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青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五月的青蒿
twsliu 2013-5-29 22:09
380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药认知科学学:青蒿编号第26号
热度 1 twsliu 2013-3-7 09:21
中药认知科学学:青蒿编号第26号
余亚纲在 1970 年 6 月完成中医药文献整理,依据上海老中医们编辑的丛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6469-292031.html )中的《疟疾专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6469-291645.html )和其他补充方药,选定包含青蒿的 8 个重点中药在军事医学科学院五所进行鼠疟模型筛选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6469-514240.html ),其中青蒿的醇醚制剂得到了 90% 以上抑制率的结果。这一结果已经得到军队当年参加这一筛选工作的老同志确认。 在余亚纲整理的原始记录中,疟疾专辑里共有编号 1 至 808 号个方剂,青蒿是在第 26 号的《肘后方》中出现的。详细顺序如下: p17 「金匮要略」 1 、鳖甲煎丸 p18 2 、白虎加桂枝汤 3 、蜀漆散 p24 「备急千金要方」 4 、 5 、又方 6 、恒山汤 p25 7 、小柴胡去半夏加括楼根汤 8 、牡蛎汤 9 、麻黄汤 10 、恒山丸 11 、梔子汤 12 、治老疟久不断者方 p26 13 、治疟方 14 、蜀漆圆 15 、乌梅圆 16 、大五补汤 17 、鲮鲤汤 18 、乌梅丸 p27 19 、治心热为疟不止或止后热不歇乍来去令人烦心甚欲饮清水反寒多不甚热者方 20 、恒山丸 21 、恒山汤 22 、恒山汤 23 、藜芦丸 p30 「外台秘要」 24 、常山散 25 、常山汤 26 、疗诸疟方:(「肘后」)青蒿一把 上一味,以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张文仲、「备急」同) 值得反思的是,余亚纲所做的工作即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地位,甚至连名字都不敢提,但也没见后人依此认知方法学或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再从中药中发掘出更有意思的新药物分子,中国的科学研究好像多了些什么,又少了些什么。科学认知和哲学讲的少了,中西医结合变成了中西医药的混合,甚至青蒿素与中医药无关的言论也大有市场,这一切都是青蒿素作为中西医结合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案例在个人和个别单位的名利之争中,使由此更应该认真总结的中药认知科学学被淹没、扼杀。 余亚纲的工作是阅读大量中医药历史文献的积累和创新认识的结果,是对中医药历史正确的分析和断代的结果。
4069 次阅读|1 个评论
这句话的意思
twsliu 2013-1-16 05:46
读到戴德昌博文中的一段话,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360-603026.html "屠呦呦早年专注于布置的任务,认真查阅典籍,终于发现,青蒿一握以水 渍 之 绞取汁尽服之, 这么简单的古代汉语,初中生都明白,为什么安排了屠呦呦来才能正确解读?反正,最后事情成了,疟疾被轻 易掐死了,论功行赏,屠老太拿个院士称号总可以吧?三番两次不行,郁闷中退休,之后一直坚持郁闷,性情 脾气大变。好像给了拉斯克奖也没有治好这病。土壤不行,背后也没有大牛支持。反正外国受益了,人家可是只讲利益,不看交情的。" 初中生背过诗经!现在人连博文都不想读的。 是屠呦呦解读的吗? 请读饶毅博文" 青蒿作用发现的先后:余亚纲、顾国明和屠呦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514557.html 应该郁闷的是谁呢?脸红的又是谁呢?
29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有关来源于植物的抗疟药历史
热度 1 twsliu 2013-1-10 10:40
[转载]有关来源于植物的抗疟药历史
请看一个来自NPR的动画片:介绍抗疟药来源--金鸡纳树和青蒿 Herbs And Empires: A Brief, Animated History Of Malaria Drugs by Adam Cole December 17, 2012 http://www.npr.org/blogs/health/2012/12/13/167188333/herbs-and-empires-a-brief-animated-history-of-malaria- drugs
3540 次阅读|2 个评论
得“李”不“饶”人
sheep021 2013-1-9 09:56
这个成语真有意思。今天早上,就着砒霜,吃了点青蒿,精神立马上来了,又看到非洲医生以身说药,驳斥西方记者的无聊言论: 南非医者驳斥“ 中国假药 危害 非洲 ”之说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哦。 不仅感叹中国古人的智慧,至今依然褶褶生辉,护佑众生!其实,值得中国人骄傲的,又何止砒霜和青蒿啊,内家功夫、中医,丹道、禅宗……,俱往矣,流失殆尽。 有意思的是,中国的成就做到哪里,谣言就跟到哪里。俺发现一个科学定律:想知道中国那些领域做得好,其实不用自己调查,就看西方骂些什么就清楚了。呵呵,“ 凡事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这句话未必全对,但八九不离十吧。 关于非洲假药的谣言,既然西方记者胆敢无中生有,我们一定要得理不饶人,把这个事件彻底澄清,否则,众口铄金,中国的灵丹妙药真的成了危害非洲的假药了 外交部就" 中国假药 涌入 非洲 地区"谣言等答问实录 -- 浙江新闻网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记载“青蒿一握……”的古代医书
热度 13 张三火 2012-4-25 15:26
近日,看见博友在他的博文中说:“ 俺最近想批中医,可挺中医人士要俺学上10年中医才可以来批,俺现在就开始自学中医,先恭请网上中医高手解释一下这个中药是如何君臣佐使出来的,让俺有个入门,以后说不准是一个铁杆挺中医者。 烦请各位赶快翻翻古籍,看看有没有类似‘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有立即拿出来,以彰显咱祖上的丰功伟绩。” 今天,我刚好有时间,特别告知一下吧! 那段记载出自于晋·葛洪所撰写的名著《肘后备急方》中。该书共有八卷,分为七十三篇(缺三篇)。所论疾病多以急性病为主,并且相当重视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肘后,是便于携带取用的意思。在《肘后备急方卷三·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中是这样记载的: “治疟病方。鼠妇,豆豉二七枚,合捣令相和。未发时服二丸,欲发时服一丸。 又方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又方 用独父蒜于白炭上烧之,末。服方寸匕。 又方 五月五日 ,蒜一片(去皮,中破之,刀割),合容巴豆一枚(去心皮,纳蒜中, 令 合)。以竹挟以火炙之,取可热,捣为三丸。未发前服一丸。不止,复与一丸。 又方 取蜘蛛一枚,芦管中密塞,管中以绾颈,过发时乃解去也。 又方 日始出时,东向日再拜,毕正长跪,向日叉手,当闭气,以书墨注其管两耳中, 各七注,又丹书舌上,言子日死,毕,复再拜,还去勿顾,安卧勿食,过发时断,即瘥。 又方 多煮豉汤,饮数升,令得大吐,便瘥。 又方 取蜘蛛一枚,着饭中合丸吞之。 又方 临发时,捣大附子下筛,以苦酒和之,涂背上。 又方 鼠妇虫子四枚各一,以饴糖裹之,丸服,便断,即瘥。 又方 常山(捣,下筛成末)三两,真丹一两。白蜜和,捣百杵,丸如梧子。先发服三 丸 ,中服三丸,临卧服三丸,无不断者。常用,效。 又方 大开口,度上下唇,以绳度心头,灸此度下头百壮,又灸脊中央五十壮,过发时 ,灸二十壮。 又方 破一大豆(去皮),书一片作“日”字,一片作“月”字,左手持“日”,右手持 “月”,吞之立愈。向日服之,勿令人知也。 又方 皂荚三两(去皮,炙),巴豆一两(去心皮)。捣,丸如大豆大。一服一枚。 又方 巴豆一枚(去心皮),射 如巴豆大,枣一枚(去皮)。合捣成丸。先发各服一丸 如梧子大也。 又方 常山、知母、甘草、麻黄等分。捣蜜和丸如大豆。服三丸,比发时令过毕。 又方 常山三两,甘草半两。水酒各半升,合煮取半升。先发时一服,比发令三服尽。 又方 常山三两(锉)。以酒三升,渍二三日,平旦作三合服。欲呕之,临发又服二合, 便断。旧酒亦佳,急亦可煮。 又方 常山三两,秫米三百粒。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之服,至发时令尽。 又方 若发作无常,心下烦热。取常山二两,甘草一两半。合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 再服,当快吐,仍断,勿饮食。 老疟久不断者。常山三两,鳖甲一两(炙),升麻一两,附子一两,乌贼骨一两。以酒 六 升,渍之,小令近火,一宿成。服一合,比发可数作。 又方 藜芦、皂荚各一两(炙),巴豆二十五枚。并捣,熬令黄,根据法捣 蜜丸如小豆。空心服一丸,未发时一丸,临发时又一丸,勿饮食。 又方 牛膝茎叶一把(切)。以酒三升服,令微有酒气,不即断。更作,不过三服而止。 又方 末龙骨方寸匕。先发一时,以酒一升半,煮三沸。及热尽服,温覆取汗,便即效 。 又方 常山三两,甘草半两,知母一两。捣蜜丸。至先发时,服如梧子大十丸,次服减 七丸八丸,后五六丸,即瘥。 又方 先发二时,以炭火床下,令脊脚极暖被覆,过时乃止。此治先寒后热者。 又方 先炙鳖甲(捣末)方寸匕。至时令三服尽,用火炙,无不断。 又方 常山三两。捣,筛,鸡子白和之丸。空腹三十丸,去发食久三十丸,发时三十丸 ,或吐或否也,从服药至过发时,勿饮食。 治温疟不下食。知母、鳖甲(炙)、常山各二两,地骨皮三两(切),竹叶一升(切), 石膏 四两。以水七升,煮二升五合。分温三服。忌蒜、热面、猪、鱼。 治瘴疟。常山、黄连、豉(熬)各三两,附子二两(炮)。捣,筛,蜜丸。空腹服四丸, 欲 发三丸,饮下之,服药后至过发时,勿吃食。 若兼诸痢者。黄连、犀角各三两,牡蛎、香豉各二两,并熬龙骨四两。捣,筛,蜜丸服 四十丸。日再服,饮下。 无时节发者。常山二两,甘草一两半,豉五合。绵裹,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再服,快 吐。 无问年月,可治三十年者。常山、黄连各三两。酒一斗,宿渍之,晓以瓦釜煮取六升。 一服八合,比发时令得三服。热当吐,冷当利,服之无不瘥者,半料合服得。 劳疟积久,众治不瘥者。生长大牛膝一大虎口。以水六升,煮取二升。空腹一服,欲发 一服。 禳一切疟。是日抱雄鸡,一时令作大声,无不瘥。 又方 未发,头向南卧,五心及额舌七处,闭气书“鬼”字。 咒法。发日执一石于水滨,一气咒云,眢眢圆圆,行路非难,捉取疟鬼,送与河官,急 急如律令,投于水,不得回顾。 治一切疟,乌梅丸方。甘草二两,乌梅肉(熬)、人参、桂心、肉苁蓉、知母、牡丹各 二 两,常山、升麻、桃仁(去皮尖,熬)、乌豆皮(熬膜取皮)各三两。桃仁研,欲丸入之, 捣筛 ,蜜丸,苏屠臼捣一万杵。发日,五更酒下三十丸,平旦四十丸,欲发四十丸,不发日空腹 四十丸,晚三十丸,无不瘥。徐服后,十余日吃肥肉发之也。 凡见疟。白驴蹄二分(熬),大黄四分,绿豆三分(末),砒霜二分,光明砂半分,雄黄 一 分。捣蜜丸如梧子。发日平旦冷水服二丸。七日内忌油。 附方 《外台秘要》治疟不痊。干姜、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服 。 《圣惠方》治久患劳疟、瘴等方。用鳖甲三两,涂酥炙令黄,去裙为末。临发时温酒调 下二钱匕。 治疟。用桃仁一百个,去皮尖,于乳钵中细研成膏,不得犯生水,候成膏,入黄丹三钱 ,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当发日,面北用温酒吞下。如不饮酒,井花水亦得。五月五日午 时合,忌鸡犬妇人见。 又方 用小蒜不拘多少,研极烂,和黄丹少许,以聚为度,丸如鸡头大,候干。每服一 丸,新汲水下,面东服,至妙。 ” 我粗略数了一下,关于治疟的方子有三十多种呢,还不算加减和附方的。感叹先贤有那么多的方法去解决疟疾病证。 特别要说明一点 :中医所说的疟疾不完全等同于现代医学所说的感染疟原虫的疟疾,但还是包括其在内。现代医学在翻译时直接用了中医学中的疟疾一名。不仅如此,还有痢疾、黄疸、霍乱、伤寒等,都是中医创立的病名,后来被翻译西医的人直接拿过去用了,造成今天关于中西医在病名方面的一些混乱和误解。
个人分类: 中医研讨|14223 次阅读|44 个评论
中药青蒿求解惑
热度 2 twsliu 2012-2-18 09:36
中药青蒿求解惑
中药青蒿求解惑 看到在中药标本馆清热药青蒿项下的写法: 中药标本馆清热药青蒿 青 蒿 Herba Artemisiae Annuae 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 为一年生草本,高达1.5m,全株黄绿色,有臭气。茎直立,多分枝。茎基部及下部的叶在花期枯萎,中部叶卵形,二至三回羽状深裂,上面绿色,下面色较浅,两面被短微毛;上部叶小,常一次羽状细裂。头状花序极多数,球形,直径1.5~2mm,有短梗,下垂,总苞球形,苞片2~3层,无毛,小花均为管状,黄色,边缘雌性,中央两性,均能结实。瘦果椭圆形,长约0.7mm,无毛。花期7~10月,果期9~11月。 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http://www.zhong-yao.net/daquan/bbk/qr/xrqh.htm 产生的疑惑是,中药青蒿的植物来源仅保留了植物黄花蒿,而植物青蒿就完全从中药青蒿中消失了,或者从自然界就消失了? 植物青蒿 Artemisia apiacea Hance 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 植物黄花蒿中的青蒿素有抗疟作用,而植物黄花蒿作为中药就是清热药,植物青蒿中没有青蒿素,也就没有作为中药的清热作用了吗? 植物青蒿还是否在世?是否还在实际中作为中药使用? 能依据其中是否含有“西药”青蒿素就把植物青蒿排除在中药青蒿植物来源之外吗? 好绕腾或折腾,求科学之解惑。 中医药是否科学要经得起质疑。 是否需要被人为灭绝的植物青蒿默哀?!
6685 次阅读|1 个评论
青蒿贺新年
热度 4 twsliu 2011-12-29 15:41
青蒿贺新年
祝您新年快乐!
12528 次阅读|4 个评论
看屠呦呦如何处理论文、专著中作者署名的
热度 3 twsliu 2011-12-10 17:21
看屠呦呦如何处理论文、专著中作者署名的
摘要:屠呦呦在论文、专著中存在着不注明其他作者名字,更改已发表文章中的原有作者署名的情况。 我们从 2011 年 11 月 16 日的 东方早报 上读到: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出席 11 月 15 日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工作大会,会上授予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奖励屠呦呦青蒿素研究团队 100 万元人民币。会后她在接受采访时说:“总结这 40 年来的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大家听了,一定对这位老科学家倍加尊敬。那么,她实际上又表现得如何呢?这里且不谈她的工作是否实事求是,只是谈谈她在论文、专著中如何处理作者署名的。 1 )她在 2009 年 1 月出版了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全书分 4 篇共 26 章,涉及到多学科的内容,由几家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共同撰写完成。例如青蒿的代谢工程,青蒿的栽培和育种二章是由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承担写作,青蒿素类药物抗疟药理研究进展的一章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及流行病研究所负责完成。当时接受约稿的一位同志,曾要求在有关各章前注明所有参与写作人员的姓名。屠呦呦只答应在各章的末尾处注明,但最终屠呦呦还是未能实践自己的诺言。她这种署名安排使读者错误认为书中描述的所有工作都是在屠呦呦领导下完成的。加上化学工业出版社编辑的推荐介绍“本书由主要发明者及其研究团队的一些成员所编写 …… ”,局外人更是深信不疑了。屠呦呦此举自然引起了外单位作者的不满, 在 进行交涉后,屠呦呦不得不印了一页勘误表及作者补充声明(如下)夹在书中。 试想这种勘误表注明作者的做法也太荒诞了,一般的读者怎能知道有其他的作者,都以为全书都是她一个人所著! 2 )在这本专著中还可以找出屠呦呦任意更改作者署名的例子: 在 第 69 、 187 页都提到 参考文献: 屠呦呦, Chemical Studies On Qinghaosu.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982, 2(1): 3 ~ 8 或 Tu Y.Y. Chemical Studies On Qinghaosu.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982, 2(1): 3 ~ 8 。 当去查阅这些参考文献时,发现 1982 年第 2 期的中医杂志(英文版)上确实连续刊登了 6 篇有关青蒿素的化学、衍生物合成、抗疟作用和抗疟机制、代谢与药代动力学、毒性和临床研究的论文。作者都署名为中国抗疟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研究协作组( China Cooperative Research Group on Qinghaosu and its Derivatives as Antimalarials ),没有个人的名字。屠呦呦在这本书中把她个人名字取代了协作组,是为了什么呢? 又如第 144 页参考文献 4 ,刘静明,倪慕云,屠呦呦等,青蒿素( arteannuin )的结构和反应,化学学报, 1979 , 37 ( 2 ): 129 ~ 143 。实际论文作者的排序是:刘静明,倪慕云,樊菊芬,屠呦呦,吴照华,吴毓林,周维善。屠呦呦硬要从第四名改为第三名以便在参考文献只限出现三名作者时能显示出她自己的名字,这又为了什么呢? 从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屠呦呦在署名这样的小事情上千方百计凸现自己的名字,何况对更大的事情呢? 我们的有关政府部门是不是应该清理一下,过去这个单位及其个人在申报奖励、荣誉、奖金的过程中,以修改过署名的文章作为依据的情况。
689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 青蒿与黄花蒿 + 腾讯评论(丁阳,秦子晦)
热度 5 twsliu 2011-11-20 16:19
【 提要:本文来自网络,关键点是:“擅改国际同行公定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 为中文正名青蒿;把公定古今青蒿 Artemisia apiacea Hance 消灭掉;”】 青蒿与黄花蒿 —— 不容篡改! 作者:竹叶连 发表日期: 2011-11-18 16:18 屠呦呦将黄花蒿素命名青蒿素,并在《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中歪曲事实,僭越学科,篡改植物学名,擅改国际同行公定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 为中文正名青蒿;把公定古今青蒿 Artemisia apiacea Hance 消灭掉;并要挟国家有关部门和有关学科,在相关文献中通通按她别有用心的要求照此篡改,而且已经部分得逞,造成混乱和恶劣影响。 这是何等野蛮独裁愚昧无知的胡作非为!连强词夺理都谈不上,完全是利令智昏、强加于人的强盗手法,是典型的政客狸猫换太子无耻伎俩在科学活动中的恶例;是为了附和 “ 宝库 ” 说,讨好当局,给自己贴金的一己政治投机劣行,完全损失了科学家实事求是客观科学态度的反科学蛮横行径,这是正直的科学家绝对不能容忍的,呼吁正直的、负责人的权利部门官员和相关科技工作者,予以揭露批判。谢谢! 屠呦呦在报告这样找到青蒿素原植物时,为什么撇开位居第一的公认本草经典《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收载青蒿治疟方至少三处, 其中就有 “ 捣汁服之 ” ,为什么不说来自纲目,偏偏要说受到是看到早已被人冷落的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启发才挖到宝的呢?这种选择性失明找得到逻辑支撑吗? 屠呦呦们是在火急火燎的寻找 “ 中药宝库 ” 里面的治疟药,而不是悠闲自在的考古, 不先看公认权威的经典本草纲目,径直去看被中医瞧不起的、早被淹没鲜为人知的老道葛洪的不起眼的《肘后备急方》,这合乎情理、合乎常识、合乎逻辑吗?原来在《本草纲目》中,和青蒿同时,收录了多种中药蒿草。在青蒿条中,果然记载有不止一个治疟方。屠呦呦们大喜过望,立即展开检测。反复检测结果,却令他们大失所望 —— 青蒿完全没有治疟作用。为难之时,有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主张打破宝库迷信,硬是引申到青蒿以外经典并无治疟记载的所有蒿草,逐个检测。在苦干了几年,把中草药宝库和民间传说都翻箱倒柜检测了个底朝天,一无所获、走入绝境的科研人员,当时也顾不得许多禁忌,为了完成紧急任务,也只好孤注一掷,最后一搏了。何况成千上万个样品都检测过了,那在乎多测几种蒿草? 奇迹意外出现了。居然有一种蒿草治疟效果明显。屠呦呦吃惊地说:原来这才是青蒿呀?有植物学基础课功底扎实的一位说:这是黄花蒿,不是青蒿。屠呦呦心里像泼了一盆凉水,像吞了一只苍蝇。正在高兴按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到伟大的中医药宝库里挖到了瑰宝,怎么刚好相反,《本草纲目》紧接治疟青蒿条的这个不治疟黄花蒿条,根本没有治疟什么事,怎么偏偏是你黄花蒿?!这不是唱反调拆台吗?!不行,不行,是李时珍搞错了,现在大局为重,顾不得药圣李时珍了,为了保卫英明领袖毛主席,只能委屈李时珍了 —— 反正今天开会李时珍同志也没有来。 双方争持不下,有人提议找植物分类学家鉴定、裁判。中国 - 世界公认的植物分类学家首推吴征镒。 “5.23 项目 ” 云南组的同志,不远千里抱着这蒿草去了北京。吴老看过,说:这是黄花蒿,不是青蒿;叫大头黄花蒿。还当场给他们写出拉丁文学名。吴老现在健在,有怀疑的可以登门求证 —— 如果他老有空又愿意接待您的话。 http://tieba.baidu.com/f?kz=1288238129 青蒿、黄花蒿 (2011-10-04 11:49:42)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e352fc0100hnra.html 作者: 小张海 自古以来,中国各地中医草医使用数种不同的蒿草以 “ 青蒿 ” 入药。但从 1593 年出版李时珍《本草纲目》至 1975 年的近 400 年的历史中,青蒿 ( 又名香蒿,拉丁学名 Artemisia apiacea Hance )一直被尊为正品。 青蒿:又名香蒿。为菊科植物青蒿 ( Artemisia apiacea Hance )的全草。主产于安徽、河南、江苏、河北、陕西、山西等地。不含青蒿素。 但目前除提取青蒿素在使用黄花蒿外,中药依然沿用青蒿 (Artemisia apiacea Hance) 入药 。 在中医药千年的历史中,现今大名鼎鼎的黄花蒿 ( 又名臭蒿,拉丁学名 Artemisia annua L. )连假药资格都没有,因为它的臭味较大,很难当成青蒿 ( 香蒿)来卖钱。老百姓只是用它来薰薰蚊子而已。公元 1990 年,黄花蒿忽然时来运转,摇身一变取代了青蒿的 ‘ 太子 ’ 的地位。 1973 年新年,罗泽渊发现黄花蒿中提取的的结晶抗很好的抗疟作用。罗开均将苦蒿的植物标本送请著名分类专家吴征镒教授鉴定,定名为菊科蒿雪大头黄花蒿。 因此,他们将该结晶命名为黄花蒿素。黄花蒿又名臭蒿、苦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 ( Artemisia annua L. )的全草。商品均以色青绿、干燥、质嫩、未开花、气味浓郁者为佳,含青蒿素。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出版的中文版中药书籍中的药用 “ 青蒿 ” 只有一种,即青蒿 ( 香蒿): Artemisia apiacea Hance 。在发现青蒿素以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出版的中药书籍将入药 “ 青蒿 ” 改为: “ 包括青蒿 ( Artemisia apiacea Hance )和黄花蒿 ( Artemisia annua L. ),两种均可入药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 (1990 年版)时将药用 “ 青蒿 ” 定为: “ 本品为菊科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 的干燥地上部分 ” ,不再提 Artemisia apiacea Hance 。从此中药的 ‘ 青蒿 ’ 变成了 ‘ 黄花蒿 ’ 。 另外,牡蒿为菊科植物牡蒿 ( Artemisia japonica Thunb. )的全草,在江苏、上海、四川等地药材市场上作 “ 青蒿 ” 使用;茵陈蒿为菊科植物茵陈蒿 (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的全草,东北地区常作 “ 青蒿 ” 入药;小花蒿为菊科植物小花蒿 (Artemisia parviflora R.) 的全草,《滇南本草》以青蒿收载,云南昆明亦称此为青蒿。 在以上提到的五种蒿草中, 只有黄花蒿 ( 臭蒿 ) 含青蒿素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d566610100v71m.html 秦子晦:对丁阳编辑驳方舟子文的看法 更新时间: 2011-12-06 秦子晦:对《丁阳:就青蒿黄花蒿问题回应方舟子》的一些看法 古代只记载了青蒿,《本草纲目》介绍,蒿为草之高者, “ 常蒿色淡青,此蒿深青,如松桧之色。至深秋,余蒿并黄,此蒿犹青,其气芬芳 ” 这里描述的很清楚, “ 其气芬芳 ” 。 而现代用来提取青蒿素的黄花蒿又叫臭蒿,因为味道浓烈近乎臭所以叫臭蒿,跟《本草纲目》截然相反。 那么按照这个描述,可以找到与《本草纲目》描述一致的植物则是香蒿。 很明显如果李时珍不是香臭不分,那便如方舟子所说《本草纲目》的青蒿应该指香蒿。 “ 青蒿 ” 则 “ 气味 ” 为苦、寒,注明是与传统的《神农本草经》所用一致。 …… 需明确。这里 “ 气味 ” 是中药学上的专属名词,又称 “ 性味 ” ,是指尝起来的味道而非闻起来的味道,即 “ 四气五味 ”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它主要是由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或是根据临床治疗中反映出来的效果而确定的。 这里 “ 青蒿 ” 则 “ 气味 ” 为苦、寒是指尝起来的味觉,《本草纲目》的芬芳则描述闻起来的气味,并无冲突关系或相关性,更无完备逻辑可言,何来 “ 可见此青蒿即是今具抗疟疾药效的的正品青蒿 ” 的结论?如果硬说逻辑,就是取《神农本草经》的性状描述,再单取《本草纲目》的案例来附会,《本草纲目》描述符合自己意愿的便引用,不符合意愿的性状描述就视而不见。 《本草纲目》本来描述的青蒿 “ 气味芬芳 ” 明明与臭蒿性状不符,凭什么说 “ 即含有青蒿素成分的那种有效药物 ” ,进而说 “ 日本植物学家编订错误 ” ? 以上可见,即便屠呦呦的观点与方舟子完全是不同,显然方舟子观点证据清晰,更符合逻辑,更该让屠呦呦对青蒿香臭性状与《本草纲目》记载作解释。 而后面列出的民间使用和治愈案例,只能说 “ 似乎也不好一概否定 ” ,但也基本不能做证据,这样的 “ 案例文献 ” 中医也是编惯了的。 而丁先生所引用的 “70 年代的某些实验显示,某些提取工艺不存在提取温度超过 60 ,有效成分就会被破坏的现象 ” 更值得怀疑。这些能改变化学反应温度条件的 “ 某些实验某些提取工艺 ” 含糊其辞其实验严谨性、可靠性并不可知,因为做到这样明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那个年代的民间就已掌握?我认为丁先生也只是听了介绍引用而没经过考证。 丁阳 先生虽然下了心思查阅资料,恐怕究竟如何判断还是不太明白。 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最好还是了解专业人士对类似科普文章的严谨性要求。这篇文章后面明显有 “ 虽然我不知道材料真假和是否可靠,也没仔细分析考证过,但我觉得说的人靠谱也拿给你们看看 ” 的作风,虽然貌似不偏不倚,实则拿不确定说法当观点有误导嫌疑。起码在我这个读者眼里是不严谨的,更何况用这种从头到尾充斥 “ 可能也许 ” 的证据来指责 “ 反对观点可能有所偏颇 ” 。 编辑回复: 感谢来信,您说我 “ 虽然不知道材料真假和是否可靠,也没仔细分析考证过,但觉得说的人靠谱也拿给你们看看 ” ,确实就是这样。不过在我看来,《本草纲目》这种文献本身就驳杂含混,后人有不同的理解是正常的。既然是青蒿素发现人屠呦呦这么说了,跟方舟子说的完全不同,那当然有必要介绍出来,最好让方舟子这打假专家跟屠呦呦直接 PK 一下,真理才越辩越明。我这篇文章其实主要就这个意思,我本身是没有能力下定论的。 PS : “ 而丁先生所引用的 ‘70 年代的某些实验显示,某些提取工艺不存在提取温度超过 60 ,有效成分就会被破坏的现象 ’ 更值得怀疑。 ”—— 这个实验并非民间实验,而是山东的青蒿素研究组的研究成果。 —— 丁阳 http://act3.news.qq.com/4487/work/show-id-20522.html 丁阳:就青蒿黄花蒿问题回应方舟子 作者: 丁阳 更新时间: 2011-09-27 方舟子 老师在微博批评了我做的这期今日话题《 屠呦呦获奖,中医药的胜利?》 中的一个观点,本人没有植物学和草药学的相关背景,但我做这期今日话题时也是阅读了很多资料,尤其是屠呦呦和饶毅的文章后才完成的。经慎重思索,我这 “ 什么脑子 ” 决定仍然坚持己见,请方舟子老师继续指正。 或许是微博篇幅短小的缘故,方老师仅说了我是 “ 以民间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方子 ” 来反驳他中医搞错青蒿的说法。但仔细看专题就知道,我不仅说了民间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例子,更重要的是引用了屠呦呦本人以及饶毅教授的说法,这两位专家都没有认同 “ 中医搞错青蒿 ” 的说法。不知方舟子老师为何错过这部分,我把相关资料再详细地引用下 —— 在 2009 年出版的屠呦呦编著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第二章即为《中药青蒿的正品及混乱品种的研究》,第一节即 “ 青蒿植物中文名的订正 ” ,摘引如下: 从中药青蒿 Artemisia annua L. 中研究开发出抗疟新药青蒿素后, 1985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已做了修正,去除此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1963 年、 1977 年版等)和 Artemisia a piacea hance 同为中药青蒿入药之误。但是 1985 年版至 2005 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又一直称中药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 。特别是 2002 年版《新编中药志》,还据此把原 1988 年版《中药志》中中药青蒿一文所定的原植物青蒿 Artemisia annua L. 再改成为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 ,称为保持与 2002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药典》)相一致,又称别名为 “ 药用青蒿 ” 。为此, 笔者认为有必要将中药青蒿的正品研究做一考证,并将中药青蒿订正为植物青蒿 Artemisia annua L. …… ……“ 青蒿 ” 则 “ 气味 ” 为苦、寒,注明是与传统的《神农本草经》所用一致, 特别附方中 “ 治疟疾寒热 ” 项有《肘后备急方》及李时珍本人通过医疗实践证实具 “ 治疟疾寒热 ” 的记载。可见此青蒿即是今具抗疟疾药效的的正品青蒿。 所以中药青蒿应为植物青蒿 Artemisia annua L. ,日本学者造成的谬误应予纠正。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应据此做更正。 至于李时珍发现的主治 “ 小儿惊热 ” 的 “ 黄花蒿 ” 为何物则是另一回事,是根本与正品青蒿不相关的 。 …… 显然,屠呦呦的观点与方老师完全是不同的,作为生物领域的专家,方老师若坚持原来意见,希望能够针对屠老的观点进行辩驳。 在饶毅的论文《 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 》中,光青蒿素部分就引用了二十余种中英文献,他在文中也表示过对青蒿素发现史有过深入研究,我相信饶教授在这一问题上的论述。饶毅称 “ 青蒿 (Artemisia annua) 不仅记载于古代中药书中,而且在 1950 年代和 1960 年代,中国民间也有使用的记录。 ” ,在论文开头,也提到了应该注意 “ 在古代和近现代中文文献及医疗实践中 ” ,这都说明,饶毅教授认同古代中药书(不仅仅包括《肘后备急方》)以及近代医疗实践中所使用的 “ 青蒿 ” 就是含有青蒿素的那种。即饶教授并不认同方老师您 “ 中医和民间虽然一直用含青蒿的方子治疟疾,但是用的是没有青蒿素的香蒿 ” 的观点。实际上,饶毅在整篇论文中并没有提到青蒿与黄花蒿的区别,只是说了 “1974 年初,北京的青蒿素、山东的黄花蒿素和云南的黄蒿素初步被认为相同的药物。 ” 。另外,在 1963 年版的《中国药典》中,只有青蒿条目,而黄花蒿则被视为青蒿的别名。在这个条目中,虽然没有揭示正确的用法,但也确实说了青蒿可以治疗疟疾。在 1963 年版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中,作者也称青蒿与黄花蒿无异。 饶 教授说的 “ 青蒿在 1950 年代和 1960 年代,中国民间也有使用的记录 ” ,没有明确注明出处,但翻阅资料可知,应该指的就是江苏高邮使用青蒿治疗疟疾的民间实践。双氢青蒿素发明人李英在《参与青蒿素类抗疟药发明的回忆与感想》一文中提到, “ 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最早见于公元 340 年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1600 年来一直流传于民间, 1958 年江苏省高邮农村就用青蒿汆汤治疗疟疾 ” , 1600 年来一直流传也许不一定靠谱,但 1958 年的医疗实践应足以采信。而在 70 年代的高邮当地文献中,也许多都提到了 60 年代末以来 “ 群防群治 ” 中用青蒿治疗疟疾的活动。在 1975 年的一期杂志上,高邮研究人员还发表了一篇《 青蒿治疗疟疾125 例疗效观察 》,论证青蒿治疗疟疾的疗效,虽然不一定完全靠谱,但似乎也不好一概否定。至于为什么煎服青蒿(而非乙醚低温提取)也有疗效,专题内曾试作解释 ——70 年代的某些实验显示,某些提取工艺不存在提取温度超过 60 ° C ,有效成分就会被破坏的现象,该地区青蒿的疗效或许与此有关。还请方老师点评一下。 最后,本专题在细节上与方舟子老师的观点有异,但整体上的观点与方老师几乎是一致的。腾讯今日话题栏目一直致力纠正 “ 神化中医 ” 的看法,很多意见参考了方老师,并不是一个挺中医的栏目,请方老师明察,别看走眼。 http://act3.news.qq.com/5105/work/show-id-80.html
5131 次阅读|3 个评论
答方舟子:青蒿是青蒿素的载体
热度 10 fqng1008 2011-9-30 01:23
半个月前,我在“ 屠呦呦获奖对中医药研究的启示 ”一文中提到:为什么要提到方舟子?因为在我的想象中,方舟子应该就此发一通议论,以证明“废医验药”的正确性。我在早些时的博文“ 读饶毅‘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有感 ”中也提到,“ 这些‘有希望拿诺贝尔奖’的项目不是我们长期坚持的传统中医药理论和思路而有点‘弃医就药’味道。” 果然他去年就说过,“青蒿素能走向世界,正是‘废医验药’的结果”。 尽管在很多方面,我基本认可方舟子的观点,但是看到今天《科学网》转载《中国青年报》的方舟子的文章“ 青蒿素和中药有多大关系”,还是觉得方舟子的这篇文章做“过”了许多,甚至超过了 “废医验药”的界限。作为一名中医,我把“废医验药”说成“是发展中医药的一条道路,屠呦呦等也正是沿着这条道路探索并结出硕果的代表人物”应该算是 比较开明的,但方舟子的文章连中药也要撇开关系,就不能不说一句公道话了。 青蒿素不是中药,从理论上说得过去,但一意孤行地认为青蒿素与青蒿(中药)没有多大关系就实在说不过去了。我想,方舟子不能否认青蒿是青蒿素的载体吧,如果没有青蒿(药学家把黄花蒿定为青蒿的正品应该有理论依据而不是随意的),何来青蒿素呢?就像青蒿素与屠呦呦不可分割一样,尽管很多人对青蒿素的研究也具有很大的贡献,但仍然不能与屠呦呦相比。即使屠呦呦,她也不敢妄称他的成就与中药与青蒿无关,她也得感激葛洪《肘后备急方》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饮水思源”,是人类感恩的高尚品德。古人的科学水平远远不如今天的我们,但是他们孩童般的幼稚却是我们今天成熟的阶梯,正如我们是后人的阶梯一样;他们在科学的黑夜里的探索精神以及为此付出的辛勤劳动,却是值得我们永远牢记和衷心感激的! 附方舟子:青蒿素和中药有多大关系 近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由于拉斯克奖被许多人认为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大奖,屠呦呦的获奖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国内有的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把青蒿素称为中药,并说它让人们重新燃起中药创新的希望。其实青蒿素不是中药,而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化学药。有很多化学药最初都是以植物为原料提取或合成的,例如阿司匹林、达菲,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是中药。 所谓中药,应该是指中医传统上使用的、用来治疗相同疾病的药物。中医虽然传统上也用青蒿治疟疾,但是中医所用的那种青蒿(又名香蒿)并不含青蒿素,已被证明对治疗疟疾无效。青蒿素是从与青蒿同属的黄花蒿(又名臭蒿)提取的。中医几乎不用黄花蒿入药,用的话也只是用来“治小儿风寒惊热”,从不用它治疟疾。青蒿素一开始也称为黄花素或黄花蒿素,后来为了表明其与中药的关系,才统一叫做青蒿素,再后来干脆在药典里把黄花蒿改叫青蒿,定为青蒿的正品,让人误以为青蒿素真的是从青蒿提取的。 即便黄花蒿被用来代替青蒿使用,里面的青蒿素也起不了作用,因为中医是把药物煎成汤药来治疟疾的(最著名的是以青蒿、知母、桑叶、鳖甲、丹皮、花粉煎成的青蒿鳖甲汤),而一旦加热到60摄氏度,青蒿素的结构就被破坏,失去了活性,杀不死虐原虫了。 青蒿素的发现是许多人分工合作、相互竞争的结果,究竟谁的功劳大,至今争论不休。不过,大家都公认屠呦呦起到的关键作用就是发现青蒿素受热就失去活性,想到了要用乙醚提取。屠呦呦称,她是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一书中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说法,才恍然大悟不能加热青蒿。由于这个故事,人们会说青蒿素的发现至少受到了中医的启发,葛洪也因此成了“东晋名医”。其实葛洪是个炼丹的术士,《肘后备急方》则是收集民间的偏方,并没有用到阴阳五行、辨证配伍,与中医中药没有关系。 事实上,葛洪记载的这个偏方是否真的能治疟疾,也是很可疑的。青蒿素几乎不溶于水(所以屠呦呦才用乙醚提取),用两杯水(东晋的“升”很小,当时一升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也即一杯)浸泡一把青蒿,即使用的是黄花蒿,也不太可能泡出能达到药理浓度的青蒿素。如果葛洪只记载了青蒿能治疟疾,我们也许能认为有其合理性。但是葛洪共在书中搜集了43个治疗疟疾的偏方,其中有草药,也有巫术。青蒿一条是其中很不起眼的,只出现了一次(而草药“常山”出现了13次),也没有说其疗效有多灵。 即使葛洪记载的青蒿偏方真的对治疗疟疾有效,它并没有被葛洪特别关照,在随后的一千多年间,也差不多被淹没了。虽然某些中医典籍中也会抄录它,但是并不看重它,只是作为文献备考。中医和民间仍然不停地在寻找治疗疟疾的方法,屠呦呦课题组搜集了808个可能抗疟的中药,而同时的云南小组搜集的中草药单方、验方竟多达4300余个。这么多的偏方正说明没有哪个有突出的效果,否则就都用它了。而当时的实验也证明它们无一有效。 的确,虽然偏方如此之多,在历史上中国古人从来就没能抗击疟疾,每次疟疾流行都死人无数。直到1950年,全中国还有疟疾病人3000万,每年病死数十万人。有人以青蒿素的发现来说明“西医西药没进入中国时,中国人也活得好好的”,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事实是,没有一种中药能够有效地治疗疟疾,这个史实很能证明这一点:1693年,康熙皇帝患疟疾,所有宫廷御医和民间中医都束手无策,最后是靠吃法国传教士提供的金鸡纳树皮粉末治好的。从金鸡纳提取的西药奎宁进入中国后,成了最受热捧的、最著名的药物之一。在京剧《沙家浜》里,新四军赖以治疗疟疾的药物是奎宁,而不是青蒿或别的中草药。 青蒿素是“文革”期间集中全国力量用人海战术研发出来的。动用了数十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用5年的时间筛选了4万多种化合物和草药,最后才发现了青蒿素。中医和中医典籍提供的众多药方没有派上用场,和拿着一本《中国植物志》一个一个往下筛选的效率差不多。有人从青蒿素的发现认识到“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中药中当然完全可能含有某些还未被挖掘出来的化学药,但是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恰恰说明想从中医典籍的记载中找到真正有用的药物极为困难。青蒿素发现之后的40年间,虽然有无数的科研人员试图从草药中再创奇迹,却再也没能找到第二种能被国际公认的新药,也就并不奇怪了。 附科学网:2011年拉斯克奖颁奖 屠呦呦发表获奖感言 新华社记者 任海军 摄 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9月23日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 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教授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 “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在讲述青蒿素发现的意义时说。夏皮罗表示,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药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屠教授的工作为世界提供了过去半个世纪里最重要的药物干预方案。 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屠呦呦衷心感谢为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作出重要贡献的同事。她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传统中医药多年来一直服务中国和亚洲人民,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她呼吁开展全球性合作,使中医药和其他传统医药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屠呦呦团队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世界数亿人因此受益。目前,一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案,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屠教授的成就是所有传染病领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屠教授作出了主要贡献,值得获奖,”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在出席颁奖仪式时对新华社记者说,“这也是中国传统医药可以引导发现青蒿素这样有用化合物的好例子。” 拉斯克奖由有“现代广告之父”之称的美国广告经理人阿尔伯特·拉斯克和夫人玛丽·拉斯克于1946年创立,以表彰在医学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在世科学家、医学研究者和公共服务人员或机构。自创立以来,共有300多位科学家获奖,其中80位最后获诺贝尔奖。拉斯克奖素有“美国诺贝尔奖”之称。 (记者 任海军)
个人分类: 比较医学|6829 次阅读|20 个评论
[转载]转载:中医药局祝贺屠呦呦荣获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
twsliu 2011-9-25 05:07
贺 信 中国中医科学院并屠呦呦研究员: 欣悉你院屠呦呦研究员荣获 2011 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谨向你院和屠呦呦研究员表示热烈的祝贺! 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中医药科学研究的最高机构,建院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青蒿素的研究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青蒿素的研究中,屠呦呦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坚持继承创新,通过坚持不懈的研究和试验,研制出具有明显抗疟效果的青蒿提取物,对于青蒿素抗疟机理的深入研究和系列青蒿素类药品的研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疟疾的预防治疗和控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研究员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充分说明了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展示了中医药学的科学价值,体现了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振奋了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精神。希望中国中医科学院继续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的组织和领导,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取得更多的中医药科研成果,造福人类健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一日 http://www.gov.cn/gzdt/2011-09/24/content_1955779.htm 关注:【 在青蒿素的研究中,屠呦呦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坚持继承创新,通过坚持不懈的研究和试验,研制出具有明显抗疟效果的 青蒿提取物 ,对于青蒿素抗疟机理的深入研究和系列青蒿素类药品的研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想法+意见:饶毅《今日中国谁最该做院士?》博文
twsliu 2011-8-22 15:12
阅读了饶毅老师的博文《今日中国谁最该做院士?》( 2011 年 8 月 22 日),虽然这篇博文内容已经是客观和客气、友好地提示到 “ 人无完人 实事求是 ” ,但在普遍存在着 “ 非理性 ” 拥趸的背景下,还是有点想法和意见要说: 不可否认的是,多年来的事实证明,至少在《迟到的报告》出版以前,在国内外只有一个人享受到了中国青蒿素的全部声誉, 和饶 老师所说的 ‘ 肯定她的作用并不埋没其他人的作用。 ’ 正好相反,博文中的这一结论现实中并不成立。 523 项目中中国抗疟新药研发的参与者都知道,没有人否定过她个人的作用,但实际上她在极力否定其他人的工作。感谢饶老师提到了余亚纲、钟玉蓉等人的名字,但希望,既然饶老师了解到青蒿素在 523 项目中的历程,也应该提到罗泽渊、魏振兴、李国桥等人的名字,这样不更好、更全面吗?即使他们的工作是 “ 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公开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作用以后进行的 ”,而且这句话里的重点名词是“青蒿作用”,而不是青蒿素!饶老师写的严谨,但读者可能不是。 既然饶老师知道了 523 项目的历程,也清楚她并没有交出原始资料,也清楚自己的名声和影响力,就应该慎重地对青蒿素发明这段历程进行科学性 “ 标记”,即不能把标题只写成 “ 青蒿素和 XXX” ,而具体内容在文中再解释,寄希望于读者、媒体通读全文和正确、全面理解其本意,甚至希望读者理解 “ 青蒿 ” 、 “ 青蒿提取物 ” 、 “ 青蒿素结晶 ” 等类似的名词。 因为这篇博文毕竟是公开给大众看的,也不是一般的科普读物!即使有很多人都知道,但更多的大众还都不知道的事实是: 30 多年来的事实证明,她一直是在争唯一,而不仅仅是第一!这是中国的523项目和抗疟新药一直被纠结之痛处,虽然现在中国发明的青蒿素类复方药物(化学药也是523项目重要成就)已经成为全球的抗疟功勋。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饶老师博文中提到她不肯交出原始研究资料,不肯公开,这不是一般性问题! 如果能借此博文促使中医研究院把当年研究青蒿素的原始资料从私人处收回、保存好,并向张大庆教授领导的研究项目组公开这份资料,使完整的青蒿素发明的历史档案流传于世,这将是更值得称道的影响力。 请阅读饶毅老师博文全文: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478156
6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发明了青蒿素,命也? 运也?
热度 2 sheep021 2011-3-7 16:43
一、青蒿素的“第一发明单位的第一发明人” 一本古书提供线索,一株小草改变世界——青蒿素发现始 末   1972年3月8日,“五二三”项目在南京召开工作会议,屠呦呦报告了自己的实验结果,引起了与会者的重视。此后,所有科研人员都把目光转向青蒿这株小草。 传统中药青蒿有两个品种,一个学名为植物黄花蒿,是中国南方的叫法;一个叫植物青蒿,是北方的称呼。   1973年,云南地区青蒿结晶物的抗疟功效得到证实后,“五二三”办公室决定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把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新药进行研发。   可以说,屠呦呦对青蒿的研究和发现,是青蒿素得以诞生的关键因素。   在采访过程中,屠呦呦多次打电话给记者,反复强调:“1979年,青蒿素获得国家发明奖。1982年,全国召开科技奖励大会。经国家科委认定,我作为该发明项目的唯一代表,出席大会,领取发明证书,并作为第一发明单位的第一发明人,领取发明奖章。1986年,我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制的青蒿素类抗疟药,获得卫生部实施新药审批办法以来的第一个新药证书。” 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1930年,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选择了一个在当时比较冷门的专业——生物药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那时,屠呦呦自己也不曾想到,她的这些中西医相结合的学习背景,为她数年后发现青蒿素打下重要的基础。 诗经原文: 鹿 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 以燕乐嘉宾之心。 三、屠呦呦发明了青蒿素 命也? 运也?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发明了青蒿素 命也? 运也? 难道他父亲给他起名时就预示了未来的发展——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她也不是第一个分离出青蒿素的人,但是屠呦呦对青蒿的研究和发现,是青蒿素得以诞生的关键因素。也是第一个提取出“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青蒿提取物的人。而且是“经国家科委认定,我作为该发明项目的唯一代表,出席大会,领取发明证书,并作为第一发明单位的第一发明人,领取发明奖章”的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1 次阅读|2 个评论
八评:屠呦呦的青蒿提取物实验是受到别人工作的启发
twsliu 2010-2-26 23:24
继续评议由屠呦呦编著, 2009 年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 屠呦呦编著的书里对时间的写的准确,但对时间点前后的事情却有意忘记,这里按照时间顺序看看还发生了她不愿意说的事情: 年份 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迟到的报告 五二三项目与青蒿素研发纪实 1969 年 1969 年 1 月 21 日 (前言) 523 办公室来人到中医研究院做动员工作后,中药所应邀接受任务,命屠呦呦为课题组长负责全面工作。 (p1) 值此困境, 1969 年 1 月 21 日 全国 523 办公室白冰秋、张剑芳二位正、负主任及办公室田辛通知来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 1969 年 4 月 (前言)在收集 2 千多种方药基础上,编辑了以 640 方药为主的《抗疟方药集》。 (p1) 用整三个月时间, 整理出以 640 余个方药为主的《抗疟方药集》,油印成册,于 1969 年 4 月送全国 523 办公室,请转给承担任务的七大省、市共同发掘。同时开展了以鼠疟动物模型对中药进行筛选的实验研究工作,虽发现胡椒提取物对疟原虫抑制率高达 84% ,但对疟原虫的抑杀作用不理想。 (p13) 1969 年,北京药物所与广东地区的中山医学院、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协作,开展植物鹰爪抗疟效果研究。 (p15-16) 1969 年,国家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参加了北京地区中草药专业协作组。当年他们先制备的是胡椒提取物 ( 胡椒酮 ),.. 到海南岛进行临床试验,后因效果不理想而中止。 1970 年 【书中不明确时间,而是混在 1969 年 4 月的胡椒酮工作失败后。也没有说明青蒿曾出现的好结果是谁做的实验!】 (p1) (胡椒酮)经过 100 多个样品筛选的实验研究工作,不得不再考虑选择新的药物,同时又复筛以前显示较高药效的中药。因为中药青蒿曾出现过 68% 抑制疟原虫的结果,所以对其进行了复筛,但结果仍不好,只有 40% 甚至 12% 的抑制率,于是又放弃了青蒿。 (p16) 1970 年,北京地区 523 领导小组讨论决定,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和北京中药所合作,派研究人员顾国明和该所的余亚纲、屠呦呦等人一起,大量查阅和收集了古今医药书刊资料,从中挑选了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中草药或方剂,经实验室水煎、醇提,送军事医学科学院鼠疟筛选了近百个药(方),其中青蒿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疟作用,曾出现过鼠疟原虫有 60 ~ 80% 的抑制率,但不稳定。 1971 年以后,顾国明因其他任务回原单位,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人员宁殿玺到北京中药所帮助建立了鼠疟动物实验模型。此后,青蒿的研究由北京中药所继续进行。 1971 年 1971 年 10 月 4 日 (p34) 首先是开展药效筛选研究, .. 开始小组仅有 4 人, 通过对 200 多种中药 380 多种提取样品的药效筛选,终于取得青蒿中性提取物对鼠疟、猴疟 100% 疟原虫抑制率的突破。 (p139)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科研组率先从中药青蒿中找到具有 100% 疟原虫抑制率的中性有效部位,取得青蒿抗疟发掘的成功。 (p16) 1971 年下半年,北京中药所研究人员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记述的青蒿一握,以水 二升 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了启发,认为温度高有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破坏而影响疗效,便由用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其结果,乙醚提取物可使鼠疟原虫近期的抑制率明显提高,达到近 100% 。 可以看出, 1970 年由顾国明和余亚纲做的青蒿提取物有效的实验对屠呦呦课题组在 1971 年取得稳定效果的工作有启发作用,但为什么余亚纲在 1971 年里没有继续做青蒿实验,顾国明为什么回到原单位呢?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和北京中药所合作派破裂了吗? 屠呦呦在其书中强调了率先,但对 1970 年这个确切的年份里的基础工作不想说明白,也不想说明四人小组的组成人员的姓名,而且把 1970 年的工作混在 1969 年和 1971 年里面来说,是否是有什么隐情在其中,是文革的迫害?还是得知小组成员的结果后,为了单位独享成果而结束合作?希望有更多的历史资料能够解开这个秘密。 《迟到的报告》一书中还是给编著者留足了面子,但人家并不领情,把别人的工作全都归结为失败! 还有个疑惑之处:屠呦呦用个三个月编辑出来并送到 523 办的《抗疟方药集》,并没有得到《迟到的报告》一书确认,而是说 1970 年做了类似的工作;况且屠呦呦从她自编的集子中最先选中的是胡椒,而后来选择青蒿完全应该说是受到青蒿在 1970 年实验结果的启发。通过什么方式找到的葛洪《肘后备急方》中一句话,这个事情也是值得探究,在大革命和专案组里耗费很多时间的人能一本本、一页页地去翻当年属于封资修的书籍吗? 从另一个侧面看看还存在什么疑惑,根据屠呦呦书里所列的时间,可以看出: 从参加 523 项目到整理出集子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可谓积极;从整理出集子到 1971 年 10 月做出青蒿提取物稳定的结果却用了 2.5 年,可谓什么呢? 如果说清楚这 2.5 年中发生的事情,还会有这么多非议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21 次阅读|0 个评论
The discovery, mechanisms of action, and combination therapy of artemisinin
twsliu 2010-2-22 16:02
转载:国外发表的相对正确地表述了青蒿素的发现史的文章! Cui Artemisinin Discovery 2009 Liwang Cui and Xin-Zhuan Su. The discovery, mechanisms of action, and combination therapy of artemisinin . Exp. Rev. Anti Infect. Ther. 7(8), 999-1013, 2009. 网上资料: http://www.expert-reviews.com/doi/abs/10.1586/eri.09.68 Summary Expert Review of Anti-infective Therapy October 2009, Vol. 7, No. 8, Pages 999-1013 , DOI 10.1586/eri.09.68 (doi:10.1586/eri.09.68) Review Discovery, mechanisms of action and combination therapy of artemisinin Liwang Cui and Xin-zhuan Su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Despite great international efforts, malaria still inflicts an enormous toll on human lives, especially in Africa. Throughout history, antimalarial medicines have been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tools in malaria control. However, the acquisition and spread of parasite strains that are resistant to multiple antimalarial drug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greatest challenges to malaria treatment,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increase in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many malaria-endemic countries. To deal with this grave situation, 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ory therapies (ACTs) have been introduced and widely deployed in malarious regions. Artemisinin is a new class of antimalarial compounds discovered by Chinese scientists from the sweet wormwood Artemisia annua . The potential development of resistance to artemisinins by Plasmodium falciparum threatens the usable lifespan of ACTs, and therefore is a subject of close surveillance and extensive research. Studies at the ThaiCambodian border, a historical epicenter of multidrug resistance, have detected reduced susceptibility to artemisinins as manifested by prolonged parasite-clearance times, raising considerable concerns on resistance development. Despite this significance, there is still controversy on the mode of action of artemisinins. Although a number of potential cellular targets of artemisinins have been proposed, they remain to be verified experimentally. Here, we review the history of artemisinin discovery, discuss the mode of action and potential drug targets, and present strategies to elucidate resistance mechanisms. Cui教授是在美的中国人,简历在网上可查: Liwang Cui , Ph.D. Professor 537 Ag Sciences Industries Building University Park, PA 16802 Email : luc2@psu.edu Phone : 814-863-7663 http://ento.psu.edu/directory/luc2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4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评屠呦呦编著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热度 5 twsliu 2010-2-14 13:03
评屠呦呦编著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2009 年 1 月化工出版社出版) ( 1 )编写此书的目的是什麽?! 单从《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这本书的名称看,应该是以介绍有关青蒿和青蒿素类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为主要目的的科技读物,但是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扉页: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诗经小雅鹿鸣》 蒿也,即青蒿也。 朱熹注《诗经》 通篇一开始,就告诉读者,呦呦和青蒿的关系命中注定,别人无缘,以这种宿命论的观点来看待青蒿素的科学发展史,真是可笑和可悲! ( 2 )一个著作者集编和著于一身,究竟有多少内容是著?又谁是著者? 本书涉及到多学科的内容,决不可能是一人或少数人的研究,当涉及到不同学科内容的各章,应该列出具体的编写人员,但是通观全书,各章没有其他编写人员的名字,给人的印象,是所有的内容都是在屠呦呦领导下做的研究,就是说, 作者是在著书 , 而不是编书 。据说,当时接受作者约稿的一位同志,曾要求在有关各章前注明所有参与写作的人员,屠呦呦只答应在各章的末尾处注明,但是遗憾的是,最后连这点都没有做到。屠呦呦这样做的目的 无非是想方设法夸大她个人的贡献, 而作为化工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张文虎难道连编书和著书都分不清吗? ( 3 )编写人员和审稿人员能混为一谈吗? 再看参与该书工作人员的说明: 编著 屠呦呦 参与本书编写工作和审稿工作的还有(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京燕 王满元 叶和春 杨立新 杨 岚 姜廷良 倪慕云 高宣亮 编写工作和审稿工作是两种迥然不同的内容,这是常识所在,而这里列出的人员中,多数人都是某个章节中的真正研究人员或作者,而并非仅仅是编写人员,但他们的名字并未能列在有关章节中;相反地,其中个别人员从未从事过有关的研究工作,也不具备审稿资格,却居然列入这个含混不清的名单中。这种做法的目的只有屠呦呦本人最清楚。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006 次阅读|4 个评论
青蒿素真相在中国
twsliu 2010-1-29 21:11
科学追求的是真相,历史是真相的眼睛。《青蒿素真相在中国》就是用历史的眼睛揭秘科学的史实。
个人分类: 未分类|8904 次阅读|7 个评论
青蒿基因组
mengxb 2010-1-19 12:15
英国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已经绘制出了青蒿的基因组图谱。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是重要的抗疟疾物质,因此将来通过基因改良有望大大提高青蒿素产量,生产更多抗疟药物。 青蒿学名黄花蒿,其中的天然成分青蒿素可提取用于抗疟疾,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药剂已成为全球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 来自英国约克大学以及IDna遗传公司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对青蒿植物所有的mRNA(信使核糖核酸)分子进行了测序,并绘制出了有关基因组图谱。RNA是由DNA(脱氧核糖核酸)经转录而来的,带着相应的遗传信息。 研究人员从图谱中识别出了与青蒿繁殖有关的特定基因和标记分子,对它们进行改良,可用来提高青蒿产量,降低青蒿素的生产成本。 研究人员随后在实验室中培育了数代青蒿,以验证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证实,青蒿这种在中国已经栽种了1000多年的药用植物可以改良成为一种种植范围更广的全球性植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7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7: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