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野外实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尕海湿地成为兰州大学野外实习基地
ghzcljz 2018-9-23 11:14
15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曾经的野外实习
热度 4 Abies 2018-7-7 10:30
在我的相册中,还珍藏着几张我们 1986 年在甘肃文县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大熊猫栖息地为主)野外实习的照片,,那也是我最早有的彩色照片。当时我们住在大熊猫驯养场,离文县县城城有 70 多公里吧。记得送我们去的车从县城出去不远就走不了了,路况太差。后来老师们和保护区的沟通,大概找拖拉机把行李和人送上大熊猫驯养场。在大家等候拖拉机的时候,我同“ Laura ”俩就甩开腿往前走。途径一个村落还是什么,当时在兰州皋兰山上当炮兵的有个士兵(雷 XX )家在那里。我们就近打听,他家还就在路边。在他家里吃了当地比较著名的啥面后继续走,沿途听到白蚂蚁河的水响,总以为是载行李和其他同学的拖拉机快来了。天黑以前我们一直走到驯养场,乘拖拉机的同学和行李比我们早到不久。入学时我们植物学专业只有 20 个同学,后来有个同学色盲转哲学系,参加野外实习的只有 19 人;指导老师 4 人,还有一个校医徐医生。驯养场的几个保护区工作人员给我们做饭,野外当向导,教我们如何找天麻,防蚂蝗咬等;但我都忘记了他们的姓名。而今,同学中已有 3 人离世;老师也多年不联系,争取下月回校参加毕业 30 周年同学会了解实情。旧照片翻拍过后比较模糊,依稀可见当年的“天之骄子”的装束与现在不大一样。再未去过当年的自然保护区,但愿环境更好,“瓢子”(草莓)和“ ma'er ”(悬钩子)更多。 实习地点景观:海拔 2500 m 左右的原紫果云杉( Picea purpurea )和岷江冷杉林( Abies faxoniana )采伐后的次生针阔叶混交林和部分华北落叶松( Larix principis-rupprenchtii )人工林 分小组在沟谷中观察植物和采集标本。 当年的流行色(公安蓝),但 Laura 和老牛的颜色似乎不一样。 在高山流水形成的清泉瀑布旁小憩,很凉爽很惬意,那时没有人来抢上镜最佳拍摄点。 长途跋涉后短暂休整和野外初步压制标本;现在我才明白那是才不久的采伐迹地。 实习结束离开前在熊猫饲养房前(我们宿舍在熊猫房隔壁)留影;突然想起来穿军便服抱熊猫的小伙子是当地藏族青年姓班,他专门给熊猫喂麦乳精加奶粉的。
个人分类: 岁月沧桑|2008 次阅读|7 个评论
重庆江津四面山生物学野外实习(20180606)
热度 5 Abies 2018-6-6 21:36
在一个地方呆3天以上,大部分常见种类在路边能看到,只是特征是否足够明显且便于观察。要适当抬头看高处看远方,特别是路边的大树,林内的种类组成等。树上缠绕的藤蔓往往不止一种,要依据枝叶的形态或者花果区分。今天路途中看到一个叶对生的藤蔓,在5 m以上的树杆上开花。叶对生,没有托叶,花序的部分边花有一枚花萼扩展花瓣状。我知道茜草科有些属是这样,但没有托叶又不似茜草科。以前的虎耳草科现在八仙花科比较符合具有藤蔓的种类,但以前见过的八仙花属(绣球属)种类都不是这样。一时想不起是什么,我只能把这些分析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判断,而非仅仅看到一个植物就告诉他们一个名称。当然下午我很快查到这样的藤蔓最大可能是钻地风属( Schizophragma Siebold Zucc.)的种类。 早上出去采取这样的方式教学,走大约5 km的距离到太子洞。到太子洞附近已经是11:40,只好先让学生原路返回驻地吃午饭。太子洞也传言是前前朝下台大老板朱允炆躲避追捕的地方,是一个红色砂岩形成的山洞,但我很多次到那里也只看倒左右两个不太壮观的飞瀑。从瀑布底部外面的小路走到瀑布上面的小河边,那段生境特别好植物种类非常丰富,那才是野外实习最好场所,而道路不好。我让一个年轻教师带我走他们去年带学生走过的非常危险的一段路,顺便观察沿途的植物。上坡的半途中岩壁下的一种我前年看到迄今没有鉴定出来的报春花今年没见了。瀑布上游不远的河沟上建了个几米高的拦水坝,可能是下面村民取水用的;他们蓄水之前没有清林,淹没在水里的河岸植物大都枯死。从水坝过去,沿岩壁边的小路走一段就能望到太子洞,仍然看不真切,想象不出来朱老板当年是怎么躲进去的(假如真有其事)。从那里附近下100 m左右几乎垂直的陡坡羊肠小道,从陡峭的石壁上攀附树根藤蔓,遇到雨天路滑人多难免会出事故。我终于理解了去年据说走哭了不少学生。 我们上坡的途中,碰到当地的养蜂人,他们把装蜂巢的木箱放在那些陡崖的岩缝里,不时的上山观察。据说他们一家人卖蜂蜜的年收入22万左右。他让我们买他的蜂蜜,我们说可以问问其他同事是否需要再回来买,我们说自己血糖高不能吃糖。他说他的蜂蜜能治糖尿病,这一点上我们都只能呵呵。 下到大路上已经过13:00,知道14:00才回到住处吃午饭。据同事说今天我们的步数超过2万。雨后天气很好,让学生回去不用教学才有机会拍照,但那时拍照的效果很差。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1462 次阅读|10 个评论
重庆江津四面山生物学野外实习(20180605)
Abies 2018-6-5 22:47
从住处往习水边界,可以走大洪湖右岸的步道。大洪湖是笋溪河筑坝而成,习水省界附近是它的库尾,也是乘船的码头。不到不足1.5 m宽,有些路段坡道起伏较大,不时有摩托车穿梭,尾气很难闻,且得留心安全。带学生沿途观察植物,路边崖壁等种类较多,但开花的种类不多。从早上8:10出发,回到住处刚好赶上约定的13:00午饭。据学生计步说,才15000多步。目前我们野外教学每个老师带学生20人以内,今年配备了传声系统,学生生佩戴耳机,可以不用大声吼就能用语音控制走在最后的学生,沿途可以说得更多,总有部分学生依据提示进行观察。晚上学生发在他们群里总结的名单,我数数才50余个名字,还有少数错别字。后来我仔细看,他们拉下了我告诉他们的数十种蕨类植物。 晚饭前我与年轻的同事在附近山上找到一条较少有人走的山路,据说可以通到很远的珍珠滩附近,需要大约2小时的时间。改天找时间再去走完全程做风险做些风险评估,才能带着学生走那样的不用吸入尾气的线路。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2311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庆江津四面山生物学野外实习(20180604)
Abies 2018-6-4 22:02
昨晚一直下雨,早上雨没有要停迹象。学生购买的景区观光车可以使用 48 小时,安排他们乘车对四面山主要景点及沿途植物做大致观察。从住处到水口寺大约 12 km ,中途还有土地岩和珍珠滩等停车点。水口寺瀑布今天水很大,飞瀑很壮观。中华双扇蕨除大窝铺核心区外,景区内只有水口寺旁边有;今年发出的新叶特别多,植株大有蔓延之势。去往水口寺瀑布底部下山步道边上植物种类丰富,雨天安全第一且受乘车时间限制只好象征性地观察了少数种类。 土地岩瀑布栈道外能看到一些瘿椒树(银鹊树),但由于天气原因或栈道维修封闭,连瀑布全景也没看上。瀑布上游小河对岸有正在开花的四照花和川滇木莲等。 望乡台瀑布是景区内落差最大的瀑布,冠名“华夏第一高瀑” ( 景区内没有给出落差的准确数字 ) 。瀑布下面经常漂水的地方,生在着一种常绿灌木正开小白花,以前没有注意过。肉眼看它的花冠基部是连合的,簇生的伞状聚伞花序同时具备功能性雄花和功能性雌花。晚饭后放大镜观察,花冠还是由分离的花瓣组成,应该是冬青属的,最可能是河滩冬青( Ilex metabaptista Loes. )。望乡台的猴子不知道是原产还是引来的,它们就在步道周边活动,相对比较温顺,甚至陪我们走一段距离,不知是否它们习性使然?下午 17 : 00 乘观光车回到住处,雨就停了。但愿明天开始能有几个好天气。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2923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庆江津四面山生物学野外实习(20180603)
Abies 2018-6-3 22:20
江津到贵州习水的高速要本月底才开通,这次去四面山还是要走 70 多公里的普通公路。四面山镇道路和城区管网改造,路面翻挖,从马家坪到头道河四面山景区大门约 10 公里路段道路封闭。绕道走双凤场,那里有个会龙庄,据说是前前朝的大老板朱允炆被赶下台后一直潜居处。过双凤场可以在分叉路口左行再多绕道 10 多公里走四屏镇(老四面山)走景区南门,右行走头道河四面山场镇和景区大门。我们选择了右行,进四面山管委会后街道路面挖得一塌糊涂, 3 km 左右的路走了大约 1 小时才到景区大门。 四面山进山门票 110 元,学生实习据说可以买团体门票(能打多少折扣我这三年来一直没关注),老师全部买全票。今年购票需要身份证,没带身份证报号码也行。我给购票的老师身份证号码,票上印的号码除 xxx 掉的,前后是正确的,但把我的名写错。由此我推测身份证号码和名字在他们的购票系统是人工输入的。当前但凡好点的去处不收门票的少,野外实习教学的成本越来越高。 到住处大约中午 13 : 00 ,午饭后已过 14 : 00 。学生旅途劳顿,据说乘坐大巴车来的学生在不少在车上吐得一塌糊涂。下午天色不好,我们安排学生领取实习使用的必要器具等,在周边自由活动。动物实习组的需要观察鸟类等习性,捕捉昆虫等,他们的行动要安排得适合动物行为。 下午我们到周边熟悉情况,又整一年没来了。住处附近去年前年到处开挖的河道工程完工,小道上植物种类依旧,往年没有看到开花的种类,现在大多仍然看不到花无法确定,其中特别是悬钩子属等。除植物以外,我还注意到一种蛙声,很像去年暑假在峨眉山七里坪附近夜晚听到的弹琴蛙的清脆高雅,但白天弹奏的持续时间很短。没有走多久就下雨了只好返回住处。这几天不太清楚天气如何,但见雨越下天色越亮堂。我问宾馆的当地工人这种雨能下多久,他们说山上的雨没个准。我不能确定是真没准还是没有留心观察?雨天搞野外实习很不爽;晴天大太阳也不是人人喜欢。这些年来的学生越来越难将就,阴天大概又拍不出很文艺的图片。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3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野外实习对学地质的学生很重要 (图)
热度 39 Majorite 2012-5-15 09:32
野外实习对学地质的学生很重要 (图)
野外实习对学地质的学生很重要 上周我带大学生构造地质学填图实习,地点是美国-加拿大边境香槟湖东边阿帕拉契山外带, 主要观察内容是奥陶系地层的岩性、褶皱、片理、节理、断层等。 今年冬天的温度比正常年头高3°,所以,今年山里的树绿多了,地上青苔也多很多。 有些做计算模拟、岩石或构造试验及其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及其实验室工作的研究人员,到野外不认得断层,非常可惜。所以,我个人认为, 野外地质工作要从大学生抓起,毕竟地质学研究工作离不开野外观察。 据说,国内有的大学,只要发过几篇SCI文章的教授就成大腕了,不带大学生野外实习了,让刚毕业的年轻人去带,这好像也不好。刚毕业留校或外面进来的年轻人,知识面毕竟还不够宽,不够深,其实给大学生上野外实习课最需要有真才实学的教授亲自上的, 把坚固的岩石讲活了。如果把野外实习变成枯燥无味,必然会败坏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教授要言传身教,把科学无处不在,大自然中到处充满奥秘与神奇告诉学生,让他们对科学充满热情和求知的欲望,润物细无声。再说,教授毕竟以培养人才为第一要务。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学,再大腕的教授也有义务并乐意带大学生实习的。 每到一个地方,教授先给学生讲解基本地质情况,要看什么?测量什么?为啥要看?观察要注意的问题,等等。各类地质图件要准备充分,在野外就用不粘胶带贴在汽车上。 还要准备好纸,类似黑板的功能,以便给学生做解释。 给学生上课。 教授自己的概念必须很清楚。不仅要给学生讲清楚科学知识,还要提高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我的学生们在野外很认真,所学知识,在暑期工作中就要用上。一个暑假2.5个月,学生参加联邦政府或省政府的地调或矿区的地质工作可以挣6000-7000加元(一加元6块多人民币),不仅解决了全年的学费,还解决了一部分生活费。 我从来就对学生很和蔼,与生气勃勃的年轻人在一起很开心。 学生正在绘制地质构造剖面图 在外面风大,学生多,人分散,用携带式话筒讲,音量大,效果好 女生和男生一样用功。 手指褶皱部的倾伏方向 星期二下了一整天雨(2 cm),下雨也照样干活.我们的实习从来就是风雨无阻的。 各尽其责 每个关键性露头及其现象都要讲解 。 这是另一组学生。 传统性的照片,每年都要与学生照这么一张 这位男生头朝下测量节理产状 一位学生抓了一条小蛇, 无毒的。魁北克境内没有毒蛇。 不知从哪来一只猫,跟着我们两个小时,观察我们的工作,非常好奇的一只猫 喜欢提问的男生 午餐自带,三明治、水果、香肠、奶酪...... 山上再脏也就是泥土,比起有些城市的工业和空气污染干净多了。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5081 次阅读|46 个评论
今年大学生的野外实习 (照片)
热度 22 Majorite 2011-5-14 08:08
今年大学生的野外实习 (照片)
今年大学生的野外实习 (5月9日至5月13日,一周) 1. 两个认真工作的女学生 2. 爬树的学生们 3. 两个好学生:Bernard Maude 4. 测量层理和面理,分析褶皱的部位 5. 测量节理的学生,对待数据的测量就要有一副准确、认真的劲。 6. 各行其职,无一偷懒 7.悬崖合影 8. 午餐 9. 老师指哪,学生打哪。 10. 悬湖、斜树、男女生 11. 手持罗盘的酷男 12. 在褶皱上合影
4852 次阅读|24 个评论
应该重视生物学基础教育
asterzhang 2010-5-30 07:51
应该重视生物学基础教育(一) 每年5月底6月初的二周时间是自己雷打不动的参加北师大山地动物野外实习的日子。不管其他的科研和管理工作再忙,我也和其他师大生命科学院动物组的老师们一样,匆匆组织完自己的硕士博士生的论文答辩后,便收好心情准备上山知道本科生二年级的野外实习。师大的本科生动物野外实习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直坚持到现在。野外实习针对本科生二年级,包括山地动物和海滨无脊椎动物两部分。我每年参加指导的是在北京小龙门林场开展的山地动物实习。从我作为研究生助教开始参加野外实习执导到现在,几乎每年没有间断过。 从我上初中时第一次参加北京市少年宫生物组到小龙门采集植物标本至今年到这里知道本科动物实习,已经有25年了。小龙门林场的宿舍从土坯房变成了现在的二层楼房,以前我们听讲的低矮的食堂也变成了能够容纳200人吃饭的大食堂,还有了100人听课的教室。据说师大还准备在这里修建新的实习基地。20年来,每个小龙门的初夏,对我都有新的变化。 记得自己第一次做为研究生助教参加执导野外实习是在1995年。那时候我的硕士导师房继明先生还没有出国。以前的我都是作为学生参加到这里的标本采集活动,此时却是执导本科生师弟师妹们的助教了。那时候就觉得能把自己过去10年间学到的昆虫分类知识和植物分类知识教授给别人,这是没有枉费以前那些位少年宫科技馆的老师们对我们的培养。20多年间,从北京市少年宫科技馆生物组培养出来的博士据我所知有3个人。我在北师大学习动物生态,同在北师大学习鸟类学的师弟王宁,以及从北大毕业后去了加拿大做昆虫的没见过面的周欣。而以前参加过北京少年宫和北师大、中国科协等在小龙门举办的生物科技夏令营的中小学生中,有多少后来因为喜欢生物而最终从事相关研究的就不得而知了。 记得那时候在少年宫生物组给我们讲授过植物分类的有北京大学的汪劲武先生,北师大的贺世元、尹祖棠先生,首师大的杨阅先生;而教过我们昆虫分类的有科学院动物所的王林尧、刘友樵先生,还有农业大学的杨集昆先生,首师大的张立峰先生等。这些老先生是当时北京乃至全国植物、昆虫分类方面的大家,而他们能到少年宫给我们这些初高中学生讲授分类学知识,在现在看了是难以想象的。这一方面是这些老专家们对中学科普教育和生物学基础教育的重视与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当时少年宫科技馆的领导和我们的执导老师刘永生先生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的。然后,现在还有多少高校和科学院的教授们能参加中学生的科普活动呢?
个人分类: 关于做研究和学术态度|652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