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北京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普<<北京城空气污染估算>>
热度 20 KUOLONG 2013-1-29 07:04
题记 : 借小文老师提议的东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84-657071.html?COLLCC=1167335184 ), 又借科学网同济大学已退休的蒋大和教授这棵专业大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09047), 我斗胆做一点有关雾霾的科普 。 其实 , 这里的科普是针对我自己的一个学习过程 , 也就是自我科普 。 只是担心自学离谱 , 所以一起分享 。我采用的办法是学习专业人员最近发表的文章 , 顺带翻译成中文 , 也权当给有兴趣的朋友一起交流。 今天我学习的文章来自 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 国家重点实验 室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王劲峰( http://sourcedb.igsnrr.cas.cn/zw/zjrck/200906/t20090626_1842448.html) 于 2013 年 1 月 8 日发表在 PLoS One 的 北京城空气污染估算 一文 (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53400 ) 。 我深信这片博文的出道会引发科学网网友们的大讨论。我自己肯定能从大和老师等专家那里学到想学习的一些有关空气污染方面的专业知识。另外 , 我推测关心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人 , 如小文老师等肯定会思考我们花钱发这一类的文章是否物有所值 ? 这里我附上了我对该文引言部分和结论部分的中文翻译 , 同时也对学术常规上的一些内容提出了一些疑虑或者看法 , 希望行家解答 。 下面就是翻译部分了 。 /////////////////////////////////////////////////////////////////////////// 引言 首都北京是一个人口超过 1900 万的国际化大都市。如同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空气污染是市民关心的主要问题。颗粒物( PM )主要包括 PM10 和 PM2.5 ,是影响人们身体健康最常见的空气污染物, PM10 颗粒的空气动力学直径≤ 10 微米, PM2.5 则≤ 2.5 微米。 PM10 的来源有烟雾、灰尘、来源于工厂、农场和道路的粉尘、以及生物来源的霉菌、孢子和花粉 ( 作者没有交代任何相关文献来源,做为该论文的评审者应该指出这是不规范的 , 评审者难咎其责 !) 。 PM2.5 和有毒有机物 、来自冶炼、加工、以及其它行业的重金属、燃烧植物材料和森林着火相关 (1. 作者没有交代任何相关文献来源 ; 2. 对于重金属颗粒物的来源 , 作者说得非常笼统 , 学术上这样的讲法基本等于没说。 这都些什么 REVIEWERS? ) 。 PM2.5 对人的健康威胁比 PM10 大。实验室的研究已经证实 : 颗粒越小,进入肺部的可能性越大。 原位研究表明 : 这些小颗粒可以渗透到室内,从而改变家庭环境 (作者又没有交代文献来源 , 我对这篇文章的 REVIEWERS 的在控制文章质量上如此松夸佩服得五体投地) 。 这些颗粒可能会导致心脏和呼吸系统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增加。事实上,连续多天出现高浓度细颗粒,心肺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明显上升。每年有超过 50 万人的死亡系 PM2.5 污染所致 ( 作者引用了出自 科学 上的文献来源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08/5723/804 ,然而原文只是一个展望性文章中的大概推测而已 , 到了这篇文章 , 作者竟然将其变成了科学上的客观事实 , 我对此文作者们治学之不严谨实在无话可说 ) 。 就北京而言,根据市政府提供的 PM10 记录、非官方观测站提供的 PM2.5 数据、以及当地市民的感受来判断空气污染水平三者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化、以及越来越多的机动车辆三大因素导致了整个城市的空气污染排放量的大幅增加 ( 原文中的英文写法上有点问题 , 不符合 PLoS One 所要求的标准英文 ) 。 PM 10 浓度是基于官方几个不同 PM10 监测站的日常测定而由北京市环保局发布的一项 强制性空气质量指标。美国驻北京大使馆有自 2008 年春季以来每小时 PM2.5 的数据,这些非官方数据全都来源于单一监测点 ―― 该使馆宫邸的楼顶。另一方面,根据 北京市环保局 的说法 , 监测北京空气质量的官方监测站是依据有关科学标准在整个城市均匀设置,而美国大使馆的数据并不能准确代表北京市的整体污染水平 。这样一来,在过去的几年里 , 北京市环保局与美国驻华使馆给定的空气质量评级和基于市民对日常空气污染的感受给出的看法两者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 原话里 , 作者的英文写作上出现了错误 , 我只好将就翻译成这样 , 显然是和实际情况有出入的 , 紧接着的下一句英文说明了前一句有错 !) 。例如, 2011 年 10 月 23 日,北京上空烟雾弥漫 , 究竟该定级为北京市环保局的 “ 轻度污染 ” 还是美国大使馆所说的 “ 危险的”空气质量 , 差异迥然 。 大多数的 PM10 由 PM2.5 转化而来 , 因此两者的浓度是相关的。因此,评估 PM10 和 PM2 .5 之间的关系可以给未被监测地区的 PM2.5 浓度提供信息。在本项研究中,通过把单一站点的美国大使馆 PM2.5 观测值与北京市环保局密密麻麻观测站所构成的监测网络提供的 PM10 数值的物理相关性整合到一起 , 我们提出了一个估算北京 PM2.5 浓度日平均值的方法 ( 我以为是一个全新方法 , 但看作者们在后面的描述 , 不是这种情况 ) 。 我们称之为 单点 * 面估 计 法 ( Single Point Areal Estimation /SPA) 该技术利用前面提到的 PM2.5 和 PM10 浓度之间的物理相关性来估算整个城市的 PM2.5 。换句话说, PM10 的观测值可以充当改进估计整个北京市日常 PM2.5 浓度估算 的关键次要信 息 ( 作者在这里引用了文献出处 , 也就是说该思路该方法别人已经发明使用过了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00477-006-0055-4 ) 。 看到这儿 , 根本就是外行的我就开跳了 , 跳过了技术性部分 , 也跳过了作者针对所得结果发表的讨论。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该文的结论。 结论部分 颗粒物造成的空气污染是北京市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官方发布的 PM10 值和估算的 PM2.5 浓度都说明了这一点。按照 SPA 技术估算到的城市 PM2.5 浓度比 位于城市中心和交通枢纽附近的 美国驻华使馆监测站的数据要稍微低一点点儿 ( 我的个妈啊 ! 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 这不是说用您这套体系推算的跟美国使馆测定的基本就是一回事嘛 , 能吗 ? 你这不是说明它一个点就能代表全北京吗 ? 违背基本常识的学术还是学术吗 ? 见鬼去吧 !) ​​ 。实证结果表明,即便只有单个 PM2.5 观测站 , SPA 对于估算成片区域的 PM2.5 也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关于原位实施 SPA 技术 , ( i )该技术的关键点是从历史数据中计算出 PM2.5 和 PM10 观测站的相关性(协方差),(ⅱ) PM2.5 观测站的估算权重通过求解线性方程(方程( 12 ))而来 , (ⅲ)区域性 PM2.5 浓度从方程( 2 )计算而来。 结论 : 考虑到测量本身和监测网络的成本高不可攀,尤其是在其它信息资源需要被使用到的情况下 ( 如监测站有限、或者地处偏僻、或者在过去 ) ,这里提出的 SPA 技术是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污染估算工具 。 最后的结论怎么对我来说 , 就是不知所云呢 ? 还是我的英文理解能力实在太差呢 ? 例位看官 , 请帮我厘清一下 ! Concluding, given the prohibitive costs of measurement campaigns and monitoring networks, the proposed SPA technique can be an effective and accurate pollution estimation tool, especially in cases in which, due to limited monitoring stations or in remote areas or in the past, other sources of information need to be used. 该文的编辑是 1978 年出生 , 西班牙人 , 在英国牛津大学工作的 Juan A. Añel 博士 http://users.ox.ac.uk/~smit0069/ipersonal.html Editor: Juan A. Añel, University of Oxford, United Kingdom 该文涉及到资助来自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两个科技部项目基金 , 一个中国科学院基金 , 一个来自国外的挂名浙江大学的 永谦 冠名教授 。 不过 , 因为没有全称 , 这里我确实拿不准这些金主是否翻译得离谱了。 Funding: 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following grants: NSFC (41023010; 41271404), MOST (2012CB955503; 2011AA120305) and CAS (XDA05090102). George Christakos was supported by a Yongqian Chair Professorship (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 PL oS One: 你要是这样玩下去 , 很快就会玩完 ! 中国人也不全都是吃素的 ! 鄙视该文的 EDITOR, 鄙视该文的 REVIEWERS, 同情中国科学院发表该文的科学家们 , 辛苦了 ! 语言的事情是小事 , 完全可以归咎于 PLoS One 。 但是 , 其它的呢 ? 后记: 这篇博文本来是在李小文院士针对科学网在雾霾问题上大家讨论不足 , 在他的博文中点到了我的名字 , 希望我能积极参与讨论 , 而我自己确实对这个空气污染问题比较感兴趣 , 所以想从科普的角度来写点什么 , 不曾想正好找到这篇其烂无比毫无学术价值而又出自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文章。这应该是李小文老师所始料未及的。 而我刚刚在 PLOS ONE 的问题上 , 针对国内生命科学学术界的很多学者对 PLOS ONE 在追求最大商业利益上对文章质量把关不严格的现状认识极其不足 , 一连发表了两篇博文。这样一来 , 这篇博文明显偏离了原有的科普目的 , 成了讨论一个国字号的科学家如何把国家给的大把的研究经费用到正确的途径上 , 如何确保有起码的正确的学术态度上来了。 敢于发表这种类型的论文足以说明该文的通讯作者缺乏学术能力。我们必须反思这样的人为什么能拿到这么多课题经费 ? 如果国家治理空气污染依靠这类败类做出的成果 , 以此为据制定政策 , 可以设想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 这样的典型案例不加以处理 , 于国于民祸害无穷。我认真期待科学网的博主委员会经过认真讨论后能建议编辑部的负责同志把这份材料提交到中国科学院的主管部门去。
109959 次阅读|54 个评论
逃离北京城
热度 3 lixia1962 2013-1-15 08:59
逃离北京城
前两天到北京开会,一下飞机,呼吸都感觉困难。据说北京的PM2.5有的地方已经破1000。 偌大的北京城,有这么多科学家,院士,为什么北京的空气越来越差呢?心想最好最省事的办法,就是逃离北京城,有一半人离开北京就好了,估计PM2.5立马降下来。但国家领导人和精英们最好还是要留在北京治理这个国家的。 办完事情后,把飞机票改签,匆忙离开北京。晚上回到广州,仰望夜空,又可以看到星星了。 不过,过两天还是要回来的。人在江湖,确实身不由己。 《鹧鸪天.回望京城烟雾中》 回望京城烟雾中,何时不见五棵松。 楼台深锁红墙隐,孤雁轻拍白日胧。 多少事,不由衷。 但凭双翅破苍穹 江山万里随云过,水澹平川自向东。 黎夏2013年1月15日于广州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平仄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鹧鸪天有关资料: 一、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二、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 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三、辛弃疾 1、 谁共春光管日华,朱朱粉粉野蒿花。    闲愁投老无多子,酒病而今较减些。    山远近,路横斜, 正无聊处管弦哗。    去年醉处犹能记,细数溪边第几家。 2、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 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四、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五、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 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六、秦观 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 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无一语,对芳尊。 安排肠断到黄昏。 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3975 次阅读|6 个评论
雾霾天,下雪鸟:当雪花朦胧了北京城
热度 8 liuli66 2012-12-12 07:33
雾霾天,下雪鸟:当雪花朦胧了北京城
看见了零星的雪花 灰蒙蒙的大雾霾空气 将被雪洗得 一干二净 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之雪 田震 窗外的冬夜有多冷, 闭上眼心就疼, 不能再想离家多远, 那只叫城市夜更深 思念的最初象一首歌 在记忆里缤纷 多情的人就不该问那颗心真不真 当雪花蒙胧了北京城 有些泪温暖了我的灵魂 我该更勇敢牵一个身 乘着月光进家门 当思念覆盖了北京城 快快步迎接另一个春 多少知心话象一盏灯 留给惦着我的人 ———————————————————— 补充 9:20 11:15
个人分类: 杂感|828 次阅读|36 个评论
2012年初雪来鸟:雪花正在朦胧北京城
热度 2 liuli66 2012-11-4 00:19
2012年初雪来鸟:雪花正在朦胧北京城
01 02 03 04
个人分类: 杂感|31 次阅读|2 个评论
即将“当雪花朦胧了北京城”
热度 6 liuli66 2012-11-3 21:36
下雨 有风 天冷了 初雪, 即将下来 当雪花朦胧了北京城 相关: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513916.html
个人分类: 杂感|52 次阅读|13 个评论
国庆假期的“相片”和“小三”
热度 52 xingzz 2012-10-5 10:48
国庆假期的“相片”和“小三”
很多年前在北大上量子力学课,曾谨言老师曾语重心长地教训我们:我大年三十都在工作,你们有什么理由懈怠?(前半句应该准确,后半句是大概意思)。那时的我对曾老师充满敬佩之情。后来我也做教授了,经常躲开喧闹的家人,一个人过大年三十,才深刻体会了曾老师的那种看似孤独其实惬意的除夕之夜。有些人命中注定有一颗千山独行的心灵,那不叫孤独而叫寂寞(有什么区别吗?)。在寂寞中做你喜欢的事情,那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我也许属于那种非常看重家庭的人,与两位CEO逛街、逛书店、吃西餐和讲笑话,是多年不变、乐此不疲的生活内容。就在这个国庆假期,我们连续逛了中关村书店和西单图书大厦,吃了正宗的意大利餐,领教了人潮如织的北京城。在西单地铁站上车的时候,车门差点夹住了一位风韵犹存的女士。她的老公气愤地嚷嚷:要是把我老婆夹成相片,看我不找地铁公司算账!满车的MM们掩嘴窃笑,看来大家都有过被夹成相片的经历。中国人怎么怎么怎么这么多耶! 相对于家庭生活,科研这种本职工作无疑是令人爱恨交加的“小三”,有时候会添乱。这个国庆假期,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小三”?按照曾老师的教诲,我有点迷信在长假工作可能会给我带来好运。最典型的经历是2002年的春节假期,我在重感冒的情况下有意无意地写出了一篇成为我的“小三”代表作的论文,后来竟然被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先生正式引用了六次。当然人不可能总有好运,但是碰碰运气是无罪的呀!所以这几天我暧昧了,不是千年,就是几天。昨晚没有熬个通宵,但是工作到今早凌晨两点,完成一篇新作,算作给“小三”的节日礼物。这个工作是关于在大亚湾反应堆实验二期检验轻子混合矩阵幺正性的,我分析了三种可能的幺正性破坏的物理图象,做了一些简单计算,给出一些可供实验家参考的理论结果(全文详见预印本库arXiv:1210.1523)。我希望它或许对未来的实验有一点用,也不枉了“小三”的一片真情。 我的一个已经毕业了的学生对我的这个工作批评有加,给了我很大启发。这也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喜欢把自己的笔记本电脑称作老婆。在我的论文就要杀青的时候,传来这位神仙的信息,说人家自己的工作也有了眉目,小宝宝长得很可爱,就是与我老人家的工作不太搭。听听这话,我是该高兴呢还是该高兴呢还是该高兴呢?不过我十分好奇地问道:你老婆肚子扁扁的,能生出什么样的娃呢?不会长得跟相片似的吧? 突然想起一个笑话。说一辆超载的卡车经过一个乡村小路的时候,压死了一只鸡。司机下车问路边的小男孩,“这只鸡是你家的吗?”小男孩认真地看着被压成相片的死鸡,肯定地回答,“不是!我家的鸡长得不是这样扁扁的!” 突然又想起2005年在瑞士勃朗峰下的Chamonix写过的一首诗,“天涯此处有芳草”。摘抄几句,给国庆节和其中的“小三”做一个矫情的结尾: 这 世上有两种美丽 一 种令我心动 一 种令我心静 置 身其中 生 命变得豪迈多情 天 很蓝 那 不是梦的颜色 我 无法预知今生今世 有 几个人对你很重要 落 叶缤纷 像 风一般模拟草原 我 不能肯定 谁 将是你永恒的风景 ...... 1111 2222 3333
个人分类: 随笔|13249 次阅读|64 个评论
多彩金秋北京城
yangyongtian 2012-9-11 17:51
红日迎紫气, 蓝天飞绿絮。 银杏结白果, 金秋绽黄菊。
个人分类: 感怀|14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60年一遇的暴雨是天灾更是人祸,是政府责任的缺失!
热度 4 liruijiao 2012-7-22 10:31
北京60年一遇的暴雨是天灾更是人祸,是政府责任的缺失!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以来最强降雨,目前已经导致10人死亡,1.5万人转移。昨日 一直阴霾的北京城里天空突然变脸,随着狂风呼啸,雷鸣电闪,猛烈的暴雨突如其来,水流如注。这一天,恰逢周末,只片刻功夫北京城便成 " 水乡泽国 " ,部分地区交通顷刻间处于混沌状态,焦灼不堪。长安街、二环路、三环路……相继 " 告急 " ,一辆辆熄火的汽车犹如一只只瘫痪的水牛趴在水中央动弹不得,行人们小心翼翼地在水中探索着回家的路… 同时在这次暴雨中也出现了很多感人的事迹。新浪微博网友 panghurui : # 北京暴雨 # #加油北京# 一个堵在车上临产的母亲;一个趴在水里疏通下水道的大爷;一个死在二环路上的兄弟;一个牺牲在救援前线的派出所长;一群挡在没了井盖的排水沟前的环卫工人,一群被大雨淋透的交警,一群搭载路人的好心朋友,一群招呼无法归家者留宿的爷们!加油北京!这一群小人物创造了历史! 张泉灵 : 一场大雨,十人死亡。很多正能量,守井盖子的工人,奋战一夜的消防、警察、互助的路人,自发去机场接人的望京人....但传递正能量要和反思检讨同时进行,不然倒像是躲避什么了。200多毫米的雨,创纪录了。但创记录的雨后面就没有中国城市建设长期重地面轻地下的恶果?这不是北京一个城市需要的反思。 王关彭 : 今早一刷新微博看到的总是因为 北京暴雨 引发的一系列事迹的各种赞颂!如果在几年前第一次北京暴雨引发严重后果时,政府相关部门能开始着手改造地下排水系统,那么昨天可能英雄不会变为烈士,广渠门下不会出现死的那么冤的市民!我们的见义勇为,我们的热心相助,其实不过是政府不作为下的无奈之举! 成升亟需关机重启 : 我不管你北京的暴雨是多少年一次,但是在一国首都居然死人了,你不觉得丢脸么?!人民总是善良的,不要拿北京城里人们的热心想助转移话题,尼玛政府这么多年都做了些什么,有这么好的人民还把城市搞成这样,你不觉得可耻么?!严重鄙视那些把灾情当成喜事报道的无良媒体!监督质询政府才是你们该做的! 官媒 @人民网 【媒体:暴雨中的北京人值得尊敬】这场暴雨带来麻烦和困难,但暴雨中传递互助的温情,暴雨中出现了英雄的身影。北京人,值得尊敬。昨天这场暴雨,61年来最大,给北京市民和政府以巨大的困难和考验。暴雨前后,各部门全力以赴。有人奋战着,有人倒下了,有人平安了,有人还在路上。 http://t.cn/zWXO8C9 也有网友打趣地说: 今晚 北京暴雨 让我们明白的道理:1、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就是和心爱的人来北京看海,在地铁口看瀑布;2、北京地铁站今晚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积水潭;3、有车族们,知道为什么私家车要交“车船税”了吗? 然而,在这些感动和感慨之后,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这本应该可以避免的灾祸的,在北方出现非洪水造成的市区内涝,真的是一个奇迹。2004年,2011年也发生过强降雨造成的北京市区内涝,出现人员伤亡。别说在如此大的暴雨之后,就是平时稍微大一点的雨,也会引起北京城市街道雨水淤积。难道北京的排水系统就这么差劲么。 1862年,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龙应台曾说: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因为“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 据调查,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有着一个堪称庞大的排水系统。北京市水务局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城八区共有地下排水管网5227公里,相当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距离。   目前,北京市城区道路排水一般按1至2年一遇,重点地区按3至5年一遇,立交桥雨水泵站按2至3年一遇设计。相对于更常听到的“几十年一遇”乃至“上百年一遇”的河道防洪标准,这个城市道路排水标准也许会让人感到不解。   专家解释说,城市道路排水标准和河道防洪标准不是一个算法。城市道路排水说的“1至2年一遇”指的是降雨量,而河道防洪的“几十年一遇”指的是水文流量,这是两个不同的标准。   北京市水务局提供的资料表明,北京的城市排水系统标准并不算高。如果把“几年一遇”的标准换算成降雨量的话,北京城市排水设施应对每小时30毫米、50毫米的大雨不会出现特别严重的积水情况。但如果雨降到了每小时50-70毫米暴雨级别,道路可能会出现一些短时的积水、滞水的情况。 国外城市的排水系统,纽约是按“十至十五年一遇”标准;东京是按“五至十年一遇”标准。而在中国,北京一般按“一至两年一遇”标准,武汉还是按照“一年一遇”的标准建的;杭州和南昌的城市排水系统,同样是“小马拉大车”,排水标准严重滞后。   在一些发达国家,防城市内涝早已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比如,美国防城市内涝的法律制度,对城市内涝防范、治理措施,规定得相当详尽;德国有《城市内涝保险法》,不仅减轻了政府的防洪负担和压力,也培养了公民防洪意识;日本有《下水道法》,对下水道的排水能力和各项技术指标都有严格规定。而在我国,尽管也有一部《防洪法》,但在防城市内涝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   排水系统遭遇尴尬的原因是什么?“中国之声”观察员张政法教授认为,由于地下排水系统不是面子工程,很多城市疏于监管和规划。 中央电视台曾经有一档节目-《岩松看日本》,期间展示了东京神殿般的下水道系统,使人叹为观止, 在这样的排水系统,对于各种强降雨都能轻易化解,虽然说是能处理50年一遇的暴雨,其实不止。   日本人以其先进的、足以自夸于世界的土木工程技术在埼玉县(Saitama)修建了一座宛如奇幻电影场景的暴雨排水系统,以防止台风季节因为暴雨而可能出现的洪灾,守卫日本东京地区,避免受水灾侵袭。   由1992年开始建设的首都圈外围排水系统由一连串混凝土立坑组成,每个混凝土立坑有65米高(约22层楼)、32米宽,在地下50米深处,由6.3公里长的隧道串接而成,除此之外,还有一座巨型调压水槽:25.4米高(约八层楼)、177米长、78米宽,内有59支混凝土支柱,总贮水量为670,000 立方米,以14000匹马力的涡轮机达到最大排水量每秒200立方米。   日本是个台风多发国家。东京地区的地下排水系统主要是为避免受到台风雨水灾害的侵袭而建的。这一系统于1992年开工,2006年竣工,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系统,其排水标准是“五至十年一遇”,由一连串混凝土立坑构成,地下河深达60米。   东京的雨水有两种渠道可以疏通:靠近河渠地域的雨水一般会通过各种建筑的排水管,以及路边的排水口直接流入雨水蓄积排放管道,最终通过大支流排入大海;其余地域的雨水,会随着每栋建筑的排水系统进入公共排雨管,再随下水道系统的净水排放管道流入公共水域。   为了保证排水道的畅通,东京下水道局从污水排放阶段就开始介入。他们规定,一些不溶于水的洗手间垃圾不允许直接排到下水道,而要先通过垃圾分类系统进行处理。此外,烹饪产生的油污也不允许直接导入下水道中,因为油污除了会造成邻近的下水道口恶臭外,还会腐蚀排水管道。东京下水道局对此倡导的解决办法是:用报纸把油污擦干净,再把沾满油污的报纸当做可燃垃圾来处理。更干脆的办法是做菜少用油。下水道局甚至配备了专门介绍健康料理的网页和教室,介绍少油、健康的食谱。   东京设有降雨信息系统来预测和统计各种降雨数据,并进行各地的排水调度。利用统计结果,可以在一些容易浸水的地区采取特殊的处理措施。比如,东京江东区南沙地区就建立了雨水调整池,其中最大的一个池一次可以最多存储2.5万立方米的雨水。来源新华网发展论坛) 【中国城市,上半身基本上很靓,下半身基本上很烂。】 我们无为的政府是不是只会做表面上的政绩工程,对于存在隐患的问题总是避而谈之,出现事故总是各种推卸责任,良心何在,中国悲哉,人民悲哉。 【参考】 漫谈北京排水系统 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1319455/note/85695213/ 东京圈排水系统 http://baike.baidu.com/view/6048617.htm
个人分类: 时评|7634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新闻导读:86岁抗战老兵山窝流浪后重返北京城
JRoy 2012-5-15 21:58
在北京 昨日,在北京瑞普华老年义养中心,杨振亮老人看电视。 在家乡 昨日,河北张家口市沽源县长梁乡韭菜沟村,杨振亮老人坐在自家的炕上。新京报记者 周岗峰 86岁高龄山村辛苦度日,公益组织助其重返北京,欲义务赡养直到终老 山窝里的流浪汉 河北张家口市沽源县长梁乡韭菜沟村,距离北京300多公里的小山村消磨掉了杨振亮后半生大多数时光。 在韭菜沟,人们不怎么关心过去。在这个只有760口人的小山村,450口常年在外打工,风沙不大时,村口会站满晒太阳的老头和老太太。 子女们都出门在外,村口的老人都是最忠诚的守望者。 杨振亮是个例外,常年在外打工的人给他制造了便利,就是可以到处借房子住 。 早年种4亩地,干不动了就给别人种。这家给点胡麻油,那家送点莜麦面,日子被胡乱对付着,“就这么活呗。” 模糊的旧时光 马甸、新街口、德胜门……一别六十载,昨天,杨振亮还能数出不少北京的地名 。 “那时北京可破啦,但我们很神气。”华北骑兵师三师二团,杨振亮的转业证明上标注着陪伴他近10年的身份。 作为新中国成立时的12支骑兵师之一,杨振亮作为所在部队----华北骑兵师的代表,参加了1949年开国大典时的大阅兵 。 这应该是他一生最闪亮的记忆。 被张北的风沙雕刻的千沟万壑的脸已辨不出什么表情,只是提到骑兵方阵路过天安门城楼的时候,他抬高了声调—— 战士们跨下马,齐声命令马卧倒,马儿齐刷刷地卧倒了。“战马特别听话,战士们都神气极了。” 周围是山呼海啸的“毛主席万岁”,杨振亮也跟着喊,当时他不过23岁。 后退7年,杨振亮和一群小伙伴扛起枪,投身保家卫国的战斗。此前,苦出身的杨振亮一直为有钱人家放马牧牛,“日本人来了,就扛枪打鬼子。” 因为会骑马,杨振亮加入了当时的华北骑兵师。 “对方不死,我就得死。”听不清对方说话,杨振亮自己的声音分外洪亮。北京的客人抓着他回忆过去的戎马生涯,他对着所有人喊出这一句。 抽几口不离身的旱烟,老爷子眯着眼说,“ 我的腿被子弹打穿都没知觉,血顺着裤管拼命地流。负伤的马肠子甩在空中,跑的时候没事,停下来咕咚一声就摔在地上。 ” 这场战斗中,杨振亮因为作战英勇,被记一等小功。 重回北京城 在段树森的印象里, 杨振亮很怕事,“不愿给政府添麻烦。” 这一次,段树森从县武装部找来老爷子的转业证明,但身份证没办下来,“ 户口什么的早就不见了,真没想到有这一天。 ” 杨振亮自然也没想到。 第四次搬进的两间土坯房住了将近4年,器什上凝固的灰尘表达着老爷子对生活的满不在乎 。 “就这么活呗”挂在嘴边。因为耳朵不好使,对外界模糊的言语,老爷子多会堆出一脸笑容,作为对所有问候的统一回应。 只有一次,杨振亮难受了。 段树森的妻子王桂平回忆,一年冬天,夜里九点多钟,老爷子摇摇晃晃来到她家。嘴里模模糊糊地喊道,“ 我中了火毒了,活不长了。 ” 原来是他一个人生炉子,中了煤气。那天,杨振亮一边跟王桂平两口子念叨,一边哭,“身上都冻得僵住了,只有眼泪是热的。” 昨日中午,基金会的工作人员驱车5个小时来到韭菜沟村。距离北京300公里,这里的气温要低上10℃左右。 杨振亮收拾了简单的衣物,还有他半生没离开过的旱烟叶,“坐上小车去北京。” 车开到昌平时,一路没怎么主动说话的老爷子说了一句,“ 北京变样了,以前可破烂着呢 。” 新生活的拥抱 离开韭菜沟时,老爷子不断跟身边人询问,“还能回来的哇?” 工作人员笑着回答他,“您想什么时候回来,就什么时候回来。”义养中心的负责人陈锐向老爷子保证,“您是我们的宝,一切都听您的。” 当天下午, 老爷子先拜祭老父亲,然后又去拜祭了老伴儿 。 杨振亮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父亲独自把他拉扯大。战争结束时,杨振亮回到家乡,但“爹已经没了。” “我又去北京了,有好心人管我了。” 在父亲墓前,苍老的杨振亮像个孩子一样倾诉。 昨日下午,“小车”开到了位于丰台的瑞普华老年义养中心,还没下车,中心工作人员就鼓掌欢迎杨振亮的到来。 按照承诺,义养中心将免费赡养老爷子直到终老。 在简单的欢迎仪式上,杨振亮颤巍巍地举着话筒,用和年轻时一样嘹亮的嗓音,表达对工作人员的感谢。 但高亢的发言过后,杨振亮又沉默了。一天的旅程结束,杨振亮的生活被热心的晚辈们改变。 崭新的被褥和衣服,土坯房中没有的电视机,终于,这个历经风霜的老战士, 在86岁的时候,等来了迟到的礼遇 。 (新京报)
个人分类: 娱乐新闻|1899 次阅读|0 个评论
那雪花,正在朦胧北京城
热度 2 liuli66 2012-3-2 08:03
wonderful.
个人分类: 杂感|26 次阅读|3 个评论
天气现报:下小雪
热度 2 liuli66 2011-12-29 08:43
天气现报:下小雪
隐约可见,星星点点。 “当雪花朦胧了北京城” 补20111230
个人分类: 杂感|25 次阅读|6 个评论
哼!高铁事故就是你们这帮人给整出来的!
热度 19 qiongfeng 2011-7-25 05:35
李敖7月23日在香港演讲“中国知识分子的走向”里讲到,历朝历代都有贪污,而现在TG只有千分之3的贪污分子,这不算什么。“像许世英最后被西太后外放做县官的时候,不要在北京做官。到外面做官的时候,许世英不肯去,西太后当众笑他,说他傻瓜,为什么傻瓜呢?因为到外面做县官有钱,可以贪污。在北京城做官,没有钱,所以贪污公开的。” 李敖也说“贪污腐败”跟一党专政没屁大关系,TG也没有支持“贪污腐败”。可你们这帮人天天喊着TG“贪污腐败”,要“民主自由”,却从来不敢承认或者直接漠视TG的贡献。出了点屁大的事情,就把责任怪在了TG身上,天天jjyy个不停。说中国不“民主”,甚至于“政治体系有问题”。 这次的“高铁事故”也是这样。 之前的一个“烟头”引发的延误的屁大的小事,你们就天天说天天骂,把娇滴滴的女站长给整哭了,出来道歉了,你们还不满意,巴不得把铁道部给端了。 现在可好,人家被你们骂怕了,怕延误时间,前面的车停了,也不敢降速,怕延误你们这帮人的宝贵时间和金钱,直接就撞上去了。好了,你们这帮人高兴了,跳舞了,甚至还幸灾乐祸,大喊“终于出事了”,还笑眯眯的说“早说了,高铁不行,TG就是腐败,做不好实事。”殊不知就是你们的"民主"导致更大的悲剧. 如果事前的“恶毒的猜测心理”和出事后的“变态的满足心理”是你们这帮人的“民主”,不要也罢。李敖大师也明确的说了你们认为的“民主”也只是“假民主”,就应该被瓦斯喷。事实证明,一帮不懂"民主"的人只会把"民主"越搞越糟.“民主”不是你们能handle的,“政治”也不是你们能搞的,有闲工夫多搞搞经济才是王道。 实在搞不好经济,就在家多陪陪老婆孩子。 附上网上yy的高铁事故原因: “首先是雷击造成CTC系统大面积红光带。意思就是,计算机表示,我病了,不能管车了,你们车辆别开了。然后呢,前一阵子的京沪高铁雷击停运给铁路部门造成了很大压力,于是他们表示,这不行啊,再搞个全线停车媒体不骂翻天吗?(CTCS-2跟以往的闭塞方法不同,不仅仅依靠轨道信号,还需要车载的应答系统等无线信号,遭到雷击破坏的可能性较高)不行,这车必须开,转入非常站控。再然后,我们的南站发令了,D3115永嘉发车,遇到红灯不停,目视20KM/h限速。也就是**说了,您遇到红灯只管往前开,注意点就行!同时为了红灯开车不被计算机阻挠,D3115的ATP部分关闭,应答机停止工作。也就是D3115开隐身了!它不再向其它列车报告自己的位置。然后,D301也出来了……不过CTCS已经损坏,所以D301上面一路白灯无码。站上表示没问题,咱继续开!相当于司机给**说:我眼睛出问题了,看不到前车啊!**说:没事,我给你盯着!然后,D3115准备过桥,同时有乘客拉下了紧急制动。(暂时不知道为什么)。D3115反应,接触网没电了,南站回应,降弓。然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
3371 次阅读|22 个评论
百年前德国设计排水系统助青岛远离内涝:城市被淹让谁脸红
热度 3 杨学祥 2011-7-4 12:44
媒体称百年前德国设计排水系统助青岛远离内涝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4日11:00 中国青年报   雨季的到来,让我国不少城市陷入“水城”的窘境。新晋“水城”是内陆城市长沙。6月28日,长沙6个小时降雨54毫米,造成部分地区积水,一些路段积水甚至没过大腿。   但从全国来看,长沙的内涝似乎不值得大惊小怪。   6月23日下午4时30分左右,北京突降暴雨,截至当晚7时,城区平均降水57毫米,个别地区最大降水量达182毫米。这场暴雨带来的不仅是闷热的暂时离开,还让北京城狼狈不堪。城区多处积水,多处道路瘫痪,形成了众多网友眼中的北京新八景,比如“二环观海”、“水上机场”、“地铁瀑布”等等。   让人痛心的是,两名青年因下车推雨中熄火的汽车掉入污水井中,瞬间被水卷走。6月24日,两人的尸体在距离事发地3公里处的管井中被发现。   暴雨中的北京再次登上了众多境外媒体的重要位置。BBC、《华尔街日报》等多家媒体均推出“水漫京城”的图集;路透社推出题为“大水将北京变为池沼”的报道;德国新闻电视台更是使用了“大水吞噬北京”的标题。   仅仅一周前,也因为一场暴雨,让“到武汉来看海”成为网络流行语。   进入雨季以来,广州、深圳、重庆、杭州、南京、南昌等城市,轮番上演暴雨淹城的景象,“东方威尼斯”的称号在中国多地开花。   地下排水系统:难盈利 缺投资   按照北京市防汛办主任王毅的介绍,这次降雨是今年入汛以来最大的一场雨。三个特点导致了城区积水。一是雨量大;二是强度大,北京1个小时的降雨量达到128毫米,超百年一遇;三是范围大。   从当日的气象数据上看,6月23日北京的暴雨确实来者不善。丰台、石景山、紫竹院、五棵松等10个监测站的降水量均超过100毫米,属大暴雨级别。其中,最大降水量出现在石景山模式口,为182毫米。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像此次雷雨这种强对流天气,特点就是雨量不均、强度大。加之降水持续时间较长,降水量较大。   武汉一周前的暴雨,也是十余年来最大的一次。但其他内涝城市所遭遇的暴雨,远远不到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的标准。   对北京这场百年一遇的暴雨,孙继松表示,尽管北京10个监测站点同时出现超过100毫米降水的状况并不多见,但也算不上罕见。   更多的问题,出在城市排水系统上。   按照北京市防汛办主任王毅的说法,北京市排水系统设计的是1到3年一遇,能够适应每小时36到45毫米的降雨。在北京,只有天安门那样的重点地区的排水能力比较高,其他地区的排水能力较低,导致近几年频繁发生积水。如果要提升排水能力,需要综合多方面条件,比如最初的管网建设、城市规划等等。   北京排水集团管网分公司副经理梁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京的城市排水设施标准低。北京市水务局给出的解释也印证了这种说法。   难以令人相信的是,在北京,一些地区的排水管网还是明代的设施。   从全国来看,城市排水设施落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重光告诉记者,城市地下建设与地上建设是同等重要的事。某种意义上,甚至是更重要。但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这一关系却被颠倒了过来。   “首先是城市整体规划不够科学,没有长远科学的预期判断。”杨重光说,在城市规划上,地上建设与地下建设怎么能够相互匹配与适应,城市内部与外部如何协调,有很多具体细致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但这些年,我国城市发展思路有不小的偏差,各地都更看重地上建设,可以直接带来城市外表的提升,对地下建设重视不够。   在杨重光看来,城市地下系统建设是公益性质的,不像地上的房地产开发可以盈利,很难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地下建设完全需要政府投入,但各地投入都不够。不仅如此,各个城市的地面都被大面积硬化,导致城市地面的渗水能力越来越差,结果就是一下雨就内涝。有数据显示,北京超过80%的路面被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材料覆盖,雨水根本无法渗透。   类似的观点来自市政问题专家、《公权市场》作者徐宗威。他告诉记者,我国城市普遍存在排水系统建设滞后问题,城市在迅速地大规模发展,但却没有能够与之相适应的排水系统。   “在国内,排水管沟直径超过3米的几乎没有。而在一些国家,排水管沟可以跑汽车。”徐宗威说,地下系统的建设看不到形象,对城市外观的改变没有贡献,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的观念造成了现在的结果,各个城市都在建设高楼大厦,但地下系统建设却裹足不前。   在徐宗威看来,尽管城市地下系统建设的滞后造成了城市内涝,但也不能完全归罪于地下系统建设的滞后,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城市规划。   “城市太大不仅带来排水问题,还会带来交通拥堵等一系列城市病。但我国城市却争先恐后地朝‘大’发展。”徐宗威说,城市太大,搞再多的排水沟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城市发展能不能改变思路,搞小型的、组团的城市?   年年防涝年年涝   近年来,城市内涝已经越来越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一大软肋。每年雨季来临,总有不少城市相继加入“水城”队伍。   2004年7月10日,北京市突降大雨,连续4个小时的降水让北京市41处道路出现积水。   2005年、2007年、2010年,广州市都因暴雨造成多处街区被淹,交通瘫痪。   在长江沿线的杭州、南昌、武汉等城市,内涝几乎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要遇到暴雨,必定出现程度不等的内涝。   2007年,济南、郑州因暴雨造成内涝,造成数十人丧生。   每一次内涝过后,这些城市的管理者都公开表示要下力气加强地下排水系统建设,解决内涝问题。   2003年开始,南昌市先后投入20多亿元,改造城区地下排水系统。2005年,南昌市又启动了1000多条小街小巷地下排水系统改造工程,再次投入10多亿元的巨额资金。   然而近日连降暴雨,南昌依然没有逃脱内涝的纠缠。   2009年,广州市拿出9亿元对城区200多处易浸地点进行改造,然而,现在似乎还看不到这项改造工程的实际效果。   在武汉,每次内涝过后都要采取若干措施进行补救,然而,总也无法避免下一次的大水淹城。   1997年,杭州市规划局工程师邵尧明曾研究出一套“暴雨公式”,根据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城市某个区域要布置多少雨水口,埋多粗的排水管。2008年,原建设部曾发文要求将该成果在全国推广。但该成果在全国推广的效果如何?不得而知。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面对暴雨,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在严防内涝,然而,效果始终平平。   从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最低排水标准来看,基本上是一年一遇。而所谓一年一遇,是指每个小时可以排36毫米的雨量。面对暴雨,这样的标准显然过低。   而一些国外的大型城市,城市排水标准普遍比国内高。比如纽约是“10至15年一遇”,东京是“5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在东京,用于排水的地下河深达60米。   北京市防汛办主任王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城市排水设施和排水能力决定了积水的程度,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希望将最低排水标准从最低一年提高到最低3年,达到3至5年一遇的标准。   在中国,也并非所有城市的排水工程都这么脆弱。   公开资料显示,有两个城市的排水系统备受赞许。一个是江西省赣州市,一个是山东省青岛市。   2010年6月,当广州、南宁、南昌等城市在暴雨的冲刷下相继变身“水城”时,江西省赣州市尽管也遭遇了近百毫米的降水,但整个市区甚至没有一辆车被水淹。    在赣州市,以宋代福寿沟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统至今依然发挥作用。   在青岛市 ,100多年前德国人规划设计了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让青岛远离内涝的隐患。   不过,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随着这两个城市的发展,原有排水系统覆盖的老城区远离内涝威胁,但新城区却在暴雨来袭时束手无策。   100多年前,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说过,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如今,要花费多少时间和金钱,我们的城市才能摆脱内涝的阴影? http://news.sina.com.cn/c/2011-07-04/110022752668.shtml 城市肥胖症:城市高层建筑和热岛效应导致暴雨 2011-6-25 12:36 城市肥胖症:城市高层建筑和热岛效应导致暴雨异常 杨学祥,杨冬红 近年来,随着大城市的不断扩容,百年一遇的的暴雨连续发生,城市内涝成为城市管理最薄弱的环节,年年预防,年年遭灾。 城市暴雨频发,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 一些学者已经注意旱涝灾害的人为因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城市不断扩容和摩天大楼林立,改变了地区温差和大气环流,城市热岛效应和高空快速气流与海洋地区形成明显的温差和气压差,造成极端暴雨事件,频发城市内涝。2011年6月18日,中国中部的大城市武汉遭受强降雨,6月23日北京一小时的降雨量达到128毫米,超百年一遇。连日来,中国部分城市遭遇强降雨袭击,多个城市都因排水不畅出现了大面积的滞水。武汉、杭州等城市,交通几近瘫痪;上海地铁车站倒灌,乘车需打伞 。旱涝灾害的人为因素值得关注。 天气变化主要与对流层气体运动有关。吸收太阳辐射热量所在空间的温度和高度控制了对流层的气体密度和气压。一般在空气受热强的地区,形成低密度的低压区;而在受热弱的地区,形成高密度的高压区。在近地面水平方向上,赤道地区为低压区,两极地区为高压区;在垂直方向上,靠近地面的热空气为低压区,高空冷空气为高压区。气压的不均匀性导致气体运动,形成大气环流。受这一规律控制,一般空气在地面从两极流向赤道,在高空则从赤道流向两极。实际的气流分布并不这样简单,除赤道和两极外,还出现了30o、35o和60o三个特征纬度,表明太阳能量分布差异不是大气环流形成的唯一因素。 靠近地面的热空气为低压区,高空冷空气为高压区。气压的不均匀性导致气体运动,形成大气环流。所以,地形地貌对大气环流的影响非常重要。 Allegre和Schneider的研究表明,距今200万年到300万年前之间,古气候纪录开始显示出温暖和寒冷时期的重大变化有大约4万年的周期,与黄赤交角的变化周期完全一致。在距今60到80万年之间,占优势的循环从4万年的周期转变到10万年,并有很大的起伏。火山喷发和喜马拉雅山脉构造事件等可能是其变化的原因。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不断隆升,加剧了大气圈的差异旋转和两极上空的大气涡旋,加强了出现在两极的臭氧洞漏能效应,使北极冰盖可以扩张到低纬度的海拔高度为5000m的青藏高原,使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周期(10万年)起主要作用。这是构造运动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证据,单纯的轨道因素无法解释这一转变。 位于中亚干旱区的咸海地区,在前苏联的农业生产上却居于重要地位,其棉花产量占前苏联的95%,水果占1/3,蔬菜占1/4,稻谷占40%。由于气候干旱,90%的农田依靠灌溉。随着生产的发展,在入流的阿姆河和锡尔河上挖掘了一系列的运河以引水灌溉,水浇地从50年代的290万公顷发展到现在的750万公顷,引水量每年达几十万立方公里。入海水量的大量减少使近30年咸海面积缩减了40%,贮水量减少了67%,海平面下降了14m,海水退缩后使30000km2的海底出露,变为沙漠,使原有几千人口的沿海城镇穆伊纳克和阿拉尔斯克处于风沙包围之中,入海两条大河三角洲的湖沼消失,当地70%~80%的动物灭绝。随着海水容量的减少,水中含盐量增加 2倍,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本地鱼种已完全绝迹,渔业也随之调零。干涸海底的含盐尘土被风吹扬至附近的农田,使作物减产。农民为了维持农作物的产量而大量施用化肥与农药,污染地下水。环境质量的恶化导致许多疾病的流行,据报导象传染性肝炎、伤寒、黄疸、肠道感染和癌症等病例均明显增多。大风还把灰尘、盐分和风干了的农药颗粒吹扬至几百公里以外,西达黑海,北达北极圈内。盐分与农药颗粒随雨水降落,所到之处,作物、草地牧场、森林和野生生物均受其影响。咸海缩小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前苏联有的官员也承认,这比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还要坏10倍。这是人类抗小灾致大灾的典型实例。 中国城市近年暴雨记录: 2007年7月17日,重庆受暴雨袭击,这场115年一遇的暴雨造成42人死亡,12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7亿元。一天后,山东省会济南又遭厄运,34人在暴雨中遇难 。 2010年5月7日凌晨,广州城的上空惊雷不断,大雨滂沱。一场50年一遇的大雨,把这个即将举办亚运的“国际大都市”浇了一个透心凉。城市主干道水浸一度深达3米。“认真吸取‘57’灾害教训,反思排涝系统,严查薄弱环节。”履新不足一月的广州市市长万庆良措辞严厉,几乎下达了军令状。然而5月9日,广州又一场大雨。虽然广州水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已经24小时待命,但暴雨再度成灾,一个又一个的地下停车场遭受灭顶之灾。一场大雨就把广州20年的城建打得原形毕露,再有100多天,广州将召开亚运会,这场暴雨背后,外界看到外表光鲜的广州城,地下排水系统更像一个绣花枕头 。 广州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东表示:“这场雨历史罕见,这在国内任何城市都会引起积涝。”他告诉记者,广州多个监测站都录得历史最高值的降雨量。而且,这场暴雨降水时间非常集中,普遍在不到6个小时内出现了超过100毫米的降水。而且这场暴雨几乎覆盖了广州全市,这让水务应急单位的排水车应接不暇。据统计,当天广州全市102个镇(街)受水浸之灾,109间房屋倒塌,24个停车场被淹,造成经济损失约5.438亿元 。 中新广东网2010年5月15日电 近日广州连降暴雨,暴雨导致广州多处地方被水浸,广州的交通严重受阻,几近瘫痪。5月14日暴雨再度侵袭广州,广州市区21条主干道瘫痪,车辆需绕道行驶。广州市已以当天17时20分启动防御暴雨三级应急响应,水务局下雨之前已派出有关人员到易发生水浸的地区布防,同时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 中广网柳州2010年5月15日消息(记者)受切变线和弱冷空气影响,5月13号到14号,柳州自北向南出现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 昨天早上6点40分,柳州市气象台发布了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据气象部门统计,5月13号晚上到14号下午的5点,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安陲、滚贝、香粉3个乡镇的降雨量都超过了110毫米,其中安陲乡降雨量最高,超过了120毫米,柳州市区和柳江、融安、三江等县都出现暴雨天气 。 中新广东网2010年5月15日电 14日傍晚前后暴雨袭击广州市,羊城再度成为泽国。广州气象台更于23时55分启动红色暴雨预警信号,这是广州今年入汛以来第二次发布红色预警信号。受大暴雨影响,白云机场40航班因此延误。而广州部分市区再次出现“水浸街”现象,天河区五山路华南师大路段积水盖过人的膝盖。由于此前特大暴雨带来巨大财产损失的经验教训,广州市民对此次暴雨的到来做了防御措施。在杨箕地铁站,工作人员已事先准备好沙包等工作用以抗击积水。据悉,此次暴雨受低压槽影响,广东省粤西北、粤中、珠江三角洲先后出现了强降水。14日广东全省共有32个市县发布暴雨预警信号;有11个市县发布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 人民网讯 2010年5月13日,湖南省涟源市遭遇五十年一遇特大暴雨。继5月6日至8日暴雨过程后,5月13日凌晨3时至晚上20时,涟源市再次遭受暴雨、大暴雨袭击,全市21个雨量站点均超过100mm,降雨量最大的涟源城区站24小时内达到172.1毫米。涟水、孙水、白马水库水位均急剧上升,超过警戒水位,20个乡镇告急。该市迅速启动Ⅲ级预警响应。据初步统计,此次暴雨洪灾中,全市47.8万人、20.1万亩农作物受灾,紧急转移人员人1.26万余人,房屋倒塌1710间,死亡大牲畜1160多头,直接经济损失达2.54亿元 。 2011年6月18日,中国中部的大城市武汉遭受强降雨,6月23日北京一小时的降雨量达到128毫米,超百年一遇。连日来,中国部分城市遭遇强降雨袭击,多个城市都因排水不畅出现了大面积的滞水。武汉、杭州等城市,交通几近瘫痪;上海地铁车站倒灌,乘车需打伞 。 我在2009年7月9日指出,进入7月后,赤道中东太平洋异常偏暖状态继续保持,中国东北出现低温冷夏年趋势,流感大流行进一步发展,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将导致低温、夏涝、秋旱、流感蔓延的新发展。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当年,我国发生干旱的可能性大(如2006年四川特大干旱)。2009年9-11月为弱潮汐时期,将加剧旱情,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关注低温冷夏的发展趋势,做好预防和农田管理,促进农作物生长和尽快早熟。低温也会导致流感的更快发展 。 2009年9月的秋旱最终在2010年4月形成西南地区的特大干旱,我在2010年4月1日指出干旱原因的同时,再次提出“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的教训 。 这篇2005年写的文章 ,可能早已被人遗忘,尤其是城市管理者,可能闻所未闻。官照样日复一日地升,日子照样一天一天地过。平静似水,似水平静。可谁能想到,由于地下排水不畅,顷刻汇聚的雨水一改往日的平静,变成杀人的利器,重庆济南被暴雨重创,天灾人祸共酿死亡和伤痛。2007年7月17日,重庆受暴雨袭击,这场115年一遇的暴雨造成42人死亡,12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7亿元。一天后,山东省会济南又遭厄运,34人在暴雨中遇难。人们不禁要问: 城市管理者的责任何在 ? 2010年5-7事件和5-13事件再次暴露了城市管理的漏洞,忙于建设,疏于管理,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严重的损失将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浪费。 2011年6-23事件表明,城市内涝和交通拥挤一样成为城市肥胖病中的不治之症。城市减肥,势在必然。 参考文献 1. 邓杭,易靖,王硕。北京昨日一小时降雨量超百年一遇 多处道路中断。2011年06月24日02:16 京华时报。 http://news.sina.com.cn/c/2011-06-24/021622695595.shtml 2. 重庆济南被暴雨重创 天灾人祸共酿死亡和伤痛。2007年07月25日 10时42分 南方报业网-南方都市报。 http://news.tom.com/2007-07-25/07AI/09739936.html 3. 龙飞。暴雨之后:广州城建漏洞百出。2010年05月15日09:58中国经营报。 http://finance.qq.com/a/20100515/001746.htm 4. 廖宴思。暴雨频繁侵袭广州 阻断夜人回家路。2010年05月15日 10:05 来源:广东新闻网。 http://www.gd.chinanews.com.cn/2010/2010-05-15/2/44818.shtml 5. 张江元,柳州台,赵鑫婷。广西柳州昨天遭暴雨狂袭。2010年05月15日 12:29中广网。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00515/2191985.shtml 6. 程景伟。广州再成泽国 夜里启动暴雨红色预警。2010年05月15日 18:23 来源:广东新闻网。 http://www.gd.chinanews.com.cn/2010/2010-05-15/2/44777.shtml 7. 郭国权,易海和,刘厅。湖南涟源遭遇五十年一遇特大暴雨 损失达2.54亿元。2010年05月15日09:49 人民视线。 http://pic.people.com.cn/GB/165652/165654/11603761.html 8. 杨学祥。做好迎接厄尔尼诺事件的准备:严重秋旱可能发生。发表于 2009-7-9 9:11:14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2586 9. 杨学祥。 又一份不合格的答卷:西南大旱和美国气候“秘密报告” 。发表于 2010-4-1 8:13:2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7846 10. 杨学祥,杨冬红。印尼海啸敲响了沿海大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的警钟。2005-1-16光明网博客。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5/6726.html 11. 杨学祥. 一份不合格的答卷: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 2007-7-30光明网博客。 http://bsg.gmw.cn/u/466/archives/2007/14757.html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59096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326 次阅读|6 个评论
一个精力充沛的“老人家”
热度 1 sungirl001 2011-6-26 21:48
主人公是个退休的德国科学家,我称之为MG,今年66岁。当然如果不知道他已经退休了,我可能根本就猜不出来他的年龄。他本人长得有点像爱因斯坦,只是头发没有那么凌乱:),但是精神非常矍铄。从德国某知名研究所退休以后他被科学院邀请来中国访问,在某研究所待三个月。我们的相识纯属偶然,没想到后来能够一直联系着。期间我出差,他出差,都有邮件联系,偶尔在一起聚一聚,吃个饭,聊聊天。 此公非常健谈,从最初一起吃饭时的滔滔不绝,到后来游玩北京城时的口若悬河,我一般只有洗耳恭听的份,偶尔回应一下。 今天仍是如此。相约同游圆明园,其实我们都没想到竟然今天是圆明园荷花节的开幕第一天,真是择日不如撞日。圆明园庆祝荷花节的开幕暨共产党建党90周年灯展。 今天阳光明媚,园子里荷花清香四溢,加上布展的花灯华丽多彩,满眼的大好景色,我们的心情也随之十分地舒畅。在我的带领下,MG和我的师弟师妹们边欣赏美景边拍照,一同走了相当长的距离,直到师弟开始不停地喊要休息,尤其当我们到了一处船码头的时候,于是MG建议我们接下来的路程坐船,立即得到了师弟的热烈响应,当时我心里默默地鄙视了一下师弟(体力太差了:))!话说坐上船,在荷花丛中穿越,随波荡漾,十分地惬意。不一会就到了岸边,上了码头以后立即转了向,分不出东南西北了,问了码头的摇桨人,寻了条路继续游览,一路上MG对周围的景点都感兴趣,我也尽我所能,把我知道的有关圆明园的故事跟他描述一番。 转眼到了中午,师弟开始喊饿了,当然我们也都有些饿了,加上MG毕竟六十多岁的人了,也走得有点累了,于是出了圆明园,拿了自行车,找地吃饭去。 到了某处饭店,MG说明了他喜欢吃的几种食品,然后就让我们随便点了。菜上来,MG很nice地给我师弟夹菜,边夹边说:“He is very hungry!”乐得我和两个师妹合不拢嘴!席间,MG老人家不断地讲他最近所看到的有关新闻,据他自己描述,他天天看China Daily,并且经常在实验室里和大家讨论中国的热点问题。说实在话,他知道的最近发生的事情可能比我知道的还多,实在让我汗颜 。吃饭用了一个半小时,他讲话也用了一个半小时,基本上没停过。师弟师妹们由于是初次跟外国人近距离接触,所以还是有些拘谨,很少用英语跟MG交谈,大部分时间都在听。我因为跟他比较熟识了,所以有能搭上话的就说。他老人家也兴致挺高。 饭毕,我们去逛超市,MG也愿同往,于是又杀到附近超市采购,费时约1h。再接着MG提出想买双鞋,以便以后hiking,于是我们又冲到华联,逛了四层楼,他老人家看来是有些累了,其实连我们都累了,更何况他老人家呢。于是找了家咖啡厅,晒着太阳,喝着咖啡,继续聊天。MG从建党九十周年的献礼影片《建党伟业》谈起电影院的票价太贵(他老人家昨天花了70大洋,进电影院看了一场中文的《建党伟业》,不知道他能理解多少,至少看到花灯上的毛泽东画像立即认了出来:)),然后谈到了北京的交通状况,谈到了自行车道被汽车停车场霸占,说起了汽车如何不知道避让行人,进而抱怨人行天桥的不人性化(尤其是一些公交站设立在马路侧中央,必需爬上天桥,再从中间下来的状况,一点都不为年纪大的人考虑),提起了他老人家写信给China Daily的编辑抱怨糟糕的路况并提出规范自行车道和公交车道的建议,两周过去了没有任何回复的情况。。。 MG不知疲倦地一直讲着,我时不时的脑子溜一下号就不知他又在讲什么热点问题了 。 咖啡终于喝完了,准备go home,我和MG骑上自行车,他骑车的速度我居然有点跟不上,我跟他说他骑得太快了,他说习惯了这种速度,并且骑车对他而言是锻炼身体的。这点其实我早已知晓,德国人平常开车上班,周末的时候都喜欢骑行健身,骑车速度快的比比皆是。但是看到他骑车的那种劲头,你就会我完全忘了他的年龄,觉得是在跟一个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在赛车! 直到下午五点,我们在一个红绿灯处分别,向左走向右走。我耳边仍然回荡着他老人家的声音。从心底里佩服,真是精力充沛的老人家!当然了,他可没认为他年纪大,从超市买的东西他一直自己拎着,不让我们帮忙。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9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北京CBD建筑群遭遇雷电
xupeiyang 2011-6-15 13:50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1436 次阅读|0 个评论
魅力北京(我所生活过的城市)
热度 1 laojing 2011-2-9 11:56
魅力北京(我所生活过的城市)北京城历史悠久,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辉煌。 旧时期时代(70万年前—1万年前) 回到50万至70万年前的北京。这时的北京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在北京西南郊的山洞里生活着北京猿人,他们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火的原始人类之一。有了火,文明就开始了。 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4000年前) 很显然,北京猿人勤劳和好学精神是值得后人们学习的,他们从山中洞穴来到广阔平原。伐木盖房,抵御野兽,建立家庭。并学会了制作简单的工具和饰品:男人们制作出石磨盘、石磨棒,甚至能烧制出精美的陶器,少女们则把精美的贝壳串起来,做成项链。 制陶技术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的标志之一,北京猿人学会了放牧和种植庄稼。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好景不长,炎黄时期,在北京附近的阪泉,炎帝和黄帝策划了三场战争,并将战争扩大到黄河、江汉地区。从此,中国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民族,“炎黄子孙”诞生。 同时,在距今3000多年以前的北京地区,出现了一些地方小国,其中蓟和燕最为有名。蓟国的名称据说和一种名叫蓟的草本植物有关。燕国的名称据说来源于氏族部落时期对燕子的崇拜。 西周时代(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和东周时代(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大约在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打败商王纣建立周朝后大封诸候。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周武王封功臣于燕和蓟。这一年被认为是北京建城的开始。 北京建城后长期是燕的都邑,在战国还是“七雄之一”。 汉代(公元前206年—220年) 2200多年前的秦朝统一了中国后,取消了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汉朝承秦制,变化不多。这时北京是个闻名的大城。 西汉末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不断向四面八方扩展。大约在1700年前北京有了第一座佛寺,即潭柘寺。今天的潭柘寺林木参天,庙宇错落,是一大浏览胜地。其中的两棵被称为“帝王树”的古银杏最为有名。 韩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1700年前的晋代,中国出现了300年的战乱和分裂。东晋政权在南方,北方则是匈奴、鲜卑、羯、氐等少数民族的天下。此时北京成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治中心。 隋代(581—618年)和唐代(618—907年) 隋朝统一中国后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运河的北部终点就是北京,此时北京被称为涿郡,拥有13万人口。 公元645年,唐太宗集大军于北京,自水陆两路攻打辽东高丽。却久攻不下,后被迫退回北京。回到北京城,唐太宗为追念阵亡冻死的士兵,下令修建了悯忠寺(既是如今座落在宣武门外的法源寺)。 此时的北京被称作幽州,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贸易中心。 宋、辽金时期(960—1234年) 唐朝以后,政治陷入混乱,北方少数民族日益壮大。公元907年,契丹人耶律阿保机建立了辽朝,北京作为陪都城被称为南京,城址在今天的白云观一带。 公元1153年(金),东北少数民族首邻海陵王定都北京,名为金中都。 如今的牛街礼拜寺和卢沟桥都是这个时代遗留下来的。 元代(1271—1368年) 公元1215年(元),崛起的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统领下攻占北京。他的继承者忽必烈建立“大元”,在北京建元大都,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国家的首都。 明代(1368—1644年) 公元1399年,北平的燕王朱棣举兵南进,夺取了建文帝朱允的帝位。朱棣认为北平乃“龙兴之地”,可北控大漠,南扼中原,于是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 朱棣在元朝皇城基础上改建扩建。如今北京的绝大多数古典建筑,都是明代的遗物。 清代(1644—1911年) 满族人进北京后,大兴土木修建园林。 公元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烧毁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公园-圆明园。并将东交民巷改名“使馆街”。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北京城中心的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首都定为北京。 从此,这座历经3000年坎坷的不朽城市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全新时期。(资料来源于网上)
个人分类: 网有网事|21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百万富翁等于贫困户
热度 2 jiasf 2011-2-8 05:23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人均月工资只有几十元,百万资产对于一般工薪阶层还是难以想象的巨额财富!哪怕不吃不喝,靠一个月几十元的工资,一辈子也攒不了一百万!所以那时的百万富翁是真正的富翁。 说来难以置信,但却是事实:在2011年的北京城,所谓“百万富翁”只能算是贫困户了! 如果今天北京城里的一个家庭只有百万资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只能在远离市中心的四环边上住40平米的旧房子,而且其它什么财产也没有!如果不是因为病、灾、投资失败等原因造成这种状况,如果不是刚买房的小夫妻,那么这样的家庭肯定收入不高甚至没有工作,即使不是低保户也是绝对的贫困户。 常有人说首都北京的幸福指数不高,由此可见一斑。如果是在小城市,有百万资产应该可以过很舒适的生活了。但在北京城,百万资产除了一套小房子就一无所有,而且还要受交通堵赛、环境污染之苦! 话说回来,即使在北京,百万资产也毕竟不是小数目,为何拥有如此巨额资产仍是贫困户?总觉得似乎哪里有矛盾。 钱毛了?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如果是八十年代的一百万元,肯定可以过上很好的生活了。根据平均工资来判断,八十年代月均工资几十元,现在几千元,大约长了一百倍,八十年代的一百万,当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亿。反过来说,现在的一百万,只相当于当时的一万!不过想想八十年代的万元户还算比较富裕的,而今日北京城里的“百万富翁”日子绝对不好过,所以今日的一百万还不如当时的一万元! 正因为钱毛了,所以中国的富豪数目也大大地多了。根据《福布斯》携建设银行发布《2010中国私人财富白皮书》,2010年中国内地私人可投资资产超千万元的千万富豪达到38.3万(把现金/存款、股票、基金、债券、房产、另类投资品等界定为私人财富;把剔除自住性房地产和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后的部分,定义为私人可投资资产)。我的感觉是这个数字有可能低估了。因为按38.3万的数字,才占全国人口的0.29%,而从我所认识的人来看,千万富豪的比例肯定高于此数。 一个国家富豪多了总是好事!但如果当了百万富豪、甚至千万富豪也没有条件过上幸福的生活,那所谓的百万、千万又有什么用呢? GDP不等于幸福!太毛的钞票也不等于幸福!因为高房价带来的虚高的资产数目,尤其不等于幸福!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462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座城市的记忆
adamliu800 2010-5-27 13:58
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梁思成 看到建筑大家梁思成的痛苦表达,我们不禁要问,梁教授何以如此动情。 这要从北平(北京旧称)解放前说起,当时解放军已经包围了北京城,中央领导派地下工作者,找到了清华大学营建系教授梁思成,让他为解放军制作了一张标记有文物古迹的北平全图,以免战火误伤文物。梁教授为此感到欣慰,然而此后的数十年内,他痛心地发现,当年被他标记在地图上的一个个红点,在和平年代,被一个个抹去。他怎能不痛心疾首,怎能不心如刀割。 一本《城记》就是一部北京城建发展史,或者说是北京古旧建筑的湮灭史。从中央政府核心区的设置问题到城墙的存废问题,梁、陈二老以专业的眼光,为共和国的首都绘制了合理经济的蓝图,但在长官意志和左的思潮作用下,梁陈方案被无情地否定了。古城墙也被视为封建的象征,终被拆除。 再接着是关于大屋顶的讨论,原本很好的中国传统建筑造型,被苏联专家所谓的民族主义强加在西式建筑上,这样的建筑在我们的部分高校里还有保留,虽说此举在当时受到了以梁思成为首的坚定地以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为己任的建筑学家们的反对,但留存至今的建筑也不失为一种新建筑造型的尝试和见证。后来这种建筑造型由于所谓的浪费材料的缘故,遭到猛烈的批判。曾经反对过这种建筑风格的建筑学家们,却因这个屋顶的造型与其保护的对象(古建筑的屋顶)类似,也遭到了批判。 城墙毁了,城门也未能幸免。皇城、内城、外城大大小小数十座城楼、箭楼和瓮城悉数被拆,仅留下正阳门和箭楼,东南角箭楼,德胜门箭楼以及政治中心的象征天安门。拆除的原因很简单,门洞过小,过车不便。我去过北京,看过雄伟的大前门(即正阳门箭楼),我为其精美的古代城门造型艺术所折服,那种威严的气势是其他古建筑所不可比拟的。难怪它的拆除对于梁教授有切肤之痛。特别在拆除城门的过程中,尽然发现了元大都和义门的遗址,这也为北京悠久的建都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说明北京城墙和城楼的骨架历经了三朝,饱经风霜,600多年不倒。可是今昔毁于一旦。 斯人已逝,留下袅袅余音。新一轮的北京城市规划乘着奥运的东风,逐步展开,一个新的大北京蓝图预示着未来几十年首都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它将开启这个城市新的历史,一部新的《城记》又将开始书写。 图片来源:卓越亚马逊网站,仅供欣赏!
个人分类: 读书心得|390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