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野生大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青岛偶遇:野生大豆
热度 13 saraca 2012-10-9 14:46
图1:青岛海滨处蔓生的野大豆:耐盐,耐碱,耐贫瘠的沙地。多花,多豆荚,豆荚易裂。 中秋时节,在青岛海滨的沙滩荒地杂草处,惊喜地发现了一蓬蓬豆荚累累的野大豆。 野大豆Glycine soja茎干纤细、柔弱,生长茂盛,相互缠绕;逐渐变黄的三小叶丛里,藏着一枚枚毛茸茸的扁圆形小豆荚,绿的、黄的,饱满又小巧。秋老虎般的烈日下,有豆荚已成熟,变成褐色,快要裂开了。安静的沙滩盐碱地上,除了几米之外传来的海浪声外,就是豆荚不时噼噼啪啪的开裂声。看着这些自然生长的野大豆,竟有种邂逅的快乐:总算亲眼看到野大豆了。 野大豆是栽培大豆Glycine max的近缘野生种,也就是说两者貌似孪生姐妹,只是分送给不同的人家,有了不同的造化。一个长在“温室”,一个生在野外;一个体态端庄,一个野性十足。这外形并无显著差异的“姐妹俩”,没有种间的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可杂交也可同域分布。 野大豆侥幸逃脱了人类的栽培圈,尽管也有自然变异,但依旧保着纤细柔弱,缠绕的茎;豆荚小,极易炸裂等特性。反之,栽培大豆在人类有规模的种植下,长期被选择栽培,已失去部分野性,多了些驯养的痕迹,如茎干粗壮,不再缠绕黏糊,仅茎顶端偶有一丝丝缠绕的残余。栽培大豆凭着长期以来人类的选育,形成了豆荚大,颗粒饱满,产量高,易收获等特点,备受人类青睐。野大豆只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靠多开花,多结果、豆荚易裂等特性,达到"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的繁殖策略。可以说,野大豆获得了更多适应复杂环境的遗传多样性,而栽培大豆则保存与人类需求相关的优质基因。 当然,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一样,既可食用,也能药用。野大豆的种子富含蛋白质和脂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还略高于栽培大豆,可制作豆制品,也可榨油。全草有补血气、强壮、利尿等功效。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它展开了全面的研究,从庄炳昌先生的《中国野生大豆的物种生物学》的资源调查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到野大豆基因组测序的完成,都表明野大豆在世界农业发展中也具一席之地。 属于蝶形花科的大豆属Glycine的地理分布很有趣,只分布在澳大利亚和东亚。东亚人用来制造豆制品食物的也仅是该属的一个亚属soja,只有两种,即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另一个亚属Glycine有7种,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拉丁属名Glycine是由希腊文Glykys来的,意思是甜的。无论是野生大豆还是栽培大豆,它们的形态变异都特别多样,既有天然杂交的印迹,又有人工杂交的影子。 野生大豆喜欢长在潮湿的溪边、湖边和海边,常与芦苇等小灌木伴生。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除了新疆、青海和海南外),数量最多的以东北、华北为主,在云南就鲜有分布了。 图2:缠绕的野生大豆 图3:野生大豆的豆荚,除了个体小,与毛豆并无明显区别。 图4:野生大豆的豆粒:近方形,有光泽。
个人分类: 认识植物|14084 次阅读|38 个评论
植物志里查不到野生大豆?
热度 1 anny424 2010-5-28 21:26
最近在读刘华杰老师的书《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看到一段话科学家是精神分裂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信一套东西,在做科学的时候相信另一套东西。 读研期间一直在做野生大豆的相关研究,在电脑上打字,打的总是野生大豆,口头上说的却是野大豆,于是被人戏称野大豆是我的口头语。 可是野大豆是我的口头语吗? 以野大豆为题名检索《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选择 中国 博士学位 论文 全文数据库 和 中国优秀 硕士 学位论文 全文数据库 , 得到以下4条结果,3篇南京农业大学硕、博士论文和1篇青岛大学的硕士论文。 将题名换成野生大豆,获得下面40条结果: 上面是学位论文,接下来检索学术期刊,选择《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全部 文献出版报表中除硕博论文以外的数据库。以野大豆为题名检索,获得46条结果;以野生大豆为题名检索,获得554条结果。 另外还有一本专著《中国野生大豆生物学研究》 不管中文写的是野大豆还是野生大豆,他们要说的都是学名为 Glycine soja 的那个物种。 另附拉丁名的 Glycine soja Sieb.et Zucc 的正名: http://blog.bioon.com/user1/7291/archives/2009/234209.shtml 显然野生大豆占据了大片河山,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确定物种名可不能看别人叫什么就跟着叫什么,查阅一下植物检索表吧! 《中国植物志》里面没有野生大豆,写的是野大豆。 下面以拉丁名 Glycine soja 检索126本中国植物志,101本地方植物志 ,检索出来的都是野大豆,却不见野生大豆的踪影: 综上所述,野大豆才是正确的名字。 百度百科、互动百科、维基百科、搜搜百科上面的词条都是野大豆,另外有个化妆品婷美植物源野大豆弹力再生系列,用的居然都是正确的中文名。 Glycine soja 的正确中文名与其在学术论文中的使用情况形成了反差,分析其原因有三: 1.平时栽培和食用的叫大豆,这个长在野地里的就加上野生二字。但实际上老百姓不知道什么野生大豆,他们喜欢叫它落豆秧,前者更可能是科研工作者杜撰出来的。 2.认为栽培大豆是人们长期驯化选择其野生种的结果,后者就叫野生大豆。现在大豆和野大豆的基因组都已经测序并进行了进化分析,认为大豆和野大豆这两个物种的形成比人类栽培驯化大豆的历史要早得多,即大豆并不是人类从野大豆驯化而来的。类似的比喻:人不是黑猩猩(或猴子)进化而来的。 3.人云亦云。看到文献里面写野生大豆,也跟着写野生大豆,就像我,可是潜意识里面不服,就过过嘴瘾,坚持说野大豆。 怎么办呢? 呼吁大家以后都改写为野大豆?还是把野生大豆这个名字作为别名列入植物志? 我认为在野生大豆写入植物志之前,学术论文都应该写为野大豆。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笔记|8830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