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分形几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物理学家创建分形形状的电子
热度 2 zhpd55 2018-11-13 22:04
物理学家创建分形形状的电子 诸平 据荷兰乌特勒支大学 ( Utrecht University )和 乌特勒支大学理学院 ( Utrecht University Faculty of Science ) 2018 年 11 月 12 日 提供的消息 , 乌特勒支大学理学院 的研究人员 2018 年 11 月 12 日 在《自然物理》( Nature Physics )杂志网站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建立了电子的分型状态。图 1 就是谢尔宾斯基三角形( Sierpiński triangles )的照片,右边的是电子处于非键 ( non-bonding )状态,而左边的图片则是电子处于成键( bonding ) 状态,基准尺度为2 nm 。 Fig. 1 Electrons in bonding (left) and non-bonding (right) Sierpiński triangles; scale bar 2nm. Credit: Kempkes et al., Nature Physics , 2018 众所周知,在物理学中电子在三维、二维和一维中的表现非常不同。这些行为会导致不同的技术和电子系统应用的可能性。但是如果电子处于在1.58维状态,究竟会发生什么呢?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在调查这些问题,他们的一项新的研究结果已经在2018年11月12日发表于《自然物理》杂志网站——Sander N. Kempkes, Marlou R. Slot, Saoirsé E. Freeney, Stephan J.M. Zevenhuizen, Daniël Vanmaekelbergh, Ingmar Swart, Cristiane Morais Smith.Desig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electrons in a fractal geometry.Nature Physics, 12 November 2018, DOI: 10.1038/s41567-018-0328-0 . 对于处在 1.58 维的电子行为 可能很难想象 , 其实并非如此,它要比你乍一看想象的 更熟悉。非整数维 , 如 1.58 维 , 可以找到如肺 一样的 分形 结构。一个分形自相似结构在尺度上与正常对象相比是不同的, 如果你放大 , 你会看到同样的结构。例如 , 一小块罗马花椰菜 ( Romanesco broccoli )通常类似于整个的西兰花( broccoli ) 。在电子技术中 , 分形 被用于天线就是利用了在很大的频率范围内的接收和发射信号的性质。 在分形学( fractals )中一种相对较新的话题就是量子行为,如果一直放大电子的所有尺度 , 量子行为就会浮现出来 。使用量子模拟器 , 乌特勒支 大学的物理学家 Sander Kempkes 和 Marlou Slot 能够建立这样一个分形的电子。研究人员制作 了一个 “ 松饼罐 ( muffin tin ) ” ,将电子关在其中以便形成 分形形状 , 通过将 CO 分子 放置 在配有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合适形状的铜背景上。被关在其中的电子结果形成三角形的分形形状,将这种分型形状被称为谢尔宾斯基三角形( Sierpiński triangles ) , 分形维数为 1.58 维。研究人员观察到在此三角形中的电子实际上表现得好像他们处于 1.58 维的行为。 这项研究的结果显示如何将谢尔宾斯基三角按照能量分为成键 ( 左图 ) 和非键 ( 右图 ) 两种情况 , 通过这些分形结构产生很好的传输电流的机会。在成键的情况下 , 电子 被连接起来 , 可以很容易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 地方 ( 高传播 ), 而在非成键情况下 ,电子未被连接在一起 , 需要 “ 跳 ” 到另一个地方 ( 低传输 ) 。同时 , 通过计算电子波函数的维 度 , 研究人员观察电子本身局限于这个维度和波函数继承这个分数维度的相关情况。 理论物理学家 Cristiane de Morais Smith 和 实验物理学家 Ingmar Swart 和 Daniel Vanmaekelbergh 一起监督和指导 这项研究。理论物理学家 Cristiane de Morais Smith 说 : “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 ,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和突破性的结果 。它打开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 提 出了一些 问题如 : 电子被局限在非整数维 空间究竟实际上是意味着 什么 ? 它们表现得更像在一 维 还是在二维空间呢 ? 如果打开一个垂直 于样品的磁场会发生呢 ? 分形已经有大量的应用 , 因此这些结果可能 对于量子尺度产生巨大影响。 ”更多信息请注意浏览原文和相关报道。 Electrons in 1.58 dimensions? What the frac!( 12 NOVEMBER 2018 ) Quantum simulator' facilitates research into theoretical supermaterials \0 Abstract The dimensionality of an electronic quantum system is decisive for its properties. In one dimension, electrons form a Luttinger liquid, and in two dimensions, they exhibit the quantum Hall effect. However, ver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behaviour of electrons in non-integer, or fractional dimensions 1 . Here, we show how arrays of artificial atoms can be defined by controlled positioning of CO molecules on a Cu (111) surface 2 , 3 , 4 , and how these sites couple to form electronic Sierpiński fractals. We characterize the electron wavefunctions at different energies with scanning tunnelling microscopy and spectroscopy, and show that they inherit the fractional dimension. Wavefunctions delocalized over the Sierpiński structure decompose into self-similar parts at higher energy, and this scale invariance can also be retrieved in reciprocal space. Our results show that electronic quantum fractals can be artificially created by atomic manipulation in a scanning tunnelling microscope. The same methodology will allow future studies to address fundamental questions about the effects of spin–orbit interactions and magnetic fields on electrons in non-integer dimensions. Moreover, the rational concept of artificial atoms can readily be transferred to planar semiconductor electronics, allowing for the exploration of electrons in a well-defined fractal geometry, including interactions and external fields.
个人分类: 新科技|6994 次阅读|2 个评论
上帝的指纹——分形与混沌
热度 10 dongmingwang 2018-3-18 13:07
云朵不是球形的,山峦不是锥形的,海岸线不是圆形的,树皮不是光滑的,闪电也不是一条直线。 ——分形几何学之父Benoit Mandelbrot 话说在一个世纪以前,数学领域相继出现了一些数学鬼怪,其整体或局部特征难以用传统的欧式几何语言加以表述。著名的数学鬼怪包括处处不稠密而完备的Cantor集,每段长度都无限而围成有限面积的Koch曲线,面积为零而周长无限的Sierpinski三角形。 Koch 曲线 Sierpinski 三角形 这些数学鬼怪曾缠绕数学家多年,直到20世纪后半叶,才被美籍法国数学家Benoit Mandelbrot创立的分形几何学彻底制服。分形几何学是新兴的科学分支混沌理论的数学基础。1967年Mandelbrot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英国的海岸线到底有多长”的划时代论文,该文标志着分形萌芽的出现。在这篇文章中Mandelbrot证明了在一定意义上任何海岸线都是无限长的,因为海湾和半岛会显露出越来越小的子海湾和子半岛,他将这种部分与整体的某种相似称为自相似性,它是一种特殊的跨越不同尺度的对称性,意味着图案之中递归地套着图案。事实上,具有自相似性的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这些现象包括连绵起伏的山川,自由漂浮的云彩,江河入海形成的三角洲以及花菜、树冠、大脑皮层等等。Mandelbrot将具有自相似性的现象抽象为分形,从而建立了有关斑痕、麻点、破碎、缠绕、扭曲的几何学。这种几何学的维数可以不是整数,譬如Koch曲线的维数约为1.26,而Sierpinski三角形的维数则接近1.585。 分形植物(在生成分枝形状和叶片图案时遵循简单的递归法则) 分形闪电(经历的路径是逐步形成的) Mandelbrot研究了一个简单的非线性迭代公式x n+1 =x n 2 +c,式中x n+1 和x n 都是复变量,而c是复参数。Mandelbrot发现,对某些参数值c,迭代会在复平面上的某几点之间循环反复;而对另一些参数值c,迭代结果却毫无规则可言。前一种参数值称为吸引子,后一种所对应的现象称为混沌,而所有吸引子构成的复平面子集则称为Mandelbrot集。Mandelbrot集是有史以来人们创造、制作的最诡异、最瑰丽的几何图案,因而被称为“上帝的指纹”和“魔爪的混合”。混沌理论是描述自然界不规则现象的有力工具,它的出现被认为是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现代物理学的又一次革命。在非线性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分形与混沌有着不同的起源,但它们都是非线性方程所描述的非平衡过程和递归迭代的结果。它们共同的数学始祖是动力系统,奇异吸引子就是分形集。换句话说,混沌是时间上的分形,而分形是空间上的混沌。 Benoit Mandelbrot (1924—2010) 和 Mandelbrot 集 洛伦兹吸引子是维数接近2.06的分形 斯蒂芬·威廉·霍金近作(有关黑洞的形成视为经典意义下的混沌过程) 分形几何学与混沌理论在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地质学乃至股票波动、基金涨落等许多自然与社会科学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人们在书籍和网络上浏览、欣赏到的各种变幻无常、美妙绝伦的分形作品一般都是使用迭代算法通过计算机制作而成的。由于迭代过程涉及大量的数值计算,基于分形几何学和混沌理论制作高清影视作品大多要求所使用的迭代算法高效稳定,所使用的硬件设备计算能力强大。分形几何学与混沌理论作为当今非线性科学中活跃风靡的前沿学科,它们的出现不仅向人们展示了数学科学与艺术审美的内在关联,也从某个方面揭示了自然和精神世界的本质差异。这些学科的发展将会有助于改进人们理解、认识、探索物质和精神世界乃至宇宙苍穹的途径和方式。 分形与混沌艺术 围绕十二面体的三维树分形 马丁迭代 玫瑰线 谨以此文向刚刚辞世的科学巨匠斯蒂芬·威廉·霍金表示深切哀悼! (本文经王东明教授审阅,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黄博) 来源: 阿狗数学AlgoMath
个人分类: 阿狗数学|22870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形动力系统的热力学形式 Thermodynamics Formalism
热度 1 gaussrieman 2013-3-9 22:49
个人整理的lecture note. Thermaldynamics formalism.pdf
个人分类: 其它|4385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形几何的产生、应用与发展
热度 1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6-24 22:24
分形几何的产生、应用与发展 1 .测量的尺度 任何测量,都有一定的“误差”和“有效数字”。提高测量精度可适当缩小“误差”范围或增加“有效数字”个数。但也都有一定的限制。 用尺,测量万里长城,嫌太短;测量微生物,又嫌太长。从而产生了特征长度(或者叫尺度、标度)。 实际上, 客观事物都各有它自己的特征长度,都要用其恰当的尺度去测量。 2 . 分形几何的产生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法国数学家曼德尔勃罗 (B.B.Mandelbrot) 在他的著作中探讨了 “ 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 ” 这个问题。 如果用公里作测量单位,从几米到几十米的一些曲折会被忽略;改用米来做单位,测得的总长度会增加,而且,一些厘米量级以下的,还不能反映出来。由于涨潮落潮使海岸线的水陆分界线具有各种层次的不规则性。海岸线在大小两个方向都有自然的限制,取不列颠岛外缘上几个突出的点,用直线把它们连起来,得到海岸线长度的一种下界。使用比这更长的尺度,就是没有意义的。虽然,海沙石的最小尺度是原子和分子,但是,使用更小的尺度,也是没有意义的。在这两个自然限度之间,存在着可以变化的许多个数量级的 “ 无标度 ” 区,这依赖于测量时所使用的尺度。 又例如:一块磁铁中的每一部分都像整体一样具有南北两极,不断分割下去,每一部分都具有和整体磁铁相同的磁场。这种自相似的层次结构,适当的放大或缩小几何尺寸,整个结构不变。 再例如: 物理学 中的 湍流 ,是自然界中普遍现象,小至静室中缭绕的轻烟,大到木星大气中的涡流,都是十分紊乱的流体运动。流体宏观运动,经过大、中、小、微等许许多度尺度,最后转化成分子尺度上的漩涡的热运动,同时涉及大量不同尺度上的运动状态,湍流中高漩涡区域,就要借助 “ 无标度性 ” 解决问题: 而且,自然界中还有许多客观事物,具有自相似的 “ 层次 ” 结构,局部与整体在形态、功能、信息、时间、空间等方面具有统计意义上的相似性。适当的放大或缩小几何尺寸,整个结构并不改变(如图), 在理想情况下,甚至具有无穷层次成为自相似性。 必须同时考虑从小到大的许许多多尺度,没有特征尺度,这也就叫做 “ 无标度性 ” 的问题。 这些就都须要联系到观测条件和实际问题所可能的各个数量级 “ 无标度 ” 区,统计确定采用怎样恰当的尺度。 这是最近十几年来,几何学的新突破,产生了新兴的分形几何学,分形几何学的基本思想,引起了 数学家 和自然科学者的极大关注。 3 . 线的曲折的影 瑞典人科赫于 1904 年提出了著名的 “ 雪花 ” 曲线,突出夸大说明:线的曲折所产生的影响。 这种曲线的作法是,例如:从一个正三角形开始,把它的每条边分成三等份,以各边的中间长度为底边,分别向外作正三角形,再把 “ 底边 ” 线段抹掉,这样就得到一个有六个突出的“角”,共有 12 条“边”的形状。再把每条边,三等分,以各中间部分的长度为底边,向外作正三角形后,抹掉底边线段。数次后,就得到如图的 “ 雪花 ” 样子的曲线: 这曲线叫做科赫曲线或雪花曲线。 如此反复进行这一作图过程,得到的曲线越来越精细。 若如此地无限进行,就不但它的周长为无限大,而且曲线上任两点之间的距离也是无限大,它所包围着的面积却是有限的。 设正三角形每边长 =a ,周长 =3a , 按此,作 1 次折线, 周长 =3a 乘 4/3 , 按此,作 n 次折线, 周长 =3a 乘 (4/3)^n , 当 n 趋于无穷大, 周长 =3a 乘 (4/3)^ 无穷大 。但是,其在该平面所围的面积,却始终小于以其重心为中心,的外接圆的面积。 对于类似的其它平面多边形,类似的做法,也有类似的结果。 4 .空间的维数 维数是几何对象的一个重要特征量,它是几何对象中一个点的位置所需的独立坐标数目。 通常的空间是 3 维的,平面或球面是 2 维,直线或曲线是 1 维。也可推广为点是 0 维的。 还有更高维的空间有更高的维数,例如。 4 维时空, 1 线矢有 4 维,多线矢 有相应的更多维数。但通常都是整数的维数。 分形理论在需要计及数个数量级的长度时,实际上,就也需要同时计及相应的不同维度,例如:太阳系各行星都是在同一平面上绕日运行,但是,各行星的各卫星,例如:地球的月球,就是在另一平面上绕地球运行,等等。而维数就会因统计,而也可以成为分数。 这类分数维数是物理学家在研究混沌吸引子等理论时需要引入的重要概念。 1919 年,数学家从测度的角度引入了维数概念,将维数从整数扩大到包括分数,从而突破了一般拓扑集,维数为整数的界限。 5 .“分维”的概念 “分维”和测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 对一根直线,如果用 0 维的点来量它,其结果为无穷大,因为直线中包含无穷多个点;如果用一块平面来量它,其结果是 0 ,因为直线中不包含平面。那么,用怎样的尺度来量它才会得到有限值呢?就只有用与其维数适当的线来量才会得到有限值,而这线的维数为 1 ,就介于 0 与 2 之间。 数学家柯赫 (Koch) 从一个正方形的 “ 岛 ” 出发,始终保持面积不变,把它的 “ 海岸线 ” 变成,其长度也不断增加,并趋向于无穷大的无限曲线。其整体是一条无限长的线折叠而成,显然,用小直线段量,其结果是无穷大,而用平面量,其结果是 0( 此曲线中不包含平面 ) ,那么只有找一个与 “ 寇赫岛 ” 曲线维数相同的尺子量它才会得到有限值,而这个维数显然大于 1 、小于 2 ,那么只能是小数了,所以存在分维。经过计算 “ 寇赫岛 ” 曲线的维数是 1.2618…… 。 可以看到,其海岸线的分维,介于 1 到 2 之间,即分维才是 “Koch 岛 ” 海岸线的确切特征量。 因而,分形维数被定义为如下的计算公式: d=lim(ε 趋于 0) , 式中 ε 是小立方空间一边的长度, N(ε) 是用此小立方空间覆盖被测空间所得的数目,分形维数公式是用边长为 ε 的小立方空间覆盖被测空间确定其维数。 对于通常的 1 维线段, N(ε)=1/ε , 2 维面积, N(ε)=(1/ε)^2 , 3 维体积, N(ε)=(1/ε)^3 。 由此可见,分形维数公式也可对应于通常维数的含义。利用分形维数公式可算得科赫曲线的相应维数 d=1.2618 ,谢尔宾斯基海绵的分形维数 d= 2.7268 。对于各类分形,可用此方法计算,也可用一定的适当方法予以测定。 因而,“分维” 是联系到空间一边的长度,反映了各复杂形体占有空间的特性,它是复杂形体不规则性的量度。 6 .客观世界出现分形的原因 任何物体 C 如果主要仅受 唯一的另一物体 A 的引力作用,而其它物体对它的作用都可忽略,那么当 C 与 A 间的距离不致彼此碰撞的条件下,则 C 的质量中心 c 对 A 的质量中心 a 的运动轨迹,就依 c 在以 a 为原点的坐标系的位置矢与速度矢以及 A 对 C 的引力变化规律而确定。对于 c 与 a 的不同初始位置矢与速度矢, c 对 a 的运动轨迹分别可以是:抛物线、椭圆、双曲线的一支,特殊条件下,还可以是直线和圆。 这就是宇宙间各星体间的运动都是这类轨迹的原因。 一切固体的晶体结构,也都因 相应各原子的核与电子间相互作用和运动状态所组成。 相互作用有 4 种自然力,远近程力的不同。 原子的核与电子间 不同的相互作用和初始状态,决定所形成物体的特性和运动状态。 还有化学、生物的高级运动特性。 4 维时空各多线矢相应的更多维数。 这些也就是 客观世界出现分形的原因。
个人分类: 数理|8235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分形几何学由“热门”变“冷门”谈起
热度 5 qsqhopeiggcas 2011-6-18 22:38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法国数学家 (B.B.Mandelbrot) 在他的著作中探讨了“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这个问题。这依赖于测量时所使用的尺度。 客观自然界中许多事物,具有自相似的 “ 层次 ” 结构,在理想情况下,甚至具有无穷层次。适当的放大或缩小几何尺寸,整个结构并不改变。不少复杂的 物理现象 ,背后就是反映着这类层次结构的 分形几何学 。 分形几何学的基本思想是:客观事物具有自相似的层次结构,局部与整体在形态、功能、信息、时间、空间等方面具有统计意义上的相似性,称为自相似性。 分形几何学自上世纪 80 年代至本世纪初,确实在中国风光了一把,在物理学界、化学界、力学界甚至经济学界等,大家都发现了“分形”。有的建立了某参数与分维数的各种模型,用于解释各种观测到的现象。 在地质学界,有人发现了水系、断裂带的分布具有分形结构,有人发现地震与滑坡的孕育过程是分形的,并且发现了其失稳过程具有降维、减熵及有序的特点。一时间,在各种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文章“多如牛毛”,甚至某些人想用分形“一统天下”。在发表的文章中,似乎没有用到“分形”就显得自己水平不高,就没有“档次”。 分形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分维数,具体到岩石力学中,分维只是一个几何参数,怎么会与其它诸多的力学参数有密切的联系呢(通过统计分析总可以建立联系,发现某种“规律”)?建立这种联系能解决什么问题呢?现在看来,有必要深思这种在学术研究中“炒作”概念的做法了。 现在,分形几何学已不那么热门了,已成渐趋冷淡的趋势了。因为如果一门学科是有生命力的,或结合具体的学科是有生命力的,那它一定会发展、会壮大。当你最终发现用新学科的思想解决不了你所要解决的问题时,你就不会理它了。 解决任何科学问题,要从本学科的特点入手,要从物理机制研究入手。新的学科思想可能给你灵感,但也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从,要在深入思考后,“取其精华,弃之糟粕”,这样可少走弯路啊。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4952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分形几何之父”伯努瓦·曼德尔布罗逝世
yokodsh 2010-10-18 17:48
分形几何之父伯努瓦曼德尔布罗逝世 其研究应用于物理等领域,不规则图形设计理念甚至影响流行文化 分形几何 之父伯努瓦曼德尔布罗( Benoit Mandelbrot )10月14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辞世,享年85岁。 曼德尔布罗上世纪70年代提出分形几何概念,所撰写《大自然的分形几何》一书1982年出版,在数学界乃至流行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分形热。 就整体而言,分形几何图形处处不规则,例如海岸线和山川形状从远距离看存在不规则。就不同尺度而言,分形几何图形的规则性相同,例如海岸线和山川形状从近距离看,局部形态与整体形态相似。 曼德尔布罗所作开创性研究有助于人们测量一些先前难以测量的物体,例如云团或海岸线。他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物理、生物、金融等各项领域,而不规则图形设计理念甚至影响流行文化。 曼德尔布罗出生于波兰,童年时随家人移居法国,后来在美国担任耶鲁大学名誉教授。 法新社16日报道,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向曼德尔布罗家人表示哀悼,法国对曾经接纳伯努瓦曼德尔布罗、让他受益于最好的教育而感到骄傲。 曼德尔布罗的家人在一份声明里说,他死于癌症。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34 次阅读|1 个评论
多项式的根之美
songshuhui 2009-12-11 16:31
木遥 发表于 2009-12-10 11:20 木遥按:这是美国数学家 John Baez 今年 11 月 14 日在他的网页上贴出来的一篇文章( 原文 ),很快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标题中的根是指数学中一个多项式的解。如果你还没有忘光你的高中数学课,就应该知道下面这两个事实:任何一个多项式在复数域中必有根,并且每个复数都可以在复平面上对应于一个点。这样,给定一系列多项式,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的根都画在复平面上,从而形成一些特定的图案。请放心,即使你对多项式毫不了解,也不会妨碍你欣赏这些图案之美的。也许你曾经听说过经典的 曼德布洛特集合 (Mandelbrot set),那你很容易就能在这里看到某些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人们对这些新的图案还所知甚少。 下面所有括号中的文字都是我所添加,以帮助不熟悉复平面的朋友了解所说那些的点的位置。每幅图都可以点击放大。 我的朋友 Dan Christensen 发现了一幅令人赞叹的图画(见题图)。它是由所有系数为 -4 到 4 之间的整数的 5 次以下多项式的根在复平面上的对应点构成的。 点击图片可以看大图。二次多项式的根是灰色的,三次多项式的根是青蓝色的,四次多项式的根是红色的,五次多项式的根是黑色的。横轴是实轴,纵轴是虚轴,中间的大洞的中心是原点。两侧小一点的洞的中心是 1,在 i 处和 1 的所有六个虚根出也各有一个小洞(即中间那个大洞上下不远处对称的那些小洞)。 你可以在这里看到许多迷人的图案,给人的感觉是这些整系数多项式的根在竭力避开那些整点和单位根似的,──除非这些整点和单位根本身就是多项式的根。如果你把图案放大,可以看到更多细节: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在 1 这个点所在的空白区域周围环绕着一些美丽的羽毛,在 exp(i/3) 这个点周围有一个六瓣的星形(即左上角那个梅花形状的洞),还有一条奇特的红色连线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还有很多其他的点周围的星形的洞,诸如此类。 人们应该开始研究这些东西才对!让我们把所有系数为 -n 到 n 之间的整数的 d 次以下多项式的全体根构成的集合称为 Christensen 集 C d,n ,很显然当 d 和 n 越大, C d,n 这个集合就越大,并且当 n 趋于无穷大时这个集合趋于布满全复平面。如果固定 d, 令 n 趋向于无穷大,那么我们就能得到全体有理复数;如果令 d 和 n 同时趋于无穷大,那么我们就能得到全体代数复数。于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如果我们固定 n,令 d 趋于无穷大,会得到什么呢? 在上面这些图片的鼓舞下,Sam Derbyshire 决定绘制一些分辨率更高的多项式根的图片。试验了几次之后,他觉得他最喜欢的是系数为 1 的多项式。他把所有 24 次以下的这样的的多项式的根绘制成一副高清晰度的图片,这些多项式一共有 2 24 个,其根大约共有 24 2 24 个,也就是大约四亿个。他用 mathematica (一个数学软件)花了大概四天时间才计算出所有这些根,得到了大约 5G 的数据。然后他用 Java 语言生成了这幅美妙的图案: 颜色表示根的密度,从黑色到暗红色到黄色再到白色。上图是低分辨率版本, 这里 有一个 90M 的文件可供下载。我们可以放大一点看到更多细节: 请注意单位根周围的那些小洞,还有圆弧内部的那些羽毛。为了更清楚地观察,我们把下面这些标记出来的区域放大: 这里是 1 这个点处的那个洞。(即上面最右边那个标记出来的区域。) 中间那条白线是实轴。这是因为有非常多的多项式根都是实数。 然后这里是 i 这个点处的洞。(即最上面那个标记区域。) 这是 exp(i/4) 这个点周围。(差不多位于 1 和 i 正中央。) 请注意,根的密度在接近这个点的时候会变大,然后又突然变小。可以看到这些密度所形成的微妙的图案。 但是更漂亮的是当我们来到单位圆内部时的那些羽毛状图案!这里是实轴附近的样子,这个图的中心位于 4/5 点处。(右边数第二个标记区域。) 在 (4/5)i 点处的样子就截然不同了。(从上数第二个标记区域。) 但是我觉得最漂亮的还要说是 (1/2) exp(i / 5) 这个点周围的区域。(剩下的那个标记区域。)这幅图生动的展示出,在我们的数学研究中,规律性是如何从一团混沌中逐渐成型的,就像从薄雾中隐约显现出来一样。 这里有太多东西需要解释了,每幅图片都至少需要一两个定理来描述。如果想看到更多的这类结果,可以参见: Loki Jrgenson, 限定系数多项式的根 以及 相关图片 。 Dan Christensen, 整系数多项式的根的图案 。
个人分类: 数学|2824 次阅读|2 个评论
翻译了一部分:Fractal geometry and mercury porosity
jjsun123 2009-7-31 16:41
Applied Surface Science185(2001)99-107 Fractal geometry and mercury porosity Comparison and application of proposed models on building stones 摘要:对描述多孔介质分形几何特征的不同分维模型进行了论述和比较。基于压汞数据,使用不同的分维计算模型计算了未风化岩石和建筑岩石的分形维数,这些岩石的孔隙尺寸分布在0.0065m到100m之间。计算结果表明所选取岩石的分形几何特征均存在于孔隙尺度至少跨越1.5个数量级的尺度内;总体来看,不同分维模型计算的岩石分形维数基本相同,所以分形维数可以被作为表征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的一个参数,并且可以用来区分未分化和风化的岩石。 关键词:分形维数,孔隙表面,风化岩石,建筑岩石,压汞测试 1 引言 分形几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很多与多孔介质孔隙结构和物理特征等有关的学科领域,它为研究与多孔介质的结构及孔隙尺寸分布等有关问题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数学工具。 Friesen and Mikula基于Menger海绵所建立的分维模型,使用压汞数据计算了煤颗粒的分形维数。Friesen and Ogunsola使用分形维数研究低阶煤受热前后的特征,研究表明低阶煤受热前后其分形维数发生了变化。He 等人研究了炭燃烧过程中的分形维数变化,认为分形维数的大小反映了炭孔隙空间对空气扩散的阻碍程度。 分形几何也被广泛地用来研究土壤的结构以及其孔隙结构与各种物理过程的关系,如植物的生长过程、土壤中缺氧孔隙空间在土壤中的分布情况、水文特征曲线等等。在土壤科学研究中,分形几何是一个描述和预测工具。Perfect and Kay总结了分形几何在土壤科学中的应用领域:研究裂缝的发育特征、扩散过程、输运过程以及土壤颗粒的破碎过程。Gimenez等人总结了用于预测土壤水动力学特性的不同的分维模型,认为基于分形几何对土壤孔隙结构的描述能够提高预测其水动力学特征的精度。 Usteri and Bonny等人使用分形几何方法研究了固体中可溶药物的扩散现象,认为由于药物溶解所产生的孔隙空间结构在较小的尺度范围内具有分形几何特征,并且认为分形维数与药物颗粒尺寸有关。 另外,分形几何也被用来描述许多不同种类的固体,如混凝土、由于真空溶解所产生的固体铌、硅酸盐、胶体粘土的聚集、人的骨骼等等。 Katz and Thompsom是最早将分形几何用于研究岩石的孔隙空间结构的学者之一,他们的研究结果证明砂岩的孔隙结构具有分形几何特征,并且砂岩的孔隙度可以使用分形几何模型进行准确预测。谢和平等人研究了大理石在演变过程中微观孔隙表面的分形维数变化,建立了分形维数与外加压力之间的关系。Schlueter等研究使用分形维数预测岩石的渗透率的方法。在以前的工作中,笔者曾经研究表明分形维数可以作为风化岩石的描述参数。 很多多孔介质的物理特征均与其微观孔隙结构有关,诸如其对水的渗透率、对气体的渗透率以及多孔介质中可溶盐的输运现象(运移、结晶、重结晶)、风化过程等等。另外,孔隙结构为研究岩石的分解程度也能提供一定的信息。岩石的分解与孔隙结构有关,但是如何准确地描述这种相互依赖关系还是未知的。 自然界中的岩石一般来说都是具有复杂孔隙结构,这种复杂的孔隙结构可以被认为是具有高度非均质性的混沌系统。由于这种复杂性,我们很难获得孔隙结构的一个完整的知识或特征。但是分形几何方法通过分形维数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孔隙结构的信息,因为分形维数是一个描述孔隙空间表面整体非规则性的参数,通过一个单一的数值来表征孔隙表面的非规则性。 在本篇论文中,作者对基于压汞数据计算分形维数的不同数学模型进行了论述和比较。所研究的岩石取自位于南西班牙三个不同的采石场(具体的采石场名称和岩石矿物含量略去)。以前的研究中表明风化岩石的分形维数比为风化岩石的分形维数大。同样,本篇论文中也使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了风化岩石的分形维数并进行了分析研究。 2 压汞测试与分形几何简介 2.1 压汞测试 2.2 分形几何及计算多孔介质分形维数的不同分维模型 分形和分形几何一直被用来描述高度复杂无序的系统和客观物体,这些系统或物体可以用标度不变性进行描述,或称为自相似性,即这种物体的任何一个部分在放大后与整体具有相似性。分形体可以使用一个分形维数进行描述。具有分形几何特征的孔隙表面其分形维数介于2和3之间,分形维数越接近于3,则其表面越复杂。分形几何一些详细的基本理论可以阅读本文后的参考文献19,26,31。 理想分形体的尺度特征是定义在无穷长度或无穷测量范围上的。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多孔介质的孔隙空间其孔隙半径总是分布在一定的尺度范围内并且我们能够测量的孔隙尺度范围取决于测试仪器的技术水平。所以现实世界中多孔介质的分形几何特征仅存在于我们能够测试得到的最小孔隙半径和最大孔隙半径之间。 在多孔介质中可能同时存在两种分形几何特征,即孔隙空间分形和表面分形。孔隙空间分形起因于孔隙尺寸分布符合幂率函数关系以及孔隙空间和孔隙表面具有自相似性,例如分形几何中的Menger海绵便是满足这种特征。此时的分形维数称为空间维数其描述了孔隙体积被充填的特征。表面分形起因于多孔介质固体和孔隙空间的边界具有分形几何特征,例如Koch曲面。不过现在广泛使用的压汞数据来计算分形维数,很难将孔隙分形维数和表面分形维数区分开来。目前还有人提出第三种分形维数即体分形,它是一个和多孔介质固体充填特征有关的数值。 Bonny和Leuenberger(文献10)对于使用压汞数据计算的表面分形维数、孔隙分形维数和体分形维数做了一个明确的区分,但是实际上这种还是取决于计算所使用的数学模型(分维模型):使用累积进汞体积还是使用累积进汞量所覆盖的面积。在下文的讨论中,对于表面分形维数和孔隙分形维数的计算由理论计算模型所决定。关于三个分形维数的明确区分可以阅读参考文献31。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447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杂色美及其它
XUEFENG121 2009-5-16 11:27
关于杂色美及其它 四月末的一天,约了几个同学去了沈阳的北陵,在后山林林总总绿荫荡漾的树林里找找大自然,释放释放,放放风。仰着看天成了习惯,所以去了自然少不了也要看看天,透过婆娑舞动的绿荫看看天。树随风动,影随树动,大类川上逝水,自有时间匆匆太匆匆之感。拍了几张树影的照片,回来随便翻翻时想入非非。 想到那份杂色美,想到不规则中的杂乱美,或者讲是不规则中存在的某种合理秩序,有些像控制学科里非线性的某种尚未认识的规则;想到了科学和艺术之间存在的某种关联,某种和谐;想到了人在过日子的种种范式中自自然然的生活范式,随意率性自然自在纯真从容。 一 记得是初中或是高中时,随便翻翻高年级的美术教科书时,偶遇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19121956)的滴画(drip painting),一眼看上去好像什么也不是,但是仔细看看,反倒是有些味道,在看似杂乱无章中,好像又潜伏了某种难以言说的东西,有些摄人心魄,总之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杂乱美。 关于杰克逊波洛克及其滴画(drip painting),搜集的资料如下: 杰克逊波洛克,被人评论为20世纪美国抽象绘画的奠基人之一。在杰克逊波洛克看来,现代艺术家不应当再像传统艺术家那样追求再现,而应该关注内在精神和情感的表达。他说:现代艺术家生活在一个机器时代,我们有机器手段来逼真地描绘客观对象,如相机、照片。在我看来,艺术家的工作是表现内在世界换句话说是表现活力、运动以及其他的内在力量。现代主义艺术家的着眼点是时间和空间,他表现情感,而不是图解社会。(埃伦H约翰逊编,姚宏翔等译:《当代美国艺术家论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8页。) 然而,对波洛克艺术影响最大的,还是那些来自欧洲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所带来的思想。给我印象最深的,波洛克曾经回忆说,是他们关于艺术源自无意识的观念。这种观念对我的影响胜过这些特殊画家的创作。(埃伦H约翰逊编,姚宏翔等译:《当代美国艺术家论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3页。) 他一开始先是热衷于描绘那种所谓生物形态的图形。这些图形充满原型的、好斗的、动物性的、色情的、神秘的特点。他给这些超现实主义作品加上传统的或神话的标题,以表现在特定环境下不朽的人类情感。1947年,波洛克的绘画有了决定性的突破,从而诞生了他那自由奔放的滴画(drip painting)。事实上,对这种风格有决定性影响的,恰是超现实主义关于艺术源于无意识的观念,即所谓心理自动化的创作方法。 波洛克曾经详细介绍了其滴画的创作方法:我的画不是来自画架。在作画时我几乎从不平展画布。我更喜欢把没有绷紧的画布挂在粗糙的墙上,或放在地板上。我需要粗糙的表面所产生的摩擦力。在地板上我觉得更自然些。我觉得更接近,更能成为画的一部分,因为这种方法使我可以绕着走,从四周工作,直接进入绘画之中。这和西部印第安人创作沙画的方法相似。我进而放弃画家们通常用的工具,像画架、调色板、画笔等等。我更喜欢用短棒、修平刀、小刀、以及滴淌的颜料或搅和着沙子的厚重涂料、碎玻璃和其他与绘画无关的东西。一旦我进人绘画,我意识不到我在画什么。只有在完成以后,我才明白我做了什么。我不担心产生变化、毁坏形象等等。因为绘画有其自身的生命。我试图让它自然呈现。只有当我和绘画分离时,结果才会很混乱。相反,一切都会变得很协调,轻松地涂抹、刮掉,绘画就这样自然地诞生了。(埃伦H约翰逊编,姚宏翔等译:《当代美国艺术家论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5页。) 波洛克这种自由奔放、无定形的抽象画风格,成了反对束缚、崇尚自由的美国精神的体现。这种全新的绘画,体现了画家惊人的创造力。它在两个方面充分展示了新颖性和独创性。 其一,满幅的构图风格。我们知道,以往的绘画中,往往都有一个倍受关注的视觉中心。无论是所谓封闭的古典主义绘画,还是开放的巴洛克绘画,画面形象都有核心形象与陪衬形象的差别。而如今,在波洛克的画面上,这种差别消失得无影无踪,所谓画面的中心,已全然无迹可寻。画面散漫无际,全面铺开,毫无主次。这种无重点满幅展开的画法,在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晚期名作《睡莲》中,其实已初见端倪。而波洛克在画中将之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程度。正因为此,波洛克的这种画法被赞誉为1911年毕加索和勃拉克的分析立体主义绘画以后最引入注目的绘画空间方面的新发明。(罗伯特休斯著,刘萍君等译;《新艺术的震撼》,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276页。) 其二,绘画作品成为画家由情感所支配的行为的直接记录。波洛克作画过程中的那种充满节奏的自由运动,在那铺于地板的巨幅画布上留下痕迹。对于完成后的作品会是什么样子,事先全然不知,画完后才根据需要剪裁一块,绷到画框上去。艺术评论家罗森伯格将这种绘画称作行动绘画,其含义便是,画家在这里所呈现的已不是一幅画,而是其作画行动的整个过程。画布成了画家行动的场所,成了画家行动的记录。 值得一提是,我们的艺术家总是不像我们的科学家那样在常人看来神经正常,他们好像更容易抑郁化,也更容易神经质,甚至有些时间几乎疯狂,像外国的梵高,毕加索等等,当然了国内的也不乏其例,像诗人海子等等,要是罗列啊,能弄一大把一大把,咱先姑且不提,留待以后再说。我们的波洛克也算是其中的一位了,他对自己的行动绘画经常失去信心,在苦闷中有些精神异常,1956年在酗酒之后开车失事身亡。而他的这种负面倾向在他的某些画中是有所体现的,观了之后让人不寒而栗,让人发紧,这或许是美中不足的地方,是要避开的。 图一 杂色美(1) 所体味到的杂色美,又想到了自己也不知道在哪个地方看到的一首诗,英国诗人霍普金斯(Gerard Manley Hopkins 1844-1889)的杂色美,里面的颇具特色的物象词加上修饰词,成就了一幅好的诗歌语言。有些时间很佩服诗人,在一些物象上在加上自己赋予的意义,好像有了灵性似的,招之麾下,在自己的诗中成了自己的士兵,在前面冲锋陷阵,勾画诗意。又翻开了几年前的笔录,找到了,姑且摘录如下,翻译地信达雅。当时摘录时翻译的原诗也没有署名翻译的作者,很遗憾后来也没查到。当然了,照我理解霍普金斯这首诗中的上帝,可能有悖于霍普金斯所说的上帝,不过这并不妨碍理解杂色美。我理解中的上帝不是基督中的,也不是别的宗教中的上帝,它应该是冥冥之中一种客观存在,只不过我们还未认识到,找上帝来做代名词罢了。 Pied Beauty Gerard Manley Hopkins (1844-1889) Glory be to God for dappled things For skies of couple-colour as a brinded cow; For rose-moles all in stipple upon trout that swim; Fresh-firecoal chestnut-falls;finches' wings; Landscape plotted and piecedfold,fallow,and plough; And all trades, their gear and tackle and trim. All things counter,original,spare,strange; Whatever is fickle,freckled, With swift,slow;sweet,sour;adazzle,dim; He fathers-forth whose beauty is past change: Praise Him. 杂色美 杰拉德霍普金斯(1844-1889) 我把上帝赞扬,为了着斑驳的物象---- 为了天空的双色如同母牛的花斑, 为了水中的鳟鱼全身玫瑰痣像幅点彩画, 新裂的栗子如火炭烫金痴雀的翅膀, 风景分成条块田----梯田地、休耕地、犁翻地 还有手艺百家,齿轮、花车、装备琳琅满目。 一切对立的物象,新奇,多变,异样 遍布着快慢甜酸的雀斑----- 变化多端的光和暗使人眼花 全是他创造 而他的美超越了变化, 赞美他吧! 图二 杂色美(2) 关于中国的国画,不像波洛克这样的没有意象随意发挥,倒是中国的泼墨画先是随意泼,再随之已泼成的图加上想象和当时心情,勾勾画画而成,很是有意思的,这个在网上没有相对应的枝枝节节之类的图画,所以就拿吴冠中先生的中国画来凑了,吴先生用中国画的材料工具、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色调观念与方法表现传统的诗情、境界,颇值得玩味的。 图三 杂色美(3) 四月末,北陵后山的绿意,带着几分离春入夏的青涩,不是很浓烈。透过阳光拍的这些照片,很有骨子清新爽朗的味道,所以很感觉蛮好的。把波洛克的滴画,吴冠中先生的中国画,还有自己拍的这些照片放在一起就是要比较下,体味下,自然界里的这些事儿,好玩的事儿。要说的是,这些画都是截取的,没有全构图,都是采用的部分图,但是这些个人认为已经能体现这层意思了。这些画和照片如图一图二图三所示。 二 有关资料把波洛克的滴画艺术归结为数学这个众科学之王中的分形几何中的一种,个人是认同这种说法的,可能波洛克也想不到自己的画和分形几何还有一段姻缘。 朱也旷在《混沌和齿轮对卡夫卡世界的一种新观》一文中,这样写到: 一个名叫理查德泰勒的物理学家在任职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期间,迷上了美国抽象派画家波洛克(J. Pollock)的绘画。一个偶然事件使他意识到波洛克的画中可能隐藏的秘密。在两位同事的帮助下,借助于计算机辅助分析技术,他发现波洛克的画作《秋天的韵律》具有典型的分形(fractal)特征,其分数维D值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来。   这是一个奇妙的结果。我们知道,曼德布罗德在1977年出版的《大自然的分形几何》一书中,曾经给出过由计算机生产的模拟葛饰北斋巨浪的分形图形,两者之间还是有较大差别的。也就是说,撇开画中的小船不谈,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也仅仅是在直观上具有自相似的特点,其分数维D值无法准确计算。   更奇妙的是,在他们所分析的全部20幅作品都具有这一特征。同时他们还分析了5幅被怀疑是出自波洛克之手的作品,结果它们都不具备分形特征,并据此认为这些表面上与波洛克的作品很相似的作品都是赝品。这一结果令人吃惊。要不是大名鼎鼎的《自然》杂志发表了这位客串到绘画领域的物理学家的研究论文,我简直要怀疑这不是真的(即便如此,我仍多少持一点保留意见,因为《自然》杂志发表它,显然不是因为它在科学上有多重要,而是因为它十分有趣;一篇在科学上重要的论文通常会受到严格的检验乃至多次重复实验的检验,而这篇奇特的论文会有人检验吗?)。不过怀疑归怀疑,在找到充分的证据之前,我们还是可以说:渗透于大自然中的分形韵律以同样的数理方式渗透到了波洛克的绘画中!   理查德泰勒目前在美国的俄勒冈大学当物理学教授。据说他将继续沿着这一独特的蹊径开展对波洛克绘画的研究。 像朱也旷先生说的那样,渗透于大自然中的分形韵律以同样的数理方式渗透到了波洛克的绘画中!还有有一定的道理的,我在想是否在社科类的东西要是有数理方式来描述能描述下来么,要是能描述下来,世界还会这样五彩斑斓么?这真是个问题!控制学科里的非线性所描述的某种规律,至今好像没有很大的突破,不过还好还非线性的问题还能局部线性化。正如朱也旷先生在文中也说过教科书中几乎所有的经典方程都是线性的,因为线性方程易于求解,它们温顺纯洁,如同唱诗班上的小歌手。但大自然在本质上是非线性的,所谓的线性,只是特例中的特例,就像随手画一条线很少会画成直线一样。物理学家费米曾经深有感触地说:《圣经》并没有说一切自然定律都是线性的。 三 波洛克的画和分形几何联系起来了,管中窥豹,科学和艺术的某种关系,可见一斑了。 看来科学和艺术还是一家的,就像亲兄弟或者亲姊妹。这也不让人不想到,散见分子学科生命学科天体学科里研究的微小颗粒或者巨大天体所具有的那种形状美、秩序美、和谐美。 就是在多问为什么的时候,科学和艺术追求的立足点或许是一直的,爱因斯坦在物理学家普朗克的生日宴会上的敬词《探索的动机》里关于探索的动机这样说过,除了这种消极的动机(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要摆脱人们自由变化不定的欲望的桎梏)外,还有一种积极的动机。人们总想以最适合于他自己的方式,画出一副简单的和可理解的世界图像,然后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征服后者。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各按自己的方式去做的事。各人把世界体系及其构成作为他的感情生活的中枢,以便由此找到他在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内所不能找到的宁静和安定。我们的波洛克先生,我们的吴冠中先生也是奔的这个去的吧。理工的多看看人文的,人文的多看看理工的,这个好像是吃饭,杂食些对身体总是有好处的。 四 从所搜集的相关资料介绍来看,波洛克的这些滴画的成画方式,很有些类似中国古代的泼墨画。不同的是,滴画艺术在随意的滴画时,不考虑画意物象,全靠作画的人自由发挥,画什么是什么,要是说的不怎么好的话,大类中西方古代的女巫张牙舞爪,痴人呓语。可是在画成之后呢,看似杂乱无章,但是似乎有些神秘杂乱的美还是犹存的。中国泼墨画虽在最开始时随意,但是画着画着靠着想象,勾勾画画的,往现实中的物象上靠,也就成了一幅杰作。像《桃花扇》中的桃花扇,极富故事色彩的泼墨画。影片《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开始唐伯虎拿人画的泼墨画,虽有些搞笑成分,但是个人认为还是有些神似形似泼墨技艺的。相同之处就是随意自在从容,这个最最值得称道,是像汉语里的,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讲究的就是自自然然的,这个在老庄的经典之作里,到处可见,但是果真能到如此之境界的又有几人呢?假使婴儿和老人果真能到此境界,那夹在其中不上不下青年中年人呢? 恬适悠闲自在从容自然随意率性,是中外艺术滴画 泼墨画所能体现的。这个大有隐者达者智者的风范,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所构想的桃花源式的生活怕也莫过于此。张中行先生的生活和他的《顺生论》,倒是可为这个做个注。 最后还是要对文中提到的诸位先生和他们的大作致上敬意和谢意!
个人分类: 突发其想|5289 次阅读|2 个评论
看这片雪花:美丽外表下的大怪物?
songshuhui 2008-9-3 15:27
安婆婆 发表于2008-05-2 星期五 10:24 分类: 其他 | |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地主。地主有一个老管家,当了一辈子仆人,打算告老归田。几十年主仆,也算有点情分。于是地主说,这样吧,你从我这里扯一根线,到我的田里圈一块地,圈多少算多少,全归你。老管家是个神人,眼珠子转了转,说:你让我扯一根线,那我就扯一根直线吧。直线可不是线段哦,它的长度是无穷大。哟,地主一惊,这不是要连我家一块儿吞了么。不过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把袖子一捋:好啊,无穷大就无穷大,但是得我来围。 怎么围呢?他先画了一个等边六角形,说,这块地有一亩。管家半是好奇地点点头。接着地主把各边的三分之一抹去,换成等长的两条线段: 这样,每条边的长度增加了三分之一。从形状上看,每边多出了一个小号的三角形。然后他在每个新的小三角形上重复同样的步骤,得到了更多更小的三角形。这样不停地重复下去,得到的图案看起来就像一片雪花。 根据地主的规则,把每条边的中间部分抹去,换成两条线段。那么一条边就变成了四条边。像这样: 地主说,如果我永远地进行下去,这片雪花的周长将变成无穷大,里面圈起来的面积都归你。管家大喜过望,永远进行下去,这面积不就永远增加下去嘛!赶快说:老爷,你一言既出,可不许反悔啊!地主说,那当然,该多少是多少。 咦,这么爽快,难道这里头有猫腻?可不能被他忽悠了啊。管家嘛,精打细算可是看家本领,于是他盘算开了:这个图案有很明显的规律性每次增长,都是在每条小边上增加一个三角形。那么如果知道总共有几条小边,也就能算出总共增加多少个三角形。嗯,看来,最关键的是找出边数增加的规律。 起始的六角形有12条边,那么第一步得到的新图形就有124=48条边,第二步得到的图形就有124x4=192条边,接下去就是124x44条边。。。。所以,从六角形开始,第一次增加了12个三角形,第二次增加了124=48个,第三次124x4=192个,接下去是124x44个。。。 太好了,最后就是算出每次增加的三角形的面积,把它们加起来就能算出总面积。这很容易,因为新三角形的边长都是老三角形的三分之一,所以新三角形的面积是老三角形的九分之一。老管家一系列推算的心理活动全在这儿。经过一番心算,他终于得出了面积的计算公式: 啊哈,原来是一个等比数列!等比就是不停地乘上一个相同的比值。老管家一眼就看出来,这个式子就是不停地乘上4/9。他记起高中老师教过怎么算等比数列的和。对于形如 的式子,如果 r 小于1的话,即使这个数列无限延伸下去,它的和也是有限的,可以用 这个公式算出来。那么,这里 a 是1/9, r 是4/9,所以 s 就是 。不要忘了起始的那个1,所以总面积就是一又五分之一,即1.2亩。 管家傻眼儿了,费了这么半天劲,原来才一亩二分地啊!是不是搞错了?地主肯定耍花招了,这么下去周长肯定不是无穷大。管家重新检查了一下周长:每次抹去各条边的三分之一,换成两条相同长度的线段,那么就变成了原先的三分之四。每条边增长相同的比例,总周长就也增长到原先的三分之四。如果起始的周长是L,那么第二步就变成 L,第三步是 L,,第n步就是 L。管家记得高中数学老师也教过,如果每次都乘上一个大于1的比数,这样永远进行下去,最后的数值就趋于无穷大。也就是说,只要我们不停地让n增加,周长 L 是没有极限的。 管家这回可懵了。这是个什么怪物,无穷的周长,却只围成一亩二分地!他看了看一脸坏笑的地主,真想一头撞死算了。老大,你牛,你不愧是地主! 当我们的老管家在他的一亩二分地上享受夕阳红的时候,我们再看一眼这个奇妙的雪花吧。你有没有发现,其实它可以是任意的大小?如果开始我们规定六角形的面积是1公顷而不是1亩,那雪花的面积就是1.2公顷。或者如果把六角形缩小成1平方米,那就会得到1.2平方米的雪花。可是,不管面积大还是小,周长永远趋于无穷。奇怪不奇怪? 最后有一个小把戏留给你。这是一个思想实验,因为我们不能把有限的一辈子投入到无限的画雪花中去,呵呵。准备好,开始挑战自己的想象力吧。给你一支水彩笔。你能把一个1.2平方分米(巴掌大小)的雪花涂满颜色吗?如果能,你是怎么处理边缘的呢?因为边缘是无穷长的呀?如果不能,那么我保持每分钟涂0.1平方分米的速度,12分钟不就涂完了吗?0.1乘以12明明就是1.2呀? 怎么样,给我一个答案? 标签: 分形几何 , 数学
个人分类: 其他|1465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雪花上色:我们比阿基里斯更牛B
songshuhui 2008-9-3 12:18
安婆婆 发表于2008-05-11 星期日 23:02 分类: 数学 | | 一提到在有限的时间通过无限细分的长度,就让许多人联想到芝诺那个著名的悖论。既然大家提到了这个,我们就来讲讲故事吧,权当饭后小娱乐啦。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倒霉蛋阿基里斯准备和乌龟赛跑。乌龟先天条件不好,于是阿基里斯大度地把起跑线往后挪了几米。芝诺同学马上跳出来说,哎呀,那你不是追不上乌龟啦!为什么呢?你看,要追上乌龟,你必须跑过你们之间的距离。当跑到 1/10 处的时候,它已经向前挪动了一点。要追上它,你仍然必须经过这个新距离的 1/10 处。可你跑到那时,乌龟又向前挪动了一点。虽然它挪动得比你慢,可这样进行下去,你也总是只追到 1/10 ,何时才能超过乌龟呢? 这明显和我们经验中的事实不符:世界上有无数的人可以用行动证明他们能够追上乌龟,甚至连兔子也行。可从逻辑上看起来,芝诺并没有说错什么啊。怎么回事?怎么回事? 几千年过去了,哲学家数学家什么什么家们,吵啊吵啊,没个完。大家都发现了芝诺的一个问题:他只字未提时间。粗略地看,如果阿基里斯以匀速奔跑,那么经过越短的距离需要的时间越少。因为他比乌龟快,每次跑到 1/10 的时候,乌龟向前挪的距离要小于 1/10 。于是他们之间的新距离比上一次要小。那么阿基里斯跑下一个 1/10 需要的时间就比这次要短。很快地,阿基里斯每次要跑的距离就会变得非常小,需要的时间也就相应地非常短。到最后,每次到达 1/10 处经过的距离趋于 0 ,时间也趋于 0 。那么他花费有限的时间追上乌龟是可能的。可是当距离和时间都趋于 0 的时候,阿基里斯几乎静止在原地,时间也几乎停止了。这样子我们还是没法观察他追上乌龟的过程。 换一种办法吧。如果记下每次他到达 1/10 处的时刻: t 1 , t 2 , t 3 ,芝诺的推论就等价于说,不管处在哪个时刻上,他和乌龟之间都存在着距离。也就是说你找不到一个可以和距离为零相对应的时刻。所以他追不上乌龟。可你发现了吗,这些时间点组成的集合,并不等于阿基里斯在追的过程中经过的所有时刻。比如我们追踪他每次经过 1/20 处的时刻,会得到另一个无穷集合 t 1 , t 2 , t 3 。显然第二组的每一个时间值都要小于第一组,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集合,但它也包含在阿基里斯经过的所有时刻这个大集合中。同样地,你也可以追踪阿基里斯每次到达 1/30 处的时刻, 1/40 、 1/50 处的时刻等等等等。它们全都包含在这个大集合中。哈,芝诺忽略了其它的时间点。 设想阿基里斯在跑,我们在旁观。 0.1 秒的时候他追上了 1/10 , 0.11 秒的时候追上了下一个 1/10 , 0.111 秒的时候追上了下下个 1/10 芝诺因此说,你 0.1111 地数下去,有无穷个 1 ,所以他追不上乌龟,你同意吗?时间可不会在流淌到 0.1111 秒的时候就静止在那里。阿基里斯不光经历了 0.1111 ,还经历了 0.2222 、 0.3333 ,直到 0.9999 。然后, bingo! 他来到了 1 秒这个时刻,并在此和乌龟的距离缩小为零。芝诺只是挑出了这长为 1 秒的时间内包含的某些时刻,让它们逐渐趋近于 0.1111 ,然后企图把阿基里斯困在这一时刻之前。可是阿基里斯当然不会被困住,因为时间的流淌将永不停息。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但我们的确在有限的时间内经历着无穷个时刻。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能追上乌龟。 ================= 涂雪花分割线 ================== 对于涂雪花的办法,我有个提议: 这片雪花可以被放进一个圆圈里,六个顶点与圆接触。在圆心,同时也是雪花的中心,一个沾满了颜料的橡皮圈开始扩张,它蹭到的地方就被涂上了颜色。那么,只要从圆心扩张到和外圈大圆重合,整个雪花就被完全覆盖了。所以雪花的确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涂满,这个很容易看出来。那么处理无穷边缘的问题,该怎么看呢? 从橡皮圈开始和雪花的边缘接触的时候,边缘就开始以飞快的速度着色。有多快?我们随意挑一个时间间隔,看看夹在两个橡皮圈之间的雪花边缘有多长?是无穷!把时间间隔缩短一点,所夹的圆环更细了,可是被圈住的雪花边缘仍然是无穷。啊,发现了没,只要橡皮圈扩张一点点哪怕就一丁点儿,涂上的雪花边缘长度就是无穷!啊噢,我们比芝诺同学的阿基里斯更牛 B ,可以在无穷小的时间内通过无穷大的长度!诡异啊诡异。 标签: 分形几何 , 悖论
个人分类: 数学|157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