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生态工业园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生态工业园区:环境与经济双赢的解决方案(转自光明日报)
slonethu 2015-5-4 22:14
生态工业园区:环境与经济双赢的解决方案——访清华大学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石磊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5-05/01/nw.D110000gmrb_20150501_2-07.htm 作者:本报记者 张蕾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01日 07版) 作为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工业园区集聚工业生产的作用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重视。然而,工业园区也往往会成为环境污染的高发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00年前后出台了“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等指导性文件,以此规范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此后,随着生态工业园区的概念以及丹麦卡伦堡样板的出现,美国、荷兰、英国、日本和韩国等纷纷效仿并制定相关规划,自觉地推动工业园区的生态化转型,使生态工业园区在进入21世纪后呈现蓬勃之势。 从“产业共生体系”到生态工业园区 谈到生态工业园区,就不得不谈到“丹麦卡伦堡产业共生体系”。据清华大学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石磊介绍,“丹麦卡伦堡产业共生体系”的发现具有一定戏剧性。 1989年,丹麦的一群高中生要去工业园区参观,接待工作由园区热电厂经理负责。众所周知,热电厂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大,经理希望通过介绍热电厂与周边炼油厂、酶制剂厂和板材厂等企业的副产物(废物)交换所取得的环境成就,让高中生对热电厂留下不错的印象。但是如何表达呢?碰巧,这位经理的夫人是位生态学家,她认为热电厂的创新生产模式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共生现象,并建议以产业共生来命名。 “事实上,产业共生现象早在工业革命之初就已经存在。”石磊指出,类似于卡伦堡的产业共生现象在美国、英国、奥地利、日本、苏联以及中国的早期工业实践中都能够找到踪迹。“之前人们对此熟视无睹,主要在于废物交换等产业共生行为并非工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随着石油危机带来能源成本的升高以及工业废物引发环境问题的密集出现,企业间通过产业共生来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效果才引起广泛关注。” 此后,美国、荷兰、日本、英国、韩国和中国等陆续在工业园区开展产业共生实践,自觉地按照工业生态学原则来规划、建设和改造工业园区,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生态工业园区。 不过,石磊指出,由于每个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国情不同,产业共生体系和生态工业园区的实践模式也不尽相同。“例如,在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倡导下,美国于1995年前后先后两批在16个工业园区进行试点;日本从1997年开始侧重于静脉产业园区的试点,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建设了26个静脉园区;英国在2003年前后成立国家产业共生项目,先从区域后上升到国家尺度加以推进。”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中国经验” 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始于2000年,早期的几个试点都是制糖、化工、冶炼等专业性工业园区。从2004年开始,国家着力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开始试点示范工作。截至2015年4月,由国家环保部、科技部和商务部三部委联合命名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有35家,还有76家得到批准创建。 石磊认为,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受到环保部、商务部、科技部、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和工信部等多方重视。“例如,环保部、商务部和科技部通过发布指导性文件和标准,联合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发改委从2005年起推行循环经济国家试点,并从2010年起对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给予大资金支持……” 在石磊看来,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经历了有标准可依、依标准建设、据标准考核、示范试点带动和建立长效机制几个推进阶段,形成了“领导重视、规划先行,政策引导、制度保障,多措并举、狠抓落实,强化监管、节能减排”等基本经验。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有什么显著特点?石磊给出的答案是“园区管理委员会的存在”。“我国以开发区为代表的工业园区基本上都会成立一个专门的管理委员会,一方面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施行政府职能,另一方面承担着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开发性功能。”石磊强调,这一特殊主体的存在可以通过短期集聚大量资源来迅速发展工业园区,也可以较为系统地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来施行政府意志。“事实上,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这种自上而下的推行模式。” 让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则成为决策主流 在石磊看来,任何一种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都是特定制度环境下的选择结果,各有利弊。 根据他的研究分析,丹麦、美国和英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是以市场为主导的模式,其成功依赖于特定的时空尺度。“丹麦模式虽然空间尺度小,但时间尺度长,是一种典型的自发秩序;英国模式虽然时间短,但空间尺度大,可以通过发展大空间尺度共生网络和快速推广商业模式获得成功;相反,美国因不合理的时空尺度鲜有成功试点。”比较之下,中国和日本、韩国等以国家战略主导的发展模式,虽然在短时间内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步入快车道,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急于求成和“拉郎配”的现象。“以上这些模式并非一成不变,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动态调整,例如英、美等国家需要注意产业空心化问题,而中国则需要思考新常态经济下工业园区如何生态化发展。” 虽然目前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开局良好,但石磊指出,生态工业园区的未来发展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规划层面,我国还缺少一个针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整体规划;在宏观管理层面,仍然存在‘几张皮’不统一的问题,有命名资质的没有资金支持,有资金支持的没有命名资质;在微观管理层面,不敢政策创新、不尊重市场规律的行为时而发生。” 多年的关注与研究让石磊笃信,生态工业园区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应该秉承第一代开发区作为政策先行区的历史使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先行区。“应当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则纳入园区开发建设的决策主流,更多引入市场激励机制,使其从新鲜事物真正成为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流。” (本报记者 张蕾)
个人分类: 产业观察|19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化发展思路研究
liuying77 2012-7-16 09:01
本文公开发表于《中国标准化》2012年第7期 1引言 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是 21 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而生态工业园区则是目前国际上实践循环经济、 在工业经济领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 生态工业园区也正继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之后成为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区主要发展模式, 它 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学原理而规划、设计和建设的一种人工复合生态系统,通过成员之间的产品、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交换等, 能量和水的梯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实现园区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具有耦合性、纵向闭合性、区域整合性、柔性结构等特点,其核心与生态工业、工业生态系统、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根据不同的地区、行业的工业化水平和区域规划,其主要的发展模式有全新规划型、综合改造型、联合企业型、虚拟型,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环境和经济和谐发展。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化体系规定了园区建设的质量方针、目标、职责和程序,并通过建立相关体系进行过程管理、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促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 2 生态工业园标准化现状和挑战 2.1 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缺乏系统性 2.2 生态工业园区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2.3 实现资源共生与耦合的循环利用技术“经济”可行性差 2.4 标准化人才缺乏 ,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的能力较弱 。 3 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思路 3.1 构建生态工业园区标准体系 3.2 开发、建 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3.3 完善园区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的激励机制 ,提高 产业标准化话语权 3.4 建立引导机制,构建信息平台 4结语 鉴于目前我国在环境保护技术方面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对这一领域的技术贸易限制,致使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标准化建设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基于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化现状的分析和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剖析, 明确 今后我国生态工 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应 以 健全和完善生态工业园区标准体系;加快 “绿色技术” 的开发和标准的推广应用; 完善园区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的激励机制; 建立引导机制,构建信息平台以整合与优化企业的集成创新 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 段宁 , 乔琦 , 孙启宏等 . 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业技术 . 北京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2009. 2. 高珊 , 黄贤金 . 基于绩效评价的区域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构建 — 以江苏省为例 . 经济地理, 2010,30 ( 5 ): 823-828 3. 刘永清 . 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园区构建研究 . 科技进步与对策 , 2009, 26(5):52-54. 4. 金永红 , 吴江涛 .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发展研究 . 科技管理研究 , 2008,( 1):116-117. 5. 刘颖 , 顾长青 , 汪信 , 汪东华 , 侯月丽 , 张天龙 , 路时进 . 化学工业园区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 中国标准化 , 2012,(1):98-102. 6. 郁晶 . 江苏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 黑龙江环境通报 , 2010,34(3):13-15.
2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韩国蔚山生态工业园区EIP
热度 1 slonethu 2011-5-1 05:37
韩国蔚山生态工业园区EIP
前些日子到韩国参观3R会议,顺道到蔚山Ulsan走访了一趟工业园区(28日)。Park教授热情接待了我,上午到工业园区参观。第一站是园区内一家专门从事环境治理的公司,该公司业务范围众多,有填埋、焚烧和资源循环利用等。其中,将园区内收集到的有机垃圾尤其是废塑料进行焚烧,产出的蒸汽送往隔壁的造纸厂。该造纸厂还接收从较远距离锌冶炼厂的CO2以生产碳酸钙作为造纸填料。事实上,这两个产业共生举措是蔚山EIP中心的“招牌”业绩。 按照韩国EIP管理规划,第一期(2005-2010)重点支持5个工业园区;第二期(2011-2015)支持8个,并希望这8个EIP能够有产业共生的商业化行动;第三期则希望在全国建立EIP网络。就资金支持强度而言,第二期最为重要,其资金支持并不是在8个EIP中进行均分,而是根据其促成的产业共生业绩进行评级分配,由此引入了竞争机制。再者,经费并不是直接支持参与共生的企业,而是支持EIP中心。每个工业园区都建有EIP中心,这些中心由韩国知识经济部(MKE)下设的公司(KICOX)进行统一管理。该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本人打算近期进行整理,以做到准确系统。 参观完环境公司后,我们并没有走访其他企业,而是在两处山顶俯瞰整个园区。蔚山是所谓的韩国“工业首都”,自60年代开始发展工业以来,已经成为韩国最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大企业有现代汽车和重工、有S-oil、SK、现代和大韩油化等石化企业,大大小小的企业上千家。问及这些企业的产品和规模,Park教授并不清楚,他更多关注的是园区内的产业共生行为尤其是能量集成。 中饭后,Park教授带我参观了EIP中心和他的实验室,他曾被评为蔚山大学的最佳教授,也占有较多的实验室资源等。3点半,进行了学术交流,我介绍了中国EIP情况和自己开展的项目经历,接着Park教授介绍了蔚山EIP。讨论话题包括:中韩两国EIP在管理的不同、蔚山EIP所促成产业共生的背后故事、后期计划和存在问题等。 总之,蔚山之行颇有收获。2013年ISIE大会将在这里召开,因此蔚山还将再次来访的。
个人分类: 产业观察|715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海世博会UNIDO绿色工业论坛
slonethu 2010-5-29 04:50
上海世博会是个大舞台,联合国也不甘寂寞,专门有个UN馆,并且似乎每个机构都有一周的展示机会,5.23-30是UNIDO周。 24 日组织了两个论坛,其中之一是 生态工业园区论坛。 邀请了4个报告。第一个报告来自于UNIDO官员 Rene,他首先 介绍了 EIP 的定义及发展历程,随后具体介绍了卡伦堡、川崎和 Kwinana 三个案例; 第二个报告是来自于韩国 Ulsan 的 Park 教授,介绍了韩国 EIP 发展历程和 Ulsan 工业园区的情况 ,非常细致。第三个报告来自于环科院的段院长,从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角度探讨了 EIP 的发展 。 第四个报告是本人, 介绍了以下三个方面: EIPs in China: background and history ; EIPs as win-win solutions: from both micro- and macro- perspectives ; EIPs as eco-innovations - from strategic niche to mainstream 。
个人分类: 杂谈|47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观威尼斯Porto Marghera港区
slonethu 2010-5-29 04:36
5.5-22在意大利威尼斯国际大学访问半月,应合作方邀请参观了威尼斯的Porto Marghera港区。 相信大家都知道威尼斯水城,但更相信大家不会知道与水城一湾之隔的Porto Marghera港区。威尼斯战前是意大利的工业重镇,尤其是商业重镇,但在一战后其经济地位开始下降。为了重振经济,威尼斯决定大力发展工业,于是就在水城对面的Porto Marghera港区发展工业。第一期工业项目于1913-1919年建立了化工、化肥、玻璃、Al和钢铁等产业;1960-1964开发了第二期工业用地,也就是现在主要的化工所在地;1965年计划开发第三期,但1966年5月的大水导致了开发计划搁浅至今。该地是UNISCO的保护地之一,也是意大利中部最大的湿地,因此生态保护的压力很大。1998年威尼斯出台了agreement for chemical programs,试图用更为规范的方式来发展化工业。 参观第一站是科技大厦停车场的楼顶。科技大厦所在地是原化肥厂的地盘,化肥厂建立于一战时期直到1994年才彻底停产,遗留下的料仓、车间和厂房等主体建筑大部分都还在。威尼斯政府为了重建港区,除了发展高科技产业外还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有点颇类似于北京798地盘。第二站还是一期发展的工业,有造船、啤酒、谷物加工、纺织等,但这些除造船和谷物外都成为历史了。其后,在化工区外围走马观花了一下,沿途也看见了废物回收工厂、空分厂、水泥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美铝工厂和电厂等。 可以说,Marghera港区基本是一部工业发展史的缩影,从中可以观察到复杂而有序的产业更替,但置身其中,却也感到了莫名的萧条感。毕竟,我们在国内总是陶醉在膨胀发展的憧憬中,很难体会发达国家工业大江逝去的沧桑感。
个人分类: 产业观察|8040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