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变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闲聊坚持对实现目标的意义
热度 1 陈龙珠 2013-6-30 09:23
今年从浙大水工结构专业本科毕业30周年,在杭同学建了Q群,并找到了海内外工作的全部同学。不少很久未见面的同学,能在网上方便地交流了。 以下是今天与一位在美国工作的同学(现从事IT)的聊天记录,话题源自一位搞房产同学的成功,留存于此,抛砖引玉。 本博8:15:40 我很欣赏央视主播 绍兴美女 的这句话,并将其作为我研究生群(今年6月份)的公告 本博8:19:46 1990年劳春燕高考:绍兴市文科状元,浙江省文科第四名,进复旦大学新闻系 同学8:22:56 目标错了要改变。 同学8:26:18 不是以貌取言吧? 本博8:27:36 频繁改变目标,在一定的时期内,收获成问题,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本博8:31:09 对一个有一定难度的科技领域,从开始学习基本知识、阅读文献到有一定价值的试探性研究,大致要3年,到高档次期刊上正式发表论文,一般快到第5年。 本博8:33:48 其中试探研究路线和方法,大多在这5年的中间时段,前面2-3年已经打了基础。所以,在既定目标框架下,改变方法,比改变目标,效率更高。 同学8:38:00 越早改变错误的方向,损失越小。 本博8:38:57 这个问题,我曾经认真地思考过,一则知天命之前,回眸自己走过的路有哪些教训;二则在压力较大的时代,如何让身边年轻的学者、研究生和女儿,理解坚持对实现短期及长期目标的重要性。 本博8:42:48 确定后续一段时间的方向和目标,本身就应该尽量深思熟虑,而一旦确定,就得坚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是,劳春燕的话对此便有道理了。“改变方法而不改变目标”,与“不择手段”颇为相近,只是后者包括了非法和不道德。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415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全球气温转暖或影响动物体型 甚至使人类变更矮
hgiap 2012-4-12 21:00
全球气温转暖或影响动物体型 甚至使人类变更矮 来源: 搜狐网 发布时间: 2012年02月29日 科学家发现全球变暖导致马的体型变小 马的体型起初与雪纳瑞犬相似,气候变冷,体型变大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学术杂志《科学》日前刊发了一份报告称,科学家发现,目前的全球变暖趋势可能对哺乳动物的体型产生影响,甚至可能使人类变得更矮。研究马类化石的古生物学家发现哺乳动物体型大小与地球温度之间有直接关系,温暖气候时期的动物体型较小。 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和内布拉斯加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对马类化石的研究,发现了马从5600万年前出现以后的进化史。佛罗里达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乔纳森-布洛赫(Jonathan Bloch)教授表示,马的体型大小与地球温度高低存在直接联系,气候越暖,其体型越小,反之亦然。在怀俄明州的大脚盆地,研究化石的人员研究了Sifrhippus始祖马的演化过程,在13万年期间,它们从12磅缩减到8.5磅大小,跟家猫体型差不多大,然后在接下来的4万5千年里,又增大到大约15磅。研究人员称,马的体型起初与雪纳瑞犬相似,后来变得很小,曾一度只有家猫那么大,再后来体型又显著增加。这一变化趋势与全球温度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也就是说一开始全球变暖,马的体型变得很小,后来全球变冷,马的体型又显著变大。 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塞科德说,过去数百万年的气候变化非常缓慢,约两万年才提高16.2℃,但工业革命后碳排放量增加,预料未来两个世纪内气候变化会更剧烈,这也意味着人类的身高将走下坡路。此外,动物能否在短时间内调整体型以适应自然也是个谜。塞科德说:“当乔恩(Jon)和我开始从质谱仪上测绘氧气数据,我们仿佛看到了马体型的变化和气温是彼此的镜像,我们见证了三分之一的哺乳动物体型变小,并且有一些动物体型缩致原来的一半,由于世极暖时期气候变暖速度缓慢,这些动物有充分的时间来调整适应它们的体型变化过程”。来自密歇根大学的菲利普-金格里奇(Philip Gingerich)说,这些研究清楚了显示了气温与动物体型的关系,即气候变暖会导致哺乳动物体型缩减,我常这样开玩笑,如果我们仍旧不管不顾地这样生活,那总有一天全球变暖,会导致我们缩减致不足1米高,你要么适应,要么灭绝,或者你可以迁移到别的星球,当这一天来临的时候,我想我们还是要逐渐适应的”。虽然研究发现在全球变暖时期,哺乳类动物的体型都很小,但是温度是如何具体影响体型进化的,还不得而知。 (来源:搜狐网 责任编辑:连涛)
个人分类: 气候新闻|1570 次阅读|0 个评论
30年父亲种地的变化
热度 4 yuhailiang 2012-3-4 15:24
30年父亲种地的变化 喻海良, 2012/3/4 在北京逛庙会的时候,听到一句商人的顺口溜,“科学家不种地,关起门来搞科技……”。当时觉得很好玩。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人们把“不种地”当成一种光荣了(我父母送我读书的最大原因,就是不想让我和他们一样种地)。 今天依照习惯,给在老家的父亲打了一个电话。聊着聊着,就聊到了种地。说是今年雨水多,家里面的“种谷”还没有放到地里,可能今年又是一个收成低的年份。另外,加上前两天看了袁隆平的报告,说农民种一亩地的收入才 7.5 元。因此,下决心写写这些年父亲在家种地的变化。 自我出生开始,家乡的土地政策就是按人头到家中。我们村由于人口比较密集,分到每一个人身上也就 0.9 亩地。当时,虽然按照要求,一半以上的粮食被低价卖给国家(国家粮),但由于种子都是自家留、肥料也就是自家养猪的农肥,家乡洪涝和干旱都比较远离,一年下来,家家都有余粮,至少能够自给自足。当然,当时采用的都是最原始的方法:牛耕地、农家肥、弯腰种地、背挑谷子。对于父母而言,非常的累。 到了 80 年代中期,村里面有人买来了拖拉机,这个的确是好帮手,不需要自己再一担一担的挑了。此时,也有一些人家开始种植杂交水稻。但我家还是非常保守,一半地种植杂交水稻,这东西产量高,送国家粮适合。像老祖宗一代一代留下来的“余植”等品种,则是自己留着吃。利用爸妈的话,就是这水稻产量低,送国家粮不合适。当然,这些新兴装备也逐渐增加农民的额外支出。 到了 90 年代初期,我老家一带又开始了新种植方法的尝试,名叫旱秧。听说采用这种方式种植水稻产量高。父母胆量还是比较小,还是一半一半的种植。一年下来,产量到是上升了几十斤每亩,但,父母的劳动付出则是多了很多。这种方式种植水稻没两年,就没有人再采用了。 90 年代中期,国家实施了中长期土地改革,就是 30 年土地不变更。这个对于老人多的家庭来说是好是,因为即使老人过世,他的土地仍旧归这一家人。当然,对于生女孩子的家庭也是一样,即使她嫁人了,她的土地依旧归她父母。但是,对于我家有两个男孩子的就不那么合适了。即使将来娶妻生子,都只能拥有自己的那一份地。生完孩子后,相当于每个人 0.3 亩地了。但是,没有办法,这是国家政策,并没有偏袒某一家,因此,我们家分了 3.6 亩地。 90 年代末,农村的变化就大了很多了。当时,我还在地里干过一些活。耕地的,不再是牛,而是耕地机;种水稻的方式也不再是插秧,而是抛秧;公路也基本上都修到地附近了。相对而言,大家轻松了很多。同时,大家基本上都不再采用自家的农家肥(又脏又臭),而是采用化肥。各种化肥都有,我知道的有钾肥、磷肥、尿素等等。大家都感觉生活轻松了。但,很多人也开始讨论,种地的开销似乎越来越大了。 过了 2000 年,忘了是哪一年,有一次给我妈打电话,说是国家实行新政策了,种地不用再交国家粮,同时,国家还有一定的财政补贴。说良心话,这么多年,也就这一个政策真正地帮助到了农民。但是,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发展,农民在其它方面的开支也越来越大。首先,人力成本不断增加;第二,化肥和种子被垄断中,只见年年涨价,没见年年减价。我认为,什么时候,国家能做到免费提供粮种和化肥,又是一个真正的给农民朋友减负的具体措施。因为,粮食增收或者减产,对于一家老百姓而言,差别并不大。因为,即使在 80 年代初期,我家水稻产量也能达到 700 斤每亩。这完全满足我家的生活口粮。现在,科技水稻使每亩水稻产量达到 900 公斤每亩。对于一个只有 3.6 亩地的人家而言,刨去种子费用、化肥、农业机械等费用,还是所剩无几。可能也就是袁隆平说的 7.5 元每亩。另外,农村还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年轻人不爱种地,也不会种地。不知道将来,等我父亲这一辈人都走了,又是谁来“养活”这些“逃离”种地的我们。 值得一提的是父亲生活这些年的变化。80年代,就有了电视、电风扇,90年代初,就盖上了楼房。但是,20年过去了,除去我个人的变化,在家务农的父亲基本上过着和以前一样的生活。相反,念叨没钱没钱的时间越来越多。……
5427 次阅读|10 个评论
究竟应不应该为人民服务?
热度 2 yuliping 2011-8-25 19:26
“ 传国税总局正就婚前房产加名收税研究具体意见” 这是网上的消息,据说变更一下收税3%,一套100万的房子要交税30000。 请问成本多少?不超过50元吧。 也许有关部门要说:“我们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那么,为什么不多征税呢,干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到0,月薪1000元至少也要交50元税。 干脆给企业加税,反正我收税是为人民做好事。 这是个立场问题,属于规范经济学的范畴,用不着研究,真正的经济学家不研究这个。 究竟要不要为人民服务? 这是不是科学发展观? 这是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做法? 也许有人说,这仅涉及少数人的利益。不错,现在确实是这样,问题是今天因为X涉及A类人群,明天因为Y涉及B类人群,后天因为Z涉及C类人群…… 这些人群是交叉的,终有一天全国会覆盖。 2011.8.25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生活其他|366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科院基金申报时间变更通知
nyf 2010-11-22 09:57
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自2011年起,申报时间变更为每年2月15日到4月15日,敬请周知。如有意申请,请提前联系,提前准备。 申请指南 为做好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出版基金)项目的申请组织工作,根据《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管理办法》特制定本指南。 一、设立科学出版基金的宗旨 为了支持优秀和重要科技书刊的出版,繁荣科技出版事业,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在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于 1989 年 12 月设立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 二、科学出版基金的资助范围 1. 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或重大应用价值及前景的研究成果专著。 2. 具有独到见解或新颖体系,对科学发展或培养科技人才有重要作用的优秀基础理论读物。 3. 对开拓新领域、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综合性编著。 4. 有重要积累和传播价值的基本科学资料。 5. 水平高、应用价值大的应用技术著作。 下列情况暂不属于资助范围: 1. 译著、论文集、再版著作; 2. 科普读物; 3. 教科书、工具书。 三、科学出版基金资助的原则 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使用以国家科技发展政策为导向,实行自由申请、公平竞争、专家评议、择优支持的办法,对申请项目实行重点支持,限额资助。 四、科学出版基金的申请办法 1. 申请科学出版基金的基本要求 ( 1 )申请者必须是具有中国国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著作权所有者。受委托申请者须持有著作权 所有者的委托书或法律证据;著作权属多人时,须有全体人员的签署意见。 ( 2 )申请者须在已完成全部书稿或大部分书稿的条件下,方可提出申请。 ( 3 )申请者和主要合作者不能同时提出两项及以上申请,但在获准资助项目完成后,可以申请第 二个项目。 ( 4 )同一个项目在第一年经评审未获资助后,不能在第二年连续申请。 2. 科学出版基金项目申请所需材料 ( 1 )填写《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登陆基金网站直接下载)。 ( 2 )提交 2 名不同单位的、具有教授、研究员、编审或相应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的推 荐书。(本推荐书附在申请书中,作为评审材料的一部分送审) ( 3 )提交书稿的前言,目录(至少到节一级),主要参考文献以及能反映书稿特点和学术水平的 重要章节的样稿( 1~2 章),其他相关材料(省部级以上奖励情况、鉴定证书、学术评价)。 ( 4 )提交同行评议专家信息表。(本表不作为评审材料送审,只供基金委参考) ( 5 )全书 80% 以上稿件(以光盘形式提交)。 以上 (1)~(4) 项材料需在网上申请时提交(文件小于 10M ),同时需要将 (1)~(3) 项书面材料(含推荐专家手签名的原件)按次序装订成册后,连同第( 5 )项光盘在每年规定的时间内报(寄)送科学出版基金办公室。 书面申请材料需要存档,原则上一律不退,请申请者自行留底。 3. 科学出版基金项目申请时间 科学出版基金项目每年接受申请一次,时间为 2 月 15 日 至 4 月 15 日 。 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基金办公室)接受申请项目之后,对于符合申请条件的项目严格按照初审、同行专家评议、专家组会议评审的程序,进行学术评审。科学出版基金委员会根据专家评审结果,审批当年资助项目。基金办公室负责把审批结果通知申请者。 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委员会 二 ○○ 九年十一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92 次阅读|0 个评论
核电工程建设的三大控制(三)
liweiyin2009 2010-8-16 13:51
核电工程建设的三大控制(三) 投资控制 任何一个工程建设公司无不关心投资控制,任何建设者绝不希望工程最后的决算超出开始的预算,甚至还想节约成本,也就是说,以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专门谈了进度控制,进度就是钱,控制进度就是投资控制的极重要的一点,但是,我也专门强调了进度是在保证质量前提下的进度控制,因此,三大控制是互相牵制的。为此,业主首先必须选择好的设计公司,好的工程承包公司,可靠的设备制造厂或系统设备供货商。目前在中国,几个大的核电建设公司,都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设计院和与自己合作过的工程建设公司,对这些公司的资格审查和合同价格的谈判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因为缺乏竞争。不过,不管怎么说,大亚湾、岭澳和秦山二期的建设终是锻炼了一些中国自己的建设公司,知道如何进行核电,特别是核岛的土建和安装工作。但是,业主还是必须加强质量和进度方面的监督,业主必须具备优秀的施工管理干部,重视核查承包公司管理层的状况,事实上存在着新老更替和人员流动,只有承包公司有了好的管理体制和有素质的骨干力量,才能保证三大控制的整体效果。 在投资控制方面值得一提的 首先 是对设备制造厂和配套设备系统的招标谈判。大亚湾核电站在这项工作中的技术和价格谈判分开处理的做法我是赞赏的(技术人员与投标商中的技术人员的接触相对较多,由于同行的关系,难免没有倾向,加上没有经过商业机密的严格训练,或会泄露标底,或会考虑价格而在技术上分心,这样的情况发生过)。对于选定的投标商,业主公司的技术人员不知道标底,不参与商务谈判,全力以赴地了解各标商的技术特点和不足,对各标商进行技术比较,然后把对各标商的技术评价排成队交给合同处,由合同处与标商进行价格谈判,务必使技术优先的标商的价格也控制在预算价格之内,有些因为没有理解标书要求在技术谈判时就退出的标商就根本不必参与价格谈判。最后结果交工程部部长或总经理部或董事会决策(取决于合同价格和他们的授权范围)。这样,所选定的供货商就可以从技术和商务两个方面都得到保证。 这里,我举几个特殊的例子。在与英、法两国水处理系统供货商进行技术讨论时,英国标商因为没有注意大亚湾夏季水温会高达30℃以上,选错了阴离子交换树脂而弃标,客观上形成了与法国标商的议标。这个结果直接影响了第二项谈判结果的选择:董事会为了保护以后英国公司投标的积极性,防止形成法国公司的投标垄断,而放弃了法国的无盘根海水泵,尽管这一决定影响了供海水泵的常规岛水泵的水压,而常规岛的这台水泵已经订货,不能更改,于是不得不将海水泵房与常规岛厂房之间的两根连接管道由¢80mm改为¢200mm,提高了管道供货的结算价,但是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 还有一个例子是,由于1987年国内电气柜生产厂商尚不生产柜内分线上的带电流保护装置的开关,又加上春节放假,不能保证第一批产品供货,公司不得不改变这11个工地施工期间用的电器开关柜由国内供货的想法,为了保证核岛第一罐混凝土如期浇灌,用同样的价格在香港市场上的过买了外国的标准电器柜,确保了工程进度。 保持竞争,顾全工程大局,投资在适当范围内做适度调整,尽量控制总投资额基本不变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 ,在整个工程中,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引发各种各样的合同或设计变更,对这样的变更必须严格控制,合理的支持,不合理的否决。譬如,法国电力公司建议对第一次由法国土建公司(土建合同由业主公司与CB公司直接签订)供货的反应堆厂房的设备闸门和人员气闸门进行审查,要求增加审查费用时,我们考虑到这两个闸门的特殊结构,建议合同处批准这项变更,而在法国电力公司提出改进反应堆在役检查设备的安置而要求增加放射性设备检修厂房的土建设计费则坚决予以回绝,原因是业主从未介入过在役检查设备的选择,法国电力公司是从头至尾的介入者而土建设计又是由法电负责。对已经签过的合同分清责任,对签订合同时的未知因素,业主可以考虑,凡在原合同范围内,而对方应该负责的,业主一般不必承担。所有的变更,都必须由业主的设计部门进行审查,给出意见,只有技术部门统一的,合同处才与对方谈判并签署正式变更单。 一个大工程变更的项目极多,不便在此一一举例,最大的莫不如辅助厂房内管道安装质量不合格,返工和整个进度有延误而造成的巨大变更,即由外方公司接管原由中方安装公司负责的工作,接管和工程延误,损失巨大,这项变更实是出于无奈,公司不得不想办法弥补这笔巨款,终于使公司的总投资仍然没有超出。 我是一个技术人员,虽然接触了部分领导工作,但是对于投资控制的许多细节我实在还是外行,只能谈这么多。 总之,核电工程是一个大工程,三大控制缺一不可,相互影响,投资控制不是一成不可变,进度要严格控制,但又必须以质量的保证为前提。如何辩证地处理好每次出现的问题,常常是对管理者和领导智慧的考验。我在大亚湾做了一次学生,这三篇东西是我的学习心得,愿意与朋友们分享,同时也希望在建的核电站能够辩证地处理好三大控制。
个人分类: 未分类|4762 次阅读|2 个评论
Encounter Between Phenomenological Phenomena and Quantum Phenomena Guolin Wu
ssglwu 2010-6-10 19:15
本文发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5期。 现象学的现象与量子现象的相遇 吴国林 (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广东 广州 510640 ) 摘要: 现象学的现象与量子力学的量子现象属于不同的领域,但是,它们之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表现在显现的活动、显现者本身及其演化都属于现象概念。从方法论来看,它们也具有很大的相同性:现象都用可能性概念来描述;对现象的全面理解则从基本上相同的自由变更原理和互补原理来展开。 关键词:现象学;量子现象;可能性;变更;互补性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Encounter Between Phenomenological Phenomena and Quantum Phenomena Guolin Wu (Research Center for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Marxism and Philosoph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China) Abstract:Phenomenological phenomena and quantum phenomena belonging to different domains have rather similarities that the concept of phenomena include the activities of appearances, entities themselves and their evolutions. Methodologically, phenomenology and quantum mechanics describe phenomena using the similar concepts of possibility and probability, the similar principles of free variety and complementarity. Key Words: Phenomenology; Quantum phenomena; Possibility; Variety; Complementarity 导言 现象学自从一百年前被哲学家胡塞尔创立之后,就不断吸引着哲学家和思想家通过现象学的方法来彻底反思哲学形而上学传统以及重新解蔽这个世界。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在现象学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我国目前有关现象学的研究,总的来说属于基本阶段,翻译和解释有关现象学的经典著作和论文,在此基础上,将现象学与中国古代的某些经典进行比较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学术上与世界对话或同步,需要我们用现象学来审视自然科学,真正达到做现象学的阶段。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本人都关注和研究自然科学,但主要以牛顿为代表的经典科学为主,他们把量子力学看作与经典科学没有本质区别的科学,因为在他们看来,量子力学仍然是数学形式体系与实验的结果,没有与经典力学从方法论上区分开。在我个人看来,量子力学本身所具有的难度可能是阻止他们真正理解量子力学的重要原因。目前,国内外有关学者都有这样的认识,即如何将现象学与当代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大家都知道,做起来的困难相当大。量子力学自 20世纪初诞生以来,到目前仍然是科学的前沿,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作者希望在此做一个抛砖的工作,用现象学对量子力学展开初步探讨,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先就现象学的现象与量子力学的量子现象进行初步的比较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涉及到的现象学是广义现象学,包括胡塞尔、海德格尔等学者的现象学,也包括伊德( Don Ihde )所倡导的后现象学。 本文所指的量子现象还是通常意义上的量子现象,即量子物理学共同体所理解的量子现象,就是包括量子现象本身(itself)和经典现象(见后文)。 1 、 现象 概念的词源涵义 首先我们需要对现象概念有一个词源学的考查。 现象是现与象两个字的复合。《汉语大词典(普及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年8月)现的相关涵义有:显露,出现;现在,眼前;指正在从事的;现前实有的;当即,临时。《汉语大词典》(普及本)象的相关涵义有:形象,现象;状貌,图象;征兆,迹象;体现,表现;法,执法;效法,仿效;类似,类比;类推,好像;道教指道。《汉语大词典》(普及本)现象的涵义有:谓神、佛、菩萨等现身于人间;指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在《金山词霸》(2002版)的《高级汉语大词典》中,现象的解释有:phenomenon;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式;可观察的事实或事;一项经历或实际存在的事物;谓神、佛、菩萨等现身于人间。 可见,中文的现象由现与象复合而成,包括一些基本涵义:显露之形状、样子、景象,还包含了不同性质的事物的显现这一涵义(如神、佛、菩萨等的现身),应当是事物的质变。 从现与象的本来涵义来看,现象还包括了显现出来的道,因为象还指道教的道。在道德经中,道是最高的概念,是无形与有形、潜在与显在、物质与规律的统一体。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中文的现象也包含了所显现的东西(如物、精)与本质(象)的统一。 现象的 德文为 p hnomen ,英文 为 phenomenon,它们源自希腊语, 派生于动词,其涵义是呈现自身。动词形式又来自于具有带到白天的光之下,置于光之下的涵义。按海德格尔的考证:现象表示显现,在自身中显现自身。 现象就是置于光中或被带到光中的东西的全体,有时希腊语仅仅把现象与存在者(entities)视为一体。海德格尔又说:如果我们将这一步理解现象概念,每件事情依赖我们的直观,即被指定在现象的最初意义的东西(现象作为自身显示)与第二意义的东西(现象作为表象(semblance))是如何结构上关联的。 在希腊文中,有许多现象意指看起象什么东西,这就是相似的,就是所谓表象。 可见,中西方对现象概念的基本涵义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从这些词源及其演化来看,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概括:现象就是所显现的形象、形式、情形或事实;包涵了显现的东西与本质的统一;还隐含着现象具有发展、变化的涵义。 2、现象学的现象概念 从西方哲学的经验论者(如洛克、贝克莱、休谟)与唯理论者(柏拉图、笛卡尔、莱布尼兹等)来看,他们都将现象看作由人的感官所受到的刺激而产生的简单观念,如感觉观念、印象、感觉材料等,以及在它们的基础上直接形成的并没有经过反思的复合观念。 而胡塞尔所讲的现象包括了上述显现出来的东西概念,他说: 现象是指显现活动本身,又指在这显现之中显现着的东西。  这显现活动与其中显现出来的东西(比如意向对象)内在相关,且有一个显现活动和显现着的东西的不断维持过程,具有生成性。由于胡塞尔的现象学最终归结为意识活动,因此,胡塞尔的现象有一个意向性的构成的生发机制。正如张祥龙教授所说,胡塞尔所讲的现象中含有一个意向性构成的生发机制:既体现在显现活动一边,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于被显现的东西那一边。这也就是说,任何现象都不是现成地被给予的,而是被构成着的;即必含有一个生发和维持住被显现者的意向活动的机制。 海德格尔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念 从意识的内在联系之中提取出来,放置到世界之中,从存在者的存在与演化的角度来认识现象,并 严格区分为现象与显现。他说:显现(appearance),作为某种事情的显现,并不意味着显示自身,相当意味着通过不是显示自身的东西来宣示自身(announcing-itself),然而通过显示自身的事情来宣布自身的到来。显现不是显示自身。 海德格尔还 指出:现象决不是显现,尽管从另一方面来看,每一个显现依赖于现象。 显现自身有两重意思:一是当下显现(appearing),意指不是显示自身的宣示自身;二是做宣示在显现自身中指明不是显现自身的事物。 海德格尔阐明了 现象的构成性。对于通过显示自身的事物,在宣示自身的意义上的显现( appearance),现象是构成性的(constitutive),尽管那样一个现象可能否定性地采取表象的形式,显现也只能够变成纯粹表象。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海德格尔对现象给出了一个非常 重要的界定:现象学的现象概念,意指显示自身:存在者的存在( being of entities),它的意义、变异(modifications)和衍生物(derivatives)。 在现象学的现象之后根本不存在别的事物;另一方面,将要成为现象的事物可能被隐藏。并且仅仅由于现象在最接近和极大程度上没有被给与,因此,不需要现象学。遮蔽是现象的对应概念。 这就是说,存在者的存在与显现是统一的,存在者的存在不是在显现之外或之后。 海德格尔的现象概念不同于胡塞尔的现象概念。海德格尔的现象包括存在和存在者的自身显示,以及存在的演化。 3 、量子现象的概念及其比较 在物理学中,物理现象是指客观事物(如物质、能量或时空)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象,是观察得到的初步形象。在同样的物理外界条件下,物理现象具体可重复性。物理现象可以分为宏观物理现象和微观物理现象。量子现象是一类基本的微观物理现象。1900年普朗克发现能量子概念和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的光量子假说,意味着能量可能具有不连续性,对认识量子现象具有重要意义。量子现象的早期研究特别关注原子的结构。 J. J. 汤姆孙在剑桥卡文迪什实验室研究了所称的阴极射线在磁场和电场中的偏转,并于 1897 年得出结论:这些 射线是物质粒子,存在着比原子更小的粒子,原子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 开尔芬勋爵早就提出过涡漩原子概念。在1901年,为适应新的观察事实,他又提出了一种新的原子模型:物质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均匀球体组成的,整个物质原子里面负电是按分立电子的形式分布的。 在开尔芬的原子模型的基础上,汤姆孙1904年假定,原子是一个带正电的球,电子在这球内到处运动着。 卢瑟福发现,开尔芬和汤姆孙的原子模型不适用于解释粒子通过不同种类的物质(例如通过金箔)时的散射量。到 1911 年 卢瑟福提出了新的原子模型:正电荷集中在原子核的中心,这个原子核被电子围绕,电子的分布是使原子电中性的,原子的大部分质量是在正电荷上。这就是原子的行星模型。显然这是一个经典力学式的原子模型。 卢瑟福的有核原子模型,虽然圆满地解释了散射实验,但是却遇到了不稳定性的困难。但是,玻尔认为,所谓卢瑟福模型的不稳定性问题是由经典理论的解释造成的,而不是模型本身的问题。 1912年,玻尔已认识到普朗克常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产生非经典物理原理的关键。在卢瑟福的原子模型的启发下,玻尔开始尝试构建原子的量子理论,他提出了一个动态的原子结构轮廓,指出经典物理规律不能完全适用于原子内部,必须遵循原子系统特有的量子规律。1912年的6月,玻尔提出了定态概念,处于定态的原子系统不辐射能量。 1913年,玻尔接受了卢瑟福的原子有核模型,并在普朗克、爱因斯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量子态的崭新概念,把光谱、光量子说和原子有核模型有机结合在一起解释了原来不能解释的氢原子光谱规律。从玻尔1913年发表它的原子理论到1925年(这一年海森堡提出了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他持续地用他的原子概念来说明所有实验上的化学原子的观察性质。玻尔不仅从科学上思考和解决原子理论,而且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解决。 在量子力学的早期,量子现象以原子结构为核心的,认识到了微观事物具有分立性或量子性,微观世界具有分立性或不连续性,进而开始认识到现象与观察之间是相互结合的。玻尔所理解的量子现象,就是指微观个体(如光子、氢原子等),该个体可以由受到量子规则的限制的经典力学来描述。把测量理解为现象与测量仪器的相互作用过程,显然这样一种认识是经典物理测量的简单对应。 1927年,玻尔在科莫论文中,已开始认识到量子现象不同于经典物理的现象:量子公设意味着原子现象的任何观察将包括与不可忽略的观察方式的相互作用。因此,在通常意义上,独立的实在既不能归结于现象,也不能归结为观察方式。 1929年,对于量子力学中的测量,玻尔说:事实上,作为量子的不可分性就要求着,当利用经典观念来注释一个别的测量结果时,在我们关于客体和观察工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说明中,必须允许有一个大小的活动范围。这就意味着,随后的一次测量,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前一次测量所提供的信息失去其预言现象之将来进程的意义。显然,这些事实上不但会对可由测量获得的信息的范围有所限制、而且也会对我们所能赋予这些信息的意义上有所限制。在这里,我们遇到一条新形式下的老真理:在我们关于自然的描述中,目的 不在于揭露现象的实在要素( real essence ) ,而在于尽可能地在我们经验的种种方面之间追寻出一些关系。 这意味着我们应当将关注量子现象的关系而不是其实在的要素或本质。 1935年,玻尔受到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的EPR论文的挑战,更加注意量子现象及其互补原理。玻尔早在1927年科莫论文中就提出了波动概念与粒子概念的互补性、 时空描述和因果要求之间的互补性。 福尔斯(J. Folse)把玻尔1927年在科莫论文提出的现象称之为现象性客体(phenomenal object),该客体的性质由观察来决定。显然,这里的现象是与观察仪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东西,也明确表现在玻尔1929年出版的《原子论与自然的描述》一书的序言中。 在1935年回答EPR论证的论文中,玻尔提出了位置与动量的互补性物理性质。1937年,他认为,一个现象有两个互补的方面,它们被粒子图景和波动图景所描述。 由实验所揭示的量子现象的互补特征,获得了相互的排斥性条件,这意味着,在不同的观察相互作用下,相同现象可能呈现出不同特征。 不难发现,到1937年,玻尔所认识的量子现象还是指这显现之中显现着的东西或海德格尔的存在者的存在,还没有认识到显现活动及其存在者的存在之演化。 自1939年之后,玻尔 改变了现象一词的用法,现象是指整体的观察的相互作用。 玻尔认为:保留现象这一单词,作为在给定实验条件下的观察效应的综合,这一定义更适合量子力学符号表征的结构和解释,以及更符合认识论原则。 玻尔说:这些条件,包括说明所有必要的相关测量仪器的性质和规定,事实上构成了定义概念的唯一基础,现象通过这一概念被描述。 这表明,量子现象的描述必须说明其相关测量仪器的性质,否则,无法描述量子实验这一活动本身所呈现出来的量子现象。玻尔说:不同量子现象之间的明显的差异,其描述包括了不同的经典概念,如时空坐标或动量和能量守恒,事实上,它的直截了当的解释是,在于呈现那种现象的不同实验安排的相互排他性特征。 玻尔的互补性用在许多方面。1939年之前,玻尔在互补性方面主要关注两种描述方式的互补性,即时空坐标描述与因果性要求的描述。从1946年开始,玻尔重点关注现象的互补性。他说:尽管量子物理的现象不再以通常的方式结合起来,但是它们可以在下述意义是互补的,即:只有它们完全详尽阐述了客体的证据,且这些证据是无歧义可定义的。 我们认为,现象的互补性,就是指相互排斥的现象实质上相互补充的,它们都是阐明量子客体的结构、本质或意义所必须的。现象的波动性与粒子性是互补的。由于不同的实验装置,因而具体的波动性、粒子性又有区别,这些差别构成了波动图景和粒子图景更全面的内容,这就等同于通过现象学中更多的自由变更,以获得现象的本质、现象的结构或现象的多重稳定性的复杂结构。 在1948年,玻尔用互补性证据(complementary evidence)来指称从不同实验中获得的不同观测事实。 在玻尔后来的论文中,最通常是指互补现象 。玻尔认为,在客观描述中,的确更适当的是,仅使用现象一词去指称在特定环境下获得的测量结果,该环境还包括整个实验安排的说明。 玻尔有关量子现象包括环境的观点,得到了当代量子测量理论的支持。 与冯诺依曼的测量仪器假设相比较,冯诺依曼把仪器看作是一个量子系统,而当代的量子测量理论把仪器看作是宏观态,表达为集体态(仪器态)与仪器(无穷分量)内部态的量子纠缠态。在宏观极限下,不管仪器内部状态如何,我们就有可能得到具有经典关联的混合态。目前讨论的关键是把环境理解为仪器内部的自由度,即是奥尼斯(R. Omnes)的内部环境概念。 朱雷克(W. Zurek)在仪器与量子系统之外,还引入了环境。环境与测量仪器通过相互作用,产生理想纠缠,使量子系统出现退相干(decoherence) 。简单说来,所谓退相干现象,是指一个量子物理系统,由于与其环境不可避免的相互作用,使得系统所处的、由某个观察量的多个本征态相干叠加而成的状态,不可逆地消去了各个干涉项,使系统的行为表现得就像经典物理系统一样。 量子测量是一个典型的量子现象,有生成和转化过程,包括从微观可逆到宏观不可逆经典现象,即量子系统、测量仪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演化构成了量子现象的完整意义。目前有关量子测量的退相干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相互作用产生量子纠缠、导致退相干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基本物理过程。 上述分析表明,胡塞尔、海德格尔关于现象的概念与量子力学的量子现象概念有许多相通之处。对量子现象的认识经历了把量子现象当成个体性,即存在者的存在或显现出来的东西,将测量仪器纳入量子现象等。这与现象学的观点是一致的,即:把活动中的显现者与显现活动都包括于现象中。在海德格尔看来,现象还应当包括存在者的存在的演化。实际上,量子现象当然包括这一涵义。在惠勒的延迟选择实验中,非常明确地表明,量子现象必须包括量子现象的生成与演化的完整过程,否则就会出现惠勒的不正确认识:延迟选择实验中计数器处的半反镜的移进移出,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我们具有怎样的权力去说光子的已经过去的历史,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正常的时间次序竟被奇怪地颠倒了。 量子现象实质上是由微观粒子在宏观外部环境(包括测量仪器等)作用下的显现,其中包含了由微观现象转变为宏观现象的不可逆过程,因此,量子现象是一个由微观现象转变为经典的宏观现象的过程,即量子现象是一个即包括微观又包括宏观的过程。 事实上,概率幅或波函数就是一个反映事件或过程的存在。事件的连续运动形成了事物的过程,过程成为量子力学最为重要的概念。或者说,概率幅从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角度阐明了量子现象的开放性和演化性。 当然,我们也看到,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主要从意向性或此在出发来研究现象,现象总是意向行为作用下的意向对象,意向行为与意向对象共同处于意向体验之中。而量子力学从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量子现象,尽管在量子力学的早期甚至现在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量子力学的测量中有主观介入,甚至认为现在的测量会影响到宇宙创生之初(惠勒语),显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有关退相干(decoherence)的研究大大推进了量子测量问题:正是环境而不是人的意识的最后介入才使波包发生扁缩。 4、对现象的描述的简要比较 现象学视野中的现象与量子现象,不仅在其涵义与意义上有许多相近的地方,而且其描述与认识现象的方法其实质是一致的。 (1)可能性与概率 Possibility(可能性)与Probability(概率) 在汉语中都称之为可能性,后者在统计科学中又称之为概率或几率,两者分别来自其形容词Possible和Probable。Possible是指,在没有与事实、规律或与境相矛盾的条件下,可能发生、存在或是真的;它强调客观上有可能性,但常常带有实际可能性很小 的暗示。Probable是指,将可能发生或将是真的,是合乎情理的(plausible)。probable用来指有根据,合情理,值得相信的事物,语气比possible要重,有相当可能的意思。 在后现象学中用可能性(possibility)来描述变更。如伊德经常用到的舞台/金字塔/机器人(stage/pyramid/robot)图形的三重变更中 ,有三重体现性,三种变更,就有三种可能性。对于这些可能性,不一定是现实的。舞台/金字塔/机器人都是一些画出的线,是现象学上的变更,这三种有意义的图象都是可能的。但这三种图象不能结合在一起。 而在量子力学中用概率(probability)来描述微观粒子出现在空间中某点的可能性。概率幅(probability amplitude)是一个复值函数。表示为位置的概率称之为波函数。*,即概率幅的绝对值称之为概率密度。一个微观粒子处于特定区域V中的概率就是对该区域的概率密度的积分(要求归一化)。量子力学的概率幅表示了微观世界的存在方式,而宏观世界才是用概率即经典概率来描述可能性,量子现象反映了概率幅与经典概率的统一性。但量子力学中的互补原理说明,波动图景与粒子图景是互补的。我认为,在量子力学中,波动图景与粒子图景都是可以从概率幅加上实验环境而推演出来,即概率幅是更基本的东西。 (2)变更方法与互补原理 从对现象的研究方法来看,现象学强调通过自由变更的方法来获得现象的本质、结构特点或多重稳定性的复杂结构,这里的自由变更可能是实在的变化,也可以是想像的或虚拟的变化。从对现象的自由变更中认识哪些是变量,哪些是不变量,并获得现象的本质或结构。玻尔提出用互补原理来认识量子现象及其量子现象的描述,量子现象的变化是实在的变化。互补原理关注的是量子现象的描述方式的互补性和量子现象本身的互补性。互补原理与自由变更方法的相通性,在于它们都是从不同的可能的侧面、视角等来揭示或直观现象。 变更方法与互补原理也存在差别。在胡塞尔看来,变化是指实在东西的变化;其次它是指状态变化,个体保持同一。而变更不是指状态变化而个体保持同一,而是指变成别的个体。现象学与后现象学中的自由变更方法的实质,就是讲直观事物应当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实在的或想像的)来展开,以获得事物的全部意义。在伊德的后现象学看来,对现象的自由变更所得到的各种有意义的图景不能够整合在一起。如在伊德所用的舞台/金字塔/机器人的变更中,舞台、金字塔与机器人是纯粹不同的东西,当然是无法整合的。互补原理是讲相互排斥的事物具有互相补充的性质,它们都是认识整体性质所必须的,即相互排斥的图景将被整合。如在量子力学的波动描述与粒子描述中,经典物理的波与粒子是相互矛盾的概念,但在量子力学中得到了统一。从实验角度来看,就是在物理允许的多种条件下,尽可能获得不同性质的物理结果。这里的每一种实验方法或测量方法都包括了一种经典模式,互补与互斥的各种模式的整合才生成事物的完整意义。 在现象学看来,通过自由变更获得事物的完整意义,即在意向性或此在的视野中,整合了各个自由变更的图景而获得现象的意义。而在量子力学中,具有实在意义的概率幅整合了量子现象的波动图景和粒子图景、时空描述与因果描述,揭示了微观事物生成和演化的各种可能性。 总之,撇开现象学本身存在的差异,经过上述比较分析,我们不难得到以下结论:现象学与量子力学对现象的研究有不少相似之处点,比如,两者关注环境与演化,可能性与概率,自由变更方法与互补原理等。两者也有不同点,比如,现象学从意向性角度把现象纳入意向行为之中,现象是意向作用下的现象;而量子力学的现象则是科学现象,它纳入量子理论与相关实验之中,量子现象不是主体意向作用下的现象。如果我们除去现象纳入意向性之中这一概念,并加以改造,在我看来,现象学的现象概念对于我们认识量子现象具有积极意义,这是未来亟待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量子信息的哲学研究(编号 03104B07)。 M.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translated by J. Macquarrie E. Robinson, London: SCM Press Ltd. 1962, p.51. M.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translated by J. Macquarrie E. Robinson, London: SCM Press Ltd. 1962, p.51. 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18。 张祥龙,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79。 M.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translated by J. Macquarrie E. Robinson, London: SCM Press Ltd. 1962, p.52. M.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translated by J. Macquarrie E. Robinson, London: SCM Press Ltd. 1962, p.53. M.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translated by J. Macquarrie E. Robinson, London: SCM Press Ltd. 1962, p.54 M.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translated by J. Macquarrie E. Robinson, London: SCM Press Ltd. 1962, p.60 M.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translated by J. Macquarrie E. Robinson, London: SCM Press Ltd. 1962, p.60. Niels Bohr, Atomic Theory and the Description of Nature, Cambridge: At The University Press, 1934, p.54. Niels Bohr, Atomic Theory and the Description of Nature, Cambridge: At The University Press, 1934, p.18. Bohr, Biology and Atomic Physics, in Atomic Physics and Human Knowledge, p16. N. Bohr, Atomic Physics and Human Knowledge, p19. Henry J. Folse, The Philosophy of Niels Bohr: The framework of complementarity. Amsterdam: North-Holland Physics Publishing. 1985, p157. Bohr, The Causality Problem in Atomic Physics, a lecture given in Warsaw, May 1939, published in New Theories in Physics (Pari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Intellectual Cooperation, 1939),p24. Bohr, The Causality Problem in Atomic Physics, a lecture given in Warsaw, May 1939, published in New Theories in Physics (Pari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Intellectual Cooperation, 1939), p24. Bohr, The Causality Problem in Atomic Physics, a lecture given in Warsaw, May 1939, published in New Theories in Physics (Pari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Intellectual Cooperation, 1939), p22. Henry J. Folse, The Philosophy of Niels Bohr: The framework of complementarity. Amsterdam: North-Holland Physics Publishing. 1985, p160. Bohr, On the notion of causality and complemantarity, Dialectica, 2(1948), 314. N. Bohr, Atomic physics and human knowledge, New York,Wiley,1958,p90, 99. N. Bohr, Science and Unity of Knowledge, reprinted in Niels Bohr: Collected Works, vol. 10 (Amsterdam: Elsevier, 1999 ), 79-98, 89. Omnes R. The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 .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Zurek W. H. , Decoherence and Transition From Quantum to Classical . Phys. Today . 1991(10): 36. 方励之编,《物理学与质朴性》,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2,5。 吴国林,试论微观物质开放性及其对物质可分性的影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1)。量子非定域性及其哲学意义,《哲学研究》,2006,(9)。 Don Ihde, Experimental Phenomenology: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G. P. Putnams Sons. 1977.
个人分类: 量子现象学|259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