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温伯格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温伯格《量子场论》翻译稿10.4(张驰)
热度 1 GrandFT 2015-10-3 20:57
有翻译排版不妥之处请联系zhangchi_110@163.com。 温伯格《量子场论》翻译稿10.4
个人分类: 量子场论|3913 次阅读|3 个评论
温伯格《量子场论》翻译稿9.7(张驰)
热度 1 GrandFT 2015-8-17 13:44
有翻译排版不妥之处请联系zhangchi_110@163.com。 温伯格《量子场论》翻译稿9.7
个人分类: 量子场论|2207 次阅读|4 个评论
温伯格《量子场论》翻译稿9.6(张驰)
GrandFT 2015-8-15 21:52
有翻译排版不妥之处请联系zhangchi_110@163.com。 温伯格《量子场论》翻译稿9.4
个人分类: 量子场论|1825 次阅读|0 个评论
温伯格《量子场论》翻译稿9.4(张驰)
热度 1 GrandFT 2015-8-5 15:02
有翻译排版不妥之处请联系zhangchi_110@163.com。 温伯格《量子场论》翻译稿9.4
个人分类: 量子场论|5384 次阅读|1 个评论
温伯格《量子场论》翻译稿8.8(张驰)
GrandFT 2015-7-17 10:52
有翻译排版不妥之处请联系zhangchi_110@163.com。 温伯格《量子场论》翻译稿8.8
个人分类: 量子场论|19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温伯格《量子场论》翻译稿8.5(张驰)
GrandFT 2015-7-7 15:31
有翻译排版不妥之处请联系zhangchi_110@163.com。 温伯格《量子场论》翻译稿8.2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班|1802 次阅读|0 个评论
温伯格《量子场论》翻译稿7.7(张驰)
GrandFT 2015-6-8 22:08
有翻译排版不妥之处请联系zhangchi_110@163.com。 温伯格《量子场论》翻译稿7.7
个人分类: 量子场论|16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温伯格《量子场论》翻译稿7.6(张驰)
热度 1 GrandFT 2015-6-3 20:51
有翻译排版不妥之处请联系zhangchi_110@163.com。 温伯格《量子场论》翻译稿7.6
个人分类: 量子场论|3729 次阅读|1 个评论
温伯格《量子场论》翻译稿6.4(张驰)
热度 1 GrandFT 2015-4-28 11:07
有翻译排版不妥之处请联系zhangchi_110@163.com。 温伯格《量子场论》翻译稿6.4
个人分类: 量子场论|3001 次阅读|2 个评论
史蒂文·温伯格:真空空间的能量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5-4-23 08:58
【编者按】此文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史蒂文·温伯格 2001年 12月在斯德哥尔摩 一个历届诺贝尔奖得主的大聚会上所做的报告—— 一个 与我们整个宇宙有关的科学问题的报告,这就是暗能量的问题,一个空间中小小的能量寄居者。 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物理和天文学系教员、Josey Regental科学教授。温伯格教授197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1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这个问题在我的大脑中已经徘徊了许久,1988年,在准备哈佛大学系列演讲时,我审视过各种为什么存在暗能量的解释,如果它存在的话,是如此之小以致一直没能被探测到的解释,并且得出结论,只有一种解释可能行得通,这就是多重宇宙的想法。1998年在得克萨斯大学,雨果·马特尔(Hugo Mantel)、保罗·萨皮洛(Paul Shapiro) 和我一起对这种思路所能得到的暗能量做了一个估计,我们发现它将大到足以产生一个可观测的宇宙膨胀的加速。在同一年,两组天文学家发现: 宇宙的膨胀确实在加速。 ——史蒂文·温伯格 我的题目是真空空间的能量。这似乎有点像非常不靠谱的课题。不过,真空空间真的是空的吗? 不完全如此。事实上,我们对真空空间能量了解的失败是今天基础物理和宇宙学未来发展最重要的拦路虎。 海森堡的不确定原理告诉我们空间不可能是真的真空。在我们最熟悉的形式中,这个原理告诉我们: 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它的位置的变化率——粒子速度——不可能同时都具有确定的值。类似的不确定原理可以应用到场,诸如电、磁和引力场。在任意给定点的场和它的变化率不可能同时都具有确定值。特别是,这些场中的任意一种场在假定的空的空间中不可能保持为零;如果一种场碰巧在某一瞬间为零,则它的变化率可能具有任意值,所以在以后的任意一刻,这个场就能有任意的可能值。这些连续涨落着的场把能量赋予自身的任意空间,该能量正比于这部分空间体积,不论这部分空间是否包含正常物质。 谁会在意它呢? 通常来说重要的不是能量,而是能量之差。为了解从一个滚下山的球中能获得多少能量,我们必须要问球在山顶和在山脚下的重力势能的差是多少。然而,不管那里有什么东西,空间中的能量总是在那里,因而对任何两个态的能量差都没有影响。 自然界中确实有一件事与能量本身有关,而不是仅仅与能量差相关,那就是引力。太阳的引力场不仅仅来自于太阳的质量,还来自于它的热能,如果太阳是冷的,地球还要保持在它的轨道上,就要绕太阳转得稍快一些。在宇宙中有很多空间,它的能量对宇宙的引力场有贡献, 而引力场反过来又主导着宇宙膨胀的方式。这样就提供了真空空间能量的实验上限。根据它的符号,太多的暗能量要么在现在之前就已经中止了宇宙的膨胀,要么已经把宇宙的膨胀加速得太快了,以至于已经没有时间去形成银河或星系。 那么我们期望在每立方英尺的真空空间中有多少能量呢? 乍一看,似乎电、磁和引力场的量子涨落会给每一立方英尺的真空以无穷大的能量,但这荒唐的结果仅适用于这样一种情况: 在那里包括了从一英尺降到零的、任何可能的波长的涨落贡献。这并未被证实,因为我们真的不太清楚很小波长涨落的行为。如果我们在这个计算中只包括比在粒子加速器中已探测过的最短距离———大约 10 -16 厘米大的波长,则计算将给出一个每立方英尺有限的能量,但这是一个比宇宙正在这样膨胀的观测结果所限定的值要大得多的能量,太大了。事实上,大了 10 56 倍。如果暗能量真的要这么大,那么宇宙将会演化得太快,以致没有时间让银河系或行星或生命出现。 这是个谜,但不是佯谬,因为暗能量还有其他来源的贡献。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在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中引入一个修正,就是熟知的宇宙常数,它等价于把一个每单位体积的恒定能量赋予空的空间。所以,如果量子场的涨落给予真空某种巨大的正能,比观测所允许的值要大 10 56 倍,我们可以假定,爱因斯坦的宇宙常数应给出一个同样巨大的能量,但是是负的,以致这两种能量互相抵消。但是,要避免与观测结果相矛盾,这种抵消要精确到小数点后56位,这似乎太不可思议了。 这个谜是现代物理行为方式的一个非常好的展示。发明一个符合所有数据的暗能量理论并不困难。我们可以按照爱因斯坦的方法,引入一个宇宙常数,调节它的大小,以致纯的暗能量可以小到能避免与观测结果相冲突的程度。但是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发展一些与观测结果一致的理论,我们的理论要能解释自然界为什么是它现在的样子。迄今为止,我们尚未达到对这种真空能量的理解。 这种神秘性在物理学家的大脑中已经存在了几十年。我们大多数人假定存在着某种还未被发现的、要求能精确抵消暗能量的基本原理。我们认为我们最宏伟的引力和其他力统一的理论的最大不足,就是没能给出这种抵消的基本原理。而1998 年天文学的观测结果让人大吃一惊,虽然真空能大大地小于所料想的那个数,但明显不为零。它似乎约等于包含在宇宙组分的质量中的能量(根据 E = mc 2 关系) 的2倍。(这给我们提出了另一个疑问: 单位体积内的能量通常假定大约是个常数,然而在粒子质量中单位体积的能量在宇宙膨胀时自然减少,那么它们为什么会在宇宙历史的这个特定时刻有相似的值?) 暗能量的这个值是从宇宙膨胀的研究中推断出来的,是由遥远星系急速离开我们的方式所认定的。如果我们观测的星系从开始就以一个恒定速度移动,那么任何星系的距离都应正比于它的速度。在缺失暗能量的情况下,我们预期星系会在它们相互间引力的作用下减速,这样它们在发射出现在看到的光时的速度,要大于它们在发射出光以后的速度。那么它们的实际距离就要小于如果它们的速度是常数时的距离。事实上,似乎这些距离比如果它们的速度是常数时的距离大,这说明它们不仅没有慢下来,反而加速了。这就是所预期的正的暗能量引起的效应。顺便说一下,如果宇宙继续加速膨胀,就会存在一些星系,它们发出的光将永远到达不了我们这里,并且最终所有超出我们本星系群的星系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可见的。 不论暗能量是否真是零或具有最近观测所确定的值,毫无疑问,与我们依据量子场涨落能量的估计值所期待的数值相比,它难以置信的小。人们提出了很多种解释,可能一些场自动调整它的值以几乎抵消所有的暗能量,也许某个未知的物理原理支配宇宙向暗能量为零的状态演化,所以,由于我们的宇宙已经很老了,现在暗能量才这么小。也许宇宙大爆炸只不过是多元宇宙中的一个情景,而在这个多元宇宙中有无数个大爆炸已经发生,并且将要发生,每个大爆炸事件对类似暗能量那样的基本物理常数都有不同的值。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要询问暗能量的人都必须处在某个大爆炸产生的宇宙中,而这个大爆炸中的暗能量纯粹偶然地足够小,可以让时间演化到允许他问这个问题的那个时刻。任何真正的解释注定都是有意思的。 自这篇短文发表以来,对宇宙微波辐射背景(从大爆炸只有38万岁的时刻遗留下来的无线电波微弱的飒飒声) 的研究确认了暗能量的存在。现在天文学的热点问题是,要测量在空间单位体积内的暗能量是否一直保持为常数,或者当宇宙膨胀时随时间演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能源部共同资助了一个联合卫星发射任务,旨在测量在过去的100亿年中的不同时刻暗能量的大小,天文学家也有用地基望远镜进行类似测量的计划,诸如在西得克萨斯(West Texas) 州的霍比-埃伯利(Hobby-Eberly) 望远镜。 ——史蒂文·温伯格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史蒂文· 温伯格 著、 丁亦兵 等译《 湖畔遐思:宇宙和现实世界 》一书。 正如亨利·戴维·梭罗 “常在康科德(Concord)旅行”一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史蒂文· 温伯格透过他书房可以俯瞰奥斯汀湖的窗口观察世界。温伯格被许多人认为是当今在世的理论物理学家中的佼佼者,本书延续了他宽宏的思维风格。这种风格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用纽约时报记者詹姆斯·格兰茨(James Glanz)的话说,他是一位“能写出既富有启迪性,又能触动人心的作品的大散文家。” 《湖畔遐思:宇宙和现实世界》 展现了温伯格对从宇宙学到军事、政治、宗教等各方面问题的看法。即便超出了科学范畴,每篇文章仍能折射出他作为理论物理学家的阅历。正如著名的《仰望苍穹:科学和它的文化对手》(Facing Up:Science and Its Cultural Adveraries)一样,这些文章传递出的是一个理性主义者、现实主义者、世俗非宗教人士的观点。每篇文章从一个新增加的介绍开始,解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并在必要时对文章内容进行更新。 作为一个散文家,温伯格坚持观察事物的本质,锲而不舍并充满幽默感。虽然肯定会触怒读者中的那些后现代文化评论家、载人航天飞行或导弹防御计划的拥趸、经济保守主义者、科学社会学家、反犹太复国主义者和宗教狂热分子,但本书提供了与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感兴趣的科学大脑之一直面交汇的乐趣。 毫不夸张地说,温伯格无愧于诺贝尔奖的评语:一位真正的智者、卓越的理论物理学家。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908 次阅读|5 个评论
史蒂文·温伯格:给未来科学家的四条金训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5-4-21 08:24
【编者按】此文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史蒂文·温伯格2003 年6 月在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 )的科学大会上为毕业班学生所作的讲演,把在研究中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一些想法分享给未来的科学家。 史蒂文·温伯格 (Steven Weinberg),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物理和天文学系教员、Josey Regental科学教授。温伯格教授197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1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我可以假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至少会考虑科学研究这一职业。就像大多数科学家一样,我必须对在研究中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给出一些想法,并且我不能抗拒把我的意见塞给作为未来科学家的听众的机会。 —— 史蒂文·温伯格 金训一:没有人知道所有的事情,而且你也不需要每件事都知道 当我拿到我的大学学位时——那好像已经是100 多年前的事了——物理文献对我来说似乎是一个巨大的、未经探索的海洋,在开始无论是哪项研究之前,它们的每个部分我都不得不追踪。不知道所有已被研究过的事,我怎么能做其他事呢? 幸运的是,在研究生院的第一年,我被招到资深物理学家的麾下(他们是哥本哈根玻尔研究所的戴维·弗里斯(David Frisch)和贡纳尔•卡伦(Gunnar Källén)),他们不顾我焦急的反对,强调我必须开始做研究,并随着工作的进展需要什么学什么。不能成功便是沉沦。出乎我的预料,我发现这是可行的。我设法得到了一个快速博士学位——虽然当我得到它时我对物理几乎什么也不知道。但是我确实学到了一件大事: 没有人知道所有的事情,而且你也不需要每件事都知道。 金训二:当你游泳且不会沉没时,你的目标应该是波涛汹涌的水域 继续使用我的海洋学的隐喻,我学到的另外一课是,当你游泳且不会沉没时,你的目标应该是波涛汹涌的水域。20 世纪60 年代末,当我在麻省理工学院教书时,一个学生告诉我,他想进入广义相对论领域而不是我的工作领域——基本粒子物理,因为前者的基本原理是众所周知的,而后者在他看来还是一团乱麻。我忽然感到他给出了一个做相反事情的绝好理由。粒子物理是一个仍然可以做创造性工作的领域。在20世纪60 年代它确实是一团乱麻,但是从那时起,很多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的工作已经能够把它梳理出来,并把一切(好吧,几乎是所有的)都放在一个漂亮的可称之为标准模型的理论中。我的建议是: 到混乱的地方去,那才是有所作为的地方。 金训三:原谅自己浪费了时间 我的第三条建议可能是最令人难以接受的,那便是要原谅自己浪费了时间。在物理课上,只要求学生们解决他们的教授(除非异常严酷)知道怎样解决的问题。另外,该问题在科学上是否是重要的也无所谓——它们必须被解出来以通过课程的学习。但在真实世界中,我们很难知道哪个问题才是重要的,也永远不知道在一个给定的历史时刻某问题是可解的。 在20 世纪初期,一些顶尖的物理学家,包括洛伦兹和亚伯拉罕,试图找到电子理论。这部分是为了理解为什么通过以太探测地球运动的效应的所有努力都失败了。我们现在知道,他们在研究错误的问题。在那个时候,没有人能建立一个成功的电子理论,因为量子力学还没有被发现。天才的爱因斯坦在1905 年认识到要研究的正确问题是运动对时空测量的影响。他由此创建了狭义相对论。 正如你将永远不会知道哪个是要研究的正确问题一样,你在实验室或桌子前度过的大部分的时间将被浪费掉。如果你想有所创新,就不得不习惯于将你的大部分时间花在非创新性的事情上,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里停滞不前。 金训四:科学史能使你觉得自己的工作更有价值 最后,要学习一些科学史,或至少你所研究的学科的历史。其最基本的原因是,实际上在科学研究中,历史可能是对你的研究有用的一些东西。例如,科学家时常会被从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到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等哲学家们提出的某个过于简单化的科学模型所束缚。科学哲学的最好解药是科学史知识。 更重要的是,科学史能使你觉得自己的工作更有价值。作为一个科学家,你可能不想变得那么富有,你的朋友和亲戚也可能不理解你正在做的事。并且如果你工作在一个像粒子物理一样的领域,你甚至从未有过做一些马上有用的东西的满足感。但是你可以通过认识到你的科学工作是历史的一部分而得到极大的满足。 回首百年前,到1903 年,谁是1903 年大英帝国或加拿大的总理有那么重要吗? 真正重要的是,在麦吉尔大学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和弗雷德里克·索迪(Frederick Soddy)揭示了放射性的本质。这项工作当然有实际的应用,但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内涵。对放射性的认识使物理学家能解释太阳和地球的内核在数百万年后为什么仍然会很热。这样,对许多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认为地球和太阳存在了很长年代的最后一个科学异议也消除了。此后,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不得不要么放弃“圣经” 字面上的真理的信念,要么甘心放弃理智。这只是从伽利略经过牛顿和达尔文到现在的一系列步伐中的一步,它一次又一次地削弱了宗教教条主义的桎梏。如今随便读哪一张报纸都足以显示迄今这项工作还未完成。但是,它是文明化的工作,科学家们可以为此感到骄傲。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史蒂文· 温伯格 著、 丁亦兵 等译《 湖畔遐思:宇宙和现实世界 》一书。 正如亨利·戴维·梭罗 “常在康科德(Concord)旅行”一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史蒂文· 温伯格透过他书房可以俯瞰奥斯汀湖的窗口观察世界。温伯格被许多人认为是当今在世的理论物理学家中的佼佼者,本书延续了他宽宏的思维风格。这种风格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用纽约时报记者詹姆斯·格兰茨(James Glanz)的话说,他是一位“能写出既富有启迪性,又能触动人心的作品的大散文家。” 《湖畔遐思:宇宙和现实世界》 展现了温伯格对从宇宙学到军事、政治、宗教等各方面问题的看法。即便超出了科学范畴,每篇文章仍能折射出他作为理论物理学家的阅历。正如著名的《仰望苍穹:科学和它的文化对手》(Facing Up:Science and Its Cultural Adveraries)一样,这些文章传递出的是一个理性主义者、现实主义者、世俗非宗教人士的观点。每篇文章从一个新增加的介绍开始,解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并在必要时对文章内容进行更新。 作为一个散文家,温伯格坚持观察事物的本质,锲而不舍并充满幽默感。虽然肯定会触怒读者中的那些后现代文化评论家、载人航天飞行或导弹防御计划的拥趸、经济保守主义者、科学社会学家、反犹太复国主义者和宗教狂热分子,但本书提供了与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感兴趣的科学大脑之一直面交汇的乐趣。 毫不夸张地说,温伯格无愧于诺贝尔奖的评语:一位真正的智者、卓越的理论物理学家。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008 次阅读|1 个评论
温伯格《量子场论》翻译稿5.9(张驰)
GrandFT 2015-3-21 09:36
有翻译排版不妥之处请联系zhangchi_110@163.com。 温伯格《量子场论》翻译稿5.9
个人分类: 量子场论|18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温伯格《量子场论》翻译稿5.6(张驰)
GrandFT 2015-3-10 18:06
有翻译排版不妥之处请联系zhangchi_110@163.com。 温伯格《量子场论》翻译稿5.6
个人分类: 量子场论|1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温伯格《量子场论》翻译稿1.0(张驰)
热度 1 GrandFT 2014-11-5 16:01
这是温伯格《量子场论》第一卷第一章的试译稿,有翻译排版不妥之处请联系zhangchi_110@163.com。 温伯格《量子场论》翻译稿
个人分类: 量子场论|3406 次阅读|1 个评论
远离哲学,远离毒害
热度 5 wliming 2013-7-17 08:54
我过去提供过世界顶级物理学家霍金,费曼,杨振宁等人蔑视哲学的言论。这里再补充一个: 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是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他的贡献是基本粒子的电弱统一理论。 他在自己的作品《终极理论之梦》中如是说:“即使哲学思想过去帮助过科学,但它们已经徘徊得太久,在今天的危害大于曾起过的作用。” 谁也没资格骂这些顶级科学家弱智和脑残吧? 所以,你可以不同意,但是,你最好还是谦虚一点,虚心一点仔细想想他们的话。在我看来,哲学不仅危害科学,还危害社会。中国文革的悲剧就是因为太多的人被哲学这头驴踢坏了大脑,全社会疯了。 你当然可以说,科学家不是神,不代表真理,也会胡说八道。这话不假,但是,如果很多的科学家说同样的话,他们的言论就不能等闲视之。况且,和社会上的普通公众比较起来,科学家的话当然具有更大的可信度。如果一个地痞说科学家胡说八道,最安全的理解是,这个地痞在胡说八道。 我们不难看到,科学网活跃着一批这样的地痞。他们以骂人为乐,而且还常常是匿名的。而一些公开注册的学术人士,如孙平,袁海涛,李延谦等等,也愿意与他们为伍,保留他们的骂人帖,而且自己还时不时骂人,说明这些人的道德品质也好不到哪里去。我感到,这些人的大脑就是被哲学破坏了,他们丧失了逻辑,丧失了用证据说话以理服人的能力。 远离哲学,远离毒害。
个人分类: 伪科学|1111 次阅读|26 个评论
《宇宙学》 温伯格著 向守平译
热度 1 ustcpress 2013-5-7 11:47
出版日期:2013年3月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正文页码:468页(16开) 字数:630千 定价:90.00元 编辑邮箱: jhduster@ustc.edu.cn (欢迎来索要目录、样章的PDF) 出版社官方淘宝店: http://shop109383220.taobao.com 原著信息 书名:Cosmology 原作者:Steven Weinberg 原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 【 内容简介 】 本书介绍了当代宇宙学研究的模型和用到的公式,内容详尽,论述严谨。全书分为两部分,每一部分均可作为一个学期研究生课程的教材。第一部分讲述宇宙学的各向同性和均匀性,第二部分则介绍了对各向同性和均匀性的偏离。本书详细推导了各宇宙学现象的详细解析解,而不是简单罗列数值计算的结果。本书包括了宇宙学的最新进展,对复合、微波背景辐射的极化、轻子合成、引力透镜、结构形成、多场暴胀等专题做了详尽的讲解。本书还引证了大量当前的研究工作,附录部分简要介绍了广义相对论,详细推导了宇宙学演化中用于描述光子和中微子的相对论性波尔兹曼方程,书末附有习题集。 本书可作为理论物理、天体物理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宇宙学、天体物理和理论物理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阅读。 【译者简介】 向守平, 1945 年生,北京大学本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曾出版译著《引力与时空》以及《天体物理概论》《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等著作,深受学生和读者欢迎。 【作者简介】 Steven Weinberg, 得克萨斯大学 Josey Regental 科学教授 ,1979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笔耕不辍,所著《引力和宇宙学》(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和三卷本的《量子场论》( The Quantum Theory o Field )为经典著作。他为一般读者写的书有《最初三分钟》( The First Three Minutes ,已译成 23 种文字)、《基本粒子与物理学定律》( Elementary Particles and the Laws of Physics, 与费曼合著)、《终极理论之梦》( Dreams of a Final Theory ),以及文集《仰望苍穹:科学和它的文化对手》( Factring UP: Science and its Culmral Adversaries )等。最近又出版了新作《量子力学讲义》( Lectures on quantum mechanics )。
个人分类: 优秀译作|10362 次阅读|3 个评论
温伯格的量子力学,很亲切
热度 6 马红孺 2013-3-30 08:58
前两天突然发现网上有温伯格老先生的量子力学,便随手下载了。当年读书时,常常为买一本影印的外文书而连续数天只吃咸菜就米饭,所以后来每当发现网上有可以免费下载的物理书,都会忍不住下载一本,其实大多数也就放在硬盘里,很可能这辈子也不会去读。 但是,温伯格不是常人,我曾经读过老先生的科普书,很喜欢;也试图读过老先生的三大卷的量子场论,但没有读下去。为了显摆,我倒是买了老先生的三卷本的原版(花费了相当大的一笔美刀)以及费恩曼的三大本红宝书,放在书架上。而放在桌子上偶尔翻翻的,则是影印本的。所以,下载到老先生的量子力学后,便花了几天时间浏览了一遍。这次的感觉是:亲切。 我当年学习量子力学时,老师是蔡建华先生,用的是蔡先生的量子力学讲义,这个讲义后来以《量子力学》上册出版,但下册过了很长时间才由柯善哲先生写出出版。蔡先生去世后,由蔡先生的夫人孙和璧以及蔡先生的学生徐宏华,崔世民等人依照先生的遗言修改后出版了上册的第二版。彭桓武先生曾经写过一个书评,对蔡先生的量子力学以很高的评价,但是,也许蔡先生的书不大适合应考,且没有习题,所以选来做教材的学校并不多,后来,出版社也就不印了。蔡先生的书的风格,与国内流行的量子力学教材的风格不大一样。很长一段时间,国内量子力学教材的风格,大致是由曾谨言先生和钱伯初先生的风格所引导。张永德先生的风格又有所不同,据说最近这些年也有较大影响。但蔡先生的风格,似乎没有推广。但是,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学生,其所学的量子力学,至少在过去的几十年,还是深受蔡先生风格的影响,而且,我深信如今在物理学研究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一批曾求学于南大物理系的学者,或多或少地也受到这种风格的影响。 温伯格的量子力学,在风格上与蔡先生的教材比较接近。我相信温伯格和蔡先生不大可能有任何交集。(蔡先生与萨拉姆先生有过较多交往和友谊,而萨拉姆与温伯格是同届诺贝尔奖得主,这种联系大概只有找网络关系的人才有兴趣) 。所以,我认为这种风格上的相近只是表明他们二人在对于量子力学教学的看法上不约而同的有相近的看法。正因为这种相近的看法,才使我这个从蔡先生那里入门量子力学的学子,感到了温伯格量子力学教材的亲切。 温伯格的这本书比蔡先生的教材包含的内容要多,也要深一些。按照例如交大同学的状况,可以在大致120学时讲完。这本书从量子力学的最初发展开始,一直讲到最前沿(如纠缠,量子计算等),前面几章的处理是非常传统的内容,如塞曼效应,斯塔克效应的微扰处理等等。这本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不用狄拉克符号,这在当前狄拉克符号已经差不多成为标准表述方式的形势下,有点独树一帜的味道。(我印象中看过一本用狄拉克符号讲线性代数的数学书!!)。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没有所谓相对论量子力学。当年,狄拉克以量子力学的原则建立的方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相对论与量子论的结合,自然的结果应该是量子场论。因此,不按照量子力学的方式讲授相对论量子理论应该是合适的。 尽管现在的年轻人英文都很好,温伯格的书的英文也很容易读,但这本书似乎还是有翻译成中文的必要。也许出版社已经在考虑,规划这本书的翻译了。
个人分类: 普通物理|10952 次阅读|11 个评论
The Weinberg Test
josh 2012-8-6 21:18
Nowadays, in many research areas, even including most practical disciplines, such a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communication, signal processing, chemical engineering,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mputer science, etc.,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s only becoming wider and wider. Probably this is one of the reasons why Gerald Weinberg introduces this Weinberg Test, which would filter out most of the research outputs in the practical disciplines mentioned above, not to mention those of the not-so-practical research areas. After reading this short description, we should ask ourselves: can our research pass the Weinberg Test? The Weinberg Test by Gerald M. Weinberg: While attending a computer conference in Davos, I found myself listening to a panel of three professors who debated the subject of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After describing their three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curricula, the panelists solicited questions from the floor. Someone asked, "How do you mea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your curricula?" Instead of a reply, there was much clearing of throats, hemming, mumbling, and hawing. The audience stirred in their seats and hooted remarks concerning the usefulness of colleges and the mental capacity of the professors. Finally, one of the panelists challenged the audience to propose their own measurements. When nobody else seemed willing to take the risk, I accepted the challenge." Imagine," I said, "that this conference is finished and you have taken the train to Zurich to fly home. You have boarded your flight and the doors have been locked when you hear the following announcement blare over the loudspeaker in an artificial voice: Fellow passengers: Today, you are participating in a historic event, the first fully automated commercial flight. From this moment on, until you arrive at the gate at your destination, this plane is under the complete control of a microcomputer. There is no human pilot or co-pilot, but you need not be concerned for your safety. The program that controls the plane was accepted as a thesis project for a doctorate in computer science at X University. Bon voyage! " The true test of your curriculum," I continued, "is how you feel at that moment." Apparently, the professors on the panel didn't think my test was helpful, but the audience broke into uncontrollable giggles. The moderator tried to restore order, but the audience seemed to have lost interest in what the panelists had to say, once the panel had labeled my test as ridiculous. I, myself, was feeling rather downhearted, for I had intended the test as a serious standard, the most serious standard I could imagine. As the room cleared, I was approached by a short, white-haired man, sporting a goatee and wearing a three-piece gray suit. He addressed me in English with a German accent: "Professor Weinberg, I liked your test. Unlike the panel members, I believe it to be a serious test, and I wanted to tell you that it correctly measures my own curriculum." I was delighted to have someone take me seriously, so I asked, "And how would you feel when you heard the announcement?" His reply surprised me. "Oh, I wouldn't be worried at all. I would he completely confident of my safety." "Really? Is your program that good?" "Not at all," he answered, a twinkle in his eye. "But if one of our students wrote the system, it wouldn't even start the engines!" Over the years, whenever anyone asks me how to measure risk, I've recalled the goateed professor.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tests one might apply, The Weinberg Test seems to occupy a fundamental place in the hierarchy of all possible tests. In brief, The Weinberg Test asks,Would you place your own life in the hands of this system? Not all systems need such a severe test, so I have constructed weaker versions of The Weinberg Test, such as, Would you risk your right arm? Would you risk your left hand? Would you risk your life's savings? Would you risk a month's salary? Would you risk 10 dollar of your own money? I've used the 10 dollar test several hundred times with computer programmers who assert that their program is now bug-free. Ninety-five times out of a hundred, the programmer backs down and refuses to wager 10 dollar that I can't find a bug in a reasonable amount of time. The other five times out of a hundred, I win 10 dollar. It's not hard to be confident with other people's money. The essential element of The Weinberg Test is the requirement that the claimant risk something personal, rather than simply blabber some empty abstractions. As consultants, we're trying to apply Ford's Fundamental Feedback Formula to ourselves, at least conceptually. In street language, The Weinberg Test is called "putting your money where your mouth is." When we consultants propose changes, the first thing we should do is decide what level of Weinberg Test we're designing for, then put our own feelings on the line. If human lives are at stake, then our own feeling of safety is the minimum goal. If money is at stake, then we have to personalize that money on a scale we'd feel if it were our own money. In the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it took many deaths to provide the motivation for improving the state of the art. Ships sank, bridges collapsed, buildings burnt, airplanes crashed, steam engines exploded. How many human lives will we have to sacrifice before consultants learn how to do it right the first time? I hope we won't have to sacrifice any. But what about other sacrifices—of time, of money, of human comfort? When life or death is not directly involved, we haven't done so well at personalizing the outcome. Perhaps The Weinberg Test could save more than lives. Perhaps it could save our jobs, our reputations, and even our self-respect.
个人分类: Engineering Cybernetics|2846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奇的“斯蒂芬”们
热度 8 taol 2012-5-9 21:55
传奇的“斯蒂芬”们
想成为传奇么?起名“斯蒂芬”吧。 为什么?看看这些叫斯蒂芬的纯爷们吧 :D 1 、世界上市值最高、产品风靡全球、某某青年卖肾换玩具的是哪个公司?苹果公司。创始人是谁? ( 当然是之一 ) 把苹果公司推到巅峰的又是谁?乔帮主啊。乔帮主全明是啥? Steven Paul Jobs 2 、他被誉为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一生与“黑洞”结下不解之缘,同时对大统一理论很有兴趣。然而,他又是一个十足的“赌徒”,对学术豪赌乐此不疲。他是“身残志坚”的代表,传说曾经还能依靠三只手指传递信息,如今只能通过眼皮眨动交流。最有名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最拉风的还是能让不屑任何人的 Sheldon Copper 同学乖乖地站在边上听到批评自己的论文中有错误。 没有第二个, Stephen William Hawking 3 、同样是当今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他统一了电磁力和弱相互作用力,为大统一理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因此与另外两位物理学家分享了 1979 年的物理学炸药奖。科普著作《最初三分钟》的热卖也使其在普通读者心中有着相当的地位。他是“还原论”的忠实支持者,对大统一理论的贡献正是佐证。(虽然本人更喜欢 Anderson 的那句 More is different ) 4 、地球上最好的篮球控球后卫是谁?冷静的头脑、敏锐的洞察力、神鬼莫测的传球……那份优雅和飘逸足以令全世界球迷为之着迷。在长人林立、崇尚暴力美学的 NBA 里,他是一个另类,另一种风格。他, Stephen John Nash 。 当然,还有太多的“斯蒂芬”们的,比如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斯蒂芬·杰拉德等等 “成功学”泛滥的时代,各种补习班透支着家长们口袋里的银子、挤压着孩子玩耍的时间。家长们唯一的目的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还有更为“省钱省力又省心”的办法——想成功么?给孩子起名“斯蒂芬”吧 参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eve_Jobs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ephen_Hawking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even_Weinberg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eve_Nash
个人分类: 一笑而过|3824 次阅读|16 个评论
最近的读书笔记
热度 1 josh 2010-11-25 11:05
1 本多静六《人生的活法》 ( 1 )日本公园之父和林学之父本多静六是一名大学教授。在留学期间,他听进去了导师的劝告 --- 首先要有钱,才能不为生活所累,从而安心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之后,他把自己所有工的四分之一以及所有的额外收入存起来,积累到一定数目然后进行投资。这样,他不仅得以潇洒地从事自己喜欢的研究工作,而且成了亿万富翁,做了许多慈善工作。 ( 2 )本多静六一生写了几百本书。和其他高产的作家一样,他把写作当成一种爱好,但同时也要求自己每天必须写一张纸。至于出书,那是很自然的事了。 ( 3 )本多静六坚持散步(不是跑步),或曰徒步旅行。既运动,又助思考。他活了将近 90 岁。 ( 4 )本多静六还有一个观点,那就是抓住每一次机会。这一点与苹果总裁乔布斯的人生短暂,你能做的事情不多。所以当有机会做某件事情时,一定要做到最好不谋而合。 ( 5 )当你准备买某样东西时,先准备好钱,然后等一个星期:这时如果还想买的话便可下手;而也有可能此时你已经变心。 ( 6 )需要记忆的东西,或是需要思考的东西,一边走路一边记忆和思考,比坐在桌子前面要有效得多。 ( 7 )本多静六推崇自己的晚上只睡 4 、 5 个小时,白天困时补充 15 分钟左右睡眠的方法。 2 龙应台 《亲爱的安德烈》 ( 1 )给自己的父母写信。 3 俞敏洪 《永不言败》《从容一生》 ( 1 )人应该有两个目标,一是追求你内心真正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被社会趋势与期待带得团团转;二是你要成就一番事业,有尊严地活着,既养活自己又能为社会做贡献。 ( 2 )先就业,再职业,再事业。 ( 3 )过了一辈子,如果回首往事的时候不能想起一些令自己感动的日子,如果别人想起你的时候也没有一些让他们感动的事情,你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算是白活了。如果不留下一些令自己感动的日子,你就不可能有奋发的动力;如果别人想起你的时候觉得你这个人一无是处,没有一点足以让人纪念贺感动的故事,那你的存在与不存在对别人不构成任何影响,完全是一个被别人疏忽和遗忘的人。 ( 4 )俞敏洪老师小时候,其父亲常在路边捡一些砖块回家。久而久之,这些砖块堆成一堆,他父亲用它们砌成了一个猪圈。而当俞敏洪老师坚持三次高考的过程中,大学时每天为宿舍提水的过程中,背下几万个单词从而成为中国单词教父的过程中,处理新东方日复一日的杂务的过程中,他想到了自己父亲捡砖块的身影,而坚持了下来。 ( 5 )《读者》杂志问俞敏洪:你说自己是个容易满足的人,为什么还能把新东方做得这么大?俞敏洪回答:做大也好,做小也好,我都没在乎;我只是觉得让自己,让别人,让社会开心就好。因为自己而让别人不开心,就没意思了。 4 芮成钢《三十而励》 ( 1 )年轻人因该学会做有意思的人。一些外国青年毕业之后不是直接步入房子、车子、孩子的生活,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到世界看看,或者先做几年自己喜欢的事。 5 温伯格《咨询的奥秘》 ( 1 )人生是件很严肃的事,所以不要太认真。
个人分类: 儒释道|3609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5: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