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求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知识就是力量
热度 1 zhuchaodong 2017-3-19 20:49
相信很多人,特别是研究生被问到自己从事的专业有何用处。我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经常拿个塑料盆,扛个T型网,用于水生昆虫采集。常常有放学的小朋友,好奇地问我在干什么?是不是抓鱼的?这样好奇的问题,随着观众年岁的增长,好奇的问题越来越少。更多的人则问:你抓/研究这些虫子有什么用?我和研究组的成员研究蜜蜂总科的分类,最多被问的问题是:哪类蜂蜜最好、最安全?而很少有人关心这类昆虫对农业、林业的重要传粉功能和巨大价值。至于和人类共生存、同样面临环境问题的这些物种有多少?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水体污染、土壤污染、人类干扰、生境破碎化等基础问题,那就更加少有人会关心了。 这类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和我的同事周围,并逐渐在经费申请的各类标书,在科学意义之外,增加了社会经济价值贡献评估。显然好奇心驱动到实用驱动,在现今的社会和科学团体普遍存在。好在我们总是对自然世界充满好奇心,对自己研究的对象及其知识充满敬畏:知识不是为了饭碗和职业而存在,无所谓有用或无用。知识就是力量,未知犹在,永续求索。 下面刊载在《New Scientists》上的书评指出:研究不是为了拥有某种力量,而是为了创造值得保护和流传的文明。 REVIEW 15 March 2017 How we lost the world-changing power of useless knowledge Intellectual freedom was the founding principle of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n Princeton – something we lack the confidence to do now, show two new books Luminaries at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1930s Photographer unknown. From the Shelby White and Leon Levy Archives By Simon Ings IN 1930, the US educator Abraham Flexner set up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an independent research centre in Princeton, New Jersey, where leading lights as diverse as Albert Einstein and T. S. Eliot could pursue their studies, free from everyday pressures. For Flexner, the world was richer than the imagination could conceive and wider than ambition could encompass. The universe was full of gifts and this was why pure, “blue sky” research could not help but turn up practical results now and again, of a sort quite impossible to plan for. So, in his 1939 essay “The usefulness of useless knowledge”, Flexner listed a few of the practical gains that have sprung from what we might, with care, term scholastic noodling. Electromagnetism was his favourite. We might add quantum physics. Even as his institute opened its doors, the world’s biggest planned economy, the Soviet Union, was conducting a grand and opposite experiment, harnessing all the sciences for their immediate utility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y. During the cold war, the vast majority of Soviet scientists were reduced to mediocrity, given only sharply defined engineering problems to solve. Flexner’s better-known affiliates, meanwhile, garnered reputations akin to those enjoyed by other mascots of Western intellectual liberty: abstract-expressionist artists and jazz musicians. At a time when academia is once again under pressure to account for itself, th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eprint of Flexner’s essay is timely. Its preface, however, is another matter. Written by current institute director Robbert Dijkgraaf, it exposes our utterly instrumental times. For example, he employs junk metrics such as “more than half of all economic growth comes from innovation”. What for Flexner was a rather sardonic nod to the bottom line, has become for Dijkgraaf the entire argument – as though “pure research” simply meant “long-term investment”, and civic support came not from existential confidence and intellectual curiosity, but from scientists “sharing the latest discoveries and personal stories”. So much for escaping quotidian demands. “The structures throttling today’s scholars come not from Soviet-style planning, but market principles” We do not know what the tightening of funding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that has taken place over the past 40 years would have done for Flexner’s own sense of noblesse oblige. But this we can be sure of: utilitarian approaches to higher education are dominant now, to the point of monopoly. The administrative burdens and stultifying oversight structures throttling today’s scholars come not from Soviet-style central planning, but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market principles – an irony that the sociologist Lawrence Busch explores exhaustively in his monograph Knowledge for Sale. Busch explains how the first neo-liberal thinkers sought to prevent the rise of totalitarian regimes by replacing governance with markets. Those thinkers believed that markets were safer than governments because they were cybernetic and so corrected themselves. Right? Wrong: Busch provides ghastly disproofs of this neo-liberal vision from within the hall of academe, from bad habits such as a focus on counting citations and publication output, through fraud, to existential crises such as the shift in the ideal of education from a public to a private good. But if our ingenious, post-war market solution to the totalitarian nightmare of the 1940s has itself turned out to be a great vampire squid wrapped around the face of humanity (as journalist Matt Taibbi once described investment bank Goldman Sachs), where have we left to go? Flexner’s solution requires from us a confidence that is hard to muster right now. We have to remember that the point of study is not to power, enable, de-glitch or otherwise save civilisation. The point of study is to create a civilisation worth saving. The Usefulness of Useless Knowledge Abraham Flexner, companion essay by Robbert Dijkgraaf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nowledge for Sale: The neoliberal takeover of higher education Lawrence Busch MIT Press This article appeared in print under the headline “The power of useless” Article amended on 17 March 2017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s an independent research centre in Princeton, New Jersey
3230 次阅读|1 个评论
求知,评周可真博文《 谁能做到持续不断的读书求知?》
zjzhaokeqin 2015-3-15 21:29
求知 ----评周可真博文《 谁能做到持续不断的读书求知?——兼论知识创新何以可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6-874384.html 赵克勤 无知才求知, 求知成有知; 有知作无知, 无知创新知。
个人分类: 新年说创新|1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寒门学生的未来
热度 7 librakl 2013-11-21 12:06
现在也分不清楚此时的心境是以下哪种:心酸?无奈?自哀?稍微联想一下,我感觉自己像是少年派的孤独漂流(只是没有奇幻)。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有讲,一个寒门学生申请读一教授的博士生,该学生的背景如下:硕士就读学校为 top 级别,但本科就读学校为当地中游偏下的院校,因此该学生的申请着实让此教授无比的为难,论科学能力,该教授甚是喜欢此学生,但是纠结于其教育背景不知如何接受申请。虽然最后结果皆大欢喜,但是该教授整个纠结犹豫的心情历程却让我对自己的教育背景感到无比的忐忑不安。原因如下:本人于高中毕业时学习成绩太差,因此选了个民办的专科院校读临床医学专业,在临界毕业时忽然意识到这样资历不够,会找不到工作的,因此又开始用功读书,考至山东一个二本医学院校,读了两年,于毕业时从了大流,考研!考完之后忐忑,知道成绩之后稍感欣慰,当时成绩是 360 分,与往年相比还算不错的成绩,因此自信满满的报了山东比较好的医院的一个硕导,最后悲催的被刷掉,调剂到一个自己还算感兴趣的基础专业。现在想想当时在报考导师和医院的时候是不是有点太“无知者无畏”了,不说各种人情背景,也要考虑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结果什么也没有多想,最后撞到南墙,真是痛啊。看一下自己的教育背景,真的是发现自己超级寒门了,这要怎么办?在硕士期间,我对自己的评价还是不错的,认真,用功,也有一点小成果,还是充分利用了所有的资源对自己进行知识的武装。我也有自己的梦想,我一直认为我本性中还是带有一些奉献的因子,我想致力于医学的研究,进行未知的探索,解决医学的难题,普度众生谈不上,但是要做到及我所能为人类服务。 现在研三即将毕业的时期,开始找工作,着手写论文,应该会过着忙碌,充实而又充满希冀的日子。但是,所有兴奋与希冀的心情却在找工作时受到了打击。只有大一点的医院才会有我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有些用人单位要的硕士有限,而且还要求第一学历为本科毕业,面临着同时毕业的博士生的压力,感觉到想找一份合意的工作真的是很难。好吧,因此萌生了继续考博的想法,但是鉴于我的寒门教育背景,我需要联系一下各导师,会不会要我这种背景的学生。。。。。。 感觉在整个的教育过程中,待我幡然醒悟后发现学历真的很重要后才开始认真,开始努力,也仍有一些是无法挽回的,历史不能重改,我现在只希望之后能够被公平对待,能有机会证明自己还是优秀的。不想自己太粗鲁,但是总结一下却发现高中时玩的太嗨,有点像我们老家的一句俗语了:屎壳郎挂在鞭捎上,只知腾云驾雾,不知死在眼前。倘若知道现在是这种情景,我当时早点更用功一些是不是就会很顺利了?
4929 次阅读|16 个评论
米拉围脖:国人与洋人差在求知的欲望不一样
热度 2 liwei999 2013-9-15 06:58
比如说理解了“能”和“会”区别,就知道能弹钢琴和会弹不是一件事儿,也就不那么去纠结弹琴的事儿了。 作者: mirror (*) 日期: 09/13/2013 20:46:14 也不是说“横扫”,毕竟人能做的事儿,也没有几样。从本质上理解并不难。 国人与洋人差在求知的欲望不一样。国 人的多数还处在求生存的阶段,只有解决了求生存的问题之后才能求知。但是求知又是个习惯性的问题,过了某个年龄阶段, 求知欲 也就不那么旺盛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613 次阅读|2 个评论
好奇是学习的动力---由CV想到的
热度 1 ncepuztf 2013-5-8 16:19
整理简历文档时用到ctrl+c和ctrl+v,想到“CV”,心里好笑:难道这就是它的来历?拷贝过去的经历粘贴到现在的履历文档中! 查查探个究竟: (1)知道CV是“履历”,并不确知它的全称,查百度知curriculum vitae。 (2)以前写过resume,和CV是一回事吗?查百度知差别 http://wenku.baidu.com/view/2ce73346852458fb770b563e.html (3)拷贝是ctrl+c,粘贴为什么不是ctrl+p? 查百度知:表“paste”的 P 键被打印print占用了,只好取了“Viscidity”(粘性的)的“v” (4)剪切 ctrl+x取自象形“剪刀” 以上是真的?再探!
个人分类: 科教|2257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求知也可以轻松有趣
热度 9 newlight 2013-4-29 06:41
书名:《人类可能与海豚对话吗?》(Will We Ever Speak Dolphin?) 编辑:麦克•奥海尔(Mick O’Hare) 出版社:Profile Books 出版时间:2012年10月 电影《007》系列中,男主角邦德的一句著名台词是“马天尼,要摇匀的,不要搅拌”(shaken, not stirred)。这句话来自《007》小说原著,作者伊恩•弗雷明(Ian Fleming)是个细致而又有品位的人,他让邦德说这句话应当有一定道理。那么邦德到底为什么坚持他的马天尼鸡尾酒必须是摇匀的呢? 这是英国《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杂志向读者征解的问题之一。《新科学家》是一份有着56年历史的科普周刊,以报道科技新闻、介绍科学知识为主。虽然杂志面向的是普通读者,但其实对读者的教育水平还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即便如此,这份杂志2012年上半年在英国的发行量还是达到了近9万份,作为一份科普杂志是了不起的成绩,如果需要参照,同属高端的《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同期在英国的发行量是21万份。 致力与拉近科学与大众的距离,《新科学家》上其实并不缺乏轻松有趣的话题,向读者征解的栏目《定论》(Last Word)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栏目每期公布一两个由读者提出的问题,其它读者可以将答案寄到编辑部,由栏目编辑选择在下期刊登,当然其他读者还可以对答案进行回应。后来杂志试着将这个栏目中的问答编辑成册出版,没想到2005年出版的《有什么东西会吃黄蜂吗?》( Does Anything Eat Wasps? )一书大受欢迎,成为当年的畅销书。于是编辑部开始陆续出版类似读物,最新的一册叫《人类可能与海豚对话吗?》( Will We Ever Speak Dolphin? ),其中对“要摇匀,不要搅拌”的解疑竟然占了一章。 更让人惊讶的是读者的认真态度,有提供自身经验的,还有引用科研成果的,以致于《新科学家》编辑觉得有必要做一个实验来解释摇匀和搅拌这两种方法会不会造成马天尼的温度、气泡、浊度上的不同,进而产生味觉上的差异。还有一位读者拉上几位朋友一起做盲眼实验,发现和搅拌相比,摇匀能减少伏特加马天尼中的油味,而早期用土豆酿制的伏特加油味很明显。所以邦德,确切地说是弗莱明设计的这句经典台词确实不是瞎编的。 通过大众娱乐热门话题讨论科学知识,在英国其实相当普遍。这本新书中的另一个问题涉及到一部著名的英国电影《偷天换日》(The Italian Job),片中的一群伦敦盗贼到罗马偷了意大利金库中的3顿多黄金。在电影最后,载着黄金和所有盗贼的巴士在盘山公路上滑出车道,装着黄金的后半截车身伸出悬崖外,所有盗贼则挤在车头,整辆车就这样晃晃悠悠地平衡在悬崖上。正无计可施时,盗贼首领忽然说道“等一下,我有办法了!”,这时全片结束。自从这部电影1969年上映以来,英国人已经等了40多年也没弄清楚这“办法”到底是什么,2008年皇家化学学会还因此举办了最佳“办法”征集活动,目的当然还是为了推动公众对科学的认知,这本新书中就收录了这个问题,以及这次征集活动的获奖方案。 值得一提的,提供答案的读者中,有不少是专门领域的权威,比如在回答书名中提到的问题时,两位读者分别是美国康乃狄克州海豚交流中心以及南密西西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回答为什么有些道路上人行横道线两侧路面材料不同时,提供答案的读者正是当年发现可以通过在路面上敷设铝矾土提高车辆抓地防滑能力的研究人员。 本书不过两百多页,章节短小,随便翻开一页,就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科学不一定等于枯燥,求知也可以很轻松。 原为《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稿件
个人分类: 科学图书|5604 次阅读|9 个评论
“理想家”
热度 1 yezi11 2012-9-21 19:43
舍友聚餐,提及教育。三岁小孩的妈妈说自己绝不给孩子压力,不要求什么第一、学这学那的,只要他健康快乐就行,并说自己从小就随遇而安,对自己没有高要求,所以也不会要求孩子多么优秀。对此,八岁孩子的妈妈不以为然地一挥手,一言以蔽之:“理想家!”她说:“在孩子三岁前,我和你想法完全一样,坚持‘放养’,但是当孩子上学后就不一样了,没办法,就算你不给孩子压力,社会环境都会给孩子造成压力。上学后孩子回家就说,别的孩子自我介绍都学这学那的,我却什么都不会……她考试考个七八十分,我们说没关系,她却认为是不是爸爸妈妈都认为她是笨蛋、对她不抱希望了?为什么别人能考九十分一百分,自己却不行,难道自己比别人笨?生在这样的环境,你不把孩子和别人比,孩子自己都会和别人比。” 她的孩子我见过,很活泼的小女孩,第一次见到我就好奇地问个不停说个不休,没有任何生疏感。我当时就对她父母竖起大拇指:“你们真是好父母,没有给孩子束缚,她有很大的安全感才会这样大胆大方,阳光灿烂。”她离开宿舍时,我的床还没铺好,一周后她妈妈回家,她还问她妈妈阿姨铺上褥子没?没铺会冷的。善良的孩子,还很关心人呢。可是她却在学校感到了莫大的压力并怀疑自己了。我说:“你们可以告诉她,分数不代表一切,也不必都和别人比……”话没说完,她妈妈又一挥手:“理想家!” 想起一位同事的孩子,成绩名列前茅,但每次考试前都会焦虑得睡不踏实,第二天早上五点多就醒了。他妈妈为此烦恼不已,她不要儿子第一,只要儿子健康,但是每次考试时,老师都会把成绩相当的同学捉对竞争,在每位孩子的卷子上写着“某某 VS 某某”……才小学生呢,都快神经衰弱了,有必要这样比吗? “比”,什么都和别人比,是否还记得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做的事? 事实上,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就会主动地投入精力、发挥潜能并乐在其中,往往也能有所成就。可是—— “道理谁都懂,几个人能做到?能养家糊口就不错了。” “成绩不好就活不下去了么?世上有几个精英?大多数人不照样活得好好的?” “活得了就活得好么?处处不如别人,会幸福么?” “为什么一定要和别人比呢?世界是多元的,标准不是唯一的。” “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说得轻巧,等你有了孩子看你能坚持多久。——理想家!” 呵,我还真无话可说了。确实,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 只是不由想起铃木镇一父亲的一番话来。 铃木镇一上学时,同样面临激烈的竞争。他没考好,很是难过,然而他父亲没有责备他,而是鼓励他“不求上进”: “60分就代表及格了,及格就表示合格。你想想,工厂的产品合格就出厂了,既然你已经合格了,就没有必要把全部精力耗费在争夺名利上。考第二名非要争第一名,考90分非要争100分,一次100分不够,非要次次100分。儿子啊,求知才是人世间最大的欢乐,如果你成天想到的只是考试分数,那么,求知不就变成一种无尽的苦难了吗?……不如把其他时间用来读书,读课外书籍,把求知的快乐还给自己。” 真是伟大的父亲!当孩子遇到强大的社会压力而迷茫时,他帮助孩子顶住了压力,并告诉孩子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几句话拔亮了一盏灯,哪怕置身风雨如磐的暗夜,孩子心中也是亮堂的。 后来,铃木镇一成为蜚声世界的小提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铃木教育法的创始人。即使没有成名成家,他的童年也是充实而幸福的。 爸爸妈妈,别着急,请让孩子慢些走。课本之外,竞争之外,还有云卷云舒、和风骤雨,这大千世界是何等丰富而奇妙!生而为人,怎能只知画地为牢、埋首苦斗?怎能在无休止的比较中丢失了自己?能否歇一歇,抬抬头,看看头顶闪烁的星星,听听远方飘渺的虫鸣? 我们已经失去太多,别让孩子失落更多——那些属于童年的单纯的快乐,那些属于孩子的本真的天性。 诚然,在这个竞争激烈而功利浮躁的社会,父母能做到自己不焦虑、不施压已属不易,当孩子面对外界的压力时,请再扶一把,孩子需要爸爸妈妈坚定的支持和鼓励: 别怕,孩子,且听花落花开的声音,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个人分类: 乱弹琴|2815 次阅读|3 个评论
【译文】CEO们的智慧,塑造你领导力的5条重要品质
热度 1 Xinliangzhu 2012-8-16 21:21
按:这篇文章是我在2011年五一节假期翻译的,当时何毓琦院士刚刚贴上此文,刚读第一条就觉得特别适合我的胃口又很有启发,自己又喜爱翻译,一时兴起便把它翻译了出来。译完贴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上,访问量不多就没怎么管它。直到今年7月份和科学网上和蔼的建兰阿姨聊天,她提醒我可以把此文放在科学网上和大家分享,才又花了一个上午再次修改了一下,在修改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不少启发。 《纽约时报星期日版》 (NYT,7/4/2011)的商业版上有一篇用上面标题的头条文章(NYT采访了100多位大公司的CEO们。下面描述的5条品质是这些CEO们一致同意的观点)。因为我没有也不想成为一家大的商业公司或机构的总裁,下面就让我以一名在学术界算得上成功的普通学者的个人经历出发,来为那些也有志于做学术的年轻学者诠释一下这5条品质吧。 强烈的求知欲 这点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品质。我的妻子曾经开玩笑说过我墓碑上的墓志铭应该是“他想知道”,因为她经常被我不停地对每件事问“为什么”和“怎么样”搞得很烦恼。在我人生的这个阶段,即使已经没有任何经济或职业上的必要去学习和发现新的知识,但我依然出于求知欲和对知识的总的兴趣去参加数不清的研讨会和讲座。这些会议在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哈佛里非常多。就在上周,我花了五个工作日中的三天参加了一个计算机科学的年会和一个保密/安全的会议。这些议题都超出了我主要的专业兴趣和专长。对,我可能不会因我所学到的去做些什么,或许在几个月后我就忘掉了里面的大多数内容。但是仅仅是因为我现在退休了有时间,并且我发现参与其中很有意思而且很受启发。在我看来,一个没有这种强烈的求知欲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学者。 思维的简洁性 我曾经不止一次说过所有有价值的想法或发现在它们被人们彻底搞懂后都是简洁的。一个人必须尽力尝试从最简洁的层次去解释事情但不可以把问题过分简单化。我对学生最多的忠告是“你应该能够在从你的读者角度看来合适的任意时间内解释任何事情”。我所有的试题都是开卷的并且不会包含复杂的计算或一个复杂公式的推导。因为一个人想概念上严谨清晰并不需要知道高深的数学理论。尝试着去简化思想可以加深他对这些思想的理解程度。如果没有简化和统一,人类的知识经过一个个世纪的积累后,迟早会变成一项不可承担的重负。 团队精神 尽管一些科学研究是一个人承担的。但是没有人可以孤军奋战。现代的科学研究常常是一个团队的项目。以一个人的水平,(在从事这些科学研究时)你必须学会和你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一起工作。更深一步讲,在分享荣誉方面要表现得慷慨些,不去无缘无故地攫取别人的劳动成果可以让你生活更放松还可以在日后避免一些冲突和尴尬。 自信 不同的人在他们人生的不同阶段对他们的决定有不同的自信度。即使有些自信不太合理,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它是不可能坚持下去一件事的。在我早期的“扰动分析”思想的研究中,我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批评和攻击(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65do=blogid=29014page=2 ),然而我和其他信徒坚持了下去,最后我们赢得了肯定。科学界还有许多其他有相似经历的科学发现有名的例子。 无畏 这是上面提到的“自信”品质的另一方面。我把它解释为不害怕去尝试新的想法和知识的新领域。虽然在已经搭好框架的领域工作会很舒服,然而在一个新领域工作的回报会大得多。第一个涉足,你就可以轻松地摘到那些低处的果实,而后来者则需要费特别大的力气才能摘到那些悬在高出的却和你的一样的果实。 NYT的文章指出上面的5个品质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和勤奋习得的,而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原文: The Sunday NY Times (4/17/2011) has a lead article in her business section with the above title (NYT interviewed over 100 CEOs of major corporations. The five qualities described below are the unanimous opinion of all of the CEOs.). While I have no experience as nor do I aspire to be the president of a major business or institution, let me interpret these qualities from my own experience as a average reasonably successful academic for young scholars aspiring to be the same. Passionate Curiosity This above is in my opinion the most important quality. My wife jokingly have said that the epitaph on tombstone should be “he wants to know” since she sometimes gets frustrated by my incessant questioning of the “why” and “how” of everything. Even though at this stage in my life there are no financial or career incentive of any kind to learn or discover new knowledge, I still go to the numerous seminars and lectures which are abundant in the Cambridge/MIT/Harvard environ just out of curiosity and general interest. Just last week I spend three of the five weekdays attending a computer science symposium and a privacy/security conference. These subjects are outside of my main professional interest and expertise. True, I may not do anything with what I learned nor will probably remember most of them several months later. But just because I now have the time in retirement, I find participating in them enjoyable and stimulating. Without this curiosity, one cannot be a successful scholar in my opinion. Simplicity in thought I have repeatedly said that all worthwhile ideas and discovery are simple once they are thoroughly understood. One must strive to explain things at the simplest level possible but not to the point of being simplistic.My favoriteurging tostudents is "you should be able to explain anything to anybody in any amount of time at thelevel appropriate for the reader". All my examination questions are open book and involve no complex calculations or derivation of complicated formula. One does not need advanced mathematics to be conceptually rigorous. Trying to simplify ideas deepens one’s own understanding of them. Without simplification and unification, the accumulation of human knowledge through the centuries will soon become an impossible burden Team Spirit Although some scientific endeavors are truly a solitary undertaking. But no man is an island. Modern research often is a team project. On a human level, one must learn to work with your research students and postdoctoral fellows. Furthermore, in being generous with credit sharing and not undeservedly taking credit from others’ work makes life much more relaxed and avoids conflicts and embarrassments later. Confidence in oneself. Different people learn to have confidence in their own decisions at different stages in their lives. Even though sometimes this may be misplaced confidence, without this one cannot persist in an endeavor. In the early days of my research in the idea of “perturbation analysis”, I was subject to all kinds of criticism and attack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65do=blogid=29014page=2 ) , yet I and other believers persisted and finally won acknowledgement. There are many well known examples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that share the same experience Fearlessness This is another aspect of the” confidence” quality mentioned above. I interpret this as not afraid to try out new ideas and new fields of knowledge. While it is very comfortable to work within a well established framework, the payoff is much greater in a new topic. Being there first, you get to pick the low hanging fruits easily while the late comer must exert much more effort to get the same on thehigher branches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65do=blogid=2224 ) . The NYT article concludes with the good news that all five qualities above are not genetic or inborn and can be learned through discipline and diligence. 原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65do=blogid=434766cid=2035355 感谢何毓琦老先生的美文与支持!
个人分类: 拙译|3868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在不健全的中国,如何不堕落
热度 1 olivertang 2011-7-12 09:00
在不健全的中国,如何不堕落 作者:胡适 这一两个星期里,各地的大学都有毕业的班次,都有得多的毕业生离开学校去开始他们的成人事业。 学生的生活是一种享有特殊优待的生活,不劣稚一点,不脸吵闹闹,社会都能纵容他们,不肯严格的要他们负行为的责任。现在他们要撑起自己的肩膀来挑他们自己的担子了。在这个国难最紧急的年头,他们的担子真不轻!我们祝他们的成功,同时也不忍不依据自己的经验,赠他们几句送行的赠言,--虽未必是救命毫毛,也许做个防身的锦囊罢! 你们毕业之后,可走的路不出这几条:绝少数的人还可以在国内或国外的研究院继续做学术研究;少数的人可以寻着相当的职业;此外还有做官,办党,革命三条路;此外就是在家享福或者失业亲居了。 走其余几条路的人,都不能没有堕落的危险。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 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求知识的欲望。 你们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学非所用,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认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认胡乱混饭吃,混官吃。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况且学问是要有相当的设备的;书籍,实验室,师友的切磋指导,闲暇的工夫,都不是一个平常要糊口养家的人的能容易办到的。没有做学问的环境,又谁能怪我们抛弃学问呢? 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理想的人生的追求。 少年人初次和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熔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抱着改造社会的梦想而来,往往是弃甲抛兵而走,或者做了恶势的俘虏。你在那牢狱里,回想那少年气壮时代的种种理想主义,好像都成了自误误人的迷梦!从此以后,你就甘心放弃理想人生的追求,甘心做现在社会的顺民了。要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一面要保持我们求知识的欲望,一面要保持我们对人生的追求。 有什么好方法子呢?依我个人的观察和经验,有三种防身的药方是值得一试的。 第一个方子只有一句话: “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要解答实用上的困难和理论上的疑难。所谓“为知识而求知识”,其实也只是一种好奇心追求某种问题的解答,不过因为那种问题的性质不必是直接应用的,人们就觉得这是无所谓的求知识了。 我们出学校之后,离开了做学问的环境,如果没有一二个值得解答的问题在脑子里盘旋,就很难保持求学问的热心。可是,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逗你去想他,天天引诱你去解决他,天天对你挑衅你无可奈何他,--这时候,你就会同恋爱一个女子发了疯一样,坐也坐不下,睡也睡不安,没工夫也得偷出工夫去陪她,没钱也得缩衣节食去巴结她。没有书,你自会变卖家私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典押衣物去置办仪器;没有师友,你自会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你只要有疑难问题来逼你时时用脑子,你自然会保持发展你对学问的兴趣,即使在最贫乏的知识中,你也会慢慢的聚起一个小图书馆来,或者设置起一所小试验室来。所以我说,第一要寻问题。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知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古人说,“待文王而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试想伽利略(GALIEO)和牛顿(NEWTON)有多少藏书?有多少仪器?他们不过是有问题而己。有了问题而后他们自会造出仪器来解决他们的问题。没有问题的人们,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锁在试验室里也不会有什么发现。 第二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 :“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离开学校之后,大家总是寻个吃饭的职业。可是你寻得的职业未必就是你所学的,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学的而和你性情不相近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工作往往成了苦工,就感觉兴趣了。为糊口而做那种非“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工作,就很难保持求知的兴趣的生活的理想主义。最好的救济方法只有多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 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也应该有他非职业的玩艺儿,可以叫做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成就怎样,往往靠他怎样利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了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英国十九世纪的两个哲人,弥儿(J.S.MILL)终身做东印度公司的秘书,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在哲学上,经济学上,政治思想史上都占一个很高的位置;斯宾塞(SPENCER)是一个测量工程师,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成为前世纪晚期世界思想界的一个重镇。古来成大学问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善用他的闲暇时间的。特别在这个组织不健全的中国社会,职业不容易适合我们的性情,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 有了这种心爱的玩艺,你就做六个钟头抹桌子工作也不会感觉烦闷了,因为你知道,抹了六个钟的桌子之后,你可以回家做你的化学研究,或画完你的大幅山水,或写你的小说戏曲,或继续你的历史考据,或做你的社会改革事业。你有了这种称心如意的活动,生活就不枯寂了,精神也就不会烦闷了。 第三个方法也只有一句话 :“你得有一点信心。” 我们生当这个不幸的时代,眼中所见,耳中所闻,无非是叫我们悲观失望的。特别是在这个年头毕业的你们,眼见自己的国家民族沉沦到这步田地,眼看世界只是强权的世界,望极天边好像看不见一线的光明--在这个年头不发狂自杀,已算是万幸了,怎么还能够保持一点内心的镇定和理想的信任呢?我要对你们说:这时候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候!只要我们有信心,我们还有救。 古人说:“信心(FAITH)可以移山。”又说:“只要工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你不信吗?当拿破仑的军队征服普鲁士,占据柏林的时候,有一位教授叫做费希特(FICHTE)的,天天在讲堂劝他的国人要有信心,要信仰他们的民族是有世界的特殊使命的,是必定要复兴的。费希特死的时候,谁也不能预料德意志统一帝国何时可以实现。然而不满五十年,新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居然实现了。 一个国家的强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出因果的铁律的。我们今日所受的苦痛和耻辱,都只是过去种种恶因种下的恶果。我们要收获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新因。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这是我们今日应有的信心。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的丢了。我们也应该说:“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的丢了的。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叶开花结果了!你不信吗?法国被普鲁士打败之后,割了两省地,赔了五十万万法朗的赔款。这时候有一位刻苦的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终日埋头在他的化学试验室里做他的化学试验和微菌学研究。他是一个最爱国的人然而他深信只有科学可以救国。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3)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他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药苗。 这三个问题在表面上似乎都和救国大事业没有多大关系。然而从第一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定出做醋酿酒的新法,使全国的酒醋业每年减除极大的损失。从第二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教全国的蚕丝业怎样选种防病,教全国的畜牧农家怎样防止牛羊瘟疫,又教全世界怎样注重消毒以减少外科手术的死亡率。从第三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发明了牲畜的脾热瘟的疗治药苗,每年替法国农家减除了二千万法朗的大损失;又发明了疯狗咬毒的治疗法,救济了无数的生命。所以英国的科学家赫胥黎(HUXLEY)在皇家学会里称颂巴斯德的功绩道:“法国给了德国五十万万法朗的赔款,巴斯德先生一个人研究科学的成就足够还清这一笔赔款了。”巴斯德对于科学有绝大的信心,所以他在国家蒙奇辱大难的时候,终不肯抛弃他的显微镜与试验室。他绝不想他有显微镜底下能偿还五十万万法朗的赔款,然而在他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他已收获了科学救国的奇迹了。 朋友们, 在你最悲观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原载1932年7月3日《独立评论》第7号)
1424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个人知识再多也是沧海一粟
热度 15 sqdai 2011-3-21 08:08
什么样的人有学问?对于这个问题,钱伟长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说:“我有很多 20 年前、 40 年前不懂的东西,现在还不懂,我有功夫再把它们拿出来解决,有的解决了,我觉得就是很大贡献;有的没解决,有时晚上还经常在想,怎么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解决?不要紧,将来有人解决。 学问就是这样,应该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那你就是很有学问;你觉得什么东西都懂,你大概是没有学问的 。 ”(《大学教师必须搞科研》, 1993 年 5 月)。这段话太有辩证内涵了!我与青年朋友谈话时,每每引用这些话,听者莫不发出会意的笑声。笑声中悟出:自以为什么都懂的人,一定是没有学问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再来听听大哲学家罗素是怎么说的:“ 苏格拉底胸怀坦荡地承认 一个人知识再多也是沧海一粟 。归根结底更重要的是人应该求知。对利害得失无动于衷的探索就是善 。 ”你看,两千多年前,这么有学问的苏格拉底就承认自己的知识就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也就是说,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这才是大学问家的风采! 大凡认为自己知识渊博而目空一切狂妄自大的人,必定没有多大学问。一瓶醋不响,半瓶醋晃荡么!只有承认一个人知识再多也是沧海一粟才会有出息。承认后怎么办?罗素告诉我们:“应该求知”,这是唯一的良策;而且,进行孜孜以求的探索时必须对利害得失无动于衷,这就是善!恕我孤陋寡闻,我还从来没有把无私无畏的求知当作一种“善”,真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们不是追求真善美吗?最容易起步的做法是好好学习,因为这是善。 大家已经知道了大学者勤奋苦读的许多范例。这里举一个理工科学生不太熟悉的文科大学者的例子:以民俗学和红学享誉文坛的散文家邓云乡。他一辈子著述颇丰,有二十几种著述,诸如《燕京乡土记》、《文化古城旧事》、《清代八股文》、《清代物价三百年述略》、《红楼风俗谈》、《百年商务话旧》、《中国葬礼历史演变》、《李清照词简说》、《水流云在书话》、《云乡话食》等等,涉及领域之广,令人叹为观止。著名学者冯其庸问邓云乡:“你文章如泉涌的秘诀何在?”邓云乡的回答是:“ 只有一个笨办法:天天写,也天天读 。 ” 面对知识的海洋,要成为有点学问的人,除了天天读,终生学习,别无它途。 还是引用钱伟长先生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 “可能有人说我这个钱伟长是有才能的,其实不然。我愿意不隐讳地告诉青年朋友们,如果我曾做出了一点成绩的话,那么这点成绩也确确实实是用艰苦学习、不懈努力取得的。 …… 这几十年来,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也无论条件好坏、环境优劣,我都一直是尽力而为的。因为我清楚地知道, 任何人,不管他的天资如何,成就多么大,只要停止了努力就不能继续进步。今天不努力,明天就落伍;长期不努力,那就必然完蛋 ! 正因为我坚守这个信念,二十多年来虽然经受了各种各样的磨难,但我从未放弃过努力,所以我自信在专业上没有掉队。”(《天才出于勤奋》, 1980 年 7 月)。 青年学人应该效仿优秀前辈,矢志不渝地终生学习。 写于 2010 年 2 月 22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67774.html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6285 次阅读|12 个评论
儿童本位的确立(刘铁芳)
余孟孟的博客 2010-6-5 16:28
◎文 / 刘铁芳 我们来看纪伯伦的《论孩子》: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的射了出来。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纪伯伦用诗的语言表达出健全的儿童文化的核心要素:身为儿童,但他们同样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拥有自己不同于父辈的人生。有次在电影院中看到,某位警察父亲因公殉职,他的女儿本来不适合做警察,但还是要成为一个警察。这其中隐含的理念是,女儿是父亲的人格的延伸,所谓继承父亲的遗志,就是延续父亲的人格。如果站在女儿的立场,实际上完全有另一种选择。作为女儿,对父亲的尊重并不是要放弃自己的兴趣和事业来追随父亲,相反,她完全可以立足自己的事业,以成就自我的方式来表达对父亲的追思。换言之,她不是父亲的延伸,她必须作为独立的个人。这让我想起鲁迅在 1919 年写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提出的三大原则,实际上我们今天还远远没有做到:第一是理解,理解意味着首先要认识他们,要把他们当小孩子,当儿童来看待,要理解儿童身上的儿童性本身;第二是指导,指导意味着不能放任,儿童世界是需要引导的;第三是解放,所谓解放,就是放手,让他们成为独立的自我,去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三个原则是不能够颠倒的,理解是基础,指导是条件,解放是目标。没有理解的指导是成人世界对儿童世界的强加,没有理解和指导的解放是放纵,人格的解放是建立在确当的自我认识的基础之上。 黑柳彻子在《窗边的小豆豆》中这样描写道:小豆豆刚上小学一年级,但却让老师头痛万分。小豆豆总是不停地开关她的书桌,她把书桌的盖子开了关,关了开,足有上百次。她把笔记本、文具盒、课本等一样一样地全部放到书桌里面,然后又把它们一样一样拿出来。比如说,听写的时候吧,她先打开书桌的盖子,取出笔记本,然后立刻啪嗒一声关上盖子。接着,马上又打开盖子,把头钻进去从文具盒里取出用来写 a 字的铅笔,匆匆关上盖子,写了一个 a 字。但是可能写得不好,或者写错了吧,只见她又打开书桌的盖子,又把头钻到里面,找出橡皮来,关上盖子,飞快地擦起来。然后,又匆匆地打开盖子,把橡皮放进去,再把盖子关上可是,小豆豆为什么要这样呢?老师不理解,甚至为之生气,因为这影响了其他孩子正常的学习。只有妈妈明白,因为小豆豆第一天放学回家后,就兴奋地向妈妈报告:哎,学校就是了不起!家里的桌子的抽屉,是这个样子地往外拉。但是学校的桌子,却是把盖子往上提。就像垃圾箱的盖子那样,要光滑得多。桌子里装得下好多东西,棒极了!很显然,小孩子的每一个动作,如果在成人的视角理解,就会忽视其实际的,本真的意义,就会用成人世界的简单判断来遮蔽儿童对自我行为意义的理解与表达。如果孩子不能从自己的行为中找到意义,而只会简单地遵从来自成人世界的规训,那么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成为一个无我的人,这种无我是指没有健全自我,这往往使得个体人格往偏执的方向发展。 在儿童的世界中,某个行为首先是出于游戏。在成人眼里,看似孩子的捣蛋行为,在儿童的世界里可能就是游戏。我们在教育中,经常会把很多孩子们原本出于游戏天性的行为看做是越轨,这样的结果是大大缩小了儿童在教育中的游戏空间,实际上也就是缩小了儿童生命中的游戏品格。这意味着学校应该是一个尝试错误的地方,学校应该给予儿童更多游戏的空间,儿童的发展就是在游戏中,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实现的。儿童世界向成人世界的靠近是一点一点实现的,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使儿童的心灵中充满着对成人世界的断裂,从而造成儿童畸形的自我认识与对成人世界的不当认知。 这启示我们,回到儿童立场来看,学校其实是允许儿童尝试错误的地方,教育是等待的艺术,教育是慢的艺术。缺少耐心,自我人格的优越性,使我们很难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来理解他们的世界。日常交往中,成人自居的个体人格的封闭,导致我们拒绝对他人生命世界的认同,而习惯于用我们自身世界的逻辑来设计、改造他人的生命世界。我们迫切地需要回归到一种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化理念,以此来促进儿童生命世界的自然、健康、和谐地发展。 (余孟孟摘自《给教育一点形而上的关怀刘铁芳教育讲演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铁芳:北京师范大学 985 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3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耐心是教师的必须(王聪)
余孟孟的博客 2010-6-5 16:20
◎文 / 王聪 都说现在的学生难教,老师所走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看着学生正在一天天丢失的美德,一天天丢失的快乐,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担心和惊恐。不禁想发出这样的感叹: 我该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学生? 初一的班上有两个学生一直是我的心病,他们就是:孙崇玉和孟子豪!崇玉和子豪都是聪明、天真的孩子。他们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但注意力很不集中,自律性又很差,以致有时自己打扰到他人的学习,自己都不知道。对于这种孩子,我有时真不知如何是好?对其严厉,还是不能解决本质。对其宽松,又会使其更加嚣张!然而,有一次我看到了希望。在上课前我先与他们交流,相信他们这一次会让我看到他们的另一面。结果,他们真的做到了。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这让我兴奋不已! 可好景不长。第二次课,他们又露出了原形!为此,我不禁反思起自己的教学方式来!也许我的课还很菜,以致他们会不屑!当然,在我们教师眼里这也就是不认真听、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所以,第一步,学高为师,精心设计课堂!不要带学生面对知识,要引导学生面向知识! 古人有训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一个知识浅薄的老师势必会遭到学生的唾弃,一个言行举止粗俗的老师也肯定会遭到学生的谩骂。所以,以后我要多从细节处感染,影响我的学生。比如衣着、教师文明用语、主动弯腰捡地上的废纸等!用示范的力量凝练其修养,引领他们走向正确而完美的人生之路。 其次,对孩子要平等相待。初一的孩子也是小大人了。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爱好!今年春季,李正太老师的话使我深有感触! 为什么很多老师感觉自己对学生很负责,可还有很多学生很恨自己呢? 因为我们没有把学生们当人看,没有尊重他们的认知规律! 最重要的是要对学生有耐心!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好习惯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学习,是学习学习惯!习惯的培养要终其一生。耐心的关注着他们的进步,始终对他们抱有信心!每天在脑海中想像他们的进步,也许奇迹就会在此发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要去了解这些故事;我们要关心学生的全部,而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拿出自己的坚持,拿出自己的爱,更重要的是多些信任,多些耐心! (王聪:金钥匙学校教师)
3081 次阅读|0 个评论
皇甫家庭教育问答录
余孟孟的博客 2010-6-5 16:15
◎编整 / 余孟孟 1. 家长问: 如果不让孩子按照学校指出的方向走,该怎么走?大部分孩子都要首先面对生活,不走实际、现实的路,孩子将来怎么生活?既想管住孩子,让孩子成绩好,又怕压抑孩子的天性,怕孩子出问题,这很困惑。 皇甫老师答: 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习好,你的回答是希望他将来有社会地位,他的生命要有品质。可是,反问一句:为什么要有生命质量?为什么要有社会地位?一个卖菜的,就没有生命质量吗?你不知道,也许人家过得很幸福,人家就那样生活,很享受自己的生活过程。关键在于你怎么为孩子定位,对孩子的将来怎么判断,而不是现在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揪心、操劳。家长要引领孩子面向未来,到那时候再与其他孩子比较,而不是较一时之短长。不要依据今日的现实去判断孩子的发展路向,因为今日的现实是变化的、颠覆的,未来三十年是建构的三十年,整个时代将有固定的格局、法则与道德标准。我们是站在现实还是跳出现实看孩子。其实,站在现实中,完全没有必要教育。教育永远是指向未来的。今日的教育是为未来的社会培养人才。所以,教育一定要有长远的目光。学校教师可以立足现实,狠抓孩子现在的成绩,可家长不能迷糊,要对孩子未来的生命成长负责。 回顾一下过去走过的路。刚建国时,国家对人的要求是体力,能在战后的废墟上重建新的家园;之后要的是知识,弥补几代人在知识文化上的缺失;再之后是科技,用科技的力量来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到未来的社会,其要求将是人的自律、道德,及人对自身欲望的收敛。面对这么频繁的变动,我们该为自己的孩子守住什么,这才是家庭教育的眼光。 文革期间,大家都不读书,整个社会像得了狂想症一般,躁动不安。但有些老先生却指导自己的孩子偷偷读书,不被社会的混乱所误导。二十、三十年之后,这些孩子都成为各个领域的精英,在造福整个社会。可见,家庭教育的关键是站位。站在哪儿?是站在现实,还是站在未来;是站在孩子的后面,死揪毛病,还是站在孩子前面,孩子心灵的前头。其实,一个母亲最厉害的是她的教育眼光。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在无形中让孩子的内心、人格及体格逐渐强大起来,知识方面的要求都可以放一放,因为那是一生的事,什么时候都可以学。教育的智慧就在于不教而教。孩子最关心的不是自己当前的作业、成绩怎么样,而是对自己现在的学习价值和将来的发展路向的清晰感知。就是说,孩子对未来方向的感知比他学了什么东西更重要。你要给他一个学习的理由。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念书?这要分层的向孩子解释。首先从本能层面讲,要养活自己。其次就要从社会角色上讲,是做别人的妻子与母亲,或丈夫与父亲。引导孩子去发展体验、获取、经营幸福的能力。 对一个女孩而言,重要的并不是什么知识、学历,而是气质类型。气质像坐标一样,决定了她将来的高贵程度。高,是她的社会地位;贵,是她在社会中的受尊重程度。在家庭教育中,母亲要做细节,但又不纠缠于、不计较琐事。这样的孩子将来才能大气,有气度,有气质。 2. 家长问: 正像您说的,淄博的家长心很硬,家庭教育的素质不够。我想,要提高家长的素质教育,其途径大致有三个:一是跟专家学;二是看书;三是与优秀的家庭进行交流。请问,还有别的途径吗? 皇甫老师答: 其实,你说的都是提高家长素质教育的外因,这在整体的家庭教育中只占 1 / 4 。最重要的,其实是家长自身的修炼。这种修炼包括三部分:一是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二是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三是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我修炼的关键是能有勇气面对自我,知道痛,体验到痛之后,才会升华。教育是生命的修行,是心灵的救赎。搞教育的人,一半是凡人,另一半是神仙。要站在 20 年之后看今天,看孩子的现在。不要纠缠于孩子当前的作业,成绩,也不要就事论事,去追求方法和技巧。这些术的东西,只有和道联系起来,才会有真正的境界,才能真正起作用。这时的术也才是真正的术。道,是从文化和哲学层面看教育。术,是教育的原则、标准与方法。 家长不要被轻浮和内心的功利占据,要沉淀下来,顺应大道。如此,什么力量都阻挡不了。这要求家长永远用激励的目光看孩子,这里面蕴含着自我实现预言和皮革马利翁的意味。比如,我(指:皇甫老师)当年对自己的期待就是一个优秀的学者,最终我实现了。长期的暗示,孩子就会按这种暗示去自我塑造。这种无形的力量非常伟大。 3. 家长问:我的孩子对老师的作业太过在意,不吃不喝都要做完作业。她个子很小,健康也差。我很担心。她还常常说我傻。原因是我与她的父亲不离婚。他出国留学 8 年了,我一直守着这份坚持。因为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孝顺,要相夫教子。可孩子说人家都出去这么久了,不知有多少个情人了,你还傻傻的等着,唉!我该怎么办? 皇甫老师答 :首先,我很敬佩你。其实,孩子说你傻,是对你很高的评价。你是以一种自然、真诚的状态与情感去打动了孩子,让她自己悟出了很多东西。我们这个社会,邪的、歪的东西的力量很大,但要知道这些东西不会持续太久。男人在外面即使瞎折腾一圈,最终他会像狗一样回到妻子的身边。男人一般是理性的,但也有情感的一面。女人往往承担的是男人感性的一面。对于此,要有定力。 孩子说你傻,这突出表现你的大智若愚。并非真傻。一个女人最重要的有三件事:一是孝顺;二是相夫,即对自己丈夫的塑造。三是教子。 作业是联系孩子与老师之间距离的东西。孩子过于在意作业,这是她期望她在老师眼里的形象变好,或变更好。你可以引导孩子与老师有进一步的交流和接触。 4. 家长问:我的姑娘 15 岁,对作业,对课堂有种对抗,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很叛逆。她很外向,但很固执。与那些不上学的孩子混在一起,觉得学习不重要,想去社会上闯荡。我和她爸都没有办法了。 皇甫老师答: 你的孩子已经到了边缘。已经到了是继续教育还是放弃的时候了。不要跟她谈话,越谈孩子越火、越毛,这样她无法平静下来。好的做法是,有一个人去接纳她,让她平静下来,使她不糊涂。 当前要做的是,把她从那个环境中隔离出来,但首要的是保护她。你要做的是让她一回到家就很快乐,不愿意出去。她要疯,你比她还疯,比她还邪,比她还狠,与她混在一起,之后再在无形中向正路上引导。 我面对那种有江湖气的孩子,先给他发上一支烟,他还很客气,很懂礼貌,知道给你点烟,还用手捂着。这样之后,你再与他交流。有些孩子喜欢给你讲一些谁跟谁打架的事,你别跟他说打架不好,这样没意思,他觉得你这人没意思。我是跟他说,打啊!用刀捅,这样捅,从什么地方下手捅。如此,孩子自然会发问,老师,这样要坐牢的。我说,那没什么,大不了进去蹲几年。你看,你没说,孩子自然就想到法律。还有那些要自杀的孩子,我说你就在这个墙上撞,使劲撞。就是说,面对有些邪气的孩子,你不邪到一定程度,孩子觉得你没意思、无聊,更不可能受你影响与引导。 对于你的孩子,首先要接纳她现在的状况和情况,同时要保护她。接着用出游的方式去隔离她现在的生活环境。然后在不知不觉中去改变她。邪的老师能把孩子带正。要通过自身的改变去影响孩子未来的命运。不好说什么起码让她读完高中,这没有用。即使勉强读完,也没有任何意义。学暂时可以不上,一时的停止与调整,可能会为孩子的未来校正了方向,意义非凡。 5. 家长问:我的孩子 17 岁,他自己都说自己处于叛逆期,有些事,明知不对却依然想去做。该怎么办? 皇甫老师答: 不要把孩子的状态往现实中拉。孤立地看待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片面的。家长要从整个系统的建构、发展上去改变孩子,要组成一个空间,从而在这种空间的氛围中去影响孩子。我曾面对过一个上网成瘾的孩子,很难戒掉。我就制造了一个空间,做了个局,让厨师、清洁工、他的几个同学都以无意的方式去告诉他你的眼睛怎么斜了。一个爱漂亮的小伙子,突然身边有这么多人告诉他自己的眼睛斜了,他的内心会怎样?我们矫枉必须过正。纠正孩子,首先要设置一个自我修正的空间,用空间的整体力量去影响他。 6. 家长问:我的孩子写作业总是拖拉,晚上弄到很晚,浪费时间,到很晚才睡。该怎么办? 皇甫老师答 :你嫌他写作业慢,浪费时间,怕影响休息。其实,他写作业就是一种休息。他写作业已经在休息了。他是在以作业的名义在保留自己私人的一些心理空间。他做作业,其实已经陷入他自己的心理空间当中,他很享受这种过程。 你要先陪他玩,疯玩,把他拖拉的那些时间用来做更有意思、更快乐的事。其实,他的拖拉缘于父母的暗示。要把这种暗示改为其实你做的挺快的。别老说,你怎么这么慢,这么拖拉。如此,你就强化了他的拖拉,他就以为他自己就是拖拉的人,不需要改变了。越拖拉的孩子,你要让他去等你,让他自己说出你快点!别磨蹭了!这就见教育效果了。 教育家简介: 皇甫军伟, 著名教育专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核心专家,北京树人天地教育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养成教育总课题组副组长,家庭教育专家组组长,中国教育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教育艺术编辑委员会委员。曾四次央视实话实说的嘉宾,多次央视新闻会客厅嘉宾,还为 4000 多名中小学生进行过心理辅导,走访过 3000 多个家庭,在家庭教育、学习心理、道德教育、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五大领域内进行过深入的实践积累,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对其教育事迹进行报道。因突出的教育思考及教育实践,被誉为京城教育界的五少之一。
35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会愉悦你的课堂(王文娟)
余孟孟的博客 2010-6-5 16:03
◎文 / 王文娟 我想,每个老师都会碰到这样的课堂场景,尤其是在大班课堂上:你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大讲特讲,但是下面总会有那么一些学生窃窃私语,如果你用目光示意他,他会收敛一下,可过后还是会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巴。 以前碰到类似情况时,我就用凶的办法去镇他们,一节课我大多都紧绷着脸,目光严厉,结果纪律真的很好,同学们不再窃窃私语,也不做别的事了。可是我心里很失落。因为这样纪律真的没话说了,但是课堂气氛好僵硬啊,很多学生垂头丧气,目光呆滞,跟读的时候有气无力,整节课压根儿不见以往的生气了。我心里好难过。以往纪律差,但大多学生还是很开心地在学英语,那种发自内心的开心。有一半以上的学生积极举手,但是现在举手的人也寥寥无几了。我觉得,这样不但学生们像行尸走肉一样机械跟读,自己也像一个躯壳一样坚硬行动。每个人都不开心,每个人都没活力。 这时候我就去反思自己如何既能管好纪律,又能始终保持活力呢?首先肯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方法不对。其实,学生是很单纯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很天真,爱玩是天性,这时就很需要教师有力的引导。教师如果自己目标不清晰不明确,上课上到哪里算哪里,甚至让学生牵着走,纪律当然不会好到哪去。 还有就是教师自身要加强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可以多方面拓展自己的爱好,培养广泛的兴趣。我们不要整天像喊口号一样,要求学生培养广泛兴趣,努力探索,积极向上,而自己却不会去行动。这样学生怎么有动力去做这些事。教师凡事尽可能做到以身作则,自己始终保持精力充沛,这样的精神最能感染学生,比一切繁琐的说教都来的有力!这个就是所谓的人格魅力!而且我还发现现在的学生喜欢漂亮的教师,教师平时要多注意自己的穿着。漂亮的自己不但能赢得一部分学生的喜欢(有些学生喜欢你,就喜欢这门课),而且还能使自己愉悦,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每节课让自己进步一点点,最终,你能愉悦你的每一堂课! (王文娟:金钥匙学校教师)
1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灵魂转向的艺术(金生鈜)
余孟孟的博客 2010-6-5 15:58
◎文 / 金生鈜 在地下有一个很深的洞穴,有微弱的阳光从洞穴的长长的通道射进来,住在洞里的人身体和头都被捆绑着,不能转动,只能面向墙壁,他们从未看到过阳光,也从未走出过洞穴。在他们的背后,有一堆燃烧的火,在火光和人中间看,有一堵矮墙,有些人在矮墙后边举着各种假的东西走来走去,犹如演着木偶戏。那些被捆绑的人只能看到那些假东西投在墙壁上的影子,并且把他们当成真实的东西。 有一个人被松绑后转过身体,眼睛看清了那些真实的事物。后来,有人拉他经过那条长长的崎岖通道,直把他拉到阳光照耀的世界。开始时,太阳光刺得他的眼睛看不见,但是,他中途不能回去。 他会觉得这样被强迫着走很痛苦,并且感到恼火;当他来到阳光下时,他会觉得眼前金星乱蹦金蛇乱窜,以致无法看见任何一个被称为真实的事物。 经过适应之后,他发现了这个世界的真实和美丽。 那些被捆绑的人是没有接受过教化的人,他们的灵魂被无知束缚着,不能转身向着真实,无法领略阳光普照的真实世界的美,因而无法认识善的理念。因此,他们需要教育帮助他们挣脱束缚,使身体和灵魂转向,慢慢地向阳光的世界走去,逐渐适应炫目的阳光,让理性领受阳光的照射,使理性能够看到善的世界对灵魂的召唤。 柏拉图的这个洞穴故事隐喻着:人类的理性是至高无上的,是人类生活向善的根本条件。理性支配人,也应该支配人。善的理念普照的世界是更大更高的世界,个人的灵魂在追随这个理性的世界中获得了理性,所以向理性世界的转向是灵魂真正的出路。因此,教育意味着受理性支配,意味着一个人的灵魂必须由已经存在的理性的秩序所塑造。然而,灵魂的转向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人是被捆绑着的,同时,人也被禁锢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只能看到制造物的影子并把它当做是真实。而且,欲望和意见就像铁链一般锁住了心灵,使它不能追寻自己应该追寻的。在这个转向的过程中,被欲望和蒙昧捆绑的人需要一个知道理性世界的人拉着他,引导他走向理性的光明世界。 (余孟孟摘自《规训与教化》,教育科学出版社; 金生 鈜 :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2107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钥匙论语(李思东)
余孟孟的博客 2010-6-5 15:55
◎文 / 李思东 金钥匙教育机构作为中国民办教育的一份子,在多年的教育运作中,取得了令人欣慰的业绩。无疑,这是多种力量共同关爱和努力的结果。 从事教育,传播知识,金钥匙人仍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期望为中国民办教育贡献力量。我们坚信,以金钥匙理念为依托,凝聚最优秀的人才,学习最先进的教学技术,像伟大的母亲一样为爱而付出,一定会让金钥匙学子茁壮、健康、幸福! 以下为金钥匙人的一点心得论语: 1 .快乐学习,从兴趣切入 快乐学习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总是要有一套相应的教学行为来支撑。金钥匙人认为,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应从兴趣开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这个道理。 2 .教师为根,学生为本 传播教育往往带有明显的教与学的主次色彩。西方教育专家认为,教与学处在同等地位,甚至提出学生比教师更为重要的观念。综观金钥匙的教育实践,更主张教为根,学为本。 3. 金钥匙人是学习人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用学习提升自身的知能资本。金钥匙聘请最优秀的教育教学专家,为我们提供最好的教学技术及心智的支持,为我们的未来有效投资,完善自我。 4 .人学,比才学更重要 人才,是一个有序的词组。先人后才已成共识,优良行为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学校的管理及教学当中,必定对教师及学生一生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5 .教育效果,满意最大化 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员工满意,社会满意,并使之最大化,一起达到金钥匙爱学生,学生爱金钥匙的境界,这是金钥匙教育效果的表达,也是金钥匙向宽、深度拓展的第一基石。 最后,金钥匙人真诚祝愿中小幼学生幸福,健康成长! (李思东:淄博金钥匙潜能 开发培训学校校长)
222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2: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