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自然历史博物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经典分类学的可持续发展
zhuchaodong 2015-12-16 08:56
不仅是植物标本,几乎每一个自然类博物馆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大量标本没有得到准确分类鉴定,其中不乏潜在的新物种;同样,公共基因库中序列没有准确物种信息的情况也很严重。不要说国内的自然博物馆了,就像中科院动物所、植物所和微生物所的专业标本馆(动物所的即国家动物博物馆)还有很多分类学问题没有解决。 国家需求客观存在,但人才培养周期长,队伍严重不足。 作为一门不可替代的经典学科,分类学发展至今,靠的就是不断促进并从其它相关学科的发展中获得新的力量。国家的扶持和培育是一个方面,方向交叉、拓展应该是做大做强学科的根本。 原文:Widespread mistaken identity in tropical plant collections DOI: http://dx.doi.org/10.1016/j.cub.2015.10.002 报告称全球自然史博物馆半数植物标本或标错名字 中新网12月15日电 据外媒15日报道,美国《当代生物学》一份报告显示,在全世界的自然史博物馆中,多达一半的植物标本可能被标错了名字。 就算再有经验的植物学家,也不可能准确认出每一种植物。每当一种新的植物标本被送到博物馆,从现有记录中找到它们的正确名称常常很有挑战性,有时植物标本的名称就在这一过程中被搞错了。1969年至2000年,全球收集的植物标本数量翻了一番,但研究的速度跟不上,一些错误标本名称便来不及更正。 多年来,英国牛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分析了4500件非洲豆蔻植物标本,确认了非洲豆蔻植物的所有种属。结果发现,被研究的这些标本中至少58%的标本弄错了名字,或者标注的是已停用的旧名字,或者仅标明种属名称。由于近些年来很少有植物被这样大规模地专门研究,他们估计,其他植物标本名称错误的比例可能与被研究的这些非洲豆蔻植物差不多。 研究人员还发现,对同一种植物的标本,不同的博物馆使用的名字也常常不同。他们研究了亚洲热带雨林龙脑香科植物的21000件标本,结果发现,其中约三分之一被各个博物馆标注了不同的名字。 据研究人员保守估计,全球自然史博物馆的植物标本中可能有50%的标本被错误标注名称。全球已知存在180万个物种,其中植物物种约有35万,昆虫物种为95万。昆虫标本名称标注错误的问题可能比植物还严重。 负责这项研究的牛津大学专家罗伯特·斯科特兰在一份声明中说:“在生物学的许多领域,包括进化和应用保护的学术研究,都需要准确的命名支撑。如果标本没有被准确标名,标本收藏就没有意义。”
1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一瞥
热度 1 Mech 2015-6-17 09:07
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是《老友记》中 Ross 就职的单位。路过纽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但没有进去。远远的拍摄几张门面照片。 正门上方的四大金刚不知是何方神圣。门前马上的是老罗斯福总统。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33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中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对古植物学不给力……
livingfossil 2014-4-19 04:50
如果中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 对古植物学 不给力...... ( 图片说明: 20多年前在北京香山脚下有一个颇有特色的“植物演化展览室”,完全可以被称为一个小型自然历史博物馆。可惜这个 展览室很短命,在惨淡经营下仅仅维系了 10个年头后荡然无存。本图片为该展览室的简要说明。 Photo credit: author's image collection) 摘要: 古植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质历史时期的植物化石(包括孢子与花粉)。 古植物学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它是植物学、地质学、生态学和 博物馆研究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活跃领域。古植物学属于纯粹的自然历史, 不仅具有学术 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实践应用价值和社会服务作用。 针对古植物学的跨学科特点,欧美诸国在漫长的古植物学发展过程,逐步建立了符合古植物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体制和维系模式。自然历史博物馆成为 古植物学坚实稳固的研究平台。 在尖锐对抗的国际冷战大环境下,在复杂多变的国内政治运动中,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力量的分布格局初步形成于 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在整体上并没有依托自然历史博物馆之平台。符合世界古植物学历史发展潮流的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国家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近 30年来,中国古植物学在外部面临着社会快速转型的严峻挑战,在内部面临着学术思想、学术道路和学术体制的多重阻碍。许多研究者和机构面临着生存危机,在改革大潮中、在社会转型中不得不走上自生自灭的发展道路,不得不演绎“树倒猢狲散”的古植物学悲剧。 通过对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力量的分布格局进行历史透视,我们认为,中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在总体上还没有对中国古植物学的本土化和国际化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没有在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国家体系建设中承担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可以肯定,如果没有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有力支撑,中国古植物学无法稳定持续发展,无法实现全面崛起之学术使命,中国古植物学的未来也不可能有光明的前途。 关键词: 学术使命;中国古植物学; 自然历史博物馆;全面崛起 一、古植物学及其作用 古植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质历史时期的植物化石(包括孢子与花粉),其根本任务是认识自然和理解自然。植物化石不仅是探讨植物起源演化的最有力、最直接的客观证据,而且是运用生物学思想方法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的珍贵材料。作为传统学科, 古植物学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它是生命科学中的植物学、地球科学中的地质学、环境科学中的生态学和 博物馆研究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活跃领域。因此,古植物学属于纯粹的自然历史, 不仅具有学术 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实践应用价值和社会服务作用。参看: 古植物学有什么用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288048.html 二、自然历史博物馆与欧洲古植物学 针对古植物学的跨学科特点,欧美诸国在漫长的古植物学发展过程,逐步建立了符合古植物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体制和维系模式。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德国柏林和法兰克福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等都是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博物馆,同时肩负着重要的社会服务责任。这些博物馆收藏有丰富的植物化石标本,同时也是古植物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美国古植物学的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高水平的研究型博物馆,如:位于美国 首都 华盛顿的史密松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一些大学的古植物学研究也“博物馆化”,即在大学所属博物馆进行,如:耶鲁大学Peabody自然历史博物馆、佛罗里达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等,从而构成了美国古植物学研究的国家体系或研究平台。参看: 残酷的现实与严峻的挑战:看看中国与美国古植物学综合实力的巨大差距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252455.html 尽管古植物学是一个冷门传统学科,普遍不景气,但是欧美古植物学拥有相对稳固的研究平台和相对稳定的学术体制,为维系古植物学之学科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现实性的可能。 欧美古植物学的历史经验和维系模式值得中国有关学术机构和广大同仁认真考虑和学习。 三、自然历史博物馆与 中国古植物学研究的国家体系 3-1国家需求与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力量分布格局的初步形成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总体形势是政局动荡、战事频繁、经济落后。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中国的植物化石基本上由外国人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末,中国学人逐步开始独立自主进行中国的古植物学研究。但从学术建制和人员力量看,1949年以前中国的古植物学研究处在零散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全球出现冷战对抗的复杂政治局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恢复与建设要求地质先行,但受制于尖锐对抗的国际冷战大环境和复杂多变的国内政治运动。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地质勘探事业的蓬勃发展大大促进了中国古植物学(包括古孢粉学)的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地矿部门和博物馆系统都相继开展古植物学研究(包括古孢粉学)。其中,中国科学院成为中国古植物学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古植物学的研究力量基本上分布在地质学机构,如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等。综合大学的地质(地理)系(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一些地质学院(如北京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都有古植物学教学和研究人员。而中国国家级生物学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生物系很少拥有古植物学研究力量。这种分布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家需求和生产实际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是地层学派的学术思想当时占有绝对统治地位。 纵然生物学出身的中国古植物学家徐仁院士(1910—1992)主张采用生物学思想研究古植物学,但是他不得不屈服于当时的客观实际。1952--1954年徐仁供职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954年后调至北京,供职于 原地质部地质矿产司孢粉学实验室。 1956年成立 中国 地质科学院, 徐仁在该院 地质研究所工作。 1959年, 徐仁先生在 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成立古植物学研究室。 从学术建制上说,这是中国现代生物学研究机构内的第一个正规的古植物学研究 室,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 1962年, 徐仁从中国 地质科学院正式调入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领导他的 古植物学研究室,时年 52岁。 到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力量分布格局已初步形成。虽然自然历史博物馆系统在这个分布格局拥有一点研究力量,但是中国古植物学的研究力量在整体上并没有依托自然历史博物馆。也就是说,中国古植物学在总体上缺乏坚实稳固的研究平台。显然,与国际接轨的、符合世界古植物学历史发展潮流的、符合古植物学之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的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国家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具体表现之一是:自然历史博物馆在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国家体系的地位和作用长期被忽视。参看: 简述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力量的分布格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291308.html 现在看来,由于历史条件和思想认识等方面的限制,迫切的国家需求一方面刺激了中国古植物学研究的非理性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带来种种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学术思想、学术道路和学术体制的不自信。 3-2社会转型与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力量分布格局的脆弱性 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国际冷战形势的逐步缓和,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从此中国社会发生快速转型。 在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大背景下,中国古植物学的研究经历了科技体制重大改革,科研经费由拨款制转变为基金制和合同制。1982年设立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以资助面向全国的基础性研究。1986年正式成立“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包括古植物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由于体制上客观存在的不合理性、不稳定性和其他脆弱性,中国古植物学面临困难重重。从学术建制上看,中国古植物学在整体上缺乏相对稳固的研究平台--即自然历史博物馆,对维系中国古植物学之学科生存与发展造成极大困难。例如,长期以来,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缺失使得中国古植物学在国家层面缺乏一个的稳固平台和有力火车头。与此同时,学术体制上的不稳定对中国古植物学之整体发展造成极大危害。 近30年来,在中国古植物学界,许多个人和机构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在改革大潮中、在社会转型中不得不走自生自灭的发展道路,不得不演绎很多“树倒猢狲散”的古植物学悲剧。参看: 岌岌可危的中国古植物学 将走向何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353788.html 一位中国学术界底层同事的心里话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679701.html 古植物学悲剧与奢望 (1):中国的垃圾古植物学之典范(中文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668540.html 四、结语 20世纪欧美古植物学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因是学术思想的进步,即采用生物学思想和方法研究化石植物。欧美许多生物学学术机构相继开展古植物学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与此同时,自然历史博物馆作为 欧美古植物学相对稳固的研究平台与相对稳定的学术体制一起,为维系古植物学之学科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现实性的可能。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古植物学的本土化和国际化取得了一些重要进步,但在国家需求、平台建设、学术体制、经费投入、评价体系、人才培养、学术共同体等方面都存在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学术思想、学术体制、平台建设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中国古植物学的稳步发展。 毫无疑问,古植物学是全面透视中国基础科学发展的历史与文化过程的一把钥匙,也是全面检验60年多来中国科学院的发展历程及“火车头“作用的一面镜子。事实上,长期以来中国古植物学一直在昏暗中蹒跚而行,中国的古植物学家似乎不能主宰中国古植物学的历史和命运。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在古植物学领域的“火车头”作用正在明显减弱。在信念缺失、理想确实的学术共同体,如果有人说“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梦想 ”,那肯定是自欺欺人的。 孙启高 2014年4月18日写于美东 -------------------- 古植物学的故事 210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10)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IX) 对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力量分布格局的历史透视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personnel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另题( Another title ) 如果中国的自然 历史博物馆对 古植物学不 给力 …… If the museums of natural history in China are not forceful to palaeobotany …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86355.html 2014-4-19 04:50 ==================== 相关阅读: 古植物学的故事 208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08) 推动 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的路线图 A vast scheme for speeding up the rapid and striking emergenc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world academic community (in Chinese)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76063.html 2014-3-15 04:56 古植物学的未来在中国 ---- 发展中国古植物学的欧美标准 China is embracing the future of palaeobotany -----About some European –American standar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5854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586927.html (PDF 中文版 ) “古植物学之问” (Palaeobotanical question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363493.html 我们的学术使命 -- 为中国古植物学的全面崛起而努力 The preface to the book-- “A Brief History of Palaeobotany: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Struggle for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490737.html 中国古植物学要顶天立地 Chinese palaeobotany should be of indomitable spirit, approaching to world-class goals and confronting China’s grand land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62285.html 关于古植物学研究的生物学思想认识 The principles of the biological approaches for palaeobotanical studi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498269.html 古植物学因思想而崛起 The progressive academic thought as internal power for the rapid rise of palaeobotanical cause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499890.html 中国古植物学未来 50年发展纲要(2010-2059)(意见书) Synopsis of the Coming 50-yea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2010—205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2416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287623.html (修改稿) 全面建设中国古植物学研究的国家体系 Establish a stable and high-efficient national system for the Chinese palaeobotanical institution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501722.html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Palaeobotany, 6 th Edition)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69047.html 关于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The Natur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73725.html 古植物学的故事( 132期)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1】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一) 中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未来 Story ofPalaeobotany Series (132):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I) China’s museums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futur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481614 =========================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2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大学不需要一流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吗?
热度 2 livingfossil 2014-2-7 07:33
北京大学不需要一流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吗? 欧美有不少大学拥有一流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如: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都有很优秀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例如:耶鲁大学 Peabody 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收藏量已超过 1300 万份。 中国著名的大学(如:北京大学)似乎还没有把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建设列入学校未来发展的大事。难道北京大学真的不需要一流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吗? 1 2 3 4 5 6 钟观光 (1868--1940),此照片引自--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Zhong_Guanguang.jpg 7 8 ------------------ 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生物标本室 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 中国古植物学家斯行健院士( 1901--1964 )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中国古植物学家徐仁院士( 1910—1992 )曾在北京大学生物系学习和工作 北京大学的古植物学等学科发展与自然历史博物馆 以上是写作提纲。内容等我有空来完成。 孙启高 2014 年 2 月 6 日初步整理 --------------------------------- (6 th Edition) http://blog.sciencenet.cn/bl og-225931-769047.html 2014-2-20 05:26 11. 北京大学不需要一流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吗? Doesn’t Peking University need world-class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65165.html 2014-2-7 07:33 10. 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烧钱吗? Will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need tons of dollar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65151.html 2014-2-7 02:44 9. 关于建设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路径问题 Possible paths to the successful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ht 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64592.html 2014-2-5 08:39 8. 为什么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一直处于难产状态? Why does the pending project for founding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havelong-term adversity like horrible dystocia?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63599.html 2014-1-3108:03 7 . 中国博物馆行业管理的主要公权机关 The main authoritie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various museums in China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61114.html 2014-1-22 00:51 ......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4579 次阅读|4 个评论
美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崛起
livingfossil 2011-9-11 23:17
古植物学的故事 (133 期 )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2 】 美国古植物学是如何崛起的? ( 之十六 ) 美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崛起 孙启高 2011 年 9 月 10 日 美国有很多博物馆,其中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研究极为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发展反映了美国古植物学的兴起与崛起之历史。就研究现状看, 美国古植物学的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高水平的研究型博物馆,美国一些大学的古植物学研究也“博物馆化”,即在大学所属博物馆进行。众多 研究型博物馆为美国古植物学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固的研究平台,为维系古植物学之学科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现实性的可能。全面而系统地认识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对古植物学崛起的影响有利于中国同仁思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何推进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 位于美国 首都 华盛顿的史密松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在美国古植物学研究的国家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馆的化石植物采集、研究和保藏的历史如何?它与美国地质调查局(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及其他学术机构是如何协作的?它是如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 美国一些大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是开展古植物学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平台。例如, 耶鲁大学的 Peabody 自然历史博物馆是如何建立的?如何进行 化石植物的采集、研究和保藏工作?如何利用自然历史博物馆 整合地球科学、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的优势?一流大学的一流博物馆对中国高等院校有何启示?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附:美国古植物学研究国家体系中的重要博物馆与标本馆 美国许多重要博物馆与标本馆为古植物学研究国家体系提供了坚实稳固的研究平台,它们不仅馆藏大量植物化石标本,而且拥有相对稳定的学术研究队伍。 (一)综合性博物馆 1. 位于首都华盛顿的史密松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古生物部收藏量多达 4 , 000 万份,其中包括大量植物化石标本, 著名古植物学家 Scott Wing 负责古植物学研究。 http://paleobiology.si.edu/collections/paleoCollections.html 2. 位于芝加哥的 Field 博物馆拥有植物化石标本约 8 万份。 http://www.fieldmuseum.org/research_collections/geology/plants_col.htm 3. 科罗拉多州丹佛自然与科学博物馆 Denver Museum of Nature Science, Denver, Colorado http://www.dmns.org/ http://www.paleobotanyproject.org/ 4. 俄亥俄州克利夫兰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 3 万份植物化石标本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Cleveland, Ohio http://www.cmnh.org/site/researchandcollections/Paleobotany.aspx http://www.cmnh.org/site/ResearchandCollections/Paleobotany/Collections.aspx 5. 伊利诺斯州立博物馆收藏有植物化石标本 Research and Collections Center, Illinois State Museum, Springfield http://www.museum.state.il.us/ismdepts/geology/collections.html 6. 纽约州立博物馆收藏有植物化石标本 New York State Museum http://www.nysm.nysed.gov/ http://www.nysm.nysed.gov/research_collections/collections/geology/paleo.html 7. 其它一些自然历史博物馆如: Carnegi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Pittsburgh, PA) 也收藏植物化石标本。 (二)研究型大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或标本馆 1. 耶鲁大学 Peabody 自然历史博物馆是培养杰出古植物学家的摇篮。该馆收藏植物化石标本 20 万份。 http://www.peabody.yale.edu/collections/pb/ 2. 哈佛大学的植物博物馆( The Botanical Museum )收藏 6 万份植物化石标本。哈佛大学也是培养杰出古植物学家的摇篮。 http://www.huh.harvard.edu/collections/botanical.html http://www.huh.harvard.edu/collections/paleobotanical.html 3.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古生物博物馆拥有植物化石标本 35 万之多,它曾是美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古植物学教学与科研基地。代表人物是已故著名古植物学家 R. W. Chaney ,他是 20 世纪世界古植物学的领袖人物之一。 http://www.ucmp.berkeley.edu/science/paleobotany_holdings.php 4. 佛罗里达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植物化石标本 30 多万。 http://www.flmnh.ufl.edu/paleobotany/ 5. 伊利诺斯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收藏煤核( coal balls) 标本约 4 万份。这是世界上关于煤核化石标本的最大收藏,代表着 80 个不同的煤层( coal seams ),记录了跨越 1200 万年间的植物发展历史。 http://www.life.illinois.edu/plantbio/People/Faculty/Phillips.htm http://paleobiology.si.edu/paleoArt/Techniques/pages/reconstuct9.htm 6. 密执根州立大学( The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植物生物系馆藏 15 万植物化石标本 http://www.bpp.msu.edu/history/html/facilfs.html 7. 密执根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古生物博物馆收藏 1 万 5 千份已编目的植物化石标本 Paleobotany, Museum of Paleontology,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http://www.paleontology.lsa.umich.edu/Resources/paleobotany.html 8. 康奈尔大学的 Bailey Hortorium 收藏有植物化石 Paleobotanical Holdings at the Bailey Hortorium, The Liberty Hyde Bailey Hortorium, Cornell University, Ithaca, NY http://bhort.bh.cornell.edu/paleo/fossils.htm 9. 堪萨斯大学有个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大量采自南极的植物化石标本。 Natural History Museum and Biod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 University of Kansas. http://www.nhm.ku.edu/ 10. 俄亥俄大学( Ohio University )有一个 Ohio University Paleobotanical Herbarium (OUPH) 收藏了很多植物化石标本。 http://www.ohio.edu/paleo/ http://www.ohio.edu/paleo/facilities.htm 11. 科罗拉多大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 ( University of Colorad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收藏有植物化石标本。 http://cumuseum.colorado.edu/Research/Paleo/index.html http://cumuseum.colorado.edu/Research/Paleo/invert_coll.html http://cumuseum.colorado.edu/Research/Paleo/invert_database.html 12. 华盛顿大学的 Burke 博物馆( The Burke Museum,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收藏有植物化石标本。 http://www.washington.edu/burkemuseum/ http://www.washington.edu/burkemuseum/collections/paleontology/index.php 13. 东田纳西州立大学 (Eastern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 有一个博物馆采集与研究植物化石。 http://www.etsu.edu/cas/paleontology/ http://www.etsu.edu/cas/paleontology/aboutus/history.aspx http://www.grayfossilmuseum.com/ 14. 其它大学的博物馆或标本馆,如:蒙他那大学古生物学中心( The University of Montana Paleontology Center )。 http://www.cas.umt.edu/paleontology/ 相关资料: 古植物学的故事( 93 ) 美国古植物学研究力量的分布格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00122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57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未来
livingfossil 2011-8-31 21:41
古植物学的故事( 132 期)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1 】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一) 中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未来 孙启高 2011 年 8 月 31 日 针对古植物学的跨学科特点,欧美诸国在漫长的古植物学发展过程,逐步建立了符合古植物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体制和维系模式。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德国柏林和法兰克福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等都是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博物馆,同时肩负着重要的社会服务责任。这些博物馆收藏有丰富的植物化石标本,同时也是古植物学研究的重要基地。美国古植物学的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高水平的研究型博物馆,如:位于美国 首都 华盛顿的史密松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一些大学的古植物学研究也“博物馆化”,即在大学所属博物馆进行,如:耶鲁大学 Peabody 自然历史博物馆、佛罗里达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等,从而构成了美国古植物学研究的国家体系或研究平台。 尽管古植物学是一个冷门传统学科,普遍不景气,但是欧美古植物学拥有相对稳固的研究平台和相对稳定的学术体制,为维系古植物学之学科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现实性的可能。 欧美古植物学的历史经验和维系模式值得中国有关学术机构和广大同仁认真考虑和学习。 北京自然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大连自然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和广西自然博物馆等一直从事化石植物的采集、保藏和研究工作。如果这些自然历史博物馆朝着研究型的、高水平的国际大馆方向发展,它们将有潜力成为中国古植物学研究的国家体系核心组成部分。换言之,中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对全面推进中国古植物学研究的国家体系建设肩负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 1. 综合型的自然历史博物馆: 北京自然博物馆 浙江自然博物馆 天津自然博物馆 广西自然博物馆 陕西自然博物馆 大连自然博物馆 重庆自然博物馆 山东省博物馆 山东省天宇自然博物馆 江西省博物馆 郑州自然博物馆 三亚自然博物馆 2. 高等院校的自然历史博物馆 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 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 沈阳师范大学 —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 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 贵州大学自然博物馆 大连大学博物馆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区)博物馆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昆明理工大学地学博物馆 3. 有关研究所属于标本馆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标本馆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古植物馆 4. 一些专业自然博物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 自贡恐龙博物馆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 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中国煤炭博物馆 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南京地质博物馆 (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 山东临朐县的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5. 国家地质公园系统所属的自然历史博物馆 黑龙江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    ……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49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哈佛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玻璃花
热度 1 xudm 2010-5-30 08:15
听波士顿的朋友介绍,哈佛大学的玻璃花非常棒,举世无双,听的多了,便激发了自己的好奇心。周四在W3C作完报告,介绍了中国标准化的发展概况,效果不错,我自己也比较满意。 下午没有太多事情,吃完午饭便去了哈佛。因为当天是哈佛大学毕业典礼,进到哈佛校园,到处是人,毕业生、校友、学生、亲朋好友、像我这样的参观者,聊天拍照,好不热闹。 心里一直想去参观玻璃花,在校园匆匆转了一下,便到了哈佛自然历史博物馆。进到玻璃花展室,说实话如果事先不知道是玻璃花,我还以为是植物标本展厅,3000多株植物,栩栩如生,非常逼真。 促成玻璃花的制作源于当时哈佛植物学教授苦于没有足够的资源(植物标本)教学,当听说德国有一对父子精通玻璃工艺,制作的动植物非常逼真,便请这对父子为其制作植物标本。父子俩人共制作4400件植物标本,历时50多年,而最后一件玻璃花植物完成与1930s,距今已有近80年。 下面是关于玻璃花的介绍和图片。 下面介绍和图片来自哈佛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网站: This unique collection of over 3,000 models was created by glass artisans Leopold Blaschka and his son, Rudolph. The commission began in 1886, continued for five decades, and the collection represents more than 830 plant species.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12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5: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