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危机干预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危机干预的“黄金72小时”
热度 25 何裕民 2010-7-19 10:20
心理危机究竟是怎么回事?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面临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或突然获悉某些噩耗(如得知自己生了绝症如癌症,或最亲近的人的不测),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威胁到生命和生存,出现了用自己现有的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窘境,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表现为焦虑、抑郁、绝望、麻木不仁,甚至自我放弃的严重心理障碍,以及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行为异常。危机心理干预则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和必须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走出窘境。 人的心理也有结构 我们认为,人的心理是有结构的,就像躯体和生理有结构一样。当严重的事件发生时,它常常会突破个体心理防线,干扰心理结构,严重时可迅速或逐渐瓦解心理结构。当个体有序的心理结构被瓦解时,便会出现一些精神心理症状或剧烈的情绪波动。如果一个人在经历危机事件时,不给于心理干预,表面上可能看似平静了,但在潜意识里常常会留下心理创伤或阴影,这阴影可以长期影响个体今后的社会生活。若干年后,某种情境下可诱发当事人回想起当时场面,从而出现情绪波动、噩梦频频、彻夜不眠等。有些人还长期无法度过危机,出现严重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失望等。 一般认为:对于大范围社会危机事件如自然灾害的心理干预,越早越好。最佳干预时间通常强调在危机事件发生后24到72小时内,也就是著名的黄金72小时之说。 危机干预的六步法 心理危机干预的通常做法是采取六步法: 一、确定问题; 二、保证求助者安全; 三、给予支持,主要是倾听而非采取行动; 四、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 五、制定计划; 六、得到承诺,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而检查评估则应贯穿于整个干预过程中。 然而,这一经典的做法最近也受到了挑战。如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马克西里等人报告说,他们在911事件两年后,对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们进行了调查分析,以了解这次恐怖袭击对他们身心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较选择倾诉和选择不倾诉的两种人群,选择不倾诉的人心理恢复情况更好。西里认为:这一研究结果表明,认为治疗心理创伤一定需要倾诉的观点可能并不全面。对于部分患者来说,也许不倾诉是更好的选择,心理治疗的关键是根据各人特点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西里说:我们应该记住,每个人处理事情的方式各不相同。在对癌症患者的心理危机干预中,我们赞同并接受西里的这一结论。 本文选自本人新书 《从心治癌》,ISBN978-7-5478-0124-6,定价29.80元,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4月。《从心治癌》,《癌症只是慢性病》的姐妹篇,从观念、知识、行为着手,重点阐释心理致癌之因和癌后心理调适两大命题。带领您穿越恐惧迷宫,走出失败怪圈,帮组您走出心理困境,取得最佳康复、安宁和幸福。肿瘤病友在实际生活中可能碰到又苦于找不到答案的各种心理胶着,如何解析,如何挣脱,都能从书中大量的事例中一一得到解答。请到新华书店购买,也可联系本人上海门诊进行订购。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5882 次阅读|29 个评论
《瞭望》 2010 02 文章:官员心理危机干预“软肋”
pikeliu 2010-2-27 14:09
http://news.sohu.com/20100227/n270460488.shtml 我国近年官员自杀事件频发 多因心理压力而轻生 来源:大河网 2010年02月27日09:50 《瞭望》文章:官员心理危机干预软肋   高度重视官员的心理危机,这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关乎执政能力建设的政治问题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松   2月5日凌晨5时,广东省茂名市检察院检察长刘先进跳楼身亡。据警方称,刘先进本人近期严重失眠,疑因健康原因引发精神焦虑而自杀。   近年来,我国官员自杀事件引人关注。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国共发生13起官员非正常死亡,仅12月,就有6名官员非正常死亡,其中多数官员属于自杀。   让人意外的是,2010年伊始,又闻官员自杀的报道除刘先进外,1月18日凌晨,陕西省勉县纪委副书记、县监察局局长冯某从勉县医院住院部7楼跳下,经抢救无效死亡;1月13日,河南省邓州市建设局墙改办主任刘云峰在接受纪委调查时跳楼自杀。   从以往报道来看,官员自杀方式多样,主要是跳楼、割腕、开枪、上吊等。而官方公布的自杀原因,多数为心理健康出问题。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官员是社会公共资源的掌管者和支配者,对社会发展负有特殊责任,其自杀不同于普通人。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官员的心理危机,这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关乎执政能力建设的政治问题。   多数因心理压力而轻生   现在的官越来越不好当了,别看人前风光无限,但背后的苦衷没多少人知道。2月12日,本刊记者与一位在南方某县任县长的朋友聊天时,他感慨道,总担心工作出问题,常常失眠,人还不满四十,白发却生不少。   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李毅中曾对媒体坦陈心迹: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半夜来电话。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官员也坦言心理压力太大。而李毅中这句简短的话语,正吻合时下多数官员的心态。   2009年9月3日,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透露:自杀已成为我国人群第五大死因,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还有约200万人自杀未遂。在这个自杀群体中,官员也不可能置身度外。   据了解,北京是较早关注官员群体心理健康的地区之一。2005年5月,北京市相关机构对200多名中年官员进行了一项定向精神健康检查,结果显示,有近50%的人存在不健康倾向。   2005年6月,安徽省黄山市委党校对100多位官员进行心理健康问题调研,发现官员普遍有较大心理压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不平衡和心理疲劳,以及浮躁和压抑心理,焦虑和忧郁等情绪。   在以往自杀的官员中,涉及党委政府、教育、税务、金融等多个领域,从科级、县处级、厅局级,直至省部级,各个级别官员均有,其中科级、县处级自杀官员占多数,比如原安徽省蚌埠市统计局长刘敏、原福建省福鼎市质监局长翁华铭等;厅局级官员有原江西省上饶市委书记余小平等;省部级高官有原山西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王通智、原天津市政协主席宋平顺,等等。   据本刊记者了解,每次官员自杀消息披露,公众更多的是对事件是否隐藏腐败的好奇、忧虑与猜测。但很少有人注意到,除部分官员涉及腐败而自杀外,多数官员自杀的重要原因却是心理健康出问题。   官员作为公权人物,其自杀并非官员的私人事件,应属于公共事件。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成言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官员存在心理危机,不但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还影响到自己与家庭、朋友的和谐,更严重的是弱化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各种挑战施压官员心理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官员心理危机的产生,与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对各级官员提出诸多挑战有关,包括知识社会对执政能力提出的挑战、行政问责对依法行政能力提出的考验、以人为本对科学执政能力提出的考验等;还有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来自因本领不适应、能力素质不高的内心压力。   首先,官场竞争的压力。在社会转型期,原有的领导模式、思维方式需要更新,官员面临巨大的晋升压力。现实中,各领域的官员,个人升迁与实际绩效相挂钩等,增大了官员的心理压力。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随着我国官员问责机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以及对客观上存在的,如火灾、洪水和生产安全等重大突发事件的提防与忧虑等,使官员的心理压力倍增。   有些突发事件发生后,部分主要官员对危机处理缺乏经验,使自身同时陷入能力和心理的双重危机,不但要手忙脚乱地处理善后事宜,还要承受来自上级和社会的压力,这也可能成为官员自杀的原因。李成言教授认为。   其次,人际关系与社会监督的压力。多数官员处在重要的岗位上,他们在正常的工作之外,还要拿出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我国特有的官场关系和社会关系。比如领导、朋友、亲属求帮办事,但如果帮忙又违反相关规定,导致官员无法平衡好这些关系,这对官员无形中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社会公众的监督和传统的处事习惯,也成为诱发官员心理危机的原因之一。随着我国民主进程的加快,官员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一言一行,被置于公众的视线监督之下,稍有不慎,便可能招致麻烦。刚刚过去的2009年,比如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你敢在新华网曝光,我就叫它关闭、我们是有身份的人等雷人语录的官员,不但引来非议,有的甚至还丢官挪位。   再者,高压反腐的压力。官员掌握着一定的人、财、物的支配权,由于我国缺乏完善和健全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回避制度等防止利益冲突的机制,在社会资源分配过程中,官员面临众多的诱惑,寻租交易使官员成为腐败高危人群,在众多诱惑和高压的反腐态势之间,官员的心态常常处在心理矛盾和失衡之中,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   以往就有些官员就经不住诱惑而腐败,但又担心腐败问题败露难获饶恕,直接导致心理压力过大而选择自杀。还有的官员深陷腐败串案泥潭,意欲脱身却难以自拔,最终在痛苦之中选择自杀。   此外,家庭生活的压力。在日益激烈的官场竞争环境下,由于官员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工作和应酬中,无暇顾及家庭成员的感情,比如缺乏夫妻交流、忽视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从而使一些官员在内心里一种愧疚感,导致家庭产生不和谐,甚至出现危机,从而给官员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不可否认,官员在各种压力下,加上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对官员的培训,往往侧重在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上,而在思维方式和领导方式科学化上缺乏足够的训练,加上长期忽视心理上的关注和关怀,以致官员的心理压力无法找到缓释渠道,从而影响工作和事业,甚至导致自杀悲剧的发生。   随着挑战不断增加,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官员出现心理危机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加大。浙江省金华市第二医院心理咨询室主任施承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年,虽然有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官员心理健康,但仍然停留在一个表层的阶段,很少有实质性举措。因此,在干预官员心理危机上的意识和举措,就很有必要加大力度。   官员心理减压试水   中央和有些地方已意识到官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005年6月,中组部发文《要重视和关心干部的心理健康》认为,总体上干部队伍心理是健康的,但是确有少数干部因心理负担过重而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甚至有个别干部心理严重失调,导致精神崩溃。   此文还要求,把对干部心理素质的考察了解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于心理素质的考察方法,也可以引入一些心理学方法和现代化手段进行必要的测试。   2006年3月29日,中央印发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指出:要全面提升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健康素质。健康素质不仅包括没有疾病或不虚弱的传统意识,而且内含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完美状态。   2010年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四川调研时也强调,基层干部承受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都很大,要具体帮助基层干部克服困难,积极疏导基层干部的心理压力。   在此前,有些地方还把官员的心理测试和考核纳入执政视野。2002年始,四川省纪委就每年对机关所有官员进行一次心理测试,省委组织部在个别选调官员时,也尤其关注其心理健康问题。   2005年9月30日,北京市面向全国公开选拔13名副局级官员和市属企业高管时,也在笔试开始前增加了心理试题。但与四川不同的是,北京的心理测试成绩不算分,而只是一个文字性的评价。   2007年8月1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厅(局)以上官员开设时代前沿知识系列讲座,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受邀给与会官员上了一堂精彩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课;2009年暑假期间,天津市公路局邀请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善鸿教授给局里的官员上了一堂道家养生与身心健康的课,均受到了官员的热烈欢迎。   但是,目前各地对官员心理危机的干预,总体效果并不理想。一个主要原因是,现行的官员培训往往侧重于政治说教,忽视精神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有些地方组织部门也开展谈心谈话方式的心理咨询活动,但有关隐私泄露的恐惧心理,还是在很大程度上令官员对这样的心理咨询望而却步。   很多官员在心理高压状态下工作,有些虽然自觉出现了心理问题,却不知道该如何缓解;有的虽然也认识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能为其缓解心理危机,但目前还是很有顾虑的,不愿意放弃一些东西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所以使自己身心状态总是处于恶性循环中,走在崩溃的边缘。一旦受到外界刺激,觉得无路可走时,就会增加自杀的可能性。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胡仙芝博士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如果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就不得不放弃很多已经得到的东西。北京市直属机关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对记者直言,我即使感觉自己心理有问题,也不会去咨询,因为没有人能保证我这些隐私不外传。我也不愿意向家人或朋友倾诉,以免让他们担心,所以什么事情都自己扛着。   官员心理危机干预需常态化   受访专家认为,官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表面看只是个体的心理现象,但深层次上看却是一个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要从官员个人身上入手,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来自官员管理监督部门的重视,同时也需要从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来加以解决。   官员的心理要健康,前提是要有一个人人清廉的政治环境,让官员不想贪、不能贪、不敢贪,用制度保护官员的心理健康。李成言教授认为,中央2月24日新发布《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在规范党员干部行为方面强调52个不准,并在实施与监督方面有具体措施,使官员廉洁从政更多了一些制度保障。如果官员腐败问题得到有效控制,那么官员自杀的情况自然会逐步减少。   健康的心理来自于包容、开放的心态,这种心态与社会心理状态息息相关。胡仙芝博士认为,官员作为执掌公共权力的特殊主体,应该还权力以公共性、开放性,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样执掌权力主体的心理也变得更加阳光一些;让权力运行具有更多的合作性,少一些不当的竞争性,减少暗箱操作和不透明,这样也容易与社会和他人形成比较平和的关系,有利于官员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政治的清明。   对于在心理健康存在需要的官员,有关部门应该鼓励官员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心理咨询,开展工作减压和心理疏导,坚持心理健康培训和一些问题的心理矫正。胡仙芝博士建议,根据不同官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举办健康心理的专题培训班,运用正面典型事迹进行引导,利用反面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指导和帮助官员培养健康从政的心理意识。   纪检部门要关心官员的心态动向,及时发现和纠正官员自身存在的问题。齐善鸿教授认为,应把官员心理健康和心智强健的教育,列入培训的重要内容,帮助官员掌握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可引入一些心理学方法和现代化手段进行必要的测试,对官员心理危机干预要做到常态化。   同时,齐善鸿教授还建议,根据官员的特殊情况,可为官员开通心理健康咨询热线,聘请资深专业人士为心理咨询或治疗专家,向承受压力的官员提供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心理保健。同时必须清楚,这样一个看似心理性的问题,实则是多年来个人信仰和心智模式建设的制度化和训练力度不足所产生出来的一个具体表现。如果要长期从根本上解决,就必须从人员选拔、执政能力训练、信仰强度的培育和心理纾解几个方面同时入手。   针对官员担心自己隐私泄露这个问题,施承孙特别建议:要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引入第三方的机构来进行处理。比如,一些外资企业在开展员工帮助计划(简称EAP)时,往往是把这个服务项目让一个专门机构来做。这样,服务开始更加专业,同时可以确保内部员工的隐私得到维护。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外界对官员心理危机的干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官员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为此,施承孙还建议:官员承受着来自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多种压力,这些压力会导致人的应激反应。如果出现心理危机,官员可自己进行心理调节,包括宣泄、幽默、升华,还有放松、助人等等。   如果从体制上解决官员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官员面对官场竞争就会坦然得多,压力就会小得多。中国社会科学院尹韵公研究员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一般来说,官员在岗位调整期间内心矛盾比较多发,这时有关部门要注意多与官员进行谈话沟通,以调适好官员心理。   尹韵公研究员还建议:在官员选拔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不确定性因素,不但要增强官员选拔的公开性和程序性,还要考虑官员选拔的民意基础,使官员晋升有序而公正,从而减少因仕途不可预期而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我来说两句(94)复制链接责任编辑:李孟漪
个人分类: 爱的教育|1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肿瘤患者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及其实践
何裕民 2008-9-24 18:15
肿瘤患者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及其实践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面临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或突然获悉某些噩耗(如得知自己生了绝症如癌症,或最亲近的人的不测),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威胁到生命和生存,出现了用自己现有的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窘境,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表现为焦虑、抑郁、绝望、麻木不仁,甚至自我放弃的严重心理障碍,以及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行为异常。   危机心理干预则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和必须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走出窘境。 一、心理危机干预概述   一般而言,危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本身,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当个体遭遇重大灾难、罹患了重大疾病(如癌症)、经历了重大打击(如丧亲、破产)后,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甚至生命或生存受到威胁,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   许多严重的生活事件都会引起心理危机。每个人大多都会对严重事件有所反应,但不同的人对同一性质事件的反应强度及持续时间不同。 1 、心理危机的一般特点    心理危机是心理应对的一种有一定特殊性的过程,即处于危机状态。一般的心理应对过程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应激反应阶段,当事者面临严重生活事件时表现麻木、不相信、不知所措或极力否认;第二阶段:亢奋反应或完全反应阶段,感到激动、焦虑、痛苦和愤怒,也可有罪恶感、退缩或抑郁;第三阶段:消除或持续阶段,部分人表现出接受事实并为此作好准备或调整计划;或陷于危机中而无法走出。   一般而言,多数心理危机在大多数人身上其过程不会持续太久。如亲人或朋友突然死亡的居丧反应一般在6个月内消失,获悉失恋或被确诊为生了癌症大多严重危机会持续3个月左右。超过这时间,就可被认为个体已陷于危机中无法走出,应视其为病态。   在危机期,当事人往往会潜意识里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并更愿意接受外部的帮助或干预。   心理危机的预后取决于当事人个人的素质、适应能力,以往经历和主动作用,以及他人的帮助或干预效果等。   2、干预的目的     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在:   1)防止当事人出现过激行为,如自伤、自杀、自我放弃或攻击行为等,帮助他尽快走出阴影。   2)促进交流,鼓励当事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激励其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并提供适当的建议,促使其解决面临的难题。   3)提供适当帮助,包括平定情绪,处理昏厥、情感休克或激动亢奋状态等。   3、干预的步骤   一般认为:对于大范围社会危机事件如自然灾害的心理干预,越早越好。最佳干预时间通常强调在危机事件发生后24到72小时内,也就是著名的黄金72小时之说。   心理危机干预的通常做法是采取六步法:A.确定问题;B.保证求助者安全;C.给予支持,主要是倾听而非采取行动;D.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E.制定计划;F.得到承诺,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而检查评估则应贯穿于整个干预过程中。   然而,这经典的做法最近也受到了挑战。如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马克西里等人报告说,他们在911事件两年后,对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们进行了调查分析,以了解这次恐怖袭击对他们身心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较选择倾诉和选择不倾诉的两种人群,选择不倾诉的人心理恢复情况更好。西里认为:这一研究结果表明,认为治疗心理创伤一定需要倾诉的观点可能并不全面。对于部分患者来说,也许不倾诉是更好的选择。心理治疗的关键是根据各人特点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西里说:我们应该记住,每个人处理事情的方式各不相同。至少在癌症患者的心理危机干预中,我们赞同并接受西里的这一结论。临床上,我们历来也是这样处理的。   4、干预的理论解释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有结构的,就像躯体和生理有结构一样。当严重的事件发生时,它常常会突破个体心理防线,干扰心理结构,严重时可迅速或逐渐瓦解心理结构。当个体有序的心理结构被瓦解时,便会出现一些精神心理症状或剧烈的情绪波动。   如果一个人在经历危机事件时,不给于心理干预,表面上可能看似平静了,但在潜意识里常常会留下心理创伤或阴影,这阴影可以长期影响个体今后的社会生活。若干年后,某种情境下可诱发当事人回想起当时场面,从而出现情绪波动、噩梦频频、彻夜不眠等。有些人还长期无法度过危机,出现严重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失望等。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帮助人们释放压力,稳定或重建心理结构,顺利度过危机,预防应激后的心理障碍,提高心身健康水平。因此,有效的危机干预常对人的一生都有深远影响。 二、肿瘤患者心理危机的干预 肿瘤患者的心理危机干预一般分为两类情况:一是确诊初期的一、两个月内,忽然惊悉自己生了癌症,陷入了心理危机状态,这需要予以干预。这类情况还包括治疗一阶段后,发现治疗失败或又见复发、转移等,这些情况也有所类似。不过,相对初诊时而言,后者的干预通常要简单些。二是经过了痛苦漫长的治疗,情况不见好转,患者身心疲惫,再次陷入了漫长而难以自拔的心理危机状态。这两类的干预是不完全一样的。前者我们称作为急性心理危机干预;后者则称作慢性心理危机干预。   当然,须强调的是,干预只是针对已获悉自己生了癌的患者,对那些尚不知情的患者,没有必要行此干预,以免画蛇添足,反添其乱。   1、急性心理危机干预 癌症患者确诊后、或获知治疗失败、或康复一段时间后又得悉有转移复发之征兆时,大多陷入了心理危机状态。这种危机一般持续2-3个月,这时,就需要及时给予积极、合理而适度的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中有ABC法,改造后用于肿瘤患者急性心理危机比较适合。   1)ABC法简介心理危机ABC法,其实包括了ABC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   A、心理急救,稳定情绪 患者获知或基本获知自己患了癌或有复发转移讯息后,旋即陷入了心理危机抑郁、焦虑、恐惧,情绪剧烈波动。这时,家属或医护人员第一步就是要施于心理急救,先稳定其情绪。这有多种方法:如诊断还未最后明确,或患者还将信将疑,可告知诊断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可能问题不会很严重,。总之,应尽可能让他有一个延后的心理反应准备。一般而言,这一时期拖得越长,反应的强度越弱。   其次,可动员多种力量,利用多种方法给于心理支持。比如,动员亲朋好友探视、远方子女看望等等,先借助其他事件分散其注意力;或借其他事件消释其恐惧、紧张与不安;也可动员或利用患者敬仰、崇拜、亲近的人,打个电话、问候一下等,让患者受到鼓励或震动。总之,一是尽可能稀释或淡化生了癌或复发了这类劣性讯息的严重性;二是调动和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单位、社区)的作用,鼓励患者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沟通,减少恐惧感、孤独感和内心深处的被抛弃感。而这时患者身边所有的人,特别是直系家属和主治医生必须表现出充分的热情不抛弃、不放弃;并对帮助患者治疗康复很有信心和热情,以感染患者。   B、行为调整 包括帮助患者调整生活、工作方式,安排治疗,有条件的给予必要的松弛训练。我们常会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安排患者参加新郭林气功班或肿瘤康复班等,既是心身松弛训练,也是环境教育。因为这种训练班里大多是康复了的肿瘤患者,初诊者常会感到原来有这么多人生了病,我不是最倒霉的,他们都能很好的恢复,我为什么不能呢?   C、认知纠正 这对初确诊患者来说特别重要。对此,我们在下面章节中会作出详细的讨论。有人认为三分之一癌症患者是吓死的。此话虽缺乏流行学准确的数据支持,却也反映了一些客观事实。在恐癌文化盛行的中国,由于对肿瘤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患者的确是死于患癌后的错误认知及心死后的一连串劣性心身反应。然而,纠正认知不是简单的事,不是一般说理劝告所能解决。这一方面需彻底颠覆癌症等于死亡的错误社会观念这既有赖于大众传媒的引导,也可以通过康复了的肿瘤患者的现身说法来达到,后者类似于心理学的示范疗法。另一方面还可借助贝克(Beck)倡导的认知治疗,通过识别自动化思想,辨别癌症等于死亡之错误认知,以及进行真实性检验,监测焦虑水平等一系列具体治疗技术,纠正恐癌认知所激发的劣性心身反应。此外,我们在实践中所创造并积累起较丰富经验的圆桌诊疗、快乐门诊及俱乐部(健康家园)等有助于患者自救或他救的辅助手段或形式,均有很好的纠治错误认知,调整全身机能之功效。而且,这些大多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效果持久而稳定。   2)急性心理危机干预的要点 对处于这类心理危机状态的患者,给予心理干预的方式方法很多,但有一些要点必须恪守:   ① 给予充分的情感支持,让患者感到不孤独,有了坏事(生了癌、或复发了)大家都能支持他,一定能帮助他挺过去。   ② 稀释或淡化癌症的恐怖性、可怕性。   ③ 要善于倾听与理解。忽然获知自己生了癌,很多人犹如晴天霹雷,情感一下子骤变,会变得与以前完全不同。这时,身边的人要善于诱导、倾听,并予以理解。若本即情绪敏感者,帮助他渲泄情感,甚至诱导他痛哭一场,亦非坏事。但不必强求一致。许多人不一定愿意这样做。这时,周围的人,善加理解,多多给与轻松的接触,就是最合适的了。   ④ 给予必要释疑解惑。这最好由专业医师及患者心目中德高望重者做出。同时,通过释疑解惑,也让患者得知:生了癌是难以避免的生理偏差,是不可控的自然因素,完全没有必要为此自责!这不是您的错!它只不过是上帝在考验您!在您的人生历程中设置了一门坎,跨过去就可以了。   ⑤ 帮助解决实际的困难。包括联系医院看病,联系社区或单位给于关心帮助等,以尽快帮助陷于危机者解决实际存在的种种问题。   ⑥ 经常与危机者晤面、交流、沟通。作为专业人士,还可及时提供相关的专业信息(当然,对象文化层次较高时有此需要,一般人士不一定有此需求)。   ⑦ 帮助牵线联系与他有过类似经历的患者,让陷入危机者能在与他人的相互交流中,不断能获得教益。   ⑧ 若已确诊为癌症或已肯定转移复发,这时要借助各种方法(包括上面的各种手段)在舒缓其压力的同时,帮助他接受现实,面对现实。告诉他,这只不过是再经历一次考验而已,一定能够挺过去的。   ⑨ 在治疗和康复方面,给予积极、合理、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而且,这些指导和帮助必须站在患者的立场,让他能感受到您的真诚和善意。   ⑩ 可能的话,给患者一个联系方法和承诺。应允有情况可经常联系,您愿意给予及时而无私的帮助。   对于急性心理危机严重者,在初起一、二个月内要严防其因心理危机或认识破裂,而采取极端的行为,如自杀等等。这需要在进行上述干预的同时,察言观色,细加防范,做好认真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   2、慢性心理危机的干预 一些肿瘤患者虽经积极治疗却情况未见好转,有的则进入了晚期阶段,基本上康复无望了,这时,绝大多数患者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心理危机胶着状态。且这种状态常常呈持续发展和恶化态势。这时的危机干预常十分困难。   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这又可细分为两类情况:一类是真的到了绝对晚期了,任何措施都已回天乏力了;这时,病人最需要的是晚期的临终关怀。另一类情况是虽不至于乐观,不能奢谈康复或治愈,但暂时也不至于严重威胁生存;应对措施得当,病人还是能够带癌长期生存的;或以前的应对措施有些问题,换一个思路,或许能柳暗花明的。对于后面这些情况,仍应积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这时,若不解决心理危机问题,患者的情况只能是恶性循环,越来越糟。这类患者的心理干预问题,我们认为要点有以下这些:   1)调整期望目标许多这一阶段的肿瘤患者之所以陷于心理危机,是期望目标定得太高。总想彻底治愈,所有指标都正常,身上完全没有癌细胞。其实,这是不现实的!应以充分的事实与证据告诉他们,现在癌症治疗目的与标准已经开始转向,从过去的不顾代价地彻底杀死(这很多情况下不仅不现实,而且常常病未控制,人已走了),现在已转向强调有效控制或基本控制其发展,有时能稳定病情或基本稳定病情亦属成功。对于一些晚期患者,我们要强调:活着就是成功!目标的调整,对这类患者走出心理危机非常关键。   2)找出榜样为这类患者确立曾经类似,也曾陷入绝望,后一步一步走向康复了的榜样,亦至关重要。我们常借助我们肿瘤诊疗中心所拥有的庞大的康复患者资源,帮助他们配对,找出并确立榜样,让他们向走出困境的康复者学习。   3)指明路在何方,避免再陷乱治误区 一些慢性心理危机者是走进了癌症治疗的误区,帮助他作出正确选择,避免因错误应对(治疗)而一发不可收拾,也至关重要。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么一个事实:在中国,至少有3成左右患者,不是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错误的、或过度的应对(治疗)措施。   4)帮助设定近期最低目标 这也很重要。比如说,孩子还有几个月要考大学了,承诺帮助他一定活到能看到孩子考上大学;实现了,然后再一步一步调高目标,有价值、有生存质量的生命常就这样被延续着。甚至在这一延续过程中,很多人就不知不觉中度过了五年、十年,走向了接近康复,这类事例在我们的患者中很多很多。须知,人有明确追求时,诱发出来的生命潜能常是巨大的,有目标可以实现的短期目标,就有生存下去的渴望与动力,从而也就会产生奇迹。   5)帮助他理解生命的真正含义 有生有死,这是自然规律。生命总有终点,我们不可能避免终点的到来,但却可以追求有尊严的、体面的生命结局,并可生前作些必要的安排。事先做些这方面的解释疏导工作,对陷入慢性心理危机泥潭中的患者也常十分重要。 至于绝对晚期的患者,需要的是临终关怀,在此不作讨论。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7054 次阅读|2 个评论
走出灾难后的梦魇
songshuhui 2008-9-3 12:12
cobblest 发表于2008-05-13 星期二 18:04 分类: 专辑 , 地震 | | 地震发生以来,松鼠们都对地震中人们的命运表示了深切的关注。在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同时,大家也开始关心震后人们的内心命运。灾难过后,不仅是遭受灾难的灾区同胞经受着灾难带来的巨大创伤体验,更可能因为失去亲人、失去家园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那些牵挂着家人和朋友的身处异乡的人们,也总会产生焦急的情绪。就连我们这些远离灾去的人,也时而会因为电视上,报纸上报道的灾情而难以入眠。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心理学家来给我们一双援手,走出灾难笼罩下的恐慌,回归我们原本平静美好的生活。 灾难后的梦魇创伤性应激障碍 灾难发生之后,所导致的最严重的心理疾病就是 创伤性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 。它往往发生在一些威胁生命的事件之后,伴随着一系列令人痛苦的心理体验,并且长时间消磨不去。 PTSD 的患者会持续的体验到创伤事件本身,灾难的梦魇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像挥之不去的幽灵折磨着他们,并且会持续不断的进入他们的梦境。 对于创伤性的事件本身,他们则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他们会回避所有与事件有关的想法、感受和谈话,对于相关的活动、地点和人物也避之不及。对于所经历的创伤事件,他们会表现出对于事件重要方面的遗忘:似乎所经历的一切在他们头脑中变成了一片空白。 PTSD 的受害者在受难后还往往表现出对一般事件的麻木。对于有意义的事件和有趣的事情,他们表现得异常冷漠。身边的人也许能够体会出,他们不再像以往一样对他们的亲近,甚至更加疏远,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他们的情绪表达也受到了禁锢,很多 PTSD 的患者在灾难过后不再能够很好的沟通情感,也无法向自己的爱人表达爱恋之情。在很多亲人的严重,他们变得陌生,不再像以往那个具有人情味的亲人,而成为一个情感淡漠的木头人。 不仅如此, PTSD 的患者还会表现得非常警觉。他们常常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即使好不容易睡着,也很容易被一点点响动就惊醒。在与人交往的同时,他们变得容易激怒,脾气暴躁,注意力也特别容易分散。 回归心湖的平静 地震和其他灾难性事件就像在心灵的平静湖水中投下一颗重磅炸弹,人内心原本平静的感知、情绪和意志状态在危机事件的重创之下变得遥遥欲坠,各部分的机能的平衡被在 PTSD 发生之时,人内心的平衡被突发的灾难性事件打乱,这时候就需要危机干预来恢复这种内心的平衡。 需要危机干预的人员不仅包括受灾的各个年龄段的人们,特别是那些劫后余生的幸存者,也同时包括了各种参与救援的工作人员,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这是因为不仅身处灾难现场的灾区受害者在心灵上受到了重大的创伤,那些与他们感同身受的救援者们同样也经历着类似的痛苦,同时他们还要担负着安抚、帮助幸存者的工作。可以说,与灾难有关的每个人内心都承受着重大的心理压力,都需要危机干预为他们恢复内心的平衡。 危机干预在恢复这种心理平衡的过程中,要完成这样几个任务。 首先 ,怎么做才能使得受害者的症状不会继续恶化?也就是说,危机干预要完成一个预防的作用。 其次 ,怎么做才能去降低受害者的痛苦?这种痛苦包括他们在情绪上、心理上、身体上和行为上的多重反应。 最后 ,这个人能否通过自我恢复的方式重新回到家庭和工作中去?如果答案是 Yes ,那么危机干预的任务就基本完成。如果答案仍旧是 No ,那么就需要危机干预的专家来提供提供更高层次的帮助。因此,危机干预最重要的任务不仅是减轻灾难受害者的痛苦,最重要的是通过干预的过程,让人们重新获得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减少长期痛苦的可能性。 目前,对于灾难的危机干预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是 严重应激诱因疏泄治疗 (critical incidence stress debriefing , CISD) 。这种疗法主要采取一种结构化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灾难的幸存者谈论应激性的危机事件。干预通常在危机发生的 1-2 天内进行,每次需要大概 2-3 小时的活动。时间。整个活动分为几个阶段进行: 介绍阶段 ,治疗者与小组成员互相介绍,并引导所有的参与者制定一个大家公认的讨论规则和讨论基调,这个小组的契约主要的目的是鼓励所有的小组参与者的合作,并遵守保密的原则。 事实阶段 ,小组成员从自己在灾难中的视角出发,向其他人描述他们在灾难中的所见,所闻,所为,所嗅等等外部的现象。 感受阶段, 小组成员向大家描述他们在经历灾难事件后,现在头脑中能够立即浮现出的有关灾难的主要想法和最痛苦的想法,让情绪毫无保留的表露出来。 反应阶段, 参与者与治疗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有可能遇到的最糟糕的情况。这个阶段是小组成员情绪反应最强烈的阶段,治疗者在这时要能够很好的表现出关心和理解,让小组成感到安全。 症状阶段, 小组成员一起分享和描述灾难当中和灾难之后困扰他们的痛苦症状,这些症状既包括心理的痛苦,也包括身体的不良反应和行动上和思想上的变化。 教育阶段: 治疗者要让让小组成员认识到他们这些躯体和心理的行为反应在当下是非常正常和可以理解的。同时,治疗者要提供一些健康的应对方式,并提醒一些不适当的应对方式(例如酗酒)。 再登入阶段 :治疗者回答小组成员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作出一些总结性的评价。 心理危机干预专家们在做些什么? 面对四川震区逐渐扩大的灾情和逐渐增多的流离失所的人们,国内的心理学专家们已经开始行动起来。曾经发起非典心理预警与干预项目的阳志平联合一群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士,发起了华老师项目。这个项目意旨在普及灾后心理干预的相关科普知识,同时联合心理学相关从业人员为地震及今后的灾难相关人员提供心理支持。他们已经开通了华老师灾后心理支持网站,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针对不同人群的灾后心理预防和危机干预调试手册,进行灾后心理评估,同时与虚拟人华老师进行在线的心理咨询。他们也正在招募具有心理学背景专业知识的人加入志愿者团队,共同来为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尽自己微薄的力量。 阳志平的联系 Email 是: ouyangzhiping@arcp.cn 他的博客上对于此项目的相关介绍: http://www.yangzhiping.com/archives/203 志愿者报名表单: http://spreadsheets.google.com/viewformkey=pRzO7Zwrg8dB7BpcrbtOJZwemail=true 华老师灾后心理支持网站: http://www.hualaoshi.com/ 在这个网站上,你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心理危机干预的内容。 标签: PTSD , 创伤性应激障碍 , 华老师 , 危机干预 , 心理 , 灾难
个人分类: 地震|1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7: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