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神经科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神经科学

相关日志

近十年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发表前20名国家与地区排名
热度 1 wanyuehua 2012-3-17 06:54
中国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名第 13 位、论文数排名第 8 位、篇均被引次数排名第 68 位 检索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简称 ESI ),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于 2001 年 1 月 1 日 至 2011 年 12 月 31 日 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前 20 名国家和地区排名(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共有 85 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全球前 50% )。排名前 20 名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期间发表的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论文数超过 3.4 千篇,排名参照指标为总被引次数( Citations )、文章数( Papers )和篇均被引次数( Citations Per Paper )。 美国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3,358,307 次和论文数 134,087 篇排名第 1 位,篇均被引次数 25.05 排名第 3 位, 中国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96,230 次排名在第 13 位、论文数 11,438 篇排名在第 8 位、篇均被引次数 8.41 排名第 68 位, 中国台湾地区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32,268 次排名在第 24 位、论文数 2,851 篇排名在第 25 位、篇均被引次数 11.32 排名第 55 位。 详细情况见表一 2001-2011 年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表二 2001-2011 年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表三 2001-2011 年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表 1 2001-2011 年 神经科学与行为学 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134,087 3,358,307 25.05 2 ENGLAND 26,843 691,422 25.76 3 GERMANY 31,490 661,546 21.01 4 CANADA 20,727 434,493 20.96 5 JAPAN 25,541 385,399 15.09 6 FRANCE 17,588 357,785 20.34 7 ITALY 19,869 335,880 16.90 8 NETHERLANDS 11,202 221,082 19.74 9 SWITZERLAND 7,628 174,659 22.90 10 SWEDEN 7,489 159,168 21.25 11 SPAIN 10,380 158,803 15.30 12 AUSTRALIA 9,267 156,333 16.87 13 PEOPLES R CHINA 11,438 96,230 8.41 14 ISRAEL 4,731 94,742 20.03 15 BELGIUM 4,333 87,655 20.23 16 SCOTLAND 3,537 75,127 21.24 17 BRAZIL 7,750 69,427 8.96 18 AUSTRIA 3,319 69,221 20.86 19 FINLAND 3,423 67,337 19.67 20 DENMARK 3,462 64,660 18.68 表 2 2001-2011 年 神经科学与行为学 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134,087 3,358,307 25.05 2 GERMANY 31,490 661,546 21.01 3 ENGLAND 26,843 691,422 25.76 4 JAPAN 25,541 385,399 15.09 5 CANADA 20,727 434,493 20.96 6 ITALY 19,869 335,880 16.90 7 FRANCE 17,588 357,785 20.34 8 PEOPLES R CHINA 11,438 96,230 8.41 9 NETHERLANDS 11,202 221,082 19.74 10 SPAIN 10,380 158,803 15.30 11 AUSTRALIA 9,267 156,333 16.87 12 BRAZIL 7,750 69,427 8.96 13 SWITZERLAND 7,628 174,659 22.90 14 SWEDEN 7,489 159,168 21.25 15 SOUTH KOREA 5,304 62,127 11.71 16 ISRAEL 4,731 94,742 20.03 17 BELGIUM 4,333 87,655 20.23 18 TURKEY 3,602 24,803 6.89 19 SCOTLAND 3,537 75,127 21.24 20 DENMARK 3,462 64,660 18.68 表 3 2001-2011 年 神经科学与行为学 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1 GUADELOUPE 12 376 31.33 2 ENGLAND 26,843 691,422 25.76 3 USA 134,087 3,358,307 25.05 4 SWITZERLAND 7,628 174,659 22.90 5 SWEDEN 7,489 159,168 21.25 6 SCOTLAND 3,537 75,127 21.24 7 GERMANY 31,490 661,546 21.01 8 CANADA 20,727 434,493 20.96 9 AUSTRIA 3,319 69,221 20.86 10 WALES 1,437 29,931 20.83 11 NORWAY 2,283 46,568 20.40 12 FRANCE 17,588 357,785 20.34 13 KENYA 46 933 20.28 14 BELGIUM 4,333 87,655 20.23 15 ISRAEL 4,731 94,742 20.03 16 NETHERLANDS 11,202 221,082 19.74 17 FINLAND 3,423 67,337 19.67 18 IRELAND 1,407 26,745 19.01 19 DENMARK 3,462 64,660 18.68 20 VENEZUELA 192 3,461 18.03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5530 次阅读|1 个评论
神经科学学科中国学者SCI十大发文机构:2001-2011
wanyuehua 2012-2-25 07:42
2001-2011 年 SCI 收录至少有一位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 1,009,207 篇(截至到 2012 年 2 月 23 日 按出版年统计),其中神经科学( NEUROSCIENCES )学科论文 14,647 篇, 14,647 篇论文包括学术论文 12,011 篇、会议摘要 1,909 篇、综述 454 篇、会议论文 142 篇、通讯 109 篇、更正 80 篇、社论 80 篇、丛书 5 篇、传记 3 篇等。 近十年中国学者发表的 14,647 篇神经科学( NEUROSCIENCES )学科 SCI 论文,共有 4513 个合作机构,其中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机构见表一。 表一 2001-2011 年 SCI 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神经科学学科论文发文量居前十位的研究机构 排名 机构名称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 ) 1 中国科学院( Chinese Acad Sci ) 1525 10.396 % 2 北京大学( Peking Univ or Beijing Univ ) 999 6.811 % 3 复旦大学( Fudan Univ ) 814 5.549 % 4 首都医科大学( Capital Med Univ or Capital Univ Med Sci ) 759 5.174 % 5 香港大学( Univ Hong Kong ) 753 5.133 % 6 上海交通大学( Shanghai Jiao Tong Univ ) 620 4.227 % 7 香港中文大学( Chinese Univ Hong Kong ) 564 3.845 % 8 第四军医大学( Fourth Mil Med Univ ) 536 3.654 % 9 华中科技大学(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 ) 441 3.006 % 10 中山大学( Sun Yat Sen Univ ) 400 2.727 % 附 2001-2011 年 SCI 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神经科学学科论文发文量居前 60 位的研究机构 排名 机构名称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 ) 1. Chinese Acad Sci 1525 10.396 % 2. Peking Univ or Beijing Univ 999 6.811 % 3. Fudan Univ 814 5.549 % 4. Capital Med Univ or Capital Univ Med Sci 759 5.174 % 5. Univ Hong Kong 753 5.133 % 6. Shanghai Jiao Tong Univ 620 4.227 % 7. Chinese Univ Hong Kong 564 3.845 % 8. Fourth Mil Med Univ 536 3.654 % 9.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 441 3.006 % 10. Sun Yat Sen Univ 400 2.727 % 11. Sichuan Univ 382 2.604 % 12. Zhejiang Univ 352 2.400 % 13. Beijing Normal Univ 341 2.325 % 14. Cent S Univ 325 2.216 % 15. China Med Univ 319 2.175 % 16. Shandong Univ 306 2.086 % 17. Nanjing Med Univ 273 1.861 % 18. Hong Kong Univ Sci Technol 270 1.841 % 19. Chinese Acad Med Sci 237 1.616 % 20. Univ Sci Technol China 216 1.472 % 21. Nanjing Univ 213 1.452 % 22. Third Mil Med Univ 212 1.445 % 23. Jilin Univ 210 1.432 % 24. Chongqing Med Univ 209 1.425 % 25. Hong Kong Polytech Univ 207 1.411 % 26. Mil Med Coll 2 198 1.350 % 27. Soochow Univ 191 1.302 % 28. Peking Union Med Coll 177 1.207 % 29. Xi An Jiao Tong Univ 168 1.145 % 30. Nantong Univ 162 1.104 % 31. Qingdao Univ 161 1.098 % 32. Harbin Med Coll 149 1.016 % 33. Wuhan Univ 143 0.975 % 34. Xuzhou Med Coll 143 0.975 % 35. So Med Univ 135 0.920 % 36. Hebei Med Univ 117 0.798 % 37. Anhui Med Univ 109 0.743 % 38. Xian Jiaotong Univ 107 0.729 % 39. Southeast Univ 104 0.709 % 40. Zhengzhou Univ 104 0.709 % 41. E China Normal Univ 103 0.702 % 42. Tianjin Med Univ 103 0.702 % 43. Tsinghua Univ 102 0.695 % 44. Shanxi Med Univ 101 0.689 % 45. Shantou Univ 100 0.682 % 46. Kunming Med Coll 96 0.654 % 47. Southwest Univ 93 0.634 % 48. Tongji Univ 91 0.620 % 49. Dalian Med Univ 89 0.607 % 50. Chinese Peoples Liberat Army Gen Hosp 86 0.586 % 51. Hong Kong Baptist Univ 85 0.579 % 52. Shanghai Inst Mental Hlth 78 0.532 % 53. Univ Elect Sci Technol China 78 0.532 % 54. Minist Educ 76 0.518 % 55. Shenyang Pharmaceut Univ 74 0.504 % 56. Jinan Univ 69 0.470 % 57. Shanghai Med Univ 2 63 0.429 % 58. Northwestern Univ 62 0.423 % 59. Wenzhou Med Coll 59 0.402 % 60. Dalian Univ Technol 58 0.395 % 61. Beijing Union Med Coll Hosp 55 0.375 % 表二 2001-2011 年 SCI 收录中国学者神经科学学科论文年发文量 出版年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 ) 2011 2876 19.606 % 2010 2488 16.961 % 2009 2146 14.629 % 2008 1922 13.102 % 2006 1179 8.037 % 2007 1092 7.444 % 2005 855 5.829 % 2004 730 4.976 % 2003 575 3.920 % 2002 458 3.122 % 2001 348 2.372 %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4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十年神经科学学科中国学者SCI发文居前100位期刊
wanyuehua 2012-2-24 09:53
2001-2011 年 SCI 收录至少有一位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 1,009,207 篇(截至到 2012 年 2 月 23 日 按出版年统计),其中神经科学( NEUROSCIENCES )学科论文 14,647 篇, 14,647 篇论文包括学术论文 12,011 篇、会议摘要 1,909 篇、综述 454 篇、会议论文 142 篇、通讯 109 篇、更正 80 篇、社论 80 篇、丛书 5 篇、传记 3 篇等。 14,647 篇文章共发表在 252 种神经科学学科期刊上,其中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期刊见表一 . 近十年神经科学学科中国和 61 国家与地区进行国际合作发表 SCI 论文,其中美国是合作发文排名第一的国家与地区共计 2848 篇,占总文章量 19.444 % ;日本是合作发文排名第二的国家与地区共计 541 篇,占总文章量 3.694 % 。 近十年神经科学学科中国和美国合作发文最多的机构为中国科学院 354 篇、北京大学 232 篇、复旦大学 148 篇、香港大学 127 篇、上海交通大学 126 篇、北京师范大学 123 篇、华中科技大学 103 篇。 近十年神经科学学科美国和中国合作发文最多的机构为哈佛大学 141 篇、密歇根大学 93 篇、贝勒医学院 89 篇、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84 篇、耶鲁大学 76 篇、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73 篇、德克萨斯大学 73 篇、加州大学欧文分校 70 篇。 表一 2001-2011 年 SCI 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神经科学学科论文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期刊 排名 期刊名称 2010 年 影响因子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 ) 1 Neuroscience Letters 《神经科学快报》 2.055 1260 8.602 % 2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神经再生研究》中国 0.180 1143 7.804 % 3 Brain Research 《脑研究》 2.623 1062 7.251 % 4 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 《神经化学杂志》 4.337 653 4.458 % 5 Neuroscience 《神经科学》 3.215 472 3.223 % 6 Neuroreport 《神经学报道》 1.822 375 2.560 % 7 Journal of Neurotrauma 《神经外伤杂志》 3.426 303 2.069 % 8 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神经科学杂志》 2.167 275 1.878 % 9 Neurochemical Research 《神经化学研究》 2.608 263 1.796 % 10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神经科学杂志》 7.271 259 1.768 % 表一 2001-2011 年 SCI 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神经科学学科论文发文量居前 100 位的期刊 排名 期刊名称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 ) 1. Neuroscience Letters 1260 8.602 % 2.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1143 7.804 % 3. Brain Research 1062 7.251 % 4. 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 653 4.458 % 5. Neuroscience 472 3.223 % 6. Neuroreport 375 2.560 % 7. Journal of Neurotrauma 303 2.069 % 8. 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275 1.878 % 9. Neurochemical Research 263 1.796 % 10.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59 1.768 % 11. Neurological Research 252 1.720 % 12.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 250 1.707 % 13.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 242 1.652 % 14. Neuroimage 227 1.550 % 15.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215 1.468 % 16. Neurosignals 202 1.379 % 17. Neuroscience Research 199 1.359 % 18. Brain Research Bulletin 195 1.331 % 19. Cellular and Molecular Neurobiology 182 1.243 % 20. Neurobiology of Aging 176 1.202 % 21. Neurochemistry International 159 1.086 % 2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138 0.942 % 23. Neuroscience Bulletin 133 0.908 % 24.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26 0.860 % 25. Experimental Neurology 126 0.860 % 26.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125 0.853 % 27. Neuropharmacology 122 0.833 % 28. Neurology India 121 0.826 % 29. Sleep 119 0.812 % 30. Journal of Neuroimmunology 117 0.799 % 31. Journal of Molecular Neuroscience 115 0.785 % 32. Pharmacology Biochemistry And Behavior 107 0.731 % 33. Journal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Metabolism 105 0.717 % 34.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99 0.676 % 35.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ethods 95 0.649 % 36. 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 95 0.649 % 3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93 0.635 % 38. Neural Processing Letters 87 0.594 % 39. Progress in Neuro Psychopharmacology Biological Psychiatry 87 0.594 % 40. Hearing Research 84 0.573 % 41.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80 0.546 % 42. Human Brain Mapping 80 0.546 % 43. Glia 77 0.526 % 44.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77 0.526 % 45. Journal of Physiology London 77 0.526 % 46. Vision Research 77 0.526 % 47. Neurogastroenterology and Motility 76 0.519 % 48. Biological Psychiatry 75 0.512 % 49. Psychophysiology 71 0.485 % 50. Pain 70 0.478 % 5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 68 0.464 % 52.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68 0.464 % 53. Neuroendocrinology Letters 68 0.464 % 54. Neuron 63 0.430 % 55. Brain Injury 60 0.410 % 56. Neuropsychologia 56 0.382 % 57.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55 0.376 % 58. Neurobiology of Disease 55 0.376 % 59. Molecular Pain 54 0.369 % 60. Neuropathology 53 0.362 % 61. Psychopharmacology 53 0.362 % 62. Neurological Sciences 51 0.348 % 63. Bmc Neuroscience 50 0.341 % 64. Neurotoxicology 50 0.341 % 65. Journal of Neural Transmission 49 0.335 % 66. Autonomic Neuroscience Basic Clinical 48 0.328 % 67. Molecular and Cellular Neuroscience 48 0.328 % 68. Acupuncture Electro Therapeutics Research 47 0.321 % 69.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45 0.307 % 70. Europea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44 0.300 % 71. Molecular Psychiatry 44 0.300 % 72. Nature Neuroscience 44 0.300 % 73. Brain 43 0.294 % 74. Cognitive Neurodynamics 43 0.294 % 75.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43 0.294 % 76. Neuropeptides 42 0.287 % 77. Brain Pathology 41 0.280 % 78. European Neurology 40 0.273 % 7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40 0.273 % 80. Brain and Language 39 0.266 % 81. Hippocampus 39 0.266 % 82. Synapse 39 0.266 % 83. Seizure European Journal of Epilepsy 37 0.253 % 84. Neural Networks 35 0.239 % 85. Molecular Brain Research 34 0.232 % 86. Acta Neuropathologica 33 0.225 % 87. Annals of Neurology 33 0.225 % 88.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33 0.225 % 89. 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 32 0.218 % 90. Muscle Nerve 32 0.218 % 91. Neurotoxicity Research 32 0.218 % 92. Cerebral Cortex 31 0.212 % 93.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31 0.212 % 94. Psychiatric Genetics 29 0.198 % 95. Chemical Senses 28 0.191 % 96.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28 0.191 % 97.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28 0.191 % 98. Journal of Neuropathology and Experimental Neurology 27 0.184 % 99. Brain Topography 25 0.171 % 100. 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 25 0.171 %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1373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9年创刊的《IEEE自主智能进化汇刊》被SCI收录
热度 1 wanyuehua 2012-2-12 09:22
2009 年创刊的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nomous Mental Development 《 IEEE 自主智能进化汇刊》, ISSN: 1943-0604 ,季刊, IEEE ( IEEE-INST ELECTRICAL ELECTRONICS ENGINEERS INC, 445 HOES LANE, PISCATAWAY, NJ 08855-4141 USA )出版, 2011 年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目前在 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2009 年的第 1 卷第 1 期到 2011 年第 3 卷第 4 期共 78 篇论文。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nomous Mental Development 《 IEEE 自主智能进化汇刊》投稿指南: 该刊主要刊登计算智能的最新进展,涉及认知科学、神经科学、机器人、脑科学、心理学、生物学、医学、哲学等研究领域。如智力发育的计算模型,包括心理架构,理论,算法,性能和试验;有关计算理解的发育过程中的人类和动物,尤其是那些注重经验的作用和对环境的积极探索实现目标的实验研究;自主发展机制,使机器人和其他人工系统的高度复杂的功能,如精神的工程应用。该刊要版面费,每页 $110 。目前在该刊物发表论文的国家与地区有:美国 29 篇、德国 16 篇、英国 13 篇、日本 10 篇。中国在该刊发表了 4 篇论文,其中浙江大学 2 篇、中国科学院 2 篇。 网址: http://ieeexplore.ieee.org/xpl/RecentIssue.jsp?punumber=4563672 编委会: http://ieeexplore.ieee.org/stamp/stamp.jsp?arnumber=06097103 作者指南: http://ieee-cis.org/pubs/tamd/authors/ 在线投稿: 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tamd-ieee
个人分类: SCI投稿|6196 次阅读|1 个评论
Springer 2009年创刊的《认知计算》被SCI收录
wanyuehua 2011-9-12 09:37
2009 年创刊的 Cognitive Computation 《认知计算》, ISSN: 1866-9956 ,季刊,美国( SPRINGER, 233 SPRING ST, NEW YORK, NY 10013 USA )出版, 2011 年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目前在 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2009 年第 1 卷第 1 期到 2011 年第 3 卷第 1 期共 96 篇论文。 96 篇文章包括论文 91 篇、社论 5 篇。 96 篇文章的作者涉及 34 个国家与地区,主要国家与地区分布:英国 27 篇,美国 16 篇,德国 12 篇,西班牙 9 篇,法国 7 篇,意大利、荷兰、新加坡、瑞典、突尼斯各 3 篇等。 96 篇文章的作者单位涉及 119 个研究机构,在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研究机构为中国科学院( CHINESE ACAD SCI ) 3 篇、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KINGS COLL LONDON ) 3 篇、南洋理工大学( NANYANG TECHNOL UNIV ) 3 篇、伦斯勒理工学院( RENSSELAER POLYTECH INST ) 3 篇、诺丁汉大学( UNIV NOTTINGHAM ) 3 篇。 中国学者以通讯作者在 Cognitive Computation 《认知计算》上发表的单位有华中科技大学(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 ) 2 篇、中国科学院( Chinese Acad Sci ) 1 篇、西南交通大学( SW Jiaotong Univ ) 1 篇、江西蓝天学院( Jiangxi Blue Sky Univ ) 1 篇。 96 篇文章共被引用 81 次(其中 2009 年被引用 5 次、 2010 年被引用 18 次、 2011 年被引用 58 次),平均引用 0.84 次, H 指数为 5 (有 5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5 次以上)。 Cognitive Computation 《认知计算》投稿指南: 《认知计算》( Cognitive Computation )是一跨学科杂志,侧重发表自然与人工认知系统各个层面的生物计算的基础与应用论文,涉及生命科学、社会科学、工程科学、物理学、数学、人文科学等。 网址: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1866-9956/ 编委会: http://www.springer.com/biomed/neuroscience/journal/12559?detailsPage=editorialBoard 作者指南: http://www.springer.com/biomed/neuroscience/journal/12559 在线投稿: http://www.editorialmanager.com/cogn/ 《认知计算》( Cognitive Computation )热点论文: 1. 标题 : Explanatory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Challenges 作者 : Seth A 来源出版物 : COGNITIVE COMPUTATION 卷 : 1 期 : 1 页 : 50-63 出版年 : MAR 2009 被引频次 : 8 2. 标题 : Cognitive Computation with Autonomously Active Neural Networks: An Emerging Field 作者 : Gros C 来源出版物 : COGNITIVE COMPUTATION 卷 : 1 期 : 1 页 : 77-90 出版年 : MAR 2009 被引频次 : 7 3. 标题 : On the Role of Emotion in Embodied Cognitive Architectures: From Organisms to Robots 作者 : Ziemke T, Lowe R 来源出版物 : COGNITIVE COMPUTATION 卷 : 1 期 : 1 页 : 104-117 出版年 : MAR 2009 被引频次 : 7 4. 标题 : A Cognitive Model of Saliency, Attention, and Picture Scanning 作者 : Cutsuridis V 来源出版物 : COGNITIVE COMPUTATION 卷 : 1 期 : 4 页 : 292-299 出版年 : DEC 2009 被引频次 : 6 5. 标题 : Motivational Representations within a Computational Cognitive Architecture 作者 : Sun R 来源出版物 : COGNITIVE COMPUTATION 卷 : 1 期 : 1 页 : 91-103 出版年 : MAR 2009 被引频次 : 5
个人分类: SCI投稿|1020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影响因子[写在HBM参会之前]
热度 2 zuoxinian 2011-6-24 14:23
今天下午动身,晚上飞机去魁北克参加HBM会议。有意思的是每年都是差不多这个时候公布SCI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会议期间大家也会谈论自己领域的期刊IF变化及其背后的故事。写点东西,纯属娱乐! 目前大家基本上都太看重IF了,其实引用率及引用文章水平才可能是更本质的因素来帮助大家发现一些“瑰宝”工作。2007年的《神经科学杂志》上专门有一个编辑邀请文章说明Google给网页排序的机制可能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Promise and Pitfalls of Extending Google's PageRank Algorithm to Citation Networks 每个期刊的资料里面的Eigenvector(特征向量序)测量就可以类似的反映出这种机制。比如:2009年,神经科学领域重要两个杂志Cerebral Cortex和Journal of Neuroscience的IF分别是6.979和7.178,相差无几,但是其特征向量序分别为0.0742和0.48433,重要性差异不言而现;甚至连IF高达9.49的Brain的特征向量序0.10027也只能望其项背。 后补 :不出所料,OHBM的第二天,新IF出来了,快速浏览了一下关心的期刊:Neuroimage稳中有涨 5.739 -5.932 ;HBM则表现出一贯的震荡(“大喘气”)特点 6.256- 5.107 ;Cerebral Cortex呈小幅降低 6.979- 6.844 ;Journal of Neuroscience则呈小幅上升 7.178- 7.271 ,并且5年影响因子也已经“破8”。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12530 次阅读|2 个评论
神经科学发展史及其科学思想的变化
热度 10 juyunyue 2011-5-20 18:05
神经科学不算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了对大脑的认识和研究;但是由于我们认知的局限、研究手段的局限,我们对于大脑功能的研究还处在初步的阶段,很多未知的东西都在等待着我们去解答。这里主要综述一下神经科学发展史以及科学理论变迁之后科学思想的变化。 在神经科学的发展史上,主要存在着以下 3 个大的争论: 1、 关于大脑和意识的争论:大脑和意识究竟是相互孤立的还是还是统一的,意识究竟是大脑的一部分还是游离于之外?由此产生了很多观点。包括孤立论观点、同一论观点、平行论观点、二元论观点等。 2、 局部定位论( localism )和整体论( holism )的争论:特定的脑部区域是否仅仅和特定的功能相联系,还是大脑以一个整体参与所有的功能体现。 3、 是否有除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压觉之外第六感的存在,即所谓的灵魂,这是一个我们尚未深入研究因而一切还处于未知的领域。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神经科学的发展史。 公元前 1700 年,古埃及人用象形文字最早在纸草上记录了“大脑”这一术语;公元前 400 年左右,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 Plato 认为大脑是一切意识活动的本源,他的学生 Aristotle 则认为心承载了人类的一切情感和思考,大脑则是一个所谓的“冷却器”( radiator )用来调节心的活动。公元二世纪,古希腊伟大的外科医生 Galen 提出大脑能够感觉信息,并且控制着人们的活动。公元 17 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 Rene Descartes 认为神经包含着体液,它们对于感觉和运动信息的传递起着很大的作用。他是一个坚定的二元论者,相信意识和大脑是相互分开的,它们之间通过如今被称为“松果体”的脑区进行相互联系。 以上人们对神经系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主要在于大脑和意识的争论。但是这些理论大多数都是哲学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神经科学家)的空想,没有实验证据来论证,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科想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必须要有实验证据来支持。在这之后,人们开始进入实验神经科学的阶段。 18 世纪伊始,也就是著名的启蒙运动时期,意大利医生 Luigi Galvani 用刺激青蛙腿神经和肌肉的方法,揭示了神经元激活的电学性质,至此人们发现神经系统是电活动的。 19 世纪初,著名的颅像学的创建者 Franz Joseph Gall 与 Spurzhiem 将大脑分成 35 个不同的功能区,包括了主导具体功能如语言、颜色的脑区到主导抽象功能如希望、自尊的脑区等; 19 世纪中期,伟大的捷克生理学家 Pukinje 第一个描述了神经细胞,并且对实验生理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通过压力和电刺激眼球,研究了感觉和视觉,发现了皮层处包含着具有很多分支的细胞,这些细胞后来被命名 Pukinje 细胞。同时期的法国神经生理学家 Pierre Flourens 也对脑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以兔子和鸽子为实验对象,通过损毁脑和脊髓的不同部位来观察动物行为的变化,他是大脑功能整体学说坚定的支持者,并著《评颅相学》一书来驳斥 Gall 的学说。局部定位学说最强的反对者是英国神经生理学家 Hughlings Jackson ,他认为大脑的功能是复杂的,我们不能从局部脑区来定位分析,而应该从整体来思考,以他名字命名的“杰克逊癫痫”揭示了脑内异常放电可以从局部开始向临近皮质扩散,更好的证明了整体论的观点。法国外科医生、神经病理学家 Broca 是脑功能定位学说的倡导者, 1862 年,他收到一位患者,这位患者可以听懂别人的谈话,但自己却不能够表达, Broca 发现这位患者之前进行过颞叶切除手术,用来治疗癫痫。他的这种病症后来被称为运动性失语症或 Broca 失语症,患者死后, Broca 对他进行了脑部解剖,发现在他大脑左半球的第三个前额沟回存在着损伤,之后这个脑区即被定义为 Broca 脑区,以此来纪念他的贡献,这是对神经系统内功能有其特殊定位一个很好的临床证据。与 Broca 的病人相比,德国神经学家 Carl Wernicke 的病人临床上表现出说话很流利但却没有任何意思,在旁人看来是严重的思维混乱,被称为感觉性失语症或“ Wernicke 失语症”,相应的脑区则被定义为 Wernicke 脑区,包括颞上回、聂中回后部、缘上回以及角回,他的发现进一步论证了脑功能区定位学说的观点。 19 世纪中后期,意大利细胞生物学家 Camillo Golgi 发明了银染方法可以观察到单个的神经元,这是人们第一次可以在体外观察到脑内神经元的走向,这给脑结构的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染色的原理至今不是很清楚。之后,西班牙神经组织学家和神经解剖学家,也就是现代神经科学之父 Santiago Ramong Y Cajal 改进了 Golgi 的方法,创建了还原硝酸银染色法,可以更清楚的观察神经元的结构,他认为神经元是最小的结构单位、并且发现了神经细胞间的突触联系,还对脑的精细结构进行了描述,由于他们的突出贡献,两个人分享了 1906 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同年,德国医生 Alois Alzhemier 首次报告了具有进行性痴呆表现的 51 岁女性患者的案例,揭示了神经元退化症的病理,并且以他名字命名了该疾病。 20 世纪之前的神经科学主要停留在定位学说和整体学说的争论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学说各有实验证据来证明但并不完全,同时对神经系统的研究上升到了对大脑记忆这一更高层次的研究,我们如今会对颞叶切除这一不可逆的手段来治疗癫痫嗤之以鼻,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对大脑功能的不完全认识,使得我们采用上述极端治疗方法,却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们对脑功能的认识。科学的进步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总结失败中取得的。 进入 20 世纪,神经科学的发展更为迅速,美国生理心理学家 K.S.Lashley 以大鼠为实验对象,对记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系统的不同程度的损毁大鼠的脑部,然后对它们进行迷宫测试实验。 1929 年,他的重要专著《大脑机制和智能》出版,他提出了两大原理,即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前者认为大脑皮层各个不同部分几乎以均等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而后者认为就学习和记忆而言,大脑以一总体而进行活动。同时期的加拿大伟大的神经外科学家 Wilder Penfield 对大脑的工作机制、心理和记忆的机理进行了探索。通过刺激癫痫病人皮层的不同部位,他发现激活多种细胞可以产生特定的结果,这为脑功能局部定位理论提供了支持,他的工作为 1934 年建立的世界著名的蒙特利尔神经科学研究院奠定了基础。 20 世纪 40 年代,英国生理学家 Alan Hodgkin 、 Andrew Huxley 等用离子浓度梯度和粒子穿透膜通道的移动,阐明了神经元电激活的原理。 1946 年,美国神经物理学家 Kenneth Stewart Cole 发展了电压钳技术,使测量细胞中的跨膜电位成为可能,他被同行誉为“将物理学应用到生物学的先驱”。 20 世纪 50 年代,澳大利亚、奥地利以及荷兰个体生态学家 Karl von Frisch 、 Konrad Lorenz 、 Nikolaas Tinbergen 建立了动物行为学,奠定了神经行为学的基础,他们三个分享了 1973 年的诺贝尔奖。 1957 年开始,加拿大神经学家 Brenda Milner 对病人 H.M 的研究开创了对人脑记忆研究的新纪元。 H.M 由于在 9 岁时经历了一场车祸,而患有严重的癫痫。外科医生 William Beecher Scoville 对他进行了左右内侧颞叶的切除,手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癫痫的发作,但是却导致了 H.M 严重的顺行性失忆以及轻微的逆行性失忆。他对手术之后的事情不能形成长时程的记忆。 H.M 的案例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记忆损伤为临床提供了资料,还因为他使人们明白相应的脑区是和特定的记忆功能相联系的,他的例子使人们对人脑记忆的研究有了革命性的进步。这之后,美国神经心理学家 Goger Wolcott Sperry 又对 10 个进行了胼胝体切断手术用于治疗癫痫的患者进行了研究,他们要求病人完成一些任务,而这些任务是已知的只需要特定大脑半球参与的,他们由此得出了一些结论,比如两个大脑半球可能各自包含一些意识,他们的工作使人们对大脑功能的单侧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因为他的出色贡献,他和另外两位科学家分享了 1981 年的诺贝尔奖。七十年代后期,正电子断层脑成像技术( PET )研制成功,通过给被试者注射含放射性同位素的示踪物,同位素放出的正电子与脑内的负电子发生湮灭而释放出γ射线,通过记录γ射线在大脑中的位置分布,可以测量出区域脑代谢率( rCMR )和区域脑血流( rCBF )的改变,以此反应大脑的功能活动变化。这之后,人们又研制出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MRI )以及功能性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fMRI ),使得无创性的研究大脑功能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一系列的科学研究方法发展起来,包括膜片钳技术,电镜技术,单光子、双光子成像( confocal )技术等促进了人们对神经系统的认识。 神经科学的学科思想在 20 世纪最大的成果就是意识到研究神经现象存在有“分子、细胞、环路、系统、整体”这五个由低到高的层次,由此神经科学家在研究相关问题时,往往采用两种方法,即“自下而上”的还原论法和“自上而下”的系统论法。前者通过从分子水平开始研究,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将每个层次都研究清楚,最后上升到整体的功能。后者则是先从临床上功能的异常入手,由上向下的研究哪个层面出现了问题,进而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但是这两种方法都在环路这一水平存在着瓶颈。由于神经系统的复杂性以及研究手段的局限性,我们目前很难全面的了解哪些分子参与了整个环路的作用,如果在这个层面研究不清楚,我们很难真正的对神经系统有所掌握。 当科学发展进入 21 世纪,对于脑功能的极端的定位主义学说和整体主义学说已经被相互作用机制学说( connectionism )所取代,这个观点认为低级或初级感觉、运动功能是局部定位的,但是更高级的功能,像物体的识别、记忆、语言功能是各个不同脑区相互作用的结果。除此之外,大多数的认知神经学家相信意识和大脑在某些方面是相互作用的,而不是简单的谁决定谁的关系。 提到灵魂,大多数人会认为这属于宗教或哲学研究的范畴,在这里,我想指出的是,很多神经心理学家相信灵魂的存在,并且正在用实验探索灵魂的存在与否。之前提到的加拿大神经生理学家 Penfield 认为“人类并不仅是有物质的躯体,必然兼有无形的非物质灵魂”。与灵魂相关的科学研究很多是将灵魂看作人类信念的一个部分,或者是形成对外部世界认识和理解的意识。 DNA 双螺旋结构的提出者 Francis Crick 在他所著的《令人惊异的假说》(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一书中提到“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人脑的工作来认识关于人类灵魂的所有事”。不管怎样,这个有很多争议的话题将会是神经科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是我们目前的研究水平还不足以完全认识它。但科学总是在不断进步,我们相信,我们对这一领域的了解一定会逐步深入。 通过以上对神经科学发展史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思想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科学理论的形成,没有思想的指导,我们就不会采用实验方法来论证思想的正确与否;同时没有科学理论的进步,思想只能停留在一定的层面而止步不前。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使得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的生命的本质。
8686 次阅读|23 个评论
近十年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发表前20名国家与地区排名
热度 1 wanyuehua 2011-5-2 06:50
中国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名第 15 位、论文数排名第 10 位、篇均被引次数未进前 20 名 检索汤森路透 ( Thomson Reuters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简称 ESI ),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于 2000 年 1 月 1 日 至 2010 年 12 月 31 日 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 神经科学与行为学 领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统计分析出前 20 名国家和地区排名(共有 84 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排名)。每个参与排名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期间发表的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论文数超过 3 千篇,排名参照指标为总被引次数( Citations )、文章数( Papers )和篇均被引次数( Citations Per Paper )。 美国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3,240,322 次和论文数 127,179 篇均排名第 1 位、篇均被引次数 25.48 排名在第 3 位, 中国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76,508 次排名在第 15 位、论文数 8,743 篇排名在第 10 位、篇均被引次数 8.75 未进前 20 名(第 64 位), 中国台湾地区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28,348 次排名在第 24 位、论文数 2,514 篇排名在第 26 位、篇均被引次数 11.28 未进前 20 名(第 49 位) 。 详细情况见表一 2000-2010 年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表二 2000-2010 年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表三 2000-2010 年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表 1 2000-2010 年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127,179 3,240,322 25.48 2 ENGLAND 25,319 658,310 26.00 3 GERMANY 29,623 623,793 21.06 4 CANADA 19,542 414,914 21.23 5 JAPAN 25,109 381,484 15.19 6 FRANCE 17,034 347,797 20.42 7 ITALY 18,651 311,259 16.69 8 NETHERLANDS 10,119 197,592 19.53 9 SWITZERLAND 7,049 163,312 23.17 10 SWEDEN 7,277 157,248 21.61 11 SPAIN 9,602 150,390 15.66 12 AUSTRALIA 8,393 141,215 16.83 13 ISRAEL 4,417 88,850 20.12 14 BELGIUM 3,929 81,310 20.69 15 PEOPLES R CHINA 8,743 76,508 8.75 16 SCOTLAND 3,336 73,077 21.91 17 FINLAND 3,340 65,620 19.65 18 AUSTRIA 3,105 63,612 20.49 19 BRAZIL 7,158 61,693 8.62 20 DENMARK 3,202 60,915 19.02 表 2 2000-2010 年 神经科学与行为学 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127,179 3,240,322 25.48 2 GERMANY 29,623 623,793 21.06 3 ENGLAND 25,319 658,310 26.00 4 JAPAN 25,109 381,484 15.19 5 CANADA 19,542 414,914 21.23 6 ITALY 18,651 311,259 16.69 7 FRANCE 17,034 347,797 20.42 8 NETHERLANDS 10,119 197,592 19.53 9 SPAIN 9,602 150,390 15.66 10 PEOPLES R CHINA 8,743 76,508 8.75 11 AUSTRALIA 8,393 141,215 16.83 12 SWEDEN 7,277 157,248 21.61 13 BRAZIL 7,158 61,693 8.62 14 SWITZERLAND 7,049 163,312 23.17 15 SOUTH KOREA 4,694 54,901 11.70 16 ISRAEL 4,417 88,850 20.12 17 BELGIUM 3,929 81,310 20.69 18 FINLAND 3,340 65,620 19.65 19 SCOTLAND 3,336 73,077 21.91 20 DENMARK 3,202 60,915 19.02 表 3 2000-2010 年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GUADELOUPE 12 328 27.33 2 ENGLAND 25,319 658,310 26.00 3 USA 127,179 3,240,322 25.48 4 SWITZERLAND 7,049 163,312 23.17 5 SCOTLAND 3,336 73,077 21.91 6 KENYA 38 823 21.66 7 SWEDEN 7,277 157,248 21.61 8 CANADA 19,542 414,914 21.23 9 GERMANY 29,623 623,793 21.06 10 BELGIUM 3,929 81,310 20.69 11 AUSTRIA 3,105 63,612 20.49 12 FRANCE 17,034 347,797 20.42 13 VIETNAM 22 448 20.36 14 WALES 1,292 26,067 20.18 15 ISRAEL 4,417 88,850 20.12 16 NORWAY 2,062 41,243 20.00 17 FINLAND 3,340 65,620 19.65 18 NETHERLANDS 10,119 197,592 19.53 19 DENMARK 3,202 60,915 19.02 20 IRELAND 1,217 22,562 18.54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4524 次阅读|1 个评论
Taylor & Francis 2010年创刊的《认知神经科学》被SCI收录
热度 1 wanyuehua 2011-4-29 06:59
Taylor & Francis 2010年创刊的《认知神经科学》被SCI收录
2010 年创刊的 Cognitive Neuroscience 《认知神经科学》, ISSN:1758-8928 ,季刊,英国( PSYCHOLOGY PRESS, 27 CHURCH RD, HOVE, ENGLAND, EAST SUSSEX, BN3 2FA )出版, 2011 年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目前在 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2010 年的第 1 卷第 1 期到 2010 年第 1 卷第 4 期共 60 篇论文。 60 篇文章包括学术论文 59 篇、社论 1 篇。 60 篇文章的主要国家分布:英国 21 篇,美国 20 篇,加拿大、意大利、荷兰各 6 篇,德国、瑞士各 5 篇,澳大利亚 3 篇,阿根廷、比利时、智利、韩国各 2 篇等。 60 篇文章的作者单位涉及 97 个研究机构,在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研究机构为伦敦大学学院( UCL ) 7 篇、杜伦大学( UNIV DURHAM ) 3 篇、苏黎世大学( UNIV ZURICH ) 3 篇。 60 篇文章共被引用 23 次(其中 2010 年被引用 12 次、 2011 年被引用 11 次),平均引用 0.38 次, H 指数为 3 (有 3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3 次以上)。 Cognitive Neuroscience 《认知神经科学》投稿指南: 该刊主要刊登认知神经科学领域高品质的理论文章,包括但不限于:知觉,注意,记忆,语言,动作,决策,情绪和社会认知。该刊物的一个特色是出版快速审查快速网上公布短文章(最多 4000 字),这类讨论文章和简短的报告 7 天之内就能发表。 该刊没有版面费,并且能够提供免费彩色印刷。 网址: http://www.informaworld.com/smpp/title~db=all~content=t909559412 编委会: http://www.informaworld.com/smpp/title~db=all~content=t909559412~tab=editorialboard 作者指南: http://www.informaworld.com/smpp/title~db=all~content=t909559412~tab=submit~mode=paper_submission_instructions 在线投稿: 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pcns Cognitive Neuroscience 《认知神经科学》热点论文: 1. 标题 : Do we have independent visual streams for perception and action? 作者 : Schenk T, McIntosh RD 来源出版物 : COGNITIVE NEUROSCIENCE 卷 : 1 期 : 1 页 : 52-+ 出版年 : 2010 被引频次 : 6 2. 标题 : On the functional nature of the N400: Contrasting effects related to visual word recognition and contextual semantic integration 作者 : Molinaro N, Conrad M, Barber HA, et al. 来源出版物 : COGNITIVE NEUROSCIENCE 卷 : 1 期 : 1 页 : 1-7 出版年 : 2010 被引频次 : 3 3. 标题 : Theta-burst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o the prefrontal cortex impairs metacognitive visual awareness 作者 : Rounis E, Maniscalco B, Rothwell JC, et al. 来源出版物 : COGNITIVE NEUROSCIENCE 卷 : 1 期 : 3 特刊 : Sp. Iss. SI 页 : 165-175 出版年 : 2010 被引频次 : 3
个人分类: SCI投稿|5035 次阅读|1 个评论
英国新书分类:生命科学
热度 1 newlight 2011-4-19 20:12
尝试新的介绍方法,以主题分类,每次介绍几本书。 Delusions of Gender: The Real Science Behind Sex Differences 作者 Cordelia Fine 出版社 Icon Books (平装本2011年2月3日出版) ISBN 978-1848312203 这本书的书名《性别的误识》,全书就是为了反驳大众文化中对于性别的误识,特别针对是目前流行的“男女有别是由大脑结构与发育决定”这一观点。作者重点攻 击的是两种论点:其一是男女在数理分析和善解人意上天然有别,其二是这种差别是在胚胎期形成,与性别荷尔蒙有关,可以用“大脑扫描”证明。她分析了大量大 众读物以及原始研究,指出许多流行观点并无科研证据,而有些科研成果由于设计缺陷或数据不足,仍有争议,却常被拿来作为“科学依据”。她批评的作者之一就 是 Simon Baron-Cohen,指出他的一个著名的“男婴爱看手机、女婴爱看人脸”的实验存在重大设计缺陷。 Zero Degrees of Empathy: A New Theory of Human Cruelty 作者 Simon Baron-Cohen 出版社 Allen Lane (精装本2011年4月7日出版) ISBN 978-0713997910 作者是剑桥大学教授、自闭症研究专家。这本题为《设身处地能力为零》的书中,他以“设身处地”度(empathy)作为中心,试图以此解释为什么人类可以 对他人施暴,他指出其中的关键不是有些人“邪恶”,而且他们缺少“设身处地”的能力。这种“设身处地”的能力,并不仅仅是后天学会的,是在大脑中已有构 建,并且还能找到相关基因。当然缺少“设身处地”的能力,并不等于“邪恶”,比如自闭症就是一种表象,缺少这一能力也不是永远只会产生负面影响。 Mathematics of Life: Unlocking the Secrets of Existence 作者 Ian Stewart 出版社 Profile (精装本2011年4月7日出版) ISBN 978-1846681981 上面两本书都涉及到了心理学和生物学的交叉,另一本新书《生命之数学》谈的是数学和生物学的交叉。本来这是两个反差较大的学科,数学重抽象概括,生物学重 具体描述,连从事这两门学科研究的似乎都是两种不同的人。不过近年以来这两门学科开始大规模的合作,生命科学研究中产生的大量数据需要数学模型,数学理论 也可以应用到某些生命科学研究,比如神经科学中去。这本书既是对历史回顾,也是对未来的展望。
个人分类: 科学图书|3648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的教育理念漫谈:父母该为孩子做些什么?
yangjunchao 2011-1-10 09:23
大概不会有父母不为孩子着想的,这是在进化中形成的一种本能并在个体出生后在社会 文化的熏陶中又进一步强化。但是如何为孩子着想呢?在和平发展的时代里,让孩子健康成长基本是每一个家庭都能做到的。除此之外,我想很多家长都有一个愿望 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将来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有一份愉快而有意义的人生。 对大量同卵双生子(遗传因素一模一样)的长期跟踪研究的统计结果表明一个人的智力、能力大约40-50%与遗传因素有关,其它部分由后天环境决定。这40-50%的遗传因素,其实主要体现在刚出生时对外界信息的吸收和情绪调控、行为模式的选择性优势,如果没有合适的外界环境,最后的结果往往也大相径庭。用狼孩的故事打个比喻,如果一个小孩的遗传素质很好,放到狼群里,他大概会被抚育成一个出色的狼孩。 孩子出生后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决定了孩子未来发展的走向。可以把这种环境类比 为一个信息场,学过物理的知道电磁场和引力场是怎么回事儿,信息场通过光、声、味、触抚等物理化学信号,环境信息与孩子的神经系统的感受器发生作用并把相 应的信息编码在他的神经网络中。从较长期的过程来看,信息场的构造或矢量强度决定了孩子心理发育也就是他的神经网络的构造速度和构造模式,而他的这个有着 复杂内部、外部反馈关系的神经网络的构造及其支配的腺体和肌纤维的活动,就是孩子未来的个性、素质、能力、动机和情感取向、意志力或者说智商和情商的全 部。父母可以为孩子选择更好的学校、经常带他到有意义的环境,但孩子的婴幼儿时期,是形成最初的发展蓝图的决定性时期,家庭给与的信息量和信息结构的影响 是决定性的。随着孩子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自我意识、认知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建立,这种初始的心理结构会作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在对更多更复杂结构的信息元素的 吸收和积累中,会有两三次的不同层次的结构性突现,并对不同的方向也就是兴趣取向呈现出很大的选择性优势。随着孩子的自我或自觉意识逐步强大,家长、老师 的影响力逐步减小,孩子按前期建立的动机程式也就是适当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则自己寻求合适的信息,就像饿了渴了会主动去找喜欢的食品和饮料一样。有的人说 养孩子就像训练小猫小狗学知识、技能,训练鹦鹉说话,这很正确,只是动物的基础神经系统怎么训练也不能达到人的程度,器官的构造、神经元的容量和初始调控 关系都不一样,但机制或道理是一样的。 家长对孩子提供的信息环境决定了孩子早期的发展,这包括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情感交 流以及言传身教或自己行为习惯的示范作用,这大致或潜在地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一生。而家长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明确的或潜在的预期,都会在日常生活和为孩子信息 环境的配置中不自觉地体现出来。所以,特别是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也就是决定着孩子心理发展的初始蓝图、发展效率和发展方向等等方面,家长对孩子有效信息 环境的配置和行为方式的引导规范至关重要。具体地说就是每天的每时每刻你让他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玩什么、和对他的行为方式或与他人的交流方式的引导和规 范,对每个家庭和每个孩子来说真实的微观过程就是这样。如果真的具体到每时每刻或每一天,这会让问题没法讨论,所以只能粗略分门别类加以说明。 还应该注意一点的是孩子认知的速度,也就是对外界信息吸收的速度,最初的过程很缓 慢,但会是以指数(有些阶段以指数的指数)的方式增长的,到一定阶段会大致以线性方式增长,到中年以后增长的速度下降,并逐步稳定下来,直到老年以后基本 不再增长,并可能会因为出现神经的生理性病变而失忆或某些行为能力的丧失。这个过程会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但大致的情况是这样。 另外,信息是有结构的和相互关联的,这与科学的统一性和事物的统一性这个基本原则 有关。这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也包括商务、文学、艺术甚至家政和个人或公共关系,比如社交、恋爱和婚姻。如果你为孩子配置的是最核心的、最基本的信息,比 如直接体现那些最广泛、最基本的规律的信息,他从有限的信息里就可以直接获得一般性的规律,而在以后的动机程式中就可以对环境信息作出正确有效的反应。如 果配置的信息是散乱的甚至是误导的,那么这种规律就很难呈现出来或者根本不能形成。所以,可以预见,虽然孩子天生的学习能力几乎是相同的,但孩子认知和行 为能力也就是我们说的智商和情商的分化会是以级数的速度进行的,在学生时代面对的环境差别不大,可能还显示不出差异来。但到了大学或社会上,自己独立自主 以后,立时就会有数量级的差别。 首先是孩子对自我和周围环境的认识,并在遗传形成的基本行为方式的基础上行为和习 惯的扩展或建立。这是从对线条、颜色、形状、质感、气味、触觉、质感、物体、运动、自我等信息在不知不觉之中逐级认知并实时与支配腺体分泌激素调控情绪和 支配行为的效应器整合在一起形成的。这个阶段没有家长的引导孩子都可以自己完成,这种能力是天生的,也就是在进化中决定的在发育中形成的由基础神经系统决 定的,或者就是上面说的遗传因素。遗传因素的不同这个阶段完成的快慢和对不同信息的兴趣取向不同。如果这时他吸收了较多的好听的声音、好的画面或色彩组合 方式,并且和他自己的直接尝试结合起来,并在以后不断强化,他对音乐、绘画等艺术方面的天赋就会被激发出来。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吸收,也就是孩子没有对音 乐、绘画的足够的感受、理解或欣赏、鉴别能力,而只是机械或形式化的训练,那么可以肯定结果只能是走向家长希望的反面,孩子很快表现出烦躁、没有耐心并且 不配合。如果家长过于严厉要求,往往损害的是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并可能激发他的逆反意识。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在音乐、绘画、舞蹈方面有所发展,但往往忽略了必要的吸 收,孩子可能学会了一些机械的技术,但乐感、想象力没有足够的底子,很快就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相反,如果有足够的吸收,即是没有音乐、绘画技能的任 何训练,他对艺术的品味同样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技能的训练有助于达到这种境界,但不是效率很高的一种方式。而如果以此为职业或兴趣爱好,那当然技能训练 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网友说起他的两个孩子,相差两岁,大的四岁开始学钢琴,几年下来越来越没有耐心。看老大很费力也学不进去,于是就不让老二学了。可很意 外,老二反而经常跃跃欲试,显出很大的兴趣,经常希望自己能一显身手似的。老二无意中跟着老大的学习吸收了很多,又没有机械训练的枯燥,兴趣可能就激发出 来了。如果能以自己的兴趣作为动力,家长有这个条件,就是有足够的经济后盾作保障,又有心栽培,倒不妨可以着意培养。但这是一种极难被认可的职业,即便对 于自娱自乐,也是一种极难达到一定程度的爱好。因为你只有和历史上以前的艺术家比较,历史上已经有太多的高峰矗立在那里,只有非凡的天才才有可能达到这样 的高度,你只有达到了或超越了他们达到了新的高度你才可能会被认可。即便对于儿童时期就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很有天赋的,这也会是个漫长而要付出极大努力 和代价的过程,涉及到的技术和机遇方面的因素很多,与能否得到名师的指点和引导从而以很高的效率快捷的达到某种境界关系很大。如果他的老师就不具备相当的 高度,那么孩子有可能被误导,或流于平庸,不太可能自己发展起来。对生活在音乐、绘画等艺术世家的儿童来说,成功的几率也不是很高,毕竟已不是那个全民热 爱艺术、艺术主导社会的时代了。对一般的家庭,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基本不具备,成功的机率就微乎其微了。当然,如果是仅限于技能达到某种程度而作为一种一般 性的职业,或作为一种陶冶情趣的爱好甚至社交的一种方式,那或许是比较容易的,但在现代社会里这显然这不是很有优势的一种选择。孩子如果没有兴趣不能投 入,仅仅是浪费了家长和孩子的时间,但真正感兴趣全身心的投入又怎样呢?对于孩子来说,那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或人生追求,但对于家长来说,很多时候像陷入 一场恶梦。我的一个朋友从小跟着父亲学画画,画得相当有灵气,对文学的感觉也非常好,后来读了清华美术学院,我看过她的一些作品,相当不错了,比市面上很 多作品水平要高,但数量不多。真正热爱艺术的,会有一个自我要求,不会粗制滥造。她后来还是放弃了画画或相关职业而改行做了别的。从投入产出来说就非常的 不合算了。我曾对她说,如果我有小孩了,跟你学画画吧。她说,教他没有问题。不过你可要想好了。如果我有孩子将来要画画,左手画,剁左手,右手画, 剁右手。看她平时温文尔雅而这时候一幅恶狠狠的样子,我自己都出一身冷汗!可见艺术职业生涯的艰辛!用一生最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一个阶段为代价达到了相 当的程度而又不得不放弃的那种感觉不是常人可以体验和理解的。如果家庭条件足够好,真正热爱艺术,可以养孩子大半生或一生,那另当别论。中国社会发展很 快,现在,中国有不少这样的家庭可以支撑起孩子玩艺术。但在十年前,还不太可能。我的一个朋友家庭条件在当时的中国算是非常优越了,从小受艺术的熏陶,自 己也很聪明、有灵气,对文学和表演艺术有相当的品味。到了大学时代,父母已经由对女儿的欣赏、自豪变为担心了,很担心她成为一个文学青年。可她呢,出 乎父母的意料,觉得文学还不够,要做艺术,去拍电影,而且真真切切的成为了一个艺术青年。为此给父母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家庭到了决裂的地步。后来, 她还是坚持了自己的追求,在国内读了电影方面的研究生,后来去了巴黎。她未来的路仍会极度的艰辛和漫长。一个艺术家在成名之前,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而 越是有深度的艺术家,往往越超前时代,越难获得社会公众的理解、欣赏和认可。当然,我说的故事是中国九十年代末的,后来国内艺术品市场很活跃,很多艺术家 的作品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变得很富有了。但相对于众多长期全身心投入的庞大的基数,这些被市场认可的仍是极少极少的一部分。很多人在早期,不得不把现在价 值几百万元的作品以几万块钱的价格卖掉以维持自己最低限度的生存和再生产。相对于其它任何职业,包括科学,艺术之路是最艰辛和漫长的。家长在希望孩子学艺 术的时候,很多时候只看到了成功艺术家身上的光环,其实非常有必要了解艺术家成功背后的艰辛和孤寂。 对于其它的方面,比如科学、技术、商业、金融、法律、医学、媒体等等,也是一样的 情况或过程。除科学的基础理论和艺术类似外,其它的都可以归结为一类技能或技能组合的训练,学校教育提供了对未来大部分职业要求必须具备的一些素质和能力 的训练,但学校的东西往往是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的,而且几乎对所有的孩子都一样。如果希望孩子出类拔萃,孩子到某种年龄后的自主能力、自学能力、自己对环境 分析判断并作出正确选择和对自己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个能力越早形成越好,家长也会越省心。这个能力是抽象的,但却是通过某些实 际的具体过程形成的。那么,家长对孩子心理变化的观察分析并适时提供合适的信息就显得异常重要,这只能对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孩子的遗传因素、已经形成的 兴趣取向、家长的预期很大程度上起决定作用。 我们对Charles的 方案最初是针对国内应试教育希望他在对付读书方面能有一两年的提前量,可以让他入学后轻松对付考试并能有一些余力扩大知识面。同时在英语方面附加一些额外 课程,以弥补国内英语教育的不足。他从两岁左右开始阅读图画故事,虽然一天一般不会超过半个小时,但几年下来的积累已经很可观了。除了行为规范、情绪情感 自我调控的内容外,主要是关于自然和自身的科普读物,这些东西帮他确立一个关于自然、自身行为的基于因果逻辑或者理性的基本的心理框架。我们也默许、甚至 鼓励他自己在有安全保障情况下的完全的自由和随意性,这有助于他主动性、自我意识、独立性的形成。而对有意义的实践探索,比如观察研究公园水管喷头、到香 港后深度探索轨道交通、沉浸在通过玩具营造的世界里自由驰骋、无穷无尽的对周围事物的探寻发问,都给与充分的支持、配合和鼓励。书本提供的对自然、自身的 解释和他自己实际体验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他对读书有选择性但基本上不怎么排斥,现在经常会自己拿一本书随意翻翻。其实孩子只要能从书本中得到有意思的 东西,他就会喜欢读书。而通过读书是可以让孩子尽快成长的捷径,也是人一生发展的捷径。现在毕竟是科学主导社会发展,所以我们一开始就有意识的强化他对科 学的理解和领悟,对他大规模地冒出来的各种问题都尽可能给出准确的答案。要么就不给出答案,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给出他能理解的答案的。这需要他自 己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现在的一个瓶颈是,如果没有原子、分子的概念和相互作用的基本图景,他可以扩展知识而不太能进一步深入和提高了。所以爸爸一直留心为 他买适合孩子阅读习惯的物理、化学读本。有了一定的物理、化学基础之后,他的认识的空间就可以彻底打开了。比如就可以准确回答诸如核糖体是干什么的、 为什么洗洁精能杀死细菌、图像如何进到照相机里一类的问题了。 写这么多,是因为前两天爸爸终于买到比较合适的物理、化学读本了。这是台湾出的一 套中学生科学读本,总书名《中学生必读的图解科学教科书》,分为《寻找生活中的科学原理》、《挖掘物质世界的秘密》、《发现生命与宇宙的奥秘》、《揭开能 量与能源的秘密》、《发掘大气和水的循环原理》几个分册。以漫画的形式让孩子进入情境状态并导入问题,然后给出解释。有些内容并不是很好,因为还是现象描 述而没有给出背后的准确的机理,但爸爸看重其中两册关于物理和化学的部分。还有一本是《化学趣味教室》,韩国人编写的,也是漫画的形式,通过物态变化、原 子、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解释一些常见现象。另外,还买了一套《Super小学堂》,包括《探险动物世界》、《自然植物的百种样貌》、《宇宙奇观大秘密》、《我要成为科学试验王》、《地理冒险队》、《惊奇生活体验记》、《人体这么奇妙》共七本小学生的科普读物。Charles早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这后一套书的水平,不过这套书也是以漫画的形式给出情境,然后分析解答问题,写得很有意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丰富开阔一下视野。除此之外,还买了三本一套的《小学生一定要注意的30种细节》、《小学生一定要养成的30种习惯》、《小学生一定要做的30件事情》。这套书也没有太大的新意,很多内容Charles都 知道了。但这套书也是很有意思的漫画,只不过想让他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通过不同的信息环境进一步强化巩固小孩的必要的习惯和行为规范。还有一本是《唐 诗》,可惜只买到了下册,台湾出的,专为孩子设计的,配有插图和浅显的适合孩子口味的解释。这方面台湾做的最好,但数量不多。香港这方面书很少。内地太多 但大都粗制滥造,偶尔也有好的,但极少,几乎碰不到。爸爸在北京留意了很长时间没有买到合适的。买的一套是许渊冲编译的从汉魏到唐宋明清的多卷本古诗词读 本,有拼音和英语对照的成人读物,篇目选择和英译也不是很好,但这次回北京逛了好几个书店实在找不到更好的版本了。国内编书的很不敬业,太多粗制滥造的 了。爸爸以后有空自己主编一套。 特别说一下,唐诗或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所在,它通过意象、意境的感悟而 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方式理解自然、社会和人生中的复杂现象或过程,可以或更容易达到更高更深入的程度。中国人有着把中西文化兼容并包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而让西方人学中国文化,就困难的多了。还没有看到有西方学者对西方科学文化达到很高的境界而同时对中国文化也达到很高境界的人。黑格尔、莱布尼茨、海德格 尔算是西方的高人,对中国哲学也只是蜻蜓点水了解一点,但已经非常心悦诚服了。他们自己的哲学体系和老子、易经的哲学体系差得很远,但西方的优势在于通过 逻辑和实证逐步细化到了事物的最基本的量子化结构的层面了,可以精确的描述和预测。中国却仍停留在现象的层面,经常被庸俗化教条化而变为大忽悠。Charles现 在进入了英文为主的国际学校,英文按部就班的跟下去,每天再读十分钟二十分钟的,不太会成为问题了。于是最近开始强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希望他再过一两年 能自己自觉地每周背一两首唐诗而不用爸爸的辅导了,并能开始自己阅读古典文学的通俗读本。希望他到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可以自己自觉读书学习,而爸爸的角色 也转入辅导他的中英文写作方面。看在美国生活的网友的孩子,华人家庭,妈妈多做辅导,11岁就写出了很不简单、中国大学生也写不出来的英文。我自己大学同学中,如果父母是老师的,往往发展就很全面。有一个跳过几次级,十四岁进了大学。 (2009年12月发在搜狐博客,2011年元月转贴于科学网博客)
个人分类: 儿童教育|59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普陀山前论衰老
yindazhong 2010-12-8 17:05
普陀山前论衰老 本月 10 日将应邀前往浙江宁波作学术交流(详情参见后面的邀请函),欢迎有兴趣的以及有不同科学见解的学者前往指教。本博交流的题目为从衰老生化本质看神经科学前沿。主办方很热情,计划安排上普陀山,届时一定又可以一展眼界,为祖国的生命科学发展举一柱高香啦。 主办方邀请函如下: 印 教授: 您好,我是宁波大学医学院 徐淑 君,欢迎参加第二届神经科学高级论坛,附件是我们初步的会议安排,请查收。 1 您周五来宁波的飞机票已帮你定好,长沙 - 宁波 MF8515 12 月 10 日 16 : 30 。到时我们将安排 刘爱明 老师( 138. )到宁波机场接机,有什么问题你可以跟他联系,或跟我联系也行,我的电话是 158 。 2 会议是 12-11 号一天, 12-12 (周日)我们初步安排去普陀游玩一天,其他周边地区也可以安排,请专家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行程。 3 不知道 印 教授演讲的 PPT 是否已准备好,可否方便先发一份过来,我们可以写进会议议程中,或者先发个 PPT 的题目。 4 印 教授的回程机票是否需要我们提前订好,若需要,请告知航班号和身份证号码。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4895 次阅读|2 个评论
神经科学优秀国际论文 by F1000 Factor
xupeiyang 2010-8-18 09:16
详细信息见 http://f1000biology.com/browse/NEUROSC 国际生物学专家按F1000 Factor评出的神经科学国际优秀论文,你可以选择查阅近一周至近五年发表的优秀论文。 可按以下分类进行检索查阅: Neuroscience Behavioural Neuroscienc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Motor Systems Neurobiology of Disease Regeneration Neurodevelopment Neuronal Glial Cell Biology Neuronal Signalling Mechanisms Sensory Systems Theoretical Neuroscience
个人分类: 生物科学|32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狂人”彼得 . 诺尔
xpzhan 2010-7-2 06:36
从浩瀚的宇宙、遥远的星际到微小的细胞、乃至原子和夸克,还有什么令我们更着迷?那就是我们用以探讨世界奥秘的大脑。我们是如何思维的,我们的自我意思和思想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如何感受爱,为什么爱?今年二月十七日,彼得 诺尔 (Peter Naur)宣布了一个关于人类意识脑机制的新发现神经突触状态理论。 千百年来,人类意识的奥秘吸引了无数科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面对有数10亿计的神经元的大脑,有时我悲观地想,人类也许永远也无法认识大脑活动的庐山真面目!彼得 诺尔的理论还不为人所熟悉,远未为人所结受但他已经单枪匹马向这个科学堡垒发动了冲击。 这位署名了近400部论文和论著的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数据学院教授,分别在二月5日和13日被著名的《自然》和《神经元》杂志无理由退稿后,把他的论文寄给2003-2004年的172位《神经元》和《神经科学杂志》的作者,包括DNA双螺旋发现者、70年代开始从事神经科学高级功能研究的弗朗西斯﹒克里克教授。这个从未做过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实验的计算机语言专家,宣称: 现代心理学在上一个世纪陷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泥沼 ,他的发现和重要意义 至少需要 20 年才能被理解和证实 。他认为正像DNA结构的发现对于分子生物学具有核心的意义一样,关于神经系统总体活动的这一新理论在神经科学领域对于生命的理解具有核心的意义。 正像著名诺贝尔奖得主弗朗西斯﹒克里克所说,生命体内难以找到像物理学里那样的基本理论。一个生命科学理论往往有这样那样的例外与之相抵触。而我们渴望有这样一个统一的、伟大的理论。或许彼得 诺尔是正确的,我们还要20年,也许更多年才能理解他;或许他的确太狂妄,他的理论是一派胡言。 彼得 诺尔在他的论文中试图用他的神经元突触状态理论去取代加拿大著名心理学家海布在1949年提出的细胞联合理论。他把他的理论着眼在神经元的突触上,他认为精神活动可以用谢林顿突触、习惯化和威廉﹒詹姆斯的意识流思想去描述。用这一理论可以解释行走、睡眠、催眠等生命现象;也可以解释基本的感觉现象;还可以解释意识流的某些方面,例如知觉、认知、注意、联想、表象、回忆、感觉和感知等等。 神经突触状态理论令人着迷。虽然他没有从事神经突触的直接研究,但现有的研究资料中,我们也找不出反对它的证据。当然,我们也没有支持他的证据,所以他就提出一个二十年的预言。他的论证方法也很奇特,不引用第一手的研究报告,只引用包括百年历史的专著。仿佛那浩如烟海的神经科学研究报告于他无用。然而,他的理论的确能让我们把单个神经突触和数以百亿计的突触的总体活动联系、统一起来。单个神经神经元突触的研究有一个实际的意义,因为人们有朝一日会由此认识某些神经疾病的机理并找到相应的治疗方法;而把它们总的联合起来考虑,本身就是揭示我们脑本质的方法之一。神经和心理科学不能为实验室科学家所独断,而是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能走近的科学。   海布理论五十多年来,得到许多的实验支持。弗朗西斯 . 克里克在2003年《自然》(神经科学)的一篇综述中小心地提出了意识理论的框架;其中他多次引用海布的理论。彼得 诺尔没有拘于弗朗西斯 . 克里克的框架 ,在对海布理论提出三点质疑的同时,他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首先,海布的理论并不能实现他理论的初衷。因为细胞的装配的发生并不能让我们理解行为是如何发生的;其次,连海布自己也宣称,例如吃的感觉一定有非常强的作用使中枢神经细胞放电恢复到正常时间关系上,而这一可能性是建立在感觉过程可能积极支持和引导一定的大脑组织活动这一假设上的。第三个缺陷是,该理论不能解释(像性唤起)感觉状态的时程变化上;该理论无法去推断性行为过程中的特殊抑制现象。    海布理论的缺憾不足为怪,因为他是从行为主义出发的,把人当成刺激反应机器。按照彼得 诺尔的理论,人的习惯就是突触的状态;习惯的形成,源于突触的可塑性。在人脑内有约100多亿神经突触人的精神状态就是这些突触效能的瞬间状态。同样是看见红颜色,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其意识状态是不一样的;无限的突触状态对应于无限的意识状态。  不管彼得 诺尔承认与否,他的理论似乎颇受他作为一个计算机语言专家所拥有的背景的影响,他似乎把人脑的思维和意识类比为电脑程序的运算,而神经突触就类似于一个大程序中许多小程序的接口(他本人很不乐意这样比喻,因为突触的可塑性是任何计算机无法比拟的)。颇有可比意义的是弗朗西斯﹒克里克用英国和美国的选举比喻他的理论,来说明不同感觉在中枢的表象的竞争,赢得胜利者就是显性的意识状态。给人直觉是,他作为定居美国的英国人,他是从美英两个的选举制度得到的启示,给出脑的意识状态的形成机制,虽然那只是他的框架中的一个。   人脑意识问题如此深奥,有时我不免悲观地认为,我们永远也无法解开它的谜团,或者那个任务已经超过了我们脑自身的潜能。不知彼得 诺尔心目中的神经突触是什么,但有一点必须指出,那就是除了90%的经典突触外,还有电突触、树突-树突突触、轴突-轴突突触。此外,还有一些气体神经递质象一氧化氮、一氧化碳所介导的神经信号传递是否也与人的意识有关呢?人脑本身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何况存在着个体差异,那么,用彼得 诺尔的方法---也许就是古典心理学的自省方法去诠释意识的神经本质,确实有点狂妄。 延伸阅读: http://www.naur.com/synapse-state.pdf Francis Crick Christof Koch (2003): A framework for consciousness, Nature Neuroscience 首发于博客中国 : http://www.blogchina.com/20100503931620.html
个人分类: 论文论点|4452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脑皮层编码理论
wangwd301 2010-4-14 22:36
您想了解大脑中的信息、知识、结构、规则是如何存在的吗?想了解感觉、学习、意识在大脑中如何完成的吗? 请看附件,可是原创哦。 大脑皮层的神经编码理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93 次阅读|1 个评论
Open A Talk between FreeSurfer and MATLAB
热度 1 zuoxinian 2010-4-5 03:01
今天续些Open A Talk系列:看看如何进行Freesurfer和MATLAB之间的数据读写。在你的freesurfer的安装目录下有一个matlab目录,程序代码就在那里,我只演示最简单的读写,更复杂的功能,是决定于你想做什么,大部分的需求都能满足,自己多读读那些m文件就行。 1、如何读入surface数据到matlab: #-----------Start---------------------- %% This is a test script for loading mgh surface data. function = doTestLoadSurf() workDir = '/Users/messis02/xinian-research/trt/GroupAna/SCA/test_freesurfer'; fname = strcat(workDir, '/lh.zmap.sm05.mgh'); = load_mgh(fname); fname = strcat(workDir, '/lh.thickness.sm05.mgh'); = load_mgh(fname); #-----------End----------------------- 2、如何保存matlab数据到surface格式文件: #-----------Start---------------------- %% This is a test script for saving mgh surface data. function = doTestSaveSurf(R, M) workDir = '/Users/messis02/xinian-research/trt/GroupAna/SCA/test_freesurfer'; fname = strcat(workDir, '/lh.R.RSFC-TKNS.mgh'); = save_mgh(R, fname, M); #-----------End-----------------------
个人分类: MATLAB|8434 次阅读|1 个评论
心理学:心灵旅途上的一场顿悟
aleinwangba 2010-4-4 23:10
(为北京大学招生网而写,希望能有更多好奇的孩子们爱上心理学) 大约开始阅读这篇文字的小盆友以及家长们都会带着两个问题,那就是心理学( Psychology)学的是什么,将来的发展方向又有哪些。这两个问题由于经过了年复一年的探讨所以基本上能够得到相对客观的一些说法。首先可以说的是心理系本科生的学术生涯分为三大块:选课、科研和实习。其中选课的课程表在心理学系主页上就可以查到,基本上是心理学入门的知识储备,也包括高数物理以及编程之类的理工科基础。也就是说,心理学本科的培养重在打基础,你需要根据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进行适当的自我职业规划,简单来说就是想找工作的狂搞实习,想保研或者出国的狂搞科研。根据经验,如果你在本科四年成为实习达人的话毕业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又待遇不错的工作。当然,这类工作不包括心理咨询医师,因为想要坐诊咨询你至少需要读个研究生才算靠谱。关于读研,就2010年秋季入学的数据来看是前70%的同学都具有保研资格,也就是说只要成绩别太说不过去就可以了。申请出国没有一定的比例,其point就是如果你在本科期间好好跟着导师搞科研,拿到牛offers并不是梦想(06级张洳源同学堪为这方面代表人物)。 最关系到民生大计的问题已得到了解决,决定继续阅读下文的同志们一定还关注着,那么心理学究竟是什么呢? 提到心理学,你脑海里第一出现的一定是《飞越疯人院》里的场景,一群身穿白衣的由于服药过量而神情恍惚。或者是《心灵捕手》里的那个经典弗洛伊德式造型的心理医师。这些隶属与临床心理学的印记并不是当今心理学的全部内涵。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有两大分类:基础心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在生活中大家了解到的都属于应用心理学(包括临床心理学),然而所有的应用学科都是需要基础科研来做理论支撑的。想要治疗或者改造人类的心灵,势必要从了解心灵做起。 那么,心理学究竟是不是一门科学呢? 这个问题曾让我纠结到彻夜难眠。那是在我们大二上学期吴艳红老师在她的第一节实验心理学( Experimental Psychology)课上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心理学究竟是不是科学。当时课堂上论战的十分激烈,大家各抒己见争论不修,最后得出一个微妙而暧昧的界定:心理学是前范式科学。正印证心理学在近代学术史上经历过的可谓尴尬的阶段。长久以来心理学都被归为哲学领域,直到19世纪晚期,有位叫冯特(Wilhelm Wundt)的老兄说:我受够了,你们哲学家尽管坐着空想高谈,我可要去测量计算,找出真凭实据了。当他的同事还在捻着胡须仰望星空时,冯特已经开始实验测量人类心灵,并以有条理组织的方式,对哲学课题提出质问了。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实验心理学究竟是在追求科学真理,还是仅仅为了阐述观点?这个问题让刚刚有些模样的实验心理学拥护者再次陷入尴尬。比如说,实验心理学家们通过种种繁复精密的实验设计证实了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具有集体意识,实验结果诚然让人心动,但反思过来这个结论我们通过经验推理也可以得出。如果说实验心理学家们只是为了给中国人更具有集体意识这一观点提供证据,那么这个实验推动我们接近真理了么?就这样,实验心理学将心理学带出哲学思辨的瓶颈,使我们不得不承认心理学需要以科学为基础,而在20世纪的有限技术水平又将心理学拖入另一个瓶颈,于是心理学便在由哲学升华为科学的旅途中,遁入了前范式科学的尴尬境地。 令人兴奋的是,这趟探索心灵的旅途并未就此走到尽头。我们在大学三年级在韩世辉老师的生理心理学(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课堂上为这个前范式科学找到了出路。随着技术水平的增长,心理学研究开始借用化学、生物以及物理等各领域的先进技术测量心灵的源头我们的神经系统(Neural System)。生理心理学的假设认为,像服从、爱、悲伤以及强迫等所有的心理现象背后都有着共同的生理基础大脑。曾获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坎德尔(Eric R. Kandel)在推动心理学与神经科学融合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他预言在21世纪,神经科学(Neuroscience)会覆盖几乎所有心理学分支,并主导所有相关的研究。坎德尔相信,我们最终会发现所有事物的神经本质,我们就应该能够掌握并改造人类的心灵。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过去了,我们尚不具备能力掌握并改造人类的心灵,可神经科学却像坎德尔预言的那般迅速繁荣起来,成为实验解释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比如在心理咨询中强调的共情( empathy),指咨询师关怀一个人并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主观世界的能力,对于这种能力的古典测量方法包括经验丰富的咨询师的主管判断,直到神经科学兴盛的今天,包括韩世辉老师在内的国内外学者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的手段阐释了共青能力源于人脑特定脑区的神经发放。又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界的难题,我系李量老师实验室的通过对动物模型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动物的听感觉门控能力缺失,且精神分裂感觉门控不再受到神经系统自上而下(top-down)的调控,这从原理上解释了精神分裂症的多种认知障碍(如:幻听、意志力减弱)。 总而言之,人类的心灵世界隐秘而难测,或许有一天人类得以了解世界却也无法了解人类的心灵。探索心灵的旅途是艰辛而有趣的,就像我取得推荐直博资格之后的一天清晨母亲突然问我,为什么要研究这些东西,我想也不想说因为我好奇,我想知道它是什么样的。我还记得那天清晨的阳光懒懒地洒在我面庞上心灵仿佛沐浴在所谓顿悟( insight)的境界之中,一切的开始,只因这好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139 次阅读|7 个评论
大脑是怎样工作的?
fouyang 2010-3-17 07:32
【译自《New York Times》2003年十一月十一日】 SANDRA BLAKESLEE 欧阳峰译 在了解人类大脑的持续努力中,我们的疑案越来越多。让我们先来看看科学家们面对的是什么玩意儿。把我们的高级思维活动中心━大脑新皮质拉平的话,它的大小和厚薄大概和一张正式 餐巾一样。 大脑新皮质有一千亿个细胞,每个细胞有一千到一万个突触。这样,大脑新皮质拥有大约一百万亿个连接和三亿英尺的连线,这些都和其他组织一起被塞在大脑的一个半夸托的体积内。 令人困惑的是,这些细胞排列成很相似的六层。这些层中不同的区域,担负着不同的认知功能,如视觉、触觉、平衡感、运动和感情反应等。更诡异的是,在新皮层到大脑低层方向,还有大量的反馈线路,其数量,相当于自下而上的输出线路的10多倍。 更糟糕的是,我们缺少一个好的框架,去理解大脑的线路连接和它的电化学机制。科学家们不清楚这个6层的皮质是怎样产生自我意识的。他们也搞不懂在形成大脑的过程中,基因和经验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们更不懂亿万个松散地连接在一起的神经元的激发,是如何产生协调的,有目的的行为的。 总之,他们看到了树木,却见不到森林。 但他们认为已经解决了一个多年的难题。神经学家们有一个共识:精神与大脑,是密不可分的。在人的大脑中,有思想、欲望、语言、感知、道德信仰和使人成之为人的所有特征的物质基础。所有这一切,都起自于亿万个普通细胞的交互作用。神经科学家没有找到二元论的证据。没有上帝的手指在指挥人的思想。 那神经科学家们在做什么呢?他们像个拆手表的孩子,卸下了大脑的所有部件,一只只地摆在面前。他们有了关于这手表工作原理的上千个线索。 但是怎么把它装回去呢?只是一件件看它的元件,怎么能了解如此复杂的玩意?更难的是,如何把不同层次的分析结果综合起来?有些大脑活动是在不足一毫秒的时间里发生的,但另一些活动,比如长期记忆的形成,却需要几天、乃至几周的时间。人们可以研究从分子、离子通道,神经元到功能区,线路,振荡和化学变化等各个层次。参与大脑随着经验而变化和修复损坏的还有神经干细胞和重塑机制。 仪器的发展一直在推动对脑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末,科学家采用的方法,是把电流针插在单颗的细胞上,以测量它激发的模式。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他们则用扫描成像技术,去观察人在说话、读书、赌博、或遇到道德难题时,大脑的活动。最近甚至有人观察性高潮时的脑状态。 可惜,这些研究虽然引人入胜,却反而加剧了在脑科学界的一个重大争论:大脑是由互通信息的个体分子组成,还是有着一个松散的组织,使得在面对一个特定任务时,一组相隔甚远的神经元会一起激发?在研究大脑的分区时,有些研究者认为象语言,肢体运动和辨认面貌等专门区域是固定连接的模块。 但也有人说这些区域是出奇地灵活。比如,同样是辨认人类面貌的区域,却可以被观鸟者用来观察相近物种间的区别,或被汽车专家用来分辨同一个牌子汽车的制造年份。 虽然双方都同意在出生时,大脑有一定的预设,但这种预设的性质不是很清楚。在大脑表达的基因做了什么?基因是如何影响行为的?什么是固定的,什么是可变的?文化在大脑定型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虽然还没有整体上和谐的框架,科学家们已在脑活动和行为之间建立起了若干关联。新的成像技术揭示了在人们思考问题或情绪变化时,大脑活动的连接和整体模式。科学家还将老鼠脑中的基因表达进行定位,以了解看来相似的神经元是否有不同的蛋白质和功能。一种磁性设备可以安全地暂时关闭 人脑中的区域,来了解这些区域的作用。 大脑活动的时间特性也仍然是一个热门话题。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时候,神经元仍然是活跃的。它们充满了电流起伏,可以产生振荡,也可以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瞬间的活动模式。这些瞬间模式携带信息吗?或许它们在平均上相互抵消了?大脑究竟是怎样携带信息的? 脑科学的最激动人心的进展之一是最近对大脑前庭(frontal lobes)的探索。大脑前庭位于人的前额的后面,可谓人的社交中心。它影响人的情绪,认知,纠错等活动。它也主管我们的身体意识,决策过程和对自身经验的认同。这里有一些特殊的电路,其中的纺锤状的细胞,似乎在向大脑的其他部位播送信息:这样好,那样不好。科学家发现身体和大脑的状态都会影响情绪。这就证明体脑的区分是虚幻的。 另一些科学家更对个性区别感兴趣。为什么有人善体人意,有人粗鲁刻薄,又有人善辩,有人害羞,有人能歌善舞呢?脾气是由基因所定吗?孩童的经历是否影响他们的大脑结构?有一种叫镜细胞的特殊脑细胞,似乎是专司婴儿的模仿的:如模仿大人的手势、表情、语言和情绪等。 脑化学也不再把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s)看成是给我们清醒和快感的汁水。象5-羟色胺(serotonin),多巴胺(dopamine)和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这些物质,在学习,记忆更新和精神病等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 关于自由意志的问题也浮出水面。我们的一些行为是有意识的,但大多数却受臭名昭著的下意识控制。如此说来,虽然我们也有所选择,但自由意志恐怕只是幻觉。再说,所谓意识到底是什么?在寻找解答时,科学家们却又发现了新的疑团。他们现在相信,大脑是以模仿现实来工作的。大脑根据以往经验构造了一个框架,而输入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都被放到这个框架里去理解。 许多神经学家说,所有这些疑团是他们的饭碗的保障。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8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8: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