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札记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札记

相关日志

重读《罗丹艺术论》
Mech 2019-6-11 16:22
这是本旧书。沈琪译,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8 年第一版。我看的是 1987 年第二版的第二次印刷。书不厚,过去应该读过,而且可能不止一遍。只是没有看过具体的作品,或者只是看过书后附的质量一般的黑白照片,效果想必大打折扣。几年前看《 罗丹的雕塑 》,就想重读。后来一直放在床边,临睡时看看。只是出国出差,长时间不在家睡觉。而且床边还有别的书,如房龙《人类的艺术》等。结果很久没有看完。 该书是访谈录。记录者葛赛尔 (Paul Gsell) 整理成书。主要是对艺术一般性的议论,也有些作者自己的经验之谈。原书名称很简洁, L’ART 。汉译本最早可能是傅雷先生译,译为《美术论》,就内容或许更贴切。该书所涉及的艺术主要是雕塑,也有绘画,但没有音乐戏剧等。 罗丹最著名的断语无疑是,“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就是性格和表现。 (p. 58) ”特别是最后的说明,其实强调了他所谓的“美”与通常所理解的有差别。 除了具体技法外,该书主要谈艺术。在作者看来,“艺术,就是所谓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行的心灵的愉悦;是智慧的喜悦。在良知的照耀下看清世界,而又重现这个世界的智慧的喜悦。 (p. 8) ”艺术的意义在于,“艺术向人们揭示人类之所以存在的问题:它指出人生的意义,使他们明白自己的命运和应走的方向。 (p. 120) ”作者反驳艺术无用的观点,“对于所谓有用和无用,一般人都弄不清楚。 (p. 119) ” “凡是带给我们幸福的东西,我便称之为有用。世界上没有比冥想和幻想更使我们幸福,这正是现代人最容易忘却的东西。衣食不足,不改其乐,而以智者的态度享受眼与心灵时刻遇到的无数神奇,这样的人好似神仙下凡。 (p. 119) ” 人们往往感慨世风日下,古来如此,艺术大师罗丹也未能免俗。他感慨同代人缺乏对职业的尊重。“我们这一时代的人所缺乏的,在我看来,就是对自己职业的爱好;他们仅以厌恶的心情来完成他们的任务。他们有意识地草率从事 — 自上至下。社会各阶层都是如此。 (p. 117) ”希望通过艺术来追求尽善尽美。“一个人能够把工作做好,也能够做坏。我认为把工作做好这第一种情况更能令人高兴,因为更适合人的天性。 (p. 118) ”这也是他所理解的艺术的用处。 我个人觉得最有启发的是关于古希腊艺术及其与米开朗基罗代表的近代艺术的区别。罗丹的看法其实有些马克思主义的意味。古希腊的“胜利女神”就是“自由女神”、“她穿的是飘飘欲仙的纱衣,而不是粗布;她的娇躯生来不是要做家务的、她的动作,既矫健有力,又和谐、平衡。诚然,她不是所有人的‘自由女神’,而是高贵人的‘自由女神’。 (p. 110) ” “希腊人所理解的美是‘智慧’,梦想的‘秩序’,所以仅仅服务于那些有学识的人。这种美轻视贫苦的灵魂,对于受损害者的良好愿望毫不动情,而且不明白每个人心中都有灵光。这种美对于不具高深思想的人,是残酷的。 (p. 110) ”尤其精辟的是,他指出,“如今我们对古代的神有好感,那是因为他们已经无能为力,再也不能加害我们。 (p. 107) ”与古典艺术不同,米开朗基罗的“雕像是表现人类痛苦的反省、不安的毅力、绝望的行动意志,为不能实现的理想所困而受的苦难。 (p. 103) ”,“古代艺术的含义是:人生的幸福、安宁、优美、平衡和理性。 (p. 100) ”“这位近代最有力的天才歌唱的是影的史诗,至于古代的人歌唱的则是光的史诗。 (p. 103) ” 总之,《罗丹艺术论》是本颇有启发性的小册子。以后再多看些具体作品,特别是参观法国卢浮宫等博物馆后,还可以再重读。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惊雁失行风翦翦—学界小说丛谈外篇之《绫罗》
Mech 2019-6-8 10:07
《绫罗 — 阿袁中短篇小说选》 2017 年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汇集六篇中篇小说。并非是学界小说,只是主要写学界故事的作者的小说,因此列为“学界小说外篇”。其中与学界多少有些关系的只有其中最短的两篇《天花乱坠》和《马群众的快乐经济学》,前者写在省城的大学教授夫妻面对女方的弟媳出轨,后者写县城的中学教师移情别恋。有三篇《绫罗》《锦绣》和《米红》是农村或小镇的婚变故事,这三篇另外结集为《米红》出过单行本。还有篇写小镇姐妹的故事《姹紫嫣红》。故事发生的时间不清楚,因为跨度很长,开始的要比较早,推测在 90 年代。《姹紫嫣红》也收入《郑袖的梨园》,已经在《 花自飘零水自流 》说过,《米红》收入长篇《打金枝》,已经在《 可怜光彩生门户 》中说过,这里就不再说了。只说另外四篇《绫罗》《锦绣》《天花乱坠》和《马群众的快乐经济学》。 《绫罗》发表于《天涯》 2013 年第 2 期,转载于《小说选刊》 2013 年第 4 期和《中篇小说选刊》 2013 年第 3 期。 24 岁的美女陈绫罗在与沈长庚相亲时看上了陪去的帅哥沈长生,未婚先孕。此前她曾与同村的天保交往两年,但男方不肯提亲。结婚后与婆婆不睦,生了女儿珍珠后更为婆家所不喜。丈夫到与哥哥到上海打工,在家里更寂寞。与妯娌打架并打破了大姑子的头后,兄弟分家。绫罗在自己的家里,招村里人打牌。其中有乡中学语文老师周述文。周老师因为家里有个弱智儿子而不愿意回家。在丈夫离家的空虚寂寞中,绫罗主动出轨周述文,而且发现周老师比天保和长生更体贴女人。绫罗第二个孩子仍是女儿,取名玛瑙。她说服长生,为了避免强制结扎,他们假离婚。长生信以为真,两人离婚。其实绫罗去找周老师,想成为周师母。发现上当的长生不肯放手,在周老师家门口堵到了与他做爱出来的绫罗,要拉她回自己家。两人后来动手,长生掐死了绫罗,自己逃到上海继续打工。被抓住枪毙。 《锦绣》发表于《青年文学》 2007 年第 8 期。泼辣能干相貌平常的 28 岁农村女子李锦绣嫁到镇上,丈夫姚明生是装修工,一表人才,锦绣很自豪。婚后受到冷落,才发现丈夫的青梅竹马沈美琴跟开饭店的老板结婚,姚明生因此赌气娶了她。夫妻两人先是冷战,后来动手互殴。她自己上街修鞋挣钱。偶尔发现姚明生和沈美琴还在偷情,曾在她的大床上,后来她跟踪发现在装修工地。锦绣喊来姐姐绫罗和姐夫捉奸。沈美琴出三万元私了。锦绣与姚明生离婚。回娘家后,弟媳芙蓉不容。她又嫁了本村 23 岁的李三冬。他与妻子姜小青在家人压力下离异,有个三岁的儿子阿宝。婚后两人不太亲热,但还是生了孩子,是个女儿取名端阳。婆婆不太高兴。这时前妻小青又来找三冬。锦绣不好意思再次捉奸。正在纠结如何报复时,看到阿宝自己跑出去,就没有管。结果阿宝在塘里溺水身亡。后来婆家知道锦绣看到阿宝出去没有管,全家都不再理睬她。锦绣带着女儿端阳,在大路边搭起的修鞋铺里生活。 《天花乱坠》发表于《长江文艺》 2014 年 11 期。“我”是中文系的教授,与孟文结婚二十年,有十八岁的女儿孟骊。两人属于那种没有故事的夫妻,彼此忠于对方,矛盾最多也就是现实方面就是谁做家务,精神方面只有对女儿争宠,或者妻子对丈夫帮女学生改论文有些嫉妒。他们当年是因为彼此都看着精神方面 ( 或者说都不擅长家务 ) 而走到一起。擅长家务的沈岱宗教授年轻时曾追求过“我”,但“我”嫌他俗气,介绍给年长几岁的外语系教师朱周,后来两人结婚。“天花乱坠”是朱周教“我”的一道菜,在英国呆过两年的朱周的厨艺,用沈教授的话说,是《百年孤独》的风格。孟文不喜欢家里有客人。“我”的弟媳小学教师顾艳带着侄子小灯来住了几天还不走。“我”每天都用简版的“天花乱坠”对付,很难吃。孟文对客人不走有些不耐烦。他偶然发现,顾艳在与人网恋,半夜出去与网友约会。他们发现后先告诉了“我”的妹妹马果,她曾与男同事在夜里去城外的湿地公园,被丈夫的朋友撞到。丈夫在盛怒下打了马果并把他赶出家门,但后来接受了他们是偶遇在一起探讨教学的说法,和好如初。马果告诉他们,顾艳回家后,一改原来的颐高气指,变得低眉折腰,由杨玉环变成花袭人了。马果希望“我”不要再扩散,但“我”还是告诉了自己的母亲,多少也有些赌气的成分。她最偏爱当邮递员的儿子,而看不上当大学教授的女儿“我”。孟文的评论是,“不是母亲偏爱没出息的孩子,而是孩子因为偏爱而变得没有出息了。被爱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p. 144) ”。这是个很有趣的说法。但母亲表示坚决不相信儿媳出轨,说没有任何事情,而且也不让他们告诉弟弟。这让“我”很困惑。“一直以来,我以为小地方的道德环境是更肃杀的,因此小地方的女人,会过着一种更道德更贞洁的婚姻生活。如果她们不守妇道, …… 结局不可能再花好月圆了。这是世道人心,是小地方的狭隘,也是小地方的本分。如果这样子还能花好月圆,哪个女人还愿意过道德的婚姻生活?毕竟道德的生活比不道德的生活辛苦。 (p. 148) ”这也是个有趣的断语,道德的生活更辛苦。他们因此也不回老家了。按小说的说法,出轨后仍然花好月圆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结婚经济成本很高,离婚再结婚,折腾不起;另一个是弟媳已经有了儿子,传宗接代,功莫大焉,因此瑕不掩瑜。多少也算种解释。小说结束时, 沈教授认为 “我”的“天花乱坠”比朱周做的还好吃了。 《马群众的快乐经济学》发表于《小说月报•原创版》 2009 年 5 期。 28 岁的马群众是中学语文老师。他的所谓快乐经济学就是延迟和有节制的享乐。“快乐是母鸡,如果要图一时嘴的快乐,忍不住杀了它,那得到的,就只是一只母鸡的单纯快乐。但你把它养起来,鸡生蛋,蛋生鸡,那快乐就能繁衍无穷了。而且原来的那只母鸡还在,虽然由小母鸡变成了老母鸡。口感上或许要差一些了,可就营养价值而言,老母鸡一点儿也不比小母鸡差。 (p. 203) ”开始与同校英语教师陈荞交往时,他们就是遵循这种快乐经济学。“太平盛世中的女人,总是有些跋扈和愚蠢的,总以为自己的爱情江山能千秋万代。 (p. 212) ”陈荞到省城进修,马群众到洗头店找陈荞的妹妹陈麦洗头。结果被陈麦提纲挈领直捣黄龙弄上了床。在随后的日子里,两人昏天黑地欲仙欲死。“马群众的快乐经济学不翼而飞。什么细水长流,什么鸡生蛋,蛋生鸡。陈麦统统不管。陈麦让马群众成了一个慷慨解囊的人,成了一个一掷千金的人。 (p. 207) ”当然,马群众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心中也有天人之战。“快乐有多深,痛苦就有多深。身体有多快乐,精神就有多痛苦。身体和精神一分为二,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都想置对方于死地。两者各为其主,浴血奋战。 (p. 207) ”陈荞进修归来,正在与同事寒暄,见到妹妹陈麦走进马群众的房间,再没有出来。陈荞只能与马群众分手,后来嫁给条件比马群众更好的银行科长。陈麦结婚后,仍然不买菜烧饭洗衣服,都是马群众干。让那些师母们非常气愤,包括校长夫人姚红梅。后来陈麦又离开了马群众,与开酒楼的四川人住在一起。姚红梅赶紧给马群众介绍当护士的表妹朱丽娟。她离异一年多,急着结婚,所有人都认为他们合适。马群众同居半年多,仍无意结婚。这时,陈麦又回来找马群众了,她被四川老板的原配带着儿子女儿赶走了。于是马群众与陈麦继续婚姻生活。这个故事有些传奇性,非理性的欲望太强烈,不像作者的小说。但语音典雅,但又很放开,简直有些《西厢记》的风格。 上述四个故事加上收入集中但没有说的《米红》,都是小城的出轨故事。这与作者常写的省城大学教师的出轨故事不同。或许由此可见,出轨并非文化人的专利,只是文化人能为出轨找到更多正当性理由。出轨可能导致婚变,也可能还是相安无事。就像离群的大雁,未必非要独飞,也可以归群。本质上,婚姻是夫妻双方所缔结的一种合同,而且还是格式合同,毕竟只能依照婚姻法。一方的违约,未必一定导致合同的终结。婚姻的基础是理性的算计,这一点上作者的学界小说与这里所谈的非学界小说其实相同。 作者阿袁,本名袁萍, 1967 年出生于江西。 1990 年南开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到江西师范大学任教。 1996 年到南昌大学任教,并在南昌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现任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2002 年开始发表小说。已经谈过长篇小说《 鱼肠剑 》《 打金枝 》和《 上邪 》,还有个据说是长篇的《师母》。中短篇结集还谈过《 梨园记 》《 郑袖的梨园 》《 苏黎红小姐 》,还有没谈过的有《子在川上》。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6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翻地覆—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Mech 2019-5-22 20:26
汤吉夫的长篇小说《朝云暮雨》 1997 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故事开始于叙述者也是男主人公 1958 年从上海某高校毕业到河北某县工作,除尾声外结束于 1967 年初。尾声已经是在九十年代了。 男主人公陈晖是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调干生,上海人,在上海某大学读书。毕业时,主动贴出大字报让祖国挑选。留欧归国的总支书记与他谈话,“华北地区,生活艰苦,希望你能坚持得住。那里工农大众,不要忘了向他们学习。 ……. 同时,你还不应该忘记你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你知道什么是现代文明。因此,到了那里,你应该注意把现代精神,现代文化科学,现代人的文明生活方式带过去,帮助那里的群众,尽快走进现代生活里。 (p. 2) ”这样他就去了河北。在当时的省府保定,有位专员看上他想留为秘书,但他坚决要求到基层。又被分配到唐山。人事科长韦科长对他这种高调的人反感,迟迟不分配,最后分配到 H 县。与他一起最后分配的小杨对陈晖的高调也有所怀疑。“你说‘站出来让祖国挑选’,那祖国到底是哪个呢?莫不就是韦科长?分来分去,还不都是管分配的说了算吗? (p. 12) ”出发前他父亲反对他去北方,也是同样的问题,“祖国是哪个? (p. 4) ”到 H 县分到文教局。等待具体工作时,认识了来自上海的聪,漂亮娇气忧郁,她父亲去了台湾,母亲是右派。最终被组织部长召见,派他去师范学校当校长。部长夫人是位年轻女子,叫王莉萍,一定要陈晖叫她姐姐。同乡聪被分配到县委宣传部。 到师范学校,陈晖有心入乡随俗。穿着打扮都变了。“若想在这里扎下根去,就必须先行接受同化,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 …… 为了生存,你必须放弃城市生活曾教会你的一切。 (p. 56) ”共事的孙玉良书记只读过一年初中, 54 年到学校工作。祖上开饭店,原校长郭飞就让他管食堂, 56 年兼任了校书记。后来郭飞被打成右派,校长空缺。孙书记不管具体工作,那是由教务长马骏负责。马骏是烈士后代,县委书记当年还是他父亲的警卫员。所以他放言无忌,孙书记也无可奈何。陈晖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马骏的强烈要求下,让右派上课,解决师资不足。这些人除一个外,教学都很出色。尤其是原校长郭飞,各门课都讲得很好,受学生欢迎。“可是成绩是个什么概念呢?成绩能标志人的价值吗?只要他头上戴有那顶帽子,成绩再大,也无济于事,这就是谁也无法改变的现实。 (p. 116) ”学校还开展教师培训。“任何一所学校,它的质量,首先是由教师水平决定的 (p. 143) ”这让那些教学很差的领导家属还有些新毕业的专科生感受到了威胁。他们到处告状。正好赶上 59 年反右倾。陈晖压力很大。“陈辉的经历,一直过于顺利,缺少经受压力的经验。他参加过反右运动,是以一种积极分子的身份,去体验运动的滋味的。兴奋与快意,无论如何和处在被告地位以及对自己的前途失去把握的那种感觉,大不相同。在反右倾的风声传出,而且又深恐反到自己头上时他确乎有些神不守舍了。 (p. 153) ”上面有人就是王莉萍帮忙,总算有惊无险地过关。然后就是所谓三年自然灾害,过苦日子,继续互相斗争。 文革来了,校领导都被打倒。孙书记自杀。“他这个人,偏狭多疑,为人处事,老想占个有利地形,总往那永远有理的地方挤,以为他自己也是永远有理的。 (p. 233) ”还有其他同事自杀。“无理可讲了,还活什么? (p. 220) ”而一起分配到师院的中专生,教学虽然不行,文革中反而成了师范学校造反派的头头。文革之后又成了当地豆制品行业的大亨。“信念之于他,其实是无所谓的,他所贪求的无非还是利益,过去是政治的,今天是经济的。人说历史的转折时刻,蕴育着丰富的机遇,它能为各种敏感的人物,提供最好的机遇,看来情况果然是这样了。 (p. 293) ”郭飞受到残酷的迫害。死后尸体还被批斗。这也是小说中反复说的,“革命需要你演正角的时候,你就得演好正角;革命需要你演反角的时候,你就得演好反角。 (p. 260, 266, 286) ”陈晖和马骏也被关了牛棚。陈晖一度逃到北京,但还是被抓回。后来又放出。“一年间,兵荒马乱。拥军、反军、夺权、反夺权,众多的各种名目群众组织分裂成对立的两大派,都在一种歇斯底里的气氛中,拼命证明着唯有他们自己正确。 (p. 277) ”陈晖“感到厌倦、孤独、苦闷,他极力远离着这喧嚣,拒绝介入权力的争斗,宁愿在寂静的读书中寻找独自的逍遥。而他又从未找到过真正的逍遥,内心的沉重,压迫得他极苦。中国像一条暴风雨中的大船,他极难看清它的航程 (p. 277) ”。“这茫茫人世,原本就是一大争斗场,强存弱亡,也许就是天公地道的罢?受过那么多年教育,自以为不间断地追求真理,如今却不知真理究竟在何方。 (p. 271) ”这种怀疑和反省,与小说开始的时的狂热形成鲜明对照。文革结束后,在 90 年代,他成了省社科院的研究员,娶妻生子。 在个人生活方面,陈晖本来与聪几乎定了终生。但聪与宣传部长传出绯闻,其实没有任何事情。她自暴自弃结束了与陈晖的关系。后来不断与男性发生关系。文革中聪裸体游街,被挨批斗的陈晖看到。聪产下不知父亲的女儿后投井自杀。“聪在与人世诀别时刻,是彻底地仇恨这个世界了,这其中自然包括了所有的男人。他很惭愧,在她最孤立无援时,他一个自谓爱过她的男人,没能给过她一丝一毫的支援。而且让他更难堪的是,聪在诀别人世时,心中竟然完全没有他!在她那颗冷却了的心中,他的一向自诩的忠诚,统统变成了可怕的自私和虚伪。 (p. 307) ”王莉萍也是很有个性的人物。“聪的认真和激情,聪的青春和浪漫,在王莉萍身上一无所有。她聪明而又实际,多情而又热辣,她经验丰富又韧性十足地去追求目标。和聪相比,她大概是属于另一种人,一种入世很深同时也免不掉世俗的那路人。 (p. 190) ”她特别喜欢读书人。一度是郭飞很贴心的恋人,可惜郭飞被打成右派。组织部长在战争年代是她母亲的情人。后来部长第二任妻子去世后,王莉萍嫁给部长。见过陈晖后,似乎对他有意,暗中在上层保护他。部长去世后,聪也与陈晖分手,他们两人一起上床。王莉萍的原则,“我从来不信命,世上什么事不得靠自己争?自己不争,什么好处能到你手里? (p. 202) ”在兴奋之余,她说出聪的所谓“绯闻”其实是她设的局。这让陈晖极其愤怒,并与她分手。文革中,王莉萍是县里的“女首长”,暗中也帮了已经分手的陈晖。但在批斗郭飞尸体之后,她疯了。因此也躲过了对“三种人”的清算。在尾声中,王莉萍已经康复,成了县里的首富,仍然单身。陈晖与她见面,有些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意思。 小说中真正有光彩的女性是天津分配来的漂亮大学生。开始我行我素,周围人都看不惯。后来嫁给马骏。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当面批评陈晖马骏等。引用鲁迅的话,“忠厚是无用的别名 (p. 273) ”。说他们“共同怀着侥幸的希冀,一直忍耐在愚昧中。 (p. 274) ”“整个中国就是让他似的老实人闹坏了。 (p. 274) ”“恶人都是善良人宠出来的 (p. 274) ”“专制必须依靠恐怖, …… 恐怖则反证着专制 (p. 274) ”她与马骏文革中逃走。文革结束后回到 H 县。后来到深圳做服装生意,挣的钱赔到股市里,又到海南折腾房地产。在我看来,见解虽然深刻,但实际操作似乎并非很成功。 顺便索隐一下。主人公并非是作者,虽然两者都是从上海的高校毕业到河北县城教书。倒是从北京分配到县中当语文教师后来在地区师专当校长兼书记的阿宁,有些像作者。 作者汤吉夫 1937 年出生于山东黄县。 1958 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师范学院 ( 即现在上海师范大学 ) 中文系。毕业后分配至河北省香河中学任教 17 年。 1975 年,调入廊坊师范专科学校 ( 现廊坊师范学院 ) 工作。 1984 年任校长。 1988 年调至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7 年退休。 2017 年逝世。写了学界小说多篇。除《朝云暮雨》外,学界小说多收入《知识者生存》,包括长篇小说《大学记事》。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425 次阅读|0 个评论
沈阳游慈恩寺、大佛寺和般若寺杂感
热度 2 Mech 2019-5-18 13:03
在沈阳前后好几年,似乎没有去过寺庙。那次兴起,一下子去了三个寺庙, 慈恩寺 、 大佛寺 和 般若寺 。三者也很近。慈恩寺和大佛寺几乎比邻而居,般若寺也只是百米开外。 这是让我感到很奇怪的事情。这三座寺庙非常相似,都是禅宗或者净土宗的寺庙,布局也雷同。为什么要离得这么近?或者反过来说,距离这么近,应该差异化发展,才有竞争优势。另外,我本以为,沈阳作为满清旧都,可能有藏传密宗的寺庙,如雍和宫,但这几个都不是。 还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三座寺庙都是下午三点关门。我们匆匆走过,才都看到。虽然冬天北方天短,这三点关门真有些太早了。当然,另一方面,游客很少,香客几乎没有,开着门可能确实也无益。不仅游客香客少,庙中神像都有缺位。慈恩寺的天王殿背面没有韦陀菩萨。看来是和谐佛土,不需要降妖护法。般若寺的天王殿正面不知道是否有弥勒佛,正门没开,后面看不清楚。据说这三座寺庙在沈阳香火之盛可以排第一、二、四位。只能说,我去的太不是时候了。 大佛寺的大雄宝殿幅楹联很有哲理。 无人无我观自在 非空非色见如来 我觉得自己或许勉强能接近上联的境界,多数科学家在工作中其实都能。只是有些人过于关注评价标准之类,未免有些“我执”。下联就更玄妙了。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808 次阅读|4 个评论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Mech 2019-5-17 19:45
清明节前一天晚上,偶然在宾馆电视上看到。真是偶然。房间设置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每次插取电板,电视就自动打开,而且总是 CCTV2 。我一般随手就把电视关上了,那天也许马上小长假,就往下翻了几个台,到 CCTV6 ,正好在放映《西游记之女儿国》。可能刚开始,我换过拖鞋才出片头。因此就看了。中间广告时去洗个淋浴,可能少看了些,但也无关宏旨。 影片开始时,唐僧师徒 4 位还有白龙马在忘川河上行舟。不知道怎么激怒了河神 ( 我开电视时,河神已经发怒了 ) ,船被巨浪抛入空中。落下来时,唐僧砸到一位少女,正是西梁女国国王。不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而是天上掉下个帅哥哥。女王对唐僧动了心,但国师为女国安全要把他们处死。孙悟空他们神通广大,不难脱离这些凡人羁绊,但女国被天网包围他们还是走不出去。参研经典的结果,要有人爱上他们,才有出路。他们一度准备带着女王离开,但女王没有能出去并与整个女国都变成石头,他们又回来解救。国师曾与忘川河恋爱,后来为了照顾年幼的女王终止了恋情。河神激怒中,要水淹女国,孙悟空等与河神大战。最后似乎恢复原貌,唐僧他们继续西行。 电影内容与小说出入比较大。孙悟空不再是第一男主。唐僧也非梵心似铁。非常犹豫非常纠结。最后其实是女王意识到,即使唐僧留下,他不会快乐,就主动放手了。他们几经生死劫难,由情生爱,由爱而生博爱。电影的改编,似乎更有现代气息,更容易让宗教意识薄弱的现代人理解。我并不介意影视作品改编背离原著。欣赏自由演绎经典,就像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我觉得也是《西游记》的一种绝妙版本。 电影有意思的是,没有什么坏人。这一点与原著倒是一致。虽然忘川河神脾气大了些,先毁了唐僧他们的船,后来又要毁掉西梁女国。但河神只是个愤怒的失恋者。失恋的人都能干惊天动地的事情,何况人家是神。因此,根本的冲突不是善与恶或者是与非,而是男女主人公各种义务 ( 包括情爱与责任 ) 的内在冲突。这有些像《埃涅阿斯记》上半部。我觉得这种矛盾更深刻更本质。影片主题曲反复出现据说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诗句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误倾城。 这种“自我”与“超我”之战,或者华夏先贤所谓“天人之战”,人人都可能遇到。放着一大堆工作不干,看场电影还写篇博文,就是兴趣战胜了责任。 不知道是不是我没有看清楚。白龙马掉入西梁女国后好像就消失了。最后被提到是下属报告女王,唐僧一行还有匹公马。 如果说有什么不足,最让我感觉出戏的是饰演女王的演员气场不够。其形象最多是小公主,在继位顺序上排在最后者,完全不像当朝女王。国师倒是有些女王的范儿,但扮相太丑。勉强算电影颜值担当的是两位龙套,刘涛饰演的观音和林志玲饰演的忘川河神。刘涛的观音缺乏神圣感,过于亲民。川河神似乎不男不女或亦男亦女,也谈不上养眼。因此这部电影女角颜值不足,与《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成鲜明对照。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3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曾经沧海难为水—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Mech 2019-5-6 13:05
阿袁的《上邪》, 2017 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其实是由 3 个多少有些关联的中篇构成。 3 个故事中,前两个完全独立但都发生在某省城的师范大学,最后一个故事则是前第一个故事中的男主人公与第二个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在海南某师范大学的交往。时间不是很清楚,按其中一个龙套人物孙东坡的年龄 ( “孙东坡四十多了,快五十”,而在《鱼肠剑》中孙 36 岁,应该是 2006 年 ) 推断,第一个故事大致就在 2015 年前后甚至更晚。当然,这种推导也不可靠,作者小说中的龙套人物随手起名,没有同一性。第三个故事紧接着第一个故事,在第二个故事的七八年后,因此第二个故事在 2007 年前后。那时新讲师月收入三千多,似乎也符合。总体上,这个小说的时间跨度大致是 2007 到 2016 年。 阿袁现在或许算一线作家,对文坛不了解,只是姑妄言之。她写了大量校园故事,以中短篇小说为主,长篇也是中篇扩充或组装,小说发表后有些结集出版。在本系列中已经谈过多部。这些小说主要写大学教师特别是已婚教师的情感与婚姻。已经说过的《 鱼肠剑 》是代表性作品,不仅扩充为长篇,而且至少收入 3 种小说结集。《鱼肠剑》侧重于缔结婚姻过程的理性算计,这次要谈的《上邪》更强调已婚或未婚男女的非理智欲望,或者也不能说是欲望,是异性间那种难以名状的吸引。如果一定说是爱情,我觉得还是缺乏精神层面的共鸣。那种吸引基本属于《 牡丹亭 》中杜丽娘和柳梦梅那种,甚至还不同于《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种。顺便一提,人们通常认为的爱情,其实是启蒙时代小说家剧作家的精神建构。在这个意义上,华夏脍炙人口的所谓爱情故事,尾生与所约女子 ( 想不起名字了 ) 、刘兰芝与焦仲卿、梁山伯与祝英台、甚至董永与七仙女,都不是这种作为启蒙产物的爱情。阿袁小说的主题,基本上是那种传统爱情的解构。 《上邪》是汉乐府中的著名情歌。原作很短。“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我当年还是在曹禺的剧作《王昭君》中首次读到。上邪的本意只是感叹,几近于“天呀!”小说中几位男女主人公先屈服于自身欲望,又屈服于环境压力,再沉溺于自己的绝望。这个故事标题居然取自这首情歌,真是莫大反讽。 第一个故事《朱茱与孟渔》发生在 39 岁的朱茱和 37 岁的孟渔两位文学副教授之间。原标题《上邪》,发表于《江南》 2015 年 5 期,转载于《北京文学 ( 中篇小说月报 ) 》 2015 年 10 期和《作品与争鸣》 2015 年第 12 期。 孟渔迷上了同事朱茱。听同事孙东坡议论,看朱茱办公室的牌子,在楼上窗口望着朱茱婷婷嫋嫋地走路而自渎。听朱茱开的选修课《古典文学作品选读》。买了车送她下班。放假前去公园看雪时,难以控制,与朱茱交媾,从文字描写看几乎是强奸。随后的寒假里孟渔大病一场,假期两人没有见面。朱茱的生活似乎毁了,她不能再吃鱼,过去吃鱼都是老公帮他去刺,不能与老公挽臂在小区进出,不能与丈夫做爱。孟渔找到机会闯入朱茱办公室请求谅解时,两人又有了第二次。这次似乎是你情我愿了,而且给了朱茱从来没有的感觉。随后,朱茱再次中断与孟渔的一切联系。在孟自杀或自首的胁迫下,朱茱与孟渔在图书馆见面,他们还是去了西山荒郊野外,又有了欲仙欲死的感觉。朱茱有巨大的负罪感,胆战心惊地生活。后来丈夫沈一鸣要到 MIT 与原来的师弟合作研究,他已经是学校最年轻的博导。朱茱以照顾女儿为名改变原来随行的计划留了下来。一个多月后,同事陈小美告诉孟渔她丈夫出国,孟渔到她家里。尽管朱茱想象是尽力反抗了,他们还是做了。随后,孟渔把朱茱的家当成自己的家,包揽了全部家务。他们的事情被孟渔的妻子知道了,因为孟在家里已经与他实际上分居了。她不仅对孟渔及其家人更好,而且匿名告诉了从美国归来的沈一鸣。朱茱租个很远的房子,搬出去住。在新住处,再次与孟渔做爱,但与以往不同,第二次孟渔就不行了。再后来,他居然不举了。他没有了欲望。虽然小说没有写,诛心而论,他似乎被所面临的责任压倒了。他们的关系迅速冷下来,几乎断了来往。朱茱像过去一样有课到学校,不仅没有丈夫的接送,也没有过去那种亭亭玉立的感觉。她丈夫沈一鸣倒是要当化工学院的院长了。情场失意,职场得意。 小说中的孟渔是个心高气傲本事有限的男人。“看上去与世无争,其实也是很好胜的。”职场上不很得志,竞聘图书馆副馆长和现代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都没有成功,连个教研室主任都可望不可即。在家里也对妻子不满,当年师母介绍,认为合适,“他自己各方面的条件就那样,家在乡下,自己的个子还不高,找一个在医务所工作的护士,可以了。”本来比较消极,听说有医生也在追,才主动些。结婚又觉得自己吃了亏。“他们结婚,明明是她更划算,她一个护士,也没读多少书,却嫁了个博士和副教授,几年后,就是教授了。”这种眼高手低的男人急于翻本,喜欢孤注一掷。他赌注押在征服家境优渥的美女同事朱茱。“说到底这是男人与男人的事情,和女人无关的。所谓爱情,不过是男人之间逐鹿沙场的另一种形式?”因此,对最年轻博导沈一鸣的妻子朱茱,他英姿勃发,仿佛得手就是副教授胜了博导一局;得知朱茱已经分居,马上兴味索然了。“男人爱的,难不成都是别的男人所爱?别的男人爱了,它就也爱;别的男人不爱了,它就意味索然?” 朱茱是美女也是才女,长期受人们关注目光滋养,难免显得有些轻浮至少是卖弄风情。沈一鸣的父母第一次见她就有所察觉。出于他们的教养,只能限于委婉提醒沈一鸣要认真考虑。沈对朱确实关爱有加,但对风情欣赏方面似乎还没有到位。而且他毕竟是事业有成的理工男。与孟渔的关系,开始符合朱茱的愿望。“她知道他喜欢她,从一开始就知道,但喜欢她的男人一直很多,系里有许多男同事都喜欢她,这没什么,她对这种事情很有经验的,也很擅长处理这种不清不楚的关系。男女关系不就是在不清不楚时才最美好吗?像花儿半开,像酒到微醺。她喜欢这微醺的感觉。她一般会纵容甚至怂恿男人对她保留一些想法,但也仅止于想法阶段,不能过了。”后来就失控了。这种顺境中的女子,在局面失控时,没有力挽狂澜的决断与本领,只能随波逐流了。朱茱几乎没有在后续的故事中登场。 第二个故事《姬元和汤弥生》发生在 30 岁的哲学助教姬元和 35 岁的哲学教授汤弥生之间。主要内容曾发表于《十月》 2017 年 2 期,转载于《北京文学 ( 中篇小说月报 ) 》 2017 年 4 期和《小说月报》 2017 年第 5 期。这个故事与前面的孟渔和朱茱的故事完全独立。时间上应该在六七年前。 喜欢阳光和美食的姬元博士入职哲学系任助教 ( 似乎不到 1 年就是讲师了 ) 。因为喜欢阳光,在资料室阳光最好的位置上读书,那个位置本来是资料员小喻为系主任老傅留的。姬元虽然爱美食,但不会做饭,不自己开伙。有亲戚送她土鸡和土鸡蛋,她没有什么用处,就给了小喻。小喻既知道这礼物的价值,更珍惜教师对资料员的尊重,因此与姬元成了挚友。她的丈夫汤弥生正在法国访学,他们尚无孩子。她请姬元到家里吃饭,然后在家里洗澡,最后在家里书房睡觉。直到她丈夫学成归国,暂时结束这种密切往来。后来小喻又重新请姬元到家里吃饭。她本来没有什么担心,姬元不仅其貌不扬而且不打扮。吃饭时,弥汤生看书,姬元专心吃美食,都不说话。随后弥汤生应小喻要求送姬元回宿舍或两人在室外一起抽烟,熟悉了一些。有一次弥汤生和姬元在资料室偶遇,他谈尼采的哲学与性爱,让她想起精神共鸣性爱和谐但其貌不扬小气猥琐又移性偷腥的前男友老三。于是两人发乎于性没有止于礼,有了场酣畅淋漓的性爱,把同事关系变成了男女关系。他们每个周末在资料室厮杀,后来为避人耳目又去荒郊野外野战并且上了瘾。长时间姬元不去小喻家,让小喻觉得她看不起自己,不惜委曲求全请姬元去吃饭。后来又发展到留下过夜,与弥汤生滚床单。惊悚的是,小喻已经知道他们这种关系,而且也默许。弥汤生的愧疚和小喻的容忍,几乎让他产生了爱情。而弥汤生和姬元,虽然因性生情,但都不做婚姻想。两人“都四体不勤,只习惯脑力劳动,家里那些体力劳动部分谁负责呢?”但三人在一起,弥汤生似乎左右逢源,小喻表面的忍辱负重无欲无求实际上是颐指气使争风吃醋。这一切,让姬元厌倦,也促使她反思,“自己不是一直追求洒脱不羁的自由吗?一种阳光下的诗意人生?怎么不知不觉就沦落到了这进不得退不得的地步?”几个月后,她要求调往海南师大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这样结束了这段三人行,在她入职两年的时候。 这个“三人行”故事的耐人寻味之处,两位哲学博士其实被只读过专科的资料员玩弄于股掌之间。用心和心机固然是重要因素,还有她本身的硬实力,家务包括烹调具有不可替代性。更主要的是,她甘于雌伏以柔克刚,这是典型的老子哲学。人们往往不欣赏甚至反感这种弱者的成功,但弱者真不应该成功吗?特别是他们付出代价之后。 最后一个故事《孟渔和姬元》,以《他乡》为标题,发表于《上海文学》 2017 年 8 期,转载于《小说月报》 2017 年第 9 期。如标题所示,男女主人公分别来自前两个故事,内容上也与前两个故事连贯。故事发生在海南某大学,时间是第一个故事结束后半年,第二个故事结束七八年后。 故事本身非常单调。姬元认出孟渔是双重同事,就请他吃饭。请过了再请,孟渔基本不回请。偶尔到姬元家借用洗衣机,也借用晒台。开始孟渔还好奇会发生什么事情,但终究什么也没有发生。两人除了吃饭,就是聊天,无所不谈。“男女关系,最好的状态是,既不喜欢,也不讨厌。太喜欢了不行,太喜欢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迎合。……太讨厌了也不行,太讨厌了就会生出‘话不投机半句多’的烦。”这样也交待了各自原来的生活。博士生室友也是闺蜜苏冯堇帮姬元联系了海南的工作,并把她丈夫的同事介绍给她。他们结了婚,平平淡淡过日子,直到姬元发现他其实暗恋苏冯堇,为避免再次“三人行”,两人又平平和和离了婚。“既厌倦了贞洁又郁闷的日子,又没有勇气过堕落的生活。”生活中只剩下了吃饭一个爱好。孟渔的妻子与一个医生乱搞,医生的妻子告上门来。妻子希望恢复他们的关系,但他决定自己到海南。他们的女儿一直在想方设法促成和解,但没有什么效果。朱茱与他分手后,不再与他说话,已经搬回自己的家住。他自己始乱终弃反而觉得是被抛弃了。苏冯堇好奇姬元与孟渔的关系,与他们一起吃过饭,马上推断他是“三不”男人,“有老婆,不可以结婚;又讷于言,不可以恋爱;又性无能,不可以上床。”不过,孟渔不是性无能,为了讨好某学术期刊的主编,陪人家嫖过妓,费用按“办公用品”报销了。顺便一提,按小说的时间线估算,在 201 6 年左右,财务上那样操作似乎行不通了。但我也不能因为写“文化用品”没有明细就可以报销,来重新推断故事的时间。 在第二个故事中给姬元当参谋的苏冯堇在第三个故事中直接登场了。她了解姬元所有性爱历史,包括她自己忘记了或不承认的。她试图吸引孟渔,但没有成功。“苏冯堇其实不吃鱼。她爱的,是垂钓。钓上来,扔回去;再钓上来,再扔回去,乐此不疲。这是苏冯堇反道德的方式。学哲学的女人,总是要反道德的,这是哲学精神,或者说是专业病。但她反道德的方式和姬元不一样,姬元是遍体鳞伤的反,她是毫发无伤的很艺术的反。” 这个故事作者或许是想表明失去性爱的人都成了行尸走肉。但在我看来,更广义些说,没有兴趣或追求的人,也无异于行尸走肉。至于这种兴趣或追求到底是什么,远没有有无重要。我多少有些不可理解,两位博士,居然都在场婚外性终结之后,变得了无生趣。他们的博士教育真是太失败了! 小说很少说到学界。第三个故事把师生关系也说成了男女关系。到底这是作者的专长。“如今在学界混,朝里没有一两个重要的人,就混不出名堂的,……这个道理孟渔自然也懂,他自己的导师,之所以混到耄耋晚年还寂然无名,不就是因为‘朝里无人’吗?……他自己是不在乎的,是‘求仁得仁’,可这也殃及到了他的弟子们。弟子跟了导师,也有点像女子出嫁从夫。夫贵妻荣,从此就过食有鱼出有车的富贵生活。而夫穷妻贱,从此就过门前冷落的清苦日子。他们这些弟子,跟了这个导师,差不多算‘遇人不淑’了。一些活络的不安分的弟子,就改投到其他导师门下做博士后,相当于改嫁了。”我其实多少也有些同感。博士毕业第一次申请自然科学基金,已经上会了,导师还参加了会评,还是没有拿到。但那毕竟最多是种统计规律性,但至少在理工科还是有些例外。更何况,学生选导师也不是完全碰运气。 小说中关于课题的说法或许有些误导。“手上有一个国家重点课题,经费三十几万呢,加上学校一比一的配套,就六十几万了。六十几万的经费已经以各种名目报销了一大半,结题的时间也快到了,但他结不了,因为没有研究成果。没有研究成果却把课题经费花了,那是学术诈欺了。和包工头拿了钱不盖楼、女佣拿了钱不干活是一回事,都是诈骗。这些年,高校已经有些教授因为这个出了事,有的被开除教职,有的甚至坐牢了。教授坐牢可不是开玩笑的。”教授被开除甚至坐牢,主要是违规使用经费,而不是没有研究成果。任何研究,都允许失败,因此没有成果最多也只是影响今后项目申请。不论研究成果多么丰富,只要经费使用违规,原则上就要被追究,包括刑事处罚。 不论作者本意如何,小说其实写出了无聊者、不自信者的难以相处。男主人公孟渔就是个例子。“他是一个挑剔的人,精神极容易起伏不平,虽然外人看着他倒是波澜不惊的,但他自己知道,内里很少有真正平静的时候。他之所以离群索居,与其说是清高,不如说是逃避。他实在不知道如何和别人相处。和男人在一起,他高不成低不就,清不成浊亦不成——高了让他参照出自己的低,因此他的情绪就莫名恶劣了;低了也让他参照出自己的低,因为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之嫌,他的情绪因此也莫名恶劣了。他甚至也不知道如何自处,年轻时还有‘我与我周旋’的乐趣,但人到中年,有时顾镜自看后,他连自己也嫌弃了。”这个描述真是精准。职场成功和快乐的秘诀之一,就是尽早识别出这种人,敬而远之。大学不同于公司,同事间关系松散,相对容易做到。 作者阿袁,本名袁萍, 1967 年出生于江西。 1990 年南开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到江西师范大学任教。 1996 年到南昌大学任教,并在南昌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现任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2002 年开始发表小说。已经谈过长篇小说《打金枝》《上邪》和《鱼肠剑》,还有个据说是长篇的《师母》还没有说。中短篇结集出版的有谈过的《梨园记》《郑袖的梨园》《苏黎红小姐》,还有没谈过的《子在川上》。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7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Mech 2019-4-30 10:54
《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2013 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故事发生在中西部的省城 A 大学。主要部分 ( 超过 60% 篇幅 ) 时间是 1983 年秋到 1987 年秋,即 83 届从入学到毕业的校园生活。其余部分写到 95 年前后,并有个 2011 年的尾声。 30 年后重新写当年,许多问题的看法可能与当时不同。该书主要部分属于我所谓拨乱反正的年代。作为校园小说,聚焦于一个女生宿舍中四位女生及其她们的追求者。这与已经谈过的《大学恋》类似,但《承担:六〇后大学生》有更长的时间跨度。总体上展现了当年大学校园的丰富多彩,“冉冉春行暮 , 菲菲物竞华”,虽然有随后的肃杀。 小说聚焦的女生宿舍 306 ,住着物理系的 8 位在校女生。重点写的是 83 届的 4 位女生,刘倩倩,付慧,冯欢和原牧野。女一号应该是刘倩倩,乡村教师的女儿,入学时已经有曾经同学后来提前两年高考的男友丰裕清异地恋。学长柳岸追求她时,不看好丰并很为刘担忧。丰放弃留校到刘学校所在的城市,他的领导照顾给刘找个系统内学校教师的工作。虽然他们后来结婚,但因为刘生了女儿,两人关系恶化。丰出轨被套,两人离婚,刘带着女儿生活。丰一度成为领导的笔杆子,“ …… 游刃有余地把玩着资料、需要、政治风向和领导的个人爱好。写文章不是说理,而是艺术,干这个的没有是非也不要是非 (P. 224) ”这倒真是非常职业的态度。丰仕途畅通,后来当了市建委主任。 付慧来自农村,因家里生活无着,被母亲许配给同村李家财,并由李家特别是李家财照料生活。付慧对这场包办婚姻非常勉强,尤其是后来与同市 D 大学数学系的袁雨霖交往后。李家财的妹妹李家梅发奋考取 A 大学中文系,以监督未来的嫂子。李家梅遭人强奸并且怀孕,流产后不能再生育让她性情大变。积极帮助付慧解除了婚约并继续读研究生,她自己在毕业后创办了照顾残疾人的机构。付慧研究生毕业后,也到那个机构工作。袁雨霖意外身亡,付慧收入的三分之一匿名给袁雨霖的父母,两成给李家。李家梅被丰裕清为拆迁而授意他人栽赃陷害,判了刑。 冯欢是 A 大学教授的女儿,毕业后留校工作。在读期间与刘倩倩的同乡一位法律系的班长杨涛恋爱。杨是帅哥但单纯到不知道女生卫生纸的用途。杨研究生毕业后当了律师,两人结婚。儿子周岁时,杨发生车祸高位截瘫。冯不顾母亲反对仍与杨在一起,后来杨到李家梅办的照料残疾人机构当法务。 原牧野来自边远的农村,一开始就设法留在城市;开始被在学校进修的同乡文化站长献给广州来的 S 大学中文系黄奕中教授,假期里黄带她到东南沿海转一圈,两人同住。原牧野的人文知识有突飞猛进的提高,但同学无意发现她的日记,并宣扬出去。读书期间还被导演系的帅哥利用,假装她是女友,抗拒艺术系同学的追求,让其 ( 父亲有权势的 ) 妻子放心。毕业时与档案管理人员性交易,改成绩单。为留省城嫁给食堂工人,交往中遇到许多苦恼。在一系列挫折之后,她成熟起来;“错了就不要再继续错下去。 (P. 218) ”在是给她工人丈夫的留言,也是自己的亲身体会。在为黄教授介绍的荷兰人导游中,塑造自己守身如玉敬业奉献的东方淑女形象,后来得以嫁给那个洋人,移民海外,生了两个孩子后来都读了大学。 小说的男主人公物理系的学长柳岸。他的年级有些矛盾。 83 级入学时说他是“大四的班长 (P. 4) ”,那就是比女主人公高三届的 80 级。但后来又说他是“高两届的学长 (P. 92) ”。开始协助班主任管理新生班级,有些看好 306 的几位女生,特别是刘倩倩。“他喜欢的女孩子是白净的,皮肤如冯欢;丰满的,如刘倩倩;气质内敛略带忧郁,如付慧;腿修长,如原牧野。 (P. 90) ”毕业后留校团委工作,马上参加讲师团去新疆。元旦回学校办入党材料时,撞到李家梅逼迫付慧,一时起意,尾随李并强奸了她,逃回了新疆。随后一直在罪恶感在折磨中。一度去深圳,认识了到深圳淘金的毕业新生金丽丽,后来金变得复杂,还骗了柳岸和朋友的钱。在后来的大事件 中,他积极参与,受到通缉。在逃亡途中,照料只是因为恐惧而逃亡的女生李婷,没有乘人之危,为让李回家,还主动投案自首。被判劳教一年半。释放后去了深圳打拼,进了家私企,当了副总。参与资助李家梅照料残疾人机构的活动。李家梅已经知道当初他强奸自己,但原谅了他。“去吧,忘掉吧,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我已经都忘了,你也别记着。 (P. 248) ”因拒绝拆迁,李家梅被栽赃陷害入狱。他的公司老板被国企商业对手构陷以行贿罪入狱,他决定移民加拿大。“出去了,就不至于跟我老板那样忽然有一日一贫如洗进了局子,但并不影响我关心国家和推动社会进步。一个生计没有着落的人,是没能力为公众说话的。 (P. 256) ” 按小说所写, 80 年代大学生,到了 2010 年后,在世俗意义上最成功的,要么是体制内的官员,要么是定居海外的移民。私企大佬也受启发要移民。这未免有些细思恐极。 小说中最耐人寻味的角色或许是原牧野。她一穷二白,最初只能用身体这种原始资本付出代价,在试错中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如柳岸对丰裕清和杨涛所说,“她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没有错,在这一点上,原牧野始终看得比另几个女孩远,也比我们远。 (P. 208) ”后来他又对杨涛说,“原牧野绝对不是等闲之辈,她终于奋斗到了自己理想的个人生活,现在也在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她的言行如果在国内,足以判成政治犯了。原牧野的现状也是让我下了移民决心的一个影响因素。 (P. 256) ” 重要的是有自己的生活愿景或者称为理想,至于具体的目标及其实现方式,都可以在追求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60 后大学生就是八十年代大学生,“或许是最后一代理想主义者,当年高考录取率极低,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后,以书生意气和初生牛犊的生楞投身到改革开放和苏东解体后社会思潮的巨变中。 (P. 258) ” 这可能是该书的主旨所在。当年那些大学生都觉得有无穷的可能性。“人生有两种痛苦,一种是努力却失败了的痛苦,一种是后悔的痛苦,但后者大于前者一百倍。 (P. 107) ”书中的大学生,仍坚持当年理想的,在现实中屡屡碰壁之后,在网络上开了博客,“六〇后大学生” ,“搞公共事务的批评和为管理者建言,通过这个简洁明了的名称向读者传递我们这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志向。 (P. 256) ” 同为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我虽然有受恭维的感觉,但对上述说法仍有些怀疑。这或许多少有些幸存者偏差 ( survivorship bias ) 。任何年代,能长期坚持的理想主义者都是少数,我们这代人也是如此。顺便一提,八十年代大学生特殊性的说法,由来已久,例如《第四代人 (1988) 》和《新大学人 (1993) 》。人生经验告诉我,要对自己所处群体的任何恭维保持清醒头脑。 八十年代的时尚,所谓理想主义,主要是指点江山的家国情怀。因此许多理工科的学生读些人文的书。甚至认同所谓,“理工科是工具,文科是为人处世的支撑力量,还决定着人的思维方式,文科知识不足是不行的。 (P. 93) ”说实话,我觉得这种说法至少有些片面。我当年班上有位官二代同学,居然正式退学了,准备再考文科。小说也写道,原牧野毕业时,成绩不好,又没有关系,就难找好地方了。“这时候没有人说她的文科知识面有多广,看问题视野多么宽阔,除了后门就是成绩。 (P. 131) ” 最有共鸣的还有当年的阅读。小说中写道当时的书,多数我都有些印象。书中浓墨渲染的《情爱论》是 84 年出的汉译本,我仔细看过,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人啊人》 (P. 46) ”本系列博文前面谈过,我本科时看过。风行的小说,“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古华的《芙蓉镇》、路遥的《人生》 (P. 47) ”中,只有《芙蓉镇》我不记得看过小说,但记得看过改编的电影。另外三种不仅看过,而且书也收藏了。“《中国人史纲》、《丑陋的中国人》 (P. 47) ”我也看过,而且都收藏了。前者出版要晚些,境内版 87 年才出。“李泽厚的《美的历程》 (P. 93) ”读过后来收藏,但“《中国美学史》 (P. 93) ”没有看过,我甚至不知道有这么本书。当年《走向未来》丛书也有黄钟大吕的感觉。“《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在历史的表象背后》、《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摇篮与墓地》、《第三次数学危机》、《富饶的贫困》、《儒家文化的困境》、《弗洛伊德著作选》、《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走向现代国家之路》、《上帝怎样掷骰子》、《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 (P. 182) ”大部分读过,甚至仍有些印象,书也都收藏了。 我个人的阅读与其中意外身故的数学系学生袁雨霖读书尤其类似。“他读的文科书籍基本都是哲学,他记住先哲们的共同的结论,即数学和哲学是相通的,从康德到费尔巴哈,从黑格尔到斯宾诺莎,旧的新的版本,他都钻研,尽管有不少他看不懂,但他相信,逐渐熏陶会慢慢入道,所有的学问都是如此。 (P. 105) ”,其中费尔巴哈没有读过,最相同的体验是读而不懂。他读的“《悲鸿的一生》 (P. 105) ”我也看过,当时挺感动,似乎书也收藏了;后来发现那只是徐 - 蒋 - 廖三角关系中的一面之词,兼听则明,至少也要看看《蒋碧薇回忆录》。“《茶花女》、《少年维特之烦恼》、《复活》 (P. 156) ”大学时我都没有读过,因为故事太熟悉觉得不需要读了,书也没有。谈女朋友时才在她书架上看到前两种。 阅读之外,小说描写的校园生活,有些也有共鸣。例如写毕业分配,可能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完全不了解。“进入大四,所有的大学生都会进入宿命的套路,那就是毕业分配。先是争寥寥无几的大城市名额,完了是争底下的厅局级单位。总之,瓜里挑瓜,没能力挑的,就去吃剩下的那些个坏瓜。 (P. 131) ”我有些像小说中的冯欢,已经知道自己留校了,因此能比较超脱地看同学们争取实现各自目标的努力。也许是我就读的学校并非省城,感觉留校并非是优秀同学的首选。现在有些人似乎挺惋惜大学毕业不包分配了,其实那恰是大学毕业生的解放。 另一方面,小说描述的生活远比我自己的大学经历丰富多彩。这或许正是阅读的意义所在。就学生对宏观形势的关注而论,我自己那时完全没有意识到深圳特区的重要性。当年对经济完全无感。专业之外关心的是“文化热”之类,总之与书本有关的内容。就日常生活而论,小说所写的年代 1983-1987 年,正是我自己在大学里身份频繁转换的 4 年。第一年是大四的学生,第二年是“高四届的学长”给新生当班主任 ( 班上有几位女生忘记了,但比一个寝室能住的多一位,派到高年级女生宿舍了 ) ,第三年卸任班主任为任课教师,第四年考取硕士生继续读书。但那四年,我对周围生活中的恋爱故事完全不了解。总体上说,我了解的校园生活要简单得多。也许是生活本身简单,也许生活本身并不简单但我不知道。因此对书中的情感故事没有什么感性认识。不仅没有吃过猪肉,甚至也没有见过猪跑。简言之,小说反映当年的大学生活,除了阅读之外,与我自己的体验记忆完全无关。 小说中有个很小的常识疏忽。“中国这边休息了。原牧野那边太阳刚刚升起 (P. 256) ”北京是东八时区,欧洲是东一时区。荷兰早上六点是中国中午一点或十二点 ( 夏季 ) 。中国这边的夜里,荷兰那边不会是早上。 作者卫金桂, 1963 年出生于甘肃天祝。她不仅是六〇后,而且也是 83 届大学生。 1987 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随后在甘肃省定西中学任教。 1993 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学位。 2001 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2007 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出站。到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工作,现为教授。出版多本小说,其中学界小说除《承担:六〇后大学生》外,还有《中国女博士》,以后应该也会谈到。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77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希望到惶恐—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热度 2 Mech 2019-4-24 17:10
《知识者生存》是汤吉夫有关学界小说的结集,包括一部长篇、 7 篇中篇和 14 篇短篇。几乎包括了作者所有学界小说。说是几乎,就是也有些取舍,例如早期的《同志》和《心》以及写教授在经济大潮中下海的《葛懿教授》《过河卒子》等就没有收入。其中的长篇《大学记事》很早就看过,以后另外谈。中短篇小说当时都没有注意,作者不是那种风头很健能让我这个玩票档次文学爱好者所知者。这篇博文只说《知识者生存》中写于八十年代的 11 篇中短篇,另外 9 篇以后另说。作者在每篇小说后注明了写作日期,但并没有给出初次发表的信息。我知道的就添上了,不知道就没有办法了。 第一篇是写于 1980 年的短篇《副教授买煤记》,发表于《莲池》 1981 第 2 期。在 L 市西北郊荒沙野滩上的 L 师范大学教工需要需要赶着驴车进城买煤。有位担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的副教授就这样赶着驴车进城买了六百斤煤,折腾大半天,还碰翻了庄稼人推着的驴车。路上想着自己的身世浮沉,“外文局的英文翻译 (1954-1957) , N 农场的劳教人员 (1958-1962) , H 省某大学的图书馆管理员 (1963-1967) , H 省干校的长期学员 (1968-1976)(p. 2) ”,近年晋升了副教授。学校里人浮于事,不顾教师生活,粮站最近三公里外,学校有 20 来部汽车拖拉机但不帮教师运煤拉粮。副教授仍相信一切会好起来,只是希望变化快些。熬过午夜、运煤折腾大半天后,就给学生改作业。顺便说明,当年副教授很稀缺,几乎相当于现在有“帽子”的人才。 80 年我就读那所 58 年建校的部属高校,全校没有教授只有九位副教授。 第二篇是短篇《希望》,发表于《河北文学》 1981 年第 9 期。有些像高校版的《乔厂长上任记》 ( 《人民文学》 1979 年 7 期 ) 。 64 岁的工大校长欧阳庄到远离省城情况复杂的 L 师范大学上任。教师纷纷反映问题,他发现与师生生活关系密切的总务处问题严重,但处长本人也是老实人,只是手下两百多号人都是通过关系进来,他指挥不动。欧阳校长在党委会上要改革,决定精简总务处而办煤点、粮店、百货店、早点铺等。其他校领导消极抵制,更有优秀学者要求调离。最后在教职工大会上,校长表示搞好学校的决心,把家从省会搬到学校定居。因此受到拥护,有学者当场就表示不调离了。勉强算是有个“光明的尾巴”。该故事强调了改革者不仅要有见识和魄力,而且要以身作则。 第三篇是中篇《转折 — 《希望》之二》,写于 1982 年。《希望》中欧阳庄校长的改革终于引起强烈反弹。上面有人的校内对手活动了省委,把他调走。组织部招他去宣布。省府高教局认可他的改革,要开现场会。在校长坚持下,他的老上级组织部副部长向他说明了原委,很勉强地为他找到个位置,到老家 D 市担任文教部长。他本人写了长信,高教局也积极争取,省委推翻了前议,反而调走了与他作对的校领导,任命了他推荐的校领导。又是个“光明的尾巴”。这个故事对社会的复杂性还是缺乏体认。把问题归咎于少数“坏人”。 第四篇是写于 1983 年的中篇《晚恋》,是作者少有的恋爱题材。 45 岁的名中医之女苏惠在首都著名的图书馆文史资料室当管理员。苏惠在大学时曾被同学林玄甫欺骗算计,被批斗送农场劳改。现在林为编写教材又在利用她的名医父亲,还想与她再续前缘。有位来自河南的 51 岁的读者张伯宜刻苦读书吸引了她,他是浙江人,在河南某高校医古文教研室任讲师。苏给他提供各种方便和关照,还要帮他照顾没有母亲的孩子,并主动引荐给他父亲。与林玄甫千方百计想利用老先生 ( 但最终被识破 ) 不同,张伯宜不太热衷。两人温文尔雅地分手,苏惠一直有所期待,终于等来了张伯宜寄来的求爱信,激动不已。这种朴素而炽热的情感,现在看起来真是恍如隔世,但当时也未必不真实。 第五篇是写于 1984 年的中篇《朋友》,刻画一位性格独特的学者。即使按照严格的标准,也算是不错的学界小说,揭示了学者人性中较为复杂和特殊的一面,对物质生活的超然和对学界名望的热衷并存。故事最初发生在 1981 年, 47 岁的华北某大学中文系主任张佩君家里来位有些神经质的中年女子,她是远在黑龙江的 49 岁讲师章学纯的妻子。请张帮忙调章到学校工作。随后章学纯本人到北京查资料时也到访。章不修边幅嗜书如命。当年下放农村,为逃避劳动,把腿伸向开动的汽车。住院时哭求护士帮忙让他读书,两人恋爱。因女方家庭反对,女友得了精神分裂症,后来两人结婚。张佩君费尽周折不顾流言帮章学纯调入学校。章很感激,竟然要在自己论著上把张列为第一作者,被张拒绝。论著发表后,章学纯受到学界重视。在学校对副教授人选征求意见时,章学纯一改过去对张佩君教学研究的好评,说“讲课不过刚达到入门的程度 …… 基本上没有进入科研领域 (p. 118) ”。张佩君当面质问章,他承认是自己所说。尽管如此,张佩君还是力主为章学纯报副教授,针对说章学纯教学工作量不足的反对意见,他把自己承担的教学任务给了章,章学纯又很感动。学校决定为两人都报副教授,章学纯非常积极地投入教学和研究中。但省里只批准了张佩君一人。章学纯推测张表面支持,暗中到省里为自己活动。他不相信张佩君的解释,而且其妻到张佩君家里大吵。章学纯决定调走。调动出省过程中,遇到困难,写信要求张佩君到省里为他疏通。小说从收到信开始,用倒叙手法。最后张佩君回顾了与章学纯一年多的交往,对他仍有理解和善意,要去看望一下他还在学校的妻子孩子。小说中以德报怨的系主任和惘顾人伦的读书人都有特点。作者没有任何直接臧否。 第六篇是写于 1985 年的短篇《沼泽地》。通过新任基建科长为学校盖新宿舍楼报批和征地的种种艰辛,折射了高校发展的困局。毕竟高校不能脱离社会而发展。基本上是社会问题小说。 第七篇是写于 1985 年的短篇《阿蛮》,其实是位教师的速写。阿蛮是轻工业学院的副教授,酿酒工程师。他在军队系统疗养院休养时,坚持不让他人进房间,不让打扫,还不让检查卫生。“他们有啥权利要进我的房间?那房间是租给我的,它属于我。 (p. 169) ”在八十年代,能有如此清晰的权力意识,确实是先锋。可在当时,不仅是怪异,而且是错误。疗养院给轻工学院写信反映情况要对他加强教育。 第八篇是写于 1986 的短篇《江上女相士》,是几个人物的写意速写。 85 年 11 月,一群文艺理论会议的参会者乘船游览长江三峡。这时有位 30 多岁的女子一直在读《爱情心理学》,后来给大家看手相说命运。这些人似乎都事业有成,比较有意思的是姻缘。有位柔情寡断缺少主见的女子追求者无数结婚后闹离婚又有新的追求者因此内心纷扰不止。有个新婚不久的小伙子,被看出五年内会另有所爱。有子孙满堂的老教授,心里还有 30 年前的旧情人。更有文革中嫁给残疾农民的女大学生现在离婚无策。还有对形影不离极其恩爱的老人其实并非是对夫妻。女相士其实是北京某报参会的记者,对这些人背景有所了解。她自己似乎也有什么麻烦,过去找人看过相。这个短篇写出当年学界相对比较上层的风物。虽然我当年已经是教师,但只是那种底层的助教,因此对学术会议上情况并不了解。学者总是要分层,有时候人们不知道,并不意味着不存在。 第九篇是写于 1989 的短篇《惶惑》,写大学中人对竞争的叶公好龙态度。叙述者“我”以 92% 的赞成票当选为院长。图书馆长端木长宏是其挚友,一向谨小慎微,这时强烈要求他搞竞争,“要奖罚分明,奖,就奖得让大伙儿眼热;罚,就罚得大伙儿心疼 (p. 183) ”。院长新官上任,踌躇满志。“我的施政纲领,充分地阐述了引进竞争机制的设想,在教职员工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会场上山响着一阵又一阵掌声。这就是民意。自古以来,得民心者昌 (p. 184) ”但各种考核奖罚措施出台,下面乱了套,根本无法执行。只有端木长宏的图书馆进展顺利。原来他们报到学校的重奖和停发奖金,在图书馆并不真正执行,而是二次分配,基本补齐。端木也认清了人性,“谁不赞成改革?哪个不同意竞争?可真拉开架式,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谁都想从竞争中得到点实惠,得到了的嫌少,没得到的骂冤,丢点嘛的呢,就跟你玩命…… (p. 187) ”在随后的职称晋升中,端木不申报副高,免得他成为图书馆职称最高的人,以后人家晋升都要他决定。他也坚决不领晋升的一级工资。一年后,院长辞职,上面派工作组物色新院长,端木的得票遥遥领先,达到 86% 。他托病住院,院长一职虚位以待。小说虽然很短,但写出了大学中人对想象中引入竞争机制的盼望,以及实际中面对竞争的失态。只是当时任命校长如此看重民意,我很陌生。“风物长宜放眼量”。当年如果有人告诉那些大学老师,同样是教师甚至是同职称的教师,收入能差数倍到十倍,大学老师一定觉得那人疯了。 第十篇是写于 1989 年的中篇《本系无牢骚》,大学教师的疲惫和绝望跃然纸上。故事开始于 1988 年。小说分九节,前 8 节中单号的节为一位教师的第一人称叙事。一位晋升 5 年的副教授,在生活中到处碰壁。上班要骑车气门芯被人拔了,乘公交车司机怠工,到学校晚了一节课,学生很开心地散去。好不容易攒够了 1430 元去买彩电,彩电市场价已经到了 2300 元,两天后就要涨到 2800 元。官价 1800 元,但需要条子,不认识人购买条子需要 400 元。顺便一提,我记得当年父亲从单位得到张条子,是东芝 16 吋彩电,好像是 1600 元。在煤站买煤因为没有车拉不卖,报纸上还表扬那个煤站服务好。 6 岁的儿子入园需要赞助费,从系到学校到教育局都解决不了,他妻子送香港产化妆盒就解决了。前 8 节双号的节是第三人称叙述系里的情况。中文系主任乔臻感到大厦将倾,他是学有所成的学者,但当主任已力不从心。系办公室主任许杰费心费力买来带鱼,算是系里教师的过年福利,却无人问津,原来正赶上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何九成心肌梗死逝世。何曾当右派,书稿订数太少没有出版,晋升正教授时有 5 个名额他排在第 6 。他曾当面批评来校视察的副市长“小首长”,曾任市委书记“老首长”的儿子。乔臻的学生古典文学讲师韩天雷是研究《楚辞》的专家,在街上摆卦摊挣钱,还准备移民加拿大。乔的另个学生吴浩则考试放水,被批评时油嘴滑舌。总支书记高中岳竭尽全力让 57 岁的退休老讲师吕颖在临终前入了党。吕从 53 年就开始申请入党,支部通过后总之因为她穿裙子要再考验,从此吕颖不穿裙子。 56 年提意见时不注意时间地点场合影响,受到批评,从此不再提任何意见。 63 年被评为优秀教师后,不谦虚,说话总是“我认为”。这样申请 35 年未获批准。遗言火化时穿 53 年后再没有穿过的裙子。最后一节两种叙述方式统一,系里开座谈会,让大家发牢骚,那已经是 1989 年初的冬天了。结果大家都无话可说。所谓“哀莫大于心死”,或许就是那种状态。当年高校教师的困顿和无奈我记忆犹新。有些人不明就里,还觉得八十年代是黄金时代。现在的高校与那时的真是判若云泥。 第 11 篇是写于 1990 年的短篇《苏联鳕鱼》,渲染教师所受的经济压力。何京之教授生活窘迫,平时想方设法买便宜食品。看到他八年前出版的专著《胶东方言古音考》,只印一千册,原价 1.1 元,削价到 0.13 元,还无人问津。不由得感慨,“自己这一生,选了个教书的行当,又进了个研究文字的圈圈,真真是太背时,也太悲惨了。 (p. 237) ”贪便宜,他买了国营副食店不新鲜的苏联鳕鱼,结果吃坏了肚子。或许是由于经济窘迫需要副食店员关照,他还不得不违心地帮店员说话,证明鱼没有问题。 小说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当年大学的实际情况。作者笔下的八十年代与我记忆大致协调,并非如某些人现在所宣称的那样浪漫。八十年代开始时固然有些让人兴奋而充满希望,但快结束时却是让人觉得很无奈甚至绝望。现在学界内外的人,似乎都不知道或者忘记了当年的情形,许多议论听起来都有些“何不食肉糜”的韵味。本世纪以来,大学向职业化方向大步挺进,虽然还有很大改进空间。现在似乎又到了一个分岔点,是继续职业化进程,还是逆转职业化进程?如果是后者,或许十余年后,教师重新如 90 年前后那样穷困潦倒没有尊严。我个人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人性的力量,因此不是那么悲观。 作者汤吉夫 1937 年出生于山东黄县。 1958 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师范学院 ( 即现在上海师范大学 ) 中文系。毕业后分配至河北省香河中学任教 17 年。 1975 年,调入廊坊师范专科学校 ( 现廊坊师范学院 ) 工作。 1984 年任校长。 1988 年调至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7 年退休。 2017 年逝世。写了学界小说多篇。除了中短篇小说外,还有长篇《朝云暮雨》和《大学记事》。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885 次阅读|4 个评论
读普鲁塔克《恺撒传》
Mech 2019-4-23 11:17
普鲁塔克的《 希腊罗马名人传 》一直是我想读的书。已经读了几章,也有些感想,但都没有记录。这次读了《恺撒传》,见于席代岳汉译九册本的第六册 247-318 页。恺撒太有名,因此他的多数事迹已经耳熟能详。这次算是系统复习一下。 传记缺少恺撒家世与早期的描述,开篇时他已经是已故执政官的女儿,姑母嫁给已故执政官马略,而马略是当时罗马首席执政官苏拉的政敌,后来恺撒娶了苏拉外孙女为第三任妻子。竞选大祭司不成且受苏拉逼迫而逃亡。途中给海盗所掳并付赎金脱身,随后带人剿灭海盗,全部处决。到罗德岛学习修辞。苏拉式微,恺撒回罗马,招揽人心,当选军事护民官,并成为群龙无首的马略派头领,当选没有任期限制的祭司长。公元前 62 年,担任法务官。任满后出任西班牙行省总督。公元前 60 年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同盟,当选执政官,把女儿茱莉亚嫁给庞培。随后出任高卢总督,在 8 年的时间里征服了高卢全境,还袭击了渡过莱茵河攻击日耳曼人,为首位打过莱茵河的罗马人。恺撒女儿难产去世,与担任罗马唯一执政官的庞培矛盾尖锐化。公元前 49 年,恺撒帅部占领罗马,又在随后的战争中,以少胜多击败庞培。庞培逃到埃及,被暗杀。与庞培交战中,被罗马元老院任命为笛克推多 ( 独裁官 ) ,很快辞职,继续担任两执政官之一。追击庞培到埃及,在亚历山大城与战胜埃及军队,扶持克莉奥佩特拉任女皇。两人同居,生有一子。返回罗马后,由被推选为独裁官,一年后转成执政官。到阿非利加与小加图等领导的叛军作战。得胜后返回罗马,第四次担任执政官。帅军到西班牙讨伐庞贝之子。得胜回罗马后,当选终身独裁官。主持制定新的历法。公元前 44 年 3 月 15 日,恺撒遭以布鲁图斯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享年 58 岁。 作者这样说恺撒。“恺撒是天生做大事的人,热爱荣誉,现在已经完成很多丰功伟绩,并未能使他满足于现状,享受过去的辛劳所创造的收获。反而激起雄心壮志要继续前进,计划从事更为伟大的事功,赢得更多的荣誉,好像他已经拥有的一切都已耗用完毕。其实他是与自己争强好胜,好像把过去的他看成另一个人,他总是计划将来能完成某些工作,能够超越从前的成就。 (p. 306) ” 阅读也有些新的信息。例如,我一直以为恺撒的名言, “Veni, Vidi, Vici. (p. 299)” ( “来,见,胜” ) 是给元老院的报告,作者认为只是给朋友的私信。又例如,在一条注记中,说到恺撒遇刺,“从当时种种迹象看,安东尼对恺撒的忠诚有问题。 (p.314) ” 传记中还说明了防微杜渐的道理。“等他的力量稳固已无从摧毁之虞,公开要改革体制,元老院派的对手才知道任何看起来不显眼的端倪,只要持之以恒,都可以发展为一股强大的势力,面临危险的局面最初不予重视,最后终于沛莫之能御,只是他们的觉悟太迟已经于事无补。 (p.151) ”“一个优秀的舵手在风平浪静的时候,会担忧暴风雨的突然袭击。 (p.251) ” 有些细节也挺有意思。有人请客,菜不好吃。幕僚们纷纷抱怨,恺撒说,“对那些不喜欢的菜,自己不吃也就算了,要是像这样指责别人没有见过世面,正足以证明自己毫无教养。 (p.266) ” 恺撒自己也勤于动笔善于总结,先后写有《高卢战记》《内战记》《亚历山大里亚战记》《阿非利加战记》《西班牙战记》。前两部无疑出于恺撒之手,都有商务的“汉译世界名著”版。后三部未必真出自恺撒之手,也附在商务版《内战记》中。如果恺撒生活在今日,戎马倥偬之中,想必也会不断更新其博客。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3D电影《惊奇队长》
热度 1 Mech 2019-4-14 08:44
在电影院看新片《惊奇队长 ( Captain Marvel ) 》。感觉比较一般,远不如 DC 系统的《神奇女侠》和《 海王 》。原因主要可能是对 Marvel 世界不太熟悉,演员颜值不是我喜欢那种,打斗场面绚丽但未必精彩。 主要故事情节我想还是看懂了。大的背景是 Kree 和 Skrull 人的战争。 Kree 战士 Vers 经常出现幻觉,而且没有自己的早期记忆。 Vers 在一次营救落入 Skrull 手中的卧底行动中被俘。 Skrull 人为获得相关信息,恢复她部分记忆。她逃跑过程中,落入地球,大致是 95 年前后, 1994 年的电影《真实的谎言》正大行其道。 Skrull 人和 Kree 人都追踪到地球,经过打斗和交流,她终于弄清楚了自己是美国空军飞行员 Carol Danvers 。战机被到地球的 Kree 人击落,意外获得超能量,被掳到 Kree 人中,成为他们的一员。她也认识到不断向不同星球扩张的并非是过去被告知的 Skrull 人,而是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 Kree 人。最后她解除了 Kree 人对她超能力的抑制,以一人之力击退了毁灭地球的 Kree 人舰队。给后来神盾局的局长留下传呼机,就离开了地球。 这部电影告诉观众“复仇者 (Avenger) ”的由来,是 Carol Danvers 的飞行员代号。但我没有看懂, Carol Danvers 为什么被称为 Captain Marvel 。 开始时,女主人公还没有认识到,她的敌人其实是 Kree 人,反而以自己是 Kree 人为荣。我已经觉得 Kree 人不像好人。因为他们崇尚战争崇拜英雄,这有悖于人类文明价值。后来看到剧情反转, Kree 人邪恶本性暴露后,我真是如释重负。 有个好玩的小噱头。身手不凡的神盾局特工和空军飞行员,都被 Kree 人的仪器识别为不构成任何威胁,他们似乎比地球人先进许多。如果没有超级英雄帮忙,地球人在宇宙中无力保护自己。 如果一定说有什么启示,还是古老的智慧,人不可貌相。 Kree 人长得像地球人,但差点儿毁灭了地球,如果不是惊奇队长出手相救。而长得像动物,又能变身骗人的 Skrull 人,据说是被欺负被压迫者,对地球人也没有什么恶意。 放映电影的影院 3D 眼镜需要购买, 5 元一副。观影过程中,陪我看的人一直在睡觉,叫醒她又睡过去,如是三、四次。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313 次阅读|2 个评论
情欲激荡的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Mech 2019-4-13 10:23
该小说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在 2004 出版。我看的是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 年的重印本。小说虽然是在 2004 年初版,但反映的似乎是还是 90 年代之前的校园,就是作者还是青椒的 80 年代。虽然从小说中没有看出年代的暗示,我推测应该是 87 到 88 年之间的事情。我个人对那个时代的校园氛围很熟悉,只是由于主客观原因,没有感受到校园中的情欲激荡。 小说的标题有些费解,也不记得小说中有解释。《十诫 ( Ten Commandments ) 》听说过,虽然并不是如我早期在通俗读物 ( 例如 The Story of the Bible by Van Loon) 中读到那样出自《旧约》。“第十一诫 ( The Eleventh Commandment ) ”含义更多,除了影视音乐外,有三部外国小说和一部自传以此为名。在有些版本上,第十诫两句话分成两部分,是否这样就有了第十一诫,“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作者为什么取这样的名字,我实在无法揣度。 标题虽然费解,小说的故事并不复杂。故事发生在某高校,主要是刚留校的青年教师姜夏的所见所思。笔法夸张、漫画化。姜夏毕业时留校名额被人占据,可见当时留校算是美差。他只好休学一年,毕业留校,当了教研室主任齐教授的助手。齐教授夫人年轻貌美,但教授仍先后与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学生偷情。教授夫人不仅与姜夏关系暧昧,而且提出离婚,并在教授摔伤住院后与香港某大学物理教授私奔到深圳。姜夏曾追到深圳。教授伤愈出院后,与女弟子婚外性被他人告发,被免去职务。教授夫人回归家庭,但教授不久后却暴病身亡。姜夏与教授夫人有了性关系,后来两者分手。教授夫人与接替教授的新教研室主任偷情。小说最后暗示,由于嫉妒,姜夏勒死了教授夫人。中间还穿插着姜夏与他农村父母和其他亲戚交往、住在青年教师筒子楼等事情。 作者强调的是大学中人的情欲方面,对职场方面的描写有些敷衍。事实上,作者对当时大学的氛围有些敏锐感受,但似乎对大学运作的实际机制认识不是很到位。在这个意义上,并不能说是部好的学界小说。 人物是类型化的写法。小说中的齐教授承担军方项目,无疑是大教授。小说中很简练而传神地写他“一直在旅行、在汇报、在心烦意乱 (p.172) ”,直到逝世。在作者看来,“教授的名声越大,出差越频繁。 (p.72) ”这样一位今天所谓的大牛,在其夫人心目中,居然不如年纪更大、身体更差的香港物理教授。这大概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不久香港远胜于大陆,物理等理科也似乎比军工等工科重要。今非昔比,我们这些在大陆就职的工科学子真应该额手相庆。姜夏不仅是情场弄潮儿,也是有专业野心的人。教授虽然逝世,但他还是要考研究生。本科生能留校任教,在 90 年代已经很少,因此也推测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教授住院后课题组的人都不干活了,姜夏却敏锐地意识到,“同事们宁愿睡大觉的心态,对他相当有利,大概当年教授往上爬时,利用的也是同事的这种心态。 (p.110) ”把自己都累廋了。这也是当年胡适的观察,所谓名人,就是在大家都不做事时做了点儿事。顺便一提,小说中把稳定性分析称为写些漂亮的数学式子糊弄人,往最轻说也是有些误导 中国小说男主人公往往有多个女性示好甚至追求,连博学如钱锺书所写的《围城》也未能免俗。方鸿渐先后有鲍小姐、苏小姐直接或间接挑逗,又有唐小姐或多或少的青睐,后来终于进入孙小姐婚姻。该书也是如此。齐教授位高权重,有夫人之外的团队成员或者学生献身,也在情理之中。姜夏一无所有但有才气 ( 既能做弹道稳定性分析,又业余爱好理论物理,专业水准超过香港某大学教授 ) ,颜值或许也不低,大学期间就有女同学追,留校后既有准女友,又有未婚妻,还搭上教授夫人。据说作者与人高马大的校花交往过,校花身材长相欧化,似乎有几分小说中教授夫人的影子。总体上,我觉得美女如云投怀送抱是中国才子的奇怪幻想。国外小说似乎不是这个套路。例如,大卫·洛奇笔下的教授,不乏有天分有成就有地位又风趣的教授,也没有什么人热衷献身。反躬于己,年轻时或许对自己的才气有些过高估计,但从来没有意淫过美女献身,可见终究不是才子。 作者黄梵,本名黄帆, 1963 年出生于湖北黄冈。中学时的理科学霸, 1979 年提前在高一参加高考,是黄冈中学的理科状元。因为军校优先,被南京理工大学录取。不能说学校不好,只是说对提前高考的学霸而言,有些不够好。“愤怒出诗人”,他开始写诗,并以此成名。他对所学的的弹道专业不感兴趣,自称读遍了学校的文科藏书。我相信这是写实而非夸张,因为我清楚工科大学的图书馆能有多少值得看的文科藏书。 1983 年飞行力学专业毕业,留校当了教师。 1988 年调离。 2003 年出版的《第十一诫》为其处女作。 2003 年重新到南京理工的人文学院教写作。后来整合为艺术与文化素质教育部,任副教授,为诗学研究中心主要成员,研究方向为现代诗学。主讲文学创造、艺术大师作品欣赏等课程。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14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Mech 2019-4-6 13:33
阿袁的中篇小说集《苏黎红小姐》在 2018 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列入布老虎中篇小说丛书,包括两部彼此完全独立的中篇小说《苏黎红小姐》和《左右流之》。《苏黎红小姐》发表于《北京文学》 2016 年 9 期,转载于《小说月报》 2016 年 10 期。苏黎红是故事的女主人公,叙述者的母亲。《左右流之》的标题出自《诗经》第一篇,《国风·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本意似乎是从 ( 船 ) 的左边和右边采集荇菜。女主人公周荇,名字中有“荇”。小说中似乎有左右逢源随遇而安的意思。小说中故事发生的时间不清楚,主要部分应该是九十年代,如果不是更早。《苏黎红小姐》中六十多岁的苏黎红是五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左右流之》中周荇研究生毕业时故事开始到四十多岁后离婚。 《苏黎红小姐》以第一人称叙述与母亲关系的变化。朱小燕 ( “我” ) 在省城大学任教。从小因为长得像父亲朱仲春其貌不扬而不被美女母亲苏黎红喜爱。虽然她曾以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成为父母的骄傲,但毕业后并没有给父母多少实惠。苏黎红六十多岁仍身材窈窕,优雅得有些矫情,在家里读《红楼梦》做瑜伽听王菲周杰伦。多数家务从年轻时起就是朱仲春做。当年不顾父母反对,拖了 4 年,几位门当户对的追求者都出局,才嫁给他。“在某种意义上,不是因为高尚的爱情,而是因为生存的本能 — 她知道自己没有朱仲春是活不下去的。” 苏黎红喜欢漂亮的儿子朱鸿鹄,往来密切。她的操控导致儿子与第一个妻子师妹马丽离婚,又与书香门第出身的第二个妻子顾菡萏离婚。第三个妻子是比他大几岁的护士米宝。在朱小燕看来,米宝是所谓传统女人,与其他的现代女人不同。“所谓现代女人,也就是自我意识较强的女人。‘我’在先,然后才是‘他们’。……传统的女人,怎么个传统法呢?……有婢的精神,……真有服侍人的自觉。”传统人“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对你好时,可以好得理直气壮自然而然;对你不好时,可以不好得理直气壮自然而然。”米宝完全控制住了朱鸿鹄,而且让自己的母亲与他们同住,虽然男方父母为购房倾其所有出了 20 万。本打算以后与儿子住在一起,米宝的强悍让苏黎红有了老无所依的忧虑,特别是如果老朱在她前面去世。她优雅的母亲就是在极度难堪中黯然离世。朱小燕和丈夫孟周正要买房,从学校厕所对面的宿舍中搬出来。孟周与苏黎红关系还好。朱小燕本来一直坚持买离学校比较近但只能容纳小夫妻和女儿居住的“布鲁塞尔”两室户。苏黎红嫌阳台小不能做瑜伽,朱小燕直接反驳,“你做瑜伽在你家阳台,和我家阳台有什么关系?”原来不准备让苏黎红住进来,但在最后签约时,还是放弃了。选择能容纳父母居住的“闲情偶寄”,到学校单程 2 小时。小时结束时,儿子儿媳送父母来看新房,尽管朱小燕仍然是冷言冷语,但她父母很高兴。“他们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两只饶舌的老喜鹊一样,吵死了。”朱小燕对母亲养老的承担,意味着与母亲的和解,更意味着与自己的和解。她终于走出童年匮乏的阴影,成熟了。 小说其实很少涉及校园生活,只是泛泛回顾了早年就是八十九十年代教工宿舍及其在其中结婚的日子。独到的是对人情世故的精准认识。例如,对能屈能伸的“传统人”的厌恶和警觉, “那种过于卑躬屈膝的人,过于看别人眉高眼低的人,总让我不喜欢。不知为什么,我更信任那些高傲的人。”又例如,童年经验对成年人的影响。朱小燕从小缺乏母亲的欣赏与肯定,因此有交往恐惧。“我在任何的关系里不纠缠的。不被爱,是羞耻……。我在这样的羞耻中长大成人,学会了一种被动的主动,一种消极的积极。我就是这样在世上安身立命的。只有这样,我才能洒脱地‘江山笑,烟雨遥’。”“有些东西,最初的拥有,就是永远的拥有;最初的匮乏,就是永远的匮乏。……我从小就被看作是个独立的孩子,被看作是骄傲的孩子,被看作是不好相处的孩子。其实呢,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不知道如何与人亲密地相处。我没有学会这个。一个人自呱呱坠地就应该学会的东西,我没有学会。一个人只有最初学会了和母亲相处,也就学会了和世界相处。”从我自己个人的经验看,会与母亲相处仅是会与世界相处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我与长辈打交道还好,但与平辈和晚辈交往就很笨拙。小说对悲观者的看法也深得我心。“我不喜欢悲观的人。尤其那些喜欢散布悲观论调的人。我认为他们不道德。悲观和瘟疫一样,是有传染性的,特别对一些精神软弱者。所以,一个道德的悲观主义者,就应该节制自己,不要动不动就说‘人生没意思’的话。谁不知道人生没意思呢?小学生都知道呢。”虽然我承认,悲观让人显得深刻,而乐观难免肤浅。 《左右流之》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回忆大学单身宿舍的生活。每周二,马郦 ( “我” ) 与其他几位男女青椒到外语系教师苏小粤的房间。苏的文学艺术修养很高,大家一起讨论前一周布置好的话题。“只清谈文艺,不谈其它,更不做其它。”“那时我们就是用谈日常生活的方式谈艺术的,好像艺术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这让我们感觉不错,有一种很小众很精英的虚荣。”这个沙龙很快就寿终正寝。因为其貌不扬的周荇搬入单身宿舍八号楼。她虽然庸俗得像家庭妇女,但准备各种美食与大家分享,吸引了那些青椒。大家意识到,“之前我们过得太一本正经了,太一本正经的生活,虽然是正确的生活方式,但过起来,还是很乏味的。”苏小粤暗中心仪的男生陈亥也去了周荇的房间。苏小粤回家住了,家在省委大院,新交男友也是长在大院中前途无量的帅哥。陈亥甚至与周荇订了婚。虽然“有人看见不止一个男人半夜从周荇房间出来”,包括她的硕士导师,一个中年大叔。不过,电工小余在十一层教学主楼上高喊,“周荇—你是我的人”之后,她与陈解除了婚约,嫁给了小余。陈亥到清华做博士后然后留在清华工作。周荇结婚后,生了女儿,婆婆与他们同住。周荇答应丈夫不再见导师和陈亥,但人家找她,她还是见了。丈夫则出轨校医院护士,两人后来奉子成婚。周荇在四十多岁净身出户。住在条件很差出租房内,别人看她“四十多岁了,还孑然一身地住在那种地方,太凄凉了”。她自己依然生活得情趣盎然,“仍然是‘爰得我所’的安乐欢喜”,像当年在单身宿舍一样。 周荇是作者系列小说中一个比较独特的人物形象。研究生毕业,在大学图书馆工作,但从来不读书。生活率性随意,酷爱美食,在困境中也能自得其乐。与人为善,对男性似乎有些来者不拒,显得不清不白。在择偶和婚姻中缺乏利害算计,但总能在现实困厄中找到乐趣。周荇固然是遇人不淑,同样性格嫁得还不错的,就是《婚姻生活》 ( 《长江文艺》 2018 年 3 期 ) 中的周黍。在某种意义上,《婚姻生活》就是写了陈亥与周荇这类婚姻。她到底是天性醇厚还是智力欠费?是活力充沛还是精神空虚?我不知道。从我个人偏好看,恐怕要敬而远之。这种趋利避害,或许要被贪图方便的人想象为“江浙的男人,到底精明。”我觉得其实也谈不上,只是知难而进通过“窄门”而已。 《左右流之》中的学校,档次上有些像我刚入职那种学校。如果没有很强的外在压力,教师多数不会对科研感兴趣。他们更喜欢八卦。小说中两位比较弱势的教师何茂盛和周荇成为大家谈论话题。“我们喜欢谈论这两个人,谈论别人时,我们会习惯性地谨小慎微,字斟句酌,就怕一不留神,说出了什么不合适的话,授人以柄。结果聊个天,弄得像开会发言一样严谨正经,没意思了;而谈论他们俩,我们就无所顾忌了,想怎么谈就怎么谈,想谈什么就谈什么,‘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酣畅得很!”毕竟“我们其实都喜欢软弱的人。”优秀的人可能让人不舒服。“谈论他们俩还不会影响食欲,谈论别人就不一定了,比如陈亥,每次谈完他之后,总会让人食量大减,本来吃两碗的,只能吃一碗了,本来吃一碗的,只能吃半碗了—又在什么什么权威杂志发表论文了,又拿了多少多少经费的国家项目了,老是这一类消息,让我们这些在三流学校混日子的旧邻听了,不能不有‘停杯投箸不能食’之郁闷。”个中原因也可以理解。“不是我们心眼坏,听不得别人的好,而是别人的好,把我们的处境反衬悲惨了。我们还是喜欢‘葱绿配桃红’的参差关系,要大家差不多,‘你好我也好’,或者‘我不好你也不好’。 所以为了养生故,我们还是少谈陈亥之流,多谈何茂盛和周荇—谈他们,总是让我们胃口大开。”所以我离开最初就职的高校就很少回去,多少也是有自知之明,不想给旧同事添堵。虽然在哪里都是打工者,在深圳中兴打工和在郑州富士康打工到底还是有些差别。 陈亥是功利意义上的成功学者。作者笔下不少当年的情场失意者,后来成了职场成功者。如《蝴蝶行》中的朱乐耕,《妖娆》 ( 《作品》 2009 年 9 期 ) 中的马群,或许还有《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中的顾言。他们的配偶,未必全是运气,也不能说目光如炬,只是也考虑了相貌身材收入家庭等之外的因素。还有些职场成功者,尤其是女性,仍然是情场失意者,如《子在川上》中的裘芬芬、《汤梨的革命》和《鱼肠剑》中的齐鲁和《老孟的暮春》中的沈单单等。 《左右流之》中说到人与人的微妙关系也值得一提。计较其实意味着尊重,被当成同类。“一个人一旦在另一个人面前有了优越感,就会变宽厚的。有时候,宽厚其实也是一种该死的傲慢。而计较,倒是一种真正的尊重。”有就是说,过于大度,有时反而会让人感到受到藐视,虽然这可能并非本意。 如前所述,该书中的两个中篇完全独立。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都涉及大学单身宿舍的生活。特别是《左右流之》叙述的更详实。虽然我没有住过单身宿舍,但对《左右流之》反映的当年青椒生活仍感到亲切。“这‘一边……一边……’已经是我们人生的基本范式了:我们一边住在简陋破败水电都没有保障的八号楼,一边抱怨学校不顾年轻老师的死活;我们一边上空荡荡的图书馆查资料,一边抱怨学校不搞藏书建设;我们一边开着例会听着书记念各种文件,一边抱怨学校怎么可以如此浪费年轻讲师和不年轻教授的宝贵光阴。‘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有女老师学《游园惊梦》里杜丽娘那样缠绵悱恻地唱道,大家热烈鼓掌,但也就是热烈鼓鼓掌而已,之后我们还是会参加各种会议的。我们也知道自己犬儒,也暗暗鄙视自己,但聊以自慰的是,我们至少还是时不时会作几声訇訇状的犬儒,而不是像周荇那样‘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的犬儒。”最后一句是一首英国诗的首句也用作标题,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by Dylan Thomas 。虽然该诗是选入中学生课本的名篇,但我还是觉得形容词 gentle 用得有问题。 两部小说的共同点或许还有,都揭示了粗俗的韧性和文雅的脆弱。哲学上也说得通,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相反。当然,不同环境下,粗俗和文雅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果环境让人觉得俗不可耐,最有效的对策或许是“三十六计走为上”。如果环境让人觉得雅不可攀,倒是不妨率性而为,粗俗很快就会显示自己的力量。趋雅如登,从俗如崩。小说不仅写了粗俗的力量,更突出了粗俗的受欢迎。这多少有些颠覆文学传统,对粗俗的鄙视。我记得四十来年前读小说时,就有这样的桥段。妻子要去香山看红叶,丈夫惦记者市场上黄鱼便宜了要买鱼,两人就离婚了。当然,后来我也多少理解,无辜的黄鱼只是代人受过,婚姻走向崩溃时,任何东西包括红叶和黄鱼都能触发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两部中篇特别是《左右流之》形象地展示即使在高校粗俗也更有生命力。这种粗俗的生命力,或许更是在于并没有真正的文雅。小说中青椒们对文雅的追求,一方面是出于多年读书的习惯,“我们这些人,多少都是有学习癖的人,喜欢在任何事情上学习新的知识,就如家庭妇女什么时候都喜欢占小便宜一样。”另一方面,则是虚荣。“我们就是用谈日常生活的方式谈艺术的,好像艺术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这让我们感觉不错,有一种很小众很精英的虚荣。” 小说作者阿袁,本名袁萍, 1967 年出生于江西。 1990 年南开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到江西师范大学任教。 1996 年到南昌大学任教,并在南昌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现任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2002 年开始发表小说,多数是高校教师情感婚姻题材的中篇小说,结集出版为《 梨园记 》《 郑袖的梨园 》《子在川上》《苏黎红小姐》等,也有长篇小说 《 鱼肠剑 》 《 打金枝 》 和 《上邪》 。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8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上):侏儒》
Mech 2019-4-2 13:52
长篇小说《侏儒》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于 1989 年出版, 2002 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再版,作为长篇三部曲小说《精神隧道》的上册。我看的是 2002 年版本。小说的年代没有透露,其实也不太重要,从出版年份以及小说的精神状态推测,应该在 88 年前后。故事发生在一个较为边远省份的省城。虽然是《精神隧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但在故事发生时间上,在第二部《晕眩》之后。 小说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男主人公文仲由他姐姐带大,凡事听姐姐安排,姐姐献身领导让他从农场回城。在姐姐安排下,与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妻子结婚。姐姐病故。文仲后来读了研究生,当了大学教师。愈发不能忍受岳父蛮横霸道,妻子昏聩凡事听父亲的话,儿子生长环境恶劣,而且岳母懦弱,妻弟是小流氓。家庭生活不称心时,文仲收到他在北京导师钟志的信,问他是否愿意到北京担任《美学丛刊》编辑。导师女儿钟羽英对他有爱慕之心。在计划完成专著《论审美意向性》同时,文仲也是作家,在创造“心态小说”。已经出版的小说引起一定争论和反响。他坚持租房从岳父家搬出来。为新房是否换锁与岳父争执,因为家具没有按岳父设计摆放妻子怄气回娘家。他一度容留一个被赶出家门的学生周力居住。钟志没有收到文仲的答复,而单位收到封举报文仲喜新厌旧道德败坏的信,知道他生活遇到麻烦。钟羽英借调研之机来看望他,想说服他去北京。文仲把羽英安置在朋友的空房里,自己陪她游玩。羽英遇到流氓调戏,文仲发现流氓就是妻弟。妻弟回家先告诉父亲文仲勾搭女人,岳父召开家庭会议批判文仲。已经被学校开除的周力在陪钟羽英游玩时,两人有了感情火花,决定一起去北京。文仲受刺激,准备离婚,去北京,挽回钟羽英的感情。因精神过于紧张胃出血住院,妻子悉心照料,他重新犹豫。送别时羽英仍希望文仲到北京。他再度犹豫,考虑是否自杀以终结痛苦。最后在他姐姐墓前寻求启示,生死未卜。 文仲是个哈姆雷特式的人物,沉迷于思考,但没有决断,也没有行动。小说大部分篇幅都是在写他的犹豫不决,是否到北京,是否离婚,是否搬离岳父家另住,是研究美学还是创作小说,直到最后,“活着,还是死去?”没有行动的关键是无法作出选择。学生周力常听他讲解美学,大为佩服,认为他“德才貌三全。 …… 确实是个好人,而且思想深邃,可是他命不好,他陷入了困境,也许他是人太好了,好过分了。 (p.163) ”暗恋他的钟羽英开始觉得他才貌双全,后来发现他的缺点。“不是命不好,而是他身上缺点什么。我觉得他老是在挣扎,挣扎得很痛苦。不知道在与什么东西搏斗。可他缺少力量,既不能战胜,也不能超脱。 (p.164) ”顺便一提,这句话其实很有道理,许多人意识不到,努力争取固然需要力量,淡泊舍弃也同样需要力量。文仲也知道自己弱点。他构想的小说就是 35 岁的男主人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女人,要创造什么样的作品。当年号召画英雄时,他成了名,还总结创造经验。但创作自由后,他没有作品,有也不受欢迎。文仲认识到,“意志品质中最主要的是自主能力,没有自主能力,你再勤奋,再能自制,照样不是一个有意志力的人。从本质上说,你不是真正的人,至少不是一个成人。 (p.184) ” 与思而不行的文仲相反,小说写个行而少思的大学生周力。他的信条是“我这辈子就是来试试的。试一试人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下辈子再做个认真活吧。 (p.89) ”他父亲婚姻和事业都不如意,在小学教美术。发现儿子的绘画天分,想把他培养成画家。他执意从事摄影而读了新闻系。因为在学校考试期间,他到西藏拍摄照片参加 5 年一度的国际大奖赛,被学校开除。国际比赛他获了铜奖。最后他准备到深圳创办一个摄影刊物。顺便一提,小说中以周力之口说出,“摄影艺术也是有层次的,风景照最低, …… 风景照里的主体,实际上是大主体,普遍的审美框架,缺乏个人主体。 (p.158) ”我主要拍摄风景,觉得此说很有道理。 文仲反思他自己没有选择能力的原因。“姐姐是要负很大的责任。她什么都爱替我决定,什么都爱替我操办,结果呢,用进废退,我的自主意志退化了。 (p.189) ”但随后又否定了自己想法。“最不可救药的就是那种把责任往外推的,那种躲在抵挡一切责任的螺壳里的人,对了,什么责任都推给别人,推给命运,或者推给社会,甚至呢,推给文化,该死的古老文化! (p.189) ” 小说很有思辨性。不仅有大量的沉思,也有大段的议论。但总体上,受存在主义影响比较大,所谓“存在先于本质”。“人生其实就是选择,所以人生也就是彷徨,就是痛苦,因为在供我们选择的两者之间,我们根深蒂固地老是觉得,上帝或者冥冥天意早已站在了某一边,只是不肯告诉我们,要我们去猜, …… 生存之路没有谁来命定,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宇宙和我们一道面临每一丝未来,一切都要靠你自己去踩踏,你踏出什么路就是什么路。 (p.228) ”小说中这段话,简直就是《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回响。 犹豫不决、思而不行其实是人性的弱点,当然不限于大学老师。但由于大学老师 不用坐班,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从职业发展角度,这种拖沓为害就更大。随着高校愈发职业化,设计了各种机制激励教师有所行动。这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确实也带来了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等副作用,有些人甚至罔顾规范学术不端。现在人们往往针砭这些副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原来要解决的问题已经解决。 作者金岱 ( 原名胡经代 ) , 1953 年 出生于江西南昌。 1977 年考入江西大学 ( 现南昌大学 ) 中文系, 1982 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1 年调往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任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7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明夷待访录》
Mech 2019-3-24 08:53
最早知道《明夷待访录》是三十多年前在报纸上看蔡尚思先生推荐书目,似乎说是中国的民主和启蒙思想。说几句题外话。读过蔡的《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印象深刻的是考证孔子诛少正卯。蔡支持下列非主流的说法。两人讲学争听众,孔子没有争过,课堂上“三盈三虚”;于是孔子掌权七天就杀掉了少正卯,而且还有五大罪状“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和“顺非而泽”;每条都可以杀头,因此少正卯即使有五条命也不行。虽然我不信服蔡的总批判,但毕竟《明夷待访录》是经得起“总批判”。感兴趣的时候,一直没有见到合适的版本,我看竖排的有些吃力。后来能买到的时候已经不感兴趣了。看了,但不是很仔细。没仔细读,是因为不喜欢。 确实,我不喜欢这本书。虽然我读过些古文,甚至可以说不少,但不喜欢多数华夏的正统文人。既不喜欢方巾气,也讨厌自大狂;既不喜欢八股腔,也讨厌策论调。方巾气是林语堂的说法,指文人以卫道救国为己任,其实只是“自幼作文说惯了‘今夫天下’、‘世道人心’这些名词还在潜意识中作祟”。八股和策论如周作人所说,“其一重在模拟服从,其一则重在胡说乱道”。网络文章,特别是作者一本正经用心写的,几乎都有策论调。《明夷待访录》的作者黄宗羲,毫无疑问有方巾气,该书也有些策论调。当然,作者阅历丰富,或许也不全是凭空立论。 开篇《原君》首句,“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斩钉截铁地把人性的私利与天下的兴利除弊对立起来。隔断私利与公利,就无从形成所谓“自发的秩序”。 更可怕的是文人搞其文化专制来远比武人在行。在《学校》篇中,作者“偶尔露峥嵘”,悍然写道,“时人文集,古文非有师法,语录非有心得,奏议无裨实用,序事无补史学者,不许传刻。其时文、小说、词曲、应酬代笔,已刻者皆追板烧之。” 在《明夷待访录》描绘的理想国中,不仅其他文人难爽,百姓也不能幸免。“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这是以“富民”为号召折腾。这是典型的哈耶克所批判的“社会工程”思路,也就是所谓“通往奴役之路”。 我有时觉得谈民生的人比要民死的人更可怕。前者撒下天罗地网,后者往往只是垂钓。虽然不喜欢《明夷待访录》,但正文毕竟很短,翻一遍可能还是值得。这本书名气很大,金庸的《鹿鼎记》都提到过。主流意见多是好评,但我真是不喜欢。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5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怜光彩生门户—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Mech 2019-3-15 21:21
阿袁的长篇小说《打金枝》发表于《小说月报 ( 原创版 ) 》 2014 年第 5 期,似未见单行本。小说包括《米红》《米青》和《米白》三部分,均作为中篇小说在《十月》上发表。《米红 — 打金枝之一》在 2012 年第 2 期,《米青 — 打金枝之二》在 2013 年 1 期,《米白 — 打金枝之三》在 2014 年 1 期。《米青》还转载于《小说月报》 2013 年增刊中篇小说专号《北京文学 ( 中篇小说月报 ) 》 2013 年 2 期,并收入小说集《子在川上》。《米红》与另外两个中篇《绫罗》和《锦绣》结集出版 (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 2013) ,标题仍叫《米红》,也收入《绫罗 - 阿袁中短篇小说选》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2017) 。 标题《打金枝》是传统戏曲的名称,郭子仪的驸马儿子与公主妻子的矛盾。用作小说标题,或许是想说几位被不同家人视为金枝玉叶的女子的生活。中学语文教师老米和没有文化的裁缝朱凤珍有三个女儿依次是米红、米青和米白。米红漂亮,从小被看相的人说有娘娘命,深得朱凤珍宠爱。书蠹米青长相平常,学习成绩优秀,老米最喜欢。米白长得丑,读书不开窍,但天性醇厚,奶奶生前最喜欢她。小说主要讲这三姐妹的婚姻故事,很有些可怜光彩生门户的意思。 虽然是三姐妹的家庭故事,但二女儿米青考取了大学又读了研究生,后来当了大学教师,因此与她相关的部分算是学界小说。与教师无关的部分也是大学教师的前史,为本博文重点关注。作者所写的学界小说基本上都发生在省城师范学院。在中篇小说《师母庄瑾瑜》 ( 《十月》 2015 年第 2 期 ) 中明确了省城的位置,“东经 115 °,北纬 28 °”,就是南昌了。除师大之外,多数非学界故事发生在小城辛夷,这也是《打金枝》中米红和米白故事的场景。收入《郑袖的梨园》的《姹紫嫣红》也发生在辛夷。辛夷人可能通过考试到省城的大学教书,如米青;也可能嫁给省城大学的教授,如《师母鄢红》 ( 《星火》 2016 年 2 期 ) 中裁缝的女儿鄢雉。小说的跨度很长,米红等小时候 ( 推测她们出生于 76 年到 80 年 ) 写到小说发表之后的 2013 年。与作者的其他小说类似,绝对的时间并不重要。 《米红》主要是米红的婚姻故事。米红不仅是美女,而且有美女的自觉,从初中起就对异性交往感觉敏锐,所谓早谙风月。 16 岁时没有考取高中而读了职业高中,毕业后没有工作。家境贫寒的帅哥同学陈吉安让她稍有心动,但认定他们不般配。陈吉安后来追求米红的好友苏丽丽,两人先尝禁果奉子成婚。果然婚后生活非常艰辛。老米积极给米红介绍家庭优渥一表人才的学校同事孙魏,朱也支持因为他家在外地可以倒插门。他似乎对米红也有意,但不太会讨女生欢心。米红开始因为有另一位同事介绍女儿给孙魏,还有些竞争意识。后来发现所谓竞争对手长相只是米青的水准,又遇到长相奇丑但出手阔绰的富二代俞木,一度脚踩两只船双管齐下。孙魏发现后与米红分手,他考取了省城师大的研究生,离开辛夷。米红与俞木结婚后,开始不仅深得老公宠爱,也得公公和大伯的欢心。但她心机简单又趾高气扬,失去婆家人的欢心。老公也另觅新欢。在诊治不孕过程中,米红受新结交的寡居杂货店女店主诱惑和暗算,出轨“莲昌堂”少掌柜黄佩锦并被丈夫撞破。两人离婚。米红 25 岁。 《米红》也写了米青。她从小就是书痴。在闭架的新华书店请售货员拿书看,练就了快速读书的囫囵吞枣功。小时候常受米红欺负,直到 9 岁有一天爆发,用搪瓷缸打破了 11 岁米红的头。米红急着去看 1987 年上映的《红高粱》,因此推测发生在 1987 年或者更晚。也就是米红出生于 1976 年后,米青出生于 1978 年后。从那以后,米红要米青做事情,只能出钱收买。例如,算命的说米红是娘娘命,米红想知道娘娘生活如何,花 2 元钱问米青《长恨歌》,知道了娘娘穿的是“霓裳羽衣”吃的是“荔枝”,“三千宠爱在一身”,最后“宛转蛾眉马前死”。米青需要钱买书,姐姐有求,从来是一口价。米青米红感情不睦,米红谁都不怕,但有些怕米青。 《米青》故事发生时间最晚,米青 27 岁到 36 ,大致是 2005 到 2014 年。主要部分是米青努力嫁给了汤亥生到米青生女儿时汤亥生坐怀不乱。在这段事情之前 3 年,资料室的姚老太太要把 27 岁的中文系现代文学女教师米青介绍给 30 岁的古典文学教师汤亥生,被米青拒绝,因为她觉得彼此不了解。姚老太太提到 48 岁的单身女博士齐鲁,作为剩女的反面教材。齐鲁在《鱼肠剑》和《汤梨的革命》中都出现,我推测是大龄未婚女博士的统称。米青 30 岁时,请美女同学朱蕉吃饭时,遇到汤亥生晋升副教授请同事吃饭,也拉米朱两位入席。饭后到汤家打扑克,众人纷纷迎合朱蕉。米青发现汤的卫生间里有 1 米多高的书架,还有正在看的《夜航船》。顺便一提,我也有这本书,也看过,但没有放在卫生间里。米青就下决心要嫁给汤亥生。但 3 年前米青的拒绝让汤亥生感觉伤了尊严,就假装不解风情,没有响应。折腾几个月,同事都知道米青在追汤亥生,他似乎如梦初醒,欣然接受了。两人最简单的婚礼,只是贴了幅对联。然后就是各自看书一起聊天。应该说还算可意,有些孔颜之乐的意思,精神上有李清照赵明诚那种夫妻共鸣。日常生活简单,平时主要吃食堂,改善去饭店。直到米青怀孕待产,米青的母亲让 35 岁的姐姐米红去照顾她,其实另有目的。米红虽然不爱干家务更不会照顾人,但会做饭,专门对着汤亥生的口味。汤亥生很开心,觉得米青说姐姐的不是并不靠谱,“评论一般都是靠不住的,因为带了评论者的偏见,要想了解文本真正的内涵,还是要读原著。”米青产女几天后,米红突然离开回家。只好找汤亥生表姨婆的孙女小灯来帮忙,她才 16 岁,什么也不会,姚老太太帮忙培训,烧菜总算过了关。 3 年后,米青要求汤亥生解释米红为什么突然离开。他说,米红以怕鬼为名抱住他,而且开始耳鬓厮磨,他只好找了自己的女学生陪米红,自己去了医院。那个鬼是虞美人,被丈夫抛弃后跳楼了 ( 也有人怀疑被丈夫谋杀 ) ,似乎与《虞美人》中的女主角没有什么关系。除非她远嫁美国没有成功,又在师大再婚了。 《米青》中也讲到了米红。她离婚在家,仍与“莲昌堂”少掌柜黄佩锦有来往,黄的夫人找上门来。米红在辛夷的名声彻底坏了,母亲希望她能到省城找人嫁了。五十多岁的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和学报副主编何必然教授常登门并吃饭,明显对米红有意思。顺便一提, 3 年后,被女儿列为最爱的小灯已经是大姑娘了,何必然又常登门了。而这位小说中的龙套人物何主编,在另一部小说《师母嫣红》中露次面,终于结婚了,而且老来得子,抱怨完全没有时间看书了。 顺便八卦一下,在所有小说人物中,或许米青与作者最相似。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米红米白在性格方面有些作者姐姐和妹妹的影子。作者的父亲是中学语文教师,母亲是裁缝,姐妹 4 人都当了大中小学的语文教师。作者写到了姐妹间的矛盾,这似乎是作者常写的故事题材,由于父母偏爱所导致兄弟姐妹不和。特别是姐妹之间,甚至发展到横刀夺爱。《老孟的暮春》中有妹妹对姐夫暗送秋波,《马群众的快乐经济学》 ( 《小说月报原创版》 2009 年第 5 期 ) 中妹妹干脆抢走了姐姐的男友。《苏黎红小姐》中姐姐朱小燕与弟弟的矛盾,也是此类。 《米白》主要写米白婚姻,她的恩爱丈夫和痴心情人。故事发生在《米红》之后几年,《米青》之前。米白有父母做主,许配给店里的伙计三保,因为布店的老板娘要招三保做女婿开裁缝店。因此米白的小姐下嫁有些公主和亲般的不得已。非常幸运的是,三保“虽然出生贫寒,可品性周正,不卑不亢,有贫贱不能移的品德。”更是对米白恩爱有加。结束时两人生了双胞胎儿子,算是米家的人。此前朱凤珍想把米白许配给她的帅哥同学苏茂盛,但苏的父母不同意。苏茂盛从小就对米白一往情深。因为米白嫁给了三保,他便有了“对女人才有那无可无不可,娶谁不是娶的草率”,结果中着了有心机的丑女人道儿,娶了名不副实的顾美丽,过着相敬如宾但心不在焉的夫妻生活。其实苏茂盛对自己的婚姻是能做主的,但直到米白生了一对儿子他才知道提亲的事情。“世间的男女,不一定都要成夫妇的。世间的好,也不只有夫妇之好。”他一如既往地善待着米白珍惜着米白。“世上如果还有什么比金银珠宝好,比绫罗绸缎好,那就是一个男人默默的好。这种好,米红都没有呢,可米白却有了。”如果说米白有什么过人之处,那就是天性的善良敦厚,以及对他人的无所期待,因此“会因为这些小小的好,没出息地大惊小怪。” 米红在《米白》中还是强势出镜,俨然还是女一号。三保曾经喜欢过米红,米红当然知道。但米红出嫁后,三保就注意保持距离,这是他自尊的体现。米红则在三保与米白结婚后,还挑逗三保,米青都看不过去,当面批评。他当年嫌弃的穷小子陈吉安,已经事业初成。她要叙旧,人家却说,“提那些陈谷烂芝麻做什么?没意思。”与《米红》的描写相比,虽然只过去几年,就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米白》中米青出场不多。他给三保带回时装期刊,算是对妹妹婚姻的贺礼。当面斥责米红对三保喧宾夺主。也写了她一贯的骄傲。“老人们喜欢不喜欢米青,米青无所谓。别说老人们,就是整个苏家弄的人,包括朱凤珍,不喜欢米青,米青也无所谓。她不是苏家弄的人,她的世界在远方。只有想起远方的时候,她的内心才会涌起一种乡愁般的感情。”也写了她自我意识的清醒。“骄傲的米红,也只有在米青面前,会有不自觉的谄媚。米青不作声。米青不想被米红拉拢。她和米红,从来不是一伙的。”或许米青婚姻的成功,就在于她知道自己要什么,坚持找自己的同类,无色心,爱读书。也解释了老米喜欢米青的原因。“三个女儿里,他最喜欢米青。不单是因为米青学习好,还因为米青安静。米青有植物一样的习性,只要有本书在手上,她就成了一棵树。” 这部小说写了米青和米白大体还算幸福的婚姻故事。在作者笔下挺少见幸福婚姻。似乎幸福的婚姻,写到最后,几乎都会走向反面。任何事情的成功,无疑或多或少有运气的成分,但判断、信念和坚持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婚姻也不例外。姻缘实关人力,并非全是天意。米青的幸福婚姻,其实是她精心选择和持久坚持的结果。当年读书时也有两个男生追求,她分别进行了考察。“考察的内容说起来也简单,就两项:一是两人上书店待上一整天;二是约上朱蕉一起去喝一回酒。如果在进行这两项内容时,男生始终能表现出心无旁骛的品质,考察就算通过了,如果男生有片刻的坐立不安心猿意马,米青立刻就会暗下决心。米青做事,一向有自己的原则的,不关原则处,疏可走马;关于原则处,密不透风。杀伐决断,毫不手软。”那两个男生都没有通过。米白的幸福婚姻,主要出自人品,所谓吉人天助。努力得来的幸福婚姻,即使找到合适的人,也还会有新的挑战。米青的婚姻也受到各种威胁,例如米红,例如小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幸福的婚姻也不是;但罗马经历了长时间的衰败后可能在一天内陷落,婚姻也如此。 这部小说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即使大学教师米青相关的内容也不是。但所描述米青婚后生活那种悠闲甚至慵懒的生活,倒是符合我当年对大学教师生活的想象。不是对婚姻生活的想象,何况我的厨艺至少能让自己满意。现实的大学教师状态倒是远非当时所能想象,尤其在青年壮年时期,虽然也没有觉得不好。 作者阿袁,本名袁萍, 1967 年出生于江西乐平。 1990 年南开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到江西师范大学任教。 1996 年到南昌大学任教,从事电子商务教学。在南昌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现任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2002 年开始发表小说,多数是高校教师情感婚姻题材的中篇小说,结集出版为《梨园记》《郑袖的梨园》《子在川上》《苏黎红小姐》等。有些后来组集或扩展为长篇,如《打金枝》《上邪》和《鱼肠剑》。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2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满园春色关不住—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Mech 2019-3-11 17:03
《大学恋》初版于 1994 年,出版前后曾在《解放日报》上连载。 1998 年作为《大学三部曲》之二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我看的是 1998 年版本。作者标注 1991 年 4 月 17 日初稿, 10 月 10 日修改。小说里的故事发生在前述《大学城》故事 3 年后,即 1987 年,仍然在上海的沪江大学,就是复旦大学。主要围绕一个宿舍 5 位女生的情感生活展开。因此《大学恋》主要不是狭义的学界小说,而是校园小说。 聚焦同宿舍的女大学生,或许是种校园小说的方便视角。八十年代初喻杉的短篇小说《女大学生宿舍》 ( 《芳草》 1982 年 2 期 ) 风靡一时,后来还拍摄成电影。但随后,女大学生逐渐失去昔日的对公众的号召力。比《大学恋》出版更早的《女大学生》也是讲同宿舍的几个女生,但似乎反响平平。后来的《北大女生》,也是一个宿舍中的女大学生;有北大为号召,反响似乎稍好些。写女研究生特别是女博士生 ( 往往误称为女博士 ) 的 小说,吸引力相对大些。 《大学恋》中的女生宿舍住着不同年级的 5 位学生。文学系二年级学生栾岚,大款的女儿,招蜂惹蝶,游戏人生,但真正对一个帅哥动情后,那人却是个花花公子,只是玩弄她,她最后还被学校除名了。文学系四年级李静,副校长的女儿。三年前与吕赛阳初恋,从国际政治系转到文学系,但两人分手。后来与军医大学研究生盛斌恋爱,但被中文系研究生诸葛明插足,并为他流产,但后来发现两人人生观不同,虽然不无爱情,还是分手。李与诸葛分手后又遇到盛斌,但他已经与护士长建立恋爱关系。小说结束时李静拒绝了美国华裔留学生的追求,与将去深圳工作的吕赛阳重修旧好。石小宁追求经济系二年级江峰,哲学爱好者,明哲学社社长,同时被计算机系三年级杨戈追求。犹豫再三放弃了杨,但江自视甚高,与石有了矛盾。石想找杨戈时,被拒绝的杨戈已经与同系不同班的女生叶红恋爱。何芳烈,卫生部副部长的女儿,文学系团总支书记,朴实、稳重、刻苦,有原则,高二就是共产党员,总之那种天生的革命事业接班人。她热心关心同学的政治态度,本来不准备谈恋爱,但还是与电子工程系四年级陈宇开始恋情,受到他前女友,教育部副部长女儿,经管专科班路晓华的嫉恨。卢春妹,内蒙专科班二年级学生,单纯的女孩子,被数学系三年级刘忆波勾引在先,又被校艺术团团长杨柳诱奸未遂,遭到班长常有福中伤,精神失常。 老师中也有些感情矛盾纠纷。中文系副教授陶玲君与苏联丈夫和好后,发现他去台湾访问,又起波澜。在《大学城》中就谈恋爱的副校长秘书丁茜和中文系教师孙昂已经结婚,并有了孩子。孙昂不仅出轨,为出国想与又从法国来的罗纳结婚,后来罗纳发现他只是利用她,就不与他结婚了。感受特别深的是国内外差距之大。不仅生活水平差距大,学术水平差距也很大。 小说关于学界的内容很有限。《大学城》中的男主人公李若光仍然是副校长,书记换了,新书记似乎比较负面。反派裴正卿仍然是反派,只是由中文系主任升级为文学院院长。《大学城》中说到的写作方法仍然有争议,特别是有些不愿意花时间学习的学生反对。这似乎也是高校的通例。要求严格的教师遭到学生反感。反对的学生很积极,会各处告状;而不反对甚至喜欢的学生比较消极,通常不会有任何行动。 小说有个小的叙述破绽。故事发生在沪江大学,学生在校园里演讲,直接称复旦大学,好像沪江就是复旦。但有处说到沪上大学时,把复旦与沪江并列。 87 年我正在读研究生,也在谈恋爱,当然远不如书中描述的这样丰富多彩。原因多方面。首先,我自己缺乏魅力,其次,就读的东北工学院比复旦差个档次,而且以工科为主。最后,东北也不如上海,得西化风气之先。书中人物考虑的一些问题,我当时也想过。例如,“我们小属于个人,大则属于人类。在这中间,我们又属于国家、属于城市、属于学校,我们属于不同层次的集体。纯粹出于个人利益而作出选择,自然是狭隘的,但你若仅取国家一层,未始不是同出一辙。 (p.234) ”这在逻辑上确实无懈可击,虽然许多人情感上难以接受。 最有共鸣的还是书中提到的书。《你的误区》《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选择的批判》,我都买了,也看了。《你的误区》看过多遍,属于对我行为有影响的书。其核心思想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受外界影响,尤其是不受他人语言或暗示操纵。《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也改变我一些看法,使我开始倾向于保守主义,背离我过去服膺的罗曼·罗兰、罗素那种自由主义,导向后来的哈耶克等。《选择的批判·与李泽厚对话》我不信服,也不喜欢。也算个小小的叙述破绽吧,《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 汉译本 ) 》和《选择的批判》都是 1988 年出版,在故事发生时的 1987 年之后。学生要看,前者还能看外文版了,后者就不可能了。 校园情感性爱生活,局内人写和局外人写大不相同。当局者感受到的激情,在旁观者看到的是幼稚;当局者享受着的浪漫,旁观者看到的是套路。《大学恋》不仅是局外旁观者写的,而且或多或少有种辅导员的心态,要以此警世,拯救那些迷途的羔羊。用心可谓良苦,只是,“春色满园关不住”,或许让作者及其有相同愿望的人觉得很无奈吧? 作者袁越 ( 曾用名袁开业、何聪 ) , 1935 年出生于浙江, 2004 年逝世。 50 年代中期毕业于复旦大学。随后在大学从事文学教学和写作工作,曾任副教授。 1995 年退休。《大学恋》为其第二部长篇小说。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4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修订版)》
热度 1 Mech 2019-3-6 15:45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2010 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此前春风文艺出版社在 2004 年出版了《所谓教授》。两个版本我都看过,没有太大差别,修订版多了个“再版前言”。或许这是作者的幽默,我们这代人,几乎把“再版前言”当成专有名词,专门指当年“永远健康”的副帅为 “万寿无疆”的伟大统帅“红宝书”所写。 故事发生在西部某省城的农学院,以及与农学院有合作的某个县。小说没有具体的年代,推测是世交之际。故事历时不长,也许不到一年,由男女主人公从“亲密接触”到各奔东西。叙述方式是比较传统的“上帝视角”。全知全能的故事叙述者,知道书中人物的一切,包括想法。故事的展开有情场、学界、官场几条线索,交替展开。 情场的线索,从男主人公兽医系产科教研室刘安定副教授受出国同学之托照顾其新婚妻子畜牧系教师何思秋住院,两人暗生情愫。恋情进展神速,谈婚论嫁,买了房子。但要与妻子宋小雅离婚,遭到女儿反对,更有宋精神失常,使得刘难下决心离婚。何黯然出国。与主人公还是认真的婚外恋形成对照,同时留校当了教务处长的白明华教授这是不断猎艳。他自己的妻子与学校老书记有婚外性。白先是包养了年轻女子,后来送给发改委的处长。然后骚扰何思秋被抓破了脸。又勾引刘的妻妹后来的嫂子,被刘的哥哥打断了腿。 学界的线索,从开始在县里办猪场,到学校地方联合申请大项目。同时,刘安定凭着送校长第一作者篇 SCI 论文 ( 小说中称为“三千三”论文,当时 SCI 收录约 3300 种期刊 ) ,得到校长青睐,晋升教授,协助校长指导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读博士。也写了系里人员重组,教师办公司等,还有些如何绕过有关规定录取本科生、研究生等。 官场的线索是教授们的职务变迁。刘安定当了副处级研究所副所长后来升所长,校长助理,与地方合作公司的总工程师。白明华从教务处长改任科研处长,公司的副总,受聘省里享受厅级待遇的专家。 刘安定和白明华是小说中对照出现的两个角色。作者似乎想让他们代表两种类型,只懂业务的教授和超越了具体业务的教授,分别具有所谓硬功夫和软实力。整个小说,就是具有硬功夫的刘安定逐渐也有了软实力,颇有压倒只有软实力的白明华之势。软实力意义重大,也不难理解。孔夫子都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只有所谓硬功夫,无异于“硁硁然小人哉!” 小说中,白明华“根本没钻研过业务,这几年基本上不再给学生上课,但人家有权,各种光环就能戴到头上,就有了教授、优秀专家、学术带头人这些称号,有了这些称号,就能形成良性循环。 (p.54) ”他的本事是搞关系,“关系都是跑出来的,不跑你就没有关系,跑多了,关系也就跑出来了,办法也就跑出来了 (p.13) ”一度如鱼得水,有学衔有官衔。“有的人有学衔但没官衔,有的人有官衔但没学衔,两者很难兼得,如果将两者集于一身,那就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学衔和官衔相互作用,便可你助我名,我助你势,名可得势,势可成名,名势互动,就能上可入天下可入地,进退腾挪自由驰骋。 (p.97) ”不过,他在开始显露的颓势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发展是硬道理,世上的一切事,都要靠实力来说话,没有实力,就没有根基,如同空中楼阁,遇到风吹草动,就要随风摇摆随时倾覆。……不武装自己,就如同不打牢地基,外表多么华丽,终究经不起摇摆,特别是在风云变幻的官场,靠别人特别是靠某个领导,就如同押赌,押一注下去可能押中,但每注押下都中,肯定是不可能的。 (p.155) ”当然,白也有过人处,就是冷静理性。“喝酒赌气那是弱者的做法,自暴自弃怨天尤人那是愚蠢的表现。越是关键时刻越能冷静,越能总结经验,那才是智者的做法,大将的风度。叹气和怨恨都是没有用的,人生有低潮就有高潮,关键是怎么应对目前的局势。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一辈子穷。必须想出一个办法,把不利因素降到最低程度。白明华决定冷静分析一下,特别是要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p.154) ” 刘安定开始不开窍,为自己晋升教授,有些舍不得把 SCI 论文一作送给校长。白处长开导他一番,“校长如果要让你当教授,你不当行不行,不行。校长给学校职称部门说句话,不用你跑,搞职称的就会找你来要材料,缺什么材料他们就会给你补什么材料,总之,让你当教授就成了他们的工作,干不好自有人批评他,批评的理由能把他压死,比如不尊重人才,没有树立服务思想,官僚主义衙门作风,思想僵化不够解放,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等等,随便找条理由,就能让他滚蛋。 (p.61) ”后来,刘安定也提高了认识。“时势造英雄,科学研究需要多方合作,也需要借助势力,同样一个成果,有大势力撑腰,就可以造出大的声势,获得高级别的大奖,从而取得一系列的头衔,获得更多的研究资金,招集更多的精英到你手下为你研究,然后产生出真正的大成果,使你成为一个真正的大科学家。从某种意义上说,大科学家是无数小科学家生出来的,但要想成为大科学家,必须从小科学家做起,国外是这样,国内也差不多是这样,刘安定并不认为谁吃亏谁占便宜。前几年一个人搞研究,人力物力要什么没什么,正是和白明华合作,才有了今天的局面,才有了今天和朱校长合作的资格,这一点刘安定是逐步悟透的,也是从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有些人很狂,自以为有点本事,但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就没有研究的机会,只能一辈子怀才不遇一无所成。 (p.229) ” 刘还想清楚只强调软实力没有硬功夫的不足。“有技术的人不干活儿,洋洋得意到处指挥到处乱跑到处开会演讲,最后名大了学问倒荒了。许多大家徒有虚名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刘安定想,任何时候他都将不放弃钻研学问,不放弃亲自研究。 (p.234) ” 也有人始终没有认识到软实力的重要性。如畜牧系养猪教研室主任、刘安定的岳父宋义仁,总想只凭技术吃饭,几陷绝境。本来多少有些崇拜他的第二任妻子都开始瞧不起他了。“他太把自己当回事,别人没怎么高看他,自己把自己看了个高,好像自己有多大学问,有多么清高,其实不然,有一点小小成绩他就喜不自胜,甚至领导夸一句就沾沾自喜。 (p.201) ” 李红裕博士开始也没有意识到软实力的重要,因此碰了壁。“他觉得凭自己的学历和才能,自己完全可以申请到研究课题,说不定不用申请,有关部门也会把研究任务分到他的头上。经过这一段的奔跑,他才基本摸清了申请研究课题的门道,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那样可笑,才懂得申请经费比登天还难,没有特殊的门路,别说拿到钱,连门都摸不进去。 (p.159) ” 这篇小说也突出反映了欠发达地区、非一流大学的封闭性。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是那所农学院的毕业生。刘安定和白明华是大学同学。刘的岳父原养猪教研室主任宋义仁是他们的老师。接替宋当教研室主任的是他的学生。合并畜牧和兽医两系而成的动物工程系系主任李红裕是他们低两届的学弟,后来直接读了博士,不记得是否写在哪里读的。何思秋是刘、白的同学李玉的学生,后来成为女友并结婚。白的妻子是校党办副主任。刘的妻子是工人,也要调入学校。当然,我相信,随着教育部几轮学科评估,这种情况已经大为改善。 最初读《所谓教授》时,我已经当教授了,并且在不同校园工作过。但这篇小说还是向我展现一个非常陌生的校园。说实话,我不喜欢那个校园,太复杂太凶险太冷酷;我也不喜欢那个校园中的人,其中的教授、准教授和非教授,他们都太精明或太愚蠢、太有野心或太随波逐流,似乎都难以相处。但是,读小说不就是为了扩展自己的阅历、了解不熟悉的世界吗?想到自己走过几个校园从本科留校的小助教到能带博士生的大教授,居然没有遇到小说中的人物,深感庆幸。但原则上说,教授要同时具有硬功夫和软实力并不错。教授可以有所偏重,但不必轻视自己所欠缺的方面。我觉得自己硬功夫还算不错,但佩服那些软实力强的同行,也乐于与他们合作。 作者史生荣是甘肃农业大学中文系任教。在大学经历比较丰富,教学、行政和编辑都干过。师专毕业在子弟小学教书,然后到研究生科,又到学报编辑部,最后到人文学院。写了不少以大学为背景的小说,包括《所谓教授》之前的中篇《教授不教书》等和之后的长篇《所谓大学》《大学潜规则》和《教授之死》,还有许多其他中篇。可能是最高产的学界小说作者,但中短篇发表后很少结集出版。似乎在一般读者和小说界影响都不算大。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715 次阅读|2 个评论
花自飘零水自流—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Mech 2019-2-26 15:43
阿袁的小说《郑袖的梨园》, 2011 年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为 21 世纪小说馆丛书中一种。实际是中篇小说集,包括《蝴蝶行》《虞美人》《俞丽的江山》《郑袖的梨园》《老孟的暮春》《汤梨的革命》《鱼肠剑》《姹紫嫣红》和《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多数故事发生在某省城的师范大学,时间从 1995 年前后到 2005 年左右。小说只是写校园中的微不足道小人物的情感与婚姻,具体的时代并不重要,虽然或多或少也反映了高校的生活。 《俞丽的江山》 ( 即《苍蝇之二》 ) 《郑袖的梨园》和《汤梨的革命》在小说集《梨园记》中谈过,见《 江山有恨销人骨 》。这里就都不说了。单独出版的长篇小说《鱼肠剑》是中篇小说《鱼肠剑》的扩展版,本系列过去谈过,见《 求荣争宠任纷纷 》。以下只说《蝴蝶行》《虞美人》《老孟的暮春》《姹紫嫣红》和《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 5 篇 。 中篇小说《蝴蝶行》发表于《百花洲》 2007 年第 5 期,转载于《看小说》 2008 年 6 期。亦名《蝴蝶的战争》,发表于《佛山文艺》 2005 年 1 期。标题中的“蝴蝶”,作者用以比喻长相平常的女性,“丑女人就像风中的蝴蝶,往往是更敏感和尖锐的。” 《蝴蝶行》中有两只“蝴蝶”,一位是体育部的吴敏,另一位是中文系的陈小摇。陈小摇不仅相貌平常,而且由于哥哥姐姐都很漂亮,从小不太受父母待见。父母对子女的厚此薄彼,是作者小时中经常出现的场景设置。因此,“有两种女人她一般是不与之交往的,一种是对她不怀好意的,另一种呢,就是过于漂亮的。”吴敏相貌一般,却嫁给了帅气的数学系教师马群,她似乎不知道自己的丑,也不知道马群的帅。吴敏和陈小摇交往中,吴敏一直占着上风。连陈小摇的丈夫也是她帮忙介绍,“朱乐耕的条件是差点,家在乡下,又长得不体面,偏矮、偏黑,一点也没有学院里的男人气质,和风流倜傥的马群更是不能比”。她已经 29 岁,经不住朱乐耕的殷勤追求,就嫁给他了。吴和陈表面上是最好闺蜜,陈小摇特别想知道嫁给马群有没有不如意之处,但吴敏就是不说。“只说他对她如何缠绵,说他对她家人如何慷慨,甚至说到了他们下辈子还要做夫妻。”在故事进程过半之处,一切都有了转机,“其貌不扬其才不张的朱乐耕竟然当上了教授”。“激动中的吴敏在水房大声对陈小摇说,还是你家朱乐耕搞食品专业好哇,弄个南瓜来炒炒南瓜干,弄几条苦瓜来捣捣苦瓜凉茶,就算做了课题了,成果就在省里获奖了。可我家马群,学什么鬼数学专业,折腾半天,别说获奖,别说教授,就连想在核心刊物上发篇论文评个副教授都难。”这种吃醋的似褒实贬,成为后半部的吴敏的言谈主题。吴敏又当众透露朱乐耕当年曾追求很不起眼的女同事未成。吴敏则向朱乐耕暗示那些都是吴敏所说,使得他对吴敏有了意见,以后不爱搭理她。再发展到吴敏帮人求改成绩遭到朱乐耕批评。最后吴敏又当众揭他们家旧日困顿时他彻底翻脸,两只“蝴蝶”终于分道扬镳。 《蝴蝶行》写女人与女人之间的矛盾入木三分。“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怨恨要讲什么道理呢?一个女人过分妩媚了,或者过分被男人溺爱了,或者正过着荣华富贵的日子,只要占了其中的一条,就足已让另外的女人牙痒。”同性 ( 往往是女性 ) 之间的矛盾是作者多部小说的主题,例如《鱼肠剑》,这似乎是作者的强项。这种矛盾甚至有些游戏的意味。“藏在袖子里的鱼肠剑偶尔撂出来晃一下,也是袭击,也是游戏,刺着了也罢,扑空了也罢,似乎都不打紧的,都不影响快乐的质量 — 不是所有的剑客都要招招见血的,看人在剑下东躲西逃不也一样有意思吗?”此外,有些话对人情世故的认识也很到位。“女人就是这样有些贱的,一个在她看来不怎么样的男人对她好千回万回她都是不领情的,把这种好当作理所当然、过眼云烟;可哪天这个男人若对她狠一次呢,她倒耿耿于怀了。”“每个人每件事都是有两面性的。正经的背后是不正经,干净的背后是龌龊,那幸福的背后呢,就应该是不幸福。” 《蝴蝶行》有较多学界小说的成分。故事发生时间比较早,可能在 1995 年前后,学校还分房子。那时候经济大潮稍有回落,学校开始用经济杠杆刺激研究产出,教师的收入与绩效挂钩。如小说中所写,“往年师大几乎是吃大锅饭,教授也好,讲师也好,差别只体现在他们的微薄的工资上,至于教学津贴,老师们都差不多,纵然因为课时不同而有些区别,那区别也不大,横竖不过是几百块钱千把块钱的事。”新校长上任后,进行改革。“学校下了个文件,这个学期的津贴不仅按职称的高低拿,还要按课题和论文的多少拿,有人可以拿几万块,有人呢,只能拿几百块甚至干脆一块银毫子也拿不着。”正是从那时起,学术研究成为改变学者物质生存状态的可能手段之一。对此,有人认识的早,有人认识的晚,许多人很长时间仍以为只有做横向课题才有经济回报;有人欣然接受,有人愤然谴责,至今仍然物议纷纷。故事中陈小摇的丈夫就是受益者。最初,他来自农村其貌不扬,追求相貌平常的女同事也是屡战屡败。“朱乐耕本来是块黑不溜秋的石头,曾经滚到了多少女人的脚下,谁都有机会捡起它的 — 或许那块石头,最初就是滚到吴敏脚下的,他们是老乡,是最有共同语言的,也是最有可能成为恋人的,可从前的吴敏不是没弯腰捡么?不仅没捡,之后还对他飞起了一脚,把它踢到了陈小摇的身边。可谁能想到呢,这块黑不溜秋的石头剖开来,竟是价值连城的卞氏玉!”正是凭着学术研究,他大大改善了生存状况,并拉开了与同事的差距。“就算他朱乐耕过去蹭蹬过、潦倒过,可他现在是教授,出门打车能报销,去北京开会能坐软卧,偶尔还能和校长一起用膳,而她丈夫马群呢?一个老讲师,连副教授都不是!”教授还能分到“小三室一厅的房子”。毫无疑问,朱乐耕的社会经济地位有了显著提升。现在虽然没有福利分房了,但研究绩效带来的“帽子”甚至有更大的经济效益。功利化世俗化的学术研究,包括但不限于过度依赖量化指标,对于学术自身有何影响这里不讨论。但这种研究确实是少有的向全社会开放的上升通道。没有这条通道,那些来自社会底层尤其是农村其貌不扬的教师,更少了出头的可能。上升通道的存在,总是有助于增加社会的稳定性。试想洪秀全如果能写本子发论文名利双收,是不是就没有天国浩劫。不过,在抽象肯定的同时,任何具体的上升通道都会受到谴责,毕竟能从中受益的总是少数人。 中篇小说《虞美人》发表于《上海文学》 2004 年 5 期,转载于《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04 年 7 期。虞美人是小说的女主人公。虞美人是花名,也是词牌名,还是虞姬的代称,但似乎与小说都没有关系。 《虞美人》开篇,虞美人与丈夫沈长安离婚了。沈长安曾是风靡师大的第一小生,北大中文系毕业,风流倜傥。相貌平常的虞美人从美女俞小白手上抢过来,嫁给他,几年后却被中文系的小蘑菇抢走了。虞美人郁闷中常找几年不太来往的同事和朋友陈果哭诉。当年陈果曾对医生杨木有意,请虞美人帮忙,但她居心叵测地直接挑明,让陈果只能忍痛拒绝了杨木,由此对虞美人有了保留。虞美人哭诉之余,还在陈果家吃饭,让陈果的丈夫很厌烦。陈果夫妻两人都不喜欢烧饭,虞美人却烧得一手好菜。她不仅风情万种,而且善解人意,更不惜自轻自贱,很快陈果的丈夫和儿子都喜欢虞美人。陈果感到“有种被移花接木鹊占鸠巢的荒诞”。对丈夫的不满终于在两人睡下后丈夫被虞美人叫去修理电脑而爆发,陈果把他反锁在门外,不知道他去哪里过的夜。翌日就带着儿子回自己父母家过春节,推说丈夫要写论文晋级不过去了。陈果的父亲给陈果家里打电话,白天晚上都没有人接。预感她婚姻出了问题。陈果其实也关心丈夫的去向,但还是按计划 28 天后回家,丈夫很开心地欢迎母子两人。假期他与同学去了趟长白山。他们和好如初,“二十八天的分居使陈果终于从女孩成了一个懂事的女人,我多傻呀,陈果想,竟然以为放弃十年的婚姻是件容易的事。”两人都不再提虞美人。虞美人已经拿下位小九岁的美国留学生,准备远嫁美国了。“这在师大再一次引起轩然大波,每个人都觉得这桩爱情简直是横空出世,让人匪夷所思,……这正是虞美人一惯的风格 — 之前是声色不动、一出手呢,却是飞沙走石。虞美人想要的东西,什么会到不了手呢?”我读这篇小说,唯一的疑问就是,虞美人如此本领,怎么会看不住丈夫?莫非真是强中自有强中手。 《虞美人》故事发生的时间比较早,应该在上世纪最后五年中,因为似乎没有手机,看动画片《花木兰 (1998) 》。年轻知识女性微妙的心理,似乎八卦的情节彰显人物内心深处中的幽暗。“一男一女之间的事情,外人哪里看得清楚。表面看来,是一个勾,一个躲,一个追,一个跑,说不定那都是欲迎还拒,欲擒还纵,就像斗牛一样,落在眼里的是牛不顾一切,横冲直撞地挑衅,但其实呢,罪魁祸首却是斗牛手,观众在台上,看得分明,牛呢,已被逗得红了眼,除了往前冲别无出路。”“婚姻是什么?是一条航行在大海的船,时间久了,船自然是千疮百孔,可好的船夫能让船沉吗?”“既是船,就难免会碰到水底的暗石。船破了就修呗,何必再念着那块石头?再说啦,哪家的船不是破船呢?”故事涉及学界职场特点很少,但揭示学界中人在婚姻家庭方面的人性。 中篇小说《老孟的暮春》发表于《上海文学》 2008 年 7 期,转载于《中篇小说选刊》 2008 年 5 期和《北京文学 · 中篇小说月报》 2008 年 8-9 期。标题中的暮春是写老孟的中年,但其实更是写追求老孟的几个中青年女人。 《老孟的暮春》中的男主人公老孟是学界中人,师大的副教授,其貌不扬,木讷窝囊,曾经被学生赶下讲台。 42 岁那年,他相貌平平的 40 岁妻子朱梅居然与他离婚跟一个年轻非洲留学生走了。他的邻居马芳老师向把表妹介绍给老孟,马老师的丈夫是孙东坡,显然只是与《鱼肠剑》中的男主人公同名同姓,但不是一个人。表妹陈朵朵,小学教师, 36 岁的美女,离异有儿子。为此马老师把老孟和陈朵朵都约到家里打牌。她本来想约吃饭,但老孟没有兴趣。老孟喜欢打牌,但牌技和反应都差,除非找不到人人家不带他玩。先用打牌约老孟的其实是经济学系的江雪雪老师,她要把住在家里的妹妹江小白介绍给老孟。江小白是妩媚妖艳,婚史不详,过去在南边漂着,去年在住到姐姐家。“该读书时不正经读书,该恋爱时不正经恋爱。”小白甚至与姐夫也要暗度陈仓。老孟在马芳家打牌,不来江雪雪家,她有些着急,自己登门去请老孟,结果遇到了 40 岁的女博士沈单单,她曾与副校长周文有绯闻,一直单身。找老孟是推荐自己的保姆小青也帮老孟干家务。以后,她也以找小青的方式,到老孟家。“老孟幸福得如春天的花儿一样,保姆小青料理他的物质生活,马芬和江雪雪料理他的精神生活。他几乎到达了他人生的理想境界。”几个女子都用心拿下老孟,但他们不理解“老孟对女人的一贯态度。”“老孟这方面奉行的是‘二不主义’:不主动,不拒绝。”“当年他和朱梅就是这样过来的。朱梅亲他,朱梅抱他,朱梅半夜里敲他的宿舍门钻到他的床上,朱梅挽着他的胳膊去领结婚证。当然,两人的关系每上一个新台阶之前,朱梅其实都等了老孟许久的,有时一个月,有时两个月,等得朱梅心急火燎,等得朱梅恼羞成怒,也没用,人家老孟依然没事人一样的。”离婚后的老孟与几位女士的胶着状态维持好久,都没有结果。直到有一天,小青在擦灯时跌入老孟怀里,两人结成秦晋之好。小青找沈单单辞工,她就知道了。陈朵朵和江小白还一直不知道。只是邻居孙东坡发现小青“一天比一天鲜艳,一天比一天妩媚。他和小青在楼道上擦肩而过的时候,甚至能听到她体内花瓣次第开放的声音。”由保姆变师母,自然会带来全方位的改变。 这篇小说以离异中年男人在婚姻市场上的炙手可热,说明大龄单身女子对婚姻的向往。“男人可以先要江山再要美人,或者东边我的美人西边黄河流。而女人却不行的,女人的事业再飞沙走石,在别人眼里,也是海市蜃楼,繁华是假繁华,热闹是假热闹。女人一老,江山弹指即破。灯管笙歌,戛然而止。满树花朵,委于一地。女人的江山其实是男人。男人才是女人铁打的江山。”事业强的女性尤其委屈。“和男人一样刀光剑影戎马倥偬,到处攻城掠地,而别的女人,却翘着兰花指,四两拨千斤,只回眸那么一笑,人家就倾国倾城了。”其实这种委屈未必有道理。回眸一笑,倾国倾城,要有颜值韵味还要有情商襟怀,并非人人可以胜任。至少我自己觉得,还是“刀光剑影戎马倥偬”更容易些。此外,这是十多年前的小说,背景是省城高校,不知道是否反映了当时的真实情况,更不清楚是否还是现北上广深这类大都市的情况。就我个人非常有限的个人接触而论,似乎并非如此。无数单身男女,行止自如,云飞风起。 中篇小说《姹紫嫣红》发表于《小说月报 · 原创版》 2010 年 5 期,转载于《北京文学 · 中篇小说月报》 2010 年 8 期和《小说月报》 2010 年 9 期。 《姹紫嫣红》不是学界小说,是作者另一场景辛夷街的故事,多少与作者的故乡生活有关。因为不是学界小说,所以没有读过其他辛夷街故事。姹紫和嫣红是孟婵娟和老顾的两个女儿。姹紫是学霸,考取省城的大学又读了研究生,毕业到市图书馆工作,后来当了采编部的主任。嫣红是学渣, 5 年的小学读了 7 年还没有学好,高考前逃学在西门卖服装。小学语文老师孟婵娟和小学数学老师老顾一直以姹紫为骄傲,好东西给她吃,家务嫣红做,嫣红也喜欢,正好可以不读书学习。姹紫拒绝了教育局局长的公子,与同事其实是下属来自农村的帅哥孙彦恋爱结婚,没有房子住在老孟家自己的闺房里,让妹妹嫣红睡阳台,而且在没有孩子前并不交伙食费。嫣红打工了就交伙食费,而且很不少,几乎够全家的开销,她算术不好。姐姐结婚住家后,她干脆住到店里,被辛夷商业局副局长兼西门商业城老总李北岳收为外室。出钱帮她开了自己的店,收入很不错。嫣红不仅在姐姐小产时能以李的名义托人帮忙,而且在姐姐买房缺钱时也有实力和善意补齐缺口。随着时间推移,老顾夫妻对两个女儿的看法多少有些改变。不管作者本意如何,小说确实渲染了金钱的力量,商业的力量,以及自然资源商业化的潜力。在些力量其实也体现在学界。传统观念中,智力的商业用途值得鼓励,而颜值的商业用途就受到谴责,这真有道理吗? 中篇小说《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发表于《十月》 2010 年 4 期,转载于《北京文学 ( 中篇小说月报 ) 》 2010 年 8 期和《小说月报》 1010 年 9 期。 《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渲染文学理论博士顾言从经济学观点处理婚姻和家庭。顾博士自己是帅哥,其妻子陈小美其貌不扬个子也小,但朴实无华,而且做得一手好菜。陈小米 ( 《梨园记》 ) 、陈小摇 ( 《蝴蝶》 ) 、陈小美,陈小 x 似乎是其貌不扬女子的系列代码,不知道陈家怎么得罪作者了。满足顾博士主要的求偶理想,“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他认为后两句更重要,而陈小美满足。在陈小美之前,他的第一个女友是外语系的美女沈华,有舒淇的嘴和叶玉卿的胸。补充背景,舒淇的嘴在荧幕上不难看到,叶玉卿的胸或许只有我这代人才看过,例如《情不自禁》《我为卿狂》《卿本佳人》和《与鸭共舞》等。沈华锦衣玉食,他自知负担不起,两人分手。第二个女友是师妹姜绯绯,有精神追求,爱风花雪月,也受不了顾言在外面租房同居要分摊房租,就以顾不喜欢叶芝为理由分手了。五年前顾博士被引进师大,校长特批他妻子也当了教师。夫妻分工,妻子不仅包揽家务,而且干批改作业之类力气活,丈夫则写文章报项目都带着妻子。这种比较优势的发挥,显著提升了家庭的效率。他们还住在学校条件很差的宿舍里,艰苦些但省了钱也省了时间。最后验证并丰富了顾博士婚姻经济学的是大三的美女学生鲍敏。顾言对女学生从来不多看一眼,鲍要试试自己的魅力。她帮顾言改卷子带孩子做家务,长时间后总算等到顾博士酒后失态,两人相拥,被邻居撞见。鲍敏有意为许广平,但顾言坚决不当鲁迅。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顾陈夫妻两人全无芥蒂,比过去更恩爱。顾言跟系主任陈季子解释,“一个男人怎么能轻易离婚呢?离婚是最彻底的破产,这太不经济了。辛辛苦苦这么多年,和鸟一样,衔泥结草,好不容易有一个巢了,自己又让它破碎,有病?”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中篇也反映了研究职业化的过程。传统上,研究是闲暇活动。所以完全能理解小说中师大的传统,“做学问嘛,要等闲做了,才有格调,整日吭哧吭哧地和民工一样,算什么本事?……基本代表了中文系对努力搞研究的同事的态度。”职业化的学者,既是脑力劳动者,也是体力劳动者,像顾言那样。“本来大学老师,完全是脑力劳动者,从事的是精神领域的工作,但顾言却把这劳动变了性质,生生地从一个脑力劳动者变成了一个体力劳动者,一星期上二十几节课,那劳动强度,绝对不比在工地上搬砖头的民工弱。”当然,顾言不是民工,有他自己的方法论。“做学问是不能追风的,最好要逆风而行,别人向东,你要向西;别人向南,你要向北。观点不一定正确——搞文学,又不是搞科学,有什么正确不正确的?关键是创新,要有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歌精神。” 或许在文人眼里,顾博士的经济学简直是笑柄,但也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凡事都有代价,娶美女或才女也不例外。能否付得起?是否愿意付?尽早想清楚其实是负责任。这也不算是顾博士的原创。例如,通俗读物《一个经济学家给女儿的忠告》分析得很清楚,“不要犯这样的错误:要嫁一个天下最好的丈夫。……一个理想的丈夫往往是代价高昂的奢侈品。大多数这种代价高昂的奢侈品结果都证明是个错误。” 中文系的同仁觉得顾博士甘于清苦生活为有毛病,这真是少见多怪。本朝前三十年,“先生产,后生活”曾一直是主流意识形态。而且高积累低消费也是提升经济的不二法门。这些实质上只是个人偏好不同。就像那个著名的寓言《 蚂蚁与蝈蝈 》,既不能说蚂蚁明智蝈蝈愚蠢,也不能说蚂蚁庸俗蝈蝈高雅。 这些小说多数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虽然《蝴蝶行》和《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有学界小说的成分。也不是通常的校园小说,发生在大学尤其是学生之间的情感故事。这些小说关注的是大学老师的婚姻家庭故事。就算是谈情说爱,也只是为了缔结婚姻或者补充婚姻。就是不说典雅流畅的语言,这种选材和角度也颇有新意。与作者其他小说类似,这些小说勾勒出学院生活的若干侧面。虽然侧重于情感婚姻方面,但也或多或少反映了学界生活。 作者阿袁,本名袁萍, 1967 年出生。 1990 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计算机专业。 1996 年到南昌大学从事电子商务教学。后在南昌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现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2002 年开始发表小说。已经谈过《鱼肠剑》《郑袖的梨园》《梨园记》,还有《上邪》《子在川上》《苏黎红小姐》等以后谈。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3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浮事新人换旧人—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Mech 2019-2-22 18:02
《大学城》初版于 1987 年, 1998 年作为《大学三部曲》之一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我看的是 1998 年版本。作者标注 1984 年暑假至 1986 年暑假三改于上海。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是 1984 年 ( 小说中提到,“打倒‘四人帮’才八年” ) ,地点是上海沪江大学,有些像作者就职的复旦大学。所谓大学城并不是现在所理解的几所大学的聚集区,只是城市化的大学校区。 小说主要是学界故事。男主人公是 55 岁的副校长李若光,那种高大全的人物,无私无畏的改革派。他要面对的是学校人事和教学管理方面的事情。贯穿始终的是新副校长的选拔。在他出国时校长会议决定是中文系的副教授史侃,他要推荐还在日本留学的博士郑小奇,他的老友已故著名教授郑明奇的儿子。其他还有人员分流的确定。他力主流动出部分教师支援薄弱学校,但中文系主任裴正卿则打着改革的旗号,乘机赶走了对他有威胁的教学骨干。另有新进人员的遴选等。教学方面的事情是对写作课上一位老师教学方法的评价等。 李若光的对立面除了史侃和裴正卿外,还有意见相左的 70 岁的著名教授、副校长邹大曙。另有几位上级领导,李的老上级也是参加革命的领路人, 66 岁的校党委书记孙升强,个人作风没有问题,但跟不上形势,谨小慎微,只等着退休。在医院住院的老校长,基本没有出场。直接领导是 67 岁的市委文教书记郝良,他丈夫是中央领导,属于仍保持工作热情的好领导。还有大学过去的老领导,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路晔,好像有些官僚。 小说也涉及人物的感情纠葛。李若光的妻子肖仁瑾是他年轻时的狂热追求者,在小说中属于比较庸俗的领导夫人。他们有儿子李子炎在外地工作,女儿李静在国际政治系读大二。李在昆明做地下党时,有恋人秦庄。秦的自传体小说《金银花》在出版社编辑郑淑贞手里编辑加工,她给李先睹为快了。郑淑贞是郑明奇的女儿,也是史侃的前妻。秦庄一直独身,领养了少数民族的儿子刀德坡。李静对刀德坡的室友来自农村的贫困生吕赛阳有好感。他们的感情发展或许是下一部《大学恋》的主题。郝良的女儿丁茜是李若光的秘书,正与中文系教师孙昂,孙升强的儿子,谈恋爱。还有几对跨国情侣。邹大曙的妻子妮娜是德国人,当年邹留学德国时结婚。中文系副教授陶玲君丈夫是苏联人,中苏关系破裂后回国,但并没有离婚。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柴敏仪的女友是法国高级进修生罗纳,罗纳在法国曾与前男友同居多年,使得柴敏仪广受议论,还落选了校党委委员。 小说还写了学术不端行为。史侃剽窃,把秦庄讲稿中的内容写进自己专著。裴正卿和史侃以修改同事作品为由,强行署名而且在原来作者之前。还有让学生帮忙收集资料等。 当年的文化氛围还是很有时代特点。学生倡议“反出国热”,受到学校和市领导的支持。市文教书记与写公开信的几名学生座谈。大学二年级学生,觉得《傅雷家书》里面有许多错误观点,特别是否定了信念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国外”受到高度推崇。开篇就是李副校长访美归来。结束时,选拔郑小奇当副校长,他给中央领导两封信,在内刊上发表。其被赞赏的关于教育的高论无非是,“我们正处在教育改革之中,应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打破‘一刀切’,改变我国普遍存在的‘满堂灌’的落后现象。 (p.373) ”现在大概中学生也能说。所写论文《试论我国传统观念与改革》的中心思想无非是,“我们国家过去屡犯错误,今天改革中又发生重重阻力,追其根源,主要是几千年来所遗传下来的封建意识所造成的。 (p.373) ”有些武断,而且也很皮毛。 小说明确写道了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不同。这似乎应该是大学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从小学到中学,老师总是像父母一样,关心同学,体贴同学。进入大学后,大学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好课就走,很少和同学接触。 …… 大学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主要表现在知识传授上,大学与中小学特点不同,要求应该两样。老师们一丝不苟的严谨的教学作风,和丰富渊博的知识,把学生带向科学文化的高峰,这对一个学生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是最可珍贵的。 (p.153) ” 如果说不足,我觉得故事比较老套,人物形象比较模式化。特别是,把思想观点与个人私德捆绑过紧,反面人物学术不端而且私生活混乱。另外,我个人感觉,校级领导层面的描写,想象的成分居多,当然我也没有什么依据。例如副校长的任命不应该是学校层面所决定,又例如副校长还有秘书,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我似乎觉得,作者在见识方面似乎仍然停留在所写八十年代早期的平均水准上。如果我读大学时,看到这部小说,大抵会颇多共鸣。 作者袁越 ( 曾用名袁开业、何聪 ) , 1935 年出生于浙江, 2004 年逝世。 50 年代中期毕业于复旦大学。随后在大学从事文学教学和写作工作,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Mech 2019-2-17 03:34
在飞往罗马的航班上,看了电影《使徒保禄 ( Paul, Apostle of Christ )(2018) 》。应该说对我这是很应景的电影。罗马的城外圣保禄大教堂是罗马教廷的四大特级圣殿,去看过两次。城内圣保禄教堂从门前走过多次,但还没有进去。准备去看看。 故事的情节比较简单。背景是尼禄皇帝纵火焚毁罗马城后迫害基督徒。基督的使徒保禄被监禁。希腊医生路加 ( 《新约·路加福音》的作者 ) 到监狱探望他,并记录他的谈话。这样穿插一些回忆,保禄由基督教的狂热迫害者变成坚定的使徒。路加一度也被监禁。监狱外的基督徒,在是否离开罗马的问题上有分歧,想得到保禄的指令,但保禄坚持让他们自己判断。另外些基督徒要用暴力劫狱救走保禄和路加,但他们反对暴力也拒绝离开监狱。监狱长慢慢转变了对保禄等基督教徒的看法,由敌对者变成同情者。结束时,路加记录保禄口述的《新约·使徒行传》完稿流传,罗马基督徒离开罗马城,保禄从容就义。 如影片所彰示,基督教的那些早期信仰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在一个充满邪恶和暴力的黑暗世界里,如何自处?圣保禄给出的回答就是“爱”。这也算是大道至简。《新约·哥林多前书》中那段箴言 ( 有删节 ) 成了影片中对白: 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 It does not envy, it does not boast, it is not proud. It is not rude, it is not self-seeking, it is not easily angered, it keeps no record of wrongs. Love does not delight in evil but rejoices with the truth. It always protects, always trusts, always hopes, always perseveres. Love never fails. 那些否定性的描述,按电影的说法,也是有具体所指。当然,这其实也是华夏圣贤的古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论语·颜渊 ) 。” “ 仁者无敌 ( 《孟子·梁惠王上》 )。 ” 从影片看,“爱”和“信念”之外,还需要技术能力。监狱长对基督教的同情,主要是希腊医生路加治愈了他的女儿,而此前不论是罗马医生的诊治还算向罗马诸神的献祭,都无力挽救他女儿的生命。世俗些看,“爱”也许能战胜一切,就像水滴石穿。但这个过程可能极其漫长。因此,菩萨心肠之外,还需要霹雳手段。如在影片中,如果基督没有用一道强光暂时照瞎了扫罗的眼睛,他能不能从基督教的狂热迫害者变成坚定传教者?或者说,这种转变需要多长时间?更不用说,基督教取得统治地位后,也会用极刑对付异端。 影片还强调了个人选择的重要性。这似乎体现了宗教改革后新教的精神,多少有悖于罗马教廷的正统教义。罗马城中的基督徒一直在争论是留下还是离开,他们期待保禄的指示,但保禄让他们自己决定。 任何新兴的力量,例如但不限于基督教,在兴起之际,都是解放的力量。监狱长曾对这种力量不以为然,罗马人天生就是自由人,也就是并不需要解放。但他女儿的病情,粉碎了他的骄傲。基督徒自称,关心这个世界,但并不想统治这个世界。但事与愿违,解放的力量,如果成功,总要变成统治的力量。在几乎所有情况下,那些新兴的力量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总体上,电影似乎不应该很吸引人,故事比较沉闷,在《新约》中都有记载。女角色很少演员也不靓丽。但电影自有内蕴的力量,就是所谓信念的力量。这种力量有震撼人心的感召力。至于这种信念是来自基督信仰还是其他,或许并不重要。影片结束上,字幕说该片是献给因信念而受苦的人们,这其实也不局限于特定宗教。当然,影片中信念的对手是强权和暴力。如果是怀疑或理性,胜负或许是未定之数。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23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