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换位思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存同求异”与“和而不同”——成语换位思考的乐趣及同异之争
热度 1 hillside 2013-8-4 07:57
我对汉语成语有一种一见如故的亲近。文化荒漠上度过的小学时代,难得的、仅有的几本半学习、半消遣读物之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迷你型的小开本《汉语成语小词典》。不过,既存消遣心理,难免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后来讲到毛岸英与弟弟在困难时期只有一本学生字典作为学习读物,不禁莞尔一叹。 在公开场合,比如,很多广告喜欢移花接木、辣手催花般折腾、扭曲真成语,招摇过市、声嘶力竭地卖弄、推销伪成语,确实不很合适,可能会对中小学生与一般公众造成一定的语言污染。 在个人或者小众范围内认真地、求是地、辩证地对成语进行换位思考,于已于人或许是有益的。毕竟,成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有说,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但事实上,表面上的差异常常难掩实质上的相同。独出机杼的发现并非唾手可得,往往事后方知拾人牙慧。“存同求异”尽管对我是一个新组合,但放之网络,相信“早有蜻蜓立上头”。 不过,再发现也是一种乐趣,尽管搜检之下发现已是“街谈巷议”。 本文立意是谈成语换位思考之乐,信笔之下,对同异之争也做了一些点评。 附1:转载一篇短文 求异存同 2012年2月2日 09:50 选稿: 天潼 来源: 东方网 作者: 江曾培 http://pinglun.eastday.com/p/20120202/u1a6339932.html   读季羡林的《朗润琐言》,内中不少论述富有独到见解,甚至与一些学者的看法“高度不一致”,常有辨驳诘难之词。季先生主张学术上要“求异存同”。   在“同”与“异”的关系上,人们习惯讲的是“求同存异”,应当说,在处理国与国乃至人与人的关系上,作这样的强调是对的。只有“求同存异”,才有互相合作与信赖的基础。如果反过来,“求异存同”,专“求”不一致的地方,那么,就会把关系搞得很紧张,在国际间有害于和平,在人际间不利于和谐。不过,在学术研究上,倒是要反过来,像季先生所说,“求异存同”。因为,学术研究贵在出新,不宜陈陈相因,只是踏着前人的脚印走路,或按着别人的腔调吆喝,而是要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就要有“异”于前人和“异”于他人之处。否则,不过是雷同重复,谈不上有什么意义。自然,“求异”并非完全排斥“同”,“异”也含有共同的知识和认识,遵循共同的原则和规律,不过,“异“却是它的独特价值所在。因而对学术研究来说,是要在“异”中存“同”,而不是以“同”化“异”。   “求异存同”的治学之道,历来为学界有识之士所信奉。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在其《明儒学案》中说:“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里强调“一本而万殊”,不要“倚门傍户、依样葫芦”,不要“以水济水”,而要重视“一偏之见,相反之论”,“着眼理会其不同处”,正是强调学术研究应当是“求异存同”。现代学者胡适、章士钊等针对喜“同”恶“异”的现象,认为“同固欣然,异也可喜”,要人做到“好同而不禁异”。学术研究要在“求异”中创新,在“求异”中发展。   至于文艺创作则更应“求异”。因为,文艺创作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精神劳动,如果雷同重复,就会失去任何价值,是故“脱窠臼,创新意”,成为文艺创作的首要品质。清代的李笠翁在《闲情偶寄》中说:“东施之貎,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齐白石更告诫后人:“学我者活,似我者死。”巴尔扎克关于“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是聪明人,第二个形容女人像花的是傻子”的话,也是说明文艺创作不能“嚼别人嚼过的馍”,要“求异”求新。“双百方针”是发展文化艺术的根本方针,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关键是有要众多不同色彩的“花”在“放”,有众多不同的声音的“家”在“鸣”,倘若千“花”一色,百“家”一声,只有“同”,没有“异”,也就不见什么“双百方针”了。   实际上,“求异存同”所体现有创新创造精神,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张扬。时下不少企业的产品生产,都喜欢用一个口号,叫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这里的“有”“优”“强”,就是以“异”求发展,以“异”求提高。如此“求异”求变,正是当前时代创新精神的体现。   要做到“求异存同”。而不是“求同存异”,需要解放思想,突破常规思维。莫泊桑说过:“应该时时刻刻躲避那些走熟的路,去另寻一条新的路。”他强调这是“制造新生命的唯一法门”。人们熟知的司马光砸缸和曹冲称象的故事,就是求异思维闪光的产物。在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中,要像季羡林先生所主张的那样“求异存同”,发展“求异”思维,把努力的重点落在“求异”上。 附2:忍不住狗尾续貂一番 《朗润琐言》读后感《求异存同》的读后感 我认为,在一定层面上、在学术研究中、特别是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求异存同”欠缺“存同求异”拥有的“登堂入室”般递进与爽快。我想,季先生彼时心里更赞赏“求异存同”,但为避免锋芒过露、公开发表时已略改风味。考证一下季先生“求异存同”说的言说年代可能也别有一番风味。特殊年代往往用特殊语言,曲笔并不等于直读。直读不见得求得真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以小子之腹,度大师之心? 此外,我也要指出,《求异存同》中无的放矢式假设“在‘同’与‘异’的关系上,人们习惯讲的是‘求同存异’”难免“以偏盖全”之议、“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已是不绝于耳。并且,“人们习惯讲的是‘求同存异’”不等于“人们习惯想的是...”、“人们习惯讲的是...”也不等于“传媒习惯讲的是...”。从知识获取途径来看,“同”是“异”的基础,短文中也指出多位人士提倡“好同而不禁异”。 传统观点“求同存异”中的“存”往往并不是“存”的本义,而是变了味的“保存”,实乃“搁置”、“敬而远之”、“存而不论”的代名词。我眼中的“存同求异”之“同”是还“存”之本真之意:存而论之、珍藏之、赏玩之。 “存”在古代与现代汉语中还有“思念”或“心里怀着”之义。比如,《诗经·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还有路人皆知的“心存侥幸”。由此可见,念念不忘之“存”与“束之高阁”之“存”间的貌合神离、形同陌路。“温存体贴”之“存”与“名存实亡”之“存”可谓冰火两重天。 在哲学层面,“存同求异”与“和而不同”的内在含义是相通的。 附3:一篇强调历史研究中仍要坚持“求同存异”的学术论文。 品评:无暇细读该文,只是对第一段产生一个疑问:“学术乃天下之公器”这种古朴的语言是谁、在什么年代提出的?”另外,“更多地开始”也不是“更多的开始”。 附4:一篇推崇创新标兵陈寅恪“每字务求正解”求同精神(当然还有求异精神)的论文。 品评:我的理解是,“同”是积累,“异”是发挥。陈寅恪先生主张的“了解之同情”也是立足于“同”、解之以“义(异)”。陈寅恪先生与孔仲尼“先生”(“先”生)等执着追求今日之“异”的终极目标似乎是回归昔日之真、之同。
个人分类: 语言文化杂谈|17390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条短信带来的思考
热度 1 sumu 2013-3-17 17:38
“大华,我承德老家来人了,下午可能没准了.”看到这条短信,我的眼睛湿润了。回想这一段时间修改小论文的场景,有酸也有甜。本以为酸大于甜,看到这条短信,先前的不悦都烟消云散了。 老师,谢谢您!这一段时间让您为小论文的事情费心了。 回想这一段修改小论文的经历,也是充满了一丝埋怨。一篇文章翻来覆去的修改,除了材料和方法结果分析没变化外,其他的部分可能是“面目全非”了。虽然还存在一些小毛病吧,但是今天您脸上洋溢着久违的微笑,我心里也很高兴。说实话,有时候文章是改出来的。我看着现在的论文格式内容,也比较满意。编辑社能不能接收先放到一边,我们都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从论文修改中我也知道了一些写作技巧——谋篇布局的重要性。 老师,我是个不成熟的学生,我为以前某些不成熟的看法向您道歉!老师,正如您所说的,咱们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我很多时候缺乏冷静的思考,很多时候说话没考虑到您的感受,请原谅我给您带来的困扰。很多时候我也缺少换位思考的意识,您作为老师也是有好多事务要奔波忙碌的。 好多人说您“内秀”,这一点也不假。从您的笔记来看,从您会弹吉他,会唱经典老哥来看,您也是一个大才子。老师,希望以后您开朗活泼起来,把您那份才气展现出来。我以后也会多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的。 我话不由衷,东扯西扯说了这么些就是想把自己此刻真实的想法写下来。因为生活中总是充满了不经意间的感动,我不想让它溜走,因为感动过后又因生活琐事归于平淡。在某天不经意间,我又会收获一份感动。
3186 次阅读|2 个评论
把陋习斩断在我们这一代
outcrop 2013-1-15 08:33
我们的陋习很多,特别是咱们这种古国遗留至今的陋习,更多;很多,会一代代的流传下来,已经成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一般来说,中国的陋习,多数和【面子】相关;也有缺乏其他因素造成的陋习,比如换位思考。 比如上一辈的很多人喜欢攀比,不大注重隐私权,作风也比较家长。 我仔细琢磨过,这类心理,可能和一些不愉快的经历有关。也不能责怪他们什么,因为在他们的价值观里,很多陋习算不上陋习;只是偶尔提醒下,没必要为别人活着。 有些事情我们这一辈就要好多了,比如上次同学十年聚会;基本没谈工资、岗位、女人之类的话题,比较温馨温暖;买单也是严格的AA交钱,希望这个传统能延续下去。 但我们这一辈,也有上一辈看不惯的东西,比如自我。 社会总可能有一个文明的方向,如其抱怨一些陋习,不如把一些陋习,斩断在我们的手中。 我们这一代,是个泛指;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斩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0 个评论
“位置决定想法”与“换位思考”
ngjason 2012-8-7 21:27
“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讲述的是刘邦论带兵,不如韩信;论智谋,不如张良;论统筹安排的执行能力,不如萧何。但刘邦能将他们为己所用,并最终获得天下。这充分说明一个人坐什么位置,往往决定了他思考的角度和范围。“位置决定想法”说的是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它是定位的问题。 就此而言,近期暴雨中的北京出现相关执法者给雨中违章停车贴罚单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然而,普通百姓却认为在这非常时期,这些违章停车也是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得已的状况;再者,在抢灾救灾严重缺失人力的情况下,这些执法者理应出现在救灾一线。相同的事情,不同位置的却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既验证了“位置决定想法”,也暴露出该规律不是通用的公理。 如果,上述执法者和普通百姓尝试换位思考,百姓可能对执法者的举止多了份理解,而执法者可能也不会在那个特殊的环境下贴罚单。换位思考是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佳润滑剂。最近什邡和启东的群体性事件的起因就是在事前缺乏有效的沟通,从而导致换位思考的缺失。随后,启东地方政府被动式的“换位思考”使事件成功软着陆。充分证明了换位思考在处理社会关系中的巨大作用。 但是,一味的换位思考是否就能解决一切矛盾呢?人是有欲望的,若矛盾主体间相互进行换位思考,矛盾才有解决的希望;反之,矛盾一方一味无原则的迁就退让很可能为产生更大的矛盾埋下了隐患。那么,何时坚守“位置决定想法”?何时提倡换位思考呢? 其实,“位置决定想法”和换位思考都有其特定的情景环境。如前暴雨中北京的违章停车如果换位思考的话,这个事情也就不是个事情,但是作为执法者而言可能就会有渎职之嫌,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应属于制度设计层面的问题,我们应精细地设计一些从正常时期向非常时期过渡的规章和动员机制,例如,在非常时期应急机制规定执法者的职责是张贴温馨提示而非罚单,这样既能解决执行者在特殊时期“位置决定想法”,也能充分做到与普通百姓间的换位思考。对执行者而言既不违反刚性原则,又让制度具备了柔性亲民的特征。 总之, 无论是“位置决定想法”还是换位思考,都得遵循一个基本前提,即利益最大化原则,利益主体不仅包括国家利益,而且应包括平常百姓的个人利益;利益类型既包括可量化的物质利益,更应包括具有深远影响的精神和文化等无形利益。利益最大化是我们整体的胜利;而利益平衡能增加我们整体的稳定性和向心力,这也是我们战胜一切的根基所在。此外,利益具有时间维度。我们不能为了追逐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杀鸡取卵的事我们坚决不能做。
个人分类: 观点杂谈|64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公布“7·21”北京特大暴雨遇难人数的换位思考
热度 4 黄安年 2012-7-27 07:05
公布“7·21”北京特大暴雨遇难人数的换位思考
公布“ 7 · 21 ”北京特大暴雨遇难人数的换位思考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7 月27 日 发布 及早公布“ 7 · 21 ”北京特大暴雨遇难人数是媒体和网友热议甚至炒作的话题,其中折射政府公信力在民众尤其是“网民”心目中的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媒体“为民请命”占据舆论制高点的好机会,而政府及早查清和公布也反映了政府挽回公信力的努力。 期望在第一时间公布详尽的真实的遇难数字的愿望恐怕是政府、媒体和民众共同的心情,而承受最大压力的是政府,政府在遇难者“头七”前夕公布详尽的统计数字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事。对于这样一件难度极大的事情,媒体和公众也需要换位思考。 “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 26 日晚通报“ 7 · 21 ”特大自然灾害遇难人员情况称,截至目前,北京区域内共发现 77 具遇难者遗体,其中 66 名遇难者身份已经确认, 11 名遇难者身份仍在确认中。北京市同时公布了 66 名遇难者名单。” 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新闻发言人称,之所以至今才公布遇难者人数,是由于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给遇难者搜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遇难者身份确认也需要经过反复调查、核实。到目前为止,对受灾现场的搜寻工作已基本完成,遇难者统计人数不会再有大的增加。截至今晚发布会,北京市尚未再接到新的失踪人员报告,“但是我们不放弃搜寻”。 如果我们理性地思考,那些仍在确认的 11 名遇难者在遇难时恐怕 ( 她 ) 们的身份证并未随身携带,他们的户籍在北京还是外地都不清楚,是北京的常住、实住人口还是短期的流动人口难以查清,这不是仅仅从户籍本上能查出来的,有朋友说,北京远郊区与河北毗连,如果溺水死亡 , 遇难者遗体的原发地是在北京境内还是河北境内都难以确认的,因为洪水流动是不分区界的。在 2000 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面临突然其来极端气候恐怖袭击时(预报时间和实时洪水突然降临具体时间点不是一回事),要在全市普查遇难者名单显然极其困难。现在公布的是从对已经找到的遇难者身份的确认,不过失踪者的数字并未公布 , 我估计这数字即使公布也只是满足媒体质疑的需要 , 而这数字是无法精确 , 首先需要在京登记的永住、常住、暂住人口的数字核对,这等于来一次人口普查既无必要 , 也无“第一时间公布”的可能;更重要的是有些人在北京而根本没有登记的,你怎么确认是否失踪?此外,我们不清楚 7 · 21 当日来京流动人口的数字,查清那些从外地流经北京事发时的人口数字更是很难的。 有了换位思考,我们就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情绪化的诉求和责备。重要的是不要放弃查清事实真相,让死难同胞的人数与实际完全一致或者尽可能一致,还原历史的真实。也许我们可以准确地说遇难者迄今不少于 77 人。迄今没有发现群体性遇难事件,也没有外籍人士遇难。 ***************888 北京防汛指挥部解释未第一时间公布遇难者人数原因 2012 年 07 月 26 日 22:43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 7 月 26 日电(记者袁悦)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 26 日晚通报“ 7 · 21 ”特大自然灾害遇难人员情况称,截至目前,北京区域内共发现 77 具遇难者遗体,其中 66 名遇难者身份已经确认, 11 名遇难者身份仍在确认中。北京市同时公布了 66 名遇难者名单。   另据新华社消息,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也解释了未第一时间公布遇难者人数原因。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新闻发言人称,之所以至今才公布遇难者人数,是由于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给遇难者搜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遇难者身份确认也需要经过反复调查、核实。到目前为止,对受灾现场的搜寻工作已基本完成,遇难者统计人数不会再有大的增加。截至今晚发布会,北京市尚未再接到新的失踪人员报告,“但是我们不放弃搜寻”。   这位新闻发言人代表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向灾害中的遇难者表示哀悼,向遇难者家属表示慰问,并表示要认真总结反思,汲取教训,全力做好善后工作,不断提高防灾抗灾水平。 相关专题: 北京遭遇强暴雨袭击 关注伤亡: ·北京:已发现更多暴雨遇难者 将尽快公布 ·北京常务副市长:适时公布死亡失踪人员消息 ·北京市政府新闻办:经过非典考验 不会再隐瞒伤亡数字 ·北京房山人员伤亡重大 区长含泪称“对不起大家” ( 图 )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beijingdayu/content-3/detail_2012_07/26/16331206_0.shtml **********************88   新华网北京 7 月 26 日电(记者赵仁伟)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 26 日晚通报“ 7 · 21 ”特大自然灾害遇难人员情况称,截至目前,北京区域内共发现 77 具遇难者遗体,其中 66 名遇难者身份已经确认, 11 名遇难者身份仍在确认中。北京市同时公布了 66 名遇难者名单。   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新闻发言人介绍,已确认身份的 66 名遇难者中包括在抢险救援中因公殉职的 5 人。剩余 61 名遇难者中,男性 36 人,女性 25 人。其死亡原因为:溺水 46 人,触电 5 人,房屋倒塌 3 人,泥石流 2 人,创伤性休克 2 人,高空坠物 2 人,雷击 1 人。   据介绍,这 61 名遇难者遗体发现的地区分布为:五环路以内 6 人,其中核心城区 1 人,其余均集中在远郊乡镇,特别是山区。其具体分布为:房山区 38 人,主要发现在河北镇、周口店、青龙湖等乡镇;朝阳区 6 人,发现在金盏、十八里店等乡;丰台区 5 人,发现在长辛店等乡镇;石景山区 5 人;通州区 3 人;怀柔区、密云县、大兴区、东城区各 1 人。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beijingdayu/content-3/detail_2012_07/26/16330467_0.shtml ***********************88 北京房山区称 7-21 暴雨全区无人因转移不及时死亡 2012 年 07 月 26 日 03: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 7 月 26 日电 ( 记者 贾天勇 陈建 ) 对于 7 · 21 北京特大暴雨中受灾最严重的房山区的救灾情况,常务副区长李江 25 日晚声称:“在特大暴雨灾害发生期间,全区无一人因转移不及时死亡。”   在当晚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北京 7-21 特大自然灾害灾情通报会”上,李江做了上述表示。   李江介绍,北京市房山区从 21 日下午到 22 日早八时,全区的降雨量达到 221 毫米,降雨量最大的河北镇达到 541 毫米,局部地区降雨量接近五百年一遇,造成了积水、山洪和泥石流三种自然灾害。房山区受灾人口 80 万人,经济损失 61 亿元。   李江说,灾情发生后,区委区政府已经组织十万多人抗灾。截至 22 日,共转移撤离群众 4.8 万人,安置被困游客 1.6 万人,解救受困群众、学生、乘客 1200 多人。   “在特大暴雨灾害发生期间,全区无一人因转移不及时死亡”,李江说,目前为止,全区供水问题全部解决,供电问题也基本上抢修完毕,未恢复供电地区也全部接通临时供电,目前全区已经进入了抢险救灾的正常实施和恢复阶段”。   灾情通报会上,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总指挥潘安君介绍,从 21 日起,北京市 16 小时降雨量达 170 毫米,最大雨量发生在房山区河北镇,为 541 毫米。全市受灾人口 160.2 万人,紧急转移 9.7 万人;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16.4 亿元。 ( 完 )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beijingdayu/content-3/detail_2012_07/26/16303558_0.shtml
5124 次阅读|5 个评论
学会换位思考--就张虎列举的几件事断章取义的再谈谈我的看法
热度 12 xieyujiang 2012-5-17 09:44
昨晚看到张虎的博文,我草草发了博文一篇《 读"遇到这样的导师,博士三年算是废了"有感 》,也引来了一些人的非议。作为一个局外人,初看张虎的博文,感觉其确实遇到了极品导师,也是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其导师做法也存在一定问题,但作为一个或多或少有过类似经历的人,我斗胆就张虎列举的几件事断章取义的再谈谈我的看法。 “哪怕是一张文件也得让我帮她打印,其实她有比我高级许多的激光彩色打印机就在她的身后办公桌上,但是她还是说 ‘ 我 qq 发给你了,打出来给我拿上来 ’ ” 也许正因为打印机高级,导师从节省的角度才舍不得用。我们课题组素来有这样的传统,打印正式的报告才采用好的打印机和原装硒鼓,而平时草稿及随便看的文献都使用一般的打印机和灌装的硒鼓。导师的每笔科研经费都来之不易,导师在自己节省的同时也在教育我们节省,我们是不是应该为导师考虑一下呢? “ 每次写完东西给她看,只会说 word 排版不好,字体不好看,小了,大了,化学分子式不对,标点符号是该用逗号还是句号……难道我是在请教小学语文老师吗?难道我是在写优美的文学作品吗? ” 这些文字的东西,说起来简单,也最容易出现问题,一些论文因为语言问题被退稿也是常有的事。文如其人,这句话一点不错,作为研究生在文字处理上还是要讲究一些的,导师严格要求也没什么错。如果我们对自己拿出来给别人看的东西都不认真,不负责,那还要别人怎么对你认真,对你负责。以前我导师老批评我字写的难看,如果按张同学的观点,难道我导师要培养我做书法家吗?以前我把论文初稿写给导师看,导师看的很认真,甚至查字典来确认我的单词、语法是否正确(导师以前是学俄语的,后来才自学的英语)。我看到了,就说您那么忙,只要负责帮我看我的论文思想和观点有没有问题就行了,别的我来负责。 “ 最近在给我定毕业论文题目了,请教了很多教授的意见都是‘题目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太多,接下来时间根本完不成,建议缩小研究范围或者更换题目’,可是女导师根本不采纳教授们的意见,因为她给我的题目就是她今年年底将要结题的一个项目中的一部分 ” 。 对于一个刚刚入学不到 1 年,可能正式下课题组工作也就两三个月的学生,对自己的课题和研究内容又能了解多少呢?只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不做实际研究,也没有经历,又能让多少人信服呢?导师的项目年底要结题了,而你几年后才毕业,那么多研究内容完不成,她不着急你着急?导师既然安排了,或许有她的道理,我们做学生的是不是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尽力而为做好自己的事呢? “我算是见识了这样的项目负责人,在和业主公司沟通时,业主方工程师问了几个项目的问题,女导师一问三不知,推三阻四,扯东扯西,让对方工程师好没脾气,业主方不得不建议七月份沟通时带上项目具体实施的人员来参加。” 导师就应该无所不能,什么都会,什么都精通吗?我们平时做的一些项目,开始也是没有能搬来就用的解决方案,也需要查资料,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研究才能给出最后的解决方案。有时候导师要管的事情太多,可能对于一些项目的细节也不是太了解,此时导师的高明之处可能在于能给出方法论的指导,教你如何去研究,去解决问题。 科学网上的研究生很多,从昨天张虎的博文点击量及推荐评论数就可以看出来,但是研究生们在做事情考虑问题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多站在导师的角度上去看一看呢?我算是过来人,刚刚博士毕业没几年,遇到的导师也算是非常有个性的人,现在我也不是研究生导师,用不着为谁说话。从我的经验看,只要学会换位思考,和导师多沟通,和导师处成朋友一样应该也是没有问题的。当然,现在研究生导师退伍很庞大,不排除确实有极个别导师高高在上,难以沟通,那我们做研究生的,只能多分忍耐,尽力做好自己的事,其他的顺其自然。
6569 次阅读|25 个评论
我对稿件的三点修改
热度 19 zhaodl 2012-2-17 14:32
科技论文写作,是一个常谈不败的话题,可是一代一代的作者,总是要老生常谈。常规的论文写作教材和课程,一直是开设不断。我认为“不是作者不懂写作而是没有掌握论文写作的核心”,我为了尽一份力,写了一本《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但是,在交流中作者关注的总是书中的一些“具体的技巧”。有一位作者,开口就说明:赵老师,我卖了你的书,阅读后,对照着怎么写摘要等,对论文进行了修改,收获很大。我听后有些失望。因为,我的书的卖点不在于“具体的写作技巧”——这在现有的教科书中写的很详细。我的卖点是:一是思维方式,换位思考;二是从本质出发看问题。所以,有价值的是前半部分,而不是后半部分。无奈!为了能够对大家的口味,我把我刚才审查两篇稿件时的3点,先发出来供参考。   (1)摘要。   【原文摘要】针对传统地图制图必须进行精密测绘或航空摄影以获得地理图像及位置坐标,提出免测绘型数字交通精确制图方法。该方法根据城市栅格地图智能提取交通网络信息获得矢量地图,用GPS 轨迹实现数字地图的地理坐标精确校正。其依据的关键理论是应用地图道路结构特征的带有闭环控制的道路聚类过程和动态离散拓扑变换实现对数字地图的非线性校正。对合肥城区的地图生成过程的实验结果证明了免测绘制图方法生成高精度数字地图的有效性。   【我补充的摘要】针对传统地图制图必须进行精密测绘或航空摄影以获得地理图像及位置坐标 的问题 ,提出了一种 与传统过程反序操作的全新的 免测绘型数字交通精确制图方法。该方法根据城市栅格地图智能提取交通网络信息获得矢量地图, 利用道路GPS 轨迹(含准确经纬度)叠加于矢量地图取得地图校正采样控制点 , 通过拓扑变换完成地图节点坐标的精确校准用 。其依据的关键理论是应用地图道路结构特征的带有闭环控制的道路聚类过程和动态离散拓扑变换实现对数字地图的非线性校正, 提出了离散非线性校正算法 。 以对合肥城区的地图生成过程为例进行验证 ,实验结果证明了免测绘制图方法生成高精度数字地图的有效性。   【我的想法】第一,语言上“针对”的结构语句不完整;第二,我感觉“与传统过程反序操作的”这一点在提升“免测绘”创新点上有“强调作用”,似乎更能够吸引外行的眼球(我的理论是“外行新手才阅读”);第三,将第二步“GPS的利用”说仔细,因为该方法的三大关键步骤是:地图道路层智能识别、交通网络矢量化和矢量地图精确拓扑校正,而摘要中合并为两步不太合适,表达不够清晰,更重要的我是想突出另一个创新点“提出了离散非线性校正算法”;第四,以什么为例也是语言表达的问题。我这种想法,你感觉如何?请讨论!   (2)文章结论的写法上,文中有这样的表达:“免测绘型数字交通精确制图程序还包括对地图地理单位属性数据库的添加及编辑等功能。它能自适应修正道路节点位置,保持城市建设中道路改造后的矢量图形数据的准确性 。”我修改为:“免测绘型数字交通精确制图程序还包括对地图地理单位属性数据库的添加及编辑等功能, 从而实现道路节点位置的自适应修正 。”   【我的想法】论文写作不能“不端”,但也不能淹没文章的创新。在文章的结论中引用参考文献,是写作中的“一忌”——与文献的结论相同或相近显然说明文章的创新不足。从该文看,作者是在说明主要结论和成果以后,又阐述了“方法”的一个优势。将文献的一句原话拿过来评价,至少让人怀疑:这里的“它”是否就是指的本文方法?显然不是;另外,文献的原话也不是一个“发现性结论”,只是一种评价或者说一种引申,无需证明的“结论”。所以并不需要以文献来“证明自己”。   (3)标题,一种、新的,这种词汇在论文写作中经常出现。我考虑的是:如何以实体词、创新点来表述,提高篇名的信息含量。   【原标题】一种新的高速网络异常行为检测与控制方法。   【我建议的标题】“应用交互式网络流模型的高速网络异常行为检测与控制方法”或者“交互式高速网络异常行为检测与控制方法”。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11384 次阅读|22 个评论
换位思考,感恩的心态是治疗"不幸"症的良方
热度 3 zlhua 2011-12-22 22:04
其实,我也曾经有过不幸福的感觉...但现在...每当我问自己是否幸福时...答案都是肯定的... 呵呵,不是因为我自欺欺人,而是因为我现在更喜欢换位思考问题,用感恩的心态对待他人.... 呵呵,其实,曾经的我,也曾抱怨过他人的偏心...他人的不关心....他人的不体贴和周到... 但现在,偶尔想起以前自己有过的这些不良情绪...总是会报以不好意识的傻笑... 其实,很多时候...可能并不是他人对自己不好,而是自己太苛刻,总觉得很多事情理所当然,没有以一种感恩的心态看待别人对自己的好...总觉得什么都是应该的,理所当然... 现在的我,每当发现有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发生时....总是会多换几个角度来思考..角度换了,心境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也不会苛求别人对自己的好...呵呵,而是要求自己,尽可能更好地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能够因为自己的存在,让周围的人更好地存在... 呵呵...思路决定出路...当你觉得不幸时...有点想不通的时候...一定要多换几个角度... 比如,在面对今年绩效可能又不如意的时候...我会想,其实可能是我比较笨...不懂得认真研究学校文件精神...因此,不知道哪些地方学校看重,哪些地方学校不看重....比较自我...平时就不关注绩效的事情...只是做自己认为有意义...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所以,没有考虑到学校和领导的立场...所以,学校和领导不给我多发钱钱是有理由的....我不该郁闷,而是应该认真阅读学校绩效考评文件...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除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之外,还应该做一些学校和领导感兴趣的工作...这样才会皆大欢喜...所以,想到这里...之前刚刚滋生的小郁闷就一扫而光了... 再者,以感恩的心态对待人生,尽可能去理解,包容她人... 比如,刚刚母亲的唠叨...在分析了母亲的"不幸"史之后,我开始更理解了她...明早再见到她时,我一定会先对她"微笑"...然后,尽可能说话轻言细语,注意分寸,小心谨慎...尽可能不触碰她的"痛处".... 呵呵...所以,想让自己感觉到快乐...感觉到幸福....换位思考,感恩的心态很重要! 母亲年纪大了,很多思维习惯已成定势...想改变的确很难...所以,作为她的女儿...我应该理解她,包容她,影响她... 呵呵...再者,今天也是因为我自己说话口不遮拦...触碰到母亲的痛处了...所以,不能怪母亲唠叨... 呵呵,要继续爱母亲...关注母亲的感受....在她有生之年...尽可能让她感觉多一点快乐....努力中.....
个人分类: 自省自立|2851 次阅读|5 个评论
“6”、“9”之争与换位思考
热度 1 fqng1008 2011-3-7 08:26
这是一个社会心理学问题:甲在地上写了一个“6”,乙站在对面说是“9”,遂争吵不休。丙站在中间看了一会,让二人交换位置再看,结果大家都明白了缘由。于是,心理学家告诫大家,遇到纠纷时,要换位思考。 但是,社会生活中的“6”、“9”之争并没有那么简单。如果“6”和“9”代表不同的利益,我们可以发现“屁股决定脑袋”,你让他换位思考,他们的位置能够说换就换吗?如果位置换不过来,争论还能迎刃而解?双方需要博弈。结果不外两种:一是相互协商,或“8”或“7”,或维持原状,直到大家都能接受;二是真正换位,你死我活。 如果“6”和“9”只是一个数学符号,那是意识形态之争,换位思考也很困难。例如我和柯兄,社会地位相似,但对改革开放前以及毛的看法却相去甚远,而且我还知道中国人以此划可为尖锐对立的两大阵营,谁也说服不了谁。这可能与自己的经历、接受的教育相关,也是不可能换位的。 既然换位思考难以解决所有的“6”、“9”之争,那么就大家互相宽容吧!所以,现代社会体现多元,一是培养宽容精神,二是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促进社会进步。
个人分类: 感悟人生|8227 次阅读|1 个评论
“和谐”的楷模,应李宁老师的《换位思考》
liwei999 2010-11-13 15:02
和谐的楷模,应李宁老师的《换位思考》 (2532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November 12, 2010 11:10PM 有道是:说什么有时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怎么说。李老师的《换位思考:假如您是一名科技官员》就是个和谐社会的杰出代表了( )。这倒不是说李老师言之无物,而是说想到具体怎么办的时候,思路就有所不同了。 事情都在变化。开始是因为有事儿,然后去找人、成立机构。解决的问题后,原来的人和机构从理论上说就没有事儿可做了。这时候就成了因人设事儿,要找事儿了。所谓创新其实就是找事儿。一大部分都是没事儿找事儿。但是千万不能去搞什么合理化,成事儿的就在这些不成事儿的尸骨之上。所谓不确定性的本质大约就是如此。 从国体上看,外交、国防、教育等都是必须的。科委时代的委员会是个调节各部门的机构,这个委如今改成了部,说白了,有些不伦不类,属于因人设事儿。因为今天,电子化了的产业时代,军用和民用的差距已经不是很大、甚至是分不清了。差别最大的也许是军口保密管理的体系。但这并不在科技当中。因此,对针对严重关乎国家经济命脉、国家安全和人民健康等领域,亟需解决而又目标明确的问题的提法其它主管部门会有意见。按照过去部的纵向体系看,科技部并没有自己的嫡系,高校都是教育部的管辖下。这就是科技部尴尬的局面,也是可以给民主党派来管的一个理由吧。镜某不相信外交部长也会让民主党派的人来做。 一个体制内有两个相似的机构做相似的事情也许是个好办法。彼此有竞争,可以有个紧张状态。也算是国家自己反垄断了。养科技队伍与养军队在过去是一致的,在今天也是如此。不过是一个是函数,一个是函数的导数。军队是今天的力量,科技是军队明天的力量。 武老师有个帖子说《基础科学的创新是冒出来的,而不是抓出来的》( ),有7分道理。三分没有道理就是今天的基础科学也是需要前沿的技术来支撑的。这个技术往往需要大的投入,不可能是冒出来的。 镜某看科技费用的管理和投入,有几分象有几个孩子的母亲养育孩子:都是自己的孩子,原理上是一样的爱情。但是在某一个时刻,因为每个孩子处于不同的成长发育期,家里对孩子的投入就不一样。有先入学的,有先成家娶媳妇的,不能要求每个瞬时都公平。以十年的期间看,应该还是一碗水端平了的。 发钱、要钱和用钱的三方,实际上科技部不过是发钱,基本上没有太大的责任。而要钱的和用钱的就责任重大了。期望官(=发钱方)来管一下要钱的和用钱的思考是施饶两位教授的的表面上是批判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基于传统思维的思考。主张不必代人受过的王老师的思考反倒是个泾渭分明的科学(格物)思想呢。至于李老师的思考,当然是和谐的、应该成为主旋律的思考。这个思考本身,也是印证着王老师的思考合理性科技部不必代人受过。当然镜某还要更激进,不代人受过不代表就是把事情办好了。办好的唯一标志,恰恰就是不再需要这个科技部了。这个勇气别的行政部门可以没有,而科技部则必须有。卫星进了轨道,火箭就不要了。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71434,71434#msg-71434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2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浅谈换位思考
热度 1 stone1971111 2010-11-8 11:07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被告知要换位思考,那么什么是换位思考呢?怎么才能换位思考呢? 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么就要有如下问题需要分析。 第一,要知道别人的位置。这里的位置其实就是别人的角度或者喜好。记得有一个故事,里面说有两个老人,相伴一生,看起来很幸福。由于条件关系,生活一直很拮据。两个人都喜欢吃鱼,结果老头总把鱼头给老太太吃,老太太总把鱼尾巴给老头吃。为什么这样呢?就因为老头自己喜欢吃鱼头,他就以为老太太也喜欢,自然要把自己最好的给她,老太太其实并不喜欢,甚至不会吃。而老太太自己喜欢鱼尾巴,就以为老头也喜欢,自然就把鱼尾巴给了老头。老头其实喜欢的是鱼头。这样的误解持续了一生。到即将老去的时候,两个人才知道彼此都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到对方头上,虽然都是出于好意,但是并没有真正知道对方的喜好,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明明我是希望另一个人好,做点好事,但是由于对另一个人并不是深入的理解,因此好心办了坏事。 第二、知道别人的位置非常困难。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两个人想法是完全一样,也不存在喜好完全一样的。用自己的眼光和知识去理解别人总有误差,这些误差在自己在意的事情上尤其大。如果没有深厚的知识修养做基础,那是做不到知道别人的位置的。其实,这涉及到如何去理解人性的高度。人性又是人的最复杂的一部分。 第三、位置是时变的。每个人只要是上进的,都在不断地变化,人的角度也在变化。历史经验只在一个小范围有效。因此,要科学的认识别人,就要动态的掌握人的发展状态。但是前提是,自我也需要有科学的观察眼光,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是会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有一句话说:教条主义比无为更有害。 能做到换位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并不是想换位就能换位,换位需要人的修养和素质到了一定高度才能做到。否则,就是在奢谈换位。为了更好的换位思考,我们只能不断地学习。
个人分类: 空闲时光|5779 次阅读|2 个评论
正思与反思
caoman 2010-8-4 17:25
生活中有一个小常识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即当我们看迎面走来的人时,习惯在对对方有个整体模糊的印象之后瞬即将目光专注到对方的脸,通过其表情透视其内心世界;而当看背面离去的人时,则习惯看对方的整体,通过其形体感受其精神状态 ( 朱自清的背影由此而出 ) 。 这个不自觉的反应蕴含着人们思考方式中的一个道理,不同的视角意味着人不同的思考方式,有不同的反应,得到不同的结果。如果把正面观察比作正思,背面观察比作反思,正思容易把握关键点(心态),忽略整体情况(形体);反思容易把握整体情况,却不一定抓得住关键点。 正思与反思包含多层含义,正思指按传统的经验方式思考问题,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做出预期,从有利的一面去考虑人和事等;反思指按逆向思维的方式思考问题,在事情发生之后进行研究分析,从不利的一面去考虑人和事等。比如选举, 10 人中选 9 个干部,直接选出 9 人属于正思,间接选出 1 人属于反思;比如述职,年初计划属于正思,年终总结属于反思;再比如投资,做可行性分析属于正思,做不可行性分析属于反思。 人们习惯于正面看人脸,即习惯于正思,习惯于按已有的方法做事,习惯于对未来充满幻想。因此,出现很多以貌取人的人、墨守成规的经验主义者、自以为是的理想正面主义者,和一味按照自己思路做事忽视别人需求和感受的利己主义者,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比如时下流行帅哥美女闪婚闪离,对 80 后新一代的批判声甚嚣尘上,沟通在组织管理中占有较大工作量。 要想对一个人做出客观如实的评价,需要从正面和背面两个角度观察,即正思与反思相互结合互相补充,才能得到全面准确的结果。用正思寻找未来的发展方向,用反思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反思的结果服务于正思结果的实现,即为实现未来的发展目标提供方法指导。 《非诚勿扰》中,葛优一眼看上舒淇的美貌,典型的正思。接触之后看到舒淇正处于对另外一人欲罢不能极度痛苦甚至自残的状态中,他对舒淇说:你啊,想三心二意还没那本事,逢场作戏你都不会,全写在脸上了。我把话放这儿,他这一页你是还没有翻过去,一旦翻到新的这一页,你照样会一心一意。我就是看准了这一条才容忍你现在的表现。你傻,我可不傻!葛优确实不傻,他利用反思认识到舒淇是个对爱情一心一意忠贞不二的主儿。从正面看到美貌,从反面看到忠贞,促使他虏获美人芳心,最终把貌若天仙、嫁到皇室去也不输给戴安娜的舒淇拿下。 思考包括正思与反思,人们习惯正思忽视反思,要得到客观准确的结果,需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形成系统全面的思考方式。进而,在正思与反思的基础上,学会换位思考,就可实现个人境界的越位提升。
个人分类: 哲学|39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换位思考是一种愿望
wangdh 2010-5-25 01:03
换位思考是一种愿望 (王德华) 师生关系紧张,官民关系恶化 和事老们出来总是要求或希望对方换位思考,能相互理解。 我们经常讲换位思考,就是希望能互相理解,能体谅对方的一片良苦用心。 仔细琢磨一下,我怎么觉得,换位思考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 人的个性不同(这是达尔文说的),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说的就是这个理。求同存异?那是无奈的一种希冀。异,就是多样性,是一定要存在的,不管说出来也好,憋在肚子里也好。谁的潜意识里也是求同,不是求异。 小时候听大人聊天时常说,有儿女方知父母恩。这一点我自己是深有体会的了,切身的体会,刻骨铭心的体会。这种感觉我在一些文章中都已经表达过了。年轻的时候,没有做父亲的时候,有些事情(方面)的确是体会不到的,或者说感受是不同的。所以,平时当我读到有哪个父母亲为了儿女做出了什么可歌可泣的事情时,总是心怀敬佩,也理解那份情感。为了儿女,父母还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那么,父母要求孩子为父母着想,站在父母的角度想想,现实吗? 再说师生关系吧。学生能理解老师吗?应该说能够理解一部分,但他一天不做导师,就一天不会有这种全方位的体验,尤其是那种无奈和苦闷的感觉。做学生的滋味,导师是体验过的。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体验可能不同了,但毕竟走过一遭的。有些导师容易忘掉自己当学生时的那种体验和感觉,记性好一点的导师,时不时地做点换位思考,还是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所以,作为学生,不要指望太多,导师能够做到理解就很好了;同样,导师们更不要对学生指望太多,尤其是现在的社会大环境下,在整个社会缺少社会规范、缺乏诚信更缺乏孝道的时代里,指望这些孩子能完全理解导师的各种苦衷?那简直是一种奢望了。我觉得,能做到部分理解就可以了,如果达到大部分理解实在是应该满足了。如果再要求他们从导师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处理问题,简直是有点过分了,您说呢? 人类大概就是重复循环着这样的生活。等懂事了,父母已经年迈了,或者已经不在了;等到自己有些事情真正明白了的时候,年龄已经大了,机会也错过了。人,最大的悲剧就是不能走回头路,走过的路,脚印是擦不去的,所以就有了各种遗憾。人类最不现实的梦想就是时间能倒流或停止一阵子。就是由于这样,人间的各种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也总是源源不断涌现、代代相传。 这就是我们人类吧。如果您明白了,您还强求对方换位思考吗?换做是一种希望吧,这样心理要求的基准线会下调一些。有个建议,您先自己换位一下试试吧。 (王德华 2010.5.23 )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6444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