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托勒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程碧波:纹明,从旧地图与中国古文献研究大秦(7.0版,下篇)
chbibo 2019-12-11 15:48
程碧波:纹明,从旧地图与中国古文献研究大秦(7.0版,下篇)​ (接上篇)四 历史发展:伊甸、亚述、迦勒底和迦南 根据目前学界研究,亚述帝国(英语:Assyria empire,公元前935年—前612年)是兴起于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流域)的国家。西元前626年,巴比伦尼亚宣告独立,由亚述派去驻守该地的迦勒底贵族那波帕拉沙尔自立为王,建立新巴比伦王国,并与伊朗高原西北、同受亚述统治的米底人结成同盟,于公元前612年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亚述帝国覆亡,遗产被新巴比伦王国及米底瓜分。 《耶经.列王记下》记载亚述王攻击以色列。杨氏直译本《耶经》将“亚述”写为“Asshur”(这是希伯来语的发音,读作“ashúr”。希伯来,见图76,其希伯来语为 “עברית”, 实际发音为“yubreite”,现英文为“Hebrew”,原意是“渡过河而来的人”。根据《耶经》和其他史料记载,犹太人的族长亚伯拉罕率领其族人从两河流域的乌尔城(Ur)渡过幼发拉底河和约旦河来到当时被称为“迦南”的地方。因此“希伯来”实为“逾泊来的”。希伯来文与古汉语一样亦是从右向左书写),其它版本《耶经》将“亚述”写为“Assyria”。《耶经.创世纪》记载“耶和华又对他(亚伯兰)说,我是耶和华,曾领你出了迦勒底的乌尔,为要将这地(迦南)赐你为业”。各版本的《耶经》将“迦勒底” 写为“Chaldeans”或“Chaldees”或“Chalde'ans”。Chaldeans的音标为“‘kældiən”,其余两个单词的发音类似。“乌尔”则均 写为“Ur”。《耶经.创世纪》记载“他们又带着迦南地所得的牲畜,货财来到埃及。”各版本的《耶经》均将“迦南”写为“Canaan”。《耶经.列王记下》:“以利亚对以利沙说,耶和华差遣我往耶利哥去。”各版本的《耶经》均将“耶利哥”写为 “Jericho” 根据以上信息,先来确认伊甸、亚述和迦勒底所在。见西元1635年丙地图82。 图82西元1635年丙地图,伊甸、亚述与迦勒底 在西元1635年丙地图82中,在上方找到了亚述的具体信息“Asyria”,其与“Assyria”发音完全相同。在下方找到了迦勒底的具体信息“Caldea”,其与“Chaldean”发音基本相同。 图82中左边所标“edir”就是“伊甸”。《耶经.创世纪》中“伊甸”写作“eden”,其音标为“iːdən”,与“edir”发音“i:diə”极近。再看《耶经.创世纪》中说:“And the LORD God planted a garden eastward in Eden; and there he putthe man whom he had formed……And a river went out of Eden to water the garden;and from thence it was parted, and became into four heads……The name of thefirst is the Pishon; it winds through the entire land of Havilah, where thereis gold……The name of the second river is the Gihon; it winds through the entireland of Cush……The name of the third river is the Tigris; it runs along the eastside of Asshur. And the fourth river is the Euphrates。”翻译为中文为:“神在伊甸的东边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有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第一道名叫Pishon,就是环绕Havilah全地的。在那里有金子……第二道河名叫Gihon,就是环绕Cush全地的……第三道河名叫Tigris,流在亚述的东边。第四道河就是Euphrates。”从此描述可知,在Edir的东边有一个园子,有河从Edir流出,滋润那园子。第一道河为最北边的支流,流经Elbet和Imamushen(故称Be+shen=Pishon,类似“京广铁路”的组合称呼),环绕Herin(即Havilah)全地;第二条河为流经Gianbet和Sem(故称Gi+Sem=Gihon),环绕Cushe(即Cush)全地;第三条河就是Tigris河,在亚述的东边(虽然底格里斯河的源头并不在Edir,但因为从Edir流出的河流与底格里斯河在东北方向汇合,因此亦可称底格里斯河为Edir流出的河流的分支);第四道河就是Euphrates。由此可见,图77与《耶经.创世纪》的描述吻合。有文章认为伊甸园应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共同源头,这是不对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没有共同源头。其次各个版本的《耶经》中都写的是“a river”从“Eden”流出,然后在园子里分为四道,若伊甸在两河源头,则不会是“a river”流出,也不会是“a river”在园子里分为四道。 《耶经.创世纪》记述“Andthe ark rested in the seventh month, on the seventeenth day of the month, uponthe mountains of Ararat”,中文译为“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亚拉腊山上”。现常认为Ararat山在土耳其东部,海拔5000多米,具体位于塞凡湖之南。但土耳其东部这座山被称呼为Ararat已经是很晚的事。西元1432-1450年甲地图78中这座山称为“Cochias M.”,见甲地图83。 图83西元1432-1450年甲地图,Cochias M. 图83中,上方“Chocivan”即“塞凡湖”,其南方的山当时被称为Cochias山。其被当地人作为高加索山的兄弟山,故发音与高加索相近。后来才被改称为Ararat山。而之前的Ararat山见西元1432-1450年甲地图84。 图84西元1432-1450年甲地图,亚拉腊山 图84中,M.Anna即Ararat山,也即亚拉腊山。两河流域四面环山,只有波斯湾一个出口。在下特大暴雨时易爆发大洪水。故若真有方舟,则其一定是在Anna山上,而不可能在土耳其东部海拔5000多米的山上。且应是区域性洪水,不大可能是全球性大洪水。 继续看西元1570年乙地图85。 图85西元1570年乙地图,迦勒底 图85中并无迦勒底(Caldea),但有Caldar。故图82中的Caldea应是从Caldar所衍生的区域名称。此外,图85中没有图81中Edir的标识及其建筑。而Caldar这个词的意义将在后文显现出来。再看西元1432-1450年甲地图86。 图86西元1432-1450年甲地图,Casdar 图85中的Caldar在图86中成为Casdar。字母只有“l”和“s”的区别,但读音绝然不同。推测应是书写转抄错误,然后类似汉语中的通假字而保留下来。从图86中可知,“s”的草写与“l”的确可能混淆。换言之,迦勒底的真正发音正是来自中国文献记录的“迟散”。因此,包括《耶经》在内的西方文献中,凡出现“Caldar”,以及“迦勒底”为“Caldea”、“Chaldeans”、“Chaldees”或“Chalde'ans”的内容,均应断代为根据西元1432-1450年以后的史料所创作。图86中亦无图82中Edir的标注及其建筑,因此西元1432时伊甸建筑尚未建立。 现再看迦南所在。见西元1570年乙地图87。 图87西元1570年乙地图,迦南与耶利哥 图87中,上方Caron或Caren应为迦南,而下方Ierico即为耶利哥。再见西元1432-1450年甲地图88。 图88西元1432-1450年甲地图,迦南与耶利哥 图88中,上方Cran或Caren应为迦南,而下方 Ierico即为耶利哥。 《耶经.列王记下》中说:“何细亚第九年亚述王攻取了撒马利亚,将以色列人掳到亚述……这是因以色列人得罪那领他们出埃及地,脱离埃及王法老手的耶和华他们的神,去敬畏别神。”可见亚述王在以色列出埃及之后仍存在。而出埃及在鄙作《从旧地图研究尼罗河出海口与两河流域的演化》一文中已证为远在西元1219-1319年之后。而从本文证据来看,汉朝及其之前,埃及被辽阔的尼罗河弱水所覆盖,为大秦所未知之地(日所入也)。在西元643-667年之前,大秦掌控中东(包括大食),之后中东进入唐朝疆域,一直到安史之乱的西元755年。出埃及与被亚述王攻击,均应发生在西元755年之后。汉朝及其之前波斯湾北上直达Samara,迦勒底地区的乌尔(Ur)、乌鲁克(Uruk)等地区极可能被波斯海湾覆盖,所以亚述驻军在乌尔、乌鲁克等迦勒底地区的时间应在汉朝之后。但此时大秦掌控相关区域,后又并入唐朝疆域,所以亚述驻军在乌尔、乌鲁克等迦勒底地区的时间应在西元755年之后。见图89。 图89两河流域上Nippur、Schuruppak、Uruk等位置 而《耶经》中关于迦勒底的文字均表述为“Chaldeans”或“Chaldees”或“Chalde'ans”,而不是Casdar(迟散),故其所述的迦勒底亚述驻军及攻占尼尼微等事件均应在西元1432-1450年以后。《耶经.创世纪》中记载伊甸中流出一条河流,在园子里分为四道,在地图上只有西元1570年乙地图和西元1635年丙地图吻合。但乙地图中Caldar的发音与迦勒底差异尚存,丙地图中进化出了Caldea的区域名字,且乙地图中尚无edir及其建筑,而丙地图中出现了edir及其建筑,所以《耶经.创世纪》应写于西元1432-1450年之后,更可能在西元1635年前后。 《耶经》中说“Thou shalt not take the name of the LORD thy God in vain”,译为中文为:“不可妄称主人你神的名”。而《耶经》处处都称呼“God”,这说明“God”并非人名。“God”应是一个身份称呼。 见 西元1721年 图90(Map of Turkey, Arabia and Persia,John Senex) 。 图90西元1721年地图,Countryof Gad 图90中,上方为“Country of Gad”,说明这里有个封国或领地名称为“Gad”。则Lord Gad就是Gad领地领主。《耶经》中Lord God就是Gad领地领主。 见图91( A rabia Agreeableto Modern History,Herman M oll) 。 图91西元1715年地图,Gad领地 《耶经.以斯拉记》中,出现“Now in the first year of Cyrusking of Persia”。“Persia”即“波斯”。这是讲迦勒底王将以色列人掳到巴比伦后,又被波斯征服,波斯王决定让以色列人重修耶路撒冷。由前述分析,“波斯”一名应在甘英(西元97年)之后出现。《耶经.历代志》说“Andall the kings of Arabia and governors of the country brought gold and silver toSolomon”,即所罗门时代有“阿拉伯诸王”,而大食(阿拉伯)应是西元600年后才从波斯分离出来独立建国。前述“迦勒底”而不是“迟散”、以及“Edir”和四条河流信息,都指向《耶经》主要故事内容写于西元1432-1450年之后,更可能在西元1635年前后。 《耶经.以斯帖记》在讲述波斯王帮助以色列人对待敌人时说:“Now it came topass in the days of Ahasuerus”。中文译为“现在是亚哈随鲁作(波斯)王的时候”。学界认为“亚哈随鲁(Ahasuerus)”是西元前485-465年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国王泽克西斯一世。问题在于,niv版(新国际版(NewInternational Version),是目前最普遍的英文版本,用的人也最多)《耶经.以斯帖记》中将波斯王的名字写为“Xerxes”,其第一个字母发音为“eks”,比“Ahasuerus”的发音多了一个区分度极大的“k”。“Xerxes”与“Ahasuerus”发音出现了“k”和“h”的差别。希伯来文中,“k”对应于“ כ ”,“h”对应于“ ה ”,“b”对应于“ ב ”。在希伯来人工抄写的文献中,若一个希伯来字母被一种译本认为是“ כ ”,同时被另一种译本认为是“ ה ”,那么它实际上就应该是“ ב ”。而《耶经.以斯帖记》的波斯王希伯来文为“ אֲחַשְׁוֵרוֹשׁ ”,若将此单词中的“ ה ”恢复为“ ב ”,即“ אֲבַשְׁוֵרוֹש ”,则其英文发音将为“Abshurosch”,中文发音为“阿巴斯(或塞)鲁士”。这正是波斯萨非王朝中兴的君主阿巴斯一世(西元1587—1629年在位)。 《耶经》中记载了多个波斯王。《耶经.以斯拉记》中记载“In the first year of Cyrus king ofPersia”,“Cyrus king of Persia”允许以色列人在耶路撒冷重建Gad的神殿。在“Cyrus king of Persia”到“Darius king of Persia”统治期间,当地人贿买谋士,要败坏他们的谋算(“hired counsellors against them, to frustrate their purpose”)。在“Ahasuerus”登基开始(“And in the reign ofAhasuerus, in the beginning of his reign”),当地人上本控告犹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wrote they unto him an accusation against the inhabitants of Judahand Jerusalem”)。在“Artaxerxes”统治期间,比施兰、米特利达、他别,和他们的同党,用亚兰文字、亚兰方言上本向“Artaxerxes”奏告以色列人筑城反叛。“King Artaxerxes”下令耶路撒冷停工。直到“Darius king of Persia”第二年(“So it ceased untothe second year of the reign of Darius king of Persia”),“King Darius”找到了“In the first year of KingCyrus”所签发的允许耶路撒冷筑城的圣旨,允许耶路撒冷继续重修完成Gad的神殿。从《耶经.以斯拉记》来看,Gad神殿的修建经历了“Cyrus”、“Ahasuerus”、“Artaxerxes”、“Darius”四个波斯王。 《耶经.以斯拉记》的叙述存在矛盾。从Cyrus元年允许重建耶路撒冷殿开始,历经Ahasuerus统治,直到第三位波斯王Artaxerxes才下令中止耶路撒冷殿修建,在如此漫长的时间,耶路撒冷殿为何还不能完工?再对比《耶经.尼希米记》所记述。“in the twentieth year of Artaxerxes the king”,以色列人“Nehemiah”向“Artaxerxes”说“我列祖坟墓所在的那城荒凉,耶路撒冷城门被火焚烧”,“求王差遣我往犹大,到我列祖坟墓所在的那城去,我好重新建造”。于是“Artaxerxes”同意了,还给“Nehemiah”派了军队和马兵,以及诏书。重建之时当地人很不满,同谋要来攻击耶路撒冷,使城内扰乱。但“Nehemiah”下令“修造城墙的,扛抬材料的,都一手做工一手拿兵器”,确保城墙完工。并且“Nehemiah”说:“Moreover from the time that Iwas appointed to be their governor in the land of Judah, from the twentiethyear even unto the two and thirtieth year of Artaxerxes the king, that is,twelve years”。因此“Nehemiah”当时被委任为耶路撒冷的省长,从“Artaxerxes”20年到32年,一共任职12年省长。以禄月二十五日,城墙修完了,共修了五十二天(“So the wall wasfinished in the twenty and fifth day of the month Elul, in fifty and two days”)。因此在《耶经.尼希米记》中,耶路撒冷殿从“荒凉、被火焚烧”的状态到请求重修、获得波斯王许可、重修受当地人阻挠、一手做工一手拿兵器、神殿完成的整个过程,是在“Artaxerxes”统治时完成的,且前后只用了五十二天。并且本件事情的叙述者自身是主持此事且任职12年之久的耶路撒冷省长“Nehemiah”,其权威远超《耶经.以斯拉记》的未知名作者(《耶经.以斯拉记》中关于“以斯拉”的描述为第三人称,因此本部分内容不是“以斯拉”亲作。“This Ezra went up from Babylon; and he was a ready scribe in the lawof Moses, which the LORD God of Israel had given: and the king granted him allhis request, according to the hand of the LORD his God upon him”)。 对《耶经.以斯拉记》和《耶经.尼希米记》还有另一理解,就是认为《耶经.以斯拉记》的内容发生在《耶经.尼希米记》之前。这样就有几个问题:(1)《耶经.尼希米记》中的波斯王Artaxerxes最晚,就轮不到《耶经.以斯拉记》中波斯王Darius来下令废止Artaxerxes的停工命令,以继续重修耶路撒冷城;(2)Darius下令重建完成耶路撒冷殿之后,耶路撒冷殿将在《耶经.尼希米记》中再次“荒凉、被火焚烧”,而《耶经.以斯拉记》中列出了包括《耶经.尼希米记》中Artaxerxes在内的四位波斯王的连续统治期间,从未说过耶路撒冷殿“再次”“荒凉、被火焚烧”;(3)《耶经.尼希米记》中Nehemiah说:“那时,有我一个弟兄哈拿尼,同着几个人从犹大来。我问他们那些被掳归回,剩下逃脱的犹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光景”,说明此时耶路撒冷城的“荒凉、被火焚烧”与犹大人被掳是同一事件。而《耶经.以斯拉记》中四位波斯王统治期间,乃至整部《耶经》中都并没有记载犹大人再次被掳的事件。所以“被掳归回”就是犹大人被迦勒底军队掳到巴比伦,然后被波斯释放归回耶路撒冷这一事件。此时“耶路撒冷的光景”不是重修之后的光景。 再有一理解是,认为有Artaxerxes一世和二世、Darius一世和二世等。这种理解就更荒谬,《耶经》中对于父系血缘非常看重,不可能不交待清楚一世和二世的区别,不可能把父子的名字完全写为一样。《耶经》中对连续四个波斯王的名字之间有何血缘等关系没有任何交待,这是很蹊跷的。这种理解也不能解释《耶经》没有记载犹大人再次被掳的问题。 事实上,仔细观察“Abshurosch”这个名字,可以发现其重音位置不同,就将发出不同声音。重音在“ Abs hurosch”,则为“阿巴斯”;重音在“Ab shurosch ”,则为“Cyrus(塞鲁士)”,“Cyrus”的“C”又可发音为“K”,故可转音为“居鲁士”;重音在“A b shu rosch ”,则走音为“Darius(大流士)”;重音在“ Abshur o sch ”,则为“Artaxerxes(亚达薛西)”。此外,“Xerxes”亦可把第一个“X”发音为“Sh”,也即“Ab shur o sch ”,则为“薛西斯”。而“Ahasuerus”则为“亚哈随鲁”。波斯王冈比西斯(不是《耶经》中人物)发音为“Cambyses”,亦应是“ K ing Abshur o sch ”。因此《耶经.以斯拉记》中的多个波斯王,其实都是同一人:Abshurosch。这就能解释《耶经.以斯拉记》与《耶经.尼希米记》的相关矛盾。由于《耶经.以斯拉记》的作者身份不够,其所听说的波斯王在不同人说来,重音不同,就会听成不同名字,其记入文献就会出现问题。波斯王阿巴斯、塞鲁士、冈比西斯、薛西斯、亚哈随鲁、居鲁士、大流士、亚达薛西都是同一人,这吻合从前述安息到西元97年之后的波斯,再到后面发展历程的整个历史。 西元1623年,阿巴斯一世趁伊拉克人民反对土耳其苏丹穆斯塔法一世统治举行起义之机,兴兵攻占巴格达,经过5年时间收复了包括巴格达、巴士拉在内的整个两河流域。至此,阿巴斯一世已经统治着一个西至底格里斯河,东至印度河的庞大帝国。这也吻合《耶经.以斯帖记》所说“this Ahasuerus who reigned fromIndia even to Cush, a hundred and seven and twenty provinces”。Cush是两河流域中的一个地名,见图76中的黄色标注“Cu∫e”。 《耶经》所记述的历史开始清晰起来。 背景: 西元755年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力量渐微,大食反噬大秦,大秦臣属大食,进入阿拉伯时代。推测系因 其气候恶化、土地沙漠化,兼尼罗河水量降低,沃土出现,故大秦有部分民众分散至埃 及 和今欧洲 (因此明朝时传教士将埃及称为大秦,亦不算错),而另一部分循海路回归南亚大秦。大秦国力分散,又有大食以及后来突厥攻打,处于分裂之中。西元9世纪后半叶起,阿拉伯进入分裂和衰落时期。西元1258年,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首都 巴格达被蒙古 托雷之子 旭烈兀攻陷,阿拉伯帝国灭亡。蒙古人向西扩张,迫使土耳其人向西迁移。最初土耳其人依附于罗姆苏丹国,西元1299年,土耳其趁塞尔柱罗姆苏丹国分裂,正式宣布独立,此即奥斯曼土耳其。土耳其在西元1396年的尼科堡战役中,一举打败了匈牙利、法国、德国等国联军,占领巴尔干大部土地。但此时,中亚 西察合台蒙古后裔帖木儿帝国 开始向小亚细亚扩张。西元1402年,在安卡拉战役中,奥斯曼军惨败于帖木儿军,君主巴耶塞特被俘。但同年朱棣靖难成功,在南京称帝,帖木儿放弃奥斯曼土耳其,回师大明。奥斯曼土耳其得以向两河流域扩张。 《耶经》所记载的事件,正是在奥斯曼土耳其征服两河流域的时期。 当时阿拉伯半岛上Gad领主势力曾达迦勒底。Gad就是图85的Caldar,即《后汉书》记载的“迟散”。 见西元1800-1884年地图92(Kingdoms of the Successors of Alexander: After the Battle of Ipsus, B.C. 301, Edward Weller) 图92 西元1800-1884年地图,迦勒底的Mygdonia Mygdonia今译为今希腊城邦的“迈多尼亚”,学界认为灭亡于西元前22年,而两河流域的Mygdonia是希腊半岛向两河流域的希腊文化输出。问题是,Mygdonia恰好是“My god adonai”的合写,意即“我的god领主”,无论从宗教还是god领主意义上,都应先有迦勒底的Mygdonia,后有希腊半岛的 Mygdonia 。 Gad(Caldar,下称Gad)将迦南分封给希伯来人,让希伯来人扼守住进入阿拉伯半岛的大门(即原大秦的安都西边)。但Gad内部出现分裂,同时天气干旱,迫使希伯来人南入埃及求生,受到埃及奴役。视希伯来人为自己力量的某Gad领主指令希伯来人再回迦南,并令希伯来人只忠于此Gad领主自己,不得忠于Gad中的其他任何人(《耶经.出埃及记》:“Thou shalt have no other gods before me”,句子中说“other gods”,说明god不止一个)。当时迦南已有其他人居住,故发生了与希伯来人的战争,在此Gad领主的帮助下希伯来人赢得战争。希伯来人建国以色列,羽翼渐丰,而Gad领主力量渐弱,以色列试图从Gad独立(《耶经.创世纪》“Andhe said, Thy name shall be called no more Jacob, but Israel: for as a princehast thou power with God and with men, and hast prevailed”,中文译为“那人说,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为你与神与人较力,都得了胜”。因此Israel实为“与神力”,这在反映以色列独立于Gad乃至试图对Gad不利的意愿)。所罗门死后以色列即分裂,土耳其控制的亚述攻击以色列,Gad领主袖手旁观。以色列无奈向Gad领主表达效忠以求援。Gad令迦勒底军队攻击亚述,取胜后Gad指令迦勒底军队继续攻击以色列。以色列向迦勒底军队投降,以色列人被迦勒底军队从耶路撒冷掳到巴比伦作奴隶。但迦勒底军队在战争中壮大成藩镇割据,毁灭了Gad有关的耶路撒冷殿。Gad领主无奈,与波斯联合。西元1623年,波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攻占巴比伦,然后将部分以色列人送回耶路撒冷重修Gad殿,并继续作奴隶。Gad领主不得不往南退却,直到西元1721年左右,Gad领地已经南退到阿拉伯半岛最南部(见图90、91)。 以色列的独立,对已处于内忧外患的Gad领主来说是致命的,它引来了亚述强敌,造成迦勒底的藩镇割据,最后把巴比伦拱手送给波斯,使Gad领地失去迦南和巴比伦两大屏障。所以《耶经.以斯拉记》中的波斯王Artaxerxes说“this city(耶路撒冷城)of old time hath made insurrection(起义、反叛、暴乱)against kings, and that rebellion(叛乱) and sedition(煽动叛乱的言论/行动) have been made therein”,这说明以色列被当时的人们视为在之前反叛了kings。并且这个kings是人,不是虚无缥缈的其他事物,否则波斯王Artaxerxes等人不会认定其为反叛行为。此kings即kings of Gad。 Gad领主禁止子民直呼其领主名字,与中国习俗类似。现学界通过把西方古文献中重复性大的词语认定为当时君王名字,从而破译西方古文献的方向是错误的,因为避君王名讳的原因,君王名字除了在宗庙家谱等场合,在其它地方是不可能出现的。而西方普遍存在的原罪记忆,则与流放有关。见《尚书.舜典》“大罪四裔,次九州之外,次千里之外。”“四裔”,在四海之外。 《耶经.新约》的内容几乎没有历史背景,因此其历史价值远不及《耶经.旧约》。但仍可探寻到蛛丝马迹。《耶经.使徒行传》中记载:“And found a certain Jew namedAquila, born in Pontus, lately come from Italy, with his wife Priscilla;(because that Claudius had commanded all Jews to depart from Rome and came untothem”,中文译为:“遇见一个犹太人,名叫亚居拉,他生在本都。因为Claudius命令犹太人都离开罗马,所以新近带着妻子百基拉从意大利来。保罗就投奔了他们。”可见此时意大利已有罗马。按本文前述意大利开始有罗马的时间,此事若真,则应发生在西元1275年之后。《耶经.使徒行传》记载了保罗传道过程:“And there the centurion found a ship of Alexandria sailing intoItaly”,中文译为“在那里百夫长遇见一只亚力山大港的船,要往意大利去”。根据鄙作《从旧地图研究尼罗河出海口与两河流域的演化》一文,西元1400年前,埃及亚历山大港应不存在。大秦的亚历山大港全名为“Alexandrete”或“Alexandreta”,而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全名为“Alexandria”。故《耶经.使徒行传》中的“Alexandria”应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故《耶经.使徒行传》所载应为西元1400年以后。保罗亲见了司提反(十二使徒之一)的被害,因此与耶稣为同一时代人。由此推知,《耶经.新约》不但写于西元1400年之后,其反映的内容亦是在西元1400年之后。而《耶经.使徒行传》中司提反说:“Then came he out of the land of the Chaldaeans”,中文译为:“他就离开迦勒底人之地”。而本文前述,凡出现“迦勒底”为“Chaldeans”的内容,均应断代为西元1432-1450年以后的史料所创作。而司提反讲“Chaldeans”,说明司提反本人应为西元1432-1450年以后。事实上,《耶经.约翰福音》(其作者为十二门徒之一约翰)明显借鉴了《道德经》。《耶经.约翰福音》开篇即说:“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Word was God”,中文译为“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Jesus saith untohim, I am the way”,中文译为“耶稣说,我就是道(路)。”再分析《耶经.约翰福音》中的“We have found the Messias, which is, being interpreted, the Christ”,中文译为:“我们遇见弥赛亚了(弥赛亚翻译出来,就是基督)”。问题是,同为拼音文字,Messias与Christ的发音完全不同,互译的证据不足。 本文认为《耶经》中“ Chris t”是一个身份,其实应为“祭司”(《周礼.春官》“若军将有事,则与祭有司将事于四望”,译为现代文:“若军队将交战,就同掌管祭祀的官吏祭祀四方名山大川”。 “祭司”一般也用为礼部司官的通称 )。因此Christ正是Gad领主派出的祭司。故《耶经.希伯来书》又 说“consider the Apostle andHigh Priest(祭司) of our profession, Christ Jesus”,中文译为(Christ未译):“你们应细心想想,我们公认的钦使和大祭司,Christ耶稣”。因此 《耶经.希伯来书》明确给耶稣赋予的职位就是大祭司。这事实上是用当时通行语言对“Christ”汉语发音的解释。“ Chri st mas ”应为“祭墓”(《周礼.春官》“成葬而祭墓”、“凡祭墓为尸”)。《耶经.尼 西米记》 说:“why should not my countenance be sad,when the city, the place of my fathers' sepulchres, lieth waste……that thouwouldest send me unto Judah, unto the city of my fathers' sepulchres, that Imay build it”,中文译为:“我(尼西米)列祖坟墓所在的那城荒凉,我岂能面无愁容……求王差遣我往犹大,到我列祖坟墓所在的那城去,我好重新建造”。本句话说明三点,一是尼 西米给出重建耶路撒冷殿的理由是其“列祖坟墓”而非Gad,说明这个殿是祠堂而非与列祖无关的神的场所,换言之,Gad一系是被作为列祖来看待;二是尼西米关心其列祖坟墓,说明此时尚有祭祖习俗;三是尼西米看重列祖坟墓, “祭墓”就是理所当然的; 图90、91中,下方为“Kingdom of Caresen”,此即凯撒王国。西元1623年后,波斯军队进攻阿拉伯伊拉克,引发了1623~1639年战争和 3年波土战争 。波斯和土耳其在血腥的战争中两败俱伤,日益沦为英法两国的殖民地。因此Caresen王国亦是与Gad并列的两大领地,其在耶稣时代趁波土之争,力量达到迦南一带,并可能与意大利诸国有所合作,以试图对抗土耳其和波斯。因此《新约.马太福音》中法利赛人问耶稣:“Tell us therefore, Whatthinkest thou? Is it lawful to give tribute unto Caesar, or not?”中文译为:“请告诉我们,你的意见如何。纳税给凯撒,可以不可以?”耶稣回答:“Render therefore unto Caesar the things which are Caesar's; and untoGod the things that are God's。”中文译为:“Caesar的归Caesar,God的归God”。其实际乃指在Caresen领主与God领主之间作选择。 五 《山海经》与昆仑 本文前述高加索山的名字系来自昆仑山的称呼。有人认为,高加索山高达海拔5642米,其中有火山,西边是黑海(黑水),东边是里海,南边是红海(赤水)、波斯湾以及沙漠,高加索山下又有河流环绕,这符合中国《山海经》记载“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 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的特征。本文又论证高加索山原名昆仑山,这似乎应该就是高加索山为昆仑山的铁证了。所以现在来研究昆仑山到底在哪里。 昆仑山一词,最早来自《山海经》。《山海经》内容看似零碎杂乱,实则有规律可寻。因时间久远,一些小地名已经变化极大,故对《山海经》应先确定大地标,这就是《山海经》中的四海。 正如尼罗河与两河流域的冲积平原发展,数千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亦大幅朝西退缩。下图91中红线是黄河和长江流域的40米海拔等高线,红线以东在数千年前处于沼泽和大海地带,也即流沙和大海。山东半岛有高地突出。 图93华北平原海拔40米等高线 对比下图,上图93中40米海拔等高线所划的沼泽与大海区域尚偏保守。 图94历年黄泛区 再看西元前6000年华北平原的古海岸线示意图95 。 图95西元前6000年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古海岸线示意图 图95是根据全新世气候变化图、牡蛎礁测年技术和黄淮海平原纵比降及其泥沙堆积速率反推,并根据黄河、海河等河道输沙量和黄渤海大陆架地形等绘制而成的古海岸线示意图。可见本文采取的海拔40米等高线作为海洋和沼泽岸,已极保守。 《山海经》多处提到流沙。一提到流沙,人们就想到西域的沙漠,这是错误认识。流沙,是流动性很强的沙淤,因此指的是沼泽。《山海经》时代,渤海朝西部有较大突进。此突进部分与今天渤海合称北海。渤海古称沧海,又因地处北方,故有北海之称。《海内经》说“ 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 ”故东海正是今东海,而北海正是今勃海。故北海和东海已经定位。《南山经》载“ 南山经之首曰䧿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于东海,多沙石。 汉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 ”。然后“ 凡䧿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 ”。《南山经》中从招摇之山到箕尾之山一路向东。说明从西海到东海距离约位二千九百五十里。古时一里与现在相差不大。因此西海不可能在西域。《西山经》记载“ 西山经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又西二百五十里,曰騩山,是錞于西海……凡西经之首,自钱来之山至于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 ”。《西山经》从华山一路西行到西海的騩山,距离为二千九百五十七里。而华山在今陕西省,处于四川东北且靠正北,从华山一路西行到西海旁边的騩山,不可能到达四川。故西海不可能是四川盆地。所以西海应是青海湖为主的水系,古时青海湖远大于现在的规模。考虑到黄河流域在古时亦可能积水,因此西海可能还包括西部的部分黄河流域。见下图96左边红线所画范围,应为西海。 图96《山海经》西海 现确定南海。《山海经》中帝王所葬之地,不会随着地名而变化。所以帝王葬地是重要考证依据。《海内经》说“ 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大荒南经》说“ 有阿山者。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 ”,故帝尧、帝喾、帝舜均葬于湖南。南海在湖南范围,故只能是洞庭湖。见下图97中最下方的红线圈。 图97《山海经》南海 至此,四海已定。此四海并非国界,并非古时中国人所认识的领土或世界范围,它只是地标。所以才有海外经和大荒经。 《山海经》中有三大中心。一是黄河三角洲中心,二是巴蜀中心,三是湖南中心。并且《经》中在三个中心之间转换时,并无过渡语言,易让人误以为属于各自中心的两地毗邻。黄河三角洲与巴蜀之间有崇山峻岭相隔,交通不便,开发较晚。黄河三角洲与湖南之间多系平原,交通方便,因此将四川北边和湖南部分同划入《海外南经》中。部分原因亦应是海外经部分撰写最早,测量技术受限,在四川与黄河三角洲之间测量时,易出现方位误差。现来看昆仑的描述。 《大荒西经》说:“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西山经》说:“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海外南经》说:“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一曰在歧舌东,为虚四方 ”。《海内西经》说:“ 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仭。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栏。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镇之。 ”《海外北经》说:“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 ”《海内北经》说:“ 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 《山海经》中赤水、黑水、甘水和流沙等都不唯一,携带泥沙之河常称为赤水。河流三角洲地带常称为流沙。清冽的大河常称为黑水。《大荒南经》的南海之外有赤水,《大荒西经》的西北海外亦有赤水。事实上,除非在沙漠,凡有大山必有大河,凡有大河必有流沙,有河浑浊则被称为赤水,有河深幽则被称为黑水,下有深潭则被称为弱水。单凭昆仑周围布局的描述难以研判昆仑所在。 在西海之南可称为昆仑的,一是岷山。但“南望昆仑,其光熊熊”,此“熊熊”之光,应是红色热烈之光,岷山只可能是青色或白雪覆盖,不可能有“其光熊熊”。其次“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燃)”,岷山也无炎火之山以投物辄燃。有人主张高加索山有火山,但高加索山的火山是死火山,而即使其有活火山,也并不吻合“炎火之山”的描述。“南望昆仑,其光熊熊”,若是活火山,则其正在喷发,有浓烟毒气,有巨大热量,并不适合人靠近投物。“投物辄燃”之意,就是不投物则没有明火燃烧,或者至少火烧得不旺,且即使投一块石头也“辄燃”,或火烧更旺。“投物辄燃”不是火山的特点。火山喷发之际有巨大声响,《山海经》也没有讲述。所以“火山”说并不吻合《山海经》。“虚四方”,是指昆仑墟上大下小,悬于虚空,刘安《淮南子.地形训》曰:“ 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悬圃 ”,换言之即空中花园。高加索山和岷山均不满足此条件。更不用说从与东海的位置就可以把高加索山直接排除了。 金荣华、华仁葵等人认为昆仑墟就是山西析城山。“炎火之山”就是析城山附近的十八罗汉山有火红的红石岭,仿佛“炎火之山”,“虚四方”就是苗圃很高。如图98。 图98析城山十八罗汉峰 这种解释是牵强的。没法解释“投物辄燃”。不过十八罗汉山如同莲花盛开,上大下小,可称“虚四方”。红石岭与十八罗汉山合在一起,可称“南望昆仑,其光熊熊”。但十八罗汉山还不是悬圃。 山西大同也有中国著名的第四纪火山群,但也是沉寂了约10万年的死火山。成书于约西元220年--266年的《魏土地记》中说“ 平城西三十里......火山水注之。 水发火山东溪,东北流出山。 山有石炭,火之,热同樵炭也。 ”平城即山西大同。《魏土地记》指出了山西大同火山系由煤矿燃烧所致。山西煤矿极其丰富,常有自燃现象。若无外界干扰,其表面的煤灰会降低氧气供给,使得明火不旺。若有物投之,砸开煤灰供氧增加,火势就会上腾。煤矿自燃可容人靠近,且煤矿自燃的声音远小于火山喷发。故恰是煤矿自燃最为吻合《山海经》“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燃)”的表述。 那么“虚四方”又是何意呢?见卫星三维地图99。 图99西元2019年10月析城山卫星地图 此图99中 ,析城山顶部呈碗状,可称“宛丘”。另一奇特之处,是其顶部朝外部延伸,延伸部分在底下形成虚空。符合“虚四方”。山顶为苗圃,可称“悬圃”。“虚四方”的结构不稳定,易坍塌。但从昆仑被称为悬圃到现在已过数千年,“虚四方”的效果仍留存较好,可见当初之胜景。通常将“悬圃”解释为高山上的苗圃,这是不对的。高山草原很多,但像这样“悬空”的并不多。西方的空中花 园应参考了中国昆仑山的悬圃传说。析城山顶海拔1889.5米。作为对比,湖南雪峰山终年积雪不化,海拔为1934米。可知析城山顶保证不积雪以成空中花园的悬圃,已达到其高度极限。见析城山山顶实图100。 图100析城山顶的悬圃 山峰四面如城,有东、西、南、北四门分析,故曰析城。析城山顶另有五处通路与四门合称“九门”。亦与《山海经》相合。人们一直不知“析”为何意。“析”实指“分列离析”。因为其山不是朝中间会聚,而是下小上大,往外离析,以“虚四方”,形成悬圃,故名析城。见图101。 图101析城山的九门 此外析城山还有大量洞穴。 从“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燃)”、“虚四方”、“面有九门”、“其光熊熊,其气魂魂”等特征来看,析城山都吻合昆仑条件。高峻如天山,《大荒西经》另有称呼“天枢”:“ 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枢也。 吴姖天门 ”。 昆仑已定,再来看《山海经》,就豁然开朗。 102800里昆仑墟 图中红线所指处即为析城山所在的山脉(析城山仅在此山脉西南角上一小点,此山脉看起来是个小坷垃,实则包括中条山、王屋山、太岳山、太行山和五台山)。此山脉四周被水冲刷出深沟,可知此山脉称之为方圆800里的昆仑是合适的。昆仑北边是汾河冲刷的深沟,昆仑西边是汾河和黄河冲刷的深沟,昆仑南边是汾河和黄河汇合后冲刷的深沟,昆仑东边是黄河河道以及流沙。《海外北经》中说“ 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 ”。禹三仞三沮是指相柳毁坏河堤,河水泛滥,不可种庄稼。禹治河,补筑河堤,补筑三次,又沉陷三次。此地就称为“众帝之台”。见下图103。 103众帝之台 上图103中,众帝之台可能有两处(分别用两条红线标明),一是昆仑中部靠西有一沉陷(析城山以北),可能导致河水漫灌入昆仑,二是昆仑北部有一沉陷,亦可致河水漫灌到昆仑以东的大片平原。大禹最可能在此两地修筑众帝之台。有人认为《山海经》中的众帝之台是埃及金字塔,这是没有弄清众帝之台是河堤。最下方是大禹疏浚河水处,掏空这里,黄河与汾河的水流就泻出,减少在昆仑及其以北、以西和以南泛滥的可能。大禹再疏通昆仑东边的黄河河道(今有大禹黄河故道),减少对昆仑以东平原的泛滥。若昆仑南部的河道没有疏通,则昆仑将被一片汪洋包围,是以“有弱水之渊环之”。众帝之台是河堤,与众帝所葬不能混淆。 《西山经》说:“ (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墨水出焉,而四海流注于大杆。是多怪鸟兽 ”。相关河水,均可以汾河、黄河(赤水)以及北部的辽河(墨水)等来解释。 昆仑既定,现看《山海经》的整体结构。 先看海外经。 海外经最早。经中各地只有方位没有距离。《海外南经》从西南的结匈国开始往东,包括黄河三角洲之西南靠近四川部分(“昆仑虚在其(结匈国)东”)和湖南(“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黄河三角洲西南部多为崇山峻岭,开发困难,作为新开发之地与湖南中心一起放入《海外南经》。《海外西经》从《海外南经》中的结匈国往北经轩辕之国,到长股之国为止。其中不经过岷山或喜马拉雅山等天堑,符合结匈国之前定位。轩辕之国在甘肃天水附近,定位正确。《海外北经》从《海外西经》的长股之国往东有钟山、众帝之台、禹所积石之山(治水工程)、平丘(有两山夹上谷,二大丘居中,名曰平丘,见图102)、北海。从《海外南经》《海外西经》到《海外北经》是封闭路线。《海外东经》的范围存疑。《海外东经》提到“ 丘……在东海……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尧葬东”,但这只能判定嗟丘在尧葬地东边(例如近似为同一纬度),不能确认嗟丘与尧葬地靠近(尧葬地湖南距离中国的东海岸也甚远)。由《海内北经》中“倭属燕……朝鲜在列阳东”,日本、朝鲜都被列入海内,故《海外东经》描述的并非中国东海岸以西的地理。 《海外东经》载“ 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读者对“步”的单位较陌生,但“步”的单位最稳定,其它长度单位可能随人为规定而变,但“步”的长度只与人体相关,不会随人为规定而变化。成人一步(左右脚各跨一次为步)约1.5米,300步约450米。古时1里为300步,古时1里与今天1里较近。 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折算为1667032里,远超今天地球80152里的周长。再看《周髀算经》中“ 四极径八十一万里,周二百四十三万里 ”的数据,将“周二百四十三万里”除以2,得北极到南极的半周距离为1215000里。1667032里和1215000里两个数据较近。《周髀算经》中“四极径八十一万里”等问题,在鄙书《国计学国计民生的系统科学》中已讲述:在球极投影坐标系下,八十一万里按照百里一寸的实测数据缩小十倍,正是地球周长八万一千里。《周髀算经》中“周二百四十三万里”,是指将地球按照球极投影方法,一个极点不动,另一个极点撕开平铺到与之前极点相同的平面上,另一极点就被拉伸为最大圆周,此圆周的直径即地球周长,称为日光四极,此圆周周长即地球周长(也即日光四极)乘以圆周率。此圆周的一半就易被后人认为是从一极点到另一极点的距离。 现按《周髀算经》计算过程,将《山海经》时代的数据带入计算。 《后汉书.郡国一》载“ 地有十二分,王侯之所国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分为十二次,一次三十度三十二分度之十四,各以附其七宿闲。距周天积百七万九百一十三里,径三十五万六千九百七十一里……此黄帝创制之大略也。 ”黄帝正是将大地当作地球来计算。按《周髀算经》将数据缩小十倍,每度293.2里。再乘以圆周365.25度,得大地周长107091.3里,再按450/500的比例折算成今天的里,得大地周长为107091.3*450/500=96382.17(今里),与今天地球实周长80152里相差20%。以《后汉书.郡国一》中周天积(大地实际周长的10倍)1070913里为日光四极,得将极点拉伸所得最大圆周周长为1070913*3=3212739(里)。再取此周长的一半得3212739/2=1606359.5(里),这基本上恰好等于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所折算的1667032里。 《后汉书.郡国一》又载“ 《帝王世记》曰:‘自天地设辟,未有经界之制。三皇尚矣。诸子称神农之王天下也,地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五万里’ ”。按《周髀算经》将数据缩小十倍,神农时代测得地东西90000里,南北85000里。这正是地球东西周长和南北周长。 《山海经.中山经》载“ 禹曰: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 ”。其它如《后汉书.郡国一》《淮南子.地形训》载为“ 四海之内,则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 ”,系为记载错误。“天地”是全球,“四海之内”仅是一小区域。由黄帝已知全球数据来看,《中山经》载的“天地”是全球数据。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正是地球的东西直径和南北直径,地球东西周长为28000*3=84000(里),地球南北周长为26000*3=78000(里)。此数据与神农及黄帝测量的数据有异,且未用十倍来表达,并比黄帝的数据精确。《后汉书.郡国一》又说:“ 是以《山海经》称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又使竖亥步自南极,尽于北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后汉书》的表述与《山海经》不同。《后汉书》说大章测量东西极距离,而《山海经》说竖亥测量东西极距离。且《后汉书》的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根据《五经算术》:按黄帝为法,亿可指十万或万万。此“亿”应解读为“十万”)与《山海经》的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此“亿”应解读为“万万”)差距太大。《后汉书》实际记载了日光四极的大圆周长,则日光四极为233500/3=77833.33(里),这正是以南北二万六千里为直径来计算的地球南北周长78000(里)。 黄帝创制中,其将大地划为365.25度,每度对应地面距离2932里,实际每度对应地面距离293.2里,则距周天积(以观测点对应地心为圆心的地球周长)1070913里,实际107091.3里,折算为今天的长度单位为96382.17里,并用28星宿将地面分区。这是规范的地球测量和分区方法。这证明了本文对《山海经》中全球地理数据的解释。后世《后汉书》《淮南子.天文训》等书籍只是记载上古流传的数据,并未搞清楚其计算方法,故对数据常望文生义。但这些书籍所载数据,为不同次测量结果下的各方面数据,数据虽在一定精度内咬合,却很少能一点不差地咬合上。这说明的确是上古数据的记录,而非后世伪纂。后世伪纂极可能记录下同一计算过程的各个数据,导致各个数据精确咬合。 本文以上天文解释,不像其它近现代研究一样,通过改变“亿”、“1里为300步”的含义来凑数。本文以“步长”为上古与现代的联系纽带,较好地规避上古与现代长度计量的标准差异。 计算地球东西周长的难度比计算地球南北周长要高几个数量级。将两根竿在同一经线上相隔100来里(保证时钟一致),测量日中时的日影,就可计算南北周长(若有一根竿处于日中无影,则更好计算)。计算东西周长就难得多。先要按照计算南北周长的方法,确定自己所在纬度,然后在东西方向上隔相当长的距离设置观测点,在两个观测点调整时钟为一致,这需要极精密的授时技术,再根据东西两个观测点的日影差异及地面距离来计算所在纬圈周长。最后还要在大地为圆球的粗略假设下,将纬圈周长通过纬度变换为赤道周长。若说测量地球南北周长可凭几人之力完成,测量地球东西周长则须依靠国家体系来完成。《大荒西经》说“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黎邛为什么要到西极去行日月星辰之行次?不同纬度观测到的日月星辰是不同的,但同一纬度观测到的日月星辰没有区别。所以唯一的解释是在不同经度建立天文观测点,配合授时系统计算地球东西周长等与地球经度相关数据。《山海经》能得到这样接近真实数据的结果,令人惊叹。《山海经》中有很多山都是“日之所入”、“日之所出”,这说明《山海经》认为“日之所入”、“日之所出”有很多地点,如何解释?事实上,“日之所入”、“日之所出”应该就是指国家设置的天文观测站所在地,而汉朝及其之后的后世将其理解为太阳升起或落下的地方了。 “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说明竖亥是算出来的,不是实地去测量的。如果把大地当作平面,不可能计算出从东极到西极的距离。只有把大地当作球形,才可能仅仅通过“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计算出东西极距离。这充分说明了《周髀算经》与更上古时伏羲黄帝天文的传承性。中华天文的地球建模、地球数据以及球极投影的方法,的确应追溯到黄帝乃至伏羲时代。 再看大荒经。大荒经相对海外经就更为准确。 《大荒南经》重点的地理坐标是“ 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东 ”、“ 有阿山者。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 ”、“ 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 ”,均是在讲湖南为中心的地理。 《大荒西经》说“ 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有轩辕之国 ”,应是甘肃天水一带。“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下地”后为“西极”,因此西极可能在帕米尔高原以西。黎邛,音“li qiong”,可能是“黎靬(li qian)”“黎轩”的来源。见图104(西元1885年,Palestine,or, the Holy Land; Persia, Afghanistan and Beluchistan,由芝加哥的Rand McNally出版) 。 104 西元1885年地图,黎邛:吴姖天门 上图104是哈萨克斯坦与中国交界附近。最左边是日月山(R.Yar Yakehi),日月山右上角是黎邛(Alexamlrovskaia,又名黎靬),黎邛上方是生噎(Semiavsk),左下角是天山(Tien shan),天山右边是天枢(Oksu),天枢上方是天门(L.Temurlu),天门右边是吴姖(Hwuiyuen)。中国甘肃现有黎靬县,传说其人为西方黎靬移民,若此传说为真,则应为哈萨克斯坦的黎靬人。从三维地图上看,哈萨克斯坦的海拔从帕米尔高原的海拔4000多米迅速下降到海拔400来米,可称为“下地”。而阿富汗吐火罗一带的海拔仍然保留在2000-3000米之间,可称上天。所以黎邛下地是指黎邛往西北方向走,重献上天是指重献往西南方向走。 “西海之南……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即为昆仑墟。“西南海之外……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应是今新疆。可见《山海经》中言极高是用“天”字,而非“昆仑”二字。 《大荒北经》中 有“ 东北海之 外……帝颛顼与九嫔葬焉(应在朝鲜与中国接壤附近) ”、“ 北齐之国 ”、“ 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 ”、“ 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应为贝尔加湖) ”、“ 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 《大荒东经》中有“ 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吴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大荒东经》基本覆盖(但不限于)《海外东经》中描述的区域。而《海外东经》和《大荒东经》中的地名均为现中国本土陌生的地名。本文认为《海外东经》和《大荒东经》描述的是美洲。当时应该是一路往北通过白令海峡过去。《北山经》中“ 凡北次三经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无逢之山,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 ”,从太行山往北一万两千三百五十里,已经到达白令海峡。《大荒北经》中说“ 东北海之外……帝颛顼与九嫔葬焉 ”,这说明古时东北海外经白令海峡到美洲一带被视为颛顼的势力范围。如图105。 图105西元2019年10月,《北山经》 上图105中南北红线部分为太行山到白令海峡的距离,今天的距离为12800里。与《北山经》中的12350里吻合。度过白令海峡后,《山海经》就认为属于海外东方了,说明《山海经》的确把大地当作地球来认识的。 现在看北美洲中哪些地方与《海外东经》《大荒东经》吻合。此地名考证应与本文后面的《东山经》一起考察。见北美地图106(西元1630年,Nova Totius Terrarum Orbis Geographicaac Hydrographica Tabula. 这是Willem Blaeu的第一本世界地图集,地图上没有序号,所有的地图都显示了早期状态) 。 图106西元1630年地图,北美地图 上图106最左边为明星山(C.Mendocine),其右边为司幽之国(Sierra),司幽右上方为青丘之国(Chichuco),青丘国右下方为合虚山(Ahacas),合虚山正下方为甘水(Granadab),甘水下方为波谷山(C.Boxa),波谷山下方为皮母地丘(Puri∫icatio),合虚山右边为孽摇頵羝(Naguater),孽摇頵羝下方为凶犁土丘(Xualatino),凶犁土丘下方为长差丘(又名嗟丘)(Tochrepio),长差丘右边为玄股国(Xagues),长差丘正下方为汤谷(Guatulco,其它地图上又有写为Guatuco)。其中青丘国、汤谷、玄股国在《海外东经》《大荒东经》中均有记述。长差丘在《海外东经》中记述。明星山、司幽之国、合虚山、甘水、波谷山、皮母地丘、孽摇頵羝、凶犁土丘在《大荒东经》中记述。 与图106同一幅地图的北美最东边,有《大荒东经》所记载的“ 有女和月母之国……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 ”。见图107中“Ioavaz”,从发音和位置来看,均与“女和月母”吻合。 图107西元1630年地图,北美东部地图 再看北美地图108(西元1662年,Nova Et Accvratissima Totius Terrarvm Orbis Tabvla) 。 图108西元1662年地图,北美地图 上图108中,最上方为鞠陵于天(Quigata),鞠陵于天下方为黑齿国(Honduras),黑齿国下方为扶桑(B.de Fouseca)。右上角为流波山(La Bermuda)。黑齿国在《海外东经》《大荒东经》中均有记述,扶桑在《海外东经》中有记述。鞠陵于天、流波山在《大荒东经》中有记述。 扶桑、汤谷、玄股、黑齿正是今天玛雅所在地。流波山即今天的百慕大。 现在来看海内经。 《海内南经》覆盖从福建、湖南到四川弱水的区域,地名均为我们所熟悉。 《海内西经》包括四川为中心的区域(“后稷之葬”)和黄河三角洲西北区域(“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之山”)。 《海内北经》说“ 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 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 ”、“ 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 ”、“ 列姑射在海河州中 ”“ 明组邑居海中。逢莱山在海中。大人之市在海中 ”,这些均为熟悉的地名和方位。 《海内东经》包括西北东部和湖南东部。“ 钜燕在东北陬。国在流沙中者埻端、玺㬇,在昆仑虚东南 ”、“ 琅邪台在渤海间,琅邪之东。其北有山,一曰在海间 ”、“ 会稽山在大楚南 ”。 《海内经》则讲述黄河三角洲、四川和湖南三大中心。“ 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 ”、“ 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 ”、“ 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 南海之内,有衡山,有菌山,有桂山。有山名三天子之都 ”、“ 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 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 ”,这些均为我们熟悉的地名和方位。 再看山经。山经是《山海经》中有方位和距离数据的内容,且山经出现异常。 《南山经》的方位是由东往西。“ 南山经之首曰䧿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 ”、“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于东海,多沙石。汉水出焉 ”、“ 凡䧿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 ”。见图109。 图109西元2019年11月卫星地图,东海岸到西海距离 见图109,从数千年前的东海岸线到西海,现测红线距离约为2256里。与《山海经》距离二千九百五十里相合。由于这是测量山,而不是测量海,因此山的起算点很模糊,此距离只是核实数量级的正确性。 《南山经》“ 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无玉。处于东海,望丘山 ”、“ 凡南次二山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 ”。不能确定柜山在哪,只能确定漆吴之山在东海边。但从东海到柜山已可达七千二百里,说明已经在青海湖以北,可以越过青海湖到达帕米尔高原。 《南山经》“ 又东五百里曰发爽之山。无草木,多水,多白猿。泛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勃海 ”、“ 凡南次三山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 ”,这一带可辨识的地理标志是渤海。其余地名均较陌生。其位置应在辽宁往西穿越蒙古抵达哈莎克斯坦附近。 可见《南山经》中的“南部”已经抵达渤海以北。 《西山经》的方位是由东往西。“ 西山经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 “、”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騩山,是錞于西海 ”、“ 凡西经之首,自钱来之山至于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 ”。 《西山经》“ 凡西次二经之首,自钤山至于莱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 ”。 《西山经》“ 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䍃之泽,西望帝之捕兽之丘,东望䗡渊 ”、“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凡西次三经之首,崇吾之山至于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 ” 《西山经》“ 西次四经之首,曰阴山 ”、“ 凡西次四经自阴山以下,至于崦嵫之山,凡十九山,三千六百八十里 ”。 《西山经》的钤山、莱山、阴山、崦嵫山均难以确认地点,但西次三经从东到西六千七百四十四里,则已经趋近帕米尔高原。 《北山经》的方位是由南往北。“ 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堤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 ”、“ 凡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 ”、“ 凡北次三经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无逢之山,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 ”。这三条南北线中,前两条南北线应止步于贝尔加湖东北边的贝加尔山脉。而北次三经则往东北行进,沿海边走向白令海峡。 《东山经》的方位是由东北往东南。《东山经》中的众多地名亦为陌生,东次一经三千六百里中,唯有“泰山”熟悉。东次二经六千六百四十里中,唯有“姑射”前文述及,东次三经六千九百里中唯有“岐山”熟悉,东次四经一千七百二十里中唯有“北海”前文述及。在移民过程中,常常会为陌生的地点命名为故乡某地点的名字,因此孤证不立。只有毗连多个地点的名字及其方位均吻合、或者有重大人文事件发生地(例如某帝王所葬),才可断定为同一地点。而《东山经》中的几条经线均为陌生。推定应为美洲地形。 《东山经》的“东次三经”中记载“ 又东次三经之首,曰尸胡之山……又南水行八百里,曰岐山……又南水行七百里,曰诸钅句之山……又南水行七百里,曰中父之山……又东水行千里,曰胡射之山……又南水行七百里,曰孟子之山……又南水行五百里,曰流沙,行五百里,有山焉……又南水行九百里,曰 。 图109 西元1885年地图,妫水、大夏与大月氏 先确定地理标志妫水(音gui)。妫水即图111中左边Oxus河流。按《史记》大夏在妫水南,因此为图111的中间Badakshan;大月氏在大夏和妫水北,因此为图111的右边Darwaz。又由 “ 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 ”可知大宛在大月氏正东。见西元1885年图112(与图111 为同一地图): 图112西元1885年地图,大月氏、大宛和康居 图112中左下为已定位的大月氏,右边即大宛(Dawan)。其位置的确亦正在一大弯处。可知现在注音“Da Yuan”是错误的。大宛现在中国境内,图112最右边大写字母“C”即为“China”的首字母。“ 大月氏……北则康居 ” 、“ 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 ” ,因此图112最上方即为康居(Kokand)。 再见西元1885年图113(与图110为同一地图): 图113西元1885年地图,康居、亚历山大(黎靬或黎轩)和奄蔡 “ 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临大泽,无崖,盖乃北海云……安息……北有奄蔡、黎轩 ”,因此图113右下方为已定位的康居(Kokand),康居正上方为黎轩(Alexandrian),最左边为奄蔡(Niyaz)。奄蔡左边为咸海,故《史记》说“ 临大泽,无崖,盖乃北海云 ”。咸海与里海相邻,应是咸海与里海被汉朝称为“北海”。可见那些认为里海是汉朝所说西海的判断是错误。再见西元1885年图114(与图113为同一张地图): 图114西元1885年地图,大宛、扜鰛、于窴和乌孙 图114最左边为大宛(Dawan),大宛右边为扜鰛(音“wu wen”,即Oshokwas),扜鰛右边为于窴(Khotan)。最上方为乌孙(Ustin)。再见西元1885年图115(与图114为同一张地图): 图115西元1885年地图,大夏、印度和身毒 图115左上角为已定位的大夏,最下方为身毒(Sinde),身毒上方为天竺(Jetch),天竺上方为印度(Indus)。而大夏正下方Hindoo仅供参考。从本土看出,印度、天竺和身毒各有具体地点,不是现在所认为的同一地点。今天的India,在“坤舆万国全图”上称为“应帝亚”,并非印度、天竺或身毒。见《坤舆万国全图》116: 图116坤舆万国全图,应帝亚(India) 图116中, 在坤舆万国全图之时,India仍处于原始部落状态。图116中左边红线处有说明:“ 应帝亚……人生黑色弱质,其南方少穿衣,无纸以树叶为书,用铁锥当笔。其国王及其各处言语不一。 ”这与处于今巴基斯坦的天竺、印度和身毒完全不在同一个文明层次。所以从应帝亚传播什么文明到西方是不可能的事,除非西方比应帝亚还落后。 巴基斯坦没有种姓制度而今印度有,有其历史原因。 正如何新所说, India与印度、天竺不是一个概念。 郦道元《水经注.卷一》说:“ 释法显(西元334-420年)又言……自河以西,天竺诸国,自是以南,皆为中国,人民殷富。中国者,服食与中国同,故名之为中国也。 ” 中国与印度、天竺关系极为密切。《旧唐书》载“ ( 王玄策)走至吐蕃,发精锐一千二百人,并泥婆罗国七千余骑,以从玄策……俘(中天竺王)阿罗那顺以归……开元八年……南天竺国王尸利那罗僧伽请以战象及兵马讨大食及吐蕃等,仍求有及名其军。玄宗甚嘉之,名军为怀德军。九月,南天竺王尸利那罗僧伽宝多枝摩为国造寺,上表乞寺额,敕以归化为名赐之。十一月,遣使册利那罗伽宝多为南天竺国王 ”。 释氏《西域记》记载:“ 恒曲次东有瞻婆国城,南有卜佉兰池,恒水在北,佛下说戒处也。恒水又径波丽国。即是佛外祖国也,恒水又东到多摩梨轩国,即是海口也……大秦一名梨靬。 ”这里的多摩梨轩国在恒河的东海出口,为Palmyras。见图117(与图115为同一张地图)。 图117多摩梨轩国 下面是西元1721年地图118(Map of Turkey, Arabia and Persia,作者John Senex曾担任安妮王后的地理学者,1728 年被选入英国皇家学会 ) 图118 西元1721年地图,托勒密(波罗蜜)王朝 图118中左上方为罗马(Rama),罗马左下方为The Holy Land(神圣地),与罗马合称即“神圣罗马帝国”。罗马右下方为Palmira遗址(ruins)。Palmyra现被译为“巴尔米拉”,学界认为这是希腊语“棕榈树”,但它也是梵语“棕榈树”。印度将佛教等经书用棕榈树的叶子来记载,此即贝叶经。“Pa”的梵语发音为“Bə”,Palmira正是“波罗蜜”。而Ptolemy(托勒密)正是Palmira(波罗蜜)。因此托勒密王朝实为有佛教基因的波罗蜜王朝。见西元1683年地图119(Syrie Ancienne,Manesson-Mallet, Allain) 图119 西元1683年地图,波罗蜜(托勒密)王朝 图119中,左边是凯撒帝国(Cassiottide),右边Palmyrene以一个领地或封国的地位用大字体标示,大字体下方为具体的Palmyra城市。此时Palmyrene王国尚未成为遗迹。再见西元1555年地图120(La sphere des deux mondes, conposée infrançois, par Darinel pasteur des Amadis, Boileau de Bouillon, Gilles) 图120 西元1555年地图,波罗蜜(托勒密)王朝 图120左下方正是Ptolemais(托勒密),Ptolemais右上方为Cæ∫area(凯撒),将Ptolemais与凯撒右上方的Palmyra隔开,说明托勒密正受凯撒攻击,被隔离成两个托勒密(波罗蜜)。Ptolemais与Palmyra距离之近、被凯撒隔离,证明了Palmyra正是托勒密。Palmyra左上方亦为凯撒(Casiotis),为罗马所在。最右上方为Europus(欧罗巴),本文推测“欧罗巴”实是“幼(发)拉(底河)坝”,然后被移植成为欧洲的名字。学界认为西元前30年 罗马 的凯撒灭掉托勒密王朝,而地图119、120表明凯撒灭掉托勒密王朝的时间是西元1683年左右。托勒 密王朝一共十三世,享国275年,可知托勒密一世应在西元1408年左右(1683-275=1408)。埃及金字塔“Pyramid”的名称已说明其建造者和年代:“Pyramid”也即“Ptolemy ta”或“Palmyra ta”,故金字塔也即“托勒密(波罗蜜)塔”,后又引申为“棱锥体”。托勒密(波罗蜜)修建吉萨大金字塔,这再次验证鄙作“从旧地图研究尼罗河出海口与两河流域演化”中的结论“吉萨大金字塔的修建亦应在西元1400年以后,再早误差不超过一百年”,以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托勒密、欧几里得等人均为西元1400年左右。1623年传教士艾儒略在《职方外纪》中载“昔国王尝凿数石台如浮屠状”、下埃及的莎草纸原型应是贝叶经、上埃及的象征是莲花,均体现了波罗蜜王朝的佛教基因 。但Palmyra不是现中文所指婆罗门,中文婆罗门乃指Brahman。其史实为:西元1241年蒙古第二次西征攻占威尼斯,随窝阔台去世而部分撤回。西元1260年蒙古旭烈兀(托雷之子)第三次西征攻陷叙利亚,蒙哥大汗去世,旭烈兀命怯的不花镇守 叙利亚 ,自率部东归。1368年明朝建立元朝灭亡,明朝对中亚的西察合台蒙古后裔 帖木儿汗国 要求按元例进贡。1387年起,帖木儿多次遣使向明朝 进贡 。《明史》载:“ (洪武)二十七年八月,帖木儿贡马二百。其表曰:‘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统一四海……为亿兆之主……臣无以 报恩,惟仰天祝颂圣寿福禄,如天地永永无极’ ”。1396年,帖木儿扣押明帝国与奥斯曼帝国使节, 对外宣战。西元1401年帖木儿占领叙利亚。西元1402年,在 安卡拉战役 中,帖木儿军大胜奥斯曼军,占领俘获其君主巴耶塞特。同年朱棣靖难成功,在南京称帝,帖木儿回师与大明交战,死于途中。此后帖木儿帝国分裂,对明彻底称臣纳贡,其中一个即莫卧儿帝国。托勒密(波罗蜜)王朝应是帖木儿留在大秦的军队所建,其修建的波罗蜜塔(Pyramid),正是集 中国皇陵、 佛教石浮屠与蒙古帝国雄心于一身的宣示。比萨斜塔(Torre di Pisa)似与蒙古托雷(Torre)有 关, 应是蒙古人建在托雷之后。 蒙古西征亦是东方科技西传。黄忠平引《史集.合赞汗传》:“ (1300年)9月15日星期六 ,王旗停驻于篾刺合。第二天, 前去参观天文台……他降旨在地的高大拱顶建筑和阿卜瓦卜--必儿附近建造一座预定为某些功效的天文台。他清楚地叙述了这些功效,以致在场的学者们都对他的卓 越的论断感到惊讶,因为过去从未做过这样的事。学者们说:‘建造这样的天文台很难。’ 教导他们,让他们仔细地着手建造天文台,并按照他的指教建成它。他们 和所有精巧的建筑师们一致认为,类似这样的天文台, 从来没有人建造和知道过。 ”亚历山大图书馆是西方对波罗蜜王朝图书汇集的记忆,它的原型是的黎波里 ( Tr ipoli) 图书馆。 帖木 儿信奉伊斯兰教,但其时伊斯兰尚为多学说交汇 之时,天文台等兴建体现了当时伊斯兰吐故纳新的开放精神。波土战争后,中近东沦为欧洲的殖民地,伊斯兰经被修改,例如伊斯兰经开篇就引用年代更晚的《耶经》,包括出埃及记、基督教、以色列被征服等波土战争前后的内容,使得《耶经》比伊斯兰经更悠久和更权威,不能体现当初伊斯兰 “收集全世界的书”、 “实现世界知识总汇”的气象。中近东人民的中兴,取决于他们是否和在多大程度上能恢复历史记忆。 这是文艺复兴的真相。 现确定安息位置。《史记 》载“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西则条枝,北有奄蔡、黎轩……初,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於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 ”,《汉书.西域传》:“ 乌弋山离国……行可百余 日,乃至条支。国临西海,暑湿,田稻。有大鸟,卵如瓮。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善眩。安息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亦未尝见也。自条支乘水西行,可百余日,近日所入云……至乌弋山离,南道极矣。转北而东得安息……安息国,王治番兜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不属都护。北与康居、东与乌弋山离、西与条支接……地方数千里,最大国也。临妫水。 ”《后汉书》:“ 条支国城在山上……转北而东,复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后役属条支,为置大将,临领诸小城焉。安息国,居和椟城,去洛阳二万五千里。北与康居接,南与乌弋山离接……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蛮国。从阿蛮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宾国。从斯宾南行度河,又西南至于罗国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极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 ” 上面这段话中,《汉书》时安息都城为番兜城,从乌弋山离转北而东得安息;《后汉书》时安息都城为和椟城,从条支港转北而东复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故安息部分国土(可能就是都城)在条支港东北方向。见西元1744年地图121(New Mapof Persia,Isaak Tirion) 。 图121西元1744年地图,番兜城、和椟城 图121中,左边为蕃兜城(Fasado Kobin),右边为和椟河(Hindment),因此和椟城可能是对蕃兜城的另一称呼(若考虑b与d的走音,Kobin亦为Khodin)。见西元1881年地图122(Persia, Afghanistan and Baluchistan,Chicago-based Rand McNally) 图122西元1881年地图,番兜城、和椟城 图122中即番兜城、和椟城(Ft.Koh Khvadja),从Khvadja可知,将Kobin研判为Khodin是有根据的。现看图123中蕃兜城与条支港的地理位置。 图123西元2019年11月卫星地图,条支港与蕃兜城位置 由图123,从条支港到安息都城蕃兜城(蕃兜城左上方的湖水,即Mear zara湖),正 是东北方向。由《汉书》,从乌弋山离到条支需要百余日,而《后汉书》:“ 条支国城在山上……转北而东,复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 ”,故安息此地距离乌弋山离不会远,所以此距离是合适的。从唐朝吐火罗道十六都督府来看,亦正处于波斯都督府所辖位置。 安息与条支在条支东部有边界,但在条支西部分界并不明确。《汉书》《后汉书》均说安息隶属条支,此后则条支隶属安息,实际俱为一体,其中还有阿蛮等诸国。直到安息改名波斯,而后大食从波斯分裂。本文不划分安息与条支在条支西部的边界。 《北史.西域》载:“ 汉氏初开西域,有三十六国。其后,分立五十五王,置校尉、都护以抚之……西域自汉武时五十余国,后稍相并,至太延中为十六国。分其地为四域:自葱岭以东,流沙以西为一域;葱岭以西,海曲以东为一域;者舌以南,月氏以北为一域;两海之间,水泽以南为一域。内诸小渠长,盖以百数……大秦国,一名黎轩,都安都城,从条支西渡海曲一万里……居两海之间 ”。可知西域所分四域,置校尉、都护以抚之,两海(红海河波斯湾)之间、水泽(当时两河流域为海湾和沼泽)以南的大秦即为其中一域。前述两河流域的掸(Sem)国王雍由调即汉大都尉。 综合如图124。 图124 汉朝西部四域 汉朝灭亡后,波斯从安息分裂。《魏书.西域》载“ 波斯国,都宿利城,在忸密西,古条支国也……河经其城中南流……其王姓波氏,名斯 ”。唐(西元801年刊印)《通典》载“ 波斯,后魏时通焉。在达曷水之西,都宿利城。有河经其城中南流,即条支之故地也。大月氏之别种。其先有波斯匿王,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因为国号焉。王姓波斯。户十馀万。东去中国万馀里,西去海数百里,东南去穆国四千馀里,西北去拂菻四千五百里……大食,大唐永徽中,遣使朝贡云。其国在波斯之西……遂灭波斯,又破拂菻及婆罗门城……有国以来三十四年矣。初王已 死,次传第一摩首者,今王即是第三,其王姓大食……杜环经行记云:‘一名亚俱罗。其大食王号暮门……苫国在 大食西界,周回数千里。造屋兼瓦,垒石为壁。米穀殊贱,有大川东流入亚俱罗……天竺……或云婆罗门……从月氏、高附国以西,南至西海,东至盘起,皆身毒之地……有别国数十,国置王。虽各小异,而俱名身毒’ ”。 由唐《通典》知,波斯在古条支国内,其西边距海只有几百里,西北距离拂菻(大秦)有四千五百里,且在达曷水之西。由此定位可在西元1744年地图125(New Mapof Persia,Isaak Tirion) 图125 西元1744年地图,波斯宿利城与大食亚俱罗城 图125的最右边为达曷(Kehement)水,达曷水左下方为地图时代所标示的波斯堡(Persepolis),波斯堡右下方为宿利城(Shiras)。有河经宿利城中南流。宿利城离西海数百里,唐时波斯湾南上,故距大秦拂菻四千五百里。所有描述一致。这说明,中国古籍所说的波斯,即为波斯主体,而非波斯的边缘部落。永徽二年(西元656年)大食遣使到唐朝时,其国成立34年,故大食于西元622年建立。但其灭亡波斯则在永徽二年之后,故 《通典》的语序有乱。图118左上边为大食都城亚俱罗(Iarjaria),亚俱罗接近巴格达。这亦说明,中国古籍所说的大食,亦为阿拉伯主体,而非阿拉伯的边缘部落。波斯王阿罗憾所说“ 又充拂林国诸蕃招慰大使,并于拂林西界立碑,峨峨尚在。宣传圣教,实称蕃心。诸国肃清,于今无事 ”,此拂菻正是阿拉伯半岛之拂菻。 波斯王子多次向唐朝求援,正是请求唐军维护两河流域之秩序。史书载高宗不允。其实高宗一直在准备出兵,但当时唐朝所患者不是阿拉伯而是吐蕃,吐蕃地处高原生命禁区,占之无益,不占又为患。吐蕃拦截中国本土与西域要道。《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载“ 至羊年(高宗显庆四年,西元659年)...... 达延莽布支于乌海东如与唐廷苏定方交战,达延战死,且以八万败于一千。 一年 ”,唐高宗得以于西元661年置西域十六都督府,置大秦州。《旧唐书》载“ (吐蕃)后与吐谷浑不和,龙朔(西元661年)、麟德中递相表奏,各论曲直,国家依 违,未为与夺。 吐蕃怨怒,遂率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大败。 ” 《西藏王臣记》等西藏史料记载西元667年 “伦布噶(即吐蕃大相禄东赞)为报此恨,又率领藏军十万,大袭唐军,噶尔卒于军中。此后又盛传唐军(苏定方)入藏,急将觉阿释加像迎至神变寺,藏于南镜门内,以泥封门,别绘一文殊像以掩之。未几,唐军果至,纵火烧布 达拉宫 ”。唐高宗咸亨元年(西元670年)四月诏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率众十余万以讨伐吐蕃,薛仁贵兵败。唐高宗仪凤三年(西元679年)唐军与吐蕃再战于青海,先胜后败。吐蕃疆土扩张南至婆罗门,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武则天临朝后,多次发兵征讨吐蕃,互有胜败,武则天长寿元年(西元692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之众,克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等四镇,乃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长安二年(西元702年)吐蕃请和。此 后吐蕃时降时叛,天宝六载(西元747年,唐玄宗年号)诏副都护高仙芝讨伐并击败吐蕃,于是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恐,咸归附。安史之乱后唐朝自顾不暇,被吐蕃截断西域通道,西域各都护府仍孤军奋战数十年。唐朝的确已经竭中央政府之力来保障西域之安定。 唐时波斯既灭,波斯遗民往东回归乌弋山离的安息旧地。随着阿拉伯的分裂和明朝的壮大,波斯从乌弋山离的安息基地再次壮大,遂有阿巴斯一世从印度河流域到两河流域的扩张。从战史上看,中国与波斯向来唇齿相依。中国强大,常就是波斯强大之时,中国内乱,常就是波斯衰弱之时。此一格局至今未变。随着欧洲崛起,大秦作为西部前线的地位日益加强。而西藏作为西域天枢,于今完全回归中国,此为中国之幸,亦为世界和平之保障。 七 对语言学的启示 本文研究对于语言学有两启示。 一是中国汉字的读音基本上稳定。以前那些大幅改变汉字读音来作为上古音的研究需再次核查。单音节发音只能在象形文字中才可能做到,因为象形文字除了语音,还可以从字形进行区分。拼音文字绝不可能做到单音节发音,否则对同音字不具有区分度。即使是汉语发音,若失去象形文字载体而转为拼音文字,也会很快转变为包含此汉字读音的多音节。若拿此多音节文字来作为上古汉语发音,就是本末倒置。而若出现单词里重音的变化,则此单词的汉字读音就可能消失。语言学的研究,语音仅参考要素之一,语音比对必须与其它历史文献和考古相互印证。 二是西方拼音文字有相当部分的确是对汉字的拼读。《汉书.西域传》说“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虽然西方不同的拼音文字演化到现在的差异已经较大,但在历史上的确可能经过了《耶经》所说的“天下人都说同一种语言”的时代,因为那时全球中心就是大秦和中国,西方不同的拼音文字都可能以汉字作为相通的共同桥梁。以汉字作为基础词汇,研究西方拼音文字的演变,应是正确方向。从本文看出,西方的拼音文字的粒度很粗,相同汉字组成的不同语句,西方的拼音文字是“拼出来便算”,不会考虑不同语句中是否有相同的汉字粒度,所以有五花八门的拼音文字,但发音仍相近。 本文大胆研判,西方古代字母文献,现代西方人可能已经难以辨识,但现代中国人则可能读懂。 八 总结 本文: 明确给出汉朝、唐朝等时代的西域大秦路线及地名位置。 明确给出罗马、希腊、亚历山大、托勒密等西方古经济文化中心的地理位置。 明确给出《山海经》中各个部分的地理位置及其数据含义。 中国古代文献全面支持了鄙作“从旧地图研究尼罗河出海口与两河流域的演化”关于尼罗河出海口和两河流域地质变迁的所有结论。 本文指出:西方历史中的有不少人名和地名具有一定真实性,但其均以大秦为蓝本,进行系统放大。西方对史料的修改是轻率的。 中国古代文献与历史地图精确吻合。这也证明黄忠平所说的,中国文献资料的可靠性,有能力作为世界历史的校准器。 大秦作为中华文明在西方的次生文明,在那之后一直到现在,始终发挥着深远影响。 从本文可知,秦汉之争并未随着咸阳的攻破而落幕,它的余烬从中原扩展到整个亚欧大陆。它分化为延续周朝的封建国家文明和秦后成型的统一国家文明,从几千年前一直燃烧到今天,并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仍将熊熊燃烧。 西元755年之前,若 问大秦(黎轩、黎靬、拂菻、罗马和希腊)何在,则安息以东,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大秦(黎轩、黎靬、拂菻、罗马和希腊)。 战城南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李白 夏 德著,朱杰勤译,《大秦国全录》自序,2008年 Hondius Jodocus. Map of the Turkish Empire ,around 1600-1625 Ortelius Abraham, Representation of the Turkish Empire, around 1570 Blaeu.Willem Janszoon,Turkish Empire,around 163 5 Edward Stanford Ltd., A Map of the Countries between Constantinople and Calcutta: I ncluding Turkey in Asia, Persia, Afghanistan and Turkes tan, 1885 Isaak Tirion,New Map of Persia,1744 Abraham Ortelius,A New Description of Asia,around 1570. Ptolemy’s Geographia, Sixth Map of Asia, 1578 苏莱曼著,刘半农、刘小蕙译,《苏莱曼东游记》,民国二十五年六月 al-Idrisi, The Excursion of the One Who Yearns to Penetrate the Horizons , around 1154. Commission des sciences et arts d’Egypte, Atlas of Egypt and Parts of Bordering Lands (Plates),1818 Abraham Cresques, Catalan Atlas,1375. Pietro Vesconte,Liber secretorum fidelium crucis ,1321. al-Idrisi, The Excursion of the One Who Yearns to Penetrate the Horizons , around 1154. Century Company, Persia (Iran), Afghanistan and Baluchistan,1897 Edward Stanford Ltd., A Map of the Countries between Constantinople and Calcutta: Including Turkey in Asia, Persia, Afghanistan and Turkestan, 1885 Pierre M.Lapie,Map of Asiatic Turkey, Persia, Afghanistan, and Arabia,1831 Thomas Gamaliel Bradford,Persia, Arabia, Tartary, Afghanistan,Thomas Gamaliel Bradford,1835 John Senex,Map of Turkey, Arabia and Persia,1721 Frederick de Wit,New Persia, Armenia, Anatolia and Arabia,1666 Heinrich Kiepert,Map of the Near East,1855 Abraham Cresques, Catalan Atlas,1375. Pietro Vesconte,Liber secretorum fidelium crucis ,1321. AbrahamCresques, Catalan Atlas,1375 PietroVesconte,Libersecretorum fideliumcrucis ,1321. Arrowsmith, Aaron,Chart of the world,1790. Henri Abraham Chatelain,Map of the Empire of the Turks in Asia and Africa,1719 Frederick de Wit,New Persia, Armenia, Anatolia and Arabia,1666 Ortelius, Abraham, Typus orbis terrarium,1587. Ortelius, Abraham,1570. John Senex,Map of Turkey, Arabia and Persia,1721 Herman Moll,Arabia Agreeable to Modern History,1715 Edward Weller,Kingdoms of the Successors of Alexander: After th e Battle of Ipsus, B.C. 301,1800-1884 华仁葵、李立政、宋泽霞,《中华文明圣地昆仑丘》,2018年11月 Rand McNally,Palestine, or, the Holy Land; Persia, Afghanistan and Beluchistan,1885 Willem Blaeu,Nova Totius Terrarum Orbis Geographica ac Hydrog raphica Tabula,1630 Joan Blaeu,Nova Et Accvratissima Totius Terrarvm Orbis Tabvla,1665 Edward Stanford Ltd., A Map of the Countries between Constantinople and Calcutta: Including Turkey in Asia, Persia, Afghanistan and Turke stan, 1885 John Senex, Map of Turkey, Arabia and Persia,1721 Manesson-Mallet, Allain,Syrie Ancienne,1683 Boileau de Bouillon, Gilles ,La sphere des deux mondes, conposée in fran?ois, par Darinel pasteur des Amadis,1555 Isaak Tirion,New Map of Persia,1744 Chicago-based Rand McNally,Persia, Afghanistan and Baluchistan,1881 Isaak Tirion,New Map of Persia,1744
个人分类: 纹明|0 个评论
程碧波:纹明,从旧地图与中国古文献研究大秦(7.0版,上篇)
chbibo 2019-12-11 14:48
​摘要: 本文从旧地图与中国古文献出发,研究中国古称大秦的人文地理。本文给出了汉朝、唐朝以及元明时代西域大秦的明确路径,指出大秦、黎轩、罗马、 希腊、托勒密王朝等的真正位置及其断代,恢复了相关时代的西域历史。本文从旧地图与中国古文献出发,全面解读《山海经》,从而整合相关历史,重新界定纹明。本文是《 从旧地图研究尼罗河出海口与两河流域演化 》的姊妹篇。 关键词: 纹明;大秦;吐火罗道;山海经 按:本 文核心内 容已在杂志上发表,受非学术因素制约,杂志上内容较为保守。 现已于2019年11月20日将全文公布。 学 术不易,尊重版权,转引请注。 一 引言 大秦常见于中国史书。学界多将其定为以意大利半岛为本部的罗马,德国夏德认为其为叙利亚、埃及及小亚细亚在内的罗马东部 。本文将旧地图与中国古文献结合,得出全新结论。本文研究方法是将旧地图和中国古文献中的标志性大地理特征、方位距离特征和局部地名考证三者交验。本文多次引用三幅地图,一是Map of the Turkish Empire,地图上有“TURCICIIMPER II”(土耳其君主苏丹穆罕默德二世,西元1432-1481)的半身像 。 其年代应为西元1432-1450年之间(参见《从旧地图研究尼罗河出海口与两河流域的演化》一文),以下简称甲地图。 图1 甲地图 二是Representation ofthe Turkish Empire,出自Flemish地理学家和学者Abraham Ortelius(1527-1598)于1570年出版的第一版《Theatrum orbis terrarum》。 以下简称乙地图。 图2 乙地图 三是约西元1635年Willem JanszoonBlaeu(1571 ‒ 1638)在阿姆斯特丹绘制的奥斯曼土耳其地图 。以下简称丙地图。 图3 丙地图 以下地图中方位,若无特别说明,皆指划红线处的方位。 二 旧地图与文献分析 中国叙事史书所载里程,常为实际行走的里程;中国天文科技类古籍所载里程,常为直线里程。故前者里程常远大于后者里程。 西域历史,较详实的是甘英西行路线(西元97年)。范晔(西元398-445年)《后汉书.西域传》说:“ 自皮山西南经乌秅,涉悬度,历罽宾,六十余日行至 乌弋山离 国,地方数千里,时改名排持。复西南马行百余日至条支。条支国城在山上,周回四十余里。临西海,海水曲环其南及东北,三面路绝,唯西北隅通陆道。土地暑湿,出师子、犀牛、封牛、孔雀、大雀。大雀其卵如甕。转北而东,复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后役属条支,为置大将,临领诸小城焉……自玉门、阳关出南道,历鄯善而南行,至 乌弋山离 ,南道极矣。转北而东得安息。 ” 皮山,即新疆皮山县。乌秅在皮山西南,现不详,应是今巴基斯坦Batura一带。悬度为今巴基斯坦Shandur。罽宾国为今巴基斯坦Haji abad。以黄线标示路径,如下图4。 图4 2019年10月12日卫星地图,皮山至罽宾路线 《汉书.西域传》:“ 自玉门、阳关出南道,历鄯善而南行,至 乌弋山离 ,南道极矣 ”,说明乌弋山离是南方极限,濒临大海。 西元1885年图5(A Map of the Countries betweenConstantinople and Calcutta: Including Turkey in Asia, Persia, Afghanistan and Turkestan,Edward Stanford Ltd.) 。 图5 西元1885年地图 ,(罽宾)至乌弋山离 图5中,Vashak,Wushutee即乌弋山离。左下角Teez即条支。再见西元1744年图6(NewMap of Persia,IsaakTirion) 图6 西元1744 年地图,(罽宾)至乌弋山离 图6中,Woesteine、Woe∫t即乌弋山离。Wonen应是乌难离。西元1567年图7(A New Description of Asia,Abraham Ortelius) 。 图7 西元1567年地 图,(罽宾)至乌弋山离 图7中Gvzarate即乌弋山离。由以上三图可知其南方区域为Vashak,Wushutee、Woe∫t、Woesteine、Gvzarate,后改名为今天的Balochistan(俾路支省),音近“排特”。 甘英“ 复西南马行百余日至条支。条支国城在山上,周回四十余里。临西海,海水曲环其南及东北,三面路绝,唯西北隅通陆道 ”(《后汉书.西域传》)。 故甘英从 乌弋山离 往西南行到海边的条支。今Pozm Tiyab(即恰巴哈尔海湾西部半岛),东部半岛称为Tis。Pozm意为港口,条支即Tiyab港之音。此西部半岛临波斯湾出口,今海拔70-80米,周回四十余里,海水曲环其南及东北,三面路绝,唯西北隅通陆道,与《后汉书.西域传》描述一致。且此港处于波斯湾出口开阔处,距阿拉伯半岛最短海路345公里。与《后汉书.西域传》“ 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 ”吻合。转北而东,复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亦与地理吻合。见西元2019年10月卫星地图8。 图8 西元2019年10月卫星地图,条支 图9是西元1881年Rand McNally and Company, Chicago出版的地图。图中条支港标注为“Teez”。 图9 西元1881年地图,条支(Teez) 从乌弋山离到条支的路线为图10: 图10 西元2019年地图,从乌弋山离到条支的路线 “ 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 ”常被解释为抄袭古希腊的海妖歌声的故事,这不对。从条支横渡波斯湾,船只远离陆地,定位困难,可能遇上海市辰楼而迷失方向。所以“思土恋慕”,而非“思女恋慕”或“思歌恋慕”。 《后汉书.西域传》“ 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蛮国。从阿蛮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宾国。从斯宾南行度河,又西南至于罗国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极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其土多海西珍奇异物焉……有松柏诸木百草。人俗力田作,多种树蚕桑……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 ” (注,此蚕与中国蚕不同。 《魏略.西戎传》: “ (大秦)名曰海西布……或云非独用羊毛也,亦用木皮或野茧丝作 ”)。 此乃指从安息东界到安息西界,并非 指从条支到安息西界。见西元1432-1450年甲地图11。 图11 甲地图,南乘海通大秦 由图11,阿蛮国即Ormus,斯宾国即Zebet,斯宾国南度的河即幼发拉底河,于罗国即Orcho,从Orcho往南渡海到大秦疆域。 汉朝时波斯湾比图11更加北上,上游河床更低,故Zebet与Orcho间只有注入波斯湾的一条河。 图11过分往西北倾 斜,故从Orcho往南渡海的路线看起来是往东南走。“ 乃通大秦 ”,故汉时大秦国都应在Orcho的南面。见图12(NortheastAfrica and Arabia,Stieler)。 图12 西元1875年,大秦(Dschailan、Dschenabi) 图12中Dschailan和Dschenabi 均为 大秦拼音 ,应是大秦的两城市。最上标注为G.Akhdar(阿卡德),此即阿卡德人来源。 再见图13(这张来自托勒密地理的地图于1578年出版) 的阿拉伯半岛南部。 图13 西元1578年地图,大秦(Dacharemoize) 及图14(西元1478年地图。这是有史以来第二张阿拉伯半岛地图)阿拉伯半岛南部。 图14西元1478年地图,大秦(Dacharemoeze) 及西元1432-1450年甲地图15的阿拉伯半岛南部。 图15 甲地图,大秦(Be∫charin) 图15中Be∫charin下面是城镇De∫me,发音亦近“大秦”。参考图12、13、14、15,可知“Be∫charin”应发音为“De∫charin”。“B”与“D”的相互走音,在本文古文献中较常见。De∫me应是大秦都城所在。汉时大秦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阿拉伯半岛东南部,原因后述。“ 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 ”,故波斯湾正是中国古称“西海”。 《魏书.列传》(载西元386年到西元550年史实):“ 大秦国一名黎轩,都安都城。从条支西渡海曲一万里,去代三万九千四百里。其海傍出,犹渤海也,而东西与渤海相望,盖自然之理。地方六千里,居两海之间……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四万余里 ”。 由《魏书》知,在甘英300年后,大秦首都已改为安都城。安都城在图17中塞浦路斯岛以东的Aliduli。从条支往西渡过波斯湾后(见图16红色路径),再曲向北到Aliduli,路程有一万里(见图17红色路径)。亦可从安息西界往北沿海到Aliduli,路程有四万余里。文行先生认为“四万余里”不合理。 本文作者在《北史.西域》中发现记录:“ 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回万余里 ”。唐初李延寿于西元629年开始编纂《北史》等五代史,《北史》的史料来源主要是《魏书》。《北史》与《魏书》关于“大秦”的词条解释,除了《魏书》为“四万”,《北史》为“回万”之外,其余俱同。《北史》仅比《魏书》晚70多年。故《魏书》“ 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四万余里 ”,应为后世抄写错误,《北史》“ 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回万余里 ”才为正确。《魏书》时,安息已裂为波斯和安息,《北史》说:“ 安息国,在葱领西都蔚搜城。北与康居,西与波斯 相接……条支国在安息西。 ”故“ 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回万余里 ”,系为从条支港东边的安息西界,沿海岸进入波斯湾东岸北上,再到大秦,路程为一万余里。(见图17黄色路径)。Aliduli左边“ 其海傍出,犹渤海也 ”,即地中海。Aliduli扼守地中海与波斯湾之间的咽喉要道,实为建都之地。此时大秦开始面对外敌压力,实行“天子守国门”策略。换言之,在汉时,大秦北方应较荒凉落后,尚无外敌威胁,是以其政治经济中心集中于南方鱼米桑蚕之乡。 “从条支西渡海”和“从安息西界循海曲”到安谷城的路径图16。 图16 西元2019年10月地图,从条支西渡海路径(红线) 再见西元1432-1450年间的甲地图17的后续路线。 图17 甲地图,从波斯湾两边分别到安都城路径 《魏略.西戎传》(记载西元220-254年史实)载大秦内部信息。“ 泽散王属大秦,其治在海中央,北至驴分,水行半岁,风疾时一月到。最与安息安谷城相近。西南诣大秦都,不知里数。驴分王属大秦,其治去大秦都二千里。从驴分城西之大秦,渡海飞桥长二百三十里,渡海道西南行,绕海直西行。且兰王属大秦,从思陶国直南,渡河,乃直西行之且兰三千里,道出河南,乃西行,从且兰复直西河之汜复国六百里,南道会汜复,乃西南之贤督国。且兰汜复直南乃有积石,积石南乃有大海,出珊瑚、真珠。且兰、汜复、斯宾、阿蛮北有一山东西行,大秦,海西东各有一山皆南北行。贤督王属大秦,其治东北去汜复六百里。汜复王属大秦,其治东北去于罗三百四十里渡海也。于罗属大秦,其治在汜复东北。渡河,从于罗东北又渡河。斯罗东北又渡河,斯罗国属安息,与大秦接也。大秦西有海水,海水西有河水,河水西南北行有大山,西有赤水,赤水西有白玉山,白玉山有西王母,西王母西有修流沙,流沙西有大夏国、坚沙国、属繇国、月氏国。四国西有黑水,所传闻西之极矣。 ” 西元 1432-1450年间甲地图 18,泽散为“Cor∫can”,在今天迪拜所在的半岛(阿拉伯半岛的半岛),故“其治在海中央”。其正对波斯湾东面的Alocheshtan(安谷城),故“最与安息安谷城相近”。(从)西南到大秦都不知里数。泽散其北为Arabia Felix(驴分,此即被学界称 为“腓尼基人” ,希腊语为“Phoenicia”,实为Felix,即大秦的封国)。 图18甲地图,大秦内部区域 图18中即从安息西界的Alocheshtan(安谷城)最与“其治在海中央”的“泽散王”相近(见黄线)。 “ 从驴分城西之大秦,有渡海飞桥长二百三十里,渡海道西南行,绕海直西行 ”。从卫星地图上看,卡塔尔半岛即驴分城。从泽散王到其疆域之北的驴分城,海路需要半年,有较大顺风时一月可到。见西元2019年10月卫星地图19。 图19 西元2019年10月地图,驴分城与泽散王 图19中水平黄色路径即为二百三十里渡海飞桥,然后西南行。红色路径即绕海后直西行。从卡塔尔半岛往西到大陆本部今约170里(中有巴林岛),今其海深约1-2米,此地久无河流冲积,且2000年前海平面比现在约低1米。故当时海深应介于沼泽和1米之间,可能架200来里的渡海飞桥(例如四川跳墩)。驴分疆域离大秦都安都城直线2000里。 图19中的橙线即泽散王到驴分城的海路,卫星地图上距离约900里。无风时半年可到,日均行5里(直线距离)。风疾时一月到,日均行30里(与目的地的直线距离)。当时的航速是合理的,海船远陆定位困难(甘英作为陆上将军,对于航海导航未必熟悉,必定要多绕圈子,不可能船头对准目的地直线航行)、波涌浪急(西元8世纪阿拉伯人苏莱曼《东游记》中说:“ 从波斯湾运货出去,都要装在中国大船里,因为 风浪很凶险。 ” )、人力划桨精力有限、物资装载、做饭吃饭、洗衣、打鱼、收集雨水、睡觉、乃至每工作几天就需要休息一两天等因素加总,有效工作时间并不多。这也为衡量当时此区域的航海水平提供了一个参考。 《新唐书.西域下》载: “ (拂菻)臣役小国数十,以名通者曰泽散,曰驴分。泽散直东北,不得其道里。东度海二千里至驴分国 ”,似乎从泽散朝东度海2000里至驴分国。但《新唐书》为宋代欧阳修等编纂,其参考了《魏略.西戎传》。《魏略》说:“ 泽散王西南诣大秦都,不知里数 ”,《新唐书》就写为“ 泽散在东北,不得其道里 ”。《魏略》说:“ 驴分王属大秦,其治去大秦都二千里。从驴分城西之大秦,渡海飞桥长二百三十里 ”,《新唐书》就写为:“ 驴分王属大秦。从其(泽散王)治之东部度海去驴分国二 千里。 ”《新唐书》与《魏略》大意未变,但却有了歧义,且把大秦都与驴分国视为只差230里的渡海飞桥,故泽散王离驴分城2000里。实际上《魏略》说的是驴分国边界距离大秦都2000里。 西元 1432-1450年甲地 图20中,卡塔尔半岛西南为QuBelh(且兰)。图20中黄色路线,即从Cde(思陶国)往南渡河,再西行亦到且兰。且兰再往西为Amansirifdin(汜复国),其西南为Aden Regn(贤督国)。且兰汜复直南有积石山,积石山南是大海。且兰、汜复、 Alibinlali (疑为斯宾Asibinlali,l和s在草写时易混淆,参考本文后Casdar转化为Caldar的过程) ,Aman(阿蛮,即今阿曼)北部的山为东西走向,整个大秦(阿拉伯半岛)的东面和西面各有一山为南北走向。汜复 国处于阿拉伯半岛南北走向的中部。地图与文献吻合。 图20 甲地图,黄色路线为从思陶渡河到且兰再西到汜复的路径 图20中且兰右下是Dolfar,可能是“东方”之意。见后文分析。 Orcho(于罗)在汜复国边界东北, 黄色路线为由南往北向Orcho行进。 距于罗340里的地方需渡海(由西元 1432-1450年甲地 图21,波斯湾在此位置的南北宽度(图21中南北向的黄线间隔)可达300里)。从于罗渡河,在于罗东北又渡河(幼发拉底河),到C.Nouo(斯罗)。从斯罗东北又渡河(底格里斯河,即到安息)。可知西元220-254年间,由于波斯湾北上,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河床较低,波斯湾以北只有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并无图21中幼发拉底河所分流的另三条河流。斯罗国属安息,与于罗接壤,因此“与大秦接也”。此即从大秦连接安息的陆路(《汉书》载“有飞桥数百里,可度海北诸国”,应是汉时于罗和斯罗间被波斯湾隔浅水隔离,故有数百里飞桥以度)。 图21 甲地图,于罗与斯罗 以Samara为标志,看西元2019年10月卫星地图22。 图22 2019年10月卫星地图,Samarra 图21和图22的Samarra地址仍存,可作古今地图比较。图22中Samarra以南朝波斯湾的方向上,陆地海拔不超过70米,地势较平缓。除非有水,否则不足以形成行路障碍。图21中大海已经接近Samara,《汉书》又载“ 有飞桥数百里,可度海北诸国 ”,故在汉武帝之前,图21中Orcho和C.Nouo之间的路径亦被波斯湾隔离,需数百里飞桥才能过,说明波斯湾浅水区北与图22中Tharthar湖连接,否则直接走Tharthar湖与波斯湾之间的陆路即可。Tharthar湖较深,且南北长达160里,绕行Tharthar湖的代价高昂,故在Tharthar湖之南浅水区架设数百里飞桥。后世史书渐无“有飞桥数百里,可度海北诸国”的记录,应是波斯湾随着时间逐渐南退,Orcho和C.Nouo之间的路径不再有水相隔,无需飞桥。图21的波斯湾方向比图22中波斯湾的真实方向要往西倾斜得多,故Orcho、C.Nouo和Samarra真实位置并不如图21中倾斜。正如Felix即腓尼基人,Samarra亦应是Sumerian(苏美尔人)。 《魏书》 (载西元386年到西元550年史实): “ 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风利二月到,风迟或一岁,无风或三岁。其国在海西,故俗谓之海西。有河出其国,西又有大海。海西有迟散城,从国下直北至乌丹城,西南又渡一河,乘船一日乃过,西南又渡一河,一日乃过。凡有大都三:从安谷城陆道直北行之海北,复直西行之海西,复直南行经之乌迟散城,渡一河,乘船一日乃过,周回绕海,凡当渡大海六日乃到其国 ”。 《魏书》说“ 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 ”,然后往北到迟散城和乌丹城。安谷城虽距泽散王“其治在海中央”最近,但 由安谷城到泽散王再沿陆路往北是 不经济 的路线 ,且从安谷城到海中央的泽散王是往南行,而非“直截海西”。从安谷城“直”西到驴分城附近,然后北上,是更优路径。“直截”二字强调正西航线。见图23。 图23 西元2019年10月卫星地图,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 图23中黄线为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的航线,直线约1340里。随着距离增远,航海定位、物资准备、人员精力等问题愈突出,再兼安谷城附近海峡收窄,波浪更急,是以耗时更多。若有风浪迷航,三岁到达亦不为奇。 其国在海西,故俗谓之海西。有幼发拉底河出其国,其西有红海(或红海分支)和地中海。 乌丹城和迟散城的方位是,从波斯湾东岸(安谷城)往北到斯罗和于罗,进入大秦疆域(海西),直往南行到Vmbar(乌丹城, Vmbar应系 Vmdar的 走 音 ),再南行到Casdar(迟散城),此为绕海路径(见黄色路线),西南方需要途径两条河,每条河乘船一天才能过。若要直渡大海,则需六天才能过(见前“距离于罗340里的地方需要渡海”,红色路线)。安谷城、 乌丹 城和迟散城是从条支到大秦途中最大的城市,可见 西元386年到西元550年左右 沿途其它城市尚未兴起。从西元 1432-1450年甲地 图24可知,此时波斯湾已拦在于罗和大秦南部通路之间,这再次证实笔者《从旧地图研究尼罗河出海口与两河流域的演化》一文中波斯湾北上并有向西南伸出的判断。如图24。 图24 甲地图,乌丹城与迟散城 《旧唐书.列传》:“ 拂菻国一名大秦……至于盛暑之节,人厌嚣热,乃引水潜流,上偏于屋宇,机制巧密,人莫之知。 ” 大秦国土东西狭长,纵跨多纬度,是以其国土南部偏热。前已述及,汉朝时大秦国都应在南方。 《新唐书.列传》:“ 拂菻,古大秦也,居西海上,一曰海西国。去京师四万里在苫西,北直突厥可萨部,西濒海,有迟散城,东南接波斯。地方万里,城四百,胜兵百万……自拂菻西南度碛二千里,有国曰磨邻,曰老勃萨。其人黑而性悍。 ”见 西元 1432-1450年甲地 图 25。 图25 甲地图,拂菻方位 见图25,Aliduli西南邻侧有Barin和Belinas(即拂菻,古音Balim或Balam),Aliduli下方是Ra∫len(其中文音为“麻啰弗理”,或“麻林”)。唐《慧超往五天竺传》记有大、小拂临:“ 小拂临国傍海西,北,即是大拂临国 ”,Belinas应为小拂临,Barin为大拂临。其北是土耳其(突厥可萨部)。波斯湾的 C.Nouo(斯罗)东部是Sem, “苫”即Sem。拂菻正在苫西方。拂菻的东南(通过于罗和斯罗)连接波斯。其西南约2000里碛(Desert,沙漠)有国M.oreb(磨邻)。见 西元 1432-1450年甲地 图26 。 图26 甲地图,自拂菻西南度碛二千里,有国曰磨邻(M.oreb) 《宋史.列传 》:“ 拂菻国东南至灭力沙,北至海,皆四十程;西至海三十程,东自西大食及于阗(Khoten)、回纥、青唐乃抵中国……元丰四年十月,其王灭力伊灵改撒始遣大首领你厮都令厮孟判来献鞍马、刀剑、真珠,言其国地甚寒,土屋无瓦 ”。见西元1432-1450年甲地图27。 图27 甲地图, 拂菻四方 由图27, Barin、Belinas或Ra∫len东南至M.Lion( 灭力 )沙、北至黑海均为四十程;西至地中海三十程。东则连 西大食及于阗(Khoten)、回纥、青唐乃抵中国(无须渡海)。其纬度与北京相近,故其国地甚寒。 《魏略.西戎传》(载西元220-254年史实):“ 大秦西有海水,海水西有河水,河水西南,北行有大山,西有赤水,赤水西有白玉山,白玉山有西王母,西王母西有修流沙,流沙西有大夏国、坚沙国、属繇国、月氏国。四国西有黑水,所传闻西之极矣”。 《后汉书.西域传》 : “ 或云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处,几于日所入也 ”。见图28 (The Excursion of the One Who Yearns to Penetrate the Horizons,Muhammad al-Idrisi (西元1100–1166),存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标记为Arabe2221) 。 图28西元1154年, The Excursion of the One WhoYearns to Penetrate the Horizons 由图28,红海东分支在西元1154年之前连死海,直抵大马士革。后因流沙及河沙阻塞而断。而红海西分支亦应直上北非海岸,甚至连地中海。西奈半岛可能只有极北端与大秦或埃及相连。见图29。 图2 9 西元2019年9月谷歌地形图 故大秦西的海水,应指红海东部分支。此分支以西即今西奈半岛。见图30。 图30 西元2019年的西奈半岛,河水西南,北行有大山 西奈半岛上费兰绿洲的河水在西奈半岛西南,往北有提赫高原,海拔500-1600米。山的西面即红海西部分支,称为赤水(也即红海)。 赤水之西即为今埃及。黑水,亦称弱水。其力不能胜芥,鸿毛不能浮,故名弱水。弱水不应是海水,因为海水的浮力大。弱水也不是小河,因为小河能浮物,而应该是浩渺汹涌、鸿毛难浮的淡水大江。当时的尼罗河恰好满足此条件。从拿破仑三维地图及今天三维卫星地图可知,尼罗河曾覆盖的区域远大于今天的尼罗河流域,其甚至将大片陆地冲进了红海,称得上“弱水”二字。故西奈半岛在《坤舆万国全图》上又称“黑入多”。见图31 。 图31 西元1798-1801年,埃及记述.尼罗河三角洲3D地图 红海之为红海,可能是当初尼罗河冲刷进红海之中,导致红海浑浊所致(亦可能来自南方为赤的中国五行学说)。白玉山是被尼罗河冲刷出裸露石头而成。见 西元 1432-1450年甲地 图 32。 图32 西元 1432-1450年甲地图,红海西岸 图32中,坚沙国因被尼罗河冲刷,迁移到Gaza,此外有Zues(属繇国)、Azirut(月氏国)、Dacatli(大夏国)。西王母,则有《新唐书》第221卷《列传》云:“ 拂菻西南际海岛有西女国,皆女子,多珍货,附拂菻。拂菻君长岁遣男子配焉。俗产男不举 ”,可能是西女国风俗要对男孩动手术,以致影响生殖能力。故某些种族系与大秦杂交而成,带有大秦人种的生理特征。此四国之西有尼罗河弱水天堑,当时地中海西部原始荒芜,与大秦舟楫相通较少,致使尼罗河西部区域为不可知,也妨碍了大秦向西发展,惟知日所入。是以称埃及为“日所入”(后来埃及又称厄日多)。 大秦又称黎轩,或黎靬,应来自“Alexamlrovskaia”一词(见后文) 。西元1375年地图35(CatalanAtlas(加泰罗尼亚地图集)和 西元1321年地图36(英 国图书馆所藏的Pietro Vescont Portolano海图)上,在尼罗河出海口本无Alexandria,后用红色字体补注。但在大秦临近土耳其的西北海边却一直有Alexandreta的原注。这说明真正的亚历山大港是 大秦的西北海港。见图33、34、35 、36 。 图33 西元1570年乙地图,大秦的Alexandreta 图34 西元 1432-1450年甲地图,大秦 的Alexandreta 图35 西元1375年,尼罗河出海口处的红色补注Alexandria与大秦的原版Alaxandreta 图36 西元1321年,尼罗河出海口处的红色补注Allexandria与大秦的原版Allexandrerete 图33最下方有“Gibelleto”,西元1178年《岭外代答》载“ 大食国西有巨海。海之西,有国不可胜计,大食巨舰所可至者,木兰皮国尔。盖自大食之阯盘地发舟,正西涉海一百日而至之 ”,此“阯盘地”正是“Gibelleto”。另有版本《岭外代答》记作“陁盘地”,见图33最左边、图34最下方有“Tripoli”,此即“陁盘地”。夏德等人误将“阯盘地”或“陁盘地”认为是尼罗河三角洲的Damietta港。大秦西北角Alexandreta的水较浅,不能适应大船,故大船后来转移到Gibelleto。“Gibelleto”是真正的直布罗陀,实为“及埠里头”。今直布罗陀的拼音有“ Betoto ”、“ Gibraltar ”、“ Gib ”、“ Gibrceremony ”等写法,但无“Tr”开头。故若有“陁盘地”称谓,则必为大秦西北部“Tripoli”。 Muhammad al-Idrisi在MS Arabe 2221(法国国家图书馆藏,约1250-1325年)中除了圆形世界地图外,还有一尼罗河三角洲地图,其上描绘亚历山大城、亚历山大灯塔、马留提斯湖、廷尼斯湖、拉希德、杜姆亚特等诸多城镇 。此图中尼罗河出海口凸向大海(至少不是海湾),与敝文“从旧地图研究尼罗河出海口与两河流域的演化”中说此地图时代尼罗河出海口为海湾的判断矛盾。如图37。 图37 Al-Idrisi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图 以下Konrad Miller的现代摹本能看得更清: 图38 Al-Idrisi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图的Konrad Miller现代摹本 图37中几无文字信息,现代摹本标注众多文字且把尼罗河出海口画得更凸出,此摹本应称为改写本。但此非关键。以亚历山大灯塔塔尖为北方,图37、38中,亚历山大灯塔的西边(图37、38的正上方为西南方向,塔尖指北)不远处的海岸陡然朝北几乎呈直角状转折,并且朝北延伸的海岸线极长。rasid(拉希德)、damiat(杜姆亚特)等在亚历山大灯塔右边,故亚历山大灯塔右边是东方,其左边是西方。因地图倒置,故灯塔为参照物的左边就是地图右边。这与尼罗河出海口的真实地理位置冲突。见图39。 图39 Al-Idrisi的圆形世界地图 在同是Al-Idrisi所画的圆形世界地图(地图上方为南方)中,尼罗河出海口的西边(也就是地图的右边)没有任何呈直角向北转折的巨大海岸。实际上尼罗河出海口的西边也没有大幅向北转折的海岸。图37作为局部细节地图,Al-Idrisi对此基本地理形态还是清楚的。所以图37、38不是尼罗河出海口。此灯塔也不是尼罗河出海口的亚历山大灯塔。那么图37原版绘制的是什么地方呢?看下图40。 40 西元2019年11月卫星地图,大秦西海岸的Alexandreta和Gibelleto 上图40是将地图上东南下西北方向放置时,大秦西海岸,即地中海东海岸的地理图。与图36相同。由图33和34,图40中最下方红字为“Alexandreta”,“Alexandreta”上方红字为“Torto∫a”,“Torto∫a”上方红圈即灯塔。灯塔左边为“Tripoli”,红圈上方为“Gibelleto”。故图37是大秦在地中海东岸上的Alexandreta和Gibelleto一带。图40中右下边是塞浦路斯岛屿,再看图37,在塞浦路斯岛屿处直接被粗鲁地涂掉。而图38则干脆全部画成海洋,并标上尼罗河出海口处的各个地址。可见对相关原始文献的篡改也是有意的、系统性的。 图37指出灯塔在Tripoli附近。故本文用卫星地图在大秦的地中海岸Tripoli位置寻找,得下图41。 图41 西元2019年11月卫星地图,大秦地中海岸边Gibelleto或Tripoli的灯塔 地图41中找到灯塔。虽然这是西元2019年11月的地图,并不能笃定其在几百年以前就有灯塔,但当把它放入证据链后,证明力就很强。 图33、34中的“Triboli”、“Torto∫a”、“Gibelleto”等发音,就对应着中文的“塔”、“堡”、“里”、“里头”等含义。 在大秦东海岸也有一城市名为Alaxa,这是“阿荔散”的名称来源之一,其更容易到达东方。见 西元 1432-1450年甲地图42。 图42 甲地图,Alaxa 故《那先比丘经》等文献说阿荔散(Alexandreta)在大秦国,这是正确的。但此时大秦国和阿荔散均不在埃及。埃及此时尚被无边弱水覆盖。 大秦所在地又被称为黎凡特(Levant),为“东方”之意,此“东方”并非指地中海的东方,而指大秦的东方,即中国。“ 其人端正长大,衣服车旗拟仪中国,故外域谓之大秦”,“其俗人长大平正,似中国人而胡服,自云本中国一别也 ”。中国史书对此相貌描述并非轻率为之。《史记.大宛列传》:“ 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须珣,善市贾,争分铢。俗贵女子,女子所言而丈夫乃决正。其地皆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他兵器。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不用为币。 ” (先前1.0、2.0版写为“不知铸钱器”,范蠡舟指出《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的是“其地无丝漆,不知铸铁器”,经查范蠡舟为正确,特此更正)。中国史书亦分得清楚“似中国人”和“不似中国人”。此信息亦确证,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原不知铸铁器和兵器,亦无货币经济,是汉朝教会了他们铸铁器和兵器。秦朝赵佗(西元前240-137年)建 南越国,往西发展占大秦。当时大秦气候适中、土地肥沃,是西方弱水以东唯一的平原地带,堪称西方之中原。称Levant应为心怀故土之意。 大秦与南亚、东南亚,原本一体扩张,呈东西犄角之势,所以南亚亦有称为大秦之地 。最早提到 印度大秦的是《那 先比丘经》(也称《弥兰王问经》)。《那先比丘经》说:“ 今在北方大秦国,国名舍竭……其国王,字弥兰,以正法治国。 ”南传《弥兰王问经》中记载印度萨竭那城的国王弥林达(即弥兰)的问答:“ 譬如长老马哈摩嘎喇那子帝须曾为我佛世尊所见,他们也为佛所见过,他授记说:‘于我般涅槃五百年后,他们将出现于世。凡我所说的微妙法与律,他们将以质问、譬喻使之清晰明白而得分别’。于他们中沙马内拉变作印度萨竭那城的国王名弥林达 ”。故弥林达应是佛陀去世(西元前544年)500年后( 西元前44年后 )出生 。《 弥兰王问经 》记载的问答事情应在西元元年前后,其写作完成应更在此之后。此时秦始皇的秦朝早已灭亡(中国秦朝灭于西元前207年)。《 弥兰王问经 》中,印度长老问弥林达王:“ 大王,何处是你的出生地?”“尊者,有一岛名亚历山大,我即出生该处。”“大王,从此去亚历山大有多远?”“尊者,有两百由旬。” “大王,从此去迦湿弥罗有多远?”“尊者,十二由旬。” 一由旬约四十里;迦湿弥罗,即罽宾。印度萨竭那城距离罽宾为十二由旬即480里,萨竭那城距离亚历山大为两百由旬即约8000里(汉译本《那先比丘经》写为“两千由旬”,即80000里,应系当时翻译错误)。而这8000里与《北史》“回万余里”相合。故秦朝灭亡后,从南亚到阿拉伯半岛沿线,一路均是大秦火种,以及彼此尚有隶属关系。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四》至那仆底国(至那,即**,China,也即秦)条中记述:“ 昔迦腻色迦王之御宇也,声振邻国,威被殊俗,河西蕃维畏威送质。迦腻色迦王既得质子,赏遇隆厚,三时易馆,四兵警卫。此国则质子冬所居也,故曰至那仆底。质子所居,因为国号。此境已往,洎诸印度,土无梨、桃,质子所植,因谓桃曰至那你,梨曰至那罗阇弗呾逻。故此国人深敬东土,更相指语:‘是我先王本国人也’ ”。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一》中记载:“ 昔健驮逻国迦腻色迦王威被邻国,化洽远方,治兵广地,至葱岭东,河西蕃维畏威送质。迦腻色迦王既得质子,特加礼命,寒暑改馆,冬居印度诸国,夏还迦毕试国,春、秋止健驮逻国。故质子三时住处,各建伽蓝,今此伽蓝即夏居之所建也。故诸屋壁,图画质子,容貌服饰,颇同中夏 ”。因此不能说南亚有个大秦,其它地方就不能有大秦。阿拉伯半岛的大秦地理位置是明确的,《北史》明确定位于波斯和条支国东部、以葱领西都蔚搜城为都城的安息国之西界为起点,“ 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回万余里 ”,此大秦就绝不可能还是在南亚。《后汉书.西域传》说“ 天竺国一名身毒……西与大秦通 ”,但这只是说“相通”,并不是说“相连、相邻”,《后汉书.西域传》还说:“ (大秦)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大 秦)王 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 ”汉朝时安息尚未如《北史》所描述的分裂,其西界直达波斯湾,天竺只能在安息之东。若此大秦与天竺相邻,则安息就不可能遮阂大秦与汉,大秦可以经天竺到汉。 本文重点阐述阿拉伯半岛的大秦。 《宋书.列传》:“ 若夫大秦、天竺,迥出西溟 ”。西溟,即《坤舆万国全图》中的小西洋,也即今阿拉伯海。大秦虽陆路被安息阻隔,但海路与印度、安南等相通。《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永宁元年(西元120年)掸国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明年元会,安帝(西元107—126年)作乐于庭,封雍由调为汉大都尉,赐印绶、金银、彩绘各有差也。 ”文中说掸国西南通大秦,则应是Sem。Sem为波斯湾之北,处于大秦与安息陆地连接处,故使者说自己为海西人。Sem国王被封为汉大都尉。大秦在西方属于相对发达的文明,但仍属于中华的次生文明。由此亦可解释,在汉朝时大秦的国都为何在阿拉伯半岛的东南,因为此地正是秦人从中国海路首先到达阿拉伯半岛的地方。本文再推测:Levant或由“黎明”(“黎明”一词已知最早见于《史记.高祖本纪》“黎明,围宛城三匝”)而来。而阿拉伯(大食)兴起之时臣属于大秦,故又称黎明时代。 “东方”应在图20的“Dolfar”,“东方”和“大秦”的地名,均靠近从海路东来登陆之地。西奈半岛的“Sinai”即指大秦西部。大秦后期,部分大秦民众迁移埃及,Sina(西那人)逐渐成为中国人的称谓之一,这应是以sina称呼中国人的渊源(但**则是来自China)。见西元1432-1450年甲地图43。 图43 甲地图,大秦西部地名 图43中,大秦西部有众多发音前缀为“西”的地名。“The’ama”、“siangar”近似“西安”,体现了当地人民对安宁的渴望。 大秦之北,地名多以“Be”为前缀。见西元1432-1450年甲地图44。 图44 甲地图,大秦北部地名 图44中,大秦北部众多发音前缀为“北”的地名。“Bech”近似“北京”。“Bech”的地位还真可与“北京”在中国的地位相比。《耶经.创世纪》中说“And Resen between Nineveh and Calah:the same is a great city”,译成中文为“和尼尼微,迦拉中间的利鲜,这就是那大城。”图44黄线标注中,Mo∫ul河岸的东岸就是Nineveh城(见后文图77、78),Canrau即Calah,Ni∫ibin即在Nineveh和Calah之间的Resen。几大城所聚之地,的确可称“Bech”。 三 历史发展:大秦、罗马和希腊 大秦“ 置诸小王甚多…… 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 ”,这正是秦朝初建,其将领沿袭春秋战国的封建制度和协商议事制度,以及加上移民文化的特征。这为欧洲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调。其它天文、耕种、刺绣、蚕桑、钱币、祭天、不信鬼神等各知识体系和习俗,亦几乎为中国翻版。汉朝时安息亦极强盛,幅员辽阔。《史记》第123卷《大宛列传》第63记载汉武帝时(西元前140-86年)“ 初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甚多 ”。 再看诸国关系。《后汉书.西域传》说:“ (安息)后役属条支,为置大将,临领诸小城焉 ”,《魏略.西戎传》(西元220-254年):“ 前世又谬以为强于安息,今更役属之,号为安息西界。 ”《诸蕃志》(西元1170-1231年):“ 大秦国(一名犁靬),西天诸国之都会,大食番商所萃之地也。其王号麻啰弗理安都城……递年大食国王有号素丹者,遣人进贡。如国内有警,即令大食措置兵甲抚定……天竺国,隶大秦国;所立国主,悉由大秦选择……唐贞观天授中……(大食国)其国本波斯之别种,隋大业中,有波斯之桀黠者探穴得文石以为瑞,乃纠合其众,剽略资货,聚徒浸盛,遂自立为王,据有波斯国之西境……称其国与大秦国为邻。 ” 《新唐书.西域下》载“ 永徽二年(西元656年),大食王豃密莫末〈腻〉始遣使者朝贡,自言王大食氏,有国三十四年,传二世 ”。可知“伊斯兰”之“伊斯”实为“食(yi)氏”。《唐会要》载:“ 显庆二年(西元657年)十一月。伊丽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置蒙池昆陵二都护府……以摄舍提啖部为双河都督府……皆置州府,西尽于波斯,并隶安西护府 ”。 河南洛阳出土石碑《陶斋 藏石记》记载“ 大唐故波斯国大酋长、右屯卫将军、上柱国、金城郡开国公、波斯君丘之铭。君译阿罗憾,族望,波斯国人也。显庆年中,高宗天皇大帝以功绩有称,名闻 ,出使召至来此,即授将军北门 领使,侍卫驱驰。又充拂林国诸蕃招慰大使,并于拂林西界立碑,峨峨尚在。宣传圣教,实称蕃心。诸国肃清,于今无事。岂不由将军善导者,为功之大矣。又为则天大皇后招蕃王,建造天枢,及诸军立功,非其一也 ”。《新唐书.志第七十七》:“ 龙朔元年(西元661年),以陇州南由令王名远为吐火罗道置州县使,自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凡十六国,以其王都为都督府,以其属部为州县。凡州八十八,县百一十,军、府百二十六。月支都督府,以吐火罗叶护阿缓城置。大汗都督府,以嚈哒部落活路城置。条支都督府,以诃达罗支国伏宝瑟颠城置。领州九:细柳州以护闻城置。虞泉州以赞候瑟颠城置。犁蕲州以据瑟部落置。崦嵫州以遏忽部落置。巨雀州以乌离难城置。遗州以遗兰部落置。西海州以郝萨大城置。镇西州以活恨部落置。乾陀州以缚狼部落置。天马都督府,以解苏国数瞒城置。高附都督府,以骨咄施沃沙城置。脩鲜都督府,以罽宾国遏纥城置。写凤都督府,以帆延国罗烂城置。悦般州都督府,以石汗那国艳城置。奇沙州都督府,以护时犍国遏蜜城置。领州二:沛隶州以漫山城置。大秦州以睿蜜城置。姑墨州都督府,以怛没国怛没城置。旅獒州都督府,以乌拉喝国摩竭城置。昆墟州都督府,以多勒建国低宝那城置。至拔州都督府,以俱蜜国褚瑟城置。鸟飞州都督府,以护蜜多国摸逵城置。王庭州都督府,以久越得犍国步师城置。 波斯都督府 ,以波斯国疾陵城置。右隶 安西都护府 。” 《旧唐书.列传》(西元643-667年):“ 自大食(阿拉伯)强盛……遂臣属大食焉(西元643-667年)。 ”《梁书》(西元502-557年):“ 波斯国,其先有波斯匿王者,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因为国号。 ” 现看《新唐书》中十六个都督府。《汉书.姑墨国传》载:“ 姑墨国……东通龟兹六百七十里 ”,姑墨州都督府在今新疆。不在本文分析之内。下图40来自西元1897年出版地图“Persia (Iran), Afghanistan and Baluchistan” 。 图45 西元1897年地图,唐朝吐火罗道十六都督府 图45中,最西北角是阿富汗(AFGHAN)。其右边是月支都督府吐火罗(Khulm)。吐火罗右上是叶护阿缓城(Khwajaghar)。叶护阿缓城右边是至拔州都督府(Falzabad),其下是俱蜜国(Jirm)。至拔州都督府右上为悦般州都督府的石汗那国(Shighanan),石汗那国下方为艳城(Yumkhana)。俱蜜国下方为写凤都督府的帆延国(Firgamu),帆延国下方为罗烂城(Lapis Lazuli)。罗烂城下方为高附都督府的骨咄施沃沙城(Khawak Pass,在图46上写为Girdshakpass)。骨咄施沃沙城左下方为鸟飞州都督府的护蜜多国(Hindu)。护蜜多国正下方为波斯都督府的疾陵城(Ghazni)。护蜜多国正左方是大汗都督府(Dahan-i)。大汗都督府左下方是嚈哒部落活路城(Aokhorak)。下图46是高附都督府的骨咄施沃沙城拼写(西元1885年,A Map of the Countries between Constantinople and Calcutta:Including Turkey in Asia, Persia, Afghanistan and Turkestan,Edward Stanford Ltd.) 。 图46 西元1885年地图,高附都督府的骨咄施沃沙城 图46中左边为吐火罗(Khulm),右边为骨咄施沃沙城(Girdshak Pass,之前地图39上写为Khawak Pass)。 图45所在的地图虽详细,但其最北只到天马都督府。因此换成图46所在的西元1885年地图来看更北的都督府。见图47。 图47 西元1885年地图,唐朝吐火罗道十六都督府 为方便定位,上图47最下方为吐火罗。最左上为天马都督府的数瞒城(Samareand),数瞒城正右边是束离州的达利薄纥城(Karateghin)。地图最上方为王庭州都督府(Chinas),王庭州都督府右下为久越得犍国(Khojend,同样此语音有失,在后面地图48中为Khodjend),久越得犍国下方为步师城(Kostaka)。久越得犍国的发音见下图48(西元1831年,Map of Asiatic Turkey, Persia,Afghanistan, and Arabia) 。 图48 西元1831年地图,王庭州都督府的久越得犍国 往西北见图49(西元1835年,Persia, Arabia, Tartary, Afghanistan,ThomasGamaliel Bradford) 。 图49 西元1835年地图,旅獒州都督府的乌拉喝国 图49最上为旅獒州都督府的乌拉喝国(N.Urghenzo),其右下方为摩竭城(Amoo Gihon)。最左边为天马都督府的数瞒城,以作位置参考。上图最左边的海为里海。 脩鲜都督府以罽宾国为基准,不再阐述。再看条支都督府。见图45所在的西元1897年地图图50。 图50 西元1897年地图,条支都督府东部 图50右下角为条支港定位。图左边为崦嵫州的遏忽部(Kuh-i Birg),遏忽部右边为犁蕲州的据瑟部(Dizak),据瑟部下方为诃达罗支国的伏宝瑟颠城(Koh-i Bampusht)。据瑟部右上为遗州的遗兰部(Kharan),遗兰部右边的为虞泉州的赞候瑟颠城(Khozdar),赞候瑟颠城左边为细柳州的护闻城(Jhalawan),最长的横向红线处为诃达罗支国(Baluchistan),诃达罗支国下方为乌离难城(Urnach)。但这仅是条支都督府的东部。下面看条支都督府的西部图。见与图50同一张地图的西元1879年地图51、52。 图51 西元1879年地图,条支都督府郝萨大城和活恨部 西海州最右下为条支港定位。条支港左上为郝萨大城(Hechan),其在安谷城以南。上图左边为镇西州的活恨部(Hormuz),其在安谷城以北。 图52 西元1879年地图,条支都督府缚狼部 图52即条支都督府缚狼部(Ferashband)。 现看奇沙州都督府。见西元1721年地图53(Map of Turkey,Arabiaand Persia) 。 图53 西元1721年地图,奇沙州都督府护时犍国 《新唐书》说“ 奇沙州都督府,以护时犍国遏蜜城置 ”。图53中,左边为“Ahuaz or Haruize Keu∫c”,音近为“护时犍”,右下为“Farsistan”,音更近为“护时犍(音qian)”。右上为“Amebad”,此为“遏蜜城”。再见西元1654年地图54(New Persia,Armenia, Anatolia and Arabia,Frederick de Wit) 。 图54 西元1654年地图,奇沙州都督府护时犍国 图54中上方“Chusjstan”即“护时犍国”,下方“Neeramez”即“遏蜜城”。再看西元1570年乙地图55。 图55 西元1570年乙地图,奇沙州都督府护时犍国 图55中上方“Su∫tra”即“护时犍”,而下方“Mecrumes”应为“遏蜜”。再看西元 1432-1450年 甲地图56。 图56 西元 1432-1450年 甲地图,奇沙州都督府护时犍国 图56中上方“Su∫tra”即“护时犍”,而下方“Mecrumes”应为“遏蜜”。 《新唐书》说:“ 领州二:沛隶州以漫山城置。大秦州以睿蜜城置。 ”见西元1570年乙地图57。 图57 西元1570年乙地图,奇沙州都督府沛隶州与漫山城 图57是两河流域北部亚美尼亚。上方为“Bereps”,即为“沛隶”(又有记为“沛簿”,则是取 Be re p s重音),下为“Mar∫angiu”,此即为“漫山城”。再见西元 1432-1450年 甲地图58。 图58 西元 1432-1450年 甲地图,奇沙州都督府沛隶州与漫山城 图58,上为“Bereps”,即为“沛隶”,下为“Mar∫angiu”,此即为“漫山城”。沛隶州即亚述地区(见后文)。再看大秦州。由西元1570年乙地图59。 图59 西元1570年乙地图,大秦州的睿蜜城 图59中,“Irmin”即“睿蜜”城。再看西元 1432-1450年 甲地图60。 图60 西元 1432-1450年 甲地图,大秦州的睿蜜城 之后 ,大食与吐蕃兴起,屡有反叛,但在安史之乱之前均被平息。《新唐书.西域下》载:“ 为吐蕃阴诱,妻以女,故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贡献不入。安西都护三讨之无功。天宝六载(西元747年,唐玄宗年号)……诏副都护高仙芝伐之……遂平其国。于是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恐,咸归附……拂菻,古大秦也,居西海上,一曰海西国。去京师四万里,在苫西,北直突厥可萨部,西濒海,有迟散城,东南接波斯。 ”可见天宝六载,再次归附于唐的拂菻的确是阿拉伯半岛的拂菻,也即阿拉伯半岛之大秦。 再看昆墟州都督府,以多勒建国低宝那城置。见西元1570年乙地图61。 图61 西元1570年乙地图,昆墟州都督府 图61的最上方为多勒建国(Georgianl),多勒建国右下方为低宝那城(Derbent),最下方为昆墟(Cabuchnu∫a),其正是昆仑墟( C ab u ch nu ∫ a)。昆墟处于高加索山旁边,高加索山的拼音是 Caucasus ,其实际上是昆墟的另一重音: Ca b uc hnu ∫ a。故高加索山名字来自“昆仑墟”的命名。中国传说的昆仑墟是不是这里呢?本文会后述。再看西元 1432-1450年 甲地图62。 图62 西元 1432-1450年 甲地图,昆墟州都督府 图62中,上方Georguria、Giorgia,都近音多勒建,因距离相近,都在多勒建国内。Giorgia下方为昆墟,昆墟右边为低宝那城。 两河流域的西文为“Mesopotamia”,来自希腊文,意为“在两河之间的土地”。本文研判,“Mesopotamia”乃是中文拼音。由前文“希伯来”实为中文“逾泊(幼发拉底河与约旦河)来的”一词,在两河流域,“泊”与“河”是混用的。前文所引《唐会要》说苏定方“ 西尽于波斯”设置双河都督府 ,“双河”又可称“双泊”。而“Me”为“Media(中文:媒介)”词头“媒”之意,故“Mesopo”即为中文“媒双泊”,即“在两河之间的土地”。“Sopo”的确又被称为“Sche(双河)”,见西元1855年地图63(Map of the Near East, Heinrich Kiepert) 图63 西元1855年地图,两河流域:双河(Meschhed) 图63中划红线处均为双河(Sche)之称呼。最上方为Scherkat(双河坎),双河坎左下为Sachneh(双河里),双河里右下角为Hebheb(河北),河北右边为Scheraban(双河坝),双河坝右下方为Schatt(双河沱或双河头),双河沱正左边是Hilleh(希腊,实为河南之意),河南左上方为Meschhed(媒双河的,也即“在双河之间的”),可知“Mesopotamia”原本应为“Mesopoedamia”,“ed”即汉语“的”,表示被动语态。 西元661年唐朝吐火罗道所设十六个都督府均已定位完毕。如图64。 64西元661年,唐朝吐火罗道十六都督府 上图64中的罗马、希腊等标注,在本文后述。 黄忠平认为唐朝疆域正西到黑海一带。但唐朝疆域远不止此。从图64,奇沙州都督府控制护时犍国、沛隶州和大秦州,昆墟都督府控制高加索山脉,扼守黑海和里海咽喉。由于唐朝已经控制亚述,故大秦视为咽喉的安都不再重要,故唐朝在大秦设置的控制点为阿拉伯半岛西南角的Irmin(睿蜜)城,以控制红海出口,与条支都督府呼应。唐朝未对地中海和埃及方向设防,说明此时地中海和埃及方向较荒芜,对大秦未构成威胁。唐朝重点防御北部陆地来敌。其宏大格局已非大秦自身的实力所能比拟。而奇沙州的命名,也能体现大秦的特点。 《旧唐书.地理三》载:“ 右西域诸国,分置羁縻州军府,皆属安西都护统摄。自天宝十四载 (西元755年)已前,朝贡不绝 ”。 但安史之乱终止了唐朝的脚步。 现梳理出安史之乱前历史。 由图25,大秦其王号Raflen(地图25的原文为Ra∫len,疑为地图语音有转)Aliduli(麻啰弗理安都城)。甘英时(西元97年左右)条支统治安息;安息科技孱弱,对大秦不构成威胁,大秦北方无忧,是以大秦国都在南方繁华之地。及汉使亡卒降,教授安息铸作兵器等技术,安息遂强,至西元220-254年之前反吞条支,威胁大秦。大秦遂迁都北方安都,扼守地中海与波斯湾相夹的交通要道,“天子守国门”。有波斯人于隋大业(西元605-618年)在安息西部的一个石洞中拿出一块刻着文字的石头作为神物(此可能为耶经渊源),自立为王,遂有大食,与大秦相邻,听从大秦号令。大秦还通过海路与天竺联系,乃至统治天竺部分地区。但大秦沙漠化日趋恶劣,人民流失,大食日强而大秦日弱,安都被毁而拂菻兴。唐朝疆域延伸至大秦,唐令波斯王阿罗憾充拂林国诸蕃招慰大使,平息拂林战乱,并于拂林西界立碑,并令阿罗憾宣传中华教化,诸国肃清。史书所记西元643-667年大秦臣属大食,实际上是大秦臣属唐朝,但直接领导者为波斯王阿罗憾,而大食与波斯同出一脉,且奇沙州都督府设在后来的大食所在地,故而被记为“大秦臣属大食”。武则天时继续平息西域叛乱,建造以帕米尔高原为枢纽的天枢上国体系。武则天自命弥勒佛转世,对西域宗教演化起关键作用(弥赛亚Messia与弥勒佛Maitreya同源)。西元755年安史之乱,唐朝力量朝东部退缩,吐蕃和阿拉伯兴起。此外波斯来源于安息(Asia,为古条支国)的君王姓名。甘英之时,尚为安息,未改名为波斯。 综上,大秦的文明与东方血脉相连。而除了与东方的联系之外,均是完整自生,为“西天诸国之都会”。罗马正是“西天诸国之都会”的大秦的一部分。见西元1635年丙地图65。 图65丙地图,西元1635年地中海东岸,罗马(Rama) 图65地中海东岸以东,耶路撒冷(Ierushalem)附近即Rama(罗马),下方Pietrade∫ti即拜占庭(Byzantine),上方为Ca∫air即凯撒(Caesar)。再见西元1570年乙地图66。 图66乙地图,西元1570年地中海东岸,罗马(Rama) 图66中最左边为地中海,地中海东岸耶路撒冷(Ierusale)附近亦有Rama(罗马)。右边Pietrade∫ti即拜占庭(Byzantine)。上方为Co∫air即凯撒(Caesar)。 意大利半岛的Roma参见 西元 1432-1450年甲地图67。 图67甲地图 ,意大利半岛上的罗马 图67中红色标注是意大利半岛的Roma。对比 西元2019年10月卫星地图68 。 图68意大利半岛的Roma与大秦的Rama之距离 图68中,意大利半岛上的红圈为Roma,地中海东岸的红圈是大秦的Rama。 再看更古老的西元1375年地图(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加泰罗尼亚地图集》)。见图69 。 图69西元1375年加泰罗尼亚地图,Rama 图69中意大利半岛的Rama为红色补注(注,这里写为Rama),其原版地图上并无Rama。再看英国图书馆所藏西元1321年Pietro Vescont Portolano海图。图70 。 图70西元1321年Pietro VescontPortolano海图,Roma 图70中右上方的Roma写了两次,一是红色补注Roma,一是重墨Roma。重墨有一黑线指向红色批注Roma位置,而红色补注Roma的空间并不紧张。此组合很奇怪。唯一解释是:红色补注Roma处原有其它地名文字,故有后来者在旁边用重墨写了Roma文字,并用线条指向此位置。再有后来者直接擦除此位置上的其它地名文字,再填上红色补注Roma。换言之,图65的原版地图中亦无Roma。图70左下方有Larma,此即西元1225年中国典籍《诸蕃志》中记载的“芦眉国”:“ 斯加里野国,近芦眉国界,海屿阔一千里,衣服、风俗、语音与芦眉同。本国有山穴至深,四季出火 ”。“斯加里野”即西西里岛。图70中,Larma就在西西里岛旁边,与今罗马相隔甚远。因此不要把《诸蕃志》的芦眉国误认为罗马。西元1178年中国古籍《岭外代答》记载“ 有眉路骨惇国。居七重之城,自上古用黑光大石叠就,每城相去千步 ”,有人也解释为罗马,这就更离谱了,文中没有地理位置交待,发音亦完全不同,大食诸国与罗马亦风马牛不相及。再看西元1258-1291年Carte Pisane地图71。 图71西元1258-1291年CartePisane海图,Roma 图71是已知现存最古老的波特兰海图,因发现于比萨而被叫做“比萨海图”。其真实年代可能在图70之后。图71上的Roma(图中红色标线处)亦是红色补注。 图69、70、71均是精细地图。其原版均无Roma或Rama,说明在西元1375年之前,罗马在意大利半岛上存在的可能性极小。考虑到地图测绘与出版的时间差,故保守估计,至早在西元1275年前,意大利半岛上不存在罗马。历史上真正的罗马就是大秦的罗马(Rama)。 再看拜占庭(Byzantine)。见西元1570年乙地图72。 图72西元1570年乙地图,君士坦丁堡 由图72的君士坦丁堡(Con∫tantinopolis),在此地图上不叫拜占庭(Byzantine)。再见西元1432-1450年甲地图73。 图73西元1432-1450年甲地图,君士坦丁堡 由图73,红线处为君士坦丁堡(Con∫tantinopolis)。它在此地图上也不叫拜占庭(Byzantine)。再看西元1375年加泰罗地图74(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 。 图74西元1375年加泰罗地图,君士坦丁堡 由图74,红线处为君士坦丁堡(Con∫tantinopolli,本地图为南上北下),此时连君士坦丁堡本身都是后来的红色补注。图中正上方画出两个建筑以标示当地的城市,君士坦丁堡的位置却无建筑标示,说明西元1375年君士坦丁堡不存在,或不足以形成城镇。再见西元1321年Pietro Vescont Portolano海图75 。 图75西元 1321年Pietro Vescont Portolano海图,君士坦丁堡 由图75,红线处为君士坦丁堡 (Con∫tantinopoli), 君士坦丁堡仍是后来的红色补注,故西元1321年君士坦丁堡存在的可能性的确很小。再看西元1432-1450年甲地图76。 图76西元1432-1450年甲地图,拜占庭 承接西元1570年乙地图66,西元1432年-1450年甲地图76上右边Pietrade∫ti即拜占庭。左边为Hebron,也即 Hebrew (希伯来),上方为Ca∫air即凯撒(Caesar)。 君士坦丁堡为何被学界说成是拜占庭?学界解释说是因为希腊人这样称呼君士坦丁堡。现来看希腊又在哪里。 图69、70、71所在地图的希腊半岛上,没有希腊“Hellas”或其变体的地名。按学界观点,在相当长时期内,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泛泛的地域概念,直到西元1832年,希腊才独立建国。故图69、70、71的希腊半岛地图上无“Hellas”地名。问题是,在大秦地图上却标明了Hella或Halla。见西元1790年地图77(Chartoftheworld,Arrowsmith,Aaron) 。 图77西元1790年地图,大秦的希腊(Hella) 再看西元1719年地图78(Map of theEmpire of the Turksin Asia and Africa,Henri Abraham Chatelain ) 。 图78西元1719年地图,大秦的希腊(Hella) 图78中标注希腊(Hella)、罗马(Rama)和亚历山大港(Alexandretta)。另一城市尼尼微(Ninive)也很重要,因为学界认为尼尼微早已在西元前612年被迦勒底联军攻陷后化为废墟,不知所在,事实是西元1719年其仍然存在。尼尼微城市在西元1654-1666年之间亦存在。见图79(New Persia, Armenia, Anatolia and Arabia,Frederickde Wit) 。 图79西元1654-1666年地图,尼尼微城 再见西元1587年图80(Typus orbisterrarum。Ortelius, Abraham所作的第一本真正的地图集 ) 。 图80西元1587年地图,大秦的希腊(Halla) 再见西元1570年地图81(Ortelius Atlas,Abraham Ortelius,1570年) 。 图81西元1570年地图,大秦的希腊(Halla) 罗马与希腊均在大秦北方,在大秦定都南方时,不是大秦的政治经济中心。因此罗马与希腊的发展,是大秦迁都到北方安都之后开始的,可以断代为远在甘英之后,也即远在西元97年之后。安都在记载西元386年以后历史的《魏书》中出现,因此罗马与希腊的发展,极大可能在西元386年之后。 综上所述,大秦、罗马、希腊和黎轩,均在大秦疆域之内,为大秦的城市或封国。这可以解释中国史书对大秦、罗马、希腊和黎轩的记载。(待续)
个人分类: 纹明|0 个评论
从裴秀和托勒密,话地图学的发展
热度 2 gaoguanzhong 2018-12-6 20:01
7432 托勒密世界地图 7434 南宋石刻《禹迹图》局部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 2018/12/3 前不久,游览了山西闻喜宰相村,了解到晋代地图学家裴秀,也是一位宰相级的政治家。他 绘制了《禹贡地域图》并提出了“制图六体”,奠定了中国传统制图学的理论基础。“制图六体”的前三条阐述了比例尺、方位和距离三个测绘地图的基本条件。对于现代地图来说,这三条仍然是不可缺少的数学元素。后三条要因地制宜,用来校正差异,以达正确确定实地上两点间距离的目的。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教授称他为“中国制图学之父”, 西方地图学先驱托勒密 李约瑟教授还把裴秀与欧洲学者托勒密相比,并称为古代地图史上东西相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托勒密。 古代地图学的先驱,东方首推 裴秀 ,西方则是 托勒密 。托勒密( Claudius Ptolemaeus ,约100-170 )是罗马时代的希腊人,生于埃及,比 裴秀早生100多年。他常住亚历山大城,依托西方最大的 古老图书馆里研究天文学、地理学, 用希腊文写作。作为天文学家,他提出了地球中心学说,影响学术界1000多年,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出现后,才被推翻。 但 托勒密所著《地理学指南》则对地图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影响贯穿至今。 西方, 公元前五、六世纪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就提出地球是球形这一概念,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加以论证。 托勒密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绘制地图应根据已知经纬度的定点做根据,提出地图上绘制经纬度线网的概念。为此,托勒密测量了地中海一带重要城市和据点的经纬度,还 提出了投影问题,给出了圆锥投影和球面投影两种方法。 地图投影,其实就是利用一定数学方法把地球表面的经纬线转换到平面上的方法。 托勒密 编写了8卷的 《地理学指南》 。这是一部制图理论、方法和资料的汇编,代表了当时制图学的最高水平。书中第一卷讲地图投影。他认为,制图学的任务是用线条描画地物,使人们在一张图上观察整个地球。他提出了怎样把地球面上的点移到平面上的方法——地图投影问题。他还提出了测经纬度来定点的方法。第2卷到第7卷记载了8100个地方的经纬度,约有350-400个点是实测的。经线以穿过大西洋中的费罗岛(今加那利群岛的耶罗岛,今西经18度)的子午线作为起始。 第8卷由几十幅地图组成。 他用普通圆锥投影,也就是把经纬线绘成简单的扇形,绘制了世界地图,即著名的“托勒密地图”。地图中对地中海周围的描绘较为正确,对东方的中国、印度和南半球的大陆是根据传说和想象绘制的,误差很大。 托勒密的地图 流传了下来, 一直西方被使用到16世纪。 地理大发现和墨卡托 15 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亨利开始把“托勒密地图”付诸实践运用。但是,经过反复考察,却发现这幅地图并不实用。亨利手下的一些船长遗憾地说:“尽管我们对有名的托勒密十分敬仰,但我们发现事实都与他说的相反。”这是因为, 托勒密时代,对西非海岸还没有实测的经纬度数据。 随着地理大发现的进展,以及经纬度测定工具的不断改进,西方绘制的地图就越来越准确了。 墨卡托( 1512 -1594 ) 就是近代西方地图学家的代表。 他 正好生活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与西班牙、葡萄牙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航海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不断根据最新的地理发现和旅行报告,完善旧地图,绘制新地图。特别是世界地图。1569年,墨卡托首次采用等角正圆柱投影编制出世界地图。 这样他成了第一个把全球表面(东西半球的已知范围)描绘在平面上的人。他的这份世界地图十分珍贵,是地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正确地测定纬度, 纬度的很绝对的,只需在晴朗的天气在船上测量北极星的高度即可。 稍微有点经验的海员还能够利用太阳的高度测出纬度。 正确地测定经度,关键需要有“标准钟”。18世纪机械工艺的进步,终于为解决这个长久的难题创造了条件。英国约克郡有位钟表匠哈里森( John Harrison ,1693-1776 ),他用42年的时间,连续制造了5台计时器,一台比一台精确、完美,精确度也越来越高。第五台只有怀表那么大小,测定经度时引起的误差只有1/3英里。至此,测定经度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地理大发现以后,随着各国殖民贸易和航海的兴起,地理知识不断丰富,又需要更加精确的地图。随后的制图学即借助于罗盘、气压计等仪器和不断发展的数学知识不断更新,逐步形成了按照数学法则绘制、通过地图地图符号并经过取舍和概括而绘制地图的现代地图学。 东方传统地图学, “ 计里画方 ” 现代地图一定会涉及 经纬度网和投影,这两点恰恰是裴秀的 “制图六体”法缺乏的。 除经纬线和地球投影外,现代 地图学 上应考虑的主要因素,裴秀几乎全提了出来。裴秀提出的这些制图原则,是绘制平面地图的基本科学理论,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它一直影响着清代以前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形成东方独特的地图技术途径,在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世界地图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在绘制地图的具体做法上, 裴秀大约已用到方格网,否则难以控制巨大幅面的地图绘制。通常认为,我国传统的“ 计里画方 ”制图法始于裴秀按“分率”(即比例)绘地图。“ 计里画方 ”法,就是在地图上画方里网。 基于中国古代以 天圆地方 为主的思想观念,计里画方的基本制图原理是将地表面视为平面,不考虑地表曲率。这与现代地图学以地表面为球面截然不同,因此中国传统地图学并没有以球面为基础而发展出经纬线投影,古代地图学家也没有经纬线的概念 。 由于忽略地表曲率,离测绘中心越远则制图误差越大,但在绘制小范围地图时误差可以忽略不计,从而具有一定的准确度。与此同时,基于中国古代绘制地图的目的,其变形也并没有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唐代地理学家贾耽(730-805),曾任鸿胪寺卿(执掌接待外国使臣),官至宰相13年。他喜好地理学,熟悉边疆山川地形、风土俗习,“凡四夷之使和使四夷还者,必与之从容讯其山川土地始终”。他师承裴秀六体,运用访问调查到的资料,主持绘制了《海内华夷图》,“广三丈,从三丈三尺,率以一寸折合百里”(《旧唐书·贾耽传》),范围包括中国和许多邻邦,是中国地图史上一颗绚丽的瑰宝。西安碑林宋代石刻《华夷图》,即此图的缩本。贾耽是用自己的一生去丈量国家版图的第一人,在他描下的线条上,民族的骨骼与筋脉凸现得如此清晰。贾耽不愧为继裴秀之后我国地图史上又一位划时代的人物。 可惜古代常把地图看作秘籍,作为国家的机密,收之宫廷,藏于内府,难以流传民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版图”的说法。用来象征国土主权。其中“版”为户籍之意,“图”即地图。这里所指的地图则是相当于国家疆域地图。在我国古代,奉献地图或进贡地图往往是表示降服或归附的意思。因此有“荆轲献地图”和“张松献地图”的故事。 上古地图几乎全部失传,幸好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3张地图,提供了实物。 裴秀及追随者贾耽所绘地图也已失传,元代及以前所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地图中,采用计里画方法绘制的地图实例极为罕见,大部分属于没有确定的比例尺、非定量的描述式地图(或称形象画法地图)。 现存最早的计里画方实例为南宋石刻《禹迹图》,刻在 《华夷图》碑的另一面 ,1136年刻石,现存西安碑林。此图为全国地图,刻有山川、州郡等地理要素,其长宽各约0.77米,上有水平方格70格,垂直方格73格,共计5110个方格(海洋部分未绘出方格),并标有“每方折地百里”。与现代地图相比,地理形状还是有一定差别的。但图中的海岸线轮廓和黄河等河流的形状已与现代地图十分相似。 另一个著名的实例为明代状元罗洪先(1504-1564),与墨卡托同时代。他堪称东方地图集的先驱。根据元代朱思本《舆地图》(原本已失传)改制增广而成的《广舆图》,最初刊行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是一部分省地图集,共45幅,初刻版开本为正方形,图幅纵34.5厘米,横35.5厘米,其中舆地总图采用每方折地500里(1550万分之一),分省图(两直隶十三布政司图)采用每方折地100里,图上各省的轮廓已接近现代地图,此图也成为晚明和清初众多地图的蓝本。此图集先后刻印6版,最后一次在清代嘉庆年间。影响深远。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图集,海内外图书馆均有收藏。 罗洪先和墨卡托都以地图集的形式,分别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东西方地图的历史成就,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西学东渐,《皇舆全览图》 1582 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Matteo Ricci , 1552-1610 )来中国传教,在沟通东西方地图学知识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带来了西方对世界的了解和地图绘制知识,编制出《万国图志》,据说就参考了 墨卡托地图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利玛窦抵京师献图,深受明神宗喜爱。次年,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出资刊行,曰《坤舆万国全图》。在利氏之前,中国没有绘画过一幅具体的世界地图。于是《坤舆万国全图》成为中国最早的世界全图。西方的地图测绘技术也传到了中国。 清朝前期,在康熙皇帝的主持下,中国采用实测各地经纬度的办法,绘制了中国第一幅绘有经纬网的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这项工作,聘请了10多位外国传教士,与中国官员一起到全国各地测量,历时8年,实测经纬点630多处,完成了全国性的三角测量,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以天文点(经纬度)和三角网为依据,于1718年完成全图。计有总图一幅。分省图和地区图28幅。其范围之广,内容之精祥,超过以往任何中国地图,奠定了中国近代地图的基础。全图完成后,秘藏于宫廷之中。到乾隆年间,又增加了新疆部分,修订补充而成《乾隆内府舆图》,1760年完成。自清中页至民国初年国内外出版的各种中国地图基本上都源于此二图。 民国时期,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了《中华民国新地图》,包括7序图、44普通地图(东部200万分之一,西部500万分之一)和61个城市图三个系列以及3.8万地名的索引。这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地图集。为纪念《申报》创刊60周年,由丁文江(1887-1936,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翁文灏( 1889-1971 , 中国地质学奠基人)、曾世英(1899-1994)编制,为8开大本(24x39厘米),1934年在上海申报馆出版。该地图集和缩编本《中国分省新图》统称为《申报地图》。该地图集利用了当时地质调查所收藏的资料。代表了当时中国地图绘制出版的最高水平。 解放初期出版的地图,都注明“国界根据抗日战争前申报地图绘制”。 新中国进入了地图事业大发展的新时期。其中 谭其骧主编的8册一套的《中国历史地图集》(1982年出版)及竺可桢(1890-1974,地理气候学家)、黄秉维(1913-2000,地理学家)、陈述彭(1920-2008,地理地图学家)教授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1965年出版),无不闻名海内外。至于航空摄影测量、卫星遥感技术、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新技术为地图学带来的巨大变化,就不在这里叙述了。 3 张照片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65430e0102z72t.html 《德国人崇敬的地图学家 —— 墨卡托》一文 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65430e0102y80f.html
个人分类: 世界知识|7175 次阅读|4 个评论
第二季第6集:托勒密—地心说模型真的是愚昧吗?
xyshen1912 2018-7-14 07:52
行星的运动、火星的逆行是怎样的?星座如何运动?黄道十二宫作用是什么?本轮和均论是什么?托勒密对哥白尼和开普勒有怎样的影响?现代科学的演化过程中,另外一部标志性著作《天文学大成》,它对科学演化过程产生怎样至关重要的影响? 点击下面视频 可观看详细介绍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2376346?from=searchseid=12463139390252199928
个人分类: 现代宇宙学|341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亚里士多德到开普勒--太阳系模型的演化过程
热度 2 Lunalin 2018-4-22 15:07
天文学是最古老的科学。古希腊,埃及,中国等几个文明社会都在不同时期观察到天上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的有规律运行。从地球上通过肉眼,借助像圭表和日晷这样简单的工具,人们可以观察到: 1. 日夜交替,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但太阳升起和降落的位置并不固定。春夏季太阳从东偏北升起,秋冬季太阳从东偏南升起。日夜长度也并不固定,夏天日长夜短,正午时太阳可以升的很高,而冬天日短夜长,正午时太阳升的很低。古巴比伦,希腊以及古代中国都曾用日晷,圭表来测量太阳的每日运行。日晷晷面平行于赤道面,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影子每天同一时刻都指向同一方向,是很好的计时工具。圭表是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圭表不但可以计时,也可以作为日历使用。 2. 夜间群星璀璨,整个星空像由一个巨大天球携带围绕北方一个固定点从东向西旋转,但除个别星星之外,星星间相对位置保持不变。于是人们可以把相邻行星用假想连线连接起来,构成一个一个星座,并用丰富的想象力将星座与神话故事联系起来。比如希腊神话中神后赫拉将卡里斯托变成大熊,后来宙斯把大熊提升到天界,即北天的大熊星座。中国古代也有七夕节牛郎织女的美好传说。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学大成》中共列了 48 个星座。中国古代将星空划为三垣二十八宿,共 283 个星座, 通称 283 宫。 3. 太阳除了每天东升西落,也在背景星星中自西向东沿黄道穿行。这样每天在夜空观察到的星星不同。有些星星只能在夏天观察到,而有些星星则只能在冬天观察到。黄道相对于天赤道倾斜 23 1 / 2 度。太阳环绕黄道一周需要约 365 天,依次穿过黄道十二宫的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室女座,天秤座,天蝎座,人马座,摩羯座,水瓶座和双鱼座。人们用圭表记录太阳的运行,发现春夏秋冬四季时间长短不同,太阳在冬季运行稍快,夏季稍慢。 4. 月有阴晴圆缺,从新月到满月再到下一个新月需要约 29 天半。月亮像太阳一样除了每天环绕北天极由东向西运行以外,也自西向东在黄道附近穿行,但月亮运行路径白道与太阳运行路径黄道有 5 0 9 ’的夹角,而且黄道与白道的交点不固定。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文学家张衡已经知道“月光生于日之所照”。古希腊阿那克萨哥拉也断言:“太阳赋予月球光芒”。 5. 晚上观察到的星星彼此间相对位置保持不变,但肉眼很容易观察到有五个“星星” 例外,它们环绕黄道十二宫自西向东穿行,与太阳和月亮几乎在同样的轨道上。古希腊人称之为行星,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这五个“星星”与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分别命名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水星和金星环绕黄道十二宫一周大约用一年时间;火星环绕一周大约用一年 322 天;木星大约用 11 年 315 天,土星大约用 29 年 166 天。这些是行星平均运行时间,因为它们不是匀速运行,甚至有时会发生反向自东向西运行。古代中国把行星自西向东运行称为“顺行”,把自东向西运行称为“逆行”,把顺行和逆行的转折点称为“留”。比如火星平均每隔约 780 天会发生一次逆行,每次逆行约 72 天左右时间。 古代几个文明社会都对天上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进行过精确的观测,对它们的运行规律也都有基本掌握。但是把日月星辰的运行作为一个整体去认识,建立起数学模型用数学方面解释天体运行现象,预测天体运行位置则发生在古代希腊,由此导致了现代科学的诞生。把日月星辰的运行作为一个整体始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认为所有天体都在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 我们观察到的天体复杂运行只是一种表象,天体运行可以用匀速圆周运动的组合来解释。为此他给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提出一个问题:如何组合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的匀速同向圆周运动才可以得出与我们的实际观测一致的结果。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经过二千多年的努力,先后建立了同心球模型,地心学说模型,哥白尼日心学说模型,半地心学说模型以及开普勒日心学说模型。 同心球模型 前面介绍过从地球上观测太阳存在两种运动方式,一种是每天的东升西落,另一种是每年沿黄道带由西向东运行一周。月亮也存在两种运动,一种与太阳一样,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另一种是每月从西向东运行一周。恒星只有一种运动,即每天的东升西落。行星要复杂的多,不但有每天的东升西落,而且在背景恒星中有时顺行,有时逆行。古希腊最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欧多克索斯 (Eudoxus of Cnidus) 最早对柏拉图 (Plato) 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他提出了第一个太阳系数学模型 -- 同心球模型。他的模型由 27 个透明天球组成: 一个携带恒星的天球,该天球以地球为中心每天由东向西旋转一周。 2. 三个匀速圆周运动的太阳天球。外太阳天球运行轴和运行速度与恒星天球一致,每天环绕地球由东向西运行一周。太阳位于内太阳天球赤道,内太阳天球轴相对外太阳天球轴倾斜 23 1 / 2 度,内太阳天球就像连接在外天球一样与外太阳天球同步运行的同时每年也围绕自身的轴由西向东运行一周。这样即可以解释太阳每天的视运行,也可以解释太阳每年在黄道带的视运行。欧多克索斯给太阳加的第三个天球可能是因为欧多克索斯错误地认为太阳存在在黄道上的缓慢变化。 3. 三个匀速圆周运动的月亮天球。外月亮天球和内月亮天球与太阳天球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内月亮天球每月从西向东运行一周,而不像内太阳天球每年运行一周。欧多克索斯给月亮加的第三个天球可能用来解释月球白道与黄道交点在黄道上的缓慢运动。 4. 五颗行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每颗行星四个天球,一共二十个行星天球。每个行星天球最外一个天球围绕地球每日由东向西运行一周,其旋转轴与恒星天球,太阳和月亮天球的外天球旋转轴一致。第二个天球类似于太阳和月亮的内天球,它们以不同速度环绕相对外天球轴倾斜 23 1 / 2 度的轴由西向东运行。这样解释了行星日和年的视运行。行星的逆行由两个内天球的运行产生。两个内天球以同速反向围绕两个近平行轴旋转,行星链接在最内天球。两个内天球的轴如果完全平行,它们相向运行会使行星保持在同一位置,但是因为它们的轴不完全平行,行星会发生上下和左右摇摆,它们在黄道带内的运行就叠加出一个 ∞ 字形 , 这样可以解释行星的顺行和逆行。 欧多克索斯的模型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不能解释季节长短和行星亮度的变化,他的模型是同心球 -- 球体都以地球为中心,太阳,月亮和行星与地球间的距离不变,这样不会有季节长短和行星的亮度的变化,而人们早已经观测到冬夏季长短不同,而且行星亮度变化很大,尤其在“留”时亮度最大。另外该模型虽然可以较理想地解释木星和土星的运行,但不能解释水星的运行,对金星和火星也不理想。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改进了欧多克索斯的模型,人们后来提到同心球模型更多的与亚里士多德联系起来。 无论同心球模型存在多少不足,这是人类建立的第一个天体运行数学模型,对现代科学的兴起具有深远意义。有人把欧多克索斯称为古希腊时代的牛顿,他当之无愧。由于同心球模型的不足,该模型很快被另一个更好的模型取代 — 托勒密地心模型。 地心模型 托勒密 (Claudius Ptolemy) 在《天文学大成》中系统介绍了托勒密地心模型。他的模型地球静止于宇宙中心,既不自转,也不公转。最外层的透明恒星天球携带所有其他天球每天从东向西运行一周。为了更好地描述季节的长短,行星的逆行,行星亮度的变化并且仍然满足柏拉图提出的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要求,托勒密地心模型引入了几个数学概念:本轮,均轮,偏心圆,以及匀速点。 1. 本轮:本轮是均轮上的小圆。行星和月亮不是直接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行,而是在本轮上围绕本轮中心匀速圆周运转。 2. 均轮。均轮携带本轮围绕地球匀速圆周运转。本轮的中心在均轮上运转。 3. 偏心圆:地球不在均轮的中心,而是与均轮中心有一定距离。 4. 匀速点:与地球位于均轮中心两侧,距离均轮中心距离相等。行星本轮中心不是围绕地球做匀角速运行,而是围绕匀速点做匀角速运行。 在 托勒密地心模型中太阳天球最为简单,太阳只有一个均轮,没有本轮,太阳在均轮上沿黄道由西向东做匀速圆周运转。地球不在太阳均轮中心,而是偏离太阳均轮中心距离约为太阳均轮半径的百分之三。太阳围绕均轮中心匀速圆周运转,相对于地球而言太阳在近地点时运行速度加快,远地点时运行速度减慢。这样可以很好地描述季节长短的不同。 托勒密月球天球包括一个本轮和一个均轮。均轮围绕地球由西向东做匀速圆周运转,而月球在本轮上围绕本轮中心做反向匀速圆周运转。后来托勒密为了解决月亮上下弦问题而又对月亮天球进行了复杂化处理,这样反而带来许多问题。托勒密模型预测月球在围绕地球运行过程中月亮与地球间的距离每月会发生很大变化,这意味着月亮视大小也应该有很大变化,这与观测不符。 托勒密地心模型对内行星水星和金星与对外行星火星,木星和土星的处理方式不同。托勒密模型中内行星水星每 88 天在其本轮上运行一周,金星每 225 天在在其本轮上运行一周。水星和金星的本轮中心在各自均轮上围绕地球运行一周正好一年,而且该中心一直位于地球和太阳的连线上。外行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本轮上每年运行一周,火星本轮中心用 1.88 年在均轮上运行一周,木星本轮中心用 11.9 年在均轮上运行一周,土星本轮中心用 29.5 年在均轮上运行一周。每个外行星本轮中心与行星连线一直保持与地球和太阳连线平行。行星的本轮和均轮沿同向运行。 托勒密模型对行星逆行的解释比同心球模型要好理解的多。比如火星自身在其本轮上由西向东运转,本轮中心在均轮上由西向东运转,当火星在本轮上运行到最接近地球时它在本轮上的运行方向与本轮在均轮上的运行方向相反,看起来火星开始朝后运行。这时候火星离地球最近,所以也最亮,最红。 托勒密意识到只用本轮和均轮模型计算结果与对行星运行的观测不符,他给行星的均轮引入了偏心圆和匀速点。地球不在均轮的中心,而是有一定偏离。地球偏离火星均轮中心距离为火星均轮半径的百分之十,偏离金星中心百分之二,偏离土星中心百分之六,偏离木星中心百分之五。偏心圆理论让行星本轮中心以匀速围绕行星均轮中心运行,而不是地球。加入偏心圆并没有完全解决理论模型与观测结果间的偏差,于是托勒密又为每个行星引入了匀速点。匀速点与地球位于均轮中心两侧,距离均轮中心距离相等,行星本轮中心以匀角速围绕匀速点运行,而不是地球和均轮中心。 这样在托勒密模型中可调参数包括本轮和均轮半径,均轮中心与地球之间偏离距离,本轮中心在均轮上的运行周期,行星在本轮上的运行周期等参数。托勒密通过调整这些参数可以让他的模型接近观测结果。这已经是一种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但这种 “ 调参 ” 还是属于拼凑,托勒密时代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行星的椭圆运行轨迹以及行星的非匀速运行,而且托勒密天文学的本轮,均轮,匀速点,偏心圆的设置过于繁杂,不利于实际应用。哥白尼日心模型大大简化了托勒密模型。 哥白尼日心模型 哥白尼 (Nicolaus Copernicus) 首先不喜欢托勒密模型中的匀速点设置,在他的《试论天体运行的假设》一文中他明确指出:“托勒密以及其他多数天文学家的行星理论虽然与观测数据相符,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理论需要引入匀速点,这样一来行星无论在自身均轮上还是相对本轮中心都不是匀速运行。” 哥白尼要建立一个满足于柏拉图匀速圆周运动要求的体系。在 《试论天体运行的假设》中他接着说:“意识到这些缺陷,我常想能否找到一个更加合理的圆周运动设计,在该体系中天体都围绕各自中心呈匀速运动,正如绝对运动所要求的那样。” 哥白尼在《试论天体运行的假设》中提出了他的天体运行设想,但没有介绍技术细节,这些细节在哥白尼 1543 年出版的巨著《天体运行论》做了完整介绍。哥白尼的日心模型是这样的: 地球每日携带地球上的所有物体(包括海水,空气等)围绕固定轴由西向东旋转一周。整个星空看起来像以巨大速度每日围绕地球运行,其实恒星天球没有运动,而是地球在自转。 我们观测到的太阳年视运行不是由于太阳的运行,而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地球围绕太阳匀速运行。太阳不在地球运行轨道的中心,太阳中心与地球运行轨道中心的距离是轨道半径的 1/25 。地球轨道半径与地球恒星间的距离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看起来就像地球位于宇宙中心,而太阳围绕地球运行。 地球自转轴每年围绕垂直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缓慢旋转一周。(这其实是哥白尼的误解) 不存在天体运行轨道的共同中心。地球中心不是宇宙中心,只是地面物体受重力吸引朝向的中心以及月球天球中心。所有天球都围绕太阳运行,太阳就像处于所有天球的中心,因而宇宙中心靠近太阳。 行星围绕太阳运行,土星 30 年完成一周运行,木星,火星,金星和水星分别用 12 年, 2 年 9 个月, 9 个月和 88 天完成一周运行。 天球的次序为:最高的是静止的恒星天球,恒星天球包含其他所有天球,而且其他天球的运行位置的确定也都是相对于静止的恒星天球。恒星天球下面是土星天球,接下来是木星天球,火星天球,地球天球,金星天球,最后是水星天球。月球天球围绕地球中心运行,而且也随地球一起围绕太阳运行,就像一个本轮一样。离太阳越远,天球运行速度越慢。 行星的视逆行和留不是它们自身的运动,而是由于地球的运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可以足够用来解释天体的多种不规则视运行。比如当地球超越行星时,从地球上观测行星在背景恒星中会逆行,这时地球与行星距离最近。 月球除了每年与地球一起围绕太阳运行一周,而且围绕地球每月运行一周。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就是月球的均轮,月球在自身本轮上围绕地球运行。哥白尼给月球设了三个本轮。 哥白尼 不喜欢托勒密的匀速点方法。为此他为行星引入了更多本轮:给水星引入六个,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各四个。这样加上每颗行星的均轮,哥白尼日心模型中共有 34 个正圆,包括水星的七个,金星的五个,地球的三个,月球的四个,以及火星,木星和土星各五个。 哥白尼模型将太阳放在中心,恒星不动,行星围绕太阳运行,地球也是一个行星,在围绕太阳运行的同时也在自转,这让解释所有天体的视运行变的非常简单,完全不再需要托勒密模型中设置的硬性条件。比如托勒密模型要求内行星水星和金星本轮中心一直位于地球和太阳的连线之上,外行星火星,木星和土星与它们各自本轮中心的连线一直平行于地球和太阳连线。哥白尼模型解释逆行也更加简单,逆行不过是地球和行星相对运行的结果,不是行星自身的运动。这样也不再需要托勒密模型中的大本轮(哥白尼模型中的本轮要小的多)。哥白尼模型中恒星天球也不再高速运转,正如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所述: “ 物体位置的改变可能是由于物体的运动或观测者的运动,或两者的运动不同(因为如果两者平行同速运行的话就看不到运动)。从地球上看天空像在转动,如果地球在转,那其他天体看起来就像在反向运行 …… 地球与整个天空相比只不过是一个小点,就像有限与无限相比 …… 难道我们不会奇怪如此浩瀚的宇宙 24 小时旋转一周,而不是小小的地球? ” 哥白尼模型中所有天体一起构成完整的整体,正如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所描述: ” 如果把其他行星的运动与地球的轨道运行联系在一起,并按每颗行星的运转来计算,那么不仅可以对所有的行星和球体得出它们的观测现象,还可以使它们的顺序和大小以及苍穹本身全都联系在一起了,以至不能移动某一部分的任何东西而不在其他部分和整个宇宙中引起混乱。 ” 而托勒密模型每颗行星的视运行都取决与本轮与均轮的半径之比,本轮与均轮的大小无法确定。比如可以将水星的均轮定为比土星均轮大,只要相应调整水星本轮大小就可以。这样托勒密模型显然不是一个完整整体。 半地心模型 第谷 (Tycho Brahe) 是一位伟大的天文观测者,在天文望远镜发明之前他的观测精度无与伦比。第谷对恒星做了长期精心观测,他没有观测到恒星的周年视差。按照哥白尼理论,如果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就应该存在恒星的周年视差。于是第谷没有接受哥白尼的日心模型,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半地心模型。第谷体系是这样的: 1. 地球静止于宇宙中心,既不自转,也不公转。 2. 天球,太阳,月亮和行星围绕地球每日从东到西运行一周 3. 月球和太阳围绕地球运行 4. 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行 开普勒太阳系模型 托勒密和哥白尼面临的共同难题是行星的非规则运行。托勒密引入了偏心圆和匀速点来描述这种非规则运行,而哥白尼则采用了引入更多本轮的方法。开普勒 ( Johannes Kepler )是第一位大胆摒弃柏拉图提出的匀速圆周运动要求的天文学家。依助于第谷无与伦比的观测精度(第谷观测天体位置的精度误差只有 1/15 o ),开普勒断定行星运行轨道不是正圆,而是椭圆;行星在椭圆轨道上不是匀速运行;行星运行速度与其与太阳距离有关。后来人们将之总结为开普勒三大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行星运行轨道为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第二定律: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同时段扫过的面积相同。 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开普勒第一定律表明行星运行轨道具有两个特性,一是偏心,即太阳不在轨道中心,二是椭圆,即轨道不是正圆。这里真正关键之处在于太阳不在轨道中心,而不是轨道的椭圆特性。因为焦点与椭圆中心间的距离正比于偏心率 e ,而椭圆短轴与长轴的比值与偏心率的平方有关。因为行星的偏心率 e 较小,偏心率 e 的平方可以忽略。以火星为例,火星偏心率 e 为 0.0934 ,太阳作为火星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到火星椭圆中心的距离是火星椭圆轨道平均距离的百分之 9.34 ,而火星椭圆轨道的短轴与长轴之间只有约百分之 0.5 的差别,这样完全可以用偏心圆替代椭圆。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哥白尼和托勒密都用了偏心圆,而没有采用椭圆,他们模型预测结果仍然可以与实际观测结果非常吻合的原因。哥白尼把太阳放在偏离偏心圆圆心的( 3/2 ) e 处,而托勒密的太阳均轮把地球放到偏离均轮中心的 2e 之处。 开普勒第二定律表明行星围绕太阳做非均速运行,距离太阳近时运行较快,距离太阳远时运行较慢,在相同时间间隔内行星与太阳连线扫过的面积相同。托勒密引入的匀速点与开普勒第二定律有关。如果不考虑太阳与行星的连线,而是考虑行星椭圆轨道另一个空焦点与行星的连线,忽略椭圆偏心率的平方和高次方(行星的偏心率都很小,偏心率的平方和高次方可以忽略不计),开普勒第二定律也可以表述为行星围绕该空焦点做匀速运行。托勒密引入的匀速点实质上就是这个空焦点,这可以说是托勒密的最大贡献。托勒密能从对大量观测数据的处理中找到这个空焦点来满足行星匀速运行的要求,这相当了不起。而哥白尼完全否定托勒密的匀速点设置,哥白尼采用的是加小本轮的办法,他的预测结果并没有比托勒密模型更加精确,在此点上托勒密更加高明。其实托勒密的模型可以做的更好,如果他在他的太阳均轮中把地球偏离太阳均轮中心均轮半径的 0.0167 ,在太阳均轮中心相反方向设置与地球到均轮中心距离一致的匀速点,让太阳围绕匀速点做匀角速运行,那托勒密模型的预测误差将极小,在那时肉眼观测条件下几乎观测不到误差。托勒密没有这样做,他把地球放在太阳均轮半径的 0.0334 位置处,让太阳围绕均轮中心匀速运行。因为在托勒密模型中所有其他行星的运行都与太阳运行有关,比如内行星本轮中心一直位于太阳和地球的连线上,外行星本轮中心与行星连线一直保持与地球和太阳连线平行,这样造成了托勒密模型对所有行星运行预测的误差。 开普勒第三定律表明行星距离太阳越远其运行速度越慢,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的比值为一常数。比如地球的公转周期为一年,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为 1 个天文单位,地球公转周期的平方除以地日距离的立方为 1 。以天文单位为行星到太阳间距离的单位,其他行星的公转周期的平方除以距离的立方也非常接近 1 。哥白尼本来可以自己发现开普勒第三定律。他利用观测行星的距角来确定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他采用直角三角形方法计算了行星的轨道半径,其误差只有 1% (土星除外)。哥白尼正确确定了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最远为土星天球,接下来是木星天球,火星天球,地球天球,金星天球,最后是水星天球。哥白尼也从行星的会合周期(从地球上观察行星重新回到与太阳冲或合的位置所需要时间,受地球公转影响)正确计算了行星的恒星周期。(行星重新回到背景恒星的同一位置需要的时间)。托勒密模型无法确定行星与地球间的距离,该模型只受本轮和均轮半径比值影响。本轮和均轮都可以自由变化,只要保持本轮和均轮半径比值不变,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不过后来托勒密在《行星假说》一书中判断星体与地球的远近关系从近到远为月亮,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 伽利略 (Galileo Galilei) 利用自己制作的天文望远镜对金星和木星进行了详细观察,他的观察结果第一次向人们直接证实日心理论的正确性。伽利略观察到金星也有与月亮一样的相。虽然托勒密与哥白尼模型都容许金星相的存在,但两种理论的相不同。托勒密理论中金星一直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这样金星的相不会超过半圆。然而按照哥白尼理论,当金星位于远离地球的轨道另一边时会被完全照亮。另外伽利略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发现有四颗“小星星”沿黄道排列围绕木星运转,他断定木星轨道有四个卫星围绕木星运转,这证明地球并不是所有天体运行的中心。 1684 年 8 月,著名天文学家哈雷 (Edmond Halley) (哈雷彗星以他命名)问牛顿,如果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和太阳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那行星运行轨迹应该是什么形状?牛顿回答说是椭圆形。牛顿告诉他自己早就计算过,但现在不能给他自己的证明。几个月后,牛顿发给哈雷一篇九页纸的论文 -- “关于物体轨道运行” — 不但证明了行星的椭圆运行,而且一举证明了开普勒三大定律。 1687 年 7 月哈雷资助牛顿出版了划时代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哈雷告诉英国皇家学会:“(这部专著)用数学方法证明了哥白尼模型。。。。只用朝向太阳中心的重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这一假设完全证明了天体运行的所有现象。”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天体运行的本质,让人们对哥白尼模型和开普勒三大定律有了深层次认识,也终结了地心说和日心说之争。 参考文献: 1. Steven Weinberg: To Explain the World—The Discover of Modern Science 2. 陈方正:继承与叛逆 — 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 3. James Cleick: Issac Newton 4. James A.Connor: Kepler’s Witch 5. Nicolaus Copernicus: On the Revolutions of the Heavenly Spheres 6. Nicolaus Copernicus: A Commentary on the Hypothesis Concerning Celestial Motion 7. Max Planck: Copernicus Discovered Nothing 8. http://www.lcse.umn.edu/astronomy1001/spring-2010/Lect04-2-1-10-chapter-23-2pp.pdf 9. http://farside.ph.utexas.edu/Books/Syntaxis/Almagest/node3.html 10. http://astro.unl.edu/naap/ssm/animations/ptolemaic.swf
个人分类: 科普|15890 次阅读|2 个评论
托勒密地心说模型是不是科学? -- 与方舟子先生商榷
热度 4 Lunalin 2018-3-4 14:03
方舟子先生在 2018 年 1 月 11 日微博中发表了自己于 2009 年写作的文章《科学大争论——地球是不是宇宙的中心?》,在文章的末尾,方舟子先生指出:“托勒密模型虽然也能够比较精确地预测行星的位置,但是进一步的观察已证明托勒密模型最多只是一个数学模型,不能反应行星运动的实际状况,已被更仔细的观察所否定,成了错误的理论,当然不成 ( 注:可能作者笔误,应为称 ) 其为科学。”对方舟子先生的观点我有不同看法,我认为托勒密地心说模型代表了现代科学出现之前希腊科学的最高水准,托勒密是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对人类科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被大大低估。 什么是科学?剑桥英文词典对科学一词的定义是 “ 通过对客观世界的结构和运动规律进行仔细研究,特别是通过观察,测量,和实验(所获得的知识),以及研发理论来描述这些行为所获得的结果。 ” 托勒密地心说理论完全符合科学的定义。 托勒密全名克罗狄斯·托勒密( Claudius Ptolemy ),现今对其生平知之甚少,可以确定的是他在公元 127 年到公元 141 年之间在埃及亚历山大进行天文观测。托勒密的科学研究涉猎甚广,在光学方面他研究了光的折射,反射,大气折射效应,以及光的颜色等。在地理方面他采用经度和纬度绘制了世界地图。托勒密也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其数学能力可与阿基米德或开普勒媲美,远在哥白尼和伽利略之上。他在天体运行模型中进行的匀速点设置充分体现了他的数学应用能力。在纯数学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托勒密定理,即圆的内接四边形两对对边乘积之和等于两条对角线的乘积。托勒密应用该定律来生成他进行三角函数计算所需要的弦表。托勒密最杰出的当然是他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托勒密所著《天文学大成》代表了现代科学诞生之前天文观测和天文理论的巅峰。 《天文学大成》一共十三卷,系统介绍了早期天文学家以及托勒密自己对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的观测成就,介绍和解释了日月食成因,提供了 1022 颗恒星的位置和亮度星表,解释了计算天体运行所需要的数学工具,比如弦表和球面三角函数,介绍了计算和预测天体运行的本轮和均轮模型。《天文学大成》有不同版本, 1515 年出版的拉丁文版本内容如下: 第一卷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天体运行同心球理论,解释了弦表,球面三角函数,以及对黄道和赤道交角的观测。 第二卷介绍天体的日运行,包括天体每日的升落,日长,正午点,二分点和二至点圭表阴影位置。 第三卷介绍年长,太阳的视运行。托勒密介绍了喜帕恰斯发现的二分点进动。在该卷托勒密开始解释本轮理论。 第四卷和第五卷讨论月球的运行,月球的近地点和远地点,日月相对地球的大小和远近距离。 第六卷介绍日食和月食。 第七卷和第八卷介绍恒星的运行,包括二分点进动。托勒密给出了 48 个星座, 1022 颗恒星星表,描述了恒星在星座中的位置以及恒星经纬度和亮度。 第九卷托勒密介绍了建立行星模型面临的问题以及水星的运行和数学模型。 第十卷计算金星和火星的运行以及数学模型 第十一卷介绍土星和木星的运行以及数学模型 第十二卷介绍行星的逆行。 第十三卷行星纬度变化。 在托勒密的天体运行模型中,地球处于静止状态,按现代科学术语来说就是以地球为静止参考系,透明恒星天球携带太阳,月亮和行星天球每天从东向西运行一周,太阳,月亮和行星天球除每日的从东向西运行以外,也在黄道附近由西向东运转。太阳,月亮和行星在各自本轮上运转,而本轮中心则围绕地球运转。太阳的本轮半径为 0 ,每年围绕地球在太阳均轮上运行一周。地球不在太阳均轮中心,而是偏离太阳均轮中心距离约为太阳均轮半径的百分之三。 托勒密模型中内行星水星每 88 天在其本轮上运行一周,金星每 225 天在在其本轮上运行一周。水星和金星的本轮中心在各自均轮上围绕地球运行一周正好一年,而且该中心一直位于地球和太阳的连线上。外行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本轮上每年运行一周,火星本轮中心用 1.88 年在均轮上运行一周,木星本轮中心用 11.9 年在均轮上运行一周,土星本轮中心用 29.5 年在均轮上运行一周。每个外行星本轮中心与行星连线一直保持与地球和太阳连线平行。行星的本轮和均轮沿同向运行。 如果所有天体的运行都是完美的匀速圆周运动,那托勒密的地心模型与哥白尼日心模型完全等价,只是参照系不同。日心模型以太阳为静止参考系,所有行星围绕太阳匀角速运行。将参考系转换为以地球为静止参考系,只需要从每个行星的运行中减去地球的运行,这样从地球上观测,每个行星的运行都是两个圆周运动的叠加。一个是行星的圆周运动,一个是圆周的中心以地球为中心的圆周运动,如下图所示。托勒密对太阳,月亮和行星的运行测量都相对于恒星,所以我们可以不用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 但开普勒定律告诉我们行星运行轨道是椭圆,太阳不在中心,而在椭圆的一个焦点,行星运行速度不是均速。托勒密的解决办法是给行星的均轮引入了偏心圆和匀速点。地球不在均轮的中心,而是有一定偏离。地球偏离火星均轮中心距离为火星均轮半径的百分之十,偏离金星中心百分之二,偏离土星中心百分之六,偏离木星中心百分之五。偏心圆理论让行星本轮中心以匀速围绕行星均轮中心运行,而不是地球。加入偏心圆并没有完全解决理论模型与观测结果间的偏差,于是托勒密又为每个行星引入了匀速点。匀速点与地球位于均轮中心两侧,距离均轮中心距离相等,行星本轮中心以匀角速围绕匀速点运行,而不是地球和均轮中心。与下图所示: 偏心和匀速点的设置充分体现了托勒密的胆识以及智慧。他大胆放弃了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内古希腊圣贤一直信奉的地球中心说,而是坚持理论要符合观测数据。匀速点的设置是托勒密对古代天文学的一个重要贡献,体现出托勒密高超的数学能力和技巧。匀速点的设置符合开普勒第二定律,我们可以证明开普勒第二定律描述的相同时间间隔内行星与太阳连线扫过的面积相同完全可以表述为行星围绕匀速点(即行星运行椭圆轨迹太阳焦点外的另一个焦点)做匀角速运行。卡尔·萨根在《魔鬼出没的世界》一书中记载当他在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到托勒密的地心说模型时,许多学生都印象深刻,有些学生甚至要重新审视他们坚信的哥白尼模型。 托勒密的模型只做到了以地球为静止参考系的一级近似,其实他的模型可以做的更好,可以做到二级近似甚至更高级近似。如果他在太阳均轮中把地球偏离太阳均轮中心均轮半径的 0.0167 ,在太阳均轮中心相反方向设置与地球到均轮中心距离一致的匀速点,让太阳围绕匀速点做匀角速运行,那托勒密模型的预测误差将极小,在那时肉眼观测条件下几乎观测不到误差。如果在本轮中也设置与均轮一样的偏心和匀速点,那托勒密的模型将非常精确。 回到托勒密地心说模型与哥白尼日心说模型哪个科学的问题。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一书中描述了一列匀速行驰的火车,乘客从车窗口丢下一块石头,乘客看到石块直线下落,可是路基上的人看到石块沿抛物线下落。爱因斯坦问石块所经过的各个位置是在直线上还是在抛物线上?爱因斯坦说两者都对,只是参照系不同,没有独立存在的运动轨迹,而只有相对于特定参考物体的轨迹。用运动的相对性并不是要“把水搅浑”,运动是相对的,地球不是中心,太阳也不是中心,地球不是静止不动的,太阳也不是静止不动的。地心说和日心说是可以进行坐标转换的。 所以严格来说托勒密地心说模型与哥白尼日心说模型不是哪个科学的问题,而是哪个更好的问题。显然日心说模型更简单,直观,有效。日心说能够很快被天文学家接受其中开普勒和伽利略起了决定性作用。哥白尼本人提出的模型不比托勒密的模型简单和精确,哥白尼放弃了托勒密的匀速点设置,而是为行星引入了更多本轮:给水星引入六个,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各四个。这样加上每颗行星的均轮,哥白尼日心模型中共有 34 个正圆,包括水星的七个,金星的五个,地球的三个,月球的四个,以及火星,木星和土星各五个。关于托勒密模型需要用到 80 个左右的本轮和均轮的说法并没有历史依据。 开普勒依据第谷无与伦比的精确观测数据对哥白尼模型进行了优化。开普勒是十分出色的数学家,其数学应用能力显然在同代人伽利略之上。他经过多年艰辛努力,历经无数次的失败,尝试采用多种不同的天体运行轨道和速度来拟合第谷的观测结果,终于得出正确的天体运行理论,其核心即行星运行三大定律:行星围绕太阳运行轨道不是正圆,而是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行星在椭圆轨道上不是匀速运行,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同时段扫过的面积相同;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开普勒去掉了哥白尼为行星设置的本轮,大大简化并完善了哥白尼模型。 伽利略为日心说的传播起了巨大推动作用。理查德·道金斯在《盲眼钟表匠》一书中指出虽然在达尔文之前一个人可以成为一名无神论者,但“达尔文使人们成为充满理性的无神论者。”在伽利略之前人们无法科学解释地动学说带来的问题,伽利略提供了完美的解释。托勒密不是基于宗教信仰或哲学原因而坚持地球静止,而是基于理性观察。在《天文学大成》第一卷托勒密指出如果地球每日由西向东自转,那地面物体和天上白云都应该会朝相反方向运动,但这种运动并没有能够观测到。伽利略在《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提出无论一条平静河流里的一艘封闭船只处于静止状态还是在匀速运行,在船舱内进行的所有活动都是一致的。人们无论在船舱内行走,上抛物体,或观察苍蝇飞来飞去,都无法区分船只是处于静止状态还是在匀速运行。伽利略用自己制作的天文望远镜对木星卫星以及金星相的观测让许多人直接见识到地球不是所有天体运行的中心。 如果说“托勒密模型最多只是一个数学模型”,那哥白尼的日心模型以及经开普勒完善的日心模型也都是一样的数学模型,都是为了用几何和数学方法描述天体的视运行规律并做出精确的预测。这三种模型都没有试图解释天体为什么像他们描述的那样运行,这问题需要等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以后才得以解决。 尼尔斯·玻尔( Niels Bohr ) 1913 年提出波尔原子模型,电子类似行星围绕太阳一样围绕原子核在特定轨道做圆周运动。但该原子模型很快被薛定谔和海森堡提出的电子云模型所取代,电子并没有确定的轨道。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不能成功描述水星的运行,对大质量物体使光线发生弯曲的计算结果也是错误的,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正确计算了水星的运行以及太阳导致的星光弯曲角度。但我们显然不能说波尔原子模型和牛顿万有引力不是科学。一个理论被另一个更基本理论取代是科学发展规律。 另外像李约瑟那样把托勒密的地心说模型与宗教迫害联系起来,认为托勒密地心说模型在西方盛行千年,从而阻碍了现代科学发展的观点更是对托勒密模型的偏见。托勒密是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人们应该重新认识托勒密以及托勒密地心说模型对科学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正如卡尔·萨根的许多大学同学那样。 参考文献: http://www2.stetson.edu/~efriedma/periodictable/html/Pm.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magest The Demon-haunted world, Science as a candle in the dark --- Carl Sagan A modern Almagest – An updated version of Ptolemy’s model of the solar system. Richard Fitzpatrick Professor of physic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科学大争论——地球是不是宇宙的中心? http://mp.weixin.qq.com/s/GUe3092qOSlzWhebw8Huww Original 2018-01-12 方舟子
个人分类: 科普|9107 次阅读|7 个评论
《坤輿万国全图》答客问,托勒密地图
热度 3 SLLee19 2015-3-11 01:08
谢谢han1936君提示李小文的博文。( 从基金申请的角度,看郑和与哥伦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84-779492.html ) 我2014年8月才知道科学网,加入到今,才7个月。可惜没有机会跟小文先生交流,他已驾鹤西去。其实小文先生已经有点眉目,但是,这不是他的范畴,没有深入。我没有时间去逐一追寻科学网有关哥伦布与郑和的论说。希望大家提醒,我会尽量回答。郑和七次大航海,共200,000人次,是欧洲任何一个航海者的能力一千倍以上,每次出海分多路,历时2-3年。哥伦布只3个月就“发现美洲”。唐代中国已经与西亚贸易, 元代已经到欧洲和非洲东部,甚至有认为已经到非洲西部。 能相信郑和连元代航海的成果都达不到吗? 西方一直认为托勒密是地图学的始祖,哥伦布航海,根据托勒密的世界地图。但是,托勒密的世界只有180经度,整个西半球不存在,因此哥伦布以为中国很近,一下就到。托勒密的世界地图为什么只有一半?我觉得也是得自中国地图。《坤輿万国全图》是360度的,0度是非洲最西端开始。托勒密的资料是文艺复兴的时候出现的,也就是说是郑和航海之后出现的。西方也不少人认为是伪造的。托勒密原来的文献不存,现在有的是后来的翻译。知道希腊文如何表达数字,就会知道这是很难翻译的,也很难让人置信的。我把这段回答也用博文发表,以便加入托勒密的地图。 西方到19世纪才有精确测量经度的方法。2世纪的托勒密是如何测量世界地图的? 只有180经度的托勒密世界地图 -------------------- 李小文先生逝世,引起很多朋友的关注。他上面这篇文章有很多人看过推荐。我引用如下: 当前推荐数:54 推荐人: 陈楷翰 王春艳 曹聪 戴德昌 庄世宇 张能立 苗元华 刘艳红 吕喆 马建敏 吴飞鹏 陆俊茜 杨建军 李世春 秦承志 赵斌 赵美娣 熊李虎 曹广福 徐晓 董全 曹建军 谢强 刘良云 常顺利 杨月琴 吕乃基 翟远征 杨正瓴 刘世民 贾伟 蔡庆华 曹周阳 曹俊兴 周雄伟 李永丹 鲍博 张全成 柴建峰 何士刚 马兆武 唐小卿 彭瑶瑶 牛丕业 truth21ct DXY1234 biofans yunmu EroControl FloatingRose bridgeneer ychengwei QDA2012 lion8988 ------------- 有不少还没有到过我的博客,有些来一阵就没有消息了,希望有机会能交流。经常注意的是戴德昌,姬扬等几位。这段历史值得每一位中国人关心,反正外国是非常关心的。
个人分类: 地理大发现|8498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经济计量的托勒密时代?
seawan 2013-2-12 09:36
[转载]经济计量的托勒密时代?
读了一些财经评论,总的印象是,现在的经济分析和经济计量,好像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有道理,不知道听谁的。 有点像是手相“专家”的分析,也有点像托勒密的地心说或张衡的候风地动仪,都有些道理。 只有牛顿才是“硬道理”。 ======================== 托勒密总结了 希腊 古 天文学 的成就,写成《天文学大成》十三卷。其中确定了一年的持续时间,编制了 星表 ,说明 旋进 、 折射 引起的修正,给出日月食的计算方法等。他利用 希腊 天文学家们特别是 喜帕恰斯 (Hipparchus,又译伊巴谷)的大量观测与研究成果,把各种用 偏心圆 或 小轮体系 解释天体运动的 地心学说 给以系统化的论证,后世遂把这种 地心体系 冠以他的名字,称为托勒密地心体系。
个人分类: F|20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托勒密为什么没有归纳出折射定律?
wanglaow 2011-6-29 13:35
物理学中,对光的折射定律的研究,经历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也是几何光学三大定律中被发现过程最艰难的一个,可是它为什么这么难呢? 先来看看这 四、五位力图发现折射定律的先驱们的业绩吧 1、 公元二世纪托勒密所做的光的折射实验。他在一个圆盘上装两把能绕盘心旋转的尺子,将圆盘的一半浸入水中。让 光线由空气射入水中,就得到它在水中的折射光线,转动两把尺子,使它们分别与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重合。然后取出圆盘,按尺子的位置刻下入射角和折射角。他 所测出的一系列数据是非常精确的。托勒密大致假定了光的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有一直接的比例关系。托勒密依靠经验发现了折射的规律,但却没有由此得出精确 的折射定律。 2、开普勒对光的折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于1611年出版了《折射光学》一书。开普勒的研究表明,对于两种给 定的媒质,小于30度的入射角同相应的折射角成近似固定的比,对于玻璃或水晶,这个比约为3:2。他还表明,这个比对于大的入射角不成立。开普勒试图通过 实验发现精确的折射定律,他的方法虽然是正确的,却没有得到其中有规律性的联系。 3、1621年, 斯涅耳 通过实验确立了开普勒想发现而没有能够发现的折射定律。当时 斯涅耳 注意到了水中的物体看起来象漂浮的现象,并试图揭开其中的奥秘。由此便引出了他对折射现象的研究。   在总结托勒密、开普勒等前人的研究成果后, 斯涅耳 做了进一步的实验。在实验中, 斯涅耳 应用开普勒的方法发现:从空气到水里并落在容器垂直面上的一条光 线在水中所走的长度,同该光线如按未偏离其原始方向而本来会通过的路程成一定的比。他指出:折射光线位于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入射光线和折射光 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入射角的正弦和折射角的正弦的比值对于一定的两种媒质来说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是第二种媒质对第一媒质的相对折射率,即:sin i1/sin i2 =n21 ,n21 = n2 / n1 。其中i1和i2分别为入射角和折射角;n21为折射光所在媒质对入射光所在媒质的相对折射率;n2和n1为两种媒质的绝对折射率。 斯涅耳 的这一折射定律 (也称 斯涅耳 定律)是从实验中得到的,未做任何的理论推导。 实际上,.斯涅耳通过实验精确的折射定律的原始形式是,确定了入射角与折射角的余割之比为一常数的规律,即   csci1/csci2=常数 ( 相对折射率) 4、首次把折射定律表述为今天的这种形式的是笛卡儿,他没做任何的实验,只是从一些假设出发,并从理论上推导出这个定律的。 笛止儿把光看作由无数小球组成,他是从光的微粒观念中推导出折射定律的, 笛卡儿在他的《屈光学》(1637)一书中论述了这个问题。 5、最后再补充个费马吧,他老兄用一个光程最短,轻轻松松的用纯数学就获得了折射定律,根本不用管光到底是波还是微粒 - 莫非这已经在预示着光的波粒二象性? 上面基本是复制粘贴的,下面要分析了。 1、托勒密为什么没得到折射定律?大家可能会说,显而易见,因为他老兄不知道正弦函数嘛,但是他已经继承前人的成果,有了一个 弦表。可惜,他那是真的还没有建立以后的标准的三角函数,因为大家知道,那时候甚至连函数这个观念才刚刚开始形成。 所以,可以说,托勒密没有得到折射定律,最大的原因是他没有一个合适的数学框架,主要是代数框架,来容纳他所获得的准确的测量数据。 2,开普勒应该说,很可惜,跟折射定律的发现擦肩而过,考虑到当时的数学条件已经具备,而他的数学能力之强大又是众所周知的,所以,他没总结出折射定律来,的的确确是个令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当然,既然他已经作为“天空立法者”而永留史册了,那么留下个折射定律让别人也有个出头的机会也不错。这位老兄的特点,大家都知道,就是爱归纳出各种各样的规律,当然,是否正确,那就不是他老兄关心的问题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老兄能发明 “开普勒式望远镜”,却总结不出折射定律(伽利略就更不用说了),可见,技术原理与科学原理,在相当程度上,是分离的。 3、既然斯涅耳是个数学家,可见,很大可能上,确定像折射定律这么明显的光学规律,数学家比纯粹的物理学家(那个时代这两者有区别吗?)或许更有优势。然而斯涅耳居然是完全凭实验确定了这个定律却没有给出一个证明,这未免有点掉数学家们的脸面了吧? 4、幸好,笛卡尔出来遮丑了,这位集成功的数学家与失败的物理学家与一身的哲学家,居然弄对了一条物理定律,对他而言也算是一种安慰吧(他的体系完败于牛顿体系之手下)。而他跟牛顿都持同样的光微粒说,好歹也做了一次战友。然而显然,这一证明还是个半吊子证明,因为前面说了,它依赖于一个具体的光的本质的模型。 5、费马这次的屁股擦的不错,把折射定律的证明提升了一个档次,这一证明,不仅证明了折射定律,还证明了费马比笛卡尔更像一个称职的哲学家 -- 因为他继承了先贤的关于自然应该遵循经济原则的教诲,并开启了后世的分析力学中的最小作用原理的大门。
个人分类: 未分类|86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被冤枉的托勒密——天文学史中流行的一个谬误
songshuhui 2010-6-13 13:52
老孙 发表于 2010-06-12 8:50 大多数人相信,科学是进步的,科学也是一直在进步的,一种新的学说能够替代旧有的理论,肯定在各个方面都比前面的要好。为了证明这种进步,人们往往会附会各种有趣的故事来加以佐证。托勒密和哥白尼之间,就被人们这样证明过,即使历史并非如此。 对天文学感兴趣的人大都会知道托勒密的名字,他是古希腊天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天文学大成》,这部著作在一千多年中都被奉为至典,阿拉伯天文学家称之为《至大论》(Almagest)。他的基本观点就是地心说,即五大行星和太阳、月亮都在围绕地球运动。古希腊人认为圆是最完美的图形,作为最完美的宇宙,其运动也应该是圆形的。托勒密发现,虽然七曜的轨迹不是圆形,却可以看作圆的组合:行星在一个小的圆上运动(称为本轮),而本轮的中心又在一个称为偏心均轮的大圆上运动。之所以叫做偏心均轮,因为地球并不是在均轮的中心上,而是略有偏在中心的一侧,另外还引入一个点叫等分点,位于均轮中心的另一侧,行星运动在均轮上并不是匀速的,但相对于等分点的角速度却是均匀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行星的轨道和速度相对于地球不对称,当行星离地球较远时,速度也相对比较慢,反之则比较快。这个学说就是托勒密体系。 今天看来,托勒密的方法很繁琐,也不够美观,甚至当时的人也不太满意,因为托勒密的设计方案实际上违反了匀速圆周运动这个完美原则。托勒密本人对此也怀有歉意,但他仍然坚持了这个世纪,因为这样能够推算出行星的复杂运动,起作用比形式上的美观更为重要。 托勒密,古希腊天文学之集大成者。注意图中托勒密头上的王冠,这是因为画家将天文学家托勒密和当时希腊化时代埃及统治者托勒密王朝弄混了。 接下来,传说就出现了。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旧的托勒密体系的误差越来越大,后人(阿拉伯和欧洲的天文学家)在本轮(小圆)之上有增加了更小的圆,然后又增加了更多的圆1969年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还说,到了13世纪的葡萄牙国王阿方索十世(Alfonso X)的时代,每一颗行星都需要40~60个小圆来进行轨道修正!传说当阿方索十世国王去看望正在编制《阿方索星表》(Alfonsine Tables)的天文学家时,这位领导风趣地说,如果上帝创造世界时他也在场,那么他一定会建议上帝做点改进。(If I had been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 I would have proposed some improvements.) 托勒密体系圆环套圆环娱乐城的方案失败了,于是需要一位英雄来救场,哥白尼的日心说就这样横空出世,他把宇宙的中心从地球(的旁边)移到最大最亮的太阳上,并且恢复了完美的圆形这一古希腊的最高准则。不过为了解决行星运动的不规则问题,哥白尼还是用到了一系列的本轮和小本轮,一共是34个圆。 3040,现在流行的故事在这里开始欢呼,看,哥白尼体系多简单,哥白尼多伟大。 波兰钞票上的哥白尼头像 这个传说很喜闻乐见,却完全冤枉了托勒密。不错,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科学和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胜利,但哥白尼的伟大,并不在于多少个圆。哈佛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天文学和天文学史教授欧文金格里奇(Owen Gingerich)在闲暇之余,利用计算机计算了中世纪行星的位置,包括13世纪的《阿方索星表》和1532年的施特夫勒(Johannes Stffler)的《星历表》(Ephemeridum opus),惊异地发现,这两份曾经得到广泛应用的星表竟然都是依据托勒密学说,其中绝对没有任何关于本轮叠加的证据。换句话说,托勒密体系直到哥白尼时代仍在应用,并没有比托勒密原本的版本多出点什么。 金格里奇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没有计算机也没有计算尺的时代,《阿方索星表》的全部计算过程依赖于托勒密所发明的一个精巧的逼近法,以此来处理一个均轮上单一本轮的计算。而由于数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中世纪的数学家们根本不可能应付多重本轮的计算。 托勒密的行星运动模型 然而上面那个传说来自何处呢?金格里奇发现,其根源可能来自哥白尼在1514年前后所撰写的一份日心说初步介绍,即所谓的《纲要》(Commentariolus),这个小册子曾经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在1880年左右才被重新发现。在这份《纲要》中,哥白尼在描述了行星运动的复杂性之后,曾经欣慰地说:看哪!只需要34个圆就可以解释整个宇宙的结构和行星的舞蹈了!这句话似乎是哥白尼在为自己的简化工作而欢呼,那么,作为被革命的对象,托勒密体系应该要用更多的圆吧。有了新的一定比旧的好的心理暗示,流言可能就这样悄悄地在酝酿中。 1969年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做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存在了一千年以后,托勒密体系失败了;它的几何学上时钟般的结构变得让人感到难以置信的繁琐,效能上也没有令人满意的改进。但当金格里奇向编辑们求证这个条目的真实性时,编辑们却闪烁其辞,说这一条目的作者早已去世,本轮上加本轮的出处究竟是哪里,他们一点线索也没有。 实际上,后人可能误会的哥白尼在《纲要》中所表达的欣喜,他可能并不是为自己在圆的数目上打败了托勒密体系而欢呼,而是说,尽管天上的现象看起来很复杂,但用他的日心说理论,不但可以自然地解释行星运动的复杂现象,而且用34个圆(具有古希腊所认为的圆的完美性)就可以定量地建立计算模型。他在为自己解释了上帝的意图而欢呼! 哥白尼体系自有它的伟大之处,因而迅速得到有见识的天文学家的认同。在哥白尼体系中,太阳这个光明之源位于中心位置,行星(包括地球)按照轨道的大小和运动速度的快慢排列起来,形成了有序的体系,使宇宙呈现和谐的特性。托勒密体系中难以解释的水星和金星为什么只能出现太阳附近,而火星等经常会出现逆行等问题,在哥白尼体系中都成为自然的结果,宇宙规律如此简单明晰! 因此爱因斯坦赞叹道:哥白尼的这个伟大的成就,不仅铺平了通向近代天文学的道路;而且也帮助人们在宇宙观上引起了决定性的变革。一旦认识到地球不是世界中心,而只是较小的行星之一,以人类为中心的妄想也就站不住脚了。这样,哥白尼通过他的工作和他的伟大的人格,教导人们要谦虚谨慎。(《在哥白尼逝世41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知道,哥白尼最初所设计的日心说其实也并不是十分完美,他不但继承了均轮本轮的思路,沿袭了匀速圆周运动的思想(实际上伽利略也有同样的想法),直到开普勒推算出了火星轨道应该是椭圆,哥白尼体系才在实用效果上战胜了托勒密体系。哥白尼体系的确立,并不仅仅是哥白尼的功劳,也是第谷、开普勒、伽利略等一批杰出的天文学家的贡献。 关于托勒密体系圆环套圆环的谬误传说的流行,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附会和美丽的误会。但对于托勒密和中世纪兢兢业业的天文学家们来说,可真冤枉死了! 主要参考资料: 欧文金格里奇. 无人读过的书哥白尼《天体运行论》追寻记. 王今,徐国强,译. 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4月. (本文已发表于《现代物理知识》2010年第2期)
个人分类: 天文|151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