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公共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受够了本科生教学,皇帝新装的骗局
热度 141 dawndream 2016-5-21 19:10
改完期中测验卷,我感到心灰意冷。 两门课。一门选修课“控制工程数学基础”。开设此课的出发点,是为了强化线性代数知识。因为我知道,学生大一学的“线性代数”是公共课,没教好,也没学会,所以再教一遍。 这次期中测验,结果令人又气又悲。一共56个人,课堂学了足足两遍,仍然 无一人 对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有起码的了解!卷面实际成绩无人能到40分。 我出的题目专门检测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比如,给定一个矩阵,第一问秩是多少?第二问是否奇异?第三问行列式多少?第四问最小模特征值是多少?其实我给的3阶以上矩阵,统统都不满秩。只需算出(有些可以直接目测)秩是多少,其他全都是送分的,顺着写就行。可是这些人偏要每一步都去死算,结果我15分钟能做完的题量,给他们45分钟,又延长了10分钟,依然算不完! 他们拿到题只会死算,跟我的理念形成了尖锐的冲突。线性代数,你会算行列式,会求逆,会求矩阵乘积,会用高斯消元法算秩,会算特征值... 这些有什么用? 你的机械计算能力永远抵不上一个小小的手机APP软件。真正重要的是思想,是对概念的思考理解。可是这些学生无论多么简单的证明题,就束手无策,因为脑子里面总是一团浆糊。最不可思议的是“线性空间”这个概念,无论你怎么给他讲,就是全然不会。连续几届都如此。“一个对任意加法和数乘运算封闭的非空集合,就是线性空间”,就这么个概念,无论怎么教,依旧全体不懂。这次测验,一道证明题“求证:同时满足方程 Ax=0 且 Bx=0 的解形成一个线性空间。”全都缴枪,绝大部分人都留空白。 另外一门课,“现代控制理论”,情况略微好一点点。二十多人的班,大概能有 10% 到 15% 的学生大体掌握了基本概念,其余的人还是完全不会,拿到题目以后一通胡写。这门课小班授课,我使出浑身解数,务求精益求精地教学,内容精简之至。依然是这样的结果... 最近跟一个毕业生聊天。大概人之将别,其言也真,这位同学道出了真相。学生说,老师你不知道,大家从来都 不学习 。时间都花在睡觉,打游戏,玩手机,看小说,谈恋爱,上党课,培养人际社交能力... 种种活动上面,反正就是 不学习,集体抗拒 。考试的时候等老师划范围,透题,然后硬背一些题往卷子上胡填。就这样。 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本科教学”这样毫无实效的工作。我是受够了。 如此恶劣不堪的学风,如此无底线的学习效果,我校绝非个例,应属于普遍的有代表性的情况,估计排名在150到400名的学校,大抵如此。欢迎同仁朋友们讨论,贵校本科教学的真实情况。 附线性代数期中测验题: 控制理论期中测验
34325 次阅读|311 个评论
大学城公共博士的上课教室安排
ssglwu 2015-10-31 22:28
吴国林 2015年10月31日 大学城有关公共博士生上课教室如下: 周二,1-2节,A1-302; 周二,3-4节,A1-205. 请相互转告!
个人分类: 公共博士生教学资料|2193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谈副教授心态:倒霉的总是公共课教师
热度 14 panfq 2013-7-3 03:28
最近科学网谈论副教授心态,我也谈一谈我校的一些公共课教师的处境以及一些老副教授的心态。 2002年由淄博师专和山东工程学院合并后成立的山东理工大学成为山东改革试点单位,职称评审权力下放到学校。材料不再上报到省级相关学科组。 我等讲师多年、2002年到了该评副教授的一些人员,因等待着上级改革政策的出台,评审被拖后一年。2003年得到学校的一张副教授聘书,两年后所在教育学科被校长书记们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策“不为”掉了,于是想流动。可这一张聘书是地方粮票,外省的学校不认,所以也无法流动。 等到五年后评教授的科研积分差不多的时候,学校又新的政策:以前的积分制作废。以后申报了几次教授,都无结果。博士副教授十多年后,还是副教授。其中的客观原因也不得不说一下。 先是权力下放后,学校要照顾一下以往的老领导老教师。等照顾完以后,由于教授名额达到省级有关部门的限额,全校教授岗越来越少;后来行政和教授岗分离,双肩挑岗位减少,取消研究员系列,这样使得原来研究员系列的人员也开始向教授系列挤靠;加上学校又要上博士点,又要倾向于重点学科。这样连学校重点投入、评审委员会里有许多代表的学科教师都难上,那平时投入几乎为零、没有学科代表的公共课教师机会就更少。 总想着一个学校的一个学科总得有一个带头人,至少有一名教授吧。正是抱着这一愿望,还是申报了几次教授评审。当然,学校评审委员会中没有一个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的教师,也不了解这一学科跟其他学科相比有什么自身的特点,只能横向比较一下数目而已。 到头来的结果是,教育学科七八年来不仅没有教授岗,而且在新一轮的岗位聘任中,由于学科地位低下,而且又被合并到不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所有教师的职称都被弄到副教授最低级。如今三年到期,由于这一次聘任对某些老副教授的打击太大,这两三年再也无心思竞争去写什么论文,申报什么根本无指望的项目。所以一些边缘学科的老副教授可能面临着被聘为讲师的可能。 淄博师专合并到山东理工大学,毕竟曾经有过师范教育。但合并后没有哪个校领导认真考虑师范教育,师范教育、教育学科反而成为了建立特色学校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不为’的那一部分。 处于中老年阶段,还要跟刚进来的年轻博士比数量,实在是无能为力了。看不到前景,也不知道我所在学科组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怎样,我这个系主任也不能回答,我只能奉劝大家增加服务意识,这辈子就不要什么教授了。 正如科学网一篇博文中所说,某些知识分子只不过需要的是一种虚名,多年的老副教授,只要一个空头的称呼,哪怕没有相关的待遇也行。只是为了面子上能过得去。 目前的情况会不会带来一种恶性循坏,拿不到多个项目就不能上教授,上不了教授一些老副教授就没有了前景和期盼,没有了指望就影响工作积极性,会不会影响到教学,就要靠教师的职业道德去约束了。 一些学校也要睁眼看看学校自身某些学科的整体水平怎样,不能把责任全都推给教师。一些学校的教师也注意到这种现象:过去的10多年,省市级项目,处级干部得到的比一线教师多;至于国家级部级项目,如果一所大学自身在某学科方面积淀就很少,单靠一两个博士副教授是很难拿下来的。 总之,如果 一所大学不按学科设岗,一些几乎没有投入和项目少的公共课教师的处境很麻烦。 相关博文: 中国大学特有的副教授心态:不愿、不甘、不服 当年岗位聘任的一些事 关于职称评审,想起一件有意义的往事 从教的博士与从政的博士:博士发展机遇分析 真有这样的副教授评不上正教授的吗? 曹建军 · 评不上教授后的心态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4384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也谈职称:公共课教师的职称难上
热度 5 xuecw 2012-11-29 00:35
最近,科学网上一些老师谈论职称问题,一些教师又分析哪些人的职称难上。这里从学科方面说一说不同学科在职称晋升方面的遭遇。 公共课教师,由于不是理工类大学的重点科目,许多教师职称难上。尤其是像某些职称评审权力下放到学校的省属院校,各学科没有自己的代表,不能实行按学科设岗和同行评价,评审时总是出校领导的重点学科有话语权。 从科研的论文数和科研项目数量看,公共类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比公外教师占优势。 当公共课教师有不满情绪的时候,人多势众的院系又往往能争取到按学科设岗的话语权,偶尔学校会采取单独评审的方式。例如外语院系由于多年不出教授,不得不单独评审。 那么人数不占优势的师范类公共课,例如教育学、心理学老师,虽然承担着众多院系师范生的教育学科类公共课,但从教师人数说,每个学科只有三四个人,且十年来没有一个教授岗,由于在学校、学院没有学科代表,不仅十多年的副教授难以晋升教授,按照科研绩效的数量指标,一些有副教授资格的教师也给弄到最低一级。全校200多个教授岗,某些在学校存在二十多年的学科连一个教授岗也没有。是不是要考虑“突出重点、兼顾公平”呢? 由于在学校没有学科代表,在某理工大学,教育学心理学教师的院系归属也在不断折腾,把教育学院撤销以后,不知道该把这两个学科放在怎样的院系合适,使得这一学科在相关评审中没有话语权,士气日益衰落。而我们知道, 在国外大学,许多院校找不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而心理学院和教育学院倒是常见的。 最近,临沂大学某些处级干部去当教授的未来导向是好的。但正如某些网友注意到的,某些人有“赢者通吃”的嫌疑。因为这些人的教授是怎样上去的,如果几年前没有触及干部身份,他的教授能评得上吗?(根据某些高校惯例来推测)即使那几年获得教授职称,在处级岗位忙于行政荒于教学,退下来还符合教授的标准吗? 正如某些院校,在评审权力下放后,先解决了某些有行政职位的教师的职称问题。然后当高级职称总数接近饱和(省上控制人数)时,众多副教授(近400个副教授)去竞争仅有的几个名额,这时条件已拔高到连国家重点院校都赶不上的程度。所以有的干脆放弃,选择“淡定”;有人多年申报未果,消磨的是时间、精力和事业心(对在本校从事本学科的价值的质疑)。年轻教师的淡定和中老年教师的淡定还是有差别的,如果说前者还有希望,后者基本就是不抱希望了。年轻博士是 成长的烦恼 ,中年博士副教授则更多的是失望,尤其是看到某些人靠一点行政职位或行政关系就已晋升多年,而那些一直在教学一线并的教师的职称越来越渺茫的时候。 折腾吧,不在折腾中爆发,就在折腾中消亡。 你想流动到他校吗?但该校近八九年来的高级职称只给老师发学校的一张聘书,没有省人事厅的职称资格证书,所以不是全国通用粮票,他校是不认的。山东省人事厅是否能做好改革试点院校和传统职称证书的兑换工作,给想流动的老师以方便之门,否则就变相剥夺了教师流动的权利。 相关 浙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改革 探分类评价机制 http://edu.people.com.cn/GB/17886222.html
个人分类: 高教评论|3998 次阅读|7 个评论
大话中国之神贴之十五:这个同学太厉害了
热度 10 老李 2012-11-1 23:06
大话中国之神贴之十五:这个同学太厉害了
这周是第八周,研究生公共课《新版自然辩证法》改版后,第一轮该结课了,很多内容根本来不及讲,慢慢调整吧,不论怎样,尽到自己的责任就可以了,别的也无力去改变什么。夜里到网上闲逛一下,又看到神贴系列,很好玩,特记录之,娱乐一下。 某大学男生从淘宝买了个棉被,从此再也没有失眠过,但寝室其他人失眠了。。。(黑体文字与图片来自网络) 哈哈哈,这兄弟太猛了,我估计长此以往,他同宿舍的兄弟们会彻底疯掉的。 2012-11-1于南方临屏涂鸦
4385 次阅读|23 个评论
混沌与复杂性讲义lecture for chaos & complexity by Guolin Wu
热度 2 ssglwu 2011-11-20 17:02
吴国林 本讲义《混沌与复杂性讲义》用于2011级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的公共课。 1 混沌与复杂性讲义 (博土生)1.doc
个人分类: 科学技术的哲学与教学问题|378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风一样的男子和水一样的女子
热度 1 pcao79 2011-8-11 19:59
风,是自私的,永远有自己的追求,他不会为谁而停下脚步。 水,是柔情的,跟着风儿的影子,奔流到海,在海边,她看见的却是风儿与沙儿的缠绵对唱。在每一个女子心中,总有那么一个让她午夜醒来还是会想念、会隐隐作痛的风情男子,只是永远不能对他坦白…… ————————题记 有这样一个男子,他是风,有为青年。 有这样一个女子,她是水,才华横溢。 他们在同一所学校。公共课在大教室,却从来没有坐在一起过,永远隔着那么几排,遥遥相望,酷似银河。有时他们挨得很近,四目交视的时候,像触电般散开了。 第一次讲话,忘了是某年某月某日了。男子问的竟然是你们班多少人谈恋爱了,笑得很诡异,女子不知如何回答,望着他笑了。于是微笑就是他们的交流方式。 第一次相遇,电脑房。男子问女子,你qq是多少。女子加了他,但是男子从来没有主动找她聊过天。只是在体育舞蹈方面要女子加油,那是因为他们参加了同一个舞蹈课,女子跳得不好!而他们不是搭档。 第一次打电话,居然是女子在参加朗诵的时候。男子普通话考试忘记带照片了,女子接到电话就帮他送去了,她一路狂奔,好像是自己去考试一般怕迟一步就会错过。女子特别喜欢朗诵,但是没有男子朗诵得好,非常希望男子能够教她,但他是风,永远往前奔跑,永远扬起嘴角的微笑,女子没有开口。 第一次出去看电影是三个人。女子和男子,还有一个同学,但是电影没看成,在肯德基吃了东西。这时,女子好不容易能够近距离看他:清秀的脸庞、端正的五官。是的,面对这样优秀的男子,任何人都会动心的,可是女子假装矜持,没有表露。 第一次借自行车。男子有辆自行车,女子发短信问他。他就放在女子的桌上,女子回来后看到了。 第一次,有人说男子喜欢女子。女子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也许他们开玩笑吧!毕竟他的那些朋友最爱干的事情就是损人、制造一些误会。女子觉得万一他没有那方面的意思,不是很丢人么,于是在食堂、在路上她经常见到男子,只是打招呼而已。 第一次,女子收到了一封情书。是一片用绿色树叶写的信,很简短,不是男子写的,女子很失望。男子没有反应,女子于是没有回复那封情书。 第一次,看到男子的车后坐着其他女子。他们交谈很愉快,也很般配,在风中飘扬着那女孩的头发,女子很心痛,她从来不敢奢望自己会坐在那个后座,只是也希望那个后座永远那么空着,这仅仅只是幻想。 后来,第一次渐渐少了,要毕业了,男子和女子的交流少了,见面少了。每次她只是在翘首盼望。 这一天,5.21,上午答辩结束之后女子就拖着行李准备回家了,就像是一次放假一样平常,可是这次真的就可能是离别了,会很长很长时间不再见面了。和室友道别之后,她就静悄悄的走了,因为大家下去还要答辩所以没能来送别,女子觉得这样的离开是最好的不会很难过。刚走出寝室,对面就迎来了那个男子,熟悉的脸庞,还有他的同学。不知道为什么,男子一出现,总会让女子的内心隐隐作痛。天气又非常热,女子见到他的那一刻,简直要眩晕的感觉,本来想这样默默地离开,没想到还是碰到了。女子走上去打了一声招呼,男子问论文答辩怎么样,女子说还好,虽然过程很痛苦但是终于通过了。男子问还会来吗?女子笑笑说可能不回来了……女子以前一直都不敢直视男子的眼睛,因为那双眼睛是她所见过的最清澈的眼睛,像荷塘月色一样的宁静,现在就要分别了,女子终于鼓起勇气抬起头,两双眼睛就这样四目对视,那一瞬间,女子觉得世界好像停止了,心如止水一般,他貌似真的种在了女子的谷底,只是这粒种子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男子伸出左手要和女子握手,是的,一切就要结束了,还是互相鼓励一下吧,没什么关系,就像不曾有发生过的,因为什么也不曾发生,一路顺风这是最后说的话,就这样,女子最后看了男子一眼,提着行李,匆匆离开了校园。
2145 次阅读|1 个评论
给研究生上课(一)——我讲《高等量子力学》
热度 3 sunbaoxi 2011-5-30 16:51
我在北工大,每年都要讲很多课。既有本科生的,也有研究生的。2005年,黄老师让我讲研究生的《高等量子力学》和《量子统计物理》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都是理论物理专业研究生的基础课,其中《高等量子力学》也是全校物理类研究生的公共课。在一般的综合性大学里,只有德高望重的资深教授才有资格主讲其中的某一门课程。蜀中无大将,宝玺为先锋。我明白只有把北工大的理论物理摊子撑下去,将来才会有希望。于是义不容辞,决定讲好这两门课。 《高等量子力学》是全校物理类研究生的公共课,除了数理学院理论物理专业和凝聚态物理专业的研究生以外,固体微结构研究所和激光研究院的很多研究生也来听课。这门课强调对量子力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为研究生同学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打好基础。它的内容非常博杂,由一些相互之间有一定关联的理论组成,没有一条主要的线索,完全不同于《量子场论》等其他课程的教学。幸亏我还保留着以前在南开读书时的课堂笔记,又打电话给南开大学的孔繁梅老师,询问她当年教我们时都分别参考了哪些书籍。她在电话中一一告知。于是我就着手撰写讲义,每一章的题目拟定后必先阅读三、四册书籍的相关内容。然后逐一推导公式。每每写完一章,往往有诸多心得,也一并写入讲义。 黄老师告诉我学校规定讲课必须有课本。我非常吃惊,北工大竟然有如此规定。我读研究生时,老师只指定一些参考书,从来没有一名教授按着某一本书的内容讲课。尽管现在有很多《高等量子力学》方面的教材,但是,每一本教材内容都很多,著者几乎把一生之所学全部汇编于其中。另外,很多内容的教学思路与所达到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我还是决定遵守学校的规定,自己买了几十册四川大学吕晓夫老师等人编写的《高等量子力学》,分发给研究生同学,期末考试后收回。 我讲《高等量子力学》的时候,有很多工科专业的研究生也来听课。他们在本科阶段没有学过《量子力学》,读研究生时的研究课题却需要用到《量子力学》的知识。我们现在的大学的课程设置往往倾向于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对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培养。从而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也许他们能够很快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却无法明白实验结果中包含的物理信息。应该在机械、材料、电子、能源、生物、化学等专业的本科生教学中设置“四大力学”等理论物理基础课程,把《高等量子力学》设为全校理工科专业研究生的公共基础课,如果有必要,工科专业的研究生还应该学习一些《统计物理》和《量子场论》的知识。我认识一位物理系的毕业生,文革中在钢铁厂工作,通过生产实践和个人学习,成为了一名炼钢专家。改革开放后去美国读书,取得了著名大学的理论物理博士学位,回国后又成功创办了自己的钢铁公司。可见,学好物理的人有多么大的知识自我更新和开拓新空间的能力。
个人分类: 教育随笔|7800 次阅读|7 个评论
博士生的小论文或大作业:是否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热度 9 lvnaiji 2011-1-22 22:30
吕乃基 给博士生(主要是工科,少量理科和文科)上公共课已近 20 年。下学期开始,这门课的授课方式将由一位老师从头上到底,改为几位老师合上;课程的内容将会有大的变化;以及本人将渐次淡出江湖。博主愿趁此机会说说上这门课,实际上包括其他课的感受。 上课,都说是授业解惑等等,我不是师范毕业,对于教育理论并无涉猎,没有什么发言权。至于怀着一颗真诚的心之类的共性就不去说它了,此处仅聊表自以为个性,实际上可能是离经叛道的东西。 上课有很多动机,而且大多冠冕堂皇;博主有一个动机,虽不至于错,但也未必高尚,那就是——学习!时刻怀着被补充、纠正,甚至被批判之心,并且有所期待。一堂课下来,学生从头至尾全神贯注固然不错,但还是有所欠缺。内容不可能十全十美,怎么没有人发现和揭示问题呢?如果一门课到期末,依然没有学生提出问题,那么这门课在我看来几乎就是失败的。记得有一本书说起,一个学生在听完一门课后若是没有发现值得研究的课题,或至少觉察到其中的问题,那么他在这个领域就不会有什么希望。其实,责任很可能在老师,在“授业者”。 正是怀着向学生学习的动机,多年来,博士生公共课的考试方式基本上都是要学生写论文,而不是当场考试。显然,后者要简便得多,出几个题目一做,大致有个标准,给分即可。但是学生在两个小时内当场发挥、做题,大概也就是把老师讲过的内容还给老师。而写论文,给半个月时间,结合专业,有可能写出东西。学生经过思考,对其本人有价值,写出来也有内容,对老师也有价值。不过,改论文,一篇以 3000 字计(工科博士写此类文章实属不易, 3000 字即勉为其难了),一个班算 120 人,即 36 万字!要是看金庸的《侠客行》,或许一晚上来个通宵,那情节,那武功,那文字,爱不释手。博士生的论文——他们称之为大作业或小论文,就不是那么有趣了,甚至难以卒读。研究生院还有规定,论文形式的考试,每一篇都要写评语!虽然如此,博主依然乐此不疲。其中有一两次实在没时间,请自己的博士相助,过后后悔。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为了防止下载(经三令五申并晓之以情,从网上直接下载者虽屡禁不止,毕竟人数不多),论文题目因博士所在院系而定,密切结合专业,有时甚至出了十几道题目。今年的题目是: 1. 仪器在你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结合专业谈对硬件软件化和软件硬件化的理解 3. 结合专业分析工业时代的技术标准与高技术的技术标准之异同 4. 中国语境下的传统、现代与后现代(这是为少数文科博士准备) 与往年一样,这次的 100 多份论文中也有不少让博主眼前一亮,比例大致为 10% 。 “眼前一亮”,是博主给高分的依据。 将我说的还给我,及格; 通篇有一两句出彩, 80 ; 让我“眼前一亮”, 90. 随后博主将择机摘要或全文上传“眼前一亮”的大作业或小论文,请科学网上各位大佬评说、审阅。若是发现有中意者,博主愿意做个红娘。借此机会,在科学网这个平台上,推出博主认为有潜力的博士,也是笔者此举的意图之一。
个人分类: 音乐|7354 次阅读|2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2: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