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幽门螺杆菌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藻黄金”岩藻多糖的百余年研究述略
rankfirst 2020-5-8 15:24
“藻黄金”岩藻多糖的百余年研究述略 早在数千年前,海藻就已进入人类文明。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海藻的记录,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便开始憧憬长生不老,于是便派徐福东渡寻找长生草。现代日本海藻学家一致认为,当年徐福为秦始皇寻找的仙药就是海带。海藻也是中医药古籍中的名贵药材,《神农本草经》、《千金方》、《本草纲目》中都有海藻的记载。 国外同样也有浓厚的海藻文化,日本人喜食海藻,并把海带称为长寿菜;韩国在女人产后坐月子时也会喝海带汤来促进产后恢复。 但是几千年来,人们对于海藻的认知仅停留在是一种可食用的有益于健康的植物。直到1913年,瑞典的科学家发现了海藻中真正珍贵的存在——“藻黄金”岩藻多糖。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 H. Kylin教授以海带为原料,用乙酸进行萃取纯化,首次得到岩藻多糖(Kylin, H.Z. Biochemistry of sea algae. HZ Physiol. Chem. 1913, 83, 171–197. )。在接下来的二十几年间,科学家们通过科学实验逐步揭开岩藻多糖的面纱。 1931 年,Bird和Haas教授用乙醇沉淀的方法从掌状海带中提取出岩藻多糖,从中得到了30.3%的硫酸盐,首次将岩藻多糖定义为含有硫酸基的多糖化合物。(Biochem. J., 1931, 25, 403)。1937年,G. Lande教授采用乙醇沉淀法从掌状海带中提取出岩藻多糖,通过盐酸蒸馏的方法推测出其中含有岩藻糖。(Biological Chemistry, 1937, 247:189-196 )。最终得出结论,岩藻多糖是一种海洋多糖,主要成分是岩藻糖和硫酸基。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学术界对于岩藻多糖的研究一度沉寂。直到20世纪末,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不断提升,科学家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岩藻多糖可以与肠胃中的“超级细菌”——幽门螺杆菌结合,抑制幽门螺杆菌粘附于胃壁上。 1995 年,Torkel Wadstrom等人在《Immunology and Medical Microbiology》期刊上首次发表了岩藻多糖能够与幽门螺杆菌结合,作用基团为硫酸基,且硫酸基含量达10%以上具有最强的结合作用。 1999 年,Teruo Yokokura等人在《Journal of Nutritional Science and Vitaminology》期刊上揭示岩藻多糖抑制幽门螺杆菌粘附作用机理是同时具有硫酸基和岩藻糖。 2014 年韩国忠北国立大学Jong Bae Kim教授在国际期刊《Lab Anim Res》发表研究报道,岩藻多糖具有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及阻止其粘附和入侵胃黏膜的作用。 2015 年,西澳大利亚大学Chin-Yen Tay教授,在国际医学期刊《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发表研究报道,来自于墨角藻和裙带菜的岩藻多糖能有效阻止幽门螺杆菌与胃黏膜细胞的粘附,有效作用浓度为100μg/mL。 同年,韩国忠北国立大学Yun-Bae Kim教授在国际期刊《Lab Anim Res》发表临床研究报告:岩藻多糖具有清除幽门螺杆菌作用。临床试验结论:每天服用1g岩藻多糖,持续8周,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下降为只有30%。 历经百余年的不懈研究,学术界对于岩藻多糖的研究不断清晰,高纯度岩藻多糖具有安全清除幽门螺杆菌的功效。同时国内的企业家们也不断投入科技力量,致力于高纯度高品质岩藻多糖的提取。2019年国内岩藻多糖食品生产线获批,深耕海洋五十余载的明月海藻集团突破国内技术壁垒,建成年产10吨的高纯度食品级岩藻多糖生产线,将大批量研发生产岩藻多糖功能食品,满足市场需求成为可能。
个人分类: 岩藻多糖|2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此糖非彼糖,神奇的岩藻多糖
rankfirst 2020-4-27 13:54
此糖非彼糖,神奇的岩藻多糖 第一次听说岩藻多糖,我以为这大概就是从某种藻类中提取的普通多糖,跟万千默默无闻的多糖一样。然而18年我有幸参加了“海洋与人类健康”第二届国际海藻活性物质科学与技术研讨会,才刷新了我对岩藻多糖的认知。原来不是它默默无闻,而是我孤陋寡闻了。 默默搜了一下百度百科,是这样对它定义的:岩藻多糖,被称为墨角藻多糖、岩藻聚糖硫酸酯、褐藻糖胶、褐藻多糖硫酸酯等,主要来源于褐藻,是一类含有岩藻糖和硫酸基团的多糖。它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抗凝血、抗肿瘤、抗血栓、抗病毒、抗氧化和增强机体免疫机能等,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医药领域和现代食品工业。 虽然之前并不了解岩藻多糖,但是我知道海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徐福东渡寻找长生草,研究者考证认为长生草就是海带。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褐藻能“治水病,瘿瘤,功同海藻”。《医林篡要》提到褐藻能够“补心行水,消痰,软坚,消瘿结核,攻寒热瘕疝,治脚气水肿,通噎膈”。日本喜食藻类,韩国产后喝海带汤。长久以来,虽然我们不知道岩藻多糖是什么,但它其实是以海藻的形式,在呵护人类健康。 直到1913年,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科学家Kylin教授发现了海带中的黏滑成分,起初起名“Fucoidin”,后来被称为“Fucoidan”。这就是岩藻多糖。发现了这种物质,那么它有什么功效呢?从此科学家们便开启了对岩藻多糖功效的研究,目前相关论文已超过10000篇,其中抗肿瘤功效已超过6000篇。 没错,岩藻多糖有抗肿瘤的功效! 早在1996年,第55次日本癌症学会就发表了岩藻多糖是一种拥有诱导癌细胞凋亡(Apotosis)功能的抗癌物质,世界各个国家的科学家们卯足了劲相继证实了岩藻多糖拥有三大抗癌作用。简单来说就是别让癌细胞分裂,别让它转移,再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不!岩藻多糖除了抗肿瘤,还能抗幽门螺杆菌。 1995 年Torkel Wadstrom发现了岩藻多糖的清幽功效。2015年韩国忠北国立大学Yun-Bae Kim教授更是通过体内实验证实了这个功效。这就厉害了。幽门螺杆菌是何方神圣?能融掉螺丝帽的胃酸都融不掉它。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种能够在人胃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更是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I类致癌物,也是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元凶。可以想象如果我们能早发现早治疗,早清幽早健康,那不少胃癌就可以预防于未然了。说不定只要我们足够重视,“胃癌大国”的帽子就可以摘掉了。 当然除此之外,岩藻多糖改善肠道健康的作用也很明显,可以双向调理肠道,改善便秘和肠炎。还能抑制脂肪积累,抑制炎症。 不过,自觉为下面的内容划重点。岩藻多糖有这么多神奇的功效与它硫酸基的含量密不可分,也就是岩藻多糖的纯度,也就是说岩藻多糖中硫酸基含量要达到10%以上,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岩藻多糖没有被更多人熟知的原因。因为虽然国际上对于岩藻多糖的研究已有百年历史,但是直到2019年,我国首条岩藻多糖食品级生产线才突破技术壁垒,获得国家批准,明月海藻集团建成了年产10万吨的食品级岩藻多糖生产线。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以岩藻多糖为主要原料的功能食品将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大的福祉。 知识链接 ·2015 年,澳大利亚University of Tasmania大学Joanne L.Dickinson教授研究团队发表研究结果,岩藻多糖能抑制癌细胞分裂,诱导癌细胞凋亡。 ·2014年,韩国东亚大学Jong-Young Kwak 教授研究团队发表研究结果,岩藻多糖能抑制肿瘤血管新生,抑制癌细胞转移。 ·2014年,日本长崎大学Qing Yu 教授研究团队研究结果表明:岩藻多糖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激活免疫系统。
0 个评论
聚焦| 清除幽门螺旋杆菌要吃药?更安心的方式来了
rankfirst 2020-4-22 08:35
聚焦| 清除幽门螺旋杆菌要吃药?更安心的方式来了 超8亿人被感染,你中招了吗? 2019 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新一期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数据显示,恶性肿瘤占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且呈持续上升态势。其中按发病人数顺位排序,胃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居发病率第二位。胃癌发病率之高除了受地域环境、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的影响,与幽门螺旋杆菌(Hp)的影响也密切相关。 《人民网》引用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截至2017年,中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保守估计再60%以上(也就是超过8亿人被感染),全球范围内,因幽门螺旋杆菌而罹患胃癌的新增和死亡患者,约一半都来自中国!口气重、腹胀、胃痛、恶心、嗳气,这些日常中可能频频出现的症状,其实都是身体给你的暗示,小心胃里的幽门螺旋杆菌已经超标了。 如何清除幽门螺旋杆菌?岩藻多糖更安全 1913 年,瑞典乌普萨拉大学H.Kylin教授以海带为原料,用乙酸进行萃取纯化,首次得到岩藻多糖,从而开启了学术界对于岩藻多糖的广泛研究。1995年,瑞典隆德大学微生物学家Torkel Wadstrom等人在国际医学免疫学期刊《Immunology and Medical Microbiology》(影响因子2.96)上首次发表了岩藻多糖能够与幽门螺旋杆菌结合,作用基团为硫酸基,且硫酸基含量达10%以上具有最强的结合作用。1999年日本、2014年韩国、2015年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学者发表研究报告纷纷证实了岩藻多糖的清幽功效。岩藻多糖抑制黏附的作用机制是幽门螺旋杆菌表面含有岩藻多糖结合蛋白,可以特异性地与岩藻多糖结合,形成不被吸收的聚合物,经消化道排出体外,从而抑制幽门螺旋杆菌与胃黏膜的黏附。这是一种生物亲和的物理吸附,是清除幽门螺旋杆菌最温和的方式。 发展瓶颈难突破,源于高纯度萃取难度大 多年来,如此神奇高效又安全的岩藻多糖并没有被大多数人熟知,很大原因是其高纯度提取技术难以实现更大突破。但岩藻多糖的纯度直接影响清幽效果,硫酸基含量越高的岩藻多糖,品质越好。直至2019年,国内岩藻多糖食品级生产线才获审批,明月海藻集团经过数年钻研,突破技术瓶颈,建成了年产10吨的食品级生产线。以优质褐藻为原料,在天然提取技术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纯化分离,去除碘、重金属铅、砷等杂质,不仅改善了产品的风味和口感,同时提高了岩藻多糖含量(纯度),可应用于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等多个领域。 岩藻多糖清幽乐,褐藻提取更安心。2020年4月17日,明月海藻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研发的清幽乐岩藻多糖复合液护胃上市,22.5%的岩藻多糖复合液含量是其备受消费者关注的亮点。 国内食品级岩藻多糖生产线建成,高纯度岩藻多糖的上市,为一系列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的研发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以岩藻多糖为原料的健康产品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阶段。
个人分类: 岩藻多糖|17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后疫情时代,这种癌症的发病率或有改观
rankfirst 2020-4-21 10:29
后疫情时代,这种癌症的发病率或有改观 “知道这个病毒的厉害关系,也清楚现在没有特效药。提高免疫力,预防未病才是王道。” 2019 年年末,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不少人慌了神,也让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直面考验。 当然,也有好消息。这场疫情给所有人上了一堂健康课,预防疾病发生成为全民共识,这为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积淀了人气。此外,疫情对科研突破、成果转化、政策体制、产业业态等方面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主张“预防和保健”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一次求变向新的发展机会。毕竟,对于未知病毒,保护好自己不被感染才是打赢这场防疫战的根本。 或许我们可以期待,当全民都建立起预防未病的健康意识,当大健康产业迅速崛起,我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早日脱掉“胃癌大国”的帽子。众所周知,胃癌在中国的高发病率与中国人传统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作为唯一一种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细菌,幽门螺旋杆菌被世卫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且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但胃癌也是可以预防的,清除幽门螺旋杆菌便是预防胃癌的一级防御措施。所以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清幽原料岩藻多糖也将备受关注。 岩藻多糖是来自于褐藻中的含硫酸基的多糖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其中的硫酸基可以与幽门螺旋杆菌粘附形成不被吸收的聚合物,经消化道排出体外,从而抑制及减少幽门螺旋杆菌数量,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是一种天然的清幽原料。但因岩藻多糖需从天然褐藻中提取,千里挑一,优中选优,技术难度大,多年以来难以实现高纯度提取。据悉2019年岩藻多糖食品级生产线才获得审批,明月海藻集团经过多年不懈研发,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因此,对于他们即将升级推出的清幽乐岩藻多糖复合液,我也很期待,这应该算得上国际岩藻多糖食品市场上为数不多的成熟产品。 说句题外话,作为消费者,其实我们应该给本国企业更多的发展机会。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纵观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国外老牌企业早已分走了中国市场的一大杯羹。如今,当原本不被看好的中国医疗体系训练有素地平稳度过了此次疫情,国际社会的目光纷纷聚焦中国,中国制造、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国际信任度在攀升。在不久的将来,我相信蓄势已久的中国大健康产业将以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势。
个人分类: 岩藻多糖|1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餐太难,抗生素太刚…面对胃癌我们还能做什么? 2019年年底在全国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让全民戴上了口罩,也再次将“
rankfirst 2020-4-20 09:49
分餐太难,抗生素太刚…面对胃癌我们还能做什么? 2019 年年底在全国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让全民戴上了口罩,也再次将“公筷”与“分餐”提上了议程。其实早在2003年非典期间,政府就向民众倡导使用公筷,实行分餐。但对于喜欢热热闹闹吃团圆饭的中国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长久以来一直收效甚微。 现状:全球胃癌一半在中国?幽门螺旋杆菌是罪魁祸首 2017 年,国家癌症中心公布《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报告,2012年全球胃癌新发95.1万例,死亡72.3万例。其中,中国的发病和死亡例数均占了全球将近一半。中国已成为真正的“胃癌大国”,这不仅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大,也是因为中国人合餐制的饮食习惯,使一半以上的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据医学界统计,导致十二指肠溃疡、胃炎等疾病的幽门螺旋杆菌,在全世界范围内亚洲人的带菌率是最高的,中国达到了50%以上。 科普: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 记住三个关键词,唯一:它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致癌:世界卫生组织将幽门螺旋杆菌列为一类致癌物;一级:清除幽门螺旋杆菌是目前已知的预防胃癌一级防御措施。幽门螺旋杆菌能穿过粘液层,与胃上皮细胞粘附,中和胃酸,破坏胃黏膜,产生毒素氯胺,引起炎症反应。同时幽门螺旋杆菌还具有很强的传播性,一人得病,全家感染。 困境:清幽方法单一,安全性值得商榷。 目前医学界公认的清幽方法便是抗生素疗法,但众所周知抗生素太刚,虽然见效快,但其副作用及过敏反应给人体带来的不可逆损害也不容忽视。而且还有部分人群使用受限,不管是安全性还是普适性都值得商榷。所幸随着政策支持、消费升级、技术支持等利好因素影响,大健康产业崛起,功能食品进入高速发展期,不少效果显著的清幽原料被发现,被关注。如岩藻多糖、罗伊氏乳杆菌、IgY免疫球蛋白、蜂胶、姜黄素等。但益生菌滥用,免疫球蛋白短时有效,真假蜂胶难辨等问题也让消费者吃尽了苦头。综合来看,性价比最高,效果最好的当属近年来学术界的红人“岩藻多糖”了。 突破:岩藻多糖清幽乐,褐藻提取更安心 从1995年Torkel Wadatrom首次发现岩藻多糖清幽功效至今,通过学术界的努力,岩藻多糖的清幽效果进一步被证实。另一方面,通过企业的科研投入,岩藻多糖的提取纯化技术日趋成熟,以岩藻多糖为原料的功能食品以更安心、有效的清幽优点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药物疗法的不足。目前,日韩美等国家开发应用的岩藻多糖产品较多,如特浓岩藻多糖、岩藻多糖提取物原末胶囊,润滑海藻超级岩藻多糖等。国内开发比较成熟,获得过岩藻多糖食品生产官方认证的应该是明月海藻集团的清幽乐岩藻多糖复合液,它以优质食品级褐藻为原料,在天然提取技术基础上进一步纯化分离,不仅改善了产品的风味和口感,同时提高了岩藻多糖含量,其每瓶22.5%的岩藻多糖液含量是市面上一般产品所不具备的。
个人分类: 岩藻多糖|20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护胃日:一种海洋神器能帮胃捉妖,除幽更养胃
JKelp 2020-4-9 14:20
国际护胃日”又称“国际养胃日”,2006年的4月9日被国际自然医学和养生工程研究会、世界健康管理联盟定为第一个“国际养胃日”,今年4月9日是第15个“国际护胃日”。 脾胃乃后天之本。中国是“胃病大国”,十人九胃,我国胃癌的发病率目前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占第二位,死亡率高居第三位。更为严峻的是,目前我国每年胃癌新发病例超过42万例,占到全球新发病例总数的42%,居全球首位。大量研究发现,胃病高发的 罪魁祸首,便是 幽门螺旋杆菌(下称:HP)感染 。 解决胃病,不能忽视幽门螺杆菌 大多数胃病都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果已经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迹象:消化不良、饭后打嗝、反酸、胃痛、口臭,那么就要尽快清除干净,不仅是因为不清除,胃病就无法好,还因为它能将人类患上胃癌的几率提高4-6倍。幽门螺杆菌会通过 口口传播(唾液)、粪口传播 ,在人群中的感染率很高,中国人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保守估计在60%。 解决幽门螺杆菌,食疗很重要 胃病三分治七分养,所以如果出现幽门螺杆菌超标、胃部不适的话,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重视胃部的养护。不管是早饭、午饭,还是晚饭,都要做到只吃七八分饱。糯米类的食物比如粽子、青团、糯米饭等黏糊糊的食物尽量少吃,酒精、辛辣刺激食物要尽量避免。作息方面,一定要减少或 避免熬夜 ,因为熬夜会干扰胃黏膜的修复。此外,可适当多食用猴菇、秋葵、山药等 黏滑食物 ,建议 每日补充岩藻多糖 (海带表面黏液)。 岩藻多糖:靶向 吸附 清除HP、修护胃黏膜 岩藻多糖又名褐藻糖胶、褐藻多糖硫酸酯,提取自 葛洪《肘后备急方》 收录的昆布等褐藻表面黏液,富含L-岩藻糖和有机硫酸根,是海洋中独有的天然功能型多糖(可分为食品级、药用级)。以昆布、裙带菜等褐藻为食物的海参、鲍鱼,通过食物链其体内会富集少量的岩藻多糖,这些岩藻多糖及其衍生物成为 海参、鲍鱼 等养生保健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玉红. 海参岩藻聚糖硫酸酯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 中国海洋大学, 2012 )。大量研究发现,岩藻多糖对清除幽门螺杆菌效果独特,且能修护胃黏膜,是 安全清幽的新选择 (目前,针对幽门螺杆菌的四联方等抗生素疗法耐药性越发严重、副作用大)。 2011年 ,《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报道岩藻多糖可以保护阿司匹林引发的胃黏膜损伤。 2012年 ,《Food Chemistry》报道岩藻多糖可以保护酒精性胃损伤 2014年 , 2014年,韩国Chungbuk National University大学Yun-Bae Kim研究团队在《Lab Anim Res》发表研究显示,岩藻多糖浓度为100μg/mL时能够完全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增殖。 2015年 ,发表在《癌症治疗》(Journal of Cancer Therapy)期刊上的一项日本临床研究强调了岩藻多糖应该被作为胃癌患者的膳食补充剂,以减少患者化疗副作用,延长生命期。 2019年 ,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合作进行的临床研究表明,岩藻多糖配合四联疗法能够增强临床幽门螺杆菌根除率。 (1)Shibata H , KimuraTakagi I , Nagaoka M , Hashimoto S , et al. Inhibitory effect of Cladosiphon fucoidan on the adhes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to human gastric cells . Journal of Nutritional Science and Vitaminology,1999:45,325-336 (2)Tae-Su Kim, Ehn-Kyoung Choi, Jihyun Kim, Kyungha Shin, Sung-Pyo Lee, Youngjin Choi,et al. Anti- Helicobacter pylori activities of FEMY-R7 composed of fucoidan and evening primrose extract in mice and humans. Lab Anim Res,2014:30(3),131-135 (3)Jingmei Cai,Tae-Su Kim,Ja Young Jang,Jihyun Kim,Kyungha Shin, Sung-Pyo Lee,et al. In vitro and in vivo anti- Helicobacter pyl ori activities of FEMY-R7 composed of fucoidan and evening primrose extract . Lab Anim Res, 2014: 30(1), 28-34 (4) 阮研硕 , 赵江燕 , 李艳梅 , et al. 岩藻多糖对急性酒精性 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 中国食品学报 , 2015, 15(1):19-24 (5) Raghavendran H R B , Srinivasan P , Rekha S . Immunomodulatory activity of fucoidan against aspirin-induced gastric mucosal damage in rats . Internationa l Immunopharmacology, 2011 , 11(2):157-163 ; 岩藻多糖对阿司匹林致大鼠胃粘膜损伤的作用
4297 次阅读|1 个评论
《Food Chemistry》:岩藻多糖可以保护酒精性胃损伤
rankfirst 2019-11-25 13:48
《 Food Chemistry 》:岩藻多糖可以保护酒精性胃损伤 原标题:来自海参的岩藻多糖对酒精引起的胃黏膜损伤的保护功效 ① 胃黏膜损伤是胃溃疡早期病变反应之一,可由多种因素导致,例如酒精、药物、幽门螺杆菌等,过度饮酒会引发黏膜水肿、出血、充血及糜烂等症状,进而导致胃溃疡的发生; ② 岩藻多糖是来自于褐藻中的含硫酸基的多糖物质,包括岩藻糖、半乳糖等,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包括保护胃黏膜、清除幽门螺杆菌等作用; ③ 本文研究了岩藻多糖对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先给小鼠每天喂食岩藻多糖,持续 5 天,之后酒精灌胃,观察小鼠胃黏膜损伤情况; ④ 实验结果显示,每天服用 100 mg/kg 的岩藻多糖能够有效保护胃黏膜,防止胃黏膜损伤,同时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症作用。 关键词:岩藻多糖;胃黏膜;幽门螺杆菌;酒精 延伸阅读 Food Chemistry 133 (2012) 1414–1419. Protective effect of sea cucumber (Acaudina molpadioides) fucoidan against ethanol-induced gastric damage Abstract: Sea cucumber is a nutritional aquatic food that is widely consumed in East Asian countries. Employing a rat model of ethanol-induced gastric ulcer, we examined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sea cucumber fucoidan (SC-FUC) extracted from Acaudina molpadioides and explored the related mechanisms. Oral administration with 100 mg/kg body weight SC-FUC for 5 days can significantly prevent the formation of gastric ulcer. Moreover, SC-FUC pretreatment could alleviate ethanol-induced histological damage, reverse changes in tissue oxidation and antioxidase activities, and regulate the signalling pathways of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an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thanolinduced gastric ulcer protective effect of SC-FUC for the first time, and elucidated that the protective mechanisms included anti-oxidation, gastric matrix hydrolysis suppression, and anti-inflammation. All Authors: Yanchao Wang, Wei Su, Cuiyu Zhang, Changhu Xue, Yaoguang Chang, Xiaolin Wu, Qingjuan Tang, Jingfeng Wang
个人分类: 岩藻多糖|23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幽门螺杆菌能耐大了——可能导致不孕不育!
JKelp 2019-11-25 11:48
★ 婚后多年未育,根除Hp后成功受孕 一对夫妻,30多岁时怀孕后发生胎停育,此后两三年的时间经过各种检查和治疗均未再受孕,妇产科医生认为可能是由于一些激素水平偏低导致妊娠不能维持及受孕困难,在准备进行试管婴儿治疗前,在医生的建议下他们先进行了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发现夫妻俩均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他们一起接受了根除治疗,并获得成功根除,细菌根除后妻子很快就怀孕了,生育了一个健康的宝宝。 一位30多岁男性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因新婚后准备生育,一直没有接受根除治疗,由于婚后1年多妻子始终未受孕,遂再次来医院就诊,其妻子也同时接受了检查发现未感染幽门螺杆菌,男患者接受了根除治疗并获得了成功根除,1年多后获悉夫妻俩生育了一对双胞胎子女。 有研究调查了幽门螺杆菌与不育症之间的关系。发现人体内的一种微生物— 幽门螺杆菌确实可能是两性不孕的直接或间接因素。 据统计,国内不孕不育的平均发病率为12.5%~15%,也就是每8对夫妻就有一对不孕不育;而中国不孕不育患者人数已超过5000万。 引起人类不孕不育的原因包括: 微生物感染(占25%),生物因素,环境和遗传(共占50%)和未知原因(占25%)。 其中,微生物感染导致的不孕不育可以占到1/4,有研究显示,自1975年到现在,生殖器感染是主要引起不育的因素, 感染的细菌包括:淋病奈瑟氏菌,沙眼衣原体,肠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加德纳菌和幽门螺杆菌。 ★ 幽门螺杆菌是什么东东? 幽门螺杆菌,英文名字叫HP,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细菌。早在58000年前,幽门螺杆菌就已经存在于我们非洲祖先的消化道中了。经过漫长的迁徙和演变,这种细菌几乎遍布世界各地。 澳大利亚胃肠病学家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因喝下幽门螺杆菌后让他得了胃炎,从而证实了胃炎是细菌惹的祸,他因此获得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幽门螺杆菌 世界上50%的人口都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某些国家甚至超过70%的人口都携带幽门螺杆菌,但只有一小部分会患肠胃病,而大部分没有任何不适。中国的感染率约 60% ,其中,西部偏远贫困地区感染率更高。 实际上,绝大部分人在出生6个月后便携带上了幽门螺杆菌,除非用抗生素根除,否则,这种细菌会伴随人们一生。 然而,虽然幽门螺杆菌会伴随很多人的一生,但其中只有 10% 患上了消化性溃疡,只有 1% 左右的人会患上胃癌。 ★ 幽门螺杆菌能定植在女性私密处 女性私密处环境和生态条件是酸性的,里面包含多种乳酸菌,那里的pH值与胃非常相似,这些细菌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定殖。 ★ HP长得很像精子 幽门螺杆菌 研究表明,HP的鞭毛与精子的鞭毛存在抗原同源性,其鞭毛抗体与精子存在交叉反应。有可能人体会把他俩当成“孪生兄弟”,因为他俩实在是太像了。 精子,是不是和Hp很像? ★ 幽门螺杆菌能“迷惑”女性吞噬细胞,杀死精子 HP是非常强的抗原,其可以触发人体的吞噬作用,一旦识别出是HP,人体就会把它们“吞”掉,消灭他们。 巧的是,当有精子进入女性私密处时,由于HP和精子具有非常强的同源性,女性的吞噬细胞就把精子当作HP,从而千方百计的把它们赶尽杀绝。这就导致子宫或输卵管严重炎症,最终,引起输卵管闭合或不孕不育,影响女性的生殖功能。 研究也证实了,不孕妇女的幽门螺杆菌抗体水平较高,具有较高的HP感染比例。 ★ 幽门螺杆菌能降低男性精子质量 HP感染除了影响女性受孕,还可能对不孕男性的精液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有研究通过Western印迹和ELISA法,分析了80名男性不育患者体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并且通过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定量分析了精液质量,包括生育指数,成熟度,坏死和凋亡百分比等。 精子 研究发现,感染HP的不育患者相对于未感染患者的精子质量明显降低,精子活力和生育指数的显着降低,而细胞凋亡和坏死则明显增加。此外,这些患者的TNF-α水平高于未感染患者。 这种细菌可以被认为是不孕不育的原因,建议在患有不孕不育的个体进行HP筛选测试,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 ★ 多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并不影响生育功能 就像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发生胃癌风险只有1-2%一样,多数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并不会影响其生育功能,这可能与感染者在感染后个体发生的针对幽门螺杆菌的免疫反应存在差异有关。 精子 目前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不孕不育症关系相关研究的数量还很有限,尤其缺乏大样本的强有力的数据证实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因此对于二者相关性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对于不孕不育的家庭,当找不到可以解释的原因引起其不孕不育时,或许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其不孕不育的一种可能原因。 根除幽门螺杆菌只需要口服药物治疗,简单易行,患者从根除治疗中最大的获益是降低胃癌、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发生风险,而意外治愈不孕不育的收获未尝不是感染者家庭的一个小幸运。 ★ 建议备孕前夫妻双方都要检查Hp 为了安全起见,建议备孕期的夫妻,都要检查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如果阳性,及时在医生的指导下根除治疗。这不但规避了不育的风险,也为将来哺育孩子打下良好基础,免得让孩子在婴儿期就感染上hp。 检查很简单,吹口气,25分钟就出结果; 治疗也很简单,标准四联疗法,每天两次,10—14天,大多数都能根除。 幽门螺杆菌 ★ 如何预防感染幽门螺杆菌? HP的来源包括:口腔,牙菌斑和唾液。 防止HP的感染可以从避免与感染有HP的患者接触,特别是避免与口腔,牙菌斑和唾液等的接触。幽门螺杆菌的传染力很强,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口口传播,据检测,日常生活使用的每双筷子上大约存在HP1600-3100个,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所以日常饮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和传染。 1、避免群集性感染:预防HP,应避免家庭群集性感染。减少共同进餐,可借鉴西方国家分餐而食;切勿共同使用牙刷、杯具、餐具;避免嚼食喂养孩子等。 所以为了有效的根除幽门螺杆菌,防止二次感染,则应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家庭成员,避免感染其他人。 2、口腔健康须保持: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刷牙、保护牙齿,若有口腔疾病及时就医。 3、不宜生吃:包括生水及生食。 4、餐具器皿应定期消毒:尽量高温消毒,尤其体质较弱的小朋友和老人,应该尽量使用可以高温杀菌的不锈钢餐具,做到聚餐用公筷,用餐要消毒,刮痕严重的餐具,需定期淘汰更换。 5、深吻需慎重:深吻是感染HP较为直接的方式。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海带、裙带菜等褐藻表面的粘多糖—— 岩藻多糖(又名褐藻糖胶)具有清除幽门螺杆菌的功效 , 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 参考文献: ①杜久伟, 许克义, 陶欣荣, 朱复希, 陈天义, 任宏艳 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不孕不育症的血清学研究》 ②成虹《谈谈幽门螺杆菌与不孕不育症》 ③魏秋 刘彦 金志军 龚燕芳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女性不孕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④ Fallone CA, Chiba N, Buchan A, et al. Two decade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 review of the fourth western pacific helicobacter congress [J]. Can J Gastroenterol, 2002,16(8):559-563. ⑤N. Figura, P. Piomboni, A. Ponzetto, et al.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infertility [J]. 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2,14(6):663-669.
3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提高抗菌药物认识周 | 着眼未来·停止过度使用和误用抗菌药物
rankfirst 2019-11-21 08:43
世界提高抗菌药物认识周 | 着眼未来 · 停止过度使用和误用抗菌药物 每年 11 月第三周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 世界提高抗菌药物认识周 。 11 月 13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网站发布消息称,于 11 月 18 日~ 24 日组织开展 2019 年提高抗菌药物认识周活动,主题为 “ 着眼未来 · 停止过度使用和误用抗菌药物 ” 。 1 、什么是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是用来治疗细菌真菌感染的一类药物,它们可以杀灭细菌真菌或抑制细菌真菌生长,我们俗称的抗生素、抗菌素等指的就是 “ 抗菌药物 ” 。 但是首先要明确,抗菌药物不等于消炎药,很多炎症并不是细菌真菌感染引起的,关节炎、过敏性鼻炎等不是细菌真菌感染引起的炎症,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是无效的甚至对身体有害。 2 、常见的抗菌药物有哪些? 为了用好抗菌药物,我们需要学会识别常用的抗菌药物。首先,开处方的时候,医生会告知您这是抗菌药;其次,药盒上也有会标注,比如在 “ 适应症 ” 里会写到治疗某些病原体(细菌真菌)引起的感染。大家熟知的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红霉素、头孢菌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都是抗菌药物。 3 、为什么要慎用抗菌药物? ( 1 )乱用抗菌药物对身体有害 抗菌药物分为很多种,每种抗菌药物可以杀灭的细菌真菌种类不同,所以针对不同细菌真菌感染,需要使用的抗菌药物也不一样。如果不按医生处方选用抗菌药物,不仅治疗无效,还会发生药物自身带来的不良反应。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涉及身体的每一个系统,例如,损害肝脏、肾脏功能,导致儿童听力受损,甚至致残致死。 抗菌药物可以杀灭细菌,但不会识别 “ 好 ” 的细菌和 “ 坏 ” 的细菌。在我们的皮肤、鼻咽、肠道等部位存在着许多细菌,正常情况下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不会对健康产生危害。 当我们服用抗菌药物时,身体内对健康无影响或者有益的细菌和导致疾病的细菌都会被杀灭,正常细菌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其中一些细菌大量生长,会使身体处于再次感染的危险之中。 ( 2 )滥用抗菌药物会使抗菌药物失效,导致无药可用 我们第一次使用抗菌药物时,抗菌药物能够杀灭细菌,但是会有些抵抗力强的细菌侥幸存活,剩下的就是 “ 强壮 ” 的细菌,这些 “ 强壮 ” 的细菌大量繁殖生长;当我们再次使用抗菌药物时,细菌的抵抗能力就会越来越强,抗菌药物的效果就会越来越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耐药性。 实际上,现在很多细菌已经对大多数抗菌药物产生了耐药性,面对这些细菌的感染,很难找到有效的抗菌药物,也没有新的更有效的抗菌药物被研发出来,医生们束手无策,疾病变得难以治愈,因为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而丧失的生命越来越多。如果我们不慎用抗菌药物,很快就没有可用的有效抗菌药物可以对抗细菌,今后 , 普通感染和轻微伤害就可能致命。 4 、我们应该怎么做? ( 1 )不要随意购买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是处方药,要凭医生处方购买和使用。 例如,感冒后不要自行购买抗菌药物治疗,约 90% 的感冒由病毒引起,用抗菌药物是无效的;对于少数由细菌引起的感冒,也需要检查,使用合适的抗菌药物。 ( 2 )遵医嘱,只用对的抗菌药,按正确的方法用药 服用抗菌药物前,请务必咨询医务人员,经过医生的专业诊断才能确定是否需要抗菌药物,需要哪一种抗菌药物。 贵的药不一定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病情的药才是最好的。 遵守医生的处方,即使病情好转,也请按照完整的处方服药。足量足疗程使用抗菌药物,避免细菌耐药。 ( 3 )爱卫生 经常洗手,保持卫生,避免细菌感染。 ( 4 )多运动 多运动,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 (5)寻找抗菌药的替代物 以我国感染人数最多的幽门螺杆菌为例,目前根除幽门螺杆菌常用四联疗法,需服用胃黏膜保护剂(铋剂)、抑制胃酸的药物(PPI,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两种抗菌药物(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共计四种药物,每日2次,连服10日或14日。 近几年研究发现,源于海洋的天然藻类多糖——岩藻多糖,具有生物亲和、靶向清除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效果显著,无耐药性。 1995年,瑞典隆德大学(University of Lund)微生物学家Torkel Wadstrom教授在《Immunology and Medical Microbiology》期刊上首次发表了岩藻多糖能够与幽门螺杆菌结合,抑制幽门螺杆菌的黏附作用(Siiri Hirmo, Meeme Utt, Torkel Wadstrom, et al. Immunology and Medical Microbiology, 1995, 10, 301-306.)。2015年,韩国研究人员Kim T. S.等选取幽门螺杆菌阳性人群进行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每天服用1克岩藻多糖,持续8周,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下降为只有30%(Kim T S, Shin K, Jeon J H, et al. Laboratory Animal Research, 2015, 31: 7-12.)。 2019年,岩藻多糖食品生产许可终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并授予青岛明月海藻集团,这意味着明月海藻集团深耕海洋五十余载,在岩藻多糖提取纯化技术上已发展成熟,并取得官方认证。明月海藻集团已建成年产10吨的岩藻多糖生产线,未来将充分发挥其“药食同源”功效,在大健康产业功能食品领域发光发热。 这些口号请牢记 ✦ 滥用抗菌药物,危害无穷。 ✦ 抗菌药物不是万能药,感冒发烧恐无效。 ✦ 使用抗菌药物,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 抗菌药物是把双刃剑,对症时是药,不对症是毒。 ✦ 理性看待抗菌药物,既不滥用也不盲目拒绝。 ✦ 抗菌药物勿滥用,遵医嘱是良方。 ✦ 遵医嘱按疗程,安全可靠防耐药。 ✦ 为了您和子孙后代的健康,请慎用抗菌药物。 ✦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随意买,不任意服,不随便停。 ✦ 遏制和延缓细菌耐药,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 部分内容来源: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
个人分类: 岩藻多糖|26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幽门螺杆菌,你想了解的都在这
热度 4 rankfirst 2019-11-14 10:39
关于幽门螺杆菌,你想了解的都在这 说到胃痛、胃胀、慢性胃炎、胃癌,很多人会想到幽门螺杆菌。 当体检报告上显示“幽门螺杆菌阳性”时,是不是会让人有点惊慌失措? 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什么这么高? 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不是会得胃癌? 幽门螺杆菌要不要检查?用不用治? 别急,今天我们就了解一下这个令人糟心的幽门螺杆菌! 1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是一种螺旋形、微需氧、生长条件苛刻的革兰氏阴性菌,主要黏附于胃黏膜及细胞间隙, 1983 年由澳大利亚科学家马歇尔( Barry Marshall )和沃伦( Robin Warren )发现 ,二人因此获得 2005 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幽门螺杆菌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 是引发胃炎、胃溃疡及胃癌的元凶, 1994 年世卫组织已经将幽门螺杆菌列为 I 级致癌物(对人体有明确致癌性的物质或混合物,如黄曲霉素、砒霜等) 。 2017 年 5 月 19 日发布的《第五次幽门螺杆菌诊治共识》显示,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高达 7.68 亿,成人感染率约 50% ,儿童感染率约 30% 。 2 、幽门螺杆菌传播途径有哪些? 目前学术界认为,人体是幽门螺杆菌唯一的传染源。幽门螺杆菌主要存在于人体胃、口腔及粪便中。 传播途径 口 - 口传播:共餐饮食、共用餐具、口对口喂食、咀嚼喂食等。 胃 - 口传播:胃里反流到口腔。 粪 - 口传播:通过粪便中的幽门螺杆菌污染水源或食物所致。 3 、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有哪些? 定植作用: 幽门螺杆菌能穿过胃黏液层,与胃黏膜上皮细胞黏附。 中和胃酸: 幽门螺杆菌能释放尿毒酶,将胃中尿素分解为氨气和二氧化碳,中和胃酸,利于生存。 分泌毒素: 幽门螺杆菌能够分泌毒素,如空泡毒素、氯胺等,破坏胃黏膜。 引发炎症反应: 为了抵御幽门螺杆菌,大量白细胞聚集于胃黏膜,产生炎症反应。 4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能出现哪些症状? 反酸: 幽门螺杆菌会促进胃泌素分泌,而胃泌素会促进胃酸的分泌,当胃酸足够多之后就会出现反酸以及烧心的症状。 口臭: 幽门螺杆菌会存活在牙菌斑中,可以分解尿素等物质,形成氨离子,从而导致出现口气重、口臭等问题。 嗳气恶心: 受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人群,在餐后多数都会出现嗳气、恶心以及腹胀等症状。 引起慢性胃炎: 主要临床表现:上腹部不适、隐痛,有时发生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病程缓慢,但是容易反复发作。 引发胃溃疡: 幽门螺杆菌会破坏胃黏膜,影响胃黏膜的天然保护功能及自动修复功能,当遭受到胃酸腐蚀后无法自动进行修复,从而引发溃疡。 5 、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方式有哪些? 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方式分为有创检测和无创检测。 有创检测: 胃镜病理检查、幽门螺杆菌细菌培养检查等; 无创检测: C13 、 C14 呼气试验、粪便检测等。其中, C13 、 C14 呼气试验是最常用的检测方式,操作简单、无痛苦、灵敏度高、检出率高。 C13 是 C14 的改良版,没有放射性,对人体无损害,更适合孕妇、儿童及年老体弱者。 6 、感染幽门螺杆菌一定会得胃癌吗? 幽门螺杆菌不是胃癌唯一的致病因素,但是其中最重要的风险因素,约 1% 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会患上胃癌。 胃癌的发生除了有幽门螺杆菌在作祟,还与免疫力低下、遗传因素、长期精神压抑、喜欢吃腌制食品、抽烟嗜酒等有关。 7 、幽门螺杆菌一定要根除吗? 尽管幽门螺杆菌是胃病重要致病因子,但是否要根除幽门螺杆菌要考虑以下三方面:( 1 )患者能否从治疗中受益,( 2 )减少感染源,( 3 )预防胃癌和缓解症状。如果这三方面都无法获益的话,就不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 以下七类人群需要及时根除幽门螺杆菌: ( 1 )消化性溃疡 ( 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 患者; ( 2 )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胃黏膜萎缩或糜烂的人; ( 3 )患有胃癌、胃癌术后或有胃癌家族史的人; ( 4 ) MALT 淋巴瘤患者; ( 5 )计划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或非甾体类消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的人; ( 6 )患有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人; ( 7 )其他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如淋巴细胞性胃炎、增生新胃息肉)。 8 、如何根除幽门螺杆菌? 根除幽门螺杆菌常用四联疗法,需服用胃黏膜保护剂(铋剂)、抑制胃酸的药物( PPI ,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两种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共计四种药物,每日 2 次,连服 10 日或 14 日。 9 、除了抗生素疗法,还有其他清除幽门螺杆菌的方法吗? 1913 年,瑞典乌普萨拉大学( Uppsala University ) Kylin H. 教授以海带为原料,用乙酸进行萃取纯化,首次得到岩藻多糖,后续研究发现,岩藻多糖是由含硫酸基的岩藻糖所构成海洋复合多糖物质,主要存在于褐藻表面的黏液中,如海带、海蕴及裙带菜等。 1995 年,瑞典隆德大学( University of Lund )微生物学家 Torkel Wadstrom 教授在《 Immunology and Medical Microbiology 》期刊上首次发表了岩藻多糖能够与幽门螺杆菌结合,抑制幽门螺杆菌的黏附作用,岩藻多糖作用的功效基团为硫酸基( SO 4 2- ),且硫酸基含量达 10% 以上具有有效的结合作用 。 自此以后,有大量的研究学者对岩藻多糖清除幽门螺杆菌功效进行研究。 1999 年,日本学者 Shibata H. 等揭示了岩藻多糖清除幽门螺杆菌机理,他们通过细胞实验研究了岩藻多糖抑制幽门螺杆菌与胃部细胞的黏附作用,他们发现岩藻多糖具有最好的抑制效果( IC 50 =16-30 mg/mL ),通过进一步机理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表面具有岩藻多糖特异性结合蛋白,能够与岩藻多糖结合,从而达到抑制幽门螺杆菌黏附的作用 。 2015 年,韩国研究人员 Kim T. S. 等进行了岩藻多糖抑制幽门螺杆菌作用的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他们每天给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小鼠喂食 64 mg/kg 或 200 mg/kg 的岩藻多糖,持续两周,实验结果显示, 64 mg/kg 的阳性率 20% , 200 mg/kg 的阳性率为 0 。此外,他们选取幽门螺杆菌阳性人群进行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每天服用 1 克岩藻多糖,持续 8 周,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下降为只有 30% 。 2019 年,岩藻多糖食品生产许可终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并授予青岛明月海藻集团,这意味着明月海藻集团深耕海洋五十余载,在岩藻多糖提取纯化技术上已发展成熟,并取得官方认证。明月海藻集团已建成年产 10 吨的岩藻多糖生产线,未来将充分发挥其“药食同源”功效,在大健康产业功能食品领域发光发热。 10 、如何养成好习惯,远离幽门螺杆菌? ( 1 )饭前便后洗手;( 2 )要做到喝开水不喝生水、吃熟食不吃生食;( 3 )少吃刺激性食物,不吸烟,不喝酒饮食;( 4 )建议改变用餐方式,宜选择分餐制或使用公筷;( 5 )避免给孩子口对口喂食;( 6 )牙具定期更换。 参考文献: Warren JR, Marshall BJ. Unidentifi ed curved bacilli on gastric epithelium in active chronic gastritis. Lancet 1983;I:1273–5. IARC. Working Group on the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isks to Humans. Helicobacter pylori. In: Schistosomes, liver flukes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views and expert opinions of an IARC Working Group On The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isks To Humans. Lyon: IARC 1994; 177–240. Siiri Hirmo, Meeme Utt, Torkel Wadstrom, et al. Inhibition of heparan sulphate and other glycosaminoglycans binding to Helicobacter pylori by various polysulphated carbohydrates Immunology and Medical Microbiology, 1995, 10, 301-306. Shibata H, Kimura-Takagi I, Nagaoka M, et al. Inhibitory effect of cladosiphon fucoidan on the adhes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to human gastric cells. Journal of Nutritional Science and Vitaminology, 1999, 45(3): 325-336. Kim T S, Shin K, Jeon J H,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nti-Helicobacter pylori activities of FEMY-R7 composed of Laminaria japonica and Oenothera biennis extracts in mice and humans . Laboratory Animal Research, 2015, 31(1): 7-12.
个人分类: 岩藻多糖|16438 次阅读|9 个评论
BMJ:常吃大蒜防胃癌终于被实锤了
热度 7 zhengyongjun 2019-11-9 17:59
根据网上资料介绍,我们山东的临朐县是世界上胃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自1980至1982年,短短两年里,平均每10万人中就有55人死于胃癌,而这其中有19名都是临朐人。2000年后该地区胃癌死亡率虽然有下降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胃癌死亡率竟然比邻县兰陵县高出10倍多。为了弄清楚该地区胃癌频发的机制,以及预防胃癌的方法,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和临朐县医疗卫生机构合作,自1983年开始在当地开展了胃癌及癌前病变的长期防治研究。通过多年的努力,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当地胃癌高发的主要致病因素,感染幽门螺杆菌者发生胃癌和重度癌前病变的风险是未感染者的1.8倍。 近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潘凯枫课题组在 《英国医学杂志》 发表文章,介绍他们研究了采取幽门螺杆菌治疗、维生素和大蒜补充三种预防方法,对临朐县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据文章介绍,他们搞的这项随机干预试验始于1995年。经过22年随访,共计3365人参与,其中2258名呈幽门螺杆菌阳性,1107名呈阴性。研究人员将其按照2×2×2分组,分别接受幽门螺杆菌根治、维生素补充剂和大蒜补充剂治疗。其中,在大蒜补充剂这项预防治疗方案中,接受者每天需服用含有200mg的老蒜提取物和1mg大蒜油的补充剂。研究结果显示:在预防胃癌死亡上, 幽门螺杆菌根治、维生素补充剂和大蒜补充剂 三种方法都有明显的效果。其中接受幽门螺杆菌根治的患者 胃癌死亡风险率 降低了38%,接受维生素补充剂的患者的风险率降低了52%, 接受大蒜补充剂的患者的风险率降低了34% 。 这项研究成果表明,俺们山东人爱吃大蒜还是很有好处滴! 相关博文: 科普讲座:大蒜中几种重要的功能成分 大蒜:包治百病的天然药物 蒜片加工废水的M-MIT多级处理及综合利用新技术 大蒜产业发展现状及困境 书香蒜味——四大名著中的大蒜 书香蒜味———唱支蒜歌拿诺奖 一头蒜的艺术范 大蒜深加工新技术有望破解“蒜周期”难题 大蒜中果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药用研究 大蒜中蒜氨酸的提取及药用开发 大蒜皂苷的提取及药用开发 大蒜总黄酮的分离及药用开发 大蒜脱水蒜片和蒜粉的生产工艺流程 大蒜的秘密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952 次阅读|15 个评论
明月岩藻多糖,科学研究热点、产品开发热点!
热度 1 JKelp 2019-10-28 21:13
明月新品: 岩藻多糖 功能特性 岩藻多糖,也称褐藻多糖硫酸酯或褐藻糖胶(fucoidan),是由含硫酸基的岩藻糖(fucose)所构成海洋复合多糖物质。 岩藻多糖主要存在于褐藻表面的黏液中,如海带、海蕴及裙带菜孢子叶等。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褐藻能“治水病,瘿瘤,功同海藻”,另外,《医林篡要》提高褐藻能够“补心行水,消痰,软坚,消瘿结核,攻寒热瘕疝,治脚气水肿,通噎膈”。 岩藻多糖是1913年由瑞典乌普萨拉大学Kylin H.Z.教授从海带黏滑液中发现的。 Kylin, H.Z. Biochemistry of sea algae. HZ Physiol. Chem. 1913, 83, 171–197. 化学结构 1931年,Bird和Haas教授用乙醇沉淀的方法从掌状海带中提取出岩藻多糖,从中得到了30.3%的硫酸盐,首次将岩藻多糖定义为含有硫酸基的多糖化合物。(Biochem. J., 1931, 25, 403) 1937年,Gulbrand Lande教授采用乙醇沉淀法从掌状海带中提取出岩藻多糖,通过盐酸蒸馏的方法推测出其中含有岩藻糖。( Biological Chemistry, 1937, 247:189-196 ) 1999年,Daniel与Chevolot教授先后发现了岩藻多糖的结构中糖苷键类型为α-1,3及α-1,4连接。(Carbohyd. Res., 1999, 319, 154–165; Carbohyd. Res., 1999, 322, 291–297.) 产品功效 目前,医学界正在对岩藻多糖进行各种健康功效的研究,已经于国际医学期刊发表上千篇论文研究,证实具有多种生物功能,如 抗幽门螺旋杆菌:Besednova N N, Zaporozhets T S, Somova L M, et al. Helicobacter, 2015, 20(2): 89-97. 修护肾脏:Wang J, Wang F, Yun H, et al.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2, 139(3): 807-813. 提高免疫力:Zhang W, Oda T, Yu Q, et al. Marine Drugs, 2015, 13(3): 1084-1104. 改善肠炎:Lean Q Y, Eri R D, Fitton J H, et al. PLoS One, 2015, 10(6): e0128453. 改善便秘:Matayoshi M, Teruya J, Yasumoto-Hirose M, et al. Functional Foods in Health and Disease, 2017, 7(9): 735-742. 抗血栓:Zheng J, Qan J, Yang H, et al. Chinese Journal of Marine Drugs, 2002, 2: 014. 抗癌 1、 增强机体免疫力:Zhang W, Oda T, Yu Q, et al. Marine Drugs,2015, 13(3): 1084-1104. 2、 诱导癌细胞凋亡: Hsu H Y, Lin T Y, Hwang P A, et al. Carcinogenesis, 2012, 34(4): 874-884. 3、 抑制肿瘤血管新生:Xue M, Ge Y, Zhang J, et al. PLoS One,2012, 7(8): e43483. 1)清除幽门螺杆菌——护胃养胃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胃炎、消化道溃疡等,幽门螺旋杆菌病的不良预后是胃癌。 岩藻多糖清除幽门螺旋杆菌功效: 1995年,Torkel Wadstrom等人在《Immunology and Medical Microbiology》期刊上发表岩藻多糖具有抑制幽门螺杆菌在人胃上皮细胞附着的作用。(Immunology and Medical Microbiology, 1995, 10, 301-306.) 2003年,Hideyuki Shibata等人研究发现,岩藻多糖在蒙古沙鼠体内具有抗幽门螺杆菌作用,抑制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的粘附,研究成果发表于《Helicobacter》。(Helicobacter, 2003, 8, 59-65.) 2)抗肿瘤 岩藻多糖是以诱导癌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生长转移,同时能够增强免疫力而闻名。尤其是大肠癌,2010年,Hanlim University研究所发表了岩藻多糖处理人的大肠癌细胞会诱导其启动细胞凋亡程序;2014年,中国浙江大学和澳大利亚Sydney University共同研究发表了岩藻多糖处理乳腺癌细胞和大肠癌细胞,能够使其生长大幅下降,并提升了细胞凋亡现象。此外,Jeju University和Suncheonhyang University研究团队、Wonguang University研究团队等也发表了岩藻多糖对于治疗大肠癌有效果,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 岩藻多糖有助于肿瘤康复功效已得到科学证实。 1、岩藻多糖抑制癌细胞分裂,诱导癌细胞凋亡。 将来自于裙带菜孢子叶中提取的岩藻多糖与人正常上皮细胞(HMEC)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共同培养,观察细胞的数量。岩藻多糖对人正常上皮细胞没有影响,而对人乳腺癌细胞具有很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 J. Agric. Food Chem. 2009, 57, 8677–8682. 2、岩藻多糖阻断肿瘤血管新生,抑制癌细胞转移。 将来自于裙带菜中提取的岩藻多糖注射到患有肝癌的小鼠体内,观察小鼠体内肿瘤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岩藻多糖能够有效地抑制肝癌细胞在体内的转移。 PLoS ONE 2014, 9, e106071. 3、增加免疫细胞对癌细胞杀伤力。 将来自于裙带菜孢子叶的岩藻多糖分别注射到B细胞淋巴瘤小鼠体内,观察小鼠体内免疫系统激活情况及B细胞淋巴瘤细胞生长情况。裙带菜孢子叶中提取的岩藻多糖能够有效地激活小鼠体内免疫系统,提升免疫细胞对肿瘤的杀伤能力,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Planta Medica , 2006 , 72, 1415. 公司简介 青岛明月海琳岩藻多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月海琳公司)是明月海藻集团旗下子公司,成立于2017年6月14日。明月海琳公司为中韩合作企业,依托于明月海藻集团公司的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在海洋生物制造及利用领域的优势,明月海琳公司秉承着集团公司“利用海洋资源,造福人类健康”的理念,致力于海藻活性物质的提取利用加工技术,主营岩藻多糖、褐藻浓缩液(粉)、褐藻植物饮料的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推广等。 产品优势 筛选优质食品级褐藻为原料,在天然提取技术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纯化分离,不仅改善了产品的风味和口感,同时提高了岩藻多糖含量(纯度),可应用于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等多个领域。 洁净生产线照片(可公开展示内容)
4034 次阅读|1 个评论
《自然》:终于!科学家发现了幽门螺杆菌这个大坏蛋引发胃癌...
JKelp 2017-11-4 16:17
《自然》:终于!科学家发现了幽门螺杆菌这个大坏蛋引发胃癌的机制 胃癌是与癌症相关的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病人都处于疾病的晚期。形成这种癌症的主要原因是一种被称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的细菌。这种细菌长期感染着大约一半的人类。 然而,与肿瘤病毒不同的是(人们很早就知道到,某些病毒通过将致癌基因插入宿主细胞DNA中来引发癌症),细菌不会在它们的宿主细胞中留下转化基因(transforminggene)。究竟这种细菌是如何导致癌症的至今仍是一个谜。 2017 年8月16日,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学研究所的Thomas F. Meyer博士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合作首次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导致胃癌的可能机制。他们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通过诱导胃粘膜下方干细胞的过度增殖,致使干细胞在增殖过程中积累大量的DNA损伤,从而诱导癌症的发生。这一发现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1875 年,德国一些学者首次在人体的胃中发现了一种螺旋细菌,但因无法在容器中培植,研究结果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重视(2)。直到一个世纪之后,1982年,两名来自澳大利亚的科学家,鲁宾·华伦和巴利·马歇尔再次分离出该种细菌,并发现这一细菌是导致胃溃疡的“元凶”,才让人们对幽门螺旋杆菌产生了狂热兴趣。这一发现于1983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3)。二人也因此获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2005 年诺贝尔奖颁奖晚会上鲁宾·华伦和巴利·马歇尔博士 而随后的大量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不仅可以通过感染胃粘膜细胞,引起胃溃疡,也和胃癌发生密切相关。例如,1991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60%的胃腺癌可以归因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4)。因此,在1994年,幽门螺杆菌也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对人体有明确致癌性的物质或混合物,如黄曲霉素,砒霜等等)(5)。 在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总体流行率还是很高的。根据2002年-2004年对我国19个省市自治区一般人群26341人进行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的幽门螺杆菌的总感染率超过56%,其中广东地区最低为42%,西藏最高为84.6%(6)。也就是说,在我国平均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同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的统计资料,我国胃癌死亡人数占全球胃癌死亡人数的比例高达47%(7)。也就是说,全球近一半的胃癌患者死亡发生在我们国家。 虽然,人们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但是与致癌病毒不同,细菌不会将致癌基因转入宿主细胞内。因此,在此之前,人们并不清楚幽门螺杆菌是如何诱导胃癌发生的。 之前,马克斯普朗克的临床学家Michael Sigal就已经发现,幽门螺杆菌不仅仅只会感染胃粘膜表面的细胞,而且还会侵入到胃粘膜深部,达到干细胞池。同时,Sigal还观察到,这些干细胞还会通过增加其分裂来对感染做出反应(8)。是不是这个过程导致了胃癌?那具体机制又是什么呢? 已有研究表明,在正常干细胞增殖过程中,DNA复制过程中产生的随机突变是一种强烈的致癌因素,超过遗传以及环境因素等(9)。因此,幽门螺杆菌很有可能是通过促进胃粘膜干细胞的过度增殖,引起大量DNA损伤,最终诱导胃癌的发生。 正如Sigal博士所说,“由于幽门螺杆菌引起感染机体无法自我治愈,因此,若不治疗,幽门螺杆菌可能长期持续刺激间质成纤维细胞分泌Rspo来刺激干细胞分裂,这也许足以解释为什么幽门螺杆菌感染会显著增加胃癌风险(10)。” 总的来说,Meyer博士的研究揭示了慢性细菌感染是如何干扰组织的功能的,并提供了关于幽门螺杆菌如何增加胃癌风险的首个宝贵线索。而我国人口基数大,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这也是我国胃癌发病人数以及死亡人数如此之高的可能原因。而此前的研究表明,进行幽门螺杆菌根治治疗可以减少65%的胃癌风险(11)。因此,为了减少胃癌的发生,感染者还是应该尽早接受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很多研究表明,海带、裙带菜等褐藻表面的粘多糖——岩藻多糖(又名褐藻糖胶)具有抑制幽门螺杆菌的功效,例如 2005 年 发表于 《Cell》 的文章报道了 11 位感染 幽门螺杆菌 受试者每天摄取 100 mg 褐藻糖胶连续 10 天,多数受试者有明显的减缓胃炎状况,证明褐藻糖胶可以有效改善胃溃疡及控制幽门螺杆菌 。
58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杨力实:幽门螺杆菌防治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热度 1 fqng1008 2015-12-13 16:13
10 年前,两位澳大利亚医师巴里 · 马歇尔(BarryMarshall)和罗宾 · 沃伦(RobinWarren)因证实 幽门螺杆菌 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等三项重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这是对临床医生特别是消化科医生极大的鼓舞。他们异常出色地辨认出新奇事物意义和作用的非凡能力,以及不畏艰辛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今年恰逢幽门螺杆菌发现获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10周年、《螺杆菌先驱者》中文版问世以及我国学者屠呦呦荣获诺奖。本刊借此之际,从医学发展角度讲述幽门螺杆菌发现历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诺奖背后的思考,并特邀陆红教授等介绍当前该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研究方向(D1 ~ D3 版),期望中国医生把握幽门螺杆菌研究未来走向,相信“机遇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昨天:幽门螺杆菌发现历程 “以身试菌”的年轻医生 科赫法则是用以验证细菌与疾病关系的重要方法,被奉为传染病病原鉴定的金科玉律。Warren和Marshall在正是严格按照该法则,最终证实了幽门螺杆菌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1983 年,澳大利亚皇家珀斯医院的病理学家RobinWarren和年轻胃肠科医师BarryMarshall在通过W-S银染法观察到胃黏膜活检组织中的幽门螺杆菌以及该菌感染与慢性活动性胃炎的关系密切后,进行了大型连续性临床研究,发现几乎所有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或胃溃疡患者的胃黏膜组织中均有细菌的存在,因此提出胃部新发现的细菌可能是上述胃十二指肠疾病的病因,该研究首先验证了科赫法则第一条:“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相同的微生物,且在健康者体内不存在”。 科赫法则第二条是:“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纯化培养出来”。Marshall与古德温(Goodwin)实验室的微生物学家珀曼(J.Perman)合作,在经过34次培养失败后,幽门螺杆菌最终在1982年的复活节期间被成功分离培养出来。 虽然验证了科赫法则第一条和第二条,但还有第三条和第四条需要验证。科赫法则第三条:“用分离纯化培养的微生物接种到健康的易感宿主后,必须引起同样的疾病发生”。因此,在成功分离培养幽门螺杆菌之后,Marshall“以身试菌”,亲自喝下了幽门螺杆菌液。在喝下菌液的第10天,Marshall的胃黏膜组织学检查显示为胃炎。除了Marshall外,莫里斯(Morris)和尼科尔森(Nicholson)也亲自喝下了幽门螺杆菌液。在喝下菌液的第3天,Morris出现了中重度的上腹部疼痛。在第11天,幽门螺杆菌成功地从Morris的胃部活检组织中分离培养出来,而且组织学检查证实Morris患上胃炎。这进而验证了科赫法则第四条:“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Marshall 和Warren虽然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也证实了其感染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关系,但是该发现在经历漫长时间后,才最终被胃肠病医生接受。此前医学界主流观点为,消化性溃疡是一种酸相关疾病。“人们拒绝接受那些不在他们理解范围之内的事实”。许多医学权威不相信一个小小的细菌可以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淋巴瘤和胃癌。 与诺奖擦肩而过的螺杆菌先驱者 幽门螺杆菌是不是Warren和Marshall首次发现的呢?显然不是。Marshall主编的《螺杆菌先驱者》收集了很多国家从事幽门螺杆菌研究的学者撰写的论文。该书指出,早在1892年,意大利病理科医师朱利奥?比佐泽罗(GiulioBizzozero)就在犬胃黏膜中发现了螺杆菌,并绘制了螺杆菌图。上世纪60年代,进伊藤(SusumuIto)和艾德里安?李(AdrianLee)等均在他们的实验室发现螺杆茵。1978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施尧医师在作研究生课题“慢性胃炎的胃黏膜扫描电镜研究”时,也在胃黏膜上发现了这种弯曲的细菌,但当时以为这种细菌是“过路”菌而未引起重视。因此,Warren和Marshall1982年在胃黏膜上发现弯曲杆菌并不是首次,但他们确实是首次从人胃黏膜中培养和分离出幽门螺杆菌,将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联系起来,并证明幽门螺杆菌可引起活动性胃炎。 更不可思议的是,在幽门螺杆菌被发现之前,许多医生已经使用抗生素治疗。希腊全科医生约翰?莱考蒂斯(JohnLykoudis)在二战后就提出了对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的独特见解和具有显著疗效的独创性治疗方案,但在获得医疗机构、希腊监管局和制药企业认可时遇到很大障碍。Lykoudis还遭受雅典医学协会给予纪律处分及4000希腊元的罚款,抱憾而终。《螺杆菌先驱者》一书指出,Lykoudis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他的理论与已有教条相违背。据介绍,中国医生早在1972年使用呋喃唑酮治疗消化性溃疡,随后在全中国范围内广泛应用。 通过这些事,学者们是否应该追思几个假如:假如当年我们不以古板的概念为圣旨,不去嘲笑那些用抗生素治疗溃疡病的医生,而是去深究其机理;假如当时我们发现了“毛毛虫”,不把它当成污染去看,而是穷追下去;假如临床医生在从事临床工作的同时做些基础研究,多学点身外本领,掌握一些诸如细菌培养、生化、免疫等研究技术……如果有上面这些假如并循此研究下去,也许能够收获诺奖。 今天: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诊治现状不容乐观 时至今日,Warren和Marshall发表关于幽门螺杆菌的论著巳过去30余年,我们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治以及相关疾病的关系有了较深入的了解:目前已有易行、可靠的幽门螺杆菌诊断方法和有效的根除治疗手段;幽门螺杆菌被列为胃癌1级致病因子,长期人群现场干预试验结果显示,人群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显著降低人群胃癌发生率。通过规范治疗,幽门螺杆菌及相关疾病可以缓解和治愈。然而,目前的中国依然是一个幽门螺杆菌高感染国家,全国人群感染率约56%。文献报道,我国人群中感染因素占恶性肿瘤疾病负担的26%以上,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负担约占其中三分之一,我国属于胃癌疾病高负担国家,胃癌高发区覆盖辽宁、山东、甘肃、江苏、福建等多地的数亿人群。这是中国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天:幽门螺杆菌 防治 仍大有可为 2014 年,同为胃癌疾病负担严重国家的日本,启动了旨在通过全人群根除幽门螺杆菌降低胃癌发病率的计划,引起了广泛关注。2015年,第三军医大学的邹全明教授所研发的幽门螺杆菌口服重组疫苗,已在江苏省赣榆县完成了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三期试验,试验研究结果发现,此疫苗可大幅减少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且有效性高达70%,同时,该疫苗持续保护作用可达3年,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于2015年7月《柳叶刀》(Lancet)杂志上。这是幽门螺杆菌研究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上述事实充分说明,在幽门螺杆菌的发现者获诺贝尔奖10年后的今天,仍有许多未知有待深入探索,例如探索幽门螺杆菌疫苗(预防性和治疗性)、高耐药地区治疗新路径等。 事实上,临床医生如能在掌握临床医学知识之余,兼具一些公共卫生思维和卫生经济学视野,通过已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手段,规划并落实基于(高危)人群的根除策略、提高社会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认知程度以及提高治疗药物可及性等一揽子综合策略,都将使幽门螺杆菌防治有所突破。 相信,经过学界不懈努力,人们在与幽门螺杆菌的战斗中,最终能取得胜利。 (本文由杨力实根据马歇尔主编《螺杆菌先驱者》一书、萧树东教授文《医学发展的里程碑》及樊代明教授文《诺贝尔奖后的遗憾》等资料综合整理报道)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1988 次阅读|2 个评论
用新工具设计幽门螺杆菌疫苗
热度 7 yanjx45 2013-6-6 09:30
“最近出现的抗生素耐药性重新引起人们对 幽门螺杆菌疫苗 开发的兴趣,但是其复杂的免疫致病机制仍是成功开发疫苗的阻碍。” 运用生物信息学和免疫组学推进幽门螺杆菌疫苗的开发 ( 译文 ) 1 . 问题 幽门螺杆菌在人群中感染胃粘膜的比率为 50% ,并可导致所有感染人群患慢性胃炎, 其中相当数量的人群还会出现严重的临床不适症状。虽然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不会造成这些症状,但人群在感染后的数十年内最终会有约 10% 的人出现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甚至 1% 的人会罹患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腺体癌或淋巴瘤。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分布是不均匀的 , 在资源贫乏的国家最普遍 ( 感染率从 70% 到 90%) ,而在一些西方国家只有 10% 或更少 。应用幽门螺杆菌基因组学开发疫苗的进展在有效的抗生素疗法出现后有所放慢。 不幸的是, 多种药物治疗方案目前并不能彻底根除大部分病人的感染, 也不能预防重复感染, 而且致病菌的耐药株越来越普遍。 最近出现的对抗生素疗法的抵制重新引起了开发抗幽门螺杆菌疫苗的兴趣,但是其复杂的免疫致病机制阻碍了疫苗的成功研发。 幽门螺杆菌可引发机体对抗感染的强烈的炎症反应, 包括多种先天和继发性免疫细胞群向胃部的聚集。其后宿主将终身伴随持续感染, 这也证明这种细菌可以成功躲避宿主的自然防御挑战。大多数证据显示分泌 IFN- 的 CD4+ 细胞发起最初的促炎反应,最终被表达 FoxP3 的 CD4+CD25 高调节性 T 细胞缓解。因此,病原体未能被根除, 加之持续性感染,最终发展为慢性胃炎。无论用于预防还是治疗,一种成功的疫苗必须保持 Th1 免疫反应在免疫系统中占主导地位, 从而克服由幽门螺杆菌诱导的调节性 T 细胞的免疫抑制特性。尽管全灭活幽门螺杆菌疫苗、表达幽门螺杆菌蛋白的细菌载体疫苗及重组亚单位疫苗可在体液免疫或细胞介导免疫中发挥作用,但它们均未在临床试验中显现出保护性免疫作用。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疫苗设计方案, 来克服传统方式的局限性。 2 . 有希望的解决方案 基因组学和计算机领域的发展为疫苗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如反向疫苗学或基因组 - 疫苗设计。 虽然这一学科建立至今只有约十年的时间,但已开发出第一个反向疫苗产品—诺华的 B 型脑膜炎球菌疫苗 Bexsero R , 并即将在欧洲获准上市。反向疫苗学家现在面临的最大困扰是要从全基因组测序提供的海量信息中筛选最佳的免疫原候选物。由细菌病原体组成的抗原数量可能相当大。含有更小基因组的超突变病毒具有的遗传多样性也增加了选择的难度。 此外, 由于单一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也放大了基因组图谱。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疫苗设计方法, 来克服传统方式的局限性。 ” 新兴的基因组序列开发的生物信息学工具 “片段库” 可被用于通过亚细胞定位,预测或模拟相关病原体的毒力因子来识别潜在的免疫原性蛋白质 (如: 膜蛋白或分泌蛋白)。 结合描述抗原表达丰度和动力学的蛋白组学数据, 这些工具大大缩小了抗原候选库,但它们本身并不能为疫苗抗原的选择提供免疫学指导。 从这个角度出发, T 细胞表位预测也许是最实用的工具。入侵的病原体释放的 T 细胞抗原决定肽可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和 T 细胞表面的 T 细胞受体结合。这种结合对保护性的继发免疫反应的激活必不可少。 CD8+ 和 CD4+ T 细胞在重复暴露后的控制感染和保护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CD4+ T 细胞的响应对健康 CD8+ T 细胞的增殖、发挥功效和分化为记忆细胞至关重要。此外, CD4+ T 细胞的响应协助 B 细胞产生抗体,后者介导了所有现售的人用疫苗对机体的保护作用。因此 T 细胞表位的预测既可识别病原体来源的序列,后者可作为高效疫苗的抗原,又可识别参与有效体液免疫应答的关键 T 细胞表位。此外,由于同源 T 细胞有助于改善抗体响应的质量和动力学过程,因此应用 T 细胞表位预测来识别拥有最多 T 细胞表位的蛋白质,对筛选全抗原疫苗的抗原候选物很有帮助。我们已开发了以 T 细胞表位预测为核心的基因组 - 疫苗策略, 可用于识别免疫原和起保护作用的 T 细胞表位。这种策略不仅可针对微生物特定免疫病原表达谱, 只要采取以下步骤, 还可广泛应用于任何病原体: 应用计算机筛选基因组来识别基因, 这些基因可编码具有有效抗原特性(如: 分泌、 促表达、 提呈免疫原性和毒力) 的蛋白质。另外我们还可不引入实验偏差, 对全开放性阅读框数据集进行分析。我们还运用免疫信息学工具来发现与 MHC 蛋白质结合并提呈给 T 细胞的基因序列。对 “超类型” 等位基因进行筛选来应对繁复的 MHC 的多样性。在进行个性化疫苗设计时, 应考虑到单个个体特定的 MHC 类型。根据所需保护性免疫力的相关性, 可利用抗原表位筛选蛋白质(具有越多的 T 细胞表位, 抗原性越高), 或者直接选取抗原表位加载到疫苗上。 一旦抗原表位用于接种,就需合成选取序列的抗原肽, 并在感染愈后者或接种者身上评价其 MHC 结合力和抗原性。最后可在人源化的小鼠身上设计、 合成及评价原型疫苗的免疫原性和有效性。 一旦这种表位驱动的疫苗开发成功, 由此产生的抗原表位就可以多肽或 DNA 串联体的形式作为疫苗的组份, 也可直接制成多表位蛋白质疫苗用于接种。 显然, 这种设计策略将病原体拆解并仅保留让机体产生免疫所需的最小序列信息, 从而去除病原体的具有天然免疫原性的固有佐剂和传播属性。当然佐剂和传播属性最终还是会包含在疫苗产品中,但这种以表位为基础的疫苗设计策略有一个关键的优势就是可以为疫苗选择最佳的佐剂和接种技术。 “新兴的基因组序列开发的生物信息学工具 “片段库” 可被用于识别潜在的免疫原性蛋白质”。 我们应用基因组 - 疫苗的设计方法开发了一种幽门螺杆菌疫苗,并在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致癌且被去除 p27 基因的老鼠模型上对其进行评估。运用外基质算法的预测软件筛查幽门螺杆菌 J99 和 26695 个基因组是否含有可与人类 / 鼠 MHC 结合的 CD4+ T 细胞表位。由于人群中 MHC 的多样性, MHC 的类型也千差万别。为了确定能够识别多重 MHC 类型的抗原表位,我们使用了 ClustiMer 算法, 找到了蛋白质中高密度表位的序列分区。通过在被去除 p27 基因且感染了鼠改性的幽门螺杆菌株( SS1 株)的小鼠身上进行 MHC 结合力及 T 细胞应激测试,我们验证了抗原决定簇预测软件的功效。我们将可与 MHC 结合并存在于 SS1 株中的免疫反应性抗原决定基加载到多表位的 DNA- 多肽配方疫苗中,并采用异源性的初免 - 加强免疫策略进行接种。 对 SS1 株感染的小鼠鼻内接种这种多表位疫苗,结果引发了广泛的免疫反应, 这些反应从使用 IFN- 制剂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结果来看, 远比全细菌裂解物(可诱导生成释放抗原决定基的蛋白) 引起的免疫反应要广泛得多。 这一结果与小鼠鼻内免疫接种后用幽门螺杆菌攻毒的结果类似, 但与接种全细菌裂解物的小鼠相比反应明显减弱。到观察期末, 各实验组小鼠炎症和胃部细胞损伤的组织病理学指标都较低。 3 . 在抗原表位选择上出现的新问题 我们一直认为 T 细胞抗原始终存在于机体与传染性病原体之间, 可驱动交叉反应 T 细胞参与免疫接种炎症条件下的免疫失调。所以我们在疫苗配方中去除了这些序列。 新的数据表明, 人类基因组学已可生动地描绘免疫反应,因此我们当前关于 T 细胞表位选择的考量也发生变化。胸腺后续发育的调节性 T 细胞在抗原提呈的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所以,我们认为应对体内共生体和感染病原体的 T 细胞表位序列进行仔细的研究,同样对我们自身机体也应研究。由于肠道微生物大约包含 3300 万个基因,用于排序识别这些 T 细胞的分子特性的序列数据库存量十分惊人。我们现在开始设计一个全新的计算工具和数据分析方法来应对这个巨大的任务。 4 . 结论 我们及相关领域已开始应用这种基因组 - 疫苗设计方法来开发针对病原体的疫苗。 基因组学、 生物信息学和免疫学的结合扩展了我们的疫苗设计工具箱, 这种结合应用至今让我们看到希望, 能够针对目前缺乏有效疫苗的病原体找到攻克方法。对这种 T 细胞表位驱动的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理论研究也证实了这种可能性,我们预计微调抗原决定基的选择标准将促进这种 表位主体疫苗 替代已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影响的传统疫苗。 【 Expert Rev Vaccines 2012 , 11(9): 1031-1033  夏南 译  严家新 校】
个人分类: 生物制品|8238 次阅读|17 个评论
活着:一个癌细胞的奋斗史(十一)风陵渡口
热度 2 x0xu0008 2013-5-9 21:06
(十一)风陵渡口 事实上,在青埂峰上,我什么都没有看到。 为什么会这样?我一开始也想不明白。但是随即豁然开朗:在有选择的时候,人们常常只看到他们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听到自己想听到的东西。我们不是有那样的经验么?在一场和谐融洽的对话中,迫不及待地等对方说完自己的观点,马上用一句 “ 说的太对了,我也这么想 ” 开启自己的滔滔不绝,甚至没有意识到对方在说什么,以至于最后发现开始讨论的题目是陕西凉皮,等到自己说完,内容已经变成了北京房价。而我,一颗心浩浩荡荡,无所系缚。看完不死古卷,我虽然还是有很多问题,可是我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和底线,因此,我不会放纵自己的想象,也就无法看到随缘而感,因人施设的青埂佛光。 小红的再临青埂峰却给了他十分欣喜和一声叹息。让他欣喜的是,他原来有机会成为癌细胞的,而且需要的突变非常少,只要大约 10 几个突变就可以 1 。然而,小红最后也只能一声叹息,因为他早已经错过了成为癌细胞的机会。虽然盖亚大陆现在流行一种整容术,能让分化的细胞变成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 iPSCs ),那就有成为癌细胞的可能,可是小红甚至没有细胞核,曲线救国也不可能,所以只剩一声叹息。 在帝国走了一遭之后,我对自己更自信了。一个大计划在我的脑中形成,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回到鲁中,实施我的计划。我们决定打道回府。 小红建议回家之前,应该去胃部走走。五脏藏而不泄,恰似名山,肺脏吞吐天下,正应华山;六腑泄而不藏,犹如名川,胃脏是水谷之海,可比黄河。我们游览了如险峻似华山的肺脏,为什么不去如浩瀚如黄河的胃脏看看呢?也好给我们的帝国之旅画一个完满的句号。 于是我按捺住自己回去实现宏伟蓝图的计划,径往胃部而来。 胃脏地处帝国正中,承上启下,就像悬在空中的一个葫芦,也象一个在子宫中蜷曲的婴儿。胃脏中急湍似箭,猛浪若奔,没有一时停息。我们不敢进入其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酸味,令人嗅而生畏。 去胃部游玩,有一处不可不去,那就是幽门。幽门呈上起下,是由胃入肠的要津,自古乃是兵家必争之地,其地位之重之险,可以媲美黄河的风陵渡口,风陵渡口是黄河大拐弯的地方,所以人们也把幽门称为胃中的风陵渡。 我和小红来到风陵渡,作壁上观,欣赏着渡口的雄奇壮阔。在肺部,我们见识到了壁立千仞,而在胃部,我们则知道了什么是海纳百川。从食道奔流而下的,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东东:白色的冰激凌,黑色的芝麻,绿色的芥蓝,红色的西红柿,黄色的橙子,紫色的洋葱,透明的凝胶;软软的豆腐,硬硬的蚕豆,滑滑的山药,涩涩的核桃,油油的炸鸡,脆脆的薯片。我在青埂峰见识了大千世界的多姿多彩,到了胃部则知道无论曾经多么绚烂的东西,都会零落成泥。 “ 谦益哥,你看,那是什么? ” 小红一声惊呼,把我从沉思中唤醒。惊涛骇浪中,一个身材瘦长,头顶 6 根潇洒秀发的家伙,在风陵渡中冲浪,随风起伏,随浪漂摆。无论风浪多大,他都悠然自得,怡然不惧,似乎完全沉浸在自己征服巨浪的快感中。而在这份悠然中,隐隐的似乎是一种惆怅落寞。 “ 他的头发比三毛多了一倍,莫非是六毛?我只听说过 5 毛,嘿嘿 ” 小红自言自语。 我本来也没有头绪,小红一提到六毛,我心中一动。 “ 这个可能是传说中的小幽 2 ,是一种生长于胃部风陵渡口的细菌。这些细菌好似丐帮,头上头发的数量相当于丐帮的布袋,丐帮有 9 袋长老,小幽们最多 6 根头发,这家伙可不简单啊,很有可能是小幽帮的帮主。据说这家伙和胃癌细胞密不可分。今天正巧,我们不如去会他一会。 ” “ 小幽兄弟,可否过来一叙? ” 我隔空大喊。 那小幽细菌虽然冲浪很入神,可是还是听到了我的声音。只见他操纵冲浪板,灵巧地在浪中穿行,很快,就到了我和小红所在的血管壁的前面。 “ 是你们在喊我么? ” 小幽一甩自己的 6 根头发,一个没消化的菜叶在空中划起一道弧线,掉在了小幽的脚下,我才看清,他踩在脚下作为冲浪板的,原来是一个葵花籽的皮。 “ 是啊,兄弟,你就是小幽帮主吧?早就听说过你,我是鲁中的鲁谦益。这是我的兄弟,小红。我们路过此地,看你在浪花中凌波微步,潇洒出尘,有飘飘欲仙的神采,真是非常羡慕,所以想和你聊聊。 ” “ 哦,这样啊,是的,我就是小幽帮的帮主。好吧,我也没有什么事,和你们聊聊也挺好的。 ” 小幽人很好说话。说话幽幽的,总是象若有所思的自言自语。 “ 对了,你是怎么知道我的? ” “ 你还不知道么?你在帝国很出名,主要是因为糯悲儿大奖的缘故。 ” 盖亚大陆有个赫赫有名的糯悲儿大奖,主要是奖励那些像糯米一样坚持不懈,为了帝国的福祉而做出悲天悯人的发现的科学帝国。帝国众多,数都数不完,多的像耗子一样;有幸得到糯悲儿大奖的,却少之又少,少的象熊猫一样。盖亚历 2005 年,糯悲儿奖落到了白马少和罗宾汉的头上 3 ,因为他们发现了小幽参与胃炎甚至是胃癌的发病。 “ 他们都说我是胃癌的元凶,是么? ” 小幽还是幽幽地说。 我和小红对视一眼,没有吱声。 “ 他们说的没错!我们确实和胃癌有关,因为我们在胃部的生存,会引起慢性炎症,慢慢地,癌症就被引发了。 ” “ 小幽兄弟,我听说你们小幽是双胞胎,唯一的差别是一个叫做 CagA 的蛋白,哥哥有 CagA 4 ,弟弟则没有。而且有趣的是,大多数居住在盖亚大陆西部帝国的,都是小幽哥哥,而住在东部的,大多数是弟弟。 ” “ 没错,正是这样。 ” “ 小幽哥,你们是盖亚大陆最牛的细菌了吧,好像只有你们能成就癌症的发生。 ” 小红好奇地问小幽。 “ 差不多吧,我们确实是,因为已经被糯悲儿大奖加冕了,不过还是有很多别的细菌也能诱导癌症,比如沙门氏菌( Salmonella typhi ),他们和胆囊癌有关;链球菌( Streptococcus bovis ),他们和结肠癌相关;肺炎衣原体( Chlamydia pneumoniae ),他们和肺癌有关;支原体( Mycoplasma )则和很多癌症都有关系。 “ 那细菌和癌症,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 见小幽逐渐开始滔滔不绝,我就因势利导地问他。 “ 哈,这个你可问着了,知道这个的不多,我就是其中一个,我就和你们说道说道。 ” “ 其实呢,象我们小幽这样直接能诱导癌症的细菌真的不多。我们可以说是鹤立鸡群吧。 ” 小幽如此凄清落寞,是因为他们高高在上,曲高和寡么? “ 大多数细菌是在机体被肿瘤侵蚀,免疫力低下后华丽登场的投机者。如果说机体是羚羊,肿瘤是狼的话,那么这些细菌就像在空中盘旋飞舞的秃鹫:随时等待机会下去咬几口肉吃;平时免疫系统国安局就像羚羊角,让类似秃鹫的投机细菌瞪着眼睛干着急。所以癌症和这些细菌,就是狼和秃鹫的关系 5 。 ” “ 还有些细菌能坏癌症的事。 ” 小幽继续讲述,声音娓娓动听。听到能坏癌症事的细菌,我听得更加仔细。 “ 给你们讲个故事吧,说是故事,只是因为情节有趣,不过事情是真的。这癌细胞和细菌对帝国都是威胁,所以帝国一向控制很严,国安局被责成务必除恶务尽,常常不分青红皂白,一网打尽。所以有时候癌细胞就被细菌连累,本来癌症隐藏的很好,还没什么迹象征兆,可是因为细菌的突然出现,国安局喷洒各种武器,抗体啦,干扰素等等,不但细菌被搞死,癌细胞也就糊里糊涂做了刀下鬼,胎死腹中了。盖亚历 1999 年,位于大陆西部美利坚 Jackson 的密西西比医疗中心就发生这样一件事: 4 个帝国脑癌细胞泛滥,同时细菌(产气肠杆菌)感染横行,可是后来脑癌细胞和细菌都消失了。于是盖亚大陆盛传细菌感染可以用来抗癌。于是盖亚历 2012 年,美利坚家里呆不下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科学家用同样的细菌,产气肠杆菌( Enterobacter aerogenes )来治疗脑癌,可惜三个帝国没有那么幸运,终于崩溃。不过,用细菌来刺激国安局,从而将癌细胞杀掉,是很多帝国跃跃欲试的手段 6 。而且除了戴维斯的这些个例,别的研究似乎都很有潜力。 ” “ 哦,原来如此。 ” 我倒吸口冷气,不怕狼一般的对手(国安局),就怕猪一样的队友(细菌)啊,以后还是要小心。 “ 谦益兄,我看出你不是池中之物,如果你以后想争霸天下,有一类细菌,你可能碰到,那就一定要小心! ” “ 哦,说说看? ” “ 有种细菌,明明是倾覆帝国的杀手,可是被帝国驯化之后,没有毒性,反倒会帮助帝国消除癌细胞,成为帝国的鹰犬。如果说帝国是羚羊,国安局是羊角,癌症是狼,有些细菌是秃鹫,那这类细菌就像牧羊犬。李氏杆菌( Listeria monocytogenes )就是如此。这种细菌被收买后,可以携带放射性大杀器铼 188 ,然后进入癌细胞的居住地,杀死癌细胞。非常的可怕。我希望你以后不要遇到他 7 。 ” 帝国为了消灭癌细胞真是处心积虑啊。事实上,后来,我遇到的来自帝国的敌人,都非常的可怕。我现在还常常在梦中惊醒。垂死梦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也不过如此吧。人们在遭遇苦痛之后,倾向于选择性失忆。可是在我,那些梦魇,却无论如何也擦抹不去。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和小幽分手告别。小幽昙花一现的健谈就这样结束了,恢复了特有的落寞,寂然离去,瘦长的背影终于消失在风陵渡口。 小红是个重感情的人,看着小幽的离去,眼圈泛红。哎,古老的风陵渡口,挥洒了古往今来世间多少恩爱情仇。风陵渡口偶相逢,一见杨过误终生,凭水临望,不由想到千年以前那个豁达又聪慧的小东邪郭襄,她的心,永远地定格在十六岁那年璀璨的烟花里,留给世人多少唏嘘感叹。黄河水日夜奔流如此,就是要把这情,这缘统统带走,来抚慰一颗颗支离破碎的心吧。 Genomic andEpigenomic Landscapes of Adult De Novo Acute Myeloid Leukemia. May 1, 2013DOI:10.1056/NEJMoa1301689. Helicobacter pylori . Wikipedia. 幽门螺杆菌,其鞭毛有 4 到 6 条。地球上一半的人在胃肠道都有幽门螺杆菌。 BarryMarshall and Robin Warren, Nobel laureates. Wikipedia. 他们两个因发现幽门螺杆菌在胃炎和胃癌中的作用而获奖。 CagA.Wikipedia. 幽门螺杆菌蛋白,参与癌症发生,西方发达国家的幽门螺杆菌是 CagA 阳性,亚洲国家呈 CagA 阴性。 Cancerbacteria. Wikipedia. Can bacteriafight brain cancer? Nature News 27 July 2012. Nontoxicradioactive Listeriaat is a highly effective therapy against metastaticpancreatic cancer.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April 22, 2013, doi:10.1073/pnas.1211287110 PNAS April 22, 2013.
个人分类: 一个癌细胞的奋斗史|3986 次阅读|2 个评论
口臭是疾病的信号
xupeiyang 2011-6-21 13:38
  口臭与某些疾病有关,比如化脓性扁桃体炎、上颌窦炎、肺脓肿、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溃疡病、胆囊炎、胰腺炎、习惯性便秘等。   有些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之后,也会出现口臭,如果不根治,口臭就不会消失。而且,长期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黏膜造成损伤,胃炎、溃疡,甚至癌变都有可能发生。   口臭与口腔卫生也有关联,比如龋齿、牙周炎、牙结石也可引发口臭。所以,一旦发现口臭,首先应该到医院诊治,排除上述疾病的可能。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18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癌前病变研究进展与文献分析
xupeiyang 2010-6-6 12:16
文献分析结果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cjms930ump6wI10I1xI0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precancerous lesion 76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top author statistics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7 9 2006 7 2003 7 2002 7 2001 7 2008 6 1997 6 2009 5 2000 5 2010 3 2004 3 2005 2 1998 2 1995 2 1999 1 1996 1 1994 1 1992 1 1991 1 1 2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Japan 18 USA 13 China 9 South Korea 5 Italy 5 Germany 5 Peru 3 Bosnia and Herzegovina 2 Taiwan 2 United Kingdom 2 Australia 1 Costa Rica 1 Russia 1 France 1 Sweden 1 Colombia 1 Finland 1 Hong Kong 1 Portugal 1 Iceland 1 1 2 1 2 3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Seoul 3 Changsha 3 Beijing 3 Padua 3 Nagoya 3 New Orleans 3 ōita 3 Tucson 3 Lima 3 Daegu 2 Shenyang 2 Sarajevo 2 Tbingen 2 Cambridge, USA 2 Fukuoka 2 Kushiro 1 Wakayama 1 Melbourne 1 ōtsu 1 San Jos 1 1 2 3 1 2 3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J Clin Pathol 4 Cancer Epidem Biomar 3 World J Gastroentero 3 J Clin Gastroenterol 3 Cancer 3 Int J Cancer 2 Dig Dis Sci 2 Zhonghua Yi Xue Za Zhi 2 Zhong Nan Da Xue Xue Bao Yi Xue Ban 2 Bosn J Basic Med Sci 2 Am J Gastroenterol 2 Praxis (bern 1994) 2 Gut 2 Digest Dis Sci 2 Nippon Rinsho 2 Scand J Gastroenterol Suppl 2 Unknown Journal 1 Histopathology 1 J Pathol 1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1 1 2 3 1 2 3 ... 33 Top Terms Publications Helicobacter pylori 74 Humans 70 Stomach Neoplasms 68 Helicobacter 66 Helicobacter Infections 63 Gastritis 52 Precancerous Conditions 51 Patients 47 gut development 45 Intestines 45 Metaplasia 44 Gastric Mucosa 40 Middle Aged 37 Mucous Membrane 34 Aged 30 Adenocarcinoma 28 Gastritis, Atrophic 27 Biopsy 24 Adult 21 Diagnosis 19 1 2 3 ... 33 1 2 3 ... 20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Tatematsu M 3 Correa P 3 Kodama M 3 Fujioka T 3 Sampliner R 3 Len-Bara R 3 Wang F 2 Tsukamoto T 2 Mizoshita T 2 Yuan Y 2 Sun L 2 Gornjakovi? S 2 Vukobrat-Bijedi? Z 2 Radovi? S 2 Husi?-Selimovi? A 2 Kohgo Y 2 Watari J 2 Fontham E 2 El-Zimaity H 2 Graham D 2 1 2 3 ... 20 最新研究进展 Int J Cancer. 2010 Mar 15;126(6):1467-73. Preventive effects of etodolac, a selective cyclooxygenase-2 inhibitor, on cancer development in extensive metaplastic gastritis, a Helicobacter pylori-negative precancerous lesion. Yanaoka K , Oka M , Yoshimura N , Deguchi H , Mukoubayashi C , Enomoto S , Maekita T , Inoue I , Ueda K , Utsunomiya H , Iguchi M , Tamai H , Fujishiro M , Nakamura Y , Tsukamoto T , Inada K , Takeshita T , Ichinose M .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School of Medicine, Wakayama Medical University, Wakayama City, Wakayama 641-0012, Japan.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reventive effects of etodolac, a selective cyclo-oxygenase (COX)-2 inhibitor, on metachronous cancer development after endoscopic resection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Among 267 early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who underwent endoscopic resection, 47 patients with extensive metaplastic gastritis were selected based on endoscopic findings and our previously described criteria of serum pepsinogen (PG) test-positive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antibody-negative conditions. Nonrandomized etodolac treatment (300 mg/day) was administered to 26 patients (Group A), while the remaining 21 patients were untreated (Group B).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ge, sex distribution, lifestyle factors or extent of metaplastic gastritis at baseline were identified between groups. Patients were followed for metachronous cancer development with endoscopy every 6-12 months for up to 5 years.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follow-up period was 4.2 (0.9) years. In Group B, 5 cancers developed (incidence rate = 6,266/100,000 person-year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e 1 cancer in Group A (incidence rate = 898/100,000 person-years; p 0.05). Long-term etodolac treatment did not influence the extent of metaplastic gastritis as revealed by endoscopic findings or by serum PG levels, but effectively reduced metachronous cancer development in patients with extensive metaplastic gastritis. These results strongly suggest that chemoprevention of cancer in the metaplastic stomach is possible by controlling COX-2 expression. PMID: 19711347 Publication Types, MeSH Terms, Substances Publication Types: Clinical Trial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MeSH Terms: Aged Cyclooxygenase 2 Inhibitors/therapeutic use* Etodolac/therapeutic use* Female Follow-Up Studies Gastritis/complications Gastritis/diagnosis Gastritis/prevention control* Helicobacter pylori/drug effects Humans Kaplan-Meiers Estimate Male Middle Aged Precancerous Conditions/complications Precancerous Conditions/microbiology Precancerous Conditions/prevention control Stomach/drug effects Stomach/pathology Stomach/surgery Stomach Neoplasms/complications Stomach Neoplasms/prevention control* Stomach Neoplasms/surgery Treatment Outcome Substances: Cyclooxygenase 2 Inhibitors Etodolac LinkOut - more resources Full Text Sources: John Wiley Sons, Inc. EBSCO OhioLINK Electronic Journal Center Swets Information Services Other Literature Sources: Evaluations and comments from leading biologists - Faculty of 1000 Biology Medical: Stomach Cancer - MedlinePlus Health Information Libraries: LinkOut Holdings Related citations 相关文献 Inhibitory effect of etodolac, a selective cyclooxygenase-2 inhibitor, on stomach carcinogenesis in Helicobacter pylori-infected Mongolian gerbils. Inhibitory effect of etodolac, a selective cyclooxygenase-2 inhibitor, on stomach carcinogenesis in Helicobacter pylori-infected Mongolian gerbils. Magari H, Shimizu Y, Inada K, Enomoto S, Tomeki T, Yanaoka K, Tamai H, Arii K, Nakata H, Oka M, et al.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5 Aug 26; 334(2):606-12. Eradic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prevents cancer development in subjects with mild gastric atrophy identified by serum pepsinogen levels. Eradic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prevents cancer development in subjects with mild gastric atrophy identified by serum pepsinogen levels. Yanaoka K, Oka M, Ohata H, Yoshimura N, Deguchi H, Mukoubayashi C, Enomoto S, Inoue I, Iguchi M, Maekita T, et al. Int J Cancer. 2009 Dec 1; 125(11):2697-703. Cancer precursor lesions in intact stomach Helicobacter pylori gastritis and in resected stomach gastritis. Cancer precursor lesions in intact stomach Helicobacter pylori gastritis and in resected stomach gastritis. Giuliani A, Spada S, Corona M, Demoro M, Di Bari M, Ricciardulli T, Galati G, Caporale A, Tocchi A, Angelico F. J Exp Clin Cancer Res. 2003 Sep; 22(3):371-8. Review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gastric cancer. Review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gastric cancer. Kuipers EJ, Sipponen P. Helicobacter. 2006 Oct; 11 Suppl 1:52-7. Review Review Asaka M. Gan To Kagaku Ryoho. 2009 Aug; 36(8):1223-7. See reviews... See all...
个人分类: 肿瘤研究|205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