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病人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病人

相关日志

64 第一例狂犬病毒PCR阳性存活者
msl3459 2019-10-25 17:23
狂犬病是人畜共患病,人感染狂犬病毒后,如果没有处理而引起发病,死亡就几乎不可避免,目前有记载的狂犬病人已经发病但没有死亡的案例,连本文介绍的共计 13 例 ( Table 1 ) 。 一个 8 岁男孩神经系统失调已经 4 年半( Fig 1 )。该那男孩在 2010 年被狗咬伤面部,当时男孩 4 岁,按照“ 2-1-1 ”接种程序接种鸡胚细胞狂犬病疫苗,并使用了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在咬伤 25 天后,病人出现身体疼痛、发热、痉挛和感觉改变。病人去医院做了核磁共振检查。基于临床诊断和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病人被诊断为 疫苗接种免疫急性脱髓鞘脑炎 ,医生通过静脉滴注类固醇和免疫球蛋白。由于当时病人及时的暴露后处置,而且疫苗已经接种完毕,医生并没有怀疑男孩是狂犬病。 病人通过气管切开术和特殊的通风设备在医院住院接近 50 天。而后,逐症状渐改善,放弃插管呼吸,逐步下床活动,病人出院。发病 92 天后,由于四肢僵硬,他再次进入医院。 CT 显示右脑出血并有积水,经过脑室穿刺治疗后,病人病情逐渐好转。在入院 45 天后病人出院。病人一直在服用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并进行物理治疗。他定期去医院经儿科临床医生和放射科医生进行临床评估。 两年后( 2012 年),儿科医生对男孩病情再次评估,对男孩脑脊液和 颈部皮肤进行狂犬病毒 N 基因特异性巢式 RT-PCR 检测,结果显示病毒核酸阳性,颈部皮肤用免疫荧光检测狂犬病毒核蛋白抗原也显示阳性,这表明男孩是狂犬病毒感染。病人脑脊液也进行狂犬病中和抗体测试,用 RFFIT 检测,脑脊液中和抗体滴度 7.5IU/ml 。男孩在家由其父母照顾, 2 年后再次来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病人无发热,血压稳定,有跟腱和臀部内收肌肉的挛缩。他可以同时睁开双眼,但不能表述或者服从命令。神经科检查发现他双边视神经萎缩、四肢成痉挛状态,有伸展反应。有间歇性频繁的癫痫发作。同时医生进行核磁共振检查。 病毒学检测,用实时定量 PCR 检测狂犬病毒核酸,颈部皮肤阳性,脑脊液和唾液是阴性。脑脊液和血液中的狂犬病毒中和抗体滴度分别为 2.5IU/ml 和 256IU/ml 。电话回访男孩父亲,病人 5 年间一直卧床,时常癫痫发作。 讨论: 这是目前我所见报道中非常特殊的一个狂犬恢复期病人,非常特殊,我也感到困惑。 1. 此病人在咬 25 天后开始有临床症状,按照“ 2-1-1 ”接种程序,病人疫苗接种完不到一周就开始发病。( 注释: 1. 疫苗全程接种完毕 1 周没有发病,病人就不会得狂犬病; 2. 狂犬病潜伏期通常是 3 个月以内; ) 2. 病人发病没有死亡,发病 2 年后经检测,病人脑脊液中存在病毒核酸和中和抗体。( 注释: 1. 很遗憾作者没有分离病毒,也没有进行病毒基因序列测定,如果有这些资料,能给我们更多的信息。也许自然界真存在对人致病力非常低,甚至不致病的 狂犬病毒存在,只是科学家以前没有发现而已。 ) 3. 是不是已经发病病人体内中和抗体中和病毒的速度特别慢?( 注释:病人在两年后脑脊液病毒核酸检测已经是阴性,这也说明病人自身的免疫正在清除病毒。 )让人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病毒和中和抗体可以长期存在( 注释:该病人没有感染 HIV ,但也没有检测 CD4 细胞,该病人有癫痫,在病人发病以后,接种疫苗虽然产生了中和抗体,可能此时的中和抗体进入细胞内清除病毒的速度非常慢,才导致病毒和中和抗体能长期同时存在。由于狂犬病毒不存在病毒血症,血液中的中和抗体需要 CD4 T 细胞协助,才能进入细胞内中和细胞内感染的病毒。 ) 4.4 年后病人脑脊液中中和抗体是 2.5 IU/ml ,经过两年病人脑脊液中和抗体并没有明显升高,而血液中中和抗体是 256 IU/ml 。也可能是病人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应答比较低,所以对感染的病毒清除速度慢。 5. 病人家人没有做任何预防性保护措施,但家人一直很健康( 注释:为安全起见,家人应该做疫苗接种。 4 年中,家人和男孩应该有密切接触,但家人没有感染狂犬病毒,可见狂犬病的感染率也并不是那么可怕。 )。 深度阅读: J Clin Virol. 2015 Sep;70:83-8. doi: 10.1016/j.jcv.2015.07.003. Epub 2015 Jul 7. Unique clinical and imaging findings in a first ever documented PCR positive rabies survival patient: A case report.
个人分类: 狂犬病|54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自己的是病人, 说别人的是医生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9-1-13 07:54
说自己的是病人, 说别人的是医生 蒋继平 2019年1月13日 昨天在微信朋友圈中读到一篇文章, 题目是:【改变自己是神, 改变别人是神经病】。看到这个题目, 立即使我产生了写这篇博文的灵感。 也许读者们会认为我这是抄袭。 即使如此, 这种抄袭也是一种创新。换句话说, 这是一种创新式的抄袭。 偏题了, 言归正传。我这个题目是根据我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和体悟到的感受的总结。 人在生病的时候就会去看医生, 在看医生时, 病人总是说自己的情况, 是不是?医生只是听和问, 然后, 医生会告许病人怎样怎样, 是什么病, 要吃什么药, 等等。 反正医生不会说自己的事, 只说病人的情况。 我发现, 即使不是生病去医院看医生这种特殊情况, 在现在最为流行的网络自媒体上, 几乎也是同样的情况。一些在网上只是叙说自己故事的人, 或多或少有一些生活上或者心理上的问题, 不过, 很显然, 他们自己认识不到这个问题。我记得我刚开始写博文的时候, 只要一提到我自己或者与家庭有关的话题, 夫人就会说我有毛病。 看来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正是当事者迷, 旁观者清的真实写照。 但是, 话说回来,说自己的人虽然有病, 不过, 说出来总比藏在心里好一些, 至少可以让人知道自己有这些问题。 人生谁无缺点和毛病。 不承认自己有缺点和毛病的人实际上是病得更严重的人,或者会使本来的小毛病变成大毛病。 反过来, 在网络上总是说别人的应该相当于医生,他们指出别人的毛病在那里, 或者至少他们认为别人有毛病。当然, 医生有好有坏,误诊在所难免, 而且目前医学界流行过度医疗的问题。 由于文章标题的字数不能太长, 我现在在文章中把我的话题延伸一下。既说自己, 又说别人的人是父母或者领导。 他们总是说自己当年如何如何, 要下辈们或者下属们如何如何做。 说得多, 听的少的是教师, 只听不说的是学生。 因而, 学生最可爱, 最乖巧, 而老师最受尊重。照稿宣读的是政府官员和媒体播音员,照着别人编好的说辞说话的人是演员, 只说物品不说人的是商品推销员,什么也不说的人是傻瓜,呆子或者哑巴。 够了, 这篇文章只是一个幽默笑话, 别太当真。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194 次阅读|2 个评论
医学分科越来越细,源于“还原论”的思路
热度 5 rongqiaohe 2018-9-2 13:27
当代医学基本上沿着“还原论”的思想方法在不断发展。“还原论”者认为,生命现象及其动态过程,可以还原成为物理化学的分子运动过程。因此,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向着两个方向深入,一方面走向更加宏观的宇宙空间,另一方面深入到更加微观的微观世界。生物医学的发展,走向了细胞、基因、蛋白分子,甚至化学小分子的层次。因此,在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必然造成分科越来越细。这也是遵循还原论思想的基本结果。 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当然影响到了临床医学及其应用领域,也影响到了病人看病(见参考文献 1-4 )。最近,我去某医院看病,先挂了一个普通外科号。医生:“号挂错了,应该去看看内分泌科(内分泌科又分了好多科)。”我挂号之后,去了内分泌科。医生:“你挂的号不合适,应该去皮肤科。”我挂号又去了皮肤科(我性格还可以,按医生的指示办事即可) …… 其实,我这几趟还不算什么。我的一位朋友,去某医院看病,他只知道应该看内科。到了医院去挂号,挂号室拿出内科的可以挂号的科室。我的朋友顿时傻了眼,现在三甲医院的内科,分科太多,病人看病,很难一次选择正确的科室! 他问:“我应该挂哪个科啊?” 挂号室向他展示内科下面分的各个科室:“你看看吧。” 他:“这么多科室,我怎么知道啊!” 挂号室:“你事先应该了解清楚再挂号。” 他:“我事先怎么理解情况?” 挂号室:“这样吧,你先说说你身体哪里不好,我再根据你的情况,给你推荐一个科室试一试,如果不对,再换号。” …… 其实,挂号难以一次性准确的事情,并不能责怪医院。这是现代医学遵循“还原论”理论体系的结果。这就造成医学,必将分工更细。 在这里开一个玩笑,未来的西医会不会以某一个基因分科,比如胰岛素科、生长激素科、雌激素科、甲状旁腺激素科、前列腺素科、抗体科、 T 细胞因子科 …… 人类共有两万多个基因,到一家医院看病,病人将看到医院有成百上千个科室。挂号将成为一个难题。 有人说:“没有关系,病人到医院,首先交钱测定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学,然后再看挂那个科室的号。” 我们知道,当你测定出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结果的时候,才发现,上调基因几百个,下调基因几百个。如果在这几百个分子中,选择挂那个科室的号,就会成为一个更大的难题。 当今生物医学的“还原论”思路,还能走多远? 参考文献 樊代明院士:医院分科太细,看病需要整合 http://www.sohu.com/a/118107636_128505 大医院科室分太细 病患分不清应该挂哪科 http://sh.qq.com/a/20160219/012183.htm 大医院科室分太细 病患分不清应该挂哪科 http://sh.eastday.com/m/20160219/u1a9224142.html 这些病容易挂错号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6/0831/c21471-28679591.html
个人分类: 评论|6845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中国医院人满为患的原因浅析
热度 9 jiangjiping 2018-8-13 08:38
中国医院人满为患的原因浅析 蒋继平 2018年8月13日 最近在微信圈里看到朋友转发的一个视频, 场面是一所医院的大厅。 这所医院的大厅很宽趟, 但是, 里面的人也很多, 到处都是人头攒动, 楼梯上也是人流涌动。 看到这个景象, 我觉得中国人的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一个相当值得重视的地步。在最近20多年的中美两国间的走动之中, 我觉得中国人在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是由下列一些原因造成的。 第一, 中国人中的大多数好静不好动。我感到中美之间一个显著的不同是:美国的运动场上都是锻炼的人, 而医院却是静悄悄的; 中国的运动场比较冷静, 而医院却是人山人海。 第二,卫生观念较差。厨房的消毒设备和程序不够科学严密。 我在中国出差期间, 在高级酒店的餐馆吃饭, 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 可是, 到酒店附近的街边小吃店吃饭, 一般会出现肠胃不舒服的症状, 有时会出现拉肚子的现象。 第三,用餐时的习惯不科学。 这个尤其在请客吃饭和社交应酬时更是如此。 十几个人围着一张桌子吃饭, 每个人手里拿着一双筷子,每个人用自己手中的筷子到桌子上的菜盆之里夹菜。 要是客人中有人患有流感, 肝炎或者其他传染性疾病, 可能会通过这种场合互相传染。 第四,食谱不科学。 这个也是请客吃饭和社交应酬的一大问题。 中国人好面子, 请客吃饭都是觉得菜越多越好, 所以, 一套菜单至少在18道菜以上。这些菜很可能有互克作用的。 换句话说, 就是菜谱中有些菜是不可以同时食用的, 要不然, 一起食用后会产生毒素而对健康不利。 第五, 不注意掌控生活规律。玩手机,坐牌桌或者其他的娱乐活动使作息时间毫无规律, 熬夜是对健康很不利的一个因素。 第六, 情绪欠佳。 我发现中国社会的大多数人的心情欠佳。这是因为大多数大众场合人满为患, 停车难, 乘车要经受拥挤, 在节假日期间, 买票难。人的心情对健康很重要, 不良的情绪会给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 第七,对健康的态度问题。 农村的穷人因为没有钱, 有病也忍着, 不去看医生, 所以, 小病拖成了大病, 到头来, 不得不住院治疗。 城里人, 那些生活条件很好的人, 又有健康保险, 看病多数由国家出钱, 所以, 没有毛病也要经常到医院检查, 这就给本来紧缺的医疗资源增加了负担。 第八, 吸烟的人多。 这些吸烟的人在公众场合吸烟, 造成二手烟的危害。 我到中国出差, 最受不了的就是二手烟的熏蒸。 第九, 食品质量。 中国的食品质量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隐患, 我不多说了。 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 就是环境污染。 中国的空气质量很差是举世公认的事实, 现在一些地方的地下水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以上十个因素加起来, 对人们的健康可能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长期生活在这种处境下, 生病是在所难免的事, 只是迟早而已。所以, 医院人头拥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个人分类: 健康养生|10630 次阅读|32 个评论
钱是导致病人越来越多的罪魁祸首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8-7-11 09:14
钱是导致病人越来越多的罪魁祸首 蒋继平 2018年7月11日 圣经上说: 钱是一切罪恶的根源(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s) . 联想到当今世界, 虽然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医疗设备和医学知识都比以往任何时代先进发达,但是, 病人却越来越多。 我觉得这个跟钱有脱不开的干系。 首先, 一些现代病属于富贵病, 比如说:三高, 糖尿病,肥胖, 癌症, 脂肪肝等等。这些病的发病人数在营养匮乏的年代要少得多。 所以, 这些病实际上是钱酿的祸。 其次, 一些医生已经背离了治病救人的医学操守, 把给人治病当成赚钱的机会, 所以, 在给病人治病时不是真心诚意为病人消除病痛, 而是想尽办法给病人下套,从而从病人身上获得更多的钱财。这样做的后果是, 轻度患者变成了重度病人, 重度患者变成了危急病人,甚至有些本来没病的人也成了病人。 这是造成病人越看越多的主要原因。而这种结果都是因为钱的缘故,所以, 我认为钱是导致病人越来越多的罪魁祸首。 我说一些医生背离了治病救人的初衷,变成了赚钱养家糊口的一种职业是有充分的依据的。 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就可以作为一个有力的证据。 我在十几年前患有轻度高血压。 我的家庭医生给我吃降压药, 是一种西药。 我吃了后有严重的副作用。 这个医生应该知道这是这个降压药引起的副作用。 但是, 他没有给我说出真相, 而是让我进行各种检查, 去看各种专科医生。在美国, 凡是去看专科医生后, 一定要再回到家庭医生那里复诊。所以, 这个家庭医生就利用这个规则,给病人下套, 造成了严重的过度医疗的后果。 还有, 这个医生在拿到专科医生的检查报告后, 知道我除了血压有点高以外, 其他一切正常的情况下, 给我错配药方, 让我的血压更加升高,这样的话, 他可以继续从我身上获得医疗费用。 后来我才知道, 他有四个女儿, 都在上学的年龄, 家庭经济负担很重, 必须从病人身上多捞一点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91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为造成农业生态系统失衡苦果知多少?
蒋高明 2018-5-25 07:41
人为造成农业生态系统失衡苦果知多少? 蒋高明 今天农业生态系统已经严重失衡,为了生产食物、储存与加工食物,人类发明了数万种化学物质(初步查明农药种类3万种,食品添加剂3万多种),这些物质中除极少数是必要的外,大多数所发挥的作用,是弊端严重超过其好处,并给农资商人创造了赚钱机会。并通过污染食物链,制造大量病人,为医疗系统带来滚滚利润。 害虫除了伤害庄稼,但会对对虫媒花植物起到传花授粉作用。有人见了虫子就杀,为此发明了高达3万种以上的农药。虽暂时控制了虫害,但同时消灭了天敌,消灭了蜜蜂,导致一些蔬菜或瓜果不能传粉。 没有了昆虫授粉,有人又发明了催熟激素,使得某些蔬菜如西红柿、黄瓜、草莓、西瓜等单性结实(相对于女性没有和男性发生关系就生下孩子)。不经授粉就膨大的蔬菜与水果对人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至今没有人认真研究过。 杂草会与庄稼争营养、水分和空间,于是有人发明了除草剂而生生灭活。这样做,虽然暂时控制了杂草,但也促进了杂草进化,变得更难对付。更糟糕的是,除草剂也消灭了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一些原本具有固氮能力的固氮菌,乃至将多余氮素还原为大气中的氮气的反硝化细菌也遭到了伤害。没有杂草呵护,农田变成光板地,雨季非常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尤其那些固氮、解钾、解磷的微生物被消灭后,缺乏的养分单纯依靠使用氮、磷、钾为主的化肥补充,这加重了土壤酸化。 土壤酸化后,原本存在的一些重金属物质溶解出来再,加上饲料、农药、化肥中重金属,使得重金属进入食物链。一些重金属本身具有致癌作用,进入人体后很难排出体外。 于是,乌克兰人体清理专家在死亡的病人体中可以清除平均每人3-5公斤毒垢垃圾,相当于体重的4%-6%;其中 铅、汞等重金属,氯、硝酸盐,药毒垢等约 0.52 公斤。 那些不能回到空气氮库(N 2 )的含氧化合物,如NO, N 2 O, N 2 O 5 摇身一变成为雾霾的前身物质,污染了大气环境,造成了雾霾肆虐。 半个多世纪以前,人类发明了地膜技术,但这一技术放在全球变暖的今天,已出现了其相反的效果:加重植物病害,并造成农产品严重滞销。庄稼生病与地膜覆盖(尤其高温多雨的夏季)和反季节种植有非常大的关系。 植物病了,于是有人发明了给种庄稼治病的各种农药,还是以灭杀对抗为主,针对的对象为病毒、细菌与真菌。 植物病可能暂时控制了,但杀菌药物残留到了食物中,进入了食物链。 反季节种植,抢季节上市,都有地膜和反季节农膜的贡献。但集中上市,造成了农产品价格低迷,西红柿0.5元/斤,蒜薹0.2元/斤,芹菜0.05元/斤还没有人要。农民白费了劳动力不说,投入的农资成本都收不回来,但造成的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是非常严重的。 人类为了让植物长得更快,泛滥实用各类激素,作物长得更快了,水果和西瓜也越来越大了,越来越光鲜了,可口感却没有了。 没有了甜味,人类继续用增甜剂使之有甜味,但这样的水果与瓜类,可能含有了不健康的成分。这样的水果或瓜类,已经降低了消费者的食欲,很多原本喜欢用西瓜消暑的家庭,十几年不吃西瓜了,西瓜产出来卖给谁。具有同样的命运还有猕猴桃、柑橘、苹果、香蕉、火龙果等等。 自产化肥工业以来,作物产量大幅度提升了,然而连年持续高频率使用化肥,造成了土地板结、土壤酸化、食物质量下降。很多有益元素已严重低于历史的最好水平。比如钙质,根据我们的研究,用化肥生产出来的小麦面粉,比用有机农业模式生产的面粉缺钙76%,其余蔬菜、水果缺钙现象也是非常普通的。 面粉和食物缺钙,人类就发明补钙的方法,但那些无机钙很难被人体吸收。消费者忘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食物补钙才是王道。 植物有虫害、有病害、不抗除草剂、不耐寒、不耐旱、不耐运输和储存,怎么办?一些人更聪明,发明了转基因办法,让植物实现上述功能。但这样的食物出现了另外的问题——原本不带毒的食物带毒了,营养成分更下降了。 “吃种子,留种子”,农民天生就是育种专家;“饿死爹娘不吃种子粮”,有了种子就有了农业的自主权,农民对于种子是高度重视的。但自从有了杂交技术,有了转基因技术,有了资本为主导的种子公司,这一切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民每年种地都要买种子,还经常买到假种子。商业种子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减少种子量,提高单价,搞种子包衣。种子外面包裹了农药,骗农民说是为了保障出苗率,其实是为减少种子量,好卖高价。 种子外包农药,地下害虫不吃了,连老鼠都不吃了,或者老鼠被毒死了。农田里没有了老鼠,以老鼠为食的蛇、猫头鹰、黄鼠狼也基本绝迹。由此引发了更高级别的的生态失衡,从种子,到害虫,到鸟类,直到哺乳动物,人类也难以幸免。 目标害虫不吃被转基因技术保护的庄稼了,改吃别的,原本处于次要地位的害虫成功上位,变成主要害虫,还得依赖农药来治;转基因作物能够防除草剂了,但杂草也进化了,变得更加高大难以控制,除草剂用少了都不管用;庄稼、水果、蔬菜甚至中草药抗病了,但食物或中草药本身可能也增加了抗生素含量,营养与中药治疗功能下降。转基因不能让农民留种,否则农民就不愿意买他的种子。人类驯化并保留了上万年的多种多样的种子,就这样无情地消失了。 还有动物饲料、人类食物的食品添加剂,由于篇幅限制,不再一一列举。总之,农业生态系统原本平衡的状态打乱了,人类为了果腹,就不得不去吞下更多的有害化学物质。因食物链中充斥了大量的非食物成分的化学物质,以前不曾经出现的怪病多了,突出表现在儿童性早熟、抑郁病、多动症、男女不孕不育症、肥胖症、白血病、各种癌症等集中爆发。当一种农业模式发展到可导致人类生殖都出现困难时,我们不得不反思第一次绿色革命是否真绿色。 一些企业试图发明能够洗净农药残留的装置;制药厂继续生产天文数字的西药;中草药用种庄稼的办法生产,药效下降就加大用量;医院为病人准备了更多的病床,医院大楼越盖越高;墓地每平米价格超过活人住房的好几倍!好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当有人告诉你,人类食物链原本是健康的,是不需要那么多有害物质的,病人也没有那么多的,马上就会有人攻击你是倒退,是反科学、反人类的,是要将人类带回到原始社会去的。他们沾沾自喜的理由是:上述人类的各项农业技术发明都是科学家发明的。 因为科学,所以可放心地食用;因为科学,可以没有智慧。
个人分类: 精神历程|5716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59)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7-7-7 07:00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59) 五十九 美国的医疗系统是三方制衡的局面 蒋继平 2017年7月6日 我这里谈及的医疗系统包含三个部分:1. 病人, 2. 医生。 3. 保险公司。 这三个部分代表着三个方面的利益, 是一个相互博弈, 相互制衡的局面。 首先, 病人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医生,购买自己觉得信得过的健康保险。 但是, 一旦选择了, 就受到医生和保险公司的摆弄。 不过, 要是医生或者保险公司的行为不合病人的意愿, 病人可以在任何时候退出,选择其他医生和保险公司。 这样的话, 绝大多数医生和保险公司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 一般会非常合理地为病人提供最佳服务。 其次, 医生在给病人看病后,给病人开药方,给病人一份账单。医生也可选择是否接受某类病人, 有的病人没有健康保险, 所以, 医生可能不接受。 医生也有权利选择是否参与保险公司的服务。不过,医生要是不参与健康保险公司的项目, 那么, 很多病人会拒绝这样的医生。医生开出的账单和药方都要受到保险公司的审查和折扣。 所以, 医生一般不能漫天要价, 也不能给病人乱开不必要的药方。 保险公司有一套标准化的账单和药方, 这个对于医生有很大的约束力。在这点上, 医生和保险公司之间既是互惠, 又相互制约。 然后保险公司担当一个中介机构,它担任调解医生和病人之间在付费上的差异, 也承担重症病人的大部分费用。 不过, 实际上,这个费用还是购买保险的民众承担的。保险公司的业绩和利润取决于医生和病人是否选择他们作为担保机构, 所以, 也受到这两个方面的制衡。 简言之, 美国的医疗系统虽然公私并存, 私立医生, 医院和私人保险公司承担着大部分的医治任务和结账付款, 但是, 它的运作却是相当规范化的。这是因为病人, 医生和保险公司三者之间存在着互相制衡, 交互选择的密切关系。
个人分类: 美国万象|2482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年伊始:“患者”与“病人”之争
热度 3 fqng1008 2017-1-3 16:17
新年伊始,医学界传来了“患者”与“病人”称呼的词语之争。武汉同济医院外科陈孝平院士联名20位院士、专家,吁请以“ 病人 ”取代“ 患者 ”,先是给人民卫生出版社提议,随后给教育部上书,然后以来函形式发表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上。接着,北京大学医学部王一方教授在《知识分子》杂志上发文——“ 与陈孝平院士商榷 : 请留住 ‘ 患者 ’” 。 王一方从四个方面予以解读与阐发: (1)“患者”一词没有特指歧视中国人的内涵,而且追根溯源,该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据他初步考证,“患者”一词首见于《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篇章,大约在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早期)流传到日本。经文为:“我亦为世父,救诸苦患者,为凡夫颠倒,实在而言灭,以常见我故,而生憍恣心,放逸著五欲,坠于恶道中。” (2)“患者”与“病人”的语义之差表现在,前者表达的是病患者的主观感受,后者反映的是医生的观察与诊察,通过专业手段确认其 疾病 的存在与程度。而且,前者有尊重的意味,而后者只是平常称呼。 (3)“患者”与“病人”的语用之差表现在,二者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医生的世界,一个是患者的世界;一个是被观察、记录的世界,一个是被体验、叙述的世界;一个是寻找病因与病理指标的客观世界,一个是诉说心理与社会性痛苦经历的主观世界。他批评当下的临床路径,只有病,没有人;只有公共指征,没有个别镜像;只有技术,没有关爱;只有证据,没有故事;只有干预,没有敬畏;只有告知,没有沟通;只有救助,没有拯救……。因此,叙事医学的首倡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丽塔·卡蓉(Rita Charon)教授认为:在人类生命经验的构成中,有客观事实与主观意义这两个层面的区分。 (4)在医学术语规范化、标准化的背后,“患者”与“病人”的概念之争,本质上是 循证医学 与叙事医学之争,医学中技术与人文之争,也是对疾病、健康征象与本质的认知分歧,哲学上更是实证主义与现象学之争。 因此,王一方的观点是:约定一下两者使用的合理范围,专业文献(教材、参考书)、诊疗场所与情境应该使用“病人”,非专业场合、大众语境(卫生科普)则使用“患者”。 此事究竟如何结局,目前尚不得知,很可能会不了了之。但是,为什么在此时会由一些大牌专家院士提出“将医学教材及医学出版物中“患者”一词统一更改为“病人”,而且首要理由是,“患者”一词与日本侵占我国东北的殖民时代有着很大的关联?王一方的阻击,是否意味着对狭隘民族主义思潮的反感?一切尽在围观者的个人理解之中。 附陈孝平:关于将医学教材及医学出版物中“患者”一词统一更改为“病人”的建议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7 Vol.37(1):97 编者按: 在本期《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即将付印之时,本刊编辑部接到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教授来函,建议在医学教材及出版物中将“ 患者 ”一词改为“ 病人 ”。我们深表赞同!20余年前,本刊编辑部田利国主任曾在拜访裘法祖院士和我国著名胆道外科学家、青岛市立医院王训颎教授时,当面聆听他们的教诲,他们即提出与陈孝平院士相同的想法。自此,我刊一直沿用“病人”一词。今拜读陈孝平院士建议信,我们在赞赏陈孝平院士等医学科学家对科学的求真、务实之外,更感佩陈孝平院士等医学科学家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20 世纪80年代末,我国老一辈医学家吴阶平院士、裘法祖院士等5人联名向原国家卫生部及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办公室写了一封信,建议将医学教材及医学出版物中“患者”一词统一更改为“病人”。理由是:在我国早期医学词典、医学教材、医学出版物及汉语言辞典中并无“患者”一词;“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三省,“患者”一词才在关外出现并传入关内;因此,“患者”一词与日本侵占我国东北的殖民时代有着很大的关联。 根据他们的理由,我们查阅了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缩印本《辞海》,“患”字在第1933页,患(huan,去声):(1)祸害;灾难。如:防患未然。《左传·襄公十一年》:“有备无患。”(2)忧虑;厌恶。《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左传·宣公二年》:“宣子骤谏,公患之。”(3)害(病);病。《晋书·桓石虔传》:“时有患疟疾者。”《南史·江蒨传》:“蒨有眼患。”在我国古代“患”字虽有“病”意,也有“患……者”的语式,但并无用来专门指称病人的“患者”一词。 在百度百科“汉语词语”一栏中,“病人”一词,是指生病的人,尤指等候接受内外科医生的治疗与照料的人。其为多义项,古语里又有使人民困顿、扰乱为害人们等义。引证解释有:(1)生病的人。《荀子·法行》:“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晋,葛洪《抱朴子·至理》:“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与病人同牀而己不染。”(2)谓使人民困顿。《后汉书·仲长统传》:“如此,在位病人,举用失贤,百姓不安,争讼不息,天地多变,人物多妖,然后可以分此罪矣。”李贤注:“病人,谓万姓困敝也。”(3)谓扰乱为害人们。晋,干宝《搜神记》卷三:“信都令家,妇女惊恐,更互疾病,使辂筮之。辂曰:‘君北堂西头有两男子……昼则浮游,夜来病人,故使惊恐。’”引证解释说明“病人”一词,在我国古已有之,而且其中一个意义是专指生病且需要照料的人,与现在所指完全相同。 “ 病人”翻译成日文是“患者さん(かんじゃさん)”。根据几位老医学家的观点——“患者”一词出现于“九·一八”事变后的“伪满洲国”时期,很有可能就是由直接使用日文翻译而来,因此,带有很明显的殖民文化嫌疑。吴阶平院士、裘法祖院士等老一辈医学家,受过完整、规范的医学教育,对各类医学词典、医学典籍、医学出版物及汉语言辞典有着广泛的了解,再加上他们亲身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抗日战争,对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我国的殖民渗透以及所犯下的罪行有着非一般的敏感,他们的切身感受以及忧虑对我们后辈之人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我们绝对不能忽视。 医学无国界,但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是有国界的。虽然,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胜利71周年,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忘记历史,仍然需要铭记被殖民的历史教训。只有这样,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才能避免被侵略、被奴役的悲剧重演。 我们权衡再三,认为有必要将几位老医学家的建议传递给医学界的同仁,共同完成他们的遗愿。将“患者”一词更改为“病人”,对于纯洁我国医学教育,清除日本军国主义殖民文化对子孙后代的影响,帮助医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医学观、国家观与民族观,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提倡的“要文化自信”的精神,中华文化,要由中国人主导。全面使用“病人”一词,不仅是继续沿用传统称呼,有利于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医学人文传统;而且能够提醒人们正确面对和主动关怀生病之人,了解他们的疾病,理解他们的痛苦,关心他们的治疗,进一步激发广大医务工作者研究、攻克疾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浓厚的对病人进行全面人文关怀的氛围。 因此,我们郑重建议并呼吁国家及有关部门今后将医学教材及医学出版物中“患者”一词统一为“病人”。一词之改,于国家、于民族、于医学和医学教育事业、于当代社会均极有利,恳请医学界同仁采纳! 此建议得到20位院士、专家的赞同和支持,他们是:宁光、刘允怡、葛均波、顾晓松、曾益新、赵继宗、陈国强、陈灏珠、王福生、樊代明、付小兵、刘志红、刘德培、韩德民、胡盛寿、邱贵兴、柴之芳、杨宝峰、王红阳、饶克勤。 (2016-12-28收稿) 附王一方: 与陈孝平院士商榷 : 请留住 “ 患者” 来源:知识分子 此次院士上书以“病人”替代“患者”,一个坚硬的驱动是“客观性”,继而“规范化”的追求。 武汉同济医院外科陈孝平院士联名20位院士、专家,吁请以“ 病人 ”取代“ 患者 ”,先是给人民卫生出版社提议,随后给教育部上书,然后以来函形式发表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上,网络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议。作为 医学 人文学者,我欲无言而不能,便不揣冒昧,在院士们的“战斗机”阵仗面前拉起几道“拦阻索”(航母上的拦阻索有阻止舰载机坠海的功能),欢迎反批评。 我想从四个方面予以解读与阐发,总的意见是留住“患者”。 “ 患者”的词源追踪 据陈孝平院士以及转述各位外科老专家的意见,“患者”一词源自 日本 占领东三省时期(“九一八”事变之后的满洲国),带有强烈的民族歧视感、耻辱感,恨屋及乌,欲剔除而快之,尤其在安倍政权奉行敌视中国的军事外交政策,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今天,应当即休止使用“患者”一词。 无疑,日本侵华期间,伴随民族征服,一些带有民族羞辱色彩的词汇在日占区普遍使用,如称“中国”为“***”,以表达轻蔑鄙视,日军731部队为掩盖其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将中国战俘与强掳来的百姓称之为“马路大”。 但是,“患者”一词似乎没有特指中国人的歧视性内涵,而且追根溯源,“患者”一词并不是日本原创。它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大约在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早期)流传到日本。 翻览手边现成的文献,“患者”一词首见于《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篇章,经文为:“我亦为世父,救诸苦患者,为凡夫颠倒,实在而言灭,以常见我故,而生憍恣心,放逸著五欲,坠于恶道中。” 意思是患者是苦难的承担者,体验是日常生活与生命境遇的颠倒(乐-苦、益-损、得-失、利-害、存-灭),其缘由依照佛学教义主要在心欲,不知持戒,坠入邪门恶道。《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人们熟悉的观音崇拜就源于《法华经》,敦煌壁画中的许多画面也源自《法华经》经文。 现存的《法华经》有三个版本,分别是公元286年的《正法华经》,公元406年的鸠摩罗什译本《妙法莲华经》,公元601年的《添品法华经》。 中国和日本佛教界一直使用鸠摩罗什译本。在北京房山石经山的雷音洞内,嵌置着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中文版《法华经》。 雷音洞建成于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 佛教经中国东传日本,浙江天台(天台宗圣地,以国清寺为基地)是重要的中转地。 据《国清寺寺志》记载,隋代高僧智越在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创立天台宗,影响波及国内外。鉴真东渡前曾朝拜国清寺,805年,日本高僧最澄(767-822)来天台山取经,修习天台宗,从道邃大师学法,离开时带回佛学天台宗经典460卷和《史记》、《汉书》等典籍。 回国后,最澄大师得到天皇赏识。其在日本琵琶湖比睿山建延历寺,创立了日本天台宗,同时尊中国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 作者在天台山国清寺的后庭拍的一座报恩塔。 该塔建于1985年9月,高约3米,塔顶为黄铜宝顶,紫铜瓦盖成,塔体为录岩,呈四方形,正前方为日本文“南无妙法莲华经(日莲)”碑名,另三面各嵌有经文(恰好就有《法华经十六》“救诸苦患者”),这座经幢由日本莲宗信徒捐资修建。缘于天台山是最澄大师当年留学过的灵址,日莲僧人(山田是谛1982年率团回访天台)坚信《法华经》的源流是天台国清寺,以表“知恩报恩”的深意。 陈孝平院士是中国外科泰斗裘法祖院士的高足,裘老有言:“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表明医者应以慈悲为怀,德高如佛祖。中日之间关涉“患者”内涵的佛经交流的这段历史,建议放在良医的知识谱系之中,作为背景了解。 此外,从文化交流史角度看,近代中日之间名词术语的相互借用、互通情形有其历史渊源,中日文化与文字存在着哺育(中-日)与反哺(日-中)的关系,日文中许多核心概念,尤其是天皇年号、名字均出自中国古典典籍,如“靖国”(出自《春秋·左传》)、“明治”(出自《周易》)、“维新”(出自《诗经》)、“厚生”(出自《尚书》)。 日本至今还有年度汉字评选的习俗。文化的交流与双向渗透是东亚(儒家文化圈)文化建构的一大特点,应该客观、冷静地对待,不能轻易地贴上文化侵略的标签。 唐代以降,以鉴真东渡为标志,日本大量引进中华文化(文字、典籍、建筑、医学),借用汉字形意,形成与中华文字学相近相通的日语语义学体系,但近代以来,明治维新的日本在西洋化(现代化)进程中领跑于大清帝国。 晚晴民初,大批留学生赴日学习科学与社会科学,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一股“东洋化”热潮,也带来新名词的日译倾向,一些重要的概念均来自于日文,如政治、经济、组织、干部、革命、管理、科学,医学中卫生、健康、防疫等词均来自日译,如今已融入中华词语库,不可因为源头为日译而排斥。 “ 患者”与“病人”的语义之差 患者,罹患疾苦的人,患,从“串”,从“心”,指怀揣一串心事的人,患者常常根据自身的不适体验与敏感(忍耐)度定义疼痛与痛苦,患的时间跨度比病要大,求医之前就会有各种“患”的感受,难受(“蓝瘦”)想哭(“香菇”),有“患”(如病前综合征,病后综合征,中医的“虚症”,有各种不适的感受)未必有“病”(各项生理指标并未偏离正常值),有“病”必然伴随“患”的体验。 病人(病员、病号、病家)指生病的人,或人在病中,根据医生的观察与诊察,专业知识+现代诊断设备(影像、生化实验等)确认其 疾病 的存在与程度,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差别,病人有指标(生理、心理指征),患者有感受(疼痛、难受、折磨)。 因此,医生眼里有“病人”,诊疗目的是“医-病”关系,病家眼里有“患者”,求医的目的是解决“医-患”关系。 英文里有“疾病”(Disease)与“疾患”(Illness)之别:疾病(Disease)是依据具体病因、特别的症状,实验室及各种现代医疗仪器探测出来的阳性指征所做出的偏离正常(健康)态的临床判定。 病患(Suffering,Illness)则是疾病个体诉说的痛苦经历和身心体验,社会文化投射。因此,在医生那里,同一个疾病的诊断就是一套指标体系,而患者的感受却千差万别,一千个患者有一千个感冒(感受与表达),如同一千个莎士比亚的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中文里,“者”与“人”有尊卑之别,人们常常在情感化、表达同情及尊意时呼“者”,如老者、智者、行者、长者、为师者、讲者、学者、医者、患者、蒙难者、临终者、逝者;“人”则是不带情感的平常、平视之呼,如男人、女人、旅人、常人、凡人、健康人、病人、罪人、犯人、贱人、濒死之人、死人。 因此,英文中病人为Patient,而非Diseas-er(or)或Illness-er(or)。Patient与passion都源自拉丁语词根“pati-”,意为遭受(患)、忍受折磨的内在体验、躯体感受与疾苦看法(主观体验与价值判断),包含着疾病解释的文化维度,如患病说明、症状解释、病况解读(映衬出疾病观),患病经验、体验、感受的描述,不对劲,不舒服,难受,痛苦、悲伤、悲恸。 “ 患者”与“病人”的语用之差 由于“患者”(是不确定的主观体验的疾病感受,是尚未确定的病人)与“病人”(是对患者不确定性的澄清,是确切的疾病载体)称谓之间存在着主体性与客体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内涵差别,似乎可以约定一下两者使用的合理范围,专业文献(教材、参考书)、诊疗场所与情境应该使用“病人”,非专业场合、大众语境(卫生科普)则使用“患者”,如果达成这样的共识,陈孝平院士呼吁人民卫生出版社在医学教材中统一使用“病人”替代“患者”的提议有一定道理。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同样是医疗行为,其背后有医学模式的分野,生物医学模式(聚焦躯体)的临床循证过程中比较适合于使用“病人”,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兼顾身心社灵)的临床叙事过程中则呼唤“患者”的回归。 21 世纪新兴的叙事医学,其价值在于将“找证据”与“讲故事”结合起来,构成客观与主观、观察与体验、生物与生灵、技术与人道有机地统一起来。这又让“患者”这个词的语境选择复杂起来。 医学哲学家图姆斯(S. Kay Toombs)曾指出:“医生,你只是观察,而我在体验”(《疾病的意义》青岛出版社,1998),揭示只有“病”没有“患”的医学观察的不完整性。 思想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更是疾呼“苦难无法显影”(《论摄影》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哈佛大学医学社会和心理医学教授凯博文(Arthur Kleinman)认为(《疾痛的故事》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疾病”(Disease)与“疾患”(Illness)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一个是医生的世界,一个是患者的世界;一个是被观察、记录的世界,一个是被体验、叙述的世界;一个是寻找病因与病理指标的客观世界,一个是诉说心理与社会性痛苦经历的主观世界。他批评当下的临床路径,只有病,没有人;只有公共指征,没有个别镜像;只有技术,没有关爱;只有证据,没有故事;只有干预,没有敬畏;只有告知,没有沟通;只有救助,没有拯救……叙事医学的首倡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丽塔·卡蓉(Rita Charon)教授认为:在人类生命经验的构成中,有客观事实与主观意义这两个层面的区分。 疾病作为人类生命经验的一环也不例外。疾病(Disease)客观呈现的生理症状与个人主观的生病/罹患(Illness)体验意义是并存的。 罹患突显疾病的生成意义与丰富的个性化体验,不在于否定生理症状的事实,也不是要众人漠视医疗的功能,而是为了唤醒人们去“洞观”生理症状背后的心理与灵性意义层面的变化,关注两者之间的平行关联(《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从这个意义上看,“患者”与“病人”的并用才是临床思维完整性的佳境。也就是说,“患者”的认知不仅不能取消,还应该在新医学模式的语境中得到加强。 医学术语规范化、标准化的背后 “ 患者”与“病人”的概念之争(内涵的弹性与刚性辨析),本质上是 循证医学 与叙事医学之争,医学中技术与人文之争,也是对疾病、健康征象与本质的认知分歧,哲学上更是实证主义与现象学之争。 无疑,当今的临床叙事的确存在各种词不达意,词不尽意的情形,常常陷于修辞的困境,加之医生大多敏于行,讷于言,语言(概念)或多或少呈现混沌、短拙,无法充分表达生命的意向与意象。适度的术语规范化、标准化是必须的,但是,也要意识到医学是人学,不是纯粹的科学,其哲学特质决定了临床语义的弹性与漂浮,及认知、理解的分歧。 首先,生命具有神圣性(神秘、神奇、神灵、神通、圣洁),一份哲学上的超验性,精神性,不能只在物质(躯体)层级揭示生命的奥秘,必须从身-心-社-灵的递进关系中把握生命。无论健康,还是疾病凸显、死亡降临都具有不确定性(或然性)与偶然性(无常),医学在不懈地追求确定性,但是无法彻底超越不确定性与偶然性的“无知之幕”(医学存在着“膏肓”之蔽)。 奥斯勒(William Osler)一百年前有言:“医学是不确定的科学与可能性的艺术”,中:“医者,臆也,易也,艺也”。 其次,医患之间存在主-客间性(丽塔·卡蓉),一半客观性,一半主体性,流淌着不纯粹的客观性,不充分的主体性。 其三,生物的多样性:每个人都是别样的生命个体,只会相若,不会相同,可感性大于客观性。 其四,医疗活动具有技术-人文的共轭性,一方面追求有理、有用、有效、有根(因果),另一方面又追求有德、有情(共情)、有趣、有灵。医生的职业生活是一种既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对象化、群体化,又具有个体性、体验性(情感化)、主客交集,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同时在实践验证中得到表达、修正的概念形态。 此次院士上书以“病人”替代“患者”,一个坚硬的驱动是“客观性”,继而“规范化”的追求,这是当下流行的胶着于客观证据的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的认知与思维惯性。 因此,应该认真清理循证医学对 现代医学 认知大厦的冲击,厘清临床中实证主义(表现为对象化思维、客观主义、证据主义,而忽视主体性、主观及内在感受、情感意志表达)的认知偏失。把握好对象化与主体化,外在化与内在化,客观与主观,证据与故事(现象)的张力,还需要从医学哲学层面予以阐发与论证,这样才能令奉行理性主义的院士诸君心悦诚服,此项工作不是一日之功,还需从长计议。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985 次阅读|9 个评论
病人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接受输液?
热度 3 jiangjiping 2016-3-18 05:06
病人在什么情况下应该 接受 输液? 蒋继平 2016 年 3 月 17 日 最近在国内媒体上和微信上读到几则新闻报道, 都是涉及医院给病人输液的事件 , 尤其是抗生素的滥用问题。 看到这些信息, 结合我本人的亲身经历,我用一个专业人士的知识来发表对这个问题的个人看法。 首先声明一下, 我是植物病理学博士,具有 30 年的科研和植物保护的 经验。 因而, 我虽然不是人的医生, 但是, 是植物的医生。因为植物属于生物,所以, 我对生物生病的原理 有深刻的认知。 简单地来说, 生物生病主要有三大致因: 1 。 遗传疾病, 生来由基因带来的。 2 。生理性病变,主要是营养 不良, 代谢紊乱,体内重要元素失衡,包括含量过高引起的中毒症状。 3 。侵染性病害,主要是由病原菌和其他生物对肢体的侵染而引起的病变。 这里我们必须把病和外伤分开来。外伤是由外力碰撞导致的身体伤害, 常见 的是皮肤的破裂而引发流血, 或者骨折。 我们平时说的“伤病员”是对伤员和病人的总称。 其实, 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伤员其实是有外伤导致的病人, 病人是由本人的心理和生理发生异常的人。 伤病员到医院就诊, 对于伤员来说, 医生一般一看就该知道要不要输液。 就我本人的认知来看,绝大多数伤员不需要输液处理的, 除非大量流血而导致失血过多的伤员, 这种伤员是需要输血的 。还有少数伤员不能正常进食的,就需要通过输液来补充营养。我非常好奇的是,对于骨折伤员, 为什么要进行输液处理。 对于病人来说, 除了急性肠胃炎等导致营养供给不足的病人需要及时进行输液救助外, 其他 症状的病人必须先做血液检测, 医生必须根据血液检测的结果来决定是否需要输液。要是“病人”的血液检测结果显示各项代谢指数正常, 那根本不需要输液处理。医学知识告许我们, 一个正常人体内的各种元素是有一定的数值的, 低于或者高于这个数值都会导致人体的病变,并不是越高越好。 所以, 假如就诊者体内的各种元素数值处于正常范围, 医 院仍然给其输液处理, 那么很可能会导致就诊者的“中毒”反应。 当然, 这种中毒反应是慢性的, 是不易察觉的。 我这次在某医院就遭受了这种处境。 医院在没有 检测我的血液的情况下, 在没有跟我解释和 没有征得我同意的情况下, 就给我进行输液处理。每天 三袋液体通过我的手背静脉源源不断地注入我的体内,这样连续三天。 三天后, 我觉得浑身不舒服,腹部鼓胀难受, 夜间小便频频, 输液的手背疼痛难受。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 责问护士为何给我输液。她们说输入的是营养和抗生素, 是帮助我康复的。 我身边的几乎所有亲朋都希望我继续接受输液处理, 因为他们相信 医院是为我好。 可是, 他们对生物病理几乎一无所知,只能盲目地听从医生的处理, 没有能力进行自我分析和判断。我听了护士的说明, 就立即说:“你们没有做血液检测, 因为我告许你们我不久前在美国刚做过全面体检, 包括血液和尿液检测, 各项指标全部正常,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需要输液, 我是内部骨折,没有外伤感染的风险,为何需要抗生素处理。 我是病例学家,是这方面的真正专家,我知道要是一个人体内的某些元素 过量, 必然引起中毒反应, 对健康是非常不利的。我本来体内的各项元素在正常范围, 你们通过输液给我人为地增加这些元素,对我会有何种影响。”这位护士听了后, 就离开了。 一会儿, 来了两位护士, 把输液的所有设备都拿走, 终止了我的输液程序。从此以后, 我觉得身体慢慢地舒服起来。 总之, 医院给病人输液, 必须是必要的 , 要根据医学检测数据, 而不是为了保险起见, 更不能为了商业利益 。 病人有权利 根据自己的医学常识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输液处理。否则的话, 很可能造成过渡医疗的结局, 对病人是非常不 利的。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6503 次阅读|8 个评论
刀下留人,“这样的医生不该杀”
热度 3 lilianda 2015-9-7 09:54
刀下留人,“这样的医生不该杀” 李连达 李贻奎 拜读“这样的医生该不该杀”(科学网,2015.8.30)后,首先祝福 蒋夫人误吞枣核后安然无恙;再劝蒋教授息怒,“暴怒伤肝”有损健康。 蒋夫人意外吞入枣核后,到医院急诊室,先后有 3-4 位男护士接诊,检查,处理。仅有一位女医生,还是“听诊非常不专业,问诊更是心不在焉,爱听不听地在敷衍。”此情景令人难以置信。急诊室(抢救室、重症监护室等),是医院的重点科室,病情复杂、紧急,难度大,风险大,责任大,因此各医院都选择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医生担此重任。护士没有处方权及诊疗权,不可能独立应诊、处理急诊病人。就连经验不足的年青医生也要在上级大夫指导下才能担此重任。而且急诊医生必须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治病救人。岂能是既不“专业”,又不负责的马大哈? 急诊医生为病人做体检,听心脏,做心电图, X 光及取血化验,均为急诊病人常规处理。特别是病情不明,是否需要手术尚难判断时,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做好术前准备,以备紧急手术。这些检查是必要的,正确的,并无不当,更无过度诊疗。误吞枣核后大部分病人可经非手术处理,自行排出。但是极个别情况,枣核过尖,或原有胃溃疡,枣核可刺伤胃粘膜,甚至胃穿孔,引起剧烈腹痛,在不能除外此种危险时,作好一切术前准备及检查,尤为必要,并无不当。 客观的分析:此次诊疗过程,没有误诊、误治、漏诊、漏治,没有原则性错误,治疗结果是病人安然无恙,理应医患双方皆大欢喜。为什么“这样的医生该不该杀”呢?病人及家属的心情可以理解,意外吞入枣核,又伴有腹痛,必然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惊慌,恐惧,焦躁不安,情绪激动,怒斥医务人员,甚至发生暴力行为,并不罕见。 病家不感谢医生,反而举刀便砍,大开杀戒,是否过分?于情、于理、于法,如何解释?
2712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才培养应遵循“二八定律”,治病救人应遵循“木桶理论”
热度 2 wangxh 2014-8-21 12:18
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经常有人拿出西方的某些经济理论来指导自己的革命实践,除不知有些理论不能瞎套,如果不符合客观规律,套来套去也无法得到理想结果。 比如, 所谓的 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是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告诉我们,不要平均地分析、处理和看待问题,企业经营和管理中要抓住关键的少数;要找出那些能给企业带来80%利润、总量却仅占20%的关键客户,加强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领导人要对工作认真分类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决主要问题、抓主要项目上。 很多人(尤其是教育决策与管理部门)认为,受高等教育的人越多越好——直接导致大学毫无节制地盲目扩招,其实就是违反了反映自然规律的“二八定律”。清华北大等985学校照样有毕不了业的、退学的、甚至走极端的,而像我们2.5流学校也照样能够成长出国家栋梁、专业精英。因此各项政策就应该引导出这样的结果:50%有潜质的学生进入顶级学校,30%此类学生进入很不错的学校如前三四十位,15%进入较好的二流学校,5%进入其它学校( 数字只是为了说明问题,并没有睡觉意义,请不要过于吹毛求疵 ),这样可以使这些真正有潜质的学生“总成活率”保持很高的水平。 另外,俺在这里发明一个“逆二八定律”,就是“ 在任何一个群体中,无论初始的质量或性能如何,经过一定时间的演化,总会有20%的个体在退化,使其品质上不再适应属于这个群体 ”。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当一个群体的基数达到一定程度时,教育者的精力就不应该继续平均分配到各个个体上去,就应该有意识地“放弃”某些个体,因为你无论如何努力结果都是“失败”。人才培养可千万不能用下面这个理论—— 木桶理论 —— 来衡量或决策,否则就遭殃了。既然是人才培养嘛,就不是指初等教育喽! 木桶理论 , 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如果我们用木桶理论来衡量一个高校的教育水平,那只能看或考核“综合社会效益”最差的学生。这样的话,许多著名高校的教学水平还真不一定比得过很一般的学校,因为能够进入著名高校的学生一般来说都很聪明,那么做起坏事来一个顶十个的,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就更大,学生的排名就会更差。 但是,木桶理论完全可以用于医院这种救死扶伤的单位。医院面对病人是不能选择的,而且越是难于医治的病人越能体现出医院的医术与水平。当然了,这是医疗系统的话题,俺们就不必在这里深入讨论了。 免责声明:图片来自微信圈,非营利目的!
7401 次阅读|6 个评论
病人与“红包”:基于治病真像的分析
热度 4 j6789 2014-5-30 14:35
病人与“红包”:基于治病真像的分析 周 健 医疗行业的“红包”问题由来已久,国家卫生计生委还在今年颁布了从 5 月 1 日起,医生要与病人(住院治疗者)签订拒收“红包”协议书。可见“红包”问题涉及面之宽、影响之深。中国目前这种恶劣的医患关系状况,“红包”也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因此,对该问题做一些分析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 、“红包” 广义的“红包”是指病人及其家属为其疾病治疗赠送给医生的钱物(或其它有经济价值的物品,比如有价证券、权利让渡等等);狭义的“红包”是指病人及其家属赠送给医生的、用红纸包封装的一定数量的货币现钞。 2 、病人 ( 1 )病人内心自愿给医生送“红包”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已经认同市场的规则和重视价值交换的原则。病人治病,已经给医方支付了医疗费用,再支付“红包”显然是额外的经济负担,也是不合理的负担。所以,病人和家属内心不是自愿给医生赠送“红包”是毋容置疑的。当然,个别土豪金钱多到找不到开销之处,将送医生“红包”作为一种花钱的方式,则是特例。 ( 2 )病人为什么要送“红包”? 第一,从众心理的驱使。听亲朋好友的唠叨,找医生治病,一般都要送“红包”,否则无法得到良好的服务。第二,病人或家属觉得自己能花得起这点钱,送“红包”买个保险(这是一个不切合实际的理念:因为任何高明的医学专家、也不论该专家在“红包”的鼓励下如何尽心尽力的服务,但是却无法保证能治好每一个病人);所以,这个保险仅仅是一个心理安慰。第三,病人和家属在与医生的接触中,通过对医生言语的深入分析、推论理解或揣测估计,明确了医生在明示或暗示索要“红包”。第四,病人和家属在与医生的交流中,通过对医生的服务态度、言语表情、诊治安排的猜测分析,发现与自己所期望的理想目标有差距时,得出了需要赠送“红包”来激励医生的诊治服务达到自己期望的水平。对这一种情形,有两种可能:一是医生可能在变着戏法提醒病人和家属送“红包”,另一种可能是医生没有暗示或提醒病人和家属送“红包”的意思,仅仅是病人和家属的误判。 ( 3 )病人将“红包”送给谁? 这个问题有两个类型:一是送给一位主管医生,二是送给几个关键岗位的医生。前一类,一般是非手术治疗的疾病,只要主管医生(当然最好该医生已经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尽心尽力诊治,病人就放心了。后一类,一般都是需要手术治疗的疾病。因为手术治疗需要几个岗位的医生配合,所以病人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会出现给主刀医生、麻醉医生等送“红包”的现象。当然,也有病人只给主刀医生一人送“红包”的。 ( 4 )病人在什么时候送“红包”? 一般来说是在病人住院治疗之后不久,病人和家属就会依据多方面的信息(比如“红包”的起价、赠送对象的选定等),进行综合判断,及时将“红包”送出,以换取良好的诊疗服务。如果是手术治疗的疾病,那么这个时间可能会有所延后,因为医生一方需要多种术前准备(比如相应的检查)、还需要确定手术的主刀医生和参加医生等,因此病人一方会选择在手术开展的前一天(或者是病人进手术室之前)将“红包”送出。 ( 5 )病人送“红包”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治愈病人的疾病。 3 、医生 ( 1 )对于名言索要“红包”的、暗示索要“红包”的医生而言,愉快的将“红包”收下是自然而然的。 ( 2 )对于家属“误判”(详情见上文)的,而且医生的内心确实存在足够强大的拒收“红包”信念,并付诸于行为,那么医生会拒绝收取病人的“红包”。如果医生的内心拒收“红包”信念不够坚定,那么在金钱的诱惑下,也可能将“红包”收下。不过值得声明的是:不是中国所有的医生都要收“红包”,有许多医生确实不收“红包”! 4 、效果 ( 1 )主管医生脸上的笑容更多了。( 2 )主管医生了解病人的情况的频率更快了、内容也可能更多了。( 3 )接受病人和家属的咨询的态度更好了、时间也可能更长了。( 4 )医生可能会对病人的诊疗方案做更多的说明了。( 5 )也许医生还会介绍治疗该疾病的更多新药或新技术了。( 6 )病人一方可能找到了、条件许可情况下的最好的手术主刀医生了。( 7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病人得到手术治疗的时间可能有限的提前了。 5 、结果 所有病人的治疗结果,不外下列结果之一。 非手术病人:( 1 )万幸,病人的疾病顺利治愈了。( 2 )病人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回家修养。( 3 )病人的病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可以回家继续治疗与休养,等待慢慢痊愈。( 4 )病人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可以回家继续治疗与修养。如果病情恶化,再入院治疗。( 5 )病人的病情得到了部分控制,还需要继续治疗。( 6 )病人的病情不断进行性加重,甚至出现病危或死亡。 手术病人:( 1 )手术成功,疾病治愈。( 2 )手术成功,疾病被控制,但有可能复发。( 3 )手术相对成功,病情部分得到改善。( 4 )手术不成功,病情未能改善。( 5 )手术不成功,病人死亡。 6 、规则 ( 1 )每个人的遗传素质不同,其患病的几率不一样。 ( 2 )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比如生活条件、学习条件、社会关系状况等),其患病的几率和严重程度也不一样。 ( 3 )每个家庭或个人对保健、健康检查等的态度不同,对其患病与治疗有直接的影响。 ( 4 )对于病人而言,发现疾病的早晚对治疗预后的影响尤其重要。 ( 5 )医生不是神仙,无法治愈所有的疾病。 ( 6 )医生不得不承认的治病准则是:“有时是治愈,时常去照顾,总是去安慰”。这不是国际卫生组织、也不是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发的准则,而是一位美国的医生在其自己的墓碑上刻下的、穷其一生治疗疾病的真实感悟。 ( 7 )对于同一个疾病,因为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生理心理状况的不同、个人耐受性的不一致以及其它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医生无法保证每个病人的治疗结果都是最好。 ( 8 )一个疾病预后的好坏,首先确定于其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其次是该疾病目前是否存在有效治愈的方法,再其次是疾病被发现的早迟,最后才是病人是否能够及时得到具有相应医疗技术资源的医院的正规服务(其中还包括病人及其家属对就诊治疗的配合情况)。 7 、分析 ( 1 )病人给医生送“红包”,仅仅有可能改善的是医生的服务态度及其医患信息交流状况。 ( 2 )病人给医生送“红包”,病人一方可能会得到一些心理安慰。 ( 3 )病人给医生送“红包”,病人一方可能会较大地提升对疾病治疗预后的、不切实际的过高企盼。这也是引发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 ( 4 )在排除医生故意违法犯罪及过失伤害的情况下,病人给医生送“红包”的实际效果不能对疾病的治疗及其予后产生直接的、可检测的、决定性的影响。 8 、建议 ( 1 )每个人都值得在降低患病几率方面多做努力。 ( 2 )每个人都需要适度的体检。 ( 3 )每个人都要重视和防范意外伤害。 ( 4 )发现任何疾病征兆,应尽快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或确诊。 ( 5 )在确诊疾病之后,应及时、正规治疗。 二 0 一四年五月三十日 作者联络: Email:zhou6789@21cn.com
个人分类: 医疗纵横|3671 次阅读|9 个评论
狂犬病男性病人的性欲亢进
热度 10 yanjx45 2014-2-21 09:44
狂犬病人偶然会出现性行为方面的异常。 在男女两性中,以 性欲亢进 为主要症状的病例都有报告。 本博客中曾介绍 狂犬病女性病人的性欲亢进 ( Excessive libido in a woman with rabies ): 狂犬病的特殊病例:以性欲亢进为主要症状 http://bbs.sciencenet.cn/blog-347754-579931.html 以下简介 某些狂犬病男性病人的性欲亢进 。 资料来源: Factsand ideas from anywhere : HYDROPHOBIA, Baylor UniversityMedical Center Proceedings , 2013 , 26 ( 1 ): 76 - 78. 男性狂犬病患者的一种并非特别罕见的表现,就是患者在发病后会沉溺于一种更加耸人听闻的自暴自弃。 如果狂犬病毒在大脑的 边缘系统 增殖并造成损伤,可能会导致患者表现出纵欲行为:呈现超强的性欲,不由自主的勃起,甚至能自发地达到性高潮,有时甚至能以每小时一次的频率发生射精。有报道称,在某些特例中,在一天中曾发生高达 30 次射精。 然而,尽管典型的狂犬病会带来恐水症的各种可怕的表现,但发作通常也会出现间歇期,患者会经历一段思维高度清晰的时期。在此阶段,患者有机会充分思考他们的病情的现状和不可避免的悲剧后果,这显然会进一步加剧患者的精神痛苦。 部分狂犬病人表现出性欲亢进的 发病机制 : 狂犬病毒病毒 在脑内引发的病变 可能涉及到控制内脏活动、情绪和性行为的 边缘系统 (包括杏仁样核复合体、海马、海马回,扣带回和前梨状区)。 如果医生不知道狂犬病可能有这些特殊表现,可能会延迟诊断甚至造成误诊,结果使医生和陪护人员暴露于额外的风险。 附录:国内一个同类病例报告。 资料来源:  以排精为首发症状的 狂犬病 1 例报道 (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中心 感染 科  欧强、 刘惜年、 卢洪洲) 患者杨某,男, 35 岁,因间断排精 2 天,恐水、间歇 抽搐 1 天于 2005 年 2 月 22 日收住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患者 2 月 20 日因劳累后出现间断排精,伴腰酸,未予重视。 21 日上午再次排精,并开始出现烦躁不安,恐水,频发抽搐,抽搐时神志清楚,无口吐白沫、双眼上翻,无明显恐风、恐光症状,无角弓反张、牙关紧闭。患者 1 年前曾被狗咬伤右手腕处,当时仅用酒精冲洗伤口,未注射狂犬疫苗和抗狂犬病毒血清。入院体查:神清,烦躁不安,双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颈软,双肺呼吸音清,腹无异常发现。克布氏征阴性。入院查:血常规示 WBC10.8×10 9 /L,N 77.1% , Plt61.98×10 9 /L ; BUN 7.2mmol/L,Cr 101umol/L ;电解质正常; EKG 基本正常。入院后予以安定镇静及补液对症支持治疗,病情无好转,于 2005 年 2 月 26 日救治无效死亡。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20783 次阅读|23 个评论
家有阿尔茨海默病人
热度 2 邵艳军 2014-2-6 13:24
家有阿尔茨海默病人 茹奶奶是在感觉自己开始找不到家门时,对放学的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孙子说:“奶奶今天最后再接你一次,奶奶怕把你弄丢了。” 也就从放学不再接孙子这重大任务的那天起,茹奶奶就把自己开始丢了。 丢和偷成了她一段时间的主题。 半夜茹奶奶会打电话到儿子家:“我的存折不见了,你没拿走吧?” 之后继续电话:“我记得我给你了呀,我这里找不到了。” 之后继续电话:“你要是没有拿,那就是被你姐姐偷走了,我给她打电话吧。” 之后是打女儿家的电话:“我的存折不见了,你不是偷走了吧。” 之后继续电话:“你要是不偷走还有谁呢,我问过你弟弟了,他没拿。” 之后继续电话:“你要偷了放回来就可以了,那是我给我孙子留着娶媳妇的。” 丢了茹奶奶的那次,她是给星期日要看望她来的小孙子出去买早点。走呀走,她好奇怪,拐角就是那个油条摊啊,怎么就不见了呢。 她从她住的那条市区街道一直找拐角找拐角,找来找去转来转去由一环顺时针转到了二环,又从二环转到了外三环,还是没有找到她要找的那家小孙子爱吃的油条摊,“但不对呀,这车流这么多,都是买油条回来的呀,都在车上藏着吃呢。”茹奶奶越找不到越着急,越着急就走得越快,越快就离家越远。在走到外三环那里时,脚上的一只鞋走掉了,走起路来的不对称让茹奶奶索性把另一只鞋也扔掉。就这样,她怀揣着给小孙子买早点的信念,沿着一条金光大道一直光脚走下去,竟然走了一天晚上走到了邻县一个县城。 家里是炸窝了,找娘找娘找娘,要奶奶要奶奶要奶奶,亲家不见了亲家不见了亲家不见了 …… 一时间,全城大出动,全城大扫荡。 车友队出来了,微信圈出来了, QQ 好友出来了,摄影发烧友出来了,爸爸去哪儿了父子团出来了,妈妈在家母女群出来了,陪老爹老妈打麻将圈出来了,香大脚红娘团出来了,中小学生跳绳协会出来了 ……. 私家车、电瓶车、自行车、三码车、老年代步车,车车大灯晃晃。 喊声叫声嚎哭声,轻声重声询问声,声声急切满街喧嚣。 哐当一响,茹奶奶儿子的手机上微信圈一邻县朋友语音:“我们在我们这里的小学校门口找到了一个老人,她说在等着接小孙子放学。她问我们教室灯都坏了都不亮了孩子们都看不见写字了怎么还不放学啊。” 儿子一声对天嚎哭:“我的娘啊!” 找回娘来,着实安静了一段时间。 但第二季开始,茹奶奶开始捡破烂了。 10000 个矿泉水瓶, 100 大捆报纸杂志, 10 箱子废铁螺丝, 1 大口袋宾馆一次性的拖鞋,其它烂七八糟的东西。 年底,儿子在老娘的监视下,收拾好这些东西。人家买破烂的捂着鼻子收下矿泉水瓶和报纸废铁等,建议儿子那里把其它的东西和一次性拖鞋扔到一个城管让扔垃圾的废坑里。 “不要扔,那些拖鞋都是新的,我要给小孙子长大穿的。” 在把一共卖废品的 287 元钱里抽出 200 元钱后,儿子把 87 元递给老娘:“妈,不要捡这些东西了,你看你捡了一年捡了三间屋子才卖了 87 块钱,多不值啊。” 茹奶奶盯着那 87 元厚厚的一摞散票,很疑惑:“怎么才这么点钱啊,是不是收破烂的称不准或这个老娘们给的价钱低啊,咱要不下次卖给那个老头?” “现在废品快没有人要了,卖给谁都是这个价钱,不值得捡了。”儿子继续善意的谎言。 “一分捡起来也是节俭。那 87 元你添一点,换成一百的,我再给你 400 元,你给我孙子代岁钱吧。”茹奶奶知道要过年了,她忘了谁也忘不了她的小孙子。 年夜饭,家里的垃圾味道太重,一家人去了饭店。 “叫你爸爸从奶奶的工资里拿 200 元给你代岁钱。”吃完饭出饭店门口时,茹奶奶对小孙子说。 “奶奶,给过了呀, 500 元的。”小孙子提醒奶奶。 “给了吗,那就再给 200 元,好好念书。”茹奶奶依然要送出刚想起来的 200 元代岁钱。 “这车上怎么这个味道呀?”儿媳大惊小怪着。 “怎么了?没有味道呀。”孩子那里好疑惑。 “是呀,没味道呀,我白天洗过澡换了新衣服的。”茹奶奶怕是自己的老人味道。 “怎么没味道,好重的垃圾味儿。”儿媳继续嘟嘟囔囔。 一车人不说话。 在把奶奶送回家回自己的小家时,孩子那里低声给妈妈说:“妈,你以后不要这样了,你看我奶奶多可怜啊,你看我爸爸当时多难受啊。” “妈妈是故意的,我想刺激你奶奶一下,让她不要捡垃圾。”原来儿媳有心意在里边,但被孩子和丈夫误解了。 “我当了回臭人也没有刺激奶奶那里一点啊。”儿媳初二回娘家,给娘家老妈他们说第三季的分解。 “从饭店出来,奶奶就看到了个窗子下边立着的矿泉水瓶,一步跨过去,被她姑娘一把拽住了。” “年初一我们把奶奶接过来一起吃初一的饺子,送她出来时,垃圾桶那一个纸箱子被她看到了,她一个箭步就要冲,被她儿一把抓住了衣服。” “哎,没办法了,捡就捡拾就拾吧,不要快一年了才处理,我们弄勤快些就是了。”女婿那里慨叹。 “照顾好老人吧,她是被病拿捏的。你先捡好吃的给你妈妈开车端过去。”丈母娘是个好人好心,平日女婿给茹奶奶做饭送饭基本都是丈母娘多准备下的。 “姥姥,太好玩了,我奶奶捡给我的那 4 双一次性拖鞋,真的是从我姨夫扔的那个大坑捡的。她说有人看见是一个高个子男人开车过来倒下的满满一车东西,还跑了两趟才倒完。那天,我奶奶锻炼完过那里时,见一堆老头老太太在捡,就也捡了 4 双宾馆用的一次性拖鞋要给我穿。我给奶奶讲没准是我姨夫倒的,她核实后,才又扔出去了。” 真的是人群太密集地方太小了,大家笑起来声音很干涩,因为全家刚刚念了一个老头在女儿楼下捡垃圾吃的文章,那一群捡垃圾的老人里,会怎么样呢? 都 AD 了,都会 AD 了? 乌雅燕是发育神经生物学的发烧友,在听完侄女含笑带泪讲的这些故事后,在体会着侄女婿的生活艰辛和心理尴尬难受后,在小孩子那里问奶奶还有可能好起来不能后,今天对着一大堆科研上的阿尔茨海默机制基因治疗蛋白参与 E 维生素影响等进展看来看去慨叹盼望期待能早日进入临床治疗下,写下此文。 其实,乌雅燕的一个邻居大嫂是走丢过的,在强烈怀疑丈夫外遇的情况下悲愤去世;乌鸦燕的一个长辈是 AD 了的,这个老革命在喊叫给我一把枪我要把墙头上伸出来的那个汉奸脑袋干掉中打了一辈子胜仗后惨败而去;乌雅燕的小学启蒙老师是走丢到农村的哪个村庄的,她知道自己走不回去时,把个孩子们给栓在内衣口袋里的小本本扔出来叫人家打电话给儿子要他来接她;乌雅燕一直还记着那个南唐人家一连几个月找老娘的那一长串十几个电话号码和最后的“娘走丢了快 3 个月了,风餐露宿,娘一定瘦了,一定和照片上不太一样了,好心人费费心好好辨识,帮我们找回我们的老娘吧,在此全家叩谢了。”然后,继续那一长串全家老少的电话号码。 乌鸦燕是最早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看到过那个总是说“老五,吃肉”的老娘的,她当时读的时候就感觉笑不起来哭不出来。 在给女儿选择德国留学的研究生专业时,在几个很好的学校 OFFER 中,乌鸦燕没有顾及学费会最多,她建议女儿去读了哥大的神经生物学。 科研是公益的,是被社会人群真正需要的。这个神经生物学的发烧友,在长篇阐述学科重要性并和女儿一起憧憬后,捡了一块孩子笑称“最硬的大骨头”让小孩子去啃了。一个月的神经生物学课程和实验下来, 1.7 分,还是可以的。 盼望年青的血液能加入那浩浩荡荡的科研蚂蚁大军,早日找到和打开那扇普世欢庆的幸福之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4 次阅读|4 个评论
近期听到几个好医生的例子
热度 8 lin602 2013-11-2 08:36
例子1:一位熟人到上海华山医院看手指,一位专家医生将这个在南京看了几个三甲医院(不细数了)没有看好的病根找到了,开了几种药,医生建议病人回南京买这药,这样有利于回南京报销。只花了一个挂号费哈哈,病基本好了。一是水平高,二是专家非常平和,三是基本上不乱开药,还建议不在医院开药,从病人回来报销着想。 例子2:一位农村老乡来南京某医院动肿瘤手术,他们给一位执手术刀的专家一个红包,表示感谢。但这位专家坚决不要。而且他同病房的其他病人的红包也没有要。 这都不是戏说哟,是我亲眼看到的真人真事。
6027 次阅读|8 个评论
不该逝去的生命——再说为医者医为先
热度 35 Namychan 2013-8-1 11:42
不该逝去的生命 —— 再说为医者医为先 上篇博文以美国一名医生为例说明“ 为 医者为先”的道理,这篇回归于 国内。事例原型来自于一位知情的医生朋友,本文 并非针对某一医院 ,就事儿论事儿。 某大医院普外主任到了退休年龄,选跋新主任的难题摆在他面前,有两位候选人: A 大夫,医学硕士学历,毕业后临床工作 23 年,医学基础训练扎实,手术精良,临床经验丰富,难能可贵的是他多年如一日以病人为重,凡手术的病人他晚上一定要查房看看,浸泡在病房时间比任何人都多。因其艺高技强,外科凡有疑难复杂病人都喜欢找他,他开创的新手术新技术也深受病人欢迎。在临床工作繁忙的同时,他也做了一些有关与临床有关研究,发表了数篇文章,但因为外语较差,文章以中文居多。 B 大夫 , 博士学位,科研能力较强,外语口语一流,毕业仅数年发表的 SCI 英文文章数篇,成果在科里数一不二,重要的是他申请到了国家资助的课题,带领的研究生亦较多。但 B 博士多年忙于做研究而较少顾及临床,空余时间忙于写文章开学会而较少管理病人,手术做的数量少,难度一般。就是说科研能力强而临床相对较弱。 老主任平时临床医疗工作上依赖 A 大夫,而科研以 B 大夫为主,工作是顺风顺水。可眼下他不得不二者选一,根据当前选人标准,最终选 了学历高SCI文章多的B 大夫当上了新主任。不是吗,现在时髦的提法是学科带头人--学术更重要, 接着老主任光荣退休 B 大夫上任, A 大夫被调离到别的医院去了, 一切都似乎再顺利也不过了。 没想到不到一年, B 大夫领导的普外科出事了,出大事了!一位年轻军官因胃溃疡入院择期手术,主刀者是 B 大夫和他的学生。手术做的如何外人不得而知,但手术下来当晚病人情况不好,出现腹腔内出血,发现后尽管全力抢救,但因出血过多抢救不得法不幸去逝。一个年轻军官竟然因胃溃疡手术而丢了性命?一件不该发生的医疗事故让一个年轻有为军人的生命就这么走了。 B 大夫为此不仅丢了官受处分,其学生也跟着受了处分。事后外科的同事们纷纷说如果 A 大夫不走,即使出了意外比如手术中误伤了大血管,他还可能上手术台帮忙抢救。结果逼退了 A 大夫,让 B 大夫不得不独档一面。且不说手术是 B 大夫自己主刀做砸了,如果是下级医生在手术台上出了意外他作为上级医生也必须临危受命,快速判断果断处理,争分夺秒与死神争夺救命,可惜啊,他可能有这愿望却没这个临床能力。学医的都知道,对于术后内出血的病人抢救关键是找到出血部位迅速结扎止血,可打开血水汹涌外冒的伤口,没有经验手术不精良的人真不敢冒险探查出血部位。以前在国内实习时,有位教授曾告诫我们实习学生:艺高人胆大,关键时刻见真章;艺烂人胆怯,错失良机将命伤。那时我们初入临床医学对此体会不深,现在明白这是千真万确啊。在上篇博文的评论中有位读者留言 “ 医生也有杀手。” 这话对于学医的人来说听的非常刺耳,可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有时是事实。 临床医学是个要命的专业,为医者,必须医为先。在医学院以及大医院,当然要做科研,但决不能用科研成绩代替临床训练和水平,更不能以 SCI 文章判断一个医生优劣。不否认有少数牛人,不仅临床医疗水平高,科研也一级棒,能有这样的人才作为领军人物是福气和运气。对于大多数医生来讲,要顾好两头绝非易事。可现在的评判标准,恨不得每个医生都是牛人,既要临床医疗技术高超,还要 SCI 文章多多。这样的导向逼得医生尤其是年轻医生减少或放松对临床医学的要求,减少或不去关心病人,有空去评凑 SCI 。曾经有位三级甲医院的年轻医生被 SCI 逼的没法,求我帮忙将他的一篇中文论文译为英文以便拿到国外杂志发表,他说每天临床都忙不过来,哪里有时间做科研写论文,但没有这个 SCI 连副教授都不能提,实在没办法啊。我很同情就说,帮忙可以不过附有但书: 1 )是原创,不能抄袭; 2 )不能是重复发表; 3 )研究内容真实无假。结果呢,他再也没了音讯。其实我非常明白这个医生的处境,真的不是有意为难他,只是不愿他痛苦的生编硬造和我宝贵 的 时间最后成了无用的垃圾甚至是可能是虚造的东西。 为何作假频发屡禁不止,为何垃圾论文盛行,与其责怪一线医生不如检讨上面制定的游戏规则,是决策层的导向问题。以前在回复一个博文评论时我曾答复:“好制度让好人如鱼得水,震坏人不敢妄动;差制度让坏人肆意妄为,逼好人同流合污”,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呢?为医者,医为先。先看好病做好医生,再做科研。好医生在实践中会有许多临床上思考和疑问,带着问题去做研究,就会有动力,不会跟风,不会脱离实际,不会假虚空。 另外,有点好奇的是那些制定 SCI 为导向的人们如果生病了会找什么样的医生给他们看病或做者手术呢? 是着 A 大夫,还是 B 大夫?这问题大概不需要去问元芳吧?! 最后重复一遍:为医者,医为先,不是 SCI 为先!
11568 次阅读|81 个评论
​为医者医为先 --记一位美国医生的离去
热度 50 Namychan 2013-7-24 14:25
萨特娜要走了,要回到她先生的边远家乡小城。帮她做完最后一个动物手术后,我挥手向她告别,她眼里流露出不舍,我心情也有些难受。是的,她是一名很努力的研究者,即使知道自己很快要离开医学院,也不放弃完成她的科研计划。在这最后的两个月里,她全力以赴抓紧安排了每周要做的实验工作。在实验中,我看到了她认真的科学态度,体会到了她良好的协调能力,最重要的是欣赏她对做科研的一片热情。 然而遗憾的是,萨特娜不是一名好医生!作为一名手术科室的专科医生,她不称职,她是被医学院礼貌而坚决地请离开的,是被离去的。 两年前当萨特娜加入眼科成为青光眼专科医生时,前途被众人看好——毕业于莫斯科著名的医学院,在美国有完整的住院医生和专科培训,有一份漂亮的科研成绩简历。为了让这位年轻的医生很快建立她的临床人脉,眼科的各位专家将自己的病人介绍给她,包括需要做手术的病人。大家不仅对她的临床工作给予支持,在没有实验室的情况下,系里对她的科研是出钱出力,并靠挂于我们实验室以便给予具体帮助。 科研上,萨特娜顺利开始了她第一个课题,不过临床医疗上的问题很快来了。如果说内科医生尚需要一段时间了解其水平高低的话,手术科医生基本没有混的空间。萨特娜一进入临床就暴露了其临床经验和基本训练不足,她的手术频频出现问题,甚至很简单的手术也被她做砸了,给病人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痛苦甚至永久的视力丧失。 美国医生的培养一般很严格,且不说医学院入门门槛高读书时间长,毕业后住院医生训练极其严格,除了早起晚归看病人,还必须逐级通过全国医生普考以及专科考试。 进入专科医生(fellow)训练阶段后,一般有资深的上级医生负责带领,考核也是多方面的。以眼科手术训练为例,必须在上级医生严格把关下完成一定数量和难度的手术,对各种术前术中术后复杂问题都有手把手的言传身教和考核。只有专科医生训练考核结束后,方可成为一名专科大夫(Junior Specialist),即能独立看病人做手术了。 萨特娜作为一位年轻的青光眼专科大夫 ,虽然不能要求手术零失败,但基本手术的培训考核已经完成,做白内障和青光眼手术应该没有问题。可是两年平均下来,她的白内障手术术中和术后出问题率高达20%,而正常行内规定是低于1%。青光眼手术更离谱,萨特娜出问题率高达80%,对比行内低于10%标准,这么高的失误率绝对不能接受。What’s wrong? 负责指导她的上级医生发现她理论上头头是道,书本背的亦不错,但基本手术技巧不过关,临床处理问题的经验缺乏,更要命的是她自以为知识足够了,听不进指导。可怜的是病人,因为相信大医院名医院慕名来求医,结果事与愿违,遭受了许多不必要的痛苦。没办法,后来科主任不得不亲自出面,将她过去所看的病历逐个进行分析,告诉她哪里错了如何去改,并希望她的上级医生密切注意她的手术。临床医学训练非一日可成,特别是手术技能那能立竿见影见效果?何况有些基础没打好,改也难啊,类似错误她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她的高失误率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那些为她擦屁股的其他医生也深为其难。尽管暂时没有病人与她打官司,医院顾其声誉,不得不礼貌而坚决地停了萨特娜手术权,同时不再转病人给她并不准她接收新病人,这么一来,辞职离开就成了萨特娜唯一选择。 医院很无情吗?这个决定其实下的不容易,为了给萨特娜改进的机会,科里足足等了两年!一位资深医生花了大量时间帮她解决手术失败后的善后工作,替她分析手术出问题的原因,教她手术的窍门等等,可众人努力收效甚微,萨特娜的手术依然很烂。面对无端倒霉的病人,这位上级医生终于忍无可忍,找到系主任明确表达了应该到此为止(That's it!) ,不能再错下去了。该医生后悔地说:“我早该说No了,可看她还年轻,一旦说出来她的医生生涯就岌岌可危,我真不想做这个恶人!可当我看到同样的低级错误她一犯再犯,看到继续有病人遭受痛苦失去治疗良机,我不能沉默了。” 萨特娜就这样离开了,我替她惋惜,但更替那些信任她并将自己宝贵眼睛托付给她的病人难过。不过有一事我想不通,华大医学院名列前茅,想进 眼科决非易事, 既然萨特娜手术这么烂,她是怎么进来的?后来方知原来一是有位著名的教授为萨特娜写了一封极好的推荐信(此教授的信誉也因这封不实推荐信而破产了),让人误以为萨特娜医疗水平优异;二是萨特娜有不少研究文章,以国内时髦话说SCI文章数量漂亮,眼科当然希望能招到即能文又能武的人才,因此她的 临床的考核没经过多方求证 就顺利给offer了。 在与萨特娜一起做实验最后两个月里,我也直接问过她的临床训练经历,她很坦率告之,从中不难发现她的临床训练如蜻蜓点水般肤浅--在俄国做住院医时想方设法出国,根本没有扎扎实实的做眼科临床工作。到了美国开始不能行医只能去实验室,边做研究边考医生执照,眼科难进就频频更换大学直到有医院愿意接受她,待到她再做住院医时年龄偏大,放不下架子与刚毕业的住院医生一样学习,她的科研优势也掩盖了临床经验的不足,在一直有上级医生庇护下她侥幸考核过关,可到了必须独当一面时就无法滥竽充数了。 其实, 比起那些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似做研究的临床医生,萨特娜无疑更合格做研究而不是做手术。但作为医院,萨特娜的首要任务是看好病人做好手术,为医者医为先,医生的首要职责就是治病救人,做不到这点就不配做医生,就有负于医者天职。 此事给双方都带来了教训,更为惨痛的教训是那些无辜的病人。这个发生在眼前的事让我想到了目前国内重科研轻临床,重SCI文章轻基本医疗职能训练,医学院只要博士毕业生,而博士一毕业就很快的升主治医生,其住院医生训练多为蜻蜓点水般走过场--医学是要人命的专业,如果不能将临床和科研两方面都顾好,至少,不,必须先将临床医学的基本功学好,将医生的本职工作做好。为医者,医为先! (本文内容基于身边的事实而写,但真名隐去,请勿查询追问。)
24249 次阅读|112 个评论
有几个人听说过这样一句话?
热度 6 lin602 2013-6-5 22:22
昨天与一老同学夫妇吃饭聊天,聊到了生与死。 这位同学当着他夫人及我们几个人面说:‘ 我病重的时候,谁帮我插管子(应该包括上呼吸机)我就用刀捅谁 !’ 当然这句话的前与后还有许多话,一是我酒喝多了,也没有记,只记住这一句最强烈的话。而这位朋友是不喝酒的,因为他酒精过敏,所以不是醉话!而这位朋友是位‘富人’,孩子非常优秀在国外上大学,夫人及家庭都很好。 生与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与现实,有的人非常爱惜生命,只要有一点希望,都要求抢救来维持生命,有的人就求生的欲望就不太强,所以出现了不少人自杀甚至放弃治疗。 我见过一位教师,生命力非常顽强,近三十年,除了中途有十年左右身体好点,二十年身体都非常差,一个综合素质非常强的人,如果不是病,是一个发展前景非常好的人才,硬是活生生地被病‘拖垮了’。 我认识的二个人,一老(退休了)一少(二十几岁的现役军人),病重的时候,从二个医院大楼上跳了下来结束了自己生命。 命?
3813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糖尿病病人热水足浴时需要注意
zhuweili 2013-5-17 23:20
Blood flow to the skin of a normal foot can readily increase by 100 times if necessary, to conduct heat away from challenged areas. Impaired circulation and impaired endothelial dilatation (which are commo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ay make this increase in blood flow impossible, and the resultant burn may not cause pain if peripheral neuropathy is present. 遇热时正常人皮肤血流可上百倍地增加,这样可把热量导走,避免烫伤。糖尿病病人通常有循环和内皮功能障碍,其皮肤血流难以像正常人那样遇到高温时增大血流,因此更加容易烫伤。 My late mentor, Heinz I. Lippman, found that man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had burns of the feet after exposure to whirlpool baths set at 33.3°C (well below body temperature). In 1960, he gathered statistics on the reasons for amputation in the Bronx, New York, during 1959. Fully half of the amputations were performed because of infected burn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33.3度水温,就可能烫伤糖尿病病人足部(这与健康人可耐受42度左右明显不同)。 Even if burns do not occur after hot-tub therapy, prolonged soaking in water causes maceration of skin. Macerated skin is more susceptible to injury and is less likely to heal than normal skin. Therefore, my colleagues and I advise all patients in our diabetes clinic to shower or bathe in cool water and to “get in, get washed, and get out.” We never prescribe foot soaks except sometimes for 5 to 10 minutes in potassium permanganate solution for fungal infections. We never use wet-to-dry dressings but occasionally use moist-to-dry saline dressings for wetting dermatitis. Richard K. Bernstein, M.D. New York Diabetes Center, Mamaroneck, NY 10543-4696
16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病和病人:特殊的实践对象
热度 26 何裕民 2013-4-28 12:14
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 ----希波克拉底 实践对象的二重性 实践对象是学科确立和社会分工的标志,其不同侧重和微细差异往往是两种体系的分水岭。我国唐代名医孙思邈曾指出:“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上述希氏之语其义亦然。这些代表了一种医学特征,说明这个时代重视的是“生病的人”。文艺复兴后,随着科学实验和分门别类的研究,西方注重疾病研究,病种逐渐被分得越来越细,医学又进入了另一时代,表现出高度重视“人的疾病”的特征,病人与病的关系也许是中西医学临床比较的一个着眼点。 勿庸置疑,“生病的人”是临床医疗的服务对象。既然是人,就要考虑其年龄、性别,生长发育、遗传、代谢等生物学属性,气质、性格、情绪、智力等心理学属性,社会经历、人际关系、经济地位、生活方式等社会学属性,社会经历、人际关系、经济地位、生活方式行装社会学属性,以及季节、气候、地理位置、空气、水源等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些不仅对寻找病因、协助诊断、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而且规定了基础医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当代,在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只懂得看“病”不理解“病人”、只懂病人生理不懂病人心理的医生如同“兽医”,决不是个好医生。同理,一个只懂得人的自然生态不懂得人的社会生态的医学工作者也不是一个真正的医学家。 反之,一个医生如果不认识“人的疾病”,那也将一筹莫展。诊断、预防、治疗疾病是临床医疗的重要任务。各种疾病虽然依附于人体,受制于环境,但它们有着各自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规律、病因病理之联系,性质和表现的差异、诊断与治疗的区别,因而又是相对独立的。医生要治愈病人,就必须设法消除疾病,包括缓解症状和体征,促使形态改变逆转,直到解除病因为止。迄今为止,人们对许多疾病已经有了特效疗法和成功的防治手段,而且还将沿着这条道路,为完成人类防病治病的远大目标继续努力。 医学实践对象的二重性表明,临床过程是为病人治病的过程,既要考虑“人的疾病”,也要考虑“生病的人”;病人是医疗活动始终面临的对象,疾病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目标。正如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人的心理,但这种心理是人的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综合体现。
个人分类: 医学与人文|2885 次阅读|26 个评论
当乳腺癌病人遭遇乳腺炎
热度 1 cosismine 2013-4-26 20:26
当经过大灾大难,再遭遇小磨小难,肯定不会当回事,不是小菜一碟,也不会虚张声势了。曾经沧海么,一笑了之了。 当乳腺癌病人遭遇乳腺炎,问题就不是那么轻松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朝被蛇咬,十年爬井绳。大概说的就是这一类问题。 上次体检的时候,就遭遇了这个问题。核磁共振结果一出来,就懵了,说是又有了一个一厘米的回声区,吓坏我了。找到医生,才发现是另一个乳房上的东西。而且诊断结果说得很明白是囊肿伴发炎,乳腺炎! 后来去岳阳医院又做了B超,说一点问题都没有。三天功夫,这个东西自动消失。。。 才知道原来碰上的是一条井绳。 前些天一个病友体检完后,给我打电话,说体检报告上说肺部有问题,也担心是肺部转移,没有问医生,先问我,我就竭力劝说她不是转移,顶多是放射性肺炎。后来她查了查,也只是肺炎问题。 也许,癌症病人的井绳太多了。
个人分类: 我美丽的秃瓢岁月|2491 次阅读|1 个评论
报个平安 抢救病人中
热度 5 huaxia2011 2013-4-21 09:16
一切安好,请朋友们为我加油,为患者们祈福吧!
4044 次阅读|9 个评论
只需稍稍温和些
热度 1 wuruoshui6 2013-2-28 21:59
在医院实习,接管了几个病人,在这期间也让我陆陆续续看到了一些东西,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其实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刚开学不久,他就找我谈了好几次话,让我明白,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你要多多从患者的角度看问题,多多询问患者的情况,这样你才能更好的进行你的医疗活动。我在的科室是糖尿病足,此病治疗时间长,花费高,也是医生相当累的一个科室。病人的情绪难免会因住院太长而烦躁,脾气不好;医生护士也会情绪不好。但是我们作为医务人员,毕竟在这一行呆的时间长,了解的东西也多,其实只要态度温和的向病人解释,耐心的询问病人惑解答病人的问题,只需稍稍温和些,病人就会特别感谢你的,因为生病,在强大的人此时都是脆弱的,这时他们想得到一种依靠,一种肯定,而医护人员就是他们一开始最信赖的。所以我们需要耐心,让这种信赖持续下去。但现实总不是如此.......
3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直肠癌病人到底怎么排便?肠解剖知识
chnfirst 2013-2-27 15:16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64524 直肠癌病人到底怎么排便? Comments 箫汲 发表于 2012-02-18 08:46 | Tags 标签: 原创 , 直肠癌 近日在微博上看到这么一条新闻: 中药协会长房书亭在发布会上说,无痛无管引流技术对熊的身体健康无影响。“取胆之后,熊就痛痛快快地出去玩了。” “网上有人说,你又不是熊,你怎么知道熊舒服?给你插一个管,你舒服么?”他说,现在给熊取胆过程和得了直肠癌的人排便过程类似,不痛苦。 作为人,也许不能想象活熊被取胆是什么感受,但是既然官方给了这么个说法,我们也许可以通过想象直肠癌病人的情况来理解熊的感受。 那么直肠癌病人是怎么排便的呢?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大致可以分成手术前和手术后两种。首先是外科手术之前的情形: 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64525 "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02/Stomach_colon_rectum_diagram.gif" alt="" width="273" height="285" / 胃肠道的解剖结构示意图 如上图所示,直肠癌就是发生在直肠的上皮来源恶性肿瘤,即图示的Rectum的部位,是人类消化道的终末端,也是控制排便的重要器官。大多数直肠癌病人有 血便的症状,或者是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或腹泻和便秘交替发生,大便有粘冻,或者有肛门坠胀感,很少有排便时疼痛的情况。在个别极晚期的病人会出现肠 梗阻,无法排便的情况。总之,直肠癌是一种致死性的恶性疾病,病人的排便痛苦情况完全是根据疾病的进展程度和病人的个体差异而出现极大的变异性。不管怎么 说,总不会是愉快的体验。 不过,根据具体的语境,这位房会长所指更可能是指病人在直肠癌手术以后的排便感受。麻烦的是,直肠癌的手术方式多样,大致上也能分为两类:保留肛门的和不保留肛门的。 如果直肠癌病灶的位置比较高,并且没有累计肛门括约肌的话,那么这位病人非常幸运,可以做保留肛门的手术。其中常用的一种术式就是DIXON手术——即切 除病变的直肠、清扫周围的淋巴结,然后再将两侧断端连接起来的手术。这种手术虽然保留了病人用肛门排便的功能,但是由于直肠是控制便意和排便反射的重要器 官,术后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排便功能紊乱,包括严重的腹泻、便秘,或者肛门坠胀感,甚至肛门疼痛等。虽然经过训练,大多数人可以维持大致正常的生活,但有 些病人术后还是会遗留终身的排便问题。 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64526 "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02/Dixon.gif" alt="" width="192" height="300" / Dixon术的手术范围(阴影为切除部分) 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64527 "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02/1030495I1-0.jpg" alt="" width="488" height="270" / 直肠-肛门区解剖结构如果病人的病灶位置非常接近肛门,或者已经侵犯到肛门括约肌的话,病人可能就要接受MILES术式。 MILES术是一种什么样的手术呢?这么说吧,如果我和一个人有血海深仇,那么我就会诅咒他接受MILES手术。该术式的中文全称是——经腹会阴联合直肠 癌根治术。通俗的来说就是把直肠和肛门一并切除,缝合会阴部,然后在腹壁上挖一个洞和肠子的残端缝合起来,使大便从腹壁上的这个洞口流出来。 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64528"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02/12-2-5.jpg" alt="" width="407" height="243" / 左图为MILES手术切除范围(阴影部分) 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64529"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02/stoma1.jpg" alt="" width="461" height="346" / MILES手术后在腹壁上留下这么一个洞与结肠相通,大便就从这里流出 这个洞口就是结肠造口了,美其名曰“人工肛门”,其实只有肛门“排出大便”的功能。由于缺乏肛门括约肌的约束,病人根本不可能通过自己的意志来控制大便,必须在造口上接一个袋子来接纳随时可能从结肠排出的大便。 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64530 "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02/dachangai-rengongzaokou_0.gif" alt="" width="366" height="213" / 如图所示,在造口上贴上这么一个环,然后再接上塑料袋(造口袋) 可以想象,常年在皮肤上贴这么一个东西是有多难受。更糟糕的情况还在更换造口袋的时候。患者在更换造口袋时不仅需要忍受大便的恶臭,更要时时提防,因为造 口部位缺乏正常的免疫屏障,而粪便又是富含细菌的物体,因此极易感染。患者通常需要艰苦的训练才能掌握更换造口袋的技术。即使谨慎小心,仍不免遇到各种问题,需要时常去医院接受护理。 更糟糕的是,对于男性病人来说,由于男性生殖系统与直肠紧密相连,因此无论MILES术还是DIXON术,都难免损害生殖神经,引起暂时性的或永久性的勃起功能障碍。 据我了解,活熊取胆是通过手术在熊的胆道系统留置引流管到体表,以便随时抽取胆汁。因此房某所称“与直肠癌病人排便类似”的应指的是直肠癌病人中相当痛苦的一种——即接受MILES手术的病人。该手术的病人即使接受专门训练以后仍然难以彻底避免感染、梗阻等多种并发症,并且永久丧失正常的排便功能,苦不堪言。而且很多男病人还会因此遭受难言之隐。 所以,“和直肠癌病人排便一样”绝不意味着“舒适” 。而这个比喻,对那些与死神奋力搏斗的直肠癌病患来说,实在是太过轻佻了。 0 相关文章 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src="http://cdn.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12/www.flickr.com_-144x144.jp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 枪战片里,胸口中枪为什么会“七窍流血”? 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src="http://cdn.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3/02/yKVtJb92jBKfiP1tRUvvZIN-8Fpz-zZSJfZZZUA9XwoEAQAAxAAAAEpQ_260x196-144x144.jp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 咖啡不加糖,香浓好灌肠? 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src="http://cdn.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3/02/dam-144x144.jp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 医学诺贝尔之路(1943):凝与抗凝 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src="http://cdn.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3/02/6a00d8341c801b53ef00e54f7b60d88834-800wi-144x144.jp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 《恶灵古堡》的丧尸病原体 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src="http://cdn.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12/1207090247a0b945c533b2a418-144x144.pn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 催产素能提高男性的性能力吗? 本文作者:箫汲 近日在微博上看到这么一条新闻: 中药协会长房书亭在发布会上说,无痛无管引流技术对熊的身体健康无影响。“取胆之后,熊就痛痛快快地出去玩了。” “网上有人说,你又不是熊,你怎么知道熊舒服?给你插一个管,你舒服么?”他说,现在给熊取胆过程和得了直肠癌的人排便过程类似,不痛苦。 作为人,也许不能想象活熊被取胆是什么感受,但是既然官方给了这么个说法,我们也许可以通过想象直肠癌病人的情况来理解熊的感受。 那么直肠癌病人是怎么排便的呢?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大致可以分成手术前和手术后两种。首先是外科手术之前的情形: div id="attachment_64525" class="wp-caption alignnone" style="width: 283px" 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64525 lh_lazy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plugins/images-lazyload-and-slideshow/blank_1x1.gif" file="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02/Stomach_colon_rectum_diagram.gif" alt="" width="273" height="285" /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64525 "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02/Stomach_colon_rectum_diagram.gif" alt="" width="273" height="285" / 胃肠道的解剖结构示意图 如上图所示,直肠癌就是发生在直肠的上皮来源恶性肿瘤,即图示的Rectum的部位,是人类消化道的终末端,也是控制排便的重要器官。大多数直肠癌病人有 血便的症状,或者是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或腹泻和便秘交替发生,大便有粘冻,或者有肛门坠胀感,很少有排便时疼痛的情况。在个别极晚期的病人会出现肠 梗阻,无法排便的情况。总之,直肠癌是一种致死性的恶性疾病,病人的排便痛苦情况完全是根据疾病的进展程度和病人的个体差异而出现极大的变异性。不管怎么 说,总不会是愉快的体验。 不过,根据具体的语境,这位房会长所指更可能是指病人在直肠癌手术以后的排便感受。麻烦的是,直肠癌的手术方式多样,大致上也能分为两类:保留肛门的和不保留肛门的。 如果直肠癌病灶的位置比较高,并且没有累计肛门括约肌的话,那么这位病人非常幸运,可以做保留肛门的手术。其中常用的一种术式就是DIXON手术——即切 除病变的直肠、清扫周围的淋巴结,然后再将两侧断端连接起来的手术。这种手术虽然保留了病人用肛门排便的功能,但是由于直肠是控制便意和排便反射的重要器 官,术后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排便功能紊乱,包括严重的腹泻、便秘,或者肛门坠胀感,甚至肛门疼痛等。虽然经过训练,大多数人可以维持大致正常的生活,但有 些病人术后还是会遗留终身的排便问题。 div id="attachment_64526" class="wp-caption alignnone" style="width: 202px" 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64526 lh_lazy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plugins/images-lazyload-and-slideshow/blank_1x1.gif" file="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02/Dixon.gif" alt="" width="192" height="300" /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64526 "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02/Dixon.gif" alt="" width="192" height="300" / Dixon术的手术范围(阴影为切除部分) div id="attachment_64527" class="wp-caption alignnone" style="width: 498px" 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64527 lh_lazy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plugins/images-lazyload-and-slideshow/blank_1x1.gif" file="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02/1030495I1-0.jpg" alt="" width="488" height="270" /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64527 "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02/1030495I1-0.jpg" alt="" width="488" height="270" / 直肠-肛门区解剖结构如果病人的病灶位置非常接近肛门,或者已经侵犯到肛门括约肌的话,病人可能就要接受MILES术式。 MILES术是一种什么样的手术呢?这么说吧,如果我和一个人有血海深仇,那么我就会诅咒他接受MILES手术。该术式的中文全称是——经腹会阴联合直肠 癌根治术。通俗的来说就是把直肠和肛门一并切除,缝合会阴部,然后在腹壁上挖一个洞和肠子的残端缝合起来,使大便从腹壁上的这个洞口流出来。 div id="attachment_64528" class="wp-caption alignnone" style="width: 417px" 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64528 lh_lazy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plugins/images-lazyload-and-slideshow/blank_1x1.gif" file="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02/12-2-5.jpg" alt="" width="407" height="243" /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64528"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02/12-2-5.jpg" alt="" width="407" height="243" / 左图为MILES手术切除范围(阴影部分) div id="attachment_64529" class="wp-caption alignnone" style="width: 471px" 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64529 lh_lazy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plugins/images-lazyload-and-slideshow/blank_1x1.gif" file="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02/stoma1.jpg" alt="" width="461" height="346" /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64529"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02/stoma1.jpg" alt="" width="461" height="346" / MILES手术后在腹壁上留下这么一个洞与结肠相通,大便就从这里流出 这个洞口就是结肠造口了,美其名曰“人工肛门”,其实只有肛门“排出大便”的功能。由于缺乏肛门括约肌的约束,病人根本不可能通过自己的意志来控制大便,必须在造口上接一个袋子来接纳随时可能从结肠排出的大便。 div id="attachment_64530" class="wp-caption alignnone" style="width: 376px" 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64530 lh_lazy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plugins/images-lazyload-and-slideshow/blank_1x1.gif" file="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02/dachangai-rengongzaokou_0.gif" alt="" width="366" height="213" /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64530 "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02/dachangai-rengongzaokou_0.gif" alt="" width="366" height="213" / 如图所示,在造口上贴上这么一个环,然后再接上塑料袋(造口袋) 可以想象,常年在皮肤上贴这么一个东西是有多难受。更糟糕的情况还在更换造口袋的时候。患者在更换造口袋时不仅需要忍受大便的恶臭,更要时时提防,因为造 口部位缺乏正常的免疫屏障,而粪便又是富含细菌的物体,因此极易感染。患者通常需要艰苦的训练才能掌握更换造口袋的技术。即使谨慎小心,仍不免遇到各种问题,需要时常去医院接受护理。br / 更糟糕的是,对于男性病人来说,由于男性生殖系统与直肠紧密相连,因此无论MILES术还是DIXON术,都难免损害生殖神经,引起暂时性的或永久性的勃起功能障碍。 据我了解,活熊取胆是通过手术在熊的胆道系统留置引流管到体表,以便随时抽取胆汁。因此房某所称“与直肠癌病人排便类似”的应指的是直肠癌病人中相当痛苦的一种——即接受MILES手术的病人。该手术的病人即使接受专门训练以后仍然难以彻底避免感染、梗阻等多种并发症,并且永久丧失正常的排便功能,苦不堪言。而且很多男病人还会因此遭受难言之隐。 所以,“和直肠癌病人排便一样”绝不意味着“舒适” 。而这个比喻,对那些与死神奋力搏斗的直肠癌病患来说,实在是太过轻佻了。 div style="margin-bottom:10px" a title="分享到新浪微博" class="bshare-sinaminiblog" a title="分享到人人网" class="bshare-renren" a title="分享到豆瓣" class="bshare-douban" href="javascript:void(0);" a title="分享到腾讯微博" class="bshare-qqmb" href="javascript:void(0);" a title="分享到开心网" class="bshare-kaixin001" href="javascript:void(0);" a title="分享到QQ空间" class="bshare-qzone" href="javascript:void(0);" a title="分享到网易微博" class="bshare-neteasemb" href="javascript:void(0);" a title="分享到Facebook" class="bshare-facebook" href="javascript:void(0);" a title="分享到Twitter" class="bshare-twitter" href="javascript:void(0);" a title="分享到Google+" class="bshare-gplus" href="javascript:void(0);" a title="更多平台" class="bshare-more bshare-more-icon more-style-addthis" 7.31K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charset="utf-8" src="http://static.bshare.cn/b/buttonLite.js#style=-1uuid=6602adc5-bd7a-43d1-8037-f8e449a3afc5pophcol=2lang=zh"/scrip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charset="utf-8" src="http://static.bshare.cn/b/bshareC0.js"/script 相关文章 div class="my-related-posts-box" style="width:100%;height:100%;clear:both;text-align:center;overflow:hidden;"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77013" class="my-related-posts" style="width:112px;height:180px;float:left;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f5f5f5;border-bottom-style:none;border-top-style:none;padding:0px;margin:1px;text-decoration:none;" onmouseover="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CCC';this.style.background='#E2E2E2';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onmouseout="this.style.background='';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f5f5f5';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panel" style="padding:3px 0;"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lh_lazy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plugins/images-lazyload-and-slideshow/blank_1x1.gif" file="http://cdn.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12/www.flickr.com_-144x144.jp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src="http://cdn.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12/www.flickr.com_-144x144.jp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itle" style="font-size:11px;font-family:sans-serif;font-weight:700;line-height:140%;text-align:left;"枪战片里,胸口中枪为什么会“七窍流血”?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78810" class="my-related-posts" style="width:112px;height:180px;float:left;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f5f5f5;border-bottom-style:none;border-top-style:none;padding:0px;margin:1px;text-decoration:none;" onmouseover="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CCC';this.style.background='#E2E2E2';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onmouseout="this.style.background='';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f5f5f5';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panel" style="padding:3px 0;"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lh_lazy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plugins/images-lazyload-and-slideshow/blank_1x1.gif" file="http://cdn.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3/02/yKVtJb92jBKfiP1tRUvvZIN-8Fpz-zZSJfZZZUA9XwoEAQAAxAAAAEpQ_260x196-144x144.jp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src="http://cdn.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3/02/yKVtJb92jBKfiP1tRUvvZIN-8Fpz-zZSJfZZZUA9XwoEAQAAxAAAAEpQ_260x196-144x144.jp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itle" style="font-size:11px;font-family:sans-serif;font-weight:700;line-height:140%;text-align:left;"咖啡不加糖,香浓好灌肠?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75313" class="my-related-posts" style="width:112px;height:180px;float:left;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f5f5f5;border-bottom-style:none;border-top-style:none;padding:0px;margin:1px;text-decoration:none;" onmouseover="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CCC';this.style.background='#E2E2E2';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onmouseout="this.style.background='';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f5f5f5';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panel" style="padding:3px 0;"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lh_lazy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plugins/images-lazyload-and-slideshow/blank_1x1.gif" file="http://cdn.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3/02/dam-144x144.jp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src="http://cdn.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3/02/dam-144x144.jp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itle" style="font-size:11px;font-family:sans-serif;font-weight:700;line-height:140%;text-align:left;"医学诺贝尔之路(1943):凝与抗凝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78652" class="my-related-posts" style="width:112px;height:180px;float:left;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f5f5f5;border-bottom-style:none;border-top-style:none;padding:0px;margin:1px;text-decoration:none;" onmouseover="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CCC';this.style.background='#E2E2E2';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onmouseout="this.style.background='';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f5f5f5';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panel" style="padding:3px 0;"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lh_lazy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plugins/images-lazyload-and-slideshow/blank_1x1.gif" file="http://cdn.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3/02/6a00d8341c801b53ef00e54f7b60d88834-800wi-144x144.jp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src="http://cdn.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3/02/6a00d8341c801b53ef00e54f7b60d88834-800wi-144x144.jp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itle" style="font-size:11px;font-family:sans-serif;font-weight:700;line-height:140%;text-align:left;"《恶灵古堡》的丧尸病原体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76926" class="my-related-posts" style="width:112px;height:180px;float:left;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f5f5f5;border-bottom-style:none;border-top-style:none;padding:0px;margin:1px;text-decoration:none;" onmouseover="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CCC';this.style.background='#E2E2E2';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onmouseout="this.style.background='';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f5f5f5';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panel" style="padding:3px 0;"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lh_lazy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plugins/images-lazyload-and-slideshow/blank_1x1.gif" file="http://cdn.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12/1207090247a0b945c533b2a418-144x144.pn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src="http://cdn.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12/1207090247a0b945c533b2a418-144x144.pn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itle" style="font-size:11px;font-family:sans-serif;font-weight:700;line-height:140%;text-align:left;"催产素能提高男性的性能力吗? div class="my-related-posts-clearboth" style="clear:both;height:1px;overflow:hidden;" !-- var wumiiPermaLink =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64524"; var wumiiTitle = "直肠癌病人到底怎么排便?"; var wumiiTags = "原创,直肠癌,"; var wumiiSitePrefix = "http://songshuhui.net/"; /script -- 上一篇: 小红猪抢稿20120217 下一篇: 一堂宇宙物理课 55 Responses to “直肠癌病人到底怎么排便?” 回到顶部 较新评论 小枝 说道: 2012-02-23 22:12 上面在吵架···我想这不是痛不痛的问题,而是一种生命奴役另一种生命合理性的问题··· 回复 梶橙 说道: 2012-03-03 00:37 这是一个底线的问题。比如两军交战,把敌人打死打残,这个没办法,也没人会谴责士兵。然而并不表示你抓到俘虏之后也可以进行屠杀和虐待。 回复 小枝 说道: 2012-02-23 22:12 上面在吵架···我想这不是痛不痛的问题,而是一种生命奴役另一种生命合理性的问题··· 回复 Devil 说道: 2012-02-23 09:31 严重怀疑你是五毛啊!!为什么不痛?初中生都知道 内脏特别是肠胃道对物理刺激是低敏感的。但是这样长期取胆汁,胆囊的变态是肯定的。几乎全部被救助的熊的胆囊内部都有大量的息肉!无痛?呸! 回复 网虫高 说道: 2012-02-22 23:24 真要做个这个瘘,不如死了算了。 回复 AINMTELD 说道: 2012-02-22 10:39 □晨报记者 徐妍斐 昨天,亚洲动物基金(以下简称“AAF”)就“活熊取胆”热点问题在北京举行媒体沟通会。据悉,会上介绍了“无管引流”的具体手段,从病理学上解释了“活熊取胆”的危害性。AAF称,“无管引流”致熊通常带有多种病变,伴随巨大痛苦,令熊胆汁本身也带有致病物。 “活熊取胆”留诸多后遗症 据AAF高级外科兽医莫妮卡介绍,按照相关规定,无管引流手术在黑熊3岁的时候进行。手术需要在胆囊和腹壁之间搭建瘘管。从病理学上来说,这个瘘管通道是一个伤口。按照身体的自然机能,伤口会持续愈合。但是抽胆汁的过程却必须阻止这种愈合。 无管引流的穿刺也会造成疝气。沟通会现场展示了接受“无管引流”的黑熊死亡后解剖中的内脏状况,胆汁呈墨绿色,胆囊壁较薄而透明的正常状态厚了很多。这个瘘管通道也是细菌的温床,会给内脏系统带来感染的危险,同时,所取熊胆汁本身会带有很多细菌和致病物。 AAF称,根据病理研究,99%的“无管引流”熊患有胆囊炎,22%的熊患有胆结石。11%的样本遭受到浓汁的污染。“活熊取胆”的其他后遗症还包括鼻癌、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眼科疾病等。数据显示,救护中心拯救的277头熊中,有181头是使用“无管引流”,占65%。目前,已有121头黑熊离世,其中35%死于肝癌。 回复 AINMTELD 说道: 2012-02-22 10:39 □晨报记者 徐妍斐 昨天,亚洲动物基金(以下简称“AAF”)就“活熊取胆”热点问题在北京举行媒体沟通会。据悉,会上介绍了“无管引流”的具体手段,从病理学上解释了“活熊取胆”的危害性。AAF称,“无管引流”致熊通常带有多种病变,伴随巨大痛苦,令熊胆汁本身也带有致病物。 “活熊取胆”留诸多后遗症 据AAF高级外科兽医莫妮卡介绍,按照相关规定,无管引流手术在黑熊3岁的时候进行。手术需要在胆囊和腹壁之间搭建瘘管。从病理学上来说,这个瘘管通道是一个伤口。按照身体的自然机能,伤口会持续愈合。但是抽胆汁的过程却必须阻止这种愈合。 无管引流的穿刺也会造成疝气。沟通会现场展示了接受“无管引流”的黑熊死亡后解剖中的内脏状况,胆汁呈墨绿色,胆囊壁较薄而透明的正常状态厚了很多。这个瘘管通道也是细菌的温床,会给内脏系统带来感染的危险,同时,所取熊胆汁本身会带有很多细菌和致病物。 AAF称,根据病理研究,99%的“无管引流”熊患有胆囊炎,22%的熊患有胆结石。11%的样本遭受到浓汁的污染。“活熊取胆”的其他后遗症还包括鼻癌、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眼科疾病等。数据显示,救护中心拯救的277头熊中,有181头是使用“无管引流”,占65%。目前,已有121头黑熊离世,其中35%死于肝癌。 回复 llww 说道: 2012-02-22 12:47 AAF这些似是而非的谣言拿去误导科学素养低的一般民众还行,到科学松鼠会这里来就是出丑。 回复 AINMTELD 说道: 2012-02-22 19:07 哪一条是“似是而非谣言”?您给辟辟谣呗。信不信AAF是你的事,别绑架松鼠会。 回复 Devil 说道: 2012-02-23 09:22 不管“无痛取胆”是否真的无痛,一个器官被超负荷的使用,同时不停的创伤,那个器官肯定会变态!那些被熊场遗弃的熊,大部分都必须做胆囊切除手术。而那些还是幸运的,很多熊都有体积硕大的肿瘤存在。 作为一个在中医学院学习心理学的科学素养低下的一般民众,我还真就信AAF! 回复 thto 说道: 2012-02-23 12:38 你如果不是反对全部家养动物,那么你就是一种虚伪。 尤其是要反对规模巨大的宠物养殖。 回复 Devil 说道: 2012-02-23 18:19 哦 我很乐意看到英国正在拿干细胞培养人造肉 img src="http://static.duoshuo.com/images/smilies/icon_neutral.gif" alt=":neutral:" title=":neutral:" class="ds-smiley" / 回复 箫汲 说道: 2012-02-21 23:05 发表这种言论是不合适的: http://en.wikipedia.org/wiki/Bile_bear They reported seeing bears moaning, banging their heads against their cages, and chewing their own paws. The mortality rate is high. Bile bears suffer from a variety of physical problems which include loss of hair, malnutrition, stunted growth, muscle mass loss, and often have their teeth and claws extracted. 翻译:他们(参观活熊取胆的人)报告说看见熊在哀嚎,用头撞击他们的牢笼,并且咀嚼他们自己的爪子。死亡率是高的。胆熊通常遭受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包括毛发脱失,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限,肌肉流失,并且他们的牙齿和指爪经常被拔去。 我写此文完全是根据中药协方某的言论所做出的合理解释。我要告诉公众,如果方某所言为真,那么熊的处境必然一点也不舒服!事实上,胆熊的处境何止是想直肠癌术后的病人,那是比他们痛苦的多。
个人分类: 科普,如健康医学等|0 个评论
第一位荣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的华裔科学家李敏求
xupeiyang 2013-2-27 08:33
今天,我看到一篇书评,写的是Siddhartha Mukherjee的科普著作《The Emperor of All Malad》,才知道这位李敏求医生,他是做癌症研究的,经历了艰难的科研生涯,取得了很多重要医学科研成果,事迹十分感人,为他骄傲,不应该忘记他。 ---- 许培扬 最佳的书评,精彩的科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65452.html 在几千年与癌症顽强抗争的人类史中,让医生与病人感到无比沮丧和失望的是:大多数对癌症有效的单种药物固然能在短期内起到显著的疗效,却无法阻挡癌症卷土重来的脚步。谈到针对癌症复发的那些努力,最瞩目的就是华人医学家李敏求的努力。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李敏求进入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开始接手治疗几位患有子宫膜绒毛癌的病人。子宫绒膜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癌症,按照当时的化疗流程治疗后,多数病人会经历短期治愈又复发的过程。但是,这种可怕的癌症并非来去无痕,它会导致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在尿液中升高,hCG也成为检验这种癌症的重要标准。 李敏求注意到,经过化疗癌症组织缩小甚至消亡后,在病人的尿液中,hCG依然可以检测到。他认定尿液中hCG的存在意味着患者组织体内还有少量的癌细胞存在,于是坚持不懈的给病人用药,直至患者尿液中的hCG消失为止。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对李敏求的做法感到非常愤怒,指责他在拿患者进行“人体试验”并很快将他开除。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注意到,当初接受李敏求治疗的患者无一例复发。直至今日,李的方法被常规的用于治疗这种子宫绒磨毛癌症的程序中。现今,这种当时可怕的疾病有了几乎百分之百的治愈率。 此外,李敏求通过对MTX resistance的观察,早在1960年就提出了Combination Therapy 对睾丸癌的治疗方案。 1956年,不过是DNA结构解出的第二年。治愈癌症被认为是天方夜谭的事情。 李敏求的坚持,导致他不得不离开一个又一个的尖端科研机构——他是和NCI开除他的人同时得到拉斯克奖的。 而他在1980年的早逝,也导致了国人对他作出贡献一无所知,甚至在美国记得他的人也不多。如今能够搜索到的,大部分是他在七十年代回台湾前后的采访。 2010年9月,奥巴马在NIH的演讲(白宫网站上有),强调这个杰出成就时只提了Dr. Hertz,而真正的贡献者却被遗忘在历史的故纸堆里。 参考文献: 《万疾之王:癌症传奇》(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作者:Siddhartha Mukherjee,Scribner于2010年11月出版。 【李敏求,图片出处:维基百科】 李敏求 英语 :Min Chiu Li,1919年-1980年(一说其出生年月不详),美籍肿瘤化疗专家,第一位荣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的华裔科学家。 简要生平: 1919年出生于中国沈阳,祖籍广东肇庆。父亲是小学教师,母亲是瑞典人。李敏求毕业于满洲医科大学(盛京医科大学,现已并入中国医科大学),成绩优良,留校任教。 1947年,李敏求来到美国南加州大学学习细菌学和免疫学。 1952年,在芝加哥Presbyterian医院接受住院医师训练。 1953年,进入Sloan-Kettering研究所跟随Pearson工作和研究。 1955年,进入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Hertz领导的癌症研究小组。 1957年,李敏求成功用MTX(Methotrexate,叶酸拮抗剂甲氨蝶呤)化疗方法治愈绒膜癌患者。 同年,被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解聘,回到Sloan-Kettering研究所。 1960年,发表了联合应用多种化疗药物治疗睾丸癌取得成功的报告。 1961年,被迫黯然离职,到纽约州立大学的Nassau医院(Winthrop医院的前身)行医。 1972年,作为第一位成功用化疗方法治愈恶性实体肿瘤的一生,李敏求与当年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同事分享了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1976年,移居加州,出任La Jolla的Scripps医院癌症研究中心主任。 1980年,李敏求开始筹备回大陆探亲,但不幸因心脏病并发脑血栓逝世。 http://baike.baidu.com/view/9238678.htm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47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不应该忘记十年前戴着口罩抢救"非典"病人而病倒和牺牲的医护人员
micliu68 2013-2-25 21:53
不应该忘记十年前戴着口罩抢救"非典"病人而病倒和牺牲的医护人员 ——“非典”十周年回忆之四 将今天《新快报》A12版的一篇文章转载如下,我相信抢救 周作芬先生的一百多名医护人员肯定都戴了口罩,可是...... 消失的 “ 毒王 ”1 《新快报》 日期 : 版次 : 版名 : 字体 : 【 大 中 小 】 http://epaper.xkb.com.cn/view.php?id=846182 他先后传染了 130 多人,为了救他两医护人员殉职 10 年来,他只有不断地逃,逃到你找不到 ……   【开栏语】 “ 非典 ” 是因事件而众所周知的名词,有的人难以忘怀,有的人却不愿记起。它就像个分岔路口,那些名字曾为大家熟悉的人们,在不同的选择中走向了不同的命运;而一座城市的变化,也在时间的沉淀中,渐渐明晰。    ■ 采写:新快报记者杨林   在 “ 非典 ” 十年之际,新快报陆续推出 “ 非常典故 ” 专题报道,讲述那些被 “ 非典 ” 改变命运的人生,被 “ 非典 ” 所启发完善的机制。这对于亲历者而言,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对于旁观者而言,可做他山之石之鉴。   海鲜铺老板周作芬消失了,他换掉手机号码,搬离原来住的小区,换掉了干了多年的海鲜档口。 10 年来,很少有人见过他长什么样,记者手上唯一一张关于他的照片是曾经收治过他的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简称 “ 市八医院 ” )提供的,照片上,他的表情有点疲惫,笑得很僵硬,他局促地拿着锦旗,想躲在几个医生身后。   当时,年过不惑的他刚刚从生死线上回来。出院后,作为商人,他提出给救治他的医生护士们送一些钱作为谢礼,但是被拒绝了。最后,他请人做了一面锦旗,现在,那面印有 “ 起死回生,再世华佗 ” 的锦旗依然悬挂在市八医院的老院区门诊楼内。送完锦旗, “ 非典 ” (即 SARS ,非典型肺炎的简称)痊愈者周作芬似乎完成了人生中一项重要的任务,之后迅速消失,他躲避着任何一个试图寻访他的人。   他先后传染 130 多人, 21 名亲属因他染病,包括他的妻子、两个儿子、母亲和岳父岳母。岳父母在他病愈前去世。广东省在抗击 “ 非典 ” 中最初追认的三位烈士中,两人是因抢救他被感染殉职的。有人这样形容 —— 他一声咳嗽足以引起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   他拒绝露面: “ 上电视的话就全世界都知道我了,我到商场买趟货,商场的人认出我就会歧视我;我到酒家喝茶,酒家的人就会歧视我;我打车,司机肯定不载。 ”   面对过去的 10 年,面对那段记忆,他想做、能做、唯一做的就是逃,不断地逃,他试图躲避着任何一个试图寻访他的人,无论是曾经救过他的医生,抑或是面对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更不用说是记者 ……
20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科院院士王正敏欺骗身患肿瘤的病人的证据
热度 5 wych199771 2013-2-25 20:32
网上关于中科院王正敏院士的正面宣传报道不少,请看 : http://news.fudan.edu.cn/2011/0506/27799.html , 用 “心” 看病 ——专访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院士 。 文中有段话: 王教授常说:“钻研医术是一个医生的终生使命”,“对医生而言,天大的事,也大不过治病救人”。而患者们听到“王正敏”三个字,就意味着放心,他们甚至说,“ 让王医生做手术是一种享受,一种福气 ”。 但是,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对病患者而言这又是怎样的一种享受和福气呢? 下面这位患有肿瘤的患者,因为慕着王正敏院士的大名而来,却不知自己体内的肿瘤只被王院士切除了一部分,剩下的却仍然被原封不动地留在体内,出院时这位病人还真是千恩万谢的、高高兴兴的。唉,还是贴图为证吧,希望上级组织和相关部门尽快来当面核查,以免被作手脚! 我的联系方式:18918609550. wanghui20120227@aliyun.com
6294 次阅读|12 个评论
你终将老去?
lhj701 2013-2-13 22:10
你终将老去? 待在医院照顾病人的时间多了,对“老去”也有了不同的理解--因为,我们其实都走在 老去的路上 ,因为“你终将老去”。。。。 生活的奇妙在于,当我们健康地生活时,几乎不会考虑这个固然的问题:只要活着,这个世界在我们感觉中就像是永恒的,就是说是活的,这与我们缓慢老去的事实感觉毫无关系。。。。 但这还是一个问题,因为,由于终将老去,总是应该有些不同,但这不同到底应该是什么。。。。
个人分类: 健康|21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天一点健康】慢慢走向新年
热度 3 cosismine 2013-1-1 15:04
去看了同事,果然。。。。。中期。 同事住在那种有卫生间的病房里,她姐姐在照顾她。她姐姐说她还不知道她病情的严重,她现在还觉得她只是胃溃疡。 她的状态很不好。。。但还是想方设法照顾我,怕她拉屎臭,催我走开回家。 我感到她姐姐知道我也是癌症病患后心情敞开了......很高兴,新年第一天能让病人和病人家属轻松一些。也很高兴,我终于能够克服重重心理障碍,去看我的同事,原来,我还能做到这一点。 只是今天没有坚持着一口气走完,路上歇了三次,回来稍微收拾了一下家,累得要瘫倒了。 工资卡被ATM机吞了,没有敢告诉老公。
300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王旭明: 为“光山病人”号脉开方
mcshcheng 2012-12-21 07:36
评:这是一个有个性的体制内教育相关官员写的,写的很好。现在问责迟迟出不来,原因很简单,谁都不想主动下台。乌纱帽花多少银子买的,捞回来没不好说;下去了还能上来吗不好说,问责官员复出可是人人喊打;台上台下那日子可是天壤之别。所以县委书记想让县长牺牲,县长想让副县长牺牲,副县长想让教育局长牺牲,教育局长寻思可以牺牲文殊乡书记和乡长啊。到最后让谁承担责任谁都不干,让我下台?我咬死你!都熬着吧,谁熬过去了好日子就可以继续,没准都能熬过去呢。市委那里干部屁股上也有屎啊,也是一条船上的同志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402f740102e8xj.html?tj=1 12月14日,河南光山县发生了22名小学生被砍杀的事件。当然,谁都不愿这样的事情发生,问题是事情发生后怎么办,怎么办就包括对事情本身的处理和如何面对公众与媒体。就如何面对公众与媒体而言,光山有关部门和人士的反映完全是病态的,而且真的病的不轻,故将这些部门和人员称为“病人”。 病人,指生病的人,古书中亦有“使人民困顿”之意。据《后汉书·仲长统传》记载:“如此,在位病人,举用失贤,百姓不安,争讼不息,天地多变,人物多妖,然后可以分此罪矣。”李贤注:“病人,谓万姓困敝也。” 总的来说,光山病人其表象是反映迟钝、态度恶劣、麻木不仁、火上浇油。这是眼下很多“病人”都有的共象,好普遍。 光山病人具有很多病人的普遍特征之一是慢,灾难面前第一时间不反映:12月14日,事件发生后当日中午,光山县委宣传部在其官方的光山网首先披露了这一消息,并称15日上午9时30分将召开新闻发布会。令人遗憾的是,14日晚光山网的这一消息被撤下,15日的新闻发布会也没有召开。一推再推,迟迟不面对公众,错失了发布的最好时机,以至于谣言四起,批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光山病人具有很多病人的普遍特征之二是缺乏媒介素养,不会与媒体打交道。新华社记者赶到光山县采访连连遭拒:在事发学校采访,记者想看一直开着的监控录像,学校值班人员说“领导去县城了,没有密码,无法调出”;在教育局采访时,遇到的该局办公室副主任在玩电脑游戏;赶到县政府时,一名工作人员以“领导不在”为由留下记者在办公楼内空等近2个小时,记者向光山县委宣传部负责人电话核实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精神病时,得到的答复是“讨论这有啥意义,先吃饭”…… 还有之三、之四,比如缺乏起码的人道主义关怀,慰问一下受伤者啦;旗帜鲜明的表达下内疚啦等等。官是人,民也是人,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不能多些关怀、疼爱和对不起之类的真实情感呢?! 光山病人的与其他病人也有不同,其特性之病灶的表象是,他们还敢在群众反感至极的情绪高涨时加柴挫火。12月17日当地《信阳日报》居然在头版刊出《光山: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此举被媒体称为冲喜,令所有正常人无法接受。一天之后,该报虽然进行道歉,总编辑说,报道是此前事先写好的,“由于我们新闻职业素养差、工作责任心不强”。但总是让人感觉怪怪的。 此外对于凶手的说法,该县传出的说法也前后不一,如同病人的呓语——翻来覆去反复无常,一会儿对外说凶手病人,一会儿说是癫痫,一会儿又说受世界末日的谣言影响等等。 光山病人除具有普遍病象和特殊病象外,该病人还有一种很奇怪的特征,连我这“老中医”都不知该如何判断和下药。这个病姑且叫做不知天高地厚或不知自己半斤八两吧。据报道,光山县委书记事后几日说:“没有安全,何谈教育?我们必须反思,反思干部作风的漂浮。要向全县人民深刻检讨!”——你以为你是谁,是总书记?此种表态的用语言完全是大大官式的语言,仿佛此事与己无关。作为一个县委书记,本县城发生的事儿,用得着这些高妙理论和大帽子吗?奥巴马比你书记官大多了,他肯为27个遭遇校园枪杀的孩子守灵和落泪,县委书记为何不能当天在县人民医院守候一宿?为何说话的时候眼角就不能有点湿润? 谁漂浮?就是你!谁该检讨反思?就是你!借用赵丽蓉小品话说就是放屁瞅别人,其实就是自己放的! 我们无意拿中国县委书记和美国总统比,以中国之大、人口之众和问题之多,让省委书记或更高领导终日处理灾难不现实,但一个县委书记、乡镇长表达党和政府的态度、做些温暖行为总是可以的,为什么不,有病,而且病的不轻。 据了解,12月17日下午,光山县对23名小学生被砍伤事件中的首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主持陈棚完小工作的副校长张宗柱、文殊中心学校校长王生应、文殊派出所所长裴广斌被撤职;分管教育的文殊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徐明予以免职处理。负责对该校进行安全检查工作的县教体局副主任科员、督导室主任徐前进,文殊派出所指导员王恩泽被免职。这些人如确有责任该撤,但相对于县长和县委书记来说,他们也就是“临时工”而已。 光山病人面对公众和媒体的这种病带有普遍性、流行性和传染性,可转成癌症、导致死亡。说到治疗光山病的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绝对不能简单撤掉几个替罪羊完事,我开的方是:如此恶劣的面对公众和媒体,如此迟缓的对待公开, 要撤最低也要撤县长和书记 ,吓死一人,警醒他人。 说到治病,光山病人们首先应该感谢人民群众并向他们学习,比如看门的老大爷挥舞扫把与歹徒作斗争:再比如,医院尽管条件简陋,但及时采取了措施等等。第二要向受伤的孩子慰问并诚恳致歉,抚慰孩子内心看不到的伤痛和阴影。第三,出了事情不怕,要学会把不好的事情好好说,别躲躲藏藏的,也别扭扭捏捏的,错了,站出来,低头、鞠躬和求情。 本大夫无甚高超医术,更无起死回生之招,但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已经率先垂范,做出表率: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并下发了八条规定,这就是最好的药方。预祝光山病人坚持吃药、打针、挂吊瓶,早日康复!
1875 次阅读|0 个评论
隋朝怎样才能不亡国?
热度 9 fameszhang 2012-12-18 18:56
这些天,看隋唐英雄的电视剧。有些感想。 正如人比喻: 隋朝,好像一个身体健康但有隐患的病人,先动了一场血管手术来消除隐患,继而猴急着又不顾体弱去跟人打仗,接着又不顾身体盲目享乐,最后把自己折腾垮了。隋朝,就是这么一个可怜的病人。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错了吗?答案是既有错,也没有错。没错的是大方向,错了的是过程和细节。应该循序渐进,徐徐行之。 京杭大运河的整个施工设计,是由隋朝时期最著名的工程家宇文恺统筹规划的。宇文恺最初的计划,是以百姓分批服役的方式,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塘江 5大河流,建立一条连接京杭的大运河。在宇文恺的最初设想里,这个浩大工程的每一个细节步骤,他都考虑得非常详细,比如他建议,不宜一次性调动太多民夫, 而是由百姓分批分散服役,保证每年动用民夫总数不超过20万人,而且凡是参与劳役的民夫,都由国家出粮给予补贴。以当时隋王朝在南方的粮食储备,做到这一 切是不困难的。宇文恺最早的工程设想,是计划11年全线贯通。 (这是很科学性的方案) 奏报送上去之后,隋炀帝却嫌慢,11年?1年他都等不及,最后颁布下来,大运河工程的期限,被缩短到了7年,而粮食补贴也一概不准,又要马跑又不让马吃草,才是隋炀帝本身的性格。结果,从公元605年开始,大隋王朝调动民夫110万,开始了 这项声势浩大的工程,而且与宇文恺最早的循序渐进不同,隋王朝采取了同时开工的策略,即从中原到江南,5大水系的工程同时上马。同时开工固然进度快,但如 此一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6省大部分百姓皆被征调,生产一下子陷入瘫痪,生产瘫痪税还不能少,该交的赋税照样要交。整个帝国举国之力, 都花在了这项虽然利在千秋,却足够把隋王朝折腾到筋疲力尽的工程上。 隋炀帝究竟错在哪里呢?错就错在他不讲科学,过于简单化,急于求成,而且不管百姓死活,把本来是一个造福于民的工程,干成了急于求成的“政绩工程”或者说“面子工程 。 第二个问题:高句丽战争,不是不能打高句丽,而是不能这么打。后世许多人都忽略了一件事,以当时隋王朝的实力,是很难一下子灭掉高句丽的。这个半渔猎的国家政权不同 于游牧民族,不可能通过一两次的毁灭性打击就臣服,即使是后来盛世的唐王朝,也是历经了两代君主的前赴后继,最终联合新罗,才将其彻底灭国。这个国家的坚韧程度和战争动员能力,远强于突厥、吐谷浑等政权,决不能以蕞尔小邦等闲视之。因此当时隋王朝最好的选择,是通过有限的战争打击其嚣张气焰,逐渐削弱,而不是一口吃个胖子。 隋炀帝又错在了好大喜功,既有求成,不知己知彼,兵家之大忌。 隋炀帝建立的科举 制度,打开了中下层老 百姓上升之门 ,有利于平等,民主, 自 我实现。 引用文献: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0075219.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7031b90102ea3t.html
个人分类: 强国|2614 次阅读|19 个评论
学会“裸退”更重要
热度 31 何裕民 2012-12-17 13:37
前几天我在南京会诊,第二个病人是个老病人,是个全身曾经有过多种毛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再加上乳腺癌的病人,手术做完后因为身体情况实在太差,所以,没有办法化疗、放疗,就用中药调整,一直到今天。 她是我2007年的病人,这次来复诊,其他方面都很好,查体也大都正常,就是有点舌尖红,容易出汗等。已经是80多岁的人了,她见了我,就开始唉声叹气……号她脉,很紧、很速。然后,我问她:“你所有查体的,都很好,自我感觉也可以,为什么还要叹气呢?”她说:“我心理很不舒服,全身也不舒服。”我又问:“为什么?”她支支吾吾了半天,说她为孙子的婚姻事情担忧,天天茶饭不香。旁边的子女们都不敢做声!我当时心里就明白了一大半!这样的女性,虽然已是祖母了,快要接受第四代了,但是在家里一直都是个女强人。正因为是女强人,家里大大小小事情都要她操劳,子女们插不上话。也正因为这种性格,表现出她典型的A型行为,导致了冠心病、高血压,落下了一身的病!现在精力好一点了,又开始管了。 我开始开导她了。我半开玩笑半说真地说:“你这个一把手,什么时候退啊?”她说:“我不管不行啊!我不管他们就干不好事情。”陪她来的两个子女相视而不敢吭声。我开玩笑地说:“胡锦涛总书记都彻底‘裸退’了,大家都赞扬他的高风亮节!你已经八十多了,还管这管那,还不应该退吗?你这么多病,这么高龄,还管着这些事情吗,地球没你就真的不转了?”她说:“我真为了我的孙子在担心啊,快30岁了,就是不结婚。”我又说:“你的世界和你孙子的世界是一样的吗?他有他的世界,你管得了这些吗?”她说:“我天天管啊,我天天说,他们又不管;但管了也没有用。”她朝旁边的子女们看看。子女都一声不吭,看得出来都很怕她,也很孝顺她。 我说:“真的,和你说明白了,要学会退让,该退则要退,而且要‘裸退’。我今天告诉你,你一身落下这么多毛病,从心身医学角度来看,很多就是因为你管得太多、操控欲太强,也可以说你劳碌命一辈子;也可以说你抓住权利不放;你不妨试试看:调整一下,你也活得好,大家也活得好。”这时候有个大胆点的女儿就说了:“妈,何教授说得对,你管得最多!”我说:“向胡锦涛总书记学习,彻底退下来,让下面的新的总书记可以放手地干!你抓着权利,子女们不敢,第三代你还要管,管得了吗?”老太支支吾吾说:“这次我肯定听你了!我什么都不管了,看到大家高高兴兴就可以了。” 我最后送她三句话:糊涂点,放慢点,少管点;一定会快乐点,健康点,大家都幸福点! 所以,我也奉劝很多女性癌症患者,大多有着家庭“一把手”的这种特点——抓住权利不肯放,管得太多!一管就管出问题来了。不妨学学我们的总书记,做到“裸退”,自己去享受生活,去享受新的天地,也许,对你对家人都是一种超脱、快乐和幸福!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1684 次阅读|31 个评论
感谢有您有大家之医生(一)
热度 10 cosismine 2012-12-11 18:36
在做手术前,我看了一部热播剧《心术》。在一部弘扬正气的电视剧里,对病人给医生塞钱或者医生给病人索要红包没有进行强烈地抨击,相反,似乎还给予一定程度的理解和宽容。我记得好像那个主任是这么说得:是有很多医生收 红包 , 但是跟医生手术是否用心没有关系 , 收红包顶多在其他方面多照顾你一点 , 下次来看病的时候还能记住你 ...... 其实,医生做手术的时候,他不会说,这个人送红包了好好做,那个人没送红包就不用心,做好手术,这是道德底线。 在社会上混,我们难免求人办事,有些事情办成了,但大多数事情都没有办成。在某个关节点上,常常想起要不要送礼,常常想送多重的礼合适。当然也被人卡着脖子要过礼,因为实在难以忍受这种侮辱,我义无反顾地拒绝了。 要开刀的话,要给医生塞红包的事情,我也时有耳闻。开刀之前,我不知道该不该给医生送红包,红包里该包多少钱。打听了一下,长海医院以医生收红包而且红包比较重而昭著于上海摊。但可能是以讹传讹,为了确保我不因为没有送红包而无法接受正确的治疗,我问过几个在长海做过手术的病友,他们没有给医生送过红包。 在长海医院乳腺科的病房外面,悬挂着 希波克拉底 誓言 我要遵守誓约,矢忠不渝。对传授我医术的老师,我要像父母一样敬重。对我的儿子、老师的儿子以及我的门徒,我要悉心传授医学知识。我要竭尽全力,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我不把毒药给任何人,也决不授意别人使用它。我要清清白白地行医和生活。无论进入谁家,只是为了治病,不为所欲为,不接受贿赂,不勾引异性。对看到或听到不应外传的私生活,我决不泄露。 我后来查了查,这个誓言后面还有一句很怕人的话。 如果我能严格遵守上面誓言时,请求神祇让我的生命与医术得到无上光荣;如果我违背誓言,天地鬼神一起将我雷击致死。 我当然也想过给医生塞钱。只是不知道该不该塞,该以怎样的方式塞,塞多少。 给医生塞钱,没有这更让病人安心的方式了。然而,病人也因此从心底里对医生失去尊重。他们当然可以像《心术》里面一样找几个医闹闹一闹医生,但只要病情好转痊愈,大多数病人也就此作罢。 对医生而言,一方面,钱这个玩意,任何时候都是多多益善,高昂的房价让生活变得如此艰难,他们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怎么能不需要金钱?另一方面,接受贿赂又让他们陷于不义的境地,在社会道德和职业发展上,都是一道可以被人拿起来说事的污点。 对病人而言,是选择相信医生的道德底线,保持对医生的基本尊重,还是不相信医生,用金钱买来心安? 我一直犹豫不决。 给医生送过红包,一般而言,都不会公开出来。但病友同时经历过生死,之后也许就再也不会见面,在短时间内很容易就成为生死之交,所以,病友之间那个医生收红包,胃口多重,生过一场致命的疾病,并在那个医院住院治疗后,几乎成为公开的了。 我这里要说的是,徐州的一个病友的故事:我住院开刀之际,他带他爱人来化疗,他给我说,门口那面锦旗是他和他爱人送的,因为医生不收红包,他对医生的尊敬无以复加,只好以一面旗帜来表达心底的尊敬。 他们是乡下人,她爱人早就发现了这个肿块,只是不疼不痒,先前孩子小,两个老人,一个老年痴呆,一个癌,需要照顾,就一直忙,没有办法关注自己的身体。去年,两个老人相继去世,女儿大学毕业也到当地一个大专工作了。女儿单位组织体检,很多人不去,女儿就给妈妈要了一个号,去体检了,结果是要命的癌。相依为命走到现在,少年夫妻老来伴,还有那么长的一截路要走,自然舍不得让妻子走,找遍所有的关系,不惜一切手段开始给妻子治病。 通过一个老乡,认识了长海医院的施俊义大夫。施俊义是长海医院乳腺科的头牌,出特需门诊的,他想着这样一来,他的妻子就有救了,千里迢迢的,就来上海给他妻子治病,为了让医生尽心尽力做好手术,做手术前,他给施俊义送了 3000 元,施俊义说你还有孩子上学,家庭也不宽裕,留着给孩子做学费吧。 …… …… …… …… …… 我自然也知道一些病人给医生塞红包而医生也收了红包的事情,有些医生我甚至都没有听说过,但这些故事永远也上不了台面。医生收红包的前提,是他能治好病人,病人因此表示一份感激,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选择,但病人给医生的感激,如果是心底里的一份尊敬,和日益健康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真诚的信任和合作,我相信,这份感激,比任何感激的份量都重。 我最终,没有给医生塞红包,而是心底的尊敬,日益健康的生命,还有对医生深深地信任。 没有医生,我怎么能淌过这生死之门?在我的感谢有您有大家的系列里,怎么能没有他们的影子?下面,我就说说我治疗期间所经历的几个医生。
个人分类: 我美丽的秃瓢岁月|6331 次阅读|10 个评论
唐氏综合症病人是否有出生的权利?
热度 7 SNPs 2012-11-28 06:43
唐氏综合症是否该做产前诊断?这在国际上还没有成为定论。 前两天在日本参加了一个有关无创 产前诊断的国际会议,讨论了很多技术问题,有两条路线之争 。 这个会议上还有两个日本女科学家的演讲。一个是学社会学的 渡部麻衣子博士 , 她的演讲也很精彩。因为她本身正怀孕,所以演讲就更贴切。她首先介绍了唐氏综合症的历史,尤其是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蒙古痴呆"命名。她更进一步讲到现代 西方在唐氏综合症产前诊断方面有关社会伦理学的争论。多年以前,患有唐氏综合症的病人平均寿命只有几年,社会也普遍对这种"蒙古痴呆"抱有很强的歧视,所 以认为通过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是降低发病率,减少病儿家庭和社会负担的一个好方法。可是现在,因为医疗技术的提高,绝大多数病人可以和正常人一样活 到老年。同时,由于社会对病人和其家庭的歧视大大降低, 许多病人能正常上学,工作,生活: 经过对唐氏综合症患者和他们的家属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病人和家属都很幸福,甚至比一般健康人的幸福指数都高: 那么,这么幸福的(病)人为什么没有生存权利?我们凭什么剥夺他们和其家人的幸福? 虽然,我们在技术上解决了唐氏综合症产前诊断的问题,可是,由于社会的进步,我们可能被迫要从新考虑这个技术的适用性。就好比技术的发达使得人类有制造原子弹的能力,但是,是否使用这个技术也成了全社会需要回答的问题一样。 科学家,企业家,不能仅仅关注技术和赚钱,更要了解社会的大环境,大需求。不然,我们很可能成为历史的罪人。这,也是我几年前就离开了医学遗传学领域的原因 之一。因为遗传病,诊断出来了,许多都没有治疗,让人显得束手无策。而做象心脏病,癌症这样常见疾病的科研,类似的心理纠结就会少些。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6663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推荐于丹一篇很值得一读的讲演稿
热度 32 何裕民 2012-10-31 13:56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十八届年会很快就要在湖州召开了,忝列会长的我,照理要做主旨报告及中心发言。我准备的是“慢性病治疗性教育问题”的专题。但似乎意犹未尽!遂再推荐一篇很值得一读的文章;作者是讲《论语》而享誉天下的于丹。她是应邀在北京协和医院对医师们做的报告。报告如下: 现在大家提及医院,心中的神圣感并没有减弱,但同时却生发出很多其他复杂的情感,比如说医患纠纷。在这个急剧转型期,整个社会的情绪都会表现在患者和医生的关系上。医生最辛苦,也最委屈。作为医生,到底该怎样调整自己?除了治病,我们还能给患者什么?   不管遇到多焦躁的病人,医生自己先要把心静下来   医生首先都是心理医生,只有把自己的心理调整好才能面对患者。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用了 30 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资本主义 100 多年完成的历程。跨越式的发展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很多断层。人们面临的选择突然增多,承受的压力也呈几何裂变式地生长着。   科技是把双刃剑,在让我们获得文明的同时,也助长了人类的狂妄。我们不仅对天地失去了敬畏,对生命也不是太敬畏了。我们现在还能够“安其居,乐其俗,美其食”吗?我们还能在生活中安顿自己的心灵吗?这一切既是科学的福音,也让人的生命有了一种喧嚣的狂躁。人们希望在生命中获取更多,却不知道我们失去了什么。   正因为今天我们有太多的不如意,所以医疗的位置显得更重要了。医生首先治的应该是心病。所有看病的人,不管他是哪个科的患者,都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他们因为无知、痛楚而感到无助、沮丧、委屈、愤怒。对疾病的畏惧、对医疗费用的担忧,都可以把人击垮。所以,医生首先要消除病人的不安全感,给病人一份可靠的承诺,让他平静下来,敞开自己,在开放的状态中接受治疗。   都说医生是白衣天使,你们身上的白大褂能给百姓承诺的是安静和纯粹的安全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对看病的患者和家属来说,他们首先寻求的是一份心理治疗。但在中国,心理治疗并不普及,有许多人是心理疾病日积月累,最后通过身体疾病表现出来。所以说,医护人员不仅在修复生命,也在修复心理秩序。安顿了心灵,他的接受与信任才是一种强大的场效应。   怎样才能让病人和家属信任呢?沟通的技巧有时比治疗的结果还要重要。司法上有个词叫做“程序公正”。司法也做不到所有的结果都是公正的,但可以确保程序公正。医护人员不能承诺一定能把患者治好,但能做到知情同意和人文关怀。我知道医生的门诊量很大,要从早上 7 时多坐到下午 2 时,别说吃饭,就连水都喝不上。永远都有一堆病人想挤进门,医生都愿意快点看完一位再叫下一位。   我一直有个奢望,就是医生哪怕拿出一点点时间,在患者说话的时候安静地看看他的眼睛,让他能先感受到接纳。当坐在医生面前时,无论何种社会地位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的弱势。他说的话可能无关诊断,但你让他说就是对他的一种肯定。他就会由此觉得自己还有救,因为医生愿意听他说。最怕医生都低着头,很少和患者对话。磨刀不误砍柴工,你看着他说话 10 秒钟得到的安顿和接纳的感受是无法言传的。这是一个平息焦躁的过程。   《庄子》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人心要想洞悉世界,必须是宁静的。要想安抚好患者,医生就要像圣人一样,不管遇到多焦躁的病人,自己先把心静下来。怎么才能做到心静呢?《菜根谭》说得好:“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医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需要“排毒机制”。曾有一位高僧说过,五星级酒店和二星级酒店最大的差别就是垃圾转运能力。其实人体也是这样,我们产生了很多毒素,转运垃圾能力强的人才能生活得更幸福。   道家讲究“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一颗心磅礴万物,就可以做到天地万物与我合一。一名医生不了解宇宙自然往来穿梭的平衡,只埋头于眼下的工作时,心就会不开放。道家实际上是教人一种智慧洞悉生命,顺应自然。守着一点宁静和寂寞,这种有品质的状态我们现在太稀缺了。要想守住寂寞,就要保留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苟同。回归朴素才是最大的保健。很多医生喜欢书画、诗词,这种抽象的、艺术化的思维可以给人带来很大的享受。   医生要用尽整个职业生涯去解决与每位患者之间的两两关系   《论语》的核心就是“仁”。这里面藏了一个巨大的密码,叫做“二人成仁”。仁爱就是两两直接的关系。医生要用尽整个职业生涯去解决与每位患者之间的两两关系。从两两关系中可以看见仁爱。什么是仁爱?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   仁爱的具体实施方法是什么?孔子答:“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第一个字是“恭”,“恭则不辱”。对每一个生命都恭恭敬敬,那么他自己就不会遭到侮辱。每个生命都有尊严,谁都不希望受到他人的攻击和羞辱。但这一点,所有的医生都能做到吗?   天才乔布斯去世时只有 56 岁。身为亿万富翁,他有很多保健医生。可为什么他的生命还是那么无助?他的传记里写到了他的狂躁、多疑,他和女儿的紧张关系。这一切都不是医疗能够解决的。他发现癌症后的大部分时间用于禅修,试图从东方文化里找到调试生命的可能。所以说,医生在和患者打交道的时候应该保持恭敬,体会他们的不容易。病人身体内的秩序被打破了,他希望医生可以帮助他恢复秩序。当一个人从秩序中突然脱离的时候,他一定处于一种狂躁中,这种状态有时就表现为攻击性。医护人员能不能在这时保有一份对苦难的同情和悲悯呢?尊敬苦难,也是一种境界。   第二个字是“宽”。孔子说“宽则得众”,意思是你对别人宽,就能得到众人心。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是传递对生活包容的态度。北京协和医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好大夫,从不拿专业知识吓唬人,而是传递积极乐观、生活一定会更好的信念。传递态度,影响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很喜欢罗曼·罗兰的一句话。他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热爱它。   第三个字是“信”。孔子说“信则人任焉”,要守信别人才任用你。对医护人员来说,你承诺的不是病可以治好,而是要给他信念。能给病人一点信心,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记得我父亲去世时,作为独生女,我做了我能做的一切,但还是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只能在床旁看着他一点一点走远。当时我的朋友发给了我一首歌——《 I Regret Nothing 》。歌中唱道:“我尽了心,我对一切已经了无遗憾。”我想这也是一种关怀和安慰。   第四个字就是“敏”。“敏则有功”,敏锐者能建功立业。个性化对症下药也非常重要。如果是农村的患者,你讲的很多专业词汇他听不明白;如果是海归,你不解释清楚他就觉得没有尊重他的权利。医生面对的患者千差万别,唯一相同的就是他们都生病,他们都心理恐慌。对医生来讲,在敏锐观察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要有思想方法上的融合。   孔子说的最后一个字是“惠”。“惠则足以使人。”谁有恩惠之心,谁就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在我看来,医疗上的恩惠,就是品牌医院的附加值。病人之所以选择名医院,不仅仅是因为医生医术高,更是因为这里的医生为人境界比别人高。   好的医护人员首先要把握自己的生命,然后再把信任从内心传到手心,再交到患者及家属的心里   中国的哲学,儒家、道家、佛家共同作用我们的身心。我们按儒家的方式进入社会,担当责任;按道家的方式心系宇宙自然,以养精神;按佛家的方式内心建立觉悟,把握生命自我。中国人要靠中国的文明成全自己,然后在自己的岗位上才能传递信念。   作为医生,大家能传递的不仅是修复生命的承诺,还有在社会转型期对整个显性的、隐形的不安全感的承诺。承诺我们会尽力,承诺你们的知情权,承诺过程的透明公开,这些是消除不安全感的法宝。儒道释最终把中国医生承诺为一个天高地阔的人。而这种天高地阔者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却仍热爱生活的英雄主义者。   英雄主义者可以教给患者什么呢?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老酋长总是料事如神,从不犯错。他手下的小伙子便不服气,想要考考老师。他将一只刚孵出来的小鸟握在手中问老酋长,这只小鸟是生是死。老酋长意味深长地说:“生命就在你的手中。”我们的生命就在自己手中。   面对今天的压力和无奈,还有多少人能说把握住了自己的生命?还有多少医生能说我是医生,所以我能化解压力,所以我能传递信任?好的医护人员首先要把握自己的生命,然后再把信任从内心传到手心,再交到患者及家属的心里。从心到手,从手到心,告诉他们生命在自己手中。 一所优秀的医院修复的绝不仅仅是伤痛,它传递出来的价值是功德无量的。这份价值为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注入了良性因素,提供了一份信任的坚守、安全的承担。 ——于丹 可见 ,不仅内容厚重、深刻,有突出的现实意义;且大大弥补了医学伦理学之精华,并是以中国传统伦理为基础作出的补充;故弥足珍贵!值得一读! 但愿你我行医者能奉之为行为圭臬! 也愿所有人(包括患友)能够从中吸取一些养分!
个人分类: 医学与人文|2238 次阅读|32 个评论
医生,你凭什么收“红包”?
热度 4 AnjinLiu 2012-9-1 22:35
最近大嫂出了点事情,住进了医院,做了手术,花了2万多。 刚给家里打电话,老妈说,塞了几百块给那个主刀医生。 说给医生红包,之前倒是听过不少。 记得小时候的时候,老妈有胃病。去县医院看病,有个医生,如果你不“孝敬”他,他就给你随便弄下,吃了很多药都没有用。然后我爸妈在别人的指点,后来去的时候给他提了几斤茶油,然后他看了下,老妈的病立马见效。 但是现在有关部门明禁收红包,现在还是没有一点用。 下面是我的一点猜测: 如果不塞红包的话,医生就不会用心和从病人的实际来治病。比如能达到同样疗效的药,如果不给红包的话,他们会给病人最贵的药。他们可能会给病人安排一些乱七八糟的检查等等。但是如果塞了红包,我不知道除了获得额外的经济利益之外,是不是还有什么一样的感觉,比如感觉自己受到重视和尊重,极大的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反正就是塞了红包之后,他们可能就会用心点。 对于病人来说,塞几百块钱,可能能省几千块钱。而且医生会更用心点,不至于把手术刀忘了,还留在体内。 对于病人来说,始终处于弱势一方。只要医生没有把病人致死,病人就没有可能去告医生,因为很难取到证据。当然很多病人被治死了,病人家属同样也没有办法告。所以医生在某种程度上拥有很大的“隐形权利”。对他们来说,心情好就好好看下,心情不好,对不起,糊弄两下。当然如果你塞给他们红包,再差的心情也会好起来的。 医生和病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医生凭什么拿红包?医生很穷吗?如果到了主刀医生,还说穷的话,没有人会相信。当然穷是是相对的概念。当然人对金钱从来就没有抵抗力。但是为了钱是不是就能忘记自己的身份和职业道德?! 说得再简单点,病人上医院瞧病,本来就要出钱。我出钱给你,你就得好好给我看病,公平交易。作为医生,你凭什么给我缺斤少两?你有没有一点良心和人性!?
个人分类: 人生漫步|3829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陈志武:医生如何赢得病人的好评
whyhoo 2012-8-7 14:52
由于医疗服务固有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业绩评估与定价挑战,使其从组织方式到具体的治疗方法都很难得到完美的解决,专业意义上最优的,往往不一定是患者能真正得到的 医生如何赢得病人的好评 南方周末 2012-07-06 陈志武 我们都知道,医生的好坏取决于他是否能把病治好。话虽这么说,一旦自己生病了,你的要求可能从抽象变得很具体:不只是希望医生把病治好,而且更希望他能尽快,治疗的过程中,从用药到手术都不要留下副作用,至少要尽量少;也不希望经历太多的痛,当然最好是无痛;也不要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至少得少耽误工作而且能正常生活,等等。 这些都是很典型很正常的要求。可是,就像以前所说,在诊断和治病的过程中,医生和病人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对多数病人而言,他们除了这些愿望,根本不知道自己生了什么病,更无法知道医生的诊断是否专业、合理,所开的药是否合适,药量是否恰当,用药时间是否合适等等,所以,不管医生说什么、开什么药,病人只好听了去做。 表面看,医生掌握完全的主动,而病人是绝对被动,这对医生最为有利,让他们可以随意“宰病人一把”。实际上,存在于医生和病人间的这种信息不对称,也给医生带来巨大挑战,使他们的工作很艰难,因为他们也希望病人认可自己的工作、尊重其专业判断,尤其是希望病人能满意并推荐自己的亲戚朋友也来那家医院找这个医生。为了获得病人的好评,医生该如何克服彼此间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障碍呢? 以感冒为例。在美国,如果是一般感冒去看医生,医生会讲:你不需要吃任何药,只要你多喝水或其他饮料或液状食物,给身体三天时间,就可以恢复;如果三天后还不好,你再回来。然后,医生让你空手而归。 在中国,如果医生让感冒病人空手而归,许多人会认为这个医生没水平、根本不懂,下次可能就不找他了!因为在中国,多数老百姓还是自觉不自觉地觉得既然花钱挂了号、去看医生了,总不能空手而归!会觉得空手而归等于没看医生!尽管客观讲感冒是病毒引发的,人体遭到病毒攻击时会立即还击并产生抗体,发烧表明人体在做该做的事,只要发烧不超过三天,就没有问题,医生不应该开药打针。 我看到许多荒唐的事。特别是年轻的父母,小孩一感冒发烧,就到医院要求医生给很多抗生素、给打吊针挂水。如果医生不给开,甚至会骂医生。最后,小孩身体越治越弱。抗生素用得越多,身体的抗药能力越强,对药的依赖性也越高,帮倒忙。越是受教育少、迷信药的人,就越是非要医生开药不可。 中国社会对医生的预期如此,医生为了获得病人的好评,不会不配合,通常,给每个来访的病人都开药和挂水。在这个意义上,医生的治疗对策受制于病人与医生之间的知识不对称和信息不对称,虽然这些做法会带来害处,不是专业上的最优决策,但这可能是这类信息不对称的社会代价。 在美国,普通大众的医学知识和对医生专业能力的信任程度可能要高些,所以,美国医生不需要以多开药和挂水来获得病人的好评。我在美国已经生活二十六年,生过几次病,但从来没有医生给我吊针挂水的,也没有给我打针注射,跟中国医生的做法很不同。口服比注射、挂水更安全,因为口服让药物经过胃、肝、肾等器官的过滤保障,而注射让体外物绕开这些过滤、直接进入血液或其他体系。中国医生多开药,或许也有普通大众不自觉的贡献,我们只有看到医生开些有形药物,心里才踏实。 2006年6月,我在自家后院不小心碰到毒藤叶,使我的手脚多处痒痛,并且不断扩散。在美国时,就去看医生,医生先让我外涂可的松药膏,后来改用口服可的松。几天后,到了北京,由于受到酒和其他饮食的刺激,毒藤反应开始逆转恶化。在北京,去了中日友好医院,医生问我在服用什么药等等,我把在美国时医生开的药讲了一遍。 听完,他说:美国医生用药很轻,太保守;如果中国医生这样做,很快会被病人赶走,因为如果不能马上看到效果,患者和家属会认为你的水平不行。在中国,开药的原则是先用猛药,最好是一两小时内立竿见影,至少一天内必须明显见效,然后再慢慢减轻药用量,让身体本能逐渐恢复。 我说:是不是能这样理解,在美国,病人不迷信保健药,也不一定以医生开药多少和治疗是否立竿见影来评估医生的水平,而是更信任医生的专业判断和职业伦理,所以,医生的治疗原则是,除非是急救,否则,必须顺其自然,以尊重人体本能反应机能为主,人工药物只是帮助催化人体本能,但不是劫持人体本能,因此,用药不太猛。相比之下,在中国,由于病人只认具体结果,要求立竿见影,所以,医生就得先用猛药代替、劫持人体本能,让药以最快速度产生效果,之后再通过降低药量让身体本能逐渐恢复。中美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别,一个是轻量用药辅助身体本能,而不是取而代之,另一个则先用猛药后减轻,是两个社会评估治疗的方式不同、信任程度不同的结果。 医生接着说:大致如你所讲。我们做医生的必须面对客户、面对病人,治疗思路也要根据他们的偏好调整呀。 当然,就单个病人或者单次治疗而言,下猛药追求立竿见影,也许不是问题,但如果经常对一个患者如此治疗,势必扰乱其身体机能,使其难以恢复正常。况且,当整个医生群体都这样做时,就会像农村过度使用化肥导致土质系统性恶化一样,那必然是整个社会滥用抗生素、滥用各类注射药,使人类的抗药能力大大上升,等人类有更严重病疫时就找不到治疗办法了。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中国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包括在人体和动物中的使用。依靠猛药来消除病人跟医生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是人类可持续的策略。 按照以上逻辑,要改变医生用药过多、过猛的局面,关键还不在医生,而在社会大众方。为了降低病人跟医生间的知识和信息不对称,一是普及医学知识,包括推出小学中学大学的医学知识必修课,以及大众媒体的经常性传播,以这些方式让大众对医生的预期趋向合理,减轻对医生的非理性要求;二是提升医生和护士行业的职业操守,这需要在医疗收费体系和激励架构上放松管制,高薪养廉,也更需要通过追究医疗专业人士违背职业伦理的责任,增加违规成本,改善医生的社会形象,一旦社会对他们的信任增加了,也能让医生从不合理压力中解放一些;三是药监局要担当起责任,严惩假冒伪劣医药公司,同时必须放开媒体的调查监督,一旦信息畅通了,社会对医药的信心也能逐步增加;四是医生对病人多介绍、解释相关病类的学理和治疗方法,包括给病人和家属发送相关资料。这也是中美医院的差别所在,在美国看病,医生最后都送一些病理阅读物,鼓励患者与家属多读,而中国医院基本没有,一旦全国医生都如此,医疗受众显然会在治病过程中边接受治疗,边学习相关知识、理解医生的所作所为。 由于医疗服务固有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业绩评估与定价挑战,使其从组织方式到具体的治疗方法都很难得到完美的解决,专业意义上最优的,往往不一定是患者能真正得到的。可是,对于任何社会,健康又直接影响到人生品质,也是最核心的人类价值,其重要性只会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快速提升,所以,人类还会继续探索更好的答案。而理解这个行业的性质,应该是各种解决方案的开端。 (作者为耶鲁大学教授) 原文见 http://www.changce.org/index.php/healthreform/78-healthreview/831-2012-07-27-04-36-46.html
个人分类: 卫生|15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医生拒收红包挨打,病人“病”得不轻
ssglwu 2012-7-29 07:49
吴国林 医生拒收红包挨打,病人“病”得不轻 2012 年 07 月 26 日 14:28 来源: 羊城晚报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07/26/16323329_0.shtml?_from_ralated 江西省高安市人民医院的骨科医生单人安退回车祸患者家属的 500 元红包,却被误以为得了肇事车主的好处,而鉴于伤者已治愈、给出 “ 可以考虑出院了 ” 的建议加剧了这种猜疑,在按照正常医疗规程,停掉了患者的一些消炎药并嘱咐病人出院后,患者的两名家属在医院门口堵住单人安,将其头打破。( 7 月 25 日《人民网》) A 好医生遇见怪家属 绝代双骄啊 嗨爺:这医生本来想来一回两袖清风,结果碰到这么一个推理能力极强的患者家属,堪比绝代双骄啊。 ngxsr :医生最难当,好也不是,错也不是,当今社会,扭曲的心态。 B 收不收,红包都能起心 “ 魔 ” 董刚:患者的不信任心理从入院的那一刻已经存在,倒是红包变成了一种心理 “ 安慰剂 ” ,形成了暂时信任关系。 范子军:收红包有违纪风险,送红包增加经济负担,红包之患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可一旦送红包成医患 潜规则 ,双方却又都很难摆脱红包现象的困扰。患者看病不送红包心里不踏实,怕医生不尽心尽力;医生就是想拒收或退回红包也难,会使患者主观臆测为嫌少或者不肯帮忙,进而加剧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引发更深层次的 “ 暗战 ” 和冲突。 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 , 都要认清红包的 “ 魔鬼 ” 本质,从我做起,拒绝红包、远离红包,尽早让红包淡出历史舞台,否则不仅会败坏医风医德,最终伤害的还是我们自己。 C 住院越久赔付越多 医生不解风情? 梦之乌托邦:病人好了为啥不愿出院,这个,都懂的。人家是想多讹点肇事者的钱,结果你这小医生不懂行情让人提前出院,那能饶得了你吗?别说我心理黑暗,只是这样的事见得太多了。 贾志勇:这位患者 “ 情况复杂 ” ,牵涉案件诉讼博弈,关系医疗费用赔付、伤残鉴定等问题。其目标是肇事车主,而与院方、医生不具备矛盾关系,起码不会抱怨医疗费用高,甚至即便病愈、伤好,也要在医院多住一阵子的。医生的诊治,貌似成了其中的一个筹码。这考验的是社会人群的道德底线,考验的是世道人心的诚信状况。 打人者固需惩处,被打医生是否真的像患者家属怀疑的那样,得了肇事车主的好处,也需要进一步查证。 D 别动不动就拿医德说事 张立美:可能并不是患者家属不信任医生,而是医生断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发财机会,患者家属殴打医生,可能并不是为了患者的健康,而是为了钱财。 事实上在目前医患矛盾和医患冲突不断的社会现实下,医患之间稍微发生点事故,就立刻刺激公众敏感的神经,效应往往会被放大,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发生事件的个案原因,而是联想到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和矛盾,想到的是医生医德的缺失。笔者认为,公众的这种思维要不得、很危险,在探讨医患之间冲突事件时,应当从个案实际和本身出发,要就事论事。 点评 “ 医生拒收红包挨打 ” 的正常与反常 惠铭生:发生这事的原因,其一,在患者家属眼里,天下医生哪有不收红包的?进而臆测拒收背后可能藏有猫腻。比如,在该案中,打人者会猜测 ——— 医生不收我的红包,肯定是收了肇事车主的红包。 其二,在患者家属眼里,一起交通肇事案、普通伤害案的发生,侵害方与受害方 “ 拼关系 ”“ 维权 ” ,是时下流行的潜规则。比如,受害方想多在医院住着,充分享受治疗,甚至想通过过度医疗的办法,借以惩治侵害方;而侵害方呢,总是千方百计让受害方及早出院,借此少赔偿一点费用。而受害方何时出院,话语权、决定权就掌握在医生手里。所以,为了各自的利益,各显神通 “ 公关 ” 医生,也变成为社会 “ 共识 ” 。 基于这社会 “ 共识 ” ,医生拒收红包,且嘱咐患者出院、停药等行为,无疑步步加深患者以及家属的猜疑,于是,心生怨恨进而殴打医生的悲剧就上演了 …… 着眼社会大环境看,中国自古到今,都是一个 “ 熟人社会 ” 。在这种社会环境里,处理问题往往依靠的不是事实、公正与公平,而是人情、关系与金钱。马路上撞了车、打官司、就医、上学 …… 只要办事,人们率先、不由自主所想到、所要做的,几乎都是拼关系、找门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公众的思维与心态势必 “ 畸形 ”——— 正常的,如医生拒收红包,则成了不正常的事;而不正常的,如医生收红包,反而成了正常之事。对此, “ 医生拒收红包 ” 挨打,虽然违背常理是反常的事,但却符合社会潜规则而成为正常之事。 社会病了,人的思维当然会畸形,行为会失范。 · 小强整理 · 小强
个人分类: 杂记|2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地看待晚期癌症患者
热度 13 qpzeng 2012-7-17 14:07
站在科学的角度,我们应该让所有不幸罹患癌症的患者了解如下事实:如今癌症并非“不治之症”;早期癌症已能采取医疗手段治愈;某些癌症可以不治而愈——自愈! 至于晚期癌症,是否应该完全依赖医学干预还很有争议,主要体现在人道层面。除非患者本人做出明智的决定,否则病人家属将面临艰难抉择。 晚期癌症患者的精神状况和身体机能都远远比不上早期癌症患者,即使他们坚持继续治疗,也未必能取得预期的疗效。 一、癌症治疗并无严格选择性,因此副作用严重 大家都知道,西医治疗癌症就是靠“一箱药、一束光、一把刀”,即化学治疗(化疗)、放射治疗(放疗)、手术切除。所有化疗药物都是剧毒化学物质,它们进入人体后并不能直达肿瘤细胞,而是遍布全身后杀伤它们接触到的一切细胞。说白了,目前肿瘤治疗的策略就是“宁可错杀三千,也不放走一个”。 不过,由于肿瘤细胞生长旺盛,血管丰富,血流充沛,肿瘤细胞吸收的营养成分及药物成分都比正常细胞多得多,因而化疗药表现出优先杀伤肿瘤细胞的微弱靶向性。对于肿瘤患者而言,只要吃药能使肿瘤彻底消退,哪怕“掉头发”,“无口水”、“没胃口”等各种副作用都是可以克服的,问题是并非所有患者及不同肿瘤在服药后都如预期那样有效。 二、癌症治疗并不能药到病除,最棘手的是耐药性 化疗遇到的最大问题可能还不是药物本身的副作用,而是肿瘤细胞在服药过程中产生的耐药性。人体细胞膜上分布着许多由能量驱动的“药泵”,像水泵抽水一样,它们可以将药物、毒物等异物从细胞内向外排,本能地发挥着细胞解毒作用,以维持正常细胞的功能。 不幸的是,肿瘤细胞的药泵比普通细胞多得多,只要药物达到一定浓度,它们就会加大“马力”将药物拼命往外抽。不管你吃多少药,药泵都会将其中大部分排出来,于是耐药性就产生了。当然,耐药性的产生还有很多方式,在此不打算细谈。 为了克服耐药性,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适时更换不同的化疗药,也可以采用增敏剂与化疗药同服。因此,在服药过程中,医生会根据自己的专业判断确定用药的种类及其用量,患者应该严格遵医嘱。 三、肿瘤转移或肿瘤干细胞残留导致肿瘤复发 在癌症的康复治疗中,还会碰到肿瘤转移的问题,这在晚期癌症患者中更常见。肿瘤细胞中含有很多促进肿瘤细胞生长的细胞因子及激素类物质,当肿瘤细胞被放化疗杀死后或被手术割除后,反而会使这些生长刺激剂释放出来并转移到别处,从而加速肿瘤浸润和转移。 无论是放化疗或手术治疗都难以清除实体瘤内藏匿的肿瘤干细胞,从而留下肿瘤复发的祸根。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能够靶向杀死肿瘤干细胞。 四、晚期癌症患者的艰难抉择 对于肿瘤出现转移或治疗后复发的 晚期癌症患者,医生通常会明确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治疗成功的把握有几成,让他们自行决定是否继续坚持治疗。问题在于,让患者不再治疗“回家等死”,亲属们于心何忍?而继续治疗只能是白白“烧钱”! 对于身体本来就很差的老年晚期癌症患者,这时放弃治疗应该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没有了药物的副作用,病人的生活质量将明显提高。如果因为肿瘤疯长导致病人疼痛难忍,可以服用一些止痛药或打止痛针。目前,也有医院提供“姑息治疗”(palliative treatment),意在尽可能减轻或消除各种不适症状。 五、精神支柱最重要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某些癌症甚至到了晚期也 能奇迹般地自愈,只不过癌症的自愈必须依赖自身的免疫系统,而强大的免疫功能要靠自我意志力的坚持、精神状态的调整和特殊营养膳食的补充才能炼成,必要时还要靠少量药物的辅助! 我并不鼓励癌症患者放弃应有的临床治疗而一味地搞所谓“精神疗法”,相反,无论继续治疗还是放弃治疗,患者都必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还要有战胜病魔的必胜信念,也就是“精气神”绝对不能垮!
个人分类: 科普集萃|8211 次阅读|36 个评论
误诊给病人带来的损害有多大
xuxiaxx 2012-6-30 14:57
盘点国内外医院误诊:被割肾被癌症 来源: 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305429cat=0J
20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肺癌病人的体力状况评估方法
xupeiyang 2012-6-24 20:48
肺癌 PS评分,指根据体力状况评定,主要为五分法和百分法 Zubrod-ECOG-WHO(ZPS)法(五分法) 0分 正常活动 1分 症状轻,生活自在,能从事轻体力活动 2分 能耐受 肿瘤 的症状,生活自理,但白天卧床时间不超过50%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陈振光 3分 肿瘤 的症状严重,白天卧床时间超过50%,但还能起床站立,部分生活自理 4分 病重卧床不起 5分 死亡 Karnofsky评分法(KPS,百分法) 100分 正常,无症状及体征 90分 能正常活动,有轻微症状及体征 80分 勉强可进行正常活动,有些症状或体征 70分 生活可自理,但不能维持正常生活或工作 60分 有时需人扶助,但大多数时间可自理 50分 常需人照顾及给予药物治疗 40分 生活不能自理,需特别照顾及治疗 30分 生活严重不能自理,有入院指征,尚不到病重 20分 病重,需住院给予积极支持治疗 10分 病危,临近死亡 0分 死亡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3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慢性病人吃粽子要精挑细选
xupeiyang 2012-6-23 06:36
老人、儿童、体弱者:每次宜少吃一点,最好选迷你粽子,里面含有粗粮薯类配料的比较合适,不加油不加肉的最好。   有胆囊炎或胰腺炎病史的患者:尽量少吃粽子,要吃也要蒸透了分餐少食;同样,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的患者如果贪吃太多粽子,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所以务必在普通人基础上减量进食。   肠胃功能不好者:不放油的粽子并不难消化,趁热适量食用时肠胃一般不会难受。但吃的时候要慢一点,好好嚼一下再咽。油腻的肉粽最好敬而远之。胃酸过多的人要少吃糯米食品。   糖尿病患者:红枣粽、豆沙粽普遍含糖量较高,会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所以糖尿病患者在节制进食的同时,还应认真挑选粽子品种,避开含糖量太高的种类。   心血管病患者:粽子品种繁多,其中肉粽和猪油豆沙粽所含脂肪多,属油腻食品。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这些粽子,或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所以除了进食要适可而止外,关键还在于选择一些“小清新”的粽子,如碱水粽、裹蒸粽等。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16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心理病人为什么易反复
ECT 2012-6-22 21:05
我曾说过 所有的症状都是有原因 但你不细挖掘 往往很难发现 常见原因可能是 家庭环境不好 夫妻关系不和 重大生活事件 人格不健全 父母性格不好 教育方式不对 从小经历负性经历 总之 病情易反复 不是偶然 也不是那个人能很快改变的 但能认识到这点 发挥自身能动性 就有好的希望
2372 次阅读|0 个评论
痴呆病人可能丧失对自身未来的想象力
王汉森 2012-5-29 06:04
来自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显示,有些类型的痴呆患者由于特定的记忆系统受到影响,他们想象自己在将来某一时间的能力可能会因此受损。 这项研究已于近期发表在《脑》杂志,请看CBC对此的详细报道。 Dementia patients may not imagine their future When certain memory systems are affected, the ability to imagine yourself at a time in the future is severely impaired, which affects decisions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Posted: May 28, 2012 10:05 AM ET Last Updated: May 28, 2012 10:43 AM ET Our ability to imagine our future depends on a part of the brain used to store general knowledge, which is affected by some forms of dementia, an Australian-led study has found. Semantic dementia affects the part of the brain that stores and remembers general knowledge. As a result, people with the condition may lose the ability to name simple objects or recognize a popular tune. Patients were asked to remember past incidents and then imagine and describe plausible future events. (iStock)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at when these memory systems are affected, the ability to imagine yourself at a time point in the future is also severely impaired," says Dr. Muireann Irish, cognitive neuroscientist at Neuroscience Research Australia and lead author of the study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Brain. In previous research, scientists discovered that Alzheimer's patients, who cannot recall past memories, were also unable to think about the future. However, Irish says that nobody had investigated whether this was also the case in people with semantic dementia. In this study, scientists compared MRI brain images of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nd those with semantic dementia. In patients with semantic dementia, the scans revealed atrophy in the anterior temporal lobes, where the brain stores general and conceptual knowledge. People with Alzheimer's had changes in the medial temporal lobes, which are used to lay down memories and retrieve personal events. Consequences of decisions Researchers then asked the patients to remember past incidents and then imagine and describe plausible future events. Unlike Alzheimer's patients, people with semantic dementia showed well-preserved memories of the recent past; however, they found it difficult to imagine the future. Irish says this suggests our ability to see into the future relies on both the anterior and medial temporal lobes. "This can have quite serious implications for the patient," Irish tells the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She says in social situations patients may not understand the consequences of an inappropriate comment or the effect of their actions on other people. Also, they may not be able to look forward to an upcoming event, leading to feelings of apathy and lack of motivation. Irish says people with semantic dementia may also be unable to comprehend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financial decisions. "They can't project forward and conceive what a decision may mean for them in a month or a year," she says. According to Irish these results suggest general knowledge is necessary to form a framework for visualizing the future. She says further research into the disease may help to reveal more precisely how semantic memory (remembering general knowledge) contributes to future-oriented thinking. http://www.cbc.ca/news/health/story/2012/05/28/dementia-future-imagine-alzheimer.html
个人分类: 学术园地|31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郑人买履:我的睡眠,机器做主
热度 8 lionbin 2012-5-10 20:39
新郑人买履:我的睡眠,机器做主
昨天看到一则新闻《 新智能闹钟能监测脑电波 在浅睡眠时候唤醒 》 。话说有一种闹钟,能在最理想的时间唤醒你。不知道最理想的唤醒时间是否有根据,但卖一个产品首先卖概念,这是商家惯用的伎俩。“据销售智能闹钟的公司称,这种闹钟可以监测你的睡眠,在你处于浅睡阶段时轻柔地唤醒你,从而减轻醒来后昏昏沉沉的感觉。”据说类似的产品至少在2005年左右就面市了,但当时它们价格高昂,用法也很复杂,买的人并不多。现在方便了,有一个iPhone的应用称为Sleep Cycle,售价99美分。程序开发者称,该应用用一个算法分析人的睡眠模式,让iPhone“在你睡眠最浅的阶段”把你唤醒。不过,新闻中也说明了这大多设备“都没有经过临床试验,证明用户在使用智能闹钟功能后能变得更加警觉和清醒。”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个新闻有何感受,我是觉得有点儿不靠谱的。有些睡眠专家对这种闹钟能否让人醒来时更清醒也表示怀疑,他们强调晚上睡个好觉才是关键。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的睡眠专家迈尔•克里格(Meir Kryger)说,“我不确定这样一种机器对我有没有帮助,而且现在肯定没有科学文献能证明这种产品值得推荐。”他说,就算这种产品真的能减轻昏昏沉沉的感觉,其效果可能也只能在你醒后维持15或20分钟,至多能维持一到两个小时。 我一直理解的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是睡前减少兴奋剂的摄入,保持好的睡眠环境和维持自身的生物节律(生物钟)。什么时候起床由我做主,现在好了,有了安装Sleep Cycle的iPhone,我们的睡眠就可以由机器说了算了。难道机器更知道我们该什么时候起床,是不是新时代的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现代社会,新的仪器层出不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同时也徒生许多烦恼,就着这个话题再扯远点儿。现在有些医生,只看病,不看人;只相信机器检查的数据,不听病人主诉。有的医生,对所有的病人都一视同仁,来了就开出一堆单子先去检查,拿到检查结果,直接在电脑上开药,整个过程几乎不需要动嘴,也无需与病人进行丝毫接触,真是省时省力呀!其实,我觉得如果可以这样看病的话,连医生也可以省掉,因为医生现在所做的事儿,全部是可以靠电脑来代劳的。据新闻《 过度依赖高尖仪器 一些医生只看病不看人激医患矛盾 》 报道:曾有个病人肚子不舒服,著名外科专家裘法祖院士仔细地对患者腹部进行触摸检查,病人顿时感觉好多了,居然情不自禁地哭了——他去过6家医院看过10多位医生,可是,没有一人愿意为他触摸检查。医生对先进设备的盲目崇拜与滥用,致使本来可以通过经验判断就可以处理的疾病,逐渐发展到需要靠CT、磁共振等先进仪器检查诊断的地步。
个人分类: 一孔之见|5014 次阅读|18 个评论
查处劣质胶囊,保护病人更重要
lilianda 2012-4-28 09:09
查处劣质胶囊,保护病人更重要 李连达 李贻奎 在中央领导的关心和督导下,各级主管部门、有关部门及广大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查出大量劣质胶囊及其制剂,打击了不法奸商及其犯罪行为,在查处劣质胶囊时,更重要的是保护病人,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1 、及时发布官方信息,对于查处的劣质胶囊及其制剂(中药、西药及保健食品的胶囊剂),应公布其药名、批号、生产厂家,最好能注明铬超标的测量值及超标倍数,以及对生产、流通及使用部门应采取的措施及注意事项。 2 、卫生部已公布劣质胶囊剂的 13 种药品名单及生产药厂,广大群众应对自家保存的各种胶囊剂进行清理,凡属上名单的胶囊剂应即送还医院或药店,并换取合格的同类药品,不要中断治疗,也不要使劣质胶囊剂再流入社会。 3 、凡是曾经服用名单上所列胶囊剂者:①长期持续服用 3 个月以上者。②服用量累积达到 1000 粒以上者。③出现可疑不良反应症状者,均应立即带药品到医院检查,有异常者应及时治疗。此外,应建立档案,进行追踪观察,定期复查,以防止近期或远期对患者造成“显性”或“隐性”的损害,确保患者的安全。 4 、 一些列食品、药品事件,反映出监管系统、生产环节、流通领域以及使用部门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也反应出提高群众的科普知识,特别是医药卫生知识,对于提高全民健康十分重要。无论是大众媒体或是专业的科普宣传部门,或是医药卫生工作者,都有责任做好这项工作。 大众媒体应及时、准确、科学的报道这一事件,特别是卫生部及有关部门发布的公告,正确加以宣传、解释。切忌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恐慌,不要使病人焦虑紧张、加重精神负担,不利于治疗康复。要时刻注意保护病人,消除一切不利于病人治疗、康复的各种因素。保护病人安全是最重要的。
3906 次阅读|0 个评论
痛风病人平时应监测哪些生化指标?多长时间检测一次?
热度 1 wcgczf 2012-4-15 23:41
(1) 血尿酸 : 最重要的监测指标。 第一次吃药,吃药后 3 天到 1 周监测 1 次。 急性期 3-5 天监测 1 次。 慢性期半个月到 1 个月监测 1 次。 缓解期切记不能自行停药,如果降到血尿酸 300 μ mol/L 以下 , 应根据医嘱缓慢减少药量,迅速减药只会使病情反弹。 不服用药物,需要 1 个月监测 1 次血生化。 (2) 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肌酐、尿素氮 : 病情平稳,处于疾病的缓解期或慢性期,条件允许,可每日监测血糖,也可 3 至 5 天监测一次。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谷丙草转氨酶、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需半个月至一个月监测一次。 4 、痛风患者为什么要监测血压?多长时间测一次血压? 高血压病易危害心、脑、肾,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而高尿酸血症患者很容易血压升高,进而对心血管造成损害。痛风患者如合并高血压,可影响尿酸排泄,使高尿酸血症更加明显。 ( 1 )健康的中老年人:每 1 ~ 2 个月测一次,有助于及时发现新出现的血压 异常。 ( 2 )新发现的高血压患者、刚开始服用降压药者、调整药量和换药的患者,每天应测三次血压,早起后一次,午睡后一次,晚睡前一次,连续测一个月,全部记录下来 -- 简易的 24 小时动态血压,帮助医生给血压分型、选择药物、判断疗效。
个人分类: 科普|7152 次阅读|2 个评论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教授遇袭
热度 45 chzhzhdoctor 2012-4-13 15:50
据哈医大血案不过19天,又一位医学同道遇袭,重发博文,祝愿邢教授脱离危险。 我们为病人的健康保驾护航,谁又为我们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明天我们还能不能正常查房?还能不能正常上门诊、我们会不会被下一个不是自己的病人砍死砍伤? 钟南山院士,您说东莞医院配备防医闹装备只会加重医患矛盾,我们面对手持凶器的暴徒正当防卫也是增加医患纠纷?? 同道们,一次次的血染白衣咱们都隐忍不言,到底要死多少兄弟姐妹流多少血才能让咱们团结一致??? 当丁香园公布医疗场所防止暴力行为指南中国版时,主流媒体时评家们你们嘲笑医院医生的目光短浅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我们的同道一次次被砍死砍伤你们又在哪里???除了炒作虚假的医疗新闻还有什么能让你们惊诧的???八毛门,缝肛门事件的最终结果怎么不见你们报道?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在日益尖锐的医患矛盾中你们功不可没!!! 当一次次血染白衣的命案不断上演时,卫生部,卫生厅,卫生局,医师协会你们在哪里??????? 当北京同仁徐文教授被砍的时候, 我们保持沉默; 我们不是耳鼻喉科医生。 当安徽省立医院柯根杰主任被砍的时候, 我们保持隐忍; 我们不是眼科医生。 当南平医闹的时候, 我们没有抗议; 我们不在福建。 当哈医大一附院的兄弟被砍死时, 我们不能再听天由命了; 我们是一条战壕的战友。 否则,当我们被砍被杀的时候, 谁还来为我们说话 重发博文,主要是想说明:医患本来应该是在一条战线上的战友,因为我们的共同敌人是疾病。是什么让我们反目,举刀相向?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下,医患都郁闷,都是受害者。诚然医护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需要放在大背景下去客观的看待。医生很痛苦,无权无势无钱的患者更痛苦。大家都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医改方案来解决或是缓解这一问题,而非回避关键所在瞎改乱改。 每一位举过屠刀或是打算举刀的朋友们“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6176 次阅读|60 个评论
[转载]十年医改,十年医殇
热度 1 windlight 2012-3-27 08:31
十年医改,十年医殇 对着值班的电脑,虽然哈医大事件已过去2天,是的,我承认我无法平静下来,纵然昨天还假装平静的欣赏了油菜花,纵然我今天还在平静的收病人、会诊,纵然我和你素未谋面。当我打开丁香园那灰白的画面,当我点开打开其中一个帖子里面一位网友提供的一个纪念王浩的视频,当我看到那张年轻英俊的脸,当我看到他在全国风湿病年会上的意气风发,当我看到他手上的伤口,当我看到开颅手术,当我看到视频里面大家为他送行的场面……是的,我必须得写出来,不然,我心头的沉重感会让我无法呼吸。   是的,如果当时他没有值班,如果当时他没有在办公室办公而在值班室看电视睡觉,如果当时他让那个病人去门诊或急诊,如果当时他遵从病人的意思让病人签字后开那种对病人损害极大的药物,是的,如果我现在还有那个心情,我就再跟各位赌上1块钱,躺下的,也许就是那个病人,而不是他。可是,现实没有如果,一个还没有毕业的研究生,一个即将跨入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生,一个还不能独立开药的实习生,一个还没有和钱打上任何交道的新手,一个热心他人健康而忽视自身安全的书呆子,就这样被一个疯子夺去了生命,甚至还没来得及留下一句遗言,生命,怎能如此脆弱!   是的,凶手还在苟活着,我们还在苟活着,领导们还在苟活着,麻木的看客们还在苟活着,跳墙的骂客们还在苟活着,然而,无论红尘如何喧嚣,你安静的去了天堂,没留下或带走一丝云彩,除了你父母的悲痛欲绝,你甚至还没有爱人为你肝肠寸断。时间这个利器会让这个世界很快将你遗忘,包括我。多年以后,我甚至不会想起你的职业,你的面容,我会继续苟活在这个世间,麻木的接受这一切,一如广大的国人。   十年医改,我已经记不清我看了多少这样的事件,你不过是他们中平凡的一页而已,在我麻木的心中偶然泛起一圈涟漪。我已惯看世人的冷眼,我已习惯无奈的苦笑,当一腔热血化作飞灰,当苦口婆心变成沉默是金,我深知,我即将沉沦于那更永久的僵化。是的,哀莫大于心死,医殇,难道仅仅是我之殇?难道仅仅是医生之殇?放眼全国,毋宁说是国殇,是的,这一切带来的后果就是举国麻木,举国怀疑,诚为举国之殇,没有一个人能逃得过,除了死亡。   明天,我还将继续麻木,但是今天,此刻,我想稍稍的不理智一下,我想小小的放纵一下,也许,这个题目太大,我和你承载不了那么多,但,我还是愿意以纪念你的名义写下以上文字。我将以我最喜欢的罗文的《尘缘》歌词为你送行:   尘缘如梦   几番起伏总不平   到如今都成烟云   情也成空   宛如挥手袖底风   幽幽一缕香   飘在深深旧梦中   繁华落尽   一身憔悴在风里   回头是无晴也无雨   明月小楼   孤独无人诉情衷   人间有我残梦未醒   漫漫长路   起伏不能由我   人海漂泊   尝尽人情淡薄   热情热心   换冷淡冷漠   任多少真情独向寂寞   人随风过   自在花开花又落   不管世间沧桑如何   一城风絮   满腹相思都寂寞   只有桂花香暗飘过   只有桂花香   暗飘过   我相信,天堂里面不需要医生,上帝不需要医生,你可以灿烂的笑,你可以追求心爱的女子,你可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看庭前花开花落……
165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两场陌生人的死亡
xueyutianjiao 2012-3-16 17:28
转载这篇文章,是因为每次看过都有种强烈的想哭的冲动,九年前曾亲眼看着代表亲人生命的折线被一点一点拉直,我却只能像木桩一样拄在那里盯着那个发出刺耳尖叫的仪器和来回跑动的医护人员,无奈到绝望。。。。。。后来又遇到了好多事情,撑不住的时候总是一个人直落泪,擦干了眼泪又继续撑。后来终于觉得无论现实多么狰狞,活着就好,这就是幸福的底线。敬畏生命。 老爸病了,主动脉血管夹层。当地做这个不靠谱,于是来北京做手术。 名字很普通,病人体征除了肚子非常疼痛之外,别的一切正常。却是很凶险的病。医生告诉我了各种这种病的可怕,是知道这病凶险,但看到老爸聊天活动什么的都也还好,所以没那么不安。 来到阜外医院之后,彩超CT做完,立刻被送进了抢救室。所谓抢救室,也没觉得多像抢救,病人们基本上都躺着,不让动,不让用力,该说话都在说话,有高血压的一般在降压后会诊完就会被推去手术后被送进正式的病房。所以抢救室里的病人经常变。唯一的相似点就是都是跟老爸类似的病人住在这屋,因为医生说随时有生命危险。 周六周日过了两天,一直各种打降压药。然后医生说周一会诊,周二白天手术。流程看起来很顺利。手术前的一天晚上我整夜陪护。 凌晨1点。 来了一辆救护车。由于急诊这边总来救护车,我也就见怪不怪了。病人被推到了老爸旁边的床位。躺在病床上喊疼。50多岁的一个男子,老婆也在身边,还有个同事。他老婆说是直接从山海关过来的。天亮看能不能做手术。 跟老爸的病一样,血管夹层。 人来人往也睡不着,我们就在聊天。男的操一口东北口音,自己也对自己生这个病表示困惑,之前连这个病听都没听过,又说做完手术赶紧回去还钱什么的。又说想喝水想吃饭,由于怕增加心脏负担,医生没让吃,还在那抱怨着。 一切都很正常,跟老爸的情况一样没什么区别。 凌晨3点。 因为急诊这边都是用现金缴费的,他老婆害怕被抢就叫上我出去一块取钱。路上又聊了许多,女的说钱是从娘家人那里借的,万一出了事情,要不让他写个遗嘱吧,如果手术成功遗嘱就给撕了,失败的话就把在他名下家里的房子卖了用来还钱。 看病确实花钱啊,这两天我也深有体会。。。 凌晨4点。 女的把情况跟丈夫说了一下,说就写这么个条吧,手术成功了就给撕了。丈夫也爽快得答应了,找不到笔,于是我把我的笔借给他们。丈夫就用我的笔写了那个所谓的遗嘱。我当时还在想这能有啥问题啊,天亮就做手术,我老爸住进来三天了也好好的,写啥遗嘱啊。 后来又是各种聊天,也抱怨抱怨这个蛋疼的病神马的。女的又说男的以后等康复了就别喝酒了之类的~ 凌晨5点。 医生把女的叫出去沟通第二天手术的事情。这时候男的又哼哼呀呀得喊疼。我也没在意。 后来他大声喊 护士,我出去找护士,护士说马上过去,等再回来的时候,男的发出了很惨烈的声音,只有进去的气不见出去的气。脸色忽然变得发青。几个插在他身上的仪器发出了滴滴滴的声音,然后就见一群医生护士冲了进来。几分钟之后在尝试了各种努力之后又全都散去。 一个人就这样死在了我的面前!几分钟前我们还在聊天。。。 看着已经失去了生命的他,“僵硬”,这两个字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呈现在我的眼前,如此真切。又如此残忍。浑身的颜色就在短短几分钟变成了就从红润变得发青。脑海中那些电视的场景,好假。 没有害怕,也没有忧伤。更多的是一种震撼。一个生命就这样消逝了。在我的眼前。 对于对于这个医院,这样一个人只是变成某个数据中的一个构成因素。对于家人,和亲近的朋友,是一个熟悉感的消失,与悲伤和痛苦。 对于我,此情此景此人,化作了我对生命强烈的敬畏。 而在敬畏之后。。。才是我强烈的恐惧感。。。不是对尸体的恐惧。。。因为老爸的病跟他一样!!! 老爸和我一样,见证了全过程,随后他背朝着死者,面朝着我,紧紧攥着我的手。 我俩几乎没有说话。而他也一直没有再睡着。 直到六点,拉开窗帘,清晨的阳光照进了病房,老爸叹了口气: “天总算亮了。活过夜晚了。” 尸体到上午9点多被人抬走了。随后医护人员把床单被褥收走,铺上新洗的。病房就像他没住进来过一样。 这两天,我总拿着他用来写遗嘱的笔写东西,做记录。生命的重量,它能承载多少呢? 中年男子被抬走了之后,阳光照在那个床位上。 一切归于平静。没多久医生带着各种手术的协议让我来签。然后说老爸手术的时间是在下午一点多。 十点多,伴随着一个女人的哭声,一个小男孩躺在了几小时前中年男子逝去的那个床上。这个孩子是心脏的问题。孩子的父母一看穿着打扮就知道是农村来的,很朴素。 孩子在喊了几声爸爸。然后没有声音了。 母亲彻底瘫在地上被医生拉到了门外。心跳停止了。经历了凌晨五点多那一幕的我,呆呆得看着这一切。茫然与淡定这两种情绪似乎同时拍打着我。 医生们没有放弃抢救,不停得拿着似乎是电击的东西对着孩子的心脏在按。孩子的父亲面朝我们背对着孩子,也在默默擦着眼泪,而外面则是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声。大概一个小时的样子,孩子的心跳恢复了。几个医生如释重负一般离开了病房。我还问了其中一个医生,那个医生说,算是救回来了吧。。。 忽然有一种世界真的很美好的感觉。太好了,救回来了!!那个时刻,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驱散了我几乎所有负面的情绪。可仍在病房里的那个医生却没什么表情,把孩子的母亲叫了进来。告诉她跟孩子的父亲。。。说尽管心跳已经恢复了,但完全是靠仪器在维持,而且也维持不了多久了。而且现在已经没有什么意识了。 孩子的父母说一年前给孩子做的手术已经让他们负债累累,但还是希望他能活下去。 接着就女方家里来电话,山寨机。铃声是《当兵的人》。 山寨机的声音很响,电话那头说话的声音基本上谁都能听见。对话是方言,只能模糊听个大概。那边的声音很淡定,就说让孩子走之类的,这边的母亲就一直在哭。那边能听出很生气,又说钱不借了之类的。。。 挂断电话母亲无力得坐在凳子上,靠在丈夫的肩膀。而丈夫也早已泣不成声,却连一个依靠的地方都没有。最终父母签下了遗体捐赠协议。孩子的器官会被捐赠掉,其他部分用于实验。医生也很照顾,没有拔掉仪器,还是希望延缓孩子离开这个世界的过程。父母俩就一直守在孩子身边。母亲一遍遍大声叫着孩子的乳名。 而我再也抑制不住眼中的泪水。 好残忍!那种当时以为已经救回来的美好幻想被在现实的映照下是这样得让人痛彻心扉。 医生说等孩子走了之后,把衣服什么的拿回去吧。这些东西医院是用不着的。孩子父亲哭得更伤心了,说衣服是孩子的姐姐的,孩子最喜欢的就是这件衣服了,一直想穿在身上,这他她姐姐看他看病就才借给他穿。孩子的母亲说不许脱下来,一直穿着吧,就让他能多穿多久就多穿多久吧。。。 一件粉红色的小夹克。很漂亮。。。 孩子才三岁。。。 心跳越来越弱。。。 孩子睁开了眼睛。。。 看了父母一眼。。。 仿佛那眼睛中真的是有光芒的。。。 可几秒钟那光芒消失了。。。 孩子走了。。。 睁着眼睛。。。 半小时后,手术室来接老爸。术前的傍晚由于已经备皮,浑身上下什么都没穿的他盖着被子。婴儿一般。生命不就是眼前的这一幕幕戏剧吗。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划过一道痕迹,在其他的一道道痕迹下留下一个个交点。 没有想象中的剧情,例如什么几个小时手术的煎熬等待就仿佛不知道过了多久一般。只是四小时后手术结束,不长不短。没有焦虑与不安。任何的焦虑和不安都因为不久前经历的两场陌生人的死亡而消失了。等待就好。那些并不是由自己可以改变却同样重要的命运之路一定在前方,不会随着那些期盼而变好,也不会随着那些愤恨而变差。 随后父亲被送入重症监护室。晚上八点医院让家属回家第二天再来等消息。 当晚的我睡得很沉。 醒来后又去医院静静等候,看着那些已经等了好几天的病人家属在那里抱怨,焦虑与烦躁。也许在没有经历这两件事情,我大概也会那样吧。下午四点,医院打来电话,手术危险期已过,说老爸已经转入普通病房。 进入病房的我看着已经脱离危险的老爸。听到的第一句话是。。。 “儿子,想吃肉。” 活,真幸福。 {本文系转载 转自人人网 原作者为一同学)
2418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医生怎样把癌症的诊断讲给病人听?
热度 31 SNPs 2011-9-27 11:18
最近北京的一个病人伤害医生的恶性事件让我想起三年前我写过的一篇文章, “医生‘无能’,病人‘无知’”。文章 试图解释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认为医患关系紧张是因为病人并不了解医生的难处,不知道受时代的影响,受技术的局限,医生很多时候是无能为力的。 去年一年,我在美国的亲人中有三个被诊断患有肿瘤,我也亲历了大部分医生的诊疗过程,让我对美国肿瘤科的医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美国的医生一般都是很坦率地直接把坏消息讲给病人本人。 这一点,至少是我在国内当医生的时候不是如此。 美国肿瘤科医生一般都受过专门训练,把和癌症病人的沟通当做一门学问。目的是让病人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病情,诊断,预后,治疗的可能手段,各种治疗手段的优缺点,药物的副作用等。每次和医生的问诊至少有半小时。医生所传递的一个最重要的信息就是: 你虽然得了不治之症,但是你不是孤单的,我们有很多诊疗的经验,也有很多病人和你一样得了这个病(不是你的错),有些病人治疗结果很好。我们会在这里尽全力帮助你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无论什么时间你有任何问题,你都可以问我们。 不管病人的教育程度如何,理解程度如何,医生都试图用最简单的语言,尽量不用术语把病情解释清楚。不让病人有被赶走的感觉。结果是赢得病人的信任。 要知道,癌症病人迟早会知道自己的病情的。越晚告诉病人越被动。病人和病人不同,有些病人很乐观,也有些比较悲观。可是有家人支持,病人一般都很理智,理解,能够坦然对待。如果你是病人,你愿意医生和家人隐瞒病情吗? 国内的医学院没有教与肿瘤患者如何沟通的课程,所以如何跟病人讲“坏消息”也没有当成一个重要的问题去研究。 所以中国的肿瘤病人常常是不了解自己情况,不清楚医生的治疗,不知道预后,也不清楚治疗的后遗症。于是,期待值可能过高,或者是走另一个极端,不必要地悲观,放弃治疗和搏斗。更坏的后果就是把恶化的病情归罪于医生,把自己的病变成了医生的过错。 “无知”的病人,打了“无能”的医生,很可能就是因为医生太“忙”,没有把道理讲透。如果道理讲透了,无知的病人就可能变成 理智 的病人,无能的医生也就成了 理解 的医生了。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13215 次阅读|36 个评论
就诊不代表有病——倡用“就诊者”,慎用“病人”
热度 1 hillside 2011-8-24 17:53
写完上篇《“看病”不如“看医生”——提倡“看医生”,扬弃“看病”》,我忽觉得对“病人”(“患者”也可疑,在没有确诊之前,患什么了?)也看不顺眼,顺势又作了阐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 12 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可见,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任何机关和个人都不得确定他人有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并确认有罪前不是罪犯,不能被当作罪犯对待。 我们将“罪”转换为“病”进行一些思考。“未经正规医院正式认定,不能作有病认定”。你感觉不适,去医院检查,并不代表你已是病人。 此种感觉在约20前我孩子出生的时候特别强烈,我孩子正常出生,我妻子在医院生产怎么就成病人了,我近一周内的身份就被呼做医生护士眼中的“病人家属”了。我前一阵只不过皮肤上有此螨虫叮咬的几个疙瘩,就“病人”来、“病人”去的。至于嘛?我的思考往往是着眼于人类或社会的,切莫以为是小资情调。 当今英语族群,所谓“病人“的合适称呼是什么我不太了解,只有一个字典中一个老面孔patient,小毛病可以称做trouble。中国本来有表示轻病的词——恙或微恙,可惜现在只用在书面了。 就目前存在的词语而言,我推荐使用“就诊者”或者“诊员”。它没有事先就推定你有病。只是一个诊断者与就诊者的关系,有如原告与被告一样,没有道德预设、没有疾病前置。 医院与病人、病员、患者的所谓关系在不少场合都应当用就诊者替代。比如,医院为就诊者服务的口号、医院的各种交费文书表述等等。 诚然,经过医院确诊染疾,称做病人似乎并不大碍。 当然,可能也会有更好的称呼,上面暂时就现有的情形表达了一些想法。 以上只是我的一面之词。哪一个或者还有哪一个更适合你或他人去医院时的心情或态度呢?
个人分类: 建议与感想|2805 次阅读|3 个评论
“安樂死”還是“安寧死”?
热度 1 LEOLAND 2011-1-13 18:08
曲津華 有些時候,人們對字眼的關注會走極端,表現為極端在乎。比如海峽兩岸對台灣地區參加國際比賽時的英文名Chinese Taipei,都能認同國際組織協商定下的這個規範用法,可是對這個名稱的母語中文版本,當時(比如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卻經歷了好大一番周折,才達成共識。 有些詞,用了多年也沒覺有何不妥。可是一旦打開了視野,就會發現差距的存在。比如對殘疾人奧運會,台灣同胞用了一個帕(源自其英文 Paralympic 的音譯)字,把殘奧會稱為帕奧會。這其實是用心良苦,避免用到殘疾、殘障字眼,體現了對殘障人士的尊重,表現了對特殊群體的更加文明的人性化關懷。2014年夏季Paralympic Games(國際殘障人奧林匹克運動會)已經確定在中國西安舉辦,希望社會主義的中國內地也能到位地體現對殘障人士的尊重,把帕奧會這個詞用起來。 再說這個未普遍應用卻廣為人所知的所謂安樂死一詞。安樂死(Euthanasia)一詞是引進來的,其理念和做法也是中國打開國門之後才為國人所知的,其意義明確又無同義詞,且涉及人生、生命及倫理,故無人不知。先不說該理念是否能普遍認同,單就從字面上看,就相當不科學。雖說有的人把終結生命理解或調侃成上天堂,但並非所有人都贊同這樣的說法。那麼,這檔事有何樂而言呢? 還是看人家台灣,把這個詞化作安寧死,體現了更加人性化的道德關懷。台灣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修正案日前剛剛三讀通過,可以為證。 細分起來,安寧死有兩種,即主動式的藥物施用和被動式的不作為等待。不管主動還是被動,目的都是讓病人有尊嚴、少痛苦地前往另外的世界。而其具體的實施,則必須有嚴謹的法律作依據和嚴格的程序做保障。 2011-01-13
个人分类: 编辑杂感|2053 次阅读|1 个评论
庭审法院外挺肖病人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证明
Eucommia 2010-10-12 13:35
从所有客观的报道看,肖氏反射弧手术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就是达到成熟的临床应用阶段,与其他一切外科手术一样也不可能 100% 成功,不能因为有手术失败就否定手术的科学性,如果那样的话所有外科手术都应停止。这次肖方案庭审法院外有不少挺肖的病人(见 http://msn.ynet.com/view.jsp?oid=69731116pageno=2 中 肖传国 患者 庭外激辩 )就足以说明肖氏手术后神经可以再生,但可能不同病人间再生的条件有所不同,所以病人间的手术效果有差异,这本来是符合科研的客观规律的。上述报道中也说到是肖传国揭方舟子抄袭在前,方舟子打肖的假在后,庭审中所述也与当初警方通报的肖承认是因方妨碍了肖成为院士而报复,也不是付钱买凶报复。方舟子们利用对手术效果不佳的病例来否定肖氏手术的科学性,并把其打成伪科学,这才是典型的挟嫌报复,是反科学的,是破坏科研环境,打击科研人员的罪犯,应该追究他的刑事责任,肖传国应该无罪释放。令我十分不解的是,为什么绝大多数报道不提肖揭方抄袭一节,也不提法庭外的挺肖派中主要是病人这一事实。 附:有人说肖传国在美国就有犯罪记录,可谓劣迹斑斑。今天在刘实的博客上看到了肖在美国坐牢的原委,先转载如下,因本人无力去美国调查,谁要提供证据证明这是刘实造谣,本人将不甚感激。 肖传国在美国为何坐牢?慈父蒙难记 (2010-10-12 10:00:5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041670100lo1k.html) 刘实 博士: 我们是你的忠实读者。虽然有时你的言论有些过激,但你的正义之心常常益于言表。所以我们选择在贵处发表下面一篇记实文章。 肖传国在美国为何坐牢?慈父蒙难记 作者:落花时节 谨以此催人泪下的真实故事献给我们的13亿同胞。笔者尽可能保证准确无误,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欢迎当事人和知情人来函纠正。 这是发生在一个普通的中国留美学人身上的真实故事。尽管这个故事已被讲过上百遍,但每一次听后仍为之动容。因为这个故事虽发生在一个中国人身上,但弥漫出的却是一个善良,宽厚,自强不息民族的共同优点。 每当中外朋友们听完这个故事,都对故事的主人公可歌可泣的事迹所感动,对伟大的中华民族肃然起敬。 人们都说:双方的父母在一起住久了,就容易产生矛盾。肖传国试图孝敬双方父母,大家大矛盾也大。因为一些家庭的不和谐,1992年肖传国决定将两岁的儿子由家人带回中国由家人照管,在美只留下7岁的女儿。这样他也好有精力搞科研。但肖妻(前妻)一时糊涂,被律师忽悠竟状告肖传国绑架了自己的儿子。肖传国因此坐牢一天。法院还判决禁止肖传国接近自己的女儿。 转眼间,圣诞节将至,到处飘荡着圣诞歌声。人家的女儿有父爱,肖的女儿在等待。往年都是肖给女儿买礼物,今年不知女儿的圣诞节如何过。肖买了一个大电子琴,送到女儿的学校,请校长转给她。既然你已经来了,为什么还要我转交?说时迟,那时快,校长已经派人将女儿领到了肖的面前。肖将电子琴送给她:祝你圣诞快乐。爸爸爱你,好好听妈妈的话。说完就匆匆离开了。 不久,肖传国收到了法院的传票。还不太懂人情事故的女儿问啥说啥,说见过爸爸,此言被认为指证肖传国违背法院禁令。肖传国当然供认不讳,因此罪加一等,被送去了一个孤岛上的监狱坐牢90天。 就因为在圣诞节前给女儿送了电子琴而坐牢,这简直不可思议。特别是对炎黄子孙而言。而女儿长大懂事后,一直对此感到内疚。(肖传国女儿在他全力支持下2006年从美国名牌大学毕业,旋即进入美国国务院工作。) 肖传国身处牢房,受了委屈,不怨天尤人,而是自强不息。他以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概,将一切置之度外。一心只想尽快完成他心中的科研计划。他把科研计划写在纸片上,让每个星期去探监的朋友计算机专家上海小马和另一位上海第一医学院(华山/中山医院)来的泌尿科专家(回国后担任泌尿专科主任和教授)带回去用计算机打印出来,下一次又带来修改。就这样反反复复,他的科研计划在狱中完成了。 出狱后,他申请到了NIH 5年百万美元的科研基金。 在向NIH 解释为何坐牢时,他的含冤、不幸的遭遇,和在牢中也奋发向上的精神,令NIH官员们为之动容,肃然起敬。 每当讲到此时,国际友人都会发感慨,中国人太了不起了,这段悲壮的传奇人生简直就是一部绝妙的好莱坞剧本 。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68 次阅读|9 个评论
请给老人让座,也请老人体谅我们的难处
longfo 2010-5-20 21:25
http://blog.renren.com/blog/233200491/464727399/223102482/2267801782/share 先发几个镜头:   镜头1:   (7日)早高峰时,大伯在188路公交车上看到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站着,就要一个坐在照顾专座上的姑娘儿让座。姑娘儿不肯,大伯就给她拍照了。到了市一医院站,姑娘儿和她男朋友不让大伯下车,一定要他把照片删了,但大伯不肯,姑娘儿和男友就报了110。民警来后,大伯还是不肯把照片删了,双方最后闹到交通治安分局去了,到10点多才处理好;大伯本来是要去参加一个活动的,为了这事也没去。        大伯给没让座的姑娘儿拍了四张照片        75岁的大伯姓李,5月7日单位安排了大巴车在杭州图书馆等,组织老**去桐庐春游。李大伯先坐333路公交车从三墩家里出发,在汽车北站换乘188路,上车时还有空位,李大伯坐在靠上车门一边的第三个侧位。        姑娘儿姓吴,20岁,杭州人,住在北站附近,在萧山一家银行工作,每天早上都坐公交车上班,那天有男朋友陪着。刚上车时,没有座位,和男友站在下客门旁边。        车开到董家新村站,下客门的座位有人下车,小吴坐了下去,男朋友在边上站着。        这时,坐在前面的李大伯看到身边多了一个老太太,很吃力地扶着旁边的栏杆。        李大伯说,他边上坐着的乘客,不是上了年纪就是中年人,因为他的座位比较高,就看到跟他隔了一个座位的小吴。        我说小姑娘,你的座位能不能让给老太太坐?她用手指指自己的鼻子说,叫我?我不让。然后管自己嘀嘀咕咕。我耳朵不好,听不清楚她在说什么,后来她就管自己朝窗外看了。李大伯说。        而小吴说,当时她确实对李大伯说了不让,但不让前面还有今天身体不舒服。        小吴的男友说,小吴身体确实不好,之前已经挂了4天盐水,正因为这样,他才专门陪着去上班的。她肯定是说了身体不舒服,但大伯当时好像没听到。        之后,李大伯拿出相机,对着小吴咔嚓就是一张,小吴低头没看到。        咔嚓又一张,李大伯又对着老太太拍了一张。        咔嚓第三张,又对准了小吴。        小吴抬头看见了,问李大伯,你在拍我吗?李大伯没回答,把相机放进了上衣口袋。        又过了一会儿,小吴抬头,又看见李大伯对着她咔咔拍了两张。        这时,小吴男友站出来说:把拍的照片删掉。可李大伯还是没吭声。        担心照片上网        姑娘儿当场报警        拍好照片,李大伯扯开大嗓门,在车厢里说开了:现在的年轻人啊,道德太差,连给老人家让个座都不愿意        我是造舆论,见上来一个乘客就说一遍,现在的年轻人尊老爱幼的观念太差!        问李大伯,车厢里乘客什么反应,李大伯说,乘客们都不响。        而小吴和男友说,乘客并不是闷声不响。        我们隐隐听到边上的人说,现在的老年人总喜欢早高峰和大家抢公交车,他们刷老年卡不用付钱,我们付了钱,却还要给他们让座,不让还要被说大伯没听见而已。        事后采访李大伯得知,他耳朵不好,戴着助听器,怕别人听不见,所以说话声很大,当然别人说话也要很大声他才听得清。        李大伯这样一路说着到了市一医院附近,小吴和男友一直听着,加上又被拍了照片,心里不爽到极点。        小吴担心李大伯把照片发到网上去,男朋友说那就报警,小吴在车上打了110,民警说马上过来。        到市一医院站,李大伯、老太太、小吴和男友一起下了车。        下车时,他拉住我,不让走,说一定要删掉照片才肯让我走。李大伯说。        而小吴男友说:我没拉他,就是要他等一下,110马上就来,可他不愿意,管自己往前走,过马路,一直到了杭州图书馆,坐上等着的一辆大巴。        小吴和男友紧跟其后,一直跟到大巴上客门。        大巴车上都是退休老人,大家都劝李大伯把照片删删掉算了,大家就可以出发去桐庐了。        李大伯觉得自己没做错,不愿意删,让大家先走,他不去桐庐了。        大伯对民警说是准备把照片发上网的        110民警赶到,把李大伯从大巴上劝下来,和小吴他们一道去了派出所。        派出所民警劝了半天,李大伯还是不肯删照片,因为是公交车上的纠纷,只好送去交通治安分局继续调解,接待他们的警官姓钱。        大伯的意思是,公共场所拍什么照片是他的自由,电视台不也是在街上拍片、播出的?他是要把照片放到网上去的。那对情侣的态度非常坚决,说拍了照片已经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放到网上更是不能容忍的,不把照片删除,是不会让大伯走的。我们也劝大伯,真把照片放到网上,会给当事人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是不妥当的钱警官说。        调解到最后,李大伯退了一步,相机里的照片可以删除,但要保留下来。        于是先把照片导入民警的电脑上,再当着小吴他们的面,把相机里的照片删除了。        出了交通治安分局,李大伯没直接回家,又坐28路赶去了公交公司,就这件事情向公交公司提出建议,要求公交公司加强对这个现象的关注,用更多的方式去提醒年轻人让座。        那个老太太77岁,比我年纪还大,我就想站起来让座,老太太说不用了。我心里很气,现在的年轻人都怎么了?我是经常坐公交车的,总感觉杭州的年轻人不够礼貌。难得遇上肯让座的年轻人,我都要问他们是哪里人,结果十有八九是外地的孩子。        这样的情况,我一直耿耿于怀的,所以每次出门遇上不让座的年轻人,我经常会拿相机把他们的样子拍下来。我电脑里有个杭州公共汽车的文件夹,里面的照片都是在公交车上拍的,有批评那些不肯让座的年轻人,也有表扬那些相互谦让的乘客,但被拍者的脸部都做了处理。李大伯说。 -------------------------------------------------------------------------------- 镜头2:    现在我有六个月了,上车也是需要坐的,不能想让就让,自己也要对自己负责。半个月前,一个老太站在我旁边,我想了很久没让,从起点站就很挤了,我让就要站到莫愁路,我肯定是吃不消的。那老太看出我不让,于是一路上把手臂往我位置里弯,腿往我这里拐,我坐那里真的很难受,一直想让了算了,车上那么多人,后门往前都是老人,我让了谁给我让?    今天早上,我等了十分钟左右上车,车开到理工大,上来好几位老人,年轻人都让了,有一老太径直走到我旁边跟我说,用手边点我的胳膊边说,你给我坐,我腿不好,站不稳。我看了她,一下子很气,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老人,这么理直气壮,这样理所当然,口气很嚣张。我都没考虑就说我怀孕了。那个老太就盯着我的肚子看,看了好久,好像不相信。那一刻,我真的很难过,好像我要坐位子找个借口去骗她,我这样做很不应该,不管我身体怎么样,哪怕我就是个孕妇,在我被她要求的时候,我也应该毫不犹豫的站起来给她坐,才能体现我是年轻人的尊老品质。    好像后面有谁给这位老太让座了,她坐下来就和旁边的老人聊天,说话声音中气十足,大讲养生之道,说自己八十多了,怎样怎样。。。 -------------------------------------------------------------------------------- 镜头3:   我是一名头发眉毛花白,脸上布满皱纹,地道合格的老人。每逢出行乘公交车,常常有学生或年轻同行者起身让座。有时带小孩的妈妈,会把小孩抱起腾出身旁座位,嘴里还跟孩子讲:让爷爷坐!            每当此时,我心里总是热乎乎地,连忙摆手说:我没事,不用坐!可是,却总也拗不过年轻人和孩子的真情。最后,还是不得不道声谢谢,坐下去。            这时,我就想:工人上班,干了一天活;学生忙一天学习,身上还背着重重的大书包;孩子坐在妈妈怀里又挤又热的也不舒服。像我这样手脚利落的退休老人们,是不是应该倒过来,给忙于工作、学习和出行有困难的他们让个座!            这样做,看起来有点标新立异,有悖常理。但是,也不是没有道理!试想,晚上下班、放学时段,劳碌一天的人,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途中还要在公交车上站上个把小时,那是什么滋味!            对比起来,那些遛公园、玩花鸟的健壮离退休老人,玩够了,晚上回家乘公交车,要发出点善心,显出点风格!不能倚老卖老同年青人争座位了!已经坐下的老人,也未尝不可让出座位,给背着大书包的学生,让他们也歇歇腿!            我想,出自真心这样做,不是去做秀,难道还怕别人异样眼光?还怕别人议论,说你是个怪物!如果大家都这样想,这样做,我们的社会不是更加和谐了吗! -------------------------------------------------------------------------------- 虽然很少做公交车,但却实在知道挤公交的艰难,回忆出来打工的时候,20多岁的青年,抱着一腔热忱和自尊,带着几百块rmb闯荡天涯,早上6点多起床,一个半小时到公司,下午劳累一天,再花1个半小时回到宿舍,那时候,最最渴望的,不过是在座位上做个几分钟,舒展下酸痛的脊椎,可是,大部分时候是不行的,一是车上人本来就多,你要紧紧抓住自己的口袋和车上的扶手,二,就是因为有很多的老人。   平时也有过很多出行,可发现公交上老人并没有那么多,只有高峰期间老人才那么多,可能老人都喜欢赶集热闹吧   大部分早晨出行的老人,或者提笼溜鸟,或者挟剑江湖,目的地很明确公园、湖畔、山间那些陶冶情操,明媚笑脸的风水宝地,坐山半小时免费车,再打上几分钟太极拳,呼吸下新鲜空气,顺带捎带上份豆腐脑给孙儿做早餐,赶上回家的公交,呵斥几个年轻娃娃让座,张显下威风和权利,是有些老人最惬意的事情了,却不知道,那座上青年下面还有1个小时车程,却不知道,为个坐位我却整整早起了半个小时还走了2站去总站,我也不知道,他是否如此教育自己的儿孙。。。。。。   也常常见到,下班时分,几个老太太提着购物袋,袋子里有些须蔬菜,旁若无人的高谈阔论,今天坐了10几站免费车,买菜节约了几角钱却不知道,有多少年轻人为了你这几角钱,在强忍者腰酸背痛,在强熬着头晕恶心,却落下了多少隐约的病根。。。。。。   却想问下:满车若是你的儿孙,你是否还会争抢?    9点之后,公园是否关门收票    5点之前,市场是否无菜无粮   也想问下一样的年轻人:可否在排队中被老人蛮横插队导致迟到或者误事,是否在争抢中被老人推到一旁,又或许,你有善心,他不懂你的善意 笔者评论:我都是让座的,很多时候有座都不敢坐下,因为一旦坐下,来了老人如果不让座给他,心里面就感觉过意不去,好长时间难受,但是有时候老人不在你座位旁边,又不好起身让座,因为老人济过来也费时间费体力。在上海,我都是很少让座的,很多时候老人们也不领情,他们都会说,没事,站着身体好。我也是觉得站着身体好,所以大部分时间坐公交车都是站着。我想,任何一位乘客都是尊老爱幼的,老人们也是爱护下一代的,就是一个座位,折射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或许,大家就缺少那一句话,交流有时候真的很重要。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34 次阅读|1 个评论
老中医骂街
sheep021 2010-4-28 10:01
按:这是一位多年行医的老中医的肺腑之言,括号里的文字是听众的插话。本博文字整理。为了和谐,一些具体的人名、单位名称一律以***代替。千万不要对号入座。 . 现在***就知道提高药价,赚黑心钱。药的质量是一个劲的降,药费是一个劲的高。真想宰几个***泄泄愤。过去十几块的药,现在卖几百块,还整些假的来。 (我有朋友在大药厂工作,时常打电话时她在药监局挨骂呢,因为又冒用批号,或生产假药了,不过也就骂骂,而已,背地里的事他们是不知道的。我以前的药厂出厂价是10无的,在医院就是90元,药厂利不太大,医院的利也是有限的,中间部分是最大的也是不知所终的。要说腐败,药监局的隔一个毙一个都有大半漏网的) (以前我有个邻居从西藏复员,带回很多药材,我那时候才知道啥是雪莲,啥是灵芝) 老子想起有些病人,每次抓完药,药价高,就讲老子跟药店串通了提成, 这些猪脑子也不想想,我又没指定他们去哪里拿药,是他们自选的,难道我能串通那么多药店? (老师不是有个朋友开低价药店么,干吗不让病人去那里抓) 切,那是给真穷的人,不是给这些有钱还闹腾的狗杂种的 有些病人就是可恨 前几天要闹腾和我打官司那个,现在彻底没气息了,我说她真是活该,她拿着方子去找第不知多少个医生的路上,自己掉下水道里了,然后这个迷信的人,终于觉得是天报应她了,消停了。我今早还跟我爸说,看吧,我是天养着的呢,老天给我出气了。(起因:这个病人被医院说只能活3、4天了,赶出医院。找到我,我说,我治的话,最多能活3个月,结果真的三个月就死了,结果他家属要跟我打官司,我就让他去告好了) 有位中医总结了中医十不治 1、不信中医的。 2、对医师有疑虑的人。 3、自以为是,又要吃西药又要吃中药的。 4、懂一点简单中药 , 对医师处方指指点点的。 5、拿到中药,不按时吃的。 6、拿到处方,到了药房抓药,听说此方太强,立刻就决定不拿药了, 或回头来问医师处方问题。此类笨蛋不要治。 7、不听中医师建议,以为光吃中药病就能好。比如: 喝酒引起肝硬化,吃中药仍不戒酒,如何会好呢? 8、重复问同一问题的人。表示他不相信你了, 不可治。 9、一有重病, 只要人说什么好,就立刻去做 , 结果乱吃一大堆药。此种有疾病乱投医的人不治。 10、平时吃一大堆不必要的药或维他命的人。生病时来看医师 , 随身携带药囊 , 询问医师何药可吃 , 何药不可吃。这类人除了本身疾病外,又自己增添许多本来根本不存在的问题,医生千万不要看。 这十不治不错,很有借鉴价值。 现在这十不治里的病人特多。 谁要一慈悲治了他们,就等于给自己找了教训和麻烦 我去年接了个病人,年轻轻一男,同一问题问了我十几遍,拿到药还没吃,就打了三四个电话,刚刚吃一口药,又打电话来说他感觉不对。。。最终,等一个小小的喉咙疼,吃2付药2天好了,他已经打了至少六十多个电话了。。。。。。 我后来发誓,再也不要见到他,他死他活跟我没相干 实在是有很多令人崩溃的病人 还有个拿着刀说,我全家的生死存亡就在你身上了,你不给我看好,我就死你家门口 不过好人也不在少数 应该说,病人再恶心,还在可忍之列 药商就孰不可忍了 我今早打电话去一心堂的总店,破口大骂了他们经理一顿。他们号称连锁大药店,居然进假药卖假药,出事还把责任推给医生 (连锁其实就是变现垄断罢了,我们只是被连锁) 他们这次进了批假的何首乌,是拿一种蕃木薯类的植物块根伪造的,本来多数人吃了没事,前天我让一朋友吃何首乌炖排骨,结果毒翻了。还好毒的不严重,只是幻视幻听,吃了的点药解了。最可气,我打电话说这事,他们还百般抵赖,说何首乌跟排骨相冲等等,真是可恨。 中药质量如此糟糕,确实要大力发展针灸推拿技术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38 次阅读|11 个评论
关中男人,关中女人,关中病人
热度 2 XiaoCG 2010-2-7 19:05
延安是关中吗? 上周为一延安病人手术. 6岁的小女孩,真漂亮,可是两边肾都积水,肾功能不全.她家里什么亲戚是延安市政府的领导,卫生部某领导在延安插过队,挺仗义的,安排她到北京整治,几个大医院会诊月余,没结果,没办法,小孩奄奄一息.北大某院一老教授建议转武汉找我.由于是部里点名安排,我都不知道医院就安排收住院了. 一看病人,情况的确挺糟糕的.再仔细看在京做的那些全套X光MRI检查,发现诊断应该不难:这孩子是少见的先天畸形,左右两边都多长了一套肾脏和尿管(总共4个腰子,4条尿管),由于地少人多,挤成一堆,就很难看明白了.但北京的兄弟们应该明白呀? 这堵车和堵尿是一个道理吗!:-).诊断明确后,手术虽然也难(相当于4个手术),作了6-7个小时,但比打官司容易.术后第一天,小孩就要吃要喝了. 小孩她爸关中男人当时一听说可以手术治疗好时,眼泪都下来了,从上衣口袋掏出一扎钱.自然,我很高兴的收下--再给塞回他口袋里去了.术后第一天,孩子她妈关中女人又来到我办公室,眼睛红红的硬要把那一匝钱再塞给我,我把秘书叫进来,告诉她:别坏我30年的规矩,孩子好啦,就是对我最高的奖赏. 昨天下午,我在办公室忙, 两口子一起来了,拖着个大拉杆箱,二话没说,打开箱子一包一包往沙发上放: 延安小米,大红枣,乔麦活烙,南泥弯什么什么...,好家伙,把延安土特产商店搬来了. 您一定要收下.我们专门让家里人送来的. 唉, 陕北老区的乡亲怎么还是这么实诚呢? 他们不上科学网吗?怎么和科学网上的有些男男女女这么不同呢? 象那谁,都成人精了; 还有那谁,算啦,不提啦:-)
个人分类: 未分类|6858 次阅读|15 个评论
医患沟通从说话开始
何裕民 2010-1-12 14:36
原载:《新民晚报》2009年12月4日B6   有这样一件真人真事:一个医生,三句话说死了一个病人。第一句:你的病呀,来晚了。病人一听就急了,赶紧求他:大夫呀,我们大老远慕名而来,求您想想办法吧。这时,大夫来了第二句:你这个病呀,没治了。病人又求他。大夫的第三句话是:你早干吗去了?病人听完这三句话,好像一盆凉水兜头浇下,心想完了!他眼皮耷拉着,头都抬不起来了。回到家,家人一看他这样子,忙问这是怎么了。病人说:大夫说了,我来晚了,没治了,我早干吗去了。他上午 11 点半离开诊室,下午 4 点嘴唇发紫,晚上 8 点进急诊室,第二天凌晨 2 点就去世了。   时下,在医院和医生那里,只见药物和手术刀,而三冬暖的良言几乎成了绝对稀缺的资源,医生给患者看病时说得少、问得少、听得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现代医学水平已经发展到相当高度,但由此而来的唯技术化倾向却偏离了医学的根本目的。人文关怀缺失、医患关系紧张、医生中心论等现象的泛滥,使得原本神圣洁净的医学成为现代人们诟病的对象。技术进步的同时,人文精神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张扬,这是现代医学面临的巨大困境!   我们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讲过一句名言,他说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之所以把语言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在他看来,医生的语言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这其实是暗示效应。良好的暗示产生非常好的作用,医生几句好话,病人马上眉开眼笑,精神就好,走路也轻快。   笔者亲历的一个案例中,有一个近 50 岁的徐姓男子,患胆囊癌,已一年余,经中西医结合零毒抑瘤治疗病情已稳定下来,但他生性胆小、敏感。他一般 2 周一复诊,有一次复诊前,他妻子先悄悄与笔者耳语:这两周,小徐情况不好。笔者问道:何也?!她答曰:您每次看完舌苔、切完脉、问完诊,都会说一句不错,上次您可能患者太多,没说什么激励的话就开方了,他回去想,主任没说我好,我肯定出问题了,这两周就一直在犯嘀咕,吃睡都受影响了笔者恍悟,轮到给徐先生就诊时便格外认真,切脉、察舌、问诊完毕,拍拍他的肩膀说:舌脉都不错,你其实恢复得很好的,你如还有怀疑可复查一下血象等,相信一定不错,上次因为忙疏忽了,对不起徐先生听毕,憨厚而尴尬地笑了。一句不错,一切也就恢复了。   美国医学哲学家图姆斯也曾认识到,医患之间的沟通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双方处于患者的体验和医生的观察两个对立的世界中。   所以,一个好的医生一定是生活经验丰富的医生,他知道人体各种功能的缺失或降低给生活带来的麻烦。他能从教科书的字里行间体会到病患的痛苦感受。他能从科学主义的樊笼中摆脱出来回归到日常生活的反思,是一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类比过程。医生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不能把人体当成机器,不能把疾病当成是机器出现的故障,而要看到病人的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要看到在疾病状态下病人躯体和心理对情感的需求。所以说,面对病人能否为他作出最优化的治疗决策,首先取决于医生的文化底蕴、道德良知,其次才是专业技术水平。 《新民晚报》 2009 年 12 月 4 日 B6 http://www.xmwb.com.cn/xmwb/html/2009-12/04/content_437661.htm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27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职业病人-----你可能没听说过的职业!
hongkuan15 2009-12-15 17:01
中国的文字很奇妙,同样的字,不同的断字法有不同的解释,最近看到职业病人这个词,一开始的理解是职业病病人,也就是患有职业病的人,是在自己从事的职业中患的疾病,这样的病人是真病人,需要我们同情和救治。 那职业病还有假病人不成? 的确是这样,职业病人除了上面的解释之外,还可以理解为以做病人为职业的人。哪位说了,还有以病人为职业的人?您别奇怪,有人花重金请人看管小岛,有人花重金请人购物聊天旅游。只要有钱赚,只要能赚钱对一些人来说从事什么职业还真不是那么重要。以病人为职业的人也不是都是病人,有的是真病也有的是假病。 真病职业病人。 我们先来说说以真病作为职业的职业病人吧。这类人是本身患有某种疾病,这种疾病通常不常见,具有研究价值。于是某些研究机构或者医院请他们来做各种检查和测试,以研究为目的。当然,都不是白干的,得给钱。于是又了一些这样的人,最出名的恐怕就是简称为H.M.的病人。因为他一直只有短时间的记忆而成为脑神经学科中最著名的病人,H.M.生前唯一的职业是病人,而他死后,却享受了和爱因斯坦一样的待遇解剖大脑进行分析。这次大脑切片的整个过程都在网络上全程播放,3天的直播过程中,全球有超过40万人观看了现场直播。收视最高的时候,有1.8万人同时观看。 最出名的职业病人H.M.生前照片。 假病职业病人 除了真病的职业病人,还存在一种假病的职业病人,自己本身没有病,需要扮演病人作为职业的人。当然,这种扮演不是为了演戏,而是为了医学研究和医学实习。医学院的学生在毕业之前都需要临床实习,都要到医院去接触病人,跟随真正的医生去旁观或者辅助诊断和治疗,由于没有行医资格证,因此不能够自己动手。但毕业需要实习啊,所以出现了一类人,专门为了实习的医学生去作诊断和治疗的。这样即使技术不精也不会有什么纠纷,否则拿真病人去实习,致死了算谁的。假病的职业病人就出现了,学校或医院定期花钱给一些人来模拟各种病人,当然这些人需要一定的演技。 另类假病职业病人 还有一类假病的职业病人就比较可耻了。有这么一种人,他们享受着国家公费医疗的待遇,没病没灾总在医院住,还招呼周围的亲戚朋友一起来住院,乐此不彼!这样的假职业病人最近出现在一些民营医院,他们去医院并非他们真有什么严重到必须住院的病或民营医院的医术多么高超,而是可以刷医保卡的民营医院利用医保的监管空隙、以开几百元药和免费三餐的优惠诱惑持有医保卡的老年人住院。而老人每住一次院,医院就可以骗取国家医保基金1400-1600元。可以请医生开一些与自己的病不相关的医保药品,且不花费自己的钱。 民营医院则从中获取非法暴利。 下面是这些病人和医院骗钱的流程:持医保卡到医保定点医院作病情诊断定点医院出具需要住院治疗的证明医保病人持证明到所在单位开出证明到省、市医保中心审批,经同意后即可住进定点医院住院后医院把病人的医保卡卡号输入电脑系统每天,医保病人到医院接受治疗,医生将每日产生的医疗费输入系统上传给医保中心,但可能出现多开少用或开药不用的情况,这就是医院套取医保资金的手段之一住院10余天后,病人出院再刷医保卡结账,系统自动生成病人自付和医保统筹金额病人并不需要付自付部分,反而可以开出与医保治疗疾病不相关的药品定点医院提供系统生成的住院结账清单和明细表让病人签字定点医院每月将该月的医保住院情况汇总并书面上报医保中心经医保中心审核确认最后应支付给定点医院的金额到季度末医保中心开出汇票结账结算。至此,定点医院当初垫支的医保病人自付部分、伙食费、与治疗疾病无关的药品等费用都得到清偿,还可从虚开药品中套取可观的资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今真是什么职业的都不新鲜。什么怪事都有可能发生。不过在选择职业时还是要凭良心,昧良心的事绝对不能干。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56 次阅读|0 个评论
病人应参与医护人员的绩效评价
罗帆 2009-9-15 10:33
9 月 4 日 晚上出差回来,我病了。发烧、剧烈咳嗽,在家自行吃药撑了两天,终于坚持不住了,只好去了医院。量体温、验血、胸透之后,医生诊断是上感及支气管炎,需输液治疗。因此,每天上午,有了近距离观察护士工作的机会。 场景一 一位护士在输液室门口喊道: 12 号!我连忙回答:我是!她推着小车走过来,挂上吊瓶和吊牌。我问她:是罗帆的吧?她没吭气。我又问:是克林霉素吧?她依然没吭气,四处张望了一下。然后,在我伸出的左手腕系上橡皮管,拍打几下,就扎针进入血管。我说:谢谢!她还是没吭气,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她长得不错,年轻,留长发,没有戴护士帽。 场景二 一位护士在输液室门口喊道: 12 号是哪位?我连忙回答:我是!她推着小车走过来,挂上吊瓶。问我:你是罗帆吧?我回答:是的。她看了一眼吊牌,一边说:打的是克林霉素,一边挂上吊牌。然后,微笑地问道:早上吃饭了吗?我回答:吃过了。她说:输液前要吃饭。在我伸出的左手腕系上橡皮管,在血管上轻轻地摩擦了几下,拍打了几下,一边说:请放松!,一边扎针进入血管。我说:谢谢!她说:不客气!打这个药会口渴,这是正常的。如果有其他的不适,请按铃叫护士。望着我,她耐心地叮嘱着。她长得不错,年轻,马尾辫束在脑后,戴着护士帽。 据观察,除了对我,对其他的病人,她们所采取的方式基本上是一样的。如果你是病人,你更喜欢哪位护士?如果让你参与,你会如何评价她们的工作呢? 9 月 2 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在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单位以及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制度,这将是我国收入分配制度领域一个重要的改革。绩效工资制度,一定要有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作为基础。 据了解,她们都是医院外聘的护士,经过了严格的挑选。应该说,技术都不错,如果按目前的考核办法,她们的绩效主要反映在工作数量和有无病人投诉。在服务病人数量相同又无人投诉的情况下,两个人的绩效工资是一样的。前者虽然机械地工作,但一般并不会遭到病人投诉。她之所以不理睬我,可能是认为我啰嗦。但是,我旁边一位患高血压的病人说,她曾经遇到过张冠李戴的事。那天,她发现一个护士要给她扎的针是粗针,而她因血管细明明要的是细针。她赶紧申明,结果发现那护士差一点把另一个感冒患者的药给她注射。我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如果打错药后果是严重的。为了避免差错,护士必须核实编号、病人和药物。因此,前者的工作程序是不合格的。而且,后者花在每位病人身上的心思和时间更多,工作质量更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心理治疗的作用。然而,目前她们拿到的绩效工资相同,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因此,医院应设法让病人参与医护人员的绩效评价,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管理和医患之间的沟通,从而提高医护工作的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4450 次阅读|8 个评论
医学是“人”学:必须把病人作为整体来治疗
热度 22 何裕民 2009-7-17 22:08
美国著名医学家刘易斯 · 托马斯曾坦言:他对医生本人不患重症感到 “ 遗憾 ” 。因为如果那样,他就始终无法体验患者的恶劣处境,始终无法真切地感受一个人面临生命危难时的悲伤和恐惧,自然也就无法 “ 亲同己出、感同身受地去呵护与体恤对方。 体会做病人的感觉,这对履行医职是多么重要的精神启示!它提醒我们,一名优秀的医生永远不能绕过病人的痛苦而直接楔入其躯体,他必须在对方的感觉里找到自己的感觉,在对方的生命里照见自己的生命,在对方的痛苦中认出自己的那份痛苦。然后,才能以最决绝、最彻底、最刻不容缓的方式去祛除这份痛苦。 医字的结构内有一个 “ 人 ” 字,一撇是技术的医学,一捺是人文的医学。由于科技的发展,人文医学的这条腿在逐渐短缩,医学出现了不和谐。据调查,综合医院病人医疗过程中所遭遇的难题,有 27 %属于伦理问题, 8 %与法律有关。病人的医疗选择,受其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审美偏爱、道德传统、宗教信仰以及心理特殊癖好影响者高达 47.5 %。医生必须把病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治疗,必须对医学作为 “ 人 ” 学的合理性和目的进行关注。人类对疾病征服的实践活动综合了科学性、艺术性和宗教性,没有人文的医学只可能是失败的医学、非人的医学。
个人分类: 医学与人文|2865 次阅读|19 个评论
北美病人(小说)
jlpemail 2009-5-11 11:42
北美病人(小说) 上 迈西寇出发前就感觉些微疲倦。他,身强力壮,并不介意,径直上了飞往东方的飞机。这是他第三次到那个异国情调浓郁的城市 X 港去游玩。在一个著名的古都转机抵达 X 港后,他摇晃着走出了机场。 醒来时,他发现自己在 X 市市立医院里,在传染病房。 迈西寇被告知,得了流感,传染性很强。正在接受隔离治疗。这个操北美某地方言的人起初很傲慢,因为护士不懂他老家的方言。他觉得这些人很没有文化,打心眼里看不起这些人。这些人对他的母语或者方言,听都听不明白,说更说不上来,能有文化水平吗? 迈西寇曾经大发脾气:你们没有权利剥夺我的人森自由,你们这里还有人篡吗? 有,不仅你有,我有,大家都有。问题是,你得了传染病,还没有康复,把你送出去,既是对你不负责,也是对 X 市人不负责。 迈西寇不懂 X 市的语言,可是画面是世界性语言。他从电视上看到。和自己有过近距离接触的人,都被隔离观察了(有的已经发病、症状和自己类似);而且还在查找一些下落不明的人。 X 市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他从画面上看到了故乡的卫生官员,还有 WHO 的官员在发表讲话。 迈西寇觉出了事态的严重性,他的鼻孔的中线与地面的夹角逐渐有零度向 45 度扭转了。他的病情稳定。 下 纪大夫有个远房亲戚迈瑞肯,从北美躲避国内战乱时在 X 市住过一年。纪大夫的语言天赋让他很快就和迈西寇自如交流了。迈瑞肯和迈西寇的家乡都在北美,尽管不是一个国家,也不是一个州,可距离很近,只隔了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迈瑞肯在上游、迈西寇在下游。 纪大夫提到的迈瑞肯缩短了和迈西寇的心理距离;迈西寇把纪大夫当成了唯一的朋友,有话只对他一个人说。 北美病人迈西寇出院后,没有继续旅行。回了北美老家。不久就死于其他病症。有谣言说,迈西寇从 18 层居民楼顶层上跳了下去,他过度抑郁了为自己的不负责行为造成的恶果抑郁了。迈西寇解脱了,更多的人却开始了极度的恐慌。还有谣言说,迈西寇是死亡后被运送回去的。 网络上关于迈西寇死亡原因的报道花样百出,各有千秋。所用的遗像却雷同,都是他早年的一些健康的形象。 死于迈西寇传染的疾病的人已经达到了 3 位数,一些国家的卫生部门宣布进入了紧急状态
个人分类: 小说场|4074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胆的美国医生
songshuhui 2008-9-3 11:53
DNA 发表于2008-05-24 星期六 14:04 分类: 医学 | | 虽然我知道美国是个自由开放的国家,美国人的创造力有极大的发挥空间,但是看到这个被著名学术杂志《自然》(nature) 评为2007年25大科学事件之一的案例,我确实大为震惊。 华盛顿医学院的两名医生应一个脑残女孩父母的要求,对这个智力永远只能停留在婴儿水平的六岁女孩做了高剂量雌激素治疗,以阻止该女孩身体的成长因为随着女孩身体的长大,其父母照顾的难度加大,女孩的生存质量将随之降低。与此同时,医生切除了女孩的子宫和乳腺为了消除该女孩性成熟之后月经带来的痛苦和不便;乳腺对于她来说也失去了作为今后哺乳器官的意义,在雌激素的刺激之下乳房的增长只会给她带来不便。 当然这两位医生不是随心所欲的做这样一个治疗,该治疗方案通过了西雅图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委员会经过利弊分析认为该治疗方案给病人带来的益处大于所冒的风险服用高剂量雌激素可能导致血栓,但是病人父母没有血栓历史,因而病人形成血栓的可能性比较小。 这个案例在学术界引起巨大争议,在这两位医生首次发表该案例的医学杂志Archives of 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Medicine上展开了激烈讨论,作者针对质疑又发表了后续的回复和说明。对于其伦理的争议更引人关注大多指责认为此治疗侵犯了病人的权利和尊严,但医生反驳说:虽然女孩身体成长,但她的心智水平永远只能停留在婴儿阶段,身体的成长意味着活动的不方便,对于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肌肉都带来不利影响,同时还增加感染的几率生存质量的下降不能带来更多的尊严,而女孩就该停留在属于她的婴儿阶段,享受父母和家庭的细心照顾和关爱。 我着实佩服这两位美国医生的勇气,虽然这个现在看来是骇世惊俗的案例充满医学的、伦理的和法律的争议,但是却展现了一种可能性,也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对于已经处于非正常状态的病人,是否可以通过非自然甚至反自然的治疗手段来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这是不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相关链接: http://www.sciam.com/article.cfm?id=top-25-science-stories-of http://www.time.com/time/nation/article/0,8599,1574851,00.html http://archpedi.ama-assn.org/cgi/content/abstract/160/10/1013?maxtoshow=HITS=10hits=10RESULTFORMAT=fulltext=Daniel+Gunther+searchid=1FIRSTINDEX=0resourcetype=HWCIT 标签: 伦理 , 医生 , 尊严 , 生存质量 , 病人
个人分类: 医学|10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怎样测量疼痛?
songshuhui 2008-9-2 15:29
BOBO 发表于2008-06-10 星期二 17:55 分类: 医学 | | 相信很多人对这样一句话体悟甚深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牙痛的滋味,确实使人难以忍受。而人之一生,换句话说也是疼痛的一生。痛是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生理与心理感受,有时我们被削笔刀割伤,伤口强烈的锐痛让人难忍,有时恋人和你说 bye 时,内心则是另一番酸楚的痛苦。 疼痛如此普遍,人们不得不惊呼:疼痛万不可小觑。那什么是疼痛呢? 1979 年,国际疼痛学会把疼痛的概念定义为: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疼痛是主观性的,每个人在生命的早期就通过损伤的经验学会了表达疼痛的确切词汇,它是一种身体局部或整体的感觉。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也将疼痛列为了除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外的第五大体征。相较于前四项体征,疼痛又是一种奇怪的体征。其特别之处在于,现今依然没有客观的生物学仪器检测疼痛,描述疼痛的程度。而对于体温,温度计可以告诉我们是否发热,热度多少。对于血压,血压计便能告诉你血压的数值,是否血压升高? 疼痛测量的窘境,并不说明科学还不够发达。而是因为,疼痛是一种太过个人化和主观化的体验,因此很难有客观的工具衡量疼痛。比如,劳作的老农被草叶划破手指,可能并不在意,也不觉疼痛。但若换作是一个初次户外的 MM ,则可能大呼痛的要命。再比如,美国及西欧是世界上人均消耗镇痛药最多的,可东方人对镇痛药的使用则不足他们的 1/6 。刨除经济及医疗因素外,东方人的任怨和忍耐精神大有干系,而西方人则一般 喜欢夸大自己的疼痛感觉,甚至毫无顾忌地呻吟哭叫。 喜欢测量是人的天性。可远古人类对疼痛知之甚少,教宗和巫师们甚至将其妖魔化,故也没有关于疼痛测量的可靠史料记载。随着 19 世纪科学家对疼痛机理的认识加深,人们逐渐认识到疼痛是复杂的,想要测量疼痛,不仅要靠疼痛时身体的生理反应,还得依赖痛者的心理感受,记录其对疼痛的语言描述。 一般说来,疼痛会让人们表现出一些行为和举止的改变,因此记录这些变化能反应一定程度的疼痛。在疼痛时,人的表情可能极其惊恐或不断的呻吟,为了减轻疼痛,人可能产生自发的保护性反应,如踮脚走路、抚摸疼痛部位,或者将疼痛部位固定保持一种姿势。就像肚子疼时,我们通常都会弯着腰,抱着肚子做痛苦状。 但诸如上述的记录并不够客观,人们希望能够量化疼痛。换句话说,用数字来描述疼痛的剧烈程度。加拿大神经生理学家罗纳德 麦尔扎克( Ronald Melzack )便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位父母是工人阶级的犹太人,一生致力于痛觉的研究。 1971 年他和另外一名研究者首先建立了一种说明疼痛性质强度的评价方法,被称为即麦 - 吉痛觉调查表(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MPQ )。 MPQ 能记录疼痛的性质、特点、强度和伴随状态,还能记录疼痛治疗后病人所经历的各种复合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调查表内项目繁多,单单描绘疼痛的形容词就有 78 个。自 MPQ 问世以来,它在众多的急、慢性疼痛实验研究中大放光彩。实验结果证实其方法实用可靠且有效。 但这种方法也有诸多不便。由于调查项目繁多,表中词类比较抽象甚至灰色,所以有时病人难以理解准确意涵,何况为了弄清楚疼痛的方方面面,没有病人愿意花费那么多时间在这上面。 另外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应运而生,叫做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 VAS )。之所以简便易行,是因为无须填写繁杂的调查表,只需看着一把痛尺,然后说出 0-10 之间的一个数字就可以了。 貌似也很复杂?其实不然。这种方法的主要道具痛尺其实是一把长约 10 厘米 的游动标尺。尺的一面标有 10 个刻度,两端分别为 0 分端和 10 分端。而 0 分表示没有疼痛, 10 分代则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从 0 到 10 依次表示疼痛的程度在不断增加,愈来愈难以忍受。在测量疼痛时,向病人说明这把尺的含义,然后将有刻度的一面背向病人,让病人在直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医生再根据病人标出的位置为其评出分数。 如果分数在 3 分以下,那么恭喜你,你虽然感觉到疼痛但并太严重,不太会影响你的睡眠;但如果你的分数在 7 分以上, oh~my god !你很不幸,你现在肯定疼痛难忍,极需要医生给你用一些镇痛药物来帮助你度过痛关了。 VAS 法现今已成为疼痛测量的最常用方法。 当然, VAS 方法现多用于外科手术的患者,评价他们手术后切口的疼痛程度。如果你曾做过手术,相信你对此并不陌生。 不过,它让疼痛者说出自己所认为的疼痛程度,并非完全的客观指标评价。 此外,对于小朋友,为了让他们说出痛的程度,图画式的方法则更简单直接,一个笑脸意味着不是很痛,一个哭脸则代表着痛的厉害。 (简略版内容见 《新京报》2008-6-8 B10版新知周刊 ) 标签: 分享 , 医学 , 医生 , 生活 , 病人 , 科学研究 , 科普
个人分类: 医学|113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