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神经科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神经科学

相关日志

Brain and Behavior | 中国作者高被引论文集锦
WileyChina 2020-11-2 15:39
Brain and Behavior 于2010年创刊,是一本同行评审的开放获取国际英文期刊。2019年影响因子为2.091, 本刊刊发科学论文涵盖神经科学与心理学。 Brain and Behavior 欢迎来自以下学科的投稿但不仅限于以下学科: o神经病学疾病与精神疾病机制与治疗 o行为与认知科学 o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生物学 o神经外科 o神经生理学 o神经药理学 o神经免疫学 o神经病理学 o计算神经科学 o功能结构神经影像 o神经遗传学与精神病遗传学 o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 o情感与认知障碍精神病学 o流行病学 o临床心理学 o神经心理学 o新的技术和研究方法,转化研究 o发育、认知与社会心理学 Brain and Behavior 每年都会进行中国作者高被引论文遴选工作,根据文章发表后第二年产生的被引量,选出排名前十的文章。以下是根据2019年被引数据遴选出的中国作者高被引论文,所有论文皆可免费阅读和下载。 1. Identification of aberrant circulating miRNAs in Parkinson's disease plasma samples Lei Chen, Junxiu Yang, Jinhui Lü, Shanshan Cao, Qian Zhao, Zuoren Yu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brb3.941 2.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herapy for motor recovery in Parkinson's disease: A Meta-analysis Changxia Yang, Zhiwei Guo, Haitao Peng, Guoqiang Xing, Huaping Chen, Morgan A. McClure, Bin He, Lin He, Fei Du, Liangwen Xiong, Qiwen Mu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brb3.1132 3. Curcumin protects neural cells against ischemic injury in N2a cells and mouse brain with ischemic stroke Cai‐\Jun Xie, Ai‐\Ping Gu, Jun Cai, Yi Wu, Rui‐\Cong Chen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brb3.921 4. POCD in patients receiving total knee replacement under deep vs light anesthesi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uixue Hou, Hong Wang, Lianhua Chen, Yimin Qiu, Shitong Li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brb3.910 5. Effects of treadmill exercise on cerebral angiogenesis and MT1-MMP expression after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 Yi Tang, Yixian Zhang, MouWei Zheng, Jianhao Chen, Hongbin Chen, Nan Liu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brb3.1079 6. High expression of the HMGB1-TLR4 axis and its downstream signaling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pathological staging Yi Yang, Chenyang Han, Li Guo, Qiaobin Guan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brb3.948 7. Large retrospective study of artificial dura substitute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undergo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Hongtao Sun, Hongda Wang, Yunfeng Diao, Yue Tu, Xiaohong Li, Wanyong Zhao, Jibin Ren, Sai Zhang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brb3.907 8. Predictors of freezing of gait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Ruwei Ou, Qianqian Wei, Bei Cao, Wei Song, Yanbing Hou, Hui Liu, Xiaoqin Yuan, Bi Zhao, Ying Wu, Huifang Shang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brb3.931 9. Temporary conductive hearing loss in early life impairs spatial memory of rats in adulthood Han Zhao, Li Wang, Liang Chen, Jinsheng Zhang, Wei Sun, Richard J. Salvi, Yi‐\Na Huang, Ming Wang, Lin Chen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brb3.1004 10.Protective effects of omega-3 fatty acids against Alzheimer's disease in rat brain endothelial cells Lijun Wang, Hongguang Fan, Jingchun He, Lifang Wang, Zelong Tian, Chaoran Wang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brb3.1037 11.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vitamin D levels and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 Qiongzhang Wang, Zhuoying Zhu, Yuntao Liu, Xinjie Tu, Jincai He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brb3.885 12. Central cholinergic system mediates working memory deficit induced by anesthesia/surgery in adult mice Xiao Zhang, Xuliang Jiang, Lili Huang, Weitian Tian, Xuemei Chen, Xiyao Gu, Weifeng Yu, Jie Tian, Diansan Su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brb3.957 13. High-definition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HD-tDCS) of left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affects performance in Balloon Analogue Risk Task (BART) Heng Guo, Zhuoran Zhang, Shu Da, Xiaotian Sheng, Xichao Zhang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brb3.884 14.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subjective chronic tinnitus Yi Wang, Jian‐\Ning Zhang, Wei Hu, Ji‐\Jun Li, Jia‐\Xuan Zhou, Jian‐\Ping Zhang, Guo‐\Feng Shi, Ping He, Zai‐\Wang Li, Ming Li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brb3.918 *以上多篇论文并列第10位。 **部分研究内容为论文摘要的直接翻译,欢迎指正。 点击链接进入 Brain and Behavior 期刊主页,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21579032
个人分类: 热点研究|12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神经科学的突破性方法:膜片钳技术
lisw05 2020-8-15 16:55
科学史: 神经科学的突破性方法 :膜片钳技术 李升伟/编译 膜片钳技术最初是为了记录离子通过细胞膜通道蛋白的电流而发展起来的,现在它已经成为神经科学工具箱中真正的中坚力量。 大脑中的信息被认为是由数千个神经元细胞产生的复杂电脉冲模式编码而成的。每个脉冲,即动作电位,是由流经神经元膜的带电离子电流调节的。但是,这些离子是如何穿过神经元的绝缘膜的,多年来一直是个谜。 1976年,埃尔温 • 内尔(Erwin Neher)和伯特 • 沙克曼(Bert Sakmann)开发了膜片钳技术,该技术明确表明电流是由膜中许多通道蛋白的打开引起的。尽管这项技术最初是为了记录微小的电流,但它已经成为神经科学研究电信号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从分子水平到神经元网络水平。 到 20世纪7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流经细胞的电流是由于细胞膜上许多通道的打开而产生的,尽管其潜在的机制尚不清楚。那时,电流通常是用尖利的电极(一种尖端很细的移液管)刺入组织来记录的。然而,不幸的是,以这种方式记录的信号太吵了,所以只有通过组织的大的“宏观的”电流——由许多不同类型的通道调节的集体电流——才能被解决。 1972年,细胞间突触连接生物学的先驱伯纳德 • 卡茨(Bernard Katz)和里卡多 • 米里迪(Ricardo Miledi)从膜通道的宏观电流中推断出某些特性,但这是在排除了所有可能的混杂因素之后才得以实现的。问题是,宏观电流可能受到与通道活性无直接关系的因素的影响,如细胞几何形状和调节细胞兴奋性的调控过程。同样麻烦的是,对宏观电流特征的解释是基于对单个渠道活动统计数据未经验证的假设。尽管卡茨和米里迪做了仔细的分析,但是他们的结论是否正确仍然存在疑问。关键的数据是由内尔和沙克曼使用膜片钳得到的。 膜片钳技术从概念上来说相当简单。将一个直径较大的移液管压在细胞膜上,而不是刺入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移液管的尖端与膜 “结合”,形成一个紧密的密封。与使用尖锐电极相比,这大大降低了噪声,因为由移液管尖端包围的一小片膜与细胞膜的其余部分和细胞周围的环境是电绝缘的。 这样,科学家们第一次观察到了通过膜片中几个通道的微小电流。记录确认了关键的通道属性:当通道打开时,在电流痕迹中有一个台阶状的跳跃;当它们关闭时,有一个台阶状的回落到基线。现在可以确定细节,如通道的打开和关闭的统计数据,它们所介导的电流的振幅,以及触发通道打开的最佳刺激。借此工作,内尔和沙克曼获得了 199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膜片钳的改进使得研究各种制备体中的通道成为可能,从而最终解决长期存在的问题。科学家们对验证 20世纪50年代诺贝尔奖得主艾伦 • 霍奇金(Alan Hodgkin)和安德鲁 • 赫胥黎(Andrew Huxley)提出的动作电位生成模型特别感兴趣。现在可以直接检验模型的具体预测,方法是通过单个通道检查电流,并观察当通道的分子结构改变时电流的变化。最终,这个模型被证明基本上是正确的,并且目前仍然是计算神经科学家的黄金标准。 膜片钳的几个变体之一 ——全细胞结构——被一群神经科学家发现了,他们正在研究通道水平以外神经元中的电现象。为了实现全细胞记录,电极下的膜片被击破,使电进入细胞。与使用锋利的电极相比,全细胞膜片钳允许更准确的记录,更重要的是,对细胞的损伤更小。这使得在细胞水平上对协同过程的系统研究成为可能,例如通过调节分子来调节宏观电流,以及神经元中不同类型通道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全细胞结构中,在细胞中形成的相对较大的开口也为化学物质进入细胞提供了途径,使染料能够得到配送用于观察复杂的细胞结构,并提取 RNA用于基因表达分析。内尔小组通过向细胞中引入化学物质,同时跟踪细胞膜电学特性的变化,来检测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基础事件的先后顺序。 全细胞膜片钳被证明是研究体外保存的大脑切片中神经元和神经元网络的集体特性的理想工具。在处理更复杂的系统(如神经网络)的一个挑战是,可能的混杂因素的数量增加。沙克曼在 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解决方案是用两个或三个电极同时进行全细胞记录,这在一些人看来有些过分,因为可以用更少的电极连续记录来获得可比较的数据。然而,这样做的理由是,花时间设计近乎完美的实验,可以缓解后来在数据解释方面的困难,类似于卡茨和米莱迪所面临的困难。 因此,来自神经元不同部位的同步记录最终证实,动作电位始于主长神经元突起(轴突)的一部分,并传播回树突(接收其他神经元输入的簇状突起)。将电极置于突触连接的两侧,可以直接研究神经元之间信号传递的机制。此外,来自不同类别神经元的三重记录揭示了网络组织的特定基本原则。 膜片钳技术还被用来检测在更为自然的条件下的细胞活动。为了研究感觉刺激和运动在大脑中是如何表现的,必须在活体动物身上进行实验。然而,这种方法的挑战在于,最轻微的运动就能将电极从神经元中移除。由于电极和膜之间的紧密密封,全细胞膜片钳的结果是非常稳定的。因此,这项技术可以记录被麻醉的啮齿动物的树突和成对的神经元,甚至可以记录来自会走路和跑步的动物的信息。 可以论证的是,膜片钳记录仍然是研究大脑电信号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用这种技术获得的数据基本上代表了神经科学许多分支研究人员的基本事实,从理论工作者到开发治疗某些脑部疾病(包括癫痫和自闭症)药物的转化研究人员。 另外,膜片钳补充和丰富了现代的 “光遗传学”技术,它可以利用光控制和可视化大量神经元的活动。新兴的技术,如用于视觉的假眼,可能会严重依赖于膜片钳记录来建立将外部刺激转化为电信号的最佳条件。在可预见的未来,膜片钳技术显然仍将是神经科学家的重要工具。 注:此文发表于《世界科学》2020年第2期,原文来源:Nature,有删改。
个人分类: 科学史|9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Wiley神经心理”微信公众号正式开通-期待你的关注!
WileyChina 2020-7-20 15:50
神经科学是对神经系统的研究。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Wiley在神经科学,心理学科技期刊出版方面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拥有如 Glia , Human Brain Mapping , Hippocampus 等国际知名神经科学期刊, 以及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 Personnel Psychology , Depression and Anxiety 等国际领先的心理学期刊, 同时,Wiley和全球众多高影响力的学协会、研究机构紧密的合作,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出版关系,如欧洲神经科学协会联合会(FENS), 英国心理学会(BPS)和美国咨询协会(ACA)等,共同致力于神经科学,心理学的发展。 “Wiley神经心理”公众号的建立旨在为领域内的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即时、便捷的平台,分享神经科学、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的最新文章及研究成果,传播科学理念,分享学术前沿动态。同时,还可以同期刊编辑一起探讨如何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欢迎投稿 在提供资讯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借助此微信平台更多地倾听大家的声音,吸纳更多读者加入到“Wiley神经心理”公众号的建设中来。 如果您有神经科学,心理学研究成果介绍或者其他想要发表的内容,都可以与我们联系。 我们欢迎领域内的专家老师和同学来信投稿! NeuroPsychoChina@wiley.com 栏目内容 目前,公众号的主要栏目设置包括: 期刊介绍 文献导读 人物访谈 编辑采访 科普 杂谈 会议 活动 我们计划在今后运作中不断拓展公众号的栏目和内容,尽力为读者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服务 。 加入我们 欢迎有意愿的老师和同学们加入“Wiley神经心理”大家庭。如有意向加入编辑行列,移步 招募志愿者 了解详情。 如果您对我们公众号有任何反馈和意见,欢迎通过 NeuroPsychoChina@wiley.com 联系我们或给我们留言。 相关链接 招募志愿者 Wiley神经科学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期刊列表
个人分类: 期刊推荐|11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十问谎言和骗术的研究?
dsm9393 2018-6-15 16:57
\0 十问谎言和骗术的研究? \0 Ten questions about lies and deceitful trick? 都世民( Du Shimin ) 谁说的是真话?谁在撒谎?网络上的骗术来自哪里?如何清除?论文造假的根源是什么?能根除吗?这些问题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问题?近日笔者在网络上搜索时,发现参考消息网有一组文章,有关说谎和诚信的研究文章,引起我的关注。 1.人天生会说谎吗? 文 指出: 美媒称,人到了三四岁就开始说谎。在大脑发育的这个节点,人们认识到自己有一种多功能的强大工具可用,那就是语言。人们实际上可以用它来颠倒是非并影响事情的结局 。这种说法似乎人天生会说谎?真的是这样吗?聋哑人没有语言,是不是就不表示撒谎呢?也就是说,说谎的相关研究归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目前看来局限于西方心理学范畴,不是中国佛学中的禅学。后者强调心不净才会说谎。而社会科学范畴强调道德意识教育。父母应教育孩子要诚实,不要撒谎,别人的東西不能拿。 2. 我们每个人能不能不说谎? 金 ·凯瑞主演的《大话王》告诉我们,那是根本不可行的。谁都不得不偶尔说谎。 《金刚经》指出: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南怀谨先生指出:这个世界一共有五种语言,佛说法是真实的,不说假话,说的是老实话,实实在在,是什么样子就说什么样子。实语、真语,都容易了解。但什么是如语呢?不可说不可说,闭口不言,其声如雷,这个就是如语。如同实相般若,生命的本来毕竟清净,清净到无言语可说,就是如语,所以佛是如语者。不诳语,是不打诳语,不异语是没有说过两样的话。 《金刚经》指出 “信心清净。即生实相。“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佛学告诫人们不说谎,要想不说谎,应信心清净。要不注法而行布施。也就是说,佛学与心理学对说谎的原因剖析是不同的。 3. 有精神疾病就会说谎吗? 《共情者的生存指南》一书作者、精神病学家 朱迪丝 ·奥洛夫 说: “就同情和共情的根源而言,我认为 病理性说谎源于神经线路上的缺陷 。因为自恋者、反社会者和精神变态者都有所谓的共情缺陷障碍,他们不会像我们那样有同理心。 ”很多人根本不明白 说谎者 为什么撒谎 ? 他们有一半时 间 或许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说谎,因为他们毫无察觉。关键是他们想掌控别人。 这种说法靠谱吗?编造谎言和骗局的人是有自己目的的,有的人为了骗钱、骗色、骗享受,可以编造身份、编造谎言链条让你相信。以此认为编谎者神经网络有缺陷,是对称性破缺吗?证据在哪里?是假设还是实验结果?尚不得而知。 如果精神病学家说法正确,是否有这种骗术的人,公安机关可以将他们送医院治疗?如果确认有精神疾病,是否可以免罪呢?显然这个问题并不简单。这种讨论缺少深入地研究。笔者前面博文已讨论 ” 視而不见 ” 、疏忽盲等现象,心理学试验说法不能作为法官判案的依据。没有充分根据, ” 视而不见 ” 现象客观存在,这与视意识有关,但视意识不能量化和测量,说谎者可以用这种说法逃脱罪责。 心理学的实验只是证明《金刚经》指出的结论。说明谎言的根源在心不是脑,是心有所注,信心不清净,有杂念、有私心所致。 4. 大脑怎样感知自身不诚实? 文 指出:“ 美媒称,一篇新发表的论文称,人们如果撒下一些利己的小谎,就有可能更进一步,编造更大的谎言,而且假以时日,大脑似乎会做出调整,去适应这种不诚实。 ” 先不说此结论怎么得出的,研究者也感到此结论谬误。给那些政客、金融家和婚姻出轨者编造谎言,开脱罪责的借口。 伦敦大学学院认知神经学助理教授塔利 ·沙罗特( Tali Sharot )说 :谎言者 起初 以为 是小事,但事情越来越大, 后来 发现自己做了极为恶劣的举动 。 研究者认为 不诚实是难以研究的特质。父母对儿女撒谎,儿女对年长的父母也撒谎。朋友之间有撒谎,夫妻之间也有撒谎,当然谎言有两种:一种叫善意谎言;另一种做错了事,想蒙骗对方。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有时会让受试者撒谎, 学校里老师让学生应付上级检查作假。法庭上也有假证词。 研究者为了研究撒谎,想通过仪器观察撒谎时脑区变化,其结果往往受到受试者的不合理配合以及脑区波动难以解释,只能作一些推测。也就是说脑区变化可能有多种原因,不一定是撒谎导致。 苏黎世大学决策神经科学教授凯瑞斯蒂安 ·拉夫( Christian Ruff )指出,在以往的研究中,一直“非常难以描绘故意撒谎 者 的神经变化过程 ”。 尽管如此,也有人认为这种研究是必要的,如果研究结果能重复,能反映撒谎者的行为,能阻止这种不诚实漫延。 笔者思考撒谎者有语言形式 , 也有文字形式。论文造假用查重能否杜绝抄袭论文?这不那么容易。不能否认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社会不良风气的扭转,社会与论的正确导向这些相关问题也应受到重视。 5. 撒谎的孩子记忆力好 ,记忆力好的人一定会撒谎吗? 文 指出: 外媒称,科学家首次发现有证据表明, 经常 撒谎的青少年的言语工作记忆力较强。研究人员安排了一次测验。他们在卡片背面写上答案,诱惑 114 个六 、 七岁的孩子偷看作弊。 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一个摄像头藏在纸板箱里 , 他们的一举一动, 研究者 们知道谁 偷 看或没看卡片背面。 研究者是心理学家,会撒谎的孩子在文字记忆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方面比不会撒谎的孩子强。因此 北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 者 特蕾西 ·阿洛韦 认为 : 研究 结果表明,思维过程、具体地讲是 文字记忆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对于像撒谎这样的复杂社交 问题 ,孩子们需要 处理更 多信息,同时 还要 考虑研究人员的 做 法。 应该说这种实验可以测试孩子们的诚实品德,也反映孩子们灵活处事的能力。更多的是教育孩子要诚实守规,决不能以此诱导作弊,反受表扬。 6. 会 说谎的人大脑活动有 什么 特征 ? 文 指出: 日本京都大学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检测大脑的特定活动区域,就能判断出一个人是老实还是爱说谎。 研究人员 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检测 30 名年青受试者 的脑活动。这些接受测试者并不知道实验是为了研究与说谎有关的脑机制。 做了以下两项试验: 第一 项 实验是 以奖金为诱饵,观察受试者脑区活动 。研究人员发现,那些 渴望 获得奖金的人,其脑内伏隔核在图像显现前的活动非常活跃。 伏隔核 (nucleus accumbens (NAcc)) 也被称为依伏神经核,是一组波纹体中的 神经元 . 在大脑的奖赏 , 快乐 , 笑 , 成瘾 , 侵犯 , 恐惧 , 以及安慰剂效果等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大脑的每侧半球各有一个 伏隔核 . 它位于尾状核头部、壳核的前部,侧面与透明隔相接 . 伏隔核 与嗅结节组成了腹侧 纹状体 , 也是 基底核 的一部分。 伏隔核可以分作两部分:伏隔核的核与伏隔核的壳 . 两个结构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 第二 项 实验是猜硬币的正反面,猜对了可获得奖金,猜错了则要扣钱。这个实验 设定两种情况: 一是 受 试者需提前 给出 结果,没有说谎机会 ; 二 是 要求 受 试者心里预测,自己报告是否猜中。如果准确率 很 高, 研究者 可以认为有人为了奖金而说谎。这种判断没有数量及概率分析,研究者不能忽略猜错了要扣钱,为了防止扣钱,选择概率推测,这就是说猜中可能性可能大于 50 %。当然不可能很高。也有可能两种情况都有。因此判断受试者是否撒谎不一定完全准确。 研究人员发现第一 项 实验中伏隔核活动很活跃,但是在第二 项 实验中 却 被证明 没有 说谎。研究人员发现,这样的 受试者 脑内背外侧前额叶区也非常活跃。 背外侧前额叶区的功能解释如下: 已知的前 额叶 功能包括:记忆、判断、分析、思考、操作。从脑前额叶的功能可以看出 , 它对人的思维活动与行为表现有十分突出的作用 , 是与智 力密切相关的重要脑区。 2014 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大脑中的 “ 前额叶背外侧皮层 ” 可能是人们 诚实与否的 “ 开关 ” 。一旦这个脑区受损,人们便倾向于因为私利而说谎 。通过对某些前额叶损伤的病例进行的研究表明 , 前额叶在双语言语产生的词汇通达过程中和双语言语理解的词汇通达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抑制作用。 背外侧前额叶区被认为是掌控理性判断和行动的区域。研究人员认为,这说明要想抵抗住金钱的诱惑而不说谎,需要这一区域发挥积极作用。 笔者思考这种试验研究,可以说明受试者的思想状态与有的脑区有关,但不能说明这些脑区是怎样运作的。 7. 谎言为何难以识别 文 指出: 纽约的约翰 ·杰伊刑事司法学院的心理学教授玛丽亚·哈特维希说,如果能研究开发出准确识别谎言的方法,那就可以将它们应用于刑事司法、情报收集到金融或商业场合的各种不同的 领域 。 为什么人类不善于识别 自己同类的 谎言呢?人们又如何能够更好地去识别谎言呢? 美国爱达荷州州立博伊西大学心理学教授查尔斯 ·洪特斯说,社会上存在着错误的看法, 认为某些行为上的蛛丝马迹可以表明说话的人是在说谎。 许多人认为撒谎的人在交谈时往往会避免目光接触,不停地眨眼睛或烦躁不安。洪特斯教授说,实际情况正相反, “擅长撒谎的人认识到,掩饰他们在说谎的最好办法就是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 研究者的说法是否意味着说谎人利用目光探测对方信不信自己的谎言?可是生物学至今仍然认为人体内只有离子通道电流,没有电磁波存在。人眼中有光波进入,它就是电磁波,由于肉眼不可见,无人理会跨学科的麦克斯韦理论,无法沟通学科壁垒。 心理学家想通过对话方式发现撒谎者,似乎不可能。中国有句古话: “知人知面不知心”;《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笔者思考这撒谎和骗术是人的意识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也是多学科难题,不可能很容易解决。上述诸多问题可以说明:撒谎和骗术是与人的感官的感觉形成的信息,记忆存储后,经思考产生意识而反馈,才表现出来,这一切与神经纤维的信息传输有关,而意识到底来自哪里?尚待探讨,尚不能断定来自大脑中枢系统。因为没有证据显示这一功能的存在。 8.罪犯大脑与我们有何不同? 撒谎和骗术的实施目的应归于名和利。有金钱、美女、权力、名气等多目标,能否在办案过程中对他们大脑进行观测和研究呢?答案是否定。 文 指出: 北京大学神经病学博士葛鉴桥认为,研究贪官的大脑功能或有助发现大脑与腐败行为之间的联系。这是个有趣的课题,对社会也非常重要。但扫描已定罪贪官的大脑仍存在许多技术困难。如果要做对比,研究人员首先需要建立一个 “正常大脑”模型。那么应拿谁来与贪官对比呢?是普通公民,还是其他承受同等工作压力的官员?如果发现受贿行为与大脑相关, 研究人员 就可以研究替代方法来调整人的行为,包括药物或心理治疗。其实这种说法不是难点,比较对象可以研究一个标准模型,给定一些环境条件和健康指标。但能否确定人的贪婪意识与大脑有关 , 这才是技术上难点。 此外,罪犯的大脑能否作为实验品?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员曹军警告说,任何研究不仅需要受试者同意,也需要政府批准。未经授权,任何科学家都不能扫描狱中的前政府官员大脑。已定罪的贪官也未必愿意帮助研究。虽然人人都讨厌贪官,但他们也是人类一员,未经同意不能探测他们的大脑。 也就是说,此路不通,不能这样研究。 8. 大脑 “关机” 你信吗? 文 指出: 2005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卡尔·戴塞罗思发明了如何用光来 控制人脑细胞的开与关,他把这项技术称为 “光遗传学 ”。 这样的标题笔者见过不少,癌症开关、大脑开关已见诸报端,遗憾的是癌症治愈率没有提升,植物人没有用脑开关唤醒。当然科学研究是不断探索,这篇文章介绍的方法还是值得关注的。 经过将近十年的研究, 现在 既能激活也能关掉神经元。 戴塞罗思的团队再造了一种光敏蛋白,能比以前更 好 地 “ 开关细胞 ” 。他的研究成果刊载 于美国《科学》周刊。 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出资,该所所长托马斯 ·因塞尔表示,经过改良的“关机”键 , 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与行为、思维和情感有关的大脑回路。 其实开关细胞不等于开关大脑,一个复杂非线性动力系统,有的元器件损坏不一定导致整个系统关机。如果没有能量供给真的会导致系统关机。至今没有系统供能的研究,仍然停 留在细胞和基因的层面上。 最新技术是改变光遗传学蛋白中的 10 种氨基酸。因塞尔 认为这种新技术会 带来一个强大的工具 , 让神经科学家们以毫秒精确度 , 对任何一个特定回路加以抑制 。 9. 脑结构 能 决定懒人不思进取 吗 ? 文 指出: 美国《神经科学学报》杂志刊登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称,大脑中的一些神经通路似乎能够影响一个人是否愿意努力工作赚钱。 人类脑部扫描显示, “积极能干者”和“不思进取者”大脑的三个特殊区域存在差异。愿意努力工作赚取酬劳的人其脑部的两个区域纹状体和大脑正中前额叶皮层会分泌更多的神经传导化学物质 多巴胺 。那些不愿努力工作获得报酬的 “不思进取者” , 其脑部前脑岛的多巴胺水平较高。前脑岛负责人的情感和风险感知能力。 先前笔者见到近视眼研究中,化学家对近视眼病因分析认为: 学界公认, 经常在户外活动,能提高孩子接收的光照强度,这会促进视网膜产生和释放多巴胺,抵消让眼睛变长的信号 。 ”在德国图宾根大学,一组眼科研究人员首先发现了令人信服的证据。科学家还没有确定这个过程涉及的所有化学信号,但多巴胺显然位列其中,这是一种防止眼睛生长的神经递质。眼睛在光的刺激下能够释放多巴胺,这说明是多巴胺导致了光照具有抑制近视的作用。 如果增加多巴胺成分,能治好近视眼吗? 另外,帕金森病人缺乏多巴胺。也许还会有类似结论。 不难看出多巴胺的多少与脑部扫描会给出多种因果关系,那种靠谱? 最近媒体报道 作为世界神经科学界的顶级科学家,从 18 年前开始创办神经所,蒲慕明深感国内科研诚信教育缺失所带来的严重问题。 在 科技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严查科研不端行为。伪造、剽窃当属科研不端行为,可在工作量庞大的科研活动中,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触犯了诚信底线?作为神经所研究生的必修课,这门为期三周的科研诚信课程通过对案例的讨论,让很多学生在科研起步阶段,就在心里筑起牢固的科研诚信防线 ——认清科研诚信“灰色地带”和陷阱, 笔者以为顶级科学家而且是神经科学方面,提出新概念 科研诚信 “灰色地带”和陷阱 。笔者没有找到科学家在大脑中发现谎言的 ” 灰色地带 ” ,也不知道这 ” 陷阱 ” 是来自哪里?既然国内外都有研究,为什么神经所却无研究呢?这种概念不是现在提出,已有五年之久,笔者不解。 这顶级科学家是国家什么部门命名的? 10. 狗比人聪明 你信吗? 文 指出: 英媒称,狗害怕吸尘器,还会追着自己的尾巴玩,不过它们或许比你想象的更聪明。一项新研究指出,人类最好的朋友能够察觉一个人是在向它们说谎还是讲真话。 阿尔法机器狗战胜围棋冠军被炒作为机器智慧会超过人类。如今又出现真的狗比人聪明。我不信。狗有特殊功能不假,央视 CCTV 播放的 ” 挑战不可能 ”就有狗的表演,人做不到,狗能做到。一滴血被一大车水箱里的水稀释后,仍能判别。这一功能能说明狗就比人聪明吗?那海底的鱼比人潜水深得多,能说明鱼比人聪明吗?不能。狗能识别说谎话的人,能察言观色,这也很奇怪。 总之,谎言和骗术是人所为,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是脑还是心?应该研究。笔者思考这一问题的求解是很难的,应该从人的意识是怎么产生的?进行深入研究,答案一时很难浮出水面。我们应该遵守科技部颂布的各项规定,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净化自己的心灵,为国为民多做实事和善事。 参考文献 美媒:专家揭秘为何有些人总爱说谎? 来源: 参考消息网 ,2018-06-12 11:05:02. 研究称圣诞老人谎言损亲子关系 : 父母撒谎更让人失望 , 来源: 参考消息网 2016-11-25 。 谎话为何越说越多?美媒:大脑会自动适应不诚实 , 来源: 参考消息网 , 2016-10-27 。 外媒:研究显示擅长撒谎的孩子记忆力好 , 来源: 参考消息网 , 2015-06-22 12:38:52 。 科普:爱说谎的人大脑活动有特征 , 来源: 新华网 , 2014-08-07 12:08:00 美媒:谎言为何难以识别 , 来源: 参考消息网 , 2013-06-03 17:33 南华早报:贪官的大脑与我们有何不同? 来源: 参考消息网 , 2014-07-06 07:55:00 英媒:研究发现脑结构决定懒人不思进取 , 来源: 参考消息网 , 2012-05-03 16:48 英媒:美科学家开发出大脑 “关机键” , 来源: 参考消息网 , 2014-04-28 09:11 英报:狗可以 “测谎” 分辨哪些人值得信任 , 来源: 参考消息网 , 2015-02-24 14:29:00 西报:狗真的会看人脸色 能分辨高兴与愤怒 , 来源: 参考消息网 , 2015-02-14 07:34:13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 -3 版,一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3 。 顾凡及,视而不见,疏忽盲和变化盲,《科学世界》, 2017 年第 1 期 . 视而不见 ,来源:百度百科词条。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7%86%E8%80%8C%E4%B8%8D%E8%A7%81/79544?fr=aladdin 视而不见 与色盲 ---- 汉字“色”的科学性( 2 ),来源: 科学网 , 本文来自都世民科 学网 博客。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1111075.html  “ 伏隔核 的概念 ”, 来源: 百度词条。 花海唯美控 T2 厪   | 发布于 2016-05-3 1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619982406145154692.html 脑前额叶 , 来源: 百度百科词条。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4%91%E5%89%8D%E9%A2%9D%E5%8F%B6/8606734?fr=aladdin 中科院院士蒲慕明:有些科学家会在 “灰色地带”中朝“黑色”方向选择,日积月累就会出现科研不端行为 , 中考助手 , 百家号 06-1222:55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03078613680732011wfr=spiderfor=pc 孙学军 , 蒲慕明谈灰色地带的科研诚信 , 2013-1-28 16:45| 本文来自孙学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657325.html   蒲慕明 , 要防范灰色地带的科学不端行为 , 《中国科学基金》 , 来自 知网 ,2016. 许琦敏 , 中科院院士蒲慕明:有些科学家会在“灰色地带”中朝“黑色”方向选择,日积月累就会出现科研不端行为 , 文汇 06-12. http://app.myzaker.com/news/article.php?pk=5b1fcea477ac646d661b73f1 https://www.whb.cn/zhuzhan/kjwz/20180612/200664.html 黛安娜 ·权 (DianaKwon) , “多晒太阳 预防近视” , 翻译 侯悠扬 , 《环球科学》 ,2017年第 3 期。 都世民 , 揭开人眼的神秘面纱 ( 2 ) , 来源: 科学网 , 本文来自都世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1056086.html 
个人分类: 小宇宙探索|109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