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错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于“蝴蝶效应”
热度 2 qianlivan 2014-4-26 20:51
“蝴蝶效应”最早指的是长期天气预报中结果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形象地说就是,有可能巴西丛林中的一只蝴蝶扇了一下翅膀就能造成数周后美国佛罗里达的一次飓风(严格的说,还要加上:如果这只蝴蝶不扇这一下翅膀,就不会有这次飓风)。现在这个词已经有了更广泛的应用,泛指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导致实现无法预料的结果。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与此类似。 能产生“蝴蝶效应”的系统从数学上来说大都是非线性系统,通常都很复杂。这些系统通常会把很多细微的因素的影响逐级扩大,有时候让人惊奇。除了天气系统外,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系统都是这样的系统。 在纪录片里看到过印度的一系列生态现象,首先是花豹开始袭击人类,同时发现野狗数量增加,而最令人震惊的是秃鹫数量随时间呈几何级数下降。这三件事的联系是:秃鹫数量减少导致动物尸体不能得到处理,野狗就占据了秃鹫的生态位,大量繁殖,而通常野狗会引来花豹。所以源头就是秃鹫数量减少,但是秃鹫数量为何减少却成了谜。最终经过大量研究发现,秃鹫是因为一种药物导致的肾结石死亡的,这种药用作牛的止痛剂。后来这种药被禁用了。我们在把某种东西放进生态系统的时候,有时候是完全无法预料结果的。 不过,换个角度想想,所谓“蝴蝶效应”其实是一种认识不足产生出来的错觉。什么是“微小”变化,看和什么比了。肉眼看针尖,小的不行,但是拿显微镜一看,不也还是能看到丰富的结构么?如果看的能力、控制的能量增强了,原来的微小也就不在是微小,原来的“蝴蝶效应”也就变得可控而不会被称为“蝴蝶效应”了。
个人分类: 思考|3029 次阅读|3 个评论
下午茶,品错觉
热度 4 Springiris 2013-5-29 16:33
一抹阳光,一杯清茶,一位友人,一次倾听,一场错觉。 清香入喉,她光彩照人的脸上却开始集聚阴云,略带沮丧地慢慢吐露:当爱情遭遇生活时,她怀疑自己一开始陷入的只是一场泥泞的错觉…… 我一直消极地以为科学是无法穷尽真实世界的,纵然其他领域全线失守,心理学领域一定是最后那道铜墙铁壁、坚不可破的防线。在这个时候,我真心允许自己陷入不可知论的泥潭。因为,我想这中间除了科学,还会有伦理、人性、复杂性等问题存在。其实最重要的理由是我主观上不希望我们都活在一个完全理性、可以用语言描述、可以用模型回归,甚至只要给出初始条件和范围,就可以用微积分推导的世界,我想这样的世界将是多么无趣、多么可怕、多么不近人情,若那个时刻终将到来的话,世界没有人类也无妨,复制人就足以替代我们。 无论我有多么不情愿,科学仍在快速地向前推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开始联姻,神经科学开始阐述行为认知理论,生物学开始解释基因情感决定论,在起风的日子里,当风带着这些科学收获的味道吹向脸庞时,我选择了一个无人的角落,弹起了那首错觉。音乐是世界上一类突变了的 DNA ,她可以让人逃避理性,飞到感性面前,然后独倚寒窗、聆听那些哪怕只是生活错觉的美妙乐章。只可惜,好景不长,曲终人散,我又回到了现实,我开始寻找关于错觉的科学解释。 百度百科给出了错觉的定义:“错觉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错觉又叫错误 知觉 ,是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包括 几何图形 错觉(高估错觉、对比错觉、线条干扰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空间错觉以及光渗错觉、整体影响部分的错觉、 声音 方位错觉、形重错觉、 触觉 错觉等。 所以,无论用什么样的术语来描述,错觉都改变不了错的宿命。被错觉深深撞了一下腰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想搞搞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我查了查,还真有人在 2009 年发表过一篇题目为 “Optical Illusions andthe Illusion of Love” (视错觉与爱的幻觉)的文章。作者: SusanaMartinez-Conde 是美国菲尼克斯巴罗神经学研究所视觉神经科学实验室主任。她在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学获得了药学和外科学博士学位。 StephenL.Macknik 是巴罗神经学研究所行为神经生理学实验室主任,他在哈佛大学获得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 文章说: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呢?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爱情?或许它仅仅是一种认知的错觉。与所有我们喜欢的爱情歌曲的歌词相反,爱并非来源于心灵,而是大脑。事实上,爱情可能是一种 “ 瘾 ” 。例如,一夫一妻制的关系体有着相同的大脑奖赏回路,而这种奖赏回路机制是对可卡因与海洛因等一类成瘾药物起作用的系统。这项发现是基于对一种小型啮齿动物 —— 草原田鼠的研究。对于人类而言,这个结论或许也是适应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难破坏长期的爱情关系,失去了爱人,就像经历戒毒那么痛苦。 那么爱情是错觉吗?西班牙论说文作家 Miguelde Unamuno 说: “ 爱情始于幻觉,终于醒悟 ” ,这种观点只是一种讽刺呢?还是真有生理依据?神经科学关于错觉的一系列研究都强调错觉是客观现实与视觉之间的误配所致。爱情和所有感情一样,她可能是由神经活动所驱使,但并非客观现实,而纯粹是主观经验。这个图案中描绘的心碎也是这种情形。尽管图上没有画出,但是从弓箭的边缘,我们可以想象一支箭穿过心脏的情景。 这种效应叫“错觉轮廓”( illusorycontour )。约翰斯—霍普金大学的神经学家已经证实了这种“错觉轮廓”是由一个叫做 V2 的视觉脑区里的神经元处理形成的。幻想的心甚至比背景颜色更洁白一些,而事实上它们的颜色是完全相同的。我们每天的生活经验大部分来源于类似的“填空”,就像我们用已了解的知识去想象未知世界。 错觉解释至此,作者也不忘安慰一下芸芸众生:对于人类与小田鼠来说,浪漫并不是一种概念,爱情无处不在,虽然它是一种错觉。 此时此刻,我把自己说迷糊了,我继续问:爱情是错觉吗? Okay ,本于相信科学的精神,我可以接受爱情是错觉。但是,我也相信爱情并不完全是错觉,只是目前的科学尚未总结出那些不是错觉的证据而已。再退一步讲,即使爱情是错觉,它也一定有产生错觉的理由,要不然为何不是这俩之间有错觉,而那俩之间不产生错觉?好了,我已想好怎么去劝慰我眼前这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了。 亲,如果当初他让你感受到了美好,即使是错觉那又怎么样?难道你能否认当初的那些美好吗? 亲,你若相信爱情只是错觉,那么你所感受到现实与理想的出入又何尝能保证不是一种错觉呢? 亲,虽然,我很敬佩 Steven H. Strogatz 早在 1988 年就给出了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动力学方程“ Lover affaires and differential equations ”。但是, 如果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先通过理性分析数据说话,计算一下模型就可以知道你将来的爱人是哪位,或者测一下基因组就可以判断你和谁最匹配。那么 世界将不再会有“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错觉, 我们也不会再有怦然心动的感受,所谓错觉渐废意蹉跎时, 那将是多么枯燥和无趣的一件事情。生活难得糊涂、爱情难得错觉,所以,跟着感觉走一回又何妨? 我们不听错觉了,我们来听听遇见吧,希望带给你一份好心情。
个人分类: 零星岁月|1257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人生必须看透的50个错觉
热度 1 wmy9039 2013-2-6 16:26
引导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看法,各人各异。但我们有时候却掉进一些人生漩涡,令自己产生错觉,如果不看透,这些错觉有可能伴随你一生。   1、个人只能被现实改变   如果你变得足够强大,别人就无法拒绝你;如果你可以命令自己,困难就无法阻碍你……只要首先改变了你自己,你才能去改变你的世界,改变你的生活。   2、为何怀才不遇的总是我   世上没有怀才不遇,只有不懂得自我推销的人;怀才不遇的真相就是自己不够优秀,不够努力。   3、凡事有他人相助,才会轻易成功   人生路上,一切都得靠自己——靠自己的理解,靠自己的意志,靠自己的追求……人生是一张单程的车票,一去无返,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努力,我们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4、做任何事,给自己多留后路好   给自己一片没有退路的悬崖,是给自己一个向生命高地冲锋的机会,也是给自己一张出类拔萃的入场券。   5、多才多艺,苛求全面发展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知识全面的全才,而只能成为掌握某一方面知识或某种技能的专家。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多才多艺者,往往敌不过独专一门的专才。   6 不听话的坏小子,难成大器   世界上从没有完美的人和事,从不犯错的孩子长大后要么成为庸才,要么早晚要犯大错。因此,我们要适度降低对孩子的期望与要求,鼓励他们真实地面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鼓励他们在尝试中不怕犯错误,注重过程的体验和收获,摘掉“好孩子”的面具。   7、凡事不能把它想得太简单   大道至简!经典是简单的,真理是简单的,最有用的东西也是较简单的东西。复杂会造成浪费,而效能则来源于单纯。找到关键的部分,去除多余,成功并不那么复杂。   8、任何事情,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   有些事你非要弄个明白,也许会使自己很疲惫,而结果往往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因此也就没有必要任何事情都打破沙锅问到底。   9、生理上的缺憾,让我自惭形秽   小坏何妨?小烂可以使桔子更甜,小毛病可以使男人更可爱,小痣使美人的脸蛋更妩媚。有些缺陷是上帝送给你的礼物,善待它们,你将会另有意外的收获。   10、有仇不报,非君子   古人云“隐忍不怒的人,胜于勇者”、“修己冶心的人胜于攻城掠地的将领”。生活中,宽容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可以让大家更好地沟通,彼此多一些体贴和关怀。   11、为何失败的总是我   磨石是快刀的朋友,草原是骏马的朋友,障碍是意志的朋友,困难是胜利的朋友。命运不是天能注定的,命运是依人奋斗的程度、由人自己来决定的。   12、做人不能说谎   《闯关东》中的夏掌柜说:“没有人愿意和总是虚伪、圆滑的人打交道,但是一味的诚实,却也容易伤害人。所以,生意人讲究的是大诚实,即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人,说适当的话。”可见,每个人说实话的机会其实是很少的。如果坦率无忌是一种伤害,那么,请选择机智的“谎言”。   13、沉湎于昨天的遗憾,难以自拔   要想成为一个快乐成功的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记得随手关上身后的门,学会将过去的错误、失误通通忘记,不要沉湎于懊恼、悔恨之中,要一直往前看;时光一去就不复返,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不要使过去的错误、失误成为明天的包袱。   14、贫穷天注定,是无法去改变的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自强自立的精神;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遇难而退或甘愿平庸、贫穷而导致持久贫穷。意志上对贫穷的妥协,会导致行为上对改变贫穷的放弃,最终会让贫穷伴随一生。   15、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现代人总结成功的几大要素:正确的思想、不懈的行动、伟大的性格、娴熟的技能、天赐的机会、宝贵的健康。可见,想取得成功,不仅要吃“苦中苦”,也要相关条件的配合支持,那些光知道吃苦的人,那些吃了不值得吃的苦的人,那些把吃苦当成解决一切问题法宝的人,恐怕只能继续在“苦中苦”的怪圈里徘徊。   16、每个人生来就应该是做大事的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我们现在做的工作,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人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对于敬业者来说,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   17、时间有的是,不必操之过急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任何事情,想到了就要去做,永远不要去等待和拖延。人生的路谁也无法重走,今天,虽不是最好,但正是可以努力的地方。时间是变化的,关键在于把握当下   18、问题来了,学鸵鸟将头埋进沙堆里   遇到问题和困难,有的人学鸵鸟,将脑袋埋入沙里;有的人则是学猛虎迎面而上。但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是前者,而后者却是寥若晨星。人生难免会陷入低谷,这个时候你要敢于站出来,做影响所有人的源头,这样才可能抓住机会,脱颖而出。   19、同时做很多事情,把精力分散   歌德说:“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我们要学会将聚光镜一样,排除一切琐事的干扰,将所有的资料、精力、热情聚焦并锁定你的目标上,如此一来,你不想成功都难。   20、从来不把梦想当一回事   人类因梦想而神奇,但你有没有发现你的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离你渐行渐远,直到最后的消失。这个时候,你才确认自己的梦想已经被偷走了,而且没有了重新找回的勇气和能力。   21、疏于对个人坏习惯的改变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坏习惯是我们打不开的心锁;坏习惯是我们转不过的弯;坏习惯是我们看不见的障碍……好习惯要保持,坏习惯要改正,永远别让坏习惯左右我们的未来。   22、怕犯错而拒绝尝试   没有人喜欢犯错误,但有人说:犯错是最好的学习,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就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能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自己所犯的错误,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驱使我们进步。   23、盲目的坚持   适度的放弃是豁达、是自信、是超越自我,是放下沉重给自己一份轻松。生活没有绝对的绝境,当无路可走的时候,镇定一下自己,放弃,一份新的希望就会展现在你的眼前。   24、为人处世,过于张扬   古人有云:“海不辞其水,所以盛其大”。大海之所以能够容纳千川百流,就是因为总把自己的位置放得最低,所以变得博大而精深。做人也是如此,应该时刻把自己的位置放在低处,以谦虚的态度应之,这样才能博采众长,才能缔结良好的人缘。   25、缺乏从头再来的勇气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为何而败。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剖析失败的原由,获取难得的经验,失败才能变成比金钱还珍贵的财富,才是新的起点,才是成功的驿站。   26、跟着大众走,绝对不会错   做自己的主人,拥有自己的思惟,支配自己的言行,珍惜自己的情感……因为主宰了自己,所以更能深刻地了解自己。由于接受了自己,所以更喜欢自己,进而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   27、生活只要维持现状就行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远离舒适的圈套,要不断让自己处于“不舒适”的状态,才可以有大的作为。   28、绝不做被人笑话的傻瓜   一个人只有经过东倒西歪的、让自己像个笨蛋那样的阶段才能学会滑冰,的的确确,在任何事情上,只有勇敢地让自己学一个傻瓜,他才能取得进步(萧伯纳)。   29、人际交往中太过于亲密无间   亲密有间,妙就妙在距离的美感。水中望月,雾里看花,隔帘观美人,深山探珍宝。一切迷人的魅力,莫不在于神奇的距离效应。保持距离,有时会给人一种希望和信心,感觉到那样一份淡淡的温暖与馨香。   30、山不过来,我也不过去   当困难的“大山”不主动挪位时,面对困难的我们就应该主动走近它们。与其等待造势,不如立马借势。当我们无法使山向我们靠拢时,我们能够采取的最好的办法便是主动向山走近。   31、别人的话总是对的   别人的一些评价,也许令你难过,但不要忘记“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句话。不过于迷信他人的话,不以别人的目标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学会接纳自己,不要低估自己,要始终相信总有一天自己将拥有一个自己的舞台。   32、眼睛看到的绝对不会错   泰戈尔说:“我们看错了世界,反说世界欺骗了我们”。这世界不是以你想像的对等方式在运行,我们之所以会看错世界,根本原因不在于生活中的假象,而是因为我们的直觉在欺骗自己。   33、过多的指责别人,而不反省自我   人们看到外面的问题,总比看到自己内在的问题容易些,而把错归于别人,也比检讨自己来得容易。于是,愤世嫉俗的人从年轻愤怒到老,斜视久了的眼睛看什么都不顺眼。 “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对自己有更全面的认识,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切入点。   34、过去太沉重和刻骨,难以割舍   很多的人之所以难以快乐,就是因为心中放不下对别人的仇恨。他们不知道仇恨其实是把双刃剑,伤人也伤己。   35、不分是非的做“老好人”   好心没有错,但也要分清是非,不分原则的善良,是“愚善”,就像东郭先生一样。因此,在没有搞清一件事是否值得做之前,要敢于说“不”,不要被他人利用,更不要一不小心成为他人的替罪羊。   36、为何总有人和我过不去呢   感谢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谢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谢中伤你的人,因为他砥砺了你的意志……感谢一切使你成长的人,因为有他,你才会不断进步。   37、老是批评别人的人,最令人讨厌   能够刚正批评、指责我们缺点和错误的人是我们难得的诤友,善意的批评就像是一壶美酒,当我们开怀陶醉在这种朋友同事间畅饮的世界里,批评的因子仿佛蕴藏在每个直观的感觉细胞中。   38、总为自己的挫折感到不幸   遇到挫折,你应该感到庆幸,因为它证明,你将面临更大的难题和挑战,也就证明你还有提升的空间。   39、常为失败找借口,却不为成功找方法   美丽的“借口”只会让自己失去意志和信心。只要我们学会想尽一切办法、穷尽一切可能去努力,世界上就没有“天大的问题”,仅有不够努力造成的失败和遗憾。   40、只顾匆忙赶路,迷失了自己   俗话说,“偷得浮生半日闲”,我们无需行色匆匆,活得很累。当失意和彷徨燃烧着我们每一根神经的时候,当无奈的惆怅涌来,我们需要给心情放个假,因为活着,并仅仅是为了赶路。   41、幸福总是在别处   人性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   42、没有别人的鼓励,就缺乏动力   别人看得起自己,不如自己看得起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把微笑送给自己。加足了油,打足了气,还有什么困境过不去?   43 工作忙得没有暂停的时间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被一条无形的线拉紧,于是你挣扎、奔突,拼尽全力,但结果却无异于自杀。有时候,你休息一会儿,打个盹儿,反而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暂停,是为了给你的人生旅途加油,为了更好的重新上路。   44、由着性子来,才能活出自我   愤怒时,不能制怒,使周围的合作者望而却步;消沉时,放纵自己的萎靡,把许多稍纵即逝的机会白白浪费。在成功的路上,最大的敌人其实并不是缺少机会,或是资历浅薄,而是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   45、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和要求别人   很多时候,人们本着“好心”,却做了“坏事”,因为我们错把自己的喜好当作了别人的喜好,并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要求了别人。   46、为人刻薄,难以宽容他人   宽容者像充满生气的春风,令人亲近;刻薄者充满杀气的秋风,令人疏远。一般的说,与其选择刻薄,不如选择宽容。   47、对“破坏分子”毫无防范之心   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总是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到处搬弄是非,惹人讨厌,是自己所在的圈子中的名副其实的烂苹果。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跟他们“划清界线”,或者保持安全的距离,以免被他们“传染”。   48、老跟自己过不去   很多的烦恼都是庸人自扰之,要学会放自己一马,世上没有不快乐的人,只有不肯让自己快乐的心。   49、忧心忡忡,总担心发生不好的事   事实证明,人们所焦虑和担心的事情,绝大部分从来没有发生过,别被没有必要的“包袱”压垮,学会从容,笑对人生。   50、知足常乐,平庸一点也无妨   我们不能够飞翔,却可以放飞梦想。杰出者不同于平庸者的迥然之处在于,让精神世界的苍鹰凌空翱翔。 编后语:你知道吗?有些你自以为对的事或者话,其实只是长久以来的错觉。有些时候,我们要懂得静思,好好想想自己人生如何规划,那么以上50个人生错觉,你看透了吗? 引文来源 人生必须看透的50个错觉 - 清 雅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个人分类: 生活其他|185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自发进化》节选(23)
罗非 2013-1-11 15:13
第五章:错觉一——唯物为重 “据说不可见的力量控制着我们的世界,不过就个人而言,我就是没法看到它。” ——斯瓦米·贝雍达南达 科学是某种宗教吗? 在“黑暗时代”期间,一神论成为西方文明的基本范式,那时它为以下那三个永恒问题提供了在当时最好的、最能为大众所接受的答案。 1. 我们是怎么来的? 2. 我们为什么存在? 3. 我们既已如此,怎样充分利用它? 在取代了它之前的多神论范式之后,教会就把自己放到了文明的唯一知识源泉的位置上。作为大众教育的主要提供者,教会使用它控制知识的权力积累了巨额的财富和极大的影响力。与此同时,作为自封的神与国王之间的代理人,它获得了强大的法律武器来强制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并且陶醉于其权威,教会的使命逐渐从最初的利益人类蜕变成更为迫切的使命——利益它自己。而且它权力的基础还是这么不稳定地建立在自称其知识代表了绝对真相的脆弱基础之上。 可是,还是现实一点吧。没有哪种权威,特别是那种建立在静态的古老知识基础上的权威,能当得起这种声名的。所以,随着时间推移,教会的神学家们就会不可避免地面对这种可能性,即别人很可能会发现一些与他们所知的东西不同的真相。 一旦进入审讯所,教会的秘密人员就会给那些敢于挑战信仰的人提供一个他们无法拒绝的选择:放弃那种思想,不然就放弃你的生命!那些观点与教会教条相左的人,注定要遭到关押和刑讯折磨,并且由国家的当权者忠诚地——此处一语双关——执行这些判决。 教会压迫性的领导权最终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科学家的挑战,他们像一股新鲜空气一样清新登场了。带着某种解放性的、更加人道、更为明智的关于知识的观点,科学家们承诺要保持某种开放的胸怀,并且采用某种看起来不带偏见的眼光来看待真相。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科学巩固了它作为文明的“官方”真相提供者的地位之后,这个范式的实践者们也开始压迫性地宣称并捍卫它所提供的真相的绝对性和无过失性。然后,在现代世界里, 科学 这个词就成了 正确 的同义词。反过来,一种信仰如果被说成是不科学的,它就至少也会变得可疑,最糟糕的时候,它就变得非法并应予惩罚,而且再一次地,这是由国家的法律来执行的。 在给自己的权威披上那件“我们知道什么东西对 你 最好”的外衣之后,科学的权力机构就开始了它们自己版本的狩猎女巫行动,群体迫害那些被认定犯有科学异端罪的人。指压按摩治疗师、能量疗法治疗师、民间助产士、以及其他那些所采用的方式超出并挑战了主流科学思想的人们都遭到了围攻、辱骂和逮捕,罪名就是他们“不科学的”信仰和实践。 甚至普通平民如果决定不遵循科学标准,也会遭到逮捕和定罪。例如,对那些患有癌症或者其他疾病的孩子们,如果他们的父母们拒绝按照传统疗法来治疗的话,法庭就会夺走他们的监护权;尽管,医学疗法所提供的解决方案一点也不比替代医学的疗法更好。 在 2004 年,安伯·马洛的医生们认定她的孩子体重超标,无法按照自然产程分娩,要求她实行剖宫产。在她犹豫的时候,威尔克斯 - 巴里总医院的医学权威们要求法院判决,强制马洛接受手术,否则就要以“危害儿童生命”罪逮捕她。幸运的是,这个故事有一个幸福的结局。根据一则新闻报道,“马洛逃离了这家医院,并在另一个不同的机构里迅速地顺利完成了自然分娩。” 现代科学是它现在所宣称的那种毫无过失的绝对知识的来源吗?绝对不是! 不过这里有一个好消息。科学精神仍然活着,并且活得很好。从黑箱外部思考的先驱者们目前正在促成前沿科学的激变,他们的新思想正在彻底改写我们对生命的看法。随着革命的进行,陈旧科学架构的那些原有的捍卫者也在挖掘战壕,防卫着它的领地。通过维持和保护它所珍爱的,然而却是废弃的教条,那些科学的保守当权派——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科学的既得利益者,例如制药企业——已经滑到了宗教王国之中,因为他们在宣传这样的信条:“我们说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 然而,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当我们追随牛顿式的线性逻辑,一直到它那不合逻辑的结论,并宣称只有物质才是重要的,我们就排除了整个不可见界的维度。而那个维度所包含的很可能才是我们刚刚开始认识到的,对于宇宙的本质和机制而言最为重要的现实。与此同时,新科学的领导者们已经把论文订到了科学唯物论教会的大门上。让改革开始吧!
个人分类: 科普|4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自发进化》节选(22)
罗非 2013-1-10 11:18
第二部分:启示录中的四种错觉 “当你发现自己身处某种恶性循环之中时,看在各种老天爷的份上,别再走下去了!” ——斯瓦米·贝雍达南达 我们已经看到,知觉是怎样影响着我们的生物学,进而协助产生了我们的现实的。我们也已经看到,我们的故事——即知觉戴的那副哲学眼睛,我们就是通过它去观察和了解世界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集体现实的各种参数。我们对历史的回顾则揭示出,随着一种基本范式故事在某种动态的螺旋舞之中让位于另一种故事,文明在持续不断地进化。 文明的确在跳一场螺旋舞,不过看起来,我们转得有点儿失控。全球危机和不断增加的混乱预示着某种不断迫近的进化转折点,这是一种兆头,表明我们已经接近下一次范式更替。既然我们已经充分体验了科学唯物论这一极,我们的道路正在迅速逼近重返那个强大中点——也就是整个图上最强有力的那一点的状态。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两度处于中点,在那里精神和物质两种世界合一。第一次是在伊甸园里,那时我们的本真论世界观并不区分精神与物质。那还是在我们开始自己伟大的学习冒险之旅以前。 在我们的进化旅途上的第一腿,文明就横越了一条深入非物质领域之路,搞出了一个外星的神。在完成了我们对精神界的探索之后,人类的道路迅速地再次穿过了中点,进入了唯物论的领域。那相当于在启蒙时代和自然神论时期,人们同时拥抱精神和物质哲学的时期。独立宣言就是一个混合了精神上的理想主义与实用中的现实主义的完美实例。然而,文明与平衡之间的调情稍纵即逝,因为人类一头扎进了科学唯物主义的极地王国。 文明对唯心论和唯物论这两极的短暂造访,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现实之本质的深刻洞察。现在,当我们的进化道路再度要把我们带回中点时,人类正处在十字路口,面对着两条根本的道路。要么我们统一成一个全球社会,吸收并整合我们的各种极性化的见解,从而产生一次量子进化跃迁;要么我们可以继续这种两极性精神病,听任宗教的和科学唯物论的两种原教旨主义主义者继续决斗,那将是立足于这颗濒死的行星之上的最后一种范式。 我们是否能做出这次量子跃迁,取决于我们从当前和以往的各种范式当中学到了多少。如果我们懂得了进化其实是累积起来的意识之演变,那么或许,如果我们能聚焦我们的集体意识的话,我们就有可能刚好加速了进化的过程。 揭开旧纱,显露新容 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用特写镜头细看我们当前的基本范式,即科学唯物论带来的致命后果。我们将特别聚焦于那四大文化信仰,尽管当代科学已经发现,其中的每一个即便不是彻头彻尾的谬论,也都存在着重大缺陷,但它们却仍然是构成我们当前现实 (reality) 的基础。我们将把这些信仰表达为启示录 (Apocalypse) 中的四种错觉,这是参考了如果我们继续在当前的道路上走下去的话很可能会去到的地方。 现代社会对物质界的信仰和崇拜,已经让我们直接冲向某种足以炸碎地球的火车相撞事故。通过加速抽取自然资源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这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把土地当做大垃圾场,把空气、水和土壤当做各种污染物的最终栖息地,这是自杀性的行为。把战争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已经事实上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危险的边缘,也就是人类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没有了人类,就没有任何问题。 很清楚,当前的科学唯物论范式无法胜任即将来临的进化任务。而返回先前那个范式,也就是宗教一神论,也一样不能带着我们前进。我们面对着各种预示世界末日的不祥之兆,好像已经到了某种危及生命的绝境。然而,避免世界末日那种毁灭性大崩溃的关键,就在于充分理解 世界末日 (apocalypse) 这个词——抢在它 变成 “世界的终结”的代名词 之前 。 从词源学上来说, apocalypse 意味着某种预言性的启示 (revelation) ,亦即“揭开面纱” (alifting of the veils) 。它代表着某种隐藏的东西的暴露,而且自希腊时代起就已经与揭示在时间终结之时将要发生什么联系在了一起。有关这个词的某种新的——或者说,实际上,是旧的——理解提示我们,通过揭开蒙在我们被编入的那些不可见的程序之上的面纱,我们还有可能避免这场火车相撞事故;而如果我们继续走在当前轨道上的话,它将是不可避免的。 科学唯物论给我们的主流基本范式提供了四条原则,直到最近,它们还被普遍接受,并且当做不容置疑的科学事实: 1. 唯物为重——我们看到的物理世界就是全部的存在。 2. 适者生存——自然宠爱最强大的个体,丛林法则就是唯一真实的自然法则。 3. 全怪基因——我们是自己生物遗传的牺牲品,我们最多也只能盼着科学找到办法来补偿我们的遗传缺陷和弱点。 4. 随机进化——生命从根本上是随机的、毫无目的的,我们得以出现在此,其过程很像无限多只猴子在无限多个打字机上乱敲无限久远的时间,最后有可能会得到整套莎士比亚全集。 在接下来的四个章节中,我们将逐个地追踪这些原则的发展历程,从它们做为错误知觉的起源,直到当代科学所提供的大量反思。 在第九章, 连接障碍 中,我们将逐个地考察把这些信仰推向其逻辑上的悖论性结论的后果。我们所研究的各种架构——经济、政治、卫生、通讯——都遇到了同样的致命灾难:它们实行科学唯物论已经到了某种畸形的程度,并把金钱、物质主义和机器变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更有价值。 然后,在第十章 重归觉醒 中,我们考察了怎样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把我们从目前“神的孩子”的身份转变为成年的神。我们会看到,我们怎样才能协同性地向我们在这条进化之路上已有的经历学习,并因此而变得自愿参与到我们与彼此、与自然、以及与那遍在一切之中的神性的重新连接之中。我们将学会如何接受我们尚未开发的力量——并且以仁和、友善、谦恭的方式去接受。 这种对当前的状态和未来的可能性的研究是必要的,这是因为,如果我们带着清明、爱意乃至幽默去观察世界的话,我们就有机会打破这种恍惚状态,实现自发进化。或许,用来观察当前文明所处之地位的最适当的眼镜,就是那种如果不是因为我们对一切科学性事物的崇拜就不会存在的娱乐体裁:科幻。作为一个实例,考虑一下电影 黑客帝国 。 在某种处于不久的将来的剧情设定中,一位名叫尼奥的年轻电脑黑客发现,他自己正身处两个相互平行的世界之中。其中一个世界,即母体 (Matrix) ,看起来就是网络时代日常生活所处的正常现实世界。另一个世界则是世界背后的世界,在那里他发现了许多很像人类的人形机器,它们把活的、呼吸着的人类吸引到高高兴兴的娱乐之中,与此同时不断地剥削他们,为这些人形机器提供能源。在尼奥的世界里,大多数人类都有意无意地吃下了 蓝色药片 ,进入某种无知无觉的,或者说至少是被动的愚昧状态。尼奥和他的同袍们,墨菲斯和特里妮蒂,则吃下了 红色药片 ,那是一条危险得多的觉醒之路,他们通过它就可以走出母体之外。 觉醒个什么呢?正如墨菲斯告诉尼奥的,“母体是某种由电脑生成的梦幻世界,它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持对我们的控制,以便把人变成这个。”这时墨菲斯拿出一节铜帽电池给尼奥看。考虑到科幻经常就是科学事实的前身——想一想在朱尔斯·维恩的《海底两万里》中描写的潜艇——我们很可能可以走出生活的母体之外,并且非常好奇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 正如我们在有关“大众娱乐武器”的讨论中将要看到的,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蓝色药片,告别现实而选择了电视真人秀。然而在每一天当中,都有更多的人选择红色药片,醒觉自己正身处一个极度奇妙却又令人极为困惑的世界中。 一旦我们意识到,那些我们以为是人类本能的行为,大部分其实都是发育编程的结果,那时这些困惑就会立刻澄清。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描述我们是怎么会接受这些信仰的,它们一度曾经是有意义的,但现在却只是在帮忙摧毁我们的世界。由于没人告诉我们面对这些危机应该怎么办,我们的程序让我们在某种看起来毫无希望的局势面前觉得非常无助。 我们必须想办法处理的真正问题是,几千年来我们都被编进了软弱无力的程序,而作为其结果,会依赖于他人来维持我们的生存,特别是在精神和健康领域更是如此。当然,这是有代价的,当初做的这项交换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今天的全球危机。然而,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跳出我们给自己强加的母体:我们可以很简单地重新编程自己的人生。通过获得新的知觉并在其基础上行动,我们就给了自己一个机会去改写文化局限的程序。 改写程序的第一步是反编译。我们可以通过从母体 之外 研究程序来做到这一点。怎么做呢?在他的书《当下的力量》中,艾克哈特·托尔描述了在他人生当中的某个时刻,当时他正经历着如此的绝望和折磨,以至于他已经在考虑自杀。那时,一个疯狂的想法进入他的脑海:“到底谁是那个想干掉谁的‘谁’?”通过这个顿悟,托尔意识到 他 同时也是身处母体之外、超越了这个情境世界的观察者;这就把他从他所执着的那个他认为自己是的那个 谁 上解放了出来。 量子物理学家告诉我们,我们的观察会改变现实。如果事情真是如此,我们所提供的关于启示录之四种错觉、以及它们所衍生出来的关于人类和社会之异常的领悟将会帮助你以及我们所有的人,改变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希望这将让我们能够唤醒我们的集体意识,并同时也改变我们的集体现实。 请注意, Reality 这个英文概念不同于当代中国人在汉语中所赋予“现实”的那种实实在在的内容,而是代表了存在于我们知觉之中的实在;相比之下,它更接近古代汉语中这两个字的意义,即显现出来的真实——译者注
个人分类: 科普|4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故国已在望,不过是错觉——我们思恋的故乡尚在否?
热度 9 陈安博士 2013-1-2 06:47
  在我的记忆力,最有武侠味道的一首歌应该是《红花红颜》,是两个不太知名的歌手对唱的,我1999年知道后,这旋律就始终萦绕在我的耳边。   从名字中你就应该可以推断出,这首歌是配《书剑恩仇录》的,当然,红花会,还有天下难得的美女喀丽丝。后者比红花会象征的红花更为迷人,毕竟,在清代乾隆朝的名将兆惠军前,因为美丽本身而毫无危险地安全通过,这样的魅力连特洛伊的海伦都没有。   还记得大学时代看过的电影《书剑恩仇录》,乾隆帝为了讨好香香公主,在大内建造了新疆戈壁滩的景象,帐篷也都是按照原尺寸设计的。但是,这一切的努力都无法取代喀丽丝对于故乡的怀念之情,但是怀念却是绝望的,因为已经不再有机会返回那里,就如去了拉萨的文成公主一样,也所以,那歌里唱到:“故国已在望,不过是错觉。千年浪迹后,再和君相约。”永远地失去了故乡,同时永远地失去了恋人。   陈家洛在《飞狐外传》里带着红花去祭奠红颜——喀丽丝,念着极其煽情的诗句“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不客气地说,再华丽又有何用?只是使得悲剧更加深了而已。   也还记得电影《鸳梦重温》里最后的一个细节,女主人公的丈夫经历了失忆又回到原始状态,却因此遗忘了失忆时的那场美好的婚姻和妻子,但是,耐心的女主角引导男主角一步一步靠近当年结婚时的房子时,看着思维逐渐回到过去的老公,女主角欣喜之余,热泪满眶。而让中国人尤其无法理解的是,多少年前的房子依然是原来的样子,甚至连篱笆都没变过。   要是在天朝,这么多年不住人,早给你拆迁了。这样的爱情故事也就根本没有产生的可能性。   当然,我说的是现在。如果故国所处的时代和《鸳梦重温》的年代一致,也许小园香径能依然如故,但是,依旧的还有贫瘠的旧模样,我们不一定能够接受那过于原始的田园景色呢。   谁知道呢?!   多个原因,我对于故乡不愿再保留什么印象,尽管童年的“闰土”都还在,那曾经有过好感的姑娘也都嫁为人妇。   如果冷冰冰地想起某些GDP的数字,我们会说在某两个GDP的数值之间时,正是传统价值观彻底沦丧而现代的价值观尚未能建立之时。这个过于没有人情味,甚至不如我不怀念故乡更具备人情味些。   其实,我十六年不回去的故乡真的物非人也非了。老房子后面的山完全没了,之前感觉这么大的山,得开采上百年的时间都不见得能消去一个山头,而现代化的技术一下子使得靠山吃山成为过去式,而儿时的玩伴考虑的问题也早就提升为“开展什么类型的经济才能更富裕呢?”他还一度给我打过电话问计,我电话里苦笑下,说“既然有传说我们是《水浒传》里阮氏三雄的故里,旅游有可能吗?”   但是,真的拉了游客去了,却发现什么都没有:山开采光了,黄河河道也不时地干涸着,让游客来玩什么呀?我的这个主意怕不是什么好主意,而且,即便造个假古董出来,还有住,农民家里目前这条件肯定不行,得怎么改造才行呢?都是问题,而且不是我能帮着解决的。   而离开故乡好像才是乡亲们的主流啊,在问计于我几年后,我就知道童年伙伴们多在县城里买房子了,而长居的故乡,真的是一个可有可无,可舍可弃的“鸡肋”了。   一步又一步地,几乎是有预谋的,故乡在现实里变得不再有魅力,我们只能到台湾舶来的歌里寻找故乡曾经给我们的美好感觉了。   台湾在最初舶来大陆的歌曲里,邓丽君的那些肯定不是先头部队,因为被定义为靡靡之音,为政府和年长人士所认可的其实是怀念故乡的所谓校园歌曲,著名的有《乡间的小路》、《垄上行》、《故乡》、《故乡的女孩》,而大陆创作的稍微大胆一点的歌,也是《故乡情》、《乡恋》之类,顶多再加个《妈妈的吻》,属于故乡里的人情那一部分。   而且,恐怕只有妈妈的吻才可以,连“爸爸的吻”恐怕都登不得大雅之堂的。      在大陆初次开眼看世界的时候,把故乡故国选为可以接受的一个主题,也算是煞费苦心了。   但是,几乎转眼之间,如梦如烟的故乡开始从人们的心头退去,往事变得和地方背景无关,只是人的情感体验。那想起来就应该泪流满面的故乡情跑去了哪里?那清清的小溪,三月里的小雨,故乡的小绵羊,都去了哪里?   哦,刚才提到的都是台湾“校园”歌曲。   最后那首,歌词有:我的心里,时常怀念青青草原,时常怀念小绵羊,响着铜铃叮当;无论何时,在何处总难忘,在那片青青山岗.......   在那纯净的简单的歌声里,我逐渐忧伤了,却不是因为有一个充满往事的故乡让我怀念起来,而只是因为故乡已经不再让人留恋,我们彻底丧失了那个梦里不断勾画过的故乡。
个人分类: 情论|5555 次阅读|17 个评论
错觉
热度 1 zxj368 2012-5-26 20:50
因为签证办好了,意味着我六月份可以出国了,因此对大街上的外国人也多了一份注意。 在北京,走在大街上见到外国人太容易,尤其是在北京语言大学附近,出国想不见到外国人可能都难。 但是,今天中午在超市结账时,让我发生了一种错觉,我到了国外? 我排队结账时,前面一个女孩,她前面是一个外国男孩,应该是:A Chinese girl withher foreign boyfriend.这不希奇,希奇的是在我后面排了一个男孩,他的后面是个外国女孩,显然是:A Chinese boy with his foreign girlfiend. 当然不是我瞎猜的,从他们的对话可以看出来,前面一对说的是英语,后面两个说的也是英语。 我恍惚间觉着:我出国了? 看看收银员,依然是中国人,我还在中国! 或许是因为我要出国而关注外国人多了一点的原因,也许以前也有这种情况我没有注意而已,也许今天纯属于巧合。 看来,国内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了,有时候,不出国也有在国外的感觉!
个人分类: 杂谈|2791 次阅读|1 个评论
眼睛欺骗大脑?大脑欺骗眼睛?
热度 10 taol 2012-5-25 14:06
眼睛欺骗大脑?大脑欺骗眼睛?
我也不清楚是眼睛欺骗大脑还是大脑欺骗眼睛 传说中的悬浮。前面要么是影子要么放写水也可以的 呵呵 这种叫什么我忘了,传说很有名吧 相关博文:李泳 《头脑欺骗眼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992-574708.html 图片来自网络,特此致谢!
个人分类: 一笑而过|14858 次阅读|21 个评论
正面还是侧面?“头脑欺骗眼睛?”
热度 12 taol 2012-5-25 13:52
正面还是侧面?“头脑欺骗眼睛?”
看到李泳老师的《 头脑欺骗眼睛 》一文,正好想起来昨天看到的一张图片,与大家分享,看看 正面还是侧面 相关博文:李泳 《头脑欺骗眼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992do=blogid=574708 图片来自网络,特此致谢!
个人分类: 一笑而过|11358 次阅读|27 个评论
意想不到的事情
热度 3 jmluo0922 2012-4-1 13:49
我不知道是我老眼昏花,产生了错觉,还是编辑出了低级错误,我一个科学网最不受欢迎的人,刚发的博文居然戴上了一朵小红花,实现了零的突破,请大家帮证实一下。谢谢了哈! 如果是真实的,就以此为阶段性个人博文的发布画个句号,我已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我想休息一段时间了。
个人分类: 杂谈|3538 次阅读|8 个评论
是自我精神缺陷还是高尚的道德精神?——论假象和欺骗的本质
热度 4 周可真 2011-9-5 07:32
人们所面对的感性世界充满各种外在于他们的头脑(意识)的客观现象,其中每一种现象是一个结果,只要承认这个世界存在着因果联系,就必须承认,有其果则必有其因。这个因也可以说是本质,相应地,那结果便是本质的现象。 科学观察必由现象、结果入手,去探究其所以然之故,然其探究的目的在于把握这个 “ 故 ” (本质、原因),以便理解由它所引起的现象、结果,而不是为了否定这个现象、结果。 所谓假象,只是人在观察客观现象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性的错觉 。这种错觉不是客观现象本身,客观现象本身是无所谓真假的。一切客观现象都是其本质的表现,一切客观的结果都其原因的产物。 欺骗的本质则应如此来理解: 所谓欺骗,不过是那些缺乏理性的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轻信自己的感觉而常好主观臆断所产生的对于某种客观现象的错觉 。 欺骗的本质是错觉。故实际不存在欺骗,只存在错觉 。错觉产生的原因不是那些被称作“欺骗行为”的客观现象,而是这些客观现象的观察者对自己感觉的轻信。也因此,对那些从不轻信自我感觉而必诉诸理性的观察者来说,是根本不存在所谓欺骗的。 “欺骗”这个词是那些缺乏理性而轻信自我感觉的观察者用来解释其错觉之所以产生的原因的一个自慰性工具 ,这些观察者因其有轻信自我感觉的精神缺陷而常易在观察外界现象时产生错觉,但是他们却不肯因此进行自我反省并努力克服自身的这种精神缺陷,而是把由于这种精神缺陷而导致自己在观察中产生错觉的原因归之于外部条件,他们称这个外部条件为“欺骗”。于是, 他们不再为自己有某种精神缺陷而苦恼,而是把这种苦恼转换为对“骗子”的愤怒,并把这种愤怒发泄到被他们称作“骗子”的人身上,对这些“骗子”进行道德谴责,如此一来,导致其常产生错觉的精神缺陷就被他们自我转换成一种“高尚的道德精神”。
个人分类: 人文之思|4668 次阅读|7 个评论
利他行为的错觉
热度 1 smallland 2011-8-28 10:20
蜜蜂和蚂蚁等完全社会性(eusocial)动物可能会给我们错觉,因为它们似乎验证了理论家的说法。你看,工蜂之间的亲近度是3/4,帮助养育妹妹们比自己直接生殖还“划得来”,所以它们会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屁股插到敌人的身上,而插入的那跟针本来是它们产卵的器官。如果只是轻轻地蛰一下,毒力不够,顺便把屁股留在敌人身上,能增加攻击的力度。这个行为,类似我们身体的白细胞,牺牲自己,保护其他的组织器官(其它的细胞)。白细胞牺牲自己保卫别的细胞,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有共同的基因,而是,白细胞就被赋予了那样的功能。其实,工蜂正相当于一个细胞,执行自己被赋予的功能,这有点类似于亲代操纵(parental manipulation),而不是它们本来就“愿意”这样。如果蜂王疏忽或发生别的意外,别的刺激,工蜂也能发育成蜂王,也能拉出部队自立门户。就像我们身体的细胞,如果控制不好,发生癌变,疯狂生长,而不管周围的细胞和自己有共同的基因。所以,工蜂的行为不存在进化意义上的”选择“问题。每个细胞不能单独生存,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挥特定的功能。 总之,除了亲代关怀(parental care)之外的利他主义可能被无意夸大了,许多貌似利他的行为,可能基于个体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共同的基因。尽力繁殖自己的后代是必然的,否则没有今天的我们,而利他则不然,在进化过程中是“可有可无”的。打个不太贴切的比方,绝大多数人在养育自己的孩子,只有少数人在替别人养孩子(被戴绿帽子的不算)。同样,道德模范也可能生活得不错,但毕竟还是没有道德的人活得更好。
2709 次阅读|2 个评论
盯完红点,为何白墙也能显影?
songshuhui 2011-8-16 22:50
0.618 发表于 2011-07-08 12:56 多年以前网络上便流行过这张“上帝显灵图”。 只要按照图上提示的步骤来做,就能“看到”上帝。如果你看到了,有没有发现很眼熟呢?好像是刚才屏幕上看到的像,但又不是。先前屏幕上的图像就像个印章,黑白颠倒地印在了墙上。所以,一定不是什么“显灵”,问题难道在图片上? 不过现在流行的是“明星变色图” 你是不是也看到了正常颜色的人?难道他们也神灵附体?当然不是啦。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奥秘不在图片,而在我们的眼睛。 我们都知道物体发出或者反射光线到视网膜上,然后这些光信号被转化成电信号传到我们的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这样我们就“看到”物体了。完成这个关键的转换环节的就是视网膜上的视觉感受器。它们可以被不同波长的光线激活然后把信号传递给大脑,但是有时候光线太强了,激活过度,失去了对光的感受性。要想恢复对这种光感受性,视觉色素必须重新混合,这需要点儿时间。 比如原始图片给了视觉感受器一个比较强烈的红色刺激,等到再看白色屏幕时,由于白色包含各种颜色的光线,我们对红色的感受受到了抑制,所以就看到了红色的补色,绿色。"上帝“图片中的黑色,产生的视觉后像就是白色。这种现象一般会持续几秒钟,不会超过一分钟,视觉细胞很快就适应了。这几秒钟到一分钟内眼睛看到的实际不存在的图像就叫做“视觉后像”。 如果你是用单眼看图片,换用另一只眼睛看白墙就看不到视觉后像。通过这个现象,科学家就可以确定,视觉后像是视网膜的小把戏,而与视觉中枢无关。 但有时,强烈的光线也可能给我们造成巨大的伤害。被对面的车灯晃了一下,你是否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看日食前,你是否被警告过不能用肉眼直视太阳?心理学家 Kenneth Craik 以失明的惨痛经历教育我们,绝对不可以直视太阳。当年,这位青年才俊为了研究视觉后像,跟太阳对视了2分钟,导致右眼视网膜被“烧”了个小洞。好在一年以后他的视力又恢复了。 视觉后像不光能让你看到上帝,还能看到贞子。 你就这样被自己的眼睛骗了。 本文已发表于 果壳网 心事鉴定组 《 你为什么能看到上帝 》
个人分类: 心理|146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币断筷子之秘
热度 2 hujunping 2011-7-23 18:30
这周,单位里组织了学术交流活动,同事们聚在一起的机会多了。餐桌上,老同事给我们表演了一个节目——人民币切筷子,把我们年轻人惊讶得目瞪口呆的。 我和我的很多同事都是第一次听说(请原谅我们的信息不灵,事后发现网络上早有类似的视频,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初步感觉是不可思议。虽然我有过手指被纸张割破的经历,但始终觉得人民币纸张与树脂做的筷子的硬度相比,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头脑里满是问号。 只见同事老彭从钱包里掏出了一张新的百元大钞,拍在桌面上,显得是那么信心十足。然后,他拿起了餐厅里正在使用的筷子(因此,筷子也绝对不是魔术道具)让另一位同事双手手掌紧紧顶住筷子的两端。随后,他用人民币比划了一下切的位置。说时迟,那是快,他手持人民币快速切到筷子上,“啪”筷子应声断成了两截。年轻人的惊叫声随之起来了! 马上有人要求重复表演。我也要求去充当持筷子的人。但是,老彭在我当助手的时候失手了。筷子还没断,整个掉到了地上。这时候,出现了干扰信息:有人说切筷子的人民币必须要用新的,而且切上一次就不能切了,云云。也有同事敏锐察觉说,可能是用手砍断的。的确,筷子在我手中的时候就直接被击落到地上,而且我的手掌被震得很厉害,所以在快速切的过程是解密的关键。尽管后来我用相机录制了整个过程,放慢播放速度还是没有看清楚,无奈设备落后啊。 我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老彭最后给了我一个确切的说法。在快速切的过程中,他伸出了一个手指,用手指直接击在筷子中央。当然,要让筷子断裂,对表演者自身力量方面还是有一定要求的。要想表演不失败,持筷子的方式有所讲究,应该双手握住筷子两端,这样筷子就不容易被击落。老彭说,这是被称作“三剑客”之一的郭老在若干年前表演过的。 有网友说魔术师刘谦表演过这个节目。我仅接触过一位魔术师,就是美国的 John Nickell. 他在去年十月份来我们单位进行访问学者交流。在学术报告中,他多次提到了“ illusion ”这个关键词。魔术的关键就在于给观众制造“错觉”!而观众可以在这种错觉中感受惊喜。这,与“特异功能”无关。 齐鲁电视台的节目( http://tieba.baidu.com/f?kz=1018188354 )有一个类似的视频,是一位派出所干警用人民币切断筷子,可是最后也没有说明白是怎样用人民币断了筷子的,节目中说道是有窍门、技巧、功夫。难道是想塑造一位蜘蛛侠一样的英雄来震慑犯罪分子,以保护城市的安全吗?我宁愿这么去想。
个人分类: 生活之醒|18565 次阅读|3 个评论
明明知道错了却改不过来——错觉中的语义附加
热度 1 hongkunhui 2011-2-27 10:57
明明知道错了却改不过来——错觉中的语义附加
人类知觉模式识别中发生的错觉现象已经被发现和研究得很多了,那么,这样的心理现象在信息加工理论中如何解释呢?我认为还是信宿在获取外部信息时激活了自身的记忆库,从中提取了一部分与输入信息相关的记忆信息汇入感知觉系统造成的。这是信宿获得的间接实得信息加入到整个实得信息集合中,对实得信息附加了自己的语义。一般情况下,实得信息是由外部输入的直接实得信息和信宿主体自身记忆库中提取的间接实得信息二部分构成的。人类知觉模式识别是对外部输入信息和主体内部提取信息的联合感知。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主体获得的间接实得信息及其语义附加可以将来自外部的信息作比较大的失真性的修改,形成知觉中的错觉现象。在一定条件下知觉中错觉的形成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有的感知觉明明知道是错的,却想改也改不过来。下面是比较典型的视错觉图像: 缪勒莱耶错觉 二根线本来是一样长的,但看上去一根长一根短,形成错觉 线条明明是直线但看上去却是弯的 两个眼睛明明是平行的,看上去却是上下错开的 说明:在错觉的形成中,客观信息图像的输入激活了与这些图像有关的主体内部的记忆,这些记忆信息的提取作为间接实得信息附加到知觉中,附加的信息甚至干扰或歪曲了图像的原来的语义,使主体的识别发生错误,与客观信息差别较大。不用语义附加理论解释不了错觉的产生。下面的二根线段明明是一样长,但看上去右边的线段要长一些
个人分类: 信息科学|3709 次阅读|2 个评论
别轻易相信你的眼睛——2010年最佳视觉错觉奖
songshuhui 2010-6-24 21:23
悠扬 发表于 2010-06-24 18:08 上个月在佛罗里达结束的视觉科学大会上,颁发了2010年度最佳视觉错觉大奖。在这个一年一度的视觉盛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视觉科学家贡献出自己这一年精心琢磨出的视觉Demo,争相吸引观众的眼球。虽然满场都是整天研究视觉的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但大家仍然为参赛者敏锐的观察力和精巧的设计而拍案叫绝。永远有出其不意的视觉错觉,让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双眼如何欺骗我们的大脑,也永远有解不尽的背后谜题等待被探索也许这就是视觉科学让人深深着迷的一点吧!让我们依次揭开本次比赛的获奖作品,看看在你心目中,哪一个错觉作品最酷呢? 第一名:不可能的运动:磁力斜坡(日本明治高级数学研究所,杉原幸吉(Kokichi Sugihar)) 在这个视频中,我们可以四个斜坡从中间一个平台四周向下伸展开来,接着有几个木球被放到斜坡上。令人惊讶的是,木球并非像我们设想的会由平台下滑,而像被无形的磁场吸引着,由斜坡底端拉到了平台上。这个看似违背了重力法则的装置并非出自计算机创造的虚拟图像,而是一个可以眼见为实的错觉。当装置转动,我们会发现,原来反重力的错觉来源于不同的观察角度斜坡的真实方向其实和我们最初的判断正好相反,平台才是处于更低的位置。 如果你的目光跟随视频后半段斜坡的移动就会发现,这不可思议景象来源于对中间那根支撑柱的错误知觉。根据最初图像的提供的画面信息,我们会很容易默认,画面中所有5根支撑柱都是相互平行,垂直于底面存在的。然而视频后半则揭示出,这完全是视网膜的一个错误解释:不但中央的方柱完全是倾斜的(30秒清晰可辨),连后面两个短支的支柱其实也不是完全垂直的。由于我们对于立体物体的知觉完全是依赖对视网膜上二维图像,例如线条、阴影等信息的快速综合和解释,当信息不完全或恰巧有多解但我们只得到一解时,不可能的场景就出现了。 第二名: 对抗直觉的错觉轮廓 (悉尼大学,巴特安德逊(Bart Anderson)) 我们的视觉系统具有一种强大的阐释能力,通过产生一些错觉轮廓以弥补缺失的信息。例如在著名的Kanizsa三角错觉中,我们可以感知到一个明显但并不存在的白色三角形。 在这个错觉动画中,4个圆盘和圆点交替在白色的长方形轮廓内外往复运动,虽然圆盘和长方形的关系可以很清楚的在图中表现出来,但是视觉系统还是不可避免的在长方形轮廓位置制造出了一个强烈的错觉边缘。圆点似乎构造出一个并不存在的菱形轮廓。但是这个错觉还暂时没有能被已知的错觉轮理论所解释,因为运动的圆盘和圆点并不存在可以被解释为其他的形状的模糊部分。 第三名:可以有6种看法的曲线 (捷克查理斯大学,简克雷姆拉切克(Jan Kremlacek)) 有六种可能看法的错觉 在这个作品中,用固定和运动点可以组成有六种解释方法的曲线图形!如果线索是向左直线运动的点,我们会看到一股向左运动的激流;当两个颜色不同的圆盘作为线索出现时,我们又会看到一个冲向我们或逆向旋转的螺旋;而当一条曲线作为线索,一条波动的丝带又时而向上时而向下的运动;把圆点中间的空白部分遮住,你则只能看到上下跳动的小点。对于这个作品,克雷姆拉切克认为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有能力根据不同线索构建出合理的视觉解释但是每一次解释都只能几种选择性当中的一种。 优胜作品 拉长的浴缸 (美国大学,莉迪亚马尼亚蒂斯(Lydia Maniatis)) 这个作品是基于一个广告牌上的浴缸图片。当我们站在图片的一端时,浴缸看上去是方方正正的一个;而当你走到广告牌的另外一端,浴缸看上去被拉长并且压缩了。这是为什么呢?作者也给出了他们的解释:这是由于从你不同的位置看广告牌,会在视网膜上留下不同的像,而这些视网膜上不同的成像便形成了不同的三维知觉结果。这一系列视网膜上图像的变化和我们从一个真实浴缸前走过时看到的图像是截然不同的,但我们都倾向于将这些平面图像解释为三维立体大小的实物,因此从不同角度看真实的浴缸是完全一样大小,而看广告牌上的浴缸则会有独特的伸缩效果。 优胜作品 大猩猩错觉 (伊利诺伊大学,丹尼尔 西蒙(Daniel Simons)) 这个录像源自于经典的非注意盲视(inattentional blindness)实验。在原版的录像中,当人们被要求数出两个球队互相传球的次数时,他们很难察觉到录像中间从队员中穿过还冲观察者做了个鬼脸的大猩猩。我们在 之前 的文章里也有所介绍。但当人们得到有关大猩猩的提示以后,他们便很容易察觉到这先前在意料之外忽略的物体。但是这一次,你有没有看到,背景的幕布改变了颜色?丹尼尔认为,无论我们如何集中注意,仍然无法聚焦所有的物体总有个大猩猩落在我们的期望之外,让我们无法顾及。 这里 你还能看到丹尼尔穿着大猩猩服装做的现场演示。 优胜作品 模糊的心形错觉 (日本东京大学,高桥孝助(Kohske Takahashi)等) 在这个错觉作品中,拥有模糊边界的心形图案会显得晃动起来,而有明确边界的心形则不会。这个错觉图形最早由高桥在测试一个热能分布图时发现的。这个错局只存在与某些特定的色彩组合如果只有黑白两色则不会有明显的运动感。对于这个现象,可能的解释是模糊边界对于大脑来说无法找到一个明确的边界解释,因此会出现在不同解释之间摇摆而产生知觉上的晃动感。 优胜作品 胖瘦脸错觉 (约克大学,彼得 托马逊(Peter Thompson)) 在面孔知觉中最著名的成果当属倒脸效应:倒立的面孔比正立的面孔更难以识别,甚至有时会完全辨认不出倒立面孔的表情,最著名的例如撒切尔效应:倒立的两幅撒切尔夫人头像看似都很正常,正立过来才会发现,右边那副完全不是正常面孔的样子,而是被打乱了五官的位置。 彼得则发现,倒立面孔还可以让脸减肥。两幅一模一样的照片,左边那副却看起来并不像右边那幅显得那么胖。研究者认为可能是面孔内五官的特性会影响人们对整体面孔形状的知觉。平时我们对于面孔的知觉来自于对面孔中眼睛鼻子等五官的相对关系。 优胜作品 注意影响的后效竞争(达特茅斯大学,彼得谢( Peter Tse)) 试着注视一个方向的条纹图形60秒钟,然后把目光转移到旁边的白色背景。无论你注意到哪个方向的条纹,在白背景上只会出现你注意方向颜色相反的条纹图像,反之则会出现另一种颜色!这个效应来自于视觉注意对视觉系统功能的调节。当不同的颜色受到注意时,与处理该颜色有关的视觉锥体神经细胞便会格外兴奋。而由于锥体细胞都是配对拮抗工作,例如长时间对绿色兴奋的细胞,在持续工作了几秒钟后,就给大脑发出了红色的信号,便在右边的空白地带留下了红色的视觉后像。有意思的是,即便中间蓝、黄、绿交叠的地带总是颜色不变,但是却随着注意对象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后像色彩。 更多错觉,欢迎继续关注 一年一度的视觉错觉大赛 :/。
个人分类: 心理|20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理学的基础是错觉和假设
tz56 2009-3-26 10:24
物理学的基础是错觉和假设 赵涛 摘要 本文通过逻辑实证、经验实证和数学推理的方法,展示了: 1 、物理学是以错觉和假设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2 、以感觉和假设为基础的认知模式(物理学所采用的认知模式)不是人类探索宇宙的正确途径; 3 、物理学的理论基础是在违反形式逻辑中的三个基本定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4 、通过描述局部现象用量认识质的方法(物理学所采用的方法)不是人类探索宇宙真相的正确方法; 5 、产生引力和时空弯曲的机制。 引言 通过研究物理学的历史和人类进化史,我们可以发现物理学是在下面这些假设和信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 、人通过感官所感知的自然是真实的自然。 2 、假设是人类探索自然所必需采用的手段。 3 、不要问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物质是什么,只要用数量描述,人就可以认识自然的本质,换句话说,描述局部现象的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唯一可靠的途径。 4 、人不能感觉到的或仪器不能检测到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5 、现象界中存在着绝对不变的物理量。 6 、孤立、静止、割裂一切的思维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可靠途径。 7 、经验实证本质上是感觉实证,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可靠标准。 8 、在地球上人为规定的物理常数,在宇宙中任何地方,一定也是常量。下面,让我们用物理学中常用的逻辑实证、经验实证和数学推理的方法,重新审视以上述假设和信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物理学,是否能使人类认识真实的宇宙。 一、 人通过感官所感知的自然是真实的自然吗? 通过研究人类进化史,我们知道,人类经历了从动物(猿)到今天的人的演化过程,人类的智力也从蒙昧发展到今天的这种程度。但有一点是没有变的,不管蒙昧期(动物时期)也好,还是文明期也好,人始终是通过感官认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并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观念:人通过感官所感知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从动物时期就形成的这种潜意识观念(人通过感官所感知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是否正确,因为这涉及到现有人类探索宇宙人生真相的路线(方向)是否正确的根本性问题。下面让事实告诉我们,这种潜意识观念是否正确。 人是如何认识自然的?人是通过人的感官认识和了解自然的。从人认识和了解自然的角度讲,人的感官就是传感器。例如,人的眼睛、耳朵、身体分别是光、声、温度(或压力、重量等)传感器。传感器接收信号的基本原理是比较。因此,如果一些自然现象的信号(信息)超过了它们的检测能力或它们不具有检测一些自然信息的能力,人的大脑对自然的这一部分信息将一无所知(本质上,所有先进的 设备和仪器也是传感器,它们是人感官的扩展)。 以上显示,人仅仅通过感官(或先进的 设备和仪器)是不可能了解自然界中全部信息的。换句话说,从人认识和了解自然的角度上讲,人就是被预先编程的智能生物机器人。现在,让我们反思一下人这种被预先编程的智能生物机器人是如何认识自然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认识和了解自然的角度上讲)。 第一:一切自然现象是什么样子完全依赖于人的大脑的解释。例如,颜色并不存在于自然界中,而只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常识展示:电磁波本身并没有颜色,即,人的意识根据电磁波的波长的长短,创造出了不同的颜色五颜六色的现象世界);声音也不存在于自然界之中,而只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常识展示:一定频段的空气振动自然界中一种信息(信号),经过人的神经系统处理后,使人产生了声音的观念);人的意识决定了一个物体是多重及该物体的外形尺寸(注:人的大脑中存在一个比例尺,是这个比例尺决定了我们通过感官所感知的一个物体的重量及其外形尺寸,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另文中详加论述)。换句话说,人通过感官所感知到的自然并不是真实的自然,而是由人的意识设计的主观自然(注:这种主观自然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的日常生活不存在任何问题,但这种主观自然能够作为人类探索宇宙人生真相的标准吗?这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第二:人所感知到的所谓物质并不是物质本身,而是由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信息这些信息经大脑处理后,使人产生了物质的观念;即,所谓物质世界实际上是一系列观念(或概念)的集合。 从以上分析可知,如果人以感觉为标准去探索自然,实际上,人已无意识地将大脑所创造出来的主观自然幻象自然当作了真实的自然。 二、 物质是什么? 通过对认知世界的主体的认识,我们知道:仅仅通过描述局部现象的方法,是不能使我们认识真实的自然的(因为人知道的所谓自然现象是经人的大脑创造出来的假象)。 众所周知,人类探索自然的目的是要认识真实的自然(人类探索自然的任务不仅仅是描述局部自然现象和如何利用它们,而且还包括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相),而不是去认识某种幻象自然只是满足我们的感觉和主观观念的人为自然。因此,在我们探索自然时,就不能用现有的方法(描述局部现象的方法用量去认识质的方法)去认识自然,而首先应从本体论的角度回答:组成我们这个宇宙的物质是什么。下面让我们从物理学自身存在的矛盾及自然科学(如数学、生物学、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概念和现象入手,尝试性地回答这个问题。 2 . 1 物理学自身存在的矛盾 现在让我们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逻辑实证的方法,探讨物理学自身存在的问题。 对于引力,牛顿力学的解释是: 1 、引力是一个真实的力; 2 、引力由超距相互作用产生。而广义相对论则不同: 1 、引力不是一个真实的力; 2 引力由时空弯曲所形成; 3 、宇宙中不存在超距相互作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虽然都能描述太阳系中的一些现象,但两者不可能在原理上都是正确的,因为产生引力相互作用的机制是唯一的;即,在我们探索自然时,不能为了满足我们的主观观念和感觉,而任意违反形式逻辑中的同一律。 对于惯性质量,牛顿力学的解释是:一个粒子或一个物体的惯性质量在宇宙中是一个绝对不变的常数;而相对论中的质能关系( E=mc 2 )说:一个粒子或一个物体的惯性质量将随着该物体的能量变化而变化(从常识我们知道,一个微观粒子也好或一个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也好,其能量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说,质能关系告诉我们:一个粒子或一个行星的惯性质量在时空中是一个变量)。两者在我们现有的经验实证框架下,在局部范围内,都得到了验证。但,根据形式逻辑中的矛盾律和同一律,我们都能认识到:两种观念中必有一个是错误的。同时,这也引发了我们对现有的经验实证的可靠性产生了疑问。 对于时空,广义相对论与量子理论之间则存在着根本的分歧。广义相对论对时空认识的主要观点是: 1 、时空是平滑连续的; 2 、真空是空无的; 3 、广义相对论是决定论的。量子理论对时空的描述是: 1 、时空是不连续的时空具有量子性质; 2 、真空中处处存在着能量。 3 、量子理论是非决定论的。根据形式逻辑中的矛盾律、同一律和排中律,我们也能知道,广义相对论与量子理论之间必有一个对时空的认识是不完备的或者两者对时空的认识都是不全面的。 需要发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概念解释宇宙中天体的行为表明:我们对物质本质(质量、引力、时空等物理学中基石性的概念)的认识是不完备的。我们不能让自然属性去满足我们的主观观念,而是用自然属性检验我们的主观观念是否正确自然本身是我们检验一切理论的标准。如果没有这样的基本共识,我们就没有资格谈论真理二字。 从以上讨论,我们能认识到:物理学的理论之间是相互矛盾的,换句话说,只要我们把物理学的理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我们立刻就会发现,物理学理论基础违反了形式逻辑中的三个基本定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而本文的重点之一是展示违反逻辑所造成的结果使人类在探索宇宙的道路上,走向了歧途。另外,众所周知,我们所建立的任何理论都是在描述同一个对象自然或宇宙,而我们的理论对该对象的几个最基本的要素(引力、时空、质量)存在着如此矛盾的解释,正是引发作者对我们探索宇宙基础的重新思考我们是在描述真实的宇宙还是在描述我们的主观观念所设计的宇宙某种幻象? 2 . 2 对马赫原理及连续性概念、生物自我演化内含的认识 马赫原理(在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时,深受其影响),它的内容是:一个粒子(或一个物体)的惯性质量是由宇宙中所有其他物质的引力效应所决定的 。该原理包括了如下三个内涵:第一,整个宇宙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实体;第二,一个单独的物体并不存在所谓的惯性质量,我们所感觉到的物质的惯性质量,是由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第三,两个相隔一段距离的物体,彼此没有接触,却又能相互作用的超距相互作用在宇宙中是不存在的。而马赫原理的第三个内涵的必然推论是:物体之间的引力场不是空白,而是由物质所构成。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 广义相对论所揭示的时空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佐证该推论(广义相对论所揭示的时空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物质与时空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换句话说,时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并不是独立于物质之外的存在)。 由场激发所产生的正反粒子、它们的湮灭、在适当的条件下没有微观粒子是不变的,表明:粒子并不是构成宇宙的第一原因,而一个统一场是产生各种粒子和所有物质物理性质的基础。质能关系和能量量子可以佐证这一观念质能关系( E=mc 2 )、能量量子( E=hw)告诉我们:被我们测量的质量或被我们观察的粒子(物体)仅仅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表象,换句话说,物质的本质是能量。 生物的自我进化或天体的自我演化能力表明:自我演化能力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之一。而数学中连续性概念表明:连续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之一。注:该命题涉及作者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数学本身具有本体论上的内涵(我们将在另文中介绍数学在本体论上的意义)。 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由牛顿力学到广义相对论,再到量子理论的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寻找一个具有量子属性的新的时空框架不仅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能被统一的前提条件,也是统一所有自然力的前提条件。 通过以上认识,我们对物质概念做出如下定义:物质是具有相互作用和自我演化能力的连续的能量实体。 注:我们将在另文中用实验方法证明:电荷、反物质等物理学所用的概念在真实的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它们只是一个统一的广义量子场中的现象而已;即,它们不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2 . 3 物质定义的推论 作为物质定义的直接推论,我们能得到下面物质的五个基本属性。 1、 物质本身是一个自我包含的体系。这被定义为自我创造原理。 2、 物质本身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实体。这被定义为连续性原理。 3、 能量存在等于物质的存在。这被定义为能量原理。 4、 宇宙中所有物质结构是,在物质之间不同的相互作用下,物质自身演化的产物。这被定义为自我演化原理。 5、 所有自然现象和物质的物理性质形成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这被定义为马赫相互作用原理)。注:实际上,物质的第五个属性是 马赫 先生相互作用思想的扩展马赫原理的精髓在于其相互作用的理念。 作为连续性原理原理的直接推论,我们得到如下的接触原理:所有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由接触方式完成的。作为接触原理的推论,我们得到如下推论:宇宙中不存在超距相互作用。这被定义为非超距原理。 作为马赫相互作用原理直接推论,我们得到如下两个推论。第一:在宇宙中,所有物质物理性质的值是相对的(因为在宇宙中,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变化的),这被定义为马赫相对性原理。第二:所有自然现象和物质的物理性质都遵守因果关系,这被定义为马赫普遍因果关系原理。作为马赫普遍因果关系原理的直接推论,我们得到如下推论:如果不知道产生一个自然现象或一个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因果关系,则产生该现象(或该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机制还没有被认识。 作为连续性原理和马赫相对性原理的联合推论,我们得到如下马赫不确定性原理:所有物质物理性质的绝对值是不能被知道的,除非它们被假设或在地球上被人为规定(因为一个物体(粒子)是在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宇宙网之中)。 下面,让我们用物理学中常用的逻辑实证、经验实证和数学推理的方法,验证本文标题所提出的命题物理学的基础是错觉和假设是否正确。 三、 真空 众所周知,即使是在接近绝对零度条件下,真空中存在着涨落 。因此,根据马赫相互作用原理,我们知道真空涨落现象形成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换句话说,物质存在于真空之中。另外,我们都知道:零点能存在于真空之中 。因此,根据能量原理,我们知道物质存在于真空之中。此外,量子理论告述我们:即使在真空中也存在着能量。因此,根据能量原理,我们也知道,量子理论已揭示:真空是由物质所构成。另外,众所周知,宇宙是由物质和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所构成。因此,根据连续性原理、接触原理和非超距原理,我们知道,空间是由物质所构成。根据上述讨论,我们提出如下与物质和空间有关的新概念。 为了区别于数学空间,我们把我们所感知的空间定义为物质空间( Matter Space MS ),而把 MS 中的物质定义为 MMS(Matter in MS) 。换句话说, MMS 和 MS 分别是物质存在的特殊状态和形式。另外,我们把所有已知的物质结构(如粒子、天体、星系等)定义为已知物质( Known Matter KM )。注 1 :在本文中,一个粒子或一个天体被称作一个 KM ,而把两个以上的粒子(或天体)称作 KMs 。 注:由于本文余下部分中包含了一些数学公式和图片,而本论坛中的文本格式不支持这些;对本文感兴趣的读者,请到作者的中文博客: http://i.cn.yahoo.com/05983000259/blog/ 中查阅全文。另外,作者真诚地欢迎各界朋友,开诚布公地对本文进行评论或批评(作者邮箱: taozhao56@163.com )。
个人分类: 未分类|19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往左,往右…怎么回事?
songshuhui 2008-9-2 15:18
cobblest 发表于2008-06-20 星期五 0:30 分类: 其他 | | 年网上最火爆的 flash 图形,我敢打赌没人没被她整晕过: 然后后面会附上一小段话: 这是一个关于你经常用右脑还是左脑的测试,如果你有兴趣,请你一直看这幅图。如果你认为这个女舞者是顺时针旋转,那么你用右脑的频率比较高,反之亦然大多数的我们通常看到这个女人是逆时针旋转,你也可以强迫自己认为她是顺时针旋转,试试看你可不可以。 左脑的功能:控制逻辑,细节,真相,言语能力,现在和过去,数理科学,理解力,承认,顺序,图案,记名字的能力,策略,实际,安全,现在与过去的联系 右脑的功能:控制情感,想象力,象征和形象,现在和未来的关系,哲学和宗教,信仰,欣赏力,空间想象力,功能性,幻想,可能性,冲动,冒险 看过的人都信以为真。还有人说,男人倾向于看到向右转,女人倾向于向左转。有人推测,这是不是跟左撇子有关?还有一种说法是,如果能把逆时针变味顺时针,智商就有 160 以上然而让视觉心理学家来告诉你的话:很不幸,跟这些都没关系。我们必须揭露几个事实: 这个 flash 的创造者叫 Kayahara ,是一个日本 mm ( 1972 年生人),广岛大学经济系毕业打住,有点儿太八卦了。总之做 flash 似乎是她的副业,然而这不妨碍她创作出很多漂亮的 flash 作品,并且拥有自己的 FLASH 教学网站( http://www.procreo.jp/index.html )。她的作品经常混合物理和数学的效果呈现,非常有趣。这个作品, Silhouette illusion ,就是她网站中的最著名的一个。 那么舞蹈者的旋转方向到底和左右半球是否有关呢?还是跟性别有关系?德国的一个生理心理学教授 Michael Bach 在他的视错觉网站里面披露了他做的一个简单实验:他给观众呈现这个 FLASH 几秒钟,然后问观者看到的旋转方向。结果是: 男性( 62 ) 女性( 61 ) 顺时针 50 49 逆时针 10 12 也就是说,男女在方向判断上没有什么差异,总体说来,第一次看出逆时针旋转的观众少一些,大概是 20% 。我不知道这个结果能不能扳倒原来的一些假设,或许你也可以在身边统计一下试试。 为什么会出现时而左时而右的结果?首先我们的视觉系统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加工过程,对于三维世界来说,首先要投射到视网膜上,形成一个二维的图像,之后再由大脑重新建构出一个大脑理解中的三维世界。在这个重新构造的过程中,大脑存在一些基本的算法,加上其他的线索(譬如阴影),输出一个有关于空间的结果。可惜的是,大脑的算法难免会忽略一些特殊的情况。对于有的建构过程来说,一个算法可能出现两种解释。不可能图形就是视知觉心理学家根据这一原理设计出来的最邪恶的欺骗大脑的工具: 由于同一组线索可能得出两种解,大脑会不加以区分地将不可能图形知觉为可能:确实,对于每一部分来说,他们都是可能的,只不过他们并不共享同一个解而已。 对于这个神奇的 FLASH 来说,其实一样是一个具有两解的错觉图形。虽然我们知觉到一个三维的芭蕾舞演员在旋转,事实上,她不过是一个由二维动态图形构成的剪影。 这一次,大脑除了观察到二维的剪影,又加上运动的线索,以及下面的阴影,在极短的时间内,给出我们一个知觉的结果这是一个旋转的人。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的大脑除了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还是一个主动的输出者。除了刚才那些信息以外,我们会自上而下( top-down )的去赋予信息一些含义。这个例子的强大之处也就在于,她是一个极富具体意义的图像。如果是一个零散的转动图像,结果就不会这么明显了。 现在试试强迫自己把她看作一个长度不断变化的平面剪影呢?好像是有点难,不过这可以帮助你更迅速的在两种方向上进行转换。除了网上总结的看倒影,有时候我会捂住芭蕾舞演员上半身,只看腿,似乎这样会好一些。但是没办法,只能说大脑自上而下的主动性调节太厉害了,非要很强的控制不可。至于左右半球的差异,心理学家好像还没有得到类似研究的支持,或许有兴趣的可以做个实验试一试,只不过我们现在不能保证这个是正确的而已。 我还想推荐一个有关大脑对于三维图像加工的有趣的例子。在这个例子里,尽管我们坚信不疑,但是还是没法改变我们的视觉:大脑就是不听使唤! hollow face illusio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irpkTAq3uY 标签: 心理 , 旋转的舞者 , 错觉
个人分类: 心理|128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