王朝早期的气候变冷是全球性的,不但西周王庭需要严格控火(因为全球变冷导致干旱连连,火灾容易失控),希腊文明也因为控火不力而进入黑暗时代 Dark Ages ,普罗米修斯的神话传说,就是诞生于那个寒冷干燥,火灾多发的年代。罗马文明干脆因为控不了火(以及相应的严寒酷冬)而无法成长(罗马建城于公元前 753 年,完全避开了那一次全球变冷)。所以,是否严格执行防火措施,是保证人民正常生产活动的关键措施。按季节使用火源并派发火源,是中央政府是否具有权威的标志之一。 清明作为节日广泛进行,并不是因为农时,而是改火观念的结果。前引晋孙楚《祭介子推文》说“三月清明断火寒食”,可知晋时寒食在距冬至一百零五日的清明。一直沿袭到隋唐宋时代。决定作为再点火的一百零七日是隋初王劭的建议,复活了古代的改火仪礼。古代改火之意复活,其钻火日相当于寒食终了的出火,不仅表示这一出火,而且具有奉火的重要意义。 隋代王劭首先提出恢复商周时代的改火制度的建议 ,也是基于对中央威权的影响力增加这一点来认识的。 唐代,继承了隋代的改火和派火制度,并配合寒食,由清明当日赐新火。谢观《清明日恩赐百官新火赋》说:“国有禁火,应当清明,万室而寒灰寂灭……桐花始发,赐新火于公卿…… 于时宰执俱瞻,高卑毕赐。”新火仍是平明而钻燧献入。唐诗中咏清明出火的作品很多,表现出寒食终了的喜悦心情,最著名的是 韩栩 的《 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诗中表达的气候信息(暖和),和社会的平和喜乐的心情,让唐德宗都记住了诗的作者(当时有两个韩栩,唐德宗记住的是能写春城飞花的韩栩),可见赐火制度在当时是深得人心的,中央政府在赐火仪式中的地位也是稳定的, 把出火作为改火的奉新火之义已经巩固。宋朝钻火之仪完全承袭唐代,元以后见不到钻火之仪了。从取火技术上判断,宋代已经有 火镰 取火(用火镰 敲击 燧石,打出的 火星,点着了蓬松的火绒。 再用嘴吹燃出 火苗,就得到了火种),还有“引火奴”等助燃材料,因此取火工作方便多了,令中央政府的取火中心地位有所下降。不过,宋代以后,刀耕火种的畲民制度基本消亡,作为刀耕火种时代的典型节日,寒食节的消亡也是在宋代发生的。 另外,隋文帝同意恢复古代的改火制度,也有五行思辨制度的贡献。邹衍把五行制度与孟子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历史循环观,加入阴阳五行的内容,提出的“五德终始说”给朝代的更替增加了一层宿命的色彩,因此历代开国皇帝都需要考察德运,以证明自己的轮替是正当的行动。陈朝是土德,那么灭陈的隋朝就应当是火德了,于是,火的重要性就突然增加了,这是隋代突出改火制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拥有火德的朝代有:周、汉(东汉)、隋、宋。德运之说止于元代,明清都没有继承下来。 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是为了对付洪水的需要,可是从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的对比中,严格控制火源的防火措施,也是导致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黄帝的“节用水火”制度,就有统一管理,加强刀耕火种的管理控制,因此是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来源之一。改火制度的存在,具有宣示威权,昭告天下的作用,因此得到隋唐的维持和提倡。 辛格等主编,王前等主译,《技术史》,第一卷, 2004 《周礼.夏官.司爟》 :" 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 " 。郑玄注 :" 郑司农说以鄹子曰 :' 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 贾公彦疏 :" 火虽是一,四时以木为变,所以禳去时气之疾也 " 。孙诒让正义 :" 谓五时各以其木为燧,钻以取火。《庄子.外物篇》云 ' 木与木相摩则然 ' 是也。 劭以古有钻燧改火之义,近代废绝,于是上表请变火,曰:“臣谨案《周官》,四时变火,以救时疾。明火不数变,时疾必兴。圣人作法,岂徒然也!在晋时,有以洛阳火渡江者,代代事之,相续不灭,火色变青。昔师旷食饭,云是劳薪所爨。晋平公使视之,果然车辋。今温酒及炙肉,用石炭、柴火、竹火、草火、麻荄火,气味各不同。以此推之,新火旧火,理应有异。伏愿远遵先圣,于五时取五木以变火,用功甚少,救益方大。纵使百姓习久,未能顿同,尚食内厨及东宫诸主食厨,不可不依古法。”上从之。
9176 次阅读|6 个评论
一种新的大学招生制度设想(要点)
热度 5 sqzhang 2012-5-23 12:07
⒈ 总则 教育的不公现象,应试教育的弊病,大学教育质量的低下,已经显露无遗,实行教育改革的呼声空前强烈。教育对青少年成长、对社会有用人才的培养乃至社会的发展进步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教育改革确也迫在眉睫。 鉴于目前整个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钱字当头的现实,教育改革不能是在目前状态下进行修补,必须痛下决心,破字当头。 改革又必须保证社会的整体稳定和发展,因此只能是从一点开始,逐渐扩散。 我认为大学招生制度的改革则可以充当教育改革的第一步,改革了大学的招生制度也就破解了应试教育的基础。 本办法的着眼点是废除当前实行的高考制度,代之以按照学生人数分配招生名额,把学生的基本教育成绩作为学生进入大学的条件,从而实现讲分数又不唯分数的目的,使学生和学校都失去追踪高分的动力,而代之以全面发展和素质培养。本办法还同时废除了目前重点(中小学)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办学模式,以终止择校现象带来的诸多弊端,促使能力(天资)不同的学生合理分布。 ⒉ 大学的分类 目前大学分类方法严重混乱。大学排行榜、是否 211 学校等都成为学校分类的一种标志。 应该按照学校在全国的影响力加以分类。具体方法是: 一类 在全国范围内招生的学校,近五年内每年的学生均来自至少 6 个省份; 二类 在某个地区招生的学校,近五年内每年的学生来自 3 - 5 个省份; 三类 在一个省内招生的学校,近五年内每年的学生均来自 1 或 2 个省份; 具体划分时必须考察五年,而且每年都满足上述条件,如果其中有一年不能满足则划分为下一类。 其实这也是该学校的行政归属。 私立学校可参照上述标准确定类别。 按照现行高等院校招生方法,不是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本科招生学校,不列入大学招生范围。本办法亦遵循该原则。 3 .招生名额的分配 按照当年的全国计划招生人数和高中毕业生人数确定招生比例。 教育部门批准的全日制高级中学的大学录取人数按照该比例计算后确定,并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向该校下达招生名额。各高级中学的招生名额在本地媒体公布。 各高级中学必须严格按照该名额确定可以被大学录取的学生名单。 4 . 招生专业 在全国招生时不宜把专业类别划分过细,也不能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志向,因此应当确定大的招生专业类别。目前只分为,军事(所有军队院校的所有专业)、理科(数、理、化、天、地、生)、工科(各类工程学科)、文科(文、史、哲、法、管、经、金)、医科(医、药)、农科(农、林、渔、牧)、文艺(美、音、演艺)、体育,共八个专业,不作进一步细化。以后视情况适当调整,但总体思路是只划分专业大类,而不过分细化。 各大学按照上述招生专业类别对本校的专业予以归类,并按照批准的招生计划和归类后的招生专业确定本校各招生专业的具体招生人数,由教育部统一汇总。 由教育部公布不同类别大学在不同省份的各专业的招生总人数,供高中毕业生选择。 ⒌ 录取学生名单的确定 把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高中三年级共计 12 年的所有课程的考试成绩类加,所得学生的总成绩分数除以课程门数,得到的分数称之为大学录取分。遇有留级、休学时,同一门课只记取一次其中分数较高者。实行本办法初期,由于学生的成绩档案不完整,可暂以高中阶段三年的所有课程的考试成绩累加计算大学录取分,以后逐渐过渡到中学六年成绩累加,直至中小学 12 年成绩累加。 课程数量必须等于(也可以大于)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各阶段(小、初、高)各年级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数量,各学校必须按照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定期(每学期最少两次)进行检查,对不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的中小学学校领导予以处罚,并立即纠正。 学生的成绩档案由由县级以上的档案部门保存。学生自己也可以保留备份(由学校和档案部门确认后盖章),以核对和检查自己的学习成绩。 学生的录取分向社会公示。由于不同中学的大学录取分不具有可比性,公示范围可限定在县或市(地区)一级的行政区划内。弄虚作假者取消学生的录取资格并对责任人予以严重处罚。 由各高级中学按照大学录取分从高到低的顺序对学生进行排队,以此排队顺序和本校的录取名额确定学生的录取名单。所确定的录取名单报本省教育主管部门。各高级中学同时向本省教育主管部门报送录取名单中学生的大学录取分数及名单的确定依据供大学录取时查阅。 每省汇总后确定各类大学的招生名单,并作为本省录取名单向社会公示。 6 .学生报考志愿的填写 学生根据自己的大学录取分的排队顺序和公布的专业计划招生人数填报自己的志愿。应最少填报三个专业,以供录取时调节。 7 . 具体录取过程 按照学校类别,分三批录取。一类学校最先录取,然后是二类学校,最后是三类学校。同一类别的学校录取不分前后。 一类大学在某个省份的具体录取人数由教育部分配,二类和三类大学由所在省教育厅分配。招生人数确定后,任何大学不得减少或者增加在某个省份的录取人数。 与现行录取过程类似,由各省份的教育主管部门向在本省招生的学校提供本类大学的学生录取名单,名单中把学生的家庭住址、父母姓名和职业、就读学校等资料隐去,只提供学生的健康情况和各门课程的学习成绩,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同时提供相应的证明文件(但需注意隐去学生的家庭背景资料),以避免出现录取城市学生不录取农村学生,录取富家子女不录取寒门子女等的录取不公现象。 各学校按照学生的志愿,可以从录取学生名单中择高分录取,也可以按照学生的特点等录取分数较低的学生,但不得从录取名单外录取。 取消一切录取特权(例如提前录取、定向录取、自主招生)。 本办法只是我出的一种设想,是否切中教育改革的要害,不得而知。本人没有从事过教育管理,是否可行不得而知。提出这个设想只是想引起大家对教育改革的关照和讨论。 欢迎拍砖,但反对谩骂。凡是谩骂的帖子一律删除。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议|3142 次阅读|12 个评论
初步形成节约集约用地八项制度体系
vcitym 2012-4-8 07:44
节约用地十几年的发展,学术媒体的关注见图1. 图1 学术媒体关注节约用地的情况 节约用地在我国一直受到关注,无论是政府文件还是学者研究、报纸报道。其中由于2006年开始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工作,使节约用地的关注度形成一个高潮。 关于集约用地十几年的发展,学术媒体关注情况见图2。 图2 学术媒体关注集约用地的情况 集约用地的情况是逐步被人们关注的,而且越来越高。 鉴于我国的建设用地与农用地之间矛盾越来越尖锐,保发展保红线成立土地管理部门面临的问题,必须破解。于是,我们国家开始研究节约集约用地问题,包括政策体系、制度体系、管理体系、技术体系、标准体系等。其中制度体系目前已经初步形成。这就是国土资发〔2012〕47号文件《 关于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的意见 》。其中八项制度是: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控制度。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科学确定各类建设用地总量,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安排;实行以人均建设用地为基本标准的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从严控制规划期内城镇工矿用地;实行农村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确保农村现有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实行建设用地布局和结构控制,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各区域、各业发展用地,强化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建设等相关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实行耕地和基本农田总量及空间(布局)控制,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并实行永久保护;实行建设用地功能区控制和空间管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扩展边界和禁止建设边界,划定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落实建设用地管制边界和管制区域;实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上向下逐级控制,下一级规划不得突破上一级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分区管制规定;实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公告和调整评估制度,规划编制要扩大公众参与,规划一经批准应依法予以公告;调整规划的,必须就调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等进行评估,依法组织听证和专家论证,并向社会公示。 (二)土地利用计划调节制度。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和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数量,降低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实行差别化的计划区域调节政策,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从严控制东部发达地区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计划指标,合理安排中部和东北地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适当增加西部欠发达地区未利用地计划指标;实行有保有控的产业用地政策,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和农民住房、环保、医疗卫生和现代服务业用地,合理安排重点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用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新产业、新工艺、新产品项目用地;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围填海用地和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鼓励符合条件的地区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和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 (三)建设用地使用标准控制制度。实行建设项目用地准入标准,修订和实施限制禁止用地目录,控制资源消耗高、环境危害大、产能过剩、土地利用强度低、投入产出效益差的项目用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完善科学可行的建设用地标准体系,修订和实施工程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合理确定城镇规划区范围以外的农村宅基地和宅基地建筑占地最高控制面积,控制建设项目用地规模,逐步形成覆盖城乡、覆盖各类产(行)业的建设用地使用标准体系;实行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指标控制,适时修订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明确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绿地率、非生产设施占地比例等控制性指标要求,实现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和优化配置;探索建立经营性建设项目投资和产出标准体系,综合评定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 (四)土地资源市场配置制度。实行土地资源市场配置,完善国有土地出让、租赁、作价入股等配置方式;实行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有偿使用,缩小划拨供地范围;坚持和完善国有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依据规划确定用途,通过市场竞争确定土地价格和用地者;加快推进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依法取得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可按有关规定采取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鼓励集体土地使用权人以土地使用权联营、入股等形式兴办企业,盘活利用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 (五)节约集约用地鼓励政策制度。实行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鼓励政策,完善开发区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考核与升级扩区、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相挂钩的激励机制。实行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鼓励政策,深化完善工业用地提高利用率和容积率不再增收土地价款的规定;实行优先发展产业的地价政策,各省(区、市)确定的优先发展产业且用地集约的工业项目,出让底价可按不低于《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确定。鼓励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完善地上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配置方式、地价确定、权利设定和登记制度。实行城市改造中低效利用土地“二次开发”的鼓励政策,在符合法律和市场配置原则下,制定规划、计划、用地取得、地价等支持政策,鼓励提高存量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六)土地利用监测监管制度。实行土地供应全程监管,以供地前发布实施供地计划、供后规范履行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为重点,以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为基础的综合监管平台为支撑,对土地供应总量、布局、结构、价格和开发利用情况实行全面监管,形成“全国覆盖、全程监管、科技支撑、执法督查、社会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管体系;实行土地利用巡查,以乡镇国土所为平台和依托,以建设项目开工、竣工、土地用途改变、土地闲置、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为重点,开展动态巡查;实行土地开发利用信息公开,定期公布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低效用地、合同履行等情况,扩大公众参与,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七)土地利用评价考核制度。实行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考核,以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面积下降为考核重点,定期公布考核结果,作为控制区域建设用地规模、下达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依据;定期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开发区升级、扩区的依据;开展重点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全面掌握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状况、集约利用程度、潜力规模与空间分布,评价结果作为科学用地管地、制定相关用地政策的重要依据。 (八)节约集约用地共同责任制度。努力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节约集约用地的领导,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共同责任制度。
个人分类: 土地相关|40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制度、文化和人——读中青报“饶毅施一公为何落选院士”一文有感
热度 8 qyu111 2012-3-30 00:36
中国青年报在两会期间,又就去年饶毅和施一公落选院士的事做了调查和报道。记者访问了一些两会代表的院士,发表了一篇题为“饶毅、施一公为何落选院士”的文章 。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3/261661-1.shtm ) 把这篇报道读完后感觉很有意思,也比较明白了为什么饶、施两人院士落选的原因。这里面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和探讨,因为这些问题反映了中国知识界普遍存在的一些认识问题: 第一是评选的机制。大家(包括饶毅本人)都认为机制和程序没有什么问题,是“民主”选举,公开、透明、公平。实际上这个机制不是没有问题,而是大有问题。正是这样的评选机制把饶、施和一些其它的大家都认为“学术水平没有问题”的人排除在院士门外。 为什么?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评选:无记名投票。这种方式不仅是院士的评选机制,更是现在普遍的国内知识分子职称评选的机制。这种机制不是“客观标准”说了算,而是“人”说了算,是人的主观意识,是人对人的印象和人与人的关系说了算。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要搞“关系”,因为我们的评选制度决定了“关系”比“标准”更重要。我们不是靠“标准”评定,而是靠“关系和印象”来评选。 标准当然是人定的,也需要人来执行。但有标准比没有标准好。标准详细、明确比模糊好。人,我们是没有办法去改变的,能改变的只能是制度。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制度规定不是靠“人”来评选,而是靠“标准”来评定,那大家努力的就不再是“关系”,而是“标准”,大家的心事和精力就会放在科学研究上了。 第二是对“民主”的理解。院士的选举可不是“民”主,而是“院士”主。科技界的“民”是广大普通科技工作者。“民主选举”应该是广大科学工作者的普选。那才是民意,才是民主。如果是在“科学网”上来一次“民选”院士,那我估计饶、施俩位都是会名列榜首的。而现在的院士是“院士选举”,不是“民”选。院士是科学界一个特权阶层。他们的权力和待遇是远远高于普通科技工作者的。正是这种“权”和“利”的诱惑,才让有些投机者不惜采用“拉票”和“买票”的手段攀爬院士宝座。既然是“院士主”,那代表的就不是民意,而是“院士意”了。“院士意”是什么?只有院士们自己知道了。 民主选举是一种选领导的制度,是要选出能代表民意的领导,能和民搞好关系的领导。院士选举不是选领导,而是类似于职称评定的资格认定,民主选举不合适用来职称评定。 如果有一天院士不再和“权、利”挂钩了,“学术”的含量是不是就会高一些? 第三是价值观念的不同。院士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是学术水平的价值?还是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建设贡献的价值?还是其它的什么说不出口的“价值”?从中青报访问的一些院士的回答里也可以窥见一斑。至少是可以看出大家的价值观念不一样。国内的院士普遍认为院士的价值在于“谦虚谨慎做学问、老实勤奋做贡献”;饶毅却是“唱高调”、“玩科学”。这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人要互相认同,是一件难事。 但人是多元的人,社会是多元的社会。一个学术团体,应该能在学术的旗帜下包容各种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念的人吧。 其它的问题: “国籍”问题是一个借口。但用这个借口本身也反映了一些院士“权力”的问题。“国籍”认定是公安部门的权力,不是院士的权力。
2969 次阅读|7 个评论
从制度上保障研究和科研人才的培养I---研究生的权益
热度 8 jimmy198360 2012-3-21 09:21
虽然去年才入住科学网博客,但是从各种此起彼伏的讨论中了解到 #在读研究生待遇# 问题一直是科学网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且一直长盛不衰,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 研究生待遇问题确实是一个真正的问题,而且是个重要的大问题(虽然在微观上看不直接涉及到重大的国家利益关系);第二呢,说明这是一个还没有解决而且看起来一直没有或者会得不到彻底解决问题。当然还有很多人悲哀地认为这是一个“无厘头”的问题。 提高和保障在读研究生的补助(或者说叫报酬保障资金,以下简称保金)的重要性在多次的讨论中在科学网上已经达成共识:应该保障研究生的保金,让他们安心深造和做研究(如果读者您感觉还没有达成共识,请搜寻查阅相关博文,在这里我也给出我手边的两篇博文,一篇是宝俊童鞋的鞭辟入里的《 【科学网】为什么“有人”“不愿意”研究生涨工资 》,还有我个人几乎在同一时期写的啰嗦的系列两文章之一《 打开中国困局的钥匙2---走出学术界与教育改革的泥淖 》,这两篇肯定是讨论文章中的九牛之一毛)。 这两天科学网上连发《 中国科学报:谁逼博士生中断科研生涯 》,《 西南交大提高博士生助学金 最高每月3000元 》和《 对话程津培院士:让做基础研究的人坐得住冷板凳 》多篇新闻稿,其中第一篇提到了今年全国两会的两个保金问题相关的提案,这几篇文章和提案一条龙地从研究生的培养和研究生人才的充分发挥的制度保障进行了论述,甚好甚给力。接着又看到了文双春童鞋的《 博士生培养:大儿子不养爹,小儿子要爹养 》提出了在提高保金的前提下或者说问题中,如何保障导师们的科研利益和长远发展的问题,文中文童鞋指出了盛行的问题,调侃了现状。 因此笔者感觉,在读研究生保金问题(其本质是自由市场经济下国家高等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问题的核心一环)上,现在十分有必要在制度保障上做一个明确化的讨论,使制度化保障的方向达成一种共识。这种制度化的保障既能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又能切实保障在读研究生的权益( 每个人都有权益,在读研究生也有他们自己的权益,我想大家不否定,如果您否定,请停止您阅读的步伐,去自我深造普及各种常识 ),又能保障各个科研机构项目主持者、教授、研究员们的科研效益和长远发展,更能长久安全地有质量保障地为国家的各行业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一批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更多保金问题的解决的意义和重要性不在这里长篇阐述,请继续参见很抱歉我手边仅能看到的两篇文章《 【科学网】为什么“有人”“不愿意”研究生涨工资 》和《 打开中国困局的钥匙2---走出学术界与教育改革的泥淖 》,以及最近的上面提到的几篇新闻稿,更多请搜寻科学网及相关网站。 拉大旗完毕,现在开始扯虎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从制度上保障在读研究生待遇,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分解为以下三步解决和实行: 第一,在读研究生的补助应该是多少RMB每个月? 这个问题宝俊童鞋很科学便捷地解决了,他在《 【科学网】为什么“有人”“不愿意”研究生涨工资 》提出了与教授薪资挂钩的问题:“ 用一种更为先进的计算方法:研究生的待遇与教授待遇挂钩,二者成正比关系,教授的平均工资如果随市场和国家经济的各种因素发生了上涨,那么研究生的工资也随之增长。这样可以免去许多政策上调整的麻烦。”且建议博士研究生保金与教授薪资挂钩,挂钩系数0.4,“也就是如果教授1万,那么相应的博士4千。” 详细论证和论述参见精彩原文。但是要悲剧的插一句,我个人了解到的,教授基本工资水平很低可能不高,不知道能否到3000元现在,望知情人告知,收入主要部分全在各种杂七杂八束缚性的奖励收入和那个色的收入。总之挂钩是个好办法,要达成共识,目前挂钩后总不能低于西南大学的水平《 西南交大提高博士生助学金 最高每月3000元 》,以后应该每一年审核浮动。我在《 打开中国困局的钥匙2---走出学术界与教育改革的泥淖(其实是论博士生薪酬制度问题) 》文章中也提出了类似的挂钩机制即城市最低工资倍率浮动制:“博士研究生的薪酬水平:根据笔者个人的感受和了解到的各种信息,博士生的薪酬水平应该是所在城市的最低工资的两到三倍(工资浮动),当然薪酬的确定需要整个社会的讨论。”。 第二,这些钱谁出? 这个问题我在《 打开中国困局的钥匙2---走出学术界与教育改革的泥淖(其实是论博士生薪酬制度问题) 》也已经进行了论述,提出了 院校的部门主管(文章中模糊为国家,即国家财政)、院校、导师三方负责制 ,从根本上明确三者的权利和利益保障下的义务:“ 博士生薪酬国家、学校和导师三方制,即让这三者共同出资资助博士研究生,因为这三者是博士研究生研究成果的受益者,又是他们的培养和管理者。这三者的核心是学校和导师,核心的核心是导师,因为研究生是在导师的指导和管理下进行研究的,指导老师也是学术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和创造者,明晰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十分重要。导师应该通过从项目资金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每个研究生,而且这一举措要受到监督。” 相信很多人会认为应该一步到位的拨付到科学项目的主持者的项目经费重,个人认为十分不妥,可以提高项目经费中人力成本的和预算的比例,但是保金不应属于这一块,保金是底线问题。当然还可以通过社会私人奖学金制度来保障,但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确保攻读研究生的学生有保金保障的情况下才能入学,避免沦为“学术民工”。 第三,这些讨论好的问题和拟定的条规如何真正有效的保障实施呢? 个人认为应相信法律的力量,进行 立法保障,并由教育部和省级相关部门建立监督投诉机构 。上面的保障比例和资金来源,以及监督投诉机构应该明确在国家的《高等教育法》中(不知道有没有这个法律,抱歉笔者没有详细了解,大家理解为相关法律)。这样才能规约学术界保障研究生的培养。 惟有以上三点才能保证保金问题的解决,才能保证保金相关资金不流入他处。 或许会有人认为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的新的计划模式的干预和制度不行。这个问题在这里不予以讨论,请自行思考。 以上是良好的祈愿,但希望不仅仅是良好的祈愿,那么这将是学术界之幸,国家之幸,所有国民未来之幸福! ps:现在的研究生培养的却是只是和导师的薪资奖励挂钩,一个导师带的研究生数量和ta的一部分补助和奖励相关,即按人头有一定的报酬。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哀的制度?!把人才的培养当成了什么?!估计大多数人都错误的认为还补得少,其实补得再多也难以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这样只能激励肆意大量滥招超出培养能力数量的学生,为完成指标而完成指标,而不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 ps2:此文无版权问题,文中观点作者自负,请任意转载发布,无需告知,但转载过程中请不要断章取义任意删减。各种问题的优先权都归需要的人,我在文中未进行严格的考证。 文中尊称各位老师为童鞋是为调侃,无有不敬,若有不当,敬请指正。 我六月份即将在国内拿到博士学位,即使上面提到的制度下来,也享受不到分文。 更多相关不相关文章: 打开中国困局的钥匙 2--- 走出学术界与教育改革的泥淖 (主要是博士生资助制度的讨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08048 ; 打开中国困局的钥匙 1--- 迷茫的中国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08042 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千人”“百人”们身上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27634 当代的科学世界是平的,我们缺少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24150 让“公平”飞一会!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17645 博士生的“吃饭研究”---兼与饶、施、王、邓等教授商榷学术改革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11825 国内人才低层次、后娘养?特权横行无正义的国家和学界有希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16289 中国人把院士制度弄成了造"神"的制度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16727
9452 次阅读|29 个评论
国家制度不是人们凭其意志自由来进行选择的结果
热度 5 周可真 2012-3-9 23:27
的确如刘庆丰兄所说,制度不是谁说先进就先进的。在有国家存在的条件下,某种制度一定是与某个国家相联系的,而某个国家的制度是否先进,不是看这个国家的执政者如何说,也不是看它是不是西方体制抑或社会主义体制,而是看它是否与这个国家的生产力或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如果是适应的,其制度就能促进这个国家的社会发展,从而就是先进的制度;如果不适应,其制度就只能阻碍这个国家的社会发展,从而就是落后或非先进的制度。 如果可以不考虑和不顾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而建立一种看似先进的制度的话,则中国先秦时期就可以建立今日的西方体制了,如果当时有人想到这种体制的话,至少到辛亥革命后中国是完全可以建立西方体制了,因为这个时候西方体制不仅早就成为一种现实的体制,而且像胡适这样的自由主义者也想到了中国应该西化,即使是孙中山先生,他其实也想学习西方的两党制,所以由他所领导的国民党才采取了联共政策,但是结果怎样呢? 一个国家的制度决不是由某种价值取向决定的,它不是这个国家的某些人或某个政党凭其意志自由来进行选择的结果,而是首先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所造成的它的社会现实所决定的,任何人和任何政党都必须从这个现实出发,根据这个现实来选择或设计自己国家的制度,否则,脱离其现实所选择或设计的国家体制,是不可能成为这个国家的现实制度的。
个人分类: 政治学|2372 次阅读|9 个评论
如何让我们的政治制度永世长存?
热度 5 zhaoming159 2012-3-9 23:10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5260 次阅读|10 个评论
错过胡适
热度 3 chemicalbond 2012-2-24 22:55
偶然看到这个网页,上面的文章非常吸引眼球:假如胡适遇到方舟子。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special/hushi1/ 原来胡适是半个世纪前的今天去世的。我对胡适了解得不多,不过,这显然主要是由于极端制度下信息控制的后果。看到很多人对他高度的评价,我感觉自己落伍了,即使可以再从网络通过寻找资料去了解他的传奇都可能由于种种的借口繁忙而放弃。这是很让人郁闷的事。非常遗憾,错过了胡适,尤其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错过了认识他的机会。 至于有人为了吸引眼球把方舟子跟他放在一起,这大概会让很多人愤怒。当然,我不会愤怒,只会觉得很搞笑。对于那个用显微镜不断地观测他人人生的家伙,最好还是不要象他一样地走上歧途,就由他去吧。
个人分类: 学术与争鸣|1724 次阅读|4 个评论
也谈体制问题
热度 12 xcfcn 2012-2-21 18:12
也谈体制问题
也谈体制问题 刘洋同学刚说完工业技术体系要崩盘,转手就说什么“ 别把什么问题都归罪到体制上 ”,此前王晓明同学也谈过“ 体制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里面强调“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单独看,他们都对。但曹聪老师也立马向刘洋提出了一个问题:“有没有可能本来教育得好好的子女进入了那个房子后变坏了?”可谓击中要害。 我觉得其中的分歧主要是看问题的视角和焦距的问题。可以分三种情形: 1 、在事关个人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拿体制来说事,因为体制其实就是你做事的边界约束条件。你不能反抗,就只能接受。所以年轻人醒悟到这一点,发挥自己的能动性那绝对是成熟的表现。这样也有助于制度的嬗变。 2 、但是,对于一种宏观的全局的统计的分析来说,体制的重要性肯定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体制是一种基本架构,就相当于盛水的容器。所以大家讨论社会问题的时候,不可能回避体制问题。我们现在热衷于提“顶层设计”,就有这个因素的考虑。老邓不也说了“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 3 、从短期来看(尤其是跟地质历史相比较),制度是一种刚性的、比较稳定的东西。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制度这个玩意其实也是我们人类这种社会性动物自己一手打造出来的。所以,如果把镜头拉远一点,我们就可以从制度演化的角度来看待此问题。这个时候,制度也不过就是一个变量,一个生成物。而影响制度的因素无非是人类文化、自然环境、外界影响力等。当然也不可讳言杰出历史人物在十字路口所起的决定方向的作用。 我想,如果从上面三个视角分别就具体问题看待体制 / 制度问题,或许就不会一团糟!更不会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魏东平的图片 :“群山在上帝面前流动”,而“汽车”/人造物在山底下疾驶。
个人分类: 杂论|921 次阅读|14 个评论
为什么会近亲繁殖?
热度 9 zls111 2012-2-12 21:57
刚才看了 为什么大学/科研院所愿意要本校博士?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哪呢?就我对生物学科的了解。看看高校招聘计划是怎么出来的,大概就知道问题。除了PI及学术带头人以及更高级别的,招聘人数是由底下各个老师的需求来招的,差不多与招博士生类似的,但不像博士生那么自由,学生还得走。也就是一般的招聘不是学院的计划,也不是学校的计划,而是各个老师的计划。在这样的招聘机制下,不近亲繁殖都难。看来美国的tanent制度还是蛮合理的,国内很多学校已经在学习这种制度,是个蛮好的进步,希望快速跟上,我们年轻人头就能抬得更早。 象招聘这种这么重要的事情,不由学院/系来决定,而是根据各个老师的需求来,本来是学院踢皮球,更是一种虚弱的表现。招进来什么样的教师,就决定了学院的档次,学院不来把关,谁来负责呢?有的时候听说某个学校某个系一次招进来很多人,后来就发现人招多了,这种八九不离十是拍脑袋干得事情,领导意愿,最后坑了学院,更是害了那些进来的教师。 学院在招聘教师要把关,其实更需要栽培,大学不只是培养学生的,大学是教育的地方,更需要培养老师。 要想不近亲繁殖,只有在体制上进行改革,把招聘权利拿到系里来,根据系里统一安排来招聘,而不是由底下老师决定。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367 次阅读|27 个评论
40岁左右生病现象
热度 1 dongzg101 2012-1-8 14:54
很多领导40多岁,这是该出成绩的时候就病倒了,要学点营养学,工作不是一时的,要立足长远,不要急于求成,在自己任内解决!或许,有些事情不做,保护好环境反而是好事! 地球是我们的子孙委托给我们来管理的! ————非洲谚语
2043 次阅读|2 个评论
文化与创新
吴信 2011-12-8 15:47
中国必须要有这样一些文化:有足够的透明度,有更多的透明度和相对宽松的要求。 我们国人做什么事情更多地依赖规则制度而非关系,从小打大,从小事到大事,很多方面基本上都要讲关系。而且很多方面是生来就有关系的,其他人无论如何努力都得不到的东西。所以中国梦不如美国梦那么多而丰富。如何尽量地降低关系方面的羁绊,更多地讲规则而非关系,更加追求公平性和开放性,这是发展加速的必要条件,也应该是完善中国一些文化的重要部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实际上是改变了之前的一些规则,能则上,庸则退而让贤,一定程度上权力文化略有变化。但是一些单位仍然不彻底,还是看资历,而新的规则是看经历,以至于还是有不少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规则与制度也应该相应地稳定,以及如何运用规则的绝对透明,决策过程以及受到挑战时的绝对透明,否则根据实际情况而变,又变成了对权利方面控制的人有利的方面去了。规则透明能让个人或者单位在遵守法律制度时“感觉舒服”,会让他们觉得受到公平对待而心存感激。据我所知,国内有不少单位特别是科研单位,还是规则不公开、决策不透明,导致不少人抱怨。 再则,还是要相对宽松的氛围。我们国家整天谈创新,如果束缚着你,怎么去创新?想当年,高考的时候,我们有句笑话:“高考作文是带着镣铐的舞蹈”,那时候的作文就像是八股文。本人的写作能力不高,的确写不好,如何谈创新?据了解高考改革之后,现在的素质教育好多了。
个人分类: 改革创新|2926 次阅读|0 个评论
特权
热度 5 youxue 2011-11-6 22:05
由于经常飞来飞去,我有一张美国某航空公司的白金卡 (PlatinumCard) 。这卡好处很多。不仅办很多手续时优先,在美国国内旅行大部分时候都能升到头等舱。国际旅行有时也能升舱。升舱的感觉很爽,尤其是国际旅行时升舱,在旅途中可以少吃很多苦。自从升过一次舱后,每次飞行总是期待升舱。在中国国内飞来飞去,没什么特殊待遇,更不能升舱,感觉就差多了。 有一次从欧洲飞美国,我升到了商务舱,我旁边的一位女士也是升舱而来。我们情绪都不错,聊开了。她说她升舱了,但她的丈夫没有升舱,因此他很不高兴。在飞机起飞后不久,这位女士就到经济舱安慰她的丈夫去了。回来说她丈夫还是不高兴,说她不应该接受升舱。但该女士不愿意放弃这么好的机会。我也说当然不要放弃。到了美国,在入境处排队时,我见到这对夫妇,该男士还在不高兴,埋怨妻子,说其不应该升舱。将他甩在后面经济舱。我知道前因后果,觉得很好玩,都差点笑出声了。 升舱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特权。自己享受特权的感觉是极好的。我自认还算是看得开的。例如,假如我是上面这位男士,我肯定不会小气到抱怨。又如,我还是助理教授时,有友人曾到美国军方管理科研基金,问我是否有兴趣申请。虽然我的基金不是很多,再多一些会对我的事业有帮助,而且也是合法的,我想了想,觉得还是有点不合适,婉拒了。但如果是属于我的特权,如升舱机会(也有时是不属于我的特权,如我常去的餐馆有时让我优先就座),我似乎从没自觉放弃过,而且心安理得,感觉很好。 不知被称为圣人者如孔夫子王阳明圣雄甘地等是否自觉到能放弃所有特权(但华盛顿确实伟大,自己放弃了终生总统,以身作则开创了美国的民主),但我自己显然还远不到圣人的境界,对拥有一些特权还是很享受的。由己及人而想到,靠自觉来放弃或制约特权太难,不现实,只能靠健全制度来明确限制。对制度内的特权没有必要批判享受特权者,或者要求这些人放弃特权。如果觉得不合理,只能靠批判和改善制度了。
3008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刘瑜:中国是民众素质低还是官员素质低?
热度 2 Helmholtz 2011-11-3 13:45
刘瑜:中国是民众素质低还是官员素质低? 很多人可能都意识到,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很难译成英文,比如“突击手”、“不折腾”、“精神文明”、“班子建设”……要是谁能译出“血染的风采”,那我简直想给他送一面锦旗。在此类词汇里,有一个就是“素质”。 “中国人素质低,所以中国不应当……”,这句 话如此广为传播,以至于“素质”这个词前面少了“中国人”,后面少了“低”,“素质”这个词都显得缺胳膊少腿。但素质翻译成什么呢?译成“quality”似乎最合适,但仔细一想,如果把前面那句话译成“The qual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is low, so China should not...",显然不合适,因为这句英文再译回中文,就成了“中国人的质量很低,所以中国不应当……”。这是赤裸裸的种族主义,肯定不是说这话的中国人的本意。 一个词很难译成其它语言,肯定有很多原因。可能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个词所指向的现象本身其实含糊不清。比如“素质”,什么叫素质呢?直觉的解释是“文化水平”。但是最新人口普查显示,中国文盲率现在只有4.0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项2009年研究显示,中国18.3%的25-34岁人口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高于捷克(15.5%)、土耳其(13.6%)、巴西(10%)等诸多民主国家。可见中国人的文化水平怎么也不算低。 如果“素质”指的不是文化水平。它还可能指什么?要不就是合作精神。据说中国人“一盘散沙”,这被视为中国人素质低的证明。社会科学里有个词叫“社会资本”,说的是人与人水平往来的粘性和密度。据一些学者论证,社会资本对于民主运转的意义,相当于机油对于机动车的意义。一盘散沙的社会,就是没有机油的机动车,开起来肯定稀里哗啦。 且不说后来有不少学者对“社会资本”的政治后果进行质疑,就算“社会资本”多多益善,又有不少研究者指出,其实中国的传统并不是一盘散沙。传统乡土社会有着细密的社会交往网络和自治传统。村里需要修个路通个渠,各家各户常常商量着集资解决;张三和李四闹个矛盾,族长或者乡绅往往根据村规给摆平……我在纽约的唐人街,看到已经离开故土上百年的中国社区,每到佳节还聚到一起舞个狮子敲敲锣鼓。所以很难说中国人基因里缺少凝聚力。 反倒是“全能国家”一登场,宗族、社团、庙会这些个“封建糟粕”被强拆,人们日趋原子化,政治成了唯一的粘合剂。至今强大的政治体制还抑制着社会资本的积累。“散沙们”想结合起来组织个农会,太敏感。工会,政府不是已经组织了吗?非政府组织?可以,但先得通过48道手续……所以中国社会散沙化不是强权的原因,而是其结果。如果我一边把你的腿铐住,一边说,看,你现在跑不起来吧,这证明了你没有跑步的能力,哦不,跑步的“素质”。这连“自我实现的预期”都算不上,这就是“自我证实的命令”。 素质要不就是指规则意识?中国人不爱排队,乱闯红灯……这些现象说明中国人素质差,所以中国民众需要“素质高”的精英群体给管束起来。成龙大哥所言“中国人是需要管的”,大约是这个意思。这些坏习惯我倒是深有感触,尤其是不爱排队这一项,有时我简直希望每个商场柜台前都能配备一名交警。 但我也去过港台,也见过人口同样密集的港台市民自觉排队。既然他们也是中国人,说明规则意识这种“素质”也不是一遇到中国人就发生排异反应。更重要的是,就算中国民众的规则意识不足,实在看不出这如何就能推导出集权体制的优越性。集权体制的隐含前提是,“素质低”的民众需要“素质高”的官员去教化管束,但是放眼官员的素质,不免叫人胆战心惊。今天打开一张报纸,我们看到在一个官员因为贪污几百万锒铛入狱;明天打开一张报纸,又看到另一个官员因为贪污几千万而锒铛入狱;今天点击一个网站,看到政府强拆逼得某人上访;明天再点击一个网站,看到政府拆迁又逼得另一个人自焚。当然此类官员也许不具有代表性,但此类故事层出不穷却是事实。这倒提醒了我们如何理解民众缺乏规则意识:如果“上面”经常在工程招标中玩内部交易、在土地纠纷中不尊重法律、公款吃喝屡禁不止……又怎么能指望“下面”毕恭毕敬尊重规则?一个随地大小便的人,如何教化别人不要随地吐痰? 所以就算中国人的“素质”有问题,它更多地是源于制度,虽然也恶化制度。我当然不相信制度的变革可以一夜之间改变文化,但是制度的变革至少可以打开一个公共生活的空间,而公民素养的培养首先需要一个公共空间,就象学会跑步需要首先解开脚镣。那些说“中国人素质低,所以中国不应该……”的人,也许可以考虑把这话改成“中国人素质低,所以中国更应该……”。 来源:凤凰博客2011-10-31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2255 次阅读|4 个评论
从道和德的关系看道德体系的建立
热度 1 daodezhenjing 2011-10-30 00:11
道,天地人三极之道也,万物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德,古代通得,是获得的意思,后来进行不断的演变,成为“行之所值之心”,即一个人获得所采取的心态、方式。违背自然之道获得就是不道德,顺应自然之道获得就是真正的道德。 但这个自然之道是什么呢?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什么意思呢?道并非用什么可观察的东西可以来理解,它深藏于物质本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人本性上愿意接受它,你给人讲是没有人听的,只能让他自己从生活中去领悟。当然,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还是可以用两句话来描述它,第一句话就是每一个事物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它说明了物的本性就是不断反抗、扩张,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第二句话就是外在世界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每一个事物的存在都必须不断与外在世界的变化相顺应。这说明了每一个事物都是苦难的存在,环境决定着你的生死存亡。说句实话,你愿意听吗?这意味着你和世界上的所有物质一样,不过是自然的一粒微尘,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我想很多人都会生气地说,滚蛋吧,哲学,骗人的玩意。可如果你真到了社会中经历了无数的体验之后,你就会知道,它才是真正的东西,可此时你已经碰得头破血流。 真实的世界就是这样,所谓的自然之道就是一种整体决定局部的关系。就象我们身处的社会,它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你顺应它就会得到社会力量的优先支持,使你迅速由弱变强成为社会的精英,你违背它就会受到社会力量的抑制,使你迅速由强变弱,成为精英们的附庸。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明白,他们总是以为自己可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付出多少就能够得到多少。其实,真正的社会是不公平的,无论你才高八斗,还是学富五年,如果没有你适合发挥的环境,你就是一个庸才,一点用没有,不是你能改变社会,而是社会决定了你的命运。就象中国落后的那数百年,中国真的没有人才吗?不然,是国家的制度让人才无法竞争出来,而让那么庸才当道,这才使国运衰落。一个充满活力的国家,必定有一套顺应自然之理的竞争规则,它能够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此时,竞争规则就是道,而顺应这个规则获得就是最大的道德,你违背这个规则的获得就是无道无德。可问题的关键是,一套顺应自然之理的规则制定何其难,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之中,违背自然之理的规则充斥其中,于是就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那就是违背之理也可以获得,如制度的不健全让很多人钻空子,从国家制度来说,它是道德的,但如果从人情人理来说,却是不道德的。人的本性就是如果没有约束,它将无限制地扩张,欲望永远是没有满足的,如果有这么一条捷径可以实现这种扩张的欲望,没有人会不动心的。于是就出现了大师的模仿效应,人们都会倾向于用这种不合乎自然之理的方法获得,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就这样一步步崩溃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这个文明不同于西方征服式的文明,而是一种自律式的文明,它告诉人们的是,每一个人都从属于一个大环境,这个大环境是有限的,如果你超越了这个大环境的变化,你就会受到大环境的惩罚,因此,人应该约束自己的欲望,使自己能够保持与环境的变化相统一,这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中国的道德体系也是一种自律式的,但人本性上都是不愿意自律的,这就造成一旦缺乏了有效的约束,整个的道德体系就会崩溃,中国目前的情况就是由此造成的。 中国要重建道德体系,首要的就是要管理有道,没有道就没有德,比如诚信体系,如果一个人失信,就要有惩罚体制,虽然不是硬性的,但可以用公众对它的看不起来实现,比如公布于众,或者建立诚信档案,让和他交往的人都可以查到。如果没有这种约束,中国人就没有多少人愿意诚信了。可我们的国人却一味地学美国,弄什么保护人权,狗屁!不诚信还谈什么人权。如果把人的不道德行为都保护起来,那么中国未来就真的没有道德可言了。 道德不同于法律,它是用社会关系来约束的,如果这个人违背了道德,就一定让他的社会圈越来越小,只有这种惩罚,才会让人学会道德。如果象现在这样,有钱就有关系,中国的道德体系永远建立不起来。因此,建立社会关系的惩罚制度是建立道德体系的根本。现在不少人呼喊道德体系的建立,仅仅想从人性面唤起,它是妇人之见,一点用都没有。因为人性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没有约束,它就会扩张,就象现在很多干部贪污一样,天天受党的教育,还不是贪污普遍化吗?治理不道德行为不是靠教育,而是靠惩罚。随着互联网的引入,建立这样一个监督体系的机会已经到来,让要是有不道德行为,就一定让他受到惩罚,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够真正树立起道德风尚。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105 次阅读|1 个评论
也说说tenure track制度的问题
热度 12 liwei999 2011-10-29 13:01
也说说tenure track制度的问题 作者: mirror (*) 日期: 10/28/2011 04:27:03 科网推出了一个 enure track制度的访谈题目 。请了四位嘉宾,科网的人做“主持”。选了这四位嘉宾的理由大约是因为他们有过关于tenure track制度的博文。 从新闻报道的职业水平上看,及时这个关键词是合格了。但是从报道的深度上看,显然距合格还有很大的距离。包括页面上的操作安排,也是不合格。嘉宾们的博文链接,居然是个“死”的。 按国人习惯了的分类看,tenure track制度的问题充其量就是个“二级学科”。其背后应该有个更大的大学制度的话题。近代的大学制度的问题,在中国的近代,尤其是在共和国期间,应该说是个畸形发育的时期。畸形到了除了“去行政化”之类的说辞,就没有什么象样子的学术研究了。 为什么没有像样子的研究呢?首先是这几十年来,没有优秀的人才往文科领域里走。其次文科(包括社会科)的师资、文献也是“缺钙”。这样造成了人文科整个的人才不足,研究能力不足、制度设计能力的不足。最终,反映在科网上的是人才的不足。 网客里有不少是研究科学的。其实也应该有一批人研究大学,研究大学的生态,研究大学在社会里的位置。要搞科研的人谈论研究科学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能是叫做“业余”的了。而这个年头,连奥运都职业化了,“业余”人员谈大学、谈tenure track制度的问题,在镜某看来很是“滑稽”。当然这不是说嘉宾们“滑稽”。嘉宾的“玩票”精神很好,但是一台戏里不能都是“玩票”的来支撑。这就是科网人不专业的一个表现。“蒙面”的意义就在于可以这样批判网站的班子。都明面儿了,有些事情就有些“碍面子”了。 开场白了这些,还没有进入tenure track制度的题目里。tenure track制度是大学建设的一个具体保证。有个比较长的“预备期”,有利于甄别人才、鉴别学科建设的方向。这个问题对理工不是什么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有个用钱的标准。过去都以为在钱上很难,如今是“不差钱”了,最终还是要回到如何选人的问题上了。大学的教员至少有一半儿是人文社会科的,这些人的选拔,才是目前这十几年国人大学建设的主要问题。人文、社会科的建设能搞好了,理工这样花钱的科目当然就可以做好了。 这样一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名称本身就有问题了。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当然要叫做“国家学术研究基金”。这个基金,通过国家财政支撑着大学里的学术研究。这些研究支撑着新一代人的教育。大学的根本责任在于此。这也是国家财政必须支撑学术研究的“法理”。花钱、花时间甄别人才,把甄别后的人放进tenure track,作为大学学术的支柱。这是tenure track意义所在。张彦斌讲,对师资,“他们要的是综合能力:科研能力 + 组织能力 + 人际交往能力 + 语言表达能力 + 教学能力”。这个视点可以是对一个人的,也可以有个对于团队的思考。如同组织一个球队一样,不能大家都做中锋,都去进球。 留的人进入了tenure track,走的人走向哪里?这也是个比较现实的问题。近期里,“殖民地大学”的建设很有必要。比如说北清这一档的大学,就需要有十几个“殖民地大学”来分流走的人。“殖民地大学”的名称不好听,实际上世界上很多有名的大学都有过这样的历史渊源。尤其是以在殖民地办的大学为尤。澳大利亚的,印度的,包括美国的。 大学的学科建设不能等到市面儿上流行了才上马。如同买股票一样:被大众看好了的股,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利益了。要做几个“原始股”。比如结构生物学,清华挖施教授是个选择。但是应该说在时间上,那个已经比较晚了。说得难听一些,到了今天结构生物学这种流行的程度,这类研究放到曲阜师范里也同样可以做。实际上,很多研究生很可能就是从曲阜师范考来的。这并不是“歧视”曲阜师范的学生,而是说,研究流行到这个程度,曲阜师范的学生也可以做。就如同计算机似的:个人电脑可以人手一台了时代里,清华和曲阜师范的学生在用word写文章上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差距往往发生在还没有路的时候、还没有流行的时候。这个“潜伏”期往往是十年、二十年的时间。选人的人们对学术建设有没有使命感?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这个使命感不是通过思想教育得来的,而是一种“习惯”。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习惯”才是最难改的东西。用一帮没有学术习惯、学术传统的人来选拔下一代人,当然是困难重重了。挖洋人大学里的tenure track的人,不过是因为国人的大学里不具备选拔能力的一个表现罢了。因此,北清挖来饶施的意义并不是因为科学的意义。所谓“饶毅的科学成就”大约是不能成立的。或者说是“很不好意思”这样说的。但是这并不妨碍饶施二位对北清两校学术制度建设的贡献。这个意义要远大于科学上的意义。但是,他们通过“行政渠道”走学术制度建设的“捷径”本身,却恰恰违背了洋人tenure track制度的传统。这一点,是镜某希望饶施老师们铭记在心的事情。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7560 次阅读|15 个评论
“清华妹妹失踪”:创新的源动力
热度 20 SoSoliton 2011-10-26 08:53
科技创新的源动力是什么?是由“科学推动”还是由“需求拉动”?这个问题被争论了几十年,莫衷一是。国内也有学者专门研究这一问题,如王耀德等人的专著《论技术创新的起源和动力:技术创新的需求拉力与科技推力关系的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澳大利亚学者詹姆斯·穆迪和比安卡诺·格拉迪的专著《第六次浪潮》认为,使创新成为可能的因素基本上限于技术、市场或需求、制度三大类: (1) 新技术的发展(科学推动); (2) 市场的变化,或是对新科技的需求以及对现有科技的变革(需求拉动); (3) 能够把以上两类变化融合在一起的制度的变革(制度影响)。 在这三个领域中,只要改变了一个,就会出现创新。然而,只有当技术、需求和制度同时产生变化时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持久创新。到底是技术、需求还是制度真正推动了创新则完全依情况而定。 最近在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猥琐男是推动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虽是搞笑,却能形象地阐释技术创新的源动力。引用如下(作者不祥): 自从上次奶茶妹妹发状态说饭卡丢了,全清华的同学都在找卡之后,有江湖传言奶茶妹妹在北京走丢了。随之江湖震动,清华各路豪杰纷纷出山…… 1 、清华生命学院叫兽:同学们,奶茶听说女人生孩子很痛苦的,你们懂的。 一个月后,基于 iPS 的试管婴儿技术实践成功,举世轰动。 2 、清华汽车工程系叫兽:同学们,奶茶想去九寨沟玩,但是里面是生态保护区,不允许走内燃机汽车,你们懂的。 一个月后,清华攻破太阳能汽车技术。 3 、清华物理系叫兽:同学们,有很多猥琐男都在偷听奶茶的电话,你们懂的。 一个月后,量子通信与加密技术投入实用。 4 、清华化工系叫兽:同学们,奶茶同学的自行车生锈了,你们懂的。 一个月后,超级抗腐蚀纳米涂层诞生。 5 、清华热能系叫兽:同学们,奶茶妹妹想去乘坐中国制造的空天飞机去看星星,你们懂的。 一个月后,中国人自己的领先世界的航天发动机耀眼世界。 6 、清华航空航天系叫兽:同学们,奶茶同学是个路痴,走在偌大的北京城经常迷路哦,你们懂的。 一个月后,中国北斗系统完成升级。 7 、《自然》杂志采访清华校长:清华近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请介绍下经验吧。 清华校长:猥琐男是推动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你们懂的。 这个段子形象地说明了技术创新的源动力。首先,需求拉动创新,不管这种需求高尚与否、纯洁与否。其实在咱中国,肮脏的需求(市场)牵引的创新也是很多的,如若干多的假冒伪劣产品和毒食品,多少都还是含有“创新”的成份的,也是需要一定的科学基础的。 “需求拉动创新”的意思是,“如果有足够多的人希望某样东西是红色的,一些人就会站出来想出一种办法,把它变成红色。” 清华生命学院的“叫兽”不希望奶茶妹妹生孩子很痛苦,清华的同学就发明了一种基于 iPS 的试管婴儿技术。清华物理系的“叫兽”希望保护奶茶妹妹的电话不被猥琐男偷听,清华的同学于是努力将量子通信与加密技术投入了实用。等等。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仅仅一个奶茶妹妹的失踪就拉动了清华 6 个学院的技术创新,足见恩格斯这一论断之英明伟大。 其次,科学推动创新。科学本身其实也有需求牵引的成份,尽管很大部分科学的驱动力来自好奇心。 “科学推动”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推出一种新事物,其他的都会随之而来。” 这是容易理解的。例如,二战时期原子核裂变现象的发现催生原子弹的发明和其后原子能的利用。同样,正是有了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革,清华的“叫曽”们才想到要发展前述各种“新”技术,以迎合奶茶妹妹的需求。 需求拉动创新,其实创新也创造需求,创造需求本身也是一种创新,甚至是一种更重要的创新。苹果前 CEO 乔布斯的伟大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天才的创造需求的能力和勇气,苹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需求创新。 科学推动创新, 创新创造需求,需求牵引创新,这是一种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最后,制度推动或限制创新。 制度对创新的作用十分关键,有时甚至是革命性的,但由于它不如前两个因素直接和显性,因而常常不被重视。 制度涵盖了技术与需求的内在联系,因而对它们的影响非常大。九寨沟虽然是生态保护区,但如果制度允许里面走内燃机汽车,那么清华汽车工程系的“叫兽”就可能不会叫同学们去攻破太阳能汽车技术;如果制度规定人类生育只能由传统的两性关系来完成,那么清华生命学院“叫兽”就不敢让基于 iPS 的试管婴儿技术实践成功。同样的,如果政府不允许在城市里建设移动信号发射塔,那么移动通信(手机)将很难发展,但类似电话子母机的有线电话技术可能会有更多机会;如果政府出台政策:手机通话资费由接听方出,可以想象会诞生出不一样的新技术。 如果制度允许侵占知识产权,那么技术创新可能既很难被“科学推动”也很难被“需求拉动”了。
个人分类: 谈点正事|11372 次阅读|20 个评论
对国内高校人事制度一点浅谈
cam20500 2011-10-23 19:28
前两天有幸被邀请作为嘉宾参加一个政协下属的侨办举办的“招才引智促发展”的论坛,主要是宣传让社会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在会上作为主要嘉宾的“XXX(省去)学院院长”讲了一个这样耐人寻味的话,这位嘉宾讲到:“作为单位的领导,招聘人才的时候,应该要感情留人,要切实解决人才的困难,工资不一定要最高,但一定要给予一个让其安心工作的环境,要要有一个能够让其发展的空间,同时领导要把风险留给自己,不能把风险让人才去承担!”。听了这样演讲,很提劲,主要是最后一句话,“作为领导自己承担风险,让人才安心工作。”当今,对于有这样的见解的领导恐怕不多见了。从当前有些高校的招聘制度能感觉到,招聘不像是招人才,更像是招奴才,最好招一个低投入高产出的喜欢当“奴隶”的有“才”之牛人。 由此让我联想到目前探讨高校制度的一些不合理性,这些制度定制不知道管理者是为了省事,还是是管理者忙不过来,还是是出于利益最大化考虑等。往往更多地注重于是否出生于名门望族(例如:是不是国外的海归,是不是在国外有三年的经验,国内是不是出生于211或者985高校)。我国现在是人才大国,但不是人才强国,这些人才管理制度,是对我国人才极大地浪费,人才合理发现,运用和激励已经到了必须要改革的火烧眉毛的紧急关头,人才制度优化和完善也已经到了必须要革新的时刻,否则,我们国家就是砸再多的经费,也未必能够实现科技人才强国强校(即:实现一流高校。)梦想。在阅读了其它学者(例如:赵纪军老师等,在此不一一列出,敬请谅解!)评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感受,初步总结出我国人才制度不合理有如下几点: 一:过分注重SCI论文,每个项目,只要是发表过SCI论文就是好,拿基金也好,评奖也好,都非常方便,而实实在在干活的,技术类人才,就没有这个殊荣。实实在在教学的人才也就享受不到这个机会(上海某大学老师,每节课学生爆满,但因科研上不去,到57岁,一直是讲师),这样造成大家都是一个模式,发论文--评奖--拿项目--发论文。就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大学生在大学里面学到知识不能转换成谋生技能,这样既浪费学生青春,学生金钱,也浪费国家财政。 二:用人过分注重能力以外的东西,例如:是不是海外的,是不是在海外深造过?这样制度能不能筛选出人才,答案是能,但会造成很大的人才浪费,人才不是一刀切就了事的,(例如:袁隆平院士,是海外深造过吗?这次攻克世界难题的数学奇才- - 刘嘉忆。 在海外深造过吗?其平时考试 也很一般)。 海外深造经历只能说明此人有这样经历或者,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只有海外回国的人才就有顶级创新能力或者解决世界难题等。 三:高校给予老师待遇普遍偏低,尤其是青年老师,在很好能出成果的年轻时光里面,却成天为买房发愁,为囊中羞涩而不能安心搞教学科研,让人才不能安心工作,不能发挥最大的潜能去工作。 如果还有其它的不合理性,欢迎大家指出! 待续
5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有永恒的强势特权人群:制度不健全,没有人能幸免!
热度 6 wya 2011-10-11 09:19
当监管制度失效,公权肆意侵犯私权的时候,没有人能幸免! 不管你是教授、公务员、外籍华人,还是农民工 ,只要你站在这片土地上,一切皆有可能! 不要认为你的身份、地位能和普遍的制度对抗!无人能幸免! 即使你是强光手电,在黑夜中不过照亮一点;即使你是萤火之光,白天依然能看清整个世界!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您势力再大、财富再多,能一辈子不踏上这片土地?自己修专用地铁?专用公园?即使能,您的子孙、亲属、朋友也能如此幸免吗? 面对权钱交易缔造出来的工程、人才,您自己不感到后怕吗?您能一辈子不做动车?不去医院?面对里面的技术、设备和靠关系变成的医生、专家,您放心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他们吗?别忘了,这可是千千万万的像您这样,为了一己私利而乐于无视规律和法纪的人一手缔造出来的社会环境啊! 到了您老了、病了,去医院才发现没有医生能治愈您的疾病、减轻您的痛苦的时候,会发现您一手缔造的权钱制度正在惩罚您!因为这样的教育、科研体制和医德医风,已经产生不出杰出的医生人才了! 等您乘坐的飞机即将坠毁的时候,您才能感到社会的浮躁已经传染到了每个角落,包括飞机工程师、维护工等,他们缺乏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一个小小的疏忽,葬送的不仅仅是一介草民,或许无意中会捎带上您这样的权势者! 做好人、好事不仅仅是为别人,更是为自己。因为社会是有反馈、有报应的。 所以,社会环境是大家创造的,也是大家依赖的!别以为您污染了,自己可以躲得远远的 ! 在不合理的制度面前,弱势的不仅是农民和小贩,教授、公务员亦如此。每个人都不会置之度外,哪怕是当初的受益者。面对如此社会,个人力量已经无法左右。 但是,权势者们,天道有常,社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调节机制,谁也逃脱不了规律的惩罚! http://news.163.com/11/1011/02/7G2516RE00014AED.html 深圳全部286台地铁X光安检机属非法设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495068 26岁的生命突然消逝了,不需要个说法吗? http://discovery.163.com/11/1218/11/7LI8RMQ6000125LI.html 挪威著名景点布道石悬空六百余米无任何防护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626do=blogid=494791 我将要遭遇住房的困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615do=blogid=495599 我是教授,我不和你们打,我们去公安局评理,法律是公正的 http://news.sohu.com/20111013/n321989343.shtml 衡阳司法局正副局长互殴 组织出面双方言和(图) http://news.163.com/11/1019/21/7GOOQKP90001124J.html 云南教育厅官员因“诽谤领导”被双开 http://news.163.com/11/1021/05/7GS6SKU500011229.html 河南警察举报司法厅厅长 指其交通肇事找人顶包 http://view.news.qq.com/a/20111023/000001.htm 省纪委干部为何微博叫板县委书记 http://news.qq.com/a/20111025/000239.htm?pgv_ref=aio 重庆公务员因分房得罪领导“被精神病”12年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4181do=blogid=500233 “一诺千金”有多远? http://news.163.com/11/1025/11/7H76TN2V00014JB5.html 湖南醴陵农机局党委书记8万元买官被骗 http://news.163.com/11/1027/14/7HCK92QP00011229.html 派出所长称遭检察院刑讯逼供50天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84do=blogid=503356 拍案惊奇(14):幼儿园伙食帐里惊现啤酒两箱 http://news.sina.com.cn/c/2011-11-02/023823398915.shtml 贵州福泉运炸药车辆爆炸已致8死300伤 司法厅两官员 路过受重伤   1日,记者获悉,发生爆炸时,贵州省司法厅两名官员在检查工作途中,在爆炸事故中受重伤。目前,这两名伤者正在贵州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   据介绍,这两名官员系贵州省司法厅一名副厅长及一名处级干部。他们在检查工作返回途中,在马场坪镇一路边餐馆等待吃午餐,在爆炸中受伤。其中一人眼部受伤严重,需进行手术治疗;另一人伤势较重,正在抢救中。据悉,另外几名随行人员也不同程度受伤。 运输规定路线被改动   2日在贵州福泉马场坪召开的工作协调会上,爆炸事故初步调查有了新进展,爆炸车辆出现违规行驶运输。    据了解,贵州久联民爆器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从湖南一家民用爆炸公司购进72吨炸药,分两辆车每车36吨运往贵阳,由福泉永远发展有限公司承运,按照相关规定向公安部门报备的原定路线,经湖南怀化、贵州凯里到贵阳,但在运输过程中, 由于湖南怀化检查比较严, 运输炸药的车辆就绕道广西经贵州榕江进入黔南州马场坪停留。运输炸药的车辆分别于10月28日、31日到达马场坪。另外, 由于贵阳限制大货车进城 ,两车炸药准备用小货车分散运送。   但在马场坪还没有来得及分散运送,就在 运输车修理 过程中发生起火爆炸。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0147do=blogid=504173 教授博导给政府下跪 http://news.163.com/11/1104/04/7I05HS2L00011229.html 湖南要求彻查上访村官浮尸案 村干部上访到全国人大 记者了解到,游济安育有两女一子,1989年游济安实施节育手术,做了结扎。没想到结扎后,游济安身体反应明显,出现后遗症,需要一直吃药。 游济安一直负责佛光村周围几个村庄的电费收缴工作,去年突然被解聘。按他子女的说法,他是因为频频上访而被解聘的。 游济安要求恢复工作。今年1月,他上访到全国人大。全国人大《人民群众来信摘录单》显示,游济安是第一次到全国人大上访,上访事由为:计划生育后遗症致残,被单位解聘,要求恢复工作,增加计划生育后遗症治疗费。 http://wq.zfwlxt.com/newLawyerSite/BlogShow.aspx?itemTypeID=1ea10007-5aac-4e93-86f2-9d0d00f8bf5eitemID=29276f5d-f7e4-4e94-8262-9f9200b203e2user=116836 王雪梅:给曹建明检察长胡泽君副检察长的公开信 http://news.163.com/11/1107/04/7I7V68K40001124J.html 海南3名警察遭陷害获刑5年后翻案 http://news.163.com/11/1107/01/7I7KRTHF0001124J.html 俏江南等餐饮企业因不开发票致上市计划搁浅 http://news.sina.com.cn/c/2011-11-07/112623426908.shtml 云南煤老板与高利贷主数百人持刀枪火拼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80705do=blogid=505770 开门引资,关门打狗 http://focus.news.163.com/11/1107/10/7I8I5JR700011SM9.html 少林寺的花边新闻 http://news.163.com/11/1108/21/7ICA12VM00014JB6.html 云南电视台频道总监"诽谤"省领导被撤职 http://news.qq.com/a/20111110/000229.htm?pgv_ref=aio 沈阳一女干部因老公违章驾车被查脚踹交警(图) http://news.qq.com/a/20111111/000713.htm 央视关于电信联通涉价格垄断报道被指混淆视听 http://news.163.com/11/1115/18/7IU0PE4L00011229.html 东莞交通局执法领导坐黑的遭围殴皮开肉绽(图) http://news.163.com/11/1115/01/7IS7FA0Q00011229.html 国家机关员工贪污获死刑 揭发高管保命 http://news.163.com/11/1116/10/7IVN87S800011229.html 深圳警方称地沟油流入政府机关食堂 http://firefox.huanqiu.com/china/roll/2011-11/2189648.html 药监局原副局长为升官诬告局长 逛天上人间被拍 http://news.163.com/11/1120/07/7J9O432700011229.html 传公务员被警察推倒后死亡 警方否认 http://news.163.com/11/1205/03/7KFT0O9I00014AED.html 厦门一家医院多次违规 监督机构无可奈何 http://news.163.com/11/1207/20/7KMR20C200014JB5.html 江西3名官员不满职务调整诬告他人 http://news.163.com/11/1212/10/7L2LGJ6P00011229.html 4名运钞车押运员趁着酒劲抢了市民的香烟,又打伤市民。面对前来处理的民警,其中一名押运员拿出一把没关保险的防暴枪,指着民警大声叫嚷:“我是公安局的,你们管不着……这一幕发生在12月9日农三师45团一家银行附近。 12月10日,在事发次日,记者电话联系到了处理此事的农三师公安局博塔依拉克派出所副所长王金亮。“我当警察,这辈子也忘不了他用枪指着我们时的情形。”王金亮说。 http://news.163.com/11/1212/02/7L1PG8FQ00014AED.html 控烟办主任:烟草专家当选院士是科学界耻辱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7889do=blogid=518259 前卫生部副部长质疑中国工程院士评审程序违法 http://firefox.huanqiu.com/china/roll/2011-12/2285030.html 南京政府部门发微博追讨总额8000万欠款(图) http://news.163.com/11/1226/02/7M5SL2GR00014AED.html 体校被曝接待国家体操中心领导花费16万元 http://news.qq.com/a/20120216/000523.htm?pgv_ref=aio 湖北公安县正副局长因报销争议办公室内互殴 http://news.163.com/12/0227/09/7R8R0OGU00011229.html 河南剖腹警察曾行贿副检察长 送礼清单曝光 http://news.163.com/12/0228/08/7RB9I7QJ0001124J.html 温州立人集团147位债权人起诉政府 http://news.163.com/12/0301/02/7RFQTLDN00014AED.html 残奥金牌教练拒绝上交百万奖金被停职 http://news.163.com/12/0316/02/7SMF5QLN00011229.html 村主任醉酒撞车后殴打警察 http://news.163.com/12/0316/07/7SMVNHES0001124J.html 官员将情人送进监狱 情人举报将其扳倒 http://news.163.com/12/0322/02/7T5SEIBD00014AED.html 官员醉驾被查 扬言切断公安局网络 http://news.163.com/12/0323/02/7T8EU9GL00014AED.html 哈尔滨警察涉嫌挖塌居民楼案今日开审 http://news.163.com/12/0323/08/7T94KILA00011229.html 山东一水利局街边普法遭城管砸烂宣传板 http://news.163.com/12/0328/23/7TNK7MIL00011229.html 律师披露李途纯案内情:2人致死3人致残 http://news.163.com/12/0406/05/7UCS55KS00011229.html 交警给贫困县县长越野车开罚单遭保安围殴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4794do=blogid=562905 王法何在,小小生命如此断送? 县委书记诽谤市委书记后被查出受贿 http://news.163.com/12/0705/18/85LUDABC0001124J.html 博主注: 坚固的堡垒一般都从内部攻破。这也许可以回答您提出的:吴老意思是该解决的问题立马解决。不要传给下一任。但是,动力何在? 其实,动力就是自身不保。毛主席说过,不破不立。失去权、利的危机,就是他们变革的动力,否则就只有坐等灭亡。此谓:天道有常,......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471 次阅读|11 个评论
制度与人
热度 1 machan 2011-10-1 19:39
1、再好的制度,没有守规则的人执行,就会变成坏制度; 比如:交通法多好,车要礼让行人,但是,在中国一个个开车人牛逼哄哄,有几个礼让行人? 再看看中国之外的任何国家,却基本都能礼让行人…… 2、再守规则的人,没有一个好的制度,也会变成不守规则的人; 一个守规则的人,在中国,他会没饭吃、没钱挣、没前途: 事办不成、职升不成; 闹不好,下岗、失业……。 都知道怎么回事, 就是没有人说“皇帝没穿衣服”, 这就是我们的社会。 这个社会,是由一个一个的普通人组成, 达官贵人也都是从普通人来的。 好的制度,世界上比比皆是。温家宝总理今天说:“ 扩大对外开放,大胆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其实,我们只要稍微学习一下,不必要大胆,世界各国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比如:直接选举、科研高校体制, 而不是选择性的借鉴,我们就能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 至于,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事情, 中国古人曾经做过一点,比如四大发明;现在能拿出手的实在太少了。 有的话,是青嵩素,是胰岛素,是杂交水稻;还是两弹一星、龙芯、载人航天? 温总理还说:“ 营造有道德、讲诚信、守秩序的社会环境,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有序。”这样美好的社会,没有一个人不愿意拥有。但是,我们首先应该有一个“有道德、讲诚信、守秩序的”的政府部门、立法、司法、执法机构, 这个社会才可能有道德、讲诚信、守秩序。为什么?因为: 如果特权车,可以不遵守交通规则, 老百姓的车会心甘情愿遵守交通规则吗?遵守的话,也是因为怕罚款、怕强权; 如果,强拆可以继续, 有谁会相信法律可以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 如果,政府说要控制房价、降低远大于房屋实际价值的房价, 而过一段时间后所谓措施一律取消, 老百姓会讲诚信吗? …… 如果,这个社会是由不讲道德、不讲诚信、不守规则的人组成, 那这些人组成的政府会讲道德、讲诚信、守规则吗? 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悖论,一个从来没有走出去过的轮回: 几千年来,城头变换大王旗, 换哪一个都一样。 …… 所以, 别人几百多年发展到今天的文明,中国人5千年还没发展到。 你说,我们应该是为五千年的“文明”骄傲, 还是应该为我们乌龟一样的文明进化脚步,感到反思? 所以,中国人,最缺少的是文明的开启、优秀文明的彻底引入。 而不是,信息的屏蔽,言论的禁止; 以及选择性的“学习”。 这首先靠强势者良心发现、率先垂范。 无论什么社会, 贫穷不值得夸耀, 富裕也不等于高贵。 穷人,永远解放不了自己,更别说别人: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明证。 有钱,有特权的人, 不一定有高贵的心灵,更不一定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敬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是明证。 建一个和谐社会、建一个好的制度, 有谁不愿意? 但是, 有谁真心愿意,为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 自己首先能垂范一下,能够首先引入一个限制自己的好的制度?比如: 哪个官员,愿意引入官员财产公开制度? 哪个校长,愿意引入真正的教授治校制度? 哪个有房者,愿意引入房产税? 哪个有产者,愿意引入遗产税? …… 从庙堂之上,到乡野村夫, 有几个中国人愿意? 如果,没有人愿意,或者鲜有人愿意, 那我们应该为现在的拥有欢呼、干杯、庆祝!而没必要劳神画一个那么美丽的饼, 我们又吃不到,或者,没人愿意为了让所有人吃到,自己先做点什么。 少数人,想吃怎么办? 中国之外有。 所以,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
个人分类: 百年共和|1277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们要参与或主持政策(制度)制定者
热度 2 zls111 2011-9-30 12:03
看 《未来一周,谁会被火烤?》 有感: 我们总是希望上面能改革,能制定好的政策,我们享受就行,最后总是悲剧的,历史无数次证明了。 靠上面推动就是狗屁了,还是封建那套,最后又坑爹。底下人不单单只是参与,也要参与政策的制定,利益相互抗衡才会大家分配均匀,要不然又是一家独大?不过难呀!!!看看互联网产业,没有一家独大,发展多好,看看电信业,坑爹又**。在看看铁道部,无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67 次阅读|3 个评论
听报告
dongzg101 2011-9-22 21:31
刚才听了中国航天某研究所的在中科院的职业推介会,有硕士提到一个问题,进所以后如何读博士的问题。好像这个所就在北京,就在中关村,他们所只能读硕士,能不能外聘一些导师,或挂中科院的在职博士。完成项目答辩即可,就可获得博士学位。就不用离开单位再去读书了,而且,结合实际,学以致用,促进交流。“整合资源,自主创新”。听说他们科研人员可以享受主任级待遇,只是没有行政级别。毕竟每个室,主任只能有一个。
17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到米国就能学到平等待人?
热度 2 yzhang111 2011-9-9 23:35
错!!! 没有良好的制度管着,西方人会比我们坏得多!也更会歧视他人。 我们需要的是一套平等合理并 得到严格执行的制度 ,而非几个道德高尚的人!
2764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民统治的两个前提
热度 1 fqng1008 2011-8-30 19:39
最近,读耶鲁大学Sterlin政治学资深教授罗伯特·A·达尔(1915-)的《民主及其批评者》(他的其他代表作品有《谁统治?》、《革命之后》、《民主理论前言》、《多头政体》、《多元主义民放的困境》等),作为我这样一个政治学的外行读如此高深的理论著作,确实非常费力。而且,据说本书的翻译比较糟糕,有一些可能连译者都没有弄懂的句子(曹海军、佟德志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版)。但是,好在我比较善于断章取义,列出这样一个题目来写读书体会,就说明了我的读书特点。 所谓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正如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写到的那样,“在民主城邦中,......人民(denmos)是主权;而另一方面,在寡头政体中,少数人(寡头)占有了这一位置。”所谓人民是主权,我的理解是,即每一个人都具有统治自我的权力。过去,我们常常看到各种挂着羊头卖“专制”狗肉的“民主”,那种与民主风马牛不相及的多数人被少数人代表了的“民主”。在这里,我把对该书的体会挂一漏万地写下来,请政治学老师批评教正。 据介绍,本书旨在着手解释民主的理论和实践,不但从广阔的历史时段描述了民主发展的历史,而且从宏观的理论角度分析了民主的局限性和可能性,明确提出并阐释了程序民主、多头政体等一系列重要概念,加之鞭辟入里的科学论证,条分缕析的框架构建使作者该书如行云流水,清新可人。本书虽脱胎于耶鲁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上课用的教材,但一问世却得到学界的如潮好评,不但奠定了作者在民主理论研究方面的首席地位,同时也使这本书成为达尔民主理论的扛鼎之作。在为《民主及其批评者》一书所写的评论中,派伊这样写道:“当达尔谈起民主时,每一个都应洗耳恭听。” 一、内在的平等 1. 强势的平等原则 达尔在“政治平等的逻辑”里指出:“在一个团体中,成员们相信,他们都有平等的资格参与团体的决策,那么他们经由某种民主过程进行统治的机会相对来说就比较高。”同时,“成员们相信,没有那一单个成员以及少数成员如此确信无疑地更有资格进行统治,以至于应该允许这个成员或少数成员统治整个联合体。相反,他们相信联合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有足够的资格,并基于平等的地位与他人共同参与统治联合体的过程。”他举例说,冰岛于930年创立欧洲独一无二的准民主立宪体制时,“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们对希腊民主、罗马共和主义或者任何形式意义上的政治理论或哲学一无所知。他们知道或者相信的是,在参与政府的资格方面,他们从本质意义是平等的。”他还提到颠覆君主制和创立共和制的17世纪英国的清教徒们,平等派查理得·奥弗顿在1646年写的一个小册子中要“所有的箭头指向所有的暴君”,“......我们也是这样生活的,每一个人都平等地......享有他的天赋权利和特权,甚至所有人都是经由上帝而天生使他自由,......每个人在其自身的周期和指南中都生来是国王、教士、预言家,没有第二个人可以与之分享,除非通过他权利的代理、问题和自由的同意。”因此,特权应该由所有具有平等特权的人组成,而且平等派强烈地突出平等的需要,正如John Lilbume在1646年指出的,没有人有资格“在不经同意的情况下,支配、统治或主宰世界上的任何一类人”。 2.没有人在内在意义上比他人更为优越 达尔在本书中重申洛克(另一个民主理论家)的观点:既然所有人都具有平等的内在价值,那么没有人具有天然的资格使他人受制于他的(当然包括她的)意志或权威。他也引用了边沁的格言:“每个人只能算作一个,没有人超过一个。”说真话,没有看到这些论述以前,我虽然强调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应该平等,但远没有平等派如此深刻的认识。我想,在这样的平等理论里,在这样理念的支配下,任何的个人崇拜都没有丝毫的栖息之地。我进一步想到,经历那样漫长的等级社会的熏陶,在那种以少数人的特权支配多数人基本权利的传统里,在那样没有经历平等理念启蒙的国家,突然有人别出心裁换上一个“民主共和国”的招牌,大家都信以为真,是多么的滑稽而可笑! 二、个人自主 1. 常人普遍都有资格统治自我 达尔在“第七章个人自主”开头就宣称:“常人普遍都有资格统治自我,只有基于这一假设,民主——人民的统治——才能得到证明。”当然,他认为儿童是例外的,因为儿童没有资格统治自我,儿童应该由更有资格的其他人来统治。我想,为什么西方对于儿童具有特别保护的法律,就是因为儿童缺乏自我统治的能力。这和我们民族的溺爱又完全不同,也与我们基于等级社会对孩子“望子成龙”的期许大相径庭,它是基于“人人平等”理念下对于儿童缺乏自我统治能力的一种保护性措施或制度、法律。在这里,我们引进“公民社会”和“等级社会”的概念以便说明“常人普遍都有资格统治自我”的理念。我的理解是:具有独立人格(或称之为有资格统治自我)的人集合为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是除外儿童的),具有统治或服从人格的人组成等级社会。 2. 个人自主的假定 没有人更有可能比自己成为自身善或利益,抑或采取行动实现自身善或利益的更好的裁决者(法官),这个假设是民主信仰的基石,也是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石。“基于这一假设,就没有其他人比你更有资格对结果是否符合你的利益做出判断了——包括决策实施前的预期结果和决策后的现实结果。但你可以选择在各种手段的择取中遴选出最合意的手段,你会判断有些手段比你择取的手段更符合条件限制。”于是,个人自主的假设是:在缺少具有说服力的相反的显示之时,每个人都应该被认为是他或她自身的善或利益的最佳裁决者。这一假定的实际功效就是要否定家长制的权威在成年人或集体决策中的合法性,尽管家长制在民主社会中仍然存在,例如主奴关系等等。当然,对于成年人而言,家长制权威在个人决策方面只在少数特例如严重的精神病、老年痴呆、大脑损害等等情况下才被认为是正常的。 我想,只有个人自主才能与集体决策互为因果(当然也必须不断克服个人自主对他人的不利因素),而与家长制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尽管家长制有时候也成为个人自主的补充。我还想到,如果我们不能虚心学习人类对于社会和谐的理论总结,而一味地通过愚民政策来到达所谓的“和谐”,那可能真正是南辕北辙,往往只能事与愿违! 附:《民主及其批评者》目录 中译本导言   致辞   导 论   第一编 现代民主的根源    第一章 第一次转型:转向民主城邦    第二章 朝向第二次转型:共和主义、代表制以及平等的逻辑   第二编 反对派批评者    第三章 无政府主义    第四章 护卫者统治    第五章 对护卫者统治的批评   第三编 民主程序的理论    第六章 证明:平等内在价值的理念    第七章 个人自主    第八章 民主过程理论    第九章 包容性的问题   第四编 民主过程理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第十章 多数规则和民主过程    第十一章 存在更好的替代性方案吗?    第十二章 过程与实质    第十三章 过程对过程    第十四章 人民何时有权利资格参与民主过程呢?   第五编 民主的局限性与可能性    第十五章 第二次民主化浪潮:人城市国家到民族国家    第十六章 民主、多头政体与参与    第十七章 多头政体如何在某些国家发展起来,而不是在其他国家    第十八章 多头政体为什么在某些国家发展起来,而不是在其他国家    第十九章 少数统治不可避免吗?    第二十章 多元主义、多头政体的共同善    第二十一章 作为过程与实质的共同善   第六编 朝向第三次转型    第二十二章 明天的民主    第二十三章 发达民主国家的蓝图   附 录   参考文献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695 次阅读|1 个评论
企业文化的七种模式(下)
shuhualu1016 2011-8-25 10:13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指导网 首席专家 ( 4 )角色法权式企业文化 角色法权式企业文化,强调通过规章制度进行合法授权后,让岗位员工拥有推动企业组织运行的权力。在这里强调的是不允许有超越规章制度的特权存在,不允许对合法授予的权力挑战,企业组织运行的所有活动都必须遵照“法权”行事。这种企业文化可以说是儒家思想文化和法家思想文化这两种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演化和融合。 角色法权式企业文化的特点,前三个与慈父关爱式企业文化完全相同。后 16 个特点如下: A. 处于企业高层的都是特定方面的权威,都拥有一定的权力,使其他人不敢忽视,也不能忽视,企业组织运行只能依靠他们共同确定的管理制度来推动。 B. 在企业组织中,没有人能超越通过合法程序确立的企业组织运行管理制度的“权威”,企业组织的最高权威,不是人,而是管理制度。 C. 企业组织运行活动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有严格而完整的规章制度限定,任何一个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循,不能越雷池半步。 D. 企业决策在高层通过广泛沟通协商和妥协,在达成一致意见的基础上制定,除非时间特别紧急,否则一般不会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投票协调意见分歧和矛盾。 E. 处于企业组织高层的这一部分人员垄断了企业的所有权力,企业等级严密,上对下的控制一点儿也没有放松,更不会给予下属员工民主权力。 F. 企业决策稳重,任何一个决策都必须通过大量的沟通协商,甚至妥协才能达成,决策的速度慢,因此对外部环境变化反应的速度也慢。 G. 企业组织运行要维持一个庞大的管理队伍,决策的制定和制度的拟订、颁布和执行监督,都必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管理成本高。 H. 企业组织运行井井有条,人人都做事,事事有人做,整个企业组织就像一台大型机器,一环扣一环,不紧不松,严密配合。 I. 岗位员工的工作职责明确而严格,他们也许并不明白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作用,但必须无条件地按照标准要求完成,每个人都是管理制度限定下的齿轮和螺丝钉。 J. 岗位员工的能动性和创新都严格限定在制度规定的范围之内,只能按照事先确定的标准行事,不能标新立异。 K. 人际关系松散,彼此之间都不关心对方,人人都只管自己职责的履行,真正是“个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 L. 每一个岗位都有明确的任职条件要求,角色承担人是从外部招聘填充,还是从内部晋升提拔,都没有关系,也没有什么优先次序,谁最符合条件就选择谁。 M. 岗位角色之间有严格的等级划分,上下之间不允许有任何形式的越位,就像机器上的零部件一样,都有确定的精确度要求,超越与不及一样不能容忍。 N. 下属员工有比较大的安全感,没有大的过错,企业发展只要不发生危机,不会轻易解聘人。 O. 对外合作需求度低,态度冷淡,没有人积极寻求对外合作。外部组织和个人也都害怕它秘宫般的办事程序,若不是迫不得已,也没有人会寻求与之合作。 P. 其道德准则是:秩序规范,上智下愚,中庸稳重,不偏不倚。 ( 5 )诚信友爱式企业文化 诚信友爱式企业文化,强调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尊严、地位和个性,并把自己的价值、尊严、地位和个性的实现,建立在对每个人的价值、尊严、地位和个性的尊重的基础上,使相互之间在价值、尊严、地位和个性的实现上,结成一种依存关系。所以,它是一种建立在团结、合作、尊重、信任基础上的高效团队取向的企业文化。 这一企业文化模式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 16 个方面: A. 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对整体利益和整体发展的依赖,从不把个人利益和价值的实现凌驾于他人和团队组织之上。 B. 员工之间不分等级,一律平等,其价值、尊严、地位完全取决于他为企业组织所做贡献的大小。 C. 承认个人的价值和贡献,把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建立在每一个成员的努力和贡献基础上,但又强调通过谦虚礼让的伦理道德规则来扼制过分的个性张扬行为。 D. 人际关系融洽,相互之间都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发生了矛盾和冲突,都能自主地通过平等沟通交流,寻求相互理解以缓解和消除。 E. 组织成员拥有高度的安全感,不存在背后算计他人的行为,每个人的精力都可集中于企业存在和发展价值增值及积累目标的达成努力上。 F. 组织成员有具体明确的共同愿景,每个人都把个人愿景的实现建立在企业组织共同愿景实现的基础上,不允许存在与企业组织共同愿景不相容的个人愿景存在。 G. 高度的相互依存关系,使每一个成员都高度地尊重团队合作,把团队合作作为实现个人价值、尊严、地位和个性的途径和手段。 H. 企业组织内部没有成堆的规章制度,协调企业组织成员行为的仅仅是几条简明扼要的行为准则。 I. 让人遵循共同行为准则的措施,主要不是跟踪检查监督,或严厉的惩罚,而是依靠团队成员的认同和否定,被团队成员亲近、关怀、尊重、信任是最大的奖赏。 J. 企业组织中没有绝对的权威存在,决策制定严格建立在平等磋商、相互迁就对方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企业决策慎重但迟缓。 K. 组织成员对企业组织认同度高,成员相互之间认同度也高,企业的决策贯彻勿须监督和跟踪,每个人都会积极努力,管理费用投入比较低。 L. 岗位员工都有自己专司的工作职责,但责任划分并不严格,任何个人,只要有精力和能力,都有义务协助、支持其他成员专司职责的履行。 M. 不仅在企业内部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尊严、地位和个性,而且也尊重客户的价值、尊严、地位和个性,能高度理解客户,关怀客户。 N. 对外强调广泛建立市场战略伙伴关系,以结成战略联盟来为客户提供价值满足,也重视对外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和维护,可由合作达成的目标,就不会孤独奋斗。 O. 在与外部合作伙伴关系的处理上,强调重视合作伙伴的利益,不需要对方诉求,就会为合作伙伴的利益做出安排,强调谋求互利共赢基础上共同发展。 P. 其道德准则是:诚实守信,尊重关爱;友好互助,团队合作。 ( 6 )民主平等式企业文化 民主平等式企业文化,强调成员个人的价值、尊严、地位和个性的独立。相互关系的协调主要是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由民主表决确定的制度规则来实现的。同时它强调每个人都有平等参与企业组织决策和管理的权力。 民主平等式企业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 11 个方面: A. 强调企业组织成员每个人都值得尊重,承认企业组织整体是为成员个人服务的,而不是让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整体利益。 B. 企业组织与成员个人平等,强调企业组织整体的发展需要损及成员个人的利益,必须给予充分补偿。 C. 员工之间不分等级,一律平等,任何一个成员个人的价值、尊严、地位的高低,也都完全取决于他为企业组织所做贡献的大小。 D. 企业组织内部有完善而健全的规章制度,并且所有规章制度也都是绝大多数成员表决认可的,不像在角色法权式企业文化中那样,是由上而下强加的。 E. 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不是由权威人物来调解,而是借助于事先达成的约定——规章制度来调和,解决的途径办法公开、透明,不存在暗箱操作。 F. 推动成员个人进行行为选择的是系统完整的奖励、惩罚制度,对于任何一个人也都是有功就奖,有过则惩。 G. 企业决策速度比较快,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民主决策,总比通过磋商妥协达成一致意见要容易得多,因而对外部环境变化反应的速度也比较快。 H. 企业组织成员每个人的利益都与企业组织整体的利益存在高度的依存关系,每个人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相互监督,相互监督弥补了专门监督的投入不足。 I. 每个人,只要有精力和能力,都有义务协助和支持他人专司职责的履行,每个人既是一个齿轮或螺丝钉,但又不限于一颗齿轮或螺丝钉发挥作用。 J. 企业组织相对稳定,重视对外合作,并能按照互利共赢原则来处理合作事宜。为了保证长远利益,在与商务合作伙伴的相互关系上,不会通过欺诈谋求短期利益。 K. 其道德准则是:关系平等互利、行为自由自主、整体利益优先、维护个人利益。 ( 7 )公平竞争式企业文化 公平竞争式企业文化,强调组织整体利益对成员个人作用和贡献的依赖,只有让成员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才能保障组织整体利益的最大限度实现。组织仅仅是成员个人的舞台,其作用在于创造和提供这种舞台。并且这种舞台的造就和提升也得依靠成员个人,组织仅仅是为成员个人提供了一套完整公平的游戏规则,让成员在这套游戏规则中,通过公平竞争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尊严、地位和个性。成员个人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则由成员个人用脚投票——自己离开来解决矛盾。 这一企业文化模式有 17 个方面的特点: A. 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取向,人人崇拜英雄,并且是成者英雄,败者狗熊,失败就等同于低能和无用。 B. 强调公平竞争的机会均等,强调游戏规则能为每一个成员个人提供竞技的均等机会,在这里失败者不会抱怨他人,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失败是自己的无能。 C. 成员个人所要求的机会均等的游戏规则,也就是完善、健全而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企业组织实现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 完善、健全而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相对于成员个人具有优先性,任何一个成员个人都只能用脚选择,选择加入就意味着认同了企业组织这一套游戏规则。 E. 企业组织也主要是通过一套健全、完善、公平、公正而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来吸引人,它从不向成员个人保证什么,无论什么利益,都得通过自己努力来争取。 F. 游戏规则的制定,并不是基于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上的全体员工表决,而是把握了社会发展方向和企业发展规律的高层管理团队和外聘管理专家智慧的结晶。 G. 企业组织成员个人之间关系平等,但这种平等并不是游戏规则制定参与上的平等,而是在同一游戏规则面前的机会平等。 H. 人际关系的融合程度不高,企业组织成员个人彼此之间都只是在共同的游戏规则约束下竞技谋求自己的利益和价值、尊严、地位和个性的实现。 I. 游戏规则高度透明,没有暗箱操作,成员个人行为光明磊落,人际关系简单,没有拉帮结派、勾心斗角的必要,在游戏规则之外耍手段只会遭人唾弃。 J. 完善健全的游戏规则,构成了企业强健有力的激励机制,任何一个人只要没有选择离开,都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在竞技中获胜。 K. 在这里有失败者,但不会有失败者的抱怨,每个人都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对待失败,不会有人气馁,对自己在竞技中失去获胜信心的人,只能选择逃离竞技场。 L. 企业决策的制定,按照游戏规则有明确的细分,不同时段、不同内容的决策分别由不同岗位员工负责,勿需繁琐的画圈和投票表决,速度比较快。 M. 游戏规则需要人维护,因而需要一支强大的裁判队伍,虽然这会增加管理费用投入,但可以通过规模经济和运行效率的提升来弥补。 N. 在这里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主体人,不是齿轮或螺丝钉被人决定,每个人都只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来选择岗位角色,也都有机会在竞技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O. 这里也不缺少协作,但这种协作不是靠成员个人的品德修养来保障的,而是靠游戏规则把竞技者诱导约束到协作的行为选择上来。 P. 在这里,没有人能搭便车获得自己努力和贡献之外的个人利益满足,在这里不仅弄虚作假会很困难,而且还会被人看不起。 Q. 其道德准则是:个人奋斗,公平竞争;努力成功,失败耻辱。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转载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14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台阶式领导选拔制度和弹跳式领导选拔制度的比较
dongzg101 2011-8-24 09:18
中国的领导选拔制度,只能上不能下,是有害的。当一个人掉下来的时候,才能看清楚谁是真正对自己好的。我们的领导制度,要么做好了往上提拔,要么平级调动。这样,他无论走到哪儿,看到的都是笑脸。这样,他往往看不清楚属下谁是真正做事的人。只有当他掉下来的时候,才能看清楚谁是真正可以共事的同事。邓小平三起三落,终获成功。开启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没有道理的。毕竟很多事情,他虽然知道怎样做,但毕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亲自去做的,很多地方的情况,到底什么事真的什么是假的,要靠底下信的过的人来看的。所以,在制度上允许领导低位就职,或许对培养领导干部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11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因果随想
热度 9 陈龙珠 2011-8-18 20:52
四年一度的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正在兰州举行,含甘肃省内的与会者,据说上千人的规模。可喜之余,一位学长如此感慨,要是在工程设计、施工等相关一线的与会者不是一届更少于一届,该多好啊! 上午坐在学术年会的会场,听着三位各具个性的院士报告(青藏铁路路基稳定技术、水库大坝可靠度设计方法、沙漠沙丘迁移力学),想着当前在这个富裕起来的国度里做学问和过日子的另类艰辛,手无意识地在纸上涂鸦着。回到住处,翻看一遍那页满目沧桑的纸片,稍作整理留存于此: 优良传统难以为继 —— 制度 办事结果因人而异 —— 标准 简单的事情也难办 —— 流程 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 监管 (@LZ)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2238 次阅读|9 个评论
随军太监制度是哪个朝代发明的?
热度 1 pikeliu 2011-8-9 09:09
随军太监制度是哪个朝代发明的? 印象中是明朝。但是,不敢相信个人的记忆。 有人说,20世纪从北方一个大国传来的某种制度虽然类似于太监制度,但是,其实源于古希腊(记忆中应是,也有可能是古罗马。)
个人分类: 大学的组织与管理|3699 次阅读|1 个评论
推动企业性质变迁的四大社会经济发展
shuhualu1016 2011-6-16 10:10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指导网 首席专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本身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从 20 世纪下半叶开始,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使社会的风貌和性质,开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直接导致企业性质变迁的,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的社会经济发展: 其一,市场活动的主权转移到了消费者一边。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极大地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产品,无论在品类、品种上,还是在总量上,都极大地丰富起来。任何一种商品的供给不仅丰富,甚至有些产品还出现了严重的相对过剩。绝大多数产品,都有多个供给主体相互竞争,甚至这种竞争已经激烈得使产品供给商不得不千方百计地讨好用户。供给的绝对垄断,只是在与封建专制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国家,还保留着一些遗迹。否则,至少有多种替代品供给主体之间的相互竞争。作为商品需求一方的消费者,不再是任人欺骗宰割的对象。在市场上,他们已成为与商家享有平等权力的市场活动主体。他们通过用钞票投票,直接决定着产品供给商的生死存亡。产品供给商的任何一个弄虚作假、坑蒙拐骗行为,不仅无法维持其自身长久的发展,而且最终会被消费者所摒弃而把自己送进坟墓。 其二,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发展完善起来,并且是越来越完善。这一发展直接使生活在这个社会之中的任何每一个人,都获得了独立的生存权力,使他们不再作为一个依附民,受人宰割。原来迫于生计而为人做牛做马的工人,也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能够保证他们的基本生存需要。这就使作为企业老板的资本家和经营者,无法再肆无忌惮地剥削、压榨他们。他们选择进入哪一家企业打工,并不完全是受温饱所迫,而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尊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以中国的“农民工”为例,这些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也不完全是因为在农村吃不饱、穿不暖,而是因为他们希望生活得更有质量,能充分实现他们自己的价值。这就更不用说发达国家的劳动者了。 其三,国家机器的主权逐渐回到了国家主人手中,国家立法开始转向保护社会的大多数人。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越来越趋于平等,国家机器不再仅仅是少数人压迫、剥削大多数人的工具。社会中的大多数,包括作为消费者和作为劳动者的两个弱势群体的利益,开始受到国家机器的保护。任何一个弱势群体的利益,如果受到侵害,都有机会通过诉诸法律寻求自身利益的保护。尤其是消费者权益法和法律援助制度的普遍实施,在相当程度上直接维护了这两个弱势群体的利益。 其四,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企业赖以发展的核心资源,由资本资源转向了人力资源,即人的聪明才智的发挥。 在当代社会,任何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大量的人力资源积累,除了投机取得片刻的兴旺之外,已不可能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资本的作用可以说已下降为一个主要服务于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的中介载体,仅仅起着为人的价值的实现构筑舞台的作用。美国的微软公司、戴尔公司等等众多新兴企业,都只是以很少一点投资起家的。甚至还有像中国海尔这样的企业,是在负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反,原已积累积聚有雄厚资本的老牌企业却放慢了发展步伐,甚至是停滞和倒退。 50 年前的世界 500 强企业中,有一多半已被淘汰出局,并且这些被淘汰出局的企业,大都是曾经积聚有雄厚资本的老牌企业。比如有两三百年历史的英国皇家巴林银行破产倒闭,就不仅仅是因为没有钱运转不灵,而是其内部管理不重视人力资源的积累,致使搞阴谋投机的人有机可乘所至。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转载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管理杂谈|14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国兴衰之道——铁•制度•文化-(一)
sunapple 2011-6-11 12:35
大国兴衰之道 —— 铁 · 制度 · 文化 愚蠢小猪 foolishsmallpig@hotmail.com 2007 年 3 月   一、铁是国家    2006 年底, CCTV 放映了系列专题片《大国崛起》。这个据说花费 2 年多时间拍摄的专题片,讲述了历史上 9 个大国的兴衰的故事,传达了这样的理念:制度决定国家,即制度是国家。这反映了 CCTV ,也是中国精英指导阶层对大国兴衰的主流认识。   无独有偶, 2007 年 2 月 21 日 ,日本国家电视台 NHK 每周三的固定历史栏目 ( 《その時 ( 那时 ) 》 ) ,放映了日本是如何崛起的专题片。专题片题目是:鉄は国なり(铁是国家)。这是 NHK ,也是日本精英指导阶层对大国崛起的主流认识。   让我们比较一下现代中国人和日本人对历史的不同看法,铁还是制度决定国家?所谓的历史实际是当代史,是当代人对历史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为什么中日两国几乎同时被西方打开大门,会走上不同的发展轨道,现状是那么的不同,还可以预见未来的发展。   那是一个英国、德国、美国等制铁国家抬头挺胸,横行世界的时代。一开始, NHK 的立论就与 CCTV 不同。是铁还是制度决定国家,这是中国和日本的世界观的区别,世界观则属于文化。所以,此系列文章的副标题是 “ 铁 · 制度 · 文化 ” 。    1871 年,新成立的明治政府派出了遣欧使节团。作为遣欧使节团的一员久米邦武编的《特命全权大使米欧回览实記》中,久米邦武回想到 “ 伦敦市天上有车行驶,地下有轮疾驰 ” ,在他的眼里看到的是 “ 铁 ” 。在他的回忆录《久米博士 九十年回顾录》里,陪同使节团到英国 Newcastle 和 Sheffield 等地访问的英国外交官 Harry Smith Parkes ,临行前,对使节团一行说 “ 英国是欧洲边陲的一块贫瘠土地,无论怎么劳作都不可能得到丰富的产出。但是,自从产出了铁,制造机器,借助蒸汽的力量,兴起了工业,就成为了富裕国家 ” 。在久米邦武耳中听到的也是 “ 铁 ” 。   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学者的研究中,当年旅欧中国人留下的文献,中国人所见所闻的是 “ 制度 ” 。可能当时的中国人也看到听到了 “ 铁 ” ,但没有留下历史的记录。人会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对所见所闻进行取舍,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世界观。或者虽然有记录,但这些记录已经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对历史记录进行取舍,则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世界观。所以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都是如此,这当代史的区别就体现了中国日本文化的不同。    1874 年 2 月 15 日 ,伊藤博文,当时的工部卿,甲午战争时的日本首相,提出了铁的国产化计划。在计划书中说, “ 铁道、船、一切铁制品都有必要自立制造 ” 。于是工部省开始了建设官营釜石制铁所。 1880 年 9 月,官营釜石制铁所试生产出铁成功,但由于各种困难最终失败。官营釜石制铁所的失败后文会有详细论述。   日本明治政府封建专制集权腐败,权利没有任何制约,完全靠拍脑袋凭行政力量强力推进移植各种西洋工业和工程。政府官僚首先考虑的是政绩和形象,成功了自己有利益,还可以名垂青史,确实那些明治官僚后来都名垂青史了,失败了自己不用承担责任。这些项目失败的多,成功的少,经济效益低下,官营釜石制铁所则是其中最大的失败。近代工业项目失败导致政府财政困难,还导致进出口贸易急剧恶化,因为需要进口大量的铁做原料。为了转嫁财政危机,打击迫害 “ 士 ” 。 1877 年,士族反抗到了极点,爆发了西南战争。战争的结果,士族的反抗被镇压。内战使政府的财政更加恶化,只有靠多发纸币维持,导致剧烈的通货膨胀,政府处于崩溃破产的边缘。   为了挽救危机, 1882 年松方正义出任大臧卿,施行紧缩财政。对内紧缩开支,抑制通货膨胀,对外则平衡贸易,削减贸易赤字。工部省推行的铁路、造船等现代工业需要进口大量的铁,官营釜石制铁所生产的铁不能满足近代工业的需要,这是官营釜石制铁所失败的原因之一。 “ 如果今日的放任风潮,会给国家酿成大害,会遭遇不可挽救的危机! ”   松方正义紧缩财政的结果,使日本经济遭遇了很大打击,但 1886 年开始日本经济从谷底奇迹般回升恢复。于是,松方正义紧缩财政是好是坏,史学家们现在都没有定论。推动日本经济从谷底回升的主要力量是政府很少干预的传统产业,占总贡献的 95% 。而政府推动的近代工业则效益低下。市场经济的高效率在这里可见一斑。    1894 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获胜,获得 2 亿多两白银的赔款。日本政府突然有钱了,于是 1897 年决定在福岡县八幡村创办官营制鉄所。吸取官营釜石制铁所失败的教训,这次成套引进国外的设备和操作人员,而不是官营釜石制铁所的土法上马。 1901 年,官营八幡制鉄所第一座高炉建立,伊藤博文等日本政府政要出席开业庆典。    1901 年 11 月 30 日 《东京经济杂志》这么描述同年 11 月 18 日 开始作业的情况 “ 熔铁炉的炉门打不开,溶解的铁不能流出,失败,两院议院、当局大臣等都目瞪口呆。 ” 日本只引进了技术,却没有改革官办体制,失败是必然的,这是 “ 体制 ” 问题。不改革体制是不会成功的,这是中国人的认识。   但日本人却认为是由于使用外国设备和外国技术者,这些技术实际是 “ 盆栽 ” 技术, “ 盆栽 ” 的意思是不适合环境气候,也不能自我繁殖生长,不适合日本的矿石和燃料。巨额投资建设的溶铁炉不能生产铁,日本就不能进入现代文明国家的行列。这是日本人的世界观。中国人的看法是不改革体制就不能成为现代文明国家。   原东京帝国大学的教授野呂景义因为污职辞职,看样子官僚主义下腐败是必然的。 ……1904 年 7 月,改造后的第一号高炉重新点火成功。这座高炉经过了 60 年的岁月, 1961 年才被拆除。   官营八幡制鉄所成功制铁后,并不表示日本已经进入了文明国家的行列。铁要加工成各种型材,如铁轨、船板、型钢等。野呂景义死后,国产铁轨相继出现破损 ……1930 年 1 月,日本终于实现铁轨的完全国产化。。その時 ( 那时 ) ,日本迈入了文明国家的行列!   日本自认为成了现代文明国家。但对外表现却一点也不文明,凭借着钢铁的力量, 918 占领中国东北。官营八幡制鉄所的技术人员被大量派遣到满州,修铁路建钢厂,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数据、图纸。官营八幡制鉄所的体制落后,效益低下,需要大量政府的补贴。政府的补贴实际是国民的税金,民脂民膏,导致日本国民极端贫困,大量的人移民满州,现在还有残留孤儿问题。    1945 年,日本战败,一片废墟。战后的复兴首先从钢铁开始,煤钢倾斜生产。大量的技术人员带着资料数据图纸回到日本,研究设计制造了新干线的铁轨。在钢铁的带动下,造船、建筑、汽车、新干线,这些铁制品把日本带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节目的末尾展示了野呂景义的名言: “ 「現代の進歩は表面的なものになってはいないだろうか?  鉄というしっかりした幹を持たない産業という樹木が、果たして枝や葉を豊かに繁らせることができるのか。しっかりと考えて頂きたいのです」 ” 译文:现代的进步是表面的东西吗?产业树木没有铁这样牢固的根干,能够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吗?请好好考虑。   此节目后不久,陪同中国来的亲朋好友从新桥出发,游览东京湾。新桥是日本第一条铁路诞生地,有个不起眼的铁道唱歌纪念碑。一行人对东京湾的景色所折服,这才是现代化的国家。友人说日本还是有钱,还是制度好,中国需要改变制度。看起来,中国从 CCTV 到普通百姓都是一样的认识,这是 “ 制度 ” 问题。   我说,这不是制度的问题,而是文化的问题,无论怎么改变制度都解决不了。同样的景色,日本人看到的是 “ 铁 ” ,确实能直接看到大量的铁,正在施工的高楼大厦是钢结构,正在填海造地的是钢铁机器,已经建成的肯定也是铁。中国人看到的却是 “ 钱 ” ,如何改变体制挣钱,然后买这些铁。钱不过是纸,挣钱不过是从这口袋转移到那口袋,并没有创造什么财富。挣钱的结果,是中国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买日本的那些铁,新近购买的高速列车 CRH 其实就是一堆铁,对会造的日本人来说。不会造铁,中国永远不会现代化。没有造铁的意识,无论怎么改变体制都是不行的。   与日本官营八幡制鉄所近似的是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比八幡制鉄还早 7 年,曾经是亚洲最大的钢铁厂。看样子大清确实很有钱,八幡制鉄实际也是大清 “ 援助 ” 的。它也是遇到与八幡制鉄一样的问题,洋设备与中国的矿石煤炭不合,生产出的铁轨不满足要求,没有买主亏损严重,最后倒闭。中国也想到过制铁,但却中途放弃了,这是为什么?制度问题还是文化问题?这里附录一篇当代主流经济学家梁小民对汉阳铁厂的认识,读者大概可以想象,当年的中国主流经济学家肯定也是类似的认识。于是,当时中国现代化的道路被中断了。现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也被中断了,因为那是主流观点。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和日本会有这么巨大的认识差距,它的历史演变是如何的?知道历史就可以知道现在,知道现在就可以知道未来。下面的章节,主要以日本的近代历史为线索,探讨 “ 铁 · 制度 · 文化 ” 是如何相互影响演进的。铁 · 制度 · 文化的变迁,推动中国日本在不同轨道上发展。这系列文章会很长,资料数据会很详实。当然,可能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工学知识,我会力求通俗易懂。    下章预告《大炼钢铁》   附录:   财经频道 左右间财经评论 经济茶座 梁小民:张之洞与汉阳铁厂 来源:商界 - 中国商业评论 作者:梁小民   近代工业化,只与市场经济相容,以封建政府推动工业化绝无成功之望。   作者简介: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欧美国家的工业化是由资本家启动并推进的,走了市场经济之路,最初的投资主要来自原始资本积累。      尽管原始资本积累是 “ 火与血 ” 的过程,充满了罪恶,但历史证明,由私人推动工业化是正确的。中国的工业化是由官员启动并推进的,走的是政府亲历亲为的计划经济之路。   私人与官员推动工业化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私人投资于工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就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精于成本 — 收益分析,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换言之,私人资本家用自己的钱投资,成功了可以大富大贵,失败了身败名裂,非跳楼不可。有这种动力与压力,做起事来不能不认真。官员推动工业化的目标是强国,只要能办成,花多少钱都在所不惜。况且,花的又不是自己的钱。成功了可以在现时升官,未来名垂青史,赔了也不伤及身家性命,官照当,福照享。这不同的路径就决定了工业化的不同命运。   洋务运动的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正是中国早期工业化的推动者。其结果如何呢?张之洞办汉阳铁厂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指导思想错误   在晚清官员中,张之洞是开放的,他想通过办工业来拯救日薄西山的大清王朝。他担任湖广总督时筹办了炼铁、炼钢、纺纱、缫丝、铸造银元等厂。《清史稿 • 张之洞传》说他 “ 莅官所至,必有共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 ” 。一位饱读四书五经,对现代科学、技术、工业、经济知之甚少的人,用政府的钱去办工业,会有什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张之洞想办钢铁业,始于他担任两广总督时。他看到洋铁之入超,一年达 230 万两白银,遂写出《筹设炼铁厂折》。他委托清政府驻英大臣刘瑞芬与英国谐赛德公司签订合约,制造炼铁大炉两座,日产生铁 100 吨,并随附炼铁、炼钢、压板、抽条,及制作钢轨的机器,共 83500 英镑。这一计划中的炼铁厂原定设在广州城外的凤凰岗,而两广地区缺乏铁矿和煤矿,多亏机器运回之前,张之洞调为湖广总督,继任的李鸿章以广东产铁不多为由不办,否则失败是一开始就注定的。这种偶然并没有改变张之洞办铁厂失败的结局,不过失败的代价不由两广人民承担,而由湖广人民承担。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之后,炼铁厂计划移至湖北,这就有了以后的汉阳铁厂。张之洞以 “ 务宏大,不问费多寡 ” 的思想来办汉阳铁厂,又对钢铁业一无所知而自以为是,一切由他决断,这就使办汉阳铁厂从一开始就是一场耗费巨大的闹剧。钱花得很潇洒,但结果并不妙。这似乎成了以后一切官办企业共同的特点。   技术失误   先来看选址。湖北的铁矿在大冶,这是光绪元年就由盛宣怀雇的英国工程师勘探出来的,并由盛宣怀卖给了张之洞。张之洞把铁厂办在了汉阳,与大冶的运输距离为 120 公里 ,每日产铁百吨,所需铁砂的运费就达 60 多元。而且,汉阳附近无炼铁所用的焦煤。马鞍山的煤虽产量大,但所含灰份与磺质太多,无法使用。江西萍乡的煤是盛宣怀接手汉阳铁厂后才发现的。这就只能用河北开平或国外进口的焦煤。加上运输费用,每吨焦煤要白银 16 ~ 17 两,而进口铁在上海的售价才白银 30 余两。   把炼铁厂选在汉阳已经错了,张之洞又坚持将厂建在大别山麓。这里地势低洼而潮湿,必须先垫高地基才能建厂。共填了一丈多高的土,填土用 30 余万两白银,相当于包括购买机器及运费在内的建厂经费 300 万两白银的 1/10 。手笔是够大的,用钱也相当可观,哪一个私人资本家会做这等蠢事?   建好了厂要买机器。炼铁炼钢用什么设备是有技术要求的。钢的含磷量超过 0.2% 质量就不高,容易断,因此,要根据所用的铁矿含磷量来决定采用哪种设备。当张之洞订设备时,刘瑞芬公使就打来电报,要求把铁矿的样本送至英国检验,以便确定制造哪种设备。但这时大冶铁厂尚未开工,张之洞又担心运去矿石耗费时间,只想早日开工,竟告诉对方,什么炉子方便就制造什么,我们中国什么矿都有。结果英国运来的炉子不适用,汉阳铁厂产的钢铁易脆裂折断,不能用于锻制或铸造,制造的钢轨也无法使用。钢铁质量差,价格当然就上不去。光绪二十年,汉阳铁厂的钢铁上市。当时进口钢铁每吨售价 30 余两白银,汉阳厂的产品每吨 23 两白银都无人问津。   制度之殇   官办的企业就是官场衙门的翻版。中国社会发展到晚清是官场最腐败的时候。由张之洞办汉阳铁厂,自然又是一个衙门。不懂企业的官员当政,专家就没有发言权。官员任用私人,公款消费,贪污肥己。一位洋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洋务是绝对办不成的,因为 “ 中国的官员不是在办洋务,而是在发洋财 ” 。无论张之洞个人的品质操守如何,他办的企业是无法避免低效率和贪污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唐浩明先生的历史小说《张之洞》。《张之洞》虽然是小说,还是反映出汉阳铁厂之混乱和贪污成风的状况。这样的企业即使没有选址、选设备这些技术上的失误,也注定是要失败的。汉阳铁厂开炉生产仅仅 4 年,累计的亏损已经达到 100 多万两白银。无论强国的动机多么高尚,赔钱的企业只能误国。这才有以后将汉阳铁厂转给盛宣怀官督商办。   官员办企业赔了钱自然要政府和纳税人 “ 埋单 ” 。湖广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二省,财政收入有限,清政府财政又困难,张之洞就用币制改革来为自己的错误 “ 埋单 ” 。当时流通的制钱重一钱,铜元重二钱七,张之洞接受陈衍的建议改制钱为当十铜元(即 1 枚铜元等于 10 枚制钱)。仅此一项就获利 1400 万银元。这种币制改革大大增加了货币量,致使物价上涨了 10 余倍。   张之洞是以 “ 中体西用 ” 的指导思想来从事洋务运动的。这就是要在维护封建体制的条件下由政府推动工业化。近代工业化只与市场经济相容,以封建政府推动工业化绝无成功之望,这就是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失败的根本教训。 大国兴衰之道 —— 铁、制度、文化 愚蠢小猪 foolishsmallpig@hotmail.com 2007 年 3 月   二、大炼钢铁 —— 鸦片战争的冲击    1 时代背景    1839-1842 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中国被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大门,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开始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进程。关于鸦片战争前因后果的研究,可以说汗牛充栋。前因无非是故步自封闭关锁国封建专制愚昧腐败落后等等。至于后果,远的是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灾难深重,近来还有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民主自由的先进制度云云。   鸦片战争失败,在此之前是否故步自封闭关锁国封建专制愚昧腐败落后实际已经不重要了。虽然近来有研究表明,实际中国一直以来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中国商品的竞争力无以伦比,挣到了世界上大部分的白银, GDP 占世界的大半,俨然是今天的美国。西方根本没有与中国进行贸易的能力和资格,只有靠鸦片平衡贸易。那么,就在鸦片战争刚结束的那个时点,中国人,或者说中国的精英阶层,对此做了什么反应?采取了什么对策进行补救,很少有文章述及。可能大清没有采取任何对策,也可能这些对策已经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因为今天的中国人对此毫无兴趣。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同样可以想象,当时的中国人对应该采取什么对策也没有兴趣,也就是骂当事人如何封建专制腐败无能获得快感跟今天的中国人一样。于是就我所知道的历史史实是一些鸦片战争的直接当事人被充军发配。稍晚一些,就是 1851 年开始的太平天国之乱。但很难说太平天国之乱与鸦片战争有什么直接关系。即使有,那也是草根暴民对鸦片战争的反应。中国依然按照惯性运行,一步步走向深渊,或者说走向民主自由。   鸦片战争却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下面的叙述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日本的政治制度。日本在狭窄的国土上,被分割成近 300 个藩国。每个藩国由一个握有强大权利的大名,和他的战士 —— 武士们统治。在人口 200 万的巨大都市江户,也就是现在的东京,将军受天皇委托组织中央政府,被称为幕府。虽然是中央政府,但幕府却只能直接管辖自己直属的占全国约 1/4 的土地。其它各藩国独立行使行政、军事、财政、司法权利,甚至还可以自己发行货币。幕府和各藩国有自己独立的武装,免不了时时通过武力解决相互间的矛盾。幕府凭借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支配这些藩国,要这些藩国承担一些劳役和义务。这样的政治形态,被称为 “ 封建 ” ,即所谓的 “ 封国土,建诸侯 ” 。虽然这句话源自中国的古籍,但 “ 封建 ” 合在一起说,应该是日本的首创。近代的很多词汇,比如 “ 民主 ”“ 自由 ”“ 科学 ”“ 经济 ” 等等,其实都是日本人创造的,然后中国人就逆输入使用了。汉字是表意文字,但缺乏严格的定义,容易望文生义,于是这些词汇在中国就远离了其原始的含意。同样被称为 “ 封建 ” 的中国,却是中央集权的国家,与 “ 封建 ” 的本意毫不相干。于是,在中国反封建是反中央集权,在日本的反封建是建立中央集权,完全是反的。   日本的经济基础是以水稻栽培为中心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日本的封建制度下,禁止土地自由买卖和自由经商。中国虽然也是农业和手工业,但却可以自由买卖土地和经商,一直就是自由市场经济,这是很大的区别。江户、大阪、京都三大都市不属于任何藩国,是幕府直辖市。各藩国在这些都市设立自己的代办机构,把本藩的土特产拿到这里自由交易,互同有无,于是这些大都市的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幕府约 300 年的时间里,只通过位于日本西南端九州岛上的长崎港,也是幕府直辖市,也就是后来挨原子弹的那个城市,与中国和荷兰贸易,并禁止与其它外部世界和国民进行接触、交流。这就是日本的闭关锁国。鸦片战争前,中国可以和任何国家贸易接触交流,只是限于广州,其实中国并不存在闭关锁国的问题。贸易集中于广州,只是管理方便。   统治日本的指导思想是儒教,这与中国相同。武士出身的知识人,对应的还有农民出身的知识人,这与中国有很大的差别。中国是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任何人读了书就是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就可以加入政权参与国家管理。日本则不同,是固定的身份制度。身为武士世世代代都是武士,身为农民则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即便读了书也改变不了身份,于是有武士出身的知识人和农民出身的知识人之分。武士是日本的统治阶级,地位尊贵。武士可以带刀,穿武士制服,还有姓氏以显门地尊贵,此谓 “ 苗字带刀 ” ,苗字就是姓氏的意思。普通农民则没有这些特权,姓氏也没有,于是称 “ 百姓 ” 。武士对农民有生杀与夺的权利,只要依据法律。法律规定,如果农民不尊敬武士就可以被杀。那什么是不尊敬呢?由武士掌握,可能遇到武士鞠躬没有到位都算失礼,于是武士可以 “ 切り捨て御免 ” ,意思是砍了扔了免责。 “ 御免 ” 这个词流传到了今天,使用非常频繁。比如,挤电车时踩了别人的脚,就说 “ 御免 ” ,表达对不起的意思。封建时代的日本,武士把人砍了说声对不起就可以了事。中国就非常不同,是法制社会,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红楼梦》的开始,薛潘打死了人,也得吃官司,虽然后来薛潘免责,但也是依据法律程序正义处理的。武士也分三六九等,上级武士对下级武士也有这些特权。   于是,幕末维新的时代,西学东进,农民出身和下层武士出身的知识人,打出了 “ 民主 ”“ 自由 ”“ 平等 ”“ 法制 ” 等旗帜,为社会下层争取权利,后称 “ 自由民权 ” 运动。后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学到这些日语的汉字词汇,望文生义,为社会精英谋权利了,对社会下层则骂 “ 民粹 ” 。同样的旗帜,但目的内涵和日本完全相反。这些都是后话了。    2 睁眼看世界   武士从小就阅读中国的典籍,思考用中国哲学来治理藩政。对他们来说,中国不仅是简单的外国,而是一个超级巨人,是包围自己的世界中心。对西方学问感兴趣的武士还到长崎与荷兰人接触,学习西欧的科学。可能武士经常打打杀杀,免不了伤病,于是特别对西方医学感兴趣。他们学荷兰语,读荷兰书,被称为 “ 兰学 ” 。随着西方船只越来越多在日本近海出没,西方的压力越来越大,兰学逐渐兴盛。在江户、大阪等地也出现了兰学塾。   日本唯一的通商口岸长崎港附近的佐贺藩,承担保卫长崎港的任务,当然这是幕府的命令,费用由佐贺藩自己承担。在漫长的 300 年的和平时间里,武士们也没有忘记战斗的职责。从在长崎港的荷兰人那里听到中国鸦片战争战败的消息后,给武士们的心底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威胁,这个巨人被西欧轻松打败了,直接本能的反应是扩张军备,下一个可能是日本!    1842 年,佐贺藩设立了 “ 兰传石火矢制造所 ” 。石火矢就是大炮的意思。模仿进口的荷兰青铜大炮,秘密聘请荷兰人做技术指导,铸造荷兰式的青铜大炮,准备同西欧作战。反应真快!   其实日本在战国时代已经大量使用火器了,最初的火器是从葡萄牙人手里得到的。但这些火器已经完全落后于时代了。于是学着仿照荷兰的青铜大炮,但此时的欧洲正好开始从铁向钢时代转变,导入西欧技术制造的青铜大炮已经完全落后于时代了。幻想用青铜大炮战胜西欧是非常可笑的,但却是日本近代工业化的起点。   铜的价格高昂,短期大量造炮使铜价急速上扬。即使象佐贺藩这样富裕的藩,财政也负担不起。于是开始摸索比铜价格更低,强度更好的铁,用铁制造大炮!佐贺藩从长崎港的荷兰人那里得到一本 1825 年出版的荷兰人的书《 Liège 炮兵工厂的大炮铸造法》。 1847-1852 年间,日本出现了这本书的三种译本,《铁汞全书》《西洋铁汞铸造篇》《铁汞铸鉴图》。开始是手抄本流传,后来《铁汞全书》和《铁汞铸鉴图》 有木版印刷发行。最初的《铁汞全书》 的翻译者,其中一人是杉谷雍介,他是佐贺藩铁炮铸造事业的主任技术格。从此书完成时期看,正好和佐贺藩转换制造铁炮的时期吻合。大概是边造炮边翻译。短时间有三种译本流传,说明关心的不止是佐贺藩。日本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   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他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他组织翻译了 1836 年伦敦出版、英国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命名为《四洲志》,成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状况的译著。 1841 年,林则徐被流放途经扬州时,遇到了学识渊博的友人魏源,便把《四洲志》等有关资料交给魏源。魏源随后编出《海国图志》,书中概括了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的著名思想。   睁眼看世界的结果,中国人和日本人的认识都是相同的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只是日本的更具体些,这夷之长技就是造大炮。可能是因为武士是耍刀的出身,对具体的器械敏感些。但下面的差距就体现出来了。     3 大炼钢铁   认识到了只是心动,心动不如行动。佐贺藩首先按照荷兰人的书建设了铸造大炮用的熔铁炉 —— 反射炉,把心动变成了行动。受佐贺藩的影响,与佐贺藩同在九州岛的萨摩,接着是水户,学习佐贺藩建设反射炉,然后波及到长州、菲山、冈山、鸟取,最后还把豪农和商人卷了进来,发展成了席卷日本全国的大炼钢铁运动 —— 大炮铸造运动。   这场大炼钢铁运动,从外因来说是由于西方外来的压力引起,内因则是日本的幕藩封建体制。邻居藩有大炮了,如果自己藩还一心一意谋发展,闷头发大财。那么,如果藩国之间因为什么矛盾争执起来,刀枪相见,那钱肯定是属于有大炮的。于是,你造大炮我也得造。藩国造了,幕府也得造,要不然就没有军事优势支配那些藩国了。   这场大炼钢铁运动的技术源泉虽然都来自那本荷兰人的书,是一次向日本的技术转移。但是,没有进口一台外国设备,没有聘请一位外国人进行技术指导。当时外国的精英和优秀技术者都集中在中国捞世界,到日本的只是些等外品,聘不到是很正常的,这方面后文会提及。日本武士们组织传统的职人、铸物师、大工、陶工、石工,土法上马。根据这书上登载的示意图,建设熔铁反射炉,然后根据书中的说明一字不差的操作反射炉,熔化生铁,铸造大炮。   土法上马违背科学规律大跃进大炼钢铁必然失败。萨摩藩的第一号反射炉,试运行时,炉内的耐火砖不耐高温而脱落,并且基础不牢,炉体逐渐倾斜,最后只有解体。水户藩建设的反射炉上的烟囱被台风吹倒。武士们对反射炉这样巨大建筑所必要的基础和强度的知识一无所知,只按照书本上的示意图施工的结果。   更加困难的是反射炉运行后,熔铁的注入,大炮的制造。《铁汞全书》 的翻译者杉谷雍介留下了宝贵的初期运行记录,后被人编辑出版,名为《反射炉的由来》。这本书记载了 16 次试运行记录,全部失败。   第一次填铁 900kg ,只有大约一半融化,铁水向注口流动时变成糊状,阻塞了注口,最后只有 30kg 的铁水流到铸型,试验失败。   失败的原因显而易见是炉温不够。于是尝试各种办法提高炉温。终于在 5 个月后,第五次试运行时,成功用核铸法铸造出了第一门大炮。所谓的核铸法,是在炮膛的位置放一中子,在铸造过程中形成炮膛。虽然依然只有一半溶解,可以想象当时杉谷雍介成功的喜悦。但随后的大炮试验,装火药 700 钱,大炮炸裂!   荷兰人的书上说核铸法造的大炮强度低,应该用实铸法。所谓的实铸法则是铸造出一个实心的圆柱体,然后用钻刀开孔,形成炮膛。荷兰人的书上记载了钻床的示意图,佐贺藩调集大工土法上马制造钻床,水车驱动。终于在第 3 年 3 个月的时候,第 12 次试验记录了土钻床的工作过程:开始一昼夜能进刀一尺多,但水车经常出故障,修理耗费了大量时间,最后用了一个半月时间才完成大炮开孔。试射时,铁弹重 1800 钱,火药 1000 钱,大炮破裂!   《反射炉的由来》记载了 3 年 7 个月时间的 16 次运行的记录。这期间,虽然每次铸件的质量都有少许改善,但没有一次大炮试射成功。总共核铸 3 门,实铸 8 门,共 11 门全部破裂,此外还有穿孔一门,断头一门,还有 4 门没有加工。   累累失败的记录,杉谷雍介冷静的观察,观察生铁的熔解情况,注口熔铁的颜色,破裂断口灰色的浓淡,调查汽炮的状况。与书中的记载比对,查找原因,寻找办法,改进工艺 …… 。现在的日本经济技术史学家们看到这些记述,对先人所呈现出的近代科学精神所感动! 100 余年后,中国也有一场类似的土法上马大炼钢铁运动,也留下了失败累累的记录。面对这些失败的记录,当代中国学者脑海中呈现的词汇是 “ 愚昧落后无知,不按客观规律办事 ……” ,说明当代中国学者的 “ 科学精神 ” 已经死亡,或许 “ 科学精神 ” 从来就没有过。 经过不断失败, 1852 年,佐贺藩终于制成了能用于实战的铁炮,到明治维新止,大约制造了 200 门大炮,竟然还制造了有膛线的大炮。   同时期的中国,查阅的资料显示中国军队大约装备了一半火器,但什么样的火器不详,同样是火器,传统火器与西洋近代火器有质的区别。找到这样的一个文献:   能静居士日记(节录) (注:赵烈文,字惠甫,自称能静居士,曾国藩的机要幕客。日记全稿共 54 卷,从咸丰八年五月四日起至光绪十五年六月二十日止,前后 32 年。)   (同治二年五月初九)初九日, …… 录王虚斋语:湘省造枪炮系包工,劈山炮每尊十三千,抬枪每支四千三百,小枪每支一千二百,铁炭在内。去年此处开局(注:开局,指设立枪炮局。),赴湘省招募铁工,彼处咨送五十名,开来工价则用点工,合计劈山炮须二十千四百,抬枪六千,小铁枪二千方够。本局计算太贵,又从湖省招来包工,同造劈山炮,计价十五千六百,抬枪四千三百,小枪一千五百,虽较点工轻减甚多,而视湘省实价尚宽数百文一件。制造之例,凡铁百斤用煤炭二百斤,谓之一铁二炭,即已宽裕,若不节省,有一铁三炭者。   从此文献看,这位曾国藩的机要幕客并没有实际造过枪炮,大概管财务和物资调拨。从 “ 凡铁百斤用煤炭二百斤,谓之一铁二炭 ” 一句看,肯定是按照传统工艺造的鸟铳,而不是西洋制法,原因会在后文叙述。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却没有在中国结实。一开始就体现了中国和日本的不同:日本是用手看世界,中国是用嘴看世界。原因可能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不动手,而工匠们又是文盲,不能知道外面的世界。睁眼看世界的日本武士,则身体力行,古来武士讲究文武双全。   看样子,中国要现代化,知识分子与实践相结合,劳动者与知识相结合是起码的要求。    4 铁改造制度,铁改造文化   大炼钢铁需要克服重重技术上的困难,克服这些困难,并不是单个藩国所能解决的,需要冲破幕藩封建结构,进行相互交流合作协同。   佐贺藩计划建设反射炉的时候,菲山藩已经建设了一个小型实验用的反射炉,开始了熔铁研究。佐贺藩建设反射炉的时,菲山藩派遣了技术者和职人协助。在没有熟练外国人指导的条件下,只有不断实验摸索,只有一次经验的人的助言都是十分宝贵的。菲山藩建设正式反射炉遇到困难时,佐贺藩派遣技术者和职人协助。菲山藩的反射炉一直完整的保存到今天。   水户藩的铸跑计划,则完全委托从其它藩聘请的 3 位兰学者做总指导。其中一人是萨摩藩的竹下清右门,是建设萨摩藩反射炉的技术人员。一人是很有名的兰学者大岛高任,来自南部藩。   南部藩,望文生义,可能在日本南部,实际在日本东北,今天的岩手县、青森县、秋田县,再往北就是北海道了,由于藩主叫 “ 南部 ” 而得名。这里有高品位的磁铁矿,群山环抱,森林资源丰富,是炼铁的好原料,南部藩是日本两大传统制铁地域之一。南部藩的首府是盛岡市。中国铁道部购买的日本 E2-1000 型新干线就运行在东京 —— 盛岡,再往北到达八户。盛岡往北约 2/3 的路段是隧道,新干线几乎不见天日,于是被称为 “ 地老鼠新干线 ” 。隧道出来则可以观赏到美丽的田园风光,于是 E2-1000 型新干线的车窗非常大。中国铁道部慧眼识珠,选择了 E2-1000 ,可以顶风冒雪,翻山越岭,法国和德国车就没有这能力了。   大岛高任 17 岁时到江户、长崎学习兰学。兰学家们密切关注佐贺藩的铸炮进展,遇到的困难,思考原因,商讨解决办法。比较一致的见解是,佐贺藩的反射炉直接使用传统方法制造的铁,这种铁溶解困难,即便溶解了也不能造优质大炮。应该使用洋式高炉从矿石制铁。于是,大岛高任提出了高炉 —— 反射炉一体方案。   传统制铁法首先出现在今天的土耳其地区,后传播到中国,经朝鲜半岛流传到日本。传统制铁法使用木炭或煤炭,温度较低,约 1500 度。煤炭中硫的含量高,会使铁变脆。根据湘军造枪炮用煤就可以判断,湘军使用的是非常古老的火器。   即便是在严格的封建制的制约下,大炼钢铁也必然催生了相互协作的必要。需要超越藩的框架进行协作交流。在江户、大阪、京都、长崎有大的兰学塾,这 4 个城市不属于任何藩,是幕府直辖地,是集中全国各地人才的场所。武士在这些地方的兰学塾学习,必然产生了与其它藩武士的友情和知识的交流,为将来打破封建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打下了基础。   随着佐贺藩铸炮事业的进展,深感有深入系统研究的必要。 1852 年,佐贺藩成立了名为 “ 精炼方 ” 的研究机构,研究冶金和铸造,还研究蒸汽机和蒸汽船。由佐野常民负责,通过兰学者的人脉招聘请了不少外藩的藩士,如京都的兰学者福谷啓介、 “ 机巧堂 ” 的田中久重父子、和歌山的兰学者中村奇辅等。不久,福冈藩和萨摩藩也如法炮制聘请外藩人才建立类似的研究组织。藩国开始尝试打破封建的界限。   反射炉是综合的大工程。建设反射炉必须动员组织铸物师、锻冶师、陶器师、水车师、大工、左官、右工等等,这样的工程是手工业社会没有的。手工业社会也有很大的工程,但没有这么多职业需要相互协调配合。涉及的知识不仅是兰学,还有本土的手工业技术,还需要超越藩的框架去协作管理。这种大规模不同职业的协作,孕育着打破等级森严的封建身份制度,不问身份,有能力者立前头,即便是只有一次经验者。此外,这样大规模事业所需要的资金,即便是长州、萨摩、佐贺等西南雄藩,筹集资金也非常困难。   岛原、鸟取、南部等贫穷的小藩,自己没有能力筹集建设反射炉的资金。鸟取藩则与山林地主合作建设运行反射炉。岛原则基本采取民营形式建设反射炉。水户藩聘请南部藩的大岛高任建设制铁的高炉和熔铁的反射炉,由于安政大狱( 1858-59 ),幕府强制终止了水户藩的铸炮事业。大岛高任回到南部藩的釜石地区继续建设制铁高炉。由于贫穷的南部藩出不起建设的费用,由商人出资,大岛技术指导建设。这个根据荷兰人书中的示意图,日本土法上马,后被称为 “ 大岛型 ” 高炉, 1858 年 12 月 1 日 制洋铁成功。这一天被称为铁的纪念日,大岛高任也被称做日本铁之父。   大岛型高炉对日本来说是革命性的技术进展,使用水车送风,木炭消耗只有传统制铁法的 1/3 ,传统制铁法几日操业制铁完成后,炉子会被废弃,而大岛型高炉是半永久的制铁炉。随着大岛型高炉的成功,南部藩的铁山主逐步采用了大岛型高炉。到明治维新,南部藩有 10 座大岛型高炉,附近的仙台藩有 2 座,合计 12 座洋式土法高炉,成为一大型制铁地带。它们为明治维新后建设官营釜石制铁所提供了技术和人才准备。    1871 年,大岛高任随同明治政府派遣的欧使节团参观欧美。大炼钢铁的人,耳闻目睹的西方就是铁就不奇怪了,于是就有了《特命全权大使米欧回览实記》中的记述。这与后来中国学生到法国勤工俭学非常不同,对当时中国留学生来说,刷盘子送报纸和到工厂打工没有本质的区别,就是挣钱的多少,于是看到的西方就是钱。铁改变了日本人的世界观。   幕末大炼钢铁,与明治后直接联系的项目并不很多,但重要的是对日本制度和精神的改造。大炼钢铁在政治制度上突破了幕藩的封建框架,萨摩、佐贺、长州等大炼钢铁的主力,后经过曲折的道路实现联合,成为倒幕的主力,最后建立中央集权。经济制度方面,多工种的组织协作管理,洋法土法并举,与民间资本相结合。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明治后的各种经济政策和制度,都能看到当年大炼钢铁的影子。   大炼钢铁使日本人在精神上认识到:如果做,就能成。虽然会伴随着无数困难和失败。只要组织起来,团结就是力量,就可以克服艰难险阻。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些其实都是老生常谈,中国日本都家喻户晓的《西游记》其实就是讲述这样的精神。但是,真正遇到困难,却是猪八戒式的行为准则:散伙,分行李,回高老庄。   今天,日本岩手县的釜石市,在大岛高任第一座洋式土法高炉的遗址上耸立着纪念碑。纪念大岛高任的丰功伟绩,是他还有他的无数前辈团结合作,把日本带入了铁的时代,虽然历尽艰辛和失败。而中国则是另外的纪念,中国的大炼钢铁已经被彻底否定,进博物馆的是小岗村散伙分行李的誓言书。大岛的土高炉把日本带入现代化,散伙分行李的誓言书不知道把中国带向何方。   铁改造制度,铁改造文化。实际就是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 。但中国人和日本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完全相反。经历了大炼钢铁的日本人,这么理解:推进新的生产力发展,然后改造生产关系与新生产力相适应,新生产关系再反过来促进新生产力发展。中国后来虽然经历过大炼钢铁,但被彻底否定了,于是这么理解:因为现有的生产力落后,需要采取旧的生产关系与之配合,旧生产关系反过来推进旧生产力发展。于是,中国的改革就是散伙分行李,导致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夭折。    5 大跃进   大炼钢铁除了造炮外,许多藩和幕府还制定了军舰建造计划。为了和西方舰队对抗,当然集中在大炮和军舰两部门。还有很多藩设想陆上作战,积极制造洋枪。洋枪使平民经过短期训练就可以取代职业武士,洋枪的逐步普及,一些藩还建立了不问身份的 “ 人民武装 ” ,这从根底上动摇了封建身份制度。造炮、造军舰、造洋枪成为 1850 年代一大席卷日本诸藩的军事工业运动。在这场军事工业运动中,武士们对世界的认识逐步深化。    1853 年,萨摩藩主岛津齐彬制定了洋式帆船 12 艘、蒸汽船 3 艘的一大造舰计划。和反射炉一样,萨摩藩并没有建设洋式帆船和蒸汽机的经验,可能连实物的都没有看过。洋式帆船的建设,召集领内因海难漂流到海外,见识过西洋船的渔民。而蒸汽船,则组织翻译一本荷兰人的书《水蒸船说略》,根据书上所载的图建造。在这书的末尾,萨摩武士横山安容,落款为嘉永 5(1852 年 ) 年 7 月的跋文中这么写到:   欧洲人横行世界,所依赖的仅是军舰和大炮。我们已经能够制造大炮了,蒸汽驱动的军舰还不能制造。此书根据主公(岛津齐彬)的命令翻译。我们也将可以建造蒸汽船。   此文表明,随着当时大炼钢铁造炮逐步成功,诸藩的信心逐步增长。对于比大炮复杂得多的蒸汽机,并包含复杂推进系统的蒸汽船,如果继续深入研究荷兰的原著,也能够自力制造。这是当时他们对工业的初步认识。   在萨摩藩建设反射炉处于难航阶段,为了追上已经成功的佐贺藩,岛津齐彬的名言 “ 彼も人間なり、我も人間なり(他们是人,我们也是人) ” 来激励萨摩的武士。他们是人,我们也是人;他们能造,我们也能造。看到此,让我感慨万千。读运十飞机副总设计师程不时的回忆录《天高歌长 —— 我的飞机设计师生涯》,其中有这么一段:改革开放后一次出国访问,程不时受邀讲飞机设计。随行的领导对他说:中国人造草帽还行,造飞机就算了。   岛津齐彬虽然是幕末对西方认识深刻的一位。但对于这么大的造舰计划的可行性,所需要的工业基础等几乎一无所知。对于这一点,佐贺藩主锅岛直正、菲山的江川太郎左卫门,还有大岛高任和杉谷雍介等,都没有太大的区别。推进这些事业的武士们,首先想到的是造炮,然后造军舰,由此关联产生的庞大问题则考虑不到。推动他们开始的仅仅是 “ 成せば成る(如果做就能成) ” 的精神。   不顾自己的客观条件,不尊重客观规律。 1854 年萨摩藩大跃进,基本靠自力建造了 4 艘洋式帆船和 1 艘蒸汽船。荷兰海军士官对此留下了宝贵的目击证言:   一艘约千吨的萨摩藩建造三桅帆船,根据古老的造船学教科书的图面制造,非常丑陋。从总体上看象以前东印度公司的船,各种装具不适合,所到之处都是缺陷 …… 。   这是萨摩舰队中的万年丸号。根据古老的造船教科书和漂流渔民的经验建造的。那么那艘萨摩藩建造的蒸汽船呢?荷兰海军士官这么写到:   两人到系留在我们船旁边的一艘很小的蒸汽船去参观。这艘只有 2 丈长的木船,装载着日本最初的蒸汽机。由于是最初的试验,非常不完善。从汽缸的长度判断,这蒸汽机大约有 12 马力,但漏汽及其它缺陷,实际只能输出 2 、 3 马力。   这是日本最初的蒸汽船云行丸。不顾客观条件,违反客观规律,大跃进造出的东西毫无实用性,造成了惨重的经济损失。中国人是这么评论中国历史上的大跃进的。但日本人却认为这些大跃进是日本现代化的开始,值得载入史册,虽然粗苯丑陋。   陪同荷兰海军士官参观的是长崎海军传习所的学生胜海舟。外国军人和日本武士一起参观并评论日本制的蒸汽机,这是从未有的划时代事件。 1853 年,日本开港后,原来处于对西方垄断贸易地位的荷兰面临英、美、法的竞争。于是,荷兰为了加强与幕府的关系,在长崎设立海军传习所,培训幕府和各藩的武士。佐贺藩的佐野常民就被派到海军传习所学习。荷兰还赠送给幕府一艘现代化的蒸汽船 “ 观光丸 ” ,装备 150 马力的蒸汽机。长崎海军传习所的教官由学生胜海舟陪同参观萨摩的船只,则是在 1858 年。   这位荷兰教官继续写到:一次都没有见过蒸汽机,只根据简单的图面,能制造这样机关的人才能非凡,感到非常吃惊。   当代日本人读到荷兰教官的记述,会有相同的感想,仰慕先人的才能和成就,先人为日本的现代化奠基。但当代中国人则彻底批判先人的大跃进,两相对比,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中国不能现代化的原因。   在 “ 成せば成る(如果做就能成) ” 精神驱动下建造云行丸的武士们,到长崎研究荷兰赠送的 “ 观光丸 ” 。佐贺藩的杉谷雍介和精炼方的田中义右卫门也到 “ 观光丸 ” 做严密研究,他们也有大跃进土法造蒸汽机的经历。    1853 年 7 月, 4 艘俄罗斯军舰进入长崎港。在这之前,俄罗斯已经几度要求通商,这次是得知美国向日本派遣远征队的消息而来。美国佩里舰队 1 个月前进入浦贺港。佩里最初采取威压的态度,开着大炮进入江户湾,使江户陷入恐慌。相比而言,俄罗斯舰队一直是绅士风度,好言进行交涉要求通商。   在这期间,日本方面的交涉代表,幕府方的川路左卫门和佐贺藩士本岛藤太夫和饭岛奇辅等到俄罗斯的船内游玩,在船中看到的印象最深的是蒸汽机车模型。   走在先头的川路左卫门记载下了看到的景象,大概 5 寸大,用燃烧的烈酒驱动,在桌子上铺设的轨道上回转运动。俄罗斯方面的记载是:日本人看到后吃惊的合不拢嘴。   陪同参观的佐贺藩士本岛藤太夫和饭岛奇辅在这之前已经参观过蒸汽机车模型。本岛在佐贺藩负责制造洋枪。饭岛则是佐贺藩精炼方的技术人员。他们除了震惊外,还冷静科学的观察。离开俄罗斯的军舰后,很快向佐贺藩主锅岛直正汇报在俄罗斯军舰里的所见所闻,并进言由佐贺藩精炼方制造蒸汽机车和蒸汽船的雏形,也就是模型。   得到许可后,佐贺藩士们开始查阅外国文献,自力制造蒸汽机车模型。 2 年后,蒸汽机车模型制造完成,全长约 40cm ,轨距 143mm ,比俄罗斯军舰上的蒸汽机车模型更大。 1855 年 8 月,给藩主锅岛直正做了运行演示,陪同藩主的有年青的藩士大隈重信。明治后,这位大隈重信强力推进日本的铁道建设。   担任长崎港警备任务的除了佐贺藩外,还有福岡藩。这两个藩每隔 1 年轮流承担长崎港警备任务,相互间竞争意识很强。佐贺藩蒸汽机车运行的消息传到福岡藩主黑田长薄的耳里,于是他发出了 “ 我藩也能制造蒸汽机车 ” 的伟大号召。类似的话对中国人也非常耳熟,不过中国人认为是极左。于是福冈藩也制造完成了蒸汽机车,可惜的是没有留下详细记载。   这些大炼钢铁大跃进的武士们观察观光丸的蒸汽机运行,认识到了自己巨大的差距,其中一人写到:传统的铁工及器械,是不可能制造实用的蒸汽机。目前的情况,只能暂时先从荷兰购买。   云行丸的蒸汽机是黄铜制造。与其说是工业品,还不如说是艺术品。日本没有精密的铁加工传统,只有使用相对比较好的黄铜铸造技术。但是,黄铜的切削技术也没有,而是靠手工研磨。即使是开一个孔,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有人形容萨摩藩的事业是 “ 无翼者飞翔 ” ,机械制造的基础和金属加工的工艺完全没有。在长崎看到由精密机械加工的,完全没有漏气的 “ 观光丸 ” 的巨大蒸汽机,对他们的认识影响非常大。   越是积极想与西欧作战,积极扩展军备的藩;越是派人频繁出入长崎,与外国人接触,实际观察和操纵外国的坚船利炮;结果就越早觉察到与西方作战的危险。透过眼前看到的西欧巨大的船,精密的机械,强大的火力,他们能够看到背后制造它们的诸产业的协作网络,能很快意识到建设这背后的诸产业协作网络是国民的财富,国力的象征。亲手干过大炼钢铁大跃进的武士们,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而此时的中国人在干什么呢? 1862 年,长州的高杉晋作,萨摩的五代友厚,佐贺的中牟田仓之助,到上海,时值太平天国之乱末期。发现中国军队还在用传统的武器,于是问带队的将军为什么不用西洋器械。将军回答说,知道西洋器械的威力,但中国更尊崇人的 “ 勇武 ” 。如果对付不了长毛贼,还可以请西方的军队。日本武士认为这些话语说明中国军队已经自认不如西方军队,完全没有与西方作战的想法和勇气。可能这时候就埋下了后来日本入侵中国的种子。日本武士见识到了上海的繁华,但日本坚决不能做上海第二。   由于中国彻底否定了大炼钢铁和大跃进。中国人的思维就颇不相同,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香港的繁华会在旁边画个圈,想做香港第二。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却还在强调 “ 积极性 ” ,与一百多年前的将军强调 “ 勇武 ” 没有多少区别。读史到此只能感叹造化弄人。    6 转折   萨摩藩的自力造舰计划在 1855 年早早就结束了。自力实现工业化,需要大量的资金,萨摩这样财力雄厚的藩也承担不了,从而转向购买军舰。五代友厚到上海的目的就是购买军舰,此时的上海是亚洲最繁华的城市,日本只是化外之地,购买西洋船只和武器往往需要到上海。    1862 年武士们的上海之行使他们民族主义高扬。长州的高杉晋作与伊藤博文、久坂玄瑞、井上馨等人弑血为盟,要刺杀在横滨的英国公使。在计划执行寸前,消息泄漏,被长州藩主阻止。但随后不久他们火烧了建设中的英国公使馆。萨摩武士则砍杀了英国商人,后称 “ 生麦事件 ” 。他们是日本的义和团。    1863 年 8 月, 7 艘英国军舰开进鹿儿岛湾,因生麦事件向萨摩藩讨说法。谈判破裂,开始炮战。以日本最强藩自负的萨摩,从 1840 年代开始发展的军事工业的成果,能否对抗西欧最强的舰队,这是绝好的检验机会。战斗以英国方面压倒的优势展开,两日间的炮战,萨摩藩的炮台基本被摧毁,鹿儿岛市街被烧,所有的三艘蒸汽船全部被击沉。但萨摩藩的大炮也击中了英国的旗舰,舰长等 8 人战死,也表现了英勇善战。   这萨英战争的结果对五代友厚非常不名誉。这些蒸汽船是他从上海买来,并和同僚松木弘安一起指挥。松木弘安曾在长崎海军传习所学习,是萨摩海军的希望之星。战争失利,藩内有人主张要斩此二人。二人只好潜伏起来,在潜伏地五代友厚给藩指导部写上申书。藩指导部接收了这上申书。在这种情况下,说明藩指导部开始认真检讨攘夷的方向。   五代友厚在上申书中一开始就提到西欧强国把亚洲的其它国家变成从属国。这开始的调子与 12 年前萨摩武士横山安容在《水蒸船说略》中的跋文相似。但接下来,横山安容写到 “ 我们已经能制造大炮了 ” ,口气是何等豪迈。 12 年后,五代友厚接下去写到 “ 现在应该怎么办? ” 。    12 年间,武士们无翼者飞翔,热衷于尝试制造大炮和蒸汽机蒸汽船,而现实与西欧作战,使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五代友厚认识到敌我巨大的力量差距,不知道世界就没有战力,现在这样盲目的攘夷能够避免印度和中国的覆辙吗?五代友厚提出先富国,然后强兵。武士们开始的种种事业往往因为资金不足而受到阻碍,这是他从现实中得到的结论。   明治后的 “ 富国强兵 ” 口号,就是在这时期形成的。更加引人注目的是五代友厚还提出了富国的具体计划:先向上海卖米,获得的利润购买制糖机械,对西南硫球群岛生产的黑糖精制,获得的利润再购买农业机械和蒸汽驱动的水泵,用这些农业装置开垦新田,购买纺织生丝和棉花的机械,开掘金银铜铁矿山的机械,开展生丝贸易等等。难能可贵的是五代友厚还有具体的数值计算。五代友厚已经来到近代工业的门口。   萨摩藩干部们接受了五代友厚的主张,萨摩藩的方针发生很大转变。萨摩藩的新方针由三部分组成:一、先暂时放弃攘夷,而转向倒幕统一日本,集合全日本的力量才可能攘夷;二、法国与幕府关系紧密,尝试与法国对抗的英国接近。萨英战争中,萨摩表现英勇,英国也愿意交这朋友,不打不相识?!三、向西方学习压倒优势的军事、机械、化学、医学,派遣留学生。由五代友厚和松木弘安领队派遣 16 人留学生到英国,最后 15 人成行,其中一人是寺岛宗则。英语好的松木弘安负责对英国的外交。   方向转换,不仅是萨摩藩。与萨摩藩同样强硬攘夷的长州也逐步发生了转换,火烧英国公使馆后,先是派遣了伊藤博文、井上馨、井上胜、山尾庸三、远藤谨助等到英国留学。 1863 年 5 月 10 日 ,攘夷決行的期限日,留守长州的久坂玄瑞等人开始在马关无差别轰击通过关门海峡的外国商船。这马关也就是甲午战争后签定《马关条约》的地方。 1864 年 8 月,英法美荷 4 国军舰 17 艘,兵员 5000 人马关集结。在英国留学的伊藤博文、井上馨得到联合舰队报复长州的消息后紧急回国斡旋回避战争未果。 8 月 5 日 战斗开始,联合军登陆。高杉晋作率领的不问身份的奇兵队拼死抵抗,其中有后来指挥甲午战争的山县有朋。由于力量相差悬殊, 3 日后长州炮台被占领。之后,高杉晋作与联合舰队进行和平交涉,伊藤博文做翻译,达成和平协议,关门海峡自由航行,给过往船只提供食品、水等补给,撤去马关炮台等,赔款则由幕府侧承担。   积极扩展军备,准备与西方战斗的佐贺藩,也进行了方针转化,佐野常民、石丸安世等人也被派遣到西方。其后经过一连的曲折,萨摩、长州、佐贺实现了联合,成为倒幕的主力。维新后,这些曾经大炼钢铁、曾经干过义和团的武士们掌握了日本的政权,推进日本的近代化。   现代发展中国家派遣留学生往往导致头脑流失,而这时期派遣的武士留学生基本都回到日本。他们感受到西方列强强烈的冲击,他们观察理解西方社会,想在日本复制西方的现代文明。这时期他们在西方所见所闻对后来的日本影响非常巨大。   西方首先给武士留学生们压倒的印象是 “ 公平 ”“ 平等 ” ,留学中的五代友厚给萨摩藩家老桂久午的一封信中写到,一般欧洲国家 “ 国政公平,贵贱不问 ” 。与以严格等级身份为基础的日本幕藩制度形成鲜明对照。作为地位尊贵的武士,看到的是平等。而中国知识分子到西方看到的却是 “ 尊重知识分子,拉大差距 ” 。我想这其中的差别在于,武士们曾经大炼钢铁,在大炼钢铁的过程中已经体会到现代社会需要不同职业的人平等协作,孕育了武士自我革命的种子。   武士留学生们观察到支撑西方富强的是产业和交易。五代友厚给桂久午的另一封信中写到 “ 产业是开动各种机器,随意制作万物,是财富的基础 ” 。他们已经理解到产业是机器制生产,于是工业化是明治维新政府的基轴。中国知识分子到西方看到的是交易,交易的过程能增进彼此的效用,使财富最大化,交易是财富的基础。这之间的差别还是武士们曾经大炼钢铁,亲手制造过机器。尤其在义和团式的反抗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了钢铁机器的威力。中国知识分子不仅没有参加大炼钢铁和义和团,还对他们的抗争冷嘲热讽。中国的知识分子只是消费者,只体验到交易带来的快感。   武士留学生们到西方留学,不仅仅被西方文明冲击。由于当时船舶性能低下,从日本出发的船,需要在上海加煤,再到香港加煤,再到新加坡加煤,再到孟买加煤,就这样一路之上不断停留西向。他们能够看到这些殖民地的繁华,但日本坚决不能做殖民地。他们观察到了西欧主导的工业化与殖民地化之间的必然关系。他们确信工业化必须接受西洋人的全面技术援助,但同时也确信西洋人直接投资的工业化会导致殖民地化的危险。   明治维新后,五代友厚和伊藤博文联手拒绝了美国领事提出的神户 —— 京都间的铁道建设申请。 1867 年,五代友厚曾经率领萨摩藩代表团到法国参加巴黎万国博览会,受到法国方面的照顾。 1868 年,法国方面向五代友厚提出修建神户 —— 大阪间的电信事业。五代友厚以已经官营了为由,冷冷拒绝了。武士留学生们一路之上刻骨铭心的记忆,使明治政府对外国直接投资保持高度警惕,对外国人个人投资也非常警戒,后文会有事例讲述。   彻底限制外资,使日本免除了 “ 低开发的开发 ” 。所谓的 “ 低开发的开发 ” ,中心是依靠外国资本的资本主义部门,外围是传统的经济部门。这两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外围向中心提供劳动力,中心向外围提供工资。这种经济模式,是同时期中国,现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状态。   同样是看到殖民地的繁华,中国知识分子的口号却是 “ 中国应该做三百年的殖民地 ” ,还会画个圈,以招商引资为荣。于是现代中国又走上了 “ 低开发的开发 ” 的道路。看起来在高速增长,实际所得却在下降,因为资源大量流失。我想这还是中国知识分子没有经历过大炼钢铁,看不到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想象不到自己也是人,也能够自力更生。   成せば成る ( 如果做就能成 ) 。 大国兴衰之道 —— 铁、制度、文化 愚蠢小猪 foolishsmallpig@hotmail.com 2007 年 3 月 第三章 洋跃进和政治体制改革及其失败   第一节 维新和不安   明治维新并不是充满诗情画意,温馨的光荣革命,也是充满血与火。 1867 年底,最后的幕府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归还给天皇,即所谓的 “ 大政奉还 ” ,幕府的统治在形式上终结了。   促成萨摩和长州结盟的坂本龙马,也想让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加入到新政府,结果被暗杀。坂本龙马被暗杀,至今是个迷,各方都有动机和可能。前不久 NHK 对此放了个专题节目,节目中间由观众投票是谁暗杀了坂本龙马。结果多数的人认为是萨长联盟干的。坂本龙马死后,萨摩、长州、佐贺(肥前)、土佐等反幕联盟积极向首都京都增兵,想挑起内战。 1868 年初,内战爆发,史称 “ 戊辰战争 ” 。在京都和大阪间的鸟羽、伏见,人多势众,但装备远落后于时代的幕府军,抵挡不了新式装备的萨长土肥组成的新政府军,刀的时代结束了。德川庆喜只身从海路逃往江户。 “ 刀的时代结束了 ” 是日本反映这时期电视剧里经常出现的台词。日本人经过战争,意识到靠人 “ 勇武 ” 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中国人虽然也经历过近代战争,但只是底层的群氓,精英阶层却没有。战争失败,中国精英阶层总结出的结论是不够勇武或者制度不好,现在则强调积极性不够,要进一步改革体制提高积极性,幻想用血肉之躯对抗钢铁。   其后虽然经历了不流血的江户开城,但也有惨烈的会津之战。幕末会津藩承担守卫京都的任务,与其爪牙 “ 新选组 ” 严酷镇压长州等藩的尊攘派志士。作为报复,前面介绍的与伊藤博文等人弑血为盟,留守长州炮击西方商船的久坂玄瑞带队进入京都发动了禁门之变,结果失败,久坂玄瑞自杀。现在风水转了,长州当然不会放过会津。 1868 年的 9 、 10 月间,新政府军围攻会津的首府若松城月余,伤亡惨重。若松城陷落后,新政府军为了报复,不给会津伤者治疗任其死去,死者不给掩埋,私自掩埋者要受到处罚,任由乌鸦野狗啄食。萨摩、长州的藩兵在若松城下掠夺、強奸、虐杀无恶不作,以长州藩兵为甚。这野蛮行径,被萨长友军的土佐藩士兵在日记里记载了下来。从中似乎可以窃见将来日本军队的野蛮。   这场战争的影响一直到今天。 1986 年,长州藩城下町的萩市, “ 已经经过 120 年了 ” 为由,想与会津若松市和解缔结友好都市。会津若松市则以 “ 才经过 120 年 ” 为由拒绝。即使现在,会津若松市民所说的 “ 战争 ” 一词,不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是指会津战争。   会津战败后,残余的幕府军退往北海道。此时的幕府军完全进行了政治改革,导入了美国的政治制度。领导人公推公选,民主自由,无计名投票。但先进的政治制度依然无法对抗先进的钢铁武器,也无法鼓起不自由勿宁死的勇气。 1869 年 6 月,最终民主选择了无条件投降,历时 1 年 5 个月的内战结束。   就在会津还在激战时,明治天皇和由反幕联盟指导者、宫廷的公卿们所组成的新政府搬迁到江户,江户改名为东京,此后东京成为日本的首都。京都周围的旧势力,与天皇和公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迁都的目的,就是把天皇从旧势力的包围中分隔开来。江户则是幕府的老巢,改革起来不会手软。    1869 年 1 月,内战还在进行中,萨摩、长州、佐贺(肥前)、土佐的藩主们就联名向天皇上奏,提出 “ 版 ( 土地 ) 籍 ( 人民 ) 奉还 ” ,把自己藩的土地和人民还给天皇。这很好理解,这四藩在做姿态,进行这场内战,不是谋求本藩的私利,自己把土地和人民都献出来了,以寻求其它藩的支持。版籍奉还虽然是自愿,但形势比人强,不管愿意不愿意,形成了 “ 版籍奉还 ” 运动。同年 5 月,所有的藩都 “ 自愿 ” 提出了版籍奉还申请,其实不敢不 “ 自愿 ” ,长州的山县有朋已经放出话来,如不 “ 自愿 ” ,他就提兵去打。内战一结束,天皇就毫不客气的接受了这些版籍奉还的 “ 自愿 ” 申请,然后反过来任命这些旧藩主为知藩事,一切照旧,换汤不换药。但在名义上实现了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统一了日本。虽然新政府当面所能直接管辖的只是所接收的幕府和敌对藩的土地。   作为对比,中国一直以来就是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中国近代没有发展起来,于是这句话就罪大恶极,中央集权封建专制,没有私人产权,人格不独立云云。一看日本反封建,中国也跟着反,但实际的方向完全相反。   明治政府的基础并不牢固。这场政治革命的领导者是武士,他们感受到外界西方舰队的压力,想与西方作战,在尝试了各种抗争手段后,他们体会到只有团结一致建立中央集权才能与西方武力对抗,于是自觉的参加到维新统一日本的过程中去。这是他们唯一的共同之处。但对于统一之后的日本,该采取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形态,他们并没有考虑过。绝大多数武士没有预感到这场革命最终是革自己的命。   废除封建,建立西欧型的近代国家只是幕末留学欧美的年青武士和极少数看清世界形势领导者的主张。留学欧美的青年武士进入明治政府中枢,并不是得到其他大多数武士信任拥护的结果,而是新政府受到西方无数外交压力。因为外交的要求,需要多少会讲一些外语的官员,于是不得不大量使用曾经留学欧美的人。少数维新推进者实际与多数武士利益相背离,逐步引发了不安。   这不安很早就显露出来。内战结束不久的 1869 年 12 月,长州的大村益次郎被武士暗杀。大村益次郎是在内战中指挥新政府军一系列战役的军事天才,新政府兵部省的中心人物,日本陆军的实际创始人。有名的 “ 靖国神社 ” 就是他提议建立的,纪念这次内战中朝廷方面的战死者,开始叫 “ 东京招魂社 ” , 1879 年改为现名。靖国神社前的铜像就是他。熟悉近代战争的大村,认为传统只会耍刀的武士,即使在军事方面也对日本无用。于是创建了以征兵制为基础的国民军,普通农民也可以参加军队。这动摇了武士的特权,招致武士的反感,于是被暗杀。   第二节 全盘西化洋跃进   这些曾经留学西方的年青武士,把握政权后,急切想把西方所见所闻的一切搬到日本。一本记载大阪府 1868-1879 年事业的小册子,修史馆的文书题为《工业》。大阪是日本江户时代的经济中心,并且是幕府直辖市,维新后被新政府直接管辖命名为 “ 大阪府 ” 。直到 1871 年,日本依然延续封建时代的藩国体制,新政府并不能直接管理藩国。因此,作为旧经济中心的大阪,是检讨新政府工业化政策的绝好场所。   最早记述的项目是劝业场的前身,明治元年( 1668 ) 11 月设置救恤场。救恤场是紧急救援贫困到明天的饭都没有着落的人的场所。办了 1 年时间。明治三年 5 月再开,延续到次年 4 月。这反映了新政府下大阪的贫困,内战后更加经济困难。幕府时代的大阪是日本最富裕的地区,显示连大阪都十分贫困的另一份资料是弃儿记录。父母无力抚养刚出生的婴儿,往往乘深夜将婴儿放置在他人屋檐下,盼望好心人能收养。大阪府厅的 “ 市务课 ” 和 “ 郡务课 ” 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寻访这些收养弃婴的好心人,给弃婴登记户口。全部留下了数百人的弃婴记录。这一大厚本的弃婴记录,反映了当年日本非常贫困。   为什么《工业》里记载救助穷人的救恤场,救恤场跟工业什么关系?五代友厚在西欧看到,贫院里养者穷人,不是简单的施舍穷人,而是连囚犯都给 “ 工作 ” ,要他们能够生活自立。于是五代友厚回到日本如是照搬,先设置救恤场,后改称大贫院,再改成授产所,最后变成劝业场。《工业》里最先记述的从救恤场到劝业场,反映了与贫困搏斗的过程。   下一条记录出现在 1870 年,在东横堀川上架设铁制的高鹿桥。花费了大阪府的税金 17549 两。记录的第二年架设的比此铁桥长 3 倍的木制天满桥,才花费了 4934 两。因为采用的是先进铁结构, 1/3 的长度却花费了 3 倍半的税金,不能说是经济的选择。与前面贫困的记录比照,就会发现当时的行政离日本的现实非常远。   更加对比强烈的是 1871 年的记事。为了解决幕末货币混乱的问题,因为封建时代各藩都可以自己发行货币,政府紧急从香港造币局购买设备,甚至建筑本身,移设到大阪建立造币寮。购买和建设过程由五代友厚操办 ( 不知道他从中拿了多少黑钱 ) 。由于造币寮需要用瓦斯炉熔化金属。于是利用瓦斯炉剩余的能力点亮造币寮周围设置的 65 座瓦斯灯,夜晚把造币寮照亮成白昼。西洋式建筑、 3 座烟囱、令人目眩的灯火,成为当时一景。不知道是否是 “ 西洋景 ” 一词的由来。   更加离谱的是 1872 年,在大阪街道上设置了 1475 座玻璃灯台,照亮市街。大概相当于今天中国各地搞的 “ 亮起来 ” 工程。不过,当时没有电力,只有靠石油灯,设置和维护的费用非常高。对照前面的弃婴和救恤场,大量的贫民需要救助,而政府却把大量的税金投到铁桥、瓦斯灯、亮起来等华而不实的工程上。看到此情此景,会是什么感觉?明治政府专制腐败?没有民主自由,权利没有制约?不关心民众疾苦?   这些把持政权的当年幕末留学生,当年离开日本向西进发,沿途的西欧文明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西方舰队和商船根据地的上海,船和船的灯火交相辉映,使他们心底震撼。继续西进到达香港,美丽的灯火如 “ 夏天的萤火虫 ” ,夺去了他们的心神。虽然日本坚决不能做上海第二,但却想在日本复制上海的繁华。再不断西进,乘火车越过苏伊士峡谷,此时苏伊士运河还没有开通。他们记载了初次乘坐火车难以名状的感觉。穿过地中海到达西欧,看到超乎想象的巨大石造建筑群、铁制桥梁和结构组成的西欧街道,而此前他们只知道木制的日本街道。沿途所见到的一切把他们压倒。   感觉上,这些建设新大阪的年青官僚,是根据他们留学时的沿路体验,顺次照搬推进他们的工业化过程。《工业》里下面的记事是, 1871 年投资 5 万余元建设巨大石造的新大阪府厅。 1874 年,建设神户 —— 大阪的铁道。此外,在建设造币寮活跃的五代友厚,同时还主持了大阪港近代化工程。热衷于现代化的另一面,是五代友厚与在神户的伊藤博文联手阻止了外国人建设铁道和电信的计划。这也是与留学的记忆相关,他们观察到,只有靠本国资本建设铁路和电信才能避免殖民地被支配的地位。   明治初期,推进工业化的人,大隈重信是唯一的例外,都是西欧文明的实见者。他们只是凭着朴素的热情,也可以说幼稚,把西欧给他们带来冲击的东西,顺次移植照搬到日本。并没有对工业化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照搬的这些东西还游离了贫穷的日本当面迫切需要的现实。全盘西化洋跃进很快就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   这是大阪一地的记录。作为新政府全面推进工业化的工部省,也是一样游离于贫穷日本现实之外,一气照搬西方的工业化。工部省是 1870 年设立,伊藤博文任初代工部卿, 1885 年撤消,存在仅 15 年时间。工部省推进的事业,多数赤字没有效益。工部省的事业,超过一半是从幕府和雄藩继承下来的,主要就是那些大炼钢铁时代所遗留的造船、造炮、造枪事业。新政府成立后立即决定上马的铁道、电信、灯台等项目,工部省成立后也被继承。工部省成立后独自开始的事业是工学寮(工部大学校)和釜石制铁所。   经费支出约一半是铁道和电信,矿山次之。矿山投入的重点是能对外支付的金银矿山。其它作为产业粮食的金属矿山不受重视。投入煤矿也主要不是作为产业的能源,而是作为出口对外支付的手段。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工部省几乎没有任何投入,工部省解散后得到大发展,后成为重要出口和支付手段的却是铜矿。这还不算,唯一作为产业材料强调的矿山业是釜石制铁所,却成为工部省最大的失败。看样子市场经济真的法力无边,照到哪里哪里亮,政府管到哪里哪里黑。   即便是投资相对比较成功的铁道和电信,到工部省废除的 1885 年,总共只修了东京 —— 横滨、神户 —— 大津、敦贺 —— 大垣、高崎 —— 横川 4 个分断的运营区间,总长只有 230km 。统计显示, 1870——1876 年,支出的铁道经费 988 万元,占工部省同期总支出 2467 万元的 40% 强,而当时单年度的政府收入只有约 2000 万元。而仅仅修建了 100km 的铁路。看样子政府的效率就是低。   政府效率低还体现在那些日本官僚没有一点开放的心态。 1867 年,幕府倒台前为了寻求美国的支持,答应由美国修建神户 —— 京都间的铁路。维新后,美国跟伊藤博文等人交涉,要求能兑现原来达成的协议,结果伊藤博文等人回答 “ 原来交涉的政府已经不存在了 ” 为由拒绝。英国看到有机可乘,提出由英国修建新桥 —— 横滨的铁路,英国免费建好后由英国经营,或者由日本政府收购也可以。那些日本官僚没有一点经济头脑,坚持要自己修,不懂技术就聘请英国的技术人员好了。那位只见过模型小火车的佐贺藩的大隈重信,为了省钱,一拍脑袋,把日本的铁路修成窄轨的。酿成大错,窄轨铁道的运输效率远不能与标准轨相比,虽然能便宜 20% 。这影响持续到现在,于是新干线不得不彻底甩开原有的线路。自力修铁路的结果,不断的试行错误,费用不断攀升。日本地形复杂,需要大量修建桥梁和开凿隧道。外国技术者又不能照顾日本国情,修建费用猛涨。修建铁路所需要的铁轨、车辆等日本还不能生产,需要大量从外国进口,使外贸收支恶化。还是同时期中国比较好,不修铁路,即使修,也积极利用外资,经济效益好,增长快。   工部省推进这些近代事业,还聘请了大量的外国人。《工部省沿革报告》里累计记录了 775 人雇佣的外国人名单,其中铁道是 253 名。名单里面除了技术者外,还有船员、机械工、操作工、司机等。不光建设依靠外国人,运营维护也依靠外国人。铁道经费里,雇佣外国人的费用竟然占了 10% 。于是就有人疑问了,这到底是不是日本的铁道?如果日本人不能独立做,那么这样的事业就没有推进日本产业的能力。幸好,或者说不幸,看站在什么角度说了。这样的情况没有持续多久,所有雇用的外国人被一扫而光。   在大炼钢铁时代,受封建藩国的财政限制,很多事业进行不了半途而废。现在日本统一了,财力雄厚了,终于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那些维新官僚,不顾日本的国情,盲目洋跃进全盘西化。并且凡事都想自己动手,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时代,不讲比较优势,全球高效率配置资源。推进的大量事业没有经济效益,赤字严重,一步步把日本经济,连同明治政府及武士阶层拖入深渊。同时,那些维新官僚的私德也不好,明治中后期把持政府的是长州人,后被人称为 “ 腐败的长州官僚 ” 。核心人物是伊藤博文和山县有朋,此二人轮流做首相,一个好色,一个爱财,被传为美谈。甲午战争就是此二人干的,其时伊藤博文是首相,山县有朋是前线总指挥。   第三节 洋跃进和政治改革   内战结束,版籍奉还,只是在形式上统一了日本。新政府只能直接控制 1/4 强的土地和税收。为了使日本团结成 “ 一个国家 ” ,还要大力推进 “ 富国 ” 的大量事业,都需要大量的支出。现实中这些 “ 富国 ” 事业还大量赔钱,实际是贫国项目。此外,由于内战,政府和各地方大名都借了很多钱,非常疲惫不堪。新政府是在财政状况非常糟糕的情况下出发的。   为了缓解财政困难,新政府首先想到的是增发纸币,结果导致急剧的通货膨胀和纸币信用低下。政府不得不转向从直属的 1/4 领地增收地租,招致农民的反乱。那些直接担当的知事招到了猛烈批判,日本人奴性很重,不敢直接批判始作蛹的天皇。当然,也不是天皇,而是那些躲在天皇背后挟天子令诸侯,所谓维新的家伙。   增税不成又生一策,强制推行 “ 废藩置县 ” ,旧藩主名下残留的全国 3/4 的土地,干脆成为政府的直辖地。现在真的是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了。这改革没有招到很大的抵抗,给旧藩主们以优厚的补偿,并把他们作为帝国的贵族 ——“ 华族 ” 。本来那些藩国财政一直困难,把藩主们搞得焦头烂额,现在正好图清静省事,还有一大笔补偿,何乐不为?!   财政困难的中央政府通过 “ 废藩置县 ” ,终于可以从全国征税了,可以缓解财政困难了。结果却是捡到了一个烫手的山芋,反而招致了更大的财政困难。武士们的俸禄也就是工资本来由旧藩主支付,这下全转到由中央政府支付了。支付武士的工资竟然占到政府收入的 80% 。   本来想解脱困境,反而导致更大的困境。这似乎成了日本人的行事逻辑。在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解脱深陷中国的困境,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这都是后话了。   为了解决武士俸禄问题。发行秩禄公债,有点类似于俄罗斯的私有化证券。不同的是,俄罗斯是人人都有相等的一份,日本只限于武士,还根据原来俸禄高低额面不同。俄罗斯的私有化证券大致相当于股票,是否有股息看自己的运气了。日本的是债券,政府支付固定的利息。靠这利息,就可以养活武士一家了,于是武士阶级全体转变成食利阶级。政府宣称 “ 到 1876 年,共花费 2 亿元,成功变为公债生活者 ” ,武士与政府的关系一刀两断了。   但实际情况呢,所谓的公债发行是指望未来的经济发展,现实却是洋跃进浪费贪污严重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结果导致通货膨胀。利息收入并不能养活武士一家。当然,债券可以用来投资入股或者转让,这与俄罗斯一样。不过,武士除了擅长舞刀外,即不会经商也不会管理也不会种地,这些进入市场的债券如泥牛入海,很快被骗干净。这下不光利息没了,本钱也没有了。但还要生活啊,于是当时的报纸时有这样的报道,某某家老 ( 地位很高的武士 ) 拉黄包车了,某某家老的妻女卖淫了,当然还有自杀的。大量的武士只有上山下乡,到北海道拓荒,或者在乡村做义务教育的教员。武士们以前有钱有闲能读书,文化水平比较高。还可以向小孩子传授剑道,虽然打仗已经没有什么用了,但可以强身健体。   经济的窘迫,带刀及参军的特权的丧失,武士非常不满。新日本是武士创造的,但却与武士无关。各地不断出现武士的反乱,佐贺之乱、神风连之乱、秋月之乱、萩之乱等等。武士的战刀虽然对付不了现代的钢铁武器,但砍杀一些政府要员还绰绰有余。 1877 年,明治 10 年,武士的反抗到达的极点。明治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这位 10 年前戊辰战争中倒幕军的统帅,维新功高第一的人,率领萨摩武士造反,发动了西南战争。发起创造新日本的是萨摩,反对新日本的还是萨摩。美日合拍的,汤姆克鲁斯主演的《最后的武士》,就是以西乡隆盛和西南战争为原型。电影中的武士使用冷兵器,现实中的西乡隆盛可是用现代化的武器造反。政府方面的代表是大久保利通,也是明治三杰之一,萨摩人,西乡隆盛的同乡,西乡隆盛的挚友。但为了不同的理想,不同的日本拔刀相向。战争的结果,武士造反失败,西乡隆盛自杀。此后,武士们有组织的抵抗结束了,零星的抵抗没有停止。战争次年的 5 月,大久保利通被武士暗杀,据说死时还怀揣着西乡隆盛写给他的一封信。    “ 士 ” 创造了新日本,新日本却革了 “ 士 ” 的命,革命反噬了革命者。至此,日本完成了政治体制改革,扫荡了封建,名实成为中央集权的近代国家。读史到此,面对此情此景,中国人可能会发出 “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的感慨。历史往往惊人相似,几乎一样的故事在后来的中国重演,只是结果不同。   第四节 洋跃进的失败   随着内政危机的深化,财政危机不断恶化。不得不影响到洋跃进,于是尝试修改跃进的方向。由于日本陆地山地多,铁道建设困难,成本高,而周围是海。 1875 年,大藏卿大隈重信提出重视海运,给三菱商会提供补助金,由三菱的商船承担沿海的干线运输。计划中的铁道,除了大阪 —— 京都以外,其它新线连测量工事也都中止冻结。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铁道民营化, 1875 年 6 月,九条道孝等 27 名华族组成的华族组合提出购买东京 —— 横滨的铁路。 8 月,大隈重信和伊藤博文与华族组合达成协议,对帝国的贵族,同时是自己的老领导们好商量。便宜处理了, 300 万元,分 7 年支付。结果招到被称为日本铁道之父的井上胜等人的强烈反对,计划最终终止。   政府首脑大久保利通认为以工部省为中心,大量雇佣外国人,推进的一系列洋跃进事业,无视日本的风土习俗,超越民间的性情智识,全盘西化的直输入方式,是非常不经济的事,是在贫乏的国家进行浪费。需要修改工业化的路线,提出 “ 人民的工业 ” 的方针。在财政危机深化的 1876 年 12 月,大久保利通提出内务省和工部省合并的行政改革方案,准备大幅度缩减官吏,解雇所雇用的外国人。大久保利通直接掌管的内务省也搞了不少洋跃进。大久保利通认识到需要寻找 “ 日本国适度 ” 的殖产兴业道路。   由于财政危机导致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又导致了更严重的财政危机。西南战争需要大量的军费。没钱的政府只好再次大量发行纸币,导致通货膨胀恶化。政府最大的财政收入是当初农地改革时固定的地税,通货膨胀使实际地税减少。虽然导致农民的沉重负担逐年减少,但另一面却是政府实际税收减少,导致了进一步财政恶化。此外,国际收支急速恶化。幕府时代年年还有贸易顺差,维新以来推行的洋跃进使贸易赤字急速上升。国际银价的下落,使贸易赤字雪上加霜。   新政府依靠近代化国民军的力量渡过了最大的政治危机,终于经过 10 年的动荡稳固下来。 1878 年 5 月,大久保利通被暗杀,新政府的大久保利通 —— 大隈重信体制垮了大半边。领导的死使政府丧失向心力,将如何克服迫在眉睫的政府破产的危机。    1880 年,大久保利通死后主导政府的大隈重信,提出新的经济政策。陆海军的工厂、造币寮(看样子货币的主导权不能丢),金银铜铁的精炼所和铁道电信,继续作为政府的事业经营。其它内务省和工部省所创办的 14 个模范工厂全部卖掉,民营化。以此避免政府破产。看来市场经济的理论放之四海皆准,政府就是搞不好,民间才有活力。但是,后来日本经济复苏时,经济复苏的主要力量却来自传统的手工业行业,这些民营化的工厂毫无关系,它们依旧没有效益没有活力。   政府的财政危机在继续, 1881 年大隈重信倒台。经过短时期的佐野常民, 1882 年松方正义出任大藏卿,也就是所说的松方财政的开始。实行彻底的财政紧缩、贸易收支改善,纸币回收。虽然终止了通货膨胀,但使日本陷入严重的经济紧缩中,人民苦不堪言。松方苛刻的紧缩政策,是挽救日本经济危机的善政,还是人民涂炭的恶政,现在都没有共识。明白的是,很多工部省的事业可能就差最后一口气被终止了,洋跃进终于失败。经济紧缩到 1886 年跌入谷底后出现了奇迹般的持续经济成长,这变化就象一个垂死的病人突然健步如飞。但是,这奇迹般的恢复, 95% 是由传统的手工业提供的,而洋跃进所产生的近代工业却贡献甚少。   读史到此,似乎觉得同时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更加英明。修铁路造轮船遭到了严厉的反对,其中不乏游历过西方的人。造轮船 “ 殊为无益 ” ,说制夷,早已议和;说捕盗,已有水师;说运粮,已有沙船。不必糜费。修铁路是 “ 括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官 ” ,将使沿线商民丧失生计会引起暴乱。   这些言论,说明同时代的中国人远见卓识,竟然能够预见到日本洋跃进的下场。凡事交给市场配置,自己不需要做任何事,深得市场经济的精髓。西方近代工业虽然厉害,但在市场的高效率配置下,传统产业是可以和西方近代工业互补的,而不是相互竞争的关系。这样能极大促进经济发展,近来的研究,都体现了这一点。当时的中国人肯定也看到了随着西方的进入,经济持续增长繁荣。日本走了一通弯路,最后还要回到传统产业发展经济上。可能会有人感慨,当初不走弯路,日本经济会发展的如何如何。   下面的章节,将具体介绍制铁、手工纺织、造船在日本的发展和挫折,及与同时期中国的对比。其中制铁和造船是与甲午战争直结的产业,从中可以窃见中国为什么会战败的原因。通过手工纺织业的对比,就可以知道由市场高效率配置资源的中国传统手工业为什么会高速增长后衰落。 大国兴衰之道 —— 铁 • 制度 • 文化 愚蠢小猪 foolishsmallpig@hotmail.com 2007 年 3 月 第四章 铁的洋跃进 • 挫折 • 更生   第一节 洋跃进   幕末曾经大炼钢铁,出国留学的青年武士维新后凭着激情移植西方的铁路、铁桥、近代化的灯台、近代化的西式建筑和港口。这些都是铁的产物。 1871 年,维新领导者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率遣欧使节团游历欧美,实见西方文明。他们在《特命全权大使米欧回览实記》中记述了所看到的西方是 “ 铁的世界 ” 。他们想把 “ 木的世界 ” 的日本一气带入 “ 铁的时代 ” 。明治时代的一个口号是 “ 鉄は力なり(铁是力量) ”    1874 年 2 月,工部卿伊藤博文提出了铁的国产化计划。在幕末大炼钢铁运动中,东北部的南部藩釜石地区建立了 10 座大岛型土高炉,临近的仙台藩还有 2 座,成为日本一大制铁地带,这一地区有资源、人才和技术储备。幕末维新的内战,南部藩与新政府敌对,维新后成为政府直辖地。于是,工部省计划在釜石地区建立近代化的制铁工厂 —— 官营釜石制铁所,来一次洋跃进。釜石还靠海,生产出的铁很容易通过海运,运往其它工部省建立的近代工厂。计划中的官营釜石制铁所占据了地利和人和有利条件。   南部藩土高炉的设计者大岛高任随遣欧使节团游历欧美,并顺路到德国的矿山大学留学,延期回国。对于在釜石地区建设新制铁所,大岛高任提出的方案是分散建立 5 座日产 10 吨的小高炉,这是在原来大岛型高炉基础上的发展,原来只有日产 1-2 吨的水平。此外,用马车铁道的方式给高炉运送矿石和燃料。   聘请的德国专家提出的方案是建设 2 座日产 25 吨的大高炉,达到西方先进国家 1870 年代高炉的水平。不过此时西方制铁业正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使用更大的高炉;然后用转炉和平炉炼钢,精确调整钢中所含碳的比例,形成各种规格的钢;再然后用锻压设备把钢加工成各种型材。但这种技术还没有成熟,移植到日本还很困难。但新高炉的设计还是比日本自己的大岛型高炉有革命性进展。炉高 60 英尺 ,是大岛型高炉的 3 倍高,炉高有利于提高炉温。更重要的变化是回收高炉顶部排出的一氧化碳 CO ,作为热风炉的燃料,并用蒸汽机向高炉送热风。这是与大岛型高炉决定性的差别。大岛型高炉使用水车驱动木制风箱送冷风。热效率低,单位铁需要的燃料多。炉温低,不容易维持铁的熔融状态,只能连续运行 4-5 天。运输方面则使用蒸汽机车牵引的正规铁路。所有的一切向西方先进国家看齐。   土法上马乎,洋法跃进乎?作为当时想一气跨入 “ 铁的时代 ” 的政府,对土高炉看不上眼, “ 只是承袭旧套 ” ,认为大岛型高炉只是工业革命前的木炭高炉。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洋专家一句顶一万句,土专家的意见不受重视,不光中国如此,日本也一样。德国专家的方案被采用。因为木炭便宜,依然因地制宜使用木炭,而不是焦炭。工部省还很有经济头脑。   在釜石靠近海岸较为平坦的铃子地区建设了 2 座大高炉。还建设了铁的精炼厂和加工铁板和型材的压延工厂。在工厂内修建了 24.1km 的铁路,算是日本第三条铁路。还修建了港口,向工部省的长崎造船局订购了一艘专用的木制货船小管丸号, 1496 吨, 642 马力。日本当时只有木船制造能力。官营釜石制铁所 1875 年起工, 1880 年竣工。主要设备从英国进口,总的设备投资 237 万元,是铁道和电信之后,工部省最大的投资项目。   与官营釜石制铁所平行的,工部省的另一个核心项目是 1873 年建立工部省大学校。聘请英国人教师, 6 年学制。 1879 年底,工部省大学校第一批 26 名毕业生被派往釜石,他们是日本最早的工学士。同时,工学关系者之间交换信息,和交流感情的日本工学会建立。 1881 年,工学会的机关志《工学业志》开始出版发行。在人才方面,工部省也考虑得细致周到。现在万事具备,只欠点火了。   几乎在工部省建设釜石制铁所的同时,或者说稍微早一点。 1875 年,由英国技师指导,蒸汽机、焙烧炉、小型木炭高炉等设备全部进口,民间士族出资设立的中小坂制铁所开始运行。群馬県下仁田町的中小坂地区也是幕末大炼钢铁中形成的一制铁地区。武士因为秩禄处分拿到债券,就轻车熟路投资炼铁了。这是日本第一座近代化的,由蒸汽机驱动热风送风的高炉。是釜石制铁所投产前日本最大的近代制铁工厂。但是,生产的铁价格无法与进口铁竞争,身处内陆还运输不便。日本还没有近代工业基础,先进的洋设备运行维护困难。经营无法维持,于 1878 年被工部省以 4 万 2 千元的价格收购成为官营制铁所。官营后依然运行不顺,赤字严重。运行过程中故障不断,需要不断停炉检修。到 1882 年 4 月,累计只生产了 250 天,仅出铁 85 吨。中小坂制铁所 1885 年又转成民营,虽然经营者不断更替,但依然赤字,最后被废弃,这些是后话了。   中小坂制铁所的遭遇,似乎预示着釜石制铁所的未来并不顺利。   第二节 挫折    1880 年 9 月 10 日 ,官营釜石制铁所第一号高炉点火。 9 月 13 日出第一炉铁, 3 吨。很快达到 1 日 7 吨,产量逐步上升。 12 月 9 日 ,制炭所发生火灾,烧掉了 15 座仓库。 15 日,木炭见底,第一次作业被迫终止。共运行 97 天,平均日产 15.4 吨,达到公称能力的 60% 。第一次作业暴露出的问题点是木炭制造能力不足,其它都还很成功。   制炭所火灾,中国学者可能会上纲上线法,官办的无法避免低效率和玩忽职守。这是制度之殇,把制炭所承包了,或者私有化问题就解决了。但日本认识不到这一点,认为是制炭能力不足忙中出错造成的。经测算,高炉及其它辅助设施日木炭消耗量应该有 45 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现有制炭设备满负荷运转,制炭和储炭。将制铁所的制炭用 2800 町步的山林,扩充到 4000 町步, 1 町步大约相当于 1 公顷 。建设新的烧炭设施,并为此在全国范围内招募烧炭夫,移住釜石地区。同时考虑到如果木炭不足,使用焦炭,并新建了 12 座炼焦炉。比较了高岛煤和三池煤,选择了成绩较好的三池煤作为炼焦原料。    1882 年 2 月 28 日 第二作业开始。此时已经存储了大约 3000 吨木炭。但是,按照日消费 45 吨计算,伐木、运输、烧炭需要的劳动力大约 2000 人。但此时制炭所总共只有 426 人,其中烧炭夫总共只有 68 人,全国规模的烧炭夫移住计划显然没有实现。增强木炭生产能力的另外办法是简化工艺,降低质量,却可以获得 2 倍的生产能力。时值日本经济危机的顶点,松方紧缩财政使制铁厂也必须厉行节约。增设新的制木炭和炼焦的设施成为不可能。第二作业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急急忙忙开始,很可能是想避免被民营化。日本财政已经很难继续维持只见投入不见产出的项目。   看起来,没有市场经济传统的日本人还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的的巨大威力。如果采用市场经济模式,制炭所民营化,或者完全不建立什么制炭所,完全从市场上买。需求扩大,会导致木炭价格上涨,会使更多的私人觉得有利可图投资制炭行业,使制炭能力急速扩张,最后使木炭价格下降。市场经济能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计划经济只能导致短缺,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下面我们将看到,计划经济是如何导致釜石制铁所覆没的。   第二作业开始还比较顺利, 3 月 10 日 达到日出铁 32 吨,超过了设计指标,表现相当好。但是,由于储备的木炭日见减少,开始使用简化工艺生产的木炭。简化工艺生产的木炭逐步暴露出问题,硬度不足还没有到达炉底时就碎裂了,导致通风不足,使炉底不能维持很高的温度。炉底温度下降不仅保障不了出铁质量,还发生凝固现象。简化工艺后的制炭能力依旧不足,使存储的木炭不断减少。最后决定使用焦炭。使用焦炭的结果,使出铁能力进一步下降,凝固倾向越来越严重。终于在 9 月 12 日 ,凝固块阻塞了出口,导致不能出铁,第二次作业被迫终止,总共作业 196 天,生产生铁 4313 吨。   工部省派遣伊藤弥次郎调查原因。伊藤弥次郎调查的结果是:矿山的铁矿石储量只有 3 万吨。 4000 町步的木炭山林只够 2 年作业使用。在釜石建立制铁所是不合理的。工部省 12 月 18 日 作出废山决定。 1883 年 2 月 16 日 矿山关闭。一个壮大的事业就这么悄无声息的结束了。   釜石制铁所基本完好。一座高炉出故障,但可以修复。另一座高炉则一次都没有使用过。精炼厂只试生产了 411kg 的精铁。压延、锻造设备完全没有使用是全新的。对于贫穷的农业国,极端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投下了 237 万元的巨资后就这么白白放弃了。很难说是对国民负责。   釜石制铁所失败所造成的损失远不止如此。工部省的赤羽工作分局,计划用国产铁制造日本最初的国产洋式纺织机。大阪炮兵工厂,准备使用釜石铁作为 “ 军器素材 ” 。计划中的敦贺 —— 长滨间的铁道准备用釜石生产的铁轨。工部省的长崎造船局计划用国产铁制造铁船,试生产的 411kg 精铁就是为长崎造船局准备的。此时世界造船技术正从铁船向钢船转移,可以向日本输出铁船制造技术。由于釜石制铁所失败,使铁船技术转移耽误了近 10 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长崎造船局高质量建造的釜石制铁所专用的木制运输船小管丸,却是在矿山关闭后才建成。当然,即使釜石制铁所能正常运行,这些相关产品的性能和质量能否被市场接受也是很令人怀疑。事实上,即便使用物美价廉的进口铁,它们也毫无市场竞争力,日本的近代工业基础毕竟和西方相差甚远。   近来有研究表明,釜石制铁所失败不是技术原因,而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工部省派遣伊藤弥次郎调查团实际是与第二次作业同时进行的,只调查了正开采的两个矿地表部分。第二次作业向高炉投放了劣质燃料,甚至直接投放了煤!铁矿石和石灰石也没有经过预热焙烧就直接投入高炉,最后导致凝固堵塞出铁口。直接操作高炉的是聘请的经验丰富的外国技师,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么做的结果。可信的解释是他奉命而为,巧合的是第二次作业前,工厂的负责人被更换。与其高炉赤字运行,还不如造成一个物理损坏。在第二次作业前,釜石制铁所的命运已经被注定了。   第三节 善后处理   釜石制铁所关闭之后,其 20 余公里的铁路连同铁轨和车辆一起被处理给了五代友厚,成为阪堺 铁道(现南海电气铁道),这是日本最古老的私铁,其它前面的所谓私铁是半官半民性质。 五代友厚很早就退官从商,成为大阪工商界的中心人物。参与设立了大阪股票交易所(现大阪证券交易所)、大阪商法会议所(现大阪商工会议所、初代会长为五代友厚)、大阪商业讲习所(现大阪市立大学、天王寺商业高等学校)、大阪制铜、关西贸易社、共同运输、神戸栈桥、大阪商船、 阪 堺 铁道等。现在大阪证券交易所门前还立着他的铜像。五代友厚亦官亦商,被称为政商。   大藏卿松方正义是萨摩出身,处理给同是萨摩出身的五代友厚顺理成章。更早一点的是导致原大藏卿大隈重信倒台的北海道官有物民营化事件。 1881 年,萨摩出身的北海道开拓使黒田清隆,把价值 1400 万元的北海道官有设施设备,以 38 万元的低价,还分 30 年无利息支付,处理给五代友厚经营的关西贸易社。这事件导致世论、尤其是当时风起云涌的 “ 自由民权 ” 运动的批判。这与当代中国颇不相同,当代中国的世论和民主自由派迫切希望能瓜分国家财产,还立法保护瓜分到的不义之财。前面说过了, “ 民主自由民权法制 ” 等近代词汇是日本创造的,中国逆输入望文生义使用了,其内涵与日本原词完全是反的。   政府内部大隈重信等人也对此批判。 7 月民营化计划被报纸披露,怀疑是大隈重信泄露的消息,一时舆论大哗。在此之前,大隈重信操办了类似的三菱民营化事件。佐贺出身的大隈重信勾结土佐背景的三菱,对抗萨摩。大隈重信也想借助民间的 “ 自由民权 ” 运动制衡萨长藩阀的力量。事件的结果,天皇做最终裁决,同情 “ 自由民权 ” 的大隈重信倒台,也被称做明治 14 年政变。作为抚慰,北海道官有物民营化也被中止。   釜石制铁所剩余的木炭和铁则处理给了另一个政商田中长兵卫。田中长兵卫幕末经营商号为 “ 铁屋 ” 的五金店。因为经常与萨摩做生意,维新后萨摩得道,他也跟着升天了,成为 “ 官府御用达商人 ” ,跟陆 • 海军商业往来密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日本维新官僚,借搞洋务发洋财,由此可见一斑。这是制度之殇,不搞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如果当初釜石制铁所的制炭所民营化实行市场经济,釜石制铁所会失败吗?再进一步,如果不计划设立釜石制铁所,完全按照市场规律使用物美价廉的进口铁不是更有经济效益?更进一步,如果不计划自己造船修铁路造纺织机,比较优势直接使用物美价廉的进口货岂不更有效益?没有市场经济传统的日本体会不到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忙了一圈后又回到原点,丧失了发展的宝贵机遇。实际上不止退回到原点,而是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倒退。洋跃进的结果非但没有发展生产力,还使政府的财政破产。后文还将论述,松方紧缩财政还导致传统产业受到很大打击,一下使日本经济倒退了数十年。   同时期的中国不炼钢铁不造船不修铁路不造纺织机,市场经济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迅速。就在当时,即便已经开港,关税不足 5% ,是世界最低关税,西方依然没有能力与中国自由贸易,西方输往中国的主要还是鸦片,体现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制度优越。当然,有些所谓的洋务派搞洋务,但只是个人行为,不是国家计划,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非常小。当代中国人痛批洋务派不尊重市场规律,可以想象当时的中国人也是如此猛烈批判洋务派。洋务派虽然不尊重市场规律搞洋务,但还是尊重市场。比如,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 “ 钢铁质量差,价格当然就上不去。光绪二十年,汉阳铁厂的钢铁上市。当时进口钢铁每吨售价 30 余两白银,汉阳厂的产品每吨 23 两白银都无人问津。 ” 张之洞也得尊重市场,是市场中平等竞争的主体,不能强买强卖。日本就不一样了,大阪炮兵工厂留下的记录:釜石铁非常顽硬,不适合机械加工,即便是用作很少加工的部件, 100 磅 重的价格 2 元 30 钱,而进口铁只有 1 元左右。   尊重市场的中国和不尊重市场的日本,其后的发展渐行渐远。   第四节 失败的原因   官营釜石制铁所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中国人会异口同声地说这是制度问题。当代中国学者评论汉阳制铁所失败时义正词严指出:指导思想错误,技术失误,制度之殇,不尊重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了,读了市场经济的葵花宝典,就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了。我们读武侠小说就知道这分析方法了,人可以开山辟石,刀枪不入,神乎其神,如果修炼了《葵花宝典》。我想这大概是中国的游侠很早就边缘化了,知识分子根本不知道游侠有什么能力,于是凭想象,乐得把文章写的漂亮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反正自己又不修炼。   日本学者就不一样,耍刀的武士出身,知道人力的界限,无论怎么修炼先进的葵花宝典,无论怎么调动积极性苦练内功,都是克服不了的。釜石制铁所的大高炉的木炭消费量已经远超过当地自然经济所能提供木炭的限度。当初工部省调查出的木炭价格低,是基于当地自然经济条件。人们在农闲之余烧炭卖点零花钱。传统制铁业的木炭消费不多,经过长时间市场经济高效率配置资源,木炭形成了比较合理的价格。   现代高炉制铁法,是从 16 、 17 世纪英国的水车送冷风的木炭高炉开始,一般设立在森林和河流边。随着产量扩大,森林资源枯竭,尝试使用煤为燃料。由于煤中硫黄含量高,使生产的铁较脆。于是用干留的办法除去煤中的硫黄成为焦炭。为了除去焦炭中残留的硫黄,通过蒸汽机送热风提高炉体的温度。这就形成了现代的焦炭高炉制铁法。在这技术演进过程中,高炉不断大型化,生产能力急剧扩大。如果这样的高炉继续使用木炭,会使木炭的消费速度巨大。从工部省的高炉作业情况看,如果一年运行 300 天,一座高炉需要消耗 1 万吨以上的木炭。 ... 华岳论坛 - " http://washeng.net "   这么巨大的木炭消费量,远超过当地的供应能力,不可能依靠当地的自然经济基础。当地人口稀少,即便他们修炼了市场经济的葵花宝典,苦炼内功,积极性高涨,也没有那么大的产出能力,导致木炭价格飞涨。高涨的木炭也吸引不了外地的木炭,因为当时运输技术能力的限制,涨的价格还不够支付运费。只能设置独自的制炭所。需要砍伐、运输、储存巨大的树木,要知道当时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全国规模的调动烧炭工烧炭。这些相关的土木工事费用,人员的移住费用,住房和相关生活设备的费用,这些费用都是原来自然经济条件下所没有的。砍伐下的多是巨木,烧炭却要求用较细的,于是还需要把巨木分解,花工费时,要知道当时只能靠手工。职业伐木和烧炭工还需要支付较高的工资,这与自然经济不同。这一切导致木炭成本急剧上升。东京帝国大学的教授野吕景义十几年后现地调查的结果,木炭价格约为 1 吨 4 元,测算的釜石制铁所开业时的木炭价格是 1 吨 /13 元。由于成本高, 1882 年 6 月釜石铁的平均市场价格为 31.2 元,同期外国进口铁的平均价格为 27.5 元。这样还有巨大的赤字,这是导致政府放弃的直接原因。   铁矿石的开采运输也是一样,虽然有铁路,但矿山到车站都需要靠手工和畜力搬运,一天很难达到 15 、 6 吨,而高炉日消费量 40 吨。此外,冬季大雪封山,有 3 个月不能作业。铁路和高炉所使用的先进的蒸汽机很难使用维护,因为当地没有近代工业基础。   当然,这一切都是可以克服的。但需要政府继续投入,使采矿、采伐、运输等近代化,而不是靠传统的人力畜力。但此时是经济危机的顶点,松方紧缩财政使政府已经拿不出钱了,这制铁所的规模已经超出了政府预算的限度。工部省高炉的早期失败,不幸中的万幸,避免了周围山林的破坏。   此外,釜石铁是针对机械加工的,而此时日本近代工业刚处于起步阶段,消费能力很弱。釜石铁的质量离机械加工还有距离,工部省的赤羽工作分局和大阪炮兵工厂都反映釜石铁硬,很难用机械加工。质量差则反映了当时日本人才和技术储备不足。   总之,官营釜石制铁诞生过早了,远超过了它所处的时代。   第五节 土高炉再出发    “ 官府御用达商人 ” 田中长兵卫低价收购的釜石制铁所剩余的木炭和铁,本想运到东京销售,结果一算运费,亏了。他的女婿横山久太郎提议在这里设置小高炉,用剩余的木炭和矿石炼铁,然后再卖铁的方案。    1884 年,先在工部省大高炉所在的靠海的铃子地区建了两座小高炉。然后在山区的大桥又建了两座。大桥是幕末第一座大岛高炉建设的地方。这些小高炉日产大约 4 吨铁,使用水车动力送冷风,马车铁道运送矿石燃料。洋跃进之后又一气退回了旧时代,大岛高任的方案经过曲折的道路又复活了。   在矿区分散设置小高炉,就近利用森林和水利资源,减轻了运输的压力,用水车和马车取代蒸汽机则与当时周围的近代工业基础相适应。更重要的是,小高炉生产的铁,有大量传统的需求。   传统制铁法的炉温低,约 1500 度,生产出的铁是白口铁。铁中含有的碳以 Fe3C 化合形式存在,所以断面是白色的,且非常坚硬很难进行机械加工。但由于铁是以这种化合物形式存在,不易生锈,是制造锅釜的最适材料。白口铁中含碳量较少,容易在大锻冶炉中加热脱碳,所谓的千锤百炼,形成刃物用钢。是制造刀、农具的好材料。西式高炉制铁法虽然生产量大,价格便宜,但却不易实现这两种传统用途。在很长时间里,不构成对传统制铁法的冲击。开港后,传统制铁依然蓬勃发展。后面我们还将看到,对西方开放,先进的西方工业并没有冲击传统的产业,而是优势互补。中国很早就认识到了优势互补,所以同时期经济发展迅速,而不象日本那样大起大落。   大岛型高炉使用水车送冷风,炉温低,生产出的是高质量的白口铁。使釜石田中制铁所能够获得传统的市场,开始稳步发展。田中长兵卫不满足于此,因为陆海军的关系,想生产能机械加工的西洋铁 —— 灰口铁。   灰口铁顾名思义,断面是灰色的,铁中的碳是以游离态的石墨微结晶形态出现,在切削加工时,石墨可以作为润滑剂,是可以作为机械加工的铁。铁中碳 C 的含量在 2.0-4.5% ,硅 Si 的含量在 1.0-3.0% 时容易形成灰口铁。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提高炉体的温度,达到约 2000 度,高温使铁能充分吸收碳 C 和硅 Si 。要实现高温,需要往高炉里送 300 度以上的热风。   先是聘请原中小坂制铁所经验者秋元光爱给铃子一号炉安装热风炉。所谓的热风炉,是在加热炉中设置一蛇形通风管。蛇形管进口鼓入冷风,出口就是热风了。蛇形管的目的是增加热交换面积,提高出口处气流的温度。加热炉的燃料为高炉排出的一氧化碳 CO 。给高炉送热风,能提高炉温,是与大岛型高炉决定性的区别,是生产灰口铁的必备条件。   官营中小坂制铁所可以生产质量优良的灰口铁,但惨淡经营之后于 1882 年关闭,也是松方财政的受害者。热风炉 1885 年 12 月安装完成,其后 10 个月的苦斗,不能生产出满足要求的灰口铁,秋元光爱怕承担责任连夜逃走。 1886 年 10 月 16 日 ,经过 48 次失败后,终于生产出了 “ 与进口铁仿佛 ” 的灰口铁。在这成功的基础上, 1887 年 2 月田中长兵卫向大藏卿松方正义提出收购 “ 官山和诸器械 ” 的意见书。 7 月釜石田中制铁所正式设立。   其后,胡麻特别一号铁被送往大阪炮兵工厂。 “ 胡麻铁 ” 是釜石田中制铁所内对灰口铁的称呼。但大阪炮兵工厂对胡麻特别一号铁的评价是:虽然是灰口铁,但象白口铁一样难加工,铁的组织还非常粗糙,需要再次精炼才能使用。   工厂是作为海岸炮的炮弹铸造材料购买的,品质恶劣,价格又高,还不得不加一道精炼工序,称为 “ 釜石再制铁 ” 。但没有办法,谁让田中长兵卫是 “ 官府御用达商人 ” ,与萨摩藩阀有特殊关系呢,不采用市场经济的必然恶果。经过千辛万苦, 1889 年终于成功试射了用 “ 釜石再制铁 ” 生产的海岸炮弹。其后, “ 釜石再制铁 ” 成为大阪炮兵工厂的主要炮弹材料,田中制铁所也确保了一个大客户,对制铁所的发展有重大意义,算是 “ 双赢 ” 。它们 “ 双赢 ” 的结果,却是老百姓的血汗钱被白白浪费,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直到 1893 年,也就是甲午战争的前一年,大阪炮兵工厂对田中铁的评价依然是 “ 粗恶 ” 。田中制铁所自己能生产 “ 釜石再制铁 ” 则到了 1900 年。   田中长兵卫的 “ 官府御用达商人 ” 的身份非常重要,能够确保大阪炮兵工厂这个大客户,于是制铁所可以逐步成长。我们再来比较几乎同时期的中国。 1889 年,在山峦起伏的贵州省首先出现了高炉和贝色麻炉,即青骤铁厂。该厂不用洋技师,日出生铁 20 吨;创办人潘露竟因此积劳致死,该厂也夭折。贵州与釜石的自然环境相似,采用的技术路线也相似,不用洋技师,结果却非常不同。在中国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他没有 “ 官府御用达商人 ” 的身份,他的铁不可能和进口铁竞争,产量又太大不可能被传统经济吸收,只有死路一条。即使是官办的汉阳铁厂,在中国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也得遵守市场规矩,公平交易,质次价高无人问津。   今天,中国的大飞机计划重新启动,也非常时髦组建股份公司,想吸收民间资本参加。但是,如果没有 “ 官府御用达商人 ” 参加,它一样会在市场经济中公正公平的夭折。话说回来,中国也有 “ 官府御用达商人 ” ,但他们对造东西不感兴趣,对挣钱谋发展感兴趣,挣钱越多发展就越快,发展是硬道理。事情还没有开始,已经有重要人物提出要国际采购,不要丧失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让我们看看历史上,中国是如何不断抓住机遇加速发展,但最后却导致衰亡。   第六节 复活和毁灭   东京大学和工部省的工部大学校合并成东京帝国大学。 1889 年从德国留学回国的野吕景义是采矿冶金学科的教授。采矿冶金学科的学生,在最后学年,都必须在暑假期间,到矿山和冶金所实习,并写实习报告。今天,东京大学工学部的金属工学科依然保存了九本 1892-1900 年的学生实习报告。其中, 1992 年中村恭作的实习报告,记载了釜石田中制铁所创业初期的详细作业记录,非常珍贵。日本大学里珍贵的是这些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但还经常感叹工匠不足,他们能力的界限。同时期中国的大学,好象中国的大学出现要晚一些,产生的思想家一大串,但还感叹 “ 中国没有思想家 ” 。   另一个是釜石田中制铁所的土专家大岛善太郎留下的记录。大岛善太郎与大岛高任没有关系,没有受过系统的工学训练。 1888 年以杂务关系入社,后自学成才成为制铁所的中坚技术者。看起来,劳动者读书识字很重要,不知道大岛善太郎是否当年武士上山下乡普及文化的结果。同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处于庙堂之上座而论道,劳动者几乎是文盲,技术进步无从谈起,后人也无法通过他们的笔去考证历史的演进。   从这些记录中,可以窃见釜石田中制铁所的成长过程。大岛善太郎入社后看到的景色:木制的水渠大量漏水,水车达不到规定的转速。水车驱动的木制风箱大量漏风。热风管有豆粒大的铸造缺陷,还有裂缝,热风炉不断漏气。旁边还堆满了替换下来的,四处漏风的热风管。    4 年后的 1892 年,中村恭作的实习报告中这景色也没有很大改善。他估算出水量多时水车有 10 马力,枯水期则出力不足。缓慢运行的水车靠木制齿轮增速,有很大的动力损失。木制风箱和热风管的漏气大约占 40% 。经过系统工学教育的人看问题更细致些,能够量化估计。   铁制的热风管容易早期破裂。他们观察到,如果某种原因,高炉的还原反应不充分,会导致高炉产生的 CO 减少,进而导致热风炉冷却,会进一步使高炉温度降低,还原反应更加不充分,形成恶性循环。发现问题后,重新加热热风炉。于是,热风炉经常处于一冷一热,容易破裂。如果在夜间,作业人员由于磕睡容易疏忽,这种现象更加频繁。热风管的寿命大约只有 50-60 日。   这样的设备和生产条件。客户方大阪炮兵工厂的代表加藤泰久 1892 年 4 月调查工厂。釜石铁质量 “ 粗恶 ” ,客户当然不满,调查情况,看如何协作改进。他看到的情况是,炉温较高时出产的优等品一号铁只有少量,多是中劣等的二号铁。   如何改善?很显然,这些都是体制问题。整个工厂虽然是私营的,老板有压力和动力,做事会非常认真。但下面的从业员却不这么想了,那都是老板的,干我鸟事。又是大锅饭,没有积极性。老板的东西坏的就是快,水渠漏水,风箱漏风,热风管漏气 …… 。如果承包,责权利相统一,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向管理要效益。如果更进一步,竞争上岗,末位淘汰, “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 ,甚至可以不要水车,靠人力就可以把风箱拉得飞转。只要修炼了市场经济的葵花宝典,就可以创造人间奇迹。《红楼梦》里贾探春就是如此搞承包推进贾府的改革,贾府的效益立竿见影得到很大改善。   但对于没有市场经济传统的日本,想不到提高人的积极性的办法。没有积极性,水渠和风箱的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就想办法缩短热风管的长度,降低风阻。懒人也有懒办法。长度缩短后,为了维持热交换面积不变,修改管道的截面为椭圆,用几个口径较小的管子并联取代原来的一个大管,这些措施极大缩短了热风管的长度,减少了风阻,还增加了热交换面积。修改设计容易,重要的是如何改进铸造工艺生产出这些热风管。由于热风管是易损件,工厂需要自己生产。为了减少热风管的破损,把原来横置改为纵置,最后发展成蓄热式热风管。现在即便是从业员积极性不高粗心大意,产生的 CO 波动,也不影响热风加热,热风管也不易破损了。这里的叙述是简单的,实际这些改进缓慢艰难,没有积极性嘛, 9 本实习报告里有 7 本涉及热风炉的改进。   木制风箱容易破损和漏气的是木制气门,试验用橡胶制气门取代。最后用石川岛造船所生产的铁制鼓风机取代了木制风箱。彻底解决了木制风箱容易破损的问题。这也反映了日本相关的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随着日本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原来木制齿轮被更换为铁制齿轮。出力不稳定的水车也逐步被蒸汽机替换,先是用小型蒸汽机作辅助动力,逐步完全蒸汽机化。反映了日本蒸汽机制造技术的进步,和工厂对先进装备的维护保养能力的提高。   这些改进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渐进的过程。田中制铁所从大岛的土高炉出发,最后全面使用先进的西洋技术了。这与最初的中小坂制铁所和官营釜石制铁所的洋跃进不同,在这渐进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技术人才。也带动了日本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这背景下。 1892 年,采矿冶金学科教授野吕景义到釜石现地考察。现在木炭价格约为 1 吨 /4 元,北海道运煤制焦的价格大约为 5.3 元。但如果生产规模持续扩大,需要到更加险远的山里伐木烧炭,价格会急速上升,山路里只能靠手推车和牛运输。田中制铁所的 1200 人的从业员中,直接操作高炉的只有 50 人,而伐木烧炭运输的有 900 人。田中制铁所与其说是制铁工厂还不如说是烧炭工厂。他提出两条腿的经营方案,现有的木炭制铁继续,然后修建大高炉用焦炭炼铁。大高炉焦炭消耗率低,整体是合算的。炼焦过程中产生的可燃气工厂可以做燃料。焦炭的火力足,可以在炼制过程中多添加石灰石,以利于硫黄含量高的釜石矿脱硫。更重要的是,大高炉不需要新建,工部省的大高炉及附属设施还非常完好,改造一下就行。   田中长兵卫接受了野吕景义的建议。 1893 年聘请野吕景义为制铁所顾问,着手改造工部省的大高炉。修改炉形,修改热风炉,修改焙烧炉 …… ,终于在 1894 年 11 月用木炭制铁成功, 1895 年 8 月顺利转向为用焦炭制铁成功。工部省大高炉经过 12 年的岁月,终于复活了。 1894 年是日本铁的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近代高炉制铁突破 1 万吨,达到 12735 吨,首次超过传统制铁法的铁产量。   复活的背后却是毁灭。 1894 年正值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了,是中国走向衰亡的又一次转折。我们指责大清封建专制腐败,北洋舰队训练不力,作战时携行的炮弹不够,弹种不对。道德的谴责是容易廉价的,但大清凭什么训练舰队和携带充足的弹药?凭高速增长的 GDP 和银子?此时的日本已经能够制铁,用自己的铁生产炮弹,实行市场经济的中国却不能。不能自己制造炮弹,如何训练如何备战?!甲午战争实际是日本优势的铁压倒了中国的银子。    1889 年,潘露在贵州创办青骤铁厂时,中国知识分子大概给他传授了市场经济的葵花宝典,给他了一个好制度。成功了大富贵,失败了跳楼,这样的大激励大约束下,干劲足干事认真,没有干不成的。但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潘露只能选择成仁。 1894 年 6 月,汉阳铁厂建成投产,全套的外国设备,全套的外国操作者,只有一个中国技术人员。洋设备适应不了本土的燃料和矿石,生产不出合格的铁,没有办法解决也不想办法解决。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能自动解决所有的问题,创办铁厂本身就是错误,违反市场经济原则!   甲午之后关于铁故事并没有结束。 1897 年,日本政府获得中国的战争赔款后,引进全套德国设备建立官营八幡制铁所。 1901 年建成投产。一样遇到洋设备适应不了本土燃料和矿石的难题。在釜石成长起来的野吕景义等近代技术者,改造洋设备成功。研制各种钢材,推进各种钢材的国产化,没有任何经济效益,但却把日本推向了铁的时代,迈入世界文明国家的行列。中国把没有经济效益的汉阳铁厂最终处理给了日资。经过高速经济增长的黄金十年之后,迎来了几乎亡国灭种的战争。今天,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国,但大量的特种钢材需要进口,大量的炼钢设备需要进口,实际依然没有炼钢的能力。   未来的中国会如何?   文中的釜石制铁厂,一次世界大战后经营困难,被三井财阀接管。 1934 年,与八幡制铁所等其它钢铁企业合并成国营的日本制铁。 1945 年,釜石制铁厂遭到了美国军舰的毁灭性炮击。战后,财阀解体,日本制铁被分割成八幡制铁和富士制铁,釜石制铁厂是富士制铁的主力工厂。 1970 年,八幡制铁和富士制铁重新合并成今天的新日铁。 1980 年代,釜石的矿山和高炉相继关闭,现在只加工型材,并加工贩卖矿山关闭后流出的优质矿泉水。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4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邓小平说制度
热度 2 zlyang 2011-6-4 16:18
邓小平 说制度 新华网主页 - 新华时政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9/14/content_12046518.htm 二十九年前的八月,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发表了著名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提及干部中的腐化弊端,邓小平说这些固然与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 制度好 可以使 坏人无法 任意横行 , 制度不好 可以使 好人无法 充分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
3186 次阅读|4 个评论
【征文】利益的冲突与调和
热度 2 lingfeng 2011-5-30 10:08
利益的冲突与调和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的基本矛盾一直都是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和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矛盾。 一切社会问题的本质都是利益问题,一切社会制度的建设都是为了解决这两种利益冲突。 具体来说,就是使二者一致化:个人如果想获得利益,必须做对他人或者社会有益的事情;短期的利益要与长期利益相协调。 所以中国的基本矛盾也是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冲突。中科院也不例外。目前的制度部分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但是仍然可以改善。 举例来说,招聘优秀人才,对于研究所来说可以提高整体学术水平,但却可能危及研究所有些人的地位,这就造成了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有些措施如规定科研人员一年发表多少篇文章从短期看对研究所有利,从长期看却损害了科研水平,这就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冲突。 美国大学和研究所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招聘最优秀的候选人,这是美国的科研水平领先全球的重要原因。中国有些大学的情况却有些例外:担心招聘的人才超过自己,从而不愿招聘真正优秀的人才;即使招聘到了优秀人才,他们也可能受到排挤。我相信这样的情况也存在于中科院,并且它是制约中科院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必须制定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引进优秀的人才要对领导和原有科研人员有利。 如果大家追求的都是学术的话,应该不难认识到招聘优秀人才后,通过与他们的合作、交流、相互学习,是肯定可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的(见《论嫉妒》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68do=blogid=449042 )。每一个单位并无经费申请的配额,所以也不存在经费的直接竞争。 其次,要使原有人员从经济上受益: 每一个科研人员申请到的经费,应该分配一部分给研究所,所里用以改善科研条件,从而对大家都有利,这样他们才会支持招聘更优秀的人才。这个比例要合适,太小了没有效果,太大了打击经费申请者的积极性。据说中国大学的情况是申请到的经费留一部分给学校,一部分给系里,而给学校的要多于给系里的。我觉得这个情况不合理,应该多给系里,因为系里决定了招聘谁和招聘后对新人的态度。 中国存在“研而优则仕”的情况,如果引进的人才是为了从政而做科研,首先他们会威胁到现任领导的地位。虽然一个所里可以有很多科研牛人,但领导的位置却是固定的,所以会造成激烈的竞争。其次,当几十年后他们决定招聘的时候,他们因为担心招聘的人才科研做的太好从而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就会倾向于招聘水平一般的人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与招聘的新人签订合同:在研究所的前十年或者二十年(具体时间多少有待商榷),不可以担任任何形式的行政职务 (见《科学的天堂——科研特区 http://210.75.240.139/home.php?mod=spaceuid=2068do=blogid=8237 和《 “ 最牛大学学院 ” 中科大物理学院考察报告:教授何以治学》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5/247414.shtm )。同时,为了保证经费申请等与科研有关的事项不受制约,还要建立起配套措施。这样的方法,一方面可以排除掉大部分想从政的候选人,另一方面可以解决掉现任领导招聘人才的后顾之忧。 我家以前承包了村里的一个桔园。在我家接手的前一年,前面的承包者因为知道第二年桔园不属于自己,完全放弃了病虫的防治,结果很多桔树被一种严重的虫子所害,到我家接手的前两年,大部分桔树都死掉了。因为将来的结果与前面的承包者没有任何关系,所以他们在自己承包的最后一年不管病虫害。如果制定一种制度,把我们承包桔园前三年收入的 10% 给前面的承包者,他们还会在最后一年完全不管病虫害的防治吗? 为了解决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矛盾,必须使二者变得相关起来。 常言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果真的如此,前人栽树的积极性可能不高。如果能做到“前人栽树,前人乘凉”,则栽树的人会大幅增加。具体来说, 一是在行政考核上相关起来: 领导离任十年内,其领导过的研究所后来的发展应该与其提拔、职位升降相挂钩,不可一走了之。 二是在经济利益上相关起来。 领导的工资不在任上发完,而是在任的时候发一部分,离任后、退休前继续发放一部分,而这个工资与曾经担任领导的地方的科研绩效挂钩。领导和普通科研人员退休后,退休金不是固定的,而是由基本退休金加浮动退休金组成,浮动退休金与研究所的科研绩效挂钩。这样的话,领导会鼓励科研人员“十年磨一剑”,而不是急功近利地每年多出 SCI ,普通的科研人员也会因此而欢迎优秀人才的加入并提携后辈,因为他们在将来也会因此获益。 卸任后研究所的科研发展不仅取决于前任领导,还取决于现任领导及其它因素。所以,把前任领导的政绩考核和经济利益与卸任后研究所的发展挂钩,不可避免地受到运气的影响。可是,现在通行的做法:领导任上的绩效,难道仅仅取决于现任领导,而与前任领导及其它因素无关吗?所以,这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会因为上述措施而加重。 当然,科研绩效到底怎样确定值得考虑。是发表论文的引用次数,还是科研经费,或者其它的指标? 此外,招人时,不仅要考虑学术水平,还要考虑其胸怀:是否对比自己优秀的人持欢迎态度? 因为几十年后,他们就成了决定招人的委员,如果他们欢迎比自己优秀的人,研究所的科研水平就会越来越高,如果他们只招水平不如自己的人,研究所的水平就会越来越差。 改革是对利益的重新分配。 既然是重新分配,就会有一部分人因此失去利益,失去利益的人必然会反对改革。所以,推行改革需要勇气,实现改革则需要智慧。 彼得 . 梅达沃曾经说过:“一个科学家总是可有可无的,因为从长远看,他做不了的事,总会有别的人来完成。【1】”如果一个课题世界上同时有三四个研究组在做,那么,少其中的一两个又有什么关系呢?科研无国界,我国做不出来的研究,其它国家做出来了,发表了论文,我们一样可以看到。 但制度的改革却不是如此。我们改革不了的制度,绝不可能依赖美国人来完成。 所以从长远看,制度的改革比单纯的科研更重要。 十年之内,人们会对在位者歌功颂德;几十年之内,人们会赞美那些做出重要发现的科学家;一百年后,人们会感激那些建立了良好体制的人。如果我们为推动体制的建设做出了努力,“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2】” 说明: 1. 本文是《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征文作品,授权科学网上传至投稿网站。 2. 最好的改革无疑是“去行政化”和选择合适的人,给以充足的经费,让他们进行自由研究,但是在中国可行性不大。所以本文的初衷是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寻求一条可行的改革之路。 3. 再好的政策,在中国执行起来也可能完全变样。 4. 本文中的“利益”为中性词,不带贬义。 5. 我对中科院所知不多,如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参考资料: 【1】. 《如何获得诺贝尔奖——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人生》(美) 毕晓普 著, 程克雄 译 /2004 年 05 月 / 新华出 版社 【2】.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卡尔 . 马克思
个人分类: 关注社会|146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何决策制定人事问题管理系统模块
shuhualu1016 2011-5-25 11:07
如何决策制定人事问题管理系统模块 (一)人事问题决策制定管理系统模块的功能作用 人事问题决策制定管理系统模块,是信息生成活动的第三个基本子系统。企业运行的工作必须有人承担。要保证企业运行的具体事务工作都作到位,也就必须有人事安排和人事管理制度安排。而这一系列的安排,又是一系列信息的形成。特定的人事安排,必然改变原有人的地位、作用关系;特定的人事管理制度安排,必然是对人的任用、考核、激励、监督方式方法的改变。 这一系统模块的功能作用,是通过强化程序控制,保证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配置,包括对于高层和关键岗位的人事任免、激励机制的构建等问题的决策恰当无误。人事问题决策制定也就是解决选人、用人、留人问题。因此其重点内容就是制定员工能力管理制度、员工意愿管理制度、员工情感情绪管理制度,以保证企业发展所需人才能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好的事业如果没有恰当的人员来承担完成,这个好的事业也就失去了意义。没有人为之努力的事业,就是一种空想,有什么意义?所以如果不能保障这一系统模块功能作用的健全完善,企业无论具有多么雄厚的其它资源积累,要实现其发展也就都是不可能的。 这一系统模块,与信息收集活动中的前三个基本子系统,及信息生成活动中的经营方针决策制定管理和 战略措施决策制定管理两个 系统模块紧密相关。这五个系统模块功能作用的健全、完善,是人事问题决策制定管理系统模块功能作用健全、完善的前提。用人是做事的,要作的事没有清晰的方向定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激励人向何处努力也就没有依据。 (二)人事问题决策制定管理系统模块功能作用健全完善必须完成的事务工作内容 1. 对单位、部门和岗位的设置和调整进行决策,以保证单位、部门和岗位的设置能与企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2. 讨论批准各级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和违规处理管理制度,并依照管理制度选拔任用和处理管理人员。 3. 讨论批准人员选聘管理制度,并依照管理制度选择确定各个关键岗位的人选。 4. 讨论确定人才引进方案,为企业发展吸引急需人才。 5. 讨论确定员工培训方案,以保证企业的每个岗位的履职人员,都充分符合岗位履职条件要求。 6. 讨论确定员工发展管理方案,使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所需的人才,能通过员工自我发展管理,建立一种机制,保证从企业组织内部开发、积累和提供。 7. 讨论批准企业组织激励机制建设系列制度要求,包括愿景设计管理制度、沟通交流管理制度、细分授权管理制度、绩效考核管理制度、薪酬体系管理制度、岗位竞聘管理制度、职务职位晋升管理制度,以完善和强化激励机制的作用。 8. 讨论批准企业劳资关系管理方案,以融洽劳资矛盾。 (三)人事问题决策制定管理规范化的标准要求 1. 依据明确性要求。各种管理制度的讨论批准和各种方案的讨论确定,都必须有明确、具体、能公开的依据。选人、用人、奖惩人,都必须有公开颁布的管理制度作依据。没有制度依据的人事决策,必须有能公开,并能让人信服的价值判断依据,以避免个人情感和偏好对人事问题决策产生误导。 2. 程序限定要求。各种管理制度的讨论批准、各种方案的讨论确定、关键岗位的人员选择、重大人事问题的处理,都必须有完整的管理程序限定。通过程序控制,层层把关,环环把关,以减少失误。 3. 及时性要求。对于企业组织运行必需有的人事管理制度方案,以及关键岗位角色的人员选择,必须及时讨论确定,以保证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的有序性和企业组织运行的用人所需。 4. 认同广泛性要求。凡是涉及到多方面利益调整的人事问题决策,尤其是激励机制建设方面的制度制定,都必须尽可能事先广泛地组织交流讨论,以在得到大多数员工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做出决策。 5. 分级决策要求。人事问题决策要保持适度的集中,对于人事管理制度等相应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集中统一,以避免各个单位、部门各行其是的情况发生。但对于具体的选人、用人,以及按制度要求对员工实施奖惩,则必须分级实施,按照事先确定的管理制度由直接上司提出方案,隔级上司审核裁决,以避免人事管理上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被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所扭曲。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2794 次阅读|0 个评论
燕城监狱接受警示教育的心得体会
热度 1 wya 2011-4-2 13:01
燕城监狱设施一流,管理规范,如果全国都建成这样,也许会少些躲猫猫的事件。当然,这样优秀的监狱也不是能够轻易享用的,职务罪犯一般要在厅级以上。现身说法的同志文采很好,写的逻辑清晰,真挚感人,希望他能好好改造,早日出狱与家人团聚。同时,感觉制度建设真的很重要,有个好制度并认真执行,的确能够提前预防和挽救好多人才及其家庭。愿国家机器建设更加科学、民主、文明,愿人民能够更加富裕而坦荡的生活。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498 次阅读|2 个评论
这就是民主,制度保障,一视同仁!
热度 2 wya 2011-3-28 08:33
 由于缩短在萨尔瓦多的行程,美国总统奥巴马23日比原定时间提前数小时回到白宫,但因为没有提前通知工作人员,没带钥匙的总统先生无奈被关在办公室门外,进不了门的他只能在走廊上吹着口哨傻等,而这一尴尬情景却正好被媒体拍个正着。 http://news.qq.com/a/20110327/000147.htm#p=1 比起某些地方前呼后拥,端茶送水的排场和周到贴心服务,真是对照鲜明!! 美国华盛顿市长上街游行抗议财政预算被捕(图) http://news.163.com/11/0413/08/71GN2C5300014JB6.html 这才是人民代表该做的事情!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198 次阅读|6 个评论
怎样认识创新系统中的“ institution”
热度 1 toloding 2011-2-25 15:00
原文全文发表于《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年第6期,现贴出来接受批评。 在英文文献中论述创新体系和创新集群时常常出现 organization 和 institution 两个词汇一起使用指称组织的语境。 organization 指称组织没有疑问,问题在于 institution 在何时指称组织或机构、何时指称制度。考察这个问题不仅是为了翻译得更确当,而且还涉及如何理解创新系统的丰富内涵;涉及如何理解创新集群的组织构成。 Institution 的使用存在概念性模糊,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同时指称多重含义。 Edquist 和 Johnson 指出,在所有创新系统研究中都可以发现 institution 一词,但是它的概念和范围却存在不确定性。 Sharif 在评述创新系统研究时也指出一个如此模糊的概念折磨着 institution 这个词汇,它被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有时它是指系统中不同类型的组织 (organizations) 或参与者 (players), 例如 Nelson 和 Rosenberg(1993) ;然而有时它又指法律、路线和其他博弈的规则 , 例如 Lundvall(1992) 。在 Lundvall(1992) 的经典著作中 institution 一词主要指称制度; Lundvall 在第一章指出制度 (institutions) 是为主体提供引导、降低不确定性,其最基础的特征是历时的相对稳定性; Johnson 探讨了制度学习的主题,指出制度 (institutions) 不仅提供社会稳定性、使得再生产成为可能,而且还为不同形式的社会变革设置了前提条件;制度主要通过学习效应影响变革,制度以多种方式和在不同层次上影响知识增长。 Niosi 为国家创新系统 (NSIs) 下定义时 institution 指称组织,解释这个概念时指称制度。即 NSIs 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组织 (institutions) 集合,核心由生产、扩散和改造新技术知识的各种组织构成;它们是产业公司、大学、或者政府机构。 NSIs 的构成元素是制度 (institutions) 和连接; institutions 是习惯、路线、规则、规范和法律的集合,它们规治人们之间的关系、形塑社会互动;私人公司、大学、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在这里作为正式的机构 (institutions) 或组织。 大多数情况下, institution 被用作两种涵义。 Edquist 和 Johnson 指出: ( 1 ) 在一些研究中特别是创新研究中它是指涉及科学和技术知识的生产、扩散和管理的各种主体 (bodies) ,这种情况下 institution 主要指特殊机构,通常是公共组织和非公司组织; ( 2 ) 在另一些文献中, institution 是由制度理论 (institutional theories) 发展而来。 Coriat 和 Weinstein 也指出,在创新系统定义中一般说来 institutions 包含两个方面(互补)的涵义: ( 1 ) 被称作一定组织结构 (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 的角色,这角色会由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国家或地区涉及到创新过程中 不同类型组织和机构的本质 ,以及这些组织之间合作范式的本质 。一个参考就是“组织网络” (Freeman,1987) ; ( 2 )强调制度框架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的角色,它界定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地位和功能并且约束他们的行动;这里采用的是标准制度经济学的方法。 如何清晰地辨析这两种涵义, Edquist 和 Johnson 给出了创新系统中组织 (organization) 和制度 (institution) 的清晰界定: 创新系统的构成包括组成部分以及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创新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组织 (organization) 和制度 (institution) ;组织是被有意识创造并具有明确目的的正式结构,是运动员、参与者 (players) 或演员、行动者 (actors) ;制度是规治个体、群体和组织间互动和关系的共同习惯、规范、路线、已建立之范例、规则或法律的集合,是游戏或博弈的规则。 Coriat 和 Weinstein 也认为组织 (organizations) 和制度 (institutions) 的区分在许多创新研究中并不总是非常清晰,但至少 North 的思想可以作为一个起点:假如制度 (institutions) 是博弈或游戏的规则,那么组织 (organizations) 就是参与者 (players) 。组织和制度的关系类似于马克思所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制度形塑组织的形态、约束组织的行为;组织是具有主体性的因素,可以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重新界定和转变制度规则。 在集群研究中 institutions 指称组织或机构的情形较为常见。如 Porter 在组织涵义上使用了 institution 一词,即集群是在特殊领域一些既竞争又合作的相互连接的公司、专业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公司和相关的机构 (institutions) (如大学、标准机构和贸易协会)在地理上的集中。 Lee 给出的创新集群定义中 institutions 指称机构,即 如果集群 (cluters) 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诸如 RD 实验室、大学和私人公司这样的组织 (institutions) ,并且这个集群能够生产新的知识、把知识转换为新的产品和服务使得知识商品化,那么它们就是创新集群。或许创新系统是宏观概念,创新集群作为简化的创新系统是中观概念;因此创新集群文献相对于创新系统文献, institutions 一词指称制度的概率有所降低,从高度强调制度的作用转换为讨论政府的角色和恰当政策工具的使用。 需要指出,制度本身蕴含着由来已久和群体认同这两个本质涵义,群体认同中已经包含了公共性,所以私人制度和公共制度的表述不够严谨,因此, private institutions and public institutions 只能理解为私人机构和公共机构。
个人分类: 研究成果|5336 次阅读|2 个评论
院士制度改革是否需要有辅助制度先行?
热度 1 zhangxw 2011-2-2 16:36
院士制度改革是否需要有辅助制度先行? 最近看到一些文章说新选的院士,年纪大,黑发人几乎没有分,并且呼吁改革制度:院士制度、优化院士年龄结构等等,这无疑对比较有成就的青年学者是个喜讯 … 但是 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封建社会味道浓,论资排辈严重的国家轻易改制度也会使一些关系摆不平,出现新矛盾 … 对此,我没有什么高见,这里仅重复我过去的一个意见:就是对年纪大、辈分高的部分学者不一定上院士,可以另外设终身成就奖之类的称呼,对他们有所安顿。即先推行者这类制度,使一部分资深学者有另外一种精神归宿,随后形成氛围,使有突出成就的人容易成为院士,而不要熬到 72 岁再论。 把“敬老”与“敬才”妥善安顿,可能对社会是推进,仅顾一头可能出现新混乱。
个人分类: 一般科技.2.|275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杨佩昌:中国国民的道德水准是如何下降的
热度 1 fqng1008 2011-1-28 11:12
按:本来想说:中国公民的道德水准是如何下降的?考虑到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公民,所以只好用国民这个称谓。国家是有的,而且很强大,超级牛逼!民众也是有的,只不过还是屁民和愚民。因此,用国民这个词还算适当。前段时间发生钱云会事件,有几个人组织了所谓的“公民调查团”前往乐清调查。本人虽然对那几位先生表示尊敬,但是不得不感到难过:“你这个称谓都有问题,还去调查什么?”你算是公民吗?你知道一个公民应该享有什么权利?你何时行使了自己公民的权力? 经常有朋友问这样的问题:“你长期生活在德国,你觉得中国人和德国人有什么区别?”估计他们期待我这样回答:德国人严谨,中国人做事不太认真。然而,我的回答却使他们感到意外:“最大的区别是,中国人说话声音大,德国人说话声音低”。 说话声音高低和道德水准有什么关系?我的回答是:有一定关系,尽管不是全部。判断一个人是否道德,有一个基本的标准,那就是:你的行为是否干扰了他人。如果你只是在自己家里吼叫(在隔音良好的情况下),这不存在道德问题。但是,如果你在公共场合,例如在大街、餐馆、商场、公共汽车上大声聊天,大声打电话,那可以肯定地说:这有点道德上的问题。因为,即使个别人喜欢听他人的隐私,但也一定有人不想听你说话。如果你把自己的声音狠狠地灌进了不愿意听你讲话的人耳里,这就是不道德。 我在德国期间,曾在德国联邦统计局人口研究所实习过。每天中午都到统计局的大餐厅用餐。吃饭的人不少,大概有500-600人左右。尽管如此,整个餐厅非常安静,偶尔也只是听到刀叉在盘子上的轻微撞击声。和我一起吃饭的几个德国人,虽然也聊天,但嗓门压得很低很低,旁边餐桌的人几乎听不见。德国人说话声音低,并不是他们的嗓门不好,而是父母从小就告诉小孩:“嘘!请小声说话!”这样的场景我在德国人家里经常看到,至今记忆犹新。 那么,德国父母为何觉得高声说话不文明呢?你只要看看他们的中小学课本就明白了。他们也有一门相当于“政治”或“中小学生道德品质的课程,名字叫“Ethik”,就是《道德伦理》。名称虽然相似,但教的内容却不是热爱什么当,热爱什么主义,而是一些非常普通的做人准则。他们也不教孩子:“只要主义真,杀了XXX,还有后来人!”主义这玩意儿难道比生命更重要?再说,凭什么说你那个主义就是真的? 在当今的中国,除了高声说话,还有很多不太文明的现象:说假话、见死不救、遇见陌生人不说话不打招呼、关门时根本不看后面是否有人、贪污了还觉得自己是贵族、随地吐痰大小便、不排队...... 而在德国,说假话要付出一生的代价,看见别人有困难主动上前询问,遇见人不管是否认识,都会微笑点头,在电梯里会打招呼:早上好!关门的时候会看后面是否有人,如果有就会一直把门扶住。至于贪污腐败,随地吐痰这样的事情,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奇闻。去过德国的人都知道,在公共汽车上经常会听到“对不起、没关系”这样的话。说话的原因只不过是汽车摇晃,身体轻微碰撞了一下而已。 难道是德国人天生就比中国人素质高?恐怕不见得。如果德国民众天生素质真有那么高,那就不会听希特勒忽悠而残害犹太人了。真正的原因是联邦德国成立后,政府制定了一套规则,让民众自觉提升素质。比如说:德国有法律规定,不管是任何建筑物,如果建有厕所,任何人都可以进去大小便。当然还免费提供手纸。即使是豪华的餐馆,你一样不能阻止乞丐进去方面。你说上厕所这么方面,还有人乐意随地大小便吗?除非这个人神经有问题。再如:关门时不小心把人撞了,你得无条件赔偿,还得帮人医治。这些规定都很具体,操作性很强。还有遵守交通规则、按秩序排队等等,这些做法都是政府教育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良好的行为就变成了习惯,一旦大家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这个社会就变得文明起来。 我非常不同意中国人天生素质低的说法。只要把时间推移到62年前来观察,你就会发现,那时我们的祖先也还是不错的。人与人在胡同口见面,不管是否认识先问你:“吃了吗?”听起来土气了点,但也富有人情味。我比较喜欢古代中国人抱拳施礼这种做法,很有文化底蕴。可惜今天都不见了。今天的人与人,比的只是谁比谁更牛逼,谁贪污的钱多谁就很有本事。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今天的中国国民素质严重倒退了呢?原因我即使知道也不敢说,因为我胆子比较小。但是话不说出来会和节欲和憋尿一样,会严重危害前列腺和心灵,所以还是说出来,尽管只是不痛不痒的。 前几天因为汽车限行的原因坐了回地铁。吃惊的是地铁播音增加了一句话:请自觉抵制乞讨卖艺的行为。喂!你连乞讨卖艺都不准了,还号召大家和你一样冷血?如果大家都和你一样有本事,早就不卖艺乞讨,而是去北京地铁公司上班了。你们那里的福利待遇肯定超过卖艺的收入。 路过几次火车站,包括北京、天津、郑州等等,经常会听见警察的“良好”忠告:“请不要相信陌生人,请不要把包交给陌生人看管”。当然,让陌生人看包的确不太可取,但是所有人都不相信,你说这个社会成了什么样子?简直是人人自危!你这个忠告其实是告诉大家:这个社会完蛋操了!既然都这样了,还建立什么和谐社会? 再看看媒体,每当发生一件令政府难堪的事情,政府发言人第一个反应总是:“没有、没有这回事、不是这样、这是造谣......”当事实证明有了后,政府的反应则是:个别官员所为。于是,政府总是英明正确,只是个别官员操蛋而已。还有喝水死、躲猫猫死、睡觉死之类的,简直是说假话都不脸红,你以为所有的人智商都那么低啊? 政府天天喊为人民服务,是人民的公仆。可是你看政府哪栋办公大楼不威严、不豪华?你看你开的车有多牛逼?你看你自己有多少套私房?你看自己有多少小蜜?你看你吃的饭一顿多少钱?你看你抽的烟多贵?你要真的是公仆,我就让你来当主人,你干不干?撒谎都不带犹豫的一帮东西! 积土成山、聚水成河。天天这么假宣传,政府天天说假话,你怎么忍心要求普通民众说真话?如果民众都说真话,对比起来,那政府不是太难堪了吗?所以,民众还是说假话比较好,因为这样就匹配了,社会也和谐了。 于是,中国国民低下的道德素质也就这样形成了。 转自: 杨佩昌博客专栏 yangpeichang.vip.bokee. com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2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助理教授与副校长:谁的权力更大?
eduman 2011-1-27 16:43
周雪光教授将他今儿中午在他任教的斯坦福大学的一番经历写成博客,非常有意思,转载于此。 中午与几个教授一起在faculty club和校长吃饭。这是本校“干部联系群众”的例行做法,以前也参加过一次。本来觉得没有什么需要和校长交流的事宜,打算推辞。邀请信在电子邮箱里挂了好长时间,后来看了看日程安排,竟然全天没有需要参加的其他活动,索性来一趟吧,反正在哪里都要吃午饭。 总共来了六七个人(原定十几人,好几个临时退却),大家漫无边际的聊天:本科生教育、人文学科学生数目近年来的大幅度减少,careerism在本科生中盛行,入校新生的人文课程的问题,学校建筑兴旺以及建筑商的漫天要价,等等。 最为有趣的一段是校长比较助理教授与副校长的权力的说法。缘由是这样的。同系的Mark在座,向校长抱怨说,学校的registrar部门(负责学生选课、注册和分配教室的部门)不力,有些课程时间上相互交错,造成学生这一堂课刚刚上完,而另外一堂课可能已经开始15分钟了。校长听了后,想了想说,这不会是安排课程的部门的问题,因为学校在制定课程安排时在时间上都是错开的,以便学生选修不同课程。”我的猜测是”,校长说道,“某位任课老师坚持要改时间。他可能对registrar办公室说,我只能在这个时间段上课。。。所以才导致这种情况。在学校里,教授们坚持怎么做,行政部门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 校长接着感慨道:“我在给新雇用的行政部门人员谈话时,就这样问他们:‘你们能不能习惯一个刚刚Ph.D.毕业的助理教授比校园里做管理的副校长的权力还大这种情形?如果你们不能适应这种情形,你们就不应该在我们学校里工作,因为我们校园里正是这样一种情况!’ ” 。。。这也许道出了一个大学之所以成功发展的要诀所在?! http://www.tudou.com/v/jL0JuyBCBJk/v.swf http://www.tudou.com/v/jL0JuyBCBJk/v.swf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26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错了?——我们需要更人性化的制度
热度 5 sleepingsui 2011-1-19 22:58
在刚刚过去的考研日子里,有这样一则新闻《 36 岁考研女子未带身份证两次跪求进考场遭拒绝》,我是在新浪微博看到这新闻,微博发出不久,博友们都纷纷对其进行评论,在众说纷纭的回复中,大家有几类看法,一类是认为女子粗心,怪不得谁,或说是活该,下跪也有失尊严,监考官严于执行纪律,应该支持;一类人是认为监考官太过冷血,面对这样一个女子还如此铁面无私。还有一类人觉得考研女子和监考官都应该负起责任。 对于这样一则新闻,我作为考研过来人,能深深地理解一个考研人的努力和辛酸,说实话,内心更多是对女子的同情。但是,当抛开这些痛心的情绪,冷静下来想想,这样的悲剧,其实是否可以避免呢? 一、考研女子错了吗? 对于每一个认真准备考研人来说,坚持到走入考场这一刻的所有付出都是不容易的,何况当事人已经 36 岁的妈妈了。她的年龄条件和实际情况比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说,难度大了许多,可到了收获的时刻,却遭遇了如此的悲剧,实在令人痛心。面对如此重大的考试,却忘记带了身份证,不管是怎样的解释,在这个点上她的确是错了,也很不应该。对于监考官的反应,她下跪了。这虽然有失尊严,但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她对这考试的重视和备考以来的艰辛,这使得她已经有些丧失了理智了。对于她做出的行为,我们都不该提倡,但是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是一个考生半路遭遇抢劫,证件丢失,那么对于这样的事件,是不是一向同情弱者的中国群众都会更倾向于同情当事人而唾骂监考官呢?这样一看,导致这一悲剧,真正犯错的人并非考研女子了。 二、监考官他们错了吗? 监考人员面对已经制定实施的制度和纪律,他们的身份就只能是执行者,发挥着监督的职能。不管他们处于怎样一种心理,只要制度上面没有明确规定的,就只能是认真去执行,任何一种做法都逃脱不了徇私之类的罪名。所以,我认为新闻中如此铁面无私的监考员是应该提倡的。虽然在这则新闻中,他们所接受的是最低层的“挑战”,面对下跪,相信他们情感上有所动摇,也深感无奈,还是坚持住了。可如果遇到一个“我爸是教育局长”或是一个大红包,结果是否会有所不同,我们就无从求证了。那这么分析,监考官严于执法,尊重制度规定,也不该给他们冠上罪名。 三、究竟是谁的错? 如果这则新闻,大家看完都会觉得不寻常,那说明事件的实质肯定反应出一定的问题。我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制度本身。在我们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制度应该也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能让人从中体验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 。在现实的检验中,当制度或者政策与现实出现矛盾时,很多人都在质疑当事人的错,都对当事人提出了各式的要求,但看看我们的历史,更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制度出了问题。制度是死的,人却是活的,我们不该总以“死”的为标准,那这样活人迟早也变成死人般了。考场规定没带身份证不得入内,迟到 XX 分钟就不得参加考试,这些规定的确是对于一名参加考试的学生的基本要求,这些规定一点也不苛刻。可是就如上文提到的抢劫事件,难道考生只能望着考场自认倒霉吗?如我们可以把制度制定得更加人性化,这些悲剧是不是就可以改写了呢? 四、错误的弥补——更人性化的制度 每个政策或制度等的出台,我们都难以保证它能够完美地开展,特别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里。但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及时修正,还是值得称赞的。我觉得,面对目前的考试制度,是否可以考虑以下的建议? 1. 在考场上设立备用课室,安排备用监考员,如有意外等情况出现,可以让其先到这些课室进行考试。这样既不影响他人的考试,也不会扰乱考场秩序。如果考完发现该同学的确有违规行为,那取消他的考试成绩也不迟。 2. 将互联网信息引入考场。现在网络发达的时代,我们的身份证、准考证都在网上有相应的备档,如果我们可以考虑将教育部门,公安部门等联合起来,在需要的时候让网络“出手相救”,也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我们制定考场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维护考场纪律,那么如果换一种做法,可以让事情变得更好而且本身的目的又不受影响,那何乐而不为呢?每次制度出现问题的时候,最难堪最无奈的往往是执行者和当事人,那么作为这些政策或制度的制定者,作为人民的公仆,是否应该更加为人民多考虑一些?如果发现问题,相关部门可以及时承担责任,不断完善,而不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那么我们在制度仍缺失的时代,还是可以尽力做得更好。 相关新闻的链接 http://news.sina.com.cn/s/2011-01-18/030721830868.shtml
个人分类: 新闻评论|5293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深大法学院孔庆平教授说姜文的《让子弹飞》(转载)
chowsiutung 2011-1-6 09:07
深大法学院孔庆平教授说姜文的《让子弹飞》(转载) 让子弹飞,是什么意思?说全了,就是让子弹再飞一会。如何理解?我已经开枪了,你什么都没有看到,不要着急,让子弹再飞一会,你就会看到结果。给我时间。 事实上,这部电影就是子弹,电影的上映,就代表了姜文已经开枪了,也许只是第一枪,也许还有第二第三枪。他想要击中什么?他想要什么结果?现在你们看不明白,不要着急,就让子弹飞吧。 事实上,这部电影中鲜明的对现实的影射,是任何一个对现实有所了解的人都很容易观察到的。 最直接的最明显的就是,县长买官,上任后再玩命捞钱。县长想的只是和当地恶霸同流合污,欺压百姓,然后分赃而已。而故事就是从这个买官的县长开始的。 而故事的发生地,为什么叫鹅城呢?虽然只是一个个小小的县城,不过象征的正是我们的祖国啊。我们的版图是什么样子呢?是啊,我们常说它是一只雄鸡,不过,我想事实上它并没有那么威风。与其说是雄鸡,不如说是肥大呆滞的一头蠢鹅吧。我们也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鹅城之中。 在这鹅城中,有县长,有恶霸,还有无数浑浑噩噩的百姓。而县长,恶霸,这些有钱人靠什么发家呢?他们靠洗劫老百姓的财富发家。他们把老百姓当做廉价劳动力,贩卖到美国,挣得美元供自己挥霍。不由的让人联想到我国高企的外汇储备,两房和美国债券的巨额亏损,已经无以为继的出口导向型经济。 这时,一个天不怕地不怕,在电影中有着无比强大实力和对穷苦大众慈悲的恻隐之心的亦雄亦匪的救世主式的人物,也就是姜文所扮演的张麻子来到了这里。彻底打破的鹅城往日的和谐。 他感到奇怪,为什么我要赚钱,不去富人身上赚,却要在穷人身上赚?师爷告诉他,现实就是这样的,依靠着的乡绅,富豪的支持,他这个县长才有油水捞,他所能欺负的也只有老百姓而已,否则,他的位子也就不保了。师爷告诉他,县长从来是没有胆量去剿匪的,不过却很有胆量以剿匪的名义来收钱。正如,从来没有胆量去降房价却有胆量以将房价的名义来收税,从来没有胆量去抓贼,却有胆量以维护治安的名义去扫黄,从来没有胆量去挑战美国,却有胆量以美国的量化宽松来解释国内的通货膨胀。 不信邪的张麻子 不想这样。师爷告诉他,要想赚钱,必须跪着。可是他想站着把钱赚了。这其实是姜文的内心独白。姜文的电影多次被大陆禁映,因为他喜欢挑战权威,喜欢叫板,可能有人告诉他,想赚钱,你就要认怂,就要妥协,就要装孙子,就要主旋律,可是他在这里告诉所有人,我不跪着,我要站着把钱赚了。 如何站着,也即是有尊严的,把钱赚了,也即是维护自己的权益,电影告诉我们,枪和醒木,就是有实力对抗,有合法的身份和地位。 接着,姜文说,我要给所有人公平,有名无实的冤鼓,不能只是一个摆设,要让大家来鸣冤,要给大家主持公道。这就好像上访制度一般,只是一个好看的摆设,却没有人有机会通过它来洗刷冤屈。 老百姓看到张麻子 的铁面无私,一起给他下跪。张麻子骂到,早他妈没有皇帝了,没有人值得你们下跪,我也不值得!他是想说,不要做奴才,不要给任何人下跪。人应该是平等的。看得出,对国人的无奈。 张麻子 教育六子,有出息不是当官,也不是当匪,不是有钱,也不是有权,而是读书,留洋,学知识,学文化,去了解莫扎特的音乐。这一段,看得出姜文对知识和艺术的向往,对钱和权的鄙视。他希望人们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可以了解人类已经拥有的文明。去真正陶冶自己的心灵,去追随自己的精神。 接着,胡万在陷害六子的时候说,县长的儿子,吃了两碗粉却只给一碗的钱,这就是不公平,我们要公平,要公平!虽然电影中的六子并没有以权谋私,不过现实中,我们不是恰恰需要吃一碗粉给一碗钱的公平吗?而这看似简单的公平,离我们却最遥远。 六子被诬陷,倍感冤屈,他的选择是切腹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就好像那些被强拆被侵犯的受害人选择自残来抗争一样。 接下来,张麻子 和黄四爷正式展开了较量,张麻子抢来富人的钱,发给穷人,这是一段浪漫主义的畅快淋漓的发泄,打破这世界的不公平,不合理,不正义,让无耻的剥削者付出代价,让善良的劳动人民得到幸福。不过,也只能在电影中得到短暂的宣泄罢了。 在最后与黄四爷的决战中,张麻子 只有势单力薄的四个人,而黄四爷则有数百之众,实力对比如此悬殊。张麻子向民众发钱,可是第二天民众乖乖把钱交给了黄四爷。张麻子问手下人为何?答曰,怕。张麻子说,怕之中有的是怒。我们要把这怒引出来。我想,这也就是让子弹飞的真实意图所在。它要煽动要挑动的正是观众心中压抑的怒。这怒指向谁?我不必多说。 于是,第二天,他们不发钱,而发枪。给人民抵抗的力量。不过,人们依然无动于衷。于是他们四人骑着马在空荡荡的广场上一遍遍呐喊,却没有回音。这里姜文想告诉我们他的孤独和寂寞,颇类似鲁迅所说的呐喊。想唤起民众的觉醒,不过收获的只是凄凉。没有人响应。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麻木冷漠忍耐受欺,这就是中国人。 张麻子 说,他们只帮助赢了的人。于是他们四个人继续前往黄四爷的堡垒。某种势力的大本营。他们四人势单力薄,形单影孤,面对的是黄四爷家门口的一扇大铁门。严丝合缝,透露出威严和强大,将他们死死挡在门外。 于是他们向这扇大门发起了疯狂的进攻。这扇大门象征了什么?也许是现行体制的壁垒,也许只是最令姜文愤怒的审查制度的束缚。总之,它代表了权威,而这时,姜文肆意的向这权威的大门发起进攻,它要在这大门上打出一个大大的惊叹号,不过,最终却只打上了省略号和问号,是说他感到无奈何无语吗? 而黄四爷,也即是高层人物,对于他们这种不自量力的进攻却颇有些不屑。显示出某阶层的傲慢和自以为是。 最终,靠着替身的帮助,他们终于发动了群众,暴怒的人群,降黄四爷的铁门冲的粉碎。人们肆意的宣泄,拿走一切本该属于他们的东西。 张麻子 问黄四爷,你重要,还是钱重要?黄四爷说我重要。张麻子说,你再想想。黄四爷说,钱重要。张麻子说,你再想想。黄四爷说,那还是我重要。张麻子说:没有你,最重要。 这里姜文想说的是,权重要,还是钱重要。他最终说的是,没有不受监督的、凌驾于人民至上的权力,才是最重要的。 全片凌乱而随意的向我们暗示了很多东西,影射了很多东西。除去这些,其他时间是姜文的自由发挥。包括展示他的男人风采,不失时机的搞些冷幽默逗大家一笑,来尽情宣泄,体会造物主的无所不能。 总之,这部片子是融合姜文的抗争,愤怒和呐喊于一体的显得有些杂乱无章,浪漫主义,而又充满了随意和肆意的作品。 我的感受就是,姜文想说的东西太多了,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他也有太多的不爽和愤怒了,他也太想唤醒出一些东西了。 他开枪了,他需要时间,他要让子弹飞。 最后,于姜文而言,比起已经彻底沦为靠忽悠观众来骗取票房,诅纣为虐之流,他至少还想说些什么,还想表达些什么,这也算难能可贵了吧 。 这片子能过审核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阴错阳差,此天意也 原文 http://bbs.szuonline.com.cn/thread-95048-1-1.html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765692
个人分类: 未分类|14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威权社会的若干规则
fqng1008 2010-12-29 11:22
我不是政治学者,弄出这样一个题目确实是班门弄斧,可能要贻笑大方。但我这个人一旦想到,就似乎有不吐不快的感觉,只好跟着感觉走吧。 在威权社会里,每个人的个人权力都得不到保障,因此获得权力是最重要的事情。想想看,连二把手都声称有权的幸福,无权的痛苦,这个社会还能不唯权是瞻吗?连二把手都不能通过宪法保障自己的生命,这个社会还有法制可言吗?实际上,就连一把手的权利也不可能得到法律保障的,所能够做的就是不断地巩固自己的权势,谨防别人夺权。 在威权社会里,民众自始至终摇摆在对权势的依从和叛逆的两极中。当威权达到极致的时候,他们表现为以依从为主,此时社会和谐,人心思治;而当威权渐行渐弱的时候,他们表现为以叛逆为主,此时必然会造就一个英雄或救星,让人们最终恢复到对权势的依从之中。英雄或救星是广大民众在威权社会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心理需求,是威权时代的社会性格;如果缺少这样的人物,个人权利没有得到保障的民众就会惶惶不安。 在威权社会里,制度需要一个核心,全国人民要团结在核心的周围,就是天无二日,人无二主。 统治者看起来是一群人,实则是一个人;如其说是一个人,不如说是一个神。因此,在那样的社会里,造神运动是制度的需要和保障,正常情况下会不间断地持续(例如高祖斩蛇起义、天子的天赋皇权等等),从一个人到一个家族(例如今日之朝鲜,尽管家族里也会因为权力之争自相残杀,但毕竟比家族外的残杀来的和缓)。为了造神运动的需要,愚民政策必不可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 在威权社会里,人们膜拜权势,因为权势可以改变命运;人们痛恨权势,同样因为权势可以改变命运。社会心理在这两极中震荡,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为威权社会是靠权势运行的,而权势的得失消长既微妙且变数极大,没有大智慧是难以驾驭的。因此,其胜利者确实不是人,而是神;当然,这个神也很容易演变成恶魔。 最近,大学在嚷嚷着去行政化,应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它实际上在向权势挑战,向一种制度的运行机制挑战。这种情况只能在威权渐行渐弱的时候发生;是众多的合力促使制度变革,还是威权渐强而使冲击力淡化,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威权社会靠权势运行,民主社会靠法制运行,两者的运行机制有根本的不同。在威权社会里,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法制,即使讲法也是为权服务的;只有在民主社会实现了司法的独立,才能逐渐走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3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农民怎能不贫困 李昌平
chowsiutung 2010-12-28 13:05
中国农民怎能不贫困 李昌平 近段时期,我主要在云南、贵州等地的国家级贫困县走动。走了一些穷地方,发现贫困的原因并不那样简单:贫困就是因为农民素质低、没文化、愚昧、自然环境条件差,等等。我们把贫困的原因归结到穷人本身,好象贫困与政府、制度、主流人群没有多大关系。不是的!在很大的程度上,贫困源于没有权利,源于主流社会设计的不合理制度。我先从一个故事开始讲。我到了贵州毕节地区的一个乡,全乡有14000人,有锡矿、铅矿 、煤矿,每天从这个乡运出去的矿值约40万元。开矿的是浙江、四川、云南的大老板 ,他们每年给乡政府提供的税收不足50万元,但来来往往的运矿车辆,每年损坏路面用 以维修的资金不少于150万元。矿开了,资源没有了,环境破坏了,并且矿是有毒的,矿工没有任何劳动保护,每个劳工在矿里只能工作三个月就不能再工作了,时间长了有生命危险。这样的劳动,每个矿工的工资不到300元/月。如果你到矿上看到那些矿工,你 的第一感觉是矿工和牲口没多大的差别。不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的人是很难理解宁可累死,不可饿死的现实选择的。 说那个地方穷,每天却有那么多财富源源不断的运出来。我算了一下,那个地方的人均GDP超过了10000元,但他们的人均纯收入不到700元。这是什么GDP?我取了一个名,叫垃圾GDP!发展不是硬道理吗?开发了资源,资本家得到了财富,当地的人民分享了发展的什么呢?不仅没有收益,而且还受害,房屋倒塌了,储藏红薯的地窖掉下去几十米, 还有水库的水漏掉了,等等 第二个故事:我去云南的一个贫困县,那些原始森林是九十年代以来砍伐的,砍树的时候没有任何补偿,因为主流社会的人说森林是国家的,砍伐森林自然不关当地人的事了。没有砍伐森林的时候,当地人主要以狩猎为生,辅以简单的农作,生活还是比较舒坦的。树砍了之后,当地人不得不从狩猎生活转向农耕生活,千辛万苦地造了梯田。最近几年,主流社会要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政府强制当地人退耕还林。森林砍了,没有补偿;辛辛苦苦开的梯田,一个文件下来,说补给你每年三百斤粮食,给5-8年就了事,5-8年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啊?我身临其境的时候,无比的羞愧,为我们主流社会的人满口的仁义道德羞愧。很多人讲保护动物的时候表现的无比善良和慈悲,而面对弱势的同胞却是如此的不道义! 当我走进贫困的深处面对贫困的时候,我实在没有理由指责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他们没有错!我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对贫困有了新的认识。 一 制度与贫困 至少有十几种主要的限制穷人权利、导致贫困的不合理制度,需要我们重新检讨:第一,产权制度 上面的两个故事都与产权制度有关。国家一句话:矿产资源属于国有,这就割断了资源所在地人民与资源的联系。国有是谁有呢?谁有权审批矿产资源开发,谁就代表国家了。什么人有权开发国家的矿产资源呢?制度规定只有资本家。当地人是国民,我们在制度中找不到国民的位置。有人会说,国民分享税收啊!谁代表国家征税呢?当然是几个人的事。1吨煤35元-50元的税收,可是一车装10吨却只算5吨,白天运10车计税,晚上100车不计税;就是征了税,当地的老百姓又如何实现分享税收收益的权利呢? 如果说森林、矿产资源是国家的,穷人分享不到收益也就罢了,但本来是穷人的财产,国家也要占有。 比如说,农民集资办起了电,产权属于谁?属于国家的电力总公司;农民集资修了学校 ,产权属于谁?属于代表国家的教育部门;农民集资办的厂,产权也属于国家;农民集 资办起了电话,产权属于国家信息产业部;农民集资办的公路、桥梁、水利设施等等, 产权都不属于农民。既然是农民集资办起来的,为什么农民没有产权收益呢?如果把农 民投资的电力、交通、能源、通讯等等基础设施,都让农民分享产权和收益,农民也不 至于这么苦、这么穷。谁剥夺了穷人的产权? 不仅如此,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鼓励农民办粮食加工厂,一个加工厂要投资几十 万、几百万。到了90年代,国家一个文件下来,不允许农民经营粮食了,农民损失惨重 !国家不承担任何责任;八十年代政府鼓励农民贩猪、宰猪,九十年代,要定点屠宰 ,农民办起来的生猪一条龙全垮了,谁也不赔啊;八十年代后期,允许农民经营种子 、农药、化肥,九十年代,供销社重新专营,把农民害的可苦了。农民由此所负的债是 一代人、两代人都还不清的。城里的企业破产了就破产了,农民的企业被逼得破产了, 钱还是要还的。农民怎么不穷啊! 第二,财政制度 农村电力、电话是农民自己集资建起来的;城里的电力、电话是国家投资的,城里人用 的电和电话比乡村便宜;农村的学校是农民自己集资建的,农村老师的工资是农民自己 开的。城市里的学校是国家建的,城市里老师的工资是国家财政开的;城市里的公路是 国家修的,一公里就是好几百万甚至千万,农村里的公路主要是农民自己修的,农民修 了公路,国家去收费,路坏了之后又要农民自己修。农村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 农民自己集资的,当然国家也有财政支持,但那是杯水车薪。都是中国的公民,在占有 财政资源方面,标准是不一样的。剑川县黑桃树乡大满山红的那个村子,农民自己集资 来办电,一根电杆,从山下运到山上去,要用四十个人抬两天,中途回不了家,还得在 半山腰过一夜。城里的人什么时候这样自力更生过啊!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不覆盖农民的。这个极大的不平等说也是白说,不说也就罢了。 可是,主流社会的人却破坏农民自己的保障制度。去年3月1日生效的《土地承包法》, 规定土地承包30年、50年不变。假设我今年有十五、六岁,过五、六年,要娶妻、生子 ,我这一家人一分地也没有,政府也不给我任何的补偿,社会保障制度也不包含我,我 怎么生存啊!生在农村,是一个农民,就应该天然的有拥有土地的权力,谁有权力剥夺 人生存的权利?!每一部法律都不能违背《宪法》,《宪法》要保障人权,农民最基本 的权利就是拥有土地,拥有生存的权利。站在城里人的视角,《土地承包法》这是一部 很好的法律,固化土地承包关系可以生产出更多、更廉价的农产品,供给城里人消费。 我们有没有考虑到、那些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农民、一旦失去土地,他们怎么生活?我们 为这些失去土地的人提供了什么样的社会保障呢? 第四,金融制度 中国的银行叫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叫国有商业银行。城里人可以用身份证贷款买房 ,乡下人不可以;城里人可以用房作抵押贷款,农民的房子也是房子,为什么不能用他 们的房子、土地去抵押贷款呢?农民也是国民,为什么国家的银行不承认呢?农民的财 富也是国民财富的一部分,也是人民币的基础,为什么中国的银行不承认呢?如果我们 农民的身份、农民的山、农民的地、农民的房,也能在银行里抵押,那农村也不缺投资 ,农民也有钱发展。现在,农民贷款生产农产品供城市人享用,贷款也是那么、那么的 难,利息还高于城里几倍。外国银行不下乡,中国的银行也进了城,国家又不允许乡村 民间金融存在,难道农村指望太空人提供金融服务不成! 第五,税收制度 农民的人均收入是(每年)2000多块钱,不是可支配收入,这些收入中还含着种子、自 己和牲口吃的粮食。国家按农户农产品产量的8.4%来收取农业税,但如果把农民自己 消费和投入生产的这一块除开,那肯定是20%多或更高的税率了。再如果把粮食加工流 通环节的税率考虑进去,农业的税率可能就在30%以上了。一个农民一年的可支配收入 就只有几百块钱,要交税;城里人一个月有几百块钱的社会保障。城里人做生意亏本, 可以不做;农民种地亏本,可不可以不种?不种(的话)可不可以不纳税?不可以,不 种地照样纳税。农业是最弱质的产业,农民是最弱势的群体,却面对最不优惠的税收政 策。农民怎么不贫困呢? 第六,资源的配置制度 就说说扶贫的资源配置制度吧。国家的扶贫资源是属于穷人的钱,这个资源是由谁来配 置的?是干部来配置的。谁跑步钱进、谁跑的勤就给谁。跑到扶贫资源是要付成本的 ,资源通过一级一级的下拨是要雁过拔毛的。这些资源到了项目点、到了社区该怎么使 用,还是没有穷人的发言权,还是国家干部说了算。不少贫困地区搞工程招标,谁主持 ,是干部,谁有权参加投标,极少数有钱的人,穷人在哪里呢?占99%的穷人被排斥在 外了。 我们在贵州大山里扶贫,不到1万块钱可以修1公里5米宽的山路,而政府去做扶贫,修1 公里同样的路要8-10万块钱。那我们怎么配置资源呢?到村里去跟老百姓谈,群众说要 修路,我们问怎么修,他们说,政府只要提供炸药、铁锤、碎石机、碾压机、技术员就 可以了,劳动力由他们自己组织。这样1公里路3000-8000元钱就够了。钱给他们,我们 来做协作者,跟村民一起买炸药、机器,铁锤,风里来、雨里去,两年里6万多块钱修了 26公里路。26公里路要是政府修,至少要200多万。 如果法律制度来配置扶贫资源,肯定会比干部权力配置更有效力;如果资源到了社区, 由老百姓主导资源的使用,就可以用很少的钱办很大的事,因为中国农村有的是过剩的 劳动力。 有权力的人相信权力配置资源,有钱的人相信市场配置资源。其实,在解决贫困的问题 上,权力配置资源不是最有效的,这个好理解;市场配置扶贫资源解决贫困问题也不是 最有效的,这点很多人还没有认识。中国农村每天有3亿的劳动力在家里打麻将,中国农 村每天有大量的事情没人干,过剩的劳动力市场配置不起来。中国解决农村贫困的最大 资源是农村劳动力,配置农村劳动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靠农民自己的组织。只有民间组 织把劳动力资源配置起来与其他资源相结合,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最大化。 我们这个国家,权力和市场配置财政资源,配置的结果,是绝大部分配置给了强势阶层 。医疗资源80%都在县以上;教育资源主要是配置在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里;基础设 施建设主要配置在城市里。在不少地方,扶贫资源和公共资源配置成了权力和权力、权 力和资本的交易游戏。 第七,教育制度、医疗制度 这两个制度差不多,只说教育。人们似乎公认:教育改变命运。中西部的教育能改变中 西部人民的命运吗?我看不能,反而使他们越来越苦难。我在我的《扶贫日记》里写过 一个高中生,他的父母亲为了培养他这个高中生,借了一身的债,他高中毕业到城里打 工,每月的工资400元,要用十几年的时间打工来还债。他说只要还清债,再攒够2000元 钱,他就准备回到他的那个小山村去结婚,再不来打工了。那时候他大概有40岁了,就 是不回山里,城里人也不会要他打工了。现在的农村教育是什么?贫穷的父母亲,负了 一身的债,支付了巨额的教育成本,好不容易培养一个高中生。高中生给了父母什么回 报?没有!他把20--40岁黄金的时间给了城里,他得到了什么?没有!到了40岁,快要 老了,城市和发达地区不要他了,把养老的包袱又甩给了中西部,甩给了穷人。教育是 不是抽水机?教育不断的把中西部的资源向发达地区抽,不断的把穷人的资源往富人抽 啊! 我读小学时,几毛或一块钱读一年;初中时,一年两块钱;高中时,三块五块读一年; 大学时,国家一个月补贴20多块钱,35斤粮票。现在我的孩子读书呢?小学100多,中学 1000多,中考把录取分数线提得高高的,缺一分100元、几百元不等。现在我们读大学, 国家给一点钱甚至不给,更多的是学校收钱。我计算了一下,从85年到目前为止,农产 品的价格涨了不到7倍。以稻谷为例,85年的价格每斤0.095元,今年可能高些,涨到了 每斤0.6-0.7元,以前是0.4-0.5元,算涨了7倍。相当于农民的收入(在价格上) 长了7倍。但现在农民教育支出涨了几百倍甚至几千倍,你说农民怎么不穷!农民能够卖 的一点钱,就被我们的教育吸得一干二净,农民是要负债来培养自己的孩子!并且是给 发达地方培养人才!--就象北大、清华给美国人培养人才一样。 医疗制度和教育制度一个样,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赘述了。 第八,就业制度 很长时期,政府谈就业、失业问题,只谈城里人,农民不在这个话语里。直到今天,劳 动法能保护的还是城里的职工,失业保障与农民工没有关系。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依 然还存在严重的就业歧视。 更为严重的是在财政税收资源解决就业问题时,农民依然是极少考虑的,常说的再就业 工程根本与农民无关。 国家的金融资源也偏向解决城市居民和国有企业职工的就业,每年有数百亿的贷款给了 国有企业;证券市场也有更多的资源被输入国有企业。重要的职能就是保障就业。 谁给了农民这样的政策资源呢? 解决农民的就业是不是没有办法呢?不是的。国家有很多的机会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 例如,1998年大洪水后,国家拿出数百亿元治理大江大河,长江大堤每方土12元,这样 的好事给了大资本家做了,大资本家转包给农村的拖拉机施工,每方土3。6元承包出去 ,一方土坐地净赚8元多。如果是从农民就业的角度去考虑,几百亿可以解决多少农民就 业,增加农民数百亿收入。再如,农村还有很多的水利工程待建,有的是要恢复原有功 能。假如国家一时拿不出钱来,可不可以让农民先干上,发给农民劳动工积累券,农民 可以凭券购买教育、医疗等服务或抵押给银行获得贷款。 主流社会,面对农民就业难的时候,总是指责农民文化水平低,素质差,不适应城市社会,不适应市场经济等等,全是歧视性的语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把农民的就业问题当成是国民的基本权利,没有把创造农民就业岗位当成政府的基本职责。 中国的农村什么最多,劳动力最多。每天有几亿农民没有活干,能挣钱的活专给有钱的人干,你说农民能不穷吗?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254365
个人分类: 未分类|12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变化的制度感生出行为
yanghualei 2010-12-22 21:37
变化的制度将感生出行为,即制度的改变将引致行为取向的改变,而原行为取向与新行为取向的差即感生行为 ,制度的改变用力去表征,而力将派生出一假想行为,而假想行为与原行为的复合即制度作用后的行为,问题怎么寻求一个数学符号即数学指标去描述变化的制度,同时怎么寻找一整套的数学语言描述行为,以及变化的制度与感生行为之间的关系。 假如在一个三维的资本空间上,其用人们追求的权利、道德以及经济实物数量来表示三个坐标轴,其上任何一点代表三种资本的数量组合,并用资本组合来表征任何一个个体或者单位(行子)所处的位序 即行为 ,而让每一项制度与这三种资本组合的价格对应,现在价格变化即制度发生改变,则行子所追求能给其带来最大效用的资本数量组合将发生变化即派生出一行为。 设资本空间上一行子占优的资本数量组合X=(x,y,z),其由行子的效用函数U=U(x,y,z)和收入约束线xp x0 +yp y0 +zp z0 =k生成,现在制度变化即价格组合P=(p x ,p y ,p z )变化增量为P则新价格组合为P 1 =P+P=(p x1 ,p y1 ,p z1 )则在根据效用函数和收入约束线将则将产生一新的资本数量组合X 1 =X+X,而X即感生出来的行为。 作者一直希望在制度和行为之间能找到类似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安培环路定律中的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和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数理关系,给出制度和行为的数学描述 ,然在一生成的社会空间上去测度和定量行为间的距离和制度的范数,在接着分析制度间的作用怎么引致行为之间的作用力。
个人分类: 交叉科学|27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耻的那些博士
longfo 2010-12-22 08:36
假想情景1. 在公园里,很显眼的地方竖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禁止随地大小便 一条狗跑过来,抬起后腿,撒了一泡尿,跑了,脸都没红一下,还得意的汪汪叫了几声。我们评价这条狗是畜生,动物,这是很客观的。 一个小盆友跑过来,撒了一泡尿,然后张开双手,大喊着妈妈妈妈,还很欢快的样子,我们这样评价这个孩子幼稚,顽皮。 一个文盲走过来,撒了一泡尿,然后四下望望,悄悄走开了,心有顾忌的样子,我们这样评价这个人无知,没有素养。 一个博士走过来,肆无忌惮的拿掉牌子,然后舒畅的撒了一泡尿,临走的时候双脚还踏在牌子上,扬长而去,我们评价这个人无耻,卑劣 真实再现2.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在每个宿舍楼层都张贴了关于禁止吸烟的牌子,而且牌子写的很委婉,并没有严厉的禁止,只是劝告。(这个也是我一直催促相关部门做的一件事情,虽然这些牌子不一定是我们呼吁的结果。我觉得在旷日持久的晴天情况下,如果吸烟持续下去的话,迟早有一天,复旦也会像清华一样,火起来,而且还会烧死很多人,因为,宿舍区吸烟导致的火灾,肯定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了照顾吸烟者,尊重吸烟者,尊重他们的人权,我们还建议相关部门,尽量不使用有碍感情的字眼)。 可是复旦的博士居住楼层竟然把控烟的牌子拿下来,扔在了垃圾箱里,然后肆无忌惮的站在走廊里,宿舍里,躺在被窝里,吸烟。其实,为了尊重人权,我很少干涉别人吸烟,包括当着我的面吸烟,我只是讲解一下烟草的危害,从来不会刻意去禁止他们吸烟,因为我觉得是我们的工作不到位,才会导致很多博士硕士吸烟。但是这些人,拿掉牌子,然后把牌子扔在垃圾箱里,再去吸烟,真不如,站在牌子边上吸烟更像个人。 我们来看看上面的模拟场景,他们像不像那个拿掉牌子随地大小便的博士,我觉得复旦的博士水平如此之高,高到了可以把制度和警告拿掉,然后做哪些见不得人的事情。而且,这些博士都是医学博士,中国医学界的高层次人才。如果是一条狗,我们可以说它是畜生,如果是个小孩子,我们可以说他幼稚,如果是个医学盲人,我们可以说他无知,如果是个复旦的医学博士,我们尽管用无耻来形容他吧。 呼吁3. 三问上医: 为什么招这些人来学医,很多高素质的人考不进来,他们凭着什么进来? 怎么招进来的这些人,难道不知道这些人素质低嘛,我们不怕吸烟的,就怕素质低的吸烟的。 招这些人干什么?做科研?还是让他们败坏我们上医的名声,敢拿掉控烟牌子吸烟,就敢无视法律杀人。 一问复旦: 上医的无烟校区是国际认可的,现在哪里去了? 沉思4. 那些人,敢拿掉控烟牌子吸烟,倒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朝令夕改的人,不想吸烟了,就把牌子改成禁烟令,想吸烟了就把牌子改成奖烟令,明目张胆的那些人,才是最无耻的,最可怕的。科学界,不缺少拿掉控烟牌吸烟的人,更不缺少,随意篡改牌子内容的人。 呐喊5. 作制度的走狗,不要做制度的篡位者。
个人分类: 呼吸生理和社会|3815 次阅读|9 个评论
也谈中国科研问题的根源
热度 1 zhumengjin 2010-12-18 22:22
【文化、自律和制度是解释中国科研问题的三种观点。的确,国内科研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不良文化、自律缺失等方面的原因,但造成国内科研环境如此混乱的根源还是制度及其执行的缺失......】 《科学》杂志9月3号刊推出了题为《中国的科研文化》(China's research culture)的社论。很显然,在很多人看来,中国科研潜规则横行的弊病主要在于中国的不良科研文化。 按照惯常思维,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沉淀过程而形成,要在短时间内改变一种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种思维的背后实际上也折射出很多人的悲观看法:中国科研问题基本无解! 中国的科研问题确实是在不良科研文化的背景下发生的,但不良科研文化是否必然会导致不可救药的科研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问题,应该要彻底弄清楚。 为了形象地理解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先谈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我们知道,新加坡是移民国家,其国民的主体是华人移民,时至今日新加坡仍然深受华人文化的影响。在上世纪早些时候,新加坡国民的素质也很低,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等劣习亦随处可见。为什么现在的新加坡国民已经没有了大陆华人常见的陋习?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其实,大家都知道答案,那就是新加坡从法律高度制订并执行了非常严格的惩罚措施。可以说,新加坡良好的社会文化秩序是罚出来的。 从新加坡的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良好的制度及有效的执行完全可以纠正和规避不良文化的影响,也可以改变不良文化本身。 现在再回到中国的科研文化。中国科研文化真的有罪魁祸首那么大的作用么?这多少有点高估中国科研文化的嫌疑。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今天所谓的科技都称为奇技淫巧,我国的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的看法持非常极端的否定态度。在中国的正统文化里面,科研是无法登堂入室的。 虽然古中国有所谓的四大发明,但与古希腊等传统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一直缺乏科研的元素。 直到 进入20世纪中叶后,中国才真正具备常态意义上的科研活动。所以,稍夸张地说,中国是一个缺乏科研历史的国家。 没有科研文化的厚重历史,也就没有科研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科研文化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恐怕连文化特质、文化惯性等基本文化属性都尚未完全定型。 所谓的中国科研文化,其实根本不值一屑。更夸张一点,从历史沉淀的角度来看,中国科研文化其实就是一个没有多少内涵空架子,其成型的内容比中国科研文化这六个字多不了多少,所以没必要过分抬高中国的科研文化。 针对《科学》社论提出的中国科研文化论、蒲老提出的自律问题,科学网不少博主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 他们认为国内科研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制度及其执行的缺失,我也更倾向于后者。的确,中国科研问题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有不良文化方面的原因,也有自律缺失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对圣人有效的自律对普通人基本无效),但造成国内科研环境如此混乱的关键根源还是制度及其执行的缺失。 在思考中国科研问题时,我们不能将科研文化的影响渲染得太重,也不应倚重对普通人基本无效的自律,如果过分看重两者,我们将找不到解决中国科研问题的出路。其实,中国科研文化没有人们所认为的那么大的影响,自律也不可能去约束少数德高望重者之外的多数人。在文化、自律、制度三者之中,制度及其执行才是解决中国科研问题的关键。中国的科研问题并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关键是有的人不想去解决。 你想,新加坡的社会文化尚且可以通过法律制度来制约和改变,难道没什么内涵的中国科研文化反而不能吗?
个人分类: 科研时评|20452 次阅读|9 个评论
经费分配行政化:制度的最大诟病
lifei 2010-12-13 12:48
读饶毅先生的《 制度设计错误,自律无济于事 》一文,基本同意文章的观点,但读后觉得饶先生似乎仍然没有直指中国经费分配中行政化核心问题(不知是否不知情,还是有所保留?)。 饶先生在文中反复提到了专家评审和专家委员会。总体概括有两个问题,一是提供给专家的材料太少;二是专家不知道打分后的结果,缺少知情权。显然,饶先生在给专家争权利。第一点没有问题,行政部分很容易要求最听话的科学家们提供大篇幅的材料。第二点就有大问题了,侵犯了行政领导的决策权和必要时行使的一票否决或一票肯定的权力。 我以我的理解来看整个经费的分配过程: 首先,通过科技主管部门向各高校、研究所甚至是学会征求指南建议,一般根据大学或研究院的大小来分配名额,不是你想建议多少项就多少项的。这时,各高校或研究所的主管部门就会找相应的专家,找谁由高校或研究所的科技主管部门决定。如果因为各种原因(摆在台面的理由当然是学术水平高)。被主管部门物色到的专家是否能够站在国家需求的高度来提出建议指南?这就涉及到蒲慕明先生所提的自律问题了。 由于谁建议,谁最有希望申请到的潜规则。当建议汇总后,建议指南的专家,以及各大高校或研究所的主管部门当然希望自己的建议被采纳。这其中是否有动作,我们当然不会知道。这又涉及到蒲慕明先生所提的自律问题了。 再后来,就是饶先生所言的专家打分。专家打分是否自律?是否有人影响到专家?不得而知。 当专家打完分后,行政主管领导汇总。我读了饶先生的文章后才知道,专家是不知道其他情况的。只知道自己打的分数。(属于只投票不唱票的民主) 理论上,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专家的打分情况,择优写进指南,公布。 当所有的中国科学家看到指南后,第一反应都是哪句话是谁写的。没有能力的就会试图找这个人谋求共同申请,有能力并且愿意挑起竞争的,就自己独立申请,进行竞争。这就是饶先生就言,基本上不会出现第三个竞争对手的。 因此,最大的竞争不是来自于同一个项目的申请者,而是其他毫不相关的项目,其核心问题是竞争指标。比如,指南有20个项目,但今年只能立项10个。因此,有10个项目即使写进了指南,也不可能立项,只能等待来年,从指南建议开始继续努力奋斗。 如果从建议指南、指南的发布和项目申请的来看,同行专家或专家评审委员会发挥了核心作用,能够做到公开公平。 核心的问题是,写指南建议的专家是谁指定的?评审的专家是谁指定的?专家委员会的成员是谁指定的? 曾听过一句话,让你当专家,你就是专家。不让你当专家,你什么都不是 。我不清楚饶先生是如何成为专家的,但估计肯定会有人不喜欢。饶先生是学术届名人,即使有人不喜欢,估计仍然会是专家成员。但不是每个专家都这么特殊。 还在某会议上听说一个笑话,桥垮了,和质量没有关系;房价高了,和地价没有关系;泥石流了,和植被没有关系; 发育早了,和奶粉没有关系;不良反应,和疫苗没有关系;吃龙虾病了,和洗虾粉没关系 ;专家老婆怀孕了,和专家没有关系。中国的专家为什么要唯唯诺诺,主要原因是要对得起专家这个称号的由来,它不是来自于人民! 中国的科学家,因为成了专家,就有了权力。而这个权力,是自上而下给予,所以要对上面负责。这就是行政官僚化通过专家在学术届的延伸。这才是中国科学届的病根所在!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3891 次阅读|5 个评论
能善待国民的制度就是好制度
周可真 2010-12-8 18:48
发表评论人: 读者 ip:75.88.115.* 中国大陆想真正成为一个受尊敬的大国,一是要善待自己的国民(这一点假如做不到,其他就别说了),二是要善待他国的国民,负起国际上的道义责任(当然,这可能还不到时候;但至少别让一些小国、弱国觉得你是一个威胁)。 我十分赞同 读者 先生的 这 个观点! 善待自己的国民是中国取信于世界的伦理基石,当今中国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未能实现对传统的根本性超越,至今仍停留在儒家民本政治理念上,所谓以人为本不过是儒家民本政治理念的现代表述,人民并没有真正成为目的,这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当今中国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占全国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处于相对贫穷一极; 二是诸如城市建设中地方政府对待某些拆迁户的粗暴态度、城市管理中城管对待某些小商小贩的粗暴行为、应对官民矛盾时某些地方政府对待某些进京上访人员的不当处理方式,等等。 这些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无法让国民感受到他们是这个国家的真正主人和社会发展的真正目的,倒会让处于相对贫穷一极的平民百姓感到似乎他们只是社会发展的工具。 我们的政府应该正视和直面当今中国的这个社会现实,认真反思、检讨和调整自己的政治理念,切实改善国家管理方式,真正把执政为民落到实处,让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的平民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他们也是这个国家的真正主人和这个社会发展的真正目的。 如果不能认真严肃地对待和妥善地处理好这些社会问题,在当今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的长治久安将会成为问题。作为平民百姓,我们不管这个国家实行怎样的制度,只要是能善待国民特别是也能善待平民百姓的制度就是好制度。
个人分类: 时评.政论|3929 次阅读|2 个评论
制度变换下行子活动空间
yanghualei 2010-11-20 08:22
1.制度变换下行子活动空间 一行子在一制度下有一活动区域D,而其一方面的性质函数f(x,y)定义在这个区域D上,而总性质含量就表现为f(x,y)d,若对于此区域下的行子性质因为区域D的缘故而无法直接算出,可以构造一个或者假想此行子在一项新制度下的行子活动区域D',并且制度两项制度之间的关系,原性质可以转化在新制度空间上进行测量,但特别对于区域变化中会有折减或者扩增的故必须加一个折换系数J,则有f(x,y)Jd'. 2.考虑自然成本的价格公式 若在一个封闭的,不存在新的人工和自然价值添加到商品中以及不存在交易成本情况下,则对同一商品的屡次交换中各级获得的收益是对初始商品的自然价值的几何递减分摊,但对于商品在每次交换中并不是没有自然和人工价值导入,且每次对交易成本的分摊也是不同的,在此只考虑完全理想的情况,看看经过n次交换后商品,到最后一个商品所有者中的总价值会有什么变化,并且总是假定价值聚等于价格即购买方是对价值的完全反映表达。 初始价值的构成P=PC+PN(PN为自然价值,PC为人工价值)首先经过一次交换后,落到商品所有者的价值应该是P=PC+PN,经过第二次交换后的商品价值应为P=PC+PN/2,...依次类推...经过n次交换后落在商品所有者手中的价值为P=PC+PN/2 n-1 ,如果在每次交换中有新的PN单位的自然价值添加,则经过第二次交换后的商品价值应为P=PC+PN+PN/2,...依次类推...经过n次交换后落在商品所有者手中的价值为P=PC+PN+PN/2+...+PN/2 n-1 ,则最后落在商品所有者的总价值就为 P=PC+2PN.(1-(1/2) n 3.对涉及有关信息的建模 现在应该综合考虑几个方面:病毒的复制机制,文化玻色子,热传导模型以及粒子的弹性碰撞在加上 搜索式和传教士式的传播 方式。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要草吃的聪明羊21-民主
dthome9180 2010-11-18 16:27
最近聪明羊们大谈体制问题,老山羊也谈了养羊农场的现状, 【19】国情 。哪要不要改呢?要改!这么多人说改,能不改吗?农场主也说要改。那怎么改呢?一些聪明羊说,农场主的事情,自上而下的改!一些聪明羊说,养鹰农场的制度好,搬过来吧, 【12】分草 。一些聪明羊说,不管怎么改,要平等,要公平,要民主。 怎么改下次再说(其实老山羊也不知道,知道了就成神仙了),先谈谈民主吧,民主真的好吗? 什么是民主,在一些民主农场,农场主是通过选举来决定的,每个动物一张选票(不分贫富,不分贵贱),平等了吧,公平了吧,民主了吧。具体的选举过程就不说了,细节老山羊也不太清楚。 但是任何动物都有一个特点,都希望得的多点,失的少点(别我拍砖,我的防弹盾牌可是很厉害的),至少潜意识是这样的。也就是说任何动物都有一种贪婪的本性,你看所有所谓的理想之地都是,少点干活,多点拿饭(如天堂)。那有没有贪婪少贡献多的动物呢,有!但是数目较少,比例较小。 这就有问题了,选票给谁呢? 谁能为迎合贪婪,选票就给谁!这要求智商太高了。 谁说能为迎合贪婪,选票就给谁!这个思考起来太累了。 我看谁不能迎合贪婪,选票就给另一个!这个好,不累。很多的选举就是这样的,不是选好的,而是不选最差的。 既然多数动物都是贪婪多点,贡献少点(你就是例外,别对号入座,别拍砖),那么任何农场的总体就是贪婪多,贡献少,至少在意愿上。贡献多的也一票,贪婪多的也一票,平等吗!那么选出的农场主,必须满足多出来的贪婪。贪婪就是要福利,贡献就是交税收! 怎么办呢?在早期的民主农场,如羊狮子农场(民主的鼻祖),养鹰农场,人家水平高,财富多,很多殖民农场,做生意,进的多,出的少,多出来的正好给福利,民主吗。 后来,殖民农场没了,但我科研水平高,发展水平高,其他农场都需要,进得多,出的少,多出来的正好给福利,民主吗。 再后来,其他农场也发展起来了,出的多,进的少了,怎么办呢?多收税,不行。借债!花以后的,给福利,民主吗。 再再后来,借债多了还不了了,怎么办呢?危机了!印钞票,至少看起来是福利的,民主吗。 再再后来,钞票印多了,买不来东西,还是没福利,怎么办呢?只好多收税了,那可不行,你看那些农场乱的。 最后实在不行了,怎么办?战争!对外打砸抢(借机会死些要福利的人,狠毒呀),对内取消福利,实行配给制,收入全部交税。天翻地覆,重新洗牌,管他呢。 福利为零后,又可以不断的增加福利了,又可以贿赂选民了,又可以民主了。 民主真的好吗?老山羊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有时好,有时不好,对一些人好,对一些人不好,对强农场好,对弱农场不好。不信你看, 【14】鹰大 ,那些弱的农场实行了民主后,都不死不活的,为什么?哪有东西给福利呀,你以为你是养鹰农场呀! 过往博客: 【01】本分 ; 【02】鹰语 ; 【03】钓鱼 ; 【04】剽窃 ; 【05】狗腿 ; 【06】千羊 ; 【07】羊性 ; 【08】二狗 ; 【09】打狗 ; 【10】羊脸 ; 【11】博羊 ; 【12】分草 ; 【13】熊大 ; 【14】鹰大 ; 【15】挨打 ; 【16】一流 ; 【17】创造 ; 【18】待遇 ; 【19】国情 ; 【20】水平 ;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29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诚信产业与信息安全
wangyong77 2010-11-17 22:59
诚信产业与信息安全 摘要: 本文提出了诚信产业的概念,以及实现过程中的一些可行的方法,并且依靠信息安全技术,给出了许多可行的建议,提出了道德股的概念,指出两个产业可以互相促进,共同繁荣。 关键词: 信息安全;诚信;数字签名;产业 1. 引 言 中国社会诚信非常欠缺,一些涉及到人的食品安全的问题一直屡禁不止,不断涌现,引起很大的关注,而这些失信于人的企业中,也有非常有名的厂家。正是这些问题使得对诚信的需求非常大,急需一种新的产业-诚信产业来规范市场,建立社会信任。因此,本文提出诚信产业的概念,并且提出一些初步想法,并且从信息安全的角度来研究诚信产业的可行性,形成一种信息安全产业和诚信产业互相促进的良好机制。 2. 诚信产业及其构想 要树立诚信,不应当仅仅依赖于对品牌、大厂家的信赖,因为一些知名品牌和大厂家已经打破了这种信任。而在中国,非常宝贵的诚信一再被打破,诚信成为一种稀缺的东西。人们不知道什么东西可以信赖,只能将就使用自己觉得信赖的产品。这种环境下,急需一种诚信产业,依靠它来建立各种信任关系,可以建立一个诚信组织,或者诚信公司来实施这种监督,也可以在一个大公司内部建立一个部门,负责本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的信誉监督和诚信保障。我们这里以一个独立的诚信公司(或者组织)为例来讨论,这一个公司可以利用它的品牌、信誉承诺来为其他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信誉监督和保障。笔者认为,建立诚信不能仅仅靠自律,靠品牌和信誉,而是需要有更多的制度,第一,要有一套看得见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来让人们相信它,比如食品的原料等信息要透明,成本要尽量的透明,生产流程要透明(比如,可以在关键的生产地点开放视频监控,直接网络直播,也可以开放一些地方,让大众可以直接参观,或者隔着玻璃参观,这样一切都让大众看得见)。第二,要加大违反诚信的成本,细化对顾客的各种赔偿机制,细化对自己的不诚信行为的处罚措施,固然这些好像是自虐,但是却是让顾客建立信任的重要法宝。第三,要引入一些中立的第三方的检测机构检测和监督,比如对于食品中转基因的检测。第四,建立网络平台,发布自己的承诺,允许顾客投诉和建议,而且不要删除不利评论,耐心和真诚地答复。在允许自由评论的情况下,也要建立一套完善、客观、可信的机制维护好自己的权益,防止别人利于这个平台污蔑诽谤。第五,加强自身制度建设,对员工和生产过程做好监控,防止由于员工失职和监控不到位造成的失信。第六,建立一套利于维护信誉的员工录用、提拔、报酬机制,让一切透明起来,而且鼓励那些正直、敢说实话、敢于曝光公司(组织)不良行为的员工一直能够留在公司(组织),使得公司(组织)根本没有机会去违背诚信原则。建立以道德为本的选拔人才机制,从社会吸纳品行高尚的人员进入公司各层,特别是管理层。第七,打破各种不良潜规则的信任关系,让潜规则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形成一种鼓励对潜规则曝光的机制。第八,在盈利方面,公司(组织)的建立应该以非盈利,低盈利,或者盈利以保证提供更好的服务为目标,在财务上尽量公开透明,并且设置一定的将盈利回馈社会的渠道,比如捐赠、公益事业等。第八,采用合理的融资渠道,可以建立一种新型的道德股,来保障诚信公司(组织)运作,这种股是一些正直、希望社会诚信的人以个人的意愿和正义感自愿给公司做捐赠,不是以获得红利为目标,而是通过捐赠以保证社会诚信和正义得以实现,从另外一个角度,入股的人也会在社会上受到认可和信任。但是,目前的传统上市方式是以盈利为目标的,对于诚信公司并不是很合适,一个非常纯粹、理想、完美的诚信公司(组织)应该是非盈利的,非利益驱动的,而是道德和正义驱动的。当然在现实中也可能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兼顾。第九,充分接受顾客和群众的意见、投诉和批评,集中众人的智慧,也能够通过反馈消除顾客的不信任,这才是最好的完善制度的方法。 以上是一些建立诚信的措施,诚信产业的建立,可以融合在一个企业之内,建立一个诚信制度建设和诚信监管的部门,更好的方法是,由一个独立的实体(企业,非政府组织等)来完成对委托企业的诚信监督,从中得到一定的收益以维持运转。 诚信产业的盈利方式可以是发布一些带有承诺的广告,做可靠的,具有赔偿责任的宣传和推广,这其中的经费有被推广的产品生产商提供,这里的广告不再是空洞无物的口号,而是有着实质性内容的保证,其保证则由诚信企业来承担,赔偿直接由生产商事先垫资,由诚信企业支付给顾客。这为那些新兴企业快速建立信誉提供了一个平台。也可以做一些认证方面的工作,另外通过诚信企业的品牌,为产品质量提供不同的监督、保证,也提供产品的信息公开。诚信企业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同时,也通过网络向社会发布各种诚信相关的信息,进行各种投票、选举、网络海选和调查,对社会进行一些诚信教育,提供一些欺诈的案例警示大众。也可以为某些产品提供网上代售。举办各种公益性的活动,进行员工德行教育,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慈善诚信;无为而无不为;舍得;宁可迂腐,不可随便的企业文化,用严谨的态度来保证诚信机制可持续运转。 3. 依靠信息安全技术来推进诚信产业 信息安全技术可以为诚信产业提供各种各样的支持,比如依托信息安全技术,可以实现诚信相关信息的不可抵赖、不可篡改、伪造等,可以充分利用数字签名技术实现各种承诺的电子文档化,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调动广大群众进行开放、公平、公正的电子投票,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电子选举,为诚信公司选举一些重要的管理人员,可以采用密码和认证技术实现产品的防伪,通过签名等技术可以保证公司发布的一些网络信息的可靠性,包括直播的签名,比如可以把被监督的一些产品的原料选购,进厂的时候对原料的包装、外形进行直播,对生产过程进行直播,对不同的产品制定不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承诺和质量保证,制定赔偿细则,进行数字签名后在网络上公开。为了保障隐私和不受外在压力影响,可以采用匿名技术来保证必要时候的匿名、认证等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认证来防止刷帖、网络水军、马甲等来制造虚假声势。诚信公司的盈利捐款,既需要匿名,有需要在必要的时候认证,可以采用hash来达到这种目的,另外一方面,诚信公司在资本不足的情况下,接受捐赠,照样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达到既匿名,有相对公开、可以验证,防止贪污舞弊。 信息安全技术可以用于开发可追溯系统,这可以保证农产品和原料的来源可靠性,比如可以避免转基因产品的滥用。除了现有技术外,信息隐藏、数字签名技术都有望用于产品的追溯和防伪。 最重要的,诚信企业可以作为一个中介的支付机构,处理顾客和商家之间的交易问题,可以采用类似于淘宝的方式,而电子支付相关的业务则需要信息安全技术作为基础性的支撑。 诚信产业本身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而信息安全技术在这方面的应用也具有更多的空间,本文仅仅是抛砖引玉,提出了一个构想。 4. 结束语 信息安全产业本身也是一个极具潜力的产业,其发展需要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和重视,对于涉及到国家安全的行业,要制定更多的强制性的规定,同时在标准化方面做出更多的工作,推出支持多种标准,比如同时支持PGP和PKI的公钥标准的安全产品,一些安全相关的产品应该更加多功能、便利化和通用化,比如第二代身份证本身也可以设计得具有更多的拓展功能,可以拓展为各种银行卡、口令卡、安全的标识等等,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环境制度相关。诚信产业也是一个中国社会所急需的,具有巨大潜力的产业,但是其制度设计需要考虑更多的社会综合因素和企业生态环境,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够推出自己的诚信企业或者组织,无论是以非盈利或者是盈利为目的,我们也相信有更多的热心人愿意支持这样的事业,比如一些地方出现义务反扒队,就对社会治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笔者也相信,诚信产业不仅仅是 一个良心产业,而且是一个具有巨大的盈利空间的产业,在此呼吁社会各界支持这个产业的发展。诚信产业和信息安全产业的结合也会促进双方的良性发展,以满足社会对安全和产品质量等多方面的需求。
个人分类: 关注社会|3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管理:首先是公平,其次是公平,最后还是公平
王铮 2010-11-13 11:17
2010年11月13日 早上,看到王鸿飞先生文章,我就写了此文。但是此文写了没有发,因为不想争论。没想到编辑部一如既往的精选了王鸿飞先生的文章,这样影响就扩大了,可能我就想沾点光,更可能想到问题的重要性,发一下。很可能,编辑部不同意,精不了。反正写博文是与广大博友讨论问题,不是竞争。 鸿飞先生的文章《科技部不用替中国科学家群体整体素质低代为受过》为现在中国科研投资问题发言,他说:中国科学界的现实问题,是大多数最优秀的华人科学家流落海外,无法回国做研究和培养人才,而绝大多数在国内做研究的科学家不是缺乏起码的科学研究训练,就是缺乏起码的国际竞争力,还关起门来自以为是。这是谁都无法否定的事实。 显然,鸿飞先生的文章会得到某些人的支持、致敬,尤其得到某些官员的认可,可是世界上的事,怕就怕个问为什么?而科学家最爱问为什么。王鸿飞先生这段话的问题在于,如果它是无法否定的事实,为什么会发生?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多数最优秀的华人科学家流落海外,无法回国做研究和培养人才?科学网众多的博主认为就是不公平,因为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尽力给海龟种种经济和组织地位照顾,绝大多数海外学者表示自己爱国,为什么没回来?许多人也强调不爱钱,不想当官?所以只能解释为或者他们并不爱国而号称爱国是骗人,或者他们感到不公平或者社会有不公正一面。如果这不是事实,文章以此作为立论的基础就不能成立。 尽管饶施文章没有说明中国那个部门,但是博友的讨论几乎没有指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鸿飞先生的文章主体却包括了基金委,使得他对网友的批评变得无的放矢。为什么大家不批评基金委,为什么许多单位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包括社会科学基金)作为评审人才的标准,因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基本上是公平的,它动员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力量,立项有一定公开性,公布研究方向而不是指点狭窄问题,评审人员与申请人不予联系,对落选项目回函说明原因,。而这些本来可以做到的科技部却没有做到。这就说明广大中国科学工作者没有因为自己缺乏起码的科学研究训练而否定基金委。大家服气公平。 科技部是一个政府组织部门,作为政府组织它首先被要求公正、公平对待自己的公民,这是一个现代国家的特征。无论他的公民水平低还是水平高,公正与公平都是必要的。希特勒德国按人种论,不能公正公平对待犹太人,所以他被人类痛斥。波尔布特政权按阶级论不能公正公平对待公民,他们被推翻。这些都是现代国家精神的弘扬。必须指出,我没有说科技部不能公正公开对待公民,而是说,鸿飞先生以他的标准认为中国科学家水平低就公开否定公正公平原则,是缺少现代管理精神。 其实科技部这些年在公正、公开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如公开招标,增加评审专家,利用海外专家等,但是社会的腐败、官本位、缺少舆论监督使得它的努力没有落实。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坚持公正公平的现代国家管理原则,让广大科学工作者参与项目选拔决策,用一句时髦话,叫科学管治( governance ),有管,在公平下管,有治,在公正下治,类似三鹿奶粉得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事情不再发生。相信国内科研工作者像海外华人学者一样爱国,这样大家就是水平低,也知道好的在哪里,遴选出好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能做到的,科技部也能做到。 当然,鸿飞先生论述说: 很多在全世界都拿不到钱做研究的人居然拿到了钱,也装模作样地做起了研究。其实还有很多在全世界都被伦理禁止做的研究居然在国内拿到了钱,还大模大样地做起了研究,这是一个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科技部认真研究。 最后我对 大多数在国内做研究的科学家不是缺乏起码的科学研究训练,就是缺乏起码的国际竞争力,还关起门来自以为是。提出异议。科学研究不是体育赛事,什么叫缺乏起码的国际竞争力,科学技术是为解决问题,它的敌人是科学问题,不是竞争对手。鸿飞这种思想是会影响自己的科学创新的。信不信由你。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7775 次阅读|17 个评论
首先是行政制度其次才是中国文化
王铮 2010-11-11 06:57
2010/11/11 饶毅与施一公先生发现了中国科研经费的使用的不合理现象,以下按惯例称为饶施现象。二公把饶施现象之发生追踪到中国文化上。科技部为此做了辩护,阐述自己的决策过程。应该说科技部说的不无道理,科技部的确是 按照国际通常办法,都建立了由各学科领域高层专家所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参与项目全过程的评审和监督管理。所以科技部的决策是符合国际文化的,行政程序完全没有问题。那么广大网友为什么拥护饶施的说法呢?因为饶施现象普遍存在。问题的结症在哪里? 问题的结症在于行政制度(不是政治制度)的官本位。科技部按照国际通常办法,都建立了由各学科领域高层专家所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参与项目全过程的评审和监督管理。问题就出在这个官本位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及其遴选是按官本位完成的上。科技部,其他部位也一样,如果查一查自己的专家委员会就容易发现虽然不是全部但是至少几乎都,专家几乎都是官员,不是学者是学官,除了个别院士和来自清华、北大的教授,因为院士、北大清华是块牌子。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些学官忙完工作忙学术,虽然有些很聪明,但是没有时间看书、看期刊,只能在各种会议上互相学习,变得只能说空话,还有就是从第一线专家那里道听途说一点,囫囵吞枣的了解,囫囵吐枣地表达。结果一般性讨论,说的是报纸上流行词,如现在流行说低碳经济、基因组。在项目遴选时,学官们就用自己手下的助手或者研究生提国家需求的项目,设计内容,这相当于当年用竹帘子代替钢精修九江大堤,这些提出的项目实际上变得很狭隘、很没有远见,当然比低碳经济、基因组细致有些,但是往往也是国际上解决或者基本解决的问题。例如 2010 年的科技部气候变化专项项目,立的项,就普遍是不能解决国家需求问题而是炒冷饭(忠言逆耳利于行,科技部不要不理我,我这是为你们好)。真正第一线的科学家的意见,决策部门看不见,也听不到,因为他们的数据库是按官本位建立的。你说不是,我是让你们各单位推荐的。其实各单位推荐的,首先是单位负责人。这些负责人当然有机会也需要与各级官员接触,留下了印象,数据库出来,负责的处长一看,挑眼熟的,国家部委反正是处男处女专政。个别有个性的专家,如果出席会议提出不同意见,往往被处男处女看成影响工作,这样就淘汰了第一线专家。而学官一般提不出意见,因为他们没有时间深究学问,提不出,个别提了意见也不容易被换,因为他们代表一个单位,结果是如此这般,专家委员会就变成官员俱乐部了。举一个例子,昨天我从某研究所朋友那里得到消息,发改委近期要开省级应对**变化方案会议。因为我一直做这方面研究,发表不少文章,也给中央提供了两个报告。这位专家问我为什么不去?我说不知道呀。专家说,我见通知的单位包括你们研究所呀!再了解,原来有关部门发通知走的是官本位路线,接着可能有人又有意无意把我绕开了。全国此类现象甚多。这样的行政制度使得科技部的所谓 按照国际通常办法,都建立了由各学科领域高层专家所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参与项目全过程的评审和监督管理,就只有一个空壳了。为什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不大发生这种现象,因为申请项目多,他们不得不从期刊选择专家。基金委官员也经常参加一些学术会议而不是去作报告,了解一些第一线专家。 是官本位为行政制度导致了饶施现象的发生,不是中国文化。今年我博士生初昭鹏论文研究制度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我说制度是文化,他说,不,制度是决定文化的。我想制度即使是文化也是文化里的纲。文化的确是个屁股,打打板子行,真要通过它开刀治心脏病,大大的不行。 中国文化有没有作用,有,受贿就是一种普遍的腐败文化现象。但是堵住官本位这样源头,行贿受贿会大受抑制。 说这些不是说学官不是学者,他们多数是学者,但是他们不是五项全能的学者,他们也是业有所精的,官本位的行政制度导致他们学术落后。 康熙皇帝派韦小宝征讨吴三桂,韦小宝这个人知道,不能用自己这种吹牛拍马的,要用有个性的,因为没有本事就不可能有个性。其实没有个性就不可能去钻研得到本事。韦小宝胜利了。韦小宝的用人之道是科技部要 按照国际通常办法,都建立了由各学科领域高层专家所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参与项目全过程的评审和监督管理是应该参考的。据说很多官员是佩服韦小宝的,我这里教你们学韦小宝学什么。 毛主席语录:在世界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毛泽东说这话时,共产党还不搞官本位。 末了,说一句,我和陈安虽然都在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我们都不是所谓研究科管的,我也不知道搞科管的是什么东西,老在那里搞什么搞?陈安研究应急管理和数据挖掘,我研究区域管理和政策模拟。 既然有人向政策所发难,就再补充点:实际上国外也有官本位,饶施的的文章,换一个政策所人员写的,无论讲《科学》还是讲《自然》都不会发表,因为没有来头。有人劝饶施离开中国,离开了,来头业就没有了。官僚主义是世界问题,不过中国严重了。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5857 次阅读|19 个评论
执行力的两种类型:制度型 与 文化型
jsnjjlj 2010-11-8 16:11
执行力作为对目标任务履行的能力 它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制度型执行力 2、文化型执行力 制度型执行力的基础在于人的(动)物性,他的基本逻辑是 惩恶 因而制度型执行力主要用于 一些工作内容已经明朗,内在运行规律清晰的活动过程当中,如交通管理。 保证执行力贯彻的主要是一些惩罚性质的措施。 通过惩罚不符合规定的行为来保证执行力的贯彻 文化型执行力的基础在于人人性,他的基本逻辑是扬善 所以文化型执行力主要用于: 工作内容不太明朗,内在的运行规律尚不清晰的活动过程中 如科学发明。 通过褒奖与活动目的性质相同的行为来保证执行力的贯彻。 制度型执行力主要运用的是人的理性思维 通过精确设计行动路径及行动步骤来保证执行力的执行 在制度型执行力中,人的优秀素质指标为人的物化程度 物化程度越高 执行力就越好 就像一架运行精良的钟表上的部件那样。 文化型执行力主要运用的是人的感性思维、发散性思维 通过指明方向后的人性激励来保证执行力的贯彻 在文化型执行力中,人的优秀指标在于人的创造性程度,创造性程度越高,执行力越好 就像是蓄水发电的水库,不必关心她最终会发多少电, 其实看看库容和需水量就知道他将有的能量了 不过必须强调的是 两种执行力的主体 是截然不同的 在制度型执行力中表现良好的人未必在文化型执行力中表现出色,反之亦然。
个人分类: 东方营销学|33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式忽悠”的制度土壤-刘胜军
zhanglin9099 2010-11-7 21:54
中国从来不缺忽悠。 从牟其中炸开喜马拉雅山的豪言,到气功大师严新、张宏堡,再到以产业整合之名、行股价操纵之实的新疆德隆和闪电收购健力宝的神奇小子张海,他们的忽悠手法之高令人惊叹。最近一段时间忽悠更呈集中爆发之势:提倡《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的神医张悟本,《我的成功可以复制》的打工皇帝唐骏,号称是马云师父的半仙李一,除了性别以外全部造假的石家庄团市委原副书记王亚丽,为维护校友唐骏而被网民揭露造假连连的禹晋永 任何国家都可能存在忽悠。贪婪是人的本性,忽悠者正是洞察了这一人性的弱点而屡试不爽。君不见,连美国银行等金融机构都被麦道夫给忽悠进去了?而中国式忽悠则结合中国的文化和制度环境,进行了巧妙的伪装和创新。 撒手锏之一:上面有人。禹晋永不仅在网上炫耀与领导人的合影,还怒斥网友难道你不认识某某某和某某吗?张悟本也号称其父曾是领导人的保健医生。通过营造神秘感,他们将自己包裹上一层作为护身符的光环。 撒手锏之二:吹嘘与障眼法。禹晋永曾经在奥运会期间号称向鸟巢捐款17.5亿元,占鸟巢总成本一半有余。唐骏则对别人称呼他为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半推半就。李一道长则以水下闭气两小时的障眼手法来显示神力。 撒手锏之三:媒体炒作。所有的忽悠者都是驾驭媒体的高手,频频接受媒体采访。《我的成功可以复制》长期高居图书畅销榜前列。1997年遭遇下岗的张悟本,2000年时还在卖保健品、函授中医药,到了2009年就成为神医了,《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2010年到北京电视台做节目,三上湖南卫视,一举火遍全国。 忽悠当然要谴责到底。但我们不要忘记了他们诞生的制度土壤,唯有深刻反思,才能让更多的张悟本们无所遁形。 其一,媒体的急功近利和不求甚解。很多媒体只注重吸引眼球,在未经深入调查的情况下就草率地发表报道,往往成为忽悠者的工具。作为无冕之王,媒体应视公信力和品牌为生命,断不可为了一时之快而成为若干年以后的笑谈。在李一的官网上,他号称自己受聘于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大学等,要证伪其实并不困难。 其二,社会公众的集体喧嚣与浮躁。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由于体制的不完善,产生了大量一夜暴富的机会。尽管不少暴富背后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原罪,对快速成功的渴望还是让公众趋之若鹜。在物质诱惑面前,道义的劝告是苍白无力的,唯有严格法治,消除体制的寻租空间,促进合法致富,才能让公众回归理性与努力。 其三,国人科学精神的缺乏。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Needham)提出了一个被称为李约瑟之谜的问题:为什么古代中国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但近代科学却没有产生在中国?在导致这一现象的众多原因中,文化的因素是非常关键的。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一大特点是抽象思维不足,缺乏科学精神。时至今日,差不多、马马虎虎仍是中国人的几个关键词。 其四,法治不完善和政府权力过大,为忽悠们提供了腾挪空间。忽悠要发展壮大,光靠虚的是不行的,必须不时地创造出一些业绩来取信于人,而现行体制的漏洞则为忽悠提供了茁壮成长的土壤。禹晋永之所以能长期依靠空手道在银行、地方政府之间辗转腾挪,与地方政府只关心项目多大不问英雄出身何处不无干系。 其五,社会公信力的丧失。三鹿奶粉事件、云南普宁县躲猫猫事件,长期以来一系列事件的积累,导致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下降。这进而导致公众安全感的缺乏,诱发了传统遗留下来的求神拜佛的复兴,成为李一和张悟本们迅速崛起的文化土壤。 因此,中国式忽悠是一个系统现象,只要他们赖以生存的文化、制度土壤还在,他们就仍将继续存在,只是会改头换面而已。 2010-8-19 本文原载: 《第一财经日报》 转自:中评网 http://www.china-review.com/cat.asp?id=25967
个人分类: 未分类|1613 次阅读|0 个评论
避开囚徒困境——再告诉你一点经济真相(30)
newniu 2010-10-27 23:59
在讨论具体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自工业革命以来,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关键社会问题。我列举出4个,分别为反垄断、提高工人地位、自然环境保护和公共制度建设。这四个问题都与 囚徒困境有一些联系。单单阅读囚徒困境的故事,似乎十分简单,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它类似于数学中的1+1=2,外表平淡无奇,却属于最基础的事例。相信许多人看过囚徒困境的故事,不过为了更清楚一些,我还是把它列举出来。 囚徒困境与市场有效 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证明二人犯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他们。现在甲、乙都知道的信息如下: 1 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 2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半年。 3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2年。 甲和乙只知道上面的信息,无法确定对方会怎么做。此时甲和乙遇到了两难问题。从共同利益上看,合作是最好,而从单人利益上看,背叛为最好,鱼和熊掌不兼得。这即是人们称之为囚徒困境的原因,困境即左右都不好。 经济学创立者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得手,即含有背叛的意思。某用户想购买两辆汽车,有两位不同厂家的推销员来访问。假设厂家的汽车成本相同,而用户只想采购便宜的车辆。两厂家的推销员类似处于囚室的囚徒,都想把汽车销售出去,一方面是想多赚钱;另一方面是怕车卖不出去。用户要求推销员报价格,类似于囚徒,他们有两种策略。 显然,推销员类似于囚徒,处于两难选择。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相信只要人是利己的,并且是在竞争的情况下,借助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必然可以实现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这一社会最优结果。他即认为背叛是一种常态。斯密提出了一个前提条件竞争,即汽车厂的推销员会讨好消费者,选择背叛,不进行合作。 市场有效的前提条件是竞争,而不能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即企业面对消费者时为了赢利,会背叛其它企业。不过合作并非不可能,特别是人这么聪明的生物。囚徒合作会使他们获得更多收益,这样的合作即属于垄断,获取高利。为了对付警察,囚徒们会在犯案之前就想好方案,建立口供统一联盟。在市场上,企业主们同样存在类似的愿望互相联合。美国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出现了许多垄断托拉斯,例如标准石油托拉斯,钢铁托拉斯、铁路托拉斯。洛克菲勒、摩根等人建立托拉斯的目的就是为了合作,不再互相背叛对方。当囚徒们联合起来,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也不能再起作用,现在市场上只剩下一家垄断企业,不再竞争。不过很不幸,美国这些托拉斯随后遇到了老罗斯福,他用狮子般的利爪和坚牙把这些垄断托拉斯撕碎。如果说有什么好处,那就是美国随后在紧要关头追上了老牌日不落帝国 英国。 囚徒困境与竞争联系在一起,竞争意味着互相背叛。每家企业都竞相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想法讨好消费者,而不是互相合作共同愚弄他们。这自然是市场经济最好的结局。 保护环境 囚徒困境有时会起到坏作用,最著名的是公共草地悲剧。这是一个关于牧民与草地的故事,当草地向牧民完全开放时,每一个牧民都想多养一头牛,因为多养一头牛增加的收益大于其购养成本,是有好处的。尽管因为平均草量下降,增加一头牛可能使整个草地的牛单位收益下降。但对于单个牧民来说,他增加一头牛是有利的。其他人受到了损失,不过他不用弥补。可是如果所有的牧民都想到这一点,都随意增加牛,那么草地将被过度放牧,从而不能满足牛的需要,导致所有牧民都无法获得收益。这个故事就是公共资源的悲剧,即是囚徒困境的延伸。哈定说: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所有人都要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就形在悲剧。每个人都被锁定在增加牛的个数之中,毁灭是所有人的结局。2001年4月16日香港《全球化监察》,以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人类社会已经付出的代价贫富悬殊,生活疏离,环境破坏,资源耗损。大地、森林、河流、海洋、空气,皆被盲目的发展所榨取,所污染,所殖民,环境已经临近承受力极限。现在的环境悲剧与公共草地悲剧是一致的。 公共草地的悲剧与囚徒困境中互相背叛的机理类似,只不过在这个条件下成为坏事。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两个中国人是一条虫,当只有一个中国人时,他的能量是惊人的,难以战胜。当两人以上时,大家开始互相拆台,各打小算盘。 公共制度建设 地球类似公共草地,所有人都在想法设法占用这片土地,现在环境问题摆在了每个人面前。温室效应、空气污染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看不见的手失去了效力,依靠单个企业无法解决整体性问题。囚徒困境从理论上说明环境保护必须通过齐心协力来完成,单单依靠企业自律是不可能的。那么制度和法规从后台走向舞台。显然,作为强力组织的政府正适合承担这一角色。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核心内容是减少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要比1990年减少5.2%。除了政府间的协议之外,关于温室效应的危害也得到普遍宣传,得到人们广泛的理解。 制度能够有效弥补市场的不足,这种事例处处可见。我们不妨再举两个例子,禁止超市免费提供塑料袋和禁止香烟广告。超市并不想免费提供塑料袋,却不得不提供。假设某个超市不提供,客户必然会到其它超市购买商品。显然超市面临着两个选择不提供塑料袋,客户流量减少或者提供塑料袋,保持客户。由于塑料袋很便宜,选择第二个显然更明智一些。北京市政府禁止超市使用塑料袋破解了难题。现在超市已经不免费提供塑料袋了,客户流量也不会减少。08年5 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据联合早报引述外电报道,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无烟日前夕发表声明,呼吁世界各国全面禁止各类有关香烟的广告、促销以及赞助活动,阻止年轻人受引诱,染上吸烟的坏习惯。其实许多政府和行业对香烟广告进行了限制,比如俄罗斯、中国、澳大利亚等。不过政府禁令不仅没有打击烟草公司,反而把陷入白热化广告战的各大烟草集团解放了出来。由于烟草行业技术门槛低,完全依赖品牌效应,各企业竞争激烈。为了拼抢市场,烟草企业不得不耗费巨资做广告。由于大家都在做广告,其效果只能防止自己的客户被别人抢走,并不能增加多少客户。然而如果其中一家公司放弃做广告,它客户必然会流向其它品牌。烟草企业不得不面临着两难选择流失客户或者花巨资做广告。政府一纸禁令却轻易地把他们解救出来。 制度和法律改变了激励机制。不妨从残酷的战争中寻找答案。作为单一士兵来说,生命是最重要的,当别人向前冲,自己向后退有利于保全生命。后退是士兵们的最优选择,然而当所有士兵都这样做,军队必然一触即溃。为了保证士兵不后退,军法对于后退者往往给予立斩处罚。后退者立斩即是制度和军法。士兵们只剩下两条简单的选择:要么选择后退和死亡,要么选择前进和生存。在某些情况下,有时将领有意把军队引入绝地,项羽破釜沉舟,断绝所有人的归路。在《孙子兵法》中,孙子也提出了围师必阙,穷寇勿迫,即包围敌人要留个缺口,对于走投无路的敌人不要欺人太甚,羊逼急了也会咬人。犯人之间在开始往往会有协议。有组织犯罪份子存在着帮规,有效地阻止了犯人互相背叛。 制度和法律在维护市场正常运转方面也起着基础性作用。市场就像一场游戏,大家都想当胜利者。同时我们也知道,游戏需要规则,马走日,象走田,规矩非常重要。然而人们总希望突破制度和法律的制约,设法获得更多收益。老罗斯福撕碎托拉斯,并不是因为他是总统,而是因为托拉斯违反了规则。既然出轨了,对不起,挨大棒吧! 从根本上说,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我们对此很容易理解,反而美英等国的人民很难理解。发达国家有自由的传统,政府对市场很少直接插手,法律也一直很稳定。老百姓感觉一切都挺顺利的,很难体会到制度和法律的作用。现在研究制度经济学的老外们对我国挺感兴趣的,这并不是说我国制度有多好,而是因为我们制度与他们不同,而且时常有变动,很有利于他们的研究。类似于国外的气象研究者与我国相关人员合作,并不是说他们对我们的成果很崇拜,而是因为我国有他们不具备的独特环境。由于缺少真实资料,那些研究新制度经济学的老外们只能在屋里埋着头乱猜、乱想,当然很难出个结果。然而当他们来到中国一瞧,马上被吸引住了,似乎到了一座独特的图书馆,里面有很多制度与经济方面的资料供他们参考和启发灵感。想想我国过去一百年里,制度变化有多剧烈吧! 制度建设之一是文化建设,从思想层次上解决问题。俗话说盗亦有道,文化和宗教同样有效果。军队也同样如此,军法立斩并不能用于大规模溃退。其中一个办法是文化教育。剿灭太平天国的曾国藩在军事上很有建树,并留下了大批资料。他在创建湘军时很重视士兵选拔和思想教育。他挑选士卒的标准是择技艺娴熟,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一句话只选老实人。除此之外,曾国藩还亲手制定军纪、营规并编成通俗易懂的顺口溜,教士兵们唱,留传下来的有:《陆军得胜歌》、《水师得胜歌》、《爱民歌》、《解散歌》等。 制度的成本 市场的作用是交易,制度能够让两者做不成交易、或者很难做成交易、或者很容易做成交易。比如说某建筑公司要承担某大桥的任务,不过政府对建筑公司有资质要求。如果不具备,意味着你没有参与资格。不过万事也不绝对,你可以挂靠到一个资质更高的企业下面去做事。有时制度会增加成本。美国为了限制高技术出口,在企业并购、产品出口方面设置了许多障碍。联想并购IBM的PC部门就花费了很长时间和精力。与之类似的许多技术产品出口也有备案和审查制度,费神费力。 制度成为一种成本,美国政府雇人审查,企业需要等待,还要去递交材料做解释。所有一切都不是无偿的。政府为什么要提倡企业、个人守规矩?其实原因在于守规矩有成本,要是没有成本,人们自然会去遵守。 制度的指导意义。 制度同样影响着人做某些事的成本,比如超生孩子罚款,人们就会少生孩子。这次奶粉中加三聚氰胺的事件,很重要原因在于对企业惩罚太轻,结果大家都不怎么上心。最近,我国政府提倡产业升级,要求企业转型,同样存在着激励和惩罚。如果我国对企业的科技发明进行重奖,就会有更多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博弈中的信息 在下围棋时,棋手轮流下棋,局面是清楚的。然而,当我们玩剪刀、石头和布时,却无法确定对方会出哪一个。在市场中,存在大量缺少信息的市场行为,比如说我们去竞暗标,结果只有最后知晓。我们不可能知道对方的底细,只能根据以往历史经验进行判断。同样,对方也是采用类似的方法来判断我们。类似于玩剪刀、石头和布,两方互相猜心眼。由于多方同时在操作,这意味着没有绝对获胜的策略。为了最大化自己自己的收益,必须依赖概率进行选择。 在现实中,此类博弈更为真实。战争中,将领无法绝对地确定对方会怎么做。在企业竞争中,CEO只能根据过去的情况做判断,无法确定对方正耍什么花样。因此,概率才是真实世界的常态,这显然与我们追求稳定、绝对的思想相矛盾。这说明绝对正确、绝对不出错是不可能的,不仅是事实上,而且是理论上不可能。现在,许多人对自己有完美要求,追求绝对正确,这必然会引发心理疾病,使自己不敢面对现实。领导者对别人要求绝对正确,也必然使人们想法逃避责任。因此、人们必须树立概率的概念,以不确定应对不确定。 博弈中还存在着另外一种信息缺失信息是确定的,只是我们不清楚,不了解。例如在一些可讲价的服装市场、二手市场,买主并不能完全把握产品质量,但是卖主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这意味着买主不仅对差产品缺少认识,而且对好产品也缺少认识。结果形成一种逆向淘汰:价格高一点的好东西没有人买,价格低一点的差东西销路好。因此、在可讲价的服装市场和二手市场中,往往充斥着低劣的产品。 逆向淘汰存在于经济中的许多方面。当前,许多高技术公司要求管理者一定要具有技术背景,根源即在于此。管理者如果不能更深入了解每个员工的情况,只是根据学校、专业进行排名或者只是根据简单表现进行激励,必然出现逆向淘汰现象。能力强的员工自然要向外飞,而留下的只是差一些的员工。很显然,深入了解员工,进行合理的激励是每个管理者必备的素质。特别是在高技术领域,管理者没有技术背景,必然无法对技术员工做到真正了解。这时只会出现逆向淘汰,能人全跑了。技术企业管理权下放,其根本原因是信息问题。领导者不能确定每个下级的业绩,干脆来个和稀泥,让下级自己们互相商量着决定好了。虽然说下级不一定能做好,但是总比自己随意指定好一些。 在产品销售中,信息缺失也十分严重,许多产品只能看看和观察一下,很难把握住内在质量,不得不借助另外一些信号。人们会从广告、包装、售价等方面进行判断,显然制假售假者也非常熟于此道,尽可能在这些方面下工夫。前一段时间,政府多个部门联合发文规范月饼市场,纠正过度包装现象,即是一种反应。 长期博弈 博弈还存在着重复博弈,比如食品、服装之类的。人们会经常购买,销售者与购买者之间会经常性地博弈。消费者第一次上当,第二次就不会再次购买,销售者显然会受更多损失。另外,此类商品销量大,消费者甚至比生产者所知信息还要多。那么生产者自然没有必要进行费心思做包装,只求刚好即可,比如我们常吃的饼干、面包只有很少的包装。月饼包装豪华,就在于每年只有一次消费。当来年再买时,人们可能已经忘记今年的信息。月饼过度包装也就成为很自然的现象了。 以重复博弈的眼光看囚徒困境,我们也会发现不同结果。假如囚犯没有其它生活技能,犯法更容易一些,那么他们在被释放后仍然会继续干违法勾当。甲和乙要考虑 这一次背叛得了便宜,下一次被抓住,对方也会背叛我,我是不是要背叛呢?显然,甲和乙面临着一个取舍问题,他们即要考虑眼前,又要考虑长远。 有了博弈论,那么我们自然会想到如何使用利用博弈论。由于我们不是重点讨论如何进行博弈,所以只能简单介绍。从总体上看,博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加强对博弈体系深入了解,进行直接竞争,实现低成本领先。比如几年来,我国家电市场上的降价浪潮,那是一浪接一浪,每个月都降价,人民得了实惠,实力强的企业也发展壮大。第二层次,产品差异化竞争。我国奶制品市场上,从原来区区几个品种到现在几十、几百个品种。比如牛奶冰激凌、早餐鲜奶、婴儿配方奶粉、老年奶粉等等。除了产品种类以外,企业在原材料选择,质量稳定性等等方面也能够提供差异化,实现了高附加值。第三层次,改变博弈规则。比如说企业使用会员制,在企业与用户之间建立比较紧密的关系。假设海尔突然在北京搞了个海尔家电俱乐部。通过俱乐部形式,销售人员每年组织人员调查,及时了解客户需求,对客户产品进行有偿维护。这种行为加强了厂家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当客户有新需要时,他们自然会采购海尔的产品。会员制完全改变了游戏规则,从过去以企业为中心转移到以客户为中心,也在客户与企业之间建立感情的纽带。与前两个层次相比,第三层次已经不再只比质量和价格,还要比感情。 工人的幸福生活 上个世纪,工人收入得到大幅度提升,实现了富裕生活。西奥多罗斯福是一位划时代的人物。1901年首次邀请一位黑人在白宫共进晚餐。1902年,美国矿 工联合会发动煤矿工人大罢工,罗斯福召集矿主和劳工领袖在白宫开会,达成妥协,将工作时间从每天10小时缩短到9小时,并且让工人得到10%的加薪,结束 了持续163天的罢工。从整个社会角度看,工人收入提升有利于社会发展,不过同样存在囚徒困境。再进一步解释之前,我们先看一看马克思怎么说。马克思认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起源于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为什么生产与需要脱节?根本原因还是工人太穷了,消费不起。当经济危机一出现,所有人都跟着倒了霉。我 国政府一直在提倡扩大内需,可是工人收入普遍低,没有钱自然不能消费。西欧等发达国家实行福利社会,提高工人收入,从根本上创造了内需,实现了工人有钱消费,企业主有钱赚的双赢结果。每个企业主都会希望其它行业的企业提高工资,有钱购买他的商品。当轮到自己时,当然要尽可能压榨工人才有利于自己。面对这个死结,只有政府规定最低工资,实行福利才有可能解决。 总之、囚徒困境引出的博弈论使人们对现实有了更清楚认识。他让我们对竞争、垄断、社会制度等各方面有更清楚了解。它也让我们明白信息在社会中的影响,以及不确定性存在的必然性。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38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谎言不息 造假不止
fqng1008 2010-10-26 12:28
一个月前拟出的这份提纲,一点也没有动,看来是难以完成。就这样吧...... 虚伪社会的循环,基本上体现在三个环节,即主子好假,奴罗说假,百姓做假。 一、主子好假 1. 虚荣需要:主子一般好大喜功,特别是能力强的主子。如乾隆希望得到十全老人的称号,毛的大跃进也是为了超英赶美。 2. 权术需要:虚伪社会的特征是权力主宰一切,所谓有权的幸福,无权的痛苦。在权力社会中,怎样集中权力,往往是重要的事情。如赵高的指鹿为马,整风运动的人人过关、人人自危。 3. 掩饰需要:因为决策失误,造成了巨大损失,或执意要做一些不符潮流的事情,不得不采用欺骗手段,如金正日搞家天下,大跃进之后的经济崩溃说成是自然灾害。 4. 保守需要:社会矛盾已经十分尖锐,几乎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仍然不想损害少数人的利益,不得不编造谎言来欺骗百姓。 二、奴罗说假 1. 对上奉承:谋取私利,如和珅讨好乾隆。 2. 对下忽悠:欺骗百姓,如陈良宇刚刚做完廉政报告就被双规。 三、百姓造假 1. 利益驱使 2. 情势所迫 3. 土壤滋生 4. 上行下效 科学是求真的事业,倘若我们科学家处假不惊,但求自保,其实可能早已同流合污,其科学成就大约少不了一些水分......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26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奖励与青年成长
censambao 2010-10-12 15:31
最近有很多奖项纷纷出炉,大到像诺贝尔奖这些褒奖其一生成就的国际大奖,小到各单位颁发的鼓励青年成长的奖励。随着花落谁家也逐步揭晓,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由于资质浅薄,不便谈论国际大奖,但是作为青年,有必要想想国家、社会、单位等为什么要设置这些青年人才奖。有人肯定会淡淡冷笑,这还不简单,鼓励青年奋发图强,做一个对社会有卓越贡献的优秀人士。 如果是这个目的,那么问题来了。申请人都明白评奖过程是一个逐步筛选、优中取优的过程,所以当选者知道他为什么当选了,他们会很自豪地理直气壮的觉得自己是因为优于众人而获奖。然而,落选者却很难知道自己为什么落选,他们不会很轻易接受自己就是比别人差,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刚才说的问题便是颁奖者也不给落选人士一个说明,也不给出他们落选的具体差距在什么地方。这些人只是一年一度地完成奖项设置任务,或者于他们,设置了一个奖就增添了一些就业机会。至于颁奖后事,他们也考虑不了那么多。这么看来,设奖最终鼓励了那些获奖人士,并没有促进那些落选人士,反而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这么说,或许不应该那么绝对,毕竟有奖项可颁就是好事,就算幸事。但是,作为颁奖单位或者设奖领导,一定要知道:根据你们的条条框框来判断谁合格、谁不合格是很简单很容易的事情,而你们如何教导那些落选者在下一步去争取成功、去取长补短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事情。尤其对于青年,你们的后辈,更要对比鲜明地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给他们树立一个清晰的榜样,这才是目的,这才是根本。 2010-10-12
个人分类: 社会视角|35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一位博主的几段跟贴
tian2009 2010-10-8 12:04
标题: 发表评论人:wliming 删除 回复 博主回复:谢谢你的阅读。也谢谢你的表扬。你应该知道,我不认为民科是反科学。而且我认为很多民科的道德修养很好。 我不知道你说的反面是什么?是什么意思。是指跟你不一样?还是指跟你家教主不一样? 很抱歉,我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你和方舟子之间的关系,如果教主这个概念不恰当,请指出,我可以改正。 ================ 教主这样的说法显然很无聊,希望你端正态度。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逻辑分析问题,而不会把谁当教主。 你不认为民科反科学,但你过去把民科当笑料,并且挖苦贬低民科,绝不是支持民科。你现在反悔了? 博主回复:对不起,刚刚的回复里,我已经端正态度了。不把谁当作教主,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逻辑分析问题,很好,这是我和你讨论问题的重要前提。否则我都不知道我在和谁讨论。 我过去把民科当笑料,用刻薄的语言挖苦民科,给很多民科造成了伤害,我愿意想他们道歉。我曾经在书中公开对朱海军先生表示过歉意,虽然是在他英年早逝之后。 但是我对民科的看法没有变,我的民科理论至今为止,没有结构性的改变。 即使如此,我也愿意稍作辩解,我对民科的行为不支持,但是并不意味着,我对有着民科行为的人要进行打击。事实上,我是出于善良的愿望,告诉他们,他们走的是一条绝路,他们是在沙滩上盖楼。也为有志于献身科学的他们提供了种种其他献身科学的可能性。比如从事博物学。 另外,还请注意我在书中强调了民间科学爱好者与业余科学爱好者之间的差别。 标题: 发表评论人:wliming 删除 回复 博主回复:我觉得你还是有进步的。那我们就慢慢谈。 既然你承认他有打错的时候,那好吧,你能否给我举出一个例子呢?我上一帖里提到的朱清时、郭光灿等算不算? ================= 你用这种蔑视的语气不利于讨论。有没有进步,也不是你可以判断的。如果你觉得我的评论没有回复的价值,大可以不理睬,或者删帖。 我承认他有错,不等于我知道他哪个错了。有错是必然的,除了上帝。你讲的例子,需要论证。这些事情每个人的判断准则不同,你觉得他错了,别人不一定也这么认为。你的结论需要足够的证据才能被采信。 揭露伪科学,揭露造假,总是需要人来做的。谁也不能保证这些揭露一定是正确的。是不是伪科学,是不是造假,说出来供大家讨论。这就是方舟子干的事情。 博主回复:对不起,我换个语气说话。不过,我想稍稍解释一下,我用这种居高临下的语气说话,是想做一个思想实验,看看你是否喜欢这种说话的语气。结论是明显的,你不喜欢的。那我建议你留心一下,你为之辩护的方舟子说话的常用的语气。同时,也为我的语气,表示歉意。 你承认他有错,却不知道他错在哪儿了?那你怎么知道他有错呢?我对你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不敢苟同。我觉得科学家应该严谨一点儿。小时候总是被老师叫出去,问错没错,要答,错了。再问,错哪儿了?这时候,如果答不知道,是要受罚的。抽象地承认有错误,而不承认具体的任何一个错误,那和没有错误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你不知道他具体哪儿错了,恰当一点的表述应该是:我相信他应该有错误,因为人不是上帝。但是,这种表述还是一种抽象的表述,不给出任何具体的判断。也就是说,根据这个表述,你不能推出来他具体的那个例子错了。另外,这个表述其实是根据“人不是上帝”反推出来的,并没有建立在你的经验观察之上。 你说的对,我的结论需要足够的证据才能被采信。但是,问题在于,被谁采信? 如果我的结论需要足够的证据才能够被采信,方舟子的结论是否也应该有足够的证据才能被采信?而关键的问题还是,被谁采信? 是被某一个权威采信?还是全体网民投票?如果是全体方粉投票就算采信的话,那当然是方舟子光芒万丈,打假从未出错。 所以有谁采信是一个问题。你觉得应该由谁来采信呢?这个承担采信职能的机构,是否应该独立于舆论呢? 揭露伪科学,揭露造假,我对您的语气也不敢恭维。难道这种语气不是一种对于对手的蔑视吗?难道不也是不利于讨论吗?或者说,你根本就不想和人家讨论?那意思就是说,你揭露人家,被揭露的人连辩白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你根本就不想跟人家讨论。 而最糟糕的是,你还不能保证这些揭露一定是正确的。那你干嘛呢?瞎胡闹嘛! 另外,你这里的用词也是自相矛盾的。既然不正确,那还叫揭露吗?为什么不肯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不是全知全能,与人商榷呢? 是不是造假,供大家讨论?供哪个大家呀?我刚说过了被谁采信的问题。术业有专攻,肖传国先生的反射弧我是没有资格讨论的。我知道的是,方舟子先生所写过的很多关于科学问题的讨论,处于科学哲学专业的入门水平,如果我的学生写出这样的文章,我顶多给他60分。 声称揭露造假,又要拿出来供大家讨论,是不是造假,那你到底是不是揭露啊?声称揭露造假,要拿出来大家讨论,这是不闹文革吗?说你是反革命,然后揪出来大家讨论讨论。 你说的对,这就是方舟子干的事情。 标题: 发表评论人:wliming 删除 回复 我读过你的一本书,《哥德巴赫猜想和第二类永动机》。这本书写得非常好,对民科的无知是很大的打击,比如用收音机否定光的电磁波学说。但是,很遗憾,你现在已经走向反面。 博主回复:谢谢你的阅读。也谢谢你的表扬。你应该知道,我不认为民科是反科学。而且我认为很多民科的道德修养很好。 我不知道你说的反面是什么?是什么意思。是指跟你不一样?还是指跟你家教主不一样? 很抱歉,我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你和方舟子之间的关系,如果教主这个概念不恰当,请指出,我可以改正。 标题: 发表评论人:wliming 删除 回复 我并没说他件件事都板上钉钉。任何人的观点都不可能不带有个人偏见,他打假打错的时候肯定也是有的。我跟你说的意思是,他因为大量被确认的事件而获得公众信任,而你们却没有一件,只不过是泼妇骂街。比如你这里讲的侵犯版权,是很容易得到确认的,而你们却没有。你们不具有可信度。 博主回复:我觉得你还是有进步的。那我们就慢慢谈。 既然你承认他有打错的时候,那好吧,你能否给我举出一个例子呢?我上一帖里提到的朱清时、郭光灿等算不算? 然后你再告诉我,方舟子有没有承认他错,并且道歉? 建议你学点儿科学哲学的基本知识,好知道什么是确认,能否确认。 他被公众信任,原因很多,也可能只是因为公众比较善良。反过来的例子也有很多,原来信任他的人,了解的多了反而不信任了。比如本网吴大宝就是一位。因此看来,公众信任他也可以解释为受到了蒙蔽。 版权问题,我给朱鲁子亲自打过电话,这算不算确认呢。刘华杰在博客上的声明,算不算确认? 另外,请举一个我骂街的例子。 标题: 发表评论人:wliming 删除 回复 这个世界都要最终毁灭,哪有永远的事?他有了很多板上钉钉的事,他就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你们这些人呢,只是泼妇骂街,没一件事是有足够证据的。我希望你们拿出一件可以让大家充分相信的证据来。 博主回复:他还有很多无中生有,诬陷,造假,歪曲的实例,我不止拿出了一件,我拿出了很多件,请认真阅读我的博客,请认真阅读亦明先生的文章。给出具体的例子,不要这样抽象的论述。我先给一件,亦明论证方舟子的《大明小史》是抄袭吴晗等人,不知阁下有何看法?如果想为方舟子辩诬,请自己写文章。不要老是在跟帖里喊。 我再给你几个,方舟子打郭光灿先生,你怎么评价?打朱清时先生,你怎么评价?打魏于全,你怎么评价? 你以为铁板钉钉,嘿嘿,早就漏得跟个筛子似的了。 标题: 发表评论人:wliming 删除 回复 博主回复:不知道有谁会这么有闲,专门为这事儿给他打官司。 =========== 侵犯版权是很大的事情,怎么说不得闲呢? 很多人因为这事打官司。 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你的言论没有说服力。而方舟子揭露的事,却常常是板上钉钉的。 博主回复:常常啊,不是永远吧?有多常呢?那不常的该怎么办呢?去告他吗? 标题: 发表评论人:wliming 删除 回复 朱鲁子说从来没有和方打过交道,那篇文章是贴在天涯社区的关天茶舍上的。而“天涯”上面也有明确的版权说明,要求转载标明出处。如此不顾别人的版权要求,把人家的东西拿来,大言不惭地加上自己的标识,还谈什么反剽窃。 ================= 这种事情我们也不知道该相信你还是方舟子。所以,你说的这些话没有意义。这种事情应该由当事人向法院起诉剽窃或者侵犯版权由法院审判。 博主回复:此事可以请朱鲁子做个旁征。另外,如果是朱鲁子寄送给方舟子,方舟子可以用朱鲁子给他的电子邮件作为证据。 此外还有旁证:方舟子经常干这种事儿,不止朱鲁子一个人说起过。亦明书中也有例子。 我本人在新语丝上的第一篇文章,也是未经我同意,方舟子直接放上去的。我的同意是后来追认的。 不知道有谁会这么有闲,专门为这事儿给他打官司。 标题: 发表评论人:davix 删除 回复 田老師可在欄目分類中給方同學增加一類,包括轉貼文章應不少。 博主回复:也没有多少了,要说的话也就是那么多,很快就说完了。 标题: 发表评论人:jiangjinsong 删除 回复 jiangjinsong将您的文章推送到仰望星空, 标题: 发表评论人:sungennian 删除 回复 我不支持青年学生(博士生)学术打假,这样会给自己树立很多对立面,养成很不健康的性格,影响自己在学业上的发展。同时,反对学术作假应该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科学研究中自己不要作假,身正不怕影子斜,别人做假是别人的问题,自己知道就行了,不参考、不批评。 博主回复:同意您的观点。我赞同并鼓励学术讨论,反对学术打假——这个词本身是荒谬的。自称打假,已经把自己放到正确的位置,把对方放到错的位置,哪还有讨论的余地。
个人分类: 陈年档案|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领导下井不是“陪死”而是“陪生”
rbwxy197301 2010-9-21 10:14
领导下井不是陪死而是陪生 《新华每日电讯》,9月13日,作者:堂吉伟德 (原文摘要)针对网络上有关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制度是矿领导陪死的争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赵铁锤9日表示,此前许多事实和实践经验表明,只要煤矿领导坚持带班下井,相当一部分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特别是当煤矿发现严重险情时,带班领导在采取立即停产、排除隐患、组织撤人等紧急处置措施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矿领导下井带班不是陪死,而是要更好地让大家活着平时,进行足够的安全投入,采取足够的安全措施,合规科学地开采;在发生危险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一个都不落下,同生共存。井下环境复杂,领导大多都是富有现场管理经验的人,带班可以遏制不必要的事故发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降落伞合格率逐步提升到99.9%,而美国军方要求必须达到100%。对此,厂商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能够达到这个程度已接近完美,并一再强调任何产品都不可能达到绝对的100%合格,除非奇迹出现。不妨想想,99.9%的合格率,就意味着每一千个伞兵中,会有一个人因为产品质量问题在跳伞中送命,这显然会影响伞兵们战前的士气。后来,军方改变了检查产品质量的方法,决定从厂商交货的降落伞中随机挑出一个,让厂商的负责人装备上身后,亲自从飞机上跳下。这个方法实施后,奇迹出现了,合格率立刻变成了100%。 事实证明,将制度的设计目标与执行者的切身利益最大限度地联系在一起,就能产生感同身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矿领导下井带班制度,就是将矿领导的生命安全同矿工串联在一起,以此倒逼企业将矿井安全落实在行动上而不是口头上,把工夫花在未雨绸缪而不是亡羊补牢上,如此矿井和矿工的安全,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保障。 【推荐理由】曾经有一个段子是这么说的,几个官员讨论一笔钱,是用来改善监狱还是改善小学,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该改善监狱,理由是以后不可能再上小学,但去监狱的几率还是很大的。这个故事和此文的立意不同,但道理挺像。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 http://www.infzm.com/content/50107 矿长助理出马 安全规定下架 2010年09月21日 09:14:29  来源: 钱江晚报 转自: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9/21/c_12592874.htm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为应付国务院要求煤矿和非煤矿山领导带班并与工人同时下井、升井的23号文件,广西河池朝阳煤矿突击提拔了7名矿长助理下井带班,而包括矿长、副矿长在内的5名主要领导却稳坐在办公室里。   一周七天一人一天,朝阳煤矿布下安全七星阵。中央为煤矿安全忧心,要求出大王,可是下面都是创意无限,不按牌理出牌,雪藏王牌,用假领导打出替身牌。说来领导一词在汉语里含义太丰富。秘书有时也能代领导发话,领导替身啊!看来以后,慎用领导,杜绝歧义,要用一把手。   《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及安全监督检查规定》明确要求煤矿的主要负责人、领导班子成员和副总工程师必须轮流带班下井,与工人同时下井,同时升井。如此严令,不是求同死,而是求共生。只有领导走进死亡一线,才能发现隐患排查问题现场解决。如今,这七个矿长助理是去拍板的,还是拍脑袋作秀的?   几十年前的美国煤矿工会主席约翰刘易斯感叹,煤矿这个活,真不该是人干的。人人都怕死,开悍马娶明星的煤老板当然更害怕。原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也曾严令县委书记、县长必须下井。他曾经带队下过高二尺六的小矿井,爬了400多米,跟着的县委书记都吓哭了。但是,吕日周治下的煤矿从未出大事故,看来只要矿工不流血,领导流泪也是值得的。 周星驰曾经也是替身,但是他说,其实我是个演员。如果这七个矿长助理也这么说,那煤矿安全就彻底杯具了。5个矿主在办公室稳坐钓鱼台,我们不难猜测他们心知肚明,每一次下井都是风萧萧易水寒的亡命之途。至于替身,本来就是干脏活危险活,演员也是有职业道德的。   不靠矿主,不靠替身,朝阳煤矿矿工看来只能靠自己。在美国,曾经有20万矿工被事故吞噬,但如今百人事故率采矿业(4.0)甚至比零售业(5.6)的还低。一手当然是严刑峻法的监管;另一手就是矿工联合会(UMWA)很强硬,处处替矿工出头。经验表面,在政府监管保持高压态势的同时,培育来自矿工自身和社会各界的其他监管力量才能治本。   矿长找替身,其实是一出安全穿帮镜头,现实很可笑但后果很可怕。政府、矿主和工会都要做全真派,在矿井里卧虎藏龙。替身的花架子还是让他们到好莱坞耍耍吧。(付瑞生)
个人分类: 生活随想|2653 次阅读|1 个评论
行子假说
yanghualei 2010-9-20 12:31
承载一行为的单个宿主称为行子,行子的模表征为执行此行为的人数,行子活动的场所称为禀赋空间,此上任何一点代表行子所处的状态,状态的转移需要耗费价值。 正是有了制度、文化以及道德才使得原本齐性的空间变得突兀和坑洼进而生成丘陵、山的、高原的行为地势,没有外力导入情况下,行子被吸附于空间表面上,是由于强大的空间引力迫使行子向其靠拢和加速,最终被俘获。 一项制度、文明以及法律所散发的引力场在禀赋空间中弥漫,在所辖域的边界处隐退,行子定居其中,行为在空间上的速度定义为行为运动量的变化率。
个人分类: 自然哲学|28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制度与好领导
machan 2010-9-18 11:38
好制度: 1、好制度今天对你好,明天依然对你不会差(否则不是好制度朝令夕改的制度不是好制度); 2、好制度对你好,对别人应该也不会差(否则不是好制度不平等的制度不是好制度,即使这个制度对个人很好、很好); 好领导: 1、好领导今天对你好,明天对你不一定还好;(今朝有酒今朝醉) 2、好领导对你好,不一定对别人一样好;(喜欢特权,特喜欢别人没有的特权) 在好领导和好制度之间做选择: 1 现在的中国人,一般选择好领导; 2 现在的中国之外的人,一般最先选择的是好制度; 是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样的制度?还是什么样的制度,塑造什么样的人? 事实也许是: 人先选择制度,制度再去塑造人; 人选择性改变制度,然后制度再改变人。 抛块石头, 说说而已
个人分类: 科研教育|32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制度应力--范德瓦尔斯方程
yanghualei 2010-9-10 18:33
假设 1.行为在禀赋空间 上各向同性 2.制度为三维的 正文 行为在禀赋空间上运动,不断的与其他行为交换着物质、能量、信息,变换着位置,改变着其强度和方向,故造就了现实个人行为的曲折和迂回;单纯的行为具有流动性,没有完整的表面;制度类似于器皿与空间,行为在其中行走,其规避了行为,并塑造了行为的形状同时壁承受着行为对其的冲击力,束缚行为的制度即过密的制度,其壁所受力强较大,反之相反。 范德瓦尔斯方程: (1) :行为之间的引力引致其对制度壁的冲击力减弱量 :反映行为内在强度的量一般为常量 :制度的紧凑度即制度的容积 :每单位制度壁上所接受到的真实冲击力定义为力强 :记为社会的行为 (2) :行为的动能 :行为的种类数 :执行第 种行为的个体数
个人分类: 交叉科学|37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精神”真的坍塌了吗?
book 2010-9-9 20:07
刚看了科学网转载中青报的文章《 袁隆平的雄心壮志与学术断茬的悲凉 》,说点看法。这篇文章对学者们知识分子们批评的挺重的,学术精神都坍塌了。文章说: 老一代学者身上的精神,在今天的一些学者身上已荡然无存。他们为了利益不惜放弃学术原则,俨然已无知识分子的风骨。 这是作者的观点, 为了利益 可能是该文作者认为的 学术精神 坍陷的原因所在,但作者并没有进一步去分析这 为了利益 四个字,以及除去学者本身内因之外的原因。文章最后说: 我们更应扪心自问, 那批大学者 擎起的那片历史天空,以及现有的机制和环境,是否能激励后来者沿着前辈们铺平的道路,竭力前行? 我自己读来,这句话更像是对知识分子们的拷问,而对 机制和环境 的问责力度偏小。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延伸地谈谈所涉及的两方面内容。 1. 学者们本身的责任。 为了利益 四个字确实指出了一部分人学术精神坍塌的行为原因。正如我在博文《 反思科研 和 做好科研 》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扪心自问的话,谁能说自己全心全意为科研付出了,并对得起国家给你的经费?大家对于一些重大项目的分配制度也讨论很多了,确实,很多重大的研究项目的经费,有百分之多少被拿到项目的人用于做有意义的工作?天天抱怨申请经费耽误时间,现在把钱给你了(不管是凭实力还是凭关系拿到的),却不好好做工作,只想着拿更多更多的钱,这就是学者们本身的责任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只能让研究者提高自身素养及对科学的认识了。 2. 机制和环境的问题。不可否认,当然有激励性的政策不断提出来,但仍有那么多妨碍科学发展的问题。最大的毛病,我觉得可以用很简单的话表述,就是: 当作没看见 和 看见没法子 ,前者指态度,后者指工作能力问题,两者都可以归结到 缺乏专业精神 。 想想看是不是这样,即使我们知道不合理现象的存在(很多问题都被大家讨论烂了),相关管理部门也清楚,但就是不改进。这背后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一点都不 professional : 1 )他们觉得反正我们现在的制度能往前走,我做好手头这点事儿,获得自己的利益就行了; 2 )因为前一点,所以根本不想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即使有权力做出改变者知道应该怎么做,但由于总想着(现有 各利益集团 的)利益平衡,结果就是现有的机制和环境不可能改进多少。再想想我们是不是常看到这样的事儿:某些造成影响的社会事件中,只要不傻,大家都能看出来到底为啥出这样的事儿,但我们的相关部门总要出来辩解,睁眼瞎嘛。如果再加上一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太 人治 了。不说国家政策这么大的层面,看看身边的事业单位,是不是很多 一小撮人 掌控的 一言堂 ?我不太想做批判社会的人,但又觉得,很多事儿要解决很简单啊(道理和逻辑应该很简单),按照合理的方式(大家都知道更合理的方式应该是什么)该怎么做怎么做,不就完了嘛。 中南海新华门的影壁上有五个大字: 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同志的笔迹。考虑到我们党的表现,现在很多人都拿 为人民服务 开玩笑。然而,毛主席这提法绝对正确,不过不该只看作口号,具体的体现应该是 专业精神( professional ) 或者 爱岗敬业 。所谓的机制和环境问题的出现,就是有些环节的人没做好。只要每个人都爱岗敬业,坚持原则,做好自己该做的,这些问题肯定就改进了。 回到题目, 学术精神 真的坍塌了吗?如果你觉得坍塌了,那正说明学术精神依然是你的追求:因为你看不惯不良现象。科学网很多博主的博文对不好风气的拷问,说明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是有热情有追求的,也都是爱岗敬业的。只是,我们要再敢于把自己的 专业精神 表现出来,让这样的声音和行为战胜 为了利益不惜放弃学术原则 的那撮人。
个人分类: 科学那些事儿|2690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素质教育
lz1783 2010-8-31 10:47
关于信仰危机,理想模糊以及提高素质的问题都是当前80后90后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养尊处优的80后多有不求上进的顽劣思想,是被宠坏的一代吧。缺乏竞争意识,缺少工作技能,身无长处,都是很多学生所要面对的问题。 现代教育缺的不仅是理念,还有教育制度本身的能力,育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合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到底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能不能满足社会岗位需要,不是学生本身和学校自主办学能说了算的事情,更需要制度上的保证和完善。 对于教育受体来说,除了要有的社会、自然科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对于社会的一种更加清醒的认识,而不是通过新闻和媒体认识的有偏颇的社会。这是一,其次,教育主体,教师们中出现的某些败类污染了教育界,同时也给孩子们的心里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两方面可谓双管齐下,信任危机就这样产生了。 于是一个缺乏信仰的人群来讲,缺乏信任可能造成一种道德的倒退。而理想在缺乏信任的途中会习惯性的夭折。我周围的(包括我)80后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或者说大多数人存在一个问题,小学、中学时候的理想都在高中和大学旅途上被灼烧成了烟灰,一阵风就灰飞烟灭。理想是什么,对于很多人来说,现在提理想和提幻想的感觉差不多。究其根源,第一,上高中的时候学习压力过大,基本上只剩幻想了,理想是心里的一点点的火苗,而且遇不到荒草,几乎没有燃烧的可能性;第二,某些非一流学校教育理念差,培养学生没有抓住多元的方向,倡导一元论,学习是唯一出路,规避了学生变坏风险的同时,成就了一批书呆子,和没有经验的亚书呆子(学习一般,基本上没有工作能力,社会阅历极浅,不懂得沟通);第三,学校在倡导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直接或者间接地被老师们(导员或者主抓学生工作的领导们)消极对待,造成了学生之中的不重视,无视素质教育存在。这样,理想被扼杀,素质教育也无法很好的实践,学生出了校门就成了累赘。补充点个别现象,在大学过程中,很多同学都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搞人际关系,和老师关系好了能当个小干部,和同学关系好了能加分,单存的为了利益去拉拢老师和同学,我不说这个是好是坏,不过却有其弊病。 而且,我认为,现在不应该光提理念了,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只是做和不做的区别了,光说不练假把式,如何进行实践才是关键。培养人才为了什么?除了为了祖国建设,至少还应该帮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实现不同的自我认同价值(加上自我认同,是希望可以有一定的自由思想在里面)。做事要务实,如何进行实践,广泛的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多提供给学生们走向社会认识社会的机会,当然很多学校说,我们在做,我们在做,做的还远远不够。另外,我们在进入大学的之前就选择了专业,这算什么,大家还不了解学科专业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命运给猜定了,这算不算为了省事情而办出来的误人子弟的错事? 我也就是一介草民,在大学苟且偷生的一个基本上没有择业机会的穷书生而已,可不是愤青,却也希望咱们的教育制度能适当的与时俱进下,希望我们的大学别总提构造世界名牌一流大学(任重道远不说,根本没那经济实力),去世界名牌大学的人都是什么一流大学,我们估计再提构造世界一流大学也得加上定语(有中国特色的,为了某些不方便明说的原因找了一个听起来很舒服的借口,这句话可以说,但是别随便说,滥用的太多)。 此文是我在给某人的回信中写道的一些话,欢迎拍砖!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两参一改三结合
sunapple 2010-8-28 16:55
梁柱:要建立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从毛泽东的一个重要论断谈起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梁柱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2559264.html    [摘要]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是所有制理论的重要发展。毛泽东总是把实现和捍卫人民主权的思想同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方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他看来,人民群众如果不能参与管理上层建筑,而只是处在一种被领导被管理的状态,就不但使官僚主义得不到遏制,而且政治上的社会主义方向和经济上的公有制基础也难以得到保证。因此,毛泽东十分重视并强调在党和政府代表人民管理国家的同时,还要积极创造条件使人民群众能够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关键词]毛泽东社会主义公有制管理制度   毛泽东理论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在理论层面上加以阐释和回答,又反过来用以指导实践。1959年底至1960年初,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曾批评该书的一个缺点,就是从概念出发,从规律、原则、定义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从来反对的方法。他说:研究问题,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到的现象出发,来研究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从而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的矛盾。[1]他在这个谈话中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这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1](p.134)这个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是所有制理论的重要发展,对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充分重视。    一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精髓和历史使命的精辟概括,同时也隐含着对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他们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对立。因此,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毫无疑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但是,马克思恩格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的实践,对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如何实现、巩固和发展,就需要未来的社会主义者通过实践来加以回答。   毛泽东把管理即人与人的关系作为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提出来,是因为在他看来,在所有制和人与人的关系之间存在着变与不变的问题,即所有制性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有多大变化;而在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问题,却不能不是不断 变化的。这种变化存在着两种可能:一是沿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不断完善和发展人与人在劳动生产中的关系;二是也存在着违背社会主义公有制要求的逆向发展的可能。而这二者都会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产生影响。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毛泽东强调指出:要领导者采取平等态度待人;一年、两年整一次风;进行大协作;对企业的管理,采取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 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等等。这些方面都是属于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改变还 是不改变,对于推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1](p.135)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使干部和群众之间建立了平等的、互相合作的同志式的关系。但是,这种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有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作保证,否则,就有可能被损害和破坏,严重时甚至还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实际上的剥削和压迫的关系。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不能够把人民的权利问题理解为人民只能在某些人的管理下面享受 劳动、教育、社会保险等等权利,劳动者要有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 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1](p.129)这表明,只有劳动者的管理权得到保证,即能够以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管理与 监督 , 才能使一切国家机关、部队、企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充分体现人民主权的性质和要求。无疑,毛泽东的上述思想,是从更加广阔、更加深刻的基础上论述了社会主义民主这一重大的问题。毛泽东总是把实现和捍卫人民主权的思想同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他看来,人民群众如果不能参与管理上层建筑,而只是处在一种被领导被管理的状态,这就不但使 官僚主义得不到遏制,而且政治上社会主义方向和经济上的公有制基础也难以得到保证。事实表明,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创新的事业,是亿万劳动人民创造自己新生活 的事业。只有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使群众能够通过一定的渠道和形式真正参与决策,才能使领导者的决策符合客观实际,也才能有利于集中群众力量把正确的决策付诸实现。正如列宁所说:对我们来说,重要的就是普遍吸收所有的劳动者来管理国家。[2]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具有国家大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国家政权属于人民。[3]这个体现新中国的国家性质的根本原则,为后来制定的国家宪法所确认。①我国现行宪法对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的权利都作了明确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4]   1960年3月22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批转《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的批示中,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工作作了科学的总结,强调把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作为工业管理和企业管理,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方针。[5]经过许多大型企业试行后,1961年制定的工业七十条正式确认了这个管理制度,并确定把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作为实行这种制度的有效形式。这就把吸收劳动者参加管理的思想加以制度化,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同时,毛泽东当时称之为鞍钢宪法的干部 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等原则,并不只限于企业管理,而且也是作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防范国家机关和管理人员中滋生官僚主义的一项重大措施提出的。   毛泽东认为,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对于社会主义制度来说,是带根本性的一件大事。这个要求不仅是对企业基层领导干部,而且也包括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1964年,时任农业机械部部长的陈正人在洛阳拖拉机厂社教蹲点中,在厂职工食堂和职工一起排队买饭;固定岗位在总装工部第四小组,每星期劳动两个下午,并拜该组组长为师傅,学习装配修理拖拉机。他在写给中央的报告中汇报了自己的体会和工厂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引起毛泽东的重视。毛泽东在为这个报告写的批示中,要求管理人员到车间、小组搞三同,拜老师,学一门至几门 手艺,并说:不学会技术,长期当外行,管理也搞不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6]就工业企业管理来说,干部只有坚持经常参加生产劳动,才能同工人群众保持密切的 联系,才能深入实际,取得管理企业的主动权;就干部队伍的建设来看,也只有这样,才能发 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有效地防止官僚主义的滋生,永远保持社会公仆的本色。   社会主义企业的规章制度,有一类是属于生产过程所要求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方面的制度,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另一类则是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度,是通过调整生 产关系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这些规章制度,是职工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晶,它既需要随着生产的发展不断完善,又要求有相对的稳定性,以利于生产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毛泽东提出 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是着眼于解放生产力,反对用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来束缚和压制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护和发展职工群众在企业中当家作主的权利。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发展,片面强调不断变革生产关系,轻视甚至否定必要的规章制度。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林彪、四人帮倒行逆施,把一切规章制度和管理工作都斥之为管、卡、压,严重冲击和破坏了企业生产秩序,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这不仅搞乱了生产,而且也毒害了工人队伍。这是一个极为沉痛的教训。综上可知,毛泽东强调要从思想和制度上保证工人群众参加企业的管理,创造性地发挥了 列宁的思想,这对于确保工人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和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   毛泽东把在生产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之后最重要的问题提出来,其核心思想是防止管理人员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否则,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就有可能受到损害甚至变质。马克思恩格斯对巴黎公社经验的总结,对我们理解毛泽东的上述命题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书的初稿中曾经指出,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是集权化的、组织起来的、窃据社会主人地位而不是为社会做公仆的政府权力。[7]恩格斯在1891年为《法兰西 内战》一书写的导言中,同样坚持这些观点,他说:以往国家的特征是什么呢?社会为了维 护共同的利益,最初通过简单的分工建立了一些特殊的机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机关为首的是国家政权为了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从社会的公仆变成了社会的主人。恩格斯高度评价了公社的普遍选举并随时撤换和限制薪俸制这两项措施,认为这是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也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了。[7](pp.12~13)列宁同样非常重视巴黎公社的这些原则。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在《国家与革 命》一书中,就运用巴黎公社的经验,提出新机构应采取如下措施:(1)不但选举产生,而 且随时可以撤换;(2)薪金不得高于工人的工资;(3)立刻转到使所有的人都来执行监督和 监察的职能,使所有的人暂时都变成官僚',因而使任何人都不能成为官僚'。[8]当然,以上都是就国家政权而言的,但其基本精神和原则,同样适用于包括企业管理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那么,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国家和企业的权力为什么还有发生变质的问题呢?这是 因为:其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民群众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不可能直接行使 自己的权力,还难以达到直接地、普遍地参加国家社会管理的水平,而是要委托代表间接行使这种权力。这种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就是以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根本宗旨的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只有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人民群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福利,才能体现社会公仆的本色, 否则,就会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变味、变质。其二,思想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旧的思想 意识是不可能和被推翻的旧制度一起被埋葬掉,它会在一个很长的时期继续存在,并对人们的 思想和行动产生影响。特别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形成的传统习惯势力,诸如宗法社会的家长 制、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崇尚人治等等,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相反它会在新的条件下变 换方式继续发挥作用。这是特权思想和官僚主义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得以复活的一个重要的社 会历史原因。其三,权力本身具有两重性,既可以用来为人民服务,也可以被用来谋私利,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是很容易走向反面的。   十月革命后,列宁曾多次指出官僚主义的严重危害,指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反对官僚 主义的艰巨性,警告全党官僚主义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对党产生不满的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同样,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官僚主义虽然与旧社会的不同,却同样反映了剥削阶级对 待人民群众的态度,这也就不能不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本质的问题。他说:官僚主义作风,就其社会根源来说,这是反动统治阶级对待人民的反动作风(反人民的作风,国民党的作风)的残余在我们党和政府内的反映的问题。[9]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干部和群众,必须使人感到人们相互间的关系确实是平等的,使人感到你的心是交给他的。人们的工作有所不同,职务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人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都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决不许可摆架子。一定要打掉官风。[10]他极力反对并要求切实 改变干群之间不平等的猫鼠关系,多次指出:谁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 所以,毛泽东在分析个别地方发生的少 数工人学生罢工罢课事件的具体原因时,强调指出:发生闹事的更重要的因素,还是领导上的官僚主义。[11]1957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处理罢工罢课问题的指示中提出:为了防止罢工罢课一类事件的发生,根本办法是随时注意调整社会主义社会内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克服官僚主义,扩大民主。[12]   毛泽东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类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所有制基本解决之后最重要的问题,正是同他的上述思想一脉相承的,其重要目的,就是要防止社会公仆官僚化,防止出现 特权阶层。很显然,干部如果沾染了反人民的作风,不但会使群众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损伤,而 且发展下去势必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名存实亡。同时,这种失掉广大群众监督的、被少数人掌控 的权力特殊化,也势必会侵占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从而形成一个食利者阶层、特殊利益阶层。毛泽东当时针对这种可能性尖锐指出:官僚主义者阶级与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是两个尖锐对立的阶级。[6](pp.265~266)虽然官僚主义者阶级的提法不十分科学,但如果从防止和反对出现贵族阶层、特权阶层的角度来理解,却是一个十分深刻、值得重视的重要思想。    三   毛泽东的上述观点,还蕴含着一个深刻的战略思考,即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如何巩 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 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13]在他看来,在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根本的制度保证。而公有制作 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诚然,毛泽东在所有制问题上存在片面追求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错误,但在纠正了这个错误之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仍然是不可动摇的两个根本原则。这是因为,所有制问题是判断 社会性质的重要标准。一个社会的基础是生产关系,而占主体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生产资料由谁占有,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不同地位和在劳动产品中所占的不同份额,扩而大之,它决定人们在整个社会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和阶级势力。人类历史正是按照这样的标准,区分为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也同样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来确定和表明它的社会性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确立,意味着社会主体部分的生产资料不再成为剥削和压迫人的工具,这就为社会成员的平等地位、根本利 益的一致性提供了保证,也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如果这种占有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也就是公有制被私有制所代替,就不能不使社会性质发生反向的变化。以往对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从外部因素上来考虑,诸如外来敌对势力或者被推翻的旧势力的颠覆和复辟活动等等。毛泽东上述观点的深刻性,就在于对已经建立的公有制有没有可 能从内部发生变化所作的思考:如果企业的管理者由社会的公仆变成了社会的主人,为个人或者小集团牟取私利,在这种情况下,纵然保留了公有制的招牌,也在实质上发生了蜕变。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更具有现实可能的,也是更加危险的。   毛泽东强调要在管理上多做文章,从制度上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人与人的关系,使他们能够直接参加对企业乃至国家事务的管理与监督,这是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思考 和战略措施。应当指出,毛泽东对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1956年他就提出:解决制度问题比解决思想问题更重要,更带有根本性质。他认为,光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不行,还要研究解决制度问题。人是生活在制度之中,同样是那些人,实行这种制度,人们就不积极,实行另外一种制度,人们就积极起来了。他特别强调:解决生产关系问题,要解决生产的 诸种关系问题,也就是各种制度问题,不单是要解决一个所有制问题。 [14]   毛泽东对管理问题的重视,还涉及利益的合理分配问题,要求真正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维护广大职工的权益,并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他不仅反对通过特权侵 占工人的利益,也极力防止因政策失误而出现的贫富悬殊现象。毛泽东在上述读书谈话中指出:我们的提法是既反对平均主义,也反对过分悬殊。在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时,他还谈到:公和私是对立的统一,不能有公无私,也不能有私无公。我们历来讲公私兼顾,早就说过没有什么大公无私,又说过先公后私。个人是集体的一分子,集体利益增加了,个人利益也随着改善了。[1](p.134)毛泽东对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反复地突出个人物质利益的写法 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指出,这本书一有机会就讲个人物质利益,好像总想用这个东西来引人入胜。钱能通神。似乎离开了个人物质利益,就什么事也办不成。这样强调个人物质利益原则,反映了他们相当多的工作人员和领导人员的精神状态,也反映了他们不重视政治思想工作。在这一情况下,不靠他们的所谓物质鼓励,他们就没有办法了。他们所强调的个人物质 利益,实际上是最近视的个人主义。这种倾向,是资本主义时期无产阶级队伍中的经济主义、工团主义在社会主义时期的表现。历史上许多资产阶级革命家英勇牺牲,他们也不是为了个人的眼前利益,而是为他们这个阶级的利益,为这个阶级的后代的利益。[1](p.134)这些认识,对 于正确处理公私关系,正确运用物质利益原则,防止因个人物质利益片面化、绝对化的错误而 把群众引入歧途,以致出现贫富悬殊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是极有教益的。   由上可见,毛泽东上述的经济学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 要发展,对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这里还应该指出,毛泽东在读书中所体 现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正如他在1958年11月给全党同志写 的《关于读书的建议》中所提出的,要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革命和经济建设的实际去读书,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以利指导我们伟大的经济工作。[15]这对于我们今天建设马克 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有着重要的方向性的启示作用。   [参引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9页。   [2]《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3页。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4]《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法规全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19~110页。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66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4页。   [8]《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0页。   [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9页。   [1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6页。   [1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91页。   [1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56页。   [1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14]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72页。   [15]《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2页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1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中国缺少创新?
热度 9 郝炘 2010-8-27 07:13
武夷山老师的博文“ 诚信经济学-真稿费-假发票 ”使我想就信任 (trust) 写点东西。先说一下,诚实正直 (integrity) 和信任 (trust) 不是同义词,诚实正直是一种素质,是对自我的要求;而信任是对别人的看法。一个诚实正直的人才值得他人信任。 王鸿飞曾 推荐大家去读 Francis Fukuyama (福山)的《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 (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见他的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4935 福山把社会分为高度信任 (high-trust) 和低度信任 (low-trust) 两类,中国属于低度信任社会,而美国、日本、德国是高度信任的社会。在美国学过一句话叫 give others the benefit of the doubt ,也就是要把人往好里想。在中国,人们通常把人往坏里想,总要问动机,觉得别人不怀好意,这可以说是低度信任社会的一个特点。 最近在 托马斯 · 弗里德曼的书《世界是平的》中看到信任与创新的关系,他说美国创新能力的基础可以用一个词概括 : 信任。他写道: (美国的)制度、文化规范、商业惯例、和法律系统创造和鼓励了高度的信任,高度的信任也是任何一个开放社会最重要的特征。可以说,信任是美国秘方各种要素的产物。 (These i nstitutions, cultural norms, business practices, and legal systems create and inspire a high level of trust—and a high level of trus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any open society can possess. Trust, in many ways, is the product of all the ingredients in America’s secret sauce. ) “ 我们是一个高度信任的国家,因为我们同意用反映在我们的制度和法律中的一套价值和原则来管理国家,这些制度和法律高于任何个人,比任何个人都更持久 ”,一个为全球公司提供伦理和监管建议的公司的创始人 Dov Seidman 这样说。这些规范和制度产生可预见性与信心,从而产生信任,是对我的创新会受到保护的信任 … 是对司法系统的信任, Seidman 说,而这一切推动创新。 ( “We are a high-trust country, because we agree that we are going to be governed by a set of values and principles reflected in our institutions and laws—which are higher and more enduring than any individual.” Dov Seidman, the founder of LRN, the company that provides ethics and governance advice for global corporations. … Together these norms and institutions create predictability and confidence and that creates trust—a trust that my innovation will be protected … and a trust in my justice system. And all of that, argued Seidman, propels innovation. ) 因为在美国这样高度信任的社会里,人们任何时候都知道他们站在什么立场,而且能依赖某个法规和原则的框架来支配他们个人和商业生活。 Seidman 问道:“如果你从沙地起跳,而另一个人从硬地板上起跳,谁跳得高?当然是那个从硬地板上起跳的人。信任就是那块硬地板,它给你可预见性使你敢于跳一大步 … 没有信任,就没有勇于冒险;没有勇于冒险,就没有创新。 … 如果你想让更多的人承担必要的风险来创新,就给他们更多的信任。 ” 一个缺乏信任的社会不可能产生持久的创新。 ( Because in a high-trust society, such as America, people know what ground they are standing on all the time and can count on a certain framework of rules and principles to govern their personal and business lives. “If you jump off sand and another person jumps off a hard floor,” asked Seidman, “who jumps higher? The person who jumps off a hard floor, of course. Well, trust is that hard floor. It is what gives you the predictability that allows you to take a big leap… Without trust there is no risk-taking and without risk-taking there is no innovation… If you want to get more people to take the necessary risk to innovate, just put more trust in the room.” No low-trust society will ever produce sustained innovation. ) 如果说美国社会是信任支撑的硬地板,中国社会则是缺乏信任的一盘散沙。 中国社会像散沙是因为人们不合作,而合作的基础也是信任,你需要相信别人会和你一样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才会有真正的合作。 美国政府的科研拨款大部分用来支付人员费用,而中国的经费大部分用来买仪器设备,这是中国管理部门不信任科学工作者的表现。领导们只有看到了实物,才觉得钱没白花。 中国也不相信科学工作者能管好经费,所以把预算规定得特别细。买试剂的钱不能用来支付参加国际会议的费用,尽管预算的试剂经费可能超过实际需求。这就不得不让人在经费使用的入帐上做手脚,迫使人们不诚实正直,进一步侵蚀管理人员和科学工作者之间的信任。
个人分类: 评论|18711 次阅读|39 个评论
职盲
caoman 2010-8-18 11:10
大家都知道法盲,指不知道拿起法律武器来强大自己和保护自己的人。同样,这里所述的职盲是指不知道拿起管理工具来强大自己和保护自己的人。 收割小麦用镰刀或收割机,学习用笔墨纸课桌,打仗用刀枪炮弹,管理犯人用手铐牢房,职场上管理人用制度、流程、表格等管理工具,先进的管理机制能实现自我管理和无人管理。但是,许多初入职场者,甚至一些管理新手,不知道、不会用管理工具,抵触、破坏管理工具,就像一个不懂或无视交通规则的车手在路上狂奔,是多么可怕和不幸的事!遗憾的是在中国,教学上重视人的专业技能培养,管理上关注财和物的管控,对人的职业技能(主要体现在对管理工具的使用上)培养是教育和管理上的一大盲区或不足。 管理者不会用甚至不知道用管理工具。 生产队长式的管理是不会用管理工具的典型,工作来了想叫谁干就给谁,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即使有也不按岗位职责安排;干的好坏标准和分配方式在自己脑子里,提前不达成共识,过程也不跟进过问,结果评判和兑现取决于个人的爱好和心情;有了分歧怎么解决完全评个人的情感和价值判断,没有章法和规则可依,即使有也不会或不知道用;员工处于听从安排等待指令的状态,领导不在或心情不好员工就无所事从,团队和公司的业绩与发展完全取决于领导的能力和精力,甚至可以说大家的命运掌握在一个人的手里。 管理工具是管理者的更是被管理者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管理一词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一种工具由原来强者统治弱者(如奴隶制),到所有参与者的游戏规则,又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保护弱者。因此,现代社会管理工具是给管理者用的,更是给被管理者用的,关键看怎么用。例如,开车的人害怕交警,原因就是不懂得此道理,交通规则是交警的执法工具,更是开车者的行动工具,严格按交通规则行驶的话,不是开车的人怕交警,而是交警害怕开车的人投诉或上告执法不严或错误执法。同样,公司或上级违法或不公,员工除上诉外还有很多渠道投诉,新劳动法规定员工按约定辞职不负违约责任,反之不然。 不用管理工具的深层原因是自我或自私。 中国高考和公务员招聘阳光制度的出台,改变了官商暗箱操作靠关系上的历史,让众多平民百姓进入了大学当了官员。同样,职场上制度越健全、越严密,那些有私心的人就越反对,常常找各种堂而皇之的理由(如为了提高效率减少损失等),抱怨制度和流程怎么怎么不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实,真正原因是制度流程限制了个人眼前利益的实现,或给自己带来了不便。就像开车的人,只为自己方便的话,不期望有交通规则,路上可以随意开,到处可以随便停。若想想这样做会给别人带来多少损失和麻烦的话,只要还有一点责任心和良知,就不会再反对交通法规了。 在法治社会中,法盲是国家的悲哀;在现代社会中,职盲是世界的悲哀。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最让世人敬仰的是他建设的强国管理制度;新中国开国元勋毛泽东,最让世人敬仰的是他砸破了大国的旧制度。两个成功的伟人(一个强国、一个大国)都是制度的利用高手,愿大家能从中得到些启示,在和平年代利用管理工具锤炼出更多伟大的政治家和企业家,让世界只幸福不悲哀。
个人分类: 管理科学|16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制度
caoman 2010-8-17 11:32
随着社会的进步,制度这个词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如公共区不乱丢垃圾、过路走斑马线、上班不迟到等等,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居安思危,假设没有制度人类社会将是个什么样子?恐怕不仅仅是混乱吧。在制度越来越健全的情况下,违规造成的伤亡人数越来越多,世界上物种灭亡的速度仍居高不下。当只剩下人类的时候,下一个要灭亡的物种除了人类还有谁?看来使人人理解制度、遵守制度、完善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制度的定义。 早在 1899 年凡勃伦给制度定义后,其内涵和外延不断被丰富和完善。其中,被广泛认可的有:舒尔茨认为制度是约束和规范个人行为的规则; 诺斯把制度定义为博弈规则,并分为正式规则 ( 如宪法、 章程 、合同 ) 和非正式规则 ( 如 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 俗 习惯 ) ,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最近,有人将制度的定义表述为约束和规范个人行为的规则及其的执行和实现。 哪一个定义或如何把定义做的更加科学是专家的事,作为公民知道制度是约束人不利并激励人有利行为的规则就行了,重要的是理解制度的内涵和制定的目的,掌握同个人有关的制度条款和使用方法。 制度的内涵。 制度的一般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广义上讲 制度是一个由多层次构成的结合体,至少由规定性、能动性和变动性三个层面组成,即包括规则本身及其执行和完善,执行的保障是法庭、军队、社会舆论等,完善的驱动力是打破不公平的规则或规则的不健全和执行的不到位。制度的内涵 从传统 习俗发展到约束性规则,进一步到激励性规则,其根本属性或本质是维护人与人关系或交易的公平及其效率的提高,具有积累性、 规定性、 强制性、约束性、能动性、指导性、 鞭策性、 激励性、变 . 动性、 程序性、 多样性 和公共性等特点。 知道制度的内涵就不难理解,改朝换代改的主要是制度换的主要是人,民族斗争斗的是人争的是利,都是通过改变制度来实现的,强权和独权必然导致起义和叛变(争取公平),制度缺失必然滋生黑社会(找公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可避免不公平(如分粥的故事)促进发展(如美国的快速发展),企业向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要效益。 制度的分类。 制度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方法有:根据 制度指向的不同行为领域可分为 政治 制度、经济制度、 法律 制度、分配制度、生产制度等;根据制度指向的行为客体不同可分成个人的、类别的、地位的、群体的、商业的、系统的制度;按照指向行为的层次性也可以分为微观制度(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宏观制度(如行政法、财政法);根据制度的约束强度将其分为指令性制度和禁令性制度;根据制度指向的群体范围边界可以分为内在制度(非正式)和外在制度(正式)。 制度的种类不断增加,每一个制度都掌握是不现实的,即使是律师也难做到。介绍制度分类的目的就是为了便于分清主次,知道哪些制度同我们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哪些需要了解、哪些需要掌握、哪些需要委托律师代劳。例如,吃、住、行、婚姻、家庭、学习和工作中的规章制度都是需要掌握的。 制度的作用。 简单讲制度的作用或价值是保障人生安全、平等和进步,理论上讲制度的作用是由其性质决定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功能:一规范约束保障功能,规范社会组织秩序,界定权利边界和行为空间,对各种可能的具有负的外部性的机会主义行为提供约束;二积累凝聚改变功能,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及其经验积累,会强化社会组织成员彼此之间的认同感,起到凝聚力量改进完善的作用;三指导鞭策激励功能,有助于缩减人们在相互对立的理性之间进行选择时所耗费的时间和成本,主动向着有利方向努力,节约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 知道制度的功能价值有利于利用制度,否则 有法不依,比无法可依更糟。如果没有制度,就是以人治代替法制。用制度约束和激励别人容易自己难,问题是没有想到或不知道制度的作用或好处。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制度是双双共同遵守和进步的游戏规则;对世界,制度是社会组织和天人和谐发展的保障。 人性是恶还是善?事实告诉我们都有,只是不同人和不同时间二者的程度大小不同而已。制度是用来驱善避恶、驱利避害的,愿制度越来越健全,人人争做遵守制度、利用制度、改进制度的模范,早日实现社会和谐、天人和谐。
个人分类: 社会学|29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科举成于“制”而败于“度”
sunapple 2010-8-16 12:55
中国科举成于制而败于度 中国科举:成于制,而败于度,这一论点的提出,完全基于众多专家学者对中国科举制度已达成共识的评价,即:科举制度是一个利大于弊,弊端突出的好制度。只是试图从剖析制度二字入手,用最少的文字,提纲挈领表达出这种评价。道出千年科举制度利弊成败所在,揭示这一制度饱受诟病,却能沿用1300年之久,最终依然被废除的根本原因。 制度是治理国家之法则,制度一词,最早出现在《易-节》之中,曰:节以制度。古代制度,是古代法令和礼俗的总称,是统治者为实现某种政治目的,并为保证其实施效果所建立的规范。制与度,不是简单的重叠,其所规范内涵不同,在作用上也各有侧重,主从分明,相互制约,相互依托,互为表里。 制是本,是总则框架,确定了制宗旨和目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是度产生的基础。同时节制度,使其不害制。 而度,则是制存在的条件,是制的量化,是细则,是具体的标准,可操作性强,并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可因时而调整,不断的完善。 一项制度,当制与度和谐统一之时,就会产生最佳效果,达到预期目的。当度偏离了制的框架,与制的宗旨和根本目的相抵触时,或制束缚了度因时而变的灵活性,这种制与度的不统一就会使制度的作用遭到破坏,产生不良效果,甚至严重后果。 中国科举的历史表明,此项制度: 成于制。 一、此制具有合理性: 科举之制以孔子:学而优则仕为核心思想,以儒家学说为衡量和选拔官员的理论基础和范本,达到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实现贤能治国,精英统治政治目的,开辟了一条下层人士向上层流动的渠道,使读书人建功立业,荣华富贵的公心与私心欲得以实现,符合社会发展需求,顺应了民心,起到了牢笼天下英才的作用。 二、此制具有严密性: 所有科举制度,都是国家法律或以法律为依托而制定的,经历代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严密选官体系。从选考等级至科名层次,从考试年月份到录取名额,从贡院设席分舍,到入场搜检,从帘分内外各司其职,至判卷糊名、謄录、对读程序,到舞弊判罚,包括 赶 考路费发放,无不有严格规定。科举其制,环环相扣,犹如一个铁桶,百密而无一疏,保证了科举选拔官员的一切按程序实施,保证了选拔官员质量和公平性。 三、此制具有公正性: 科举制度的核心,在于其制严格体现公开、公平、公正,摈弃了门阀世袭之弊,成绩面前人人平等,择优录取优胜劣汰,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现实。开辟了一条人才流动的渠道,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四、此制具有民主性: 科举之制,其平等择优的原则,已具有超越封建时代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现代性。考试选官,必须公开、公平、公正,已成为天下共识。使此制,成为天下之公,已非任何特权阶层和帝王个人所能垄断。它自上而下,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令帝王不敢有丝毫懈怠,令王公贵族不敢以身试法,首开古代民主意识之先河。 正是由于此制优越性,才使中国科举选官的机制延续了1300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西方国家所借鉴,建立了卓有成效的文官制。此制所确立的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并无过错,但起到了禁锢了读书人思想的消极作用,尤其是清中期后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兼容并蓄,极力排斥外来先进思想、先进技术的进入和融合,钳制了度的自我完善机制,成为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的根本原因。 中国科举的历史表明,此项制度: 败于度 度是科举制度开科取士、衡量人才、选拔人才的尺度和准绳,是具体的评判标准。科举自唐确立之后,唐宋元明清历朝,对科举制度激烈的存废之争,其争论焦点,不在于制,均在于选拔官员之度,即选拔官员的标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当政治、经济、文化在世界上处于进步阶段时,无论是唐兴诗赋,还是宋元考经义、论、策,明初八股,用此度选拔人才的弊端尚不显著。及至明代中期以后,当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已迈开资本主义的脚步,用八股文为度,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其弊端日渐凸显。 及至清代,统治者闭关锁国,妄自尊大,无视世界变化,中国已落后西方之现实。其度依然固守明制,滞而不变,选拔官员的考试内容依然是《四书》《五经》,考试之文式依然是八股。这度的内容与文式严重禁锢了士子精神思想,视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意识学说为异端,加以压制与迫害,致使所选拔之官员虽满腹经纶,因缺少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却不堪重用,无法承担治理国家使之强盛之重任。背离了贤能治国,精英统治之制的宗旨,造成了以度害制之结果。 科举其制虽佳 , 而度泥古不变,致使1300年的科举制度,无法应付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最终,终因不变之度,而废科举之制。科举制度成为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替罪羊,也属必然。 通过对科举制与度的剖析,联想现实生活之中,从国家到地方,凡问题严重之处,根子皆在制度。当前,人们对高考制度、教育体制抨击强烈,但批评往往笼统。如果,分别从制与度两个方面考量中国的教育体制和高考制度,可能改革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 馆长:姚远利 2010 年 3 月 19 日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168 次阅读|0 个评论
那些勤劳、智慧的中国人
fqng1008 2010-8-6 08:07
早些时,读到李立的回到加州,其中讲到在 荒无人烟的地方汽车抛锚,很快得到了高效、优质、实惠的服务使我很受感动。她最后感叹: 这墨西哥小伙子太本分了,他完全可以带着我们多绕些路多算些钱,反正我们是远道而来的过客,一次性买卖,不宰白不宰。这在我们中国那是习以为常的事,可人家那脑子里就没有那根弦。接下来为了保险起见,我们把四个轮胎都给换了,价钱也比我们想象的便宜,老实本分的车行老板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来,阅读的感动已经过去了很久,为什么又突然想起它来?因为最近以来,手机上几乎每天都要收到1-2条要我汇款的短信,开始还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比如冒充晚辈、朋友、亲戚、客户等,并编排一些原因,要我把钱打到某某账号,后来干脆叫你汇款,只告诉姓名、账号。当然,我是一次都没有买账的,只是看后立马删除。对于这样的事情,我确实非常难过,难道会有人上当?难道我们的网络就这样任凭它铺天盖地,广种薄收?难道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我们的良知和公德都到哪里去了? 为什么会这样?我想起儿子刚从国外回来时与大妹夫的一段对话。一天,他跟我说:聂凡其他方面还不错,就是太老实了!我当时忽然莫名其妙地抢白他:再老实的中国人,也比外国人狡猾。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老实等于无用,表明你难以在社会上混! 附:回到加州 ●李立 我们一家来美国时首先落脚在加州,因为有亲戚有朋友,而且那里天气风和日丽、气候怡人,我们一住就是两年。后来又结识了不少新的朋友,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快乐。 五年前,我们开车去美国中部俄克拉荷马看望我大学时的同学,他得了肾癌已是晚期,来日不多了。不知是为什么,我们一家居然留了下来,这一住就是五年。虽然相比加州,俄克拉荷马是个保守落后的州,但那里生活节奏缓慢,田园风光,人与人友善和谐,办事效率高,消费便宜,完全没有任何顾虑和烦心的事,对于我们在家画画写字的人来说,有如生活在世外桃源的感觉。 其间我们全家每年都还会转道去加州玩玩或看望那里的朋友,也去其它州观光旅游,享受天伦之乐以及大自然带来的乐趣。前年,我女儿在俄克拉荷马完成了学业,她自己在当地找了份工作干了起来。我们终于松了口气,对子女算是尽到了做父母的义务。 前不久,女儿自己跑去加州找到两份工作,我们一向是随她来安居的,她去哪儿我们就把家安在哪。所以现在看着她一人跑去了加州,我们也商议决定把家搬回到加州去。 首先在加州找好房子租下来,然后 女儿请了一个星期假,我们准备飞去俄克拉荷马,三天清理东西退掉那里的房子,三天开车搬家回加州。为什么要开三天的车呢?按 GPS (卫星导航仪)和 Google 地图显示,从俄克拉荷马老家到加州的新家距离是 1620 英里,也就是 2600 公里。按美国高速公路的时速 70 至 75 英里限速来跑,也就是时速 110 至 120 公里的速度,不间断的连续开车得 26 个小时。按一天开 8 到 10 个小时,不就得开三天吗。我们一家三口都是司机,可惜我回国太久,美国驾照过了期,这长途开车的重任只能先生和女儿担当。他俩说,你就是能开未必有人敢坐。那也是,我开车水平特差还容易走神,出远门只能管管后勤工作。 说动身就动身,一家三口立即飞往俄克拉荷马。 按房租合约还有两个月才到期,马上退房,除需补齐两个月房租外,还得另加罚款数百才行,不过这都在情理之中,我们甘愿认罚。 到了俄克拉荷马,从机场坐出租回家, 走 近 家门口一看吓了一大跳,我们的一部丰田车已面目全非,头顶上尽是大坑,尤如脸上的麻子。车前的挡风玻璃窗破碎了,门把手还掉了一个,门很难打开。这是怎么一回事?难道是遭抢劫了?我们赶紧打开家门 查 看,却无任何异常。找人一打听,才知在5月16日俄克拉荷马城遭到特大冰雹袭击,有无数车辆房屋受损。不用想,赶紧送修理厂!把车开出去,果然看到有许多车辆跟我们家车一样伤痕累累。 令我们想不到的是,时隔一个多月了,修车还得预约,修理厂的订单早已排满根本插不进去。无论我先生女儿说什么需搬家跑长途等等理由,都不能破例。 女儿要赶去加州上班,没有办法,时间不等人呀。怎么办?三人坐下开会讨论,别的暂且不管,可这挡风玻璃破了可不好上路哇,好在它还没有掉下来,我们去超市买来最好的透明胶带,一条条撕开来把玻璃里外都沾上,让它看起来牢固些。哪知玻璃是牢固了,能见度特别差,气泡太多尤如在水里开车。我先生说这不行,安全第一,看不清道路容易出危险,得把玻璃外面一层透明胶去掉,我跟女儿听了又赶紧动手撕掉刚才的 杰 作,顿时透明度好了许多。好心的邻居友好地提醒道:当心长途路上被警察抓住罚款呀! 接下来的一天,天公不作美,罕见的倾盆大雨是下了一整天,几米外都看不见。据后来俄克拉荷马新闻报道,那是场多年未遇的噬虐成灾暴雨,被我们正好赶上。俄克拉荷马人如临天灾大敌,我们从中国长江中游来的武汉人却习以为常,不觉得是个事。担心的是,如何处理这满屋的家具和杂七杂八的日用品?我们只剩下24小时了哇!女儿说,反正下雨天也出不了门,这些东西想送也没法送,想扔也没法扔,干脆上网便宜卖了得啦。我们说好哇,交给你吧。她说干就干:沙发床30美元、微波炉10美元、桌子加椅子10美元贴子刚发出去,电话铃声就不断了,只看着女儿忙得不亦乐乎,还给来人买一赠一的往外拿。看着渐渐空了的家,大家是相互鼓励: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到走的头一天晚上全家在地毯上打地铺,凑合了一夜。 终于要上路了,虽然我一直想回到加州,但真要离开俄克拉荷马,依依惜别之情犹然而生。毕竟我们在这里生活了五年,人生有多少个五年呢?先生和女儿都没有怎么说话,但我知道他们比我更熟悉更热爱这个地方,这里留下了我们一家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 虽然俄克拉荷马州是美国中部龙卷风发生最多的州,美国国家灾害气象研究中心就设在俄克拉荷马。外州人说起龙卷风都会谈虎色变,但我们在那里却从没有感到任何威胁。只有一次女儿下课回来说,今天有龙卷风,学校组织学生都进了地下室,我们才知道龙卷风真的来过。我们很庆幸在那里生活的五年,俄克拉荷马及俄克拉荷马人对我们的友好款待,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 别了,俄克拉荷马! 丰田车载着我们全家人口和全部家当走在通往加州的高速公路上,第一天虽然没发生任何事,但先生说这车好象有点不对劲,老有什么响声,方向盘也不轻松,得使点劲,不会是轮子有什么问题吧?我和女儿听了不以为然,说是出发前刚给车做了保养,不至于有什么问题,大概车里塞得太满车身太重的原因吧。傍晚时分,在新墨西哥州的一个赌场酒店住了下来,顾不上休息,我和女儿就 冲 进赌场玩了几小时,居然赢了上百美元,俩人兴奋不已。但想着第二天还要赶路,实在不能熬夜才念念不舍地回房睡觉。先生放心不下,又围着车来回看,目测了几遍,没发现什么异常,只好先休息了再说。 第二天一早,吃过东西我们就出发了。看着熟悉的新墨西哥州风光,想起去年的冬天,我们开着另一部车也是走在这40号高速的公路上,冰天雪地,道路溜滑。女儿没有冰雪天驾车的经验,冷不防汽车轮打滑,没控制好方向盘,汽车在道路中间360度的打转,差点被后面的来车撞上。当时吓得我们全都目瞪口呆,只等着那一刻的到来。还好,命大,女儿及时控制好车,调整好情绪继续前行。先生说,这回别又出什么事。我说,乌鸦嘴! 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正当我们说说笑笑时,先生突然说,不好!车子在抖动!我和女儿一时还反映不过来,女儿开着车问,怎么啦?只听我先生说,快!快下高速!说时迟那时快,汽车开始剧烈抖动起来,正好旁边出现一岔道,女儿方向盘一打将车开了下去,在十几米处把车刹住了。三人立刻下车看,我的天啊,爆胎了!这下惨了,看看四周,荒郊野地,空旷旷的没一个人影。怎么办哪?先生说,只好先换备用胎,再想办法找最近的汽车修理厂。啊!那不是要卸货呀?可不是吗,得把车上的东西都卸到草地上,把压在最底部的备用胎取出来。我看了看气温指示,华氏90度,摄氏就是32度,正时中午12点,火辣辣的太阳照着人发烫,想着出发前我们花了几个小时才把车装得如此严丝合缝,我沮丧地说,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容易,想再放回去可就难了。先生说:那有什么法子?塞不回去就只好扔掉罗。说着话已打开后门往外拿,我也随着他的动作配合起来。女儿见了马上制止:等等等等等等,瞎折腾什么呀?等我打几个电话再说。接着只听她先找了保险公司咨询,按经纪人指点,紧接着打了911报警,按警察说的又拨打了拖车公司电话,完了她笑着对我们说:搞定!等拖车公司来人,就几分钟!我和先生都不太相信,真的假的?这荒无人烟的地方,这要发生在我们国内几个钟头能来人就不错了,在美国只几分钟,行吗?正当我们满腹疑问的时候,不出4分钟,只听女儿说:来了来了来了,你们看。我们顺着她的手指惊奇地看到,一个大平板拖车正朝我们车靠拢,就象从地下冒出来一样,不可思议,超出想象的快! 只见一小个子墨西哥男人笑眯眯的从车上下来,女儿迎上前去向他打听了一下,回头对我们说:拖车费65美元,然后带我们去最近的修理厂,按每英里4美元计算。我们顾不了许多,马上同意。拖车司机用铁链子铁钩把我们车钩上,他请我和我先生坐回我们车上去,然后连人带车移到了他平板拖车上。女儿在下面见了高兴得直拍手:好玩吧?没玩过吧?太过瘾了!我就不陪你们了,我去坐拖车的司机台去啦。我和先生感叹着在美国效率之高,让我们又体会了一把。 很快我们到了最近的修理厂,把车从拖车上放下,一结算才73美元。因为只开了两英里就到了,这墨西哥小伙子太本分了,他完全可以带着我们多绕些路多算些钱,反正我们是远道而来的过客,一次性买卖,不宰白不宰。这在我们中国那是习以为常的事,可人家那脑子里就没有那根弦。我们被感动,马上给了他一个整数,他高兴坏了,连声道谢地走了。 接下来为了保险起见,我们把四个轮胎都给换了,价钱也比我们想象的便宜,老实本分的车行老板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换了新车轮,汽车象如虎添翼般跑得飞快,轻松自如,车厢里重新又有了欢声笑语。 这次回到加州,有惊无险。朋友们纷纷祝贺,来日大福。托吉言,我们会更加珍惜生命。接下来还有好多事要做,这次就写这么多吧,下次再说。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3939 次阅读|3 个评论
票贩子类的中介产生往往是不合理制度的产物
cutefay 2010-7-23 23:05
昨天我办完正事回来的路上要经过动物园,于是就想顺便去动物园交通枢纽退学生公交卡。学生卡的办理当初很麻烦,而退卡也是相当麻烦的,必须要指定的几个总公交枢纽去退。为了退卡的20元押金而专门跑一趟动物园交通枢纽是相当不合算的,于是,我的卡一直没退,就想等什么时候顺路经过动物园的时候给退了,于是在我这次路经动物园的时候就过去退卡。 到了退卡的地方,发现退卡的地方排了大约30米长的队伍,而这些排队的人全排在退卡的窗口,办卡的窗口一个办卡的人也没有。这是工作日的时间,却还有这么多人排队退卡,可想而知周末或者傍晚的时间排队的人肯定更多。当时我心想,这窗口设置得太不合理了,明明一个办卡的人也没有,还要单独把办卡和退卡的窗口分开,办卡的工作人员闲得要死,而退卡的工作人员忙得要死,还害得大家为了退卡排这么长的队。我在队尾排了一会儿,估算了一下前面有多少人以及前面每个人办理退卡手续需要多长时间,发现每个人退卡大约要1-2min的时间,而前面大约有50人左右,要轮到我至少要1个小时吧!于是我内心特别后悔,后悔自己来到这个地方,早知道我当初就把卡廉价卖给马路边或者天桥上那些专门收卡的卡贩子好了。这个时候,在队伍旁边有个中年男子在吆喝:少退3元钱可以不用排队退卡。我一听就知道他就是卡贩子,就毫不犹豫地从队伍中出来,去找他退卡。最后我拿到了17元钱,虽然少了3元钱,但是我却免去了排一个小时队的麻烦。 后来我想了想,觉得这个卡贩子的职业还是挺赚钱的,每天肯定有很多像我这样的人,他每天至少能收几十张卡,每个卡赚3元钱,也能赚上100多元钱。为什么人们乐意把卡给卡贩子让他们赚差价?这是因为退卡太麻烦,浪费时间、体力和精力,还让人觉得不爽。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这是因为公交部门的制度有问题。首先,为什么办卡可以在任意一个网点办理而退卡只能在少数几个网点办理?能够退卡的网点少,造成了平均每个网点退卡的人多,并且很多人们为了退卡还要跑很远。并且,这个地方办卡和退卡的人数如此悬殊,而他们还是一个人管办卡一个人管退卡,就会造成人员和资源的浪费,也会造成很多人排队。并且为什么学生卡不可以在工作之后直接转为普通卡,而非要把学生卡推掉之后再重新办理普通卡?而为什么这么不合理的情况难以改变?我想,可能就涉及到公交部门的制度问题了,甚至还可能涉及到某些高层的利益问题,这种情况是看起来很容易改变而实际上最难改变的。 后来又一想,现在类似卡贩子和票贩子之类的中介职业还挺多的,并且这些职业还进行得如火如荼。最受人们关注的就是火车票贩子和房地产中介。倘若退卡不是那么费劲,火车票不是那么难买,房屋不是那么难租到,也不会出现这些中介。就拿房屋租赁来说,倘若政府有关部门能够给居民一个很好的房屋出租求租的平台的话,那么房屋租赁中介就可能要关门了。而现在的情况是,因为没有一个很好的信息交流的平台,求租者很难找到出租者,就出现了房屋中介这样一个靠着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况而谋生职业。 但也不是所有中介都是不合理的,我觉得专利代理中介、保险代理中介恰好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产物,但票贩子一类的中介,却是社会不合理制度的产物。 所以,国家要打击类似票贩子的职业的话,只是严打是没有用的,并且越是严打可能越造成副作用,应该从制度的源头找到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但往往体制机制又涉及到某些人的利益问题,当事情涉及到个人利益问题时,往往就变成了头疼的大问题,这种情况下除非国家非要有决心要做好一件事情,否则有些不合理的制度是很难动摇的。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4112 次阅读|7 个评论
西京教学制度改革之我见
haochaochao 2010-6-17 17:37
西京教学制度改革之我见 西京的发展是西京人艰苦奋斗的结果,西京的今天凝聚了每一位老西京人的血汗,我尊重西京的发展史。但西京要对国内大学的发展趋势作好充分认识,目前国内大学的世界排名并不高,但国内大学正努力向世界高水平大学看齐,国内各大学正加大投入,招兵买马,并且时刻进行着制度机制方面的改革创新,以加快本身的发展速度。作为民办高校西京,没有国家经费支持,且需要社会公正、客观的认可,西京的发展面临着比公办院校更大的难度和更多的竞争,故西京各方面要比公办院校走在前面,艰苦奋斗的精神要传承,落后、错误的机制体制要改革,西京要时刻向前看,不断改革创新,保证西京快速、健康的发展。 几点看法: 1 、学分制 将全部课程分类为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全校选修课等。其中基础课和专业课为必修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全校选修课等。考试不及格的同学实行重修制度。 2 、双学位制度 鼓励优秀、学习积极的学生攻读第二学位,根据自己兴趣,游走于不同专业间,学习多专业的专业课,形成宽口径专业教学。 3 、分类教学 结合西京生源差,学生中学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包括高等数学和英语,综合考虑学生不同生源区中学教育水平和不同高考分数,分班区别对待。 4 、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 理学专业需要书写毕业论文,工学专业需要进行毕业设计,文学专业需要?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大学期间学习状况及相应的教学团体教学水平的一次综合性考核,同时高要求、高标准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也是学位质量的重要保证。 5 、加强实验室建设及实习实训 实习要以专业知识为主导,兼顾学生就业。实习分为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其中认识实习是专业课学习前的直观初步认识,生产实习是专业课学习后的深入实习。 6 、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刻,所以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十分重要,要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在正确的方向上发展。 6 、教师要在备课上下足功夫 教案要内容充实、例题经典;教学过程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7 、教育家办学,去行政化 学校的行政领导要高瞻远瞩,把握学校各方面发展的大方向。 学校行政领导作为学校各项制度的制定者,制定制度时,要和实际工作者做好沟通,根据实际情况,使制定的制度合理、有效。 8 、西京对待新事物的态度上存在问题 西京教务处处理传感器大赛方面的态度是完全错误的。要看新事物的长远发展,早下手,打好基础,不能只看眼前。 9 、制度机制方面要不断改革创新 西京的制度机制方面存在很多落后、错误的地方,需要不断改革创新。 产学结合,科研基地,长远打算,不懈努力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看中国教育!
xsdzhangjl 2010-6-16 18:09
今天端午节,闲来无事,在家上网,看了雷德明博友的《什么原因造成本科生在大学自生自灭?》这篇文章后,我也想说一下我自己的想法,现写下来,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拍砖。 今年,我们公司同往年一样,又招收一批新毕业的大学生入厂,不同的是,我作为师傅,带了2个大学生做徒弟,这让我有了一次锻炼的机会,也有了一次近距离与大学生接触的机会。 我的这2个徒弟给我的总体印象是好的,做事有主见、遇到什么事情不慌,我每次给他们安排事情做,做的基本上都可以,如果他们做不好了,能给我说一下,让我帮着给予解决,但是,让我不满意的地方是,没有什么知识积累,本来在大学学的专业的基础知识都明显感觉不好,我也私下的多次和他们聊天,想知道他们在学校里做什么,他们给我的答案是,在学校里什么新奇的事情都做,就是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去认真的学过习。 我不知道,这是中国学生的悲哀,还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我不反对,大学生应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学习也总应该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吧,可是,他们都没有学到他们应有的知识,本来大学都是分科分专业培养的,他们的知识已经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面了,学的再很不体面,大学四年不就白白浪费了吗? 也许有人认为我是在发牢骚,可是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如果一个人没有做事情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他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有太强的能力的,因为没有知识就是无源之水,没有知识就是强为无米之炊。 有人会说,我会借力,我会让有能的人为源,让有米的人为炊,我来做老板,中国的老板有多少先姑且不论,但是,根据我的生活经历,老板就意味着老要拍板,你都无法真正利用别人的知识。 中国的学生是悲哀的,但是,本文作者认为中国学生悲哀的根源是中国的制度以及作为制度导向的教育理论。正如雷德明博友的《什么原因造成本科生在大学自生自灭?》中所述,我们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来制定,制定的出发点是怎么方便管理,而不是以教学为中心,给老师、学生以方便,让老师上完课后不得不就要急着赶班车,所以,本文作者认为,要让中国的学生既能够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又能够学到一些基础知识及基础能力,就要让学校的各种工作以教与学为中心,给老师与学生提供方便制定学校制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石油遮住了海洋的脸—谁的责任?
qlms 2010-6-3 15:23
毋庸置疑,任何一次石油泄漏造成的海洋污染事件,都是一场悲剧! 同样也毫无疑问,任何人,不论是设备制造方和运营方,还是老百姓与政府,都不希望这样的灾难发生。 痛定思痛,这些灾难的发生,是谁的责任呢? 简单的说,海洋石油污染事故,既可能是天灾,也可能是人祸。 天灾主要是指地震、海啸、飓风等具有超强破力的自然活动对海洋石油平台或轮船所产生的破坏作用导致的石油泄漏。其他的,比如大雾天气,也可以使轮船迷失方向导致两船相撞。 人祸,说起来比较复杂,可能既要包括技术层面的原因,又要包括规章制度,还要包括国家政策的因素。 一口油井的喷发事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类似一场航空灾难。从概率上讲,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从技术设计/日常维护上讲,平时的一切都似乎臻于完美。而等灾难真的来临的时候,后果一般是毁灭性的! 另外一些人祸可能比较普遍,那就是没有按照规章制度去监测和检测,比如轮船或者石油平台因为缺乏维护而导致局部损伤,进而引起比较大的系统崩溃。另外,工人违章操作也是造成事故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 次墨西哥湾油井喷发事件,是设计缺陷,还是工人违章操作,至今尚无定论。 另外一种人祸,主要可能是来自制度方面的缺陷。事实上,在 2008 年之前,美国禁止近海石油开采达 20 年。这么做,一方面有加强本国石油储备的意味,一方面,也有对近海采油技术上的担心。不过 2008 年油价疯狂涨到 100 美元之上,最高达 140 美元的时候,美国,不论是总统,还是众参两院,都对近海石油开采表示支持的态度。 作为近海石油开采的积极推动者,深水地平线事故让奥巴马总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近日他第二次视察了路易斯安那州海边,承诺不抛弃不放弃。 如大家所预料,奥巴马总统也在 5 月 28 日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暂停近海石油勘探和开采。沿海民众终于松了一口气,因为下次重启,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呢? 事实上,不论是小布什,还是奥巴马,推动近海石油开采,都是不得不为之,因为美国作为车轮子上的国家,不能一日无油。在市场经济下,美国当然也不愿意高价买油。可以这么说,高油价,是近海石油开采的主要推动力,而制造这些石油泡沫的,就是那些衣冠楚楚的华尔街金融大亨们! 实际上,华尔街的石油大亨,也不是傻瓜蛋,他们所讲的关于石油需求的故事,还是来自人类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石油日渐增长的需求。当然。在某一个阶段,他们总是喜欢把这种需求夸大了,来制造恐慌,趁机浑水摸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渐增长的石油需求,推动了近海石油的开采,对近海石油污染事故,负有一份间接但深远的责任。 面对灾难,我们不能怨天尤人,而是应该冷静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近海石油开采不会永远禁止,但愿灾难也不再重演!
个人分类: 物理与生活|11804 次阅读|6 个评论
网络能救中国吗?
harmonism 2010-5-29 19:40
网络能救中国吗? 王洛克 上午听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于建嵘教授在广州岭南大讲堂做的演讲。于教授回顾了近年来一系列典型的社会矛盾与冲突事件,认为中国依然缺乏和谐社会的基础。他认为,和谐社会的基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明确的权利、有权威的司法制度、真正的代议制度以及开放的媒体。在回答听众提问时,于教授说,中国问题很多,但他依然乐观。他说,中国不会崩溃,因为现在网络的力量正在改变中国。网络由于其技术性的特点,即使有几十万的网络警察和五毛党,也是难以彻底封锁的。现在这个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上网,相当于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麦克风,都能通过网络表达意见。他说,现在的中国可能正在静悄悄地进入了训政时期。或许,网络可能成为改变中国的独特力量,让中国实现人类历史上独特的社会转型。 看得出来,于教授对中国当前社会的制度问题是非常了解并深感失望的。当有听众问他如果遇到权利遭受践踏有什么好办法时,他也承认没有什么好办法。打官司法院不立案、上访也遭到围追堵截、媒体也很难曝光,这时唯一的出路就是网络。网络不仅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平台,也成了取代传统媒体反映民情民意的新媒体。于教授把中国社会不至于崩溃的唯一希望就寄托在这个网络上了。 诚然,网络的出现确实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让普通民众享有了前所未有的言说的自由。网络民意也曾使得许多官僚丢掉了乌纱帽,甚至进了牢房丢了性命。然而,网络真的可以承担起挽救中国命运的历史重任吗?我看有点悬。 中国社会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常识问题。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问题所在,根本不需要网络来进行这些常识的普及。如何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普通百姓只知道下跪、磕头、上访、自残、自杀,而官方只知道加强警察和保安力量。 网络能起什么作用?许多人认为宪政常识需要普及,网络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于建嵘教授甚至认为网络让中国进入了训政时代。其实,这都是书生之见。实际上,民主与法制根本不是什么玄奥的东西,大字不识一个农民也完全懂得这个道理,也就是说它完全是常识。政府也好官员也好,也根本不需要对其进行训政,它们清楚得很。现实社会不是不明道理,而是没有道理可讲,不跟你讲道理。在一个没有道理可讲的社会,网络能有什么作用? 没错,网络可以反映民情民意。但是,难道现在的民情民意还不够清楚吗?浩浩荡荡的上访大军不是更直接吗?维权的、自杀的、杀人的新闻每时每刻都充斥着国人的眼睛和耳朵,即使是没有网络,仅仅从严格审查的官方媒体报道的新闻就已经目不暇接、早已令人们产生了视觉和听觉疲劳。可是,有什么用? 有人说,网络可以快速传递信息呀。没错,网络的确可以快速传递信息,什么手机短信呀、微博呀,你可以传呀,大批大量地传呀,只要你是诈骗老百姓的信息都没有问题,没有人理睬你。但是,你要是胆敢传哪怕是夫妻之间的甜言蜜语,警察就可能找上门来。更不必说那些令政府感到敏感的消息了。在你利用网络传递信息的时候,你也不想想,这个网络是你建的吗?既然不是你建的,人家随时都可以掐断你的网络。那不是要进入前信息社会了吗?那又怎么样,有必要的话,进入原始社会也不是不可能的。 的确,奥巴马利用网络改变了美国。但是,请注意,奥巴马是美国的奥巴马。奥巴马之所以可以利用网络改变美国,是因为美国不会因为奥巴马而改变网络。伊朗人没有通过网络改变伊朗,因为伊朗政府可以随时改变伊朗的网络。 2010-5-29
个人分类: 随笔时评|2451 次阅读|1 个评论
反贪官,反皇帝,反制度
iwesun 2010-5-25 14:51
反贪官,反皇帝,反制度 Me :《 编程序是不需要参考书的 回老鲍 》 鲍得海 :『 哈哈!骂得好开心哦?开心就好,开心就好! 忘了说了:唯信息论在思想层次上却是已经够骂人的资格了。。。鬼王开始了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的发展可以被区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总的来说,早期行为主义者,多半从机械唯物论的观点出发,使人们对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等最根本问题的看法,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特别是在方法论方面,其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但他们把行为说成是完全被动的,这与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适应性等特别不符。从而迫使一些行为主义者开始寻找一条出路,以便既能维护行为的严格决定论,又能解释行为的不确定性。 』 Me : 骂人本身毫无意义。 骂人不是骂人,骂人是制度的一部分,才有意义。 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没有意义。 只反皇帝,不反制度,还是没有意义。 骂人是建立新的制度和体系骂人体系,才有意义。 骂政府是第一生产力,不是一句空话,是实实在在的体制。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18 次阅读|5 个评论
关于科学网博客中“加为好友”的一点看法
hjf306 2010-5-14 17:07
自从四月底在科学网开博参加博客大赛后,本人经常混迹于科网中,偶尔发发文章,踩踩别人也让别人踩踩。很感谢科学网为我们提高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不过在使用博客时,也发现了一些有待改进之处。刚好最近不少博友都在博客里发文,谈各自对博客大赛评判制度的看法和建议。不如趁此时机,也谈些自己的看法。希望科学网编辑能一并关注。 当我们打开一个博客时,左上角都会有加为好友、发短消息和给博主投票这三项。若想关注该博主的文章及其动态,只需单击加为好友,便可将该博主存于博主好友列表里,方便下次阅读。但是随着好友的增多,问题也就出现了。当你打开某个博客时,可能记不清这位博主是否已经是自己的好友,如果此时再点击加为好友,则可能会浪费时间和资源,因为,也许你之前已经将其加为好友了。科学网里开博的人数众多,每个人又各有不少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因此,个人估计这一现象应该不在少数。 是否能对此进行改进呢?比如,当你进入好友的博客时,则该博客的左上角就不必再显示加为好友,以表示这位博主已经是你的好友了。而如果访问的是一位非好友的博客,则照常显示加为好友。如此一来,无形之中即可省去一些时间,且对于科学网的整个运作应该也有所益处吧。个人认为这一改进在技术上应该是可以实现的。当然,具体方法还需由科学网的维护人定夺。衷心地希望博客大赛能够越来越完善,能有更多的博主在这片绿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心得,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 ! 注:这一现象最初是由我的队友吉宗威发现的。在第一次组队交流中他跟我提到过,可见队友也是个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人。不过最近他忙于学校的一些事情,且之前也没在他博客里看到相关文章。于是,我就趁着这一股东风写下这篇文章。写之前跟他交流过,也得到他的赞同。
个人分类: 我思我在|3943 次阅读|1 个评论
比赛的思考,制度设计的另类思考
windlight 2010-5-14 09:52
我在 制度经济学的一句话 以及 天道?人道? 思考过一些内容。 这几天看到热闹的博客比赛,觉得除了上面两文提到的问题。也在关注富士康八连跳事件,以及众多的校园伤害案问题。以及工资占gdp连续20多年下降问题。 有些另类思考特记录于此。 中国的医闹问题,我之前思考是中国的医疗制度保险制度缺失,通过原始的竞争手段来削弱癌症体制的实力,是一种天道的表现。 博客比赛是一种人道制度设计,马太效应也好,赢者通吃也好,对科学网的宣传,对参与者表达能力的锻炼,对团队精神的鼓励都好,应该都是一些正面的目的,是鼓励竞争的。但制度的过于简单,和管理技术的缺失,会让人看到劣币驱逐良币的表现。中国人最善于应试,各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事屡见不鲜。 正如电脑还不能取代人脑,总没有尽善尽美的制度,需要人来出面解决这个问题,曾看到一个文章,这个社会需要一个大致的三三制体系才稳定合理,其中好人,坏人,裁判者各占三分之一,裁判者只要能脱离好坏的定义即可,他可以缓和稳定这个体系。而这里的好人,坏人,裁判者不是特指和固定的,就一个角度来说存在即可以。 博客比赛在制度和技术角度肯定也有完善的空间,但人员配置上,是不是也设置一下公平竞赛委员会来做一个第三方,监督评判协调一下,比赛举办方,评委,选手之间的矛盾,对于制度设计之外的冲突可以有所调节。这个委员会可以多人参与,各个相关利益方都有参与,决策和讨论公开,但限时出面裁定。 管理和技术角度可以改善的建议说点题外话: 我本人遇到如下的问题,在个人博客管理界面有会议管理,我曾经试图发布一个会议,结果费了20多分钟,发现发布不了,填了一堆的东西都没了,也没有个反馈意见,告诉我问题出在哪里。 我遇到了网页设计最基本的一个问题,没有返回或链接到相关主题首页问题,我在会议管理相关界面找不到任何会议首页的内容。曾简单提问给编辑部,说会议管理好像有问题。但回复说正常。对于编辑部来说,界面的联系跳跃,因为他们很熟悉,可以找到这个界面,但对用户来说,不熟悉整个科学网,就根本不知道会议主题页面的位置。这需要在相关页面设计时考虑进来。正如 深图可以按图索书有图版 所涉及到的问题, 网络本身还是电脑 ,需要设计者给出可以时空定位的出口,否则就需要使用者有足够的内化的知识来使用,就如五笔字型输入法,需要使用者有足够学习和翻译体系,才能完成一个正常的人机交互。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也说明了文章的高低评比比较难。出了一个sci,大家都对因子有所了解,但各个领域不同,因子高低也不具有可比性,解决办法就是小领域的pk,你发的文章是自己领域的top5期刊的,说明你在这个领域的领先能力,折算成自己学校可以打分的标准。这也是一些大学对sci因子的进一步科学应用。这应该更符合实际情况。 网文的pk,又跟学术pk不同,丁香园也有很多人抱怨,网文发了自己高影响因子的内容,但应者寥寥,版主也不给打分。这里的评价机制又有很大不同,我想组织者应该会根据自己的目的酌情给予处理的,首先是自己的原则问题,然后才是个案的解决方式。
个人分类: 思辨|2800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博客大赛规则看制度设计的重要性
harmonism 2010-5-14 00:15
从博客大赛规则看制度设计的重要性 曾纪晴 本来我已经退出比赛,不再关心科学网博客大赛的话题,但是,今天看到陈国文老师的博文《 对博客大赛评价机制的小小建议 》, 又勾起了我对制度建设重要性的思考。博客大赛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透过这件小事,可以发现一个重大的问题,其意义远非一个大赛可比。因此,有必要拿出来讨论一下。 本次大赛的制度设计参见 大赛细则 ,恕不赘述。下面就来分析一下这个制度设计可能存在的问题或漏洞: 1 ,组队参赛的问题 。《 科学网博客大赛为什么要 打群架 ? 》以及《 请教 科学网博客大赛 组委会:博客大赛如何组团 ? 》专门提出对组团参赛的质疑, 认为 博客大赛设置所谓团体赛实在是一个败笔。它可能不但无法起到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的作用,反而可能鼓励见风驶舵、势利、见利忘义等小人作为,从而毒化博友之间的关系。 2 ,网友投票问题: 根据博客得分公式,网友投票的权重与评委推荐权重相当。这种制度设计显然是鼓励了拉票行为。 3 , 博文进入首页问题: 主办方宣称为了公平起见取消了编辑推荐进入首页的方式,但却并没有限制人为炒作进入热门博文排行的制度设计。为了让参赛博文能够进入首页,进而引起大家的关注,让博文进入评委的法眼进而得到评论和推荐,许多人就想办法用子弟兵或马甲军把博文强行打进博客首页,客观上造成了更大的不公平。如此制度设计,让大赛迅速滑向恶性竞争的泥沼,毒化了大赛风气,造成了不良影响。 当然还有一些其它问题,现在暂时不谈。仅从这 3 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就能看出不好的制度设计会造成很大的问题。 现在大赛组委会解决这问题的办法不是完善制度设计,而是采取鼓励网友监督以及加大处罚力度的做法。参见 博客大赛欢迎网友监督以及大赛组委会对两名违规参赛选手进行处理。 这是很有趣的现象。陈国文老师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意义: 本次博客大赛的另一个意义就是:面对不完善的机制与规则,我们应当如何应对?这其实是个非常深刻的话题。 这本来是制度设计上的漏洞,制度设计者不是去完善制度设计,却企图让参赛者互相监督,同时不断加大惩罚来堵住漏洞。这显然非常类似中国对社会腐败的治理模式。这种做法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一方面,制度设计上留下巨大的漏洞不予弥补,客观上引诱意志薄弱者放弃道德自律,甚至制度本身鼓励各种不公平竞争;而另一方面却又高举道德与法律大旗,大力宣讲崇高道德的价值与严肃法律的意义。这是何其自相矛盾和可笑的事情啊。为什么中国社会反腐会越反越腐?原因就在于中国的许多制度设计本身漏洞百出,甚至有鼓励腐败分子犯罪的机制。 因此,假如真正想要追求和维持公平公正,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要努力从制度设计中杜绝各种容易滋生不公平不公正的机会。比如,假如博客大赛无需组团参赛,假如能够降低甚至取消网友投票所占博客得分权重,假如能够限制依靠推荐炒作进入首页,而采取之前编辑推荐方式或者滚动出现方式进入首页,那么所有那些不良现象不用人去举报,也不用你去惩处就会立即消失!比如说反腐败问题,只需制度设计中引入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新闻自由、民主法治,所谓的腐败难题就可得以解决。假如制度设计不变的话,依靠举报监督,严惩贪官,是根本不管用的,因为不好的制度本身就会不断制造出一批又一批的贪官出来。所以就会出现所谓前腐后继的现象,贪官怎么杀也杀不绝。 由 此可见,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目的在于保证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远远比对不合理制度进行事后监督和惩罚有效得多。 2010-5-13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26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任何制度的设计、哪怕是世界顶尖学府和精英设置的体系,都经不起中国人的糟踏
zhilinyang 2010-5-10 22:35
在我们对西方世界了解得太多时,却对自身了解得实在太少,乃至于一切的憧憬与蓝图都是建立在一个不能融合的土地上。       首先我来讲个故事,这是发生在几年前的 安利退货门事件 ,故事发生在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 上海(本人也是上海人 ) :      自九 十年代后期,随着跨过企业进入中国,西方世界与中国才在基本的生活层面真正开始相互接触。在跨国企业大批量迁往中国的过程中,一家名叫 安利 ( Amway ) 的美国保健品跨国公司,也希望在这片它并不熟悉的土地上开展蓝图。      作为一家排名世界 500 强、并且是前三十名的 国际知名企业,安利公司直销制度体系显得非常独特,并且被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另眼相看,形容为 最无懈可击的激励制度 、被哈佛 MBA 和中国人大 MBA 列为 教材案例,这家公司自然是实力雄厚,对中国市场充满了期待。      然而,正是这家巨型企业,在中国最繁荣的城市上海,领略到的是东方人 的不可思议之处:      刚进入中国的安利,一切制度是以它在欧美的设计为标准。按美国安利规定,产品实行 无因全款退货 :不管任何原 因,如果顾客在使用后感到不满意,哪怕一瓶沐浴露用得一滴不剩,只要瓶还在,就可以到安利退得全款 注意哦,是退全款!这项制度在美国施行了很久,一直 是安利公司的信誉和品牌象征,退货率微乎其微 ( 估计那 微 也是在美国的中国人 ) ,安利的产品是优质的。然而在中国,精明的国人很快以 特色 的方式震撼 了美国人:很多中国人回家把刚买的安利洗碗液、洗衣液倒出一半,留用,然后再用半空的瓶子、甚至全空的瓶子去要求全额退款。在上海,刚刚开业不久的安利公 司,每天清早门口排起了退款的长长队伍,络绎不绝,人潮涌动,一时间,令安利的美国人大吃一惊。      美国人怎么也搞不明白:作为拥有 半个世纪经营经验、一整套完整制度体系的安利企业帝国,他们 全额退款制度 在西方实行一直良好,为何到了中国,竟然遭遇如此数量巨大的退货?真的是产品 质量不好吗,以致于引起成百上千的中国老百姓要求退货?      但由于承诺在先,安利还是顶着每天的巨大亏损,忠实履行了退货承诺。然 而,令人更加惊异的现象发生了:一方面是产品销售量剧增,大大超乎公司的预期;可另一方面,拿着空瓶子前来退货的顾客也越来越多,最后竟然达到每天退款高 达 100 万元,还得倒贴 30 万元产品 终于让美国安利吃不消了!从这之后,安利公司迅速对中国的制度进行修改:产品用完一半,只能退款一半;全部用完, 则不予退款!自此,安利(中国)改变了其公司制度,转变了原先安利(美国)的营销模式,开始逐步领悟 中国特色 。      傻乎乎的美国 人被精明的中国老百姓耍懵了,上海市民们在这场 退货风波 中或许暗自冷笑,为自己得到的小便宜而沾沾自喜。很多美国人至今也搞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被哈佛 大学引以为豪的最先进的制度体系、被誉为 完美无懈可击的一整套激励制度 ,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壤上,竟遭遇滑铁卢般的惨败?      中 国人,真是太奇怪了,这完全是一个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世界。      在已故的美国作家阿伦特、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的笔下,现实社会中有一 群这样的人:群氓。他们并没有犯什么伤天害理的罪行,为的只是图自己的小便宜、或是盲目从众,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导致了整个社会群体的混乱、更大的丑恶,对 整个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害(信用损害、道德损害、物质损害 如果我们倒退回 30 年前,是不是能找到似曾相识的情景?),而真正的罪魁祸首却无法从他们当中 找到,因为他们每个人并不是大奸大恶。阿伦特因此也称之为 平庸的邪恶 。      事实上,这种 平庸的邪恶 现象普遍发生在我们中国民 众身上,大大小小的事件,层出不穷,就在你我周围,也就是你我每个人心照不宣的小伎俩。尤其,发生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最具有现代公民素质的城市 上 海,这样一件当年轰动的 退货门事件 ,无疑是给国人自己打了一记重重响亮的耳光!      透过这个经济层面的现象,我们发现的是一个令 人尴尬的中国现象:即使是西方最优的制度和文化(被哈佛与世界首富认可),到了中国,就陷入泥潭,不仅不能有效实行,反而被国人给 特色化 、同化了。       记不太清楚是谁(可能是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曾经说过一段话,大概意思是:任何制度的设计、哪怕是世界顶尖学府和精英设置的体系,都经不起 中国人的糟蹋,因为中国人是最精于钻空子的,无孔不入,即使是堪称完美的制度也仍然防不胜防,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 用专制手段。       这段话大概是这个意思,一直在我脑海中印象深刻。当然,这样的话会令今天我们所有有良知、有现代公民素质的中国人感到愤怒,会刺激我们大多数网上的愤怒 青年们。我们的社会在发展,我们已经是全球不可忽视的力量,能够左右世界经济格局,我们应该有条件拥有最完善的制度、应该达到美国那样的社会憧憬。怎么可 以说,我们没有资格具备现代公民的素质呢?      然而事实或许恰恰正是这样:我们确实仍然是一群群氓!并且,这种群氓心理在中国社会的 各个角落,无孔不在。      我有几位大学同学,在政府部门的县、镇一级做公务员,多年的好友,只要有时间,平常电话、网络常常联系,都 能与他们交流一些东西。有一位同学就说,现在基层的问题多如牛毛,事情不大,却整天像苍蝇一样嗡嗡地难以处置,上也不得,下也不得,上不敢得罪,下也不敢 得罪,而当地老百姓的一些作为更让他哭笑不得,理想被现实的无奈取代。      他说的有一个事件很值得让我深思:一个外地货车,运的是某 种食用油(大概是吧,我是听说的),行至到该乡村的崎岖道路时,因为路面不平,翻了车,货袋破了,黄油流了出来。司机急的是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这时, 该地的村民们出现了,一个、两个、三个、四个 越来越多,司机心想:这下有救了,有人帮忙来了!谁知这些村民们个个拿着袋子,并不是来救援,竟然是冲上 前装油,一袋、两袋 装得满满,喜滋滋地拎回家去!司机惊得目瞪口呆,却又无可奈何,拦不住,而村民们更加有恃无恐,甚至去扯那些本没有破的货运袋子, 把完好的口袋全撕破了,汩汩的油流出来,不长时间,一整车的货就分到了这些村民手中,他们一个个喜形于色,仿佛白白捡了天大的便宜,却把那司机气煞得是怒 火朝天,却无计可施。      货运车不是一辆,后面跟着来的司机们全都怒了,联合起来找当地政府,要求赔偿,惩罚那些 刁民 。政府倒是 挺重视,派人前来处理,可村民们不答应,死活不肯把黄油还给司机,双方发生冲突,有人员损伤。闹到后来,村民们不肯善罢甘休,大骂政府是吃里扒外的东西, 向着外地人,要求政府必须对村民们赔偿精神、损伤。于是乎,这件令人无奈而两边不是人的事件,最终还是让当地政府做出让步,对两方都进行安慰,自己掏腰包 补偿双方,才得以消停。      该同学是当事人之一。他在大学时,也曾是愤世嫉俗的青年,侃侃而谈天下大事,动辄自言 以后我要是当政了 就如何如何 之类话语,如今在基层干了两年,当年的意气风发早已不见,有的只是无奈的苦笑,说:罢了罢了,在中国,就是这样 想必再多过几年,这样的事 再见得更多,也就心态麻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它风雨欲来,我已岿然不动了。      农民们辛苦,但并不一定善良;农民们不容易,但他 们同样愚昧无知。对于当代的知识分子来说,我们似乎天然地把农民这个群体当作值得同情的对象,但我们恰恰没能够真正深入他们的生活,了解到他们思维的本 质。这些 群氓 们在自己田间地头、自己狭小地盘上,同样为了争夺利益而相互内斗:为占小便宜而损人利己的群体思维模式、农村里为争灌水溉田而相互拆台、 为争山林而两村人大打出手、为了点蝇头小利不惜偷盗电线放火烧山、还有最为频繁的地方利益两伙村民相互间、动辄就是扛锄头群殴不怕事小、或是张家长、李家 短然后恩怨相互往死里整 总之,鲁迅的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中国地域差距之大,现象可谓千差万别。上海的市民们疯 狂退货的举动、与田村老农们疯狂抢货的举动,在我看来,却并无二致,恰恰是映照了我们这个时代 或者说是千百年来一直未变的国人群体心理。我的眼前浮现 出的是这样的群氓 无论是在高楼大厦的繁华城市、还是在穷乡僻壤的山间田边,他们都为着自己心里的小算盘、小利益做精确的打算,想着的是那点便宜,如何 才能最快、最有效地到达自己手里?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一个中国特色的现象:领取退休金。      中国老一代人们 的退休,通常是从自己单位、机关里领取退休金,而由于老人们的行动不便,这种按时领取退休金的行为通常由子女们代领。而在中国,许多老人去世之后,子女们 不主动通知原单位、并且继续以老人的名义领取养老金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新闻报道曾有老人去世十年后,其子女依旧在以老人的名义去领养老金。事实上,这种 群体贪小便宜 的现象在中国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全国大大小小成百上千城市、乡镇,不知有多少老人的子女们在钻这样漏洞。乃至于传出某市镇的单位,大呼退 休金不够发,不得已要求退休老人必须拿当天报纸亲自拍照片,证实本人还活着,才能领取养老金 当然,这引起老人们的子女群体的抗议,认为是对人格的歧 视。而在领取退休金的背后,却通常是人们潜意识里的心态:反正是国家的钱,既然没阻止我领,也没发现,我为什么不领?我这不算贪污犯罪吧?       中国有成千上万个城市、乡镇和单位机关,这种公然在老人死后、继续以老人名义领取退休金的中国特色方式,数目之多,倘若真的一五一十严查起来,恐怕严重 得惊人。这其中,数量上占多数是平头百姓的退休职工,他们的子女为贪图老人的几百元退休金,年年月月如此,尽管他们个体认为区区几百元并不算违法,但这种 群体犯罪 的可怖性恰恰展现了中国人内心的劣根。这让我想起了八十多年前的鲁迅所写的《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一个有着千百年历史背景、西湖十景之一 的文物建筑 雷峰塔,因为老百姓们传说此塔的砖块搬回家可以 辟邪 ,于是纷纷偷挖雷峰塔的砖头,你一块,我一块,纷纷搬回家,按人民群众的说法是:我 就搬一块砖头,不算犯法啊。于是,最终,雷峰塔在这样 集体无意识犯罪 的行为下,轰然倒塌,尸骨无存!      这,才是我们的人民的真 实本质。      这种思维的普遍性,深入每个人的内心,不论是高高在上的官员,还是普通的平头百姓,只要任何人得到了钻空子的机会,就 会不择手段地去捞取最大利益,并且,他们并不认为这是可耻,而是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一切、身体力行地去为之去 争取 。      现实社会中 的许多现象,给予我们一个巨大的问号:难道制度真正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吗?对于精明算计的国人来说,恐怕任何完美的制度都依然能被钻漏洞,所有的体制都约束 不了国人。      当这个时代的人们在高呼 完善体制 时,我恰恰认为,制度是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其实质的问题首先在于 人 。同样是 乘坐公交车,在美国为了鼓励人们出门坐公交,规定凡乘坐四十五次以上(无人监督),就可申请领取一定的奖金,美国人都很遵守这条规则,而不少中国人却借此 虚报次数,以获取奖金;在澳洲,有一条规定 不得擅自从国外寄食品、或不知名中草药物进入澳洲,否则将严厉查处,如果难以查到国外的寄件人,就会对该国国 内的收件人进行罚款 ,澳洲人从未想过这条规则有何漏洞,而有中国人却为了整别人,竟故意寄违禁品去澳洲,利用该规则,以使收件人受到惩罚。       同样的制度,同样的环境里,美国、澳洲可以遵守,而国人却绞尽脑汁地寻找漏洞。对此,我们该做如何解释呢?      鲁迅笔下,雷峰塔的 轰然倒塌,归功于每个 百姓 的功劳,每个人贪一点小便宜,抱一块砖回家,造就了一个悲剧。而如果全民参与这种 群体犯罪 的话,恐怕倒掉的就不只是一座 雷峰塔那么简单。      我不禁要问:谁说人民就是善良的、无辜的?      如果说那些借老人名义领取退休金的子女们, 贪的只是一点点小钱。那么在曾经《南方周末》所报道的一则 重庆市民假结婚骗取房子 的新闻中,我们看到的是平民百姓们更加触目惊心的 群氓 行为:       重庆市的一个小镇 人和镇,竟然在 2005 年创造了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离婚记录。这个人口仅有 2 万人的小镇,短短一年时间里竟有 1795 对夫妇离婚,然后是假结婚、假再婚、复婚。这种滑稽的群体表演,原因在于重庆市的一份征地补偿办法规定:一、一对夫妻只能分一套房,但离了婚单独立户,就 可以各分一套房,并以优惠的价格购买;二、配偶为城镇户口且无住房,可以申请多分配一间屋,从一室一厅变为一室两厅。      如此优惠、 良好的保障制度,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壤上,再一次遭遇类似 安利退货 般的嘲弄,这再一次让我质疑:究竟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还是这个社会群体出了问题?       据《南方周末》报道,该镇的老百姓无论年龄大小,纷纷踊跃加入离婚队伍。 村里老太爷老太婆都来离婚了 , 七八十岁走不动路,儿孙扶着来 的、背着来的都有,一大家人,有说有笑地排队 。面对如此离婚热潮,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徐南雄很无奈地说: 55 号令规定离婚分户可分房,新婚姻法又简化 了离婚程序,我们没有理由去阻止离婚。      而对于大多数村民们来说,离婚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是更加复杂的任务:再婚。于是人们又一 次行动起来,最关键的是找人。村民们发动一切亲朋好友,在政策划定的 老重庆 9 区 12 县城镇户口 范围内寻找结婚对象。村民们甚至开始 悬赏 ,赏价从最 初的六七千元一路飙升到上万,重赏之下 丈夫 和 妻子 源源不断涌来。      这样的事例我不想再说了,在我们这片特色的土地上,一切 皆有可能。没有办不到,只有想不到,国人对于体制、环境的超强适应能力,还有极具特色的现实想象能力,真是令人惊叹叫绝而又不可思议。       历朝历代,百姓们通常会大骂贪官、大骂权力垄断者,因为那些人往往有比我们更顺捷的渠道,去获取本不应得的利益。我们常常说:官是黑的、丑恶的,而民都 是无辜的、善良的 其实这是自欺欺人的说辞。在 安利退货 、 农民抢黄油 、 退休老人子女冒领退休金 这些发生在平民百姓身上的事情中,我没有发现 人民 的任何善良之处,恰恰相反,我发现的是:普通百姓只要一旦获得了某种权力(哪怕是临时的),有机会更改游戏规则时,他们表现出来的群体犯罪行为、 集体窃取,与那些贪官、腐化分子的作为没有两样,甚至表现得更明目张胆,更加令人可怖,因为 每个人都堂而皇之地认为自己无错。民与官,不过是同属一个 共同的群体罢了。而这个群体,就是我等诸位国人。      当阿伦特在用其笔调描述 群氓 的现象时,她是否知道,这个词语真正、彻底地 适用于我们这个国度。      个体的行为,孤立来看,并不足以产生多么严重的影响,而一旦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都如此的话,将会汇聚成为一 股洪流,产生极大危害。对于国人来说,不可能有真正的公平公正。倘若有一天,我们真能施行一个公平公正的体制、或是自上而下的进行全面改造,那么我相信, 这一切终究被国人的小便宜、小利益、小团体心理所取代,渐渐演化的仍然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你我之间的算计、抢夺,乃至亘古不变的 窝里斗 、 相互拆台 。       在今天国人的思维里, 1966-1976 这段延续十年的历史事件一直是国家与民族丑陋的伤疤 ( 文化大革命 ) 。作为每一个平头百姓的个体,都 有理由对这段历史充满了义愤填膺般的愤恨。几乎所有的人民都将其归罪于国家的领袖,认为这完全是个人集权下的恶果 这种说法尤其盛行于今天 40-60 岁 这一代人当中,他们今天成为了社会的主导群体,自然有了对过往历史的评价权。      然而事实恰恰不是这样。如果不是国人群体本身就拥有 惊人的破坏力,如果不是因为人们相互之间本就有猜忌、嫉妒、互整的传统心理,如果不是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群体犯罪思维,我很难相信,仅仅凭借 某个人的号召,就能掀起如此大的一股浪潮?国人的 选择性失明 的劣根性再一次暴露无遗:恰恰是 40-60 岁这一年龄阶段的人们,在当年那场延续十年的事 件当中,正值他们青春岁月的愤怒青年时代 正是他们,主演了这场悲剧,他们举一反三地发挥自己的破坏力和想象力,将整个民族的劣根性进行了一次经典的登 场演出。      回想当年,这些 20 多岁的年轻人,与今天许许多多的网上的愤怒青年一样,高呼 革命 、 革新 、 造反有理 ,对现行 制度的一切充满了愤恨和挑衅,他们目中无人、见人就咬。这个群体对上级、长辈的反叛,演化成从 文斗 的大字报、 破四旧 ,发展到 武斗 的打砸抢、抄 家,红卫兵秉持着 激进的就是正义 的狂热信仰,对国家机关、政府体系进行破坏性的冲击,尤其在对待那些当年打江山的老革命、老同志时,这些年轻人把他们 内心的狠毒表现得淋漓尽致:肆意踢打、辱骂,剃成癞痢头以示人格侮辱,戴高帽、挂贴牌进行游街,私闯民宅抄家,肆意没收他人财产 这无异于一场大规模群 体犯罪,而犯罪的人们竟然将此称作 正义 。发展到后来,就是砸教堂、捣庙宇、挖坟墓、焚烧文化典籍、毁坏文物古迹,以后的受害者逐步涉及到工商业者、上 层民主人士、名作家、名演员、中学教师 而在这其中,红卫兵们的内部又演化出不同的势力代表, 造反派 、 极左派 、 保守派 ,他们相互间争权夺 利,大打出手,俨然是整个社会以 正义红旗 的名义,变成了黑社会式的江湖世界。      中国式的 群氓 们无比狂热,群体犯罪的丑恶心 理下,是比 安利退货 、 搬倒雷峰塔 严重数千倍的社会损伤。      我们需要真正反思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领袖的三言两语,就 能轻而易举地调动起整个群体的狂热? 这根源恰恰不在某个人的威信力量,而在于这个群体本身就拥有着恐怖的群体犯罪心态。这是一场规模浩大的 中国群氓 们 的历史性演出。而作为民族的最高领袖者,无疑是洞悉了民族心理的这种丑恶心态的。只不过,领袖负责打开了这个潘多拉魔盒后,魔盒里的所有卑劣人格、心 态都一涌而出,就再也控制不住,延续达十年之久。    与其说是领袖引导了民众的行为,倒不如说,这是民众们集体无意识的利用领袖的言辞、来达到人 民内心深处隐藏的目的。当年的红卫兵、红小兵们肆意抄家、打人、凌辱他人的人格时,往往借助的是领袖的语录,一句 毛主席教导我们 就足以掩盖他们自身的 邪恶。我的外公、爷爷当年都曾被游街示众,而将他们打倒、羞辱的那些红卫兵们,恰恰是当年那些他们用尽心血培养的青年干部。与今天的社会现状类似,在那个 年代的这群年轻人心里,对老一辈人充满了不信任,在这些青年眼里,那些老顽固思想落后、早已被糖衣炮弹的 资产阶级 、 里通外国 所腐化,他们正是 祸 国殃民 、 残害群众 的罪魁祸首 怎么办?红卫兵们,兄弟姐妹们,都响应起来吧, 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革那些老顽固的命、打烂他们的旧世界、抄 他们的家、把他们游街示众、让他们受尽折磨! 这,就是 群氓 们心底最真实的本质,群体犯罪的最经典的一次上演。      人们常说, 有什么样的领袖,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我看来恰恰相反,应该是有什么样的国民群体,才会产生什么样的领袖。领袖不过是看透了民众们的内心世界,洞悉了他们的 所思、所想,于是,领袖们的轻轻撩拨,就足以把这个群体引导到一个狂热的状态。与之类似,德国的纳粹思潮、日本的军国主义,都无疑彰显了这样一个事实:领 袖可以更换,但群体思潮依然狂热,人民的群体思维代代相传。      红卫兵的主体正是当年 20 岁左右的年轻学生,正是这群愤青而无知的学 生,在今天已成为 40-60 岁的社会中坚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这个年龄段的人们自然而然拥有了经济上、社会舆论的话语权,这伙当年 群体犯 罪 的人们,没有丝毫的忏悔与反省,今天依旧用谎言自欺欺人,把历史的罪责推到某个个人的身上,却把自己打扮成无辜受害的模样 这个群体的犯罪心理,与 那 安利退货 、 农民抢黄油 、 搬垮雷峰塔的百姓们 一样,竟然表现得心安理得、理所应当!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反而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大众中 的一员:既然大众都这么干了,我一个人又需要承担什么过错呢?      中国有句名言:法不责众。这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最大丑陋之处。一个 人犯错,遭到千夫所指、过街喊打;而一群人犯罪,则是理所应当,集体无意识地掩饰。      这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尽管今天的中国已经改革开放了 30 年,社会硬件方面的发达已经登峰造极。但我依然看到,上海的市民、田间的农夫乃至网络上无处不在的愤怒青年,他们的心 态与 30 年前红卫兵没有丝毫差别。      而倘若我们将目光再回望千百年的历史长河,遥伸至历朝历代,会看到在各个时代里,这样相同本质 的 群氓 是何其多也:仇视一切外来事物而又愚昧无知的义和团、刚刚进城就立刻腐败堕落的太平天国式农民、刚刚占领北京城就贪图享乐迅速灭亡的李自成农民 军、把明末抗清将领袁崇焕碎尸万段、分尸吃肉的北京城百姓
个人分类: 沉思录|2703 次阅读|1 个评论
这几天考研复试所想到的
zhangshui 2010-4-9 13:04
先说说读研吧,很多人的研究生生涯大抵如此: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考上了,然后导师给个课题方向就安心了,研一时跟着学校开课的步骤娱乐过后期末猛冲考试通过了,研二时自己就着导师给的方向开始发奋苦于力不从心了,研三时总算谢天谢地可以毕业了。如果这样做的话,跟一个打工者有何区别。你自己就是你自己,导师给的方向是导师给的方向,人要活得有尊严!人活着其实是活着自己的想法儿,不能行尸走肉。当然心里面儿帅不帅是来源于你肚子里有没有货,如果自己的学术视野窄的跟个**似的,啥都不知道,你还在那里自恋,岂不是很装B。 升学只是你求学、人生路上的一道门槛,过得去就行了,花太多的时间在这上面,个人感觉是在浪费精力。就拿考研来说吧,差不多的就行了。的确,好的研究所、好的高校,有充足的经费,有渊博的导师,有强劲的实验条件,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自己的那部分,还是靠自己。说实话,本科时的那点儿东西根本不值一提,最基本不过了,鄙人是学物理的,这话说的有点儿夸张,但是是实话。期末考试成绩可以不是很好,但是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知识点都贯通不起来、融汇不到一起的话,可以说,你压根儿就没认真学习过! 大爷的,现在的人到学校根本不是求学,就是霸占教育资源,所以大家就叫做考,从来没想过能不能毕业,也难怪,科举遗风嘛。看着也是受了十几年的教育,还是没看过几本书,没多少文化。再看看今年的研究生考试,英语30分,敢说一句话,现在高中的学生就能松松的考出这个成绩。研究生真的是考出来的吗? 无论是高考还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甚至于经济、政治体制,个人感觉无论如何改,都是一大堆问题。政策一级一级的往下放,就一次一次的走样,到最后肯定还是现在的这个鳖形。说白了,这就是文化、这就是传统,不要说*国不公平,几千年来压根儿就没公平过。无非是改一下好上那么一段时间,老百姓过得舒服那么一阵子,心里少许的安慰点儿。其实让大家聊以自慰的最简单办法就是QJ,时不时河蟹一下儿。也不要说洋鬼子们咋地咋地,那里也是乌七八糟的一大堆破事儿,只要你不死悄悄,哪里都是颠倒梦想。 扯远了,还是回到正题上来。个人从来不 仰慕 任何头衔,牛B与否,不是那些东东说了算的,尤其是在这个民主了不能再民主的*国。民科和科学的差别就是:一个是学不会数学,退而求其次,瞎搞搞哲学来整整你找点儿自信;一个是搞顺了一大堆的逻辑演绎,通晓因果悟道后,拿新思想来引领后人继续往下走。有些人拿一些东西出来是吓唬吓唬人,有些人列一堆东西出来只是为了自己的想法儿而旁征博引。 写的有点儿过火,俺不是老子为大哦,自己是个啥水平俺自己心里边儿清楚。呼呼呼~~~ 说这些只是想发发牢骚,肚子里有想法儿憋着不说出来难受!最后,写个前几天总结的定理:任何人,任何事儿,只要做到这五点就好了: 不虚伪,不虚荣,不自欺,不自卑,再有点儿自知之明 。不要跟我讲爱心,那很虚,先把自己弄干净再说吧。
个人分类: 天下杂谈|3953 次阅读|3 个评论
制度化管理不等于规范化管理
shuhualu1016 2010-3-30 14:32
现在和大家一块来讨论,制度化管理不等于规范化管理这样一个议题。在目前的企业规范化管理的实施过程之中,很多人有一个错误的理解,认为规范化管理就是制度化管理或者说把制度化管理等同于规范化管理,实际上这是不对的。制度化管理不等于规范化管理,当然规范化管理与制度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规范化管理需要制度,但制度即使制度化了,也不能等于规范化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我们可以从这样一个故事来看出这一点。这个故事源自哪里呢?源自于圣经里面,里面就讲了,有一天,耶稣把他的三十六个门徒带到山下,跟他们说,你们大家现在拿两个石头跟我一块上山,其中有一个叫撒旦的人,他也是耶稣的学徒就拿了两个最小的。到了山上之后,耶稣就跟大家讲,你们现在用你们手上的石头来换我的馒头,谁的石头大,得到的馒头也就最大。结果呢,这个撒旦就得到了最小的这么一块馒头。第二天,耶稣又一样把这些门徒带到山下,仍然叫他们的门徒带两个石头上山。这个时候,这个撒旦他耍了一个聪明,昨天带了两个最小的石头上山,最后得到了最小的馒头,觉得很亏,今天他就拿了两个最大的,抱了两个大石头上山,气喘吁吁的。上山之后,他想,我现在肯定能够得到最大的一快馒头了,可是上山之后呢,耶稣改变了主意,耶稣说,现在用你们手上的石头向前摔去,看谁摔的最远,摔的最远的,得到的馒头最大,结果是什么?撒旦摔得最近,所以得到的馒头也最小。这个撒旦气得简直要喷血。到了第三天,耶稣同样让他们这些学徒带两个石头上山,撒旦他就想,前天吃了亏,昨天又吃了亏,他就拿了一大一小,这样上山,肯定是万无一失了。哪想到,上了山上之后,耶稣跟大家讲,你们跟我一块上山三次,辛苦啦,为了答谢你们,我现在把你们手上的石头,变成两个等比例的眼珠,换下你们现在的眼珠,这个撒旦一听马上就昏倒,为什么?大家可以想象,这个眼睛一个大一个小那不成了个怪物吗?撒旦当然心里就不舒畅了。就因为这件事,撒旦就恨上了这个耶稣,最后一直背叛耶稣,把耶稣给害死。 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在做管理的过程之中,不能随心所欲,无论你的权力有多么大,如果你随心所欲,结果是什么?让下面某一个吃亏的下属或员工,就会恨上你,他会认为是你故意和他过意不去,故意来找他的茬。在这种情况下,不免就会与这种员工结成对立关系,最后,自己害了自己。据我说知,在我们国家从九十年代以来,每年都有大量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冲突而导致恶性案件发生的,多的一年达上千次,后果严重的,是直接被下属员工把老板、把管理者给干掉了。这能够完全怪这些下属吗?这能够完全怪这些员工吗?管理者有没有责任呢?有责任,责任是什么?他太随心所欲,没有一个规则,所以从这个上讲,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有一个规则,你不能变去变来的,并且按照一个规则来办事。当然,制度是什么?制度也就是打造这样一个规则的一个文字的依据。所以说,制度非常重要。远大集团的董事长张跃就说过,有没有完善制度对一个企业来说不是好和坏之分,而是成和败之分,要么成,要么坏。没有制度就一定要坏的,他对这个问题认识得很深刻,但是,与规范化管理的定义,与规范化管理的思路,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因为制度化管理不等于规范化管理。 这个道理,我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还是在九十年代末的时候,我们给一家企业做咨询,做什么呢?就做整体规范化管理。这个项目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标的是178万。项目已经全面启动,我们的专家已经驻进去了,干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了,有一天早晨,这个企业的总经理他就叫我:舒教授,吃过早饭之后啊,到我办公室里去一趟,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啊,要和你沟通沟通。吃过早饭之后,我就到了他办公室,到办公室之后,这个总经理让他的秘书站在门口,并且跟他讲,你现在给我把门把住,我现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想和舒教授交流,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打扰。说完,把门掩上我们都坐下来,我就坐在总经理的老板台的前面。他坐下来之后,从老板台下面拿出一个黑皮包,这个总经理在里面拿出两本厚厚的书放在桌子上,他告诉我:舒教授啊,我现在非常非常的紧张我说是为什么?他说你看吧,我看他给我推到面前的两本书。是什么书呢?叫《哈佛制度全书》,很厚的两本书。我说这是为什么?就因为这两本书?他说:是啊,就是这两本书,他说你知道吗?你看我们请你搞规范化管理花这么多的钱,你看这两本书把所有的制度都包容进去了,仅仅只要500多块钱。我们花这么大的代价做个规范化管理,四、五百块钱的两本书都能够解决的,你说这个问题如果有一个人捅到市政府这个事我们怎么交代呢?我现在非常紧张,所以这两本书看见之后,我买回来就藏在这里,不让一个人知道的。我就说:某某总经理,你大可不必这样紧张,没有必要。你想把他藏着,也藏不住,实实在在的也没有必要去这样藏着掖着,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一个企业要把管理做好,如果说两本书就能把所有的管理问题都能解决好的话,那世界上还有管理不好的企业吗?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如果两本书能够把所有的管理问题都解决掉,那现在管企业的经贸委、国家的经贸委,省政府的经贸委、市政府的经贸委,是不是就不用做了?那就开几个印刷厂,印这些书发给每一个企业,发给每一个管理者,那不就完了吗!问题不是这么简单,这其中还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在其中。 其实,有这个制度全书等不等于你企业的制度,各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实际,你照搬别人的制度有用吗?第二个原因是制度制定出来之后,那怎么样保证,制度的贯彻执行呢?很多企业都有打大摞大摞的制度,但是这个制度贯彻不下去,没有落到实处。这种制度又有多少用处呢?我说某某总经理啊,你说我说的这个道理对不对?是不是在这个理?他一想,奥,是这样一个道理。我说你明白了这一点,你这套书,不仅没有必要掖着藏着,而且要多买几本。首先,给你的高层管理人员一个人一本,再来买一套送给你们的市长,让他也明白--企业管理也需要通过制度来实施。最后他明白了这个道理,制度化管理不等于规范化管理,道理也在这个其中 。
个人分类: 未分类|268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心与制度——读王鸿飞《制度主义与精英主义》
周可真 2010-3-30 08:56
在孔子心目中,好的制度是礼制,好的人是仁人。仁和礼的关系是:人而不仁,如礼何?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就是说,礼(制度)和仁(人心)是一物两体,不可分割。在一物(某个社会)的范围内来讨论两体(这个社会的制度和人心)哪个更重要,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鸿飞《 制度主义与精英主义 》一文所讨论的问题,其实是这个社会中反对精英的制度与反对精英的人心之间的关系,鸿飞的观点不过是认为这个社会中 反对精英的人心不是好人心 ,而为鸿飞所批评的、被鸿飞认为是与他的观点相对立的观点则不过是认为这个社会中 反对精英的制度不是好制度 ,如此而已。这两种观点本质上完全是一回事:前者(鸿飞的观点)犹如认为周代的仁人不是好人,后者(鸿飞所反对的观点)犹如认为周代的礼制不是好制。持这两种看似相反的观点的人,其实都抱有同一种态度,即犹如认为周代社会不是好社会,从而要求变革周代社会。而鸿飞《 制度主义与精英主义 》一文 却非要非此即彼地分辨出其中一个观点即鸿飞所坚持的观点(认为这个社会中反对精英的人心不是好人心的观点)是正确的,另一个观点即鸿飞所反对的观点(认为这个社会中反对精英的制度不是好制度的观点)是错误的。这其实一点意义都没有,因为鸿飞和为鸿飞所批评的人都是认为这个社会不是好社会,都是要求变革这个社会,其分歧不过是在于谋求变革这个社会的思路有所不同:鸿飞是主张从变革人心入手,为鸿飞所批评的人是主张从变革制度入手。但是, 这个社会的制度与人心本身是不可分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要变革这个社会,当然既要变革这个社会的制度,也要变革这个社会的人心,二者必须结合,互相协同,才能达成目的 。
个人分类: 时评.政论|806 次阅读|4 个评论
如何划分制度的责任与人的责任
热度 2 jintuo 2010-3-23 07:13
事实上,中国的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比其他有科学研究这回事的国家严重恐怕没有太多的争论。谈到原因,应该强调制度的原因还是人的原因却有相反的意见。我更强调制度的原因,理由如下: 1)在中国揭露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的风险大于实践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的风险。注意,不是说揭露方一定不成功,而是说揭露方要冒着更大的风险,付出更大的精力,却面对机率更小的成功。新语丝上揭露过的有根据的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中被处理的是极少数,敢实名来揭露的更少。制度在为哪一方背书一目了然。 2)不错,坏制度下杀人放火仍然绝对是个人的犯罪。但是一个社会,其犯罪率大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大于同一国家的其他时代,这个“大于”的责任便在制度。大约是1970年代,《参考消息》上登过一则消息,一天晚上纽约市停电15分钟,其间偷盗、强奸犯罪活动剧增。这15分钟之内和之外生活在纽约的人们没有变,但是光明和黑暗下的犯罪率截然不同。我国当下的学术界便是这样。不能拿坏事制度下个人必须对自己的杀人放火负责来转移坏制度造成杀人放火的比例增高的责任。 3)不久前科学网上有博文统计过官员和非官员的犯罪率分别为1/200和1/400,官员高于非官员(抱歉,记不得谁写的了)。官员犯罪率高说明官员的选拔上负筛选的成份大,而一个社会对于官员的负筛选成分大,一定是制度出了问题。对于学者的负筛选成份大也是一样的。 4)不错,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也是人干的,说到底还是人成为决定因素(?)。问题恰恰在这里,即“人”当中包括了握有改变或维护制度的权力的人们及完全没有权利染指制度的人们。我们在讨论制度重要还是人重要时,其实质正是追究握有改变制度权力的人们还是不握有这个权力的人们谁更该对中国的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负责。我们说“制度更应该强调”时正是说给有改变制度权力的人们听的。我们希望他们不但能够听到制度的弊端,而且意识到更多的人们也已经了解了制度的弊端。 5)也许,我们的讨论与混到有权力改善制度的位置并改善之相比实在是空谈。但是,混到戈尔巴乔夫或蒋经国(其实更难得和可贵的是卢泰愚)的位置而且不改初衷的难度未见得小于鼓励已经混到那样的位置的人们改变初衷。况且,无论是为改变之而混上去还是混上去才想改变之,意识到更多的人希望改变都是必要的。我们众人在希望这个层次上尚且语无伦次应该不是一件好事。 话说到这份上,还不清楚吗?
个人分类: 未分类|6467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官本位是阻碍我国学术发展的制度因素
panfq 2010-3-21 06:26
读了薛次伟的博文《 晋升 . 课 题 . 行政权 力 》深有感触,于是把 上官子木的文章转载在这里,其余的就不用多说了。 官本位是阻碍我国学术发展的制度因素 作者:上官子木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 从我国学术界的现状来看 , 官本位是我国学术发展的最大障碍 , 而官本位的盛行对学术管理领域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是表现在评价体制中丧失学术标准 , 致使学术研究名存实亡 ; 更值得忧虑的后患 , 是促成学术界的年轻一辈丧失了对学术的追求 , 致使学术研究事业后继无人。  一、 官本位促成了职权的优势累积  九三学社云南省委曾对该省已授奖的科研成果进行过统计分析 ,20032005 年的云南省科技进步奖获得者中 , 担任行政领导的平均占六成 ;20042005 年 , 获国家、省级突出贡献奖和政府特殊津贴的科技人员中 , 该项比例达到了七成 , 有些单位甚至高达八成以上 {1} 。实际上 , 这一现象在全国都是普遍存在的 , 因为在科研部门有职权的人 , 可以利用职权把自己的名字挂在所有项目里。  学术界的官本位 , 使占据学术领导位置的人倚仗其职务的方便而能够获得比其他普通研究人员更多的实际利益 , 这些利益既包括诸如研究基金、奖金类的物质利益 , 也包括诸如地位、声望类的精神利益。学术职务不仅能为职称评定带来优惠 , 即可以比没职权的人以最少量的成果却以最快的速度评上职称 , 而且还可成为晋升学术团体职务、课题评审组成员、学术奖励评审组成员等等有利位置的阶梯 , 并由此而为课题申报、课题评审、学术评奖等多方面利益的获得带来便利 , 这一切又为以后的工作业绩奠定基础。显而易见 , 官本位在学术界的存在 , 构成了一系列的因果效应。  在学术性职业或智力型职业中向上流动是否取决于个体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水平 , 其实并不一定。如果我们从 谁得到了什么 的角度来观察 , 再从 为什么会得到 的角度去思考 , 不难发现制度化的权力在其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  制度化的权力是指来自职位的权力 , 是合法地属于任何具有权威或影响的社会角色或组织中的官位担当者的权力。正是制度化的权力保证了利益能够自动地流向这些拥有职权的人 , 而不管他们的个人素质和成就如何 ② 。也就是说 , 个人能够从制度化的权力中获得好处 , 仅仅是因为他们占据了一定的角色或官位。来自职位的权力为职位承担者提供了重要且稀缺的社会资源 , 如研究资金的分配、研究人员的调配等人、财、物的管理权 , 并由此而构成了相应的特权分配模式 , 以及荣誉、声望、地位乃至研究资金的分配模式。因此 , 职业声望和学术地位往往是职务权力的反映。  在我国 , 凡是在科教领域里较早获得一定职权的人 , 都会在学术声望、个人报酬上遥遥领先于无职务权限的人。也就是说 , 从一开始就在职权上占优势的人能拥有更多的机会去获取更多的社会认可和物质利益。职务权力作为一种优势累积效应 , 带来了学术声望的被认可和各种利益的递增 , 从而加速了在学术分层制度中向上流动的机会和获得进一步奖励的机会。  从学术界的官本位现象中 , 我们不难看到 , 职务上的便利能够大幅度地增加接触有利条件的机会 , 制度化的权力是获取声望、地位、业绩的更为有用的资源 , 并成为向上流动的更为有利的工具。因此 , 行政职务为学术荣誉、学术地位以及研究资金的再分配构成了累积优势。而且 , 这种优势在累积的进程中其增长的比率是逐渐加大的 , 这是因为制度化的权力保证了声望、地位、业绩增长的良性循环。尤为重要的是 , 由职务所提供的机会是为合法制度所承认的合法机会 , 即这种优势累积的保证恰恰是来自制度上的承认。  由于有影响力和有权力的职位 , 能对如何分配有利条件、稀缺资源以及分配给谁做出决定 , 诸如拥有提名权、否决权乃至控制评选过程的职权 , 所以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把伴随职务的影响力和职务权限转变为控制学术工作评价过程的权力以谋私利的现象。此外 , 一个有职权的学术权威可以很容易地利用已有的学术职务、学术地位及学术声望快速地提拔自己的学生或追随者 , 从而形成一定的学术势力群体和声望反馈系统。同样 , 初入学道者若追随有既定声望和职权的权威人物 , 可较容易地获得更有利的条件以及获得更多的承认。毫无疑问 , 学术界的官本位将会对智力型职业中人才流动的方向、学术交流的形式、学术流派的性质产生制约性的负面影响。  官本位在促成了职权的优势累积的同时 , 也促成了权威统治的管理体系和等级遵奉心态的文化氛围 , 这显然不利于形成一个鼓励创意、挑战权威、培育个人原创力的学术环境 , 而个人原创力是学术探索和学术新发现的能动力。  二、官本位化的核心期刊是学术腐败的温床  官本位对学术界的侵蚀不仅体现在权力资本与学术资本的结合与转换上 , 而且也体现在行政等级通过控制核心期刊的评选、学术研究项目的审批、研究经费的分配、学术奖励的评定而控制了学术人的研究方向乃至学术追求。官本位式的学术管理 , 是以行政等级作为审批学术研究、评价学术成果 , 同时划定学术等级的基准 , 这不仅构成了学术资源的单一分配机制 , 更导致了学术评价的一元化局面。正是因为由行政权力控制的核心期刊控制了学术评价的标准 , 才导致了学术评价多元化及话语多元化的丧失。其结果是 , 一些有学术价值和有创意的学术研究一旦不具有等同于权威限定的话语模式则必然受到压抑。  核心期刊的确定标准与刊物主办单位的行政级别密切相关 , 这显然含有官本位的性质 , 从而构成了以行政级别而非学术质量来衡量学术成果的荒谬现实。尤为严重的是 , 核心期刊人为性的优越地位 , 为学术霸权的滋生培育了温床 , 正是源自核心期刊的人为性等级排列 , 确立了某些期刊在相应学科的霸主地位 , 同时也形成了话语控制权乃至话语霸权 , 也正是具有学科霸主地位的核心期刊控制了该学科的话语评价权 , 使各种非主流的话语形式都难以获得展示的机会 , 更不用说基本的认可。显然 , 这对学术研究的自由氛围是一种破坏 , 对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是严重的阻碍。特别是 , 对于一些传统惯性大、发展严重迟缓的学科 , 核心期刊是一大保护伞 , 使这些学科原有的迟滞性、惰性不但继续保持下去 , 而且还具有学术管理制度所认可的正统地位。  当学术管理部门通过考核要求来强调核心期刊在论文价值的评价作用时 , 必然促使无限多的论文涌向有限的核心期刊 , 从而导致了期刊间的不平等竞争。核心期刊的版面成为稀缺的资源 , 这意味着核心期刊拥有了对这种稀缺资源的分配权和垄断权 , 伴随而来的是各种学术腐败现象的应运而生 , 而花钱发表文章则成了学术界的常见现象。 核心期刊 在与晋升职称、评奖、聘用、学位、高校排名相关的同时 , 也与学术腐败、权学交易、钱学交易相连。正是 核心期刊 成为巨大利益链条之上的重要一环 , 致使围绕核心期刊而引发了花样繁多的腐败 , 诸如金钱交易、人情交易、利益交换、资源交换等等。  从学术管理角度来看 , 官本位导致行政权力过分干预和全方位控制学术界 , 并以行政标准替代学术标准。主要表现为 , 学术管理部门不遵循科研规律 , 不强调学术水准 , 只在意是否符合主管学术行政部门的硬性要求。考评学术水平的高低不是同行评价 , 而是学术管理部门官员的认可 ; 是发表在所谓 核心期刊 上的论文数量 , 而不是发表的论文在本领域有没有知识增量。学术研究一旦丧失学术标准 , 原创性的研究必然受到忽视 , 同时也会影响整个科技界的研究水准。  三、官本位的利益导向断送了学术发展的未来  现行学术管理体制主要包括 , 以评价和管理学术人才为标志的职称评审制度 ; 以评价和管理学术成果为标志的研究资助与奖励制度。从这两方面的制度来看 , 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 , 即缺乏创新追求 , 具体表现为 , 人才选拔与培养不是以创造潜力为基准 , 人才管理与评价不是以激励创新为目标 , 学术成果的评审与奖励不是以原创性水平为尺度。就实质而论 , 现行学术管理制度集中体现的不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和鼓励原创性研究 , 而是促使研究人员追求名誉、权力与地位 , 并具体反映在求官位、论学术头衔、争研究经费等方面。  学术管理本应奖励学术创新 , 促进理论突破 ; 应鼓励长线研究 , 并以质量定夺。然而 , 走形式、图虚荣的假大空研究却充斥着整个学术界 , 其根源在于学术界的非学术化 , 并主要体现为官场化、等级化。即使是有创造能力的人 , 迫于生计 , 也不得不忙于制作短平快的所谓成果而深陷于平庸之中难以自拔。近年来日益增长的学术造假、学术剽窃现象 , 其根源都是来自学术管理制度自身的缺陷。重量不重质、求快不求深的学术管理使不平庸的变平庸、平庸的更平庸。职称评定、课题评审、学术奖励制度则将学术人的奋斗目标、毕生精力导向了对名分与头衔、荣誉与地位的追求。  由于按权力和身份分配并获取科技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 , 行政权力在课题立项、分配 , 课题报奖中的权重过大 , 使得既搞行政又搞科研的人比一心搞科研的人更容易拿到课题。在学术界 , 因行政权力的拥有而所得到的利益不仅是获取的资源多 , 而且受到的束缚也少 , 而没有职权的科技人员除了获取的资源少以外 , 还要受到更多的束缚。最终的结果是 , 真正有原创能力的科技人才逐渐被边缘化 , 而有权势的平庸之辈却占据了重要的科技地位和科技资源。因此 , 官本位的科研管理体制促使专业人员趋向于追求行政管理的职权 , 这样不仅会得到更好的物质待遇 , 而且也避免了学术研究的压力。   官本位在导致学术行政化的同时也导致管理者能够以违背科研规律的管理方式管理科研 , 而专业技术人员即使有异议也无力改变现状。长此以往 , 不仅使研究人员无法按照学术标准、依照学术研究规律进行原创性的研究 , 而且也使他们的学术兴趣和学术追求在应付各种行政任务和满足行政要求中逐渐丧失。   学术研究工作的管理者并不从事创造性的学术研究活动 , 只是管理和组织 , 但却拥有比学术原创者更多的权力和个人获益。这种现象对真正埋头搞研究、做学问的科技人员是严重的伤害 , 也给整个学术界带来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由于获取权力比获得学问上的创造要容易 , 而权力带来的利益又远远超出学问带来的利益 , 这样的制度导向 , 除了极少数有强烈研究兴趣的人 , 多数人都不会走学术研究的道路 , 既使是进入这个行当的人也会把功夫下在谋取职权、分享特权和追求物质利益上而不是学术研究上。   学术界任人为权的原则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导致了学术奖励偏离了学术标准 , 影响了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和进化。科学的进化与发展依赖于任人为才的人才管理制度 , 因为如果利益向官职、权力倾斜 , 人才就会流向科学界的权力机构而不是研究部门。这样的管理体制和科研环境导致了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后继无人。职权构成的优势累积在鼓励学术人才涌向权力的同时 , 也压抑了学术原创人才的创造积极性以及发展的机会 , 无法激励一流的学术人才做出一流的学术研究 , 构成了阻碍学术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如今的学术界在缺少学术评价标准的同时还充满着行政级别的利益、诱惑与制约。试想 , 当人们看到做行政干部比做原创性的学术研究容易 , 自然会趋利避害 , 致力于仕途 , 以便通过做官来获得做教授不能获得的各种利益。科研管理体制中的官本位现象致使众多不以科学研究和学术探究为目的的人进入学术研究领域 , 这些人尽管在科研岗位上却不以科研为事业追求 , 只是致力于追逐职务官衔。官本位效应使职称评定、学术奖励、课题评审等各种学术活动演变成为职务占据者之间利益的再分配和利益平衡。   官本位的社会体制给予有官衔的人较多的特权和较高的社会地位 , 整个社会对科技人才的尊重远不如对官员 , 致使科技人才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从实际情况来看 , 也正是因为带有既定权利和某些特权的职务具有可获取荣誉、地位等利益的工具性价值 , 构成了走仕途比走学术之路更容易获得学术荣誉、学术地位以及研究资金的不合理现象 , 因此促使年轻的科技人才更愿意走仕途 , 或是走管理道路 , 而不是走学术道路。   从历史上看 , 中国的文化传统缺乏西方社会所拥有的科学至上的价值观 , 这意味着人们更倾向于以实用的心态面对短暂的人生 , 功名利禄则成为最合算的人生选择。官本位加大了这种人生价值观的社会作用 , 同时加剧了学术领域里的短期行为 , 最终使学术研究和学术人才的培养都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2139 次阅读|1 个评论
体育成绩是一次性消费品,科学是升值品
longfo 2010-3-9 10:30
我经常把体育成绩比喻成避孕套,这个东西用一次就扔掉了,用处不是很大。体育属于一次性消费品,而且附加值较小。依靠体育声名鹊起的应该是自己本国的传统运动,而不是自己国家的成绩。首先我们看看日本,日本的柔道进入了奥运会以后本国的体育事业就发生了重大变化,因为这样自己国家就在这个领域占有了话语权,成绩已经变得不重要。如果说柔道不怎么让人信服的话,就看看跆拳道吧,一个攻击性弱,很难练习,套路乏味,仅仅靠着一些小花样卖弄的花招架势进入奥运会之后现在变得风靡世界了。所以说,体育要的是传统运动在世界上的认可程度,而不是成绩。 中国太看重成绩了,成绩都是过眼云烟,而实实在在可靠地是永远转化效益的成品。避孕套用一次就扔掉了,而且是高消费的,还有时候是做违法的事情,看看那些大牌运动员和领导吧,为了一小块金牌,一些精神都扭曲了。 体育成绩不能累积,只能看一次,觉得美妙就好了。 科学是升值品。如果体育成绩是避孕套的话,那么科研成果就相对高尚多了,他应该是高楼住房,甚至是珍贵的种子。种下去就能成长,就能结果。 从建国到现在涌现了很多科研成就,这是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立国之本,从大枪大炮到国产医学仪器,从新药开发,到通讯设备国产更新,无一例外的在发展。但是速度确实远远落后的,我看了国家一直投入,投入,但是真的能出世界科技吗,远远没有达到体育的层面,如果说是体育人能力强的话,我觉得还可以接受,但是搞体育的真的就是能人嘛。 我看了看,搞体育的都是没拿金牌就在国家呆着,拿了金牌就出国的很多的。可是搞科研的就惨了,颠倒了过来,没有科技成就的出国留学,除了科研成就留在国外,成就大了回国挣钱。 这是什么世道啊,科研和体育整个颠倒了。我再重申一遍,体育成绩是一次性消费品,我们可以拿来用的,但是不是主要的,科研是升值品,是要好好加强的。 搞体育的文化层次低,一般没成绩出不了国,但是你看看科研的人那个不是出国了,所以,科研这一块对待人才的态度要变了,别以为外国回来的都是人才,那是淘汰的垃圾也有可能。国内的未必都是垃圾,尤其是一些本科生,硕士生,都要逼出去,你还有什么升值的东西拿得出手。拿着避孕套自慰去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胆子太大了
胡业生 2010-2-23 10:46
代人要账,会计不在,搞笑事情出来了。问:你是谁?我自我介绍,并突出强调我与主人的关系。质疑开始,说:要是单上的人存折丢了,恰被你捡到,你又知道密码,那不就出事了吗。看似几句玩笑,把原则性的东西全部道出。我自然再次陪笑并电话与指派人联系,验明正身.对方的率真让我尴尬,也许我脆弱,或因愚钝没看不出对方情绪,和调侃而把问题泛化了,因为他的表演太本真了,演技让人云遮雾罩。总之,人在制度面前总是不舒服。不是因为制度本身出了问题,而是执行者和设计者变态了。 中国的文化中,宏观求道,微观求真,但道和真需要智慧和心胸。这次不爽的体验,告诉自己,性格中缺失的柔性也许会让我失去太多。会计人性化的推论,反趁出不同人换位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要钱是个艺术,而这门艺术培养出一批无赖和大爷。同时也培养了权的心理优势和制度的弹性结构。你胆子太大了,怎么敢这样和我说话,我的心理暗骂,反思我的思维和体验,发现自己何尝不夜郎自大,我是谁?那一刻我就是一个可怜的债权人。在权利面前,人需要伪装,尽管会很累。按人性本能这种情绪必然要通过发泄来平衡,于是健康和下一个弱势体就是不良和垃圾的承担者。春节,同事亲历;拥挤嘈杂的火车内,我的同事持票入座时,已经占座的东北年轻人,态度蛮横,扬言:要不是看我同事是女的就要削她,而他那里知道,我同事是台拳道黑带.社会不自量力由来以久. 要账,认识社会处于信任危机和权力本位;要账,才知道修养的缺失。要账,才知道黄世人和杨白劳地位早已惊天逆转。在权利面前,权利被榨干用尽;人格被扭曲和异化。这个社会没有胆了,人要灭亡,必先疯狂。社会为权钱疯狂,是缺乏文化教化的结果,文化的失败原因社会发展向变态方向滑落的结果。你胆子太大了,我没胆了。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275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鲍鹏山新说《水浒》之精彩妙语
phd9992000 2010-2-14 22:02
精辟。深刻。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故转之。 文章提交者:fnus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在封建社会里 普通老百姓最怕的是什么 一个是流氓 一个是贪官 在一个不好的 社会制度下面 在人们选择正义 还是选择饭碗的时候 人们往往是选择饭碗 而不是选择正义 只要大多数人不沉默 我们本来无需英雄啊 因为有一个英雄 就必有一群懦夫 打官腔 不光是一种说话的方式 它还是一个话语权 有的时候 最简单的思路 就是最正确的思路 官府的不作为 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个社会问题是什么呢 不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的 或者无力自己解决问题的 就只好成了 无依无靠的顺民 自己解决问题的人呢 往往成为 无法无天的暴民 真正的正人君子 真正的好人质朴厚道的人 往往就是不大懂得潜规则 就是不愿意用潜规则来办事 所以这种人就被认为 是不懂事常常是碰壁的 如果社会让很多人 活得不快活 或者还让这个社会上的 精英阶层活得不快活 那这一个社会 也就快要活到头了 贪官的一点权 和奸商的一点钱 就可以让所有的人 都出卖良心 心安理得地做帮凶 心字理得地陷害忠良 大宋的天空 就是这样黑下去的
168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大明帝国的不世武功:点评明朝战史上的七大胜仗
dnastar 2010-2-10 04:41
主题:大明帝国的不世武功:点评明朝战史上的七大胜仗 http://club.cul.sohu.com/r-wangzhai-1970501-0-2-900.html 1,洪武二年常遇春,李文忠攻开平之战,一举拔掉元上都,元顺帝仓皇逃窜,一年后病逝,此战后,明朝修筑了开平卫,俯瞰整个北方蒙古草原,之后的几十年,虽然蒙古人偶有胜仗,但基本都是被明军追亡逐北。 点评:虽说徐达攻克元大都标志着元朝的灭亡,但是在蒙古人败退大草原以后,真正导致明蒙双方攻守易形的则是开平之战,开平是元朝的上都,也是蒙古草原重要的战略要地,夺取了开平,也就意味着卡住了蒙古草原的咽喉,与游牧民族作战,一是要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二是要要建立强大的骑兵队伍,三则是要抢占到关键的战略要地,汉武帝反击匈奴,第一枪就是在河套平原打响,因此才有了后来匈奴的仓皇西逃,唐朝反击突厥,首战也是先取定襄,才有了重创突厥的奇功,而宋之败亡也在于幽云十六州的丢失,使得宋军痛失战略要冲地,百年来一直处于强敌的压迫之下。开平战役的意义也正在于此,虽然此战的战果算不上丰硕,但是战略意义重大,此战后,明朝修筑了开平卫,作为继续进逼蒙古帝国的基地,之后徐达蓝玉等人的一连串胜仗,也正是此战打下的基础。遗憾的是,自宣德开始,处于削弱藩镇势力的目的以及文官统治集团的短视,开平卫最终被废弛,松散的蒙古部落联盟得以继续骚扰长城沿线,以至于酿成了土木的惨案和明朝皇帝被俘虏的耻辱,前人攒钱,后人败光,不知当年病势于柳河川的常遇春将军若泉下有知,当做何感想呢。 2,洪武二十一年蓝玉捕鱼儿海大捷,灭敌数万,俘虏七万多人,北元政权的统治机构被一窝端俘虏到南京来,此战宣告了北元政权的最后灭亡,从此蒙古高原已不再有如成吉思汗时代统一的政权,之后的二百年里,虽然瓦刺和鞑靼在蒙古草原轮流坐庄,却早已不具备抗衡中原的实力,或依附于明朝,或偶尔骚扰,却终难再锨起大风浪。 点评:今天某些蒙古国史家对于北元历史津津乐道,企图寻找蒙古国合法化的证据,遗憾的是,蓝玉将军的大捷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北元在捕鱼儿海大捷后就已不复存在,如果说之前的明朝灭元以及攻克上都之战,都没有真正消灭蒙古的皇族的话,捕鱼儿海大捷却宣告了元朝帝国的最终灭亡。这些作为元朝正统的皇族们一股脑的被押解到了南京,北元的运作体系基本被摧毁。如果说在这之前,蒙古贵族心中或许还有所谓反明复元的希望,那么捕鱼儿海战役后,希望就彻彻底底地破灭了。从此,逐鹿中原只能成为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美梦。此战的意义在于蒙古草原被分崩离析成了若干松散的部落,时合时分,相互征战不休却难以对中原政权造成致命的军事威胁。而几大蒙古部落也先后向明朝称臣并接受了册封,无论是从现代的国家观念看还是从封建时代的国家关系来看,从这一仗开始,所谓的北元与明朝的对峙已经不复存在,蒙古部落与明朝的关系,渐渐的由国与国的关系变成了地方诸侯势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后来的史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瓦刺的也先也好,还是鞑靼的俺答也好,他们与明朝边镇战争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册封的爵禄,金庸老先生在《鹿鼎记》中尊清贬明,大谈满清给中国带来了多少领土云云,对比史实,不禁令人哑然失笑。优秀的小说家未必是优秀的历史学家,明朝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这样强势的军事势头却不能保持持久,明朝前期,面对统一的北元政权,明军铁骑追王逐北,打了一连串的胜仗,却为什么不能守住固有的胜利果实,在蒙古已被打成若干松散部落,力量严重削弱的情形下,却没有进一步向蒙古高原渗透势力,却是因噎废食,实行退守自保的战略,明朝之败亡,战略上的短视难辞其咎。 3,永乐八年,明成祖第一次北征,在斡难河战役中大破鞑靼军主力,蒙古各部纷纷向明朝称臣,此战进一步削弱了蒙古各部落的实力,并瓦解了蒙古部落的内部。战后明朝以势力均衡的原则对蒙古的几个主要部落进行册封,明朝在北方的武功达到了极盛时期 点评:从战略上说,明成祖的指挥只能用两个字来概括--稳进。明军充分发挥了立国50年的建设成果,不仅打出了军威,更打出了明军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惊人的战争相持能力。明军用步步为营的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而火器与骑兵相结合的打法不仅成为了蒙古骑兵的噩梦,也对后来明军的战术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明军的进攻精神发挥的最为淋漓尽致的一战,而这也正是永乐皇帝苦心经营的结果。电视剧《亮剑》里有句话说的好:一个统帅的气质也决定着一支军队的气质,一个统帅的灵魂也将成为一支军队的军魂。明军这个时期的表现正是这句话生动的写照,马上皇帝永乐的进攻精神也渗透到他每个士兵的血液中,这是一支在当时世界堪称最强的军队,贴木儿东侵明朝路上病故,与其说是明朝的幸运,不如说是他自己的幸运,与这样的一支军队交手,赫赫威名的帖木儿大帝恐怕一生的英明都要付之东流水了。遗憾的是,明军的进攻精神仅仅是在洪武和永乐两朝昙花一现,后世皇帝以防御为主的战略思想,大大限制了明军进攻战术的改良,也扼杀了明军的进攻精神。宋朝进攻乏力是因为骑兵缺乏,但是明朝并不缺马,产马的甘肃和陕西西部地区都在明朝手中,内蒙地区的蒙古部落也多是臣服明朝的,明朝缺少的就是有头脑的战略家和有进取精神的统治者。而永乐皇帝却犯了欲速则不达的毛病,整个永乐朝,频繁的北伐虽然收获不小,但是也虚耗了国力,并也使后继者因噎废食。而北部防御体系建设上的短视,导致北方关外卫所日益被孤立,明成祖虽然堪称是明朝大有为的君主,但是在战略建设上却远逊色于他的老爹朱元璋,五次北征带来的边境安宁不过十数年,卫所建设上的严重错误,却贻害了后世几代。 4,明正统14年,瓦刺大军在土木堡将明军打得全军覆没,并俘虏明英宗,名将于谦指挥北京保卫战,大破也先大军,迫使其交还英宗。蒙古军的兵败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也先在内讧中被杀,分散的蒙古部落又重新接受了明朝的册封。 点评:十五世纪中叶是世界历史上值得记住的一段日子,从1449年到1453年,东西方两大文明古国---中国与罗马。他们的首都相继遭到蛮族的围困,不同的是:明朝以其充足的国力和出色的指挥打赢了北京保卫战,而东罗马则在弹尽粮绝后国破家亡,被土耳其人亡国灭种。土耳其在东罗马的土地上把奥斯曼帝国推向了极盛,蒙古人则在北京城下遭受到又一次沉重的打击。事实上,土耳其灭亡东罗马是顺理成章,而蒙古军兵败北京也是实力使然。在封建时代,如明朝这样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帝国,只要内政统一经济稳定,是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灭亡掉的。宋朝积弱如此,但鼎盛时期的辽国也同样不能灭之,宋朝和明朝最终的亡国,其实是亡于腐败和国内严重尖锐的阶级矛盾,而此时的明朝尚未到这一步。虽然此时的明朝正走向腐败,而朱元璋时期建立的卫所制度已经出现的腐化的情况,但是明军的实力尤存,土木之败确有士兵战斗力下降的缘故,但更重要的还是荒唐的指挥。在明朝朝中,也存在着一批实干派的大臣,英宗被俘虏后,满朝哭哭啼啼,还好有于谦为首的一批明白人坚信明朝必胜。而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在土木堡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后,明朝又在短短的时间里组织了22万精兵,这种惊人的战争动员能力以及物质基础,都是蒙古人所无法相比的。于谦并不是一个典型的职业军人,反而是一个文官,而此战也并非是考验他的战场拼杀能力,而是战略部署能力和统筹规划能力,对于此时的明朝来说,只要可以做到君臣一心,三军用命,此战的胜算就已超过八成,于谦很好的协调了各方面的矛盾,圆满的完成了这一切。这一战明朝打败了蒙古人,但是攻守双方却调了个,从此以后,明军更是龟缩于长城堡垒之中,很少再有大兵团出塞作战的战例。而实力遭到严重削弱的蒙古人,也没有再对明朝形成致命的威胁,至多只是骚扰明朝边境而已。但是之后于谦对于明朝军队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还是使明军在一段时期里恢复了强悍的战斗力。从北京保卫战胜利到蒙古放还英宗的这几年间,蒙古人屡次对明朝边境发动进攻,但是经于谦整顿后的明军均将其击败,最终换取了英宗归国和蒙古内讧的结局。遗憾的是于谦在夺门之变后被英宗杀害,从于谦到袁崇焕,自毁长城的悲剧不止一次发生在明朝君主身上,让人扼腕叹息。 5,公元1517年,明朝水师在广东屯门和西草湾接连重创葡萄牙水军,葡萄牙军队损失惨重,之后渐渐改变了对中国的政策,转而以欺诈手段骗取了澳门。此战对明军的影响在于,明朝的战船和火炮都在此战后吸取欧洲的技术得到了改良和革新。 点评:单从军事角度上说,两场战役只能算是小规模的水战,不说和大型海战比,就是和明朝同时期的抗倭战争比也是小很多的,但是这毕竟是明朝水师与欧洲水师的第一次交手,长期生活在海禁与封闭里的中国人也第一次认识了来自遥远西方的陌生对手。葡萄牙人原本要采取征服政策来对待明朝,却遭到了惨重的打击,之后陆续西来的荷兰等国也同样尝到了类似的滋味。明朝获得了欧洲的战船和火炮,并使自身的造船与火器技术得到提升,但是对于外面的世界,我们依然是一无所知。明朝可以为小小的屯门与葡萄牙人大打出手,却愿意为两万两的税金放任其盘踞澳门,100年后,明朝同样为了靠近大陆的澎湖而将荷兰舰队重创,却对其占领台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不能不说是明朝长期锁国政策的悲剧:但求大陆无事,化外之土不足取也。而对于中国科技发展史来说,这场战争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件,明朝的东南沿海与欧洲殖民者进行的一系列小规模战斗,使大航海时代初期的欧洲人意识到征服中国只是愚蠢的想法,与中国搞好关系谋求经济利益才是正途。于是才有了明朝中后期西方科技的陆续传入,并使中国古代科技达到了又一个飞速发展的高峰期,也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里的明朝人开始放眼看世界,明朝时期最早进入中国的一批传教士,都惊叹于中国知识阶层对于西方科学的渴求精神,如徐光启等有识之士更开始尝试引进西方科技改良中国的天文,历法乃至农业生产,虽然起步稍晚,明朝却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着向知识时代的迈进。遗憾的是,随着满清的入关,中国通向世界的大门被彻底的封锁,之后就是百年的屈辱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朝宋应星的科技文献巨著《天工开物》正是在这一时期传入了西方,并对西方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力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接推动了科技革命的早日到来。 6,明朝中后期,倭寇横行,名将戚继光等致力于平倭战争,奋战数十年后终于平定倭寇。 点评:抗倭战争的胜利其实没有多少可炫耀的,几十万明朝大军,却奈何不得区区倭寇,这是骄傲还是耻辱?明朝的卫所制度在这一时期已经彻底腐朽,幸好还有如戚继光等一批名将,用私家军和募兵制的方式为明朝重新锤炼出一批精锐之师。而在之后的张居正时代,以戚继光为代表的一批抗倭将领也成为明朝军事改革的先行者。黄仁宇在其著作《万历十五年》中把戚继光称为孤独的将领,此话并不为过,在整体军事制度已经腐朽的情况下,这些忠良之士仿佛是一批救火队员,为国家去扑灭燎原的烈火。之后的隆庆朝和万历初年,明朝借鉴平倭战争的经验改良了装备,并对军事制度进行了一系列修补性的改革,使明军在辽东和宣府等地又重新拥有了一批精锐的军队,明朝以此军队打赢了朝鲜战争,也让明朝达到了其发展里程上又一个中兴的顶点。其实所谓倭寇,很大部分成员都是中国沿海的海商集团,朱元璋欲以海禁拒倭寇,却让倭寇越演越烈,身为农民出身的他自然不会明白这种资本原始积累过程里的自然现象的。倭寇平定后,明朝解除了海禁,从此进入了一个对外开放的黄金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远达美洲地区。而西方的科技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广泛的传入。但是高速发展的经济却成为了政治腐朽的催化剂,在政治制度日益腐败的情形下,明朝重演了宋朝越繁荣越腐败的悲剧,明朝专制的封建制度与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商品经济形成了巨大的矛盾,矛盾的结果就是权钱交易作为润滑剂。高度发达的对外贸易和繁荣商品经济,与整个国家日益萎缩的财政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官商勾结的暴利催化了政治的腐败和国家赋税的大量流失,张居正改革政策的废除以及封建制度的保守与腐朽,使明朝走上了灭亡的不归路。 7,明朝抗倭援朝战争,历时七年打败日本,不但确保了国土的平安,更使日本龟缩于岛中不敢扩张达300年。 点评:直到今天,所谓的抗倭援朝战争依然被人争论不休,原因是明朝在抗倭战争中损失惨重,以至给了满清崛起的机会。但是从今天看,这种说法是典型的形而上学。满清的崛起是明朝自身的腐败所致,虽有抗倭援朝造成军力削弱严重的原因,但根子还要归结到明朝军事的腐朽和内政的失当中去。但是对比抗倭援朝战争,满洲人同样应该叫一声幸运的。从日本内战中走出来的日军,战斗力正达到其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地步,无论是装备还是作战能力,都要比后来的满清强很多,但遗憾的是,日军遇到的是中兴时期的明军,满清遇到的则是没落时期的明军。中兴时期的明军在朝鲜打出了国威,在总兵力远少于日本的情况下,却最终给了日本致命的打击。清朝某些史家评论此战,无不说是耗费巨资,惨胜如败,但是从战争的过程看,明朝打出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胜仗,无论是多兵种联合作战的能力还是军事指挥能力,都达到了其整个朝代的最顶点水准,日本的失败则是空前惨烈,最后一战的露梁海战,500多艘日船,逃归的不足四十艘。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明朝选择坐视朝鲜不救,待日本势力做大而明朝进入衰落期后,中华江山纵然不会落到满族人手中,也多半会让日本人糟蹋个够戗,这是一场必须要打的战争,也是一场赢得漂亮的战争,之后的满清崛起是明朝自身的原因,即使没有这场战争,以明朝的腐朽速度,那也是迟早发生的事情。清朝史官对于此战的诋毁,多半是处于政治的需要,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此战400年后,甲午战争爆发,清朝的士大夫们居然还有人翻阅史书,去从明朝抗倭援朝战争里寻找破敌的良策。另一个需要注意的事实是,明朝进行朝鲜战争,前后六年花费800万两白银,而满清单单是甲午战败的赔款,就有两万万两之具,对比之下,这场战争明朝是打对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1416 次阅读|2 个评论
清华博士王垠的退学申请 (看一看什么是理想主义)
liudcssx 2010-1-16 23:53
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放弃清华大学的博士学位。其中的原因,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下面的文章。这就是我的一生与中国教育的故事。一个用血和泪换来的教训。 清华梦的粉碎写给清华大学的退学申请 2005.9.22 清华梦的诞生 小时候,妈妈给我一个梦。她指着一个大哥哥的照片对我说,这是爸爸的学生,他考上了清华 大学,他是我们中学的骄傲。长大后,你也要进入清华大学读书,为我们家争光。我不知道清华是什么样子,但是我知道爱迪生和牛顿的故事。清华,大概就是可以 把我造就成他们这种人的地方吧。我幼小的脑海里就想象出我能在清华做的事情我的脸上浮现出笑容。我说我要实现这个清华梦。这就是清华梦的诞生。 小小科学家 我相信每个人在小时候都跟我差不多,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 鲁迅有他的百草园,我也有我自己的实验田。如果说小时候的鲁迅是一个艺术家,那么小 时候的我就是一个科学家。这么说可能有人要说我口气太大,张口闭口就是这家那家。然而在我的字典里,艺术家和科学家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它们只 是贴在人内心的一个标签。如果一个小孩专注于内心对世界的感觉,那么他就是一个艺术家。而我不是。我的大部分兴趣是在了解世界是怎样运转,甚至不惜代价。 也许大部分男孩子都是这样。 我小时候住在父母执教的中学里。两间平房,门口有一小块地,妈妈在里面种了一些菜。我们一家三口虽然穷,但是过着宁静舒适的生活。我们在这个地方一直住到上初中的时候。这些房屋记录着一个年幼的科学家的探索和实验,直到它们被夷为平地。 妈妈拒绝让我养猫狗,她说凡是会拉屎的都不养---除了我。所以我小时候就喜欢与蚂蚁作 伴。我总是试图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去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我可以一整天的观察我家屋檐下的蚂蚁来来去去。看见他们用触须碰一碰,然后各自分头走开,我就会想 它们到底说了什么。我在想,能不能用一种方法解开蚂蚁语言的密码。我从书中得知蚂蚁洞里有蚁后,她有很大的肚子。为了一睹芳容,我开始试图水漫金山,把水 往蚂蚁洞里灌。我有时一个下午就干这种事情,却没有一次成功看到蚁后。后来才知道蚂蚁是如此精明的下水道工程师,水大部分都渗到地底下去了。可是我不甘 心,我开始试用别的办法。比如在洞口放一块糖。可是蚁后架子太大,终究不肯出来,让别人帮她送饭进去。 有人说,这个世界最后不是毁在疯子手上,就是毁在科学家手上。世界上如果只有科学家是很 可怕的,比如他们会发明高效的杀人武器。我发现疏松的棉絮可以迅速的燃烧,就想出一种惨绝蚁寰的大屠杀实验。我先把糖水滴在地上,等蚂蚁把那个地方围个水 泄不通的时候,铺上棉花,点火现在想起那些勤劳的小黑头都变成灰烬,我仍然心惊肉跳。他们的灵魂会来找我报复吗?后来这个实验有一个升级的版本用的是 浸泡过一种化学药品溶液的纸,文火燃烧,由于燃烧速度慢,杀伤力不大,这个实验可以测试蚂蚁的逃跑路线。我还用活蚂蚁进行过心理实验。首先用破袜子摩擦塑 料尺产生静电,然后放在一只正在行走的蚂蚁身后不远处。蚂蚁走不动了,我就开始推测它在想什么,它感觉到什么。它可能会觉得有外星人?但是由于尺子拿开以 后,它若无其事继续走,我猜它只是有点纳闷,而不惊慌。但是反反复复几次之后,它明显有罢工的意思,似乎忘了自己要去干什么。后来我又发现蚂蚁被吸到塑料 尺上之后会由于带上相同的电荷而被发射出去,就像人间大炮一样。注:人间大炮是日本电视剧《恐龙特急克塞号》里的一种可以把人当作炮弹发射的威力 很大的电磁装置。 一点微小的发现,就可以引发大量的探索和实验。这就是我在那个年代的特点。虽然妈妈也逼 着我练习书法,绘画,还多次获奖,但我不喜欢这些东西。我似乎生下来就是科学家,不是搞艺术的,不过也许只是妈妈的强迫让我反感了艺术而已。物理是我最喜 欢的,因为它让我了解到世界的奥秘。我一般开学前几天就会把物理书上的实验都挑出来,费尽辛苦找到材料实践一番,心里美滋滋的。上学真是快乐! 失之交臂 上了高中,由于课业的压力,我的生活逐渐改变了。为了考上清华大学,我努力的学习。抛下 我的毛笔,抛下我用来做实验的蚂蚁,电池和线圈,抛下除了考试科目的一切。在老师眼里我是一个听话的好学生,在妈妈眼里我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每天早上按 时起床,吃一大碗妈妈做的面(为了补充一上午学习需要的体力),然后冲进教室,按照预设的程序开始读书,做练习题。似乎一切都有条不紊,顺利进行。可 是 忽然有一天我发现,我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纸上进行的,看书,做习题。试卷和复习书让我变得 变得麻木。我想这样下去我就不再像爱迪生和牛顿了。于是我开始调皮起来。我不但要做考试的题目,还要做更难的题目。做了物理奥林匹克的题目,接着就想看大 学的物理书,接着就想恢复我小时候的实验的爱好。老师辅导自习时经常被我缠住问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那其实是我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终于有一天,在我要求 他跟我合作制造一个磁悬浮陀螺的时候,他显示出了不耐烦:王垠,你让我先回答别的同学的问题好不好?你的问题对考试没有好处。 我呆住了,启发我让我爱上物理的人,尽然对我说出这样的话。后来想一想,他也是无奈啊,不过我从此再也不想问他任何超纲的问题。 高二的时候妈妈就拿回一份前一届的高考题让我做,我随手一做就得了一个当时可以考上清华 的成绩。我的心里想,清华我来了。明年的这个时候,我就会拿到录取通知书了!从此我就不再把高考放在眼里。我开始钻研越来越难的题目,进行越来越离谱的实 验。我想,清华里面应该都是我这样的学生吧,我会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不用再跟这群只会做题的呆子在一起了。 可是我的行为总是受到老师的压制,他们要把我们变成考试的机器。他们告诉我,沉下心来做 习题,考试才能有把握。妈妈也帮着老师劝导我。看,一班的某某某这次模拟考试数学成绩比你高,多努力一下吧。我哪里听得进去,我才不在乎这点分数,我能解 决更难的问题,老师都没法解决的问题。我开始有了逆反心理,开始早上懒床,装病请假不去上课。班主任,校长多次找我谈话,说我要沉下心来准备考试云云。但 是我根本就听不进去,我鄙视高考,觉得他们没有资格出题来考我。然后我就有了心理疾病,大概是强迫症。高考语文的时候我居然怀疑监考老师认为自己在作弊, 接着好像真的怕被抓住了一样,手发抖,头冒汗。然后我又想要是考不好,以前的优秀会不会也被人怀疑?他们会不会以为我以前的成绩全都是作弊得来的?手就抖 得更厉害了。这时候,监考老师可能发现了我的情况,真的走了过来,站在我身后。害得我好几分钟不敢写一个字,因为手已经完全不听使唤。不过他还是走开了, 这可怕的高考终于结束了。 我们是考试前填的志愿,我根本不考虑其他学校就只填了清华。后来妈妈研究了一下,帮我添 了一个天津大学在第二志愿。以下的志愿全部空白。大家觉得我真够大胆,可是我的心理状态让我发挥完全失常,比清华的最低分数线还差两分。特别是语文,才 96分。天津大学第一志愿收满不要我。昔日的好学生,居然到了落榜的下场。我真的那么好吗?我问自己。我太骄傲,才落到如此地步吧。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应 该那样瞧不起高考。看着爸爸的愁眉苦脸,妈妈的唠唠叨叨,真是生不如死。复读吗?那会是噩梦的继续。我不能再在这个学校待下去。再面对题海,我的心理疾病 会让我自杀的。碰巧四川大学来招收高分落榜的学生,还给了我随便选择专业的机会。妈妈说,计算机现在很火热,出来好找工作。我虽然对工作不感兴趣,但是我 比较喜欢写程序,于是就进了川大计算机系。 两度退学失败 不能不说进川大是个没有选择中的好选择。大学生活自由一些,我至少不会走上自杀的道路。可是我的毛病仍然在继续,我永远不满足学校里能学到的那么点东西。老师基本是照本宣科,我逐渐不再满足这种知识灌输式的教育。我觉得完全没必要上这个大学。 川大的环境我实在无法忍受。军训的时候受够了同学和教官的委屈,我就想退学。我们的军训 是在一个戒备森严的炮兵基地里,心里的苦向谁说啊!有一天我们正在路上齐步走的时候,我忽然看到一个女人挽着一个军官走了过来。那个军官的老婆怎么长的这 么像我妈妈!要是妈妈来到我身边该多好!没想到回到营地,团长(原来是连长,我们来军训他就升一级做团长了)说有人来探访。我走过去,居然发现是妈妈!因 为听说我想退学,她急忙向学校打听了军训的地点,几经周折跑过来,是那个军官带着她混进来的。我想我妈妈要是转行当间谍一定是个好料子。她说已经帮我办了 退学,学校同意了,回去好好复习,准备考上清华 好好复习,好好复习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高三的情景,这次我要跟一群更没用的复读的人在一起。脑子一阵疼痛之后,我说:妈妈,我不想退学了。 可是军训回到学校,发现宿舍如此差劲,我又想退学。妈妈又来帮我办理手续,可是结果我还 是由于懦弱反悔了。害得学校办事的老师都骂我:你这个人简直神经病! 对啊,我确实是有病,不过我的是精神病,不是神经病。我恨我的高中,我恨我的大学,我恨高考,我恨中国的教育!是你们让我生病的。可是妈妈,她为了我已经 费尽了辛苦。我不能再这样周折下去。我自己在学校里好好努力,准备考上清华的研究生吧。 学校住宿环境很差劲,又经过好多麻烦事,我终于决定在校外去租房子住。后来我开始玩滑板,它让我变得勇敢。我心里逐渐平静下来,可以用心看书了。大二以后,我的学习生活才逐渐进入正常,自信开始恢复。 梦的复苏 记得川大教Pascal语言的老师第一堂课就对我们说:我们学校就是落后啊。外面公司 里都用C, C++了,我们还在教Pascal。你们以后要出去工作恐怕还是得学学VC什么的。 于是有的同学开始抱起一本本像XXX圣经之类的书开始学习,上数学课也在看这些东西。我当时自愧不如啊。自己就是小学的时候玩过一下学习机,可以说没 有任何计算机基础。辅导员也经常夸他们几个动手能力强,以后公司就需要这样的人。他们出口就是Bill Gates, 世界首富云云。军训的时候听着他们说什么DOS, 温95,我就只有张着嘴崇拜的份了。才想起我高中计算机竞赛的时候一道有关DOS命令的题没有做出来,现在听他们说才知道原来DOS是个操作系统。那 操作系统又是什么,他们说每个电脑上都必须有一个操作系统我真是愧不如人 -_-! 正在我决定鼓起勇气后来跟上,准备拿起一本DOS大全从头啃起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 接触到了Linux。后来又因为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接触到了Knuth。我才发现,课堂上讲的那些东西原来如此低级,有些东西学了就过时,学它干吗?我并不比别人落后多少。我一再 的思考,什么是计算机科学?是什么让我们计算机系的人不同于其他系的。我有时候认为有了答案,但是后来答案又被我自己推翻。在思想的混乱中,我发现我逐渐 摆脱了旁人的标准。我不再想像别人那样去考计算机等级考试,对微软的认证也不屑一顾。我自己学会了Linux,还会很多种当时别人听都没听说过的计算机语 言。我学会了LaTeX,还因为找出Knuth书里的错误得到两张支票和一些礼物。这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但是这给我对计算机的兴趣很大鼓舞,我从此更 加认真的看书。上课要不就逃掉,背地里拿着大部头的龙书之类的原版英语书啃。要不就看我打印出来的GNU的一些资料,完全不听老师讲。期末划重点的时 候也不去,考试却总能考个八九十分。总有几个女生排名在我上面,不过我不在乎这点分数,考试和分数不再能评价我。同学们大概都觉得我是一个怪人,后来毕业 了我才听他们说,他们管我叫怪才。我如此努力的学习着,对别的事情充耳不闻。我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毕业就离开这个鬼地方,进入清华大学上研究生。虽然 大家不理解我在干什么,清华的老师应该挺在乎我学的东西吧。 可是我没有想到,在我死啃书本的时候,我的创造力正在离我远去。在我盲目接受我认为高深 的材料的时候,我失去了自己的创造。我成了比别人稍微好一点的技术工人,不再跟爱迪生和牛顿是一类人了。我高中的时候拼命想保存的创造力已经在苦读之下消 失殆尽。我看书的方式变得顺序化,总想从头看到尾。我的高中老师们的目的,中国教育的目的,终于快达到了。 清华,我来了 大三的暑假,我来到清华想拿一些考研的资料。这是我梦中的地方呀,美丽的校园,比川大要大上好多倍吧,脚都走痛了才走到招待所。去系办,一个办事员态度很不好的给我一份资料。哎,学校好,人脾气就该大啊。忍了吧,要是真能考进来就好了。 后来听一个老师说清华有一种学生叫直博,可以硕博连读,五年拿到博士学位。只要面试 通过就可以进来学习。我心想这种方式好啊,我平生最讨厌的就是考试了。出高考题的那帮人,他们有什么资格考我!考研资料也是遍地飞。写了几本复习材料就自 称什么一代名师,我最看不起这种人了,就会赚钱。我如果可以获得直博的名额,就可以永远摆脱他们了。想一想,要是硕士三年,博士三年,就要六年。 现在五年就可以拿到博士学位,还不用考试,真是太好了。可是我又有什么资格获得清华的直博?我在川大从来没听说过这种东西。 于是我就开始打电话联系老师,跟他们谈谈。面对他们的眉头,面对他们的笑脸却无可奈何的 说没有名额,我都感觉没什么希望了。一个院士甚至对我说:你们四川大学是什么学校?二流都算不上,最多算个三流大学。你怎么能来我这里! 我深受打击,可是我还是没有放弃。最后我找到了一个老师,我们一开始就谈的挺投机。他听说我跟Knuth有过联系,挺高兴的说,哦我知道他,好多年前来我 们这里做过报告呢。我终于觉得找到了知音,于是决定就跟着他学习。老师找好了之后还有一个面试,是别的老师参加的,我说什么他们似乎没有认真听,就一个劲 看我的考试成绩这种我不屑一顾的东西。我面试时特意穿上了Knuth送我的MMIX T-shirt,他们大概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我也没有提起。 不过老师只对我的体育成绩提出了疑问,说你怎么才80多分?你的身体能不能胜任繁重的学习任务啊?我笑着回答,我每天还跑5000米呢,我们学校打分比较严,难道清华的学生体育都考90?面试就这样通过了。 推荐信与散伙饭 面试通过后回到学校还要办一些手续。成绩单,推荐信等等,跟申请外国大学研究生院差不 多,让我感觉挺正规的。院长对我挺好的,同意帮我签推荐信。可是签完字之后他对我说:你别以为他们觉得你是个人才。他们是根本招不到人!他们那里像你这 样的学生都出国了,剩下的是最差的。谁想读博士啊?你别太高兴了。 我笑着应付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在心里却不断为自己的选择辩护。清华一定是好样的,不会让我失望。它是我的梦啊。 很多麻烦的手续之后,终于拿到了我梦想的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可以离开川大这个鬼地方了。毕业的散伙饭上,看着大家喝得酩酊大醉,还有人在咆哮说居然连川大的文凭都没拿到,我一个人默默地想象着即将到来的清华的快乐生活,暗自庆幸。 散伙饭到了尾声的时候,我诧异的看到一个平时不太熟悉的同学拿着一杯啤酒走过来。我挺紧 张,我最不喜欢别人给我敬酒了,说是客气,其实很虚伪。没想到他说:我敬你一杯,大牛人。听说你被清华大学录取作了博士。我干了,你随意。 我不知如何回答,我一向不知如何应付别人的恭维。还好他没有让我也干杯,倒是够尊重人。没想到喝完他接着说:我知道你是怎样的人。我很仰慕你,你是真正 喜欢研究的人。可是我要告诉你,清华的人并不会比我们好多少。大部分人也只是想混一个学位,将来找个好工作。没有多少人可以跟你一起研究的,你去了必定很 孤独。我就很奇怪你这样的人怎么不出国呢!你会后悔的。 我有点不高兴了。一个人说你的选择是错误的,你的反应是什么呢?反正我当时为我的清华梦作了一番辩护,说我进去自己好好研究,应该还是能够很好的,毕竟这是我从小的梦啊。可是没想到,他说的居然是对的,我现在开始感谢他了。 计算几何,创造力的复苏 清华还是一样的上课方式,大部分课也是很多人一起上,一起打瞌睡。老师也是照本宣科,我 居然发现他们其实跟川大的老师没什么区别。清华的不同之处就是,一到考试的时候原来进行的一切娱乐活动都不见了人影。原本每天晚上都有人一起玩轮滑,考试 的时候就只剩下我孤零零的一个人。因为大家都怕考试,开始熬夜复习了。还有就是上课不容易逃课了,有些老师会突然点名,缺席会严重影响最后的成绩。 对于博士生,传说还有一个规定,那就是后10%淘汰。也就是说,不管你成绩如何,如果成 绩排名在课程的后10%,那么就要重修。而如果两门功课重修,就会被开除。面对如此残酷的规定,很多同学都惶惶不可终日。我就是在隔壁同学的唠叨声中度过 了第一期。不过我还是没有把考试当回事,所以我也没有去验证这个说法的官方真实性。我仍然不去听老师划重点,我仍然不觉得老师出的题目有什么好,我仍然讨 厌有人让我们用手算矩阵。可能觉得太残酷,还是觉得要是开除了博士生谁来干活,这条规定后来改成了如果博士生上了80分就可以不重修。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 觉得考砸的科目也上的了80,故意放我过去的吗? 但是我的生命中出现了这样一门课程。它改变了我对老师的看法,让我觉得上课原来也可以如 此有趣。这就是计算几何。上课的人很少,只有十来个人。因为听说这门课很难,很多同学都没有选。但是我就是那种知难而进的人。老师上课的方式跟别的课程很 不一样,大家坐在一个小教室里,老师有精美的幻灯片,有动画,不时还插入一段大科学家,大哲学家的名言。上课时老师会停下来很多次让学生提问题,下课大家 都积极踊跃的讨论新奇的问题。课程的评分方法也很特别,平时成绩占到30%的分量,作业分为几种分值,可以自己选择做不做,作业的总分数乘以30%,加上 最后大作业的分数乘以70%,就是最后的得分。说真的,这门课太有趣了,我就只逃过一次课。但是还是有时候人数不到一半,因为其他课程压力太大,有人都去 复习别的课程了。但是邓老师从来不点名,还对逃课的同学表示同情。还问我们在座的有没有其他课特别紧张的,下次课可以不来。真是让人感动。 我就是在这门课上认识了王益,我们亲密无间的合作,让我领略到了什么叫做研究。大作业的 时候我们在一个小组,其实是三人一组,但是那第三个人其实什么也没干。我和王益决定写一个3D的Voronoi图扫描算法演示程序。王益的3D图形编程能 力很强,所以他做界面,由我负责算法生成数据作为后端。我们分别在自己的机器上编写程序,不时的打电话讨论接口的设计问题。我找到了Bell labs 的 Steven Fortune 的算法程序,决定看懂它,然后改造成演示需要的分部运行的算法。但是 Fortune 的程序几乎没有注释,而且使用了一种奇怪的数据结构,很难理解。Fortune 还在程序里说到,这个算法虽然有效,但是对于程序员来说是一个挑战。所以我email请他给我一份算法论文的拷贝,他同意了。但是一个月之后,信才到我手 里,那时我们已经完成了作业。因为我花了一个星期看懂了他的程序,还换掉了他的麻烦又低效的数据结构。随后成功的把后端与王益的前端设计好接口联合。等我 看到 Fortune 的论文,发现程序里面其实已经改进了论文的核心内容。其中的parabolic transformation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实现。我深深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也许先有了他的论文我反而会被误导,写不出实际可以运行的程序。 由于我们的团结努力,老师对我们的大作业非常满意,他给了我们最高的分数 100。由于我们两个都在课下超额完成作业,所以总的分数我们两个都是满分。这是我阔别已久的100分。只有在小学我才拿到过这种分数啊!对于一个对考试 成绩满不在乎的人,100 又意味着什么?如果是别的课程我会毫不在乎,就像我得了80分一样。可是这个100分是我们团结研究而来的,它包含了对我们的合作意识,对我们的友谊,对 我们的热情的肯定。虽然我觉得我们的东西还有改进的余地,但是我接受这个100分!也只有这样的课程,我才可能得100分。 从此我感觉到了什么叫做研究。这跟我小时候干的那些事情没有什么两样。你在身边发现一个 问题,想知道为什么。然后你就想去获得解决这个问题的知识。你去看书,你去问专家,你上网去搜索。如果没有发现答案,那么好啦,你就可以自己试图去发现为 什么,这是最有趣的部分。知道了为什么,就想让这个东西有用处,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好处。这就是研究。 《完全用Linux工作》与TeX的推广 这么说来我还是对清华有些好感。遇到一个好老师让我从呆头呆脑的技术工人的状态恢复过 来,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可是第一年把所有的课程上完之后,我就发现原来清华所谓的研究是如此混沌。其实清华大部分人进行的所谓的研究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写作,不是科学研究。这一点以后我会详细叙述。 远远看去外观华丽的有着先进的工作站的实验室,却没有可以安心看书的地方。机器挨着机器 人挨着人,书都没地方放。师兄师姐们都在忙着用word写论文,不时有两个人隔着几行机器大声谈话。实验室通风不好,还有一个大型工作站在嗡嗡作响,我进 去一会儿就觉得头晕,所以后来就不想去了。PC机以前都是公用的,每次都会用不同的机器,却没有我想用的软件,麻烦死了。好不容易实验室买了新机器分配给 个人,装上一个 Linux 系统开始写程序,还在Sun工作站上安装了多达1G的GNU程序。却被一个师兄嘲笑说那种跟DOS一样落后的东西你居然也用。于是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完 全用Linux工作》,放在主页上驳斥这种观点。矫枉过正,确实写的优点偏激,结果引起网上linux界轩然大波。后来我又发现几乎全校的论文都是 word排版的,那些公式质量太差,看起来头痛,才发现很多学生害怕数学的原因之一。所以又写了文章宣传 TeX,希望中国产生更多漂亮的数学书。这下子我出名了,真没想到,出名不是因为我的研究成果,而是因为这些业余的东西。我起初不希望我因此出名,但是看 到旁边的人都用上了 TeX,我觉得我还是做了一件好事,至少让论文看起来漂亮了一些。 可是论文的内容,却是我永远的痛! 培养计划 我在第一年就把功课全部上完了。本来我想多选几门课,比如法语,可是清华的博士要选课需 要提交一个培养计划给导师签字。导师同意之后才能修改。导师看到我选了法语,就说这个第二外语还是自己学学就行了吧,旁听也行啊,我主要是怕你课太多 了考试不通过就麻烦了。我当时没有说什么,就把法语去掉了,只留下刚够学分的课程。其实我还想选很多的,体育,音乐什么的,都不好意思跟导师说。后来才知 道宿舍对门的硕士生选了钢琴课他们导师都不管。为什么我们就受到如此待遇? 可是没有把法语加到培养计划却成了我的遗憾。有一个新学期我去旁听了第一节法语课之后老 师就说,我知道很多同学是来旁听的,这样教室里人太多了,效果不好。这对自己对大家都不好,下次请旁听的同学不要来了。我脸皮薄,下次就没有去了。后来自 己想自学却又没有老师教,看了十集reflet之后就此作罢。 后来我终于明白了,清华不需要全面发展的博士生,而其实导师还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弱学生的 能力。导师并不是真的为我们好,而是不喜欢我们上课,因为上课不但会花掉研究(或者干活)的时间,而且让他们眼界太开阔,这样学生会很容易有别的选择而走 掉。所有的活动:助教,实习,都必须有导师签字。而大部分导师就会找借口不让学生干这些事情。不给他们助教和实习的机会,让他们以后不好找工作,只能为自 己服务,或者为自己的熟人服务。甚至这次我去西藏,要办边境证都要有导师签字。办事的老师说,没有导师签字,你跑出去了不回来怎么办?大妈,我跑那种地方 干吗? 除了这些,还有两大法宝就是博士学位和违约金。清华的博士学位有多值钱知道吗?不知道? 那么博士退学要交几万块钱的违约金,这下大部分穷苦学生怕了吧。这就是你们的卖身契。清华就是这样把研究生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掌握之下。我对一个如此害怕 学生跑掉的不自信的学校还能说些什么?如果你是好样的,就不会害怕我们跑掉!该跑掉的最后终究会跑掉。 我的自我培养 在学习上,我永远是个吃不饱的人。选不了课,我就去旁听。旁听后觉得老师讲的不好,我就 自学。在我有空的时候,我就会去图书馆借书看。在我本科的时候,我就已经发现自己的一个特点,我会很快发现新的东西,并且学会使用它。虽然这些东西并不是 创新,但是它们丰富了我的技能,让我有更大的能力去进行创新。我经常顺藤摸瓜似的从一个问题搜索出一大串我想知道的东西。然后借一大堆书回来,每本看一点 点,只为找到我需要的答案。 计算几何课的一次作业,我为了写一个算法的演示程序,花了3天时间学了一点Java语 言,正好能够完成那个程序。我开始接触到TeX的底层细节,看完了The TeXbook,并且找出一道练习题答案的错误。开始移植gbkfonts程序,作为我的CWEB语言的练习。看完了几乎所有 Xlib 的手册,了解了 XWindow 的工作原理。我接触到 Scheme,并且做完了 SICP 的大部分习题,还自己想出好多问题用Scheme实现算法。后来花了好几个晚上,把MIT课程6.001的录像下载回来。我才发现教授上课可以如此搞笑有 趣,上课时戴上巫师的帽子,做一些滑稽的表演。我终于明白,有的计算机科学家居然可以去好莱坞演电影 :) 这个课程让我领会到 LISP 的强大,改变了多年以来对这种古老语言的误解。它让我感觉到在看似纷繁复杂,不断更新的计算机语言的世界,还有那么一种永恒的美!接着我又学会了 Common LISP,并且开始用它来设计研究计算几何的一个函数库。另外还找了一些希奇古怪的程序来玩,写了一些心得体会放在网上给别人看。 我意识到自己数学还不够强,甚至有些怕,就开始看一些数学方面的书。Concrete Mathemtatics, What is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Hypothesis, Godel Escher Bach, ... 虽然每一本都没有看完,但是我逐渐相信自己的数学能力,发现数学原来如此有趣,并不是做习题那么枯燥,也不像一辈子就拼命证明一个定理那么清高。才发现国 内很多数学书用难看的符号把学生吓倒了,其实想通了就是很直观的原理。 我看了电影 A Beautiful Mind 之后深受感动,就去买了一本原著的书,它是数学天才John Nash的传记。它描写了20世纪初的Princeton,一群科学家生活的情景。我眼前浮现出在一个房间里,一群人在喝茶聊天下棋讨论问题激烈争论。我 发现我从小内心向往的,就是那样的地方。我看到Nash是如何用头脑暴力解决一个他没有任何基础知识的问题。原来只要有了问题和探索的精神,就会有动 力去获得解决它所需要的知识,最后将问题解决。发现有用的,重要的问题,而不只是寻找困难的问题,这样才会对人类有价值,才会有动力。我还看到一个真正的 数学天才是怎样的喜欢恶作剧,又怎样因为过度的傲慢狂妄,想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天才而发疯。我发现世界上有远比科学更宝贵的东西。我开始悔悟我高中时对待成 绩不好的同学的态度。我不是一个天才,但是我要做一个好人。 但是我的研究却没有多少进展,至少我自己这么认为。我发现问题的根源,就是没有真正的讨论,没有真正的问题。 我们也有讨论,原来是这个样子 上完课,就该开始搞研究啦。可是研究什么呢?老师给我几篇论文看,意思是让我看看有没有什么想法。 我开始感觉没有头绪,就跟导师说能不能找师兄师姐跟我讨论讨论,还有别的人在做这个吗? 他说,就你一个人做这个,每个人做一个题目,独立思考,这就是研究。我觉得是啊,我应该独立思考。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发现不行啊,我想实现一个想法,但是我 不知道是不是已经有人试过失败了。实验的时间开销会比较多,所以我想知道那么多厉害的人,为什么都不用这种明摆在那的方法?当我再次提出需要讨论的时候, 他似乎有点生气的说:你为什么总是想有人跟你做一样的东西啊?你不是想抄袭别人的论文吧? 我不发话了。继续做我的实验,结果确实不理想。虽然自己实践很重要,可是要是能利用别人的经验,何乐而不为呢?这并不是偷懒。如果有人讨论,很多时候一个 人提出一个问题,另外的人可能就会告诉他这个问题是不是有人做过,有什么重要性,凭直觉告诉他有什么难度。可是如果没有讨论,连问问有没有人做过的机 会都没有! 后来我就经常上网看看国外的大学怎么搞研究,发现他们都有 seminar,讨论组。A Beautiful Mind 描述的 Princeton 以前的天才们每天都在一个地方喝茶,讨论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回家分头思考,做实验,第二天喝茶时再讨论。那就是我从小梦寐以求的生活啊!计算几何课已经 让我爱上了与人合作和讨论的方式,现在却孤零零一个人了。我必须告诉导师,合作和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在我据理陈述之后,他说:好吧。反正师兄师姐各自有 自己的事,你要讨论什么就跟我和你副导师讨论吧。 于是我就开始了跟他们两个星期一次的见面讨论。每次讨论都感觉他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他们心里想的都只是这个能比别人的好多少呢?能不能投到这个会议呢? 如此宏观。我觉得跟他们讨论完全是浪费时间。 后来课题逐渐有了新的同学加入,导师决定跟中科院数学所的人一起申请一个项目来研究。于 是我们每两个星期去中科院讨论。不过感觉他们那边也差不多。中科院的老师觉得他们的研究太理论,期望我们能给他们带去一点实际的东西。可是我们也没有什么 实际的东西,所有的问题都是从别人的paper里看到的。副导师就开始跟他们说这个问题有多么多么重要 他们也借此机会开始研究以前放下的一些问题。总之讨论的感觉就是没有目的,没有主题。有时有人说他在想一个什么问题,说了一会儿就被否决了。有时候就是一 个人看了一篇paper之后做一个感想。我坐在那里就在想,我们到底在干什么?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什么东西值得研究,还研究什么?后来师弟师妹们就开始考虑 把问题变一变,看看能不能产生新的问题。他们的做法,我跟他们开玩笑说就是有问题也要解决;没有问题,制造问题也要解决! 他们笑着点点头,本来就是这样嘛。没办法啊。 博士生论坛的时候,同学们都觉得有类似的问题,讨论不足,交流不足。所以我提议成立一个 类似国外大学的 Common Room,用来讨论问题。可是大部分老师说:这样一个房间,天天都要有那么多人在里面待着。谁来出这个钱? 是啊,老师自己的办公室都要钱,哪里可能有什么 Common Room?就算有了 Common Room,在里面讨论的无非还是文章发到哪里的问题。制度决定了行为,我的设想太理想化了。 分析一下,为什么老师不提倡讨论呢?因为问题是有限的。老师辛辛苦苦这么多年搞来搞去都 在搞这些问题,分配给你们每人一个,互不冲突。要是两个人都搞一个问题,这下好了。出了成果论文归谁?学校要求必须第一作者才算论文数。要是两个人都写论 文,那么投到同一个会议肯定有一个要被reject。这样对集体发展不利嘛,大家不就是发几篇论文混毕业吗?何苦? paper, paper, 还是paper 说到paper我就痛心。我的方向上我至今还没有看到几篇我觉得像样的文章。我主要进行 集成电路布线算法的研究。看起来高深,其实是很简单的问题,一个平面上有一些点是电路里的电极,现在需要用铜线把它们连起来,怎么样让连线的长度或者时延 最短?这个问题跟几何上一个有名的问题 Steiner tree 问题有关系。我的导师就是以前写了一篇这样的paper发到IEEE transactions。 已经毕业的一个师兄就在他研究的基础上修改来修改去,发了好几篇paper。英文的不够 还翻译成中文,投到国内的期刊。后来一个师姐又在这个师兄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又发了好多篇。可是在我看来,他们的论文纯粹就是炒冷饭,没有什么创新。一个 问题解决了,那么解决问题的人显示了他们的聪明,至于这个问题对人有什么用,他可以暂时不管(虽然我也严重反对这种做法)。后来又有人来搞这个问题,多半 是被老师分配来的。他也小修改一下,修改想法其实不费工夫,主要是你怎样把你的 Introduction 写好?可以让别人觉得你的工作有意义?这就是功夫。作家的功夫。我有一次面见INRIA的头目 Jean-Claude Paul 时,他就对我说:Tsinghua students are all writers, not scientists. 现在清华研究生做的事情无非就是,写好paper,然后找个地方投出去。SCI 的最好,EI的其次。偏僻的没人看的杂志也没关系,交钱也没关系。我就知道日本的一个SCI索引的期刊收1000美元的版面费。导师出钱,不投白不投,投了好毕业呵! 现在我也被分配来做这个问题。虽然说是一个有名的问题,但是这个有名的问题已经被研究了好几十年了。有很多挺厉害的人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我们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我至今没有搞懂。 开头导师只是给了我两篇paper,据说是以前他一个得意门生写的,美国某大学的副教 授。其中有一篇说是如何在不构造 Delaunay triangulation的情况下生成 MST (最小生成树)。看到这篇文章开头说在 rectilinear metric下, Delaunay triangulation 就不能用来构造 MST 了,所以他设计了一个新的算法。这个算法比起 Leo Guibas 的算法更加简单。文章里还提到一次 Matroid,让初出茅庐的我觉得高深莫测。我还专门去借了一本《Matroid Theory》来看,其实他的论文剩下的部分跟Matroid没有任何关系。可是我对Delaunay triangulation 不能用来构造 RMST 这个说法产生了怀疑。经过理论分析我觉得即使在 rectilinear metric下,Delaunay triangulation 也可以用来构造 MST 的。我觉得作者只是故意这么写,想为他设计算法的动机找一个借口。我决定实践我的想法,写一个程序从Delaunay triangulation 构造出一个 RMST。这本身不是什么创新的工作,可是我却在想,这样一个东西能不能用来构造 Steiner tree 呢?后来我真的就想出一个办法。实验表明我的算法比以前的算法要快几倍。 这是不是说我的算法是一个值得写paper的东西呢?导师说我应该写一篇,但是我认为我 只是在挑别人的毛病时意外想出了一个改进的算法,并不会对将来的研究有什么启发。虽然程序快了一些,但是很少有那么大的线网需要这么快的算法,而且几倍的 提高在我眼里不算是一个理论上的改进,而且这个算法不能推广到其他距离空间,可扩展性很低。所以我内心觉得这个结果不令我兴奋,不想写论文。但是在老师的 一再要求下,我居然把这个研究写成了两篇paper。按照他的说法:应该分阶段总结你的成果。 起初投出去的时候评委总是说这个东西不实用,导师说这是评委的问题,他们觉得不实用我们就投到理论一点的会议。经过几次投稿,还是失败了。我终于忍不住 了,对副导师说出我的想法,我说:看一个作家的水平,是看他扔在垃圾筐里的纸。就让我把这篇paper永远藏在我的垃圾筐里吧。 但是他不甘心,说你要相信自己的实力,然后把我的算法胡乱夸奖了一番。我说我不管了,随便你怎么办。我就开始研究我自己喜欢的东西去了。之后他居然真的投 中一个欧洲的会议,是被 LNCS 收录的,LNCS 是 SCI 索引的,所以我居然有了一篇 SCI 文章!我自己不喜欢的文章也是 SCI 了! 第二篇论文就更传奇了。几投不中,就其原因,评委说是没有和现在最先进的算法程序实 验比较。而我没有比较的程序,就是那个让我觉得发paper动机不纯的人的程序。没办法,求他给我代码。比了一下,确实比他快。不过我估计他程序写的有毛 病,老是 core dump。而且从实验数据来看,运行时间增长的速度不符合他论文里声称的时间复杂度。但是没办法,他只给 binary,也不给源代码。程序快几倍,很有可能是实现上的问题,而不是算法更好。我的一个师兄以前就把他自己的算法戏称为基于bug的优化。我觉 得这样比较对那个算法的作者不公平,完全没有发表的价值了。但是没办法,谁叫我们都是出来混的,没有人在乎这些。我还是记录下数据,添到论文上。一投就 中,得了一个最佳论文奖。然后就有一篇校内新闻宣传:我校王垠同学获得XXX会议最佳论文奖。这是大陆学者首次在如此高级别的会议上获得如此高的奖项。 这个高级别的会议,在我看来就是个垃圾。美国人都把最差的论文投到这里,就是为了来旅游一圈而已。 我对自己的做法产生了深深的负罪感,觉得自己正在进入这团混沌,正在被同化。我决定换一 个题目研究。我就开始考虑zero skew tree. 找了20多篇paper来看,发现他们没有什么本质的改进。而且对于问题本身的价值,他们完全就不清楚。有的作者后来甚至说,其实以前他们考虑的问题是没 有必要解决的,因为实际应用中不可能遇到,我们其实可以把问题变成这样本来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事情,又写成了好几篇paper。我就是这样在 paper的海洋中,找不到目标。 我见过的这种低级别的会议,低质量的论文几乎都是从 IEEE 那里出来的。道理很简单,IEEE 会议多,会议论文集都像两大块砖头,还是双列小字排版,当然能容纳下这么多的垃圾了。所以我对 IEEE 也没有好感。 火山小规模爆发 第一篇投中了会议之后,副导师很高兴的说代替我去开会,到希腊Santorini岛玩了一圈。回来还跟我说希腊不好玩,好苦啊,幸好你没去。然后就继续要我为算法申请一个专利。 写这个论文我都已经焦头烂额了,一点都不感兴趣。现在还要写专利,要像教小学生做这件 事一样,一步一步的把算法写清楚,举出实例。我觉得快不行了,再这样折腾下去,我到博士毕业也许也就只搞出这些小儿科东西吧!我终于小规模爆发了一次。 我坦荡的告诉了副导师我的想法,我觉得做学问应该是什么样,我觉得这么点东西不值得申请专利。我还告诉他我对国内的研究环境很失望。 他慌了,可能以为我想要退学,赶忙找我谈谈。对我说,我知道你心中有很大抱负。所以这次 就不写专利了。我知道你想有更好的研究环境,但是不踏踏实实做好现在的工作,又怎么能有大的创造呢?然后就开始举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的例子 然后说,其实你在这里好好努力,将来出国的机会多的是,你想去Harvard也行,你想去Princeton,都行啊! 你说行就行?你去去给我看看?我们实验室从来就没有去这些地方的。继续这样做下去,以后哪个真正的科学家还会要我? 全面发展 在对清华的研究完全失望了之后。我就准备考GRE,TOEFL出国了。我去上了一个新东 方的班,没学到什么英语方面的东西,倒是接触了很多新的思想。老罗的言论特别有趣,虽然我不是完全赞同他的意见。写GRE作文特别培养思维能力。我为了写 GRE作文,常常为了一个不明白的问题到图书馆翻阅英文的哲学书籍,有关教育的书籍 对于很多问题我得到了完全不同的观点。大学的目的是什么?人的价值观是由理性决定的吗?等等等等。我读到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康德等人的言论。甚至有个 哲学家说 All Animals Are Equal. 我看了他的文章觉得有很多可以批驳的观点。我看到迪卡尔的文章,说要掌握科学就要掌握它的全部,这句话真合我心意,我就是想做一个懂很多东西的人啊。 我想结合艺术与科学。虽然我这个观点得到一些人的批判,但是我仍然相信迪卡尔。 从这些互相矛盾的观点中,我有了自己的判断力。我开始能够揭开从小蒙在我眼睛上的有色眼 镜看问题。我开始检查我自己的思维,我以前的观点。看看它们是否是未经判断就盲目放进去的。我检查到很多很多的错误。我的待人接物,我对他人的理解上,都 有不足之处。我还检查到妈妈传递给我的一些有色眼镜,小学课本给我们的有色眼镜。我开始学会用自己新的方式对待他人,看待事物。我不再盲目相信权威,哪怕 他是诺贝尔奖得主,图灵奖得主。我有了自己的自由思维。 在那段时间,我感觉我的心智大门被开启了。我开始尝试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以及从来不认为我能做好的事情。我一次又一次的相信我能。我能学会画画,我能打好太极拳,我能理解古典音乐 世界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事情等着我去学习去开发啊! 可是,我们却像囚犯一样被判了5年在清华。博士学位就是我们的枷锁。 醒悟,paper的奥秘 清华研究生谈论的重点是什么?是 paper。吃饭的时候谈,喝茶的时候谈,睡觉的时候也谈。隔壁的同学在进校第一年就为paper惶惶不可终日,说:你知道吗,他们要求我们发SCI, 怎么办呢?我几个师兄都是因为没有paper延期毕业的。 这恰好就是那个为后10%淘汰惶惶不可终日的同学。他的老师是个院士,可是他在手下就干一些写word文档之类的杂活还忙得要命,根本没有时间思考问题。 后来听说学校有规定,博士生必须发4篇paper才能毕业,其中必须有一篇是SCI索 引,或者两篇EI索引。看上去冠冕堂皇的SCI, EI,不就是跟 google 差不多的东西吗?被它索引了怎么样了?特别是对文章的篇数作要求,而对质量没有判断。我其实读了两年都还不知道学校是这样规定毕业标准的。当我知道的时 候,已经有人告诉我SCI=Silly Chinese Index。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学校没有能力评价学生的水平,就拿文章数来衡量。这样的毕业标准造就的是怎样的学生,怎 样的实验室呢?难道导师真的没有能力判断paper的好坏吗?有些是,但是有些不是。即使他知道你的论文没什么价值,也会叫你发表。我发现paper数量 的背后,是某些人的如意算盘。想一想是怎么回事吧。国家看什么来拨款研究?看paper。看什么来评价一个学校的水平,也是paper。国家没有能力评价 你的能力,当然只有看你有多少paper。所以有了paper就有了钱。只要你能写paper,培不培养你,你将来的发展,关我们什么相干?你写的 paper别人能不能看懂,能不能转化成生产力,管我们什么相干?怪不得有的院士想尽办法也要多收学生,宁愿自己帮学生出学费也要他进来。因为学生就是财 源。paper可以带来基金,可以在美国买小车洋房,没有基金就让学生干活吧。一个月几百块钱吊着一条命在那里为你拼命,谁叫他们想要那个博士学位呢! 该清醒了,博士无产阶级! 告别清华的博士学位 现在我已经厌烦了国内所谓的学术。我准备放弃清华的博士学位,出国找个好老师,进行真正的研究。博士第4年了,做出这样的决定真是不容易。有人告诉我不要放弃,你知道有多少人正在羡慕你?你知道一个清华的博士学位有多么值钱吗?但是我不能这么沉默下去了! 博士学位,累坏了多少年轻的中国人!我不再为它浪费我的青春。我知道国外大部分研究也不 是那么好,如果国外也找不到好的老师,我就永远离开学术界,找一个简单的工作,和我心爱的人一起生活。有人说这是浪费人才?在清华混沌的过日子才是浪费 呢!当一个侍者至少也让我感到对社会有贡献,看着顾客满意,我会露出笑容。可是做一个博士却没有。我感觉自己是个没用的人。 我已经完全看透了中国教育的失败。我高中的时候就受到它的伤害,这种伤害延续到现在。中国教育已经成为埋没人才的祸首。留在这个圈子里就是屈服,我不出声,大家都不出声,这个世界就会继续这样郁闷的运转下去。我今天要对这个系统大声地说一声不! 我离开了。可是中国永远也不缺少为清华拼命的人!因为他们的妈妈会告诉他们,清华是全中国最好的学校。你要考上清华,为我们光宗耀祖 行动 2005年9月22日下午3点,我在东主楼导师的办公室里跟导师和副导师再次重申了我的 想法。包括以上的一切,和我准备退学,准备10月份考托福的打算。导师经过一番举例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叫我踏踏实实的说教无效之后,严厉的批评了我只顾 自己,不顾及教研组为我付出的心血。然后说:要是你不能再为实验室作研究,我们就不能支持你了,前两个月实验室发的钱我收回。你可以马上写退学申请,我 们实验室没有什么损失,我们有的是人干你的事情。不过我要告诉你,你一旦退学,连学校的住宿都要被收回! 接着是副导师尖声的咆哮:是啊,你瞧不起我们。我们是没有你聪明,可是我们勤勤恳恳你知道你得的那个best paper award,我们付出了多少努力吗?你认为这么容易拿到吗?那是多少国外专家鉴定 我安静的等他说完。真像是一场闹剧,一场梦。他平息下来之后,我说了一声再见,然后默默地走出了办公室。 你们要退学申请?这里就是我的退学申请。 尾声 晚上收到副导师的email说:还有一件事需要向你说一下:你在学校学习期间所取得的成绩包含你的努力、导师的指导帮助、同学们的帮助,还有学校和国家的支持。你作为博士生学习阶段取得的成果属于教研组、学校和国家。正如同我们作为职务发明的专利属于学校一样。 你在MST、SMT等方面取得了结果,它属于教研组、学校和国家。单位有责任进行合理的 应用,为国家建设、国家荣誉服务。有责任进行进一步的整理丰富、向高水平的刊物投送。这里我们想说明一下上述的情况,同时,也告诉你一下:你若愿意将这些 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整理、我们已经给你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欢迎你按照进行修改。你若放弃,我们将进行具体的改进、投递。我们将尊重你的意见。谢谢。 最后还是没有忘了paper的剩余价值。进一步验证了我的判断,他们在乎我吗?不。他们只在乎paper。至于我流离失所,又有何相干?我不知道有多少无知的弟弟妹妹又会把他们的研究建立在我不屑一顾的paper之上。 后记:我写本文的目的 Repair what you can but when you must fail, fail noisily and as soon as possible. Basics of The UNIX Philosophy 修复你能修好的但是如果你必须失败,那就尽快喧闹的退出。UNIX基本哲学 我不是一个中国教育操作系统下优良的程序。我在系统里运行了将近20年,快到最后的时候 才喧闹的退出,Dump出这么大一个core file。我知道有的程序很早就退出了,我自愧不如他们。但是有的程序一声不响就退出了,还有很多的程序成为了zombie,永远的驻留在系统中成了系统 的负担,在这一点上我又比他们好一些。至少我让程序员有机会用调试器检查core文件,调查这个程序运行中哪里出了问题。 你退学就退学,干吗大惊小怪,牢骚满腹的? 如果只是有牢骚,我就把隔壁同学拉过来一起发发牢骚就完事了。可是我虽然不是优秀的程序,我觉得应该为修复这个系统,修复自己做点什么。我希望国家的教育 和研究环境好起来,这样大家就安心的生活,不用出国搞得奔波流离。有多少恋人由于一个人出国了而痛苦的分手,有多少父母在盼望海外游子的归来?我不能像很 多人那样申请了国外的学校,拍拍屁股就走人。我一年前就考GRE想出国,可是我总是自欺欺人的幻想国内的境况会好起来,有时我觉得看到希望,可是马上希望 又破灭了。一个个大师来了,让我一次次燃起希望,可是发现他们对环境的作用也不大。一些大师不满意,又走了。我自己也想尽力改造环境,结果经过多次努力无 效,自认能力不够,终于放弃了。 在发现大家都忙着发表paper而没有讨论时,我曾经建议设立一个清华的THU-Technical Report。我的想法是:最差的草稿扔在垃圾堆里;可能有用但是还不值得向所有人公开的东西发到THU-TR,供系内查阅;如果发现THU-TR的东西 会有用,再好好修改了转投会议或者期刊。系学术助理王磊很高兴的采纳了我的建议,并且自愿维护一个THU-TR的编号。可是根本没有人愿意把自己好不容易 写出来的但是确实又不值得发表的东西投到这里,因为世界上总有地方可以把这个东西投出去,还是SCI和EI,而这个THU-TR连正式刊物都不算。后来有 人告诉我,如果学生都把东西投到我们这里,不知道有多少导师会跟我们急。所以THU-TR的计划就这么告罢。 我一年前写信给Knuth,这个我相信是真正的大师。我说我想退学,想请他推荐一些真正的研究者给我做老师。他回信说你先找精通中国文化 的长者谈谈。我意识到他可能觉得这是一个文化的问题。我于是想知道中国的科技为什么搞不好,就开始看一些有关文化的东西。后来居然跑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去 听新竹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院长讲座,后来又在清华参加了人文学院的研讨会。会上一个老师说的好,当一个制度没法衡量学术水平本身,它就会用一个似乎等价的 标准,比如paper数或者高考分数。但是一旦这个标准被确立,人们就会向着这个标准努力,而不是向学术水平本身。他们总会发现制度的很多问题,找出破 绽,去达到这个标准,而不是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最后,这个标准已经完全不能反映水平本身。我就在想,这个问题大了,这不仅是环境,制度,而且还是长久以 来的文化造成的。从新竹清华大学院长的讲座里,我发现英国人是怎样用科学技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而乾隆皇帝是如何对科学不感兴趣。中国似乎从古到今就不重 视科学技术的,中国有自己的优势,自己的文化。对啊,科学技术是个双刃剑,如果照美国那样发展下去也不知道会怎么样。我们中国的文化是瑰宝,但是它已经被 外国的坚船大炮打得遍体鳞伤。这不是我们的错,但是我们要努力恢复自己的文化,不能总是怨天尤人。我就开始看道德经之类的东西,还去西麓学社参加古代文化 讨论活动,后来又开始打太极拳。 我觉得再没有从实际出发的目标,我的研究就会完全变成纸张了,就像我高中感觉到的一样。所以后来我就自己设立了一个研究方向,我把自己称为研 究博士生,我要去了解博士生都是怎么样生活的。我就想知道有多少学生有跟我类似的困境。我跟很多朋友谈过,去了解他们的苦衷,研究生也有,本科的也有。 我觉得我还应该了解更多的人,就试图到研究生通讯社做记者,心想挂一个记者证,就好跟人套磁问一些问题了。结果他们说我口才不好,所以做了一个秘书。后来 记者们告诉我,他们是由上级分配任务的,根本不可能让你去报道学生真正的想法。我为了多多接触外国文化,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又加入了学生对外交流协会 (ASIC),我在ASIC有了很多好朋友。博士生论坛的时候也有很多同学跟我反映研究上的问题。讨论成立特别兴趣小组(SIGs)的时候,我就提议成立 一个Common Room,一个同学说她去 Stanford 的时候那里就有很好的 Common Room,很多人在一起讨论,这是国外大学斯通见惯的东西。我告诉Oxford的朋友我的想法,他很惊奇地说:你们居然没有 Common Room? 后来吃饭时我又找一些老师谈话,发现他们也对这个事情无可奈何。老师自己的办公室都要自己出钱,谁还能支持你们有这么大一个房间?而且即使有了房间,谁来 讨论?还不就是拿着别人的paper,试图找点可以改进的地方,或者就讨论哪个会议好发paper。Common Room只是一个形式,只要有人感兴趣,随便找个茶馆也能讨论。问题就在于没有人有精力有心情进行真正的讨论,制度决定一切。我们无能为力。我觉得自己一 个学生力量太小,曾经试图找大师帮忙。我找到Andy Yao,述说我的苦衷。结果他对我说:别试图去改造环境!你没有这个能力,连我都没有!改造好你自己就不错了。 改造好我自己,可是怎么改?所以我决定先换一个环境,到一个真正搞研究的地方去体会,去学习。 其实我不后悔进入川大,不后悔来到清华,珍惜一切的历史,因为没有它们,我也许就不是现在的我,有着自己想法的我。我也许就在安逸的生活中 变得堕落。它们不完美甚至给我痛苦,但是我还是珍惜,珍惜这里的朋友,这里的一草一木。也许这就叫做爱。我会变得更好,我会挂念我的满目苍夷的祖国母亲。 我会回来告诉你我学到的一切,我会给你和其他儿女真正的幸福,一定的!
个人分类: 高校生活|5323 次阅读|16 个评论
人与制度&制度与人
gaihua559 2010-1-16 19:06
今天看了一则关于当年秦赵长平之战的小文,其根据考古方面的发现,进而推测当年秦以一国之力,战败天下的作战方式! 在冷兵器时代,后 勤保障当然是第一位的。远攻者,必须寻求速战速决,在能够支撑的时间内,将对方打倒,否则,唯有撤退以待时机!秦军当年,基本上拥有当时最先进的作战方 式,远攻有密集射击型的弓弩;中间有长矛之类的武器;近战还有当时最为先进的青铜剑;加上历来训练有素的骑兵、战车,速度、协防等攻占能力都是相当彪悍 的!长平一战,六国心殒!其后始皇再添锋镝,遂统七国!至于后来为何被项羽打得屁滚尿流,就不知道了,也许秦军虽然还是秦军,攻歼利器多半被毁!也算是忘 战必危了! 后有人评论说,还是法制好!于是紧接着就开始讨论起究竟是制度先行,还是人才先行!争论不可开交!制度不行,人才被压抑;而因为人不行,所以导致制度不行!似是相辅相成! 中 国历经数千年,虽屡有制度突破之可能,然最后都难免被迫中断!尤其是跨越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原地循环,若非近代战争,估计再续数千年, 依然不会有所进步。每一个新的朝代,如无一场开明的政风,必然陷入乱世,直到天纵奇才,整理乱局,安抚天下,迎来盛世!但盛世,一般说来,都会逐步荒废军 备,不是军纪不明(汉唐),毁于自家,就是羸弱不堪一击(宋明),为异族所灭!尤其宋明,似乎都发展到了突破制度的程度,可惜仔细思量,就算宋明不被 灭亡,终究还是另一个朝代的开始,突破,估计依旧是遥遥无期!最最关键的还是,并非所有人从一开始,就关注自身利益,均是得过且过之辈。而这种心性的养 成,也算是传统文化的一大厉害之处!使得如此循环,生生不息!个人力量的渺小,不可能与整个制度相抗衡!而若率先而为,难免死的难看!而一旦成功,又会为 一己私利,融入前代之制度强者通吃!所以,在制度面前,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是无用!除非外力,彻底击毁之! 由此可见,制度之重要,远非一二高人可解!而最完美的制度,应该像生物进化一样,应该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不是静的,而是动的,应以天下势变而变!否则,只会兴替交会,永无宁日!或者彻底毁灭!
个人分类: 社会反思|49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制度与美德,哪个更重要
ecosinic 2010-1-4 22:39
在讨论井冈山大学事件和中国科技界的种种问题时,人们常说一些科学家不讲道德或没有起码的道德底线,但我时常在想,到底什么重要?是美德,还是制度? 科学家必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是大家的期望。因为大家都认为科学家首先应该是一个纯粹的人,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每个科学家都应该如此,即使不是,也应该学习变成这样的人;我们国家还一直宣扬科学家群体是有美德或讲道德之类,具有高尚风格,注重奉献的人。但这些所谓的美德是非常不保险的,因为不是所有的人,所有的科学家都有高尚的道德,都是活的圣人贤人等等,也不是所有的人天生就愿意做高尚的人,做有美德的人。科学家更多的是普通人,更多的是经受不了各种诱惑的普通人。而更为重要的是 ,讲美德只可以让有美德的人当好人,做好事,做不背道德的事,那些没有道德,不讲道德的人是不受这些所谓的道德约束的。 所以制度应该比宣扬美德更靠谱,制度可以让那些不想当好人,做有道德的人变得有德一些,也可以让那些可做好人也可能做恶人的人弃恶扬善做好人,做有道德的人。即制度可以让更多的人有德。 若人心不向善,人们的行为一再触犯道德底线,那一定是制度出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只能从制度入手。 当一个科学的,刚性的,不因人而异不徇私的制度建立起来时,讲道德懂道德的人就会多起来。而在一个制度不健全的社会,总要他人讲美德,讲道德,讲仁义等等,都是一件很可笑的事。 故切以为制度,不是口中说说而已的制度,是当今中国社会最为需要的。有了好的制度,美德自然会来我们身边。有了好的制度中国才会和谐。
个人分类: 杂谈|4201 次阅读|1 个评论
“反思科研”和“做好科研”
book 2009-12-26 11:14
关于中国科研的问题,最近又有不少讨论,其实一直以来科学网博客上都多是关于中国科研存在哪些问题的讨论,比如有说中国科研为什么水平低的、有说科研体制的、有说政府部门该如何的,我称之为反思科研吧。反思科研的讨论往往指出一些中国科研明显的现状,之后多归结到基金体制、评价体制等问题上。也就是说,反思科研的讨论一方面让我们出出气,一方面给政府献言献策,这确实很重要。 但从科研本身来看,另一方面的讨论似乎略少,就是有关如何做好科研的讨论。从道理上我们应该都能理解,其实关于做好科研的讨论应该会比反思科研对科研本身有更直接的促进。 首先,科学研究做为技术性很高的职业,从业者需要很好的锤炼。如果科研做的很好的大牛,哪怕是对做研究有所心得的研究生,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多谈谈如何把握科学问题、课题设计、阅读文献、论文写作、基金申请等等,应该能给科学网广大的年轻研究群体很好的启示。有人指出中国科研人员缺乏合作精神,都是关起门来做研究,如果我们觉得这样不好,那么可以从分享自己的科研经验做起,而科学网博客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有的老师将基金申请的评语贴到博文里,有的老师详细的写了自己的投稿经历,有的老师从历史的角度详细评论了某个领域或科学问题的发展,这都是很好的例子,都是很有意义的。 其次,作为个人论者,我始终觉得去改变政府部门不如先改变自己的科研水平。我们看到了中国科研的问题,也在鼓与呼,但效果如何,能否立杆见影,大家心里可能都清楚。但如果每个人都认认真真做研究,做到自己问心无愧,那么我想中国科研应该很有前途,我们有那么庞大的研究人员群体。中国科研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年轻人的经费少,但是说实话,谁敢说拿到的经费都全心全意用到研究上了,如果经费用好了,研究应该做的更好吧;比如SCI评价体制,但是如果研究做的好,出好成果发好论文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必须的(应用研究领域虽然除外,但做应用研究关注点理论问题也是更好的)。所以,反思科研固然重要,做好科研同样重要并可能更重要,而做好科研确实是我们个人可以决定的。你想,上面提到的把握科学问题、课题设计、阅读文献、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不是政府能给我们的,而是我们个人决定的。 我曾经想,哪些人有资格去反思科研,哪些人有资格去讲做好科研的经验,科研大牛去讲这些固然更好,但每个想做好科研的人应该都可以讲。并且都可以实在点,多分享科研经验,多讲讲如何提高科研能力。 2010即将到来,祝各位新年快乐!
个人分类: 科学那些事儿|32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户口为何会害死人
eduman 2009-12-13 12:29
一 北京丰台区王佐乡8岁女孩茉莉(化名)是个弃婴,虽然被好心的赵大妈收养,即因为无父无母无处申报户口。小茉莉不忍心看到父母发愁,妈妈老在半夜哭,三次选择自杀。(2004年12月27日《北京娱乐信报》) 北京市昌平区某厂工人刘某,在儿子满月时到当地派出所线路孩子上户口,但没有办成,原因是刘某没有当地住房证明。屡屡碰壁后,刘某忧心忡忡,最终患上严重抑郁症,将出生43天的儿子摔死。(2006年7月26日《北京晨报》) 1月4日是北京市高考网上报名第一天,一名成绩优秀的高三女生玲玲因自已报不上名选择服毒自杀,由于抢救及时,脱离生命危险。但在10日报名结束之前,如果还没有户口,仍然无法摆脱不能参加高考的命运。(《法制日报》2008年1月6日) ...... 二 我国户籍制度确立的第二年,发生了从1959-1961年持续三年的大饥荒,饿死的人高达千万之多。现在的研究证明,导致如此严重的原因,并不在粮食短缺,而是市场机制的缺乏和对人口自由流动的限制。 市场的自由参与,人口的自由流动,都涉及人的基本权利。如果把人圈定在一个小圈子里,不许可商品和人口的任何流动,粮食只能自给自足,那么任何原因造成的局部供给不足都会造成饥荒,都会饿死人。所以,饥荒造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对人们自由的干涉。(茅于轼博客:《如何看待我国的大饥荒》) 三 现行户籍制度的渊源: 公元前685年,管仲在齐国提出所谓禁迁徒,止流民政策,以控制人口流动,目的是保证国家利出一孔,即国家必须采取强硬的政治、经济和法律手段,控制一切谋生渠道,同时垄断社会财富的分配。这一编户齐民的措施,被历朝历代统治者当成维护皇权地位的法宝加以继承,并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即使不少大胆的改革,如王莽、王安石、张居正等人,但基本原则没有变,变的只是一些技术上的问题而已。 四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以法律形式进一步规范了全国的户口登记制度,是全国城乡统一户口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从根源上讲,与1949年之前的保甲制度有一事实上的继承性,和前苏联的国内户照(Propiska) 制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形成,是为了配合当时重工业发展战略的需要设立的。国家在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前提下,在做出了统购统销和人民公社两种制度安排之后,还要针对就业问题做出进一步的安排。一方面为了进一步控制劳动力从农村流出,另一方面为了保障城市居民充分就业,户籍制度应运而生。从此农村居民不能随意变更居住地和务农身份,特别是不再可能进入城市居住和就业,由于能够有效地把农村户口控制在城市体制之外,城市福利体制也相应地建立起来。除住房、医疗、教育、托幼、养老等一系列福利之外,以保障城市劳动力全面就业为目标的排他性劳动就业制度是这种福利体制的核心。 自此,户口所反映的就不仅仅是公民的个人身份特征,也成了工资差别、福利差别、公共服务差别的代名词。 而且,现行的户籍制度是一种出生时就已经预定的制度,是改革前维持二元社会结构制度体系的重要一环。 五 同样是人,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呢 情况确实如此。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4140元。相差3倍,如果加上各种福利,差距可扩大到6倍。 农村人口占全车总人口的70%多,但农村教育经费支出(国家财政性经费)比重不到60%。 城市人均卫生费是农村的4倍以上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妇死亡率,农村是城市的2.4倍 农村文化沙漠化 农民工受歧视现象,是社会最不和谐的杂音之一。 各种补贴,基本上与农民和农民工无缘。 六 龙生龙,凤生凤,这种户籍歧视还会代际相传。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本来就是信仰唯物主义的人们所嘲讽的血统论和身份论的陈词滥调。 七 这个千夫所指的户籍制度,依然改革缓慢。 原因包括三个方面: 1、放开户口会不会导致城市过度膨胀 2、外地人会不会抢了本地人饭碗 3、本地的公共财政能不能负担 第一个问题。放开户口自由迁徙制度并不必然导致城市户口的膨胀。大城市病的根源不是户籍制度,而是城乡二元经济的差异过大。 第二个问题: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判断。逆歧视模型的分析。研究证明,各地区的失业率与当地的外来从人口比重呈负相关关系。外来人口比重与本地职工工资水平呈弱相关关系。 第三个问题。财政政策应回归公平性和全局性的逻辑。 自 李长安 《户口为何会害死人》
个人分类: 读书|5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郎咸平系列-制度创新与先进管理-(转)
sunapple 2009-11-14 17:37
郞咸平2004年11月的一篇老文。 地点:北京新世纪饭店二层中华厅 一、演讲部分 郎咸平: 在座的各位大家好,今天我被邀请讲这个题目叫制度创新与先进管理。我首先想这个问题,制度能去创新吗?制度是干什么用的?制度就是叫你不要创新才有制度,制度是做什么用的?是建立一套规则。今天我想从一个反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个题目,我们需要制度创新吗?还是我们企业需要一个规则跟需要一个规律。 国内的企业家,最佩服哪个企业?各位猜一下。包括新东方,包括海尔,包括TCL,包括德隆。心目中的英雄企业就是通用电器,天下第一首席执行官韦尔奇,所以有一大堆他的盲目崇拜者,韦尔奇到中国来演讲他的出台费是一百万美金,比我高多了,虽然演讲是毫无内容,但是这不重要,问题是有这个名气,四千块一张票,你如果肯付三万块钱的话他可以陪你吃饭,是克林顿总统的四倍,克林顿总统才25万。 看通用电器吧,德隆最敬佩的一个企业。这一条线是我的学生在我的指导下画的,我们看通用电信长期业务和短期业务搭配的好不好。1994到2001年的现金流是黄色的线,各位请看这一条黄色的线是一条稳定上升的曲线,在韦尔奇任内,他退休以前所带给投资人的一个稳定上升的现金流,这么伟大的一个企业家,给投资者创造如许的财富,他退出以后还是一个小小的个体户,什么都没有带走,就把他的薪水带走了,公司是谁的?还是中小股民的,为什么?因为他做好是应该的,这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应该有的信托责任,我们这一边不一样,我扯一下,我们这一边是什么?做不好是应该的,做好是自己的。韦尔奇是什么人?他是保姆,你跟他讲话他承认的,跟我们企业家讲他不承认的,我那么伟大怎么是保姆?你就是保姆。 你看看韦尔奇,我们家很脏,请一个保姆来扫地,清干净,清干净以后我们家就变她的了,这就是中国今天产权改革,更荒谬的是什么?我请这个保姆一个月给你四千块,其中两千块钱你可以转换成股权,而且价格是你自己定的,多好啊,三年下来他这二千块钱一样会把你家变化她家,这是跟母公司的产权改革一样的。可是各位请看,韦尔奇给投资人创造如此多的财富,他不是公司的股东,这才是我心目中伟大的CEO,但是我们看问题不是这么看的,我们只看到他的操作面,他的金融控股公司。好,我把这个黄色的线分成两个,一个红色的线是长周期的业务,一个蓝色的线是短周期的业务,这个长短期怎么分呢?我们看通用电器年报。请看这两个圆圈。左边的圆圈在1994年的时候,长周期业务下跌,短周期业务上升形成了互补,右边的圆圈是2000到2001年,短周期业务大幅下跌,长周期业务大幅上升,又抵消了,这叫做互补,由于这两个阶段的互补原因好坏抵消了,因此使得最后的黄色曲线是稳定上升,可是我告诉各位这一条稳定上升的曲线背後是一个伟大的职业经理人各方面的协调配合,这经过很多努力才做到这一步的。经营企业是不容易的,GE是清光绪二十四年上市的公司是经过百年以后才学习到这一步的,我们国家五年就想做世界五百强呢?你学习够吗?你能力够吗?这就是我认为我国企业做不大,做不强的根本原因,太快了。告诉各位,像通用电器如此的水平是很难的,你要做到产业之间都是一些高科技行业,包括航空引擎等等,你要做到这个行业的互补是非常艰难的,我不认为我国企业做得到,将来可以做得到,现在不容易。因为类似的所谓战略思维,真的要经过长时期的学习与磨合,今天企业老总你们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你讲的话好,你属下不一定听得懂,所以为什么喜欢办培训?你不是培训自己,你是培训下属,这是我国企业做培训一个奇怪的现象,他没有想到自己要做培训,他要培训下属,因为总觉得跟下属不能沟通。 在一个跟下属不能沟通的情况下你怎么做大做强?还有哪一个企业老总敢在五点钟以后关手机的,敢的话举手,我告诉你,没有一个敢的。我投票都不用,在座各位没有人敢在五点钟关手机的,你连五点手机都不敢关手机,这一种时间分配,能力分配你怎么做大?想想看,这是最简单一个指标,我们老总要忙到十二点,一点才可能睡觉,你做得大吗?想想看。但是通用多元化的互补,我们可以说它做的还算是比较成功的。但是通用电器所带给中国人金融控股公司的观念是不是正确的?我们看一下GE的通用控股公司,你们认为通用电器是一个什么公司?你们心目中是不是想高科技制造公司,通用电器,肯定是跟电有关,跟器有关,这个听起来就是高科技。 1896年,第一个被吸进道琼斯工业指数的公司,而且是目前唯一一间在那里面的公司,这是清朝光绪24年的时候,通用电器首席执行官韦尔奇1981年接任,他提出口号是不是第一就必须是第二,所以在他担任首席执行官20年间,卖掉350项业务,收购900个新业务,设计费用超过1500亿美金,因为他只要全世界最好的,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收购了以后股票价格立刻大幅上升,市场完全肯定他的收购行为。各位请看这个表格,最左边是1980,1990,1995以及2000年,他在2001年以后下台,这是二十年间的资源配置,请看一下上台以前通用是什么样的公司?是85%的制造业。1%的金融,14%的其他服务业。1980年的通用电器就是我们心目中的通用电器,也是在座各位你们现在心目中的通用电器,那就是85%的收入来源是制造业,1%是金融,给客户贷款,购买机器设备的,14%是其他服务业。经过韦尔奇同志的20年折腾,到了2000年,制造业从85%跌到了25%,金融由1%占到了50%。其他服务业由14%占到了25%,所以在他退休的前一年,我们心目中的通用电器已经被折磨成银行了,制造业只是一个附带的行业。他这种伟大的变化让我们这些企业家感到十分的晕眩,每个人都要仿效他,你做不到这一步的人就不是最伟大的首席执行官,我们这个企业家的学习能力还是好的,所以越做越大,包括德隆就是这样子,你真的以为你是通用电器了,你真的以为这个游戏是你可以玩的了,把事情看的太简单了,我告诉各位,经营企业到最后那就是靠实力,靠什么实力?不是资金的问题,核心的是什么问题、能力的问题。 2000年以后,金融业占了50%,这个非常好,我们再往下看,通用电器是个通例吗?还是一个特例?这个研究是长江商学院的郑名教授做的,郑名教授搜集了一百大,财富一百强,我们看看企业的构成。黄色的是传统制造业,有62家,这是没有金融的,纯制造业,18家是银行等等,金融企业跟保险公司,真正制造业加金融的是20家,所以我们就把这个目标放在这20家里面,也就是说财富一百强里面,最大的可能性只有20%的企业有可能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像通用电器这样的金融控股公司。当然了,我们讲课必须拿实际数据说话,我们再看看到底这二十家是怎么回事儿?金融服务业的收入超过总收入5%的我就拿出来讨论,5%以下没有必要讨论。我们发现这20家里面只有5家的金融服务收入超过5%,第一家是通用汽车,是8%,第二家是福特汽车13%,第三通用电器,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45%。第四个是康佰电脑,11%,是卡特匹了6%。真正金融控股公司只有通用电器,其他四家他们的金融服务业只是给自己的客户贷款自用,都是附属于销售部门的促销手段,所以把这四家也排除在外,因此财富一百强里面只有一家是金融控股公司,它的名字叫通用电器,这一家世界上唯一的特例竟然成为我们企业家征象模仿的对象,你说可不可怜,找一个特例而且是失败的特例。通用电器二十年经营下来,我们看一下他的股民对于他的金融帝国是一个什么思维。 大家看一下韦尔奇收购了十四个行业,包括金融,飞机引擎,国航电子,灯光照明,运输系统,医疗设备全部都是世界上最好的,确实是天下第一,什么都是最好的。我们的大公司做什么?投资控股的,这个才是国富民强的根底,制造业,高科技的制造业,软件不是,这是硬体,这是什么?真正要长富于民要靠企业,我的理念要有类似这样的公司出来中国制造业才有希望,那是另外一个课题,今天不谈了。 我想请问各位,你是投资人的话,你是股东,你是股民,你希望韦尔奇帮你挑十四个行业还是你希望是十四家独立的公司,也就是说你是希望一家大通用里面包含14个产业还是有14个独立公司。很多人说14个,为什么呢?因为当你买了通用电器,毫无选择你必然通盘接受14家,我心情不爽,只喜欢六家怎么办?不可以,非得喜欢14家不可,但是如果是14个独立的公司呢?我高兴挑几家都行,因此我如果是14个独立公司的话。我给投资人多了一个选择,理解我的意思吗?由于每个投资人都多了几个选择,因此14家的价值加起来会比一家通用要多,也就是说当韦尔奇把这14家放在一起的时候,公司的价值会减少,因为你剥夺了投资人选择的机会,这个叫做多元化的折扣。多元化的折扣全世界第一篇论文是1994年在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期刊发表的,作者就是我,通用电器是我的案例,当他形成14个行业以后,它的价值下跌了20%。因为你让投资人丧失了选择的权利,所以各位看看,价值下降20%,可是你要想到20年的经营,这14家还是全世界第一,你可以想象到韦尔奇的经营天才,德隆把那么多好的企业搞在一起,全部都玩完了,叫什么?产业泡沫。韦尔奇14家合在一起,虽然造成了多元化的折扣,但是到他退休那一天为止这14家还是全世界最好的,这个是非常伟大的,我们就事论事,你们如果做过生意的都知道,经营一个行业,专一行业是很容易的,也是很不容易的,但是要相对容易,你要跨到第二个行业是很艰难的,你的学习是要成倍的才行,跨到第三个行业是成百倍的学习,不是那么容易的,跨14个行业,万倍的学习,韦尔奇做二十年之后还是全世界最好的,可见通用的伟大,不容易,14个行业放在一起没有把它做垮,而且做的像以前一样好这就是天下第一首席执行官的水平。 但是话说回来了,这不止是你韦尔奇的水平,应该是通用上上下下一百年,每一个员工学习与磨合的结果,这是全体通用电器员工的光荣,骄傲,而不是韦尔奇一个人的。既然不是韦尔奇一个人的,那韦尔奇金融控股的概念是得到投资人肯定吗?2000年,韦尔奇收购了汉尼韦尔,这是他这一生当中最大失败,造成通用电器的股价下跌,韦尔奇只有黯然理智退休。为什么?因为汉尼为而公司跟通用电器同样是多元化的公司,不是完全一样但比较类似。我给各位提一个问题,既然它也是一家多元化经营企业,跟你业务类似,它的经营增长率只有8%,通用是20%,投资人马上开始怀疑,各位想想美国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因此同样类型的产业他不可能差太多的,理解我的意思吗?不可能你是20%,我8%,这是不可能的。同样的多元化经营产业你的利润增长应该差不多,所以我跟各位出一个题目,各位想一想,如果汉尼韦尔8%的增长率是对的,那么通用20%一定是假的,骗人的,如果通用的20%是对的话那你又何必收购一个这么差的8%呢?所以不管怎么看韦尔奇都是错的。再讲一遍,这两家公司是类似公司因此它的利润增长率不应该差太多,应该类似,如果汉尼韦尔8%是对的话那韦尔奇领导的通用电器20%一定是假的,伪造的,如果通用电器20%是真的话,那么以你韦尔奇如此伟大判断能力怎么收购这么差的一个公司呢?所以不管怎么看,这都充分证明了什么?韦尔奇的无能。股票市场立刻对你惩罚,怎么惩罚?非常严厉的惩罚,股价看看下跌多少,下跌30%。大家知不知道通用电器股价下跌30%是什么概念?这个下跌这一部分的市场价值超过了全世界一百四十个国家的GDP,不得了。 2001年9月韦尔奇黯然下台,英莫特上来了,上来以后通用电器马上发生一件很有趣的事儿,2002年4月11号公布的第一季业绩,赢利较去年上升17%,但现金流比同年下跌50%。股市哗然,股价大跌6%,为什么?因为股票市场开始怀疑,你这个赢利是不是透过现金流的转换做出来的,是不是把现金流转换成赢利,而且这只有在公司收购时才可能发生,而韦尔奇这二十年做大量的收购兼并,你有没有可能通过一个合作操纵使你赢利保持在20%的增长率呢?这是市场对他的怀疑,根据这个怀疑英莫特立刻采取四项措施,去年1月1号开始包括加多两名独立董事,多开会,还有加强和核诉师的责任,严格监管。严格监管的最后,2002年利润增长率只有7.1%,大家理解我的意思吗?你就是汉尼韦尔的水平,而且这20年的增长都是做出来的,而且是合法的,这就是股民给通用电器的评语。 最后花三分钟的时间告诉各位另外一个故事,你收购的金融是好的吗?请看,红色的收入是金融的,蓝色是其他业务,包括制造业与服务业,大家看金融与下面的服务业,制造业是类似,各一半,你一半在金融创造多少利润呢?1/4的利润。再看一次,一半的金融创造1/4的利润,也就是说虽然你的金融是最好的,全世界最好的,但是跟你的制造业相比你是最差的。我分成三块,黄色最上面是其他的服务业,中间蓝色是制造业,最下面的是金融业,这个是服务,这个是收入,利润。也就是说其他服务业的份额上升了,制造业的份额上升了,就是金融业下跌了,所以投资人就说你到底在忙什么忙这么多年,你有必要替我们收购金融吗?不收购我们反而会过得更好,因为我原来至少利润率是最高的,因此韦尔奇这二十年,虽然证明了他是天下第一CEO,因为最好的14个企业在他手中,还是最好的14个,可是这一切不是韦尔奇的功能,是通用公司百年的积累,你最大的功劳是变成了金融公司,但这是行业里面最差的。您干什么给我们收购金融,当这个泡沫破灭以后,金融控股的概念是已经被这一百大公司的投资人所唾弃,而我们现在正在努力向他学习。 走到这一步还必须得称赞通用电器,不管怎么说各位还记得我刚才讲的黄色的线,虽然收购金融,但是他的长短期业务发展非常良好,完全符合多元化企业要创造一个稳定的现金流的前提。所以他经营的非常好,虽然走一点弯路,搞金融控股公司,可不管怎么样讲14个行业还是全世界最好的,所以最后盖棺定论韦尔奇还应该是一个伟大的,也可以说是天下第一CEO,也非常不容易,他离职以后粗略算一下他20年的功劳带走多少钱?七亿美金而已,而不是通用电器的所有股权。所以对于我国努力推行那么多年的MBO,我只想请问各位老总,是国企老总,你们谁认为你们比韦尔奇伟大,举手,我可以打包票,没有人敢举手,凭什么他是保姆你不是,这么多年的产权改革,我们只讲到什么?国企老总激励机制不足,但是我们从来就没有想到韦尔奇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他对股民的信托责任,这个是我们中国人所不具备的,我们中国企业家所不具备的,你一个没有信托责任的企业家,创造不了一个好的股市,因为没有人相信你。 我讲第二个案例,这个是可以被学习的,我们企业成长时间比较短,我不认为我们可以学的好。第二个叫中信泰富,他是一个可以被学习的对象。他也是我所谈的一个投资控股公司,而不是通用电器,中国没有一个通用电器,中国政府倒是不少投资控股的,这一种投资控股的企业在我心目中那都是等着下制的企业,真正伟大企业类似通用电器,通用汽车,通用电器这是我心目中的产业,什么都做。我们学生1994到2002年收集很多材料,不同行业用不同颜色代表,你看这个图形乱七八糟,看不出来一个明显的趋势,看这个图形发现有一点像德隆。当时我立刻找到一个兴奋点,很激动,哇,又找到一个德隆,看到德隆就很激动。我在2001年说德隆资金链将会断裂,我苦等三年,等的很辛苦,等到2004年才等到断裂,不容易,我看这个又是一个德隆,这个资金链断裂了,又开始有兴奋点,开始激动了。这个使我很激动,重点不断转变,似乎无重点,看到下面一个图形我就不激动了,他这七大行业税前赢利全部画出来,我找到七条彩色的线,把它加总变成红色的线,红色的线用两个箭头,绿色的箭头把走势画出来,先是下跌,再上升。从2001年上升,这个上升我告诉各位给了我很大的震惊,因为一个多元化企业,大家请记住这一句话,一个多元化的企业,加总的利润如果是支线下跌的话他起不来,基本上是起不来,为什么?你想想这么多的行业,它应该有抵消的作用吧,既然抵消以后还能够急速下跌,代表这一家公司出现一个本质上的不可解决的难题,你一家专业化公司还有可能,比如说今天市场不好下跌对不对,市场好了上升,多元化企业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互相抵消的,因此多元化企业的利润稳定下跌的背后原因是你找不到北。你相信我的话,如果你是多元化产业你的利润直线下跌你最后的结果是一定破产,你会往下走,因为原因很难找,太多产业之间互动,太复杂。尤其原因如果能力不足的话更找不到,你不会想自己能力不足,都想是别人的错不是自己的错。你看这个图形我竟然发现2001年以后它突然反弹,这对我一个所谓专业金融分析观点来看的话是不太常发生的。证明什么?证明他有一个内部的操控机制是我还没有找到的,这个所谓的内部操控机制,保证了这一家公司的持续生存,持续发展,也就意味着持续走好,虽然有下跌但是有上升,因此我下面的目的就用各种简单方法想把它这个内部操纵机制找出来,很辛苦的找了三个半月。因为我这个人不是太聪明,走很多弯路没有找到,我的学生也受到很多折磨也没有找到,但最后还是找到了,如果没有找到的话我不会在这里讲,很多案例没有讲的原因是我没有找到。 首先画两条线,一条红线,一条黄线,红线是总资产,黄线是总资产收益率,大家请看这个红色的线是稳定的上升,一直到1998年开始稳定的下跌。黄色的线是稳定的下跌一直到2001年才稳定的上升,也就是说总资产在1998年下跌的三年以后回报率上升,这个就很有意思,这个总资产怎么会下跌呢?当前讨论重点是总资产太粗略,太粗糙,这个三给我感觉是不是他们的幸运数字呢?我开始往这一方面想。中信的概念是投资有序,生生不息。柱状体是投资额,线条是利润,首先看一下红色,红色是房地产,1994年开始很多的房地产投资,蓝色是基础建设,在1994,1996,1997是比较多的,绿色的线是通信,在2000年,2001年,跟2002年有一点,差不多这几年,各位请看当红色的线下跌的时候,它是被蓝色的线所互补,蓝色线上升以后开始稳定,然后最后下滑。下滑以后就被绿色的线所互补,绿线下滑以后又被红线所互补,他这几个是分三个实点投资的,我悟出一个道理,德隆是在两年之内做完所有的投资,造成资金链的断裂,他是不是有可能把这两年应该做的投资拉成了多少年?九年。所以中信泰富的成功是不是很简单的讲他把德隆的事情拉开,仅此而已,他比德隆水平高不了多少,就多一点,我告诉你就这么一点就可以决定胜负,为了证明我的观点是正确的,我就把中信泰富所做的所有投资的投资回笼期算出来,各位可以相信这是一个工程非常浩大的巨著,花很多时间才算出来的,资金回笼,资料找到是千辛万苦,这个柱状体就是。请看有三条最高的柱状体,请看三条柱状体之间相隔几年?三年。所以三年做一次投资,三年做一次投资,三年做一次投资,也就是说德隆两年做完的所有投资,中信泰富把它拉成九年,而且在这三个最高的柱状体之间都是短期投资,也就是说希望资金迅速回流。它的水平就这么多,可是这么样一个水平完成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就是我刚才所讲的,你拉开的结果,第一个投资利润上去了,下跌以后第二个投资利润上去了,下跌以后第三个投资利润上去了,你创造出什么?你创造出了多元化经营行业的必须有的结论,什么结论?稳定的现金流。而且大投资之间都是小投资,资金回流非常快,更可以保证资金来源稳定。中信泰富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保持稳定的现金流,我们要学习它放弃投资的机会,我们要找寻好项目,放弃大部分的项目,三年做一次,等三年再做,没有就不要做。一个企业只要不要做投资,你是怎么的吃喝嫖赌都不会花完这个钱的,企业衰败的开始就是做投资,我们要学习什么?学习不投资,学习放弃机会,这是下一代企业家的经营所必备的德行,操守。如果前一代的企业家没有这一种思维几年之内都会被淘汰掉,中国企业家的淘汰速度很快的,八年一批,你们几年了,如果六七年的话你们要开始找工作,要快了,是不是石总,石总的企业几年了,十一年,过这个阶段没有是了,这是浴火重生。 最后给各位看一个很有趣的图形,一条蓝线,一条黄线,黄线是投资总额,蓝线是现金流,现金流一下跌你看投资总额立刻大幅下跌,蓝线第二年连续上升两年以后投资总额突然达到高峰,可是当他的现金流一下跌,他投资总额立刻下跌,现金流上升投资才上去。这一家公司基本上是以现金流作为限制投资的重要因素,现金不够咱们就不干,当然他也借过钱,而且各位请记住他不但借钱,而且还钱还的很快,向李嘉诚,长江实业集团和中信泰富都保持很近的负债率,跟我们企业不一样,他甚至把中电控股给卖掉,为什么?借债,他们债务非常低,大概10%到20%。 最后我做一个总结,中国的企业往何处去,中国企业千万不要做成金融控股公司,这必须立法禁止,我虽然讲了很多多元化经营,可是我本人是不赞成多元化经营的,未来的企业应该想美国一样,从多元化逐渐转向专业化经营。美国的多元化经营从1980年代开始大幅下跌,平均在80年代初期每一家公司有三个不同的行业,到了今天为止是1.3个行业。以前是3,现在是1.3,1.4左右,大幅下跌,美国公司例行专业化,我们排出前五名的公司,福特汽车,通用汽车,卡特匹乐还有康佰电脑都是专业化经营公司,只有通用电器不专业,微软,思科等等都是专业化经营的公司,专业化经营是世界的潮流也是将来中国的潮流,中国企业不应该做多元化经营。但如果你真要做的话必须精心设计才能成功,如果想拍拍脑袋做多元化我可以现在给你拍板你一定会失败,不信咱们赌一把。如何进行设计?几个简单定律,一定要透过一些操作方法的创新,维持一个不能改变的规律,什么规律?稳定的现金流。这个是进行多元化经营的重要先决性条件,但是我个人认为专业化经营是未来的主流,这是避免不了的,这一种风险,上上下下的风险,你还有上的机会,多元化一旦上了就下不来了,各有各的缺点,但是未来的企业家,在专业化经营过程中,他要注意什么呢?以什么为指导原则呢?作为扩张指导原则呢?就是成本控制,什么叫成本?就是管理,组织,物流,行销,会计,财务等等问题的总和,当你某一个地方出问题以后你的成本就会上升,所以企业专业化经营是对的,专业化经营你要以什么为专业化经营,最基本基础呢?以成本控制为基础,跟你行业相比如果成本控制好就在行业之上,不好就在行业之下,但不管在座的多伟大你改变不了一个行业的伟大,你如何比行业做的好呢?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控制成本,这是我今天带给各位的一点简单的见解,谢谢各位。 二、对话部分 主持人: 今天下午的所有演讲就到此结束。下面进行的是对话时间,怎么样?听了一下午累不累。还好,我很佩服我们现在企业家的学习精神,坐了这么一下午还这么多人,在这儿这么认真的听。下面有请嘉宾一位是郎教授,一位是石总,还有张总,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张跃年总经理,三位嘉宾,大家也可以准备一下你们的问题。听了这些演讲之后大家心里还是有一些问题的,大家可以想一下。我先抛砖引玉跟大家沟通一圈,大家一会儿有问题工作人员会把话筒递过去。我先问一个问题,今天我们论坛的题目叫先进管理,我们今天谈的话题,感觉稍微有一点散,我想听听郎教授的看法,到底这个管理有没有什么先进落后之分,应该说制度,刚才您的题目是制度创新,您刚才说制度没有什么可创新的,就遵循一个规律就可以了,我们的管理到底有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 郎咸平: 像石总的企业是高科技行业,软件,我想请问各位一下,对于软件的管理我们应该是什么态度呢?比如你认为应该是积累还是应该创造,你认为是寻找人才还是建立制度,也就是说还应该建立一个工序,这都是管理的范畴,事实上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够那么简单的就认为管理到底应该怎么样,这非常复杂的,比如以高科技来讲的话,积累是比创造要重要的,跟我们的一般的想法不一样,人的重要性绝对不如工序的重要性来重要。所以讲到管理,管理的范畴,管理范畴要根据过去的经验以及行业的特性寻求一条规律,管理切忌拍脑袋,切忌太有创意,这并不是好现象。 主持人: 这跟现在我们大家的流行说法,要创新是有一定区别的,但是我想本质上其实并不是说不一样的想法,我刚才已经说了,今天这么多的企业家,这么热爱学习,为我们的长江商学院提供了很多学员资源,为什么呢?我想我们现在的企业家面临很多环境的问题,很多的困惑,所以大家还是希望能够寻求一些规律,一些认同。石总刚才您谈了谈您的也算是管理思想吧,三大魔戒,刚才其实郎教授也说了管理这个问题很复杂,既然今天叫先进管理,我想管理还是分先进管理的思考,思想,另外还有先进管理的手段,您是做软件的,软件应该说是一种实现先进管理思想的手段吧? 石钟韶: 我们讲的是先进管理思想,其实我认为很多思想根据自己企业的情况,什么样的是先进的,什么样是落后的很多还是企业老总自己判断,我还是比较强调一点,刚才郎教授也讲到,一个企业做专,做深,也就是说一个品牌做深,做强。品牌做深,做强,中国企业里边现在最缺乏的,我们现在缺乏整个联盟体的能力,企业是品牌做强,并不是把自己做好就可以了,你的整个下家,供应链没有管理好,只管自己的人力资源而没有对下家进行培训,下家的人力资源没有进行疏导的话我想你的竞争力肯定会上去,所以我们很多看到美国的一些连锁店,他很多资本结构上面是没有关系的,但是他的培训完全按照他们的要求,一模一样的,人才战略都是一模一样的,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在做深做强上面,我认为关键在于品牌关系,品牌管理是上游跟下游的关系都要考虑的。上游怎样管理,上游供应商怎样管理,信誉管理,下游分销商能力的管理都是需要考虑的,所以我们现在提倡ERP,很多是企业里边企业的资源计划,很多提倡企业内部资源计划,我现在提倡联盟体的资源计划,我们的下家也要管理起来。我们以为货物到下家已经销售完成了,实际上有没有卖给消费者并不知道,所以这也是很多冤枉奖金发出去的原因。 张跃年: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谈不上什么企业家,我们这个企业是从事航空食品的,大家都坐飞机,一坐飞机的时候最痛苦的一件事儿是在飞机上要吃饭,吃完饭以后没有几个不骂大街的,因为人家说过,如果说哪儿的饭最难吃就是飞机上面的饭最难吃,当然石总除外,他永远不会得出这个结论,我跟他是最好的朋友,他不会说飞机上的餐食不好吃,我们企业创造于1980年,改革开放刚开始就进入了合作的行业,也就有幸成为中国第一家合资企业,当时叫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4年过去了,企业刚才像郎教授讲的还依然幸运的存在着,虽然做的是最差的东西还存在着。今天非常有幸在这里能够聆听郎教授,石总的精彩演讲,从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对我们自己也有很大的启发,所谓管理的先进也好,落后也好,大家都能够找到自己最需要的东西,比如郎教授讲的我非常受启发,一个企业的发展,一个企业的管理,从很多企业家那里都会听到他们说要有核心的竞争力,要有品牌,要有人才,其实我顾名最大的一点就是如果能够把企业成本做的最好的话我想比什么都重要,这是我自己的感觉。 主持人: 我替大家问郎教授一个问题,今天郎教授提了很多他的观点,说中国企业不能做大做强,要学会怎么放弃机会等等,我就在想这是不是和企业家的进取精神是相矛盾的,是不是鼓励企业家无所作为,做事儿的时候瞻前顾后? 郎咸平: 类似的问题还有更有趣的抗议,我说中国企业不能做大做强,很多人跟我吵说不能做大做强难道要做小做弱不成?这叫强辩,为什么这样说?任何人都想做大做强,这必然的,尤其这一代的企业家特别有这样一种欲望,举例子甚至到了天下第一的病态地步,为什么这样说?香港大学换一个新校长姓徐,老徐去年刚上台就发出豪语五年之内赶上哈佛的水平,我说怎么可能?人家是上百年的积累,你怎么可能?类似的问题在中国常常发现,企业说要进入五百强,五百大,问题是在于你有这个能力吗?现在我们的企业家很聪明,很有专业知识,但目前做到如此直达的能力是不具备的,甚至于可以这样讲目前企业做到三百亿以上的话那就到头了民营企业,三百亿以上很可能是产生泡沫,三百亿是三十亿美金,可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到这儿已经非常难了,需要长期积累和学习才可以的,一个企业家的养成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不是很容易做到的。 主持人: 石总您自己是一个民营企业家,您听了郎教授的话您有什么感觉? 石钟韶: 做大做强这个问题是一个企业,一个阶段,在小的时候你可以很快的快速增长,但是到了一定阶段以后需要缓一缓,然后再稍微窜一窜,刚才郎教授分析有一些企业三年,五年一个阶段,我比较认同这个观点,一定时期适当缓冲一下,跟我们产品开发一样,新产品开发三年五年稍微缓一缓。 问: 我想问石总一个问题,就是今天题目是先进管理三大魔戒,我在底下就想先进管理和落后管理,它有什么样的参照物,你刚才提到管理的数学和哲学,在西方来说数学可能我感觉是代表先进管理的模式,但是你在这里提的就是说在中国不算一种先进管理模式,我要提的观点就是说先进管理和科学管理在您的心目中,这两个概念是怎么来结合起来或者有什么样的区别,谢谢。 石钟韶: 我认为数学跟哲学问题,数学是讲科学,非常严谨的,就像我们做会计一样,它非常严谨,是刚性的,它并不是说代表数学才是先进的管理模式。哲学也有它的先进模式,我可能讲的数学哲学一个是在数学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哲学层面的问题,哲学层面讲人跟人关系,企业跟企业的关系,组织跟组织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管理需要精神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如果大家每天是算,每天算一分钱,做一份事情的话很多东西在中国可能行不通,美国可能还可以,每个民族有它的特点,我刚才讲的先进管理魔戒只是我认为这三件事情如果这么考虑的话,可能对于你的企业以后更有启发。 问: 我想问郎教授问题,刚才石总在提到三大魔戒这个管理理念上是说管理等于数学加哲学,技术等于技能加艺术,竞争力等于资源力加执行力,我想问郎教授,对于石总提的这三大魔戒的管理理念有什么看法? 郎咸平: 我想石总整个思维,这个思维是非常具体,我讲的东西喜欢讲案例,一二三四五,但是你总结一下可以理解一个软性,一个硬指标,比如刚才讲执行力的问题,为什么执行力这么中国,中国的企业,中国的政府都一样,缺什么?缺执行。证券监管法条很多,为什么监管不行?因为执行不利,执行的问题是非常难掌握的,你说把它都写了应该执行吧?不如,他就好象推不动,你把整个管理问题详细分拆的话可以有执行力,资源性,但还得继续分拆,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做法,我想这只是其中一个阶段。 徐雷: 我是商界杂志的记者,我今天想问您一个问题是我们商界前不久也写了一篇关于您的题目,题目是中国不能没有郎教授,但中国也不能只有郎教授,这一篇文章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是的确郎教授的一些文章在中国的经济界引起轩然大波,也让德隆这种著名的企业倒下了,得到了全国股民和很多群众的欢迎,但是郎教授的这些文章也使企业家很恐慌,我不知道郎教授怎么来解决这个矛盾,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不知道郎教授下一个火力点会对准哪家企业,谢谢。 郎咸平: 我本来想说今天讲什么先进管理,怎么扯到德隆那里去了。很多人在骂我说郎咸平这个人不厚道,人家企业家不容易,他容易吗?给你一骂就骂倒了,各位想想看一个企业家被我一骂就骂倒了到底是我的问题还是他的问题。我今天如此骂通用电器,他明天会倒吗?不会。所以企业确实有很多问题存在,问题是当我点出这个问题的时候突然开始关注,原来资金链会断裂,然后说果然这个问题产生说这是我骂的,没用,如果他不出问题怎么骂也没有用的,今天国内做案例的专家比较少,我算其中一个比较早做案例的,所以矛头就指向我,我跟企业家肯定是无怨无仇的,没有意思的,你说我知道这个结果公布不公布?我的企业我讲会早一点,不讲也不会不出现,我们要从好的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问: 我想问郎教授问题是最近大辩论当中,我们从报道上面看到好象您反对产权制度改革,但是我们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的白猫黑猫论,到1992年国家提出国有经济要抓大放小,到现在产权改革或者MBO,整个有一个比较长的发展的历史时期,我现在想问你的问题是你是不是反对国退民进这一种提法还是说反对这一种政策,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是如果你不反对的话,你在某一种程度上怎么看待现在这一种状况,各种经济体并存的状况,你认为有多少的国有成分在目前的这一种状况会比较合理。 郎咸平: 今天是谈经济管理,我并不想在公开场合一再谈产权改革的问题,你今天的问题我用以前说过的话来回答,我从来没有反对国企改革也没有反对产权改革,这不是我反对的主要目标,我反对在产权改革之下的方式,执行方式,什么方式?MBO,你或者可以说国退民进,这是不同的方法,把国有资产用自己定义价格的方式廉价出售给第三方,这个方式是我反对的,但是你说企业需不需要改革,国企需不需要改革,民企需不需要改革?都需要。美国企业现在也在改革,通用电器也还是有改革的,所谓改革我从来没有反对,只不过目前的方式是法律缺位下的合法以及制定价格的过程是我要反对的,这个需要澄清一下。 第二个问题有很多人认为我是不是要用国企取代民企,我从来没有说过这一个话,我认为什么?国营企业的产权不会是个问题,我提出国有企业改制上市以后,不管在香港还是国内上市,他的经营绩效是不输给民企的,这是实际数字的支持,想一想如果国有企业经过改制以后它的经营绩效不输给民企的话为什么要做这么大的动作,非得一刀切把国有企业改成民营企业?这个过程不合理。至于说未来的国营企业是什么格局,我认为采用世界五百强的国际接轨的道路,采用经理人的制度,从市场招聘,用硬指标决定他的去留和薪水,这是我提倡的,提倡解决国企的方法目前看起来,这么多争论里面我大概是少数提出解决方案的人,当然这个方案需要继续改进。未来格局是什么?大型国企,尤其资源垄断性的国企必须收归国有。竞争性的行业我从来没有主张国企取代谁,没有的,国企一定是职业经理人运作之下跟民营企业在同一平台上竞争,至于谁胜谁败等时间来判断,我想这是一个很清楚的答案。 问: 我是一个国有企业的员工,刚才你说的那个韦尔奇,他临退休的时候还拿到7个亿,作为现在国有企业的领导走的时候可能就是走人了,什么都拿不到。我们今天的论坛是先进管理论坛,所以我想在现在的国有企业或者民营企业,郎教授了解整个国内现在整体的环境,包括一些上市公司,很多企业都属于见光死,只要一透明以后这个企业好象都有很多问题,在现在的国有企业,目前中国这个阶段,刚才我也听郎教授说要推进职业经理人的机制来改进国有企业管理,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案。职业经理人应该在公平,透明市场环境下才有可能推广,我想请教郎教授,在现在国内大环境下,改进国有企业最关键的核心是什么地方,让国有企业跨进先进管理行业最关键的地方应该是什么? 郎咸平: 老在产权改革上面打转。这话我曾经也说过了,我从来不认为国有产权本身会有什么问题,因此当我提出职业经理人建议的时候我说的很清楚,职业经理人,为什么你刚才提出说上市就怎么样怎么样,因为这个机制有问题,并不是国企的问题,现在很多国企的种种问题我们都把它归咎产权,这是非常奇怪的,如何建立好的经理人制度?必须要行政命令,必须要推出这个企业,这就不得罪地方领导的问题了。而且这个职业经理人招聘可以是民营企业家,不需要是政府官员,必须要用市场价格吸引他,而且他的去留应该取决于应指标,比如说资产的利润增加多少等等一些硬性指标,如果我们能够贯彻这几点的话,国有企业的未来应该是可以预见的。 主持人: 产权改革的问题已经问的比较多了,先进管理涉及面很广,大家可以问一下别的方面的问题。 郎咸平: 产权改革最近讨论比较多,我最近也没有怎么讲话,因为大家都可以讨论,我对这个讨论如果有意见的话我会选公开场合把我的意见完整的表达出来,新意见会找大型公开场合公开发表。 中国计算机报记者: 我想问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问郎教授,郎教授说企业不能向通用学习这个我是特别特别赞赏的,我不知道这个观念郎教授有没有跟海尔的张瑞敏之类的那些人说过,比如您刚才强调咱们的企业应该专业化,专业的化比如说一个产业总体趋势都是下降的,我们企业应该怎么办。第二个问题就是想问石总,刚才石总说咱们的企业应该强调执行力,咱们新中大自己的执行力是怎么样的,作为一个软件企业的老总,你觉得这种软件能对企业的执行力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郎咸平: 我回答第一个问题吧,当我提出一个观点的时候都是在公开场合,通过媒体,不会告诉任何人。你的问题,我觉得那没有办法,什么是正确的观念,你改变不了行业的本质的,比如在美国做钢铁,你做不下去的,这个东西不是说我们搞一个先进管理,没有用的,你改变不了一个行业的本质,行业正在衰退你就衰退了,不可能说我很聪明,做的好,这不可能的。 石钟韶: 执行力角度来说我刚才也讲到我们新中大公司,我非常强调这个执行力,尤其我的三大魔戒推出以后我更加强调这个执行力,因为执行力能够上一个后来者居上,资源不平等的情况下你完全可以后来居上,像我说的我们十一年前成立公司,我们比对手晚七年在这个行业内,但我们现在能够跻身于三强我认为还是执行力的问题,毛泽东能够战胜蒋介石也是因为他是一个执行力非常强的团队。软件对于企业来说我刚才了国美和苏宁的案例,一天结帐,他的执行力会加强,你的决策是依赖数据,如果一个数据一个月以后得到的话这个决策会出问题,如果能够及时得到数据决策会快速的执行,这一点对执行力肯定有帮助。 知识经济记者: 我想问一个问题,想听两方面的意见,也就是说想听郎教授和石总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我注意郎教授案例分析更多引用数字和经济学的原理,比如会关注它的资金链,现金流等等,就是可以变成刚性的一种东西,实际上我们在企业管理的时候能不能找到一些具有通用规则的方式去做,比如说用软件做这样的管理,这个企业就会有一种比较健康的事态或者说能不能够用一些软件或者是信息技术的方式找到一种简单有效的企业管理方式,谢谢。 郎咸平: 这个问题我先替石总回答一下,我举一个例子,我最近比较常说的案例是青岛啤酒,它在2001年是两个阶段,前一个是做大做向的阶段,到最后我发现是人工记帐,各处分公司仓库有多少存货不知道,每一个工厂剩余产能多少也搞不清楚,这是2001年以前的青岛啤酒,成本非常高,今天从湖北打个电话到广州的话会把啤酒从广州拉到湖北而没有办法从武汉拉到湖北去,就这样一个情况,这是成本控制的问题,要控制成本要先了解仓库在哪里,有多少存货,产能等等,必须要通过系统整合起来,他们用的就是ERP系统,引进系统以后仓库费用等等费用节省一年3847万元,这就是节省,体现总体利润上升和股价上升,这是2003年以后的青岛啤酒,这个事情可以做很好的结合的,财务数据和公司运营可以透过一些软件系统做很好的结合,而这是有前例可循的。 石钟韶: 郎教授已经完全回答这个问题。 问: 郎教授好,石总好,下午这个讲课比较泛,比较整体,大家问的也是从产业层面来问。我这个问题会相对具体一点,刚才石总讲到管理是数学加哲学,不管这个概念是不是所有人都认同,咱们现在假设管理是由数学和哲学组成,数学是欧美人管理比重当中占比较大的。而中国由于他的人文决定了哲学管理占的比重比较大,这一种哲学是相对弹性比较大,它是如何考核,您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应该有什么更好的方式,目前国内能够做到通过对这个有量化的考核方式吗?我希望石总和郎教授都能够发表观点,谢谢。 石钟韶: 我认为数学是可量化的,哲学是不可量化的,你做哲学层面沟通与交流。比如客户关系管理,如何能够量化沟通成效?要根据客户满意度具体制定指标进行考核,员工的满意度也可以获得一些考核,员工对企业满意度如何,每年是否提升了,今年是多少,明年是多少,说明你哲学这个题目是做的越来越好了,我的问题就是哲学,做那个沟通的时候可能是无法量化他产生的能量,两个人喝茶一次,一百元消费,无法用一百元消费衡量这个效果,但最后衡量还是会有一些最后调查的依据,这个调查的依据还是最后我想是可以通过那个每年一些数据进行调查的,这是我的看法。 郎咸平: 刚才石总分两块,一个是可测量的,一个是不太可测量的,比较松散的,你没有办法说人事管理应该管的十二分严,这很难量化。但是你要想任何领导者的决策都会对公司财务制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我讲你的软性管理也好,硬性的管理也好,硬性管理包括物流,行销等等,任何一个问题都会反映在成本上,成本的概念我们要更深入的探讨,这并不是说我买这个货品多少钱,而是管理的成本是如何的,这是可以衡量的,你假设一切问题可以成本里面分析开来,到底哪里出问题是可以做到的。 问: 郎教授,我相信您在不断的研究中国企业的同时,也在关注我们中国的企业家,我们也越来越多的看到我们很多中国企业家给大家的感觉都非常热衷对哲学问题探讨和研究,我想问的问题是您是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在您的研究中是否也在运用某些哲学思想,谢谢。 郎咸平: 我讲一个话题,你知道一个学问做到最后就很难分开是属于什么界面的问题,我反问一个问题,你说19世纪,德国,法国的强大他们是有最好哲学家,最好的军事家,尤其是德国的宰相必斯曼,法国的拿破仑时代,当时的强大取决于大陆法系的建立,当时全国上下行动一致。这对政治家,哲学家都很重要的,所以说一个问题我们拉开大了以后,我们会发现社会进步需要不同领域人在某一种气氛之下推进出一种思想,所以今天中国能不能够强大要看看各方面改革能不能到位,我们今天很多争论都流于表面,情绪化,这不是哲学讨论的范畴,真正能够带领一个时代前进是需要靠各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成一个当时时代的主流,包括法国,德国,日本,美国,这一种主流文化是非常清楚可以看到的,而且主流文化所包含,表现政治,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思潮的整合,这在国内目前来看还不是很明显,这是我认为需要改进和提倡的。 张跃年: 刚才我一直想问问题,坐在这儿没有办法问了,刚才郎教授特别的提出来不是非常推崇多元化的经营,的确不管在中国还是全世界,多元化经营失败案例远比成功的多得多,特别韩国好象还没有特别成功的多元化。他们都是搞多元化的,我的问题想问郎教授为什么那么多的多元化经营失败案例比成功的多,又有那么多的人特别热衷于多元化,中国尤其如此,您能够给分析一下吗? 郎咸平: 问这个问题也是我亲身经历的,这么多数字放在我们大家面前,这么多案例放在我们大家面前,你会发现我们的企业家像先烈一样一批一批的往火坑里面跳,不理解你们都在忙什么,一天到晚卡拉OK,腐败很行。我演讲时很多企业家问我一个非常荒谬的问题,今天是多元化的时代,经济化的时代,资源控股时代郎教授你怎么能够反对呢?我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深刻的感觉到这个人的悲哀,你完完全全不理解这个社会走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步,各位想想看因为什么?我们对企业家的教育不太重视,企业家本身有没有学习欲望?没有。我做了如此多的培训,你会发现真正培训的都是不该被培训的,企业三手以下的人多,真正的一把手太忙,这些不擅于学习的企业家往往会把世界潮流跳过重新走一遍别人走过的路,这就是现况,而现况的产生基本上会归咎于企业家的不学习。 问: 我想问石总一个问题,您做了十一年的企业,您对于企业的成功管理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而且您认为在您这个十一年管理企业的过程当中,您觉得您最大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是什么? 石钟韶: 我认为我在这十一年间,我一直感觉到我现在还是不成功的,我一直保持这样一个心态,我一直没有认为我是成功的,我一直认为做的太差,我对自己不断提出更多的要求,我的想法是我总觉得每天都在过不同的桥的感觉,企业的运作,你的资源,你的发展如何平衡,郎教授讲到如何投入,如果收,如何放这个问题是我企业发展十一年过来的心得。这方面我还是自己比较重视的,我一定的投入到一定的时候我差不多就得收,然后过一段时间再投一投,再收一收,基本三年有一个循环。但我一直感觉自己很不成功,对自己很不满意,尤其管理各方面,我认为我的管理模式像我们的软件一样,不断升级,打补丁,我一般三个月打一个补丁,半年做一个小半升级,一年做大半的升级,像我们的软件一样这个管理流程也不断完善,但补丁没有打之前还是得按照原来的流程走,我版本没有升级之前还得按照这一种模式执行,第二年新的版本升级了我的管理就要上台阶,总对自己的版本不断更新,不断提升,否则的话你会遇到阻力,现在不是一年一个变,而是三个月一个变,如果不及时调整管理会出问题,很多人说我变的太快,我说现在这个时代有一些东西必须变,你不变看到他错了,你错一年就很糟糕,所以我们有一些时候讲战略三年五年,其实根本做不了三年五年,三年五年就大概描绘一下,其实很多事情只能做半年,或者说半年已经很不错了。 问: 我想问一下石总,您是否认为在企业的竞争当中,这个产品差异化和成本领先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石钟韶: 成本领先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刚才郎教授讲到成本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就是说你的产品能不能低成本战略,就像格兰仕微波炉一样,这个成本产品直接给他带来企业发展,所以说要学会怎么用战略成本,简单数学,拧毛巾方式控制各种战略,我认为一个企业里边像刚才郎教授讲的很全面,企业里面不是财务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是全企业里面,包括整个联盟体,成本战略上升到你上游企业是不是符合你的成本战略,下游企业是不是符合你的成本战略,成本战略在企业里面是非常关键的,产品差异化的问题肯定要做,所有世界强势企业,包括中国的强势企业都得考虑这个差异化的问题,你绝对不可能跟他一模一样,绝对要有差异化,否则的话是不可能生存的。 主持人: 今天的对话就到此结束,今天一下午的讨论,演讲,我想大家肯定还是得到很多的收获,好,感谢郎教授,感谢石总,感谢张总,今天的对话到此结束。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2437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样的人可以迅速成为教授
2009-11-13 21:04
什么样的人可以迅速成为教授 首先人制定了制度,后来制度造就了人。 在大学里跌爬滚打多年,撞壁无数后看出点门道,供想当大学教授的人借鉴。 能快速被评为教授,应具备下列能力: (1) 写。评教授,论文多多益善,因此要会写论文。要把有限的数据写出无限的文章来。没有数据?创造数据也要写。 (2) 说。评教授、报课题,都需要上台演讲,自吹自擂。脸皮越厚越好。21世纪的人才最需要的能力是啥?不是计算机,不是外语,是讲PPT的能力。 (3) 跑。评教授除了看论文,还要看课题和经费的数量。课题怎么来?纵向课题需要到科技部、基金委坐坐;横向课题需要到企业走走。闷在实验室里,没有人给你把课题送来。跑部钱进。 (4) 傍。当今学术界,帮派林立。师出名门,有牛人提携,可以扶摇直上。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牛人一句话,胜读十年书。 (5) 管。先管点事,当个官,是迅速长为教授的捷径。不信你到大学走走,会发现凡是名教授皆是处长(校长、院长也可,至少也弄个实验室主任当当)。凡是处长皆是名教授。不知是先当了处长后成了名教授,还是先当了名教授后成了处长。教学相长已被教处相长代替了。 注1: 以上是迅速被评为教授者应具备的能力。 注2: 不具备上述能力,有些人也被迅速评为教授。那是天才,确有真才实学。 注3: 如果不具备上述能力,也不是天才怎么办?没来的千万别进高校。刚进来的赶紧撤。没法撤的就耐住寂寞,不灰心,不自杀,静悄悄地学习、看书、上课。能拿着工资,天天到图书馆看书,不亦乐乎? 注4: 上述5条的确是一个教授应有的能力,但别超常发挥。
个人分类: 科研|7450 次阅读|4 个评论
为何我国的旅游景点如此之贵?
liuchenggang 2009-9-23 23:09
十一将至,此次8天的十一长假终究会与以往的不同,因为是我们亲爱的祖国60年的生日,作为母亲的儿女,出去旅游就成为表达的行动。 然而,就在此刻,全国旅游景点涨价的消息随之出现,今天看到都市快报上发表的文章 国庆节前多个景点门票提价 部分涨幅达70% ,心里不禁一阵,为何在祖国生日的时候却要大肆的涨价?有关方面说是为了国庆阅兵的秩序与安保问题。但是,我们可以想下,如果仅仅是为了这个就能阻止人们出门旅游放松的打算吗?答案是肯定不行的!!! 所以以涨价来达到这一目的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做的尽量的降低当地的旅游景点的门票,吸引当地游客;或者推出更有特色的东西让人们又留恋的意愿。 在说说涨价幅度的问题:我国的旅游景点门票已经较其他国家高出好多,与人民的收入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在国外:很多风景区都是免费的,即使收费也很低。谢凝高介绍说,美国一张全国国家公园的通用年票只有50美元,韩国景点门票价格一般在7元到20元人民币,意大利最贵的景点门票价格也不足他们人均月收入的1%。 (引自都市快报)。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好多的东西制度,商业化等等,这应该是谁思考的问题了? 为何放松还要附加比平时更多的money?这是欢庆生日的方式吗?古代的时候皇帝还会大赦天下的,而如今却是给人民大众加上了 burden?Can we afford it ?
个人分类: 感触随记|385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为什么我国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lih65 2009-7-24 10:29
为什么我国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来源:2009年7月13日 中国教育报 第4版-理论版 西方三权分立经常议而不决,决而不行,麻烦不断。 吴之如 绘 六个为什么,即在当代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能搞资本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是涉及我国政治、经济、政党、意识形态等基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回答六个为什么,对于澄清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更好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意义重大。为此,本报与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共同开辟栏目,围绕六个为什么组织专家学者撰文,以供读者学习参考。编者 ■许崇德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虽然设置的机关有某些类似之处,但由于国家性质不同,两种制度在本质上是对立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诞生于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烽火之中,成长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洪流里,是中国人民自己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远比三权分立优越,特别是遇到紧急状态,我们凭借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取得了重大斗争的胜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创造的、用以实现其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也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最好制度 近来有不少青年朋友向我提出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我觉得,提出这样的问题表明青年人思考着国家大事,关心我们所身处的政权组织形式的问题,是值得重视的现象。我和青年朋友一样,都生活、学习、工作在我国的政治制度之下,但在这方面我有自已的感受,所以愿对这个问题向青年学生们敞开心扉,谈一些认识和看法。 国家政权性质决定政权组织形式 国家政权的性质就是指特定国家的阶级本质。人类历史上有奴隶制国家、封建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前三种都属于剥削阶级类型,而社会主义国家则属于非剥削阶级类型,不同性质的国家需要采取适合于本国具体实际情况的政权组织形式,用以代表国家并实现其阶级统治。 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虽然具体形式千差万别,如美国是总统制,英、日是君主立宪的议会内阁制,意大利是共和政体的责任内阁制等,但总的来看,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是三权分立制度,贯彻三权分立原则。三权分立取决于这些国家的政权性质,符合资产阶级专政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政权形式必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有的青年学生认为,人大制度和三权分立制度都设置有体现行政职能、立法职能、司法职能的机关,似乎两种制度没有多大区别。这是误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虽然设置的机关有某些类似之处,但由于国家性质不同,两种制度在本质上是对立的,不能混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中国人民从历史经验中得出答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若从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宣告凡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的时候算起,三权分立在西方国家迄今已有22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它适合资产阶级的统治需要,所以被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用。在历史上我们国家也受到过它的影响。清朝末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发动变法,企图学习西方三权分立,改造当时的封建专制政体,但是失败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想实行西方的三权分立(五权),同样由于不符合中国国情而此路不通。国民党蒋介石上台后,口头上说要实行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实际上却顽固地坚持专制集权政体。惨痛的经历使人民看清了西方民主那一套在中国行不通,中国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自已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才能解放自己。 1931年,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关于打碎旧国家机器的原理,运用巴黎公社及苏维埃的经验,在红色根据地创立了工农兵代表大会的制度。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又创建了各个边区的参议会,解放战争时期,又发展成为各级人民代表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被确定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长期以来,这一制度在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一直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诞生于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烽火之中,成长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洪流里,是中国人民自己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宜的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真正的民主制度。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作为人民勤务员的人大代表主要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军人,还有各民族、青年、妇女、华侨、企业家等各方面的人士。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勤奋工作,体现了人大制度真正的人民性。宪法又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这表明我国各机关的地位并非平列。由于立法是集中体现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相统一的过程,且法律是全国都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立法应居于主导地位,而不是像西方国家那样三权分立,互相制衡。 有的青年学生说,三权分立反对专制制度,有进步性。这个问题也要正确看待。诚然,三权分立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那是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新生的资产阶级,这个阶级顺应客观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借助于中世纪启蒙思想家的民主理论,提出了各种试图打破封建束缚的政治要求。他们主张设议会以限制王权,设法院以维护自由(自由买卖)、公平(等价交换)、人权(财产权)。资产阶级通过所竭力争取的代议制、选举权等民主形式的实现,占据了议会多数,从而遏制了封建君主对工商业者的横征暴敛。所以,最初的三权分立实质上是阶级分权,有削弱王权、反对封建的进步意义。但是,及至资产阶级用革命手段夺取了整个政权,早先那种阶级分权的暂时现象便不再存在,反封建的积极意义亦随之烟消云散了。资产阶级专政就是资产阶级独占、不与他人分享的政权制度,但它仍然需要用三权分立来包装,塑造出国家并非由资产阶级统一控制,而是存在着互相制衡的三个权力的态势,以便进一步欺骗与压迫民众,巩固自己的统治。直到今天,它始终是维护资本帝国的政治外壳。 事实上,统治权力在任何国家都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我国宪法从来不使用分权的字眼,表明对分权观念的否定。西方国家把分工谎称分权,设置了由资产阶级统一控制的三个机关来扮演不同角色,这完全是骗局。请看他们的议员、行政官、法官,哪个不是铁杆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他们的法律和政策措施哪一项不是资产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对外更是如此。邓小平在批评三权分立时说,他们实际上有三个政府,资产阶级对外用这一手来对付其他国家。如2009年3月,美国释放17名关押在关塔那摩监狱的中国疆独恐怖分子,交由美国司法系统来决定把他们安置在美国本土,使政府得以以司法独立的名义拒绝中国的交涉。诸如此类的事例屡见不鲜,足以证明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治国效率优于三权分立 西方国家囿于三权分立的原则、程序和各种具体制度,其政权的运行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麻烦,诸如在有些国家政党轮替频繁,有些国家的议会常迫使内阁倒台或者弹劾总统,有些国家的行政首脑动辄对议会通过的法案行使否决权,甚至解散议会,又如议会内部因利益冲突而恶言相向,大打出手等。总体上说,西方的制度成事不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远比三权分立优越。关于这点,邓小平有关的论述值得一读。他说,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作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我们说搞经济体制改革全国就能立即执行,我们决定建立经济特区就可以立即执行,没有那么多互相牵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遇到紧急状态,如抗洪抢险、应对非典、抗震救灾等重大事件,我们凭借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组织群众,取得了重大斗争的胜利,是最好的证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的创造 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应用到中国具体情况下解决中国的政治制度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毛泽东在1940年指出,中国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 参见毛泽东1940年 1月著新民主主义论 ) 。 毛泽东总结了斗争的实践经验,确定应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江泽民在1997年指出,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加强立法和监督工作,密切人民代表同人民的联系。胡锦涛在2007年指出,要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表明我们党的领导人非常重视政权建设问题,他们的论述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实际条件下的具体化和创造性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政体,是我国人民创造的、用以实现其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也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最好的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着国家的重大事务,体现着国家生活的全貌,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当前出现了某些否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鼓吹三权分立的噪音,是值得警惕的。我们必须澄清对三权分立的各种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切实增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1660 次阅读|2 个评论
“教授级”是个什么东西?
ljxm 2009-7-16 15:44
单 位一年一度的技术职称评定又开始了,评定“教授级工程师”也在其中,“教授级”是个什么东西?“中国的职称序列有很多种类,一般都分为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其中高级职称在多数专业还可细致分为副高级和正高级。具体是据行业或者专业划分的,叫法不同。教育系统:小学最高是“小学高级”,中学最高的“中教高级”,大专院校: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教授”最高。医疗系统:主治医师为中级职称,主任医师为高级职称。工程师职称序列到高级就结束了。新闻系统,出版系统叫法也不同,研究员则是科研系统的叫法。” 职 改字(86)165号文件的决定和国家经委制定的《关于提高部分成绩优异的高级工程师职务工资的试行办法》是为提高部分成绩优异的高级工程师职务工资的,由此演变成“评定成绩优异高级工程师”,再在国内大规模的演变成评定“教授级工程师”。不过“教授”是“教授,”“工程师”是“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所说的“头衔”就应该是一个“杂交类职称”。高级工程师和教授同属于高级职称,因此高级工程师里面是出不来教授的,教授里面也是没有工程师的(有人双专业双职业则另当别论,但也不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而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研究员也是一个道理。正高级和正高级是一样的,教授和高级工程师和主任医师和高级编辑是一样的。这样的“杂类”也只有我们聪明绝顶的“管理者”才能想得出来,被评上者也能印在片子上与“教授”一拼,也得些涨工资的“实惠”,单位也能广而告之天下我们有多少多少“教授级”人员,所以“半推半就”、“你情我愿”就出来了“教授级”这么个东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220 次阅读|1 个评论
自由的力量
zza212 2009-7-6 13:29
我文笔不好,但是思想的碎片比较多,忍不住用拙劣的文笔把思想的碎片记录下来,望大家批评指正! 追求自由是人的本性,对物质的追求并不是人的最高目标,追求物质的丰富只是实现人类解放和自由的途径和手段。如果把追求丰厚的物质作为人类奋斗的最高目标是很危险的,这样的思维必将导致方向性错误,严重损害人类的自由。所以,追求 GDP 的增长要兼顾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否则就本末倒置了。 自由既是最高目标,也是力量之源。改革开放几十年,在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这正是自由状态下人的力量的释放的结果。自由,首先应该是心灵上的自由,或者意识上的自由,其次是行动上的自由。如果缺乏意识上的自由,就等于放弃自己的思想,放弃深入思考的机会,如果缺乏行动上的自由,人们就会放弃实践,既没有思考,也没有实践,人类的创造何来呢?自由意识下追求的东西往往也是最珍贵的东西,也很可能是一个人基因决定的最痴迷和擅长的东西,这样的放弃很可惜。一个人的放弃不可怕,一大批人的放弃是严重的资源浪费。 主张自由并不等于无限制的自由,无限制的自由只会破坏自由,因为人是社会人,任何人都不能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脱离社会的人最终会退化到和动物没有太大区别,甚至连动物都不如,很多动物也具有明显的社会性。人不能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也意味着人的行为需要适当约束。但是过多的约束也压制了人的自由,从而限制了人的创造力,这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 谈自由,得承认个体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方向上的差异,即不同的人有不同领域的兴趣和追求;二是同一方向上不同能力的差异。差异的存在导致不能为每一个人设置自由的范围,但是为所有的人规定统一的范围和模式必然会限制很多人的自由,这必然会压制人的创造力。在面对个体差异存在的时候,我们不能设置统一的自由范围和模式,大自然的美丽得益于生物多样性的共同作用,人类社会的健康也需要 生物多样性 的存在。根据洛克的观点,当一个人的自由被约束在不减少他人自由的范围内就应该允许。社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应该更多的关注社会发展目标和保护人的合理自由,而不是为了某种华丽的目标管到人的吃喝拉撒之类的小事。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人的合理自由被严重束缚,那些已经影响到他人自由的行为却未受到约束和惩罚。 制度的复杂性永远赶不上社会的复杂性,那些想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把人的行为约束在程序化的模式之下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想追求大而统一的华丽景象也是违背自然、社会规律的。我们这个社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总是千方百计的把人当机器对待,从而指挥这些机器实现高效率的生产,这样的努力的确导致了华丽的景象,但这都是视觉上的,不是本质上的繁荣和发展,也不具有持续性在,这样的行为也给自己埋下了新的祸患,这无疑是作茧自缚、自掘坟墓。我们已经建立了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制度体系,但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才发现制度的刚性很难决绝复杂的社会问题,这有可能是制度的不完善(意思是本来还可以更加完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制度永远都不能成为社会的完美模型。制度的过度庞大和复杂导致人们解决问题的成本大大增加,了解和学习制度已经不是老百姓所能及的了,而是需要专门的人员通过专门的学习才能做到,而这都还不够。我不是反对建立制度,但是我反对完全把社会模型化的制度。 但凡在人类历史上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物,他们都曾在自己的领域深入思考或执着的实践,这都是自由的力量,即使在受到到外界阻力的时候,也从不放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才是自由,放弃意味着失去自由。失去自由就会大大减弱人的创造力。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借鉴台湾工研院的能与不能--转
sunapple 2009-6-30 09:32
借鉴台湾工研院的能与不能 在6月10~12日举办的2009台北国际光电周中,台湾工研院(ITRI)展出多项光电热门创新技术,包括AC LED应用产品、导光板技术、多点触控显示、电子纸技术,以及3D立体影像显示应用技术。图为工研院研发的大面积高解析电子字画。(图片来自ITRI网站) □刘民义 工研院对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设立的时机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为应对美元中止留下的技术空白,面对全球能源危机,以及新加坡和韩国等周边亚太地区在劳动密集产业方面与台湾日益激烈的竞争,台湾当局开始倡导科技,尤其是注重实用性应用技术的研发。1973年,由台湾经济部组织设立了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工研院以非营利财团法人的身份,主要从事应用性科技研究,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服务,协助产业技术进步,在台湾推进工业化和产业升级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对台湾的半导体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功能定位 工研院成为台湾实施科技导向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工研院以项目研发为核心、以产业技术集成为纽带、以前瞻性工业技术为目标组织研发活动。对产业界以研发促服务,以服务促发展,研发与服务并重。研发活动既包括前瞻性的中长期研究,也包括面向企业的短期实用研究。工研院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台湾联华电子、台积电都是工研院电子所科技人员创业成立的,台积电更是时任工研院院长张忠谋亲自创立的,如今已撑起了台湾半导体产业的一片蓝天。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工研院以产业环境的变化而随时调整其研发和服务,包括设立科技专案计划、示范工厂、衍生公司、技术转移与扩散和研发联盟等。 对产业发展的贡献 从传统产业到高科技产业,工研院一直扮演着科技龙头和创新引擎的角色,不仅一手催生了半导体、光电产业,促进了资讯、通讯等领域的蓬勃发展,也协助机械、化工等产业升级转型。台湾许多创新研发都来自工研院与产业界的联手合作,工研院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广大中小企业的研发中心,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同时,还为产业界培养了大批人才,真正起到了为台湾高科技产业播种、为现有产业升级服务的作用,还成功地借由技术转移孕育了台积电等高科技龙头企业。30多年来,工研院在集成电路、个人电脑、自动化技术、精密加工、新材料、资讯产业、光电技术、检测技术、化工和制药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大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成果,成为台湾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和支柱。 台湾工研院可供借鉴的地方 引领高新技术 无论从工研院衍生的台积电等大批高科技公司、对新兴产业的助推作用、对传统产业前瞻性技术的研究、以技术和服务支持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还是从工研院与产业紧密结合,成为中小企业的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以及多年来为台湾培养了大批产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工研院都当之无愧地引领着台湾高技术的发展方向。前十年,我国工业领域的研究机构在完成向企业的转制之后,过去主要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的功能已经大大弱化,更谈不上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引领,而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和基础研究。中科院有一批高技术口研究所,如何借鉴台湾工研院的运营模式,对我国的高技术发展起到应有的引领作用,是我们面对的重要课题。 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支撑平台 工研院在台湾建立了庞大的企业服务网络,在各县市成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除了和企业联合研发、受企业委托解决技术瓶颈外,还开展有中小企业参加的各种技术研讨会,对企业进行策略性辅导、产品性能分析、认证和检验,还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培训等多方位的服务。工研院甚至规定,每人每年为企业提供的服务不少于8次。 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及技术集成创新平台 工研院紧邻台湾清华大学和交通大学,开放的研究和管理模式,从诞生起就与产业界水乳交融的联系、互动和交流,已经使其成为台湾新技术、新产品最重要的研发地,也是台湾最大的集成创新平台。工研院是台湾在美国获得专利最多的机构,1998年以218件位列全球前百大企业的第55名。 技术转移平台 工研院设立创新技术转移公司和面向整个产业界的产业经济与资讯服务中心,专职于技术服务、转移和扩散。由于工研院的非营利性定位,使其能迅速把技术转移出去。工研院技术转移的一大特点是,科技人员携带技术直接服务企业或创业,已先后有近1.6万人离开工研院到企业工作。可见,技术人才的转移是技术转移最有效的方式。 诞生了一批总经理 由于工研院鼓励科技人员自己创业,因此也诞生了大批诸如台积电张忠谋、联华电子曹兴城等产业领军人物。以工研院光电所为例,离开光电所到产业界的人员,到2002年已诞生了25位CEO,让这个产业从无到有,其中光驱、扫描机、LED等产品,都跃进全球前三名。 成果孵化与育成中心 工研院的定位即着重于产业技术研发,研发项目大多来源于产业界,获得的技术成果再回到产业界孵化、进入企业育成中心孵化或设立衍生公司进行转化和生产。 科技与产业有效结合 台湾工研院有效地解决了科技与产业的结合问题,与产业界开展多界面全方位的协同与合作,相互间互为支持、互为依存,从人才、资金、信息到技术进行全面的互动和交流,包括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人才的流动,形成了产、研之间有机的结合体。工研院在这方面的探索对我们的参考意义很大,因为我们一直在摸索科技与产业有效合作的机制,几十年过去了,这一机制仍未根本建立。 台湾工研院的边界条件和若干思考的问题 制度性条件 由于台湾与大陆的管理体制和制度不同,比如大陆非营利的社团法人,管理是在民政部门,工研院的非营利财团法人在大陆还难以实行。在大陆,研究单位如果是事业法人,其管理带有准国家机关的性质,有上级主管部门,有行政级别,以及由此而来的各种要求和约束。如是企业法人,天然难以脱开营利的目的。所以,要完全借鉴工研院开放式办院模式、使生产力要素与产业界和社会自由流通,肯定会因社会管理制度的不同,短期内还难以真正建立起来。 资金大循环条件 工研院以政府的公共财政支持为基础,在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原则上只收取成本费,以利于研发成果迅速转移到企业,不以自身的营利为目的,不以一己一时一事之利而行事,而是着眼于产业发展、着眼于台湾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利益。当经济发展了,政府的税收增加了,再反过来支持工研院的发展,形成资金的大循环。由于台湾幅员较小,管理体制和法规无大的差异(在美国各州的法律都不尽相同),全岛发展的差异性不大(大陆不仅全国各地差异很大,即使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其珠三角和东西两翼及粤北的差别也非常大);从财政上看,工研院覆盖的全岛是一个税收区域,这些都是其能够实行资金大循环的边界条件。 地理条件 由于台湾地域较小,空间距离决定了生产力要素能够高效流动,尤其是空间是制约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空间距离小,将大大减小对人才往复流动的限制。空间小,也使工研院的管理半径变小,管理成本减小,管理效率提高,还减少了因距离遥远带来的管理失控的风险。 个人发展机会 由于有上述3个因素,对一个人而言,他的选择总是自由的,不会因一种选择徒增另一个选择的困难,他可以选择在工研院工作,也可离开工研院,还可过一段时间后再回到工研院,不会因为他的这一选择导致失去其他的发展机会。而且,在工研院连续工作10年以上,工作年限加年龄到65岁便可申请退休,并领足额退休金。这样,在工研院的履历,既可以得到锻炼,还可以在流向产业时因有了退休金而没有风险,事实上增加了个人的发展机会。 另一个角度 作为一家非营利的财团法人研究机构,工研院短短30多年取得了显赫的成就,但毕竟只是一家研究机构,所能取得的成绩也是有限的。比如,它主要是在半导体等产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这一成就是否与张忠谋作为该领域的天才领导人及亲自转入产业界这一偶然因素相关?工研院毕竟不是科技工业园,它育成的大企业也是有限的,虽然培养了一批高科技企业的总经理,但还不能造就成批的企业家。工研院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机制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但也只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我们分析上述这些情况,并非为了降低工研院对台湾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贡献,也不是对工研院简单的吹毛求疵,而是冷静地知其好也知其不完善的所在,以便更好地借鉴工研院的经验。 我们难以借鉴的地方 法人悖论 工研院的非营利财团法人,虽不追求自己的经济效益,但却通过与产业的紧密协作、为产业提供具体服务这些可以量化考核的实操行动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还能保持自身运作的高效率。如果我们试图建立这样一个研究机构,将首先面临法人悖论:如果有法人,无论哪一种法人都有其局限性,事业法人难以避免上级行政干预;企业法人带着天生的牟利本性并难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社团法人又四不像,既难以争取政府的有力支持,又缺乏企业法人的自主灵活性,即落入社团法人的陷阱。如果不设法人,这也是中科院在嘉兴、常州等地共建的技术转移平台所采取的模式,那么,在发展壮大之后,谁来承担其法律责任和权利?其财产地位如何得到法律保证?也无法解决其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激励机制问题,管理团队也就限于多变之中。 制度层面 大陆的管理制度不同,区域差别很大,户籍和人事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小孩教育、医疗、就业,以及创业过程的税收、工商管理等很多实际问题都与制度有关。 边界条件 大陆和台湾的地理空间不同,财税政策不同,任何一个市或省都不能单独做到资金的大循环,所以,任何一个单独区域的领导人,都不可能出于对全国的公益考虑,以自己的财税长期支持面向全国(如只面向提供税收的市,科技人员进入该机构时所要考虑的机会成本将大大增加)范围开放办院的研究机构。 大陆的机会成本 大陆各地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领域的发展程度不同、各行业各单位也由于管理体制带来的各种差别都比较大,这些都使一个人在每一次选择时的机会成本各不相同,且差别非常大,从而就带来了作为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人的流动的困难增大。 创业风险 大陆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没有过渡到一个相对较公平,鼓励创业的较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些因素,都使创业的风险大大增加。 文化层面 工研院提出创新(innovation)、互重(respect)、敬业(industriousness)、奉献(dedication)、卓越(excellence)的价值和文化,并在2008年启用了全新的企业识别系统,引领工研院职工以更开放的胸襟、更远大的创新梦想,迈向未来,再创新高峰。大陆的公共道德和社会伦理都在经历一个漫长的重建过程,复杂的人际关系隐藏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和商业之间的勾结和交易,科技工作者与资源管理者之间复杂的博弈,在主流价值观还未建立的社会转型期,所有这些,都很难在一个庞大的、与外界有着全面开放交流关系的研究机构形成一种良好的、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而没有这样的文化,管理也难以有效的进行。 (作者系中科院广州分院院省合作协调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589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首老歌&满世界的爱心
moxj 2009-6-17 22:21
一出所门就是兰大电脑城,横跨马路的天桥边很少没有乞讨者的时候,旁边地下通道里的几位阿姨和叔叔更是节假日不休息。昨晚一起聊天的兄弟给我讲了关于当今丐帮的故事,听着故事和旁边的音乐,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在成口县广场的舞曲,也想起了老家山西那些司机和煤炭生意人晚饭后 K 的同样两首歌。 这两首歌便是迟志强的《 铁 窗 泪 》 和《 北 郊 》 虽然我周围的人一般不会接触到这两首歌,但当我多次在各类人群中听到这两首歌的时候, 突然对这些乞讨者和那些曾经的罪犯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景仰。不知道怎样评价他们,想起鲁迅先生的几句话: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我这样思考问题,也许绝大部分人是不认同的。如果我们回望亲爱的政府和伟大的党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取得的丰功伟绩和创造的繁荣景象。 我们不得不对当前社会的各种现象重新审视,不得不发此感叹。 我不知道当前被冷落和鄙视的群体为这个社会做了多少贡献,只记起来去年一位老师批评我要尊敬中国的性工作者:她们是促进内需的强大动力,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想起这些,也让我想起小时候听过的两个故事: 申徒嘉是个被砍掉了一只脚的人,跟郑国的子产同拜伯昏无人为师。子产对申徒嘉说:我先出去那么你就留下,你先出去那么我就留下。到了第二天,子产和申徒嘉同在一个屋子里、同在一条席子上坐着。子产又对申徒嘉说:我先出去那么你就留下,你先出去那么我就留下。现在我将出去,你可以留下吗,抑或是不留下呢?你见了我这执掌政务的大官却不知道回避,你把自己看得跟我执政的大臣一样吗? 申徒嘉说:伯昏无人先生的门下,哪有执政大臣拜师从学的呢?你津津乐道执政大臣的地位把别人都不放在眼里吗?我听说这样的话:镜子明亮尘垢就没有停留在上面,尘垢落在上面镜子也就不会明亮。长久地跟贤人相处便会没有过错。你拜师从学追求广博精深的见识,正是先生所倡导的大道。而你竟说出这样的话,不是完全错了吗! 子产说:你已经如此形残体缺,还要跟唐尧争比善心,你估量你的德行,受过断足之刑还不足以使你有所反省吗?申徒嘉说:自个儿陈述或辩解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应当形残体缺的人很多;不陈述或辩解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应当形整体全的人很少。懂得事物之无可奈何,安于自己的境遇并视如命运安排的那样,只有有德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一个人来到世上就象来到善射的后羿张弓搭箭的射程之内,中央的地方也就是最容易中靶的地方,然而却没有射中,这就是命。用完整的双脚笑话我残缺不全的人很多,我常常脸色陡变怒气填胸;可是只要来到伯昏无人先生的寓所,我便怒气消失回到正常的神态。真不知道先生用什么善道来洗刷我的呢?我跟随先生十九年了,可是先生从不曾感到我是个断了脚的人。如今我跟你心灵相通、以德相交,而你却用外在的形体来要求我,这不又完全错了吗?子产听了申徒嘉一席话深感惭愧,脸色顿改而恭敬地说:你不要再说下去了! 另一个类似的故事讲 有一个叫叔山无趾的人,因为早年间犯了过失而被砍去了脚趾。有一天,叔山无趾用脚后跟走路,到孔子的门下求教。孔子正在给学生上课,见叔山无趾来了,就跟他说:你年轻的时候做人不谨慎,犯了过失,招致了祸患,所以落成今天这个样子。尽管你今天还想到我这里来学习,不过你觉得还来得及吗?叔山无趾平静地回答说:我正是因为年轻无知,才会使身体受到伤害。但是我现在知道,生命中有比脚趾更尊贵、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来找你求教。 天无不覆,地无不载 ,上天什么东西都能覆盖,大地什么东西都能承载。我把夫子你视为天地,哪里知道你是这样一个人? 孔子顿觉惭愧:我实在是浅陋。请你进来指导指导我的学生吧! 但是,叔山无趾还是离开了。 孔子深感遗憾,回头对学生讲:你们勉励啊!叔山无趾这样一个断了脚趾的人,还知道来学习,还知道生命中有比他的脚趾更尊贵、更值得尊敬的东西,我们这些是全身全德之人,我们孰能不进取呢? 今天想起了这些故事,简单整理一下留给自己看。去年我刚开始写日记的时候,看到什么现象都试图从哲学方面给自己一个解释。所以类似的事情我会找来佛教的《心经》讲两句: 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或者回忆一下 《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很快调整自己不平的心境。 我想自己已经习惯中立了,所以不引用这些哲学语言的时候也都记录类似:《 猥亵女童的是清官 》《 腐败是个好东西 》 这样的日记。不幸的是,即便这样,很多人看了我的日记还是意见非常大。我记录的日记慢慢变成了 《 又见公务员 》《 首长辛苦了 PK 为人民服务 》 庆幸的是,我重新浏览这些日记。它们还是一样仅仅面对事实,记录我的认识过程。 写自己的日记,让鸟人们胡乱猜想扣帽子去吧。精英们建立起来的完美制度已经沦落到靠这两首感动人的歌和一帮乞讨者加无辜的性工作者维持的地步。我还在意自己喊不喊万岁做什么呢? 《 文化 、国家、埋你的那个坑 》不是每天还挂在自己的博客里自我反省吗?
个人分类: 观察思考|2459 次阅读|0 个评论
"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不是中国应当坚持的优良制度
zhangxw 2009-3-11 11:49
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不是中国应当坚持的优良制度 今天 09.03.11 乌鲁木齐报纸上一条消息的标题是: 24 枚火箭弹催下 10 厘米 春雪。而北疆这场大雪真的由火箭催下来的?我觉得这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式的新闻。 最近开人大,就想提个看法:人大既然是管着政府和两院,就应当真的有实权。而人大要管好,应当有一定的办事、分析情况的机构。以便真的起到监督作用。我建议:把统计、审计工作归到人大去。使统计和审计工作脱离原管理系统。 我们社会有很多做法容忍了、默许了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认定规则。而这种做法的荒谬性、危害性大家都知道。其实,利益攸关方规避裁判认定工作早在封建社会就有规定。而到今天我们在这个重要问题上认识不够,甚或不敢谈这个问题。 中国要在政治上走自己的道路,我理解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式的制度决不是我们应当坚持的优良制度。而是应当尽早铲除的腐败。 我们应当建立符合基本逻辑要求的制度,而不能热爱逻辑混乱的制度; 我们应当建立公正的制度,而不能建立没有公信力的制度.
个人分类: 生活滴点.2.|3110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内医药企业当前发展的建议
自我源于思考 2009-3-11 11:04
一、在务实的基础上创新 应坚持把药品质量放在第一重要位置,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但国内药企的研发工作相对薄弱,由于缺少相关平台、项目及人才,难以在短时间内飞跃,从而影响到公司下一阶段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建议公司继续发扬自己的优良传统作用,不断巩固薄弱环节。短期的发展方针为在务实的基础上创新。 二、加强和完善市场(信息)部的职能 1. 市场(信息)部本应作为公司的参谋部,协调研发、生产和营销,使公司的全部工作以市场为导向,为临床、研发、生产、销售等部门服务,优化研发、生产、销售的一体化。并进行市场调研,搜集各方面的信息,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而目前各公司的市场部多相当于营销部门的参谋部,从事市场推广、营销计划制订及销售结果评估等营销职能,而对于自身研发项目的结构、前景,对于生产的能力及仓储物流等没有涉及。应当加强其职能,将生产与研发的参谋功能包括进来。 2. 在医药行业竞争中,品牌的影响力将成为主要的竞争要素。品牌主要体现在服务竞争方面,包括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医生和患者的教育、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需要整个企业的努力来塑造品牌。市场部门的职能关系到产前、产中、产后和销售前、中、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等工作,在品牌塑造过程中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3. 品种选得好是药企能够快速成长最直接的原因。大企业要保证有几个年销售额上亿元的品牌药,且单一品种利润能够在 50% 以上。 选择好的药品就有必要从产品构想、组合,行业及竞争品牌研究、市场地位、市场周期、市场布局等作一个通盘分析。对于整体新药项目结构,一类药物与三类药物的比例,项目购买与自主研发的比例等,都应作出细致的分析。如化药中非 1 类药都是已经上市的,可以从市场信息方面做相对全面的分析。 4. 立项工作是重中之重,目前立项权主要由公司研发部门掌握,缺少市场调研信息、专利信息及严格的可行性评估,使得许多项目立项通过后又被迫放弃,并且有追求短平快的倾向。立项问题,研发部门应与营销、市场及生产部门相结合,可以实行联席会议制。研发可行,生产可行,利润可得三者缺一不可。 对于非原研药,市场预测的意见更为重要。建议由研发、制造和市场三个部门联席会议,讨论立项问题。 5. 以研发驱动高端市场的拓展将成为一些实力型企业的选择。高端医药市场中,三甲医院创新药物的比重会逐渐提高。专业化的学术推广策略可能更多地运用于以三甲医院为代表的高端市场。因此有必要组建一支学术推广队伍从事这方面的市场推广工作。 6. 研发形势发生了变化,以药明康德为首,桑迪亚,华大天源等一批国内医药业 CRO 发展势头强劲,他们的业务范围涵盖了医药研发的各个方面。依照全国、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客观要求,与这些专业的研发外包企业建立业务联系,并逐渐发展合作关系对于研发效率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7. 关于一类药物的市场推广有存在巨大的风险问题,即使国际巨头也遇到了失败。如辉瑞 于 2007 年停止销售 Exubera (吸入式胰岛素),该药的销售历时一年,业绩失败,损失约 28 亿美元。所以对于原研药要有一个慎重的市场开发推广方案。 国内药企鲜有具备开发年销售额达十余亿或数十亿的药品的能力,且风险太大。虽然要对这一类药品进行跟踪研究,但选择 3-5 个预期销售额可以达到 1-5 亿 / 年的药品进行重点开发更为现实。这类药品研发风险小,生产成本低,因此利润较高。建议重点集中到这上面,在三年内取得至少 3 个该药品的上市。 8. 以原研药(尤其是 NCEs 药物,必须自己生产原料药)作为公司主要业务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市场转变过程,如使一类药进入医保行列就需要一定成本。在推广原研药的过程中有必要不断总结经验,可以选择 2-3 个原研药品,也可联合其他有经验的厂家共同开发市场,当积累一定经验后,再多选几个有潜力的原研药品开发推广。这个过程需要市场部门的努力,把他们打造成明星产品。 可以对进入临床的药品,在已经确定疗效的情况下再组织一定规模的补充实验,并将结果作为下一步宣传的材料。由此得到参与临床实验的医院及学术界的支持,大大提升美誉度。 9. 市场部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都是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量。药品的数量、包装、标志等等必须在符合规定的条件下以市场为导向。收集信息,分析各类产品的市场环境和生存周期,摸清不同药品的成长发展规律。制订已有品种、即将上市品种的宣传、推广方案。 药品以市场为导向,科研成功,市场失败的例子在国内较多,如新近研发出来的一类药依叶、恩必普等,获得成功的药品较少。其主要原因就是:有产品,没市场,因此市场部的工作极为重要。 10. 为医药行业专家学者及各大医药企业负责人以数据库方式建立档案。掌握竞争对手的产品品种及新近研发品种,并建立档案。 11. 由于网络视频的流行,可以制作一些低成本的网络视频或公益广告,以不断提高形象。 三、对于研发工作: 随着近几年国内整体研发力量的增强,各公司不断推出新产品,国内药企研发形势已经大大进步。尤其是现在发改委推出的重大新药创制的十一五计划为国内药企的研发更推进一步。在这种情况更应当加强研发的投入力度。 1. 将新品部做为一个独立核算单位,把用人权、处事权和一定的财权下放到部门负责人,并且可以进一步把一定数额的采购权下放到课题组(项目组),提高项目研发的工作效率。以研发产品上市后的销售额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新品部收入,以此计算新品部的盈亏,并作为一个评价新品部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 2.建立创意库(idea库),对于原研药,或者其他涉及探索性的内容,要建立一个创意库(idea库)。每一个团队成员的idea都是平等的,对于一个项目,或者项目中的一个技术难题,每个人应当(必须)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或者见解),并且备案,对各个方案、见解进行评估。待问题解决后,对提出正确见解者进行奖励(以备案资料为准)。这样才能做到信息的高效交流。 注意:这一点只能在创新水平较高的平台上运行,创新水平不高的建立idea库反而会影响领导者的权威,造成管理效率的下降。 3. 配备专门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制订统一的仪器操作规程,责成实验室管理人员掌握。用实验室管理人员针对员工使用各项仪器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定期培训。操作规程具体、实用,减少新进员工的熟悉时间,争取新员工在最短的时间内熟练操作。负责仪器指导、维修及更换。研发技术发展较快,可以提高仪器、设备的折旧率,尽早更换使用频率高、出现多次损坏的设备。 4. 加强平台建设,可以与相关机构联合,如合成平台,自己建立需要耗费太多人力物力。可以尝试建立初步的新药筛选平台,对于中药、复方药物的筛选。筛选近五年内将要过专利保护期药物,作为研发的方向方向之一。 原研药与仿制药的研发分开管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也可尝试分开。处方的研究有一套专门的程序,对于不同剂型药物的处方研究。生产与研发配合进行。 5. 由于政府对于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大,要保证手中经常性持有重大项目,抓住更多机会得到国家的支持。第二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的申报机会一定要抓住。 6. 研发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趋势,而国内药企大多不具备多平台综合研发的管理经验,在与其他机构联合时,要积极参与平台及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取得控制权。虽然投入大量资金,但合作总体的成效多是不理想,合作期间也未能提高公司在这方面的管理经验。因此药企有必要控制联合实验室,至少参与实验室的日常管理,项目结束后不但取得产品,也取得了经验。 与其他科研院所合作时,可以派遣员工学习有关技术,项目合作结束后,研发团队得到了实质性的成长。一旦自身平台建成,现有员工可以立即开展工作,使平台在短时间内投入运行。如果只是提供资金,则市场虽可成长,研发团队的成长有限。 7. 允许研发人员对感兴趣的方向进行适当的探索性研究。设立研发风险基金,早期注入某些科研机构在研项目。 8. 在全国范围内充分利用研发资源,与 CRO 企业逐步建立相对稳定的业务联系,包括处方等均可能包给他们去做。为每个研发产品细分阶段,分析各阶段的时间和资金,并与 CRO 的时间和费用比较,作出是否外包出去的决定。 10. 生物制药的势头不可阻挡,相较于化学或天然药物,生物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要快得多。这个机会不能失去。由于缺少这方面的平台和人才,可以采取收购或控股有一定研发能力的生物制药企业。如与其他机构联合成立实验室,就要取得管理权,并参与日常管理工作。 11. 建立中药组分库,为中药研发打下基础,也可借此吸引国家资助。可以尝试开发中药 OTC 药物,可能成 为一个新的增长点。 12. 其他:研发用原辅料尽量从车间、仓库领取,保证效率。 四、营销部门 1. 非处方药物已经占有 25% 的药品市场,必须大力开发。这需要加强零售药店的投入。可以在个别城市,投入有限资金和员工,尝试网络营销,进一步评估其效果,积累经验。 2. 由于大部药品由医生出具处方,因此,我们的客户主要是医院及医生,而不是患者。即便是 OTC 药物,医生的建议也起到很大的作用。有必要了解各个科室的对常见病的处方习惯,及处方改变情况。 3. 对于原研药物的营销上,我们还缺少经验,要对于营销的效果要有一定准备。建议选择几个原研药进行试验性投放,归纳总结各方面的营销及市场数据,迅速积累经验,打开市场。我们的长处不是原研药物,所以风险加大,如何应对在临床期,及销售期出现的投诉,赔偿等必须作好准备。 4. 绝大多数的医生非常希望销售人员上门推介。因此可以对销售人员实施表格化管理。包括销售报表、客户拜访表、客户资料表、线路行程周期表等。 5. 开发海外市场必须有知识产权作为后盾,否则收效不大,甚至引发一系列的争端。即便短期内有较高回报也难以长久。 7. 医院药房托管,虽然交给医院的费用不低,但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的支出。除上交医院部分外,托管方独享医院药品销售的利润,以往为让药品进入医院而付出的各种推广费用也基本免除,如南京国盛药业有限公司在其托管的 7 家药房中,除 1 家亏损外,其余都盈利。因此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8. 按照医改方案,国家将建立基本药物制度,进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并统一制定零售价。而且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站 )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应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全民医疗保险广覆盖即将实现,未来基层医药市场的总体规模合计将超过 2000 亿元人民币,所以能否拿到国家 ( 地方政府 ) 的采购订单可能是决定销售额的重要因素,区域经理的销售职能更多地被政府事务所代替,而本地人在这方面可能会有更好的业绩表现。 五、其他 1. 对于各项常规的业务流程进行汇总,并详细描述,分发到各部门,使新员工迅速进入角色。领导告诉员工做什么,而员工直接可以知道怎么做。减少老员工流失造成的损失。 2. 各部门可设立(临时)助理职务,培养年轻人才。鼓励员工或小组相互之间的竞争。员工的工资、奖金均与公司利润挂钩,员工收入要能够反映公司的盈利情况。维持基本工资低水平。关键具体落实到个人,保证公平,不吃大锅饭。把更多的荣誉留给一线员工。 3. 可以设立流动性竞争岗位。保证领导岗位的流动性高于事业单位。审核部将管理费用及业务费用分开。管理团队的更新过程,如何实现权力交接平稳,并迅速进入下一增长周期。企业文化建设目标为提高以管理层为中心的向心力。 4. 出差或销售拜访客户施行表格化管理。须填写报告表格,对此次活动达到哪些目的,并对效果作出自我评价。 6. 保证资金链的正常运作。增加资金来源渠道,可以整合个别子公司的职能,使之单独上市,募集资金并从事资本运作。降低公司的金融风险。
个人分类: 医药|7934 次阅读|0 个评论
静夜狂思-(40)-制度
考槃在涧 2008-11-18 13:13
我本来想把这个话题写成一篇论文,但实在没有精力去查相关的资料和案例,只能罗列一些观点了。 制度说到底是一种规则,既可以人为制定,也可以自发形成。自发形成要比人为制定更优,因为自发形成以最广泛的社会共识为基础;而人为制定的制度往往体现着长官的个人意志,或者,体现着方方面面权力、利益的博弈。尽管有时候权力、利益的博弈也体现某种程度的社会共识,但在一个权力不对等的社会,人为制定的制度注定要沦为被利用、被滥用、被痛批、被臭骂的形式主义。 制度政治 :尽管制度本身不同于政治,但往往在制定和执行制度时,政治会起决定性作用。 制度失灵 :制度还经常被照搬,照搬的制度多半会失灵,因为它同样没有广泛的社会共识,到最后要么被曲解,要么被搁置。 制度滥用 :制度还经常被滥用。被滥用的制度已经超出了制度本身应用的领域,而被赋予了政治、权力斗争的色彩。这个时候的制度反而成为桎梏人心的樊笼,吸血的魔鬼;让坏人找到堂而皇之的借口而让好人张口结舌,百口莫辩。 制度投机 :制度本应对所有人都起同等作用,可往往成为阻碍人的壁垒,而不是保障人的基础。经常发现有人就像量子隧道效应中直接穿过势垒的粒子一样,直接就绕过了制度,而把那些本来应该从制度中获得正常秩序的人们挡在了外面。 制度背离 :制度本应是保证所有人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但大多数时候制度的产生只是为了方便管理。方便管理的制度最终都会面临一地鸡毛,因为它背离了制度的初衷。 制度极限 :任何制度都会面临极限,不可能找出一个制度,适用于制度应该适用的每一个角落。制度只能处理普适状况,而很难处理特殊状况。任何制度最后都会遭遇例外,体现管理智慧的,不是坚持制度到死,恰恰是把握例外的时机。 制度依赖 :当人活在制度中时,容易形成制度依赖。一切行为都必须以制度为依据,而离开制度,则寸步难行。 制度主义 :一开始指责他人个人品格成为自己不反思的借口;现在制度成为自己不反思的借口。制度失去作用每个人都有责任,责人前先责己。制度不是万能的,只能帮大家解决问题,不能帮每一个具体个体解决问题。每个人解决问题都只能靠自己,靠不了制度。 制度进化 :当一种制度被另一种制度自发取代时,制度进化了。 制度跃迁 :很多时候我在想,既然制度是一种规则,那么为什么不能像物理定律一样,永远被万事万物所遵循?社会既然是基于自然的,为什么在规则方面又和自然那么的不同?也许制度之所以会进化,正是因为经常有人不遵循它。那么,为什么万事万物都必须遵守物理定律,而我们的宇宙看起来像是在进化呢? 制度生长 :很多草坪修好之后经常出现被踩踏出一条路的现象,不是因为人们没有公德心,而是这条路往往是捷径。聪明的商家先不忙修路,只建一大片草坪,过三个月,看看哪些地方形成了路,就把这些地方修成真正的路;而路修好以后,方便了路人,也没有出现践踏草坪的现象了。这就是制度自发出现的例子,我把它叫成制度生长,那种自上而下的制度,注定是要被骂、被滥用直至用滥的。
个人分类: 哲思|3830 次阅读|4 个评论
促进中国科技文献信息开放存取的法律与制度研究
wangyk 2008-11-18 02:21
王应宽 2008-11-16 此文已经发表在《大学图书馆学报》(附PDF全文供免费下载),引用信息如下: 王应宽. 促进中国科技文献信息开放存取的法律与制度研究.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4): 7-13. 促进中国科技文献信息开放存取的法律与制度 研究 王 应 宽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业工程学报》《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报》编辑部, 100125,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41号,Email: wangyingkuan@163.com ) 摘 要 :科技文献信息的开放存取涉及很多相关的法律制度,为实现开放存取,需要减少法规的限制并寻求法律的保护。研究了有利于促进科技文献信息开放存取的法律和制度,包括修订著作权法有关条款,把合理使用的范围扩大到非商业利用;制定与实施中国特色的出版物法定送存制度;制定和实施国家许可制度;建立防止信息垄断的机制;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维系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与信息公共获取的平衡 ,为开放存取的发展争取更大的制度空间,实现传播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 :开放存取;法律;制度;著作权法;网络传播权保护;合理使用;法定许可 通过开放存取实现文献信息共享需要作者保存与读者获取两方面。作者与读者分别位于开放存取运动的两端,作者提供文献,读者获取与使用文献,即采取作者与读者互动的推拉策略(Push-Pull Policy),作者主动推送,读者积极拉动,双方都采取主动才能达到科技文献广泛共享的终极目标[1]。要通过文献信息的发表、存档、检索、获取与使用,实现信息的自由传播与广泛共享,一方面需要规避现有法律法规的限制,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制定或修订法规,寻求法律保护。从版权角度看,开放存取就是以现行法律为基础,在许可协议框架内作者自愿让渡部分版权,使用户得到免费访问权、获取权和自由使用权的版权交易模式。要发展开放存取事业,必须研究和制定促进信息开放存取的法律和制度,赋予开放存取应有的法律地位,同时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准和守法意识,保障开放存取的相关法律法规、许可制度、许可协议条款等得到切实的遵循与维护。由于开放存取在中国的研究和项目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有关促进开放存取的法律制度研究还鲜见报道。本文试图探索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如何扩大开放存取发展的法律空间和寻求法律保障,主要涉及著作权法、出版物法定送存制度、国家许可制度、信息反垄断机制、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等。 1 修订著作权法有关条款,扩大合理使用范围 知识产权制度是用法律保护知识创新的制度,也是为了保护版权拥有者在进行版权贸易时其经济利益不受侵害。知识产权制度是为了通过保护作者权益来鼓励知识创新和科学进步,而不是要阻碍信息的自由传播。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和工业产权,前者包含邻接权,后者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等。著作权法是指调整因著作权的产生、控制、利用和支配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关系的总称。著作权,狭义上讲,是指各类作品的作者依法享有的包括人身和财产方面的权利;而广义的著作权,是指除了狭义著作权以外,还包括艺术表演者、录音录像制品制作者和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在中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与版权是同义语[2]。开放存取主要涉及著作权的保护与使用。 版权法的作用之一是鼓励新知识的创作和传播。学术界的成员既是学术论文的创作者即作者,又是论文的消费者即读者,作为创作者需要版权法来保护其作品的完整性,同时也需要通过借鉴并正确引用来合理使用别人的成果以创造新知识,产出新的论文。按照传统,为了广泛传播其文章,作者将版权无偿转让给出版者,在很多情况下作者需要付费或得到许可才能使用自己的成果。因此,为了发展知识,作者保留版权对其研究、教学和后续发表新成果很重要。同时,建立机制来维持保护版权拥有者的权益与用户获取使用之间的平衡,对满足研究与教学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保护知识产权,维护权利人利益,不仅是中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自主创新的需要,也是树立国际信用、开展国际合作的需要。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知识产权制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促进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和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同时,要防止滥用知识产权而对正常的市场竞争机制造成不正当的限制,阻碍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技管理全过程,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强化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推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由于著作权法在保护著作权人和传播者利益的同时,还必须兼顾社会公共利益,防止权力被滥用,阻碍和束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因此,世界各国著作权立法,无不对著作权予以一定的限制。著作权与财产权不同,就其法律保护而言,著作权已受到了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此外,还受到合理使用、法定许可、强制许可等制度的限制[1]。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一条规定: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3]。可见,著作权法的最终目的是要有益于创作和传播,促进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而为达到此目的,必须以保护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与调和社会公共利益为手段。著作权法首先赋予作者著作权,但为了公共利益考虑,又以合理使用(Fair use)的规定形式来限制著作权的行使。《伯尔尼公约》是关于合理使用的最早且最重要的规范,1971年巴黎修订版的第九条第2项所规定的三步骤检验(three-step-test), 即复制权的限制与例外应符合以下条件:①仅限于相关特定条件下;②未与著作之正常使用相冲突;③不至于不合理地损害著作人的法定利益[4]。此三步骤检验原则随后分别为1994年通过的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中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第十三条、1996年通过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著作权条约(WIPO Copyright Treaty)第十条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及录音物条约(WIPO Performances and Phonograms Treaty)第十六条所接受, 并推广到所有该条约所提供保护权利的限定与例外规定,不再仅限于复制权,亦即只要在相关特定条件下,未与著作之正常使用相冲突和不至于不合理地损害著作人的法定利益,各国著作权法应允许使用人不必经过著作权人及其相关权利人的授权,使用著作或受保护的客体。至于具体法律条文表述,则由各国以法律规定。 促进中国科技文献信息开放存取的法律与制度研究促进中国科技文献信息开放存取的法律与制度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第十条除规定保护著作权人人身权和财产权等十七项权利外,也通过合理使用、法定许可等制度限制来保护公共利益。其中,著作权法第五条法定许可了三项本法不适用的范围:①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②时事新闻;③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了合理使用的十二种情形,使用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使用作品,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3]。著作权法第二十三条还强制性法定许可了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教科书对作品的使用,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对著作权的这些限制规定,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公共利益,有利于作品的传播和使用。   但是,中国的著作权制度历史较短,许多方面还不完善。特别在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很多环节,如网上信息检索、聚类、链接、下载、复制、再传播与再利用等,均受到版权法的制约,著作权法在网络环境下的过度扩张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科技信息开放存取的障碍。因此,为了推进开放存取,促进信息资源的传播与共享,使信息传播效益最大化,必须改革和完善著作权法的有关条款。   传统版权体系在作者及其他控制和使用作品权利人利益与社会信息自由流动和传播知识利益之间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可以说,利益平衡是版权法的根基。然而,每一次复制和传播技术的进步都打破了版权法旧有的平衡。为适应技术进步,确立新的利益平衡,必须不断修订版权法。具体做法是:赋予版权人与新技术相应的权利以弥补技术发展给权利人带来的损失,同时给这项新的权利附加相应的限制以保护公共利益而不至于造成版权人的垄断。建议修订版权法的有关条款,以维系版权保护与合理使用的和谐统一。按照国际惯例,补充规定,作者拥有版权,只要在相关特定条件下,不与著作的正常利用相冲突和不至于不合理地损害著作人法定利益,应允许读者和用户不必经过著作权人及其相关权利人的授权,不向其支付报酬,可以使用著作或受保护的客体,但应该指明作者的姓名、作品名、文献出处,正确引用与致谢[1]。同时,还应该明确规定,受公共资金资助的研究项目成果除保密或产生专利或版税收入的成果外,首先应该免费向公众开放,而不受版权法的限制。对于学术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也应该逐步向公众开放。通过修订和补充现行的法律,制定专门的法规和颁布有关法规文件和政府规章等形式,把合理使用的范围扩大到非商业性利用,逐步完善信息开放存取的政策环境,为公众依法公开平等的获取信息提供法律保障。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网络信息共享,关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与限制将在后文详细论述。 2 制定与实施中国特色的出版物法定送存制度   出版物法定缴存,有的也称作出版物法定送存、出版物法定寄存、出版物法定存储、出版物法定仓储、出版物法定呈缴等。法定送存是一种法律义务,规定任何商业机构、公共机构或个人,只要以大量副本制作任何形态的文献,都有义务送存一份或一份以上到指定的国家机构。法定送存是一种国家公共政策,也就是以法律形式保障国家文献的收集、记录、保存与使用,目的是保存国家文献、编制国家书目和提供学术研究[5]。送存品应免费提供给读者使用。出版物法定缴存制度起源于1537年法国国王佛朗西斯一世颁布的皇家法令《蒙彼特埃敕令》,规定任何新出版的图书,必须向王室图书馆呈缴一部,否则禁止销售;最初的目的在于充实皇家图书馆的馆藏,后来又衍生出其他目的,如书刊出版品交易核可、检查的途径,取得著作权保护的方法等[6]。在1886年订立伯尔尼公约前后,法定缴存制度几经废止与恢复,根据1990年Jan T Jasiond的调查统计,全世界共有139个国家有法定缴存制度[7]。法定寄存制度是一个国家完整收集、记录、典藏该国文化资源最重要的依据,也是平衡社会大众知识贫富差距的重要途径,尽管寄存的目的、出版物的定义与范围随着时代变化,但法定寄存制仍是各国为子孙后代典藏过去及当代知识智慧的良好制度,而被各国广泛建立实施。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出版物盛行,法定寄存制度在法令、技术实现、保存长久性、内容正确性、使用平等性、组织合理高效等方面都遇到了新挑战[8]。   中国没有出版物法定寄存的法令,但是有一个中国特色的称谓,叫出版物样本缴送。中国的出版物样本缴送可溯源到汉代初年,800年前已有图书呈缴制度,但时至今日还没有法定呈缴本制度,现在的样本缴送制度在1952年以政府部门规章的形式确立。2001年12月25日国务院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第 23条规定:出版单位发行其出版物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版本图书馆和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免费送交样本。但是,实施情况不佳,问题很多,漏缴严重,虽有人呼吁通过强化宣传和法律制约等措施,健全书刊缴送机制,保障文献保存体系,但大范围的执行难似乎看不到根本改观的前景[9]。李国新博士认为中国现行出版物样本缴送制度需要改革,改革制度首先需要解决两个前提性问题:一是对制度本身的正确理解与认识,二是按照国际惯例,使制度走向法律化;并提出了具体改革措施,包括废除多头呈缴,建立单一的国家呈缴体系,建立出版物呈缴的补偿机制,政府编印的非保密性出版物向所辖图书馆免费缴送,建立出版物呈缴的催促制度和国家公告制度,规范呈缴本的免费利用制度[9]。 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在于信息存贮、传递和服务。为了更好地提供信息服务,应参考美国、英国、法国等制定实施的信息寄存法令,完善中国的出版物样品呈缴制度,条件成熟时可以制订出版物呈缴法律,规定所有在中国出版的图书、期刊、政府出版物、地图、报纸、手册等出版物,不论以何种媒介出版,都要呈缴一份给国家图书馆。同时应根据上文阐述的修订著作权法有关条款,赋予图书馆以例外的复制权和传播权,规范呈缴本的免费使用制度。 外国的法定寄存法令和中国的出版物呈缴制度都是针对图书馆的文献典藏的,呈缴者是出版机构,呈缴机构是图书馆,呈缴内容是出版物,对于出版物的界定主要指印刷出版物,范围较小,这对电子信息时代信息的开放存取是远远不够的。最新修订的IFLA 2000年出版的《法定送存立法准则(修订版)》(Guidelines for Legal Deposit Legislation, rev? ed),对法定送存进行了重新定义:法定送存是一种法律义务,规定任何商业机构、公共机构或个人,只要以大量副本制作任何形态的文献,都有义务送存一份或一份以上到指定的国家机构[10]。该定义对送存者、送存机构、送存品等进行了重新界定,特别对送存品的媒介形态作了扩展,补充了电子出版物的法定送存,这为电子信息时代重新制定或完善出版物法定送存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参照IFLA2000的法定送存立法准则,提出建立更广泛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的出版物法定送存制度,一方面完整保存国家文献,另一方面提供永久免费使用的国家文献,以保障公民自由使用信息资源的民主权利。通过这种文献提供、保存与使用的长效机制,满足教育、科学研究和信息交流的需要,为文献信息内容的开放存取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1]。 中国的出版物法定送存制度中采用广泛的原则,送存者不仅包括商业性机构如出版者、网络资讯提供商、网络出版者等和公共机构如政府部门、大学、研究院所、学术团体等,还包括作者个人,范围很广,囊括所有参与文献出版的机构和个人。送存机构不仅仅是国家图书馆,也可以是其他公共机构,如各种专业数据库、知识仓储库、专业图书馆等。送存品,即出版物,采用广义定义,包含各种媒体,其种类与形态十分宽泛,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小册子、政府出版物、乐谱、地图、静态图像资料、微缩资料、视听资料、其他形态的资料等。纸本出版物如期刊,如果另以电子方式出版则电子版也需要送存;对于电子出版物,无论是离线的还是在线的都需要与其附件(如安装软件、使用手册等)一同送存。为了合理使用送存的资源,还应建立送存品免费使用制度,赋予送存机构例外授权,允许非商业性地提供用户免费使用。依据此模式,以科技期刊为例可规定如下:凡在中国正式公开出版的科技论文,不论是纸介质媒体还是网络媒体,版权人必须在出版后的规定时间内(如30日),送2份纸介质文本或最终电子版文档给指定的知识仓储库,如国家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等,同时建立催缴制度、补偿制度和处罚制度。送存机构负责永久保存文献资源,并供用户免费获取和使用。 出版物法定送存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意义重大,不仅为完整收集和保存国家文献资源奠定法律基础,也为更广泛的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提供保障。科技期刊论文的开放存取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制度框架下,科技文献信息的自由交流和传播就可以依法进行,保障和加速科技成果的广泛传播与充分利用。 3 制定和实施国家许可制度   国家许可(National License)是指通过政府授权,出版商与第三方即非赢利性组织之间通过签订国家许可证允许其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信息产品或服务,并由该非赢利性组织提供信息获取渠道。获得国家许可证后,在许可协议的规定下本国范围内的任何公众都可以接入、检索、浏览、下载、打印或复印被许可使用的信息产品[11]。国家可以通过转移支付对作者、出版者和信息提供机构进行经济补偿。国家许可证制度的实施包括对国外数据库资源和国内数据库资源许可利用两方面。国内现在已实行的电子资源集团采购方式即是国家许可制度的体现。电子资源集团采购是指多个图书馆组织起来,联合采购某种资源,以最优价格和最少的经费获取最佳服务和最符合需求的资源。它是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在网络环境下的产物,集团采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包括:集团结构和组织模式、采购和价格模式、资源共享模式和数据库访问模式[12]。   作为全国最大的高校图书馆联盟,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宗旨是建设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服务。其组织的集团采购项目实践证实了以集团采购方式引进国外电子资源的优势和效益,促进了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建设[13]。但目前集团购买的电子资源只提供集团成员内部使用,没有加入联盟的机构不能使用,公众也不能使用,也就是没有提供开放使用,其效益并没有最大化。   显然,单独建设或购买电子资源的成本很高,如果以国家许可的形式购买,不仅可供全国的图书馆、大学、科研机构使用,只要可以上网的公民均可使用,而且花费的成本会比各自单独购买低得多,使用效益也比集团购买高。此外,国家在与国外数据提供商进行价格谈判过程中,可以统筹考虑,获得优惠的价格,国家与国家之间还可以采用数据库交换的形式购买。国内数据库资源的销售与授权许可存在同样的问题,如国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三大期刊网,目前主要通过大学、图书馆和机构付费购买,或者读者个人按页面付费下载。单位购买都使用国家的资金,造成资金的重复浪费,还严重影响了公众对期刊文献信息的获取与使用。如果采用国家许可制度,国家每年统一支付给期刊内容提供商一笔经费,让所有资源免费开放,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但是中国各个单位、部门的业务归口与行政隶属关系错综复杂,如何统一规划协调与组织实施,在操作层面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解决。   事实上,如前面所述,政府直接投资支持开放存取期刊,也就相当于对开放存取期刊实施国家许可制度。国家把科技学术期刊的出版纳入公益事业管理,通过科技事业经费拨款支持,让期刊内容及时免费全文开放,提供开放访问服务。笔者的问卷调查结果也表明,科研人员很支持(支持率高达86%)通过这种模式实现开放存取[1]。   国家许可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许可使用,可以避免各地区、各系统的信息资源重复建设,并且有利于缩小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信息差距;国家许可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协调和解决非营利性组织与出版商之间的争议;而且,国家许可对出版商进行合理的经济补偿,保障了出版商的经济利益,能够鼓励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11]。如芬兰的FineLIB计划就是由政府出资对ISI等15个数据库实施了国家许可。挪威、瑞典、丹麦、冰岛等国都建立了国家许可证制度。国家许可能够有效地协调好出版商和公众之间的利益,在促进网络信息资源获取尤其是数据库的开放存取,消除数字鸿沟,实现信息平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4 建立防止信息垄断的机制   信息垄断有多种形式,如行政垄断、行业垄断、超级企业垄断。信息垄断必然带来信息产品价格垄断,提高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政府部门对信息的行政垄断,例如国家对政府统计信息的垄断与封锁就是阻碍信息开放存取的瓶颈,是防止信息垄断机制的重点之一。   应该公开政府统计信息,让公众免费使用。统计行为虽是政府行为,但统计数据却不能为政府所独享。因为政府利用纳税人的税金生产出来的信息和在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都属于全体公民所有,是一种公共产品,除少数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机密信息外,政府有义务向全体公民提供。而且,统计数据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和福利。中国现行的统计法在统计信息产品的归属、统计服务对象等基本问题上,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实行的是以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方针,反映到统计设计上主要是考虑政府的需要,而很少研究企业和社会公众的需要,甚至一些统计指标和分组设置是以政府部门的市场开发为目的的;在统计数据披露方面,实行先内后外、内详外略的政府优先政策;与此相适应,制定了过于宽泛和严格的统计数据保密制度,对社会公众获取统计信息设置许多限制。因此,破除统计信息归政府所有的传统观念,打破政府部门统计信息垄断和封锁的局面,树立统计信息是公共产品、归全民所有的新思想,也是当前统计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14]。   2004年,科技部率先启动了科学数据共享工程[15]。中国虽已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数据资源,但因缺乏开放共享的有效机制,这些基本数据大多数利用率很低,导致国家投入经费重复采集基本数据,造成严重的浪费。因此,实施科学数据共享已成为国家资源有效利用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必须树立科学数据是国家资源的观念,不得私自占有和封锁。2006年,科技部宣布实施了强制开放存取受公共资金资助研究产出的科学数据,其中80%的科学数据均可提供开放共享[16]。这是政府在消除行政垄断,支持科学数据开放存取方面的重大举措,具有非凡的意义。 欧美大型跨国期刊出版商对科学、技术和医学领域期刊的垄断导致了连续出版物危机和学术交流危机。中国大陆虽没有私营出版商,但行业垄断的情况依然存在。中国内地的出版社和期刊编辑部多为计划经济的产物,表现为在某一政府部门或与政府部门有相似职能的部门主管、主办下,出版与该部门管辖范围有关的出版物,带有比较浓厚的行业垄断特色。应改革准入制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行业垄断,促使行业出版社和行业期刊在失去行业垄断、行业保护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做深做新,做大做强。通过建立机制,打破对信息生产和发布的垄断,消除信息壁垒,为科技信息资源的开放存取提供保障。创办开放存取期刊,与传统期刊竞争,也是反垄断的重要措施之一。 5 维系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与信息公共获取的平衡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17]的出台,客观上加强了互联网环境下的版权保护,扩大了权利人对作品网络传播的控制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的快速传播与广泛共享,但同时也通过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对信息网络传播权附加了种种限制[18]。此外,只要获得权利人的授权许可,其个人的作品仍然可以按照其约定的方式(如创作共享许可协议CCAL)传播和使用。而开放存取的信息大都是通过获得著作权人的授权许可提供网络传播和使用的,同时《条理》还提供了相对宽容的避风港条款[19],因此《条例》对版权的保护不会也不应该束缚包括科技文献在内的作品的创作、传播与共享。但必须明确,作为版权法中最重要的权利人应该是作者和创作者,这就要求在发表作品时作者和创作者应该保留版权,而不应将版权转让给出版商,致使出版商成为了网络传播权的控制者。《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解决了权利人与使用者之间的矛盾,保持权利人、网络服务提供者、作品使用者三方之间的利益平衡,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作品的潜能,非但不会阻碍科技文献开放存取的发展,还为科技文献的开放存取提供了法律保障。 《条例》是著作权制度在网络环境中的拓展和延伸,其中合理使用制度的规定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限制进行了详细界定,是新环境下对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原则的扩充和调整。《条例》一方面以法律形式对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进行规制,限制了著作权人权利在数字环境下的无限度扩张;另一方面详细地规范了作品的传播者和使用者在利用数字化作品方面的权利,保障了社会公众能够广泛地访问网络世界中的作品,协调了作者、传播者与使用者三者之间的利益,体现了著作权法保护个人、保护弱势群体、保护公共利益的立法精神,从而使著作权人与作品使用者之间在数字网络环境下达成新的利益平衡,充分实现网络传播与公共利益的协调,在促进社会信息的广泛交流的同时,增进社会文化产业的整体进步[20]。 《条例》固然有很多进步之处,但也存在不少缺陷,如网络服务提供者难以通过用户注册资料提供涉嫌侵权的服务对象,没有规定著作权人向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查询权等,难以依据《条例》解决信息网络传播权中的所有问题。这些缺陷不仅会给著作权人维权带来困难,也会给网络服务提供者正确审视自己的商业模式带来困惑。为了促进信息的网络传播与利用,维系网络传播权保护与公共利益的协调,在贯彻执行《条例》时,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条例》所规定的避风港条款,另一方面,还应尽可能地扩大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的范围,为开放存取出版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知识和信息传播的社会效益最大化。《条例》在限制规范信息开放存取的同时,也为开放存取提供了法律依据。 6 结 语 开放存取是一种理想的模式,理论和实践证明,开放存取在法律、技术、经济和商业模式上都切实可行。开放存取在国外发展很快,免费获取与使用学术信息已经部分成为现实。开放存取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不平衡,而中国的开放存取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政府主管部门在政策与法规层面的重视与推动十分有利于开放存取的发展。研究表明,可通过修订著作权有关条款,制定版权许可和使用协议,寻求版权保护与广泛传播使用之间的妥协,将开放存取出版置于知识产权法的框架内,消除两者之间的矛盾。法定送存与国家许可制度均有助于信息的开放存取。由于拥有版权,作者的态度至关重要,决定作品是否开放和开放的程度,因此在没有法规限定的情况下,建议元数据生产者、期刊出版者、信息提供商等需要与作者签订版权使用许可协议,明确标示所提供文献的版权状况与使用许可范围,并以机器可读取形式尽可能使之标准化[21]。版权所有者表示支持开放存取的最容易、有效和日益普遍的方式就是创作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 licenses)[22],版权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为其作品提供灵活的授权机制。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探索提出的促进科技信息开放存取的法律与制度,可为政府决策部门和立法机构提供参考借鉴,以期推动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文献开放存取机制和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应宽?中国科技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出版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06,12:240 2 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6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01年修正,最新)? [2006-06-20]? http://www?edu?cn/20011105/3008137?shtml? 4 章忠信? 著作权法关于数位图书馆之营运与修正方向以英国、美国为例?(发表于1993年5月东吴大学数位图书馆研讨会)?[2006-06-20]? http://www?copyrightnote?org/paper/pa0035?doc? 5 Jules Lariviere? Guidelines for Legal Deposit Legislation? [2006-05-20]? http://www?ifla?org/VII/s1/gnl/legaldep1?htm? 6 History of Legal Deposit? IFLANET? [2006-05-22]? http://www?ifla?org/VII/s1/gnl/chap2?htm? 7 Jan T Jasion? The International Guide to Legal Deposit? Aldershot, Ashgate, 1991? 18-31? 8 陈昭珍?电子资源的法定寄存政策?[2006-05-21]? http://www?ncl?edu?tw/pub/c_news/92/01?html? 9 李国新?中国图书馆法治若干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北京大学,2005,5 10 王明玲?《法定送存立法准则修订版》介绍?[2006-05-16]? http://www?ncl?edu?tw/pub/cnews/87/04?html? 11 陈传夫,姚维保?我国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差距、障碍与政府策略?图书馆论坛,2004, 24(6):54-57? 12 肖珑,姚晓霞?我国图书馆电子资源集团采购模式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 30(5): 31-34? 13 杨毅,周迪,刘玉兰? 集团采购购买电子资源的有效方式?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 22(3):6-9? 14 邓聿文? 打破统计信息垄断? 国际金融报, 2003-11-24(3)? [2006-05-23]? http://people?com?cn/GB/paper66/10714/973966?html? 15 陈建辉?科技部科学数据不得私自占有封锁[N/OL]?经济日报, 2004-06-23? [2008-02-14]? http://www?sciencedata?cn/news/show?php?id=3044_sid=? 16 Peter Suber? Welcome to the SPARC Open Access Newsletter, issue #105, January 2, 2007? [2008-02-13]? 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newsletter/01-02-07?htm?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8号?《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06年5月18日颁布)?国家版权局主页? [2006-10-01]? http://www?ncac?gov?cn/servlet/servlet?info?InfoTopicServlet?action=topiclistid=30? 18 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就《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有关问题答中国政府网记者问?[2006-10-05]? http://www?gov?cn/zwhd/2006-05/29/content_294127?htm? 19 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OF 1998?[2006-10-18]? http://www?copyright?gov/legislation/dmca?pdf? 20 陈传夫,周淑云? 维系网络传播与公共利益的协调? 图书情报知识, 2006(2):5-9? 21 Bide Mark? Open Archive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ompatible World Views? Bath, UK: Open Archives Forum, 2002? [2006-05-11]? http://www?oaforum?org/otherfiles/oaf_d42_cser1_bide?pdf? 22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2006-06-2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 作者单位:《农业工程学报》编辑部,北京,100125 收稿日期:2008年3月11日 作者简介 : 王应宽(1971-),男,工学硕士,管理学博士(编辑出版学),副编审,《农业工程学报》副主编,《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报》执行主编。Email: wangyingkuan@163.com . Law and institutional system for promoting open access to scientific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on in China Wang Yingkuan Abstract: As open access to scientific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on is greatly affected by related law and institutional systems, reducing the strict restriction of existing laws and rules and seeking legal protection are necessary in order to implement open access to scholarly literature. Law and institutional systems for promoting open access to scientific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on in China we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system should be perfected, including amending and modifying concerned clauses of Copyright Law of China for expanding the scope of Fair Use to non-commercial use, extending the right f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viding lawful guarantee for openly and equally access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formulating and implementing legal depositing system for publicat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stituting China national license system; setting up antitrust system against illegal information monopoly; protecting the Right of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through Network, expanding the range of fair use (fair dealing) and legal permission, keeping and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of communication via network and public benefit, for which larger space for open access development can be assured and the maximization of the benefits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can be reached. Keywords:Open Access; Law and Institutional System; Copyright Law; Fair Use; Legal Permission 附PDF全文 促进中国科技文献信息开放存取的法律与制度研究
个人分类: OA开放存取|6718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瓦特发明蒸汽机来说明创新的各种因素(zz)
newniu 2008-11-2 18:54
 现在全国都在讲创新。国家、各省市和企业都在讨论有关创新的政策、战略和计划。什么是创新?成功创新的基本条件是什么?蒸汽机创新成功的故事可能对我们能有所启发。   在初中,甚至在小学,我们就从课本上知道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知道蒸汽机是英国产业革命的象征。但是我想讲的是瓦特的蒸汽机创新,或者说是有引号的发明,以与一般的发明相区别。经济学的创新,按熊彼特的说法,不是指发明,而是指发明的新技术、新东西获得商业成功、被市场接受。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将技术创新分为三个阶段:发明,即发现了一个新的技术,甚至可能做出了它的模型或样机;开发,即将发明变成实际能用的东西,即制造出新产品;商品化,即将开发出的产品变成市场需要的商品。瓦特确实做了重大的发明,蒸汽机是过去没有的新的动力设备。但瓦特更大的贡献还不是发明,是他将发明的蒸汽机变成了市场需要的商品,是产品化、商业化的贡献,是完成了蒸汽机创新的完整过程。因此,瓦特不仅是发明家,更是创新者,他制造了蒸汽机给需要蒸汽机的工厂,英国过去必须建在河边的工厂可以建在经济上最合适的地方,可以更稳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更大的力量带动各种新的设备。蒸汽机的商业成功,引发了产业革命。   瓦特为什么能发明蒸汽机并成功完成其商品化的创新?中国过去的教科书通常不讲,似乎瓦特只是一个技术发明家,成功是因为他聪明、努力。真实情况并非那么简单。   利用蒸汽作为动力的发明在古希腊时代就有。有商业价值的设备,在瓦特之前最有名的就是1711年英国人纽柯门发明的蒸汽泵(蒸汽抽水机)。但蒸汽泵热效率低,只有往复运动,主要用于煤矿抽水,使用场所有限。   瓦特1736年出生在苏格兰,13岁开始在父亲的作坊制作机器,少年后期他到格拉斯哥大学从事实验仪器的制造修理工作,开始在大学旁听学习包括潜热学在内的许多学科,1758年22岁的他已被大学教授称为不是单纯的工人,是哲学家。1763年,他开始修理纽柯门蒸汽泵的模型,他发现靠蒸汽受冷后收缩带来上下运动的方式热量损失很大,此外单向运动的机械结构设计问题也很多。他提出了新的原理,让蒸汽通过特别的阀门双向推动活塞,借鉴足踏研磨机原理让往复运动变为转动。但是瓦特没有条件将其发明变为商品化产品,因为他没有钱,解决不了遇到的设计、材料、工艺等难题。   经格拉斯哥大学老师介绍瓦特在1765年认识了从事炼铁事业的罗乌巴克。他听了瓦特的介绍,立即签约借钱1000英镑给瓦特,同时提供开发资金等条件,约定开发成功获得利益后,按2比1两人分成。1769年瓦特提出了第一个专利,但直到1773年罗乌巴克破产,受当时铁的质量和加工技术的制约,真正能用的蒸汽机尚未成功,瓦特只能靠兼职测量谋生。幸运的是瓦特得到了博尔顿的支持。博尔顿是个成功商人,其工厂投资就超过2万英镑,他高度评价瓦特的设想,同意受让合同抵掉罗乌巴克所欠的1200英镑债务。瓦特在博尔顿的支持下继续开发,经近10年努力,1782年蒸汽机开发成功。能够成功,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英国议会同意了瓦特1795年提出的专利延长申请,1783年到期的专利可延长25年,在1781年又批准了瓦特一个重要的新专利申请;二是冶铁和加工技术的进步,蒸汽机最初的订单来自企业家维鲁基索,他还利用他的工厂的高质量的铁和能提高汽缸加工精度的车床技术,支持了瓦特蒸汽机制造。   瓦特的蒸汽机成功了,至19世纪30年代末,英国机器大工厂体制在主要工业部门已经占主导地位。英国完成了产业革命,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   瓦特的蒸汽机发明或者说创新的故事,首先告诉我们要充分理解技术的社会属性,技术创新是社会过程,而不仅是技术或知识的过程。瓦特的蒸汽机能成功和诸多社会条件有关:和罗乌巴克的早期投入及博尔顿始终强力支持分不开,他们支持是因为如瓦特所说对科学发现特别关心、重视迅速应用、对实业和制造业深厚的知识、宽广的视野、行动的气质,是对英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及问题的看法,他们发现了蒸汽机的工业和商业价值;当时英国铁业、机床和工具业的发展为蒸汽机的商业需求和制造提供了条件;财产制度和专利制度、开放的大学教育和交流制度,为瓦特及其支持者博尔顿等的努力提供了动力和基础条件等。技术的社会性,使得实现创新往往制度重于技术。   其次要理解成功创新需要的基本条件:信息和知识、资金、企业家。   边干边学的知识和信息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创新需要科学、工程、商业和法律的知识。知识及信息帮助明确创新方向、解决方案。创新的知识需要边干边学、不断积累,因为遇到的问题前所未有。在格拉斯哥大学的学习及和老师的交流,在蒸汽机开发过程中与用户、机床工具和治铁业者长达十几年的交流,及得到的支持,使瓦特获得了创新所需的信息及知识。   创新是不断的试错实验过程,资金是创新过程发生和持续的条件。这不仅是因为没有资金不能支持边干边学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创新过程就是不断试验或实验,或者说试错过程,往往多次失败才能成功。和一般的技术和商业过程不同,创新失败的风险更大,获得资金更难。创新需要风险资金,而且必须 真金白银,否则无法调动所需资源,无法进行实验;必须准备失败。罗乌巴克和博尔顿为瓦特创新提供了风险资金,而财产制度和专利制度,则为发明者和投资家的努力回报提供了制度保证。   创新的结果是变革,是创造性的破坏,必须有能够承担风险的企业家或企业家精神。没有既是投资家亦是企业家的罗乌巴克、博尔顿,没有既是发明家又是企业家的瓦特,瓦特可能发明蒸汽机,但不可能将蒸汽机产品化、商业化。没有企业家就没有瓦特蒸汽机,就没有真正的创新和产业革命。 这是因为,创造我们时代财富的一切因素都可以归功于一种合理的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
个人分类: 塞外野花|7860 次阅读|2 个评论
足球-企业-科学家,我们欠缺人才吗
考槃在涧 2008-8-29 17:38
奥运开幕时,英超和德甲也已经开幕,西甲和意甲也即将开始。今年皇家马德里有点郁闷,想挖 C. 罗纳尔多挖不来,和曼联的关系搞得一蹋糊涂;而同自己的球员罗比尼奥关系搞僵,后者哭着喊着要去切尔西。而最让人郁闷的是,足球世界可称第一品牌的皇家马德里,居然连个普通的瓦伦西亚、比利亚雷亚尔的球员都搞不定,人家面对皇马抛来的橄榄枝说:不。 皇马历来奉行巨星政策,一个后果就是自己的球员得不到机会,只能高价从别的俱乐部买来巨星。而巨星的年龄大都在 25-28 岁之间,来到皇马辉煌 2-3 年后,竞技状态下滑,俱乐部成绩就要受影响,如果要把球星转卖,这个时候已经球星已经日薄西山,卖不起价钱了。所以皇马经常是几千万欧元买来巨星,几百万欧元甚至免费把球星卖出,而且球星的工资往往都极高,架子极大,即使状态不好,也很难放在板凳上,反而影响球队的成绩,还不如派有冲劲的年轻球员上场。当然巨星客观上也能够提升球场的上座率和球赛转播的广告费,并且很多时候也能提高球队成绩,象齐达内、费戈、罗纳尔多一起为皇马带来了不少荣誉;然而当球星过多,球队里没有人干糙活的时候,球队反而成绩不好。当初皇马有劳尔、贝克汉姆、齐达内、费戈、罗纳尔多、卡洛斯、古蒂等世界级球员,人才济济,成绩反而不好,就是一例。前皇马主席弗洛伦蒂洛奉行所谓的齐达内 + 帕文政策,也就是国际巨星 + 皇马自己培养的优秀青年球员,这个理念本身没有问题,但实际操作中,帕文们(本土年轻球员)很少会得到上场的机会,因为主教练在排兵布阵的时候会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媒体的、球迷的、俱乐部的、广告赞助商的甚至球员本人的,因此一般都会顶不住压力优先上大牌。 其实早在几年前,皇马就吃了个大亏。皇马自己培养的埃托奥在皇马得不到使用,愤而转投巴塞罗那,结果埃托奥在巴塞罗那成为最佳射手,帮助巴塞罗那勇夺联赛冠军和冠军杯。皇马后悔不已,这个时候的埃托奥已经价值至少 3000 万欧元了,白白放跑一个宝贝。 同样的事情也经常在企业里发生。可能有很多年长一点的人很奇怪现在的职业人为什么换工作这么频繁。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这既跟职业人自己的定位不清楚甚至可以说浮躁有关,很大程度上也跟企业的人才观管理观有关。 最常见的一个现象是,比如一个员工在公司呆了两年,年底要涨工资了,企业经常只涨几百元钱。而一过年如果有猎头来找这个员工,许以比现在的收入多两三千元的工资的话,很多员工就会另攀高枝。并不是说在乎多两三千元的工资,很多时候是一种被认可的感觉。在企业辛苦两年,结果只增加 500 元的工资,让员工觉得十分寒心。而被挖角后的公司,由于缺人,只好再去找猎头,用高薪到别的公司去挖人,恶性循环就是这么造成的:因为舍不得给自己的员工机会而导致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假若公司对这种已经工作一定年头的员工在薪水、职位、精神上的鼓励更及时更大胆一些,优秀人才也不会流失,也不用花钱找猎头再花更大的代价去请水平相差不大的人了。同时,由于在公司工作的老员工对公司的业务、文化各方面都比较熟悉,而新人来无论能力多么强总要有几个月的熟悉和学习时间,这样带来的隐性损失也是非常大的。 还经常发生的一个事情是,员工在公司经常得不到认可和升迁,反而是其它公司抛来了橄榄枝,员工跳槽的话可以获得更高的职位,而员工跳槽后企业又不得已又要请猎头去招新人。假说公司给员工更多的机会表现和证明自己,让员工看到希望,这种现象虽然不会杜绝但无疑会大大减小。 从员工角度讲,其实大部分还是愿意安安心心的呆在一个公司一步一步往上升,但是当你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时候也就只有选择离开了。 而学术界何尝不是如此,经常是一边感叹没有杰出人才,一边是一些人才得不到机会,不得其用。如同皇马一样,我们是否过分的只把眼光聚焦在齐达内这样的巨星身上,而忽视了埃托奥这样的本土优秀球员呢?当然,引进优秀的外国科学家可以提高我们的整体水平,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在国际上的影响;但是在我们国家整体科研学术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要大量引进优秀学者既不经济又不现实。而反而是国内一些有潜质的,未成名的新秀,稍微给他们一些关注和资源,其中的很多人就能脱颖而出。很多人即使现在没有在国际上学习过或露过面,只要给他们一些机会去学习和见识,相信有很多人也可以迅速成长起来。 这里有一个给多少机会的问题。我的看法是,非常优秀的人才只要有一次机会就能够把握住;而优秀的人才能够把握住 2-3 次机会;给 3 次机会都没有把握住的,那就不要再给机会了。而现在的问题恐怕是,很多人才连一次机会都没有得到,根本就无法证明自己。我们不能指望经常有陈景润、袁隆平那种不怎么靠外界的条件,自己就能横空出世的英雄出现,这种天才放在世界范围内都不多见。整个中国科研水平的提高需要每个领域都涌现一大批人才,决不是靠一两个诺贝尔奖就能解决的,那最多是打一针兴奋剂而已。而提高整个学界的水平的方法一是引进优秀的科学家帮助本土科学家提高;另一个方法,也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方法就是帮助、扶持本土的有潜质的科学家,尽管这其中可能有的人最终不能成材,但是只要有 40% 的人成材了,我认为我们的投资就是值得的。而如果我们长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忽视他们,限制他们,在伤透了心的情况下他们只有自谋出路,一旦出国就不回来了;即使回国,也差不多是在功成名就后,国内也要花很大代价才能请回来,这样做几乎是得不偿失的。 回过头来谈足球,皇家马德里是会员制俱乐部,俱乐部的主席靠会员选举产生,主席的压力很大而且有很多短视行为,因为万一俱乐部成绩不理想,会员就要联合起来换届选举,因此,主席很难把眼光放得长远。而作为学术界来讲,其实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学术界的领导多半是委任的,基本上没有来自学者方面的压力,绝大部分都能在任期捞够足够的资本平级调动或者升迁。我们说不可能丝毫不考虑现实压力,这也是不客观的,但是我们还是要说,在没有那么大压力的情况下,兼顾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无疑是必要的。 并且,做学术应该是所有职业中最追求卓越的。尽管我并不反对在压力下随波逐流,但是一个卓越的人无疑是那种能够顶得住巨大压力,坚决地按照自己的意图推行并最终取得好结果的人。那种顺应时势明哲保身在任期内做得不愠不火的管理者,虽然不用谴责但也不值得赞赏。 说了这么多,总结的是,尽管客观上中国现阶段有不少不合格的科研人员、博士生和硕士,但肯定还是有数量不小的合格的乃至优秀的人才不得其用。当年龚自珍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也说明对人才的使用,在不背离制度的基础上还是要不拘一格。当年刘邦对韩信的使用、刘彻对卫青、霍去病的使用可说都是不拘一格,沈从文要是按照严格的标准的话,恐怕也要潦倒一生。要不然人们也不会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了。 我们在感叹没有杰出人才的时候,是否同时也在大量的浪费人才呢?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用人才!
个人分类: 入世|4844 次阅读|12 个评论
静夜狂思-32-制度与思想
考槃在涧 2008-8-26 12:06
寄望制度带来公平在现阶段中国是最大的空想。因为客观来说,有的制度其目的就是要带来不公平的。 我走遍千山万水,希望找到一个公平的组织或制度。我从来都没有找到过。我发现真正的公平只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某种意义上,实力就是对自己的公平,而可悲的是,对自己的公平往往是建立在对他人不公的基础上。 社会中人不该寄望制度为自己带来公平,这样的结果是制度下面寄生了大量不劳而获的人,而制定制度的人就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社会中人应该寄望实力为自己带来公平,只有这样每个人才可能享有真正的公平。 当制度是用来保障生活的时候,我们需要近乎绝对的公平,因为在生存面前每个人的需求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当制度是用来选拔人才的时候,我们只能用近似的公平,因为任意两个人才都会有很大不同。把人才选拔和管理绝对制度化,最终的结果是人才的单一化、模式化和机械化;而在极端制度化的人才市场里,管理模式无限接近大锅饭。 制度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制度是人制定的,由人传达,更要由人来执行和管理。而人既生活在制度之中,又生活在文化之中;我们往往认为人的行为由制度决定,事实是人在制定制度的时候,怎么制定制度,制定什么样的制度首先由观念决定。 我不知道文化和制度哪一个更重要,我知道的是,孤立的谈其中任何一个,都是有问题的。 当思想没有准备好时,制度改了也是白改。因为管理制度的人总能找到借口绕过制度。 为什么要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因为反贪官是动几个人的利益,反皇帝是动一群人的利益。后者难度和代价太大。我们要动制度何尝不艰难,因为动制度意味着一大群人的利益要被改变。所以现阶段妄图不进行思想准备就直接动制度的,不但冒进,而且天真。 指望用权力去改变权力,是不合逻辑的。就好像指望自己左脚踩右脚登上月球一样。而中国历来干的就是这个事情,用一种权力制度去取代另一种权力制度,最终的结果都是换汤不换药,大家不过是左脚被踩痛了,换右脚踩踩,最终都还在地球上呆着,还不如两脚着地来得脚踏实地。 以前我们依赖于皇帝和英雄,现在我们依赖于制度和秩序,说到底我们都是在依赖他人和外力。如果你自己不能解决自己 99% 的问题,制度连 1% 的忙都帮不了你。古语云人必自助,而后天助之,这个天在今天看就是制度。而我们的自信心居然需要靠刘翔来获得,正好说明我们是多么的自卑和被动。 几十年前我们夸大了精神的力量,现在我们则夸大了制度的力量,其实都是对制度和思想的理解不准确。我们往往把思想和空谈思想混为一谈,真正的思想不但是那么说的,还会是那么去做。一个只会说不会做的人,干的其实是录音机的事情,洗脑的结果往往是把人变成录音机。而真正的思想是把人启发成歌手,让他去唱自己的歌。而现实是我们一边否定思想,认为思想是空谈,一边把人洗脑。
个人分类: 哲思|3108 次阅读|6 个评论
“伪道德”与“伪制度”——读唐凌峰先生博文有感
可真 2008-8-1 12:37
在科学网读博文,常有非常或意外的收获,有时是读君一段文,胜读十年书,有时是读君一句,胜读千文。 读唐凌峰先生《 重视探索不可忽视社会责任 与杨玲兄商榷 》一文,我就有类似这样的感受。其文中关于重视探索不可忽视社会责任的观点,在理论上我是赞成的,因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有激励他们去进行科学探索的积极作用。至于杨玲先生走极端的观点,从实践方面来看,我认为也更是有益的,因为这个观点蕴含着为学术而学术的爱智精神,提倡这种爱智精神,对于纠正当今中国学界过于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无疑是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的。 但是,我读唐先生此文的收获,主要是在其中的一句话上: 道德只能要求自己,要求别人只能依赖制度 。这话是我以前读书未曾读到过的,自己虽然有这样的思想却从未能如此精辟地自我概括出来。这句话涉及到了制度与道德的关系及其相互差异的特性,它说明了,制度是用以规范社会中一切人的行为的公共规则,道德则是社会人由以将自己的行为控制在其社会制度所允许的范围之内的自制意识。 如果说制度是人人必须遵守的公制的话,那末,道德则是每个人都应当据以自律的私制 。 公制与私制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这种关系在孔子学说中,即具体表现为礼(社会制度)和仁(个人道德)的关系。孔子曰: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这是说,礼(社会制度)是仁(个人道德)的客观依据,仁(个人道德)是礼(社会制度)的内化形式,故没有礼(社会制度),就无所谓仁(个人道德)。又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这是说,仁(个人道德)是礼(社会制度)的精神基础,礼(社会制度)是仁(个人道德)的外化形式,故没有仁(个人道德),便无所谓礼(社会制度)。 孔子对于礼仁的上述看法,表明他对制度与道德的关系具有辩证的思想,我认为是完全正确的,至今他的这种辩证思想仍然是合理的。但是,以礼仁为基本范畴的孔子伦理学说,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来应该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制度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进而在实践中正确地处理和协调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的。但是,当着历代封建统治者利用儒学来进行思想统治时,他们却不是把孔子伦理学说当作关于社会伦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加以理解和看待,而是执着于作为其具体历史内容的礼与仁,把礼与仁以及在孔子学说中从属于它们的义、智、信等统合起来,作为实现其思想统治的所谓名教的基本内容,以此来教化天下,以实现其所谓德治的王道理想。这样,以仁义等等作为其内容的伦理道德,就成为了封建统治者为了实现其思想统治而要求被统治者必须予以严格遵守的体现统治者意志的政治规范,如此伦理道德丧失了其本性,由原本是每个人都应当据以自律的私制,变成了人人必须遵守的公制这种情况套用唐先生所说道德只能要求自己,要求别人只能依赖制度的话,就是 道德不能要求自己 或 要求别人只能依赖道德 。 这样,有着几千年名教和德治传统的中国,道德向来只是统治者要求别人的统治工具,由此就养成了国人不求道德自律,只求道德律人的恶习。这样的道德其实不再是道德,而是伪道德。以伪道德来进行德治,被治成功的大概就是所谓伪君子。有些人不愿意做这样的伪君子,例如魏晋时期的嵇康就决不愿意接受名教而让自己做伪君子,所以他要 越名教而任自然 。当今如嵇康一类者也大有人在,他们也是要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我们只要看看大学里上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情形,就知道我们的大学生中有多少人是希望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但是,希望归希望,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还是难以做到任自然,而不能不迁就于名教,而无可奈何地做伪君子,要不然,真的做起嵇康之流的人物来,恐怕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 但是,现实社会中伪君子太普遍了,社会制度就必然要落空。按照孔子的伦理学说,一定的制度的执行是必须依赖于一定的道德的,人而不仁,如礼何啊!然而,由于中国的伪道德传统,相应地,其传统的制度便也不免成了伪制度就是制度被制订出来后,因缺乏应有的道德支撑而难以落到实处。这种情况,在当今中国难道不是也很严重么?中国的规章制度多得很,可其中有哪些真正是得到了认真贯彻执行的呢?我党党章规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实际上有几个党员做到了呢?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游行示威的自由权利,可实际上有几个公民享有了并正常地行使了这种自由权利了呢?诸如此类的例子多得去了,不胜枚举!这是个历史文化背景问题,或者也可以说文化土壤问题。 所以,必须改造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影响力的传统文化。改造这种文化,从何着手?应该从促使政教分离入手,政治上抛弃几千年的名教传统,实行国家的法治,同时采取还德于民的措施,使国家的名教、德治转化为家庭和社区的身教、德治。为此,应该使现行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所享有的结社自由落到实处,以利于民间伦理团体的组建,让这些民间伦理团体在宪法和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其社会活动,从而为家庭和社区的身教、德治的健康而顺利的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我相信,只要全国各地都有这样的合法的民间伦理团体并真正健康地发挥其社会的伦理功能,自然会形成被古人称之为清议的民间道德舆论,依靠这种民间舆论的力量来制约和约束人们的日常伦理行为,如此久之,人们才能具有自制自律的道德。以这样的作为社会伦理人的真道德来取代传统的作为政治人的伪道德,社会制度才能获得足以支撑其存在并得以贯彻执行的精神基础,从而传统的缺乏精神基础的伪制度才会被真道德所支撑着从而能够得到贯彻执行的真制度所取代。
个人分类: 伦理学|4462 次阅读|5 个评论
再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实名制[原创]
刘玉平 2007-12-27 21:22
为寻求真理的努力所付出的代价,总是比不担风险地占有它要高昂得多。 你若失去了财产 ---你只失去了一点儿,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就丢掉了许多,你若失掉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1986年创立21年来,作为国家层面上用以促进基础研究、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一贯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采取宏观引导、自主申请、平等竞争、同行评审、择优支持的机制,资助了数以万计的项目,大批人才籍此脱颖而出,在广大科研人员心目中享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在当前国内学术风气不尽人意的环境下,一向在广大科研人员心目中崇高而圣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其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难免身受其害。 本人有感于朱大明高工的 科技期刊应尝试评议专家署名 ( 而发的短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尝试实名评议制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3026 ),自2007年12月21日在科学网博客上登出以来,仅短短一周,就引起广泛的关注。相继有 孟津 先生 的 基金评议最好不要实名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3094 ) 、 周可真 先生 的 涉及名利的评审皆宜推行实名制(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3279 )和 黑暗与阳光:评审的匿名与实名(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3355 )、 茹永新先生的基金课题评审资格和评审意见的有效性(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3318 ) 、 李飞 先生的有多少经费是经过同行评审的 ?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3341 ) 和 基金的评审应当被监督(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3340 ) 等多篇博文推出,而相关的评论数以百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激起了一场热烈的辩论。 http://www.cas.ac.cn/html/Dir/2007/11/23/15/44/00.htm ) 通过这些文章和相关的评论可以看出, 实行基金评议实名制,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合法性。 无论是刑法、还是民法,均要求当事人公开其真实的身份;基金条例,也制定了基金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作为基金申请-评议过程中的直接当事人,实行申请人和评议专家双方实名制,具有明确的法律基础。因此, 匿名评议制不具有法律基础。 就更不用议论在当前学术风气不尽人意的大环境下,匿名制有悖于伦理道德的方方面面了。 既然存在问题,就必须改进和完善。基金评议实名制具体细则的制定,必须充分征求和吸收项目申请人、评议专家和基金委管理专家等各方面意见,特别是申请人和评议专家所代表的广大科研人员的意见,切忌一言堂和暗箱操作。 脱离了广大的科研人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就缺失了存在的基础、成长的土壤和发展的源泉。 基金评议实名制,应包括 申请人、评议专家和基金委管理专家等三方的 真实姓名等相关信息公开、杜绝空泛的评议意见,以及相应的监督和奖惩制度 等基本内容。使项目申请人、评议专家和基金委管理专家等三方,在基金申请-评议过程中建立起相对平等的关系。对申请-评议过程中违法乱纪、有悖于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行为和各种科学不端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
个人分类: 科技与知识|7977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