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札记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札记

相关日志

重看电影《鹿鼎记》
热度 1 Mech 2018-12-13 15:18
金庸的武侠小说,我都看过,而且不止一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很少几部看过几眼,没有从头到尾看过任何一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当年那些港片,我倒是看过一些。不久前看了篇博文,《 《笑傲江湖》里的一群瞎子 》,有张图片截自王晶编导的电影《鹿鼎记》。其中周星驰饰演的韦小宝,据说被金庸誉为“不做第二人想”。女主角也是我们这代许多人心中的女神,邱淑贞和张敏。最后还有林青霞的惊鸿一现,虽然她那时颜值高峰已过。周星驰和三位美女分别演的港片,当年我都看过不少。 电影是韦小宝初入清宫的片段。经历了诛鳌拜,到戳穿假太后结束。主要情节基本还算尊重原著,这里就不复述了。 《鹿鼎记》其实有些思想性。如果过度解读,甚至不妨说思想深刻。在搞笑打斗之余,举重若轻地解构了造反 (geming) 话语。陈近南让韦小宝冒着生命危险到清宫去找《四十二章经》。前述截图就是这个情节,那篇博文说,“就好像陈近南,要说服韦小宝,就不能靠‘反清复明’,而要说出实打实的利益。”这其实是金庸原著没有的情节,只见于电影《鹿鼎记》。全部对白是这样 陈近南毕竟是造反领袖,有些话不好说得太透,点到为止。韦小宝机灵,一点便透,而且全无城府地马上说破 到这个地步,陈近南也不好端着了。只好直奔主题。 这段话实在是透底之论。那篇博文还发挥道,“孔夫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实这话有时候正好反过来,使唤脑筋好的人,往往需要实打实的利益;而驱使没脑子的人,只要制造一些虚幻的概念就可以了。”当然,造反 (geming) 话语的拥趸者也不妨反驳说,编导过于庸俗,只能理解到这种程度。或许双方都各有道理。 顺便一提,周星驰和林青霞主演的续集《鹿鼎记 2 :神龙教》我也看过。几乎完全脱离了金庸的原著,而且过于闹剧化,虽然有大美女李嘉欣出场,我还是觉得比《鹿鼎记》逊色很多。 观影博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368 次阅读|2 个评论
重读《弥盖朗琪罗传》
热度 3 Mech 2018-12-12 08:40
有幸目睹了米开朗基罗作品,以后贴照片。所见真迹有雕塑名作《哀悼基督》《摩西》《夜》《日》《晨》《昏》《胜利者》,以及壁画《最后审判》和屋顶画《创世纪》等,另有《大卫》的复制品 ( 限于时间没有去学院美术馆看真迹 ) 。尤其是雕塑印象深刻。温克尔曼曾说,古典雕塑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当然也有例外,如群雕《拉奥孔》。米开朗基罗雕塑的力量感超越了古希腊的典范,堪称推陈出新。看了作品,再重新看看《弥盖朗琪罗传》。 《弥盖朗琪罗传》作者是罗曼·罗兰,与他所写《贝多芬传》和《托尔斯泰传》合称《三巨人传》,亦称《三英雄传》或《三天才传》。我看的是傅雷先生译本,收入八十年代中期三联版《傅译传记五种》。重读也是这个版本。《贝多芬传》和《弥盖朗琪罗传》我还有英译的单行本,但似都未曾读完。 在序言中,罗曼·罗兰用《胜利者》象征米开朗基罗,“他不再要胜利,胜利使他厌恶。他已征服了,但亦被征服了。 (p. 243) ”在作者笔下,米开朗基罗一生痛苦,这种痛苦蕴藏于他内心。“人不能自己选择他的人生,人既不要求生,也不要成为他所成为的样子。 (p. 244) ”“赋有英雄的天才而没有实现的意志;赋有专断的热情,而并无奋激的愿望:这是多么悲痛的矛盾! (p. 244) ” 顺便一提,序言中有罗曼·罗兰常被引用的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底真面目 — 并且爱世界。 (p. 244) ” 正文包括艺术和生活两编,分别名为“战斗”和“舍弃”。两者又各有三章,“战斗”有“力”“力底崩裂”和“绝望”,“舍弃”有“爱情”“信心”和“孤独”。还有尾声“死”。读过的印象,就是米开朗基罗总是烦恼痛苦。在艺术上,想做的永远没有机会完成,完成了总是不够理想。时有完美主义的拖沓。为完成艺术作品,花几年时间准备石料;为了运石料,甚至专门修条路;等准备妥当了,雇主改主意取消合同了。在生活中,与人打交道似乎总是有问题,家庭里父兄都给他巨大困扰。 传记中对米开朗基罗的主要作品背景也有说明,虽然并非主旨所在。尤其令人感慨的是所谓于勒二世陵墓。开始是极其宏大的设想,准备石料就花了四年。后来一再修改计划,前后签了四个契约,最后只有摩西像和“行动的生活”“冥想的生活”两像,虽然摩西像是他最完美的作品之一。这个陵墓在圣彼得锁链堂中,那个教堂就在我办公室所在的大楼旁。 罗曼·罗兰似乎欣赏痛苦。“我们应当敢于正视痛苦,尊敬痛苦!欢乐固然值得颂赞,痛苦亦何尝不值得颂赞!这两位是姊妹,而且都是圣者。她们锻炼人类,开展伟大的心魂。她们是力,是生,是神。凡是不能兼爱快乐与痛苦的人,便是既不爱欢乐,亦不爱痛苦。凡能体味他们,方懂得人生底价值和离开人生时底甜蜜。 (p. 246) ”这似乎是很有趣很独特的说法。只是常人包括我自己有些难以理解,更无法认同。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418 次阅读|6 个评论
时代伤痕的想象—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热度 2 Mech 2018-12-7 09:43
江萍的小说《何直教授》, 1988 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最后三章曾发表于《天涯》 1984 年 4 期。作者标注“一九八二年十月写于从化温泉”。陈残云的序写于“一九八五年国庆前夕”。故事的时间是 1957 年反右到 1978 ,地点主要是南方植物学院。该小说是非常典型甚至可以说是俗套的伤痕文学作品,只是主人公为大学教授,因此也不能说不是学界小说。 主人公何直教授早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与房东的女儿柳丽丝结婚后海归,在南方植物学院任教,担任柑桔病害研究所所长。小说开始时就是反右,何直被要求做检讨,还被打成右派。原因是对于中国特有的黄龙病原因与苏联专家意见不同,专家认为是水害,何直认为是病毒。他的学生许求实支持他,另一位学生贾志强反戈一击批判他。被定极右后,押送到黄牛岗监督劳动。在那里又目睹了大炼钢铁、亩产万斤等闹剧。 59 年摘帽,回学校,但研究所由代所长贾志强领导。许求实在各地考察柑桔病害情况。何直的论文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受邀参加国际会议,但学校没有批准,贾志强打算参加,会议主办者没有同意。这个事情在随后的文革中,又成了里通外国的罪证,与当年把他打成右派的校党委书记高一民一起进了牛棚。后来去了黄牛岗附近的农场。贾志强是造反派,后来成了校革委会副主任。柳丽丝因为无意损毁毛主席语录被打成反革命,进了监狱,成了精神病。保外就医后,得罪造反派,被定“患有精神病的现行反革命分子”,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何直本人也发现胃癌,作手术切除。女儿到黄牛岗下乡。然后就是个光明的尾巴,粉碎“四人帮”,高一民官复原职,为何直平反,恢复一级教授待遇。 虽然小说是八十年代末期出版,其实属于八十年代初作品。主题先行,生活基础未免有些欠缺。现在读起来,常有怪怪的感觉。例如,写纽约,“沿着河边的石板路走着,朦胧的夜色里,流动着的河水像一道闪光的水银,远处巍峨的自由女神像矗立在黑漆的夜空里,高擎的火炬闪着耀眼的亮光。 (p. 2) ”再例如,何教授的话,“实验实验,必须身体力行,实地干过,才有体验。 (p. 7) ”我相信,作者基于亲身经历写的《港九枪声》这种小说更有可读性,虽然我没有读过。不管怎样,小说对这些苦难的发生缺乏深刻的分析。反思只是到这样的程度,“说真话的吃苦,说假话的吃香,搞科学的受罪,瞎指挥的升官,国家该从这里接受一个什么样的教训呢? (p. 76) ”我觉得深度差强人意。 作者江萍,本名郑江萍, 1923 年出生于广东佛冈。在中学读书加入闹钟剧社。 1938 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开展学生运动等地下工作。 1944 年后,在东江纵队担任政工队队长,北江支队独立一大队指导员。解放战争时期,曾任连县星子区党支部书记、连山县特派员、连县基联中学和广州美华中学党小组长,连江支队政治指导员。 1948 年 10 月后,在香港从事学运、工运,并开始发表文献作品。 1949 年后,历任中共连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华南分局宣传部理论处干事,华南分局宣传部、广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中共清远县县委副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等职。 1993 年逝世。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大学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678 次阅读|7 个评论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热度 3 Mech 2018-12-5 08:41
如果我没有记错,《威尼斯商人 (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是我接触最早的莎士比亚戏剧,当年的高中课本上有节选,是法庭判决那段,就是第四幕第一场的片段。后来在我大学毕业后从头学英语时,读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一个英文简写本。威尼斯归来后不久,在电脑上重新看了 2005 年摄制的美国版《威尼斯商人 (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过去似乎跟女儿一起看过,但她完全没有印象了。 这个经典故事的主干情节其实很简单。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好友巴萨尼奥去贝尔蒙特 ( 虚构的城市,不是威尼斯那种真实的城市 ) 追求富豪贵族孤女鲍西娅,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了三千金币。夏洛克如安东尼奥一样,不要利息,但约定三个月期满还不上钱,就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抵债。巴萨尼奥求婚成功。安东尼奥因船失事,不能如期还钱。夏洛克就提起公诉,要安东尼奥履行借约。威尼斯公爵等一筹莫展,来了位年轻法官,要求夏洛克割肉但不能流血,迫使他放弃。又追究他谋害基督徒,依法罚没一半财产,并将另一半财产补偿给安东尼奥。安东尼奥以夏洛克改信基督教和财产留给他已经与基督徒私奔的女儿为条件,只是代管夏洛克财产,等他死后归还。公爵也决定归还他罚没财产的一半,体现基督徒的仁慈。 情节虽然简单,但对白都直接取自莎士比亚的剧本。有些名言现在常用,虽然不是人人知道出自这个剧本。如 ( 译文取自朱生豪译本 ) All that glisters is not gold. ( 发闪光的不全是黄金。 ) To offend and judge, are distinct offices and of opposed natures. ( 毁谤和评判,是两件作用不同、性质相反的事。 ) 法庭上鲍西娅关于怜悯的议论,完全是莎翁剧本的原文,雄辩华丽。 The quality of mercy is not strained. It droppeth as the gentle rain from heaven upon the place beneath. It is twice blessed. It blesseth him that gives and him that takes. Tis mightiest in the mightiest. It becomes the throned monarch better than his crown. His sceptre shows the force of temporal power, the attribute to awe and majesty wherein doth sit the dread and fear of kings. But mercy is above this sceptred sway. It is enthroned in the hearts of kings. It is an attribute to God himself and earthly power doth then show likest God's when mercy seasons justice. (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比皇冠更足以显出一个帝王的高贵:御杖不过象征着俗世的威权,使人民对于君上的尊严凛然生畏;慈悲的力量却高出于权力之上,它深藏在帝王的内心,是一种属于上帝的德性,执法的人倘能把慈悲调剂着公道,人间的权力就和上帝的神力没有差别。 ) 看后觉得犹太人夏洛克很可怜。安东尼奥急需钱时,只有他能借。安东尼奥还不出钱时,人人都劝他仁慈,却没有人在期限内那怕是垫付。巴萨尼奥想用鲍西娅的钱加倍偿还,但已过期限。这种让他人付出代价的所谓善良,在今日也随处可见。电影中,夏洛克那段独白,是被损害和被压迫者的呐喊: He hath disgraced me, and hindered me half a million, laughed at my losses, mocked at my gains, scorned my nation, thwarted my bargains, cooled my friends, heated mine enemies, and what's his reason? I am a Jew! Hath not a Jew eyes? Hath not a Jew hands, organs, dimensions, senses, affections, passions? Fed with the same? food hurt with the same weapons? Subject to the same diseases? Healed by the same means? Warmed and cooled by the same winter and summer, as a Christian is? If you prick us, do we not bleed? If you tickle us, do we not laugh? If you poison us, do we not die? And if you wrong us, shall we not revenge? If we are like you in the rest, we will resemble you in that. If a Jew wrong a Christian, what is his humility? Revenge. If a Christian wrong a Jew, what should his sufferance be by Christian example? Why, revenge. The villany you teach me I will execute. And it shall go hard but I will better the instruction. ( 他曾经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着我的亏蚀,挖苦着我的盈余,侮蔑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要是在别的地方我们都跟你们一样,那么在这一点上也是彼此相同的。要是一个犹太人欺侮了一个基督徒,那基督徒怎样表现他的谦逊?报仇。要是一个基督徒欺侮了一个犹太人,那么照着基督徒的榜样,那犹太人应该怎样表现他的宽容?报仇。你们已经把残虐的手段教给我,我一定会照着你们的教训实行,而且还要加倍奉敬哩。 ) 这些完全是莎翁剧本中的原话,也有犹太人所信仰《旧约》的报复精神,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虽然最后夏洛克被聪明的鲍西娅引入绝境,弄得一无所有。但威尼斯的法律还是尊重契约。没有人敢用权力赤裸裸地否定契约,而只能钻些空子。如安东尼奥所说 ( 这段话与莎翁原作相比删去了最后两句,与朱生豪的译文就对不上了 ) The duke cannot deny the course of law. For the commodity that strangers have with us in Venice, if it be denied will much impeach the justice of the state. 莎翁戏剧之所以成为经典,或许在于戏剧本身传递的信息,甚至比作者想传递得更多。从中不仅可以看到安东尼奥和巴萨尼奥的友谊、鲍西娅的机智聪明和对爱情的追求、夏洛克的贪婪狡猾等。更有自由贸易对法治的要求、高利贷存在的必要性,强行抑制高利贷的反弹,反犹情绪的历史根源和民意基础等。 因为对威尼斯共和国 ( Republic of Venice ) 历史多少有些了解,这次重看反而有个困惑。剧中人夏洛克和鲍西娅都提到威尼斯的宪章 (charter) ,但在威尼斯总督宫 ( 最高权力机关 ) 游览时,好像说威尼斯没有宪章,威尼斯其实也不是通常意义下的共和国。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错了?电影外景不多,但确实在威尼斯拍摄。 顺便一提,女主角扮演者 ( Lynn Collins ) 扮相古典,脸型似乎有几分像 Sandro Botticelli 名画《维纳斯的诞生》 ( 最早在傅雷翻译的《艺术哲学》中看过照片,后来在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看了原作 ) 中的维纳斯。当然,我看人脸向来不准确,尤其是美女,也许看走眼了。 观影博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7911 次阅读|4 个评论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学界小说丛谈之《求(第二部)》
热度 1 Mech 2018-12-1 09:00
德兰的长篇小说《求 ( 第二部 ) 》,发表于《收获》 1983 年 6 期,北京出版社 1984 出版,为“求真三部曲”之二。“求真三部曲”补充修订整合为《海外归人》 ( 北京出版社 , 1998) ,包括《求知》《求真》和《求实》三部分,《求 ( 第二部 ) 》基本是《求真》部分,有一章划入《求实》部分。《求 ( 第二部 ) 》主要是廖凌之回国担任英语教授后的职业和生活,小说的时间跨度比较长,从 1947 年或更早到 1977 年后。有相当篇幅是标准的学界小说,从英语教授的视角概览了高校近 30 年的变迁,但主要的故事并不属于我所谓“拨乱反正”的年代。 小说从赵孺山回忆童年的小伙伴“小知音”廖凌之开始。然后跳到赵在北平做地下党,争取了生物学教授欧阳云。随后赵到巴黎为共和国招募人才,意外发现小提琴家吴仁 ( 餐饮业大亨姜复生的儿子 ) 的未婚妻就是廖凌之。廖回国,在北京大学翻译科工作,科长正是赵孺山。廖与母亲欧阳云住在一起,但仍以姨妈相称。欧阳云一直在根据已故老师留下的资料,整理《中国万木纲目》。欧阳云不与前夫廖继宗交往,廖是在美国的潦倒画家和作家。 吴仁仍在法国,准备一年后学成归国。廖在国内参加土改,没有如约半年后回巴黎。随后调到西方语言学院担任副教授。书记是她的三姑,嫁给赵孺山的大哥、曾追求二姑的赵孺益。表妹 ( 大姑女儿 ) 廖梅芝调到翻译科。廖凌之请学校陆书记为表妹和赵孺山做媒。在美国没有听说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归国的同事苑俞夫追求廖凌之。廖凌之“洗澡”没有过关,被挂起来不许上课,编写翻译教程。随后参加亚太和平大会筹备,培训翻译人员。吴仁回国访问,与廖凌之解除婚约。 赵孺山地下党关系缺少证明人,被下放到周口店。廖梅芝与他断交,后来嫁给苑俞夫。欧阳云有意让廖凌之嫁给赵孺山。廖带着新被子去找赵,准备向赵求婚。两人争执中,被子掉入河中,廖成了没有嫁妆的新娘。两人结婚。欧阳云送给他们《资本论》的英文简写本。 1954 年生女儿廖晓凌,送江西南昌由廖凌之的养母照料。反右中赵孺山被打成右派,主动提出与廖离婚,为了孩子不受牵连。在最后签字时,廖拒绝签字,实际并未离婚。赵下放东北边疆,九死一生。廖晓凌从小不知道有父亲。 60 年饥饿年代,农村没有粮,廖晓凌被带回北京。她也见过赵孺山,称为赵伯伯。 文革来临,廖凌之进了牛棚,一起的还有彭院长等。廖凌之在《资本论》空白处写自传,被彭院长发现。高等学校下放到湖南农村,廖凌之教幼儿园。廖晓凌随欧阳云下放到江西,读了中学后插队,然后经过考试当了工农兵大学生,到北京学英语。回校复课,又都回到北京。赵孺山在穷乡僻壤反而逍遥,藏着北京带去的欧阳云、廖凌之的著作手稿。 三姑挨整后重新当领导负责政工,苑俞夫也当了校领导负责业务,都在军代表领导下工作。经历天安门广场怀念周总理运动,三姑努力保护师生。赵孺益出狱后在家画山水画,用墨越来越浓。开始写毛主席诗词,天安门事件后只写“还我河山”。然后粉碎“四人帮”,北京市的酒脱销。三代人都很忙,成天吃挂面。欧阳云当了市人大代表,接待群众之后,仍闭门著述。廖凌之写教材,到处讲学。廖晓凌准备出国考试,考取了留英奖学金。赵孺山的地下党联系人找到,就是彭院长,落实政策还没有完成。 廖晓凌到英国,见到妈妈当年的朋友,也见到外祖父廖继宗,但不认识他。她要弄清楚父亲是谁,找到姜复生。吴仁正好在伦敦开音乐会,邀请她和姜复生参加,并把演奏会献给廖晓凌。吴仁仍是二流小提琴演奏家,生活颓废,酗酒、吸毒、乱搞女人。姜复生问廖晓凌父亲是谁,她回答是赵孺山,并下决心把愿望变成现实。 小说简略地涉及了共和国时代高校的几个主要阶段。尤其是“洗澡”。 “今年各大专学校一律不放寒假,师生一同全力投入轰轰烈烈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以我院为例,每一个讲师以上的教员都要经历以下思想改造过程:学习文件 — 暴露思想 — 小组检讨 — 确定‘主导思想’ — 大组检讨。绝大部分教师第一次检讨都没有通过,便再来一次,一个个都要对自己的‘严重思想问题’表示‘痛心’。同志们一般第二次在大组里洗完澡后,也就过关了,但是有少数需要三次才勉强通过。还有人三次检讨仍通不过,那只好‘挂起来’,什么时候想通了,什么时候开课。 (p. 95) ”所谓“主导思想”,就是最核心的错误思想,例如,欧阳云的是“不问政治”,而廖凌之因为对苏联的教学法等有怀疑,被定为“反动思想”。系主任孟老因为她不能讲翻译课而叹息,“廖老师,你是刚回国,年纪又太轻,要知道,国家大事向来是不能随便谈的呀! (p. 98) ”看来不许“妄议”,历史悠久。孟老的“主导思想”是“中庸之道”。其他历史阶段都比较简略。写这个历史阶段的小说比较少,似乎只有杨绛先生的《洗澡》。 从小说中看到,对归国人员评价的问题,在五十年代初就有。西方语言学院需要征集优秀师资。除了牛津硕士廖凌之外,还从北大翻译科选中美国不知名高校的博士苑俞夫,实际英语水平还不如没有出过国的人;还有长期在多伦多居住的鲁大姐,她一直是家庭主妇,只是丈夫去世后做个临时工。“单纯以学衔或者以居住国外的时间来估量教师的外语水平 (p. 81) ”,原因也很简单,“人家不懂业务 (p. 82) ”。 除主人公外,海归博士苑俞夫尤其值得注意,虽然小说的写法有些漫画化,是个丑角。他属于那批自己明白但误导国人对西方生活认知的始作俑者。在政治学习发言中说,“工人生活,似乎个个饥寒交迫、无家可归、流落街头 …… 表面上是花花世界,实际上人民水深火热 …… 西方文化,全部都是极端庸俗、猥亵、颓靡,就连科学,也远不如苏联老大哥的先进。 …… 资本主义社会里,就和旧中国一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地、纯粹地,建筑在金钱上。 (p. 55) ”这种鬼话一直到改革开放前被没有机会出去的国人包括我自己深信不疑,甚至现在也未必没有底层无知者相信。这种性质的误导即使在今日仍然存在,只是换了形式,因此也为害甚烈。“洗澡”时,苑俞夫找到个合适的“主导思想”“小资产阶级爱面子”加上痛哭流涕,很快过关。随后当了英语语言教学研究室主任。大跃进期间当了系副主任。反右倾后老主任退休他接替了主任。他的英语教学法也是配合多快好省,“突击记单词,集中学语法,强记所学,决心速成。 (p. 212) ”这本质上也是后来所有英语应试的不二法门。大家共同编写的培养英语笔译教材,由他定稿,封面上只有主编的名字,成了所谓“苑俞夫”英语。文革中,“先是拍造反派,然后拍工宣队,接着又拍军宣队 (p. 245) ”,在 76 年时成为负责业务的校领导班子成员。文革后,再向老知识分子们宣布,都改造好了,成为无产阶级一部分。 这种“不倒翁”,在当时其实是种套路。我高中语文课作文里,就写过这样“三朝元老”的副校长。 在我现在看来,高校中经过历次运动都不倒的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如果苑俞夫真能如此,那确实有过人之处了。这是作者以及社会上很多人的误解甚至偏见,以为没有底线的人反而混得好。这最轻也是对社会和对学界缺乏恰当的体认,诛心而论就是对自己的成败没有反思到位。 读这部小说,我也时有共鸣。如欧阳云谈学者的兴趣。“古今中外都有一种人,爱自己的专业到迷恋的程度, …… 希望自己搞出一点成果来,对国家多少会有用处,为人类探索真理,虽然是沧海一粟,可是多少会有一点点贡献。我们的工作就是我们的爱好,实际上超过了爱好。我们废寝忘食第著书或者是做实验,就像一个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宁可自己饿着,也要先把孩子喂饱。 (p. 79) ”面对高压,“每次运动做检讨的时候,不得不撒谎。凡是被迫进行自我批评的人,只能是口服心不服,因此不可能说真心话。这个极简单的道理,有些人就是不明白。 (p. 259) ” 整部小说,都有种“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山虽然高,但是一步一步地攀登,终究会爬上去的。 …… 被一阵大风刮下来 …… 自己爬起来顶着风再攀登的。 (p. 115) ”顶风向上走,真是学者的标准形象。 作者德兰 ( 本名熊德兰 ) , 1924 年生于江西。 1947 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英国文学系,获硕士学位。然后回到北平。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北京外国语学院等任教。著有实用英语教材多种,包括语音、语法、会话、翻译、课本、单词记忆法等,并从 1981 年开始小说创作,《求 ( 第二部 ) 》是其第二部自传体长篇小说。逝世年份不详。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大学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379 次阅读|2 个评论
德国振动力学教材浅析
热度 2 Mech 2018-11-30 08:18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核心载体,也是学习资料的主要来源,因此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教材研究有助于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和 对国内外的振动教材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但国外教材主要限于英美教材,没有涉及欧洲教材。事实上,德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笔者在 中介绍了一部马格努斯的《振动》,为德国的经典振动教材,特点是统一处理线性振动和非线性振动。如 所述,目前还有很多学校只讲线性振动,因此有必要考察德国教材对线性振动的处理。本文分析了三部出自知名学者之手的线性振动教材。为提供相关背景知识,也作为文 和 的补充,先概述英国、美国和德国振动力学教材的早期历史。这些教材的选材和处理,对振动力学的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等,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1 振动教材的早期历史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振动教材具有迥异的风格。早期的教材是体大虑周的专论,所谓“百科全书式”的教材 。这种专论型教材,多数出自英国学者之手,在振动领域是两部经典著作,瑞利的《声的理论》 和乐甫的《弹性的数学理论》 。这两本专论都是力学史上的重要文献 。这种专论型的英国振动教材,比较近期的代表是《振动力学》 。 与前述英国教材不同,美国的振动教材更为简明,也更强调工程应用。代表性教材是铁摩辛柯的《工程中的振动问题》 和邓哈托的《机械振动》 。尤其是 ,铁摩辛柯本人 3 次修订再版,在铁摩辛柯逝世后仍由其他学者修订再版 2 次 ;并译成多种文字,其第三版 和第四版有不同的汉译本 。 也 4 次再版,第 4 版有汉译本 。两部教材有大量的结构和振动的实例分析。正是这种对于工程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美国工程技术特别是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得振动力学应用广泛,并产生了随机振动这一新的振动力学分支。铁木辛柯和邓哈托这两本经典教材,对美国的振动教学有深远的影响。 德国振动力学教学早期也受美国教材的影响。邓哈托教材 的第二版有德译本 。上世纪五十年代,有少量强调应用的德文教材,标题为工程振动论 (Technische Schwingungslehre) 或振动技术 (Schwingungstechnik) 。这些书现在难以找到。欧洲包括俄苏在非线性振动研究方面已经有许多重要工作。六十年代初,德国工程力学大师马格努斯 出版了教材《振动》 ,把线性振动与非线性振动整合为一体,开创了德国振动力学教材的传统。该书多次再版,目前已经出到第 10 版 。第 1 版有英译本 。尚未见汉译本。该书的内容和特点已经在 中有所介绍。 德国振动教材的特点是通过一些基本模型的研究,强调物理机制的清晰,以及数学描述的严谨。不是特别注重具体的工程应用,以及计算的细节。随着振动理论的发展,多数学者和教师从教学上考虑,认为还是有必要单独讲授线性振动。本文随后将评介 3 部德国线性振动教材。虽然对教学内容取舍和处理各有不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上述物理机制清晰、数学描述严谨的特点。 应该说明,笔者对德国振动教材并没有全面调研。选择这 3 部教材介绍,一方面是因为作者席仑、哈格多恩和维滕堡均为动力学与振动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另一方面教材也具有一定代表性。缪勒和席仑的教材,是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水平的教材。哈格多恩的教材是侧重工程应用的本科生教材。维滕堡的教材则是偏重基础理论的本科生教材。 2. 缪勒 和 席仑的 《线性振动:多自由度振动系统的理论论述》 《线性振动:多自由度振动系统的理论论述》先出德文版 ,有部分内容用于国际力学中心的教学而出版了英文讲义 。后来全书翻译成英文 ,收入米洛维奇主编的“力学 - 动力系统”丛书。 该书分系统数学描述、定常系统和时变系统三部分。系统数学描述部分 3 章,为全书的基础。在简短的振动分类的讨论后,是动力学建模方法的概述。对多体系统的运动描述中采用了转动张量、惯性张量、 6 ′ 1 位置矢量、无限小转动等概念。动力学介绍了拉格朗日方程和牛顿 - 欧拉法,两种方法导出的运动方程一般为非线性微分方程组。经过线性化后就有线性振动系统方程,为关于广义坐标的二阶线性常微分方程组。引入广义坐标和广义速度为状态变量,可以导出状态方程,关于状态变量的一阶常微分方程组。方程组可以用相似变换或合同变换进行简化。定常系统为该书的主要部分,共 6 章。从状态方程的基本矩阵导出通解,并利用本征值和本征向量以及凯莱 - 哈密顿定理计算基本矩阵。讨论了平衡点的稳定性、激励系统响应的有界性和两者关系。把状态方程的理论应用于运动方程分析了自由振动和典型确定性激励下的受迫振动。较为详细地讨论了共振、吸振和参数识别等问题。简要说明了随机振动的谱密度分析和协方差分析。时变系统部分两章较为简略。重点是用状态方程基本矩阵表示的通解分析周期变化系数系统的稳定性,并应用于运动方程描述的振动系统,也简介了受激励时变系统响应的计算方法。最后附有数学基础知识的 3 章,简介能控性和能观性,矩阵方程和数值方法。 该书并不是第一门振动课程的教材,因为没有单自由度系统振动的内容。该书对离散多自由度系统的阐述在内容选择、分析方法和教学处理方面都有特色。在内容选择方面,以全面叙述定常系统为主,也涉及非定常系统。即使在各种振动教材都涉及的定常系统振动中,也包括些不常见的内容,如引入了拟共振的概念,对多自由度系统共振有细致的讨论;研究了优化问题,包括自由振动的优化和频率响应的优化。研究时变系统时,不仅主要关注稳定性问题,也概述对不同类型激励下响应的计算方法。在分析方法上,基本上采用了状态方程和运动方程两种数学描述平行展开。状态方程描述在数学上更为普遍,便于处理稳定性、有界性等问题;也便于与系统理论或控制理论接轨而讨论参数识别、能控性和能观性等。运动方程描述物理意义清晰,与传统的线性振动理论一致,便于解释典型的振动现象。激励的考虑,总体上采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方式,先导出任意激励下的通解或求解方法。然后再应用于脉冲激励、阶跃激励、简谐激励和随机激励等情形。在教学处理方面,理论推导较为简明,避免了冗长的推导。但补出省略的细节,对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挑战。用几个典型的例证贯穿全书,包括双摆、车辆垂直振动、离心机。实例的分析不仅说明了理论的应用,也有助于对理论的理解。不足之处是例题和习题都比较少。 作者缪勒 (Peter C. Müller) 为稳定性和控制方面的专家,还著有《稳定性和矩阵 (Stabilität und Matrizen) 》 (1977) 。作者席仑 (Werner O. Schiehlen) 是动力学领域国际知名学者,所著教材《工程动力学 (Technische Dynamik) 》 (1985, 2004, 2014, 2017) 多次再版,并有英文版本《应用动力学 (Applied Dynamics) 》 (2014) 。还合著有《地面车辆动力学 (Ground Vehicle Dynamics) 》 (2010) 等。 3. 哈格多恩和奥特拜因《工程振动论:离散机械系统的线性振动》 《工程振动论:离散机械系统的线性振动》是两卷本教材的第一卷。第二卷为哈格多恩著《工程振动论:连续机械系统的线性振动》 。后者有扩充的英文版《连续系统中的振动和波动》 。 该书分 5 章。第一章基本概念主要为简谐运动描述和傅里叶级数。第二章是对单自由度系统的全面叙述。包括无阻尼和有阻尼的自由度振动,简谐激励、周期激励和任意激励下的振动的基本内容,也包括等效阻尼和机械阻抗等扩展内容,处理周期激励时分别采用了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第三章为两自由度系统。分别讨论无阻尼和有阻尼的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也有些特例和应用,包括半正定势能系统、半个自由度、陀螺效应、转子临界转速和动力吸振。第四章为多自由度系统。从无阻尼自由振动导出了本征值问题,说明了本征值的性质,并发展了数值计算方法。进而研究了有阻尼自由振动、简谐和一般周期激励下的受迫振动。也讨论了有陀螺项系统、实验模态分析等专题性内容。第五章傅里叶变换在振动学中的应用,实际上是随机振动的导论。将傅里叶级数推广为傅里叶变换,讨论了受迫振动的频域分析。引入相关函数,在概率和随机过程基础上介绍了随机振动,并将谱分析应用于机械系统振动。每章配有习题。有些章还有参考文献。 该书选材较为传统,比较接近美国教材,偏重于应用,适合用于第一门振动课程的教材。内容精炼,聚焦于最基本离散定常系统振动。从单自由度开始,同时介绍必要的数学基础,教材具有独立性。在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之间,用两自由度过渡,教学坡度比较小,容易接受。除基本内容外,也有适当扩展,包括了随机振动,以及实验模态分析、陀螺系统等与实验和工程关系密切的专题性内容。没有涉及理论性比较强的复模态分析等内容。 哈格多恩 (Peter Hagedorn) 是振动领域国际知名学者。所著《非线性振动 (Nichtlineare Schwingungen) 》 (1977) 有一定影响,被译成英文版 (1981) 并修订再版 (1988) ,他的教材和专著还有《工程力学习题集 (Aufgabensammlung Technische Mechanik) 》 (1988) ,《工程力学 1 :静力学 (Technische Mechanik 1, Statik) 》 (1989, 1993) ,《工程力学 2 :强度 (Technische Mechanik 2, Festigkeitslehre) 》 (1989, 1995) ,《工程力学 3 :动力学 ( Technische Mechanik 3, Dynamik ) 》 (1996) ,《自由边界矩形板的振动和阻抗 (Vibrations and Impedances of Rectangular Plates with Free Boundaries) 》 (1986) , 4. 维滕堡《振动论:线性振动理论和应用》 《振动论:线性振动理论和应用》共分 4 章。正文前有简短的准备知识,为振动的复数表示和李雅普诺夫稳定性、不稳定性定义。第一章为单自由度系统振动;分别为无阻尼自由振动、阻尼自由振动以及对简谐、周期和任意激励的响应。第二章为多自由度系统振动,包括振动方程建立,实模态分析法,固有频率的近似计算,对周期激励的响应,以及处理一般非齐次问题的分析思路。第三章为参激振动;分析参激振动实例,说明振动稳定性问题;介绍了弗洛凯理论判断稳定性,并给出典型系统包括马休方程的稳定性边界;简要讨论多自由度的情形。第四章简要阐述一维连续体,即波动方程描述的系统和梁;包括振动方程建立,基于特征线的行波分析,转化为本征值问题的振动分析,瑞利法和里茨法近似计算固有频率。前两章配有习题,并附有答案。全书附有参考文献。 该书适合用于第一门振动课程的教材,偏重于理论。该书注重一般情形的讨论;多自由度系统建模考虑了陀螺项,并引入多体动力学所用的通路矩阵建立振动方程;多自由度系统分析引入状态方程及其本征值问题,考虑了速度系数矩阵和位移系数矩阵均非对称的情形;参激振动给出了参激多自由度系统振动的分析思路。从教学上考虑,该书的内容明显包括基本部分前两章和提高部分的后两章;基本部分占篇幅的三分之二,且有习题;提高部分比较简练,有很少的例子,没有习题。此外,数值计算也有所涉及,单自由度部分给出数值计算响应的 FORTRAN 程序。 作者维滕堡 (Jens Wittenburg) 是多体动力学领域国际知名学者。所著《多刚体系统动力学 (Dynamics of Systems of Rigid Bodies) 》 (1977) 有很大影响,被译成包括汉语在内的多国语言。其它的专著和教材还有《轨道陀螺的转动动力学 (Rotational Dynamics of Orbiting Gyrostats) 》 (1971) ,《柔性航天器动力学 (Dynamics of Flexible Spacecraft) 》 (1971) ,《多体系统动力学 (Dynamics of Multibody Systems) 》 (2008) ,《工程科学:工程力学 (Das Ingenieurwissen: Technische Mechanik) 》 (2014) ,《运动学:理论和应用 (Kinematic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 (2016) 等。 5. 对振动教材建设的启发 对国外振动教材的分析,对国内振动教材的建设有一定参考意义。特别表现在下列 3 个方面。 教材建设要多样化,适应不同需求。避免振动教材主要内容大同小异的同质化。编著有特色的教材,在满足“振动力学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所侧重。如果是偏向工程应用,应该加强振动实验及其信号处理的内容,增加振动系统设计和控制的内容。如果是偏向力学理论,应该加强振动机理的分析,充分应用数学基础知识。目前还缺少供本科学过振动力学的研究生使用的振动教材,线性振动部分需要讲述复模态分析方法、状态空间分析等。 在振动力学教材中,要重视动力学模型建立和简化过程。教材的例题不应局限于质量 - 弹簧系统和摆系统。可以引入更接近工程实际也更为复杂的系统,用矢量力学或分析力学的方法建立动力学方程,并通过线性化导出振动方程。这样既可以展示振动力学的应用前景,也可以复习理论力学中建立动力学方程的相关内容。 力学专业的振动教材,要加强振动现象的讨论。特别是多自由度系统,如果只是算出固有频率和振型,就变成直接的线性代数练习了。要通过计算振动特性,分析振动响应的特点以及随相关参数的变化趋势。为全面理解振动机制,应该增加参数振动的内容。本科生阶段应该以参激振动现象讨论为主,用最简单的方法,揭示最重要的现象。分析方法的系统发展,可以留给后续课程。 6. 结束语 本文先简略描述了英国、美国和德国振动教材的早期历史。随后依次概述三部德国著名学者所编著线性振动教材的内容,并分析其特点。最后提出对振动力学教材建设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于开平 . 振动力学相关课程设置及教材分析 . 力学与实践 , 2017, 39(2): 185-191. 2 陈立群 . 国外振动新教材内容和特点 . 力学与实践 , 2009, 31(1): 79-83. 3 胡海岩 . 对力学教育的若干思考 . 力学与实践, 2009 , 31(1) : 70-72. 4 陈立群 . 一部德国经典振动教材及其作者 . 力学与实践 , 2017, 39(5): 489-491. 5 武际可 . 对力学教材的几点看法 . 力学与时间, 2000 , 22(5) : 69-72 6 J W S B Rayleigh. The Theory of Sound (Vols. 1,2) . London: Macmillan, 1878, 1896. 7 A E H Love. A Treaties on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Elasticity . London: Macmillan, 1892, 1906, 1920, 1927. 8 武际可 . 1920 年以前力学发展史上的 100 篇重要文献 . 力学与时间, 2006 , 28(3) : 85-91 9 R E D Bishop, D C Johnson. The Mechanics of Vibration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6, 1979. 10 S. Timoshenko. Vibration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 New York: D. Van Nostrand, 1928, 1937, 1955 11 J P Den Hartog. Mechanical Vibrations . New York: McGraw-Hill, 1934, 1940, 1947, 1956. 12 S Timoshenko, S H Young, W Weaver. Vibration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 New York: John Wiley Sons, 1974, 1990. 13 提摩盛科著 ( 翁心棡、徐华舫译 ). 机械振动学 . 北京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1958 14 S 铁摩辛柯 , D H 杨 , W 小韦孚著 ( 胡人礼译 ). 工程中的振动问题 . 北京 : 人民铁道出版社 , 1978. 15 J P 邓哈陀 ( 谈峯译 ). 机械振动学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61. 16 I P Den Hartog (uebersetzung von G Mesmer). Mechanische Schwingungen . Berlin: Verlag, 1952. 17 刘延柱 . 德国工程力学大师马格努斯的学术贡献 . 力学与实践 , 2017, 39(4): 417-420. 18 K Magnus. Schwingungen: Eine Einführung in die theoretische Behandlung von Schwingungsproblemen . Wiesbaden: Springer, 1961, 1969, 1976,1986. 19 K Magnus, K Popp. Schwingungen: Eine Einführung in die physikalischen Grundlagen und die theoretische Behandlung von Schwingungsproblemen . Wiesbaden: Springer, 1997, 2002, 2005. 20 K Magnus, K Popp, W Sextro. Schwingungen: Grundlagen – Modelle – Beispiele . Wiesbaden: Springer, 2008, 2013, 2016. 21 K Magnus (translated by L Macquisten-Wallace). Vibrations . London: Blackie, 1965. 22 P C Müller, W O Schiehlen. Linear Schwingungen: Theoretische Behandlvng von mehrfachen Schwingern . Wiesbaden: Akadenisch Verlag, 1976. 23 P C Müller, W O Schiehlen. Forced Linear Vibrations .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Wien, 1977. 24 P C Müller, W O Schiehlen (translated by S. Swierczkowski). Linear Vibrations: A theoretical treatment of multi-degree-of-freedom vibrating systems . Dordrecht: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85. 25 P Hagedorn, S Otterbein. Technische Schwingungslehre: Lineare Schwingungen diskreter mechanische Systeme . Berlin: Springer-Verlag, 1982. 26 P Hagedorn. Technische Schwingungslehre: Lineare Schwingungen konitinuerlicher mechanische Systeme . Berlin: Springer-Verlag, 1989. 27 P Hagedorn, A DasGupta. Vibrations and Waves in Continuous Mechanical Systems . John Wiley Sons, Chichester, 2007. 28 J Wittenburg. Schwingungslehre: Linear Schwingungen, Theorie und Anwendungen . Berlin: Springer, 1996. 发表于: 力学与实践 , 2018, 40(5): 549-553
个人分类: 书文评论|8892 次阅读|6 个评论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热度 2 Mech 2018-11-21 10:25
现在看八十年代早期的小说,多少都有些沉闷。不是恍如隔世,也是时过境迁。前些天,因为故事背景的亲切,讲到了故事发生较晚的小说 《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这次再插入说篇也让我有熟悉感的小说。熟悉的原因主要是,故事发生在我的母校,此外主人公是理工科教授。要谈的是长篇小说《教授罗恒》,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 年出版。小说记述了罗恒从本科生到教授博导的成长历程,时间和学校都没有明确说。 虽然小说没有说,但故事发生的校园就是我当年就读的东北工学院,现在的东北大学。小说中提到的实习的钢铁企业 A 钢就是鞍钢。开始时,我就觉得校园的描写似曾相识,学校在东北省城,“在省里部里还都称得上名列前茅 (p. 4) ”。学校旁有个公园,就是南湖公园了。后来又有一章写到被男友抛弃的中学女教师到校园搞次爆破,不仅与男友同归于尽,而且还炸死了另一位同学。这是东北工学院当时很著名的事件。只是小说中把这个事件写在工农兵大学生时代,我印象中是 80 年后,但不能很确定。 至于时间,从入学第二年大炼钢铁,可以推断是 1956 年入学,结束的时间在 90 年代,很可能是 96 年左右 ( 第一届工农兵学员毕业 20 年,提到卢刚事件因此在 91 年后去日本的学生拿到博士学位海归 ) 。这样该书就是写一位冶金教授的 40 年。 罗恒从湘西考取东北省城的高校,乘慢车到校。开始是所谓白丁,后来因为成绩优秀当了班级学委。“白丁”一词,把罗同学急于当学生干部的迫切溢于言表。当然也说明主人公有上进心。我从高中起一直是“白丁”但就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个词,虽然读过“谈笑有鸿儒,来往无白丁”。那一届学生,读书时间相对比较短了。入学不久就赶上大炼钢铁,在校园西南角要建成小鞍钢。 该书对教师教学风格的描述还是很有理工科的生活基础。罗恒与同学们一起,注意到不同老师的特点。多数同学喜欢这样的老师,“夏老师语言的确很简练,没废话。细听都能听出标点符号来。 (p. 20) ”罗恒那样的优秀学生,喜欢的是另外风格。“他挺注重分析,比如这个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得出了什么规律,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什么疑难,来龙去脉都有交待。也善于启发,好从不同角度提出些问号来引导你思考。 (p. 22) ”有些同学则觉得这种讲法有些乱。还有的老师强调科学方法。“要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首先就从实际出发,往往是不实际的;然而,要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首先从不实际出发,却往往是实际的。 (p. 20) ”典型的例子就是力学模型,类似的话,似乎我在课堂上也讲过。“基础课不仅仅是学知识,很重要的是学习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 (p. 21) ” 罗恒毕业留校,先当见习助教。过的第一关是闭卷试做学生要用的考卷。据说如果考砸了,就好几年抬不起头。然后是试讲。卷子我试作过,但没有那么大压力。试讲当然也讲过。罗恒还当了班主任,做学生工作。参加社教工作队,到西部山区,在哪里入了党。然后罗恒就赶上文革了。大学要办到农村去。罗恒去了城南两百多公里外的大农场。随后被派到欧洲国家 ( 推测是阿尔巴尼亚 ) 当了一年教师。回国后开始给工农兵学员上课,继续做学生工作。带领学生到牧区开门办学。回校抢险河堤。这是现在学校教师很难理解的履历。班主任我也当过,只干了一年,唯一的离开校园是带学生到军队训练。 接着就与现在差不多了。国家公派,到瑞典工作一年,顺访德国和芬兰。用国外老板的报酬给系里买了实验设备。建设实验室,历任实验室副主任、主任。晋升副教授。担任系教学副主任,也管学生工作。到工厂做横向课题。受外方邀请带妻子出访日本。晋升教授。到北美去看望中国留学生。最后心梗,做了搭桥手术,全书结束。 在记录职业成长的同时,也叙述了情感关系的建立和变化。罗恒在大学期间与班上美女于明兰恋爱。毕业分配时被老师拆散。罗恒留校,于明兰有海外关系,会影响他的发展,分配到外地。于忍痛中断了他们的关系,在 90 年代罹患癌症去世。刚留校任教时,被女生肖艳追求。肖艳主动,罗恒半推半就,也没有拒绝。几经波折,终于没成。在与肖艳还没有完全中断时,有人介绍了同事谢秋怡。之前他在食堂被她吸引,跟踪她知道所住的寝室。不过,两人的关系被肖艳插入,结果罗恒与肖艳和谢秋怡都结束了关系,前者主动,后者被动。肖艳后来成了交际花式的人物;结婚又离婚;当县里某局办公室主任,与局长关系暧昧,局长出事。谢秋怡与另一位同事结婚,与罗恒仍有交往,也是悔不当初;两人有张合影,罗锁在办公室铁柜里;办公室被盗,他妻子去发现合影,大闹一阵。在大农场时,同事介绍了工厂的化验员乔淑芹,两人认识后很快结婚。后来乔从工厂调入学校当实验员。罗恒忙工作,乔淑芹料理家务。好像关系不是很融洽。罗恒似乎瞧不起妻子。“简直像个小市民,外加小心眼儿!他最后把这归结为受教育不够。她没受过高等教育,所以只能停留在这种层次上。 (p. 347) ”有“似水流年”而无“如花美眷”,也有些遗憾吧!他们生了一女一子。女儿很优秀,出国留学;儿子比较平常。 总体上,小说风格平实内容可信,确实是一位工科教授职业生涯真实写照。小说风格平实,我比较欣赏,都是身边的具体事情。有些国家层面上的风云变幻,如所谓粉碎“四人帮”,小说中都没有提到,毕竟对那位教授的生活,当时没有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小说中的个别细节我有些怀疑。例如,在反右之前,也就是在李杨的诺贝尔奖获奖之前,罗恒与室友晚上卧谈就提到他们关于宇称不守恒的工作。作为工科低年级本科生,他们的科学素养真有些高得不可思议。 把这本小说与 《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比较,也算相映成趣。该书主人公在研究型大学中基本上还算一帆风顺当了博导,《手记》的主人公在教学型大学多次碰壁在副教授任上离职出国,虽然两人都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毕业生入行。 作者龙午,本名龙凤伦。东北工学院冶金系毕业留校,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并相继担任冶金系实验室主任和教学副主任。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回首向来萧瑟处—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8402 次阅读|4 个评论
回首向来萧瑟处—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Mech 2018-11-18 15:29
戴厚英的长篇小说《人啊,人!》是她的当代知识分子生活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最早出版的一部, 1980 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入吴中杰和高云主编《戴厚英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2007 年收入《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丛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可能是那套丛书中唯一以共和国时代大学为背景的小说,另一部以民国大学为背景的是宗璞的《 南渡记 · 东藏记 》。插句题外话,这也表明,学界小说在小说中的文学品级不高。学界小说属于行业小说,算是通俗小说,比较边缘化,而且不像武侠小说那种通俗小说读者众多。过去在大学里读的是广东的版本,重读的是 2007 年的版本。故事发生在 C 城大学,时间推测是 1978 年下半年,因为其中提到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那是在 78 年 6 月。作者标注,“一九八〇年五月初稿,七月二稿,八月定稿”。反右和文革不断闪回,成为小说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 小说的结构比较新颖,至少在当时看如此。书中人物从各自的角度叙述,构成了不同的章。就是说,小说的叙述者和视角逐章变化。幸运的是,各种叙述互相补充,没有矛盾之处。本质上就是转换第一人称叙事,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小说就已经出现,例如《呼啸山庄》,是否有更早的我不知道。小说的故事梗概如下。 1956 年,青梅竹马的孙悦和赵振环到 C 城大学读书。早一年入学的何荆夫与孙悦颇有共鸣。在一次话剧表演时失态吐露真心。虽然孙悦与何更有共同语言,还是宣布了与赵振环的恋爱关系。反右中,何荆夫因校党委书记奚流不许同学出国探望患病的母亲而贴他的大字报。多名同学包括孙悦、许恒忠等签了名。许恒忠看到情况不对,就涂掉自己的签名,并在校刊编辑写好的反击大字报上签了自己 名。何荆夫被打成右派,遣送回乡,日记中大量对孙表示爱慕的内容被摘录公布。毕业时孙悦和赵振环被分配到异地。 1962 年学校又通知何荆夫复学,但他家里亲人已死,没有牵挂,开始浪迹天下,成了没有身份的“黑人”。文革中,奚流受到造反派冲击。孙悦和许恒忠都是保皇派,后来许恒忠得知内幕文革与鸣放不同,准备反戈一击,并让妻子通知孙悦一起反戈,孙拒绝。批斗奚流时,孙与党委秘书陈玉立一起作为他的姘头陪斗。造反派公布了奚流写给陈玉立的情书,虽然两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在 A 城报社工作的赵振环,出轨风流漂亮的女工冯兰香,并使她怀孕。他与孙悦离婚,归女方的孩子环环从此改名憾憾。文革结束后,丧偶的奚流与离异的陈玉立结婚,孩子们都反对并离家另住,只有小儿子奚望暂时住在家里。孙悦被从中学调回,当了中文系总支书记。许恒忠受到清算,他妻子去世前托孙悦照顾许和儿子生活。 1976 年之后,何荆夫被招回学校,在资料室工作,他的思想和为人吸引不少年轻人,包括奚望和憾憾。许恒忠追求孙悦,后来孙悦托在中学工作的同事给他成功介绍女朋友。赵振环与妻子分居,想求得孙悦谅解,并见女儿。何荆夫仍对孙悦有意,她也感受到他的吸引力,但对他有负罪感,而放不下面子接受。憾憾本来想促成母亲和何,但与父亲赵振环见面后又似乎倾向于支持父母复婚。何的专著《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出版,受到奚流压制,他动用了与省宣传部长的私人关系,使出版社搁置出版。在争取出版过程中,两人关系更为密切,憾憾也明确支持两人结合。孙悦反思了她与赵振环的爱情和婚姻,愿意与他保持同学和朋友关系。 小说的新意是对历史的反思。与文革刚结束时,大量作品只描写老干部在文革中受到冲击不同,也写了那些老干部在文革之前也整过别人。“你们对自己也是只记住对自己有利的历史,而要抹去和篡改对自己不利的历史。 …… 你也曾把别人搞得家破人亡啊! (p. 14) ”尤其是文革后,并没有吸取历史教训,反而是,“过去我有功。十年我有苦。现在我有权。 (p. 17) ”但“吃苦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标准。吃苦可以提高一个人,也可以降低一个人。 (p. 23) ”“他原有的那些长处:明智、能干、深入群众等,也都一起离开了他。那时他对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还是关心的,谁不说学校食堂办得好?可是现在,他只关心自己的权位。 (p. 17) ” 小说竭力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现在看或许已是常识,难以置信当时竟是那样离经叛道。这确实是中国特色,当初为争论文学作品是否能写中间人物还开过杀戒。按小说中所写,人道主义的信仰者并非取得理论的胜利,而更是人格魅力的胜利。“对生活、对事物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独特的态度。对自己认定是正确的、美好的目标,一个劲地去追求,锲而不舍!何叔叔懂得什么是人,他尊重人的价值。他有强烈的自尊、自爱和自信。 (p. 117) ” 当然,人道主义很容易导致个人主义,“大家都面对历史,让历史去选择每一个人,也让每一个人在历史面前作出自己的选择。每个人只能对历史和自己负责。此外,再也没有责任了。 (p. 77) ”这种基本上原子状态的个人主义,即使在欧美恐怕也非共识。 作者对五十年代的理想主义也有反思。“做学生的时候,我们谈起理想来总是兴高采烈,眉飞色舞,脸颊和眼睛一样发出光彩。可是现在谈起理想却是这副样子!神情黯淡,感慨万千。是理想贬值了,还是我们自己贬值了? (p. 186) ”问题的关键是洗脑有副作用。如年轻人奚望所称,“治理国家不能搞愚民政策,教育孩子也不能搞愚童政策。你们这一代人,从小洁白得像一张白纸,结果怎么样,碰到什么颜色都受染。一个个碰得头破血流,有的懵了,有的哑了,有的死了。白纸和白痴有什么两样? (p. 151) ”“一个人的思想如果一辈子都不曾混乱过,那就只能说明他不曾认真地生活过和思索过。或者是白痴。 (p. 156) ” 书中也有所谓“国民性批判”了。“中国人奴性太深,惰性大重。许多人只会想,不会做,或不愿意做。他们只希望别人去干,自己袖手旁观,‘保留批评的权利’。他们常常把希望寄托在清官身上。在清官当权的时候,他们还敢于把脑袋伸在领子外。要是碰上了贪官酷吏呢?对不起,他们只会逆来顺受,甚至为虎作怅。 (p. 313) ” 小说女主人公处于核心位置,但不同于《诗人之死》,似乎并不具有自传性。只是作者的婚姻解体与书中女主人公类似。作者与同学结婚,毕业后两地分居。有女儿后,丈夫出轨,与她离婚。作者带女儿生活。 这本书在大学期间读过。重读再次看到当年印象很深的那幅对句 (p. 164) 古树参天,直来直往,你谓粗疏 曲径通幽,千回百转,我嫌迂阔 我现在怀疑,当时的阅历和知识,并没有充分理解这本小说,所以只记住这幅对句。 戴厚英 1938 年生于安徽。 1956 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1960 年夏毕业,分配到上海作协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组任助理研究员。 1976 年到复旦大学虹口分校任教,后来合并入上海大学文学院。 1996 年遇害身亡。《人啊,人!》是她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虽然不是最早完成的。出版后曾引发批判,可能是她最有影响的作品。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3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热度 1 Mech 2018-11-17 12:37
德兰的长篇小说《求》,发表于《收获》 1982 年 1 期,北京出版社 1982 出版,为“求真三部曲”的第一部。“求真三部曲”补充修订整合为《海外归人》,由北京出版社于 1998 年出版,其中包括《求知》《求真》和《求实》三部分,《求》就是《求知》部分。《海外归人》以后就不另说了。《求》是女主人公廖凌之童年和海外求学的故事,不是学界小说,故事也没有发生在我所谓“拨乱反正”的年代。但三部曲后面两部都有学界小说的成分,所以也把《求》放在这个系列里说一下。小说从 1925 年写到 1951 年,《终曲》快进到 1976 年。作者标注,“写于一九七六年四月五日夜”。我这代或者更年长的人,都知道那是个特殊的日子。前面说过的工农兵大学生小说《 魂兮归来 》就是在那一天结束。 前两章是女主人公廖凌之在江西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第一章《启蒙》是她后来在牛棚中的童年回忆。小时候不知道父母是谁,放在祖父家,祖父不喜欢她。读书认字,能写两句诗,爱画画,但画画遭到祖父强烈反对。第二章《观察》是读书期间写给母亲的信,寄给在北平当教授的姨妈欧阳云。姨妈复信说明她父母不便复信,简要解释她身世,还告诫她,“书乃知识之主要源泉,望你埋头读书 (p. 44) ”以后就是她单向给母亲写信。交流生活学校情况,在祖父办的女子学堂读书, 12 岁跳级入师范班。认识正在追求二姑的赵孺益叔叔的弟弟赵孺山。赵孺益被捕,二姑无奈嫁给豪强万家的少爷,后神经失常并夭亡。 后四章是海外经历。第三章《飘忽》又是廖凌之的回忆,写到伦敦找父母。见到了酗酒的父亲廖继宗,但没有见到母亲欧阳虹。开始在英国的走读中学读书。与同学交往中学了两千多单词,还画了一千多张素描画,为看图识字。父亲是画家和作家,出版 England in the Chinese Eye . 二战中学校撤离伦敦到了圣阿本斯,与同学克丽丝寄宿在没有儿女的长途汽车司机兼售票员希尔曼夫妇家,后来又来了德国犹太孤儿弗来德。通过绘画,认识了学校的美术老师休斯小姐和她在美术学校的老师怀特先生,他是休斯小姐的爱慕者。女教师结婚必须辞职,怀特养不起休斯小姐,只能养只猫。正如希尔曼夫妇养不起孩子,只能养条狗。廖凌之为希尔曼画的像获得了市业余创造奖。她父亲又借酒浇愁,原来他们廖家画画,总是越画越穷,他很怕女儿步他后尘。第四章《渴望》是廖凌之在 1945 年和 1946 年的日记。记述了寄宿生活,克丽丝暗恋弗来德,希尔曼夫人怀孕,克丽丝父母在轰炸中身亡,希尔曼夫妻收养她,二战胜利。获得奖学金入牛津大学读英文系,大学课程教学松懈,但导师和论文要求严格。在美术学院旁听画画课。父亲寄存大量藏书在她住处,她读大量的中国和英国文学作品并进行比较。其父替华人老板姜复生捉刀写自传 The Road to Wealth ,挣了笔钱,住到牛津,准备写《中国人眼中的牛津》。这位姜老板坦陈,“我既不信仰上帝,也不拜菩萨,更不相信什么命运呀!运气呀!福气呀! — 一个人一生的道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我从一个要饭的孤儿,能有今天的日子,是我苦干出来的 (p. 167) ”。弗来德以经济原因解释,不能接受克丽丝的爱,或许更多是因为暗恋廖凌之。克丽丝嫁个家境好但她不爱的追求者。 第五章《探究》信息量很大。又是廖凌之的回忆,主要是在巴黎的生活。她在牛津取得硕士学位,准备接受北平的师范学院副教授聘书,但没有回国路费。在美术学院院长推荐下,有笔奖学金到巴黎学习。弗来德准备随美国女友海伦娜去美国,虽然他不是很爱她,事实上他似乎暗恋廖凌之。在巴黎,认识了落魄而到饭店演奏的小提琴家吴凡,两人堕入爱河。遇到找吴凡的赵孺山,为他画的肖像获得学院油画第一奖。吴凡对她与赵的交往表示强烈嫉妒。廖凌之回牛津度假。弗来德帮忙推荐,廖继宗得到波士顿历史研究所东方史资料员的职位,要去美国。在离开前,廖凌之又提出要见妈妈,父亲给他自己著的《天鹅》,让她看美国版增加的最后一章,诗人思念白天鹅,来了黑天鹅,还有只小天鹅。其中的寓意已经相当明显。廖凌之看望怀特先生和休斯小姐。得知怀特先生仍在思念她,休斯小姐辞去教职,当个女工或者店员,与怀特先生结合,因为她母亲去世,已经没有家庭负担。廖凌之给姜复生画像时闲聊,知道吴仁是他儿子,随了母亲的姓。廖凌之在巴黎谒见著名美术鉴赏家、收藏家和文艺评论家潘得雷,并认识他夫人,给她画像。吴仁已经接受父亲的接济,但以他开饭店为耻。潘得雷欲非礼廖凌之,被她打一耳光,他夫人对她如此介意不以为然。她就是欧阳虹,第二个前夫为廖继宗,他一直受 潘得雷恶评的压制 。 第六章《抉择》又是日记摘录,记述 1950 年作为翻译到布拉格出席世界学生代表大会和 1951 年陪同西欧学生代表团访华。她本来准备在中国送代表团上船就留在中国,但吴仁希望等他毕业一起回国。他们订了婚。在深圳入关后。赵孺益代表高教部对外联络处接待他们。到北京在赵孺山陪同下,见到了姨妈欧阳云,但姨妈避而不见。廖凌之决定让代表团先走,自己去南昌看望亲人。从三姑那里,知道她姨妈实际是她亲妈。回北京,见到母亲,揭开身世之谜。欧阳云与廖继宗结婚,在巴黎度蜜月时,廖说打算出名后再回国,欧阳要马上回国,就离开他回到北京,但发现自己怀孕。又得知廖继宗与她同父异母的妹妹欧阳虹结婚,把女儿送到了廖家。随后又是回忆,构成《终曲》。吴仁电报催她回去。她要在爱情和回国间做出选择。晚上散步时遇到一个态度和蔼的中年人,她说了自己的困惑,那人说,“首先应该问自己,一个人活着,到底为的是什么? (p. 262) ”后来发现谈话的是周恩来总理。 小说篇幅不大,但人物众多,形象还算鲜明。情节头绪繁复,作者都交待很清楚,确实有教授的严谨。全书总的悬念是母亲是谁,在最后也揭底。感觉小说所描述当年的海外生活总体上还可信。事实上,有些内容,用到作者写的会话教材《中国学生在海外》 ( 如果我没有记错书名 ) 。 在读大学时我就看了发表在《收获》上的《求》。虽然觉得这部小说不错,但不喜欢其中的女主人公。只是种模糊的感觉,当时分析,可能是女主人公天分太高,而且在多个领域皆高,有些不太可信;还有就是我个人对性格特别强硬的人尤其是女性敬而远之,欣赏所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后来看了《求 ( 第二部 ) 》,这种反感更甚。我重读再思,觉得虽然作者曾亲履西土,但笔下仍有五十年代那种独断论的理想主义,还有些道德和文化甚至种族的优越感。当然,这些都无可指责,只是我个人不欣赏。对有优越感的人,我往往望而却步,哪怕他们确实优越,毕竟高山也只能仰止。 作者德兰 ( 本名熊德兰 ) , 1924 年生于江西。已故但逝世年份不详。 1947 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英国文学系,获硕士学位。然后回到北平。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北京外国语学院等任教。著有实用英语教材多种,包括语音、语法、会话、翻译、课本、单词记忆法等,并从 1981 年开始小说创作,《求》是其第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7089 次阅读|4 个评论
求荣争宠任纷纷—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热度 2 Mech 2018-11-12 14:19
前几天在说《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时,提到大学女教师小说。那篇其实并非典型。那类小说总体上我不太爱看,作者往往缺乏客观的视角,没有充分体现大学的背景。当然也有例外。这次要说的《鱼肠剑》就很不错,主要人物有学界的特点。 阿袁的长篇小说《鱼肠剑》 2011 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标记,“ 2011 年于南昌”。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发表于《中国作家》 2009 年第 12 期的同名中篇小说。该中篇还转载于《小说月报》 2010 年 1 期、《中篇小说选刊》 2010 年 1 期和《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10 年 1 期。小说写住在上海某大学同一个宿舍单元里的三位大龄中文系女博士生的情场故事。结束时间是毕业后的 2010 年,推测开始时间就是入学时的 2007 年。主要是情场故事,具体时间也无关宏旨。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住在博士公寓 305 的三位女博士。处于中心位置的应该是住 B 房的孟繁,研究李商隐诗, 36 岁。有些像薛宝钗式的人物,心思缜密,慎言慎行,很有分寸感,“有分寸的女人总是让人尊敬的 (p. 22) ”。也掌握婚姻的艺术,“生活是由细节组成的,尤其是婚姻生活,女人要懂得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道理。 (p. 33) ”故事开始时有 10 多岁的女儿,丈夫孙东坡比他高一届,在上海另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们在家乡小城的普通中学教书时恋爱结婚。相继考研,硕士毕业后在省城的三流大学教书。又相继到上海读博士。老公毕业后,去了异地的二流学校教书。为了独立地再拿一份博士安家费 30 万 ( 两个博士一家只能拿一份 ) ,两人离婚。但毕业时未能调入前夫的学校,前夫也另娶了她的室友吕蓓卡,法律上的前夫,变为事实上的前夫。孟繁内毒攻心,起了疹子,无法像过去那样淡定了。空档一段时间后,又与开书店的男人李莲英交往。他过去开夜总会赚够了钱,开家没有生意也不赚钱的书店。女儿孙桃夭强烈要求父母破镜重圆,不然就不好好读书。孟繁未置可否,但希望看到前夫先离婚。孙东坡也考虑离婚,并离开所在的学校和城市,联系好了调到杭州的一所三流高校。小说结束时,现在的学校任命他当了文学院副院长,古籍研究所所长,不知道他是否还有离婚调离的决心? 夺走孟繁丈夫的是住在 A 房的吕蓓卡,研究明清戏剧, 33 岁 (1975 年出生 ) 。她算是美女,五代词风格的美女。名教授的女儿,因为学校要求没有博士学位不能升正高,出来读博。她风情万种,大事小事都有男生愿意帮忙。入学凭导师喜欢,论文靠师兄代劳。开始时,男友范吉安在美国读博士,理工科的。她去美国探亲,发现男友已经与邻居一位与国内丈夫离异的女博士生姜小白恋爱。回国后,拿下孟繁的帅气丈夫。两人一起回吕蓓卡的原单位教书。但丈夫与她父亲不和,反而与他的对头现任系主任关系很好。她御男有术,“男友和老公也不一样,男友可以当长工用,用得再狠,再彻底,也不必心痛,谁知道这个男人最后会是哪个女人的?不用白不用。但用老公却要讲究许多,不能涸泽而渔,泽涸了,以后吃什么?也不能大材小用,老公明明是胡琏,做老婆的有眼无珠,把他当菜篮子用了,这不上算。 (p. 154) ”也不介意丈夫对父亲的不敬,但两人还难免有矛盾。她有一次想宁事息人地打算色诱丈夫,却被骂“婊子”。那让她与丈夫相处有了心理障碍,经常住在自己父母家。后来怀孕,孙东坡希望她再生个儿子,但她小产,而且检查是习惯性流产,让孙很失望,甚至想习惯性离婚了。男友在美国的移情别恋,以及吕婚后的生活,是最初期刊发表的中篇小说里所没有。 比较独立的人物是 C 房的齐鲁,研究先秦文学, 30 岁。她姿色平平,又少风骚,所以一直没有男人问津。开始她觉得自己没有需要,以读书为乐。在她看来,“轻薄是事物最坏的品质。东西一轻薄,就容易破碎。文章一轻薄,就容易低俗。男女一轻薄,就容易堕落。……放纵亦是事物最坏的品质。花朵一放纵,就凋零了,果实一放纵,就腐朽了。女人一放纵,就成破鞋了。 (p. 41) ”后来在网上认识了墨,成了网上夫妻。又发展到现实中见面,原来是图书馆阅览室的司徒主任,有妻子儿子不可能离婚的 49 岁中年男子。“精明的上海男人,但也是有教养的上海男人。 (p. 119) ”两人在过刊室关门后,在里面做爱。齐鲁做中学教师的父母操心女儿的婚事,她想请墨见父母,应付一下。墨以为要谈婚论嫁,中断关系。“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是名士风流的派头。但犯不上为它弄个妻离子散 — 那就不是风流了,而是风流云散。 (p. 126) ”“四十九的上海男人,虽然还有偶尔的生理冲动,但不可能还有精神冲动了。 (p. 127) ”后来齐鲁博士毕业,到北京去做博士后。开会顺便到上海玩,匆匆去了图书馆,不知道是否重续旧好? 男性人物相对不重要,除了在孟繁和吕蓓卡之间的孙东坡。他是很有上进心的人,所以从中学教师继续读硕士、任教三流大学、读博士、任教二流大学。“前程总是第一位的,比金钱重要,比时间重要,甚至比女人与操守重要。在锦绣前程面前,孙东坡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会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p. 47) ”在与女性打交道方面,也有些经验。“男人最重要的,不仅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还要有所言有所不言,言三分,不言七分。这是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画画的人则把这个叫做‘留白’。男人只有会‘留白’了,才能把夫妻关系升华到艺术的层次。 (p. 58) ”他的遗憾,或许只是没有儿子。 小说多少也写到了高校学界,就是我在《 理科和文科的学界 》说过,文科像演艺界。“学术界和娱乐界表面看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出镜率同样都是重要的,尤其是一些重要场合下的出镜。躲在书斋里十年磨一剑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如今的学者,都要会轻功。要凌波微步,要日行千里。今天在此,明天又在彼,此起彼伏之后,你就成了腕儿了。这是自然的。现在是快节奏的时代,大家都惜时如金,看你的书当然不如看你的脸来得快。 (p. 133) ”也说到了教师的艰辛,“如今在高校混,也不容易,每年可都有论文和课题任务的,论文多少篇,课题经费多少,都有具体的数字要求,完不成,生生要扣科研津贴的。 (p. 155) ”还说到了博士生的招生和答辩。“考博是最容易玩猫腻的,特别是中文系的考试。一张专业卷子,就那么一两道论述题,论述题又不比数学,有一个客观标准,都是主观的东西,好不好的,还不由导师说了算? …… 这是导师的特权,是国家和学校赋予导师的冠冕堂皇的特权! 论文答辩也如是,一样有猫腻,答辩委员都是导师请来的,私交自然不错,无论如何也不会刁难导师的心爱弟子。他们当然能看出学生的妍媸,文章的良莠,都是眼光十分毒辣的老狐狸,看出这个还不是小菜一碟?但看出来了也不会一语道破,打狗要看主人面,这是人情世故,也是他们这行的规矩。一旦逾了规矩,下次谁还敢请你呢?区区千把块的答辩费没有了也就罢了,可为了卖弄学问而因此做不了答辩委员甚至答辩主席却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p. 132) ”作为对比,说美国高校,“这儿的学院生活,简单,诚实,有尊严,是知识分子应该过的理想生活。 (p. 73) ”当然,这只是书中还是博士生的姜小白的看法。美国教授未必这样看。否则怎么也有那么多美国的学界小说,更不会有一干“大千”“青千”联袂海归。 小说还揭露了男士勾搭女士上床的花招。“一个陌生的男人,要把一个陌生的女人勾搭上手,总要学孙悟空,一个跟头翻出去,十万八千里之外,再一个跟头翻出去,又十万八千里之外,云里雾里地翻上那么几个跟头,女人绝对就晕了 (p. 90) ”。“当男人对你说什么人生苦短的时候,你别以为他真和曹操的境界一样,狗屁,他不过是忽悠你,他真实的意思和阿 Q 其实是一样的,无非是想和你困觉。 (p. 91) ”这显然是女性视角,或许把问题简单化了。 该书有学者小说的特点,不仅是写学者至少是准学者的生活,而且概念界定很清晰。例如,说吕蓓卡与前男友范吉安有男女的恩爱,“是鲜花着锦,是烈火油烹 (p. 77) ”,而范吉安与在美国的新女友姜小白有夫妻的恩爱,“是风和日丽,是国泰民安,有太平盛世的清明安稳。 (p. 77) ”。又例如,说孟繁和她的新男友,“李莲英脸上的冷清,是三秋过后诸芳尽的干净了然。……孟繁看上去也是风轻云淡的,却是薛宝钗式的风轻云淡,要靠了冷香丸才压得下体内那种热气和邪气。 (p. 180) ”当然,小说与学术论文不同,多用形象语言。“哪个女人不爱流言呢?流言是暗夜里的璀璨烟火,是连天衰草中的斑斓蝴蝶,那缤纷秀色岂是枯燥的学问枯燥的论文能比的? (p. 8) ”小说其实也是种故事完整的流言。 我很喜欢该书的语言,精致典雅。特别是融入古典诗词,不用引号,把诗句当成语般使用。例如,写西湖春天,直接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东湖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p. 185) ”也有修改后使用。例如,说孟繁离婚后相亲都不太看得上。就改写了辛弃疾《贺新郎》,“反其意而用之”,“我看青山不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p. 179) ” 原词是“多妩媚”。又例如,前面所引“三秋过后诸芳尽”,改自《红楼梦》“三春去后诸芳尽”。 同样重要的时,即使不知道这些诗句的出处,对意思的理解也无大碍。小说的标题也是如此,鱼肠剑,从字面上看就似乎就是种颇柔软的剑。典出《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第十三》,是把短剑或匕首 ( “小刑” ) “欧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专诸曾用于鱼肠剑刺吴王僚 “时阖庐又以鱼肠之剑刺吴王僚,使披肠夷之甲三事。阖庐使专诸为奏炙鱼者,引剑而刺之,遂弒王僚。”这个故事也见《史记·刺客列传》,但没有提到鱼肠剑,只是说“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或许作者想用此象征女博士生之间争风吃醋的博弈策略。 另外有段话,我觉得也有道理。“高尚的行为不需要同志,千里走单骑,才能成就孤胆英雄。但堕落不一样--背后说人是非,这差不多就算堕落了。她们受儒家教育多年,对这一点心知肚明。但明知,也要故犯,因为堕落是更快乐更容易的事情。往上总是更吃力,而往下则轻而易举,这是力学规律。大多数人不能逃脱于规律之外。女人更不能,因为体力不支。体力不支也会造成精神不支,而不支的结果就是需要堕落的共犯。一个人堕落让人不安,而两个人,或者更多,那不安的意味就会减弱甚至化为乌有。 (p. 9) ”说的是八卦,其实不止八卦。 作者阿袁,本名袁萍, 1967 年出生。南开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 1996 年到南昌大学任教,从事电子商务教学。在南昌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现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2002 年开始发表小说。多数是大学生活题材的中短篇小说,有些后来扩展为长篇,除《鱼肠剑》外,还有《上邪》;还有些中短篇小说结集出版,如《郑袖的梨园》有 10 篇,《子在川上》有 9 篇,《梨园记》有 6 篇,《绫罗》有 6 篇,其中有重复,而且不全是学界小说。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7455 次阅读|8 个评论
重读《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热度 1 Mech 2018-11-7 13:52
这是本三十来年前购买的书。由于对发表于《读书》上书评中一句话特别向往。他的最大野心是“用引文构成本巨著” ( 大意 ) 。当然,这件事情他做的没有钱锺书好,《谈艺录》和《管锥篇》大概就是用引文构成的巨著。 我现在已经不喜欢文人,他们中的多数往往混淆了深刻与阴暗、博学与驳杂。其实这很好区分,钱锺书就是博学而不驳杂,深刻但不阴暗。但钱锺书是学者,而非文人。作者本雅明是典型的文人,我感觉他的心态有些阴暗,如波德莱尔的诗句 ( 《恶之花·萨巴蒂埃夫人组诗·反诘 (R é versibilit é ) 》 ) 所写 vagues terreurs de ces affreuses nuits qui compriment le Coeur comme un papier qu’on froisse 莫名恐惧的惊悚夜晚 摧折人心若揉皱的纸团 我打算让自己变得阴暗些,免得性格过于阳光。因此重新读该书,也挺有意思。 该书其实是波德莱尔的专论。在作者看来,波德莱尔“在这个时代找不到任何他喜欢的事物”,“不会欺骗自己”。不“具有人道主义理想”,没“投身于宗教信仰”。“由于他对任何事情都没有确信不疑,他便自己想出一种又一种新的形式。游手好闲者、流氓阿飞、纨绔子弟以及拾垃圾的,所有这些都是他众多的角色。由于现代英雄根本不是英雄,他又扮演起英雄来。 (p. 117) ”这其实是文人的肖像。 文人的生活理想我不仅接受而且向往。当个游手好闲者是很惬意的事情。“行人让自己被人群推撞,但游手好闲者却要求一个回身的余地,并且不情愿放弃那种闲暇绅士的生活。让大多数人忙乎他们的日常事务吧;闲暇者如果无处可去的话,可以陶醉于游手好闲的晃荡中。他在这种完完全全的闲暇中与那种狂热的城市喧嚣中一样被抛了出来无处可去。 (p. 144) ”只不过,我觉得任何人没有做闲暇者的天赋权力,而是需要努力争取 ( 创造了物质和精神的条件 ) 才能达到的境界。 如果没有“回身的余地”,感觉就不同了。“迷失在这个卑鄙的世界里,被人群推搡着,我像个筋疲力尽的人。我的眼睛朝后看,在耳朵的深处,只看见幻灭和苦难,而前面,只有一场骚动。没有任何新东西,既无启示,也无痛苦。 (p. 167) ” 作者也受经济基础决定论的影响。例如,作者觉得表情与所属阶级有关。 “ 遍布全球的贸易网操纵在伦敦股票交易者手里;这个网络的末梢感知着最最变化多端、最频繁、最难预料的颤动。一个商人必须对此作出反应,但他绝不能当众暴露他的反应。他们通过巧妙的训练克服这一矛盾。他们把一种极度紧张而迅速的反应同一种松弛甚至是懒散的举止和面部表情结合在一起。 (p. 117)” 很有趣的说法,但未必有道理。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我过去都读过。或许当时阅历少,没有足够体验。以后可以重新看看。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203 次阅读|2 个评论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热度 1 Mech 2018-11-1 04:45
学界小说丛谈还没有谈过网络小说,虽然有些纸质小说我也看了网络版。这次开个先例,或许只是破次例,说说简孙的《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未见发表或出版,似乎是 2007 年上网。该小说叙述一位 1982 年毕业入职的女教师,在东海矿业学院工作到 2001 年移民加拿大的过程,同时也写了她一些同事的故事。小说主人公的故事很平淡,几乎是流水账。有些同事的故事倒是跌宕起伏,有点儿戏剧性。 小说女主人公徐爽是山东人, 1962 年出生。小说描述的基本职业简历: 1977 年考入西北工学院, 1982 年到在苏北的东海矿业学院工作。担任材料力学等课程的教学。曾两次考研究生,都因政治课成绩在 40 分以下未能考取。 1989 年晋升讲师。 1995 年通过省外语职称考试。“发表了几篇文章,参编了一本教材,又帮助她父亲文革时下放的县搞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水利项目”,被评为“省优秀青年教师”。 1997 年申报副高有些技术性失误未通过。 1998 年晋升副高。调动到其他学校未成。 1999 年开始办理移民加拿大手续, 2001 年成行,学校这边算是自动离职。 生活方面,刚进校时与同年入职的于卞莉和李瑶同住单身宿舍,是个套间,与于卞莉住在外面的大房间。 1984 年换了宿舍,与正在与丈夫闹离婚的邢老师同住。后来离婚不成,她就搬回家去了。 1992 年,分到一室一厅的住房。至于她的情感生活,按小说中所写,几乎是一片空白。刚入职时校组织部汪部长有为她儿子求婚的意思,一起报到的同事韦君和夏明德的也追求过,但她都没有动心。后来还有个年轻十岁的学生有仰慕之意。 整部小说中,徐爽似乎都在与人对抗。刚入校就被水电科收走了宿舍违规使用的电加热器。因为误会与实验员和教研室主任都有矛盾。不善于与学生沟通,教师认为教学水平不错,但学生评价只是良好。被教务科查到提前下课。因为学校没有及时通知撤掉申报职称材料中超过时限的论文,晋级失败,到省教委告状,还一度要到法院起诉。最后移民出国,似乎也是明智之举。三十六计走为上。究其原因,可能还是小时候父母的娇惯。她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会计,为家里的独生女。原来跟父亲姓孙,只是小朋友取笑,就要求跟母亲姓徐,她父亲居然同意了,并去派出所办理。这种氛围中长大的孩子,说话等比较直接,往往不顾周围人的感受。而且也比较高冷,如小说中所写,“那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冷的目光”。面对周围环境的反弹,自己的自信也大受影响。系里聚餐,徐爽就坐到工人等一桌,“喜欢与下层民众交往,这使她充满自信,毫无压力。” 小说还写了徐爽的同事们,特别是一同入职的。山西室友于卞莉比较有戏剧性。她先与男青年教师马冬生恋爱,男方父母反对没有成,后来嫁给了高中同学张晋松。从外地调来,住在学校分的房子里。于会做人,不仅迎合领导,而且教学中“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都特别注意迎合学生的心态”,学生评价很高。比徐爽早一年晋升了副教授,还当了机械系副主任。后来与校长助理夏明德有次性行为。她详细地写在日记中,被丈夫发现。被百般虐待和侮辱后,跳楼自杀身亡。他丈夫也很伤心,回到山西原籍。小心谨慎的人,大事上反而会掉以轻心。她嫁人、出轨、日记,导致了死亡结局。 室友李瑶身材曼妙,是许多同事和学生的梦中情人。她长期两地分居。有位学生迷恋她四门课程不及格,被勒令退学,临行前两人上床。李瑶后来调回原籍苏州而离开矿院。 与于卞莉谈过恋爱的马冬生,后来与四川老乡结婚,也是两地分居,学校不允许调动。寂寞中去嫖娼,被抓,黯然调离学校。 同时入职的夏明德曾追求过徐爽,来自湖北,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娶了高官的女儿,一帆风顺,还去匈牙利进修一年,成了学校首位海归。当了校长助理,比徐爽早一年晋升高级工程师。在与于卞莉出轨事发后,调到临市一所职业学校当副校长。也 追求过徐爽的韦君,安徽人,毕业于合肥工大。也比徐爽早一年晋升副教授,接替于卞莉当了机械系副主任。 徐爽所在的机械设计基础教研室主任柳云杉,也算勤勉踏实。“他的短处是论文少或论文的档次不够 ( 大都发表在校刊和校报上 ) ;他的长处是课讲得条条是道,细水长流,挺对学生的口味。”包销教材当副主编,只有徐爽开始还不肯用,系领导做工作后才同意。在徐爽晋升副教授时柳晋升了教授,但肝癌身亡,临终也没有见到正式晋级批文。 令我遗憾的是,小说中缺少比较正面的形象,能在那种环境中走出自己的路。似乎只有一个例外。小说中着墨不多地提到有位上流体力学课的老师朱励。“课上得不太好,源于地方口音太重,还有,说话带点磕巴,但他的动手能力很强”,“与本教研室的人也没搞好关系”。在八十年代后期,在没有被大家看好的氛围中考取了硕士生,然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是学校唯一的在读博士生,毕业后又进行博士后研究。按学校要求“定向”,不过后来有省内“大哥大”地位的学校,愿意调他去,可以重新建档,学校也放人了。 按小说所写,东海矿院是纯本科教学型高校,连硕士点都没有,虽然最后改成了东海理工学院。“‘矿院’在教学科研这些衡量一个学校优劣的硬指标上总是在省里排不上号,历来都是倒着数的,但在开展群众体育运动方面,却一贯搞得轰轰烈烈,扎扎实实,走在全省高校的前列。”这档子学校里,“有很多好事,是找出来的,磨出来的,不能守株待兔,等着好事往头上撞。”“成绩不是干出来的,是写出来的。” 尽管小说的女主人公有些高冷,这部小说读起来还是觉得亲切。我也属于书中主人公那批本科毕业就接着教本科的青椒,也在机械工程系工作,虽然入职比小说所写晚了两年。书中写的材料力学课,我也上过,虽然很少上,我主要讲理论力学。 不过,小说中写的人物,我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一个也没有遇到。毕竟我工作的学校,比小说中的学校似乎还要好一些,至少有硕士点。学校各方面也都强一点儿,例如最早归国的海龟在西欧而不是东欧拿了博士学位。我不住在学校,与同事学生打交道的时间要少得多,交往也浅得多。总体上与所有同事都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状态。那些我老师辈的同事,多数很普通很平常,基本上就是教书匠,但对我都很关照。他们给我不少方便,我也很尊重他们。我的同辈,有几位像小说中的朱励那样,考取研究生、接着博士生。有些回到了学校,有些如我自己做博士后,离开了学校。无疑我也不是会说话的人,但我会不说话,因此不应该冒犯过任何人,至少没有严重冒犯。当然,也许我冒犯了人家自己不知道。在我早期青椒生活中,除了读书学习,校园生活确实也没有什么其他快乐,但也说不上有什么痛苦。 因为不久前会过校友,想起当年青椒生活。把这本已经提到九十年代末的小说提前说了。我本来以为,过去那种教学型高校的那页历史已经翻过去了。不过,现在似乎也有翻回来的可能。 作者的传记资料暂付阙如。 顺便一提,高校女教师 ( 包括女博士 ) 小说是学小说的一个亚类。以女性为第一主人公,通常更侧重情感生活的描述。这类小说有《马兰草 (1980) 》《求 ( 第二部 ) (1984) 》《空中的足音 (1986) 》《真 (1988) 》《悬空的十字路口 (1999) 》《女博士的风流韵事 (2004) 》《我是女博我嫁谁 (2005) 》《女博士的柴米故事 (2008) 》《鱼肠剑 (2011) 》《缺氧 (2011) 》《中国女博士 (2011) 》《关关雎鸠 ( 蔡小容 ) (2012) 》《上邪 (2017) 》等,其中有一本注了作者名字,因为同名学界或校园小说至少有三本。如果再算上校园小说如《北大女生 (2001) 》或广义的学界小说如《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 (2001) 》》,那就更多了。除了第一本,都还没有说到,以后会陆续谈。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511 次阅读|2 个评论
看电影《洛城疑云》
热度 1 Mech 2018-10-28 16:11
在电脑上看 1997 年的老电影《洛城疑云 ( Playing God ) 》。据说两个男主角都很有名,但我不知道。女主角是 Angelina Jolie ,当时才二十出头,多少还有些婴儿肥。 Angelina Jolie 的片子我看过近二十部,多数是动作片或警匪片,也有其他片子如尺度最大的 Original Sin (2001) 。这个早期的 Playing God 过去还真没有看过。在我看来,在 Lara Croft Tomb Raider (2001) 和 Mr and Mrs Smith (2005) 之间的那几年是她颜值的高峰期。后来的电影例如 Wanted (2008) 和 Maleficent (2014) ,气场胜于颜值。此外,现在看 The Tourist (2010) 中的水城威尼斯风光很亲切。 《洛城疑云》的男一号是出自医生世家的外科医生。医术精湛,救人无数。但压力太大,服用鸦片和麻醉剂调节。本自以为可以控制,但终于失控,导致手术失败患者死亡而被吊销行医执照。影片开头,他在酒吧买毒品时,遇到黑帮火并,有人肺部中枪,但不敢送医院。他挺身而出,用可以找到的非常简陋的设备现场取出子弹,保住了受伤者生命。因此引起男二号一个黑帮头目的垂青,给他巨款,让他帮手下或被俘对手手术。在此过程中,他似乎爱上了黑帮头目的女朋友, Angelina 扮演的女主角,似乎是非法移民但其他背景不清楚。 FBI 用吸毒、无照行医和逃税等罪名逼迫医生合作,现场抓捕黑帮头目并当证人。抓捕时,遇到黑帮火并搅局,未能实施。火并中,女主角受伤。逃亡中,两人联手打败要杀医生的黑帮杀手。途中在善良居民帮助下,医生手术救了中枪的女主角,并一起逃到他老家。在那里医生自己戒了毒,女主角身体有所恢复。然后两人向 FBI 自首。孤家寡人的黑帮头子,以答应与 FBI 合作为条件,找到女主角,同时派杀手去杀医生。又经过番飙车打斗,医生战胜了黑帮头子,使他被抓获定罪。女主角也取得了合法身份。故事就此结束。 电影开篇有些哲学意味,挺吸引我。医生独白,思考因果性和偶然性。 Sometimes we all wonder how things come to be, the chain of events. “A” leads to “b” leads to “c” leads to “z”. Each life is made up of big decisions, and each day is made up of a million little decisions. …all these seemingly inconsequential choices might change your life forever. But who can handle that kinkd of responsibility? It would paralzed you to think about it. So you have to trust your instinct. What the greeks might call “your character.” 也是我通识课上喜欢说的《 人生的有序和混沌性 》或《 人生的敏感性 》。 结尾则是伦理学意义上的点题,我个人也赞成。倒数第二句独白, Of saving lives, you (had) better start with your own. 意思近于孔子所谓“修己以安人 ( 《论语·宪问》 ) ”。这或许是个有益的忠告,特别是对热血青年。更广义些说,对付随机复杂的世界,一种策略是做个有简单原则的人。“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510 次阅读|2 个评论
昔日娇子—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Mech 2018-10-18 13:06
王金昌的小说《工农兵大学生》 2014 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同一作者在 2008 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大普学历》的修订本。文字有全面修改,由原来的 14.2 万字扩充为 17 万字,增加了序和后记,但删去原有些照片而增加些插图。《大普学历》就不再专门说了。 作者在自序中称,“在这部作品中,我不想批判谁,也不想歌颂谁。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只想真实地写出一群生活在那个时代那样的一群人。告诉人们曾经有一群这样的人,在那个时代经历了怎样的彷徨、怎样的无奈、怎样的磨难,在跌宕起伏的命运面前,他们并没有低头,并没有气馁,没有沉寂,没有被淹没,而是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抗争。他们在中国大变革的初始,能够抓住时代机遇,成功地得以转型,并由此走进新的时代,开创理论新的生活。 (p. 10) ”这群人,就是小说中的工农兵学员,所谓工农兵大学生。据作者说,总共有近百万之多。 故事主要发生在 75 年至 78 年之间,最后两章分别在 1995 年后和 2008 年。新一届工农兵大学生进入华北大学。该大学推测是北京大学,因为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发源地,是党的早期组织在北方的活动场所之一 (p. 38) ”。后来还提到学校有“一级教授贺先生是《小逻辑》的译者,当代中国的一名哲学大师,研究黑格尔哲学的权威,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p. 68) ”。应该就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贺麟教授。不过,总体上,北大的特色并不突出,看得出作者缺乏在北大的切身体验。马以鑫的《黄花堆积》写华东师大就要详实得多。入学的新生包括数学系的吕志军和冯淑萍,哲学系的王建国,历史系的王思哲和生物系的严凤英。这部小说主要就是这 5 位的传记片段。他们共同经历了重要事件,包括四·五运动、唐山大地震、毛主席逝世、恢复高考、研究生恢复招生等。 民办教师吕志军是干部子弟,父亲是文革前的县委书记。只不过刚出场时父亲已经被打倒,不久就病故了。吕在数学系,选了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后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 82 年通过工农兵大学生的“脱帽”考试。受歧视不能从事专业工作,改行用计算机研究经济管理。 90 年代当了沿海开放城市的副市长。毕业 30 年聚会时是大市的市长。吕推测是大帅哥,感情生活很丰富。先是被校革委会主任看中,许配他女儿芸儿,并推荐他上大学。其实在 73 年时,他便于知青点队长赶车的“女鞭手”雷京华恋爱,后来雷被推荐到河北大学计算机系成了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另嫁了驻外武官,最后离婚,自己出国读书去了。读书期间与同学冯淑萍恋爱,因有阻力未成。同学郑丽梅追求他,两人恋爱被芸儿父亲干扰,郑的高干父亲制止他们,郑出国留学。吕毕业后被上司的女儿卢娜追求,但不是同类。在所有恋爱中,遇到美女投怀送抱,都能守身如玉,难怪后来当官,能战胜自己。最终与国外学成归国的郑丽梅结婚。郑经常去国外,推测是外籍,因此吕其实就是后来所谓“裸官”。 农民女儿冯淑萍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在高中数学老师的帮助下,用优选法进行粮食选种,还写成论文发表于《应用科学》。领导批示,招她读大学。但被公社革委会主任扣留,以推荐读大学来逼她嫁给自己的儿子,也被推荐到天津去读大学。在大学里冯淑萍追求吕志军,两人恋爱。被主任儿子发现,强奸了她,并威胁让她退学。她与吕中断了关系。主任父子都是恶棍。儿子在大学时与女工发生性关系,但女工丈夫是军人,被学校退学。主任强奸了冯的高中数学老师,她是华北大学毕业但在学校恋爱受挫一直未婚,老师上吊自杀。后来主任父子都被清算,冯离了婚,孩子给男方。冯入数学系后,高年级时选了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到工厂当会计。离婚后,她考了研究生。后来是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 王建国是军人,完全不知情地被推荐到华北大学哲学系。他勤奋好学。带领几位同学主动向贺教授请教,给他们开了学术小灶。毕业后回到西郊机场的部队,后来调到空军学院当哲学教员。 83 年转正营级,家属随军。随后申请转业,经过半年培训后转业到中央党校,当了哲学教授。他的情感经历很单纯, 71 年当兵后订婚,未婚妻是农民,还烧伤破相了。大学期间有不少女生追求,包括还没有与吕志军恋爱的郑丽梅,但王都没有动心。 78 年毕业后完婚。 北京下乡青年王思哲,当了民办教师。研究当地历史,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历史研究文章《邺城考证》,引起重视,将一些遗址保护起来。县里推荐上了华北大学历史系。毕业时考取了研究生,但没有读,到古人类研究所工作。虽然有论著发表,但因为工农兵大学生学历,副研都评不上。在 90 年代后期古董热时下海经商。创办文物公司赚了钱,开房地产公司,公司资产上百亿。在农村时,与另一位民办教师雅芳热恋并发生了性关系。但入学后不久,女方就断了关系并嫁人。多位女同学追他,最后剩下天津和唐山的两位。他本来倾向于唐山的同学,但该同学为迎接他娶唐山提前回家,在大地震中遇难。天津同学闻讯后,竟开音乐会庆祝,他与她也中断关系。为报复,他娶了买鞋时邂逅的售货员,后来两人又离婚。 90 年代,雅芳的女儿来华北大学读书,原来是他的女儿。因为怀孕,雅芳匆匆嫁给了矿工。得知女儿被录取后就去世了。王思哲没有再结婚。小说从王思哲视角看的成分最强,至少是视角聚焦他的时间最长,大概可以算男一号,几乎是潜在的叙述者。 严凤英入学时已经是副省级干部,省革委会的副主任兼某地区主任。入学后中央领导指示,专门为她制订培养方案。她自己也努力学好高等数学等课程,并将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毕业后风向已变,以干部知识化为名撤销了副省级职位,到基层锻炼,担任副县长。其实她在 58 年 18 岁时就当了全国劳模,受到毛主席接见,随后不久就已经当了县长。她在副县长任上患了癌症,并牺牲在抗洪第一线。生前上书中央领导,为工农兵大学生张目,并建议高中毕业社会实践一年后再高考读大学。生活方面没有写,保持领导干部的神秘感。 尽管作者声称是客观记录,其实还是愤愤不平,因为昔日的娇子,“工农兵大学生”,后来竟成为一个负面的标签。作者反复声称,“这一拨儿的同学,也像任何一群从一个宏大符号下解放出来的个体一样,仅仅作为鲜活的个体,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以 自身的价值证明自己。其中有辉煌、有洒脱,也有艰辛。 (p. 258) ” “一个个当初或宏大或渺小的词语标签,注定要被活在当下的一个个有血有肉、用奋斗来证明自我的个人所取代。 (p. 267) ” 作者的看法当然也有道理。另一方面,教育有甄别功能,甄别就是贴标签。有了标签,能提高效率。标签无处不在。过去有工农兵大学生,现在有非 985 非 211 本科生等。当然,在理想情况下,标签不应是最后的结果,而只是种举证责任的归宿。如果被贴有负面标签,需要自己来提供证据,证明这个标签不适合;如果是正面标签,就有正面的评价,除非有相反的证据。现实与理想还是有些差距,但标签的结果并非不可更改。 小说总体上有些纪实风格,像新闻调查或人物特写,语言比较平淡。人物形象有些单薄。可读性与文学性都与《黄花堆积》相去甚远。对过去时代的解读也没有特别之处。主要就是作者态度真诚,属于不平则鸣。当然,真诚未必正确,更未必有洞察力。 作者王金昌 1954 年出生于河北成安。河北大学毕业。主要从事行政和商务工作,似颇有建树。也写小说和散文。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0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只是当时已惘然—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Mech 2018-9-28 15:50
梁晓声的自传体小说《我的大学》发表于《小说界》 1986 年第 3 期。该书似无单行本,曾收入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梁晓声精品集》,我看的是电子版。不太理解为什么非要叫这个名称,与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最后一部撞车。必须承认,高尔基的三部曲我没有看过,除了童年时期看过连环画,看后多少有些心理阴影。小说写主人公在 1974 年到 1976 年是复旦大学当工农兵学员的经历和见闻。 小说是自传体,因此“梁晓声”也就是“我”为主人公。这种第一人称的写法比较容易写心理活动。当然有些心理活动,只看行为也可以推断。例如,他读大学后,三位农场女同事给他写信,他一并答复。不用说,这是他不准备进一步发展与其中任何一位的关系。小说从主人公到上海开始,通过回忆说明了入学既有运气的成分,也有他已经发表些作品并且对文学有一定基础。入学后,他因直率和单纯而得罪了主流势力,又由于被人认为可能分配到北京而遭到有意去北京同学的暗算。读大学的过程有些压抑,但结果很光明,不仅分配到北京,而且取得了“与‘四人帮’进行过斗争”的政治资本。也写了与中外同学的友谊还有他的初恋。与当清洁工人的音乐学院教授女儿,“一个很清秀很文静的姑娘”。因为双方对家庭的责任感,他们的感情无疾而终。他自己总结复旦三年,“自己仿佛和一个娼妓鬼混了三年。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亦是假。假亦是真。只有对一位姑娘的爱,是不打什么折扣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有意思的是主人公对复旦学习经历的感悟。“复旦是不能满足我强烈的求知欲的。它可以给予我的只能是另外一类东西:入党,理想的分配去向,政治垫脚石。想要多少块?它可以给你多少块!但需用等量的‘实际行动’去换取。”“大学没教给我什么正经知识,却教给了我不少‘防人’的经验,或曰‘常识’。那便是 — 尽量将真实的‘自我’包裹起来。包裹得愈严密愈安全。”这其实也不仅是对工农兵大学生如此,其他大学也差不多,只是方式不同。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职业和专业发展的起点,还是人生成熟的开始。 与其他反映工农兵学员生活小说不同的是,小说中出现了外国留学生,来自瑞典的申·沃克。他对当时的境况有强烈的不满。“我们留学生从各国来到中国,绝不仅仅是为了学到中国文化!我们还非常想要接近中国人,了解中国人!对于我们,这是同了解和学到中国文化一样重要的!哪怕让我们真实地了解一个中国人也行啊!可是你们中国学生见了我们留学生,无非就是点头、微笑、‘您好’、‘请’,仿佛你们都是机器人,就会说这么几个简单的词汇!难道我们是到一个机器人国家来留学的吗?有时我真想把你们的思想从你们头脑中挖出来!难道你们中国人的头脑里当真什么都没有吗?”“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将自己封闭得那么严。中国人,作为人,一个个也将自己封闭得那么严。使我感到要在中国真正了解一个中国人,与一个中国人建立诚挚的友谊,是根本不可能的。”他坚决要求与中国同学同吃同住。为了解沃克,有关部门派主人公与朋友小莫与他同住,还有位专打小报告的 H 同学。沃克有独立思考,又直言不讳,常常让主人公和小莫很为难。后来沃克因保护贴大字报批驳张春桥和姚文元而被殴打的物理系三年级女生,自己也遭到围攻。失望地黯然回国。 小说中写到了各种同学。口是心非不择手段往上爬的东北老乡 C 女生,找男朋友都假公济私鬼鬼祟祟。把文化很低从来不知道文学为何物的人培养成作家的试验品小樊女生,她自觉抵制试验者,毕业时还是写不出任何东西。为抢主人公的进京名额,不断打小报告的 H 同学,在误传地震时自己跳楼逃生而摔死。为进京说谎陷害主人公的 V 同学,后来又求他同意留校让出名额,仍然谎称进京是为与女友团聚,其实他们已经分手。 梁晓声是大作家。学界小说包括《我的大学》虽然算不上他的主要作品,但质量仍然很高。人物形象鲜明,那怕只是用很少笔墨。但另一方面,人物形象与人们包括我自己的“文革”想象大致相同,不由得怀疑创作时是否也有“主题先行”。当然,仅是存疑。 梁晓声 ( 原名梁绍生 ) , 1949 年出生于哈尔滨市。 1968 年高中毕业后,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工作 7 年。 1974 年起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1977 年毕业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文学编辑。 1988 年调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2002 年起,任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为三年级学生讲文学写作与欣赏。创作过大量小说。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5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子由诗句益后生
热度 2 Mech 2018-9-22 12:31
学校一位前辈寿庆。学科送套茶具,随茶具附张贺卡。领导临时抓到我,草拟贺词。当时还在会场听报告,结束时要交卷。 由茶具想到苏辙的诗《韵李公择以惠泉答章子厚新茶二首》 无锡铜瓶手自持,新芽顾渚近相思。 故人赠答无千里,好事安排巧一时。 蟹眼煎成声未老,兔毛倾看色尤宜。 枪旗携到齐西境,更试城南金线奇。 新诗态度霭春云,肯把篇章妄与人? 性似好茶常自养,交如泉水久弥亲。 睡浓正想罗声发,食饱尤便粥面匀。 底处翰林长外补,明年谁送霅溪春。 熟悉这两首诗,其实各有不同原因。前一首,“好事安排巧一时”,时常有这种感慨。如前不久的的事情。后一首,是因为“肯把篇章妄与人”之句,这是投稿期刊前应该有的职业态度。 把第二首颔联改一下交卷了 性似佳茶沁人脾 学如甘泉启后生 仅是借鉴句式,主题完全不同,但文字的重复率为 35.7% ,投稿期刊查重恐怕通不过。 洪同学对“启后生”的说法有怀疑,似乎泉水不能启后生。我觉得,“为有源头活水来”,也是可以启发后生的。不过,为稳妥,还是建议修改为 性似佳茶沁人脾 学如甘泉益后生 有同事觉得还是原来的好。 后来贺卡上到底怎么写的,我也不知道。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339 次阅读|4 个评论
有关喜鹊的唐宋词
Mech 2018-9-13 17:54
《 南航故宫校区见喜鹊 》之后,想起些有关喜鹊的词。 我最先读的唐宋词选本是上海古籍版《唐宋词一百首》,那时读高一。如果我没有记错,第一首就是作者不详的敦煌曲子词《鹊踏枝》 叵耐灵鹊多谩语, 送喜何曾有凭据? 几度飞来活捉取, 锁上金笼休共语。 比拟好心来送喜, 谁知锁我在金笼里。 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 画面感很强,有故事性。但我不是很喜欢这种民歌风格的词,有些下里巴人。也是在那本书上,我喜欢的是冯延巳《谒金门》,画面感也很强。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后来读到鹊的词很多。更抒情些,还有晏几道《蝶恋花》 喜鹊桥成催凤驾。 天为欢迟,乞与初凉夜。 乞巧双蛾加意画。 玉钩斜傍西南挂。 分钿擘钗凉叶下。 香袖凭肩,谁记当时话。 路隔银河犹可借。 世间离恨何年罢。 “三生万物”,再抄苏东坡和辛弃疾各三首有鹊的词。 苏东坡的《江神子》很有田园气息。“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的境界尤其难。我自己就未必能达到,虽然在“躬耕”,也在“走遍人间”。 梦中了了醉中醒。 只渊明, 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 北山倾。 小溪横。 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 都是斜川当日境, 吾老矣,寄馀龄。 他的《醉落魄·秋兴》依旧在吐槽,所以他“自笑平生为口忙”。这首词找不准韵脚,随意分行了。 秋池阁。风傍晓庭帘幕。 霜叶未衰吹未落。半惊鸦喜鹊。 自笑浮名情薄。似与世人疏略。 一片懒心双懒脚。好教闲处著。 他的《减字木兰花·得书》情深意切,不知道是接到哪位的信? 晓来风细,不会鹊声来报喜。 却羡寒梅,先觉春风一夜来。 香笺一纸,写尽回纹机上意。 欲卷重开,读遍千回与万回。 辛弃疾的《武陵春》也是民歌风格。 走去走来三百里, 五日以为期。 六日归时已是疑。 应是望多时。 鞭个马儿归去也,心急马行迟。 不免相烦喜鹊儿。先报那人知。 他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脍炙人口的田园词。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鹧鸪天》则是发牢骚了,我喜欢“遥知醉帽时时落,见说吟鞭步步摇”这句。 叹息频年廪未高。 新词空贺此丘遭。 遥知醉帽时时落, 见说吟鞭步步摇。 乾玉唾,秃锥毛。 只今明月费招邀。 最怜乌鹊南飞句,不解风流见二乔。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665 次阅读|0 个评论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热度 2 Mech 2018-9-10 09:06
晓风的《弦歌》 (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4) 由四篇分别发表的中篇小说构成,《开局》发表于《十月》 2013 年第 5 期,《岗位》发表于《江南》 2013 年第 6 期,《职称》发表于《中国作家》 2013 年第 3 期,《第三种人》发表于《当代》 2013 年第 4 期并转载于《小说选刊》 2013 年第 8 期。故事都发生在位于国际旅游城市也是江南名城 ( 白居易和苏东坡当过市长,无疑就是杭州了 ) 的东海大学 ( 浙江大学? ) ,时间没有明确,但从小说提到“中国梦”流行和三年前搞教师“分流”推断是在 2013 年。虽然是几部中篇的组合,实在是少见的优秀学界小说。 《开局》写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可以作为文科青年教师大学职场指南。首先是 求职关 。主人公金渊明在北京的北华大学读的硕士和博士,导师是年过五十的美女教授赵若芷。她不是顶尖人物,却也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读书期间推荐他发表不少论文。“普通刊物发文六篇,核心期刊发文三篇,一级期刊发文两篇。 (p. 36) ”东海大学到北京招聘,文科本来只招领军人才,但看他论文多就留下了简历。到校拜访钱南邨院长时送些土特产。面试太紧张发挥失常,在五人中排第四。钱院长告诉他,除非问学校再要个指标,否则不可能录用他。正巧人事副校长朱玉鹤与他导师是大学同学似乎还曾有特殊关系,导师稍有勉强地出面求了朱校长,金渊明拿到了增加的指标,顺利入职,并有十万科研启动经费。其次是 教学关 。新人受照顾,仍要上两门课,周四学时。金口才不好,但认真备课。没有把握时,钱院长替他讲了第一课,并送他菊花茶,算是还礼。他观摩后总结了收获,“一是要有自己独到的读书心得;二是要以‘语不惊人死不休’为目标;三是要把自己的身心融入教学中,达到‘忘我’的境界,所谓‘心中无我,而课中有我’也。 (p. 17) ”后来又旁听了本专业和公共课受欢迎教师的课,也听了本系两位普通教师的比较差的课。终于在评教中取得了中等偏上的分数。第三是 项目关 。社科项目限额申报,校内请校外专家筛选,出学校都很难。金渊明带着中华烟,以导师的名义去看望朱校长,谈了导师点点滴滴包括平日饮食起居和业余生活,朱校长听得津津有味。最后金说,“今年我申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听说校内要先筛选,您如果方便的话,能否关心一下? (p. 31) ”措辞得体,也是跟导师学的。最后不仅学校顺利出线,而且也最终拿到基金,帮助文学院完成考核指标。第四是 论文关 。他写出论文投权威期刊《文学评论》,因为与院长讨论过几句,犹豫再三,把院长列为第一作者。但院长坚决拒绝署名。后来因为专家意见不统一,论文被退稿了。第五是 经济关 。每月工资加津贴到手不到四千,年底据说另有万元左右奖金,获得国家社科项目的“重奖”也只有五千。租房有补贴每月一千五,一室一厅小套月房租一千八。另为给女友五百,给爷爷奶奶三百。第六是 情感关 。金渊明有女朋友姜群英,是博士期间同校思政专业硕士,即将毕业,正在联系到东海大学所在城市的高职任教。但金渊明入职时一见钟情迷上了师资科长牛津海归唐璜。“五一”与高聚会滚床单时想的却是唐。他给唐电邮发去两首诗表示赞美,没有回复。当面问,唐说不知道写给她也看不懂什么意思,可以请她在哈佛工作的男友帮忙看看。金知难而退。后来唐璜男友海归,结婚时还送他喜糖。作者毕竟是成功的学者,上述指南写得挺到位。 《岗位》写学校里一对青年夫妻在学校岗位晋升和轮换中的努力和结果,也有一定学界职场指南的作用。 35 岁沈健行和 33 岁的周冰如夫妻,结婚七年,女儿六岁。 26 岁时沈健行硕士毕业留经济学院当助教,做 MBA 班的班主任,坚持原则不受学员摆布,不受欢迎,但正好考取陆淳品教授的在职博士生,换了其他人。 30 岁时获得博士学位, 32 岁任副教授四岗。争取晋升副教授六岗。他导师很有影响力,也建议他逐一拜访另外八位有投票权的院聘任委员会委员。他与妻子商量后送每人一箱价值五百元的进口车厘子,《开局》中的金博士开会时坐在沈身边还不认识这种水果。送出四箱后,但有人匿名举报他学术不端而且与 MBA 女生有行为不端,前者事出有因,后者完全诬陷。已经拜访过的都不愿意见他,后来有三位在办公室见了他。另外四人有两人在家里见他,另外两人就只在办公室见。车厘子也不敢送了。讨论时,导师力挺沈健行,其他委员也没有表示反对,但投票结果只有 4 票,没有到三分之二,只晋升一级。导师也反省自己,“别以为你可以只手遮天,人家其实并不买账! (p. 144) ”顺便一提,评审有倾向性时,慷慨陈词的支持意义不大,姿态要低,身段要软,审时度势,若不能以协商争取共识,还可以提问引导其他委员,这样才有可能成功。事实上,经济学院没有人晋升两级,也没有人被降两级。周冰如 24 岁本科毕业时放弃保研任校办行政秘书,联系科研副校长王畅,因酒量大而表现出色,鞍前马后下基层跑京城。 27 岁时担任校办接待科科长。 30 岁时离开节奏太快的校办岗位到宣传部任新闻科科长,虽然是学新闻出身,但为维护学校形象也劳心劳力。转岗的目标是组织部干部科科长。周冰如谒见了组织部夏部长,遇到现在已经分管人事而且有望晋升院士的王校长,王校长也是她个人的偶像。在王校长干预下,周成功转岗组织部。岗位的另一方面,还有家庭中的责任。沈的母亲轻度老年痴呆,在几个儿子家轮住,正住在他家,大小便不能完全自理,又无法接受保姆或钟点工,自己在家满脸落寞地等儿子归来。周在宣传科时,有突发事件,两人都不能及时接女儿,幼儿园老师很不高兴。四箱没有送出去的车厘子,给老师送去一箱。小说还写到经济学家与官员、老板、记者打交道的见闻。导师说,“学界也是江湖啊!江湖险恶,还得自尊自重! (p. 108) ”沈健行理解为,“导师告诫自己‘自尊自重’,是要他自己行走江湖时,不要丢了学者尊严和文人本色,粘上太多的江湖味和江湖气,但要完全屏蔽江湖气,又谈何容易啊!即使以同门师兄弟而言,会聚在导师的大旗下,互为犄角,此呼彼应,摆开一字长蛇阵,攻城略地,无往不胜,这……这……这难度不也是一种江湖习气吗? (p. 108) ” 《职称》其实是男主人公放弃争取职称的心路历程,男主人公为 教古汉语的校园讲课明星张有忌 , 也是《开局》中提到的本专业教学优秀者。 46 岁的张有忌在八年前晋升了副教授,两年前申报教授没有成功。按照学校的规则,有两次申报教授的机会,如果都没有通过,就要走人了。他的强项是上课,“课上一涉及自己热爱且熟悉的领域,……完全可以用‘口若悬河’、‘挥洒自如’、‘妙语连珠’来形容。从学生 ( 尤其是女学生 ) 赞赏甚至有些爱慕的眼神中,他赢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 (p. 152) ”弱项是科研成果弱,因为教学占用时间多、不愿意粗制滥造、在一级期刊和权威期刊上发表困难。我插一句,这种说法虽然可以接受,但没有发表好的论文本质上还是对所研究问题没有独到的见解。这样他处于两难境地。申报教授,不成功就要走人。不申报,只能是副教授,不仅在学校里和社会上不受重视,在家里也被儿子和妻子瞧不起。与儿子关系不融洽,在成人礼上代表家长发言,对他精心准备的发言,儿子跟其母亲当他面评价道,“真酸!……听老爸的口吻就像个成功人士,可他一个副教授,算什么成功人士呢? (p. 171) ”妻子是英语的同届学同学,本科留校工作。“她曾听到几个处长、部长在一起议论学者:‘那些学者,只不过‘术业有专攻’而已。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他们固然驾轻就熟;一旦离开自己熟悉的领域,他们就有些弱智了,有的简直就是不可理喻的白痴’ (p. 178) ”后来下海。三年后,收入就是张有忌的三倍不止,在家里也居于支配地位。更有洋老板不断追求,“成为不想出墙而终于出墙的‘红杏’ (p. 186) ”张有忌准备与妻子商量是否申报教授职称的当晚,妻子很晚才由洋老板送回家,他愤而离家出走,没有谈成。当然,校园明星也不乏追星的女生。留校三年时,就有江南水乡的美女追求他。当下也有过去课上的学生现在的研究生宋伊伊感觉他婚姻出了问题,想做他的红颜知己。宋父亲是成功商人,所以对一般成功人士并不看好。在她眼中,他“有许多成功人士所没有的真与善 (p. 213) ”。张又不想与她有任何超越师生之外的关系。张有忌也想与师长讨论。博士生导师李乾坤是系学术委员会主席,国家教学名师,“三分之一在校内,三分之一在校外,三分之一在国外、他已经很少给本科生上课了,偶尔开始一两个讲座。 (p. 190) ”但他与导师关系有些疏离,“学术上的差距,使他对李教授不仅有高山仰止之情,还多少有些敬畏。 (p. 191) ”他的硕士导师是《开局》中曾经出场过的人事副校长朱玉鹤,关系很融洽,他去找朱校长说说内心的纠结。朱校长反而向他大吐苦水。“学校领导层面现在压力大啊!大到你们难以想象的程度。和我们承受的压力相比,你们感受到的那丁点考核的压力又算什么呢? (p. 197) ”“许多学者久居书斋,不涉世事,想当然应该如何如何,动不动就对我们指手画脚,横加指责。其实,有些东西理论上说说可以,实践中则是行不通的。 (p. 199) ”朱校长其实知道张有忌找他的目的,也很欣赏他,但觉得实在帮不上忙。他的纠结以种很意外的方式解决了。他当班主任的班上,有个学生因失恋出走有可能自杀,大家忙活着找回这个学生,就过了申报的时限。最后,张有忌在最受学生欢迎教师评选中获得第三名。宋伊伊登台唱歌,给他献花。他随后打算向校长建言。不管怎样,他已经不为职称纠结了。故事也突出了现代大学的氛围,“为读书而读书的日子似乎一去不返了。 (p. 149) ”“用现在的眼光看过去的状态,那叫‘慵懒’,甚至可以叫‘堕落’,属于典型的虚度年华、自毁前程。 (p. 150) ”这个故事总体上是以抨击时弊的方式流于俗套,我个人觉得全书中最弱的一篇,但恰是这个中篇获了奖。当然,故事的寓意确实有一定普适性和预见性。教学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能有鲜花和掌声,但职称困难;或许能有美少女芳心暗许,但可能缺少家庭成员的长久尊重。 《第三种人》讲了高校中几位女博士的故事,主要是情场故事。女一号是 41 岁的冻龄美女,哈佛博士化学教授陈焉,在《岗位》中出场过的王畅副校长的妻子,女博士联谊会 ( 俗称第三种人俱乐部 ) 的发起人和召集人,俱乐部核心人物是七朵金花。除陈焉外,最先出场的是 45 岁的数学教授梅高风,她所嫁非人自杀了。丈夫田宇是她大学同学,读书时对她体贴入微,赢得芳心。但业务能力平庸,只是普通的中学教师。梅高凤是本校博士,虽然一度是学术明星,但专业上遇到瓶颈,想定岗二级教授也无把握。导师白院士说她,“对自己要求太高,对家人也要求太高。 (p. 262) ”她在家与丈夫无话可说,丈夫怀疑她与所推崇的一位中年成功学者有私情。他在酒后说出他的怀疑,还强暴了她,从此两人分床。丈夫以自渎解决需求又被她撞到,给儿子留下遗书就以白练自缢。随后出场的刚过 40 岁的新闻系教授许彤彤,她所爱非人,一直单身。本科时就喜欢后来的研究生导师赵庭松。他在文革落难时被农村姑娘张玉兰 ( 有时写成张红兰,推测是同一个人 ) 周到照料。绝望投河时,被悄悄跟着的张救下,两人结婚,生了儿子。恢复高考后,赵读大学,毕业留校,把妻子儿子接来。许彤彤博士毕业留校。师母肝癌,临终前,丈夫不顾她反对,承诺“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导师承认许是他真心喜欢的女人,但还是无法再接受任何女人。导师一直单身,许彤彤也一直单身。虽然写那诗句的元稹不仅续弦而且还纳妾。中文系女博士李怀壁,才华出众,性格张扬,经常让人难堪, 30 多岁,尚无男友。也是 30 多岁的吴瑕,在大学中有恋爱但无结果。正在与一位离异孩子归前妻的处长交往。初次见面留下深刻印象。“她从中看到了杨处长手中所掌握的权力的巨大含金量,以及它与婚后的优裕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 (p. 287) ”第二次见面是与几个女博士一起吃饭,感觉就不太好了。处长随意言谈中“有些自骄身份的意味了,敏感的女博士们顿觉原来人家和咱有着社会地位和经济层次的差别。 (p. 288) ”催老板快上菜时,“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满嘴都是威胁的口吻,不自觉地流露出渗透在骨子里的官气和霸气,让过惯了平民生活并认同平等观念的女博士们感到很不舒服。 (p. 289) ”两人关系的走向就在未定之数了。“很善良,很单纯,很容易感动,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相信别人 (p.290) ”的何丽娜从大学开始就总是上当受骗,正在“姐弟恋”,对方是小她八岁又高又帅的博士生,还是她专业课班上的学生。女博士们和她父母都表示反对,她仍坚持,但也慢慢发现男博士生对他不如开始时用心,两人关系的走向与归宿有了疑虑。只有许梓涵,丈夫是本省社会科学院的副研究员,知名度不高,但对她很好。最后陈焉的事情让整个故事更有波澜。她心血来潮到丈夫办公室去看他,发现俱乐部成员秦璐璐在房间里,而且床上有压痕。后来丈夫向她表示爱意并给她解释,虽然秦才貌都远不及她,“她的温柔,她的细腻,她的善解人意,以及他对我的浸透了骨髓的崇拜 (p. 310) ”吸引了他,不过他们谈话不仅没有性,也没有情,只是对红颜知己精神的放松。如果她介意,也可以只保持工作关系。床上的痕迹只是他头晕休息。陈焉也反省自己不够体贴入微,还有些小小的任性。但两人关系何去何从,还拿不定主意。故事引人入胜,但总体上仍限于男性视角,与《鱼肠剑》那种写女博士情感的小说比较,差别还是很大。 前面说该书是优秀的学界小说,尤其体现在前两个故事,主要是比较客观真实准确地描述了校园职场的现实。作者行文心平气和,而且点到为止,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作者是成功学者和教师,也有在校级行政和党务管理岗位工作的经历。 需要强调,我完全不赞成《职称》主人公看法,“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肯定,这才是最重要的! (p. 232) ”。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收获、学生的成长,这要在 10 年 20 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后才能看出。至于学生在校园时的主观肯定,不必是教师追求的目标,更不能是教师评价的主要依据。在现代大学中,对教师的评价是基于反映其业务能力和素质的研究产出和长期的综合性的教学效果,而不是反映其愿望和动机的教学投入。从培养人的角度,前者对学生更有帮助。小说没有明说但也暗示的事实,学术水平如何,同行甚至同事其实都是心知肚明,这个与学生如何评价完全没有关系。 《弦歌》的标题出自《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似乎是种很理想的教学状态。作者也写在书前的扉页上。不过,作者没有说的是,《庄子·渔父》中,孔子受到渔父的教训,“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用现代的话说,几近于无照执教甚至非法办学。 作者晓风,本名肖瑞峰, 1956 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人。 1984 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同年分配至杭州大学中文系任教。 1987 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92 年晋升为教授, 1993 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6 年起任杭州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兼任国家中文教学基地及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 1999 年起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2000 年起任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分管教学、实验室与设备、成人教育、体育军训等工作。 2005 年起分管人事、教学、成人教育、体育军训等工作。 2006 年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2010 年起改任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负责组织、党校、老干部和工会、教代会工作,并受校长委托负责离退休工作。 2016 年卸任,享受本科高校正职待遇。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161 次阅读|4 个评论
月季花的耿介
热度 1 Mech 2018-9-5 08:32
月季花不择寒暑,四季开放。这似乎是种随和甚至趋时。但多数花卉已然凋谢的季节,依然绽放,也是种耿介。如屈原云 ( 《楚辞·九辩》 ) “ 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 ” 许多植物可以用来象征这种耿介。例如松柏,孔夫子所谓 ( 《论语·子罕》 )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又例如桔,欧阳修诗云 ( 《戏答元珍》 ) , “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 还有菊花,苏东坡诗云 ( 《赠刘景文》 )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技。 ” 更有梅花,毛主席《卜算子·咏梅》, “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 想不起有这样对比着写月季花。有些诗词吟咏四季常开,略为接近吧。如杨万里诗 ( 《腊前月季》 ) , “ 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 ” 又如赵师侠词 ( 《朝中措·月季》 ) , “ 不比浮花浪蕊,天教月月常新。 ”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290 次阅读|2 个评论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Mech 2018-9-1 08:44
王曦昌的小说《紫色学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 1999 出版。小说有略过三分之二的篇幅描写 1973 年到 1976 年的工农兵大学生生活。其余部分写同学在 1988 年重新聚会后的发展。故事发生于东北某省城的 S 大学,推测就是东北师范大学了。作者标注“一九九八年一月至五月三稿于长春”。作者后记中自述,初稿完成于 1991 年,篇幅介于中篇和长篇之间; 1996 年同学聚会后一气改定。 该书写作时间与故事发生时间有 20 年左右,作者充分应用了“后发优势”,可以在写作时回头看。以后要说的《工农兵大学生》也是如此。当然,并非都如此,前面说过的《 黄花堆积 》虽然出版更晚,但完全没有涉及后来的信息。小说通过一个班级展示了几位工农兵大学生的性格和命运。这些来自工农兵的大学生,经历了批林批孔、农场学农、评《水浒》批宋江、开门办学、丙辰清明等历史事件。既有校园中常见的读书学习、谈情说爱、同学竞争、毕业分配等,也有当时特有的学生举报教师等。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成,叙述者为卓夫,也是小说的男主人公。他是来自农村的学员,但有写作才能,读书期间就发表过小说,也发表过批判宋江的文章。可能是由于才华出众,受女生喜爱。一直与漂亮多才多艺但被认为落后的同学梅洁有特殊关系,但没有明确为恋爱关系。非常革命的班团支部书记何立敏也委婉地表示过爱意。第一批工农兵学员留校的宣传组长仲少宜当面表达喜欢他。工宣队长胡文奎的女儿也要以身相许,并答应毕业留校或留省城。这简直像金庸笔下的男主人公,众多美女暗送秋波。这种写法似乎彰显着小说的主观性。他拒绝胡女后因胡反对没有能去北京,回到了原地区。 1988 年才调回省城,担任杂志编辑。此时已经结婚但夫妻感情不好,只是为了孩子没有离婚。他重新联系梅洁,两人有些暧昧关系。 从与男主人公还是叙述者关系密切程度看,女主人公无疑是梅洁了。梅洁出身家庭没有说,但从她生活习惯如吃零食早上喝奶粉或麦乳精等看,应该是比较富裕的家庭。性格阳光,文艺体育都擅长。入学不久,就因为随手丢掉了食堂变质的发糕被开了现场会。后来又偷偷把室友的粪筐压上石头扔入河里。毕业时相信外语系帅哥的话,以为结婚后能调入北京,与他结婚。但帅哥并没有兑现诺言,反而另寻新欢。两人离婚。她又嫁给大学期间就追求他的同学康健,一年后又离婚。见到卓夫,旧情复燃,或许本来就一直没有熄灭,但卓舍不得孩子不愿离婚。康健官场得意,想复婚,并答应帮她上正教授。她没有同意,因为汲取过去教训,“以前吃亏就吃亏在把爱情和事业、前程联系得太密切了,所以,我在爱情上得到的只能是苦果。 (p.291) ”从常理推测,她的生活状态不应该这样功利。后来出国,在国外大学任教。顺便一提,写工农兵大学生,如果不说到国外当教授,好像就不足以渲染水平之高。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形象是团支部书记何立敏。她是返乡青年,以在家庭内部搞阶级斗争闻名。上大学后,不仅是班级团支部书记,而且是系团总支副书记,校团委委员。但给人感觉她总是用力过猛。同学乱扔粮食可以批判,但把已经扔进洗碗池又捡回的发糕,在批判会上自己吃下去证明没有变质,实在是过分了。大学毕业时去了农村,而且嫁给了残疾农民。古人所谓,“外有余必中不足”。后来她自己承认,“当时完全是出于一种政治目的,想一鸣惊人,爆个冷门。 …… 用我的灵魂和肉体压的是政治赌注,但很快被现实证明,我输得太惨了,不仅老本输光了,整个人都搭进去了。 (p. 308) ”与丈夫离婚后,辗转新疆海南。后来竟成了所谓神奇功的信徒,回到 S 省办神奇功辅导站,成了“何仙姑”。后来遇歹徒袭击,重伤不治身亡。小说还写了另一位投机者。当年批林批孔反走后门时,干部子弟文子丰暴露了父母托人入学的情况,并不顾家庭反对,坚决退学。当时也上了省报。但后来很不得志。靠同学帮忙,稍有好转。他自己反思,“我这些年的路,全是让我自个儿走歪了,咱们念书的时候,我一心想出名,想干一番大事业,一个跟头折到农村去了,不挣工资挣工分,还美其名曰同传统观念彻底决裂,做反潮流的英雄,结果怎样?真是露多大的脸,现多大的眼。 (p. 308) ” 虽然是工农兵大学生,也是摆脱过去社会关系的机会。欧阳明本与支书女儿韶桂花恋爱,借助书记的力量被推荐进大学。在大学里,与漂亮有风度的同学伊娜谈恋爱。也对欧阳明有意的女同学罗兰把消息透露给韶。欧阳在伊娜逼迫下,不得不与韶摊牌,中止恋爱关系。韶到学校大闹,两人不得不中断关系。读大学是提高社会地位的机会,就是在文革中,也是如此。 88 年,欧阳明在当了省委党校的副教授,有三室一厅 90 多平的房子,娶了伊娜。罗兰毕业时去了西藏,官至处级。婚姻不成功,已经与丈夫分居,说仍爱着欧阳明。 小说也没有回避时代给学员的伤痕。首届工农兵大学生仲少宜出生于上海晚报编辑家庭,父亲受冲击自杀,母亲受刺激得精神病也自杀。她到东北偏远山区集体户插队,被造反派头头强奸。毕业后留校工作,与学校一把手军代表朱向东保持性关系。主人公同届的学员周继红,入学一直带着粪筐拣粪,直到粪筐丢失。她是与贫下中农划等号的先进典型,但也平易近人,只是似乎一直忧心忡忡。同学白梦启追求她,两人关系稳定。后来周继红投河自杀了。她留下的日记揭开谜底。原来在大学拣粪是朱向东的创意和暗示。在农村时她被一个娶不到媳妇的老光棍强奸,那人又追到学校继续蹂躏她,并索要现金。她因此怀孕并打胎。自觉无颜活在世上,就寻了短见。 主人公同学中也是人才辈出,特别在政界。他的同学也是情敌康健,善于收集情报,有小福尔摩斯之称;当年就是靠此法宝迫使基层推荐。在即将升副厅级时还给主人公妻子写匿名信,让她去捉奸;小说结束时已经是副省级领导,而且仍有上升空间。当时策划竞选班长当未获胜的周国治,在 86 年当了县长。朴素诚恳、学习刻苦的高干子弟白梦启,在军队当了少将师政委。班长庄则生留校当辅导员,后来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当了副教授。毕业时走后门留校的谷云娜连续几年报考硕士生,在 81 年考取, 85 年拿到硕士学位,继续攻读博士生。 当年在学校时,这些学员喜欢当干部的多。其原因两方面。其一,“当官有些像抽大烟土,抽上几口就上瘾,一旦上瘾就丢不下,一旦丢下就浑身哪儿都难受。所以这些当过干部的学员,大都喜欢出头露面,喜欢张罗事情,喜欢在众人面前讲话,喜欢让别人尊重自己,围着自己转,喜欢发号施令,所以,也就想当学员干部。 (p.76) ”其二,“在学校想表现突出,给老师、系、校领导打下个好烙印,不当学员干部就很少有发挥或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如果自己的能耐显露不出来,在毕业时想留校或分配到好一点的单位就难,现在在学校能当上学员干部,毕业后在社会上才有可能弄个好位置,这是一条实现未来理想与愿望的捷径。 (p.76) ”作者在后记中分析,工农兵学员长于仕途。“工农兵学员一般都能吃苦,工作卖力,上进心强,总是自强不息。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对政治比较感兴趣,这些人高科研、搞业务很难成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但一旦从政,大都得心应手,不仅能得到群众拥护,领导赏识,而且总有升迁的机会,中途跌倒是极少的。在政治场合竞争中,他们往往是胜利者。 (p.338) ” 我个人阅读时略觉怀疑和遗憾的是,在作者笔下,所有的工农兵大学生,居然没有一个,是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真诚信仰者。当时的积极人物,要么是投机,要么是不得已。另外,多数工农兵大学生婚姻都不幸福。我没有看过相关资料,不知道这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 作者王曦昌, 1951 年出生于吉林。 1976 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在乡、县政府工作。 1986 年河北大学“中西艺术审美比较研究班” 结业, 1988 年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四期文学创作进修班结业。 1985 年起从事编辑工作,历任《东北文学》月刊副主编、《小说月刊》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 1996 年转入出版社工作,先后在吉林文史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供职,历任室主任、《中学生文史参考》、《小学时代》和《汉字大王》月刊主编等。 2007 年起任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教授。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40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2: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