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札记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札记

相关日志

玉骨冰姿—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Mech 2018-4-9 09:13
前几天已经说过《 大学春秋 》,这里再补充几句,说说我觉得小说塑造最好的人物。虽然是次要人物,远比主要人物更为生动有趣。我小的时候看电影,先记住的话都说反面人物说的。现在看那时的小说,印象深的也不是正面人物。这里要说的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来自广州的女生黄美云。 黄美云的父亲是教授,因为历史问题在“镇反”审查中自杀。生前她父亲告诉过她,“只要你自己肚子里有货,随便哪朝哪代都能立足。 (p. 234) ”父亲去世后,母亲给她忠告,“你到北京是读书去的,学本领要紧,少出风头,少和别人吵嘴,只要学习成绩好,到哪里都吃得开。 (p. 236) ”我完全理解,靠自己的真本事吃饭,是社会弱势群体给自己留的希望,虽然对社会的认识还是过于简单化。我父母其实也是这样教育我的。 黄美云对现实不满,对社会有怨恨。开始同学觉得她郁郁寡欢,甚至有些阴阳怪气。她本来要去登长城,玩个痛快,后来登长城成了班级集体活动,她就不想参加了。“春游也有那么些政治,讨厌! …… 玩不玩我总该有自由。 (p. 232) ” 正是由于缺席了班级春游,让黄美云有机会与助教刘鹏交流。刘告诉他,马鸣皋教授看好她的读书报告,准备推荐到报刊上发表。看了她的诗句 我讨厌轻薄的知了, 它只会无休止地噪叫。 开花前的炸弹是块死铁, 它却最懂得什么叫沉默。 觉得颇有才华,只是过于消极。劝告她“古往今来,任何有成就的人,对人生的态度总是积极的;消极的本身,就是对青春和生命的戕害。 …… 消极,就意味着处处被动,让别人推着走;而被动,是免不了挨打的 (p. 239) ”。黄美云听取了劝告。顺便一提,小说中关于刘鹏的描写,例如领导的判断,“业务还行 .…… 但城府很深,不易暴露思想 (p. 334) ”或许暗示可能会有历史问题,是暗藏特务之类,但后面没有说。 黄美云的思想虽然偏执,但坚定。班级到农村去 劳动 ,接受贫下中农教育,落后的降级生傅一夫就幡然悔悟了,放下了地主家庭出生的包袱。黄美云似乎不为所动。反而是率先吐槽,“成天干活,觉得没有意思。要劳动,学校里也行,何必跑这么远呢。 (p. 592) ”引起其他同学共鸣。 期末考试,她学业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而且论文《论海涅的叛逆精神》发表在《黎明日报》的《外国文学研究》专刊上。与书呆子吴学孟都是学习成绩好也有研究文章,但没有评上三好学生。她在班会上出头为吴学孟争取,经验老道的男主人公许瑾马上就意识到她其实是为自己鸣不平,当然没有成功。不管怎样,她还是学生中唯一的没有碰壁、没有受到什么惩罚的反面人物。 她还在精神上征服和激励了碰壁失意的白亚飞。开导他,“我国有句古语,‘识时务者为俊杰。’我看,你吃亏就吃在不识时务上。我们的古人又说,‘大智若愚。’历史上真正的英雄豪杰,并不都是锋芒毕露、锐气逼人的。 (p. 636) ”交谈之后,白亚飞完全拜倒在黄美云的石榴裙下,认为她是“有理想、有抱负而又才智过人的教授遗女 …… 简直有种侠女的风范。 (p. 638) ”虽然按小说的描写,白亚飞人品低下,但也算得上才貌出众。如果驾驭得法,确实可以是有趣也拿得出手的男朋友。 最落后的两位学生,外表就与其他同学不同。黄美云是波浪型的蓬松的烫发,白亚飞正式场合用发油。耐人寻味的是,两人来自广州和上海,现在所谓一线城市,也是当时北京之外仅有的一线城市,这是种巧合吗?我觉得未必。在上海、广州这种商业城市中,市民长期潜移默化形成的价值观,不轻信,不盲从,不狂热,注重自我价值,推崇个人奋斗。这些都不同于五十年代的主流观念。观念的碰撞自然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仔细推敲,黄白两人的的观念还是有些差别。简单些说,就是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差别。黄美云是个人主义者,强调个人尊严,重视自己与他人的边界,自己不会越界,所谓“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 《列子·杨朱》 ) ”;白亚飞是利己主义者,强调个人利益,不为他人牺牲自己,但为自己有时会损害他人。白亚飞的碰壁以及对黄美云的膜拜,可以理解为利己主义者反省自己扬弃缺陷,还有可能走向个人主义。这其实是成熟的过程。每个人在婴儿状态都是利己主义者,区别只是有些人始终停留在那个状态,成为所谓“巨婴”,而另一些人,超越了那个状态。 小说的结构谨严。引言中出现的后面都有呼应。只是刘鹏的许多暗示,后面就不再提起。黄美云也没有在现实中碰壁。小说中这些伏笔,似乎预示着“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或许只是因为最后定稿时,风尚变了,不强调这些了。 在大学时代,推测与我交往多的同学会是黄美云、吴学孟、陈筱秋甚至白亚飞,但不会是许瑾、王月英那些太正面太成熟的人物。这无关意识形态,只是因为自己不成熟有缺点,物以类聚。 不论是否喜欢黄美云,都应该承认,这是小说中塑造很成功的形象。在个性不突出的同学中,犹如冬日的梅花,傲雪怒放。“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顺便一提,本文标题不是取自莫将的《独脚令》“玉骨冰姿别是春”,而是苏轼的《西江月·梅花》“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前者意思当然也通,但后者更恰当地说明了《大学春秋》中的黄美云,“瘴雾”中的“仙风”。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6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溪云初起—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Mech 2018-3-30 21:38
康士昭和奎曾的长篇小说《大学春秋》,上半部发表于《收获》 1965 年第 6 期,全书于 1981 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分上下册出版。我看的是 1983 年第二次印刷本。作者在后记中称,他们在 1960 年开始酝酿写作, 1980 年夏完成。我个人感觉,这部小说是写 66 年前大学生活最有影响的小说。推测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北大学生写的以北大为背景的小说;另一方面,小说的文学性包块结构、人物和语言等似乎也优于其他描写同时代的小说 小说正文的时间为 1955 初春到 1955 年 12 月,另有引子追溯到 1935 年。故事发生在中华大学。从校园描写“画栋飞檐、碧瓦红椽,道旁齐腰的松墙,湖畔挺立的高塔 (p. 13) ”可知,就是北京大学了。只是把北大的诗刊《红楼》改为《红湖》,未名湖改为翠湖等。 主要人物是中二甲班的同学和中文系的领导和教师,在大学生活的日常活动中展现人物的性格,并彰显他们的命运。这些日常生活,有些为现代的大学生等熟悉,如上课、复习、考试、讨论、撰写读书报告研究论文、文学创作、评三好学生、办墙报、组织文艺演出、郊游、追求异性与恋爱、托关系转学等,也有当时特有的下雨天半夜起来抢运被淋湿的水泥、到农村去劳动等。两位作者都是北京大学的学生,毕业后不久就开始写作。校园日常生活细节应该可信。 打着时代烙印,书中人物多少有些简单化,正面人物高大全,反面人物假恶丑。男主人公团支部书记许瑾是烈士后代,思想成熟,严于律己,自己学业突出,还花大量时间帮助同学,冒着危险生命抢救同学,最后加入共产党,被选为三好学生。按照小说的逻辑,女友已经分手,接着就可以与班上美女同学也是教授的女儿团支部宣传委员陈筱秋恋爱了,虽然小说没有明说,但陈显然对许芳心暗动了。学生中的反面人物班长白亚飞,课程学习不很认真,不关心同学,不参加劳动,只是要凭创作一鸣惊人;欺骗女生感情;剽窃许瑾的论文,在报刊上发表;剽窃郭沫若的诗句,作为自己的诗句。最后被绝大多数同学唾弃。 巧的是,正反面两位人物的校外女友都告吹。许瑾的女友鲁珉爱情至上,开假诊断、托人找关系要从天津的师范学院英语系转入中华大学中文系,两人发生矛盾;后来因为许瑾向领导贾建业汇报时检讨了自己没有及时汇报假诊断而被贾告诉天津的学校,导致鲁珉被批评,她愤怒中与许分手。但内心仍希望许主导找她,终于等不及按家里的意愿嫁给华侨表哥。等许想复合时,为时已晚。白亚飞在上海的女友林应敏没有考取大学,当了小学老师并热爱工作。白亚飞要追求教授的女儿陈筱秋而要中断两人关系。小学的团组织介入,与中华大学方面沟通。白在暑假里继续与林来往,发生关系。回校得知林怀孕后,白不承认与她发生过关系,暗示她对外称被流氓强奸怀孕。林愤怒下精神恍惚,车祸身亡。两人结果其实相同,都是离开了校外的恋人。但交往和分手过程显示许瑾的不同凡响,如果有不足,对组织而言没有及时汇报正属于对女友温情压倒原则,对女友而言只是放不下自己的面子没有在收到分手信后尽快求复合。也显示了白亚飞的卑鄙无耻,所谓见异思迁、始乱终弃。 除了前述两位主要人物外,小说中还有其他着墨较多的人物。形象比较丰满的是陈筱秋,教授的女儿,共青团员;积极向上,但天真幼稚,特别是政治立场和审美情趣有内在矛盾。作者讴歌了来自工农兵的学生。系党支部书记王月英,老成持重,善良朴实,当年是女工中的地下党,只念了两年小学和三年工农中学就上了大学;克服了身体不好和基础差的困难,成绩从补考到领先,最后当了三好学生。退伍的骑兵英雄共产党员乌力吉,正直坦率,但有时过于急躁,也克服了基础差的困难,被同学推举为三好学生,自己反对。批评了不关心集体、对政治淡漠而一心钻研学业想个人成名成家的孟学思,结果是研究的立场有偏差,走上胡适所代表的当时认为的歧路。作者以此强调,“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个人主义是没有出路的! (p. 627) ”反面的女学生黄美云,其实是更值得注意的人物,以后另文专门写。还有些相对次要的人物。 小说中学术权威陈文中教授关于研究有许多真知灼见。“做学问的最大忌讳是拾前人余唾,最需要的是勇于创新的精神。要开动脑筋想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个极而言之的话,哪怕想错了,也比根本不想强。 (p. 434) ”“科学是实实在在东西,掺不得半点假的。 …… 要踏实,要刻苦,要不怕琐细,不怕繁杂。 …… 要想学业上有所建树,有所成就,最紧要的就是:要精力集中,摒除杂念,要入迷!古人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有道理的,就是要有为了科学肯于放弃一切的精神。 (p. 68)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定论,容不得别人有商榷的余地,这,非常之有害,非常之可笑。 …… 一个人往往看不见自己的面目,可是别人却看得清清楚楚。 (p. 69) ” 小说也强调了学生做研究、写论文的重要性。“考试是为了什么?检验课堂学习。课堂学习又为了什么?为了学习书本知识,掌握治学方法,学会独立思考,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p. 253) ”书中正面人物反面人物都发表文章,这或许是中文的门槛比较低。《大学时代》只有优秀学生发表了文章,而《勇往直前》中发表文章的是个反面的学生。 同样是写 57 年之前相对太平的时期,《大学春秋》的火药味远比描写同时期的《大学时代》和《勇往直前》。各种矛盾冲突,有些爆发,有些蕴涵。政工干部之间、政工干部与任课教师之间、任课教师与工农学生之间、优秀学生与落后学生之间等。可以说,“阶级斗争”已经呼之欲出了。此外,《大学时代》生活积累充分,叙事技巧方面差些;《勇往直前》故事讲得好,但对学校生活还是有些疏离。《大学春秋》在生活积累和叙事技巧方面都不错,但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更多些。 小说也涉及到教师的活动。比较耐人寻味的是党政领导对知识分子的基本判断。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兼系副主任贾建业基本是否定性判断。“资产阶级给我们 …… 遗留下一大串臭毛病。自由散漫,吊儿郎当,就是其中的一种。 (p. 35) ”“给我们留下了这么一批满脑子资产阶级糟粕的旧知识分子。 (p. 334) ”“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往往容易右。 (p. 337) ”有这样的领导,就不能理解反右为什么会扩大化。教师中的正面人物,校党委常委、中文系总支书记朱志刚对旧知识分子总体上持肯定态度。并且意识到,“我们这些做政治工作、抓阶级斗争的人,往往容易左。 (p. 337) ”不管怎样,客观上就是“高等学校,这个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上上下下,都容易走极端,搞形而上学。运动一来,总要搞得过一点;运动一过,又来纠偏。 (p. 64) ” 有意思的是,小说也有与《勇往直前》类似的在生活比喻。多次出现,例如“像那些勇敢的船夫,永远站在生活的急流中,飞速前进,千万不要贪图安逸,贪图缓流更不要掉在漩涡里。 (p. 88) ”“生活像湍急的河流奔腾向前,你若是不能乘风破浪前进,你就有陷在漩涡里不能自拔的危险。 (p. 163) ”这显然是当时社会的共识,方向问题已经解决了,或者至少普通民众不用考虑,只要往前冲就可以。历史表明,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不应该压制对方向的思考,都要宽容那些与主流成钝角方向前行的人。小说反映的还是共和国初期相对宽松的年代,但已经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所谓“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作者康式昭 ( 笔名康凯 ) , 1935 年生于四川。 1953 年从川南资中中学提前毕业考入北大中文系。毕业后从事文艺理论工作,六十年代在邓拓主编的《前线》杂志社任文学编辑,是《三家村札记》的责任编辑。文革中受冲击,文革后发表过杂文,担任北京市宣传文化部门官员。作者奎曾 ( 原名翟奎曾 ) , 1934 年生于江苏。 1957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后调到内蒙古大学任教。后任内蒙古宣传和文化部门官员。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0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京莫愁湖公园抱月楼前曲廊楹联
Mech 2018-3-20 20:26
诗境亭的楹联 一片湖光比西子 千秋乐府唱南朝 上联是套用苏东坡写西湖的诗,已成套路。下联应该是暗指《乐府诗集》中的《莫愁乐》,共两首 一 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 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二 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 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 中间抱月吟风亭楹联 平台低吟游客忆当年词赋 登楼揽月此间对六朝江山 比较写实和直白。 怡情亭有联 于此间得少佳趣 亦足以畅叙幽情 分别改自苏东坡的《与毛维瞻》“纸窗竹屋,灯火青荧,时此间,得少佳趣。”,以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483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花老眼之缘起
热度 1 Mech 2018-3-19 08:52
先前看花,常随手拍照。但对于微距摄影之类一窍不通,近距离拍出照片多数虚。因此对于比较小的花,如梅花、李花、桃花、杏花、梨花、樱花、海棠之类,想留影单花往往就束手无策了。 上周六下午,散步时先见白玉兰和红叶李开得很好,拍了些远景。又见山茶花,比较大,容易拍摄,也拍了些近照。还看见少量桃花,先开一时,多数尚未含苞。用手机拍摄,居然不虚。又见有梅花尚未凋谢,再拍梅花。突然发现,我用手机可以近距离拍花了。又拍白玉兰,本来也容易。再回头拍红叶李,也不错。归途买菜途中,又拍摄些山茶花。背着菜,看见种很小的黄花,金钟花,也拍了几张。 准备把花的照片专门成为一个系列,名为《看花老眼》。我喜欢这个有些歧义的词组,可以是老眼看花,也可以是老花眼看,甚至还可以是看那些将凋谢的老花。这四个字取自程垓的《水龙吟》。程垓是几乎与辛弃疾同时的词家,不甚有名。《水龙吟》却是他的代表作,“看花老眼,伤时清泪”更是其中的名句。全词如下: 夜来风雨匆匆,故园定是花无几。 愁多愁极,等闲孤负,一年芳意。 柳困花慵,杏青梅小,对人容易。 算好春长在,好花长见,原只是、人憔悴。 回首池南旧事。恨星星、不堪重记。 如今但有, 看花老眼 ,伤时清泪。 不怕逢花瘦,只愁怕、老来风味。 待繁红乱处,留云借月,也须拚醉。 其实花的照片已经贴了很多,但过去没有单独成我一个系列,主要是不能近距离拍摄比较小的花。当年看本家冠希老师那些少儿不宜的摄影作品时,顺便知道著名战地摄影记者 Robert Capa 的名言, If your photographs aren't good enough, you're not close enough. ( 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你就没有足够近。 ) 因此,关键技术问题没有解决,不能近距离拍摄,不敢单独成个系列。现在可以了。
个人分类: 著述前言|3973 次阅读|2 个评论
微动涟漪—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Mech 2018-3-17 09:41
汉水的长篇小说《勇往直前》于 1961 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初版, 1981 年第 2 版。我看的是第 2 版,没有核对与第 1 版的差别。不能算学界小说,典型的校园小说。从出版时间看,是第一部反映共和国时代大学生生活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时间为 1955 年夏秋之交到 1956 年仲夏,为 55 级学生入学的第一学年,绝大多数故事都是在 56 年元旦之前。人物主要是广州的华南大学地理系部分新生和部分四年级学生。从女主人公入学开始,到两学期后她又送别毕业的学长结束。 小说的故事性不太强,主要是塑造了一些人物形象。女主人公万春华是革命者的后代,父亲被捕期间在孤儿院长大。入学后同住 102 房间还有 3 位女生。心直口快的梅县姑娘薛雯,印度尼西亚归还华侨何碧娟和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美女郑丽芳。大一还有从部队来的党员大学生李世顺。有大四学生帮助大一学生,主要是一个男生寝室的党员吕扬、穷困出身的丁云生、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徐家宝和隐瞒自己历史的系学生会领导张人杰,还有大四女生潘慧琴。教师角色有资深的爱国教授方敏和学生辅导员王萍。王萍在书中是党的化身,传播绝对真理。 书中其实很少正面描写大学生的学习。毕竟作者也没有学习过地理专业。着墨较多的是同学们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友谊,以及能展现这种关系的活动如会议、劳动等。最终的结果,新生的思想认识都得到了提高。已经是团员的万春华和薛雯要求入党,还不是团员的何碧娟和郑丽芳要求入团。郑丽芳和徐家宝还劝告各自父亲积极投资,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文化基础差的李世顺经过努力也跟上了进度。在生活的感召下,年迈的方教授也提出了入党申请。张人杰的历史问题也弄清楚,原来是所谓思想堕落生活腐化的混入团内的阶级异己分子,将受到惩罚。事实上,我觉得反面人物其实是最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他,小说真写不下去了,而且更加平淡了。这个坏人的描写其实也很不成功。连大学新生都感觉他不实在,怎么能在四年中负责系学生会的工作。 小说中也有比较含蓄的男女交往描写。着墨之少,尺度之小,大概算是校园小说之最。这或许与出版最早有关。潘慧琴暗中追求吕扬,吕在初中曾经有个关系很好的女同学,通信 6 年,一直谈学习之类,后来同学嫁给了别人。徐家宝追求郑丽芳。张人杰追求万春华,同时又在追求郑丽芳;解放前还利用自己的地位强奸多人,包括丁云生长期失联后偶然联系上的女友秦小花。 有着长期“文以载道”的传统,小说的叙述者和正面人物往往只限于谈理想。现实的情况,就有待反面人物来揭示了。小说中,反面人物看来,“聪明人就要识时务、合潮流。在旧社会,人生就是名誉、地位、金钱、美人,这些即使没有祖传父遗,也可以拼个人奋斗得来。而今天,无论你想望什么,离开了党团就事事落空。人生中的两件大事 — 一是入党入团,一是找爱人,还是在大学里解决了的好! (p. 71) ”本质上就是现在所诟病的权力本位。他为自己设计了发展道路。“虽然不是什么天才,却也不是什么蠢材,现在已经掌握了本门专业知识,具备了科学研究的能力,从他的德才和各方面的关系看,相信自己毕业一定会留校当助教……可以平步青云,凭他的能力、才学和钻劲,相信不出五年,就会在科学研究上有所造诣,写出一两本书来。 (p.197) ”至于那些同学们,特别是女主人公,在他看来,“就是所谓的‘时代精神面貌’,硬生生的进步姿态,干巴巴的政治语言,空洞洞的天真幻想,疯颠颠的火热干劲…… (p.191) ”如果从现在旁观者的角度,可能也算是一语中的。耐人寻味的是,在成书于反右之前的 57 年的《大学时代》中,男主人公执笔发表了论文;而在成书于 61 年的《勇往直前》中,发表论文的是反面人物。 小说中故事发生在一个风平浪静的时代。有个坏人,总算动其些涟漪。不过,如辅导员王萍所类别,“珠江,也不是永远这样平静的,它有定时的潮水,还有巨风掀起的浪涛。 (p.57) ”她一语成谶,两年后就开始反右。王萍还鼓励年青人,“在生活的汪洋大海里,时刻都会有风浪,甚至遇上狂风巨浪。而我们应该毫不畏惧,毫不迷茫,时刻依靠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p.201) ”这大概就是小说标题《勇往直前》的由来。 值得一提,当年也有现在所谓的学术不端问题。张人杰在本科期间就在指导教师帮助下在刊物上发表论文。有次把集体获得的资料,整理后打算自己署名发表。被及时发现,改为集体署名,说明是他整理。与《大学时代》中主人公致力科研发表论文不同,《勇往直前》中是坏人投机取巧发表论文。这种差别,或许就是写与 58 年之前还是之后的差别。 作者汉水 ( 真名刘孟宇 ) , 1930 年出生于湖北。抗战时在重庆读完小学和初中。 1953 年到广州中山大学外语系学习。 1954 年毕业留校,编辑校刊,也曾兼任校文工团长。文革时入“五七”干校。 1972 年调回中山大学转到中文系任教,主讲基础写作、新闻写作、文学创作。 1978 年起任写作教研室主任。主编《写作大要》、《基础写作》、《现代秘书学》等教材,另有专著《文学创作基础》和《曹禺戏剧艺术研究》等。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7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力争上游—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热度 1 Mech 2018-3-7 09:18
程树榛的小说《大学时代》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于 1980 年。所写的故事发生于 1953-1957 年间。作者标注完成于 1957 年 2 月至 7 月,分别在无锡和天津;修改于 1978 年 3 月至 1979 年 10 月,分别在富拉尔基和北京。 小说写了几个工科大学生在天津的北方大学 ( 应该就是天津大学了 ) 的校园生活。以工人特招生刘向明的入学开始,以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为主线。叙述这个没有读过高中的技校学生,在同学们和老师的帮助下,克服种种困难 ( 因病晚入学,基础差,数学老师不负责还刁难 ) ,完成了基础课学习。然后就跳到第三年,团支部改选,刘向明当了书记。他带领同学冲破人为障碍,攻克技术难题,论文在期刊发表并在全校学术会议上报告。同时也赢得了学习干事和宣传委员赵敏的爱情。最终毕业,刘向明去富拉尔基重机厂工作,赵敏去天津的工具研究所。 学生学业主线之外,还有学生情感的副线。女主角是来自苏州的赵敏。她开始被担任支部书记并一起长大的表哥王文斌视为天热女友,后来两人裂痕明显后,表哥还利用家里老人施压。然后被校诗社负责人也是作家之子的郭亚狂热追求。她却对男主人公情有独钟。同时,担任班长的归国华侨刘岚暗恋郭亚。 高校里当然也少不了教师。地下党出身的系主任兼书记顾巍教授又红又专,年富力强,全力支持学生。更老的一代教授徐鸣,矢志报国,但身体欠佳。转变性人物王守维教授,自私自利,心胸狭隘,学术上也因循保守,听不得不同意见。还有负责学工的团干部。正面的是总支书记周坚,反面人物是副书记李庆。 小说的人物形象很鲜明。正直真诚、奋发上进、刻苦勤奋的刘向明。漂亮敏感、善解人意、聪明好学的赵敏。热情奔放、才华横溢的郭亚。美丽活泼、多才多艺的刘岚。专心于学、心无旁骛的魏永斌。取巧钻营、性格阴暗的王文斌。当然也可以说形象单调,不够丰富。 小说中的冲突,主要是以刘向明为代表的大学生向科学技术进军,与李庆的空喊政治口号弄权专权的矛盾,以及与王守维的保守因循患得患失的矛盾。我个人感觉,矛盾冲突的设置,无疑是受长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尽管价值判断有所颠覆,但思维方式其实同出一辙。 小说所体现那种昂扬的乐观主义、理想主义,确实应该是五十年代初的时代精神。而反映的大学生活,大体上真实,或者说与我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比较接近。读来很觉得亲切。但有些细节多少影响了可信度。小的如,学的课程居然有“复变函数和解析数论”,这显然不会出现在工科教学计划中。更大些,只读过 4 年小学和 2 年技校的刘向明,又缺课一个月,居然能把高等数学课补上,这似乎有些令人难以置信。另外,小说中的人物关系过于紧密。顾巍、王守维、郭亚的父亲都是徐鸣的学生,顾威是李庆的老师,王守维是王文斌的表叔,王文斌和赵敏是表兄妹,李庆和王文斌是校友,等等。巧合未免太多。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反面人物李庆比较隐晦所说,“生活中一直有两部分人:主人和奴隶。形象地说,是‘赶车的’和‘拉车的’。 …… 古今中外从来都是外行领导内行,这是一条铁的定律。 …… 主人与奴隶,赶车的与拉车的;外行与内行 …… 都是某种同义语。 (p.157) ”这在当时无疑符合现实。即使在今日,是不是也揭示了高校的某种现实? 小说结束在 1957 年,真是幸运。正好是暴风骤雨来临前那段风和日丽的日子。让师生们有相对太平的环境和氛围,力争上游地学习工作。或许一、两年后,就恍若隔世了。 说句题外话,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篇小说读起来都比较亲切。让我想到自己的大学时代。确实有些像男主人公那种好学上进奋发有为的同学,只是好像没有女主人公那样的女生,希望没有因此得罪班上的女同学。至于我自己,只是个旁观者。我喜欢看人家热火朝天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只要不是非拉我进去。 作者程树榛, 1934 年生于江苏徐州。 1953 年至 1957 年在天津大学机械系学习。毕业后到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 (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前身 ) 工作,直到 1983 年。 90 年代曾担任《人民文学》主编。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838 次阅读|2 个评论
吟咏梅花的宋词
热度 1 Mech 2018-3-5 21:30
宋人好咏梅。因此咏梅的词甚多,包括姜夔的名篇《暗香》《疏影》。本文摘录十余首都是直接咏梅,而且词义比较浅显,因此《暗香》《疏影》都没有。有些寄托情怀的词,如陆游的《卜算子》也没有抄。当然,即使貌似直接咏梅的词,其实也可能有所寄托。如苏轼的《西江月》据说是怀念故去的侍妾朝云。但即使不知道这种意思,也仍不失为好词。 西江月·梅花 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 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菩萨蛮 赵令畤 春风试手先梅蕊,頩姿冷艳明沙水。 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 雪后燕瑶池,人间第一枝。 盐角儿 晁补之 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 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占溪风,留溪月。 堪羞损、山桃如血。 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 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 当庭际, 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 故教明月珑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 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临江仙 张孝祥 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携壶。 西园清夜片尘无。 一天云破碎,两树玉扶疏。 谁昭华吹古调,散花便满衣裾。 只疑幽梦在清都。 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 临江仙·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 一枝先破玉溪春。 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 竹根流水带溪云。 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念奴娇 辛弃疾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 笑杀东君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 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 骨清香嫩,迥然天与奇绝。 尝记宝篽寒轻,琐窗人睡起,玉纤轻摘。 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 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 不如归去,阆苑有个人忆。 江城子·赋梅 辛弃疾 暗香横路雪垂垂。 晚风吹。晓风吹。 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 毕竟一年春事了,缘太早,却成迟。 未应全是雪霜姿。 欲开时。未开时。 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 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淡,有谁知。 点绛唇·咏梅月 陈亮 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 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 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 君知否。雨孱云愁。格调还依旧。 留春令·咏梅花 史达祖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 一涓春水点黄昏,便没顿、相思处。 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 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蝶恋花 真德秀 两岸月桥花半吐。 红透肌香,暗把游人误。 尽道武陵溪上路。 不知迷入江南去。 先自冰霜真态度。 何事枝头,点点胭脂污。 莫是东君嫌淡素。 问花花又娇无语。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798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老子》随感4
Mech 2018-2-23 09:20
《老子》第 63 章有下述论断,颇为精辟。 “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 “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 做研究都要从容易的小问题入手,逐渐深入。先扫外围,后攻难点。有些人,一辈子都在研究小问题,却成了大专家。 当然有些人总是在研究大问题。毕竟天才总是不合通例。好在天才不世出,把以天才自诩的统统当成骗子,万人里也未必有冤枉的。妄谈大问题、根本解决的,不是骗子,就是傻子。没有功夫,大可以不理睬。当然,研究小问题,带顶大帽子,乃是写论文、写本子的技法。大处着眼,小处下手,另当别论。 审基金或项目申请时,要看预期结果写得如何。过于夸张,皆不可信。预期难点估计不足,项目也不可能成功。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5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人入彀—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Mech 2018-2-19 22:07
杨绛的长篇小说《洗澡》 1988 年由三联书店出版。故事发生于由私人机构转制的文学研究社, 1949 年建立, 1952 年解散。虽然没有发生在大学中,这部小说却是部学界小说。小说聚焦文学社中的外国文学组。主要人物是几位来自旧社会或者从海外归国的高级知识分子,还有些年轻知识分子和其他工作人员。 小说的名字《洗澡》,来自当时知识分子对“三反”运动的委婉称呼。“三反”的原意是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时间是 1951 年底到 1952 年 10 月。在高校中,变成了各级领导和教师自我检讨、群众监督的“人人过关”。正式的说法可能是,采取各种方式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教育,以帮助他们摆脱剥削阶级世界观的束缚,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总之,就是要知识分子心悦诚服。所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小说虽然名称叫《洗澡》,最吸引人的其实恋爱故事。作者杨绛善于写精致细腻婚外恋情,早先有篇以教授为男主人公的短篇小说《小阳春》,很有特色。续书《洗澡之后》把《洗澡》中的恋爱都通向婚姻。恋爱的男主角是英国归国的许彦成,女主角是研究所最初创建人的女儿姚宓。许彦成的形象不是特别鲜明,基本上专心治学的读书人,最突出的特点是老实;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不太在意,与不爱的人都可以结婚,但不肯敷衍说“我爱你!”。姚宓是《围城》中唐晓芙那样的理想人物,因为登台时间更长,所处局面更复杂,因此形象也更为丰满。作者渲染了两人相处的聪明机智心心相印,而且“发乎于情,止乎于礼”。就是所谓有情无欲、好色不淫。“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当然,局外人看来,精神出轨的许彦成只是所谓“道义上的懦夫”,或许可能导致婚姻变化;而姚小姐及其母亲,也许真是如《围城》中的孙柔嘉“煞费苦心”。恋爱故事不是 “学界小说丛谈”博文主旨所在,就不仔细说了。 小说前两部分,大概占总篇幅的近四分之三,“洗澡”还没有开始。说明主要人物的背景,以及进入研究所以后情场和职场的勾心斗角。除了作者偏爱的许彦成和姚宓,几乎人人都露出丑态。杨绛下笔留有情面,如果像《围城》那样写,就完全是另一景象了。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或许也说明了“洗澡”的必要性。其中有些职场故事,如巴结上司、交接同事、垄断资料、匿名攻击同事研究工作等,既有时代特点,也有一定人性因素。至于“洗澡”的可能性,更简单,已经开始建立雇佣知识分子的垄断市场。“我们靠薪水过日子的,经常怕两件事:一怕失业,二怕生病。现在一不愁失业,二不愁生病,生了病公费医疗,不用花钱请大夫,也不用花钱请代课。我们还有不拥护社会主义的吗! (p. 262) ”这是垄断温柔的一面,凡事总是有另一面。 从发动运动的本意看,当时也未必一定有多大恶意。还是希望知识分子成为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别存心侥幸,观望徘徊,企图蒙混过关;应该勇敢地跳进水里,洗净垢污,加入人民的队伍;自外于人民就是自绝于人民,绝没有好结果。 (p. 244) ”“把自己放在人民的对立面,所以只好谨小慎微,经常战战兢兢,对人民如临大敌,对运动如临大难,好像党和人民要难为你似的。 …… 不要害怕,运动是为了改造你,让你可以加入人民的队伍。我们欢迎一切愿意投入我们队伍的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努力,为人民做出贡献。 (p. 265) ” “洗澡”过程中,那些知识分子处于“两难”。“人越是作恶多端,越是不要脸,检讨起来才有话说,说起来也有声有色,越显得觉悟高,检讨深刻。不过,也有个难题。你要是打点儿偏手,群众会说你不老实,狡猾,很不够。你要是一口气说尽了,群众再挤你,你添不出货了,怎么办呢? (p. 226) ” 在具体实施中,老实人或许觉得有些委屈。或许如书中人物许彦成所谓,“为什么老把最坏的心思来冤我们呢? (p. 233) ”聪明人也有投机的办法。“关键是不要护着自己,该把自己当冤家似的挑出错儿来,狠狠地骂,骂得越凶越好。 (p. 261) ” 被“洗澡”者,是旧知识分子。所谓群众,就是洗澡水了。这也符合古贤,“庶人者,水也。 ( 《荀子·王制》 ) ”小说中这样描写,“满座的年轻人都神情严肃,一张张脸上漠无表情,显然已经端正态度,站稳立场。 …… 认识的都不认识了,和气的都不和气了。 (p. 225) ”有留法的学者讥讽群众为“英明的尾巴”,“他们只懂官话。他们空有千只眼睛千只手,只是一个魔君。 (p. 258) ” “洗澡”的失败有某种必然性。方法上而言,表面上是“王道”,实质上还是“霸道”。如小说中许彦成所说,“谁都相信自己是好人!尽管有这点那点缺点或错误,本质是好人。认识到自己的不好是个很痛苦的过程。我猜想圣人苦修苦练,只从这点做起。一个人刻意修身求好,才会看到自己不好。然后,出于羞愧,才会悔改。悔了未必就会改过来。要努力不懈,才会改得好一点点。现在咱们是在运动的压力下,群众帮助咱们认识自己这样不好,那样不好;没法儿抵赖了,只好承认。所谓自觉自愿是逼出来的。逼出来的是自觉自愿吗?况且,咱们还有个遁逃。千不好,万不好,都怪旧思想旧意识不好,罪不在我。只要痛恨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我的立场就变了,我身上就干净了。” (p. 267) ”更实质性的是,人性趋利避害,难以长期逆转。例如,许彦成夫人杜丽琳的自我批评,“工作不过是饭碗儿,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学识只是本钱。她上大学、留学、读学位是为了积累资本,本钱大,就可以赚大钱。 (p. 248) ” 这种所谓“资产阶级的信念”,只是人性的体现,恐怕难以根除。 “洗澡”过关后的知识分子仍是诚惶诚恐。一位说,“听说是从此不洗了。洗伤了元气了!洗螃蟹似的,捉过来,硬刷子刷,剖开肚脐挤屎。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p. 285) ”另一位说,“我的消息更可靠,不但还要洗,还要经常洗,和每天洗脸一样。只是以后要‘和风细雨’。 (p. 285) ”熟悉历史的人知道,他们都说错了!后面还有暴风骤雨,反右、反右倾、文革等。 不管怎样,当年官方接手民间文学研究社,“出于‘统战’的原则,不拘一格收罗人材 (p. 20) ”。“当时文学研究社不拘一格采集的人才,如今经过清洗,都安插到各个岗位上去了。 (p. 293) ”只是体制化的开始。许彦成有了自知之明。“我认识到我是绝对不配教文学的。如果我单讲潜移默化的艺术。我就成了脱离政治,为艺术而艺术。我以后离文学越远越好。 (p. 288) ”他们夫妻被分配到北京大学,一个准备教英文文法,另一个讲口语。 我个人感觉,这篇小说还是较为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形象与心态,以及当时的政治氛围。在这个意义上,可能是写“十七年”的最好的学界小说,虽然背景不在高校,而且直接有关的篇幅也不大。读后多少可以理解,当年的知识分子为什么会放弃独立思考。“洗澡”或许是漫长所谓“逆淘汰”的开始,但肯定不是最糟的一次。本意只是在让知识分子变得更善良的名目下变得更顺从,实际上却只是让知识分子变得更狡猾。但可惜,“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那些自以为得计的知识分子,“洗澡”过关,还有“反右”,更有“文革”。而那些当“洗澡水”的年轻人,后面的路也很坎坷。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作者杨绛 ( 原名杨季康 ) , 1911 年生于江苏, 2016 年逝世。 1928 年考取苏州东吴大学政治系, 1932 年到清华大学政治系借读,并考取英文研究生。 1935 年随丈夫赴英国、法国留学,分别在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听课。 1938 年随丈夫带女儿回国。担任振华上海分校校长两年。 1940 年起任工部局北区半日小学代课教员三年多,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1946 年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 1949 年起在清华大学外文系作兼职教授。 1953 年在新成立的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外文组任研究员,所在研究所隶属关系相继改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杨绛写过几篇学界中人情感方面的中短篇小说,也都挺有意思。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862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读《列子》
Mech 2018-2-16 13:47
《列子》是本很耐读的书。即使仅看热闹,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要看门道,道理也很富有启发性。已经读过多遍,重看仍很有趣。这次读的是中华书局版 杨伯峻的《列子集释》,似乎介于通俗和学术之间,或许偏学术些, 比较适合我。 不说道理,只读故事已经很有趣。在大陆最有名的故事大概是“愚公移山”,当年“老三篇”中的一篇,出自《汤问》。该篇有趣的故事还有夸父逐日 ( 也是在《毛选》的注释中读到 ) 、双儿辩日 ( 当年“批林批孔”的时候,报纸上有篇文章“从双儿辩日看孔老二生而知之”让我印象很深 ) 、余音绕梁(高中时候语文课的练习题)、高山流水、纪昌学射 ( 鲁迅《故事新编》用过的素材 ) 等。其他篇有趣的故事还有《天瑞》篇的杞人忧天。《黄帝》篇的痀偻承蜩、朝三暮四、呆若木鸡(均亦见《庄子》)。《杨朱》篇的野人奏曝。《说符》篇的以水投水、歧路亡羊、杨布击狗、邻人遗斧 ( 亦见《吕氏春秋》 ) 、齐人攫金等。除了上述故事外,还有许多其他成语。想当年,《汉语成语小词典》是我最喜欢的消遣读物,看过不知道多少遍。因此,遇到成语,总有见到老朋友的亲切感。 该书最有吸引力的是人生论,许多中国古书都是如此。其人生论主旨是“从心而动”和“从性而游”。“ 太古之人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故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当身之娱非所去也,故不为名所劝。从性而游,不逆万物所好;死后之名非所取也,故不为刑所及。名誉先后,年命多少,非所量也。 (p. 220) ” 本质上,是种追求现世快乐的人生观。“ 且趣当生,奚遑死后? (p. 221) ”“ 可在乐生,可在逸身。故善乐生者不窭,善逸身者不殖。 (p. 222) ” 这种人生论伴随着旷达的人生态度。“ 既生,则废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将死,则废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于尽。 (p. 230) ” 乐天知命,就没有烦恼抱怨。“ 怨夭折者,不知命者也;怨贫穷者,不知时者也。当死不惧,在穷不戚,知命安时也。 (p. 212) ” 当然,这种旷达知易行难。如书中所说,“ 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 (p. 235) ” 道行要高,方能看破,“ 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 (p. 236) ” 要实现上述人生境界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在不走极端,用库恩的话说,在对立两极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例如,书中说孔子自述比弟子高明处,就在于弟子只得其一,“ 回能仁而不能反,赐能辩而不能讷,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 (p. 122) ” 。又例如,“名”不是好东西,但也未必是坏东西。“ 有名则尊荣,亡名则卑辱。尊荣则逸乐,卑辱则忧苦。忧苦,犯性者也;逸乐,顺性者也。斯实之所系矣。名胡可去?名胡可宾?但恶夫守名而累实。 (p. 238) ” 还有个方法是显柔示弱,这应该是《老子》的原创。“ 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 (p. 82) ” 强硬难以持久。“ 夫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不终朝,日中不须臾。 (p. 251) ” 当然,恃强者难以教化,还是让他们自行起便吧。“ 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故不班白语道,失,而况行之乎?故自奋则人莫之告。人莫之告,则孤而无辅矣。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尽而不乱。 (p. 242) ” 此外,还有条小技,就是人弃我取。“ 人欲见其所不见,视人所不窥;欲得其所不得,修人所不为。 (p. 136) ” 该书最有特色的是群己论方面。最有名的论断想必是《杨朱》篇的“ 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p. 230) ” 背后当然还有怀疑论,损一毫未必能利天下。更主要的是,个人的权利主张,必须要克服妨碍维权的模糊性。用书中的例子,为利天下,若能损一毫,能不能侵肌肤?若能侵肌肤,能否断肢体?如果按这种逻辑,进一步推下去,还能送性命,送别人的性命,乃至毁灭人类。所以,要划清界线,坚守底线。 在原则层面上要清晰界定自己与他人,厘清权利,在操作层面上还是要多行方便。不论多么强大独立的人,还是要受环境的影响,而自己的行为在可能是造就环境的最主要因素,至少是最主要的可控因素。用书中的话说,就是“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度在身,稽在人。人爱我,我必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 (p. 240) ”“ 利出者实及,怨往者害来。发于此而应于外者唯请,是故贤者慎所出。 (p. 256) ” 关于社会,《列子》也有些有见地的说法。人的社会本性就是趋利避害,这种本性就是“势”,而境况就构成种“命”。“ 农赴时,商趣利,工追术,仕逐势,势使然也。然农有水旱,商有得失,工有成败,仕有遇否,命使然也。 (p. 215) ” 人在社会,难免要辨别同异。就是现在,头脑简单的人,仍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古老迷信,虽然他们的文化程度未必听过这种说法。这个问题上,《列子》的看法很通达,同异论心不论相。“ 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 (p. 83) ” 有意思的是,该书描绘的西方世界,“ 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丘疑其为圣.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 (p. 121) ” 不知真是无为而治,还是民主共和?也可能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远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如果说最有用的故事,还是九方皋相马。其中“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p. 257) ” 这段话,是对建模形象又富有启发性 的 表述。我在不同场合对不同学生讲,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当然,甚至不限于学术。就是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这种技能在人生中如择友、择偶、择业等也大有用处。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6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府变色—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Mech 2018-2-12 09:43
扎拉嘎胡的长篇小说《红路》 1959 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 1981 年再版。作者说明是 1959 年 7 月 10 日 定稿于北京, 1978 年 8 月 1 日 修改于呼和浩特。我看的是再版本,没有核对与初版差别有多大。该书所写的故事发生于 1947 年。虽然在 49 年之前,但在 1945 年底,共产党军队在苏联红军帮助下,已经控制了内蒙古。因此,可以认为《红路》是第一部共和国时代的大学小说。 故事发生于内蒙古扎兰屯工业学院。这曾是个真实存在的学院,作者曾在其中就读。 1947 年创办, 1948 年停办。现在的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中专扎兰屯工业学校是 1952 创建,不知道是否与扎兰屯工业学院有关系。 《红路》的典型的革命小说。两军对垒,激烈斗争。正义阵营,当然是共产党方面,代表人物是新上任的教务处长也是团支部书记额尔敦 ( 这个名字总让我想起《施公案》的窦尔敦 ) ,以及他带领到校的几位北安军政大学学生,主要是团支部副书记扎布和团员斯琴。敌对阵营是日伪特务后来的国民党特务校长巴达尔夫以及恶霸地主的儿子校总务处长苏龙嘎。斗争的焦点是争夺学校的控制权,体现为在学生和教师中的影响力。学生的代表是原来学生会的 3 位领导人,胡格吉勒图、敖斯尔和梅其其格;教师的代表是最资深的数学教师教务处副主任卓得巴和相对年轻的物理教师保尔夫。 双方争斗的第一个回合为是否开设政治课。额尔敦到任教务处长后,要每天开设政治课,解决为什么人学技术的问题。学生和教师在校长的背后唆使下强烈反对,额尔敦暂时退让,不开政治课。但他凭着高超的教学能力,在专业课中讲政治课内容,并使得专业课进度不减,学生还能理解。后来学生会换届,决定开设政治课。快结束时,开始思想改造,专业课停课了。当然,只是短期停课。 双方争斗的第二个回合为竞选内蒙古人大代表。本来额尔敦有把握当选,但扎布为了讨好他,试图操纵选讲。用力过猛,适得其反。校长当选。 随后好像反对阵营乱了章法,屡出昏招。矛盾反而主要是额尔敦暂时离开时属下投机分子扎布与斯琴之间的斗争。既有策略方面的分歧,也有直接的个人矛盾。完全是低水平博弈。 等额尔敦归来后,一举解决了对立面校长等,也清洗了内部。只有学生胡格吉勒图的思想问题,认为民族感情要胜过阶级感情,还没有完全解决。经过下乡参加土改,在生死之间,终于醒悟。于是皆大欢喜。额尔敦当了校长,开始管理学校。虽然现实中,学校第二年便停办了。 激烈斗争之外,小说隐约也有情感线索。胡格吉勒图爱着老朋友斯琴,但斯琴暗恋革命领导人额尔敦,拒绝了胡格吉勒图的追求。额尔敦怀念怀孕临产时牺牲的妻子,不准备发展新的情感关系。梅其其格追求胡格吉勒图,胡格吉勒图在与斯琴无望时,也把梅其其格作为备胎,但梅其其格后来死了。 故事情节还算吸引人,但人物形象比较单薄,有些脸谱化。男主人公额尔敦已经有“高大全”的端倪。他既是当年从事地下工作的抗日英雄,又是应对复杂局面的学校领导者,还是高明的专业课和政治课教师。几乎一个人使整个旧工业学院由白变红,最后出任校长。卓得巴头脑简单得像个人们习惯认为的教授。受校长煽动反对共产党冲在前面,受教育后自我批评又走在前面。三个代表性学生的结局不知是否有所隐喻。最相信校长也最后才转变的胡格吉勒图毫发无损,还立了功,只是没有得到斯琴的爱情。有些独立思考,但也积极参与斗争的敖斯尔两次受枪伤,一次被打伤,当然最后都有惊无险。一直希望远离政治、设法息事宁人的梅其其格最惨,爱胡格吉勒图只是备胎,被扎布轻薄,遭到校长巴达尔夫强奸,最后服毒自杀。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人们所诟病的高校行政主导,其实有很深刻的历史根源。小说中有个人物扎布就认可其父亲的话,“世界上永远不会有真正公平的时候,有了地位就有了一切,官大就能压死人,就能使人得天独厚。人活着就是为了较高的地位,才日夜不停地奔波劳碌。 (p.32) ”这个扎布前后描写有限矛盾。开始隐瞒家庭出身,搞阴谋诡计,完全是按照阶级异己分子的套路写的。后来暴露被开除团籍学籍后,又幡然悔悟,在战斗中立功,重新回到学校,成了转变人物。 时代相距太远,总体上与小说的故事有些隔膜,当然也不是不理解。只是小说中有段泛泛的感慨,我多少有些共鸣。“人生好比是一个谜底的圈,一个谜底压着一个谜底,是猜不透的谜底呀。人生就是猜谜底,人类围绕着这个谜底,整天在猜测。所以有人欢乐时,有人却痛苦;有人为胜利而痛饮庆功酒时,有人却为失败而默默啜泣。 …… 路,原是没有的,后来成为路,就是由勇敢者先迈出第一步的。 (p.335) ” 书中个别细节我有些疑问。我知道作者是蒙古人,对蒙古人而言,巴达尔夫校长不能简称为巴校长吧?另外,用两个人的照片合成一张照片,当时也不容易做到吧? 作者扎拉嘎胡, 1930 年生于内蒙古。 1947 年考入扎兰屯工业学院,同年 10 月参加扎兰屯土地改革工作团。 1952 年开始发表作品。 1961 年入内蒙古大学文艺研究班学习。 1965 年调内蒙古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1966 年受冲击, 1971 年恢复工作,任《草原》主编。 1978 年起任内蒙古文化或宣传部门官员。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2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老子》随感3
热度 1 Mech 2018-1-25 08:17
《老子》第 9 章写道: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 先列举具体事例,再说普遍结论。属于《老子》中写的很清楚明白的章篇。这都是基于“周行而不殆”或“反者道之动”的普遍原则,陈述了简单的事实,巅峰状态难以保持。如《红楼梦·好了歌解》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因此,对个人而言,快乐的秘诀不是如何成功,而是不能再成功时如何欣然应对。 芸芸众生,多少都要在名利场中奔波。努力、争夺、进取固然不易,舍弃、谦让、退避更难。咄咄逼人很难长久,低调收敛才是常态。 值得指出的是,“功成身退”,“功成”是条件,“身退”是归宿。如果没有“功成”,可能连退也无处可退,如古人云“谋官谋隐两无成”。如果不知“身退”,过去可能就是不得其死;现在社会进步了,或许能安然退休,但难以面对巨大的失落感。 事实上,从巅峰状态如何下落,是中外共同面对的问题。老子的解答是“功成身退”。西人也差不多。华盛顿干了两任总统便退回农庄。贝多芬与命运抗争了大半辈子,最后也要妥协,或称之觉悟。 还需要补充的是,比“身退”更重要的是“心退”。巅峰状态一过,对于毁誉成败就不要过于挂念于心。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262 次阅读|2 个评论
“索隐”的尝试—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Mech 2018-1-20 10:45
长篇小说《东藏记》是 宗璞系列小说《野葫芦引》继《南渡记》后的第二部。最初发表于《收获》 2000 年第 6 期。单行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年出版。我手里有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年重印本。该系列还有《西征记》已经出版,还有不知道是否已经完成的《北归记》,我还都还没有看。比较而言, 《东藏记》在该系列中应该最像学界小说,虽然也不完全是。 该书写北京的教授们及其家属学生在昆明的生活,捎带也说说学校里面的事情。这段生活作者有亲身经历,不应该写得太差。不过,那样丰富的生活阅历,写回忆录真实回顾,可能比小说更好看。 过去读《东藏记》时就觉得很乏味。日常生活太琐碎,学生之间的交往太幼稚,而写大学老师太肤浅。毕竟作者也没有在大学教过书。有些片段,让人联想可能是那位真实人物,还是挺有意思。该书最有意思的也就是在“索隐”方面。我对西南联大校史没有研究。因此只有特别明显的才能看出来。 最意思的是,博闻强记但尖酸刻薄的海归教授尤甲仁 和他性格相投彼此恩爱的太太姚秋尔,两位的原型似乎是钱锺书和杨绛夫妻。小说中的尤甲仁夫妻在西南联大教书一学年,虽然实际上钱锺书是自己在昆明教书,杨绛在上海。他们住的房子,都被称为刻薄巷一号。尤甲仁的课,很受欢迎。“他虽是中文系的教授,却开了十八世纪英国小说选读和翻译,再加上本系的古典文学课,真显得学贯中西。他上起课来旁征博引,古今中外,名著或非名著,只要有人提起,无不倒背如流,众人俱都佩服。 (p. 250) ”但教授未必如此看。钱明经要与尤甲人探讨古典含义,尤先背原文,再说各家看法,但没有自己的观点。钱想到叔本华的话,“读书太多,脑子就不是自己的了。 (p. 170) ”中文系江昉教授评价,“只知抠字眼背书,没有自己的见解思想。 (p. 252) ”当然,读书少的人通常容易这么想。他们自以为是独到的见解,其实前人早说过。 小说中写他们夫妻这样互相捧场:“姚秋尔笑笑,说,‘甲仁在英国说英文,英国人听不出是外国人。有一次演讲,人山人海,窗子都挤破了。’尤甲仁说,‘内人的文章登在《泰晤士报》上,火车上都有人拿着看。’ (p. 169) ” 这对夫妻,以编造故事刻薄他人为乐。“他们这样做时,只觉得自己异常聪明,凌驾于凡人之上,不免飘飘然,而毫不考虑对别人的伤害。若对方没有得到信息,还要设法传递过去。射猎必须打中活物才算痛快,只是闭门说说会令趣味大减。 (p. 252) ”“以尤、桃之才,完全可以另起炉灶来创作,但他们是要伤害活人,才感到快乐。制造谣言还有传递谣言,这才完整。 (p. 253) ”引得众人背地里议论,“‘自视太高,全不把人放在眼里。’‘文人相轻也是常情,但过于伤人,未免叫人寒心。’ …… ‘岂不知骂倒一切方才子,越是轻薄越时兴呢。’ (p. 316) ” 后来,尤甲仁认为,“我讨厌系里这些人。他们对我有看法,也许下学期会解聘我。 (p. 315) ”姚秋尔觉得,“这边逃难的日子还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 (p. 315) ”“日本人也是要秩序的,我们可以闭户读书。 (p. 316) ”他们最终离开昆明去了日占区。 总之,作者借其中人物之口断言,“学识丰富的人不一定心地高贵。 (p. 255) ”这自然也不错。更是学识不足的人很容易有的看法,因为他们假设自己“心地高贵”,与他们不同当然就是不高贵。在我看来,学识丰富的人当然也可能是坏人,但他们坏得有趣。 患过小儿麻痹又是自学成才的数学教授梁明时无疑是华罗庚。梁明时的高论,“别的什么家多多益善,数学家和哲学家则是越少越好。 (p. 223) ”别人解释,“这两样东西能让人越学越糊涂,若能学明白就是万幸。 (p. 223) ”讨论学校继续搬迁避敌,梁明时发言,“我们最好找一个地图上都没有的地方,让敌人找不着。 (p. 333) ”真是吐得一口好槽。 还有些不太明显的。如在轰炸中还坚守实验室抢救仪器的物理学教授庄卣臣可能是吴有训。写诗又研究甲骨文的中文系钱明经教授应该是闻一多了。至于男主人公历史系的孟樾教授,从自称不愿意做行政但颇有行政才能而且常担任行政工作看,有些像作者的父亲冯友兰。如果对西南联大历史和人物熟悉,估计能看出更多。 该书似乎要兼容学界小说和校园小说,但作为学界小说,远不如《围城》深刻隽永;作为校园小说,远不如《未央歌》清新唯美。只是作者有生活经历,属于难得的宝藏。小说虽然平平,由此追忆当年往事也不失有趣。从小说到历史,就是“索隐”。“索隐”从来不是阅读小说的主流目的。但对于本实在找不到特别可读之处的小说,“索隐”也是仅有的突出乐趣了,因此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力。 作者宗璞 ( 原名冯钟璞 ) , 1928 年生于北京。抗战期间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 1946 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 1948 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1951 年毕业分配在政务院宗教事务委员会工作,同年末调入中国文联研究部。 1956 年至 1958 年在《文艺报》任外国文学的编辑。在“反右”中下放河北农村。 1960 年调入《世界文学》编辑部。 1978 年后调入北京外国文学研究所。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0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中的风月案—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热度 2 Mech 2018-1-16 09:15
陈白尘的 《漩涡》 号称是长篇小说,其实估计不到十万字,篇幅上更接近中篇小说。该书由上海金屋书店在 1928 年出版。不知后来是否再版或重印, 我看的是初版的电子版。 该书也不是学界小说,但或许勉强可以算校园小说,是我所见第一部涉及大学校园生活的汉语长篇小说。与大学有关的内容,几乎在小说中间才开始。只是个以大学为背景的恋爱故事,发展成风月案件而富有戏剧性。 女主人公龚梅村女师毕业,对爱情充满幻想。先是爱上一个男子,不惜与家庭决裂。后来发现男子已婚,妻子是自己的旧同学。龚梅村为爱情甘愿做了小妾。入门后发现旧同学的正房夫人成了恶魔。百余日逃出。出逃后又落入军阀旅长的圈套,成了他 S 省某县城老家的第三个小妾。后来在另一个军阀团长的小妾帮助下,与旅长到了上海,并与之分手。帮助她分手并接济她分手后的生活是位年轻同乡胡芝瑛。他对她一见钟情,不断帮忙,以恩谋爱。在小说开始一半后,他们一起进了大学。随后有大概三分之一的篇幅,就是校园小说了。 他们读的不是普通的大学,而是为无产青年办的学团。要创造出无产青年的艺术。 S 省人士在大学中居多。在大学中,遇到了大学职员,也是同乡的黎梦梅。感觉黎梦梅先前多次暗中帮助她。两人一见钟情。本来胡芝瑛与龚梅村形影不离,虽然龚梅村只是感恩和友谊。黎梦梅和龚梅村两人也明确了彼此的爱情。终于矛盾冲突激化,胡芝瑛和黎梦梅在龚梅村的宿舍动手打架。随后,胡芝瑛利用学校原有的矛盾,煽动 S 省同学闹事。为息事宁人,学团负责人让三人都退学。短暂的校园生活就此结束。 随后胡芝瑛更与那个军阀旅长勾结,到处破坏黎梦梅和龚梅村的名誉。让他们离开学校后无法在社会上谋生。直到最后旅长和胡芝瑛直接带人追杀,迫得两人乘小舟从海上出逃,生死不明。 小说的名称有些费解。男主人公黎梦梅对在西湖划船时浆所产生的漩涡,有段长篇大论。“这个小的漩涡,在我们的时间里是过小了吧?但在牠从成功以至破灭之间的时间,谁也不能否定他的!就在这不能否定的时间里,得要努力地充实他!生前,生后,不可知,但我们所真实感受到的知觉,谁又能否认?不否认,就得充实生活下去!漩涡的整个不是永久的同人类一样的在世界上不能永久,但什么在宇宙间是永久的?然而宇宙间没有因是暂有的而自己毁灭,因为生就是人的义务,真义! (p.147) ” 这或许有些提示。“漩涡”就是爱情,甚至是生命。 《漩涡》比只写了大学生的《赵子曰》更像校园小说,多少涉及了校园生活。开创之功不可没,虽然小说在叙述的清晰和完整方面都有些粗糙。小说也反映了大学初创阶段的简陋。耐人寻味的是,小说的模式,逃出旧式家庭,进入学校,再走向社会,是当时的通行模式,被许多小说所沿习。例如,被有些人认为是茅盾最好小说的《虹》,其中的女主人公梅行素,就是走出包办婚姻,到师范学校教附属小学,再离开学校。 但以我现在的年龄看,《漩涡》还远不如《未央歌》好看。属于比较典型的左派文学作品。对传统的无条件否定,社会上无处不在的敌意和戾气,人与人之间非亲即仇的那种剑拔弩张的关系,以及对人性和社会认识的简单化。这种氛围我能够想象甚至理解,但并不喜欢。 作者陈白尘, 1908 年生于江苏。 1994 年逝世。 1926 年初中毕业,考入上海文科专科学校。初中毕业前就发表过文学作品。 1927 年先在田汉主持的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科学习,后追随田汉创办南国艺术学院,并成为南国社的重要成员。这些经历,或许就是小说的生活积累了。 28 年出版《漩涡》时,才 20 岁。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7172 次阅读|6 个评论
遥观当年大学生—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Mech 2018-1-8 16:40
老舍的长篇小说《赵子曰》不是学界小说,甚至也不是校园小说。其中有相当篇幅写大学生,但相对缺少集中的校园生活。据我目前所知,这是第一部以大学师生为主人公的汉语长篇小说。小说最早发表于 《小说月报》 1927 年 18 卷 3-8,10,11 期 (3-11 月 ) , 1928 由商务印书馆出单行本。我看的版本收入《老舍文集 ( 第一卷 ) 》 (pp. 201-395)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 1980 出版。 小说《赵子曰》叙述了大学生赵子曰及其几位同学几个月的生活片段,描写了年轻学生的分化,有人成熟,有人牺牲,有人堕落。 这本书我其实早在大学毕业后不久就看过,但没有老舍其他的小说如《老张的哲学》和《二马》印象深。或许是那时还不能欣赏其中的英国式讽刺。 小说开始时,赵子曰是个有钱但多少有些无所事事的大学生,家里成堆地拿钱供他读书。“在大学,名正大学,学过哲学,文学,化学,社会学,植物学,每科三个月。他不要文凭,不要学位,只是为学问而求学。 (p.206) ”他出版有《麻牌入门》和《二簧批评原理》。有了钱,就可以享受物质文明。赵子曰甚至觉得购物有助于提高民族自信心。“洋人们发明了汽车,好,我们拿来坐;洋人们发明了煤气灯,好,我们拿来点。这样,洋人有汽车,有煤气灯,我们也有,洋人还吹什么牛!这样,洋人发明什么,我们享受什么,洋人日夜的苦干,我们坐在麻雀桌上等着,洋人在精神上岂不是我们的奴隶? (p.283) ” 所住的天台公寓还有几个大学生。新诗诗人周少濂,“学的是哲学,可是他的工夫全用在作新诗上。他自己说,他是以新诗来发表他的哲学。不幸,人们念完他的新诗,也不知为什么就更糊涂了。他张口便是新诗,闭口便是哲学。没有俏皮的诗句,该他说话的时候也不说。有漂亮的诗句,不该他说话的时候也非说不可。 (p.211) ”两位经济系的学生,“莫大年是心广体胖, 心里有什么,嘴里就说什么。武端是心细体胖,心里揣着是好的,嘴上却说着坏的,因为坏的说着受听。 (p.211) ”这三人似乎也不是穷人。总从赵子曰处弄钱蹭饭的是欧阳天风。“在大学预科还不满七年呢,大概差两个学期。他抱定学而不厌,温故知新的态度,唯恐其冒昧升级而根基打的不坚固。 (p.212) ” 正面人物是在名正大学学哲学的李景纯,莫大年认为“学问,品行,见解,全第一。 (p.306) ”。他似乎是尘世的天使,良知的化身。开始他给赵子曰建议,“有三条道, …… 第一,选一门功课死干四五年。 …… 第二, …… 买些农学的书籍和新式农器,回家一半读书,一半实验。这稳当易行,而且如有所得,有益于农民不浅。第三, …… 这是最危险的!最危险!在社会上找一些事作。没有充分的知识而作事,危险!有学问而找不到事作,甚至于饿死,死也光明; …… 总之,无论如何,我们应当往前走,往好处走!那怕针尖那样小的好事,到底是好事! (p.224) ”后来又支持莫大年到银行工作。“打算做革命事业是由各方面作起。学银行的学好之后,便能从经济方面改良社会。学商业的有了专门知识便能在商界运用革命的理想。同样,教书的,开工厂的,和作其他一切职业的,人人有充分的知识,破出命死干,然后才有真革命出现。各人走的路不同,而目的是一样,是改善社会,是教导国民,国民觉悟了,便是革命成功的那一天。 (p.306) ”后来 小说的第一个冲突是学潮。最积极支持赵子曰领导学潮的是欧阳天风,但事发时欧阳自己没有去。在现场,赵子曰打了校长和工友,自己也被赶来的军警打伤,住进了医院。他自己觉得很值得,“娶媳妇喝酒,喝酒娶媳妇;有功夫在出些锋头,闹些学潮,挣些名誉。对!内而酒与妇人,外而风潮与名誉,一部人生哲学! (p.252) ”学潮后局面依旧很混乱。欧阳天风不无夸张地说,“现在五百多同学,大约分成三百二十七党。有主张拥护校长的,有主张拥护张教授的,有主张组织校务委员会的,有主张把校产变卖大家分钱的 …… 一时说不尽。 (p.257) ” 作者对所谓学生运动特别是学生动武有辛辣的讽刺。“在新社会里有两大势力:军阀与学生。军阀是除了不打外国人,见着谁也值三皮带。学生是除了不打军阀,见着谁也值一手杖。于是这两大势力并进齐驱去,叫老百姓见识一下‘新武化主义’。不打外国人的军阀要是不欺负平民,他根本不够当军阀的资格。不打军阀的学生要不打校长教员,也算不上有志气的青年。 (p.260) ”“中国人是最喜爱和平的,可是中国人并不是不打架。爱和平的人脉打架是找着比自己软弱的大,这是中国人的特色。军人们天天打老乡民,学生们动不动便打教员,因为平民与教员好欺侮。学生们不打军阀正和军阀不惹外国人一样。他们以为世界上本来没有公理,有枪炮的便有理,有打架的能力便是替天行道。军阀与学生都明白这个道理,所可怪的是他们一方面施行这个优胜劣败的原理,一方面他们对外国人永远说》‘我们爱和平,不打架!’ (p.309) ” 几个参加学潮的学生被学校开除,不过学校本身也没有维持多久就解散了。周少濂去了天津法界神易大学,一所各门课程都与《周易》有关的古怪学校,校长用占卜替学生选专业。学校只有 15 个学生。赵子曰被开除后也到过神易大学,但并没有入学。他终于认识到,朋友的佩服只是虚名,还是要当官。为此尝试了各种方法。包括给达官的儿子当家庭教师,参加支持女权的社会活动,京剧义演 ( 其实欧阳天风暗中收了钱自用 ) 等,但都劳而无功。其他同学各有去处。莫大年在银行当职员。武端谋到个北平市政府的官职,正准备把天坛拆理论卖到国外。他理解了学校与官场的不同。“作学生的时候出锋头是嘴上的,越说得花梢,越是本事;作官的时候出锋头是心里的劲儿,越吞吐掩饰越见长处。 (p.358) ”这时候李景纯又出场指引方向了。“现在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低着头去读书,念完书去到民间作一些事,慢慢的培养民气,一条是破命杀坏人。我是主张和平的,我也知道青年们轻于丧命是不经济的;可以遇到这种时代还不能不这样做。 (p.373) ”赵子曰自知没有耐心读书,只能走后一条路。具体目标就是要杀掉正在卖天坛的武端 赵子曰有机会但终于没有杀掉武端。另一条线索突显出来。赵子曰有包办婚姻的妻子在农村,但他也想享受新式有爱情的婚姻。他的目标是同学王灵石女士,开始是欧阳天风鼓动的,后来又是欧阳说王女士与李景纯暗通曲款。这样李就是赵的情敌。在生死关头,武端提醒赵,杀了自己,他也活不了,不是把王女士留给李景纯了。这让头脑简单的赵子曰马上动摇了。 再说李景纯,鼓动了赵子曰后,自己也去行刺军阀。未遂被擒。在探监时,李用王女士的信向赵、武、莫说明了事情原委。原来王女士是个单纯的学生,在上海读书时遇到帅哥,受骗失身。帅哥读书由远亲张教授资助。后来张教授断了资助,改为给王女士,并带她到北平读书。当年始乱终弃的人追到北京,逼迫王女士嫁人,好自己从中得钱。那个人就是欧阳天风。后来欧阳与军阀接上了关系,要杀掉张教授。张教授带着王女士逃到日本。而李景纯被军阀处死。 李的牺牲感动了几个人,由此可见牺牲的号召力。欧阳的暴露也让大家吃惊,虽然李早就说欧阳是恶棍。武端决定要尽力阻止拆卖天坛。莫大年处理李景纯后事并照顾他家属。赵子曰好像也准备走上暗杀这条路了。不过,以他的单纯简单和献身热情,真有些担心他会杀错了人。 该书无疑受英国小说特别是狄更斯的影响。语言滑稽,简直可以算是《围城》的远亲。与人们印象中的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正统“郭鲁茅,巴老曹”大相庭径,虽然其中的“老”就是《赵子曰》的作者老舍。见识也不错,毕竟他人在国外,对北京的种种事件只是旁观,保持着距离,因此容易比较清醒。关于大学本身,说的倒是十分有限。当年的大学规模不大,说倒闭也就倒闭了。对所谓学界更是完全没有涉及。总之,是本很好的小说,但并非学界小说,甚至也不是校园小说。 作者老舍 1899 年生于北京。 1966 年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1913 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1918 年毕业任方家胡同消息校长。 1920 年晋升京师教育局北郊劝学员。很快辞职,重回学校教书。 1921 年开始发表 700 字小小说。 1922 年在天津南开中学教中文,并在英文夜校和燕京大学补习英文。 1923 年发表短篇小说。 1924 年到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London) 任讲师。 1926 年发表首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 1929 年离开英国,在新加坡教中学半年。 1930 年回国,任齐鲁大学教授。 1934 至 1936 年任山东大学教授。 1937 年回齐鲁大学任教授。同年辗转武汉、重庆。然后再没有担任过教职。顺便一提,老舍在 1939 年把《金瓶梅》译为英文 The Golden Lotus 。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2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夏大学的肇始—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Mech 2018-1-2 08:10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在华夏大地上出现很晚。如果从最早的教会学校算起,是创建于 1879 年的上海圣约瀚书院, 1892 年开设大学课程, 1905 年升格为圣约瀚大学。如果只算官方办学,那就是盛宣怀分别在 1895 年和 1896 年创办的北洋公学和南阳公学,然后才是 1898 年的京师大学堂。这些都是在民国之前了。到民国鼎革的 49 年,总共只有 50 多年历史。大学生人数也很少,在 49 年前,算上专门学校的学生,大学毕业生也就十多万人。 大学的历史短、规模小,早期甚至没有专门的学界。当然,那时候已经有文坛,许多文人作家可以到大学中任教。专任教师有些直接延聘洋人。因此也就很少所谓学界小说,民国之前的干脆没有见到。因此早期华夏大学有个的小说实际上只能从民国时代开始。 早期与大学有关的小说有两部, 老舍的《赵子曰》 (1927) 和陈白尘的《漩涡》 (1928) ,都是篇幅不大的长篇小说,而且大学生生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赵子曰》写大学生赵子曰在读大学期间的成长,现在看仍然比较有意思。《漩涡》后面部分涉及几个大学生的感情纠缠,与其说反映校园生活,不如说暴露社会问题,现在真有些勉强卒读。 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只有钱锺书的《围城》,或者更确切地说,《围城》中的一部分。该书 1946 年 2 月至翌年 1 月在《文艺复兴》上连载, 1947 年 5 月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单行本。应该说,作者有写中国大学小说的自觉。早在 1933 年,钱锺书就发现中国学界小说的空白, A novel of Chinese college life at first-hand knowledge still remain to be written. 事实上,《围城》对学界的洞见和对人性的体认,就是与成熟的欧美学界小说相比,也毫不逊色。钱锺书的渊博学问和冷静旁观,使得汉语学界小说有个出乎预料的高起点。可惜,并没有后续力作,几成绝响。我曾经再三阅读《围城》,当然没有到韦编三绝的程度。也读过英译本。该小说还拍成电视连续剧,男主角是陈道明,但我没有看过。 学界小说的近亲,校园小说,也有汉语开山之作,那就是鹿桥的《未央歌》 (1959) 。出版较晚,其实在 1945 年就完成了。作者鹿桥听过钱锺书的课,是学生辈。《未央歌》单纯唯美,抒发少年情怀,渲染玫瑰色彩,都堪称校园小说典范。不仅在民国时期为绝响,现在也少后续。该书出版后,在台湾非常流行,但引入大陆比较晚。当然,我个人读时不是很喜欢,勉强终卷。 共和国时代的一些小说也涉及民国期间的大学。早些如杨沫《青春之歌》 (1958)( 她后来扩展成“青春三部曲”,又写了《芳菲之歌》 (1992) 和《英华之歌》 (1995) ,第三部与大学没有关系 ) 。晚些如张扬《第二次握手》 (1979) 和宗璞 小说系列“野葫芦引”的前三部,《南渡记》 (1988) 《东藏记》 (2000) 和《西征记》 (2009) 。其中《东藏记》与大学的关系比较密切,最像学界小说。或许还有其他,我现在不知道。 《青春之歌》当年在大陆极度流行,可能超过《未央歌》在台湾的流行程度,还拍成电影,女主角是谢芳。“青春三部曲”的后两部都少有人问津。 杨沫的小说我年轻时看就不喜欢。就像我在说王蒙《青春万岁》时所谓,“我大概更倾向于‘狷者’,对小说中所讴歌的‘狂者’自然有些无动于衷。”事实上,年轻时不仅无动于衷,还有些不以为然。所以,《青春之歌》后面就不说了吧。 顺便一提,杨沫前夫张中行 ( 《青春之歌》中“余永泽”的原型 ) 的自传《流年碎影》很好看,但不是小说。民国大学的情况可以在许多书信日记或自传中反映,例如鲁迅的书信和日记、《胡适的日记》、周作人《知堂回想录》、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何兆武《上学记》、许渊冲《流水年华》等。随便说些尚有些印象的。 《第二次握手》当时看还好看,现在多少还有些印象。该书曾作为禁书很流行,但无疑也算不上好小说。其中渤海大学的校园生活,不仅占小说比例不大,而且感觉作者臆断的成分很大。作者并没有在民国期间读过大学。所以后面也不谈了。 过去已经谈过《围城》《未央歌》和《南渡记》。民国校园的的小说还准备谈《赵子曰》《漩涡》和《 东藏记 》。《西征记》中学生走出了校园,我也没有看过,暂时就不打算说了。 作为比较,国外在 50 年代之前与大学有关的小说也很少,我自己基本没有读过,当然也知道些。个别读过,但当时没有注意到其中讲了大学中的事情。研究学界小说的专著《学院大厦》就称学界小说正式出现在 50 年代,应该是以 The Masters (1951) 为标志。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且在新年读旧书—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热度 1 Mech 2017-12-27 08:31
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通过阅读理解自己的生活、理解历史和现实,一直是我的愿望。从当学生算起,已经在大学中 37 年,自然也想多阅读关于大学的小说,来理解大学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职业方面。也就是说,大学本身,既是官场,也是职场,还是情场,但我比较关注职场的侧面。从职场角度,记了些阅读札记,有所谓“大学小说丛谈”这个系列。到现在已经有近 40 篇。基本上写到 98 年,但顺序不严格,也有些 98 年后的书。 当时准备大体上按年代顺序,但后来发现收集完备很不容易。例如, 49 年前的小说,只说了钱钟书的《围城》 (1946) 和鹿桥的《未央歌》 (1945) 。更早的与大学有关的长篇小说还有老舍的《赵子曰》 (1927) 和陈白尘的《漩涡》 (1928) 。中短篇小说就更多了,出自名家之手的就有废名《李教授》 (1828) 、沈从文《八骏图》 (1935) 、叶绍钧《英文教授》 (1936) 、汪曾祺《老鲁》 (1945) 等。不同时期的中短篇很多。因此我准备把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分开。其实,在英文意义上,小说 novel 就是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叫 novelette 或 novella ,短篇只是 short story 。 描述大学职场侧面的小说称为学界小说,这个名称已经比较流行,比我所谓大学小说更规范。所以重新开始的系列为“学界小说丛谈”。因为过去也收集些校园小说,丛谈中也会包括一些,虽然那些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就不特别仔细地区分了。大体上,校园小说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主要是男欢女爱或个人成长,属于青春小说或成长小说;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以学者特别是大学教师为主要人物,场景是学术界主要是大学,属于职场小说。 大陆的学界小说,或者更确切的是也包括校园小说的大学小说,大体上分民国时的大学 (1912-1949) 、“十七年”的大学 (1949-1966) 、停止招生和“工农兵大学生”时代的大学 (1966-1977) 、政治经济转轨中的大学 (1977-1996) 和学科建设中的大学 (1996-) 。最后两个阶段,是我自己多少有些随意的划分。不同阶段,长篇小说的体量差别很大。前三个阶段,小说应该都是个位数。后面两个阶段,小说数激增,我知道的就有七、八十种。还有些我不知道的,特别是校园小说,过去没有特别留意。 与先前的“大学小说丛谈”系列不同,新的“学界小说丛谈”系列尽可能按照小说反映的时代排列,而不仅是小说出版的年代。这个差别可能很大。例如,杨绛的《洗澡 (1988) 》就要放在扎拉嘎胡的《红路 (1959) 》和程树榛的《大学时代 (1980) 》之间了,因为三者发生的时代依次是 1951-1952 , 1947-1948 和 1953-1956 年。又例如,王金昌《工农兵大学生》 (2014) 就要与 王新纪、陶正、田曾翔《魂兮归来 ( 上下 ) 》 (1980) 和 李泊《起步》 (1983) 等放在一起,都是写工农兵学生。这要以小说的收集相对完备为前提,我觉得至少对早期 ( 就是前述的前 3 个时段 ) 的长篇小说而言,现在或多或少具备了这个前提。 学界小说包括境内也包括境外,但境外小说看的比较少,书也比较少,英文和译本估计都不到 20 本,目前还在陆续收集中。读英文毕竟比较慢,即使是重读。所以可能要等以后更闲些再说了。 或许以后另外有个“学界中短篇小说丛谈”。那个系列不准备严格按时间顺序了,太困难,不现实。随时读了随时记。但在附录链接中,不按博文贴出顺序排列,按小说发表时间为顺序。聊为补救。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503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Mech 2017-12-21 08:08
《感受四季》。 1998 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是 “新儒林长篇系列”的最后一部。前两部分别是《蓝眼睛·黑眼睛》和《天眼》。我很早之前已经看过,感觉尚可。这本过去没有读过,最近才看。故事发生在北方的国家重点大学泗海大学。场面更宏大。第一部《蓝眼睛·黑眼睛》主要写系一级活动,第二部《天眼》写到了学院但是刚升格的学院,第三部写学校。表面看起来小说似乎很正能量,仔细读来颇有些“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这种无奈或许要甚于前两部。小说共分四部分,是不是就是需要感受的“四季”? 第一部分主要围绕着校长邹南翔和历史历史系主任葛菀葭接待省委书记视察和富商和海外华裔名作家的到访,同时主要人物陆续登场。时间推测在 96 年前后。接待很成功,领导和富商答应给了钱,作家接受了客座教授的聘书。这部分显得繁花似锦,很像夏天。 第二部分是倒叙,回顾老书记铁磊 78 年走马上任。凭着资历、经验和手腕取得学校的绝对领导权,成为“铁腕人物”。然后拨乱反正,为老教授平反,送年轻教师出国,创造条件让学生读书。调离前把自己信任的人推上领导岗位。这部分有些生机勃勃,很像春天。不过,人治终究有局限。他一离开,有些矛盾马上出来。 第三部分比较微观,主要围绕着青年教师语言学者穆瑶的晋级展开,同时也涉及她家人的生活。由于她的老师辈的直接上司暗中作梗,她两年晋升副高未成。后来他在丈夫的导师葛菀葭指点下,也得到重视学术的前辈支持,克服种种阻碍,最终通过学校的“跨世纪工程”,成功破格晋升教授。在这个过程中,暴露了种种人性的阴暗。还有穆瑶父母痛苦的婚姻以及父亲的故世,让人感觉阵阵寒意。这可以算是秋天。 最后一部,当年铁磊的队伍也在分化。真正继承其精神致力做事的人慢慢边缘化,校长邹南翔卸任,有望当副校长的葛菀葭也没有上任,倒是无知少女穆瑶当了副校长。最后,早已卸任的老书记铁磊、历史学权威诸葛白帆先生和从保卫处长岗位离休后自愿无薪看大门的退伍战士胡传经几乎同时逝世,似乎是象征着强势领导力量、长年形成的学术威权以及基于朴素感情的传统意识形态都要退场。一个新的时代呼之欲出。原则上,高校还是有可能成为更加职业化、专业化的机构,像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那样。实际上,按照小说的描写,善于当官、长于权争的党委书记成方明掌控了局面,迎来了官场化和行政化的时代。很不幸, 18 年过去,现实证明了小说的预见性。冬天到了。 作者毕竟是文科博导,对理科的情况有些不甚了然。例如,那位校长取得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母校还有美国康奈尔大学竞相延聘作教授,这当然是不可能。且不说第一批留学生水平高低,这不是欧美大学的运作方式。又例如,称颂霍金为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这个或许还勉强,把《时间简史》称为划时代的科学名著,这无疑有些过分了。当然,这些都无关宏旨。尽管作者对大学的内部运作机制应该熟悉,但在校级领导这个层面上的描述似乎不能尽信。当然,我只是存疑,毕竟自己也不了解。 我觉得有意思的是,作者写出了两类学者。一类以葛菀葭的丈夫鱼翔为代表。“ 他主张做人要随遇而安,随缘守分,随大流儿。不主张太拼,更不主张精力预支或透支,也不主张提职称、评奖、写书 …… 凡事必争上游。他认为做人应该经常放自己一马,做事应该给别人留点余地,不要把所有的成功都揽到自己名下。留点好事给同事,留点机遇给同行,留点后路给后人。 …… 人要想开一点儿,看开一点儿,消停一点儿,潇洒一点儿嘛。 (p. 208) ”另一类就是邹南翔、葛菀葭等,“ 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明白任何天才对科学研究都不能起决定因素,任何成就只能是拼出来的。下决心永远大硬仗,长期苦战,吧自己变成胜利型人物。 …… 越是有压力越是拼命干,越是有困难越是迎着上 (p. 225) ” 在我看来,这两种态度都有中国文化渊源,前者是老庄一派,后者是孔墨之徒。健全的人生应该是在上述两极之间,走到哪个极端可能都不明智。小说中葛菀葭对学者成败的看法很有意思。“ 一个学者的价值并不在于总能一蹴而就,而在于能锲而不舍;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一时成功,而在于遇到失败时的表现。所谓成功的人,不是永远成功,而是不仅能避免失败,还能充分利用失败,暂时的失败正是把自己推向更大成功的时刻,受点挫折是好事,说不定你会前进的更快。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p. 384) ”我个人的偏好,在宏观上、全局上、战略上,采取老庄的放任;在微观上、局部上、战术上,坚持孔墨的进取。 小说中自然也有些情感纠缠。铁磊与葛菀葭的相互吸引,发乎于情,止乎于礼。鱼翔与穆瑶母亲年轻时被迫分手,彼此长期思恋的其实都仅是幻象,后来了解真相都大失所望。这些都着墨不多,点到为止,反而耐人寻味。 顺便一提,小说还提到了我所谓的《 人生的敏感性 》。“人的一生非常漫长,但关键之处可能只一念之差。就像 …… 登山,一步打滑,就可能变成坠向谷底的自由落体 (p. 315) ”。 总之,虽然小说出版在近 20 年前,现在读起来多少还算是有趣。对大学的描写也比较客观到位,至少局限于文科时如此。 “新儒林长篇系列”三部曲都已经谈过了。现在看来,第一部《蓝眼睛·黑眼睛》相对薄弱。第二部最有启发性。第三部试图从更宏观的角度展示更广阔的图景,但似乎并不如第二部成功。 附:有关大校小说的博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继续操练》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博士生生活的漫画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梵歌 》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学统的坍塌 — 大学小说丛谈之《导师死了》 中年危机—大学小说丛谈之《热狗》 纯教学年代的回眸 — 大学小说丛谈之《呓语》 戏谑的严肃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凉州词 》 分合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初恋 》 固执于虚妄 — 大学小说丛谈之《饶舌的哑巴》 实在论伴侣 — 大学小说丛谈之《紫竹院的约会》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学界的苦难年代—大学小说丛谈之《学者之死》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9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界的苦难年代—大学小说丛谈之《学者之死》
热度 1 Mech 2017-12-12 19:37
梁晓声的中篇《学者之死》,发表于《十月》 1996 年第 1 期。我读的是 2004 年农村读物出版社《中国小说精粹 7 》。《学者之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学小说,故事并非发生在大学中。虽然学术界或多或少有些关系,但作者的主旨是折射社会问题,并非谈学术界本身。 《学者之死》的主人公是在文学研究所工作的吴谭。前面的生活只有个梗概。穷苦出身。 66 年考取重点高中,因文革未读,回乡务农。 77 年考场得意,北师大中文系硕士毕业,在北京某文学杂志主管评论栏目。马上要当编辑部主任,并且为妻子儿子办北京户口。这时候命运出现转折,在农村当小学教师的妻子心脏病突发去世。三岁的儿子只能由岳父照料。吴谭情绪低落,编辑工作中出现失误,没有当上主任,没有晋升副高,也没有分到房子。欣赏他的文章的权威学者推荐,到文学研究所工作。小说中,这段故事的叙述者不清楚。真实性有些存疑。读四年本科再读硕士,毕业最早也是 85 年。那个时候,硕士的含金量固然很高,但似乎并没有高到可以很快当编辑部主任、晋升副高职称。 小说的叙述者“我”出场。与吴谭在学术会议上认识。马上就发现吴的特点,好为人师,尤其是有不同意见时雄辩滔滔。然后吴又打断了他不屑的报告。众人公认他有真才实学,因为读书多。最后是吴在宴会上因为会议赞助人出言不逊而斗殴并掀翻了桌子。 接着“我”又讲吴谭的婚姻和孩子。前述会议一年后,他娶了位没有工作的京飘外地女大学生。为此他到处“赶场子”挣钱。又要在学术诚实和不惹麻烦之间保持平衡。以至于被人们认为“彻底的市民化了”。终于在婚后两年,年轻的妻子在意外生个儿子之后,与她离了婚。她外语已经提高到能嫁洋人了。于是吴开始了又奶爸生涯。为了农村的大儿子能安心读书,也为小儿子有足够的鲜奶喝,吴开始写各种报纸小文章挣稿费。被人公开批评“毫无发表价值”。 等到吴谭小孩上小学 5 年时,他因为出版《碎琼乱玉拾遗 ---- 中国民间古诗及其研究》和《先秦两汉隐士文人考》而声名鹊起。职业上也取得空前成功。跳过副高直接晋升了正高,获得了国务院给突出贡献专家的特殊津贴,单位分配了两室一厅的房子。还进了西方三国《世界名人录》。真难以想象,两部各有五、六十万字的专著作用如此之大。只是学术的名声和职业的成果并没有带来充分的经济回报。出版的专著滞销,欠了出版社 3.78 万。要买下单位分的房子,又欠了单位 3.6 万。尽管如此,吴还是试图安贫乐道。不参与为打款树碑立传或者胡编乱造的“戏说”文史人物的“创作”。更糟的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洋人小伙子,几句话击中了吴谭的软肋。“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者,其实更致力于研究现当代,思考未来。中国学者,却往往喜欢一头钻进历史。 …… 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史很灿烂,很迷人,太有诱惑力。但一个中国人的生命如果被塔迷住了不能自拔,那就有些可悲了。 (p.347) ”这些貌似玩世不恭的话,其实解构了吴谭作为学术捍卫者的坚持。 接踵而至的经济压力更让学者吴谭雪上加霜。小儿子中考,志愿报高加上因病考试发挥失常,需要交费入学。郊区中学开始两万,为托人进更好的学校,后来涨到 3.5 万。好些的中学托人也要 8 万。开始他似乎还想为“书贩子”打工写小说赚钱。但终于绝望,把有欠单位房款的房子再次抵押,然后自己撞大卡车身亡。 这是个悲催的故事。梁晓声毕竟是大作家。故事还是写得跌宕起伏。小说的成功之处是渲染了学者的困境,既有生活方面的经济压力,又有研究禁区方面的政治压力,还有学者职业本身的同行压力。如果对学术本身没有特别大的兴趣,学者确实是个性价比很低的职业。当然,或许正是因为性价比低,学者也是开放性的职业。例如,新移民往往可以从事这种职业在新的国家或者城市落脚。小说中所写的学者就是如此。小说所写是 90 年代中后期,那时候可能是学者最艰难的日子。我所在的大学已经不能准时发工资。现在人们回首,或许只注意到当时房价还不高,甚至还有分房。 小说在成功地渲染了学者艰难时世的同时,可能也加深了学术圈子之外的人对学者的刻板印象。优秀的学者博览群书,但不通人情世故,尤其是拙于谋生。优秀的学术成果来自学者闭门谢客埋头苦干。这些印象或许产生于学者还没有职业化的年代。离目前职业化的学界现实相去甚远。因此,就算该小说是好的社会小说,也不是好的大学小说或者学界小说。 作者关于“狂傲”与“谦虚”是议论也挺有意思。人们的直觉,往往有对立的判断。一方面, “庸者不狂,狂者不庸 (p. 341) ”;另一方面,“学者必谦,谦必饱学 (p.341) ”。在作者看来,“谦虚和世故,原本就是不大容易区分清楚的。正如恃才傲物和因为无才而浮躁不大容易区分得清一样 (p.341) 。”所以,现在有所谓“定量考核”。空口无凭,把出版物亮出来看看。 在三、四十年前,我还是文学青年的时候,梁晓声就是风头很健的作家,以写北大荒知识青年生活的小说闻名。不过,那时候我就不喜欢他的小说。当时选择余地比现在小得多,因此不喜欢的小说,其实也都读了。不喜欢的原因或许可以分几个层面。首先,他写的生活我不熟悉,因此没有太大兴趣。其次,他的小说主题和作者的态度都很鲜明,而这种主题和态度其实我都不完全认同,甚至完全不认同。最后,但可能更最重要,我不是很欣赏作者恨不能自己走进作品中摇旗呐喊的风格,除非作者想表达的深得我心,使我失去正常的智力水准。这也是人性的弱点,很无奈。过去或许说过,《大学小说丛谈》这个系列,并不是仅说我喜欢的小说,甚至也不是仅说我认为值得读的小说。那样或许可谈的小说就太少了。梁晓声还有其他与大学相关的小说,或许以后会说。 附:有关大校小说的博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继续操练》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博士生生活的漫画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梵歌 》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学统的坍塌 — 大学小说丛谈之《导师死了》 中年危机—大学小说丛谈之《热狗》 纯教学年代的回眸 — 大学小说丛谈之《呓语》 戏谑的严肃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凉州词 》 分合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初恋 》 固执于虚妄 — 大学小说丛谈之《饶舌的哑巴》 实在论伴侣 — 大学小说丛谈之《紫竹院的约会》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7301 次阅读|2 个评论
《客窗闲话》中的侠女
热度 1 Mech 2017-12-7 11:03
《客窗闲话》 写了几位侠女,也很有意思。这些侠女形象各异,共同点是又红又专。武功高强,相貌出众,还死心塌地地跟着丈夫。写侠女的篇什多于侠男。这是华夏文弱书生的千秋大梦。希望美女本领大,还愿意投怀送抱以身相许。志怪类的笔记小说可以写女鬼狐女,传奇类的笔记小说只能写侠女了。或许将来机器人发达了,真能圆了此梦。 《白安人》篇,说武职出身的白姓富户,有女安人,“貌婉丽”“弱质盈盈”。穷书生钟俊中举得官后入赘,与白安人成亲。上任水路中,遇盗魁携舟百余首劫掠。安人及婢女十余人,皆善发铁弹。白安人巧布战阵,将盗魁打伤落水,余匪散去。 《孙壮姑》篇,说镖师孙良,有女壮姑,“貌甚英武”。孙良看家护院,被盗贼所恨。有巨盗被捕,诬陷孙良为魁。县令钱某,为其辩诬,孙良献女儿为妾,因法禁纳辖区民女为妾 ( 相当于现在大学老师不能与在校女生谈恋爱 ),未受 。钱某被弹劾离职,带走财物颇多。孙良再次献女,一路可保镖。因已离任,钱纳壮姑为妾。途中钱不顾壮姑反对,住进黑店。店主即盗魁。连派四人去探,均未回。自己出马,遭壮姑突袭,两臂两腿都不能动。终饶一命,先前四人皆被杀。 《难女》篇有武侠小说的渲染之势。先写个洋行镖客本事大。对“道旁有卧柳”“讯以掌劈柳,木截然中断,如斧劈者”。后来搬运工捉弄一个讨饭女孩,反被找门来。镖客夸口“以二指提之出”,结果被女孩一掌拍入数丈外的柜子中,无颜见东家,从后门逃走。洋行小开想买此女为妾保镖。后来发现是退休官员的女儿,被洪水毁了家园。一同去寻夫。亲家为浙江水师提督。 侠女之外,还有许多鲜明的女性形象。包括女帅 ( 《秦良玉遗事》 ) 、才女 ( 《张慧仙寄外诗记》,故事有趣,但诗真比较一般 ) 、智女 ( 《智女》《严氏》 ) 和孝女 ( 《孝女》 ) 等。李凤姐与明武宗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52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