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试管婴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试管婴儿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wuhao311 2011-3-28 16:53
10月4日,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因在体外受精技术方面的特殊成就,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位1925年出生于英格兰曼彻斯特的大师于1955年获得博士学位。1963年起,爱德华兹进入剑桥大学任职,与帕特里克·斯特普托开展体外受精技术研究,并于1978年获得成功。 世人说他站在别人肩膀之上 体外受精技术俗称“试管婴儿”技术,是指采用人工方法让卵子和精子在体外受精,进行早期胚胎发育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妊娠的技术。 “说到这一技术,就不能不提美国科学院院士、美籍华人张民觉。某种意义上讲,爱德华兹的工作是建立在张民觉研究基础上的。”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乔杰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张民觉出生于山西岚县,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1年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45年赴美国伍斯特实验生物研究所工作,完成了哺乳动物体外受精经典的早期工作,曾三度获得诺贝尔奖提名。 1951年,张民觉发现了“精子获能”现象,奠定了体外受精的重要理论基础。1959年,张民觉将在体外融合的黑兔受精卵植入白兔子宫内,成功获得黑色“试管兔仔”。 张民觉的好友王进曾回忆,当“试管婴儿”技术获得成功后,爱德华兹和他的研究伙伴斯特普托数次提及张民觉的名字。正是张民觉早期的研究论文给予他们极大的启发帮助。 当然,爱德华兹的成功绝不是仅依靠别人的成果获得。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爱德华兹发明了“福勒—爱德华兹法”,通过激素注射来控制小鼠排卵时间和数量。他还发现精子的获能是在男性体内完成的,具有重要意义。 1968年,爱德华兹与发明腹腔镜技术的帕特里克·斯特普托医生正式合作,开始了人的体外受精研究。尽管张民觉完成的哺乳动物体外受精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应用于人体还有诸多困难。 1969年,爱德华兹和斯特普托经过努力,成功地从不育妇女卵巢中获得有活性的卵子,并首次实现了体外受精。经过不断的失败,1977年11月10日,斯特普托成功获得一枚布朗太太的卵子并人工授精成功,两天后将其植入布朗太太的体内,布朗太太顺利怀孕,并且胎儿发育正常。 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乔伊·布朗出生。“试管婴儿”技术宣告成功。 今年10月4日,爱德华兹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体外受精技术的奠基人张民觉及爱德华兹的合作伙伴斯特普托均已告别人世,与该奖项无缘(诺奖只颁给在世的人)。 “人们应该同时记住张民觉和斯特普托的名字,以及他们作出的伟大贡献。”乔杰强调。 “试管”手段已逾三种 自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至今,全球已有大约400万人通过体外受精技术出生。 从诸多争议到最终被人们接受,“试管婴儿”技术已经衍生出三代成熟的技术手段。 “其实,说3种技术更恰当一些。它们各有千秋,是针对不同的病理需求采取的不同技术手段,目前临床上都在应用。”乔杰向记者介绍。 第一种技术被称为“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以前文提到的爱德华兹及斯特普托之研究为代表。主要适合于女性输卵管堵塞、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引起的不孕症。 第二种技术叫做“胞质内单精子注射”,1993年在比利时首先获得成功。 该技术是在显微镜下将单个精子注入到卵子的细胞质内,完成受精后再将其移植回子宫内。其适用于少精或无排精症状,主要解决男性的不育问题。 第三种技术则先于第二种技术,于1989年成功实施,侧重于胚胎着床前的遗传诊断。该技术与前两种技术相似,也是通过体外受精获得胚胎。但不同的是,当受精卵发育到4~8个细胞的小胚胎时,人工取出一两个分裂球(细胞)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确认该胚胎是否有遗传疾病。 “这三种技术已经进入一个平台期,相对成熟,目前主要的研究工作是完善一些细节。”乔杰说,“例如使用激素促排卵手段、多胚胎移植,可能会造成多胎的情况,今后的方向是促使这些技术更贴近自然。” 她还表示,“试管婴儿”技术的成功率与患者年龄、身体功能、并发疾病等均有关系,平均成功率大约为30%至40%。 此外,美国流行病专家Jennita Reefhuis博士等曾在2008年撰文称,“试管婴儿”存在先天缺陷的可能性是普通婴儿的两到四倍。对此,乔杰认为,从目前来看,很多一代“试管婴儿”都以自然生育的方式有了下一代,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该技术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被问及“试管婴儿”的最新研究进展时,乔杰介绍,目前有一种技术,俗称“第四代”。其核心是把第三方健康的卵浆注射入质量不高的卵子中,促成受精,获得优质胚胎。 她同时指出,目前我国禁止使用这项技术。因为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存在遗传物质。如果使用别人的健康胞浆,会带来伦理问题。此外,她告诉记者,爱德华兹也建议该技术要严格探讨,慎重行事。 “无论如何,‘试管婴儿’技术圆了无数家庭拥有孩子的梦。”乔杰说。 中国技术不遑多让 “从1988年中国第一例‘试管婴儿’郑萌珠诞生至今,我们医院已治疗数万患者。”乔杰说,“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每年‘试管婴儿’收治容量达5000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外能做的国内都能做。” 虽然当前我国该项技术跻身世界前列,但当年的困难还是让乔杰感触颇多。据介绍,当时不仅设备落后,研究人员甚至连卵子何许模样都不清楚,更别说一些技术细节了。 经过科研人员艰苦卓绝的努力,在北医三院教授张丽珠、湖南湘雅医科大学教授卢光琇、协和医院教授何翠华三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大陆第一例“试管婴儿”于1988年3月20日在北医三院率先诞生。 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辅助生殖技术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并与国际专家保持密切的学术联系。据悉,从早先张丽珠教授到现在的乔杰博士都曾和爱德华兹教授有过学习和交流。 不仅如此,我国研究人员还积极开创提高生殖成功率及减少患者痛苦、费用的技术。以北医三院为例,就开展了囊胚培养、辅助孵化、卵子体外成熟、经阴道注水腹腔镜检查、卵巢打孔等诸多辅助技术。 此外,他们还开展了“卵子冷冻和卵巢冷冻”这一国际领先平台来保护女性的生育力,以帮助暂时不能怀孕的女性或者癌症患者保存健康卵子和卵巢。 不过,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并未将“试管婴儿”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而是尽可能通过其他治疗方案使妇女自然受孕。 乔杰告诉记者,当前社会压力增大、环境污染等因素会造成男女生育力下降。同时,生育年龄的持续后移,也会造成生育困难。女性随年龄增长,卵巢功能逐渐降低。如果再加上其他生殖障碍,治疗难度将会加大,还可能出现流产及胚胎畸形等问题。 因此,乔杰建议,妇女应该选择卵巢功能最佳时生育,最适生育年龄在25到28岁之间。另外,尽量避免人工流产和生殖道的感染,以免造成女性的生育力下降或者发生障碍。 “虽然现在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有较高的失败概率。我们提倡以预防为主,一旦出现问题要早诊早治,切不可耽误病情。”乔杰最后强调。
1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0诺贝尔生理学奖vs伦理学
lvnaiji 2010-10-13 15:11
吕乃基 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 爱德华兹因 试管婴儿 获奖,除了科学意义外,还有深远的伦理意蕴。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认为, 32 年因该事件的伦理争论就此盖棺定论,同时也为今后类似的科学研究及可能引发的伦理争论预设了路标。 以下内容由网络摘编。 我常被人们称为疯子 ,爱德华兹许多年前曾这样对媒体说, 没人愿意在伦理方面冒险。许多人对我说,试管婴儿不会正常发育的。 的确,在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 布朗呱呱坠地前,人们担心试管婴儿的诞生会破坏已有的伦理关系,威胁到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甚至担心 试管 里培育出的将是畸形怪物。 32 年前的报纸惊呼:人们 扮演了上帝 ,又一次 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 违反了伦理道德 。 DNA 的发现者之一詹姆斯 沃森,当时就坚决反对爱德华兹的实验,认为不合伦理常规。 爱德华兹 2003 年在接受采访时说,孩子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最特别的礼物,路易斯的出生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一直与反对的声音斗争,但我们有必胜的信念,我们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随着路易丝 布朗和她之后的 400 多万试管婴儿来到这个世界并健康成长,大众对于试管婴儿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在爱德华兹的帮助下,莱斯莉 布朗于 1978 年生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 布朗。得知爱德华兹获奖,路易丝 布朗说: 这是非常棒的消息,我和妈妈都非常高兴这位试管婴儿技术的先驱得到了应有的认可。我们与鲍勃(爱德华兹的昵称)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在此向他和他的家人表示衷心的祝贺。 不久前,路易丝已经成为妈妈。她通过自然方式怀孕,顺利生下一名健康男婴。包括布朗在内,不少试管婴儿如今已为人父母。评审委员会认为,这证明试管受精技术安全、有效。委员会论定: 长期随访研究显示,试管婴儿和普通婴儿一样健康。 爱德华兹所创研究中心现任负责人迈克 麦克纳米对前辈获奖表示欢迎。 爱德华兹是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他说, 他上世纪 60 年代的发现带来突破,改善全球百万计民众的生活。 这本身已经是给爱德华兹医生一个非常高的奖项。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生殖医学中心负责人 何 教授说, 我相信这次爱德 华兹 先生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有助于更多的人了解试管婴儿,消除一些误解。 对于时隔 32 年方授予爱德华兹诺奖,除了科学本身的反复验证外,特约评论员叶海林认为还有伦理学的考量。当年的医术,今天看起来在伦理道德方面已经没什么好争议的,连教廷都不能公开说这件事情违反人类伦理道德。罗马教廷关于爱德华兹获奖之后的表述很有意思,耐人寻味,它说的是爱德华兹不应获得奖项,是因为他的医术没有解决所有不孕夫妇的问题,只解决了一部分人,没有达到应该有高度。但是当时教廷说的是这件事情违反人性。从道德上否定,到现在只是认为他的成就有欠缺,罗马教廷已经完成了对自己的否定。所以 30 年时间非常重要,使得这项技术的伦理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然而爱德华兹强烈反对克隆技术,担心在这个过程中会造成大量畸形儿,对伦理和科学后果都会造成影响。而试管婴儿带来的最大负面结果就是,原来生不出孩子的父母还是生不出孩子,仅此而已。 对于爱德华兹在试管婴儿与克隆技术上的两种态度,叶海林认为,这表明,既要尊重人类,同时要敢于挑战上帝,二者不可分割。如果一个科学家只是敢于挑战上帝,那就真的可能会出现弗兰肯斯坦,但是如果一个科学家只是去服从已有的规范,那所有的科学进步都无从谈起。爱德华兹获奖,以他的这种方式证明两者之间有平衡可言。 如果叶海林所言不差,那么 32 年来,伦理学固守的是上帝已有的规范,还是对人类的尊重?伦理学除了固守,以及随后的认可与退让,是否也会与时俱进,在守护之余,发挥建设性的作用,进而欢呼科学有平衡而言的进步? 反之,科学所打开的,是宝藏还是潘朵拉的盒子,是把未知变为已知,还是展示了新的未知世界,还是凶吉未知的魔瓶?科学,如何谦恭的接受伦理学的守护与质疑?如果说上帝的规范可以一再突破(科学史业已并将继续证明),那么对人类的尊重是否同样没有止境,可以满足浮士德的所有愿望? 说到底,上帝的规范也好,对人类的尊重也好,是否存在底线,什么是它的底线?
个人分类: 科技|4316 次阅读|3 个评论
也谈诺贝尔医学奖:伦理大讨论挡不住人类生殖技术变革
cherrylu1960 2010-10-9 00:02
刚刚浏览了一下咱科学网的博客首页,关于今年诺贝尔医学奖的评述还真不少,忍不住来凑凑热闹。关于这个,过去也写过科普文章,都是老生常谈,不想重复了。 先说些题外话,家里人刚从俄罗斯旅游回来,一个劲儿赞叹那里的风景如何如何好,人多么多么少,资源如何如何丰富,使俺不由得生出一种羡慕感。你说诺大一个俄罗斯,才一亿多人口,能愁什么啊,中国穷就穷在人太多。欧洲女人不爱生孩子,一怕生了孩子体形就不美了,二怕养孩子拖累了自己自由自在的生活,再说,养老靠社会也不用靠子女。可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多数人还要养儿防老,喜欢养儿取乐,要不搞计划生育现在还真不行。繁衍后代,这个原本应该自然发生的事情,到了人类发展的一定时期,必然有其不自然的一面。人为的干预不可避免。 同在地球上,人的观念和做法会有相当大的差别,有条件养有地方生的不生,没条件养被限制生的即拼命要生,难怪地球上的人口分布如此不平衡。西方人指责中国人为终止妊娠的做法不人道,是在扼杀生命,中国人却认为这是对生命负责,是让中国人活得更好。西方人关于生育、人权的价值观挡不住中国计划生育的脚步。可见,处于不同的社会境地的人,对同一个事件会得出完全相反的认识。 对于生命科学的发展带来的人类生殖方式的变革,同样会带来一场有关伦理问题的大讨论,其中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成分在里面。但有关争论挡不住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生殖技术的变革也是如此。 尽管很多西方人不愿意生育,可想生的还得想方设法让其生,这大概也算是重视人权的西方人推动生殖技术变革的一个动力吧。 实际上,人工辅助生殖早已用在动物繁殖上,比如,在家畜业中,现在让母牛生小牛,可以像在地里播种差不多,直接往牛肚子里移植体外受精的胚胎就行了。可在人类身上弄试管婴儿这样的大事,则是一争论就持续了几十年,随着试管婴儿之父 爱德华兹获 2010 年的诺奖,争论似应告一段落,实际情况却不会完全是这样。这个世界有共性,但更是个例的集成,当个例超出了人们传统观念所能接受的范畴时,就会成为被争论、谈论的对象,那些看起来不合常理的生命科学新突破,总要过伦理大讨论这一关的。 其实,俺总觉得,关于生与不生,选择什么样的生殖方式,应该由自然来决定。关于生育方式,过去不可选,全凭自然,现在,怎么生可以选,可以自已生,也可以找人代理生,靠自然生不出来,可以求助于人工辅助生殖。相信生殖技术的变革和人为选择,必然也会是一种趋于自然的过程,没必要过分去担心,生殖方式多样化会搞得天下大乱。再说,人类繁衍还是会长期停留在有性生殖这种传统方式的。只不过技术之手推动了它的成功率罢了。 全世界已诞生的 400 万试管人中,不知道有多少因为自己是非正常出生而活得不自在?又有多少因盗用精子而引发的社会案件?精子管理的漏洞很大吗?会造成很大的社会危害吗?这些显然不会成为阻止这项技术前进的因素。但哪天碰巧发生这样的事情:留下了冷冻胚胎的一对夫妇双双死于车祸,关于胚胎的性质归属,去留问题又会成为一场热闹的话题,可这种事情发生的机率实在是太低了。无碍大局。何况,国外包括国内,在精子库和人工受精方面,都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管理办法。 我同意我们对科学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做出防患于未然的预见,但不同意用少量极端的负面个案去抹杀科学进步的积极意义。当然,关于这个,现在大家越来越明智了。 相信已没有人怀疑,以试管婴儿技术为代表的人工辅助生殖,开创了人类生殖史上的先例,说是一种奇迹也可以,因为除了在四十多年前那样的历史条件下,体外受精从技术上不能不说是先进的,而且敢于向人类生殖方式变革这一禁区挑战,也已经很了不起了。因此,作为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爱德华兹是伟大的,他获诺奖当之无愧。当然,诺奖(自然科学奖)就那么回事,没有绝对的该授给谁,不该授给谁。 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路易斯布朗已为人母的路易丝布朗与她的儿子卡梅伦,左为试管婴儿之父                       爱德华兹 科学发展的进程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关于伦理问题的争论也会继续,但相信带给人们的应该是越来越理智的思考,是对技术本身的关注。试管婴儿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殖方式,并且也在不断发展,成功率不断提高。但表面看起来就是为那些渴望生育而又不能生育的人而创造,毕竟地球上的直接受益人是绝对少数,因为更多的不孕不育的人选择了顺其自然。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条件所限,选择人工辅助生殖的更是少数。但显然同其他技术一样,体外受精对后续技术变革的铺垫作用不可忽视。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如何使这项技术变得更好?更完美。对试管婴儿这项技术本身的风险性我本人也不无担心。这种生产方式出生的后代质量到底如何?真如传言所说,其新生儿缺陷发生频率比常规出生的要高一倍吗?如果是这样,原因到底出于精子的基因质量,还是受精的环境?关于这些事,很希望能尽快搞清楚。 我们赞叹生命诞生过程的神奇,从精子和卵子结合的那一刻起,一个伟大生命的诞生就走完了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的路还很长,过去这个过程是在母体里自然完成,经历了更多优胜劣态的考验,现在这个过程的开端是发生在试管中,甚至不用经历胜者为王败着为寇的生存竞争,越来越多在人类的掌控之下,说完全不会有什么问题,也不太现实。但现在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据说已经可以做到胚胎的优生筛选了,大大减少了产生问题婴儿的风险,这倒是好事。感叹生命诞生的奇迹,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是好样的。 精子和卵子结合的那一刻还是挺美的。人类自然生殖终归是占主流的。 总之,在人类的繁衍问题上,探索的脚步不会停止。关于克隆胚胎,关于婴儿定制,关于遗传优生筛选,尽管同样面临着伦理之争,但诱人的前景,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市场,使得研究和技术开发不会停下来。 人类有能力创造新的技术,也应该有能力用好这项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人类的未来应该是美好的。
个人分类: 科普评论|11705 次阅读|10 个评论
“试管婴儿之父”罗伯特-爱德华兹的论著被引用情况
xupeiyang 2010-10-8 14:50
http://scholar.google.com/scholar?hl=enq=RG+Edwards++btnG=Searchas_sdt=2000as_ylo=as_vis=0 Birth after the reimplantation of a human embryo. PC Steptoe, RG Edwards - Lancet, 1978 - ncbi.nlm.nih.gov 1. Lancet. 1978 Aug 12;2(8085):366. Birth after the reimplantation of a human embryo. Steptoe PC, Edwards RG . PMID: 79723 Publication Types: Case Reports; In Vitro; Letter. MeSH Terms: ... Cited by 840 - Related articles - All 3 versions Maturation in vitro of human ovarian ocytes. RG Edwards - Lancet, 1965 - ncbi.nlm.nih.gov 1. Lancet. 1965 Nov 6;2(7419):926-9. Maturation in vitro of human ovarian ocytes. Edwards RG . PMID: 4165802 MeSH Terms: Adolescent; Adult; Culture Techniques; Female; Humans; Menstruation; ... Cited by 657 - Related articles - All 5 versions Serum cystatin C measured by automated immunoassay: a more sensitive marker of changes in GFR than serum creatinine DJ Newman, H Thakkar, RG Edwards , M Wilkie, T - Kidney , 1995 - nature.com Serum cystatin C measured by automated immunoassay: A more sensitive marker of changes in GFR than serum creatinine. Serum cystatin C has been suggested as a new marker of GFR.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marker into clinical use a rapid and automated method is ... Cited by 398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3 versions Early stages of fertilization in vitro of human oocytes matured in vitro RG Edwards , BD Bavister, PC Steptoe - 1969 - nature.com Bavister, BD, J. Reprod. Fertil. (in the press). ... Williams, WL, Weinman, DE, and Hamner, CE, Fifth Intern. Cong. Anim. Reprod. AI, Trento, 7, 288 (1964). ... Austin, CR, The Mammalian Egg (Blackwell, Oxford, 1961). Cited by 267 - Related articles - All 4 versions Generalization of the fortuin-kasteleyn-swendsen-wang representation and monte carlo algorithm RG Edwards , AD Sokal - Physical review D, 1988 - APS We give a simple explanation of the Swendsen-Wang algorithm for Potts models in terms of a joint model of Potts spin variables interacting with bond occupation variables. We then show how to generalize this representation, as well as the corresponding Monte Carlo ... Cited by 297 - Related articles - All 5 versions The cumulative embryo score: a predictive embryo scoring technique to select the optimal number of embryos to transfer in an in-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Mills, SL Tan, S Campbell, RG Edwards - Human reproduction ( , 1992 - ncbi.nlm.nih.gov In order to achieve a clinical pregnancy rate higher than that achieved following initial adoption of in-vitro fertilization embryo transfers, more than one embryo is transferred. This has led to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unwanted multiple pregnancy rates with IVF as compared with ... Cited by 331 - Related articles - All 3 versions ESTABLISHING FULL-TERM HUMAN PREGNANCIES USING CLEAVING EMBRYOS GROWN IN VITRO* RG Edwards , PC Steptoe, JM - BJOG: An International , 1980 - interscience.wiley.com MANY women are hopelessly infertile due either to intractible tuba1 disease or the absence of their Fallopian tubes following surgery. We have been developing a new approach to the alle- viation of these and other conditions. Our intention has been to recover preovulatory ... Cited by 321 - Related articles - All 3 versions Chiasma frequency and maternal age in mammals SA Henderson, RG Edwards - Nature, 1968 - adsabs.harvard.edu Title: Chiasma Frequency and Maternal Age in Mammals. Authors: Henderson, SA; Edwards , RG . Affiliation: Department of Genetics and Physiological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ublication: Nature, Volume 218, Issue 5136, pp. 22-28 (1968). Publication Date: 04/1968 ... Cited by 292 - Related articles - All 4 versions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uccess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 for alleviating human infertility RG Edwards , SB Fishel, J Cohen, CB Fehilly, - Journal of Assisted , 1984 - Springer The program for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t Bourn Hall began in October 1980. Various types of infertility have been treated during this time using the natural menstrual cycle or stimulation of follicular growth with antiestrogens and gonadotrophins. Follicular growth and maturation are ... Cited by 231 - Related articles - All 3 versions Cumulative conception and livebirth rates after in-vitro fertilisation SL Tan, J Betts, B Mason, RG Edwards , S Campbell, P - The Lancet, 1992 - Elsevier Cumulative conception and livebirth rates related to age and cause of infertility provide the most useful estimate of success after in-vitro fertilisation (IVF), but limited data are available. It is also uncertain whether the probability of pregnancy, livebirth, and pregnancy failure changes ... Cited by 205 - Related articles - All 6 versions RG Edwards - Reproduction, 1974 - Soc Reprod Fertility Follicular fluid is composed partly of secretions from the follicle, and partly of exudates from plasma. Its composition reflects changes in the secretory processes of the granulosa layer and theca interna, and alterations in the components of plasma due to physiological or ... Cited by 180 - Related articles - All 2 versions Reimplantation of a human embryo with subsequent tubal pregnancy PC Steptoe, RG Edwards - The Lancet, 1976 - Elsevier A human embryo in transition between a morula and blastocyst after culture in vitro was reintroduced into the mother's uterus via the cervix. The resulting pregnancy was closely monitored and was found to be located in the oviduct. The ectopic embryo was removed at 13 weeks of ... Cited by 174 - Related articles - All 5 versions The relation between force and integrated electrical activity in fatigued muscle from physoc.org RG Edwards , OCJ Lippold -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1956 - Physiological Soc It has been shown by Lippold (1952) and Bigland, Hutter Lippold (1953) that the force of an isometric contraction of a mammalian muscle is propor- tional to the voltage-time integral of the electrical activity recorded from it. For practical use to be made of these observations, it is ... Cited by 186 - Related articles - All 5 versions Hormonal Factors in the Sex Differentiation of the Mammalian Foetus A Jost, D Price, RG Edwards - of the Royal , 1970 - rstb.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 Downloaded from rstb.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 on September 7, 2010 120 A.JOST During development sex differentiates by successive steps (table 1) which are controlled by the genetic constitution of the individual (genetic sex). Testes or ovaries arise from common ... Cited by 222 - Related articles - All 5 versions Timing of the stages of the maturation divisions, ovulation, fertilization and the first cleavage of eggs of adult mice treated with gonadotrophins RG Edwards , AH Gates -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1959 - Soc Endocrinology SUMMARY The stages of the maturation divisions, ovulation, fertilization and the first cleavage in the eggs of two strains of adult mice have been timed following superovulation treatment. Super- ovulation was induced by a priming injection of pregnant mares' serum followed ... Cited by 190 - Related articles - All 2 versions Induction of superovulation and pregnancy in mature mice by gonadotrophins RE FOWLER, RG Edwards -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1957 - Soc Endocrinology SUMMARY 1. The injection of 1 iu pregnant mares' serum (PMS) followed after 40 hr by 2 iu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 (HCG), or of 3 iu PMS followed by 3 iu HCG into mature female mice selected at random with regard to their oestrous cycle induces oestrus and matingin ... Cited by 203 - Related articles - All 2 versions Conception in the human female RG Edwards , RG Edwards - 1997 - getcited.org ... Conception in the human female. Post a Comment. CONTRIBUTORS: Author: Edwards , Robert G. (b. 1925, d. ----. PUBLISHER: Academic Press (London and New York). SERIES TITLE: YEAR: 1980. PUB TYPE: Book (ISBN 0122324501 ). VOLUME/EDITION: ... Cited by 188 - Related articles - Cached - All 2 versions Current status of in-vitro fertilisation and implantation of human embryos RG Edwards , PC Steptoe - The Lancet, 1983 - Elsevier Between October, 1980, and April, 1983, embryos fertilised in vitro were replaced in the uteri of 1200 women. The clinical pregnancy rate rose from 165% from October, 1980, until September, 1982, to almost 30% in 1983. The proportion of pregnancies ending in ... Cited by 146 - Related articles - All 5 versions Obstetric outcome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 pregnancies compared with normally conceived pregnancies. B Rizk, P Brinsden, B Mason, RG Edwards - American Journal of , 1992 - ncbi.nlm.nih.gov ... Obstetric outcome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 pregnancies compared with normally conceived pregnancies. Tan SL, Doyle P, Campbell S, Beral V, Rizk B, Brinsden P, Mason B, Edwards RG . Hallam Medical Centre,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London, England. ... Cited by 175 - Related articles - All 3 versions Oocyte polarity and cell determination in early mammalian embryos from oxfordjournals.org RG Edwards , HK Beard - Molecular Human Reproduction, 1997 - Oxford Univ Press ... Page 2. RG Edwards and HKBeard Figure 1.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nd reproductive features of animal species discussed in this review. ... Page 4. RG Edwards and HKBeard Figure 2. Cell lineages, cleavage planes and early differentiation in Caenorhabdidtis elegans. ... Cited by 177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6 versions Laparoscopic recovery of preovulatory human oocytes after priming of ovaries with gonadotrophins PC Steptoe, RG Edwards - The Lancet, 1970 - Elsevier Follicular development and oocyte maturation have been controlled in cyclic women by the use of purified human menopausal and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 (HMG and HCG). Various regimens of hormone treatment were tested and the follicular response was assessed by ... Cited by 142 - Related articles - All 5 versions Control of the sex ratio at full term in the rabbit by transferring sexed blastocysts RL Gardner, RG Edwards - Nature, 1968 - adsabs.harvard.edu Title: Control of the Sex Ratio at Full Term in the Rabbit by transferring Sexed Blastocysts. Authors: Gardner, RL; Edwards , RG . Affiliation: Physiological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ublication: Nature, Volume 218, Issue 5139, pp. 346-348 (1968). ... Cited by 145 - Related articles - All 3 versions Pregnancies following the frozen storage of expanding human blastocysts J Cohen, RF Simons, RG Edwards , CB Fehilly, - Journal of Assisted , 1985 - Springer Human blastocysts were frozen in Earte's solution con- taining pyruvate and human serum, using glycerol as cryoprotectant, and stored in liquid nitrogen. Thawed blastocysts were replaced in ll patients, which resulted in two pregnancies. One blastocyst giving a pregnancy was ... Cited by 119 - Related articles - All 3 versions Study of chiral symmetry in quenched QCD using the overlap Dirac operator from arxiv.org RG Edwards , UM Heller, R Narayanan - Physical Review D, 1999 - APS We compute fermionic observables relevant to the study of chiral symmetry in quenched QCD using the overlap Dirac operator for a wide range of fermion mass. We use analytical results to disentangle the contribution from exact zero modes and simplify our numerical ... Cited by 130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6 versions Accurate scale determinations for the Wilson gauge action from arxiv.org RG Edwards , UM Heller, TR Klassen - Nuclear Physics B, 1998 - Elsevier Accurate determinations of the physical scale of a lattice action are required to check scaling and take the continuum limit. We present a high statistics study of the static potential for the SU(3) Wilson gauge action on coarse lattices (5.54 6.0). Using an improved analysis ... Cited by 119 - Related articles - All 11 versions A study of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s of the overlap Dirac operator in four dimensions from arxiv.org RG Edwards , UM Heller, R Narayanan - Nuclear Physics B, 1999 - Elsevier We study three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s of the overlap Dirac operator in four dimensions. Two implementations are based on different representations of (H w ) as a sum over poles. One of them is a polar decomposition and the other is an optimal fit to a ratio of polynomials. The ... Cited by 116 - Related articles - All 8 versions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secreted by preimplantation embryos cultured in vitro SB Fishel, RG Edwards , CJ Evans - Science, 1984 - adsabs.harvard.edu Title: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Secreted by Preimplantation Embryos Cultured in vitro. Authors: Fishel, SB; Edwards , RG ; Evans, CJ. Publication: Science, Volume 223, Issue 4638, pp. 816-818. Publication Date: 02/1984. Origin: JSTOR. ... Cited by 127 - Related articles - All 5 versions Time to revolutionize ovarian stimulation from oxfordjournals.org RG Edwards , R Lobo, P Bouchard - Human Reproduction, 1996 - ESHRE We write this as practitioners in assisted reproduction who are increasingly concerned about current approaches to ovarian stimulation for our patients. Over the last 20 years, the methods of ovarian stimulation have gradually made increasing demands on our patients. ... Cited by 106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7 versions Identical twins and in vitro fertilization RG Edwards , L Mettler, DE Walters - Journal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 1986 - Springer Multiple pregnancies are relatively common after fertilization in vitro. Since two or more embryos are often replaced after in vitro fertilization, most twins are fraternal, but the incidence of identical twins also seems to be higher than the commonly accepted incidence after in vivo ... Cited by 103 - Related articles - All 3 versions Immunological control of fertility in female mice RG Edwards - 1964 - nature.com ... Immunological Control of Fertility in Female Mice. RG EDWARDS . Physiological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Tyler, A. , J. Reprod. ... | Article | ISI | ChemPort |; Edwards , RG , J. Reprod. Fertil., 1, 268 (1960). Beck, JS , Edwards , RG , and Young, MR , ibid., 4, 103 (1962). ... Cited by 89 - Related articles - All 3 versions Spectral flow, condensate and topology in lattice QCD from arxiv.org RG Edwards , UM Heller, R Narayanan - Nuclear Physics B, 1998 - Elsevier We study the spectral flow of the Wilson-Dirac operator H(m) with and without an additional Sheikholeslami-Wohlert (SW) term on a variety of SU(3) lattice gauge field ensembles in the range 0 m 2. We have used ensembles generated from the Wilson gauge action, an ... Cited by 108 - Related articles - All 9 versions Effect of high tonic levels of luteinising hormone on outcome of in-vitro fertilisation. Howles, MC Macnamee, RG Edwards , R Goswamy, PC - Lancet, 1986 - ncbi.nlm.nih.gov 1. Lancet. 1986 Aug 30;2(8505):521-2. Effect of high tonic levels of luteinising hormone on outcome of in-vitro fertilisation. Howles CM, Macnamee MC, Edwards RG , Goswamy R, Steptoe PC. PMID: 2875271 Publication Types: Letter. ... Cited by 107 - Related articles - All 2 versions CLINICAL ASPECTS OF PREGNANCIES ESTABLISHED WITH CLEAVING EMBRYOS GROWN IN VITRO* PC Steptoe, RG Edwards , JM - BJOG: An International , 1980 - interscience.wiley.com Summary Details are given of four pregnancies established by fertilization in vitro and planting cleaving embryos into the mother. The pregnancies were monitored by hormone assays in early pregnancy and by ultrasound scans. Amniocentesis was used to assess the levels of ... Cited by 101 - Related articles - All 2 versions Quark Spectra, Topology, and Random Matrix Theory from arxiv.org RG Edwards , UM Heller, J Kiskis, R Narayanan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99 - APS Quark spectra in QCD are linked to fundamental properties of the theory including the identification of pions as the Goldstone bosons of spontaneously broken chiral symmetry. The lattice overlap Dirac operator provides a nonperturbative, ultraviolet-regularized description of quarks ... Cited by 87 - Related articles - All 8 versions Fertilization and cleavage in vitro of preovulator human oocytes RG Edwards , PC Steptoe, JM - Obstetrical Gynecological , 1971 - journals.lww.com PHYSIOLOGY OF PREGNANCY, LABOR AND PUERPERIUM 287 after sterile mating (245 vs. 214 ng./ml.). The concentrations of progesterone and 20a-OH in ovarian venous plasma from ovectomized ani- mals eight days after treatment were similar to those from rabbits with ... Cited by 102 - Related articles - All 4 versions Secondary structure and topology of human interleukin 4 in solution , LJ Smith, J Boyd, GMP Lawrence, RG Edwards , - Biochemistry, 1991 - ACS Publications ABSTRACT: Human interleukin 4 (IL-4) has been studied by 2D and 3D NMR techniques using uniformly lsN-labeled recombinant protein. Assignment of resonances for all but 3 of the 130 residues of the re- combinant protein has been achieved, enabling the secondary ... Cited by 99 - Related articles - All 3 versions SciDAC Collaboration RG Edwards , B Joo - Nucl. Phys. Proc. Suppl, 2005 Cited by 99 - Related articles Human interleukin 4. The solution structure of a four-helix bundle protein. , J Boyd, GM Lawrence, RG Edwards , RA - Journal of molecular , 1992 - ncbi.nlm.nih.gov Heteronuclear 13C and 15N three-dimensional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techniques have been used to determine the solution structure of human interleukin 4, a four-helix bundle protein. A dynamical simulated annealing protocol was used to calculate an ensemble of ... Cited by 93 - Related articles - All 2 versions Meiosis in ovarian oocytes of adult mammals RG Edwards - 1962 - nature.com Brambell, FWR , in Marshall's Physiology of Reproduction, edit. by Parkes, AS (Longmans, Green, London). ... Zuckerman, S. , in Sex Differentiation and Development, edit. by Austin, CR (Camb. Univ. Press, 1960). ... Brambell, FWR , Proc. Roy. Soc., B, 101, 391 (1927). ... Cited by 64 - Related articles - All 2 versions Human blastocysts grown in culture PC Steptoe, RG Edwards , JM Purdy - 1971 - nature.com WE have already described the culture of cleaving human embryos to the sixteen celled stage 1 , and we now wish to give details of a few embryos that have developed much further, including two that reached fully developed blastocysts. Methods were similar to those described ... Cited by 70 - Related articles - All 3 versions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43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试管婴儿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1935 - 2010
xupeiyang 2010-10-8 14:35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s5vcqplouogtI2xI5rI0 test-tube baby OR Fertilization in Vitro 29,818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1 2 3 4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9 1,460 2005 1,407 2003 1,393 2008 1,391 2004 1,387 2006 1,292 2007 1,269 1998 1,252 2000 1,237 2002 1,226 2001 1,205 1995 1,145 1996 1,144 1999 1,143 1997 1,116 2010 1,009 1994 937 1993 922 1992 905 1989 824 1 2 3 4 1 2 3 ... 6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5,857 United Kingdom 1,933 Japan 1,639 France 1,405 Germany 1,014 Israel 966 Italy 899 Australia 853 Canada 835 Belgium 827 China 730 Netherlands 684 Spain 675 Sweden 411 Turkey 310 South Korea 302 Brazil 294 Taiwan 288 Denmark 278 Greece 262 1 2 3 ... 6 1 2 3 ... 66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London 713 New York City 590 Brussels 504 Paris 332 Boston 274 Tel Aviv-Yafo 250 Norfolk 226 Tokyo 216 Jerusalem 195 Barcelona 195 Chicago 192 Seoul, South Korea 182 Clamart 181 Taipei 180 Melbourne 175 Valencia, Spain 172 Beijing, China 171 Cambridge 163 Gothenburg 155 Athens 142 1 2 3 ... 66 1 2 3 ... 113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Fertil Steril 4,086 Hum Reprod 3,626 J Assist Reprod Gen 1,021 Theriogenology 923 Biol Reprod 796 Reprod Biomed Online 683 Mol Reprod Dev 533 J In Vitro Fert Embryo Transf 442 J Reprod Fertil 382 Lancet 311 Anim Reprod Sci 257 Eur J Obstet Gyn R B 257 Zygote 242 Am J Obstet Gynecol 233 Reprod Fert Develop 227 J Reprod Med 210 Reproduction 209 J Clin Endocr Metab 205 Nature 198 Ann Ny Acad Sci 191 1 2 3 ... 113 1 2 3 ... 957 Top Terms Publications Fertilization in Vitro 24,948 Humans 22,471 Fertilization 21,012 Fertility 20,249 Fertilizers 20,153 fertilization 20,153 Pregnancy 14,891 Oocytes 11,770 Adult 9,996 Spermatozoa 9,769 Patients 9,203 Embryo Transfer 9,036 Animals 8,338 Infertility 6,626 Women 6,158 Pregnancy Rate 5,246 Sperm Injections, Intracytoplasmic 5,011 Evaluation Studies as Topic 5,004 Ovulation Induction 4,182 Blastocyst 4,064 1 2 3 ... 957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398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说试管婴儿技术值得获诺贝尔奖?
zhumengjin 2010-10-7 22:33
【孙学军老师写了一篇质疑试管婴儿技术是否够得上诺贝尔奖分量的 精选博文 ,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从科学研究越来越复杂的发展趋势来看,孙老师的观点也许是对的,但本着学术争鸣,百花齐放的原则,我也把自己的观点写出来以供探讨。我认为,试管婴儿技术是一项伟大的技术,对于试管婴儿技术的伟大,我们不能简单地从技术复杂程度来判断......】 所有研究,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技术研究,归根结底都要直接或间接地为提升人类思维境界、改善生存状况、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等服务,即使是最不可预期的、最超前的纯理论或假说性质的研究也莫不如此。 作为现代进化论的创建者之一,朱利安赫胥黎认为: 我们最基本的伦理准则应该是竭尽所能改善人类的未来。所有其他的伦理标准都能够从这条底线推演而得 。这种进化人道主义的观点被公认为是科学伦理道德、科学价值判断的黄金标准。 毫无疑问,没有任何研究比那些改善人类未来的科学研究更有意义。 美国宪法的第一句就是人人生而平等。美国人始终坚信,人权大于主权,人的生命最为宝贵。 这代表了世界主流价值观,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观。 人权是什么?人权的含义比较广,但至少包括每个人都享有作为人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其中就包括享受天伦之乐的权利。有些人因为疾病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原因而不能正常生育,但不能就此剥夺这些人像普通人那样享有天伦之乐的正常权利。 正是试管婴儿技术的出现才圆了他(她)们为人父母的梦想、才保障了他(她)们享受天伦之乐的基本权利! 在今天看来,相比于曼哈顿工程、阿波罗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等,试管婴儿技术确实太过简单,但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技术的复杂程度来否认试管婴儿(体外受精)技术的伟大!从体外受精技术至少被四次提名也可以看出国际学术界对其价值的高度认可。 为什么有人觉得试管婴儿技术获奖比较勉强?原因很复杂,但有几个比较突出的原因, 一是以现在的标准来看,体外受精技术相对简单,二是可能没有所谓的顶级杂志文章,三是历史上曾涉及宗教伦理冲突,以及与优生优育观念的冲突,四是任何科学技术都有两面性,有些质疑者可能过分看重了试管婴儿技术的负面性,五是在中国的文化中,鄙视、践踏人权是常态,以中国文化的视角,可能会低估试管婴儿技术的社会价值 。 为什么说试管婴儿技术值得获诺贝尔奖?将历届诺贝尔奖的成果总结、归纳一下就会发现,诺贝尔奖的主要价值标准包括: (1)改变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开创性研究; (2)对变革人类思维的影响不明显,但在学界内部引领了大量后续研究的首次发现,如RNA干扰等; (3)为科学研究本身提供了广泛应用的技术,比如PCR技术、膜片钳技术等; (4)改善人类生活品质,为人类福祉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研究,比如疾病相关研究,比如光纤之父高锟在人类通讯上的贡献等。 从诺贝尔奖的这些标准来看,试管婴儿技术无疑属于改善人类生活品质,为人类福祉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那种类型的研究。当然,试管婴儿技术的贡献远不止如此,它同时也是为科学研究本身提供了广泛应用的技术。体外受精通常是转基因、基因打靶、遗传修饰动物制备、胚胎工程等研究中的必需环节,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毫无疑问,试管婴儿技术是一项伟大的技术,它获得诺贝尔奖绝对是当之无愧,甚至比其他已经获奖的技术更加值得获奖,而且它的授奖时间来得太晚了点。 比较遗憾的是,另一位也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的张民觉先生在历史上曾三次被提名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因为体外受精的理论基础精子获能由他提出,所以这位美籍华人如果能活到今天,肯定是毫无争议的获奖人之一,如果是这样,诺贝尔获奖名单上的美籍华人又将会增加一位。 (张民觉(右)先生与张香桐先生合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个人分类: 科研时评|13469 次阅读|17 个评论
2010年诺贝尔医学奖有没有问题?
孙学军 2010-10-7 12:17
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经于 10 月 4 日公布 ,获奖者为素有 试管婴儿之父 之称的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 爱德华兹。由其开创的体外受精技术使 400 多万人得以降生。诺贝尔医学奖委员会在公布奖项时表示: 爱德华兹的成就让不育症能得到治疗。医学统计显示,世界上每十对夫妇中就有一对有生育问题 今天,爱德华兹的梦想成为现实,它帮助全世界不育的夫妇带来幸福 这一成就代表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一座里程碑。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可以说出乎许多人意料。 我们是否可想想,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真的物有所值吗? 医学奖给了体外受精技术的科学家,在早期研究阶段就有 许多宗教领袖一度要求爱德华兹停止 扮演上帝 。声明我不支持这些宗教领袖的观点。 单从创新性角度看,体外受精技术的原始想法没什么特别了不起的,技术难度也不大,思路就是解决体外受精和受精卵体外培养的问题,然后把受精卵移植到子宫内的技术,先进行动物实验,然后人体实验获得成功,最后把技术公布让全世界广泛使用。这个研究重要性是解决了人类中不小比例的不能生育夫妻的问题,现在我们人类已经有 400 万试管婴儿。假如没有这个技术,这 400 万人将不会来到世界上。 如果拿这 400 万试管婴儿来 说这个技术的意义,证明 其重要性,远远不如说对这 400 万试管婴儿的父 / 母更重要。因为我们人类现在的历史阶段从整体上,已经不需要担心生育问题,或者说人种传递已经不是问题。对我们人类来讲,每个人能有幸成为人,从概率上讲都是不太可能发生的极其偶然的事件。 受精是个什么事?人类的受受精过程是这样的,女性的卵巢每个月一般排出一个卵子,男性一次射精中精子的数量大的惊人,男性的精子进入女性的输卵管,与这里的卵子相见并完成受精,卵子受精后发育并沿着输卵管进入子宫内继续发育,并最终发育成胎儿。受孕成功一般是精子在女性排卵前 12 小时或排卵后 48 小时进入阵地。不育的原因显然有男女一方或双方共同的原因。如果是女性的卵子有问题,采用体外受精然后把受精卵移植到子宫是可以的,不过这个孩子从遗传的角度看并不属于这个妈妈,实际上只是代人怀孕而已。 爱德华兹的研究最重要的贡献也是解决了这类问题。 如果是男性的精子有问题,最简单的方法是换个男性,或者把其他男性的精子采集过来,直接注射到女性体内。这就是所谓的人工受精,与试管婴儿不同,但仍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替代方案。这个人工受精方法在动物的被广泛采用,例如前段日子我们送给日本的大熊猫就是在采集精子的过程中死于非命 。( 人工受精与体外受精技术不是一回事。 人工授精是指通过非性交方式将精液放入女性生殖道内,以达到受孕目的的一种技术。而 体外受精技术 是由卵母细胞成熟、精子获能、受精、受精卵体外培养、胚胎移植等程序组成的完整系统。从 技术难度看, 体外受精技术 要比 人工受精 复杂的多,但从实际使用角度看,两者解决的问题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体外受精许多情况可以用人工受精来解决。 ) 人工受精方法也广泛用于人类的不育症治疗。当然也可以采用爱德华兹的方法,就是把女性的卵子采集到,再把丈夫的精子采集到,体外受精后 移植到子宫。这可能对那些精子数量无法达到受精条件的部分男性 不育症患者有意义。如果是 精子的品质如遗传基因出了大问题,那也不是什么好的解决方案。总之,对于需要别人提供精子的不育症夫妻,解决的方法如果能用人工 受精,就比试管婴儿更安全和有效。 我觉得,诺贝尔奖应该给那些从事更能影响人类生存的医学生物学问题的科学家,更有意义的学问如关于重大疾病、衰老、脑功能、生命基本现象的阐述等相关问题。因此我觉得 2010 年的医学奖给的并不让人满意,无论是理论价值,还是应用价值都算不上一个特别重大的突破。 也是为什么许多人没有预测成功的一个原因。当然我不会小人到认为瑞典的科学家故意为之,但我觉得他们今年的判断有误。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688 次阅读|10 个评论
试管婴儿引发伦理争议
xupeiyang 2010-10-5 12:44
爱德华兹同英国外科医生帕特里克斯特普托合作开始治疗不孕症的理论研究,并着手研究体外受精技术。1969年,爱德华兹在试管中培育出第一个胚胎。1980年,两人在剑桥大学成立了第一所体外受精技术诊所。 10月4日,诺贝尔医学奖委员会指出,试管婴儿技术最初引发了激烈的伦理争议。许多宗教领袖甚至科学家都站到反对的阵营,要求爱德华兹立即停止扮演上帝的做法。 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也一度拒绝为爱德华兹提供研究资金,但是来自私人的捐赠使其能继续进行此项研究。 1988年,爱德华兹的合作伙伴斯特普托去世后,反对者再次就试管婴儿发起大范围争论。
个人分类: 文化艺术|39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民觉是真正的试管婴儿之父 曾为三次诺贝尔奖候选人
xupeiyang 2010-10-5 11:26
详细资料见 http://www.txsxmr.com/0310.htm                  从1978年7月25日路易斯布郎诞生至今,全世界先后已有300万试管婴儿问世,如此庞大的管族群体的出现,理所当然应归功于一个伟大父亲的重大发明,他就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籍华人张民觉博士,是他半个世纪苦心钻研和实验的成果,第一次将人类的性与生育分离,使不孕夫妇生育,有生育能力的夫妇计划生育,并且在家畜良种繁育、胚胎移植等方面首创奇功、独有建树,因此被世界誉为试管婴儿之父、口服避孕药之父。 蜚声国际 诺氏提名   张觉民在其五十余年的研究生涯中,一共发表了三百余篇研究论文。他的研究不仅十分严谨,而且注重实用性,凡是与他共过事的同行、助手和学生都知道他是善于严密思考精心设计的高手,他自己动手能力强,并总是积极鼓励属下大胆摸索创新。不可思议近于狂想的主意他不反对,但他不原谅实际上的愚蠢设计和疏忽。大胆严密、三思而行是他的实验风格和成功写照,他发表的论文完全经得住别人的重复验证。在他成名之后,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在实验室工作、指导和培训年轻一代的研究人员。除了前述几项著称于世的研究成果,他还直接参与和指导了多项重要研究。如清晨翌日丸的研制(供妇女房事后服用),避孕药作用机理的研究、放射线对胚胎发育的影响、动物卵胚胎移植以及为农业部动物育种咨询服务等。经他实验培训的不仅有美国人,还有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和学生。他们当中有的已成为颇有成就的生殖生理学家和学术带头人。   鉴于张民觉在学术上的重大贡献和地位,许多国家及国际学术组织先后授予张民觉奖章奖金等,其中较为出名的有美国不育研究会的奥尔索奖及奖章(1950,1961);被誉为诺贝尔奖敲门奖的拉斯克尔奖(1954);美国生殖学会的哈特曼奖(1970);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的福兰斯奖(1975);国际胚胎移植学会的先驱奖(1983);国际体外授精及胚胎移植大会的奥尔索奖(1987),此外他还荣获过剑桥大学科学博士(1969),美、日、中、意和英等国大学、研究所及学术团体的名誉教授、博士、研究员和顾问等衔。 他曾三次被提名诺贝尔候选人,终因宗教问题和西方国家对人权问题的争议而告吹。 1989年和1990年,张民觉先后获第三世界和美国科学院院士荣衔。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5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试管婴儿与诺贝尔奖 中国人再次受刺激
xupeiyang 2010-10-5 10:44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4日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有试管婴儿之父之称的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 今年85岁的爱德华兹因创立体外受精技术而获得这一奖项。爱德华兹现在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名誉教授。 体外受精技术俗称试管婴儿技术。医学统计显示,世界上每十对夫妇中就有一对有生育问题,而试管婴儿技术可以帮助其中绝大多数夫妇实现有自己后代的梦想。自1978年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呱呱坠地,全球已有400万人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出生,其中许多人通过自然受精方式生育了下一代。 张民觉是真正的试管婴儿之父 曾为三次诺贝尔奖候选人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9843 他曾三次被提名诺贝尔候选人,终因宗教问题和西方国家对人权问题的争议而告吹。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35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试管婴儿之父与瘦素
wangdh 2010-10-5 01:22
诺奖公布之后:试管婴儿之父与瘦素 ( 王德华 ) 试管婴儿之父:到底是谁? 2010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今天下午北京时间 17:30 揭晓: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试管婴儿之父罗伯特 . 爱德华兹( Robert G. Edwards )因发展体外授精疗法获奖 。 他的这项技术从 1978 年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至今已诞生了近 400 万个生命。这项技术开创了生殖医学的新领域( IVF 医学)。 有一位美籍华裔学者也被称为 试管婴儿之父,他也是 甾体避孕药的创始人之 一: 张明觉(Min Chueh Chang ), 之前曾在博客中介绍过这位科学家: 张明觉: 1951 年发现精子获能的生理现象,为哺乳类卵子体外受精成功奠定了理论基础。 1959 年首先报道兔卵的体外受精获得成功,从此结束了生殖生物学界几十年来对哺乳类卵子体外受精能否成功的争论。到目前为止,多种动物卵子的体外受精及其技术上的改进都首次来自他的研究报道。由于他在体外受精和卵子移植研究中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 详细见:听学术报告随感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2114 ) 瘦素 ( Leptin ):还不是减肥药 呼声很高的 瘦素的发现 今年没有获奖,很正常的事情。但发现有些博友对于瘦素有些不同看法,还想借机说几句。 不可否认,瘦素的发现,的确是一项很重要的学术成果。这是一种脂肪分泌的激素,由于这种激素的重要多样的生理功能,改变了人们对于脂肪这种比较讨厌的组织的传统观念。至少我们知道,人类身体内积累的脂肪不是随便可以清除的,除了保温和能量储存的功能外,其产生的瘦素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对于能量平衡(食欲)、繁殖、生长发育、免疫等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这对于我们的正常生活很重要。现在对于瘦素的生理功能的机理性研究,由于其与人类肥胖病和糖尿病等生理病理之间的密切关系,依然是一个比较受关注的热点。在 google scholar 上输入: leptin, 将 约有 190,000 条结果 出现(2010 年 10 月 5 日 0:50) 。 另外,瘦素是 1994 年新发现的一种脂肪激素,现在还不是医药商业化的 减肥药。其实,当瘦素刚发现时,大家以为已经找到控制肥胖的武器了,据说美国当时就有公司出价钱买了 leptin 的相关产权,还盖了大楼,准备开发减肥产品。但很快,学术界就发现,瘦素的生理功能太复杂了,远不是人们想象得那么简单。我们知道,人体内环境的稳态维持对于正常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人体内各种系统按照各自的规律运转着,如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等等。各种系统有机联系、错综复杂,任何一环出问题,人体整个系统就会出现问题。一旦人体内内环境的稳态被打破,如果短时间内不能补偿或修复的话,生命就面临危险。有时候,生命是很脆弱的。所以,人体这架精密复杂的仪器就是按照自身的规律在一刻不停地运作着,这才有了我们的喜怒哀乐和衣食住行等活动。瘦素作为一种新发现的激素,在没有搞清楚其生理功能和调控机制之前,贸然用于人类减肥是有危险性的。由于瘦素功能的复杂性,人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系统了解瘦素的功能地位,及其与其他生理过程之间的关系。因此,据说收买瘦素开发权的公司很快就意识到不可能马上发财了。 再者,瘦素的发现,也不是只服务于富人的,也不是只服务于美国和欧洲。瘦素的基本功能是调节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这个过程,涉及到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各种生理过程。这些系统和生理过程,当然不是富人独有的,是我们人类共有的。所以,瘦素的发现,会服务于全人类。穷人身体里也有脂肪,有脂肪就有瘦素,有瘦素就会具有生理功能(也报道有瘦素受体缺失的人群),就这么简单的道理。人体很复杂,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很多方面是不了解的。好像有哲学家说过,人研究自身,永远不会搞清楚的,也许吧。也有研究说,处于饥饿或营养不足条件下生长发育的人们,一旦条件改善,如食物充足、营养充足时,肥胖的可能性会更大。所以,有学者预言,未来肥胖的人群将会出现在亚洲和非洲 (欧美的肥胖率已经很高了)。一项科学发现,有很多方面的意义,不单是简单的应用一个方面。 (王德华 2010.10.5 )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7499 次阅读|6 个评论
什么是体外受精与试管婴儿技术
qpzeng 2010-10-4 20:34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今日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有“试管婴儿之父”之称的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 试管婴儿技术又称为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VF-ET)技术,包括 超数排卵 (使用克罗米芬、人卵泡刺激素、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活剂等药物)、 取卵 (B超引导阴道穿刺取卵术或尿道、膀胱和腹腔穿刺取卵术、子宫直肠窝切开取卵术、腹腔镜和穹窿镜阴道取卵术)、 体外受精 (10万活动精子:1-3个卵子)和 胚胎移植 (手术法或非手术法)等步骤,其技术要点是:先从卵巢内取出经过超数排卵诱导产生的卵母细胞,经体外成熟处理后与体外获能的精子结合而受精,然后在培养液中使受精卵分裂到8-16细胞期(桑葚胚期),再择机移植到子宫内获得妊娠。 在育龄夫妇中,约有10%的不育患者。虽然 宫腔内授精 (IUI)、 输卵管配子移植 (GIFT)等人工助孕技术的应用对大多数不孕症有效,但仍有3%的治疗困难者不得不采用试管婴儿技术。自第一代试管婴儿技术问世以来,世界上已有几百万个试管婴儿出生。1992年发明的 单精子卵细胞浆内注射 (ICSI)新技术还能克服男方少精、弱精或无精引起的不育,被誉为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
个人分类: 科普集萃|4827 次阅读|3 个评论
试管婴儿医学: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坎坷路
liuli66 2010-10-4 20:08
2010年10月4日,英国科学家爱德华兹(Robert G. Edwards,1925-),因创立体外受精治疗不育症的疗法(俗称试管婴儿技术),而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据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教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委说:全世界大约有10%的夫妇遭受不育症的折磨,而单纯药物治疗对众多不育症的疗效非常有限。随着体外受精技术的产生,这一切可以得到解决。体外受精技术业已被证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大约20%到30%的体外受精卵最终可以发育为胎儿。有关跟踪研究表明,通过体外受精技术出生的孩子在健康方面和自然受孕的孩子没有任何区别。 爱德华兹1925年生于英国曼彻斯特。二战后,他先后在威尔士大学和爱丁堡大学学习生物学,于1955年获得博士学位。那时,他就萌发了研究体外受精(IVF)的想法。1958年,他开始在英国国家医学研究中心工作,并开始了他对人体受孕过程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爱德华兹与帕特里克斯特普托(Patrick Steptoe)共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体外受精研究中心。 大胆的研究:高度的伦理敏感 人类体外受精有别于自然的受精过程。人类体外受精是一项开创性研究,不仅会冒着巨大的失败风险,而且还会冒着极大的道德伦理风险。当外界得知爱德华兹和斯特普托进行体外受精研究之后,他们受到了宗教界及科学家的强烈抨击。英国一些议员对他们的科研展开了调查,并收回了对他们的科研经费。 在没有科研经费的严峻困境中,斯特普托大量承接人工流产的业务,依靠做人工流产得来的收入,维持体外受精科研。另一方面,由于经常受到抨击和打扰,他们只好以秘密的方式进行研究,这反而使得外界的猜测和抨击更加激烈了。比如有人认为,体外受精会导致畸形怪胎。 从道德、伦理和风险上对大胆的研究进行批判性反思,制约和阻碍大胆的研究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是必要的,这有利于科研走向谨慎的研究,也有利于将来的谨慎的应用。 爱德华兹及其同事经过长期的基础研究,终于获得了可喜的进展。1965年他们在《柳叶刀》上发表了论文,随后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后续研究成果。 谨慎的应用:从试验到临床应用路漫漫 体外受精治疗不育,从基础研究、试验研究到临床医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978年一对长年不孕的夫妇愿意吃螃蟹,做体外受精。爱德华兹及其同事成功地实施了试管婴儿治疗,1978年7月世界上首例试管婴儿健康地诞生了。 试管婴儿的诞生,引起了媒体的大量报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爱德华兹和斯特普托不接受媒体的采访,一些媒体甚至出重金,他们都婉言谢绝了。 小插曲:没有发表论文取消资助 爱德华兹和斯特普托也不愿意就试管婴儿疗法急匆匆撰写论文,在学术杂志上发表。然而,在一个以论文论英雄的时代,他们为这种甘于寂寞的做法,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就在他们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例试管婴儿之后,当年10月,一家基金会决定给予他们经费资助,但旋即它又做出了取消资助的承诺。基金会为它出尔反尔给出的理由是:尚未见到爱德华兹和斯特普托发表试管婴儿的论文!斯特普托非常气愤,说:这是我在科学界遇到的最下作的事情! 他们坚持认为,必须等到获得充分的实验数据之后,再等上数月,才能发表论文。直到1979年1月,爱德华兹和斯特普托才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完整地发表了他们关于第一例试管婴儿的研究成果。 雪中送炭 照理说,第一个试管婴儿降生之后,爱德华兹和斯特普托关于试管婴儿的研究应该可以获得大量的经费资助,然而,事实正好相反。由于受到宗教伦理等方面的巨大压力,英国政府中止了对他们的资助,有关科研被迫中断了2年半。 后来他们设法获得了风险投资,科研才得以继续下去。 全球推广 造福人类 在他们的努力下,试管婴儿技术得到不断的改进,越来越多的不育夫妇开始接受试管婴儿疗法。试管婴儿治疗技术,给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不育夫妇带来了希望,帮助他们圆了孩子梦。 至1986年,试管婴儿的数量达到了1000个。 1988年,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张丽珠教授成功地实施了试管婴儿治疗,我国第一个试管婴儿在北京诞生了。 目前,世界上约有400万试管婴儿,很多人都已成年,其中许多人已有了自己的孩子。 试管婴儿医疗术,是人类生育史和医学史上治疗不育症的一个范式转变(paradigm shift),一个哥白尼式的革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一个遗憾 这次爱德华兹获得价值近150万美元的诺贝尔奖金,当之无愧!遗憾的是,他的合作者斯特普托1988年不幸去世,没有活到分享诺贝尔奖的这一天。 (来自Nature 2001) 补充20101013 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 一路坎坷的人类体外受精技术 爱德华兹领导了从基础性发现到今天成功的体外受精治疗的全过程,一个全新医学领域诞生了,他的贡献代表了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在新闻通报中作上述表示。 □本报记者 王丹红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0/10/237353.html 10月4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10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以表彰他在开创人类体外受精治疗领域中作出的杰出贡献。 然而,作为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唯一获得者,85岁的爱德华兹已经病重,不能接听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告知其获奖消息的电话。爱德华兹夫人对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戈兰汉松说,这个消息让她非常高兴,而且确信爱德华兹也会很高兴。 在体外受精技术即试管婴儿技术的开发中,爱德华兹有一个长达20年的重要合作者:帕特里克斯特普托医生,然而,他已于1988年逝世,无缘诺贝尔奖。 2001年,美国的拉斯克基金授予爱德华兹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在2001年10月出版的《自然医学》期刊上,爱德华兹发表了题为《通向人类体外受精技术的坎坷之路》的文章,讲述了自己从事这项研究的心路历程。 从博士研究开始 爱德华兹1925年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服完兵役后,他到威尔士大学和爱丁堡大学学习生物学,并于1955年在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主题是:小鼠胚胎发育。 20世纪50年代早期,在爱丁堡大学读博士学位时,我第一次有了人类体外受精技术的想法。他在《自然医学》的文章中说,我的导师是艾伦比堤博士,我的研究是基于他改变小鼠胚胎染色体补充物的工作诱导未成熟小鼠排卵子,并将它们与成年雄性小鼠配对,再将胚胎移植到成年小鼠体内,生产出大量的正常后代。 他在爱丁堡大学的研究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果。另外一位博士生露丝福勒(Ruth Fowler)决定和爱德华兹共同试验荷尔蒙对成年小鼠生育的影响,两人后来结为夫妻。当时,爱丁堡大学的另一位发育学教授康拉德瓦丁顿正在与教会的高级牧师讨论伦理和遗传学问题。当伦理问题对我未来关于人类受孕的工作产生巨大影响时,瓦丁顿教授的做法给我提供了无价之宝。30多年后,爱德华兹在《自然医学》的文章中说。 博士毕业后,爱德华兹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待了一年,他说:这一年让我从纯科学转向了生物医学。1958年,他应邀回到英国,在伦敦的英国国家医学研究院工作,这时的他日益坚定从事人类体外受精的研究,他开始收集外科手术中取出的卵巢组织,设想从中采取未成熟的卵母细胞,将它们在试管中培育成熟并受精,再将这些胚胎植入不育妇女体内,帮助她们怀孕。他开始接触可以合作的妇科医生,但部分医生认为他的想法荒谬可笑,最后,曾经为他两个女儿接生的妇科医生Molly Rose同意偶尔提供人体卵巢组织。 他在美国乌斯特实验生物研究所的格雷戈里平卡斯及其合作者的论文中了解到:兔子和人类卵母细胞在试管中的成熟时间不超过12小时。他匆忙开始应用这一研究成果,却发现来自老鼠、仓鼠、山羊、奶牛、恒河猴、狒狒以及人类的卵母细胞不能在12小时内成熟。在令人失望的两年后,他终于在罗斯医生提供的人类卵巢组织中采取到几个卵母细胞,这一次,他耐心等待了18个小时,仍然发现卵母细胞核没有任何变化;在另外3个卵母细胞的试验中,他等了25个小时,终于发现了美丽的染色体交叉期的丝球期,他说:平卡斯的错误花了我两年的时间。 不久后,他应邀到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合作1年,研究早期胚胎的细胞分化。这是精彩的一年。他说,在格拉斯哥,第一个人类卵母细胞在37个小时内在试管中成熟,并发育到拥有极细胞的第二阶段。 剑桥大学呼唤他回去。他和同事发现,奶牛、山羊、猪和猴子的卵母细胞都能够在试管中成熟;而且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猪卵母细胞的成熟均需要37个小时,与人类的卵母细胞一样!研究到这一阶段,与临床医生的合作成为关键,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6个星期中,他和合作者发现原核在试管中受精的人类卵母细胞形成了,同样的结果在回到剑桥的实验中得到了重复。他们最终发现:低pH值的媒介加上其他因素,有利于人类卵子的受精。 1969年,爱德华兹和同事第一次在试管中让一个人类的卵子受精,但所形成的胚胎因太脆弱而没有成活。 从基础实验到临床医学 爱德华兹开始寻找能通过微小外科手术抵达人类卵巢的临床医生。1968年,他找到了英国奥尔德姆地区综合医院腹腔镜技术专家帕特里克斯特普托,他是当时世界上精通这一方法的专家,能轻松地从卵泡中取出卵母细胞。 于是两人组成团队,研究人类体外受精技术。 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在文章中说:与爱德华兹合作,让斯特普托成为一名临床医生,他将体外受精技术从试验发展为实用临床医学。 谈到合作之初时,爱德华兹在《自然医学》的文章中写道:我们仔细讨论了程序中的细节和安全性,以及其中的伦理问题。我们同意平等合作、仔细从事我们的工作,如果患者或儿童出现任何危险,则停止工作,但不会因模糊不清的宗教或政治原因而停止。我们合作了20年,直到他去世。他教会我医学知识。 两人的合作如此顺利,爱德华兹在试验中看到了人体卵母细胞受精、发育成胚胎,以及分化成两个、4个和8个细胞的胚胎,发育9天后的胚胎 伦理学家们开始谴责他们,预测他们会培育出畸形婴儿、误导不育夫妇,将他们工作的本意误读为获取人类胚胎以从事研究,甚至对他们的研究进行恶意攻击。多个宗教领袖、伦理学家和科学家要求停止这个项目。爱德华兹采取的措施是迎接怀疑:他直接启动了体外受精的伦理争论。 他还找到了一个新朋友:英格兰教会的资深伦理学家戈登邓斯坦。他说:邓斯坦对体外受精的科学和医学知识的了解,超过了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科学家和临床医生,他自学了治疗不育症新方法的细节,他在1974年出版的《伦理的骗局》(Artifice of Ethics)一书中,用了4章的篇幅介绍体外受精技术的科学、医学问题,并剖析了其中的伦理问题。 到了将试管中受精的胚胎植入母体的时候了。 在与剑桥大学和奥尔德姆市达成伦理一致意见后,爱德华兹和斯特普托在剑桥附近的新市医院中开了一家临床诊所伯恩霍尔诊所。然而,1971年,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拒绝为他们提供资助。受益于一个私人捐赠基金的支持,他们的工作得以继续,奥尔德姆市当局最终将伯恩霍尔诊所变成世界上第一个体外受精诊所。在同事的协助下,爱德华兹仔细评估了出现畸形婴儿的风险。 1972年,他们开始了胚胎移植研究。爱德华兹假设,人类胚胎的移植成功率应该与实验室和农场动物的成功率相当,但现实让他明白:人类胚胎的移植成功率只有20%。 第一例胚胎移植后的成功怀孕让他们兴奋不已,但因为胚胎异位而不得不在11周后将之去除。 1978年7月26日,在伯恩霍尔诊所,在几百个媒体记者的包围下,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足月出生,消息传遍世界。 路易丝布朗的出生是一个历史性事件。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写道,体外受精从幻想成为现实,一个新的医学时代开始了。 我唯一的遗憾 然而,布朗出生后,英国政府仍然没有提供支持,他们的工作停顿了两年半,在斯特普托于1988年去逝前,他一直是伯恩霍尔的医学主任,而爱德华兹担任诊所的研究部负责人,直到退休。 在研究的同时,报纸上持续出现有关道德伦理的争论,爱德华兹甚至在一天的时间里向伦敦高等法院提出8个诽谤诉讼,他赢了所有的官司,然而,在几年的时间里,与此相关的法律工作和由此而来的担心让研究受到了影响。 反对之声还来自内部。在伦敦举行的一个临床会议中,斯特普托受到同行的强烈批评和孤立。剑桥大学的再生科学教授马丁约翰逊是爱德华兹的第一个博士生,他在回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气氛时说,当时社会上对人口过多的关心超过了不育症的:那时人们普遍不了解不育症患者个人的痛苦。我记得,当时剑桥的著名科学家也告诉我们:我们的博士导师发疯了。在茶室里,因为不同意我们的工作,常有人拒绝和我们说话。然而,约翰逊被爱德华兹的想法深深击中:他鼓舞人心又有远见。 《纽约时报》的文章指出,如今,在发达国家,经体外受精出生的婴儿占整个出生率的3%。 2003年7月26日,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的庆祝会在伯恩霍尔诊所举行,爱德华兹说:路易丝出生的意义如此之多。第一次,科学和医学以最决定性的方式进入人类受孕领域我唯一的遗憾是帕特里克斯特普托今天不能和我们在一起。从合作开始,尽管经过那个时代的一些困难,我们表明两个学科可以合作,并将最好的提供给对方。他补充道,请允许我对那些接受体外受精但最终失败的夫妇表示同情,我们已经降低了失败率,但我们必须继续努力提高成功率。 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写道:来自世界各地的妇产科医生和细胞生物学家们在伯恩霍尔诊所接受训练,人类体外受精技术也不断得到改进。今天,体外受精技术是全世界确立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经历几次重大提高,比如单个精子可通过显微注射直接注入培养液中的卵子。体外受精技术提高了对不育男性的治疗。而且,符合体外受精技术的成熟卵子可以通过超声波检测。体外受精技术是安全有效的,20%~30%受精卵可以发育成长为婴儿。 经过近60年的耕耘,爱德华兹荣获诺贝尔奖的桂冠。然而,伯恩霍尔诊所现任主任、爱德华兹的长期同事迈克麦莱米博士说:不幸的是,他目前已不能明白今天所获得荣誉的意义。他对过去的事情记得很清楚,但不记得现在的事情了。 《科学时报》 (2010-10-13 A2 本周聚焦)
425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试管婴儿患癌症几率高42%
xupeiyang 2010-7-21 13:56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2203766.html  试管婴儿发生各类并发症、先天畸形及本身日后不育不孕等危险相对较大,然而,英国《每日电讯报》7月19日报道,美国《小儿科》杂志最新刊登瑞典一项大规模研究首次发现,试管婴儿(IVF)早期罹患 癌症 的危险比正常儿童高42%。   瑞典隆德大学研究人员分析了26000多名试管婴儿的个人资料,并与其癌症诊断记录进 行 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53个孩子(从很小年龄到19岁)罹患癌症,比预期的38例癌症高出15例。这意味着试管婴儿儿童期癌症危险增加42%。   这些癌症包括:白血病、眼睛和神经系统肿瘤、实体肿瘤和6例朗格汉斯细胞性组织细胞增多症(LCH)。研究人员发现,即使排除良性肿瘤的可能,试管婴儿的癌症发病率也仍然高出34%。   研究发现,这53名癌症患儿中,有7人同时还存在其它与癌症关系密切的健康问题,如,先天畸形和唐氏综合症等。   研究人员还发现,如果与普通人口相比,试管婴儿到3岁时癌症确诊率则高出87%。3岁之后,这些孩子的癌症危险会呈下降趋势。   新研究主持人本格特卡伦博士表示,试管婴儿癌症发病率较高与IVF过程本身无关,而更可能与不育不孕本身或早产、出生体重低等出生并发症息息相关。(来源:新浪健康陈宗伦)
个人分类: 肿瘤研究|2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1988.3.10 中国内地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 世界试管婴儿诞生记录
xupeiyang 2010-3-10 12:33
 1978.7.25 英国 女 世界第一个试管婴儿   1978.10.3 印度 女 印度第一个   1979.1.14 英国 男 第一个男性婴儿   1979.6.23 澳洲 女 澳洲第一个   1980.6.6 澳洲 一男一女 首例试管婴儿双胞胎   1981.10.19 英国 女 第一个黑白混血儿试管婴儿   1981.12.28 美国 女 美国第一个   1982.1.20 希腊 女 希腊第一个   1982.2.24 法国 女 法国第一个   1982.6.25 英国 女 全国第一个试管婴儿的母亲再度出生试管婴儿   1982.9.22 以色列 女 以色列第一个   1982.9.27 瑞典 女 瑞典第一个   1983.5.20 新加坡 男 东南亚第一个试管婴儿   1983.6.8 澳洲 二女一男 首例三胞胎   1984.1.16 澳洲 四男 首例四胞胎   1985.4.16 中国台湾 男 台湾首例试管婴儿   1988.3.10 中国 女 中国内地第一个试管婴儿 http://baike.baidu.com/view/6493.htm?hh=255
个人分类: 女性健康|2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试管婴儿:欣喜或忧虑?
guyucaoming 2010-3-5 19:59
自1978年7月25日,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后,世界各国纷纷开展了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技术。趁着这股热潮,上世纪80年代末,我留学国外主修生殖生物学。开始了男性不育和试管授精的研究和技术培训。 我们每一次为患者做试管授精前,都要用老鼠的精子和卵子做体外授精的模拟实验,将所有要用于患者体外授精的藥物、培养液、仪器等都用一遍,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老鼠胚胎发育是否正常。保证整个过程中不会对患者的胚胎有毒性或损伤的作用。 每个试管婴儿的出生都是我们的盛大节日。教授和科室成员们会开香槟庆祝。这些“幸运宝宝”从此将在关注下成长。医院将对他们进行随访和必要的体检以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 我毕业后转入另一个国家继续培植“试管婴儿”。在这个实验室,我们对老鼠的冷冻胚胎和新鲜胚胎植入所生的后代进行了对比。发现冷冻胚胎的后代的寿命比新鲜胚胎的后代的寿命稍短。在我离开这个实验室之前,实验室没有采用冷冻胚胎植入术。 作为辅助生殖手段。精子、卵子和胚胎都要在体外环境下短期生存。且不说有被微生物(例如肝炎病毒,HlV病毒等)污染的可能。生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的应激反应,会让某些基因保持"沉默",某些基因则持续处于活化状态,以及基因发生遗传性变异等。其结果是导致一系列人類疾病的产生。可以预测随着“人工的造人技术”的广泛使用,未来的人類遗传性疾病,将远远超于现在的种类。人类基因治疗技术将迅速发展,生物工程师将是热门职业。 此文仅仅是作者本人的随感。读者不必认真。
个人分类: 网谈|6805 次阅读|2 个评论
试管婴儿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国际文献分析(1948 - 2010年)
xupeiyang 2010-2-25 09:15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1kastbm366r6aIwI1I00f01000j10040001rl 28,984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statistics 1 2 3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9 1,443 2005 1,405 2008 1,404 2003 1,391 2004 1,383 2006 1,291 2007 1,263 1998 1,237 2002 1,220 2000 1,220 2001 1,197 1995 1,143 1996 1,137 1999 1,136 1997 1,115 1994 932 1993 918 1992 903 1989 823 1990 816 1 2 3 1 2 3 4 5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5,673 United Kingdom 1,882 Japan 1,614 France 1,359 Germany 972 Israel 944 Italy 860 Australia 822 China 813 Canada 812 Belgium 811 Netherlands 656 Spain 632 Sweden 392 Taiwan 296 South Korea 295 Turkey 293 Denmark 274 Brazil 251 Greece 245 1 2 3 4 5 1 2 3 ... 59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London 694 New York 576 Brussels 494 Paris 319 Boston 255 Norfolk 223 Tokyo 214 Barcelona 191 Chicago 186 Seoul 180 Clamart 180 Taipei 178 Melbourne 172 Cambridge 169 Valencia, Spain 161 Beijing 157 Gothenburg 149 Camden 138 Los Angeles 137 Laizhou 136 1 2 3 ... 59 1 2 3 ... 109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Fertil Steril 3,941 Hum Reprod 3,573 J Assist Reprod Gen 1,021 Theriogenology 893 Biol Reprod 783 Reprod Biomed Online 638 Mol Reprod Dev 524 J In Vitro Fert Embryo Transf 442 J Reprod Fertil 382 Lancet 311 Eur J Obstet Gyn R B 257 Anim Reprod Sci 248 Zygote 231 Am J Obstet Gynecol 230 Reprod Fert Develop 209 J Reprod Med 206 J Clin Endocr Metab 205 Nature 198 Reproduction 197 Ann Ny Acad Sci 191 1 2 3 ... 109 1 2 3 ... 872 Top Terms Publications Fertilization in Vitro 24,114 Humans 21,773 Fertilization 20,173 Fertility 19,406 Fertilizers 19,310 fertilization 19,310 Pregnancy 13,437 Oocytes 11,370 Adult 9,574 Spermatozoa 9,439 Patients 8,877 Embryo Transfer 8,723 Animals 8,040 Infertility 6,047 Women 5,887 Evaluation Studies as Topic 4,787 Sperm Injections, Intracytoplasmic 4,586 Ovulation Induction 4,002 Blastocyst 3,855 Hormones 3,311 1 2 3 ... 872 1948年的研究报道 Title: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cleavage of human ovarian eggs. PMID: 18903892 Related Articles Authors: MENKIN, M F , Rock, J Journal: Am J Obstet Gynecol , Vol. 55 (3): 440-52 , 1948 No abstract given. Pubmed MeSH: Ovum Wikipedia: Conception , Fecundity , Fertility , Fertilization , Fertilization in vitro , Fertilizers , In Vitro Fertilization , Natural fertility , Test-tube babies , Test-tube baby , Test Tube Babies 1 of 28,984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top author statistics Term: 1948 Description: year 1948 Top Years Publications 1948 1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Am J Obstet Gynecol 1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Rock J 1 MENKIN M 1 Top Terms Publications Fertilization in Vitro 1 Fertilizers 1 Fertilization 1 Fertility 1 fertilization 1 Ovum 1 最新研究报道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2/228678.shtm 据英国《卫报》报道,生育专家指出,试管婴儿出生后应该接受及时监控,防止他们在50岁之前就遭受高血压、糖尿病和癌症等疾病的折磨。 人们一般认为通过试管授精也会生出健康的婴儿,但医生们已经发现一些微妙的基因变化,而这些基因变化很可能会导致试管婴儿在以后的生活中患上特殊疾病。1978年7月25日人类首例试管婴儿路易斯布朗以剖腹产的形式来到世间。从那以后,全世界又有300多万试管授精儿出生,其中大多数人的年龄在30岁以下。医生们认为,随着他们步入中年,在今后20年里,更多人患上高血压、糖尿病和癌症的事实开始显现出来。 美国费城天普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授卡门萨皮恩扎说,总的来说,这些长大了的试管婴儿们身体状况良好,与正常方式出生的人相比没有明显差别。但他们却有患上某些疾病的风险。今后他们会发生什么还不清楚,第一代试管婴儿目前只有30多岁。 萨皮恩扎说:试管婴儿出生时普遍体重较轻,这会导致他们在50岁的时候更易患上肥胖症、Ⅱ型糖尿病和高血压。2006年英国卫生部发出警告,随着肥胖人口的增加,英国正面临着新一波癌症患者的到来。肥胖引起的癌症占所有癌症的4%,其中包括乳腺癌和子宫癌,肥胖也能引起肠道疾病和肾病。在多数情况下,从脂肪细胞中释放出来的荷尔蒙是患病的罪魁祸首。 萨皮恩扎说:对于这些长大了的试管婴儿来说,平日注意以免患上高血压、肥胖症、相关的糖尿病和癌症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对这些孩子进行监控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与正常受孕后来到世上的婴儿不同,试管婴儿受精后需要在培养皿中度过他们的前三天,而且接触到的氧气要比在子宫中多。一般认为,改变了的含氧量和用来维护胚胎生命的培养液改变了试管授精胚胎的基因表达。萨皮恩扎研究小组分析了75个试管婴儿的基因表达水平,并将其与100个正常婴儿的基因表达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有6%至10%的试管婴儿基因有异常。一些异常的基因在孩子正常发育和成长中起作用,而其他异常基因与体内新陈代谢和脂肪的形成有关。 研究小组在得到这些结果的同时,生育治疗法的发明者警告称,将精子直接注入卵子的技术正在被人们过度使用,这项技术使病人冒不必要的风险而且费用很高。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安德烈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精子卵浆内注射技术的合作发明人,2007年在所有试管授精治疗中这种技术的使用占48%。精子卵浆内注射技术多用于私人诊所,英国全民公费医疗服务很少使用该技术。辅助生殖和伦敦的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使用精子卵浆内注射技术取得了最高的成功率。 精子卵浆内注射技术的费用比标准试管授精治疗费用高出2000英镑,而且婴儿出生缺陷的风险也稍高。这种技术特别针对男性不育症,但现在许多诊所将该技术用在所有不孕不育的病人身上,因为该技术会提高胚胎的存活率。在英国,精子卵浆内注射技术的使用率从1995年的15%上升至2005年的43%。人类生殖和胚胎的权威机构建议,该技术最好在男人精子出现问题或早先的试管授精治疗失败的情况下使用。 更多阅读 英国《卫报》相关报道(英文) 研究称男性试管婴儿成年不育概率高 《自然》社论:生殖界重新热议核移植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19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忆张民觉院士的生前趣事
热度 1 jinwsapa 2009-10-11 16:56
回忆张民觉院士的生前趣事 10月10日是著名生殖生理学大师,美籍华人科学家张民觉先生诞辰101周年。昨天特意整理了自己过去写的文章,并收集了网上许多朋友学者和亲属的回忆文章和照片,在丁香园网站发帖设立了专栏,以寄托自己对他老人家的深切怀念。注:1987-1991年笔者曾在张先生工作40多年的伍斯特实验生物学研究所做博士论文研究,经常与他会面并听取他的指点,与张结下不解之缘。 投币决定的专业 在张民觉生前的回忆和交谈中,他提到他走上生殖生理学道路纯属偶然。 他在清华读的是心理。导师孙国华给他许多指点和教诲。抗战爆发时,他要从军上前线,被孙劝住。孙非常识才和惜才,他认为张是值得栽培的人才,做科研是他应该走的职业生涯之路。 考上英国留学生后,选择专业遇到难题. 与他同行的一位同窗好友,两人都喜欢读神经生理,但只有一个名额,两人互不相让,结果以投币定命运。张民觉运气不佳,输给好友,只好改修生殖生理。正是这场小赌,让张歪打正着,加上他聪明才智和动手能力,成就了他后天的一番大事业,成了一名举世闻名的生殖生理学大师。他对科学和临床基础研究的贡献已经计入史册。名垂千古。 简陋条件下的大学者 张老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喜欢动手,有非常高超的实验技巧, 尤其擅长做动物实验。在他发表的近350篇文章中,有好多是他独自完成的。在他退休以后,笔者经常去他办公室聊天和讨教问题,他也让笔者看过许多他的读书笔记和实验资料。他的实验室实在是太简单不过了。有显微镜,有小的离心机,有解剖器材,很普通的常规试剂盒器皿,就是凭着这样的实验条件,善于动手和动脑的张民觉先生在他的实验室奋斗40多年,完成了许多重要发现和发明,对医学科学和生命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按他的成就和贡献,其实他早该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了。但他从不张扬,很少宣传自己,或与人争名夺利。所以知道和了解他成就的人并不很多。但最后在研究所得几位美国院士,二任所长和另一位著名科学家院士的鼎力推荐游说下,他终于在1990年才被授予美国科学院院士头衔。那时他已年过八十。在所里为他开庆祝酒会时,笔者问他的感受,他当然很高兴,终于等来美国科学界最高的头衔。但看淡名利场的他,感言十分朴素和谦虚,对于自己的成就和荣誉,他说这是他的运气,他只是在合适时间,合适场合,抓住机遇,做了合适的工作。 喜欢动手动脑 在今天的科学研究中,我们是否经常在 抱怨经费不够,条件太差,但有没有反思,我们自己思考过什么,有什么值得我们去探索,去用简单方法去验证?我们很多导师,年纪不大,已经不再动手做任何实验了。只是写论文,综述和基金申请,其他时间就是讲学和搞关系。但张民觉始终认为,实验生物学家,就是要动手动脑,没有实践和实验,很难有发现和建树。或许正是这种原因,他一直坚持动手带学生一起做实验,一直到他退休。 即使在他退休之后,张民觉也没有闲着,虽然他已经不做任何实验,但总喜欢到研究所转转,每周的学术报告,他几乎每场必到。很喜欢用他那带山西口音的英语提问。由于研究所早已改型,从原来偏重经典生物学,靠向细胞分子生物学, 他也逐渐学习了解了许多新的分子生物学概念和手段。他虽然很少亲手实践这些新型工具,但他不时地鼓励我们要多多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但更要专研和思考,大胆提出假设,并用自己设计的试验去验证各种理论和假设,这才能在科学上有所作为和创新发现。 朴素善良而慷慨 张先生的为人很朴素,也很善良。他开的车是一辆十分老式的沃尔沃VOLVO车,至少开了十年以上。每天来去上班都是这辆蓝色的欧洲车伴随。一次他带笔者去吃饭,坐过他的老爷车 才体会到,这么有名的学者,居然开比我们穷学生还破旧的车。直到最后两年,张才在家人的劝说下,买了一辆马自达626新车上路。 他对自己生活的简朴,但对国内朋友和家乡十分慷慨。他多次捐钱和捐书给国内,也不时救济一些孩提时的朋友。他虽然年事已高,但十分惦记着国内的发展和进步。每次与他聊天,或接待国内来客,都会问起国内的近况和有什么可以帮助的地方。 如今张民觉先生已经离开我们整整18年了。每当看到动物IVF,人工受精,试管婴儿的报道,就会想到张老的英容笑貌。笔者所学专业和从事工作,虽然自己专业和现在所从事工作与张老先生终身研究的生殖生理不搭边。但回国后所做项目也有涉足计划生育与IT手段进行宣教。每当与计划生育工作者打交道,也会情不自禁地提到张老先生对人口控制的开拓性贡献。先人已去,大师精神永存,楷模风尚永远激励我们。 请访问丁香园的纪念专栏 http://www.dxy.cn/bbs/post/view?bid=134id=15712911tpg=1ppg=1sty=3age=0#15712911
个人分类: 名人轶事|6812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们做试管婴儿的过程图
yebike 2008-11-12 21:47
我们做试管婴儿的过程图 试管婴儿,就是先用药物促排卵,再从女性卵巢内取出卵子,在实验室内让它们与男方的精子结合,形成胚胎,然后再将胚胎转移到子宫腔内,使之着床、妊娠。 原理不用给大家讲了,网上一搜都有,我就给大家一些图吧,看看就行,过程简单的,就是把把精子注入到卵细胞的过程。
个人分类: 双螺旋|15821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孩子之非常道路
songshuhui 2008-9-2 11:06
DNA 发表于2008-08-4 星期一 14:24 分类: 健康 , 医学 , 生物 | | 生殖与避孕,是人生的大事;对于成年人来说,至少二者之中要涉及其一。虽然人们为了摆脱性的生殖功能而追求性快乐,不遗余力的发明和应用各种避孕技术, 但是又有十分之一的的男女到了想为人父母的年纪时,却为不能通过最原始最自然的方式生育孩子而备受困扰。 1、孕育 女性的卵子来源于胚胎时期的生殖干细胞(germ cell),出生女婴的两个卵巢内大约有200~300万个未发育的原始卵母细胞,在青春期之前,这些原始的卵母细胞都处于休眠的状态。当女孩第一次来月 经后,卵巢内沉睡的卵母细胞被唤醒,发育成为成熟的卵子,由卵巢排出并进入输卵管。停滞在输卵管的卵子等待着精子的到来,如果等不到则自动凋落,下一个月 经周期又开始了。女人的一生大约经历400~500个月经周期,每个周期排出一个成熟卵子,直至更年期之后的彻底绝经。有些女人可一次排出两个卵子或者多 卵(医学上叫超排,与内分泌激素有关,有遗传),恰巧这些卵子同时受精,因而生出异卵双胞胎或者多胞胎,例如稀罕的龙凤胎;而由单个受精卵分裂成的两个 (多个)胚胎,为同卵双生(多生),即长得一模一样的孪生子。 男婴也是带着原始的精原细胞出生,产生精子的睾丸在胚胎时期处于腹腔内,在出生前 才 经腹股沟降入阴囊内。然而大约有3%~10%的男婴出生时睾丸未下降入阴囊或者下降不全,即隐睾症;以前民间用简单的方法将小男孩下降不全的睾丸扯下来, 俗称扯蛋,但对完全隐藏在腹腔内的睾丸没有办法现代可以通过做手术解决,由于在37度的体温下睾丸会发生萎缩,因此手术越早越好,不宜超过两岁。 男性青春期发育后,睾丸成为生精工厂,精原细胞迅速成长为成熟精子,并且源源不断,大约每天可生成1亿个精子,这也是使卵子受精所需的数量级。精子成熟的 最佳温度低于体温1~2度,如果高于38度则会影响精子活力,因此喜欢蒸桑拿的未育男子要小心,平时也不要用高于37度的热水泡蛋蛋。 话说男女在完成了未有避孕措施的性爱活动之后,射入女性阴道的上亿个精子开始了赛跑。女人的子宫里有着粘乎乎的 分泌液,实为筛选精壮的精子所备,那些弱小力衰的精子无法穿过宫颈粘液,强悍健硕者才能得以进入输卵管。若此时恰好有一颗恨孕待字闺中的卵子呆在输卵管 里,一群精子则扑上去团团围住卵子使劲顶,幸运者抢先顶破卵子细胞膜,这颗精子的细胞核鱼贯而入,与卵子细胞核融合,成为受精卵并开始分裂为多细胞。受精 后第7天,还只是一团细胞的小胚胎在输卵管里滚来滚去,借着输卵管液滚动至子宫内,胚胎外层分化出来的胎盘细胞黏附于子宫壁上,与温厚柔软的子宫内膜细胞 相互渗透融合,将胚胎锚定于子宫内,建立母胎循环,这一过程又叫胚胎植入。胚胎植入完成后,胎盘迅速发育,给胎儿运送营养,胎儿从此茁壮成长,直至40周 从妈妈的子宫内分娩出来。 2、不孕不育 从卵子和精子各自发育成熟到受精卵形成再至胚胎植入,受多种内分泌激素和免疫因子调节,是一个复杂精密漫长的过程,这其间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有可能导致不孕不育。 男性精子数量少、无精、死精、精子成活率低、精子活力低等,女性卵巢功能不全(多为内分泌不正常)、不排卵、输卵管堵塞、月经不调、闭经、子宫发育缺陷、分泌抗精子抗体等,会导致原发性不育(一直不能怀孕)。另外, 性传播疾病(例如淋病、尖锐湿疣等)可导致女性输卵管阻塞、粘连、伞端功能受限,男性副性腺炎和梗塞性无精症, 会造成继发性不育(以前能怀孕,而后不能再怀孕)。人工流产次数过多或者由人工流产导致的并发症,例如人工流产不全、生殖道感染、卵巢囊肿破裂等,亦有可能导致继发性不育。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的不孕不育发生率约为8~12%,其中原发性不育率为2~5%,继发性不育则高达10~33%,环境恶化、生育年龄推迟等是导致不孕不育发生率增长的 主要因素。男孩女孩在进入青春期后就有了生育能力,但是至实际生育年龄,却是十几年后。目前婚前性行为的趋势已无可阻挡,然而很多精力旺盛的年轻男女们却对性、避孕、生殖健康了解甚少。 高婚前性行为发生率和低生殖卫生保护率形成巨大反差,恐怕也是不孕不育发生率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以为,生殖健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顺应人们的需要;辅助生殖技术的出现为一些陷入不孕不育困境的男女带来希望。 3、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指将男子的精液采集后,用人工方法将精液注入女性生殖道(子宫)以取代性活动,使女性怀孕的一种方法。人工授精属于比较简单的辅助生殖技术,仅适用于男性不能正常射精( 如尿道上裂、尿道下裂、顽固性不射精、严重早泄、逆向射精、阳痿等)或者 女性子宫颈狭窄、宫颈粘液过分粘稠导致精子不能穿过的病例。或者由于特殊原因要通过非性交方式生育, 例如电影《左右》中的女主角就是试图通过人工授精的方法来与前夫再生一个孩子。 另外,人工授精技术在动物养殖业(例如肉猪、肉鸡)、畜牧育种(例如优质奶牛)、繁殖稀有动物(例如大熊猫、东北虎)等方面应用非常广泛。 4、试管婴儿 对于女性排卵不正常、男性精子有缺陷的患者来说,则需要求助于试管婴儿技术。 试管婴儿技术的英文为In Vitro Fertility(简称IVF),即体外授精。虽然字面上听起来,体外授精与人工授精似乎差不多,但有着本质区别。体外授精指分别将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 卵子从体内取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让精卵结合完成受精过程,不过这只适用于男性精子正常的夫妻;对于男性精子有缺陷的病例,精子不能靠自己的力量钻进卵子 细胞内发生融合,则还需要通过显微注射将精子的细胞核注入卵子细胞。受精卵开始分裂,在体外培养2~3天后发育成囊胚(早期胚胎),再将囊胚移入女性子宫 内。然而到这一步还不算大功告成,如果包绕在胚胎外围的胎盘细胞能够植入子宫壁,建立母胎循环,才表明受孕成功。由于精卵结合和最初的胚胎发育在试管 里发生,试管婴儿由此得名。 首例试管婴儿由英国的胚胎学家Edwards和妇产科医生Steptoe于1978年合作完成,迄今已有30年的历史。 目 前试管婴儿技术日臻完善,其平均成功率(活婴出生率)在30~40%左右,但受孕率(体外培养的囊胚移入子宫后能成功植入子宫壁的比率)明显与女性年龄相 关。一般来说,30岁以下的女性成功率高达50%以上,而40岁以上的女性则大约只有11%能成功受孕。由此可见,不管是通过何种方法生育,生娃要趁 早是个颠不破的真理。 5、妊娠代孕 虽然试管婴儿能够给卵巢不育的女性带来做母亲的希望,然而对于子宫不育的女性却爱莫能助。先天性子宫发育缺陷、自发性流产(又叫习惯性流产插播一句,虽然多次人工流产有可能导致习惯性流产,但很多从未做过人工流产的女性也会有习惯性流产症状, 属于免疫或者内分泌病症, 所 以对于男性读者,别因此而随意怀疑你女友或者妻子的历史)、由于病理而切除子宫等都使女性无法完成怀胎十月的妊娠;另外患有胎儿宫内生长受限、严重妊高症 的女性也难以生育健康孩子。这对于卵巢正常却子宫不育的女性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痛苦和遗憾,妊娠代孕技术(Gestational Surrogacy)由此应运而生。 妊娠代孕与传统的借腹生子并不相同。妊娠代孕的过程与试管婴儿相似,从委托的夫妇体内取出精子和卵子,体外 授精并培养,将囊胚植入代孕母亲的子宫;胎儿在毫无血缘关系的代孕妈妈的子宫内发育成长,熟瓜落地后交还给遗传父母。传统的借腹生子则由丈夫提供精 子,代孕妈妈提供卵子,孩子是代孕妈妈亲骨肉;在有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之前,只能让丈夫和代孕妈妈一起睡觉来获得孩子,而现在则可以应用人工授精或者体外授 精的非性交方法(瞧,这就是科学的力量)。 世界上第一例妊娠代孕的婴儿于1985年在美国诞生。2005年,美国生殖协会(American Fertility Association)对全国1993年至2002年的3000多个妊娠代孕案例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妊娠代孕的成功率(活婴出生率)达39.3%,表明 妊娠代孕已是一项比较成熟和安全的辅助生殖技术( 这里 )。 最近被国内各大网络媒体相竞转载的一则新闻 美国一对女同性恋在同一天分别生下双胞胎 就是试管婴儿和妊娠代孕技术的成果(英文新闻看 这里 )。有趣的是,这两对双胞胎其实都来源于其中一位妈妈的卵子与捐赠精子的体外授精,而医生将四个体外培养的胚胎分别植入两位妈妈的子宫,因此一位是如假包换的遗传母亲,另一位则是妊娠代孕母亲,而生下来的其实是遗传意义上的四胞胎。 目前很多国家禁止商业性代孕,例如英国、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国,但非营利性的代孕是合法的(即需要代孕志愿者,和骨髓捐献、器官捐献一样,不能商业化买卖、签合同);在美国一些州、荷兰、比利时等国,商业化代孕则属合法生意。中国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 》明文禁止任何形式的代孕技术,别看现在中文网络上各种代孕网和代孕公司颇为火爆,其实都为非法机构。 6、子宫移植 寻找代孕妈妈虽然是子宫不育的女性可以选择的一条途径,然而其中牵涉到法律、伦理、经济等诸多问题。另外,很多子宫不育的女性更希望能同时成为自己孩子的妊娠母亲,体验孕育生命的酸甜苦辣,而子宫移植成为解决这个难题的又一新途径。 早在六七十年代,子宫移植手术在狗、兔子以及猴子等动物身上已经开始试验,多为自体移植,用于研究盆腔手术的血管缝合技术。2002年,沙特阿拉伯一位因为几年前分娩时大出血而切除了子宫的的26岁女性接受了子宫移植手术,然而三个多月后发生血栓又不得不被重新摘除子宫( 这里 )。2003年,科学家们通过改进移植技术,给小鼠异体移植的子宫成功孕育出了健康的小老鼠( 这里 )。2007年初,美国医生又开始计划进行人的子宫移植手术,并对此充满信心;不过也有专家表示,还是先在灵长类动物身上试验成功后再动手更靠谱,因为一般异体移植手术后的病人都需要服用抗免疫排斥的药物,而这些药物大多对胎儿有严重毒害作用( 这里 )。 7、展望 最近,Nature News做了一个关于试管婴儿技术的专访( Making babies: the next 30 years ) , 包括试管婴儿、干细胞、遗传学等方面的专家。文中第一位新加坡的生殖学家颇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势,大胆设想100岁的人生孩子、人造胎盘、体外批量 生产人类成熟胚胎等。不过这位专家提出由皮肤的多能性干(pluripotent stem cells)细胞诱导分化得到生殖干细胞的设想倒是一个有趣的思路,如果这项技术能够成功,那么更年期之后的女性也有了当遗传母亲的希望(我以为还是需要 借助妊娠代孕,因为更年期后的卵巢萎缩,已经不能行使内分泌功能维持妊娠)。 目前试管婴儿技术的花费依然不菲,国内大约为5~15万人民币,在美国也需大约1万美元,然而随着技术成熟、成本降低,在未来几十年有望更便宜。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总是能给我们带来惊喜;我对辅助生殖技术也同样乐观。不过,能自然生娃还是尽量自然生得好,毕竟这是最便宜最好玩最简单的方法。 标签: 不孕不育,辅助生殖技术,生殖健康,试管婴儿,体外授精,避孕,性
个人分类: 健康|2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