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价值取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中医病因学的不足看理论现代化的价值取向(1)
fqng1008 2020-2-27 10:30
毫无疑问,中医现代化的基础是理论现代化;如果没有现代化的理论,中医所有的现代化都将成为空中楼阁,成为无本之木。那么,中医理论现代化的基石在哪里?其价值取向如何?本文试探讨如下: 一、 疫情下 的 中医病因学尴尬 “治病必求于本”一直是中医诊疗的最高追求。“本”是什么?虽然可以有不同说法,但“病因是本,症状是标”无疑是最基本的认识。故此,如何应用中医学 理论 解读 2019新型冠状病 毒( 2月11日,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 其 命名为 “SARS-CoV-2” , 所致 疾病命名 为 COVID-19),成为重中之重的事情。 仅以官方发布的治疗方案为例。最早的 2020年1月21日,湖北省卫健委发布了湖北省中医院牵头制定的“防治方案”以“热毒”、“湿毒”论治本病;1月23日,北京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防治方案”以“疫毒”“袭肺”、“壅肺”、“闭肺”辨证论治;1月23日,国家卫健委公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以“湿邪”、“热邪”、“邪毒”辨证论治;1月24日,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防治方案”以“湿邪”“热邪”辨证论治;1月27日,国家卫健委公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以“寒湿”(早期)、“湿毒”辨证论治。 据天津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郑文科教授等统计,各省市 21个地方方案中,涉及的证型9类,涉及病邪6种,推荐方剂40种,中成药32种。 我们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即将出版的《传染病辨证体系规范化实践》 一 书中初步统计了 “2019- 新冠状病毒肺炎 ”的中医 病因 学说,至少有七种:一是 “ 疫疠致病说 ”,二是“ 寒湿致病说 ”,三是“ 湿毒致病说 ”,四是“ 热毒致病说 ”,五是“ 湿浊疫毒说 ”,六是“ 伏燥说 ”,七是“ 木疫说 ”。 一个 “SARS-CoV-2” 为什么会 “讲出”这么多 不同的 “病邪”来? 这 要从中医学理论的自身缺陷 说起 。 其实,中医的外感病因学不仅仅是 “时气说”(六淫学说),还有“戾气说”、“瘴气说”、“毒邪说”等等。迄今为止,应用得最成熟的是“时气说”,它与中医的病机、诊断、治法、药性密切关联,形成了中医外感病学说的(辨证论治)因机证治体系。 但尽管如此, 中医的外感病因学 仍然不能够让其一统天下,因为缺乏判别式实验的依据,面对 新型冠状病毒 的疫情,根据任何一种古代病因学学说都可以说出不同的病因学理由,而且各有道理,互不买账。 那么,中医病因学理论为什么不能统一起来?关键的原因 在于:它源于直观的生活经验及其 “猜测”,没有采用研究“因果关系”的逻辑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实证手段。 虽然 , “百家争鸣”之风可喜, 但 缺失 “客观检验”思维可悲! 我们现在还有一种说法,叫做 “审证求因”,实际上是无法做到的,最终仍然是“审证求证”,并非能够获得真正的“因果关系”。事实上,现代科学研究病因学(即因果关系)”有一套基本的规范和程序,并非简单地“审一审”就可以审出来的。研究“因果关系”,在逻辑学上有“穆勒五法”,在微生物学上有“科赫法则”,每一步程序都要落到实处,用证据说话,用事实说话,才能得到科学共同体的认可,才能够完成从假说到科学理论的过渡。 因此,中医外感病学的所谓病因学,只是一种类似语义学的 “约定俗成”,而没有追求客观性依据的严格理念与方法学程序。这次新冠状病毒肺炎所暴露出来的“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谁都可以自说自话,求丰富多彩易,求专家共识难。这种现象是中医学的内在缺陷所决定的,因为医学理论产生的过程中就没有客观检验这一实事求是的精神禀赋,以及采用相关的研究策略和技术手段。缺失了这一环节,就与真实世界的“因果关系”有了南辕北辙的差距。 但是,中医病因学并非一无是处。 从今天来看,这个病因学的本质含义 应该 代表的是机体的病理生理学状态,即辨证论治的核心是 “对症处理”,而非“病因学治疗”,类似于刘清泉教授所说的“不是抗病毒而是强自身”。 从这个角度看,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是对的,因为对症处理的前提是 “症”(证)。进一步而言,临床上出现的某些“乱象”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对症处理需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而且,这也体现了“治病必求于本”的中医追求,因为中医看重的是“病人”(病理生理学状态),而不是“病”(病原学)。毕竟“病人”是本,“病”是标。 二、虚拟的病理生理状态医学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4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需要理解完整的世界——回复侯老师及诸位博友
热度 2 fqng1008 2017-2-15 10:38
情人节这天没有上网,没想到转载的“ 蔡霞:主义背离常识,就会堕落为谎言” 成了热门博文,并且引起了众多博友的争议。 为了感激大家的关注,我在这里统一作回。其实,无论写还是转载博文,我更加看重的是通过博客这样一个工具,保存一些自己的和别人的文字,便于以后检索或编辑加工。当然,我也在意大家的关注,也喜欢听到一些好话。 在选择转载文章的时候,我 肯定 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但也常常欣赏与自己价值取向不同的理性探讨,比如前一篇刘仰的文章。 说真话,现在的网络文字,充满了火药味。似乎大家热衷于“打派仗”,动不动你死我活,恶语相加,确实有辱斯文。看到一篇文字,首先是对不对自己的胃口,然后“大帽子”一通,而不去深究有没有道理,它的不足在哪里? 记得几年前,我与一位日本回来的感染科主任开会住一个房间,他告诉我跟家人的不愉快经历。家里人都是“左派”,而自己与他们格格不入。其实这样的例子很多,同事、朋友、同学、亲人之间,意识形态的差异往往很大,不小心就擦枪走火。 每个人的观念形成,肯定与人生阅历密切相关,而且在网络上表达的也基本上是 他的真实想法 。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分歧?可能与改革开放这么些年的社会变化密切相关。我想, 多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想,多探讨彼此形成的时代背景,多接受一点与自己胃口不同的观点 。也许,完整的世界就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具有不同个性、不同观念、不同层次的人的组合,不要动不动就是“脑残”、“五毛”、“汉奸”、“别有用心”之类的。 附:情人节特辑丨听懂他的心 精选 关键词:人际关系心理学 李炳全 张丽玲 科学出版社 情人节 心理学 人际关系 Happy Valentine's Day!在这个充满鲜花和恋爱气息的节日,小编祝大家以后的每一天都是甜蜜的情人节。然而恋爱中总是避免不了争吵,怎么才能和爱人更好的沟通呢?也许,你只需要这一招——倾听。 我们为什么要学会倾听? 我们之所以要学会倾听,是因为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善于倾听别人,仅仅让别人倾听我们。能够认真倾听别人的话,可以体现出对别人的尊重。只有倾听,才能捕捉别人说话的对错,从中捕捉有益信息。倾听能鼓励他人倾吐他们的状况与问题,而这种方法能协助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认知心理学家米勒提出了“米勒法则”即“你要想理解一个人正在说的话,你必须假定这话是对的并试图想象它正确含义是什么”。因为只有假定别人说的话是对的你才能够去倾听,如果先假定别人说的是没意义的或错的,你还会认真倾听别人的话吗?一些专家如艺术家、发明家等,一般都善于倾听。因为只有倾听,才能做到以下3点。①听得全面。若在听时思想开小差了,就可能只听到只言片语,或错失至关重要的部分,不能全面地捕捉到别人所传递的信息。②恰当理解。若遗漏了一些信息,就可能造成对别人的理解偏差。③听懂。听不进要听,还要听进去,还要听懂、听明白。否则似懂非懂,就不能充分体现出听的价值或意义。 倾听是为了什么? 沟通有四大途径,听、说、读、写,其中,听排在首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很多时候是在听别人说话。有人统计,工作中每天有3/4的时间都花在言语沟通中,其中有一半时间是用来倾听。倾听别人说话的目的有:①给予对方高度的尊重;②获取信息;③追求乐趣,听别人话,我们也听出一些感兴趣的话语或者信息,使我们获得乐趣;④收集回馈意见,比如,我们做了什么事让大家提意见,当然我们也能恰当反馈意见,因为听了别人的话,弄懂了别人的话,才能够跟人家恰当反馈意见;⑤增进相互了解。 怎样才可以更好的去倾听? 倾听的前提是四心:耐心、专心、用心、欢喜心。作为一个好听者,首先要具备耐心,不要听别人的时候就心烦。其次要专心,即专心致志地听别人讲,不要心猿意马、心不在焉。这样会表明听者没有真正把别人放在心上,或者即使把别人放在心上,也不会在乎他们的观点和需求。再次,要用心听。只要用心,才能真正弄懂或理解别人说的话。正如前面所言,中国人常常说“看他怎么说”而不是“听他怎么说”。这里地“看”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眼”看,即去想去思考。正如曾仕强先生的话所言,唯有用心看,才能看仔细、看懂看明白,才能领悟“话中的话”,以及“话外的话”。最后要有欢喜心,即怀着兴趣高兴地听别人讲。只有怀着欢喜心听别人说话,才能十分认真细致地听。 倾听的秘诀 培养倾听的秘诀 有以下7种方法。 1. 培养主动倾听的心态 要使自己能够倾听,首先要具有积极的倾听心态,对倾听有正确的看法,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这样,自己就会愿意倾听,并对倾听感到快乐。“心态决定一切”,若具有积极心态,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倾听。 2. 注意练习倾听的习惯 常言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要能够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倾听,就需要形成倾听的习惯,而习惯的养成需要经常练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有意识地控制调节自己,使自己能去倾听,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把倾听逐渐自动化或无意识化。 3. 创造倾听的环境氛围 倾听也需要良好的氛围,在培养倾听习惯时,可以为自己创设一个好的氛围。比如,就自己不太了解的内容去听别人讲;创设一种安静的私密场合,等等。 4. 多注意自己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非常重要,运用得好,可以起到语言所起不到的作用。比如,坐直、侧耳、把耳朵倾向或靠近说话者等,都能给人一种你在认真听他说的感觉。 5. 避免仓促判断 在倾听时,尽可能避免仓促地对别人的话作出判断,更不要急着下结论,要在听完整后再发表意见或看法。发表意见或看法时,尽可能肯定,尽量避免否定。 6. 用同理心倾听 同理心(empathy),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其实质是进入并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他人的一种技术与能力 。怀着同理心倾听,就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与对方角色互换,这样可以感同身受,真正地理解对方,提升倾听的效果。 7. 反应知会 倾听时,以适当的反应让对方知道,你正在专注地听。主要方法有:“目光接触;显露出兴趣十足的模样;适当地微笑一下。”“用言语响应、用声音参与。说句:哦!哇!真的?是啊!对!”“用肢体语言响应。如点头、身体向前倾、面孔朝着说话者,换个姿势……”“记下一些重要的内容。”“用说明的语句重述说话者刚谈过的话。如:你的意思是不是说……换句话说,就是……。响应一下。在心里回顾一下对方的话,并整理其中的重点,也是个不错的技巧。例如:你刚刚说的×××论点都很棒,真的值得学习。” 《人际关系心理学》 李炳全 张丽玲  编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 责任编辑:郭勇斌,周爽,刘艳华 ISBN:978-7-03-050665-8 《人际关系心理学》 阐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促进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方法和技巧;同时由于人际关系心理与行为具有文化依存性与差异性,也结合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实际论述中国的人际关系的一般特点、交往行为与技巧。 (本文责编:李文超)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278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劳动力的价值取向问题
热度 2 蒋高明 2015-11-3 19:08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劳动力的价值取向问题 蒋高明 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着严重的转型问题。一方面农业丰收,但农民不增收;另一方面,国家粮食丰收,但进口压力增大。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从事农业的人群将会出现萎缩,从业年龄老龄化,且以妇女大军为主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扭转。这势必增大国家粮食安全的难题,不要说质量安全,连数量安全都难以保障。 实际上,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劳动力价值取向问题。如果农民在城里工作一个星期的收入高于其在土地上辛苦一年的净收入,外出打工就不可避免,与此伴随的是,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和农村空心化的出现。反之,如果农民在家里从事优质农业,回报高于在城里打工,年轻人也回逆流回村。农业如何重新获得活力,摆在农民或国家面前的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加大土地流转进度,压低粮价,让更多的人不愿意种地,将土地流转到少数人手里,按照美国那样的农业模式,一家经营的土地成千上万亩,土地的集约化程度高,化学化和机械化程度高。这样的食物没有质量上的竞争优势,与国内外资本拼数量。虽单产会下降,但规模效益会明显。这等于原来一家一户的少量的农业效益,向少数人那里集中。 另一条道路是,对土地投入更多的优质劳动力,生产安全优质的食物,优质优价,释放城市消费人群潜力,随着城市购买力的增加,产量随之升高,一亩地的效益等于几亩或十亩以上的效益,相当于扩大的耕地数量,通过质量取胜而不是数量取胜。在这种模式下,要发展精细化多样化的可持续农业,少用或不用化学物质,恢复生态平衡,除了提供优质食物,还可带动就业与养老。 在两条道路之中,前者管理起来容易,政府补贴也起来容易;缺点是栽培物种多样性下降,抗风险能力下降,医院里的病人会更多,城市人满为患,将农业问题转变成复杂的社会问题。作为全球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已经用他们自己的国民做了很大的实验。这个国家的 140 万律师将 300万 人送进了监狱。律师最挣钱,说明社会病得不轻。其次,医疗费居全球最高,医生很挣钱,说明病人增多了,该国的肥胖人群比例高达38%,全球最高。食品便宜,药品贵,美国人用于购买食物的收入只有总收入的 11% ,而购买药品的费用接近 20% 。中国没有美国那么多的土地,且人口的零头也比美国多,我们能够经得起那样的折腾么? 后者的优点很多:是可持续的环保农业;在生产源头污染大幅度减少,食品农药残留很少或没有残留;适合给人生产食物 ( 工厂化农业模式适合生产动物饲料 ) ,消费这样的产品可远离医院;还能够让耕地固碳;带动的就业多,可发展种、养、加、销、旅游多种产业,还可以将一些有粮的种子和农业技术继承下去。缺点是农民劳作相对辛苦,不如在城市里热闹,且政府不好补贴,监管起来难度大。如优质无优价,农民不会投入优质劳动力,进城去谋生的诱惑力大于在家从事农业。 当前中国人的健康问题有追逐美国的趋势,“穷人穷癌,富人富癌”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传统的食物生产方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和健康问题,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从穷人转移到了富人,食品与药品生产与销售乱象,说明的我们正在走向一条危险的道路上来。 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这只手可让农业兴,也可让农业亡。没有了农业的生命力,一个大国生存就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长期以来,任市场盘剥农业和农民,优质劳动力远离食物链,借助化学手段虽省略了一些劳动成本,但算起综合账来,生态环境和健康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中国农业何去何从?取决于消费者的觉醒,取决于政府的觉悟,取决于农民的价值取向。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060 次阅读|2 个评论
旧作重温:图书馆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取向——人的发展与完善
pww1380 2014-9-1 22:28
旧作重温:图书馆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取向 ——人的发展与完善 杨文祥 题记: 浏览前些年发布在天涯网上的旧作,感到写于7年前的这篇《图书馆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取向——人的发展与完善》值得重温,尤其是在浮浅浮躁,功利庸俗,物欲横流——这种末世心态甚嚣尘上的今天。 为此,现将这篇博文旧作重新发布在这里,以期警世,更希望以此与朋友们交流,共勉。 作者 : pww1380 2007-08-29 12:18 星期三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74749PostID=10824843 文字、知识、文献、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环境,这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直接产物,于是也就构成了人类文明进步历史水平的基本标志。 这样,图书馆的价值取向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取向并行不悖。 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取向是 人的发展与完善 。 于是, 人的本质 、 人的价值 、 人生哲学 、 信息社会 和 信息文明 等诸多 从个人生存、发展、个人命运到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和人类命运等当代有思想的人们所关注的各种理论问题都必然是图书馆学研究所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 如果我们能够就这些问题展开思考与讨论,不但可以把关于图书馆与信息文明的内在联系作深入的理论把握,也可以把当代人类关于信息文明的理性思考不断推向深入 。 如此,我们这个博客就不仅仅是图书馆人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是当代思想者共同的精神家园 。 显然,这些理论思考是保持天涯博客“云中鹤”这一精神家园活力的生命之源。有这一源头活水,我们的研究和思考必将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始终走在人类文明建设和历史进步的前沿。 在这里我们需要铭记于心的是: 如果不能最终归结为文明的进步,不能最终落实为以文明进步为内涵的人的内在素质的充分发展与完善,一切表象层面的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最终都将被证明不过是泡沫和空话 。
个人分类: 学坛杂俎|2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价值取向---大学的前进方向
热度 2 lin602 2014-8-5 09:43
大学到底崇尚什么? 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事情在大学中为‘美’? 大学的网站、校报是报道学术的进展、学者的工作、学生们学习还是报道领导、‘刘迎霞’类的社会名流的来访、讲话、指示、考察。 大学是学者们的天空还是官员甚至三教九流们的天堂? 更直接地看,教师甚至教授们向什么地方聚集?是争着做官还是静静地做学术?如果教授们都争着做官,学术的根基就会动摇,学术的大树就被掏空。 这样的价值取向不但影响着教师,而且通过校风、教师上课的语言,辅导员们的工作风格影响着学生们。一个学校一种风格,给校友们也或多或少地打上了各自的烙印。 当许多教授、博导、千人涌向官场,当三教九流成为大学的座上宾,这个大学就完了!华丽的外衣裹着满身是病的躯体,跑不快,跳不高,走不远! 只有学术至上、学者吃香、教育为本、学生是根的大学才有可能成为一流并有影响力的大学。
1700 次阅读|3 个评论
好大学的一个重要标志
热度 6 lin602 2012-2-8 20:02
如果一个大学里最受尊重与向往的职位是教授,那个这个大学就有希望成为好大学了。 世界一流大学从这价值取向开始慢慢前进。 否则,一切免谈。 北大,清华?哈哈,做梦吧。
2740 次阅读|11 个评论
外向扩张与内向完善——编辑文化价值取向的向度思考
热度 1 cuilanzi 2011-11-24 08:29
摘要:编辑的文化价值取向包括两个向度,一为外向扩张,二为内向完善。前者注重缔构生命“真”的世界,其中编辑文化价值取向的先导不是出版“深浅”,而尊重并突破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后者侧重营造生命“善”与“美”的境界:“善”是编辑文化价值取向的根基,“美”是编辑文化价值取向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外向扩张;内向完善;编辑;文化价值取向 如果说发达出版业的重要标志是出版物的质量,那么一位好编辑的重要标志是其编辑的出版物的文化价值。好出版物,无论是传统纸质出版还是现代数字出版,也无论时隔多久,都会给人以文化熏陶、思想启迪和精神力量。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文化往往是由它的悠久历史、深厚科学知识和人文底蕴积淀而成的。对于身负促成文化积累、文化宣传、文化创新等使命的编辑来说,其文化价值取向可以影响乃至引导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也就是说,国家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于其出版业的发展水平,而出版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于其出版物的质量尤其是文化价值水平,出版物的文化价值水平由编辑对文化价值的认识所决定,最终,编辑个人的文化价值取向决定了其对文化价值的认识。因而,正确认识和剖析编辑的文化价值取向,对编辑个人、对国家都是极其有利的。 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作为出版物成败的评价标准,尽管带动了一批高质量高效益出版物的诞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极易导致多数编辑在调查项目时更多关注如何开发得大奖、赚大钱的选题,而忽略选题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高低。从出版文化的本质来说,这是出版文化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①失衡的体现。长此以往,会助长出版界不良的文化风气,使得国家的文化产品品种趋同、跟风现象严重,势必导致国家的文化发展单一、文化价值欠高,最终必定会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文化竞争力。 197O年6月牟宗三先生在《生命的学问·自序》中曾写道:“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生命的学问。由真实生命之觉醒,向外开出建立事业与追求知识之理想,向内渗透此等理想之真实本源,以使理想真成其为理想,此是生命的学问之全体大用。”②这段话点明了生命的学问在中国文化系统中的核心地位。这其实给编辑们一个启示:既然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生命的学问,那么编辑的文化价值取向核心也应围绕着生命来展开。 为正确引导编辑对文化价值的选择,笔者从生命的外向扩张和内向完善这两个向度作一些思考。    一、外向扩张:缔构生命“真”的世界 1.出版“深浅”不是编辑文化价值取向的标尺 《出版:国人对你的期许没有变》一文对当前涉及出版界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其中第八个问题“如何引导出版人做文化、做内涵,也许是当前一个任重道远的问题,您认为呢?”③指出了当前社会存在的“浅阅读”和“深阅读”、“大众流行书”和“小众书”、“浅出版”和“深出版”等让编辑感到困惑的现实对立体。表面看来,“浅出版”和“深出版”等代表的是不同层次的文化价值,但从人类社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而不断求真的过程来说,两者又是相对的。不管出版深浅,它们都应是人类对知识本原、对世界本真的反映,是人类积累文化和创造文化的体现。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编辑,先不要管“浅阅读”和“深阅读”、“大众流行书”和“小众书”、“浅出版”和“深出版”谁赢利、谁冒险,而应要牢牢把握住选题是否能更好地反映生命、反映世界和反映知识本原这根杠杆。 正如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样,知识和文化在本质上也应没有深浅大小之分。有人提到出版的文化深度或文化价值,动辄以大部头的系列丛书来说事,好像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就只能体现在那些具有文化传承和文化积累的大部头的出版物上了。殊不知,出版的文化深度或文化价值,更多体现在出版物的内容上,而不是以出版物表现形式的大小多寡来评判的。谁能说一本《安徒生童话》对儿童的思想启迪或精神文化影响会小于一些大部头的教育系列丛书呢?编辑与其没有原则地去跟风所谓的流行文化、畅销书,不如实实在在地从探求世界本真出发,从对知识本原负责考虑,确立起广阔的文化视野,从而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宇宙观,为求真求实的文化价值取向奠定坚实的基础。从编辑的文化价值取向与国家文化的密切关系来说,只有允许具有多元文化多种表现形式的出版物的存在,才会带动一个国家文化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2.尊重与突破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是编辑文化价值取向的先导 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社会文化、地域文化等价值观念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价值体系。正因为有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尊重与突破,才有了现今的多元文化价值格局。但部分出版社的编辑缺乏突破现时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勇气,往往使得不少优秀文化延迟或者消失。有位记者曾经采访作家阿来,问他:“现在的创作时代是一个市场经济时代,这是否表明我们的文化已经完全产业化?”阿来说道:“1994年我就写完了《尘埃落定》,长达四年时间在中国找不到一家出版社出版,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每一个编辑都说现在已是市场经济时代,说不需要我这种艺术追求了。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仍需要艺术追求。”④ 自然社会与人类社会的文化本质是什么,人们对精神文化追求的核心又是什么,这些疑问都是在允许多元文化并存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探求得到的。尊重已有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固然可以不断传承优秀文化,但如果不懂得突破原有的文化壁障,那么更优秀更先进的文化只能与人们失之交臂。做编辑要想选择优秀的文化价值,就应该主动去突破原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因此,尊重和突破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是编辑文化价值取向的先导。    二、内向完善:营造生命的“善”与“美”的境界 1.“善”是编辑文化价值取向的根基 有学者有感于当今出版界存在出版伦理缺失现象,归纳了其中“不求创新,挖作者就行”、“不论手段,能畅销就行”、“不讲道义,我做成就行”、“不讲质量,有关系就行”这四种至痛,指出:“做一个有德的策划人比码洋和利润更重要!不讲出版伦理的后果,可能严重到会毁了出版业。”⑤从出版文化角度来说,这实际上与编辑进行文化价值选择时以“善”为出版选题评价基础有异曲同工之妙。要重塑出版伦理,就得让编辑更具有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服务的文化价值观,这种博大的文化观需要建立在终极关怀和人道主义的道德考虑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人心向善可以造就多元文化并存的和谐环境。 无论是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代,还是信息文明时代下,人们对“善”的理解和追求将会让人类更加关爱生命、呵护生命,并始终以生命为反思文化、塑造文化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根据不同时代背景来探求生命的“善”,也应是编辑实现自身文化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的前提。尽管在不同时代,人们都会承担着不同时代的历史使命,但是他们共同的目标依旧是让生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成长。古时编书之人,无论是为了记载历史文化、还历史本原,还是为了服务世人、学习知识和文化,他们的行为都有意或无意地起到了传承文化、宣传文化、创造文化的作用;现时的编辑,比古人拥有更多的技术条件、更大的内容空间、更好的社会环境,理应具有超越前人的可能性,并能将编辑的历史使命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2.“美”是编辑文化价值取向的努力方向 吴平认为:“要想使编辑的作品具有更多的思想性,编辑本身就要有较强的思想性,具有某种特定的思想品质——对作品和出版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也即形成一种出版理念,从而在编辑工作中表现出一种个性化的思想品位与追求。因而,编辑思想的追求不同,其价值取向也就不同。”⑥该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编辑文化价值取向和出版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长远角度来说,该观点侧重在编辑理念的直接效应性上,而没有深入到编辑自身发展的环节来认识编辑文化价值取向的发展性。 “完美”是达到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最高水平,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另外,它的存在价值更在于激发人们源源不断的动力。编辑在探索具有更高文化价值的出版物这一过程中,自身的出版理念将会带动编辑个体的内在追求,进一步说,编辑个体的内在追求也会促成新出版理念的诞生,即编辑不单要实现出版物的文化价值,还要实现自身的文化价值。外在美和内在美的修炼是互补的,两者可以在共同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实现双向价值。因而,“美”是编辑文化价值取向的努力方向。 总的来说,编辑只有回归到生命的本原,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尊重历史,向外不断扩展文化的空间,向内不断修炼自身的文化品位,才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端正自己的文化价值取向,从而为人类创造出更多有更高文化价值的出版物。    注释 :   ①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将合理性分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相信的是一定行为的无条件的价值,强调的是动机的纯正和选择正确的手段去实现自己意欲达到的目的,而不管其结果如何。工具理性是指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   ②牟宗三.生命的学问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自序:1.   ③张君.出版:国人对你的期待没有变 .编辑之友,2009(6):2-3.   ④本报记者.文学创作要有三种精神 .电脑报,2009-06-29(A4).   ⑤周海忠.出版伦理缺失之痛 .出版参考,2009(6):1.   ⑥吴平.编辑思想的价值取向 .南通大学学报,2005(3):153. 发表于《现代出版》2011年第5期(总第75期)
个人分类: 出版无限|1399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药家鑫等案件反思教育的价值取向
热度 1 gzchengzhi 2011-4-16 23:25
  首先我这里并不只是涉及到药家鑫这一个案件,也涉及到很多其他的案件。其次,我这里也只是从教育这个角度来进行思考。   1 什么是价值取向   对于何为价值取向,叶澜教授认为:“价值取向是人对客观事物及自己需求和利益的认识水平的反映”。   相对于教育而言,无论是一个人、一个家庭或者是一个社会都有对于教育的需求和利益,这说明个人、家庭、社会等对于教育而言是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当然这不是教育取向。   但是如果反过来说,教育领域对于个人、家庭、社会等有自己的需求和利益,教育领域对这些需求和利益的认识水平如何,反映的就是教育的价值取向。   2 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   按照这种概念上的界定,教育学家和哲学家们将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归类到两个比较极端的论点中。分别就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顾名思义,个人本位论强调的是要尊重个人的发展,教育需要重视每一个人的成长,通过个人的顺利成长来最终改变社会。一个社会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个人本位论强调的是个人作为中心。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而社会本位论强调的是教育应该重视社会的发展需要,个人应该按照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完善自己。包括按照社会的需要来学习相应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技能等。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是核心,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   3 中国和西方教育价值取向的差异   如果只有中国文化,那我们看到的似乎就只有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取向了。而随着西方文化的兴起,使我们看到了教育的个人本位论价值取向的存在。   有关中西文化和教育价值取向的的差异问题,有很多的人士都对此作了分析。比如 李肇辉认为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表现出顺从,而西方的文化价值取向则表现出个性化等 。 一些学者则从比较专业的角度对中西文化冲突以及教育价值的区别做了论述 。   中国教育具有很明显的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取向特点。比如一些学者指出,如同“学而优则仕”这样的儒家学说观点,就是比较重要的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取向 。而另一些作者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的家训文献,指出中国古代的教育是反对个人价值的 。这种社会本位论价值取向不仅限于中国,在中国周边的儒家文化圈中也是非常明显的。且这种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取向也不仅限于古代中国教育,同样存在于中国现代教育中。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教育价值取向应该摒弃那种两种观点对立的倾向,构建出能够兼容并蓄的教育主导价值体系 ,这是值得重视的。但是我感觉,这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状态,但鉴于社会文化的复杂性,导致一种文化背景下,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两种价值取向中,总会有一种占优势,而另一种处于劣势,进而反映出两种文化中不同教育价值取向的差别。   在中国,历史上反映这种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取向的案例很多,最著名的如同蒙学教材《三字经》中,就给儿童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化的要求。比如一开头三字经强调人在初始状态的时候是“性善”的,但没说几句话,马上又告诫儿童,“苟不教,性乃迁”,意思是说,如果任由儿童自由发展,最终这样优良的本质就会迁移改变,为了让儿童今后能够适应社会,或者今后的成长能够最终达到理学家们的理想状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就必须对儿童进行教育。在三字经后续的内容中,就给出了相应的方法来阐述如何将儿童塑造成一个社会的人。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这些方法都是非常严厉的,比如“子不学,断机杼”,这是属于威胁儿童的。“教五子,名俱扬”,这是引诱儿童的,“幼不学,老何为?”这是吓唬儿童的。等等。而三字经在前面不厌其烦地说这些,当然是为了将后续的知识教给儿童,好让他们记住。虽然教师认为这些知识抽象了一些,儿童确实难以理解,但记住了,期望能够在学生的身上产生出潜移默化的效果,最终使学生成为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材。   在中国现代社会中,这种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取向仍然是占据了主导地位的。就中国的教育目的表述来看,其中包含了比较强烈的社会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   比如,在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中,教育目的是这样表述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这样的表述之中,可以看出其目的还是要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够建设这个社会。   与中国的教育价值取向相反,西方的教育价值取向则倾向于个人本位论。在这种个人本位论中,强调的是个人作为一个中心地位。社会的发展应该能够适应个人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如果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产生了矛盾,则应该改变的是社会,而不是个人。   西方的这种个人本位论的思想源自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宣扬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突破了中世纪黑暗教会的束缚,促进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发现。   西方的这种个人本位论价值取向的代表人物包括卢梭、杜威等一大批现代教育理论的先驱,杜威提出的儿童中心论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在其后的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们更是强调了学习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中心作用。   在这种个人本位论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西方文化也形成了与中国文化在教育领域显著不同的特点。一个最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中美之间基础教育方面的差异。为此奥巴马总统还专门提出了要向亚洲国家学习。   4 教育价值取向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事实证明,并不存在一种价值取向一定优于另一种价值取向。持任何一种价值取向,都有其优点,也有其存在的问题。   对于个人本位论的价值取向,其优点在于能够充分重视青少年个性成长和发展,能够充分发掘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美国,很多的学生在读书期间就可以获得很大的成就。比如微软的比尔盖茨、雅虎公司的杨志远、谷歌公司的佩奇等。这些案例在亚洲的教育体制下是很难出现的。   而社会本位论价值取向的优点则在于重视青少年成长过程社会化的作用,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牢固。在现有的体制下,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在成人以后,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例如日本战败以后,其教育系统提供的大量基础知识扎实的人才在日本经济重建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基础知识扎实的人才同样也为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而最近受到广泛关注的美国华裔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更是采用了一种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将其女儿送入了美国知名大学。   不过在为这两种教育的价值取向欢呼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两种价值取向主导成长起来年轻一代也难免会出现非常多的问题。   比如在美国这种个人本位论价值取向下教育出来的年轻人中,出现了震惊世界的伊拉克战场上虐囚事件,这反映出在美国的教育体制下,年轻人虽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但不良的成长过程,也形成了这些年轻人傲慢、文化优越感的问题。到了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总觉得自己是先进的,别的文化就是落后的。或许他们只是觉得这样才能够彻底改变别人的信仰。   而最近发生的几个案件,则又似乎可以说明中国的这种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取向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药家鑫案件,如果我们放在社会本位论这种教育价值取向中来看待,似乎可以这样来进行解释:在中国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药家鑫,从小接受的就是一种必须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自己的力量总是渺小的。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长时间的教育使得这些年轻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严重的怀疑,对任何事情都不敢负责任,进而发展为逃避责任。在出车祸的时候,不是思考自己该如何承担这一个责任,当发现无论什么方法都难以让自己逃脱责任的时候,采用了最为极端的方法。   除了药家鑫的案件以外,在最近一段时间还发生了一个留日学生在机场将自己的母亲刺伤的案件。这位汪姓留学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不敢承当负责自己生活、学费的责任。另外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在其母亲受伤倒地的时候,主动上前救助是一位外国人,边上那些中国人也就是起到一个旁观者的作用。这是否可以更明确地告诉我们,中西教育价值取向下成长起来的人责任感的区别?   表1显示了两种价值取向的对比。 表1 两种教育价值取向影响下的不同行为对比 个人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 美军伊拉克虐囚 朝鲜战争、中印战争中中方善待俘虏 美国牧师焚烧古兰经 中国严格的宗教管理政策,保障信仰自由 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灾难救灾的无序 中国汶川大地震、东日本大地震救灾的秩序 美国汽车主动给人让路 河北大学校园车祸案 外国人机场救治汪姓留学生母亲 药家鑫刺杀女工 、汪姓留学生刺母   尽管有这些区别,但是我也注意到,实际上两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也有趋同迹象。比如前《中国时报》记者张平宜女士,在四川省凉山大营盘村所做的系列非常重要的工作 。而在美国,像蔡美儿这种中国传统式家庭教育方法也开始引起美国主流社会的重视 。一些学者也呼吁这两种论点应该实现统一和融合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指出,如果在社会本位论教育价值取向环境下实施“儿童中心论”,则可能导致相关道德法律体系的冲突。   5 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这里并不是要判断哪一种价值取向优于另一种。一种价值取向能够长期存在总是有其合理的地方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分析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于人和社会的影响,最终做到有所取舍。   比如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她的教女方法能够取得成功,这是跟她处于美国的教育环境有关系。在美国这种个人本位论价值取向占优的环境中,过分夸大了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忽视了社会对人的成长的制约作用。蔡教授的做法能够有效地减轻个人本位论消极的影响,使得两种价值取向有效结合在一起,发挥其中的积极因素,抑制其中的消极因素,并最终能够取得成功。   然而在中国这样的社会本位论主导的环境下,如果也采用蔡美儿的这种教育方法,其结果可能会强化社会本位论的消极因素,最终妨碍青少年的成长。相信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应该是很多的。因此,在中国应该跟蔡教授的做法相反,家长应该积极引进西方个人本位论的价值取向,鼓励青少年自由成长,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叶澜. 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 . 教育研究, 1989, 8: 28232. 王卫东, 石中英. 关于建国后教育价值取向问题的思考 . 江西教育科研, 1996, 4. 扈中平. 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与历史统一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0(002): 87–94. 涂可国. 论儒学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悖论及其影响 . 哲学研究, 2005(001): 31–38. 李肇辉. 凯胜移民—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_凯胜移民李肇辉_新浪博客 .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5a65980100hszt.html. 徐晓丹. 中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及其融合趋向 . 理论探讨, 2005(003): 122–124. 蔡中宏. 中西教育价值取向嬗变的考察与思考 . 科学. 经济. 社会, 2005, 23(003): 74–77. 白莉, 汪刘生. 中西文化冲突与教育价值取向 .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5, 4. 王卫东. 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价值观: 西方之鉴与本土之路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张晓青. 论孔子 “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价值取向 . Journal of Hensshui University, 2006, 8(3). 刘春梅. 历代家训与古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29(4). 娄立志. 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 . 华东师范大学, 2001. 程绍昆、黄继阳. 美军战俘——朝鲜战争火线纪事 . 时事出版社, 2003. 环球网. 美教会计划焚烧古兰经 遭全世界及奥巴马谴责_国际_环球网 . . 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0-09/1088803.html. 新华网. 对比美国军队在卡特里娜飓风大灾难后的表现_资讯_凤凰网 . . http://news.ifeng.com/mil/4/200805/0519_342_549128.shtml. 蚕虫鱼凫. 在美国过马路_杂谈_乐龄网 . . http://www.china5080.com/essay/82264.html. 华人新闻. 在美国过马路惹“罪”受——中新网 . . http://www.chinanews.com/hr/2010/08-06/2452355.shtml. 在美国开车一定要知道的交通规则-中国国际教育在线 . . http://ieol.chsi.com.cn/country/America/news/k/937.html. 新华社. 河北大学校园车祸肇事者已被刑拘警方:严格依法惩处--社会--人民网 . .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2986936.html. 中国新闻网. 局长之子校园撞人致死 被拦下后高喊其父名字_新闻中心_新浪网 . . http://news.sina.com.cn/s/2010-10-18/091821297439.shtml. 新民网. 留学生刺母案现场视频曝光 仅1名外国人施救_网易新闻中心 . . http://news.163.com/11/0412/09/71E958QS00011229.html. 扬子晚报. 西安一大学生撞倒行人后连刺伤者8刀致死(图)_新闻_腾讯网 . . http://news.qq.com/a/20101128/000202.htm?pgv_ref=aio. 东方卫视. 旅日留学生讲述在机场刀刺母亲经过|刀刺_新浪视频 . . http://video.sina.com.cn/p/news/s/v/2011-04-10/134161307241.html. 中国台湾网综合. 张平宜:“麻风村孩子的台湾妈妈”_中国台湾网 . . http://www.chinataiwan.org/twrwk/ywysh/201102/t20110228_1765770.htm. Chua A.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 Penguin Press, 2011. Chua-Rubenfeld S. Why I love my strict Chinese mom . New York Post, 2011. FINK P J. In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Amy Chua describes a parenting style that includes calling her daughters names. Yet, one of her daughters played at Carnegie Hall at the age of 14. Can harsh parenting push some people to excel as children–and as adults? . Clinical Psychiatry News, 2011, 39(3): 9–9. Genishi C, Souto-Manning M. Parent and Child Face-to-Face: On the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 . 史克学. 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冲突与融合 . XINKECHENG XUEXI (SHEHUIZONGHE), 2010. 肖丽芳. 生命教育——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融合 . 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刊, 2009(008): 152–153. 冉亚辉, 易连云. 对儿童中心论的反思与批判 . EXPLORING EDUCATION DEVELOPMENT, 2007.
个人分类: 研究心得|6095 次阅读|2 个评论
[杂类]几年前在汉博网上的博文
htrmt 2011-3-18 23:46
今天忽然想起以前在汉博网上写的一些零碎内容,查了一下,发现还在: http://blog.handsbrain.com/htrmt/ 几年前(2004.12-2006.1间)写的几篇短文涉及如下话题: "欺骗"、“价值取向与教育”、“信息素养”、“记忆的重要性”、“关于开拓新研究领域” 1)教育是一门艺术 回复:http://blog.handsbrain.com/weiyu/archive/2006/01/27/49434.html#59847 你所举的例子与我们讨论的问题毫不相干,甚至有点胡搅蛮缠的嫌疑。 习惯,仅仅就是一种习惯!比如一个画家,能用电脑画画, 他就是具有了信息技术素养,而他并不一定能熟悉Excel、 编程等软件! 但是为了体现信息技术在现代生活中的渗透能力,我还是想多说几句:Excel 是一种电子表格处理软件,虽然这东西不能在绘画上给画家带来益处, 但是如果画家用它来记录自己的日程安排、日常生活的开销,并依 此对他自己的生活进行规划,那么他的生活会是怎样? 看到这里,大家的头脑里可能会浮现出一个生活有规律、 做事有条不紊的形象。再进一步想来,具有类似这种形 象的人常常又会具有怎样的品质?话说回来,这仅仅是 推测,是不科学的思考,因为这其中的例外的绝对数量 也不小(虽然实际比例比较小) 至于编程:如今有一个计算机来自动绘画的流派,如果说是个画家 对这个都不知道,那么这对他来说意谓着什么?而一个具有“xx家” 的称号的人至少应当对自己从事的领域是“博闻”的,孤陋寡闻的 称不上是“xx家”。 也就是说只要他能把信息技术用于他的生活 或工作中,就是具有了信息技术素养。 这么说来,可以认为只要是认得字那就是有文化了!?我们常说要“与时俱进”, 而我们的观念和概念也需要得到发展。社会发展了,“素养”一词所对应 的内涵也发生了改变,要求通常只会是是越来越高,更重要的一点是,这种 改变的趋势根本就不会理会个人的意愿。 我们不能强求人家使用他不熟悉、他一般不使用的东西! 实际上,信息技术可以使一个画家在自己的本行当上获益颇多:他 可以利用如今的信息技术来收集、了解网络上所保存的各个国家、 各时期的绘画流派,从而提高其自身的绘画技艺以及促进其绘画 风格的形成。确实没有人会强求,但不这么做就会很容易跟不上 如今的时代。 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不一定能提高我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反过来可能会妨碍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不发掘事物好的一面,而是强调其反面,这种做法对生活有什么益处? 记得去年各大电脑网站、报纸都登出这样的消息:使用屏保对液 晶显示器有害。可到了去年年底,它们又登出了反面的消息:使 用屏保对液晶没有影响!现在网络上、报纸的信息,大都是你抄 我的,我抄你的,根本就没有去验正。如果我们上半年用信息 技术,和年底用信息技术得到的东西就完全不一样了,那我们难 道相信哪个的呢? 看来您的信息技术素养还很不够,对于学术方面的“Trust”、“Evaluation” 等机制也不是很了解,如若不然,怎么就会轻易的相信了普通网站 和报纸上的东西?况且,对一个东西不加证实的信任是盲从,是非 常不理智的做法。 我们的教育,老给我一个感觉,是教育的完人、培养的完人。可 实际我们能培养出完人、教育出完人来吗?你看我们的培养目标, 如果都实现了,那一定成了伟人了!我们不要老想成培养一个 爱因斯坦、华盛顿,我们培养的,仅仅是社会上合格的人,仅 仅是大众化的人,而不是神人、圣人。反过来说,如果真能出 另一个爱因斯坦,也绝不会是我们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来的! 请不要拿你无法证实的东西说词! 一班学生、一界学生,相同的教师、相同的教育理念,为什么 培养出各不相同的结果?每个人对老师的教育理解、思考各个 相同,这才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这说明教育里还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教育本身更倾向于是一门 艺术,但这不会动摇我们试图了解它、把它转变成一门科学的信心。 2)为什么说“如同在物质世界中缺乏营养一样,人如果缺乏信息技术素养, 就会在精神世界里发育不良。” 请参见问题来源: http://blog.handsbrain.com/weiyu/archive/2006/01/27/49434.html#54432 也许是我没有说清楚造成了您的误会,我所指的“精神世界”主要是指科学研究相关的活动。如今,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习惯和生活方式。甚至可以认为,没有上个世界开始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就不会有如今全世界经济和科技的繁荣。而我们也更不可能有缘在汉博网这里交流我们 的思想。 我所谓的信息技术素养是指:在当前的信息世界里,运用信息技术来加速或促进个人在信息(特别是知识)的收集、整理、巩固与分享, 并用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是针对特定问题的解决或知识的学习,而是指一种meta-learning的能力,它是learning的基础和保 障,这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处在不同的层次上。正如你提到“直立行走”的例子,没有直立行走这个(基础)能力,人类其它能力的习得和保持将会被大打折扣,从这 个意义上来说,直立行走就是其它能力的meta-能力。如果您能理解这里的比喻以及上面我对“精神世界”的意思的补充,那么就会容易理解我为什么会说“如 同在物质世界中缺乏营养一样,人如果缺乏信息技术素养, 就会在精神世界里发育不良。” 3)关于开拓新研究领域 参见下面链接中丁邦平先生的话: http://blog.handsbrain.com/weiyu/archive/2006/01/12/28389.html#33647 有感: 丁先生所说的情况,不止是发生在科学教育方面,在如今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和这些学科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国内基本没有自主开设新研究领域的传统,这实际上也是我国科技界缺乏创新能力的一个表现。 国 内科技界的绝大多数研究都是在跟风,总是等到别人已经研究了多年之后,才开始研究,说得好听是跟上了研究前沿,说得不好听,其实是在等待他人研究出一定成 果后,在一旁觊觎了很久,如今瞅准了,兴冲冲、忙不迭地跑去拣起别人没有顾及或剩下的果实,揣在怀里,并且还要生怕天下人不知道一样的大力宣扬,为个人博 取荣誉、地位、权利直至金钱。这种行为就如同动物界那肮脏、丑陋并且其行为令人痛恨的秃鹫一般,实在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我不是完全反对这种研究方法,而 只是想表明,当这种研究方式是多数人的行为时,就会不利于科技(生态)的发展。所以我们国家在科学的各个方面都难得有创新,更莫说独创的领域(指多数情况是这样)。 古语说: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也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在现在国内的科学界里,那种为后人铺路、开辟新天地的科学精神实在是太缺乏了。 4)关于欺骗 岂止是教育!哪里又没有欺骗呢?!不夸张的说,“欺骗”早已成了我们的“国粹”,甚至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及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它几乎无所不在,只是 在我们的国家里这种现象不寻常的多见,“欺骗”的表现形式也是五花八门。在知者骗无知者的同时,无知者也在骗知者;可是,无论是骗人的人还是被骗的人都对 “欺骗”习以为常,这才是真正令人惊讶的事情!! 我们应当警惕这种社会的流毒,不让它传染给我们的青少年。 5)集浏览器、资料收集、辅助学习、辅助记忆、提高记忆等功能为一体的学习内容管理工具 (已发展为HintsNet) 6)价值取向与教育 当前的教育状况可以这样来形容:学习者疲乏于学习,教育者茫然于教导。 在举出造成这种现象的理由时,大多数人常常会列出教得不够、做的不好、条件/环境不好等理由来。可这些都只是表面上的结论,实际上造成这种结果的本质因素是:部分在于当前的教育形式由于技术水平所限而不够生动,但更主要的原因应当归结于教育者没有教会和促使学生们主动、积极的理解教育者所想传授的内容,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当前社会的价值体系所渲染、告之(被教育者)的价值取向有问题。 7)对记忆的重要性的思考 记住和没记住的差别远大于记住的多与少的区 别--后者相对于前者容易弥补。但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被教育者习得当前社会所(要求)应有的那些知识和能力,甚至更多。而其中又特别强调达到促使自 身稳定而和谐的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层次。即使我们想尽办法为被教育者创造知识的传授环境(例如,现在的儿童的教育环境确实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 是否是一代比一代明显的变得越来越聪明了呢?显然没有)。于是,当被教育者获取知识的能力(特别指记忆能力)仍旧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就很难期望我们所创造 的环境给被教育者带来明显的效果。由此看来,研究记忆的保持和强化比教育什么和怎样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果这两个问题有突破的话,那么前者是质的突破, 而后者则多半是量上的突破(当然,量变到一定时候就会导致质的突破--例如,好的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习者获得更多的技能和知识时,就是这样的情形。但问题 在于,绝大多数人是懒惰的。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能够养成这样的好习惯的学习者还真是不多见。另外,这还没有考虑到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形成偏见以及依赖偏见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等其它众多的干扰因素)。
个人分类: 杂类|35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职之后 关于职称
ysughb 2010-8-11 08:41
评职结束了,通过了,眼前一堆还要填写的材料。 或许我应该更激动,因为毕竟已是不止一次的冲锋,眼前的结果应该因为过程的来之不易而弥足珍贵; 或许我应该庆幸,因为系里的一个参加评职的专家评委昨天非常神秘的和我说,我是所有参评13个人中最玄的最幸运的。13个评副高的人中有6个符合省条件(包括我),其余7个不符合省条件但符合学校今年规定的条件。指标给了7个,投票分两轮,第一轮省条件投票,过半数通过,余下指标留给其余7人按顺序通过,投票不记名。6个符合省条件的人中有4人分为不同的系,而我和另外一人为同一系,同时另外一人是我们前系主任也是学校职称评审专家组成员的夫人。所以六个人的社会关系条件很清楚也很难说得清楚,为了给不符合省条件的有关人员提高通过机会,前六个人投票中往下拽是必然的,但被拽的力度最大是谁不言自明。结果是6个省条件通过4个,7个学校条件通过3个,他说如果17个专家评委中再多一人对我不同意,我肯定没戏。当然7日评审结束后一个已经当了行政领导的学生就给我了电话说我的同意票数是13票。 或许我应该 ...... 太多的或许,但实际上感觉更多的是厌烦。昨晚9点半开通过人员整理材料培训会
个人分类: 国家与社会命运|15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会价值取向偏离过大,是政府之过,其害无穷!
王惜宝 2010-5-25 10:58
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该追求?什么该摒弃?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而这种判断的依据应该是社会综合利益的最大化,大多数人对自己和他人行为价值的判断就是社会的价值取向。 然而,现在的社会判断行为价值的依据已从社会综合利益逐渐个人利益化了和小团体利益化了。人们判断好坏时已不考虑社会综合利益,主要考虑个人利益和小团体利益。这就是社会价值取向的乖离或偏离。 在这种情况下,什么职业道德、社会道义都成了粉饰面子的空话!什么求真实干、诚实谦让只会使人坠入被淘汰的行列!只有那些善于钻营、精于人情世故、阿谀奉承之人才能春风得意!故此,权钱交易、拉帮结派成为常态,人情、圈子成为能否得利的门槛! 学生已不再踏实潜心学习知识,而是满脑子个人功利化的思维!什么能快速得利就学什么,现在社会什么方式最能快速得利?自然是钻营之术!故此现在的学生不愿踏实求学已是必然,社会价值导向使然也! 年轻学者不愿潜心做学问也是必然,拜名人、入圈子,编织关系网是当务之急!否则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啊! 教师也不再会潜心教书育人!教好书,不仅学生不愿听,即使费九牛二虎之力让学生喜欢了,自己却惨了,耽误了科研成果,弄不好还会被淘汰! 所有的成果不再属于真正做出成果的人,而总是会被那些钻营之人巧妙地攫取!所有的名利也总会落在那些钻营之人的头上! 这是不是就是人们常说的好人受欺、奸人当道的社会现象?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的是,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政府的价值导向机制出了问题! 社会价值取向与理想的价值取向(社会综合利益最大化)有些偏离是很正常的,因为社会就是一个大杂锅,锅内什么人都有,我们无法要求每一个人都能以社会的综合利益为重。但是作为政府的主要功能,就是要引导社会价值取向的保持在正常位置附近,不要偏离过大。 让有德之人得利!让求真之人得利!让求实之人得利!让默默奉献、脚踏实地工作在一线的人得利!尽量抑制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利之人,这就是政府对社会价值的导向作用,这也是政府的必须承担的责任! 现在正处在社会劳动报酬分配规则制定的关口,政府是否应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难道是政府已被奸人绑架了?政府是不是该拿出点勇气斗一斗小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514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6: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