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学术思想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学术思想

相关日志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六十四 —— 论述摘录 (20):学术意义
热度 1 pww1380 2019-6-2 10:14
信息文明之光(140)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六十四 ——《信息资源价值论》论述摘录(20): 学术意义 杨文祥 2019-05-31日 星期五至2019-06-02日 星期日摘录并整理 2.5 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的学术意义、学术创新与理论难点 2.5.1 学术意义 ⑴宏观学术意义 价值是人类实践的前提,也是人类实践所追求的目标 。 从 人的行为 到 社会的发展 ,从 人对现实利益的关注 到 对个人的生命价值、个人理想和人类理想的追求 , 无不是以价值和价值追求为基础的 。 人的行为 ,无论是人类的 个体行为 还是 群体行为 ,也无论是 局部社会的整体行为 还是 全人类的人类社会的整体行为 , 无不以价值和价值判断为其前提 。 因此, 价值研究 是 一切应用性学科基础理论研究 所 不能回避也不应该回避的重要内容 。 基础研究薄弱 是导致目前一些应用性学科缺乏自身理论基础,学术性不强,长期停留在“ 专业经验与技术组合 ”这种 前科学状态 的重要原因之一 。 希望本书《 信息资源价值论 》的推出, 能够对这一现状有所改变 。 另外,由于 人类的价值思想 不仅 制约着人类个体的实践和个体命运的发展变化 ,而且在相当的程度上, 决定着人类群体——国家、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未来命运 。 信息资源共享 和在此基础之上所实现的 信息资源价值充分实现 , 是人类社会在信息文明建设实践中最基本的社会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形式 。 在由 工业文明 向 信息文明 转型的历史进程中, 阻碍 信息资源共享 和 信息资源价值充分实现 的重重 制约因素和社会障碍 ,除了技术开发不足方面的原因之外,大都是与此相关的 文化价值观 的 价值障碍 问题 。 目前这种阻碍,多半表现为 工业文明时期 的 冷战思维与意识形态对抗 ,对 信息文明 基于 信息资源的 可共享性 这一 本质属性 所决定的 信息资源共享 ,以及 基于这种信息资源共享所实现的合作与共赢 的 信息文明价值理念 的干扰与阻碍。 价值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价值研究难以形成较系统的研究成果,由此决定了关于信息资源的价值研究,不但是图书馆学的薄弱环节,也是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薄弱环节之一。 本书作者希望通过对 信息资源价值论 的研究, 推进 图书馆学、信息资源管理及其相关学科 的 理论建设 ,进而为 当今世界的社会信息化进程和信息文明建设 提供必要的 理论支持 。 ⑵ 微观学术意义 信息资源价值论 研究的 微观学术意义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 通过对 信息 和 信息资源 本质、概念、属性、功能、类型等基本理论问题 的深入研究,建构一个较为系统的 信息资源本体论体系 。 建构 信息资源本体论体系 ,是 信息资源管理 领域基础理论建设 的 基础性工作 ——本学科理论与学术建设的基础的基础——第一块结构性的理论基石 。 ② 通过对 信息资源 与 人类文明进步 的 价值关系 的探讨,建构以 价值关系 、 价值范畴 、 价值形态 、 价值实践机制 与 价值评价 等为主要内容的 信息资源价值论体系 。 建构 信息资源价值论体系 是 信息资源管理领域 整体理论建设 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 建立一个由 信息资源本体论 研究 和 信息资源价值论 研究内在联系紧密,相互作用,互动发展的整体理论框架 。 信息资源 本体论与价值论 两方面 研究的 相互结合与互动 ,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④ 通过上述研究, 推动 图书馆学 和 信息资源管理科学 理论研究 的 发展与深化 。 ⑤ 为 相关学科的研究 提供 具有参考价值 的 研究方法和学术思考 ,以此 加强 各相关学科之间内在的理论联系 ,促进当代 学术研究 在 整体化发展 的方向 上进一步深化 。 ⑥为人们对 当今时代 的 历史特征 及与此相关的 重大认识问题 的理性把握,如 信息经济、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知识社会、信息化建设 和 信息文明 等提供 学术思想 和 理论上 的 参考 。 1. 摘自: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 第33-34页。 2. 为便于理解,同时也为了使文本能够更加准确而充分地表达本研究的理论内涵,使其更臻完善,在此,对原文加注了下划线、粗体字等重点标识,个别文字也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与调整,段落的划分也做了进一步的细化。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2001,1期 4 .毕强,杨文祥.21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79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董竞成等:陆渊雷学术思想
fqng1008 2019-4-17 13:36
1 中医不能废止但必须改造 1929 年陆渊雷即指出:“谓中医当废止则不可,理由有五:①中国经方历数千百年,数万万人之实验而得,效用极著,方法极简。②中医治传染病,实能补助病人抗毒力。③中医效方,已引起全世界之研究。④凡西医学院,皆应加授中医课。⑤令效验卓著之中药,盖益以数千万人之生计,断送于一言之私。”五点理由毫无虚言,特别西医学习中医颇有远见。但中医必须改造,因为“国医固有方法,实验有效而不得科学上理解者甚多”、“中医用药的标准只问证候不问病名,应当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他,第一步要研究这个证候使身上起何种特异机转;第二步要研究这个药方,为什么能祛除这个证候;第三步要研究这个证候去用了,为什么害的病会全体好。这三步研究皆有了准确的答案,就成了一个有根据的学理”。他大力卫护中医药,提出用科学方法整理中医药,在当时一股废止中医的逆流中,是极其勇敢且有胆识的。他说:“若要识病,必须研读西医书”,“担任国医科学化工作者,须有国医旧说根底,且须通晓普通科学,不然即无从化起”,所以“用科学以研求其实效,解释其已知者,进而发明其未知者,然后不信国医者可以信,不知国医者可以知,然后国医特长,可以公布于世界医学”。因此他在1929年创办的“上海国医学院”的教学计划中,除主张重点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各科外,还主张学习“医化学、药化学、解剖、生理诸课”,特别是“西医之听诊、打诊、触诊及检查血液、大小便诸简要法”。1950年12月“中医进修班”上,他亲自执教,“应用科学”,他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中医科学化”的精神是难得可贵的。 2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他认为,“中医之方,乃对证而施,非对病而治,一病之经过中,可以用寒热攻补相反之方,一方之应用,亦可有数种性质不同之病”,因此,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即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体现。1932年他就提出:“统一病名非急要之务?国医之可取者以治疗,治疗视证候,不视病名,治疗已效,而终不知所病者往往有之。1933年6月他起草了“统一病名草案”,但未被中央国医馆采纳。但他在自己临床与教学中勇于摸索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可谓迈上了中西医结合的第一步台阶。 3 中西医学理论上寻求其统一 中西医学欲冶一炉必须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对此他有极多的探索。如对传染病病因主张三因鼎立:“一是病菌,二是气候,三是人体的抵抗力,西医只认得了三分之一,中医又认识三分之二,须得中西合并,才算完全。”对脉象他说:“古医书所言脏腑,但可于其功用求之,不可于其形式部位求之”,如“单单一个脾脏,就关系到全身机能,哪里是实质的脾脏呢”,“中医之所谓肾,乃指无管腺之内分泌,天癸即性腺之内分泌耳”,“肺主呼吸,同时助皮毛放散体温,皮毛放散体温,同时助肺呼吸,这就是肺与皮毛的联带关系”。1931年他在委任起草“国医学学术整理大纲草案”中说:“将国医学方法部分加以科学合理的说明,其目的的第一步使此后业医人士渐成科学化;第二步使世界医学界明了国医学真价值;第三步使国医学融合世界医学产生一种新医学,而救死已疾之法,益臻完善”。在30年代他能提出中医科学化将导致产生新医学确属不易。特别在1955年他更加明确提出:“中医和现代科学是可以统一的,也是必需统一的”。尽管他积极主张并不懈地实践,但这个理想在国民党政府时期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才逐步得以实现。在党的中医政策贯彻下,特别是西医离职学习中医,我国培养出了近万名中西医结合专家,为我国医学科学作出了极大贡献,如师承陆渊雷的姜春华、沈自尹师徒俩,在“肾的研究”、“活血化瘀”等方面获得重要的科研成果,荣获卫生部颁发的金奖。另外,针刺麻醉、急腹症、骨科小夹板等成果亦获国际上公认。目前陆渊雷梦寐以求的理想正在逐步实现。 4 证候群是六经病证的本质 陆氏认为用《素问·热论》的观点解读《伤寒论》有失偏颇,更认为用经脉或气化学说来附会《伤寒论》,是为误之又误。其认为:“中医之药治法凭证候,故六经也者,六种证候群,而治之以六大类之药方者也,故欲定六经之界说,当从其证候上研讨。”而证候主要由三种因素共同组成:一为抗病现象,如太阳病提纲证的“脉浮、头项强痛”,为病毒侵袭人体,正气欲达出汗排毒之目的,所产生的向上外达的趋势;二是病毒所直接造成,如脑脊髓膜炎之头项强痛、角弓反张及痉挛,陆氏认为是病毒侵袭脊髓导致炎症所造成;三是他证候之结果,即是某些因主要病机而出现的伴随症状。而三种因素中,抗病现象最为重要,六经证候群主要由此确立。 对于六经病证的具体证候群,陆氏作了详尽的论述,尤其是三阳病,认为“三阳为热病之正型,视其抗病力之趋势分为三种证候群,以施用三种治疗法者也”。太阳病是气血上趋、外趋以达到汗出驱毒的目的;阳明病是热病的极期,“是病毒与抗毒力两俱极盛之候”;少阳病则病之时期和部位介于太阳与阳明之间。对于三阴病的认识,陆氏有“特殊之意见”,谓“成为热病经过中之一种证候群者,惟有少阴一经。其太阴为独立之病,当属《金匮》杂病,不在伤寒之范围,厥阴则出自拼凑,完全不能成立”。陆氏认为太阴病是为肠炎,与太阳病中诸泻心汤之病,实为一种杂病,只是有实热和虚寒的差别。只有少阴病为热病之变型,“少阴病者,热病过程中心脏之机能的衰弱也”,因此治疗需用四逆辈等强心药。 摘编自《海派中医——恽式中西医汇通》。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3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黄建华等:恽铁樵学术思想
fqng1008 2019-4-17 13:35
1 改进中医的基本思想 恽氏行医于本世纪上叶,当时中医事业正处于逆境。为捍卫和发展中医事业,恽氏起而批驳了诋毁中医的各种谬论。他以大量的客观事实为依据,阐明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并指出:“中国医学是平正的,非玄妙的,是近情著理人人可解的,非艰深难晓不可思议的”。他还断言“西医不能代替中医”。在认定“西医不能代替中医”的前提下,恽氏又根据事物总是不断地随着时代而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提出了“改进中医”的学术主张。他说:“天壤间,无论何种事物,积久无有不敝,不能不与时推移,这是一个公例”。他还认为,中医学术发展迟缓,长期以来几乎处于“迟滞不进”的状态。因此,他强调指出:“中医要改良是必须的,是无二、无疑的”,并告诫说:“中医而不改良,亦终无自存之希望”,提到了关系到中医学术存亡的高度。 2 倡“形能”之说 王冰谓《内经》病之“形能”,是病之“形态”,因古代“能”与“态”通用。恽氏认为,《内经》表面所言为五运六气,配五脏六腑,其里面所蕴者全属病之形能,体之形能。也就是说,形能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病理之形能,二是生理之形能。机体脏腑有异常变化,所产生的症状及色脉的异常表现为“病形”,脏腑、组织、器官之功能及相互联系,发生异常变化为“病能”,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以及脏腑和形体、五官、色脉之间有机联系,就属生理之“形能”。中医的辨证就是根据表现于外的“病形”,运用脏腑与形体、五官、色脉的有机联系的整体观点,从而推测在里之脏腑、气血的病理变化,即“病能”。如喘证,治肺不效可治肾,因为有的虚喘病形虽在肺,但病能却在肾。他说:“肺与肾何关系?于解剖不能见,就生理、病理之形能而观之,则显然可见”。恽氏曾治死胎不下,不用一味攻下药,只投参、芪、归、地之属,而死胎下,就是根据面白、少气、脉细之病形,而知脏腑气血虚衰之病能。这种本质与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就是恽氏“形能”之说的理论根据,而“形能”之说,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恽氏之论可说是发前人之所未发。 3 “六经传变”倡表里关系说 六经按日相传之说,非仲景之意。但疾病的传变与预后是有一些规律的,这个规律则由多种因素所决定,一般来说与人体正气的强弱、邪气的轻重、治疗当否有关。仲景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就是说在邪盛正衰的情况下,病邪可由表传里,由阳传阴;当正气渐复,邪气渐衰时,病邪又可由里达表,由阴转阳。若正盛邪衰,则病邪不传,如果误治伤正助邪,加重病情甚至可出现种种危象。因此,《伤寒论》提出了“循经传”、“越经传”、“直中”、“两感”等多种情况。恽氏认为六经传变是按脏腑经络表里关系传变的,他说:“然其传变,则太阳与少阴相表里,阳明与太阴相表里,少阳与厥阴相表里;是以太阳虚则是少阴,少阴实则是太阳,少阳虚则是厥阴,厥阴实则是少阳,阳明虚则是太阴,太阴实则是阳明,是乃病传变化之定理。”就是说三阳受邪,有可能传及三阴,若传三阴,那一定是在三阴虚的情况下产生,若三阴不虚,拒不受邪,病邪就只在三阳,或由此而解。仲景说:“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于此可见,传经的关键是在三阴,而不足在三阳。恽氏对伤寒传经的认识,实际上也就包括了上述各种途径。 4 “伤寒提纲”非仲景之原意 把《伤寒论》每篇的第一条,作为该篇提纲始自柯琴的《伤寒来苏集》:“仲景作论大法,六经各立病机一条,提一经纲领,必择本经至当之脉证而表章之。”如对少阳经第一条,柯说:“口、咽、目三者不能为表,也不能为里,能开能合恰合枢机之象,苦、干、眩又为相火上升所致,为提纲恰如其分。”后世多宗此说,但恽氏却认为把每篇第一条作该篇提纲,似非仲景原意,以第一条作提纲是不全面的。他说:“少阳当以往来寒热为主,而第一条无此,少阴提纲脉微细,但欲寐,其实少阴见证又何止此二者呢?厥阴当以厥为主,吐蛔非必有之事,而厥阴条有吐蛔无厥。凡此种种,皆说明仲景下笔时,并不以此为提纲。”可见恽氏对“六经提纲”是持否定态度的。验之临床,很多证会出现口苦、咽干、目眩,但不一定都是少阳证,但欲寐、脉微细,是很多虚寒病的见证,却未必都是少阴证,又少阴证主证远不止此数语所能概括。笔者认为恽氏的认识是比较中肯的,故近世有人起而和之,甚至有人认为六经提纲无多大意义。 摘编自《海派中医——恽式中西医汇通》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3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六十三 —— 论述摘录 (19)
pww1380 2019-3-20 14:02
信息文明之光( 13 9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六十 三 ——《信息资源价值论》论述摘录(19 ): 现实问题和历史任务 杨文祥 2019-03-20日星期三 摘录并整理 2.4 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的现实问题和历史任务 信息资源研究领域 是在人类社会由以 物质资源 为 发展基础 逐渐转向主要以 信息资源 为 发展基础 的 历史 背景 下, 应信息服务业 的迅速发展, 社会管理的科学水平 迅速提升以及以此为基础的 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 迅速推进的 历史需要 而形成的。 这样, 这一领域就整体而言,是一 应用性研究领域 。这一性质决定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其重点在于应用研究,即关于 信息资源 有效开发利用 理论、方法与技术 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应用研究和信息技术开发。实际上,这一领域的研究从形成至今一直是这一状况。即使 偶尔有在 基础研究层面 的探索,也是 基于应用研究的直接需要 , 仅以 关于 信息资源 及其 相关概念 的讨论和界定为限 。 显然,这些 基础研究 的目的仅限于 使应用研究有所依据 ,而非着眼于 长远学科建设 所进行的 旨在为本领域本学科建立 基础理论体系 的系统的基础研究 。 因此, 本领域的基础研究 即使在一个十分有限的范围之 内,也远未深入开展 ,许多 基础理论问题 ,包括本领域的一些 最基本的概念 也 有待于深 入探讨 。 这就是本 书 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 所面临的 理论现状 。 实际上, 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学科性质 不仅仅是一种应用研究,更为重要的它同时还应该是一种 综合性研究 。信息资源管理领域这一 基础研究严重薄弱的现状 不可避免地将 制约 应用研究的深入开展 和 学科的整体理论建设 。 在这一状态下, 以基础研究为主要特征 的 对于信息资源价值问题的系统研究 自然很难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发展 。 科学发展史上的大量史实反复证明这样一个真理: 应用研究领域,尤其是那些 缺乏基础研究的全新领域 ,最终往往形成一种 综合性应用性领域 。 这些领域在其 草创时期 ,为了应付社会应用的现实压力,必然 集中 力量 于应用技术 的开发 。然而, 一旦度过这一阶段, 非但不能排除基础研究 ,反而 只能在扎实而深入的基础研究的基础之上 , 其应用研究 才有可能 有所依据,有所深入,有所突破, 并 有所作为 。 人类的 农业科学 就走过了一个 由 农业生产经验 到零星分散的 农业技术 ,继而又由零星分散的农业技术发展到 系统的,在农业科学理论 (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和 农业科学技术 相互联系相互推进 的基础上 构建起来的 农业科学技术体系 。人类文明史上的 冶金技术 ,也同样走过了一个 由 手工作坊的生产经验 到 冶金技术 ,由 冶金技术 到由 相关的理论 (包括冶金原理等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 技术 、 工艺 共同构建的 冶金学体系 的发展历程 。 就是说,这些 应用性学科和领域只有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实现这两个不同层次研究之间的互动,才能保证本领域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和长期的持续发展。 就世界整体而言,当今人类社会的 信息化建设 和 信息文明建设 的社会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去解决。另外, 信息资源管理 作为一个从实用技术起步不久的科学领域,其 学科建设 和 理论研究 必须 在开展 应用研究 的 同时 , 着力加强 基础研究 和 综合研究 。只有如此,才能有效推进这一领域 科学体系的 系统性 和 整体性 理论建设 。 只有在 系统性和整体性建设 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为社会 信息资源管理实践 中所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 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从而 实现本领域应用研究 的重大突破 。 在现有的有关 信息资源价值 的研究成果中, 图书馆学、文献学 从 藏书价值 和 文献价值 的角度,侧重于 文献信息资源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的价值研究; 情报学、信息科学、经济学、管理学 (特别是其中的 信息资源管理领域 )、 社会学 等学科则侧重于 信息和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 以及 以其 经济价值 为基础 的 政治价值 、 军事价值 、 实用性文化价值 等 实用性 和 功利性价值 的价值研究,而关于 信息资源 的 物质价值、精神价值 和 人的价值 的 全面研究 以及 在 价值哲学 基础上的 信息资源价值论 的 系统研究 则几乎无人问津。 信息资源价值研究这一领域 ,除了 基础研究薄弱 这一问题之外,另一个问题就是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还 长期处于一种分散状态 。目前国内外 从不同学科和角度 所形成的 关于信息和信息资源价值的研究成果 ,不但过于 集中于经济价值 和 以经济价值为基础的实用价值 这一现状外,而且处于一种 极度的分散状态 ,大范围地分散在各个相关领域之中。本书第四章关于信息资源价值论相关领域的沿革与进展这部分内容将对这一分散状态进行全面的描述和展示。与此同时,这一现状也揭示了目前 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 面临着怎样艰巨的 理论整合任务 。 当前 世界范围的社会信息化建设 以及以此为基础的 人类信息文明 的历史发展 ,其 核心问题 是 信息资源 的 科学组织 、 充分开发 和 有效利用 。 没有 科学的理论 ,无以进行 科学理性指导下的社会实践 。实现 信息资源科学组织、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理论前提 是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首先是其中的 信息资源价值理论 的深入发展。 基础研究的严重不足和综合性系统性研究的缺失是信息资源价值研究的突出问题 。 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任何学科任何领域的重大突破 , 无不是以深入的基础研究为前提的。 由于基础研究不足的制约,目前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难有重大突破。 另外,有关 信息资源价值 的 研究成果 目前在各领域各学科 高度分散 的这一现状,必须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如何 加强这一领域的基础研究 ,如何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展开 深入的综合研究 ,如何 整合这些高度分散的价值思想成果 以形成 一整套系 统的关于信息资源价值问题的理论研究体系 是目前 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 所面临的严峻的科学任务。 21世纪是人类社会由 工业文明 全面走向 信息文明 的 文明转型时期 。 世界范围 的 社会信息化进程 是这一时期 最为显著 也 最具有本质性特征 的 历史过程 。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与 社会实践 的形成与发展,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 为本书的 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 提供了现实基础 。 本书的 信息资源价值论 就是在这一基础之上,从 信息资源本体论 和 信息资源价值论 两个方面,对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所做的 纵深层次的延伸研究 。 没有 扎实的 信息资源本体论研究 , 信息资源价值论 就没有坚实的 理论和科学基础 ;没有 充分展开的 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 , 信息资源本体论研究 就将 失去其 科学理论价值 和 现实意义 。 因此,一个 完整系统的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 ,必须 植根于深入的 信息资源本体论研究 的基础之上,形成一个 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 。在这一意义上, 本书的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 实际上是一种 “ 信息资源本体论 -价值论 ” 综合 研究 。 总之,扭转 信息资源管理领域 基础研究薄弱、综合性研究缺失 的不利局面, 构建一个 以 信息资源本体论 为基础 , 以 信息资源价值论 为发展 的完整的 信息资源本体论 -价值论 理论体系 就是本书信 息资源价值论研究 所致力以求的 科学目标 和 理论任务 。 1.摘自 :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 第 30-3 3 页。 2. 为便于理解,同时也为了使文本能够更加准确而充分地表达本研究的理论内涵,使其更臻完善,在此,对原文加注了下划线、粗体字等重点标识,个别文字也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与调整,段落的划分也做了进一步的细化。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2001,1期 4.毕强,杨文祥.21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17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六十二 —— 论述摘录 (18)
pww1380 2018-7-21 17:41
信息文明之光( 13 8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六十 二 ——《信息资源价值论》论述摘录(18 ): 学科特征与理论特色 杨文祥 2018年7月21日星期六 摘录并 整理 2.3.2信息资源价值研究的学科特征与理论特色 本书这一综合性研究在 研究领域 和 学科性质 上,一方面 通过图书馆学的信息资源建设理论 与 价值哲学 的交叉研究构建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与 信息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 密不可分,在此基础之上构成了 当代价值论研究 的一个 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专门领域 。 与此同时, 由于 信息管理 和 信息资源管理 又分别是 信息科学群 和 管理科学群 的 分支领域 ,这样, 信息资源价值研究 又与 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 构建了 内在的结构性联系 。 正如上文所述, 信息资源研究与信息资源建设 历来是 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和图书馆业务实践 的 重要领域 。 图书馆学 关于 信息资源的理论研究和业务实践 ,经历了一个 从传统的 藏书建设 到 文献资源建设 进而发展到 信息资源建设 的历史演变过程 。 这样, 以 图 书馆学的传统理论思维 为起点,从 图书馆学的视角 切入到 信息资源管理 的 信息资源价值研究 是 本书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 的 基本理论特色 。 信息管理 和 信息资源管理 则是 伴随 现代信息技术 和 信息经济 的形成与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研究领域 。 信息管 理 “是指通过收集、传播和运用信息,实现信息价值。亦可理解为通过制定完善的 信息管理制度 ,采用 现代化信息技术 ,保证 信息周转过程高效运转 ,使 信息系统 成为 紧密联系、高度协调、相互配合 的 有机整体活动 。 ” ( 杨斌 .《软科学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260) 就是说, 信息管理 侧重于 信息系统管理 ,通过对 信息系统 的有效管理,实现 信息资源价值 。 而 信息资源管理 则是对 信息资源本身 的 直接管理 。 信息资源管理 的 目标 是 信息资源 的 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 ,通过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以实现 信息资源的内在价值 。 在 信息资源管理 的过程中,必须借助 信息系统 ,只有通过 信息系统 的有效运行,才能实现 信息资源管理 的 管理目标 , 充分实现信息资源价值 。 这样, 信息管理 就构成了 信息资源管理 的 管理手段 和 管理过程 。 就是说, 针对于信息系统管理 的 信息管理 ,为人类社会的 信息资源管理 提供了 管理形式 和 管理手段 。 特别是建立在 基于 电子计算机技术 、 远程通信技术 和 网络技术 的 现代信息技术 基础上的 信息系统 ,由于其 运行速度快 , 信息处理功能强 和 超越时空限制 的 特点和能力 ,能够以 传统信息处理方式 不可比拟的 效率和规模 实现 信息资源 的 社会价值 ,从而有力推进了 当代社会 的 社会发展基础资源 由 物质资源 向 信息资源 的转化 。 与此同时, 由于以 电子计算机技术 、 远程通信技术 和 网络技术 为代表的 现代信息技术 在 图书馆业务实践 的运用 , 特别是由于 信息管理 与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与 图书馆学的文献信息资源研究与建设理论 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 全新的学术景观 。 这一结合不但 有力推动 了 图书馆学的文献资源研究与文献资源建设 向 信息资源研究与信息资源建设 层次的深化 ,而且从此 信息管理 和 信息资源管理 的 理论视野 和 管理实践 也由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和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延伸到 公共服务信息资源管理 。 上述 这三个方面的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 完整 的 信息资源研究 和 信息资源管理领域 。 这样, 在 图书馆学理论 与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深入发展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深入到 信息资源价值 这一研究领域, 是本书这一 关于 信息资源价值论 的研究对当今 信息时代的历史背景 和 科学技术整体发展趋势 这一 时代特色 的 充分反映 。 人类实践的任何实践过程, 其整个过程 都离不开 相关信息资源 的支持 。 无论是人的 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 , 还是人作用于外部世界的 人类行为 ,无不以 自身的 心理机能 为其 内在的根据 。而 人的心理机能 一方面 “ 以 神经系统 为 (其) 物质基础 ” (杨清 .《简明心理学辞典》.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267 ) ,另一方面 则 以 相关的信息资源 和 信息机制 为其 信息基础 。 这样, 人类社会 无限丰富,无限复杂 的 社会现象 和与此相联系的 社会信息现象 无不与 人的心理机能 内在地联系在一起 。 人的 心理机能 不仅是 人体系统信息机制 维系 人体系统 与 外部环境 联系的 基本方式 与 基本功能 ,也是 人类社会系统信息机制 的 内在基础 ,是 植根于 每个社会成员 人体神经系统 的 最内层的基础 。 心理机 能 不但是人的 一切思维 和 社会实践 的 客观 前提、 物质 前提和现实起点 ,而且是 人类思维和行为 的 内在依据 ,伴随 人类思维 和 社会实践 的 整个过程 。 从管理学的视角上看, 任何系统的 信息机制 都是在一定 信息资源 的基础上运行的 。 信息机制 的工作过程 , 就是 对 相关信息资源 的 加工、处理、 传递和运用 过程 。 人体系统的信息机制 同样 如此。 人类社会的信息资源 无论如何复杂,都是 人脑意识 —— 人体内部信息资源系统 , 在其 心理机能 的作用下, 通过 人体系统的信息机制 ,与 外部环境 信息资源系统 互动 的产物 。 与此同时, 人类社会的 信息资源 也 只能在 人的心理机能 的作用过程中,在 人的思维和行为过程 中,在 人的社会实践过程 中 才有可能 发挥其 社会功能 ,实现其 社会价值 。 因此, 在 信息机制 和 心理机能 的 相互关系中 ,在 信息资源 和 人的心理-行为机制 的 互动中 , 分别构建 信息资源 的 本体论 和 价值论 及其 实践应用 的 理论基础 是 本书的理论特色 , 也是 本书与同类研究 的 一个重要区别 。 总之,本书这一 关于信息资源价值 问题 的总体性综合研究 ,是一项 在 图书馆学 、 文献学 、 情报学 、 信息资源管理学 这些与 信息科学 具有内在联系的同族学科与 价值哲学 结合的基础上,与 社会学 、 管理学 、 科学学 、 认识论 、 认知科学 、 心理学 、 行为科学 、 文化学 等 众多相关学科 进行 多维交叉研究与互动 的 跨学科研究 。 这种 多学科交叉互动的跨学科研究 构成了本书的 学科特征 和 理论特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的这一 学科特征 和 理论特色 也正是 信息资源管理 这一 当代新兴研究领域 的 学科特征和理论特色的集中体现 。 【注】 1.摘自 :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 第 28-30 页。 2. 为便于理解,同时也为了使文本能够更加准确而充分地表达本研究的理论内涵,使其更臻完善,在此,对原文加注了下划线、粗体字等重点标识,个别文字也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与调整,段落的划分也做了进一步的细化。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2001,1期 4.毕强,杨文祥.21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19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温士谦先生油脂与植物蛋白学术思想的研究
jxz1963 2017-12-26 15:14
温士谦先生油脂与植物蛋白 学术思想的研究 温士谦先生( 1920.9-2018.9.12 ),天津人,上海大同大学化学系毕业,山东省粮油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是我国老一 辈 油脂与植物蛋白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开拓者之一。 温士谦先生一生著述颇丰,据不完全统计,其中在油脂与植物蛋白方面的学术论文就多达 50多篇(其中作者独著的论文达35篇之多),是一位著作等身的油脂与植物蛋白科学工作者和辛勤笔耕的专家学者。 一、 论文发表的时间跨度和刊物选择 温士谦先生的首篇论文发表于 1947年,即他在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他以“大豆油的新用途”为题目,发表在当时著名的学术刊物《化学世界》上。随后在短短的16年时间内,他在《化学世界》杂志上发表油脂、工业脂肪酸和榨油机械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多达15篇之多,这在当时是高产作家了。 1964-1975年间,一部分重要的学术期刊因“文革”停刊,因而直接导致温士谦先生在这一时段没有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十年“文革”担误了温士谦先生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创新工作,而且抹杀了他在这一时段的学术创作和论文发表。 从 1976年开始,温士谦先生重新回归到油脂与植物蛋白科学研究、试验的工作岗位,回到了发表学术论文的主战场,从这一时段(1976-1994年)开始了他的创作高潮期,主要的油脂学术论文基本上都发表在《油脂工业》、《油脂科技》和《中国油脂》杂志上,数量达26篇之多,其中在《油脂工业》上发表3篇论文、《油脂科技》上发表11篇论文、《中国油脂》上发表9篇论文,1979-1980年《油脂译丛》也发表了篇他的2篇译作。 另外,他在 1984年在《陕西粮油科技》杂志上也发表了5篇学术论文,主要(4篇)是对专著《植物油生产工艺知识问答》的一些知识点的补充内容;同时,在《食品工业》、《中国粮油学报》和《粮食与油脂》上各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 表1 温士谦先生论文发表的刊物统计 刊 名 1947/63 1976/78 1979/85 1986/94 化学世界 15 油脂工业 3 油脂科技 11 油脂译丛 2 食品工业 1 粮油食品科技 1 中国油脂 9 陕西粮油科技 5 中国粮油学报 1 粮食与油脂 1 从 1表可以明显看出,温士谦先生从1947年到1994年的47年时间里,先后在10份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5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有著名的《化学世界》、《中国粮油学报》、《中国油脂》和《食品工业》杂志。其中温士谦先生的集中发表期是在1947-1963年,1976-1985年和1986-1993年三个时间段。 二、 论文涉及的内容及其分类 温士谦先生勤勉博学,对油脂与植物蛋白科学研究全领域都进行过科学研究、试验工作,如榨油机械的科学试验、浸出设备、油脂制取工艺、油脂化学、植物蛋白、油脂综合利用、工业油脂、产品开发,以及油厂管理、通用机械、应用技术、油脂学人和油脂历史事件等,都有他的学术足迹和论文发表。 表2 温士谦先生论文发表的内容及分类统计 论文涉及内容、分类 综述报告 研究报告 评论(述) 简介类 论著 外文翻译 榨油机械 7 浸出设备 2 1 油脂制取 1 3 1 1 1 油脂精炼 1 2 油脂化学 1 植物蛋白 1 7 1 综合利用 1 5 油厂管理 1 1 油脂学人 1 油脂历史 2 产品开发 1 工业油脂 2 通用机械 2 应用技术 3 其他 1 从表 2可以看出,温士谦先生在“榨油机械、油脂制取、植物蛋白和综合利用”四方面论文较多,说明他在这四个方面的学术成果较多。 在榨油机械方面,主要是一些榨油机构造和操作上的研究成果,这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于榨油厂提高出油率的技术难点是很有帮助的,这一时期他主要进行了花生仁、棉籽仁的压榨试验 (坯)的水份和温度对饼内含油量的影响,以及螺旋轴转速、榨螺空余体积压缩比对入料螺旋喂料系数的关系等的系统研究,这是温士谦先生早年(1955-1983年)的主要研究成果。 在油脂制取方面,温士谦先生主要是以《植物油生产工艺知识问答》著作方面的内容为主线,在油脂浸出工艺(大豆、花生和米糠)方面的研究,如对高含油油料(棉仁)采用预榨 -浸出工艺方面的一些探讨、国外油脂制取方法,如水溶法、浸出技术的进展和油厂生产技术的展望上居多。 在植物蛋白的研究方面,温士谦先生更是笔耕不断,先后有 9篇论文,其涉及的油料蛋白品种有大豆蛋白、花生蛋白,其中以花生蛋白的论文较多(6篇)。这与山东花生产量占全国重要比例有很大关系。 在综合利用方面,温士谦先生更是成果累累,他的目光不光紧盯着大豆磷脂,而且还对浓缩大豆卵磷脂生产工艺及设备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如大豆卵磷脂生产设备 —— 卧式薄膜 蒸发器和生产工艺要素的研究,这在国内还是首次。 三、 论文的引用情况 在我们对温士谦先生论文进行分析的同时,我们还关注他的所有论文的引用情况。值得一提的是, LouisL,Richardson,温士谦在1980年在《油脂译丛》第1期上发表的“食用油的脱色白土”和G.A.Zeemoddin,D.C.MallsRnarfunsRao,温士谦在1980年《油脂译丛》第2期“偏酸性亚硫酸钠对米糠的安定作用”两篇学术论文的引用率最高,分别达到175人次和168人次。 四、 论文的统计 附:温士谦先生 主要 学术 著作和学术论文 统计 : 1、 温士谦 .大豆油的新用途.化学世界 , 1947年 第 7期 2、 温士谦 . 脂肪性润滑油 . 化学世界, 1950年 第 4期 3、 温士谦 . 分离精制花生油沉 淀 混浊物的新方法 . 化学世界, 1953年 第 5期 4、 А.М.Жарский, 温士谦 . 关于使用次氯酸盐精炼棉子油的试验 . 化学世界 , 1953年 第 6期 5 、 温士谦 .大豆磷脂体的制造和应用 . 化学世界 , 1953年 第 9期 6、 М.П.Саланений , А.С.Швецов , 温士谦 . 自皂脚蒸馏脂肪酸 . 化学世界, 1954年 第 5期 7、 В.П.Ржехин , Н.И.Погонина , 温士谦 . 大豆制油过程中蛋白质的变性 . 化学世界, 1955年 第 3期 8 、 温士谦 .自动螺旋榨油机的构造和操作上的研究 —— 绞丝的压缩比 . 化学世界 , 1955年第4期 9、 В.А.Масликов , 温士谦 . 螺旋榨油机构造上的几项问题 . 化学世界, 1955年 第 8期 10 、 温士谦 . 自动螺旋榨油机构造和操作上的研究 —— 花生仁 ,棉籽仁的压榨试验( 坯 )的水份和温度对饼内含油量的影响 . 化学世界, 1956年 第 1期 11、 А.Г.谢尔格也夫 , 温士谦 . 由初次清油中制炼磷脂浓缩体 . 化学世界, 1956年 第 7期 12、 И.Ф.别利可夫 , 温士谦 . 大豆制油过程中蛋白质的变性 . 化学世界, 1957年 第 4期 13 、 温士 谦 . 螺旋 榨 油机 构 造和操作上的研究 . 化学世界 , 1958年第2期 14 、 温士 谦 . 动力螺旋榨油机构造和操作上的研究 ——螺旋 轴转 速 , 榨 螺空余体积压 缩 比对入料螺旋喂料系数的关系 . 化学世界 , 1958年第11期 15 、 温士谦 . 分石机在植物油生产中的应用 . 化学世界, 1963年 第 6期 16 、 温士谦 . 立式蒸烘机喇叭式下料口的应用和设计参数的探讨 . 油脂 工业 , 1976年 第 3期 17 、 温士谦 . 立式蒸烘机的工作原理及其生产工艺 . 油脂 工业 , 1977年 第 1期 18、 温士谦 . JY·35型浸出器的研制和生产试验 . 油脂工业, 1977年 第 4期 19 、 温士谦 . 油脂浸出工艺设备和操作上的研究 —— JY·35型米糠浸出器浸出时间与传质系数的推导 . 油脂 科技 , 1979年 第 1期 20 、 温士谦 .略论提高花生饼粕质量及其利用价值的途径 . 油脂科技 , 1979年 第 2期 21、 温士谦 . 卧式溶剂贮罐 (带有球形底盖)容量的计算方法 . 油脂科技, 1979年 第 3期 22 、 LouisL.Richardson, 温士谦 . 食用油的脱色白土 . 油脂 译丛 , 1980年 第 1期 23 、 G.A . Zeemoddin ,D.C.MallsRnarfunsRao , 温士谦 . 偏酸性亚硫酸钠对米糠的安定作用 . 油脂 译丛 , 1980年 第 2期 24 、 温士谦 . 物料衡算在油脂工业技术管理中的应用 . 油脂 科技 , 1981年 增刊 25 、 温士谦 . 圆椎转鼓过滤离心机分离榨油机油渣的生产试验 . 油脂 科技 , 1981年 增刊 26 、 温士谦 . 食用花生粉和花生组织蛋白 . 食品科技 , 1982年 第 2期 27 、 温士谦 .食用花生粉和花生组织蛋白.粮油食品科技 , 1982年 第 2期 28 、 温士谦编 . 植物油生产工艺知识问答 .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1982年6月 29 、 温士谦 . 略论 95型榨油机构造和操作上的几个问题 . 油脂 科技, 1983年 第 1期 30 、 C . W . Blessin, 温士谦 . 脱脂玉米胚粉的制取及其性质 .陕西 粮油科技 , 1983年 第 2期 31、 温士谦 . 《植物油生产工艺知识问答》续编 (一) . 陕西 粮油科技 , 1983年 第 4期 32、 温士谦 . 《植物油生产工艺知识问答》续编 (二) . 陕西 粮油科技 , 1984年 第 1期 33、 温士谦 . 《植物油生产工艺知识问答》续编 (三) . 陕西 粮油科技 , 1984年 第 2期 34、 温士谦 . 《植物油生产工艺知识问答》续编 (四) .陕西 粮油科技 , 1984年 第 3期 35 、 温士谦 . 谈谈油脂的交酯化 . 油脂 科技 , 1984年 第 3期 36 、 温士谦 . 国外食用油脂生产工艺发展前景评述 . 油脂 科技 , 1984年 第 4期 37 、 温士谦 . 加工生产工艺对大豆和花生蛋白营养价值的影响 . 油脂 科技 , 1 984年 第 5期 38 、 温士谦 . 水溶法提取油脂和蛋白工艺综述 . 油脂 科技 , 1984年 增刊 39 、 温士谦 . 关于降低和控制煎炸油脂劣变程度的几点建议 . 油脂 科技 , 1985年 第 4期 40 、 温士谦 .关于溶剂浸出工艺经济技术合理性的探讨——兼论当前预榨工序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中国油脂 , 1986年 第 2期 41 、 温士谦 . 食用脱脂花生粉的制取与应用 . 中国油脂 , 1987年 第 5期 42 、 温士谦 ,刘建国 . 浓缩大豆卵磷脂生产工艺及设备的研究 ——反锥型卧式薄膜蒸发器的研制与生产试验 . 中国油脂 , 1987年 第 5期 43 、 温士谦 ,刘建国 . 浓缩大豆卵磷脂生产工艺及设备的研究 (Ⅱ)——影响磷脂产品质量的诸因素 . 中国油脂 , 1988年 第 1期 44 、 温士谦 , 刘建国 , 樊庆风 .食用脱脂花生粉的制取与应用.中国粮油学报 , 1988年 第 2期 45 、 温士谦 . 略论我国油脂增产途径 . 中国油脂 , 1989年 第 2期 46 、温士谦 .我国第一套预榨-浸出生产线的诞生.中国油脂,1991 年第 4期 47、 温士谦 . 顾毓珍早期油脂科研成果简介 . 中国油脂, 1991年 第 4期 48 、温士谦 .济宁浸出油厂建厂过程简介.中国油脂,1992年第4期 49 、温士谦 .试论油脂浸出厂的技术管理.中国油脂,1992年增刊 50 、温士谦 .可可脂与代可可脂.粮食与油脂,1994年第4期 . 注:温工去逝日期是后面加上的!
个人分类: 趣味人生|3444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六十一 —— 论述摘录 (17)
pww1380 2017-12-2 14:44
信息文明之光(136)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六十一 ——《信息资源价值论》论述摘录(17) 杨文祥 2017年12月2日 整理摘录 (建议对《信息资源价值论》有兴趣的朋友,最好抽出一定时间,系统浏览本博客设在“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类目之下的系列文章:《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以便了解 本研究所采用的诸多 词语 、 概念 在本研究中的 特定学术内涵 ,以免囿于对这些词语在日常语言中的习惯性理解而造成理论上 深入理解的障碍 。) 2.2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2.2.1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研究对象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研究对象   ,   就是 信息资源的价值问题 。 2.2.2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研究内容 一门学科的 研究对象   ,   决定其 研究内容 。 研究内容 是 研究对象的具体展开 。 由于 信息资源价值论 的 研究对象 是 信息资源价值问题 ,因此,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研究内容 就应该包括 信息资源价值的 基本问题研究 、 信息资源价值问题的 基础理论研究 和 信息资源价值问题的 应用理论研究 三个方面。 本书关于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 基本问题研究   ,   讨论了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学术渊源 、 科学基础 、 时代背景 、 研究对象 、 研究内容 、 学科性质 、 研究方法 、 相 关领域与相关问题 等内容。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 基础理论研究   ,   讨论了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 价值论基础 、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 本体论基础 、 信息资源价值论 基础研究 等三方面研究内容。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 应用理论研究   ,   则讨论了 信息资源 价值机制 、 信息资源 价值评价 和 信息资源 价值实践效益评价 等研究内容。 本书的第四部分是 信息资源价值形态研究 ,这部分内容,则是一种连接 基础研究 和 应用研究 的 中间理论环节 和 过渡性研究 。 2.3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研究性质、学科特征与理论特色 2.3.1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研究性质 当今 信息时代 ,人类社会面临的 首要问题 是 社会信息化问题 。 社会信息化 的 核心问题 是 信息资源问题 。 而 信息资源问题 的 核心 就是在 信息资源合理化建设 和 全社会共享 基础之上的 信息资源价值 的 充分实现问题 。 根据初步研究, 信息资源价值 的充分实现   ,   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制约: 应用技术和制度层面因素 的制约; 信息资源价值实践和应用理论层面因素 的制约; 文化环境与基础理论层面的因素 的制约。(参见:杨文祥.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历史回顾与现实任务.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2期) 解决由这三方面不同层次的 制约因素 所产生的现实问题,需要依其 层次和性质 的不同区别对待。 技术、制度因素 方面的问题,需通过 信息技术的开发 和 相关制度的改革 加以解决。 信息资源价值实践问题 ,应在 深化应用理论研究 的基础上,通过 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 的方式加以研究、解决。 而与 文化环境因素 相关的问题,则只能在 深化信息资源价值论 基础理论研究 的基础上,通过 信息文明建设 ,使 传统文化 逐渐走向 现代化、信息化 ,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根据本研究的相关结论, 信息资源价值实现 的 根本手段 ,就 是 知识创新 。 上述解决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和 信息资源价值实现 障碍 的三层次方案,实际上就构成了 知识创新的三个层次 ,即: 技术与制度创新 、 应用理论与信息资源价值实践创新 、 基础理论与信息文化建设创新 。 由此,本书作为 信息资源价值问题 的一项 整体理论研究 ,就可以把自己的研究作出这样一个明确的 定位: 以 基础研究 为主、 应用研究 为辅, 融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为一体 的,对 信息资源价值问题 所进行的 总体性综合研究 。 就是说,在上述 信息资源价值实现的三方面制约因素 中,本书的研究, 侧重于对后两方面因素相关问题 的探讨。 ( “学科特征与理论特色”详见本系列下一篇文章 ) 【注】 1. 摘自 :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 第27-28页。 2. 为便于理解,同时也为了使文本能够更加准确而充分地表达本研究的理论内涵,使其更臻完善,在此,对原文加注了下划线、粗体字等重点标识,个别文字也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与调整,段落的划分也做了进一步的细化。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2001,1期 4 .毕强,杨文祥.21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759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六十 ——论述摘录 (16)
pww1380 2017-9-3 22:31
信息文明之光(135)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六十 ——《信息资源价值论》论述摘录(16) 杨文祥 2017年9月1~3日整理摘录 (建议对《信息资源价值论》有兴趣的朋友,最好抽出一定时间,系统浏览本博客设在“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类目之下的系列文章:《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以便了解 本研究所采用的诸多 词语 、 概念 在本研究中的 特定学术内涵 ,以免囿于对这些词语在日常语言中的习惯性理解而造成理论上 深入理解的障碍 。) 2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基本问题研究 2.1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学术渊源、时代背景与科学基础 2.1.1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图书馆学学术渊源 (详见上篇《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九 ——信息资源价值论论述摘录(15) 》) 2.1.2 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的时代背景与科学基础 近现代科学范式形成和确定以来,人类社会通过 分科的办法 ,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客观世界加以认识,揭示其各种不同的运动形态及其运行规律,取得了伟大的科学成就。以此为理性基础,人类社会实现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历史转变,使人类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以及推动历史发展的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历史水平。 从社会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 工业文明的科学思维和工业技术,主要是作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手段和对自然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手段 。凭借这一手段,人类通过对自然的认识、“征服”和改造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这样, 伴随近现代科学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发达 。 与此相对应 的, 必然是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 这就不可避免地 动摇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基础——自然生态环境 ,形成了 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存危机 。 工业文明这一始料不及的历史后果说明 , 人类社会工业文明的科学思维范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已经走近了历史的尾声 。 二十世纪中叶(1948年), 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 系统论 ,以全新的科学视角打破了以往各学科之间的学科壁垒,从整体思维的角度重新审视世界,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动态发展的真实世界 。 从此,人类的科学思维所面对的,不再是分科之学视角下的那个由于是被割裂的、局部的,片面的,因而是并非真实的世界。 系统论的诞生引发了思维领域的科学革命 。几乎与系统论同时出现的 信息论 、 控制论 以及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突变论 、 耗散结构论 、 协同论 等一系列横断学科,不断充实和完善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不断将这一科学革命引向深入。 横断学科的发展和深化,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特别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跨学科综合研究 ,不断生成一系列 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 。通过这些发展,当代人类社会实现了 科学体系的整体发展 。 工业时代那种 各学科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各自分头发展的科学体系 与当今时代 各学科交叉渗透整体发展的科学体系 , 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两种科学系统 。 这两种科学系统在 认知功能 上,特别是在 整体功能 上,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 当代科学的这一整体发展 ,完成了人类科学史上由 分科发展到整体发展 的历史跨越 。而 这一整体发展的科学体系 ,则构成了 当代人类社会揭示世界本质及其规律,把握自身命运 的功能强大的 思维工具和科学手段 。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突变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有一个共同的理性基础。 这一理性基础一方面表现为 系统论的整体思维和整体发展观 ,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实现这一整体发展和演变的 信息机制 的关注 。 无论是系统的整合、运行、演变、发展,还是各种跨学科研究所形成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抑或在这些联系基础上所形成的人类科学的整体发展,都是在这一 信息机制 的基础上实现的。而 信息资源 的作用和 信息功能 的发挥,则是 信息机制 得以运行的前提 。 于是, 上述经典理论及其科学思维方式结合 图书馆学的信息资源建设理论和社会共享理论 ; 心理学的心理机能理论 ; 社会学和管理学的社会整合理论 ; 价值哲学和文化价值论的相关理论 , 便 共同构成了 本书所讨论的 信息资源本体论 和 信息资源价值论 的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 科学革命的深入,科学思维范式的转变,使 人类社会的价值观 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这一转变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 由单纯对 物质资源和物质技术 的关注,转变为对以 信息资源为基础 的 现代资源系统 和以 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 的 高新技术群 的整体关注 。 其二是 由单纯对 人类社会 物质能力发展 的关注,转变为对 人类社会 全面发展 的关注 。 其三是 由单纯对 人类社会的自身发展和现实发展 的 自我关注 和 现实关注 ,转变为对 人类社会与其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整体发展 和 可持续发展 的 相关关注 和 历史关注 。 人类思维方式和科学范式的这一历史性转折,有力推动了 以 现代信息技术 为主要标志的 新技术革命 的发展。在此基础上, 在社会实践领域形成了以 信息技术 和 信息资源 为基础的 信息产业 为 先导产业 的 高新技术产业群 。 正是在这一产业群迅速发展的现实基础之上, 人类社会启动了并不断迅速地深化着 社会信息化的历史进程 。 如果用当代科学理性来审视 这一进程,其实质就是20世纪中叶所启动的 科学革命和思维革命的深化 及其 向社会实践层面延伸的历史成果 。 这一 历史进程 是在 当代科学思维 的推动下,以 对人类社会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 为条件、为前提的一个 当代人类社会的 社会结构 和 社会发展模式 不断变革的历史过程 。 这一历史进程的启动和不断深化, 将当代人类社会的社会实践 从物质到精神 , 从人类社会的内部实践到人类社会与自身生态环境的互动实践 , 整体地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基础不同, 目前分别处于各不相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然而, 由于人类社会信息化和信息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 ,这些具有不同的历史基础,分别处于各不相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世界各国,自觉或不自觉地纷纷加入到这一 人类社会整体变革和人类历史整体飞跃 的历史进程之中。这一历史进程就是 世界范围的社会信息化进程 。 根据历史的经验,任何一次历史巨变,都不可避免地是一个漫长而复杂,曲折而坎坷,有时甚至需经过多次反复的历史过程。尽管如此, 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 正如在本书绪论中所强调的那样, 21 世纪将是人类社会完成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整体飞跃的时代 。在这一历史条件下, 社会信息资源 的科学组织、建设、管理和有效开发利用, 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任务,而且是每一位社会成员所无从回避的现实问题 。 这就是说, 在 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社会条件下 ,人类社会上至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国际组织与国际社会,下到每一位社会成员,其 社会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 ,完全建立在基于 相关信息资源 的 价值实践与价值实现 的现实基础之上 。 本书关于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研究 ,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展开的。 【 注】 1. 摘自 :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 第25-27页。 2. 为便于理解,同时也为了使文本能够更加准确而充分地表达本研究的理论内涵,使其更臻完善,在此,对原文加注了下划线、粗体字等重点标识,个别文字也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与调整,段落的划分也做了进一步的细化。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2001,1期 4 .毕强,杨文祥.21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九 ——论述摘录 (15)
pww1380 2017-6-22 15:03
信息文明之光(132)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九 ——《信息资源价值论》论述摘录(15) 杨文祥 2017年6月21日整理摘录 (建议对《信息资源价值论》有兴趣的朋友最好抽出一定时间系统浏览本博客设在“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 类目之下的系列文章:《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以便了解 本研究所采用的诸多 词语 、 概念 在本研究中的 特定学术内涵 ,以免囿于对这些词语在日常语言中的习惯性理解而造成理论上 深入理解的障碍 。) 2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基本问题研究 2.1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学术渊源、时代背景与科学基础 2.1.1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图书馆学学术渊源 一位图书馆学学者为何要开展 信息资源价值论 研究,这是本书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研究首先要面对并需作出充分解释和论证的理论问题。 本书的 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 立足于图书馆学文献资源建设和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的基础之上,是图书馆学这一传统理论在信息和知识时代这一历史背景下向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学术延伸。在此, 图书馆学理论及其学术思想与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图书馆实践活动源于对文献的保存和以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目的的文献流通和交流的社会需要 。而文献得以形成、存在和发展的技术前提一是文字的产生,二是与一定的物质载体相对应的信息记录技术的发展。因此,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史和信息技术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使人类拥有了系统完整地记录、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基本手段 。凭借这一技术手段,人类文明发生了质的飞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从此, 人类文明便区分为 史前文明 和“ 有史以来 ”,即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文明两大阶段 。 文字 的产生,源于人类对 文明成果的记忆 和 文化交流 的现实需要 。 因此,文字一经形成, 人类文明成果 的书面记载 和以此为基础的 社会信息交流活动 便顺理成章地开展了起来。 通过文字对人类文明成果 (包括人类的思维活动成果和社会实践活动成果两方面) 的记载,构成了 人类文明的可靠记忆 和 社会信息传播的有力手段 。 通过这一记忆,人类文明得以沿历史长河的时间纵线进行世代的积累和传承;而通过对人类文明的文字记录(文献)在一定空间的横向传递和交流,实现了人类文明和社会文化的广泛传播 。 这种对人类文明的 纵向传承 和 横向交流 ,构成了 人类文明历史积累 和 社会发展 的两大方面,而 这种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纵向传承和横向交流,便构成了人类社会图书馆活动的全部实践内容 。 因此, 如若撇开各历史阶段 社会 对 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 在 社会需求 、 历史条件 以及 社会形态 等外在方面的具体限定 , 就其本质意义而言,人类社会的 图书馆实践活动和图书馆事业 与 文字的起源 具有同样久远的历史 。 图书馆活动 和与其相关的 文献记录 和 文献信息交流活动,自从在人类历史上出现那天起,便始终和信息技术休戚相关,与人类文明同步发展 。而 作为 揭示这一事业的历史规律 , 为其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的 近现代图书馆学 ,发展至今也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 透过图书馆历史发展实践和图书馆学学派及其学术思想流变纷纭复杂的表象(实践层面的社会现象和理论层面的文字表述形式)我们可以发现, 无论是图书馆学学术思想源流与其历史走向,还是世界图书馆实践的历史发展历程,二者始终坚持着同一个 历久而弥坚的价值取向 。 这一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 就是对 人类的信息资源 ,特别是对其中的 知识资源的价值认定 与 价值实现 。 图书馆对 信息和知识资源价值实现 的 基本社会形式 就是 信息和知识资源 的 社会共享 。 在人类社会 信息化进程 日益深化的今天 , 实现 将人类在其整个人类文明史上所创造和正在创造的 全部 信息-知识资源 充分地 进行 全人类共享 的这一 理想目标 ,在人类历史上 第一次 具备了 理论上和现实上 的 可能 。 就 社会信息资源管理 的角度而言, 如果说, 人类文明 的 本质意义 在于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开发和利用人类自己所创造和积累的 信息资源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造、丰富和发展这一资源的话,那么, 图书馆 的 本质 则是 人类社会 以 信息资源共享 为 基本机制 和 手段 ,对 人类文明的历史成果 —— 社会文化信息资源 进行历史传承、社会交流和创新发展的 社会媒介 。 正因其如此, 实现人类信息资源全社会共享 的 社会理想 是 人类社会图书馆事业 的 最高社会宗旨 和 终极历史目标 。 上述 这一社会理想的实现 ,是 人类社会信息资源价值充分实现 的 历史条件 与 社会前提 。 作为 信息技术的产物 和 人类文明的成果 , 图书馆 自形成至今,始终作为 人类文明的历史传承媒介 , 社会文化的交流中枢 和 人类社会的精神家园 而存在于世 。 图书馆 的 直接作用 与 社会功能 ,便是作为 人类文明成果 —— 人类社会历史文化信息资源 的 物质载体 和 社会开发利用手段 ,对人类社会的 文献信息资源 进行 组织、存储、传播、交流与开发利用 。 图书馆 就是 在这种组织、存储、传播、交流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具体活动中,在实现 自身的社会价值 的同时,不断 在社会和历史所能够提供的现实基础和历史条件下 ,努力实践其 全社会共享信息资源 的 社会理想 ,尽其所能, 最大限度地 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价值 。 人类文明 便是在这一 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 的过程中,在 信息资源价值 不断创造 和 不断实现 的 历史过程 中得以 积累和传承 ,以至 薪火不断,生生不息,并不断实现 文明层次上 的飞跃和提升 。 根据本书作者的理解,在 世界图书馆学界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学术影响的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 的 图书馆学五定律 , 就是对图书馆上述社会理想的 确切反映 。 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 尽管其语言十分简易平实,然而却系统而深刻地揭示了以“书”为代表的 社会信息资源的价值 (书是为了用的)、 信息资源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 (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 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与社会职责 (节省读者的时间)以及 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 正是 基于对阮冈纳赞图书馆五定律的这一理解 , 本书作者曾多次 在讲授图书馆学理论的课堂上和相关的学术会议上 提出这样一个观点 : “ 人类社会的信息时代和信息-知识社会 源自于 图书馆 。就是说, 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 是从 图书馆 中走出来的——从历史走向今天,从图书馆走向全社会 。 在 图书馆 , 人们是 以读者的身份 对 以图书为表现形式的 社会信息资源 加以开发和利用 ,而 在 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 , 人们是以 社会成员的身份 对 社会信息资源 加以开发和利用 。在 社会信息资源和人之间的价值关系 的角度而言, 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 。 在 图书馆 和 读者 之间的关系 上,只有 在读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情况下,才能够成为 一个读者 从而构成 图书馆的构成要素 之一 ;而 在 信息和知识社会 与其 社会成员 的关系上 ,只有 在人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情况下,才能够成为 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从而取得 信息人的社会资格 ,构成 信息-知识社会的构成要素 之一 。 就是说, 具有一定的知识修养与信息素质 , 在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上进行 求知创新 是 图书馆 和 信息-知识社会 对人的 共同要求 。 因此 在理论上 可以说, 图书馆的社会实践 是 信息和知识社会人类实践 的 历史先声 与 社会雏形 , 信息-知识社会 则是 图书馆 在 信息文明时代 的 社会化形态 。” 正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我们有理由认为, 当今世界的 信息时代和信息社会 , 就是阮冈纳赞所说的“ 图书馆是发展着的有机体 ”在迅速发展的以 信息资源 为开发利用对象的 现代信息技术 的推动下,在当今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 社会组织形态 。 就是说, 在这一理论意义上,整个 信息社会 这一 社会环境 就是一个开放的,没有围墙的,宏大无比的图书馆 。 这样, 本书的 信息资源价值论 研究 就是在这一 大图书馆的社会环境 下进行的 ,本书所得以建构的 信息资源价值理论 ,也是 在 图书馆学学术思想源泉 的浇灌下萌生和发展起来的 。 人类的 信息交流 ,须 以一定的 技术手段 为条件 。 这一手段就是 信息技术 。 现代信息技术 的高度发展,为 图书馆社会理想的实现 提供了强大的 技术手段 。上文所谈到的 实现 信息资源全社会共享 的 可能性 , 就建立在这一 技术基础 之上 。 传统社会的 农业技术 和 工业技术 , 其主要功能在于 以 物质资源 为对象,对 物质资源 进行开发、加工和利用 ,因此, 可称之为 物质技术 。 而 信息技术 , 其主要功能则在于 以 信息资源 为对象,对 信息资源 进行组织、开发、加工、处理和利用 。 以 电子计算机技术 、 卫星通信技术 和 网络技术 相互融合构成的 现代信息技术体系 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社会具备了对海量信息进行记录、存储、组织和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实时传递的技术能力 。正是 在这一 技术基础 之上,以 信息技术的研发 、 信息设备的制造 和 信息内容(信息资源)的提供服务 为 基本功能 的 信息产业 在二十世纪后半期获得了迅速发展,并逐步成为 当代社会发展的先导产业 。 也正是在 信息产业 迅速发展的 现实基础 之上,人类社会 启动了 并 不断迅速地深化 着 社会信息化 的历史进程 。 社会信息化 的 实质 是,在 现代科学技术 的推动下,人类社会从 传统的物质型文明 开始走向 以 现代信息技术 为手段,以 信息资源 为基础资源,以 信息-知识经济 为经济形态,以 信息文化价值观 为观念形态,以 信息文明 为 人类文明内涵 的 历史转型 过程 。 这就是说, 伴随人类社会的 信息化进程 , 人类文明 也开始进入一个 新的历史文明时期 —— 信息文明 。 根据本书的研究, 无论是当前的 社会信息化建设 还是长期的 信息文明建设 ,其 基本前提 都是 信息资源 的 全社会共享 和 信息资源价值 的充分实现 。 这样, 在 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 和 信息资源价值的充分实现 这一基点上,人类几千年文明史中的 图书馆实践 便与当今世界的 信息化进程 建立了牢固的 内在联系 。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历程中, 越是进入到 先进的和高级 的 社会发展形态 和 社会历史进程 ,其 社会实践 就越需要 科学理论 的 理性指导 。 信息化建设 作为当代人类社会 最为现代的 社会发展形态 和 历史进步过程 ,显然比 其它任何历史阶段的社会实践 更需要学术界的参与 ,以便为其提供 学术理性 和 科学技术 的支持 。 图书馆学界 ,由于其 专业本质 即在于为 信息交流 和 信息资源共享 提供 理论模式 和 技术手段 ,因此, 凭借这一 专业优势 ,必然得风气之先,在 信息资源建设 和 信息资源管理 领域进行了大量的 开拓性的理论建设工作 。 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 是当代社会信息化建设的 核心任务 。 目前在 信息资源管理领域 为此而开展的 应用层次的研究较多,成果也较为丰富 。然而, 深层次的 基础研究 和 集 基础研究 和 应用研究 为一体的 系统的综合研究 则严重不足 。 信息社会的本质 和 信息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 其 现实基础 就是 信息资源 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 , 而其 理论基点 就应是 信息资源价值 的充分实现 。 本书 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 的 目的 , 就是 试图 从关于 信息资源 和 信息资源价值 的 基础研究 入手,通过各相关学科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在 基础和应用 两个层次上进行综合研究,从而实现对 信息资源价值问题 的系统的 理性把握 。 信息资源研究 与 信息资源建设 历来是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和图书馆业务实践的重要领域。 图书馆实践活动的全部历史,就是一个人类社会 信息和知识资源 的组织、建设和开发利用的历史 。 图书馆学 关于信息资源的理论研究和业务实践历程 , 具体经历了一个 从传统的 藏书建设 到 文献资源建设 进而发展到 信息资源建设 的历史演变过程 。 如果说 古代图书馆 的历史实践侧重于社会信息和知识资源的 保存、积累和组织 的话,那么 近现代图书馆 则在古代图书馆社会实践的历史基础上,更强调对公共信息和知识资源的组织建设和社会利用 。 在人类社会进入到 由 工业文明 走向 信息和知识文明 的历史转型和过渡时期 ,在人类社会的 社会信息化进程 不断深化的今天 , 信息和知识资源 对人类社会的 基础性资源作用 日渐明显, 图书馆 在 社会信息和知识资源组织建设和开发利用 中不可替代的 社会功能 必将逐渐为全社会所关注 。 这样, 以人类社会的 图书馆事业 和 图书馆社会实践 为研究对象的 图书馆学 就不能不将关于 社会信息和知识资源 及其 科学管理 的研究列为 当代图书馆学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 重点内容 之一 。本书的 信息资源价值研究 就是 图书馆学 在这一领域所进行的具体的理论建设实践 。 摘自 :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 第21-25页。为便于理解,在此对原文加注了下划线、粗体字等重点标识,个别文字和段落划分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2001,1期 4 .毕强,杨文祥.21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764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八 ——论述摘录 (14)
pww1380 2017-4-24 14:14
信息文明之光(131)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八 —— 《信息资源价值论》论述摘录( 14 ) 杨文祥 2017年4月24日整理摘录 ( 建议 对 《信息资源价值论》 有兴趣的朋友最好抽出一定时间系统浏览本博客设在“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类目之下的系列文章: 《 信息资源价值论 学术思想诠释 》 , 以便了解 本研究所采用的诸多 词语 、 概念 在本研究中的 特定学术内涵 ,以免囿于对这些词语在日常语言中的习惯性理解而造成理论上 深入理解的障碍 。 ) 1.6 本章(绪论)结语 总之,本书的 信息资源价值论 研究是在 图书馆学信息资源建设理论 的专业基础之上,在当代人类社会由 工业-半工业文明 向 信息-知识文明( 信息文明 的描述性称谓 ) 转型和人类社会的 信息化、全球化历史进程 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形成和展开的一项学术研究。 信息资源 是当今时代 信息-知识社会 的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 基础资源 ,也是人类 信息文明建设 的 现实基础 。 信息资源管理 则是 信息-知识社会 社会管理 的 核心领域 。 信息资源价值论 研究的科学目的在于为人类社会的 信息资源管理 和 信息资源价值实践 提供 具有21世纪历史高度 和 信息文明的文明高度 的 现代理性支持 , 其学术意义不容忽视 。 信息资源价值 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实现的,必然与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内在相联。由此决定了 信息资源价值论 研究必然是一项 由 众多相关学科相互交叉 的 多学科综合研究 。具体而言,本书的 信息资源价值论 研究是一项 以 基础研究 为主,以 应用研究 为辅, 融基础和应用为一体 的对 信息资源价值问题 所进行的 整体性综合研究 。 本书的 信息资源价值论 研究通过对 信息资源 与 人的本质 、 人的价值 及 价值实践 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通过对 人类的信息资源价值实践 与 信息文明建设 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深入探讨,系统阐述了 信息资源与人 、 人类社会 、 人类文明 和 人类社会未来发展 之间的 价值关系 ,由此构建了一个具有鲜明理论特色的 关于 信息资源价值问题 的 完整的理论体系 。 摘自 :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 第16-17页。为便于理解,在此对原文加注了下划线、粗体字等重点标识,个别文字和段落划分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2001,1期 4 .毕强,杨文祥.21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351 次阅读|0 个评论
会议通知: ”第七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会议“将在北京召开
wangdh 2017-3-27 15:40
“ 第七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会议暨孙儒泳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第一轮通知 为促进我国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发展和学术交流,并庆祝我国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与教育的奠基者孙儒泳院士90寿诞,“第七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会议暨孙儒泳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将于2017年9月15-18日在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校内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育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 1. 会议内容 1 )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学术交流。 现向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工作者征集论文摘要。格式参见《兽类学报》论文摘要格式。 2 )本次会议在9月15日下午安排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技术和方法培训班,免费参加 3 )本次会议将评选2017年度全国优秀动物生理生态学优秀青年学者,请申请者将个人简历、5篇以内的代表性论文(PDF文件)发给会务组牛翠娟(cjniu@bnu.edu.cn) 4) 为鼓励研究生参会,本次会议将评选研究生优秀报告人和最佳墙报。 2. 会议时间和日程安排 2017 年 9 月 15-18 日。 15 日:全天报到 (15日下午安排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培训,免费) 16-17 日:学术报告 18 日:离会。 3. 会议地点 住宿地点: 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等(地址、房间价格及北师大周边宾馆情况详见第二轮通知) 会议地点:待定(地址详见第二轮通知) 4. 会议注册费 会员代表¥ 1100 ; 学生代表 ¥ 900 ; 另: 家属参会需要注册,注册费: ¥ 900 。如果不参会,可以单独购买会议餐卷 。 5. 会议相关注意事项 北京市住宿较为紧张,需要参会代表尽快回复,以便统计并预留宾馆房间数量。请有意向参会的代表在3月25日前返回会议回执,有需要住单间的代表请在回执中注明。京师大厦就在北师大校园内,是最方便、住宿条件较好的四星级宾馆,因房间数量有限,可能没法满足所有代表入住。我们的住宿安排将按回执时间顺序确定。未及时返回回执的代表,临时决定参会的代表,原则上自己解决住宿,会议秘书处将尽力协助。 其他具体事项详见第二轮通知发布。 6. 会议联系人 负责人: 牛翠娟、刘定震、张立 摘要联系人:张文逸。邮箱: Zhangwenyi@gmail.com 回执联系人:刘煜昆,邢康南 邮箱: liuyukun_93@163.com 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 二零一七年三月八日 会议回执 姓名 单位 性别 住宿意向(单/合) 职称 E-Mail 电话 申请学术报告或墙报回执 姓名 单位 报告意向(口头/墙报) 报告题目 职称 E-Mail 电话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9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七 ——论述摘录 (13)
pww1380 2017-3-7 20:29
信息文明之光( 12 9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 七 ——《信息资源价值论》论述摘录(1 3 ) 杨文祥 201 7 年 3 月 6 日整理摘录 1.5 对相关术语、概念和有关问题的说明( 3 ) ⑦系统世界: 根据系统的观点,世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 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可分的层次系统。这样,世界就是一个由无限可分的系统所构成的完整的系统世界。 即 系统世界 就是 在 系统观视野 中的关于世界的一个完整图景 。 ⑧价值信息前提: 当代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 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H. A. Simon)认为,人的思维和行动都有其相应的 价值前提 和 事实前提 。 价值信息 是指 能够 与主体内在的价值观念相匹配 , 引发其价值共鸣 从而 形成动机 引发相应行为 的信息 。 在一般情况下, 价值信息前提 与 价值前提 可视为同义。但 本书作为信息资源价值研究的专论,因此刻意强调 价值信息前提 ,其目的在于强调在 价值前提 中, 相关 信息资源 ,即 价值意识信息资源 所具有的 功能和价值 。 ⑨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 这是本书为阐释信息资源价值的理论需要而建立的两个概念。 物质实践 是指 人为了 创造物质价值 而进行的实践活动 。 而 精神实践 则 是以 创造精神价值 为目的的人的实践活动 。 人的实践 无论是物质实践还是精神实践 ,都需要在 相关信息资源 的参与之下才能够进行。特别是 精神实践 ,主要是在 信息资源 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 ⑩精神资源和心理资源: “ 精神资源 ”和“ 心理资源 ”均指信息资源。这是为了分别从人的精神活动、精神现象和心理活动、心理现象这两个角度揭示信息资源的价值和价值过程而对信息资源的不同称谓。 精神活动和心理活动实际上是人的同一种活动,是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人的内心活动的描述和揭示。 根据本书的研究, 人的意识活动的本质是人体系统的信息机制的运行过程 。 这一过程的产物和结果就是 构成人的意识的主观信息资源 。 主观信息资源 借助一定的 信息技术 ,便可由 人脑的内在信息资源 转化为 外在信息资源 ,即转化为外在的 客观信息资源 。这种 客观信息资源 就是目前人们在一般情况下所说的 客观知识 或 社会信息资源 。 无论是 精神活动 还是 心理活动 ,都是人的 意识活动 在不同角度和不同认知领域的具体称谓,都是以 主观信息资源 为存在基础的 人的意识 的表现形式 。 因此, 信息资源 从 精神活动的角度 便可称为 精神信息资源 ,简称 精神资源 ;而从 心理活动的角度 则可称为 心理信息资源 ,简称 心理资源 。 精神资源 和 心理资源 是人类实践的 内在基础 ,同时也是 人的价值活动 的 内在依据 。 摘自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第 1 5 -1 6 页。为便于理解,在此对原文加注了下划线、粗体字等重点标识,个别文字和段落划分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2001,1期 4.毕强,杨文祥.21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0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六 ——论述摘录 (12)
热度 1 pww1380 2017-1-1 18:42
信息文明之光( 12 8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 六 ——《信息资源价值论》论述摘录(1 2 ) 杨文祥 201 7 年 1月1日整理摘录 1.5对相关术语、概念和有关问题的说明( 2 ) ④心理机能 :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 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一译荣恩,或译容格)把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列为人的四种基本的 心理机能 。 本书 (《 信息资源价值论 》) 认为,所谓 心理机能 , 就是通过认知、情感、 感觉、直觉、意愿、 意志等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而实现的人类意识的心理功能, 即人类意识处理心理信息的能力及发挥这一能力的过程 。 ⑤机制: 原指机器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现已广泛为众多学科领域所借用。本书 (《 信息资源价值论 》) 用 “ 机制 ” 一词 来 阐明心理、管理等领域的相关现象,这就意味着人类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已经从对现象的描述深入到对 本质 及其规律 的把握和说明 。 ⑥ 信息、信息内容、信息过程和信息机制: 依据对系统论理论的理解,本书 (《 信息资源价值论 》) 认为 信息 是一种既不同于物质,也不同于能量的 决定客观事物存在 的第三种 基本因素 。 物质、能量 和 信息 构成了系统的 三种基本要素 ,与此同时也就构成了 决定世界 客观存在 的 三种基本因素 和相应的 三种存在形式 。 物质 构成了系统世界的 存在实体 ,即 事物(系统)是否存在 取决于 物质 ; 能量 构成了系统世界 运动与变化的动力 ,即 客观存在的事物(系统)能否运行 及运动的程度 取决于 能量 ; 而 信息 则构成了事物系统的 存在形式和运动方式 ,即 系统以何种形式存在,以怎样的方式运行 、 发展 与演变 取决于 信息 。 具体而言,一方面 信息 决定着系统的内部结构方式 , 一个原子,其内部基本粒子的组合方式决定它构成哪一种元素;一个分子,其内部原子的组合方式决定它构成哪一种物质;而一粒生命细胞,其 生物基因所储存的 遗传 信息 则决定这一细胞经过若干次分裂后最后所形成的生命体是一粒细菌,一株植物,一只昆虫还是一头巨象 。 另一方面, 信息 决定着系统的运动变化方式和运行规律 。从 宇宙天体的运行方式和运行规律 到一只 山兔的行为方式及其生物活动规律 都是如此。甚至 一个孩子的音容神态、动作方式、行为姿态往往能看到其父母或其他前辈的影子,其中的内在原因,归根结底取决于其 遗传信息 和相关的 信息机制 。尽管这其中的一些具体环节尚需实证科学的确证,但系统科学为我们所提供的 系统思维 及 《 信息资源价值论 》 据此提出的上述 科学假说 在基本方向上是 毫无疑义的 。 另外, 信息 还决定着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 联系和联系方式, 即 相互作用方式 ,同时决定着 系统与其外部环境 之间的 联系和联系方式 及 相互作用方式 。 即 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 , 首先是 信息 的交换和 信息 联系 。 一切其它的联系都是在信息联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要受到信息联系的制约 。 信息 发挥这些 决定作用 和 联系作用 的过程 , 就是 信息机制 的运行过程 。 就是说, 信息 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是一个 信息交换 和 信息联系 的过程, 这一 信息过程 , 就是 信息机制 的运行过程 。 因此, 相对于系统而言, 信息 、 信息过程 和 信息机制 是同义的 。 另外, 信息机制 和 信息过程 是一个 有意义的过程 。 如果失去了 信息过程 所承载和传递的 意义 ,那么这一 信息机制和过程 就不会具有任何 实际功能和效应 。 信息过程 所承载和传递的 意义 就是 信息内容 。 这样, 信息机制、信息过程 和 信息内容 三者之间就必然是这样一种关系 : 信息机制 决定 信息过程 的运行; 信息过程 是 信息机制 的 存在形式和运行方式 ,同时也是 信息内容 的 传递方式 ; 信息内容 决定和实现 信息机制 和 信息过程 的 功能和效应 。 就是说, 信息机制 、 信息过程 和 信息内容 是 信息 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 ,而 信息 就是由这三个方面建构的三位一体 。 即 信息 是由 信息机制 、 信息过程 和 信息内容 三方面因素建构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 摘自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第 1 4 -1 5 页。为便于理解,在此对原文加注了下划线、粗体字等重点标识,个别文字和段落划分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2001,1期 4.毕强,杨文祥.21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827 次阅读|2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五 ——论述摘录 (11)
pww1380 2016-11-13 17:59
信息文明之光(127)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五 ——《信息资源价值论》论述摘录(11) 杨文祥 2016 年 11 月 13 日 整理摘录 1.5 对相关术语、概念和有关问题的说明(1) ⑴关于术语与概念 概念 是一门学科 理论体系建设的 基本单元 。 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 ,就其语言形式而言, 实际就是在一批 相关概念 的基础上,由 关于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 以及在此基础上 对各相关概念内在联系的阐释 所构建的 逻辑关系明晰的知识系统 。 而 术语 则是 对相应概念的 文字表述 和 规范形式 。 概念和术语体系是否系统 , 术语的文字表述是否规范 ,是一门学科 成熟水平 和 理论完善程度 的 标志之一 。 关于概念和术语的讨论一般在正文的有关章节内进行。但由于 本书的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是一个从 图书馆学 的视角,在 图书馆学、信息资源管理、价值哲学 等相关学科 交叉渗透,相互结合 的基础上刚刚起步的崭新研究领域 ,而 本书作为这一领域的一项 总论性的综合研究 ,既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建立起一个由一批 界定准确、表述明晰规范 的 概念和术语 构建起来的 概念和术语体系 , 又不可能本末倒置,弃总体理论框架的研究于不顾而在概念和术语的讨论和辨析论证上占用大量的篇幅,投入过多的精力 。为避免 由于概念不清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和歧义 ,在此把正文中出现的 有关概念及其文字表述形式 从本书的研究角度作出必要的说明。为方便阅读,尽可能在正文中有关概念出现的地方加以标注。 对相关术语说明如下: ①信息思维方式 : “ 信息思维方式 ”是西安交通大学邬焜教授在其《信息思维:信息时代的全新思维方式》一文中所提出的概念。 信息思维方式 是一种建立在 信息观念 基础之上的新型思维方式。 邬焜教授对此的解释是:“信息观念乃是人们将信息作为一种区别于实体和能量的基本存在,以及对其本质、存在方式、意义和价值所作的一般性理解、规定和认识。而依据相应的理解、规定和认识,从现存事物的结构和关系模式、演化程序和过程模式中,去把握和描述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属性的方式和方法,将现存事物的结构、关系、过程作为信息的载体或符码,并由此破译出其中蕴涵着的关于事物的历史状态、现实关系、未来趋向等间接存在的内容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将现实对象物或信息再行人为符号化,并赋予其特定的代式关系的方式和方法便构成了 信息认识方式和信息思维方式,亦即信息思维 。” 【参见:邬焜.信息思维:信息时代的全新思维方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3-48】 本书认为, 信息思维方式的本质 在于在对 信息的 中介功能 这一基本功能 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 观察世界和思考问题的 思想方式 和 思想方法 。 这一思想方式方法与 系统思维方式 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 对系统的形成、存在和发展具有机制性和功能性的联系 。 本书对“ 信息思维方式 ”的这一阐释是一种 在 信息思维的基本性质 、 基本功能 和 基本特征 等方面对 信息思维 这一概念所进行的理论层次的阐释 ,而上述邬焜教授对“ 信息思维方式 ”的解释,则是 对 信息思维过程 在技术层次上的一种细节性的具体描述 。 二者不但是 一致 的,而且是 相互补充 的,分别从 理论和技术两方面 对 信息思维 这一概念进行了解释,构成了理论与技术的统一 。 ②系统思维方式 : “ 系统思维方式 ” 是一种把世界和世界万物都视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 。在这里,系统就是整体,整体也就是系统,二者是同义的。 系统思维 的 主要特征是 把世界的形成、存在和发展变化视为 系统的形成、存在和发展变化 ,并 在系统内部各要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 中,在 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 中去揭示世界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 系统思维方式 与 信息思维方式 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 系统思维 强调整体 ,而 信息思维 强调联系 。 而 相关要素 相互联系 的结果就是 系统的整合 。 整合 既是 系统 形成的 基本条件和生成方式 ,同时也是 系统 的 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 。 没有 信息的 联系机制 和 联系功能 (中介功能), 便无以实现 系统的整合 。 而 没有 系统的整合 ,便没有 系统这一整体 的存在 。 这样就把 信息的中介功能 和以此为基础的 中介观 蕴含于 系统的整体观 之中,从而使人们基于对 信息的 联系机制 和 中介功能 的认识所形成的 中介观 构成了 系统思维的整体观 的题中应有之意 。 这样, 信息思维 便构成了 系统思维 的一个具体的思维形式 。 ③机能系统 : 正文中的“ 机能系统 ”是指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神经心理学创始人鲁利亚在其关于 脑的机能系统结构理论 中所确立的概念。 鲁利亚教授对这一概念的解释是:“‘机能’这一概念至少有两种主要的用法:一种用法是叙述特殊细胞和器官的机能,如说,分泌胆汁是肝脏的机能,分泌胰液是胰腺的机能,发放运动冲动是贝茨锥体细胞的机能;另一种用法则是指谓那种有诸多细胞、组织的器官综合参与的‘机能系统’的复杂过程,如消化、循环和呼吸的机能。” 鲁利亚认为,“‘机能’的这种系统结构不仅是很简单行为活动的特点,也是更复杂的心理活动形式的特点。知觉、记忆、认知、运动、言语、思维、书写、阅读、计算等远不是孤立的能力,不能理解为有限细胞群的直接机能,不能定位在一定的脑区。它们全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来源是社会的,其结果是复杂的、中介的。它们都依赖方式、手段的复杂系统,这种事实要求我们把基本形式的意识活动当作最复杂的机能系统来看待。” 【(苏)鲁利亚,等. 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基础.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76,77. 转引自:邬焜. 试论人的信息活动的生理基础. 哈尔滨师专学报, 2000 (4):21-28】 摘自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第12-14页。为便于理解,在此对原文加注了下划线、粗体字等重点标识,个别文字和段落划分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 .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 —— 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 ,2001 , 1 期 4 .毕强,杨文祥. 21 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476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四 ——论述摘录 (10)
pww1380 2016-10-5 12:56
信息文明之光(124)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四 —— 《信息资源价值论》论述摘录( 10 ) 杨文祥 2016 年 10 月 5 日 整理摘录 1.4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研究思路与内容体系结构 (五) 《 信息资源价值论 》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这三部经典理论中关于信息和信息机制的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来源和科学思维基础,通过对信息和信息资源本质的探讨和揭示,通过对信息和信息资源的属性和功能的系统阐述,特别是通过对信息机制的深入分析,展开 关于 “信息资源”本体论 的理论研究。 信息资源价值问题 还涉及到 价值 这一 “无比复杂” 和“无穷的困难”,数千年来悬而未决的历史难题 。( 引号内所引的是日本经济学权威学者左右田喜一郎博士语。转引自:牧口常三郎著;马俊峰,江畅译 . 价值哲学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第 6 页,原版序言。 )显然,这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而 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 又无法回避的“理论天险”。 本书试图通过多 学科交叉互动 , 同时向三个维度发展和深化 的研究方法,对这一历史难题和现实课题进行探讨: ⑴ 信息资源概念 的出现,引发了 现代资源观 的形成。而 现代资源观 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将引起 价值观 在当代历史条件下的演化 。在此基础上,探讨 信息时代和知识型社会历史条件下的 文化价值观 ; ⑵在对 当代哲学价值观 进行学术思考的基础上,探讨关于 信息资源的 价值论体系 ; 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发掘 信息资源的价值实践 与 信息时代文化价值观 和 信息文明建设 的内在联系,以此深化关于 信息资源的理论研究 。 人的心理机能 是 人类社会系统信息机制 的基本形式,是人类社会无限丰富,无限复杂的 信息现象 的 最内层,也是最深层的 内在基础 。 心理机能 又是 人类思维和行为 的 内在基础 ,是 一切社会实践的前提和起点 。 信息资源 只能在 人的思维和行为过程中, 在 人的社会实践过程 中,才有可能 发挥其社会功能 , 实现其 社会价值 。 因此, 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 , 必须在 信息机制 和 心理机能 的相互关系中进行深入探讨,以此建立 信息资源本体论 和 信息资源价值论 的理论基础。 信息资源本体论研究 是其 价值论研究 的理论基础, 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 则是其 本体论研究 的发展、深化和理论归宿,通过 价值论研究 最终实现 本体研究 自身的理论价值。 本书通过 信 息资源本体论 和 价值论 两方面的综合研究,构成 信息资源价值论 的整体理论结构 。 没有以具有一定深度的 本体论研究 为基础的 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 , 尽管有时也会迸发某些有创新价值的思想灵光,但毕竟难免流于空泛的议论 。 而 局限和停留在 本体论层次 而没有延伸并充分展开和深入到 价值论层次 的研究 , 则很难充分揭示这一 本体论研究 的 最终科学目标 及其 学术价值 。 因此, 只有将 信息资源的 本体论 和 价值论 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 ,才有可能为 信息时代 学术思想 的深化 和 信息资源 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 提供 有价值 的并较为系统的理论思考 ,促进信息-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知识时代人类文明的历史进步 。 全书共七部分24章。包括 绪论 ; 信息资源价值论 的 基本问题、研究方法、相关领域与相关问题 ; 信息资源价值论 基础研究 ; 信息资源 价值形态 研究 ; 信息资源 价值机制 研究 ; 信息资源 价值评价 研究 ; 结论 七个部分。 这七部分内容分别构成 基本问题研究 、 基础研究 、 应用研究 、 由基础研究向 应用研究过渡的中间性研究 和 结论 五个结构部分。 通过这五个结构部分的相互联系, 构建一个粗略的,然而也是较完整的,关于 信息和信息资源价值问题研究 的理论体系框架。 摘自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第 11-12 页。为便于理解,在此对原文加注了下划线、粗体字等重点标识,个别文字和段落划分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 .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 —— 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 ,2001 , 1 期 4 .毕强,杨文祥. 21 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15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三 ——论述摘录 (9)
pww1380 2016-9-8 07:00
信息文明之光(122)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三 —— 《信息资源价值论》论述摘录( 9 ) 杨文祥 2016 年 9 月 7 日整理摘录 1.4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研究思路与内容体系结构 (四) 根据恩格斯的观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其整个历史过程是一个人类不断在自然面前获取自由成为自然的主人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类不断在社会面前获得自由成为社会的主人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在自我面前获得自由成为自我的主人的过程。 与此同时, 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在完成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的基础上,充分实现人的精神自由的精神解放的历程 。 此即通过完成对“ 真 ”的追求, 人类将在把握 自然规律 基础之上实现自身的自由 ;通过完成对“ 善 ”的追求, 人类将在把握 社会运动规律 基础之上实现自身的自由 ;通过完成对“ 美 ”和“ 自由 ”的追求, 人类将通过 超越自我、完善人格 把握 自我完善和发展 的 内在规律 ,并在此基础之上最后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 。 无论是为了满足人的 物质需要 而进行的 物质价值实践 ,还是为了满足人的 精神需要 而进行的 精神价值实践 ,都需要在一定的 社会资源 的基础上进行。 这些 社会资源 既包括 物质资源 ,也包括表现为 信息资源 的 精神资源 。 而这些 社会实践——人类的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的总和 的 历史结果 ,便构成了 人类的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历史进步 。 21 世纪的信息文明建设,就是在对 信息资源 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的基础上,通过 社会系统信息机制 的有效运行,在不断树立 信息文明的文化价值观 的同时,不断实现人类社会 全人类全社会 的 人格完善 和 人的素质 的 整体提升 ,最后实现“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的社会理想。 换言之, 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历史发展 的 总趋势 , 是一个 不断由以 客观物质 为基础 , 走向以人的 主观精神 为主导的历史过程 。 这一历史过程是一个伴随 人的素质的提升 和 人类文明的进步 , 人的精神 这一 人的本质力量 不断增强、提升和升华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在一定阶段和特定条件下, 人的精神 这一 主导因素 随时构成 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 必要前提 。 具体说来,在 人类文明 不断从 原始文明 走向 农业文明 ,再从 农业文明 走向 工业文明 ,进而由 工业文明 走向 信息文明 的漫长历程中, 人类文明 的 文明性质 和 历史形态 也不断从以 自然物质资源 为发展基础的 物质文明 为主、 精神文明 为辅的 原始文明 和 农业文明 ,转变为以 物质资源 与 信息资源 相统一的 社会资源系统 为发展基础的 物质文明 与 精神文明 相互作用、互动消长、相互融合的 工业文明 ,进而转变为 以 信息资源 为 基础资源 ,以 信息文明 为表现形式的 精神文明 不断走向 主体和主导作用 的 历史形态 和 文明形态 。 摘自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第 10-11 页。为便于理解,在此对原文加注了下划线、粗体字等重点标识,个别文字和段落划分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 .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 —— 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 ,2001 , 1 期 4 .毕强,杨文祥. 21 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卡 • 马克思, 弗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129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二 ——论述摘录 (8)
热度 2 pww1380 2016-8-17 19:58
信息文明之光(121)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二 —— 《信息资源价值论》论述摘录( 8 ) 杨文祥 2016 年 8 月 17 日整理摘录 1.4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研究思路与内容体系结构 (三) 人作为 认知主体 , 必然对 客观事实、现象与世界真相 以及 隐秘在这些事实、现象和真相的背后、决定这些事实、现象与真相的存在与发展变化的 客观规律 具有无比强烈的 求知和求真 的欲望。 人作为一种 群体性、社会性和组织性的社会存在 ,其存在和发展的 现实基础 是 人与人相互之间的错综复杂的 社会联系 和基于这些联系所形成的各种 社会关系 。 无论是 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历史进步 , 还是 人类个体成员的生存与发展 , 都是在这种 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之中实现的 。 就是基于这一现实,形成了 人类对于 合理与和谐的社会关系 的 现实需要 以及基于这一 现实需要 的 精神追求 。 “ 合理与和谐的社会关系 ”,古人将其概括为“ 善 ” 。 于是, 人类对于 合理与和谐的社会关系 的 这一 精神追求 就 具体表现为人和人类社会的强烈的 求善 的 欲望 。古今中外一切仁人志士所提出的关于 社会理想境界的美好愿景 ,无不反映了 “求善” 这一 全人类共同的愿望和理想 。 “ 美 ”是一种比“ 真 ”和“ 善 ”层次更高的精神境界。 人作为 审美主体 ,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了人的 精神价值追求 。 和谐既是“美”的本质,又是“美”的表现形式 。 无论是“真”还是“善”,其深层结构中都蕴含着“和谐”、“秩序”、“规律”这类与 美的内涵 相一致,与 世界的本真 相统一的因素 。正因其如此, 人类一般用“ 艺术 ”这一概念泛指“ 美 ”的这一人类难以用认知理性加以把握的内涵 。 摘自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第 9-10 页。为便于理解,在此对原文加注了下划线、粗体字等重点标识,个别文字和段落划分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 .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 —— 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 ,2001 , 1 期 4 .毕强,杨文祥. 21 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426 次阅读|4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一 ——论述摘录 (7)
pww1380 2016-7-21 18:13
信息文明之光(120)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一 ——《信息资源价值论》论述摘录(7) 杨文祥 2016 年 7 月 21 日整理摘录 1.4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研究思路与内容体系结构 (二)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其原始起点和原动力是人的思维和人的行为所构成的社会实践。人的价值思维引发人的价值追求,人的价值追求导致人的价值行为和价值实践。人的价值追求既把对物质利益的价值追求纳入其中,又有在物质需要基本满足的基础上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和提升的精神追求。 人作为具有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价值主体,其 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 是人与动物的本质性区别 。 人的价值追求具体表现为价值实践。 人的一切社会实践,其实质都是建立在一定社会资源的基础之上,通过对相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实现特定社会目标的价值实践 。因此,人的价值实践是一种理性的社会行为。 作为一种理性的社会行为,在进行价值实践之前的决策过程中和进行价值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关于特定价值的观念和认识、关于实践对象的相关认识以及形成这一认识所必需的 信息搜集 和 信息资源的利用过程 不可缺少 。这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当代美国行为科学家西蒙所说的 人的行为的 价值前提 和 事实前提 。如果 从 信息资源价值研究 的角度深入分析,无论是 价值前提 还是 事实前提 ,其实质都是 信息资源前提 。对此,本书在正文中还有具体的阐述。 人的价值实践与信息资源的这一不可分割的内在的联系,构成了本书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立论基础 。 人的价值思维、价值观念源于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实际需要 。 这些实际需要既有 物质方面的需要 ,也有 精神方面的需要 。人在物质方面的需要与其它生命现象基本上不存在本质的区别。 人 与 非人 的 本质区别 在于 精神方面的需要 。这一本质区别具体表现为人类所特有的对 真、善、美和自由 的 价值诉求 。 摘自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第9页。为便于理解,在此对原文加注了下划线、粗体字等重点标识,个别文字和段落划分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2001,1期 4 .毕强,杨文祥.21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061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论述摘录 (6)
pww1380 2016-7-1 15:00
信息文明之光(119)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 —— 《信息资源价值论》论述摘录( 6 ) 杨文祥 2016 年 6 月 30 日整理摘录 (六) 1.4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研究思路与内容体系结构 (一) 正如前文所述,不同历史文明阶段 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 构成了这一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 社会生产组织形式 和 社会关系 形成的 现实基础 。这一现实基础进而决定了这一时期的 社会矛盾的焦点 和 社会管理的核心领域 。 根据辩证唯物论人的社会存在与社会实践决定人的意识这一认识论原理,人类的价值思维与价值追求以及建立在这一价值思维和价值追求基础之上的人类文明的历史进步必然与决定社会发展的 社会资源基础结构 的发展同步发展。 这样, 在以信息资源为社会发展基础资源的信息时代,信息资源价值与信息资源价值理论便构成了当今世界全球信息化、信息文明建设、信息资源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前提、基础和科学依据。 信息资源价值 源于信息和信息机制。 在人类所能够感知的客观世界中,没有任何现象能够比气象万千,瞬息万变的信息现象更为复杂,更难以捉摸;没有任何机制能够比信息机制更高深莫测,奥秘无穷。根据本书关于 信息和信息资源本体论 的研究与推论, 信息和信息机制既是客观世界(宇宙)生成、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基本机制,也是人类智慧的原始起点和最高发展。 在这一推论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一个推论,即, 信息机制这一神秘的系统运行基本机制是隐秘在宇宙深处,打开客观世界一切奥秘,揭示人类社会运动规律和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规律的最后一道密码。 摘自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第8-9页。为便于理解,在此对原文加注了下划线、粗体字等重点标识,个别文字和段落划分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2001,1期 4 .毕强,杨文祥.21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