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生态文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精美绝伦的西南民族生态画卷
热度 8 sciencepress 2015-2-28 08:18
收核桃(余海青 傈僳族) 民族植物学家和民族生态学家许建初研究员,长期活跃于我国西南山地、喜马拉雅山区和亚洲许多地区,从事科研调查、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正是这样的工作和生活经历给予他许多机会体验、观察和收集民族民间的艺术素材和大量的民族生态学信息,他与擅长民族植物画艺的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级实验师杨建昆一道,从民族生态学的视角,精心编辑出了我国第一本富有民族生态学意义的绘画专集《 西南民族生态绘画 》,希望不仅能够唤起公众对我国西南地区民族生态和民族文化的关注,更能唤起人们自身生态意识的提高,共同构建美好未来。 该书以民族生态学和生态文明为指导,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深入浅出,并附有百余幅美丽的图画。对普及生态学知识和增强民族自豪感都具有重要意义。 ——李文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放鸭(郗发显 傣族) 100余幅民族生态绘画作品均来自云南省农村民间画家及爱好者,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在社会各阶层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大部分是农民,也有学生、乡村教师、兽医、乡村医生、神职人员、民族部落头领,有的是当地的土专家及民族传统知识的专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掌握当地的传统知识或不同程度地关注传统知识,对本土传统知识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用手中的画笔对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抒发着心中的情感。 我国西南山地是一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这里孕育着中国乃至地球上最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民族文化多样性。《 西南民族生态绘画 》一书以民族生态学的视角向世人展现出了一幅精美、朴实而丰富多彩的人类生存状态的画卷,其风格之别开生面,其内容之丰富多彩,其文化内涵之深刻动人,十分令人感动! ——裴盛基 2014 年10 月12 日于云南昆明 这些画卷所展示的人们生活和生存状态,以及大自然的美景和万物生灵的可爱,人们勤劳耕作收获的喜悦,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化表达,无不展示着这片土地的多姿多彩和神奇。 神山圣境(杨建昆 汉族) 云南民族生态绘画项目用最为直观、直接的方式解读了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协同进化这一基本原理。在这一原理的作用下,当地生态景观呈现出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自然环境中的森林、山脉和湖泊有了生命、有了灵魂,成为神树、神山和圣湖,结合各个民族中的宗教礼仪、传统节日和社会活动,成为当地民族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 梨园家园(段学松 白族) 大理洱源山清水秀,这里每年春季一片花的海洋,秋季硕果累累。水果种植是当地主要副业,梨和梅是特色水果,洱源被称为“梅果之乡”。 采岩蜂蜜(余海青 傈僳族) 怒江峡谷里的岩蜂选择在离地数十米、能遮风避雨的山崖上筑巢。日积月累,岩蜂巢就成了清香四溢的大“蜜饼”。山崖太高太陡,当地的傈僳人享用岩蜂蜜除了有特殊的工具外,还要具备攀岩的本领。采蜜人先攀上岩顶将藤索固定,再顺藤索溜下,在下面用烟熏,驱赶岩蜂,把桶放置在“蜜饼”下方,之后砍下“蜜饼”或加热,让蜂蜜流淌到桶里。 致富民谣(余海青 傈僳族) 云南保山山多交通不便,当地的农副业主要是茶叶、烟叶、干果、水果。图展现了保山地区能让农民致富的栽培植物:核桃、银杏、烤烟、茶叶、各种水果。 社区图(和秀东 纳西族) 纳西族的东巴绘画更多是围绕着东巴文化展开的,它的每一个形象文字符号都有着特定的含义和多层含义,这取决于它与不同的符号组合变化。东巴文字符号有着很明确的指示性,在绘画中利用它们与其他的形象组合,反映或代表的内容更直接,更简单明了。 “修曲”神鸟(和华强 纳西族) 展示的东巴神话传说反映了纳西族的生态观。画中的鸟是东巴教的保护神“修曲”神鸟,它嘴里叼着的蛇是“自然神”。很久以前,人类很贪婪,不爱惜自然,“自然神”愤怒了,惩罚人类,不与人类和睦相处。东巴什罗派来“ 修曲” 神鸟, 强行把“ 自然神”叼在嘴里让它放弃惩罚行动。“自然神”提出条件,要求人类必须停止乱砍滥伐,遵循在大自然中生存的规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彝族社区生态图(曲比类类 彝族) 描绘了彝族地区代表性的生态环境:郁郁葱葱的天然林、水源林、草场、人工林,河流,湖泊,耕地,村庄,牧场。山下的耕地和山上的牧场里,彝族人辛勤地耕地劳作。人与自然是这般的和谐友爱。在彝族人的生态观里人只是自然神的一个渺小的兄弟。人只是人世间的一个物种。 凉山彝族社区生态图(曲比尔日 彝族) 社区生态图是研究者给这类图画取的名,画中的信息能反映本社区的大致生活环境及当地的生态情况,以及变化情况。绘制者通常是村里的老人或其他知情者,也有多人共同讨论绘制的。它的功能特点是能直观简洁地反映某地区的基本情况及特点。社区生态图可塑性很强,可根据需要不断添加信息内容和信息数量。它有一定的条理性,但又不受逻辑思维和时空的限制,在一幅画中可表现多个领域的元素。但选择何种符号来表现具体内容这取决于当地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他们习惯的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 摘木瓜(吞也 傣族) 木瓜是热带有代表性的水果。云南热带很多民族都有种植的习惯。《摘木瓜》表现了傣族妇女采收木瓜的丰收情景。 山乡春早(罗丽珍 汉族) 呈贡汉族绘画受服饰刺绣的影响,装饰性很浓,更注重颜色的搭配,利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不同的内容,用颜色来渲染气氛。虽然他们受正统绘画教育的影响颇深,但民间画的色彩还是很浓郁的。 湖中世界(朱树珍 汉族) 《湖中世界》记录了滇池部分水域的水生生物物种。画作既是装饰,又是很完整的水生生物物种分布图。反映了大众对生态的认知程度,它就是西南民族眼中的生态系统。 祈雨(龙子辉 壮族) 雨水是农作物生长的必然条件,特别在山区, 在雨季到来之前农民们就祈祷着风调雨顺,有一个好收成,在很多民族的农事节日里都有祈雨的内容。图中描绘的是祈雨的场景,村民常常在仪式中戴上青蛙面具跳舞,希望将音乐和祈祷告诉居住在水田里的青蛙,因为它们不但是雷公的使者,也是能吃祸害庄稼的害虫。 跳舞的妇女(王建才 苗族) 妇女衣服上刺绣的图案讲述了苗族祖先迁徙的历史,记录下他们走过的山川、河流和森林的故事。 哈尼族农事历(妹兰 哈尼族) 农事物候在应用中多是以口传的方式流传,它和当地的生计息息相关,是当地人长期农耕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晶。农事历是记录当地农事物候的绘画,它对当地的农耕物候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今日瑶山(陈卫 傣族) 金平瑶族依山而居,山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得到合理应用。河谷海拔低种甘蔗、木薯,往上是种植香蕉、菠萝、木瓜,再高些种植橡胶树,村旁是竹林,海拔更高的地方是他们传统中必须保护的水源林。 记得1998年年末我在云南红河州元阳哈尼族和彝族自治县做参与式农村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规划时,被那里村民的绘画能力惊呆了。我组织村民代表在一所小学开会,当地很多哈尼族、彝族、苗族妇女由于没上过学,无法写字,我就让她们用简单的绘画来描述她们的家园、村寨和生产生活状态。一天下来,整个小学挂满了上百幅充满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的画卷,情景蔚为壮观。让我敬佩的是,她们在描述未来愿景图时是那样认真,画作充满浪漫、幸福的气息,似乎憧憬的未来就在眼前。十多年来,此情此景时常萦绕着我,不能忘怀。 ——许建初 2014 年12 月26 日于北京 本文由 刘四旦 摘编自 许建初、杨建昆 著《 西南民族生态绘画:民族视角中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 》一书。 《 西南民族生态绘画:民族视角中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 》 收录了云南、四川两省17个民族100余幅画作,作品表现形式多样,有年画、版画、水彩画、浮雕、装饰画、农民画、钢笔画和社区图等。在内容上更多地反映了环境、生态和生活的场景,展现出各少数民族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现状。 画中蕴含了当地居民的世界观、价值观,与当地环境有紧密联系的生态学知识和技术经验,以及当地民族管理自然资源的实践活动和行为准则等。本书体现了西南地区多民族民族文化鲜明、地域性强等特征,是我国西南地区民族传统生态知识宝库的一个缩影。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号: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转载本文请联系“ 科学出版社 ” ( 微信号: sciencepress-cspm )授权 同意。 转载请在文前明显位置注明: 本文转载自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许建初、杨建昆 著《 西南民族生态绘画:民族视角中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 》 一书 。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764 次阅读|1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4: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