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熟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习漫谈(17):日积月累 水滴石穿——谈熟读
热度 17 sqdai 2011-4-15 07:36
要读好书,必须做到略读与熟读相结合。略读又可称为速读、泛读;熟读可说成细读、精读。昨天发布的博文中讲的是前者,本文主要讲后者,通过具体事例说明熟读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这里讲两个事例。 国学大师钱穆(钱伟长的四叔)在《八十忆双亲》中写道:“先祖父鞠如公,有手钞五经一函,由先父( 即钱伟长的祖父钱承沛 )以黄杨木版穿绵带裹扎,并镌亲书‘手泽尚存’四字。 …… 先祖父中年即体弱多病,此书钞毕不久即辞世,年仅三十七。先兄( 即钱伟长的父亲钱挚 )指示余,在此书后半部,纸上皆沾有泪渍,稍一辨认即得。愈后则渍痕越多。因先祖其时患眼疾,临书时眼泪滴下,遂留此痕。余兄弟不能读五经白文,但时时展阅纸上泪痕,把玩想念不已。家中又有大字木刻本《史记》一部,由先祖父五色圈点,并附批注,眉端行间皆满。余自知读书,即爱《史记》,皆由此书启之。” 这里说的“ 钞书 ”、“ 圈点 ”,都是熟读的法子,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钱伟长的曾祖父钱鞠如的熟读功夫之深。更大的启示是:钱穆、钱伟长学问做得这么好,决非偶然,就是由于家学渊源,儿时耳濡目染之下,养成了他们“读书破万卷”、“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习惯,加上他们的毕生努力,成就了“一门二大师”。 去年 11 月 11 日,明尼苏达大学牙科材料与生物力学研究所的程沅生教授在我所做了题为“科研方法漫谈”的报告(“科学与文化”系列报告之八)。程教授 1960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是我所最早的成员之一。他的报告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 要想做好学问,必须熟读几本书 。 他刚入数学、力学研习之门不久,就发现有两本书非熟读不可。一是柯钦所著的《向量和张量计算初步》,一是铁木辛柯的《材料力学》。他立即把书买来(居然偶然留下了 50 年前买书的发票),时刻放在手边,不断翻读,已记不清阅读了多少遍。学了张量分析,并且烂熟于胸,碰到力学难题,就自觉地应用,他的一篇代表作就是用张量分析做工具,解决了连续介质力学中的一个难题,经钱伟长先生亲自推荐,发表在创刊不久的《应用数学和力学》上。而熟读了力学大师铁木辛柯的著作后,对力学的理解和认识上了一个新台阶。他特别细致地阅读了书中关于材料力学发展史的章节,从历代大师的贡献中,领略了力学学科的无限风光;细读相关内容,打好了做力学研究的基础。他说,这是他进入力学科研之门的“敲门砖”。他的报告使我所师生大受启发。我的一位博士生告诉我,人生几何,能像程老师那样熟读几本书,做几份像样的工作,足矣! 做好熟读并不难,要的是专心和恒心,还要不断地学以致用,在使用中不断加深对一些具体知识的认识。 希望年青朋友们静下心来,趁着这青春时光,好好啃几本书,必将一辈子受用。 写于 2011 年 4 月 15 日晨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11388 次阅读|26 个评论
何谓工夫?
tongqb 2010-5-26 08:45
做学问、做人都要下工夫。俗话说:功到自然成。但什么是工夫呢(或功夫)?过去我们的理解,做事、做人都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晒网两天打渔,这就是工夫或功夫。譬如,读书,在讲究博与专的前提下,对重要的书务必反复读,背得滚瓜烂熟,达到如数家珍的地步。要是做到这样,就是下工夫了。其实,如果我们对工夫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这一步,是不够的。还是让我们来听听启功先生是如何说的: 所谓工夫,非时间久数量多之谓也。任笔为字,无理无趣,愈多愈久,谬习成痼。唯落笔总求在法度中,虽少必准。准中之熟,从心所欲,是为工夫之效。(《启功论书札记》) 启功先生是在讲练书法。其实读书也是这个道理。现在许多学生读书,不能说他们不刻苦,进图书馆,上互联网络,什么都读。读得既多且快。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中耗费掉了。你能说他们读书没有下工夫吗?其实,读书要勤,这只是下工夫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方面是读书要讲究法度,不可无理无趣任意而读。如有的人,读什么书就信什么书,全部接受,这就没有法度,所以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古今名家谈读书是讲究法度的,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读书方法,罗列起来也可写成一部书。这不是这篇博文说得完的。 这里我想推荐宋代大学问家朱熹的读书24字诀,这就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须教有疑。朱熹提出的这六点都是读书的法度,每一点都可以写成一篇文章来。我这里仅就他说的第六点须教有疑这一条谈点体会。 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又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这种读书法度是假设所读的书是确切无疑的,完全正确的。但读的时候,不能立刻领会,开始读的时候因不理解而有疑问,但读下去,经过思考,对书中所说的问题理解了,最后达到无疑问了。这是一个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不难看出,朱熹的疑只是对书中正确的论述不理解而已,因而需要通过对不理解的疑问加以思考,达到完全的理解。朱熹这种读书法仍然有局限性。局限在何处呢?局限在他没有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即怀疑书中的论述可能是有疑问的,错误的。因此我们读书需要有第二种疑,即怀疑。实际上,古人的书,今人的书,外国人的书,都有可能有错误之处,我们要带着怀疑的眼光去读,发现它的失误,进一步改正它的失误。例如古人的书中,记录孔夫子的话的《论语》,被称为圣贤书,是经典,是不刊之论,似乎是不可怀疑的,但从今天的观点看来,孔夫子的话的失误和错误何止一两处。只要我们用批判的、怀疑的眼光去读,那么孔夫子的话的失误与错误就一大堆。学习他,也怀疑他,这才是我们读书的法度,这才算下了工夫(或功夫)。 在读书的怀疑精神上,我们要学习马克思。马克思阅读了黑格尔书后说:先前我读过黑格尔哲学的一些片段,我不喜欢它那些离奇古怪的调子。我想再钻到大海里一次,不过有个明确的目的,就是要证实精神本性也和肉体本性一样是必要的具体的,并且同样具有严格的形式;我不想再练剑术,而只想把真正的珍珠拿到阳光下来显然,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无所不在的理念抱着怀疑的态度,想开辟另一条解释世界之路。(2010-5-25)
个人分类: 未分类|452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6: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