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邓蜀生先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记我所尊敬的邓蜀生先生
黄安年 2012-11-26 15:14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记我所尊敬的邓蜀生先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记我所尊敬的邓蜀生先生 王 玮 ( 山东师范大学 ) 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11 月26 日 发布 我同邓蜀生先生的初次相见是在 1980 年 10 月召开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二届年会上。这届年会是在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的海滨城市烟台举行的,所以又称“烟台会议”。我当时正在南开大学杨生茂先生门下读研,虽然已经年方 35 ,人到中年,但由于刚刚进入学术界的大门,同参加会议的诸位学者相比,只是一名小学生,同与会的黄绍湘、刘绪贻、杨生茂、丁则民、黄德禄等老先生相比,更是一个小小字辈。只记得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有我的同门师弟王心阳和徐秋,还有武汉大学刘先生的大弟子韩铁,以及祝立明、李其荣几位,我们住在烟台市政府交际处(现在的烟台山宾馆)一个大房间里,互通款曲,相聚甚欢。报到当天吃晚饭时,杨先生把我叫了过去,指着一位瘦瘦的老先生对我说:“这是邓蜀生先生”,立时,一种敬佩、仰慕的情愫从我的心底升腾漫延,包裹了我的全身。 第一次听到邓先生的名字也是从杨先生那里。 1979 年初,先生把我叫到家里,要我为刘祚昌先生刚刚出版的《美国内战史》写一篇书评。我深知写书评一事非同一般,非由学术功力深厚之人担当不可,而我只是初出茅庐的一普通学子,难当此任。更何况在一些学术问题上,我并不认同刘先生一书的观点,比如林肯评价的问题。我把我的顾虑同杨先生讲过之后,先生答道:“邓蜀生先生刚刚发表了一篇谈林肯的文章,你可以看一看”。我问,邓先生是谁。杨先生对我说:“邓先生,那可是学术界的传奇之人”,然后,就向我娓娓述说了邓先生的经历和成就。 据杨先生讲,邓蜀生先生曾以译员和记者的身份,活跃在抗日战场上。在闻名世界的滇缅战役中,年轻的邓先生服务于史迪威指挥的印缅战区,写过许多反映战区生活和战事的新闻稿件。抗战胜利后,邓先生又在重庆继续他的新闻工作。建国后,他还以记者的身份采访过朝鲜战争。先生那洗练犀利、生动传神、富有文采的写作风格就是在长期的记者生涯中练就的。先生还嘱咐我要多读邓先生的文章,向邓先生学习出色的文字功底。从此,邓先生的文章和著作,凡是我能找到的,必精心攻读,并从中受益匪浅,使我在今后的研究和耕读中,不知不觉受到邓先生的影响,在文字表达方面,养成字斟句酌、细推慢敲、千锤百炼的习惯。我深深感到,史学研究,除了具备收集解读资料、发现提出问题和逻辑抽象思维的能力之外,还需有潇洒典雅优美的文字功夫。多年来,我指导过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阅读评审过多篇学位论文,深感现在的年轻学子,知识领域宽广、理论基础扎实、并且通过互联网技术获取材料的能力极佳,但是,由于缺少一定的文字修辞功底,写出的东西辞藻贫乏、行文涩钝、文风干瘪呆板、形同八股,令人不忍卒读。历史学不仅仅是靠史料说话的实证科学、也不仅仅是思辨哲学,还是一门文学和美学。在此我呼吁学界诸生,要多读一点邓蜀生先生,从那里汲取点点滴滴的治学素养,创作出真正的史学佳作。 话说回来,同杨先生交谈过后,我找到了邓先生题为《林肯这个人》的评论文章读了起来,当时的感觉就像是喝着一壶醇美的老酒,又如品着一杯甘冽的清茶,竟是那么有滋有味、如醉如痴,方信杨先生对邓先生的评介果然不虚。后来我几乎把我所能找到的邓先生的作品通读了一遍,才知原来读书竟是一种享受。 邓蜀生 先生作为人民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为我国的美国史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80 年中期,杨生茂先生开始筹划撰写《美国外交史》,这是国内第一部美国外交通史。参加者有张宏毅、任东来、徐国琦、张红路诸君,我也有幸忝列其中。据杨先生说,邓先生听说此事后,愿意负责该书的出版事宜,并担任责编。邓先生以出版人和学者的双重身份集于一身的角色,对该书的撰写和出版投入了辛劳和精力。比如,书成之后,我们就是采纳了邓先生的意见,将书名改为《美国外交政策史》,邓先生并且在观点体系、章节目录、编辑体例、篇幅字数等,做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邓 先生在美国史研究方面作出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六卷本《美国通史》了。这部洋洋三百万言的卷帙浩繁的学术巨著,从创意策划、设计主题、编写提纲、组织撰写,一直到编辑出版,无不浸透了邓蜀生和其他老先生的心血。关于《美国通史》,还是把时光回溯到 1980 年的烟台会议。在学术讨论的间歇之时,我们这些初入学术之门的小字辈们在波涛和沙滩之间漫步玩耍 , 殊不知老先生们正日夜苦战 , 对参加撰写通史的 5 所高校提出的编写提纲、通史的编写原则和体例进行讨论和修改,其间便有邓蜀生先生。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跨入 21 世纪之后,我们这一代人也都年过半百,鬓发染霜。这期间,《美国通史》由分册出版,到结集成套,其中的曲折甘苦,自有这漫长的 20 余年的日日夜夜可以作证。 2003 年我应《史学月刊》之邀,参加了庆祝《美国通史》出版而举行的笔谈。我在提交的文章《二十五年磨一剑 三百万言铸丰碑》中回忆道: 2001 年 5 月 15 日 ,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为庆祝建所 20 周年 , 在北京青蓝大厦召集了一次纪念会议 , 我作为山东师范大学美国史研究室的代表参加了这次聚会。开幕式正在进行 , 我正在专心倾听主席台上的发言 , 此时 , 我恍惚之中觉得有一位长者悄然在我身旁落座,那瘦瘦的身影是那样的熟悉 , 猛然回头望去 , 竟然是多年不见的邓蜀生先生。邓先生是出版界的巨擘 , 同时也是国内老一代知名学者 , 为中国美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 几年前已经离休 , 但还担任出版社的顾问。对这样一位学术前辈 , 我一直是非常敬重的。激动之下 , 我赶忙上前同先生打招呼 , 紧紧地握住了先生的双手。邓先生比过去更为消瘦 , 且略见憔悴 , 头发近乎全白 , 但仍是那样的精神矍铄 , 目光炯然 , 谈吐之间随时可见当年的昂然豪气。先生说 , 近年来为照顾病中的老伴 , 身心交瘁 , 颇感疲惫 , 但既已“充任” 顾问 , 就不能不顾不问 , 所以还经常去出版社顾问顾问。说到此 , 先生突然话锋一转 , 无比激动地说 : “告诉你 , 美国通史丛书各分卷即将全部出齐 , 不久将以合集的形式再版 , 共六卷三百万字。这个工程终于完成。” 会后 , 我去天津探望我的导师杨生茂先生 , 先生也告诉我《美国通史》即将出版的消息。当时 , 先生感叹道 : “二十多年了 , 四分之一个世纪 ! ”是的 , 二十多年虽然弹指一挥 , 但为了这样一项重大的学科工程 , 老一代学者如杨生茂、刘绪贻、丁则民、邓蜀生等先生 , 奋勇挂帅 , 身体力行 , 皓首穷经 , 可以说将毕生精力和学术积累都奉献给了这部 300 万字的学术巨著 , 其中的丁先生没有等到这部书的合集问世就仙逝西归。后继的中年一代 , 如张友伦、余志森等老师 , 以及年轻学人中的佼佼者李剑鸣教授等 , 都全身心地投入到通史的编纂和写作的工作。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光 , 整整三代人的心血 , 全都凝聚在装帧精美的六卷本当中了。 我写到这里,心中不禁闪过一个念头:虽然《美国通史》的撰著者名单上没有邓蜀生先生的名字,但是邓先生的贡献是伟大的,是不可替代的。如果将这部巨著比作一座丰碑,邓蜀生的名字将深深地、牢牢地镌刻其上,让人们永远记住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老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邓先生的道德文章,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谨以此文纪念邓蜀生先生九秩嵩寿。 2012 年 7 月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令人敬仰的孺子牛——邓蜀生先生90岁华诞贺
黄安年 2012-11-25 06:05
令人敬仰的孺子牛——邓蜀生先生90岁华诞贺
令人敬仰的孺子牛 ——邓蜀生先生 90 岁华诞贺 梁茂信(东北师范大学)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5 日 发布 在一个多月以前学界同仁发起庆祝武汉大学刘绪贻教授百岁华诞的学术活动征文后,近来又获悉,今年也是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中国美国史研究的著名学者邓蜀生先生 90 华诞。对于日益走向繁荣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事业而言,这的确是双喜临门,可喜可贺。而且,当学界同仁准备为庆贺邓先生 90 华诞而编纂文集的时候,年近百岁的刘绪贻教授表示愿意出任文集的名誉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社长 祝立明先生慨允出版文集。所有这些,都是的这次庆祝活动有了不一般的纪念意义。 邓先生作为一名长期在人民出版社工作的编辑和学者,虽然不像其他在高校长期从事教研工作的老一辈美国史学家那样有众多的门生和弟子,但是,先生却在学术界有着公认的影响和地位。尤其是先生与国内其他几位美国史研究的先驱一起,在《美国通史》六卷本的编纂出版和中国美国研究会的成立等重大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作为学术界的晚辈之一,对于先生为中国美国史研究事业发展中的贡献深表钦佩,愿意在先生 90 华诞的日子里表示心中诚挚的祝愿,恭祝先生心情舒畅、身体健康,延年益寿,颐养天年。 我与邓先生的相识过程,有点与众不同。我与先生初次相识,不是在类似参加学术会议这样的公共场合见面的,而是通过阅读他的大作《美国与移民:历史·显示·未来》开始了解先生的。在 1990 年这部著作出版后,邓先生曾经赠送给丁先生一本。 1991 年我开始师从丁则民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之后,在与丁先生商定博士学位论文的时候,先生询问我对那些问题感兴趣,我表示自己关注的兴趣点是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外交战略。丁先生说他自己不研究美国外交史,因而无法指导。于是,丁先生建议我研究美国的移民限额制度。我听从了丁先生的建议,开始阅读国内美国移民史的研究成果。就这样,丁先生将自己手中的《美国与移民》借给我阅读。由于当时所有的中文成果中,多数是论文,所以,邓先生的著作是我当时能找到的唯一专著了,它对于我当时全面了解和认识美国移民史的通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奠基性作用。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按照丁先生的建议,我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感受作为书评写成,寄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主办的《美国研究参考资料》编辑部。该杂志在 1992 年第 2 期刊登了这篇书评。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篇书评写得很幼稚,在知识结构、研究功力、观点评价的准确度,及其与美国历史对接的切合程度,等等,都有继续提升的空间。但是,为了保持文章的原貌,我这次没有修改。现在,在邓先生 90 华诞之际,我把它作为庆贺先生 90 华诞的贺礼,献给先生,请求批评指正。 在我的学术成长历程中,我要感谢的前辈和同仁甚多。邓先生就是我必须表示感谢的前辈之一。一方面,在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邓先生的其他一些成果也为我的学术成长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营养,每次阅读先生的论文和著作,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挥洒自如、穿透力和感染力极强的文笔。在许多问题上,先生把十分复杂的问题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清楚地表现出来。可以说,先生扎实而深厚的文学功底,深深地影响了我。每次阅读先生的论文或者著作,都有点爱不释手的感觉,甚至把先生的写作方式,一度作为模仿的对象。另一方面,在 1995 年我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完成了《美国移民政策研究》的书稿之后,当时正赶上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中华美国学会美国学著作补贴基金评审资助成果的机会。我将《美国移民政策研究》书稿完成的章节寄给评审委员会议后,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而且,评审委员会将评审意见转发给我。我后来获悉,在审阅书稿中,与我素不相识的邓蜀生先生,为鼓励后生,鼎力相助,对于拙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可以说,拙作之所以能成功地获得资助,邓先生的支持至关重要。现在看来,虽然中华美国学会资助的 1 万元人民币并不算多,可是,在当时对于我这个在 1994 年每月工资仅有 400 元的青年教师来说, 1 万元相当于我两年的全部收入。正是因为有了中华美国学会对于拙作的资助和学术评价,拙作后来被列为 1996 年东北师范大学图书基金优先资助出版的著作之列,而且,在出版的过程中,一路绿灯,颇为顺畅。 说来惭愧,我与邓先生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北京。现在,我有点记不清是在哪一年开会的时候见面的。大约是在 2004 年或者 2005 年。当时,晚餐饭桌上,同坐的还有其他几位美国史研究的同仁。我坐在邓先生旁边,全然不知道,我也因为性格有点内向,不善于交往,因而也没有主动与先生攀谈。等到一位同仁把我和邓蜀生先生相互介绍的时候,我顿时觉得惶恐不安,汗颜不止。我们交谈的话题很多,确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在交谈的过程中,我看到,邓先生气色非常好,思维很清楚,谈话间很谦虚,没有架子,所以,随着我们交谈的深入,我自己那种惶恐和紧张的感也渐渐地消失了。现在回想起来,我有幸认识先生,感觉到非常荣幸;先生平易近人、善待后生的大家风范,令我终生难忘。 2012 年 3 月 15 日 于长春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406 次阅读|0 个评论
邓蜀生先生对《美国通史》第四卷的关怀—祝贺邓先生90华诞而作
黄安年 2012-11-23 07:26
邓蜀生先生对《美国通史》第四卷的关怀—祝贺邓先生90华诞而作
邓蜀生先生对《美国通史》第四卷的关怀 — 祝贺邓先生 90 华诞而作 余志森 ( 华东师范大学 ) 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3 日 发布 邓蜀生先生是我最敬重的美国史研究会前辈学者之一,前辈学者们不仅开创了中国美国史研究的新局面,他们的学术业绩代表了新中国美国历史研究事业的一个时代,而且长期以来他们为我们树立了为人治学的优秀榜样,倡导了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学术震撼力与人格魅力。 时光荏苒,前辈学者们都先后进入耄耋之年,邓先生诞辰 90 周年,黄绍湘先生 95 华诞,刘绪贻先生更成了百岁人瑞,真是可贺可喜可敬。转眼间我也从他们眼中的“中青年学者”成为“古稀”之人。 回首往事,令人遗憾的是因为我在上海工作,加上生性不喜外出,很少出席年会,失去好多直接聆听前辈学者们赐教的机会。除了与我校研究美国史前辈郭圣铭、冯纪宪先生等有直接交往外,对于远在京津、武汉、东北、四川等地区的美国史研究前辈很少有直接的交往。在我很少参加的几次年会上虽有机会见到我所尊重的前辈们,但因年龄等原因也很少能与他们坦言交谈。 说怪也不怪,其实我都是通过学术著作间接“知道”与“认识”前辈学者的,如通过阅读《简明美国史》知道黄绍湘,通过《 1900 年以后的美国史》“认识”刘绪贻,阅读有关美国外交专著认识了杨生茂,读了《美国内战史》认识了刘祚昌先生等等。认识邓蜀生先生是通过他的专著《美国与移民》开始的,此书在学术上对我的影响很大,后来我选择美国多元文化作为研究课题也得益于此。 与前辈学者交往、交流最集中的时期就是我担当《美国通史》第四卷写作的前后,非常荣幸地能与刘绪贻、杨生茂、邓蜀生三位前辈直接通信交流,但也仅限于通信或电话交流,而没有一次面谈的。其中与刘先生的通信达数十封之多(另文专述),与杨先生(另文专述)、邓先生通信各五六封,因珍爱之故所以一直将它们珍藏于室,虽经多次搬家所幸终无遗失。最近重读书信,感慨万千,前辈学者为《美国通史》真可谓呕心沥血、殚思极虑,仅以第四卷为例,能见一斑。我想任何赞美之词在事实面前都会黯然失色的。这里就披露几封邓先生当时的来信,为尊重作者起见大段载录原信内容。 就在刘绪贻先生要我承担第四卷写作后不久, 1999 年 2 月 2 日 ,邓先生发函,“志森教授:昨天接刘绪贻教授来函称,他已商请接手《美国通史丛书》第四卷并获得你的同意。我完全赞同刘先生的选择,并深庆得人。此卷命运多舛,本早应问世,怎奈承令主编之人,屡生变故,此事周折经过,想刘先生已有提及。我很想在 2000 年内将剩下的一、四卷都能付梓,完成此一耗时 20 年的‘胡子工程’( 1979-1999 ) …… 你计划独立完成,还是找人合作?计划何时可定稿和交稿?便中盼示知为感。”读此信,如闻其声,这是前辈学者对自己多大的鼓励与鞭策!一些同仁阅后也十分感动,深受鼓舞。 在我们编写过程中,邓先生总是及时地给予指导,他似乎是在“看”着我们编写著作的。 1999 年 4 月 27 日 ,邓先生审阅了我寄去的写作大纲后,立即回复说“志森同志: 4 月 12 日来示敬悉。提纲看过,我认为总体上的构架是好的。题目除了原来四个以外,我再加一个供考虑:《美国向帝国主义转变的时代( 1898-1929 )》。第七章概括美国三位总统外交特点的三种外交 可否考虑都加上引号:老罗斯福的‘大棒外交’、塔夫脱的‘金元外交’、威尔逊的‘道德外交’。第八章第六节 ’ 美国在巴黎和会上的争斗 ’ ‘ 争斗’可否考虑另外的表述?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对中国权益的漠视在本节中似应占有相当分量。” 这些意见十分中肯具体,对我们编写组是一种极大的关怀。 对于第四卷的每一步进展,邓先生总是十分关心,与我们共度艰苦写作的日日夜夜,也与我们同享成功的喜悦,这样说毫不为过。当书稿获福特基金会审查通过后,刘绪贻先生立即从武汉打电话给我,邓先生也马上写信告诉我, 2000 年 10 月 11 日 他在来函中云:“尊稿(主编)《崛起与扩张的年代( 1898-1929 )》已由中华美国学会出版基金补助评审会予以通过。学会会正式通知你,此处先行奉达。”邓先生还介绍了评审会的某些有关情况,“评审会上大家对这部书稿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内容充实,材料丰富,含有不少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信息。谨向你和其他几位作者表示祝贺。”接到他的来函,我立即如实转告其他作者,大家一方面庆幸第四卷终于成功,一方面感谢邓先生对第四卷的关怀,他与刘绪贻、杨生茂一起从策划全书结构到组织人力攻关直到送审通过,到最后出版问世费尽了心血操碎了心。后来邓先生还专门为第四卷的出版事宜多次来函指导,因均涉及出版专业技术不在此赘述。在祝贺邓先生 90 华诞之际,我与编写组的同仁们向邓先生致以最诚挚的敬意,邓先生对于第四卷的关怀与指导永远铭记在心,再次向邓先生表示深深的感谢! 余志森写于上海广厦公寓 2012 年 7 月盛夏酷暑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41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所敬重的邓蜀生先生
黄安年 2012-11-21 07:33
我所敬重的邓蜀生先生
我所敬重的邓蜀生先生 黄柯可(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1 日 发布 得知黄安年教授要编辑这本文集时,我喜出望外。我终于可以借此机会表达对邓蜀生先生的敬重之意。 邓先生既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资深编辑,又是造诣颇深的美国史专家。在我心目中,他始终是美国史学会的栋梁之一,他的热情和坚韧不拔的意志给学会一种“安全感”,胜似一颗“定心丸”。难能可贵的是,他本人的研究领域广泛,成果甚丰。我以为,他的著作的明显优势在于引人入胜。阅读他的作品可以说是极大的享受。同样的一段历史在他的笔下变得生动感人,让人爱不释手。我佩服他选材恰如其分,分析深入浅出,观点令人折服。 2009 年我曾在纪念学会成立 30 周年的小文中说过,“邓先生的专著功底深厚,论证严谨,而且文字表达那样准确又不失生动幽默,引人入胜,堪称美国史著作的典范。”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感受。 邓先生在《美国历史与美国人》( 1993 年)一书的“自序”中写道:“编辑在发现一部好稿编出一本好书时的心情,并无 ‘ 为他人作嫁 ’ 之感叹,却有收获、催生之喜悦。”我想,这正是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的原因吧。他热爱这份工作,把它看做成人之美的好事去做。 学会成立之初,我国的教学和研究体系尚不健全,大家的文章往往投稿无门。邓先生利用自己工作之便,主动承担为学会出版论文集的任务。我当时虽已届不惑之年,专业工作却刚刚起步,心情十分焦躁。我赶写了一篇论文——《美国联邦政府与垄断资本结合的开始——威廉 • 麦金莱执政时期》,明知题目太大,难以驾驭,还是怀着忐忑的心情投给了邓先生。结果,他不但没有拒绝,反而仔细对文章进行修改,收入了《美国史论文集 • 1981 — 1983 》(三联书店 1983 年版)。这件事,在邓先生来说,或许是他帮助无数年轻人中的一例。可对于我,意义不仅在于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更重要的是给予我巨大的信任和鼓励,使我坚定了克服困难、做好研究工作的信心。有时候就是这样,老先生习以为常的举动,对于年轻人可以起到难以想象的作用。 邓先生长期担任设立在中国社科院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赞助的中华美国学丛书的评审委员,他与商务印书馆的方生编审、南开大学张友伦教授一起,积极热情地扶植年轻学子成长。在已出版的中华美国学丛书中,美国史研究会会员撰写的书最多,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史研究的发展。 6 卷本《美国通史》是我国美国史学界引以为豪的成就,这其中包含了邓先生几十年辛勤的汗水,而他所做的贡献是无法比拟的。这套书是学会成立 30 来组织的一项巨大工程。自 1979 年策划构思至 2002 年全套整体出版,耗时 23 年,作者队伍几经调整,包括三代学者几十人。可是,唯一的责任编辑邓先生却始终不渝,坚守阵地。 我曾有幸在杨生茂先生关怀下,参加了《美国通史》第 2 卷的一小部分工作,因此也就比较关注本书的进展。我的体会是,即便学会策划了一部著作,也组织了写作队伍,但是如果没有人敢于出版,那也只是一个空想。为什么要强调“敢”字呢?这正是美国研究的敏感使然。我们分头撰写各卷的八十年代,还处于中美建立外交关系的初期,当时中国社科院对涉美问题规定了严格的纪律。我估计,人民出版社作为国家头号出版机构,对此事的态度也许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想象,邓先生在那种环境中敢于站出来,肯定承担了巨大的责任,甚至一定的政治风险,因为书中的内容一直写到当代。后来,我们看到了这位责任编辑所具有的非凡勇气和毅力。全书完成的时间不等,写作进程旷日持久。难以想见,在这种情况下,邓先生是以怎样的胆量向出版社担保各卷能够完成。他的工作量早已超出了一个责任编辑的范围。当编写队伍发生变化,几本书处于停顿之际,他果断地提出启用新人,并以乐观的态度鼓励后选的作者完成任务。 2002 年,邓先生以近 80 岁的高龄努力促成了 6 卷本全套出版。而这一切,据我所知,邓先生是在夫人长期重病的困境中坚持工作的。 这套书所起的作用有目共睹,无可估量。我曾在为刘绪贻先生百岁而写的祝寿小文中提出,这套书的出版对于推动美国史研究,对于研究队伍的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远远大于书中的具体内容。其实,邓先生早就对此书的价值胸有成竹。他说,“只受外国的影响而拿不出自己的东西来,是不行的。必须得有我们中国自己的观点”。我以为,正是这种信念促使先生义无反顾。然而,当历经千辛终于成功之后,邓先生却是那么平静,他说,“我们只是起到了一个将美国史过去的无人问津或者不敢问津或者一边倒的那个局面,慢慢地给它扭过来一点,就起点这个作用,别的作用应该还谈不上吧”。寥寥数语触动人心。先生做人的准则跃然纸上。 2009 年,美国史研究会成立 30 周年时,邓先生又为这套书提出进一步设想。他说:“我还是等于说把这个端出来让大家来评判吧,作为一个平台去修改吧,或者是充实吧,或者推倒重来吧,都可以。至少我端这个菜出来了,菜做的好坏,那是另一个问题”(《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9 年第 1 期)。能够把自己的成果看成是“抛砖引玉”的人,必定有着博大的胸怀。 邓先生有句名言“编与写很难分家。要编好书,必须知书,要深入下去,知识要尽可能广博,还应成为所从事工作的某一方面的内行。”他从 1944 年发表印缅前线战地通讯,到参加朝鲜战争志愿军新华总分社工作,再到在人民出版社任职,一路走来,他始终对这一原则身体力行。我猜想,邓先生对美国的兴趣大概源自美国在二战和朝鲜战争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他从上个世纪 40 年代已经开始收集有关美国的资料,至 60 年代初终有机会得以研究美国历史。这样,邓先生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美国史研究会的筹划者之一,并任第一届理事。 1979 年 12 月召开的第一届理事会制定了多卷本《美国通史》的编写计划。从此,邓先生也就担当起了把这部巨著推向社会的重任。张友伦教授在回忆文章中写到,“当时大家讨论要不要搞这么一部大著作,人民出版社的邓蜀生是编辑,他鼓励大家应该写。他说美国史研究会真正要做出有分量的东西要靠大家的力量,整体来说我们的力量都比较薄弱,但是如果把最优秀的人组织起来,力量都发挥出来,我们还是可以写成一部在 20 世纪有代表性的著作”(《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9 年第 1 期)。邓先生说这番话的底气何在?在于他对事业的执着,对这支队伍的信任,更在于他本人从事研究工作的功底。 我发现,邓先生研究美国史侧重于研究“人”。这要比我个人研究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更为艰难。我可以更笼统,更概括,他则必须更具体,更深入。因为人和由人组成的社会是最复杂的。 他的笔下有总统一类大人物,更多的是移民百姓小人物。他对美国各个民族和种族的研究在我国学术界走在了前列,起到了引领作用。改革开放之前,受苏联学界的影响,我国学术界仅在美国工人运动、印第安人起义和黑人反抗等方面有些研究。邓先生从 80 年代就开始填补空白,分门别类对美国各色人种、各种民族进行剖析。他研究的对象不只停留在传统的欧洲移民,还包括非自愿移民的黑人奴隶,更对华人在美的血泪史分析得入木三分,就连犹太人和非法移民这类敏感问题他也从不回避。从邓先生的书中我们可以明白,美国何以如磁铁一般吸引人们蜂拥而至,为什么能“借鸡生蛋”,“筑巢引凤”。同时,邓先生又尖锐指出,种族歧视和民族矛盾将扩大多元文化社会的鸿沟,成为分裂美国的隐患。他研究外来移民对美国的贡献和负面影响时,总结出了非常辩证的、令人信服的论断:“移民不负美国,美国包容了移民。应该是共生体,应该是双赢。只有在双赢形势下,才是真正的合众为一的美利坚合众国;也只有在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民族关系基础上,才能有丰富多彩的和谐的多元共存社会”(邓蜀生著《世代悲欢“美国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第 458 页。) 在与邓先生相识的几十年中,我从他那里学到的不仅是知识,也不只是作学问的方法,更多的是他做人的准则。我衷心祝愿先生愉快幸福,健康长寿。 2012 年 6 月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998 次阅读|0 个评论
邓蜀生先生照片选(人民出版社部分)
热度 1 黄安年 2012-11-14 07:31
邓蜀生先生照片选(人民出版社部分)
邓蜀生先生照片选(人民出版社部分) 黄安年受权发布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14 日 发布 以下是受权发布的邓蜀生先生照片选 , 共 15 张 , 其中带 * 者被收入黄安年编《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 2012 年 10 月中国法制出版社第一版)彩照中。这些照片均为首次发布。 *01 1982 年《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中文版首发式上 ( 北京 ) 。右为英国泰晤士出版公司董事长威克曼;中为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范用;左为中文版编辑邓蜀生。 *02 1985 年为筹备第一届“中国书展”陪同新闻出版署副署长刘杲(中座白衣者)访港 , 与香港出版界部分人士会晤。 03 1992 年 3 月,四十年代上海新民晚报三记者 46 年后相聚于北京国际饭店。(右)邓蜀生、(中)李仲源、(左)韩辛茹。 04 1999 年 8 月 28 日 新民报系在京老人经常在一起聚会,近几年 , 人都老了 , 有的去世了 , 聚会也就中止了。自然规律 , 奈何! 05 2004 年 10 月 22 日 重阳节 和曾彦修( 86 岁政论家、作家、前人民出版社社长)合影。 06 2005 年贺曾彦修(中)同志 87 寿辰, 右为薛德震 ( 人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 07 2005 年 2 月,还是我们四个相交 60 多年的老朋友,在梁明家 玫瑰园别墅。王志民、梁明、庄浦明、邓蜀生。 08 2005 年 11 月 11 日 , 与吴道弘(人民出版社前副总编辑)在楼外楼合影 09 2006 年 1 月 16 日 东方出版服务公司全体人员合影 , 一排右 : 尤开元 ( 总经理 ) 。后排(左至右:吴承琬、张维训、孙英) 10 和人民出版社编审尤开元合影,尤 2006 年去世。 *11 2006 年 9 月 《时事手册》四右兄。王志民、梁明、庄浦明、邓蜀生 ( 自左至右 ) 。建国初同在新华社 ,“时事手册”齐聚首 “ 57 ” 同时划“老右” 老右“老友”人人都长寿, 加起来三百四,下个目标三百六。 *12 2011 年和乔还田(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合影。 . 13 2010 年邓蜀生、王志民、吴道弘合影 14 2011 年人民出版社新春团拜会上,张惠卿、庄浦明、邓蜀生。 15 2010 年 10 月邓蜀生和小陆合影。陆士成 (1962 年生 ) ,河南确山县人。 2001 年来我邓蜀生、秦文家照顾重病的秦文直到去世。前后八年。现在继续照顾邓蜀生。她多次被评为“优秀家政服务员”, 2011 年还被北京市家政协会评为“北京市优秀农民工”。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4334 次阅读|2 个评论
邓蜀生先生在朝鲜战争时期的部分时政性论著
黄安年 2012-6-25 09:36
邓蜀生先生在朝鲜战争时期的部分时政性论著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6 月 25 日 发布 今年 10 月 , 是我们十分敬重的邓蜀生先生的九十华诞。邓先生有着传奇人生, 他是新中国亲历中美结盟的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和中美对抗的朝鲜战争的见证人 , 也是兼军旅记者、出版编辑、历史学家于一身的践行者和学问家,还是新中国组织出版美国史著作的“第一人”。 邓蜀生先生作为北京新华社总社、中国人民志愿军新华社总分社记者在朝鲜战争时期,写了不少时事政治性论著,对当时的宣传战线起了一定的作用。 以下是 邓蜀生先生在朝鲜战争时期的部分时政性论著,著作是邓先生提供的珍藏本 , 文章是笔者从《世界知识》杂志上查出的,张聚国副教授协助从中国知网上下载了全文。 (一)时政性著作 书名 震撼世界的朝鲜人民解放战争 著者: 邓超(邓蜀生笔名)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时间 : 1951 年 6 月初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83632.html 书名: 美帝狂妄的战略计划 著者: 邓超(邓蜀生笔名)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 1951 年初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83659.html (二) 1950-1951 年间发表《世界知识》的部分时政性文章 (1) 《世界知识》 1950 年第 06 期  作者:鄧超 ; 美帝在侵略朝鲜战争中暴露的弱点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SJZS195006004.htm (2) 《世界知识》 1950 年第 07 期  作者:邓超 ; 最后胜利是属于朝鲜人民的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SJZS195007002.htm (3) 《世界知识》 1950 年第 10 期  作者:邓超 ; 滥炸不能挽救美国强盗的失败命运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SJZS195010003.htm (4) 论美帝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吵 《世界知识》 1950 年第 11 期  作者:邓超 ;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SJZS195011005.htm (5) 美帝战略上的弱点 《世界知识》 1950 年第 17 期  作者:邓超 ;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SJZS195017003.htm (6) 《世界知识》 1950 年第 20 期  作者:邓超 ; 美帝破产了的战略思想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SJZS195020005.htm (7) 《世界知识》 1950 年第 23 期  作者:鄧超 ; 日本在美帝侵略計劃中的地位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SJZS195023007.htm (8) 《世界知识》 1951 年第 18 期  作者:鄧超 ; 看朝鮮戰場 http ://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SJZS195118008.htm (9) 《世界知识》 1951 年第 46 期  作者:鄧超 ; 腐化墮落的美國軍队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SJZS195146012.htm ( 10) 残暴嗜殺的美国军队 《世界知识》 1951 年第 48 期  作者:鄧超 ;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SJZS195148014.htm (11) 美国俘虜谈美国侵略军的弱点 《世界知识》 1951 年第 49 期  作者:鄧超 ;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SJZS195149015.htm (12) 侵略軍和帮兇軍之間——帮兇軍俘虏的怨言 世界知识》 1951 年第 50 期  作者:鄧超 ;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SJZS195150011.htm 为了解背景,这里将访谈录中有关片断附上 : 从随军记者到出版人和历史学家 ------ 对话人民出版社资深编审邓蜀生 受访人 : 邓蜀生 采访人 : 黄安年、李剑鸣 时间 : 2011 年5 月9 日 9 : 00-11 : 00 地点: 人民出版社三楼小会议室 4 , 1950 年在朝鲜参与组建志愿军新华总分社 黄 : 那您参加抗美援朝那段是什么时候? 邓: 1950 年 , 我调入北京新华总社军事组工作。我去朝鲜比较早 , 新华社成立志愿军总分社是我们三个人去成立的,总分社社长是普金,曾是彭德怀的秘书 , 还有一个老同志夏公然,另外一个就是我,三个人。 就成立了志愿军总分社。当时过去是 1950 年 11 月中 , 第一次战役刚打完之后。各个兵团里面各个部队的记者是比较多的 , 总社把他们整合起来,成为总分社的集体 , 后来的瞭望杂志主编 李耐因 就是兵团著名记者。 我去抗美援朝的时间比较早 , 我经过几次战役,一直到开城谈判开始以后不久,就调回来了,调到《时事手册》。我是从 1950 年 11 月中过了江一直到 1951 年 9 月在朝鲜前线。那时开城谈判正在帐篷和板房里举行。 5 ,在《世界知识》上报道了俘虏营访问记 黄 : 在这段时间里 , 您的新闻活动和朝鲜战争关系主要是什么 ? 邓: 那时主要是编发各个兵团的记者发来的稿子 , 经过我们这里看过以后,然后由我们的电台发到国内来,由新华社发稿。再就是到下面去采访,采访不是有计划的 , 如看到那个地方打下一架飞机 , 我就赶紧去采访。还有俘虏营,我们在朝鲜有三个大俘虏营,我去了其中的两个 , 有一个靠近中朝边境的叫笔筒俘虏营,我也没有去,因为我们新华社派有专人去那个地方 , 我去了另外两个俘虏营。后来我就在《世界知识》上发表了几篇俘虏营访问记。 黄 : 笔名用的是什么 ? 邓: 那时我用的是邓超。 黄 : 我看到北京图书馆藏有当年署名邓超的著作。 6 ,《震撼世界的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和《美国战略上的弱点》 邓: 那时我在朝鲜写的《震撼世界的朝鲜人民解放战争》 ( 世界知识丛书之九 )(51 年 6 月初版初印),那是第一部,我们抢先出了 , 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的 , 那时中国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书 , 我是第一本。最早 我在《世界知识》上发表过一篇叫《美国战略上的弱点》,什么兵力不足、战线太长、士气不足,其实那三点并不是我的看法,当时我也没有那么高的认识水平。 黄 : 当时是带有综合时评性的。 邓: 当时这篇文章发出来以后,新华社领导看了以后决定要发到全国通稿,当时我的文章写得比较长四千多字 , 后来要我压缩到 2500 字 , 发新华社通稿,我压缩后 , 新华社后来就作为抗美援朝的学习材料。讲美国战略上的弱点,这个话是谁讲的呢?是毛泽东讲的。 7 ,当时的报道和特稿现在手头一份也没有 黄 : 您的四千字多字的手稿有没有保存 ? 邓: 都在《世界知识》上 , 解放后的我没有记录 , 解放前的我倒找出了一些,一部分稿子在重庆《大公报》发表战地通讯 , 还有一部分军事评论发表在储安平的《观察》上,其他新闻性报道 , 没有什么意思。后来他们邀请我当特约记者 , 不用我的名字。这份东西到现在为止,我手上一份也没有。原来有一本贴报本,运动中交到新华社人事处去了 , 几经调动现在档案中也没找出来。时间隔得太长了。我的复印件有人出我的书时拿去参考,也没有还给我。 黄 : 建议有研究生撰写论文时可以选择以此为题,专门研究邓蜀生先生新闻和学术活动成就来收集学术资料。在中缅远征军期间,您写的一些报道在哪里能够找到 ? 邓: 要找还是可以找 , 像《大公报》合订本许多文化单位和大学都有。祝立明就帮助我找过的。他组织编了一本书叫《中外记者笔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收了我的一篇报道,就是从《大公报》里翻出来的。 ( 2011 年 5 月 31 日 后记 : 本文由黄安年录音与整合 , 为便于阅读作了分类 , 列出小标题,均经邓蜀生本人校定。 )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3086 次阅读|0 个评论
邓蜀生先生九旬文集准备工作新进展
黄安年 2012-6-16 06:22
邓蜀生先生九旬文集准备工作新进展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6 月 16 日 发布 今年 10 月 , 是新中国组织出版美国史著作的第一人 ---- 邓蜀生先生跨入 90 华诞的日子。经多方磋商,学界正酝酿为这位集随军记者、编辑和学者于一身的德高望重的智者,编纂出版九十华诞文集。年近百岁的刘绪贻老教授,已经欣然同意出任文集名誉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社长祝立明先生慨允为先生出版本书。本书的编撰工作获得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现任理事长王旭教授、前任理事长李剑鸣教授和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的大力支持。 目前的进展顺利 , 现概述如下: 第一、邓蜀生先生本人已经准备好了人生轨迹(含他的职业生涯、访谈报道、 40 年代的战地通讯、为上海《观察》通讯、解放前记者回忆等);学术留痕(含邓先生个人十多篇代表性论文,邓先生个人书评几篇,学界评书几篇)两部分的文章和资料。其中学界书评待选。他的主要著作和编辑书籍举要在收集整理中。 第二,邓先生个人已经选好个人照、家庭生活照、工作照、和友人合影等,学界同仁提供的照片在征集中。 第三,文友赐篇部分主要集中学术和出版界同仁的撰稿。人民出版社的同仁在撰写中。美国史学界同仁已经写出贺文的有刘绪贻、张友伦、李世洞、陶文钊、任东来、王晓德、梁茂信、黄安年等教授,表示在 7 月 31 日前 写出的有资中筠、方生、齐文颖、黄柯可、余志森、何顺果、满运龙、王玮、杨玉圣、孟庆龙等。 第四,王旭理事长 5 月 27 日 在美国史年会上海会议闭幕会上鼓励会员赐稿。 第五,书名已经邓先生本人同意确定为《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封面题字已约请出版家、书法家吴道弘先生写好。 需要说明的遵循邓蜀生本人和出版方意见 , 并征询多方意见后确定本书不设编委会。也不收录和邓先生本人无关的学术蛋糕。本书既写邓先生看自己,也写学人眼中的邓先生。 本书计划于 2012 年 10 月初公开出版 , 敬请赐稿同仁于 7 月 31 日前 , 将电子稿电子邮件方式寄我( annianh@bnu.edu.cn )。 编者:黄安年 写于 2012 年 6 月 16 日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33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功夫不负有心人:邓蜀生先生65年前战地报道被找到
热度 1 黄安年 2012-6-2 07:55
功夫不负有心人:邓蜀生先生65年前战地报道被找到
功夫不负有心人:邓蜀生先生 65 年前战地报道被找到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6 月 2 日 发布 我国资深新闻人、出版人和美国史专家邓蜀生先生, 1947 年 12 月 -1948 年 10 月间,写过 12 篇报道和特约通讯,发表在 储安平任主编的 上海《观察》杂志上,其中两篇署名邓威, 10 篇署名本刊特约记者。这些报道文章邓先生原先曾保留过 , 若干年前某媒体刊物采访时取走未还回 , 手头上已经找不到了。 最近为准备 《 邓蜀生先生 九十华诞文集》,发兴寻找当年的上海 《观察》杂志,笔者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王娟同学在人民大学和国家图书馆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昨天传来喜讯终于在国家图书馆 缩微胶卷库中检索到 1946 年到 1950 年的《观察》,又发现免费 PDF 和 DJVU 版的《观察》( 1——6 卷),其中找到了需要的 12 篇文章,制成图片格式,每篇文章卷首的目录也留图片。 王娟同学在回复我的电子邮件时写道 : “老师,这个搜索阶段,能把过去训练的史料搜集方法的知识用起来了,看缩微胶卷也很有乐趣,整个过程都很有意思的,很值得的。” 我还是要感谢王娟同学的辛劳。 附: 这 12 篇的题目是: 1 ,邓威《共军入川之势》( 1947 年 12 月),上海“观察” 第三卷第 17 期, 194 年 12 月 20 日 , 第 15 页 。 2 ,邓威在上海“观察”发表《豫鄂川陕边区态势》( 1948 年 1 月),上海“观察” 第三卷第 22 期, 1948 年 1 月,第 14 页 。 3 ,本刊特约评论员《陕晋战局与胡宗南部》( 1948.2 ),上海“观察” 第四卷第 1 期 4 ,本刊特约评论员《共军在陕北、陕南发动攻势》( 1948.3 ),上海“观察” 第四卷第 3 期 5 ,本刊特约评论员《刘戡阵亡,西安震动》( 1948.3 ),上海“观察” 第四卷第 4 期 6 ,本刊特约评论员《宜川之役检讨》( 1948.4 ),上海“观察” 第四卷第 6 期 7 ,《陕北密云将雨》( 1948.4 ),上海“观察” 第四卷第 9 期 8 ,本刊特约评论员《陕北战局》( 1948.5 ),上海“观察” 第四卷第 10 期, 1948.5 《陕北战局》 9 ,本刊特约评论员《泾渭分河谷之战》( 1948.5 ),上海“观察” 第四卷第 12 期 10 ,本刊特约评论员《陇东之占结束之后》( 1948.6 ),上海“观察” 第四卷第 17 期 11 ,本刊特约评论员《关中抢粮战》( 1948.9 ),上海“观察” 第五卷第 2 期 12 ,本刊特约评论员《记陕西省东战役》( 1948.10 ),上海“观察” 第五卷第 9 期 照片12张 , 其中前11张是 11 篇报道的刊物封面 , 第 12 张是报道内容,这些照片都是王娟提供的。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4568 次阅读|1 个评论
《邓蜀生先生九十华诞文集》征稿进展简报之一
黄安年 2012-5-8 06:52
《 邓蜀生先生 九十华诞文集》征稿进展简报之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5 月 8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自 5 月 5 日 发布《 邓蜀生先生 九十华诞文集》征稿启事以来,获得美国史学界和出版界学者的热烈响应,纷纷表示要撰写祝贺和回忆交往文章,并在 7 月 31 日前 完成。目前已经完成并发来的文章有张友伦教授(第二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李世洞教授(原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梁茂信教授(现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等。 资中筠、陶文钊、齐文颖、方生、黄柯可、 任东来 、 李剑鸣 何顺果 、 孟庆龙 、 王玮 、 王晓德、 满云龙等先生均在来信或电话中表示要撰写文章。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网站、学术批评网转发了征稿启示消息 , 人民出版社出版界同仁也在积极响应。还有许多学者和朋友在准备中。 邓蜀生先生通过我的博客表示衷心感谢! ********************* 附:《 邓蜀生先生 九十华诞文集》征稿启事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3 月 5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今年 10 月 , 是新中国组织出版美国史著作的第一人 ---- 邓蜀生先生跨入 90 华诞的日子。经多方磋商,学界正酝酿为这位集随军记者、编辑和学者于一身的德高望重的智者,编纂出版九十华诞文集。文集暂定名为 《出版人的担当,史学家的识见 ---- 邓蜀生先生 九十华诞文集》。 年近百岁的刘绪贻老教授,已经欣然同意出任文集名誉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社长祝立明先生慨允为先生出版本书。本书的编撰工作获得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王旭教授和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的大力支持。 本文集内容拟包括: 第一部分,邓蜀生先生自选的代表性文章。 第二部分,邓蜀生先生出版界、史学界友好与邓先生学术交往、友谊与合作的回忆文章;对邓蜀生先生著作的学术评论、对邓蜀生先生学术人生的深度访谈。 附录:邓蜀生先生学术年谱、论著目录。 书前精选少量邓先生生活照、工作照、与家人、友人的合照。 欢迎提供合影照片 。 本书拟于 2012 年 10 月公开出版发行。 鉴于本书的纪念性和非赢利性,提供文章的每位作者获赠三册样书,没有稿酬,敬请谅解。 来稿 截止日期为 2012 年 7 月 31 日 ,请用电子版发给联系人 。 有关本书编辑的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随时向联系人或研究会秘书处提出。 联 系 人: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电子信箱: annianh@bnu.edu.cn 本书编撰联系人 黄安年敬启 2012 年 3 月 5 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44141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3075 次阅读|0 个评论
《邓蜀生先生九十华诞文集》征稿启事
黄安年 2012-3-5 09:41
《 邓蜀生先生 九十华诞文集》征稿启事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3 月 5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今年 10 月 , 是新中国组织出版美国史著作的第一人 ---- 邓蜀生先生跨入 90 华诞的日子。经多方磋商,学界正酝酿为这位集随军记者、编辑和学者于一身的德高望重的智者,编纂出版九十华诞文集。文集暂定名为 《出版人的担当,史学家的识见 ---- 邓蜀生先生 九十华诞文集》。 年近百岁的刘绪贻老教授,已经欣然同意出任文集名誉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社长祝立明先生慨允为先生出版本书。本书的编撰工作获得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王旭教授和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的大力支持。 本文集内容拟包括: 第一部分,邓蜀生先生自选的代表性文章。 第二部分,邓蜀生先生出版界、史学界友好与邓先生学术交往、友谊与合作的回忆文章;对邓蜀生先生著作的学术评论、对邓蜀生先生学术人生的深度访谈。 附录:邓蜀生先生学术年谱、论著目录。 书前精选少量邓先生生活照、工作照、与家人、友人的合照。 欢迎提供合影照片 。 本书拟于 2012 年 10 月公开出版发行。 鉴于本书的纪念性和非赢利性,提供文章的每位作者获赠三册样书,没有稿酬,敬请谅解。 来稿 截止日期为 2012 年 7 月 31 日 ,请用电子版发给联系人 。 有关本书编辑的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随时向联系人或研究会秘书处提出。 联 系 人: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电子信箱: annianh@bnu.edu.cn 本书编撰联系人 黄安年敬启 2012 年 3 月 5 日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27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望89岁高龄的邓蜀生先生
热度 1 黄安年 2012-2-17 17:28
看望89岁高龄的邓蜀生先生
看望 89 岁高龄的邓蜀生先生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2 月 17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今年 10 月是新中国组织出版美国史著作第一人邓蜀生先生跨入 90 高寿的日子。学界正酝酿为这位具有传奇色彩集学者和编辑于一身的德高望重的智者,编撰出版祝贺集。今天上午,我和老伴一起来到住在人民出版社宿舍的邓先生家看望。去年 5 月 , 为专访活动 , 我两次去他家中 , 并在人民出版社对他进行学术人生专访 , 李剑鸣先生同访 , 并以《从随军记者到出版人和历史学家 — 对话人民出版社资深编审邓蜀生》为题发表在《社会科学论坛》 2011 年第 8 期第 115-132 页上 , 对话的全文稿经过邓先生校定发在黄安年的博客上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77330 。 先生身体依然十分健朗,思维敏捷。我向先生谈起 , 年近百岁的刘绪贻老人已经欣然同意出任祝贺集的名誉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社长祝立明先生慨允为先生出版祝贺文集,并希望文集以先生满意为第一。 午间我们还到附近先生推荐的东四民芳餐厅就餐, 三菜一汤(风味咸肘子、清蒸鲈鱼、清炒虾仁、乌鱼蛋汤,港式南瓜饼) 均为先生亲自所点,品尝这里的菜肴果然名不虚传。 附照片 7 张。
2711 次阅读|2 个评论
访谈88岁高龄的资深编审、美国史专家邓蜀生先生
黄安年 2011-5-10 19:56
访谈88岁高龄的资深编审、美国史专家邓蜀生先生
访谈 88 岁高龄的资深编审、美国史专家邓蜀生先生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5 月 10 日发布 人民出版社的资深编审、我国著名美国史专家邓蜀生已经 88 岁高龄,他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是我国唯一参加过美中结盟战争和美中对抗战争的美国史研究者,人民出版社的不少重要美国史著作的出版都凝聚了邓蜀生先生的心血,他既是富有经验的责任编辑,又著有多部有影响的论著的作者,他还是我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创办人之一。 笔者受某学术性杂志委托,今天上午在人民出版社三楼小会议室,对邓蜀生先生进行了整整两个访谈 , 北京大学历史系李剑鸣教授参加了访谈活动。一周前 , 笔者在较为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 , 将拟定的访谈提纲邮寄给邓先生,并且交换了访谈重点和方式征。人民出版社提供了很好的访谈场地,出版社的乔怀田副总编还专程来看望我们。今天的访谈是自由交谈式的 , 着重围绕美国史图书的写作、编辑和出版来进行 , 邓先生连续两个小时侃侃而谈,回答了十几个问题,透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笔者在整理录音记录稿后将邮寄先生审定 , 然后在这基础上撰写访谈纪要,以飨读者。 附访谈的照片 4 张, 1 ,李剑鸣、邓蜀生、乔怀田(自左到右) 2 ,邓蜀生 3 ,李剑鸣、邓蜀生 4 ,黄安年、邓蜀生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35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和邓蜀生先生合影在我家
黄安年 2010-5-28 18:22
和邓蜀生先生合影在我家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5 月 28 日发布 在我国美国史研究会起奠基和开拓作用的老一代专家中 , 德高望重的邓蜀生先生以研究家和出版家集于一身而闻名出版界和美国史学界 , 他为人民出版社和中国美国史研究作出了无可替代的杰出贡献。 最近人民出版社辛广伟总编辑通过邓先生希望人民出版社和我国美国历史学界的专家学者建立新的广泛联系与合作 , 以推动中国的美国史和美国问题研究出版工作的普及与提高。邓先生几次和我通电话传达这一意向 , 并希望通过我牵线和美国学和美国史学术界学者取得广泛联系与沟通。我和前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大学长江学者李剑鸣教授,现任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厦门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王旭教授,中华美国学会秘书长、社科院美国所副所长、《美国研究》主编胡国成研究员,以及南开美国研究中心的同行等,通过当面交换和电子邮件沟通 , 对于人民出版社作为我国唯一一家以政治性、理论性、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出版社,极大关注美国历史和美国问题的出版高度赞赏,希望加强联系和沟通,推动专业作者队伍和出版社之间的密切合作 , 促进美国问题的出版,以满足不同对象的广大读者的需求。为此应辛广伟总编辑之邀,约定今天上午我到人民出版社和部分业务部门负责人见面。 我和邓蜀生交往多年,少说也有 31 年 , 上世纪我住北师大期间,他来过北师大和我家。但是我在天通苑的住地,他从未来过。令我没有想到的 87 岁高龄的邓先生这次以来天通苑我家顺便看看为由,请人民出版社老干部李处长由南小街人民出版社驱车,老邓随车前来我家。他虽拄拐杖,但精神抖擞,进门坐了一会儿随后再一起前往人民出版社参加见面会。老邓亲顾寒舍,陪我去人民出版社和几位负责人见面这件事似乎具有象征意义,表明人民出版社领导对推动美国历史和美国问题图书的出版,具有极大诚意和高度重视,这无疑为我国美国历史和美国学研究界传达了一个令人鼓舞的信息。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352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1: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