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群体恐慌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说说谣言成灾的恐慌条件
热度 3 fpe 2014-3-15 02:24
说说谣言成灾的恐慌条件 最近,国内接二连三地发生群体性事件,规模不大,损失有限,但都是在重大损失的背景之下发生的,属于典型的恐慌现象之表现,有其内在的逃生行为学原理。 我们经常可以注意到,大灾大难之后,往往导致人群心魂未定,虽然表面看不出来,但是一旦刺激发生,人群很容易过度反应。比如, 2005 年 8 月 31 日,伊拉克发生因“人体炸弹”谣言引发的群体踩踏,大量宗教人群跳入水中淹死, 9 天之后,斯里兰卡的一家飞机也遭遇“炸弹”谣言,尚未起飞的飞机立即打开逃生梯放人,可是逃生过程由于姿势不正确,造成一人死亡。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很难理解有人会因为逃生而摔死,如果联想到几天之前发生在伊拉克的“人体炸弹”高潮和惨重的人体踩踏损失,这一事故就是典型的过激反应,属于灾后应激过度的反应,是一种恐慌的表现。 汶川地震之后,国内发生两次群体性事件,与灾后应激过度反应有关,一次是有人打电话造谣,导致学校疏散,结果在疏散过程发生人群踩踏,有人受伤。另一次是在重庆的水边浴场,因为云层与电视塔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导致人群产生电视塔倒掉的错觉,结果是人群踩踏,有人受伤。 这一次昆明恐怖袭击发生之后,广州地铁发生两次踩踏事件,一次与“防狼剂”滥用有关;另一次则是“广州地铁一声尖叫 再度引发人踩人”。上海地铁发生一次因为烟气倒灌(说明当地的通风系统抽力太大,这说明当地的设计有问题。理论上这是不合理的,因为害怕恐怖分子施放毒气,所以不能群体场合不允许负压运行。显然当时的通风设计不合理,居然发生烟气倒灌,值得深究。),引发的群体逃生踩踏事件。上海地铁二号线的徐泾东站被浓雾入侵,部分乘客慌忙乱跑,现场一片混乱。车站工作人员随即疏散乘客,暂停服务中心的加值服务,并加大排风器的风力,将站内的烟雾排空。 昨天发生的成都春熙路踩踏,也是未提防人群在昆明事件之后的正常群体反应,很难说有什么异常发生。 这说明,人群的反应程度,与其内在的心理预期有关。人们如果经过了演习,就会恰到好处地反应;如果人们没有经过排练,突然遭遇到意外事件,往往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反应就是像范美忠那样,立即行动,可以看作是恐慌效应的表现;另一种反应像范美忠的学生那样,不知所措,错过了反应的最佳时刻,只好钻桌子,属于负恐慌反应。如果人们经历了重大灾难,心理的预期比较低,这时发生一件非常简单的意外,往往造成人群的过度反应,如上述灾后过激性的反应。 关于群体灾难的性质和原因,有很多说法,最关键的外在的刺激与群体的状态发生共振,结果导致某一人的突发性反应,被人群放大,形成灾难的后果。在英文中,恐慌的原意是与希腊神潘有关,所有关于潘的神话传说中,潘都是没有武器的,所以恐慌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造成后果都是另有其他的原因。但是潘主导了大量群体性事件,值得深入研究。学术界在 1963 年之后,对恐慌的定义发生改变,所以对此有很大的学术争议。说恐慌存在的人,大抵是指群体而言;说恐慌不存在的人,大抵是指个体恐慌,比如范美忠的反应,就是概率非常低的事件,似乎不值得研究。然而,低概率的事件,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是那些机械地否认恐慌的人,所不愿意承认的结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关键是燃料的配合;“点点谣言,可以踩踏”,关键是人群的配合。 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正确应对群体场合的危险,做到未雨绸缪,及时作出正确的沟通和应对。 那么,认识人群反应的规律,对谁有利呢?人群管理工作者,如警察、地铁站工作人员、剧场大厅工作人员,需要密切关注形势,及时诊断人群扰动的原因,做出最及时的沟通。恐慌的发生,不但与信息量有关,也和信息的传送方式有关,应对谣言就是要应对恐慌,其中沟通的内容和方式是关键。 恐慌之神潘的标准像 作为同性恋之神的潘 作为淫欲之神的潘与美神阿弗洛狄忒和爱神厄洛斯在一起
个人分类: 消防以外|6281 次阅读|12 个评论
说说柬埔寨踩踏
fpe 2010-11-23 10:36
说说柬埔寨踩踏 柬埔寨首都金边的钻石岛 22 日夜发生严重踩踏事件,已造成至少 347 人死亡, 394 人受伤,大部分人死于窒息与内伤。 昨日柬埔寨发生群体性踩踏事件,令人感到讶异。柬埔寨国小,力弱,不见于国际新闻久矣,然新闻之发达,令一起群体灾难性事故闻名于天下,验证了群体灾难在发展中国家不断发生,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和落后的硬件和管理水平之间的矛盾。分析该事故,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群管理的困境,认识群体恐慌的一种发生原因:谣言。 22 日是柬埔寨为期三天传统送水节的最后一天,全国各地约有 300 万人涌向金边观看在王宫前的洞里萨河上举行的龙舟大赛以及在金边钻石岛等地的庆祝活动。当地时间 22 日 23 时左右,由于游人太多,金边市区连接钻石岛的一座桥产生晃动,引起人们恐慌,导致相互拥挤踩踏。坎哈利斯说,关于大桥不稳的谣言事先在参加庆祝活动的民众中广泛传开来。他说: ( 谣言流传开后 ) ,人群开始发生混乱。由于太过拥挤,人们无处可去。 看到这里,您是否觉得似曾相识? 2005 年 8 月 31 日的伊拉克踩踏,也是因为谣言所引发,人人都相信有人体炸弹在人群中,引发的踩踏和跳水逃生,导致至少死亡 965 人。 2008 年 8 月 3 日的印度 Naina Devi 神庙踩踏,也是因为山上石头滚落,引发灾难的逃生,导致 167 人死于踩踏和摔死。谣言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威力,除了当地环境的劣势 (山上或水边,容易死亡 ) ,关键之处在于管理不力,救助延迟。印度踩踏中,外界救援延误了 2 个小时,这一次柬埔寨踩踏,救助不力肯定是首要原因。 那么,这一次谣言的产生是由于桥梁的摇晃,是否有先例呢 ?1883 年 5 月 30 日,通往曼哈顿的布鲁克林桥刚刚竣工,人们兴高采烈地前往参加庆典,也是有人感到桥梁晃动,引发倒塌的谣传,谣言在人群中得到放大,产生巨大的威力,结果有 12 人被踩死, 26 人受伤。 发展中国家正在重复发达国家早已经历的灾难,原因还是后发的劣势,即没有人对发达国家的标准来源深入了解,因此容易迷信或者忽略。这一领域极为狭窄,不知道又轮到谁去研究这一灾难了?灾难是一次观察人类紧急逃生行为的窗口,观察逃生行为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任何事情,有意思了,就不觉得枯燥了,这是我对任何群体灾难喋喋不休的缘由。 有道是,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灾相近。扣除谣言看灾难,灾难扩大因管理。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4038 次阅读|3 个评论
说说德国的踩踏
fpe 2010-7-25 05:58
说说德国的踩踏 7 月 24 日晚 5 时,杜塞尔多夫附近的工业城市 Duisburg ,参加 爱之行游行兼音乐会的140万 歌迷在地下通道口发生踩踏, 19 人死亡,342 人受伤。 根据新闻的描述,这种恐慌是由于大规模人群( 140 万人)在运动中发生的扰流效应造成的。从环境上来说,隧道是一种半封闭的空间。绝望的人不会恐慌,安全的人不会恐慌,只有半明半暗,逃生出路单一的空间,容易发生恐慌。 1990 年 7 月 2 日,沙特发生隧道踩踏,性质与之类似,但救助延误,导致 1426 人死亡。通常发生踩踏的地方,由于照明不足,人们 不知自身的安全程度如何,总想着到别处寻找安全,于是引发踩踏,在求生的过程中死亡。发生群体恐慌的特征是,损失是逃生过程造成的,而直接的危险不存在或很小。群体恐慌的结果是,在逃生的过程中发生踩死,淹死,摔死,中毒等不必要的损失。就此而论,舞王大火也是一次群体恐慌。 通常地下通道发生踩踏的环境,很正常,看不出明显的设计过失, 如1999年5月30日发生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的Niamiha踩踏,因为暴雨突袭,避雨的人群中地下通道发生踩踏(53人死亡),而原先的设计是正常的,危险是不存在的,这是典型的群体恐慌。 其次,警察的人群管理有失误,当时在通往广场的 500 ~ 600 长宽阔的隧道内放入了过量的人群。警察意识到失误之后,开始用广播喇叭控制人群,但这一举动客观上刺激了隧道内的人群,人群感到焦虑,被不明原因所触发。如同点火原因一样,踩踏的发生原因非常渺小,如摔倒,系鞋带,碰撞等,但被人群所传递,放大,当事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必须依赖外力来干涉救助。 第三,人群成分不明。通常人群组成复杂对避免灾害有好处,因为人群组成复杂,人人采取的行动不一样,往往会缓解恐慌。而有组织的人群,大家采取相同的行动,更容易引发拥挤和踩踏。按照笔者收集的群体灾难数据库,上一次德国音乐会踩踏发生在 1973 年 4 月 12 日慕尼黑,舞会散场时,青少年在门口踩踏,死亡 6 人,而逃生容量极其巨大,建筑设计本身没有毛病。 第四,踩踏发生之后的救助很关键。救助及时,就没有伤亡。警察没有意识到登高所用的梯子的不足(硬件准备不足),19人中有14人都是在恐慌的作用下,失足摔伤致死。恐慌,意味着人们不是死于直接危害(这里不存在),而是死于逃生的过程。 第五,据德国人自己的说法,德语中的踩踏一词专门用来指兽群踩踏,而人群踩踏一般都用 Massenpanik ,这一点和英国不同。英国佬认为群体恐慌(使用了严格的定义,类似于医学上的生理恐慌)很少发生,所以群体灾难都是有个别原因,如挤压,踩踏,碰撞等。也就是说,英语更强调踩踏的具体原因,而德语更强调挤压踩踏的非正常原因。 第六,群体活动,即使有灾难发生,也不得不继续举行,这是人群的推动和耗散能量的需要。我们的人群管理水平,是否也配得上某些官员的对 国际宣传效果 渴望的雄心呢? 有道是,海量人群易混乱,管理不当触踩踏,照明不足人多恐,救助不力客有亡。 附录: 人民网 7 月 25 日电 德国杜伊斯堡举行的 爱的游行 音乐狂欢节活动 24 日不幸发生严重踩踏事故,至少造成 15 人丧生,还有数十人受伤。据悉,本次 爱的游行 活动吸引了大约 140 万人参加。在踩踏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决定,游行活动将继续举行,以免引起更多混乱。   当地时间 24 日下午 5 时左右,在大量人群经过一条拥挤的地下通道前往演唱会场时,不知什么原因引起了本次踩踏事故。生还者介绍,事发前,由于音乐节白天活动接近尾声,很多观众匆匆赶往现场观看,而另一批民众则从活动场地回家,两股人流在隧道内汇合,并拥挤不动。   目击者称,整个现场一片混乱,到处是惊慌失措的人群,大家疯狂涌向出口逃生,将小小的隧道挤的水泄不通,给救援工作造成了极大困难。警方介绍,在遇难者中包括 9 名妇女。 爱的游行 于 1989 年首次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之后成为该国每年一度的文化盛事。这项活动起初意在向人们展示和平,后来变成大型街头电子音乐狂欢节,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游人前来参加,该活动自 2007 年起迁移到西部工业城市鲁尔地区举行。   一些环保人士和地方官员表示,游行制造的噪音和垃圾破坏了城市的环境,为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可是,这项狂欢活动每年都能为各行各业带来一亿美元以上的收入,以及即便通过金钱也买不到的 国际宣传效果 。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6260 次阅读|5 个评论
恐慌认识有历史
fpe 2010-7-6 04:52
恐慌认识有历史 恐慌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恐惧,替代了正常的思考,影响了人群或兽群的行为。恐慌通常出现在灾难的场合或暴力的场合,影响了所有人的安全水平。在词汇学上,恐慌来源于希腊文panikon,意思是与潘相关。潘是希腊神话中人头羊角羊耳朵的怪兽,据说拥有在人群中产生极端的不理性恐惧的能力,不管是人们独处或在开阔的地方,都有恐慌的可能。 史前人类利用恐慌来猎取野兽,特别是反刍动物。 这些野兽对特别的响声和不熟悉的光线作出反应,在被驱赶到悬崖附近时,在恐慌的作用下跳入死亡。 具体做法是,强壮的劳力利用火把和长弓驱赶兽群(尤其是笨拙的大型动物,很可能是现在没有的,大都被早期人类吃光了,这是人类学家戴蒙德的说法)到悬崖附近,然后老弱妇孺突然从隐蔽处跳出来,敲锣打鼓,制造噪音,在那些疲劳的兽群无法辨别方向时,那些可怜的动物被带头大哥的引领下,一个一个地跳入死亡。于是,人们又可以得到一次丰盛的食物,足以让整个部落几个月不愁吃喝。如此场景,在电影《史前一万年》中部分重现。人群可以战胜象群,靠得是智力和圈套。 据说古代雅典城外的山中有一种动物会发出可怕的叫声(鬼哭狼嚎),在这种可怕的怪声之下,雅典城内的局面人心惶惶,如同大难来临,有时会引发莫名的,狂乱的逃生行为。此乃潘神与恐慌的第一种来源联系。 当时人群密集居住,非常担心火灾的危险,一声失火了,足以引发大群人开始行动,性质颇与雅典之慌类似。 无数的城市大火带来巨大的损失,如伦敦(1212,1666),威尼斯(1106,1577),波士顿(1679),莫斯科(1752),罗马(1764),芝加哥(1871),巴尔的摩(1904),旧金山(1906)。这些灾变的常见景象是人群在恐慌和失序地狂奔,特别是人群高密度聚居区如城市和公众集会地点。 还有一种来源是心理学家 Sime 的说法,在著名的马拉松战役中,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波斯人,在冲击少量斯巴达人组成的队伍人墙,焦头烂额,筋疲力尽之际,忽然感到内部有某种不知名的动物参战。在莫名的恐惧袭击面前,由不同民族所组成的波斯大军兵败如山倒,完全溃散失败。 这样潘神第一次和战场恐慌联系在一起。无独有偶,中国类似的战场恐慌是淝水之战,那一次大规模的群体行动中为中国文化贡献了两条著名的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曾经有一段时间,美国南部的牛羊需要牛仔们赶到北部的交易市场(主要是芝加哥)去屠宰加工。 而那些长途跋涉的牛仔们,最担心的局面就是牛群受惊。 在惊慌中的牛群发生大面积的踩踏行为之后,往往导致意外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有经验的牛仔会驱赶牛群绕圈运动,让牛群在运动中消耗能量,避免发生悲剧性的踩踏结果。 在二战中,德国有一种轰炸机叫做 Stuka ,当时的设计者故意安装了音调极高的发声装置。在飞机俯冲轰炸之时,高昂尖锐的噪音令被袭击者感到袭击来自于四面八方,无处可逃,因此恐慌。发生恐慌之时,当事者有可能不动(负恐慌之症状)或乱动(恐慌之症状),无形中成为待宰的羔羊,达到心理战的攻心效果。电影《伦敦上空的鹰》和《敦克尔克大撤退》都有类似的场景。 当美国 911 袭击事件发生之时,纽约市当地的人们没有恐慌(因为他们忙于逃命,也因为他们不了解全局),而千里之外的人们发生恐慌。 也许是他们没有别的事需要他们的注意,而灾难的场景从电视里可以直接看到,因此导致个体恐慌(但没有什么危害,仅仅是焦虑和担心而已)。 在逃生行动中,帮助别人也是一种缓解恐慌的行为。通常,人们在经历恐慌时,什么也不会说,就是不断地采取非理性的,不符合社会惯例的行动。但是,领导不会恐慌,因为他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通过控制信息,有时需要增加群众的恐慌来达到更大控制的目的。哈尔滨水危机和杞县钴危机,都是控制信息不当造成的群体恐慌。 有道是,兽群恐慌可利用,人群恐慌常悲剧,技术恐慌可设计,灾难恐慌当预计。
个人分类: 逃生常识|6071 次阅读|6 个评论
踩踏触发因谣言
fpe 2010-6-4 00:40
踩踏触发因谣言 通常群体恐慌( Mass Panic )的触发条件有两种,真实的和虚假的。地震,火灾,平暴行动等都是真实的刺激,对于未准备的人群来说,有可能造成群体恐慌。而谣言,也是一种触发方式,虽然没有真实的依据,却可能在人群中造成共鸣,产生放大和共振,造成灾难性的后果。通常谣言可以在历史中寻找线索,这样的例子过去发生很多很多,笔者信手拈来。 2008 年 8 月 3 日,印度马凯尔邦 Naina Devi 神庙踩踏,死亡 167 人,触发的谣言是山上滚石头,要山崩(泥石流),原因是当地 30 年前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故,确有伤亡。因此在人们焦虑等待,并有石头滚下时,谣言立即开始流传,导致长达 2 个多小时的拥挤踩踏。 2005 年 10 月 25 日 晚 20 时 ,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广纳镇小学下晚自习时,因楼道拥挤,照明不足(停电),有人喊鬼来了,触发群体踩踏, 10 死 25 伤。虽说是谣言,但确有学生在此之前误喝农药死亡,所以虽然是玩笑的谣言,也是有依据的。 2005 年 8 月 31 日上午,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底格里斯河的一座桥梁上发生特大惨剧,桥上拥挤的人群因谣传有人弹混入而发生踩踏和坠河事件,造成近千人死亡,另有 815 人受伤。当时正是恐怖分子发动恐怖炸弹袭击的高潮,因此一次偶然的人群聚集(宗教活动)造成了惨重的结果。几天之后,沙特航空的一架航班从斯里兰卡首都机场起飞的飞机,遇到炸弹恐吓,疏散过程有一人死亡,显然也是恐慌过度造成的,因为炸弹不存在。 那么,为什么世博会踩踏发生之时,有人散布少女被踩死的谣言呢 ? 2008 年 2 月 1 日 23 时, 一名湖北籍外来务工人员李红霞在广州火车站等候车辆时被人流挤迫倒地后,于 2 日凌晨经抢救无效死亡。所以,即使是谣言,也并不是空穴来风,依然有历史的影响。 对此我们应当针对谣言的来源作出有针对的避谣措施,并关注于造成谣言放大的环境条件。通常发生群体灾难的场合,往往环境设计不良,人群密度过高就会对外界刺激敏感。人人都专注于买票,就会忽视眼前的危险。一旦刺激发生,人人都依靠本能在行动,完全不知道最安全的行动是不动。对此,有经验的人可以用不要动,望回跑来缓解恐慌局面,如奥运会前夕发生在北京地铁站的恐慌踩踏事件。 那么,谣言是否有用?谣言最大的特征是口口相传,这是群体逃生时最有效的动员手段,如发生在杞县的群体恐慌事件,完全是口口相传造成的。我国著名的曾参杀人的故事,也是反应了这一道理。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 ! 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 ! 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 ! 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人人都有不自信而信人的倾向,处理得当就是成功的应急管理。最成功的灾难逃生动员,应当是通过最有效的口口相传来实现,对此美国灾难研究工作者早有研究。 有道是,环境不良产拥堵,长期等待有焦虑;谣言有因看情境,惊弓之鸟易恐慌。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358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7: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