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札记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札记

相关日志

初心
Mech 2017-11-26 06:30
早先在《 轻装 》中提到 Three Man in a Boat 那句话。 We must not think of the things we could do with, but only the things that we can’t do without. 后面还有段妙论,当年也深以为然。也可以算做自己的初心吧! Let your boat of life be light, packed with only what you need – a homely home and simple pleaseures, one or two friends, worth the name, someone to love and someone to love you, a cat, a dog, and a pipe or two, enough to eat and enough to wear, and a little more than enough to drink; for thirst is a dangerous things. You will fing the boat easier to pull then, and it will not be so liable to upset, and it will not matter so much if it dose upset; good, plain merchandise will stand water. You will have time to think as well as to work. Time to drink in life’s sunshine – time to listen to Aeolian music that the wind of God draws from the human heart-strings aroundus - … 这种轻松快乐的生活,是我年轻时的理想。甚至也认为是君子的标志,如《荀子·修身》云“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或许正是君子无伤于物,才有《论语·述而》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几十年过去,我不能不承认,对当年理想的坚持,至少是没有达到当年对自己期许的程度。或者说,没有完全做到“不忘初心”。惭愧!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读《客窗闲话》
热度 1 Mech 2017-11-21 19:33
按照周作人的说法,笔记小说分为志怪和传奇两大类,分别以《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为代表。《客窗闲话》无疑属于后者。最近在两场小病中,大致通读一遍。所读版本基本上用上海文明书局《清代笔记丛刊》本,内容可能比最初的光绪版少些,计有 89 篇。主要是人事,偶尔也有“怪力乱神”。 转述几则有趣且有启发性的故事。 《一技养生》其实有两部分,颇有教益。正文部分的三个故事都比较平凡。一个医生,无人问津;巡抚母亲病,别人都束手无策,他出手治愈,从此发达。一个盐商之子,美食家,收集各种食谱;后来败了家,但候补太守从四川带来的厨师死了,当地厨师菜肴都不可口;高薪聘请美食家指点厨师。还有善哭妇人,丧礼上代哭,也得小康。 针对这三人是命应如此的观点,作者点评部分又讲个更有趣的故事。有个袜匠的儿子袜公子,算命有家资五百万。但后来袜匠夫妻死,家败,袜公子穷困饿死破庙中。他到阎罗殿状告卦师,但发现他命中真有五百万。开始以为做买卖,交给财神,但买卖行中都找不到袜公子。以为他误习文学,又把钱给文昌帝君,历场考试都没有找到他。怕他习了武,又把钱给了关武帝,但武场也找不到此人。最后给了土地,埋在破庙台阶下,但袜公子未曾扫地;准备下金雨,怕他不知道躲避,伤了性命。“如此怠惰之人,神亦不能福之。” 《神童》篇形象地展示了所谓“四姨太效应”,虚构预期以吸引资源并以此实现预期。七岁神童,父亲欠巨额债务。神童请演员假扮魁星,等债主登门讨债时,假魁星出现了神童房内。债主认为“足下有宁馨儿,不患无振兴之日。”便投资潜力股,不仅免除债务,而且许配女儿,更是延聘名师。“后果大魁天下。” 《时医》讲造化弄人。吴某行医,用寻常药给地方官爱女治疗感冒,那女儿居然死了。不得不出逃躲避地方官捉拿。后来地方官调任,又回来行医。妻弟酒醉拿错了药,意外治好了大将军,从此生意兴隆。真是非线性的世界。 《某制军夫人》更有戏剧性。某总督科第出身,喜欢才子而养士,喜欢佳人而纳妾。诸妾由才子授课,琴棋书画各有所长。有位帅气穷诗人,与所教的总督如夫人有情而私奔。总督大怒,欲派人追杀。夫人制止,说即使杀了,也带了绿帽,而且诗人有才名,引起众怒;不如送顺水人情,派人追上他们,送上一信,以及礼金。信写得很得体,说是自己年过花甲,纳妾其实是为才子们准备。早就有把私奔那位如夫人送给诗人的想法,只是觉得学诗还没成。本来很不堪的事情,在双方的明智处理下,竟成了佳话。后来诗人当了谏官,在总督受攻击时帮忙。 其中才子的答书有文采,也很好玩。“ 乃康成雅度,欲听慧婢之诗;而小子何知,俾作丽娘之傅。于是银蝉入户,共赓隔巷之清歌;红杏出墙,愿借邻家以艳色。以致宓妃留枕,非关韩掾偷香。携手星奔,抱衾露宿。方虞飞洞宾之剑,何期添裴晋之装!夫子休休有容,勤勤乐育,使狗偷鼠窃,不作青磷;成凤侣鸾俦,同偕白首。且高以赆仪四百,行李增光;从此弱水三千,片帆稳渡。 ” 《李蒙师》篇戒贪。李某科场不利,四十岁后只能教几个学生为生。或许他常年施舍乞丐,有神仙点化,具有透视眼,可隔木观物。神仙告诉他,凭此特异功能,可以在赌场赢些钱,但不能多赢,只是全家温饱,否则“犯神鬼之忌,必致祸。”开始李某还只是赢些小钱,使家人丰衣足食。后来有张姓富家子得知他的特异功能,请他帮忙翻本。李某不肯,后来同意张某随他下注,把过去输的钱都赢回来。开赌场的知道缘故,雇乞丐挖掉李某眼睛。幸得张某接济,得以善终。 作者的总体思想倒是没有什么特别高明,无非是因果报应三教同源之类。作者也是科举不第,居于幕僚,或许也有些不平之气。当然,像纪晓岚那样中举作官,还写笔记小说,也真是异数了。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972 次阅读|2 个评论
教授的“为”与“争”—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热度 1 Mech 2017-11-6 21:31
《天眼》是新儒林长篇系列的第二部。第一部是过去说过的《 蓝眼睛•黑眼睛 》。虽然当时《天眼》是借阅,但属于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甚至也可以说我的职业生涯从中有所受益。我读小说本来只是好玩,但能有所受益当然也不排斥。还复印其中“精神日课”等片段。不过复印了其实也没有再看。后来买了本,也一直没有重新读。直到前一段比较忙乱,偷闲看看。 该书描述了很不平静的校园。“ 胶胶扰扰几时休 ”, 始觉校园、“何处不纷纷”。“ 高等学校年年提职称,年年定项目。此赖国家之盛德,人民之脂膏,对校园中人,则成了年年兵刃相见,岁岁你争我夺。因为职称上一级,就是人生价值的重要肯定,也是社会地位的一次重要提高;项目每到手一项,小则可以出差有钱,赴会有钱,印资料有钱,大则出专著无忧,还可以自立山头,矗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立旗者或招贤纳士,或招降纳叛,视个人秉性而定。因而职称和项目以及更加微妙的评奖,历来为兵家兵家必争之地。 (p.260) ”显然,胶胶扰扰其实是校园的常态。甚至可以说是高校活力所在,不然可能是一潭死水。 在上述常态之外,该书特别强调的进取标的是博士点。现实世界里,博士点授权审核的时间不很规则。分别为 1981 年、 1983 年、 1984( 特批 ) 、 1985 年、 1990 年、 1993 年、 1996 年、 1997 年、 2000 年、 2003 年、 2006 年、 2011 年和 2016 年。从第五批 ( 数批次时不计入特批那次 ) 以后,只审核博士点,不再审核博士生导师,因此最后批“国家博导”产生于 1993 年。按小说的出版时间,该书所描写的争取博士点的努力,是在 1993 年那次。那确实是很关键一次,前面等了 5 年,后面还要等 3 年,而且是最后一次“国家博导”。小说中的文学院院长史有亮,为自己领衔的博士点顺利通过,不择手段,费尽心机。对外,交接名流,四方拉票。对内,既要有足够的教授满足梯队要求,又不能对自己的带头地位有所威胁。最后,功败垂成。排名第二的教授在投票之前病故,为破坏院长报点的努力,让家属马上通知相关评委自己的死讯。院长再换梯队成员已经来不及了。 小说发生的空间主要在大学校园,也不止于校园。更重要的是校园里的人,主要是教师。与教师相关的内容,我最感兴趣的是大学教师的“为” ( 致力学术研究,提升自身水平 ) 和“争” ( 获得研究资源,得到外界肯定 ) 。按老子的观点,“人之道,为而不争。”因此,套用《论语·季氏》的句式,为而不争者上矣,为而争之者次矣,争而不为着又次矣,无为无争,民斯为下矣。这大概可以概括作者的价值取向。不知是不是我的误读? 作者塑造的“为而不争”的典型人物是男一号 ( ?按出场时间可能不是最多,但作者最为肯定,而且又是单身的女一号年轻时的追求者 ) ,中文系副教授章鹤年。他看透了大学名利场中的虚无。“ 评奖啊,职称啊,出国啊,……这些名啊利啊对一个真正的学者有什么价值?什么用也没有!什么价值也没有!当教师上好课,当导师带好研究生,当爸爸做个称职爸爸,当丈夫当个称职丈夫,你做你该做的事,尽你该尽的心,别人给不给你模范教师、博士导师、优秀爸爸,都可有可无。 (p. 493) ” 现在的情况有所变化,就算没有价值,毕竟还有价格。例如薪酬可能有数量级的不同。不管怎样,章鹤年不与人争,只是充实自己。“ 不嚷嚷竞争其实不一定真的不竞争。我也每天竞争,不和别人竞争,和我自己!我总得不断地超越自己! (p. 498) ”作者似乎要以此为学者树立个正面形象。“ 人们总在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总在说逼良为娼。一个真正的良家妇女,在任何情况下,任何压力下,都不会为娼。一个真正的学者,在任何情况下,任何困难下,都知道怎样做学者。 (p.499) ”而且,应了老子所谓“夫唯不争 ,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尽管受院长压制,没有及时晋升教授,但出版了几部有影响的专著,院长后来为自己的申报博士点梯队,不得不为章鹤年专门争取个教授指标。我个人或许可以相信男一号人物策略的有效性,但自知无力说服不相信的人。 不过,小说中也反映了“为而不争”的难度。章鹤年既有文革及其之前的经验教训,“ 从‘文革’开始,他还找到一种处世方式,逍遥,超脱。决不让无聊之事操纵自己,时间属于自己,清净的心境属于自己。他为国家开放高兴,为政治清明高兴,他从不参与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也不让争斗来过问他。怎么样不让这类争斗过问自己?很简单,把自己变得平凡,变得微不足道,对于各种机会他从来认为可遇不可求,不管是评优秀教师、优秀教书育人者、优秀科研成果奖,都是顺水推舟,给就要,不主动伸手,不与人争抢。 (p.503) ”又有后来高强度的精神维护,所谓“精神日课”,抄写古人达观的诗句等。而且还要不断地自我疏导,“ 不超脱有什么办法?你苦恼,你烦闷,你气得生病,到头来没有任何用处,还是苦了自己,想得开什么都有了。 (p.493) ”总之,“为而不争”肯定不是捷径,而是安徒生所谓“光荣的荆棘路”。更何况,走在“荆棘路”的人,也未必人人有荣光,甚至多数并没有荣光。尤其是现在,“帽子”意味着年薪数十万上百万,不争通常没有。是否能做到“为而不争”,要看见识,看定力,看境况,甚至看天分。《庄子·大宗师》所谓,“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反躬于己,在 20 年前,我读这部小说时,对“为而不争”是“心向往之”。后来渐渐地,也体谅自己“虽不能至”。 女一号中文系教授南琦则是“为而争之”的典型。她出身名门,天资聪颖,但情商很低。除了本科时追求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林东篱先生 ( 章鹤年研究生导师 ) 没有成功外,几乎没有什么挫折。章鹤年理解她与自己导师的恋情,仍然追求她一段时间。终于想清楚自己世俗意义上的进取心不足,与她不是同类,转而与南琦的好朋友苏倩如结婚,如童话结束时所谓“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在院长的布局中,为了压制章鹤年,给南琦晋升了教授。随后,她有意无意地刺激了同事们,于是遇到各种麻烦。虽然她也想,“把能够好好地看书,好好地教书,好好地写书,当成人生最大的乐趣。 (p.468) ”但实际上,还是不能完全放开评奖等现实中的小利益。她的治学风格也是属于灵巧一类。 “争而不为”的典型就是那位史有亮院长了。还有其他人,如院长夫人梅丽等,但都比较漫画化。史有亮的形象还是比较立体。其中“学术小卒的攻坚战”所描述,我有 “同情的理解”。特别是随着年龄增加,甚至有些佩服了。虽然可能是立竿见影可以借鉴的内容,攻坚战的战略战术细节还是不说了,不是博文主旨所在。 除了情节和人物外,小说中还有些警策之论。如“ 聪明人是不会和傻瓜争论的,如果去争,谁是傻瓜? (p.494) ”在此网络化时代,更是如此。又例如,“ 世上的人只知道求利之害为大,不知求名之害更大。求利之害显而易见,求名之害隐而难知,可是对读书人来说,求名之害才真正痛入骨髓。 (p.592) ”这话读书人可以用来律己,我本人还是希望他人“求名”。再例如,“ 人们常常自己美化一些东西,再为这些自己美化的东西而感动。 (p.365) ”这是南琦对自己单相思的反省。当年看到自己暗恋的林东篱面对学生批评时的神情,“一种仪态,一种威严,一种自尊”。多年后,明白了,“其实是一种恐惧,一种担忧,一种服从,一种无可奈何。 (p.365) ”以至于当年已经准备离婚让贤的师母病逝后,她也无意嫁给林东篱了。 小说的标题《天眼》有些费解。近从字面看,“天眼”是小说中南琦的一只猫的第三只眼睛,气功师为它所开,发掘出猫的特异功能。于是猫不仅能听得懂人话,也能说话,甚至能背诵古诗。这些特异功能后来都失去了,灵猫变成了凡猫。这只猫身世不凡 ( 南琦暗恋的先生家的猫的后代 ) ,交游广泛,为章鹤年家中常客 ( 因为有美食 ) ,也偷窥史有亮夫妻,最后还教训了梅丽。但整篇小说也不都是从猫眼所见。或许是作者想给大学来个全景图,因此称为《天眼》、 小说是写法比较古典,似有《红楼梦》的痕迹。如角色有“金陵新十二钗”和“金陵九名士”,庞大的家族,如王熙凤那样临终托梦等。至于猫的开而复闭的天眼,简直就是有而又失、失而复得的通灵宝玉。 我觉得小说可读性比较强,即使在出版 20 多年后,仍然可读。而且大学的青椒读时或许能有所启发。 附:有关大校小说的博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继续操练》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博士生生活的漫画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梵歌 》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学统的坍塌 — 大学小说丛谈之《导师死了》 中年危机—大学小说丛谈之《热狗》 纯教学年代的回眸 — 大学小说丛谈之《呓语》 戏谑的严肃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凉州词 》 分合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初恋 》 固执于虚妄 — 大学小说丛谈之《饶舌的哑巴》 实在论伴侣 — 大学小说丛谈之《紫竹院的约会》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502 次阅读|4 个评论
重读《袁中郎随笔》
热度 2 Mech 2017-11-1 09:47
虽然最早知道袁宏道是在林语堂和鲁迅的文章中,这次重读其实主要看看他的游记。毕竟也走过些地方,不敢说胸中有丘壑,至少眼中也见过山水。所选游记,去过的有 虎丘 、 惠山 、 兰亭 、 五泄 、 齐云山 等,还有更早时去过的西湖、断桥、孤山、飞来峰、灵隐、龙井、烟霞洞、骊山、华山等。仍然只是书中所写一小部分。不仅读的书少,走的路也少。 按林语堂的说法, 袁中郎是所谓 “ 性灵派 ” 的代表人物。所谓 “ 性灵文学 ” ,我个人理解,就是只求自己高兴。袁中郎给出了快乐秘诀, “ 人情必有所寄,然后能乐。 … 故有以奕为寄,有以色为寄,有以技为寄,有以文为寄。古之达士,高人一层,只是他情有所寄,不肯浮泛虚度光景。每见无寄之人,终日忙忙,如有所失,无事而忧,对景不乐,即自家亦不知是何缘故。 (p. 82) ” 这种说法,本质上与 罗素 在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中所倡导的相同,就是要有所谓 impersonal interests 。 袁中郎所谓 “ 情有所寄” ,马上就有是否可寄的问题。有寄而不能寄,还是不乐。庄子的对策是要无所 “ 寄” ,如 《 逍遥游 》 。只是对于凡夫俗子,这样不乐倒是没有了,但乐也没了。仿佛医好了病,却要了命。老子更聪明些,正反转化,彼此消解。这个理路袁中郎也认同, “ 人有真苦,虽至乐不能使之不苦;人有真乐,虽至苦亦不能使之不乐。故人有苦必有乐,有极苦必有极乐。知苦之必有乐,故不求乐;知乐之生于苦,故不畏苦。 (p. 81) ” 这类说辞初看很高明,但仔细分析,或许只是逻辑混乱和否极泰来 之类 的同义反复。不管怎样,“不求乐”或许真是快乐的前提。这也是老子所谓的“反者道之动”。快乐的生活,其实在治学、谋官等现实活动中。 关于治学,袁中郎有个富有洞察力的发现。 “ 大多世间自有一种平易质实,与道近者,而自视庸庸,以道为高而不敢学。清士名流,自以为非吾不能学道也,而矫厉太甚,终成自欺,与道背驰而不可学。近者不学,学者不近,所以两难。 (p. 149) ” 我自己也有类似的观察。有些人觉得自己天分过人,于是志大才疏、眼高手低,不仅 一 事无成,还要愤愤不平。还有些人觉得自己天资有限或机缘不佳,努力也是徒劳,结果反而错过些机会。袁中郎的忠告是, “ 大抵世上无难为的事,只胡乱做将去,自有水到渠成的日子。 (p. 82) ” 我理解,就是想做则做,不用过虑成败,更不用怀疑自己的资质。就算旁人看来不自量力或者徒劳无功,自己也可乐此不疲。治学也有机会用世。 “ ‘明于知君子,暗于知小人。 ’ 此古今高士通病,然自是不学之过。学则眼开,眼开则不受瞒,可以应世,可以济世,可以出世。 (p. 144) ” 所谓书呆子,并不少因为读书多,而是书没有读通。顺便一提,袁中郎对教书也有独到说法。 “ 饥急于名,饱急于乐,口腹急于身体,欲不教学何可得?且教学则永无大官之望,亦无长在仕途之望,不唯官闲,而心亦闲,可以一意读书也。 (p. 110) ” 古代读书人谋官其实也是谋生。袁中郎当过官,也辞过官,因此有切身体会。他对陶渊明的评论, “ 非不欲官者,非不丑贫者;但欲官之心,不胜其好适之心,丑贫之心,不胜其厌劳之心 (p. 77) ” ,我看也是夫子自道。当官有好处,但也有利麻烦。不论当事者嘴上如何说,当还是不当其实都经过利弊权衡,不足与外人道也。偏好不同,选择有异,大家都理解,矫情就没有意思了。 “ 古人进退,多是水到渠成, ……. 居朝市而念山林,与居山林而念朝市者,两等心肠,一般牵缠,一般俗气也 (p. 146) ” 特别是,好名利人, “ 真实稳妥,无遮挡,无委曲,与名利场中作大自在人也。 (p. 143) ” ,也不失求乐之道,或者说名利也可以为快乐之所寄。是否能寄当然另当别论。至少在袁中郎看来,退隐还是根本之法。 “ 世情当出不当入,尘缘当解不当结,人我胜负心当退不当进。 (p. 126) ” 除物质利益外,进退还有不同的心理感受。 “ 寂寞之时,既想热闹;喧嚣之场,亦思闲静。人情大抵皆然。 (p. 114) ” 如果有时间,应该读读袁中郎的全集。例如上海古籍版 《袁宏道集笺校》。可惜似乎不太可能,连欲读书都算不上。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7266 次阅读|4 个评论
上海的地方人才项目
Mech 2017-10-30 08:30
上海的地方人才项目,对市内所有学校都开放,不限于市属高校。我多少知道些,并不是自己申请,虽然有些我确实申请过,个别项目还不止一次。主要是因为在学院学术委员会服务,大多数项目限额申报需要初选。也做过某些项目的函评或 / 和会评。另外还有些我的学生申请过。 不同部门的计划分别有:晨光计划 ( 高校青年科研骨干培养计划,截止于 30 岁 ) 、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 ( 截止于 32 岁 ) 、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 / 青年东方学者 ( 海归 )( 都截止于 35 岁 ) 、曙光计划 / 东方学者 ( 海归 )/ 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 ( 都截止于 40 岁 ) 、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 / 浦江人才计划 ( 海归 )( 都截止于 50 岁 ) 和上海领军人才 ( 截止于 55 岁 ) 。 从部门看看,晨光、青年东方、曙光和东方为市教委项目,杨帆、启明星、优秀学科带头人和浦江为市科委项目,人才发展资金和上海领军属于人事系统。启明星、曙光和东方完成后另有跟踪项目可以申请。海归还有上海千人 ( 但好像没有上海青千 ) ,似乎不限制年龄。这些项目共同的特点,竞争很大,经费很少,与难度严重不成比例。 很早以前,看过篇其他老师的博文《暮光计划》,建议增加 45 岁以后的人才计划。我觉得“暮光”这个名称实在不好。虽然词语本身很有诗情画意,但有吸血鬼的小说和美剧 Twilight ( 汉译《暮光之城》 ) 太有名,人们会觉得申请者都是些吸血鬼。如前所述,上海确实有 45 岁后的人才计划。我自己属于暮光范畴的非海归计划我都幸运地得到了,反而是在 40 岁之前一项也没有拿到,事实上,根本没有通过学校初选。 上海的人才计划其实比较广谱。这些项目年龄分布上的明显断档只有 45 岁,或许是早先几个主要的全国性人才项目都在这个档上,地方的就避开了。 我个人认为,上海市在不同年龄段广发“帽子”方面做得还算不错。如果说需要继续改进,主要是要避免赢家通吃。同时,可以在通过与全国性“帽子”避免重复的方式,增加地方人才项目的“济贫”成分,弱化“奖优”成分。这些在计划中有所体现。例如,“杨帆”计划,就只资助没有任何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的研究者。现在“启明星”也不容许优青和青千等申报。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5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欲望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热度 1 Mech 2017-10-25 10:02
已经说过格非的三个短篇, 《 凉州词 》《 初恋 》和《 紫竹院的约会 》,这次说部他的长篇。《欲望的旗帜》最初发表于《收获》 1995 年第 6 期。单行本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初版于 1996 年。我手里的版本是 2005 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入“新经典文库”。 小说很有趣。篇幅不大,但线索繁多,结构复杂,犹如迷宫。展现了作者的写作技艺,也挑战了读者的耐心、记忆和智商。作家放弃了叙述者的全能全知特权,从不同人物视角来叙述故事。整篇小说,过去与现在穿插,睡梦与现实交错,谎言与实话杂陈。作者不断地制造悬念,小到一个接听就被挂断的电话 ( 当时没有来电显示,现在就不是悬念了 ) ,大到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突然跳楼自杀。吸引读者与书中人物共同猜谜。格非这这种量级的作家,作品确实有不同凡响之处。 尽管该书是很好的小说,但并非是我所谓大学小说,只是以校园为背景的小说。扉页上赫然印着:“九十年代初的上海。一个重要的学术会议将在这里举行。由于某种无法说明的原因,知识界对于这次会议普遍寄予了过关的期望,仿佛长期以来所困扰着他们的一切问题都能有此得以解决。”我就这样被误导了。 那个重要会议是个所谓国际会议,其实只有一位洋人参加,还会讲汉语。同时也是全国哲学学会的年会,因为经费困难已经停开了几年。现在人们或许很难理解,当时人们对一个会议为什么要寄予那么大的期望,但当时也想确实有合理之处。书中南京佛学院的院长慧能精辟地指出,“ 实际上,所有的会议都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它就像是一个没有货物的集贸市场,人们从各地来到这里,却不知道要买、或者卖些什么。 (p.95) ” 这个想象中无比重要的会议却发生了一系列奇事。会议之前,会议主席、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跳楼自杀了。会议开幕式上,校长致辞时警察冲进来抓走了赞助会议的唯一大款,自称关心先有物质还是先有精神的企业家,其实是警察追捕了三年的逃犯。他送参会代表的礼品也被收回,不仅涉及赃款,而且他恶作剧地在养神液瓶子中装了春药。抓捕行动还让校长大吃一惊,传闻学校基建中有经济问题。当然,现在的话,校长就不会吃惊了。东窗事发,也是纪委先来双规,不会来警察。会议期间,负责会务的老讲师一直想发表篇演讲,改变会议的主题,策划多时,多人参与,如同一场政变,但最终没有实施。结束那天的大会报告,报告人是位写小说的副教授。他说话真假难辨,曾与无数女子发生性关系。但在作报告时发疯了,宣读的是别人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答谢词。 这一切改变了大会的性质。传闻学校要把哲学系变成政法系下面的一个所。自杀的老教授是名誉系主任坚决反对。他的死,大家认为会促成哲学系的降格,纷纷寻找自己的出路。国际会议成了人才交易市场。不过,校方否定了取消哲学系的说法,认为这是其他学校为挖人造的谣言。学校反而要引进人才。 除了学术会议,小说中能视为大学小说的内容不多,只是涉笔成趣地写了一位名教授的诞生。就是那位管会务的老讲师,他研究庄子几十年,默默无闻。请教后来自杀老教授成功秘诀。教授的话,不同的记忆版本略有差别,“在当今学术界,……人们探讨的并不是真理,而是如何使人大吃一惊…… (p.101) ”或者“如今的学术界已不在探讨什么真理,而是热衷于如何使人大吃一惊…… (p.172) ”意思差不多。老讲师发表了尖锐的观点,结果受到处分,不许上课,反复写检讨。本来要晋升副教授也落空,名额归了老教授的女弟子。老教授点拨他,“你没有掌握好分寸,俗话说,过犹不及。我的意思,你只要在天幕上划上一刀,透进一些亮光就可以了,谁知你一把将幕布扯了下来…… (p.102) ”。他后将错就错去了青海。终于在另一个会议上,发起了关于“终极价值”的大讨论,再加上攻击西方中心论,一举成名。当了教授、博士生导师。俨然老教授再生,马上要像老教授一样,勾搭自己的女弟子了。 小说中还有位重要人物,老教授的学生曾山。他的故事主要在生活方面。与女学生张末 ( 在《 初恋 》中出现过的名字 ) 一见钟情。与妻子离婚后开始追求张末,并结婚。然后再离婚。那位张末其实是女一号,但故事主要与爱情有关。那位逃犯大款也是她的追求者。两人的故事都有趣,但与学界小说没有什么关系,不细说了。 小说描述了一个所谓混合时代中人们的种种欲望。“我们处于一个混合的时代,就像各种染料搅混在一只盛满清水的缸中。你从中已照不出自己的影子。 (p.103) ”学界唯一比较正面的人物,慧能院长,在尾声中有段长篇谈话: “ 人们很难忍受实际生活中的空虚,乏味,无聊,他们的智力就被驱赶到幻觉和想象的领域。通常,他们一旦觉得无路可走,想象力和虚构的愿望就会像野草一样生长。而梦境、时间、冥界、幻觉都属于同一类事物,在有它们主宰的汪洋大海中,世俗的金钱、权力、女人只不过是一座座灯塔,或者说,一些不辩形状的标志而已。 (p.238) ” 他给出的建议及其简单, “生活在真实中。 (p.239) ”我看也是知易行难。 以哲学系为背景的小说,行文总要体现哲理。自杀老教授和慧能院长分别说了类似的话, “在暗中开始的事只能在暗中结束。 (p.141) ”和“在暗中开始的事情,就让它在暗中结束。 (p.238) ”虽然两者其实有些差别。还有段似乎很有道理的话:“ 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命运一刻不停地转动着它巨大的轮子,按照它自身的逻辑与规则。当我们说一件事是不可能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忽略,它已经包含了可能性。或者说,可能性正是在不可能幽暗的背景中被酝酿了出来。因此,普鲁塔克说,世上没有任何事情最终是不可能的。 (p.63) ” 哦,普鲁塔克!如果我少读些当代小说,或许可以多读些他的《名人传》。现在正在读,但没有写札记。 附:有关大校小说的博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继续操练》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博士生生活的漫画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梵歌 》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学统的坍塌 — 大学小说丛谈之《导师死了》 中年危机—大学小说丛谈之《热狗》 纯教学年代的回眸 — 大学小说丛谈之《呓语》 戏谑的严肃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凉州词 》 分合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初恋 》 固执于虚妄 — 大学小说丛谈之《饶舌的哑巴》 实在论伴侣—大学小说丛谈之《紫竹院的约会》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9435 次阅读|3 个评论
实在论伴侣—大学小说丛谈之《紫竹院的约会》
热度 1 Mech 2017-10-20 22:24
三生万物。已经说了格非的两篇短篇小说《 凉州词 》和《 初恋 》,再说第三篇。《 紫竹院的约会 》 发表于《东海》 1995 年 11 期,收入 人民文学 2000 年版《当代作家选集丛书·格非》 24-33 页。 与前面两篇类似,这篇也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大学小说。小说的叙述者“我”是位 43 岁的语言学家,而且是教授,讲述他的约会故事。语言学家对世界有自己的解读, “据说,最终给人类带来希望和慰藉的只不过是一些空调的词语而已。 (p. 25) ”“灾难总是相对的 — 假如你要从一个悲苦的故事中读出喜悦,只要改变一些他的语法结构就可以了。 (p. 25) ” 本质上,这是相信语言高于或存在,普遍先于个别。属于哲学上的唯实论,概念产生现象世界。 故事实际上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小说的前两节。第一部分是解释“我”约会的由来。同事裴钟热心为他介绍,为此“我”在书房中专门架了部电话,“爱情专线”。同事本人是帅男,而且“除了欲望,无休无止的的欲望的对象所激起的期待,他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什么东西值得留恋 (p. 26) 。”他热心为“我”介绍女朋友,只是种逃避妻子对他管束和 提防的策略。因此,先去介绍过 11 个女友,至少有 4 个成了他的情妇。 第二部分叙述与第 12 个约会对象吴颖的首次见面。吴颖“给人十分虚弱的印象 (p. 27) ”,“说话的语调也是虚弱的,病态的,仿佛每吐出一个字,都显得十分艰难 (p.28) ”。但两人聊得海阔天高。从北京图书馆谈到南京中山陵,又谈到“我”的故乡苏州角直。她住在阜成门,但“心回神萦的天堂就是南方 (p.29) ”,而且也清楚“梦寐以求的南方, … 实际上并不存在 (p.29) ”。原来吴颖也是实在论的信仰者。在她看来,“尘世的图景只不过是一些想象的附属物,或者说,对想象的模仿。 (p. 29) ”“真正的存在物将是那些不存在 (p. 30) ”这种哲学的物质基础,作者也有交待,吴颖装着假腿。 小说结尾还有尾声性的第 3 节。裴钟没有参加“我”与吴颖的婚礼,推测他因为游戏结束而伤感。他关心美国小说家卡佛 ( Raymond Carver ) 去世前凝视的花朵是什么,并终于弄清楚是玫瑰。这个我真不知道用意何在。 这是个两位唯实论者产生共鸣的故事。持有这种实在论或唯理论观念的,有相当部分是大学教授。他们在理念的世界中,才有安全感和真实感。或许这是该小说与大学的唯一关联。 附:有关大校小说的博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继续操练》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博士生生活的漫画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梵歌 》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学统的坍塌 — 大学小说丛谈之《导师死了》 中年危机—大学小说丛谈之《热狗》 纯教学年代的回眸 — 大学小说丛谈之《呓语》 戏谑的严肃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凉州词 》 分合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初恋 》 固执于虚妄 — 大学小说丛谈之《饶舌的哑巴》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583 次阅读|0 个评论
理解园林语言一读《品园》之园林总论
热度 1 Mech 2017-10-18 08:48
《 品园 》一直是我的欲读书。最近陆陆续续通读了一遍。因为看的园林还少,印象也不深,所以对书的理解似乎也有限。这次只说具有园林总论性质的文章,包括前面几篇,如 5 篇《说园》,《有法无式格自高》《园林清议》《贫女巧梳头一谈中国园林》《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明清园林的社会背景与市民生活》,其中前 6 篇尤其值得反复品味。还有书后面几篇,《园林与山水画》《春游季节谈园林欣赏》《园以景胜》《村居与园林》《建筑中的 “借景”问题》《园林分南北 景物各千秋》。 园林其实是种语言,传达设计者想表达的信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词汇。园林的要素包括曲池、方沼、叠山、湖石、楼阁、亭台、厅堂、花墙、游廊、草木、花卉等。各要素貌似千变万化,其实也有某种范式。例如,建筑物屋顶,就是歇山、硬山、悬山、卷棚、庑殿、攒尖几种,再与单檐或重檐组合。图例见 35 页。又例如,桥有梁式石桥和环洞桥两类,前者又分直桥、三曲桥、五曲桥、九曲桥、弧形桥等,另有与岸平齐或贴于水面的高低两种位置。 公园本身如文章,需要有个主题。有的公园主题是水,有的公园主题是山。当然,有主题,不唯主题,因此多数公园往往是山水相间。以水为主题的,要“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以水为主题还有贴水和依水之别。前者山、亭、馆、廊、轩、榭皆紧贴水面,园如浮水上。后者山石建筑依水而筑,但高低不同层次分明。以山为主题的,也要略引水泉,使得“山有生机,岩有活态,苔痕鲜润,草木华滋”。山石要平处见高低,直中求曲折。 园林可以静观,也可以动观,设计不同。前者细数游鱼,待月迎风,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后者径缘路转,廊引客随,移步换影,景随人移。通常小园静观为主,大园动观为主。园林还可以仰观和俯观,前者如“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后者如“一丘藏曲折,缓步有跻攀。” 要理解园林语言,需要在读书和看园之间有几次迭代。如过去在博文中所述,“要想把书读透,就要读了书去看园,回来再看书。要想把园看透,就要先看了园,再读书,然后再看园。”这个迭代过程其实已经开始。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863 次阅读|4 个评论
戏谑的严肃—大学小说丛谈之《凉州词》
热度 1 Mech 2017-9-5 13:30
格非的短篇小说《凉州词》发表于《收获》 1995 年 1 期。我读该小说在人民文学 2000 年版《当代作家选集丛书·格非》 9-17 页。格非算等上是当代的重要作家。而且也是大学教授,不仅是大学教授,还是跳过槽的教授。格非本名刘勇, 1981 年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并留校任教,历任讲师 (1987 年 ) 、副教授 (1994 年 ) 和 教授 (1998 年 ) 。 2000 年在华师大获得博士学位,导师为钱谷融先生。同年到清华大学任教。 主人公临安博士研究当代文化,声名显赫。他学术观点异想天开。他讥讽学界的规范,“捍卫真理的幼稚愿望往往是通向浅薄的最可靠的途径。 (p.10) ”因此,他的高论耸人听闻。例如,《蜀道难》是居蜀隐士送给李白的剑谱。他妻子与他离婚后,他离开学术界四年,甚至传闻他已经亡故。在小说的开篇,博士回归了,而且带来了研究新作。这项研究,不仅排遣了他的寂寞,而且治愈了他的失眠。 临安博士的论文,其实是小说的主体。论文研究的是王之涣,被认为是唐朝的存在主义者,可以与卡夫卡比肩。他们“窥破尘世这座废墟的性质,并且谦卑地承受了它。 (p.16) ”小说先重构了初唐军旅中才子与歌姬的故事。核心的要点,那位记入《唐才子传·王之涣传》中,唱出王之涣诗,而让王之涣压倒王昌龄和高适的“佳妓”,其实是王之涣的妻子。她听说丈夫在那里受到歌姬的冷落,因此来替他出头。接着探讨王之涣作品的失散是他自己焚毁了诗稿。这篇论文的主题居然是,“你无需考虑别人的命运,却也不能将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去承担 (p.17) ”。这当然也是很有道理的话,只是与王昌龄的关系有些牵强。 表面上看,该小说算不上大学小说,只是形式上的主人公是位博士。在我看来,该书以 戏谑的笔法,展现了所谓文化研究的荒谬。任何研究,从来都是大学不可或缺的侧面。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当时就职的华东师范大学,正是文化研究的重镇。 更广泛些理解,也算是从特定的“管”中,看到了学术研究之“豹”。学术研究并非如许多人天真地期待,只是无涉功利地求真。而是在求真的名目下,讲有趣、有吸引力的故事。同时为研究者带来益处,包括名利也包括个人的其他满足,如派遣寂寞或治愈失眠。很多人没有想到那个视角,甚至否定那个视角的存在,或许正是该短篇小说的意义所在。 附:有关大校小说的博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继续操练》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博士生生活的漫画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梵歌 》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学统的坍塌 — 大学小说丛谈之《导师死了》 中年危机—大学小说丛谈之《热狗》 纯教学年代的回眸 — 大学小说丛谈之《呓语》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780 次阅读|3 个评论
纯教学年代的回眸—大学小说丛谈之《呓语》
热度 1 Mech 2017-8-24 09:15
小说集《热狗》中,除了《 梵歌 》和《 热狗 》,还有篇描述大学青椒生活感受的中篇,《呓语》。最初发表在何处我不清楚。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青椒苏芃的内心独白。他初为人师,热爱教学。但上课言论尺度过大,被停了课。检讨反省后,重新上课,发现上课已经没有意思。参加些学术活动,发现所谓学术圈也是一地鸡毛。更有物质生活的困顿。这时候小说很突兀地写到主人公正在追求已婚留守的二外 ( 英语,主人公一外学日语 ) 老师。老师已经随丈夫到美国。苏芃也要追到美国,报班复习考托福,找担保人而不得,还没有晋升讲师。结果是老师给丈夫生孩子,终结了他们的婚外恋情。小说反映了九十年代初某些读书人的精神状态,“我拼命想抓住一丝能容我安身立命之物,可那广大无边的虚空却让我更加轻灵地浮游,轻得令我自己都难以承受,越是挣扎就越是徒劳。 (p.274) ”这一切,很有些《旧约·传道书》所谓“一切都是虚空,都是捕风。”的意思。 从大学小说的角度看,这篇小说反映了大学在九十年代前的历史,那时候教学是中心任务,研究只是可做可不做的个人爱好。现在许多没有经过那个时代的青椒,对那个时代似乎还心向往之。 当年上课回报还不错,或者说教师难以找到更好的回报。于是,“好”的课程,就是容易上而且酬金高的课程,是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等的专属。看看小说中的系主任,“可是我们系主任实在太忙,除了承担本系的大部分课,还主动应邀到外洗去上课,另外还自己联系了校外的一个专业证书班的课,骑着辆破自行车从西城赶到东城,黑灯瞎火的赶回来第二天一大早又要讲系里的课,也怪可怜的。但这种想法也不过是杞人忧天,我们主任从不知道什么叫辛苦,讲课已经化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内容,他讲来讲去,讲出了家里的大件小件,讲得两个儿子毕了业娶了媳妇,又给八十多岁的老母体面地送了终。要是有一天也给我们主任停一停课试试,我想他肯定‘叭叽’一头栽倒在地生命完结了。另外他每年还要在学报上发表一篇洋洋万字的学生专题讨论纪要,然后依此作为科研成果,外加累计成天文数字的课时一步一步冲击升上副教授,并且又据此马上向正教授职称冲击。 (p.241) ” 小说中青椒苏芃也做了努力。“为了把课讲好,我几乎是起五更爬半夜,废寝忘食,钻图书馆,跑资料室,借来导师的讲义反复研读,对着镜子练表情、打手势、对口型,把每节课都背得滚瓜烂熟,讲课时根本不用看讲稿,食指和中指间夹的‘万宝路’是为了增加风度用的,打手势时当空画出两道烟圈,产生烟雾缭绕的效果,借以创造深邃迷离的意境。 (p.234) ”“我爱学生如爱自己的兄弟姐妹,教他们治学方法,给他们开参考书目,督促他们多写文章练笔,考试前尽量把复习题范围缩得一小再小,以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 (p.325) ”主人公无疑非常努力,但“多少次实践都有力地证明,我越想把事情做好,就越是适得其反。 (p.235) ”事实上,教学真是“功夫在诗外”。认真准备,改进表演,不能说没有用,但效果很有限。 与大学小说相关的还有参加艺术沙龙、学术会议。虽然有些漫画化,也确实有几分传神。不过我们这里只关心当年教学,因此就不说了。 《呓语》还写到人们观察到的好学生对职业的不适应。“回想我的前半生,从小学考入中学考到大学直至读完研究生,基本上没遭受挫折,不假思索到时候就考,一考就中。人生是条直线,前边有需要考的我就顺着考,考上了就达到了目的。我习惯了听课做笔记考试放假的生涯,校园的几尺围墙给了我庇护感。 (p.237) ”这种人,在职场中容易碰壁。其中一个原因,“太以自我为中心,从未认真观察关心一下周围的人和事,不曾汲取过别人的长处,难怪要犯错误呢! (p.240) ” 徐坤与大学有关的中篇,陆陆续续说了 3 部,《 梵歌 》《 热狗 》和《呓语》。或许还有其他,但还是就此打住了。 附:有关大校小说的博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继续操练》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博士生生活的漫画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梵歌 》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学统的坍塌 — 大学小说丛谈之《导师死了》 中年危机—大学小说丛谈之《热狗》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770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热度 1 Mech 2017-8-18 07:29
该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或许是最后列举了 50 来部学界小说,都是以英语系为背景。我读过其中的约 10% ,听说过 20% 到 30% 。这个名单当然也不是全部。例如我读过的 汉译本的 《斯通纳》 也是以英语系为背景的学界小说,但书目上并没有。 所谓代表性小说,主要依据在《学院大厦》中所用的篇幅,也参考作者的评价。 五十年代 The Masters by C.P. Snow (1951) Lucky Jim by K. Amis (1954) The Grovesof Academe by M. McCarthy (1952) A Friend in Power by G Baker (1958) 六十年代 The Partyat Cranton by J.W. Aldridge (1960) Love and Friendship by A. Lurie (1962) The Department by G. W. Brace (1968) 七十年代 Deadly Meeting by R. Bernard (1970) The Odd Woman by G. Godwin (1974) The History Man by M.Bradbury (1975) Changing Places: A Tale of Two Campuses by D. Lodge (1975) 八十年代 Death in aTenured Position by A. Gross (1981) White Noise by D. Delillo (1986) Small World by D.Lodge (1984) Nice Work by D. Lodge (1988) 九十年代 The Handmaid of Desire by J. L’Heureux (1996) Possession: A Romance by S. S. Byatt (1990) Disgrace by J.M. Coetzee (1999) 二十一世纪 Blue Angel by F. Prose (2000) The Corrections by J. Franzen (2001) Ravelstein by Saul Bellow (2000) 按该书作者看来,“教授的日常生活,大体上不是什么好的故事素材。我还没有看到过一本小说,能够真正抓住学术时间的紧张程度,日复一日的琐碎工作,同时心中怯生生地明白这种工作的永久性,这是一种奇特的结合。 (p.153) ”这似乎意味着,这些小说都还没有写到位。 顺便一提,有些不是以英语系为背景的学界小说,也很有意思,甚至更有意思,如《康托的两难》和《致命的均衡》。尽管如此,前面那个书目还是可以作为以后购书、读书的参考。 附:有关大校小说的博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继续操练》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博士生生活的漫画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梵歌 》 博士生生活的漫画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梵歌 》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学统的坍塌 — 大学小说丛谈之《导师死了》 中年危机—大学小说丛谈之《热狗》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021 次阅读|13 个评论
《致橡树》:理想婚姻的礼赞
热度 5 Mech 2017-8-11 11:14
舒婷的《致橡树》 1979 年发表于《诗刊》,当时我订阅这个期刊。印象很深,几乎过目成诵。几年前有次同学聚会,有位女同学朗诵这首诗,居然还要拿稿念,我心中暗自不屑。去年高一班部分同学活动去徽州。漫长旅途上,人人过关献才艺,我就背诵了这首诗交差,除了最后几句。 能背诵,未必等于真理解。很长时间,我也人云亦云地以为《致橡树》歌颂的是爱情。随着阅历的增加,感觉如果是爱情,“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其实都可以。爱情的相互吸引有着多样性。既不必“ 永远分离 ”,也不必“ 终身相依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相爱容易,相守难。爱情是脉冲函数,婚姻是周期或拟周期函数。因此,爱情通常是个暂态过程,成功的婚姻则是个稳态过程。交往双方,说“我爱你!”容易,说“我娶 / 嫁你”难。 诗中所写的木棉与橡树, 和而不同,相得益彰;守望相通,不弃不离。这正是理想婚姻的写照。婚姻中重要的还有双方共同成长。橡树和木棉树之比喻,在植物学上也勉强说得通。橡树高 25-30 米,木棉树高 10-25 米。一颗高大木棉树,确实可以与橡树“叶,相触在云里”。当然,“云里”是夸张了。 再说我年轻的时候。按图索骥,想追求橡树与木棉式的爱情。歪打正着,得到橡树与木棉式的婚姻。也是该额手相庆吧! 附修改后的《致橡树》 我如果嫁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嫁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178 次阅读|41 个评论
苏格兰玛丽女王--《世界文明史》札记
Mech 2017-8-2 21:24
《世界文明史》本来应该读宗教改革的第六卷。但对宗教纷争不是很感兴趣,后来就暂时放下了。毕竟原计划是去罗马半年,从罗马帝国到梵蒂冈教廷,罗马最辉煌的历史可以看过了。 去罗马的事情有些麻烦。因此先到伦敦开会。英国历史还是比较有意思,干脆先看看英国为主的部分。这就跳过第六卷,开始读关于理性 时代开始的 第七卷,第一部分主要讲英国,从伊丽莎白女王开始,到大革命结束,也是世界历史上激动人心的年代。当然,与第六卷其实也有关系,例如但不限于,天主教与新教的势如水火。 先选一章试读一下,看了第五章,《苏格兰女王玛丽》。因为正好在看美剧 Reign ,共四季约 80 集。 玛丽女王的人生起伏跌宕,确实是拍摄美剧的好素材。她出生 1 周便继承苏格兰王位。其天主教母亲拒绝英王亨利八世为其子爱德华的提亲,而接受了同样为天主教的法王亨利二世提亲,许配给法国太子弗朗西斯。玛丽 6 岁便到法国,在法国接受宫廷教育。 16 岁与太子结婚。 17 岁太子登基成为弗朗西斯二世。一年多后,弗朗西斯二世逝世。隐居半年多后,在 19 岁时离开法国,回苏格兰。 苏格兰天主教与新教矛盾激烈。诺克斯代表的新教势力已经赢得大部分中产阶级的信仰,虽然还没有被高层接受。女王玛丽的回国,开始时受到普遍欢迎。信仰天主教的女王选择两位新教徒,同父异母的私生兄长后来的墨雷伯爵和威廉·梅特兰,主持枢密院。尽管尝试弥合宗教冲突,但仍遭到诺克斯的强烈反对。开始 3 年,其他方面都还算成功。 女王的婚姻与各方利益关切。不顾英王伊丽莎白的抗议和半数以上枢密院反对, 23 岁的玛丽选择了 19 岁的苏格兰贵族达恩里爵士结婚,并委以重任。同时,还与比她年长 9 岁的秘书意大利音乐家里齐奥有绯闻。里齐奥干预朝政,引起苏格兰贵族不满。在结婚半年多后,达恩里与其他苏格兰贵族当着女王的面拿下里齐奥并杀死。武装市民甚至要冲击王宫,杀死女王,但被达恩里劝阻。被贵族控制的玛丽说服丈夫达里恩,两人一起逃走。 在巴丹,女王下令勤王。她生活中的另一位人物也是下任丈夫博斯威尔伯爵登场,他是强壮的军人。在他保护下,女王回到王宫。与丈夫关系出现裂痕,丈夫躲进其父亲的城堡,并且发了天花。女王请丈夫回爱丁堡,并照顾他。这时有了至今真伪莫辩的“珠宝盒信笺”,女王与博斯威尔通信,商议除掉丈夫。不管怎样,发生了爆炸,随后丈夫达里恩死在花园中,离里齐奥之死还不到一年。 在一片反对声中, 24 岁的玛丽女王与 32 岁的博斯威尔伯爵结婚。过去在“知乎”还是哪里读到,女王结婚的理由是已经被伯爵强奸。由于天主教神父拒绝主持他们的婚礼,他们的婚礼按新教仪式举行。他们的婚姻及其新教仪式引起举世反对。民众起义,赶走女王和伯爵。伯爵在巴丹召集人马,打算打回首都,被击败。博斯威尔伯爵逃到国外,被丹麦王关押, 10 年后去世。玛丽女王被俘获关押。她至少名义上与达里恩的 13 个月大的儿子登基,成为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随后一直在她政敌教育之下,长大后也是新教徒。在伊丽莎白逝世后,继承王位成为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女王被关押 11 个月后,玛丽女王逃脱并召集天主教徒进攻首都想夺回王位,被墨雷召集的新教徒军队击败。女王逃亡英格兰,时年 25 岁。 美剧 Reign 的主要情节到出逃英格兰就结束,直接跳到 44 岁时。在这 19 年中,还有许多故事。玛丽女王也是英格兰王位的继承人,在天主教世界甚至认为她的继承排序应该在伊丽莎白之前。不过,伊丽莎白早就登基,自称英格兰、爱尔兰和法兰西女王。如何处理玛丽女王成了烫手山芋。玛丽本人在监禁期间,也参与或者至少知情一系列反对伊丽莎白女王或者她自己出逃的计划,但都没有成功。最终,伊丽莎白决定将玛丽斩首。 《世界文明史》这样描述玛丽女王的性格,“她没有伊丽莎白那种男人的智慧,她很聪明,但甚少表现急智,而不断的任凭感情驾驭外交。她常表现出非凡的自制、耐性和机智,她受美丽之罪,而未得聪明之福,她的性格正如她的命运。 (p.156) ”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统的坍塌—大学小说丛谈之《导师死了》
热度 1 Mech 2017-7-10 18:58
该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收获》 1993 年 4 期。那个时候我似乎已经不读文学期刊 ( 文学仍然读,只是不读期刊,看结集 ) 。这篇小说见于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4 年出版的小说集《午后的诗学》。更新的是 2013 年作者八篇中篇小说的结集,《导师死了》,上海文艺出版社,但这本书我没有看过。 作者李洱似乎是重量级的小说家,先锋小说的代表性人物。或许小说的艺术是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与联想力。因此有些话不宜说得太直白。这篇小说人物故事都不复杂,实际的时间跨度也只有半年多,但叙述得有些故弄玄虚,就很有些扑朔迷离的氛围。这让我想起很早很早以前,读过篇台湾人马森的短篇,《康教授的囚室》。因为交待的不清楚,可能就需要多读几遍。读得多了,或许连书中没有的意思都看出来了。因此,晦涩的故事,含义可能更丰富。 小说用第一人称,“我”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也是观察者和回忆者。小说主要以回忆的方式展开。 41 岁的民俗学家“导师”吴之刚教授突然死在疗养院。“我”与已经离婚的师母去处理后事。半年前,导师和师母繆芊入住,随后发现导师得了大病,但其实是误诊。在疗养院还有民俗学权威常同升教授和她的女儿常娥。常教授听不见别人说话,自己说话别人也不懂,除了她女儿。后来导师和师母离婚,师母离开。常娥照顾导师,他们共同照顾常老。 那是个很奇怪的疗养院,简直是大学的缩影,当然也不妨理解为疯人院。“这里的病人大多博览群书,不少人能把自己的病升华到学术高度来谈论,解释肌体生病的合理性。 (p.64) ”。院长尤其古怪。所以学医出身的常娥提醒导师,“不要轻信医生,他们一谈到病,就让人觉得死神就在身边,谈到药剂的性能、医术的高明,又使人感到十分安全 (p.108) ”。从小说中看,似乎没有人从疗养院得到有益的治疗。对导师有益疗养其实是工作。“写书会使他感到生活充实,这同样有益于他的康复。 (p.77) ” 小说中其实写了两位导师之死。一位就是“导师”,吴之刚教授,他洗澡后赤身裸体从教堂上面掉下来摔死了。另一位也算是导师,吴教授的老师,民俗学权威常同升教授。他洗澡时女儿和吴教授离开办事,回来发现他死在浴缸中了。“我”后来当的副教授,也被称为导师,但暂时没有死。三代导师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吴之刚其实不是常同升的学生。常教授是京剧演员繆芊 ( 曾演过样板戏女主角,例如《杜鹃山》中的柯湘 ) 的忠实戏迷,把美貌但多病的繆芊介绍给青年讲师吴之刚。后来两人结婚。虽然婚后两人不睦,而且没有孩子,但大家还是从此把吴当成了常的学生。常教授与繆芊似乎也有某种暧昧,小说略有暗示,但没有明说。后来吴之刚追求常同升的女儿常娥,与繆芊离婚,与常娥同居。导师去世三年后,“我”与常娥重逢,后来结婚。这也是西方大学小说例如《小世界》所强调的学界代际更替,年轻的学者,不仅抢走老年学者的经费,而且还抢走他们的女人。当然,等导师死后才下手,是中国特色。 我觉得这篇小说其实是现代人生存境况的象征。导师之死象征着老的范式正在逝去,医生尤其是院长似乎象征着评论家,自以为帮忙其实在添乱。这样也就算不上大学小说了。如果从大学小说的角度理解,疗养院就是大学,自以为帮忙其实在添乱的院长就是校长。导师之死,自然就是学统的中断或者坍塌。 具体与学界多少有些关系的情节只有与《民俗学原理》有关的几处。一处是吴之刚执笔的常同升的《民俗学原理》受到年轻同行批评。另一处是吴之刚的《民俗学原理》受到很高期望,但常老突然撤回了支持,风向马上变得以批评为主,要修改。还有一处是“我”开始修订导师的遗著。当然,这肯定也有某种象征意义。 我不喜欢这种云遮雾罩的小说。我欣赏清晰明快,有话好好说。也许是我老了,欣赏不了先锋小说。 作者李洱 1987 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据说在大学任教多年。曾担任过河南的文学期刊《莽原》的副主编。现在是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部副主任。《导师死了》是其代表作之一。 附:有关大校小说的博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继续操练》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博士生生活的漫画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梵歌 》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677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京雍和宫:教统
Mech 2017-7-10 16:42
雍和宫为藏传佛教黄教的寺庙。黄教的创始人为宗喀巴大师。雍和宫殿四面的庙宇都供奉宗喀巴大师,仿佛是大师率领教众护持释迦牟尼佛。雍和宫殿东南为密宗殿,大师左右两侧喜饶僧格 ( 大师弟子,创建密宗寺院举麦札仓 ) 像和文殊菩萨像,僧人在此学修密宗。雍和宫殿东北为药师殿,大师左右两侧为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僧人在此学修藏医学。雍和宫殿西南为讲经殿,大师左右两侧为白伞盖佛母像和绿度母像,僧人在此学修显宗。西北为时轮殿,大师左右两侧为一世班禅凯珠像和甲曹杰 ( 大师弟子,继承大师拉萨甘丹寺住持位 ) 像,其中还有个宇宙模型,或许体现了密宗对宇宙的看法,僧人在此学修天文和历法。 密宗殿 药师殿 讲经殿 时轮殿 顺便一提,我觉得时轮殿中法像的排列可以理解。凯珠和甲曹杰都是宗喀巴大师弟子,可以为左膀右臂。另外几座殿堂中,宗喀巴大师居中,文殊菩萨、药师佛、阿尼陀佛都在左右。按我这种教外常人理解,宗喀巴大师在佛界就是一佛之下万生之上了。 体现教统的主殿是法轮殿,供奉宗喀巴大师像,也是僧众举办重大活动的场所。殿顶有五座天窗,鎏金宝顶,是藏传佛教的建筑风格。 法轮殿 永佑殿和法轮殿之间的东西配殿供奉的佛像很有意思。东配殿正中供奉大威德金刚像,左面是地狱主像和财宝天王像,右边是永保护法像和吉祥天母像。西配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左边依次为大势至菩萨像、地藏菩萨想、虚空藏菩萨像、普贤菩萨像,右边依次为文殊菩萨像、观世音菩萨像、除盖障菩萨像、慈氏菩萨像。显然代表着密宗的小传统和佛教的大传统。都居于两厢,为宗喀巴大师的黄教保驾护航。 东配殿 西配殿 这些建筑都建于 1744 年 ( 乾隆 9 年 ) 改庙之时。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8932 次阅读|0 个评论
佛教常识偶记:显宗与密宗
热度 1 Mech 2017-7-6 10:35
如前面在《 大乘与小乘 》所述,佛寂 500 年后,龙树菩萨创立中观学派,空宗。大乘佛教不仅是部派佛教分化的结果,本身也在分化。例如,瑜伽行派产生了有宗。而更大的变化,是公元七到九世纪,形成了密宗。其它的佛教派别,就都是显宗了。 从教理上看,密宗是通过身、口、意三密,直达佛境的宗派。或许密宗的基础是佛人同一的直觉,辅之以种种仪式象征,使得修行者体验神秘,所谓“即身成佛”。目标是成佛,密宗就属于大乘佛教。但与大乘显教强调教理不同,密宗更重视实修,这又有些小乘的色彩。在密宗看来,仅凭理论和语言并不能立地成佛,必须通过身、口、意的手印、真言和观想等特殊实践,才能成佛。当然,密宗也不是完全排斥显宗,有时把显宗作为初级和准备的阶段。一旦成佛,便有神通,就是现在所谓“超能力”和“特异功能”。活佛等,都是密宗的高人。总体上,密宗是为修习者开了方便法门,有事倍功半之效果。 密宗在唐代也传到中土。密宗的两部最重要的汉语经典是《大日经》和《金刚顶经》。我都没有读过。但在传统的中原士大夫看来,有些乱力怪神,属于异端,不太容易接受。因此唐后逐渐湮灭。密宗主要在西藏,所谓藏密。也在唐代传到日本,称为东密。 从教外的观点看,密宗可能是佛教面对严峻现实的妥协和回应。这种妥协或许可以体现在下列方面。 首先,印度婆罗门复兴,形成了后来的印度教。面对印度教的压力,密宗吸纳印度教的部分神祗为天王和护法等;采用了一些印度教的仪式例如火供。 其次,佛教的发展,义理愈发精妙,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密宗降低了理论门槛,不用冥思苦想,通过灌顶、念咒等仪式,便可以成佛。这与现在中土仍广为流传的净土宗是同一思路。 第三,宗教作为种社会建制,不能只是个人修行。必然需要有所作为,就是对社会有所贡献,佛教也不例外。密宗多少有些法术的成分,各种仪式,可以保佑战争胜利、祈求风调雨顺、捉鬼、治病等。 最后,食色性也。佛教的主旨以逆为正,这太不容易。密宗不仅不避性爱,并将性爱作为种修持方式,所谓“双身法”。这未必不是对人性的妥协,在佛教中算是独辟蹊径了。 密宗的发展,几乎是所有宗教的通例。甚至不限于宗教,也包括其他意识形态。不论初衷如何,最后总要顺应人性、接受现实、降低门槛、回馈社会。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8560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希腊神话之火神赫淮斯托斯
热度 1 Mech 2017-6-30 10:56
赫淮斯托斯 ( Hephaestus ) 是希腊神话中的火神,也是锻造之神、砌石之神、雕塑之神与工匠之神,奥林匹斯山上 12 大神之一。 赫淮斯托斯在不同经典中形象似乎越来越差。是否可以从阶级分析的观点解释?掌握文字的读书人,对他这种劳动人民的代表有所蔑视。 公元前九世纪口头传唱的荷马史诗《伊里亚特》,把赫淮斯托斯形象写得非常正面。宙斯训斥赫拉,他为父母打圆场,说话得体。大英雄阿喀琉斯的盔甲,由他打造,刀枪不入。阿喀琉斯被河神档住,他奉赫拉之命下凡放火烧退河神。总之,文武双全大英雄。出现的太分散,我就不具体引述了。 稍后的荷马史诗《奥德赛》中,赫淮斯托斯娶了最美丽的女人阿佛洛狄忒为妻。最美丽,因为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把不和女神的金苹果给了阿佛洛狄忒。但赫淮斯托斯却结结实实地带了顶绿帽子。在第 8 卷用两页多写这个故事 ( 大陆合法发行的是牛津版 The Odyssey 的 Walter Shering 的散文译本,无法说确切的行数 ) 。阿佛洛狄忒与战神阿瑞斯就在火神的床上滚床单。赫淮斯托斯到底是能工巧匠,设计了机关将奸夫淫妇现场捉奸,然后吊在奥林匹斯山众神前展示。诸神未必同情他的遭遇,反而羡慕战神的艳福。如下面所引 Then Load Apollo the son of Zeus spoke thus to Hermes: ‘Hermes, giver of blessings, messenger, son of Zeus,would you be content to be chained as fast, if then you could lie abed with golden Aphrodite?’ And the Radiant One answered him: ‘O Load Apollo of dartingarrows – would that it might be so! Though desperate chains in thrice thatnumber were to enclose me round – though all you gods were to have full sight of me, and all the goddesses too – I would even then choose to lie with golden Aphrodite.’ So said Hermes, and laughter arose among the immortal gods. (pp.92-93) 这个显示了火神聪明,未必是智慧。事实上,阿佛洛狄忒继续给他批发绿帽子。例如,《伊里亚特》所述,特洛伊女婿,后来的罗马的始祖埃涅阿斯,就是阿佛洛狄忒与凡间男子所生。 公元前八世纪,赫西俄德的《神谱》对其出身有所保留,说赫淮斯托斯是和赫拉未与宙斯结合的儿子。或许是由于版本原因,说了两遍 But Hera without union with Zeus --for she was very angry and quarrelled with her mate -- bare famous Hephaestus, who is skilled in crafts more than all the sons of Heaven.(829) But Hera was very angry and quarrelled with her mate. And because of this strife she bare without union with Zeus who holds the aegis a glorious son, Hephaestus, who excelled all the sons of Heaven in crafts.(830) 更惨的是,他的妻子也不是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而是宙斯与海洋女神所生的“优美三女神”中的最少者 And Hephaestus, the famous Lame One, made Aglaea, youngest of the Graces, his buxom wife.(946) 当然,优美女神也很好。在《神谱》中,赫淮斯托斯的主要功绩是打造灾难女人潘多拉。 在罗马人笔下,阿佛洛狄忒已经成了英明神武的维纳斯,不仅是爱与美之神,也是女战神。几乎有雅典娜的所有长处,只是不再如雅典娜是处女神,而更成熟,更性感。在公元一世纪初期和中期的奥维德《变形记》和维吉尔《埃涅阿斯记》中,赫淮斯托斯 ( 罗马名字伏尔坎 ) 仍是维纳斯的丈夫。前者简述了维纳斯与战神滚床单落入火神机关的故事,后者写火神为埃涅阿斯 ( 妻子与别人生的儿子 ) 打造了盔甲。 在公元一或二世纪的神话汇编 The Libraryof Greek Mythology 中,赫淮斯托斯就更不堪了。仍然是赫拉未与宙斯同房所生儿子,被宙斯从奥林匹斯山上扔下来摔断了双腿。 Hera gave birth to Hephaistos without prior intercourse. …Zeus threw him from heaven for coming to the aid of his mother when she was put in chains; …Hephaistos fell to earth on Lemnos and was lamed in both his legs, (1.3:5) 后面还试图强暴雅典娜,如在《 读希腊神话之伊瑞克提翁 》所述。 神话学中还有更专门的内容,如火神最初为何处所信奉,如何进入希腊等。我翻阅过近百年前出版的多卷本经典, W.S. Fox 的 The Mythology of All Races 关于希腊和罗马神话的第一卷,但记不住了。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18064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热度 1 Mech 2017-6-19 18:24
《学院大厦》阐述了从五十年代起学界小说的变迁。这种变迁的根源当然是大学本身变化。 五十年代,大学是象牙塔。“ 50 年代的学界小说描绘了一个与外部世界隔绝的社会,它有着自己的规则与传统,是一个温暖舒适如子宫一样的地方,而对有些人来说,那是个令人窒息的世界。但是,与后来的学界小说所不同的是,它们讨论的是大型的集体单位、学院、大学,而不是某一单个的科系。这种大型的机构就是教授所效忠的对象。 (p.1) ” 六十年代,大学如同部落大厦。“这些小说把重点从大学或牛津 - 剑桥学院转向美国大学的英语系,这里开始成为表达反抗之声的地方。当然,小说的语气也从斯诺的赞赏有加,转变为一种对学术生活更为尖锐的观点,一种更属于达尔文意义上的大学,以及为生存所进行的斗争。英语系被描述成为一个种群实体,一个部落。 (p.30) ”这其实是人类学中熟知的观点。学院有共享的的行为准则,因此就是个部落。 七十年代,大学如玻璃大厦。大学在六十年代引领的社会思潮反过来冲击了大学。“大学不再是避难所或庇护所;它完全卷入了剧烈变动的小社会和瞬息万变的大社会;不过,与其说大学是座堡垒,不如说它是不堪一击的机构。 (p.51) ”大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都受到了威胁。 八十年代,女性主义等思潮进入大学,同时学术明星制开始形成。“ 1980 年代,文学理论和女性研究几乎同时在大学里得以制度化。理论成为学术和职业合法性的必需,并成为学术明星制度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下,各大学之间激烈地争夺那几个鼎鼎大名的理论家的服务,他们要价昂贵、流动性大,而大多数人则默默无闻地遭受剥削,在教着文学和作文。 (p.79) ” 九十年代,大学更加职业化,是学术民工的饭碗。终身教职是谋生的关键。 “到了 1990 年代,直至世纪末,找工作要凭运气、政治正确、文化战争,为争夺终身教职而发生的种种悲剧,这些都成为学界小说中耳熟能详的话题,把理想主义的最后一点痕迹给抹去了。 (p. 105) ” 或许大陆高校现阶段就是类似西方八十、九十年代的大学。 进入二十一世纪,大学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作家和他们的主人公都不再认同大学的道德权威,不相信学校能够在内部解决问题,扯平纠纷。处于中年危机的痛苦中的教授,意识到自己绝不可能写出心目中那部了不起的大作,意识到自己跟研究领域已经脱节,对学生再也不能发生影响,而且常常认识到连自己的生活也一样空洞无物,此时的教授恰恰是学术体制在整体上的一个象征,学术体制不能完成它的学术使命,不能支配自身。 (p. 126) ” 学界小说大致反映了上述六十年大学的变迁。 附:有关大校小说的博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继续操练》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博士生生活的漫画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梵歌 》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409 次阅读|2 个评论
王小波情书中的一段话
热度 2 Mech 2017-4-21 09:04
王小波的杂文随笔全编《沉默的大多数》我看过多遍。补充再版后,我又买了本。再版最主要是增加了两个附录,一个是他情书的选编《诗人之爱》,另一个是他的年谱简编。 最初刊载情书的《浪漫骑士 — 纪念王小波》我没有。情书并不熟悉。以至于我看下面段话时,完全印象 “有很多的人在从少年踏入成人的时候差了一步,于是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就和他们永别了,真是可惜。在所有的好书中写得明明白白的东西,在人步入卑贱的时候就永远看不懂,永远误解了,真是可惜。在人世间有一种庸俗势力的大合唱,谁一旦对它屈服,就永远沉沦了,真是可惜。有无数为人师表的先生们在按照他们自己的模样塑造别人,真是可惜。” 重新读了情书。看到上面那段话是在 1978 年 6 月 6 日 的信中。 我特别感兴趣的其实是第一句。这就是人生中的混沌,初态敏感性。 女儿读了对号入座,评论道,“第一个是我,第四个是你。真是可惜。”她只是在吐槽。我完全没有“按照他们自己的模样塑造别人”的宏愿。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110 次阅读|13 个评论
武夷山朱熹故居
热度 1 Mech 2017-4-20 08:38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4105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