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札记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札记

相关日志

江山有恨销人骨—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Mech 2019-2-15 01:01
阿袁的小说集《梨园记》 2014 年由中国言实出版社,收入当代中国实力派女作家书系。小说集包括《梨园记》《汤梨的革命》、《小颜的婚事》、《鱼肠剑》、《苍蝇之二》、《郑袖的梨园》六篇小说。都是发生于校园中的情感婚恋故事,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界故事,甚至也不是那种言情的校园小说。中篇小说《鱼肠剑》已扩展为长篇小说出版单行本,过去谈过,《 求荣争宠任纷纷 》。这里就不说了。以下只说《梨园记》《汤梨的革命》《小颜的婚事》《苍蝇之二》和《郑袖的梨园》 5 篇。故事发生在某省城的师大,除《小颜的婚事》外女主角都是文学系的教师。故事发生的确切时间作者没有说,而且也不太重要。从各故事发表时间推测是 2005 到 2010 年之间吧 ! 中篇小说《梨园记》发表于《上海文学》 2009 年 5 期。梨园过去是指戏班子,现在成了对戏曲界的别称。不过这部小说与戏曲界没有关系,似乎是用“梨园”在指小说中的学界男友逢场作戏。 师大八男四女 12 位老师暑假到英国进修英语。有故事的是四位女老师行政机关的姜如、文学系的陈小米、艺术系的吕青红、经济系的吴梅以及与他们关系密切的男老师。当然,男女之间仅是逢场作戏派遣寂寞。“都是三十好几有家室的正经男人,对外面的女人,并没有多少意图的。即便有什么风月心思,那也多是精神上的风月,是自吟自唱的那种,没有胆量付诸于行为的。 (p. 9) ”吕青红以服装在伦敦刮起中国风,先向体育系的胡非献殷勤,但很快与老外阿莫尔搭讪上,“出双入对,厮混在一起。 (p. 12) ”“来日不多的关系容易让人放纵,让人沉溺,想到不久就要分手了,苟且的偷欢便升华了,成了生离死别的爱情。 (p. 20) ”姜如与带队的人事处王大元处长有了私情。体育系的胡非本来对陈小米有些意思,但没有回应,与吴梅过从甚密,但吴梅其实对大家都很亲密。陈小米最后只好与机械系的马理智结伴出游。两个月后,他们乘飞机归国。 小说的女一号应该是陈小米,她具有那种健全的女性理智或者说生活常识。“政治这玩艺儿,简直连妓女也不如的。妓女是开门做生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脏也罢,贱也罢,明着来的,虽也无耻,却是坦荡的无耻。而政治呢,却是又做婊子又立牌坊的,明里一套,暗里一套,袖里袖外,遮遮掩掩,这样的作风,陈小米更看不上。读了书的男人真是奇怪,明明自己手无缚鸡之力,却个个爱以天下为已任。可天下是肉食者的天下,和你们这些青衣书生有什么相干呢? (p. 9) ”确实,从健全的常识看,许多知识分子不仅想入非非而且入戏太深。她也有常见的女性趣味。“身边活色生香的八卦远比政治有意思,比学问有意思。 (p. 10) ”别有一种魅力。至于与她搭戏的男角,“马理智表面上看起来有些迂腐,有些不通款曲,但其实呢,也是个精细的男人,看女人看到骨子里,既不会被姜如的睡衣所迷,也不会被吕青红姹紫嫣红的皮相所迷,而陈小米的好,是三秋桂子的那种好,是十里荷花的那种好,不招摇、不喧嚣,正合马理智这类男人的意。 (p. 24) ”典型的务实理工男。 中篇小说《汤梨的革命》发表于《中国作家》 2009 年 1 期,转载于《小说选刊》 2009 年 2 期和《中篇小说选刊》 2009 年 2 期。标题有些无厘头,让人联想“汤武革命”。商汤王和周武王暴力推翻夏和商,也泛指武力推翻前朝。《易·革·彖辞》所谓“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在《汤梨的革命》中,汤梨是女主人公, 36 岁,研究魏晋文学的中文系教师,她的革命是次玩火自焚的出轨。在家里,她的丈夫周瑜飞不太关注她,虽然他自己没有任何绯闻。汤梨本属于聪明机灵的女子,争风吃醋都别具一格。“别人以言语为剑,舞得天花乱坠风生水起,她反着来,以不言语为剑,端的是月白风清万籁俱静。 (p. 53) ”在一次阅卷中,她认识了 32 岁的外校同行孙波涛,答应帮助他介绍女朋友。他本来有女友杜小棵,后来她嫁给了一位外科主任,但两人有时仍滚床单。汤梨把《鱼肠剑》中的女主角之一齐鲁 (32 岁单身女博士 ) 介绍给孙波涛。交往过程中,齐鲁滔滔不绝地给孙和汤上课,自己感觉却很好;主动登门,投怀送抱,但孙没有接;考虑结婚,但孙并没有求婚,齐鲁自己四处看房,准备婚房了。殊不知汤梨和孙波涛从开始就暗度陈仓地玩起了暧昧,两人先心照不宣,再言不及义闲聊,进一步约会,后来直接上了床。“汤梨还是扛着齐鲁这面旗帜。但这面旗帜已经惭惭演变成了帷幕。帷幕里面是汤梨和孙波涛。帷幕外面是周瑜飞和其他人。 (p. 69) ”杜小棵虽然已经与别人结婚,但有本事搅黄孙波涛的所有女友。她发现汤孙两人关系后,到学校举报,大家发现汤出轨了齐鲁的男朋友。邻居 39 岁的陈青,“是哲学系最年轻的女教授,也是哲学系资格最老的离婚单身女人 (p. 27) ”,因为丈夫出轨而离婚。她本来就嫉妒年轻美貌的汤梨,虽然她们似乎是朋友。她也警告过汤梨,严肃的丈夫其实更可怕。“男人的守身如玉,原来也是女人的丈二白绫。 (p. 70) ”最后,陈青以辟谣的形式把汤梨出轨的事情告诉周瑜飞。他在书房中闭关一个月,决定离婚。小说结束时,“汤梨在陈青家,哭得梨花带雨。 (p. 73) ” 从学界小说角度看,《汤梨的革命》多少也展示了教学研究型学校的研究压力。学校重视,“一篇 SSCI 论文奖励一万,一篇 CSSCI 论文奖励两千。 (p. 51) ”系主任陈季子每次开会都提科研。汤梨本来教学很用心,后来发现学校不重视。在她看来,“这个学校的领导真是疯了,他们学校不是教学科研型学校吗?教学在前,科研在后,现在怎么本末倒置了?那么不惜血本地奖励科研,可对教学,却一毛不拨 (p. 52) ”。齐鲁则完全看不起纯教学的教师,“就那一门两门课,多年来翻来复去地教。和农民种他的一亩二分地,和家庭主妇打理她的方寸厨房,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她们在学术上不思进取。不读理论书,也不写学术论文。这样的女人,有什么思辨能力呢 ? 有什么分析能力呢?看问题只能看表层。听言语也只能听表面的意思。 (p. 42) ” 值得一提,与《鱼肠剑》中齐鲁在上海读博士研究先秦文学然后去北京做博士后不同,《汤梨的革命》说齐鲁是在苏州读的博士,研究的是明清文学。在作者系列故事中,齐鲁是剩女女博士的总称,作者似乎懒得为她们一一想给名字。这个名字没有女性特性,有些所谓“第三种人”的意思;“齐”“鲁”都是文明古国,如那些女博士年龄偏大。“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 《论语·雍也》 ) 。” 在这个故事中,齐鲁“整个人,就如一篇四平八稳的文章。文章的语句是通顺的,没有错字,也没有语法错误,甚至标点,也都是对的。然而这全没用。依然是篇平庸的文章,人看过了,和没看过,结果是差不多的。 (p. 40) ”而且执迷于学问不通人情。作者似乎没有博士学位,因此能超然地吐槽女博士。 短篇小说《小颜的婚事》发表于《百花洲》 2010 年 4 期,转载于《小说选刊》 2010 年 8 期。《小颜的婚事》是个盼婚求嫁希望以此改变人生的故事。女主人小颜高考落榜,住到师大的姐姐家,自费读了三年,在计算机资料室打工。姐姐本来也是师范大专生,随姐夫去了美国两年,就成了大学老师。小颜相貌平常,又只是临时工,姐姐介绍了“杨教授的儿子、周校医的弟弟、数学系的王侃 (p. 77) ”都没有成。姐夫最其貌不扬的研究生陈家良为留校一度与小颜关系火热,但留校没有成,也就散了。这时男主人公吴其上场,他 33 岁,在校图书馆工作,是马列部吴书记的儿子。因为恋上发廊妹,吴书记急于让他结婚。 29 岁的小颜在这场所谓恋爱中完全处于弱势地位,没有尊严,被轻视。在不断妥协中似乎开始进入状态,又遇到了漂亮而亲和的大学同学王小青,吴其的态度让她有些嫉妒。她听从吴的暗示,见面时带上王,但不告诉吴王已经结婚而且有了 3 岁的孩子,因为见过王之后,吴对小颜也更好些。作为预案,姐姐让她去见一个有 7 岁女儿的外科医生,老丑而且粗鲁,反而让小颜觉得吴其还不错。“将来的吴其是不是靠得住,小颜是不管的,小颜现在只顾得了眼前。尽管他们中间还隔着王小青,但王小青有什么好怕的呢?她甚至不会背了小颜单独和吴其约一次会,小颜是她的幌子,只要有小颜在,王小青就是没有出格的,就可以一边和男人喝着酒,又一边心安理得地当她的良家妇女,就像当年一样,和她周旋过的男人有多少呢?但她依然是守身如玉的好女孩。 (p. 91) ”元旦前,两家商量结婚的日子,吴其要求再等半年到五一,好赶上春暖花开。小颜认为,“半年正好,正是吴其从王小青那里回头的时间,当年男生们对王小青的迷恋不也都是半年左右吗?半年之后,没有不各奔东西的。是啊,就算这王小青再美,有谁愿意陪她捉一辈子迷藏呢?男人对女人的好,说白了,都是有念头的,念头没有了,那还好什么? 既这样,小颜就再等半年。 (p. 92) ”故事就此结束。 小说主题很古老,现实婚姻与理想爱情的矛盾。姐妹共同的信念,“女人嫁人,那是再投胎呀,嫁好了,前程锦绣,嫁坏了呢,就葬送了半生。 (p. 76) ”反面教材是姐姐的同学刘婵,“书读得好,人长得也是花容月貌,谁不说那是一只画眉鸟呢?二九年华的刘婵,那是三千宠爱集一身哪,可刘婵东不嫁西不嫁,却为了所谓的爱情嫁了个没读几天书的打工仔。画眉鸟终天落到了篱笆上,篱笆缠住了她的爪,她再也飞不高,飞不过姐姐这只麻雀。郎耕田来奴织布的甜蜜到底维持不了多久,贫寒的生活能摧毁一切,容颜、爱情、骄傲,到头来,干干净净,什么也剩不下! (p. 77) ”小颜还不是为了婚姻放弃爱情,而是从来没有过爱情。“是因为自己没有遇到爱情呢?还是从一开始自己压根儿就没有想要过爱情?没事的时候,小颜又会这样想,或许爱情是一只有灵性的鸟,你不想要它,它就感觉到了,所以怎么也不飞到你这株树上来。 (p. 82) ”这是个有趣的想法,至少是有趣的说法。 中篇小说《鱼肠剑》发表于《中国作家》 2009 年 1 期,转载于《小说月报》 2010 年 1 期、《中篇小说选刊》 2010 年 1 期和《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10 年 1 期。已经扩展为长篇小说并出了单行本,本系列丛谈已经谈过,《 求荣争宠任纷纷 》,这里就不说了。 中篇小说《苍蝇之二》曾以《俞丽的江山》为标题,发表于《小说月报》 2007 年 6 期,转载于《小说选刊》 2007 年 12 期和《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08 年 1 期。“苍蝇”这个名称真让我费解,特别是我并没有读过作者的《苍蝇》或《苍蝇之一》。其实我也想不起来几种其他作者的同标题小说。萨特的《苍蝇》是以古希腊为背景的剧本。还有戈尔丁尽写人性之恶的长篇小说《蝇王》,也是苍蝇吧。 《苍蝇之二》标题虽然费解,但故事的脉络很清晰。本来还算恩爱的俞丽陈安夫妻,因为陈安女研究生的介入,产生了矛盾,让俞丽像在菜里发现了苍蝇那样恶心。力学专业的陈安本来不招女生,但俞丽与朱小七很谈得来,建议丈夫录取了她。朱小七其貌不扬,让俞丽没有感受到威胁。后来她感到朱小七爱上了自己的丈夫,并努力吸引他接近他。俞丽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抵抗,并且启动了旧日暧昧关系老孟,准备报复丈夫。陈安不仅在论文上让朱小七挂名,而且带着她一人去北京开会。感觉天塌地陷的俞丽难以自持,找来老孟,在家里做爱昏天暗地,但老孟妻子让他回家烧鱼头汤的电话,让她回到现实中。俞丽还是想夺回自己的江山,要与陈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准备做他没有吃过的咸鱼茄子煲。这个故事完全是从俞丽的视角看,因此陈安与朱小七到底如何,并不清楚。例如,发表论文有朱小七的名字,未必是挂名,也许学生对论文有所贡献。顺便一提,他们发表论文的期刊《力学杂志》完全是虚构,实际并不存在。至于带学生去参加学术会议,这本身也没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俞丽与老孟至少肉体上出轨了。俞丽本意只是守住自己的江山,却以攻为守,主动出击,这多少有些令人匪夷所思。如果说陈安有什么问题,就是缺少与妻子的沟通,没有及时答疑解惑。这或许也是理工男的通病。 中篇小说《郑袖的梨园》发表于《小说月报·原创版》 2008 年 4 期,转载于《小说选刊》 2008 年 10 期、《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08 年 10 期和《中华文学选刊》 2009 年 1 期。标题典出《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楚王幸姬郑袖”。 《韩非子·内储》和《战国策·楚策》都记载郑袖专宠善妒工于心计。在小说中,似乎说明同名女主人公居心叵测善于表演。 《郑袖的梨园》的女主人公郑袖是师大中文系的教师。故事开始时, 32 岁的郑袖不动声色地勾引 30 多岁的装修公司老总沈俞,在给他儿子沈杲但家教时。 12 岁时,郑袖当中学校长的父亲抛弃了卖豆芽的郑袖母亲,娶了她的语文老师陈乔玲,给她留下了心理阴影。她用自己的方式行侠仗义,击败上位小三。研究生导师苏渔樵,与妻子离异,娶了护士朱红果。她不动声色地勾引了苏教授,并给朱打电话,回家时正看到苏跪在上衣半开的女弟子郑袖旁。郑袖甚至不给朱红果忍气吞声的机会,坚决抓住苏,拆散他们的婚姻。郑袖的代价是也失去了正在同居的男友。她的家教雇主沈俞,抛弃了发妻就是沈杲的母亲,与叶青结婚。郑袖又要出手,击败叶青。她不仅对沈俞欲擒故纵,“知道一个男人的心思全在你身上而装作不知道 (p. 218) ”,而且摸清沈杲的文学趣味用文学争取他。她热切期待着最后与叶青的对决,“他们的关系要瞒着叶青开始,但决不能瞒着叶青结束的。——怎么能瞒着叶青呢?事情的起因是叶青,事情的结果也是叶青,叶青才是台上真正的主角儿。 (p. 219) ”不幸的是,叶青突然离奇地车祸身故,甚至暗示非正常死亡。这让郑袖失望而且惶恐。小说到此结束。 女权主义者不会同意,“丈夫是女人的职业,没有丈夫就等于失业 ( 《围城》 ) ”。其实家庭的意义甚至大于职业。《苍蝇之二》把家庭称为女人的“江山”。这部小说集里写的都是这种“江山”的故事。“江山有恨销人骨,风雨无情断客魂。”《小颜的婚事》和《鱼肠剑》写打江山的如履薄冰,《苍蝇之二》写守江山的诚惶诚恐,《汤梨的革命》写了无事生非导致山河破碎,《郑袖的梨园》则是“打击侵略者”的快意恩仇。只有选作总标题的《梨园记》中的逢场作戏,多少有些无关江山的轻松,或许表示了逃离江山的刺激。这种刺激掌控不好,也会江山易主。 大学女教师的“江山”故事,当然也是学界生活的一部分,虽然是不很典型不太符合学界小说常规的部分,也不同于单纯言情几乎无涉婚嫁的校园小说。小说所写的校园生活侧面,其实是我所最生疏。不仅经历少,而且也不太留意。例如,二十来年前与其他老师在美国英语教学培训半年,同学中似乎也有逢场作戏的出双入对。但我在第一时间脱队住到老外家里,没有与多数同学们一起住在宾馆。每天自己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除了上课见不到同学,何况上课也是分班,我读的快班总共只有 3 位一起的老师。正是因为从来没有留心,这些争风吃醋鸡鸣狗盗的故事,反而很新鲜很有吸引力。 作者阿袁,本名袁萍, 1967 年出生。 1990 年南开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 1996 年到南昌大学任教,从事电子商务教学。在南昌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现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2002 年开始发表小说。多数是高校教师情感婚姻题材的中篇小说,有些后来扩展或组集为长篇,如《鱼肠剑》 ( 中篇扩展 ) 和《上邪》 (3 部中篇构成 ) 。还有些小说结集出版,除《梨园记》外还有《郑袖的梨园》《子在川上》《苏黎红小姐》等。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6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语青椒初入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Mech 2019-2-10 06:14
德兰的长篇小说《真》,发表于《收获》 1987 年 1 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88 出版,为“求真三部曲”之三。“求真三部曲”补充修订后由北京出版社于 1998 年出版为《海外归人》,其中包括第三部分《求实》就是《真》。“三部曲”中,第一部《求》是女主人公廖凌之童年和海外求学的故事,《求 ( 第二部 ) 》主要是廖凌之回国担任英语教授后的职业和生活,第三部《真》写廖凌之的女儿廖晓凌的成长、求学和工作,最后约三分之一的篇幅她到西方语言学院教书,算是学界小说了,时间是 1981 年到 1982 年。 小说前两章写廖晓凌在童年和少年。她中学语文老师是其母亲同事鲁大姐的儿子司马根,也回顾了他们母子归国前在多伦多的生活。随后三章是该书主要部分,廖晓凌在伦敦求学,但重点是校外与母亲的朋友、自己的室友还有学校教授等的交往。反映了当时的西方人生活,以及青年男女对爱情婚姻的态度。其中有钱的室友父亲讲他的经验,“下棋和做人一样,要 give before take( 先舍后取 ) 。 (p. 154) ”而只想结婚没有自己追求因此没趣的漂亮女子不被看好,后来嫁给日本人了。在伦敦还遇到其教父的儿子。她还没有相认的外公领她去了牛津,她母亲读书的地方。 最后三章是廖晓凌回国,到其母亲就职的西方语言学校工作,不过她母亲去波士顿讲学了。当时的学校状况现在也难以想象。“这个学院的人马,是三个‘二比一’。就是说,教职员和学生的人数是‘二比一’,职员,包括党政干部和勤工人员,跟教师的人数比是‘二比一’,开课的教师和不能上课的教师人数也是‘二比一’。 (p. 214) ”用位外教的话说,“一个小小的学院就有七、八位院长!教职工竟然比学生还多!外语学院的院长大都不会说外语!能说外语的宛院长,说的是十九世纪的英语!我们这些西方人,不管有没有资历,一来到这里就个个变成了‘专家’ (p. 218) ”。这些外教也不能随意与学生接触,只是讲课。廖凌之的三姑已经从院党委书记任上离休。这七位领导,还没有算空缺的正院长,而实际干活的只有一位,就是《求 ( 第二部 ) 》中作为丑角出现的苑俞夫,当了副院长,还兼着英语系主任。为保住这个兼职,在有系主任换人的民意时,赶紧放廖凌之出国讲学。苑俞夫的妻子,也是廖凌之的表妹,廖梅芝,现在是中文系的主任。后来得胃癌去世了。还有几位亲戚也在学院工作。廖晓凌提意见,“当领导的和做政治工作的同志,尤其要扩大知识面,无知不能领导有知,无知也不能教育有知。 (p. 228) ”这在过去是典型的右派言论了。 小说的重点其实也不是校园生活,而是廖晓凌在帮助司马根为待业青年等办夜校时遇到个年轻人萧地。他中学下乡返城后待业,顶替已故父亲当了中学老师,只能教体育。家境也清寒,母亲是小学教师,还有个妹妹。因为非常有热情,吸引了廖晓凌,比较主动地追求。但萧地有些不敢高攀,躲躲闪闪。两人在交往中。萧地的吸引人之处是有与她父亲赵孺山等一样的男人的笑声,“这是对命运嗤之以鼻的笑声,是和命运搏斗的胜利者的笑声,是给人们信心和力量的笑声 (p. 315) ”。不过,仅以个人才华而论,三代女性欧阳云、廖凌之和廖晓凌的男友似乎江河日下。这是否预示着知识女性的某种困局? 小说具有八十年代常见的那种奋发向上的主旋律。“人生是一份考卷,每个人一生都在答一份不同的考卷。考题有深、有浅。遇到困难的时候,与其抱怨题太难,不如尽最大的努力答卷。 (p. 235) ”我个人认同这种说法,但不认为这是种美德,最多只是种明智。但我觉得不能要求他人都这样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权利争取每张试卷难度相同。只是我这种人觉得,费劲去争取张容易的卷子,不如试试把难题解了。 读过“求真三部曲”,总体感觉作者还是比较天真,虽然也算历经磨难,仍然有五十年代人的天真。这种天真包括单纯的情感和简单的思想。已经说过的戴厚英的三部曲小说中,早期《 诗人之死 》和《 人啊,人! 》也有这种天真,但较晚的《 空中的声音 》就没有了,后面还有没谈到的小说就更没有了。这次重读,远没有 30 年前初读有共鸣。毕竟我自己也老了,难以与那种天真共鸣。 作者德兰 ( 本名熊德兰 ) , 1924 年生于江西。 1947 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英国文学系,获硕士学位。然后回到北平。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北京外国语学院等任教。著有实用英语教材多种,包括语音、语法、会话、翻译、课本、单词记忆法等,我读过其中的两册语法,较为简明,也读过会话教材,主要是了解国外生活的信息。德兰从 1981 年开始小说创作,《真》是其第三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前三部小说统称“求真三部曲”。逝世年份不详。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9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戊戌年底读放翁《初归杂咏》
Mech 2019-2-3 18:18
偶然读陆游《初归杂咏》。不算佳作,只是颇有共鸣。 “早从学问求开益,晚悟文章要诋诃。”刚开始读书自是开卷有益。后来才知道需要批判态度。“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个顺序很重要。“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批判性思维需要素材,否则就是抬杠了。如果只是想表现出聪明,留给自己的只能是愚蠢了。 不仅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每忆壮游成独笑,间逢老伴亦高歌。”看旅途拍摄的照片,也常有“独笑”的感觉。博客贴出的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至于要建功立业,像在浯溪旁的石崖上铭刻《大唐中兴颂》,自然只是南柯一梦。诚如钱锺书先生所谓,“放翁诗余所喜诵,而有二痴事:好誉儿,好说梦。儿实庸材,梦太得意,已令人生倦矣。”因“千载浯溪石未磨”而遗恨,对“换尽朱颜两鬓皤”者,未免入戏太深,其实大可不必。 附陆游原诗 初归杂咏 陆游 换尽朱颜两鬓皤,流年如此奈君何! 早从学问求开益,晚悟文章要诋诃。 每忆壮游成独笑,间逢老伴亦高歌。 更余一恨君知否,千载浯溪石未磨。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19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极简欧洲史》
Mech 2019-2-2 10:43
厕上和枕上 ( 没有马上或车上 ) 读了本小册子,《极简欧洲史》。该书译自英文,原书是为澳洲大学生写的读物。只用了 12 万字的篇幅,鸟瞰了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拿破仑之后的欧洲。 该书认为,欧洲文明是三个基本元素的组合。“希腊人的观点:这是一个简单、符合逻辑、能以数学表达的世界。基督教的观点:这是个邪恶的世界,唯有耶稣能拯救它。日耳曼蛮族的观点则是:打仗是好玩的事。这些看似天差地远的元素组合在一起,造就了欧洲的文明。 (p. 23) ”这个说法很通俗形象,但可能失之简单。在我看来,欧洲文明的源头无疑是古典世界、基督教和日耳曼蛮族。古典世界既包括希腊的理性也包括罗马的管理法律工程等,基督教除了拯救外还有信仰和希望,而日耳曼蛮族,更重要的可能是习惯法和分权制。尚武好战在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中其实也有,但习惯法和分权制,是蛮族所特有。 写历史很容易变成战争史,该书没有这个问题。谈战争不多,而且说到也是一笔带过。观念方面讲得很仔细。摘录了《几何原本》,列出了摩西十诫,介绍了牛顿达尔文的贡献,节录了古希腊伯里克利关于民主的演说,转述了李维罗马王国变成共和国的故事,还摘录了英国《权利法案》和法国《人类与公民权利宣言》。我个人喜欢这种史观,以及相应的材料取舍。文明人欣赏历史上的文明,非文明人欣赏历史中的野蛮。 该书结语分析了欧洲文明领先的原因。其一,对私有产权的保护,“‘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属于国王’,这是欧洲自由和繁荣的基石 (p. 224) ”;其二,分权和多元,“权力分散、遗产多元 (p. 226) ”。 对我而言,总体上是温习一番欧洲历史。如果说有新的启发,或许是作者所谓教皇和皇帝的对立,导致意大利和德国的邦国林立。这我过去没有想到,似乎也有一定道理。 该书有些常识的错误。例如, 170 页说圣保罗是第一任教皇,罗马圣保罗大教堂中有圣保罗铜像。其实圣彼得 ( 圣伯多禄 ) 才是罗马第一任教皇,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中有圣彼得铜像。圣保罗 ( 圣保禄 ) 也常见,罗马有城外圣保罗大教堂和城内圣保罗教堂,但其中都没有圣保罗的铜像。许多教堂都并列圣彼得和圣保罗的熟悉。最简单的判据,圣彼得拿着钥匙,掌管天国之门;而圣保罗持剑,有些像教会的护法。不知道是原著还是翻译的笔误。 总体上还是值得一读的小册子。基本观念符合现代文明,也有可读性。有些常识错误,其实也无关宏旨。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0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上,下)》
Mech 2019-1-30 15:06
李洱的长篇小说《应物兄》分上下两册于 2018 年底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全书近 90 万字分 101 节,上下册分别有 62 节和 39 节,每节用最前面的词或词组为标题。前 48 节和后 53 节分别发表在《收获·长篇小说专号》秋卷和冬卷。在冬卷正式发表前,该书就获 2018 年《收获》文学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全书出版后又列第十五届《当代》长篇小说论坛暨第二十届《当代》文学拉力赛 2018 年度长篇小说五佳作品榜首,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年十五大好书第一名。估计以后会获茅盾文学奖。 小说当然是虚构,但虚构的素材也直接或间接来自现实。因此,索隐完全没有道理,但是有意思。《应物兄》的省份似乎是河南也不能排除山东 ( 都有近亿人口 ) ,主要省领导相继落马是在相邻的山西或河北。济州大学在大学排名榜上 80 名上下,差不多是河南大学的位置,但感觉济州应该是省城。至于故事的时间,根据书中有限的线索,应该在 2011 年到 2015 年之间。几个主要人物中,应物兄虚构的成分最大,甚至可以说现实中并无此人;但他在学界外的“成名作”《孔子是条“丧家狗”》,灵感无疑来自北京大学李零教授解读《论语》的《丧家狗 — 我读《论语》》 (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7) 。那是本很不错的《论语》讲解,尤其在历史和社会方面。程济世的原型比较明显,儒学家杜维明,都是由大陆逃台湾再去美国; 80 年代起,他与程济世一样,在哈佛大学当教授,曾任东亚语言和文明系主任,又任哈佛 - 燕京社社长;世交之际他娶年轻 15 岁的艾蓓 ( 引发争议的《叫父亲太沉重》作者 ) ;小说中的程济世在四十多岁时 (1984 年 ) 与 20 多岁的潭淳一夜性有了儿子; 2010 年杜维明受聘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我个人不欣赏杜维明的观点,觉得远比例如余英时逊色,没有存他的书。小说中另一位高山仰止的双林院士,似乎有仍健在的何祚庥院士的影子;“物理学界现在通常把他看成是搞哲学的,哲学界的人又认为他是搞物理的。由于他经常对经济问题发表看法,所以他现在又被认为是一个经济学家。 (p. 111) ”。其他学界人物一时想不出,政界商界想不出也不便说。 应物兄是小说的主人公。本名应物,出版商阴差阳错把作者写成应物兄,以此在社会上成名。应物兄是 81 届本科生,后来成为学校顶级教授乔木的博士生和女婿,也曾在哈佛程济世门下访学。在国内因为出版机构炒作在社会上声名鹊起。应物兄通情达理内敛平和, 总体上还算是现代意义上的职业学者儒学专家,既不是风流倜傥恃才傲物的传统才子,也不是学无所长大言欺世的所谓知识分子。可惜他面对的是需要职业政客处理的棘手问题。一筹莫展之际,驾鹤西去了。 小说的主线是济州大学要引进哈佛退休教授程济世,创建太和儒学研究院并任院长。济州大学校长葛道宏任命应物兄筹备研究院,并担任常务院长。为迎接程济世荣归故里,学校在省府和企业家支持下,准备恢复其故居程家大院并让他听到魂萦梦绕的童年蟋蟀叫声。这一切在省府层面上实际上是吸引以程先生学生为号召的美国企业家黄兴的投资。当年的故居已经找不到了,真正进行的是极其庞大的旧城改造项目,大企业家参与其中,顺便建新如旧地重造程家大院。昔日的蟋蟀济哥被认为已经绝种,在企业资助下以传统杂交和现代生物工程方法进行培养。为商业利益,要先证明济哥绝种再推出复原物种。学界商界都想往太和研究院安插人员,应物兄几乎只是傀儡。上面有常务副校长董松龄任执行院长,下面还有些卑劣小人任副院长。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时,画风突变。常务副省长和主管文教副省长相继落马,校长调任省教委副主任,董副校长继任校长仍兼研究院执行院长。应物兄也发现真正的颓败中程家大院并不在改造区域,而济哥实际上也没有绝种。事情走向不明时,应物兄车祸身亡,小说结束,留下了开放性的结局。 小说主旨其实不限于学界小说,而是以学界为视角或者以学者的想象力所写的黑幕小说或者谴责小说。从小说的谱系而论,与其说是《儒林外史》《围城》一系,倒不如说是《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一系。其中学者或知识人 自我 膨胀的官商学同盟想象,总让我联想起《废都》,虽然并没有此处删除若干字那种少儿不宜内容。我叹服作者的旁征博引,各种真的古籍,以及虚构的现代文献,还有草木虫兽的详尽说明。甚至也能感受到作者的些许悲悯。只是我觉得还是少了些谦卑,仿佛学者仍是传统的社会精英。作者想必是理解学者这个行业,其特色如书中对子 (p. 57) 所谓学者行文风格 兴许似乎大概是 然而未必不见得 只是作者不想往这个方向开掘,而宁可展现更广泛是社会现象。 就写作的特色而言,最有新意的是应物兄具有的 “特异功能”,他内心中能进行旁人听不见的对话或发言。这样就不要写心理活动,也不用旁白解释。整个小说视角在变化。应物兄的视角或许最多,然后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也够其他人的视角。 具体说到大学中微观情形很少。小说告诉读者,校长在乎学校排名,要通过延清名师提升排名。理工科配备实验室太烧钱,不妨从人文学科入手。校长还要搞全英文授课。“教师的授课大纲都必须翻译成英文,提交给学术委员会,由学术委员会聘请国际上的著名学者进行学术评估,看是否融进了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这还只是一个过渡,以后的教案都必须用英文书写,再过几年,就必须用英文授课。 (p. 479) ”这曾是北大改革的愿景,但对济州大学只是夸张甚至讽刺。学界描写不仅不多,而且也未必可以尽信。例如,说到给本科生讲课,“大部分学生都有智力主义的倾向,必须让他们感觉到那玩意很复杂、很难,他们才会服你,你才能把他们镇住。 (p. 73) ”这或许适合于文科课程。理工科基础性课程,往往是太难把学生吓住。又例如,说到研究生答辩,“你要么第一个上场,要么最后一个上场。前者的好处是,评审委员们人到了心还没有到呢,你说什么,他们都听不清楚,糊里糊涂就让你通过了;后者呢,几个小时下来,他们急着出恭,急着吃饭,你说什么他们都不会在意。 (p. 476) ”这是种可能情形,但也有相反情形,前后最严,中间随便。 乔木关于聪明是说法很有意思。“笨人哪能办笨事?笨事都是聪明人干的。 (p. 6) ” “世界上的事就是这些聪明人搞坏的。人啊,要么太聪明,不够笨;要么小聪明,大笨蛋。 …… 这样的人在高校里触目可见,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p. 133) ” 小说人物繁多,如果卷首有张人物表,或许有些帮助。人物关系网中,应物兄自然是中心。说来话长,以后有兴致再专门写博文吧。 小说似乎有多种象征。太和研究院多少象征了儒学的命运。而儒学的命运其实也象征于程济世的血缘后嗣和学问传人,以及程家大院的恢复,甚至济哥的存亡。总体上,读来并不乐观。本文标题,“一场春梦日西斜”不仅是应物兄的人生,也是太和研究院的命运,甚至是儒学的前景。以后有兴致也另外专述吧。 作者李洱,原名李荣飞。 1966 年生于河南济源。 1987 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大学任教多年,后为专业作家,是先锋小说的代表性人物。曾担任过河南的文学期刊《莽原》的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部副主任。过去说他的中篇小说《 导师死了 》和短篇小说《 饶舌的哑巴 》。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欲读书之《应物兄 ( 上下册 ) 》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710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医学与形式逻辑》札记(1)
fqng1008 2019-1-27 18:38
1953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斯威策参加了一个“中国无科学的问题”的讨论会。他把讨论的主要问题记下来寄给了爱因斯坦并向其请教。爱因斯坦在回信中写道:“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不用惊奇的,若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倒是令人惊奇的。” 这段话,我在40 年前上大学不久就听《中国医学史》老师讲过,不过最后一句话省去了“若是”两个字,变成“ 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倒是令人惊奇的。 ”因此,我一直处在一种莫名的“惊奇”之中。 爱因斯坦为把形式逻辑和实证研究看成是现代科学的前提, 中国的贤哲 为什么 走 不 上这两步, 从科学史上的奇迹 ——中医学中能否找到解答?本文先从形式逻辑着手,看看其中的差距。 一、概念 1. 引言 概念是理论的逻辑出发点 , 也是形式逻辑的起点 。 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老外苦学汉语十年,到中国参加汉语考试,拿到试题一看泪流满面。原来题目是,请解释下文中每个 “意思”的意思: 阿呆给领导送红包时,两人的对话颇有意思。领导: “你这是什么意思?”阿呆:“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领导:“你这就不够意思了。”阿呆:“小意思,小意思。”领导:“你这人真有意思。”阿呆:“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领导:“那我就不好意思了。”阿呆:“是我不好意思。”显然,外国人没有办法理解这么多“意思”的不同意思。关于这样的段子还有很多,说明中西思维特征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当然,这是民间语言,说明望文生义的重要性。但是 我们 的贤哲 是不是也 这样,从而留下来文化的遗传基因 ? 先看看老子的《道德经》,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范本。开篇就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文字 非常美,关于 “道”和“名”的三个含义各有不同, 这种相同术语的差异之美意味着什么 ? 那是哲学著作,医学著作如何? 再看看中医名著《伤寒论》。101条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柴胡证”、“柴胡汤病证”、“一证便是”,这里面的三个“证”意思一致吗?而且,“柴胡证”=“少阳证”吗 ? 不免让人疑窦重重。难道注解《伤寒论》的著作和论文汗牛充栋, 我国考校训诂之学特别发达 , 竟与这个有关 ?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0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梧桐应恨夜来霜—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热度 1 Mech 2019-1-26 19:11
戴厚英的长篇小说《空中的足音》是当代知识分子生活三部曲中继《诗人之死》和《人啊,人!》后的最后一部, 1986 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收入吴中杰和高云主编《戴厚英文集》,由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0 年出版。作者在小说结束时标注,“一九八五年元月十七日”。另外,写了后记,说明书稿 1982 年起草于广州,在安徽颍上完成初稿, 83 年在蚌埠完成二稿,然后在广州和上海间奔波,在汕头大学上课,到 1985 年完成初稿。所以小说中故事的时代应该在 81 年左右。小说中河口镇应该就是作者的故乡颍上县,而宁城从地理上推断就应该是淮南了,虽然淮南师范学院升级比小说写的年代晚许多。 小说基本是从女主人公云嘉洛的角度看。她在省城的 A 省大学与顶头上司中文系主任贺泰仁有些历史恩怨,贺刁难她。她调到了刚从师范专科学校升级的宁城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小学同学也是同乡的中文系代理主任容易对她的加盟表示欢迎。在正式入职前,云嘉洛回故乡河口镇,遇到了中学同学镇文化站站长蒋又和、镇小学校长何求等。到宁城师院后,又卷入已故校长宁家梁和现任掌权的副校长陶木然之间历史恩怨,以及两人在中文系的下属代理主任容易 ( 云的老同学也是到师范的引荐人 ) 和书记方汉三之间的矛盾,还有与方信任的教研室主任江瑞民的矛盾。她与容易渐行渐远,更倾向方汉三等人。云嘉洛的教学总体上受到学生的欢迎,但也能感受到与年轻人的代沟。特别是独身的她,与已丧偶的昔日老师孟跃如仍有些旧情,一度受到孟的儿子的极力反对。孟本人似乎也只愿意保持朋友关系。云嘉洛的新书出版,受到原单位上司贺泰仁的否定。容易也发表文章加以攻击。虽然校领导陶木然给了她支持,她仍然感到很失落,决定假期到河口镇开办文学讲席班,希望孟也同去。在孟的犹豫中,小说结束。 小说要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学者或人如何在学界甚至社会上生存。“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里,没有遮挡的人都是吃亏的。 (p. 223) ”云嘉洛的老师也是准恋人孟跃如的对策是,“要学会在品德和学识都不如自己的人手下工作。 …… 不但要学会在德才不如己的人手下工作,还要使这些人相信,你对他不但毫无威胁和损害,还能给他增添光彩。你要让他们相信,你认为他来领导你是天经地义的。 (p. 346) ”我觉得很有道理,虽然我的解读与原意可能有差别。在我看来,人们通常高估自己的品德和学识尤其是品德,不容易有客观的判断。主观上把自己放在较低的位置,其实可能是恰当的位置,甚至仍是偏高的位置。云嘉洛的校长陶木然建议她韬光养晦。“圣人韬光,贤人遁世。这样的古训是应该用心体会的。在大家都还没有变得透明的时候,你应该多穿几层衣裳,遮住自己比较透明的心。最好,再读一点儿老庄,学一点出世的哲学。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怀出世的思想,才能做入世的学问。不然的话,你就只能把生命消耗在许许多多扯不清的明争暗斗里,甚至被扼杀和夭折。 (p. 390) ”这其实知易行难。她的同学蒋又和忠告,“一个人对一切都不要要求太高。你不但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还应该知道,客观条件容许你干什么。作得到的,就拼命去作。作不到的,就想也不要去想。这样,你的心就安泰了。 (p. 421) ”他们自称,“我们这些生活在基层的人,什么事情经得多,见得多,容易习惯。一习惯,就什么也不在乎了。 (p. 420) ” 小说反映了当年大学的困境。“我们现在的教学还是墨守成规,内容陈旧,方法陈旧。学生不满意,发牢骚,说怪话,我们在培养 ‘poor’ ! poor ,贫困的人,可怜的人,知识的贫困并不比物质的贫困更好受些。当然也不能责怪老师。教师也为自己的贫困而苦恼。他们与文化、与世界、与创造性的劳动隔离太久了。 (p. 173) ”即使在今日,有些人仍然相信甚至还要说服他人相信,教师有责任心就够了。人们似乎认为,教师有本事培养学生自己所没有的能力。在我看来,研究对教学最大的意义,是使教师丰富自由,从而有“身教”的资本,而不仅是贫乏的“言传”。 小说多少也反映了当时大学或学术界的特点。“这个界、那个坛的,看起来都团结友爱,自由自在,实际上,都各有各的牢固的庙堂!要走进这个庙堂,不但要拜神仙,小鬼也要拜!小鬼有小鬼的逻辑:我干你不干,最好。我不干你干,最不好。 (p. 143) ”那时候资源比现在少,所以能干的人可能更不受欢迎。“决定一个人行为的,不仅有是非,还有利害。 (p. 223) ” 作者的小说多少都有些自传因素,如《诗人之死》中男女主人公的生死恋情,《人啊,人!》中女主人公的婚姻解体。《空中的足音》也不例外,女主人公云嘉洛著作遭到批判,以及媒体中猛烈的批判并没有得到她周围领导同事的认同,都与 81 年底《人啊,人!》所遭遇的情形类似。云嘉洛单身女性,昔日恋人去世,这些经历作者应该也会感同身受。云的反省,“我仍然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要咬着牙,含着泪和过去告别。我不断地肯定自己,有不断地否定自己。我也许永远走不上一条通往幸福和光荣的路,却有数不尽的怀疑和痛苦。然而,也正因为这样,我才感觉到自己是真正地生活着,前进着。 (p. 182) ”“我所追求的已不是狭义的爱,而是广义的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亲爱。 (p. 212) ”基本上应该也是作者本人的心声。小说的主题,也是作者的信念,“生活当然会特别宠爱一些人,是他们无须付出代价就能得到自己所希望的东西。但是,任何时候,受到宠爱的都只是少数人,多数人则必须在敲打和磨压中挣扎、奋斗,或者自生自灭。所以,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也只有少数人是不累的。累就累点吧!每一步都靠自己的双脚踩地,也许走出的路子更宽,脚印更正呢! (p. 422) ”以我现在的阅历,即使是所谓“特别宠爱一些人”也在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努力,并付出代价。毕竟,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 标题“空中的足音”似乎衍自空谷足音,空谷足音已经难能可贵,空中的足音就更罕见了。也是就是所谓大音希声吧。整部小说的氛围,我看可以用李清照的词句描述,“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这样,戴厚英的知识分子三部曲的三篇札记的标题,分别是三句宋词,红莲相倚浑如醉,回首向来萧瑟处,梧桐应恨夜来霜。由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苏东坡到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与小说从激情到迷茫的倾向也吻合。前两部小说《诗人之死》和《人啊,人!》分别反映知识分子在轰轰烈烈的“大时代”之中 的惊恐 或随后的反思,而《空中的足音》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平淡的“小时代”中的无聊和无奈。客观上,是知识分子还没有适应现代社会的职业角色,执迷于传统士大夫的幻想。《空中的足音》的影响远不如《诗人之死》和《人啊,人!》,这或许折射了时代的变化。 戴厚英 1938 年生于安徽。 1956 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1960 年夏毕业,分配到上海作协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组任助理研究员。 1976 年到复旦大学虹口分校任教,后来合并入上海大学文学院。 1996 年遇害身亡。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808 次阅读|2 个评论
看电影Julius Caesar
Mech 2019-1-25 20:02
在电脑上看 Julius Caesar (1953) 。老电影,黑白片。只有英语字幕。能够理解,因为所有对白都是出自莎士比亚的剧本 Julius Caesar 。 也不是简单把舞台剧拍摄成电影。增加了野战、马队等无法出现在舞台上的场景。对剧本也进行了删减。保留了核心情节,但有些枝枝蔓蔓去掉了。例如,萨翁原作中有位诗人因为与谋杀恺撒的人同姓,被愤怒的罗马公民当成谋杀者而处死。这个情节电影中没有再现。历史中确实有此记载,见于普鲁塔克的《名人传》中的恺撒传。 也许是先入为主,感觉恺撒的饰演者不太像。从现代的一般欣赏趣味看,女演员戏太少。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4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解开谜团—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Mech 2019-1-22 08:28
阿真的小说《女大学生》, 1989 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名称听起来像校园言情小说,其实更是社会小说甚至黑幕小说。故事发生的学校在离泰安不远的古城近郊。古城有孔府孔庙,就是曲阜了。从已经有苏小明《军港之夜》 (1980 年首发 ) 和电影《佐罗》 (1978 年发行译制片 ) 受欢迎,以及学生热衷跳舞并受到压制等判断,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初期,虽然小说出版于八十年代末期。从女主人公年龄推断, 58 年 1 岁到故事发生时 23 岁,就是 80 年。很有可能是 78 级学生大二时。不管怎样,故事的具体学校和年度其实影响不大。 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者也是女主人公为中文系女大学生龚碧莹。她与同学的交往,引出了性格各异的几个室友。宽宏大量善解人意的朱枚,风流性感广交异性的庄美华,高傲优雅独来独往的米雪,来自农村生活窘迫的小杜 ( 作者似乎懒得为她想个名字 ) ,大大咧咧口不择言的梁芳芳,性情温和整洁清爽的杨小虹。龚碧莹是班上团支部书记,与男生也有工作关系。关系密切的是把她当成妹妹但也冲突不断的袁志雄,他似乎暗恋米雪;还有有几分文学才气但幼稚软弱被人操纵的宣传委员宋杰,他在追求龚碧莹。龚碧莹还是被认为可能当校长的著名教授华夫的女儿,本名龚力群的华夫教授名气大得不可思议。“既是古汉语专家,又是现代文学的权威;还担任着古典文学研究会的副会长和当代大学生思想工作研讨会的顾问; (p.40 ) ”与父亲最得意的学生系主任兼书记李纹过从甚密,与校团委书记邱芬也有工作关系。从龚碧莹的视角,能够看到较为广泛是校园生活。 小说的主旨并非是校园的莺歌燕舞,而是龚碧莹在解开历史谜团。谜团开始是自己为什么没有母亲,继母只是为了照顾她生活起居,与父亲分居。后来的谜团是米雪的自杀悲剧是否有人编导。这两个谜团相继解开。 58 年前,父亲龚力群是上海名牌高校的讲师,是美院毕业生阿芙是对恩爱夫妻,继母白玉莲当时是家里保姆。阿芙情同姐妹的同学邱芬与比她年长许多的先生没有孩子,邱芬夫妻与另一位年轻同事佟扬常到他们家,欣赏亲近小孩。因为佟扬被派出国,龚力群因嫉妒而及其烦恼,并与妻子有了矛盾。反右运动中,他不仅举报了佟扬和邱芬夫妻,而且让他们互相揭发。软弱的邱芬屈服,揭发了阿芙等,但也没有保住自己,夫妻被遣送青海。她后来反思,“任何人的悲剧,都不能单单看成历史酿成的。重要的是自身,是性格。 (p. 179) ”这也正是我读《一个探索美的人》时的感受。佟扬在胶东半岛的农场改造。阿芙精神病发作,治愈后自杀,临终前托付白玉莲照顾女儿。龚力群出国归来,为方便照顾女儿,也为家丑不外扬,续弦了保姆。举家从上海到了山东,并以笔名闻名,真名不大为人所知。具有戏剧性的是,佟扬和已经丧偶的邱芬先后来到了同所学校。佟扬还有可能取代华夫教授的学生李纹出任系主任。佟扬在农场时认识米雪,两人恋爱,但佟有妻小,因此不敢面对。几人同在学校后,李纹一直派学生监视佟扬和邱芬。邱芬感到了危险,调离走人。即将出国的米雪已经准备放手,但最后告别时失控,被李纹派遣跟踪的学生宋杰喊人。开始定佟强奸,后来米解释他们的关系,佟仍然不免牢狱之灾,米也被学校开除。在面对米雪出走可能自杀的关键时刻,有华夫教授直接授意,李纹以米雪已经被学校开除而置之不理。虽然龚碧莹自信已经解开谜团,但她的话没有人相信。只能先鼓励继母离开父亲,回到农村老家。随后自己也去农村找继母。以“让那个所谓生活的强者去向隅而泣吧! (p. 347) ”结束小说。尽管她自以为明白了,“人生不是童话,世界不是童话。 (p. 346) ”但这个结尾仍然是童话的风格。 巧合有些过多,但作者还算善于讲故事,悬念感强。因此比后来许多校园言情小说更高明些。但与那些故事编得差强人意的后继者也有共同的认知基础,就是女大学生追求想象中爱情时的义无反顾。美术系丁小慧在观音庙荒草丛中与男生做爱被学校开除;同学米雪追求已婚的教师佟扬,佟扬被判刑而米雪被开除;播音员朱晶不顾母亲反对坚持嫁给没有文凭的保卫干事。其依据或许就是一位男生所说,“爱情可以创造处光辉的前途和远大的理想,而仅有前途和理想,却不一定能获得美好的爱情。 (p. 137) ”或许真有年轻人有人会相信,特别在八十年代或者更早。世故些看,其实只是还前途还没有保障的聪明人洗脑异性以便能增加自己求偶的优势。 小说仍有些八十年代那种奋发向上,尤其体现在外文系大龄女生敏娜。孤儿敏娜结婚有女儿后离异,靠助学金和作手工活维持生计读大学,而且要读研读攻博。“人的生活,都有一条轨道,只要你走上去,就得一直走到底,否则,就会出偏差。我想,我当年选择上大学这条轨道是选对了,如今,我只能沿着它一步一步走下去。 (p. 124) ”虽然后来前夫再婚把孩子给她,她被迫退学,边工作边学习,仍要考研究生。“命运有命运的轨道,我也决不向它屈服。 (p. 199) ”女主人公龚碧莹则体现了八十年代精神的另一面,单纯的同情,天真的善良,对世界复杂性缺乏体认。 小说其实也有八十年代的局限,排斥独异,逃避自我。因此,离群索居不与同学交流的班上唯一非团员米雪只能以自杀退场。所谓离群索居,只是她在自己的床上挂了布帘,与其他同学隔开。我读大学时,也用布帘封闭自己的床,但并命运注意到室友有什么异议。现在的人,估计很难理解,她聪明漂亮,成绩优秀,生父是美国的有钱人,已经办妥了留学,与年长 20 岁的已婚老师恋爱的波折,竟然让她自杀。 小说有些叙事破绽或者说不完整。龚碧莹生母自杀前给她养母要求托孤的信中说她父亲害了 5 个人,其中一位周姓者小说中完全没有提及。另外,小说结尾处,说养母贡献了三十个年华,这个时间与前面的矛盾,除非故事发生在 87 年或 88 年。另外,五十年代高校教师不可能到美国留学,特别是学中文的,作者似乎对那段历史不清楚。 作者阿真,本名王洪荣, 1956 年出生于山东荣成。 1981 年开始发表作品,短篇小说《伞》获 1981 年山东省大学生优秀作品奖。 1982 年毕业于曲阜师大中文系。历任南市文联《泉城文艺》小说编辑、山东省作协《时代文学》 ( 曾称《山东文学》 ) 杂志小说组组长、《青岛日报》文艺部主任编辑等。 1992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国家一级作家。《女大学生》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还有多部长篇小说出版,但与校园无涉。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0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
热度 1 Mech 2019-1-15 22:28
埃及女王克莉奥佩特拉 ( Cleopatra ) 是位很有戏剧性的历史人物。以托勒密王朝继承人的女王之尊,相继为凯撒和安东尼两位伟大的罗马领袖侍寝,并生儿育女。因此影响了当年的世界格局。用帕斯卡儿《沉思录》中的话说,“克莉奥佩特拉的鼻子,假如长得短些,那末世界的整个面貌都会改观。” 在意大利时,看到几幅以克莉奥佩特拉为主题的油画。想找些相关的书看看,居然没有。虽然普鲁塔克的《名人传》中凯撒和安东尼传记中应该有相应内容。先看了部莎士比亚的悲剧《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 ( Antony and Cleopatra ) 》。偷些儿懒,看的朱生豪先生译的人民文学版《莎士比亚全集》,有些内容核对了牛津标准版的 William Shakespeare: Complete Works 。 开篇是安东尼在埃及首都亚历山大里亚与女王克莉奥佩特拉寻欢作乐。传来罗马共和国种种威胁和安东尼其子妻子富尔维娅去世信息,安东尼不顾女王不快而回到罗马。与同为罗马执政官的屋大维·凯撒和莱必多斯结盟,并同意续弦屋大维之妹正在寡居中的奥克泰维娅。克莉奥佩特拉在埃及得知后震怒。三执政同小庞贝 ( 凯撒的对手庞贝之子 ) 达成妥协。安东尼征讨帕提亚后驻雅典。屋大维在罗马罢黜了莱必多斯。面对安东尼和屋大维两雄对峙,奥克泰维娅去罗马为哥哥和丈夫之间劝和。她一走,安东尼立即回到亚历山大里亚克莉奥佩特拉的身旁。战事终于不可避免。安东尼和屋大维两军在希腊西岸开战。安东尼固执地放弃陆上优势,选择在海上决战,埃及六十只战舰参战。海战中,克莉奥佩特拉所在的船掉头逃遁,安东尼所乘旗舰尾随而去。主帅临阵脱逃,舰队大败。安东尼回到亚历山大里亚后,一度想重整旗鼓。安东尼的陆军一度小胜,但埃及海军舰队再次避战,安东尼部下纷纷倒戈。屋大维派人招降克莉奥佩特拉,女王没有解决拒绝。安东尼震怒。克莉奥佩特拉讹传自己已死,安东尼殉情自尽,重伤未死。克莉奥佩特拉躲入反锁的墓室,和临死的安东尼诀别。屋大维派人安抚女王,其实准备把她带到罗马,在自己的凯旋游行中作为俘虏示众。克莉奥佩特拉在自己的陵墓中,用尼罗河特产的剧毒小蛇自杀。屋大维允许克莉奥佩特拉与安东尼同葬,并进行隆重葬礼。 整个故事中,克莉奥佩特拉并没有女王尤其是东方君主的威严,更像是恋爱中的小女人,用各种小花招折腾安东尼。她自称“我们这些以恋爱为职业的人 (II5) ”。安东尼也有些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与《 裘力斯·凯撒 》中的智勇双全判若两人。屋大维倒是少年老成深谋远虑。所以,他最终颠覆了罗马共和国而建立罗马帝国。 朱生豪先生译文华丽流畅,但与原文还是有些差别。抄录些我欣赏的句子比较。英文没有像原文中那样分行。 “ The nature of bad news infects the teller. 人们因为不爱听恶消息,往往会连带憎恨那报告恶消息的人。 (I2) ” “ His faults in him seem as the spots of heaven, More fiery by night's blackness; hereditary, Rather than purchased; what he cannot change, Than what he chooses. 他的过失就像天空中的星点一般,因为夜间的黑暗而格外显著;它们是与生俱来的,不是有意获得的;他这是连自己也无能为力,决不是存心如此。 (I4) ”这是说安东尼,虽然在这部剧本中,他主要表现出的是过失。 “ Beg often our own harms, which the wise powers Deny us for our good; so find we profit By losing of our prayers. 我们昧于利害,往往所祈求的反而对我们自己有损无益;聪明的天神拒绝我们的祷告,正是玉成我们的善意;我们虽然所愿不遂,其实还是实受其利。 (II1) ” “ All men's faces are true, whatsome'er their hands are. 人们的手尽管不老实,他们的脸总是老实的。 (II6) ” “ Ah, this thou shouldst have done, And not have spoke on't! In me 'tis villany; In thee't had been good service. Thou must know, 'Tis not my profit that does lead mine honour; Mine honour, it. Repent that e'er thy tongue Hath so betray'd thine act: being done unknown, I should have found it afterwards well done; But must condemn it now. 这件事你应该自己去干,不该先来告诉我。我干了这事,人家要说我不顾信义;你去干了,却是为主尽忠。你必须知道,我不能把利益放在荣誉的前面,我的荣誉是比利益更重要的。你应该懊悔让你的舌头说出了你的计谋;要是趁我不知道的时候干了,我以后会觉得你这件事情干得很好,可是现在我必须斥责这样的行为。 (II7) ”这是小庞贝的部将打算一并暗算对手罗马三执政,来请示庞贝。庞贝否定了,毕竟他是罗马人,有罗马人的荣誉观。 “ Ventidius, that Without the which a soldier, and his sword, Grants scarce distinction. 一个军人要是不能审察利害,那就跟他的剑没有分别了。 (III1) ”这是安东尼手下的部将所说,他们打了胜仗,但情愿归功于安东尼,以免功高震主。 “ Celerity is never more admired Than by the negligent. 因循观望的人,最善于惊叹他人的敏捷。 (III7) ”这是克莉奥佩特拉批评安东尼的话,安东尼连连称是。 “ women are not In their best fortunes strong; but want will perjure The ne'er touch'd vestal. 女人在最幸福的环境里,也往往抵抗不了外界的诱惑;一旦到了困穷无告的时候,一尘不染的贞女也会失足堕落。 (III10) ”这是屋大维对女性的看法,或许也是莎士比亚的看法。 “ I see men's judgments are A parcel of their fortunes; and things outward Do draw the inward quality after them, To suffer all alike. 看来人们的理智也是他们命运中的一部分,一个人倒了楣,他的头脑也就跟着糊涂了。 (III11) ”这是安东尼部将对安东尼想与屋大维个人决斗的嘲讽。 “ The loyalty well held to fools does make Our faith mere folly; yet he that can endure To follow with allegiance a fall'n lord, Does conquer him that did his master conquer And earns a place i' the story. 我们的忠诚不过是愚蠢,因为只有愚人才会尽忠到底;可是谁要是死心塌地追随一个失势的主人,那么他的主人虽然被他的环境征服了,他却能够征服那种环境而不为所屈,这样的人是应该在历史上永远占据一个地位的。 (III11) ”这是安东尼部将的独白。 “ Wisdom and fortune combating together, If that the former dare but what it can, No chance may shake it. 智慧和命运互相冲突的时候,要是智慧有胆量贯彻它的主张,没有意外的机会可以摇动它的。 (III11) ”这是屋大维的使者劝降克莉奥佩特拉的话。 “ When one so great begins to rage, he's hunted Even to falling. Give him no breath, but now Make boot of his distraction: never anger Made good guard for itself. 一个伟大的人物开始咆哮的时候,就是势穷力迫、快要堕下陷阱的预兆。不要给他喘息的机会,利用他的狂暴焦躁的心理;一个发怒的人,总是疏于自卫的。 (IV1) ”这是屋大维的部将对安东尼的判断。确实,高声恶气往往是虚弱的象征。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885 次阅读|2 个评论
欲读书之《应物兄(上下册)》
热度 1 Mech 2019-1-14 10:03
我的小说阅读趣味停留在八十年代。后来评论界叫好的小说也读过些,但多数感觉一般。记忆中,近年与评论界较为一致的只有《繁花》,获茅盾文学奖以及多种排行榜的第一名。虽然我不算非常喜欢,但确实是部好小说。我仔细看过不止一遍,有时也挺有感触。但那种上海市井生活的题材我实在不很感兴趣。 我准备再读本评论界叫好的小说,李洱的《应物兄 ( 上下册 ) 》。分别发表在《收获》长篇小说专号秋卷和冬卷。小说单行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去年年底出版。我已经网购了一套,虽然我有上册的电子版。 体现评论界的肯定,《应物兄》获得了《收获》文学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授奖词为:“十三年潜心写作,酝酿出一部标志着一代作家知识主体与技术手段的超越之作。‘应物兄’!这个似真似假的名字,这个也真诚也虚伪的人物,串连起三十多年来知识分子群体活色生香的生活经历,勾勒出他们的精神轨迹,并最终构成了一幅浩瀚的时代星图。”估计以后也许会获茅盾文学奖。 这属于我最感兴趣的学界小说。而且据有些评论家称,作者以学问入小说,借著述、讲演、讨论、对话、回忆、联想、引用等不同方式,涉及古今中外数百种文献,将知识大数据渗入情节叙述中,知识言说成为发展情节、塑造人物、营造氛围的重要手段。这方面仅次于写《镜花缘》的李汝珍和写《围城》的钱锺书。这就是被人们所讥的“掉书袋”,但是我喜欢。 标题似乎是个人名称谓。其中“应物”的广义解读几近于通情达理。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谓“与时迁移, 应物 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狭义理解就是接人待物,如《晋书·外戚传·王濛》所谓“虚己 应物 ,恕而后行。”唐朝有位二线诗人韦应物。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是《滁州西涧》,几乎入所有唐诗选本。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虽然不关注文坛,多少也知道李洱算是先锋派小说大家。过去谈过他的一个中篇《 导师死了 》和一个短篇《 饶舌的哑巴 》。都是特色鲜明的作品,但我并非很欣赏。 期待《应物兄》能带来更多阅读快感。 欲读书系列博文 欲读书之《希腊罗马名人传》 ( 部分已读 ) 欲读书之《英国史》 ( 未读 ) 欲读书之《大街》和《名士风流》 ( 已读 ) 欲读书之大卫·洛奇的教授小说 ( 部分已读 ) 欲读书之希腊神话和其他 ( 部分已读 ) 欲读书之《徐霞客游记》 ( 部分已读 ) 欲读书之《品园》 ( 已读 ) 欲读书之《东坡乐府笺》 ( 已读 )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18429 次阅读|8 个评论
一地鸡毛的学界—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Mech 2019-1-9 08:33
汪洋的长篇小说《无爱的情歌》, 1986 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标注“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五日脱稿于九宫山”。故事发生在震寰大学,地处华中而且可能是华中文科最有影响力的大学 ( “一所有八十余年历史的老牌大学。末代王朝的本省总督 (p. 157) ”创办 ) ,很有些像武汉大学。时间在 1981 年前后的十个月中,由“马上就是三中全会后的第三年了! (p. 315) ”推断。 该小说是典型的学界小说,为同时期小说中少见。不仅故事主要发生在大学中,而且所涉及的问题也是学界小说常见,教师骚扰女学生的“桃色事件”,学术机构和刊物主办权的争夺等。小说中负面人物多,甚至男一号 ( 按出场时间长短 ) 也是反派。主人公缺乏亮色,似乎是学界小说的主流。在小说中,学界一地鸡毛。或许是由于内容有些超前,题材也比较“小众”,该书并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有类学界小说涉及某种 “圣杯”的争夺,可能是学术职位,也可能是学术奖励。与传奇小说中价值连城或者无价之宝的“圣杯”不同,学界的“圣杯”在外人眼中可能无关宏旨甚至微不足道。例如《小世界》中的“圣杯”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学批评委员会主席职位,年薪 10 万美元。《无爱的情歌》属于这类学界小说,其中的“圣杯”是中外情歌研究会及其刊物《中外情歌》的主导权。争夺“圣杯”的骑士猥琐不堪,鸡鸣狗盗。 年过半百没有什么学术建树中年讲师温凌竹,如同当年“文革”中成立战斗队那样,“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好不容易才串联起来 (p. 16) ”中外情歌研究会总会,学校的人、财和房的支持,他得以任秘书长兼研究会刊物《中外情歌》编辑部主任。“吴必有,这个钻了一辈子故纸堆的训诂学家,于是就出任了中外情歌研究会的第一任常务副会长,成为这个研究会的实际负责人,因为会长是一个作品早已成为故纸、本人也快成为故人、连话都说不清楚的老头子。 (p. 52) ” 编辑部人手不足,向学校要人,代理校长郁达志不顾温反对派了韩岩松担任编辑部主任,温改任编辑部副主任,但仍是学会的秘书长。韩是本校毕业留校作行政,担任处级某办公室主任时辞职当编辑,创造诗歌,成了本省本市小有名气的诗人。 小说的主线是争夺“圣杯”,情歌研究会的主动权。在杭州召开的第二次研究会年会,成为争夺研究会主导权的第一次交锋。因为温凌竹其貌猥琐而且不是震寰大学毕业生,代理校长准备让韩岩松取而代之,为此给华东分会主办者东吴大学 ( 可能实际指杭州大学,而不是苏州大学 ) 顾望庐教授 ( 民间文学教授、著名诗人、老作家兼老评论家 ) 写信说明情况,让韩转交。在筹备会议上,华东片理事长、总会副秘书长、东吴大学讲师辛介一有意谋求秘书长职务并把持刊物,但顾望庐教授不很赏识他。华北片理事长林莽联合西北片、东北片理事长,形成“三北”势力,也要争取秘书处和刊物。华南片和西南片相对中立,但西南片理事长是研究会的实际创立者,还吃过温的亏。韩没有转交校长的信,因为他不想当秘书长。各方妥协的结果,保持现状,第三次研究会由“三北”之一主办。后来落实在大连,由东北片主办。年会的论文报告部分,则展示了“中国的文人有两大通病:对别人盲目相轻,对自己盲目相信。别人的文章,总觉得不顺眼;自己呢?不愿写罢了,一旦写出来,肯定比别人的强。 (p. 97) ”在两次会议之间的十个月里,各方进行了大量准备。震寰大学代理校长虽然不喜欢温,但觉得他听话可用,因此放弃了有才气、有名气但不听话的韩岩松。用非常规手段给了温副教授职称,洗清了所谓“桃色事件”,派出了人数众多的参会团队,还资助了会议一笔经费。主要对手林莽虽然有温凌竹承认的录音,但温拿到了林与过去的学生一位年轻女记者以夫妻名义开房的证据。最终,温不仅保住了秘书长,而且兼任了副理事长。 争夺“圣杯”主线之外,小说还有“桃色事件”的副线。温凌竹向找他指导毕业论文研究情歌的女生金小敏求爱写情书,被金的男朋友带着个同学一顿狠打。金小敏还告诉了学生支部副书记,随后副书记向系总支作了汇报。闻还要向中文系党总支检讨交待,形成了所谓“桃色事件”。男教师女学生这种关系,能成为“事件”,说明那时候“男女大防”远比现在为严。中文系迅速处置,让位女教师指导金小敏并提前毕业分配,似乎没有进一步负面影响。因为这个事件,不许温凌竹参加在杭州召开的第二次研究会年会。随后,校长决定要洗白这件事情。派人找金小敏要求提供翻案材料,被拒绝。后来找门路找到金的亲戚,提供份材料,说没有听金说过这个事情。温本人的交待材料,连同金提供的情书等,都销毁掉。这个事情就不存在了。 出场最多的男一号温凌竹是个令人讨厌的人物。几乎集各种弱点之大成,卑劣、猥琐、胆怯、愚蠢等。连学生都说,“不论男生女生,都讨嫌温凌竹。我们从他身上闻到了一股霉臭味,不明白他是怎么跑到高等学校里来的。 (p. 38) ”当编辑部主任也算以权谋私,发人情稿,关系稿,或者直接索要财物。“把关系稿分成一二三类,一类随到随发;二类隔期必发,三类的适时发出。 (p. 145) ”这样一个人,居然为学校争取到研究会和编辑部两块牌子,代理校长都另眼相看。为了给他副教授,在系和校两级都没有通过的情况下,校长直接到省职称委员会争取,拿下了副教授。 代理校长郁达志是典型的风派人物。北京的林莽分析他,“他在政治上的老练程度,是一个普通的省委书记所望尘莫及的。他有什么诀窍?测风、观风、跟风、刮风。一种新的倾向刚刚冒芽的时候,在普通人的眼中,往往会表现出几分稚嫩和可爱,这时,他会不遗余力地拍手叫好,用我们研究的行话来说,就是拉开嗓门,高唱情歌。不过,他唱的情歌,都是虚假的情歌,无爱的情歌。只要他讴歌的倾向接近尾声,他就能自自然然地换上副面孔,一副腔调,把情歌变成咒语,变成讽歌、哀歌和挽歌。 (p. 273) ”但跟风跟对了,办学也有效果。他代理校长后,在传统文理科外开办了大量工科和交叉专业,撤掉吃老本的干部换上“有学历、有能力、有胆识、有拼劲的中青年干部 (p. 156) ”,行政拆分扩容处级干部比文革前的科级干部增加三倍而刺激了干部的积极性。这也体现了他洞悉人性的一面。小说也写他文化素质很差,题词写错字,发言念白字。他是数学讲师,专业知识也很差。挂名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后,被人公开评价为“古老的论点,过时的论据,混乱不堪、东拉西扯的论证,不知所云的结论。 (p. 239) ”不过,他们互相帮忙的模式好像后来被发扬光大。有位数学副教授对校长说,“这是人抬人、相互拉扯罢了。先把你抬成个副教授;你是有副教授职称的代理 — 不,校长! — 再拉小郑一把,小郑也不会吃亏。 (p. 153) ”该副教授在校长提议下晋升了教授。不过他水平实在不行,推荐给校长挂名的文章反而让校长出丑。 书中借一位老科学家之口,对这种一地鸡毛的学界进行了抨击。“确实有那样的一批人,他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为了捞上一个秘书长、副会长或者理事长当当,巧立名目,硬要拉出一个个什么研究会、学会来。你没有看见现在的学会、研究会多如牛毛吗?更有甚者,一旦这种个人目的达到了,他们就巴不得吧一个学会或者研究会办成封建小朝廷,扶植亲信,排斥异己,损公肥私,沽名钓誉。 (p. 93) ” 小说中有些亮色的主要人物是诗人韩岩松。本来潜心创作,在校长强烈要求下负责期刊编辑部,就一心办好期刊。待人真诚,与人为善。有历史创伤的大龄女青年连宇在他的鼓励下,走上诗歌创作之路,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妻子高蔷恩爱有加彼此信任。在小说中,好得有些不真实,反而没有反面人物形象鲜明。 作者对国外高校的情况还是有些隔膜。台湾名教授这样说,“在港澳台或者资本主义国家,你今天是教授,明天未必还是教授。要保全教授的饭碗,就得不断拿出著作来。你的成果越显著,解聘的可能性就越小;你的著作越浩繁,受聘的可能性就越大。 (p. 101) ”这至少两方面不确切。其一,长聘制度保证高校教授不能轻易被解聘;其二,著作的量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著作的质量和经费的数量。当然,这也可以理解。小说写于 1985 年,那时候欧美港台高校还是遥远的神一样的存在。人们膜拜,但并不理解。由此也反映了大陆高校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汪洋,本名喻德海, 1938 年生于武汉。 1964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历任武汉大学学生科干事、政治处秘书、生物系办公室副主任、武汉大学学报编辑、教务处教学科副科长、《写作》杂志副主编、湖北省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文学部主任、专职编剧,长江文艺杂志社社长、主编。湖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 2016 年逝世。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092 次阅读|0 个评论
罗马王国颠覆:老布鲁图斯
Mech 2019-1-7 09:15
如莎翁剧本 Julius Caesar 所述,布鲁图斯竭力维持罗马共和政体,为此不惜诛杀有恩于他也是他所敬爱的功勋卓著的凯撒。在历史上仍未能避免凯撒的养子屋大维登基加冕,改制为罗马帝国。布鲁图斯犹豫不决时, Cassius 这样激励布鲁图斯 O, you and I have heard our fathers say, There was a Brutus once that would have brook’d The eternal devil to keep his state in Rome As easily as a king.(I2: 154-157) 其中父辈之口代代传颂的让罗马没有帝王的 a Brutus , 就是布鲁图斯的祖先老布鲁图斯。 大约在剧中恺撒时代五百年前,罗马王国就是在 Brutus 祖先鲁基乌斯·尤尼乌斯·布鲁图斯 ( Lucius Junius Brutus ) 手中颠覆,诞生了罗马共和国。老布鲁图斯堪称罗马共和国国父。米开朗基罗雕塑了布鲁图斯的胸像 ( 原作在佛罗伦萨巴格洛宫国家博物馆,似乎是米开朗基罗唯一的胸像 ) ,无疑是这位老布鲁图斯。照片不是我拍摄,取自网络。 Brutus (1538) by Michelangelo 莎士比亚的叙事长诗《鲁克丽丝受辱记》记载此事。老布鲁图斯从被国王强奸而自杀的贵妇鲁克丽丝身上拔下尖刀,率众宣誓 ( 朱生豪先生译文 ) 既然罗马的尊严被这帮恶人污损, 那就请天神俯允:让我们兴动刀兵, 从罗马干净的街衢上,把恶人驱除干净。 现在,凭着我们崇奉的卡庇托大寺, 凭着给丰腴的大地孳育了五谷的红日, 凭着罗马国土上留存的公理和法制, 凭着鲁克丽丝方才的申诉和嘱示, 凭着她不昧的精魂,这横遭玷辱的血渍, 凭着这血染的尖刀,我们在此宣誓: 要为这忠贞的妻子,洗雪这强加的羞耻。 于是众贵族推翻国王,有了罗马共和国。元老院、执政官和部族会议三权分立,布鲁图斯就任罗马首位执政官。 历史书 ( 可能是李维的《罗马史》 ) 还记载了布鲁图斯的誓词 ( 我从英译文翻译 ) 。 首先发誓不接受任何人统治罗马,渴望新自由的民众不许被国王们的威胁和贿赂所左右。 (First of all, by swearing an oath that they would suffer no man to rule Rome, it forced the people, desirous of a new liberty, not to be thereafter swayed by the entreaties or bribes of kings.) 无以罪之血,在国王不正义前发誓,并以你们和众神为见证,我要尽全力用剑、用火、用任何手段,推翻路修斯·塔昆纽斯·苏佩布斯 ( 自大狂 ) 及其邪恶妻子和所有孩子的统治,他们或者任何人都不能再统治罗马。 (By this guiltless blood before the kingly injustice I swear – you and the gods as my witnesses – I make myself the one who will prosecute, by what force I am able, Lucius Tarquinius Superbus along with his wicked wife and the whole house of his freeborn children by sword, by fire, by any means hence, so that neither they nor any one else be suffered to rule Rome.) 后来为了捍卫共和,老布鲁图斯不得不处死了自己两个儿子。这也是诸多美术作品的题材。 Julius Caesar 中布鲁图斯捍卫共和的想法,与其祖先一脉相承。可惜,民意有了变化。 老布鲁图斯的故事见于普鲁塔克《名人传》的普布利科拉篇,但没有独立的篇章。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481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外的故事:《精神隧道(中):晕眩》补记
Mech 2019-1-5 08:24
《 与魔鬼交易 》所谈的校园故事,只是小说中三个故事之一。另外两个故事也有启发,特别是 12 床的故事。 12 床患者绰号高水平,姓名不详。青年钢琴家高水平在路上遇到一位他称为金蔷薇的金姓美女,便天天等候并盯梢走一段。直到有一天,发现绰号为红苹果的中学同学与金蔷薇很熟,就请她创造见面的机会。红苹果办个沙龙,邀请高水平参加。为标新立异,高即兴发表了否认爱情的演讲,如果发现金蔷薇在场并离场高很懊恼。红苹果鼓励他一音乐家的方式求爱,创作首交响乐。高水平在创作过程中,红苹果打理他的生活。在创作困境中,把红苹果当成金蔷薇,激情滚床单。清醒后两人互表爱情,于是有了灵感,完成了作品 23 号。然后与红苹果继续滚床单。高相信完成了伟大作品,实现他的金蔷薇理想。但 23 号被各乐团拒演,绝望中,高水平转向通俗音乐,红苹果还在把曲谱寄给各乐团、指挥家、教授等。高水平听通俗音乐会时,意外遇到了金蔷薇,但已经没有昔日的激情。原来金蔷薇早就知道他跟踪自己。两人交往几日后,便共度良宵。一觉醒来,发现所谓理想其实只是幻影,他便离开了金蔷薇,参加了流行歌曲乐队到各处演出。在演出中,他不断与乐队中的女人厮混。勾引了乐队老板的女儿,导致老板酗酒身亡。在送老板遗体返乡路上,发生车祸,得了眩晕症。 12 床吃各种药,信各种教,做各种练习,均不能使病情好转。最后,病床上的他在电视上看到 23 号的公演,原来红苹果一直没有放弃,终于找到位年轻的指挥大师。演出取得空前的成功。悲欣交集的 12 床昏厥过去。按我的理解,虽然小说中没有明确陈述,这部交响乐超度了 12 床,也超度了 11 床。两人就此撒手人寰了。 理想实现的同时就是失去。高水平写出了交响乐,也得到了金蔷薇,然后呢?红苹果努力使作品得到承认,然后呢? 11 床患者为乔启隆,前面所谈校园故事的主人公。文革中父母受冲击,参加了农垦兵团。同去的还有他青梅竹马的邻居芳子。他怀着虔诚的态度想改造自己,但命运弄人。他如在惊涛骇浪中,大起大落。先是无意中把战友画说成坟头,其实人家画的是窑洞,而被连长打成现行反革命。接着团政委肯定他与芳子剪的毛主席窗花,有意推荐他上大学但他愿意留农场;连长就不提反革命的事情,还任命他当了班长,芳子当了卫生员。他带领全班以各种变态的做法争取先进,遭到芳子的反对,但被提升为副排长。他支持连长的冒险做法,在发生的事故中受了重伤,成为了英雄。在到处讲用时,没有按连长委派秀才准备的稿子,得罪了连长。他父亲自杀被指控为特务,已经升为政委的连长把他当成反革命特务嫌疑,进行审查。在审查中,他试图挡住疯牛以保护猪圈,受了伤,但没有任何效果。芳子在护理中说些宽慰的话。他深挖思想根源时,为挽救芳子,把芳子的话也汇报了,芳子被打成反革命。在强制劳动中,芳子亡故,就地掩埋,不留坟头。 与读大学时刚愎自用的乔启隆相反,农场的乔启隆完全没有自我,也基本没有理性思考的能力。这是乌合之众中一员的病理学样本,虽然有些极端。典型,往往意味着极端。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181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魔鬼交易—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中):晕眩》
Mech 2018-12-29 11:51
长篇小说《晕眩》于 1994 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初版。 2002 年作为三部曲《精神隧道》的中册,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我看的是 2002 年版本。三部曲的情节与人物都没有联系,不妨看成独立的小说。《晕眩》由三个回忆的故事构成,其中一个发生在校园。时间应该在 81 年,回忆上溯 4 年,是 77 级大学生的故事。以故事发生时间为序,《晕眩》其实最早,因此按照系列博文“学界小说丛谈”的体例,先说《晕眩》。该书并不是学界小说,而是校园小说,主要反映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整部小说是 11 床和 12 床两个眩晕症患者讲的故事,最后两位患者似乎都死去了。小说共分九章,开始、中间和最后一章有 4 节,其余各章都是 3 节。也就是说,去掉引子、过渡和尾声,其实每章 3 节。两个患者都在讲自己的经历。每章中间那节是 12 床的经历,另外两节分别是 11 床在农场劳动和读大学的经历。 3 段经历几乎没有交叉,所以整本小说也可以是 3 个中篇小说。这里只谈 11 床患者乔启隆校园生活故事。有些像大学校园版的《浮士德》,成于魔鬼交易也败于魔鬼交易,而且揭示了魔鬼如何找上门。 乔启隆经历了农场劳动的大起大落,尤其是青梅竹马的芳子之死,如同凤凰涅槃,劫后再生,考进了大学。他要发奋读书,把自己的床修建成一个堡垒。这样,他便从农场时的“无我”转为“唯我”了。“他需要一个堡垒,一个与世隔绝的堡垒,这必须是一个书和床的世界,除了读和写便是睡觉,他可以一整天一整天地呆在里面,不往外迈半步……没有必要往外去,世界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你自己 …… 除了我自己的存在,没有任何什么是存在的,‘世界就是我的表象’ (p.6) ”这段我读起来挺亲切,当年我读大学时,也有个类似的“堡垒”,但并没有狂妄到以为外部世界只是表象。这或许是乔启隆最根本的信念,“只要你有足够的意志,世界就是你的表象,甚至于就是你的想象 (p. 26) ”年轻时我也读过叔本华的巨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当时就不信服,现在当然忘记了。他的天赋和努力得到回报。“他毅力惊人,记忆力惊人,趣味之高雅惊人,学识之广博惊人,他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诸同学的崇仰 (p.27) ”。有经验的读者,看到主人公在开篇不久就如此,便预期要遇到挫折了。 当他以征服书本的态度征服人时,就发现世界并非是他意志的表像。他在教室中的座位是所谓“乔启隆二号”,不仅无人敢占,而且旁边的空位都没有人坐,形成他所谓护城河。后来班级丢了两把椅子,有位他从来没有注意过的女生坐到旁边。一来二去,乔启隆看上那个女生欧衫,想收为“贴身女侍”。于是颁道圣旨, I love you. 不料欧衫未置可否。他便开始递增。最后写到 10000 遍时,欧衫搬到其他座位上去了。 “自然厌恶真空”,经过搭讪、吹捧等一系列功课,“小皮球”肖魂坐到了乔启隆身旁。肖成了乔的心腹门徒和情报部长,并搬到乔的下床。他借乔的备考利器卡片,制作成小抄,这样乔就不用背了。他可以腾出时间,写构想中的大著《论浪漫主义宇宙观》。考试时乔将准备的小抄误当成考卷上交,又是肖及时发现拿回。肖在睡觉前都有三声长叹,分别感慨缺少女人、名气和权力。肖鼓动他竞选班长,虽然用了不光彩的手段,还是徒劳无功。 乔的诗被教写作课的年轻漂亮有名气的女诗人看好,乔虽然更喜欢欧衫,还是在夜晚闯进女诗人的宿舍,在实践中被女诗人开启了青春肉欲。几个月后,女诗人突然因为他行为被同学知道而中止了他们的关系。失欲后的乔又开始纠缠欧衫。用猎刀扎自己的腿,欧见血晕倒。乔大著第一章《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 杜甫》经过女诗人的推荐,在著名诗刊上发表。文章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本校的诗歌教授也屈尊与乔讨论。改校样时,乔把献给女诗人改为献给 OS ,终于赢得了欧衫的青睐。他终于从精神到肉体征服了她。“她彻底地爱上了乔启隆,她被乔启隆完全感动了,完全征服了,她认为他的疯狂,他的鲜血,他的献词,所有一切都证明了他对她无限忠诚的爱情,她一点儿也搞不清楚,乔启隆所做的一切,首先要证明的并不是对她的爱情,而是世界是否是他自己的表象,而是他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意志和智慧去征服整个宇宙,在这一点上,这位纯洁的少女还完全是在梦里。 (p.231) ” 有了女人和名气之后,肖魂又鼓动乔启隆争夺权力,参加系学生会主席的竞选。他凭借个人魅力,并再次用造谣抹黑对手的方式,成为有希望的候选人。只是肖魂听说学校要整肃,建议他退出。经过犹豫,乔退出竞选。欧衫一直反对他参与这种活动。 《年华月刊》举办了“自我”问题的大讨论。实际的背景就是 1980 年 5 月《中国青年》关于人生观的讨论,由此推断该故事的主人公是 77 级大学生。乔的一贯主张要为“自我”张目。肖魂觉得持这种观点的人已经太多,不如充当另一派的领袖。在他看来,“伟大人物从来不是真理的奴仆,他不会为真理而战,恰恰相反,真理永远是为伟大人物而存在的,伟大的唯一同义词就是不择手段,为了你的神圣的目的。 (p.272) ”乔被说服,用他熟悉的文革思维,换些词汇,写出了《论自我的僭妄》,一鸣惊人,成为否定“自我”派的力作。文章发表后,受到有关方面高度肯定 , 有各种采访、座谈,参加各种会议。他被任命为校学生会副主席,兼任宣传部长。只是欧衫与他彻底绝交,骂他“像个投机的奸商,像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政客,像个,像个不要脸皮的娼妓 (p.276) ”这给乔启隆带来巨大的痛苦,受到刺激。而且整个生活状态都发生了改变。“他现在连引退的力气都没有了,他仿佛失去了下任何决心、进行任何举动的勇气,他觉得自己只是在随波逐流,听天由命,他只好勉为其难,尽其可能地去应付一切,像一架机器,完全依照惯性,不带任何情绪,不带任何兴趣地去做一切他似乎是应该做的事。 (p.278) ” 极为吊诡的是,一方面,他自己觉得自己疯了。“存在的一切不知为什么全部突然失去了光彩,不仅那如此辉煌的胜利,不仅权利、名誉、女人那人生之三鼎足,就连嘲笑这最刺人的东西也失去了光彩,一切都味如嚼蜡,一切都是个笑话,一切都像个幻影 (p.279) ”。另一方面,上上下下却对他任职的两个学期有一致好评。在最后一个学期,他进入了学校学工部主导的毕业生分配委员会。他重新有了目标,为欧衫、肖魂、他的室友朋友等,找到合适的位置。他尽了最大的努力,欧衫去出版社,肖魂到省报当记者,他自己和当初他与之竞争的班长拿到仅有的去省委办公厅的机会。 如果小说中的故事在此结束,也很说得过去。这是个赚得了世界而失去了自我的老套故事。可以说是一个年轻人融入社会的成熟过程,也可以说是背弃理想的堕落过程。但小说并没有就此结束。 毕业分配的结果,欧衫确实去了出版社,肖魂却去了省委办公厅,而乔启隆和班长去了省内最偏远的角落,那里大部分居民为少数民族,其他室友等分配也很差。欧衫痛骂了乔,拒绝去出版社,而且说他死也不足惜。乔在绝望中,受到肖魂的引导,吃安眠药自杀。在他弥留之际,肖魂向他说明真情,“我是真正的恶魔! …… 你的一切成功和失败都来自我恶魔的指引, …… 是我教给你考试作弊的高招;是我怂恿你去敲开那‘诗歌女神’的性爱之门;当然又是我用一只小小的录音机放在你包里,录下你们的床头浪语,然后威胁那美丽至极的女神向我这丑陋的恶魔奉献她的肉体; …… 是我帮助你获得了竞选的殊荣,然而更是我使你声名狼藉,一败涂地,是我把你变成了一个叛徒,一个出卖自己的人 …… 最后,毫无疑问也是我,告发、出卖,不,的确应该说是造谣和诽谤了全体同室诸公, …… 炮制了一大批匿名信寄往接收单位 (p.315) ”。肖魂的独白被欧衫听到,被打一耳光的肖魂在离开前说,是欧衫让乔去死的。欧衫吃了乔剩下的安眠药。结果是欧衫死去,乔启隆抢救过来但得了眩晕症,生不如死。 原来故事是《 浮士德 》的翻版。乔启隆由于内心认识的偏差,借助恶魔的力量取得成功,但最后还是被恶魔毁灭。结尾在情理之中,也在预料之外,但我真吃不准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还是画蛇添足。丧失了生存意识,就是行尸走肉,至于肉体是否存在,反而是无关紧要了。 这是个高度象征性、具有哲学意味的故事。表面上看,这是个大学生受诱惑而堕落的故事。其实内涵可能更为丰富。大学四年,男主人公的生存意义在不断丧失。问题其实不在诱惑的存在,毕竟没有屏蔽诱惑的世界。问题在于他缺乏一个健全可靠的世界图景。开始时的唯我论,碰壁之后很容易转向无我论。所谓“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极端的总是不能持久。此外,还有点警示,尤其重要。要提防那些不请自来的帮助,更不能为一时胜负轻易启动难以驾驭的力量,以免反噬自身。我在阅读和新闻中见过许多这样的例子,当初许身魔鬼后风光无限忘乎所以,等魔鬼来结账时却觉得自己无辜,没有想到悔不当初。 本来小说就不容易读,三个故事平行发展。特别大学校园这个故事,作者似乎把“我是世界的表象”和“世界是我的表象”作为同义语,开始更增加阅读难度。后来发现作者其实并没有特别深意,才不为之所困扰。 作者金岱 ( 原名胡经代 ) , 1953 你那出生于江西南昌。 1977 年考入江西大学 ( 现南昌大学 ) 中文系, 1982 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1 年调往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任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9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Mech 2018-12-24 08:51
文革后期,国产电影不限于“ 样板戏 ”和“ 三战 ”。尤其是 1973 到 1976 年,电影多起来。都是彩色,演员也漂亮。有王心刚、于洋、李仁堂、达式常、杨雅琴、李秀明、吴海燕、王馥荔、宋晓英等,当时的俊男靓女。那时候电影比现在少多了,因此虽然不敢说看全了,但多数可能都看过。有些彻底忘记,下面只说多少还有些印象的。 最先出来的似乎有四部,当时有个顺口溜,“《青松岭》《战洪图》,《火红的年代》《小八路》”。《青松岭》影响比较深,尤其是反面人物钱广,“一要手艺好,二要家什妙。”“谁还没有点儿资本主义?”《战洪图》没有看过,但知道其中反面人物一句话,“下吧,下吧,下它七七四十九天我才高兴。”有时候看见外面下雨也说。《火红的年代》讲炼钢,“炼出争气钢,气死帝修反!”好像还有遇到困难时,吟咏毛主席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当时有些不明觉厉,后来才知道,那是向当时的“文化旗手”致意。《小八路》是木偶戏,好像没有看过。 文教卫生题材的电影印象深些。基本是说我同龄人的《向阳院里的故事》,小说也在电台连播。其中有个反面人物,教唆一个孩子不去挖沙子说,“劳动有低级劳动,有高级劳动。挖沙子是低级劳动,捏糖人卖钱是高级劳动。”这或许是我最早的经济学启蒙。用现在的话说,独创性的有技术含量的稀缺的劳动更高级。我不觉得自己是过分在乎金钱,但任何明智的人都无法忽略金钱所体现的社会有效需求。讲大学教育改革的《决裂》印象尤其深。江西共大的党委书记,抓住一个农民的手,指着其中的老茧说到,“这就是资格。”读大学的资格并不看文化程度。我那时是十多岁城市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手上没有任何老茧,看到这内心真有些崩溃。还有农民需要给牛看病,而老教授在课堂上大讲,“马尾巴的功能”。当时觉得很可笑,现在觉得无知真可怜。讲上海知青到北大荒农场的电影《征途》,我看过同名小说,对电影反而没有任何印象了。讲农村赤脚医生的电影有《春苗》。正在观察实验白鼠的权威医生,被叫去给一个农村老大爷看腰疼还是腿疼,告诉他,“一要营养,二要卧床。”当年妻子车祸骨折时,我也这样对她讲。还有乡村巫医讽刺赤脚医生,说她只有“红药水啊,紫药水啊”。另有部赤脚医生的电影《红雨》,我没有看过。 最多的是打仗的电影。按故事发生的时间排列,大致有《闪闪的红星》《平原作战》《车轮滚滚》《侦察兵》《渡江侦查记》《难忘的战斗》。《闪闪的红星》不仅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有名,有些对白也难忘,反派胡汉山说潘冬子的父亲,“杀猪的?还杀人吧!”另外对其中鲜蘑菇放些盐炖的吃法很向往。《平原作战》是抗日片,与后来重新放映的《平原游击队》有些弄混了。《平原作战》的主角叫赵勇刚,不是《平原游击队》里的李向阳。似乎有赵勇刚教训伪军,做好事得颗红豆,干坏事得黑豆。这也是种量化考核。《车轮滚滚》应该是写淮海战役,非常无聊的电影,主要是推着独轮车运送物资。《侦察兵》《渡江侦查记》都是写渡江战役。《侦察兵》中,伪装成国军军官的共军侦察兵,戴着白手套摸了炮口就变黑了,于是训斥,“这炮是怎么保养的?”我觉得那部电影开启了刀枪不入的神剧模式,侦察兵们如天神附体。《渡江侦察记》稍微晚出,更写实些。《难忘的战斗》写征粮工作队,别的不记得,但最后有个带眼镜的账房先生,用秤砣打死个解放军战士,却隐藏下来,到电影结束时也没有暴露。这或许是那个时代的主题,“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既然全国解放后仍有阶级敌人,因此有些反特电影。印象深的是《海霞》,电影所依据的小说《海岛女民兵》也看过。具体情节记不清,但有个派遣潜伏的特务,过去的海匪黑风,很牛气地说,“别看我只有一条腿,在海上我也行走如飞。”也不失江湖豪杰气概。在矿山搞建设抓特务的电影有《沸腾的群山》,我看过同名小说,作家李云德似乎是鞍山人。电影本身完全没有印象了。 工业建设题材的电影,《第二个春天》印象比较深。研制一种鱼雷快艇,第一次试验失败,什么东西烧掉了。后来发现是种材料不过关,采取降温措施就解决,于是在第二个春天试验成功。这个与《火红的年代》也有些关联。由于没有高品质钢,舰艇射击时炮膛爆炸了。后来讨论很多的《创业》,当时看了没有觉得有什么异常之处。显然是以“铁人”王进喜事迹 ( 似乎中学语文课本选过 ) 为原型的石油开采故事。有些台词印象很深。说到所谓甩开勘探,被问到能否保证有油,某正面人物昂然答道,“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这真是个不错的免责宣言。反面人物攻击周挺杉。“周挺杉同志在国家困难的时候,买了大量的土豆,助长了农村资本主义。”最后也有坏人破坏,当然没有得逞。还有部工业题材的电影,我忘记了名字叫《钢铁巨人》还是《青春似火》或是其他,反正有个阶级敌人,往电机里倒盐水搞破坏。还有位比较正面的工程师,有人说长得与我父亲有些像。 农村故事能记住看过的电影还有分别在互助组时代和高级社时代的《金光大道》和《艳阳天》。我都看过浩然的同名小说或者听过小说连播,电影看过但印象不深。《金光大道》的女演员漂亮,《艳阳天》完全没有印象。《金光大道》还有画面感的是卖房子立字据,“买主 …… ,卖主 …… ,中间人刘万。” 不是电影或电影史的专家,无力客观评价。我觉得当年那些电影也带给我许多快乐,甚至受到一些启示。例如,要从事高级劳动。 观影博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18061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读Julius Caesar
Mech 2018-12-22 09:37
Julius Caesar ( 《尤里斯·凯撒》 ) 是莎翁剧本中相对容易的一部。这次重读的是商务的“莎士比亚注释丛书”版,裘克安先生注释。该书与牛津版全集在分场方面有些差别。不久前在古罗马广场看过当年停放遇刺的凯撒遗体之处,现在是凯撒神庙遗址,读剧本尤其觉得亲切。 剧本的情节比较简单。 Caesar 在罗马民众中威望日高,已经是终身执政,还有意加冕称王。与 Caesar 有私怨的 Cassius 策划行刺 Caesar 的阴谋。他成功地说服了正直有威望的名门之后 Brutus 加盟,他受 Caesar 恩惠,但愿意为保卫共和诛杀 Caesar 。 Caesar 感受到种种凶兆,在妻子 Calpurnia 劝阻下本来打算缺席元老院的会议,但反对者以可能授予他王权为由诱使他到元老院。在那里,十余人按计划杀死 Caesar 。 Cassius 劝 Brutus 同时也杀了 Caesar 的爱将 Antony ,但 Brutus 拒绝。 Antony 表示如果他们向罗马市民解释杀死 Caesar 的理由充分,他愿意与他们合作。在 Caesar 葬礼上, Brutus 先演讲, 赢得罗马公民支持。 Antony 接着演讲,改变了听众的看法,罗马市民转而对暗杀 Caesar 的人怒火万丈,他们马上逃出罗马。最后 Antony 等的军队打败了 Brutus 召集的军队, Brutus 自杀。 Antony 等承认, Brutus 是反对 Caesar 团伙中唯一正直的人,他参与谋杀,确实是为了罗马,而不是为了自己。 This was the noblest Roman of them all; All the conspirators save only he Did that they did in envy of great Caesar; He only, in a general honest thought And common good to all, made one of them. His life was gentle, and the elements So mix'd in him that Nature might stand up And say to all the world, ‘This was a man!’ (V2: 216-213) 剧本中,安葬 Caesar 时的演讲很有意思。主旨爱 Caesar 但更爱罗马,为了捍卫罗马的共和,只能杀掉想称王的 Caesar 。 Brutus 的演讲有逻辑的力量,修辞也华丽,结尾如下 Not that I loved Caesar less, but that I loved Rome more. Had you rather Caesar were living, and die all slaves, than that Caesar were dead, to live all free men? As Caesar loved me, I weep for him; as he was fortunate, I rejoice at it; as he was valiant, I honour him; but, as he was ambitious, I slew him. There is tears for his love; joy for his fortune: honour for his valour; and death for his ambition. Who is here so base that would be a bondman? If any, speak; for him have I offended. Who is here so rude that would not be a Roman ? If any, speak; for him have I offended. Who is here so vile that will not love his country? If any, speak; for him have I offended. I pause for a reply. (III2: 21-34) 虽然在论证 Caesar 有称帝野心时证据并不充分。但罗马群众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而致以热烈欢迎。 Antony 的演讲更侧重利用群众的情感,除了说 Caesar 的贡献外,特别提到 Caesar 的遗嘱赠每位市民笔钱,他的私人住宅可以作为公共花园。结果也更成功,改变了群众的看法。演讲实在太长,我就不抄了。 剧本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命运的讨论。 Cassius 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居于人下错在自己而非命运 Men at some time are masters of their fates: The fault, dear Brutus, is not in our stars, But in ourselves, that we are underlings. (I2: 135-137) Caesar 觉得命运无处逃避 What can be avoided Whose end is purpos'd by the mighty gods? (II2: 27-28) 因此不妨直面死亡。 Cowards die many times before their deaths; The valiant never taste of death but once. Of all the wonders that I yet have heard, It seems to me most strange that men should fear; Seeing that death, a necessary end, Will come when it will come. (II2: 33-37) 她妻子对这种自信表示忧虑,觉得会把他弄糊涂。 Your wisdom is consum'd in confidence. (II2: 49) 还有 Brutus 对命运的看法,我在《 命运如潮 》中抄过,时不我待,乘势而上。 There is a tide in the affairs of men, Which, taken at the flood, leads on the fortune; Omitted, all the voyage of their life Is bound in shallows and in miseries. On such a full sea are we now afloat, And we must take the current when it serves Or lose our ventures. (IV3: 216-222) 此外, Caesar 对行刺的主谋 Cassius 的看法也耐人寻味,为阴谋家画幅速写。博览群书,洞悉人性,很少娱乐,不苟言笑,心胸狭隘。 He reads much; He is a great observer, and he looks Quite through the deeds of men; he loves no plays, As thou dost, Antony; he hears no music; Seldom he smiles, and smiles in such a sort As if he mock'd himself, and scorn'd his spirit That could be mov'd to smile at any thing. Such men as he be never at heart's ease Whiles they behold a greater than themselves, And therefore are they very dangerous. (I2: 197-206) Julius Caesar 是历史剧,剧情主要出自普鲁塔克《名人传》。 Caesar 其实并非是剧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人物是被推举为行刺 Caesar 小团伙的首领 Brutus ,以及在为 Caesar 复仇名义下攫取最高权力的 Antony 。三人在《名人传》中都有专门传记。 Caesar 的最为正面,与亚历山大并列为“继往开来者”,我理解就是大征服者。 Brutus 则是在弑杀君父者,虽然对他个人道德操守还是有好评;而 Antony 更是因美色而亡者,对他个人品质评价也不高。这三位的传记我准备以后阅读一下。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7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坎坷学者路—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Mech 2018-12-19 16:01
施昌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一个探索美的人》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于 1987 年出版。小说从主人公 1932 年出生开始,重点是 1952 年考入上海的 S 大之后,到 1980 年春。从作者的经历看, S 大就是复旦大学。作者于 1983 年去世,该小说堪称他的“天鹅之歌”。小说出版部分是王东明从 60 多万字的原稿压缩到 30 多万字,因此有少数叙事不完整之处。还附有作者的小传,在职场和学术研究方面,小说与传记几乎一一对应,都展现了坎坷的学者之路。 《序曲》说男主人公史可夫罹患胃癌,晚期已经转移,仍在与病魔顽强抗争。老同学李锋为支持他,准备以他为主人公写部小说。但小说写好后,用了主人公的名字。在《尾声》中,他通读了书稿,同意出版,并自己确定了书名《一个探索美的人》。《序曲》和《尾声》之间,就是小说的正文。 在职场上,男主人公不断有作品发表,但在历次运动中几乎都是运动员。“几乎”就是一次有例外,在“洗澡”中,他是大学生,班级团支部书记,属于积极参加的革命群众,帮助在国内有名气的中国文学史专家陈丰文教授改造了思想,还与学生党员徐清联名在报纸上发表了批判陈教授的文章,得到他本人认可。诛心而论,他也未必敢不认可。大三刚开学,在杨之岗教授帮助下完成的论文《论“美”》在重要期刊《哲学战线》上发表,为学校墙报所写的十余篇谈美随笔在《青年生活》上发表。随后赶上批胡风,他的批判文章在《江南文艺》上发表。在杨之岗教授指导下,完成了 12 万字的毕业论文《论鲁迅的美学思想》,准备修改后作为专著出版。三年大学时代,真是开挂的超级学霸。 超级学霸卷入政治风云。杨之岗教授成了胡风分子,主人公也受到牵连,临近毕业时遭公安局逮捕,并被开除团籍。在监狱里,仍思考美学问题,不能读书不能写字,就打成腹稿。关押一年后释放,被定为胡风影响分子,他本人还不知道。分配到中文系资料室工作,恢复团籍。 1956 年底,分别在《哲学战线》和《文艺研究》上发表了在监狱中构思的论文。 1957 年在《文艺研究》上又发表篇论文,因提意见被打成右派,开除团籍,送到农村劳动改造。毕业论文改写的专著被退稿,稿件被系办公室主任窃取,抄袭两章内容在期刊上发表。 1960 年,右派摘帽,回学校资料室工作,开始撰写专著《论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61 年,有位青年教师看到他的手稿,剽窃其观点在期刊上发表文章。 1962 年在《哲学战线》上发表论文。前述专著完成,有 45 万字,但后来被出版社退稿。开始研究中国美学史,与室友也是大学同学合作在《文史论坛》上发表论文。 1963 年,因为右派问题申诉被批判,受到留职察看处分,每天半天从事农业劳动和打扫卫生。 1965 年开始撰写《中国美学史论丛》,由十篇专论构成, 1966 年完成。 1967 年文革中受到批评。 1968 年两部专著手稿被工宣队和红卫兵抄家抄走。后来因议论毛林会师的画被关隔离室 15 个月。 1971 年林彪事发后出隔离室,劳改中偶然发现被窃的退稿和被抄走的两部手稿,都偷回,随后去“五七干校” 1974 年因病回大学,后诊断为胃癌,手术切除并接受化疗。 1976 年开始修改书稿。 1979 年,《论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和《中国美学史论丛》出版,右派和胡风影响分子平反。 1980 年,《论鲁迅的美学思想》出版,破格晋升教授,加工资两级,按教授待遇分配住房。当年还没有现在的学界“帽子”,职称、工资和住房,就是对学界精英的肯定了。当年的超级学霸,终于成了成功学者,只是身体垮了,青春时光也一去不返。 职场之外,小说也叙述了主人公的爱情和婚姻。在大学时,他与善良美丽的同学李玉芝暗生情愫,但发现她有男朋友,就模仿小说《怎么办》中男主人公,假装爱上另位女生,结束两人关系。李玉芝后来到出版社工作,丈夫在文革中死去,帮助主人公出版三部著作,并任责编。假装爱上的女同学叶吟秋真爱上他,开始他因为叶不漂亮有些犹豫,后来真心接受了她。但在他蹲监狱时,分配到师范学院当老师的叶与他中断了关系,与他人结婚。出狱后发表所发表两篇论文的读者杨玲慕名来请教,她是已故音乐学院教授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教育学院当助教。两人交往很愉快,但女方突然中断了关系,只能推测是发现主人公政治上的污点。在农村时,救了谭文静的命,她高中毕业没有考大学当了小学教师。开始女方非常主动追求他,但了解他的过去后,也终止了关系。最后结合的是章小茭。她是主人公中学寄宿房东的女儿,六岁时父亲准备把她卖掉,被主人公劝阻。在与谭文静交往期间,两人在船上重逢。章投考大学没有成功,在铁路文工团工作。被谭拒绝后,两人交往,后来结婚,并生有一女。两地分居,后为照顾主人公,请长假,最后调入大学在图书馆当清洁工。她是真善美的统一,完全符合主人公的美学理论。 主人公始终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之下生活。出生时父母没有钱,就准备溺死他,因为是男孩留下来。随后辗转求学,都很困难。大学毕业后本来可以好转,但种种政治帽子都有严重的经济后果。 小说还写了主人公的师长、朋友和对头。小说中小说的作者李锋是主人公的大学同学,受他连累被开除团籍,分配到西安,后来成了作家。比较有戏剧性的是女同学赵丽珍。开始出场是嫌刚到大学的男主人公脏和臭的娇小姐,连团员都不是。在批判胡风运动中火线入党,留校当了党务领导,便一直压制男主人公。直到文革,也被打倒,想不开投河自尽了。 对主人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研究,我当然是很敬佩。但阅读时不能认同作者的态度。缺乏批判,缺乏反思,完全是一种审美的观点。仿佛生活中的种种残酷,只是在砥砺主人公的品格。如书中的鹅卵石之喻,“像从山崖上滚下来的石头那样坚强,敢于长期地在哪溪流的冲击中形成这样美丽的鹅卵石。 (p. 273) ” “我就是要与命运作斗争! (p. 214) ”“一定要在这种种痛苦的考验之中,不断锻炼自己。有一天我生命也会象这个鹅卵石一样,闪烁着美丽的光亮吧。 (p. 215) ”人在困境中,这样鼓励自己,当然是明智的做法。事后复盘,似乎就不应该停留在这个阶段。在我看来,牵连进胡风案,确实是飞来横祸。但后面的右派等,都是主人公对社会的认识比较幼稚,他不理解,他衷心爱戴绝对信任的种种社会建制,其实都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对他产生影响。结果帽子越来越多,境况越来越差。这当然不是主人公的过错,但也存在更明智选择的可能性。 作者施昌东,又名施昌骥, 1931 年出生于浙江温州。 1951 年高中毕业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就读期间在《文史哲》上发表论文《论“美”是生活》,在《文汇报》上连载十篇《谈美》。还完成《鲁迅美学思想》 20 万字书稿和毕业论文《朱自清》。 1955 年毕业前夕,因受教师贾植芳牵连,因“胡风嫌疑分子”入狱一年。出狱后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资料室工作。发表多篇有独到见解的论文。 1957 年被打成右派, 1959 年摘帽。六十年代在发表多篇论文的同时,开始研究中国美学史,完成《美学论稿》和《先秦诸子美学思想》同百万多字的书稿。文革收到冲击。 68 年与远在四川西昌的女友结婚。 1976 年确诊胃癌,并动手术,但癌已扩散。 76 年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组副研究员。在与病魔搏斗的同时,定稿多部专著。《“美”的探索》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和《汉代美学思想述评》由中华书局出版。癌症复发,做第二手术胃全切除。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论文集《在美学研究的道路上》,与潘富恩合著《中国哲学论稿》 ( 重庆出版社 ) 和《中国古代认识论史略》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并完成传体小说《一个探索美的人》。 1983 年癌症第三次复发逝世。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有些美学家似乎命途多舛。如上所述,施昌东坎坷的学术之路基本与小说主人公相同。与施昌东同辈的美学家高尔泰的经历也很坎坷,不过他没有写小说,出了自传性文集《寻找家园》,前两卷的删节本 2004 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三卷全本在 2009 年由印刻出版社出版。读过他早年的著作,《论美》 (1982) 和《美是自由的象征》 (1986) 。更年轻的由“黑马”而“黑手”的已故和平奖得主,博士导师是黄药眠先生,专业文学理论广义也算美学吧。读过他的《选择的批判——与李泽厚对话》 (1987) ,可能还读过《形而上学的迷雾》,但记不准了。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6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来唯把旧书谈:《傅译传记五种》
热度 1 Mech 2018-12-16 08:42
前些天重读了《 弥盖朗琪罗传 》,是三联版《傅译传记五种》中的一种。我在八十年代中期读过《傅译传记五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书属于那种改变了我的行为的书。后来几乎没有重读过。毕竟那种书只适合年轻人读,有种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热情。 该书除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三巨人传”外,还有《夏洛外传》和伏尔泰传。《夏洛外传》的作者不太了解,夏洛是虚构人物,卓别林在电影中的角色,因此也不妨说是卓别林电影的外传或本事。该书对夏洛的行头也有解释,手杖象征尊严,礼帽象征骄傲,皮鞋则是日常生活中的烦恼。《伏尔泰传》的作者莫罗阿,法国文人,傅雷先生还翻译过他的《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等,书我似乎都有,也读过,但内容现在完全想不起来了。 该书印象最深的其实是傅雷先生《贝多芬传》的《译者序》开头几句话 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逐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练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 那是傅雷先生说贝多芬对他的启示,对我也如同当头棒喝。只是后来我才明白,这种“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至阳至刚的境界,既非人人能企及,更非在任何时候都能企及。那其实是成熟人生的中点,而非起点。当然,年轻时追求这种精神力量也非坏事,只要不过于自大之恋,产生道德优越感并以此论断他人。 或许也是平衡该书所强调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杨绛先生的全书的《代序》结尾段画龙点睛,写得更世故也更深刻。 智慧和信念所点燃的一点光明,敌得过愚昧、褊狭所孕育的黑暗吗?对人类的爱,敌得过人间的仇恨吗?向往真理、正义的理想,敌得过争夺名位权力的现实吗?为善的心愿,敌得过作恶的力量吗? 虽然序文大部分篇幅都是对过去与傅雷先生一家交往的生动回忆。 杨绛先生没有回答她提出的问题。出于自己有限的历史知识,也足以知道难以给出肯定的回答。不过,在当时看来,即使不能,也不妨追求智慧和爱等理想。那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早岁不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几十年后,我才知道世事艰难。凡夫俗子,能坚守或只是基本坚守“不作恶”的底线,已经筋疲力尽,算得上难能可贵了。 不管怎样,《傅译传记五种》特别是其中“三巨人传”,很值得一读,尤其在年轻的时候。 忆来唯把旧书谈:开篇词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小说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科学图书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百种传记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忆来唯把旧书谈:少年闭门读禁书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打白骨精故事 忆来唯把旧书谈:最初的世界知识 忆来唯把旧书谈:《理性主义》 忆来唯把旧书谈:小诗《我不要那样的生活》 忆来唯把旧书谈:萨特的文学和哲学 忆来唯把旧书谈:加缪的文学和哲学 忆来唯把旧书谈:《邓肯自传》 忆来唯把旧书谈:德 • 波伏瓦的书与人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十年前曾读禅 忆来唯把旧书谈:哲学窥门 忆来唯把旧书谈:金庸的武侠小说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070 次阅读|2 个评论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Mech 2018-12-14 10:16
汪浙成和温小钰的长篇小说《土壤》,发表于《收获》 1980 年 6 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 1981 年出版,收入“当代文学丛书”。故事发生在 1979 年的东北某农场,通过回忆再现二十年前大学读书的情景。虽然大部分故事发生在大学之外,但主要人物都是大学毕业生,勉强也可算学界小说。与《人啊,人》类似,这部小说也是转换第一人称的叙述,每章由不同的书中人物为叙述者。 1959 年,大学生党员辛启明对班长魏大雄起草的到农场劳动总结报告提出不同意见,被系总支副书记邱良才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魏大雄具体操办。辛启明是黎珍的男朋友,魏大雄为留校也在追求黎珍。辛启明开除党籍、保留学籍,送军垦农场强制劳动。他发现不可能回学校,就与黎珍中断了关系。黎珍嫁给了哥哥的朋友,从事外交工作,有了儿子刘军,但丈夫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魏大雄因为教师有反对意见,没有留校,到部机关工作。眼看升迁无望,主动要求下基层。火车上遇到地委书记吴根荣的女儿吴若梅,两人结婚,魏大雄也成为县委书记的后备人选。文革中,吴受到冲击,魏及时划清界限,把住在家里的岳母赶走。自己要求到农场,当了场长。辛启明一直在该农场工作,吴曾是首任场长,在他支持下从事农业特别是土壤的研究。他后来当了农技站代理站长,并被离异的农场小卖部售货员玉玲追求。刘军无人管教,打架斗殴,由他叔叔送农场劳动。羁傲不逊的刘军被魏大雄制服,对他很崇拜,在农场被称为魏二世。二十年后, 1979 年,黎珍作为农业部技术人员,到农场考察是否能将其列入国家粮食基地,同时办理儿子刘军回北京事宜。考察组长是重新工作的吴根荣,稍后才到。现实的冲突是魏大雄迎合上级要高产,放弃土地轮休。辛启明坚决反对,这样会使土地沙漠化。农场多数群众支持魏场长,不然拿不到奖金。黎珍发现实情后认为不能列入粮食基地。辛先向玉玲说明他心有所属,后来在迫于舆论向玉玲求婚时,被她拒绝,玉玲愿意以成全他和黎珍。魏大雄荣升副局长,辛启明落实政策恢复党籍并担任场长。发现编织品可以卖钱,维持生计,准备翌年停种,得到了吴根荣的支持。不顾儿子的反对,黎珍准备与他结合,并离开北京留在农场。 小说的名称“土壤”有两层含义。“改造自然的土壤固然重要,但改造社会的土壤更加重要。不然的话,因为谎言侵袭,已经改造好的土壤,有朝一日,又会变成象刚才见到的那片被毁灭的古代绿洲一样 ...... (p. 188) ” 小说对五十年代校园的描写可能比当时的小说更客观。既有人性纯真的一面,例如“在我们那个年代,姑娘们都还没有理智到冷酷的程度,对自己爱人身上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事先都仔细地逐条加以算计、比较和权衡。我爱的是他整个的人,他的优点和缺点。总之,构成这个独特的他的一切。 (p. 23) ”也有斗争残酷的一面。“原来在这些平日同坐一张课桌、一起在红旗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同学之间,不仅有友谊与学习,散步与聊天,球赛与跳舞,劳动与幻想,而且还有一些别的、隐蔽的、强烈的带着某种血腥味的东西 ! (p. 27) ”另外,“反右”和“文革”之间还有许多斗争,例如小说中写到的“反右倾”,推测是庐山会议的余响,与多数小说写过的反右其实并不相同。这个“反右倾”运动,其他小说中较少涉及。《求 ( 第二部 ) 》提到过,但没有具体展开。各种斗争中也暴露人性。“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事情直到今天还是颠倒的:一些被伤害过的人反倒念念不忘地请人原谅;而一些真正伤害过人的人,却仍然一贯正确,根本无意于请人原谅。 (p. 183) ” 小说中的的魏大雄比较有特点,不是简单的反面人物。他既有苦干实干的一面,也有善于逢迎上司的一面。特别是他对关系学大有研究,运用得炉火纯青。“不仅要研究人们经济基础 ( 物质生活 ) 方面的关系,还要研究他们上层建筑 ( 兴趣爱好 ) 方面的关系;不仅要研究人们相互间亲近良好的关系,还要研究他们相互间对立仇恨的关系。 (p. 194) ”“各种关系象货币一样互相间可以流通转换:运用人事关系帮助医院大夫的儿子上学,在一定时机就可以运用生活关系给某部长弄到急需的特效药,再到一定时机就可以借某部长的关系为自己要官要权。 (p. 195) ”“有着互相利害关系的关系,是最牢固的关系 ! 我求某人办事,我手里最好有某人托办的事。 (p. 195) ”在某些社会条件下,这些都是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技巧,可惜未免有些知易行难。 作者汪浙成 1936 年出生于浙江、温小钰 1938 年出生于湖南。两人分别于 1954 年和 1956 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读期间两人恋爱。 1958 年,汪浙成被分配到内蒙古,历任内蒙古文联《草原》杂志社编辑、编辑组长, 1982 年调内蒙古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 1986 年调浙江省作家协会,曾任《江南》杂志主编、省作协副主席。温小钰 1960 年起在内蒙古大学中文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 1986 年调浙江文艺出版社,历任该社文艺理论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 1993 年病逝。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汪浙成和温小钰在八十年代是我喜欢的作家,许多中短篇小时印象深刻,例如《苦夏》《别了,蒺藜》《春夜,凝视的眼睛》等。虽然这部《土壤》并不属于当时我喜欢的小说类型,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但还是简单说说,以向两位作者致意。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69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