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媒体责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普自媒体联合抗疫倡议书
hongkuan15 2020-2-18 11:57
科普自媒体联合抗疫倡议书V2.0 在对抗疫情的关键时刻,最重要的事情是团结统一,共同战疫,作为自媒体人,我们的责任是传播真相和希望!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新冠病毒)从武汉迅速扩散到全球多个国家,1月31日凌晨,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截止今日,新冠病毒已经导致66576人感染,疑似8969人,死亡1524人,治愈8101人,人数已经远超2003年的SARS。 而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同于2003年,移动网络和自媒体等新兴传播渠道已经出现了几何级增加。在疫情爆发的不到一个月时间里,没等我们把病毒检测明白,病毒先我们一步把人给检测清楚了,体质的优劣,干部的水平,商人的良知,专家的素养,医生的操守以及民众的认知。。。。。。 在这个非常时期,人们的情绪也跟过山车似的起伏变化。“ 确定人传人 ”,“ 口罩脱销 ”,“ 不良商家哄抬物价 ”“生物武器”阴谋论,“ 疯抢双黄连 ”等,各种曝光、谣言、抹黑、辟谣、删帖、指南、共识、关于疫情的各方面信息, 鱼龙混杂,都 时不时的冲上热搜榜,获得了大量的关注,民众的情绪在这些不清不楚的信息“轰炸”下,很容易受到影响。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每次面临重大事件时,人们会开始出现“危机思维”。各类信息混杂出现,一些新奇的、负面的、带有爆料性质的,具有一定程度不确定性的信息大量出现时,非常容易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在这次疫情中,我们对新冠病毒知之甚少,每个人都会产生强烈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我们继续从外界寻求足够的信息来满足我们对这些问题和事件的认知。而对新冠病毒和自身健康过度的不确定性和未知会使人产生一种无望、无助感。再加上疫情的持续严重,疑似、感染和死亡病例每天持续增加,会使人产生失控感,进而产生焦虑和恐惧情绪,导致愤怒和指责情绪。民众的焦虑和恐惧情绪也会因为对信息的误解和误读而加剧,在社交网络和自媒体盛行的环境中被不断放大,进一步加剧人们的恐慌。 已有研究已多次证实,消极的心理暗示,会从产生疑病心理。过度焦虑和恐惧情绪会引起身体的各种不适,会导致免疫力下降,非常不利于疫情的防护。 现在,疫情防控是核心目标,也 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在疫情中表现的人类和社会的不光彩和阴暗面可以等待疫情过后再总结和揭露, 战胜疫情才是当前全国上下最主要的任务。 作为自媒体人,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带给大众真相和希望! 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聚焦主要任务,全心全意投入到战胜疫情,需要我们共同做好信息传播工作,为此,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1, 从自身做起,有责任,有担当。 2, 不传谣,不信谣,不造谣。 3, 不盲目跟风,不盲目恐慌,不制作和传播可能引发恐慌的信息。 4, 认真核实信息来源,严格把控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和积极性。 5, 不传播,不制作消极内容,不提阴谋论,拒绝负能量。 6, 不质疑,不谴责,不抹黑医护人员、科学家、军人、公益人士、公益机构以及任何战斗在抗疫全线的各类人员。 7, 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不发布跟疫情有关的非官方信息。 8, 不发布未经证实的有关新冠病毒和相关疾病的治疗信息。 9, 自觉抵制不文明、不理性的网络言行。 10, 慎重发布有关药品,健康医疗类内容。 11, 充分发挥自身宣传优势,及时主动转载发布中央,各省市、官媒等有助于疫情防控的重大部署和权威信息。 12, 积极投入疫情防控科普知识创作,保持高质量的制作和推送力度和频次。 13, 主动制作和传播积极、乐观、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内容,多使用主动、积极、阳光的语言和表述。 14, 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最大程度的提高大众对疫情防控措施和科普知识的知晓率。 15, 为全国上下,众志成城防控疫情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和积极的氛围。 16, 把注意力转向有意义的事件上,合理安排计划每日的学习和工作时间,做好本职工作。 17, 对待疫情,高度警惕,不轻视,不放松。 18, 做疫情防控的带头者,带头讲卫生、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常通风。 19, 少出门、不集会,少聚餐、多独处、少熬夜、多运动、强体质、拒野味、注意营养、提高免疫力。 20, 尽量规律作息、规律饮食、减轻压力、降低猝死和疾病风险,积极预防和干预心理健康问题。 21, 有症状早就诊,为他人安全考虑,做好防护措施,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22, 不歧视确诊者,疑似者和所有疫区的人。 23, 保护他人隐私,保护病人及相关家庭成员隐私,保护医护,警务人员隐私。 积极乐观的心态,必胜的信念和充满正能量的言行也可以是战胜疫情最好的良药和疫苗。 媒体和信息的积极性,科学性和有用性都是赢得这场保卫战的重要保障。防控疫情的速度取决于我们每个人、每个机构贡献的力量,什么时候打赢这场战役,让我们的生产生活回归正轨,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虽然,自媒体人都是各自为战,但是,我们仍然有责任、有能力、有信心形成我们自己的合力。在疫情来势太过迅猛的关键时刻,只要我们聚拢在一起,形成一股力量,就一定能为疫情防控出点力,做点事。 为此,呼吁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心系疫情、勇于担当,从事科普创作和传播的自媒体领域从业者们,团结起来,用自己的行动和影响力共同打赢这场疫情保卫战。 危难之际,万勿以善小而不为,一篇文章,一张图,一个视频甚至一个口号都能为战胜疫情贡献力量。 欢迎任何支持和认可本《科普自媒体联合抗疫倡议书》的机构和个人宣布和践行本《倡议书》内容。 科普自媒体联合抗疫倡议书支持者 2020年2月15日 文章已于 2020-02-17 修改
85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读不懂中国媒体——郭美美与云南地震更该报道谁?
热度 3 alin21501 2014-8-4 17:32
北京时间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许,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境内发生6.5级地震。据新华网报道,截至8月4日14:00,云南鲁甸地震造成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昭阳区和曲靖市会泽县108.84万人受灾、398人死亡(其中:鲁甸县319人、巧家县66人、昭阳区1人、会泽县12人)、3人失踪(巧家县3人)、1801人受伤,22.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55万户7.98万间房屋倒塌,3.92万户12.40万间严重损坏,15.12万户46.61万间一般损坏。 从4日00:03分开始,以中央级媒体深夜集体发力的“郭美美大起底”,迅速引领了中国各级媒体的跟踪报道,“郭美美起底”在新浪微博热门话题一度排名第二,仅次于云南6.5级地震。 我在看论文、写材料,不时网上窗口弹出“郭美美性交易”、“郭美美一晚十万”等新闻标题,而不是“云南地震”,让我颇感郁闷,我很认可第一财经客户端发布题为《媒体灾难夜爆炒郭美美节操何在》的短评,短评向媒体同行发出“守住节操”的共勉。评论说,“这本应该是肃穆沉重的夜晚,为同胞祝愿,为中国祈福。中国的媒体人更应该率先垂范,用严肃、认真、及时的报道,传递灾情,送去希望。” 但事实却往往事与愿违。不知是出于某种新闻刺激性的考虑,还是其他原因,一些媒体迫不及待的在凌晨抛出郭美美的报道,数千字长文充斥着性、赌博、炫耀等字眼,在迎合当今中国部分网民的眼球的同时,你们的良心何在?用心何在?我们的媒体要懂得媒体的社会责任,你们可以揭批时弊,而且也应该揭批时弊,这是媒体的责任,也是社会民众的责任。但我们是不是更应该考虑民情民意,此时的全中国民众都在为云南祈福,而你们那么乐于八卦,描绘细节的报道!这难道是我们期盼的新闻?我是一个普通人,我看不懂,也读不懂!但真心希望我们的社会不断进步,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我们同胞幸福安康!
个人分类: 品味人生|2920 次阅读|3 个评论
社会需要千千万万个段皇后
热度 5 zr99 2011-7-13 22:45
社会需要千千万万个段皇后 ——随风飞舞,也由段氏事件说起 段氏事件之所以受到关注,我想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是院士候选人。如果我们抛开段氏是院士候选人这一点,媒体是否还对段氏如此感兴趣?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是不是保养了小三就一定不能评为院士呢?我想勿需多言,答案也是否定的。段氏之所以倒霉,就倒霉在他有一个彪悍的妻子和有一群专叮腥蛋的媒体。首先,我想先向段的妻子致敬,如果中国的妻子都能够敢于如此对待自己的丈夫,我想在妻子的巨大“淫威”之下,不知会有多少男人会对小三望而却步。再次,我要向各大媒体致敬。因为有了他们的扇风助火,才能使得段氏妻子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使得对段氏的讨伐达到惊醒社会、以正视听的作用。 捕捉最刺激的新闻是媒体的天职。试想,如果我们的媒体对新闻充耳不闻,漠不关心,他还是媒体吗?如果以段氏事件纯属家事,进而得出媒体有煽风点火之嫌,进进而又谴责媒体的不对,这是完全错误的,这等于纵容媒体包庇段氏的婚外情行为,等于让媒体与段氏合谋欺压段氏的妻子。与其去谴责媒体,还不如去埋怨一下段氏的发妻,告诉她“家丑不可外扬”、“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呢?! 社会道德的准绳不是由你、我、他来裁判的,而是需要媒体的传播——进而引起社会的反思——最后形成一致的社会认知,我们才可以称为社会道德标准。段氏进入院士候选名单,并且已经进行了社会公示,这即可说明段氏本身已经形成了社会影响力,他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人,而是一个需要接受全社会道德评判的人。媒体借助段氏发妻的网络爆料得到了段氏的不轨行为,并予以报道,恰恰迎合了院士候选名单“社会公示”环节,合情合理。如果段氏行为符合社会道德标准,则不会在社会引起轩然大波,既然可以如此沸沸扬扬,自是说明我们的子民还远远不能接受一位候选院士包养小三。 看到新闻的第一反应,我们 首先叹息“段氏遭殃了”“段的院士是没戏了!”对段给予同情,而很少去考虑一下作为女人的段妻的内心感受,站在其发妻的角度去思索这个问题。我们非但不对段妻予以同情、对媒体的报道予以支援,有甚者甚至以媒体过度报道和侵犯段的个人隐私为名,谴责媒体的过多报道,实在让人费解。 在今天这个社会,男人出轨、保养小三、私生子等等事件层出不穷。我想除了我们的国家经济发展过快,从而“饱暖思淫欲”客观原因之外,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对该现象的容忍、妻子对丈夫的包容。我们倡导人权,追求自由和平等,但是我们在该给予自由的地方没有给予,却在不该给予的地方留有了余地。翻遍法律条文,对于男人出轨的种种行为,我们的婚姻法中没有给予任何惩罚性约束措施,离婚成了解决婚姻问题的唯一途径。殊不知,对有外遇的中国男人来讲,离婚是一种解脱,甚至是第二春的开始,是法律变相地成全了婚外情男人。 中国的传统观念造就了中国女人逆来顺受的习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错误逻辑进一步扼杀了女人的反抗精神、家丑不可外扬的错误礼教思想更是让女人不敢拿起法律和舆论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段妻不愧为长期定居海外的、有着极高国际视野和魄力的女性。敢干敢做,能够在段最关键的时期对其给予一击。这一击不但打出了足够的分贝,我希望也能够击醒还在忍耐中艰难度日的千千万万的国内女同胞们。你们需要如段妻一样的魄力,你们的有力一击也许会使得你们的家庭破裂,也许会让你们夫妻反目,但是你们必将对 “遏制中国‘小三’”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权利的夺取需要斗争,斗争难免流血和牺牲。希望中国的女同胞们能够不计一时个人得失、着眼未来、发扬 爱莉丝·保罗(Alice Paul)和露西·伯恩 (Lucy Burns)的斗争精神,将女权运动进行到底。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1192 次阅读|5 个评论
从张悟本现象想到的
热度 1 武际可 2010-6-8 15:19
从张悟本现象想到的 一个既无行医执照、又制造假学历、以绿豆治百病的营养专家张悟本,挂号费被炒到千元,而且排队在一年以后。绿豆被抬高到 12 元一斤。这几天,把戏终于露底了。 奇怪的是,笃信张悟本说辞的,并不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其中有教授、研究员还有各种专家学者。当然,不是医学行业的专家,我们不能要求他懂的医学的深奥道理,他在医学上的地位和没有受过教育的文盲也相去不远。不过,受过教育的人,至少在对待求医问药方面应当比文盲多一点科学态度吧,至少在听到张悟本的说教或看了他的大作能够有一点为什么的疑问吧。而且从法律常识的角度,至少该问一问,有没有执照之类的考查吧。遗憾的是,张悟本一直是通行无阻。电视台、出版社一炒作,无论什么破烂货便可以身价百倍。这的确是我们社会的悲剧。说明我们社会的科学素养还很差,科学普及、科学发展观的普及还很差,在推进科学普及上,我们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年龄大一点的人恐怕会有更多的联想,张悟本现象不是今天才有。人们会记得,我们社会上流行过不少这类把戏,鸡血疗法、盐卤疗法、耳针疗法、和红薯食疗等等。进而一些气功大师,在我国的多所最高学府表演,从者如流。这些都可以归纳为一种张悟本现象。 为什么张悟本现象会一再出现,而且出现后影响范围如此之广泛呢?这实在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我想至少有两点值得思考: 第一,我们的专业科学人员在这类问题上,保持沉默。张悟本张扬了许多时,只听到外行人在谈论,我们的医学学会、我们的营养专家、教授、院士们却一直保持沉默。听任张悟本们败坏行业,行欺行骗。这说明我们的医学专家们,也仅仅是专家而已,他们绝大多数没有担当起一个真正的专家应负的社会道义。至少是在医学界是这样。我们实在是需要学习像高耀洁、蒋彦永这些专家的社会道义责任感。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到教育的时候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即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在我们教育体制下成长的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大多是经过良好训练的专业人才,可是恰恰在人格上有缺失,这才使当我们的人们在大范围地被像张悟本这样的骗子欺骗时,大部分专家,最有发言权的专家们却保持缄默。这不能不是我们专家和科学家的耻辱。 第二,为张悟本们推波助澜的,不都是民间个体。所以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有权力机构的介入。湖南卫视做系列节目,人民日报出版社出《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书,都是显赫的国家机构。在我们国家,还没有一家出版社、电视台和一张报纸是私营的,他们都是政府主管部门管理的。作为国家机构,如此对纳税人不负责任,实在应当加以追究。把问题仅仅归咎于张悟本本人行骗,实在把这类问题过分简单化了。 回想当年的鸡血疗法、盐卤疗法等,虽然电视等媒体还没有介入,但也大都是通过报纸和广播传播开来的。如果我们媒体不进行彻底改造,对这样的大事故不追究责任,可以想象,张悟本现象还会再出现。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5059 次阅读|1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