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恐龙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神秘的“石蛋”究竟是何物?
热度 6 pony1984621 2016-10-7 13:31
破解“石蛋”之谜 2015 年 11 月,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南滩镇攀湾村发生了一件怪事:大批来自于四面八方的人们涌入河滩,大都穿着橡胶裤子,手持铁锹,在齐腰深的水里忙活,只为了能找到几块“能透光的石头”。因为传言说一块这样的石头可以卖几百甚至几万元。后来经过新闻记者调查发现,没有人能真正靠这个赚到钱,地质队员的鉴定结果表明,村民所挖的石头只不过是普通的石英岩而已,河床上到处都是,并不值什么钱。 泸州上演“疯狂的石头” 上百人河滩挖掘所谓的“玉石” 其实,对于河道里的这种鹅卵石,大家应该是比较容易认的,但是,自然界中还有很多天然产出的卵圆形岩石,因其外表滚圆,浑然天成,充满了神秘色彩,它们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接下来就让我们破解它们的秘密。 真假“恐龙蛋” 2005 年 1 月 8 日 ,广东省深圳市有两个人正在七娘山地区徒步考察,突然在一条废弃的土路旁发现了一块半裸露的圆形石头,他们突发奇想:这会不会是恐龙蛋化石呢 ? 几天之后,深圳一些媒体开始以《深圳首次发现恐龙蛋化石》为题,对此事进行了详细报道,认为这枚卵圆形的石头是 1.5 亿年前的恐龙蛋化石,消息一经传出便引起了轩然大波。随后,为了查明事情真相,地质专家对这块石头进行了仔细鉴定,所采用的鉴定方法是磨片,即从该石块上切下一小块,然后磨成薄片,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观察薄片的成分。然而,鉴定结果表明,这块石头与以前鉴定过的恐龙蛋明显不同,它并不含有恐龙蛋化石所具有的独特结构和物质成分,只是一块普普通通的岩石而已。 2005 年初,深圳一些媒体发表文章称“深圳首次发现恐龙蛋化石”,认为这枚卵圆形的石头是1.5亿年前的恐龙蛋化石。后经证实这并不是真的恐龙蛋。 堆积在一起的恐龙蛋化石。 事实上,虽然深圳地区具有与恐龙生活同时期的 岩石 ,即白垩纪和侏罗纪 时期 ,但岩石基本上都是花岗岩,并不适合恐龙的生存,即便真的有恐龙在此生存,但那时候的地层极不稳定,火山 频繁 爆发,不利于恐龙蛋的快速掩埋、“绝氧”封存和形成化石。如此说来,这枚所谓的恐龙蛋竟然是假货,真的令很多人大失所望啊。 花岗岩石蛋 既然不是恐龙蛋,那它又是什么东西,是如何形成的呢?鉴定结果告诉我们,它是一块圆形的花岗岩。 说起花岗岩,相信大家也并不会感到陌生。它的形成与岩浆活动有关,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岩浆岩,由于它的强度较高,经久耐用,是常用的建筑装饰石料,比如充当石柱、地板等。但是,再坚硬的岩石也难以抵挡长期的风化作用,天然产出的花岗岩自身难免会有一些节理和裂隙,流水、空气甚至于各种微生物都会沿着这些裂隙侵入其中,无孔不入,天长日久之后,花岗岩便会由表及里层层剥离,越是棱角突出的地方就越容易被剥蚀,风化后的残余部分就逐渐朝着圆球形的方向发展,这种现象被称为“球状风化”。比如广州的火炉山,虽然这里山体坡度平缓,但山间大石遍布,其间可见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石块,如同一个个石蛋矗立在山间,蔚为壮观。它们绝非人为打磨所致,而是天然形成,构成了一种十分特殊的地形,这种地形名为“石蛋地形”。在安徽黄山、陕西华山、福建厦门鼓浪屿、浙江沿海桃花岛等花岗岩地貌旅游景区,常能见到类似情景。 典型的花岗岩石蛋 花岗岩石蛋可大可小,小的仅为几千克,大的则可数以吨计,对比一下看看,恐龙蛋能有这么大吗?讲到这里,或许你会不屑一顾地说:原来,故弄玄虚搞了半天,这所谓的“石蛋”只不过是风化作用的结果而已,有啥稀奇的?的确,真相总是让人唏嘘不已,那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说点稀奇的。 因球状风化而形成的“石蛋地形” 会“下蛋”的岩壁 《西游记》中,花果山下有一块仙石,忽有一日产下一块石卵,而后化为一只石猴即为孙悟空,这个故事妇孺皆知。谁曾想,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竟然真的有这样一座山,山上会不断地产下石卵,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座山产下石卵还有一个固定的周期,村民说它每隔 30 年才会产下一次。果真有此神奇之事吗? 贵州省三都县的“产蛋崖” 这座山位于我国贵州省三都县,在一片长约20多米、高6米的山崖上,镶嵌着大大小小的圆形或椭圆形石头,崖壁凸凹不平。这些石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掉落几颗,仿佛是慢慢发育成熟的“蛋”从山崖上生出来一样,大个儿的直径约30至50厘米,可以达到几百斤重,小个儿的只抵得上一只拳头,而且质地坚硬,外形酷似恐龙蛋,表面还有类似于树木年轮的圆形花纹。所以,当地的老百姓给这片会“下蛋”的山崖取名叫“产蛋崖”,而且,人们认为这些圆蛋是吉祥的象征,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收藏几颗。 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经考证,此地的地层属于三叠纪,而恐龙的出现是大约五千万年之后的事情了,这绝不可能是恐龙蛋。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些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比恐龙时代可要早多了,山崖的崖壁是由泥岩构成,而石蛋则是石灰岩,二者的岩性明显不同,这就说明,它们之间是一种“包裹”的关系,说白了,这些石蛋其实就是地质学中常说的“结核”。实际上,结核就是在沉积岩中形成的某种矿物质团块,通常是在周围的泥沙胶结形成岩石之前,它已经先行变成了岩石,也就是说,在沉积过程中,海水中的某些矿物质围绕着贝壳、鱼齿、珊瑚碎片等物质为核心层层凝聚,所以最终的形态有球状、卵状及各种不规则状,大小不一,小的可以是直径几厘米至数十厘米,最大者达几米。后来,海水中的沉积物不断下沉、压实,形成了泥岩,其中就包裹了那些大大小小的结核。如今,它们重现天日,就成了看似神秘的石蛋。 可能还有好奇的人会问:“产蛋崖”每隔30十年才“下蛋”一次,这又该作何解释呢?很简单,岩性不同,遭受风化的能力也就不同,泥岩风化速度快,石灰岩风化速度相对较慢,所以随着崖壁的风化、剥蚀,石蛋也就慢慢脱落,彼此之间的风化速度有差异,相差几年实属正常,至于说相差30年,恐怕没有那么准确和绝对,暴雨、冰雪都会加大风化的速度,其实这都是自然因素对山崖的一种破坏而已。 当然,结核的形成过程十分复杂,需要适当的地理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至于结核为什么是圆形的,这要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来说,内因是物质凝聚在一起的时候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会使得它们的表面积尽可能缩得最小,而同体积的物质形成球形才能达到表面积最小,这也就意味着形成球形最容易;外因是水的冲刷侵蚀作用逐渐将结核打磨得光滑圆润。 虽然地质学的解释打破了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但由于结核形成于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其中保存有一些有关古气候、古地理及古代地层演变的信息,对于地质学家而言,仍然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 文 / 马志飞,图/互联网 ) 不同大小的结核。 各种形状的结核。 极其规则的圆球形结核。 近乎一人高的巨大结核。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处海岸边的各种结核。 新西兰摩拉基海岸边的大圆石,也是一种结核。 发现于波斯尼亚的一个超级大的结核。
个人分类: 科普写作|14115 次阅读|8 个评论
在恐龙的故乡
热度 1 lulingkxw 2015-12-18 08:21
女儿邀我在年底前做一个讲座,在一个酒吧跟一群年轻的艺术家们讲故事,作为今年最后一个创意艺术项目。内容是关于陨石撞击地球、地球陨石坑和恐龙都可以,但要结合广东的实际,让听众感到亲切可感的。 我一直对科普和艺术的结合特别感兴趣,艺术本身也是科学,艺术是最佳的科普形式。今年我的科普项目申报都是这种探索类型。我打算从“恐龙”讲起,世界上恐龙蛋出土最大量的地方就在广东河源——这里正是恐龙的故乡。 河源的恐龙蛋化石拥有量超过万枚,出土最多的地方在一个叫做风光村的一片砂岩小山包群上,它们的地质年代大致在7000万到6500万年这两个时间段,和当地的混合多种岩石颗粒的红砂岩的岩层同位素地质年代相同,类似的岩层和恐龙蛋出土,甚至在韶关和惠州市也有。 恐龙曾被认为是爬行纲动物,其实,我的研究和观察发现,爬行纲动物只是其中一部分,它应该是一个包括了鸟纲和哺乳刚在内的古生物群落,当然也有大量的爬行纲动物。在河源出土的两个最典型的“恐龙”骨骼化石,都不具备爬行纲动物的显著特征,而很可能是鸟纲(形似鹅骨架,疑似鹅的祖先)和哺乳纲(形似牛头,疑似牛的祖先)。这里的恐龙化石出土地有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有蛋的无龙,有龙的无蛋”;其实,全世界都是这样的。这也让生物考古专家很纳闷:他们也弄不清楚,这些蛋到底是什么动物下的。 恐龙遭受过局部的、毁灭性的天文灾难的打击,那也只是局部的灭绝,并没有全面灭绝。我们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的高级动物的祖先一样都穿越过中生代,我们和它们的存在也证明了这一点……我想跟他们讲讲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他们迷底是什么、证据是什么,并共同即兴完成一个绘画艺术作品。 这个小项目应该比较有趣,故事名就商定为“在恐龙的故乡”!
703 次阅读|2 个评论
两处不同特点的恐龙遗址 (2012-11-01)
xuxfyuwp 2014-6-19 10:06
最近,先后参观了两个地方的恐龙博物馆,一处位于河南南阳的西峡县,其中包括“恐龙化石蛋博物馆”和“恐龙蛋遗迹园”;另一处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的嘉荫县,被称为“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从位置上看,这两个地方相隔约两千公里,一个位于我国东北,气候寒冷,一个位于我国中部,气候暖湿。这只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知上亿年前,气候的分布会是怎样,估计与现在肯定有很大不同。 从拥有恐龙遗迹的特点上来看,河南西峡一带发现的仅是恐龙蛋化石,并没有恐龙骨骼化石;而在黑龙江嘉荫一带发现的则是各类恐龙化石,好像没有恐龙蛋化石。但在两地博物馆里既可以看到复原的恐龙骨架,也可以看到恐龙蛋化石,这通过相互交换就可以做到了,不难理解。需要想象一下的倒是这种地理分布上的不同究竟意味着什么。 有些动物确实有这种习性,生活、活动在一个地方,产卵则要到去另一个特定的区域。如黑龙江里的大马哈鱼,就属于洄游鱼类。在每年八、九月间的产卵季节,会有成群结队的大马哈鱼从太平洋回游到黑龙江、乌苏里江一带来,逆流而上,寻找合适的产卵场所。产卵后,经过长途跋涉、精疲力竭的雌鱼和雄鱼,都不再进食,而是静静地守护在卵床边,直到死亡,一生只繁殖一次。100多天后,小鱼破卵而出,一开始便以死去的母体为食,完成最初的生存。随后,它们便会成群结队顺流而下,又游向太平洋,在大海里生存约四年后,会达到性成熟,便再历经艰辛,返回出生地产卵。有人称大马哈鱼具有三种精神,一是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二是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三是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恐龙是否也有集中到一处去产卵的习性呢?这仅是根据以上提到的两处恐龙化石遗址特点所做的猜测。但显然不具有普遍性,如被称为“南国恐龙之乡”的广东河源一带就是少有的既有恐龙骨骼化石,也有恐龙蛋化石的地区之一。 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近一千七百亿年,这期间无论是地质地理、天气气候条件,还是恐龙自身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显然不能用静态的观念来判断漫长的演变进程,需要靠生物、考古等学科的专家慢慢去分析研究,给出解答。 若从人类始祖的古猿开始算起,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已经历了数百万年,也不算短了,在诸多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巨变。但若与恐龙的生存年代相比,则确实还短得多,是量级上的差距。如果再进化数千万年,人类将会演变成为什么样子呢?难以想象和判断,不知人类是否还能有那么长的时间,这既要靠天,也要靠人类的智慧了。
个人分类: 杂记|27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或者说先有恐龙还是先有恐龙蛋?
热度 8 chemicalbond 2013-8-12 23:25
【注:根据对6楼的答复,本文标题加上后半部分, 文章里头的“鸡”换成“恐龙”,理论一样有效:-) 】 这个标题也许很无聊。不过,我最近偶然地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在没有查阅任何资料的情况下提出一种可能的假说:如有雷同,纯属偶合 :-) 先报答案:先有鸡,而后才有的蛋。 分析: 1. 生物进化到某个状态产生了一种原始鸡,那些鸡最初通过非卵生的方式来繁殖后来,即还没有蛋蛋,比如可能是直接把小鸡生下。但是,初生的小鸡外面可能包裹着各种稀里哗啦的东西,这里简称“外包”。最初可能就是一些胶状的液体。 2. 进化过程中,某些小鸡被生下之后,它们的“外包”材料渐渐出现多样性,有的软,有的硬,里头的成分也有分化,有点几乎就是一只鸡,极端一点的还仅仅是构成鸡的基本化学物质混合物,比如蛋白质,脂肪,等等。当然,经过N多个?万年,最终结果是,那些“外包”像现在的蛋壳,里头像现在鸡蛋的鸡种在进化过程中被保留下来了,然后才有了鸡和蛋之间的不断循环了。 简单地说,先有鸡,开始的鸡们都不蛋,后来有的鸡下蛋(或者说“好蛋”),有的鸡下的不像蛋(或者说下“坏蛋”),下坏蛋的鸡被自然淘汰了,下好蛋的鸡被保留下来了。
个人分类: 学术与争鸣|4775 次阅读|15 个评论
恐龙蛋:煮还是炒?这里面一定蕴含了科学问题
热度 11 陈安博士 2013-8-12 20:16
   在我小学的时候,家里开始养鹅,我很喜欢。尤其是当鹅蛋出来之后,我就更加惊愕了,比鸡蛋大了好几倍之多。    母亲说:煮一个鹅蛋给我吃,我就更加兴奋了。吃鹅蛋的人在1970年还是少数吧?    就煮了,就剥皮了,就发现没法吃,太难吃了。    从此,我们家的鹅蛋只炒着吃,绝不再煮。    再后来我去白洋淀,拿回来好几个大雁蛋,比鹅蛋又是大了好几倍,我且送给了我的学生们一人一个。    尽管煮鹅蛋的历史已经过去30年了,可是,我们全家一下子就想到了当年的失败教训,所以,对于大雁蛋而言,要么是腌,要么是炒,“煮”?连想都没想。    ————————————    这里是不是存在一个尺度效应?自然生长的类似的东西,如果尺度不同,则处理起来就应该有所不同,到了大尺度,只能用强大的外力来作用(热油烹制)才能够满足人们对它的需求,如果只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处理(高温煮),则不行。    这也让我想到了镜子和李小文老师经常问的一些看上去奇怪的问题:为什么有阴阳?为什么多个同时出现?为什么人体温度是36度,为什么会产生尺度效应?为什么......等等    如果哪天有机会吃到恐龙蛋,我们家的处理模式绝对不是煮,一定是炒一盘吃吃。    但是,是不是尺度大到恐龙蛋这个份上,连炒都无法处理了呢?    这是一个科学问题,如何解释和解决?    我们先养几只恐龙再说吧。
个人分类: 物论|4874 次阅读|23 个评论
继中国恐龙蛋克隆丑闻后,韩国“造假教授”黄禹锡领衔克隆猛犸象
热度 7 laserdai 2012-3-15 00:32
中国当年的陈章良教授,年轻时候狂妄到要 破除法老DNA的咒语 , 声称要 从恐龙蛋中提取活性DNA,欲克隆活的恐龙 出 来 。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现在看到什么也没有做出来,倒是成功吸引了太多的眼球,炒做出了普遍的名声,这样的科学丑闻,呵呵,从商业广告方面看,是个很好的创意。 可是,然而,旁边的韩国,也有个这样的陈章良,没准是当年大禹的庶子的后代,其祖先因为当年夏朝的内部权力斗争失败,逃亡到天涯海角,隐藏下来,繁衍后代,直到今天,弄出了一个竖子, 名字叫做 黄禹锡 。这小子的事迹相必科学网上的都知道,所以这里省略很多笔墨。 话说,中国的陈章良是庶民,来自海南岛,那里也是天涯海角,因为出了这样的丑闻,现在被充军发配去了边疆,给了小官坐坐;但是韩国是个小地方,况且这黄禹锡也是大禹的后代,当属王子级别的贵人,出了那么大的事情,居然能被轻易罩住,也就是二十军棍,等于免除处罚。三两年之后,这小子又出来了,沿着咱天朝陈章良的路子继续走下去,请看最近的新闻报道如下。 韩国“造假教授”黄禹锡领衔克隆猛犸象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3/261204.shtm 韩国和俄罗斯研究人员3月13日签署合作协议,打算利用克隆技术复活大约1万年前灭绝的史前生物猛犸象。 韩方“领队”是原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教授黄禹锡。 黄禹锡曾因学术造假而声名扫地,现在寻求东山再起。他创建的秀岩生物技术研究院与俄东北联邦大学合作,准备从猛犸象遗骨中提取生物组织样本,借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利用现代印度象的卵细胞培养胚胎。 请各位耐心等待一段时间,看看这位黄禹锡到底能折腾出什么。
个人分类: 科学丑闻|4182 次阅读|10 个评论
贵州平塘“藏字石”系列之七:“恐龙蛋”群问题
热度 1 mqr 2011-11-5 17:00
贵州平塘“藏字石”系列之七:“恐龙蛋”群问题 在平塘神秘“天书”附近,有部分专家还发现了由 300 多颗“恐龙蛋”构成的“恐龙蛋”群,而另一些专家则认为是“石蛋群”,到底孰是孰非,目前还没有作出权威的科学定论。但两派专家一致认为:无论是“恐龙蛋”群或是“石蛋”群,均为世界罕见。副秘书长刘学文推测:远古时代,贵州地区是恐龙活动的密集区域,如果外星人曾造访过地球,那么平塘掌布河峡谷可能是外星人在地球上的一个观测点或实验基地。“恐龙蛋群”和“神秘天书”则有可能就是外星人留给地球的一份“特殊礼物”。 人们不会忘记,这个考察团是 以地质名家为主体的“中国名家科学文化考察团”,有 20 多家新闻媒体随团报导, 组织健全,威望崇高,影响面大。国内外百多家新闻媒体在关注着。他们所说的话,落地就是钉儿,每一句话,都代表着中国科学文化的最高水平(因为他们是这样冠名的)。所以,一些话,是不可以乱说的。 1 、何来“恐龙蛋”群?掌布河谷被专家们确认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藏字石”被确认为距今 2 .7亿年,时代应为古生代二迭纪早期。原始恐龙的出现是在中生代三迭纪之后,也即是在距今2.3亿年之后;侏罗纪是恐龙的兴盛时代,距今是1.95亿年_1.37亿年.这么大的时间之差,被名家们忘记了。 2、“恐龙蛋”是成窝的,如果经过第二次搬运,一定会有被破 坏的,可以看到蛋的内部结构。但是没有哪一个名家提及这一点。就那么笼统的“恐龙”蛋、蛋、蛋……。 (网上平塘所谓“蛋”群的照片,供参照) 3、“石蛋”群,这“石蛋”是什么蛋?本人谈如下几种意见,供参考: 1 )、这是一种俗称,不是专业术语,用的时候要做具体解释; 2 )、地质辞典中,“石蛋”者,是指花岗岩球状风化而产生的一种地貌(或地形)形态。而此河谷是喀斯特地貌,完全风马牛不相及; 3 )、在石灰岩、泥灰岩、含硅质较高的泥岩中,常见有大小不一的硅质结核,也成“蛋”形。在层位中,还往往能见到硅质透镜体和硅质夹层; 4 )、刚性较大而又单层较薄的岩石(如硅质岩)夹在柔性岩石(如泥岩、泥灰岩)中,在成岩过程中,柔性岩石变薄拉伸,而刚性岩石则不是变形而是变碎,如果进一步变化,就变成了“蛋”,这在地质勘查中常见,细心人常常把它恢复成层; 5 )、砾石层,或称卵石层,有底砾岩和层间砾岩之分,这是大家所熟知的,河相(冲积相)、湖相和滨海相皆有; 6 )、其它如“蛋”形化石、火山弹等,不一一例举。 问题是具体到掌布河谷考察,做为名家,则不应以老百姓的俗称向世人交代。考察考察 ,总得查出点什么。查不出则应如实相告。两派专家都那样笼统地认为,不论是什么“蛋”,反正“均为世界罕见”。这简直是有点儿耍赖了——什么东西世界罕见?你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连名都没有,世界怎么罕见? 4 、从照片看,这种“蛋”是成层的。也就是说,它有其确定的地层层位。本人没到现场,不敢断言。但据照片判断,其很可能是经过多个地质历史旋回筛选的砾石——不经过多个旋回,很难那么圆)。
个人分类: 科普|7182 次阅读|4 个评论
岩层出露的恐龙蛋化石
热度 1 Flyingriver 2011-9-1 13:16
岩层出露的恐龙蛋化石
个人分类: 图片——诸多精彩|4297 次阅读|1 个评论
说“陈章良在恐龙蛋DNA研究中造假”是误传
热度 4 Eucommia 2010-9-11 15:43
我在转载《 格格看方舟子 》一文时曾特别声明不同意其中关于陈章良的一些看法,但因为转载不便删除。所以我要专写此文说明一下我不同意的理由。此文中说 陈章良涉嫌学术造假,伪造恐龙蛋基因研究 ,这完全不符合事实。有关事件发生时我还在北大生科院管研究生工作,对事件虽不完全清楚,但也知道个大概。所以我就将我知道的事实写出来供大家鉴别,如有与事实不符的请有关当事人出来澄清。我认为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能仅凭道听途说就下结论。格格文中实际是将两件事情混在了一起。一件是陈章良涉及一论文抄袭,这是生化专业(陈章良属生物技术专业)一老师的博士生发表的论文,因在陈章良实验室做的转基因工作所以作者里署有陈的名字,工作是有关金属硫蛋白的研究,文章发表在一国际杂志上(具体杂志我记不清了),他在写文章时大段地抄袭了一在美国工作的印度人的同类型研究论文中的前言和讨论部分,而且在参考文献中没有引所抄袭的文章。此文被原作者发现后告到了杂志编辑部,杂志主编给北大校长来信希望北大帮助调查此事。北大收到信后就找文章作者(已留在北大一公司工作)和他的导师了解情况。作者承认他因英文写不好就在论文的前言和讨论部分大段地抄袭了人家的,但实验数据都是自己的,他的导师也证实实验数据都是他们实验室作的。北大就邀请杂志主编和原文作者来北大调查核实,原作者后来因与他的其他行程冲突没来,是杂志主编来北大调查核实的。调查后他给北大校长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是北大找英文打字员帮他打的,打信时只有杂志主编和打字员在场,经多次修改定稿后主编才签上名并亲手封好,后又亲自交给了北大校长。主编的调查结果与北大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而且主编还特别强调 XXX 教授(作者的导师)实验室有关金属硫蛋白的研究工作比原作者所在的美国实验室的此类工作好得多,但也强调指出就是在前言和讨论中大段地抄袭也是错误的,应该严肃处理。后来北大给原作者的处理是以后不能再做同类型的研究工作(此时作者已在公司工作,我们许多人认为此处理太轻,等于没处理)。对他的导师和陈章良(当时已是北大副校长)及文章其他作者都没有做任何处理。为此事好像几个院士还在光明日报发表过一篇文章,不点名地批评陈章良,说既然署了名就应负责任,而且举了一美国大学副校长曾因类似事件而辞职的例子,暗指陈章良应引咎辞职。我也觉得不能在论文上乱署名,如果学生不经自己同意署上应严厉评批学生,如果同意了就要负责,不能算自己的工作量时写上,出了问题时不负责任。 第二件事情是关于恐龙蛋基因的研究,更与事实不符。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在这个问题上陈章良没有造假。我对这件事情更清楚一些,当时好像陈章良刚当生物系主任不久(可能是 1993 年或 1994 年),年底到北京郊区集中开了一个系里各课题组的科研交流会。在会上张昀教授(研究古生物的,原在北大地质系,后调到生物系)在介绍他的科研时提到他在河南一博物馆工作的学生来信告诉他,他们博物馆一工作人员在清理标本时不小心将一枚恐龙蛋掉在了地上摔破了,意外发现化石蛋中还有褐色的粘稠物质,问老师会是什么东西。张老师很有兴趣,就到了这一博物馆并取回了一点粘稠物的样品,回京后就请他在北京植物所的一位同班同学(北大生物系上学时的同学)帮助分析一下会不会有 DNA 类的物质。但后来他的这位同学告诉他,分析结果证明确有 DNA ,但此事被科学院领导知道了,下令将他的实验结果和材料都查封了,不准他还给北大,说由科学院来研究这一问题。他的同学对他一再道歉,但也无能无力。陈章良听后,就表示他们实验室从中提取 DNA 并进一步做基因扩增( PCR )完全能做,就问张老师能不能再从他的学生那取点材料来,并表示做这方面的工作我们的力量比科学院强。张老师说他已问了他的学生,他的学生说他们领导已听说了此事,已不准他再给张老师材料。会议结束后陈章良就专门找了北大党委书记和校长就此事作了汇报。他们都很重视这一情况,很快联系到当时的教委主任李铁映和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作了汇报,得到他们的支持。他们并指示基金委支持这一研究,还写了信让河南有关博物馆支持这一研究,所以很快就从到河南将整个恐龙蛋取回,基金委也很快拨了 50 万元人民币作为科研经费。陈章良就组织生物系当时在搞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的刚从国外引进不久的博士和研究生们合作研究这一课题,他们真是夜以继日的工作,很快完成了 DNA 提取和基因分析工作。 l995 年3月,北大就此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向外界正式宣布,他们成功地从一枚特殊恐龙蛋中获得了恐龙基因DNA(脱氧核糖棱酸)片段。次日,《人民日报》以显著地位作了报道。其他媒体也相继作了报道,甚至有的记者在文中夸张地说不久就可在天安门广场与恐龙握手了。 陈章良还在全系教师会上通报了他们的研究结果。据他在会上介绍(仅凭记忆,手头没任何材料,如有误就知情者指正),他们比对了所有已知的基因库,没有找到相似度很高的基因片段,所以推测得到的可能是恐龙基因。并特别强调了,要真正确定是不是恐龙基因,还需要找现在生存的与恐龙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的基因材料比对,而现在世界上只有生存在澳大利亚的巨蜥与恐龙的亲缘关系最近,但我们无法取得材料,所以无法再做下去了。当时我们对一些报纸的报道夸大其实就不满,我曾就此事问过当时生科院的常务副院长,而且告诉他这样报道对生科院不好,他说他们已多次就此事与有关记者和报社联系过,但他们都拒绝更正。 此后在国内外引起了一片哗然,虽媒体做了大量报道,但科技界,特别是生物界对此研究结果的质疑声非常大。但是北大记者招待会后不久,科学院(不记得是院还是其下面的一个局就发了一红头文件(我在生科院党委办公室看到的),说科学院手里也有这种材料,说除了河南的那枚恐龙蛋的材料外他们还有其他相似的材料,他们也要做相关研究(仅凭记忆,如有误请知情者指正)。但是,科学院以邹承鲁院士为代表的一批人却对此项研究开展了一系列批判,还专门到北大勺园开过一个批判会,因我既没参加也没看到有关材料,不知道他们批的什么。但我觉得在这件事情上陈章良组织人开展此研究没有错,而且是想用中国的难得的实验材料做这种基础研究的大方向是对的。他的错就在于太急于求成,又怕科学院抢了先,没有去请教更多的古生物学家(虽然当时张昀教授是国内比较有名的古生物学家,但他对分子生物不熟悉),可能也没有去很好地查有关古 DNA 研究的文献(不知当时有没有,当时可能仅靠手工查)就急急忙忙开始了研究工作,结果出来后就更是为了抢先,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先用召开记者会的方式宣布科研成果,而且就在北大学报发表。这都是一个严肃的科学家不应采取的方式。所以后来国内外都有人用实验否定了他们文中的一些重要观点。为了说明问题我查到了 1996 年在化石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恐龙蛋 DNA 研究怎么了》附在文后供网友参考。但是我认为在这里媒体不负责任的夸大宣传起了很坏的作用,而且从不承认错误,出了问题后就把一切责任都推到当事人身上,这一点在华南虎事件上表现更为突出。 陈章良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海归,当时引进他是经过高层特批的,好像他当时获得博士学位不久(离现在我们的饶院长回国前在美国的地位差了可不是一星半点),引进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开展当时国内还几乎没有开展的转基因研究工作。当时给他的条件也不高,只是副教授职称,这已是很大的破格了,当时我还是讲师,因为文革后一直是论资排辈评职称,也可以说各方面都是在照顾老的,我们这些当时 40 多岁的人还算是年轻的,从他开始又强调培养年轻人,我们又突然变成了老的,开始照顾小的,我们就成了跨过的一代。但我们中的绝大数都能理解,认为国家必须这么做。陈章良也很争气,不仅科学研究工作开展得很顺利,后来又顶着各种压力担起了生物系主任一职,他接手前生物系教职工的奖金在全校最低( 8.8 元 / 人 . 月),在宣布他任系主任的全系教职工大会上他承诺到年底时每人的月奖金不少于 100 元,会后大家都议论他是在吹牛,认为他几年也达不到。但实际没到年底就超额完成了他的承诺。当时也有人说风凉话,说他是靠北大生物系这块金字招牌弄到的钱(当时于金光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当时我就说过,这块金牌早就在,别人为什么弄不来钱。他敢说敢干,而且还脚踏实地去落实,不久他就又为研究生争取到了 50 元 / 人 . 月的生活津贴(从导师的科研经费中出),这可能是北大最早的也可能是全国最早给研究生的生活补贴。他为他们那一代的年轻人也为后来的年轻人争得了许多机会和利益,他建议设立了杰青基金,但他却没有申请。听说他到中国农大当校长时为研究生和教职工又干了许多实事,我觉得他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附: 恐龙蛋DNA 研究怎么了 张忠英 发表于: 化石,1996,(4):19-20 l995 年3月15日下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陈章良教授向外界正式宣布,他们成功地从一枚特殊恐龙蛋中获得了恐龙基因DNA(脱氧核糖棱酸)片段。次日,《人民日报》以显著地位作了报道。通过国内新闻媒体的大量宣传报道,这一惊人发现在国内外成为轰动一时的科学新闻。一年多过去了,人们关切地在问:恐龙蛋DNA研究怎么了? 先说XL--01蛋化石本身 北京大学科学家用做恐龙DNA研究的化石材料系河南郑州奇石收藏家李广岭先生所收藏的2000多牧化石蛋中的一个。这牧蛋化石近圆形,直径约9cm,是李广岭1993年初从河南西蛱县收集到的。起初,这枚外貌一般的蛋化石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同年9月,该蛋化石意外落地,破碎成4块,李广岭发现蛋腔内有絮状物.手感软湿,富有弹性,有点像点钞用的湿海绵。他用一种家用胶将其中较小的3块粘合一起,恰好凸凹相对地盖合在较大的一块上面。他把这枚特殊的蛋化石编号为XL-01。10月19日,《光明日报》最先作了报道。将其描述为外硬内软的蛋化石,开始引起我国科学界的关注。北京大学张昀教授对该蛋化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专门组织一批学者,开展了有关恐龙蛋的结构、矿物化学组织、埋藏学及蛋内有机残余物的生物化学研究,并最终导致后来令人震惊的探秘恐龙遗传基因。 XL-01 蛋化石是否适于用做古老DNA研究的化石材料,这是首先要探讨的一个问题。笔者曾写过一篇题为恐龙蛋DNA之我见 的文章(见1995年8月28日《中国科学报》),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XL-01蛋化石本身存在许多先天性缺陷和不确定性,因而,对从它蛋腔内絮状物中检测出的DNA的解释应取十分谨慎的态度。 众所周知,XL_01蛋化石并非地质古生物专业人员在野外现场发掘出来的,而是转手收集到的。因而,它的确切产地和具体层位不详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这枚蛋化石的科学价值。该化石从出土到1993年初由李广岭收藏这段时间内的身世和遭遇,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在收藏的头9个月内,它与其它蛋化石一样,只是普通收藏,没有对XL一01蛋化石作过科学意义上的观察和描述。更为严重的是,这枚蛋化石在被用做古老DNA研究时,它并非一枚完整的封闭的蛋化石,而是一个破化石蛋,在它跌落摔破后的长达一年多时间里,这枚蛋化石一直暴露在空气中,处于自然开放系统下,其间还曾在一些地方公开展出,不知有多少人直接用手触摸过蛋腔内的絮状物。一直到1995年1月12日,它才置于冰箱中低温保存,从已公布的XL-01蛋化石照片来看,蛋壳表面除了细小裂缝外,两大碎块间的裂缝和一个不小的纺缍形开口都与蛋腔相通。在没有严格的科学的保护措施下,不说空气中无孔不入的微生物和有机尘埃可掉落其内,就是一些小动物也可进进出出,在里面栖息、幽会和进行其它生命活动。蛋腔内的絮状物经鉴定主要由一种叫坡缕石的硅酸盐粘土矿物组成,后者具有极强的吸附有机物的能力,因而,可以肯定地说,这枚蛋化石内的絮状物已受到外源生命物质的污染。从形态来看,XL-01蛋化石多少已挤压变形,而蛋腔内又沉积了大量的次生矿物 这些特点正说明这枚蛋化石可能在埋藏和化石化作用下早就有了裂缝(或在后期地质作用下又闭合起来,成为隐裂缝)。如果这样的话,XL一01蛋化石或许在更早时候已与周围环境发生了复杂的物质交换。 地史时期和现代DNA的污染是研究古老DNA面临的棘手问题。正因为这样,古老DNA研究者除了在实验室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止操作过程中可能的污染外.对化石材料的要求也非常严格。XL-01蛋化石,不仅在打破之前,而且在DNA实验取样时,应当是一个蛋壳完整无裂隙的蛋化石。这是研究恐龙DNA所必需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恐龙蛋DNA序列的再分析 陈章良所领导的恐龙遗传基因研究小组从XLO1蛋化石的絮状内含物中提取出DNA,通过标记确证DNA存在,并用PCR(聚台酶链式反应)方法成功地扩增出许多不同的DNA片段。安成才博士等用18S rDNA 特异引物进行了PCR 扩增.经电泳分析得到约200bp的PCR产物,最后筛选出两类6个阳性克隆(编号分别为DA18S1、2、4、6、7和9)。通过测序分析和同源性比较,他们认为这些克隆的序列与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人类等的18S rDNA 具有根高的同源性,但与原核生物没有发现同源性,而且没有检索出与该基因完全相同的已知序列。他们不仅排除了古细菌等污染的可能性,而且还排除了操作过程中人为的污染,因而认为所获得的是恐龙18S rDNA部分片段。另外,李毅博士等还获得一段与钙粘着蛋白基因同源性非常高的恐龙DNA序列,其与非洲爪蟾表皮钙粘着蛋白前体和脑细胞粘着蛋白及牛和人胎盘细胞钙粘着蛋白在氨基酸水平上有显著的序列同源性;而与其它生物种包括原核生物、真菌和植物等进行比较,未发现有更高的同源率。据报道,研究小组还获得了与动物生长激素受体蛋白前体基因、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锌指蛋白基因以及原鸡组蛋白基因等同源性较高的片段。 在北京大学科学家的研究论文(见《见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5年第2期)正式发表后不久,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屈良鹊等几位学者著文,对河南西峡恐龙18S rDNA 片段 提出了质疑(见《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第3期)。他们对安成才等发表的数据重新进行了分析,认为后者将DA18S1等序列作为恐龙18S rDNA 序列的结论是错误的,而这一错误是由于在对DA18S1等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时的失误造成的。他们指出,安成才等在进行序列分析时忽略了与其它生物类群如植物、真菌和原生生物等的比较,在序列排列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屈良鹄等按照rDNA的结构特点,将DA18S1和7与其它8种生物的rDNA 序列进行排列比较,结果表明安成才等的这两个序列不是恐龙rDNA片段。他们认为DA18S7是一种高等植物18S rDNA片段(与金虎尾的同源性高达94%以上),而DA18S1则为一种与真菌有较大同源性的rDNA片段。这两个序列与脊椎动物rDNA 的同源性分别只有69.274.1%和68.8-71.9%。 稍晚,在美国从事古老DNA研究的扬洪博士发表了一篇论文(见《古生物学报》,1995年第6期),着重讨论古老DNA序列的分析与甄别,并对当前恐龙DNA研究做了评述。他认为分析和甄别古老DNA序列是古老DNA研究中关键步骤之一,而系统发育分析是目前甄别古老DNA来源的最为有效,也可能是唯一可靠的方法。杨洪对安成才等所发表的两类6个阳性克隆18S rDNA序列重新进行了对位排列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分别来自两种不同的生物,但都不属于脊椎动物。其中一类(DA18S7和9)非常可能是高等植物的DNA序列,在系统树上与现生高等植物的代表形成紧密的姊妹群。属于脊椎动物的恐龙,它的蛋化石DNA序列在系统树上的位置却被排除在脊椎动物之外,显然这是互相矛盾的,也是不可思议的。因而,杨洪不支持安成才等所得出的XL-01蛋化石内的DNA片段来自恐龙本身的结论。至于李毅等用随机引物所扩增的DNA片段,杨洪认为由此所获得的序列很难与其它序列建立同源关系,因而无法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更谈不上判定其真正来源。更耐人寻味的是,屈良鹄等与扬洪是在完全独立的情况下,各自对安成才等所发表的18S rDNA序列进行再分析,而且所用的计算机软件也不相同,但他们所获得的基本结论竟如此不谋而台。另一方面,他们都没有对样本XL一01蛋化石进行DNA取样和重复实验,只是对已发表的实验数据进行再分析,但得出的结论却与北京大学科学家的完全不同。 结束语 从上面的介绍和讨论中可以看出,尽管北京大学科学家肯定他们从恐龙蛋内提取的DNA是恐龙的遗传基因片段,但这项发现额多争议。现在,一场有关恐龙蛋DNA 的争论已在神州大地展开。争论的焦点是从XL--01蛋化石内获得的DNA片段,究竟来自恐龙还是别的什么。 当前争论表明,从化石材料中分离出DNA并不等于发现这种占生物的遗传物质。看来,在恐龙蛋DNA研究中,化石材料是关键,污染是大问题,由于外源生命物质可以在不同时期和阶段,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介入到化石材料和制备的样品中,因而对实验结果必须进行严格的分析和甄别,可靠的实验结果应具有可重复性,研究者在其它实验室通过独立研究可取得相同或基本一致的结论。 恐龙遗传基因研究是一项难度很大、探索性特强的基础研究。北京大学科学家在这一领域做了很多开创性的研究工作,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令人信服地证明从XL一01蛋化石内获得的DNA片段,确实是6500万年前就已灭绝的恐龙的遗传物质而不是外源生命物质的污染造成的。在科学上,真理跨过一步便是谬误。这场争论还刚开始,试玉要烧三口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我们相信,科学真理总是在争论中越辩越明,人类最终一定能揭开这一千古之谜。
个人分类: 未分类|15134 次阅读|8 个评论
恐龙怎样生儿育女?(原创)
sun210008 2009-6-30 15:41
恐龙怎样生儿育女? 孙德伟 通过对大量恐龙蛋化石、脚印化石及蛋巢遗迹的研究,古生物学家发现,恐龙也有一颗慈爱的天下父母心。 在每年的繁殖季节,雌雄恐龙交配后,雌恐龙就变成了一个大忙人。首先是要精心选择一个好的产卵的地方。这地方应该是阳光普照、地势较高,并且土质松软、干燥,最重要的是要比较安全。这样的地方会被恐龙世世代代当为产卵宝地,堪称它们的妇产科医院。 选定窝址之后,雌恐龙就开始刨坑筑巢了。她们在选好的地方,刨一个圆坑,坑的边缘垒上一圈土,以防雨水漫进坑内。当然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先用土堆起一个土包,再在土包上刨个圆坑,这样产房就算做好了。 接下来就是产卵。雌恐龙把屁股对准窝绕圈下蛋,每下完一圈,就用土盖好,接着再下一圈,再用土盖好,如此最多可以下四圈蛋,也就是四层,蛋的数量最多可达四十余枚。最后,用土把蛋掩盖好,产卵工作告一段落。 恐龙蛋在窝里一般呈放射状排列,上下层蛋不重叠,以便各层蛋都能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的温度。也有些恐龙更爱把蛋排成方阵状。当然,还有的恐龙很不讲究形式,把蛋随意的下在窝里。 窝里的蛋主要依靠阳光的热量来孵化。在孵化期间,雌恐龙会一直守护着自己的蛋,以防窃贼掠食。当小宝宝快出壳的时候,恐龙妈妈要帮助它们弄破蛋壳,好让其顺利出生。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有的恐龙是要孵卵的,就像母鸡孵蛋一样。 小恐龙出生后,恐龙妈妈赶紧衔来食物,给小家伙们喂食。这时,产卵地就成了恐龙幼儿园。在恐龙妈妈的悉心照料下,小恐龙成长得很快。但在此期间,恐龙爸爸在做些什么,直到现在还是个未解的谜。
个人分类: 油脂科普|6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恐龙是怎样炼成的?-生育篇
eloa 2009-2-19 10:42
dinosaur 发表于 2009-02-17 8:37 撰文/邢立达   我们没有恐龙交配的性爱录像带,当然也就没有恐龙妈妈如何生产龙宝宝的实况。但这个情况却不像交配那样基本靠想,全托了恐龙蛋巢遗迹的福,我们可以得知部分恐龙的生育方式,以及孵化的情况。   恐龙是靠下蛋来繁殖后代的,在1922年欧森找到那些被讥讽为石土豆的恐龙蛋之前,学界有部分人认为恐龙是卵胎生的。就是在体内孵化后再生产出来,不然他们无法想象存在过这么庞大的蛋,毕竟是那么庞大的动物阿。可惜的是,恐龙蛋并不大,最大的恐龙蛋你也能轻松抱起。那恐龙是怎样下蛋的?打打官腔,因为恐龙家族庞大,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恐龙在下蛋方式上肯定会有很大的不同,甚至相同品种在不同地域就有不同的下蛋方式。   伤齿龙,就是那种被誉为延缓哺乳动物进化几百万年的、很聪明的恐龙。活在北美的伤齿龙会把蛋产在刚干涸的湖底或沼泽地的湿润泥土里,靠输蛋管向下蠕动的力量轻松的把蛋深深插入泥土中,就像你在蛋糕上面插草莓一样。而生活在中国的伤齿龙则是选择水边的沙土地作为下蛋地点,它们先用爪子在地上刨出一个坑,然后蹲坐下来使身子成直立或半直立状态,并把蛋产入蛋坑里松软的沙土中,之后再用沙土小心的把这些蛋埋起来。   而窃蛋龙类的下蛋方式则介于爬行类与鸟类之间。古生物学家在中国江西一具雌窃蛋龙体腔内发现2颗保存完整的带壳蛋,证实窃蛋龙所属的兽脚类恐龙拥有双输蛋管的构造。这个构造介于现生鳄鱼和鸟类中间。它和鳄鱼一样拥有双输蛋管,却安排每条输蛋管一次生一颗成熟蛋,这反而比较像仅有单输蛋管的现生鸟类。从这点可以看出,我们此前经常一厢情愿的那爬行类或鸟类来类比恐龙是一件很轻率的事情。   至于蛋巢,最典型的莫过于慈母龙所建造的。慈母龙的拉丁文学名为 Maiasaura ,她被引申为慈详的母亲。纵观整个古生物历史,也就这么仅此一次,恐龙的属名被指为雌性的属性字尾是雌性的saura而非雄性的saurus。慈母龙之所以被引申为慈详的母亲,是因为其化石的旁边有一个近于碗状土丘窝巢,窝巢中有15只幼年慈母龙幼龙大约1个月大,它们的牙齿已磨损,验证母亲照料幼体,或者将食物带到巢内,或者带它们到巢外觅食再回到窝巢。慈母龙建造的盆状蛋巢直径约2米,下面垫泥土和碎石,蛋的上面盖了一些植物,用以保持一定的温度,让蛋自然孵化。   除了慈母龙的自然孵化,还有自动孵蛋的假说。证据是蒙古发现的窃蛋龙骨骼就趴在一窝恐龙蛋上面。像许多现代鸟类的巢穴中那样,它身下的22颗蛋排列成一个圆形。只见窃蛋龙用两条腿紧紧地蜷在身子的后部,这与现代鸡孵蛋的姿势完全一样。此外,它的两只前肢伸向后侧方向,呈现出护卫窝巢的姿势。但最近该假说遭到挑战,新理论认为,窃蛋龙是蹲伏在预先建造的蛋巢中心,定期回到窝里每次生出成对的蛋,并依3、6、9和12点钟的方位,排成多层环状序列,再用细砂覆盖,让炙热的白垩纪阳光让其自然孵化。这两个说法谁也说服不了谁,但都足以说明,发展到中生代后期的恐龙们,确实已经有一套非常适用的生育方式,来使自己的后代远播五湖四海呢。
个人分类: 生物|15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恐龙蛋 孰真孰假
songshuhui 2008-9-3 12:22
dinosaur 发表于2008-05-9 星期五 11:59 分类: 其他 | | 为采访稿,原发表于南方日报2008年04月11日,记者为王申娜 ■热点话题   4月7日,一则关于美国公司拍卖中国化石国宝的消息引起收藏界的极大关注,广东南雄破获盗挖恐龙蛋跨国大案宣告侦破,立刻成为深圳收藏网等收藏界媒体的热点头条。   鉴于近些年大众科普知识的提高,深圳也出现很多化石收藏的大家和爱好者。在他们看来,化石收藏兼备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不能用金钱为尺度的增值性,属非常独特而珍贵的收藏品类,恐龙蛋、硅化木、三叶虫等都逐渐成为收藏者的心头好。 国宝境外拍卖,卖了42万美元   一窝原产于中国广东、迄今已有6500万年的恐龙蛋窝化石于2006年12月3日由宝龙-巴特菲尔德拍卖公司在美国洛杉矶公开拍卖。该拍卖公司自然历史分部主管托马斯林德格伦称:这可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完好的恐龙巢之一。从骨骼的状态来看,小恐龙可能马上就要孵出来了。   该恐龙蛋窝中共含有22枚恐龙蛋,其中19个含有初具雏形的恐龙胚胎。据悉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得最完整的恐龙蛋窝。预估拍价为18万至22万美元,最终以42万美元的高价成交。   从美国公布的图片分析,外形上这个恐龙蛋窝直径约为61厘米,总共22枚恐龙蛋呈圆形分布,整齐排列围成一圈。每枚蛋长约12.7厘米,宽约7.6厘米。它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因为其中的19枚恐龙蛋中还含有初具雏形的小恐龙胚胎,甚至能清晰地看到里面蜷缩着的恐龙胚胎的骨骼遗骸,这是此前国内外都前所未见的。   2008年4月,广东南雄警方破获了这起恐龙蛋化石盗挖、倒卖的大案。 化石归属文物范畴   目前,恐龙蛋被归于文物范畴,享受文物待遇,属国家禁止出境的文物。但是,随着恐龙蛋发现量的剧增,各地收藏市场不时也能见到,这些史前恐龙的遗留物开始在收藏家手中流动。在各单位举办的鉴宝活动中,恐龙蛋也经常出现。   在博物馆一次义务咨询活动中,一位60多岁的长者,围绕着展台上摆放的恐龙蛋端详了好半天,迟迟不肯离去,最后在人少的时候,从拎着的皮包里拿出一个精致的红缎小包裹,小心翼翼地打开,让学者帮其看个究竟,而且老人还补充说:你看,里面的蛋黄和蛋清保存的也特别好。这位老人也是在古玩市场上花1000元买回家,但一直苦于找不到专家鉴定,珍藏在家中视为珍宝。后经鉴定,这是一块石结核而已。   可见,多数收藏爱好者缺乏恐龙蛋的鉴别知识,在古玩市场买到宝贝后,无处鉴定。那么,如何分辨是不是恐龙蛋?有没有一些窍门?记者特地请教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古生物学者邢立达。   邢立达告诉记者,假恐龙蛋有2种:一种是天然的石结核,另一种是人工造假的产物。可以说,每年征询恐龙蛋真伪的案例中,98%都是石结核惹的祸。石结核是由某种或几种矿物质聚集而生长成的球状、连球状或不规则状矿物团块。它能有很多形状,一般以圆形和椭圆形居多,也有壶形、飞碟形、碗碟形、哑铃形等千奇百怪的状貌。其中那些圆形的经常化身为恐龙蛋,判断的杀手锏是石结核没有恐龙蛋化石独有的蛋壳结构,蛋壳是一层厚壳,上面有密密麻麻的气孔。   最后,邢立达忠告收藏爱好者,化石作为国家保护资源,目前尚无法估量其市场价格,在鉴定方面也无权威的机构进行认证。特别是由于恐龙蛋化石的珍贵,恰是造假者最看好和喜欢玩味的一类化石,收藏者在收藏时要小心甄别。 ■鉴定知识 如何辨别造假恐龙蛋   因为造假者对恐龙蛋的认知程度比较高,所以,市场上常常有各种各样的假恐龙蛋,且要价不菲。关于作假的恐龙蛋类型,大致有四种,收藏者可以酌情参考。 ◎取材于河床中的鹅卵石,一般这些石头经长年的流水冲刷、滚动都变的比较圆滑,然后在上面粘合一些已经破碎脱落下来的恐龙蛋皮,这些恐龙蛋皮是由一些专门在有恐龙蛋出现的地方捡拾或低价收购,然后酌情卖出。 【识别办法】   粘合碎蛋皮之间的碎纹宽窄渐变不连续,纹路弯弯曲曲变化不自然,而且可以看到蛋皮局部和内部卵石有明显不吻合之处,多有翘皮现象。在碎蛋壳间的结合处,一般用红色土来填充。特别是经过长期的摆放,有些蛋皮便自动脱落,里面的鹅卵石就会看清楚。 ◎将野外捡到的部分不完整的带核恐龙蛋进行拼凑,这种恐龙蛋的真实成分比较高,譬如两个仅留一半而大小又相近的恐龙蛋可以拼成一个完整的蛋化石,结合部之间通过石膏或水泥粘合,然后在粘合处用破碎恐龙蛋皮遮盖,最后用红色泥土涂抹缝隙,给人十分完美的感觉。 【识别办法】   当我们拿到这种蛋化石时,可以看到表皮从上到下有一整条破裂带,尽管经过粘合,但还是有将一颗恐龙蛋从不同角度分离的明显感觉,而且表面的蛋纹既没有连贯性,又缺乏自然美。 ◎材料是在野外地层里经常看到的含碳酸钙的钙质结核,由于泥岩和泥灰岩类的岩层跨塌,使这些结核掉入河床中,河床中流水携带的泥砂颗粒粘附在表面,等待河床中水流干涸时,从河床中可以取出圆形的表面带有砂粒的结核,在破裂的结核中间,还能看到黑色或红色的色晕圈,人们误以为是蛋黄留下的痕迹。 【识别办法】   这种石蛋给人的感觉是没有蛋皮仅剩蛋核的恐龙蛋。而真正的恐龙蛋都是带有比较光滑的蛋皮,特别是有均匀蛋皮裂纹。 ◎利用真实的恐龙蛋翻制模具,然后用石膏和水泥等材料制作模型,还给模型配上真实的石头底座,在底座上还有用刀器刻划留下的修复痕迹,这种假恐龙蛋的仿真效果特别好,也是最新出现的一类。这类蛋有单个的,也有成窝十几个产出的。 【识别办法】   实际上,像十几颗产出得特别精致的恐龙蛋相对比较少,类似这种情况就该注意了。先观察蛋的表皮,这类蛋的表皮裂纹特别不自然,恐龙蛋上特有的蛋皮碎花纹在制作模具过程中反映不出来,只是蛋皮上确实有凹凸的部位才能显现出来;沿着蛋皮碎裂的缝隙看,真实的蛋可以发现蛋皮层,而这类蛋却是看不到里面的蛋皮分层;一般是用石膏、水泥或粘胶进行粘合,在缝隙看是否有粘合物,或用湿布轻轻擦拭可以去掉粘合处的涂色,这样就原形毕露了。 标签: dinosaur , 恐龙蛋
个人分类: 生物|149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2: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