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战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突破胡焕庸线的自然力量:中国都城的迁移轨迹
杨学祥 2019-11-17 12:41
突破胡焕庸线的自然力量:中国都城的迁移轨迹 杨学祥(吉林大学) 总理之问:“胡焕庸线”的背景和突破 科学网 11 月 8 日 上海讯(记者黄辛通讯员万姗姗) 11 月 7-8 日,以“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为题的纪念胡焕庸线发现 80 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国际地理联合会( IGU )秘书长 Michael Meadows 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等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审视中国的人口地理格局和“胡焕庸线”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意义,回应李克强总理之问,探索未来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在中国地图上可以画出一条神秘的分界线—“黑龙江瑷珲 - 云南腾冲线”,这条北东 - 南西向的直线将中国切分为两大板块:人口密集的东南部和人口稀疏的西北部。 这条线被称为“胡焕庸线”, 1935 年,民国“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在论文《中国人口之分布》中绘制了中国人口分布图,并画出了中国人口分布的这条重要界线。 “胡焕庸线” 这条线自诞生以来引起广泛关注,不仅成为中国人口地理格局的重要基线,而且深刻影响着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空间格局的界定和认知。 21 世纪是中国城市化的世纪,中国的城市化格局也将打上“胡焕庸线”的烙印,李克强总理近年来强调,中国的城市化战略要考虑“胡焕庸线”的背景,并提出了“胡焕庸线能否突破”的追问,希望实现更为均衡的城市化目标。 华东师范大学的王铮教授则通过仿真模拟,预测了中国未来到 2060 年的气候变化、农业生产潜力以及水资源供应,估算了“胡焕庸线”在人口格局方面突破的可能性。他认为中国如果要打破“胡焕庸线”,需要地缘政治经济学的改变。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11/331215.shtm?id=331215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11/331263.shtm 胡焕庸线的起源 王铮教授指出, 胡焕庸线是胡焕庸先生 1934 年发现的中国人口分布密度特征曲线。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 1956 年改称爱珲, 1983 年改称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 45 度基本直线。 胡线东南方 36% 国土居住着 96% 人口,地貌以平原、丘陵为主,传统上为农耕区。胡线西北方人口密度较低,地貌或者为沙漠或者为高原,传统上为牧业区。一般认为,胡焕庸线与中国年降雨量 400 毫米 的等值线重合,是中国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因此胡焕庸线形成是气候导致的降水差异造成的。 事实上,根据中国科学院王铮等的模拟,胡焕庸线是在 1240 左右的气候突变后显现的。这次变化前中国旱涝分布的等值线分布方向,基本上平行于经线,表现为经度地带性。 1240 年后,旱涝分布等值线出现平行胡焕庸线的方向。这种降水差异,导致了农业生产潜力的变化,因此胡焕庸线两侧,农业生产能力、生态条件出现明显差异。王铮、夏海斌等的分析发现,这种有农业自然禀赋导致的差异,锁定了中国农业经济的格局。在工业化发生后,由于发展对早期发展的路径依赖以及城市对水资源和粮食的依赖,胡焕庸线仍然锁定着中国的经济地理结构。在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粮食可以通过调配解决,但是水资源的约束作用显然很强烈,所以胡焕庸线很可能继续锁定中国发展的空间格局。 中国气候变化与都城迁移 既然胡焕庸线是气候的产物,在气候变化下它会不会被突破。针对这个问题,王铮与华东师范大学乐群、夏海斌等,开展了数值模拟。利用 GCM 模型对中国 2040-2060 的气候变化趋势模拟表明,在气候变化下,中国西部、北部的降水条件将有所改善,但是由于蒸发的增加,水资源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不是太明显。其次,胡焕庸线的农业生产潜力锁定正在被突破。主要在云南省北部地区和川西地区,农业生产潜力明显提高。另外,中国农业生产潜力提高最大的区域集中在胡焕庸线两侧,升幅最为明显的是藏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后者已经为中国农大刘丽等的研究证实),其次,胡焕庸线以东秦岭淮河线以北的东北、华北、关中地区,以及秦岭淮河线以南的四川盆地地区的农业生产潜力上升幅度最为明显。但是,中国南方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产潜力明显下降,这个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提出了重大的考验和挑战。总之,计算表明,中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农业供养人口能力,将有所提高。气候变化,为胡焕庸线的突破提供了可能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11-847928.html 事实上, 5000 年的中国文明历史表明,气候变化最突出和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小冰期和温暖期的交替发生。这才是胡焕庸线的真实背景。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于 1972 在《考古学报》上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他利用出土文物和长时期的历史记载,对我国近 5000 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讨论,并绘制出“近 5000 年来中国气温变迁图”。根据竺可桢的研究,近 5000 年的气候可以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变化周期平均为 1250 年: 图 1 1 万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实线)和近 5000 年中国气温(虚线)(竺可桢, 1979 ) 从大约公元前 3000 年到公元前 1100 年为第一个温暖期,竺可桢推测这一时期“比现在年平均温度高 2 ℃ 左右,正月份的温度高 3 5 ℃ 。”(此处的“现在”,指 1950 年前后的数据,下同。 2000 年的平均气温比 1950 年约高 0.5 ℃ 。)当时竹类植物分布在黄河流域。在这一温暖期,我国各地的新石器文化蓬勃发展起来。 从大约公元前 1100 年到公元前 850 前的西周前期是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 从大约公元前 770 年到公元初的秦汉时期是第二个温暖期,这一时期的年平均气温大约比现在要高 2 ℃ ,这一时期我国的文化十分繁荣。 从大约公元初到公元 600 年的南北朝时期,进入第二个寒冷期,在这一寒冷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汉族政权不得不偏安于江南。 从大约公元 600 年到公元 1000 年的隋唐时期是第三个温暖期,此时长安(现在的西安)的冬天无冰无雪,而且还种有柑桔。汉民族在这个温暖期又一次达到了强盛的高峰。 从大约公元 1000 年到公元 1200 年的两宋时期,进入第三个寒冷期,这一时期年平均温度比现在约低 2 ℃ 。 经过公元 1200 年到公元 1300 年短暂的第四个温暖期后,从公元 1400 年到现在,中国的气候又进入了一个较长的寒冷期。在最后一个寒冷期,从事农业的汉民族的发展走下坡路,而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4189.html 图 2 中国历史气候(近 8000 年来一部分) 图 3 1700 年中国温度波动趋势图 气候变冷导致饥荒和民族大迁移的观点早在 1998 年由外籍华人学者许靖华提出,发表在《中国科学》( D 辑)上。学者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 1200 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古气候研究表明,近 4000 年以来于 4 个全球气候变冷时期,即在公元前 2000 年、公元前 800 年、公元 400 年及公元 1600 年左右的几个世纪 —— 这种准周期性与太阳活动周期性变化有关。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在气候变冷期,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这两种变化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历史记载表明,历史上民族大迁移是由于庄稼歉收和大面积饥荒,而不是逃离战争,公元 2 和 3 世纪的日耳曼部落的大迁移就是一个例子。也许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用计算机拉模拟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而是进行水利和农业研究以确保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粮食供应。 2007 年 7 月 9 日 香港大学学者章大卫及其同事进一步提出,未来的战争冲突可能将归咎于气候变化以及因气候变化而发生的生态资源短缺。他们的研究已经发表在施普林格的《人类生态学》杂志网络版上,其重点在于,温度的波动和农业产量的降低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解释古代中国东部地区的战争频率。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气候气候变化可能是战争冲突的根源。据香港大学学者章大卫及其同事称,未来的战争冲突可能将归咎于气候变化以及因气候变化而发生的生态资源短缺。他们的研究已经发表在施普林格的《人类生态学》杂志网络版上,其重点在于,温度的波动和农业产量的降低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解释古代中国东部地区的战争频率。章大卫和他的研究小组主要着眼于气候变化在过去 1000 年里对中国东部地区战争频率的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养活了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作者调查了公元 1000 年到 1911 年间发生的 899 次战争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均记录在《古代中国战争记事表》中。他们把对这些数据与同时期北半球气候的一系列温度数据进行了相互对照。他们发现中国东部地区的战争频率,尤其是部分南方地区的战争频率与温度变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几乎所有战争的最高潮和王朝变更都发生在严寒时期。温度的波动对农业和园艺业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技术水平有限的社会里,比如前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温度的降低会极大地影响农作物和畜牧业的产量。据章大卫和他的研究小组称,在这样的生态压力下,战争将成为重新分配资源的最终手段。作者们总结称: “ 正是长期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农业产量变化推动了中国历史上战争与和平的循环转换 ” 。他们建议研究人员在思考人类历史上战争的成因时应把气候变化这一因素考虑进去。 http://wap.sciencenet.cn/blog-2277-348718.html 香港研究人员在研究了中国过去 1000 多年的历史后发现,寒冷的气候会引发食物短缺,食物短缺会进一步导致战争。相关论文发表在第 35 卷第四期的《人类生态学》( Human Ecology )上。 香港大学地质系的 David Zhang 认为,他的这项发现支持了未来气候变化会影响到水资源和食物生产问题进而导致冲突的理论。他说:“那些资源丰富和资源短缺的地区可能会成为冲突的热点地区。” 据 Zhang 的研究小组统计,在食品的主要生产地中国东部, 1000 年到 1911 年间共发生了 899 次战争。他们评估了每个 10 年期,将其分为冲突剧烈(超过 30 次战争)、冲突频繁(在 15 到 30 次之间)和冲突较少(少于 15 次)几个级别。 同时在这 1000 多年间,北半球经历了 6 次大的气温变化周期,在相对寒冷期,谷物和牲畜产量大幅下降。 David Zhang 等人发现,所有四个冲突剧烈的 10 年期和大多数冲突频繁的 10 年期都恰好处于寒冷期,而且频繁的战争爆发通常比寒冷期开始滞后 10 到 30 年。研究人员认为,在面临生态压力时,战争可能成为重新分配有限资源的最终途径。 科学家们已经注意到气候与战争之间的关系。最近联合国的一份报告也称气候变化是导致达尔福尔地区冲突的原因之一。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IPCC )的成员之一、美国卫斯廉大学( Wesleyan University )的经济学家 Gary Yohe 认为,将二者对比研究完全合情合理,因为气候变化造成的难民流动和食物短缺很可能增加地区之间的紧张关系,并引发战争。他说:“国内和国际潜在紧张关系很可能由于气候变化而加剧。自古以来就有国家为了掠夺资源而入侵其它国家。” David Zhang 认为,寒冷的气候会引发战争这一现象并不局限于中国,在小冰期的最冷阶段, 17 世纪的欧洲、日本、韩国和奥托曼帝国等地都冲突频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5657.html 气候变冷导致的干旱、饥荒和战乱导致民族大迁移和朝代的改变,中国都城的迁移在中国东西部伴随冷暖交替而反复发生。 表 1 中国历朝历代气候变化与都城在中国东部和西部交替迁移 年代 朝代 都城 都城所在地 气候条件 约前 21-16 世纪 夏 阳城 河南登封 夏商暖期 约前 16-1066 年 商 毫 - 殷 河南郑州 - 河南安阳 夏商暖期 约前 1066-771 西周 镐京 陕西西安 西周冷期 约前 770-256 东周 洛邑 河南洛阳 前 221-206 秦 咸阳 陕西咸阳 秦汉暖期 前 206- 公元 23 西汉 长安 陕西西安 秦汉暖期 25-220 东汉 洛阳 河南洛阳 秦汉暖期 222-581 吴国、东晋南朝 建康 江苏南京 魏晋南北 朝冷期 581-907 隋唐 长安 陕西西安 隋唐暖期 960-1127 北宋 东京 河南开封 两宋冷期 1127-1279 南宋 临安 浙江杭州 两宋冷期 1038-1227 西夏 兴庆 宁夏银川 1115-1234 金朝 会宁 - 燕京 黑龙江阿城 - 北京 金元暖期 1279-1360 元朝 大都 北京 金元暖期 1368-1644 明朝 南京 - 北京 江苏南京 - 河北北京 明清冷期 1644-1911 清朝 北京 北京 明清冷期 中国朝代跟跌和都城变迁的主要特征 中国古都变迁经历了各具特色的几个时期。谭其骧先生划分为中原期与近海期。扬程、殷墟、长安、洛阳、开封等都在中原地区,所以称为中原区;杭州、南京、北京等均在前期都城之东,且距海不远,顾名东移近海。 李传永先生认为,可将中国历代都城变迁分成三个时期,即:以殷墟为代表的三河期一长安为代表的盆时期和以北京为代表的东移近海期。 所谓三河时期,是指自三皇五帝至商末,中国的政治中心始终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上,尤其是三河地带。汉代时称河东、河内和河南郡为三河。大致相当于今河南北部、中部及山西南部地区。三河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便于游牧、游农和迁徙。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一致,所以都城长期在这一地区。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铜铁金属广泛应用,军事进攻能力增强,国都关系国家存亡。自然条件优越和军事防守安全就成为迁都关中、伊洛两个盆地达 1000 多年的理由。 后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江南各地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中心也随之东移。北宋以后我国都城则在东部近海。特别是北京,地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三大地区之枢纽,又有河海漕运沟通江南,地理位置优越,因此成为东移近海时期的代表。 https://wenku.baidu.com/view/205cf21fa76e58fafab003a0.html 中国历史朝代的剧烈更迭就发生在明清小冰期时期(见表 2 ) 表 2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潮汐极大值年、坏天时代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 极小期 时间 中国朝代 时间 气候变化 坏天时代 潮汐极 大值年 奥特 1040-1080 西夏 金 1038-1227 1115-1234 变冷 变暖 1010-1110 1062 沃尔夫 1280-1350 元 明 1279-1368 1368-   小冰期 变暖 1165-1360 1264 史玻勒 1450-1550 明 -1644 小冰期 1420-1525 1425 蒙德 1645-1715 清 1644- 小冰期 1600-1725 1629 道尔顿 1790-1820 清 -1911 小冰期 1790-1915 1770 21 世纪 2007- ? 次小冰期? 1996- ? 1974 中国 8 级以上地震分布是胡焕庸线的重要背景 我国是个地震多发国家,有记载以来发生震级 M≥8.0 地震共有 18 次,自公元前 1177 年至公元 1969 年,除资料不确切外,共发生震级 M≥5.0 地震 2097 次(部分数据为史料推断)。 1970 年至 2007 年年底,中国(含边界附近)共发生震级 M≥5.0 地震约 4500 余次(真实记录)。 中国 8 级地震的重复期有长有短,从表中数据来看,最短重复期为一年,西藏 1950 年和 1951 年分别发生 8.5 级和 8 级地震, 707 年以来仅发生过一次。中国 8 级地震的平均重复期为 39 年,前 436 年平均 62 年发生一次,后 280 年平均 25 年发生一次。前 600 年发生 8 次,后 100 年发生 10 次。 8 级地震重复期有明显的逐渐缩短的趋势(见表 1 )。 从表 3-4 中可以发现,中国 8 级地震的分布特征非常明显:小冰期时期集中在中国东部,温暖期时期集中在中国西部(台湾除外)。这为我国抗震防震指明了方向。 据网上资料,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 1901-1998 )在 1935 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 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 1956 年改称爱辉, 1983 年改称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 45 度基本直线。线东南方 36% 国土居住着 96% 人口(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利用 ArcGIS 进行的精确计算表明,按胡焕庸线计算而得的东南半壁占全国国土面积 43.8% 、总人口 94.1% ),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胡焕庸线”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城镇化水平的分割线。这条线的东南各省区市,绝大多数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条线的西北各省区,绝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自古以来,中国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似乎早成事实,但没有人对这种模糊的认识加以有力的佐证。瑷珲—腾冲线的出现则廓清了这一分界,影响深远,成为研究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多年后,美国学者将之称为“胡焕庸线”。胡焕庸线主要描述了中国人口密度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并由此得出中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图。这张人口密度图被附在其于 1935 年发表在《地理学报》上的论文《中国之人口分布》之后。胡焕庸线以西是唐代边塞诗描写的景象,那里是游牧民族粗犷、豪迈、辽远的风情;以东则是农耕文明主流的的小巧玲珑、秀美细腻和略显局促的景象。已故经济地理学家、人文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吴传钧曾这样回忆他的老师:“当时中国总人口估计有 4.75 亿,他(胡焕庸)以 1 点表示 2 万人,根据掌握实际情况将 2 万多个点子落实到地图上,再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 在这张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的全国各区县人口数据并手绘而成的点子密度图上,胡焕庸沿黑龙江瑷珲(即爱辉,今黑河)向西南至云南腾冲画出一条人口分布悬殊的界线。其中,全国 96% 的人口分布在线之东南。 从地理角度看,中国西部由四川省、陕西省、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重庆市、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1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成。从经济角度看,西部又包括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2 个自治州。 表3 中国 M≥8.0 地震基本信息表(部分为推算震级) 序号 发震时间 地名(部分为古地名) 纬度 经度 震级 气候特征 01 1303-09-17 山西 赵城、洪洞 36.3 111.7 8 小冰期 02 1556-01-23 陕西 华县 34.5 109.7 8 小冰期 03 1604-12-19 福建 泉州海外 25.0 119.5 8 小冰期 04 1668-07-25 山东 郯城、莒县 35.3 118.6 81/2 小冰期 05 1679-09-02 河北 三河、平谷 40.0 117.0 8 小冰期 06 1739-01-03 宁夏 银川、平罗 38.9 106.5 8 小冰期 07 1833-09-06 云南 嵩明 25.2 103.0 8 温暖期 08 1902-08-22 新疆 阿图什 40.0 76.5 81/4 温暖期 09 1906-12-23 新疆 玛纳斯 43.9 85.6 8 温暖期 10 1920-06-05 台湾 花莲海外 23.5 122.7 8 温暖期 11 1920-12-16 宁夏 海原 36.5 105.7 81/2 温暖期 12 1927-05-23 甘肃 古浪 37.6 102.6 8 温暖期 13 1931-08-11 新疆 富蕴 46.8 89.9 8 温暖期 14 1950-08-15 西藏 察隅 28.4 96.7 81/2 温暖期 15 1951-11-18 西藏 当雄 31.1 91.4 8 温暖期 16 1972-01-25 台湾 新港东 海中 23.0 122.3 8 温暖期 17 2001-11-14 新疆 若羌、青海交界 36.2 90.9 8.1 温暖期 18 2008-05-12 四川 汶川县 31.0 103.4 8.0 温暖期 (资料来源科学出版社 1977 年出版的《地震学基础》第 9 ~ 10 页,部分资料来自中国地震目录, CEIC.ac.cn 制图) http://www.ceic.ac.cn/contents/background/background4.jsp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23286.html 表 4 中国 M≥8.0 地震分布的地域特征 序号 发震时间 地名(部分为古地名) 纬度 经度 震级 地域特征 01 1303-09-17 山西赵城、洪洞 36.3 111.7 8 中国东部 02 1556-01-23 陕西华县 34.5 109.7 8 边界 03 1604-12-19 福建泉州海外 25.0 119.5 8 中国东部 04 1668-07-25 山东郯城、莒县 35.3 118.6 81/2 中国东部 05 1679-09-02 河北三河、平谷 40.0 117.0 8 中国东部 06 1739-01-03 宁夏银川、平罗 38.9 106.5 8 边界 07 1833-09-06 云南嵩明 25.2 103.0 8 中国西部 08 1902-08-22 新疆阿图什 40.0 76.5 81/4 中国西部 09 1906-12-23 新疆玛纳斯 43.9 85.6 8 中国西部 10 1920-06-05 台湾花莲海外 23.5 122.7 8 台湾岛 11 1920-12-16 宁夏海原 36.5 105.7 81/2 边界 12 1927-05-23 甘肃古浪 37.6 102.6 8 中国西部 13 1931-08-11 新疆 富蕴 46.8 89.9 8 中国西部 14 1950-08-15 西藏察隅 28.4 96.7 81/2 中国西部 15 1951-11-18 西藏当雄 31.1 91.4 8 中国西部 16 1972-01-25 台湾新港东海中 23.0 122.3 8 台湾岛 17 2001-11-14 新疆若羌、青海交界 36.2 90.9 8.1 中国西部 18 2008-05-12 四川汶川县 31.0 103.4 8.0 中国西部 由于目前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提出,这个概念渐渐明晰。按西部大开发计划既定以及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协调的范围,西部由四川、陕西、云南、贵州、西藏、重庆、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广西 1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构成。 对比可知,中国西部和胡焕庸线以西地区大致一致,中国东部与胡焕庸想以东地区大致一致。从地理和经济而言,中国东部的发展对中华复兴至关重要。 胡焕庸线是中国 8 级以上地震分界线,地震关乎人类最重要的生存条件。 海平面上升将改变沿海地区经济地位和生存条件 2019 年 11 月 2 日 ,有报道称:海平面上升诸多沿海城市将受威胁 曼谷或被淹没泰国已考虑迁都。 根据新的研究,到 2050 年,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人口可能比以前的估计数增加三倍,从而许多主要的沿海城市将被消灭。 Climate Central 最近发表的报告显示,到 2050 年,预计近 3 亿人都会面临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大约全球 1.5 亿人的居住地将可能被海水淹没。该报告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得出上述结果。其中,亚洲国家受影响最大, 2.37 亿人口面临威胁,主要集中在印度、越南、泰国、日本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另外,上海、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城市也面临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的威胁。 而据国际海平面组织公布的全球 10 个下沉速度最快的主要城市,泰国曼谷高居第五位。 2018 年,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预测,曼谷到 2030 年时,将会有 40% 的土地面积没入海平面! 数百年前曼谷建立时,市内运河都高于海平面,如今多数运河却位于海平面之下。根据泰国地理信息与信息发展局调查,曼谷绝大部分地区已经低于海平面,且每年还以 1 至 2 公分的速度持续下沉。 泰国超过 10 %的人口生活沿海地区,到 2050 年,受海平面覆盖的地区将是是此前估计的 10 倍,首都曼谷也在海水覆盖的范围之内。 近日,泰国总理巴育甚至表示,受到人口、污染、交通等困扰,或将考虑从曼谷迁都。这意味着,泰国可能继缅甸和印度尼西亚之后,成为另一个考虑迁都的东南亚国家。 除泰国外,越南多地也将受到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威胁。目前生活在越南南部超过 2000 多万人,占越南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2050 年胡志明市的大部分或将在水下。第一张地图显示了对 2050 年海平面上升影响的预测,但是,第二张地图显示了在涨潮时影响的程度可能会更糟。 上述一些沿海城市如果没有足够的海岸保护,或将面临被完全淹没的可能,进而将迫使数以百万计人迁徙,因此制定更加严厉的气候保护措施迫在眉睫。 该研究还警告说,各国应开始做好预防准备。国际移民组织的迪娜·伊内斯科说,我们试图敲响警报,这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迄今为止最大的移居之一。 http://www.sohu.com/a/351251718_100281682 据新华社北京 11 月 4 日 电 美国“气候总站”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到 2050 年将有 3 亿人每年面临沿海洪水威胁,这一人数远高于此前利用美国航天局卫星数据预测的 7900 万人。 根据新的计算结果,全球有 1.5 亿人目前的居住地到 2050 年时会沉没到海平面之下,远高于此前估算的 3800 万人。尤其在亚洲地区,风暴和海平面上升会使 2.37 亿人每年面临沿海洪水威胁。 http://news.e23.cn/guonei/2019-11-05/2019B0500151.html 2019 年 10 月 29 日 ,据外媒报道,发表在《自然 - 通讯》上的一项最新研究指出,本世纪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区,将威胁 3.4 亿至 4.8 亿人口,大多分布在亚洲国家。 研究人员指出,关于海平面的上升预测没有改变。这项新的研究使用一种称为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形式,对地面海拔数据进行了修正。在亚洲许多地方,实际海拔比原来预测的要低 5 到 10 米 ,使得旧研究低估了受威胁人口数量。 截止目前,基于卫星的数据预测严重低估了沿海地区在涨潮或大风暴期间遭受洪水泛滥的程度。修改后的模型可以更准确地考虑使用卫星读数和人工智能进行土地标高,于是研究人员发现更多的人口生活在我们先前所不了解的不稳定的脆弱地区。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之前曾作出一项预测,海平面上升将会导致 8000 万人处于威胁之中。而根据该研究沿海地区最新海拔数据,将威胁 3.4 亿至 4.8 亿人口。 大多数受威胁人群生活在亚洲沿海,如印度、孟加拉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到 2050 年,每年面临洪灾危险的人数预计在孟加拉国增长 8 倍,泰国增长 12 倍,中国增长 3 倍。 高危地区中包含孟买等人口密集城市,孟买是 1800 多万人口的家园,在未来 30 年里,这里可能会被完全淹没。到 2050 年,中国受到威胁的人数预计在 1 亿人,印度是 3500 万人,孟加拉国是 4200 万人。 研究人员表示,本世纪内,全球海平面预计上升 0.6-2.1 米 ,而大规模的南极冰盖融化速度将成为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https://news.mydrivers.com/1/654/654480.htm 海平面上升使中国东部沿海成为不适于人类生存的危险地带。 以胡焕庸线生态承载力涵义重新划分东部、中部、西部 钟茂初提出,从生态承载力视角,应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的重新划分。从胡焕庸线就会发现,现行东 - 中 - 西区域划分,仅仅是从经济发展程度来作的粗略分类,如果用于讨论生态环境问题则存在重大缺陷。从生态承载力角度来看,很显然,真正的西部应当就是胡焕庸线以西区域。进一步分析,中国全域实际上存在生态承载力大小差异明显的三个区域:生态承载力最低区域,亦即,在胡焕庸线以西区域;生态承载力中等区域,亦即,在胡焕庸线以东且靠近该线的区域;生态承载力较高区域,亦即,在胡焕庸线以东且远离该线的区域。在 “ 瑷珲 - 腾冲线 ” (胡焕庸线)作为一条生态承载力分界线的基础上,还可以大致在山东烟台与广西河池两点连线画出一条与胡焕庸线平行的生态承载力区域分界线 ——“ 烟台 - 河池线 ” 。 新东部区域:烟台 - 河池线线以东的地区,包括:山东黄海沿岸(青岛、威海、日照)、江苏大部、上海、安徽大部、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大部、湖北东部(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咸宁)、广东、广西大部、海南。 新中部区域:胡焕庸线以东、烟台 - 河池线线以西的地区,包括:黑龙江大部、内蒙古东南部(通辽、赤峰)、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陕西、河南、重庆、贵州、云南大部、山东大部、江苏徐州、安徽北部(淮北、亳州、阜阳)、湖北大部、湖南西部(常德、张家界、怀化、湘西州)、广西西北部(河池、百色) 新西部区域:胡焕庸线以西的地区,包括: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内蒙古大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西北部(阿坝州、甘孜州)、云南西北部(迪庆州、怒江州、德宏州)。 另一方面,各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一方面取决于自然系统所决定的生态承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该区域经济社会活动的生态负载(主要表现为人口密度及经济密度)。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近年来 74 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的监测排名,可知:经常性出现在环境质量较好名单的海口、舟山、福州、惠州、珠海、丽水、深圳、厦门、台州等地,大多处于生态承载力远高于其他地区的区域(垂直距离远离胡焕庸线);经常性出现在环境质量较差名单中的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沈阳、郑州、西安、成都、廊坊、邢台、保定、唐山、邯郸、衡水,大多集中在生态承载力低(离胡焕庸线垂直距离近)且人口密度、经济密度相对较高的区域。 全文见钟茂初:《如何表征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环境质量? —— 兼以胡焕庸线生态承载力涵义重新划分东中西部》发表于《中国地质大学(社会科学版)》 2016 年第 1 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51036-967270.html 如果在三区划分的基础上,再划出中国沿海地区。四区划分中,中国中部和中国东部是未来中国最适宜人类生存区,从现在开始就应该重视其发展。 忽视中国西部地震活跃期,忽视中国沿海被淹区,将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参考文献 1 . 杨学祥。气候导演战争。新发现。 2007 年 12 月号: 68-73 。 2 . 李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 2010 年中国气候突变。 2004 年 07 月 07 日 00 时 00 分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3 . 许靖华。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中国科学( D 辑), 1998 , 28 ( 4 ): 366-384 4 . 雅龙。研究暗示气候变化将成为未来战争的根源(文)。发布时间 :20070710 来源 : http://www.springer-sbm.com/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 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707/1_20070710_157896.html 5. Keeling C D, Whorf T P.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 PNAS, 2000, 97(8): 3814-3819. 6.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Yang D H, 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s.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in Chinese), 2011, 54(4): 926-934 7. 郭增建 , 郭安宁 , 周可兴 . 地球物理灾害链 . 西安地图出版社 , 2007: 111-114,146-158. 8.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 ’ 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0 个评论
超级灾害链:恐怖天气危机比经济危机更为恐怖
杨学祥 2016-10-15 20:36
超级灾害链:恐怖天气危机比经济危机更为恐怖 杨学祥 恐怖天气危机比经济危机更为恐怖 漫之路 2016-10-1516:37:54   民以食为天。在任何时候,任何国度,粮食安全问题都是第一位的。   俄罗斯正在成为新的超级粮商,从黑海沿岸到伏尔加河中心区域,再到阳光炙烤的西伯利亚大草原,俄罗斯大片大片的农作物正在风中摇曳,欢喜地展现着它们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粮食。去年 7 月至今年 6 月,俄罗斯小麦出口量达 2,460 万吨,几十年来首次超过美国,并有望保持这一势头,今年俄罗斯小麦出口量有可能超过欧盟。   小麦产量跟天气变化密切相关,而过去的 130 年全球升温 0.85 ℃ ,未来全球气候还将持续变暖。尽管各国采取各种措施,但全球平均温度上升 2 ℃ 已不可避免。中外科学家研究认为,温度每升高 1 ℃ ,全球小麦产量平均降低 5.7% 。 俄罗斯农业大复兴 成为超级粮食商   俄罗斯一向以石油和天然气出口而出名,现在却正在不断取得全球小麦出口市场的领导地位,逐渐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出口国家。   根据俄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截至 8 月 29 日 ,俄罗斯已经收获 8930 万吨粮食,同比增收 24% ,其中包括小麦 6180 万吨,同比增长 29.56% 。   在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埃及,俄罗斯小麦已经把曾经遍地充斥着的美国小麦挤了出去,并且还在尼日利亚、孟加拉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找到了立足点。过去十年,俄罗斯一直是全球小麦出口增长方面的最大单一来源。   俄罗斯农业崛起,可以追溯到土地改革、农业机械现代化,以及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今年 6 月,俄总理梅德韦杰夫宣布,国家继续对农业进行财政支持,拨款 2,150 亿卢布,尽可能保证高水平的农业投入。   无论能源大国俄罗斯,还是科技强国日本和美国,均将农业视为关系国家生存命脉的核心领域,日本与美国就 TPP 协议讨价还价,归根结底,也是为了保护本国农业,以防遭到他国冲击。作为地缘狭小、人口稠密的岛国,日本自然深知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倘若“饭碗”长期端在别人手里,稍有风吹草动,必然对社会经济造成深重损害,甚至不乏爆发饥荒的可能。   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家委员会主任马克西姆·克里约列维奇表示,俄今年成为全球小麦最大出口国的主要原因是卢布贬值提高了俄产粮食的吸引力。但他同时表示,粮食同石油、天然气一样属于大宗商品,俄经济的脆弱性正源于长期依赖石油等大宗商品的出口,实现俄经济平稳增长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单一的经济增长结构。 全球极端天气的恐怖 诡异危机逼近   全球气候变暖不断加剧 , 致使地球遭受严重危害。全球气候变暖已引发各种气候变化异象,比如超强龙卷风、常态化干旱、海平面上升等。如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达约 400ppm(ppm 为百万分之一 ) 。气候变化会影响大米、小麦等粮食生产,有预测称本世纪末会出现饥荒。   若遭遇极端天气,全球粮食盈余将立时出现重大缺口,粮食供应链条随时面临断裂。   近年来,越来越多专家频频发出预警:随着全球气候改变,强风暴、干旱、高温等极端天气事件增多,过去百年一遇的粮食短缺情形,在未来可能变成三十年一遇。例如玉米、大豆、小麦及稻谷,这四种农作物全球产量大多来自中国、美国、印度等少数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一旦出现极端天气,将对全球粮食供应产生最大影响。   今年以来,全球市场对拉尼娜气候的影响预期持续升温,根据美国气候预测中心预测,拉尼娜天气对美国、南美洲的大豆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大豆减产已成必然。目前豆粕价格已处于历史高位,棉花和糖也一路飙涨。   从 2000 年开始,粮食价格开始缓慢增长, 15 年时间上涨了 50% 。在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和 2010 年,粮食价格迎来两波高峰,而从 2011 年开始,粮食价格有所下跌,并从 2016 年开始再次呈现涨势。   世界银行预计,到 2030 年全球范围内对粮食的需求将增长 50% 以上,而到 2025 年将有 36 个国家的 14 亿人将陷入缺少食物的危机中 ( 中国目前尚有 1.3 亿左右的饥饿人口 ) 。世界经合组织—粮农组织则指出,未来 10 年农产品价格保持较高的态势将成为市场非常明显的特点,农产品和水产品的价格将达到历史高位水平。 对中国有何影响?   如果全球极端天气愈演愈烈,将对第一人口大国中国产生怎样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资料显示, 2003 — 2015 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但随着人口增长以及消费需求的提升,使得中国粮食的总产量与总需求出现缺口, 2010 年需求高于产量 352 万吨,而到了 2015 年这一缺口达到了 2,000 万吨。专家预测,到 2020 年中国粮食产量将上升至 5.54 亿吨,但粮食需求大约为 7 亿吨,有近 2 亿吨的缺口。 气候变暖对中国的影响也不明朗。自古有言,“江浙熟,天下足”。然而,长江下游的粮仓地带因海平面上升而遭遇盐害,还有洪水频发等不安因素。另一方面,黑龙江等北方地区则与加拿大一样,因气候变暖,耕地面积逐步扩大,除小麦、玉米外,如今还成为中国著名的水田地带。 http://business.sohu.com/20161015/n470353386.shtml 寒冷气候导致战争频发:小冰期是人类社会的灾难 与全球变暖导致灾害频发的观点相反,历史数据表明: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战乱和民族大迁移。 一、寒冷气候导致战争频发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 。中外学者有类似的研究结果。 香港研究人员在研究了中国过去 1000 多年的历史后发现,寒冷的气候会引发食物短缺,食物短缺会进一步导致战争。相关论文发表在第 35 卷第四期的《人类生态学》( HumanEcology )上。 香港大学地质系的 DavidZhang 认为,他的这项发现支持了未来气候变化会影响到水资源和食物生产问题进而导致冲突的理论。他说:“那些资源丰富和资源短缺的地区可能会成为冲突的热点地区。” 据 Zhang 的研究小组统计,在食品的主要生产地中国东部, 1000 年到 1911 年间共发生了 899 次战争。他们评估了每个 10 年期,将其分为冲突剧烈(超过 30 次战争)、冲突频繁(在 15 到 30 次之间)和冲突较少(少于 15 次)几个级别。 同时在这 1000 多年间,北半球经历了 6 次大的气温变化周期,在相对寒冷期,谷物和牲畜产量大幅下降。 DavidZhang 等人发现,所有四个冲突剧烈的 10 年期和大多数冲突频繁的 10 年期都恰好处于寒冷期,而且频繁的战争爆发通常比寒冷期开始滞后 10 到 30 年。研究人员认为,在面临生态压力时,战争可能成为重新分配有限资源的最终途径。 科学家们已经注意到气候与战争之间的关系。最近联合国的一份报告也称气候变化是导致达尔福尔地区冲突的原因之一。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IPCC )的成员之一、美国卫斯廉大学( WesleyanUniversity )的经济学家 GaryYohe 认为,将二者对比研究完全合情合理,因为气候变化造成的难民流动和食物短缺很可能增加地区之间的紧张关系,并引发战争。他说:“国内和国际潜在紧张关系很可能由于气候变化而加剧。自古以来就有国家为了掠夺资源而入侵其它国家。” DavidZhang 认为,寒冷的气候会引发战争这一现象并不局限于中国,在小冰期的最冷阶段, 17 世纪的欧洲、日本、韩国和奥托曼帝国等地都冲突频繁。 但是也有专家对此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气候也许是战争的因素之一,但是过份强调这个因素会误读历史,其它因素如政府保护其领土的能力、政府的执政能力等也很重要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34879.html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showsbnews1.aspx?id=184642 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葛全胜利用历史文献记载资料重建的中国东部冬半年平均温度变化曲线显示,在百年尺度的冷暖波动上,自我国秦汉以来共经历了 4 个暖期和 3 个冷期,即秦汉暖期、魏晋南北朝冷期、隋唐暖期、唐后期至五代冷期、宋元暖期、明清冷期、 20 世纪暖期。 结合历史与冷、暖期的大致划分,可得出一个规律:当气候进入冷期的时候,社会矛盾比较严重,朝代更替也比较频繁;当气候进入暖期时,则比较容易出现盛世和治世,例如我国的汉唐盛世都出现在暖期,而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等乱世都出现在冷期。 http://roll.sohu.com/20150321/n410101415.shtml “暖则盛,冷则衰”对全球变暖的启示:人类不能与全球变暖为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4564.html 二、小冰期是人类社会的灾难 据网上资料,小冰期是指一段在中世纪温暖时期之后开始的时段。大约 15 世纪初开始,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通称为“小冰期”,在中国也称为“明清小冰期”,小冰期结束于 20 世纪初期。 小冰期期间全球范围频繁出现饥荒,这也是明朝末年饥荒连年,农民叛乱叠起的原因之一。直到比小麦、水稻等谷类作物更耐寒的新大陆作物:马铃薯、玉米等被广泛种植之后情况方得以改善。 小冰期具有全球普遍降温的特点,通常认为小冰期始于 13 世纪,止于 19 世纪,然后出现一个相对温暖的气候环境时段,在 16 世纪中期和 19 世纪中期之间达到其最冷的顶点。小冰期低温的气候特点是相当明显的,尤其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气候敏感的生态脆弱带所表现出的环境效应十分突出,影响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 在欧洲小冰期之前的几百年内气候环境适宜,很少荒年和饥饿;北极的积冰远在北部, 12 世纪前斯堪的纳维亚、冰岛、格陵兰之间的通讯较容易;粮食作物可生长在冰岛,甚至格陵兰;北方的渔业繁荣,欧洲主大陆的葡萄园远在现代界限以北 500km 。这种适宜的环境到公元 1200 开始终结,海冰和风暴使得挪威、冰岛和格陵兰之间的通航十分困难,割断了与冰岛的联系,最后到 14 世纪末从历史上消失;在冰岛粮食不再收割;由于北方冬季变得较冷,鱼群改变迁移的路径,渔民和农民的生活变得艰难。在欧洲大陆, 13 世纪后半叶和 14 世纪初经历了频繁灾害荒年,寒冬和异常湿热的夏季等极端天气增多,耕作的范围不断收缩。这一切表明小冰期气候变化在高纬地区从 13 世纪开始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 16 世纪开始,在欧洲的高山区、斯堪的纳维亚、北部地区普遍出现冰川的膨胀和冰舌的前进,破坏了农田,毁灭了山村。冰川补给的河流,经常出现灾害性洪水,还伴随着滑坡和崩坍。英格兰中部 1500-1650 年间冬天的温度比现今低约 1.5 ℃ , 17 世纪最后 10 年特别冷。瑞士中部的山丘(海拔 900m )到 5 月份还被雪覆盖。阿尔卑斯山冰川扩张,冰舌延伸到 2000m 的草地。气候的异常寒冷,战争、饥荒和流行病使日尔曼人口从 1600 万减少到 900 万。 小冰期的气候在中国的响应是十分强烈的,是与全球这一降温事件耦合在一起的。台湾高山湖泊于 1320 年开始出现冷干环境沉积,祁连山敦德冰芯(海拔大于 4000m )指示,于 1420 年开始出现明显的降温,华北平原则于 13 世纪 80 年代进入明显的降温期。除了云南、贵州地区降温不明显外,小冰期盛期在全国范围普遍出现低温期,冬季和夏季降温均较明显,降温的幅度一般在 1 ℃ 左右。 由于这一时期跨中国明、清两朝,所以在中国也称“明清小冰期”。这次小冰期给中国农业社会带来巨大的打击 , 甚至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如在明代中叶 ( 约 1500 年前后 ) 北方少数民族族频繁入侵 , 战乱较多 , 尤其与鞑靼之间更是爆发了多起战争,其中就有“土木堡之变”,而 1640-1700 年是这次小冰期中最冷的时期 , 这与清军南下入关、建立政权的时间是也一致的。 三、小冰期时期的严寒、干旱导致朝代更迭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旱灾与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对应关系:   北宋明道二年 (1033 年 ), 史载“南方大旱 , 种粒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二三”。 元朝天历元年 (1328 年 ) 至至顺元年 (1330 年 ), 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连年大旱,饥民相食。 明崇祯十三年 (1640 年 ), 河南“大旱遍及全省 , 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此后陕北连年大旱,流民激增,终于引发大起义,明朝统治也随之而终结。 清乾隆五十年 (1785 年 ), 全国 13 省受旱 , “草根树皮,搜拾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 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太阳黑子极小期、强震、全球低温与中国严重干旱和朝代更迭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1062 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奥特极小期( Oortminimum )( 1010-1080 )和 11 世纪气候变冷; 1100 年的潮汐峰值非常低,对应并不明显的麦蒂威密讷极小期( MedievalMinorMinimum )( 1150-1200 ); 1264 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沃尔夫极小期( Wolfminimum )( 1270-1350 )和 13-14 世纪冷气候; 1425 年、 1629 年两次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斯玻勒极小期( SprerMinimum ) (1430 – 1520) 、蒙德极小期( MaunderMinimum )( 1620-1710 )和 15-17 世纪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道尔顿极小期( DaltonMinimum(1787 – 1843) 和 18 世纪的低温期; 1974 年的潮汐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和 2007 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两者 7 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75624.html 最近的研究表明,不仅太阳活动具有 11 年周期,潮汐具有 11 年和 1800 年的周期波动,气候变冷周期与潮汐变化周期相一致。火山喷发 11 、 33 、 88 年周期是太阳活动和潮汐变化 11 年周期叠加的结果,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得到越来越多研究的证明,而且深海及其边缘的特大地震可以导致气候变冷。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和潮汐作用的叠加导致气候变化,单一因素很难形成气候巨变。 表 2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潮汐极大值年、坏天时代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 极小期 时间 中国朝代 时间 气候变化 坏天时代 潮汐极大值年 奥特 1040-1080 西夏 1038-1227 变冷 1010-1110 1062 金 南宋 1115-1234 1127-1279 变暖 沃尔夫 1280-1350 元 1279-1368 变冷 1165-1360 1264 明 1368- 变暖 史玻勒 1450-1550 明 -1644 变冷 1420-1525 1425 蒙德 1645-1715 清 1644- 变冷 1600-1725 1629 道尔顿 1790-1820 清 -1911 变冷 1790-1915 1770 21 世纪 2007- ? 变冷? 1996- ? 1974 四、下次小冰期的警钟 前古典期即玛雅文化形成期,年代约当公元前 2500 ~公元 250 年。主要处于全球末次冰期后的最暖时期。 古典期(约公元 250 ~ 900 )玛雅文化进入盛期,处于全球第二次变暖高峰。 后古典期(约 1000 ~ 1520 )玛雅文化衰亡期逐渐进入变冷和小冰期时期。 现代社会也正在按照这一规律发展:中国朝代更迭也遵从这一规律。 有研究称,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 2020 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 17 世纪以来从未出现。 资料来源: RichardA.Kerr.EndoftheSunspotCycle?2011-6-14,FollowScienceNOWonFacebookandTwitter.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1/06/end-of-the-sunspot-cycle.html 关注下一次小冰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8404.html 太阳呈现无黑子状态地球小冰河时期或会提早来到 探索者 2016-10-0910:16:05 阅读 (95966) 评论 (0)   太阳呈现无黑子状态,地球小冰河时期或会提早来到   (神秘的地球 uux.cn 报道)据 ETtoday (戴榕萱): 10 月 4 日 NASA 发布太阳呈现「无黑子」状态,让部分科学家认为地球的小冰河时期会提早来到,这也是今( 2016 )年第四次的无黑子状况了。   生活在太阳系中的人类,将太阳视为宇宙中心,各项研究也都是从太阳往外延伸,而对地球大气影响最大的就是太阳风传送过来的太阳物质,当太阳能量大,发出来的极短波( X-ray 、紫外线)就有可能对于地球磁场造成干扰,不过前天 NASA 官网公布的太阳表面却干净到令科学家惶恐,因为太阳黑子活动下降,科学家则表示说太阳黑子将会导致地球上的「小冰河时期」提早来临。   自古观测以来,得知太阳黑子的活动已经持续的数亿年,约隔 11 年为一周期,这期间黑子会从多变少,再由少变多, 2014 年是第 24 个周期中的最大值,这样推测出来黑子最小质应该要落于 2019 年至 2020 年,但在今年 2016 年就已经观测到太阳无黑子的状态,可见未来三年的黑子量将会一直低下去,并会影响天候。 研究指出太阳活跃时,强大的太阳风暴可让地球免受宇宙物质的侵害,若太阳不活跃时,情况就会相反,地球的大气会更容易产生「云」、「雨」,这也可能也是使今年台风结构如此强韧的原因;而科学家担心的小冰河时期若提早来到的话,严重有可能间接影响全球粮食量产,或甚至太多的宇宙物质直接放射到地球大气中,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http://mt.sohu.com/20161009/n469770758.shtml 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最新资料表明,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 9.1 级地震和海啸之后,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 1947-1976 年和 2000-2013 年分别发生了 7 次和 6 次,而在拉马德雷暖位相的 1977-1999 年没有发生;流感世界大流行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 1890-1924 年、 1947-1976 年和 2000-2013 年分别发生了 3 次、 3 次和 1 次,而暖位相没有发生。 自然灾害是经济危机的晴雨表,经济危机是自然灾害在社会生活中的应激反应,它们有共同的发生规律,可以称为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周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主要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28(4):1666-167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954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8130.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88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历史上的战乱、杀戮和人口波动(部分)
热度 35 techne 2016-6-7 00:23
(草稿,请勿引用)   此前在笔者的博文“中国人为何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中,简要地谈到了远东地区,也就主要是中国,在历史上多次出现大规模屠杀的特殊现象。但始终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当时限于篇幅,在文中笔者并没有明确给出很多更具体的细节和数字。此次特地从互联网上搜集了一些资料,以下简单罗列一下相关史料。当然,有些史料未必准确,仅供参考。   首先要指出,在先秦时代,远东地区就战乱不断。据《春秋》记载,在春秋时期242年间各种战争448次。到了战国时期,仅大规模的战争就有222次。这早已是世界之最。 秦并六国战争及秦徭役暴政   举世闻名的秦始皇兵团,曾被誉为“世界四大超级军团”之首。之所以军功辉煌,亦坐实于“一将功成万骨枯”之论。其实秦人早在战国时代已以杀伐为荣,尚武为耀。他们“左提颅,右挈虏”,反觉其乐无穷焉。仅公元前262年,白起击便坑杀赵卒42万! 据史料推断,战国鼎盛时期仅六大国人口之和就有4220万之多,但到了秦统一天下后人口不足3000万。   战国时的秦人嗜好战争,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臂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司马迁记载:秦国攻魏杀8万人,战五国联军杀8.2万人,伐韩杀1万人,击楚杀8万人,攻韩杀6万人,伐楚杀2万人,伐韩、魏杀24万人,攻魏杀4万人,击魏杀10万人,又攻韩杀4万人。前262年,击赵白起杀42万人,又攻韩杀4万人,又攻赵杀9万人。以上不完全统计,杀人已达130万之多。此外,秦人战死的数字还没有计入。   战国末中国人口2000万人。可中国军队却远远超过欧洲。秦始皇守五岭用兵50万,防匈奴30万,修长城50万,造阿房宫秦皇陵的130万(其中受宫刑者达70多万人)。以至于“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汉书·严安传》)。自公元前前209年到前202年,七年时间,全国人口由秦二世时期2900万,骤然降至汉初约750万,人口锐减70%!大都市长安人口仅剩十分之二三。甚至出现了“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尴尬境地。   从公元前205到公元前195年西汉建国初,共历10年。秦朝末年全国有2000多万人口,到汉初,原来的万户大邑都只剩下两三千户,消灭了原来人口的70%。也就是说,大城市的人口剩下十分之二三。甚至出现了“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的现象(《史记·平准书》)。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的六次大屠杀:   在中国人的眼中,楚霸王项羽绝对是一个英雄,虽然他最终是一个失败者,但经过二千多年时间的洗礼与民间的演绎,这位著名的“失败者”被大大地美化了,最终成为了一种精神,一个英雄。然而,传说与演绎未必是真实,光环与美化也未必能掩盖“英雄”身上的血腥。   第一次,襄城屠城,坑杀全城平民。据说没有任何人的命令,楚军开始放肆屠杀城中的秦军和百姓,无论男女老少,一个活口不留。   第二次,城阳大屠杀,杀光了辅助秦军抵抗的全城平民。   第三次,新安大屠杀,秦将章邯投降后,项羽杀秦降卒20万。   第四次,咸阳大屠杀,项羽入关后,杀戮关中平民无计,大烧,大杀,大劫掠,大掘墓。火烧秦宫室   第五次,齐城大屠杀,坑杀田荣降卒数目不详,逼反复辟后的齐国。   第六次,外黄大屠杀,因一个少年的利害说辞,好不容易放弃。 汉武帝发动大规模匈奴战争   汉武帝虽与秦始皇一样为中华多民族的统一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民生付出的代价更为惨烈。他在位53年几度讨伐匈奴,造成“海内虚耗,人口减半”,50%的人死于战场或突遭劫杀。汉武帝在位50多年(前140-前87),几度讨伐匈奴,海内虚耗,人口减半,50%的人死亡。   新莽年代更始战争及刘秀复汉《后汉书 — 刘玄刘盆子列传》载:“时三辅大乱,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遗人往往聚为营保”。公元2年,全国人口5960万,但到了东汉公元57年,人口只剩下2100万,损失率高达65%!20年间,西安的人口从68万减到28万,大荔从91万减到14万,兴平县从83万减到9万,绥远县从69万减到2万。   黄巾起义时,《魏书》载曰:“北地饥甚,人相食啖”。全国人口自155年的5100万下降到265年年赤壁大战后得678万,一百一十年浩劫,人口灭杀高达80%! 曹孟德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并无虚夸。   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诗人描述为“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说汉末三国大动荡后活下来的人,只是原来人口的1%!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国人口总计才767万。 董卓屠洛阳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二月,董卓部属的羌兵在阳城抢劫正在乡社集会的老百姓。士兵们杀死全部男子,凶残地割下他们的头颅,血淋淋地并排在车辕上,令人触目惊心。此外,他们还趁机掳走:大批妇女和大量财物。回到洛阳后,他的手下将领把头颅集中起来加以焚烧,而把妇女和财物赏赐给士兵,却对外人宣称是战胜敌人所得。一次,朝中许多官员被董卓邀请去赴宴。官员们都莫名其妙,不知董卓葫芦里到底装的什么药。宴会上,董卓兴致高昂,招呼大家不要顾忌,畅怀痛饮。酒过三巡,董卓突然起身,神秘地对在场的人说:“为了给大家助酒兴,我将为各位献上一个精彩的节目,请欣赏!”说完,击掌示意,狂笑不已。顿时,整个宴席变成了肃杀的刑场。董卓把诱降俘虏的几百名北方反叛者押到会场正中央,先命令士兵剪掉他们的舌头,然后有的人被斩断手脚,有的人被挖掉眼睛。其手段之残忍,令所有在场官员和士兵惨不忍睹,许多宾客手中的筷子都被吓得抖落在地。董卓却若无其事,仍然狂饮自如,脸上还流露出洋洋得意的神色。另有一次,董卓把俘虏来的数百名起义士兵先用布条缠绑全身,头朝下倒立,然后浇上油膏,点火活活将他们烧死,可谓残忍至极。   迁都长安时,为了防止官员和人民逃回故都洛阳,董卓将整个洛阳城以及附近二百里内的宫殿、宗庙、府库等大批建筑物全部焚火烧毁。 曹操徐州大屠城   公元一九五年,曹操打败张邈,屠雍城。   公元一九八年,攻打吕布,屠彭城。   公元二○四年,攻打袁尚,屠邺城。   公元二○七年,攻打乌丸,屠柳城。   基本上曹操每到一处,都执行严格的三光政策。 西晋八王之乱   从公元291年开始,先后有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长沙王、河间王、东海王越及成都王颖八王为争夺皇位,在洛阳相互攻杀,战乱历时16年之久,死亡人口达60万,,许多城镇焚毁殆尽,加之关东爆发“蝗、瘟两疫”, 人口再次骤减,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使西晋初年并不十分发达的经济,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与此同时,关东地区又爆发了罕见的蝗灾和瘟疫,史载“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又大疾疫,兼以饥馑”,“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晋书·食货志)   《北史》载曰“关东大饥,又见人相食。神蒨四年,慕末及宗族五百余人出降,送于上邽,遂为定灭”。 仅后赵石虎皇帝石虎,因征集美女而不情愿者被杀者达3000余人。高压之下,“数缣,民削榆皮食之,既而人相食”。北齐辖2000万人口,到北周时人口仅900万。 五胡乱华时期的杀俘吃俘事件   自汉朝起、就不断地有北方的胡人因为仰慕中原文化和生存原因,向中原内地迁徙,逐渐盘踞了华北地区,势力不断壮大。到了西晋年间,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水、渭水流域,对晋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而恰在晋惠帝时期,中原发生了八王之乱,最终导致晋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晋王朝的军事实力严重下降。此时,盘踞中原北方的胡人趁机起兵进攻,于是中原大乱,军阀割据,胡人占据了中原大片土地。在百余年间先后由胡人及汉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史称“五胡乱华”。而入主中原的五个主要胡族为匈奴、羯、鲜卑、氐、羌,史称五胡,习惯称为五胡十六国。   无可否认的是,这些北方的游牧民族当时的开化程度是极低的,因此行事野蛮、残暴。进入中原的胡族中,羯、白匈奴、丁零、铁弗、卢水胡、鲜卑、九大石胡等部落主体都是金发碧眼的白种人,这些来自蛮荒之域的野蛮胡族还保留着原始的食人兽性,其中以羯族,白种匈奴,鲜卑族三族最为凶恶。   公元304年,段部鲜卑乘机大掠中原,在大肆抢掠后,掳掠了数万名汉族少女。回师途中一路上大肆奸淫,同时把这些汉族少女充作军粮,宰杀烹食。走到河北易水时,吃得只剩下八千人。幽州刺史王浚发现后,要求鲜卑人留下这八千名少女,鲜卑人一时吃不掉,又不想放掉,于是将八千少女全部淹死于易水,易水为之断流。   羯族比之鲜卑显然更加凶残得多,史载他们行军作战并不带粮草,专门掳掠汉族女子作为军粮,羯族称汉族女子为“双脚羊”。夜间奸淫,白天则宰杀烹食。在其所建立的后赵政权中,汉族几乎被完全灭绝。冉闵灭后赵政权,一次解放被掳掠的汉族女子达二十万。这些汉族女子不是被掳去作妻作妾的,而是作为“双脚羊”一样的家畜,随时随地被奸淫蹂躏,也可能随时随地被宰杀烹食。此时,有五万多少女无家可归,被冉闵收留,但不幸的是,冉闵很快被慕容鲜卑击败,这五万名少女又全部落入慕容鲜卑的手中。慕容鲜卑奸淫污辱,同时把这五万名少女充作军粮,一个冬天就吃了个干净,城外这五万名少女的碎骨残骸堆成了小山。   虽然这些民族后来都融入了汉民族这个大家庭中,但今天我们也不应该去回避这一段血腥的历史,因为他真实地存在过,而这些民族被无情地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也恰恰证明了野蛮对文明的冲击,哪怕暂时起了波澜,最终还是会被文明所吞没,野蛮战胜不了文明。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活埋五万燕兵   公元395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率军攻燕,大败燕军,俘虏燕军五万余人。为了彻底地打击对手,拓跋珪在大臣的建议下,将五万投降燕兵全部活埋。此时的鲜卑人虽然已经入主中原,并学习汉文化多年,但骨子里的野蛮与凶残再度占了上风。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道武帝也终究未能善终,在公元409年的宫廷政变中被自己的儿子刺杀身亡,年仅三十九岁。 食人恶魔 - 石勒   从奴隶到皇帝整个世界历史上的唯一一人。羯族。319年称赵王。火烧邺城。   “食人恶魔”羯族和鲜卑。史载他们行军作战没有粮草,掳掠汉族女子作为军粮,羯族称汉族女子为“双脚羊”。夜间奸淫,白天则宰杀烹食。在羯族所建立的后赵政权中,汉族几乎到了灭族的边缘。冉闵灭后赵政权,一次解放被掳掠的汉族女子达二十万。这些汉族女子不是被掳去作妻作妾的。而是作为“双脚羊”。随时随地被奸淫蹂躏。也可能随时随地被宰杀烹食。有五万多少女这时虽被解放,但也无家可归。被冉闵收留。后来冉闵被慕容鲜卑击败,邺城被占。这五万名少女又全部落入食人恶魔慕容鲜卑的手中。慕容鲜卑奸淫污辱,又把这五万名刚刚脱离羯族魔爪的可怜少女充作军粮。一个冬天就吃了个干净。   公元304年,当时还是“八王之乱”。幽州刺史王浚引进慕容鲜卑来对付成都王颖。慕容鲜卑乘机大掠中原,抢劫了无数财富,还掳掠了数万名汉族少女。回师途中一路上大肆奸淫,同时把这些汉族少女充作军粮,宰杀烹食。走到河北易水时,吃得只剩下八千名少女了。幽州刺史王浚发现后,要求慕容鲜卑留下这八千名少女。慕容鲜卑一时吃不掉,又不想放掉。于是将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于易水,易水为之断流。到了南北朝时,拓跋鲜卑的拓跋焘发动三十万大军进攻宋国,居然不带一点粮草,如果掠夺的食物不能解决需要的话,就只能是“掠人而食”了。事实上他们也确实是这么干的。   在冉闵杀胡后,当时只有一支万人的羯族部族,因为向北投降鲜卑而保留下来.后来鲜卑人帮助他们杀了冉闵,鲜卑入主中原。这支羯人在鲜卑的统治下以打仗为业。鲜卑内战时羯酋造反,压抑久了的尔朱羯,疯狂地杀着鲜卑人,差点将鲜卑灭族。   在鲜卑复仇的打击下,羯人在后景带领下跑到南方梁朝统治区,好心的南方梁朝政府接纳了他们,收为雇佣军。忘恩义的后景杀死了梁武帝,对江南汉人实施血腥的种族屠杀,使原本人口众多,千里沃土的江南变成赤地千里,尸骨遍地,杂草丛生的不毛之地,仅屠建康城(现在的南京)就将全城四万户约二十万人杀绝.直到后来,南梁将领陈霸先带珠江流域的两广军队,准备充分后北伐江南,花了很大代价才灭此悍族,这一种族才真正从地球上消失。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后景之乱。) 混世魔王 - 石虎(石勒之子)   外号“混世魔王”。石勒任他为征虏将军,每攻占一座城池时,就进行屠城,男女老少一个不留,很少留下活口。   石虎将邯郸(一说临漳以南)以南中原地区,数万平方公里土地划为其狩猎围场,创全人类有史以来的吉尼斯世界记录。规定汉人不得向野兽投一块石子者,否则即是“犯兽”,将处以死罪。   石勒死后,石虎弑君自立,杀了石勒的儿子、兄弟、养母。比他爹石虎还要令人发指。专喜吃奸杀的尼姑,碰到漂亮的就先和她交配,然后就把这个倒霉的尼姑身上的肉割下来和牛羊肉混着煮,仅他吃还叫大臣给他一起吃,谁不吃杀谁,还让他们猜测是什么原料做的。他还把自已的妃子也杀来吃了,他还经常去大臣家里强奸这些胡族豪强从各地掠夺来的少女,他的另一个儿子石邃更骄淫残忍,府上闲着无聊的时候就带着刀乱窜,碰到自己的侍女就把她的头砍下来,擦干净血放到盘子里面做成工艺品和部下观赏。然后烹其肉共食之。 慕容冲屠长安   美其名曰人肉为“两脚羊”。其中老头老太太叫做“饶把火”,意思是说这种人肉老硬干瘦,要添薪加柴饶多一把火;年轻的女性就叫“不羡羊”,意思是说这种人肉的味道芳美,胜过其他肉类;孩童则统称“和骨烂”。意思是说小朋友骨脆肉嫩,用火一煮就肉骨烂熟。   吃人的办式有若干种。有的是把人置于大缸内,用文火慢煨;有的是把人绑在铁架上,用武火猛烤;有的是把人的手脚钉在木板上,用滚烫的开水浇过,然后用刨子刨净体外的表皮、毛发,再大缷十几块,或煎或炒;有的是把人洗净,直接丢进大锅里煮;有的是只截取若干器官,比如男人的大腿或女人的乳房,其余的部分扔弃;有的是把人掏空内脏后,像腌咸鱼一样,用盐腌上,晒成肉干,当作军粮,随吃随取……种种残酷毒法,令人闻之色变,难以述尽。   朱粲屠城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军粮的问题! 就是这样一支灭绝人性的部队,东杀西屠,征下郡县,不问善恶、无分良莠,全部杀光、烧光、抢光,所到之处人烟灭绝,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经济,给中原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619年闰二月,朱粲正式遣使向唐朝请降。李渊命散骑常侍段确到向朱粲下诏,封其为楚王。下了诏书后,按照惯例,宾主一起喝酒吃饭。 段确竟然趁着三分清醒七分醉意调戏朱粲说:“人人都说你是个食神,连吃人也很有研究喔。”   朱粲停下了喝酒,瞪着一双血红的眼睛回答:“是有过些研究,怎么?段大人对这个也有兴趣?”   “切,如果真是吃人肉的话,那只能算是兽类动物了,兽类动物也懂得味道好坏的吗?”   朱粲森然道:“我瞧阁下是醉了,吃酒醉人之肉味道最妙,味如酒糟腌成的嫩猪肉,人间极品!”   段确自负为钦差大臣,暴跳起来:“猪贼,你入朝后不过阶前一个奴才,凶什么凶!想拿吃人吓我!”   朱粲当即踢翻了酒席,命人把段确及其随从数十人全绑了起来,一个个扔进大锅里烹煮,然后与左右一起吃进了肚子里了。 南北朝混战   公元311年,刘曜攻长安,关中地区的人口仅余原人口的1%-2%。   后赵地盘很小,皇帝却有五个皇后,一万多名姬妾宫女。他死了以后,儿子日夜与五个皇后母亲淫乐,被岳父杀掉,灭绝了皇族。   皇帝石虎,一次征集美女3万人。仅公元345年一年中,因征集美女而不情愿者被杀达3000余人。为容纳美女,石虎分别在邺城、长安、洛阳兴建宫殿,用人力40万。而朝廷的苛捐杂税,迫使缺衣少食的农民卖儿卖女,卖完后仍然凑不够,只好全家自缢而死,道路两侧树上悬挂的尸体,前后衔接。前燕进围邺城,后赵的数万宫女,不是饿死,就是被士兵烹食。   石虎的长子石宣,害怕弟弟石韬跟自己夺位,先派人刺死石韬,再密谋干掉老爹提前接班。事败之后,石虎立即登上高台,将石宣绑到台下,先拔掉头发舌头,砍断手脚,剜去眼睛,扔进柴堆活活烧死。石宣所有的妻妾儿女,全都处斩。石宣的幼子才5岁,拉着祖父的衣带不肯放松,连衣带都被拉断,但仍被硬拖出去杀死。太子宫的官吏差役数千人全被车裂。石虎死后,登基33天的儿子,被另一个儿子杀掉。183天后,又被另一个儿子杀掉。103天后,一名汉族将军冉闵杀尽皇室,下令:“凡杀一个胡人者,官升三级。”霎时间,仅首都邺城屠杀胡人20万,总共造成数百万人的死亡。   北朝的北齐,辖有2000万人口,到北周时人口仅900万。南朝刘宋辖有469万人口,到南陈灭亡时只剩200万人,损失率达60%。   修运河,隋炀帝大兴工程,开凿运河,兴修宫殿,“诏发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俱要至。如有匿之者斩三族”,“役夫达543万余人。昼夜开掘,男人不足,女人充数,死者过半”。且三征高丽,伤亡无算。加之,流民起义、军阀割据。全国人口由606年4602万人,减至618年的1665万人。   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文帝杨坚的次子杨广发动宫廷政变,杀死了父亲和哥哥杨勇,霸占父亲最宠爱的陈夫人。他扩建洛阳皇宫,每月役丁200万人。修运河,隋炀帝“诏发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俱要至。如有匿之者斩三族”,役夫达543万余人。昼夜开掘,男人不足,女人充数,死者过半。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目的只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到江都享受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又三次率军进攻高丽,伤亡无数。   隋末至唐初,从公元611到628年18年间,兵变、民变和宫廷政变共136次,有50多位称帝称王者,均统兵15万人以上,各据一方,相互混战。全国户数由890万减至290万,人口由公元606年的4602万人,减到639年的1235万人,损失率73%。   唐末到五代十国,前后历时80年,中国内外一片混战,亿万生灵涂炭。前后58个皇帝,有42个死于非命。唐武宗(841年-846年在位)时,全国有496万户,后周世宗(955年-960年在位)进,仅余120万户。到宋初为200万户。损失率76%。 唐朝初期:薛仁贵活埋十三万铁勒降军   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世族,在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故事。   公元661年,铁勒酋长比粟毒伙同其他部落起兵犯境,唐高宗任命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薛仁贵为铁勒道行军副大总管,出兵讨伐思结、拔也固、仆骨、同罗四部。当时铁勒九姓拥兵十几万,凭借天山之地利,企图与大唐军队一决胜负,但被唐军打得大败。铁勒部被迫投降,为了消除后患,薛仁贵命令部下将13万已经投降的铁勒人就地坑杀。本来,唐军的此次出征是以大胜开局的,但薛仁贵的杀俘完全违背了唐朝当时对少数民族的安抚政策,也使得本来已经投降的铁勒各部再度反叛,郑仁泰率一万四千多人追击反叛铁勒,由于孤军深入,最终被铁勒大败,仅生还八百余人,使得一场本来完胜的战争惨淡收场。为此,司宪大夫杨德裔弹劾他和郑仁泰:“仁泰等诛杀已降,使虏逃散,不抚士卒,不计资粮,遂使骸骨蔽野,弃甲资寇。自圣朝开创以来,未有如今之丧败者。仁贵干所监临,贪淫自恣,虽矜所得,不补所丧。并请付法司推料。”唐高宗下诏,令他们将功赎罪。   薛仁贵在中国历史上做为一代名将,一直为后世所推崇,但残杀投降十三万铁勒士兵却成为他戎马生涯的一个污点。 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之“安史之乱”   唐肃宗、唐代宗父子为夺回大唐江山,不得已向匈奴、回纥借兵,导致洛阳出现“三光”政策。全国人口3/4的人死于变乱,残存者以纸为衣,苟延残喘。   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历时8年。唐朝皇帝为夺回江山,竟乞求匈奴、回纥帮忙收复洛阳,应允其任意抢掠三日,使洛阳成了一片废墟。历时8年的残杀,使黄河流域萧条凄惨,人烟断绝,兽游鬼哭。中国人口从900万户锐减至200万户,3/4的人惨死于变乱之中,残存者以纸为衣。公元755年,全国有5292万人口,到760年,全国人口仅余1699万。损失率68%。 唐末之乱:黄巢起义军“人吃人”   当黄巢占据长安时,其部属“杀人满街,巢不能禁”。待到城内百姓心向大唐时,“巢怒,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所过之地,“百姓净尽、赤地千里”。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悉数纳入巨舂,顷刻磨成肉糜,并称之为“捣磨寨”。陈州四周的老百姓被吃光了,就“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   当时有一句俗语:“黄巢杀人八百万——劫数难逃。”黄巢占长安,其部属“杀人满街,巢不能禁”。待到官军反扑长安,城内百姓都向着官军,“巢怒,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   黄巢所过之地,百姓净尽、赤地千里。《旧唐书》记载:黄巢率领全军围陈州近一年,数百(一说三千)巨碓,同时开工,成为供应军粮的人肉作坊,流水作业,日夜不辍。将活生生的乡民、俘虏,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悉数纳入巨舂,顷刻磨成肉糜,并称之为“捣磨寨”。陈州四周的老百姓被吃光了,就“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   879年,黄巢在攻占广州后制造屠城血案、劫掠财货,屠杀回教徒、基督教徒、犹太人及平民共12万人(一说20余万)。   公元880年,黄巢带兵攻陷长安,自立为帝,几个月后,出现粮荒,长安城里一片混乱。小股唐军乘乱攻城,黄巢十分虚弱,立刻带了少数随从逃出城。唐军进城之后,受到长安百姓的欢迎。黄巢到了城外定下神来,才发现入城唐军人数很少,随即反攻入城。重入长安的黄巢,对于百姓欢迎唐军一事恨之入骨,居然下令血洗长安城。这座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第一大城市长安,人烟断绝,成为一座空城。   883年4月,黄巢逃出长安之时,下令纵火。这座周、秦以来一直作为首都的古城,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建都史,当时世界最大的百万人口城市,一炬成灰。从此,这座古城即与首都无缘。   宋宣和三年(1122年),全国人口9347万。到元初至元十一年(1274年),人口仅剩887万。损失率高达91%。 成吉思汗铁木真   公元1215年,铁木真攻陷金国都城中都(北京),对城中居民进行了长达一个月之久的大屠杀,超过100万人未能幸免。   公元1221年,铁木真第一次西征,对撒马尔罕进行了疯狂屠杀。当时蒙古兵有5万人,平均每人杀死24个百姓,共计120万,就像杀猪宰羊一般。   蒙古人灭花剌子模,屠杀撒马尔罕城约百万人;灭西夏,屠八十余万人。蒙古人数次西征,凡有抵抗即屠城,共屠数百城,包括屠杀了巴格达的数十万人口,整个中亚一片废墟。 忽必烈攻屠南宋   铁木真的孙子忽必烈。这位元朝的建立者施行种族灭绝政策,大肆屠杀汉人、南人累计1800万之多,中国北方90%汉族平民几乎惨遭种族灭绝。四川在屠杀前,估计有1300—2000多万人,屠杀后竟然不满80万人,几乎成了无人区。这种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已作为世界记录收录在《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上(1985年版)。   忽必烈屠杀了中国1800万人,中国北方地区有90%的汉族平民惨遭种族灭绝。四川在蒙古大军屠杀前,估计有1300万—2000万人,屠杀后竟然仅剩下不满80万人,几乎成了无人区。在蒙古军队的杀戮和统治下,中国丧失了7000多万人口。蒙古人在中国境内实施的种族灭绝,作为世界纪录,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1985年版。   蒙古铁骑屠城屠民,南方损失尤烈。《宋史》载“襄阳饥,人相食。扬州谷价腾踊,民相食”。尔后,忽必烈屠杀了中国1800余万人,中国北方地区有65%的汉族平民惨遭灭杀。全四川,包括重庆,屠杀后平民仅剩下不足90万人 明朝的开国者朱元璋   出身微贱,生性残暴。他在生计艰难之际为郭子兴收留重用,完全借郭子兴而兴,得势后却忘恩负义。朱元璋的好友杀了都元帅,朱元彰又杀了好友,当上都元帅。1366年,朱元彰救应遭难的皇帝,在龙舟上把皇帝推入长江,建立了明朝。他杀来杀去,先征服了中国人,才转向驱赶已经式微的蒙古人。   夺得天下后,朱元璋翻脸不认人,“火烧独角楼”,大杀功臣、朝臣。据史书记载,胡惟庸、李善长、蓝玉三案总共杀人达10万之多。朱元璋在位30年,杀人20万,基本上将功臣杀光。连毫无二心的幼时放牛娃朋友徐达也不放过,可谓冷酷残暴到了极点。   朱元璋赐给常遇春美妾,可常遇春的元配砍掉了美妾的手。朱元璋派人杀了常遇春的元配,将其肋骨砍成小块煮熟,由朱元璋分发给常遇春及众大臣食用。   明朝最著名的酷刑莫过于“剥皮楦草”,就是将一个活人的皮剥下来,再塞上草。历史上的皇帝很少用这种酷刑,只有土匪、流寇和酷吏才下得了手,而明初的几个皇帝竟都乐此不疲。剥皮时如果让被剥皮者早死了,明朝竟规定:“有即毙者,行刑之人坐死。”   朱元璋在各州县设有“剥皮亭”,官员一旦被指控贪污,无须审判即被剥皮,悬皮于亭中,以示警戒。他惩治官僚,如空印案、郭桓案,数万人被连累致死。因贪污罪名死于监狱或被判刑的,每年都有数万人。但明王朝最终仍然陷于腐败泥淖而不能自拔,严嵩的贪污款就相当于好几年的国防预算!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用了46名妃妾、宫女殉葬。在以后的70年中,这种野蛮的制度又在皇帝与诸王中流行。   朱棣比起乃父来,毫不逊色。1402年,他夺了亲侄子的皇位,导致几十万人战死沙场。建文帝宫中的宫人、女官、太监被杀戮几尽。他曾一次枉杀1.4万多人。他还将忠于建文帝的旧臣如方孝孺等人全部杀死。仅方孝孺一家,灭“十族”就杀掉873人!对于方孝孺的妻女,丧尽天良的朱棣竟把她们送进军营,让士兵轮奸,一个女子一日一夜要受20余名男子的凌辱。有被摧残致死的,朱棣就下圣谕将尸体喂狗吃。永乐末年,他大肆屠杀宫女、宦官,在这次大惨案中,被杀的宫女有3000人之多。   明成祖死亡(1424年)的当天,30多名宫女都被饷之于庭,吃完以后,被带上殿堂,哭声震动殿阁。殿堂内置有小木床,使宫女立在床上,梁上结有绳套,把她们的头放在圈套中,然后撤掉小床,将其吊死。据说,这样殉葬比活埋要痛快得多。 农民大起义建立明朝   农民军先自相残杀,尔后再挥师驱元。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云,“天下兵甲方殷,而淮右之军嗜食人,以小儿为上。或使坐两缸间,外逼以火;或于铁架上生炙;或缚其手足,先用沸汤浇泼,却以竹帚刷去苦皮;或盛夹袋中,入巨锅活煮;或男子止断其双腿,妇女则特剜其两乳。酷毒万状,不可具言。”   元人陶宗仪所著的《南村辍耕录》里说,“天下兵甲方殷,而淮右之军嗜食人,以小儿为上。……或使坐两缸间,外逼以火;或于铁架上生炙;或缚其手足,先用沸汤浇泼,却以竹帚刷去苦皮;或盛夹袋中,入巨锅活煮;或男子止断其双腿,妇女则特剜其两乳。酷毒万状,不可具言。”他们把人肉叫做“想肉”,意谓食之而使人想也。“淮右之军”即朱元璋之军,这个吃人上瘾的军队,何尝考虑过民意!   洪武“连坐式”大杀功臣及肃贪与朱棣“靖难夺嫡”   朱元璋称帝后为朱家天下计,诛杀功臣,“兔死狗烹”。据史书记载,朱元璋在位30年,杀人30万,一味冷酷到底。除此之外,为肃贪,朱元璋在各州县设有“剥皮亭”,官员一旦被指控贪污,无须审判即被剥皮。因贪污罪名死于监狱或被判刑的,平均每年都有3万人!朱棣夺嫡,导致30万人战死沙场。并将忠于建文的旧臣杀灭殆尽。仅方孝孺一家,就杀掉877人,牵连人数3万余人,方孝孺成为史上被灭十族第一人! 明末大饥荒、农民军起义及清军屠城屠民   从李自成起义到吴三桂灭亡,明末清初国内混战54年。明末全国人口为1亿,到清世祖时全国人口只剩下1400万人了。锐减80%多,损失人口8000多万。   崇祯元年,陕西的大饥荒造成空前“弄人相食” 蒲松龄披露,“岁大凶,人相食。刘时在淄,为主捕隶。适见男女哭甚哀,问之,答云:夫妇聚裁年余,今岁荒,不能两全,故悲耳。”崇祯十七年张献忠攻陷成都,下令屠城三日。逃离成都前,更是对成都实行残酷的“四光政策”,尽杀蜀人。紧接着,清军对扬州、嘉定开展屠民运动,仅“嘉定三屠”杀了汉人51万!明末全国人口为1亿2000万,到清世祖时全国人口只剩下1401万! 李自成   1628年(崇祯元年),陕西的大饥荒弄到人相食的地步,正是这场空前的大灾难拉开了明王朝灭亡的序幕。李自成的大顺军的战马,饮的是俘虏的血。战马饮惯了血,对水不屑一顾。上了战场,战马一闻到血腥味,奔腾嘶鸣,眼睛发红,简直像狮子一样。大顺军打下安徽桐城,百姓箪食壶浆,以迎义师。一名农民在城门口拦住几名大顺军兵士,向他们讲述自己的苦难。一个大顺军小头目说:“哎呀,你既然那么苦,何必活在世间?”就把老农杀了。 张献忠明末四川大屠杀   明末清初四川的人口经过了一轮被大屠杀而急剧减少的过程,四川的人口从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口三百一十万二千七十三(《明会要》卷五十)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估算的一万八千零九十丁(嘉庆《四川道志》卷十七),一百年间,人口从三百多万到一万多,几乎灭绝殆尽。而做为当时统治者的清政府所宣扬的人口减少原因,是全归于明末清初“流寇“张献忠占据四川时的大屠杀。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八月初九,张献忠攻陷成都,下令屠城三日。三日过了,停止大杀,仍然每日小杀百余人以树威。欧洲传教士利类斯和安文思二人所著《圣教入川记》记载,张献忠每日杀一二百人,为时一年又五个月,累计杀人10万,亦不算多。清军一来,他就逃了。在大军逃离成都前,更是对成都实行残酷的“四光政策”,尽杀蜀人,从老百姓到军队家属(老弱病残)再到他部队中的湖北兵、四川兵,最后连早期跟随他出生入死的秦兵也在剐杀之列,剐杀后制成腌肉以充军粮。单就此点来说,实在独步中国大屠杀史。   据《蜀破镜》记载,某日晚,张献忠的幼子经过堂前,张唤子未应,即下令杀之。第二天晨起后悔,责问妻妾们昨晚为何不救,又下令将诸妻妾以及杀幼子的刀斧手悉数杀死。   张献忠学朱元璋剥人皮,“先施于蜀府宗室,次及不屈文武官,又次及乡绅,又次及本营将弁。凡所剥人皮,渗以石灰,实以稻草,植以竹竿,插立于王府前街之两旁,夹道累累,列千百人,遥望如送葬俑”。张献忠创造了许多杀人的名堂,譬如派遣将军们四面出击,“分屠各州县”,名曰“草杀”。上朝的时候,百官在下边跪着,他招唤数十只狗下殿,群狗嗅到谁,就把谁拉出去斩了,这叫“天杀”。他想杀读书人,就开科取士,将数千四川学子骗来杀光。   每屠杀一地,都详细记录所杀人数,其中记有人头几大堆,人手掌几大堆,人耳朵几大堆。打下麻城后,他把妇女的小脚砍下来堆成山,带着他最心爱的一个小妾去参观。小妾笑着说:“好看!好看!只是美中不足,要再有一双秀美的小脚放在顶端,就再好也不过了。”张献忠笑眯眯地说:“你的脚就最秀美。”于是把小妾的脚剁下来放到“山尖”上。张献忠兵败溃退,更是杀妇女腌渍后充为军粮。如遇上有孕者,刨腹验其男女。对怀抱中婴幼儿则将其抛掷空中,下以刀尖接之,观其手足飞舞而取乐。稍大一些的儿童或少年,则数百人一群,用柴薪点火围成圈,士兵在圈外用矛戟刺杀,看其呼号乱走以助兴致。   《温江县志》上说,温江县由于张献忠的屠剿,“人类几灭”。张献忠死去13年后(1659年),县里清查户口,全县仅存32户,男31丁,女23口。“榛榛莽莽,如天地初辟”。民国《简阳县志》卷十九记载:“明末兵荒为厉,概成旷野,仅存土著14户。” 满族征服汉族   始终贯彻一个既定方针:屠杀。对蒙古人和朝鲜人却不是这样。努尔哈赤的清军占领辽东地区后,先是担心当地穷人无法生活而造反,把辽东地区的贫民都抓起来杀掉,称“杀穷鬼”。两年后,清军又怕辽东的富人不堪压迫而反抗,又把辽东地区的富人几乎杀光,称为“杀富户”。共杀辽民300多万,辽东地区的汉人基本被杀光。皇太极破锦州,三日搜杀,妇孺不免;掠济南,城中积尸13万。   扬州城破,扬州顿成地狱,死者达80余万。比地狱更难忘是人民引颈受戮的场面。史载:只要遇见一个满族士兵,“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颈受刀,无一敢逃者”。一个清兵,遇见数十名青壮男子,清兵横刀一呼:“蛮子来!蛮子来!”这些人皆战战兢兢,无一敢动。这个清兵押着这些人(无捆绑)去杀人场,没有一人敢反抗,甚至没有一人敢跑。到刑场后,清兵喝令:“跪!”呼啦啦全部跪倒,任其屠杀。   清军在江阴一县,就杀了17万人,全城仅50人幸存。嘉定三屠杀了50多万人。1649年,清军占领湖南湘潭后屠城。同年平定大同的反清暴乱,大同全城军民被屠尽,“附逆抗拒”州县及汾州全城也不分良莠一概屠杀。1650年攻破广州时屠城,“屠戮甚惨,居民几无噍类……累骸烬成阜,行人于二三里外望如积雪”。   张献忠的屠杀与清兵入侵,使四川人口由600多万锐减至50万,只剩下10%左右。整个中国,“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胆敢反抗的居民几被杀尽,留下的大抵是一些顺服的奴才。此外,满清又杀苗民100万,杀回民数百万,把漠北蒙古的准葛尔部落杀到只留最后一个幼童!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残忍!   满清入关后,对明代朱姓宗室,可谓残酷至极。除鲁王朱以海一系逃至菲律宾得以存留外,其余几乎全部斩尽杀绝。崇祯的长子被多尔衮绞死,其次子隐姓埋名在民间数十年,不慎暴露了身份,年已70多岁的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仍被康熙帝下令凌迟处死。明朝永历帝尽管逃到了缅甸,还是被清朝抓回云南,全家被杀。 清军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军将领多铎率军进攻扬州,当时南明将领史可法率部对清军殊死抵抗,多次击退清军的进攻,清军损失惨重。阴历四月二十五日,最终因双方实力悬殊,清军攻占扬州。多铎恼怒扬州军民的抵抗和清军的伤亡,因此下令在扬州城内进行大屠杀,由于南明将领史可法的殊死抵抗,清军攻占扬州后进行屠城,仅仅收殓的尸体就超过了80万具。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大屠杀共持续十日,史称“扬州十日”。   1645年6月,清政府再下剃发令,命令十天之内,全国百姓一律剃头结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一政策受到汉的激烈反抗,其中嘉定县的反抗尤为激烈。闰六月十三日,城郊居民一呼而起,打败来剿清军。百姓公推黄淳耀、侯峒曾出面领导抗清。降将李成栋率清兵猛攻,清军用大炮轰城,最终攻入。侯峒曾投河而死,黄淳耀自缢,城中无一人投降。清军愤而屠城,杀两万多人后弃城而去。次日朱瑛又率众入城,组织抗清,很快又失败,嘉定县再遭清兵屠杀。八月十六日明将吴之藩起兵,反攻嘉定,结果再次失败,嘉定第三次被清军屠城,史称“嘉定三屠”。   其实,清军除了嘉定三屠和扬州十日之外,还有苏州之屠、南昌之屠、赣州之屠、江阴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海宁之屠、济南之屠、金华之屠、厦门之屠、潮州之屠,沅江之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泾县之屠、大同之屠、汾州之屠、太谷之屠、泌州之屠、泽州之屠等。模式也基本一致:根据清军头子发布的屠城令,实施残忍的集体杀戮,和无耻的集体强奸。   据史学家统计,满清入关后,中国人口损失总数可能超过5000万。 清朝的白莲教起义(1796-1805)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全国人口为39110万人,起义失败后,全国人口为27566万人,相互屠杀损失了1.1亿人口。白莲教起义军在历时9年多的战斗中,占据或攻破州县达204个,抗击清政府从16个省征调来的大批军队,歼灭了大量清军,击毙副将以下将弁400余名,提镇等一、二品大员20余名。清政府耗费军费2亿两,相当于4年的财政收入。这次起义使清王朝元气大伤,此后清王朝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 清朝太平天国起义   1864年,整个天京城所余3万多名太平天国将士,无一投降,全部战死或者自杀。起义爆发(1851年)前夕,全国人口为4.3亿,南京攻破后,人口只剩下2.3亿人。一场官逼民反战争使中国整整损失了两个亿,其中只有4000万人直接死于战争,这是何等的残酷!以后直到1911年,全国人口才恢复到3.4亿人。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义军在起义后的6年中,不过牺牲4000余人。然而1856年的内讧,洪秀全利用韦昌辉杀害杨秀清及亲信6000余人,又在天京大开杀戒,两个月总共杀了文武官员2万人。后来又利用石达开来天京靖难,凌迟处死韦昌辉,将其尸体寸磔,割成许多块,每块皆二寸,挂在各处醒目的栅栏处,标上“北奸肉,只准看不准取”的字样,真是惨厉之至。“洪杨之变”最终导致了十几万人被杀。   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藩率湘军攻入“天京”后,杀害数十万人。整个天京城所余3万多名太平天国将士,无一投降,全部战死或者自杀。太平天国强盛时,南京最多时有100万人口,到光绪登基时,十几年的时间,南京只剩下不到50万人口。 清朝太平军南京大屠杀   1853年,太平军围困南京城,攻破内城后,城内除四百多名满人士兵突围外,六万满人中,成年男性全部战死或者被杀,男性未成年人都被割掉生殖器活活疼死,女性幼童和老年妇女被太平军诱至火药铺,全部炸死,尸骨无存。一部分妇女被引出城外用火烧死,再投入河中。另外,剩下的六、七千名年轻妇女沦为军妓。   占据南京后,太平军在南京外城的汉人居住区实行男馆、女馆体制。把所有家庭拆散,编为男营、女营,夫妻父子分离,财产全部剥夺,不从者或者有哭泣者,就被当作妖,轻者鞭打,重则处死。丈夫与子女在路上相见了,也不许交谈,交谈即视为犯了天条,就要受杖刑,因此被打死的人很多。当时在城北有一处幽僻之地,一些百姓潜伏在那里,但被搜物的太平军发现,男子们惊慌逃散,太平军一怒之下,把女子们全部赶到旱西门外江中淹死。而太平军当时在所占据的其他城市也都或多或少地展开过对清军和平民的屠杀。今天站在历史公正的角度看,太平军远不止是教科书中所宣传的反抗清朝统治的正义之师,或许当时的太平军有着这样一个历史使命,但从更多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太平军也不过是一群乱匪,是打着反抗旗号的邪教,美国人芮玛丽所作的《同治中兴》一书说道:太平军在当时给中国人带来的只有恐惧。一味地宣传太平军的正义与进步,显然不是正视历史的勇敢所为。 清朝湘军南京大屠杀   1864年7月19日,曾国藩率领的湘军用地雷轰塌城墙,攻入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南京),湘军进入天京后,大肆烧杀抢掠,基本上是见人即杀,老幼不留,直杀得天京城内血流成河,尸体涌进长江,几乎使江水断流。据曾国藩自己记载,湘军“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城内自伪宫逆府以及民房悉付一炷”,“万室焚烧,百物荡尽”, “自五代以来,生灵涂炭,殆无逾于今日”。   清人记载:“金陵之役,伏尸百万,秦淮尽赤;号哭之声,震动四野。” “皖南及江宁各属,市人肉以相食,或数十里野无耕种,村无炊烟。”太平天国强盛时,南京城最多有100万人,可到1875年光绪帝登基时,南京依然人口不足50万。曾国藩因为在南京的屠杀手段残暴,被人们称为“曾剃头”、“曾屠户”。 以下为一个简要的概括:中国历史上的14次大规模战乱和杀戮时期 1)秦末农民战争 从公元前195到公元前205年西汉建国初期,共历十年。秦朝末年有2000多万人,到汉初,原来的万户大邑只剩下两三千户,消灭了原来人口的70%。大城市人口剩下十分之二三。甚至出现了“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的现象(《史记.平准书》)。 2)汉武帝伐匈奴   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前140-前87年),几度讨伐匈奴,海内虚耗,人口减半,50%的人死亡。 3)西汉末年混战   公元2年全国人口5959万,经过西汉末年的混战,到东汉初的公元57年,人口2100万。损失率65%。20年间,西安的人口从68万减到28万,大荔从91万减到14万,兴平县从83万减到9万,绥远县从69万减到2万。 4)三国鏖战   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国人口总计才767万。普遍认为,西晋灭吴,统一中国的时候,全国人口恢复到1600万的样子。 5)西晋八王之乱   从公元291年开始,先后有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长沙王、河间王、东海王越及成都王颖八王为争夺皇位,在洛阳相互攻杀,战乱历时十六年之久,死亡人口达数十万人,许多城镇均被焚毁,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使西晋初年并不十分发达的经济,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与此同时,关东地区又爆发了罕见的蝗灾和瘟疫,史载「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又大疾疫,兼以饥馑」,「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晋书.食货志》)。 6)南北朝混战   北朝的齐代有2000万人,到北周时人口仅900万;南朝宋代有469万人,到南陈灭亡时只有200万人,损失率达60%。 7)隋朝役民 从公元611到628年18年间,兵变、民变和宫廷政变共136次,有50多位称帝称王者,均统兵15万以上,各据一方,相互混战。全国户数由890万减至290万,人口由公元606年4602万人,减到639年1235万,损失率73%。 8)安史之乱 中国人口从九百万户锐减至二百万户,四分之三惨死,残存者以纸为衣。公元755年有5292万人,到760年人口1699万。损失率68%。 9)黄巢起义 唐武宗(841-846年)时有496万户,后周世宗(955-960年)仅120万户,到宋初为200万户。损失率76%。 10)金、元灭两宋 1122年全国人口9347万,到元初1274年,人口887万。损失率高达91%。蒙古人灭花剌子模,屠寻思干(撒马尔罕)城约百万人口;灭西夏,屠八十余万。蒙古人数次西征,凡有抵抗即屠城,共屠数百城,包括屠杀了巴格达的数十万人口,整个中亚一片废墟。忽必烈屠杀了中国人1800万人,中国北方90%汉族平民惨遭种族灭绝。四川在蒙古帝国屠杀前,估计有1300-2000多万人,屠杀后竟然不满80万人,几乎成了无人区。在蒙古人杀戮和统治下,中国丧失了7000多万人口。蒙古帝国在中国境内的种族灭绝,作为世界记录放在《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1985年版。 11)元末混战 据史书记载,仅胡惟庸、李善长、蓝玉三案,朱元璋总共杀人十万之多。朱在位三十年,杀了二十万,基本上将功臣杀光。 12)明末混战   从李自成起义到吴三桂灭亡,混战五十四年。明末人口为一亿,到清世祖时全国人口只剩下1400万人了,锐减了80%多,损失人口8000多万。1628年(崇祯元年)陕西的大饥荒弄到人相食的地步,正是这场空前的大灾难拉开了明王朝灭亡的序幕。张献忠与清兵入侵使四川人口由600多万锐减至50万,只剩下10%左右。整个中国,“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 13)清代的白莲教起义(1796-1805)   1786年人口3亿9110万人,起义失败后,人口为2亿7566万人,相互屠杀损失了1亿1千万人口。 14)太平天国起义   太平天国爆发(1851年)前夕中国人口4.3亿,太平天国失败(1863年)后,中国只有2.3亿人,一场农民战争使中国损失了2亿人 。到1911年全国人口才恢复到3.4亿人。
个人分类: 思想文化|3104 次阅读|81 个评论
中国的落后何时起步?
热度 6 lin602 2015-1-27 10:45
数百年中国落后于西方?何时起步的? 我认为: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起步! 中国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乱,战乱是保持整个地区或国家活力的一个残酷外因。要不被灭,必须强,优胜劣汰,强者生存,生生不息。 近代欧洲强,你们看看世界历史,欧洲一直没有统一,欧洲史就是国家与国家的战争史。 秦始皇很伟大,统一了中国,人民过上少打仗的生活,但也造成了‘温水煮青蛙’的大环境! 大家都知道,冬至这一天太阳离地球最远,但冬至后三九到四九最冷,这是一个惯性。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会有个上升期,但过了上升期后就慢慢下降。 中国的统一是伟大的,但也是煮青蛙的温水环境。 看看古罗马与埃及、印度,都没有逃脱掉这种人类发展的规律。
2949 次阅读|8 个评论
乌克兰一下成为美国的‘盾’
热度 2 lin602 2014-9-18 06:50
这二年经过一折腾,乌克兰一下改变了自己的身份,成为美国及欧盟对付俄罗斯的‘盾’。 乌克兰的地缘,使它在历次战争中都无法免去成为战区,这是一个灾难深重的国家或地区。 如果自己保持一种相对中立,保持平等对外关系,何苦这样处在克里米亚被夺,东部混乱的境地呢?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好象是民主的,但经常出现一个软弱的状态。 不同的领导层出现不同的政治倾向,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在政治角斗中,这些小国家只能起个盾的作用,除了伤痕累累,没有多少好处的。 将乌克兰的二只手套上两根绳子上,一根绳系在美国的战马上,另一根绳系在俄罗斯的战马上,二只战马往二个方向乱跑。车裂的结果, 俄罗斯得到了乌克兰的一只手:克里米亚。美国得到了好大一块,不过,这块性质有点不同。 乌克兰这次折腾,可能百年缓不过气来。 看看二次世界大战,除了大国,那些跟屁虫小国,得到了什么?塞尔维亚就是一个例子。
1378 次阅读|3 个评论
江浙盛产院士人才辈出 原因在于战乱和人口迁徙(ZZ)
chrujun 2009-12-17 14:50
江浙盛产院士千年根源揭秘 自唐朝以来由于战乱原因形成两次人口大迁徙  来源:http://news.sohu.com/20091216/n268997502.shtml 致经济文化中心南移从而人才辈出   两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 院士增选刚刚结束,记者从两院增选后的全名单发现,在1469名两院院士中,江浙籍的院士高达三成。   本月8日,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1955-2009年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出生地区分布在全国29个省区市,其中江浙一带最盛产两院院士,江苏、上海和浙江分居前三位。   为何江浙一带容易出名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韩茂莉认为,这与我国自唐朝以来经济中心从北向南迁移有关,随之大量的北方人也南迁,从而形成了目前江浙一带容易出院士。   院士现状   江浙 盛产两院院士   黄 河   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调查报告中发现,1955-2009年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出生地区分布在全国29个省区市。长三角地区最盛产两院院士,堪称院士摇篮,其中江苏出生的两院院士人数最多,有323人,高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   从1955-2009年当选的两院院士出生地区来看,院士人数在50人以上省市有14个,但主要集中在华东、中南、华北和西南等地区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基础教育发展水平高的省市;其中,江苏、上海和浙江等盛产两院院士,三地出生的院士均在200人以上。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首席专家、厦门大学冯用军博士分析指出,通过调查1955-2009年当选的两院院士的求学背景发现,两院院士在出生地所接受的教育比其籍贯地在其成长历程中起的作用更大更直接。   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生的大部分院士均在其出生地完成基础教育,而又有相当部分选择在本地区,或临近省市,或祖籍地区,或高教发达地区的高校接受并 完成高等教育。因此,可以看出,一个地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院士产生数量尽管不存在唯一性的联系,但存在着密切关系。   唐朝以后南方状元开始崛起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王极盛表示,在地域分布上,院士集中于几个省份,有一个很基本的因素,那就是他们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导致教育发展程度较高。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著名专家韩茂莉介绍,江浙沪的院士比较多,除了目前江浙一带经济发展程度高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他 们有这个传统,从唐朝以来,416位状元中,江浙就占了114位。主要原因就是自唐朝以后,我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推移的趋势。   唐朝和北宋两个朝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数的61%;南方籍贯的状元仅44名,占全国总数的39%,北方籍状元占明显优势。   元明清三代状元籍贯的地理分布与前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全国共有状元194名,其中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数的13.4%;南方状元则有168名,占86.6%,南方籍贯状元在数量上形成了绝对优势,而南方籍的状元中又以江浙的状元为主。   另外,由于元代在蒙古人入主中原以后,科举制度实行得较晚,所以元代产生的状元比较少。    分析   黄河流域战乱人才外流   无论是唐宋还是元明清时期,状元的集中分布也说明了这个特点,但是为什么状元的分布会发生由北向南迁移的现象呢?   韩茂莉教授表示,从唐朝自宋朝,完成了我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迁。状元籍贯由北向南迁移的时空变化显示出与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基本吻合的变化趋势,随着古代经济中心从黄河流域向江南地区转移,文化中心与人才密集区也作了相应的变动。   而人口的南迁主要是由于唐宋时期,几次大的战役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造成的。   韩茂莉说,我国古代最早开发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是古代政治、经济中心,自然也是人才文化中心。但东汉以后,北方频繁的战乱使黄河流域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就发生了人口的南迁,到唐代前期,才有所恢复和发展。    北宋灭亡人才跑到江浙一带   唐朝中期,也就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在黄河流域爆发,北方又陷入战乱之中,经济中心由此开始南迁,也导致了第二次人口的大规模南迁。   这一转移过程从唐代至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基本完成,特别是北宋灭亡后,南宋在杭州定都,将大部分北宋的人才都带到了江浙一带。   人口大规模南迁,为南方填补了不少的劳动力,当时的江南地区很荒凉,人口也少,由于北方战乱,随着北方大量的精英人物迁移至南方,无论是人才还是先进技术上,更多优秀人才对南方的开发,加上南方地区条件好,南方的优势就显现出来。韩茂莉说。   唐代安史之乱前,北方状元所占比例更大,755年前著录籍贯的状元共8名,其中北方人7名,占总额的87.5%。大约从唐武宗会昌年间(即843年前后)南方状元人数逐渐增多,这与南方特别是江南地区经济地位逐渐提高有直接关系。   韩茂莉认为,随着人口流动与南方经济区的开发,经济中心不断向江南转移,同时,浙江、湖南、湖北、四川以及福建等地的开发程度也得到大幅度提高,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之下,南北方之间人才数量的对比更加悬殊,地域人才集团的分布也出现相应的变化。   人文环境   人多地少读书成谋生手段   随着南方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转好,具备了读书的基本条件,再加上南方出现人口多土地少的特点,人们除了在一小块的土地上耕种以外,读书就成了这些地方种田以外的另一种谋生手段。   韩茂莉分析说,在传统的农耕背景下,如果一家的孩子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无形之中就为整个家族带来很多优势。南方经济的支撑,使一个家族会去全力以赴保证子女去读书,在科举考试中成功,这样可以为整个家族带来很多的好处。鼓励自己家的孩子出去读书也就成了一种风尚。   耕地和读书就成了南方同样重视的两个内容。而西北地区则不同,生活尚且不足,不能在经济上为子女的读书提供保证,这样差距就越来越大。她说。   经济发达,教育投入也相应增多,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几率增大,成才的机会也多。江浙、福建、四川等地既是人才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古代教育兴办最好的地方。   有关资料显示,在宋代人才出现率最高的浙江、江苏、安徽和江西及福建等地,各类官私学校的数量以及设立学校的州县在本地区所占比例都在全国居于前列。   明清时期,除边疆个别地区,全国大部分府县都设立了官学,民间以私学形式出现的各类学校,在数额上南方仍占绝对优势。各地风俗一旦形成就具有相 当的稳定性,南方各地,特别是江浙一带勤于诗书,习文重儒,早已成为民间通行的风范。这一点对于促进当地教育投入与人才培养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官方的布 化,是造就南方人才集团不断涌现的关键。   韩茂莉认为,科举制度产生后,科举成功者往往被吸收进入官僚集团,在国都所在地任职。他们中有不少文化精英,这些人所构成的文化氛围,对各地文人有巨大的吸引力,成为人才荟萃国都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采访中,一些专家指出,长久以来,南方形成的习文重儒的文化氛围一直延续至今,现今,南方地区的教育资源和生源素质都要好于北方。就像近日北大公布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学校名单一样,以江苏为最多,这就不难说明我国的基础教育方面重心依然在南方。    2009年中国新当选两院院士出生地区分布情况   地区名称 院士人数江苏 8   河南 7   四川 6   安徽、广东、辽宁、上海 各5   河北、山东 各4   北京、黑龙江、湖北、吉林、各3   江西、浙江   海南、湖南、内蒙古 各2   福建、甘肃、广西、贵州、 各1   陕西、重庆   注:中国校友会   网提供数据   注1:括号内为江浙的状元数量   注2:由于历史地理原因,辽、金在南方没有状元,南宋在北方没有状元,故将辽、金的状元数量合并,与南宋对比    名额限定致南方人努力读书   为了实现状元分布均衡,历代的皇室还通过限定名额来避免南北方差异过大。   据介绍,从宋代起南北之间人才数量相差越来越悬殊,为了保证最终所取之士不被南方籍文士所垄断,宋代规定了各地举人的名额。   由于各地举人配额相差不大,而参加乡试的生员人数却多少不一,最后就产生如欧阳修所说的那样,东南百人取一人,西北十人取一人的现象。   明清时期继续沿用这项制度,进入省级的举人考试时,国家开始有了对一个地区的名额限制,比如明清时期的南北卷制度和南北中卷制度都是对名额的一种限制手段。不管有多少考生进入省级考试,但是在最后选择的时候,各地人数是基本差不多的,避免地区差异太大。   这些政策可能也逼迫了南方学子更加努力读书,成为南方涌现人才的一个原因。   文/记者朱治华   本文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韩茂莉
个人分类: 转载精品|716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人为什么比较矮小?
chrujun 2008-9-4 00:42
为什么中国人比较矮小呢?为什么南方人比北方人矮呢?为什么西方人普遍比中国人高呢?除了人种问题,饮食问题,历史原因不可忽视(大家可以拿非洲黑人和美国黑人相比较),很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造成当前中国人矮小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1. 血腥残酷的诛灭九族政策,造成中国人的优秀基因和高人基因大量流失。在改朝换代和对外战争中,能够变成贵族,拥有庞大势力的家族,往往是具有显赫战功的家族。很显然,矮人变成猛将的可能性很低。猛将绝大部分是高大威猛的人。因此,以猛将为代表的家族势力绝大部分拥有高人基因。这些势力往往是统治者想干掉的对象。时时遭到全部家族被诛灭的命运。枪打出头鸟,中国人中的高人家族不断因为战争而崛起,又一个一个被统治者以各种理由消灭,中国人中拥有高人基因的比例就越来越小,中国人也就越来越矮。 2. 无数次残酷的战争,导致高人基因占很大比例的士兵大量死亡,普通中国人中的高人基因大量流失。在冷兵器时代,身强力壮,高大威猛的人就是好士兵。抓壮丁肯定抓高个子,没有那个将军愿意抓矮个子当士兵。残酷的战争导致士兵大量死亡,普通中国人中的高人基因也因为士兵的大量死亡而大量流失。 3. 历史上的饥荒加战争导致中国人大量死亡,多次导致90%以上中国人死亡,高个子因为能量消耗更多更快而首先死亡。幸存下来的绝大部分是个子矮小,能量消耗慢的中国人。为什么说中国人的优点是吃苦耐劳,因为大部分中国人是大饥荒的幸存者,不吃苦耐劳早就死了。可怕的饥荒将中国人中仅存的高个子基因基本消灭干净。 由于中国的南方人基本上是从中原迁移过去的,中原人中的高个子基因在无数次的战争和饥荒中基本被消灭。这样就造成了中国的中原人和南方人都比较矮小。由于北方人大部分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后代,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很少有诛灭九族及90%以上人口消失的现象存在,高人基因得以大量保留。这就使得北方人普遍比南方人高。 翻一翻24史,中华民族的灾难一次次呈现,大量人口一次次消失,高人基因无数次被消灭,中国人变得越来越矮小,生存能力变得越来越强,造成了当今中国人的现状。如果中华民族在今后1000年内不会碰到这样的灾难,中国人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根据回归理论,中国人的平均身高会逐步提高的。也许在10000年后会达到西方人同样的身高水平。中华民族在各个方面都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阿弥陀佛!
个人分类: 历史忧思|24206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5: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