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技资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实施技术转移 集成科技资源
lgjszy 2011-9-3 17:01
实施技术转移 集成科技资源 林 耕 《科技潮》Science and Gulture,编辑部邮箱 , 2005年10期 【关键词】 技术转移;科技资源; 技术市场; 科技计划项目; 技术交易; 科技政策; 技术中介服务机构; 技术创新能力; 办公室; 科技产品; 对 “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 ‘ 资源科委 ’” 的认识 建设 “ 资源科委 ” 是北京市科委职能转变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设想,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用科学的发展观作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政府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提供公共科技产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引领和支撑。同时,政府的职责不仅在于提供公共科技产品,而且还必须确保公共科技产品可用、用好。 北京市科委要建设成为 “ 资源科委 ” 。 北京市科委要提供公共科技产品,就要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资源,执行公共科技政策,整合首都科技资源。在这样的形势下,要不断地转变政府职能,向建设 “ 资源科委 ” 的目标努力。 对首都科技资源的再认识 。首都 “ 二四八 ” 重大创新工程实施3年来,广泛动员和发掘各种创新力量,形成了各类创新资源汇聚北京、积极参与首都建设的生动局面。中央与地方资源充分融合,合作呈现良好态势。国际资源、民间资源积极融入首都创新发展。 不断地认识集成首都科技资源的特点 。北京现有的科技资源,是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制的过程中形成的,不可避免的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存在诸多弊病。这些弊病主要表现为,一是科技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科技资源主要分散在中国科学院系统、教育部系统、中央行业部门系统、国防科技系统以及其他部门。资源分散的结果是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严重,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二是科技资源功能单一、效益较低等。三是可利用的科技资源是有限的。四是集成科技资源的手段也是有限的。 对已集成的科技资源要充分利用。 多年来,北京市科委安排大量科研经费,调动了大量人力物力,组织完成了一大批科技计划项目,在首都经济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有些数据值得深思,近年来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结题的项目,在北京市科技进步奖获奖比例约占获奖总数的10%左右,通过技术市场实现技术转移的约占技术交易总数的1%左右。最近一项调查表明,中关村近40%的企业,很少或没有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 所以,如何发挥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结题项目的作用,应引起高度重视。 本单位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 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场办)坚决执行北京市科委的部署,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积极地落实到工作中。 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的资源优势分析 。多年来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有一定的资源,能够为北京市科委的中心工作做好服务。一是有政策落实、制定和建议的职能。二是机构联系广泛,联系技术卖方机构4000多家,技术买方机构2万多家,技术中介服务机构100多家,技术经纪人近2000人,同一些外省市技术市场管理机构和技术交易机构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三是有近5年北京技术合同的数据。四是有北京技术市场发展专项资金。五是有技术市场执法职能和技术合同行政审批职能。 集成首都科技资源的重要措施,是倡导和实施技术转移战略 。 —— 一是提高对技术转移作用的认识 。北京科技发展的水平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相比,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是相对落后的,有利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大学和科研院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大多停留于实验室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20 年来没有出现根本的提高;研发活动相对封闭,科技产出自我循环的现象还大量存在。这些问题,必须抓紧解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美国等发达国家技术转移的做法值得借鉴,那就是要在北京地区实施技术转移战略,促进技术创新,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二是北京技术市场要增加新的职能 。要通过加快政府科技计划项目所取得成果的技术转移,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进而增强首都经济的竞争力。所以,当前和今后,北京技术市场要将技术转移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能。技术转移目的是将北京地区政府科技计划项目所取得的技术成果,转移到北京地区的区县局和乡镇等地方政府部门以及企业。技术转移核心是北京地区政府科技计划项目所取得专利技术的应用和保护。 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的职能必须转变 。北京市科委工作重心转变,市场办的服务重点要跟着转变。技术市场工作要不断调整定位、明确方向。按照北京市科委 “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资源科委 ” 的部署,要实现 “ 两个转变 ” ,明确 “ 两个方向 ” ,狠抓 “ 一个中心 ” ,落实 “ 五个重点 ” 。 “ 两个转变 ” 即:一是由政策型向服务型转变;二是由活跃技术交易向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转变。 “ 两个方向 ” 即:一是发展技术转移服务业;二是促进流向本地的技术转移。 “ 一个中心 ” 是加强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促进流向本地技术项目为区县和首都经济发展做贡献。 “ 五个重点 ” 即:一是加强技术市场行政执法工作;二是做好技术市场培训工作;三是做好统计和分析工作;四是办好技术市场金桥奖;五是做好重点技术合同项目跟踪调研工作。把金桥奖和统计分析工作,办成北京技术市场品牌。要推荐10个技术中介服务机构,总结5个机构经验与模式,精心组织20项活动。 2005年下半年,要紧密围绕为首都 “ 二四八 ” 重大创新工程服务这个中心来开展工作。认真落实北京市科委 “ 一个转变、两个加强、三大行动 ” 。今年市政府折子工程第133项中规定: “ 扩大技术市场的平台作用和交易规模,进一步完善技术市场登记工作,实现全年本地技术成交额450亿元。 ” 全年工作总目标是北京技术交易总额完成450亿元,比上年增长 5.88%。 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技术交易额上台阶。二是贯彻《条例》落实政策,规范技术市场秩序。三是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加强中介机构建设。四是推动技术交流合作,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五是加强市场统计分析,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六是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提高金桥奖影响力。七是不断提高科学素养,切实注重自身建设。 对北京市科委工作的建议 一是建立有直属单位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办公例会制度。 二是加强政策法规工作。建立北京市科委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三是推动北京市科委系统内的资源共享。在北京市科委系统内,实现机关各处室和各个直属单位之间的资源共享。 四是建立北京市科委科技信息中心。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整合科委系统的网站资源。○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27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北京两界联席会议专家顾问会议
lgjszy 2011-5-4 10:45
2011年4月14日上午,2011年北京两界联席会议专家顾问会议在北京市科协召开。本人应邀作为北京市科协专家参加了会议。 满运来、陶西平、蔡曙山、陈禹、于维栋、尹伟伦、何祚庥、王如松等23位两界顾问和专家学者,以及北京市科协领导夏强、景晓东、田文、吕家香,北京市社科联领导史秋秋、陈之昌、赵峰、崔新建出席会议。两界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尹伟伦教授主持会议。 会议听取了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史秋秋所作的2010年两界联席会议工作总结,听取了北京市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夏强所作的2011年两界联席会议工作设想。结合两界联席会议工作实际,与会两界专家顾问就首都科技资源整合与创新驱动工作开展、首都科学共同体建设、两界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建设、两界联席会议重点活动品牌化等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提出了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北京市政协原副主席、北京市社科联主席满运来作总结讲话。他要求进一步深入开展两界联席会议工作机制调研,进一步梳理两界顾问、专家学者在会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升两界联席会议高峰论坛等品牌活动的影响力和实效化,努力推动两界联席会议工作迈上新台阶。 北京市科协、北京市社科联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也参加了会议。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25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lgjszy 2010-11-24 17:14
林耕 1 傅正华 2 李明亮 1 ( 1. 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 北京 100035 ; 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 100085 ) 摘 要: 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是确保政府提供的公共科技产品可用、用好的关键。本文认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有力保障,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技术转移 国家技术转移体系 技术创新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设想,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用科学的发展观作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了实行这一宏伟目标,政府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提供公共科技产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引领和支撑。同时,政府的职责不仅在于提供公共科技产品,而且还必须确保公共科技产品可用、用好。为此, 2005 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我们认为,要切实抓好这项工作,必须着手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政府公共科技管理需要的技术转移体系。当前,首当其冲的任务在于资源整合、共享,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必要性 技术进步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技术创新,这是一个国家取得和保持技术领先地位所必需采取的基本措施,其重要性已被普遍认识;另一个途径就是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从产业发展及其经济绩效来看,技术转移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据一份资料介绍,美国有一项关于技术转移的研究,发现通过技术转移,企业的平均收益为 55% ,而通过技术创新,企业的平均收益仅为 22% 。 因此,我们认为,技术转移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变成现实生产力并实现其经济价值的根本途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加速技术进步,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1. 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学者认为,国家创新体系可分为四个部分: (1) 知识创新系统: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国立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 (2) 技术创新系统: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企业; (3) 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指高教系统和职业培训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培养具有最新知识、较高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 (4) 知识应用系统:主体是企业和社会,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 还有学者认为,早期的国家创新系统就是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属于国家创新系统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国家技术创新系统阶段。这一阶段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大致时间为 20 世纪 40-70 年代,属于工业时代后期的国家创新系统。其特点是受技术创新理论和技术进步理论的影响较大,强调技术创新、技术流动、行为主体的相互作用和政策创新等,以技术创新为轴心。国家技术创新系统,既促进了工业经济的繁荣,特别是促进了日本和韩国等后发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振兴,也推动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移和从第一次现代化向第二次现代化的转移。 弗里曼认为,国家(技术)创新系统是一种在公、私部门的机构的网络,其活动和相互作用启发、引进、改进和扩散新技术。纳尔森认为,国家(技术)创新系统是一组机构,其相互作用决定企业的创新行为。 OECD 认为,国家(技术)创新系统是由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通过建设性的相互作用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改造与传播新技术,创新是这个系统变化和发展根本动力。 无论是从国内学者的论述中,还是从国外学者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技术转移。技术转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通过技术转移,才能使新技术得以传播、扩散和应用。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从我国现实的状况来看,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出现了缺环,而这一缺环恰恰就是技术转移。技术转移的缺位成为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一个瓶颈。人们普遍认为,技术创新即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但对新技术是如何应用的,却不甚了解。 2. 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国家的发展首要的是国家竞争力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竞争力已经不是由自然资源的多少来决定,而更主要的是由技术创新的速率来决定。也就是说,国家竞争力的最关键的因素是科技竞争力,而科技竞争力的核心则是技术创新。根据国外学者的观点,技术创新是一个集研发、中试、产品设计与生产、市场推广为一体的有机系统。目前,对于技术创新的上游研发,人们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对于技术创新的中游和下游重视程度则不够。尤其是在上游和中游的转换阶段,即技术转移这一环节,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技术创新的速率,不仅来自于研究与发展( RD )投资的数量所产生的技术,同时来自于科学技术资源在能力上的汇集、共享以及转移。如前所述,通过技术转移可以使企业的平均收益达到 55% 。因此,要提升国家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尤其是完善和健全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完善和健全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3. 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客观需要 我国新时期构筑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任务是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现阶段,我国企业技术开发能力不足,技术储备薄弱,产品趋同现象依然严重。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弱的局面,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需时日。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全面参与国际竞争所带来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战略调整时不待我。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企业仍将主要依靠外部的技术输入来满足其技术需求,技术转移是满足企业技术需求的主要途径。 因此,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通过各类主体的协作联动促进市场对科技成果资源的配置更趋合理,缓解产业技术储备不足而大量科技成果又积压在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局面,形成市场对新技术成果的旺盛需求,解决企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通过政府宏观管理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经济、法律、金融等要素构成综合性服务系统,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的发展完善,辅佐企业在对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向技术创新迈进。 4. 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是应对跨国公司在华技术经营策略的挑战客观需要 我国加入 WTO 以来,跨国公司加快了进入中国的步伐,并开始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迅速调整其在华技术经营策略。跨国公司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技术投入, 外商投资企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档次明显提高,是近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最显著的变化。国外公司通过技术、资金输入等手段,掌握技术控制权,垄断庞大市场,对我国民族企业和民族品牌构成威胁,一些较有优势的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渐渐削弱。目前,我国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主要是外商投资企业来进行的,几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快的城市都是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的。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中外商投资企业约占一半,申请的专利数约占高新技术产业申请专利数的 2/3 ,在高新技术出口和机电产品出口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在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引进中又主要是由跨国公司来进行的。 跨国公司加快了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进程,具体表现为:一是设立的速度明显加快。前几年累计设立近 200 家,而近一年来就设立了 100 多家,目前外商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已达 400 余家,其中许多家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二是对研发中心的资金投入明显加大,有的一年就增资几千万美元,而且进口了许多最先进的设备。三是研发中心的技术成果显著,基础研究在加大。 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战略还表现在市场本土化,越来越多专为中国人设计的产品诉求取代了以往某国技术制造;人才本土化,以优越的报酬和精良的研发条件吸引了我国大量高素质的科技人员。目前跨国公司为充分地利用中国廉价的科技人员的头脑,在中国对人才的竞争空前激烈。 除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外,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战略还表现出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在中国达到一定投资规模后,一个较为普遍的做法是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各种科研技术合作,由跨国公司出研究经费,大学和科研机构承担具体研究。这种研发往往都不是追求最终的结果,而只是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的产权也都属跨国公司所有,跨国公司再将这些成果拿回去进行再研发。跨国公司用这种方式充分利用了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廉价的科研力量,同时也不担心技术泄密。二是跨国公司并不过多地在华投资设立企业,而是越来越多地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寻找内资企业作为供货商,并对这些企业提供技术支持,通过 OEM 、 ODM 的方式进行合作,使其达到所需的技术标准并采购其产品的方式,将内资企业纳入自己的全球营销系统。 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战略的变化,对我国自身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发出了严峻的挑战,其有效运用我国产学研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成功模式,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需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及时整合力量来应对这一挑战。 二、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紧迫性 当前,我国技术转移工作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由于蕴藏在科技资源中的巨大能量未能释放出来,严重地障碍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障碍着科技和经济的有效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①研发活动相对封闭,科技产出自我循环的现象还大量存在,蕴藏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中的科技条件资源社会共享程度还很低;②大学和科研院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大多仍然停留在实验室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20 年来没有得到根本提高;③传统产业的闲置要素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源短缺同时存在;④高新技术产业中大型企业大多从事组装型生产,核心技术还主要依赖进口,发展受制于人;⑤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线断网破,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亟待建立;⑥具有技术背景且能将技术转化为竞争力的企业家仍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稀缺资源;⑦风险投资市场既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规则和机制,更缺乏具有较高水平和商业价值、能对风险投资产生更强吸引力的科技成果;⑧科技企业孵化器还没有批量培养出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⑨知识产权创造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保护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等等。 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我国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在这一体系的框架内解决上述问题。具体地讲,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是以下六个方面的客观需要。 1. 促进科技创新的需要 应市场的需求,只有在多种技术的集成基础上才能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单项技术的转移,往往因为缺乏与其它相关技术的衔接,很难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新兴产业,或因缺乏其他技术的配套而无法推广应用。这也是我国许多技术和成果无法实现其应有的价值的重要原因。使各种单项和分散的相关技术成果得到集成,其创新性以及由此确立企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的突破。 由于技术集成的特殊性,需要打破原有的体制、信息和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局限,集合相关技术研发机构、科技中介和企业的力量,才能有效形成以产品和产业为中心的多种技术集成。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将有力促进各类创新主体的联合和资源的集成。 2. 促进产业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诸多产业领域,技术储备不足、低水平重复和趋同现象突出。产品水平进步缓慢、品质趋同,导致市场消费需求不旺,企业生存环境严峻。同时,技术集成能力薄弱,装备水平低,导致中国技术、中国装备远离中国制造现象,严重影响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将一些在关系国计民生重要领域所取得的核心技术、重大共性技术快速转移,大面积普及应用。通过科技创新创造需求,在更高的层次上拉动内需,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提高我国产品附加值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3. 整合信息资源的需要 我国技术成果信息资源分散情况严重,存在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相互封闭现象,未能形成有效促进技术转移的系统的信息链,造成资源严重浪费。一方面大量技术成果闲置,不能及时向经济、社会领域转移,而另一方面,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又难以寻求到所需的新技术成果。此外,技术转移中各主体,产、学、研、中介、企业间存在现实的空间距离,科研机构的研发方向、能力及其技术成果,往往并不与所在地域的产业结构和企业需求相一致,区域性的信息资源并不能满足本地区技术成果供求的需要。因此,需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实现国家、行业、地方和中介机构信息资源的联通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传播力,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有效降低技术交易成本。同时,通过联盟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把技术成果转移到能创造出最大价值的地方去的操作。 在整合技术成果信息资源的同时,还需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加强对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的重大共性技术成果及重要技术标准、产业导向等宣传推广力度,创造科技创新的有效社会需求,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在社会经济领域的渗透力。 4. 促进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健全的需要 在各先进国家,服务贸易非常发达,科技中介服务尤其发达,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尽管我国科技中介服务力量在整体上已具有相当规模,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但因服务功能未尽完善,人才匮乏、素质不高,由此导致服务能力有限,且机构间缺乏职能的有机衔接,力量分散,未能形成系统化、全功能的市场化服务链,尚不能满足各类主体对技术转移的需求。 这就需要有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形式和科学的运作模式,通过资源共享、能力互补、利益均沾,将全国优秀的中介机构组织起来,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及聚合的力量,以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为方向,使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尽快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培植一批具备综合服务能力的大型科技中介机构,通过服务能力和服务业绩在产学研及社会各界树立科技中介队伍的良好形象。同时,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力量加入建设和发展科技中介队伍的行列。 除整合科技中介机构的优势资源外,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还将有利于联合四大系统(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技和国防科工委)的技术转移部门,把他们整合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使四大系统协调运作,形成合力。 5. 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需要 为促进产学研的结合,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并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转制院所与产业界和资本市场的结合,引导科技人员关注研究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激励科技人员以市场选择而不是以纯粹的学术、技术导向作为创新成功的标准,技术创新行为要从注重学术奖励转变为注重市场激励。大量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人员由此进入到市场竞争第一线,有利于转变过去科技人员只关心成果本身、不关心市场需求的观念,减少了科研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中间环节,是提高科研成果的实用质量和转化效率的有效途径。 在应用型科研机构和高校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的同时,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与企业的技术需求和生产应用存在脱节现象,在当前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产学研自身的结合始终是有限的,在激励引导科研单位面向市场的同时,科研院所和高校更需要的是服务,需要提供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技术创新的需求信息和研究报告,需要提供使其技术成果能够快速转移扩散的途经和服务平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结合主要是由中介服务机构实现的。可以通过技术转移联盟形式,构建技术转移全程服务体系,以缩短产学研之间的距离,将能大大强化产学研的结合,提高整体技术转移能力。 6. 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需要 资金的投入是技术转移的重要保证和前提之一。发达国家在科研、开发、推广应用上的经费比例大致为 1 ﹕ 10 ﹕ 100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度提高, 2002 年 R & D 经费投入占 GDP 的比重达 1.13% ,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在政府科技投入持续增长的同时,引导和激励社会各类资源投入的调控机制尚不健全,财政资源与社会资源不能良性互动,社会资金难以有效进入科技领域,针对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尚未健全。 据对 1991 ~ 2001 年期间全国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情况统计显示,银行贷款金额虽从 1991 年的 71.9 亿元,增长到 2001 年的 190.8 亿元,但占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金额的比重则从 1991 年的 16.9% ,下降到 2001 年的 7.4% 。 资金投入不足是长期阻碍我国技术转移的瓶颈之一。资本始终在追逐使其增值的机会,只是缺乏进入技术转移链的有效通道。在 2003 年举行的科技与金融工作会议上,金融界人士就指出金融界缺乏对高新技术产业化各领域的了解,投入动力不足,希望科技界提供科技投资指导和相关服务。 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可联通各方面的信息,并通过对各产业领域技术创新和区域技术创新的研究,为金融界进入技术转移链提供投资决策服务。同时,为各类创业投资、战略投资、企业投资等提供投资决策服务,促进建立满足我国科技产业化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资本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赵心平.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大高校技术转移力度,为产业结构调整做出更大贡献.国际产学研联合高层论坛论文集. 2.吴咏诗.知识经济与国家创新体系. http://www.tjkp.gov.cn/gkjjz/gkjjz4.htm . 3. 张凤,何传启 . 国家创新系统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动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赵心平.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大高校技术转移力度,为产业结构调整做出更大贡献.国际产学研联合高层论坛论文集. 吴咏诗.知识经济与国家创新体系. http://www.tjkp.gov.cn/gkjjz/gkjjz4.htm. 张凤,何传启 . 国家创新系统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动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张凤,何传启 . 国家创新系统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动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69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访:北京技术交易迈近700亿元的思考
lgjszy 2010-9-28 15:27
——专访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林耕 (发表时间:2007年6月 经本人审阅) 来源:《科技潮》2007 年第6期 本刊记者 陈治光 1991年,22亿元;1994年,37亿元;2000年,140亿元;2006年,697亿元。透过这一组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北京技术交易市场的蓬勃发展。北京技术市场、技术交易对创新型城市建设,乃至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有多大贡献?政府在北京技术市场的形成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林耕。 2006年的2个数字 “有两个数字非常重要, 38.35% , 2.18% 。”日前,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林耕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反复强调这两个百分数。前者是指北京 2006 年技术合同成交额( 697.3 亿元)占当年全国技术合同总成交额( 1818.2 亿元)的比,后者是指北京 2006 年技术合同额经核定的技术性收入( 168.68 亿元)占当年北京生产总值 GDP ( 7720.3 亿元)的比。林耕表示, 2.18% 并非小数字,作为技术服务性的收入竞占了 GDP 的 1/50 。 在谈到 2006 年北京技术市场的发展情况时,林耕介绍,首先, 2006 年北京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额稳步、持续、快速地增长,全年成交技术合同 51575 项,比上年增长 37.51% ;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 697.33 亿元,比上年增长 60.54% 。全年技术流向呈“四五一”格局:流向本市技术占成交总额的 38.92% ;流向外省市占 46.65% ;技术出口占 14.43% 。 其次,贯彻落实技术市场优惠政策取得成效。 2006 年,共有 6146 家技术卖方机构, 51575 项技术合同享受优惠政策,优惠达 40 多亿元。这些资金用来给研发人员、技术转移服务人员额外的奖励。另外,对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还有减免税的优惠。 林耕进一步向记者分析了 697.33 亿元的构成,从 2006 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构成可以看出,专利技术合同成交额显著增长,发明专利( 17.33 亿元)与实用新型( 18.36 亿元)首次呈“五五”格局;技术交易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成交额 310.56 亿元),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新材料及其应用、先进制造技术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快速增长;中关村科技园区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显著增长,成交额 478.35 亿元,占成交总额的 68.60% ;广东省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 3 年居第一位,浙江省跃居第二,上海市居第三位,河南省跃居第五位;企业是技术的主要卖方和买方;大兴、房山、海淀和朝阳区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显著增长。 为国家创新型战略服务 目前,国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北京也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技术市场、技术交易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林耕表示,这个问题很关键。北京技术市场的蓬勃发展要起到“引领技术创新”的作用,立足北京,辐射全国。 立足北京,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林耕表示,去年在一次研讨会上,北京市委常委、市科教领导小组副组长朱善璐提出,北京的技术市场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对北京的技术创新、城市建设有“举轻若重”的作用,一定要高度重视中介机构和技术市场的建设。林耕认为,从促进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来看,首先体现在技术性服务收入对 GDP 的贡献。 其次是北京技术市场对企业自主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十五”期间,北京技术市场中,企业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达到 41% ;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达到 28.45% 。 2005 年,企业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市总成交额的 83% ;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市总成交额的 75% 。这充分说明了企业已经成为北京技术市场技术输出和引进的主体。北京企业通过引进专利或技术秘密,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研发,形成新的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林耕以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2000 ~ 2004 年,该公司作为技术买方,先后从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购买了“关于解决药酒沉淀及缩短药酒存期的研究”等 4 项专利技术,从北京中医药大学购买了生物新品种“中药二类新药清脑宣窍滴丸开发研究”,并购买技术秘密 46 项;到 2004 年,该公司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其中,专利技术近 20 项,国家专有技术 10 余项; 2005 年,同仁堂集团作为技术卖方,共输出技术 11 项,合同成交额 342 万元。 第三,北京技术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带动了北京研发产业的发展。 2005 年,北京研发产业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两类行业实现增加值 341.8 亿元,占服务业实现增加值的 7% 。 第四,促进专利技术交易量快速增长。近年来北京专利技术交易量呈逐年递增之势。从 2000 年的 69 项,合同成交额 0.22 亿元,猛增到 2006 年的 911 项,合同成交额 35.74 亿元。专利技术交易量日益增加,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长,同时促进了专利申请量的增长。 第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出口大幅度增长。 2001 年北京技术出口合同成交额 20 亿元, 2006 年达到了 100 亿元。如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承担的技术出口项目——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厂二号机组技术服务”,合同成交额 18.11 亿元,是技术集成式的技术服务合同项目。显示出北京已经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承接国际重大技术工程项目的能力。 服务全国,带动兄弟省市协同发展 接着,林耕介绍说,北京是全国的首都,北京雄厚的科技资源也是全国的科技资源,北京要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进而为全国提供技术转移服务。 近年来,北京与各省市和地区的合作不断加强,促进了技术成果的转移。 2005 年,由北京联手河北、天津、内蒙古、辽宁、山东等 7 省市区共同发起成立了“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联盟成员围绕技术转移、信息交换、人才培养等开展全面合作。“十五”期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 218 亿元,占到外省市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的近三分之一。 首都技术服务全国,带动了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2001 年以来,北京技术流向外省市的合同成交额逐年递增。 2006 年,北京流向外省市技术 25965 项,成交额 325.30 亿元,比上年增长 67.47% ;成交额超过 10 亿元的有 16 个省市。流向广东省技术 2463 项,成交额 42.70 亿元,居首位。流向外省市技术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技术、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现代交通和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领域。全国各地吸纳北京技术的多少,可以说是各地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技术的需求越强烈。例如, 2006 年浙江省和上海市分别跃居第二、三位,浙江省吸纳北京的技术成交额达 20.49 亿元,上海市达到 19.31 亿元。中央提出“中部崛起”后, 2006 年河南吸纳北京技术 1265 项,成交额达 18.64 亿元,居第五位。 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 近年来,北京技术市场的发展非常迅速,政府起到了哪些推动作用呢?林耕强调说:“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主要体现在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保障体系、技术市场体系和落实优惠政策三个方面”。 首先是政策保障体系。近年来,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颁布一系列加强科技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北京也有一整套技术市场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2002 年 7 月 18 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简称:《条例》),《条例》是行政关系和民事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地方性法规,对加强北京地区科技成果转化,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意义重大。林耕用了“促进、保障、规范、引领” 8 个字总结了《条例》对北京技术市场的作用。另外,还有《北京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办法》、《北京市技术合同登记处管理办法》、《北京市技术市场统计管理办法》等,《北京市技术产权交易管理办法》也正在拟定中。 其次是技术市场体系。包括北京技术市场管理监督服务体系、北京技术市场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北京技术市场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另外,落实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税收方面,包括所得税、营业税和技术交易奖酬金三方面。 2007年,实现交易额850亿元 林耕表示,北京技术市场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是艰巨的。技术市场要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发挥作用,配置资源、整合资源,争取完成“十一五”期末北京技术交易额突破千亿元大关的目标。 2007 年,北京技术市场要围绕北京市科委的工作部署,转变工作方式,明确工作方向,注重提高技术交易质量,实现全年技术交易额 850 亿元。 一是提高技术交易质量。促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转移,把技术转移作为技术市场的基本职能,围绕重点开展工作,积极倡导实施技术转移战略,促进区域技术创新。 二是进一步规范技术市场秩序。落实、完善《条例》配套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技术合同审查责任制,规范审查程序。规范技术市场发展专项资金的预算和使用。 三是加强中介机构建设。扩大对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关注范围,不断地发现和推荐典型机构,促进北京技术市场发展。 四是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积极为北京技术转移中心做好服务,促进北京地区技术转移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推进环渤海地区的技术转移合作。进一步发挥首都科技资源的优势,提高首都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北京技术成果的辐射和扩散。 ·对话· 金桥奖是北京技术市场的一个品牌 记者: 作为政府推动技术市场发展的一项表彰奖励活动,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起到哪些作用? 林耕: 每年组织金桥奖是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金桥奖不断地推出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典型项目,可以起到引领、规范、促进技术市场的作用。这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金桥奖对推进北京地区的技术转移,尤其是促进产学研的合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金桥奖是北京技术市场的一个品牌。 记者:金桥奖成立10多年来,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林耕: 到今年,金桥奖已经成立 16 年。从 1991 年的第一届开始没有中断过,每两年一届。金桥奖一开始是政府性质的奖项,前几届颁发的奖状都是盖市政府的章的。 至 2003 年开始,每年一届,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记者:近几年金桥奖推出了哪些有影响的典型? 林耕: 2003 年第七届时,我们重点推出了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第八届,重点推出了中国医药国际交流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第九届,重点推出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这些单位现在在业内都有了较高的知名度。 记者:第十届金桥奖除评出一二三等奖外,还推出了“十大技术转移服务之星”、“十大技术成果转化之星”和“十大技术经营人才之星”,这是基于什么条件评出的? 林耕: 这是我们根据这些单位、个人和项目几年来在技术市场中的表现综合评定的。 记者:金桥奖推出这些“明星”收费吗? 林耕: 我们的评奖没有给企业或个人曾加任何负担,不收费,且评奖程序公开、公正、透明。 记者:金桥奖的未来设想是什么? 林耕: 以后,我们还要坚持做好金桥奖的组织工作,挖掘典型,宣传典型。首先是进一步鼓励技术转移;其次是评奖质量还要提高,获奖的单位要能经得住业内人士的质疑。另外还要不断提高获奖的门槛。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27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报道:林耕—北京福建技术合作前景广阔
lgjszy 2010-9-27 11:49
来源: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4日15:19 新浪财经 http://finance.sina.com.cn/hy/20071214/15194293544.shtml 2007年12月7日,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 6 18 组委会办公室,联合品牌中国产业联盟,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共同主办 6 18 品牌发展研讨会。以下为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林耕讲话。 我们国家科技体系最薄弱的环节是技术转移,各大型科研单位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怎么转向政府和企业,这是科技体系必须面对的难题。福建618开创了一个科技成果产业化很好的模式,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做了一些踊跃的探索。通过618这几年在北京的宣传,从2001年到2006年一共有2356个项目从北京流向福建,成交额达20.3亿元。而且这几年是逐步稳步地增长。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京闽技术合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1.吸纳技术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其中,电子信息技术920项,成交额8.47亿元,占福建省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的41.71%;新材料及其应用领域技术232项,成交额2.64亿元,占12.99%;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技术269项,成交额2.59亿元,占12.77%;先进制造技术257项,成交额为2.48亿元,占12.21%。 2.技术秘密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主要来源。技术秘密合同697项,成交额7.14亿元,占35.19%。另外一个可喜的变化是,2006年专利技术合同交易额达2551.98万元,比2005年的352.7万元有了大幅的增长。 3.技术服务是吸纳技术的主要形式。技术服务合同1302项,成交额11.58亿,占57.04%;技术开发合同404项,成交额3.86亿元,占19.02%;技术转让合同272项,成交额达3.50亿元,占17.26%。 4.在福建这方面,最大的买主是企业。企业吸纳技术1674项,成交额16.95亿元,占83.51%;事业单位吸纳技术658项,成交额3.07亿元,占14.91%。 5.做为北京的卖方最大的主体不是高校、科研院所,而是企业。福建吸纳北京企业技术1840项,成交额17.76亿元,占87.49%。 6.大项目多。100万元(含)以上技术合同380项,成交额16.33亿元,占80.44%;1000万元(含)以上的重大技术合同35项;成交额为7.14亿元,占35.17%。 如何在北京把618品牌做强做大,方便福建更充分地利用北京的科技资源,为海西建设服务,我提出几点建议: 1.确立京闽科技合作战略,把合作上升到战略的层面上。京闽科技合作在这几年里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利用北京的科技资源从1亿增长到6亿,福建也与北京很多大学、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但福建省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目前仅排在21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北京目前也已明确提出要打造全国技术转移平台,建立全国技术交流中心。福建618可以借此良机,与相关部门共同努力,推动京闽科技合作上升到更高的台阶,促进签订福建省政府和北京市政府的科技合作框架协议。 2.在北京选择有条件的单位常设618的办事机构。比如在北京市科委技术交流中心设立京闽618办公室。使这种技术合作组织化。 3.搭建京闽技术转移平台。这可以包括展会、网络等,保证疏通渠道。 4.搭建京闽技术合作的信用体系。这是从微观角度做强618品牌的一个方面。 5.京闽两方联手建立虚拟的工程工业技术研究院。类似于台湾工研院,可以把一些实验室的技术进行工业化集成和工业性的开发,然后再转到企业去。这是我们现在非常缺的一个环节。 6.设立京闽技术转移专用基金,在财政上,包括税收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 7.组织专家学者针对京闽科技合作,针对海西的发展设立一个课题,对京闽技术转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调查、研究。理清双方的 资源优势 ,有选择性地开展对接活动。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19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技术市场三十年——成就、问题及发展趋势(二)
lgjszy 2010-9-26 09:58
2 北京技术市场存在的问题 北京技术市场的发展,在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创新型城市、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毋庸讳言,北京技术市场的发展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2.1 科研机构和高校技术转移动力不足 近年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大大提高,然而,在科技经费不断增加的同时,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转移动力不足的现象日益显现。据北京技术市场管理机构跟踪调查发现,北京高校和科研机构近年来技术转移和对社会的技术服务能力在逐年减弱,出现了高校与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升反降的现象。这一现象如若延续下去,不仅会造成新一轮的科研生产两张皮,而且还会严重阻碍我国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 2.2 技术市场缺乏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技术经纪人是联系着技术成果与企业、使科技和市场有机结合的桥梁。但是,技术经纪人自身以及技术经纪人制度存在着诸多局限,不可避免的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 首先,技术经纪业有着自己的特点与弱点:由科技人员和机关千部演变而来的技术经纪人较多,经过培训,精于业务的高素质从业人员较少;兼职技术经纪人多,专职者少,真正站在海里以技术经纪为惟一职业者更少;从事初级、单一科技中介业务的较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服务的较少;经营艰难,找米下锅的技术经纪机构多,业务量饱和的甚少;对技术经纪的地位与作用,社会认知度较低,其业务渠道与经济来源十分不畅。 其次,北京的技术经纪业条块分割、资源分散,依附性强,独立性差;缺乏专业化技术经纪机构及复合型的高素质技术经纪人才;政府扶持、引导不够,缺乏政策、法规保障体系;观念滞后,社会上普遍存在对技术经纪业的认识误区,具体表现为轻视经纪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总想尽量甩开技术经纪机构。 2.3 专利技术转移实施率低位徘徊 据统计,2001-2006年专利申请量由12174项增加到26555项,增长1倍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6.88%。授权量由6246项增加到11238项,增长79.92%,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2.47%。专利技术交易也由166项增加到911项,增长4倍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40.57%,专利技术转移实施率由2.66%增加到8.11%。但相对于全国平均10%和发达国家10-15%来说,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高等院校专利技术转移实施率更低。 2.4 高校技术转移现状与北京的地位极不相称 《2007年北京高校技术转移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北京高校技术输出额落后于湖北高校,位居全国第二;清华、北大、北航、科大、地质大学、石油大学等名校云集北京,但在2007年全国高校的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前20名中,清华大学成交额为3.9872亿元,仅排在第四名,前三名分别为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的成交额达到6.7423亿元。在前20名中,除清华大学外,北京高校仅北京科技大学排名第20位,这与北京高校在全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2.5 科技资源有效利用不够 据对中关村811家企业的一项调查,经常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仅有206家,只占26%,而从未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的高达316家,占近40%。北京有全国一流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应该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北京的企业却守着金饭碗要饭吃,北京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研究资源、信息资源等等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这表明,北京地区的企业在创新活动方面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还非常缺乏,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只有这样,科技资源才能得到较充分的有效利用,科技成果才会更好更快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1.6技术市场优惠政策尚有不完善之处 政策带有很强的导向性,过去10多年国家对技术交易的税收优惠和鼓励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促进了技术市场的发展。但是,近年来技术市场优惠政策落实不能到位,有些政策还有收缩的迹象。这不利于调动科技开发机构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技术市场的迅速发展。 1.7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对我国技术转移溢出效应未能完全显现 我国吸收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提升我国综合技术水平、培养科技人才,进而实现技术转移的溢出效应。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渠道很多,主要有外资研发机构与本地企业或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人员流动、知识交流等。但事实上,由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内部化,其溢出效应未能完全显现。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研发项目多为跨国公司总部下达任务,技术成果为跨国公司总部所有,技术转移也为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以规避外部市场干扰,防止技术模仿和外溢。跨国公司为了控制其核心技术,采用绝对控股的方式来经营,即使采用合资或合作方式,也严格控制核心技术的扩散。同时,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人员较为稳定,少量的人员流动也局限于外资企业之间,很少流线国内企业。跨国公司更通过研发分工、知识管理、专利与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标准控制等多种方式强化技术控制,控制技术溢出。 1.8重大技术交易合同比例偏高显现出其两面性 2007年,重大技术合同成交额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成交额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技术合同928项,比2006年增长22.12 %;成交额544.76亿元,比2006年增长56.53%,占北京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61.72%。其中,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亿元的有84项,成交额高达346.79亿元,占重大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为63.66%。 重大技术交易合同一般有三部分组成,一是跨国公司的关联交易;二是科技计划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的交易;三是涉及国家重点工程的技术交易。对重大技术交易合同比例偏高应作辩证分析:一方面,这表明技术市场已成为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均在市场中推销或寻找科技成果,市场经济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重大技术交易合同比例偏高还隐含另外意义,一是跨国公司的关联交易在整个技术交易额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而这些项目多为跨国公司总部下达任务,技术成果为跨国公司总部所有,技术转移多为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以规避外部市场干扰,防止技术模仿和外溢。二是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是技术吸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军,而为这些项目提供支撑的也多半是国有研究机构或国有大公司,资金的流向则类似于从左口袋流向右口袋,带有明显的计划色彩。无论是跨国公司的关联交易也好,还是科技计划项目也好,抑或是国家重点工程对技术的吸纳也好,都还不能说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行为,技术市场的正真市场化还任重道远。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323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 ---- 太好啦!
xupeiyang 2009-10-12 09:24
http://www.escience.gov.cn/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设立了科技资源信息数据库、科技信息动态、平台建设成果、科技资源网站导航等板块,主要功能包括科技资源导航、资源信息检索、科技网页搜索等。该网面向社会开放,用户通过注册,可以实现与其他科技资源网站的单点登录,一站式获得由资源拥有单位提供的,诸如大型仪器设备使用预定、标准文献和种质资源预订等服务。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运用现代新技术,加快实现资源的信息化、网络化,有利于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集聚了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优质资源和成果,面向全社会开放服务,必将为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整合了行业、部门和地方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信息,既是我国科技条件资源信息汇交的中心和信息发布与成果展示的窗口,也是科技资源管理决策的支持系统和国内外科技资源信息交流的枢纽。
个人分类: 开放获取|18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统筹科技资源
liux831 2009-8-1 21:46
统筹科技资源是指科技资源搜集、整理、加工、组织、利用各种科技资源的总称。 硕士生的科学研究要求有一个明确的结果,比如饲料玉米资源的鉴定与利用。通过收集亲本、配组(不完全双列杂交)、选育出一个区试和生产实验突出,审定的新品种。 博士论文则要求一个成果进入世界前沿。比如水稻基因作图群体的构建,构建的群体用于水稻基因组计划,构建了一个类似于《新英汉词典》的水稻基因图。 读硕士、读博士莫过于科学研究方向的确立。 我博士毕业后,确立了自己的三个方向,立即申报了三个课题。课题下达后,我直指我的三个研究方向。 我感谢我的博士导师,他带我进入了新境界。 我的博士论文研究作为我的方向之一。 我的硕士论文研究作为我的方向之一。 博士毕业后,我又找到一个新的方向。 我的统筹科技资源,从硕士导师和博士导师开始,他们给了我最大的支持。 统筹科技资源不会停留在对已有资源的利用上,新的科技资源取之不尽,可以新的统筹。 转载---可资利用的科技资源 可资利用的科技资源 研究分科学,工程(工程化研究),技术。 在科学(Science)中,科学问题提出,科学思想产生等都是及其重要的。 Project很重要。在美国,Project往往还有研究的含义,当然,也有项目的意思。 狭义的项目是指立项的项目。以863101主题的项目主持人为例,现在都是成功人士了。 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为例,国家自然基金培养了很多科学家。 省部级课题选题也比较准,湖南辣椒,天津黄瓜,北京西瓜(京欣1号)等,各地培养了一批地方品牌。 PI都有体会,如果愿意,每天都可以申请项目。 项目资源是无限的。 国际资源更是挡不住的潮流。云南、天津、山东与日本合作,辽宁、北京、上海与美国合作,还有各种国际基金,各种民间合作,各种商业合作...... 材料是第一资源。云南的地方水稻,西藏大麦,辽宁、吉林、西南玉米,都是国际合作的重要资源。 思想也很有价值。袁隆平关于野败不育用于三系杂交稻的思想催生了杂交稻的奇迹。 论文算作公开发表。因为SCI,所以科学有了飞快的发展。 很多科学家沿着一个方向发展。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人1%计划后,水稻,家蚕,黄瓜,家猪,鸡基因组随机测序,一个一个项目突飞猛进。 做科学的,都有取之不尽的科研资源。 有好多博士生的论文研究成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对科研资源的统筹,正是科学研究的悟性和灵性之一。 可资利用的科技资源是无限的。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6909
个人分类: 未分类|19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进入地震活跃状态引发的地震预测讨论值得关注
杨学祥 2008-9-2 12:14
2008 年 9 月 2 日 ,我发表了《我国进入地震活跃状态:地震频繁的 2008 年》 。网友提出了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地震学家关于地震问题的不同意见和震情分析,公众是否有知情权? 二、在临震预测准确性很低的条件下,是否应该尽快修改关于地震的立法,容许个人发布地震预测意见? 我认为,地震准确预测首先要对地震趋势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掌握可能的发生时间和区域,然后对重点区域加密监测,获取可靠的前兆信息,最后才是综合分析,排除虚报可能,作出准确预测。离开正确的科学理论,没有现代的足够的监测仪器、科技资源和科技资金支持,任何个人的努力只能解决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 就在汶川地震发生的前两天, 5 月 10 日 我们发出警告: 2004-2018 年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 汶川地震后的形势与唐山地震后的形势完全不同,唐山地震表明中国地震活跃期的结束,这一周期的中国震活跃期是从 1966 年邢台地震开始的。四川汶川地震表明新一轮中国地震活跃期的开始,持续 10-17 年,与全球特大地震周期 2004-2018 年相重合 。如不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将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应对强震周期的来临,日本着手研究短期地震预报。我们必须要采取积极防震措施,改变我们的防震战略和战术 。 陈运泰院士最近指出,地震预报要知难而进 。面对严重的灾害,地震学家要尽快迎来地震预测的曙光 。 以下是部分意见: 标题: 发表评论人: 很好 回复 如果谁都可以发布地震预报 : 有的说会有地震发生 有的说不会发生 有的说 8 级 有的说 5 级 有的说顶多 4.5 级 有的说 50 年内 有的说 2 年内 有的说 6 个月内 有的说就在下个礼拜 请问 出入自在 老百姓到底要信谁的 ? 标题: 发表评论人: 出入自在 回复 应该尽快修改关于地震的立法,容许个人发布地震预测意见,这样才能应对频繁地震的挑战。象现在这样,搞地震预测的不能发布地震预测意见,面对这么多地震造成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实在是一种悲哀。 地震预测的科研经费,应该由曾经成功预测地震的人优先得到。 标题:太阳黑子活动低值年 发表评论人: cgy 回复 太阳黑子活动低值年 , 32 年前的唐山大地震 , 提前预报了,我们有准备,一震动我们就敏感到是地震,所以我们都迅速跑出来了房子,没受到伤害。 学术界有不同意见,都向人民说清楚,让人民自己去判断好了 。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 2008 年我国中西部中强地震频发:四川南部发生 6.1 级地震 . 发表于 2008-8-31 7:30:19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771 2. 杨学祥 . 我国进入地震活跃状态:地震频繁的 2008 年 . 发表于 2008-9-2 6:59 :2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994 3. 杨学祥 . 地震预报的战略战术应该有所改变 . 刊发时间: 2008-05-23 17:12:19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学术新知。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5/23/content_779600.htm 4. 杨冬红 , 杨学祥 .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4 ): 5-12 。 5. 杨学祥,杨冬红 . 2004-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2008-5-10 10:39:2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id=20056 6. 章轲。追寻全球气候变暖背后的原因。北青网 - 第一财经日报: (08/06/05 09:34) 。 http://dycj.ynet.com/article.jsp?oid=40862982 7. 杨学祥,杨冬红 . 正在逼近的地震灾害:全球强震周期和中国地震周期(重发) . 发表于 2008-6-2 20:52:0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575 8. 黄永明。陈运泰:地震预报要知难而进。科技导报。 2008 , 26 ( 10 ): 19-21 9. 杨学祥 . 预测灾害的曙光:灾害预警刻不容缓 . 刊发时间: 2008-05-29 09:42:53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5/29/content_782114.htm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365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