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界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孪晶-界面的名义
热度 4 blacksun1980 2017-5-26 22:31
好久没写了,没写就是不思考,脑子要生锈了。 孪晶-界面的名义 孪晶很好玩,在晶体中普遍存在,从制备到材料应用,很多很多关于孪晶的故事(story),很久了,孪晶研究其实比位错还热,容易发好文章。因为两个原因,第一:孪晶高大上,形核、扩展、相互作用都可以同加载条件相联系,往往能得到很出人意料的结果,比如金属所强韧结合的铜,西交大纯钛孪晶变形的尺寸效应。第二:经济效益好,孪晶增强钢就是贵啊,现在还有人说孪晶增强家族,孪晶界热稳定性很好,很适合做工程材料,比超细晶和纳米材料靠谱。还有一点,上不了台面,对于孪晶,似乎怎么解释都能得到你要的解释,不容易拒稿。哈。 其实,孪晶没有那么复杂,很简单的一种晶体变形方式。就和位错是一样的。 都是盗图,孪晶英文是twin,就是双子,以孪晶面为对称面的对称晶体。有生长孪晶,退火孪晶还有变形晶。孪晶形成就是层错的扩展,简单的说,就是一排原子整体平移0.5个原子间距,所以需要比错更大的能量,这个官方叫层错能。因为比位错需要更多的能量,所以,位错易发生,孪晶难发生。经典论文有陈明伟老师的纳米晶铝中的孪晶,还有我的(很不要脸)单晶铝的宏观孪晶。 关于,孪晶形核,热热闹闹的很多文章,但,把握住一点,变形产生的内应力越大,孪晶会出现,和应变率无关,不贴文章了。为什么? 教课书这么描述,作为位错的一种有效补充,孪晶作为一种变形机理,可以有效增加变形方向,减少变形阻力。 不对,因为作为变形载体,位错可以提供塑性变形,孪晶提供位错形核位置和滑移面。因为很简单,所有的电镜照片,孪晶都伴随大量的位错。它啊,只提供路径和界面,分子动力学显示的很明白。 打个比方,位错时交通工具,孪晶作为界面,提供道路。位错是奔腾的水,孪晶就是河道。 孪晶为何不是变行模式,因为,相对塑性变形中位错密度的变化,孪晶密度太低了。车很多,路只有几条,所以路不是交通工具。孪晶密度高,类似车多路多,立交多,变形能力强也就顺理成章。 高密度孪晶只能用电沉积法和纯剪切制备,提供了大量的界面,而且这些CTB本身不是原子密排面,所以容易形成位错,位错在单原子厚度的孪晶面滑动的和在滑移面上一样丝滑顺爽,所以,孪晶密度高,金属变形能力强。这是界面的作用。 如果是用剪切方法制备的高密度孪晶,本身这些界面就形成于剪切方向,更适合于后续塑形变形,路照着车头修呗。 对于HCP材料,认为孪晶是很重要的变形方式,是因为滑移系太少,内应力太高,但孪晶密度依旧小的可怜,容易分辨,感觉孪晶重要,是因为,少的东西容易发现,量大的位错却很难在大尺度下看到,吃很多亏啊。我曾经在做镁合金动态变形的TEM,说实话,位错比孪晶好发现多了。 所以啊,位错变形永远是主力,孪晶作为界面,辅助。 所以高密度孪晶增韧的材料本身位错运动能力就很强,对于,HCP,目前没有这种材料,即使,孪晶密度再高,位错依旧需要更大的驱动力。比如钛铝合金。 路再多,没车不行。 2017.05.26 赵峰
个人分类: 科研的欢乐故事多|27276 次阅读|4 个评论
是走还是留:土壤有机污染物环境界面行为
sciencepress 2015-5-26 08:22
在实际环境中,界面行为决定了污染物的赋存形态,影响其源汇机制和迁移转化等环境过程;界面行为也决定了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并影响其生物效应和环境风险。界面行为研究是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的重要基础,也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前沿基础领域。 环境有机污染 有机污染物,特别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已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POPs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能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进而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这些有机污染物不仅具有较高的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而且能够导致生物体内分泌紊乱、生殖及免疫机能失调以及其他器官的病变,导致皮肤出现表皮角化、色素沉着或引起心理疾患症状等。更为严重的是,一些POPs可通过其生殖遗传毒性影响后代,导致婴儿先天性畸形、新生儿免疫力下降、以及儿童性早熟等现象。POPs污染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健康的重大环境问题,愈来愈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土壤是由固-液-气-生物构成的多介质复杂体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由于大气的干湿沉降、污水灌溉、化肥农药施用等导致土壤污染日趋严重。我国土壤有机污染已从局部蔓延到区域,从单一污染演变为复合污染,并通过土壤-植物系统迁移积累,影响农产品安全和人群健康。这里涉及一系列的污染物多介质界面行为。在实际环境中,界面行为决定了污染物的赋存形态,影响其源汇机制和迁移转化等环境过程;界面行为也决定了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并影响其生物效应和环境风险。界面行为研究是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的重要基础,也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前沿基础领域。 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源汇机制 环境有机污染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天然源:生物合成,森林、草原火灾,火山爆发等均可产生有机化合物,浓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就形成有机污染;(2)人为源:工业、农业和生活活动中都可能产生并向环境排放有机污染物,如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会产生多种PAHs。环境有机污染是各种源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源排放的有机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各不相同,贡献率也不一样。因此,源解析是有效控制环境有机污染的重要前提之一。 环境介质中有机污染物的汇机制主要包括:化学转化、降解(如光化学降解、生物降解等)、富集锁定、迁移到其它环境介质等。有机污染物的多介质环境过程,特别是污染物在大气-土壤、土壤/沉积物-水、土壤-植物间的迁移转化,决定其污染范围及影响,受到广泛的关注与研究。有机污染物进入大气后,可通过“全球蒸馏”和“蚱蜢效应”等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分配。一般来说,温度较高的低纬度地区会成为POPs的源,高纬度地区则会成为POPs的汇。干、湿沉降是空气中有机污染物的主要去除机制,也是土壤/沉积物有机污染物的重要源。 有机污染物多介质界面行为 有机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可在大气-土壤-水体-生物系统中发生一系列的迁移、积累及转化等多介质界面行为。有机污染物多介质环境界面行为包括发生在固-液/气界面的吸附-脱附、挥发等物理过程,沉淀-溶解、氧化还原、络合、水解等化学过程,还包括发生在固/液/气-生物界面的吸附富集、跨膜/转运、转化/降解等生物过程。进入环境的有机污染物可在土壤/沉积物-水-空气-生物介质间发生迁移转化过程。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水-空气-生物介质间的迁移转化 例如,大气中有机污染物可通过干、湿沉降进入土壤/水体,有机污染物也可通过污水灌溉、农药化肥施用、地表径流等途径进入土壤;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可经挥发作用进入大气;通过淋溶、解吸作用等,随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或下渗进入地下水;有机污染物也可在土壤中发生化学降解和生物降解,其中微生物降解对有机污染物的转化起重要作用;有机污染物还可被植物吸收迁出土体,通过土壤-植物系统、经由食物链最后进入人体。土壤有机质及矿物质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可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并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及区域环境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大气中有机污染物可以气态和颗粒态形式存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光化学降解,也会通过干、湿沉降进入土壤和水体或吸附在植物叶、茎表面。国内外对大气中有机污染物的源汇机制及长距离传输过程已有较多研究。但对有机污染物多介质微界面过程研究有待深入,如有机污染物在气/水界面的环境行为会受水中溶解有机质和共存污染物影响,也受温度、水力学条件等影响。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行为非常复杂,可以溶解在水中或与悬浮胶体结合随水迁移、挥发进入大气、沉积到底泥、被微生物降解或光化学降解,也可以吸附在水生生物表面或进入其体内随食物链迁移。国内外对有机污染物的水环境行为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许多问题仍需深入研究,如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赋存状态(吸附态与溶解态)及影响因素,以及吸附态与溶解态之间的转换机制等;水中溶解有机质对有机污染物在底泥、悬浮颗粒及水生生物上的吸附/解吸行为和毒性效应的影响机制等。 土壤是有机污染物重要的源和汇。大气干、湿沉降是土壤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如过去100多年中因大气沉降造成英国南部土壤PAHs残留量增加了4-5倍。近几年,国内外学者较深入地研究了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来源,特别是大气沉降的输入通量,但有关生物质燃烧等对土壤有机污染贡献率的研究相对较少。土壤中PAHs等有机污染物的赋存形态、释放行为、生物有效性(可直接利用、潜在可利用、不可利用等)等信息比较少,导致难以科学制定合理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标准。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汇机制涉及多介质环境过程,包括通过土-气交换作用或扬尘重新进入大气;经地表淋溶、径流进入地表水或地下水;经根系摄取或叶面吸收进入农作物;通过与土壤各组分(有机质、矿物质、微生物等)的相互作用、微界面行为,形成状态各异的赋存结合物,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入。 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脱附行为是影响其迁移转化、归趋、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特别对其挥发、光解、水解和生物降解等环境化学行为有重要影响。因此,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上的吸附-脱附行为及其机理是土壤和环境科学界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大量研究表明,土壤有机质(SOM)是主要吸附介质。1979年,Chiou提出非离子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沉积物-水间的分配系数与其有机质或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与土壤与沉积物的类型无关。1980s,人们发现了低浓度有机污染物的非线性吸附现象,并开展了深入的研究。Chiou认为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上的吸附主要由SOM的分配作用(partition)所决定,也存在其它特殊作用(specific interaction)。Pignatello和Xing将SOM区分为玻璃态和橡胶态,认为橡胶态SOM对有机污染物产生分配作用,玻璃态产生表面吸附和孔填充作用(hole-filling)。Weber等则提出“软碳”和“硬碳”概念,认为“软碳”部分对有机污染物产生分配作用,而“硬碳”部分和黏土矿物则产生表面吸附作用。进入土壤的有机污染物可通过不同吸附机制与土壤各组分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赋存状态,显著改变其生物有效性和脱附动力学行为,进而影响土壤污染控制和修复方法的有效性。发现土壤黏土矿物、有机质、黑炭、纳米颗粒是有机污染物非线性吸附的贡献源,其中有机质是非线性吸附的主导源,土壤/沉积物中纳米颗粒的团聚重组及其选择性结合有机质,可导致有机污染物脱附的滞后性,从而影响有机污染物的非线性界面行为。 有机污染物与土壤有机质、矿物等组分发生作用的时间越长,有机污染物越不容易脱附,其生物可利用性越低,逐渐出现“老化”(aging)现象。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老化是由土壤介质的锁定作用(sequestration)引起的,影响老化作用的因素有SOM 的含量、土壤组成和性质、土壤孔隙结构和大小、污染物性质和浓度、共存有机物的组成和性质、土壤湿-干循环过程等环境条件、不可逆吸附及介质的反应性等。土壤中各种污染物之间也可通过交互作用形成复合污染,如进入土壤的各种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物可影响共存有机污染物的多介质界面行为及生物有效性,由此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老化锁定产生重要影响。老化作用导致难以准确预测或评价土壤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行为和生态风险,同时使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效率降低、所需时间延长、成本增高,乃至造成修复失败。因此,研究土壤有机污染物的锁定作用机理、影响因素及调控机制,对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标准有重要意义。 因此,为高效实施环境有机污染控制与修复,需从分子水平深入研究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赋存状态、复合污染过程、老化锁定机制、多介质非线性界面行为与调控技术原理等,以解决有机污染控制与修复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有机污染物环境质量标准、拟订绿色经济高效的有机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表面活性剂强化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示意图( a:表面活性剂增溶洗脱;b:增强微生物降解;c:促进植物吸收)。 利用化学方法强化生物修复有机污染土壤,其中最具潜力的是表面活性剂增效生物修复(Surfactant-Enhanced Bioremediation,SEBR)技术。它是利用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将吸附在土壤上的有机污染物解吸出来,并增溶到土壤溶液中,改善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显著增强微生物降解、促进植物吸收积累有机污染物,由此提高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朱利中 著《 土壤有机污染物界面行为与调控原理 》一书。 土壤污染日益受到人们重视,而其中有机污染物的界面行为及其调控原理是目前国内外土壤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 本书共5章,第1章介绍了有机污染物环境界面行为与调控技术原理及其研究进展,后续4章依次详细阐述了典型区域环境有机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及源汇机制、有机污染物在土壤微界面的吸附行为及机理、土壤-植物系统有机污染阻控原理与缓解技术、有机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等内容。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34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师妹成了耶鲁正教授
热度 32 hongfei 2014-6-20 08:54
师妹成了耶鲁正教授 2014.06.19 上周在Telluride开Workshop on Surface Nonlinear Spectroscopy会议,见到领域内的一帮新朋老友,很是高兴。 在那里除了见到我的博士导师和博士后老板之外,最高兴的自然是见到师妹Elsa了。师妹七年多前刚到耶鲁大学化学系做助理教授的时候,我在《闻到Nobel的味道》的博文中提到过她回他的母校香港中文大学做报告的事情。现在她已经是耶鲁化学系的正教授,今年七月一日正式生效,我自然也是感到最开心的。 《闻到Nobel的味道》博文连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6-1941.html 1995年底招师妹进组的时候,我已经是博士五年级,即将毕业。当时我们研究组除了老板之外,只有我和博士后Eric两个人。在我入组之后的几年,有两个研究生加入之后又退出了(两位后来也都混得不错,一个现在是某大学的教授,另一个几年前也成为美国物理学会的fellow),要是1995年底再没有骗到几个研究生加入的话,老板手下就会接不上趟了。好在1995年底有两位中国师妹和一位印度师弟加入本组,彻底避免了本组断档悲剧的出现。那位印度师弟后来退出本组,再也没有见过。而两位中国师妹都修成了正果:Elsa(尹翠莹)在UC Berkeley和Rockefeller大学做过博士后之后,专攻生物物理化学,现在是耶鲁大学化学系的正教授;Yan(刘艳)在Duke大学做过博士后之后,研究纳米材料,前不久已经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化学系的终身职副教授。 Elsa师妹耶鲁大学化学系主页连接: http://ursula.chem.yale.edu/~yanlab/Index.html 刘艳师妹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化学系主页连接: http://chemistry.asu.edu/faculty/yan_liu.asp 两位师妹进组的时候,刚好加入我当时刚开始进行的溶液中亚微米颗粒物界面二次谐波二阶Mie散射现象的研究。我和她们发表了发现该现象的头两篇文章之后就博士毕业,她俩后来几年博士期间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这一现象的深度挖掘上。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她们各自进入了不同的研究领域。 Elsa在耶鲁大学的七年多时间里面,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利用手性和频振动光谱的方法研究多肽和蛋白的结构和在生物膜中的相互作用。她这七年间的主要工作,已经总结在她最近发表的题为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at Interfaces Probed by Chiral Vibrational Sum Frequency Generation Spectroscopy的Chemical Review的综述文章中。这篇文章,自然会成为这一领域今后人们引用的经典综述论文之一。 师妹的Chemical Review文章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at Interfaces Probed by Chiral Vibrational Sum Frequency Generation Spectroscopy链接: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cr4006044 Elsa近来的研究领域与我最近十几年的研究领域比较接近,所以我们经常会在开会的时候碰到。常常见面的时候,Elsa就会用她香港味道的普通话笑眯眯地叫我一声:“大~师兄好。”她总是将开头那个“大”字拖得很长,我每次听到自然是乐滋滋的。 Elsa在耶鲁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付力博士,从2013年9月开始成为美国能源部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NNL)环境分子科学研究所(EMSL)的Wiley Postdoc Fellow,会和我一起工作三年。他在加入EMSL的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就用我们最近发展的亚波数分辨的和频振动光谱仪做出了很有意思的发现。在这项工作中,我们通过非手性和手性的和频振动光谱发现很简单的镜像异构手性分子在界面上其实并不是镜像异构体,而且我们确定和推导了非镜像异构的光谱特征。我个人觉得这个结果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界面手性现象的基本光谱特征,而且很可能意味着我们也许根本不需要到外太空或者弱相互作用中去寻找生命起源中的手性同源性的原因而镜像对称破缺的界面才是所有这一切现象产生和放大的场所。不管怎么说,我是非常感谢从师妹那里来的这个好学生,而且下面的工作会更加出色。 另外要说的是,付力也是我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晚我20年的学弟。 付力在EMSL的介绍网页链接: http://www.emsl.pnl.gov/news/viewArticle.jsp?articleId=600 付力和我在Chirality杂志上的论文连接: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chir.22337/abstract 描述二界非线性光学相应的张量元是赝标量,它在镜像对称破缺的情况下能够描述和反映手性对称性的破缺。我们过去十几年一直致力于对二阶非线性光学张量元的测量和分析,试图了解它们和界面上分子取向及对称性之间的定量关系,现在得到这些结果,看来应该说是水到渠成。 手性界面和频光谱在手性现象和多肽与蛋白结构与膜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领域会涌现出更多重要的发现。如果想要了解这个领域的现状,入手点自然是Elsa的这篇Chemical Review综述。当然,如果要想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开展这方面的研究的话,包括我在内的其他几个研究组过去和最近的一系列文章也是不可少的。在目前国内的研究者中,中国科大化学物理系和微尺度国家实验室的叶树集教授也在用同样的手段开展相关研究。 Telluride的霓与虹 (2014.06.08) 界面非线性光谱研讨会与会同仁(2014.06.10) 师兄师妹(2014.06.12)
个人分类: 科学人文|66227 次阅读|44 个评论
X射线晶体截断面倒易杆技术CTR揭示LAO/STO薄膜的氧八面体旋转
snowmount 2014-5-29 17:03
我们用X射线晶体截断面倒易杆技术crystal truncation rod(CTR)揭示LAO/STO薄膜中AlO6八面体的 旋转角度沿薄膜法向的变化规律,这种原子级空间分辨的八面体旋转早前只能用TEM技术实现。 详见: Octahedral rotations in strained LaAlO3/SrTiO3 (001) heterostructures APL Mater. 2, 021102 (2014); http://dx.doi.org/10.1063/1.4865160 FIg4b是CTR信号解析得到的原子结构信息——三维的电子密度分布,从中可以看出每个格位的 原子占位情况,及由于八面体旋转造成的电子密度峰的展宽
个人分类: 科研|42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将R和RStudio中界面的语言转变成英文
zhuangwei 2013-5-3 15:53
找到R程序的etc文件夹中 Rconsole,以管理员身份打开记事本,用记事本开 Rconsole。 找到“ language = ”一行,将其改为 language = en 。保存即可。 方法参考以下博文: http://mito.air-nifty.com/mitoakiyoshiblog/2011/01/how-to-change-l.html How to change language setting of R on Windows I read FAQ on CRAN, but it was a bit confusing to a novice like me. So here is the screenshot. First, go to the etc folder under R program files folder. Then locate Rconsole file. Find the line language = , change it to language = en if you want to run R in English. Save the file. Windows (I am using Windows 7.) told me that I have no permission to change the Rconsole file and that I should contact the administrator. Thank you. ! I am the administrator/user. I had to right click on the Rconsole file icon, select Property and grant a permission to modify the file to myself, the user.
个人分类: R|55088 次阅读|0 个评论
IDL界面和对象参数或数据传递之万能的uValue
热度 1 dongyanqing 2012-12-12 19:10
IDL界面和对象参数或数据传递之万能的uValue
IDL 中的数据传递有很多方法,函数或过程可以直接进行参数变量的传入和传出,界面或对象也可以进行数据的存储和传递。如对界面组件的参数传递,有下面方法: 界面程序下的数据传递包括下面三种:( 1 )系统变量;( 2 ) Common ;( 3 )组件的 uValue 。经常用的是第三种方法,界面程序利用最顶级组件的 uValue 传递各种类型数据,一般用结构体或指针进行。 附界面传递的示例代码,注意代码中的注释和鼠标在界面中移动时鼠标信息如何在对话框中显示的。 ;+ ; 《 IDL 语言程序设计》 ; -- 数据快速可视化与 ENVI 二次开发(配盘) ; ; 示例源代码 ; ; 作者 : 董彦卿 ; ; 联系方式: sdlcdyq@sina.com ; ;- ; 界面关闭响应程序 PRO WIDGET_EXAMPLES_CLEANUP, tlb ; 获取 uValue WIDGET_CONTROL,tlb,get_uvalue=pstate ; 因是指针,故需要销毁 PTR_FREE, pState END ; 界面事件响应程序 PRO WIDGET_EXAMPLES_EVENT, event ; 获得顶 base 的 uvalue ,即组件信息指针结构体 WIDGET_CONTROL,event.TOP,get_uvalue=pstate CASE TAG_NAMES(event,/STRUCTURE_NAME) OF ; 关闭事件 'WIDGET_KILL_REQUEST': BEGIN ; 提示是否关闭 tmp = DIALOG_MESSAGE(' 确认关闭? ',$ title =' 关闭系统 ',/question) IF tmp EQ 'Yes' THEN BEGIN ; 注意销毁之前创建的指针 PTR_FREE, pState ; 销毁界面 WIDGET_CONTROL,event.TOP,/destroy RETURN ENDIF RETURN END ;draw 区域 'WIDGET_DRAW': BEGIN CASE event.TYPE OF ; 注意不同的类型对应的不同的事件 ; 键盘和鼠标等各自事件的结构体内容 0: BEGIN CASE event.PRESS OF 1: value = ' 左键按下 ' 2: value = ' 中键按下 ' 4: BEGIN value = ' 右键按下 ' ; 弹出右键菜单 WIDGET_DISPLAYCONTEXTMENU, event.ID, event.X, $ event.Y, (*pState).CONTEXTBASE END ELSE: PRINT,event.PRESS ENDCASE END 1: BEGIN CASE event.RELEASE OF 1: value = ' 左键释放 ' 2: value = ' 中键释放 ' 4: value = ' 右键释放 ' ELSE: PRINT,event.RELEASE ENDCASE END 2: value = ' 鼠标移动 ' 7: BEGIN IF event.CLICKS GT 0 THEN value=' 滚轮前滚 ' $ ELSE value=' 滚轮后滚 ' END 4: BEGIN value = ' 暴露事件 ' ; 设置显示组件的大小 drawSize = WIDGET_INFO((*pState).MYDRAW,/Geom) ; 适应性显示 TVSCL,CONGRID(DIST(400),drawSize.XSIZE,drawSize.YSIZE) END 5: value = 'key = ' +STRTRIM(STRING(event.CH),2) 6: value = 'key = ' +STRTRIM(STRING(event.CH),2) ELSE:PRINT,event.TYPE ENDCASE ; WIDGET_CONTROL,(*pstate).TEXT1,set_value= value END ELSE: ENDCASE ; 获取当前组件的 uName uName = WIDGET_INFO(event.ID,/uname) ; 点击了界面上按钮 IF uName EQ 'button' THEN BEGIN tmp = DIALOG_MESSAGE((*pState).TESTSTR,/Infor) ENDIF ; 点击了右键菜单中的按钮 IF uName EQ 'contexButton1' THEN tmp = DIALOG_MESSAGE(' 右键菜单 1',/infor) IF uName EQ 'contexButton2' THEN tmp = DIALOG_MESSAGE(' 右键菜单 2',/infor) ; 修改界面大小 IF uName EQ 'tlb' THEN BEGIN ; 显示组件大小适应程序大小 drawXSize = event.X -(*pState).DRAWSPACE drawYSize = event.Y -(*pState).DRAWSPACE ; 设置 tlb 大小 ( 可忽略,因 Draw 组件后面已经设置了大小 ) WIDGET_CONTROL,event.TOP,xSize = event.X,ySize = event.Y ; 设置显示组件的大小 WIDGET_CONTROL,(*pState).MYDRAW,xsize = drawXSize, ySize = drawYSize ; 适应性显示 TVSCL,CONGRID(DIST(400),drawXSize,drawYSize) ENDIF END ; PRO WIDGET_EXAMPLES ; 创建一个主 Base 窗体 base1 = WIDGET_BASE(TITLE=' 界面程序示例 ', $ mBar = mBar , $ uname ='tlb', $ ; 按行排列 /COLUMN, $ ; 重设置大小时产生事件 /TLB_SIZE_EVENTS,$ ; 关闭时产生事件 /TLB_KILL_REQUEST_EVENTS) ; 创建系统菜单 wFile = WIDGET_BUTTON(mbar,value = ' 文件 (F)') wOpen = WIDGET_BUTTON(wFile, value = ' 打开 (O)') wExit = WIDGET_BUTTON(wFile, value = ' 退出 (E)', $ ; 添加分隔线 /Separator) ; 创建一个按钮 base2=WIDGET_BASE(base1,/row) label1=WIDGET_LABEL(base2,$ value=' 当前事件: ') text1=WIDGET_TEXT(base2, $ xSize =10) button = WIDGET_BUTTON(base2,$ value =' 按钮 ', $ uName ='button') mydraw=WIDGET_DRAW(base1,$ retain=0,$ ; 设置大小 xsize=400,$ ysize=400,$ ; 滚轮时产生事件 /wheel_events,$ ; 点击按钮时产生事件 /button_events,$ ; 暴露(从遮挡到最前显示时)时产生事件 /expose_events,$ ; 鼠标移动时产生事件 /motion_events,$ ; 键盘敲击时事件 /keyboard_events,$ ; 设置组件的 uName ,即名字。 uname='mydraw') ; 例示 WIDGET_CONTROL, base1, /REALIZE ; 创建右键菜单界面 contextBase = WIDGET_BASE(mydraw, /CONTEXT_MENU) ; 右键菜单中菜单选项 button1 = WIDGET_BUTTON(contextBase, $ VALUE=' 右键菜单 1', $ uname = 'contexButton1') button2 = WIDGET_BUTTON(contextBase, $ VALUE=' 右键菜单 2', $ uname = 'contexButton2') ; 获取系统初始化颜色模式 DEVICE, Get_Decomposed = oriD ; 显示伪彩色图像 DEVICE, decomposed =0 ; 载入系统颜色表 LOADCT,23 ; 显示一个 400*400 的方形图像 imgData = DIST(400) TVSCL,imgData ; 获取组件的大小信息 sz = WIDGET_INFO(base1,/geom) drawSZ = WIDGET_INFO(myDraw,/geom) ; 显示区域与主界面的边界间隔 drawSpace = - ; 创建结构体,包含各个组件 ID 和参数 state={label1:label1,$ contextBase: contextBase, $ text1:text1,$ oriD: oriD, $ imgData : imgData , $ drawSpace: drawSpace, $ testStr : ' 初始字符串 !',$ mydraw:mydraw} ; 创建指针 pstate=PTR_NEW(state,/no_copy) ; 将指针信息存到 tlb 的 uvalue 中保存 WIDGET_CONTROL,base1,set_uvalue=pstate ; 关联产生事件 XMANAGER, 'WIDGET_EXAMPLES', base1, $ cleanup = 'WIDGET_EXAMPLES_CLEANUP',/NO_BLOCK ; 也可用这个方式 : 直接指定事件程序 ,event_handler ='abc' END 另外对象使用时也可以用 uValue ,应用情形:如以浮点型数组,用 IDLgrImage 显示时数据会自动拉伸到 byte 型,再通过 IDLgrImage 的 getProperty 获取后为 byte 型数组,与浮点型相比的话精度会有所丢失。为了获取原数组值,可以用 IDLgrImage 的 uValue 关键字对数据进行备份,当然,这种方式占用的内存对增大,如为了节省保存内存,可以将转换系数存储到 uValue 中,应用前后进行存储和读取运算。示例代码如下: IDL oriArr = dist ( 200 ) % Compiled module: DIST. IDL print , max (oriArr,min = minV) 141.421 IDL print ,minV 0.000000 IDL oImage = Obj_New ( 'IDLgrImage' ) IDL oImage. SetProperty ,data = oriArr IDL oImage. GetProperty ,data = storeArr IDL print , max (storeArr) 141 IDL help ,storeArr STOREARR BYTE = Array IDL ; 解决方法 IDL oImage. SetProperty ,data= oriArr,uValue = oriArr IDL oImage. GetProperty ,data = storeArr,uValue = uArr IDL help ,uArr UARR FLOAT = Array IDL print , max (uArr) 141.421 IDL ; 解决方法 2, 按线性函数公式 y = k*x+b 的格式,这样节省对象占用内存。 IDL maxV = max (oriArr,min = minV) IDL ; 计算转换系数 IDL k = 255 /(maxV-minV) IDL b = -minV /(maxV-minV) IDL ; 存储原数组到 oImage 对象,系数到 uvalue 中 IDL oImage. SetProperty ,data= oriArr,uValue = IDL ; 获取 oImage 对象中的数据和系数数组 IDL oImage. GetProperty ,data = storeArr,uValue = uArr IDL ; 转换回初始数组 IDL readData = uArr *storeArr+uArr 怎么查IDLgrImage的uValue参数呢。IDL的帮助中IDLgrImage的属性界面如下: 下面有继承基类名称: 点击链接进去,有继承基类的属性,继承基类的属性都可以在IDLgrImage中直接调用,当然也包含了uValue。
个人分类: IDL技术|13158 次阅读|1 个评论
碧血剑 与 界面技术
热度 1 sunyu367 2012-7-13 14:06
碧血剑 与 界面技术 碧血剑是很多武侠小说中的武林至宝,它是否真的存在呢?有些影视剧中,碧血剑是碧玉雕成。而略有一些材料科学常识的我不禁要问,这样的剑韧性很差,也无法加工成锋利的刃口,怎么能切金断玉、削铁如泥呢?难道真的是武林高手的内力使碧血剑发挥出了无比优良的性能? 以上是来自理工科的疑问。在讨论那些问题之前,不妨先解决一下文科方面的问题 ---- “碧血剑”因何得名?碧,通常认为是绿色或蓝绿色,那么,哪种生物的“血液”是这种颜色呢,海星好像是,毛毛虫勉强算 ( 实质上是体液 ) ,绿色植物都是,不过它们似乎与“碧血剑”没有什么关系吧。或许是剑的表面发出碧绿色的光,可以是玉石的,也可以是祖母绿的,也可以是表面淬了火或沾了毒——如果一定要把“碧”“血”二字联系起来,最荒谬的有时却最靠谱,沾了毒,血液一沾就变绿了!各种说法,无从考据,类似的兵器倒是不少,除了“碧血剑”以外,还有“碧血鸳鸯钺”、“碧血照丹心”之类的武林神兵,看来还是很通俗的词汇呢? 这里,本人给出一种解释——“碧血剑”即“杀人不见血之剑”。由于剑身和剑刃经过特殊的表面处理,而形成了青绿色的氧化物膜, 大概是 Fe 、 Mo 、 Cr 、 Ni 之类的氧化物吧。重要的是,其界面疏水疏油,更不沾血红蛋白,只能零星沾染一些几乎物色的血青,所以看上去是“碧血”。 如此说来,在冷兵器时代,人类掌握的界面技术,某些方面可能要比现代界面技术更专业,因为,人们的关注点毕竟改变了,没有人去在意一把剑锋利到什么程度。不过,感兴趣的学者倒是可以尝试研究一下金属氧化物的界面性能。
3528 次阅读|2 个评论
连接结构动力学的研究问题(七)
xxucchao 2012-6-11 14:42
很久没有更新博客了,今天讨论一个连接结构动力学的关键问题——接触界面上到底有怎么样的复杂行为? 如前所述,连接界面上存在复杂的非线性行为,这些行为导致含连接结构出现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现象,并且是影响连接结构预测仿真可信性的主要原因,那究竟连接界面存在着哪些复杂的非线性行为呢? 由于无法直接观测连接界面的力学过程,已有的关于连接界面复杂行为的认识研究多是基于间接实验或理论分析的。所谓间接实验,就是在无法直接测量连接界面力学量的前提下,通过测量含界面的连接结构的整体行为来表征连接界面。两类著名的间接实验方法,一是测量单调切向载荷下连接的载荷-变形关系;二是测量振荡载荷下连接结构的能量耗散。对具有一般意义的螺栓搭接而言,前者实验发现了连接在单调载荷下的非线性刚度特性,即在小载荷时,载荷-变形曲线很接近线性;随着载荷增大,整体界面虽然没有发生整体相对运动,但界面的微观滑移量不断增加,界面刚度不断减小,载荷-变形曲线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性;载荷继续增大,整体界面发生整体相对运动,此时切向连接刚度接近于零;继续加载,连接面整体相对运动量达到螺栓和螺栓孔的配合间隙后,螺栓像销钉一样,以自身受剪的形式抵抗继续增大的切向载荷,载荷-变形曲线的斜率突然增大。这类实验表明,发生宏观滑动前,连接界面的刚度随切向载荷增大而逐渐减小。后者的实验,一是发现振荡载荷下,连接结构的加载曲线和卸载曲线并不重合,从而在往复载荷下,形成迟滞回线,引起能量耗散;二是发现,单位周期的能量耗散与振荡激励力的幅值之间存在幂级数关系,也就是在双对数坐标下,上述关系为线性的。这些实验工作从1959年开始有报道,直到现在仍是认识连接界面非线性行为的主要实验手段。不过需注意的是,近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种采用数字成像技术直接观测界面力学过程的直接方法已被提出(2011,2012,牛津大学)。 在理论研究方面,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将接触界面视作粗糙的,从离散微凸接触的力学分析开始,假设微凸在界面上具有随机分布的高度、密度、曲率等,假设微凸的接触是孤立不耦合的。首先建立微观尺度上接触法向、切向的力学行为描述,进而按照统计叠加的思想,获得统计均匀化后的整体界面上的力学行为描述;第二类是将接触界面看做是几何光滑的,运用接触力学的基本方法,建立确定的、连续的界面力学行为描述。显见,第一类的理论分析更符合物理实际,而此类工作大多集中于摩擦学的研究领域内。采用上述理论方法,分析单调和振荡载荷下的连接结构,同样得到了与实验定性一致的界面行为,但在单位周期的能量耗散与振荡激励力的幅值间幂级数关系的级数值是多少方面,却存在不小的差异。光滑接触理论得到的级数值为3,即立方关系;而实验中测得的大多在2-3之间,且散布很大;Sandia通过精细设计的实验,进一步确认该值在2.5-3.0。粗糙接触理论得到的关系就复杂了,并受到概率分布形式的显著影响,级数值非严格在3附近。 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工作使得人们初步认识了干摩擦的搭接接触界面大致存在着以下三类非线性行为: 1)单向载荷下,切向连接刚度随载荷增大而减小; 2)振荡载荷下,界面载荷-相对变形关系为迟滞回线; 3)振荡载荷下,单位周期的能量耗散与振荡激励力的幅值之间为幂级数关系,级数值在2.5-3.0之间.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4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香港和大陆的界面
热度 4 lvnaiji 2012-3-7 08:53
吕乃基 前些日子,香港与大陆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事情,如“双非孕妇赴港产子”、“地铁事件与孔庆东”等。学者、官员和平民百姓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关注并参与其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所降温。博主倒是感到,日前香港媒体和廉政公署对特首曾荫权的处置方式与此间民众与官员的关系形成了鲜明对比。香港与大陆的界面,有说是生活习惯,有说是文化,有说是分岔之后的相遇;说到底,核心价值的对比,才是香港与大陆界面的深层基础。 香港的核心价值 闾丘露薇 发表于 2012 年 03 月 03 日 11:52 阅读 (41652) 评论 (174) 华商报专栏 相关搜索词: 曾荫权 公务员 法律 香港 跑步机 -------------------------------- 开车上班,打开收音机,电台的节目主持人正在用嘲讽的口气,谈论那部在礼宾府里面的跑步机。就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被媒体踢爆,曾经在澳门接受过富豪款待,也在深圳租住富豪名下的豪宅之后,又有消息传出来,曾特首居住的礼宾府里面的跑步机,是一家地产公司馈赠的。 地产公司澄清,这是一部 1998 年旧款的跑步机,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淘汰旗下地产会所的一些旧设备,然后转赠给一些慈善机构,比如老人院等,这家公司说, 05 年,抱着环保的精神,把跑步机赠送给曾荫权,不过特首办回应说,只不过是 “ 借用 ” 。 这些天的香港报纸,关于曾荫权是否涉嫌贪污的新闻占了最多的篇幅,被廉政公署立案调查,在廉署成立之后还是第一次,有立法会议员正在根据基本法,要启动弹劾程序,虽然到现在为止,机会不大,但是立法会议员有这样的动作,同样也是第一次。 曾荫权写公开信给全体香港公务员,希望能够平复公务员队伍的不安,公务员出身的曾荫权显然明白,自己正在遭受的质疑,破坏了香港公务员队伍多年建立起来的廉洁高效守法的形象,而这也是不少公务员团体,公开表示愤怒和不满的原因。 其实不单单是公务员感到沮丧,作为一个香港市民,我心中的悲哀多于愤怒。看着眼前的这些,我想到自己所从事的这个行业,媒体的公信力,同样需要多年的不懈累计,但是只要一篇报道,违反了诚信和新闻伦理,那么公众的信任度就会被一点点的侵蚀。如果说客观公正是媒体追求的核心价值,对于香港, 公正廉洁守法,也是这个社会公众捍卫的,让香港保持繁荣和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 还好还有愤怒和质疑,而且这些声音能够被其他人听到。 如果有一天,不管是媒体还是公众,对于这样的事情见怪不怪,或者只能够在心理面隐藏不满和愤怒,那就是香港的核心价值,消失殆尽的一天。 只是,消失的过程肯定不是一瞬间的,而是慢慢的,在不知不觉之中,当大家发现的时候,再找回来,那会是一个漫长和艰难的过程。 前些日子,香港浸会大学新闻学院的院长被迫辞职了,原因是他公布了一份违反学术规范的民意调查,虽然没有证据证明,他这样做是有政治目的,但是至少在这件事情上,他违反了职业操守。作为这所学校的毕业生,这些日子,和老师同学谈起这件事情,大家都很伤感,因为学校的学术声誉包括排名,都毫无疑问的受到影响。 院长的辞职,更多的不是社会压力,也不是政府调查,而是来自学校的老师,学生,还有毕业的校友们。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人想过,家丑不能外扬,大家只有一个目标,要捍卫学术独立和自由这样的核心价值,因为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声誉,才能够让未来出现这种事情的机会减少。 因为有法律,在香港,不管是公职人员还是私营范畴,都会有法律监管,而社会也相信法律的公众公开。因为这样,前民航局局长林光宇这些天被判内部交易罪名成立,大家也就是知道有了结果,他最终为自己的行为不当负责。但是 曾荫权事件,却暴露出香港法律上的一个漏洞,香港特首不属于公务员也不是政治委任官员,没有行为规范要求他需要为自己收受的礼物进行申报 ,因为这样,曾荫权一直坚称,自己没有做过违法违规的事情。 只不过他忘记了,香港社会对于核心价值的执著,对于政治人物,除了法律,还有道德上的要求,对特首是这样,对未来想要当特首的人,也是这样。 http://blog.qq.com/qzone/622006568/1330746772.htm?pgv_ref=aio 明白了,为什么诚信缺失,世风日下。那是因为“ 不管是媒体还是公众,对于这样的事情见怪不怪,或者只能够在心理面隐藏不满和愤怒 。 ”那是因为“我们的”代表委员从未投过反对票,因为“这次只带耳朵”,“是来学习的”……。 界面,一边是弹丸之地,另一边是如此庞大而强悍的大陆,还有孔庆东。为香港捏一把汗:能否坚守核心价值?欣喜地看到香港的媒体、廉政公署和市民的坚守;不仅坚守,而且对于在界面上暴露出来的漏洞,对于“ 香港特首不属于公务员也不是政治委任官员 ”,在制度上加以弥补。 无疑,香港并非尽善尽美,大陆亦非一无是处。在界面上的比较甚至冲突有助于双方的反思。 在 IT ,在技术领域,人们追求人机界面友好。殊不知,界面不友好才是界面双方发展的动力。一旦完全友好,也就意味着停滞和死亡,也就是在梅菲斯特的诱惑之下,浮士德的沉沦。 幸亏,有香港;幸亏,……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2559 次阅读|8 个评论
软物质物理学名著选译之《表面、界面和膜的统计热力学》已经出版
热度 2 ultrachao 2012-2-8 14:55
以色列Weizmann科学研究院材料与界面系教授、Steinfeld教席的首位任职者 SAMUEL A. SAFRAN 教授的 代表作《STATISTICAL THERMODYNAMICS OF SURFACES, INTERFACES, AND MEMBRANES》已经翻译出版。在当当网、卓越网、京东网、互动出版网都有售 《 表面、界面和膜的统计热力学 》 介绍 理解表面、界面和膜的结构与热力学性质,从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两方面看,都是很重要的,所涉及的重要应用包括了涂层、分散剂、封装剂以及生物材料。软物质材料不仅是很多生物系统的基础,而且在新材料的开发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成分和参数繁多,不可能用试错法来设计这类材料。虽然某些时候可将这类材料作为微观混合物加以分析,但将其当做悬浮液并集中研究这些系统中的界面的性质,常常在概念上更为简单。这时,基本的物理集中在镶入三维空间的准二维体系的性质上,从而可展示出体材料中不存在的现象。本书的理论描述基于上述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处理软物质物理领域(既包括胶体科学、界面科学,也包括材料科学和生物物理学中的大分子研究)所探讨的种种丰富多彩的现象,比如界面张力、粗糙化相变、润湿、表面间相互作用、膜的弹性以及自组装等现象。本书以教学讲义的形式呈献给读者,每章后均附有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可供对作为表面、界面和膜的宏观热力学性质基础的统计力学感兴趣的物理学家、物理化学家、生物物理学家、化学工程师以及材料科学家参考。左边是中文版封面、右边是英文版封面。 本书是由上海交大物理系张海燕老师翻译。 由Tex排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将原版书索引完整保留且翻译,按原版书的索引位置索相应中文页码,从而保证了原书的完整性,且索引采用英中对照形式,更方便由各个学科入门者学习以便掌握正确的英文专业词汇。 SAMUEL A. SAFRAN 教授简介: SAMUEL A. SAFRAN 从 1990 年起就是以色列 Rehovot 的 Weizmann 科学研究院的材料与界面系的教授,并且是 Steinfeld 教席的首位任职者。在 Weizmann 研究院,他担任 Feinberg 研究生院的院长达六年,之后于 2001 年被任命为研究院的副院长。他曾经是新泽西 Annandale 的 Exxon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的复杂流体研究小组的资深物理学家。他的研究是把凝聚态物理的理论概念应用于理解软物质,包括界面、膜和自组装的结构、相行为以及动力学等。具体的课题包括胶体、自组装和生物材料的相行为与结构,表面相变,润湿动力学,以及细胞和膜的力学 / 热力学。他是美国物理学会会士,是 Langmuir 编委会的委员,也是复杂流体物理方面的几种刊物的编辑。 “ Safran 的讲座最令人称道的方面之一就是他采用了由浅入深的方法:从简单体系着手,进而发展到复杂体系。其讲义从富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中获益良多。读完本书之后,我很愿意以它为基础来教授一门课,这就是本书非常令人愉悦的一个明证。”—— Physics Today “……为学习复杂的多分量体系中内部界面的知识,这是一本极受欢迎的入门书。” —— Journal of Statistical Physics
7055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ENVI 5.0 Beta 体验——全新界面
dongyanqing 2011-12-5 10:27
[转载]ENVI 5.0 Beta 体验——全新界面
启动 ENVI 5.0 Beta ,首先看到软件界面的改变,如下图所示,工具箱、图层管理、工具栏、功能菜单等都在一个界面中。数据显示也在一个窗口内,其中有一个可开关的导航图,或者叫鹰眼图,方便漫游。 图 1 主界面 可以分两个、四个窗口显示数据,窗口之间可以进行地理链接显示。 图 2 分窗口显示 有了全新的操作界面,在交互上也有一定的改变。如图像的放大、缩小、平移等操作,可以使用鼠标操作,包括滚轮键。 为了方便之前用户的使用, ENVI5.0 Bata 还保留了经典的菜单 + 三视窗的操作界面。 3 经典 ENVI 操作界面
个人分类: ENVI|35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应然和实然的界面
热度 3 lvnaiji 2011-6-26 21:29
吕乃基 前些日子参加一次研究生论文答辩,一位研究生态伦理的研究生谈到了河流也有“生命”,所以人类应该怎样,不应怎样……,云云。博主如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什么是河流的“生命”,从中又如何逻辑地推出应该与不应该?譬如说什么是长江的生命,由此能否推出是否该建造那在事前事后争论不休的三峡水库?什么又是黄河的生命,要是炸掉哪座劣迹斑斑的大坝,是否会因此而改善黄河的生命? 随后又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生态学的三条原理,在网上查找后得知,所谓生态学的三大规律性理论,即多效应原理、相互联系原理、勿干扰原理。多效应原理由学者哈定提出,是指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的效应,其中许多是不可预料的。相互联系原理是指每一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勿干扰原理则指我们生产的任何物质均不应对地球上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 从中明显可以看到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与其它科学的不同之处: 1. 并不都是描述必然的事实和规律,而且有“不可预料”; 2. 并不都是严谨的概念和对概念的定义,而且有“相互联系”和“交融”这样带有哲学甚至情感色彩的词汇; 3. 不仅是描述,而且有“不应”这样属于伦理学的词汇,具有某种价值取向。 这才对所谓河流的“生命”有所感悟(不是理解): 原来是这样!伦理学中的生命不同于生命科学中的生命。前者的“生命”不是拿来理解的,而是要带着情感,怀着崇敬,前往感恩! 数年前,曾看到葛剑雄和田松关于人类是否应“敬畏”自然的辩论(葛剑雄 VS 田松:春天尚未来到之际, 2005-03-31 文汇报 http://www.southcn.com/nfsq/scene/hdzt/gzjt/200503310641.htm ),当时对“敬畏”二字也是不知所云。现在想起来,“敬畏”者,不可理喻也(没有褒贬之意,只是客观描述),应该与后现代的“返魅”有相通之处。 博主赞同要敬畏自然,认同生态学的“不应”,也可以感悟河流的“生命”,只是感到其中存在以下问题: 1. 敬畏、返魅、情感等,均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属于隐性或意会知识。这样的知识,彼此间如何交流、共享,达成一致?当然,可以通过共同经历而发生潜移默化,但这需要长期的体验和特殊的场景。 2. 伦理,是否需要以理解为基础;以及是否可以由理解必然地通往伦理? 日前看到周可真老师的博文( “天人合一”的科学主义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26do=blogid=456654from=space ),涉及到“应然”和“实然”的关系,颇受启发。若是把应然和实然的关系放到某个具体案例上,问题会变得极其复杂。譬如说,三峡。 首先,在“实然”的层面,几乎可以说,有 100 条正面论据,就会有 100 条负面依据。孰是孰非? 其次,在“应然”的层面,对 200 条正负判据的每一条都会有高低不一的价值判断,赋予形形色色的权重。 第三,现在再加上赋予了“魅力”却难以交流和共享的“生命”和“敬畏”。 是否还说得清? 顺便说,在葛田两位的争论中似乎还有一个有趣的背景,那就是两位争论者的身份。前者年逾六旬,人文社会科学出身;后者年富力强,本科主修自然科学。何以前者如此理性或者科学,而后者却充溢人文情怀?博主曾在类似的方面写过 关于“后现 代 ”的二个疑惑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争论什么,又是否争的清楚,能否辨出青红皂白? 突然感到似乎又“悟”出了什么。应然与实然,实在是过于复杂而说不清的问题,再加上“生命”与“敬畏”,基本上就成了不能说或没法说的问题。前者难以达成一致,后者更是在理性层面上难以理解的体悟,难以企及的境界。既然如此,究竟什么是生态伦理学的功能? 生态伦理,在一定程度上包括科学伦理、技术伦理,大概不在于最终做出什么判断和决策,什么事情应该或不应该做;而在于伦理学所提出的问题,甚至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就问题所展开的讨论,在于讨论本身! 其一,由于问题涉及面之广、之复杂,以及“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彼此间的交集所致的“纠结”;于是,这样的讨论,连同讨论中所必然发生的纠结,便构成了西方文化的“风景线”,成为当代西方文化整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二,梁漱溟曾提出著名的“文化三路向”说,认为西方文化“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中国文化“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印度文化则“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正是在对日益复杂的伦理问题漫长甚至无休止和在某种意义上不可解的争论中,为“意欲向前”的西方文化踩了刹车,使之转向“调和与持中”。 西方文化,正是在这样的讨论和纠结,在不知不觉之中发生了根本转向。 至于中国,对照着上述两点,其一,由于多是领导圈阅决策,公众至多在各色“听证会”上做做应景文章,甚至干脆选择退出,因而不存在这样的文化。生态伦理只是寥若晨星的学者在书斋里的书稿和论文,会议上的议论罢了。其二,就更清楚了:中国,正在领导的一次次果断的“拍板”中,“向前,向前”。 于是,历史便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在中国“持中”之时,西方“向前”;而今西方“持中”,轮到中国“向前”。这正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试看今日之世界……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3945 次阅读|10 个评论
ENVI下开发时提供的界面小组件,好多
dongyanqing 2011-5-21 20:10
ENVI下开发时提供的界面小组件,好多
ENVI中除了WIDGET_GEO等组件之外,还有很多组件可以调用。 比如这个: PRO ENVI_WIDGET_DEFAULT_STRETCH_EX COMPILE_OPT IDL2 base = WIDGET_AUTO_BASE(title='拉伸界面') list = STRTRIM(INDGEN(20),2) wg = WIDGET_DEFAULT_STRETCH(base, $ uValue = 'Default_Stretch',$ Default = {type:0,vals:'0'},$ /auto) result = AUTO_WID_MNG(base) IF (result.ACCEPT EQ 0)THEN RETURN strInfo = result.(0) PRINT,strInfo.TYPE PRINT,strInfo.VALS END 其他不多举例说了,等着看书吧。
个人分类: ENVI|29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MODTRAN输入参数界面--IDL编写
热度 1 dongyanqing 2011-3-23 13:21
[转载]MODTRAN输入参数界面--IDL编写
以前网上下的,共享,希望有所帮助! MODTRAN_interface.rar http://bbs.esrichina-bj.cn/ESRI/thread-88977-1-1.html
个人分类: ENVI|41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主客体结构纳米半导体光催化的界面钉住效应
wumingdl 2010-6-4 21:54
主客体结构纳米半导体光催化的界面钉住效应 ,催化学报, 1999,20(3):297-300
个人分类: 学术论文共享|3074 次阅读|0 个评论
【报道】2009年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首日实况
yahuang 2009-8-24 23:22
由中国力学学会、郑州大学主办,郑州大学承办的2009年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今天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会议收到稿件1500余篇,有来自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研究院所17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其中包括40余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大学领导。这也是力学大会首次在京外举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宋璇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汲培文,中国科协学术部副部长赵小敏,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亚洲流体力学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李家春院士,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固体力学研究所所长、破坏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方岱宁教授,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党委常务副书记陈一峰,常务副校长徐振鲁,副校长高丹盈、王宗敏、别荣海等出席开幕式。李家春院士和方岱宁教授主持了开幕式。(来自郑州大学) 大会开幕式现场 宋璇涛副省长在开幕式上讲话 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李家春院士在开幕式上讲话 郑州大学申长雨校长致词 周培源基金会副理事长林钧敬(左)为黄克智院士颁奖 24日上午大会举行了周培源力学奖颁奖、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颁奖、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颁奖,并有四位大家做了大会学术报告,分别为: 杜善义: 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热防护材料及结构问题 樊 菁: 高超声速流动研究进展 申长雨: 先进塑料成型及模具技术中的关键力学和工程问题 胡海岩: 面向研究工程师的力学教育 24日下午是力学各专业学科的分组报告,都是国内知名专家作报告,收获颇丰,下午听了: 郑泉水:微纳米力学的若干最新进展:微纳结构表面与湿润和超输运、石墨烯为基础的新原理微纳器件 周进雄 聚合物凝胶相变微观组织中应力的演化 赵亚溥 纳米尺度表/界面力电耦合的分子动力学/第一原理模拟 余寿文 表面吸附引起的表面变形与微梁弯曲和共振频移 吴承伟 生物与仿生材料表面微纳力学行为 周益春 存储器用铁电薄膜:制备、力学性能和失效 未完待定
58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会议】Fracture and Contact Mechanics for Interface Problems
yahuang 2009-8-10 15:06
ECCM 2010 Minisymposium on Fracture and Contact Mechanics for Interface Problems - Paris, France, May 16-21 2010 The IV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ECCM 2010, Solids, Structures and Coupled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organized by ECCOMAS, will take place in Paris, France, May 16-21 2010 (see the Congress websitehttp://www.eccm2010.org/ for more information). During this conference, we are organizing a Minisymposium entitled: Fracture and Contact Mechanics for Interface Problems This Minisymposium will be hel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Italian Group of Fracture.Abstracts of perspective contributors should be submitted through the website of the Conference http://www.eccm2010.org/ . Please, note that the site will be open for abstract submission between September 30 and November 20, 2009. In the meanwhile, thank you to send us an email stating your intention to submit an abstract for this Minisymposium. We look forward to meeting you there, Marco Paggi - Politecnico di Torino Alberto Carpinteri - Politecnico di Torino Peter Wriggers - Leibniz University of Hannover ABSTRACT Interface mechanical problems are of main concern in civil,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s well as in biomechanics, geophysics and materials science. Interfaces in multi-material systems, such as layered materials, fibre-composites and hierarchical materials, must sustain mechanical and thermo-elastic stresses without failure. Consequently, they exert an important and sometimes controlling influence on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materials. In this context, analytical and numerical methods based on fracture mechanics and contact mechanics can be profitably applied to characterize the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interfaces over all the scales. The aim of this Minisymposium is to bring together specialists in fracture mechanics and contact mechanics to discuss advances in mathematical formulations and computational models for interface mechanical problems. Interested researchers are invited to submit abstracts on topics which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Multiscale characterization of roughness of contact and fracture surfaces; Mathematical formulations for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multi-material systems;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decohesion and contact problems at interfaces under monotonic or cyclic loading; Analysis of instability phenomena (snap-back and snap-through) at interfaces; Interface constitutive laws; Applications to advanced heterogeneous materials, such as hierarchical composites and 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s. Contact person: Dr. Ing. Marco Paggi, Ph.D. Assistant Professor of Structural Mechanics e-mail: marco.paggi@polito.it
个人分类: 资源|3913 次阅读|0 个评论
界面上的世界之毛巾永动机
songshuhui 2008-9-3 12:02
云无心 发表于2008-05-18 星期日 10:50 分类: 物理 | | 当我们把一条干毛巾的一端浸在水里,水会沿着毛巾往上走。那么,可不可以利用这个现象把水从低处吸到高处,然后收集起来呢?如果可以的话,就可以让高处的水流下来发电,然后再沿着毛巾爬上去。如此往复,不用外加能源,可以源源不断地发电了。实际上这是历史上一个永动机的设想,当然是不能成功。我们自然会问:水的确是爬到了高处,为什么就不能被收集起来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熟悉的实验:把一根细玻璃管插到水里,水会沿着玻璃管上升,管子越细,水爬得越高。我们知道当管子中的水不流动的时候,各处的压强是平衡的。所以,图 I 中 B 点的压强应该和 A 点的相同,否则水就会从压强高的点流到压强低的点。而 A 点是与空气相接触的水面,压强应该和空气压强相同。 D 点是和大气相连通的空气,压强也应该和 A 点相同。而挨着 D 点的水里的 C 点,其压强加上上升的那段水产生的压强,才应该等于 B 点压强。绕了这么一圈,一个有趣的结论产生了: D 点的压强比 C 点的要高! 同是与空气挨着的水中的点,为什么 C 点的压强比空气中的高,而 A 点的和空气中一样呢?如果我们仔细看 A 点和 C 点的液面,会发现 A 点的液面是平的,而 C 点的液面是凹的。在前面有一篇里讲到过,在固体、液体和气体共同存在的地方,液体和气体会去竞争占领固体表面,最后妥协的结果就是形成一个接触角。对于干净的玻璃管来说,接触角几乎为零,水在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所以会往上爬。但是水自身的重力又拖住它往下跑。所以,靠近管壁的水分子,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往上爬;而远离管壁的分子,被重力拖着往下走,重力和表面张力妥协平衡的结果,就在管内形成了一个凹的液面。 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这两个点的液面在其它方面的差异,于是我们可以猜想:当液面往下凹的时候,空气一方的压强是不是会比液体一边要大呢? 最初是一个叫托马斯. 杨的聪明人很完善地解释了这个现象,上面的猜想确实是对的。于是,新的问题就产生了: C 点和 D 点的压强相差多少?由什么决定呢?托马斯. 杨不喜欢数学,没有从数学上解决这个问题。多年以后,一个叫拉普拉斯的家伙运用他深厚的数学功力从数学上推出了上面的结论,并且给出了一个公式来计算凹面两边的压强差。那是一个非常赏心悦目的推导,所用的物理基础只是表面张力的定义和功与能之间可以转换,差不多是初中物理的内容了,而数学知识也不超过我们今天的高中水平。那个证明只有一幅示意图,加半页纸。结论看起来很简单,对于一个各个方向一样的曲面来说,内外压强差等于表面张力的 2 倍除以曲面的半径;如果曲面不规则的话,形式稍微复杂一点。这个公式差不多是界面科学上最重要的公式了。本来托马斯. 杨完全有机会独占这个成果,可惜由于数学知识上的缺陷而把机会让给了拉普拉斯。如果托马斯. 杨知道后人把这个公式叫做杨 - 拉普拉斯公式,甚至直接叫做拉普拉斯公式的话,会不会感到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此,如果上天给我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一定会说:要学好数学! 好了,前人栽好了树,我们就来乘凉了,我们来看看那个公式能告诉我们什么: 首先,我们来计算水能够爬多高。因为曲面产生的压强完全用来把水吸到高处,所以那个压强就等于上升的水柱产生的压强。水柱的压强在初中物理里有,等于水的密度乘以重力加速度乘以高度,而曲面产生的压强由拉普拉斯公式得出(表面张力的 2 倍除以曲面半径,当玻璃管洗得很干净的时候,曲面半径接近于玻璃管的半径)。除了水柱高度不知道以外,上面提到的数都是已知的。让两个压强相等很容易算出水柱高度。比如说,对于一根直径为 1 毫米的管子,水可以爬到 29 毫米左右;如果管子直径只有 0.1 毫米的话,水就可以爬到 290 毫米左右的高度。 然后,我们从公式中可以看到,曲面半径越大,曲面压强就越小,当曲面越来越平,最后变成平面的时候,曲面压强就为零了。再进一步,如果平面变成了凸面,是不是水那侧的压强就会大于空气那一侧呢?答案是肯定的。在生活中不容易直接观察到,但是用仪器可以很容易地测量出来,而且压强的数值跟拉普拉斯公式算出来的一样。这个现象可以用水银观察到,如果我们把玻璃管插到水银中,水银在管中的液面是凸的,相应的水银不但不能往上爬,反而会往下钻。 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上面所说的:当水和空气的界面是凹的时候,水一侧的压强比空气的小;当界面是凸的时候,水一侧的压强比空气中的大;曲面产生的压强可以由拉普拉斯公式算出来。 有了上面的知识,我们可以来分析毛巾吸水的问题了。从微观结构来说,毛巾是许许多多的毛细管组成的。这些毛细管粗细不一,互相连接。尽管如此,在吸水的时候遵循的还是毛细管的自然规律。为了简化分析,我们用一根毛细管来代表毛巾,下面是吸水的几种情况: 一、 毛细管很长,水上升不到毛细管口,上升高估由拉普拉斯公式决定,如图 I 。这种情况下自然能吸水,但是流不出来。 二、 毛细管比拉普拉斯公式算出来的水柱要短,这种情况下水爬到管口时叶面会变得平坦,实际的曲面半径要大于毛细管半径,拉普拉斯公式中的半径要用实际半径,所以水爬到管口实现压强平衡,也不会流出来。如图 II 。 三、 毛细管弯过来,管口高于水平面。这种情况下管口仍然是凹向水面,实际曲面半径比毛细管半径大,压强平衡的情况跟图 II 相同,水也不会流出来。如图 III 。 四、 毛细管弯过来,管口低于水平面一些。这时液面是凸的,只要液面差产生的压强不超过拉普拉西公式算出来的压强,液面就会呈现比毛细管半径大的曲面而实现压强平衡。这种情况下,水也不会流出,如图 IV 。 五、 毛细管弯过来,管口大大低于水平面,拉普拉斯公式算出来的压强小于液面差产生的压强,管口的液面无论如何无法实现压强平衡,水只能往下掉,如图 V 。 在以前谈到太空里的一团水呈现什么形状的时候,是从分子运动的角度来解释的。应用拉普拉斯公式,和水会从压强高的位置流到压强低的位置的原理(注意太空里没有重力),可以从宏观上来分析水的流动,也能得出不管水起始于什么状态,最后都会成为球形的结论。 标签: 杨-拉普拉斯 , 毛细管 , 永动机 , 物理 , 界面
个人分类: 物理|17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该买个什么样的键盘呢……(一)
songshuhui 2008-9-2 15:14
猛犸 发表于2008-06-23 星期一 2:57 分类: 其他 | | 问:人进化出这么灵活的双手为了什么? 答:为了敲键盘。 这个答案很明显没有什么科学道理,然而却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我们现在的处境键盘可能是除了枕头之外我们每天最常接触的东西了。但是买一个什么样的键盘可能还是比较费心的事。好的键盘应该坚固耐用、手感良好、功能全面、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并且价格合适。然而在以上几个指标中,可能每个人的要求都不一样。我们将在这个系列中,了解到键盘的结构、材质、印刷方式和其他也许能够帮你挑选一块合适的键盘的内容。今天我们先从键盘的结构开始吧。 看看它。看看这个憨厚的家伙。它任劳任怨地趴在桌上,我们在上面敲下去一个键,屏幕上就会跳出来一个字符,好像它是电脑的一个开关一样。它是计算机的一个标准部件,是如此的司空见惯,以至于很少有人为此问过自己问题。 键盘的祖先是打字机。当年马克吐温曾经非常有先见之明地投资在打字机上,然而他实在是太超前了,最终落了个血本无归。当年的打字机市场一片混乱,但是因为一次特别的机遇,现在这种QWERTY布局排列的键盘成为了标准。人们深信按照这种布局排列的键盘能够让人们最快地打字,虽然实际上这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不讨论关于键盘布局的问题。那个问题以后再说。让我们先把键盘翻过来,拧开螺丝拨开卡扣,看看键盘的内部吧。 市面上销售的大部分键盘的结构都是类似的。它们里面一般有三到四张透明的塑料薄片,上面连着一小块印刷电路板。在其中的两张薄膜上印刷着电路,而夹在它们之间的一两张薄膜是完全透明的,只是打着些位置不规则的圆孔。这种键盘叫做薄膜式键盘,是最常见的类型。它的原理很简单:当按下按键时,上下两层印着电路的薄膜上的接触点将会碰在一起,电路连通,发出信号;当按键弹起时,电路就断开。大多数薄膜式键盘的键帽下是一个小小的橡胶帽虽然现在这种东西大多都是用硅胶做成的,但是出于习惯,人们还是叫它橡胶帽它来把两层薄膜压到一起,并且当手指离开键帽时,把键帽弹起来。这种键盘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我们现在用的绝大部分台式机键盘都是这种,所有的笔记本也都使用这种键盘。实际上只需要这几层薄膜和那一小块印刷电路板就能工作,用两根筷子也能打字。在电脑前运筷如飞,是不是也会有点前辈高手的风范呢。(想起了功夫熊猫)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这种键盘的手感主要取决于橡胶帽的材质和设计。市面上生产薄膜键盘的厂商很多,挑一块合适自己使用的薄膜键盘可能需要多试试才行。橡胶帽随着使用会逐渐老化,从而反应迟缓、卡键或者乱跳字符对于一些重度使用者来说,两三个月换一块键盘都是很正常的。 最著名的薄膜式键盘应该算是IBM的Model M系列键盘了。这一系列也被称为Clicky键盘,因为它的键帽被按下时,会发出清脆的咔嗒声。这种声音是因为在键盘的每个键帽下都有一根塑料管,塑料管中有一根弹簧,当按下按键时,弹簧会被压缩,压缩到一定程度后,将会弯曲并且撞击塑料管壁,同时接通薄膜上的电路。我们可以在下面这个小动画里看到它的工作过程。 这种键盘最早在1984年就开始生产,伴随着电脑的早期使用者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有人认为它的声音太吵,也有人认为它的声音很动听。现在我使用的一块Model M键盘刚在五月份过了二十岁生日,但是手感依然十分美妙,看起来完全可以使用到计算机的CPU频率达到3THz的时候如果那时候我们还要用键盘的话。可惜的是,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这种键盘就不再生产了。现在在淘宝上有大量的二手Model M键盘出售,但是要挑到一块好键盘还是需要一定的运气才行。这种键盘没有win键(就是一般键盘上最下面一行的印着Windows图标的键),太过沉重(大概有两公斤),里面镶着很厚重的一块弧形钢板,并且早期生产的键盘都有双层键帽,可以很方便地把外层键帽拔下来,便于替换和清洗。因为它的声音,很多人都以为它是机械式键盘,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它是薄膜式键盘。 真正机械键盘的开关像电灯开关一样。按下去的时候,两个金属接触点导通,弹起的时候金属接触点分开。机械键盘是最耐用的键盘之一,在这一领域,德国的Cherry(樱桃)是不得不提到的一个品牌。他们生产的键盘开关有四种,可以通过不同的颜色来区别,一般被称为青轴、茶轴、白轴及黑轴。 在上面这幅图里,从左至右的第一、二、三、五分别是茶轴、青轴、黑轴和白轴,另外两种则不太常见,只用于一些特殊地方。我们可以看到,它所使用的弹簧粗细和长短有些不同。但是实际上,在每一种轴的内部,也同样有些不同。注意下图中画圈的部分。 弹簧决定了敲击一个按键时所需要的力量,而轴上这些凸起的细微区别决定了轴的手感。机械键盘最大的特征就是耐用,Cherry的黑轴可以达到5000万次的使用寿命,其他常见的三种轴的使用寿命也在2000万次以上几乎可以当传家宝传下去了。有一些厂商也用Cherry的轴来组装自己的机械键盘,例如在电子竞技界很受欢迎的Steel 6G,使用的就是Cherry的黑轴。 来看看这款Cherry青轴键盘吧,这被公认为最适合打字的键盘,声音清脆悦耳如同音乐: 看起来平平无奇吧?人家有内涵!而且,还挺贵的-_-!!!。现在最便宜的报价在700-800RMB之间。 另外,Cherry还有一款比较怪异的键盘,型号是G81-1822,有时也叫MY1800。这款键盘使用了白轴的机械式开关,但是它是薄膜键盘。价格很便宜,一两百就可以买到。有些奸商打着机械键盘的旗号销售这款键盘唉。这款键盘很安静,比较适合深夜使用,但是手感比较怪,可能需要适应一段时间。 导电橡胶式键盘可以看成是机械键盘到薄膜式键盘之间的过渡产品。看看实物图就能明白它的原理:电路默认下是不连接的(这句是废话);橡胶帽下方有一个小导电垫,当按下按键时,导电垫将会把电路连通。在这幅图里,橡胶帽被翻过来了,方便让我们看到导电垫的样子。 导电橡胶式键盘在现在的计算机键盘上已经不太多见了,不过却在我们日常使用的很多产品上有所应用,比如电视遥控器、小型计算器、游戏手柄等等。因为它使用的是和普通薄膜键盘类似的橡胶垫,也同样会出现因为橡胶垫老化而导致的各种问题。有些奸商说这种键盘是静电电容式键盘他们的联想能力也挺强的。 真正的静电电容式键盘在市面上十分少见。它的生产成本偏高,而且只有极少数的厂商能够生产。这种键盘原理是通过按键改变电极间的距离产生电容量的变化,暂时形成震荡脉冲允许通过的条件。这种开关是无触点非接触式的,噪音小、无磨损,单键使用次数可以高达3000万次以上。静电电容式键盘可以做到压力克数很小,有些朋友可能会喜欢。当然,它也很不便宜。 除此之外,还有投影式键盘和触摸屏式键盘等等。它们完全没有什么手感可言,只能偶尔用一下,要是长时间使用还真需要一定的毅力我们在这里就不讨论它们了。 下一次,我们来看看人体工程学键盘吧。它们的优势就在于能够让双手尽可能舒服地摆放,从而减少使用者手腕受伤的可能。 标签: 信息化 , 商业技术 , 界面 , 键盘
个人分类: 其他|201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9: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