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道德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田松:素食者的道德感
热度 3 jiangjinsong 2012-6-3 16:43
#老蒋动保每日谈#20120603:田松:素食者的道德感 现在,中国实行素食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甚至在白领阶层成为一种亚文化,一种小时尚。很多高校都成立了素食学会,推广素食。关于素食的书籍也多了起来。《低碳素食生活》就是其中亮眼之作。 素食有很多 “ 门派 ” ,中国传统最普遍的是佛教素,目前国内的素餐馆大多都有佛教文化的背景。不过新近的素食者中,更多属于环保素、伦理素、健康素,或者美容素。所谓门派,只是戏称,无非是说大家实行素食的出发点不同。 顾名思义,佛教素是因为佛教不杀生的基本教义。佛教素中,葱、蒜也在禁忌之列。这一点使其有别于其它门派。 我开始素食,是因为听一位环保人士郭耕的讲座,从而接受了环保素的理念。人需要吃粮食,粮食需要土地,如果把满足一个纯粹素食者所需要的土地定义为一个单位,则一个纯粹的肉食者,就需要七八个单位的土地,才能养活他所需要的猪、牛、羊等动物。因为能量在转化的过程中会有损耗。所以,当一个人的肉食比例提高,就对环境增加了压力;反之,当一个人的肉食比例降低,则为环境作出了贡献。这是环保素。 如果是因为相信动物也是生命,认为人类没有权利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而伤害动物,从而实行素食,则是伦理素。伦理素与佛教素有相似的地方,但所依据的理论不同。 健康素所依据的则是营养学,相信素食比肉食更加健康。美容素也与此类似。天龙这本书更多地从这个角度入手,可谓是健康素的指导手册。 素食除了门派不同,程度也不同。有很多素食者只是不吃红肉,但是吃白肉,既不可以吃天上飞的和地上跑的,但可以吃水里游的。这是程度最轻的素食者。在环保素、伦理素、健康素等门派中,都可能有这种程度的素食者。当然,佛教素例外,因为鱼也在生灵。除了水产之外,对于奶和肉的禁忌也有不同。有的素质者吃蛋喝奶,称为蛋奶素。所有门派的素食者都可能是蛋奶素。有的佛教徒不吃蛋,但是可能喝奶。 也有人的素食是阶段性的,比如由于宗教的原因,在每年固定的时间段里吃素。最严格的素食者是 “ 完全素食 ” ,也叫 “ 维根 ” ,来自英文 vegan. 维根不仅不吃任何肉,也拒绝使用任何动物制品,他们不穿皮鞋,不提皮包,不穿羽绒服,甚至不使用有动物油的化妆品。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是伦理素,是动物权利的主张者。 我从 2005 年开始素食,已经有六年了。六年来,不断地与人讨论素食的问题。大家关心最多的是营养问题,争论最多的伦理问题。关于素食的种种好处,天龙在这本书中说了很多,很细,也细致地解答了素食者是否会营养不良的问题。我在这里愿意多说一说伦理问题。 2005 年春天,听过了郭耕的讲座之后,我就开始行动了。我采用的是渐进的方式。大概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戒掉了地上跑的,天上飞的。到了年底,又戒掉了水里游的。 2006 年春节,戒掉了牛奶。 2008 年春节之后,又戒掉了鸡蛋。我的素质理由有三:健康、环保、合天理。 健康是对个人负责,环保是对社会负责,合天理是对冥冥之中的天的敬畏。从根本上说,我的素食不着眼于素荤之分,而是着眼于工业与传统之分。我的素食理论和实践,是我批判工业文明的一部分。我首先批判的是工业肉:工业肉不是肉,是对于肉的一种拙劣的模仿,它是由激素、瘦肉精、抗生素、饲料添加剂、农药残留,利用工业猪合成出来的一种类似于肉的物质。工业肉注定是不健康的。在工业化养殖场中,猪、牛、鸡不是作为生命存在的,它完全是一种生产原料。猪过不上猪的生活,牛过不上牛的生活,鸡过不上鸡的生活,这不合天理。我之戒掉牛奶,也是因为了解了工业化奶业中奶牛的生存状态。 但是,在传统社会中,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一种共生的关系。所以最初,我是不反对吃传统的生态肉的。不过在实践中,这需要复杂的解释,所以我干脆不作传统与工业之分,统统戒掉了。我的素食理论可以简化为两个部分:第一步,工业肉是有害的;第二步,生态肉是不必要的。我简单地推论,肉是人这种动物所不必要的物质 —— 如果必要,人类根本熬不过漫长的草食时期。 但是在合天理这一点上,很多人与我争辩,问我什么是天理,凭什么我可以界定天理。对此,我只能说,天理在我们心中,在我们每一个个人的心中。我相信人不能以残酷的方式对待动物,对待哪怕是作为食品的猪、牛、羊、鸡,这是我看待问题的逻辑起点。 有人说,植物也是生命,如果吃动物不合天理,吃植物就合天理吗?幸好,人吃植物是合天理的。作为草食动物,人类和植物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一位朋友给我讲过这样的辩护。猴子吃桃子,是猴子与桃子之间的合作。桃子的果肉对于桃自身来说,没有任何用处,它就是桃树送给猴子的礼物,感谢猴子帮助它传播种子 —— 桃核。 当然,毫无疑问,我们现在对待植物的方式,也有很多不合天理的地方。我们的现在吃的蔬菜和粮食,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化的产品。这些也是我反对的。不过,在当下整个社会环境没有向素食者的方向有大幅度转向的时候,这些工业化植物是很难避免的,我只好说:两害相权取其轻。毕竟,食用植物,不涉及动物伦理问题。 对于素食者的伦理问题,也有人指责,素食者是伪善。这类指责不只会指向素食者,也会指向动物权利主张者、动物福利主张者、环保人士 ⋯⋯ 等一切试图让人类让出自己过分的利益的人。对此,蒋劲松博士有很好的回答:不是伪善,是微善。人类在这个地球上,霸占的已经太多。让出一部分,多让出一部分,是对地球生物圈的拯救,也人的自我拯救 —— 包括灵魂与肉体。 现在,相对于普遍的肉食的社会环境,素食者还是小众,还是弱势群体,不管是哪一种素食,在推广素食方面,是一致的。而健康素,则是非常容易进入的途径。人可能不关心环境,不关心灵魂,但是总还是关心自己的健康的! 如前所述,天龙这部著作是健康素的操作手册,其中有非常详细的操作方案,可供素食者参考。 希望这部书能够让更多的人走向素食之路。 转载自: 低碳素食生活 原帖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b0ae770100xjlh.html
个人分类: 素食天地|4094 次阅读|5 个评论
天生的道德能力?
热度 13 Wuyishan 2012-1-12 06:50
天生的道德能力? 武夷山 2008 年 5 月 9 日出版的《科学》周刊发表了 Greg Miller 的报道, The Roots of Morality (道德性的根源),原文可见 http://faculty.virginia.edu/haidtlab/articles/miller.2008.roots-of-morality.science.pdf 。文章说: 乔姆斯基认为,人类语言其实具有共同的原理,那么,是否与此类似,人脑也具有天生的道德能力和普遍的道德“语法”? 弗吉尼亚大学的道德心理学学者 Jonathan Haidt 在网上调查了人们对道德性的 5 种心理基础的认同度,总共有 3.5 万人应答。这 5 种心理基础是:伤害( harm )、公平( fair )、忠诚、尊重权威、精神纯洁。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在比较自由的国家,人们特别强调伤害和公平这两条;而在比较保守的国家, 5 项内容都很重要。 博主:由于他研究的这个领域是老百姓都感兴趣的,媒体对其研究成果的报道极多, Jonathan Haidt 自己整理了一个媒体报道清单,见 http://people.virginia.edu/~jdh6n/publicity.html 。 2011 年 10 月 20 日,他写了“占领华尔街的道德基础” ,对此文有兴趣的可见 http://reason.com/archives/2011/10/20/the-moral-foundations-of-occup 。
个人分类: 阅读笔记|5599 次阅读|14 个评论
性选择与两性的道德感
热度 1 smallland 2011-12-28 11:54
关 于道德,以及狗的道德,前面说过。道德感产生的基础是惩罚和恐惧,当然,这恐惧有天生的,大多是后天学习来的。如果缺少惩罚和恐惧,就不会有道德感,被溺 爱的孩子就缺乏道德感。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本鬼子,在国内可能是正人君子。到了南京,有恃无恐,什么坏事都做的出来。如果他们知道每个鬼子做过的任何事情 都要记录在案在互联网上公开,或许就没有那么多恶行。 大家都是鬼子,不分太狼或二狼,就无所谓,这就是集体犯罪的力量。 雌性更缺乏道德感?孔子说的“难养”,大概有这层意思。弗洛伊德说过,好像许多人说过。这显然不是事实,因为更多缺德事还是雄性做的,譬如盗窃谋杀等。为什么会得出雌性缺乏道德感的结论呢?大概与交配有关。 雄性有“朋友之妻不可欺”之说,雌性间好像就没有。 在交配方面,雌性面临的风险小的多。雄性的风险可能是致残或死亡,而雌性间经常只是抓破脸皮,吕后的人彘和武则天的“醉彘”只是特例。 Piaget早就注意到,男孩之间的游戏经常有严格的规则,而女孩就不同,她们倾向于感性,只要能从游戏中获得快乐就行,规则对她们来说倒不是很重要。所以,雌性间的竞争从小就与雄性不同,她们更加容忍,容易和解。这,自然也与利益得失有关,与违背规则的惩罚有关。 一群小鸡和一群狼就不同,因为利益纷争程度不同,它们的规则意识,它们的道德感自然不同。差的这么远,可能不适合比较。然而,同样祖先的生命,同样的进化原则,没有什么不可比较的吧。
3312 次阅读|2 个评论
道德未合法化之前就是狗屎,政府不帮你做道德判断!!!
热度 9 qiongfeng 2011-6-30 00:28
有人说,“同性婚姻”有违道德。肖大哥也说“我不赞成同性婚姻。但是他们胡搞我也不管。”言语中也透露了对same-sex marriage的一种不适当的judgement。 而我在两篇支持“同性婚姻”的博文中,从经济角度,国家角度,人性自由角度以及最大伤害后果角度给出了论证。但从没有道德层面来分析“同性婚姻”。这是为什么? 首先,道德是种很玄的东西。它可以生,也可以死。比如说“尊老爱幼”。但如果老人的观点是错误的,老人认为反驳他就是对他的不尊敬,而这种观点就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这时候你还会尊敬他维护他的观点吗? 所有道德层面的问题都有个特定的条件,而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判断。 其次,有些道德上的游戏貌似很有理,这类违反道德的行为会遭受“具有道德感的人”强烈谴责甚至是口水。 OK!口水算什么,尤其对于像玖儿这样脸皮超厚的人。如果你们有很好的证据,更应该多花时间放在如何将这一道德“条文化”和“法律化”上,而不是“喷口水”! 最可悲的是这类人能做的也只是“喷喷口水”而已!
1886 次阅读|28 个评论
[转载]一篇好文章
hexm89267 2011-5-1 13:58
民主应与道德谈谈心、恋恋爱 谢无愿 日前笔者一篇习作,语焉不详地提及“民主的建立,应以道德作为其社会的精神底色”,有网友持相反意见,强调“民主与道德无关”。因觉得这两者的关系确实有些微妙,便再啰嗦一下,没多少学理的支撑,更多是凭感觉来谈。 应该说,如果将民主视为仅仅意味着每人手中拥有一张选票,也即从最直观、单一与静态的角度去看民主这一政治生活形式,或把民主当成公民一种纯粹的天然权利,则民主似乎真的与道德关系不大。不过,西谚有一句,称“因为人性是恶的,所以民主是必需的;因为人性又是善的,所以民主是可行的。”所谓善,大体上说的应该就是人心德性好的方面,也即道德或道德感,看来它与民主不应该完全不相干。 的确,并非坐在那里等着,就有从天而降的选票之类的民主权利落到我们手中。绝大多数时候, 1 、民主需要去争取,为此甚至连普通的人也需付出一定的代价; 2 、民主需要去维护(与提升),这往往也需要代价,哪怕仅仅为去投下自己一票而忽略半天工作这样的小小付出。现代社会化民主的微妙与艰难之处,又恰恰在于它必需以广泛的参与为其存在的基础。可是,对于一个个的人来说,他们只不过是社会海洋里的一滴水,因此以个体行为为形式的民主参与,很容易就会被视为对个人、对整体社会的作用可有可无,若不是出于某些社会责任感,很多的个人是不会参与的,或者不会总是积极地参与。如果一个社会作如此想的人占相当大部分,那么就不会有真正民主,至少民主的根基和运作条件是很薄弱的。 而这样的社会责任感,往往就来源于一个人的道德良知。 在概念上“道德”仍是个较笼统的说法,其中又分为私德与公德。通常来说,私德更多体现为个人或小圈子人际行为中的自爱、爱人,是比较具体的道德精神行为,也是比较内向的;而公德则更多地表现为对较广阔生活环境和社会施予正面关切的精神行为,是较为抽象的道德感,更为外向,也更带有理性色彩。一般来说,私德与公德往往是一体两面,很难想像一个只顾自己、对父母至亲冷漠的人,会去关心外人的安危和社会的兴衰;反之也然。 举一个例子,假如一个身强力壮的人坐在公共汽车里,对近在身旁的老弱病残漠不关心,连让让座都不行。那么,大概可以断定,此人在社会或民主需要大家有所奉献的时候,哪怕仅仅是劳动他多走几步路,他也不一定会干。这样的人一多,即使民主幸运地来临,估计也会很快玩完。 所以,一个人在具备相当程度的道德感之下,才可能有公心、是非心,以及由此而来的扬善憎恶的感情,正是这样的感情激励他去参与民主的争取与维护。当然,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加上对民主制度文化、程序、民主理想等有所理解、追求,也即此人在道德感情之上,还有较为充分的社会理性,这个时候此人就有一个公民所需的可观的“积极道德”,那就更好了。对一个社会的很多民众来说,道理也是一样。 杨恒均先生前日论及“民主制度与民主价值观”的文章,启人心扉。缺乏必要民主价值素养的民族与民众,即使有了民主形式这样的“制度硬件”,民主制度在引入和运作的过程中,也一定是很不顺畅,矛盾重重。正如泰国等不少国家,为什么引入源自西方的民主制度后,总会别别扭扭。说到底,还是因在这些国家与地区,不管民众还是统治阶层,都缺乏对民主价值观的认知与实践,如果假以时日,民主制度与民主价值观在这些国家地区得到较好的融合,正如火车轨道的两条铁轨一样,连接处处而又和谐平行,社会民主的运行自然会畅顺(如今日的日本、韩国)。也正因为如此,所谓“国情不同”民主便不能施行的说法,实是统治者的一种恶意误导! 而民主价值观的形成,就需要民众普遍拥有相应的道德水平,尤其是体现为社会责任感的公德心,以及由此生发的社会理性;或者可以说,道德良知乃是构成民主价值观的生活意识基础。西方国家之所以有平顺发达的民主生活,与基督教特别是新教在民间造就的道德支撑有莫大关系。 不过在中国,在民主与道德有关的前提下,情况又稍微有异。中国素来自称以德立国,可是为什么却总离民主价值有千里之遥,专制权力对民主的野蛮排斥固不待说,我们以传统意识为核心的道德不足以让民主滋生、发育,可说是根本原因。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由儒家学说(甚至道、释都然)主导下的传统道德,既以小圈子人伦关系为中心,且主要讲的是克己、隐忍,以及由此而来的明哲保身,是一种典型的“消极道德”;而本来与恻隐之心、廉耻之心紧密相连的公德心、社会责任感,则在“克己复礼”这类过于沉重消极道德的压抑下,基本上给消灭了。中国传统道德用来修身养性绰绰有余,但用来形成积极参与的社会责任感,用来抵御专制独裁,匡助民主,却无半点之力,甚至会起反作用,这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最劣处,也是其反动与反人性之处。在此情况下,即使有民主的形式,也注定是孱弱的、短命的。正如民初时期一样,从政治形式上当时也照样有“共和”、代议制及“权力分立”的法院等等,但以民众深重的国民性、劣根性,这样民主如何能有血有肉,如何能壮大、持久呢。在此一点上,对儒家等学说怎么批判,确实都不过分。 民主必须与道德发生关系。但在目前道德危机深重的中国,要构成这样的关系,还必须扬弃深入我们骨髓的传统负面道德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较新的、适合于现代普世民主价值观的社会道德意识,民主才真正有希望。这也许是中国人一项特别的历史任务。 “纳粹抓犹太人时,我没有说话;纳粹抓共产党人时,我没有说话;纳粹抓工会会员时,我还是没有说话。到我被抓的时候,也就没有替我说话了。”这种个人的消极道德状况,正是法西斯得以存在、蔓延的社会精神前提,幸运的是德国人懂得忏悔。 在道德生活日益畸形、缺德现象泛滥的现实中国,这样的忏悔我们有吗?在我们指责专制统治者和既得利益者恶劣地排斥民主之时,其实我们普遍缺乏能与民主拥抱的现代道德,才让那样的排斥总能得逞,才让民主总是可望不可即,这是最令人绝望之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道德感与杀鸡给猴看
热度 2 smallland 2011-4-14 22:08
上海的馒头问题有点大惊小怪了,我敢说,我在路边买的馒头肯定有问题,因为天然的小麦面粉做出的馒头没有那么白,也没有那么脆。所以,上海没必要那么激动,没必要连夜行动,有关部门在正常上班时间就可以处理的问题,为什么非要那么辛苦呢?即使连夜行动,就能解决问题?上海说砸碎这些问题馒头“决不手软”(耳熟吧),砸碎几个馒头还要使那么大的劲儿? 我还是说,类似的问题,不是上海的问题,也不是馒头的问题,而是中国人的问题。那个表示“打死也不吃自己做的馒头”的当事人,是一个并不很坏的中国人,这样的中国人很多很多。他不会当众脱裤子,因为他觉得羞耻,觉得那是道德问题,而做那样的馒头,他认为,那不是道德问题。只要不给自己的家人吃,不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同事吃,就不能说我这个人道德有问题。以前看过,那些给猪灌水的,也都不避人,我的肉是卖给外乡人的,我的道德就没问题,就不感到羞耻。 当然,道德的起源是风险,没有风险的事,就不关道德感。小孩子光着屁股没什么风险,怕什么,你看就让你看。随着年龄的增长,离繁殖期越来越近,光屁股的风险就越来越大,就有了羞耻感,光屁股就是道德问题了。 昨天上午写了上面几句,到晚上看新闻,做馒头的五人就被逮,速度是够快的,效率是够高的。杀鸡给猴看,似乎是有传统的,我认这样做有两个问题:1)这只鸡该杀不该杀;2)猴子是否害怕。比这更坏的鸡,恐怕很多,不能说谁倒霉就杀谁。教育猴子,光用杀鸡的办法肯定不能解决问题。要让猴子穿裤子,最好的办法是让它发育出羞耻感,至少让他产生持续的恐惧感。用临时杀鸡恐吓的办法,不是彻底解决问题之道,因为猴子很聪明,如果它总结出杀鸡的规律,杀鸡就没什么效果了。我前面讲过狗的道德观,是从小教育和惩罚出来的。知道侵害别人的利益是很可耻的,是很危险的,有了这样的意识,上海馒头问题就不会这么普遍,即使老板想那么做,可能也要自己操作,也怕员工看见。 说起杀鸡给猴看,似乎与麻先生的言论有点联系。多年前东京一个证券行业操作员疏忽,看错了小数点,造成巨额的不公平交易,结果好像是只被批评几句。要是在中国,是否会被作为一只鸡?不敢说。像这样的鸡,就不该杀,因为每个人都可能犯这样的错误。如果制作问题馒头是每个人或多数做馒头的人都可能犯的错误,这样的鸡也不该杀。蒯彻喊冤,自然是有道理的。即使杀了,平了民愤,馒头问题依然不可能解决。上海的馒头问题解决不了,我经常吃的馒头依旧会有问题。即使开展馒头问题专项整治活动(耳熟吧),花卷、面包等依然会有问题。专项一旦过去,馒头也依然会有问题。
3189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陈老师文章有感
hjf306 2010-5-28 22:56
前几日阅读了陈国文老师的 《反问:你有没有一不小心担当了 “ 公共知识分子 ” 角色?》 后 , 本想直接留言,但碍于字数较多,干脆另写一文,省得陈老师看得眼累。 文中所说的那些为人所“不屑”的“公共知识分子”,应该是指那些不安于自己的专业研究,对公共事务发言、谈论国事的人(如果我没有错解陈老师意思的话,呵呵)。本人之前只知道“知识分子”这一说法,未曾听过“公共知识分子”。百度后才知道,原来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是《南方人物周刊》第七期特别策划“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 50 人”首先推出的一个概念,此后自 2005 年起“政右经左工作室”每年推举当年度富有影响的“‘政右经左’版公共知识分子”。其共同标准为:( 1 )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 2 )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 3 )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如此看来,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其内涵与“知识分子”并无多大差别。应该可以一概而论。 《香港为什么没有公共知识分子》中提到,知识分子的任务就是学术研究,可以为政府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学术层面的借鉴,却不直接介入现实操作。但问题是: 我们对文中提到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定义的。 目前,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知识分子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主要以创造、积累、传播、管理及应用科学文化知识为职业的脑力劳动者,分布在科学研究、教育、工程技术、文化艺术、医疗卫生等领域,是国内通称“中等收入阶层”的主体。国外的主流看法是: 受过专门训练,掌握专门知识,以知识为谋生手段,以脑力劳动为职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群体,是国外通称“中产阶级”的主体 。(参考于 http://baike.baidu.com/view/22129.htm?fr=ala0_1_1 ) 个人比较赞同国外的看法。所谓的知识分子, 并不是脑力劳动者的同义语,而是指知识社会学意义上的那些可以称之为人类价值的守护者的人们。 真正的 知识分子 应该 是一个 狭义 的概念,指的就是那些承担社会良知责任的人们。有时人们也把这种 “ 人类价值的守护者 ” 称之为人文知识分子,或 “ 纯知识分子 ” ,以区别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仅以知识技能作为谋生手段的脑力劳动者。有人将知识分子的职能概括为传承文化、领导舆论、守护精神价值、维持社会良知,可以说是较为准确的一种表述。 正如一位思想家所说的那样,知识分子就是那些对社会的困境与问题充满无法摆脱的内疚感的人们。每一个时代都有这样一批知识分子,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所处的社会面临的困境与问题,总觉得这些问题与困境需要他予以关注、思考与批判,不这样做他就会觉得于心不安。 其实,中国的“士大夫”倒是挺符合知识分子的定位,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此意。 知识分子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由于他有较多的知识,由于他能运用知识进行思考与比较,他对身边的事物有比别人更强烈的敏感性,他能听到 “ 草根在地底下发芽的声音 ” ,他比一般人更能敏锐地发现社会面临的困境与矛盾,并力求运用他的知识,对他所发现的问题与矛盾在学理层面上做出独立的判断与解释,并向世人提出他所认为合理的解决与选择。 2、 知识分子具有学理上的抽象概括能力。 3、 知识分子更具有一种道德激情,更具体地说,知识分子具有一种超越感,他总是追求一种更为完满的社会理想。 我们不难发现知识分子的特性,即富有学识或技能、敏感、富有责任感和道德感。如此看来,怎能让知识分子对国事不闻不问(或少闻少问),只一心沉醉于科研教学之中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他们的责任感体现在哪呢? 当然,更本质的问题在于:社会是否需要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对推动社会的发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这些“知识分子”是不是只会说风凉话,对解决问题无所益处?个人觉得知识分子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理由如下: 1、 社会制度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由于受一定历史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认识是一个螺旋式发展的过程,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所以社会制度的完善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在制度完善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知识分子由于其特有的敏锐性,他们比其他人更容易发现问题的所在,而且他们一般拥有较为丰富的学识和技能,更能提出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法。因而,知识分子可以在社会的完善过程中充当监督者和谏言者,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的发展。 2、 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也是爱国的一种体现 。爱国,也是爱的一种表现,只是对象为国家或者民族。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爱应该表现为关心、责任感、尊重和了解。而知识分子的特点也正体现了这四点,体现了对国家或民族的热爱。而且,比之于空喊口号、拒买日货等行为,知识分子的爱国可能更为理性。 3、 社会需要不同的声音 。虽然我们追求社会和谐,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上只能有一种声音,只能有一种思想。应该坚持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即和而不同。旁观者清,也许他们的声音略显刺耳,但这更是社会这个大系统的一种反馈,以此来调整完善系统本身。或者说,某些外力也会促使系统自身的调整和完善,而知识分子正是这些施力者中的一部分。 4、 历史证明了知识分子在社会进步中的推动作用 。虽然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它同时指出,英雄人物对历史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英雄人物是一定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倡导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者。知识分子由于其自身的强烈责任感,总是以天下为己任,以天下事为重,甚至可以为此牺牲自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便是知识分子最好的写照。知识分子的不懈探索和付出,为社会的发展方向起来到巨大的作用。 纯粹的专业研究没有错,但在专业研究之外热衷于国事也没有错,没有必要为这些人贴上某些标签。只要知识分子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责任感,真正地关心社会,深刻思考和研究问题,那么他们的意见还是值得我们好好参考的,至少他们是真正关心社会的人,为此我们就应该敬重他们,而不是轻视或者不屑。 (本博注:这篇文章只是自己的一点感想,由于知识水平与思想高度有限,可能某些观点有所主观,希望各位博友评论,不甚感激。)
个人分类: 我思我在|3488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7: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