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治疗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治疗

相关日志

过分的关注、积极的治疗,害死了他
热度 24 何裕民 2015-1-4 16:52
西安四军大有一批老教授是我的老病人。他们都已耄耋之年,大都在我这诊治有六、七年了。我对他们已经很熟悉了。其中,有三个肺癌患者是相互介绍的。我每一次去,他们往往结伴来找我。他们短的也有五年多了,长的超过七年了,一直很好。这次我去西安会诊,发现其中有一位老朋友没来,觉得很纳闷,我就问另外两位,他们面面相觑,尴尬而苦笑着告诉我:说他走了,而且走的很冤!这老人是搞基础医学的,患肺癌已经第九个年头了。接近79岁时,被确诊为肺癌,症状不明显,做了两次化疗后,效果不好,吃了一段时间的靶向药特罗凯,也效果不明显。然后就中医药控制,近四五年来一直效果不错,没有症状,偶尔有两声干咳嗽。但是肺内肿块每年长个1~2毫米,老头十分满意,且为人很谦和,容易满足。他老太也是个搞基础的医学教授。但老太和老头的性格截然不同,老太非常认真,可以说较真到了顶点。每次来,两个人都要拌嘴,当着我的面有时还要吵架。起因都是老太述说老头不重视,叫他去查,不查;叫他住院,不住!而且,每次去老太与我述说个不停,又是这个问题,又是那个问题!每次离开门诊后,老太一定会折回多次,再追问一些!老头则满不在乎。这时候,两人常常开始拌嘴了,老头总是嫌老太太烦了,管得太宽……。正因为如此,我对这对老夫老妻印象特别深刻。他们的缺席,让我遗憾,故门诊结束后继续进行了解,究竟怎么了! 原来,今年八月份的时候,老头还非常快乐,居然还上了西安城墙,参加了个庆祝活动,那时他已经88岁了,兴高采烈地。当然,上城墙有点喘。然后,八月底硬是被老太拽去,到附院做了个检查。检查完了以后,医生说你肺里一个病灶又大了两毫米。建议可以再观察观察,也可以不妨做一次微创。老头推托天太热,不愿意住院,医生也不勉强。回家后老太天天跟他唠叨。结果老头烦了,只能依从。可悲的是,老头自己走着进医院去,就再也没出来过。这下老太彻底垮了,老太平时话特别多,非常喜欢交往。但自从那(老头死了)以后,三个多月时间就一直把自己锁在家里,谁都不见,人们也不知道她现在怎样!也许,她认为自己害死了老公!自己一片好意,希望老头多活一点!没想到送他上了不归路! 同行的那几个教授,因为在我这看了很多年,都很熟识了,感慨地说:的确是他老太害死了他!我们会吸取教训的……。 其实,有时候,对健康的过分关注,过分积极并不是好事!可能是灾难。这类惨剧我经历太多了!我曾说起过著名哲学教授、我们的老前辈高清海教授就是完全类似的情况,肺癌康复不错,硬是被家属拽去,做了个微创,结果雄赳赳走进医院,几天后横着抬了出来,以至于几位学生几年后一直对强迫老师去做微创的家属,满肚子怨恨。上海市卫生局原来一位管科研的老处长也是这样,晚期肺癌,多处转移,控制的不错,想再努力一把,彻底消灭所有转移灶,结果彻底把自己消灭了。当时我反复劝阻,不听,,十多年过去了,家属最近说到这,还感慨万千! 须切记:人和自然,人和疾病,应学会共生和共荣;有时适可而止,见好就收,才是最聪明的对策。因为人类不可能彻底消灭疾病,有所缺憾,就是常态!完全没有问题,是不可能的!特别对 中老年人,降低一点标准,从容一些,往往活的更长。 这就是生命的辩证法!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二维码:
2365 次阅读|24 个评论
[转载]2014年丙型肝炎新药研究荟萃
xuxiangtian 2015-1-2 22:13
作者:医脉通 来源:医脉通 日期:2014-12-24 此文章来源于 www.cmt.com.cn   整理了近年来 丙型肝炎 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将分几期陆续为大家奉上。接下来重点介绍其他几种直接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索非布韦/GS-5816   一些报道介绍了新组合—— SOF 联合GS-5816(一种研究性HCV NS5A蛋白抑制剂,对所有HCV基因型包括基因3型患者有皮摩尔抗病毒活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因为难治性基因3型感染的选择是有限的;目前唯一可用的全口服疗法需要24周的治疗,含有利巴韦林。   Tran和同事 报道了2期研究的最终结果,该研究评估了基因型1-6感染、无肝硬化初治患者应用SOF/GS-5816有或无利巴韦林的情况。SOF/GS-5816 (100 mg)治疗8周或12周的耐受性良好,停药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SVR12率高。这项研究表明,SOF联合GS-5816、无 RBV 的联合用药是适当的治疗方案,应在3期研究进一步评估研究。   Pianko和他的同事 报道,应用SOF(400 mg) 联合 GS-5816 (100 mg) 不联合RBV连续治疗基因1或3型感染伴或不伴肝硬化经治患者12周达到较高的SVR12率。 SOF和GS-5816的耐受性良好,停药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低。   Gane和他的同事 评估了SOF/ GS-5816方案较短期用药(8周)治疗基因型3患者是否有效。在104例初治、无肝硬化患者中,SOF/GS-5816(Gane)治疗8周,有或无利巴韦林,产生较高的SVR12率(88%-100%)。治疗的耐受性良好,没有与SOF或GS-5816相关的明确安全问题。   SOF和GS-5816联合方案治疗12周对初治和经治基因型1-6的无肝硬化患者有较高的疗效。    MK-5172 (Grazoprevir) 和 MK-8742 (Elbasvir)   Lawitz及其同事 评估了MK-5172联合MK-8742、伴或不伴RBV治疗基因1型感染和基线反应差特征(肝硬化或既往对peg-IFN/RBV无反应)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该激进方案在治疗仅4周时取得了很高的疗效比。很大一部分患者既不需要应用RBV,也不需要把治疗时间从12周延长至18周就能达到SVR12。   Sulkowski和他的同事 还评估了每日一次MK-5172和MK-8742联合RBV治疗初治、无肝硬化、基因1型HCV单一感染和HIV/ HCV共感染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和反应持久性。单一感染和共感染患者治疗12周有或无利巴韦林的SVR12率分别为95%和93%。    ABT-450/r, OMB itasvir 和 Dasabuvir    基因型1a和1b   按利托那韦剂量给予ABT-450、按DAS剂量给予OMB的无干扰素、全口服、3种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3D)共配制的治疗方案,在HCV基因1型感染的患者中达到了较高的SVR率。研究提出进一步研究本方案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特征。   Everson和他的同事 报道了对4项评估3D方案有或无RBV治疗初治和peg-IFN/RBV经治基因型1a、有或无肝硬化患者SVR12率的3期临床试验的汇总数据。初治、无干扰素患者接受3D/ RBV 的SVR12率(96%)高于只接受3D方案患者的SVR12率(90%)。观察到肝硬化患者治疗12周和24周均达到了较高的SV12率。但是, 基因型1a感染的肝硬化和既往无应答患者,观察到治疗时间越长,SVR12率越高。在接受3D/ RBV的患者中,治疗时病毒学失败率和治疗12周后复发率较低,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和因不良事件导致的停药发生率3%。既往难治性无应答和/或肝硬化患者亚群中,3D/ RBV疗法达到了较高的SVR12率。基因型1a感染、既往无应答的肝硬化患者可能受益于更长的治疗持续时间。    晚期肝病   含干扰素方案治疗 HCV感染 患者的疗效受晚期肝病的影响,临床上的低蛋白血症或血小板减少症证实了这一点。   Fried和他的同事 检验了全口服3D方案联合利巴韦林(3D/ RBV)治疗初治和经治HCV基因型1感染和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治疗12周组和24周组的总体SVR12率分别为92%和96%。SVR12率没有显着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或HCV RNA水平差异。血小板计数100×109 / L患者的SVR12率为89%-97%,血清白蛋白水平35g/L患者的SVR12率为84%-89%,表明3D/RBV方案的疗效有较宽的亚组范围,包括肝脏合成功能受损和/或门脉高压证据的患者。    Daclatasvir    联合索非布韦治疗基因3型感染患者   在152例慢性HCV基因3型感染的患者中,对DCV和SOF全口服、每日一次方案治疗12周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估。 初治和经治患者的总体SVR12率分别为91%和86%。存在肝硬化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只有63%的患者达到SVR。该联合方案是安全的,耐受性良好。    联合Asunaprevir 和 BMS-791325治疗肝硬化患者   在一项3期、国际临床试验中,该方案伴或不伴RBV被用来治疗初治和经治HCV基因1型感染、代偿性肝硬化患者。 患者被随机分为接受固定剂量DCV (30 mg)、 ASV (200 mg)和 BMS-791325 (75 mg)联合治疗方案组,伴盲性利巴韦林或安慰剂,每日两次,共12周。该全口服治疗在肝硬化患者中达到了较高的SVR12率(87%-98%);观察到6%的患者出现病毒学失败。    评估真实世界结果   SMV和SOF在1年前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考虑到在临床试验中报道的基于SMV或SOF方案的成功,Jensen和同事 旨在评估真实世界结果。他们采用从HCV TARGET联盟获得的数据确定患者的喜好,HCV TARGET联盟代表了广泛的学术性和社区性临床操作。   自2014年1月,共1107名患者开始抗病毒治疗。在基因1型患者中,60%的患者使用标示外SOF/ SMV,有或无RBV,28%的患者使用SOF/ Peg-IFN/RBV,11%的患者单一使用SOF/ RBV。超过95%的基因型2或3患者采用SOF/ RBV方案。SOF/ SMV有或无RBV方案也是肝硬化患者(50%)和肝移植后患者(54%)最常用的方案。观察到的SVR率,SOF/Peg-IFN/RBV为85%,SOF/ RBV为90%。68%的患者使用标示外联合用药(53%为SOF/ SMV,其SVR为89%;15%为SOF/ SMV/ RBV,其SVR为89%)。不良事件主要与peg-IFN/RBV有关。   研究者得出结论,当这些方案实际应用时,“治愈率”类似于2期和3期研究观察到的结果。标示外使用口服SOF与SMV的高治愈率(在当时)在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后患者和老年患者中尤为明显。    参考文献   9. Tran TT, Morgan TR, Thuluvath PJ,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reatment with sofosbuvir+GS-5816±RBV for 8 or 12 weeks in treatment na ve patients with genotype 1-6 HCV infection. Program and abstracts of the 6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AASLD); November 7-11, 2014; Boston, Massachusetts. Abstract 80.   10. Pianko S, Flamm SL, Shiffman ML, et al. High efficacy of treatment with sofosbuvir+GS-5816 ±RBV for 12 weeks in treatment experienced patients with genotype 1 or 3 HCV infection. Program and abstracts of the 6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AASLD); November 7-11, 2014; Boston, Massachusetts. Abstract 197.   11. Gane EJ, Hyland RH, An D, et al. Once daily sofosbuvir with GS-5816 for 8 weeks with or without RBV in patients with HCV genotype 3 without cirrhosis result in high rates of SVR12: The ELECTRON2 study. Program and abstracts of the 6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AASLD); November 7-11, 2014; Boston, Massachusetts. Abstract 79.   12. Lawitz E, Ganes EJ, Pearlman B,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K-5172 and MK-8742 ± RBV in hepatitis C genotype 1 infected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or previous null response: Final results of the C-WORTHY Study (Parts A and B). Program and abstracts of the 6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AASLD); November 7-11, 2014; Boston, Massachusetts. Abstract 196.   13. Sulkowski MS, Hezode C, Gerstoff J,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K-5172 + MK-8742 ± RBV in HCV mono-infected and HIV/HCV co-infected treatment-na ve, non-cirrhotic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C virus genotype 1 infection: The C-WORTHY study (Final results, Parts A and B). Program and abstracts of the 6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AASLD); November 7-11, 2014; Boston, Massachusetts. Abstract 236.   14. Everson GT, Dusheiko G, Coakley E, et al. Integrated efficacy analysis of four phase 3 studies in HCV genotype 1a-infected patients treated with ABT-450/r/ombitasvir and dasabuvir with or without RBV. Program and abstracts of the 6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AASLD); November 7-11, 2014; Boston, Massachusetts. Abstract 83.   15. Fried M, Forns X, Reau N, et al. TURQUOISE-II: Regimens of ABT-450/r/ombitasvir and dasabuvir with RBV achieve high SVR12 rates in HCV genotype 1-infected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regardless of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Program and abstracts of the 6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AASLD); November 7-11, 2014; Boston, Massachusetts. Abstract 81.   16. Nelson DR, Cooper JN, Lalezari JP, et al. All-oral 12-week combination treatment with daclatasvir (DCV) and sofosbuvir (SOF) in patients infected with HCV genotype (GT) 3: ALLY-3 phase 3 study. Program and abstracts of the 6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AASLD); November 7-11, 2014; Boston, Massachusetts. Abstract LB-3.   17. Muir A, Poordad F, Lalezari JP, et al. All-oral fixed-dose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daclatasvir/asunaprevir/BMS-791325, RBV, for patients with-chronic HCV genotype 1 infection and compensated cirrhosis: UNITY-2 Phase 3 SVR12 results. Program and abstracts of the 6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AASLD); November 7-11, 2014; Boston, Massachusetts. Abstract LB-2.   18. Jensen DM, O'Leary JG, Pockros PJ,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sofosbuvir-containing regimens for hepatitis C: real-world experience in a diverse, longitudinal observational cohort. Program and abstracts of the 6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AASLD); November 7-11, 2014; Boston, Massachusetts. Abstract 45.
个人分类: 新闻快递|1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女性患者为什么更敏感,情绪更容易波动?
热度 25 何裕民 2014-12-10 16:17
20 年前的1994年,我指导的一个研究生 —— 来自山西的杜仲华,进行肿瘤患者男女临床症状的调查,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女性患者一般癌症病情相 对 较轻,但是述说症状明显比男性要多 得 多。而且,她的症状往往是一大串 。 同样的肺癌症状述说,男性往往比较简单,女性每每更多。而且,女性更多的癌症患者是死于情绪不稳定,过于敏感,情绪始终在起伏过程中。对于这些问题,小杜当时答辩时(研究生答辩必须回答老师的问题),说因为女性的病(癌症)和男性不一样,并认为女性的病情往往比男性重。事后,我告诉她,你的回答是错误的,真正的因素不是这个,否则你没法回答为什么活着的癌症患者,70~80%是女性。真正的原因 , 第一是因为女性患者更敏感,更细腻,更重情感(感性些),女性患者本身对自我的细微变化感受更灵敏些,强烈些;第二,她本身更愿意放在弱者的地位,通过夸大自己的感受(夸大其词,夸大症状的感受),以博得对方(特别是医生)的关注、同情及重视,但这些都是潜意识的,目的是引起关心和关爱。男性则往往有点自大。我们都知道,男性的感知能力的确比女性差,这可以说是个颠覆不灭的真理。因此,我们曾经提出,同样是癌症,诊治男女,大不相同。 最近的一份研究更证明了这一点。巴西里约热内卢的一个大学的科研人员通过科研,发现就嗅觉而言,女性比男性要敏感得多了。以前科学家认为:女性比男性拥有更灵敏的嗅觉,是因为受到情绪和认知的影响。新的研究却表明:女性往往有更多的脑细胞,要多出50%左右,当然,这只是一种解释,一个方面原因,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因素。但不管怎么说,女性情感细腻,敏感多疑,容易波动。这是女性癌症患者相比男性的特点。这也提醒我们需要加以重视。 我一直强调一个观点:就是同样是癌症,治疗男性和治疗女性所采取的态度,包括说话的方式等,都应该有所不同——男性应该不断叮咛,比如,我说过一个案例,一个肺癌患者,明明在咳嗽,你问他有咳嗽吗?他说没有!老婆说:昨天晚上你还咳嗽得厉害呢!他点了点头,说:嗯,有点!你问:他头疼吗?没有!老婆又说:前两天还听他说有呢!他也若有所思地说,有时候有点!你问女性,就截然不一样了。你问女性有关症状,也许她想了想,从头到脚的症状都会有。这就是敏感,并伴有一定的夸大。所以,治疗男性和治疗女性,我们一直强调是不一样的。这个研究结论使我们意识到这里面的确有一些很明确的根据。 从女性和男性癌症患者之间的差异,可以扩大到老年和少年之间的差异,不同个性及性格特点之间的差异。因此,对癌症的合理治疗,性别差异、个性差异、年龄差异等都必须加以兼顾。中医学称其为“因人而异”。这是合理的医学思想。反观今天,千篇一律,胃癌肺癌不管老的少的,男的女的,统统术后六次化疗;有时候仅仅根据分期做些微调,这合理吗?这就像是要求中国人统统穿38码的鞋一样荒诞,却因为戴上了“科学”(或循征)的帽子而被认为是颠扑不灭的真理! 链接: 科学家以前认为,女性比男性拥有更灵敏的嗅觉是因为受到情绪和认知的影响,一项新研究提供了另外一种猜测——女性有更多的脑细胞。 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的科研人员研究了7名男性和11名女性解剖后的大脑,发现女性大脑中的嗅觉神经细胞比男性多50%。嗅球是大脑中接收通过鼻孔感受到的气味信号的首要区域。 研究报告的作者说,男性和女性嗅觉细胞的数量差别还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女性的嗅觉更灵敏,但是这项研究结果确实表明两者之间存在联系。 该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生物医学教授罗伯托·伦特说:“通常来说,大脑神经细胞的数量与这些大脑功能的复杂程度有相关性。因此,认为女性嗅球中的更多神经细胞为她们提供了更灵敏的嗅觉是有道理的。” 女性似乎从一出生就具备这些额外的嗅觉细胞,因为大脑是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积累更多细胞的。然而为什么女性大脑的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是什么机制造成女性的嗅觉细胞数量更多,这是科学家仍然需要研究的两个问题。 研究人员认为,女性更好的嗅觉可以帮助建立母婴之间的联系,而且还可能影响女性对潜在伴侣的挑选。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3255 次阅读|25 个评论
【推荐】一篇非常值得认真一读的文章
热度 25 何裕民 2014-12-4 10:51
014 年 12 月 02 日《 中国新闻周刊 》发表了记者钱炜的采访报道,题目是《 医 生揭防癌体检火热真相:肿瘤标志物被滥用 》非常值得一读:    大约7年前的一天,吴海云在半夜三点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这位副部级官员在电话里的声音显得非常焦虑、紧张。吴海云赶紧问出了什么事。对方说,他最近做了一次体检,其中有一项“肿瘤标志物”检查的结果超过正常值。当时这位朋友正在争取晋升的机会,他着急地说,“我都不敢告诉任何人。你说我是不是要死了?该怎么办?”   吴海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即301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他听完对方的叙述却哈哈大笑起来,对方听到笑声也稍稍放松下来,便追问他缘由。吴海云简单又笃定地说:“没事,你放下电话,安心睡觉,每天该干啥干啥,不用管它。”这位官员便相信了这位经验丰富的医师的判断,此后身体并没有 “恶化”起来。第二年体检过后,他果然高兴地告诉吴海云,“这项指标又正常了。”    被滥用的肿瘤标志物   目前,几乎所有的体检都包括两项基础的肿瘤标志物检查:甲胎蛋白(AFP)与癌胚抗原(CEA),这两项分别是肝癌与消化系统癌症的辅助诊断指标。而在更高端的体检套餐里,肿瘤标志物已经增加到了13项,很多体检机构还专门推出了“防癌体检套餐”。   在慈铭体检机构的网站上,8个体检套餐项目中,有6个均有肿瘤标志物的检查,标价586元的男性套餐和标价663元的女性套餐均检查AFP、CEA两项;标价1641元的男性D套餐检查AFP、CEA、T-PSA(总前列腺抗原)、F-PSA(游离前列腺抗原);标价1936元的女性套餐D检查APF、CEA、CA125(糖类抗原125)和CA153(糖类抗原153)。   面对如此复杂的防癌套餐,某三甲医院检验科主任表示,体检时查肿瘤标志物意义不大。他认为,目前所有的肿瘤标志物都不适合用于健康人群的肿瘤筛查。   对此,吴海云解释说,“一般来说,肿瘤标志物只能作为肿瘤患者监测其病情发展、治疗与康复的指标,不能作为判断一个人有没有癌症的标准。健康人的血清里也会偶尔含有这些标志物,用它们来作癌症筛查,敏感性和特异性很低,因而常常出现‘假阳性’的结果,所以这种笼统的肿瘤监测项目,往往没有太大意义。”   国际医学检验学领域最权威的学术组织美国全国临床生物化学学会(NACB)于2008年和2010年分别制定了睾丸癌、前列腺癌、直肠癌、乳腺癌、卵巢癌、肝癌、膀胱癌、宫颈癌和胃癌的肿瘤标志物使用指南。这些指南都明确指出,肿瘤标志物不适合用于普通人群肿瘤的筛查。NACB的指南不仅阐述了该学会的立场,还汇总了其他各科专业学术组织关于肿瘤标志物使用的比分。各专业学会的立场与NACB大致相同,认为在普通人群中采用肿瘤标志物进行肿瘤的筛查是徒劳的。   据介绍,现今所知的肿瘤标志物,绝大多数不仅存在恶性肿瘤中,也存在于良性肿瘤、胚胎组织、甚至正常组织中。因此,单独发现肿瘤标志物肿瘤升高,不能作为肿瘤诊断的依据。因而,对健康人进行这些检查并不能减少肿瘤死亡的风险,反而增加很多不必要的担忧和额外的其他检查。一位临床医生直言不讳地说,肿瘤标志物全套用于健康人群筛查,跟滥开药物的行为没有什么区别,大多都是源于“你懂得的原因”。   真正有效的癌症筛查,需要根据一个人的家族病史、年龄、性别等因素来做具体有针对性的检查。比如,有肺癌家族史,或年龄大于50岁、每天抽烟一包以上,连续抽了20年以上的人,就需要做肺部的低剂量螺旋CT。吴海云介绍说,再比如,对45岁以后的女性来说,定期筛查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有助于发现早期恶性病变,有效降低宫颈癌死亡率,且不会增加对良性病变的过度治疗。 前列腺癌怎么了 对于肿瘤筛查,吴海云还有一些听起来很“偏激” 的 观点。他说,由于人种不同,美国的癌症谱系也与中国人的不同,因此,一些适用于美国人的检查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意义并不大。他举例说,美国人的乳腺癌多是温和型的,发展缓慢,因此,美国女性在45岁以后积极做钼靶检查会有很高收益。但中国人的乳腺癌多为烈性,起病急、病程快,就算你刚刚做了钼靶检查没事,也有可能在下个月就得了乳腺癌。   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PSA的检查是另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前列腺癌是美国男性发病率第一的癌症,因此美国人对筛查前列腺癌特别重视,但它在中国的发病率比较低,且发病年龄多在老年。“假如一位身体其他方面都很健康的80岁老人因为做了一次体检发现了前列腺癌,你说还要不要治疗?我认为不需要。”   对于吴海云的这个说法,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教授薛兆英说,国际上对于早期前列腺癌是否需要手术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在欧美国家, 早就有医生主张对某些早期前列腺癌病人采取不开刀而只做“观察性等待”的方式进行处理。“这样做一方面考虑到前列腺癌发展的进程很慢,而老年患者预期寿命又比较有限这一特殊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手术所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薛兆英说,在“观察性等待”的过程中,对前列腺癌患者一般不做任何治疗,只通过定期检查和监测一系列指标,来判断前列腺癌的进展状态,并根据情况决定下一步是否需要转为手术或其他治疗。   实际上,上述观点有调查数据的支撑:欧洲的研究提示,推广PSA筛查虽使前列腺癌的死亡率略有下降,但极大地增加了社会医疗成本,即治疗48例患者才有机会使1例患者的生存期延长,而其余47例筛查结果阳性者,则很有可能因接受内分泌治疗而不再拥有性生活,或由于接受手术治疗而影响终身排便。研究人员认为,经PSA筛查而诊断为前列腺癌的患者正遭受着“过度治疗”的伤害。   2010年3月9日,PSA的发现者、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医学院免疫与病理学系教授理查德·埃布林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前列腺癌的重大错误》的评述性文章,指出自1994年PSA被用作癌症筛查最常用指标以来,全美每年用于PSA筛查的单项费用已超过30亿美元,但该检测对前列腺癌的预测效率,“几乎不比投掷硬币决定更高”。    甲状腺癌流行背后的秘密   对于癌症筛查,最新的颠覆性意见来自《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4年11月6日,该刊发表一篇文章,揭示了韩国在近20年时间里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提高了15倍的秘密。   自韩国政府1999年启动了一项全国性的体检计划后,很多接受体检者顺便进行了颈部超声波检查。但这样做也意外地突显了及早诊断的巨大危害:一种本来罕见的癌症,成为了韩国最常见的癌症。   作者指出:早在1947年,病理学家就在尸检中经常发现死者患有甲状腺癌的情况,而这些患者并非死于甲状腺癌,他们生前也从未被诊断出过该病。当时的研究就发现,正常成年人群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患有甲状腺癌,其中绝大多数人患的都是微小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许多人一生中症状都不明显。   作者说,事实上在韩国,几乎所有新确诊的甲状腺癌都是乳头状癌。我们怎么才能知道甲状腺癌并非真正的“流行病”呢?因为在韩国,虽然被诊断为甲状腺癌的人急剧增多,但死于甲状腺癌的人数并没有变化。按理说,如果超声检查挽救了患者的生命,那么死亡率应该降低才对;而如果流行病蔓延开来,死亡率应该缓慢上升才对——然而数据却完全没有起伏。   由于诊断而造成的所谓“流行病”对任何人的健康都没有好处,而且它毫无必要地转移了资源,也毫无必要地惊吓了患者。最大的问题是,它催生了过度治疗:多数被诊断患有甲状腺癌的患者被切除了甲状腺。然而甲状腺是一个重要的腺体。   这篇论文的作者H·吉尔伯特·韦尔奇是美国达特茅斯医疗政策和临床实践研究所的医学教授,他指出:当然,检查在一些情况下是有意义的,尤其是对癌症真正的高危患者——例如,家族内有多人死于癌症的患者。   美国梅奥诊所的布里托医生和他的同事去年在《英国医学杂志》 (BMJ)上也发表论文认为,更多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的出现,是因为高科技成像技术的进步,如超声波、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广泛使用。另一个因素是报销政策,这些政策鼓励医生使用这些技术。在美国,颈部超声检查自1980年以来增加了至少80%。研究还表明,高收入的美国人相对于收入水平较低的美国人更有可能被诊断为甲状腺癌。   “这些技术的简便性和滥用的驱动,导致过度诊断现象的发生。”布里托说,“已经观察到,(甲状腺癌在)全球发病率不断上升,但分布不均匀。例如,瑞典、日本和中国已经经历了这一特定癌症的发病率的逐步升高。”   布里托在论文中指出:过度诊断常常会导致过度治疗,包括不必要的手术。甲状腺切除术费用昂贵,而且可能会出现严重、永久性的并发症,包括喉部神经损伤。接受全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必须在余生中采取甲状腺素替代疗法,这一治疗本身就具有健康风险。 为此,梅奥诊所的这个研究团队建议使用“ 小乳头状病变 ”来被重新命名那些处于休眠期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布里托说,“通过去掉癌症这个标签,我们可以重新架构管理这些疾病的级别,减少患者对癌症的焦虑程度。” 韦尔奇教授著有《过度诊断:追求健康却招致疾病》一书。他近日在《纽约时报》撰文称:韩国的经验显示,试图早期诊断癌症的做法有负面的影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甲状腺癌和前列腺癌的问题最为严重,这种情况对肺癌、乳腺癌、皮肤癌、肾癌也存在。当然还有对于检查的焦躁,这可是对任何人的健康都不会有好处的。 2013年,北京市卫计委出台了《北京市常见肿瘤基础体检项目指引》,把肿瘤标志物纳入其中。这令吴海云感到不解:政府的职责本来是规范体检产业发展,怎么能指导癌症筛查这样一个专业的事情呢?并且这样的指引,也不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最新理念。“这个防癌套餐的出台,效果就是使整个防癌体检火了起来。” 对于类似的社会“流行病”,我有太多的话要说,且看下文细说。 总之,带着保健康帽子,以高科技为名义,在商业逐利动机下的许多行为,大家小心为好!不然,很可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自寻烦恼同时,新添痛苦,且无益与康健!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2815 次阅读|26 个评论
千万警惕“邪术”忽悠
热度 25 何裕民 2014-11-26 16:42
“神医”胡万林一审被判15年 近来,胡万林被判刑 15 年,因为他以邪术忽悠他人致死!这是他两度成为舆论焦点了, 90 年代中期,他已经臭名昭著,也是无照行医致死!人们理应清晰知道他的忽悠,可还是有人愿意上当受骗。可见,邪术之邪恶! 为什么写这段文字。因为近来我也很郁闷。我有个老病人,安徽的,姓申,晚期肺癌,两肺转移,已经四年多了,原来是个公务员,非常认真,极其拘谨,不抽烟不喝酒,生癌后一段时间情绪很低落。在我处诊疗四年后,非常稳定。肺内癌灶也没大变化,症状相当不错。他的夫人因为经常陪他来看,所以我们也比较熟。申先生很黏我,我在什么地方讲课门诊,他知道了,通常都会跟着走。有时候甚至我到南昌去,他都专程跟到南昌去听课。 就是这么一个病人,应该说已经非常稳定了,也没什么症状。前不久,他夫人却匆匆忙忙来上海找到了我。哭泣着跟我说:他走火入魔了,被人劝说,去信了一种“什么教”,这个教自认为法力无边,无所不能。他这么一位公务员居然信了!信了后,就抛弃了所有治疗,离家而去,自说自话,天天和入魔者一起练功,还吃一种夫人也说不清楚的东西。然后对夫人和所有亲属的劝告,及癌友的规劝都置之不理,就是坚信这个教,相信教主能救他。然而,幻想很快破灭,他停药不久出现喘息困难,有了胸水,居然还是执迷不悟。老婆哭泣地着求他,迷途知返,他居然痛打老婆,而以前从来没有过这类事情。我一听,坏了!中邪教了!被洗脑了!其实,人被洗脑是很可怕的!就像招远邪教的杀人事件一样!也像文化大革命,中国人集体被洗脑!洗了脑后,人的意识是缺失的,是非分辨能力常常等于“零”,后果非常可怕! 我行医这么多年,遇到太多例的这类被洗脑了的患者。记得 97 、 98 年间,我有个中学同学(华师大一附中的),夫妻俩都是同学,但不同班。他俩现在在同一个大学(包玉刚在宁波当时刚刚兴办了宁波大学),男的是做系领导,女的是图书馆管理员,女的患了子宫内膜癌。其实很简单,因为比较单纯。然后找我治疗,开始康复很好。因为是中学校友,所以我们的关系也比较密切。有段时间她已经全天上班了。 不料有一天,先生匆匆忙忙来找我,哭哭啼啼 地 说:老婆信了一种教,说教主在北方,该教主能力非常大,能让她转法轮,只要听师傅的,练功就可以包治百病!她就开始迷上了,天天练功,不吃药,也不怎么看病检查,家里原来很平静,现在她什么都抛弃了,因此家里乱套了!开始练的时候,她的气色确实有所好转。但看着她人一天天瘦下去,却精神很好(其实,学中医的都知道,运用了一些很简单的练功修炼方法,的确短期内精神可以改善),但很快出现了腹水,肚子涨 得 厉害,她还是执迷不悟,认为北方的师父一定能救她,包她没事。先生急死了,赶来上海搬救兵。 当时,我们也没邪教这个概念,只能规劝她,希望她练功归练功,治疗归治疗,她坚决不信(后来才知道这个教就是“法轮功”,因为我是在法国塞古拉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介绍中医时,从中央电视台对外宣传时听到法轮功的),因为我很快离开国内,去了法国,几周后回来,他先生已经戴上黑布来见我。这个人我非常痛心,一是同学,二是康复非常好的情况下,被邪教所误,放弃所有治疗,就这样走了。 这类似情况在我的经历中不少见。一个当时非常著名的电影明星,患的也是子宫内膜癌,当时锁骨上已经有淋巴转移,用中药治疗相当不错。她专程来上海多日,康复后回北京,我多次去昌平看她。恢复得很好。因为有名气,故周边围着很多人,有一位大师(还是她先生的朋友)就告诉她: “ 你根本没病,医生给你乱吃药!你根本不需要治疗,你跟着练功就是了。 ” 谁愿意吃药啊!一听不需要吃药就能够好,她立马拒绝所有治疗,姐姐赶来上海,让我去规劝她,她口头答应,就是不治疗,结果三个月多几天,腹水,全身淋巴结肿大,不久后,撒手人寰。死时父母及姐姐嚎啕大哭,先生呆呆地站在一边,因为大师是先生引进的,明星也是因为信了先生,才信了大师的。 于娟的案例也不类似吗?!其实,一些类似邪教的东西,为了某种目的,诱使人们放弃正常治疗,这种悲剧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因此,对于申先生被迷惑,被忽悠,作为一个医生,相守了好多年的医生,我觉得很难受,也无能为力,因为邪教实在太可怕,太强力操控人的大脑了。夫人她苦苦地哀求我,希望我能救救帮帮她,救救他。我心里很明白,被洗脑了,到这个时候善良的人,已经无能为力了。申先生电话告诉我,说他现在喘息 得 厉害,其实是有大 量 胸水,还有炎症,希望我能帮帮他,但又坚决不吃药。我只能给他写了一段字:你既然认为你那个教主是万能的,就请教主帮你一把吧!我希望这种形式能让他醒悟,但我也知道这是无用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旦被洗脑,人往往执迷不悟。所谓迷信某某功的,不少人都冲动非理性的。这些“教”和张悟本所强调的茄子能治百病不一样吗!也可以把张悟本说成是“茄子教”。我始终认为:真正的宗教,是善良的,帮助百姓的,而不排斥其他的。如果说,一种说辞(不管是药物、食物,还是疗法、器具、思想)只强调这一样就行了的,包治百病,绝对万能;而且吹捧者往往现身说法,把该东西吹 得 天花乱坠,亲力亲为,那肯定是邪教(或者说邪术),一定要远离它!故给大家一个鉴别原则:排斥所有的,只有我是最好的,我是万能的,而且吹得活灵活现,那一定是邪教(或邪术),大家要有识别能力。 在健康问题中,信邪教(邪术)等于把自己生命交给了邪恶,这是非常要不得的。我对申先生的结局,心中很清楚。我跟他夫人说了,看来是很难过冬至了。除非你们有办法:第一、报案,让警察(政府机关)来处理这问题(因为我国是有反邪教专门机构的);第二、将“忽悠”他的人打出家门,或扭送到公安局,或找到教主所在,了解清楚,让事实来教育他,但估计都很难! 邪教(术)之害人,着实猛于虎!从我一个临床医生角度来看,经历 得 太多,教训太深!故告诫各位,千万引以为戒!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2043 次阅读|25 个评论
癌症患者慢性心理危机的纠治
热度 24 何裕民 2014-11-25 16:36
我们前面提出了一般只讲“急性心理危机”,很少说“慢性心理危机”。但癌症患者则不然,更常见的慢性心理危机,这更要引起重视。 临床上,几乎反反复复来看病、问这问那、忐忑不安的肿瘤患者,大都处于慢性心理危机状态。这大致有几类情况:1、经过痛苦、漫长治疗后,他越来越清楚自己的病情,情况不见好转,或者没有达到他心理的理想状态!2、病情稳定过,又见转移复发征兆的;3、某些指标或症状有些变化,令其不安的;4、本身就是敏感多疑者。此外,需要注意:如果患者自我预期目标太高,也容易进入慢性心理危机。一段时间持续的心身疲惫,也常诱发其陷入漫长的心理危机状态!而且一旦陷入慢性心理危机,就像是康复路上跳出拦路虎,或在生存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大障碍,不加以改善,常后果严重。其实,很多其他慢性病、难治性疾病也都会伴有慢性心理危机。故慢性心理危机同样需要注意,需要努力纠治。 癌症患者的慢性心理危机纠治有其特殊性。癌症的慢性心理危机可分为两类:一类真的到绝对晚期,只能进入姑息治疗了。这时,最好的是进行临终关怀。 第二是病态虽不乐观,但暂时不会危及生命,应对措施得当,还可以有较长期的生存。请注意,今天的观念须改变:慢性病不应该讲“治愈”,“治愈”有时是奢望,而更多的只是讲“控制”“稳定”!所谓控制和稳定,都是指患者带病而长期活着!很多癌症患者陷入慢性心理危机状态,就是因为自己把期望目标定得太高,一心想治愈!所以就麻烦了!对于这些,都应该引起充分重视。 癌症慢性心理危机干预的要点: 第一、 调整希望目标 慢性心理危机往往与希望目标过高很有关联。一心想彻底解决问题、彻底治愈!这不现实。应该以充分事实告诉患者:现在癌症治疗的目的,已从过去的强调“治愈”,转向呵护、照顾,有效控制!或者说基本控制病情的发展,患者能够基本平稳地长期活着,这就算是成功了。 目标的调整,对于患者走出慢性心理危机状态非常关键。 第二、 榜样的力量 慢性心理危机的纠治有一个很重要办法——就是借助榜样的力量,让患者向走出困境的康复者学习,这含有示范疗法之意。 第三、 指明路在何方 慢性心理危机往往源自于内在的迷茫,帮他指明路在何方!下一步该如何治疗/康复/生活!给出一些明确建议或指导!这非常重要。对此,一般而言,应注重综合调整,适当控制节奏(包括治疗及生活节奏)。《灵枢·师传》说的:“告知以其败,语之以其善”,说得多好! 给陷入慢性心理危机者指出一条路,这非常重要。 第四、 帮助设定最低目标 善于帮助患者设定近期的最低目标,是纠治处于慢性心理危机状态患者的要点之一。比如,有些癌症骨转移的病人,近期目标可以设定为骨损伤不加重,疼痛有所缓解,让患者容易看到希望!有了可实现的短期目标,就可以激发出他求生的动力;有了生存下去的动力,就有可能创造奇迹!这是对癌症患者慢性心理危机干预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五、 帮助消解症状 不管怎样,积极主动地帮助患者消解症状很重要。这类病人往往有严重失眠,伴有焦虑,或者疼痛等,适当用点中西药物,尽可能改善能够改善的症状,非常重要。这是《灵枢·师传》两千多年前就已提出来的:“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既要指出其危险所在!也要告诉他出路何在!然后,尽可能帮他解决心理问题和种种躯体不适,包括帮助消解各种症状!当然,这时候,不是所有的症状都能够消除。这需要客观些,不可给空头支票。否则,患者会更加失望! 第六、 帮助理解生命意义 最后,对于已进入姑息期的患者,应该帮助他理解生命的意义!应该告诉他:生死为自然规律,谁都不能避免终点的到来。但是,可以追求有尊严的、体面的生命结束!做些有必要的安排。这些牵涉到了姑息治疗的临终关怀。建议当事人看看《相约星期二》这本书,也许很有启发!
2088 次阅读|25 个评论
善给予者,每每更成功、更长寿
热度 26 何裕民 2014-11-21 15:41
我们观察到了一个临床现象,非常有意思——凡是愿意和人分享抗癌经验的,愿意和人共同讨论怎么对付癌症的,不啬给人以帮助的, 往往可以康复 得 很好。相反,老是埋怨的,老是只想自己,不想和人分享成功的;或者只是一个人闷在那边,不言不语的,往往康复效果差得多。这只是分享一个抗癌经验而已。 其实,积极心理学也揭示了一个特征:善给予者,会让人更长寿,更快乐。因为给予的本身,给人正能量的同时,也让自己获得了正能量,故更容易快乐,也更容易幸福,也更容易走出癌症的阴影。古人云: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就是这个道理! 我的朋友——那个把自己标注为“著名病人”的胰腺癌患者,凡是有人求他的,他愿意随时和人分享。所以,他帮了很多人。他不仅康复得很好,而且每天生活的很充实。这一奇迹的创造,一半是靠医学,一半是靠自我积极的心理状态。 几年前, 美国科学家 真 的 做过实验,证明: 给予使人快乐,善心使人长寿。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社会交往有助于身体健康。 美国 密歇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心理学家发现了其中的 机理 : 那 就是 “学会 给予 ” 。 在长达五年的研究中,科学家们调查了423对上了年纪的夫妇。在一开头,对每一位测试对象都会进行两项调查。一项是“物质上”的帮助,比如亲戚朋友间的搭车、捎带东西、或者是帮着照看孩子。另一项是配偶 之 间精神上的支持。在这项持续几年的研究过程中,有134名测试对象过世。研究人员发现,从别人那儿获得 的 帮助 , 对本人的过世率所产生的改变微乎其微。令人吃惊的是 : 给予别人帮助 , 则对自己 生活和快乐则 大有益处。在扣除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精神状况、及社会经济条件外,研究人员发现,给予别人“物质上”的帮助能使致死率降低42%,而给予他人精神上的支持也能使致死率降低30%。 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家Toni Antonucci对这一发现评论说,显然我们过去忽视了行善的重要性。研究人员之一Stephanie L .Brown则表示说,看来我们要想增进寿命的话,不妨去试一下关心和帮助他人 ,学会多多给予 。 善有善报,看来此语不虚!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6055 次阅读|26 个评论
有容与感恩:德的体现
热度 25 何裕民 2014-11-19 16:08
不久前,笔者在北京卫视养生堂做了一组“你会管理自己的健康吗”的养生节目。播放后当晚,我的老朋友、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助理袁钟教授打电话告诉我,他接到该大学一位退了休的校长打给他的电话,与他重点讨论了我所说的“包容、宽容、从容”与养生的关系问题,赞口不绝,说我说得好!的确,“三容”是有助于养生延年的。而这更折射出一个核心定律:就是“德寿律”范畴。 包容、宽容、从容,德的体现 做节目时,主持人悦悦问我,能否用一个词概括传统文化的“德”字。我随意回答说“容”。因为林则徐有云:“有容乃大”。有容乃有文化也;有容乃有德行也。当然,进一步言:此“容”包括“包容”“宽容”和“从容”。可以简单地说,三容一定程度体现了传统的“德”。 其实,佛教泰斗星云大师对此论述颇丰。他写有《包容的智慧》 、 《 宽容 的价值》等著作,指出包容“就是放下顽强固执的己见,解除心中的框框,把心放空,让心柔软,这样我们才能包容万物、洞察世间,达到真正心中万有,有人有我、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有古有今,一切随心通达,运用自如。” 并认为从容是智慧的体现。 笔者进一步认为:就康复与康宁而言,第一,应该承认并善于包容世间的各种差异。对此,星云大师多有深入阐释,可以详阅之,享受之。 第二,应学会宽容;善于讲和。 第三,需从容对待生活和万事,这在前面的放慢节奏中,已经略有涉及。 宽容的核心,学会讲和 在此,仅就宽容多说几句,宽容的核心,是需要学会讲和。 莫里教授在临终前反反复复与他的学生说:要学会“跟自己和解,跟你周围的人和解!”他认为:“学会讲和”不仅仅体现了智慧、宽容,而且也是生命的本来意义之一!而且,“讲和不是向平庸倒退,而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其实,所谓“讲和”,体现了一种宽容的和谐精神,一种讲究适应与调适的生活智慧与境界!善于讲和者,心就容易平静安宁,容易趋向康宁! 学会讲和涉及多个层面:首先,学会与自己讲和。与自己讲和,最核心的是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以及自己的真正的需求、自己的真正价值所在!而不是为盲目的“想要”所驱策,天天踮起脚尖,碌碌终日,不知所为,最终还可能落得个身不康、心不宁的,百病缠身! 其次,是要学会与生活讲和。前面讨论的放慢生活节奏等,都涉及与生活讲和!莫里认为:“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与生活讲和!”的确如此,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总是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许多虚无缥缈身外之物,乐此不彼,不仅光阴虚度,而且,不断透支着生命与健康,至死不悔,殊是可悲! 前面介绍的入籍加拿大的乳腺癌患者,因为外语特别好,就和当地的北美妇女混在一起,天天跟她们接触,一起生活。有一天,突然发了个短信给我,大意是:我已50岁了,突然醒悟到,我前半辈子没活过!我还不会生活。前半辈子都是为名誉、地位、成就、金钱、子女或他人而活着,根本没为自己活!我们中国女人还不会生活……。这就是醒悟到了:需要和生活“讲和”! 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很多人听,妇女们似乎都被触动了,都认为自己需要深刻反思!其实,说真的,很多中国人还不会生活!这个不会生活,包括目标设置有问题;设定的很多目标,本身就有偏差。包括很多不应该耿耿于怀的事,老是耿耿于怀!…你累不累啊?因此,需要学会与生活“讲和”,宽容些! 而与生活讲和就一定涉及到与疾病及死亡讲和!其实,一些疾病(包括某些癌症)很多情况下是生命过程的一个必经环节。比如说老年男性的前列腺癌、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许多退行性病变等等。对此,汲汲于攻击、征服,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徒增痛苦,且缩短寿限!而学会讲和,学会与某些疾病,包括癌症和平共处,相安无事,何尝不是一种成功,一种智慧,一种大度又超脱的双赢境界!莫里教授说:“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己的怀抱里讲和吧。”特别是当人们“在死亡面前真正懂得了与生活讲和,这简直是一个充满哲理的审美现场!” 经常听到病友们说,看了我的《癌症只是慢性病》后“充分理解了癌症的性质与意义,心里坦荡多了。就把生病看作是一种考验,把生病看着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吧!现在开始学习努力与病‘讲和’,心里开始坦荡起来了,安宁些了!即使稍点忐忑不安,把该书当作枕边书一翻翻,也就平静些了。”就是这种学会和疾病(包括癌症)讲和的心态,使得很多患者开始悠哉游哉地、一年年地活了下来,并且活得很好,活得很长。 显然,讲和更涉及与他人的讲和。莫里在临终前强调:人的一生,要学会原谅自己,原谅他人!很有哲理。他指出:“人与人的关系是没有固定公式的。它需要双方用爱心去促成,给予双方以空间,了解彼此的愿望和需求,了解彼此能做些什么以及各自不同的生活。”这时候,就需要“学会与他人讲和”!且善于与他人讲和。善于与他人讲和的人,一般心态更容易平静,很容易安定好自己的心,也更容易在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取得健康、长寿。 临床上发现很多人,生癌后还是不善于讲和,还是陷于过于那些促使他生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中,走不出来。不久前,门诊上看到的一位病人,女儿陪她来门诊,她先是生了胃癌,不久又生了乳腺癌,这次因为生了甲状腺癌而求诊。我了解到她的工作并不繁重,我发现她在看病过程中,还在关照她的女儿怎么带好她的外孙……;说她女儿不管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然后说她自己这一辈子很累!很苦!什么都要管!什么都必须亲自来……,不然就不行!我当时开玩笑地说:你自己想一想,离了你,这个地球还转不转?……没了你,你的女儿就没法生活下去了吗……?你的母亲也是这样对你的吗……?她笑了笑,说我现在做不到,事无巨细,我都放不开……。我就建议首先学会“讲和”,讲和不仅是种智慧,更有助于你的健康……!要想自己身体好,不能仅仅依赖于药物!更要学会讲和。她笑了笑说,道理我懂,我希望我能够做到。 感恩也是德行 俗语说,“感恩会有回报的”。的确,感恩也是重要的德行之一,感恩也有助于康复和康宁。 科学家长期观察表明:善于感恩的人;往往更健康!我们的临床数十年观察也表明: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善于感恩的人,往往比事事愤愤不平者,更容易从癌症阴影中走出,也更容易走向康复!康复后的生存质量往往更好。 美国学者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感恩情绪不仅会让人生活更美好,也会给人的健康带来积极影响。美国三所大学的学者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心存感激会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并让他们更好地享受生活。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感恩会影响到人们血液中某些特殊蛋白质含量。这些蛋白质含量的异常,常会导致慢性炎症,并可引发一系列慢性的健康问题,如癌症、糖尿病和心脏病。在一项为期六周的试验中,一些参与者写下了令他们感激的事情,另一些参与者虽也记录了积极事件,但并不带有感激的情绪。结果显示,前一组参与者体内的炎症水平明显下降。 美国东北大学的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感恩还能让人变得更无私。在实验中,参与者在使用电脑时,一部分人的计算机系统突然崩溃,此时,一位和蔼的陌生人帮助他们修理好故障。随后,所有人参与了一项经济学博弈,他们都有机会独自获利,或是与他人合作。结果,从陌生人那里得到过帮助的人,更乐意和别人合作,从而达到共赢的效果,而且,收获通常更丰盛。 同时,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心理学家研究了感恩对夫妻关系的影响。研究者通过对77对婚姻关系持续了4年的夫妇进行调查后发现,常对伴侣说“谢谢”的人,婚姻生活满意度更高。 因此,如果说以前强调的感恩,只是从道德层面的说教,这些科学家们的研究(包括我们的临床观察),却实实在在地告诉人们,感恩还会有现实的回报!至少对健康是有益的,有助于康宁! 我小时候喜欢看阿凡提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一句话,几十年来一直铭记在心:记住别人对你的恩赐;忘记你对他人的帮助!记住你对他人的过失,忘记他人对你的冒犯!我想,这就是做人的智慧,也是健康生活的保障。我们前面讨论的德寿律,北京卫视养生堂讲的从容、包容、宽容,其实都含有这层意思! 让我们学会感恩吧?感激父母、感激同仁、感激祖国、感激大自然、感激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 要心存善念,别 心存恶念 包容、宽容及学会感恩,有一个基本前提,这些都应该是出自内心的,真善美的,而不是虚伪的,假意惺惺的。这就涉及一个更基本的问题:人应该善念常存,却别心存恶念。这似乎是佛教等宗教的教义。但却确确实实是康宁与康复的一大要素。 例如,美国科学网就曾报道,多项研究提示:“心存恶念的人更容易短命”。 早先,荷兰科学家此前曾经对男性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心地善良的男性比心存恶念的男性活得长。日前,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医学专家开始把女性作为研究对象,一项涉及10万名女性的多年跟踪调查显示,不善良的人活得短。研究人员对受访者发放了复杂的问卷,以便了解其生活观念和对人的态度。8年的跟踪调查表明:与经常对他人怀有恶意的女性相比,善良友好的女性心脏病发病率要低9%,因各种原因死亡的几率也低14%。此外,不善良的人把更多的时间放到琢磨他人上,而善良的人则会把时间用在运动等快乐的事情上。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希拉里·廷德尔教授表示:善良的女性更乐观向上,喜欢微笑,她们胸怀常更广阔些,从而更容易挺过不幸。不善良的人则因为常对他人怀有恶意,斤斤计较,长此以往,必定损害自身身心健康,让心情总处于憋闷郁怒状态,而且容易患上高血压和高胆固醇等疾病,从而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 心存善念,不存恶念,也是德性与德行的重要表现之一,这些实验结果,也从侧面佐证了“德寿律”的存在。
2902 次阅读|24 个评论
中国癌症地图缺失35年的背后
热度 24 何裕民 2014-11-18 14:35
  今年8月,科技部启动“《中国癌症地图集》编制”项目,预计2017年将绘制出新版中国癌症地图。这将是一张迟到的癌症地图—上一版中国癌症地图还停留在1978年,已经超过35年没有更新了。   显然35年前的癌症地图早已落后于我们当前的需要,尽管此后我国的肿瘤登记工作并没有中止,但此类工作我国始终面临着数量不足、完整性较差的尴尬。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癌症地图均保持每年更新。   缺失35年,这背后究竟有哪些原因?怎样才能绘制一份精确的中国癌症地图?面临哪些挑战?《中国科学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肺癌规范化治疗专家组组长、中国肺癌治疗临床路径专家组组长支修益,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何裕民,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外科副主任师英强。    本报见习记者 赵广立    一份精确的癌症地图意义重大   《中国科学报》:我国将立足于“通过整理分析全国肿瘤登记数据、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数据和各相关年份的人口学资料,绘制、出版以县(区)为单位的新版《中国癌症地图集》”,制定一份尽可能精确的癌症地图。这张地图的意义有多大?    何裕民   制定一份尽可能精确的癌症地图,的确意义重大,且是多方面的。首先,有助于通盘精确分析全国肿瘤发病数据,摸清底细,既有助于确定各地、各年龄人群癌症防范重点;也可进一步顺藤摸瓜,分析影响癌症发生的可能因素,加以从源头阻断;更可以找寻癌症防治可能的突破点。可以说,它是防范癌症伤害、提高全民生活质量的重大战略问题,对于国民生产和国家建设都产生很大影响。   其实,不管我们倡导的(癌症)是慢性病也好,各种流行的传统认识也好,对付癌症最有效的措施还是防范。防范既可减少对很多人健康的直接伤害,也可大大提高劳动人口有效生存时间,并大大延长平均寿命,这是从社会层面上讲;从个体层面,它可以减少大量不必要的开支,避免因病返贫、家破人亡。    师英强   癌症地图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人群癌症的高发、中发、低发有一目了然的认识,因而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治。当然对不同地区意义大小也有区别,需要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出发。   可以想象,癌症地图绘制工作难度不小,难到几乎难以毕其功于一役。但癌症地图之于作为癌症大国的中国在防治癌症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无论如何,此举都值得为之鼓掌。    我国肿瘤登记机制不健全    《中国科学报》:您认为中国癌症地图出现断档35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支修益   我们目前没有一个很好的癌症登记体制。目前我们国家有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这几家机构从字面上听上去都是国家行为,但这三家单位都挂靠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并不直接隶属于卫计委,这就决定了这几家机构不可能对各省市发号施令,完善各地的登记制度。   1978年那份癌症地图,在当时的体制机制下,数字还是比较真实的。过去30多年来环境、职业等致癌因素,有了很大的变化,也该(重新)做了。如果没有相关机制,这种数字就很难真实地统计上来。特别是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异地看病、异地死亡很多,如何统计是个问题。    何裕民   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就像打仗需要军事地图一样,看病也要了解疾病的特点。中国关于癌症的分布特点,充其量只知大概,不知其究竟。在慢性病领域,癌症登记制度在很多国家都是一项实行了多年的基本制度。但在中国,除了部分大城市外,许多地方基本是个空白。大家只能凭感觉,凭被动登记,并没有建立系统的登记制度。   如果没记错的话, 美国 是在上世纪30年代开始就建立起这项制度,而且发病人数的统计很精确,能精确到个位数。例如,2013 年全美有1660290 例新发癌症患者,有580350 位患者因此去世。其中肺癌是228190例,因肺癌死亡的有159450位,十分准确。而中国呢?我个人看来,全国年总发病人数误差甚至在百万级(《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称“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350万,因癌症死亡约250万”。这个数字是严重缩水的,全国总发病人数应该在420万~450万之间),足见误差之大。    非技术因素干扰地图绘制   《中国科学报》:时隔多年我们再提中国癌症地图的绘制,您认为这项工作所蕴涵的挑战和契机有哪些?    何裕民   这项工作非常重要,的确我也认为是非常难的。我们的文化中讲究“差不多就行”,因此各种统计实际上一直是广遭诟病的。类似GDP这么重要的数据大家都还有些将信将疑,癌症数据统计恐怕挑战更大。   因为工作关系,我常年在各地会诊或巡诊,看到中国很多地方登记制度几乎只是个摆设,特别是农村地区。一方面现在很多老少边穷地区,生了重病(很可能是癌)不一定去看,死了也不知道死于什么,这来源就缺失了;第二,基层计生医务人员,怀疑病人可能是癌症,病人就不治了,也没有层层上报。因此我一直认为中国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严重缩水的。   我举一个例子,几年前,我们有一笔数字不小的科研半公益经费,准备在苏北一个癌症高发地区与当地政府合作,去了解当地癌症发病现状,并无偿支持追踪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组织他们改变生活方式、促进康复。当地政府起初很积极,后来听说我们通过调查会公布数据,就无论如何不合作了,因为当地官员怕我们给他们“抹黑”。说白了,这些地方癌症高不高发不是科学家说了算,而是政府官员说了算。   普查跟不上,本身基础数据的提供就成问题,更不用说采集了;再加上中国“差不多就行”的文化传统,完成这项工作很容易,但要做到准确难度非常大。    支修益   制作新的癌症地图也是一个契机,我觉得有必要上升到国家行为,拿出文件要求各省市卫生厅、肿瘤防办、疾控中心、肿瘤医院确实做起来,在数据搜集、分析、地图编制过程中,发现在癌症登记方面有哪些不足,查缺补漏;另外也要跟公安、劳保、 发展改革委 等部门联动,建立起一个公共卫生专家参与的、各部门积极配合的体系,尽力保障每年都公布癌症地图。   以前北京朝阳区的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北京是排第一位的,当时朝阳区到处是污染型工业,化工厂、玻璃厂、焦化厂……197个工厂都是排污的,现在这些基本都从地面迁出了。所以我觉得通过绘制地图对某些地区癌症防治划一句号,对以前工作总结的同时,也能为以后的防治提出更多要求。   癌症数据的统计,至少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做得还是不错的,比如北京每天新增110个癌症患者,肺癌占20.3%;上海是150个左右,肺癌占22%多。做得不错的地方就要实打实公布出来,每个地区逐步完善,慢慢我们整个国家的癌症数据就完整了—癌症地图总不能仅靠抽样调查。    中国癌症已出现新特征   《中国科学报》:现在距离上一份中国癌症地图(制定于197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地图集》)已经超过35年了,这35年间,我国肿瘤发病情况出现了哪些新的特征?    支修益   我国癌症老龄化的趋势依然存在,但是癌症病发低龄化的趋势已经凸显出来。比如肺癌,烟民年龄有提前的现象,以前平均22岁,现在19岁就是烟民了。吸烟行为的低龄化,导致了肺癌发病的年轻化。其他疾病也一样,由于生活方式不健康过早介入,不管是吸烟、饮酒、结婚不生育等等,这些“生活方式疾病”也正呈现低龄化的趋势,现在三四十岁的癌症患者越来越多。   癌种的变化上,我国兼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因为我们本身有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何裕民   癌症的发病率变化是非常明显的。有的癌症的发病率直线快速上升,如肺癌。1973年到2006年,肺癌的发病率上升了465%。当然,也有下降的,如食道癌、恶性葡萄胎等。但总体发病率及患病人数是直线上升的。这其中因素很多,人均寿命延长是一个,而环境污染、生活方式改变、生活节奏明显加快都是促进因素。这些还需要借助这项基础性工作前提下的进一步研究来加以明确。   从临床来看,癌症发病的性质也大有改变。比如,同样是食道癌,前些年有明显下降趋势,但近年来又有增多(至少在我们门诊上如此),而且升高趋势明显。以前林县的食道癌促使了国家层面对癌症预防的重视,发现生活方式粗糙,饮水问题、营养不良(如少油)等是危险因素。今天我们通过临床注意到,导致食道上中段癌症的往往是酗酒,而且,每每是白酒“酒风”特别好、喜欢“一口闷”的。这没有鲜明的地域差异,但男女差异明显(几乎都局限在中年男性)。    早诊早治仍是难题   《中国科学报》:癌症防治,防大于治。但是目前我们国家在癌症的预防这方面好像总是不到位。    支修益   我们很多疾病的早诊率还是不够,包括体检手段、政策都不到位。以肺癌为例,我们指定的健康体检现在都还用胸片呢,国际上早就用胸部CT筛查了。要知道,用胸片发现的肺癌不是早期肺癌。以前我们倡导“早期发现肺癌”,现在我们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肺癌”。   由于许多癌症的早诊率不高,所以癌症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还是以肺癌为例,近5年来,肺癌的5年生存率几乎没有大的改变。这是因为现在的肺癌一经确诊,仍有70%~80%属于中晚期。所以我认为早诊断的手段要加强,特别是在肿瘤高发地区、肿瘤高危人群中,要用现代的手段去进行筛查,比如胸部CT、PET-CT等。要解放我们的体检共识,及时更新指南规范。   各个地区应结合不同癌症谱,制定相关疾病的筛查推广计划,向社会宣传深度体检的必要性,锁定高发地区和人群。现在全国有200多个早诊早治基地,食管癌有53个,大肠癌30多个,乳腺癌50多个,要把这些基地用好,充分发挥作用。老百姓自身也要有诊断体检意识,能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死亡率。   针对筛查机制,现在大量的社区医院和基层医院存在大量闲置,病人动辄都要去三级医院。我觉得基层医院应该承担下来老百姓的体检任务和对健康保健意识的宣传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我认为在相对发达地区,还存在过度诊断、过度治疗的情况。由于CT的应用, 5mm大小的结节和多发性小结节都可能被过度担心。中国对癌症是恐惧的,所以目前有关防治策略和相关专家指南,临床路径和诊断规范这方面也应该进一步更新跟进,避免过度诊断过度治疗。   《中国科学报》:我国雾霾持续在多地高发,肺癌会不会在未来若干年内迎来暴发?您对我国癌症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评价?    师英强   雾霾多地高发,特别是北京,未来肯定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但影响到什么程度还不好说。是不是一定引发肺癌暴增,现在不能下结论,因为致癌的因素和过程都是综合性的。但日积月累,对人的呼吸道有刺激是肯定的。中国是个癌症大国,现在亟须提高环境友好度。    支修益   如果以雾霾现在的状态而不去治理,在未来的二三十年肺癌的发病肯定会高发。去年WHO已经把雾霾列为一类致癌物。肺癌我们有吸烟指数,雾霾也一样,比如PM2.5一年之中有50%的指数都在200以上,到底多少年以后会导致肺癌?现在没有具体数字。   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启动了雾霾的成因、物理化学特征以及与健康的关系,我们希望尽快找出雾霾跟哮喘、冠心病、高血压特别是肺癌的指数。因为比方20年以后,30岁变成50岁,岁数越高,人的抵抗力越差。我认为,治理雾霾不是一届政府的事,这需要制定一个20年甚至30年的规划。    延伸阅读    按图索骥抗癌防癌   四年后,这份精心绘制的癌症地图会在哪些场合发挥作用?   首先,人们会对全国的癌症病情有一个深切的了解,癌症今后将变成人类新常态。癌症伴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一生中会和癌症打交道。了解这一点,很重要。   第二,癌症究竟有哪些发病学特征?有什么分布特点?这让我们心中有个数,对防范有好处,至少,我们有了防范重点。   其次,根据癌症地图,我们还可以深入地从流行病等的角度去分析造成的原因。从几十年的临床观察来看,癌症并非说不清楚发病原因,癌症已经明确是多因多果(或多因一果的),就是“ 同花顺 ( 300033 , 股吧 )理论”。某一地区的癌症高发,肯定有它背后特殊的因素,这个因素有时靠实验室是很难发现的。通过癌症地图的描绘,进行分析,就可以有所发现,发现以后我们可以借助这个方式方法,深入与其相关的社会学研究,这有助于研究癌症的起因。   第四,有助于真正的防范。因为既然知道了某些地区,像鼻咽癌高发区,至少食用腌制鱼是一个因素,我们就可以控制。像胃癌和腌菜有关系,就可以改善。就像某些地方,海门启东一带肝癌高发,和饮用水关系很密切。   特别是这次调查肯定会揭示一个问题:甲状腺癌的发病率直线上升,很可能和我们碘的分布或摄入不当有关。所以,这份精确绘制的地图如果充分加以利用的话,对我们癌症防治将起到很大作用    。(何裕民)
2918 次阅读|24 个评论
《中国科学》出版“埃博拉病毒病的潜在治疗策略”专题
sciencepress 2014-10-9 15:02
作为已知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埃博拉( Ebola )疾病于今年 3 月份在非洲再度卷土重来,至今感染人数仍不断攀升。为了报道国内抗击埃博拉中取得的科研进展,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 于 2014 年第 10 期组织出版了 “ Potential remedies against Ebola virus diseases ” 专题,对埃博拉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致病机理以及潜在的治疗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本专题含有 2 篇研究论文, 2 篇评述以及 1 篇观点文章。 在埃博拉流行病学的临床治疗一文中,昆明理工大学盛苗苗博士介绍了埃博拉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流行病学现状、以及针对不同病程阶段的临床使用或实验阶段的药物(如抗凝血制剂、抑制病毒复制的核酸类似物以及血清抗体)的使用现状和进展。 试验性药物 ZMapp 是一种生产于生物工程改造的烟草植物中的混合治疗性抗体,两名患者使用后病情改善,是抗击埃博拉疾病新的希望。为此,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疫苗研究中心黄忠教授撰文对以植物为工厂生产抗体以及其在抗击埃博拉中的作用进行了评述。 埃博拉病毒引起高度致死性的出血热症状,病毒衣壳糖蛋白 GP 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内损伤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对该致病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蛋白层面,而对于 microRNA 的作用仍未深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蒋澄宇教授课题组与清华大学张奇伟教授课题组合作,利用在埃博拉病毒宿主细胞内皮细胞中过表达 GP 蛋白为研究平台,首次发现了宿主细胞 miRNA 参与该病理过程,阐述了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新的分子病理机制。作者发现 GP 蛋白表达诱导特定 miRNA 上调,抑制了 miRNA 靶基因 TFP1 , DAG1,CFLAR 的表达,而这些靶基因参与了细胞粘附、凋亡、免疫调节等活性;因而导致血管完整性被破坏,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泄露增加。该机理的揭示为抗御埃博拉提供了新的策略。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高福教授对此发现撰写评论,认为本发现证明 microRNA 参与到 GP 介导的细胞损伤过程,为研究 GP 介导的细胞毒性、埃博拉的病理学信号通路提供了新的环境,并为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靶点。 除了 GP 蛋白外,南京大学张辰宇教授研究发现,埃博拉病毒可能利用自身基因组编码的 miRNA 参与疾病进程。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埃博拉病毒基因组编码 2 个 microRNA 前体,并首次通过实验检测该前体通过细胞的 DICER 依赖的 miRNA 加工机器,被加工为成熟的 miRNA 。对埃博拉病毒 miRNA 的细胞靶基因聚类分析发现集中于调控宿主免疫细胞激活、细胞毒性、凋亡以及粘附等功能,为揭示埃博拉病毒的致病性和毒力提供了新的解释。此外,埃博拉病毒编码的 miRNA 也可以用作潜在的诊断 / 预后的生物标记物或者治疗性靶点。 以上文章均已在线出版,敬请关注! Potential clinical treatment for Ebola pandemic ZHONG Ying, XU Jun,LI TaiSheng, YU XueZhong, SHENG MiaoMiao http://life.scichina.com:8082/sciCe/EN/10.1007/s11427-014-4756-5 Fighting Ebola with ZMapp: spotlight on plant-madeantibody ZHANG YunFang, LI DaPeng, JIN Xia, HUANG Zhong http://life.scichina.com:8082/sciCe/EN/10.1007/s11427-014-4746-7 MicroRNAs : the novel targets for Ebola drugs YAN Jing Hua, GAO George Fu http://life.scichina.com:8082/sciCe/EN/10.1007/s11427-014-4750-y Hsa-miR-1246, hsa-miR-320a and hsa-miR-196b-5pinhibitors can reduce the cytotoxicity of Ebola virus glycoprotein in vitro SHENG MiaoMiao,ZHONG Ying, CHEN Yang, DU JianChao, JU XiangWu, ZHAO Chen, ZHANG GuiGen, ZHANG LiFang, LIU KangTai, YANG Ning, XIE Peng, LI DangSheng, ZHANG Michael Q., JIANG ChengYu http://life.scichina.com:8082/sciCe/EN/10.1007/s11427-014-4742-y Identification of Ebola virus microRNAs and theirputative pathological function LIANG HongWei, ZHOUZhen, ZHANG SuYang, ZEN Ke, CHEN Xi, ZHANG ChenYu http://life.scichina.com:8082/sciCe/EN/10.1007/s11427-014-4759-2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65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癌症的替代疗法
热度 2 readnet 2014-9-13 13:48
我可以向你们保证以下的内容100%真实,请您一定耐心看完。从医15年来,我也反复告诉病人这些事实。但是没有人愿意去听,更没有人愿意去相信。或许,我们的同胞们真的需要清醒了。说的直白一点,癌症治疗其实就是一种赚钱手段,就是一项创收产业。据估计,癌症治疗每年在全球赚6000亿美元,其中,单在美国年赚1200亿美元。 怎么才算是成功的抗癌案例呢?美国癌症协会和美国大学肿瘤学和血液学给出的答案是 凡是经过治疗能多活5年的癌症患者都可以认为其抗癌成功 。同时双方都坦言“ 即使癌症病人不接受任何治疗也有可能撑7到10年 。”当然,只有我们医生才能拿到这些杂志。不是你们——癌症病人。 据统计,替代疗法治愈癌症的几率比传统治疗高十倍。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治愈”其次,牢记另一件事。 肿瘤只是一个症状。它不是引起癌症的罪魁祸首。从你患上癌症,到你抗癌所受的煎熬,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所谓“科学”。解铃还须系铃人。别再盲信科学,到时你的病也就自然好了。 此刻的我正在与癌症进行第三次恶战。在癌症发作之时,我并没有接受任何化疗、放疗或者手术治疗。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我都一一挺过来了。现在我大脑里又长了成胶质细胞瘤,医学上认为这种肿瘤是脑瘤中不可治愈的。5个月前,医生的诊断结果给我判了死刑——我还有仅仅10个月左右的寿命。 在抗癌期间,我一直服用中药、大剂量的维他命C;接受针灸、脊椎按摩疗法、顺势疗法;尝试不同的膳食营养搭配。没错,刚开始我的病情恶化。癌细胞迅速转移到我的淋巴结、肺部和骨骼上。但是,到这个周,我可以很高兴的说我的淋巴系统和骨骼上的癌细胞已经消失殆尽。先前我肺部的6个肿瘤,现在只剩下2个了。脑中的肿瘤也缩小很多。我从来,从来没有接受他们所谓的化疗、放疗或手术治疗。 这里有个非常有趣的数据。当然,普通人根本得不到除非你是医生。每年都有1000多名主治癌症的医生被诊断出癌症。但是只有不到10%的人选择接受他们给病人进行的那套治疗方案。这有点像另一个赤裸裸的事实——不到25%的儿科专家会给自己的孩子接种疫苗,因为因接种而导致猝死和各种副作用的风险远比患病本身的风险高得多。这不是在哄你,这是事实。 医学关乎的是金钱,不是你的健康。不幸的是,它却愚弄了众人,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及穷人。他们糊里糊涂的陷入圈套,早早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与此同时,那些百万富翁们正乘坐着私家喷气式飞机驶往欧洲,甘愿花大把的钞票接受替代疗法并且重获了健康。 替代疗法总是很灵吗?不,当然不是。在这世界上没有尽善尽美的事物。但是 替代疗法值得你一试。除非你大限已至,否则你绝对不会因为接受了替代疗法而死去。话又说回来,如果真是你的时间到了,即使华佗在世也无济于事了。然而替代疗法却能保证你生前最后的生活质量 。虽然那些接受替代疗法的癌症病人们最终也难逃疾病的魔爪,但是至少他们可以在弥留之际与家人相聚,有的甚至还能认出自己的家人。他们并不像那些接受了化疗、放疗的病人那样骨瘦如柴,更不像他们那样在生命的最后几天连家人都辨认不出来。 那些接受传统治疗的病人晚期被癌症蹂躏的惨不忍睹。有时,甚至连你都不敢确定躺在你面前的是不是那个从前精神倍棒容光焕发的他。他们所承受的身心之痛是我们永远也体会不到的。但是,带给他们的,是一次次的失望,是医生一次次的摇头感慨:“呃……情况不太乐观啊,我们还得加强对你化疗放射的力度。” 这一切的罪恶性在于你的医生明明知道这套把戏根本不起任何作用却依旧把你推向万劫不复之地! 在我成为医师的那一天,我对自己、对上帝郑重宣誓。我也一直以身践行。我并没有因为当医生而功成名就发家致富,因为我拒绝与其他医生同流合污,宣扬那一无是处的传统疗法。 真心希望你们能仔细阅读以下内容。你的生活,很有可能,会因此不同。 约克坎特雷尔,医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多年以来,人们一直被灌输“化疗是治疗癌症的唯一途径”的思想。直到现在,约翰霍普金才最终决定告诉你们这里还有一种替代疗法。 来自约翰霍普金的有关癌症的最新信息 1. 每个人的体内都有癌细胞 。在常规测验中这些癌细胞并不会检验出来直至他们滋生到几亿个。当医生告诉癌症病人经过治疗他们体内已经没有癌细胞了,其实,这只意味着化验没办法检测出癌细胞,因为它们的数量还没达到可检测到的程度。 2. 在人的一生中,癌细胞会出现6到10次不等 。 3 、当一个人的免疫系统抵抗力强的时候,癌细胞很容易被杀死从而阻断了它繁殖、形成肿瘤的可能性 。 4 、当一个人得癌症时通常也意味着他有营养不良等问题 。这或许是来自遗传,但是其中也有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5 、要想摆脱营养缺陷综合症的困扰,你需要改变饮食结构,多吃些营养丰富的食品;一日4到5餐并且在里面添加增强免疫力的物质 。 6 、所谓化疗就是杀死体内那些繁衍迅速的癌细胞。但是,与此同时,它也扼杀了骨髓、胃肠道中迅速生长的健康细胞,并严重影响五脏机能。 7 、放疗在摧毁癌细胞的同时也对健康的细胞、组织和器官造成了灼伤、疤痕等不同程度的损害。 8 、在化疗和放疗的初期,肿瘤在尺寸上是有缩小的趋势的。然而,治疗效果却和治疗时间不成正比 。化疗、放疗的时间眼看着一天天增长,肿瘤却还在病人体内肆意妄为。 9 、当体内因长期化疗、放疗积聚了过多有毒物质时,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就会大大下降甚至彻底崩溃。因此一点点小感染或者并发症就足以让癌症病人搭上性命。 10 、长期的化疗和放疗会使癌细胞对其产生免疫,这时候要想摧毁癌细胞也就难上加难了。那手术治疗呢?很抱歉的告诉你,它极易引起癌细胞的转移。 11 、癌细胞的快速分裂和生长需要大量能量,因此控制癌症病人营养的摄入,即医学界所指的“饿死癌细胞”也是抗癌的有效方法之一 。 附录:助长癌细胞繁殖的食物 A.像甜味剂这些用 糖精 做的糖分替代品对身体都是有害的。食用起来更为安全放心的是像蜂蜜、糖蜜等产品。但前提是一定要控制摄入量。我们平时家里吃的食用盐都是因为添加了某种化学物质才呈白色。所以,用布拉格的 氨基酸或者海盐 来代替它会比较好。 B.牛奶能促进体内粘液的分泌,尤其是促进胃肠道内粘液的分泌。而癌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粘液。所以 癌症病人要果断戒掉喝牛奶的习惯,通过喝不含糖分的豆浆来饿死癌细胞 。 C.癌细胞适宜生长在酸性环境中。以肉食为主的饮食是呈酸性的。所以最好的 饮食结构是多吃鱼,适当搭配一点肉食 ,如鸡肉。肉里面也含有抗生素、生长激素和寄生虫,这些都对人的身体健康有负面影响,对癌症病人更为不利。 D.如果你 每餐80%是由新鲜的蔬菜、果汁、全麦、坚果和适量水果构成的,那么它们可以为你身体营造碱性环境。其它20%可以吃些豆制品。新鲜的蔬菜榨汁可以提供能被人体迅速吸收的活性消化酶并能在短短的15分钟之内到达细胞内,从而起到滋养细胞、促进健康细胞生长的作用 。想要获得活性消化酶来帮助细胞生长的话就 喝点新鲜的蔬菜(大多数蔬菜都可,豆芽也可)榨汁吧! 此外, 每天吃2到3次的生菜也对健康有益。消化酶在104华氏摄氏度(40摄氏度)的高温下会失去效力。 E. 远离咖啡、茶、巧克力这些咖啡因含量高的产品 。含有抗癌物质的绿茶倒是个不错的替代品。至于饮水问题,为了避免自来水里的致病物质和重金属, 最好是喝纯净水或者过滤水 。不要喝蒸馏水,它是酸性的。 12、肉类蛋白很难消化而且需要消耗大量消化酶。未能及时消化的肉类滞留在肠道内时间过长,进而腐烂,对人体健康造成更大威胁。 13、癌细胞壁被一层厚厚的蛋白质包裹着。不吃或者少吃肉可以减少消化酶的消耗,从而使消化酶更集中的攻击癌细胞的蛋白质细胞壁。与此同时,号称体内“杀手细胞”的各个细胞也可以及时的吞噬癌细胞。 14、一些能增强免疫力的膳食补充物可以使体内白细胞杀死癌细胞。其他像维他命E的补充物能产生,或者能即使清理已死亡、受损或没用的细胞。 15、癌症是一种考验人们心灵、肉体、精神的疾病。 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会帮助战斗于癌症最前线的病人们痊愈而归。 相反,愤怒、无情、刻薄却会使身体进入到高度紧张且呈酸性的环境。所以,让我们学着去爱去宽容吧!去放松去享受吧! 16 、癌细胞不能在有氧环境中生存繁殖。每天适量运动、深呼吸都可以使更多的氧气进入细胞内。“氧气疗法”是另外一种运用在抗癌上的手段。 1、切勿将塑料容器放在微波炉中加热。 2、切勿将塑料瓶装水放在冷藏箱里冷藏。 3、切勿将覆盖有塑料保鲜膜的食品放入微波炉中加热。 以上三条信息是约翰霍普金最近发表在通讯上的。可别小瞧它们,它们现在在沃尔特里德陆军医疗中心广为传播。二噁英能导致癌症,特别是乳腺癌。它对我们体内细胞的的毒性作用相当强。千万不要将装着水的塑料瓶放在冰箱里冷藏,因为塑料瓶会在此种条件下释放出二噁英。最近,城堡医院的人类福祉项目负责人爱德华弗吉莫特博士在一次电视节目里详细阐述了这个安全隐患。他提到了二噁英以及二噁英对我们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他说我们不应该将盛有食物的塑料容器放入微波炉加热。尤其是不要加热油脂类食物。因为在高温、脂肪、塑料的三重作用下,释放出的二噁英迅速进入食物内并最终通过饮食渠道进入人体细胞内。同时,他建议我们用玻璃容器加热食物。像唐宁瓷器、派莱克斯耐热玻璃器皿、陶瓷器 皿等都是很好的选择。都是加热食物,用玻璃容器不会产生任何二噁英,何乐而不为呢?类似的像电视晚餐、速食拉面都应该被扔掉换上其他容器。纸类容器看起来不错但是你并不知道里面到底含有什么物质。所以用像钢化玻璃、唐宁瓷器的这种玻璃类容器相对更安全些。爱德华博士还提醒我们前些日子一些快餐厅用纸质类餐具代替了泡沫餐具的一大原因也是二噁英问题。 请把这篇文章转发出去…… 同时,爱德华博士也提到了像赛纶(一种美国品牌)这类塑料保鲜膜,当它们覆盖在食物上并被放入微波炉加热时,其危险性不亚于将塑料瓶装水放在冰箱里冰镇。当食物在微波炉里烹制时,高温使塑料保鲜膜上的毒素融化并滴落到食物上。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将纸巾覆盖在食物上。美国一位顶尖癌症医生对此提出了一些行为调整建议,有些建议也许会出乎你的意料。 1、很多癌症的发生都能通过选择良好的生活方式推迟或避免。美国一位顶尖癌症医生对此提出了一些行为调整建议,有些建议也许会出乎你的意料。 1、养只狗,强迫自己规律作息 试着每天在同样的时间吃饭、睡觉和锻炼身体,包括周末。他的建议是养只狗。养狗需要定期遛狗和喂狗,迫使人们按时按点行事、进行一些体力活动和工作间隙多休息。 2、一口饭嚼30次 有调查证明,吃饭老是囫囵吞枣的人,患胃癌的几率比较高。而多咀嚼可以减少食物对消化道的负担,降低患胃肠道癌症风险。 此外,美国佐治亚大学实验发现,唾液有很强的“灭毒”作用,能让导致肝癌的罪魁祸首黄曲霉素的毒性,在30秒内几乎完全消失。 因此,按照一秒钟咀嚼一次来计算,一口饭最好嚼30次,才具有防癌作用。 3、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患流感会引发炎症,易导致身体在最脆弱的时候发生严重问题。 4、丢掉各种维生素和补品 除非你在治疗某种确诊的维生素缺乏症,正考虑怀孕或已经怀孕,否则可以不吃各类维生素制剂。他说,有人认为自己需要补品来对抗所谓的自由基,但身体对这种新陈代谢的副产品已经有了防御。与此同时,很多研究表明,维生素和补品没有益处,甚至有害。 5、走路1小时 研究指出:每天饭后散步30分钟,或者每周散步四小时,能使患胰腺癌的风险减少一半。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针对7万人的长期研究也发现,每天只要走路一小时,就可以降低一半患大肠癌的几率。 为何走路可以降低胰腺癌的发病几率呢?这是因为胰腺癌和身体热量过高有关,走路可以消耗热量,可直接预防胰腺癌。此外,运动后出汗可使体内的铅、锶等致癌物质随汗水排出体外,从而起到防癌作用。 6、晒太阳15分钟 是否想过不用花钱也可以防癌?的确存在这个方法,那就是晒太阳。因为维D不足会增加患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及胃癌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为避免暴晒增加皮肤癌风险,每天只要晒15分钟太阳就足够了,这样可以通过阳光合成人体内的维生素D,继而起到身体防癌作用。 7、喝豆浆防癌 研究指出:常喝豆浆的女性患乳腺癌风险大大降低。为何喝豆浆可防“女性癌”呢?这是因为豆浆中有一种很像雌激素的物质,叫“大豆异黄酮”,能起到以假乱真的作用,和抗癌药物的机理非常相像。它对所有和雌激素有关的癌症都有预防作用,比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和前列腺癌。 值得注意的是,豆浆最好喝自己磨的,街上卖的很多是用豆浆粉冲的,大豆异黄酮的含量很低。而对于已经患有消化性溃疡、胃炎、痛风的人也要少喝豆浆。 8、服用阿司匹林 如果你过了40岁,还没开始服用抑制素或每天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那就和你的医生谈谈这样做的好处和风险。这些低成本的药物能降低心脏病、中风甚至某些癌症的患病几率。 9、睡足7个小时 美国癌症研究会调查发现,每晚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高47%。这是因为睡眠中会产生一种褪黑激素,它能减缓女性体内雌激素的产生,从而起到抑制乳腺癌的目的。 因此,对于繁忙的都市人来说,应该抓住一切可以睡眠的时间,最好晚上10点半前就开始洗漱,做好睡前准备工作,保证11点前入睡,而午休时间也应该打个小盹,也能增强体内免疫细胞的活跃性,起到一定的防癌作用。 10、穿着舒适的鞋 不要穿高跟鞋或其他不舒服的鞋,要穿不会造成肿胀和抑制足部活动的鞋。有助于保护背部和关节,降低慢性炎症的风险。 11、每年整理药物清单 和你的医生过一下药物清单,看你需要的药物是否有变化,以及是否可以停用至少几种药。 12、通过记录自己的医疗数据了解自身状况 ========================================= 揭開上帝終極底牌:癌症自癒源於心臟 揭開上帝終極底牌:癌症自 癒 源於心臟 轉載文章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以為心臟只不過是輸送血液的生物機器而已。但是 2008年3月17日 ,美國 南佛羅裡達大學 健康科學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學家威斯裡教授向全世界宣佈:心臟可以分泌救人最後一命的荷爾蒙,它不僅可以在24小時內殺死95%以上的癌細胞,而且對其他絕症也有極好的治療效果!這是上帝送給人類的最後一件禮物,也是上帝給所有絕望生命的打開的最後一道出口。威斯裡也因此被譽為揭開上帝“終極底牌”的科學家。而威斯裡教授之所以能獲得成功,竟是因為他多年來對自己最親密的同窗好友抱著一顆沉重的負疚之心… … 今年48歲的大衛 • 威斯裡是美國 南佛羅裡達大學 健康科學研究中心的首席調查員。1981年就讀於美國華盛頓大學生化系時,他與就讀於物理系的科恩 • 詹姆斯和法律系的喬治 • 韋德是校籃球隊的三大核心隊員,在長期的比賽合作中,威斯裡與詹姆斯、韋德建立了深厚的隊友情誼。 大學畢業後威斯裡進入南佛羅 裡達大學碩博連 讀,詹姆斯在華盛頓大學繼續攻讀碩士學位,韋德則回到自己的祖國英格蘭當了一名律師,三人一直保持著打球的愛好和密切的聯繫。1993年威斯裡博士畢業後留校任教,在此後的5年中,三人陸續結婚。 除了韋 德和妻子安妮是丁克家庭,威斯裡和詹姆斯已是好幾個孩子的爸爸。日益增大的科 研 壓力和日益龐大的家庭讓三人幾乎一度中斷聯系。 2003 年初,威斯裡先後聽到了兩個不幸的消息,一是 韋德患了 嚴重的冠心病;二是詹姆斯被檢查出直腸癌時已是晚期,兩人都已沒有太大的治療價值。更為不幸的是,韋德的妻子安妮不久 也被確診 為患有乳腺癌,而且也是晚期。得知消息的威斯裡立刻前往華盛頓看望老同學,隨後又趕往倫敦看望韋德夫婦。看到昔日籃球場上叱吒風雲的隊友如今正值壯年的生命之光卻已如燭光般微弱,威斯裡心痛不已,他下決心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挽救老同學的生命。 威斯裡此時已是 南佛羅裡達大學 健康研究中心的首席調查員,他發現的3種荷爾蒙中有一種能夠促使血管擴張,如果給韋德的心血管系統補充這種荷爾蒙,對他的冠心病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但是令威斯裡異常感動但又失望的是,韋德拒絕了他的建議。韋德說:“如果你不能同時治好我的妻子,我 一 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又有什麼意義呢?” 醫生預測韋德和安妮都只有3個月的生命,兩人在傷心中列出了死前要做的50件事,準備用三個月的時間去一一完成。2003年4月,當他們的生命進入一個月的倒計時 時 ,他們只剩下最後一個心願:周 有任何意義,兩人將4萬英鎊慷慨地交給了旅行社,只向旅行社提出了這樣一個要求:因為不知道哪一站是人生的終點,旅行社不得限制他們的旅行時間,直到他們中的一個離開人世,旅行合同才自行終止。旅行社通過調查瞭解得知他們確 已時 日無多,極可能生命的持續時間不足一月,而4萬英鎊足以支付兩個人以最豪華的標準周 有危險的穩定期!威斯裡驚訝極了,他決定親自前往英國,將這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弄個水落石出。 11 月9日 ,威斯裡經過近10個小時的空中飛行,終於在當天晚上11時抵達了倫敦。韋德和安妮早已等候在機場,看到兩人容光煥發、精神矍鑠的樣子,威斯裡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對早已在心理上經歷過“生死別離”的老友久久擁抱在一起,為命運的悲 悲 喜 喜 感嘆不已。 當天晚上,威斯裡詳細詢問了韋德夫婦旅行過程中的身體情況。韋德直言,兩人當時只貪戀旅途中的美景,根本沒空想自己的身體狀況。 兩人在北冰洋的冰川,極地不落的太陽中盡情體驗生命的美好和世界的奇妙,只想讓這一刻長久再長久,不知不覺 就活過了 醫生預言的最後期限,後來在夏威夷的海灘邊度假時,他們都感覺自己身體的種種不適似乎都不見了,而且精力越來越充沛。此後兩人乾脆不把自己當病人了,他們只把自己當成是世界上最幸運最划算的 從“發生學”上揭開謎底的 “自愈”奇跡 !正是這次旅行前所未有的合同方式帶來的“超值享受感”,正是夫妻二人在這次對壯麗大自然的美好體驗中渴望生命長久再長久的意念,讓他們的身體細胞結構產生了奇妙的變化,成功擊退了醫學手段無法解決的病魔! 想到這裡,威斯裡心裡突然湧起一股強烈的負疚感:這次旅行,韋德夫婦是非常希望詹姆斯能夠一同前往的,而詹姆斯也對這種在 有“犯罪”,是否剝奪了他的一次自癒良機。 威斯裡的課題立刻得到了院裡的批准。他成立了一個特別研究小組,專門研究人體的自愈機制。在此之前,人們只知道身患絕症之後應積極採取各種康復措施調動和增強機體免疫力,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保持樂觀的情緒,這樣可以促使體內分泌更多的有益於健康的激素、 脢類和 乙_膽鹼,使免疫系統和各器官功能調節到最佳狀態,從而戰勝疾病。但究竟是哪一種物質,運用什麼原理,通過什麼管道殺死癌細胞的,人類並不清楚。這也是大多數人,包括威斯裡自己在詹姆斯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寧願相信醫學手段,也不願相信小概率的人體自愈機制的原因。 對心臟功能的研究一直是威斯裡的工作重點,他此前獲得的所有榮譽都與這一項研究相關,這一次他更是將研究的對象鎖定為心臟。因為心臟在他心目中是那麼神秘,自古以來人們就在使用這諸如“心病”、“心情”、“心緒”、“心愛”之類的詞 匯 ,他堅信心臟的功能決不僅僅只是輸送血液的生物機器。果然,他擁有自己的實驗室後相繼發現了三種由心臟分泌的荷爾蒙。此前,他以為其中兩種荷爾蒙只會對腎的活動產生影響,另外一種則只能夠促使血管擴張。但現在,他認為這幾種荷爾蒙對人體產生的影響應遠遠不止這些,說不定癌症的自愈 之謎就可以 從中找到答案。 2005 年3月,威斯裡和他的同事將從人體心臟分泌物中提取的四種荷爾蒙全部注入到實驗室培養的人體胰腺癌細胞中,發現癌細胞的增長速度明顯減慢。他們又將這四種荷爾蒙分別作用於胰腺癌細胞,發現單獨使用效果更好,其中一種名 叫縮氨 酸荷爾蒙 —— 也叫血管舒張因數的心臟分泌物可以在24小時內殺死95%的胰腺癌細胞!最難能可貴的是,那僅剩的5%的癌細胞,其DNA的合成速度似乎也由此受到影響,它們將不會再擴散出新的癌細胞。這就意味著,心臟分泌的荷爾蒙能起到徹底控制人體癌細胞的作用! 在此後長達10個月的時間裡,威斯裡的實驗小組幾乎對所有惡性 效力,而非加速癌細胞的自我解構。並且這四 種縮氨 酸荷爾蒙還有助於降低人體血壓並提高排泄人體內過量的水和鹽分的能力。這意味著它們不僅對治療癌症有效,對 緩解冠心病 的症狀和腎衰竭都有療效。這就是為什麼安妮體內的癌細胞莫名消失,韋德嚴重的冠心病也能得到有效控制的根本原因。 這個研究結果是如此令人驚訝和振奮,2006年6月20日在費城召開的美國內分泌學會的年度會議上,威斯裡的這項全新發現成了最引人矚目的議題。但是他的研究任務 還遠未結束 ,這四種荷爾蒙如用於臨床,對人體有無副作用,心臟在什麼情況下,才會分泌這種神奇物質,這是威斯裡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此後,威斯裡的實驗室立即著手在動物身上做活體實驗。在老鼠體內的實驗結果顯示,借助荷爾蒙療法他們在短時間內治癒了66%-80%的人工胰腺癌和乳腺癌患病老鼠。同時,即使是在 有完全消失的情況下,老鼠體內的 有這種 自愈的機會 。由此看來,上帝其實給所有絕境中的生命都留下了最後一道出口,這也是上帝送給人類的最後一件禮物,只是這一張終極底牌,人類 不 走近生命的盡頭,往往看不到它!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17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专家解读NICE最新慢性乙型肝炎诊断和管理指南
xuxiangtian 2014-8-31 22:26
作者:北京大学医学部 庄辉 来源:国际肝病网 日期:2014-04-09 英国国立优质卫生和保健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NICE)是英国非政府的公共卫生机构,为英格兰和威尔士医疗体系服务,其前身为英国国立优质临床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Clinical Excellence, NICE),于1999年成立,2005年4月该所与卫生发展机构合并为新的国立优质卫生和临床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仍简称为NICE。2013年4月1日该所更名为英国国立优质卫生和保健研究所 (NICE),其新的职责是社会保健,并由特殊的卫生权力机构转变为非政府的公共卫生机构。   迄今为止,NICE共发布了550多篇技术评估规范,包括医疗技术、具体病例管理、临床指南、公共卫生条例等。NICE在制订指南时,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利益,因此,参与制订指南的小组成员通常包括临床医生、护士、管理人员、流行病学家、卫生经济学家和患者代表。NICE制订指南的过程相当严格,委员们始终坚守学术独立、科学、透明、经济评估、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原则。   NICE曾于2006年制订了关于阿德福韦酯和PEG-IFN-α2a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 第96号技术评估指南;2008年分别制订了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第153号和第154号技术评估指南;2009年制订了替诺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第173号技术评估指南。2013年6月,NICE发布了更新的《儿童、青年和成人慢性乙型肝炎诊断和管理指南》,该指南更新了第96号技术评估指南,并将第153号、第154号和第173号技术评估指南包含其中。   该指南包括前言、以患者为中心的保健、所用术语、实施的关键要点、建议、对今后研究的建议、其他信息、以及指南制订小组、国家协作中心和NICE项目组组成等。   该指南与其他指南的主要不同点是:提出了各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用药顺序。现简要介绍如下:    ■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且为代偿期肝病成年患者的治疗顺序   1. 给予PEG-IFN-α2a一线治疗48周。   2. 如PEG-IFN-α2a治疗24周后,HBV DNA下降2 log IU/mL和(或)HBsAg20 000 IU/mL,给予替诺福韦酯二线治疗;对替诺福韦酯不能耐受或禁忌的患者,则选择恩替卡韦二线治疗。   3. 如PEG-IFN-α 2a治疗24周后,HBV DNA下降2 log IU/mL和(或)HBsAg20 000 IU/mL,则继续用PEG-IFN-α2a治疗至48周,如未达到HBeAg血清学转换或HBeAg血清学转换后又阳转(复发)的患者,则给予替诺福韦酯二线治疗。对替诺福韦酯不能耐受或禁忌的患者,选择恩替卡韦二线治疗。   4. 如替诺福韦酯治疗至48周仍可检测到HBV DNA,则评价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如依从性良好,则继续治疗至96周,如HBV DNA仍可检测到,但无拉米夫定耐药史,可考虑加拉米夫定;如有拉米夫定耐药史,可考虑加恩替卡韦。   5. 对无肝硬化患者,治疗至HBeAg血清学转换后12个月,可考虑停用核苷或核苷酸类似物治疗。   6. 对有肝硬化患者,治疗至HBeAg血清学转换后12个月,不能停用核苷或核苷酸类似物治疗。    ■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且为代偿期肝病成年患者的治疗顺序   1. 给予PEG-IFN-α2a一线治疗48周。   2. 如PEG-IFN-α2a治疗24周后,HBV DNA下降2 log IU/mL且HBsAg未下降,可考虑停止PEG-IFN-α 2a治疗,改用核苷或核苷酸类似物作为二线治疗。   3. 如PEG-IFN-α2a一线治疗48周后,仍可检测到HBV DNA的患者,可考虑用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酯作为二线治疗。   4. 在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酯治疗至48周时仍可检测到HBV DNA的患者,考虑由恩替卡韦改用替诺福韦酯,或由替诺福韦酯改用恩替卡韦。   5. 对无肝硬化患者,治疗至HBV DNA检测不到和HBsAg血清学转换后12个月,可考虑停用核苷或核苷酸类似物治疗。   6. 对有肝硬化患者,治疗至HBV DNA检测不到和HBsAg血清学转换后,不能停用核苷或核苷酸类似物治疗。    ■ 慢性乙型肝炎且为代偿期肝病儿童和青年患者的治疗   1. 在开始治疗前,与儿童、青年及其父母或监护人讨论治疗选择、副作用和长期预后。   2. 在治疗开始前,对儿童和青年暴露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个体危险性再评价,如果需要,经常重复检测是否有HIV感染。   3. 如证明有明显的肝纤维化(METAVIR分期≥F2或Ishak计分≥2),或经连续2次检测,间隔3个月,ALT异常(男性≥30 IU/mL,女性≥19 IU/mL),则给予抗病毒治疗。   4. 考虑用48周疗程的PEG-IFN-α2a一线治疗。   5. 如PEG-IFN-α2a治疗24周后,HBV DNA下降2 log IU/mL且HBsAg20 000 IU/mL,可考虑停用PEG-IFN-α2a,而改用核苷或核苷酸类似物二线治疗。   6. 如PEG-IFN-α2a一线治疗48周后,仍可检测到HBV DNA的患者,可考虑用核苷或核苷酸类似物二线治疗。    ■ 失代偿肝病成年患者的治疗   1. 与肝移植中心联系管理。   2. 不要用PEG-IFN-α2a治疗失代偿肝病成年患者。   3. 对无拉米夫定耐药史患者,给予恩替卡韦一线治疗。   4. 对有拉米夫定耐药史患者,用替诺福韦酯治疗。但对于有肾损伤的患者,应减少替诺福韦酯剂量。    ■ 妊娠或哺乳的妇女   1. 与孕妇讨论抗病毒治疗对其本人和婴儿的利弊。   2. 对孕晚期HBV DNA107 IU/mL的孕妇,给予替诺福韦酯,以降低HBV母婴传播的危险性。   3. 在开始替诺福韦酯治疗后定量检测HBV DNA,并在婴儿出生后每个月监测ALT,以便确定妇女是否发生产后乙型肝炎发作。   4. 于产后4~12周停止替诺福韦酯治疗,但符合长期治疗标准的妇女除外。   5. 对婴儿进行 乙肝 主动和被动免疫,并按指南要求进行随访。   6. 告知妇女,如果婴儿已按指南要求进行了乙肝免疫,则哺乳对婴儿无传播HBV的危险性;在其哺乳期内可继续抗病毒治疗。    ■ 乙型肝炎合并丙型肝炎成年患者的治疗   给予PEG-IFN-α和利巴韦林治疗。    ■ 乙型肝炎合并丁型肝炎成年患者的治疗   1. 给予48周疗程PEG-IFN-α2a治疗。   2. 如用PEG-IFN-α2a治疗6~12个月后,HDV RNA未下降,则考虑停止治疗。否则,继续治疗并每年评价治疗应答。   3. HBsAg血清学转换后停止治疗。    ■ 在免疫抑制剂治疗时的预防性治疗   1. 因自身免疫性或遗传过敏性疾病、化疗、骨髓和实体器官移植而行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对HBsAg和(或)抗-HBc阳性者检测抗-HBs、血浆或血清HBV DNA和ALT。   2. 对HBsAg阳性和HBV DNA2000 IU/mL的患者,应用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酯预防。在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即开始预防,在HBeAg血清学转换和HBV DNA检测不到后,继续治疗至少6个月。   3. 对HBsAg阳性和HBV DNA2000 IU/mL的患者,可做如下预防:   (1)如预期免疫抑制剂治疗6个月,可考虑用拉米夫定预防。对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应每月监测HBV DNA,如治疗3个月后仍能检测到HBV DNA,则改用替诺福韦酯。   (2)如预期免疫抑制剂治疗6个月,则考虑用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酯。   (3)需在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开始预防,并在免疫抑制剂治疗停止后至少继续治疗6个月。   4. 开始应用利妥昔单抗或其他B细胞清除疗法治疗的HBsAg阴性、抗-HBc阳性(不管抗-HBs状态)患者,可做如下预防:   (1)给予拉米夫定预防。   (2)在开始免疫抑制剂治疗前预防,并在免疫抑制剂治疗停止后至少继续治疗6个月。   5.不使用利妥昔单抗或其他B细胞清除疗法治疗的HBsAg阴性、抗-HBc阳性、抗-HBs阴性患者,可做如下预防:   每月监测HBV DNA,对HBV DNA可检测到的患者进行预防。   (1)对HBV DNA2000 IU/mL和预期免疫抑制剂治疗6个月患者,考虑用拉米夫定预防;如预防6个月后,HBV DNA仍可检测到,则改用替诺福韦酯治疗。   (2)对HBV DNA2000 IU/mL和预期免疫抑制剂治疗6个月患者,考虑用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酯预防。   (3)在免疫抑制剂治疗停止后至少继续治疗6个月。   6. 对不用利妥昔单抗或其他B细胞清除疗法治疗的HBsAg阴性、抗-HBc阳性、抗-HBs阳性患者,则不需要预防性治疗。 http://gi.cmt.com.cn/detail/483079.html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16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实验性抗埃博拉药在临床测试
xuxiangtian 2014-8-31 22:15
作者:原文 来源:生物谷 日期:2014-08-25 生物伦理学家 Ezekiel Emanuel 教授讲述关键的伦理原则,就是如果试验性药物在埃博拉疫情暴发后使用,要说明患者选择接受这些药物不能仅限于富裕或人脉广泛的病人,包括卫生保健专业人士。他们还指出,鉴于有限的实验性药物及其成功的可能性很低,应该优先在受影响的区域进行控制疫情和加强公共卫生等措施。   此外,至关重要的是实验药物要提供给随机对照试验的患者。说,与当地社区和其他利益攸关方进行合作,任何群体参与本次试验研究必须接受公平的受益,例如在获得任何成功的治疗方面需被公平对待。   Rid 博士说,“不到10%的候选药物从预临床实验应用到市场用药。虽然在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中实验比较成功,但是没有理由相信埃博拉对人类干预将会更加成功。换句话说,很有可能病毒干预不会改善患者的症状,甚至可能会削弱它们与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作斗争。 埃博拉病毒 实验治疗或疫苗生产只能在 临床试验 中进行,如果临床试验完成,他们必须符合伦理原则的研究。”   Emanuel教授补充道,“现在全球应对埃博拉疫情已经回升,国际社会需要更多的焦点专注于加强公共卫生和基础设施并减少对实验性治疗的关注。采用的感染控制措施着眼于加强公共卫生和基础设施是最有效的方法来抑制这种流行病并预防未来疾病的发生,现在国际社会需要证明它可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未来在应对埃博拉病毒和其他流行病上有足够的应对措施。”   此观点同时在埃博拉资讯中心实况播报。这个新的在线资源,由《 柳叶刀 》主办,汇集了现有的来自《柳叶刀》期刊和《细胞》出版社的所有埃博拉病毒内容,并将最新的埃博拉病毒研究内容进行发表。该资讯中心旨在成立全面的埃博拉病毒资源,对临床医师、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任何需要访问现有的埃博拉病毒研究和最新进展的人提供研究内容。所有内容在网站上可以免费进行访问。   原文检索: doi:10.1016/S0140-6736(14)61315-5 http://infect.cmt.com.cn/detail/575177.html
个人分类: 新闻快递|1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埃博拉出血热:治疗
热度 1 xuxiangtian 2014-8-12 23:43
本 病 尚 无特效治疗 方法。 主要 措施是 对症和支持治疗,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控制出血 、 继发感染,治疗肾功能衰竭、出血等并发症。 1. 一般治疗 针对本病实施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就近治疗(三早一就近)。 患者 应卧床休息, 可 就地隔离治疗。给高热量、适量维生素 的 流 质 食或半流 质饮 食 。 对 病人进行严密护理,预防出血和皮肤损伤,预防细菌感染,预防脏器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2. 液体疗法 病人往往会出现脱水,需要静脉或者口服补液进行电解质补充。 补液应以等渗液和盐液为主 。 口服 常用的有 口服补液盐(ORS)。静脉补液常用 平衡盐液和葡萄糖盐水等。以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3.血清疗法 如给早期病人注射恢复期患者的血清可能有效。 近有用血清抗体 ZMapp 治疗 埃博拉 出血热,可使病人病情好转。 有 报道在西非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两名美国医护人员接受一种仍处于实验阶段的血清后,病情出现好转,为研发针对埃博拉疫情的药物带来曙光。 这种 新药被称作 “ ZMapp ” ,是混合了多种单株抗体的“鸡尾酒”药物, 该药品由位于美国圣地亚哥一家名为“Mapp Biopharmaceutical Inc”的生物科技公司研制,该公司成立于2003年,只有9名员工。 这 种药物可透过特制的蛋白质阻止埃博拉病毒入侵新细胞,并提升患者自身免疫力来对抗病毒,此前曾经在实验中治愈感染埃博拉的猴子,但从未在人类身上试用。该药厂表示,“ZMapp”在今年1月被选为候选药物,但数量非常少,正与有关政府机构合作尽快增加产量。 名 为”ZMapp”的实验性药物 美方早前曾把3瓶“ZMapp”送往利比里亚,用于治疗在当地感染埃博拉的美国医生布兰特利及护士怀特博尔。布兰特利接受新药后一小时内,病情迅速好转,呼吸变回畅通、皮疹渐退,布兰特利日前返美接受治疗时,还能自行下车步入医院。 用患者的恢复期血清治疗传染病。这种血清疗法在治疗传染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白候的治疗,一些新发传染病的治疗。 我 国已掌握 了 埃博拉病毒抗体基因 并批量生产 。 4. 抗病毒治疗         抗 病毒 药物对其无效,包括 利巴韦林 和 干扰素 。尽管实验显示, 干扰素 似乎可以起一些作用,在本来感染 埃博拉病毒 100%必死的猴群中存活下约33%,但凝干扰素在人体的效果如何尚未确定。         5. 对症和并发症治疗 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数明显减少者,应输血小板;对合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强心药物;肾性少尿者,可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限制入液量,应用利尿剂,保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采取透析疗法;肝功能受损者可给予保肝治疗。 出现细菌感染者 可酌情应用抗生素 控制 感染。 6. 中医中药: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积累了丰富经验,可辩证论治,扶正祛邪,防治结合进行试用。 参考文献附后。 (2014-08-12徐向田编辑)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478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式抗癌——战略与战术
热度 29 何裕民 2014-4-28 17:05
中西医对话 探讨抗癌新思路 2014年4月27日(周日)上午10:00,著名抗癌斗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原上海医科大学校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所长汤钊猷院士,携手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何裕民教授,在上海图书馆4楼多功能厅,针对目前癌症高发态势,借鉴孙子兵法中古老的东方智慧,糅合发挥中西医特长,为广大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抗癌科普讲座。 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内领先的癌友SNS社交网站青稞网、上海图书馆讲座中心联合主办。上海图书馆原本只能坐满200余人的讲座会场,被慕名前来听讲座的观众挤得水泄不通,应广大观众的要求,不得不特设加座。在会场,记者甚至碰到几位远道而来的观众,因为拜读过何裕民教授的《癌症只是慢性病》深受影响,而从全国各地赶来听讲座,希望能见到教授本人,可以针对自己的病情进行深入咨询。 此次讲座也是肿瘤界中、西名医的首次正面交流。主办方特别邀请著名肝癌专家汤钊猷院士,从西医角度解析抗癌哲学,著名中医肿瘤专家何裕民教授,运用中医智慧,为“中国式抗癌——战略与战术”做了精彩解读。 现代中医传承与发展——抗癌智慧,中西贯通 在汤钊猷院士结合孙子兵法的观点,为观众们解读了癌症治疗的“用兵”之法后,何裕民教授则从中医角度阐述了“癌症防治中的将军思维及战士情结”。 何裕民教授虽然是中医肿瘤专家,但也受到汤钊猷院士的影响。汤老在《中国式抗癌——孙子兵法中的智慧》一书中提出的:“抗癌要讲究智慧,会将军思维与士兵情结相结合。讲究如何赢得最后、最大胜利;且代价最小,远期效果最好,不只是汲汲于眼前的短期利益。”这一观点,与何裕民教授“癌症只是慢性病”的观点不谋而合,这是两位经验丰富的肿瘤治疗专家,在抗癌之战斗争多年总结出的经验。中医、西医方法不同,然而在与癌魔的斗争中,则同样需要智慧。 为什么肿瘤治疗讲究战术?何裕民教授从两个方面给出解答。首先,癌细胞本身有智慧。癌细胞在你的身体里会“躲猫猫、突袭、回缩,甚至过五关、斩六将,东躲西藏,远处转移”。这个观点让在座听众为之一惊,但细细想来也确实如此。而人类的对策又是如何呢?“蒙着双眼射击;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如此一通乱打,癌细胞是没怎么减少,人体倒是因盲目治疗而适得其反。 那么,癌症治疗的智慧策略是什么呢?何教授提出三个点:“一停、二看、三通过。”用中国式抗癌的战略与战术来与癌魔博弈。癌症只是慢性病,要先观察明确,追踪思考,再评估,最后才是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何教授说:“不同癌症,临床生物学差异很大。而癌细胞是坏孩子,坏的程度、性质大不相同。人们想象中,癌症面目狰狞,非常可怕!其实,临床上排除少数较凶险或处于进展期的癌症以外,多数癌症是比较“笨傻”,比较“呆滞”的,发展通常很慢。” 从恐癌走向了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何教授生动的比喻,极大地化解了观众对于癌症的恐惧,原来癌症只是“坏小孩”。接下来,何教授从癌症本身的分型及特征出发,到治疗方式及经历、身心状态,甚至经济状况、家庭人际关系、文化水平等角度,为现场听众全面讲解了影响癌症患者的生存因素。 癌细胞类型是决定生存的最重要因素。不同癌细胞类型,与个体性格也有关联,所以癌细胞也有其特殊性存在,盲目的化疗,最后杀死的不只是癌细胞。各种患者中,有4期活得好好的,也有1期就很快出现复发转移的。所以,癌症患者一定要综合方方面面,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身体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所有的治疗,都需激活自身内在机能状态,才能发挥愈病作用。 走出误区——“有利的”才是“合理的”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何教授借用了北魏曹植的《七步诗》来形容癌细胞与人体的关系。在多年中医肿瘤治疗一线的何教授发现,很多癌症患者容易走入误区,以为治疗癌症就是“杀癌、看指标、看癌瘤大小”!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癌细胞,其实是伤害了自己。 首先,在治疗目标上,何教授提出癌症治疗的目的是:活下去,救人!生存质量,及患者的自我感受同样重要。其次,抗癌方法不是多多益善,许多疗法是会相互抵牾。同时,别乱补!癌细胞与正常细胞同根同源,杀癌往往会抑制正常细胞,那么同样补正常细胞,往往也会补癌! 针对以上诸多误区,何教授提出一个原则——“有利的”即“合理的”原则。对身体“有利的”才是“合理的”,哪怕只是注意改变生活中的小节,做做运动,注意饮食,用一些中医汤药调节身体,这些都可收到调养身心、防癌、抗癌的效果。 后记: 讲座会场气氛热烈,两位讲座嘉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话语,生动的案例,让全体观众受益匪浅。此次讲座,汤钊猷院士和何裕民教授携新作而来,在与现场观众积极互动后,开始了《中国式抗癌——孙子兵法中的智慧》与《癌症治是慢性病——何裕民教授抗癌新观点》(第三版)的现场签名售书仪式。现场观众排起长龙,争相希望得到两位名医的亲笔签名,并和名医面对面地咨询交流。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2721 次阅读|27 个评论
胰腺癌调整法面面观
热度 27 何裕民 2014-3-31 10:16
胰腺癌患者常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及心理特点,因此医生和家人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指导,让其学会自我调整。 1.一定要知道“革命”没有“保命”重要 约半数患者生病前是有心人、强人,做什么事都特别投入、一丝不苟、不达目的不罢休;且特别认真,凡事必须弄清楚。对这样的患者需反复晓之以理,让他知晓:过于投入、付出自我,已使健康与生命受到了严重威胁,必须悬崖勒马,改变态度,让其真正认识到“革命”(工作)没有“保命”(健康)重要。 其次,要认认真真与患者分析探讨,让其真正理解本病的特点及合理对策,满足其凡事必须弄得清清楚楚的个性特点。 2.生活上再也马虎不得 约1/3患者发病前对吃喝等比较马虎,不太在意,且应酬多多,喜好酒肉。对此,应“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直言不讳地指出其这一“致命伤”,并予以告诫:必须管好嘴。就患者本人来说,要认识到自己的致命伤,应该做到远离应酬与酒肉。一般患者在生死攸关之际,是愿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 3.再也不要谨小慎微 约两成的胰腺癌患者表现出与胃癌类似的个性特征,特别在女性胰腺癌患者中,往往表现为谨小慎微、规规矩矩、认真踏实;在应对生活事件时,常常习惯于自我压抑,把矛盾往内压抑,很少流露出来。这类情况的纠治常比较困难,如果不改变,往往效果也相对欠佳,可多加开导劝说。 对此,还可参照胃癌的纠治方法。当然,患者本人更需持之以恒,方可起效。胰腺癌患者尤其需要家属的关爱。 4.亲情关爱是治疗胰腺癌的最好方药 我们早已观察到:有亲属一直陪着看病的胰腺癌患者,治疗效果比独自一人求治的要好得多。可以说,亲情关爱是治疗胰腺癌的最好方药,能增加患者的抗癌信心,增加生存的无限希望。临床上我们也观察到:亲密的家庭关系不但能使胰腺癌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和家庭护理,还可大大提高后期的康复效果。 此外,不管是治疗期、康复期,只要患者身体许可,我们都提倡胰腺癌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如参与癌症俱乐部或民生健康家园之类组织的活动。这些活动大都能促进患者走出心理“泥潭”,促使其身心全面康复。
个人分类: 何裕民文集|2286 次阅读|2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6: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