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海城地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海城大震前的【小震闹,大震到】经验靠谱吗?
热度 1 qsqhopeiggcas 2013-2-4 12:22
今天是海城大地震 38 周年纪念日,首先向地震中遇难的人民沉痛默哀。 据报道,该大震的【成功预报】,是根据【小震闹,大震到】和临震前显著的宏观异常现象做出的。这些是科学的东东吗?靠谱吗?值得总结和反思。 先看看有关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719153.ht m ): 简介 1975 年 2 月 4 日 19 时 36 分,在 海城 、 营口 县一带发生 7.3 级强烈 地震 。震中在北纬 40°36' ,东经 122°48' ,位于 海城县 岔沟公社西南北庙子一带,故称 海城地震 。 震源深度 为 16 公里,震中烈度为 9 度强。海城、营中一带人民财产受到了很大损失。南部 大连 ,北部鞍山市区、辽阳市,西部 锦州市 都受到波及。有感范围,北至 黑龙江 海拉尔 ,南抵 安徽 淮河流域 ,西到 陕西 黄土高原 ,东达 日本 ,方圆 2000 余公里。震前由于地震台、站做出了预报,县、公社、大队积极组织群众预防,使灾情降低到最低程度。 海城县 震灾损失金额约 4 亿元,死亡 1020 人,伤 16933 人。 成功预报 海城地震前,中国地震部门曾经作出中期预报和短临预报。早在 1970 年,全国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根据历史地震、现今地震活动及 断裂带 活动的新特点,曾确定 辽宁省沈阳 一营口地区为全国地震工作重点监视区之一。 1974 年 6 月,国家地震局召开 华北 及 渤海 地区地震趋势会商会,提出渤海北部等地区一二年内有可能发生 5 一 6 级地震。不久,国务院就批转了国家地震局 “ 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 ” 。对 7 个省、市、 自治区 发布了 地震中期预报 。 1975 年 1 月下旬,辽宁省地震部门提出地震趋势意见,认为 1975 年上半年,或者 l 一 2 月, 辽东半岛 南端发生 6 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较大。与此同时:国家地震局也提出了辽宁南部可能孕育着一次较大地震。 2 月 4 日 0 点 30 分,辽宁省地震办公室根据 2 月 1—3 日营口、海城两县交界处出现的小震活动特征及宏观异常增加的情况,向全省发出了带有临震预报性质的第 14 期地震简报,提出小震后面有较大的地震,并于 2 月 4 日 6 点多向省政府提出了较明确的预报意见。 4 日 10 时 30 分,省政府向全省发出电话通知,并发布临震预报。 评述: 从预测的地点(范围大)、震级( 6 级,误差大)及所依据的预测方法看,不是一次科学的成功预报,而是一次在特殊年代、【瞎猫碰见死耗子】式的特例。 l 小震闹、大震到有没有科学依据? 很多时候,小震闹,大震也并不到。再以海城大地震为例,在 1967 年以后至 1975 年 2 月 4 日前,在该地震区曾发生过多次 Ms4.5 级的中震事件,如表 1 所示: 表 1 海城地震区 1967 年 -1975 年 2 月 3 日发生的 Ms4.5 级事件 日期 纬度 经度 深度( km ) 震级 震级类型 1967/6/8 39.00 123.70 4.00 4.75 Ms 1971/1/25 39.00 123.00 20.00 4.60 Ms 1972/4/14 40.30 122.10 20.00 4.80 Ms 1975/2/3 40.60 122.80 20.00 4.60 Ms 1975/2/4 40.70 122.70 16.00 7.30 Ms 不难看出,根据小(中)震闹,判断大震到,会发生多次误报。只不过在海城大震前一天,发生了一次 4.6 级前震事件,而第二天恰好 7.3 级地震发生了。在那个时代,甚至在现在,地震学家们是没法判断一个地震是否为前震事件滴。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可完全归结于运气好的原因。 感叹,地震学家们总是拿一个震说事,总是孤立地看问题,动不动就说是“孤立地震”或“余震”, I 服了 You ,彻底无语。 地震部门依据“小震闹,大震到”这种不靠谱的经验,外推到预测 1976 年唐山是否有大地震时,判断不是出了问题吗? 再举个例子,玉树大震两个小时前,曾发生过一个 4.7 级地震,事后专家们说那是一个明显的前震事件。呵呵,事后诸葛亮谁都会当。其实, 2010 年 4 月 14 日玉树地震前,在 1989-2010.4.14 间,该地震区曾发生过多次 4.5-5.5 级的中级事件,你说【小震闹,大震到】这个东东靠谱吗? l 宏观异常与强震的关系? 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具有多解性,应用于实际预测需特别慎重,可参见附录。 某地震学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个大震发生后,总能【总结出】各种异常,而事前往往找不到异常。 对科学研究而言,找异常必须找到唯一的异常,必须找到大震前具有共性的异常。否则,还不如歇歇,找人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去。 海城和唐山地震已过去多年了,我们从中应总结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深入总结和反思。现在某些人士还在拿【成功的海城地震预报】和【唐山地震中的青龙奇迹】说事,沉浸在虚拟的光环中而不能自拔,还不该猛醒吗!靠这样守株待兔、墨守成规式的幻想,是不会从科学层面解决强震预测问题滴。 附录: 专家谈地震宏观异常 (车用太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http://www.csi.ac.cn/sichuan/sichuan080512_67.htm 宏观异常指人的感官可直接感觉到的各类异常现象,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违反 “ 常规 ” 或 “ 常理 ” 。例如有些花在冬季盛开,冬季蛇出洞,鱼浮出水面或乱蹦,老鼠大白天群体搬家,鸡鹅乱飞,狗不进舍,马不进圈等各类生物异常;井水翻花、冒泡、变色、变味,泉水断流或喷涌,地面上冒水、冒沙、冒泥等地下水异常;地声、地光、地雾、地动、地鼓等地面异常;收音机失灵,日光灯自明,电子闹钟走得忽快忽慢,罗盘的指南针强烈扰动等电磁异常等等。 对于这类宏观异常现象与地震的关系,人类早有关注,留下很多宝贵的史料。《诗经 • 小雅 • 十月之交》中 “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 , “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 的诗句,说的是周幽王二年(公元前 740 年)陕西岐山强震时所见到的闪闪如电的地光,轰轰如雷鸣的地声,成百条河水在翻腾的宏观异常。《宋会要辑稿(册五二)》对 1072 年 11 月 3 日陕西华县地震有 “ 是夜初昏,略无风声,忽于山下云雾起,有声渐大,地逐震动 ” 的记载,说明了震前看到地雾与听到地声异常。《新安志》中记载, 1100 年 2 月安徽歙县地震前黄山朱砂汤泉 “ 水变赤如流丹 ” 等等。仅在我国,类似的记载有几千条之多。 我国在利用宏观异常探索地震预测方面有一些成功的史例。 1975 年 2 月 4 日辽宁海城 7.3 级地震前一、二个月观察到很多宏观异常现象,如 1974 年 12 月在辽阳、本溪、鞍山、大连、沈阳、锦州等地开始出现大量地下水与动物异常; 1975 年 2 月 2 日盘锦某乡一群小猪在圈内相互乱咬, 19 只小猪的尾巴被咬断, 2 月 4 日震前千山鹿场梅花鹿撞开厩门冲出厩外,岫岩县石岭村一头公牛傍晚狂跑狂叫,岫岩县清峰村一只母鸡在太阳落山时飞上树顶就不下来进窝等等,这些宏观异常对成功预测这次地震提供了重要依据。 1976 年 5 月 29 日云南龙陵 7.4 级地震前, 5 月 28 日龙陵县土地电与井泉水温度出现异常,县地震部门发出 “5 月 31 日至 6 月上旬在 100km 范围内可能发生 5.0 级或 6.0 级地震 ” 的预测意见并于 5 月 29 日 20 时左右拉响防震警报, 25 分钟之后发生第一个主震,但人畜都已被疏散,大大减少了伤亡。即使是没有成功预测的某些地震前,也曾都发现各类宏观异常,如 1976 年 7 月 28 日河北唐山 7.8 级地震前地下水与地光异常, 1998 年 1 月 10 日河北张北 6.1 级地震前泉水断流与泉池内平时湛蓝平静的水面变得 “ 翻江倒海 ” 等等。 因此,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实践中,都较重视宏观异常现象的观察、收集、报送、分析工作,这已成为我国地震监测预报探索的一大特色。对这一特色,曾引起国外地球科学家们的高度评价。美国著名地质学家 T. 戈尔德于 1990 年在世界著名的杂志《 Science 》(科学)上曾发表 “Ways to Predict Earthquakes” (预报地震的方法)一文指出,震前 “ 一些奇特的气味可由人甚至由许多动物闻到;一种与气味有关的异常地面雾;可燃气喷发;突然且非常局部的温度变化;地栖动物如各种鼠类和蛇成群结队地离开其栖息处;犹如蒸汽锅发出的嘶鸣噪声或爆炸声;地下水位的急剧变化以及泉水流量的变化。 ” 他认为这些现象就是发生地震的 “ 警告信号 ” ,这种现象 “ 不只发生在中国 ” , “ 世界其他地方都曾报道过 ” ,中国人利用这些 “ 警告信号 ” 成功预报地震。 然而,上述种种,只是事物的一面。事物的另一面,则又有很多关于宏观异常与地震关系的反面现象,即各类宏观异常出现之后,并没有发生地震。要注意观察的话,几乎天天都可在全国各地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宏观异常现象,但破坏性地震并不天天发生,在全国多时一般也不过一年发生一、二次,少时几年发生一次,对一个地区而言常常是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甚至一、二千年发生一次。这样的基本事实,说明引起宏观异常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地震活动只是其中原因之一。 作者有利用宏观异常预测地震失败的亲身经历。 2002 年 5~6 月,四川省凉山州地区出现较多的宏观异常现象,在西昌、普格、冕宁、宁南等地共出现 80 多起,其中到现场落实的就有 40 多起。这些现象中有泉池水变混,溶洞水流量剧减,井水自溢自喷,老鼠成群搬家或在庙中一夜相互撕杀,燕子夜宿电线上不归巢,一些不明种属的透明蠕虫(个体长约 1cm ,粗约 1~2mm )绞成一股粗 2~3cm ,长达几米的绳状群体由地下爬出后 “ 集体 ” 迁移等等。这些现象,空间上多沿活动断裂带出现,时间上其数量日渐增多,由 5 月中旬的每日仅 1~2 起,到 5 月下旬多到每日 8~10 起,到 6 月上旬最多时达每日 20 起,到 6 月 10 日晚 10 时 20 分左右在西昌市的邛海出现半夜鱼跳 “ 龙门 ” 的非常壮观的异常,在长约 3km ,宽超百米的水面上,有成千上万条鱼蹦出水面,蹦高大者可达 3~4m ,当鱼船穿过该区查看时,落在船上的鱼竟有几百斤之多。于是作者曾提出: “ 未来一周内,在当地有可能发生大于 6 级地震 ” 的预测意见。但预测中的地震并未发生,各类宏观异常也几天后全部消失。这次异常可能只是一次强烈的地质构造活动的反映。 作者还曾听说过单靠宏观异常预报地震失败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的事例。东北某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春季发现一口旧井咚咚作响,异常十分明显,引起当地地震部门的高度重视,派人昼夜监视异常变化,当异常变得越来越强烈时就拉响了地震警报,造成当地学校的学生大量跳楼逃生,结果导致不少学生受伤。 显而易见,宏观异常出现,即使是出现有一定规模的宏观异常,目前还不能断定是必震的征兆。这样的现状,告诉我们利用宏观异常预测地震,如同利用各种科学仪器测得的微观异常预测地震一样,都处在地震预测的科学探索阶段。那么,目前如何更好地把宏观异常应用到地震预测的科学实践之中去呢? 第一,要承认地震前有宏观异常,要认识宏观异常在地震预测中的重要性,要重视对宏观异常现象的观察、发现、收集与分析工作,特别是在地震危险区与危险期要建立有效的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宏观异常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要加强对宏观异常的分析与研究,对收集到的宏观异常现象进行必要的调查与落实,排除那些其他原因引起的宏观异常,提取可能与未来地震活动有关的异常现象,并对其进行跟踪观察与研究。 第三,正视宏观异常在地震预测中作用的局限性,决不能无条件地把宏观异常与地震挂钩,更不能单凭一、二项宏观异常对震情作出判断,甚至作出预测。提取一批可能具有震兆意义的宏观异常之后,一方面要注意宏观异常的种类与规模、空间展布及其时空迁移的特征,另一方面还要与当地当时的小震活动性及微观异常作配套分析,科学地分析与利用宏观异常信息。
个人分类: 历史事件感悟|8843 次阅读|2 个评论
历史的今天:海城地震与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对比
热度 1 杨学祥 2013-2-4 05:54
历史的今天:海城地震与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对比 杨学祥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海城发生7.5级地震。1976年7月28日发生了唐山大地震,死亡24.2万人,重伤16.4万人,伤亡率为18.4%。海城大地震,死亡1328人,伤16933人,伤亡率仅0.22%。两次大地震最大的区别还在于,海城大地震被成功预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海城大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事先有预报,做了预防,从而起到了很好的防灾效果的一次尝试。也许正是因为伤亡人员极少,海城大地震远没有同时代的唐山大地震“有名”,但,这应该被视为海城大地震灾区830万人民的幸运。 那为什么一年之后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还是有了那么大的损失呢?原因在于事前的预警没有得到重视。唐山地震中的青龙奇迹就是铁证。 据北京科技报姜莹莹报道,青龙距唐山市仅115公里。在这场惨烈的大地震中,重灾区的青龙虽然房倒屋塌,却没有一人死亡,被誉为世界防震减灾的奇迹。青龙科委主管地震工作的王春青在1976年7月14日,听到了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京津震情分析组长汪成民利用晚间座谈时间,以个人观点的方式对“7月22日到8月5日,唐山、滦县一带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震情报告。7月19日,回到青龙县就做了汇报,他的汇报引起了青龙常委会的重视,积极部署,7月27日,全县47万人口,已有60%以上的人在防震棚过夜,少数住在屋里的人也开着门窗睡觉。在这样的准备下,青龙躲过了这场塌天大祸。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1990.html http://tech.sina.com.cn/d/2005-12-15/0952792810.shtml 相关报道 38年前,他们预报了海城大地震(图) 2013年02月04日03:21 沈阳晚报 ( 1 ) 姜成田 摄影记者 孙海   2013年1月23日中午12时18分,沈阳骤发5.1级地震。   楼在晃,客厅酒柜里的瓶子、杯子摇晃着、碰撞着,清脆的响声如珠走玉盘,但在此刻却不觉得动听,那种快节奏的叮当声刺激着耳膜,闻之心惊肉跳。   上一次有关地震的亲身感受,来自于38年前的今天。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海城发生7.5级地震。那一年,记者两岁半。成年后,家人不止一次讲述过那晚发生的一切:睡觉的时间到了,我是怎样哭闹着不肯睡去;母亲值夜班,父亲是怎样带着哥哥姐姐和我仓皇奔逃。在那个寒冷冬夜,我被裹在一床棉被里放在广场上的长凳上,年长我12岁的姐姐担心我窒息,隔上一段时间就要打开棉被查看。   近40年间,关于地震的两次记忆,充满了仓皇、无措和恐惧。一如2008年的汶川,1976年的唐山。但,在迄今为止所有关于海城大地震的诸多记载里,却鲜少关于死亡和恐惧的文字。   唐山大地震,死亡24.2万人,重伤16.4万人,伤亡率为18.4%。海城大地震,死亡1328人,伤16933人,伤亡率仅0.22%。伤亡数字的悬殊,可能是原因所在。但两次大地震最大的区别还在于,海城大地震被成功预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海城大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事先有预报,做了预防,从而起到了很好的防灾效果的一次尝试。也许正是因为伤亡人员极少,海城大地震远没有同时代的唐山大地震“有名”,但,这应该被视为海城大地震灾区830万人民的幸运。   谱写幸运的,是一群充满传奇色彩的人。2013年1月末,沈阳晚报记者走访海城、营口等地,寻找到这一段尘封了38年的传奇。   1975年2月4日晚   奇迹撤离和午夜电影   在前震不断来临的恐慌气氛中,营口县驻军要开联欢会,而且不开不行。   1975年2月11日是农历春节,按照惯例,上级领导来营口县慰问当地驻军,定在2月4日晚上19点开联欢会,还有节目演出。不开会,实在不礼貌,但是如果开会,地震了怎么办?最后决定,会照常开,但是只讲话,不演出。20分钟会议结束,1000多人顺着事先打开的7个门次序井然撤离。19点36分,人都出来了,地震也来了,礼堂塌了,只有一个参谋腿被砸了一下。   曹阳,原大石桥市地震局局长,也是海城大地震时,营口县地震办主任曹显清的三女儿。她告诉沈阳晚报记者说,当地驻军开会前征询过她父亲曹显清的意见,20分钟散会,就是曹显清的建议。   这边不开联欢会了,那边却有人非要放电影。   放电影的,是营口县石硼峪生产大队的电影放映员。营口县惟一的石硼峪地震台就位于该大队,近水楼台先得月,从地震台确认了当晚有地震的消息,大队的电影放映员决定放一夜露天电影,让老百姓都从家里出来看电影。电影正放着,地震就发生了。皆大欢喜。   据传说,海城大地震后当地驻军在打给中央的报告里,对石硼峪地震台也赞赏有加。多年后,当年小小的连股级都算不上的石硼峪地震台,为中国地震系统输送了两位高级官员: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和四川省地震局副局长。   1975年2月2日晚   助理技术员的惊慌夜   奇迹是说给旁人听的,亲历者记忆里的是惊慌。   1975年2月2日晚,辽宁省勘探公司第102队营口县驻地的地震观测点里,地电异常令王扶昌坐立不安。一个月前,这位助理技术员莫名其妙地成为了102队地震观测组的临时负责人。   “最近一周以来,每天7-8点之间,土地电都会出现一个波谷。2月2日,这种趋势尤其强烈,地电波下降的速度非常快,而且下降幅度超过了1伏,呈现无限大趋势。”王扶昌描述令自己惊慌的理由   与王扶昌一同值班的是4个民兵,按照约定,如果发现有地震将鸣枪示警。那时的营口县城,不过是弹丸之地,4个民兵每人5发子弹打出去,必然全城皆惊。   民兵问:“打枪吗?”   王扶昌害怕了。预报不准他负担不起,不预报真来了怎么办?检查线路仪器没有异常,王扶昌又给地震台打电话,听说没小震,心放下一半。通话结束王扶昌嘱咐交换台电话员,记录下这段通话。他说:“要出了什么差错,我想是个证据。”   王扶昌说:“那是我这辈子最紧张的一个晚上。”坚持到天亮,一夜没睡的王扶昌写了份报告,带着资料去找领导汇报。“队里光党委委员就9个,我见一个汇报一个。上午9点,全队扩大会。干部里不少是搞业务的,知道资料意味着什么,当时就通知,预防地震,院子里的大喇叭也广播。消息传得很快,3号下午、晚上,人都在外面过的,外面黑压压的都是人。”   “单位动起来了。当时挺高兴,后来不行了。大家都问,到底有没有地震?我说预防为主。要是不地震怎么办?后来就想,怎么也来个小的。不然怎么收场啊!后来小地震多了,其实心里挺高兴的。不是幸灾乐祸,就是我的判断大家能认可了,没压力了。”   多少年后回想起来,王扶昌尤心有余悸:“当时领导让我负点责,我还挺高兴呢!后来发现,真不是那么好负的。就想,这辈子还是老老实实做个技术员得了!”1979年,王扶昌离开102队,调入石硼峪地震台,并在那里退休。几天前,沈阳晚报记者去家里采访他的时候,老人刚刚领着外孙女上完舞蹈课。他说,这样的生活,挺平凡挺好。   1975年2月   预报,他们“犯规了”   王扶昌在地震夜前的纠结,不属于他一个人。   1975年2月4日8时许,海城县科委主任李久扬赶到海城地震台,见到了地震台业务负责人姜成田。   “是大的吗?”“不是!”   李久扬说:“那你要看住大的啊!”   当日14时,“土地电”跳上来了。姜成田计算一下时间,认为当日19时—20时应该有大震。姜成田先向县地震办做了口头汇报,想想不行,又安排人送了份书面报告。   16时了,没动静。姜成田给地震办打电话:“我问地震怎么办?有没有警报?警报归谁管?”他得到的回答是:“那就不用你管了!”   晚上19点,警报还是没有响。姜成田决定不再等下去了。他联系长话台:“我就说有地震,预报不能耽误了,赶紧通知海城东南方向的14个公社,交换台挨个通知下去了。实际上,这个事不归我管,我没这个权力。”因为耿直,因为“不尊重领导”,在海城地震之后,姜成田被调离业务负责人岗位,此后是10年漫长的临时工生涯。   早在1974年12月,营口地震办主任曹显清就开始传播营口要有大地震的消息。他骑着自行车,四处做工作,县镁矿停炉了,水泥厂烟筒拉倒了,日杂公司储备碗筷转移到院子里,连食品公司的蛋糕都不让卖了,留着备震,就连监狱他都去了一趟,商量着要是地震了怎么让犯人都能跑出来。   “这事归他管吗?”38年后,沈阳晚报记者将问题抛给曹阳。   曹阳想了想说:“我也问过他这个问题,他说没想那么多。而且那个年代,不像现在规矩这么多,什么事情都要讲程序。”   海城大地震那一年,曹显清45岁,姜成田35岁,他们都不是毛头小伙子了,他们应该清楚地知道,在那样一个年代,如果地震没有来,等待着他们的将是什么。他们不可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也不可能没有犹豫过,但是最后,他们都做了他们认为该做的事情。   2005年   海城大地震的预报得到认可   2005年,加拿大和中国的四位地震专家,在经过细致调查后,写出了迄今为止关于海城大地震最为详尽的一份调查报告《预报1975年海城地震》。文中这样写道:地震当天,有一个县政府发布了具体的疏散令,而辽宁省地震工作者和政府官员的行动在实效上也构成了临震预报。上述行为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   “一个县政府”,指的是当时的营口县政府。1975年2月4日8时15分,营口县委召开紧急会议。   沈阳晚报记者有幸看到了这份会议记录。主持会议的是时任营口县委书记孙茂增,记录显示会上曹显清发言认为“在今天白天到晚上有发生大震的可能。”会议最终决定,“从现在起城乡停止一切会议、一切文体活动、一切营业、一切生产。”地震当天,营口县城所在地大石桥镇房屋倒塌66%,但72000名居民中,只有21人死亡。   会议记录上提到的两个人,在海城大地震之后,都没有被列入表彰之列,因为“他们是官员,不是专业或者业余的地震工作者,因此不在表彰之列。”但,至少他们还有名字。在《预报1975年海城地震》中还提到“由最底层的行政部门作出应急决策的情况较为常见”。   本版稿件由沈阳晚报主任记者 高寒冰采写   作者:孙海 http://roll.sohu.com/20130204/n365438601.shtml 为何唐山大地震没能准确预报? 2013年02月04日03:21 沈阳晚报 留言   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的顾浩鼎,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在海城大地震预报过程中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74年6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华北地震震情会商会,代表辽宁地震办出席会议的顾浩鼎在会上提到了三个异常。顾浩鼎告诉沈阳晚报记者说:“1973年异常就开始了,小地震活动多了,经线短水准异常也开始了,同时,我在北大的一个老师,做流动地磁观测,也发现有明显的地磁异常。”会后,国务院发布了后来著名的【69号】文,文中提到渤海北部等六个地区,在今明年内有可能发生五至六级地震的可能。   1975年1月13日,地震发生前22天,在全国地震震情会商会上,顾浩鼎发言:“较大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不会拖得很久,在今年上半年或一、二月份内;地震在辽东半岛南端发生的可能性较大……预料的地震震级在6级左右。”   会上有人质疑:“小顾,你能不能说说你们所预测的这个地震什么时间会发生。”   顾浩鼎回答:“多则1个月,少则十几天,甚至于就在我们开会或开会结束不久就会发生。”   顾浩鼎直言,海城大地震的预报成功,完全是在科学观测的事实基础上进行判断得出的结论。   那为什么一年之后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还是有了那么大的损失呢?沉默了一会,老人说:“唐山地震,汶川地震为什么没有预报?这是一种悲哀。我们去了现场,河北老乡听说辽宁的,欢迎得不得了,河北那边灰溜溜的。我说过,海城预报成功的背后仍然有失败的可能。地震预报是复杂艰难的科学问题,在科学问题上,我有自知之明。那么唐山之前有没有异常?有。但是确实不同于海城地震。确实在地震前有一些水位的异常,确实有。不是猪拱圈,狗狂吠这些东西。”那么唐山之后的汶川呢?老人斟酌字句:“四川地震很多,一年到头都是,我相信四川地震局真正搞地震研究的人是有的,我不认为他们是白痴。” http://roll.sohu.com/20130204/n365438616.shtml 四川汶川8级地震前的警告:灾害的中长期预测值得关注 已有 2936 次阅读 2008-10-11 16:45 |个人分类:灾害预测|关键词:自然灾害,中长期预测,四川汶川8级地震,震前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 我在2008年3月2日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流感全球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 。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干旱、洪涝、飓风伴随拉尼那、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2004年底的印尼地震海啸和今年年初的低温暴雪冻害是自然界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1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次,在197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3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 从气候的自然条件来说,2006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2007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2008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3-2014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2015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6-2017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2018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这三个时段是流感爆发和南亚强震发生的危险期,应加强预防和监控。任何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都将造成巨大的灾难 。 3个月后,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验证了这一预测。事实上,2006年四川遭遇百年未遇大旱时,我们已经在多个网站发出了地震警报,有多少管理者听到了我们的呼声? 我们在2006年接连发表了两篇四川地震预警的文章。一篇为《关注9月22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另一篇为《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 文中指出,2006年年重庆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已经对强震的严峻形势做出了预警,我们已经在《关注9月22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一文中作了论述。重庆高温不仅与气象有关,而且与构造活动有关,根据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和耿庆国的旱震理论,地下热能的异常释放同样会导致干旱、高温和地震。9月16日的石棉地震和9月22日的兴文地震就是证据 。 据中国地震信息网报道,西部地区强震形势研讨会召开后,重庆地震局迅速进行了传达贯彻。当前,全国的强震形势严峻,重庆地区的地震形势复杂而紧迫,加之我们处于特殊的时段,三峡水库蓄水156米以后,水库将增加巨大的水体荷载,进一步增大了库区地震活动的潜在危险性。为此,重庆市地震局牢固树立震情观念,立足于防早震、大震、本区震,内紧外松地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 2006年9月16日的石棉地震和9月22日的兴文地震是地球固体潮对9月22日日与大潮和9月15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的回应,而重庆自9月18日到23日的持续高温是对地下热能异常释放的回应。同期构造运动的异常也可以作为旁证 。 自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之后,重大自然灾害接连不断。本次印尼泥火山喷发事故看似人祸,实际上主要是自然因素。印尼地震海啸和毒泥浆狂喷都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海底压力增大的结果。在海平面上升剧烈地区,将面临同样的问题,井喷事故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诗都阿佐县发生的天然气井喷发泥浆事故仅仅是一个警示信号 !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失去冰盖的大陆地壳均衡上升,增高海面的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形成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运动。在球面上,海洋地壳下降,将挤压大陆地壳收缩,陆海边缘是强烈的挤压带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是正交的,地震的顺序表明地球表层形变的必然过程,可以通过历史地震记录来寻找规律。南北对称,东西呼应,这是一般规律。一处的破裂为另一处的破裂创造条件 。 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西南-东北消减带(海洋地壳下沉潜没于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西太平洋地震带,美国加利福尼亚地震和智利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另一部分——东太平洋地震带。今后,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苏门答腊一带的地震活动可能加强。这将为苏门答腊和日本的大震扫清障碍。在全球变暖,海平面急剧上升,海底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强潮汐震荡将增大地震、火山、井喷活动的发生几率。井喷可以释放地下能量,降低大震集聚能量的风险 。井喷降低地震风险的预测得到证实。 大量事实表明,大陆地壳的地应力已经处于临界状态,一经强潮汐激发,就会引起相应的异常现象。我们认为,中国大陆呈现出的地热、地动、地震异常主要起源于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海洋地壳在加载的海水压力下均衡下沉,挤压地下流体向大陆地壳下运动,并沿大陆断裂带上升,形成热异常区 。 四川重庆热异常非常突出,形成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在于四川的特殊地形地貌。四川盆地四面环山,地势低洼,是众多江河的聚集之地。剥蚀沉积作用使卸载的高山上升,加载的盆地下沉。山地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加剧了这一过程。2003年12月23日的重庆井喷和26日的伊朗地震,预示大陆地壳已处于强应力状态。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表明消失了近30年的8.5级强震的重新回归,全球将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动时期,它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相对应 。 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地震前,我们又接连发布4次预警 ,可惜这些有记录可查的预警没有引起管理者的关注。 谁来应用我们的科研成果,事前还是事后?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2. 杨学祥. 关注9月22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 2006-9-24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8554.htm 3. 关注9月22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 2006年9月24日(气象港*20060924*wz185*杨学祥*原创) http://qxg.com.cn/n/?cid=1nid=7986fc=nd 4. 杨学祥. 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2006-10-4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8629.htm 5. 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于 2006-10-04 19:18:01上贴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565882typeid=17 6. 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2006年10月04日(气象港*20061004*wz192*杨学祥*原创) http://qxg.com.cn/n/?cid=1nid=8080fc=nd 7. 重庆市地震局。重庆市地震局采取措施做好地震安全工作 http://www.csi.ac.cn/ymd/xgzhxx/dhy2006100401.htm 8.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与印尼毒泥浆狂喷.2006年9月15日(气象港*20060915*wz179*杨学祥*原创) http://qxg.com.cn/n/?cid=1nid=7888fc=nd 9. 全球变暖破坏地壳均衡。中国地震信息网。国内外地震科技动态. 2006-9-11源自:光明网。 http://www.csi.ac.cn/kjdt/kjdt/317.htm 10. 杨学祥。地壳均衡与水平运动。世界地质。1988,7(1):43-48 11. 杨学祥 等。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1-3页。 12. 杨学祥, 陈殿友, 李守春. 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 西北地震学报, 1999, 21(1):44-47 13. 杨学祥,杨冬红。环太平洋地震带活动加剧(修改稿)。 2005-6-16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5896.htm 14.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15. 杨学祥,杨冬红。印尼地震海啸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 2006-2-8上海环境热线.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7334.htm 16. 杨学祥。关注灾害预警:全球进入强震活动时期。2005-9-6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6531.htm 17. 杨学祥,杨冬红。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灾害。2005-9-24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6619.htm 18.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19. 杨学祥,杨冬红. 正在逼近的地震灾害:全球强震周期和中国地震周期. 2007-7-21 8:02:52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id=1490 20. 杨学祥,杨冬红. 正在逼近的地震灾害:全球强震周期和中国地震周期(重发). 发表于2008-6-2 20:52:07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575 21. 杨学祥. 新一轮强震正在到来:5-6月达到高峰. 2008-2-22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224.htm 22. 杨学祥. 谁注意到了国家主席访日的地震安全?2008-5-9 7:25:17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627 23. 杨学祥,杨冬红. 2004-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发表于2008-5-10 11:08:23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736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2279.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7486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海城地震预报谈起
热度 5 qsqhopeiggcas 2011-5-24 18:05
依据“小震闹、大震到”的经验和明显的宏观异常, 1975 年海城地震被提前预测了。但该地震的预测成功主要还是靠运气成分,因为该地震不是依据科学的强震预测理论和方法做出的。基于该地震的成功预测,不少人士认为,预测地震也不是什么难事。 转眼到了 1976 年,唐山大地震发生了,在该地震前 2 个月内并没有显著的前震发生,但其宏观异常很明显。有关部门没有对该震做出正式的预报,其主要依据是海城地震的发生释放了能量,在唐山地区不会发生强震(我们的研究表明,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分属两个不同的孕震区)。我想对唐山地震的预测失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那时对强震机理的认识还很肤浅,责怪有关部门缺乏依据。地震预报涉及到社会的安定问题,需要非常慎重,毕竟仅靠宏观异常是不敢做出预报的。 之后,有关部门开始清理整顿、协同攻关,也总结出了一些预测方法,也成功预测出了几次中、强震。正当感觉有些把握时,汶川地震基本上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发生了,这次强震把有关部门打蒙了,发现过去搞出来的方法还是远离强震的孕育机制,还是未找到强震孕育的共性规律。现在好多人都不明白强震预测研究的学术方向,不知道研究什么才能解决强震预测问题。 正如任晓丹指出的“能看懂的方法预测不了地震,而自称能预测地震的方法搞科学的人看不懂”,这个有趣的说法生动地描述了地震预测的水平和现状。其实强震的发生也就是断层中“一块大石头”发生宏观破裂的结果,搞清了它的破裂机制,依靠反映破裂过程的地震活动性(地震目录)对其进行监测,预报它有何难度。 我们的研究表明,强震孕育过程不是没有规律,是太有规律了;强震不是不能预测,是太能预测了。
9772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辽宁省海城地震成功预报曾震惊了世界
xupeiyang 2010-4-17 12:42
1975 年 2 月 4 日 19 时 36 分,在辽宁省海城、营口一带发生 7.3 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为 16 公里,震中烈度为 9 度强。海城、营中一带人民财产受到了很大损失。南部大连,北部鞍山市区、辽阳市,西部锦州市都受到波及,有感范围:北至内蒙古海拉尔,南抵安徽淮河流域,西到陕西黄土高原,东达日本,方圆 2000 余公里。 辽宁省地震办公室于 2 月 4 日零点左右,向全省发出了带有临震预报性质的地震简报,提出小震后面将会有较大的地震,并于 2 月 4 日早 6 时多向省政府提出了较明确的预报意见。 4 日上午 10 时 30 分,辽宁省政府向全省发出紧急电话通知,并发布临震预报。 http://xuefengshi2000.blog.163.com/blog/static/665895201031574429229/?History1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18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出预报者追忆:靠土仪器预报大地震(转载)
杨学祥 2009-9-16 12:36
发出预报者追忆:靠土仪器预报大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6日10:27 瞭望   《瞭望》文章:土仪器预报了大地震   姜成田受到这样的质疑:地震预报是世界难题,难道只读过两年半中专的人,加上几台土仪器,就能准确预报出大地震?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刘巍   1975年2月4日清晨,35岁的姜成田站在玉皇山顶心神不宁。   这天早晨的空气使人透不过气来,他的脚下是鳞次栉比的辽南民居,抬起头,他看见天有异象,头顶上的烟云成圈形流动,北往东、东往南、南往西、西往北、好似一个巨大的漩涡   大地震似乎就要到来,凌晨4时刚从沈阳赶回海城的他,不能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震级。他离开山顶,回到山脚下的工作岗位。不曾想到的是:这天夜晚,自己及生息于这片土地上的万千民众,命运于此转折   当晚19时,姜成田发出地震预警。这之后,他收获了当地民众的尊崇,也不断感受到来自业界的质疑:地震预报是世界难题,难道只读过两年半中专的人,加上几台土仪器,就能准确预报出大地震?   69岁的姜成田现在已退休在家,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他面带微笑,神态平和,交谈时,习惯性地抱肘于胸前。   大地震时,海城站的职工都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岗位,预报是海城站所有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交给本刊记者当年的工作日记,一切都在里面了。   捕捉地电突跳   姜成田1959年考入鞍山市农业学校。因家贫,在读了两年半中专后,退学务农。   1969年渤海地震后,国家地震局加强了辽南监测。1972年10月,沈阳地震大队在海城县郊的玉皇山建立了地震观测站。   姜成田以临时工身份进入观测站,被委任为技术负责人。   1973年3月15日,土地电、土倾斜仪、土地磁等土设备安装完毕。   姜成田在1973年4~9月的工作日记中总结道:观测各种仪器变化,只有土地电有突然跳动或回零值等现象,不知何故?需掌握规律。   这之后,姜成田开始发觉地电突跳与地震之间的某种对应关系。   1973年9月27日中午,土地电突变到零值,地倾斜强烈报警。站内同事们研究认为,近期可能有大于5级地震发生,地点在东北方向。因为怕报不准,没向上级汇报。   9月29日8点40分,吉林省东北部的辉春发生7.7级深震。   这一天晚上,姜成田一宿没睡好。他后悔没有把意见上报,这次地震给我的教训很大,这么大的地震真要发生在脚下报不出来,不知要死多少人?!我是个业务负责人,看我怎办?群众打不死我,骂也骂完了,脸往哪丢?!   1973年国庆节,24时,他写道:通过长海、辉春二次地震,加上平时我对地电摸索的规律,(从)地电在震前有突变、回零现象,地倾斜报警看,地震是有前兆的,还需要继续摸索规律。   1974年3月14日地震站接到辽宁省震情简报,辽西地区连续发生小震群。   姜成田想起,地电在辽西震群的前一天突跳频繁达百余次。那么,是每一次突跳就预示着一次地震?   姜成田决定改变值班制度,地电突跳一瞬而过,一天记录两次不行,必须连续观测。   1974年8月1日起,为了抓住地电突跳,海城地震站6位工作人员日夜值班,连续观测。连吃饭、上厕所也不离人。   捕捉地电突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瞬时发生即过,凭肉眼捕捉,稍不留神,苦等几天、几十天,可能一转身就漏掉了。大家在观测中忘了吃饭,深夜静坐在微安表前睡着的情况时有发生。   疲劳观测极易漏掉震情,能否想办法改用自动记录?姜成田向多方求援,得到的答复是:办不了!   为此,姜成田几天睡不好觉,震情越来越紧张,仪器已出现各种异常。在辽南,动物、地下水等宏观异常也出现了,可土地电的自动记录还没着落。   12月17日天刚亮,躺在床上的姜成田脑海里念头一闪,根据地震仪拾震原理,能否利用地震仪记录功能捕捉地电突跳?   经过反复试验,12月20日终于改制成功,姜自觉千斤重的担子落地了。   预报意见写了两个小时   1974年12月21日16时,鞍山汤岗子疗养院泉水出现断流,四小时后恢复正常。泵房反映:从古至今这是头一次。   为什么这么巧合?姜成田想,站内倾斜仪也是当天16时报警。   次日晨4时,姜成田无论如何也睡不着了,21日出现的异常,反映震情紧张,可地电突跳为何没出现?   22日天一亮,姜成田来到地震站,他发现:仪器自动记录到了突跳信号!   姜成田向辽宁省地震部门发出预报:提出在我站东北方向100公里左右,今天中午将发生4~5级地震。   12月22日12时43分,在海城站东北方向的辽阳葠窝水库发生了4.8级地震,这次地震预报的三要素基本准确。   这次预报成功大大增强了海城站观测人员的信心。   1975年1月16日,上级让海城站把土地电改回来,恢复原有状态。领导说:用地震仪记录地电突跳,土不土洋不洋的,难道就能预报地震?   姜成田急了,还让不让我预报地震了?在这紧要关头,前兆不要,要马后炮,这是为什么?!他气愤地回电话:不是让我负责业务工作吗?我就有权改革,想要再改回决不同意!   经过据理力争,最后领导没有再反对姜的做法。   回到家中,家人劝他,身为临时工,就应该听领导的话。为预报地震,姜整天不回家,父亲病在床上3年,没有得到他的照顾,家人也不理解。   姜成田在日记中写道:真是泪水往肚子里流啊,心如刀绞一样不是滋味。   2月4日一整天,姜成田和海城站的同事们坚守在土地电旁,等待突跳的到来。   13时50分至14时,土地电突跳6次,记录指针发出嚓嚓的划纸声。   16时,海城站发出书面预报意见:今晚7~8点钟,海城东南方向将发生大于5级地震。   姜成田说,预报意见之所以写了两个小时,是因为内心思虑万千。虽然之前预报过地震,但这么大的地震没有报过,报了不震怎么办?   争议与荣耀同来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来到位于海城市(1985年撤县设市)王石镇的地震观测站。1987年,观测站由玉皇山搬迁至此。与中国地震局系统的大多数台站不同,海城站自建站以来的36年,一直使用土地电。   在今日的中国,土地电是十分罕见的仪器,它是1967年中国人发明的地震前兆监测设备,特点是简单易行,成本低廉,在地下埋两个铅板就可以监测地震,1975年海城震后风行,一度在全国形成自己的台网系统。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地震局泉州会议认定土地电缺乏科学性,其后,三土(土地电、土地磁、土地应力)在全国范围被清理。   辽宁省地震局原副局长卢造勋告诉本刊记者,在技术手段上有争议是正常的,但(用土地电预测地震)时间精确到当晚,那是不太可能的。   李荣安对本刊记者说,海城站的土地电,从科学上分析,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最重要的作用是省政府的通知。   他认为,这么大的地震,土地电肯定是有异常的,就看怎么分析,海城是8方土地电,还可以自动记录突跳。从技术上讲是可能的,是可以提出预报地震意见的。但预报的程序有问题,有预报意见,但上边没定,就向外发,这是不对的。   王立华说,这次地震,海城地震站根据土地电和地倾斜仪配合预报出具体时间。即使海城地震站不发出预报,省局通知也起到了临震预报作用。   他表示,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必须准确,才能起到预防作用。海城地震站有比较准确的预报时间,但或许也没有起大的作用。这是因为2月3日晚上的有感地震已让人们提高了警惕。   1975年时任海城县委副书记的赵长心对本刊记者说,海城地震预报,地震台立下了大功,(预报)准确及时。工作人员都不是专家教授,顶多是高中学历,但都特别认真,盯着仪器不放,极端地负责任。   1975年3月12日,海城县地震观测站与辽宁省其他5个基层地震观测单位,因对地震预报有功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国务院下发的[1975]41号文件写道:这次辽宁省南部地区地震预报工作的伟大胜利,有力地说明,地震不仅是可以预测的,而且是可以在震前预报的。事先做好防御工作是可以大大减少损失的。   1975年4月20日,姜成田坐上国家地震局的小车沿着北京的长安街一路长行,他作为海城地震预报的有功人员抵京参加第三次全国地震工作会议,看见了天安门和毛泽东的画像,他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快乐与荣耀。   姜成田和与会代表,受到了当时国务院副总理华国锋、王震、谷牧的接见,他还上台介绍海城经验,讲完后,掌声持久热烈。   1985年,在海城市市长胡劲松的提议下,海城市常委会议通过决议,海城地震站5人:姜成田、王立华、赵士海、乔昌满、郝维英由临时工转为国家事业编制的技术工人(刁文贵因心脏病,在震后去世)。   1999年,姜成田以高级技术工人职称退休。现在,他翻找出父亲遗留下的祖传秘方,通过卖药改善一点生活。姜成田的住房普通,2008年秋天,家里添上了两件特殊的物件:西屋放置了一台土地电,东屋放置了一台地倾斜仪。□ 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9-16/102718662077_3.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3604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城经验值得借鉴(转载)
杨学祥 2009-9-16 12:33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城经验值得借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6日10:27 瞭望   《瞭望》文章:李玶:海城经验值得借鉴   海城地震的实践证明,虽然地震预报未在科学上完全解决,地震前给老百姓打招呼是能做到的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刘巍 实习生王旭光   地震构造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李玶,日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认为,海城地震预报既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海城经验值得好好地总结。   李玶说,作为老地震工作者,他不能忘记周恩来总理的嘱托。1966年邢台地震后,周总理说过,外国人没有做到的,我们中国人来做。为什么外国人做不到的,我们中国人就一定做不到呢?周总理的思想是为了人民的要求。   1966年3月9日,邢台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周恩来赶到救灾现场,在隆尧县听完汇报后说:这次地震付出了很大代价,这些代价不能白费!我们还可以只留下记录吗?不能!必须从中取得经验。希望转告科学工作队伍,研究出地震发生的规律来知道这在外国也是从未解决的问题,难道我们不可以提前解决吗?   我是搞地质构造的,不是搞地震预报的。李玶说,但是每一次大地震,只要地震局通知,我就一定到现场考察。每次参加专家讨论会,我都提意见,尽管地震还不能在科学上精确地预报,但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我们还得非预报不可。   李玶1924出生于湖北大悟县,1947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1959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78年该所划归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他在地震构造方面的研究为中国许多重大工程的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多年来他先后承担长江三峡大坝工程、大亚湾核电站选址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现在是应该好好总结的时候了   《瞭望》:海城地震预报成功了吗?   李玶:海城地震过去了34年。1975年,海城地震后,当时的地震局领导胡克实,打电话让我和地震局的几位专家到他的办公室,因为新华社记者写了篇稿子准备发,稿子的大概意思是从海城地震说明中国地震预报取得了突破。胡克实问,你们有什么意见?一位专家说:现在只是预报了这么一次,就说我们国家地震预报取得了突破,是不是早了点?是否再等几年,假使以后的大地震也能多次成功预报,再报道也不晚。   对海城地震预报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海城地震成功预报了,另一派认为海城地震预报具有偶然性,是碰的。海城地震预报是否成功,我的具体回答是成功,但是,有条件。   一派意见说成功,有对的一部分,另一派反对意见说不成功,也有对的一部分。我觉得把二者各取其长,各补其短,不是更好?   《瞭望》:海城地震预报的缺失在什么地方?   李玶:有些专家认为,小震闹,大震到经验,无法应用到所有地震。唐山地震震前没有小震闹现象,海城地震预报总结的这条规律不全面。   二是海城作出地震预报依据的是地形变测量,而其测量的结果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不能作为地震预报的证据和依据。   这涉及到一个小故事,中国地震考察团曾到国外去,国外地震专家对海城地震预报问了几个问题。专家问,你们预报地震是根据什么?当时回答的是形变测量。   专家又问,形变测量的仪器是什么?考察团的人就告诉了用的是什么仪器,因为都是专家,一听到这个仪器,国外专家就感言,假使是这样,怎么能行?这个仪器的测量结果是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是不能用作地震预报的。   这一事例说明一个重要的问题:海城经验因为历史原因,有些东西没有作出客观总结,现在是应该好好总结的时候了。   《瞭望》:海城地震的预报应该总结何种经验?   李玶:从地震前观测到的依据来看,海城地震预报并不是完美的。但是依然预报出了地震,所以说从不同的角度,我又认为海城地震的预报是成功的。应该说海城地震预报不是从理论上,而是从人民群众需要出发,在地震前给党和人民打招呼,在这个方面取得了突破。其经验我认为有三点:   一、中央重视。由于中央的重视,下面的有关领导和科技人员都动起来了,这个动起来很重要,心里头有和没有差距很大。   二、确实有一些仪器上的微观信息。现在看来海城地震站的土地电就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但这应该更好地加以总结。   三、动物异常。海城地震前发生了大量宏观动物异常现象。   对于动物异常现象靠不靠得住?这在国际上曾引起过很大争议。但现在他们也有转变,外国人利用动物来监测地震也是有的。   实践也检验出新苗头   《瞭望》:当年对海城地震是有中长期预测的。国务院1974年69号文件提出:一些地方今明年内可能发生强震,只是一种估计,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但要立足于有震,做到有备无患。今天应该如何看待这种防震减灾思想?   李玶:69号文提出的防震减灾思想确实是高瞻远瞩。我希望地震局予以重视,这应该是我们未来工作的方针。耿庆国根据他的旱震理论,提出华北地区要发生大震,这是地震学家的一种意见。耿庆国的旱震理论,搞了几十年。对决策部门来说,他的预测应该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69号文件内容应该得到更大的重视,现在对群测群防工作有所忽略了,群测群防点基本上很少了。这次汶川地震,当地群众看到了好多地震前兆现象,却没有意识到。   《瞭望》:地震预报最难的是临震预报,如何评价土地电与基层群防群测的地震工作者在海城地震预报工作中的贡献?   李玶:姜成田用土地电发布临震预报是事实的话,我的态度是支持。假如我见到他,我会对他说搞下去。这个人对于地震预报工作是一个亮点。国家应当重视,支持姜成田将地震预报工作搞下去,因为特异的现象可能就是一个生长点,将现象与理论结合,会是一个突破。   地震前后,地壳的电场、磁场都有变化,土地电就是测量电场的变动。他的工作值得做,土地电有价值,有苗头。   至于靠不靠得住?地震学专家多得很,我认为应该请有关专家检查有关资料,是否属实?如果确认,那么应该加以推广。周总理曾经倡导过群测群防,这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有人提出土地电监测范围有限。但一座城市面积也是有限的,保卫自己的家园足够了,可以起到大地哨兵的作用,把中国的大城市都保卫起来。土地电花费很少,利于推广,也适合于开展群测群防。   《瞭望》:为什么是姜成田,一个基层的实践者发出了准确的临震预报,而不是在理论上更为高超的业务领导者?   李玶:为什么有些人不相信?而为什么像姜成田这样的人那么自信?不相信的那些人是在听着地震预报意见,不结合现场;而姜成田们是在盯着前兆仪器,又结合实践。有些人认为地震不能预报,全世界都说地震不能预报,所以不能预报。   实践检验出真理,实践也检验出新苗头。有的人发现了新苗头,加以总结、发扬与光大。有事业心、有责任心的人,为人民利益着想,他们有成果,对他们存在的成果,不应百加指责,而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地震前给老百姓打招呼是能做到的   《瞭望》:中国地震预报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何种地位?   李玶:中国的海城地震预报可以说是世界首次。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总理的指示、地方的合作、群众的动员,避免了大量死难者并减少了国家财产损失。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海城地震前是做出了预报,人们才跑出来。这次预报,有人说是靠不住,但事实摆在眼前。至于说中国地震预报工作水平,我认为中国地震预报虽然做得不够完善,但是海城地震预报经验值得借鉴。   《瞭望》:你对地震预报有什么建议?   李玶:对中国地震危险区的老百姓,进行全面的地震知识普及。现在我们国家有很多人都在做地震预报工作,包括以退休的中国地震局研究员汪成民、耿庆国为代表的非主流地震研究者,将这些人形成一个专家系统,把大家的预报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将结果报送地震局,再由地震局交由国家来决策。   我建议要结合主流地震研究者与非主流研究者的成果,同舟共济,团结合作,目的就是共同做好地震预报工作。   至于预报意见的准确性,我认为,提出有震的信息,比不提要好,也不要去怪他们:有时候,为什么你们说的不够准确?毕竟世界上都没达到很准确预报地震的水平。   海城地震的实践证明,虽然地震预报未在科学上完全解决,地震前给老百姓打招呼是能做到的。海城地震预报虽有不足之处,但值得总结。   海城经验表明,中央领导高度重视与各级干部踏实执行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办大事的组织能力很强,奥运会开幕式就说明了这一点。中国人下决心办大事,是可以办到的。经验表明:前兆异常、动物等宏观异常、土地电再结合专家意见,这些综合起来,地震预报就可以大踏步前进。□ 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9-16/102718662077_4.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3401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城地震预报是科学还是运气(转载)
杨学祥 2009-9-16 11:39
海城地震预报是科学还是运气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6日10:27 瞭望   大地震到来之前   2月4日晨,姜成田回到海城,看到路面上的雪已融化,天空中雾气蒸腾。他一口气跑到地震站。   同事们已一夜没合眼,姜成田拿出全部图纸仔细审看,发现2月4日2时25分突跳信号较大,按平时掌握的规律推算,应在7时半左右发震。   海城县科委主任李久扬正在现场,他问姜成田:是不是那个大的?姜成田回答:不是。李久扬嘱咐:不是大的,你可要看住啊!   7时48分,海城英落公社发生4.7级地震,部分房屋出现掉瓦和倒烟筒现象。   8时15分,在海城县以南30公里的营口县,县委常委召开了防震工作紧急会议,决定成立防震抗震总指挥部,作出四项防震决定:一、从现在起,城、乡停止一切会议;二、从现在起,城、乡停止一切文体活动;三、从现在起,停止一切营业;四、从现在起,停止一切生产。   会议决定:立即通知各公社,党员包户,民兵包人,城乡要有民兵值班,把所有群众动员到安全地区,要加强党的领导,如果地震紧张,来不及通知,各社队各自为战,要保证人离屋、畜离圈。13时50分至14时,海城地震站,土地电连续突跳6次,幅度很大,记录指针已经出格。   姜成田喊起来:快给地震办打电话,晚上有大震。   16时,姜成田写出了正式的书面预报意见,提出当晚7~8点钟,海城东南方向将发生大于5级地震,之后站内每接到询问电话,就告知说当晚7~8点钟有大震,需要预防。   16时20分,海城地震站王立华骑车,将书面预报意见当面交给了海城县地震办的尚尔存。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此时距大地震发生只有3小时16分。   据《海城县志》记载:17时,中共海城县委再次召开防震紧急电话会议,进一步督促落实防震措施。与此同时,各社队一方面用有线广播宣传,另一方面派干部挨户动员群众撤离危险住房,把老弱病人转移到防震房屋。   辽宁省地震局工作人员王洪明告诉本刊记者,当时他担任位于地震震中的海城县岔沟公社的韩家大队书记,2月4号下午接到通知后,大队当即用大喇叭广播,由于不放心,他又派出基干民兵从傍晚17点钟开始挨家挨户通知。   17时,岔沟公社岔沟村村民陈文东听到了村里的广播通知,之前,他已从街上听到了消息。通知内容是:今晚有地震。他告诉本刊记者。   将近19时,姜成田给县地震办打电话:拉警报问题谁负责?回答是,这就不用你管了。   姜成田等待警报拉响,但没听到。当晚19时,距地震发生仅36分钟,他抄起电话,再次向海城东南方向14个公社发出预警:今天晚上有大震,注意预防。   时任海城邮电局话务班长的由铭向本刊记者回忆起当年的那一幕:她接到姜的电话,迅速接进了长途话务室,由话务员乔秀兰,通知了14个公社。   陈文东一家人呆在2月4日当天搭好的院中简易房中,东北正处于隆冬,孩子冷得受不了。陈文东喊了声:回家去!   陈文东不是特别恐惧,头天晚上发生过有感地震。地震来时,会有地声,陈文东想,再跑也没问题。   一家人进房不到十分钟,地下就传来呼噜噜的响声,陈文东的妻子反应很快,她光着脚带着孩子率先跑出房子,大地开始猛烈地波动,陈文东自觉站在一个皮球上,又被人踢了一脚,由于事先敞开了房门,他在踉跄中跑出屋内。   震后,陈文东发现一条街上的房子全平了,由于震前得到了通知,村民们采取了预防措施,2600多人的村庄,只有10余人不幸遇难。   这些人有些年龄大不愿意离开(房屋),有些是怕冷又返回了家中。陈文东说。岔沟村是海城大地震的震中,陈文东的4位亲人因为在屋中没有及时跑出,不幸遇难。   在海城地震站,姜成田与他的4位同事在房内坚守岗位。19时36分,地光划破夜空,霎时天地翻覆。轰的一声,间壁墙倒了,满屋尘土飞扬,房屋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海城站职工把电话搬到桌子下面,此时,室内已断电,伸手不见五指,他们用手电观测仪器。姜成田注视着土地电,发觉不论大地如何颤动,仪表的指针纹丝不动。   是蒙上的吗   海城地震预报有效减轻了灾情与民众生命、财产损失。在受灾人口830多万,城镇房屋破坏面积508万平方米,农村房屋86万间的情况下,直接死亡人数1328人,仅占总人数的0.016%;地震烈度Ⅸ度以上极震区的686个村屯,有493个村屯震后无一人伤亡,占总数的72%。重灾区这样低的伤亡率是人类防御地震灾害史上的奇迹。   海城地震预报取得了哪些经验?李荣安告诉本刊记者,宏观异常对这次预报的意义重要。从宏观异常出现到临震,异常的程度与数量不断上升,具有重要预警作用;另外,前震比较明显,比较多。比如葠窝水库震群,这使群众的预防意识比较浓厚。   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辽宁省领导处置果断,那时抓革命、促生产,预防地震必然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很大影响。2月4日,省革委会领导华文、李柏秋得知震情紧迫后,迅速指示省地震办:马上到海城召开防震会议。营口县预防得最好,死亡人数很少,营口县地震办公室负责人曹显清为此做了很多工作。   海城地震预报是否也有不足?辽宁省地震局专家认为,7.3级地震三要素的预报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偏差:   海城地震震级只预报了5~6级,偏差较大;   地点的预报,在1975年2月3日前, 虽然认定在辽南地区有一次5~6级地震,但地震到底会在哪里发生?在预报意见中并不具体。当时主要注意了营口和金州两个地区,直到2月3日有前震以后,才将注意力转移到海城至营口地区;   当海城地区出现频繁的小震活动之后,临震预报意见只提到近期有5~6级地震发生,但具体的发震时间并不明确。   钟以章认为,地震专家在预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有一定偏差,这正说明地震预报是复杂的、艰难的。正是这样的偏差才说明预报是真实的。如果,人类历史上对第一个7级以上地震的预报开始就十分完美,那是不符合认识规律的。   李荣安说,地震预报很困难,预报在全世界都不过关,但说海城是蒙的,是不对的。海城地震预报是有依据的,也有运气的成分。有依据是指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有前震,有宏观;有运气是说有预报,但不托底,地震来了和心里的想法对上了。   顾浩鼎说,海城的经验表明:在成功的幸运背后,仍存在失败的可能,客观规律未解决。西方个别科学家认为是不能搞地震预报的。我们不能这么说,地震预报是民众需要。尽你所能,(预报)是科学和公众需要之间的关系问题。   他认为,地震科学不断积累地前行,总有一个开头。海城是一个开头。大的自然现象、大的地震一定会有前兆异常,说地震不可以预报是不对的。   朱凤鸣说,科学理论上的三要素都精确的预报在现实中是做不到的。2月4日发出的震情报告,毕竟没有写时间、地点、震级。   他认为,海城的经验表明,依据地震的前兆信息发出预警,向人民打招呼,采取措施减少损失是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2月4日发出的震情报告,就是临震预报,起到了临震预报的作用。   中国的地震预报事业正在惊人地发展着,日本学者尾池和夫在海城震后评价道,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通过实践获得丰富资料是发展预报研究最有力的基础性手段,等待基础研究完成再把它实用化的观点,即就观测技术而言是正确的,但就地震预报实用化的意义而言,结果它只能是拖延实用化的日期。□ 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9-16/102718662077_2.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38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辽宁海城地震预报始末:根据异常和临震发出预警【1】(转载)
杨学祥 2009-9-16 11:06
辽宁海城地震预报始末:根据异常和临震发出预警【1】(转载)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6日10:27 瞭望   《瞭望》文章:海城地震预报始末   海城地震预报,被誉为人类首次对7级以上地震的成功预报,它的故事至今仍在国内外地震学界引发余震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刘巍   辽宁省海城市大白桥北岸,一座土褐色纪念碑巍然耸立。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站在碑下,抬头仰望,只见纪念碑纵向开裂的墙体上,巨幅日历显示:1975年2月4日。   这是海城地震发生的时间。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在辽宁海城、营口一带发生7.3级强烈地震。震前,辽宁省当地政府与地震工作者发出预警,避免了巨大的民众生命、财产损失,这被誉为人类首次对7级以上地震的成功预报。   地震前半小时,预防地震的紧急通知传至营口县(现辽宁大石桥市)礼堂。这里正在举行军民联欢,会议临时中断,几千人安然步出会场这样的故事,今天还在海城的坊间流传。   海城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现代工业集中的辽宁腹地,受灾人口830多万。如果没有震前预报,按同等情况推算,至少10万人将死于地震,而海城地震直接死亡人数是1328人。   地震预报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据辽宁省地震局统计,1975年9月至2003年12月,共有31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学者到震区考察。   美国学者雷利震后不久来到现场,他对辽宁省地震办公室工作人员说:通过地震前后的卫星照片对比,确实是作了预报,所以我才来到海城考察!   三十年后,2005年5月20日,海城地震纪念碑落成。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在揭幕仪式上说:海城营口地震的预报成功,是地震预报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探索预报地震,抗御地震灾害进程中的一个成功范例。   这已是海城境内立起的第三座地震纪念碑。前两座立于1982年,是辽宁省地震局为方便国内外学者考察而建,分别位于海城地震的物理震中岔沟和宏观震中毛祁镇。   本刊记者站在岔沟村的小山顶上,纪念碑旁,地震裂缝已难以辨识,而远处的青山苍翠欲滴。   不是一次成功的预报?   海城地震后,一位美国记者将海城地震预报称为科学的奇迹。奇迹不可复制,这句话在赞叹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之时,也隐含着难于总结海城经验的困惑。   海城地震预报了吗?海城地震发出临震预报了吗?事实上,从震后开始,就不断有人发出这样的诘问。   2008年6月13日财经网登载《海城地震预报迷雾》一文,再次对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性提出质疑。文中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说,除了结果,海城地震并不是一次成功的预报。它在短期或者说临震预报方面,能够给我们留下的清晰的科学借鉴非常之少。   2009年5月12日,《科学时报》刊载《海城地震预报:难以传承的经验》,文中引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夏新宇的观点:海城地震的预报完全依赖于足够多的前震,其经验却被错误解释了,虚假宣传造成了地震可以预报的观念。   说地震不可以预报是不对的。原辽宁省地震局副局长、海城地震预报工作的亲历者顾浩鼎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另一位当事人,辽宁省地震局研究员李荣安说:海城地震不是没有临震预报,地震当天上午省革委会(注:文革时期相当于如今的省政府)的通知就相当于临震预报。   海城地震究竟如何得以预报?34年前地震工作者到底做了哪些工作?如果没有预报,为何巨大的人身与财产损失得以避免?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地震学专家们普遍认为,海城地震的预报首先和一份国务院文件密切相关。   国务院〔1974〕69号文件,是中国防震减灾史上一座里程碑。中国地震局(1998年之前称国家地震局)研究员耿庆国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首先拿出了这份文件。   1974年6月,国家地震局召开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会商会,提出:渤海北部地区一两年内可能发生5~6级地震。会上有人根据强震活动规律的历史情况及大区域地震活动的综合研究,以及气象与地震的关系等,提出华北地区有发生7级左右强震的危险。   当时有部分权威学者认为,辽南50年内无大震。但北京地震队的耿庆国等人通过对华北地区旱情的分析,结合辽宁的前震预兆,提出辽南的金(县)、辽(阳)、海(城)、盖(县)地区近期有7级地震的说法。周荣鑫(时任中共中国科学院核心小组副组长,当时的国家地震局归中科院主管)的女儿周少华在《周总理和我的父亲周荣鑫》一文中回忆道,我父亲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各种不同观点,果断地签发给国务院的书面报告,预报辽南一两年内有6级以上地震。   1974年6月29日,国务院以国发〔1974〕69号文件把中科院的报告批转给华北及渤海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和辽宁。   耿庆国回忆道,之所以提出华北地区有发生7级左右强震的预测意见,是依据他本人提出的旱震理论。   耿庆国总结了从公元前231年(秦始皇十六年)到1971年华北及渤海地区发生的大地震。在这2202年间,华北及渤海地区共发生6.0级以上大地震69次,其中除1337年9月8日河北怀来6.5级地震,震前二年大饥,灾因不详及1368年7月8日山西徐沟6级地震,震前一年大风雹外,67次地震都是旱震震例。其中,震前一年大旱者为27次,震前二年大旱者15次,震前三年大旱者16次,震前三年半大旱者9次。总而言之,震前一至三年半时间内大旱为67次,占地震总次数69次的97.1%。   1972年,耿庆国发现这一年华北和渤海地区出现了百年不遇大旱,构成8级地震或两组7级地震的物理背景,三个特旱区一个在辽南一带;一个在河北唐山滦县一带;一个在石家庄、邢台、忻县一带。   其后在以上三个地区,先后发生了1975年海城7.3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而第三个特旱区没有发生7级以上强震。耿庆国承认,这构成了一次虚报。   国务院69号文件在正文中提到,由于目前地震预测预报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高,因此,在报告提出的一些地方今明年内可能发生强震,只是一种估计,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但要立足于有震,做到有备无患。   69号文提出的防震减灾思想确实是高瞻远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李玶说,69号文件内容应该得到更大的重视。   是那个大地震吗?   1969年以前,辽宁省没有专门的地震工作队伍。辽宁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唐铭麟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1970年召开的首届全国地震工作会议,将辽宁省划为全国重点地震监视区。会后辽宁省地震工作办公室(下称省地震办)成立。   1972年,沈阳地震大队在海城县建立地震观测站。姜成田成为观测站6名临时工中的一员,因读过中专,他被委任为技术负责人。他告诉本刊记者,当时仪器设备有六四型烟熏式地震仪、水氡分析仪,还有的就是土仪器了。   1974年夏,国务院 69号文件下达后,辽宁省贯彻文件提出的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大打人民战争的方针,1974年下半年,在辽南地区先后建立群众测报点2273个,到年末,辽南已形成专业队伍和群测人员相结合的地震监视预报网。   1974年11月,东北三省地震预报趋势会商会提出:营口、大连等地是近期发生破坏性地震危险性较大的地区,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区。   12月中旬,辽南地区开始出现从未有过的异常现象。在严寒的天气里,冬眠的蛇纷纷出洞,冻毙于雪地,老鼠成群出现在人们面前并表现痴呆。丹东市九连城等四个公社的一些水井,水突然变浑、变味并出现大幅度的水位涨落。   12月22日这天,天一亮姜成田就往地震站跑,进屋直奔自动记录的土地电,他又惊又喜地看到,仪器记录到了土地电突跳。此前,他根据1年零9个月的观测,已确认震前土地电突跳与地震存在关联。   上午,海城站内的会商却成为一场争吵,站内的人认为:咱们文化水平低,又没经验,还能报出地震?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报不准怕人家笑话,最后为了人民利益,大家还是向辽宁省地震部门发出预报:提出在我站东北方向100公里左右,今天中午将发生4~5级地震。   12时43分,辽阳葠窝水库库区发生了4.8级地震。   这次地震预报的成功,给海城站观测人员以极大震动。有人说出了心里话:我算服了,这些土仪器还真行啊。此后,海城站职工都开始用心观测。   这次地震,辽宁省地震办以简报的形式作出了预报。唐铭麟回忆道,这使省革委会开始重视省地办的预报,省革委会主要领导李柏秋在一次常委会上,强调各地方领导都要重视地震发展趋势。   葠窝水库发生了4.8级地震,这是预料中的那个大地震吗?   更多的宏观异常(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异常现象称为宏观异常)在更大的范围内继续出现,从辽阳、本溪、鞍山一直到锦州和大连。当时正值冬天,然而蝴蝶开始在冰冷的空气中飞行,夏天才可以见到的蚂蚁、蜈蚣也开始出现。专业的地震工作者发现,地应力、水氡和地倾斜异常均未结束,似乎对应着更大地震。   辽宁地震部门分析后认为,4.8级地震不是预期将要发生的地震,辽南仍可能有一次更大的地震发生。   临震预警发出   1975年2月前,中国地震工作者虽然认定在辽南地区可能有一次5~6级地震,但地震会在哪里发生?   事实上地震发生的地点在预报意见中并不具体,辽宁省地震局研究员钟以章告诉本刊记者,针对宏观异常出现的地区,辽宁省地震工作者比较关注营口、金州(1987年金县更名为大连市金州区)。直到1975年2月3日18时以后,海城地区的地震活动由几次骤增到几百次,才将注意力转移到海城营口地区。   2月1日起,营口石硼峪地震台开始观测到越来越密集的小震活动,具体情况为:2月1日,一次;2日,七次;3日,突增至几百次。   1975年2月3日18时38分,海城营口地区发生3.1级地震,这是有记载以来该地区的第一个有感地震。   2月3日这天,姜成田正在省地震办,他是为修放大器来到沈阳。当晚19时,地震办值班室电话一个连着一个,海城连续发生小震群,营口有感,姜成田感到问题严重,赶当晚最后一班列车返回海城。   2月3日晚,针对2月1日以来地震频度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大的情况,省地震办业务组组长朱凤鸣认为形势严峻,决定马上向省革委会汇报。   大约在晚上11点半左右,我开始起草报告。已从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退休的80岁的朱凤鸣告诉本刊记者,由于紧急,他直接在一张纸的背面起草了震情报告。   这份于2月4日0点30分编写出的第14期《地震情报》提出:很可能后面有较大地震,必须提高警惕。   1时许,朱凤鸣乘坐一辆130卡车,赶到辽宁省革委会,当时领导们都已睡下,他把报告交给了工作人员。   2月4日一早,朱凤鸣找到省地震办负责人刘益民。8时,刘益民和朱凤鸣赶到省革委会,向办事组组长华文汇报了震情。华文说,现在震情很紧张,你们打算派人下去看一遍再布置防震工作,怕来不及,你们最好确定个地点,由我们通知有关市县到那里集合立即研究防震措施和布置防震工作。   最后确定由省革委会通知营口、海城两县到海城开会,布置防震抗震工作。   10时30分,距大地震还有9个小时,省革委会向全省发了电话通播,并向海城、营口两县发出防震指示,指示的主要内容为:划出戒备区,采取紧急措施,组织昼夜值班巡逻,不坚固的房子,借宿睡觉;市、县、公社,在震中区值班,要坚守岗位,有问题及时报告,采取措施;工厂、矿山、建筑物、水库、桥梁、坑口(煤矿)、高压线等要有人戒备,坚守岗位,专人看管,发现震情要报告。   14时,距大地震不足6小时,省地震办在海城召开了紧急防震会议,省地震办工作人员李福祥在会上说,辽阳去年12月22日发生的4.8级地震,并没改变金县水准测量变化的异常趋势,虽稍有下降,但积累的能量还较大,估计要在6级以上,有的人估计还要大些。当前,地震来势很急剧,而且逐步升级,大震可能要在近几天内发生。 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9-16/102718662077.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3512 次阅读|4 个评论
郯庐地震带东北段地震
陈龙珠 2008-11-14 08:47
http://news.sina.com.cn/c/2008-11-14/081416652749.shtml , http://news.sina.com.cn/c/2008-11-14/081416652749.shtml 新华网北京11月14日电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11月14日06时53分,在辽宁省海城市(北纬40.6度,东经122.9度)发生4.3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公里。 辽宁海城近期地震信息: http://www.ln.earthquake.cn/manage/html/8a957be51bbf0ff5011bbf120c64002b/sbdz/index.html 4.3级地震 2008-11-14 07:52 2.6级地震 2008-11-11 07:58 1.6级地震 2008-11-11 03:00 2.2级地震 2008-11-11 03:00 2.9级地震 2008-11-11 03:00 3.6级地震 2008-11-09 02:16 3.6级地震 2008-11-03 03:57 2.3级地震 2008-10-19 01:46 1.4级地震 2008-10-14 12:33 2008年3月以来地震震中分布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9787 次阅读|8 个评论
海城地震预报迷雾
songshuhui 2008-9-2 15:26
fish 发表于2008-06-14 星期六 9:31 分类: 专辑 , 地震 | | 1975年,正值文革晚期。海城地震预报过程由于刻意强调领导作用而偏离事实,有些细节或遭忽略或被夸张。 与其说其成功在临震预报上,倒不如说其成功在良好的防震知识普及以及合理的传统建筑结构,或许再加上少数人的勇敢上    【《财经网》专稿/实习记者 徐超】 在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除了唐山,还有一个城市的名字反复被媒体和公众提起,那就是海城。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辽宁省海城县(当时是鞍山市下面的一个县,现为县级市)发生7.3级地震。按照地震后到当地进行考察的时任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地震预测部门负责人巴里瑞利(Barry Raleigh)估计,这样一次地震造成的伤亡一般来说应超过10万。而实际上,在海城地震中,直接和间接死于此次地震的总人数只有2041人。   正是由于此次防震减灾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在此后三十多年的时间内,海城经验几乎成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和衡量标尺。   然而,海城经验到底是什么?或许,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重现历史   衡量一次地震预报是否成功的标准,对政府官员和地震预报工作者来说,有很大区别。   在地震预报工作者看来,要验证地震前做出的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下称四阶段预报)是否与地震时间、震中和震级相符。同时,地震前和地震后都要验证为四阶段预报提供参考的微观异常和宏观异常,是否与真实情况相符。只有这些都符合或者说基本符合了,才能算成功。   而从政府官员的角度来说,死亡数字的多少,往往是衡量地震是否预报成功的关键因素,甚至说决定性因素。   若以后一个标准为依据的话,海城地震无疑是世界上至今惟一一次成功预报的大地震。当时,新华社的诸多报道以及当地政府提供的宣传材料,都证明了这一点。但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到底海城地震的预报过程在多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对于这个问题,由于保密原因造成当时诸多档案和文件都被尘封,因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实际上一直没有答案。   2004年,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研究院王克林、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陈棋福、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首席预报员孙士鋐和辽宁省地震局王安东开始收集资料、走访各方当事人,希望从学术角度来重现这段历史。   这一研究成果,最终以英文论文《Predicting the 1975 Haicheng Earthquake》(《预报1975年海城地震》)的形式,发表在2006年6月份出版的《美国地震学报》(《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上。   该论文作者之一、孙士鋐研究员对《财经》记者解释说,自1975年海城地震发生后,他一直搜集关于海城地震预报方面的资料。到了2004年,根据中国的保密法,许多当时的关键资料都已解密。   这些资料,大体被分为七类:1、国家或多省会议的总结材料和授权转发这些材料的政府文件;2、地震工作者给辽宁省政府的各类报告;3、省政府的通告;4、地方政府的文件;5、高层政府官员的会议讲话或口头指示;6、地震办公室或地震观测台站的值班记录或记事本;7、其他文件。   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1966年至1969年,华北地区发生的三次6级以上地震引起了政府高层的重视,在周恩来总理的推动下,1970年,全国首次地震预报工作会议召开。   此后,1971年国家地震局正式成立。1972年冬,全国第一次地震形势会商会在山西临汾召开。全国地震形势会商会由国家地震局组织,一般每年组织一到两次,对全国或某些地区未来一两年的地震作出预报。当然,在特殊时期,比如此次汶川大地震之后(5月12日到6月11日),则提高到每天两次。   1974年6月7日到9日,国家地震局召开了地震形势会商会,地震预报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及渤海地区。在这次会议上,定出了华北、东北范围内有六个区域,在未来一两年内有发生较大地震的危险,其中包括后来被视为1975年海城地震中期预报的渤海北部。而实际上,也只有这一地区发生了破坏性地震,其余五个区域均没有地震发生,预报成功概率是16.7%。   不过,资料显示,即使这个1/6的中期预报成功率,也是有很大水分的。据《财经》了解,在原总结材料中,这一渤海北部区域指的是指金县-大连地区,距离海城震中实际上还有200公里的距离。 错进错出   在这次地震形势会商会结束后,当时作为国家地震局主管单位的中国科学院认为情况严重,于是把会议总结修改为报告,并上报到国务院。   1975年,正值文革晚期,那时人们的最高信条就是要听毛主席和党的话,而国务院则被老百姓视为毛主席和党的代表。既然国务院把这当回事,那一定是件大事,知情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文件本身重要的象征意义,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以独特的方式,客观上提高了民众的地震警觉性。   据悉,国务院在收到中科院报告14天后,就于6月29日以第69号文件的形式,向有关省份下发了这一内容。其中,就包括海城县所属的辽宁省革命委员会。   在这次会议上,被视为海城地震的中期预报是根据以下四个方面做出的(按重要性由强到弱排列):1、小震活动频繁;2、海平面数据;3、地磁异常;4、水准变化异常。   但从事后的调查来看,小震活动频繁区域是指辽西傲汉旗的一个震群,现已归属内蒙古自治区,距离海城震中十分遥远。潮汐台记录的海平面明显变化的数据则被证明有误,在会商会结束后就很少再提到。地磁异常,在1974年6月便停止,与海城地震亦关系不大;至于水准变化异常,则明显没有考虑到附近纺织厂抽取地下水带来的误差。   不过,在会商会结束半年后,1974年12月,辽宁本溪发生了5.2级地震。作为69号文件发出后第一个较大地震,这次地震自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辽宁省革委会于是要求省地震办每天汇报震情,并布置了一系列应急措施。不过,根据1975年1月份国家地震局的考察结论来看,这次地震是由水库引起的,属于人为地震/工程地震,与后来的海城地震实际上关系不大。   就在辽宁本溪地震次日,辽宁省革委会发布了由地震办起草的一个通报。这个通报根据辽宁本溪地震,提出了三个短期预报,但随后证实这三次预报都是误报。其中的第三个短期预报称,辽宁本溪地区将再次发生5级左右地震,时间是1975年1月5日前。   由于预报的地震发生地是同一个,作为当时辽宁省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以及沈阳军区政委的毛远新,下令组织震前演习。尽管这次预报后来被证实为误报,但演习和其他应急措施,客观上对一个多月之后的海城地震的抗震救灾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1975年1月13日,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在北京召开,顾浩鼎代表国家地震局沈阳大队在会上发言,他的发言被称为海城地震的短期预报。然而,全国会商会并没有完全认可这一预报,大会结论把顾浩鼎的半年甚至一两个月内,会有6级地震的估计,改为一年内会有5至6级地震。   根据中国的定义,这已经属于中期预报了。而在全国会商会结束后,辽宁省地震办则完全接受全国会商会的结论,没有坚持顾浩鼎的短期预报。 以革命之名   直到2月3日傍晚,营口-海城一带小震活动骤然增多,才引起了辽宁省地震办的高度警觉。至2月4日晨8时,当地已先后监测到200多次地震;其中最大的,是4日晨7时50分发生的4.7级地震。   而在另一个记录海城7.3地震前的地震表格中,《财经》记者注意到,自2月3日18时38分到2月4日17时39分,共发生地震33次;其中2级到2.9级地震9次,3级到3.9级地震8次,4级到4.9级地震2次。   辽宁省地震办主任朱凤鸣在2月4日零时30分向省政府提交的《地震情报》第14期中,明言震级尚在不断加大和很可能后面有较大地震,这些被宣布为海城地震的临震预报。   这份临震报告被称交给革委会副主任华文。华文要比朱鸣凤紧张得多,他立即要求后者你们最好确定个地点,由我们通知有关县市到那里集合,立即研究防震措施和布置防震工作。而实际上,据说在朱凤鸣那里,预计较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尺度是一两个星期之内,而非马上。   但就是华文的行政决定,阴差阳错地实现了海城地震的省级预报。   当天11时,作为辽宁省革委会第一副主任的李伯秋将军,向下辖市、县发表了四点指示:把地震范围划清楚,包括确定震中多大;在地震中心划个戒备区,采取紧急措施,昼夜值班巡逻,不坚固的房子要借宿睡觉;市、县、公社在震中区要值班,坚守岗位,有情况及时报告,采取措施;工厂、矿山建筑物、水库、桥梁、坑口、高压线等要加强戒备,坚守岗位,专人看管,有情况要报告。   而实际上,由于2月3日傍晚至2月4日晨的频繁地震,一些山墙和烟囱已经倒塌。所以,一些公社和个人在没有收到上级要求的时候,已经自行疏散了。   造成海城地震伤亡人员较少的原因,据《财经》了解,除了政府官员行为构成的临震预报之外,或许还和另外两个个方面的原因有关:   首先,位于营口县附近石硼峪地震台,在海城地震前几年内,曾制作、散发十多万份地震知识宣传资料,并播放了一百多场地震教育电影和幻灯。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民众对于地震知识的启蒙。   其次,由于地震发生时间正值傍晚,再加上辽宁南部当时遍布木结构房屋,这些也都极大地降低地震造成的伤亡。可以作为佐证的是,即使在没有组织疏散的地区,实际上死亡人数也很少。   在《预报1975年海城地震》结尾有一段这样的结论:   我们的调查结果基本上核实了美国代表团1976年访华时得知的海城地震大事记,但仍然有着重大差异。   第一,事情的发展并不符合理想的长、中、短、临四阶段预报模式,特别是个别学者提出了短期预报,官方并没有正式发布短期预报。第二,我们注意到美国代表团得知的故事中一些重大失实。例如,说省政府于1975年2月4日得到该日将于海城附近发生强震的预报与实情不符。第三,公布和告诉国际上的预报过程由于可以强调领导作用而偏离事实,有些细节或遭忽略或被夸张。第四,对国际上和公众做的报道,夸大了业余微观异常监测的重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除了结果,海城地震并不是一次成功的预报。它在短期或者说临震预报方面,能够给我们留下的清晰的科学借鉴非常之少。或许,它更有价值的遗产恰恰在于,如何通过良好的抗震防灾教育以及合理的建筑,来最大程度地降低我们对临震预报的单一依赖。■ 标签: 地震预报 , 海城地震 , 海城经验
个人分类: 地震|145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5: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