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札记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札记

相关日志

忆来唯把旧书谈:传统评书随想
Mech 2019-10-16 08:17
有人《 后知后觉 》,重新听传统评书然后吐槽。传统评书我没有看过,都是在收音机里听。最迟似乎在高中放学路上也听。准备高考实在有些太无聊了。评书名字记不准确了,开始是《说岳》,然后是《隋唐》,再后来《明英烈》等等。 总体上,评书文学性不强。故事是评书的主要卖点,现在看来有时候逻辑不周全。人物比较类型化。例如,牛皋、齐国元和胡大海似乎就有些像,都是武功不高本事不大的常胜福将。教化听众也是评书目的所在。但多数观念很陈腐。不久前,看六神磊磊在《 我们到底是喜欢唐诗的什么? 》吐槽的例子。“岳飞下狱后部将张保去探监,探完张保直接一头撞死了,‘脑浆迸裂’,岳飞见了反而哈哈大笑,说:好张保!好张保!我身边人里忠、孝、节都已经有了,唯独少个‘义’字,他这一死岂不是‘忠孝节义’四字都凑齐了?今天人一读都会觉得这叫什么事啊,凑齐‘忠孝节义’干嘛啊?集敬业福吗?” 我读书有些信服老子的待人,“袭明”。“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好书自然长见识。差书公开或者私下吐槽,多些笑料,甚至无端有些优越感。 传统评书并非一无是处,也有符合现代精神的内容。评书中经常听到劝人跳槽的话, 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 英雄保明主 俊鸟登高枝 或者说服抛弃旧东家的话 君不正,臣不忠,纷投外国 父不慈,子不孝,各奔他乡 凭记忆,未必完全准确。这种契约重于身份、选择高于历史的态度,就不陈腐。这种通达态度,现代人也非都具备。 或许这也是华夏传统中固有的精华思想,所谓“民为重,君为轻”。孔子周游列国,甚至准备“乘桴浮于海”。伍子胥更是借吴国兵灭了自己的故国楚国。“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毕竟君主社稷之上,还有世道人心。 听评书居然养成“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的观念,真是奇怪了! 忆来唯把旧书谈:开篇词 回望三十年的阅读潮汐 ( 转载,附个人感受 ) 雯雯的故事 曾读过的“必读书” 有所读有所不读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小说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科学图书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百种传记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忆来唯把旧书谈:少年闭门读禁书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打白骨精故事 忆来唯把旧书谈:最初的世界知识 收藏的杨绛作品 我读过的杨绛作品 忆来唯把旧书谈:《理性主义》 忆来唯把旧书谈:小诗《我不要那样的生活》 购书旧事 1 忆来唯把旧书谈:萨特的文学和哲学 购书旧事 2 忆来唯把旧书谈:加缪的文学和哲学 忆来唯把旧书谈:《邓肯自传》 忆来唯把旧书谈:德 • 波伏瓦的书与人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十年前曾读禅 收藏的王小波作品 本溪购书旧事 忆来唯把旧书谈:哲学窥门 忆来唯把旧书谈:金庸的武侠小说 忆来唯把旧书谈:《傅译传记五种》 忆来唯把旧书谈:美术欣赏启蒙 忆来唯把旧书谈:《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 忆来唯把旧书谈:文史哲选本 忆来唯把旧书谈:傅雷先生的译序 忆来唯把旧书谈:《自私的基因》 忆来唯把旧书谈:《合作的进化》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8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来唯把旧书谈:《合作的进化》
Mech 2019-10-11 22:36
再说本十年前读的书,《合作的进化》 (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by Robert Axelrod 汉译本 ) 。作者是美国科学院的院士,还著有从博弈角度研究合作的其他著作如《合作的复杂性》。 该书读起来赏心悦目甚至心旷神怡,而且有共鸣、有启发。作者研究合作所采用的基于模型可谓最简单也最基本,就是双人重复囚徒困境博弈。该书揭示,如果存在长期关系,从人的自利性将演化产生出基于互惠的合作。《 自私的基因 》作者道金斯在序言中,把该书主题通俗化为“好人先成功”,并指出“如果每个人都学习和理解它,这个星球会更美好。……《合作的进化》值得取代圣经。” 该书总体上都是些世俗智慧的常识。或许有个深刻的洞见除外。“合作的基础不是真正的信任,而是关系的持续性。……从长远来看,双方建立稳定的合作模式的条件是否成熟比双方是否互相信任来得重要。 (p. 126) ”这其实也是我的观察,明智比善良更重要。透彻理解利害的明智,往往是善良的原因,而非结果。“交相利”则“兼相爱”。 作者详细讨论了几次计算机程序竞赛。在双人重复囚徒困境博弈几次世界范围公开比赛中,最简单的程序 “Tit for tat” 都是冠军。该程序的策略非常简单,以合作起始,然后就重复对方前一步的选择。尽管该程序对所有对手的得分都不会高于对手,但总分还是夺了冠。除仿真结果外,作者也分析了若干典型的真实现象,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线敌对双方“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系统和生物系统的合作进化。这些分别说明合作与友谊和预见无关。 作者对合作参与者有下列建议。 (1) 不要嫉妒。“在一个非零和的世界里,为了你自己做得好,你没有必要非得比对方做得更好。特别当你要和许多不同的对手打交道时更是这样。 (p. 79) ” (2) 不要首先背叛。这是合作中的善良原则。当然有前提,例如交往为长期性和行为有代价。 (3) 对合作与背叛都要给予回报或报复。成功的策略必须可激怒,但也宽容。 (4) 不要耍小聪明。过于聪明因而复杂的程序得分都不高。这些特别是最有一点,符合我自己的人生经验。 作者对于如何促进合作的建议也很中肯,虽然似乎有些平淡无奇。如罗素所言,真理并非总是有趣。建议包括增大未来的影响、改变收益值、教育人们互相关心、教育人们要回报、改进辨识能力。不管怎样,该书展现出令人欣慰的世界图景,愿意合作的人联手取得胜利。这种图景最有利的证据,莫过于这个事实,人类摆脱了野蛮状态,进入了文明社会。 尤其欣赏该书清晰流畅的写作风格。或许算丰富的阅读经验告诉自己,追求深刻到了似乎玄虚的东西,通常并没有实际内容,只是表明作者头脑混乱。此外,虽然作者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学士,该书不要求很多数学,就是附录中的证明,其实也只需要关注细节的耐心。对我而言,读来最吃力的是生物系统部分,那是作者基于自己的 Science 文章改写。 如前所述,那是我十年前读的书。经过十年观察体验,更觉得该书很有现实指导意义。 忆来唯把旧书谈:开篇词 回望三十年的阅读潮汐 ( 转载,附个人感受 ) 雯雯的故事 曾读过的“必读书” 有所读有所不读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小说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科学图书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百种传记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忆来唯把旧书谈:少年闭门读禁书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打白骨精故事 忆来唯把旧书谈:最初的世界知识 收藏的杨绛作品 我读过的杨绛作品 忆来唯把旧书谈:《理性主义》 忆来唯把旧书谈:小诗《我不要那样的生活》 购书旧事 1 忆来唯把旧书谈:萨特的文学和哲学 购书旧事 2 忆来唯把旧书谈:加缪的文学和哲学 忆来唯把旧书谈:《邓肯自传》 忆来唯把旧书谈:德 • 波伏瓦的书与人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十年前曾读禅 收藏的王小波作品 本溪购书旧事 忆来唯把旧书谈:哲学窥门 忆来唯把旧书谈:金庸的武侠小说 忆来唯把旧书谈:《傅译传记五种》 忆来唯把旧书谈:美术欣赏启蒙 忆来唯把旧书谈:《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 忆来唯把旧书谈:文史哲选本 忆来唯把旧书谈:傅雷先生的译序 忆来唯把旧书谈:《自私的基因》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耄耋说情爱—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Mech 2019-10-6 22:46
小说《师姐》 1990 年花城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曾在《羊城晚报》上连载, 1992 年广东人民出版社重印。秦牧以致作者信形式为小说作序。其中写道,“你的小说当然有一点儿自己的影子,不用说并非全部雷同, ( 至于有多少,猜测就没意思了,你自己才能知道那一切 ) 。 (p. 5) ”故事发生于上海南迁到县城的东基大学。开始时已经有大四学生,至少是 1942 年了,结束于日本投降后一年就是 1946 年。原计划还有下半部,但似乎没有出版。 《师姐》其实不是学界小说,而是发生在大学中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李涛家境清贫但有天分。被乡邻富户陈表伯看中以女儿玉兰表妹相许。并在当注册主任的陈表叔帮助下作弊被迁在内地的上海东基大学。李涛读过私塾,文科尚可,理科较弱,刚入学请大四的高材生容秀枝辅导物理,进步很快,成为高材生。两人也日久生情。容秀枝父母双亡,被大伯卖给当地恶霸 ( 可能还是汉奸 ) 顶债,并被强奸。恶霸在东基大学读书,让她也入学。容秀枝通过讨论武则天卓文君认定李涛没有处女情结,有意与他私奔,但发现已经怀了恶霸的孩子。委托也爱上李涛室友邓丽英保护他。邓是大军阀的女儿,势力远大于恶霸。她甚至要父母派人张罗他们婚事。李涛以在农村已经结婚生子推托,在表叔帮助下躲了起来,直到邓丽英的父亲换防离开并带走了女儿才回学校。接防的军阀是表叔的朋友,也能保护李涛平安完成学业。抗战胜利时毕业,留校物理系,而且要随校去上海。奉病中母亲命回乡成亲。路上遇到在县城学校教书的容秀枝。住防县城的军阀不仅是表叔的朋友也是容秀枝已故父亲的结拜兄弟。他出面办妥了与恶霸离婚。李涛与容秀枝共渡中秋,有肌肤之亲,并留下首七绝《中秋夜》。他有意退婚,但回乡发现不可能,还是与表妹结婚。表妹虽然年轻只有 16 岁,没有受过太多教育,但善解人意贤淑温柔,让李涛也很受用。在去上海任教前,玉兰建议他绕道专程见容秀枝,说明自己婚姻状况及妻子怀孕。李涛硬着头皮去时,发现容秀枝知道他结婚,只身搭军舰去了台湾,孩子被法院判给前夫了。只给李涛留下一首五言诗。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小说标题“师姐”说的就是容秀枝。她真是才华与美貌兼备。“才貌出众,能文善武。 … 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中平均分名列全校之冠,所以被称为‘女状元’。至于她的美丽,在我们男同学中大多数人说她可被选为校花。 (p. 5) ” 在 1942 年就完成学士毕业论文《水面飞船》,而且能唱歌写诗画画,又是女蓝前锋。 这个故事的叙述者其实是男主人公李涛,因此多些唯美色彩。尽管有种种不得已,旁人看来他是渣男无疑。小说虽然结局显得凄苦,但其实有些“爽文”的特质。男主人公才华横溢,几位美女投怀送抱。故事中的诗都不太高明,这里也不抄了。这个故事其实与华夏最早的校园长篇《漩涡》有类似之处,只是主人公运气好,总有权势者关照。 小说多少也反映了当年大学的情况。入学方面,有人用假高中文凭报名,注册主任做手脚录取;入学考卷一年内备查然后销毁,因此过了一年就安然无恙。大一学生课程全校课程相同,成绩排榜。期末考试中,选做题答得好, 4 道比做题只做了两道,教授也给了满分。霸道的学生,带着手枪,向老师要求加分。优秀的学生毕业留校工作。 作者江静波, 1919 年出生于福建永定。 1941 年考入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 1945 年毕业。随后考入岭南大学研究寄生虫学并担任助教, 1948 年获硕士学位留校任讲师, 1951 年晋升副教授。 1952 年院系调整后在中山大学历任副教授、教授。曾任无脊椎动物学教研室主任、寄生虫学研究室主任,主编教材《无脊椎动物学》被广泛采用。 1982 年获英国皇家医学研究院热带病研究奖。 1985 年被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院推选为外籍院士。晚年在美国定居, 2002 年去世。《师姐》是他 70 岁完成的作品。他还著有话剧剧本《晚霞》,附录两篇回忆录《我的母亲》和《并肩五十年》,由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3 年出版。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象牙塔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婚奇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外篇之《绫罗》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7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来唯把旧书谈:《自私的基因》
Mech 2019-10-4 22:44
与本系列过去谈的都是很久前读的书不同,《自私的基因》是在十年前读的,而且是 1981 年科学出版社的旧译本。当时我热衷于理解复杂系统,看些生物学的书。作者道金斯是牛津大学公众理解科学讲席教授,也是皇家学会会士。道金斯著述颇丰。我下载过其中些电子版,如 The Blind Watchmaker , The Ancestor’s Tale , The God Delusion 和《伊甸园之河》等。但都还没有仔细看。顺便一提,最早听说《自私的基因》是在 30 多年前,“走向未来丛书”中《新的综合―社会生物学》有部分内容编译自该书。具体内容已经没有印象了,但主旨还很清楚,试图从生物遗传和进化的角度解释和分析人的社会行为。 该书是谈对事物的认识,而非提倡事物应该如何。我特别理解作者开篇的感慨,“有些人不能把阐述对事物的认识同提倡事物应该如何这两件事区别开来,此类人为数实在太多。 (p. 3) ”事实上,在我这个年纪,已经对说事物应该如何的书不感兴趣了。当然,事物如何还是应该如何的基础。为此,作者在结束时谈到了“自由意志”,“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的,是作为觅母机器而被培养的,但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 (p. 281) ”算是为人类的尊严平添了光明的愿景,至少让我稍觉欣慰。 该书的主旨是突出遗传基本单元基因的自私性。“在基因的水平上讲,利他行为必然是坏的,而自私行为必定是好的。这是从我们对利他行为和自私行为的定义中得出的无情结论。基因为争取生存,直接同它们的等位基因竞争,因为在基因库中,它们看等位基因是争夺它们在后代染色体上的位置的对手。 (p. 48) ”最后也类比到文化的传播基本单元,觅母 , meme ,这是作者由希腊词根 mimeme 生造的词 。“正如基因通过精子或卵子从一个个体转到另一个个体,从而在基因库中进行繁殖一样,觅母通过从广义上说可以称为模仿的过程从一个脑子转到另一个脑子,从而在觅母库中进行繁殖。 (p. 268) ”觅母的典型例子是上帝的概念,作者进行了有趣的分析。 作者的方法论是所谓约化论,类似于物理学家探索基本粒子。“最好不要把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看作是物种,或者是种群,甚至是个体;最好把它看作是遗传物质的某种小单位。为方便起见,我们把它简称为基因。前面已经讲过,这个论点的基础是这样一种假设:基因能够永存不朽,而个体以及其他更高级的单位的寿命都是短暂的。这一假设以下面两个事实为依据:有性生殖和交换;个体的消亡。 (p. 53) ”我个人观察,在人类社会尺度上,竞争也是个体之间的。虽然有人用种群等为号召替自己谋利,有人被号召而替他人火中取栗。年轻时我对骗子的行为深恶痛绝,现在有时也觉得做骗子或许对教育傻子比讲道理更有效。当然,我没有当骗子的潜质,也没有教育傻子的愿望。 毋庸置疑,人类和其它动物交往中都存在利他行为。“成功的基因的一个突出特性是其无情的自私性。这种基因的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基因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滋长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 (p. 2) ”作者对此的解释用了投保进行类比。“一个个体可以把自己拥有的部分财产作为资金对另一个个体的生命进行投资。他考虑了自己和那个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从估计寿命的角度来看该个体同自己相比是不是一个‘好的保险对象’。严格他说,我们应该用‘预期生殖能力’这个词,而不是‘估计寿命’,或者更严格一些,我们可以用‘使自己的基因在可预见的未来获益的一般能力’。那么,为了使利他行为得以发展,利他行为者所承担的风险必须小于受益者得到的净收益和亲缘关系指数的乘积。 (p. 132) ”这个视角,其实也可以用于分析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 毛主席说,“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如果把阶级换成“人”,我就更赞同了。类似地,也可以说,有些基因消亡了,有些基因还存在,就是亿万年的自然史。《自私的基因》虽然是本旧书,还是很值得看看。 忆来唯把旧书谈:开篇词 回望三十年的阅读潮汐 ( 转载,附个人感受 ) 雯雯的故事 曾读过的“必读书” 有所读有所不读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小说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科学图书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百种传记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忆来唯把旧书谈:少年闭门读禁书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打白骨精故事 忆来唯把旧书谈:最初的世界知识 收藏的杨绛作品 我读过的杨绛作品 忆来唯把旧书谈:《理性主义》 忆来唯把旧书谈:小诗《我不要那样的生活》 购书旧事 1 忆来唯把旧书谈:萨特的文学和哲学 购书旧事 2 忆来唯把旧书谈:加缪的文学和哲学 忆来唯把旧书谈:《邓肯自传》 忆来唯把旧书谈:德 • 波伏瓦的书与人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十年前曾读禅 收藏的王小波作品 本溪购书旧事 忆来唯把旧书谈:哲学窥门 忆来唯把旧书谈:金庸的武侠小说 忆来唯把旧书谈:《傅译传记五种》 忆来唯把旧书谈:美术欣赏启蒙 忆来唯把旧书谈:《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 忆来唯把旧书谈:文史哲选本 忆来唯把旧书谈:傅雷先生的译序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3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Mech 2019-9-30 08:17
陈世旭的小说《裸体问题》 1993 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小说中部分内容以中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过。故事发生在东方大学,时间不是很清晰,时间跨度是五、六年,大致推测是从 85 年或者 86 年开始 ,后来已经是经济大潮兴起。分上下两部,上部是校园体制的弊端以及研究生们的反抗,下部反映九十年代的校园所受的经济冲击。从校园和校史 ( 担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的闻一多负气离去 ) 的描写看,东方大学其实是武汉大学。 书名中所谓“裸体问题”,是中文系八四级研究生况达明要把屈原的《山鬼》改成舞台剧,其中的女鬼要裸体登台。这个剧目三起两伏。先是受到讲《楚辞》课的中文系教授梁守一的强烈反对,他要捍卫华夏文明的纯洁性;支持他们的是 35 岁的单身女教师欢庆,准备自己登台出演女鬼,但她后来出国了;又有位老师突发脑溢血病故,演出的事情就放下了。九十年代办作家班时,作家学员又有意上演《山鬼》,历经风尘的女学员阿媛愿意登台,但况达明反对。直到东方大学 150 年校庆,有人捐款资助《山鬼》,终于成演,女主角是况达明的夫人,影响日益广大的舞蹈届新星。“《山鬼》的演出并没有出现很多年前创作者们想象的那种轰动,预期的那场革命根本就连一点影子也看不见。东大各方似乎很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 许多经历过当初的激动的人甚至想象不出来当初那种激动的缘由,当初有什么必要要争论得那样激烈,那样剑拔弩张,势不两立?但舞蹈家以几乎完全裸露的身体的曲线揭示出艺术的真谛的时候,人们想,这一切不是再自然不过的吗?难道还有更适当更具美学意义的形体语言可以取而代之吗? (p. 389) ”的确,“裸体问题”只是个缩影。那个时代,高校经历着沧海桑田之变。 小说其实是一系列基本独立的故事。欢庆的故事有些戏剧性。她一直特立独行,“不想伤害什么人,也不想取悦什么人;不想干预什么人,也不想就范于什么人。 (p. 26) ”大学毕业时与官二代陈胜利发生过关系。后来与已婚的著名律师老孟发生关系,他们曾在文革中认识,老孟是记者。老孟成名的案子是为车祸中让陈胜利丧命的司机辩护,该司机因为女友被陈胜利强奸而发疯,有杀人动机,陈垂老的父母要求判司机反革命杀人罪,亲属三十多人上访占领宾馆。老孟作无罪辩护,后来还直接与干预此案的市委书记交锋。因孟介意欢庆的过去,欢庆与他中止关系,并与青年诗人晓雨交往。晓雨强调老孟所代表的时代过去了,但欢庆直言他缺乏力量。后来晓雨向欢庆的大学同学余萍求婚,她思想陈腐姿色平庸,但有 70 多平的三室一厅房子。欢庆惊诧自己为了摆脱老孟,居然与晓雨滚床单。因此感慨“人有时候很怪,其所作所为同内心的真实愿望往往大相径庭。 (p. 85) ”最后她决定去澳大利亚继承姑妈的遗产。在若干年后,老孟又接到欢庆从堪培拉打去的电话,寥寥数语撕开了他以为封闭的伤口。 另一个有高校特色的故事是中文系晋升。三位副教授申请者,两个名额,真是两桃杀三士。尤其为难的是校学衔委员会副主任、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公伯骞先生,他也是况达明的导师,同事希望他制止《山鬼》上演。三位候选人都是骞先生的嫡出门生,人们要他拍板。范正宇资历最长但著作欠缺,姚长安读书有功夫但表达欠佳上课不受学生欢迎,肖牧夫论著获奖上课学生热捧但是工农兵学员有人认为他学术根基不稳华而不实。范的新著《庄子美学思想浅探》刚被出版社接受,虽然他“确实不是那种患得患失的人。这一辈子,他吃的亏不少,但每次他都能找到一个证明自己并不吃亏的参照系,加之熟谙许多圣人先贤教诲,从而实现心里的平衡。 (p. 111) ”但再不晋升面子上也实在挂不住。姚长安专心治学,不计功利,生活中木讷幼稚。范的新著纲目和资料都是他的,只是因为姚研究转向清诗就都给了范正宇,范在书中压根没有提这个事情。而且范还没有提供他急需的清人著作。答辩中姚中风发作,在医院中去世。临终前校长答应他晋升副教授,妻子转成正式工,四个孩子由公家养到成年。范正宇也感受到精神压力,想到他在外文系读书一心想出国的女儿的嘲笑,“你们这一代知识分子不会有什么希望了,你们不能自救 (p. 125) ”最后答辩的肖牧夫也很紧张。虽然是 72 年上的大学,但为复习没有回家见临终母亲最后一面,为争取推荐名额把已经怀孕两个月的女友嘉嘉让给市革委会副主任的儿子,答辩时来校读“干部进修班”的嘉嘉目光幽怨地坐在最后一排,她到校后写信约他谈谈但他没有答应。特别是姚中风后,他觉得天平已经偏向姚,人们已经没有心思听他报告,相继离场。结束时没有几人,嘉嘉眼含泪水凝然不动。肖牧夫决定去美国加州大学攻读美学。小说又倒叙了肖牧夫和嘉嘉在农村恋爱及其分手的故事。他签证办了一年,费尽周折终于成行。“几乎没有一件事顺当过:升学是这样;恋爱是这样;评职称是这样;出国还是这样。 (p. 178) ”临登机时,嘉嘉赶来送他,他没有回头地走了。他其实无法忘记他们的过去。 很有时代特色的是法律系名教授彭佳佩的故事。她与数学家乔博吾都是哈佛博士, 49 年海归。文革中受冲击,两人相约上吊自杀。因为她体胖身重,没有死成,丈夫没有这样幸运。她一直住在破旧的房子了,下水道堵了,校长带着后勤处长到现场也难以搞定。她丈夫在美国与导师的女儿同居并生有一女。那个女儿回国对她们的房子感到幻灭,不过去看校长的房子,也好不了多少。校长把自己四室一厅的房子让给了公伯骞先生。至于盖起的教授楼,其实住的多是处长。她们没有好房子,但升华了精神。印证了“一切都被物化的工业社会人所面临的只有孤独、空虚和崩溃,而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地方反而不会有形而上的苦恼。 (p. 167) ” 彭佳佩及其美国女儿的故事,被大肆宣传,开“泰斗讲座”,冠名“一代师表”。这有强烈的反讽意味。 更典型的学界故事是化学系研究生田家宝国内外求学际遇。他从来不看好中国作家,直到如厕时偶尔看了《你别无选择》。他有新的发现,被导师化学系主任尹教授压制,后来尹教授改变了看法,但要求论文的第一作者。他没有同意。导师撤回了对他到广州白云山制药厂的推荐,而要分配到大别山县城。也反对他与女儿尹敏恋爱,因为她要继续读博士。后来他才知道,系里从 MIT 聘来的迈克教授支持他的看法,导师才改变观点。他决定听从迈克教授的建议,考托福,到 MIT 师从迈克教授。临行前尹敏来送行,两人同居。她读本科生时本是况达明的女友,因为对时间控制太紧,又打算读研究生,两人有分歧。况达明与田家宝是室友。况达明很快又与艺术系的女生谈了恋爱,她失恋后在父亲的促成下与田家宝恋爱。他到美国后在迈克组里工作,实验结果交给迈克,迈克自己署名发表了,比尹教授还彻底。迈克给他解释了学界导师与研究生的规矩,如同苏格兰牧羊犬的比赛。“参赛的是牧羊犬,领取奖杯的是牧羊犬的主人。 ……. 自己也是照这比赛规则爬上去的,也是先做牧羊犬,然后才成为牧羊犬主人的。 (p. 568) ”田家宝学成海归,在深圳某公司当工程师,与尹敏结了婚。 说几句与小说无关题外话,我承认那在一定意义上确实是学界规矩,而且也并不像初看上去那样不合理,毕竟导师的创意和条件可能起着比具体实施更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以不给学生署名而侵占学生的方式实现。学界已经找到了平衡师生利益的办法。正常的惯例是,学生第一作者,导师通讯作者,人们通常认为通讯作者起着最重要的作用。通讯作者甚至署名最后的作者,已经拿到了研究成果荣誉的主要部分。 在商品经济中变化最大的是梁守一教授。他当了中文系主任。“商品经济观念是这样锋利地几乎一下子就击穿了他的向来以为坚韧无比的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甲胄,使他陷入陷入那么深刻不可自拔的人格窘境。 (p. 328) ”他终于同意办作家班。诗人晓雨又回到校园。经过些矛盾后,结果皆大欢喜。作家们有了文凭,中文系挣到了钱。进而请公伯骞先生墨宝盛赞香港大亨梁敬文,梁老板主动提出捐赠达到 21 世纪水准的礼堂。他甚至想给梁老板荣誉教职,但学校层面没有通过。 小说还写了其他研究生。况达明毕业拒绝留校,被领导招回家乡,分到省里唯一所综合大学,又被分到该省边缘县的分校办公室。第一个工作是为总支书记抄写上半年的思想汇报。他逃回母校,留校工作。依旧对现状不满。“如今的大学,教不知为何而教,学亦不知为何而学,混日子罢了。 (p. 212) ”与他那位艺术系的女友结婚,她虚荣但确实有才华。经济管理系研究生程志,要创办个中国的兰德公司,南方预测咨询开发公司;程志在接受张黎黎采访后,就爱上了她;程志仍像继续组织文学社团红杉社,但搞活动已经无人问津;他决定去江西老区,到历史悠久文风曾盛的边远地区董源村当乡长助理。与乡村小学校长同住。那位校长为引起对学校危房的重视,参与了盗墓案,导致古迹坍塌;程志自己兼任了校长,帮助前校长逃脱,到深圳请张黎黎帮忙找份工作。新闻系的女生张黎黎,高考时是所在城市文科第一名;刚入学的她在 81 中国足球队击败科威特队后穿着三角裤在窗口点燃自己的连衣裙挥舞,而被称为胜利女神;她爱上在特殊场合举着床单当旗帜的历史系研究生魏振华,后来魏漂流长江身故;张黎黎把外校小男上带到寝室睡觉被导师举报给保卫处,受到开除学籍的处分;她到深圳,入职法国独资公司当写字间小姐,半年后当了经理助理,拒绝与内地厂家联手骗公司的钱,被老板称为在中国所见最忠诚的雇员,她还组织了一个独身女人俱乐部。在党校工作两年考取哲学系研究生的戴执中,取得学位入党并到回省委党校任教,很快被任命为经理贪污被抓的党校劳动服务公司经理。戴执中到珠海,发现姐夫生活中另有女人,也从姐夫那里拿到些生意;后来拥有了江海电子应用技术开发公司的股份。 小说在东方大学 105 年校庆典礼结束,如果按武汉大学的历史,那就是 1998 年。梁守一成为第一副校长,校长尚空缺。“积这几年的经验,他悟出了一条极重要的政治哲理:在中国做事,不妨不说先做,做出了实效,中国人的实用理性自然就会沉默。 (p. 384) ”他力排众议,办了校庆。校庆之际,梁老板捐赠的礼堂落成,也通过了聘任梁老板为兼职教授,梁老板本人并没有参加。众人纷纷捐款捐物。彭佳佩教授捐出多卷本法学著作的手稿,其实给梁校长增加了出版的经济压力。在美国无固定收入但日子过得充实活跃的肖牧夫捐赠一千美金。戴执中捐款资助《山鬼》排演。程志没能参加校庆。老孟也没有,他应程志邀请,去董源调查案情。“人生来只是为了演一场喜剧或悲剧,又都同样地嘲笑相互间的虚伪表演。 (p. 90) ” 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繁复,小说的结构还算清晰,但阅读时多少有些吃力,如果有个人物表或许有所帮助。上部时间仍在八十年代,但已经对朝气蓬勃的前期有了幻灭感,“引起极大轰动效应的也不过是某个大人物貌似睿智深刻却庸俗浅薄得要命的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油腔滑调;或某位老得已经口齿不清但坚守在首席位置上的名人义正词严地反复强调自己正在地摊上贱价处理的著作是钦定的盖世之作以及自己是钦定的伟大作家;或某位刚刚放洋归来的风头十足的女强人就她在国外妓院的见闻大摆其谱;或某位状极深刻的研究生的关于中国二十世纪压根就没有文化连语音都是舶来品、中国人必须同西方人杂交以改进人种则华夏文明有望的宏论;或某位刚升起的文坛新星关于生活根本就没有意义、文学更无所谓价值,他之弄文学只是玩文学,是‘流氓大转业’的宣言。 (p. 27) ”“我们的时代不再可能出现政治的激动不安,不再可能为情感所左右,任何现实的激情,所谓在沧海横流中显示出来的大气魄,大风度,什么铮铮铁骨,什么浩然正气之类,只会显得夸张而空洞。所谓责任感、使命感和英雄主义的事业,所有作为被神圣的火光所照亮而试图成为先知和巨人的人们,在世纪末的挑战正面临自己的终结。这是一种时代精神的终结。 (p. 81) ” “骑士的时代过去了。人们如今更多的只是关心自己。何必在自己的肩膀上压上一些想象的担子。还是少些深沉与博大、少些沉重与忧患的好。何苦来哉! (p. 214) ” 小说也提到高校中的一些痼疾。例如行政力量主导。教授楼“以教授之名始,以处长之实终。学校虽然是传道受业解惑的地方,自应以前者贵。社会上一般见识,教授也比处长名气大。却又不然。一讲教育体制改革,首先讲的是对教师实行聘任制,未听说要对行政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的,这就似乎是法定了由后者来决定前者的命运。事实上,一切事情 ( 包括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 也的确都要后者来做。 (p. 166) ” 作者陈世旭, 1948 年江西南昌。 1964 年初中毕业往赣北农场务农。 1970 年由九江县委宣传部借调从事新闻报道。 1977 年底调县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 1979 年创作小说《小镇上的将军》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0 年由《十月》杂志推荐入中国作协第五期文学讲习所 ( 现鲁迅文学院 ) 学习。 1981 年调江西省文艺研究所从事专业文学创作及研究。 1982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5 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插班学习, 1987 年毕业,获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1988 年任江西省文艺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1 年转为文学创作二级职称, 1993 年晋升为文学创作一级。曾任江西省作家协会主席,江西省文联主席。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7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名作过眼:缘起
Mech 2019-9-12 22:38
《名作过眼》这个系列已经贴出些博文了,算是试笔。开始主要是雕塑,后来也有壁画和油画。选雕塑的原因,照片与原作差别小,虽然原作是空间而照片是平面。绘画都是平面,但差别更大,尤其是以用光或明暗见长的画家如鲁本斯和伦勃朗,照片更难反映原作。但毕竟绘画是美术的主流,以后可能还是以绘画为主,当然也不排斥雕塑。 系列中所谈作品,都是我亲眼所见原作并拍照片。所谓名作,只是名家之作,未必是名家的代表作。因为去的地方还有限,多数名家代表作还没有看到。这些博文其实也是我的学习札记。在三十多年前《 美术欣赏启蒙 》之后,再次尝试欣赏美术作品。 这个系列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目前最早是佛罗伦萨画派早期的波提切利。我准备先主要聚焦超一流大家。巅峰时期的“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威尼斯画派的提香,巴洛克风格的贝尔尼尼,佛兰德斯画派的鲁本斯,荷兰画派的伦勃朗等。然后再说同时代一流的大师,并延伸到后世的学院派、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等的名家。贴出未必完全按时间先后,但排列按时间顺序。 希腊罗马雕塑我也很喜欢,看了很多,照片也很多,但整理起来太耗时,只好留待将来了。古典雕塑作者通常不清楚,或许按神编排更可行些。 除个别例外,每篇博文中艺术家的作品要到达一定数量,并且最好来自不同博物馆。有些名家作品只看到一部分,也可以先行贴出。 名作过眼:波提切利的古典题材绘画 名作过眼:达芬奇的绘画 I 名作过眼:米开朗基罗的雕塑 1 名作过眼: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 2 名作过眼:拉斐尔的壁画《雅典学院》 名作过眼:拉斐尔的油画 I 名作过眼:贝尔尼尼的 主要 雕塑 名作过眼:卡诺瓦的雕塑 名作过眼:卡诺瓦的雕塑 ( 补充 ) 名作过眼:罗丹的雕塑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8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来唯把旧书谈:《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
Mech 2019-8-28 09:07
过去生活节奏很慢,时间很多,书却很少,有些书可以反复读。在读大学前,反复读过的书是《希腊的神话与传说》。读大学之后,就是现在要说的《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这套书四卷八册,我只有前两卷四册。由袁可嘉先生领衔主编,他所写的序言,对现代派文学有清晰全面的阐述。 第一卷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未来主义三个流派。具体定义很难弄清楚,对于外行似乎也没有必要。每种流派都有些作品印象很深刻。后期象征主义的有梅特林克的戏剧《青鸟》,属于奠定我生活态度的作品之一,那种充满憧憬的乐观,那种不畏艰辛的追求,那种得而复失失而再求的韧性,都很有感染力。叶芝的诗也算在这派,选本中包括后来很风靡一时的《 当你老了 》。我个人特别有共鸣的是里尔克的诗《豹》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杆 缠得这么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这其实是生活常态,所以里尔克说,“ Wer spricht von Siegen? berstehn ist alles. ( 哪有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 ”表现主义作品印象都不深,只有卡夫卡的《变形记》读来有些毛孔悚然。未来主义作品选得很少,只是些短剧和诗。总体上似乎比较平凡,甚至有些虚张声势的感觉,缺乏洞穿人心的力量。 第二卷包括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我倾向于认为意识流其实是种写作风格,在读这套《作品选》之前,在王蒙的短篇小说中就领略过。因为对西方社会生活比较隔膜,所以没有被书中的选读所打动,虽然确实都是名家,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等。超现实主义在美术中或许有道理,在文学中我觉得有些牵强。虽然某作品很不错。例如《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怒斥,痛斥那光明的消逝。 虽然智慧的人临终时懂得黑暗有理, 因为他们的话没有迸发出闪电他们 也并不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善良的人,当最后一浪过去,高呼他们脆弱的善行 可能曾会多么光辉地在绿色的海湾里舞蹈,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狂暴的人抓住并歌唱过翱翔的太阳, 懂得,但为时太晚,他们使太阳在途中悲伤, 也并不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严肃的人,接近死亡,用炫目的视觉看出 失明的眼睛可以像流星一样闪耀欢欣,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您啊,我的父亲,在那悲哀的高处, 现在用您的热泪诅咒我,祝福我吧,我求您。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存在主义选的作品份量很重,不仅有加缪和萨特,也有日本印度的东方作家。加缪的《局外人和萨特的《一个厂主的早年生活》印象比较深。后来看萨特的长篇《理智之年》都有似曾相识的错觉。 第三卷是荒诞文学、新小说、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应该都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内容。第四卷是广义的现代派作品。这两卷借阅过,但印象都不深,或许以后还可以重新看看。 古人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则是“半部《文选》知现代派”。到底是一叶知秋,还是管中窥豹?我不知道。 忆来唯把旧书谈:开篇词 回望三十年的阅读潮汐 ( 转载,附个人感受 ) 雯雯的故事 曾读过的“必读书” 有所读有所不读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小说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科学图书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百种传记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忆来唯把旧书谈:少年闭门读禁书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打白骨精故事 忆来唯把旧书谈:最初的世界知识 收藏的杨绛作品 我读过的杨绛作品 忆来唯把旧书谈:《理性主义》 忆来唯把旧书谈:小诗《我不要那样的生活》 购书旧事 1 忆来唯把旧书谈:萨特的文学和哲学 购书旧事 2 忆来唯把旧书谈:加缪的文学和哲学 忆来唯把旧书谈:《邓肯自传》 忆来唯把旧书谈:德 • 波伏瓦的书与人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十年前曾读禅 收藏的王小波作品 本溪购书旧事 忆来唯把旧书谈:哲学窥门 忆来唯把旧书谈:金庸的武侠小说 忆来唯把旧书谈:《傅译传记五种》 忆来唯把旧书谈:美术欣赏启蒙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5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Mech 2019-8-23 10:40
《脑裂》是戴厚英有关知识分子生活的第五部小说,也是她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1994 年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与第四部《悬空的十字路口》一起收入吴中杰和高云主编《戴厚英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出版。《悬空的十字路口》现在说可能不太合适,以后等合适的时候再说。我阅读的都是电子版 ( 因此引文没有页码,只有节号 ) 。作者注明《脑裂》完成的时间,“ 1993.9.21 — 10.4 初稿”“ 1993.10.11 — 12.14 二稿并改定。”所反映的时代是 90 年代初。当时我已经是教师,对小说描写的时代氛围感同身受,政治冲击已成往事,经济大潮滚滚来袭。 小说男主人公是年届五十的大学讲师、诗人公羊。“他虽然算不上什么著名诗人,却也小有名气。他的诗有人斥为洋人的唾沫,也有人说是‘伟大的’。伟大的唾沫虽然比不上江湖河海,滋润自己的心田也足够了。而且他还有一份体面的工作,稳定的工资收入,日子过得满不错。可是这两年,世道大变。大家都把目光转向金钱,电视电台不断报道文人下海的消息,把他的心完全搅乱了。诗也写不好。 (S. 2) ”他是“很有才华很有热情的人,一生都在想做成什么大事,却又没有做成过几件值得记住的事情。 (S. 52) ”情节基本上是按主人公与几个女性的交往展开。公羊的妻子官宁 ( 小母羊 ) 性冷淡,两人一直没有肌肤之亲。她偶尔有预见未来的超能力,看到公羊大脑裂开;最终两人协议离婚后滚了床单,竟然怀孕了。公羊偶然结识了书店售货员红裙子,是他的诗的崇拜者;希望自己不俗,具体是争取到“要么是名,要么是利,要么是爱。 (S. 11) ”;公羊下海当董事长时她当总经理,后来看他不能发达,嫁了有几个孩子的洋人出国。女作家华丽,一度开心理诊所,公羊的同学;公羊后来与官宁协议离婚,准备与她结婚。 小说也涉及公羊的学院生活。同事中有关系不错的 A 教授,有些圆滑但为人尚好。对社会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例如,“像你们这种无权无势的穷书生,有时候清高不得。有些事,我们跑断腿,不如人家动动嘴。我们寻死觅活,人家只要弹指一挥。 (S. 56) ” A 教授看到在商海、欲海之外,还有“知识的海,文化的海,精神的海 (p. 28) ”,组织些志同道合者研究中西文化。也有一个反面人物系主任。公羊的清高,不通世务,使得他无法晋升副教授。公羊大发牢骚,“是一样的教师两样的对待?是让一少部分人乘电梯上去,一大部分人在地上爬行,或者用绳子提溜?是窃国者昌,窃钩者诛? (S. 12) ”“世界上没有一把公平的尺子。拿出来的尺子都是假的,虚晃一枪,真正的尺子是不拿出来的。但是他们真正要用的,却正是那把不见人的尺子。 (S. 12) ”现在正被批的“四唯”还是“五唯”,其实本意就是建立能拿出来的尺子的努力,虽然不很成功。但牢骚于事无补。直到他病危,学校准备特批他晋升教授,但他已经无意也无力完成表格。 小说还有些其他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有位相貌奇丑的脑专家李大耳,提前退休,弃理从文,要研究心灵问题;官宁年轻时追求过他,但他发现她的性冷淡,拒绝了她,但对妻子声称是官宁拒绝他;华丽似乎有意与他交往,但被拒绝。高官公同同,年轻时曾与华丽同居,红裙子为请他帮忙,似乎委身于他;他的妻子好像是颇正派的人。有个神秘老太太,开始劝华丽信教,后来发现是官宁的生母,是其父亲的第四个老婆,而且还是同性恋,因此官宁拒绝与她相认。 小说始终有种死亡的阴影。开始就是位前辈的追悼会。中间李大耳留学美国的儿子遇害。结束时公羊脑瘤不治身亡。不过,在死亡前,各种矛盾基本都化解。华丽、官宁都在身边照料他,红裙子专程归国看望,官宁也与母亲相认。追悼会上,李大耳和 A 教授的挽联挂在遗像两边 天荒地圆,无棱无角,始得永恒; 心猿意马,有血有肉,焉得久远。 逃无可逃,避无可避,不逃不避,奈我何? 伸又嫌长,缩又畏短,不伸不缩,由他去! 小说真实反映作者那代人在经济大潮下的心态。有准备下海的,如公羊说,“把自己思想禁烟了许多年,又糊涂涂把思想解放了许多年,以为已经自由了。可是现在却突然发现我还在时代的列车的外边,甚至在它扬起的尘埃里!我连车帮都扒不上了。这公平吗?不公平吧!现在大家不是都说什么,原始阶段?好,原始阶段需要原始的人,大家就都原始原始吧!人家能发财,我也能发财,人家能享受,我也能享受。我哪点儿不如人呢? (S. 18) ”也有心存疑虑的,如华丽所说,“年轻的时代,我们努力、拼命提升着自己的精神,提到凡人不可能达到的忘我地步。以后我们又返回,回到凡人的地位,一心一意做一个拥有自我品格的人。可是突然之间,我们发现被抛掷在一潭污水里,要我们脱掉一切文明的外衣,动物似地互相厮咬,争夺,这可能吗?我们的社会处在‘原始积累’时期,可是我们的精神还能回到‘原始积累’状态吗?我们已经是文明人了,而且接受了现代文明。我们的头脑在天上,双脚在泥里,身首离异,怎么活? (S. 18) ”这是两种典型的代表性意见。至于我自己,其实对“下海”没有什么成见,只是当时反应迟钝,没有什么动作。 说实话,戴厚英的小说现在对我并没有很大吸引力。一方面时过境迁,作者的见识我也不是很佩服;另一方面,创作风格比较单调。不过,《脑裂》还是部很有趣的小说。以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写成,也有荒诞派、黑色幽默和存在主义的成分。可读性强,不断设置悬念,情节也合理。若不是在三年后遇害身亡,作者或许还能写出更好看的小说。 戴厚英的五部小说都看过了,虽然有一部还没有说过。为向这位让我在大学期间就挑灯夜读其作品的作家致意,我特意选了宋词名家的句子作为其小说札记的标题。五句词及其对应的小说分别为,辛弃疾的“红莲相倚浑如醉 ( 《诗人之死》 ) ”,苏东坡的“回首向来萧瑟处 ( 《人啊,人!》 ) ”,李清照的“梧桐应恨夜来霜 ( 《空中的足音》 ) ”,苏东坡的“休对故人思故国 ( 《悬空的十字路口》 ) ”和辛弃疾的“何人可觅安心法 ( 《脑裂》 ) ”。后两句都有“人”,专门致敬她的成名作,也是我曾连夜通读的《人啊,人!》。 戴厚英 1938 年生于安徽。 1956 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1960 年夏毕业,分配到上海作协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组任助理研究员。 1976 年到复旦大学虹口分校任教,后来合并入上海大学文学院。 1996 年遇害身亡。《脑裂》是她出版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我个人认为也是在艺术上最有探索性的作品,可读性也最好。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象牙塔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婚奇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外篇之《绫罗》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6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力学史札记之D’Alembert原理(续)
Mech 2019-8-15 22:24
读 Dugas 的 A History of Mechanics 的第三编第四章。第 2 节后主要涉及 D’Alembert 原理。在我看来,这部分内容把 D’Alembert 原理讲清楚了,虽然 D’Alembert 本来的论述有内在的不清楚之处。 现在命名为 D’Alembert 原理的结果,以研究通讯的形式发表于 1742 年的 Académie des Sciences 。随后收入 D’Alembert 的专著 Traité de Dynamique , 1743 年第一版, 1758 年第二版。先期刊发表,接受同行评议,再写入专著。这已经是符合现代职业化研究的规范了。 D’Alembert 所用的概念术语与现在人们熟知的完全不同。例如,他所谓惯性力 (force of inertia) 其实是现在的质量。他说的加速度力现在叫惯性力。他说的运动有时候是速度有时候是动量。而他定义加速度为速度导数,认为是与速度变化成比例的量。因此他所谓运动有时候也是说质量与加速度的积。 D’Alembert 原理逻辑基础包括:平衡原理、惯性力原理和合成运动原理。大体上就是现在的合力为零、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和加速度的分解。 D’Alembert 原理的陈述是段很晦涩的话。大体意思是,物体系统的运动由于受其他物体相互作用而改变为实际运动和另外运动。物体在做实际运动时,另外的运动就相互抵消而处于静止状态。 A History of Mechanics 中有第二版相关内容的英译,较为完整。其中最核心部分梅凤翔先生翻译为汉语编入他的《 理论力学 (I) 》和《 分析力学 ( 上 ) 》。 从 D’Alembert 的论述看,他确实是研究受约束的物体系统,虽然他没有用约束这个概念。他所谓其他运动 (another motion) 也蕴涵了损失运动的概念,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来。 因为原著过于晦涩,后来产生了两种表述或诠释。一个就是人们熟知的动静法,虚加的惯性力与实际受到的力构成平衡力系。这个表述由 Lagrange 提出,写入他的经典著作《分析力学》 (1788) 。《 力学史札记之 D’Alembert 原理 》中迪昂叙述 的 D’Alembert 原理 ,其实是 Lagrange 的表述,而不是 D’Alembert 的表述。另一个稍微复杂些,后来演变为损失力与约束力平衡。这种表述的历史我还不清楚。系统的阐述可见于 Hamel 的 Theoretische Mechanik (1949) ,但肯定不是最早的。据梅凤翔先生的介绍文章, Poisson 的《力学教程》 (1811) 提到了损失力。 总之,阅读 A History of Mechanics 的相应章节后,大体理解了 D’Alembert 的思路。但对该原理的损失力表述的形成和演变还没有弄清楚。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56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力学史札记之D’Alembert原理
Mech 2019-8-14 08:50
读 The Evolution of Mechanics 的第七章 D’Alembert 原理和 Largrange 动力学 (D’Alembert’s principle and Lagrange’s dynamics) 。 The Evolution of Mechanics 译自法文 1905 年版 (1903 年初版 ) ,英译本 1980 年出版。我读硕士生时复印,当时没有保护版权的观念。作者是迪昂 ( Pierre-Marie-Maurice Duhem ) ,科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漫画家。其著作汉译本我只看过 1999 年出版的《物理学理论的目的和结构》 (1906, 1914) ,李醒民先生译。其中对测地线伴随的初值敏感性有很形象但还是不太通俗的阐述,作为数学推导在物理上无用的例子。他的汉译名也做杜恒,列宁批判过,可能是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因为读过列宁的书很有限,《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更不像。 一直对 D’Alembert 原理的历史沿革比较感兴趣。不懂法文,无法看 D’Alembert 的原著 Traité de Dynamique 。迪昂的讲解篇幅很小,对原理的解释与通常教材的差不多。 D’Alembert 原理就是虚加的惯性力与主动力的平衡,但明确了研究对象是受约束的刚体系,与在那之前的质点不同。也提到 D’Alembert 把其原理应用于流体,并被 Euler 所发展。 该章的大部分篇幅是所谓 Lagrange 动力学。 Lagrange 把 D’Alembert 原理与虚速度原理结合,导出动力学普遍公式,并用动能即活力 (Force Vive) 表示。该结果应用于平衡的稳定性分析。 从学习力学史角度,我有些怀疑当年 D’Alembert 是否把他虚加的力称为惯性力。如果我没有记错, Lagrange 在其《分析力学》 ( 我看的是英译本 ) 中称为加速度力。另外,迪昂说到动能时,有系数 1/2 。我记得《分析力学》中的活力没有。是否迪昂是科学阐述而非历史阐述? 理论力学教材中把 D’Alembert 原理与虚位移原理的结合称为动力学普遍方程。迪昂的书中引用《分析力学》叫普遍公式 (general formula of dynamics for the motion of an arbitrary system of bodies) 。《分析力学》确实这样称呼。我个人觉得,这个名称更恰当。 总之,该章是有启发的读物,但仍没有解决我关于 D’Alembert 原理的疑问。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6584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边落木萧萧下—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Mech 2019-8-8 11:49
小说集《子在川上》 2018 年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作为《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大系》中的一部。收入了阿袁的 9 部中短篇小说,《长门赋》《郑袖的梨园》《鱼肠剑》《子在川上》《米青》《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守身如玉》《汤梨的革命》《镜花》。这些小说独立成篇,先前在期刊发表过,并被多次转载。故事发生某省会的师范大学,时间主要在 2010 年前后 5 年 ( 不算对过去的追溯 ) 。作为校园婚姻情感小说,重要的并不是小说的年代,而是故事中人物的年龄。 中篇小说《鱼肠剑》已扩展为长篇小说另行出版,本系列丛谈已经谈过,《 求荣争宠任纷纷 》。《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在小说集《郑袖的梨园》中谈过,《 花自飘零水自流 》。《郑袖的梨园》和《汤梨的革命》小说集《梨园记》中谈过,《 江山有恨销人骨 》。《米青》作为长篇《打金枝》的一部分谈过,《 可怜光彩生门户 》这里就都不说了。只说《长门赋》《子在川上》《守身如玉》和《镜花》 4 篇。特别详细说说以职场为主的《子在川上》,这或许是作者第一篇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 短篇小说《长门赋》发表于《上海文学》 2002 年第 6 期,是作者的处女作,转载于《小说月报》 2006 年第 7 期。《长门赋》被认为是失宠皇后陈阿娇的以百金请司马相如所作骚体赋献给汉武帝,收于《昭明文选》。在小说中,似乎象征已婚女性失去丈夫关注,处于家庭中的劣势地位。 《长门赋》的故事是 32 岁的中文系教师小米与丈夫沈安怄气的 11 天 ( 从第 9 天到第 20 天 ) ,她自己睡沙发很难受。起因是沈安的弟妹电话里多说些话,小米吃醋给丈夫看脸色。小米丈夫一反常态没有主动哄她。中间穿插了一个 20 岁大学生追求小米,写情书并当面表白,被小米强势拒绝。她故意把情书让丈夫能偷看,看后丈夫不快但仍没有屈服。同时也写了小米的闺蜜陈青的交流。陈青年轻时有几分姿色,生儿子身体变胖。他丈夫欧阳皓是沈安同教研室同事,有些沾花惹草,但陈青不过问。顺便一提,在《汤梨的革命》中, 39 岁的陈青已经离婚,并出卖了闺蜜汤梨。她给小米讲了另外两个故事。外语系教师虞娟在银行工作的丈夫出轨但为争夺儿子不提离婚,寂寞中虞娟与男生上床,被丈夫捉奸在床,身败名裂,净身出户去了南方。哲学系教授姜绯玉当年绰约妩媚倾城倾国,但到四十岁仍是单身,凄凉寂寞。小米明白这些故事的含义,理解女人的弱势地位。最后她屈服,回到丈夫床上主动和好。这或许是他们夫妻关系的一个转折点。陈青就是小米的前车之鉴。她们感慨,“说到底都是男人厉害,女人永远不是她们的对手。”作者在快结尾处议论,“钱钟书说,婚姻是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可钱先生不知道,那些想出来的其实都是男人,女人却是守城者—守住里面的男人,也守住外面的女人。” 中篇小说《子在川上》发表于《十月》 2011 年 1 期,转载于《小说月报》 2011 年 3 期和《小说选刊》 2011 年 3 期等。标题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作者采用为标题的用意有些费解,可能要强调,学者要面对历史考验超越现实得失。 《子在川上》这个故事跨度或许有近二十年,从 90 年代初开始,到 2010 年前后结束 ( 已经播放过了电视连续剧《潜伏》和《蜗居》 ) 。主要写体制派或职业派的系主任陈季子与放任派或名士派的苏不渔之间的矛盾。他们的矛盾可以追溯到十年前,陈季子是当时比较罕见的博士,刚作为人才引进就当了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这主任本来应该是苏不渔的位置,虽然苏并不想干,但也生气陈季子夺走了他辞官不做的机会。作者发通很透底的议论,“男人的隐,和女人的贞,原来都是要有前提条件的,有官印在面前,男人能袖手不接,这才是隐;有男人拜倒在女人的石榴裙下,而女人的裙子依然裹得严严实实,这才是贞。不然,就是求之不得无可奈何之后的伪隐和伪贞。”这都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之论。或许没有人不爱名利,只是对名利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更大的分歧是陈是系主任,为文学系也为自己总要有所作为;苏推崇“无为”,不仅在生活中自由散漫,在职业上述也而不作,近十年没有论文。苏讲课受学生欢迎,陈论文多而拿不少奖金。两人争斗中,苏争的是面子,路上遇见不理睬陈,不与陈同席或同席敬酒不喝,系里开会不参加或不听会上讲话,以及背后不点名甚至点名针砭等。其最大的成功,是用自己在发奖典礼上受到学生狂热的欢迎,拆了教学副校长和陈主任台。这些给旁人的感觉,往好了说是名士的卓然不群使气任性,也可以说是孩子般的不通事理无所顾忌。顺便一提,许多职场争斗,当事者认为,或者希望别人相信,事关原则。其实旁人看来,只是利益或者面子,甚至完全是鸡毛蒜皮。陈表面功夫礼数到位,但出手都是要害。授意夫人叫来苏夫人,撞到苏不渔在家里与美女同事讨论学术,害得他脸都被夫人抓破了。这个桥段接近作者常写的内容。因为苏没有项目,又没有参加任何有项目教师的团队,被停止招研究生,而且向全校公布。陪他一起停招的是马理智,文学系的另一位教授,他在《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中是龙套,与《梨园记》中的游英国的理工男同名但应该不是同一个人。苏激愤之下写下并贴出了《告全校师生书》,要辞课不讲。陈向教学副校长汇报后,告诉苏如果真不想教书可以提交书面申请,收到申请后便把苏调离教学岗位。让他到资料室准备接替快要退休的姚老太太。苏不渔表面上的激扬文字慷慨陈词,与领导们的不动声色举重若轻形成鲜明对照。苏不渔和陈季子这场名士和职员之争,苏得势,陈得分,以苏出局告终。陈季子的得手,并非因为其正确或强大,甚至也不是他有体制力量的支持,而是他只是顺应了趋势。 在其他小说中都是龙套的系主任陈季子成了男二号。他的名字颇有意思。历史上称为季子的名人不止一位,推测作者取自苏秦的字,以学问博得功名利禄,挂六国相印,辛弃疾词赞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作者小说中人物通常是没有官职的高校教师,系主任已属另类。陈主任在《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鱼肠剑》《米青》《汤梨的革命》《郑袖的梨园》《上邪》等多部小说中都出过场,在后来的《师母庄瑾瑜》中已经卸任系主任。在 90 年代初,新科博士之贵击败了北大名校之尊,这是学界分层准则转换的隐喻和象征。陈季子似乎代表了新兴的职业学者,甚至是潜在的学界精英,虽然有些吃相难看。小说所写陈季子高产,“论文本来是思想的精华,应该是人参那样珍贵且稀罕的,可陈季子把它们当萝卜一样生产了,每年的产量都十分惊人。而且,陈季子还有把萝卜当人参卖的本事。”学术产品的生产和营销确实是学者分内之事,但陈主任的举措很有特色。“许多学术期刊的编辑陈季子都是认识的,他是系主任,能公费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也能把那些傲慢的主编们请到系里来给中文系的学生作学术报告,报告当然不能白做,车马费总要拿,辛苦费总要拿。陈季子对老师虽然有些抠门,但对那些编辑,出手一向阔绰的。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陈季子有权聘请他们做中文系的名誉教授,那些主编们,对山珍海味麻木了,对青山绿水也麻木了,但对教授的头衔,还是很有些感觉的。所以,陈季子的萝卜就不愁没去处。 ” 《子在川上》在作者的作品中属于异数,主要不是大学情场小说,而是职场小说,主要人物也都是男学者。用作小说集的总标题,其实并没有代表性,但或许彰显了该篇的重要性。本世纪以来,大学正在进行职业化转型。我在《 漫话学术研究的职业化 》中说过。这个故事提供了很多例证。大学教师不再是名士才子,而是学者专家。职业化是大趋势,本身无可厚非,但过程中难免有些阵痛,包括可以避免的阵痛。教学的评价就是摩擦所在。外行包括学生往往欣赏课程的表演性,包括但不限于教师的深厚功力与即兴发挥。“苏不渔的课,在中文系的口碑很好,至少在学生中的口碑很好。”专家或许有不同的看法。如陈主任所谓,“我们大学老师,也不是旧社会的说书艺人,为了讨两个赏钱,一味地只想哗众取宠。”传统的教师吸引学生的技艺,远没有赢得同行特别是领导欢心的手段回报高。职业的教学需要规范化标准化。教师的分层标准也是碰撞所在。传统上,名校毕业名师弟子往往像就贵族一样,占着有利位置,师承几乎成了种血统。北大中文系的苏不渔,不管本人是否意识到,是那种旧体制的受益者。简单说,职业化,就是重绩效轻出身,重契约轻身份,也就是反对“四唯”。博士学位、论文发表、项目经费等综合考量成了分层的依据,就像历史上粗鄙但富有的新兴资产阶级压倒了优雅而没落的旧贵族。小说大体上也是高校的真实情况,职业化,科层制,在全球范围内无疑都是不可抗拒的大趋势,顺之者昌,逆之者衰。在大学里,苏不渔这类旧贵胄,几乎无可避免地被陈季子这种新精英取代。耐人寻味的是,苏不渔的逆流而动,甚至影响到了第二代,他女儿苏小渔得不到学校的照顾,大专毕业自己去上海打工了。陈季子的儿子,也是大专的分数,进了师大,而且要到北京师大去读研究生。就算是苏小渔在上海能打出自己的天地,大专生总是比硕士生要难些。 职业化的科研对文科主要是发表论文和申请项目的压力,对有些教师也不能说没有必要。例如丈夫收入颇高的朱小黛,“她也是个不爱写论文的人,总感叹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可中文系的环境,就是不允许她及时行乐,身边的年轻老师们,一个个跑得如汉武帝胯下的汗血青那么快,你今年写了两篇论文,我明年就写三篇,你今年申报到了省级课题,我明年就申报国家课题。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在暗地里。表面上,大家还是嘻嘻哈哈,假装出胸无大志的阿斗样子。”这其实说明师大职业化氛围不错,也说明职业化转型还没有完成。正是因为有了压力,朱小黛才肯向苏不渔请教学术问题。另一方面,有了论文和课题要求,其貌不扬的剩女裘芬芬才有机会扬眉吐气,“裘芬芬不仅有教育部的课题,还在《文学遗产》上发表过两篇论文,《文学遗产》哪,那可是这个专业的权威期刊,头牌,也就是花魁,朱小黛怕这辈子,也没有可能在那上面拈花一笑了。” 这也展示了职业化的诱人之处。且不论“头牌”“花魁”的弦外之音 ( 那通常是形容青楼卖笑女子 ) ,这不是很励志吗?任何职业,要健康发展,都要提供充分的机会,让从业者有可能用后天的努力弥补先天的差别,也可以用当下的努力弥补以往的落后。学术界作为职业也不应该例外。学位、论文、课题,都提供了这种机会。智商不高的人,当年没有考取名校的,或许像龟兔赛跑中那只乌龟,反而先到了终点。这或许是职业化似乎在引起普遍反感的同时依然大行其道的原因所在,它激发了人们内心中向上爬的原始欲望。这种欲望,当然不如对学术本身的兴趣等高大上,但依然是社会发展甚至也是学术发展的强劲动力。特别是,学术研究特别是工程类研究,除了些天纵英才外,还需要大量的“工蚁”甚至“炮灰”。只有职业化,才能提供这样充足的人力资源。同时,教师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也给学生做出了示范,不论知识传授做得如何,从长远看对学生也有裨益。朱小黛的出现,也说明,职业化的进程让苏不渔这种旧贵胄难以抗拒,并不是他们自身的问题,而是有些伪贵胄混迹其间。目前“教学岗教授”的设定等举措,其实也是想把真正只对教学感兴趣的教师与对所有工作都不感兴趣的教师分离, 中篇小说《守身如玉》发表于《上海文学》 2012 年 6 期,转载于《小说选刊》 2012 年 7 期和《小说月报》 2012 年 8 期等。 《守身如玉》以第一人称的写法,叙述我 ( 朱小愚 ) 从 10 岁到 40 岁成长过程中因性别而遭遇到危险的几个片段,以及她所目睹的女性受害者,从而揭示了守身如玉的艰难。顺便一提,朱小 x 是继陈小 x 之后又一不太受人待见的女生系列,还有谈过的《苏黎红小姐》中的朱小燕和没有谈过的《妖娆》 ( 《作品》 2009 年 9 期 ) 中的朱小榆。 10 岁左右差点遭到杂货店老板老姜的诱奸,因偶然因素被打断,而比她更小的女孩小美就被老姜得手。初三时,失恋的北师大毕业的语文老师孟丘因为朱小愚像他前女友而喜欢她,同班语文学霸顾艳玲喜欢孟老师,后来顾怀孕退学而孟逃走,而朱只是被孟老师抱过。朱小愚也考取了孟丘曾就读的北师大。毕业求职某杂志社时,有人事科长准备潜规则她,被拒绝。也有同学与人睡觉进了出版局。毕业后到省城西郊一所中专,在基础班教中文,差点儿失身于教外语同事的男友,幸亏发现有人偷窥而及时终止,一年后考回母校读研究生。最后一个片段是朱小愚 40 岁了,在所大学教书,已经与异地恋多年的男友沈辰生结婚生子。 45 岁的机电系老师吴宝,丈夫是科研处鄢处长,两年前就分居没有性生活。她想找其他男老师喝茶,都没有人理睬。这让朱小愚觉得,“四十岁之后的女人,老公如果把你束之高阁,那外遇之事,简直就刻不容缓时不我待。”她自己的丈夫,也与她的同事徐昭佩在上班路上聊得火热。虽然还没有发生什么。朱小愚还有个姐姐,朱朱。漂亮早熟。朱小愚成熟晚,“十五岁妹头应该怀春了,我没有怀春;十八岁读大学应该恋爱了,我没有恋爱;二十好几应该结婚生子了,我没有结婚生子。虽然这些事儿后来我倒是都补上了,一件没拉下,只是,和别人比,我统统慢了一拍,和当初读《红楼梦》一样,朱朱十岁读,我十五,整整慢了五年。”如果说小说有什么特殊之处,就是女主人公特别不像女主人公,比较被动,也没有太多故事。这篇小说其实与校园关系不大,而是女性的成长与自觉。 中篇小说《镜花》发表于《上海文学》 2015 年 11 期,转载于《小说选刊》 2016 年 1 期、《北京文学 ( 中篇小说月报 ) 》 2016 年 1 期和《小说月报》 2016 年 2 期等。从已经有电影《黄金时代》和《心花路放》看,故事发生在 2014 年到 2015 年之间。镜花常与水月连用,镜花水月或水月镜花,指称虚幻景象,确切的具体出处不清楚。 《镜花》是大学讲师朱朱用第一人称叙述。朱朱受教学督导老孟委托,接受他外甥女苏邶燕旁听。后来又去指导苏邶燕办的家庭读书会。参加者是群过了四十岁的官太太。苏的丈夫是副部长,有望晋升部长。生活奢华。但丈夫在外面沾花惹草,为留住他,苏邶燕请了漂亮的小保姆。在讨论班上还有鄢丽,丈夫只是非重要部门的副处长,两人已经分居。她无聊中幻想出一个婚外情人沈。故事从接受给苏邶燕补课开始,到发现鄢丽的婚外情人只在她想象中结束。叙述者朱朱是讲选修课《文学作品选读》的女教师,过两年就要评副教授,丈夫学理工,住处到学校公交车十余站,都与《上耶》的女主人公朱茱一致或接近。与《守身如玉》中的朱小愚姐姐朱朱没有什么关系。《镜花》是朱朱观察到性爱贫乏家庭中的女性的饥渴,《上耶》是朱茱感受到有性爱富足家庭中女性的厌倦。 《镜花》多少也有些学界故事的成分。朱朱是有个性的教师。她自述“我上课风格向来散漫,喜欢跑野马,还喜欢文学八卦——我把它美其名曰“知人论世”。有时天气好,阳光明媚,我一性情起来,还会学苏格拉底,把学生带出教室,在外面草地上团团坐,一边享受大好阳光,一边上课。因为这个,我被学校通报批评过的,系主任也找我谈过话,几乎痛心疾首地劝我别再搞什么苏格拉底式教学了。”另一位教师“周素槐是我们中文系的名人,学问好,课也讲得好,但述而不著,从不申报课题,也从不写论文,所以五十多了,一头白发,还是讲师。”这固然是求仁得仁。但是“据知情人士说,周素槐职称上不去的真正原因,是他和孟教授交恶。孟教授在私下里扬言,他要让周素槐当一辈子的老讲师。”从我个人的学界经验,这种所谓“知情人说”似乎并不可信。没有论文无法晋升,这在当时几乎是铁律,与评委交好也没有用。倒是现在某些高校有了所谓教学副教授,与领导评委关系好或许可能晋升。顺便一提,没有论文没有课题的所谓“学问好”不可尽信,特别是在并没有坚实“学统”的薄弱高校。真实情况可能是,周围的人都不读书,读点儿书还没有忘光的,就足以被称道学问好了。 除了《鱼肠剑》和《守身如玉》外,该集中的故事 ( 包括过去谈过的《郑袖的梨园》《汤梨的革命》《米青》等 ) 有些共同的场景,在南昌的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叫陈季子,还有个快退休的姚老太太管着系里的资料室。这也是阿袁小说的主场。姚老太太总让我联想起《洗澡》,当然其实没有逻辑关联。《上耶》的前两部分也发生在师大中文系。《子在川上》中,姚老太太终于要退休了,如果资料室不关张的话,就由名校毕业生苏不渔来管理。我倾向于认为资料室以后不会再是主场了。 本世纪以来,大陆大学正在进行职业化转型。《子在川上》反映了这种转型的阵痛,尤其是传统读书人的无奈。这种无奈,在性质上多少有些近似于《长门赋》和《守身如玉》中女子的韶华逝去,以及《镜花》中的无聊寂寞。事实上,对职业化的抗拒,是本世纪以来学界小说的主题。但事情的发展,通常不会因为某些人的不适应和抗拒而改变。我猜测,作者其实并非关注甚至也不赞成高校教师的职业化。《子在川上》能以目前的形式出现,其实也是表明职业化这种趋势已经不能被不关注的人所忽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作者阿袁,本名袁萍, 1967 年出生于江西。 1990 年南开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到江西师范大学任教。 1996 年到南昌大学任教,并在南昌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现任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2002 年开始发表小说,多数是高校教师情感婚姻题材的中篇小说,结集出版为《梨园记》《郑袖的梨园》《子在川上》《苏黎红小姐》等,也有长篇小说《打金枝》《上邪》和《鱼肠剑》。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155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Mech 2019-8-5 20:26
《大学梦》 1998 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是《大学三部曲》中继《大学城》和《大学恋》后的最后一部。作者标注, 1995 年夏 —1996 年秋写于复旦寓所。故事仍发生了上海沪江大学,时间是 1994 年秋季学期。《大学梦》主要还应该算校园小说。 小说的两位主要人物是有梦想的大学生,光学系大四学生陈辉和大三学生童华亮。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陈辉是共产党员、上海市优秀毕业生,还是足球健将,毕业要到西藏研究太阳能发电。沪江副教授的儿子童华亮有志于物理基础研究,成为爱因斯坦式的人物,而炒股票挣些钱的母亲期望他考精算师,父亲懦弱。但作者毕竟不了解物理,因此小说给我印象是童华亮更想当爱因斯坦,而不是作爱因斯坦的物理研究。不知道他关注什么问题,只是如饥似渴地读原版的《爱因斯坦传》。当然小说还有很多其他人物。有文学天赋但也有心理缺陷的中文系大三学生曾雪原,由保送生变成专科生仍然痴迷音乐的姚飘,因恋爱和贪玩由高材生变成挂科生但又醒悟而急起直追的足球健将金大军,一心到美国发展且品质败坏的贪官儿子屠雄等等。 小说也写了大学生的男女交往。陈辉被文学系大三女生辛立追求,她父亲是同济大学退休教授,母亲是心理医生。因为陈要去西藏,两人分手。文学系大四女生李丽也暗恋陈辉,她是外交官的女儿,准备毕业到《西藏日报》当记者。台湾女生白小芸出生富商家庭,出于新奇狂热追求童华亮,在新奇即将过去后,发现两人是堂兄妹 ( 白随母亲姓 ) ,转而与金大军交往。童华亮的中学同学,文学系大三女生秦越男也对他有意,主动替考童被父母逼迫报的第二专业,被同学举报。童主动承担了责任被勒令退学。屠雄让女友替考,被抓住后用两人曾有性关系逼迫女友承担全责被勒令退学,他自己无事。 在前两部都出现的文学系教授陶玲君在这部小说中起关联各方人物的作用。她似乎已经与苏联丈夫离婚了,嫁给了妻子去世的著名化学家钦本立。童华亮是她妹妹陶玲娣的儿子,白小芸是她们去台湾的哥哥陶柄章的女儿。陈辉和曾雪原是陶玲君帮助的贫困大学生,都认她为妈妈。当年陈辉的爷爷是地下党被陶柄章带人杀害。李丽是钦本立养子殷震的前女友,殷震移情别恋一位美丽的公关小姐。 《大学城》中的男主人公李若光也出场,在副校长兼党委副书记位置上离休,看来终于没有能晋升。《大学恋》的女主人公李静已经是沪江大学的教师,还是作家,出版长篇《女大学生之恋》,并与吕赛阳结婚有了孩子,吕在国外读博士。似乎作者很看好凤凰男与孔雀女的婚姻。 在《大学梦》中,作者的正统学工辅导员立场愈发明显,而且多少是有些不得志或者至少是不受重视的辅导员。在作者笔下,文学院领导没有好人。院长藏伯伦公开与女学生同居,系主任就是《大学城》中人品很差没有当成副校长的史侃。光学系的辅导员则干脆与大学生们一起打牌。作者有堂吉诃德挑战风车的勇气。在《大学城》中反对“出国潮”,在《大学恋》中反对男女轻率交往,在《大学梦》中更是要反对“一切向钱看”。《大学梦》与其说是书中几位大学生关于未来的梦,可能还不如说是作者关于大学校园的理想之梦。可惜,如钱锺书评论陆游,“梦太得意”。现实往往是,“推枕黄粱犹未熟”,“可待南柯一梦成”? 关于大学职场小说涉及不多。只是说到资深副教授不能晋升。“这位数学副教授在这所大学里执教三十余年,因为他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只发表多篇论文,而没有出版专著,因此至今还没有提升为教授。 (p.43) ” 这种说法,十年后、二十年后,仍会让不了解高校运行机制的局外人感慨。因为局外人不想知道真正机制,只愿意发感慨。显然这个未必可信。文科比较强调专著,理工科论文的分量要远胜于专著。资深的副教授可能因为论文分量不够无法晋升,没有专著不可能成为晋升的障碍。 我个人感受最深是小说所写 90 年代经济大潮对学校的巨大压力,以及读书人的相对贫困化,也许有些人认为也是绝对贫困化。子女有当科学家的愿望,在小市民父母看来简直是要自取贫困,万不能容忍。直到 1999 年时,我博士后出站当教授的收入,在外地下岗来沪做些小生意的亲戚眼里也是菲薄。只是我们从东北到上海,收入还是有些增长,因此对低收入没有切肤之痛。或许也只是我们皮比较厚,有些迟钝。 《大学三部曲》已经全部看完了。越往后,越像学工辅导员所写。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视角。梁晓声在为该三部曲所写“序”中说,“近年我常听人们对当代大学生发种种议论。主要的一点是 — 比从前的大学生思想复杂多了,处世也功利多了,圆通多了。可老师书里的大学生们总体上似乎并不这样。他们或她们,总体上还是比较单纯的青年学子。我不知道究竟是人们的议论更接近着当代大学生们的本色,还是老师书里的叙述更可靠? (p.2) ”话说得很委婉,毕竟是给自己老师的小说写“序”,但意思也很清楚。顺便一提,梁晓声的序写得很见功夫,只夸作者,不谈作品;只叙旧情,没有评价。 作者在“后记”结尾处写到,“《大学梦》出版一年后,你也许会读到“新大学三部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 《终身无悔》。 (p.375) ”以为还要继续听辅导员训导。但检索了一下,并没有查到那本书。看来无缘受教了。 作者袁越 ( 曾用名袁开业、何聪 ) , 1935 年出生于浙江, 50 年代中期毕业于复旦大学。随后在大学从事文学教学和写作工作,曾任副教授。 1995 年退休。《大学梦》是其第三部长篇小说,出版时与重版的《大学城》和《大学恋》统称“大学三部曲”。 2004 年逝世。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8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徐霞客游记•游黔日记》
Mech 2019-7-24 09:14
《 徐霞客游记 》始终未能通读。偶尔翻翻。近日看看其中游贵州的日记两则,在上海古籍的“国学典藏”版第四卷下。 徐霞客的贵州游线路大致是路线大致从南丹入黔,南丹—独山—都匀—平越卫 ( 福泉 ) —新添卫 ( 贵定 ) —龙里卫—贵阳—平坝—安顺—镇宁—永宁—新兴所 ( 普安 ) ,最后从曲靖西进云南。 时间是 1638 年 ( 崇祯十一年 ) ,两次共历时五十余日。 对贵州的整体印象,或许可以用开篇说南丹艰坪岭的三句话概括,“其石极嵯峨,其树极蒙密,其路极崎岖 (p. 317) ”。有些文字很有画面感。如写龙潭,“耸木重崖,上下窈渺,穿崿透碧,非复人世。共五里,则西崖自峰顶下嵌,深坠成峡,中洼停水,渊然深碧,陷石脚而入,不缩不盈,真万古潜渊,千峰閟壑也。 (p. 325) ”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徐霞客到过现在黄果树瀑布群的白水河。“遥闻水声轰轰,从陇隙北望,忽有水自东北山腋泻崖而下,捣入重渊,但见其上横白阔数丈,翻空涌雪,而不见其下截,盖为对崖所隔也。复逾阜下,半里,遂临其下流,随之汤汤西去,还望东北悬流,恨不能一抵其下。担夫曰:‘是为白水河。前有悬坠处,比此更深。’余恨不一当其境,心犹慊慊。随流半里,有巨石桥架水上,是为白虹桥。其桥南北横跨,下辟三门,而水流甚阔,每数丈,辄从溪底翻崖喷雪,满溪皆如白鹭群飞,‘白水’之名不诬矣。度桥北,又随溪西行半里,忽陇箐亏蔽,复闻声如雷,余意又奇景至矣。 透陇隙南顾,则路左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盖余所见瀑布,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但从其上侧身下瞰,不免神悚。而担夫曰:‘前有望水亭,可憩也。’瞻其亭,犹在对崖之上,遂从其侧西南下,复度峡南上,共一里余,跻西崖之巅。其亭乃覆茅所为,盖昔望水亭旧址,今以按君道经,恐其停眺,故编茅为之耳。其处正面揖拱手致礼书飞流,奔腾喷薄之状,令人可望而不可即也。停憩久之,从亭南西转,涧乃环山转峡东南去,路乃循崖石级西南下。 (p. 332) ”其中诗句“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不知出处,或许是徐霞客的原创。 还有处写山中霾雾,用了“混沌”一词。“由脊北下,甚深而路芜;由脊西转,循山北峰之半西行,路芜而磴在。循之行,则北坞霾雾从坞中起,弥漫北峰,咫尺不可见,而南面威山之北,惟行处犹朗,而巅亦渐为所笼。西行半里,磴乃南上。拾级而登者半里,则峰之北面全为雾笼矣。乃转东北上,则东崖斜骞之上也。石脊甚狭,由东北上西南,如攀龙尾而升。复见东南峰外,澄霄丽日,遥山如靛;余所行之西北,则弥沦如海,峰上峰下,皆入混沌,若以此脊为界者。盖脊之东南,风所从来,故夙霾净卷;脊之西北,风为脊障,毒雾遂得倚为窟穴。予夙愿一北眺盘江从来处,而每为峰掩,至是适登北岭,而又为雾掩,造化根株,其不容人窥测如此! (p. 336) ” 除了山水游记外,还有所经历地区的历史和治理,以及个人难忘经历,与盗匪遭遇但对方没有下手,雇佣奸人为挑夫盗走盘缠,找不到挑夫等。真是很辛苦的旅行。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墙角数枝梅—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Mech 2019-7-23 08:36
《中国女博士》,是部写几位女博士情感和家庭生活的小说, 2011 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小说中有不少关于女博士的议论,还算中肯。与其他写女博士生的小说 ( 例如《女博士的风流韵事》《我是女博我嫁谁》《女博士的柴米故事》 ) 相比,更为平实,也更为客观,虽然标题有些不像小说。婚姻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不仅仅甚至主要不是爱情。与阿袁的女博士小说如《鱼肠剑》《上耶》等相比,更偏向经济基础,没有那么风花雪月。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也更为广泛。 小说以女主人公梅的生活展开。从她 14 岁母亲亡故初中辍学开始,到博士毕业当大学教师后丈夫亡故结束。这种情感生活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并不太重要。推测故事开始的时间大概在八十年代初或中期,结束则是在本世纪开始几年。时间跨度大约 20 年,共 35 节。前 5 节是博士前阶段。与年幼 6 岁的妹妹相依为命。后来在杭州打工期间读了大专和法学硕士,嫁给母亲只愿意接受梅照顾的成功人士,但妹妹抢去了她丈夫。她与丈夫离婚,发誓永远不见两人,到北京。工作时受到骚扰,决心考博。随后 18 章,主要是博士生活。新登场 3 位女博士生。先出场的两位是室友张岚和娴雅,然后是柳婷。这部分梅本人的故事不多,主要是帮助室友。随后 12 章写毕业留校后,与资料员许紫薇同住,后来发现也是博士。在回故乡为母亲上坟过程中,在娴雅认为的初恋男友刘的促成下,与娴雅前男友梁永纯相爱,后来奉女成婚,梁父母来照顾,共享天伦之乐。最后尾声中梁因事故去世。 两位室友女博士生也有故事。张岚和丈夫原来都在外地大专工作,带着孩子一起读博士。很不容易。后来学生物的丈夫投身药企,张先在研究所做博士后后来被生活所迫出国。应届博士生娴雅以为刘是她初恋男友,其实刘没有那个意思。当刘与医生杨琪结婚时,娴雅受刺激,跑到青海玩。在部队遇到连长梁永纯。苦苦相逼,要做他女朋友。梅和张想帮助梁考取硕士生,留在北京。梁退伍但没有考取研究生,娴雅觉得没有共同语言,与他断了关系。在刘的帮助下,梁有份在青海的工作。娴雅毕业后到香港做博士后。另一位应届博士生柳婷本是学霸。嫁给硕士同学。一起创业。后来发现三观不合,两人离婚。到国外做博士后,并嫁给组里的美籍荷兰人。许紫薇比她们大 10 余岁,很早的博士,到北京后,为了支持丈夫创业,也为了孩子对口学校好,隐瞒学历当了资料员。丈夫成了大款,全家其乐融融。其丈夫后来给梁永纯许多指导和帮助,已经走在成功之路上。 如前所述,这部小说其实不是职场小说,而是情感家庭小说,只是小说主要人物为几位女博士而已。但小说对学术职业的认识,其实比许多更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更到位。故事所蕴含的启示是,学术是改善生活的一种工具。或者说,学术工作是平凡但不失体面的职业。学者们可以通过诚实劳动,改善自己的生活,甚至过上较为富足的生活。女主人公梅从一个青海初中生在杭州作宾馆服务员起步,基本上可以说既没有学术兴趣也缺乏学术素质,只是肯吃苦死用功,再加上些好运气 ( 所谓好运气,其实也不是完全的偶然,而是与人为善的结果 ) ,便通过自考英语大专、法律硕士、社会学博士而在北京当了大学教师。虽然不能如童话结束时说,“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比起青海的辍学学生或杭州的宾馆服务员以及家政服务员,生活无疑是大大改善了。 在身份变化以及生活改善的同时,童年的印记其实很难抹掉。梅博士毕业,见到在她生活中起关键作用的硕士导师,“ …… ‘导师和师母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我下辈子也报答不完这份恩情。’梅说完,竟跪在地上,向两位老人方方正正磕起头来。 (p.268) ”下跪、磕头,这反映了女主人公的出身和最深层的认知,这些并非读个博士学位就能改变。 有些涉及职场的地方,也不无道理。例如,传媒上过一阵就有所谓“逃离北上广”的说法。小说中借助书中人物刘之口议论道,“人们都有个错觉,就是觉得越低端的地方越好混,越差的单位越容易出人头地,我经过长期观察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那就是在好地方和好单位混不出名堂的人,到差地方差单位,将更加一败涂地,尤其是有能力和有才华、不懂或不屑厚黑的。因为那里的人不按你熟悉的规则出牌,黑得超乎你想象,面对公然的为非作歹,你瞠目结舌却毫无办法。如果你想到差地方差单位去殉道,最好先在好地方好单位混出名堂,那些具有浓厚皇权思想的家伙们会认为你曾经是放狼的,现在管他们这些羊没问题,可能会服服帖帖顺从你,甚至不管你是对的还是错的;相反,如果你是白丁一个,根本不会有人认你。他们会说:人才?你是人才干吗到我们这鬼地方来?混不下去找饭碗来了吧?我们这里庙小,不缺爷。 (p.255) ”虽然我对此缺乏经验和观察,从常识推断,似乎可信。很多情形确实不是降档以求就可以。像我年轻的时候想自费留学,录取就有全奖的学校录取不了,想去差些的学校录取可以但没有全奖。现在博士求职也如此,不是越差的学校越容易进去。 还有个事情我觉得有点意思。小说中说,“对文科生而言,考研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考外语 (p.167) ”。总体上,非外语专业的文科生的外语似乎不如理科生。我推测其中原因,外语学习,至少在初级阶段,属于劳动密集型。因此,用功花时间多的学生,学得比较好。至少在大学阶段,文科生普遍不如理科生用功。所以尽管是文科生,外语都不是很好。选择研究生时,外语其实是表征该学生努力程度的重要指标,甚至也是自控能力的重要指标。 作者卫金桂本人是女博士,读不同学位也跨了专业。 1963 年出生于甘肃。 1987 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随后在甘肃省定西中学任教。 1993 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学位。 2001 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2007 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出站。到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工作。小说出版时为副教授。现为教授。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象牙塔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婚奇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外篇之《绫罗》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1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象牙塔旁—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1)》
Mech 2019-7-13 08:47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年的 9 卷本《杨绛全集》第一卷为小说卷。其中的长篇小说《 洗澡 》和中篇小说续篇《 洗澡之后 》在学界小说丛谈系列中已经谈过,这里就不说了。本文说六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也与《洗澡》一同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和 2009 年两种版本的 8 卷本《杨绛文集》,还见于不同的作品集。《“大笑话”》、《“玉人”》、《鬼》、《事业》、《璐璐 , 不用愁!》五篇曾结集为《倒影集》, 1981 年由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 1982 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结集之所以有这个名称,是因为作者把这些故事比喻为“夕照中偶尔落入溪流的几幅倒影 (p. 208) ”。这些短篇小说故事主要发生北平和上海,时间大致是 1932 年 1945 年。生活经验应该是作者在清华读书 (1932 年至 1935 年 ) 在上海生活 (1938 年至 1945 年 ) 。 《璐璐 , 不用愁!》是作者的处女作,写于 1934 年。为朱自清先生“散文习作”课的作业,被推荐发表于《大公报文艺副刊》,并被林薇因先生选入《大公报丛刊小说选》,题目改为《路路》。《璐璐 , 不用愁!》其实是大学生为主人公的校园情感小说。小说写女大学生璐璐在两个追求者之间举棋不定。开始倾向于汤宓,个子高人帅,但脾气不太好,家里穷,学化学不能当官。她父母都支持她自己的选择,只是母亲提醒她,“有那种男人会迷人;给迷昏了,觉得他一举一动都是好的,将来看穿了一辈子受气。 (p. 11) ”她后来更倾向于小王,他出自官宦家庭,又学政治,以后能当官,对她也百依百顺,而且有趣能玩到一起。过去功课好现在也能干,只是个子矮,不够气概。拒绝了汤宓,正准备答应答应小王,不料小王与表妹订婚了。这时,美国学校通知给她免除学费,家里答应给她路费和零用钱,准备去美国留学了。这篇有点儿校园小说的意思,把女孩子在两个男生之间的举棋不定临摹得很真切。 写于 1946 年的 Romanesque 是多少有些俗套的浪漫故事。发生在校园外,但男主人公为大学生。大学生叶彭年“不爱读书,不会对付抽象问题。可是处理事情,他有天才;又生成一副忠厚心肠,肯替人出力,不怕被利用。近来他偷偷做了几次生意,认识的人愈多,胆子也愈大。 (p. 13) ”故事开始时,他要替舅妈卖出钻戒和嵌钻石的手镯。结果落入江湖圈套,东西被骗走。幸好骗局的女主角梅对他有些动情,又把东西还给他,飘然而去。虽然失联一整天,但彭年对父母和舅妈遮掩过去。只是与他聪明高雅的未婚妻陈令仪说了。后来偶然又遇到梅,两人一起吃饭,很开心,忘记了约定令仪的到访。他似乎有些堕入情网,后来还是决定忘记梅,不再来往。过了段时间,又阴差阳错在街上遇到了梅和几个男的在一起,还发现了她住的地方。翌日登门拜访,又约了下次见面。终于了解她的情况,也知道上次骗局。彭年准备带着她离开上海去天津。都约定好后,在火车站梅失约了,到处都找不到。结尾时,令仪电话提醒他,不要忘记约定的见面时间。故事情节虽然俗套,几个主要人物形象还是挺鲜明。叶彭年确实是自以为是的大孩子。顺便说个我的疑问。原来的标题似乎是“罗马风格的”,浪漫故事应该是 Romance 。 《小阳春》可能是短篇中最有意思的小说,写于四十年代,发表于《文艺复兴》 1950 年 2 卷 1 期。故事写 40 岁功成名就的俞斌博士与女大学生一次短暂的还仅限于精神层面的出轨。俞斌与太太惠芬结婚十几年,有两个孩子,过着平淡的日子。“太太,便不复是情人,不复是朋友,多没趣! (p. 39) ”这时女大学生胡若蕖闯入他的生活。开始她是编辑级刊登门约稿,还算正常的工作关系。与太太已经有客套之外的无声对峙。他也去胡若蕖处拜访。两人开始鸿雁传情。开始如打哑谜,后来更直白些。他随身带着情书,以免被太太发现。他捧着花去胡若蕖住处,发现另一位高足陈谦也在。又假装谈稿子,花也没有送出去,回家送太太了。与太太关系改善。“你把情人待她,她便情人自居; (p. 52) ”因为成了情人,翌日早上俞斌打算去公园赴约时,太太非要一起去,撞上了胡小姐,太太还很得意。后来,洗衣服时,太太发现俞斌口袋里的情书。激怒后她还是想冷处理,把那些信洗成了墨糕。她也有自己的委屈,“做一个太太什么好?还怕别人抢了地盘去?她得占住这地盘,把自己搅拌在柴米琐碎中间。丈夫的世界,她走不进。孩子的世界,她走不进。用剩了,她成了累赘。 (p. 55) ”她想放纵自己,出去改善伙食,但看着菜单只点碗面。去看戏,看一半也没有意思,提前出来。回家后丈夫约她去杭州玩,她忍不住还是挑明了。丈夫解释,他已经劝胡若蕖与陈谦订婚了。他们决定去杭州,但她自己估计她们其实不会去。快结束点了题。“毕竟是深秋天气了。十月小阳春,已在一瞬间过去。时光不愿意老,回光返照地还能挣扎出几天春天,可是到底不是春天了。 (p. 57) ”这也呼应了先前俞斌的感慨。“春天是别人的了。自己的春天已经过去了。就没知觉怎么过去的。挣扎着,挣扎着,为生活,为学问。人生真和流水一般,不舍昼夜。他现在是有声望有成就的俞博士。可是,才站定脚跟,才有闲暇睁眼望望这世界,这世界已经枯黄憔悴,变了颜色。 (p. 45) ”特别是自己的太太。“她还爱他么?她不过占有着丈夫罢了!逼他一同老,不许他再有春天,不许他在别人的春天里分一份。 (p. 46) ” 俞斌这种心态其实也容易理解。所谓少年老成,在最好的年光用心苦读,那样才能改变命运。等到命运有所改变了,发现错过了许多。于是又要“老夫聊发少年狂”。当然,多数时候,也只是想想,有贼心无贼胆。 《“大笑话”》三万多字篇幅,近于中篇,风格有些像剧本,写于 1977 年,故事发生时间要早许多。小说写学者夫人们的争风吃醋勾心斗角,被钱锺书认为是杨绛写得最好的中篇小说。时间不到一周,人物不少。故事发生在抗战之前的北平平旦学社。“学社经费充足,社员生活优裕,家眷住在园内,称为温家园。里面设备应有尽有,自成天地。社员定期还出国休假。谁进得温家园,仿佛蛆虫钻进奶酪,够钻一辈子的,所以往往忘了园外还有一个世界。 (p. 58) ”总之这个研究院是象牙塔的缩影。能有这样的人间天堂,一方面是有洋人的洛氏基金会资助,另一方面也“靠了洋人的规章 (p. 74) ”。故事开始时,已故两年的社员王世俊博士的妻子陈倩,从上海到北京的温家园,为王博士的姐姐取他的狗脑子切片,并处理家具。陈倩三十岁,结婚十年,仍不失为美女。她知道亡夫出轨他的助理,甚至要到上海去办离婚。不过离婚没办,倒让陈倩怀孕了,得知王博士病故流了产。在王博士姐姐的干预下,他与那位助理分手,助理也与别人结婚。陈倩到北平后,平旦学社总务长冯彦猷太太孙秀和生物研究室主任褚家麟的夫人去接站,暂住在褚太太家。翌日陈倩到冯家,被《上海金融史》著者王亚孚的续弦沈凤、近代史专家程涣的夫人李淑君以及民法专家林子瑜和太太周逸群围观并盘问。“她们简直把陈倩当个口袋似的翻了一个过儿,把她的老底都翻出来了。 (p. 69) ” 李淑君带陈倩到自己家吃饭,告诉她听说是周逸群的主意,要把她介绍给 37 岁的未婚大夫赵守恒,他是王世俊博士的主治医师。第三天早上,林子瑜遇到陈倩,担心她太天真单纯,说明了赵守恒人不错但与女人总有些不清不白。陈倩表现的很老练,解释与王博士的婚姻是经济考虑,“我不懂事,却自以为懂事。舅舅家给我介绍一个可以靠托终身的丈夫,我就同意了。尽管他没拿现钱来买我,我还不是为了他的学问、地位,能够赚钱养家吗? (p. 73) ”。这种反省有些诛心而论了,看中的事业有成,其实还是金钱有赚。晚上冯家宴请。不学无术的副社长蔡逵不请自到,带着太太大官僚家的朱三小姐朱丽。原来 41 岁的林太太周逸群在 7 年前受到赵守恒的非礼之求。她“拒绝了他的身体,却霸占了他的心。 (p.75 ) ”从那以后,赵再交什么女友,都向她交代,直到与差不多与他同岁的朱丽交往,然后彻底离开她。周逸群知道陈倩是赵守恒的梦中情人,特意设法从上海把她找来,想让赵守恒离开朱丽。朱丽虽然有备而来,但与盛装的陈倩相比,仍相形见绌。赵守恒见朱丽也在,开始还有些紧张,后来也对陈倩心醉大献殷勤。约定后天到林家吃饭,周逸群孙秀及其各自先生和陈倩 6 人。陈倩本来已经买好后天归程票,但被周逸群夺去退了。第三天周逸群孙秀带着她的三个孩子陪陈倩游北海。回去后,陈倩到办公室找林子瑜讨要车票。虽然票已经被退了,两人谈得很投机。陈倩也有些冰雪聪明的意思。她中学还有一年毕业,就结婚辍学。现在在一个小小弄堂中学打杂,并校长写中文信英文信,缺席教师的课,薪水却不多。林子瑜打算帮她谋职近代史研究室的资料员。他们一直聊到天色将暮,有些像情人一般走路是被朱丽看到,大吃一惊。第四天,陈倩由李淑君和沈凤陪着浏览了故宫。午后回来,林子瑜来找她。已经帮她把家具卖给朱丽,而且卖出好价钱。两人相见甚欢。晚上陈倩到林家吃饭,赵守恒却有事没有来。周逸群一直让陈倩住到自己家,林子瑜也私下央求,但陈倩还是执意回上海。冯彦猷干脆让人把脑切片顺便先捎到上海。朱丽一直在设计搅局。先是假装给赵守恒介绍校花周小姐,让他不再考虑陈倩,缺席了林家的饭局。后来偶然发现陈倩与林子瑜交往密切,又要设法促成此事。第五天,朱丽以先生的名义邀请林子瑜和陈倩到家里,暗示赵守恒也去,其实根本没有告诉赵,只请了林陈。先请他们吃冰淇淋,又留他们吃晚饭。两人坚决谢绝晚餐。朱丽居然 以林子瑜的名义给陈倩留个便条,约她到他卧室。在那里见到了浴后穿睡衣的林子瑜,马上明白被朱丽设计了。赶紧要离开,却已经被李淑君看到。事情传出去,陈倩也无法解释。第六天她离开北平回沪。标题的意思,“大笑话!要抢人家的情人,给偷掉了自己的丈夫。 (p. 105) ”这个故事中,各位学者的太太如李淑君所说,“这里的太太们心眼儿多,嘴又贫,惯爱造谣污蔑,显得只有自己第一。 (p. 70) ” 陈倩算是比较正面的人物。与《洗澡》中的姚宓同一类型,漂亮聪明,人情练达,又自尊自重。“我从前听世骏讲温家园,觉得里面都是超人一等的享福人。可是我不羡慕。也许只是因为我来不了 — 是‘酸葡萄’。也许因为我是做穷亲戚长大的,当然同情和我同样的人;你们的日子,我过了心不安,不会舒服 (p. 102) ”。 《“玉人”》写于 1978 年,发表于《上海文学》 1981 年 4 期。很有喜剧色彩的故事,现实中的妻子完胜理想中的情人。十年前大学毕业就在二乐中学教高中英文的郝志杰,要离开日本占领的上海,到内地一所新大学任讲师。他的妻子田晓是二乐附小兼初中一年级的数学教师。 1943 年,他们变卖了房产,辞了工作,但在出发前郝被卡车撞了,伤了腿打着石膏,要养几个月。在上海租了房子临时住下。郝志杰时常想到大二时遇到朋友家房东刘太太的女儿枚枚小姐,是他内心深处的偶像,“玉人”,还为她写了一首诗,是他写过最好的诗。田晓读过后,有些伤心,也有些无奈。凡是夫妻有分歧,就说他想“玉人”了。“‘玉人’越长越大,一切非现实的想望,都成了‘玉人’;一切不满现状的情绪,都是为了‘玉人’。 (p. 115) ”房东许太太赌钱抽大烟,骄横爱占便宜,总之庸俗丑陋的小市民。最后还要毁约收回出租房出售。田晓与她斗智斗勇,稍占上风。郝志杰突然发现,这位房东许太太就是当年的枚枚小姐,他心中的“玉人”。最后他们决定仍回二乐高中教书,学校照顾他们,给间储藏室居住,他们就可以搬走了。也是对故人的关照。郝志杰朋友的母亲目光独到,当年看出刘枚枚的未来“常说她不要好,不肯读书,只贪玩;又说,这样骄纵的小姐,将来谁娶了一辈子倒霉。 (p. 132) ”郝志杰庆幸自己,当年没有娶刘小姐。“自己确是好运气,天大的好运气! (p. 133) ”小说中的郝志杰是常见的文人形象,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开始有些不甘心过平凡的日子,“不是要飞黄腾达。不过老驾在磨上当老牛,什么意思?却又由不得自己,我心不甘。 (p. 112) ”“常有找不到归宿、寻不到出路的仿徨苦闷,田晓既不能体会,只好闷在杜里,有时很感寂寞。 (p. 112) ”“玉人”理想的破灭,让他开始面对现实。“我原是驯良的牛马,不是吃人的老虎狮子 — 或者臭虫跳蚤。反正我到了后方,照样还是推磨。推磨是我的活儿,推磨也顶好。 (p. 134) ”这其实也是难得的觉悟。田晓是比较正面的贤妻良母。聪明能干,“最善讲解四则题,难题给她讲解,就明白易晓。她对生活上的困难,也像解答算题一样有兴趣。 (p. 110) ”虽然不是美女,也俏丽。非常务实。“宁可老老实实做牛做马,不羡慕人家吹吹牛、拍拍马,就飞上天去。 (p. 112) ”。“尽管不是理想夫人,却是日常生活里少不了的实际妻子。 (p. 118) ”人如其名,甜美 ( 田 ) 明白 ( 晓 ) 。 《鬼》写于 1979 年,曾名《见不到阳光的女人》,发表于《收获》 1981 年 4 期。虽然最先出场的是大学生,其实是个家族故事。结构有些别致,前部分是男主人公对妻子的回忆,以他的视角,他有一夜与女鬼同床共枕。这相当于出了个迷。后部分是全能视角,揭开谜底。 1932 年秋,胡彦大学毕业。“他是物理系的高材生,自以为已经内定留校当助教,谁知道以善吹、善拍、善钻绰号‘三宝’的同班生,竟把他满以为拿稳的职位占去。 (p. 135) ”这是这个故事中全部有关学界的内容。然后他在上海附近的大户人家当少爷的英语家教。所谓少爷,其实是结婚十年的三十多岁男人。因为没有儿女,娶了小老婆贞姑娘。少爷对贞姑娘没有兴趣,不理她。贞姑娘夜里找胡彦自荐枕席。阴差阳错,胡以为她是鬼。胡彦已经发现少爷对他教的没有兴趣,就辞职了。贞姑娘的偷情也被人发现,但大家没有声张,她居然坏了孕。当家的少爷妈妈决定,把贞姑娘藏起来,而让少奶奶自称怀孕,把贞姑娘的孩子算成她的孩子。不料孩子在月子里,少奶奶病故了。贞姑娘当了姨娘。接管了少奶奶的孩子和衣物首饰等。虽然不是学界故事,也是个不错的故事。开始像《聊斋志异》,后来像《阅微草堂笔记》。 写于 1980 年的《事业》是位女中校长的故事,漫长而复杂。开篇很有生活气息,几个女学生“花生米”华绳以、“晨莺”陈倚云、“皮球”裘亦善、“小矮”刘霭青和“呜呼”吴澍为翌日春游吵吵闹闹。由她们说出学校是由周家倾家创办,校长周默君默先生为学校操劳不领工资,而且没有结婚。“她自己愿意为事业牺牲。 (p. 176) ”然后这些女学生就要毕业了。操办“恳亲游艺会”毕业募捐。学生们对校长有些新认识。裘亦善崇拜但不服气,“尽叫咱们‘牺牲’,什么都是为了她的‘求实’ (p. 178) 陈倚云说,“‘求实’是她变的!她就是‘求实’,‘求实’就是她。 (p. 178) ”华绳以认可,“‘求实’是默先生扩大的自我! (p. 178) ”因此陈倚云总结,“她叫人家为‘求实’牺牲,就是为她牺牲! (p. 179) ”只有留校教书的刘霭青口头上表示对校长理解。大家发狠,毕业后再也不回来了。但后来有些人还是与学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发展到规模齐全时,所在学校被日寇占领。默先生到上海准备继续办学。她以校董事会的名义,强请已经结婚要离开上海与丈夫团聚的陈倚云当校长,她推托不了答应只做半年,掌管学校的银行存款和印章。默先生稍微安排后就离开上海,以便让她真正独立。老同学吃饭时,其实有意做校长的吴澍预言她半年后无法卸任。半年后。陈倚云坚持要离职,默先生赶回上海,声称她没有答应陈只干半年。后来终于同意吴澍代理校长。在准备交接的部分校董会议上,吴澍与两位没有受邀请到会的校董其中一位是洋人一起参会。默先生曾经对吴澍说可以请那两位,但她自己并没有请。于是她与所请的三位校董临时决定,拒绝陈倚云的辞职,并以民族大义强迫她接受,因此也不需吴澍代理。吴澍非常气恼,陈倚云登门解释她也不肯原谅。默先生还是不改初衷,其他校董甩手不管。家人朋友都认为她没有必要辞去校长。“辞是千难万难,做下去是一顺百顺。可是倚云觉得这番是她和默先生斗法。若让默先生做了她的主去,她一辈子都不由自主了。 (p. 198) ”正好刚离婚自己带两个孩子的同学华绳以为解决生活困难,愿意接手校长。默先生也同意了,但她自己病倒了,而且没有多少钱。结婚但丈夫亡故带着个孩子的裘亦善,帮默先生在日军占领的风景区的疗养院用化名找个配药员的职位,在那里养病。工资不高,但免费伙食很好。默先生开始感觉很不好,“我不肯和敌伪合作,倒靠着汉奸,揩油活命了! (p. 205) ” 裘亦善解释自己不是汉奸,疗养院没有真正的配药员会出人命,并质疑“默先生把自己的名誉看到得比别人的性命还重! (p. 205) ”默先生开始坚持不领工资。裘亦善又说,“默先生有本钱,可以清高;我们靠薪水吃饭的都是贪污! (p. 206) ”她两次愣头愣脑的话,都让默先生自觉理亏和惭愧。她也接受了薪水。后来还慢慢养好了病。最后,默先生找陈倚云借她个人印章,因为校长名义上仍是她。默先生自称觉悟,“我从此再也不要求人家为‘求实’牺牲了。‘求实’也算办得不错吧?开始‘求实’待人,不如一个腐败透顶的疗养院! -- 真是天地之大,无所不包,腐败也有腐败的用处!没有那个腐败的地方收容我,我哪儿养病去! (p. 207) ”至少也有所反省吧! 这个故事多少有些自传性因素,背景是振华女校。默先生周默君的原型就是老校长王季玉,陈倚云的原型则是作者本人。当然,只是原型,并非意味着该小说完全写实。《事业》的含义丰富深刻。 杨绛的小说包括但不限于这次说的短篇小说,客观冷静,不浮夸不抒情。既有象牙塔内生活阅历积累,又保持了足够的距离而冷眼旁观,反映着作者的洞明练达机智幽默。尤其是《小阳春》和《“大笑话”》颠覆了视爱情为神圣的女性写作通例,开学界婚恋小说先河。以学者的风度优雅地八卦,八卦学者优雅姿态背后的生活。在我读过写校园的当代作家中,阿袁也是这个路数。有评论把阿袁的小说类比为《小世界》和《围城》,也有类比为张爱玲,其实都不贴切。前者有比婚恋广泛得多的象牙塔生活,后者聚焦婚恋但不在象牙塔中。阿袁作品所发扬光大的传统基本上是象牙塔旁的八卦,那正是杨绛所开创,尤其体现在《小阳春》《“大笑话”》和《洗澡》。 作者杨绛 ( 原名杨季康 ) , 1911 年生于江苏。 1928 年考取苏州东吴大学政治系, 1932 年到清华大学政治系借读,并考取英文研究生。 1935 年随丈夫钱锺书赴英国、法国留学,分别在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听课。 1938 年随丈夫带女儿回国。担任振华上海分校校长两年。 1940 年起任工部局北区半日小学代课教员三年多,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1946 年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 1949 年起在清华大学外文系作兼职教授。 1953 年在新成立的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外文组任研究员,所在研究所隶属关系相继改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杨绛写过几篇学界中人情感方面的小说,除了本文谈的短篇外,还有长篇《洗澡》和中篇《洗澡之后》。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
Mech 2019-7-1 15:40
中学时,读过些外国作家的故事。陀思妥耶夫斯基让我印象最深的除了被假枪毙虚惊一场外,就是他爱上了为他打工的少女速记员并结婚。虽然那时候我对爱情其实不理解,但也觉得很有戏剧性。 这本老书《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 ( 路远译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1984) 就是当年那位速记员的作品。她 20 岁时遇到已是 45 岁中年大叔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快就结婚。我手里这本书其实是《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回忆录》的摘抄本,删去了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关系不大的内容。推测俄文原版就是摘抄本,删去的内容都用省略号标注。 作者其实是带着高山仰止的崇拜心理写她的亡夫行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形象总体上正面高大。当然,作者也写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缺点,赌博嫉妒等。事实上,优秀作家往往都有很多缺点,但他们只要有一个优点就足以名垂青史流芳百世,那就是能写出好作品。 作者回忆他们夫妻在意大利罗马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的游程。提到的地方许多我还有印象,因此觉得比较亲切。只是作者多次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最爱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我不记得在西斯廷小堂看过这幅作品。后来书里才写,那幅画的原作藏于德国。 回忆录后面还附了少量作者的日记。内容比正文更生动。例如有作者偷看和偷拆陀思妥耶夫斯基前女友给他的信件。回忆录中,对他们 14 年夫妻关系,作者引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临终前所说,“我一直热烈地爱着你,我从来没有背叛过你,哪怕只是在心里! (p. 161) ” 这次阅读纠正我小时候的一个印象。他们刚认识时陀思妥耶夫斯基穷困潦倒,因为仿佛记得他欠了很多债。欠很多债不假,但生活还是很体面,家里有女仆,有专用马车。欠债的原因并不是收入低,而是资助亲戚开销大。那些亲戚,为了从他那里拿钱,在天气还没有完全转暖时就把他的冬衣典当了。推测作者安娜婚后在财务方面能开源节流,还开起作家作品的专卖书店自行出版发行。回忆录中也写了后来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衣食无忧,而且不用因为急需稿酬而把作品贱价出售。 虽然该回忆录不失生动有趣,但还是不足以减少昔日我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阴影。我还是没有打算读他的作品。如果一定要读俄国作家,我宁可读屠格涅夫,例如《烟》。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55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之病札记9
Mech 2019-6-29 11:53
本学期最后一次调课, 12 节。暴雨欲来,红色预警,中小学都停了课。当天早上助教在课程的群里提示上课,应者寥寥,确切地说是没有。到教室发现快到上课时间了,只有两个人,很吃惊。不知道中小学生停课,大学生是不是也停。我决定稍微等一下,至少学生到了两位数就是 10 人再开始。如果一直没有到 10 人,当然也不能无限期等候,到一刻钟就开始。结果到一刻钟时,教室里还只有 7 、 8 个人。我吐槽说,毕竟是大一新生,其他同学或许以为还是中学生,因天气原因停课了。然后就开始讲课了。 这次是动力学综合应用。鉴于动量方法普遍适用,我建议的思路先看看是不是能量法更方便,讨论了几种情况。顺便把前一次课用能量法求解的问题,再用动量方法列了方程,确实要麻烦一些。随着课程的进行,陆陆续续进来些学生,不到 30 人时,就不继续增加了。下课时又响起了久违的掌声。或许是学生安慰我,有多半同学缺席。其实我不介意。来者不拒,去者不追。 因为是调课,第二天仍然有课,还是 12 节。冒着大雨到教室。学生出席情况尚可,虽然有些人迟到。也算是一举扭转了前一日出席的颓势。讲达朗贝尔原理和动静法。我觉得这其实不是一回事。达朗贝尔原理的历史知道些,但何人何时用动静法表述,我不清楚。所谓“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我推测是早期理论力学教材有这样写的,后来就沿用了。读早期教材或许能有助于搞清楚这个问题。教材上用的是所谓“移项”的讲法,为有些行家所诟病。我也觉得这种讲法不是达朗贝尔的本意,还是用约束平衡损失力的说法,物理意义也更清晰。另外,刚体惯性力系简化,我用的是积分而不是求和,从概念上说更确切些,虽然实际上没有差别。数学处理也强调矢量运算,没有其他办法时再用坐标表示。 人之病札记 1 人之病札记 2 人之病札记 3 人之病札记 4 人之病札记 5 人之病札记 6 人之病札记 7 人之病札记 8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3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文明史》中的俄罗斯
Mech 2019-6-22 07:30
虽然过程远不像涅瓦大道那样平坦,结果是圣彼得堡似乎可以成行了。出发之前,看看俄罗斯的历史书。虽然对俄苏的历史略知一二,家里居然没有一部俄罗斯历史的纸质书。没有俄国史的原因,或许是我觉得俄苏史学家的书未必可以尽信,因为有些过于一致统一,当然这只是外行过时的印象。不同作者彼此冲突矛盾的历史叙述反而可信,因为有种健康的多元性多样性。竞争是质量的保证。 翻翻杜兰多卷本《世界文明史》的相应章节。其中多俄国的描述或许是西方的主流认识,与俄国主流历史未必完全一致。或许最突出的差别在于俄国历史的起点。《世界文明史》从莫斯科大公国开始。 俄罗斯大公国的历史叙述很简短,见于第七卷《理性开始年代》,第三部《理性的考验》第三章《北方的兴起》,第四节《神圣俄罗斯》,时间是 1584-1645 年。开始时“恐怖的伊凡”已经故去,他羸弱的儿子继位并失国。几经周折,该节结束时罗曼诺夫王朝开始,将一直统治到 1917 年。该节虽短,但关于俄罗斯教堂的说法,或许适用于整个历史。“在俄国那些图画式的教堂中,昂贵的装饰品闪烁着光辉,适度的幽暗烘托出宁静的气氛,庄严的仪式和宏亮的圣歌和祈祷令人神思恍惚。在这里,正教的僧侣们把俄国人民塑造成虔诚、顺服、怀抱谦卑希望的典型。很少有一个宗教如此密切的 ( 地? ) 和政府合作。 (p. 701) ”我个人感觉,比较而言,清教的教堂最简朴,东正教的最奢华,天主教的居中。在雅典去过几个东正教的教堂,虽然不大,都有金碧辉煌的感觉。 第八卷《路易十四的时代》也有俄国史的内容。第二部《英伦、欧陆的兴革》第六章《波罗的海的争夺》后三节《俄国的西向》《彼得的学习》《查理十二与北方大战》是关于俄国的内容,还有第七章《彼得大帝》,叙述 1645-1725 年的俄国历史,主要是彼得大帝时代。 1689 年, 17 岁的彼得击败同父异母的摄政公主索菲亚,逼同父异母的弟弟低能伊万退位而登基。致力于向西方学习。联合波兰进攻瑞典,一度败北,瑞典军进入俄罗斯,孤军面临绝境而惨败。土耳其参战,彼得惨败,签城下之盟,献巨金求和。稍后俄国与英格兰、普鲁士、丹麦等结盟攻击瑞典,终结了瑞典的区域霸权。 1721 年俄国崛起成为强国。 1724 年,建立了彼得堡学院,聘请的数学教授是丹尼尔·伯努利。彼得大帝算是俄国历史上的改革家。他以高税收用国家力量发展经济,成效显著,问题也很多。尤其是贪污现象非常普遍。“上自王朝,下至农民的不诚实,摇撼着国家的经济、捐税的征集、法统的判决和法律的运用 (p. 577) ”严刑峻法,也不足以制止。他的改革把教会权力收到沙皇手中,而且竭力改变俄罗斯民间习俗,弄得怨声载道。连他本准备继位的儿子都反对他而遭到废黜。最吊诡的是,他本意是学习西方的开明,却用本土的强制手段。 1725 年 52 岁的彼得逝世,他的反对势力卷土重来。书中这样总结,“彼得是近史上比较不受人爱戴的人物,然而,他的成就是广泛的。他的失败,证明天才在历史上的影响是有限的;可是,他留给俄国的种种标志,却使人了解到性格作风在改变历史上的力量。 (p. 586) ” 再有俄国史是在第十卷《卢梭与大革命》,第三部《卢梭时代的宗教》,第二章《俄罗斯的一段插曲》 (1725-1762) 和第三章《叶卡特琳娜大帝》 (1762-1796) 。“插曲”有些混乱。 1725 年彼得大帝逝世后,皇后叶卡特琳娜一世继位为女沙皇。她 1727 年逝世后彼得的 12 岁孙子彼得二世继位,几年后染天花而亡。 1730 年,彼得大帝弟弟被他废黜的伊凡五世女儿安娜继位,时年 35 岁。 1740 年安娜女皇去世,指定仅 18 周大的伊凡六世继位,为她侄女的儿子,带有日耳曼血统。在法国和瑞典支持下, 1741 年俄国贵族推翻了伊凡六世及其摄政者,伊凡六世在 1764 年叶卡特琳娜二世治下被杀。彼得大帝和叶卡特琳娜一世的女儿伊丽莎白被拥戴继位,时年 32 岁。俄罗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罗蒙诺索夫是在伊丽莎白女皇时代登场。他是在德国受的教育,并且娶了德国小姐为妻。伊丽莎白无子嗣,选择妹妹与位瑞典公爵的儿子为继承人,就是后来的彼得三世,他其实对瑞典王位也有继承权。又伊丽莎白女皇做主,彼得三世娶了日耳曼公主索菲亚,其父亲是选候小国的王子,母亲是诸侯国的公主。婚后改名叶卡特琳娜。两人不睦,各有情妇情夫,叶卡特琳娜的情夫曾被伊丽莎白放逐到西伯利亚。 1762 年,伊丽莎白女皇驾崩,彼得三世继位。不到半年,夫妻摊牌,叶卡特琳娜赢得胜利,囚禁了彼得 ( 一个月后莫名死亡 ) ,放逐其情妇到莫斯科。 叶卡特琳娜有专制君主、情人、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战士和文学家等多个侧面。叶卡特琳娜是位继彼得一世之后的“大帝”,算起来其实她是叶卡特琳娜二世,为彼得大帝和叶卡特琳娜一世的外孙媳,伊丽莎白女皇的外甥媳。作为“大帝”,她无疑是冷酷的统治者,不断开疆扩土,不惜民生凋敝血流成河。不过,她也有文雅的一面,虽然是日耳曼血统,但更亲近法国文化,在皇宫中主要讲法语。她年轻时美丽老年时优雅,都颇有女性魅力,先后有二十余位情夫。爱好哲学,也有相当水准,推崇伏尔泰和狄德罗等世界顶级学者,给他们资助,邀请他们访问,无拘无束地交流。她对孟德斯鸠的著作下过功夫,试图通过编制新法典形成法治政府 ( 虽然没有民主 ) ,其《训示》在荷兰翻译出版,受到知识界欢迎。她著述颇丰,有回忆录、《罗马皇帝史》《俄国史札记》以及大量文学作品,还匿名办文学期刊,发表自己的喜剧讽刺作品。 1796 年病逝。她无疑是伟大的君王,作者引用歌德的话结束该章,“她的失误乃是时代的感染使然,但是她的德业确属于她自己。 (p. 759) ”当然,在她任内失去 20 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周边各邻国未必这样看。 第十一卷《拿破仑时代》也有俄罗斯的内容,见于第三部《拿破仑与欧陆》的第十章《俄国》 (1796-1812) ,时间上与前一卷连接。 1796 年叶卡特琳娜大帝去世后,她不喜欢的儿子保罗继位。保罗一世也反感自己的母亲,治国有些意气用事地反其道而行之,又缺乏足够的能力。 1801 年,军官发动政变,杀死保罗。其子亚历山大一世随后继位。他治国政策比较开明,虽然实际落实并不多。国内教育、艺术和文学都得到长足发展,被称为“文治辉煌的‘亚历山大的春天’ (p. 751) ”。已经有熟悉的作家登场,就是以写寓言闻名的克雷洛夫。国际上,与欧洲列强结盟关系不断改变,亚历山大一世的声誉以 1812 年战胜入侵的拿破仑达到顶峰。 《世界文明史》中俄罗斯故事到此为止。后面近百年中,知名的作家陆续登场,文学史这个侧面了解比较多。到 1917 年,就是另一段历史了,首都也从圣彼得堡迁回莫斯科。 顺便也说说圣彼得堡。 1703 年,彼得指挥炮兵攻占瑞典在涅瓦河口的尼斯肯斯,随后在那里建彼得堡。随后圣彼得堡成为俄罗斯首都,直到 1917 年。在 1755 年,意大利艺术家 Rastrelli 在涅瓦河左岸开始建造冬宫,直到 1817 年才全部完工。 1782 年法国雕塑家 Falconet 创作了彼得大帝骑马雕塑《青铜骑士》。该雕塑受力平衡方面很精妙,马前蹄腾空,重心应该在后蹄上。为使平衡稳定,雕塑至于有斜面的巨大花岗岩之上,还增加条咬着马尾的蛇。那条蛇,有人说象征着嫉妒,也有人说象征着反对彼得大帝是势力。还有些标志性建筑设计师已经是俄罗斯人,包括 1801-1811 年间建于涅瓦河畔供奉喀山圣母 (Our Lady of Kazan) 的喀山圣母大教堂 (Kazansky Sobor) ,还有股票交易中心,海军本部,参谋本部等。 最后借用第十卷中的一段话结束。“总而言之,俄罗斯文明显示出一种奇妙的混合特性,既有违抗不得的纪律,又充满着冷酷无情的压迫,虔敬中夹带着暴力,祈祷神祗而又亵渎它们,充满着音乐但也非常粗俗,忠诚而又残忍,一副奴隶似的卑微却又时而表现出不屈不挠的英勇。这一民族无从发展出和平的美德 …… 全俄人民仍然被禁锢在中世纪的一切束缚中。他们唯一能用以自慰的是,种族的骄傲和信仰的保证。但这并不是根植于土地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狂热的信心,他们坚信,当西方沉沦于科学、财富、异端学说和信仰的失落时,‘神圣的俄罗斯’对初始的基督教仍然忠心如昔,这当然会受基督的恩宠,有朝一日他们将会统治世界,解救世界。 (p. 690) ”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0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欲读书之丘成桐回忆录
热度 1 Mech 2019-6-20 22:57
年轻时喜欢读数学家传记,尤其是自传或回忆录。当时可以说,凡是有汉译本的我都读过,一共也没有几本。相比之下,物理学家的传记要比数学家多多了。虽然我也喜欢读,但未必能把有汉译本的都读过。当然,后来没有汉译本的数学家传也看过些,仍然不多。 今天看到丘成桐回忆录的电子版,很开心。作者是丘成桐和 Steve Nadis 。书名为《一生之形:对宇宙隐秘几何的数学家追寻 ( The Shape of a Life: One Mathematician’s Search for the Universe’s Hidden Geometry ) 》。由耶鲁大学出版社 2019 年出版。 在书中,丘成桐谈了他的生活,包括数学。他自称有三个家,在哈佛旁、在北京城、在数学中。尤其是数学,是他的普世护照,超越了距离、语言和文化,让他瞬间走遍全球。这真是令人羡慕的境界。 除前言和尾声外,全书分 12 章。依次为:奔波青年 (Itinerant Youth) ,生活继续 (Life Goes On) ,来到美国 (Coming to America) ,近观卡拉比 (In the Foothills of Mount Galabi) ,进军巅峰 (The March to the Summit) ,回乡之路 (The Road to Jiaoling) ,特殊之年 (A Special Year) ,阳光圣地亚哥的弦与波 (Strings and Waves in Sunny San Diego) ,加盟哈佛 (Harvard Bound) ,亲履中土 (Getting Centered) ,超越庞卡莱 (Beyond Poincare) ,两种文化之间 (Between Two Cultures) 。书中还有不少图,既有与名家如陈省身杨振宁霍金合影,也有各种几何图形。 合作者 Steve Nadis 似乎是职业作家,与丘成桐还合作过 The Shape of Inner Space 和 From the Great Wall to the Great Collider 等。我都没有读过。 现在有这么多书看,我都想退休了。如稼轩词所谓 声名少日畏人知 老去行藏与愿违 山草旧曾呼远志 故人今又寄当归 何人可觅安心法 有客来观杜德机 却笑使君那得似 清江万顷白鸥飞 欲读书系列博文 欲读书之《希腊罗马名人传》 ( 部分已读 ) 欲读书之《英国史》 ( 未读 ) 欲读书之《大街》和《名士风流》 ( 已读 ) 欲读书之大卫·洛奇的教授小说 ( 部分已读 ) 欲读书之希腊神话和其他 ( 部分已读 ) 欲读书之《徐霞客游记》 ( 部分已读 ) 欲读书之《品园》 ( 已读 ) 欲读书之《东坡乐府笺》 ( 已读 ) 欲读书之《应物兄 ( 上下册 ) 》 ( 已读 ) 欲读书之《全宋词》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964 次阅读|2 个评论
异婚奇情—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Mech 2019-6-15 21:52
《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2010 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作者说明,“ 2008 年 4 月初稿成于三亚”,“ 2009 年 3 月发表于《作家》杂志”,“ 2009 年 7 月修改稿完成于昆明”。这部自传体小说,从“我”的眼中看两父一母漫长的故事,开始于 1930 年之前,除最后两章外在 1968 年底结束。最后两章写了七十年代末年、八十年代中和九十年代初。时间线有些乱,多处彼此矛盾。大学场景的故事发生于在圆明园旁的华夏科技大学,像清华大学。当然,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小说完全虚构,虽然有些素材在现实中有原型。整部小说更多的是爱情婚姻故事,而非职场故事。 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卓敏儿角度看她母亲耶娃和两个“父亲”的情感纠葛,另一条是卓敏儿与几位男友包括丈夫的恋爱婚姻。标题《半个月亮,半个太阳》字面上来自雪莱的观点,他生活中需要两个女人,就像需要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实际上,似乎也可以理解为两代女主人公都向往某种“分享”的爱情。 卓敏儿的母亲耶娃是“五四”一代进步女学生与外国传教士非婚生的女儿,不过后面又说耶娃在 1918 年出生,那在五四之前了。不管怎样,女儿出生后,传教士不再露面,但出资保障母女在北平有相当优渥的物质生活。卓敏儿的“章爸”章一丁出自浙江名门,非常绅士的追求耶娃三年多。躲避战争到北平的东北农民后代“卓爸”卓凤之也追求耶娃。耶娃举棋不定,正好两位追求者都要留学,就约定嫁给先取得博士学位者。卓凤之学物理,被怀疑德国间谍,含冤入狱,拿博士学位无望。章一丁学水利,已经胜券在握,延期半年答辩,成为首位获得斯坦福“金钥匙”的华人。同时已经发布消息将与耶娃举行婚礼。结果阴差阳错,卓凤之在章一丁答辩之前拿到学位回国。章一丁依约定退出,其实他们不知道卓凤之违约在在先,在美国与一日本女子有一夜性,后者还因此生了女儿。婚礼如期举行,但新郎换了人,原来的新郎成了伴郎,舆论哗然。三人有成文协议,耶娃与章一丁继续往来,每周至少有一天不受干涉共处,但两人交往限于精神方面。应该说,耶娃更爱章一丁些。有女儿卓敏之后,在 1948 年卓凤之带着妻女到美国波士顿,后来章一丁也一度到波士顿。卓凤之在美国给中央上书,建议发展核武器,受到高度重视。 1957 年春 (76 页,但后面 252 页又说是 1956 年 ) 举家海归。卓凤之当了华夏科技大学副校长,参与原子弹氢弹研发。章一丁是著名水利学家,但被打成右派送到农村劳动。近乎“三人行”的关系有些惊世骇俗。耶娃又生了儿子耶路,对丈夫说是章一丁的儿子,要求与他离婚。卓凤之不同意离婚,同意把儿子给章抚养。他并不相信儿子不是自己的,后来通过血型证实是他的骨肉。学校准备给章摘帽,但他厌倦了那些懦弱的同事,不肯回学校。文革中,章一丁在农村失踪,卓凤之在西部军事基地受到保护。 1967 年 (252 页说 1966 年 ) 耶娃因三人的关系被批判而自杀。章一丁一直单身,后来入选中科院院士,在九十年代初去世。卓凤之被表彰为“两弹元勋”,退休后放弃少将待遇,坚决要求到美国定居,继续物理学思考。曾有枕席之欢的日本女人已经去世,他们有个女儿。当年在西北核武器研发基地一心想给他当小老婆的女服务员,因被开除而没有如愿。后来到了美国与他结婚。总之,“三人行”的三位,章一丁有一位情人耶娃,没有结婚也没有子女;卓凤之有三位情人耶娃日本女人女服务员,有两位女儿一个儿子,与情人中两人耶娃和女服务员相继结婚;耶娃有两位情人章一丁和卓凤之,与后者结婚,并生了一儿一女。 卓敏儿自己的情感性爱生活比上一代丰富得多。青春期在美国,正好赶上如火如荼的性解放运动,曾参加裸体游行,吸过一次大麻,还在身上文了毛主席像。但出于东方传统,还是守身如玉。差一点被有数学博士学位的嬉皮士杰克开了苞,但只拿走初吻。顺便吐槽一下,卓敏儿认识杰克时他正在卖包子。如果是卖热狗或者三明治,我都见过甚至买过。在波士顿一个白人卖包子,这画风真有些违和呀!卓爸和耶娃不让她与杰克来往,她搞起了绝食,只好把章一丁从国内请去。当时卓敏儿暗恋章一丁,想嫁给她,《姊妹易嫁》要改成母女易嫁,不过章一丁只爱她妈妈。回国读书期间,挫挫学长罗帆的骄傲,给他写了情书约会,但放他鸽子。后来罗帆因上课赤脚被章爸赶出教室,愤而撞车自杀,幸好没有死。因此工农同学愤怒。章爸挨批,后来成了右派,劳动期间受罗帆看管。罗帆同时又是卓爸最器重的优秀学生,一起研究核武器。耶娃自称想与卓爸离婚嫁给章爸,让罗帆非常愤怒。但在与章爸接触中,对知识精英也多些理解。完全不同的背景,使两人互相吸引,有了亲密接触。不过仍有矛盾,如罗帆对她与外国留学生的交往非常嫉妒。性爱也不能让卓满足。“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保持着一份冷静,我根本无法把他带入癫狂的人生极境。这种冷静并不是理智,而是一种深度的自卑。男人应该在平时保持适度的理性和文明,但在关键时刻释放不出狂放的野性,至多只能够算是半个男人。 (p. 207) ”这时罗帆在农村的未婚妻出现,罗帆交出自己的日记,暴露了两人的隐私。“他重视的是别人对他的看法,而不是他自己;他是在别人的目光中构建自己,特别是领导对他的看法。 (p. 220) ”罗帆去了大西北,两人分手。后来卓敏儿成熟稳重如机器人的同班同学杨淑贤毕业到大西北,嫁给他。有位暗恋卓敏儿的男生,居然给毛主席写了 12 封信,希望与卓敏儿不与其他男生只与他交往。这真是当年奇怪的行为逻辑。信被转回学校,那位男生自杀。这些给卓敏儿巨大的压力,她不久把自己毁了容,而且也想自杀。 1968 年,母亲自杀之后,学长何大宏帮她处理后事后带她去了宁夏,两人结婚。 1984 年,何在出差中病故,要被追认为“烈士”,但整理遗物时发现他到法国留学期间与工业研究所丽达教授的性爱录像,丽达还专程参加了何的追悼会。卓敏儿不清楚自己是不是还爱章爸,母亲去世,两人之间没有障碍,但他们中间还有章爸养大的弟弟耶路。不仅后,卓敏儿到了深圳,成了设计事务所的老板。有日本女美容师要为她整容,并希望与她成为同性情人,卓敏儿都拒绝了。再后来,有年轻的日本归国博士倪大伟苦苦追求她,小说有些叙事矛盾,先说比她小 14 岁 (p. 239) ,又说比她小 7 岁 (p. 255) 。凡是有数字的地方,就可能前后不一致。卓敏儿答应嫁给他 3 年,如果双方满意,再续嫁 3 年。 6 年后一定分手。罗帆当了少将,与卓敏儿重新有了联系,当然以礼相待。他们都认为两人是唯一的爱,虽然年轻的时候不懂。 上述两条线索最后汇合,几乎是超自然的方式。罗帆与杨淑贤的女儿罗小敏长相身材都像卓敏儿,当然是惊世美女,认了卓敏儿为干妈。由章一丁养大的卓凤之与耶娃的儿子耶路,也像章一丁,是帅哥。作者这样解释,“人类通过不同的形态遗传自己,不只是通过肉体。精神、情感都会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下一代。 (p. 281) ”“人类繁衍子孙,并不仅是为了传宗接代,还是为了传递千万年积淀下来的美。 (p. 281) ”小说快结束时,耶路和罗小敏暗生情愫。 小说主要是爱情故事,因此对爱情等有不少议论。作者的爱情观或许可以用书中的话描述。“一对男女相恋的初期总是互把对方视为神,爱情成为了两个人的宗教。他们的爱兼具肉体之爱和幻影之爱,这是人间最美满的爱情。在结婚之后,幻影之爱逐渐消退,只剩下肉体之爱和长期积累的友情;如果两个人没能够结合,自然十分痛苦,但第一种幸福 ( 肉体之爱 ) 的失去会导致第二章幸福 ( 幻影之爱 ) 的升华。在痛苦的煎熬中,对方幻化为仙体,‘幻影之爱’变得更加浓重、多彩而热烈。这种对幻影的爱,是人高于动物的重要表征。 (p. 87) ”对传统的婚姻观有所批判。“中国历来讲‘恩爱夫妻’,恩字在前,爱字在后;如果爱与恩发生冲突,爱必须出让自己。圣人们早就发现,‘感恩’思想把人们连接在一起,彼此无法分开;它是社会的黏结剂;‘个人之爱’则把人解裂为双人小个体,是社会的解裂剂。 (p. 229) ”特别是解构了“报恩”之类概念。“在崇高背后我发现了在美国到处都有的‘契约’,契约的特点就是等价交换。我付给你什么东西,你还给我等价的报偿。契约有的是平等,而不是崇高。 (p. 229) ”到快要结束时,甚至也解构了爱情本身。“我们所爱的其实是一个人为建构的虚像,就是那个把我们抛弃了的,也只是一个虚饰的建构。 (p. 239) ” 我对小说的故事兴趣其实不太大,但主要人物还是有代表性,他们的命运可供借鉴。小说对卓凤之的务实能力充分肯定。“他从来不向谁俯首称臣,更没有奴颜婢膝、阿谀奉承,但也从来没有看到过他同那位同事、上级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同他共事的人都说他善解人意、很好合作。他回国以后,在任何运动中都没有挨过整,还经常受到表扬,但都是由于业务。他没有反对过任何来自上面的政治主张,但是谁也不记得他在政治运动中说过什么、整过谁。他说过,每个人一生只能做好一两件事情,对于其他,诸如政治运动之类,只能像游龙一样,灵活地绕过去。 (p. 126) ”“我卓爸是一个对于人际关系理解得极为透彻而且运用自如的人,我和我母亲、章爸三个人加起来都远不如他。 (p. 220) ”当然也难免有虚伪矛盾之处。“在学生面前,他一定是盛赞工农的伟大,支持学生和工农相结合,甚至娶农民女儿为妻。但是,在私下,他是最瞧不起农民的一个人,甚于我的母亲,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自己曾经是一个农民。 (p. 179) ”毕竟,“在中国,没有狐狸的智慧,什么事也办不成。 (p. 201) ”那些令人高山仰止的成功学者,无论是否从政,其实都有这种智慧。章一丁是比较单纯的知识人,单纯到甚至有些蔑视他人和蔑视权力。“政治有时候看起来很强大,狂风暴雨,摧枯拉朽,横扫一切;但是,当风暴过去后,一切都复归平静,人们看到,依然挺立在那里、迎着阳光微笑的是叫做‘知识’的弱者 (p. 161) ”。不过,他是水利的院士,最后却否定了自己的专业。“总是喜欢在这儿垒堵墙,在那儿挖个坑,弄得自然界伤痕累累。我们修水坝的,干得就是这种事。很希望有一天,整个地球上的水坝通通拆除,那就是人类进入大同世界了。 (p. 281) ”“我们老想创造历史,结果,犯了很多错误。 (p. 280) ”当然,这更像是作者这类文人的臆想。 该书对于一般所谓知识分子的批评,入木三分。“中国的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梦想成为虎,或者自视为虎。实际上,一千个知识分子中未必有一只虎。立志做虎的知识分子,有的生不得志,虎落平川;有的虽有虎的雄心,只有鼠的胆量,猪的才智,他们充其量成为一只纸虎,或者一只猫。这类滑稽角色在文科知识分子里很多,他们在报刊电台上夸夸其谈,自以为在指点江山,其实还不如一条狗。在中国,许多知识分子实际上是牛。 …… 这类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他们的特点是埋头苦干,听话出活,其中以技术知识分子为多。中国有很多杰出的牛,他们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当然,指望他们去同社会的邪恶作斗争,多半是要失望的。 (p. 109) ” 作者是学界有一定地位的学者,又担任中层管理者,对人性和社会包括学界有些洞见,颇有启发性。“我们的社会有一种很漫长的相互盯视的传统,但是只盯着老百姓,不盯领导。领导喜欢这样的传统,只要盯视的矛头没有转向他们。如果转向他们,他们就要发动一场运动,譬如肃反、反右派等等。 (p. 141) ”“对于敌人,不仅要在政治上批倒,而且要在生活上搞臭。政治上批倒是很重要的,但是,倒了不臭,就会重新站立起来;只有搞臭了,才永世不得翻身。想要搞臭,必须从生活作风上下手。 (p. 172) ”“人们对于男女隐私的兴趣绝对地超过对于历史伟业的兴趣。 (p. 113) ”“政治智慧最重要的是关键时刻保持沉默。你一沉默而且很庄严,别人就觉得你特别深刻。 (p. 127) ”“对人观察过细,往往是出于爱,观察过细的结果却又会失望,这个责任应该归罪于观察者。 (p. 86) ”“人活在世界上总是需要某种自欺,即使最坚强的人,也不能够避免。 (p. 281) ”“有位作家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需要补充的是,更多的人活于自欺。 (p. 219) ”顺便一提, More Die of Heartbreak 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Saul Bellow 的学界小说标题,该小说的男主人公是位生物学教授,女主人公是他的学生和妻子。虽然该书可能不是他最有名的代表作。 作者达江复,本名徐葆耕。 1937 年生于北京。 1955 年考入清华大学水力发电专业, 1960 年毕业并留清华大学水利系任教。 1981 年晋升文学副教授, 1990 年晋升教授。历任中文系主任和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等。 2010 年逝世。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