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贵州大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眼中的林振草老师
zjs1970 2019-1-20 18:09
2018-03-03 17:55 星期六 我眼中的林振草老师 ——兼怀贵大往事 戊戌年正月间和刘哥品茶聊天,无意间说起学校冬天去世的老人多。刘哥云:“你知道吗?林振草老师也去世了,在海南那边。”我陷入了一种苍凉的沉思。李白云:“人生如梦,为欢几何? ” 当然,林老师八十多岁仙逝,也算是高寿了。但自己熟悉的贵大老教授一个接一个的在离开这个尘世,总有一种悲凉的意味和黄家驹歌词经常出现的嘘嘘之叹。 贵大的退休的老教授们曾自嘲是 “等死队”,达观中透着点生命的觉悟。然而生命无论承受之轻之重皆如一梦,如寄人生,尘梦伤怀而已。 我并非林老师的弟子或学生,也没有听过他的课,他的文章载网上读过一点,但因为我是贵大子弟,很小就认识林老师。我在此叙述的只是一个贵大小孩眼中的老教授。林老师好像是福建人,中高个头,皮肤微黝。嘴唇厚厚的,常常微笑着,眼镜后面的一双眸子闪着智慧的光芒。穿着很随意简朴,头发浓密,稍显蓬乱而高,颇有点像鲁迅。林老师总是很温和的样子,性格豁达,很少看见他发脾气或急躁。他是一个敦厚而开朗的学者。他说着乡音浓厚的一口普通话,这种口音在贵大是独一无二的。往往你一听见这个声音,就是知道是林老师来了。他在贵阳生活几十年,但却从不说贵阳话,也许是乡愁悠悠吧。但他的三个孩子都是标准流利的贵阳话。贵大的老教授们最初都是住在音乐楼和钢琴房。这是过去艺术系留下的。音乐楼的日子是典型的七〇年代。房子是筒子楼,每家每户都在楼道生活做饭,楼道两边都是杂物或煤堆。整个房子都是楼板结构,噪音蛮大的,若是楼上有小孩,住下面的可受罪了。记得我也经常在楼上跳动,楼下老师意见很大,一次上来论理,还和家母吵了起来。那个时候,大家都挺穷的,吃得都很差,没有油水。我们这些孩子经常吃酱油拌饭,就是美食了。一次家里有一小罐猪油,老弟每天舔一点,居然整完了。那时各家孩子经常串门,因为那时林老师的孩子和我们也一般大,所以我也常去林家。好像记得林老师家里整整洁洁的,有很多泡菜坛子。林老师的夫人王阿姨是科班出身的医生,料理得家中很和谐。当时大家都缺吃的,林老师家好像总是很饱满。一次,林老师从城里回来,带了一包口香糖或是大白兔奶糖,我记不清了,就在楼梯上散发给孩子们。当时我载旁边很羡慕,觉得林伯伯真实一位好爸爸。 七〇年代末道八〇年代初,贵大的教授们纷纷都搬离了音乐楼,住到老新的教职工宿舍。也就是今天非常有名的在校园旁边的 “棺材房”和紧挨着一栋楼。那时“棺材房”可是要争抢才能得的好房子。当时老师们称其为“大观园”。所谓“大观园”其实不过是简简单单的四层楼的建筑。有厕所,两家公用一个厕所。这虽然还有点麻烦,譬如早晨抢厕所也常常导致邻里之间的摩擦。但总这比上公厕好多了。关键是大家告别了阴暗嘈杂拥挤的筒子楼了。房子下面还有小花园和菜地。夏天乘凉大家都坐在那里聊天喝茶。有点田园隐居的风味。当然,后来“大观园”又做了改造,外面加了两间房,把厕所隔开成每家一个。但房子里面变得很阴暗。“棺材房”的称呼不胫而走。当时老师们都抢大观园住,那时没有什么分房的标准,谁有本事谁住。家父一好友同事因离开贵阳,遂悄悄把钥匙给了我们,家具都是晚上悄悄运过去。 不久,林老师家搬到大观园旁边另一栋新楼的一楼。林老师的长子兴哥,口才一流,从小就能说会道,很会处事。我一直很佩服他。次子建哥本来就是我们的娃娃头,因此,我们又经常去林老师家玩。当时刚刚有黑白电视机,而林家正有一台。我就常常蹭电视看。那时正热播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杨家将》等。有时候我们还去林家听评书。那个时候我才知道林老师是历史教授。因为看电视的时候,我们经常问林老师历史问题。有一次,大家看《霍元甲》,林老师和我们一切看。边看边说,因为香港是英国殖民地,所以这个电视剧里的坏蛋都是日本人或俄国人,但不会是英国人。林老师讲起历史故事,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历史就是一种故事的叙述。我当时还在读小学,觉得林伯伯很有学问。我喜欢历史,大概这也是一个缘分。中学后去林老师家渐渐少了,也没有什么机会向林老师请教历史问题。只是偶尔见林老师带着小孙女玩。兴哥倒是在校内开了有名的林家铺子,一开就是二十多年。我结婚的水酒还是在兴哥那儿订的。 进入网络时代后,因为历史方面的兴趣,有时会在百度看看林老师的论文。感觉林老师的文章,历史视野很宽阔,思路清晰通脱,譬如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文章,如《郑和下西洋的反思》在海内外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引用率较高。希望今后收集下林老的文章,细细品味一下。网上关于林老师的文章不多,只是还看到一些零星的校友学生回忆读书经历,对林老师都很赞赏。百度贴吧有一位叫陈袁伶的贵大校友发表在《贵州日报》的一篇回忆文章,里面谈到林老师,较有代表性。 历史系的老师更没有少让我领悟“历史的纵深感”。我喜欢林振草教授的学者风度,他治学严谨,讲授时娓娓道来,仿佛历史深处吹出的晓风,徐徐,悠悠,却又蕴含了绵绵无尽的太古玄妙。 林老师晚年的生活很愉悦,子孙满堂,家庭和美。但他依然是粗 缯 大布,身无长物,笑语温婉。只是一头浓密的黑发渐渐成了银色。大概是去年夏天有一次去贵大菜场,还遇见了林老师,我打了招呼,他报我以微笑。透过中午的阳光,林老师的面容好似在点点闪动,像枫叶那样,微棕的的脸庞红红的 ......。 戊戌年正月十六 修订
个人分类: 黔省文脉|40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还是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吧
pinjianlu 2018-11-30 10:36
大老板的一个博士毕业后,第二年就因心脏问题死了。读博士期间备受折磨,也比较辛苦,还读了N多年。可毕业后到贵州工作了才发现,人家没读硕士,3年3篇中文核心就博士毕业(08年贵州大学),还当了系主任。你付出再多代价,这么辛苦熬出来的,你说人家比你水,结果你还没人家混得好。人家是教授、系主任、副处级,职称、级别、收入样样比你高。现在总感觉,一切都没那么重要了,除了社会,各方面的因素都可以秒杀你当初读博所付出的代价。所以,人生无常,很多事情都靠机遇。不管怎么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是自己的,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吧。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4602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二届环境生态博士创新论坛词三首
热度 4 王震洪 2017-1-3 00:37
第二届环境生态博士创新论坛词三首 (王震洪, 2017 年 1 月 1 日) 2016 年 12 月 17 日 -19 日,第二届环境生态博士创新论坛在贵州大学举行。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安黎哲教授,贵州大学副校长张覃教授,教指委副主任盛连喜教授、杨持教授、王仁卿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静玲教授,长安大学环工学院袁卫宁书记,委员张锋教授、委员王震洪教授,贵州大学生科院院长喻理飞教授,副秘书长刘耕源博士,宁波天河水生态章文军助理等专家 ,以及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林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长安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贵州大学、山西大学、河北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阳学院、遵义师范学院、贵州省水土保持委员会、贵州省林业科学院、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黔南师范学院、内蒙古师范学院等院校院所的专家、博士生 140 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论坛开幕和嘉宾主题报告、二是博士生野外生态工程实训观摩、三是博士生论文交流并评选出论文汇报优秀奖、四是对环境生态工程学发展进行研讨并提出倡议。会议在完成四个议题后圆满结束。为了纪念这次会议,作词三首。 接贤宾 @ 贵州大学 长阴天绛霞光里,楼榭成丛。 路中车水涌动,远眺如虫。 不画先成雅态,加花劲比京容。 贵安大道通天去,花溪婉,德正书浓。 ① , ② , ③ 古镇祥云飞阁,城月影心同。 ④ , ⑤ , ⑥ 少年研富派西东,意气发情悰。 树人真论会聚,今是匆匆。 来日才高八斗,数经毅力蒂红。 校新湖镜哈佛色,盟言在、学颖哪忡? ⑦ , ⑧ 待到山涧烂漫,方信有初衷。 注释: ① 贵安大道 :连接 贵阳市 - 贵安新区 - 安顺市 之间的城市快速干道,全长 80 公里,路宽 60 米,双向 10 车道。 大道使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和两个大城市形成一个整体,对黔中经济区和贵阳大都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② 花溪:是贵阳市的一个区。该区以山美水美古镇幽而出名,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贵州大学坐落于此。 ③ 德正:德正楼,为贵州大学的一座教学楼。 ④ 古镇:即青岩古镇。贵州四大古镇之一,建于明洪武十年( 1378 年),原为军事要塞 。古镇有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明清古建筑,寺庙、 楼阁 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该镇曾出历史名人 周渔璜 、清末状元 赵以炯 (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镇内有青岩教案遗址、赵状元府第、平刚先生故居、红军长征作战指挥部、 周恩来 父亲、 邓颖超 母亲、 李克农 等曾秘密居住过。也是抗战期间浙江大学的西迁办学点之一。 ⑤ 祥云:古镇祥云寺。 ⑥ 城:古镇周围的城墙。 ⑦ 哈佛色:贵州大学新校区为整体设计的建筑群,各建筑错落有致,颜色统一成哈佛大学建筑的紫红色,远处看去,有点像皇宫。校园内还有透明如镜的湖泊。 ⑧ 盟言:贵州大学为西部 14 所高校联盟的盟主单位。贵州大学希望经过 8-10 年的努力,达到目前北京师范大学这类型大学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折桂令 @ 论文优 点轻狂,原是文长。 三顾才多,齐聚黔疆。 环境依依,屏波落柳,苏子眼馋。 ⑨ 要生态,何人重担?小荷先,路数多样。 京华霾光,长江水蓝,黄土绿妆。 ⑨ 苏子:指苏轼。苏东坡不仅是诗词大家,而且在宋朝很多地方做官,游历了很多名山大川,也是中国古代 10 大美食家之一。用现在的话说是“见惯吃惯的主”。 醉花阴 @ 花溪留客 变暖霜天南雁凑,雁阵西如綬。 甲秀坐南明,历世金言,讲透兴衰旧。 ⑩ 阳光煮酒黄昏后,有客来云游。 ⑪ 莫道不醉人,月透舷窗,秀色留他否? ⑩ 甲秀:即甲秀楼。 甲秀楼在 贵阳市 南明河 上,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而建。始建于 明 ,清代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 宣统 元年 (1909 年 ) 重建的。楼上下三层, 白石 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 20 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 “ 浮玉桥 ” 连接两岸,桥上原有小亭一座叫 “ 涵碧亭 ” 。甲秀楼 朱梁 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甲秀楼有长联一副,道尽贵州山水和人文。 ⑪ 阳光:即阳光水乡。是位于花溪接待宾客的好去处。里边有湖光山色的包房,温室植物茂盛,人气很旺。 贵州大学校门 哈佛色的建筑 校园内的镜湖 镜湖的一部分 远处是图书馆 校园一角 教学楼 教学楼 花溪如水墨般的风景
个人分类: 作品|4468 次阅读|7 个评论
滁州弼马温
热度 2 caoyuanzhiye1 2016-7-4 09:52
五言一首.阳明先生乐在滁州督马政 日前读贵州大学张新民先生文章,其中谈到阳明先生在滁州督马政时,追随者众,在山水间讲学问,有“ 环坐数百人, 歌声振山谷 ”之语。想起君子有三乐,阳明先生得之。得五言一首,同其乐亦。 滁州弼马温, 环坐数百人。 歌声振山谷, 日日讲学问。
个人分类: 传统智慧|1188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贵州大学校长郑强教授来我校演讲
lizg 2015-6-13 12:05
贵州大学校长郑强教授来我校演讲 浙江工业大学 http://www.zjut.edu.cn/newsDetail.jsp?id=12017  6月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大学校长郑强来我校访问,校长张立彬、校党委副书记何智蕴与郑强进行了会谈。随后,郑强做客研究生溯采讲坛,在朝晖校区为500余名师生做了题为“中国梦,中国大学生之梦——当代中国教育与国人价值取向”的演讲。   演讲中,郑强以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梦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主线,以重塑国人价值体系为要义,用生动、详实的事实、史实以及数据资料,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指出中国历史道路选择的必然性。他以“非对称文化优势”的理念引导广大学子积极打造自己独特本领,形成相对优势立足社会;勉励学生要树立自信、不畏艰苦、勤奋学习、勇于拼搏;希望青年们孝敬父母、关爱社会、报效祖国。郑强教授以幽默风趣、个性独特的演讲风格感染和启发现场的青年学生,赢得在场师生的掌声和笑声。   郑强,工学博士,贵州大学校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首批“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支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子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研究项目20余项。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50余篇,SCI他引2000余次,获国家授权专利28项。 郑强演讲 报告厅现场 合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起底贵州大学27岁女教授
热度 10 dawndream 2015-3-9 22:57
浙江大学那个学术上确实厉害,在任何一所中国大学担任正教授绰绰有余。 现在来看贵州大学这个: 1988年3月出生的邵娇婧毕业自天津大学材料专业博士学位,因其在学校期间便曾发表过“世界顶级水平”论文,刚毕业就通过“绿色通道”职称评审被引进贵州大学,评为正教授。 人肉了一下(Scopus)。这个明显比浙大的差了不少。 邵教授的论文(包括挂名)Scopus显示总共被引仅几十次,h指数仅有4。 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 * 2011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被引25次) * 2011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被引23次) * 2014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 2014 Advanced Materials 隔行如隔山,不知这几个杂志 究竟什么水平?神马叫“世界顶级水平”?如果在二区以上杂志发论文就叫世界顶级水平的话,国内大部分主持过国家基金的人都有“世界顶级水平”,人数恐怕要达到六位数。 感觉不至于到明星的程度。2011年的两篇论文引用率都偏低,拖了杂志后腿,这可以说明问题。贵州大学也是211,“正教授”也不是不值钱吧。 还有,Scopus已认定作者单位是贵州大学,说明在2014年邵已经是贵州大学的教授,并将贵大标为论文第一单位。那么,她应该是“26岁女教授”,更扎眼! 此外,感觉贵州大学校长的高调言论有失身份。
15407 次阅读|28 个评论
[转载]贵州大学校长求报道:我们也有27岁教授
redtree 2015-3-8 18:56
贵州大学校长求报道:我们也有27岁教授 作者:程姝雯 蒋慧桢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5/3/8 10:15:12 南都讯 记者程姝雯 实习生蒋慧桢 发自北京 一直以“敢言”著称的贵州大学校长郑强,3月6日下午在贵州省全团讨论会上再抖“猛料”。他向南都记者曝“内幕”说,目前大学经费方面已经卡得很严了,不准乱报账,但比较弱的是横向科研经费,应加强监管。郑强同时还翻着手机短信向媒体求报道:别盯着浙大那个27岁教授,我们贵州大学刚引进了一位27岁的天津大学女博士,评为正教授。 主动“曝内幕”横向科研经费尚有监管漏洞 “我主动曝个内幕:高校的腐败问题主要是科研经费。现在大学经费国家已经卡得很严了,不准乱报账,但比较弱的是横向经费。”郑强告诉南都记者:大学的科研经费根据来源不同分为纵和横两种,“纵”指从国家来的,目前监管很严格;“横”则指企业与大学签订的项目协议,这一方面目前还比较乱,属于监管薄弱环节。 对此前高校被中央巡视组点出的问题,郑强表示:就像任何一个人群都有可能得病,在中国高速发展时期,认识这个问题也要有“新常态”。 翻短信求报道“现在要孔雀西南飞” 3月6日下午的全团讨论会上,郑强提到贵州身处西部地区,高校引进教师人才是个大难题。但他话锋一转,“不过你们可别盯着浙大那个27岁教授,炒作那个没意思,我们贵州大学刚引进了一位27岁的天津大学女博士,评为正教授。”结合日前媒体曝出“浙江大学出现最年轻教授博导”的新闻,郑强掏出手机一边翻短信,一边向围过来的媒体记者介绍,并主动“求报道”:“你们一定要报道报道”。 郑强终于找出了短信,把手机屏幕亮给媒体记者:“这是一对留学国外的年轻夫妻,一个在科学院大连研究所工作,一个在瑞士波尔里大学,也一起到贵州大学来了,都是教授。” 记者一轮拍照后,郑强颇为得意:“可以采访他们,让大家知道现在要孔雀西南飞,机会在西部,东部都挤满了。” 追访 27岁女教授邵娇婧: 通过“绿色通道”评审拿下教授职称 南都讯 让贵州大学校长郑强“求报道”的27岁女教授是谁?昨日,南都记者找到了她。1988年3月出生的邵娇婧毕业自天津大学材料专业博士学位,因其在学校期间便曾发表过“世界顶级水平”论文,刚毕业就通过“绿色通道”职称评审被引进贵州大学,评为正教授。 南都:你是哪年到贵州大学任教的? 邵娇婧:去年从天津大学读完博士就来贵州大学了。 南都:你读的专业是? 邵娇婧:电化学专业。 南都:呃…… 邵娇婧:(笑)名字听起来不太懂,还是跟生活有关的。比如太阳能电池、手机里的电池,都涉及电化学方面的知识。 南都:那你是什么时候评上教授职称的? 邵娇婧:去年12月份通过的。贵州有一个“绿色通道”,打破了以前评职称的年限限制,评的时候首先个人提交申请材料、单位推荐,经过专家评审和面试,主要根据学术研究、科研成果等方面来评定。这就给更多的年轻人提供了机会。 南都:郑强校长说,贵州大学想引进人才还挺难的,你是奔着这个回贵州的吗? 邵娇婧:我因为有国外的留学背景,博士在读期间发表了一些还算可以的文章,但这都是过去了,以后还是要做一点成果。我本人就是贵州人,毕业时两个工作地点选择,一个在天津,一个是贵州,我对贵州挺有感情的,父母在贵阳,我又是独生子女,就想回来。 南都:从你的选择来看,像贵州这样的后发地区,怎样才能吸引人才? 邵娇婧:正如你所说,贵州是“后发地区”,现在正在赶超,过去交通是不方便,现在国家投入很大,比如贵广高铁开通,现在已经非常方便了。另外一个是,要有一个好的平台,我过来的时候确实发现这边学术氛围、软件条件、人才不够,但仪器设备、硬件条件还是不错的。再一个就是要大力宣传,很多人对贵州的印象还是“很穷”,不过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个人分类: 人物|1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春之盎然,夏之绚烂
热度 2 gibbondream 2014-7-1 15:14
贵州大学门前的十里河滩,是一个让人忘记疲劳和烦恼的地方,静坐河边,观垂柳飘扬、闻鸟语花香、听溪水潺潺、思人生百态、悟生存之道! 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最为贵;其实,草木,禽、兽山川河流何尝不是,没有这些,人如何谈贵!所以,请爱护自然,保护生态! 静谧---小“乔'初成长 冲动---随溪而流 紫茉莉 ”一枝黄花“为谁而等待”? 亭亭玉立---美人蕉 波斯菊 绿豆娘 醉鱼草 随风招展 一枝独秀 夏之绚烂---生命之伟大 黄臀鹎 静悄悄的等待 “心型”的内涵 舞动生命 旁观者的威胁 受人类中心论偏见的影响,许多人以为只有人类的性行为很高明、很复杂,其实不然。哺乳动物之外的动物,性行为也足够复杂、足够“合理”。 豆娘交配时,双方需要高度配合,雌虫将腹部向前弯曲使生殖孔接触至雄虫的第二腹节部位的交配器,而雄虫此时已将精液由第九腹节传送至第二腹节备用。为了稳定,雄虫先要用腹部末端挟住雌虫的前胸。整体上看,雌雄虫身体形成一个闭合环。交配完,两虫并不立即分开,仍然联体双飞(产卵时环要打开),直至产卵结束 水黾-- “池塘中的溜冰者”
个人分类: 个人原创|2146 次阅读|3 个评论
浙大“第一愤青教授”出任贵州大学校长
热度 2 陈龙珠 2012-6-19 17:11
曾被网络誉为浙大“第一愤青教授”的高分子材料教授郑强,接替任满10年的原浙大数学教授陈叔平,正式出任贵州大学校长: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6/265722.shtm 。 本博收工前浏览科学网新闻,获悉这位昔日求是村之邻居履新的消息,致电予以祝贺,并祝愿其在中国高校科教改革中探出新路!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435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个大学女生的北海实习感想
热度 2 王震洪 2012-6-10 17:50
我们此次的实习地点是北海,对于我们班大多数都是贵州的孩子来说还是挺激动的,我们可以看到大海了,一望无际的海面,起伏的浪花,美丽的夕阳,柔软的沙滩,明媚的阳光,这些对于海洋的描绘终于可以自己去领略了。然而作为生态学的学生,我们有这次机会可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滨城市的植物类型,也是让我们很期待的。 为期四天的行程从 2012 年 5 月 31 日晚 7 : 30 准时开始了,由《环境生态学》和《旅游生态学》实习课程的王震洪老师和祝小科老师带队,全行 29 个人 ,我们坐着大巴车,在欢声笑语中经过 12 个小时,终于感受到明媚的阳光,呼吸到咸腥的空气,北海,我们来了。北海市位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端,濒临 北部湾 ,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北海是一个浪漫的城市,风光旖旎,气候宜人。北海地处 热带 ,阳光充沛,雨量充足, 植被 丰茂。 大陆 和海岛沿岸有众多天然优良 海滩 ,海水温净碧透,浪软如毯。北海三面环海,东面是陆地,唯一的缺陷是不能看到海上的日出,但是这里的夕阳却是很美的。 我们这次行程可以学到的东西还是很多的。“海底世界”是我们第一个考察的重点,它相当于一个海洋博物馆,玻璃窗内有各种的珊瑚,鱼类,水母,很是漂亮。海龟馆里的大海龟,憨态可掬,非常惹人喜爱。因为北海是浅海,没有大型的鱼类,所以陈列馆里有大型的海洋动物标本,海豚,鲨鱼,海狮等。海底世界里的时光隧道可以 360 °的看到海洋生物在我们身边游过,人与自然很是和谐。 大江埠风景区是我们的第二站,那里保持着原始土族部落的生活习惯,景区内建筑独特,风情奇异。里面的海洋战船博物馆收藏了很多海盗船和运输船模型,让人叹为观止。土族部落的人对火是很崇拜的,他们有很多关于火的绝技,在我看来都太过惊心动魄了。之后终于去到期待已久的被誉为“天下第一滩”银滩,可以想象同学们的兴奋,一到宾馆,迫不及待的换好游泳装备,风一样的投进了大海的怀抱。白色的沙子软软的穿过脚心,温柔的海风吹过脸狭,浪花亲吻脚丫,觉得太幸福啦!第二天我们乘船出海,美丽的大海,美味的海上烧烤,还有海上表演,让人赏心悦目。之后我们去了北海老街,那是有一百年历史的老街了,沿街全是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很有底蕴。我们的最后一站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冠头岭,里面的观海台可以看到与天相接的大海全貌,非常震撼。 这次实习虽然时间很短,但是让我学习到和感受到的东西还是很多 。第一是感受到了大海,了解了那么多的鱼类还有珊瑚,贝类。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热带植物,沿街高大的霸王棕,还第一次看到结果的芒果树。不过北海不产椰子,当地所吃的椰子都是从外地运过来的。此次唯一的遗憾是没能看到红树林,希望以后有机会能看到。其次,因为这次是全班一起去的实习,增加了全班同学的凝聚力,以前同学间还是有很多小小的隔阂,通过这次同学们的友谊增加了不少,我也有机会了解他们更多。还有我们的老师,以前没有这么多的接触,通过这次的实习,让我看到了老师们的亲和力。去旅行社签合同那次,觉得王老师很睿智,做事很谨慎,这些都是我们该学习地方。还有回学校的那天坚持把我们每一个人都安全送回寝室,非常有责任感,大家都很感动。最后一点,这次实习真的是让我痛并快乐着,在去北海实习之前其实遇到很多麻烦,因为帮着老师负责一些实习的事情,一方面要按老师的指示做事,一方面全班三十个人,一人一个想法,大家又是同学,他们的问题也要解决。我夹在中间,利益,自私的冲突,让我觉得很烦,甚至觉得委屈,其实不关我的事,我不是班长,但是我还是在帮忙,大家为什么就不能体谅呢!不过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我觉得一个人有了责任后最不能做的就是撂摊子不管了,虽然麻烦不断,但是还是解决了。当大家一起出去实习,玩的那么高兴的时候,有些东西又释怀了。把一件事做好不容易,不过再烦的事都会过去,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再坚持一下,也许事情就很好的完成了。 我们现在是大三了,还有一年就即将毕业,非常珍惜这次实习旅行,今后我们可能会去很多很多更漂亮的地方,但是绝不可能再全班一起了,也不会有现在的心情,整天的唱歌,整天的说笑。年轻是首美丽的歌,愿这美丽的一曲都美丽的留在我们同行的 29 个人记忆里。 (贵州大学生态专业 09 级李炯婵)
个人分类: 作品|543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龙永图简介
胡业生 2012-5-22 23:17
  龙永图,1943年5月出生,湖南长沙人。1965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外语系,1973年赴英国伦敦经济院学习,1978年到1980年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担任外交官,后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任职。1986年奉调回国,先后任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经贸部国际联络司司长。1993年调入外经贸部,2002年—2003年初担任外经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2003年1月至今任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   2001年,伴随着中国成功入世,龙永图的名字在神州大地上开始家喻户晓。这位中国复关/入世的第四任首席谈判代表幸运地成为中国入世的见证人,为中国推开了世贸组织的大门。其本人也因为“言之有物、快人快语”而成为媒体追踪的热点。事实上,自1997年2月出任首席谈判代表以来,龙永图的名字始终与入世谈判的各种消息连在一起,而中国人对于复关/入世的迫切关注,也主要集中在龙永图这一任期内。 十年风雨复关/入世路   从复关到入世,中国整整走了15年。龙永图亲历谈判十载,期间有近5年时间任首席谈判代表,一路上甘苦自知。   “为使中国加入世贸,我去世贸组织总部不下50次。按照航空公司的优惠计算,我们从航空公司拿到的免费机票足以让我们飞到月球!如今长征似的旅行终于看到了隧道尽头的亮光,希望这是我最后一次为中国入世谈判飞往日内瓦这个美丽的湖滨城市。”这是2001年9月初入世谈判曙光初现时,龙永图动身前往日内瓦之前一番发自内心的感慨。   10年里,有过困惑,有过艰辛,有过悲痛,有过辗转反侧,有过惊心动魄,当然,也有过欢笑和泪水。   龙永图曾经感叹,实际上从复关到入世的漫漫15年里,最初有6年时间只是在讨论一个问题:中国到底是不是要搞市场经济?当时我们的解释是:我们是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外国人无法理解这个解释,说这是完不成的任务,讲不清楚。直到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体制”,我们才可以大声地在谈判桌上说:“中国搞的是市场经济!   这是谈判能够进行下去的一个突破口,“当时谈判会场全场鼓掌,好象那些对手比我们还开心,他们觉得等了这么多年,终于把中国的市场经济给“逼”出来了。”   在龙永图的记忆里,谈判过程中磕磕绊绊不计其数,但中美之间的较量无疑最是艰难。   1999年4月朱鎔基总理访美,中美就农业等重大问题达成共识,但克林顿在这个关键环节却仍不同意签订协议。   “美国不签会后悔一辈子。”当时龙永图这样对美国媒体说。   “果然,美国代表团听说克林顿决定不签该协议后,一些代表都哭了。后来朱总理又接到了克林顿的反悔电话。‘我看不要签了吧,要签到北京去签!’龙永图清楚地记得当时朱总理态度很坚决,接着还说了句“美国人不想签就不签,今天想签就一定要签,天底下没有这样的事!”   1999年11月,在谈判的最后关头,中美只剩7个问题无法达成共识。   朱鎔基总理当机立断,对中国代表团的代表们说,“我跟他们谈。”   朱总理在谈判桌上着实让大家捏了一把汗。讨论前3个问题时,他都表示同意。龙永图急了,不断给总理递条子,没想到朱总理沉着脸说:“龙永图,你不要再递条子了。”   “哎呀,我当时真没面子。”事隔多年,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龙永图脸上仍会漾起不好意思的笑,“当时那个形势紧张啊,不过当讨论第四个问题时,大家总算舒了口气——朱总理说:后面4个问题你们让步吧,如果你们让步我们就签字。”朱总理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策略果然凑效,美方终于同意了中方的意见。   龙永图说:“事实证明,后面4个坚持没有放弃的问题,正是我们最重要的底线,这就是对优先次序的判断。”   与美国谈判是龙永图10年谈判生涯中最艰难的经历之一,但却不是最伤心的一次。   1999年11月15日中美达成协议后,全国一片欢呼,几乎所有人都以为接下来与欧盟签约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没想到欧盟在电信和保险方面提出了比美国更苛刻的要求。欧盟表示,我们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你们不能按美国的菜单原封不动地让我们吃美国的剩饭。   龙永图说,在中欧双方的一次谈判后,自己一夜未眠。第二天,在对外经贸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感情轻易不外露的他第一次留下了眼泪。   “我那么多年心理上的确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但是应该说在中美达成协议之前,我的压力还不是太大,因为当时觉得反正这个事情很遥远,中美达成协议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而且当时中央的整个方针就是要求不急不躁,顺其自然。上面并没有谁说你龙永图一定要谈成,而且我每一次见到我们的领导人,他们都说没关系,就这样谈。但是中美达成协议以后就不一样了,整个中国、整个世界都有一种期望,说中国很快就要入世了,所以上上下下都在传中国是哪一年入世哪一月入世。   后来在日内瓦谈判。谈判文件500多页,到最后通过的时候是一段一段地过,而且在每讨论一段的时候,主席都要问:还有人不同意吗?有没有不同意见?只要有一个人有不同意见,就又要重来!“啊呀,当时因为它是一段一段地敲锤子,每敲一次锤子我心里就‘砰’的一下,每敲一次锤子‘砰’的一下,总算是几百段最后敲下来了。真是没有心脏病也搞出心脏病了。”   当最后那一大锤子敲下来的时候,龙永图说自己岂止是高兴,当时真是觉得解脱了,总算了结了这个事情!这是2001年9月17日,中国全面结束15年的谈判。   尽管谈判的结束使龙永图有解脱的感觉,但在2001年11月10日中国最终迈入WTO大门的欢庆时刻,龙永图却没有笑。因为他知道中国迈入WTO这个大门不只是一个艰难历程的结束,它还是一个新的艰难历程的开始。   他提醒人们:这是个不能简单地用利和弊来说清楚的现实。欢庆时刻龙永图所体现出的这种务实和冷静,尤为人们所称道。   中国成功加入了WTO后,许多人把他视作“民族英雄”,但也有人诬蔑他是“卖国贼”。   对此,龙永图只是淡淡地说:“我想我最感到欣慰的恐怕是加入WTO谈判没有在我手上半途而废。在这个重大的历史进程当中,我所做的贡献是非常有限的。而对我的误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也将逐渐消失。我自己一直是以非常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的。我既不是‘民族英雄’,也不是‘卖国贼’。中国能够加入WTO,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结果,单纯靠我们这些技术官僚,是无法谈成的。”
18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西行壮歌响九州——写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10周年之际
whyhoo 2012-1-6 12:40
北京大学教授孟二冬,在石河子大学执教期间,虽身患重病,仍无私奉献,带病援疆,最终倒在课堂上。这位在学海中甘之如饴的人,在讲台上神采飞扬,讲述着盛唐气象、魏晋风度的情景,成为学生脑海中的永久记忆。胡锦涛总书记称赞他“为人师表,品德高尚”。   2001年6月,为了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教育部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在对口支援工作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像孟二冬教授这样的先进人物,他们服务西部高校、无私奉献祖国,用汗水、心血甚至生命铸造了“讲奉献、求实效”的对口支援精神,为对口支援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10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对口支援工作,实现了对西藏、新疆高校对口支援的全覆盖,受援高校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原来各方面基础条件较薄弱的受援高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0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对口支援、协同共建,贵州大学、宁夏大学、西藏大学、青海大学、石河子大学5所受援高校先后进入了“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行列,为西部高等教育新增了一批龙头高校,为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支撑。 加快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在国家发展战略上意义重大   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是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西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振兴西部高等教育、适应西部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的重要举措。   西部地区的建设发展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地区建设发展的快慢,将直接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4%,人口占全国的28.6%。在既有经济分工协作的基础上,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投入产出关联,互为市场。同时,由于众多少数民族聚居于西部和陆地边境地区,西部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和谐。西部地区还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主要大江大河的源头,居于上风、上水区位,是我国的生态安全屏障所在。   西部地区与周边14个国家接壤,这些国家不仅拥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还是一个广阔的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这些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西部地区将会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经济贸易竞争,甚至是领土主权之争的前沿和主战场。因此,打通欧亚大通道,加大向西开放的力度,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加强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对于优化我国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构建我国能源安全体系,促进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上看,西部高等教育与全国高等教育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2008年,西部地区接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为4.67%,比全国的6.15%低1.48%。西部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生数只占全国的21.8%,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的比例为41.5%,比全国的50.7%低9.2%;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5630元,比全国的7694元低2064元。因此,统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十分重要,必须把支持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摆在重要位置。   据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介绍,2001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随后又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对口支援新疆高等师范学校工作”、“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和“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等对口支援专项工作。目前,支援高校已由2001年的13所扩展到94所,受援高校由2001年的13所扩展到67所,覆盖了1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在教师和干部队伍建设方面,10年来,支援高校共选派1440余名教师到受援高校支教,369名干部到受援高校挂职任职;受援高校共选派5000多名教师到支援高校进修学习,干部730多人次到支援高校挂职和锻炼学习。   10年来,受援高校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数显著增长,由1391人增长到5393人;比例由7%增长到17%。受援高校教师队伍中拥有硕士学位的人数由6201人增长到14275人;比例由23%增长到49%。   在学科建设方面,10年来,受援高校的一级博士点总量由6个增长至115个;二级博士点由102个增长至592个;一级硕士点由73个增长至632个;二级硕士点由773个增长至2229个。   在科研与社会服务方面,10年来,受援高校科研经费由50835万元增长到126770万元,支援与受援高校教师联合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共300多项。   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支援高校结合受援高校所在区域发展特色,打造协同创新平台,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等6所内地高校,与西藏藏医学院共建藏医学和藏药学专业,大力推动了藏医药产业发展;北京大学与石河子大学共建新疆屯垦与文化研究院,弘扬了屯垦戍边文化;同济大学与井冈山大学共同创编了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对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弘扬井冈山精神。 高校互派干部挂职,促进受援高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2002年2月,受命教育部关于浙江大学对口支援贵州大学的战略部署,时任浙大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的陈叔平教授,告别家里3位年迈的老人、妻子和正在读高二的孩子,离开熟悉的西子湖畔,只身踏上远在他乡的黔贵之地,而这一“踏”竟整整10年。   10年来,陈叔平双肩挑起贵州大学校长的重责,双手推动贵州大学跨越式发展,双腿稳稳扎根西部,带领贵大闯过一道道难关,越过一层层障碍。他当校长的10年,贵州大学在教育部13个对口支援工作西部受援高校中率先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年度科研经费从10年前的11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近两亿元;学校实现了工程院院士、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73项目”、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教学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等诸多领域“零”的突破。   “男人就应该一不叫苦,二不邀功。”陈叔平说,“遇到困难时决不能给自己找理由退缩,做人首先要有责任心。”靠着一种责任心,陈叔平以临时的身份干着长期的事,以客人的身份做着主人的事,陈叔平说,他没想过干两年就走,但也没想到一干就是10年。   与陈叔平一样,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周承早远赴塔里木大学任副校长,在这所“离北京最远,离沙漠最近,交通最不便,条件最艰苦”的学校成就了一番事业。   动身之前,周承早上网查阅了关于塔里木大学的相关信息。这所创建于1958年的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也是我国唯一一所建在茫茫沙漠边缘的高校,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沙漠学府”。   2005年8月到2008年7月,周承早在塔里木大学走过了3年援疆路。在这3年中,塔里木大学在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周承早也因工作业绩突出,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授予三等功。   “今后,华中农业大学就是塔里木大学在武汉的办事处,我将继续全力为大家服好务。”援疆结束前,周承早面对前来道别的教职员工,依依不舍。   西南交通大学王齐荣最近获得了“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突出贡献个人奖”。他曾受中组部和教育部委派,作为中央直属机关第四批转留第五批援藏干部,2004年7月至2010年8月,在西藏大学援藏工作了6年,先后担任工学院院长、校长助理兼工学院党委书记,亲历了西藏大学跨越式发展进程中的区部共建,新校区建设,本科教学评估创优,工学院的初建、发展、壮大等重要时期。   王齐荣以西藏大学为家,6年来,继承和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努力克服高原低压缺氧、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重重困难,每年休假仅2至3周,其他时间均在藏工作,甚至在休假期间还要随时进藏处理相关事务。在工学院领导班子长期配备不齐的情况下,他更是身兼多职,身体力行,克己勤政,在师生群众和党员干部中树立了较高的威信,大大增强了工学院的凝聚力。   支援与受援高校互派干部挂职,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促进受援高校提高管理水平的方式和途径,特别是支援高校选派优秀干部挂职担任受援高校校长或副校长,如浙江大学选派陈叔平到贵州大学任校长,清华大学先后选派李建保、陈强、梁曦东任青海大学校长,北京大学选派于鸿军任石河子大学副校长,华中农业大学选派周承早任塔里木大学副校长等。同时,还有一大批高校中层干部挂职受援高校,都取得了很好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受援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贵芹认为,支援与受援高校双方互派干部挂职是对口支援工作不可或缺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密切支援与受援高校联系,提升受援高校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要坚持并积极互派干部到对方学校挂职,并将其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   2004年至2006年,刘贵芹曾在革命老区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挂职区委副书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切身体会,刘贵芹认为,挂职锻炼,可以让干部“受教育、作贡献、长才干”。具体说来,“受教育”,到了西部高校,可以增进对国情、社情、教情的了解,增进和群众的感情;“作贡献”,带去先进的管理理念,立足自己岗位为西部高校科学发展作贡献;“长才干”,从干部、群众和同事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增长实际本领。 西部高校办学能力增强,学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2001年5月,作为首批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高校之一,北京大学与新疆石河子大学成为合作伙伴,自此拉开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的序幕。2010年,北京大学等7所高校组成团队共同对口支援西藏大学,北京大学等9所高校组成团队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北京大学是两个高校团队的组长单位。   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紧密围绕西部地区长治久安及跨越式发展建设大局,立足受援高校实际情况,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全面、深入、持续地推进对口支援工作,明确思路、理顺机制、务实高效、收获成果,并在承担对口支援工作的重大政治任务中,经受了锻炼,促进了发展,深化了友谊。   面对光荣艰巨的对口支援任务,北京大学从机制建设、组织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科研能力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国际合作等方面着力推动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工作的开展。两校相互扶持、精诚合作,使石河子大学师资队伍素质、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科研能力、管理服务水平以及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都得到显著提升。   自2001年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以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青海大学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皆取得显著成绩。2010年,为切实加强三江源地区的科学研究,清华大学积极联合青海省科技厅、青海省教育厅,和青海大学共同设立了三江源科研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鼓励双方教师、科研人员共同开展三江源科学研究工作。   2010年,清华大学再挑重担,作为组长单位,团队对口支援新疆大学。清华大学在努力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的同时,切实履行对口支援新疆大学各项协议,定期进行协议落实情况检查,与团队高校成员一起帮助指导新疆大学编制好“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开设“新大学堂”,多方位多层次加强工作,务求支援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学科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学科建设和规划不仅仅对建设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受援学校成功办学的基础和关键。   中国人民大学是对口支援新疆财经大学和西藏民族学院的东部高校。几年来,中国人民大学牢牢抓住学科规划和院系建设的龙头,密切结合双方学科发展特点,重点突破,由点及面,为提高西部高校的办学水平提供强劲动力。   以新闻学为例,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长期以来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学生培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该学科也是新疆财经大学的重点学科。中国人民大学与新疆财经大学共同选题、周密研究制定了创办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论证报告,并且在实践中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学科建设的关键,从而使得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专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   中国人民大学还在数学、法学、经济学3个大的学科门类下,结合实际情况,帮助新疆财经大学对二级学科的分类进行了调整。目前,两校的合作包括统计、应用数学、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财政、金融、会计、语言、法律等,几乎囊括了新疆财经大学的所有学科,形成了全面支持新疆财经大学的良好局面   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展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10年间,在人才交流方面,共接受两所受援学校共18名教师访学,39名教师进修,8名干部到中国人民大学挂职,累计录取研究生79人;中国人民大学共有教师干部12人次到西部挂职、任教,教师到支援学校短期讲座、开展学术论坛共27次,捐赠图书、仪器设备约88.7万元。   为了更好地利用支援高校的优势,帮助受援高校培养人才,提高办学能力和水平,教育部鼓励支援与受援高校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工作。   在国内东部高校中,复旦大学把本科生联合培养这项工作做在了前面,落到了实处。   从2006年起,西藏民族学院每学年派送20名左右中文、新闻、护理学等专业的学生前来学校插班学习。结合云南大学需要优先发展的学科建设,经过双方精心筹备,2010学年起,复旦大学每年接收云南大学哲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和新闻传播学、社会工作等社科类学科共9个专业的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复旦培养期为两年。目前有90名云大学生在复旦学习。10年间,学校接收来自西藏民族学院、云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西部高校插班本科生和联合培养本科生共计近400名。所有联合培养的学生均与复旦学生一起混合居住,实行统一教育管理。其所在专业配备了专门的导师,书院和学院组织辅导员和学生一对一谈心。针对学生的实际困难,学校相关部门专门安排补课等措施,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如今,这些在复旦交流学习的本科生已成为受援高校研究生的重要生源和教师的助手。   对口支援是加快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实施以来,受援高校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今年初,《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出台8项新政,要求引导西部地区受援高校转变办学理念,在服务好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提高自身水平。   10年跨越发展,收获累累硕果。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表示,今后要在宏观政策上有更大的推动力,把“四个显著提升”作为今后对口支援的主要任务,即显著提升受援高校的师资队伍水平、显著提升受援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受援高校的科研服务能力和显著提升受援高校的学校管理水平。   张大良表示,对口支援工作要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重点,减少“输血型”的对口支援,增加“造血型”的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发展关键在人才,要确立多元化引进人才的理念,调整人才引进政策,建立符合西部地区实际的人才引进标准。要研究相关政策,一方面支持受援高校加强培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另一方面开展定点定向培养紧缺人才工作,也就是在支援高校定点培养,到受援高校所在地区定向工作。   “需求导向,特色彰显。”在张大良看来,对口支援工作要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要扶需、扶特,也就是说,要按需求导向来布局,在学科布局上重点发展工科、农科、医科、师范类这些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适度发展经济、管理和艺术类学科,帮助受援高校在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上下功夫,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的布局相匹配。要结合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增强受援高校科技服务和文化服务的能力。在科技服务方面,及时转化成果,助推当地特色经济、特色产业发展、在特色上做文章,在特色基础上做强。在文化服务方面,致力于特色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传播、创新。   张大良说,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支援高校把对口支援工作当成本校的事情来做,把受援高校“作为自己的一个校区来对待”,就一定能把对口支援工作做好,做出成效。 10年来,教育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   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确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3所高校采取一对一方式,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建设为重点,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青海大学等西部高校。   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通知》,决定由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41所高校对口支援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等11所高校82个一级学科建设。   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强调对口支援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通过长期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不断加强受援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建设,使受援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上新台阶。   同年,教育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大对西藏高等学校的支援力度,由内地35所高等学校分别对口支援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西藏藏医学院、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西藏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对西藏高校对口支援的全覆盖。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专门文件,在“质量工程”中设立专项,支持受援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到支援高校进修学习和挂职锻炼,支持受援高校数字实验室建设。   2010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出台了联合培养学生、合作开展科研、互派干部挂职、教学名师带徒、定向培养师资、教师出国进修、共享教学资源、扩大对外交流8项新举措,同时强调,对口支援工作要更加注重增强受援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中国教育报》2011年12月5日第1版 原文见 http://www.jyb.cn/high/gdjyxw/201112/t20111205_467468.html
个人分类: 教育|14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贵州大学矿业学院章壮新学术腐败行为极为恶劣
热度 29 wangjianzhou 2011-6-1 21:48
科学网(实名举报) : 我是贵州大学矿业学院 ( 原贵州工业大学矿业学院 ) 退休教授 , 民盟成员汪建洲 , 向你们反映贵州大学矿业学院教授,共产党员章壮新利用冒名顶替的恶劣手段侵占我和一些老师共同研究成功的科研和专利成果以及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 并以此申报副教授和教授职称得手的学术腐败情况 , 以及我向贵州大学领导举报而得不到公正处理的情况。期望借助你们的平台予以披露,得到你们的支持和帮助。 一 , 章壮新学术腐败的主要问题 1, 1984 年在原贵州工学院建立了 ” 矿井通风研究室 ”, 我是研究室主任 , 成员有汪建洲、陈光弟 ( 矿井通风安全专业教师 ) 、卢励勤、吴浩烈、黄晓齐 ( 机电及电子技术的专业教师 ), 同时承担了当时贵州省科委的《矿井总风量自动调节系统》的科研项目 , 经过二年多的研究 , 已完成了调节方案的设计 , 设备选型 , 计算机软件开发等 , 技术已基本成熟 , 需要在通风实验室进行设备安装以进行调试时 , 时任通风实验室主任的章壮新趁机向我提出要求“希望能参加项目的一些工作 , 向你们学习 ” 鉴于项目的技术开发 , 设计等均已基本完成 , 我同意了他的请求 , 但明确提出他不属于项目组成员。章同意了这一安排 , 才得以参加一些事务和后勤工作 ( 如观测记录 , 文字抄写等 ) 。项目于 1987 年 5 月完成了实验室的试验工作 ,5 月26 日 申报国家专利 。 1988 年 4 月 20 日国家专利局公开此专利成果。 1991 年 6 月 5 日获国家专利授权 ( 见附件 1 ) 。 1988 年 12 月这一成果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见附件 2 ) 。由于章壮新不是项目组成员 , 也未参加过任何技术开发研究工作 , 而且是在项目已取得技术开发成果后进行设备调试时才参与一些后勤事务。因此在科技进步奖完成人名单和专利证书的发明人名单中均没有章壮新的名字。 1989 年由我和各位研究人员联合起草了《矿井总风量的微机控制和节能效果》的论文草稿 , 准备在当时的贵州工学院学报发表 , 交稿前请章壮新抄正 , 章壮新趁此机会背着课题组成员 , 在论文的作者落名中私自加上了他的名字 ( 见附件 3 ) 。直到论文正式发表后我们才知道他私自加了他的名字 , 但一时碍于情面 , 我未加追究。这就埋下了他日后剽窃这一成果的种子 , 原来他早就预谋了以后有时机利用这一成果为他谋取私利。 1994 年 12 月我退休了 , 另一从事矿井通风的研究人员陈光弟突然于 1997 年 9 月去世。章壮新认为时机已成熟 , 无人对他进行监督了 , 所以在 1998 年章壮新将这一论文删去第一作者汪建洲和第三作者陈光弟的名字 , 以他为第一作者在 ” 东北煤炭技术 ” 上发表了《矿井总风量自动调节系统》的论文( 见附件 4 ) , 这样他就成为完成这一成果的人员中唯一从事矿井通风安全的研究人员。并用此成果申报正教授职称得逞。这是典型的、明目张胆的冒名顶替、学术剽窃以谋取私利的学术腐败行为,严重侵犯了我和陈光弟的著作权。 2 ,原贵州工学院矿山通风实验室是 1958 年建校后,由于条件十分困难,在当时教研室主任冯腾和老师的主持下,自力更生、白手起家,自己研制小型实验设备,于 1965 年前建立起来,并用于教学,在全国煤炭高等院校中首创先河,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1986 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教系统先进集体。章壮新是 1967 年才毕业,实验室获全国高教系统先进集体的荣誉和他根本没有任何关系,但他却将这一荣誉窃为己有,用作申报副教授的成果上报( 见附件 5 )。 3 ,章壮新的“矿井主要通风机反风设施的漏风问题”论文( 见附件 6 )的数据都是编造的。其文所说的矿井就是我主持进行“矿井总风量自动调节系统”成果工业试验的矿井,在试验中根本没有进行过漏风测定。而且矿井主扇风机及其反风装置处于矿井禁区且环境恶劣,任何人都不许进入,因此无法对其漏风进行测定。但章壮新却编造数据作出论文。 4 ,章壮新自称 1987 年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见附件 6 ) , 章向调查组解释就是“矿井总风量自动调节系统 ” 的三等奖。“ 矿井总风量自动调节系统 ” 的获奖时间是 1988 年 , 获奖名单中并无章壮新 , 以上所诉证据足以证明此人的获奖纯属子虚乌有的伪造。 5 ,章壮新等发表的“某矿 14 采区主要通风机工作特性的鉴定与分析”一文( 见附件 7 ),在摘要中说:“文章导出了其特性方程”,其实完全是抄袭。通风机的工作特性方程是通风教研室原教师李恕和同志为实现矿井通风的自动控制,在其研究成果及专著《矿井通风网络图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章在该文中的很多段落,从叙述、公式和计算方法都是完全照抄该书的。章却说通风机工作特性方程是他的文章导出的。 6 ,除学术腐败外,章壮新在自己的年龄上也造假,他出生于 1942 年,却公开将年龄减少若于岁( 见附件 6 、 8 、 9 )。 对以上所揭发的事实,如有不实,我愿负法律责任。 二,贵州大学的暧昧、纵容和不民主作风。没有公正处理章壮新的学术腐败。 2009 年 4 月 20 日 ,我向贵州大学党委、行政分别寄出了举报章壮新学术腐败的函( 见附件 A )。 7 月,矿业学院领导(有院党委陈书记、院长张覃调研员潘淇同志)约见了我,告诉我“已找了章壮新谈话,章已承认此事,并同意当面向我认错,出于不影响学校和学院的声誉,希望我接受章壮新的认错,从此了结此事。”我不同意这样的处理。并指出( 1 )严肃处理学术腐败不仅不会影响学校和学院的声誉,而是相反提高了学校的声誉。( 2 )章壮新的学术腐败行为是盗用别人的研究成果申报高级职称,从而获得了本不应属于他的名和利,这和经济腐败是“异曲同工”的恶劣行为,是不应迁就和姑息的。以后按照校方的要求,我又向校方提交了章壮新冒名顶替、侵占发明人权利的情况说明( 见附件 B )。 2010 年 3 月 24 日 ,校科研处许处长通知我下午五点开会,会由封孝伦常务副校长主持,由许处长向我宣读“贵大会「 2010 」 3—4 号文件”( 见附件 C ),将章壮新的腐败行为定为“不正当使用了与汪建洲同志等人共同研究成果,并将论文关键部份重复发表。”我不同意这一错误结论,并进行了申诉。而封孝伦副校长却武断地说“没有新的问题,就这个处理决定,不再讨论。” 2010 年 4 月 1 日,我向校方提交了申诉,并加以举报了章壮新其他五项抄袭、作假等学术腐败行为( 见附件 D )。但调查组却只以章壮新的个人诡辩和他所找的同学关系提出的伪证为依据向我作出不合情理的解释。如章将通风实验室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荣誉窃为己有并用作申报高级职称的材料一事,调查组不去调查章申报副教授的材料,即确定为“没有”。对于章在“矿井主要通风机反风设施的漏风问题”一文中编造数据和内容,调查组却以章提供的由他找同学王德维(时任该矿副矿长)提出的所谓证明为依据定章没伪造。王德维既没有参加我们当时的研究工作,也未参与任何的测定,他能证明什么呢!实际上是章找熟人做的伪证。又如章自称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就是“矿井总风量自动调节系统”的三等奖。但获奖名单中根本没有章壮新的名字,他也没有从事过这一项目的任何技术开发研究工作。学校居然认定他获得科技进步三等奖。再如章的年龄造假问题,我己提供有确切的证据,而调查组确以核对他是 1942 年出生而了事。我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并要求看所谓的“调查报告”,许处长答应将调查报告给我看。但时至今日,我也未看到这一“调查报告”,而且学校停止了对章壮新的调查,对我后来的申诉和补充的章壮新学术不端的新材料,不予理睬。这是为什么?反腐就这样难吗! 2010 年 5 月 17 日 ,我给出教育部学风建设协调小组寄去了章壮新学术腐败的全部材料,请他们过问此事(此材料同时抄寄给贵州大学),一直未得回答。后来了解到教育部给贵大电话询问此事,贵大答复已研究过二次,因而不再过问。 温家宝总理 2011 年 3 月 14 日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说“当前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而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 对此,我特进一步提出如下申诉: 1 ,教育部多次强调对学术不端行为要“零容忍”。贵州省高校职称评定有关规定中明确规定,在申报中弄虚作假(伪造学历、资历、业绩、剽窃他人成果)不得申报,如已评审,一经查出即取消其评审的职称资格,收回职称资格证书。贵州大学不仅不执行,还将章壮新明目张胆地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著作权的恶劣行为结论为“不正当地使用共同研究成果,将论文关键部份重复发表”是极为错误的。是为了某种目的对章壮新的腐败行为进行纵容、包庇,严重践踏了相应法规。实际上助长了章壮新对其错误行为被揭发的对抗,导致其找伪证、编造诡辩借口。 2 ,贵大学术委员会调查组进行的所谓调查,是流于形式的走过场。其调查不是以事实为依据,而是以被举报人单方面的狡辩和自己去寻找的关系证明为依据,而一些重要的知情人却不去调查,从而得到符合某种目的的结果。如果对于腐败都以维护本单位的声誉出发,那么反腐岂不是一句空话。 3 ,贵大科研处许处长已同意将“调查报告”给我过目,但一直不予兑现,这是言而无信,是对所谓“调查报告”存在问题的封锁,我准备在贵大校园网上揭发章壮新的许多学术腐败问题,但贵大领导规定必须经校领导批准才能在贵大校园网上发表材料 , 封锁校园网,这是极端不民主的表现。 4 ,章壮新自称他是“矿井总风量自动调节系统”科研成果的第六作者,这是贵大调查组对其暧昧态度的结果。这一成果是 1987 年 5 月完成的,发表论文时是他私自加上他的名字的,并没有得到课题组成员的同意,这本身就是侵犯别人成果的行为。而且他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发生在 1998 年之后,其原因在于我已于 1994 年年 12 月退休,课题的第三完成人陈光弟于 1997 年 9 月突然去世,而陈光弟是我在职(任教研室主任)时,所有科研和现场测定项目的数据和资料的保管人,陈去世后章壮新就乘机到陈家中将所有数据和资料全部搜走,以后就用这些资料编造了一些论文,这也是明显的剽窃。(详见我所举报的章所作假的文章)。 5 ,章壮新采用非法手段,骗取副教授和教授职称,并获得相应的待遇,应按照教育部和贵州省有关职称评定的规定严肃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公民对于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由于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贵州大学对章壮新的恶劣学术腐败采取暧昧、纵容态度,对我的一再控告现在采取不予理采的手段,严重侵犯了我的权利,更重要的是纵容了腐败行为,应于予追究。 温总理指出: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诚信建设还刚刚起步,造假成本远远小于做假所带来的丰厚的收益。当诚信得不到奖励,而虚假得不到惩罚时,造假自然就会形成风气,这股风气也影响了科技界,具体而言就是踏实搞科研的人少了,通过学术造假等 “ 捷径 ” 短期内获取成果的现象时有发生。 有鉴于此, 恳请 有关部门对此事进行公正的调查处理。 贵州大学矿业学院退休教师:汪建洲 2011 年 4 月 知情人:卢励勤、 李恕和、 黄晓齐、吴浩烈 附件1.doc 附件2.doc 附件3.doc 附件4.doc 附件5.doc 附件6.doc 附件7.doc 附件8.doc 附件9.doc 附件A.doc 附件B.doc 附件C.doc 附件D.doc
10627 次阅读|27 个评论
涂光炽院士的科研警句
tanbeyoung 2010-5-23 12:41
摘录已故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贵州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涂光炽教授的一句科研心得,以勉励自己:“设想要海阔天空,观察要全面细致;实验要准确可靠,分析要客观周到;立论要有根有据,推论要适可而止;结论要留有余地,表达要言简意赅。”
个人分类: 未分类|130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3: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