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治疗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治疗

相关日志

为基因技术欢呼吧
热度 1 cgh 2015-11-13 05:13
为基因技术欢呼吧 英国用基因编辑技术治好白血病 http://epaper.xxsb.com/showNews/2015-11-07/273506.html ----------- “蕾拉的生命获救得益于基因工程修改过的血液细胞。捐赠的血液细胞来自美国,科学家总共对其进行了三次修改。 科学家们首先在捐赠的血液细胞中添加抗白血病基因,这些基因可编码靶向并杀死癌细胞的蛋白质,其次科学家使用TALENs技术关闭两个基因,关闭第一个基因是为了确保捐赠的细胞不被蕾拉的身体排斥,关闭第二个基因是为了确保捐赠细胞不被治疗药物杀死。” ------------- 欢呼吧! 哦,请注意别无限放大欢呼声。 -------- “然而,也有人担心这会导致婴儿设计的滥用等现象。但科学家表示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明该方法治疗白血病的安全性,如果被证实,那么拯救蕾拉的细胞将可受益于其他儿童和成年人。” -------- 值得注意的是, 1、这样的基因编辑,和输血、移植 似乎是相似的。也许有人说,没有安全问题。 2、这样的治疗是用于病人,在某种程度上可控的群体,不是“普及”“推广”“食料”。 3、病人有知情选择,这可能是转基因主粮推手们不愿看到的。
个人分类: 杂谈|242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轻中度痴呆的非药物和药物疗法(加拿大共识会议CCCDTD2007介绍)
tcmsuccessor 2015-11-2 15:44
综述 痴呆的诊断和治疗: 5 .轻中度痴呆的非药物和药物疗法 David B. Hogan, MD, Peter Bailey,MD, Sandra Black, MD, Anne Carswell, MSc PhD, Howard Chertkow, MD, BarryClarke, MD, Carole Cohen, BA MD, John D. Fisk, PhD, Dorothy Forbes, RN PhD,Malcolm Man-Son-Hing, MSc MD, Krista Lanctôt, PhD, Debra Morgan, RN PhD andLilian Thorpe, MD PhD From the Departments of Medicine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Hogan), University of Calgary, Calgary, Alta.; theDivision of Neurology, Department of Medicine (Bailey), the School ofOccupational Therapy (Carswell), the Department of Family Medicine (Clarke) andthe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Fisk), Dalhousie University, Halifax, NS; theDepartment of Medicine (Black), Sunnybrook Health Sciences Centre andUniversity of Toronto, Toronto, Ont.; the School of Nursing (Forbes), Facultyof Health Sciences,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London, Ont.; the Departmentof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 (Chertkow), McGill University, Montréal, Que.;the Departments of Psychiatry (Cohen, Lanctôt) and Pharmacology (Lanctôt),University of Toronto, Toronto, Ont.; the Department of Medicine(Man-Son-Hing), University of Ottawa, Ottawa, Ont.; and the Canadian Centre forHealth and Safety in Agriculture (Morgan) and the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Thorpe), 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Saskatoon, Sask. 通信作者: Dr. David B.Hogan, Department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s, Health Sciences Centre, Universityof Calgary, 3330 Hospital Dr. NW, Calgary AB T2N 4N1; fax 403 283-6151;dhogan@ucalgary.ca 摘要 背景: 医师执业过程中要不断地寻求针对痴呆干预最有效的意见。在本文中,基于加拿大第 3 次 CCCDTD 的建议提供轻中度痴呆管理中非药物和药物干预的实用指南。 方法: 通过系统文献检索,采用限定的标准,对各项研究作出选择并评定质量,经过清晰而透明的决策过程,制定循证指南。选取发表于 1996 年 1 月至 2005 年 12 月间关有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类型痴呆的管理的文献。基于文献综述的建议草案,在会上与会者以 80% 以上的得票率通过。会后再以同样的主要关键词和二次检索词补充选取发表于 2006 年月至 2008 年 4 月的文献。证据分级强度采用加拿大预防保健特别工作组( Canadian Task Force on Preventive Health Care )的标准。 结果: 在确定的 1615 篇文献中,选取 954 篇作深入研究。综合这些研究证据后,制定 48 项建议,其中轻中度痴呆管理 28 项、伴脑血管病因素痴呆 8 项、探讨伦理事宜的建议 12 项。最新文献综述未改变这些建议。推荐在轻中度痴呆患者进行体育项目的锻炼。医生应根据患者个体的情况,决定是否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并平衡预期的获益和潜在的损害。针对轻度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应首先考虑非药物的方法。 解释: 现有的痴呆疗法有助于症状的处理,但尚须研发更有效的干预措施。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ementia: 5 . Nonpharmacologic and pharmacologic therapy for mild to moderate dementia . CMAJ, 179. 2008:1019-1026 病例 I 女士 72 岁,与其丈夫一起居住。她最近诊断为轻度阿尔茨海默病,其认知问题主要是表现为短期记忆方面,简易智能状态检查( MMSE )评分 24 分(总分 30 分)。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她处理财务事项时需要帮助,但其他方面尚可自主进行。病人在独自一人时会产生焦虑,且对其丈夫的依赖增加。医师已向 I 先生和 I 女士作了诊断公开。在上次访视期间,与他们讨论了管理计划。目前医师希望就 I 女士的痴呆症状的处理,制定治疗方案。在未来的数周和数月中,医师将如何着手,并进行哪些工作? 在本专辑的上一篇文章中 ,已描述了 I 女士病例的详细情况,并概述了针对 I 女士此类型患者的管理方法。依据这些材料,本文将就轻中度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行为症状制定明确的非药物和药物干预措施。 本治疗方法是基于加拿大第 3 次 CCCDTD 的建议。关于该建议的产生过程,在本专辑的第一篇文章中已有描述 ,并见于本文的在线附录( www.cmaj.ca/cgi/content/full/178/5/548/DC2 )。 认知损害的干预 非药物疗法 对轻中度痴呆患者,就认知训练和认知康复或环境干预能否有效改善或保持认知和(或)功能评分,作出正式结论的证据尚不足(附录 2 ,建议 7a , 7c , )。共识会议发表后,一篇关于 AD 患者认知训练的文献荟萃分析得出结论认为,这种形式的治疗可提高患者的认知和功能 —— 或至少延缓下降的速度 。预计这些治疗类型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并强化可用性和实用性。 对轻中度痴呆患者,个体化的锻炼项目可改善功能评分的证据充分(附录 2 ,建议 7d )。其受益包括增强体力、增进健康,并改善认知和功能评分 。共识会议之后发表随机对照试验( RCT )报告指出,疗养院的 AD 患者简单的体育锻炼(每次 1 小时,每周两次),较之常规的医学护理,可显著缓解功能下降的速度 。 在共识会议的建议最后确定之后,一项基于社区的单盲随机对照试验公布,具体为针对轻中度痴呆及其主要照料者的职业治疗 。相关治疗包括针对患者的环境调整、补偿策略,针对照料者的培训。该培训旨在实现有效监督和问题解决,并探索保持患者和照料者的自主性和社会参与度的应对策略。每次授课时长 1 小时,在 5 周内共进行 10 次。结果显示,在短期内( 3 个月),干预组患者的日常功能有统计学上显著的改善。患者和照料者的生活质量,以及非正式的照料费用也均有显著的改善。功能的改善满足临床意义的预定标准。不仅此类型职业治疗可及性有限,且鉴于疗程及所见获益的临床意义尚不确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框 1 中列出了针对轻中度痴呆患者认知和功能受损的非药物治疗建议。 框 1 :针对轻中度痴呆患者认知和功能受损的非药物治疗建议 对轻中度痴呆患者,就认知训练和认知康复能否有效改善或保持认知和(或)功能评分,作出正式结论的证据尚不足。 对轻中度痴呆患者,就认知训练和认知康复可有效改善认知和(或)功能评分,作出结论尚需深入研究。 对轻中度痴呆患者,有部分迹象显示环境干预对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IADL )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产生有益影响,但就能否有效改善功能评分,作出正式结论的证据尚不足。 对轻中度痴呆患者,个体化的锻炼项目可改善功能评分的证据充分。 对轻中度痴呆患者,就其他非药物干预能否改善或保持功能评分,作出任何结论的证据均不足 对 I 女士来说,推荐进行个体化锻炼项目。 胆碱酯能酶抑制剂治疗 胆碱酯能酶抑制剂( AChEI )均对轻中度 AD 有中等的疗效(附录 2 ,建议 14a )。 多数患者适合采用 AChEI 治疗,并推荐个体化的方法。在评价相对受益和风险之后,应再基于患者(或其代理人,如患者被视为无法做出治疗决策)的意愿,做出开始治疗的决策 。目前加拿大所有省份的公共资助药品福利计划( publicly funded drug benefit programs )中,均涉及治疗轻中度 AD 的药物。 对初诊为 AD 的患者及其家属,为帮助他们确定用药选择,应告知他们哪些信息?应告知他们目前尚无治愈 AD 的药物,以及已知阻止疾病进展的方法。目前的数种药物仅为针对记忆、语言和思维能力缺损的对症治疗。多数患者的疗效一般且为暂时性,并非在所有患者均对治疗有反应。 AChEI 可抑制抑制脑内乙酰胆碱( AChE )的降解,后者为学习和记忆的重要化学信使。 AD 患者脑内 AChE 水平降低。治疗轻中度 AD 的三种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和卡巴拉汀)均已在加拿大上市。这些药物受益程度相似,但在作用机制、用法用量和副作用风险等方面仍存在差异。对个体来说,可能更适合某种药物。副作用在多数人群中不会出现,最常见的是恶心、食欲不振、呕吐和腹泻。 如果患者决定试用其中某种药物,则应在约 3~6 个月后复查,并由医师和患者共同决定是否值得继续服用。如果患者和家属对这些药物有任何疑问,应应鼓励他们随时咨询医师。 疗效 AChEI 的应用建议是基于大量的随机试验的证据 。最近发表了针对 43 项(其中多奈哌齐 24 项、加兰他敏 10 项和卡巴拉汀 9 项)安慰剂对照随机试验的系统综述,共选取 13717 名受试者 。大多数( 24/43 )研究的药物干预期为 23-26 周, 5 项(其中多奈哌齐 4 项、卡巴拉汀 1 项)研究为 52 周或更长。 AD 症状持续时间较长(通常为 5-10 年), RCT 持续 1 年或更长的时间将是可取的,但可能要考虑可操作性或伦理要求 。 一个主要障碍是数据的缺失。当脱失率达 20% 或更高时,试验的的解释就成为问题 。在历时 1 年及以上的 4 项多奈哌齐试验中,停药率分别为 26.9% ( 116/431 , 54 周)、 29.9% ( 230/769 , 3 年; MCI 研究)、 32.9% ( 94/286 , 1 年)和 48.1% ( 272/585 , 60 个月) 。虽然 AChEI 通常有良好的耐受性,但研究结束前的停药率,在治疗组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据 Birks 报告 ,经过 6 个月及以上的治疗, AChEI 组和安慰剂组的停药率分别为 29% 和 18% ( P 0.00001 )。 在对这些研究的分析时,由于 AD 的进展特性,以及治疗组与安慰剂组间脱失率的差异,引发了对缺失数据常用处理方法有效性的关注,即末次观测推进( last observation carried forward )法。采用这种做法,如某研究共 6 次随访,但受试者在第 2 次随访后退出,则将此次随访的评分 “ 推进 ” ,推定为研究结束时的评分 。虽然该方法易于操作,并可确保在分析过程中无受试者脱失,但此法是基于 2 项假设 —— 首先是受试者由脱失点(末次观测值)至试验终点均保持病情稳定,其次是脱失为随机发生,而不受分组等因素的影响。但这 2 项假设均与研究实际相抵触。用 “ 末次观测推进 ” 的办法来处理脱失数据,往往会夸大痴呆疗法的益处 。 AChEI 的多项 RCT 已显示,在对患者的认知和整体临床状况的治疗方面,有持续的适度的益处,但对其临床意义仍有争议 。这些研究中最常用的认知测量工具是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部分( ADAS-cog ) 。此量表包括 11 个项目,可测试各认知域。其总评分为 70 分,轻中度痴呆患者 4 分的改变,即认为具有临床显著性 。经过 6 个月的治疗, AChEI 组患者评分优于安慰剂组平均约 2.7 分( 95% 置信区间 2.3~3.0 ) 。在轻中度 AD 患者中,就整体评定量表评分相比较,评分改善或稳定的人数, AChEI 组较之安慰剂组多 15% 。 针对 16 项 AChEI 的 RCT 荟萃分析表明,得到 1 例符合 “ 认知反应者 ” 标准(即 ADAS-cog 显示改善 4 分及以上)的患者需要治疗的汇总病例数为 10 例( 95%CI8~15 )。而 “ 整体反应者 ” (即该试验中整体评估量表评分至少显示最低幅度的改善)对等例数为 12 例( 95%CI 9~16 ) 。 虽然 AChEI 组需要治疗的病例数似乎较其他某些干预组为优,但终点指标的临床意义(这些指标并不用于常规临床实践)和显现受益的疗程( RCT 审核的疗程为 12-52 周,但全部试验中只有一项为 26 周或更少)仍然存在不确定性。而对于其他相关的结局指标,如功能、行为、照料者负担的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生活质量的改善,资源利用(如机构照料)和费用 - 疗效等方面的数据更少。 有开放性标记扩展研究( open-label extensions )及其他观察性研究中 AChEI 的使用期可达 5 年 。虽然欣慰地看到经 AChEI 治疗的患者表现良好,但是数据来源存在偏倚的可能性,故难以从这些研究中得出更多的结论 。 AChEI 的选择 目前在加拿大上市的 3 种 AChEI 的选择,取决于以下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即耐受性、不良反应、易用性和费用等。这个选择也应根据医生处方的熟悉具体代理人和他或她的信仰的重要性之间的差异在其药代动力学的药物和其他机制的行动,因为现有的数据还不足以使我们得出结论他们的相对有效性(附录 2 ,建议 14b ) 。 共识会议召开之后,卡巴拉汀的经皮贴剂开始上市 。但在 2008 年 7 月加拿大药品专家咨询委员会建议,不将该该药贴剂列入公共资助药品福利计划 。 如果对某种 AChEI 不耐受或认定为无效,患者可以换用另一种 AChEI 或美金刚 。这些决策将基于处方医师和患者(或代理人)对药物调整相对益处和风险的判断。如果患者换用另一种药物,其用药方式应类似于首次服用该 AChEI 或美金刚的患者。 加兰他敏考虑作为伴脑血管病成分 AD 的治疗(建议 7 以脑血管病成分痴呆节,附录 2 )。加兰他敏在此类患者中的反应可能是由于该药对患者 AD 成分的疗效 。在共识会议上,有人认为多奈哌齐可考虑作为血管性痴呆( VaD )治疗选择(建议 8B 条,脑血管病成分痴呆节,附录 2 )。应当指出的是,在加拿大尚无任何上市的 AChEI 或美金刚经批准用于治疗 VaD 。在共识会议后,一项加兰他敏治疗 VaD 的 RCT 发表 。作者报告在认知方面,加兰他敏组有适度的受益,但在功能方面较安慰剂无显著优势。 2007 年发表的 AChEI 和美金刚治疗 VaD 荟萃分析的结论认为,认知获益的临床意义尚不确定,不足以支持在 VaD 患者中 “ 广泛 ” 使用这些药物 。 患者随访 医师开具 AChEI 应注意起始剂量、加量方案、禁忌症、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表 1 )。应向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合于现实的治疗预期(附录 2 ,建议 13 )。传导异常除外右束支传导阻滞均视为禁忌症。在这些药物的 RCT 中,排除大多数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有人推荐在治疗前做心电图,以发现潜在的重要传导异常,并作为供将来评估使用(如由需要)的基线数据 。实践中,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不算高 。 表 1 :加拿大批准的阿尔茨海默病症状治疗药物 * 药物 起始剂量 加量方法 禁忌症、警示和注意事项 常见治疗不良反应 † 胆碱酯酶抑制剂( AChEI ) 多奈哌齐 5mg/d 如可耐受,至少 4-6 周后加量至 10mg/d 最大剂量 10mg/d 禁用于对本品或哌啶衍生物高度敏感者,或伴心脏传导阻滞(右房室传导阻滞除外)或不能解释的晕厥者 慎用于有消化道溃疡危险者(须监测胃肠道出血),或有惊厥、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史者,及低体重者 恶心: 11% 腹泻: 10% 头痛: 10% 失眠: 9% 疼痛: 9% 加兰他敏(缓释剂) 8mg/d ,晨间与食物同服 4 周后加量至 16mg/d (初始保持剂量) 如初始保持剂量可耐受,考虑在至少 4 周后加量至 24mg/d 最大剂量 24mg/d 禁用于对本品高度敏感者,或伴心脏传导阻滞(右房室传导阻滞除外)、不能解释的晕厥、或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体重下降者监测体重(常见于女性或低体重者) 慎用于有消化道溃疡危险者(须监测胃肠道出血),或有惊厥、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史者 可能强化琥珀酰胆碱型肌松剂作用 恶心: 17% 头晕: 10% 头痛: 8% 外伤: 8% 呕吐: 7% 卡巴拉汀(口服剂) 1.5mg/ 次, 2 次 /d ,(早晚与食物同用) 如可耐受,至少 2 周后加量至 3mg/d‡ 如可耐受,至少 2 周后依次加量至 4.5mg/d , 6mg/d 如治疗中断超过数日,重新由初始剂量依上法加量 最大剂量 6mg/d 禁用于对本品高度敏感者,或伴心脏传导阻滞(右房室传导阻滞除外)、不能解释的晕厥、或严重肾功能损害者 体重下降者监测体重(常见于女性) 慎用于有消化道溃疡危险者(须监测胃肠道出血),或肾功能损害者(须严密监测),或有惊厥、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史者 可能强化琥珀酰胆碱型肌松剂作用 恶心: 37% 呕吐: 23% 头晕: 19% 腹泻: 16% 疼痛: 15% N- 甲基 - 天门冬氨酸( NMDA )受体拮抗剂 美金刚 5mg/d ,晨服 如可耐受, 1 周后加量 5mg 至 10mg/d 禁用于对本品高度敏感者、或严重肾功能损害者 慎用于心血管病患者或有惊厥史者 尿 pH 值升高者(如肾小管酸中毒症、变形杆菌所致泌尿道感染)会降低本品经尿液清除率 定期监测眼科情况 禁止与金刚烷胺、氯胺酮、右美沙芬等相关药物合用 头晕: 7% 便秘: 6% 意识模糊: 6% 头痛: 6% 血压升高: 3% * 表中信息采自各药品专题资料(经加拿大卫生部治疗产品处批准 )。 † 为对照临床试验中治疗组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的前 5 种最常见不良事件。 ‡ 多数痴呆保健专家建议卡巴拉汀仅每隔 4 周加量一次 如果药物治疗开始,病人应遵循谨慎发展的不利影响,并重新评估,以确定其治疗后的反应,以一个合理的审判( 3-6 个月)。在监测的反应治疗,医生应该能够解释简短的管理和措施的认知和功能的能力(附录 2 ,建议 8 )。如果医生不能这样做,病人应该提到了专业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知识和专长。简易认知测验,如简易智能状态检查( MMSE ) 不能单独用于监测患者的治疗反应,因为这些测验对预期的适度的获益不敏感 。但仍然值得进行这些测验,因为其结果可临床判断提供参考,且在加拿大的公共资助药品福利计划中需要提交 MMSE 评分。至少在加拿大某些省份还要求进行其他标准测试,包括功能活动问卷调查( FAQ ) ,总体衰退量表( GDS ) 和功能性评估分期( FAST ) 。 某些省份为继续扩大 AChEI 治疗范围,所在省的公共资金资助药品福利计划均要求实现靶症状或靶认知域的稳定或改善。靶症状是对痴呆个体有意义的、可测定的、且对治疗有潜在反应的症状。( www.gov.ns.ca/health/Pharmacare/info_pro/pharmacists_bulletins/pharma_bulletins/06-5-%20Apr%202006.pdf )。在接下来安排的评估过程中,可通过靶症状以评估疗效。为评估治疗反应,若照料者在场,还应向其补充获取患者的认知功能、行为及活动能力情况(附录 2 ,建议 11 )。在一项加兰他敏 RCT 中,治疗目标的实现成功地用于结局指标的评定 。处方医师应留意所在省药品福利计划中,针对此类药品覆盖范围的规定,并在适当时机帮助其患者进行报销。 如患者的反应满意(即有较治疗前衰退速度改善、稳定或减缓的证据),且无不可接受的副作用,则药物治疗继续进行,并每 6-12 个月进行一次随访。 在加拿大,通常由家庭医师开具 AChEI ,这与英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英国,只推荐由治疗痴呆的专科医师(精神病学、神经病学、老年医学和老年精神病学专科医师)实施治疗 。 副作用 医师应时刻考虑到应用某种 AChEI 可能会有新症状出现或原有症状的恶化。例如,使用此类药可能会增加尿失禁的风险 ,而多奈哌齐则与催眠药(据推测用于治疗失眠)的使用增加有关 。 AChEI 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这些反应是最有可能发生在初始治疗或剂量增加时,且与剂量相关,往往为一过性。临床试验中,卡巴拉汀的胃肠道副作用似乎较其他 AChEI 更为常见。缓慢加量,并做到进食期间服药,可减轻卡巴拉汀消化道副作用的风险。卡巴拉汀经皮贴剂与口服剂型相比,则可能较少出现恶心和呕吐。 3 种药物在临床试验中确实还会出现体重减轻。另外还有其他的不良反应。有报告使用 3 种药物出现眩晕,而晕厥虽然罕见,但也有发生。已知多奈哌齐与睡眠障碍、生动梦境或恶梦及睡前幻觉相关。有报告其伤害需要病例数(即导致出现 1 例任何程度的不良事件所需要的病例数)为 12 例( 95%CI 10-18 ) 。 一旦 AChEI 发生不良反应,如经判定有致残性和(或)危险性,则应停药;如经判定程度轻微,则应减量,并在耐受较小剂量后 2~4 周重新试用较大剂量。如应用 AChEI 时出现恶心和(或)呕吐,应复查药物的服用方法(如剂量、频次、是否伴随进食、非故意加量的证据),并考虑调整处方(如改用较小剂量)、调整用药管理责任(如改由照料者负责)、调整患者用药指导(如伴随进食服用),或者停药。虽然止呕药可用于治疗恶心和(或)呕吐,但其中某些药物(如茶苯海明、丙氯拉嗪)具有抗胆碱能特性,可导致认知方面的不良反应(附录 2 ,建议 14e )。 美金刚治疗 不建议美金刚用于轻度痴呆患者,但可选择单用或辅助应用(与胆碱酯酶抑制剂),用于治疗中度至重度阿尔茨海默病(建议 15 ,附录 2 ) 。共识会议召开后,发表了一项支持美金刚用于轻中度 AD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但未对建议进行修改。胆碱酯酶抑制剂和美金刚联合应用,从药理学角度来看是合理的(两种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似乎也是安全的。两类药物合用的耐受性良好,与单用 AChEI 治疗的安全性相似 。 目前尚不确定美金刚与 AChEI 合用是否对患者有益。一项 RCT 显示美金刚与多奈哌齐合用治疗中重度 AD ,较之单用多奈哌齐在结局指标上有显著的优势 。然而,最近的另一项 RCT 却显示,联合治疗较之单用 AChEI 并无优势 。 开具美金刚时,患者及其家属要关注的是费用问题。加拿大专家药品咨询委员会建议,美金刚不列入公共资助药品福利计划(注:除魁北克省外所有省份的药品福利计划均参加普通药品审查进程)。即使是在魁北克省,美金刚作为福利药品,也只是单用时方可报销。。 其他考虑事项 就目前来看,有下列情况时,应停止针对认知和功能症状的治疗: a )患者和(或)其决策代理人决定停药; b )患者拒绝服药; c )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继续服药仍可能无效,并且无法建立一种用药管理模式来纠正这一问题。 d )患者对合理的(至少 3-6 个月)试验性治疗无反应(例如,与开始治疗前相比,无证据显示病情有改善、稳定或衰退减缓) 。 e )患者对副作用不耐受。 f )因患者的合并症,继续治疗可能有不可接受的风险或无效(如在疾病晚期)。 g )患者痴呆进展至某一阶段,继续治疗无明显效果(建议 16 ,附录 2 )。患者停止治疗后,应对其进行密切的监控,如有认知状态、功能性能力下降或行为学症状的进展 / 恶化,则应考虑恢复治疗(附录 2 ,建议 17 ) 就 I 女士来说,在与丈夫讨论治疗利弊之后,即可开始 AChEI 的治疗,并需告知该药可能的副作用。还应安排其在 3 个月后复查,并安排其丈夫评估治疗反应,寻找副作用。在复查 MMSE 的同时,还应记录其丈夫提供的认知、行为和功能的情况。由于靶症状在治疗前即已确定,还应向 I 先生询问具体情况。 3 个月后, I 女士的状态并未有实质性的改变,且未出现不良反应。她和丈夫及家庭医师选择继续 AChEI 治疗,并每 6 个月复查一次。 行为和精神症状的干预 轻中度 AD 患者的评估应包括行为症状及其他神经精神症状测定(附录 2 ,建议 19 )。神经精神科问卷( NPI )是可用于临床实践、基于知情者的简易行为症状评定量表 。 焦虑是非药物干预措施应首先考虑的症状(附录 2 ,建议 23 )。应首先考虑使用非药物干预,随后可试用药物治疗。使用精神药物治疗轻度焦虑有一定的风险(如镇静、脱抑制、抑郁、跌倒、尿失禁、帕金森样症状和静坐不能均与药物有关)。故而在治疗焦虑时这些风险大于任何受益。此外,精神药物还可能对患者的驾驶能力造成不良影响 。有人认为 AChEI 可改善焦虑 ,而一项多奈哌齐 RCT ,针对 AD 患者有临床意义的激越症状并未显示获益 。 失眠在痴呆患者中常见,且患者的失眠问题也会对照料者的睡眠造成影响,对此照料者常难以处理。应当细致评估造成患者失眠的多种可能因素(附录 2 ,建议 22 )。非药物方法(即睡眠卫生、每日步行,以及应用灯箱加强日光暴露)会有效果 ,故应首先考虑。如使用药物治疗,则选用药物应为最低有效剂量,且使用尽可能短的时间 抑郁症状在轻度痴呆患者中常见,严重程度可从轻微的症状,到需要药物干预的抑郁障碍。有临床意义的抑郁症状即应治疗。处理措施包括非药物措施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附录 2 ,建议 21 )。如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应首选具有最小抗胆碱能活性的药物,如选择性 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 )。 医师可以考虑将患者及照顾者转诊至社区中的行为紊乱管理项目(附录 2 ,建议 24 )。这些项目包括成人日托(也称为成人日间支持项目);面向照料者的支持团队(主要针对于患者行为问题的管理);长期(如 2 年)的家庭支持(由接受过痴呆护理高级训练的医务人员进行);家庭心理教育干预(指导照料者如何处理患者的问题行为)。加入这些项目往往受到其可及性的限制。 就 I 女士来说,她已在心理上对其丈夫产生依赖,并有程度轻微的焦虑和失眠,但尚无抑郁的确信证据。对照料者依附或依赖,并非药物治疗能够起效的行为问题。而采用精神药物治疗轻度焦虑,风险大于受益。通过向 I 女士通报诊断,也助于缓解其一定程度的焦虑 。同时还向其丈夫传授有助于缓解焦虑的一般方法,如制定每日常规、简化任务、减少过度刺激、遵循 3R 原则(重复 、安慰 、转移 ) 。针对 I 女士的失眠情况,细致评估其可能造成失眠的多种因素(建议 22 ,附录 2 )。并建议采用非药物方法(即睡眠卫生、每日步行,以及应用灯箱加强日光暴露)。 I 女士及其丈夫加入了成人日托项目,以寻求支持和照料者的获得休整。 知识差距 如何选择上市的 AChEI 药物、如何预测患者的治疗反应、如何监测疗效、以及如何确定换药时机,这些方面的资料仍然有限。更重要的是,加拿大上市的药物治疗轻中度 AD 疗效仅属一般。延缓 AD 进展,而非对症治疗的药物应成为未来进展的重要方面。 病例回顾 针对以上几点, I 女士的家庭医师应监测其状态及对 AChEI 治疗的反应,包括一段时期的副作用。医师还应推荐社区中针对主要照料者的支持项目,并针对其明确的照料需求、间段或持续的医疗问题,调动相关资源参与解决。并根据需要,复核并更新 I 女士的治疗计划。 结论 在本文及专辑的上文中 ,已概述了轻中度痴呆患者及其家属的相关需求,及进行全面治疗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在轻中度痴呆治疗方面,有很多问题尚待探索。即便如此,将已知的措施付诸实践,即可改善医疗质量,更重要的是,患者及其照顾者的生活质量也得以改善。 本文已经同行评议。 利益冲突: DavidHogan has been a site principal investigator in studies supported by Neurochemand Pfizer Canada within the last 3 years and has given presentations sponsoredby Janssen-Ortho Inc., Merck Frosst, Novartis and Pfizer within the last 5years. Peter Bailey has received support from pharmaceutical firms (as aspeaker) and the Consortium of Canadian Centres for Clinical Cognitive Research(as president). Sandra Black has received support from Eisai, Pfizer, Janssen-Orthoand Novartis (clinical investigation,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lecturer, ad hoc consultant), Lundbeck (ad hoc consultant, CME lecturer),Sanofi-Aventis (trial investigator) and Myriad (trial investigator, ad hocconsultant, CME lecturer). Howard Chertkow has received support from PfizerCanada (advisory board member, speaker, grant recipient), Neurochem Inc.(advisory board member), Lundbeck Canada (advisory board member, speaker),Janssen-Ortho Inc. (speaker, advisory board member), and Novartis Canada(advisory board member, speaker). John Fisk has received honoraria forlecturing and workshop participation and for providing outcomes researchconsultation services from AstraZeneca, Bayer, Biogen-Idec, Bristol-MyersSquibb, Novartis, Sanofi-Aventis and TEVA Neuroscience. Krista Lanctôt hasreceived support from Pfizer Canada (consultant, speaker, research support),Abbott Laboratories (consultant, research support), Janssen-Ortho Inc.(consultant, research support) and Lundbeck Canada (research support). LilianThorpe has received support for research, for being an advisory board member orfor presentations from AstraZeneca, Bristol-Myers Squibb, Eli Lilly, GlaxoSmithKline, Janssen-Ortho Inc., Lundbeck, Novartis, Organon, Pfizer and Wyeth. 作者分工: Allof the authors took part in the systematic review for the topic area covered inthis articl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recommendations that were accepted by theparticipants of the Third Canadian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the Diagnosis andTreatment of Dementia. David Hogan was the lead author of the article. PeterBailey, Sandra Black, Anne Carswell, Howard Chertkow, Barry Clarke, CaroleCohen, John Fisk, Dorothy Forbes, Malcolm Man-Son-Hing, Krista Lanctôt, DebraMorgan and Lilian Thorpe provided critical revisions to the drafts of thepaper. All of the authors approved the final version for publication. 编者注: 加拿大第 3 届 CCCDTD 的建议的背景文章及支持证据,在《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 2007 年 10 月号发表,可从 www.alzheimersanddementia.org 获取,亦可免费从 www.cccdtd.ca 获取(已经爱思唯尔同意)。 参考文献 1. HoganDB, Bailey P, Black S, 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ementia: 4. Approachto management of mild to moderate dementia. CMAJ 2008;179:787-93. 2. ChertkowH.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ementia: introduction. Introducing a seriesbased on the Third Canadian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of Dementia. CMAJ 2008;178:316-21. 3. Sitzer DI, Twamley EW, Jeste DV. Cognitive training in Alzheimer's disease: ameta-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Acta Psychiatr Scand 2006;114:75-90. 4. Heyn P, Abreu BC, Ottenbacher KJ.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elderlypersons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ementia: a meta-analysis. Arch PhysMed Rehabil 2004;85:1694-704. 5. Rolland Y, Pillard F, Klapouszczak A, et al. Exercise program for nursing home residents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 1-yea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AmGeriatr Soc 2007;55:158-65. 6. GraffMJL, Vernooij-Dassen MJM, Thijssen M, et al. Community based occupational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dementia and their care givers: 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 BMJ 2006;333:1196-201. 7. GraffMJ, Vernooij-Dassen MJ, Thijssen M, et al. Effects of community occupationaltherapy on quality of life, mood, and health status in dementia patients andtheir caregiver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Sci 2007;62:1002-9. 8. GraffMJ, Adang EMM, Vernooij-Dassen MJM, et al. Community occupational therapy forolder patients with dementia and their care givers: cost effectiveness study. BMJ 2008;336:134-8. 9. HirschC. Community-based occupational therapy improved daily functioning in olderpatients with dementia. ACP J Club 2007;146:34. 10. QaseemA, Snow V, Cross JT, et al. Current pharmacologic treatment of dementia: a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the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 Ann Intern Med 2008;148:370-8. 11. Clegg A, Bryant J, Nicholson T, et al. Clinical and cost-effectiveness ofdonepezil, rivastigmine, and galantamine for Alzheimer's disease: a systematicreview. Int J Technol Assess Health Care 2002;18:497-507. 12. Wolfson C, Oremus M, Shukla V, et al. Donepezil and rivastigmine in the treatmentof Alzheimer's disease: a best-evidence synthesis of the published data ontheir efficacy and cost-effectiveness. Clin Ther 2002;24:862-86. 13. LanctôtKL, Herrmann N, Yau KK,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in Alzheimer's disease: a meta-analysis. CMAJ 2003;169:557-64. 14. Ritchie CW, Ames D, Clayton T, et al.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 of theefficacy and safety of donepezil, galantamine, and rivastigmine for the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Am J Geriatr Psychiatry 2004;12:358-69. 15. RockwoodK. Size of the treatment effect on cognition of cholinesterase inhibition inAlzheimer's disease.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4;75:677-85. 16. ThompsonS, Lanctôt KL, Herrmann N. The benefits and risks associated withcholinesterase inhibitor therapy in Alzheimer's disease. Expert Opin DrugSaf 2004;3:425-40. 17. Kaduszkiewicz H, Zimmermann T, Beck-Bornholdt HP, et al.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for patients withAlzheimer's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BMJ 2005;331:321-7. 18. Perras C, Shukla VK, Lessard C, et al.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for Alzheimer's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 Ottawa (ON): Canadian Coordinating Office for HealthTechnology Assessment; 2005. 19. BirksJ.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Cochrane Database SystRev 2006;CD005593. 20. Raina P, Santaguida P, Ismaila A, et al. Effectiveness of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and memantine for treating dementia: evidence review for a clinical practiceguideline. Ann Intern Med 2008;148:379-97. 21. UnnebrinkK, Windeler J. Intention-to-treat: methods for dealing with missing values inclinical trials of progressively deteriorating diseases. Stat Med 2001;20:3931-46. 22. MohsRC, Doody RS, Morris JC, et al. A 1-year, placebo-controlled preservation offunction survival study of donepezil in AD patients. Neurology 2001;57:481-8. 23. Winblad B, Engedal K, Soininen H, et al. A 1-year,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study of donepezil in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AD. Neurology 2001;57:489-95. 24. AD2000Collaborative Group. Long-term donepezil treatment in 565 patients withAlzheimer's disease (AD2000): randomized double-blind trial. Lancet 2004;363:2105-15. 25. Petersen RC, Thomas RG, Grundman M, et al. Vitamin E and donepezil for the treatment of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N Engl J Med 2005;352:2379-88. 26. StreinerDL. The case of the missing data: methods of dealing with dropouts and otherresearch vagaries. Can J Psychiatry 2002;47:68-75. 27. HillsR, Gray R, Stowe R, et al. Drop-out bias undermines findings of improvedfunctionality with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Neurobiol Aging 2002;23(Suppl 1):S89. 28. RosenWG, Mohs RC, Davis KL. A new rating scale for Alzheimer's disease. Am JPsychiatry 1984;141:1356-64. 29. DoraiswamyPM, Kaiser L, Bieber F, et al. The Alzheimer'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evaluation of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patterns of cognitive decline in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s of mild to moderate Alzheimer's disease. AlzheimerDis Assoc Disord 2001;15:174-83. 30. SeltzerB. Is long-term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with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therapy justified? Drugs Aging 2007;24:881-90. 31. HoganDB, Bailey P, Carswell A, et al. Management of mild to moderate Alzheimer'sdisease and dementia. Alzheimers Dement 2007;3:355-84. 32. Winblad B, Grossberg G, Frölich L, et al. IDEAL: a 6-month, 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study of the first skin patch for Alzheimer disease. Neurology 2007;69(4 Suppl 1):S14-22. 33. CanadianExpert Drug Advisory Committee (CEDAC). CEDAC final recommendation on reconsiderationand reasons for recommendation: rivastigmine patch (Exelon TM Patch —Novartis Pharmaceuticals Canada Inc.). Ottawa (ON): Common Drug Review,Canadian Agency for Drugs and Technologies in Health; 2008 July 23. Available: www.cadth.ca/media/cdr/complete/cdr_complete_Exelon-Patch_%20July-23-2008_e.pdf (accessed 2008 Oct 7). 34. WaldemarG, Hyvarinen M, Josiassen MK, et al. Tolerability of switching from donepezilto memantin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Alzheimer's disease.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 2008 Jan 30. 35. CraigD, Birks J. Galantamine for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Cochrane DatabaseSyst Rev 2006;(1):CD004746. 36. AuchusAP, Brashear HR, Salloway S, et al. Galantamine treatment of vascular dementia. Neurology 2007;69:448-58. 37. KavirajanH, Schneider LS. Efficacy and adverse effects of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andmemantine in vascular dementia: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trials. Lancet Neurol 2007;6:782-92. 38. MaloneDM, Lindesay J.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surveyof old age psychiatrists' practice. Age Ageing 2007;36:331-3. 39. McCainKR, Sawyer TS, Spiller HA. Evaluation of centrally acting cholinesteraseinhibitor exposure in adults. Ann Pharmacother 2007;41:1632-7. 40. FolsteinMF, Folstein SE, McHugh PR. Mini-Mental State: a practical methodfor grading the cognitive state of patients for the clinician. J PsychiatrRes 1975;12:189-98. 41. BowieP, Branton T, Holmes J. Should the 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be used tomonitor dementia treatments? Lancet 1999;354:1527-8. 42. PfefferRI, Kurosaki TT, Harrah CH Jr, et al. Measurement of functional activities inolder adults in the community. J Gerontol 1982;37:323-9. 43. Reisberg B, Ferris SH, De Leon MJ, et al. The Global Deterioration Scale for theassessment of primary degenerative dementia. Am J Psychiatry 1982;139:1136-9. 44. ReisbergB. Functional Assessment Staging (FAST). Psychopharmacol Bull 1988;24:653-9. 45. RockwoodK, Fay S, Song X, et al.; for the Video-Imaging Synthesis of TreatingAlzheimer's Disease (VISTA) Investigators. Attainment of treatment goals bypeople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receiving galantam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MAJ 2006;174:1099-105. 46. Herrmann N, Gill SS, Bell CM, et al.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cholinesteraseinhibitor use for dementia. J Am Geriatr Soc 2007;55:1517-23. 47. National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Donepezil, galantamine, rivastigmineand memant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understanding NICEguidance (amended September 2007). London (UK): The Institute; 2006. Available: www.nice.org.uk/nicemedia/pdf/TA111UNGamendedsinglepagelayoutFINAL.pdf (accessed 2008 Aug 26). 48. Gill SS, Mamdani M, Naglie G, et al. A prescribing cascade involving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and anticholinergic drugs. Arch Intern Med 2005;165:808-13. 49. Stahl SM, Markowitz JS, Gutterman EM, et al. Co-use of donepezil and hypnotics amongAlzheimer's disease patients living in the community. J Clin Psychiatry 2003;64:466-72. 50. AreosaSA, Sherriff F, McShane R. Memantine for dementia.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5;(3):CD003154. 51. Peskind ER, Potkin SG, Pomara N, et al. Memantine treatment in mild to moderateAlzheimer disease: a 24-week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m J GeriatrPsychiatry 2006;14:704-15. 52. TariotPN, Farlow MR, Grossberg GT, et al.; Memantine Study Group. Memantine treatment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Alzheimer disease already receivingdonepezil: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AMA 2004;291:317-24. 53. PorsteinssonAP, Grossberg GT, Mintzer J, et al.; Memantine MEM-MD-12 Study Group. Memantine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Alzheimer's disease alreadyreceiving a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 Curr Alzheimer Res 2008;5:83-9. 54. WinbladB, Brodaty H, Gauthier S, et al. Pharmacotherapy of Alzheimer's disease: Isthere a need to redefine treatment success?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 2001;16: 653-66. 55. Kaufer DI, Cummings JL, Ketchel P, et al. Validation of the NPI-Q, a brief clinicalform of the 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 J Neuro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000;12: 233-9. 56. CanadianMedical Association. Determining medical fitness to operate motor vehicles —CMA driver's guide . 7th ed. Ottawa (ON): The Association; 2006. Available:www.cma.ca/index.cfm/ci_id/18223/la_id/1.htm (accessed 2008 Aug 28). 57. Herrmann N, Rabheru K, Wang J, et al. Galantamine treatment of problematicbehavior in Alzheimer disease: post-hoc analysis of pooled data from threelarge trials. Am J Geriatr Psychiatry 2005;13:527-34. 58. HowardRJ, Juszczak E, Ballard CG, et al.; CALM-AD Trial Group: Donepezil for thetreatment of agita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 N Engl J Med 2007;357:1382-92. 59. McCurry SM, Gibbons LE, Logsdon RG, et al. Nighttime insomnia treatment and educationfor Alzheimer's diseas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Am Geriatr Soc 2005;53:793-802. 60. CarpenterBD, Xiong C, Porensky EK, et al. Reaction to a dementia diagnosis inindividual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J Am GeriatrSoc 2008;56:405-12. 61. CummingsJL, Frank JC, Cherry D, et al. Guidelines for managing Alzheimer's disease:Part II. Treatment. Am Fam Physician 2002;65:2525-34. 62. CanadianPharmacists Association. The compendium of pharmaceuticals and specialties .Ottawa (ON): The Association; 2008. p. 206-8, 761-4, 861-4, 1922-6. 附录 2 轻中度 AD 的处理 1 .初级保健医师可对多数痴呆患者予以充分的评估和处理。然而,为有助于医师满足患者及其照料者的需求,给予以下推荐: a )经痴呆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可转至当地的阿尔茨海默病协会 (参加诸如 First Link 等项目) 。 b )初级保健医师应留意社区中可利用的痴呆护理方面的资源 (如支持团体、成人日托项目) ,并向他们作适当的建议(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2 .咨询和建议是提供高质量卫生保健的必要过程。轻中度痴呆患者治疗中如考虑转诊,应转至对痴呆的治疗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老年病医师、老年精神病医师、神经病医师、或其它专业卫生保健人员 (如神经心理医师、普通护士及执业护士、职业治疗师、理疗师、心理医师、社会工作者等) 。需转诊的情况包括: a )初步评估和随访后,尚不能确诊。 b )患者或其家属提出其他方面的要求。 c )患者出现明显抑郁,特别是对治疗无反应。 d )明确针对 AD 的药物治疗出现问题或无效。 e )针对患者的处理 (如行为问题、功能性损害) 或照料者的支持,需进一步帮助。 f )有遗传迹象,需作遗传咨询。 g )患者和 / 或家属对会诊医师开展的诊断或治疗研究感兴趣(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3 .对来自特殊文化群体的患者的护理和治疗,应考虑到其被孤立的风险、与文化相适宜服务的重要性及提供照料者支持会产生的问题(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4 .轻中度痴呆一般治疗的建议 —— a )对于轻中度痴呆住院患者,应识别增加的谵妄风险。可通过以下多途径的干预来降低谵妄发生的风险,包括定向沟通 ( orienting communication ) 、治疗性活动、睡眠加强策略、视听觉辅助和 (或) 口服补液防治脱水(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2 )。 b )适当处理轻中度 AD 患者的合并症(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c )在痴呆的情况下,可对其他慢性病症的处理予以调整。通常应该使患者自我照料减少,同时照料者的作用增强(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5 .轻中度痴呆药物治疗的建议 —— a )对所有轻中度痴呆患者,应确定其药物使用情况,识别药物治疗中的问题及关切 (包括依从性差) 。如发现问题,特别是在依从性方面,则有必要辅助提高依从性,或考虑由另外一方进行治疗。对药物治疗中的任何调整,都必须评估其有效性(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b )即使对于能够自我管理用药的进行性痴呆患者,也应有计划地由第三方参与用药管理,因为最终这对几乎所有患者都将成为必需(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c ) AD 患者使用具有抗胆碱能效应药物应最小化( 推荐强度 D ,证据水平 3 )。 6 .伦理、法律问题的建议 —— a )虽然应从个体角度考虑每一个病例,但通常应将痴呆的诊断向患者和家属公开。这一过程中应讨论如下问题,包括预后、诊断的不确定性、先期计划、驾驶事宜、治疗选择、支持团体和远期计划(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b )初级保健医师应关注与法律有关以下事项,即知情同意、行为能力评估、代理决策者认定、以及医师在其中的责任(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c )在患者仍保留行为能力时,应鼓励其更新遗嘱,签订预先指示 ( advance directive ) 和持久授权书 ( enduring power of attorney ) (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7 .轻中度 AD 认知和功能损害非药物干预的建议 —— a )对轻中度痴呆患者,就认知训练和认知康复能否有效改善或保持认知和 (或) 功能评分,作出正式结论的证据尚不足( 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1 )。 b )对轻中度痴呆患者,就认知训练和认知康复可有效改善认知和 (或) 功能评分,作出结论尚需深入研究(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2 )。 c )对轻中度痴呆患者,有部分迹象显示环境干预对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IADL ) 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ADL ) 产生有益影响,但就能否有效改善功能评分,作出正式结论的证据尚不足( 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1 )。 d )对轻中度痴呆患者,个体化的锻炼项目可改善功能评分的证据充分( 推荐强度 A ,证据水平 1 )。 e )对轻中度痴呆患者,就其他非药物干预能否改善或保持功能评分,作出任何结论的证据均不足( 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1 )。 8 .初级保健医师应能操作和解释简易的功能活动能力和认知能力测定,或转诊至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卫生保健人员(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9 .治疗开始后,参与治疗的相关的卫生保健人员应对定期患者进行评估(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10 .治疗中应记录患者病情,以判定病情的稳定、改善或持续恶化(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11 .在监测患者的治疗反应的同时, (如有可能) 应征求照料者的补充主诉。照料者可提供关于患者认知、行为、社会功能和日常功能方面的信息(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12 .如主治的初级保健医师无法进行评定以评估治疗反应,建议转诊至对痴呆治疗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 (如其他医师、护士、职业治疗师) ,或自愿提供相关评定的服务机构 (如记忆门诊) (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13 .初级保健医师应能够与患者及其家属适当地交流有关痴呆的信息 (包括现实的治疗预期) (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14 . AChEI 应用的建议 —— a )在加拿大上市的三种 AChEI 均对轻中度 AD 有中等的疗效,均可作为治疗选择( 推荐强度 A ,证据水平 1 )。 b )尽管如此,但三者直接比较的等效性尚未确立。选择何种药物应基于其不良反应谱、易用性和熟悉度,以及对三者药代动力学等作用机制的差异重要性的认定(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1 )。 c )所有医师在开具上述 AChEI 药物时,应注意其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d )一旦 AChEI 发生不良反应,如经判定有致残性和 (或) 危险性,则应停药;如经判定程度轻微,则应减量,并在耐受较小剂量后 2~4 周重新试用较大剂量(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e )如应用 AChEI 时出现恶心和 (或) 呕吐,应复查药物的服用方法 (如剂量、频次、是否伴随进食、非故意加量的证据) ,并考虑调整处方 (如改用较小剂量) 、调整用药管理责任 (如改由照料者负责) 、调整患者用药指导 (如伴随进食服用) ,或者停药。虽然止呕药可用于治疗恶心和 (或) 呕吐,但其中某些药物 (如茶苯海明、丙氯拉嗪) 具有抗胆碱能特性,可导致认知方面的不良反应(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f )在痴呆患者出现新发症状或病情恶化时,临床医师应考虑到 AChEI 可能的促成作用,以及 AChEI 与其它药物合用的潜在风险(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2 )。 g )患者可换用不同的 AChEI 。换药取决于处方医师和患者 (或其代理人) 对其相对风险和益处的判断(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h )患者可由 AChEI 换用美金刚 (注:参见建议 15b ) 。何时换药取决于处方医师和患者 (或其代理人) 的判断(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15 .美金刚应用的建议 —— a )美金刚适用于中重度 AD 患者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1 ) ,不推荐用于轻度 AD 患者 (推荐强度 D ,证据水平 1 ) 。 b ) AChEI 与美金刚联用是合理的 (因二者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并显示为安全的,可对中重度痴呆有额外的益处,故适用于中度 AD 患者(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1 )。 16 .有下列情况时,应停止针对认知和功能症状的治疗: a )患者和 (或) 其决策代理人决定停药; b )患者拒绝服药; c )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继续服药仍可能无效,并且无法建立一种用药管理模式来纠正这一问题。 d )患者对合理的试验性治疗无反应。 e )患者对副作用不耐受。 f )因患者的合并症,继续治疗可能有不可接受的风险或无效 (如在疾病晚期)。 g )患者痴呆进展至某一阶段,继续治疗无明显效果(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17 .患者停止治疗后,应对其进行密切的监控,如有认知状态、功能性能力下降或行为学症状的进展 / 恶化,则应考虑恢复治疗(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18 .针对 AD 及痴呆的认知和功能表现,采用补充剂、草药制剂和其它疗法的建议 —— a )不推荐补充大剂量 ( ≥400IU/d ) 维生素 E 用于 AD 的治疗( 推荐强度 E ,证据水平 1 )。 b )不推荐合成的抗氧化剂艾地苯醌 ( idebenone ) 用于 AD 的治疗( 推荐强度 E ,证据水平 1 )。 c )不推荐向不缺乏维生素 B 1 、 B 6 、 B 12 的 AD 患者补充这些维生素( 推荐强度 D ,证据水平 3 )。 d )推荐银杏制剂治疗痴呆的肯定或否定证据均不足。尚需要深入的方法学可靠的试验研究( 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1 )。 e )不推荐采用抗炎药物治疗痴呆的认知、功能和行为症状( 推荐强度 D ,证据水平 1 )。 f )不推荐采用 3- 羟基 -3- 甲基戊二酰辅酶 A ( HMG-CoA ) 还原酶抑制剂治疗痴呆的认知、功能和行为症状( 推荐强度 D ,证据水平 3 )。 g )不推荐采用激素替代疗法 (单用雌激素,或联合孕激素) 治疗女性痴呆患者的认知损害( 推荐强度 D ,证据水平 1 )。 h )推荐采用雄激素 (如睾酮) 治疗男性 AD 患者的证据尚不足( 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1 )。 i )提出其它某些药物对 AD 的认知和行为症状有潜在疗效的证据都是否定的、不确定的或相矛盾的,故目前不推荐采用( 推荐强度 C 或 D ,证据水平 1~3—— 药物间存在差异)。 19 .轻中度 AD 患者的评估应包括行为症状及其他神经精神症状测定(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20 .痴呆伴发的行为和精神症状 ( BPSD ) 的处理应包括,详细记录行为异常和靶症状的鉴别,寻找潜在的触发或加剧因素,记录行为异常的后果,评估并排除可治性病因或促成因素,考虑患者、照料者及他们环境中其他人的安全(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21 .轻中度痴呆患者抑郁症状处理的建议 —— a )痴呆患者常见抑郁症状,在下列情况下,医师可考虑诊断为抑郁:患者表现典型的抑郁症状,如行为症状、体重和睡眠改变、悲伤、哭泣、自杀表述或过分内疚,且症状呈亚急性进展 (如数周内,而非数月或数年) (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b )对于不属于重性情感障碍、重度恶劣心境或重度情绪不稳的抑郁症状,初始可采用非药物治疗(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c )如患者对非药物干预反应不佳,或为重性情感障碍、重度恶劣心境或重度情绪不稳,可考虑试用抗抑郁药物(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d )对 AD 患者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应首选具有最小抗胆碱能活性的药物,如选择性 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 SSRI ) (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22 .轻中度痴呆患者睡眠问题处理的建议 —— a )对有睡眠问题的 AD 患者,应首先详细评估其躯体疾病 (包括疼痛) 、精神疾病 (尤其是抑郁) 、潜在的促成作用药物、环境因素和 (或) 不良睡眠习惯 (如白天小睡) ,这些均可能影响睡眠。任何认定的继发因素均应予以处理(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b )痴呆患者表现快速动眼期 ( REM ) 睡眠行为紊乱,提示为 DLB 及相关疾病,可选用氯硝西泮治疗(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2 )。 c )非药物方法可有效治疗 AD 患者的睡眠紊乱,但可能需要其中的多种方法联用(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1 )。 d )考虑到临床需求,治疗失眠的药物 (包括中短效的苯二氮 䓬 类及相关药物) 应采用最低有效剂量和可能的最短疗程(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23 .轻中度痴呆患者 BPSD 处理的建议 —— a ) BPSD 的治疗应首先考虑非药物治疗,且常与药物治疗联用 (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1 ) 。 b )在 BPSD 的处理中,尚无充分证据强烈支持常规应用以下疗法干预的有效性,而某些痴呆患者可能从中受益,包括音乐疗法、史露西伦 ( Snoezelen ,即多感官刺激) 、强光疗法、怀旧疗法 ( reminiscence therapy ) 、确认疗法 ( validation therapy ) 、芳香疗法 ( aroma therapy ) 、按摩及接触疗法 ( touch therapy ) ( 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2 )。 c )在 BPSD 采用药物治疗前,应考虑并通常试用与环境适应的非药物疗法(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d )轻度痴呆伴视幻觉提示为 DLB ,此类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物异常敏感。如需针对视幻觉采用药物治疗,应尽可能首先试用 AChEI 。如需控制急性症状或 AChEI 无效,可谨慎试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如极低剂量喹硫平) (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2 )。 e ) BPSD 的治疗通常应从低剂量开始,根据疗效和不良反应谨慎加量(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f )历时 3 个月的行为稳定后,可分阶段减药并停药(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g )轻中度 AD 患者如伴发神经精神症状,可考虑试用 AChEI 和 (或) 美金刚治疗(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h ) AChEI 或美金刚治疗 BPSD 应持续应用,直至临床疗效不再显现(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24 .在社区针对行为紊乱的处理,与疗效有关的高质量证据有限,以下建议基于下列项目各 1-2 项的随机对照试验 ( RCT ) : a )成人日托项目 (照料者较多的参与可减少受托者的问题行为) ;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2 )。 b )由支持团体重点处理行为问题,并持续数月(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1 )。 c )由受过高级痴呆护理培训的卫生保健人员,进行系统全面的居家扶持,并长期持续数年之久(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1 )。 d )通过居家心理教育干预,指导照料者如何处理患者的行为问题(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1 )。 e )非药物方法可有效治疗 AD 患者的睡眠紊乱,但可能需要其中的多种方法联用(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1 )。 25 .轻中度痴呆驾驶机动车辆的建议 a )医师应忠告进行性痴呆患者及其家属,驾驶能力的丧失将是必然的后果。在病程的早期即应采取措施以缓和这种转变(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2 )。 b )仅通过单用或联用简易认知测试 (如 MMSE ) 以判定驾驶能力,并无充分的敏感性或特异性。如 MMSE 、画钟测试、连线测试 B 等认知测试异常,应进行深入的驾驶能力测试(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c )由于认知的原因,出现下列情况的人员禁止驾驶:独立进行多种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 (如用药、储蓄、购物、打电话、烹调) 能力丧失;任何一种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 (如穿衣、如厕) 能力丧失(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d )较早期痴呆患者的驾驶能力可视其个人情况予以测试(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e )由卫生专业人员进行全面的越野和道路驾驶评价,是最合理的个体测试方法(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f )不具备进行上述评价的情况下,须依靠医师自行判定(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g )对认定为可以安全驾驶的人员,每 6-12 个月应重新评价其驾驶能力。如有不良迹象,应尽快进行(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h )对认定为不能安全驾驶的人员,不适宜采取补偿性的策略(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26 .针对照料者的建议 —— a )医师应明确照料者在痴呆护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了患者和 (或) 照料者的利益,医师应与照料者和家属在长期持续并定期安排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b )医师应做到,了解照料者的信息和需要的支持;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痴呆的常识;帮助召集家庭其他成员和正规社区服务机构,来分担照料者的任务。如有可能,可将患者转至专业的痴呆服务机构 (如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社区痴呆服务项目、记忆门诊) ,他们应能提供全面的治疗方案,包括对照料者的支持、教育和培训( 推荐强度 A ,证据水平 1 )。 c )医师应做到,了解照料者的躯体和精神健康情况;提供相关的治疗 (包括个体化的心理治疗或必要的药物治疗) ;或转诊至合适的专科医师(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d )医师应了解痴呆患者的问题行为及其对照料者造成的影响。如已造成照料者相当的痛苦,可将照料者和患者转诊至专业的痴呆服务机构,他们应能向患者提供治疗,并辅助照料者调整与患者的相互影响( 推荐强度 A ,证据水平 1 )。 e )药物治疗 AD 患者可减轻照料者负担,并缩短照料时间,可考虑将此作为支持照料者的辅助手段(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1 )。 f )在今后的 AD 及痴呆的药物治疗研究中,应考虑观察这些药物对照料者负担和照料时间的影响。在这些结果评定中应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27 .针对痴呆教育的建议 —— a )针对轻中度 AD 患者,所有医师都必须掌握处理常见情况核心的知识和技能 (注:参见明确针对初级保健医师教育需求的第 1 、 13 、 20 、 28 条建议) (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b )应实施多层次的教育规划,以推动医务人员者采纳第 3 届 CCCDTD 的建议(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1 )。 28 .针对照料痴呆患者的组织和资金的建议 —— a )各社区应考察当地针对痴呆患者的服务机构,评估其充分性,并对发现的缺陷实施处理计划( 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3 )。 b )针对痴呆伴发的慢性病,需要调整广泛采用的管理模式 (即应减少推动患者自我管理,而强化照料者参与) 。调整后的痴呆慢性病管理,仍应探索其效能和效率( 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3 )。 c )应建立并评估轻中度 AD 及痴呆患者管理的分担型照料模式。这就要求初级保健医师和专业服务机构双方,在为痴呆患者提供照料时承担共同的责任( 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3 )。 d )痴呆的照料必须有充足的资金和补偿,但薪酬的不足不应成为提供良好的痴呆照料的障碍(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3 ) 伴 CVD 成分痴呆的处理 非药物干预的应用 1 .目前 (截至 2006 年 3 月) ,推荐对 VaD 应用认知训练的证据不足( 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2 )。 其他治疗干预 2 .调查血管性危险因素。推荐对所有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患者,均确定其血管性危险因素( 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3 )。 3 .治疗高血压。有证据显示,治疗高血压可预防 CVD 相关的进一步认知衰退。尚无有力证据表明某类降压药优于其它类,可考虑钙拮抗剂或 ACE 抑制剂(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1 )。出于其它原因 (包括预防卒中复发) ,高血压治疗应执行( 推荐强度 A ,证据水平 1 )。 4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目前,尚无证据支持应用阿司匹林明确治疗伴 CVD 痴呆(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3 )。阿司匹林或其它抗血小板药物可用于预防适宜患者的卒中复发 ( 推荐强度 A ,证据水平 1 )。 5 .尼莫地平与 VaD 。 VaD 应用尼莫地平的肯定或否定证据均不足( 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1 )。 6 .美金刚的应用。有证据显示,在 VaD 患者中认知有小幅改善,但整体评定中未能发现。推荐美金刚治疗 VaD 的证据不足( 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1 )。 7 .应用 AChEI 治疗 AD 合并 CVD 所致痴呆。 AD 合并 CVD 患者应用加兰他敏对认知、功能、行为和整体评定有小幅疗效。可考虑加兰他敏作为 AD 和 CVD 混合性痴呆的治疗选择(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1 )。 8 .对符合美国国立神经病及卒中研究所-瑞士神经科学国际研究会 ( NINDS-AIREN ) 诊断标准的很可能或可能 VaD 患者应用 AChEI 。 a )应用加兰他敏的肯定或否定证据均不足 (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1 ) ; b )多奈哌齐对认知和整体评定有小幅疗效,对功能评定疗效较差。 —— 本项证据尚可。可考虑多奈哌齐为 VaD 的治疗选择(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1 )。 痴呆的伦理问题 诊断公开 1 .一旦怀疑认知损害的可能性,即须开始对认知损害或痴呆患者作诊断公开这一过程( 推荐强度 A ,证据水平 3 )。 2 .痴呆诊断和公开的过程中,都要考虑提供教育和讨论的机会( 推荐强度 A ,证据水平 3 )。 3 .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和照料者的教育,评估和处理潜在的不良心理影响(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4 .一经确诊,即应以合乎患者意愿的方式,向患者、家属或照料者公开(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5 .一旦诊断公开,就必须制定和讨论随访计划( 推荐强度 A ,证据水平 3 )。 治疗同意 1 .仍必须优先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规范的治疗( 推荐强度 A ,证据水平 3 )。 2 .患者及其家属和照料者都必须明确区分参与研究与临床医疗。作为规范的医疗和研究程序,所有人都必须明确医师治疗患者与进行研究潜在的角色差异。在科研机构,推荐由普通医师而非研究医师提供一般治疗,以保证治疗决策符合患者的最大利益( 推荐强度 A ,证据水平 3 )。 3 .痴呆或其他形式认知损害的诊断,并不排除提供知情同意的能力,对于治疗决策、参与临床试验或参与非治疗性研究均是如此。参与特殊治疗或试验研究的特定阶段,必须考虑患者作出知情决策的能力( 推荐强度 A ,证据水平 3 )。 4 .在研究中,要评估潜在的受试者理解相关事项的能力,这项程序要求是合理的。描述的相关事项包括研究的性质、参与的结果 (如潜在的风险和利益) 和可替换的选项。但在目前的医疗或研究中,推荐采用某一特定的标准化方法以确定决策能力的证据尚不足(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5 .即使在认知损害或痴呆患者无能力作出合法的决策时,医师和研究人员均应综合考虑患者及其家属和照料者对治疗和研究的决策。在研究机构,研究伦理委员会可明确要求获取两者的同意决定(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6 .一段时间后,必须识别患者治疗和研究决策能力潜在的变化。患者可能由正式的同意转变为非正式的答应。无论是医疗还是研究,患者答应几乎是必要的,但决定停止治疗也必须是一种选择( 推荐强度 A ,证据水平 3 )。 7 .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应竭尽所能,确保代理人关于医疗和研究所作的决策,是基于最佳理念和患者最高价值。代理人有代表患者的职责,且各方须意识到决策实施过程中的挑战( 推荐强度 A ,证据水平 3 )
22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轻中度痴呆的管理及照料者支持(加拿大共识会议CCCDTD2007介绍)
tcmsuccessor 2015-10-30 16:12
综述 痴呆的诊断和治疗: 4 .轻中度痴呆的管理方法 大卫 • B• 霍根( David B. Hogan ) 医学博士 彼得 • 贝利 (Peter Bailey ) 医学博士 桑德拉 • 布莱克( Sandra Black ) 医学博士 安妮 • 卡斯威尔( Anne Carswell )理学硕士 哲学博士 霍华德 • 切特柯夫( Howard Chertkow ) 医学博士 巴里 • 克拉克( Barry Clarke ) 医学博士 卡洛尔 • 科恩( Carole Cohen )文学士 医学博士 约翰 • 费斯克( John D. Fisk) 哲学博士 多罗茜 • 福布斯( Dorothy Forbes )注册护士 哲学博士 文松青( Malcolm Man-Son-Hing 音) 理学硕士 医学博士 克里斯塔 • 兰克托特( Krista Lanctôt ) 哲学博士 黛布拉 • 摩根( Debra Morgan )注册护士 哲学博士 莉莲 • 索普( Lilian Thorpe )医学博士 哲学博士 阿尔塔省卡尔加里市卡尔加里大学,医学和临床神经科学系(霍根);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市达尔豪斯大学,医学系神经病学专业(贝利)、家庭医学系(克拉克)、精神病学系(费斯克);安大略省多伦多市多伦多大学新宁健康科学中心,医学系(布莱克);安大略省伦敦市西安大略大学健康科学院,职业治疗学院(卡斯威尔)、护理学院(福布斯);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麦克吉尔大学莫蒂默 •B• 戴维斯爵士 - 犹太人总医院,医学系老年医学专业,布卢姆菲尔德衰老研究中心、戴维斯夫人医学研究所(切特柯夫);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麦克吉尔大学,神经病学和神经外科学系(切特柯夫)、蒙特利尔大学老年医学研究所(切特柯夫);安大略省多伦多市多伦多大学,精神病学系(科恩、兰克托特)、药学系(兰克托特);安大略省渥太华市渥太华大学,医学系(文松青);萨斯喀彻温省萨斯卡通市萨斯喀彻温大学,农业农村与环境健康研究所(摩根)、精神病学系(索普) 通信作者: Dr. David B. Hogan, Department of ClinicalNeurosciences, Health Sciences Centre, University of Calgary, 3330 Hospital Dr.NW, Calgary AB T2N 4N1; fax 403 283-6151; dhogan@ucalgary.ca 摘要 背景: 轻中度痴呆的管理既复杂而又充满挑战。执业医师在处理诸如诊断公开、驾驶汽车、照料者支持等事项上常难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本文中,基于加拿大第 3 次 CCCDTD 的建议,提出轻中度痴呆的管理实践指南。 方法: 通过系统文献检索,采用限定的标准,对各项研究作出选择并评定质量,经过清晰而透明的决策过程,制定循证指南。选取发表于 1996 年 1 月至 2005 年 12 月间关有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类型痴呆的管理的文献。基于文献综述的建议草案,在会上与会者以 80% 以上的得票率通过。会后再以同样的主要关键词和二次检索词补充选取发表于 2006 年月至 2008 年 4 月的文献。证据分级强度采用加拿大预防保健特别工作组( Canadian Task Force on Preventive Health Care )的标准。 结果: 在确定的 1615 篇文献中,选取 954 篇作深入研究。综合这些研究证据后,制定 48 项建议,其中轻中度痴呆管理 28 项、伴脑血管病因素痴呆 8 项、探讨伦理事宜的建议 12 项。最新的文献综述未对上述建议产生影响。结论为,应向患者及其家属通报相关的诊断。虽然针对共患病的特异性处理还需要调整,但不能因为存在轻度的痴呆,即改变标准的护理和治疗的目标。应用具有抗胆碱能活性药物剂量应最小化。应针对停止驾驶汽车积极主动地制定计划,因为在痴呆进展至某个阶段时,即丧失驾驶能力。应基于患者的功能活动判定其驾驶能力。值得重点关注的还有要对主要照料者予以支持。 解释: 在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照料和主要照料者的支持方面,已有了较多的了解。深层次的要求是照料协作体系的建立和宣传。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ementia: 4. Approach to Management of Mild to Moderate Dementia.CMAJ 2008; 179:787–793. 病例 I 女士为某家庭医师的患者, 72 岁,与其丈夫独立生活。而 I 先生亦为该医师的患者,此前打电话告知医师其非常担心妻子的记忆力,并说她一直不同意过来做一次测试。本次就诊中, I 女士否认自己有任何的认知问题,坚持认为自己的记忆和同龄人相比还算正常。其丈夫并不认同,还列举了她最近记忆下降、找词困难,以及执行复杂指令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 2 年前开始出现,缓慢发展至今。 I 先生还说,其妻子有 2 次开车迷路,但没有发生过撞车、违章驾驶或危急情况。最近 6 个月来, I 女士在结算银行账户和家庭理财时需要更多的帮助,而在处理这些事务方面,她结婚 40 多年来从未出现过问题。她还不需要对其个人照料的帮助,仍旧处理包括做饭在内的全部家务。只是独自在家时会焦虑,在感情上越来越依赖其丈夫。 I 先生并不认为她有抑郁症。 5 年前, I 女士曾有一次短暂性意识混乱和遗忘事件,历时 4 小时后恢复。她与其丈夫曾到当地急救站,被告知可能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 I 女士有 10 年的糖尿病史,并通过控制饮食和口服二甲双胍处理。长年用药包括二甲双胍、肠溶乙酰水杨酸、奥昔布宁(治疗尿频)、阿米替林(治疗失眠)。 I 女士 MMSE 得分为 24 分,画钟试验排列数字出现问题。老年抑郁量表( GDS )满分 15 分得 2 分。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不伴有局灶性神经系统表现。血压正常(坐位 124/76mmHg )。已预约进行实验室检查和放射学检查。未发现痴呆的可逆性病因。空腹血糖水平 6.3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 6.8% 。 CT 扫描显示轻微的脑白质改变,无大血管梗死或腔隙性梗死。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未见明显狭窄。 I 女士经诊断为轻度阿尔茨海默病,并计划向他们公开诊断,并由医师和他们共同制定管理计划。在接下来的数周乃至数月中,应如何着手并付诸实施? 伴随加拿大老龄人口的增长,家庭医师将接触更多的 AD 患者。针对他们的医疗将有一大部分由家庭医师承担,而很多医师感到对痴呆的诊断和治疗准备不足 。进一步讲,在家庭医师繁忙的实践过程中,处理老年的痴呆患者费时费力,且挑战将持续存在。家庭医师和专科医师亟需痴呆管理专业化和人性化的工具。 本文中概述的处理方法,与案例中所述患者情况类似。该方法是基于加拿大第 3 次 CCCDTD 作出的建议。关于该建议的产生过程,在本专辑的第一篇文章中已有描述 ,并见于本文的在线附录( wwwNaNaj.ca/cgi/content/full/178/5/548/DC2 )。在案例中所描述的情况,正是本阶段 AD 患者管理中常见的一系列事项 。因为不可能涵盖共识会议针对这一主题的全部 48 项建议,本文重点讨论是与会的家庭医师选择的与初级卫生保健密切相关的条目( 48 项建议的条文见附录 2wwwNaNaj.ca/cgi/content/full/179/8/787/DC2 )。 管理方法 痴呆的诊断是基于患者的病史、知情者的补充病史及体格检查 。案例中, I 女士的病史相当简单,仅提及有一次 TIA (为突发的神经系统症状, 24 小时内完全缓解,且不伴有偏头痛、癫痫、梅尼埃病、过度换气、心源性晕厥、低血糖或直立性低血压的确切证据) 。 I 女士的意识混乱和遗忘为非局灶性症状。诊断为 TIA 须具备局灶性症状,而患者经历的非局灶性的神经症状发作,则增加了未来发生痴呆的风险 。 I 女士的实验室检查和神经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 I 女士可诊断为 AD 。虽然确实存在血管性危险因素(糖尿病),也疑诊 TIA ,但并不支持诊断为血管性痴呆( VaD )。推荐 VaD 的诊断采用综合方法(病史、血管性危险因素、体检结果、临床经过、神经影像学检查和认知损害的模式)(整套建议中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节第 4 项建议,参见 www.cccdtd.ca )。 多数痴呆患者由家庭医师医治(附录 2 ,建议 1 。)。而对于 AD 患者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因为症状的进行性加重,且通常历时 5~10 年。家庭照料者也是重要的资源,他们被视为 “ 隐匿的病人 ” ,因为也应考虑他们的需求。框 1 所示,为面向确诊为轻中度痴呆的患者及其家属,家庭医师、专科医师及痴呆护理机构,所建议应采取的措施 。这些措施在疾病的全程都会施行,并须与其他措施同时进行。 框 1 :作出诊断后,针对轻中度痴呆患者及其家属的行动建议 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场且适合的情况下)诊断内容(包括一般的咨询及对具体问题的解答)  确定其家庭照料者可提供何种支持,其目前的状态(受累的情况)及需求(包括尽力处理的特定需求) —— 当场进行  就进一步的辅助确诊和管理事项(如对可疑家族性病例转诊至遗传门诊),确定转诊的需求 —— 当场进行  评估安全性风险(如驾驶汽车、财务处理、用药管理、烹调和吸烟等居家安全性风险、潜在的危险行为如漫游) —— 当场进行  确定各形式的预先计划文件(如遗嘱、持久授权书、个人指示)。尚无此类文件者,则建议草拟。注意:患者书写上述文件或能否起效也应纳入对患者能力的评估  评估患者的决策能力 —— 当场进行  介绍患者及家属转至当地的加拿大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分部( www.alzheimer.ca/english/offices/intro.htm 或 www.alzheimer.ca/french/offices/intro.htm )  就非药物和药物治疗选择和可利用研究项目提供相关信息和建议 *  制定并实施有既定目标的治疗计划,并对计划持续更新  监测对初始治疗的反应  监测并处理出现的功能问题(如尿失禁)  评估并处理出现的痴呆的精神症状  监测营养状态,必要时干预  处理病变情况,提供持续的医学处理  动员必要的社区和机构资源(包括知晓支持性的居所、长期的照料选择以及对机构安置的适宜的时机和过程) * 专辑的下一篇文章中将提供治疗选择的细节。 对 I 女士来说,现在最优先要解决的事项有诊断的公开,评估照料者(其丈夫)的能力和需求,确定是否需转诊(包括转至加拿大 AD 协会在当地的办事处),寻找安全性的关切(如药品管理、驾驶),讨论先期计划( advance planning )以及就特定目标协商治疗方案。随着时间的推进,患者及其照料者的需求也将有所变化。须监测患者在认知、功能和行为方面日渐增加的需求,及由此试行各类干预措施后患者做出的反应。 参与治疗轻中度痴呆的所有医师均应具备痴呆处理的核心知识和技能(附录 2 ,建议 27a )。实践中的各类问题已经成为初级保健医师提供良好医疗的阻碍。这其中包括时间不充分、补偿不合理、专科医师指导和支持的受限、公共基金药物福利计划( publicly funded drug benefit programs )中抗痴呆药物和新型精神药物覆盖面狭窄、社区资源不丰富、社区机构联系欠缺、患者教育资源不充分、以及跨专业团队的匮乏 。有人认为在常规的初级保健实践中所提供的医疗手段,无法满足痴呆患者的需求 。在初级保健机构筹划的若干创新型协作医疗模式,用以加强与社区服务机构的整合,并提高对疾病管理的支持度,进而有望成为改善社区痴呆患者医疗质量和健康状况的途径 。然而,这一途径尚未普及。各社区应考察当地针对痴呆患者的服务机构,评估其充分性,并对发现的缺陷,实施处理计划(附录 2 ,建议 28a )。但薪酬的不足不应成为提供良好的痴呆照料的障碍(附录 2 ,建议 28d )。痴呆患者的医疗护理是多层次和耗时间的,医师应在某一阶段内考虑安排数次访视以解决不同的问题,而非一次见面即试图解决过多的问题。如框 1 所示,药物治疗作为干预措施需要周期性的复查。 对痴呆患者来说,为其提供良好的医疗保障需要多方咨询(附录 2 ,建议 2 )。通常有以下原因,患者需转诊至专科医师、其他卫生保健人员、相关项目或服务机构,包括未确定诊断;患者或家属要求二次诊断;药物疗法求助;其他处理事项求助(如抑郁、行为问题、功能损害);照料者支持;必要时的遗传咨询。患者的家庭医师应留意社区中与患者医疗相关的资源,有适宜者,则可加以利用。如家庭医师难以有效地处理痴呆患者,则应将患者转诊至适宜的专科服务机构。在国际上对应由哪一学科(如神经病学、精神病学)或二级学科(如老年医学、老年精神病学)首先参与 AD 及其他痴呆的诊断和治疗尚无一致意见 。可根据患者或家属需求的性质、当地可获取的情况、家庭医师的推荐意向等因素作出决定。在加拿大的许多城市都有多学科的痴呆门诊,家庭医师与其他医师可就患者的医疗获取帮助。这些门诊同时也作为教育和研究中心 。 就本例中 I 女士来说,她没有必要转至会诊医师或痴呆门诊,除非存在诊断不确定性、需二次诊断、药物疗法求助,或者患者或其家属对某研究项目(如新药试验)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 I 女士的需求可能会有所变化,转诊的问题也需要重新讨论。 本文中将要深入讨论的管理事项包括,诊断的公开与决策、并发病症的处理和治疗、患者驾驶能力的评估,以及照料者支持。 诊断公开与决策 按照自主原则,痴呆的诊断应向患者及其家属或照料者公开。这就需要从患者个人角度出发,以合乎患者意愿的方式,通报给患者、家属或照料者。诊断公开的同时,即可引导痴呆患者、家属、照料者同医疗保健人员就一些重要事项(如先期计划、药物治疗选择、参与研究等)展开公开对话(见 “ 痴呆的伦理问题 ” 节中 “ 疾病公开 ” 建议 4 , www.cccdtd.ca ) 。虽然诊断公开可能有潜在的不良心理反应,而决定不公开,但是最近的研究认为,对多数患者和照料者来说并非如此 。实际上,在诊断公开之后,饱受困扰的患者和家属,其焦虑情绪通常会缓解。问题不是 “ 是否 ” 要诊断公开,而是 “ 如何 ” 诊断公开和 “ 何时 ” 诊断公开 。 对初级保健医师来说,诊断公开是痴呆治疗中特别困难的一个方面 。遗憾的是,在临床实践中痴呆诊断公开应如何实际地操作,极少有相关的研究。最近研究发现,医师通常在公开时对患者不够坦诚,且交流诊断信息历时仅 40 秒至 5 分 40 秒 。 虽然尚缺乏有关最佳诊断公开的详细实践信息,但还是可给出通行的建议。本建议的方法类似于向癌症患者通报诊断,并作了某些修改。 诊断公开中的特殊挑战包括,患者缺乏理解或认知能力损害;一次将不幸的消息通报多人(如患者、家庭成员),且各人的心理准备情况不一 。另一方面,较之癌症及其他威胁生命的病症,较少有尽快通报所需信息的时间压力。而采取的个体化的方法应既对患者所处的特定环境敏感,同时又涉及到家庭成员。 推荐的痴呆诊断公开的最佳实践过程包括以下 8 个部分 : l  准备诊断公开:筹划会面,安排诊断后的支持事项,准备患者的治疗,引导患者公开诊断的需求。 l  与家庭成员结合:确立并约请合适的家庭成员;处理患者和家庭成员不同的信息需求;避免与家庭成员私下达成默契。 l  探查患者的期待:探查患者对其症状的感受,以及对诊断可能的判断。 l  公开诊断:调整信息以适应患者的偏好及其应对诊断的能力;多次检查患者的理解力;明确地称呼疾病;确认诊断的不确定性;澄清痴呆与 AD 的关系;解释正常衰老与痴呆的关系;讨论预后。 l  应对患者的反应:查明患者的情绪反应;引导并讨论患者的疑问和关切。 l  重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良好状态:培养合于现实的预期;探索应对的策略。 l  筹划未来:明确随访计划;讨论可获取的支持服务;商议管理计划。 l  有效沟通:取得一致意见;采用适当的语言或非语言交流;采取主动的倾听技巧;邀请患者参与。 第 2 和第 3 个要点,以及第 1 要点的部分内容,在怀疑痴呆后即应尽早进行(见 “ 痴呆的伦理问题 ” 节中 “ 疾病公开 ” 建议 1 , www.cccdtd.ca )。诊断公开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次性的会面。要确定具体的家庭成员,要花时间引导患者产生对诊断公开的需求,还要预估患者及其家属可能会有何种反应。在此基础上,访视期间实际的公开过程(在确诊之后即进行)通常历时 15-30 分钟,内容有应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最初反应,明确短期的随访计划,商定初始的处理计划。 诊断公开应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对某些患者及其家属来说,完成疾病公开的过程,需要在 1 周内访视 2-3 次。在提供信息的应抱着同情、尊重的态度。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书面的教育材料,特别是对患者有针对性的材料。如需支持和信息,患者及其家属可求助于当地的加拿大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各分会名单,参见 www.alzheimer.ca/english/offices/intro.htm 或 www.alzheimer.ca/french/offices/intro.htm )。 每一名医师均应熟悉相关的法律(如知情同意、行为能力评估、代理决策者的确认,以及医生在这些事项中的责任)。一旦痴呆的诊断公开,正好可以建议患者更新其遗嘱,准备其预先指示和持久授权书(如果患者有能力完成这些文件的话)。具体来讲,何时提出这些话题(是在第一次为评估所做的访视时,或在诊断公开时,还是在最初的几次随访时?)并非是要紧的事项。可资参考的情形就是,确保能在患者丧失行为能力(无法表达其处理有关事项的意愿)之前来讨论这些问题。同样,诊断为痴呆本身并不意味着病人没有能力作出处理决定(见 “ 痴呆的伦理问题 ” 节中 “ 治疗知情同意 ” 建议 3 ) 。 以合乎 I 女士意愿的方式,向她及其家属公开了 AD 的诊断。 I 女士及其家属还求助于加拿大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在当地的分会。她和她的丈夫得到建议,对她来说,目前正是更新遗嘱,并准备预先指示和持久授权书的好时机。 共患病症的处理和治疗 糖尿病等共患病症的处理方案,在痴呆的情况下须做出修改(附录 2 ,建议 4 )。痴呆患者共患病症处理欠佳的原因,不外乎医师因痴呆存在而不予处理,或者在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下降的情况下未调整治疗方案(此责任通常会由第三方 承担),而这可能进一步加重残疾。 加拿大糖尿病协会推荐,老年人血糖、血压和血脂的目标值与较年轻患者相同,除非其在功能上高度依赖或预期寿命有限 。如患者有症状性脑血管病史(如 TIA ),应继续治疗,以减少脑血管事件复发和其他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目前尚无证据支持使用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专用于治疗伴脑血管疾病的痴呆(附录 2 , “ 伴脑血管病的痴呆 ” 节中建议 4 )。针对 AD 患者,抗血栓疗法(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如在无其他潜在适应症,或有明确禁忌症的情况下使用,不但毫无益处,反而增加严重出血的风险 。 在痴呆情况下,应对 I 女士糖尿病的处理方案作出调整,但治疗目标保持不变。并使患者更少地依赖于自我管理,同时要求进一步发挥其丈夫的作用。目前发现 I 女士的血压 和血糖 均已达标,尚须化验以评估血脂的达标情况。在其丈夫更严密的监督下, I 女士糖尿病的治疗现在继续进行。 I 女士既往有疑似 TIA 的诊断,故仍维持其目前的阿司匹林剂量。因为此疗法经认定足以减少脑血管事件复发和其他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 谵妄常见于居住在社区的痴呆人群,一项历时 3 年的研究显示其发生率为 13% 。照料者和临床医生一旦发现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或行为能力有急剧变化,即应意识到谵妄的可能。如谵妄经证实,则需查找诱发因素并予以治疗,同时应开始支持性处理 。入院后,痴呆患者谵妄的风险增加。住院老年患者先发症状中,痴呆与谵妄的发生最为密切 。应采取干预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可能性;这些措施包括使用定向沟通、治疗性活动,睡眠强化策略,锻炼与移动,提供视力和听力辅助,并采取积极措施,预防或处理脱水(附录 2 ,建议 4a )。 应确定痴呆患者是否为自行管理服用药物及是否存在依从性差等问题(附录 2 ,建议 5a )。如存在此类问题,多种干预措施(例如泡罩包装 、使用剂量药盒(或称多塞特 药盒)、书面提醒、电话提醒、药师外展服务 、居家护士访视)可提高依从性。当然可能有必要由第三方(如家庭成员)接管药品管理。即使目前患者的用药管理尚佳,无论有无采用提高依从性的辅助措施,均应由最终的第三方参与制订计划。对于 AD 等进行性痴呆来说,第三方参与最终将适用于几乎所有患者。 具有抗胆碱能作用的药物会使 AD 患者的认知状况恶化,并削弱胆碱酯酶抑制剂( AChEI )的疗效 。最近的一项研究选取疗养院中较高功能水平的患者,其中合用 AChEI 和膀胱抗胆碱药物(奥昔布宁 、托特罗定 )者与单用 AChEI 者相比,长期功能衰退的发生率较高 。抗胆碱能风险级别表( AnticholinergicRisk Scale )列出了具有中等至极强程度潜在抗胆碱能效应的常用药物,此表已成功应用于确定老年患者抗胆碱能副作用增加的风险 。对 AD 患者来说,应用表中所列药物时剂量应最小化(附录 2 ,建议 5c )。 经确认 I 女士为自我管理用药,并具有依从性。还是建议其丈夫在某些情况下,承担其用药管理的责任。 I 女士正在服用奥昔布宁与阿米替林,二药均有极强的抗胆碱能副作用。经对这些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核后,建议采用非药物方法来处理其症状(如采取规律排尿的措施缓解尿频、采取睡眠保健和每日步行的措施缓解失眠)。如果 I 女士停用抗胆碱能药物,则应在一个月内重新评估其认知,并可能会有所改善。虽然使用奥昔布宁等药物与认知下降存在关联,但需采用复杂认知测试方可发现,医生临床实践中采用简易认知测试不可能发现显著的变化 。医师要发现 I 女士细微的认知改善,还须取决于其丈夫的观察。 驾驶能力的评估 医师应忠告进行性痴呆患者及其家属,驾驶能力的丧失将是必然的后果 ( 附录 2 ,建议 25a) 。仅通过简易认知测试(如 MMSE ),不应用于判定驾驶能力(附录 2 ,建议 25b ) 。由于认知的原因,出现下列情况的人员禁止驾驶,即独立进行多种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丧失,或任何一种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丧失(附录 2 ,建议 25c )。这种程度的功能损害,提示为中度痴呆或更重的阶段。由卫生专业人员进行全面的越野和道路驾驶评价,是最合理的个体测试方法(附录 2 ,建议 25e )。这一类型评估在加拿大并不普遍,个人费用在 200 加元以上。在不具备进行上述评价的情况下,须依靠医师自行判定。对认定为不能安全驾驶的人员,不适宜采取补偿性的策略(如再培训或教育项目;使用副驾驶员;车载导航或碰撞预警系统;限制性执照)。进一步的信息见于加拿大医学会的司机指南《机动车驾驶员健康评定》 。 鉴于痴呆的进展性,应建议 I 女士及其家属, I 女士须放弃驾驶。从现有资料来看,似乎其并不存在驾驶的绝对禁忌,但值得注意是她曾经迷路。在自愿的基础上经过协商,她同意放弃驾驶。如果她想继续驾驶,其驾驶能力需进行评估。可行的最公平的办法是安排一次全面的越野和道路驾驶评价。如果经评价并认定可安全驾驶,则每 6-12 个月应重新评估其驾驶能力;如情况需要(如家属关注度增加),则尽快进行。 照料者支持 必须明确照料者提供的痴呆照料服务所起的重要作用(附录 2 ,建议 26 )。医生应与主要照顾者建立持久的基础,并定期与其会面。借助于这一稳定的基础,该医生应向患者的照料者了解患者行为方面的任何问题。如果患者存在棘手问题,应考虑将其转诊到可提供治疗和支持的专业痴呆服务机构。照疗者也应了解当地的家庭护理项目,这些项目可能会提供可获取的社会资源信息,提供先期辅导,必要时协助进行护理,并评估是否需要喘息服务( respite services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经药物治疗,可减轻护理者的负担,减少扶持患者的时间。对照料者提供教育、咨询、支持和休整喘息服务,有益于照料者和患者双方。这些多元化干预方式可以大大推迟痴呆患者需进行机构照料的时间 。一个成功的支持项目特别重要的特征应该是,积极吸纳照料者并给予他们选择权 。关于多元化干预方式的费用 - 效益研究发现,照料者接受干预后每天可留出额外的 1 小时不用于照料,合费用每天 5 加元 。 知识差距 本综述中须明确几项重大的知识差距所在。例如,针对轻中度痴呆患者,认知训练、认知康复和环境干预等方式是否可改善或维持认知和功能评分,尚需深入研究。 遗憾的是,尚缺乏各国通用的系统性方法,以便对家庭医师治疗痴呆给予最佳的支持。为解决此类患者多重需求,应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而薪酬不能成为影响实施的障碍。医师应在当地建立这种必备的医疗体制,并联合社区部门和加拿大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提高痴呆患者及其家属的治疗质量。 病例回顾 I 女士的家庭医师安排每 6 个月一次的定期会面,针对 I 女士及其丈夫一起或单独进行。而 I 先生在教育和支持方面的需求,经认定应得到满足。如 I 先生的医疗由另一名家庭医师管理,则应鼓励其定期访问自己的医师,并通报其妻子痴呆的情况,从而使其家庭医师知晓其本人受影响的程度。 I 先生的健康情况和需求的解决情况,也是 I 女士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应对 I 先生进行抑郁症状的评估,因为痴呆照料者中抑郁的患病率可高达 30%~50% 。 结论 痴呆患者的处理是一项复杂而渐进的任务,要将患者及其主要照料者均作为重点,采取全面的措施。在本专辑的下一篇文章中,将讨论轻中度痴呆相关症状的药物及非药物处理方法。 本文已经同行评议。 利益冲突: David Hogan has been a site principal investigator in studies supported byNeurochem and Pfizer Canada within the last 3 years and has given presentationssponsored by Janssen-Ortho Inc., Merck Frosst, Novartis and Pfizer within thelast 5 years. Peter Bailey has received support from pharmaceutical firms (as aspeaker) and the Consortium of Canadian Centres for Clinical Cognitive Research(as president). Sandra Black has received support from Eisai, Pfizer,Janssen-Ortho and Novartis (clinical investigation, continuing medicaleducation lecturer, ad hoc consultant), Lundbeck (ad hocconsultant, CME lecturer), Sanofi-Aventis (trial investigator) and Myriad(trial investigator, ad hoc consultant, CME lecturer). Howard Chertkow hasreceived support from Pfizer Canada (advisory board member, speaker, grantrecipient), Neurochem Inc. (advisory board member), Lundbeck Canada (advisoryboard member, speaker), Janssen-Ortho Inc. (speaker, advisory board member),and Novartis Canada (advisory board member, speaker). John Fisk has receivedhonoraria for lecturing and workshop participation and for providing outcomesresearch consultation services from AstraZeneca, Bayer, Biogen-Idec,Bristol-Myers Squibb, Novartis, Sanofi-Aventis and TEVA Neuroscience. KristaLanctôt has received support from Pfizer Canada (consultant, speaker, researchsupport), Abbott Laboratories (consultant, research support), Janssen-OrthoInc. (consultant, research support) and Lundbeck Canada (research support).Lilian Thorpe has received support for research, for being an advisory boardmember or for presentations from AstraZeneca, Bristol-Myers Squibb, Eli Lilly,Glaxo SmithKline, Janssen-Ortho Inc., Lundbeck, Novartis, Organon, Pfizer andWyeth. 第 作者贡献: David Hogan has been a site principal investigator in studies supported byNeurochem and Pfizer Canada within the last 3 years and has given presentationssponsored by Janssen-Ortho Inc., Merck Frosst, Novartis and Pfizer within thelast 5 years. Peter Bailey has received support from pharmaceutical firms (as aspeaker) and the Consortium of Canadian Centres for Clinical Cognitive Research(as president). Sandra Black has received support from Eisai, Pfizer,Janssen-Ortho and Novartis (clinical investigation, continuing medicaleducation lecturer, ad hoc consultant), Lundbeck (ad hocconsultant, CME lecturer), Sanofi-Aventis (trial investigator) and Myriad(trial investigator, ad hoc consultant, CME lecturer). Howard Chertkow hasreceived support from Pfizer Canada (advisory board member, speaker, grantrecipient), Neurochem Inc. (advisory board member), Lundbeck Canada (advisoryboard member, speaker), Janssen-Ortho Inc. (speaker, advisory board member),and Novartis Canada (advisory board member, speaker). John Fisk has receivedhonoraria for lecturing and workshop participation and for providing outcomesresearch consultation services from AstraZeneca, Bayer, Biogen-Idec,Bristol-Myers Squibb, Novartis, Sanofi-Aventis and TEVA Neuroscience. KristaLanctôt has received support from Pfizer Canada (consultant, speaker, researchsupport), Abbott Laboratories (consultant, research support), Janssen-OrthoInc. (consultant, research support) and Lundbeck Canada (research support).Lilian Thorpe has received support for research, for being an advisory boardmember or for presentations from AstraZeneca, Bristol-Myers Squibb, Eli Lilly,Glaxo SmithKline, Janssen-Ortho Inc., Lundbeck, Novartis, Organon, Pfizer andWyeth. 编者注: 加拿大第 3 届 CCCDTD 的建议的背景文章及支持证据,在《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 2007 年 10 月号发表,可从 www.alzheimersanddementia.org 获取,亦可免费从 www.cccdtd.ca 获取(已经爱思唯尔同意)。 参考文献 1. Allen M, Ferrier S, SargeantJ, et al. Alzheimerdisease and other dementias: an organizational approach to identifying andaddressing practices and learning needs of family physicians. Educ Gerontol 2005;31:521-39. 2. Chertkow H.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ementia: Introduction. Introducinga series based on the Third Canadian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the Diagnosis andTreatment of Dementia. CMAJ 2008;178:316-21. 3. Hogan DB, Bailey P, Carswell A, et al. Management of mild to moderateAlzheimer disease and dementia. Alzheimers Dement 2007;3:355-84. 4. Bocti C, Black S, Frank C. Management of dementia with a cerebrovascularcomponent. Alzheimers Dement 2007;3:398-403. 5. Fisk JD, BeattieLB, Donnelly M, et al. Disclosure of the diagnosis of dementia. Alzheimers Dement 2007;3:404-10. 6. Fisk JD, Beattie BL, Donnelly M. Ethical considerations for decision-makingfor treatment and research participation. Alzheimers Dement 2007;3:411-7. 7. Feldman HH, Jacova C, Robillard A, 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dementia: 2. Diagnosis. CMAJ 2008;178:825-36. 8. Bos MJ, van Rijn JE, Witteman CM, et al. Incidence and Prognosis of Transient NeurologicalAttacks. JAMA 2007;298:2877-85. 9. Connolly DM, Pedlar D, MacKnight C, et al. Guidelines for stage-basedsupports in Alzheimer care: the FAST-ACT. J Gerontol Nurs 2000;26:34-45. 10. Cherry DL, Vickrey BG, Schwankovsky L, et al.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quality of care: the Kaiser Permanente–AlzheimerAssociation Dementia Care Project. Am J Manag Care 2004;10:553-60. 11. Hinton L, Franz CE, Reddy G,et al. Practiceconstraints, behavioural problems, and dementia care: primary care physicians'perspectives. J Gen Intern Med 2007;22:1487-92. 12. Boustani M, Sachs G, Callahan CM. Can primary caremeet the biopsychosocial needs of older adults with dementia? J Gen InternMed 2007;22:1625-7. 13. Callahan CM, Boustani MA,Unverzagt FW, et al. Effectivenessof collaborative care for older adults with Alzheimer disease in primary care. JAMA 2006;295:2148-57. 14. Vickrey BG, Mittman BS, Connor KI, et al. Theeffect of a disease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on quality and outcomes of dementiacare. Ann Intern Med 2006;145:713-26. 15. Bass DM, Clark PA, Looman WJ, et al. The ClevelandAlzheimer Managed Care Demonstration: outcomes after 12 months ofimplementation. Gerontologist 2003;43:73-85. 16. Report by the Comptroller and Auditor General.Improving services and support for people with dementia. London (UK): NationalAudit Office; 2007. p. 27. 17. Jolley D, Benbow SM, Grizzell M. Memory Clinics. PostgradMed J 2006;82:199-206. 18. Carpenter BD, Xiong C, Porensky EK, et al. Reactionto a dementia diagnosis in individuals with Alzheimer disease and mildcognitive impairment. J Am Geriatr Soc 2008;56:405-12. 19. Turner S, Iliffe S, Downs M, et al. Generalpractitioners' knowledge, confidence and attitudes in the diagnosis andmanagement of dementia. Age Ageing 2004;33:461-7. 20. Karnieli-Miller O, Werner P, Aharon-Peretz J, etal. Dilemmas in the (un)veiling of the diagnosis of Alzheimer disease: Walkingan ethical and professional tight rope. Patient Educ Couns 2007;67:307-14. 21. Baile WF, Buckman R, Lenzi R, et al. SPIKES — asix-step protocol for delivering bad news: application to the patient withcancer. Oncologist 2000;5:302-11. 22. Foster NL. Barriers to Treatment: The uniquechallenges for physicians providing dementia care. J Geriatr PsychiatryNeurol 2001;14:188-98. 23. Lecouturier J, Bamford C, Hughes JC, et al.Appropriate disclosure of a diagnosis of dementia: identifying the keybehaviours of best practice. BMC Health Serv Res 2008;8:95. 24. Meneilly G, Tessier D. Diabetes in the elderly. CanJ Diabetes 2003;27(Suppl 2):S106-9. 25. Leiter LA, Mahon J, Ooi TC, et al. Macrovascularcomplications, dyslipidemia and hypertension. Can J Diabetes 2003;27(Suppl 2):S58-65. 26. Booth GL. Targets for glycemic control. Can JDiabetes 2003;27(Suppl 2):S18-20. 27. Sacco RL, Adams R, Albers G, et al. Guidelines for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attack. Stroke 2006;37:577-617. 28. AD2000 Collaborative Group. Aspirin in Alzheimerdisease (AD2000): a randomized open-label trial. Lancet Neurol 2008;7:41-9. 29. Fick DM, Kolanowski AM, WallerJL, et al. Deliriumsuperimposed on dementia in a community-dwelling managed care population: a3-year retrospective study of occurrence, costs and utilization. J GerontolA Biol Sci Med Sci 2005;60:748-53. 30. Hogan DB, Gage L, Bruto V, etal. NationalGuidelines for Seniors' Mental Health — The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Delirium. Toronto (ON): Canadian Coalition for Seniors' Mental Health; 2006. 31. Elie M, Cole MG, Primeau FJ,et al. Delirium riskfactors in elderly hospitalized patients. J Gen Intern Med 1998;13:204-12. 32. Chew ML, Mulsant BH, Pollock BG. Serumanticholinergic activity and cognition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to-severedementia. Am J Geriatr Psychiatry 2005;13:535-8. 33. Lu CJ, Tune LE. Chronic exposure to anticholinergicmedications adversely affects the course of Alzheimer disease. Am J GeriatrPsychiatry 2003;11:458-61. 34. Sink KM, Thomas J III, Xu H, et al. Dual use ofbladder anticholinergics and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long-term functionaland cognitive outcomes. J Am Geriatr Soc 2008;56:847-53. 35. Rudolph JL, Salow MJ, Angelini MC, et al. Theanticholinergic risk scale and anticholinergic adverse effects in olderpersons. Arch Intern Med 2008;168:508-13. 36. Katz IR, Sands LP, Bilker W,et al. Identificationof medications that cause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older people: the case ofoxybutynin chloride. J Am Geriatr Soc 1998;46:8-13. 37. Molnar FJ, Patel A, Marshall SC, et al. Clinicalutility of office-based cognitive predictors of fitness to drive in personswith dementia: a systematic review. J Am Geriatr Soc 2006;54:1809-24. 38.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Determiningmedical fitness to operate motor vehicles — CMA driver's guide . 7th ed.Ottawa (ON): The Association; 2006. 39. Pinquart M, Sörensen S. Helping caregivers ofpersons with dementia: Which interventions work and how large are theireffects? Int Psychogeriatr 2006;18:577-95. 40. Spijker A, Vernooij M, VasseE, et al. Effectivenessof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in delaying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patients with dementia: a meta-analysis. J Am Geriatr Soc 2008;56:1116-28. 41. Nichols LO, Chang C, Lummus A,et al. Thecost-effectiveness of a behavior intervention with caregivers of patients withAlzheimer disease. J Am Geriatr Soc 2008;56:413-20. 42. Saad K, Hartman J, Ballard C, et al. Coping by thecarers of dementia suffers. Age Ageing 1995;24:495-8. 附录 2 轻中度 AD 的处理 1 .初级保健医师可对多数痴呆患者予以充分的评估和处理。然而,为有助于医师满足患者及其照料者的需求,给予以下推荐: a )经痴呆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可转至当地的阿尔茨海默病协会 (参加诸如 FirstLink 等项目) 。 b )初级保健医师应留意社区中可利用的痴呆护理方面的资源 (如支持团体、成人日托项目) ,并向他们作适当的建议(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2 .咨询和建议是提供高质量卫生保健的必要过程。轻中度痴呆患者治疗中如考虑转诊,应转至对痴呆的治疗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老年病医师、老年精神病医师、神经病医师、或其它专业卫生保健人员 (如神经心理医师、普通护士及执业护士、职业治疗师、理疗师、心理医师、社会工作者等) 。需转诊的情况包括: a )初步评估和随访后,尚不能确诊。 b )患者或其家属提出其他方面的要求。 c )患者出现明显抑郁,特别是对治疗无反应。 d )明确针对 AD 的药物治疗出现问题或无效。 e )针对患者的处理 (如行为问题、功能性损害) 或照料者的支持,需进一步帮助。 f )有遗传迹象,需作遗传咨询。 g )患者和 / 或家属对会诊医师开展的诊断或治疗研究感兴趣(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3 .对来自特殊文化群体的患者的护理和治疗,应考虑到其被孤立的风险、与文化相适宜服务的重要性及提供照料者支持会产生的问题(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4 .轻中度痴呆一般治疗的建议 —— a )对于轻中度痴呆住院患者,应识别增加的谵妄风险。可通过以下多途径的干预来降低谵妄发生的风险,包括定向沟通 ( orientingcommunication ) 、治疗性活动、睡眠加强策略、视听觉辅助和 (或) 口服补液防治脱水(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2 )。 b )适当处理轻中度 AD 患者的合并症(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c )在痴呆的情况下,可对其他慢性病症的处理予以调整。通常应该使患者自我照料减少,同时照料者的作用增强(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5 .轻中度痴呆药物治疗的建议 —— a )对所有轻中度痴呆患者,应确定其药物使用情况,识别药物治疗中的问题及关切 (包括依从性差) 。如发现问题,特别是在依从性方面,则有必要辅助提高依从性,或考虑由另外一方进行治疗。对药物治疗中的任何调整,都必须评估其有效性(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b )即使对于能够自我管理用药的进行性痴呆患者,也应有计划地由第三方参与用药管理,因为最终这对几乎所有患者都将成为必需(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c ) AD 患者使用具有抗胆碱能效应药物应最小化( 推荐强度 D ,证据水平 3 )。 6 .伦理、法律问题的建议 —— a )虽然应从个体角度考虑每一个病例,但通常应将痴呆的诊断向患者和家属公开。这一过程中应讨论如下问题,包括预后、诊断的不确定性、先期计划、驾驶事宜、治疗选择、支持团体和远期计划(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b )初级保健医师应关注与法律有关以下事项,即知情同意、行为能力评估、代理决策者认定、以及医师在其中的责任(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c )在患者仍保留行为能力时,应鼓励其更新遗嘱,签订预先指示 ( advancedirective ) 和持久授权书 ( enduringpower of attorney ) (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7 .轻中度 AD 认知和功能损害非药物干预的建议 —— a )对轻中度痴呆患者,就认知训练和认知康复能否有效改善或保持认知和 (或) 功能评分,作出正式结论的证据尚不足( 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1 )。 b )对轻中度痴呆患者,就认知训练和认知康复可有效改善认知和 (或) 功能评分,作出结论尚需深入研究(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2 )。 c )对轻中度痴呆患者,有部分迹象显示环境干预对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IADL ) 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ADL ) 产生有益影响,但就能否有效改善功能评分,作出正式结论的证据尚不足( 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1 )。 d )对轻中度痴呆患者,个体化的锻炼项目可改善功能评分的证据充分( 推荐强度 A ,证据水平 1 )。 e )对轻中度痴呆患者,就其他非药物干预能否改善或保持功能评分,作出任何结论的证据均不足( 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1 )。 8 .初级保健医师应能操作和解释简易的功能活动能力和认知能力测定,或转诊至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卫生保健人员(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9 .治疗开始后,参与治疗的相关的卫生保健人员应对定期患者进行评估(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10 .治疗中应记录患者病情,以判定病情的稳定、改善或持续恶化(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11 .在监测患者的治疗反应的同时, (如有可能) 应征求照料者的补充主诉。照料者可提供关于患者认知、行为、社会功能和日常功能方面的信息(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12 .如主治的初级保健医师无法进行评定以评估治疗反应,建议转诊至对痴呆治疗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 (如其他医师、护士、职业治疗师) ,或自愿提供相关评定的服务机构 (如记忆门诊) (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13 .初级保健医师应能够与患者及其家属适当地交流有关痴呆的信息 (包括现实的治疗预期) (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14 . AChEI 应用的建议 —— a )在加拿大上市的三种 AChEI 均对轻中度 AD 有中等的疗效,均可作为治疗选择( 推荐强度 A ,证据水平 1 )。 b )尽管如此,但三者直接比较的等效性尚未确立。选择何种药物应基于其不良反应谱、易用性和熟悉度,以及对三者药代动力学等作用机制的差异重要性的认定(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1 )。 c )所有医师在开具上述 AChEI 药物时,应注意其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d )一旦 AChEI 发生不良反应,如经判定有致残性和 (或) 危险性,则应停药;如经判定程度轻微,则应减量,并在耐受较小剂量后 2~4 周重新试用较大剂量(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e )如应用 AChEI 时出现恶心和 (或) 呕吐,应复查药物的服用方法 (如剂量、频次、是否伴随进食、非故意加量的证据) ,并考虑调整处方 (如改用较小剂量) 、调整用药管理责任 (如改由照料者负责) 、调整患者用药指导 (如伴随进食服用) ,或者停药。虽然止呕药可用于治疗恶心和 (或) 呕吐,但其中某些药物 (如茶苯海明、丙氯拉嗪) 具有抗胆碱能特性,可导致认知方面的不良反应(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f )在痴呆患者出现新发症状或病情恶化时,临床医师应考虑到 AChEI 可能的促成作用,以及 AChEI 与其它药物合用的潜在风险(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2 )。 g )患者可换用不同的 AChEI 。换药取决于处方医师和患者 (或其代理人) 对其相对风险和益处的判断(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h )患者可由 AChEI 换用美金刚 (注:参见建议 15b ) 。何时换药取决于处方医师和患者 (或其代理人) 的判断(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15 .美金刚应用的建议 —— a )美金刚适用于中重度 AD 患者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1 ) ,不推荐用于轻度 AD 患者 (推荐强度 D ,证据水平 1 ) 。 b ) AChEI 与美金刚联用是合理的 (因二者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并显示为安全的,可对中重度痴呆有额外的益处,故适用于中度 AD 患者(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1 )。 16 .有下列情况时,应停止针对认知和功能症状的治疗: a )患者和 (或) 其决策代理人决定停药; b )患者拒绝服药; c )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继续服药仍可能无效,并且无法建立一种用药管理模式来纠正这一问题。 d )患者对合理的试验性治疗无反应。 e )患者对副作用不耐受。 f )因患者的合并症,继续治疗可能有不可接受的风险或无效 (如在疾病晚期)。 g )患者痴呆进展至某一阶段,继续治疗无明显效果(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17 .患者停止治疗后,应对其进行密切的监控,如有认知状态、功能性能力下降或行为学症状的进展 / 恶化,则应考虑恢复治疗(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18 .针对 AD 及痴呆的认知和功能表现,采用补充剂、草药制剂和其它疗法的建议 —— a )不推荐补充大剂量 ( ≥400IU/d ) 维生素 E 用于 AD 的治疗( 推荐强度 E ,证据水平 1 )。 b )不推荐合成的抗氧化剂艾地苯醌 ( idebenone ) 用于 AD 的治疗( 推荐强度 E ,证据水平 1 )。 c )不推荐向不缺乏维生素 B 1 、 B 6 、 B 12 的 AD 患者补充这些维生素( 推荐强度 D ,证据水平 3 )。 d )推荐银杏制剂治疗痴呆的肯定或否定证据均不足。尚需要深入的方法学可靠的试验研究( 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1 )。 e )不推荐采用抗炎药物治疗痴呆的认知、功能和行为症状( 推荐强度 D ,证据水平 1 )。 f )不推荐采用 3- 羟基 -3- 甲基戊二酰辅酶 A ( HMG-CoA ) 还原酶抑制剂治疗痴呆的认知、功能和行为症状( 推荐强度 D ,证据水平 3 )。 g )不推荐采用激素替代疗法 (单用雌激素,或联合孕激素) 治疗女性痴呆患者的认知损害( 推荐强度 D ,证据水平 1 )。 h )推荐采用雄激素 (如睾酮) 治疗男性 AD 患者的证据尚不足( 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1 )。 i )提出其它某些药物对 AD 的认知和行为症状有潜在疗效的证据都是否定的、不确定的或相矛盾的,故目前不推荐采用( 推荐强度 C 或 D ,证据水平 1~3—— 药物间存在差异)。 19 .轻中度 AD 患者的评估应包括行为症状及其他神经精神症状测定(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20 .痴呆伴发的行为和精神症状 ( BPSD ) 的处理应包括,详细记录行为异常和靶症状的鉴别,寻找潜在的触发或加剧因素,记录行为异常的后果,评估并排除可治性病因或促成因素,考虑患者、照料者及他们环境中其他人的安全(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21 .轻中度痴呆患者抑郁症状处理的建议 —— a )痴呆患者常见抑郁症状,在下列情况下,医师可考虑诊断为抑郁:患者表现典型的抑郁症状,如行为症状、体重和睡眠改变、悲伤、哭泣、自杀表述或过分内疚,且症状呈亚急性进展 (如数周内,而非数月或数年) (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b )对于不属于重性情感障碍、重度恶劣心境或重度情绪不稳的抑郁症状,初始可采用非药物治疗(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c )如患者对非药物干预反应不佳,或为重性情感障碍、重度恶劣心境或重度情绪不稳,可考虑试用抗抑郁药物(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d )对 AD 患者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应首选具有最小抗胆碱能活性的药物,如选择性 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 SSRI ) (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22 .轻中度痴呆患者睡眠问题处理的建议 —— a )对有睡眠问题的 AD 患者,应首先详细评估其躯体疾病 (包括疼痛) 、精神疾病 (尤其是抑郁) 、潜在的促成作用药物、环境因素和 (或) 不良睡眠习惯 (如白天小睡) ,这些均可能影响睡眠。任何认定的继发因素均应予以处理(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b )痴呆患者表现快速动眼期 ( REM ) 睡眠行为紊乱,提示为 DLB 及相关疾病,可选用氯硝西泮治疗(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2 )。 c )非药物方法可有效治疗 AD 患者的睡眠紊乱,但可能需要其中的多种方法联用(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1 )。 d )考虑到临床需求,治疗失眠的药物 (包括中短效的苯二氮 䓬 类及相关药物) 应采用最低有效剂量和可能的最短疗程(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23 .轻中度痴呆患者 BPSD 处理的建议 —— a ) BPSD 的治疗应首先考虑非药物治疗,且常与药物治疗联用 (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1 ) 。 b )在 BPSD 的处理中,尚无充分证据强烈支持常规应用以下疗法干预的有效性,而某些痴呆患者可能从中受益,包括音乐疗法、史露西伦 ( Snoezelen ,即多感官刺激) 、强光疗法、怀旧疗法 ( reminiscencetherapy ) 、确认疗法 ( validationtherapy ) 、芳香疗法 ( aromatherapy ) 、按摩及接触疗法 ( touchtherapy ) ( 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2 )。 c )在 BPSD 采用药物治疗前,应考虑并通常试用与环境适应的非药物疗法(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d )轻度痴呆伴视幻觉提示为 DLB ,此类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物异常敏感。如需针对视幻觉采用药物治疗,应尽可能首先试用 AChEI 。如需控制急性症状或 AChEI 无效,可谨慎试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如极低剂量喹硫平) (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2 )。 e ) BPSD 的治疗通常应从低剂量开始,根据疗效和不良反应谨慎加量(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f )历时 3 个月的行为稳定后,可分阶段减药并停药(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g )轻中度 AD 患者如伴发神经精神症状,可考虑试用 AChEI 和 (或) 美金刚治疗(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h ) AChEI 或美金刚治疗 BPSD 应持续应用,直至临床疗效不再显现(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24 .在社区针对行为紊乱的处理,与疗效有关的高质量证据有限,以下建议基于下列项目各 1-2 项的随机对照试验 ( RCT ) : a )成人日托项目 (照料者较多的参与可减少受托者的问题行为) ;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2 )。 b )由支持团体重点处理行为问题,并持续数月(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1 )。 c )由受过高级痴呆护理培训的卫生保健人员,进行系统全面的居家扶持,并长期持续数年之久(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1 )。 d )通过居家心理教育干预,指导照料者如何处理患者的行为问题(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1 )。 e )非药物方法可有效治疗 AD 患者的睡眠紊乱,但可能需要其中的多种方法联用(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1 )。 25 .轻中度痴呆驾驶机动车辆的建议 a )医师应忠告进行性痴呆患者及其家属,驾驶能力的丧失将是必然的后果。在病程的早期即应采取措施以缓和这种转变(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2 )。 b )仅通过单用或联用简易认知测试 (如 MMSE ) 以判定驾驶能力,并无充分的敏感性或特异性。如 MMSE 、画钟测试、连线测试 B 等认知测试异常,应进行深入的驾驶能力测试(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c )由于认知的原因,出现下列情况的人员禁止驾驶:独立进行多种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 (如用药、储蓄、购物、打电话、烹调) 能力丧失;任何一种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 (如穿衣、如厕) 能力丧失(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d )较早期痴呆患者的驾驶能力可视其个人情况予以测试(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e )由卫生专业人员进行全面的越野和道路驾驶评价,是最合理的个体测试方法(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f )不具备进行上述评价的情况下,须依靠医师自行判定(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g )对认定为可以安全驾驶的人员,每 6-12 个月应重新评价其驾驶能力。如有不良迹象,应尽快进行(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h )对认定为不能安全驾驶的人员,不适宜采取补偿性的策略(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26 .针对照料者的建议 —— a )医师应明确照料者在痴呆护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了患者和 (或) 照料者的利益,医师应与照料者和家属在长期持续并定期安排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b )医师应做到,了解照料者的信息和需要的支持;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痴呆的常识;帮助召集家庭其他成员和正规社区服务机构,来分担照料者的任务。如有可能,可将患者转至专业的痴呆服务机构 (如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社区痴呆服务项目、记忆门诊) ,他们应能提供全面的治疗方案,包括对照料者的支持、教育和培训( 推荐强度 A ,证据水平 1 )。 c )医师应做到,了解照料者的躯体和精神健康情况;提供相关的治疗 (包括个体化的心理治疗或必要的药物治疗) ;或转诊至合适的专科医师(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d )医师应了解痴呆患者的问题行为及其对照料者造成的影响。如已造成照料者相当的痛苦,可将照料者和患者转诊至专业的痴呆服务机构,他们应能向患者提供治疗,并辅助照料者调整与患者的相互影响( 推荐强度 A ,证据水平 1 )。 e )药物治疗 AD 患者可减轻照料者负担,并缩短照料时间,可考虑将此作为支持照料者的辅助手段(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1 )。 f )在今后的 AD 及痴呆的药物治疗研究中,应考虑观察这些药物对照料者负担和照料时间的影响。在这些结果评定中应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27 .针对痴呆教育的建议 —— a )针对轻中度 AD 患者,所有医师都必须掌握处理常见情况核心的知识和技能 (注:参见明确针对初级保健医师教育需求的第 1 、 13 、 20 、 28 条建议) (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b )应实施多层次的教育规划,以推动医务人员者采纳第 3 届 CCCDTD 的建议(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1 )。 28 .针对照料痴呆患者的组织和资金的建议 —— a )各社区应考察当地针对痴呆患者的服务机构,评估其充分性,并对发现的缺陷实施处理计划( 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3 )。 b )针对痴呆伴发的慢性病,需要调整广泛采用的管理模式 (即应减少推动患者自我管理,而强化照料者参与) 。调整后的痴呆慢性病管理,仍应探索其效能和效率( 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3 )。 c )应建立并评估轻中度 AD 及痴呆患者管理的分担型照料模式。这就要求初级保健医师和专业服务机构双方,在为痴呆患者提供照料时承担共同的责任( 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3 )。 d )痴呆的照料必须有充足的资金和补偿,但薪酬的不足不应成为提供良好的痴呆照料的障碍(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3 ) 伴 CVD 成分痴呆的处理 非药物干预的应用 1 .目前 (截至 2006 年 3 月) ,推荐对 VaD 应用认知训练的证据不足( 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2 )。 其他治疗干预 2 .调查血管性危险因素。推荐对所有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患者,均确定其血管性危险因素( 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3 )。 3 .治疗高血压。有证据显示,治疗高血压可预防 CVD 相关的进一步认知衰退。尚无有力证据表明某类降压药优于其它类,可考虑钙拮抗剂或 ACE 抑制剂(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1 )。出于其它原因 (包括预防卒中复发) ,高血压治疗应执行( 推荐强度 A ,证据水平 1 )。 4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目前,尚无证据支持应用阿司匹林明确治疗伴 CVD 痴呆(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3 )。阿司匹林或其它抗血小板药物可用于预防适宜患者的卒中复发 ( 推荐强度 A ,证据水平 1 )。 5 .尼莫地平与 VaD 。 VaD 应用尼莫地平的肯定或否定证据均不足( 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1 )。 6 .美金刚的应用。有证据显示,在 VaD 患者中认知有小幅改善,但整体评定中未能发现。推荐美金刚治疗 VaD 的证据不足( 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1 )。 7 .应用 AChEI 治疗 AD 合并 CVD 所致痴呆。 AD 合并 CVD 患者应用加兰他敏对认知、功能、行为和整体评定有小幅疗效。可考虑加兰他敏作为 AD 和 CVD 混合性痴呆的治疗选择(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1 )。 8 .对符合美国国立神经病及卒中研究所-瑞士神经科学国际研究会 ( NINDS-AIREN ) 诊断标准的很可能或可能 VaD 患者应用 AChEI 。 a )应用加兰他敏的肯定或否定证据均不足 (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1 ) ; b )多奈哌齐对认知和整体评定有小幅疗效,对功能评定疗效较差。 —— 本项证据尚可。可考虑多奈哌齐为 VaD 的治疗选择(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1 )。 痴呆的伦理问题 诊断公开 1 .一旦怀疑认知损害的可能性,即须开始对认知损害或痴呆患者作诊断公开这一过程( 推荐强度 A ,证据水平 3 )。 2 .痴呆诊断和公开的过程中,都要考虑提供教育和讨论的机会( 推荐强度 A ,证据水平 3 )。 3 .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和照料者的教育,评估和处理潜在的不良心理影响(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4 .一经确诊,即应以合乎患者意愿的方式,向患者、家属或照料者公开(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5 .一旦诊断公开,就必须制定和讨论随访计划( 推荐强度 A ,证据水平 3 )。 治疗同意 1 .仍必须优先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规范的治疗( 推荐强度 A ,证据水平 3 )。 2 .患者及其家属和照料者都必须明确区分参与研究与临床医疗。作为规范的医疗和研究程序,所有人都必须明确医师治疗患者与进行研究潜在的角色差异。在科研机构,推荐由普通医师而非研究医师提供一般治疗,以保证治疗决策符合患者的最大利益( 推荐强度 A ,证据水平 3 )。 3 .痴呆或其他形式认知损害的诊断,并不排除提供知情同意的能力,对于治疗决策、参与临床试验或参与非治疗性研究均是如此。参与特殊治疗或试验研究的特定阶段,必须考虑患者作出知情决策的能力( 推荐强度 A ,证据水平 3 )。 4 .在研究中,要评估潜在的受试者理解相关事项的能力,这项程序要求是合理的。描述的相关事项包括研究的性质、参与的结果 (如潜在的风险和利益) 和可替换的选项。但在目前的医疗或研究中,推荐采用某一特定的标准化方法以确定决策能力的证据尚不足(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5 .即使在认知损害或痴呆患者无能力作出合法的决策时,医师和研究人员均应综合考虑患者及其家属和照料者对治疗和研究的决策。在研究机构,研究伦理委员会可明确要求获取两者的同意决定( 推荐强度 B ,证据水平 3 )。 6 .一段时间后,必须识别患者治疗和研究决策能力潜在的变化。患者可能由正式的同意转变为非正式的答应。无论是医疗还是研究,患者答应几乎是必要的,但决定停止治疗也必须是一种选择( 推荐强度 A ,证据水平 3 )。 7 .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应竭尽所能,确保代理人关于医疗和研究所作的决策,是基于最佳理念和患者最高价值。代理人有代表患者的职责,且各方须意识到决策实施过程中的挑战( 推荐强度 A ,证据水平 3 )
44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轻度认知损害(MCI)的诊断与治疗(加拿大共识会议CCCDTD2007介绍)
tcmsuccessor 2015-10-28 10:19
综述 痴呆的诊断和治疗: 3 .轻度认知损害( MCI )和非痴呆的认知损害( CIND ) 霍华德 • 切特柯夫( Howard Chertkow ) 医学博士 法迪 • 马苏德( Fadi Massoud ) 医学博士 齐亚德 • 纳斯尔丁( Ziad Nasreddine ) 医学博士 西维尔 • 贝尔维尔( Sylvie Belleville ) 哲学博士 伊夫 • 琼尼特( Yves Joanette ) 哲学博士 克里斯蒂安 • 伯克蒂( Christian Bocti ) 医学博士 瓦莱丽 • 德雷特( Valérie Drolet ) 理学士 约翰 • 科克( John Kirk ) 医学博士 莫里斯 • 弗里德曼( Morris Freedman ) 医学博士 霍华德 • 伯格曼( Howard Bergman ) 医学博士 摘要 背景: 轻度认知损害( MCI )和非痴呆的认知损害( CIND )为新出现的术语,涵盖了老年人认知正常到痴呆之间的临床状态。在临床实践中,对两者的特征、定义和使用范围,还存在争议。基于 2006 年 3 月召开的加拿大第 3 次痴呆的诊断与治疗共识会议( CCCDTD )的建议,本文提出 MCI 和 CIND 的医师实践指南。 方法: 通过系统文献检索,采用限定的标准,对各项研究作出选择并评定质量,经过清晰而透明的决策过程,制定循证指南。选取发表于 1996 年 1 月至 2005 年 12 月间符合以下标准的研究:以轻度认知损害( MCI )和非痴呆的认知损害( CIND )为结局。会后再补充选取发表于 2006 年 1 月至 2008 年 1 月的文献。证据分级强度采用加拿大预防保健特别工作组( CanadianTask Force on Preventive Health Care )的标准。 结果: 在确定的 2483 篇文献中,认定 314 篇与主题相关且质量充分或尚可。综合这些研究证据后制定 16 项建议。简而言之,家庭医师应意识到在大多数类型的痴呆发生之前,会经历可识别的轻度认知功能下降阶段。医师应熟悉 MCI 或 CIND 的定义,并应针对患者增加的痴呆风险,予以密切监测。还应推动老年人进行休闲活动、益智(认知刺激)活动和体育活动,并作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血管性危险因素应优先治疗,但尚无特异性疗法可供推荐。 解释: 医师将会见到越来越多有轻度认知下降的患者,掌握诊断此类状态(如 MCI )的方法也就势在必行。对进展至痴呆的过程进行严密监测,推动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治疗血管性危险因素,都应推荐用于 MCI 患者的治疗。 Une version française de cerésumé estdisponible à l'adresse www.cmaj.ca/cgi/content/full/178/10/1273/DC1 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麦克吉尔大学,戴维斯夫人医学研究所布卢姆菲尔德衰老研究中心,莫蒂默 •B• 戴维斯爵士 - 犹太人总医院(切特柯夫,伯克蒂,伯格曼);麦克吉尔大学医学系老年医学专业,莫蒂默 •B• 戴维斯爵士 - 犹太人总医院(切特柯夫,伯克蒂,伯格曼,科克);麦克吉尔大学,神经病学和神经外科学系(切特柯夫);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蒙特利尔大学,老年医学研究所(切特柯夫,贝尔维尔、琼尼特,德雷特);魁北克省舍布鲁克市舍布鲁克大学,查理 - 勒莫尼医院医学系神经病学专业(纳斯尔丁);蒙特利尔大学医院,医学系老年医学专业(马苏德);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蒙特利尔大学,梅桑那芙-罗斯蒙医院神经病学系(伯克蒂);安大略省多伦多市多伦多大学,西奈山医院医学(神经病学)系,贝加斯老年医学护理中心罗特曼研究所神经病学专业(弗里德曼) 本专辑基于加拿大第 3 届痴呆的诊断与治疗共识会议( CCCDTD )的建议 专辑编辑:霍华德 • 切特柯夫 医学博士,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麦克吉尔大学神经病学系,戴维斯夫人研究所布卢姆菲尔德衰老研究中心,莫蒂默 •B• 戴维斯爵士 - 犹太人总医院。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ementia: 3.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without dementia. CMAJ. 2008 May 6;178(10):1273-85. doi: 10.1503/cmaj.070797. 模拟病例 W 先生的妻子和子女注意到 W 先生在过去 1 年中出现记忆下降。该患者 66 岁,为在职行政人员,各项功能尚健全,只是在购物列清单时会出问题,但他已经开始担心了。 “ 他还会忘记我们谈话的内容, ” 他妻子在主诉中提及。而患者本人病史中除高血压外无异常。他服用雷米普利和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另每日服用阿司匹林 80mg ,定期服用地西泮以助睡眠。患者很少锻炼,但工作职位富于挑战而又愉悦轻松。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检查结果,除认知外,其他均正常。采用 MMSE 做简易认知测试, W 先生得分为 27 分(总分 30 分),其定向和注意(连续减 7 )均正常,画五边形亦可。而延迟词语记忆有相当的损害,在 1 分钟延迟后,只能回忆 3 个单词中的 1 个。患者询问他目前是否处于 AD 初始阶段,是否应该退休,要采用何种策略来预防各种恶化情况发生。医师诊断患者疑似 MCI ,接下来的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应如何进行? 按提问的不同措辞,约 25%~75% 的老年人报告本人的记忆较之年轻减退 1 , 2 。几乎此类老年人都会担心其记忆改变会是 AD 或其他类型痴呆初始阶段。实际上,民意调查表明,对 AD 的关注是老年人最担心的 3 个问题之一 3 。过去,医师倾向于一概给予安慰,即告知患者属于正常状态。尽管注意到记忆改变的老年人中绝大多数都不会发展为痴呆,但仍会有 8% 的老年人会继续发展为痴呆 4 ,所以这样的安慰是不适当的。 本文中,将着重探讨痴呆与非痴呆之间这一 “ 灰色地带 ” 。基于加拿大第 3 次痴呆诊断与治疗共识会议( CCCDTD )的建议,提出 MCI 和 CIND 的定义、诊断和治疗的医师指南(框 1 )。关于该建议产生过程,本专辑首篇文章已有描述 6 ,并见于本文在线附录( wwwNaNaj.ca/cgi/content/full/178/5/548/DC2 )。已出版的背景文章中提供了循证综述的细节,本建议即基于此 7 , 8 。 MCI 的定义 按照已公布并被接受的标准 6 , 9 , 10 ,多数医师现在对诊断 AD 及其他类型痴呆有相当的信心,但对于既非痴呆但又非 “ 正常 ” 患者的诊断仍是挑战。实际上,对老年人认知 “ 正常 ” 的定义也是有争议的。虽然多数老年人会注意到自青年以来在记忆和认知方面微妙的变化,但他们多认为自己的记忆和日常功能活动与同龄人是相似的。绝大多数专家将此称为正常 “ 认知老化 ” ,并须对应于特定年龄组来确定正常与否 11-13 。而判定认知正常并不要求排除所有无关联疾病(例如,据对美国 2590 名成年人的调查, 65 岁以上人群中有 19% 的女性和 23% 的男性报告服用至少 5 种处方药物 14 ),只要其表现仍与同龄人水平相当即可。 表 1 : MCI 和 CIND 的通用诊断标准 特 征 轻度认知损害( MCI ) 非痴呆的认知损害( CIND ) 患者或家属主观的认知下降主诉 是 未要求 记忆或其他认知域的客观损害证据 是,基于简易认知测试或神经心理学测试结果 是,基于标准化的神经心理学测试结果 功能较此前的正常水平下降(非脑部疾病所致) 是 未要求 基础性日常生活功能保留 是 未要求 无其他明显可致记忆下降的内科、神经科或精神科疾病 是 未要求 认知损害未达到痴呆标准 是 是 来源: 参考文献 4 , 15 , 21 , 22 。 在大型的、基于人群的加拿大健康与衰老研究( Canadian Study of Health and Aging )中,将老年人划分为以下三种状态:无认知下降、非痴呆的认知损害( CIND )和痴呆 4 , 15 。该研究定义 CIND 为表现任一认知域的客观认知损害,评分降低范围处于正常和痴呆 2 个界值之间。总体来讲,约 16.8% 的老年人可划入此类 16 , 17 。此类人群中显示最终进展至痴呆(在 5 年随访期间约 5% 的患者进展至痴呆)和死亡风险增加 18 。 CIND 这一名称,对医师来说有一个好处就是只需认定存在认知损害,无需考虑认知下降程度、是否存在功能损害以及可能的基础性原因。当然采用这一术语也有几项固有局限。一个缺陷就是,患者可能因基础病症(如终身的静止性脑损伤、精神发育迟滞或精神分裂症)导致认知下降而被考虑为 CIND ,但这些病症在全科或专科医师实践中是很明显的。这种情况下,医师并不涉及 CIND 的预后及诊断方法,重视的只是患者新出现的记忆下降的主诉。目前在加拿大记忆门诊就诊的患者中采用如下命名方法,即显示具有异质性的病因 19 ,包括有遗忘性、血管性、精神病性、神经病性、代谢性和混合性。 MCI 这一术语体现了正常状态与痴呆之间这一灰色地带特征,并在目前广泛应用 20-22 。这一术语适用于老年人群中存在短期或长期记忆损害,但无显著的日常认知功能损害者。最初 MCI 诊断标准需具备较此前认知水平下降的主观报告,且缓慢起病,症状持续 6 个月以上。目前主观报告又补充了记忆下降的客观证据,可通过简易或广泛认知测验获知,同时其他认知域一般无缺损 23 。不过虽然强调了客观的表现,但尚无界定记忆下降的确切表述。后来的工作是又扩大了定义,除记忆之外其他认知域也可显示损害。针对所有情况,该术语排除了因明显抑郁、谵妄、精神迟滞及其他精神障碍引发相关认知损害的患者。如果患者记忆严重下降,伴明显功能损害和其他认知损害,则患者符合痴呆临床标准,而非 MCI 。 本文之初描述的 W 先生病例,正与 MCI 的概念相符。因为 W 先生可能存在认知问题,不应认定为 “ 正常 ” 状态,但并未达到痴呆程度。关于 MCI 和 CIND 诊断标准的差别,见表 1 。 血管性危险因素 很多 MCI 患者存在血管性危险因素,某些情况下,影像学显示的无症状性脑梗死会放大任何退行性脑病的效应。在另外情况下,患者存在一系列无症状卒中或临床卒中,从而产生累积效应并影响到认知功能,而大脑并不显示 AD 相关改变。这些病例中可采用血管性认知损害( VCI )的诊断而非 MCI 。引入 VCI 意在强调大脑血管性损伤导致认知损害的高发生率 24 。这一术语涵盖了因血管性疾病造成的各程度的认知损害:某些病例按目前定义可考虑为 CIND ,其他病例可能符合血管性痴呆( VaD )标准,还有些病例会认为是 AD 与脑血管病的混合(混合性痴呆) 25-27 。而纳入最轻度的认知损害,将会使患者和医务人员在未达到明显痴呆阶段之前优先采取预防性策略。对这些个体来讲,应识别并适当治疗高血压的证据充分(见 “ 血管性危险因素的治疗 ” 节),而对治疗其它危险因素的证据尚不能令人信服。 对 MCI 的争议 对 MCI 的临床概念尚有争议,采用的有几种不同的记忆下降诊断标准和定义。依诊断标准的差异, MCI 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有相当的变异 17 , 28 。由于这种不确定性,有人反对临床应用 MCI 这一术语 29 。但作为一个诊断实体,该术语在医师和患者中使用日益广泛,并使得对患者自然病程的认识较之以往更加准确 30 , 31 。已证实识别处于此阶段的病症可作为可行的预防性治疗最佳切入点 32 。而 MCI 越来越多成为神经科、老年病科和家庭医师对存在认知损害老年患者的命名。 一个不确定因素为是否要考虑将轻度抑郁患者排除于 MCI 之外。有研究显示,由 MCI 继续发展至 AD 的患者中有 60% 存在抑郁,而抑郁实际上是 MCI 患者中有效的预后指证 33 。 图 1 : 认知与衰老的连续性模式图。图中 MCI 显示正常认知的下降,但未达到痴呆最低临界值。 另一挑战是评估 “ 功能活动的明显损害 ” ,作为一条痴呆标准,其在 MCI 与痴呆鉴别中有重要作用。不幸的是,功能活动的评估标准几乎没有达成共识,而何谓 “ 显著的 ” 功能损害当然也无共识。约 31% 的 MCI 患者可能存在轻微功能改变 34 ,有人甚至认为有必要列入功能改变的条目。 MCI 诊断要鉴别的关键点是这一改变是否影响到较高级功能,而这并不代表 “ 显著的损害 ” 。不过这仍是一个很粗略的界定,发现功能损害最敏感的问题是询问患者能否保持原有爱好、处理复杂财务事项、会使用新设备和工具、或者发现他们重复同样错误、或忘记年月日 35 。在客观评价记忆下降方面的争议在于,是选择简易认知测验还是全套神经心理学评定。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通常会发现 MCI 患者存在微妙但又显著的差异 36 。可能最好是将 MCI 视为具有一定程度异质性的临床综合征,对某些患者来说还可能为痴呆前驱症状(图 1 )。 诊断方法 应发现并诊断 MCI 患者,因为他们较之正常人群有更高的发展至 AD 或其他类型痴呆的危险 22 。尚无相关研究验证特异性的诊断方法。部分医师建议 MCI 诊断过程亦应与痴呆诊断相似,即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简易认知测试,以及实验室检查(以寻找记忆下降的可逆性原因) 10 。采用 CT 和 MRI 等神经影像学方法判定预后的研究颇为深入,但尚无研究显示家庭医师需对 MCI 患者行此类检查。 2001 年之前,一直没有特异的判定 MCI 的简易认知测试。虽然 MMSE 有相当程度的应用价值,但对 MCI 的敏感性偏低 37 。此后,研制出数种简易认知测试工具用于 MCI 筛查。尽管尚无针对这些测试的比较研究,其中 2 种测试 ——DemTect 38 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CA ) 39 —— 在事先确定为 MCI 患者中进行良好设计试验,显示出应用前景。 MoCA 由本文的数名作者研制,操作历时 10-15 分钟,评估以下认知域:延迟回忆、词语流畅性、视空间技能、画钟、执行功能、计算、抽象、语言、定向、注意和集中。在门诊招募、以法语或英语为母语的 277 名受试者中进行的验证性研究表明,该测试发现 MCI 及区别正常对照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90% 和 87% ,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89% 和 91% 。关于 MoCA 和评定指导,医师可自 www.mocatest.org 免费获取。 DemTect 用于评估词语回忆、数字转换、语义性词语流畅性和数字广度。在以英语为母语的 363 名受试者中进行的验证性研究中发现,该测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80% 和 92% 。 MoCA 和 DemTect 最重要的限制因素是尚未在家庭医师执业机构中加以验证。 进展至痴呆的危险 本文之初的病例中, W 先生询问其是否表现为 AD 早期征象,其病情是否会进一步加重。他的关切可以理解,因为认定为 MCI 的患者中进展至痴呆特别是 AD 的比例较高。其它某些病例存在路易体痴呆( DLB )或脑梗死的病理证据 40 。在多数基于门诊的 MCI 研究中, 40%~80% 的 MCI 患者在 5 年的随访期内进展为 AD ,年转化率约为 10%-15% 28 , 41-47 。而基于人群样本的转化率则较 MCI 人群有实质性减少 48 。尚不清楚是否所有 MCI 患者都将进展至 AD 。在记忆门诊进行的一项 10 年随访研究中,维瑟( Visser )和同事发现 64 例 MCI 患者进展至痴呆的危险为 48% 49 。加拿大的一项研究从记忆门诊招募 89 名 MCI 患者,即使在记忆问题出现 10 年后,仍有约 25% 的患者未再有进展 50-52 。对诊断为 MCI 的患者分类显示,其中包括很多不会进展至 AD 或其它类型痴呆的患者,或者不再有进展,甚至在第 2 次访视时并无认知损害。最好将 MCI 患者视为具有痴呆高危险的群体 43-46 , 53 。 对初始表现为 MCI 的患者,能否确定在一段时间(如 5 年)内进展至痴呆的可能性?进展至 AD 的患者,在从临床角度正式诊断为痴呆之前数年,即可显示出可测量的明显缺损 54 。在寻找 MCI 的预后性标志物方面已经作了很多努力,这些研究大多样本量少,历时年限短 55 , 56 。某些生物标志物、影像学技术和神经心理学测试都曾用于此类研究中(框 2 ) 57-82 ,结果尚具有预测性应用的前景。然而,在敏感性、特异性、可重复性和易用性方面,现有证据尚不充分。所以,不建议将上述检查作为预测 MCI 进展至痴呆的常规检查项目。而在未来,联合认知测试和影像学技术,有望实现更准确的预测值。但在目前,最佳建议仍是年度的临床随访。 治疗 MCI 的治疗在近期有关专著篇章和综述中都有过专题讨论 56 , 83 ,但针对这些疗法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 )均不能列为 1 等水平证据。即便如此,很多潜在干预措施(包括非药物和药物干预)都值得讨论。表 2 提供了 MCI 非药物治疗的相关信息 84-98 。 非药物治疗 治疗加剧和共患病症 多种病症可加剧 MCI 的记忆下降,或导致认知正常人群发生 MCI 。虽然尚未有正式 RCT 研究,但仍建议对此类因素予以重视。 睡眠障碍患者常表现为记忆下降 99 ,这应作为 MCI 评定和治疗过程中合理因素 99-101 。对报告有睡眠问题的患者,建议转诊至睡眠专科门诊进行睡眠呼吸暂停的评定。 痴呆和抑郁的重叠一直是一项重要问题,未经治疗的抑郁症将加剧或放大记忆下降 102-106 。在 MCI 和早期 AD 患者中,如存在抑郁,应予以适当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框 2 : 经研究用于预测 MCI 进展至 AD 风险的生物标志物及其他检测项目。 生物标志物 n 脑脊液中的 Aβ 和 tau 蛋白 57 n 基因标志物:载脂蛋白 E 基因( APOE ) 58 n 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59 n 低密度脂蛋白( LDL )升高或 LDL 与高密度脂蛋白( HDL )比值升高 60 n 血清白细胞介素 -6 ( IL-6 ) 61 n 嗅觉功能失调 62 , 63 n 血液血红蛋白氧合酶 -1 ( HO-1 ) 64 影像学技术 n 海马体积 65 n 全脑或海马体积变化率 66 , 67 n PET 或 SPECT 显示局部脑功能降低 68-77 n 采用匹兹堡复合物( PIB )放射性示踪剂通过 PET 显示 Aβ 的沉积形式 78 神经心理学测试 n 正规神经心理学成套测试(特别是测试延迟词语回忆和执行功能) 79-82 有人提出社会隔离也作为加剧因素。在斯德哥尔摩市国王岛( Kungsholmen )区进行的一项重要研究显示 107 ,社交网络狭小或局限可增加 60% 的痴呆危险,且与社会联系程度成明显线性关系。且有显示,广泛社交网络可预防痴呆。这就明确要求终身参与社会互动。故而作为可调整的危险因素,应鼓励 MCI 患者进行社会互动。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尚缺乏相关文献,也无法就此作明确推荐。 认知干预 在健康老人中进行的纵向队列研究表明,参加益智活动(忙碌的生活方式;新颖的挑战智力活动)者的记忆和语言能力较未参加者为佳 86 。中年即参加益智活动和社会活动者,可减少 AD 风险 90 , 91 。一项关于认知干预(记忆训练、认知加工提速或推理,较之于未参加训练者)的大型 RCT 共纳入 2832 名健康老人 93 ,结果显示接受训练干预者相关认知域评分提高。正性效应(即延缓认知功能及复杂日常活动的下降)可持续 2 年以上,甚至经过 5 年随访,仍达中等至高等效应值 108 。良好证据显示,在健康老人中进行认知训练有助于提高认知效果(通过相关指标显示)。 均为小样本的 2 项非随机研究和 2 项 RCT 报告指出,对 MCI 患者进行认知训练可长期提高认知评分(工作记忆和语词情景记忆) 95 , 96 , 98 。贝尔维尔( Belleville )和同事 97 的研究共纳入 28 名 MCI 受试者,报告显示参加多因素记忆训练项目者相对于未参加者,记忆改善幅度较大,相关情景记忆的评定达到中等至高等效应值。 表2:MCI的非药物治疗研究 研究 研究设计 受试人群 终点指标 结果 评价 体育锻炼 克尔库姆( Colcombe )等 84 18 项随机对照试验( RCT )的荟萃分析( meta-analysis ) 大多数为健康老人;少量为门诊患者 认知评分 对执行功能有阳性效果,中等效应值( moderate effect size ) 0.478 无针对 MCI 的单独分析或数据 海恩( Heyn )等 85 30 项 RCT 的荟萃分析 痴呆患者 躯体、功能、行为及认知评分 对认知评分和功能评分有阳性效果,总体高等效应值 0.62 组间存在异质性;其中 9 项 RCT 为 MCI 研究 克雷默( Kramer )等 86 RCT 的综述及前瞻性研究 健康老人 认知评分 对执行功能有阳性效果 莱特尔( Lytle )等 87 前瞻性研究 社区样本 2 年后 MMSE 评分 随访期认知下降风险降低(比值比 0.39 ) 劳林( Laurin )等 88 前瞻性研究 社区样本 认知损害 5 年后认知损害、 AD 和痴呆风险均降低( OR 分别为 0.58 、 0.50 、 0.63 ) 社会心理干预 石崎( lshizaki )等 89 前瞻性研究 AD 患者和对照者 认知、情感、临床整体评分 认知和情感评分改善 小样本;无安慰剂组 对 MCI 进行认知干预的各项研究所显示的结果令人鼓舞。然而采取这些治疗措施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大规模认知干预仍需要消耗相当多的资源。在这一疗法推荐广泛应用之前,需要在大样本人群中进行更多合理设计的 RCT 研究。而目前认定,有组织的认知干预有益于预防 MCI 进展的证据尚不足。对于一般的脑力活动,仅在基于人群研究中发现,中年时期参加益智和社交活动可减少 AD 发生 90 , 91 。这些数据并不提示 65 岁以上人群的 RCT 也会有同样水平的效果,或者对 MCI 患者较之对照组可预防或延缓进展至 AD 。从另一方面来讲,由于日常参加益智活动几乎没有危害,对于无论有无记忆下降的老年人来说,医师和其它医疗保健人员应该推动将参加认知活动作为健康生活方式整体的一部分(框 1 )。已有数据提示,较之轻度痴呆患者,认知干预在相对轻度的认知缺损人群(健康老人和 MCI 患者)中,可发挥更大疗效。在小组中如采用结构化的项目进行认知干预,效果将更加明显,这就要求治疗师根据受试者的需求和能力选择适宜方法。 体育活动 无认知损害老年人中进行的几项纵向队列研究提示,体育锻炼可减少认知下降和痴呆风险 87 , 88 。但也有研究未显示出体育锻炼对认知下降和痴呆有保护作用 109 。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认知功能影响的 2 篇最新荟萃分析显示,体育锻炼对整体认知评分达到中等效应值 84 , 85 ,而科可姆( Colcombe )和克雷默( Kramer )报告认为针对执行控制的测定任务( tasks measuring executive control )达到高等效应值。从公共卫生角度采取可能的措施,以预防痴呆和认知下降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需要更多的 RCT 来评估老年人体育锻炼最佳方式,特别是在强度和持续时间方面。安全事项也是要多加强调。最后,明确针对 MCI 患者,观察体育锻炼对认知能力和认知下降影响的研究尚未开展。然而,对老年人群,无论是否存在记忆下降,医师和治疗师应推动他们进行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并与其整体体能相适应,并作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表2:MCI的非药物治疗研究(续) 研究 研究设计 受试人群 终点指标 结果 评价 认知干预 克雷默( Kramer )等 86 关于认知干预、休闲活动与环境之间效应的 RCT 综述及前瞻性研究 健康老人 认知评分 特定的认知功能改善 威尔森( Wilson )等 90 关于益智活动的前瞻性研究 纵向队列 平均随访 4.5 年后诊断为 AD 的情况 AD 风险降低( HR 0.67 );认知功能、工作记忆和认知加工速度衰退率降低(分别降低 67% 、 60% 、 30% ) 林斯特龙( Lindstrom )等 91 关于休闲活动(中年时期观看电视)的回顾性研究 AD 患者和对照者 诊断为 AD 的情况 观看电视增加 AD 风险( OR 1.30 );智力和社交活动降低 AD 风险( OR 分别为 0.84 、 0.82 ) 回顾性设计;基于受试者代理人的问卷 佛哈根( Verhaegen )等 92 干预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健康老人 记忆功能 记忆评分改善;高等效应值( 0.0.7 ) 在低智力状态为阴性效应 波尔( Ball )等 93 RCT 研究 健康老人 认知功能 特定的认知功能改善;长期效应( 2 年);未扩大化 高质量研究;随访至显示效应历时短 潘( Poon )等 94 采用视频会议的认知和社会心理干预 RCT 研究 MCI 和早期 AD 患者 认知功能 视频会议与面授训练对认知的等效性 小样本;无对照组 奥拉萨兰( Olazaran )等 95 关于认知刺激(益智活动)的 RCT 研究 MCI 和 AD 患者 认知、抑郁、功能影响 对认知功能和抑郁有阳性效果 未控制 1 型错误。 拉普( Rapp )等 96 关于记忆干预的 RCT 研究 MCI 患者 认知功能 对主观评定有阳性效果,并长期保持;对客观记忆评定无效 以无治疗组为对照组;小样本( 9 例为 MCI ) 贝尔维尔( Belleville )等 97 关于认知干预的临床试验 MCI 患者和对照者 认知和幸福感 对认知功能和幸福感有阳性效果 未随机化;以无治疗组为对照组;小样本( 26 例为 MCI ) 巩特尔( Gunther )等 98 关于认知干预的自身前后对照研究 MCI 患者 认知功能 相关训练对工作记忆、认知加工速度和记忆有效 无未训练组 注: OR= 比值比( odds rate ), HR= 风险比( hazard ratio )。 经同意改编自马苏德( Massoud )等 8 血管性危险因素的处理 几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血管性危险因素与认知损害相关 110-113 。 3 项临床试验结果 114-116 支持降压治疗减少认知下降危险的作用,对非痴呆老年人和 MCI 患者均是如此。欧洲收缩期高血压研究( Syst-Europe ) 114 研究中纳入 2418 名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 2 年后治疗组痴呆病例较对照组减少 50% 。将此结果外推,如果 1000 名高血压患者接受 5 年降压治疗,将可能预防 19 例痴呆。另一项研究脑血管病的降压治疗,显示对认知下降和痴呆的减少具有显著意义,但仍欠深刻 115 。第三项研究为在轻度认知缺损患者中比较卡托普利和苄氟噻嗪( bendrofluazide )的临床试验 116 。治疗组反应良好,舒张压降低的患者 2 项认知测验有显著改善。此 3 项研究提示,对伴高血压的老年 MCI 患者行降压治疗并无风险。而尚缺乏治疗其它血管性危险因素以减少随后发生痴呆的证据。例如,他汀类药一级预防试验未能提供对认知功能有益的证据 117 , 118 。建议将治疗血管性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作为预防 MCI 转化为痴呆的有效手段(框 1 )。 表3:预防MCI进展至痴呆的研究中,显示主要结局测定无益处 * 的各类药物 药物类型 研究者 病例数( n ) 结局 研究质量 † 评价 胆碱酯酶抑制剂( AChEI ) 多奈哌齐 沙罗威( Salloway )等 119 270 主要终点无显著效果 4/5 采用意向处理分析( intention to treat analysis , ITT );次要终点有显著效果;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停药率较高 多奈哌齐 帕特森 ( Petersen ) 等 120 769 主要终点无显著效果 4/5 采用 ITT ;次要终点有部分阳性效果;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停药率较高 卡巴拉汀 弗雷德曼( Feldman )等 121 1019 主要终点无显著效果 5/5 采用 ITT ;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停药率较高 加兰他敏 洛伊( Loy )等 122 1903 主要终点无显著效果 4/5 治疗组死亡率增加 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 ) 罗非昔布( Rofecoxib ) 泰尔( Thal )等 123 1457 主要终点无显著效果 5/5 采用 ITT ;两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停药率无差异 雌激素替代疗法 舒马克( Shumaker )等 124 4532 主要终点无显著效果 5/5 治疗组痴呆风险增加 其他 银杏 凡 · 东根( Van Dongen )等 125 214 主要终点无显著效果 5/5 采用 ITT ;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停药率略高 经同意改编自马苏德( Massoud )等 8 。 * 益处指达到有临床意义的症状改善或可预防 MCI 进展至痴呆。 † 研究质量采用加达德( Jadad )等 126 描述的评分方法评定。 药物治疗 几种类型的药物已经研究用于预防进展至痴呆,其中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 AChEI )、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 )、雌激素替代疗法、银杏制剂和维生素 E ( Vit E )。这些研究在临床症状有效改善或预防 MCI 进展至痴呆方面,均未显示疗效(表 3 ) 119-125 。在 AChEI 药物加兰他敏研究中发现,治疗组较对照组死亡率增加 122 。文献详情参见有关综述 55 , 56 , 83 及本文的背景文章 7 , 8 。考虑到这些结果,并不推荐应用上述药物治疗 MCI (框 1 )。 知识差距 本文中已提及了几项知识差距。最基础的问题是建立 MCI 诊断是否可以改变对老年患者的治疗,进而强化痴呆预防策略;或者反而增加了患者的焦虑。采用 MCI 这一诊断后,目前尚无相关研究,从临床层面上严格观察采用 MCI 术语所产生的心理和社会效应。但临床印象是,给出 MCI 诊断较之误导性地告知 “ 正常 ” 或 “ 不清楚 ” ,具有心理学上的益处。 尚缺乏的是简便、可靠、实用的工具来预测哪些 MCI 人群将进展至痴呆。这就需要大型的观察性研究,来阐明 MCI 演变过程中的复杂因素,以及进展至痴呆过程中危险因素的相互作用,目前已有部分研究正在实施中。矛盾的是,一旦出现可靠、廉价的生物标志物或神经心理学检测,则 MCI 这一术语应用可能会减少,甚或消失 127 。 如果 MCI 作为一项诊断继续存在,局限之一就是实践中缺乏诊断的标准化,如 “ 大多数功能保留 ” 如何定义,或医师应如何进行功能评估。就这一点来讲,作为痴呆定义中基本要素的 “ 显著功能损害 ” ,同样难以认定。 对任何诊断方法都需要通过纵向研究来验证。在目前尚无可供推荐的 MCI 诊断或筛查方法。比如, MCI 患者结构影像学改变会对其最终结局有无影响,与此相关的研究却较少开展。 所有已知药物和非药物干预的效果,还需要大型试验加以确定。比如,已知狭小或有限的社交网络可增加痴呆风险,但并不清楚加强老年人的社交互动的项目,是否会保护其不发生痴呆。 病例回顾 本文之初描述的病例中 W 先生符合 MCI 标准,由于存在来自其本人及其家属主观的记忆下降主诉,且有客观的短期记忆下降,日常功能保留,作为简易认知测试的 MMSE 可证实客观的记忆下降。类似测试项目如 MoCA 和 DemTect 可能会更进一步明确认知损害的证据。如有可能,进行全套的神经心理学检测,将有助于更好地记录客观的记忆损害,评估其他相关认知域,从而为将来提供基线数据。这种神经心理学测验并非强制性,而多数的家庭医师愿意对患者进行年度复查以追踪进展。 与 W 先生情况类似的 MCI 患者应尽可能进行血液检查,就其检查项目来讲,虽然目前在 MCI 中尚无文献提及这一问题,但应尽可能与痴呆患者的血液检查项目一致。具体到 W 先生,检查项目应包括目前早期痴呆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即全血细胞计数、 TSH 测定、 Vit B 12 、血清钙及电解质)。高血压为 W 先生的血管性危险因素,但尚未有 TIA 或卒中发生,故可适当选作 CT 进行结构影像学扫描,以评估可能的脑血管病促进因素。即使扫描显示为无症状性脑梗死,对 W 先生 MCI 诊断也不会改变,但应强烈动员其积极控制血管性危险因素。 应告知 W 先生其已是 MCI 患者,因此在未来数年中进展至痴呆存在较高风险(记忆门诊中此类患者在未来十年中约有 50%-75% 会转化为痴呆),而不应错误地安慰患者属于正常。当然,确实有不进展至痴呆的可能性,这就存在着一定的乐观空间。本病预后尚不明朗,故目前尚无广泛采用的预后判定手段。因而,推荐进行年度的临床复查。 以下讨论治疗的策略。应鼓励参加体育锻炼和益智活动,对伴有血管性危险因素的人群来说,这既是为了实现保持记忆的愿望,也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还要重申的是睡眠和缓解压力的重要性,应建议 W 先生晚间停服地西泮。还要鼓励其将强化血压控制作为未来保持记忆的重要手段,而在降压这方面,并没有其他特异性的疗法。 结论 医师将会见到越来越多轻度认知下降的患者,掌握诊断此类状态(如 MCI )的方法也就势在必行。家庭医师应熟悉 MCI 标准,并着手付诸实践。文献综述提供的证据显示,休闲活动、益智活动和体育活动,均应推动成为老年人和 MCI 患者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而在此类人群中,血管性危险因素应予以优先治疗。但并没有其他任何显示足够疗效的特异性疗法可供推荐 如同目前在糖尿病症状出现之前,可通过测定血糖筛查糖尿病,希望将来无症状的 AD 患者能在症状出现之前得以发现和诊断。到那时,诸如 MCI 等具有临床异质性的命名可能会消失。而在目前,这一临床命名仍可辅助医师诊疗并有益患者保健,故而在普通医师的临床知识库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已经同行评议。 利益冲突: 霍华德 • 切特柯夫为加拿大辉瑞公司、神经化学公司、加拿大灵北公司顾问委员会委员,获加拿大辉瑞和加拿大灵北的发言人费用及加拿大辉瑞的研究资金、为神经泰瑞克斯公司顾问。齐亚德 • 纳斯尔丁为辉瑞的项目组织者和顾问,及辉瑞、诺华和杨森 - 奥托公司的顾问委员会委员并获其发言人费用,获诺华、杨森 - 奥托公司、神经化学、米利亚德和赛诺菲 - 安方特公司的研究资金。法迪 • 马苏德为杨森 - 奥托公司、加拿大灵北、诺华和辉瑞公司顾问委员会委员,并获发言人费用和研究基金。克里斯蒂安 • 伯克蒂获杨森 - 奥托公司和加拿大辉瑞公司的发言人费用。莫里斯 • 弗里德曼为辉瑞、杨森 - 奥托公司、诺华和惠氏公司顾问委员会委员,获辉瑞、杨森 - 奥托公司、诺华和加拿大灵北公司的发言人费用及辉瑞、加拿大灵北、礼来公司的研究经费。霍华德 • 伯格曼获辉瑞、诺华公司的研究资金。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受版权保护,医师可免费从 www.mocatest.org 获取,霍华德 • 切特柯夫为其高级作者,齐亚德 • 纳斯尔丁为第一作者。 第三次 CCCDTD 与会者声明的利益冲突细节详见本专辑前言的附录 3 (可在线从 www.cmaj.ca/cgi/content/full/178/3/316/DC2 获取) 关于作者: 霍华德 • 切特柯夫,法迪 • 马苏德,齐亚德 • 纳斯尔丁和西维尔 • 贝尔维尔参与本文起草,克里斯蒂安 • 伯克蒂,伊夫 • 琼尼特和霍华德 • 伯格曼参与文献分析。全体作者均参与了研究的构思和设计,针对原稿中重要的智力内容予以修改,并同意最终版本提交出版。 志谢: 感谢犹太人总医院记忆门诊临床人员的合作,同时感谢谢莉 • 所罗门和克里斯 • 侯赛因优秀的行政协助。 本项工作受霍华德 • 切特柯夫所获魁北克医学研究基金会国家学者奖金的资助,并受霍华德 • 切特柯夫和霍华德 • 伯格曼所获加拿大卫生研究院资金的资助。 编者注: 加拿大第 3 届 CCCDTD 的建议的背景文章及支持证据,在《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 2007 年 10 月号发表,可从 www.alzheimersanddementia.org 获取,亦可免费从 www.cccdtd.ca 获取(已经爱思唯尔同意)。 参考文献 1. JonkerC, Geerlings MI, Schmand B. Are memory complaints predictive for dementia? Areview of clinical and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 2000;15:983-91. 2. HanninenT, Hallikainen M, Tuomainen S, et al. Prevalence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elderly subjects. Acta Neurol Scand 2002;106:148-54. 3. HeadsUp for Healthier Brains media kit: poll summary sheet. Toronto:Alzheimer Society of Canada;2007. Available: www.alzheimer.ca/english/media/headsup07-pollsummary.htm (accessed 2008 Apr 9). 4. CSHA.The incidence of dementia in Canada.The Canadian Study of Health and Aging Working Group. Neurology 2000;55:66-73. 5. Goldstein LB, Adams R, Alberts MJ, et al. Primary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 a guideline from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Council —cosponsored by the Atherosclerotic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Interdisciplinary Working Group; Cardiovascular Nursing Council; ClinicalCardiology Council;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tabolism Council; andthe Quality of Care and Outcomes Research Interdisciplinary Working Group: the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affirms the value of this guideline. Stroke 2006;37:1583-633. 6. ChertkowH.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ementia: introduction. Introducing a seriesbased on the Third Canadian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of Dementia. CMAJ 2008;178:316-21. 7. ChertkowH, Nasreddine Z, Joanette Y, et al.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cognitiveimpairment, no dementia: Part A, concept and diagnosis. Alzheimers Dement 2007;3:266-82. 8. Massoud F, Belleville S, Bergman H, et al.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nodementia: Part B, therapy. Alzheimers Dement 2007;3:283-91. 9. McKhann G, Drachman D, Folstein M, et al. Clinical diagno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report ofthe NINCDS–ADRDA Work Group under the auspices of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Human Services Task Force on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logy 1984;34:939-44. 10. FeldmanHH, Jacova C, Robillard A, 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ementia: 2.Diagnosis. CMAJ 2008;178:825-36. 11. SalthouseT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cognitive aging .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Associates; 1991. p. 438. 12. SliwinskiM, Lipton RB, Buschke H, et al. The effects of preclinical dementia onestimates of normal cognitive functioning in aging. J Gerontol B Psychol SciSoc Sci 1996;51:217-25. 13. Bennett DA, Schneider JA, Arvanitakis Z, et al. Neuropathology of older persons without cognitiveimpairment from two community-based studies. Neurology 2006;66:1837-44. 14. Kaufman DW, Kelly JP, Rosenberg L, et al. Recent patterns of medication use in the ambulatoryadult popu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Slone survey. JAMA 2002;287:337-44. 15. TuokkoH, Frerichs RJ. Cognitive impairment with no dementia (CIND): longitudinalstudies, the findings and the issues. Clin Neuropsychol 2000;14:504-25. 16. Graham JE, Rockwood K, Beattie BL, et al. Prevalence and severity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withand without dementia in an elderly population. Lancet 1997;349:1793-6. 17. EblyEM, Hogan DB, Parhad IM.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the nondemented elderly.Results from the Canadian Study of Health and Aging. Arch Neurol 1995;52:612-9. 18. Tuokko H, Frerichs R, Graham J, et al. Five-year follow-up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with nodementia. Arch Neurol 2003;60:577-82. 19. FeldmanH, Levy AR,Hsiung GY, et al. A Canadian cohort study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relateddementias (ACCORD): study methods and baseline results. Neuroepidemiology 2003;22:265-74. 20. SmithAD, Jobst K. Use of structural imaging to study the progression of Alzheimer'sdisease. Br Med Bull 1996;52:575-86. 21. PetersenRC, Smith GE, Waring SC, et al.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clin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outcome. Arch Neurol 1999;56:303-8. 22. PetersenRC, Stevens JC, Ganguli M, et al. Practice parameter: early detection ofdementia: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 evidence-based review). Report of theQuality Standards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of Neurology. Neurology 2001;56:1133-42. 23. PetersenRC, Smith GE, Ivnik RJ, et al. Apolipoprotein E status as a predictor of thedevelop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 memory-impaired individuals . JAMA 1995;273:1274-8. 24. HachinskiV. Preventable senility: a call for action against the vascular dementias. Lancet 1992;340:645-8. 25. HachinskiV. Vascular dementia: a radical redefinition. Dementia 1994;5:130-2. 26. O'Brien JT, Erkinjuntti T, Reisberg B, et al.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LancetNeurol 2003;2:89-98. 27. RockwoodK, Davis H, MacKnight C, et al. The Consortium to Investigate VascularImpairment of Cognition: methods and first findings. Can J Neurol Sci 2003;30:237-43. 28. FiskJD, Merry HR, Rockwood K. Variations in case definition affect prevalence butnot outcomes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Neurology 2003;61:1179-84. 29. GauthierS, Touchon J.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s not a clinical entity and should notbe treated. Arch Neurol 2005;62:1164-6. 30. PetersenRC. Aging,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l Clin 2000;18:789-805. 31. PetersenR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transition between aging and Alzheimer'sdisease. Neurologia 2000;15:93-101. 32. Blacker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 no benefit from vitamin E, little fromdonepezil. N Engl J Med 2005;352:2439-41. 33. VisserPJ, Verhey FR, Ponds RW Distinction between preclinical Alzheimer's disease anddepression. J Am Geriatr Soc 2000;48:479-84. 34. ArteroS, Touchon J., Ritchie K. Disability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longitudinal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 2001;16:1092-7. 35. Galvin JE, Roe CM, Powlishta KK, et al. The AD8: a brief informant interview to detectdementia. Neurology 2005;65:559-64. 36. Lautenschlager NT, Riemenschneider M, Drzezga A, et al. Primary degenerative mild cognitiveimpairment: study population, clinical, brain imaging and biochemical findings. Dement Geriatr Cogn Disord 2001;12:379-86. 37. PetersenRC, Smith GE, Waring SC, et al.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clin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outcome. Arch Neurol 1999;56:303-8. 38. Kalbe E, Kessler J, Calabrese P, et al. DemTect: a new, sensitive cognitive screening test tosupport the diagnosis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early dementia. Int JGeriatr Psychiatry 2004;19:136-43. 39. NasreddineZS, Phillips NA, Bedirian V, et al. The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 abrief screening tool fo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J Am Geriatr Soc 2005;53:695-9. 40. Bennett DA, Schneider JA, Bienias JL, et al.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s related to Alzheimerdisease pathology and cerebral infarctions. Neurology 2005;64:834-41. 41. GrundmanM, Petersen RC, Morris JC, et al. ADSC Cooperative Study. Rate of dementia ofthe Alzheimer type (DAT) in subject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 Neurology 1996;46:A403. 42. Daly E,Zaitchik D, Copeland M, et al. Predicting conversion to Alzheimer disease usingstandardized clinical information. Arch Neurol 2000;57:675-80. 43. Frisoni GB, Padovani A, Wahlund LO. The predementia diagnosis of Alzheimer disease. AlzheimerDis Assoc Disord 2004;18:51-3. 44. BennettDA.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Clin Geriatr Med 2004;20:15-25. 45. Bennett DA, Wilson RS, Schneider JA, et al. Natural history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olderpersons. Neurology 2002;59:198-205. 46. DuboisB, Albert ML. Amnestic MCI or prodromal Alzheimer's disease? Lancet Neurol 2004;3:246-8. 47. Morris JC, Storandt M, Miller JP, et al.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represents early-stageAlzheimer disease. Arch Neurol 2001;58:397-405. 48. RitchieK, Leibovici D, Ledesert B, et al. A typology of sub-clinical senescentcognitive disorder. Br J Psychiatry 1996;168:470-6. 49. Visser PJ, Kester A, Jolles J, et al. Ten-year risk of dementia in subjects with mildcognitive impairment. Neurology 2006;67:1201-7. 50. Chertkow H, Verret L, Bergman H, et al. Predicting progression to dementia in elderly subjects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Proceedings ofthe 2001 Contemporary Clinical Issues Plenary Session. 53rd Annual Meeting ofthe American Academyof Neurology; 2001 May 5–11; Philadelphia. 51. ChertkowH. High and low tech prediction of progression to Alzheimer disease in mildcognitive impairment. Neurobiol Aging 2004;25:S5. 52. ChertkowHM, Bergman H, Bocti C, et al. 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a referralpopulation-a non-progressing subgroup exists on long-term follow-up .Proceedings of the ICAD–Alzheimer's Association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Alzheimer's Disease and Related Disorders; 2006 July; Madrid. 53. BennettDA. Update o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Curr Neurol Neurosci Rep 2003;3:379-84. 54. Saxton J, Lopez OL, Ratcliff G, et al. Preclinical Alzheimer disease: neuropsychological testperformance 1.5 to 8 years prior to onset. Neurology 2004;63:2341-7. 55. Gauthier S, Reisberg B., Zaudig M., et al.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Lancet 2006;367:1262-70. 56. Chertkow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very early stage Alzheimer's disease. In:Gauthier S, ed. Clinic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Third Edition. London: Informa UK;2006:205-221. 57. Andreasen N, Minthon L, Vanmechelen E, et al. Cerebrospinal fluid tau and Abeta42 as predictors ofdevelop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NeurosciLett 1999;273:5-8. 58. Bartres-Faz D, Junque C, Lopez-Alomar A, et al. Neuropsychological and genetic differences betweenage-associated memory impairment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entities. JAm Geriatr Soc 2001;49:985-90. 59. LehmannM, Gottfries CG, Regland B. Identification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theelderly: Homocysteine is an early marker. Dement Geriatr Cogn Disord 1999;10:12-20. 60. CorradaM, Kawas C. Plasma total cholesterol, LDL, HDL levels and the risk of AlzheimerDisease: the Baltimore Longitudinal Study of Aging . Neurology 2002;58:A106. 61. Yaffe K, Simonsick E, Launer L, et al. Inflammatory markers and cognitive decline inwell-functioning elders: the Health ABC Study . Neurology 2002;58:A106. 62. Graves AB, Bowen JD, Rajaram L, et al. Impaired olfaction as a marker for cognitive decline:interaction with apolipoprotein E epsilon4 status. Neurology 1999;53:1480-7. 63. Djordjevic J, Jones-Gotman M, De Sousa K, et al. Olfaction in patient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nd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biol Aging 2008;29:693-706. 64. Schipper HM, Chertkow H, Mehindate K, et al. Evaluation of heme oxygenase-1 as a systemic biologicalmarker of sporadic AD. Neurology 2000;54:1297-304. 65. Jack CR, Petersen RC, Xu Y, et al. Rate of medial temporal lobe atrophy in typical agingand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logy 1998;51:993-9. 66. Fox NC.Increased rates of atrophy in early and preclinical AD: studies withregistration of serial MRI. Neurobiol Aging 2000;21:S74. 67. Jack CR Jr, Petersen RC, Xu Y, et al. Rates of hippocampal atrophy correlate with change inclinical status in aging and AD. Neurology 2000;55:484-9. 68. De Leon MJ, Convit A, et al. Longitudinalmeasures of hippocampal formation pathology and CSF measures of phospho-tau andamyloid beta: early markers for Alzheimer disease. Seventh InternationalGeneva/Springfield Symposium on Advances in Alzheimer Therapy; 2002; Geneva. 69. De Leon MJ, Convit A, Wolf OT, et al. Prediction of cognitive decline in normal elderlysubjects with 2- fluoro-2-deoxy-D-glucose/poitron-emission tomography(FDG/PET).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1;98:10966-71. 70. Reiman EM, Caselli RJ, Yun LS, et al. Preclinical evidence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 personshomozygous for the epsilon 4 allele for apolipoprotein E. N Engl J Med 1996;334:752-8. 71. McKelvey R, Bergman H, Stern J, et al. Lack of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SPECT abnormalitiesin non-demented elderly subjects with memory loss. Can J Neurol Sci 1999;26:23-8. 72. Johnson KA, Jones K, Holman BL, et al. Preclinical predic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usingSPECT. Neurology 1998;50:1563-71. 73. Kantarci K, Jack CR Jr, Xu YC, et al. Regional metabolic patterns in mild cognitiveimpairment and Alzheimer's disease: a 1H MRS study. Neurology 2000;55:210-7. 74. NordbergA. PET activation in MCI and AD patients.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AnnualSpringfield/Geneva Symposium on Advances in Alzheimer Therapy; 2002; Geneva. 75. Bookheimer SY, Strojwas M, et al. Patterns of brain activation in people at risk for Alzheimer's disease. NEngl J Med 2000;343:450-6. 76. NordbergA. PET imaging of amyloid in Alzheimer's disease. Lancet Neurol 2004;3:519-27. 77. Mintun MA, Larossa GN, Sheline YI, et al. PIBin a nondemented population: potential antecedent marker of Alzheimer disease. Neurology 2006;67:446-52. 78. DeKosky ST , Mathis CA , Price JC, et al. Pattern of amyloid plaque depositionwith Pittsburghcoumpound-B (PIB)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Proceedings of the ICAD–Alzheimer's Association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Alzheimer's Disease and Related Disorders; 2006; Madrid. 79. Tierney MC, Szalai JP, Snow WG, et al. The prediction of Alzheimer disease. The role ofpatient and informant perceptions of cognitive deficits. Arch Neurol 1996;53:423-7. 80. DevanandDP, Folz M, Gorlyn M, et al. Questionable dementia: clinical course andpredictors of outcome. J Am Geriatr Soc 1997;45:321-8. 81. Devanand DP, Michaels-Marston KS, Liu X, et al. Olfactory deficits in patients with mild cognitiveimpairment predict Alzheimer's disease at follow-up. Am J Psychiatry 2000;157:1399-405. 82. Albert MS, Moss MB, Tanzi R, et al. Preclinical prediction of AD using neuropsychologicaltests. J Int Neuropsychol Soc 2001;7:631-9. 83. ChertkowH. Emerging pharmacological therapies fo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TuokkoHA, Hultsch DF, editors.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ternationalperspectives. New York:Taylor Francis; 2006. p. 217-43. 84. ColcombeS, Kramer AF. Fitness effects on 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older adults: ameta-analytic study. Psychol Sci 2003;14:125-30. 85. Heyn P, Abreu BC, Ottenbacher KJ.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elderly persons with cognitiveimpairment and dementia: a meta-analysis.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04;85:1694-704. 86. KramerAF, Bherer L, Colcombe SJ, et al.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cognitive andbrain plasticity during aging.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2004;59:M940-57. 87. Lytle ME, Vander Bilt J, Pandav RS, et al. Exercise level and cognitive decline: the MoVIESproject. Alzheimer Dis Assoc Disord 2004;18:57-64. 88. LaurinD, Verreault R, Lindsay J,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cognitiveimpairment and dementia in elderly persons. Arch Neurol 2001;58:498-504. 89. IshizakiJ, Meguro K, Ohe K, et al. Therapeutic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 for elderlysubjects with very mild Alzheimer disease in a community: the Tajiri Project. AlzheimerDis Assoc Disord 2002;16:261-9. 90. Wilson RS, Mendes De Leon CF, Barnes LL, et al. Participation in cognitively stimulating activities andrisk of incident Alzheimer disease. JAMA 2002;287:742-8. 91. Lindstrom HA, Fritsch T, Petot G, et al.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levision viewing in midlifeand the develop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 a case–control study. BrainCogn 2005;58:157-65. 92. VerhaeghenP, Marcoen A, Goossens L. Improving memory performance in the aged throughmnemonic training: a meta-analytic study. Psychol Aging 1992;7:242-51. 93. Ball K, Berch DB, Helmers KF, et al. Effects of cognitive training interventions with olderadul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AMA 2002;288:2271-81. 94. Poon P, Hui E, Dai D, et al. Cognitiveintervention for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persons with memory problems:telemedicine versus face-to-face treatment.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 2005;20:285-6. 95. Olazaran J, Muniz R, Reisberg B, et al. Benefits of cognitive-motor intervention in MCI andmild to moderate Alzheimer disease. Neurology 2004;63:2348-53. 96. Rapp S,Brenes G, Marsh AP. Memory enhancement training for older adults with mildcognitive impairment: a preliminary study. Aging Ment Health 2002;6:5-11. 97. Belleville S, Gilbert B, Fontaine F, et al. Improvement of episodic memory in persons with mild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healthy older adults: evidence from a cognitiveintervention program. Dement Geriatr Cogn Disord 2006;22:486-99. 98. Gunther VK, Schafer P, Holzner BJ, et al. Long-term improvements in cognitive performance throughcomputer-assisted cognitive training: a pilot study in a residential home forolder people. Aging Ment Health 2003;7:200-6. 99. BliwiseDL. Is sleep apnea a cause of reversible dementia in old age? J Am GeriatrSoc 1996;44:1407-9. 100. Boeve BF, Silber MH, Ferman TJ, et al.Association of 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mayreflect an underlying synucleinopathy. Mov Disord 2001;16:622-30. 101. Riemann D, Hohagen F, BahroM, et al. Cholinergicneurotransmission, REM sleep and depression. J Psychosom Res 1994;38(Suppl 1):15-25. 102. Adler G, Bramesfeld A, Jajcevic A. Mildcognitive impairment in old-age de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EEGslow-wave power. Neuropsychobiology 1999;40:218-22. 103. Alexopoulos GS. Heterogeneity andcomorbidity in dementia-depression syndromes . Int J GeriatrPsychiatry 1991;6:125-7. 104. Coen RF, Kirby M, SwanwickGR, et al. Distinguishingbetwee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or very mild Alzheimer's disease using thedelayed-word-recall test. Dement Geriatr Cogn Disord 1997;8:244-7. 105. Reischies FM, Neu P. Comorbidity of mildcognitive disorder and depression — a neuropsychological analysis. Eur Arch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000;250:186-93. 106. Alexopoulos GS, Meyers B,Young R, et al. The course ofgeriatric depression with reversible dementia: a controlled study. AmJ Psychiatry 1993;150:1693-9. 107. Fratiglioni L, Wang HX, Ericsson K, et al.Influence of social network on occurrence of dementia: a community-basedlongitudinal study. Lancet 2000;355:1315-9. 108. Willis SL, Tennstedt SL, Marsiske M, et al.Long-term effects of cognitive training on everyday functional outcomes inolder adults. JAMA 2006;296:2805-14. 109. Wilson RS, Beckett LA,Barnes LL, et al. Individualdifferences in rates of change in cognitive abilities of older persons. PsycholAging 2002;17:179-93. 110. Ott A, Stolk RP, van Harskamp F, et al.Diabetes mellitus and the risk of dementia: the Rotterdam Study. Neurology 1999;53:1937-42. 111. Yaffe K, Blackwell T,Kanaya AM, et al. Diabetes,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and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olderwomen. Neurology 2004;63:658-63. 112. Yaffe K, Kanaya A, Lindquist K, et al. Themetabolic syndrome, inflammation, and risk of cognitive decline. JAMA 2004;292:2237-42. 113. Elias MF, Elias PK, Sullivan LM, et al. Lowercognitive function in the presence of obesity and hypertension: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Int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 2003;27:260-8. 114. Forette F, Seux ML, Staessen JA, et al.Prevention of dementia in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ystolicHypertension in Europe (Syst-Eur) trial. Lancet 1998;352:1347-51. 115. Tzourio C, Anderson C, Chapman N, et al.Effects of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with perindopril and indapamide therapy ondementia and cognitive declin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rchIntern Med 2003;163:1069-75. 116. Starr JM, Whalley LJ, Deary IJ. The effectsof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on cognitive function: results from the HOPEstudy. J Am Geriatr Soc 1996;44:411-5. 117. Shepherd J, Blauw GJ, Murphy MB,et al. Pravastatin in elderly individuals at risk of vascular disease(PROSPE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02;360:1623-30. 118. Collins R, Armitage J, Parish S, et al.Effects of cholesterol-lowering with simvastatin on stroke and other majorvascular events in 20536 people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or other high-riskconditions. Lancet 2004;363:757-67. 119. Salloway S, Ferris S, Kluger A, et al.Efficacy of donepezil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trial. Neurology 2004;63:651-7. 120. Petersen RC, Thomas RG,Grundman M, et al. Vitamin Eand donepezil for the treatment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N Engl J Med 2005;352:2379-88. 121. Feldman HH, Ferris S, Winblad B, et al.Effect of rivastigmine on delay to diagno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from mildcognitive impairment: the InDDEx study. Lancet Neurol 2007;6:501-12. 122. Loy C, Schneider L. Galantamine forAlzheimer's disease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Cochrane Database SystRev 2006;(1):CD001747. 123. Thal LJ, Ferris SH, Kirby L, et al. Arandomized, double-blind, study of rofecoxib in patients with mild cognitiveimpairment.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05;30:1204-15. 124. Shumaker SA, Legault C,Rapp SR, et al. Estrogen plusprogestin and the incidence of dementia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postmenopausal women: the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Memory Study: 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JAMA 2003;289:2651-62. 125. Van Dongen M, van Rossum E, Kessels A, etal. Ginkgo for elderly people with dementia and age-associated memoryimpairment: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 Clin Epidemiol 2003;56:367-76. 126. Jadad AR , Moore RA, Carroll D, et al. The quality ofreport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Is blinding necessary? Control ClinTrials 1996;17:1-12. 127. Dubois B, Feldman HH, Jacova C, et al.Research criteria for the diagno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revising theNINCDS–ADRDA criteria. Lancet Neurol 2007;6:734-46. 通信作者: Dr. Howard Chertkow, Bloomfield Centre for Research inAging, Lady Davis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 Sir Mortimer B. Davis–JewishGeneral Hospital, McGill University, Montréal QC H3T 1E2; fax 514 340-8925; howard.chertkow@mcgill.ca 框 1 :关于轻度认知损害( MCI )和非痴呆的认知损害( CIND )定义、诊断和治疗的建议 * 定义 n 医师应意识到,多数痴呆的发展会经历可识别的轻度认知衰退阶段。轻度认知损害( MCI ,或称非痴呆的认知损害 )是衰退和痴呆的高度危险状态,故医师应熟悉这一概念 。 n 目前,推荐优先采用某一术语( MCI 或 CIND )的证据尚不足 。 诊断 n 如存在可疑认知损害,或欲了解患者的认知状态,且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 MMSE )评分在 “ 正常 ” 范围( 24-30 ),可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CA )、 DemTect 等测试,可有助于显示客观的认知下降 。 n 推荐增加深入的神经心理学测试以辅助确诊的证据充分 。 进展至痴呆的风险 n 向 MCI 患者及家属告知患者已出现痴呆症状,或将 MCI 与痴呆等同治疗的证据均不足 。 n 已证实 MCI 或 CIND 可增加痴呆和死亡的风险,医师应密切监测此类患者的证据尚可 。 非药物治疗 认知干预 n 目前,有组织的认知干预可有效预防 MCI 进展或用药递增的证据尚不足 。 n 对老年人群,无论是否存在记忆下降,医师和治疗师应推动他们参加认知活动,并作为 “ 健康生活方式 ” 的一部分。 —— 本条证据尚可 。 体育锻炼 n 目前,为预防进展至痴呆,对 MCI 患者应用特殊体育锻炼处方的证据尚不足 。 n 对老年人群,无论是否存在记忆下降,医师和治疗师应推动他们进行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并与其整体体能相适应,并作为 “ 健康生活方式 ” 的一部分。 —— 本条证据尚可 。 血管性危险因素的治疗 n 对 MCI 患者的血管性危险因素和合并症情况应优先筛查和治疗,因为这些因素可影响痴呆的发生和表现 。 n 治疗高血压:治疗老年收缩期高血压( 160mmHg )的证据充分。在降低卒中风险的同时,降低痴呆的发生。收缩压目标值应为 ≤140mmHg 。 n 有证据显示,治疗高血压可预防脑血管病( CVD )相关的进一步认知衰退。尚无有力证据表明某类降压药优于其它类,可考虑钙拮抗剂( CCB )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 。 n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目前,尚无证据支持应用阿司匹林明确治疗伴 CVD 痴呆(推荐强度 C ,证据水平 3 )。阿司匹林或其它抗血小板药物可用于预防适宜患者的卒中复发 5 。 药物治疗 n 目前,推荐对 MCI 患者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 AChEI )的证据尚不足 。 n 目前,不推荐对 MCI 患者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 )的证据尚可 。 n 目前,不推荐对 MCI 患者应用雌激素替代疗法的证据尚可 。 n 目前,不推荐对 MCI 患者应用银杏制剂或维生素 E ( Vit E )的证据尚可 。 * 以上建议均为加拿大第 2 次痴呆的诊断与治疗共识会议( CCCDTD )以来的新建议。
220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心脏衰竭】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高质量文章分享
WileyChina 2015-9-21 16:53
欧洲心脏衰竭期刊 ( 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 ) 是 排名第一 的心脏衰竭领域期刊,致力于推进心脏衰竭管理的知识研究,期刊刊发的综述和社论性文章,旨在提高公众对心脏衰竭领域的了解和对心脏衰竭的预防,检测和治疗等知识的认识。 热门文章 Clinical trials update from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Heart Failure meeting 2015: AUGMENT-HF, TITRATION, STOP-HF, HARMONIZE, LION HEART, MOOD-HF, and renin–angiotensin inhibitors in patients with heart and renal failure Pierpaolo Pellicori and Andrew L. Clark State of the Art: Newer biomarkers in heart failure Rudolf A. de Boer, Lori B. Daniels, Alan S. Maisel and James L. Januzzi Jr Neprilysin inhibition to treat heart failure: a tale of science, serendipity, and second chances John J.V. McMurray 特刊 NEW -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HFpEF) HFA Heart Failure Awareness Days Top cited articles: Celebrating 5 years as Editor-in-Chief of EJHF Sleep Apnoea /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and Heart Failure 综述 NEW - In-hospital worsening heart failure Javed Butler, Mihai Gheorghiade, Anita Kelkar, Gregg C. Fonarow, et al Agents with vasodilator properties in acute heart failure: how to design successful trials Alexandre Mebazaa, Dan Longrois, Marco Metra, et al 最新声明 NEW - Recommendations on pre-hospital early hospital management of acute heart failure: a consensus paper from the 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and the Society of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 Alexandre Mebazaa, M. Birhan Yilmaz, Phillip Levy, et al 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 joint consensus document on arrhythmias in heart failure, endorsed by the Heart Rhythm Society and the Asia Pacific Heart Rhythm Society Gregory Y.H. Lip, Frank R. Heinzel, Fiorenzo Gaita, Jose Rámon Gonzalez Juanatey et al 编辑精选文章 August 2015 NEW - Searching for new mechanisms of myocardial fibrosis with diagnostic and/or therapeutic potential NEW - Thromboembolic risk stratification of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heart failure in sinus rhythm: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高被引论文 2015 年高关注度论文 Renal effects of the angiotensin receptor neprilysin inhibitor LCZ696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nd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International REgistry to assess medical Practice with lOngitudinal obseRvation for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 (REPORT-HF): rationale for and design of a global registry 2013 年和2014年高被引论文 Cardiac output response to exercise in relation to metabolic demand in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EURObservational Research Programme: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1-year follow-up results of the Heart Failure Pilot Survey (ESC-HF Pilot)
个人分类: Health Science|2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坂田昌一病危时的中药处方
热度 5 keyuanwangshi 2015-9-18 00:50
王扬宗 坂田昌一(1911~1970)是日本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名古屋大学教授,尤以提出基本粒子的复合模型(又称坂田模型,1956)而闻名于世。五十年前,坂田在中国很有名,还因为他对于物质无限可分的看法,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1963年,他的《基本粒子的新概念》一文,从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上被转译为中文,发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杂志上,不久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1964年8月18日和24日,毛主席分别找哲学工作者和物理学家谈坂田的文章。那时,坂田正率团参加北京科学讨论会。8月23日,毛主席会见各国科学家时,见到坂田对他说读过你的文章。不久,坂田那篇文章又从日文重新翻译过来,发表在《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上,《红旗》杂志还根据毛主席的两次讲话加了很长的按语,引发了中国科学界和哲学界的热烈讨论。 坂田昌一在中国引起广泛关注事属偶然,却又有一定的必然性。坂田深受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影响,他的文章中还引用列宁的话,毛泽东认为他是一位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物理学家。共同的思想基础引发思想上的共鸣,就绝非偶然了。 至于坂田与中国科学界的交往则更早。早在1955年12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率中国科学代表团访问日本时,坂田专程从名古屋赶赴京都与郭沫若会面。次年,坂田随日本和平代表团访华期间,郭沫若曾设宴招待。1964年8月,坂田作为团长率60余人的日本科学代表团参加北京科学讨论会,郭沫若专门在四川饭店设宴款待他们,还当场为代表团的每个人写了一幅字赠送给他们。 有了以上的这些渊源,当1968年坂田昌一患多发性骨髓肿瘤,在日本国内医治没有明显效果之时,他想到了向中国求救于中医。他委托1964年日本科学代表团顾问、名古屋女子短期大学校长有山兼孝给郭沫若写信求助。郭沫若随即请卫生部提供了一份中医处方。据说坂田服用后病情有所好转。但到了1970年初,坂田病情恶化,靠输血维持生命。他又委托有山教授再次向郭沫若求助。 1970年1月20日,收到有山的信后,郭沫若立即与中科院的总理联络员刘西尧商量处理办法,刘西尧立即与卫生部军管主任邱国光同志联系,商请知名中医研究治疗处方。次日周恩来总理听取刘西尧的汇报后,立即批示同意按照刘西尧与郭沫若商量的办法处理。22日,卫生部提供了处方。郭沫若随即将处方寄往日本。 但在处方的辗转抄写过程中,有两味药出了点问题,一是鸡血藤写成了鸡血芚,二是阿胶珠写成了阿肢珠。有山等人对此不明,又写信向郭沫若询问。2月中旬,郭沫若收到有山的信后,立即请秘书向卫生部查询,搞清楚了事情原委。2月16日,郭沫若给有山复信说明情况。次日又请卫生部备好上述两药各三十剂,郭沫若随即委托日本友人转给坂田。 3月20日,坂田昌一亲自写信给郭沫若表示感谢,信中说:“由于我及时地继续服用该药,所以我想不久会恢复健康的。实际上最近已经渐渐地能在床上坐起来,因而写信的事也就轻松地做到了。对于先生的帮忙,谨致以由衷的谢忱。”3月30日,坂田又致信郭沫若说:“由于先生的帮助并托中国医学之福,我的病情已经全面好转,渐渐恢复了。但愿尽快恢复健康,有朝一日为中日学术交流多少作出点贡献。” 1970年5月中旬,有山兼孝致信郭沫若说,坂田病情好转,即将出院。但到了8月,坂田病情再度恶化。10月初,坂田致电郭沫若:“希望中日两国科学家携起手来,共同为人类的幸福和世界的发展而尽力的日子早日到来。希望早一刻回到这条战线。”这是坂田留给中国的遗言。10月16日,坂田在名古屋大学附属医院去世。有山随即写信给郭沫若报告了坂田去世的情况,信中说:“由于您的费心所得到的中医处方,到十月十一日坠入意识不明之前日,一直都在认真服用。由于对中医药之绝大信仰而生出的强韧的精神力量,加上长期服用所生出的罕见的持久的体力,看来在减轻疾病的痛苦上,发挥了很大的效果。卧病时不用说,就在最后的阶段也是这样……坂田教授遗憾万分地永眠了。但我相信:日中两国科学工作者诚心诚意的协作必将永远继续下去。” 郭沫若还应坂田夫人的请求,为坂田的墓碑题诗道:“科学与和平,创造日日新。微观小宇宙,力转大车轮。坂田昌一先生千古。” 最后将治疗坂田昌一多发性骨髓肿瘤的处方抄录如下,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 根据中医辨证分析,病在肝、脾、肾、督脉四经,治宜补肝肾,健脾胃,滋督脉,生骨髓,养气血。 处方:西洋参三钱(先煎好,然后与下列药煎好的汤兑在一起服用) 白术三钱 茯苓三钱 桔皮二钱 竹茹三钱 生薏仁五钱 砂仁二钱(砂仁后下) 生黄耆五钱 当归三钱 杭芍三钱 生地三钱 鸡血藤五钱 阿胶珠三钱 杜仲三钱 川断三钱 鼈甲三钱(要炒过的鼈甲) 龟板三钱(要炒过的龟板) 山萸肉三钱 忍冬芚一两 桑寄生三钱 以上药剂水剂服,文火煎半小时到一小时,煎成浓汁,每日一剂。 这个处方如果吃了以后很好,可以连续吃二三个月。病情如有变化,需另改处方。心情须保持恬静愉快,切忌操劳,加强对疾病斗争意志,忌服螃蟹,无鳞鱼及有刺激性食品。 ” 《中国科学报》 (2015-09-18 第6版 历史)
3083 次阅读|5 个评论
痴呆的诊断与治疗:前言(加拿大共识会议CCCDTD 2007专辑介绍)
tcmsuccessor 2015-9-14 09:00
痴呆的诊断与治疗:前言 加拿大第 3 届痴呆的诊断与治疗共识会议专辑介绍 霍华德 • 切特柯夫( Howard Chertkow ) 医学博士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ementia: Introduction. Introducing a series based on the Third Canadian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ementia . CMAJ ,2008 ,178( 3): 316-321 在未来 3 年中,北美的人口结构将到达一个转折点,目前临近 60 岁的 “ 婴儿潮 ” 一代开始步入 65 岁的老年期。 1991 年加拿大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 11.6% , 2016 年将增长至 16% , 2041 年为 23% 。伴随人口结构的转变,影响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将前所未有地成为关注的中心。痴呆(包括各类型痴呆及阿尔茨海默病 )患病率随年龄显著增加。 AD 患病率在 65~74 岁人群中为 1% , 75~84 岁人群中为 6.9% , 85 岁及以上人群中为 26% 1 。即便采用上述过时数据,可以预计未来十年中加拿大(图 1 )和美国记忆下降和痴呆患者数量将大大增加。在加拿大,每年有 60 150 例新发痴呆病例 2 ,目前约有 450 000 人罹患各类型痴呆。预计 30 年后这一数字将翻番 1 , 3 。与总体痴呆相比,血管性痴呆( VaD )将显著减少(由于高血压控制的进步)。预计 AD 患病率将急剧增加,除非有新的显著的预防方法出现。 框 1 :痴呆通用诊断标准 4 A .发生多种认知功能缺损,表现如下 2 种情况: 1 .记忆损害(学习新信息或回忆已学习信息的能力受损)。 2 .下列一种或更多种认知功能紊乱: — 失语(语言功能紊乱) — 失用(进行运动的能力受损,运动功能尚完整) — 失认(无法识别或辨别物体,感觉功能尚完整) — 执行功能紊乱(如计划、组织、排序、抽象) B . A1 和 A2 标准的认知缺陷均造成社会或职业功能严重损害,且较此前的功能水平有实质性的下降。 C .认知缺陷并非只发生于谵妄期间。 痴呆是一组有确定临床命名的疾病(框 1 )。影像学和神经病理学领域的支撑,使得对痴呆细节的认识达到新水平,对痴呆分类的理解在继续演变。 40 年前,痴呆分为皮质型痴呆和皮质下痴呆 5 。这种定位方法很不精确,但用于强调两类痴呆的差异,即无运动症状的痴呆(如 AD 、额颞叶痴呆)和更多类型的其他痴呆(典型表现为伴随运动和步态的异常)。图 2 所示为加拿大痴呆门诊常见的痴呆类型 6 。在这种分型中,常见的是混合性痴呆(通常为 AD 与 VaD )。混合性痴呆患者大脑中存在 2 种不同情况(退行性病变和血管性侵害),二者协同与单一情况相比,较早产生痴呆临床症状 7 。 AD 在给患者和受累家属带来强烈损害的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相当的经济负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尤其明显。据估计,每名轻度 AD 患者每年经济负担为 10 000 加元,重度 AD 患者为 37 000 加元 8 。如果这些患者均未入住长期照料机构,则将造成照料者的负担,而照料重任通常由患者配偶或子女承担。进行照料者支持,处理和治疗他们的压力,日益成为加拿大医师面临的问题。 图 1 :加拿大总体痴呆、 AD 和 VaD 预计患病情况 2 , 3 痴呆研究新进展 自从 1999 年第 2 届加拿大痴呆共识会议的建议发表以来 9 , 10 ,包括生物学与遗传学、风险评估和管理在内的诸多领域均取得进展。在神经影像学方面实质性进步有,磁共振成像( MRI )测量海马体积 11 ,以及应用 F- 脱氧葡萄糖和淀粉样蛋白配体进行正电子发射断层( PET )扫描 12 。其他进展包括认识到同型半胱氨酸在 AD 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 13 ,以及新发现的散发晚发型 AD 14 和某种类型额颞叶痴呆的相关基因 15 , 16 。已经认定血管性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将增加 AD 和 VaD 发病的可能性,这就为加强痴呆预防提供了契机。上述最新进展为选择痴呆最佳诊断方法提出了新课题。 在改进痴呆诊断的同时,痴呆处理亦有进步。尽管这方面研究存在固有困难,但仍研究和开发了新型非药物疗法。并已经推出了关于痴呆与驾驶的指南。虽然胆碱酯酶抑制剂( AChEI )的有效性一直存在争议,但仍广泛地应用于实践。美金刚(易倍申)已在加拿大引进。作为谷氨酸 N- 甲基 -D- 天门冬氨酸( NMDA )受体拮抗剂,该药对中重度 AD 有少许益处,但对轻度 AD 未显示疗效 17 。很多医师仍不能确定该药在 AD 治疗中的地位。在第 2 次共识会议上,对支持应用 Vit E 作为治疗药物已有异议,发表的指南中亦未推荐作常规应用。此后, Vit E 作为一种治疗干预手段受到冲击。 图 2 :加拿大记忆门诊常见的痴呆类型 6 。注:其他类型的混合性痴呆占总病例数的 10% 。 加拿大第 3 次痴呆诊断与治疗共识会议 面对痴呆的诊断和治疗的重大进展和最新证据, 2006 年 3 月召开了加拿大第 3 次痴呆诊断与治疗共识会议( CCCDTD3 )。本次会议的组织、筹划和结构尽可能依托 “ 指南研究与评价的评审( AGREE )协作机构 ” 建立的指南 18 ,符合其 23 条标准中的 19 条(见附录 1 )。由加拿大国内痴呆各领域著名专家组成的指导委员会组织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由政府、企业和非赢利性慈善组织赞助(见附录 2 )。会议总经费中制药公司的总投入未超过 50% 。对所有捐赠不加限制,组织和公司不对本建议的形式和内容有任何影响。 指南产生过程 在过程早期,通过与加拿大全科医师学会建立联系,在组织委员会中纳入该学会的代表。工作组成员的入选条件为在痴呆或相关领域富有专长且为国内享有声誉的带头人,或者因从事高质量的工作并具有开放协作的精神而著称。在各工作组中均纳入了一名家庭医师,以便从全科实践的角度审阅各项建议。每名成员均提供了一份书面利益冲突声明。 各工作组进行文献检索、准备背景文章并就一系列建议的草案达成一致。之后,文章和建议在网站上登载,并征求全体成员的反馈意见。以上过程历时数月。工作组对各疗法证据的质量(包括采用加达德 量表 19 对研究质量分级),以及统计显著性和疗效幅度等定量数据 20 ,作了标准化分析。 可获证据的质量评级系统改编自加拿大预防保健特别工作组( Canadian Task Force onPreventive Health Care )(见框 2 、框 3 )。评定推荐强度所采用的系统与加拿大第 2 次痴呆共识会议一致。理想情况下, A 级和 E 级建议有 1 等水平的证据支持,而 2 等水平的证据有时也认定为充分。 C 级建议并非意味着该措施无效或有害,而是指尚无充分证据作出更强有力的建议,或者目前报告的研究结果有冲突。本专辑的文章将于未来数月中在《加拿大医学杂志》( CMAJ )发表,并附有支持证据的分级和强度。 框 2 :证据水平(加拿大第 3 届痴呆的诊断与治疗共识会议采用) 1 . 至少有一项合理的随机对照试验作为证据。 2.1 .设计良好的对照非随机试验作为证据。 2.2 .设计良好的多中心(或研究组)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分析研究作为证据 2.3 .无论有无干预,不同时间或地点的比较作为证据。包括结果显著的非对照试验。 3 . 权威专家临床实践的观点,专家委员会的描述性研究或报告。 与会人员审阅各工作组准备的背景文章后,对各项建议投票(形成共识需达到 80% 的得票率)。对未达成共识的建议进行修改(对修改后的建议需提请进一步讨论)或取消。有 5 次的情况是,修改后的建议最终得票率在 60%~80% 。经认定,这几项建议达到低强度共识。 由各工作组全体成员参加的会议为期 2 天,与会者还包括加拿大家庭医师学会指派的 2 名家庭医师、加拿大卫生研究院和 AD 协会的代表、以及制药公司等其他方面的观察员。各工作组作简要概述之后,就修改的逐条建议进行发言、讨论和投票。投票过程公开透明,会前已详细列出了制定建议的过程。数条建议尚须修改以获得工作组认可。 总共 215 项建议最初登载于网站,其中 146 项建议最终达成高强度共识, 5 项为低强度共识,其他建议则被拒绝或修改后并入其他建议。整个进程及建议条目,就其范围和广度来讲都是空前的,成功之处在于取得了不同领域的医师和专家的一致赞同,且确定的内容成为相关普通内科医师的实践指南和建议。全套的建议可从加拿大第 3 次痴呆诊断与治疗共识会议网站( www.cccdtd.ca )和加拿大 AD 协会网站( www.alzheimer.ca )获取。 建议的传播 在未来数月中, CMAJ 将推出涵盖 5 个部分的专辑。该专辑以病例为基础,突出最新进展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并将为临床医师的痴呆处理提供实用和循证的方法。本专辑着重强调以下主题: 1 . AD 及痴呆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已知某些基因与早发型 AD 和晚发型 AD 相关,那么基因检测是否应该进行?目前对痴呆环境危险因素也有了相当的认识。对于进入晚年希望保持自己记忆的患者,医师应给予哪些建议? 框 3 :推荐强度分级(加拿大第 3 届痴呆的诊断与治疗共识会议采用) A .推荐本措施的证据充分。 B .推荐本措施的证据尚可。 C .推荐本措施的肯定或否定证据均不足,但该推荐可基于其他理由。 D .不推荐本措施的证据尚可。 E .不推荐本措施的证据充分。 2 .痴呆实验室检查和诊断。作为最为棘手的疾病, AD 诊断缺少简便的血液检查、明确的影像检查或活检指南。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在诊断中应采用哪些现行的检测?未来会出现哪些? 3 .轻度认知损害( MCI )与非痴呆的认知损害( CIND )。作为轻度记忆下降的早期阶段,对其定义、诊断和处理均已付出了努力。相应进展又会如何影响临床实践? 4 .轻中度痴呆的处理。鉴于近期症状性治疗的进步、对痴呆血管因素认识的提高、以及改变疾病进展新方法的出现,应该推荐何种治疗? 5 .重度痴呆的处理。在疾病的这一阶段,应采用哪些药物和非药物疗法来处理认知和行为问题? 知识差距 虽然本专辑文章中明确了目前痴呆处理的现状,但知识差距(框 4 )的存在毋庸置疑,未来仍要大力推进痴呆临床治疗。迫切需要简便的诊断和监测方法。 10 年来,一直希望有一种如同测血压的袖带那样的工具来测定认知( “ 认知测量袖带 ” ),或者能有一种生物标志物可极早期诊断 AD 。也希望有明确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和更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来调控和预防本病。还希望改进医务人员的分配,改革卫生保健资金的使用,从而使医师有更多时间投入到老年痴呆患者的诊断、处理和治疗,以及为照料者提供支持当中。 框 4 :知识差距 l 因缺乏近期前瞻性的起始队列研究,发病率估算值存在局限性。 l 已知危险因素尚未经初级预防纵向研究的调查 l 尚需深入了解晚发型 AD 的基因贡献率。 l 尚无广泛接受的、得到确认的、易于操作的诊断工具用于预测痴呆发展。 l 治疗选择仍局限于对症治疗。 作为针对重大疾病的完整指南,要鉴别并综合大量的文献确有难度。更困难的是,要在证据有限或缺乏的情况下,得出明确结论并作出建议。同时尽最大努力确保方法学严谨、证据基础完整、制定建议的决策过程公正和透明,并且也常需要专家的观点和判断。随着最新信息的获取,无法实现建议的频繁更新和清晰明确,故本建议可能会日渐过时。也应认识到这全部 146 条建议可能会遭遇不被认可的阻碍,以致难以实施。 本指南并未采用针对不同专业层次制定不同类别建议的模式,并且在本专辑的文章中明确将 AD 和 VaD 作为重点,而非较少见的痴呆类型(如路易体病、正常压力脑积水)。在本建议的背景文章中,则对不常见的痴呆类型及其处理予以相当详细的介绍。 希望本指南的公布及其通过 CMAJ 的传播,将会改进痴呆患者的危险评估、诊断和治疗。并鼓励 CMAJ 读者向工作组提出反馈意见,以使下一次的建议能够建立在对医务人员需求的广泛评判之上。 本文已经同行评议。 利益冲突: 霍华德 • 切特柯夫获加拿大辉瑞公司( 顾问委员会委员、发言人、获奖者 )、神经化学公司(顾问委员会委员)、加拿大灵北公司( 顾问委员会委员、发言人 )资助,另获加拿大卫生研究院、加拿大 AD 协会和魁北克医学研究基金会资助运行资金,为魁北克医学研究基金会全国研究员。 编者按 : 本建议的 18 篇背景文章及支持证据 , 在《 阿尔茨海默病 与痴呆》 ( Alzheimer’s and Dementia ) 2007 年 10 月号发表 , 可从 www.alzheimersanddementia.org 获取 , 亦可免费从 www.cccdtd.ca 获取 ( 已经爱思唯尔同意 ) 。 参考文献 1. CanadianStudy of Health and Aging: Risk factor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in Canada. Neurology 1994;44:2073-80. 2. The incidence of dementia in Canada. TheCanadian Study of Health and Aging Working Group. Neurology 2000;55:66-73. 3. Canadian study of health and aging:study methods and prevalence of dementia. CMAJ 1994;150:899-913. 4.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Disorders, 4th ed. Washington:The Association; 1994. 5. Wells C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Alzheimer's dementia: affective disorder. In: Reisberg B, ed. Alzheimer's Disease: The Standard Reference.New York:Free Press; 1983. p.193-7. 6. Feldman H, Levy AR, Hsiung GY, et al. ACanadian cohort study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related dementias (ACCORD):study methods and baseline results. Neuroepidemiology2003;22:265-74. 7. Snowdon DA, Greiner LH, Mortimer JA,et al. Brain infarction and the clinical expression of Alzheimer disease.The Nun Study. JAMA1997;277:813-7. 8. Hux MJ, O'Brien BJ, Iskedjian M, etal. Relation between severity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costs ofcaring. CMAJ 1998;159:457-65. 9. Patterson CJ, Gauthier S, Bergman H,et al. The recognitio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dementing disorders:conclusions from the Canadian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Dementia. CMAJ 1999;160(Suppl):S1-15. 10. Patterson CJ, Gauthier S, Bergman H,et al. Canadian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Dementia: a physician's guide tousing the recommendations. CMAJ1999;160:1738-42. 11. Jack CR Jr, Petersen RC, Xu Y, et al. Ratesof hippocampal atrophy correlate with change in clinical status in aging andAD. Neurology 2000;55:484-9. 12. Klunk WE, Price JC, DeKosky ST, et al. The applications ofamyloid-imaging to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Alzheimers Demen 2005;1(Suppl):5. 13. Seshadri S, Beiser A, Selhub J, et al.Plasma homocysteine as a risk factor for dementia and Alzheimer's disease. N Engl J Med 2002;346:476-83. 14. Rogaeva E, Meng Y, Lee JH, et al. Theneuronal sortilin-related receptor SORL1 is genetically associated withAlzheimer disease. Nat Genet2007;39:168-77. 15. Baker M, Mackenzie IR, Pickering-BrownSM, et al. Mutations in progranulin cause tau-negative frontotemporal dementialinked to chromosome 17. Nature2006;442:916-9. 16. Mackenzie IR, Baker M, West G, et al. Afamily with tau-negative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and neuronal intranuclearinclusions linked to chromosome 17. Brain2006;129:853-67. 17. Areosa SA, Sherriff F, McShane R.Memantine for dementia. Cochrane Database Systematic Reviews 2005 Jul 20; (3):CD003154. 18. The Appraisal of Guidelines Research andEvaluation (AGREE) Collaboration. The AGREE Instrument. London(UK):The Collaboration; 2001. Available:www.agreecollaboration.org/pdf/agreeinstrumentfinal.pdf (accessed 2007 Dec 20). 19. Jadad AR , Moore RA, Carroll D, et al.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report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is blindingnecessary? Control Clin Trials1996;17:1-12. 20. Natural Standard. Explanation of Columnsin Natural Standard Evidence Table. Cambridge(MA): The Standard. www.naturalstandard.com/explanation_columns.html (accessed2007 Dec 20). 21. Woolf SH, Battista RN, Anderson GM, etal. Assessing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preventive maneuvers: analyticprinciples and systematic methods in reviewing evidence and developing clinical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A report by the Canadian Task Force on the PeriodicHealth Examination. J Clin Epidemiol1990;43:891-905. 22. Patterson C, Gauthier S, Bergman H, etal. The recognitio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dementing disorders:conclusions from the Canadian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Dementia. Can J Neurol Sci 2001;28(Suppl1):S3-16. 通信作者 : Dr. Howard Chertkow, BloomfieldCentre for Research in Aging, Rm 408, Sir Mortimer B. Davis–Jewish GeneralHospital, 3755 Chemin Côte Ste–Catherine, Montréal QC H3T 1E2 ;传真 514 340-8295 ; howard.chertkow@mcgill.ca 指导委员会(以字母为序): 霍华德 · 伯格曼博士(麦克吉尔大学约瑟夫 · 考夫曼教授;加拿大老年医学会主席;魁北克衰老研究网络总监);霍华德 · 切特柯夫博士(麦克吉尔大学神经病学和老年医学教授;加拿大临床认知研究中心联盟前主席;指导委员会主席);约翰 ·W· 费特纳(家庭医师;西安大略大学家庭医学教授);霍华德 · 费尔德曼(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病学系主任、教授;加拿大神经病学会联络员);赛日 •G• 高赛尔 博士 (麦克吉尔大学神经病学、医学和精神病学教授;麦克吉尔衰老研究中心 AD 研究部门主管); 内森 • 赫尔曼博士(老年精神病学医师;多伦多大学新宁医院老年精神病学主任、教授;加拿大老年精神病学会联络员);大卫 • 霍根 博士(布伦达 · 斯塔福德基金会主席;卡尔加里大学老年医学教授);伊夫 • 琼尼特博士(神经心理学和言语 - 语言病理学家;蒙特利尔大学老年医学研究所研究中心主任);克里斯托弗 •J• 帕特森博士(麦克马斯特大学老年医学教授)。 工作组成员: 危险因素及预防: 克里斯托弗 • 帕特森 医学博士 (协调员),约翰 · 费特纳 医学博士 理学硕士,安吉丽丝 • 加西亚 医学博士 哲学博士,克里斯托弗 • 麦克奈特 医学博士 理学硕士。 轻度记忆下降状态: 霍华德 · 切特柯夫 医学博士( 协调员),齐亚德 • 纳斯尔丁 医学博士,伊夫 • 琼尼特 哲学博士,瓦莱丽 • 德雷特 哲学博士,约翰 • 科克 医学博士,法迪 • 马苏德 医学博士,西维尔 • 贝尔维尔 哲学博士,莫里斯 • 弗里德曼 医学博士,霍华德 · 伯格曼 医学博士。 诊断: 霍华德 · 费尔德曼 医学博士(协调员),克劳迪娅 • 雅科瓦 医学博士,安德鲁 • 克尔特斯 医学博士,默文 • 布莱尔 理学士,迈克尔 • 博瑞 医学博士,海曼 • 席佩尔 医学博士 哲学博士,约翰 • 费斯克 哲学博士,阿兰 • 罗比拉德 医学博士,蒂芙尼 • 周 医学博士,安吉丽丝 • 加西亚 医学博士 哲学博士。 遗传学: 熊景岳(音)医学博士(协调员), A• 德萨 • 萨多夫尼克 哲学博士(协调员)。 轻中度痴呆: 大卫 • 霍根(协调员),彼得 • 贝利 医学博士,安妮 • 卡斯威尔 理学硕士 哲学博士,巴里 • 克拉克 医学博士,卡洛尔 • 科恩 文学士 医学博士,多罗茜 • 福布斯 注册护士 哲学博士,文松青(音) 理学硕士 医学博士,克里斯塔 • 兰克托特 哲学博士,黛布拉 • 摩根 哲学博士,莉莲 • 索普,医学博士。 重度痴呆: 内森 • 赫尔曼 医学博士(协调员),赛日 • 高赛尔(协调员),保罗 • 利西 医学博士。 伴血管性成分痴呆: 克里斯蒂安 • 伯克蒂 医学博士(协调员),桑德拉 • 布莱克 医学博士(协调员),克里斯 • 弗兰克 医学博士。伦理学:约翰 • 费斯克 哲学博士(协调员),林恩 • 贝蒂 医学博士(协调员),玛莎 • 唐纳利 医学博士,安娜 • 比谢夫斯基 教育学硕士 医学博士,弗兰克 •J• 莫纳 医学博士。 未来标准修订: 肯 • 洛克伍德 医学博士(协调员),雷米 • 布夏尔 医学博士(协调员),理查德 • 卡米乔利 医学博士,加布里埃尔 • 雷捷 医学博士。 附录 1 :加拿大第 3 届痴呆的诊断与治疗共识会议对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价的评审( AGREE )工具 18 标准的符合情况 标准 符合 不符合 范围和目的 × 明确描述指南的总目标 × 明确描述指南涉及的临床问题 × 明确描述指南适用的患者 × 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 指南制定小组成员由各相关专业组织成员构成 × 结合患者的观点和倾向 × 明确规定指南的目标人群 × 指南已在目标人群试用 × 制定过程的严谨性 × 采用系统的方法搜索证据 × 明确描述证据的选择标准 × 明确描述制定建议的方法 × 制定建议时考虑健康受益、副作用和风险 × 建议与支持证据之间关系明确 × 指南在发表前经外部专家审查 × 提供指南更新的程序 × 明晰与表述 × 建议清晰、明确 × 明确提出处理病症的不同选择 × 关键的建议易于识别 × 为指南的应用提供相关工具 × 适用性 × 讨论建议应用中组织上的潜在障碍 × 讨论建议应用中潜在的费用影响 × 指南提出供监测和(或)稽查的关键审查标准 × 编撰的独立性 × 指南的编撰独立于资金机构 × 记录指南制定成员的利益冲突说明 × 附录 2 :加拿大第 3 届痴呆的诊断与治疗共识会议的资金来源 现金或实物资助来自: l 加拿大卫生研究院 l 魁北克医学研究基金会 l 加拿大 AD 协会 l 加拿大临床认知研究中心联盟 l 加拿大神经病学会 l 加拿大家庭医师学会 l 加拿大老年精神病学会 l 魁北克衰老研究网络 l 加拿大老年医学会 l 制药公司(各家捐款数量不限于 10000 加元):加拿大灵北、杨森 - 奥托公司、加拿大辉瑞、诺华、神经化学公司、赛诺菲 - 安万特,勃林格殷格翰
36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人超重与肥胖管理指南
WileyChina 2015-8-28 10:07
成人超重与肥胖管理指南:(完整版) 肥胖学会(TOS)致力于努力提升肥胖领域的相关研究至新高度,以 推进对肥胖症患者的治疗进展 。因此其刊发的《 成人超重和肥胖症管理指南(2013) 》备受瞩目,可谓有史以来该领域发表的最重要的指南文档之一。 Obesity 期刊是唯一指定刊登该指南的刊物,指南内容 涉及系统调查、论据说明、相关建议及肥胖学会提供的其他关键信息 。该指南详细介绍了 各类肥胖领域的研究方法以帮助医疗从业者了解相关的实证研究 , 这些研究涵盖了 减肥瘦身的好处、超重面临的风险、减肥的饮食搭配、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和减肥手术 等五大核心领域。 该指南同时列出一系列方法用于 识别超重患者及检测导致超重的相关风险评估因素和权威指导 , 该类检测与指导均以严谨的科学研究作支撑,这些科学研究 致力于为治疗肥胖寻找到最好的治疗方式 。 欢迎点击免费查看该报告 若需引用该指南,请注明: Jensen MD, Ryan DH, Donato KA, Apovian CM, Ard JD, Comuzzie AG, Hu FB, Hubbard VS, Jakicic JM, Kushner RF, Loria CM, Millen BE, Nonas CA, Pi-Sunyer FX, Stevens J, Stevens VJ, Wadden TA, Wolfe BM, Yanovski SZ. Guidelines (2013) for managing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adults. Obesity 2014;22(S2):S1-S410. 欢迎点击阅读指南详细信息: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oby.v22.S2/issuetoc?elq_mid=4777elq_cid=781151
个人分类: Health Science|2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沉重的话题:烧伤治疗
热度 9 fpe 2015-7-3 09:55
一个沉重的话题:烧伤治疗 今天看了台湾对大陆捐献的烧伤治疗用“尸衣”的挑剔新闻,我立刻想到了美国社会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也曾经遭遇烧伤治疗的难题和困境,以下是我翻译的《 America Burning 》第二章内容,其中有对整个烧伤治疗过程的完整描述,这是推动美国国会进行消防改革的主要动力(战术上费钱,战略上省钱),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烧伤的严重性、治疗的复杂性和全社会面对消防问题关注的艰巨性。可以说,一个社会迈入发达社会的标志,是对烧伤治疗的重视和投入。在中国历史上,对烧伤投入最多的例子,是对克拉玛依大火受害者杨柳的烧伤治疗的数以百万计的投入(当时全国人民的捐款不过几千万元),但那是以集体为本的作法,如果每一位火场烧伤受害者都能够享受这个待遇,中国真正算得上是大国崛起了。这是美国曾经改革消防制度,推动全社会消防科普的主要动力之一。台湾这一事故必将推动社会消防科普进入校园,中国似乎还没有发展到这个水平,只因为对火灾危害的认识不足,或农业社会的看法太落后。让我们来看一看国势上升中的美国,是如何看待烧伤治疗和消防教育这个问题的。 图像说明:烧伤受害者的心理阴影才是伴随一个人终身的无论多少金钱都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消防值得全社会的重视,社会越发达,越是如此。 火灾会杀人。但火灾也会有不少活着的受害者:那些哀悼在火场中丧失亲人的人,那些设法在火场活着逃生的人(而他们旁边的其他人可能没有逃生) ,那些因为火灾而无家可归、失业或一贫如洗的人。最悲剧的受害者是那些因为火灾烧伤而致残或毁容的人。大约一半的受害者是儿童。他们不但拥有心理上以及身体上的伤疤,而且往往持续终生。 在那些需要长期住院治疗的疾病和损伤中,没有比严重烧伤带来的创伤更剧烈了。受伤的可怕场合, 远离家庭的长期隔绝, 长期的无助感,康复过程的连续痛苦,远远低于预期的整容手术,毁容的愤怒, 都会导致妨害恢复的深深绝望。 通常情况下,病人并不是唯一一个需要忍受心理创伤的人。如果受害人是儿童,家长可能会对发生的一切感到内疚。有些家长觉得无法接受并继续爱护一个毁容的孩子。那些必须在长期治疗过程中给病人造成相当大痛苦的护士也会受到很大的压力。在许多烧伤护理机构,护理人员每 6 个月的周转流失率是 100% 。 康复过程的漫漫长路 烧伤受害者的平均住院天数是普通医疗和手术病人的 3 倍。一人的住院天数及其后的治疗,最多可以达到 60,000 美元或更多。 (因此,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应当作为国家级控制医疗保健成本的首要任务之一。 ) 如果那些严重烧伤病人幸运的话,他或她将在美国十几个“烧伤救治中心”之一得到治疗。在这些特殊机构,患者在数周的恢复过程中,从一开始以及身体和精神的康复过程,得到专家级的医疗和手术治疗。这个过程可以通过一个实际案例经过来说明: 1970 年的秋天,八岁的苏珊和她的哥哥在他们的车库玩。一罐未密封的汽油倒下来,瞬间之后,附近的热水器的点火源点燃了汽油蒸气。在闪燃的火灾和爆炸中,苏珊的脸上和胳膊都被严重烧伤,她的衣服被点着。她被送往当地的急诊室,在那里她接受休克治疗。因为烧伤是广泛的,主要是三度(最严重的那种) ,医生安排她进入 100 英里之外的烧伤中心进行治疗。 在那里开始了重症治疗措施。伤口进行清洁并用抗菌剂处理过;静脉被插入;导管插入膀胱以收集尿液,来指示身体内部流体的需要。在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密切关注以免她陷入休克,或由于吸入烟气的伤害而变成蓝色。后来她被麻醉,推进了外科手术,其中一个医生开始清洗创口,清除受烧伤而损失的皮肤组织。伤口上都覆盖着抗生素,并给苏珊打青霉素来抵御防范潜在的感染。 更多的清创手术接踵而来。医生和护士继续密切监察苏珊的体液管理和她重要器官的功能。到了第三天,度过了存活的急性阶段,其中的体液不平衡可能是致命的,苏珊就可以采取用嘴进食,不依赖静脉注射的管线了。第一次,她开始抱怨伤口处的疼痛。 在第七日,苏珊有了显著的变化。她拒绝食物,性情不稳定。但工作人员已经经常看到过这种行为,因为它标志着发生内疚或害怕家长对事故的反应。与工作员工协调之后,苏珊的父母谈论事故的发生经过,向她保证他们会感到担心,但没有生气。她的心情很快就轻松起来。但是还会有一些烦躁的时间。拥有低于正常水平的皮肤是一件令人沮丧的状况,这通常会导致病人感到困难、易怒、或抱怨,直到伤口愈合或成功移植皮肤。 在第二周和第三周时,开始对死亡皮肤进行进一步清除手术。正如经常发生的,伤口会受到感染,有一段时间她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在第四周,开始植皮手术,一共四次,每隔 1O 天。手术间隔期间,苏珊经过密集的物理疗法,因为嫁接的皮肤很容易收缩,妨碍身体的运动。尽管采取了所有的预防措施,她的脖子,右腕,右手指处开始发生开裂收缩,拉着她的下巴指向她的胸部,她的手腕向后翻,她的手指脱臼了。虽然苏珊在 80 天后出院时,尽管采取了频繁的物理治疗和夹板预防,已经发展的畸形开始进一步恶化。她在随后的 4 个月中,因为重建手术而再入院治疗两次。 更多整形手术等着她。它永远不会完全消除伤痕。尽管在烧伤中心的心理医生的努力,苏珊仍然带有心理创伤。她开始更加内向,自我敏感,并过于依赖她的父亲。 一个孩子的痛苦经历 “托德的两侧都被烧伤。在接下来的 5 周时间里,他不停地拒绝移植。他们让他保持一个植皮需要发生的位置,然后他们把他翻过来,准备在另一区域植皮。” “他会长期保持那个位置? ”“是的,至少有 2 〜 3 周。” “在他住院病房期间,他表现出放弃的典型体征。他不会对我们说话,把他脸转向墙壁。” “我们能够通过塑料手套触摸他。直到 10 周以后,我们才能碰他,直到他下床在地板上行走,而且当时我们不得不戴上口罩。 。 。 。” “在他下床之后,他必须重新学会如何走路。如果长期卧床了那么长时间,他是极其虚弱的。在这个特定的时间他非常需要弯腰,因为烧毁的织物正好在他的臀部和腹股沟区,随着时间的推移,伤疤组织收缩了,拉了下来。 。 。 。” “托德在午睡时,并在夜间穿着这件托架。当他第一次回家,我们竭尽所能来保持托架在他的腿上。我们自己做了限制手段(夹板)。每天晚上我们都平均花费一个小时让他进入这个夹板,因为非常重要的是保持膝盖伸直状态,这样他的臀部会保持平坦。 。” “ 你必须采取把痂去掉,使伤口不会愈合在外面,并保持下方仍然不能愈合。所以,你必须在他的尖叫声和呼喊声中揭掉伤疤,‘拜托,妈咪,不要伤害我。’” 委员会上一位 3 岁烧伤受害者的父母的见证( 1972 年 2 月 15 日 ) 。 大部分治疗是不够的 目前,美国 6,000 所综合医院只有不到 100 所提供专门的烧伤治疗。这几家医院一起治疗全国严重烧伤患者的 8 %。 在所有的烧伤救治中心当中,美国只有 12 所可以治疗苏珊的病情。这些都是独立的医疗设施,有研究和教学项目,以及病人护理。通常情况下,这样的烧伤中心雇佣了一批通用的、骨科和整形外科医生,受过专门训练的护士和物理治疗师、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社会工作者、和其他人一起组成协调一致的努力来治疗病人问题的所有方面。 在烧伤中心之间和在大多数医院治疗之间的差别可以是生死攸关的问题。例如,所有在医院接受治疗的二度和三度烧伤遍布全身 45 %面积的 2 岁孩子中间,只有 10% 可以存活。在那些足够幸运的进入烧伤中心进行治疗的很小比例当中,超过 60% 可以存活。在所有的二度烧伤和三度烧伤达到 60 %以上的 8 岁的孩子中间,全国医院的存活率只有 20% ,而在专门的烧伤中心,可以达到 50% 的水平。 不仅烧伤中心比大多数的医院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他们也扩展提供在康复、心理、职业和体力方面更多的救治。 显然,美国存在对烧伤中心的巨大需求。也还需要一些可以对付不太严重病情的不太复杂的设施。目前美国有 20 家医院在全国有“烧伤救治单元” - 也就是说,至少有四张病床专门用于救治烧伤受害者的专门设施。另外还有的 46 家家医院被称为拥有“烧伤救治程序” - 一批烧伤专业的工作人员,但没有单独的设施。 防治委员会建议,国会应当颁布立法,在未来 10 年之内建设 25 个烧伤救治单元和中心医院, 90 个烧伤救治程序。这些烧伤救治设施应设在那些最需要他们的地方,也就是接近烧伤高发的人群。我们推荐的专业设施的数量远远比一些专家所说的数量要少,但我们相信,我们建议的本报告中的其他措施,可以显著减少烧伤救治的数量,因此,减少对昂贵治疗的需要。 对专家和研究的需要 如果这些附加设施明天可以用起来,缺乏专门的医生、护士和其他专业人员,会导致它们什么价值也没有。仅仅是考虑到医师,残酷的现实是,没有什么动力去专注于烧伤治疗。烧伤病人的数量不成比例地来自收入较低的付不起账单的家庭,而且治疗过程是代价高昂的。显然,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补贴,烧伤病人的需要是无法得到满足的。防治委员会建议美国国会,在提供新的烧伤处理设施之前,对培训和持续支持这些填补空缺的专家。也应该向那些在一般医院为烧伤受害者提供紧急护理的人士提供特殊的训练提供支持。 烧伤治疗中最有经验的专家们通常很快承认,目前状况受制于知识的缺乏。例如,对烧伤患者的流体移位和输血需求的理解是有限的。在医疗专家当中,防范导致病人死亡的感染的最佳技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烧伤如何影响患者的免疫力又是一件知之甚少的事。 在 1972 财政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花了约 125 万美元投入烧伤及其治疗的研究。卫生、教育和福利部的社会康复服务花费额外的 38 万美元用于烧伤患者康复过程的专题研究。 相比之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花了 3400 万美元用于肾脏疾病的研究, 1600 万美元用于高血压的研究, 550 万元进行肝炎的研究。 (肾脏疾病导致每年 9000 条生命损失,高血压性心脏疾病每年导致约 16,000 条生命损失;每年肝炎有 54000 例,其中很少是致命的。 ) 火灾防治委员会建议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大大增加对烧伤和烧伤治疗研究的赞助。一个很小的,非常现实的目标是 300 万美元,这意味着每年 30 万火场受伤的美国人当中,每人对应投资 10 美元。 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很多年,需要特别研究调查的是火灾伤害问题的另一个方面:烟气吸入性损伤。超过一半 - 53 % - 的受害者在火灾现场死于吸入燃烧产物的后果。 “那些足以坚持到到达医院的受害者当中,有 42% 死于吸入性损伤。” 出人意料的是,即使是最简单的一些问题也在等待解答。什么是让人在火场保护自己避免吸入烟气最好的最简单的方法?什么确实伤害了肺?烟气吸入是如何影响肺部的抗感染能力?在火灾现场有什么应急措施可以抵消烟气刺激物的影响? 这些和其他问题比他们已经收到的值得更多关注。火灾防治委员会建议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管理和支持关于烟气吸入性损伤的研究。至少在未来财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应该为此获得额外的 25 万美元用于这项研究。 结束语 事故虽然发生了,但不是偶然随机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深层情绪障碍导致发生事故的倾向性。在一项关于烧伤儿童的研究中,人格障碍(如拖欠)和家族性疾病(如酒精中毒和婚姻紧张)被认为是事故之前普遍存在的条件。 因此可以推断,加强美国家庭内部的亲情,对反制火场伤害的问题很有效。这种需求却超过了我们来建议的权力,但不会超过我们热切的希望。
个人分类: 消防以外|6686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王凤仪“性理疗病”法治疗机理研究
热度 1 zhouia 2015-5-14 09:54
王凤仪“性理疗病”法治疗机理研究 研究生:张朝晖 导师:刘力红教授 摘录自:张朝晖 王凤仪“性理疗病”法治疗机理研究 硕士 2009 目录 一、 中文摘要 二、 引言 三、 正文 1. “性理疗病”法典型病案分析 2. 王凤仪“性理疗病”法概述 3. “性理疗病”法对疾病产生的认识 4. “性理疗病”法对疾病的治疗及其机理阐释 5. “性理疗病”法与中医情志疗法的简要比较 6. “性理疗病”法在现时代的重要意义 四、 结语 中文摘要 目的:本文通过对王凤仪“性理疗病”法的相关性文献研究,结合传统文化及中医理论对其机理进行深入阐释,以期对该法的应用与推广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依据。 方法: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的整理,辅以数则应用此法治疗过的病例资料。(1)搜集整理民间现存的王凤仪“性理疗病”法中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2)收集中医理论及传统文化中有关心身疾病的文献资料。(3)结合中医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对“性理疗病”法的治疗机理进行分析阐释。 结果:经我在黑龙江地区刘有生先生(“性理疗病”法的重要继承人)家中月余期间的亲身感受及实际收集观测到的病理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主动求治患者(包括众多的疑难杂症)在两三日内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无效者所占比例甚微,此疗法虽有明显效果,但往往需要反复多次的治疗方可彻底根治,尤其是疑难患者。据调查有绝大多数求治患者在处理家庭中的各种关系以及社会上的人际关系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结论:“性理疗病”法这一治疗手段,操作简便,见效显著,其对疾病的认知与经典中医理论不谋而合,注重心身二者的密切关系,并且依据“心为一身之主”,通过调心治疗身体疾患,以发汗、呕吐、泄泻、宣泄等方式驱邪外出。不仅能够治疗身体的疾患,还可宣畅情志,和睦家庭与社会关系,是综合性的治疗手段,为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开辟了新途径。 关键词:王凤仪;性理疗病;天性;气禀性 引言 本课题主要研究对象为王凤仪先生的“性理疗病”法,立足于“拨阴取阳”的临床应用,主要结合中医理论及传统文化思想对其治疗机理进行系统阐释,归纳总结,以便于当代学术界对其治疗手段认识并接受,使之在更大范围内为临床医生使用。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整理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系统阐释。该疗法操作简便,效果可靠,尤其适用于缺医少药的广大农村地区,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能起到协调人际关系,安定社会治安的良好收益,而当今医学界对该法机理的研究尚属空白,尤其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更有着不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正文 6 “性理疗病”法典型病案分析(先谈病案) 6.1 五行相克致病典型病例分析 病例 1:姜ⅹⅹ 男 59 岁 吉林市人 主病:胰头癌伴肝脏多发转移癌 运用“性理疗病”法前的病状及诊疗情况:患者于 06 年 11 月无明显诱因地出现腹部持续疼痛,后逐渐加重,以致疼痛难忍,需用止痛药维持。食欲差,渐至饮食艰难,食入即吐,遂于 11 月 30 日入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经 CT 扫描提示该患有胰头癌伴肝脏多发转移癌。西医认为该患仅两个月存活期。院方建议行肝穿,患者拒绝;又建议放射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行放射性粒子植入,以期提高生存质量,却不可延长寿命,患者亦拒绝。故仅给予中药及对症治疗,住院 21 天,症状无明显改善,遂出院,后又去北京肿瘤医院,亦未提出有效治疗方案。 “性理疗病”法诊疗过程:07 年正月,一个偶尔的机缘听“性理疗病”法的重要继承人刘有生先生(世称刘善人)讲课,授课结束后觉得颇为受益。故决定去刘氏处求治,刘氏为其讲病,前后共 13 天,期间呕吐大量淤血及五色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后在医院做病检示:为无结构组织,参见后面附图)却很少吐出胃内容物,回家后呕吐也未间断,疼痛明显减轻,食欲也较前转佳。半年后去医院复检,彩超影像显示肿物明显缩小。此后患者时时刻刻以“性理疗病”法原则要求自己,坚持不懈,直到现在身体已无明显不适。 诊断分析:该患者面方丰厚,肩背耸直,性格内向且倔强,认定一件事情,就会坚持到底,又极不善言辞,行事缺乏灵活,朴拙,加之患者患肝病,因而该患者以木土性为主。 曾经尽心为亲友办事,结果事情办完后,对方不但不心存感激,反而恩将仇报,要向他索要数万元,因其性不善言辞,帮人出于善心,反受不平对待,口里虽不说,但是心里憋屈至极,又无处发泄,于是心生怨恨,曾想用炸药与对方同归于尽,经家人劝阻才打消此念,结果将钱如数付给了对方。其次从家里来说,他的妻子是个非常精明能干之人,善于交际,而且能说会道,属于金性人。夫妻之间时不时发生一些小矛盾,所有家庭都在所难免,然他俩一旦发生口角,必然是他受压抑,憋气忍耐。再加上难免跟家里的晚辈生气,如他经常会看到其儿媳的不是等等,但皆是嘴上不说,心里怨。因受此等阴面性格所拘,经常的怨恨、压抑,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引发该病。 治疗分析:接触“性理疗病”法后,善人告诉他这是阴面性格在导致,使其明白五行性理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告诉他欲好病,就要明确自己的不良性格,要在自身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尽本分事,如帮朋友办事是尽自己的本分事,朋友感谢与否,是他的事,只管自己做好,不要在乎别人是否做好。对自己的儿孙们,不必管的太多,古人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只管尽好自己长辈的责任才是。夫妻之间,因妻子的性格与自己的性格相克,当他的妻子明白道理后,下定决心,以后不再让丈夫受压抑、憋屈,处处体贴关心丈夫。当他们明白这些道理后,患者便痛下决心,要将自己不良的性格化除,于是从内心深处在每件事,每个人身上找好处,认自己的不是,从正面找不到好处,就从反面找。每当诚心所至,则会呕吐上述病理产物,每次呕吐结束,腹部自觉舒畅许多,因而就更坚定了患者的信心,再加上医院已明确指出存活期仅有两个月,没有了其他的依靠,病人的诚心就越大,故效果甚佳。现在回访该患者食欲已经恢复正常,腹部疼痛基本消除。最主要是性情转变很多,以前跟别人较劲的地方,现在也想开了很多,而且患者妻子明白道理后,处处关心体贴丈夫,家庭也和睦了许多。 病例 2:王ⅹⅹ 女 49 云南人 主病:胰头癌 运用“性理疗病”法前的病状及诊疗情况:患者于 10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放射至后背,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胆管增大,以利胆消炎(具体不详)等对症处理,药后症状缓解,但此后每年均有发作,每年发作 2—3 次,均以消炎对症治疗,2008年下半年出现恶心呕吐,以“胃友”对症治疗缓解,今年元月下旬酒后呕吐,伴明显右上腹痛,遂于广西疾控中心检查肝功能发现胆红素增高,此时发现眼睛发黄,尿黄未予重视,至 2 月 10 日右上腹出现剧烈疼痛放射至背部,遂到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肝胆 MR 诊断为“胆内外胆管扩张,扩张的胆管中断于壶腹部,考虑壶腹部占位性病变(肿瘤)可能性大,医生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不同意而转寻中医治疗,于 2009 年 2 月 18 号入住我院,患者就诊时见:面身发黄,右上腹疼痛,食油腻加重,咳嗽,汗出,胃口尚可,大便黄绿色,小便如浓茶色。入院后给予中药温通中焦,利胆退黄治疗,并配合推拿按摩,然效果未见明显缓解。腹部疼痛剧烈,面黄甚。 “性理疗病”法诊疗过程:因患者症状未见缓解,且疼痛剧烈,2009年 3 月 6 日上午,为患者进行“性理疗病”法治疗,因患者的标症较剧,便诱导患者将自己的苦闷发泄出来,当患者也意识到自己的疾病非常严重时,便放声痛哭,并且边哭边述说自己所遭受的委屈,此时医者伺机指出她对不住别人之处,渐渐地她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于是向别人陈述自己的过失,并且向曾经伤害过的人一一道歉,大约半个多小时后,患者开始呕吐,以酸苦痰涎为主,约一个多小时后,患者出现浑身发冷,后来需要裹上被子,并且四肢发麻,僵硬不舒,见患者将不舒之气已发泄许多,又开始诱导其大笑,又过约半个小时,浑身发冷症状消失,四肢麻木也渐渐缓解,从这天开始,患者便开始发烧,最高体温曾达 40℃,而且每天坚持反省自己的过失,因而每天皆有酸苦痰涎吐出,因是住院患者,还结合药物、推拿等疗法,故效果显著,现在,该患者面黄、身黄退去大半,右上腹疼痛已不明显,精神转佳,小便由先前的浓茶色转至正常,现在还在继续巩固治疗。 诊断分析:该患者面白唇薄,身材匀称,能言善辩,好分辨是非,精明能干,性格争强好胜,极易瞧不起老实笨拙之人。因而该患者以金性为主。 患者经历两次失败的婚姻,第一次是因为看不上自己老实憨厚的丈夫而经常争吵不断,遂离婚,第二次婚姻是因丈夫不专一而离婚,两次的婚姻将自己折磨的精疲力竭,再加上患者本人性格要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做的很好,害怕别人取笑自己,故无论遇到何种困境都是硬撑,平素又很容易瞧不起别人,如她的妹妹憨厚老实,尽管她也很疼爱自己的妹妹,但还经常与之发火生气。此次因做生意亏本,欠朋友之债务无力偿还,心急如焚,再加之饮食起居不注意,如饮酒等,故疾病生矣! 治疗分析:患者住院后,就一直为其灌输“性理疗病”法的理念,患者起初不很信实,经过 3 月 6 日的治疗后,再加上让她看到第一个病人姜ⅹⅹ病情资料及治疗过程,呕吐的过程等资料后,患者的信心倍增,于是下决心定要痛改前非,于是每天坚持反省自己曾经伤害过的人,并且时时检点自己的每一行每一念,是否又看别人的不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患者立志出院后定严格按“性理疗病”法的原则来要求自己,要与人为善,不抱怨他人,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情。 以上两患者比较分析: 相同点:两患者的病名相同,且都有腹痛症状不同点:①症状方面:第一个患者以脾胃系统的症状较突出,如剧烈腹痛,不欲食,随吃随吐,大小便正常。第二个患者,右上腹剧痛, 饮食尚可,但是面黄身黄,小便如浓茶色,主要表现在肝胆系统方面②性格方面:第一个患者主要受阴木所拘,也兼阴土,该患者性格倔强,宁直不弯,事不遂心,极易发怒,但又不善言辞,故怒气发于内心,自觉憋屈难耐,怨恨交加,故该患者自身属于木克土,又有其妻子是典型的金性人,能说会道,精明能干,故又属金克木,从而阴木更甚,进一步克土,故患者表现以脾胃系统症状为主,兼有肝胆系统。第二个患者则主要是受阴金所拘,该患者精明能干,性格要强,最善于分辨别人是非,对错以及愚智,对于老实笨拙之人最为瞧不起,越是憨厚老实之人越易引发她的怒气,如她的第一个丈夫或者妹妹,因此属于金克木,患者以肝胆系统症状明显。 因以上两患者病情有相似之处,故特意加以比较,通过对比,对五行克逆致病有一更加深刻的认识,当然每个人都是五行阴性、阳性属性俱全的,单纯的阴性或者阳性人是不存在的,因此以上的比较也是较为简单而粗浅的。 6.2 五行本性致病典型病例分析 林 ⅹ 女 37 哈尔滨市人 主病:肺结核 运用“性理疗病”法前的病状及诊疗情况:患者于 98 年因咳嗽、乏力在哈尔滨医大就诊,诊断为肺结核。医院建议患者抗结核治疗,但出于经济拮据故未按医院的方案治疗,只是服了十几天利福平,症状缓解。但每年秋后便又发烧,咳嗽伴有胸痛,咯痰,色灰黑,无咯血,每到此时患者便自行服一些消炎药,(具体用药不详),症状一经缓解便不予以关注,此外患者还有乏力,皮肤痤疮频发,肋间软骨炎,面色青黄,胃痛等不适,身体极度憔悴不堪,但一直未去医院进行治疗。 “性理疗病”法诊疗过程:因患者成天受疾病的折磨,2006 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邻居家有“性理疗病”法的一些书籍,便主动与邻居接触来往,向其咨询有关知识,觉得很好,于是 2007 年初第一次去刘有生先生家,起初还心存疑忌,经过几次观察,发现好多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于是自己也开始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的过失,发现自己伤害的人颇多,便开始痛哭,随即便吐出大量黑血,(血量不详)从先生家回去,便向自己伤害过的家人及朋友一一道歉,又边哭边吐很多黑血,身体不适的症状缓解很多,这样就更加坚固了患者的信心,于是就愈发精进,2007 年底,我在先生家学习,对其进行采访,患者向我一一陈述了其以往的种种过失,在陈述过程中,又吐了大量的痰涎,清水还夹有胃内容物,未见吐血。如今回访该患者,每年秋后发烧、咳嗽咯痰,胸痛再没有发作,痤疮也少了很多,胃脘偶尔会有不适,但较以前减轻很多,如今每觉身体不舒,便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有过失。 诊断分析:患者面色偏白,眉清目秀,身体匀称,做事灵活,善言辞,患者属于金性。 患者能言善辩,但内心阴暗,对人不真诚,爱做表面工作,虚伪,即便对待自己的家人都是如此,口甜心苦,处处喜欢用心机,对待别人就更是如此,经常心口不一,与人勾心斗角,嫁入丈夫家,跟婆婆,小姑,邻居、朋友皆不能和睦相处,因而患者的人际关系很差,自己觉得做的很好,但别人却都不愿跟自己相处,觉得别人都对不起自己,都是别人的错,因而跟别人相处就更加艰难,于是内心非常之痛苦,心里痛苦加之身体处处不适,自己生活的筋疲力尽,相当艰辛。 治疗分析:当患者 07 年第一次去先生家时,因其内心较阴暗,看到大家都非常热心,仍心存顾忌,但是经过数次观察,从观察别人,渐渐地开始内观自己,检点自己的心念,发现自己虽然嘴上说的很好,但是内心对别人没有一丝真诚,哪怕是对待自己的父亲,母亲,弟弟也是如此,别人就更是自不待言,现在自己落得疾病缠身,想到这里,良心发现便开始放声痛哭,哭了大约十多分钟,便开始呕吐大量黑血,这样就更加坚定了患者的信心,从先生家回去便一一向家人朋友道歉,从此,病人便时时处处反省自己的言行,并且将“性理疗病”法介绍给家人及周边的邻居、朋友、同事,随着自己的诚心悔过,并且身体力行,乐于助人,于是同别人的关系渐渐和睦起来,家庭也较以往祥和许多,身体较之以往大为改善。现在她的家人皆在其动员下学习“性理疗病”法。此患者属于典型的金行人,受阴金所拘,其患病以肺系统为主,如咳嗽咯痰,胸痛,而且肺主气,故乏力,同时肺主皮毛,故皮肤痤疮频发,因而该患者属于受本行的阴面性格所拘而患病。 1 王凤仪“性理疗病”法概述 “性理疗病”法的发明者王凤仪先生,世称王善人(1864-1937年)。清末民初之际热河省(今辽宁省)朝阳县人氏,幼时家境贫困,少羸弱,性至淳善,未曾读书,稍长即逢时代大变更之期,因对村中之大多数人不行忠孝礼仪之道而心怀恨怨,愤世嫉俗,从而罹患十二年之疮痨,后因听讲善书而自明病因,心中顿悔,缠绵不愈之顽疾因其诚心悔过而速愈,始明疾病乃自己不良性格所致,遂志于讲病劝人,此为“性理疗病”法之雏形。后历经王氏及其学生们多年的躬身实践,如先生于后半生创立了七百余所女子义学及众多性理疗病舍、讲演舍等,并大力推行道德教育,所过者化,救人无数,影响遍及当时的东北及华北,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该法是独具特色的治病及劝善手段,其精髓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医理论的沃土之中,内容丰富,经百余年的实践证明,疗效卓著。其对疾病的认知、治则、治法、善后调理等理论及实践操作都与中医经典旨归不谋而合。不仅为患者解除了病痛之苦,更为重要的是使患者认识自我,树立良好心态,端正生活态度,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了引起疾病的因素,达到了治病求本的目的。 2 “性理疗病”法对疾病产生的认识 “性理疗病”法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对疾病(注意:本课题所言疾病限于情志所致疾病,不包括外感及外伤等疾病)有其独特的认识,并且有相应的治疗方法。其中对疾病产生的认识主要体现是“五行性理”及五行相克等诸多理论中。 2.1 “五行性”致病 ① “五行性”为“五行性理”的简称。具体来讲,“性理疗病”法将形形色色的人依据人的面型、体态、气色、声音、性格及气质等特点,按照五行属性分成五种类型:木行人、火行人、土行人、金行人、水行人。又依据各行人的性格行为特征和社会属性的“善”与“不善”在五行之中划分出阴阳,也就是依据该个体是否具有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来划分阴阳。阳,就是拥有积极的性格(心理)特征和良好的社会关系,而阴就是拥有消极的性格(心理)特征和不良的社会关系,如同为木行人就有阳木和阴木的区别。但人的复杂性就决定了人往往不是单纯的某一种性的人,而是多重复杂的。每个人五行阴、阳属性都是俱全的,每一性在人的身上都有所体现,只是看以哪一种性为主,比如一个人可能是水金性人,就是说他在水性、金性上体现的比较明显,但体现出来的几种性也不是平均分配,所占比重不同。可能是以水性为主兼有金性,并且此人的水性有可能是阳水性,也有可能是阴水性,或者同时都有。依据“性理疗病”法的认为,一个理想的健康人应该是具备儒家所言之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的人,即阳木、阳火、阳土、阳金、阳水性人的状态,但一般人皆有五行不同程度的偏性,故人就有美丑、愚智、胖瘦等之别,性格有平和暴躁之殊。 “性理疗病”法对疾病的产生有其独特的认识,总的认为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类型即五行性人,哪行人的阴面性格则易滋生哪种不良情志,经王凤仪先生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如以阴木性人为主的人易生怒、以阴火性为主的人易生恨、以阴土性为主的人易生怨、以阴金性为主的人易生恼、以阴水性为主的人易生烦。王氏称此五种不良情志为“五毒”,认为此“五毒”伤人最甚。(注意:五种阴面性格所对应的“五毒”即五种不良情志,是先生从多年的实践经验所得,此“五毒”的具体含义及与不良情志的区别及联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而哪一种不良情志最突出,则易生哪种系统的疾病。当然,因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等关系,因此在判断生病的因素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就有:“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的教言。但每一行人,都是通过形态、生理特征及心理特征多方面体现。如火性分阳火阴火,形同,而气质清浊随性格变化。应该注意的是,确定一个人属何性主要以人的气质、性格为主来作判断,而面色、体态、动作等因素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性理疗病”法对人的分型及所致疾病如下图所示: 五行 生理特征 性格之阳面 性格之阴面 性格的阴面 木 面长瘦而露骨,上宽下窄,色偏青,身材细高,肩背耸直,脚步高压有声,语音直而短,齿音重,气度轩昂,生气时面带凶气,多现青色。 阳木主仁,仁德,正直有主意,有担当力,敢作敢当,公而忘私,心口如一。遇事不盲从,有定见,行为端正,能忍辱。舍己为人,长存悲天悯人之心。 阴木好怒,性情粗暴,出言撞人,好阴沉,以私害公,以情悖理,性多偏激,执拗顽梗,高傲自大,不易接近。不服人,好毁谤,好抗上,宁折不弯,不爱接受意见,做事不许人反驳,气量窄小,不耐激触,难成事功。 阴木内存,好怒伤肝,肝气不舒,胸胁疼痛,肚腹膨胀,头迷眼花,两臂麻木,四肢无力,耳鸣牙痛以及中风等。 火 面上尖中宽下窄,多丰满,色偏红。走路摇摆,行动急速,说话声音尖而破,舌音重,毛发稀疏,气度岸然。生气时,面红耳赤。 光明磊落,通情达理,温恭安详,守礼守分,文采节制,表度有章,聪明谦让,举止大方,事无巨细,考虑周详,能高瞻远瞩,明理达时。 阴火好恨,急躁多贪,喜虚荣,好夸张,行多狂妄,奔高贪好,争名逐利,外明内暗,见人不见己,知进不知退,得理不让人。吹毛求疵,好争理,喜奉承。 阴火内存,恨多伤心,心跳心慌,头晕目眩,惊怖不眠,甚则神经错乱,癫狂谵语,喑哑疔疮,危及生命。 土 面容丰厚多方,色偏黄,背隆腰厚,唇厚,手背厚,动作稳重,语音宽宏,唇音重,气度沉稳。 忠厚信实,笃诚淳朴,宽宏大量,能容能化,勤俭朴素,克尽职责。举止稳重,言行一致,为人谋而忠,与人交而信。对奇才异能可兼收并蓄,厚德载物。 固执呆板,朴拙,不尚外表,思想简单,蠢笨蛮横,心小量窄,近于愚直,易上当受骗。不开通,寡言少语,好生怨气,是非不分,疑心特大,无中生有,以假当真。 阴土内存,怨气伤脾,脾胃软弱,膨闷胀饱,胃寒腹痛,上吐下泻,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 金 面圆微长方,色偏白,颧稍高,唇薄齿利,身段苗条,眉清目秀,举止轻灵,语音响亮,性活泼。 主义气,性豪爽,善交际,善言谈。活泼开朗,知过必改,好善恶恶,刚毅果断,有谋善断。危难不避,劳怨弗辞,见善勇为,见得思义。 多虚伪,好分辩,喜变更,虚妄不实,嘴甜心苦,习于谄媚,言伪而辩,巧言令色,嫉贤妒能,掩人善行,喜闻人过,好言人短。行事伤人,刻薄寡恩。 阴金内存,好恼伤肺,气喘咳嗽,肺结核、咯血。甚则肺痨、肺癌以及各种肺经疾病。 水 面多肥,漫团,下稍宽。色偏黑,眉粗目大,行动迟缓,语言慢而低,喉音重,说话滞涩、气度和蔼。 活泼自然,随遇而安,沉稳雅静,智慧巧思,和万缘而不变,恬淡虚静,涵养力强,功成不居。主智慧,性柔和。 多愚鲁,好烦闷,喜缓慢,遇事退缩,习惯邋遢,行多迂腐,自卑自弃。好委屈,喜生回头气。优柔寡断,是非不明,多思多虑,缺乏独立性。 阴水内存,多烦伤肾,腰酸腿痛,腹痛,虚痿肾亏,疝气等病。 ② 由上文已知,将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按五行来划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时代已提出,古人试图将形形色色不同的人通过一定的规律加以区分,以便认识人和评价人并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因而,《灵枢〃通天》中就从性格(心理)特征、行为特征、生理特征的相互关系中将人分为五态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则更进一步,按照五行理论,结合五色、五音,把人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又根据角、徵、宫、商、羽的阴阳太少将每一类再分为五种,共划分成二十五种类型的人,并对这些人的社会属性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描述。而且这里所涉及的人的气质、性格多有道德评判的含义。由此可见,从最古老的中医经典伊始就不是简单的将机体健康问题孤立的从生物学角度看待,而是将人臵身于天地宇宙的自然环境,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机体自身的身心关系中认识,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在描述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时,既涉及到身体方面的因素(颜色、体态、动作等),又涉及到心理方面的因素(静躁、善恶、习性等)。所以,中医学在更广大的视野中观察人认识人,并以此为治疗提供指导。但是,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尽管传统中医学对人体分型的论述颇多,可是对其与疾病诊疗关系的论述却是分散的,不系统的。就人体分型而言,虽然《内经》作过尝试,但后世医家很少用之于临床。 “性理疗病”法对人的分型与上述医学理论不仅一致,而且更加详细,便于临床诊断。该法不仅有其具体的诊断方法,而且具备完整的治疗方案,因此可以说其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2.2 五行相克致病 从以上“五行性理”可见,五行对应的不良性格会导致相应系统的疾病,而各种不良性格之间也存在着很多千丝万缕的关系,加之,患者不可能只有一种不良的性格,也许有五行中的几种综合的不良性格,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成天处于纷繁芜杂人事当中,五行性格所滋生的情志也就不会单一,因而疾病的产生也就不是单一的对应关系,而是要综合分析判断。 五行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哲学范畴,它们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等复杂关系,后来医家将其引用在医学中来解释很多生理及病理现象,为治疗疾病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性理疗病”法也不例外,也用五行之间的关系来解释人的生理、病理。但又与中医的解释不尽相同。它主要用五行来对应五行人之性格,此等对应关系,在《内经》中也有涉及,因此,“性理疗病”法不是凭空配属的。“性理疗病”法认为五行相生是我们所追求的正常健康的状态,而相克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而且相生相克的关系可以发生于自身,同时也可发生于人我之间。因我们主要探讨的是疾病的产生,因此主要对其相克的关系重点说明: ① 自身的五行相克: a 、如我见太深,对人不服(阴木),还说不出,暗中生怨气(阴土),这就是木克土,这类人最易患胃肠疾患; b 、阴土行人,呆板固执,见识狭隘,愚而自用,遇事看不开,好生闷气(阴土),不听劝说。当事情失意后,便抑郁不乐,忧虑发烦,不知查找原因,只知生回头气,越寻思越痛苦,越回忆越悔恨(阴水),这便是土克水; c 、性格迂缓,愚鲁不达,进退无据(阴水),但心中贪好,外表柔和,心里着急。更或心强好高(阴火),而事与愿违,大失所望时,便落得委屈后悔,形成水克火,对心脏最为不利,易患心脏病; d 、性格浅薄浮躁,好争理,主贪,爱显露自己,(阴火),不能容事,缺乏含蓄力,好唠叨,喜分辩(阴金),形成火克金; e 、好揭人之短,喜说人隐私,强词夺理(阴金),但当理屈词穷时,心中不服,暗生怒气(阴木),内心分辩不已,是为金克木,面现青白色,胸胁疼痛,肝气不舒,易患肝胆系统病。 ② 人我的五行相克, a 、对方性格迂缓,办事因循,犹豫不觉(阴水),我的性情急躁,办事迅速,干活利索(火),常在一起,我嫌他慢,行动拖拉,我必产生烦恼,内心焦急,这便是他的水克我的火; b 、对方性格急躁,好争理,贪心重,喜虚荣(火),我性格脆弱,喜分辩,好讲理,不让人(金),常相共事,不相让,这便是火克金; c 、对方花言巧语,虚伪不实,说话刺激人,以揭人之短为能事(金),我则心直性梗,内外如一,不喜奉承,说话生硬(木),对彼之阳奉阴违、口蜜腹剑的品性最为反感,由于不服而气愤在心,日久肝气不舒,胸胁发胀,这是我的木被他的金所克; d 、对方的性格粗暴,又直又硬,高傲自大,出言撞人(木),我的性格老实忠厚,呆板寡言,言行一致好生怨气(土),常在一起,受他的顶撞,憋在心里,必暗生闷气,易患脾胃系统病,这是木克土; e 、对方呆板执拗,是非不明,在上位不能集思广益,在下位,愚而好自用(土),我虽柔和,但反应灵敏,看的清楚(水),然而对他的一意孤行,不接受意见,甚感烦恼,此为土克水。 3 “性理疗病”法对疾病的治疗及其机理阐释 3.1 “性理疗病”法的基本方式 我们知道,“性理疗病”法的总则是将阴面性格化掉,使受蒙蔽之“天性”复明,从而使其成为生命之主导。但主要是在心上下功夫,当心虚静专一时,则“天性”自现。因而“调心”为其治疗疾病的核心,其次还有诸多辅助疗法,如引导患者倾述心中苦闷,诱导其哭、笑、宣泄等方法,最后通过汗、吐、下的方式驱邪外出。在临床上,“调心”与辅助疗法往往同时应用,故不能截然分开,但为了论述方便,姑且将其分而论之: ① 调心法,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即收心法、顺心法、养心法。 首先是收心法,主要是人在病重时,心神无主,心慌意乱,精神恍惚,所以要先用收心法,唤起病人的信心.首先询问病人是否信医者,因病人的求生心切,盼望病好,就容易生起信心,而且临床证明,越是病重之人,对医者的信任就越容易生起。注意,在运用此法时,医者必须明确病人受哪些阴面性格所拘;并且要向患者强调改变或化除致病的不良性格,以阴木行病人为例,医者首先要让其明晰阴木性人不良性格的表现有哪些,如阴木行人容易发怒,倔强不听人劝等。 接着是顺心法,病人在相信医者的情况下,就会将自己内心的苦闷说出,而且对医者信一分,倾诉内心的苦闷就会多一分。越说心里也就越舒畅,精神随之就会振作起来。但在运用这一法时,医者要依据患者的外在形体、声音、行动等特点判断其属于五行人中的哪一类型,据此初步判断该患者的性格特点,在治疗中要根据不同患者的特征采用不同的谈话方式,要灵活应对不同性格的患者,这是医者所必备的素质。 然后是养心法,此法是承接上两法而来,通过以上对郁结于胸的不良情志的释放以后,病人的心情趋于平静,这个时候再用语言引其反观自心自行,结合王凤仪的性命学说或者儒家的伦常之道分析其事情原委,使病人能够客观看待事件缘由,找出自身的问题所在,宽恕别人。这就是该疗法所强调的要:“认不是”,“找好处”,“不怨人”等。从内心真正做到悔过自新。此过程是帮病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端正生活态度,使其改变不良的性格。因此,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即使病人在上述顺心法中不良情志得到暂时的疏泄,若没有养心这一过程,病人偏激的性格不会得到转变,很可能前功尽弃。 ② 辅助疗法:即主要是为了引导患者将不良情志发泄的手段,在临床上,辅助疗法一般应用于调心过程中的顺心阶段,在患者述说过程中,医者要引导患者将其苦闷述说殆尽,再通过各种善巧方便诸如运用音乐、笑话诱导患者哭或者笑,此时多数患者会出现出汗、吐、泄泻等排邪方式。辅助疗法手段是非常灵活的,但目的皆是为了疏泄患者的郁结之气,当患者的郁结之气疏泄以后,情绪趋于平静,才能更好的反省自己的言行,心念,更好地接受后面养心法的治疗。 3.2 “性理疗病”法的基本要求 在应用“性理疗病”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从患者的角度说:在接受“性理疗病”法时,患者首先要对医者信任,也就是说患者一定要对医者所提出的方案,坚信不疑,若患者不能按照医者的指示诚心地去做,则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丝毫无效,如《素问〃五藏别论篇》说:“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又如在《扶阳讲记》中卢崇汉先生亦提及治疗疾病的一个前提:“病人要立信。”他说:“这个前提非常重要。如果病人完全是带着疑问来尝一尝这个药,就可能会影响效果。”而“性理疗病”法不仅是要病人信,更要诚,即比“信”的要求还要高。 从医者的角度说:① 医者不仅有讲病的本领,同时必须有高尚的品德,在病人的心目中有一定的威信,才能使其产生信任,否则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先贤们首先强调医者的医德之所在,如孙思邈之《大医精诚》中所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所以“性理疗病”法不单是方法问题,而品德与感召力尤为重要。而且从另一角度来说,医者品德高尚,则意味着正气充足,正胜则能驱邪。 ②在运用“性理疗病”法治疗时,医者必须明确病人受哪些阴面所拘;并且要向患者强调改变或化除致病的不良性格。这也是王凤仪先生所讲的“达透对面人的道”,也是医者所必备的素质,在治疗中要做到心中有数,要能迅速根据第一眼做出大致准确的判断,这类似于中医望诊的“望神”的内容。 ③ 和病人交流,当其述说苦闷事情时,不可将话题牵扯的太远,在谈话中医者要伺机发问,找出病人真正引发疾病的事件原委。 ④ 在病人述说过程中,有时容易边哭边述说,甚至会放声痛哭,此时医者不可随意劝说阻止,要抓住时机推波助澜,使其发泄痛快,务必要使患者将内心之怨恨、委屈、苦闷等发泄殆尽,心情趋于平静方可进一步劝导,使其明理。在 以上数条事项中,病人的诚心为根本,当病人的诚心建立不起来时,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3.3 “性理疗病”法的治疗机理阐释 3.3.1 基本理论 综上所述,疾病的产生主要是心不明导致,心明则身体无病,同时心明“天性”才能显露,而“天性”才是生命的真主宰,可见,心明是见性、愈病的核心。那么,心如何明呢?“性理疗病”法的根本即是“调心”,通过调心三法的具体操作,其目的是使人的心达到平静状态,这样心才能明,性方能显。古圣先贤皆有同样的认识,如孟子认为,要“求其放心”,就是要寻找回放失掉的“良心”。又如《大学》中“止于至善”,刘沅也说:“求放心而止于至善。” 其中对于“至善”,王阳明的诠释是:“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这里的“至善”不与经验意义的恶相对,它指的是“天性”的本体状态,即“虚静”而言。此时,我们对“性理疗病”法所说的“天性”是“纯善无恶的”也就有所理解。 而这种“虚静”状态的恢复,只有通过内省,祛除蒙蔽它的私欲,所以孟子主张人要“内省”,就是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并且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要求人要限制过多的欲望,使心恢复虚静,则“天性”昭现。《管子》亦提出:“外敬而内静者,必反其性。”“外敬”,是指尊重万物,与万物平等共生。“内静”,是指丢掉一切不正的欲念,能彻底这样做了,则可返回人之本性。《内经》强调要“恬淡虚无”,要“志闲而少欲”等等。 当然,欲达到以上“虚静”即“纯善无恶”的状态,通过上文对“虚静”状态的了解,要做到物来则应,事来则担,物去事了心无丝毫挂碍,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几乎不可能。但我们应该明晰其中的原则,可以沿此方向努力,做到心平气和。“虚静”之境犹如远处的一座灯塔,光明所在之处,我们就沿此光明方向迈进,不一定能马上到达该处,但只要我们沿此方向迈近一步,我们的心便明亮一分。“调心”亦如此,我们不一定马上心明,但我们只要朝着“虚静”之境努力,即不断内省,努力减少嗜欲,心主自然逐渐会明起来。我们成天生活在纷繁芜杂的人事当中,因此首先我们能对周边之人,事做到心平气和,坦然面对,心主也就自然能明,主明则下安,身体自然无病!而“性理疗病”法即是教病人在生活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做到心平气和的方便法门。 讨论:以上所提及的“纯善无恶”,相当于佛家禅宗所谓的“不思善,不思恶”,又说:“大道无难,惟嫌拣择”;道家所说的:“合于道”;儒家所言的“中庸”。可见,“性理疗病”法使人最终达到的是“佛”的境界、圣人、得道之人的境界,既然佛、圣人的境界都达到了,愈病自不待言。然此等“不思善,不思恶”或者说“中庸”的境界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实难把握,它不是让人是非不分,黑白不辨,模棱两可,毫无原则的办事。因而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在做人处事、待人接物时首先要明善恶,因而佛家让人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儒家也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性理疗病”法亦不例外,它时时处处要求人要“尽伦立命,立功立德”即踏踏实实做自己本分内的事情,进而做有功于世,有德于人的事情。只是对于别人的是与非,对与错不执着,不生气,不动性,并非是自己做事无原则。 3.3.2 “调心”以内省、少欲 通过对“调心三法”的了解,得知调心的根本目的是使心达到平静状态。将“三法”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内省以及减少过多的欲望(少欲),以下分别加以论述: ① 内省 “性理疗病”法运用过程中,医者首先要向患者强调其受何种阴面性格所拘或者受何种不良性格所克,于是滋生何种不良情志,从而患病。并且让患者清楚,欲想病愈,就要努力将阴面性格向阳面转化。如此病人才能明晰病之来源与去处。那么,如何转化呢?“性理疗病”法总的要求是“认不是,找好处”、“不怨人”。 首先是认不是,如何“认不是”呢?如以阴木为主之人,易怒,好阴沉,倔强不服人,说话顶撞别人,当其认识到自己的不良性格时,在生活中就要时时处处体察自己的心念,是否跟别人发怒了,当发现动脾气时,要马上反省,此时即将动怒的心或者已经动怒的心会趋于平静。又如以阴火为主之人,此类人急躁多贪,心量狭窄,不容人等,当其意识到自己性格之阴面时,在待人处事中不断品评自己的不良性格是否发作。其余阴面性格的反省依然,如此不断反省、审查自己的内心,则发怒、生气、怨恨、嫉妒等等不良情志会随着自己反省的能力增强而不断减少,不平的心就会逐渐趋于平静。王凤仪先生称此为“认不是”,如他说:“认不是,如真能达到真处,就是儒家‘慎独’的功夫。即真正认识到自己心性中的阴面,遇事稍一生错念,刚一动烦恼,即认识到它的‘不是’,因为它足以污染自性,这乃是最大的‘不是’。” 接下来是找好处,从好人、好事中看到好的一面是比较容易的,然“性理疗病”法要求我们找好处,不仅从正面要找,从反面亦要找,即正面找不着好处,就从反面找好处。对待一个人、一件事,我们往往容易看到其不好的一面,而忽略其好的一面,如办一件事失败了,我们只容易看到其失败的一面,于是心生烦恼,但如果转念来想,虽然事情失败了,但我们从这次失败的经历中却习得不少经验与教训,如此,则心就会较为平静,对待一个人也是如此,我们如果只看到对方的缺点,就会对其产生烦恼,厌倦,但如果不断找到对方的好处,则心就会生欢喜,因所有的人与事必有其闪光的一面。所以说“找好处”就是要将人的心态转变,时时处处心存他人的优点,看到事情好的一面,久而久之,心就会越来越愉悦而平静。 最后是“不怨人”,我们之所以怨人,是因为对方不合自己的意愿,从而心生怨恨。如我们经常会觉得一些人的性格很怪,不好相处,即上述所说的性格相克之人,如阴金人虚伪不实,嘴甜心苦,对于性情耿直的木行人来说最难以忍受,这就是金克木,于是心生怒气、埋怨等不良情志,正所谓“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或者一些人办事能力较低,不合自己的心意,也容易生烦恼、怨气。然一个人性格的好与坏,办事能力的高与低等等,皆有其形成的原因,或者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或者本身的一些经历,即之所以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如此这般想,心也会逐渐平静下来,此外“性理疗病”法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摆好自己的位臵,要明晰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面前所扮演的角色不同,那么就要做好这些不同角色的本职工作才是正务。如在家是父母,就要尽好父母的本分,是儿女就要尽好儿女的本分……如此时时刻刻反省是否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则注意他人的精力就会减少,从而产生的怨恨也就会减少等等。 ② 少欲 “欲”有广义和狭义两层涵义。广义的“欲”,便是生命存在的动力,包括生存和生活的一切需要。狭义的“欲”,一般来说,都是指男女两性的关系和饮食的需求。欲望是人生而具有的,《荀子〃礼论》中曰:“人生而有欲”。适当的欲望是人维持生存的必然,无可厚非。可以说,只要在人世间的现实社会中,无欲是绝不可能的事。即便“性理疗病”法所说的:“立功立德”也是欲。没有欲望,可以说人类无法进步,无法发展。但此处所要强调的欲望指的是人不受任何约束地去追逐外物,以满足自己各种没有止境的奢求,结果必然是陷入争贪而无法自拔,故荀子又说:“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此时不是人使物,而是物使人,人成了物的奴隶。欲望越多,物使人就越甚,争贪越剧,此时欲心平气和是决不可能的,反倒是会“忧患不止”。于是《老子》有:“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之教言。《内经》强调要“志闲而少欲”,河上公亦云:“天道恶烦浊,人心恶多欲。”《曲礼》也指出:“欲不可纵”。凤仪先生就指出“身”是个无底洞,人的一切争贪都来源于嗜欲,众多烦恼、痛苦皆是人的嗜欲得不到满足,有的人为了追求肉体的享受,将处心积虑赚来的钱奢侈地花在吃、喝、穿、戴、阔上,结果这些不良的习气,不仅对机体有损害,而且更重要的是无止境地增加人的欲望,使气禀性增强,从而越容易滋生不良情志。因而“性理疗病”法指出,要祛除欲望,要化掉“气禀性”,而欲使“气禀性”得化,就要去掉以上不良习气,减少欲望,则“气禀性”才得以化,王凤仪先生说:习性不除,则禀性不化。只有不断地检点自己的心念,去掉不良习气,使欲望减少,不受物使,心才能真正做到不乱。可见,人使物或是物使人的界限就在人的身心本身。但总之,人对物的裁使,要有利于开发人的潜能而不伤害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精神生活的提升而不违反大道。 综上所述,少欲不是让人不思进取,相反是要积极进取,如王凤仪先生将人的一生分为四季:春学道,夏行道,秋成道,冬了道。即人在不同的阶段就要办不同阶段的事,如人生的“夏季”就相当于人的壮年时期,此阶段是人创事业、建事功的最佳时期。但在进取的过程中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借用中医的一句话即“以平为期”,只有心态平和了,做事情才不会贸然下决定,做人做事要修养到从容豫逸,如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非没有作为,而是智慧高超,反应迅速,举手投足之间,早已考虑周详,事先早已下了最适当的决定。如能修到如此境界,则万事万物皆能应对自如,正如古人的两句话:“圣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一个真正的圣人、智者无论遇到怎么样恶劣的状况,都不会走上绝路,根本不会受环境的困扰,反而可从重重困难中解脱出来,相当于佛家所讲的“圆融无碍”。 总之,人既要行于物欲中,但又需跳出物欲外,又如王凤仪先生要女子读书,明理,要建事功,使她们思想独立,经济独立,这同样属于欲,但女子赢得经济的独立,并非让她们无止境地去追求自己的享受,而陷入争贪搅扰当中,成为欲望的奴隶,那样就会嗜欲无穷、忧患不止。而是使她们在生活上不依赖别人,从而更好的为人妻,为人母,更好的“尽道”,所谓“无财不养道”。即是此理。 尽管以上两方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却很实用,应用非常方便,适合于我们普通人。 3.3.3 “调心”机理阐释 3.3.3.1 “调心”复序 综上所述,“认不是,找好处”、“不怨人”,去除各种不正之欲,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心情平和宁静。心通过此般调摄后,就会提高自身的有序度,如现代科学实验研究表明,通过意识的自我调摄而进入虚静的状态,全脑的有序化程度会明显增强,这时脑细胞不是受到抑制,而是处于一种特殊的兴奋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脑的思维能力、感受能力和协调全身的功能都有提高,从而使人的智慧和免疫机制得到强化,而基础代谢率却显著降低,又有利于寿命的延长。另一是,心神修养达到一定水准,就可在一定程度上做到随主观意愿调控自身的脏腑气血,以使生命健全长久。 古人对此早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如《管子〃内业》说:“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又说,“心能执静,道将自定。得道之人,理亟而毛泄,匈(胸)中无败。”及“心全于中,形全于外。”又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概括言之,古人认为心通过调摄后,会有以下两方面效果:一是,会聚合并利用更多的精气,会增强对五脏六腑九窍百骸的协调作用,从而使机体的抗病和抗衰老的能力上升,这是心的无意识调摄机能的提高。另一是,心通过调摄其有序度提高,就可在一定程度上做到随主观意愿调控自身的脏腑气血,以使生命健全长久。 我们知道,中枢神经系统虽然担负着调控脏腑气血的职能,但与人的自觉意识活动并不是直接沟通。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体内脏腑器官的生理过程不受意识的支配。可是,如果进行虚静专一的心神修炼,就有可能突破这个界限,建立起“心”对脏腑气血的有意识调摄机制。但我们从心与性的关系已知,心虚静一分,“天性”就会昭显一分,即天性主导生命的能力就会增强一分,因而心对机体有意识的调控,实则是“天性”作用在心的发挥。由此可见,“天性”昭显的越多则对机体的调控能力就会越强。 故在《内经》中反复强调心的主导作用,如《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又见于《灵枢〃五癃津液别篇》、《灵枢〃师传》、《灵枢〃灵兰秘典论》,又如《淮南子》也说:“心者,五藏之主也”等。在这些典籍中都未区分有意识的“心”和专司内部器官的“心”。这说明古人认为,自觉的意识不仅能够支配四肢躯干等外在的运动器官,而且能够支配五脏六腑等内部组织。但是这种对内部组织有意识的支配能力,在一般情况下为什么不明显呢?主要是我们的心一直处于欲望无穷、忧患不止的状态,始终处于散乱状态,故“天性”的作用无法通过心来反应。但通过心神调摄后,其有序度增加,“天性”有所昭显,于是对机体的有意识调控也随之增强。因而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了许多调摄心神的方法,如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养生方法,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保持心的“虚静”状态。如此才能“合于道”,病无所生。《庄子》曰:“执道者德全,德全则形全”。意思是,通过修心静意,可以得道,即得真气。这真气又进一步促进心的修炼,提高心的水平和功能,从而使人能够自觉地用意念支配所得之气去调整出现故障的脏腑经脉、四肢百骸。(“形全”)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人的自我痊愈,自我康复,益寿延年的能力。 3.3.3.2 “调心”控气 虚静之心对气的调控在古代是普遍认定的事实,如《楚辞〃远游》中有这样的诗句:“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内经》也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都肯定气受虚静之心的调控。且《管子〃内业》篇中强调:“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意思是说,用物理的方法,如力量、声音等,对气是不起作用的。能够对气施加影响的是保持内静外敬的心,这样的心发出意念即可支配气。可见,虚静之心的修炼与道德实践及道德觉悟有密切的关系。故孟子也说:“我四十不动心”,他认为心统帅气,故心志是关键。有了好的心志,就能气充于体,德修于身。所谓“不动心”,就是不为与大道不合之物欲所诱。故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就是把清心寡欲、虚静专一作为修心的核心,紧守虚静寡欲,做到不动心,使心对气的支配能力增强,就能以意念导引行气,将机体内阻塞、不通之处打通,如《管子〃内业》篇中所说:“心能执静,道将自定。得道之人,理亟而毛泄,匈(胸)中无败。”意思是,得气之人,可将身内病变、肿块、异物等蒸发为气,从腠理毛孔中排出。故王凤仪先生教导我们要“不动性”,即要求患者必须下定决心,无论面对什么事情,都能处之泰然,不要动辄发脾气,其目的皆是使心保持静的状态。 可见,“性理疗病”法强调要人对内去习性、除嗜欲,化“气禀”,减忧患,对外同人与物和谐相处,不嗔他人,不怨天尤人,找别人好处,认自己不是等等,皆是为了培养一颗“内静外敬”之心。当然,心能虚静到何种程度,要看病人的努力,虚静程度越高,心支配气的能力就越强。但只要静一分,心也就明一分,心明一分,其对气的支配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一分。 3.3.3.3 “调心”复性 由上可知,“性理疗病”法看似平淡无奇说理愈病之法,然其核心却是要让人修一颗明心,一颗虚静之心,心明是“天性”昭显的必然条件。而虚静之心的修炼与道德的实践及道德的觉悟有密切关系,因而这样一种特征也就决定了“性理疗病”法之殊胜之处。有关道德实践的内省会对心性有所体会,古圣先贤的论述比比皆是,如孟子所说的:“尽其心也,知其性也。”意思是,深玄之天性,亦可由最切近之事实体会了解,即时时刻刻在自己的心念上用功(尽其心也)。因此宋明儒学特别重视和发挥对心性修养的工夫论。如朱子所言,喜怒哀乐未发时对心体之“涵养”,喜怒哀乐已发后对心之“省察”,是心性工夫之二面;或如周敦颐言诚,或伊川、朱子强调“涵养须用敬”,或如王阳明倡言“致良知”,皆心性工夫之发明。儒者用工夫,皆于生心动念之几微处用力,既先自须浩浩狂澜翻到底,把一切沙石如利害之心,如意气之心,如争胜之心,如好表现之心,如好名之心等一一化掉。此等心一化,人自不会掺杂于人事的争贪搅扰当中,自不会引动气禀性的发作,从而不良情志亦无所生,人不为病。 然对于普通人而言,每天生活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当中,因而道德的实践便体现其中。但所有的关系综合起来不外就是五伦关系,此处的五伦与儒家所提及的五伦有相同亦有所区别,随着社会的发展,五伦有了新的内涵与范畴,不仅仅局限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如以往的君臣关系发展成现在的上下级关系等,而朋友可以延伸到同事,同学等关系。有了这些关系,于是伦理道德应运而生,说到伦理道德,我们便会马上想到儒家的“三纲五常”,认为这些是落后的,应该被抛弃的东西。任何一门学说,有其积极的一面,必然有其不足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要发扬,而不足的甚至错误的一面要去除,就如同阳光被乌云遮蔽,我们不能因为乌云的遮蔽而否认阳光的存在。儒家的伦理道德同样如此,我们不能因为其落后不足的一面而否定其非常灿烂的一面。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以及父慈子孝、夫妇和睦、兄友弟恭、尊师重道等等道德之大根大本却仍然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并且是要大力发扬的。而“性理疗病”法就是在儒家伦理道德之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如王凤仪先生提倡女子要读书明理,要女子思想、经济独立,而不再像以往处于从属地位等。 人一出生便生活于关系网当中,有一种关系,便会有一种关系的准则来约束,就有一份关系的义务需承担,此处的“标准”及“义务”即指道德。如父子关系,作为儿子要以是否孝敬父亲作为衡量标准,而对于父亲而言,要以是否对儿子慈爱作为衡量标准。而且此等义务责任可以说是人生来就知道的,不需要刻意去学,如王阳明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这里,他清楚表明理性(知)是道德本心的机能(心之本体)。而且,他说本心能“知孝”、“知弟”、“知恻隐”,这就表明本心的道德机能是生来具有的,并非完全是知识构建而成。这种说法与宋明其它儒者明辨本心是“德性之知而非闻见之知”的说法是一贯的。由此可见,几千年来的伦理道德标准并非圣人设定的,而是人之本心本来具有的道德机能。只是古人将其明确提出而已。因此,伦理道德的实践不仅仅是外在环境的要求,更是符合自己本心的要求。故“性理疗病”法要求人要时时刻刻反省是否尽好本分事,是否尽到自己该尽之职,当意识到自己的过失时,要及时改过迁善,如你是学生就应该时时处处体察自己是否做好了一名学生应该做的本分事,是否将老师所讲的内容吸收,并为我所用,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别人的身上,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时,便心生嫉妒,怨恨等等不良情志,不仅自己痛苦万分,而且还伤害他人(笔者曾经就陷于其中不能自拔,结果身体有诸多不适,心身皆疲,痛苦不堪,而且自己的学习也一落千丈,没有尽好学生应尽的义务)。当一个人的精力完全放在对自己心念的检点上时,便无暇顾及别人的是非对错,也就不会跟别人产生矛盾纠纷,从而不良情志无从生矣,自然会心神宁静。若时时处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做到审查自己的心念,此为孟子说的“尽其心”,那么,最终则“知其性”也。 3.3.4 辅助疗法的机理阐释 辅助疗法是为了增强调心的效果,而对机体进行的较为随机的调理。其形式较灵活,相对而言,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播放一些感人的歌曲,引起患者的感恩、悲伤、委屈等诸多情愫,多数患者会放声痛哭;抑或是讲一些笑话,或者搞笑的节目来诱导患者开怀大笑等等。但总的原则却是为了使患者的郁结之气能以最快捷的方式得到暂时的疏泄与排解,以使其内心趋于平静,从而有利于“调心”的进程。如对于一些苦闷忧郁较甚,心中烦乱无法自持的患者,如果对其郁结之气不给以迅速的疏泄,接下来的“调心”也许效果甚微甚者毫无效果,因此时患者根本无心聆听医者的说理,那么让其利用这些道理去自治更是妄谈。所以说,辅助疗法亦不容忽视。 3.3.4.1 内在机理 通过上述对“性理疗病”法基本要求的探讨,我们得知,该法的应用其首要条件是医者必须取得病人的诚信,否则治之无功。其机理何在呢?我们知道,医家一般将气血的通畅与塞作为划分生理与病理的分界。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到女子七七时指出:“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又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说:“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张仲景也说:“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医家认为,很多疾病都与阴阳气血阻塞有关,而治疗则在于设法疏导郁积,恢复气血的正常流通。据《神农本草经》载,很多药物都有“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九窍,通血脉”的功效,这正是它们治愈疾病的药理所在。当气血阻塞不通时,痰饮、淤血、甚者肿物,赘瘤等便会因之产生,从而进一步加重气血的不通。古人就用“形散为气,气聚成形”的理论来解释。 而诚是通之前提条件,如周敦颐在其《通书〃诚下篇》中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明达犹通达,行犹通。是说,诚为万物通达的根源。诚则至正,至正则通;非诚则邪暗,邪暗则万事塞。又如《淮南子〃泰族训》也说:“故圣人养心,莫善于诚,至诚而能动化矣。今夫道者,藏精于内,棲神于心,静漠恬淡,讼繆胸中,邪气无所留滞,四枝节族,毛蒸理泄,则机枢调利,百脉九窍莫不顺化。其所居神者得其位也,岂节拊而毛修之哉!”其中“至诚而能动化”,是说心诚到一定程度时,即“所居神者得其位”,则可由意念控制气化过程,即行气的转化,以致将身内病变及有害之物“动化”为气,并顺毛孔腠理泄出体外。 3.3.4.2 外在机理 病人内在“至诚”的条件具备后,则内在具有了“动化”趋势,即将机体打通之势,此时,我们外在就要推波助澜,如前面已经提到的诱导患者哭、笑等发泄方式。下面以哭、笑为例加以说明:哭、笑属于五行系统“五动”的范畴,动则变化生矣!故让病人开怀大笑,或者放声痛哭,气机一动,则变化生矣!既然是变化,就会有好有坏,而“性理疗病”是让病人在诚的基础上,机体的趋势是向外驱邪,打通人体,因而由哭与笑引起的气机的动,也会随之增强驱邪之力。从而正气愈加强盛,这种气,宏大、刚健、正直,正盛则邪退,病则向愈。哭与笑对机体的影响已经引起医学界的重视,有不少学者都在研究其机理,例如对哭的研究,他们认为,哭可以将体内因愤恨、恼怒、埋怨等不良情志聚集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不致生病。如现代学者研究,人在情绪压抑时,会产生某些对人体有害的生物活性成分,而哭可以将这些对身体有害的成分清除,如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泪水能将人体内导致情绪抑郁的化学物质加以清洗,还能带走许多机体内的有害物质,因而哭泣流泪可令不愉快的情绪一扫而光,从而消除心理上的压力。使自己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如果“泪不轻流”,把感情压在心底。就会导致伤心过度而生病。 又如对笑的研究,现代医学对笑的机理研究已经很清晰,如现在医学认为:笑的过程能牵动膈肌上下振动和腹肌收缩运动,对内脏能起到推压和按摩的作用,从而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速度的加快,减轻心脏的负担。笑时的腹式呼吸可以提高呼吸肌的功能,增加人的肺活量。笑时能牵动面部 块肌肉不同程度的运动,对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养颜驻容有直接帮助。笑还有助于神经紧张感的消除和肌肉的放松,使人忘却烦恼和疲劳,同时对人的食欲和睡眠状况有改善作用。俄罗斯专家认为,笑是一种快乐反应,起着“保险阀”的作用,无论是对人的心理健康还是生理健康都能产生良好影响。日本学者冲正弘氏在对印度长寿老人的访问后得出的结论是,笑有助于长寿。印度长寿老人的秘诀就是开朗爱笑,越是苦恼时越要想办法笑。英国的一些心理医生经常根据求医者的病情,为他们开出一张张笑处方。美国的一些康复医院,定期请笑星们到病房演出,以调动病人的健康情绪。笑已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医疗活动中去了。俗语说:“笑一笑,十年少”道理即在于此。 最近医学界也在探索笑与哭对机体的影响,如有“笑疗”与“哭疗”的说法,有的学者持肯定的态度,有的学者则不然。而“性理疗病”法经过一百多年的临床探索,得出许多宝贵的经验。如该法将哭视为“泄法”,而将笑视为“补法”。即对于情志抑郁较重的患者首先要考虑使其痛哭,将郁结之气“泄掉”,在此过程中医者要掌握好度,以免痛哭过度而损伤身体,当发现病人痛哭的程度减弱,就要想方设法引导其笑,将其心气提起,此即所谓的“补法”。总之,在临床需要灵活对待,不可固守陈法。 此外,出汗也是排邪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医理论认为:汗法的主要作用是解表,就是通过发散,以达祛除外感六淫之邪的目的。然在“性理疗病”法中则不仅只是针对外邪,该法通过患者的哭或者笑,鼓动气机,以使汗出,程国彭说:“汗者,散也。”即将体内邪气由汗而“散”,由于所患疾病不同,出汗的情况亦有所区别,有的患者不容易汗出,有的患者刚开始哭或者笑就会大汗淋漓,如经过临床观察,糖尿病的患者一般需要出汗方能有效。 综上所述,内在的“动化”加之外在力量的鼓动,正盛则邪退,从而出现出汗、呕吐、泄泻等排邪反应。此等排邪反应有以下特点:①“性理疗病”法中的“汗、吐、下”是伴随着患者调心的整个过程,有的需要好几年的时间,甚至会更长。因为心态、性格的改变是靠自身的力量,需要一个过程,有的患者将导致疾病的病理产物排干净了,可是一旦在人事中磨炼又会有新的不良情志产生,新的郁结也就会随之产生,因此就需要再一次地悔过、反省,再一次排出。可以说,疾病就相当于是对患者心态的“监测器”,可以随时起到提醒患者的作用,久而久之,随着心态的转变,不良情志的产生也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则疾病也就痊愈了。②排出的病理产物也有所区别,以吐为例,中医药物的“吐”法,患者吐出的一般是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和毒物等有形实邪。 而“性理疗病”法吐出的一般是具有五味的痰涎或者淤血,并且在吐的过程中,感觉全身气机有流动的感觉等。注意:现在有关“排病”反应的理论提的越来越多,西医一般将人体这些“不正常”的反应当成疾病来对待,因此我们要读懂人体,这些看似不正常的反应也许恰是疾病向愈的好兆头。但也不能盲目地不加以分析的认为,所有的这些反应都是“排病”,而是要结合以下几点来做判断:首先,从精神方面说,“排病”反应过后,人的神气没有虚弱的迹象,甚至应该觉得神清气爽,气色好转,精神转佳。其次,食欲不会受到影响,(当然,有的患者由于吐的病理产物较多,故喉部会出现暂时的不适,但很快会恢复正常)甚至食欲会增加。再其次,如从患者的睡眠质量、病灶的改善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判断,切不可一律视为“排病”,以免贻误病情。 4 “性理疗病”法与中医情志疗法的简要比较 4.1 相同点 “性理疗病”法与中医情志疗法的相同之处体现如下: 诊疗对象:所针对的病人皆是因情志致病的患者,包括单纯的心理疾患,亦包括由心理引起身体疾患的病人。 对疾病产生的认识:皆是由不良的情志导致气机的逆乱,从而引起身体疾患。 治疗原则:皆是通过调心,使心平静,心平则气和,从而达到愈病的目的。 治疗方法:首先患者对医者产生诚信,是两种疗法的必备条件。 医者要用语言对患者进行耐心开导,对于一些压抑较甚的患者还要灵活运用疏导宣泄的方法,使其郁结之气得到释放排解。且二者均涉及清心静神的疗法,如减少嗜欲,陶冶情操等。 4.2 不同点 “性理疗病”法立足于“性”的层面,对不良情志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认识,认为是人的阴面性格加之外在的人事环境影响综合产生的,其中人的阴面性格为内在的主要因素。在治疗过程中,首先让患者认识到自己有何不良性格,这种不良性格易滋生哪些不良情志。并且强调化除不良性格才是治疗的根本。因此该法主要是通过患者在对人对事的过程中时时刻刻做到反省,不断审查自己的心念,通过对心神的体察和调摄,使人在自然生命(祛除疾病)、道德精神和本体追求上都不断超越自己,提升自己、解放自己,最终使有限的自我和无限的宇宙在“性”上连为一体。“性理疗病”法的最高要求即体现于此,当然,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尤其是病人而言,首先是要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因而该疗法更多的是使病人的心态处于平衡,不再偏激,至于能否实现上述所言之“自我和无限宇宙在性上连为一体”是更深层次的问题了,也不属于该课题所讨论的范围,故不予详加分析。“性理疗病”法操作简便,可以用来自治,便于掌握。而且具有劝善之功,对于人际关系的谐调,家庭的和睦及社会的和谐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中医的心理学尽管涉及到调节人的性情,但没有形成一完整的治疗体系,而且更多情况是立足于“心”的层面,对情志进行调节,如情志相胜法,而没有从根本上去除产生不良情志的因素。这样一种区别,就导致这两种疗法在研究深度和所取得的成果上出现了巨大不同。另一个非常显著的区别就是,中医心理学与“性理疗病”法的主导权不同,中医心理学更多的是医者为患者治疗,医者为其主导,而“性理疗病”法则更多的是依靠患者自治,患者为主导者。 5 “性理疗病”法在现时代的重要意义 5.1 为诊疗疾病开辟新途径 当今时代,疾病谱有日益复杂之势,虽然科技飞速的发展,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但是并未减少疾病的发生,于是各种各样的诊疗手段也相继而生,而且,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的身心健康问题日趋明显,因而将疗病手段做一归纳,无外乎对心理与身体的治疗,对于身体疾患的诊疗自不待言。对于心理的治疗,主要有现代心理学与中医的情志疗法,上文已经对以上两法与“性理疗病”法做过比较,我们得出,“性理疗病”法是站在“性”的层面来认识与治疗疾病,而“性”才是生命的真主宰,是生命根本之所在。尽管我们的古人已经提出养性为根本,如道家、佛家、儒家,甚至医家,但后人都将其视为修道的手段,并未将其形成一套完整的诊疗疾病的体系,适用于广大的民众,而“性理疗病”法正是弥补了以上的不足,为诊疗疾病开拓了新途径。 5.2 促进本土心理学的发展 近年来,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成为心理学界关注的焦点。不少西方学者开始尝试从东方文化中,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新的思路。港台心理学界在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上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但形成一种理论体系和临床实用的疗法并获得心理学界肯定的甚少。所谓本土心理学,应该结合我国特定的社会文化和民族心态等具体情况,就临床中常见的心身疾病及心身问题从各种角度加以研究,使之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心身医学学科。而“性理疗病”法的精髓则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如对疾病的认识,采用阴阳、五行等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对疾病的治疗,又运用儒家的伦理道德、道家的修心养性等思想,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因而,“性理疗病”法属于中国本土心理学的范畴。由此可见,“性理疗病”法的推广与广泛应用,无疑是对本土心理学发展的一个促进。 5.3 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① 优生优育:生育一个聪明健康的孩子,是所有父母所期望的。然通过对“性理疗病”法对疾病产生、治疗的认识、及对其机理进行分析,一个人的健康与否,与这个人性格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而性格主要来自于父母,如《灵枢〃天年》说:“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就是说,人之始生与父母的神、精、血、气密切相关,子代的一切均由父母所赋予,其中母亲至关重要,若母亲的性情不好,或者身体羸弱多病,生出的子女必然也性情乖戾、病痛缠身,如《景岳全书〃妇人规》有:“求子者必先求母”一说。如他说:“形体薄弱者不堪,此藏蓄之宫城也。”说明形体能反应全身之物质基础,形壮者质富,形弱者质贫,贫者不利于子代之生长发育。还有关于母亲的声音、面色、脉象等的描述,皆会影响到子代,这些都是体质方面的影响。接着他又说了气质、性格对子代的影响,他说:“又若刚狠阴恶,奸险克薄之气,尤为种类源流子孙命脉所系,乌可近之?”可见,气质、性格也可遗传,因此也应予以重视,凡卑劣奸刁之辈,当避而远之。而“性理疗病”法不仅是治病之法,亦是劝善之方,能从根本上改种还良。运用“性理疗病”法将自己不良的性格转变,对子代无疑是益莫大焉! ② 和谐社会:“性理疗病”法最大的特色是不仅是疗疾之方,更是劝善之法,多数患者通过此法,不仅治愈自己的顽疾,而且使患者重塑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家庭观和价值观,改善了家庭关系,使很多濒临破裂的家庭得以复原。凤仪先生长时期生活在荒僻落后的山村,饱尝乡间农民的饥苦寒酸,尤其对家庭中的苦恼,更为深刻。认识到家庭是人类繁衍的源泉,是社会最基层的组织单位,要想社会和谐,必须从家庭彻底转变,欲家庭转变,就必须从夫妇做起,于是提倡伦理道德,建立新家庭。这样,才能彻底解决家庭的问题。时下我们的领导人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而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单位,没有家庭的美满就不会有社会的和谐,“性理疗病”法就是遵从了古人的“家齐而后国治”的理想,也是真正的“上医治国”之法。因而对于加强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语 “性理疗病”法既与传统文化思想一脉相承,又暗合中医理论和治疗手段,该疗法治疗无需(但不排除)任何药物,而且不但疗人机体之疾,亦疗心理之病,此疗法是对现今医疗体制的很好的补充,是很有意义的尝试。现黑龙江克山地区农民刘有生全家仍保留此疗法免费接待治疗患者二十余年,我也有幸与先生全家同吃同住近一月,并多次听其授课,亲证了该疗法的神奇疗效,并为先生的义举深深感动。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做出了我们众多人难以企及的善行,而二十多年的宝贵经验也为我们示范了该疗法的可行性。根据我们实地调查和资料的初步收集整理得出:这种平淡无奇的治疗手段,不仅治愈了大量疑难疾病,还成功的帮助病患重塑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家庭观和价值观,同时亦改善了众多患者的家庭关系,使很多濒临破裂的家庭得以复原。先生能将此有效方法继承并加以实践,我们今天才有幸接触如此殊胜之法,对此表示深深感谢。 “性理疗病”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上工治未病”,但“性理疗病”这个术语,是从医学古籍中找不到的。因凤仪先生不曾读书,是目不识丁的农夫,所以在“性理疗病”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疾病认识有许多独到的见解,甚至很多术语和提法是独创的,因此本文对该法所蕴含的对疾病的产生、诊断、治疗的机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以期从中医理论及传统文化中找到与之相关的理论依据,希望能将如此殊胜之法让更多的人认识,接受,并运用于临床,解决人间更多的病痛,善莫大焉! 由于本人学识、工作条件和时间有限,许多方面还不够深入,有待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进一步得以完善。 搜索 复制
个人分类: 中医与健康|4484 次阅读|2 个评论
恳求行家指点患者应该如何治疗为宜
热度 1 zhpd55 2015-5-12 10:57
刚刚收到一位患者寄来的医院诊断病例以及照片,被当地医院诊断为 Gush door cancer,其相关材料如下,患者希望借助科学网的影响力,请求行家指点如何治疗为宜。谢谢大家了!
个人分类: 健康生活|3547 次阅读|2 个评论
肝癌治疗的学术展望
sciencepress 2015-5-7 08:53
陈志奎,林振湖 肝癌是最常见的10种恶性肿瘤之一,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肝癌的诊断、治疗均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是尽善尽美。本文盘点了肝癌研究的难点并展望。 肝癌研究中的难点 ①虽然小肝癌的诊断方法已取得飞速的发展,但AFP阴性的肝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仍未有突破性进展; ②虽然影像学的进步使越来越多的小肝癌得以发现,但对肝内小结节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③肝癌的局部治疗方法繁多,但目前很多治疗仍缺乏规范化,导致疗效不一,使医务工作者或患者难以选择; ④绝大多数的大肝癌及晚期肝癌整体疗效不佳,但目前尚未找到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的化疗方法,各种方法的综合治疗经验与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生物靶向治疗肝癌的可行性还需进一步科学评价; ⑤门静脉癌栓是影响肝癌预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现有的治疗方法较多,都各有优点及不足之处,但仍未取得明显的疗效; ⑥由于肝癌的生物学特性等原因,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其复发率仍相当高,尤其是肝内早期复发是造成生存率低的重要原因,但复发转移的机制仍未明了,尚未在众多可能导致复发的因素中寻找到导致复发的直接因素; ⑦肝癌患者原伴有的疾病如肝功能损害、肝硬化、糖尿病、高血压等继续治疗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目前肝癌的治疗是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结合肿瘤局部消融、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放疗等多种方法的综合治疗。我国大多数肝癌患者是在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确诊时多处于疾病中晚期,患者肝功能不好,或肝癌呈多结节性,故仅约15%肝癌患者可以从外科手术获益。研究表明,约65%以上的肝癌伴有各级门静脉分支的癌栓,约40%小于2cm肝癌已经存在门静脉侵犯。门静脉癌栓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严重影响了肝癌患者预后,也是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无法得到根本性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肝癌的治疗还存在瓶颈,但我们相信,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下,会在不久的将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自20世纪80年代起,有关肝癌靶向治疗的研究逐渐兴起,至今已经发展为器官、细胞及分子水平的靶向治疗。肝癌器官水平的靶向治疗主要指在各种影像技术引导下的肿瘤局部消融治疗,包括物理消融与化学消融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原位灭活肿瘤组织,同时保护正常重要组织结构免受破坏,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对于晚期病例则属于姑息治疗,远期疗效欠佳。 肝癌的细胞水平靶向治疗指利用某些细胞具有靶向肿瘤的特性,直接实施免疫攻击或作为受体细胞携带病毒载体、外源基因进行治疗,包括一些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但目前细胞水平的靶向治疗技术仍不成熟,许多关键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分子水平的靶向治疗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肿瘤治疗新方法 。 目前研究较多的肝癌分子水平靶向治疗主要包括偶联特异性肝靶向分子的肝靶向抗癌药物治疗及直接针对肝癌细胞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靶向治疗。肝靶向抗癌药物有抗体介导的免疫靶向治疗药物和受体介导的肝癌靶向药物。国家一类新药利卡汀是I与美妥昔单抗的偶联物,经肝动脉插管到肝固有动脉或肿瘤供血动脉后注入药物,可与分布在肝癌细胞膜蛋白中的HAb18G抗原结合,将其荷载的放射性碘输送到肿瘤部位,具有一定的抗肝癌作用,但价格比较昂贵,今后仍需积累较大量的临床研究资料以进一步评价其疗效。 受体介导的肝靶向抗癌药物以肝细胞表面存在的特异性结合受体为靶标,将抗癌活性药物与受体的特异性配体偶联形成抗癌复合物。目前研究较常用的受体有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甘露糖受体、脂蛋白受体、甘草酸/甘草次酸特异性受体等。受体介导的肝癌靶向治疗可明显提高肝脏的药物浓度,并且可促进药物通过受体内吞途径进入细胞内。但由于上述受体不仅分布在肝癌细胞表面,同时也分布于正常肝细胞表面,因此,受体介导的肝靶向治疗在杀伤肝癌细胞的同时,亦可能损伤正常肝细胞。 机体正常组织的血管内皮间隙多小于100nm,而恶性肿瘤组织的血管内皮间隙明显增宽,可达700nm,因此,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粒径介于正常组织与肝癌组织的载药纳米粒可将抗癌药物靶向转运到肝癌组织。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超声科实验室制备了靶向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的多西他赛高分子共聚物纳米粒,粒径约200nm,联合超声辐照肿瘤组织产生的热效应、空化效应、机械效应等,使肿瘤血管扩张,通透性加大,进而促进纳米药物转运到肝癌组织,具有物理靶向肝癌的效果。此外,超声生物效应可提高肿瘤细胞膜通透性,促进药物进入肝癌细胞内,具有生物、物理双重靶向的治疗效果,并且可保护正常肝组织免受化疗药物的损害。 肝癌分子靶向治疗是指针对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关键的生物大分子,通过特异性阻断细胞信号转导,改变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或通过阻断肿瘤血管生成,进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发挥抗肿瘤作用。目前用于肝癌分子靶向治疗的靶点主要有Raf/MAPK/ERK传导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等。索拉非尼是首个主要针对Raf激酶的口服多靶点抗肿瘤药物,为晚期肝癌患者带来了一线曙光,但其客观疗效仍较低,且药物价格较昂贵。相信随着对肝癌病因、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更多治疗靶点与靶向药物的发现,肝癌分子靶向治疗会拥有更加诱人的应用前景。 超声微泡介导的肿瘤靶向治疗是一种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肿瘤治疗新方法。 超声微泡介导的肿瘤靶向治疗,将抗癌药物或基因连接到微泡表面或包载于微泡内,静脉注射后,在肿瘤局部进行超声辐照,使载药微泡在肿瘤部位定点释放药物,同时,利用微泡破裂增强的超声生物效应促使药物进入肿瘤细胞内,达到靶向治疗的效果。但目前研究较多的多为脂质微泡造影剂,粒径约3μm,难以透过血管内皮间隙,同时脂质微泡体内半衰期短,无法达到真正的肿瘤靶向治疗作用。液态氟碳纳米粒为肿瘤超声分子诊断与靶向治疗开拓了崭新的思路,含液态氟碳的纳米粒可通过血管内皮间隙达到肿瘤细胞,通过纳米粒表面偶联的抗体或配体与肿瘤细胞结合,再通过超声辐照等方法使液态氟碳发生相转变,转变成惰性气体,使纳米粒粒径变大,变成超声造影可见的微米级造影剂,并且在肿瘤局部释放药物,可达到肿瘤超声分子靶向诊断与治疗的效果。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林礼务、薛恩生 主编 《 超声介导化学消融治疗肝癌 》 一书。 《 超声介导化学消融治疗肝癌 》 在原发性肝癌及门静脉癌栓的诊断与超声介入治疗方面提供了大量的资料,重点介绍超声介导化学消融治疗肝癌的方法、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的处理等,并对特殊部位的肝癌、严重肝硬化合并肝癌、老年肝癌患者等超声介导化学消融方法与注意事项等做了较深入的介绍。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癌症防控的现状与展望
热度 5 chinese1man 2015-4-1 22:09
  癌症是一种古老疾病,人类为征服它付出了艰苦的努力。20世纪以来,癌症防控虽有进展但形势仍然严峻。2015年《CA》杂志报告了2004~2010年间美国癌症患者的5年相对生存率(RSR,Relative Survival Rate)数据:前列腺癌99%,甲状腺癌98%,乳腺癌91%,子宫内膜癌83%,宫颈癌70%,直肠癌68%,结肠癌65%,卵巢癌45%,胃癌29%,食管癌20%,肺癌18%,肝癌18%,胰腺癌7%,所有病例为68%。文章称,癌症预防措施开始奏效,肺癌、大肠癌的发病率已经开始下降。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也于2014年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上发布了2003年~2005年间中国癌症患者的5年RSR数据:乳腺癌73.1%,甲状腺癌67.5%,膀胱癌67.3%,肾癌62%,子宫内膜癌55.1%,前列腺癌53.8%,结直肠癌47.2%,宫颈癌45.4%,鼻咽癌43.8%,卵巢癌38.9%,胃癌27.4%,食管癌20.9%,肺癌16.1%,胰腺癌11.7%,肝癌10.1%,所有病例为30.9%。该文指出了城乡差别,农村5年RSR21.8%,城市5年RSR39.5%左右。国家及地区间差异与病种、早诊率、医疗资源的可及性有关。 癌症的自然病程及致死模式   癌细胞表现为粘附性减低、阿米巴运动及无限增殖,具有强大的破坏性,通过占位、播散、转移、分泌特殊活性物质及干扰机体代谢最终导致患者衰竭甚至死亡。癌症具有异质性,自然病程及症状演变各异。进展迅速者发病后数月死亡,慢者如前列腺癌或乳头状甲状腺癌,自然病程甚至达到十年以上。   未经治疗的癌症患者大多在五年内死亡,自发性癌症消退极为罕见,低于万分之一。经过治疗,癌症或可永久治愈;有些会在缓解后复发,但仍有治愈机会,但多数最终死于癌症;不少患者可获得一段时间的控制,少数患者病情持续进展最终死亡。癌源性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重要脏器的功能衰竭,进展期患者常见各种合并症,如感染、出血、重度蛋白质能量缺乏型营养不良等;少数患者的死亡和治疗伤害有关;而长期生存的老年人更多是由于癌症之外的原因死亡。 主流癌症治疗方法   现代肿瘤学防控体系以外科切除、放射治疗及药物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三大治疗手段的疗效明确,结合支持治疗及康复措施,已使越来越多的患者生存期得以延长甚或治愈。   外科技术是多数癌症的治愈基础,将原发病灶、区域淋巴结,甚至可切除的远处转移灶尽可能地完整切除是现代肿瘤外科的主要目的。作为最主要的治愈手段,现代外科力求安全、精细及微创,扩大切除及完整切除技术日趋完善,功能保留成为技术标准。不少局部晚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过扩大切除获得了长期生存或治愈。保乳、保腋窝或者更加精细的组织机能保留手术使得早期乳腺癌患者获得了更好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直肠癌外科由于全系膜切除及环周切缘技术的发展,局部复发率显著下降的同时保肛率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在某些情况下,微创消融/血管栓塞等介入性治疗的疗效可以和手术相媲美,但其治疗安全性要高于手术。冷热物理消融或者化学消融技术及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已经成为消灭肝内癌灶最有效的综合治疗措施之一。   放射治疗的合理使用不仅可控制癌症,甚至可达根治效果。近100年来,放射治疗设备和技术发展迅速,新的射线源如质子、重粒子显示出更好的治癌特性,病灶靶向日趋精准而周边正常组织受量却不断降低,癌症的放疗效果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放疗在某些肿瘤中有治愈的价值,例如在头颈部肿瘤及宫颈癌、肛门癌等。临床上经放射治疗后疾病达到长期控制的患者并非少见。   化学治疗是白血病淋巴瘤等少数几种癌症的治愈性手段。在肿瘤负荷较少的情况下,化疗作为根治性局部治疗的辅助治疗,可以有限地提高5年RSR。一定比例的晚期癌症在无法治愈情况下,如果初始化疗有效,则可能从化疗中获得有限时间的生存延长。   内分泌治疗是激素依赖性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对于疾病控制甚至治愈有独特价值。分子靶向治疗是最有前途的抗癌方法之一。癌症细胞起源于内在基因表达失控,其产生的功能蛋白质导致了恶性细胞侵袭与无限制增殖的生物学行为。随着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理学的迅速发展,基于分子靶点的药物不断被开发出来,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及少数肺癌、乳腺癌病例中取得了显著甚至是神奇的疗效。免疫治疗已经成为继分子靶向疗法以来又一抗癌利器,基于免疫控制点(immune checkpoint)PD-1、PDL-1、CTLA-4开发的产品显示了显著的疗效,已经获批作为新的系统性抗癌疗法。   整合肿瘤学疗法在实践中被证明对于缓解某些症状甚为有效,主流研究普遍认为,营养调整、体能锻炼如瑜伽或气功及心理康复等措施在癌症患者的长期生存和生活重建方面具有主流疗法无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癌症治疗现状的反思与展望   我国癌症发病已进入高峰期,患病人数多,治疗花费大(人均10万~30万元),负担沉重。而我国尚未形成像美国NCI及NCCN那样的防控体系,存在控烟不力、临床实践随意性大、医疗系统效能低下、MDT整合不足等诸多困境。   虽然如此,最近十余年来我国的癌症防治水平仍有显著进步。由于癌症知识的传播及诊断设备的更新,早期诊断率不断提高,癌症已成为一个可控性疾病。在局部治疗领域,手术、放疗技术不断向精细化发展,微创治疗常常出奇制胜。在系统治疗领域,传统化学仍是主力,分子靶向低毒高效,免疫疗法异军突起,多数癌症获得控制甚至治愈已开始成为现实。
个人分类: 探索历程|7406 次阅读|8 个评论
癌细胞的前世今生
热度 16 chinese1man 2015-3-18 20:36
  最近一百年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迅速发展的百年,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取得了不少优秀的成就,对癌这个千古之谜也有了一些认识。在人类满足温饱后,健康和生活质量是最大追求。目前由于大多数地区处于和平发展状态,人的自然寿命得到很大程度的保证,现代医学科技对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死于战争和传染病等疾病的人数大为减少。然而癌成为人类流行的慢性病中最为致命的一种。   癌细胞是如何产生的?这是一个很玄奥的问题,不过在目前现代科技的研究下,已经对癌细胞的形成有了一些理解。按照唯物论的观点,生命是一个化学过程,人是复杂的多细胞动物,具有高级思维能力,具有利用环境中的物质进行高级活动以满足自身无穷欲望的能力。但归根结底人是由无数细胞构成的,人类的疾病本身和寿命长短,归根结底也是由于细胞的生物学本质决定的。   成人个体约有50万亿个细胞,多数人体细胞是一些直径在10--20微米之间的球形结构。细胞的寿命各不相同:血液中的白细胞有的只能活几小时,肠粘膜细胞的寿命为3天,肝细胞寿命为500天,而神经细胞的寿命有几十年,同人体寿命几乎相等。在整个人体中,每分钟有1亿个细胞死亡。人体细胞相当于每2.4年更新一代。经实验发现,人体细胞在培养条件下平均可培养50代,每一代相当于2.4 年,称为弗列克系数, 据此,普通人的极限寿命应为2.4×50=120岁。   细胞是一个超级复杂的机器,虽然染色体记录的信息在所有体细胞是一致的,但在不同的发育部位具有不同的蛋白分化组合以形成形态和功能各异的的细胞。癌变的细胞就是细胞在不断发生和发育过程中变异的细胞的一种。可以想象,巨大的染色体基因库具有无数出错的可能,机体具有修复错误和检验合格细胞的机制。但是在巨量的细胞新陈代谢过程中,由于基因自身的稳定性的不同和外界刺激因素的不同,以及机体内环境因素,最终有一些细胞最终癌变成功。它们形成了具有克隆性无限增值的可能,具有迁移运动的能力。可以分泌具有破坏性的功能蛋白和毒性因子。本来机体的免疫细胞具有识别这些癌变的能力,但是由于癌细胞具有的巧妙的伪装能力,它成功地逃避了免疫打击,最终形成了亚临床病灶。   经过早期的增殖,一般是数年,甚至十余年,癌变细胞经历较长时间的演化,细胞群内出现了具有各种能力的细胞:有的生殖能力强,可以无限繁殖,有的不仅可以无限繁殖而且可以运动,具有金钟罩般的能力,可以抵抗化学毒物的损伤和射线损伤,有的有飞毛腿,手术刀无法追赶得到,有的有冬眠术,可以隐藏到一个地方待很久后迅速增殖。总之,癌细胞类似于一个新的具有无限可能的个体,不受宿主管辖,也不为宿主提供任何有益的机能,只是无限获取宿主的营养,破坏宿主固有的结构,而且呈现集团化的破坏力。   一般而言,多数肿瘤在早期阶段不会显示出很强的破坏力,而是缓慢隐性地发展。一旦发展到某个临界点,一般是产生具有侵袭性的细胞个体时候,它们就可能具有爆发性生长的可能,虽然多数癌症是一个慢性过程,但是的确有一些癌症具有爆炸性生长的特点,可以在病灶进入临床期后短时间内致人死地,而且多数不是因为病人的心理因素。我见到一个病例,低分化肝癌,以全身性淋巴结转移就诊,类似于淋巴瘤,但是这位正当盛年的病人很快就在诊断两个月内死于免疫衰竭导致的重症肺炎。与此相反有些病人即使是临床可检测到无症状的病灶,但是具有相当漫长的过程才进入快速进展期。一位盛年的商人,在体检发现肺内占位高度怀疑肺癌的时候放弃了进一步诊治,寻求中医药治疗。当时估计患者是恐惧癌症手术吧,经过漫长的五年左右的潜伏期,新的肿瘤病灶在脑部形成了。患者最后因肢体乏力诊断为肺癌脑转移,在脑转移症状出现后三年患者最终因肺内病灶爆发式播散死于呼吸衰竭。也有一些幸运的病例,一个老者,最终对五年前发现的病灶做了手术治疗,术后诊断为肺腺癌早期。   对于癌症治疗,最佳的办法是在癌症是孤立病灶的时候将它控制。如果没有手术禁忌或者技术上的难度,外科手术刀或者消融物理外科是最佳手段。它可以通过机械和物理的方法彻底摧毁病灶内的癌细胞。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治疗有一种局限,就是有一些癌症的发生不是孤立现象,比如不少肿瘤有相当比例的多灶性特点,比如消化道、泌尿系以及乳腺的肿瘤,多灶性起源的特点使得毁损式的局部治疗不能彻底消灭病灶,即使切缘阴性。另外有一些癌症的发生不是孤立事件,和内环境及基因不稳定的关系极大,反复发生数种癌症,我曾见到一例罕见的四原发癌症病例:在不到数年的时间里连续发生,但是都被手术或者化疗控制住了,虽然不能预测可以活多久,但是目前的生活质量还是不错的。   对于手术不可及的部位,比如鼻咽部,即使使用揭面手术开进去,有非常高的失败率,而且创伤大。手术效果不会好于放射治疗,所以首选放射治疗作为鼻咽癌的治疗手段,当放射治疗失败后放射野内的复发多数已经不能耐受再次放疗,手术作为一个选择可以有一定数量的患者得以挽救获得再次根治的机会。放射也用于消灭可能的残存肿瘤,手术受到解剖部位的影响,对某些局部扩散的病灶不大可能完整切除。扩大切除术需要严格选择适应症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放射治疗可以将癌细胞控制很多年,甚至数十年,对某些患者来说理论上已经治愈。一般而言十年后的“复发”有时候很难说那就是复发,很多可能是第二原发癌。   化疗是一种对全身扩散有效的治疗,对于敏感癌症细胞,化学治疗可以在数小时内使得浸泡在化学毒药中的多数癌症细胞死亡。我曾经见到过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的患者有这样的疗效,一位六十岁的司机因咳嗽胸闷来诊。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检查发现他的主要支气管被肿瘤密密匝匝地包绕,气道受到压迫,所以他感觉呼吸困难。如果任由癌细胞疯狂繁殖,那么他将很快就死于呼吸衰竭。在化学治疗药物被注射到血液内数小时,脆弱的癌细胞开始死亡,癌组织处于融解状态。但是考化疗彻底根治癌症对于多数癌症细胞来说是不现实的。因为多数癌症种类对化学毒物并非特别敏感,而且即使敏感,也由于癌细胞的异质性在癌细胞群落中存在一些不敏感天然耐药细胞。   细胞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物质系统,它构成了生命的基础。正是人这种高等生命的出现,形成了目前人类社会五光十色的表象。据说大脑的神经细胞的神经冲动传递速度超过400公里/小时,相当于飞机速度的一半。癌不过是茫茫细胞现象中的一种,或者说是返祖现象。人类能否掌控自身体内高达五十万亿细胞的生命过程,目前看我们的科技还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我们虽然开始认识基因的结构,但只是认识生命现象的开始,量子医学作为一种新的医学理念的出现已有很多年,虽至今仍然举步维艰,但它无疑从思维上扩展了人们对无限生命奥秘的理解,并提供了一种新的系统观。姑息医学、循证医学、透明医学、整合医学等各种医学理念的出现至少表明,是我们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该反省的时候了。细胞远远不是我们多数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对生命的认识才刚刚开始而已:目前世界无数科学家所作的科研只不过是生命现象很外围的一些事情而已。 数年前的一篇旧文,近日繁忙,拿来补一下作业。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10689 次阅读|19 个评论
狂犬病治疗最新进展:新型重组疫苗可治疗小鼠的狂犬病
热度 76 yanjx45 2015-3-6 06:57
Parainfluenza virus 5 expressing the g protein of rabies virusprotects mice after rabies virus infection(表达狂犬病病毒G蛋白的副流感病毒5型可保护已感染狂犬病毒的小鼠)。 ( J Virol. 2015 Mar 15;89(6):3427-9. doi: 10.1128/JVI.03656-14. Epub 2014 Dec 31.) 狂犬病仍然是对全球公共卫生的主要威胁之一。狂犬病是一种死亡率最高(几乎达 100%)的传染病。而且 狂犬病只能预防,不能治疗 :狂犬病一旦出现症状,目前尚无能防止死亡的有效治疗方法。 至今国际主流学术界从未正式承认过任何一例狂犬病治疗成功的病例。 人被患病动物咬伤后,只有及时预防性注射合格的狂犬病疫苗才可能挽救生命。若错过了最佳的处治时间,狂犬病毒会沿外周神经系统逐渐转移到中枢神经系统,最终到达大脑。一旦大脑受感染并引发神经性症状,即狂犬病一旦发病,则受感染者通常必死无疑,此时任何治疗措施都无法挽救生命。 由于狂犬病的潜伏期通常较长,被疯动物咬伤后及时预防性接种疫苗的效果相当好。但狂犬病的潜伏期变化很大,从一周到数月(极个别情况下甚至可能超过一年),所以被疯动物咬伤后接种疫苗有效的时间间隔—— 窗口期 的长短是不同的。 窗口期 的长短取决于伤口与大脑的距离、伤口的严重程度、伤口处置情况、病毒毒株的特性、受伤者的免疫状态等。所以一般而言,被疯动物咬伤后接种狂犬病疫苗越早,效果就越好。对于人类来说,成功预防接种的 窗口期 可能在 6天之内;但由于狂犬病的潜伏期变化很大,因此接种疫苗有效的 窗口期 也有可能长达一个月甚至更久。 最近, 美国佐治亚大学华裔科学家 傅振芳 教授等 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狂犬病疫苗,在小鼠实验中证明有望延长狂犬病疫苗预防接种的 窗口期 ,使延时的接种仍能达到成功治疗狂犬病的目标。 在该项研究中,所使用小鼠在实验室狂犬病病毒株感染后疫苗接种有效的 窗口期 是 6天。研究人员使用的病毒毒株到达试验小鼠大脑的时间在3天之内,神经系统症状通常在第6天出现,这些症状的出现就意味着病毒感染已经进展到无药可救的程度。然而作者发现,新疫苗PIV5-G在第6天,即在小鼠已经开始出现症状时使用,仍能挽救50%小鼠的生命。而如果此时使用其他现有的疫苗,结果通常是白费功夫。 所以,该新型重组疫苗能治愈晚期,即感染已波及大脑的狂犬病。 在本项研究中,作者用 副流感病毒 5型(parainfluenza virus 5,简称 PIV5 ) 表达狂犬病糖蛋白( G),并将该重组病毒( PIV5-G )用于治疗狂犬病病毒感染。 PIV5是上呼吸道病毒,通常会感染狗,但是对人类无害。PIV5可用作狂犬病蛋白质的理想递送系统,从而使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来对抗狂犬病毒的感染。 PIV5-G 是一种可能用于预防和治疗狂犬病毒感染的很有希望的疫苗。 这项研究已于去年 12月31日由国际著名专业杂志《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在线发表,并将于今年3月15日正式发表在该杂志上 ( J Virol. 2015 Mar 15;89(6):3427-9. doi:10.1128/JVI.03656-14. Epub 2014 Dec 31.) 。 相关论文的题目是: Parainfluenza virus 5 expressing the g protein of rabiesvirus protects mice after rabies virus infection(表达狂犬病病毒G蛋白的副流感病毒5型可保护已感染狂犬病毒的小鼠)。论文的作者为 Huang Y , Chen Z , Huang J , Fu Z , He B . 研究报告的作者傅振芳教授说,“目前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迫切需要有更好的狂犬病治疗方法。我们认为这种技术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希望最终能挽救更多的生命。” 该论文的另一位作者,佐治亚大学华裔科学家 He B 教授说,“这是我们在科学文献中所看到的报导中最有效的治疗……,如果我们能改进这些结果,让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并能用于人类,我们可能找到了针对晚期狂犬病感染的第一种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法。” He B 教授表示,“这些初步实验结果非常让人兴奋,我们相信可以把新疫苗与其他疗法结合起来以提高生存率,让已出现症状的动物也能存活下来。”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35647 次阅读|249 个评论
医生要经得起病人的考验----"手艺"是牙科医生的金指标
热度 1 rongqiaohe 2015-2-10 14:12
2011-2013年是我生活质量最低的三年时间。在这段时间,牙齿出了问题,牙疼折磨我,坐立不安、夜晚睡不好、工作效率低下、生活兴趣减少、记忆力下降、瘦肉不能吃,蔬菜也不能吃,只能喝粥,吃豆腐。。。 我不得不求医,前前后后,医生拔掉了我6颗牙齿!放在手上一大把!。。。我也记不清,来来回回折腾了多少次,经过痛苦的过程,牙齿的问题还是算解决了! 起初,我相信科研水平高的牙医,一定是好医生。我去了北京某公立医院(让我略去医院的名称),看了一位高水平的牙医(据说这位牙医发表了高水平SCI论文)。为了让高水平的牙医看病,我起早、排队、挂号、等待、缴费、麻醉、手术、流血、止血。。。再起早、再排队、再挂号、再等待。。。 来来回回治疗了好多次,牙齿越来越痛!有一次,这位牙医在给我磨牙的时候,在舌头上磨了一个“圆圆”的“洞”,舌头疼了好久,喝粥都不方便。又一次磨牙,又在我舌头上磨出了一个红红的“洞”!唉,两次犯了同样的错误,痛苦啊! 有一次,我毫不客气地对牙医说:“您千万不要一边给我做手术,一边想着怎么发表高水平的SCI论文!” 通过医生的介绍,有一个“私人诊所”的大夫“手艺”比较高,经得起病人的考验(肯定经不起SCI的考核)。我去了这家北京的“私人牙医诊所”(也让我略去诊所的名称)。结果,治疗程序安排得非常恰当,完全征求我意见,约好时间,只挂一次号,不用起早、排队、求人。。。前前后后安排了6次手术,我的舌头一次都没有被碰着过。牙齿非常顺利地治疗完了,终于免去了牙齿的折磨! 有了这次经历,作为病人,我的切身感受到,治疗牙齿疾患,绝对要找“手艺高”的大夫,我才不管他/她是否发表了什么“高水平”SCI论文! 医生要经得起病人的考验。
个人分类: 浅谈|3096 次阅读|7 个评论
从难以置信到树立信心:查出慢粒之后(一)
热度 104 Hongbolu 2015-1-25 14:32
已经四个多月没有更新博客了,这让很多朋友抱着希望而来,带着失望而去。也许朋友们要问:为何突然就不更新博客了?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 确实发生了一件比较特殊的事情:查出了慢性髓性粒细胞白血病,俗称“慢粒”( CML—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虽然令我难以置信,但也不得不接受现实,而现在的我已经逐渐走出困境,才有暇写出下面的文字。 2014 年对我来说是个特别的一年,似乎有干不完的野外工作和难以完成的教学工作,可以概括为:春夏拼命出野外,秋冬带病站讲台。 从四月份开始到十月初的半年时间内,时而欣赏呼伦贝尔草原风光,时而穿越川西山谷惊险路段,而最主要的时光却耗费在内蒙古西部的大漠之中。纯粹出野外时间累计超过四个月,其中 6—8 月连续两个半月一直在野外,而且没有周末休息。 2014 年是我最近几年内出野外最多的一年,超过了每年 2—3 个月的平均值。 2014 年 8 月下旬,在完成西部任务之后刚驱车回到赤峰,准备与赤峰学院的朋友们一起考察第四纪冰川地貌,为 2015 年召开的行业会议做准备。我妹妹在医院给我验血,发现白细胞增加达 10 倍,反复化验五次结果都是异常高,虽然身体没有其他任何异常症状。后经赤峰地区血液科专家聂医生骨穿检查,初步确认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聂医生帮助联系北大第一医院血液科,于是由弟弟开车将我送到北京,经过繁杂的检查(特别是融合基因和染色体检查)进一步核实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北大医院的王大夫首先问我:“你看起来不像病人,半年之内是否接触过大剂量的照射 … ”?我不得不承认,至少接受了外照射,但那么多人在那里工作好像都没事,反而表面上最健康的我却中招了。我觉得自己已经非常谨慎了,野外午餐前大家都注意洗手,应该不会吃进肚子而发生内照射 … 。唯一的解释是:野外期间我自己驾车,每天在外连续工作超过 10 小时而没有休息,加之睡眠不好,透支了身体从而造成抵抗力下降,因此中招。其实,这就是偶然事故,十万分之一的几率正好让我遇到,相当于中了个大奖! 邻居碰见半开玩笑地说:“吕老师半年没见,到哪去挣大钱去了?” 面对这样的调侃,我有些尴尬: 2014 年新接手两个项目,但自己却一下子陷入财政危机。那个让我和十几名团队成员连续奔波数月的项目不仅让我垫付了十几万元的野外开支,还让好几个朋友垫付经费参与我的课题,至今总共有几十万垫付在里面,而甲方的经费到现在也没到位 (需要说明的是:野外验收后甲方已经拨款30万让我报销野外差旅,而其余大部等待解决...) 。我确实挣大钱了,几十万元,不过前面得加上一个负号。了解真相的朋友为我感慨:老吕你今年真是亏大发了!哪有这样的事情,你为这个事情付出了艰辛的野外工作,同时垫付了经费,更是搭上了健康,还有 … … 然而,我相信甲方会兑现他们的诺言的,因为我对自己的野外工作充满自信。 与病魔战斗了四个多月后,今天终于可以自信地给自己的 2014 年作个简单的总结: 展示了能力,经受了考验,收获了自信。 展示能力: 通过大规模的野外工作,对那个基础地质基本空白的区域进行了综合研究,并最终确定了找矿靶区。这不仅展示了自己的能力,也为甲方解决了关键问题。 经受考验: 经受了野外高强度劳动的考验,更经受了慢粒的考验:多亏了“既救命又要命”的格列卫( Gleevec ),目前血液指标逐渐接近正常,而我也带病坚持完成了本科生的《地球科学概论》(双语)和研究生的《板块构造与沉积作用》(双语)课程的讲授工作。没有耽误工作,身体状况良好 … … 收获自信 :在亲朋好友和单位同仁的关怀下,坚持治疗,一定能战胜疾病;今后照常接受野外攻关项目的挑战,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地学综合研究和找矿勘探做出自己的贡献。 谨以此篇博文开始重新经营自己的地盘,继续与同仁和朋友们进行交流。 随后几篇博文将陆续介绍查出慢粒之后的部分经历,与大家分享经验与教训。 同时也抽空展示部分野外发现和自然风光等。 感谢 2014 年与我一起在野外攀爬的朋友、同仁和学生们!感谢垫付经费为我完成研究项目的同仁和朋友们!感谢生病后关心与帮助我的各方人士们! 吕洪波 2015.01.25 下面是野外考察掠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091 次阅读|237 个评论
“靶向”类似原子弹,别轻易乱用
热度 26 何裕民 2015-1-9 10:01
二年前,西边某省司法界领导退休时偶尔发现有咳嗽,一查,两肺有多个结节,再仔细一查,左肾癌,肿块颇大。这下子有点麻烦了,肾癌双肺多发转移了。他身体还算健康,开刀是不可能了,肾癌化疗没有意义,最后只剩下靶向一条路了!当时他周边的医生形成两派意见:主流是赶快上“靶向药”(索拉非尼),少数医生建议不妨先观察。他也专程去北京看了,几大医院结论类似,绝对多数建议快上靶向,但也坦言,靶向一定耐药,可以换药。他是长期从事领导工作的,善于思考,故左思右想,听从了后者,先观察观察,通过朋友介绍找到我,到上海来过三四次了。这次我去西安,他专程从西北赶了过来,又来复诊了,前后我已经给他会诊五六次。 他第一次找我时,我给他明确建议:不妨先用中医药,治疗同时观察观察再说。靶向可以做后备措施!因为中医药治疗肾癌效果不错!即使已经转移,我们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他还记住我当时打了个比喻:用靶向就像用原子弹,我们和日本有钓鱼岛争议,你可以第一时间把原子弹扔过去,把钓鱼岛夺回来。后面怎么办呢!?故他很乐意接受我的建议,毕竟在当地医生会诊意见,正反建议及后果他都十分明了。不出所料,他的病情通过中药调理很快得到控制,病灶控制住了,没有再长大,原本也没有什么症状。刚过花甲之年,一般身体状态还可以。他当时情绪有点忐忑不安,我建议每三个月查一查,第一年他查了三次,肿块一点没变化,PET-CT提示肺内一共有五个病灶,大的一个35px,两个25px上下,还有两个很小。一年后,他从容多了。我也建议他继续中医药治疗巩固,半年查一查CT,这次他是第六次检查了,已经整整过了两年多了。这次检查结果让他欣喜若狂。所有的指标(以前他的血脂血糖都高,肾功能也有点小问题)都没有一个箭头,明显好转。更重要的是这次做了PET-CT显示两个小病灶看不见了,现在只剩下三个病灶,最大的20px。他笑着跟我说:看来原子弹还真的别轻易用,我们用“磨(指中医药慢慢地调整)”的方法,用“拖”的对策也能“熬”出健康来!他的一席话,引得圆桌会诊的各位患友会意的点头赞许!并告诉说,与他同时在当地省军区总院查出肾癌的共有五个患者,其中二个没有转移,除他外的四个人都第一时间用了索拉非尼,其中二个已经走了;一个耐药了,换成了索坦,还有一个副作用很大,也想来找我了!他是五人中最潇洒、最自在、也是效果最好,苦头吃得最少的一个。他在当地已经成了抗癌成功的标杆! 这也明显看出癌症是慢性病!既然是慢性病,很多情况下要学会“磨”,学会“耗”,学会“拖”,学会走一步看一步!到了老年(至少是接近老年),一有风吹草动,匆匆忙忙的格杀勿论,结果呢?当时和他一起患病的几个就是反面的典型,或者走了,或者痛苦不堪!唯独他,因为怀疑中(不敢说他当时没有怀疑)坚守了一下,取得了最大的成功!他建议另两位还在用靶向药的也尽快来找我,逐渐调整靶向用量,争取不用或者逐步减量!其实,笔者不反对用靶向,相反认为靶向是发明者对癌症治疗的重大贡献,就像是原子弹,如果没有原子弹,今天中国的脊梁会这么硬吗!能够这么从容应对各种敌视及颠覆吗!但中国人率先宣布不首先使用,必要时才用!那是中国人的智慧!对待靶向也一样,该用时用,考虑好退路,而不是图一时之快,用了再说! 其实,我们在2001年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里就曾经介绍过:我们的经验(几百例的肾癌的原始资料提示),肾癌中医药治疗,效果相当不错。如果感觉不放心,可以短期内加强监视(如三四个月查一查),一旦稳定了很少会有反复,很少会呈现快速发展。因此,对于肾癌,靶向药就是一个后备措施,就是战略性的反制武器(像原子弹一样 ),不到万不得已,别经乱用。 至少,在肾癌患者中,这是我们百试不错的方案,它体现了中国式的抗癌智慧!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2275 次阅读|27 个评论
[转载]慢性乙肝的管理,从指南到临床实践
xuxiangtian 2015-1-7 22:21
作者:王姗整理,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孙剑副教授审阅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4-12-30 此文章来源于 www.cmt.com.cn 讲者:美国密歇根大学骆淑芳(Anna S.F.Lok) 12月12-14日,2014年亚太肝病学会(APASL)专题会议、第4届乙型病毒性肝炎专题会议在羊城广州召开。大会聚集了乙型肝炎相关领域的多位高端专家,报告精彩不断,在同与会者交流乙肝前沿进展的同时,也提出了对于目前乙肝治疗现状及 指南 与 临床实践 契合度的深入思考。而 慢性乙肝 绝对是本次会议当之无愧的“主角”,本刊编辑特整理大会相关精彩报告内容,刊登于D2~D3版,以飨读者。 慢性乙肝临床 管理 复杂 由于乙肝病毒(HBV)慢性感染的自然病程中,病毒活动与免疫耐受此消彼长,造成疾病缓解与复发不断交替出现。因此,HBV慢性感染者可表现为非活动期携带状态和慢性肝炎。若慢性肝炎继续进展,则可转变为肝硬化或肝癌(HCC)。临床上对于HBV慢性感染者是否会进展及何时进展为肝硬化或HCC的准确预测非常困难,因而使得慢性乙肝的临床管理非常复杂。 高HBV病毒载量是HCC的独立预测指标,而HBVDNA水平虽在HCC的风险预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并不是唯一的预测因素。 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目前获批用于抗HBV治疗的药物包括:干扰素(IFN)-α、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替比夫定(LDT)、替诺福韦(TDF)。这些药物均可高效抑制HBV复制,但乙肝表面抗原(HBsAg)清除率低,即不能彻底清除病毒。此外,抗HBV治疗可逆转肝纤维化,预防出现不良进展(肝硬化、HCC等)。 一项Ⅲ期TDF临床试验中,在治疗初始和治疗5年时予患者行肝活检。结果显示,治疗初始有肝硬化的患者中,TDF治疗5年后肝硬化消失率为74%。 另一项LAM相关研究中,入组患者为桥接肝纤维化或肝硬化,乙肝e抗原(HBeAg)阳性或HBV DNA水平140000IU/ml。结果显示,36个月后LAM组患者的疾病进展率(9%)及HCC发病率(5%)均较对照组(疾病进展率:21%;HCC发病率:10%)降低。 制定治疗决策需要全面考虑 由于目前抗HBV治疗仅能抑制病毒复制,所以多数乙肝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药,以获得长期获益。治疗起始时机的选择需要平衡长期获益与风险,并依据不良进展的风险高低决定是否给予及时的抗病毒治疗,抑或观察等待,甚至推迟治疗,直至有明确适应证出现。此外也须考虑治疗费用及患者依从性。 对于具有以下情况的慢性HBV感染者,应立即给予抗病毒治疗:①肝病威胁生命;②肝衰竭或HCC近期发生风险高者(代偿性肝硬化,血清HBV DNA水平高);③将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HBsAg阳性者;④进展性肝病发生风险高的无肝硬化者。对于无肝硬化的慢性HBV感染者,于病毒活动期给予抗病毒治疗最佳。 抗病毒治疗并不一定用于所有慢性HBV感染者,因为并不是所有慢性HBV感染者都会进展为肝硬化、HCC或其他肝脏并发症,且宿主自身免疫反应可以导致持续终生的自然缓解。此外,由于目前的抗病毒治疗尚无法彻底清除HBV,长期治疗将会带来药物耐受、潜在不良反应、高治疗花费及依从性差的风险。 临床实践中应灵活运用指南建议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对于乙肝本身、乙肝相关指南建议及建议背后所遵循原理的深入理解非常重要。同样重要的是,医生必须要对患者的HBV复制和活动情况、肝脏疾病所处的阶段、是否存在合并症以及患者的社会背景及意愿进行细致评估。对于疾病特点相同的患者,治疗管理的决策可能有所差异。 例如,1名正处于免疫耐受期的38岁男性HBV感染者 ,HCC家族史明确,与相同年龄、相同疾病特征、无HCC家族史且近期计划怀孕的女性相比,治疗决策截然不同。前者应立即给予抗病毒治疗,而后者则应推迟治疗。 无肝硬化HBV感染者 对于大多数无肝硬化的HBV感染者来说,应遵循相关指南建议给予相应治疗。而对于处于“灰色区域”、尤其是年龄在40岁以上者,建议行肝活检。若肝活检结果提示肝脏中度或重度炎症,或存在肝纤维化,应督促其接受治疗,且不排除有进展为HCC的风险。 应在临床实践中增加无创肝纤维化检测手段(如弹性成像)的使用,但纤维化并不是HBV治疗的唯一适应证。对于处于免疫耐受期的HBeAg阳性患者,不建议对其进行抗病毒治疗,而纳入临床试验或40岁以上者除外。对于HBeAg阴性的非活动期携带者,不建议进行治疗。 例外情况为:需要接受长期免疫抑制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可不考虑其HBeAg、HBV DNA或ALT水平;免疫耐受期的HBeAg阳性患者,处于妊娠中、晚期交界阶段者;有HCC家族史者,可放松治疗限制。 抗病毒药物选择 PEG-IFN应给药48周,除非患者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定量HBsAg不作为停药指标。 对于肝硬化患者,若未达到HBsAg消失,不能停止NUC治疗。对于无肝硬化的HBeAg阳性患者,HBeAg血清转换及巩固治疗12周之后可停用NUC。而多数无肝硬化的HBeAg阴性患者须长期治疗,可在NUC治疗4年、HBV DNA清除3年后停药,尤其是对于年轻患者或经济有困难的患者。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19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宽容的核心,学会讲和
热度 25 何裕民 2015-1-5 16:50
在此,仅就宽容多说几句,宽容的核心,是需要学会讲和。 莫里教授在临终前反反复复与他的学生说:要学会“跟自己和解,跟你周围的人和解!”他认为:“学会讲和”不仅仅体现了智慧、宽容,而且也是生命的本来意义之一!而且,“讲和不是向平庸倒退,而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其实,所谓“讲和”,体现了一种宽容的和谐精神,一种讲究适应与调适的生活智慧与境界!善于讲和者,心就容易平静安宁,容易趋向康宁! 学会讲和涉及多个层面:首先,学会与自己讲和。与自己讲和,最核心的是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以及自己的真正的需求、自己的真正价值所在!而不是为盲目的“想要”所驱策,天天踮起脚尖,碌碌终日,不知所为,最终还可能落得个身不康、心不宁的,百病缠身! 其次,是要学会与生活讲和。前面讨论的放慢生活节奏等,都涉及与生活讲和!莫里认为:“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与生活讲和!”的确如此,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总是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许多虚无缥缈身外之物,乐此不彼,不仅光阴虚度,而且,不断透支着生命与健康,至死不悔,殊是可悲! 前面介绍的入籍加拿大的乳腺癌患者,因为外语特别好,就和当地的北美妇女混在一起,天天跟她们接触,一起生活。有一天,突然发了个短信给我,大意是:我已50岁了,突然醒悟到,我前半辈子没活过!我还不会生活。前半辈子都是为名誉、地位、成就、金钱、子女或他人而活着,根本没为自己活!我们中国女人还不会生活……。这就是醒悟到了:需要和生活“讲和”! 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很多人听,妇女们似乎都被触动了,都认为自己需要深刻反思!其实,说真的,很多中国人还不会生活!这个不会生活,包括目标设置有问题;设定的很多目标,本身就有偏差。包括很多不应该耿耿于怀的事,老是耿耿于怀!…你累不累啊?因此,需要学会与生活“讲和”,宽容些! 而与生活讲和就一定涉及到与疾病及死亡讲和!其实,一些疾病(包括某些癌症)很多情况下是生命过程的一个必经环节。比如说老年男性的前列腺癌、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许多退行性病变等等。对此,汲汲于攻击、征服,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徒增痛苦,且缩短寿限!而学会讲和,学会与某些疾病,包括癌症和平共处,相安无事,何尝不是一种成功,一种智慧,一种大度又超脱的双赢境界!莫里教授说:“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己的怀抱里讲和吧。”特别是当人们“在死亡面前真正懂得了与生活讲和,这简直是一个充满哲理的审美现场!” 经常听到病友们说,看了我的《癌症只是慢性病》后“充分理解了癌症的性质与意义,心里坦荡多了。就把生病看作是一种考验,把生病看着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吧!现在开始学习努力与病‘讲和’,心里开始坦荡起来了,安宁些了!即使稍点忐忑不安,把该书当作枕边书一翻翻,也就平静些了。”就是这种学会和疾病(包括癌症)讲和的心态,使得很多患者开始悠哉游哉地、一年年地活了下来,并且活得很好,活得很长。 显然,讲和更涉及与他人的讲和。莫里在临终前强调:人的一生,要学会原谅自己,原谅他人!很有哲理。他指出:“人与人的关系是没有固定公式的。它需要双方用爱心去促成,给予双方以空间,了解彼此的愿望和需求,了解彼此能做些什么以及各自不同的生活。”这时候,就需要“学会与他人讲和”!且善于与他人讲和。善于与他人讲和的人,一般心态更容易平静,很容易安定好自己的心,也更容易在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取得健康、长寿。 临床上发现很多人,生癌后还是不善于讲和,还是陷于过于那些促使他生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中,走不出来。不久前,门诊上看到的一位病人,女儿陪她来门诊,她先是生了胃癌,不久又生了乳腺癌,这次因为生了甲状腺癌而求诊。我了解到她的工作并不繁重,我发现她在看病过程中,还在关照她的女儿怎么带好她的外孙……;说她女儿不管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然后说她自己这一辈子很累!很苦!什么都要管!什么都必须亲自来……,不然就不行!我当时开玩笑地说:你自己想一想,离了你,这个地球还转不转?……没了你,你的女儿就没法生活下去了吗……?你的母亲也是这样对你的吗……?她笑了笑,说我现在做不到,事无巨细,我都放不开……。我就建议首先学会“讲和”,讲和不仅是种智慧,更有助于你的健康……!要想自己身体好,不能仅仅依赖于药物!更要学会讲和。她笑了笑说,道理我懂,我希望我能够做到。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二维码:
3741 次阅读|2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6: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