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诊断技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诊脉看哪里?中医诊断学的科学性——心解濒湖脉学(之十五)
罗非 2018-4-8 11:43
在更古老的中医诊断技术中,对每一条经络,都有自己的诊断方法。于是,就有了青城丹医《分经候脉法》的传承。那个阶段,医生在接诊患者时,要从他身上二十个不同的地方,寻找诊断征象。 在现代人的想象中,古人比较封闭保守,怎么会允许医生探索自己身上二十个地方呢?但这只是现代人的想象。中国文化中上古和中古时期,都是很开放的。只有最近半个千年以来,封闭保守的趋势才开始抬头。 因此,古人对于在全身寻找诊断学证据并没有什么心理包袱。只有近代的中国人才开始封闭保守,甚至还搞出所谓 “ 悬丝诊脉 ” 之类的奇葩技术来。单独把腕脉拿出来诊断,也是应这种封闭保守的倾向,而逐渐受重视起来的。 ************* 十二经中, 【在中国文化的阴阳学说中,最初只有阴和阳,即 “ 太极 ” 中产生的 “ 两仪 ” 。随着对阴阳的进一步细分,在《易经》中就开始出现了太阳、少阳、太阴和少阴。此处 “ 少 ” 代表刚刚产生的、比较稳定的状态;而 “ 太 ” 则代表已经开始变化,趋向不稳定的状态。 在中医学中,为了处理更加复杂的情形,又增加了 “ 阳明 ” 和 “ 厥阴 ” 两种情况。《黄帝内经》对此的解释是 “ 两阳合明 ” 和 “ 两阴交尽 ” 。这两句话具体如何解释,自古以来学者们的见解各有不同。但三阴与三阳各有经络,就产生了《伤寒论》所讨论的 “ 六经 ” 。六经再分足经和手经,就成为十二经。这些经络各自有自己所属的脏腑,并且左右各一,因此实际上共有二十四条经络。 按照中医时间生物学的顺序,这十二经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皆有动脉, 【此处的 “ 动脉 ” 并非今天西方医学所说的那种从心脏发出的、自己会收缩的血管,而是 “ 气动 ” 可以体察的脉。这又是古代汉语概念与现代翻译时借用名词产生的概念之间的差别,读者需要留意。 在青城派《分经候脉法》中,二十部脉包括了十二 “ 正经 ” 和 “ 奇经八脉 ” 。注意此处的 “ 奇 ” 应读作 “ 积 ” ,代表不同于正经那种左右成对出现的经脉,而是每一脉只有一条。 根据周潜川先生的著述,这二十部脉是: (1) 太渊脉--肺; (2) 离经脉--心包; (3) 守灵脉--心; (4) 趺阳脉、人迎气口脉--胃; (5) 青龙脉、太冲脉--肝; (6) 龙曜脉--胆; (7) 神阙脉--脾; (8) 青婴脉--肾; (9) 竿珠脉--小肠: (10) 庚金脉--大肠; (11) 吏仓脉--胰; (12) 水曹脉--膀胱; (13) 督脉; (14) 冲脉; (15) 带脉; (16) 任脉; (17)(18) 阴阳维脉; (19)(20) 阴阳跷脉。】 惟手太阴, 【中医诊断学中,既然拥有如此丰富的诊脉技术,为什么又会有独取村口这样的情况出现呢?从历史上看,在一本著作中单独讨论寸口,始于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在此之前的《黄帝内经》和《伤寒论》所讨论的都更为广泛。 王叔和为什么对寸口这么感兴趣,现在也已经无法考证。不过,前代的中医学者,经常对王叔和颇有微词。认为他在编辑《伤寒论》时,就搞乱了原文的顺序,而且还羼杂了许多他自己的观点在原文中,显得治学态度很有问题。如果这些吐槽属实,那么《脉经》的编撰,或许也不是很严谨。 总之,我们在读古书时,一定不要盲目信古,而是要有判断的眼光。这也是曾国藩所说的 “ 读书首要在考据 ” 的意思。】 寸口取决。 【后世二十部脉的诊断法,以及《伤寒论》的人迎、气口、趺阳三部脉诊断法几近失传后,医者们不得不在腕脉上下大功夫。久而久之,也发展出了很高明的诊断法。 尽管失去了对全身经脉的具体探查后,这种诊断显得局部而更具臆测性;但由此也发展出了更 “ 唯象 ” 的诊断技术。由于这些技术更加依赖医生的心理判断能力,因此掌握起来更加困难。 这样时间一长,中医诊断学就变成了只有少数人能够掌握的高科技。在大部分普通人眼中,它就成了神秘甚至迷信的代名词。因此,如果要恢复中医学的科学性和易体验、易普及性,重新推广《分经候脉法》这样更为具体的诊断技术可能就很有必要。】
个人分类: 科普|37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创诊断肝纤维化的新方法
fqng1008 2012-10-28 12:37
最近,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王吉耀教授等在国际学术期刊《肝脏病学》上发表论文,介绍靶向于整合素αvβ3受体的分子影像可识别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可用于早期识别肝纤维化。 目前,临床上肝纤维化的诊断方法主要依赖于肝穿刺活检,但因为是有创检查,可引起出血等并发症,因此在慢性肝病患者的筛查、随访及疗效观察方面不宜于反复使用。此外,标本的取样误差、观察者之间诊断的不一致等都会影响肝纤维化的诊断。因此,目前临床上缺乏准确识别肝纤维化程度的无创伤诊断方法。 自2005年起,王吉耀小组开始开展“靶向分子影像学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运用”研究。他们利用多种不同发病机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发现肝组织内整合素αvβ3受体的表达随着肝纤维化的进展或缓解而增加或减少。同时利用免疫荧光双染色的方法,可进一步识别在纤维化的肝组织中表达整合素αvβ3受体的细胞主要是活化的肝星状细胞。随后,研究人员合成了针对整合素αvβ3受体的cRGD环肽,利用SPECT影像的方法显影同位素标记的cRGD环肽在大鼠肝脏内的结合情况。他们发现随着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cRGD环肽在肝脏内的结合量逐渐上升,因此可识别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 相关专家认为,该研究用靶向分子影像学方法,为慢性肝病的肝纤维化诊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无创伤性的诊断方法。但是, 该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延伸,今后将可能运用于临床上随访慢性肝病患者的预后、决定其治疗策略、评估治疗效果等多方面。 附《自然》报告:中国高质量论文数量持续上升 著名的英国学术期刊《自然》5月23日发布 报告 说,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数量近年来上升势头强劲,目前位居全球第四。据该报告作者预计,到2014年,中国的这一排名有望超过英国和德国,仅次于美国。 这份报告当天以《自然》副刊的形式发布。《自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研学术期刊之一,是自然出版集团的旗舰刊物。这份报告统计了《自然》及其系列刊物中由中国研究人员发表或参与发表的论文比例,结果显示2011年为6.6%,高于2010年的5.3%,维持了近些年来的持续上升势头。 该报告还调查了全球范围的论文数据,结果显示在那些引用次数排名最靠前的高质量科研论文中,由中国研究人员发表或参与发表的论文比例在2011年达到11.3%,该比例在2001年时为1.85%。与此同时,在全球高质量科研论文中,美国所占比例在2001年为64.3%,在2011年为50.7%。 这份报告还显示,在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中,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研究者的论文所占比例居前。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33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帕金森病无创诊断新技术:经颅脑实质超声
crter 2010-6-13 17:39
作者:薛爽 顾卫红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55岁以上人群PD患病率约为1%。 PD以锥体外系运动障碍为特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强直和运动迟缓。此外,患者还会出现吞咽困难、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痴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导致残疾。PD典型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缺失和残留黑质神经元中出现路易(Lewy)小体。 PD早期诊断困难 PD诊断的金标准是组织病理学检查,但这在患者生前难以实现。基因诊断仅适用于个别具有基因突变者。对多数患者而言,PD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对左旋多巴治疗的反应,缺乏客观指标。 在PD早期,患者可能仅有睡眠和嗅觉障碍等非特异性表现;当出现运动迟缓时,也常被患者或其家属认为是正常衰老现象;至临床症状明显时,患者的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已减少了60%~70%,失去了早期治疗时机。此外,nbsp;PD与帕金森综合征(多系统萎缩、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皮质纹状体变性等)有类似表现,在早期很难鉴别,得到确诊时已是中晚期。 目前,尚无治疗PD等神经系统变性病的有效方法,对尚存的神经元进行保护性治疗可能会延缓病程进展,因此早期诊断尤为重要。 近30年来,飞速发展的CT、磁共振成像(MRI)等神经影像技术虽然可清晰显示脑内结构,但对PD这种功能异常疾病却帮助不大,因而主要用于排除继发于血管病等其他原因所致的帕金森综合征。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SPECT)和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PET)可以反映脏器功能,但昂贵的价格和核素半衰期的限制使其不可能获得广泛临床应用,仅适用于研究领域。 因此,如何对PD等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进行早期诊断,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难题。 经颅脑实质超声 由于颅骨对超声波的衰减作用,经颅彩色编码实时超声仪器(TCS)对脑组织的分辨率远不及CT、MRI等影像学检查,因此TCS初时仅用于检查颅内血管。一些研究表明,当超声检查脑实质时,可以发现一些纤维束或神经核团结构变化所致的回声异常。那么PD患者的脑内变化是否亦有类似回声性改变? 1995年,德国贝克尔(Becker)等首次报告,在使用TCS检查的30例PD患者中,有12例出现中脑黑质区回声性明显增强,而在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对照组(30例)中,未出现该现象。 进一步研究显示,91%~100%的PD患者存在黑质高回声,且这种异常在原发性PD患者中具高度特异性。 对黑质高回声性的研究显示:①黑质回声面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无改变,其增大与疾病是否早发相关,因此PD的黑质高回声性可作为遗传缺陷的一个特征;②有黑质高回声性但未被诊断为PD者,当因其他疾病应用精神抑制药物时,更易出现严重的锥体外系症状;③对TCS显示有黑质高回声信号的30岁左右健康受试者行PET检查,结果表明,60%的受试者出现纹状体18F-多巴摄取减少,这提示在帕金森症状出现前几十年已存在黑质纹状体功能受损;④在无症状的Parkin突变基因携带者中,黑质高回声性也与PET检查所示黑质纹状体异常相关。 上述结果表明,黑质高回声性是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损害的一个早期标志。即可将TCS作为一种筛查具高PD风险或亚临床功能损害患者的手段。与最终诊断相比,TCS的敏感性为97.7%,特异性为83.4%;阳性预测值为92.9%,分类准确率为88.3%。 PD患者中脑黑质出现高回声信号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尸解研究提示其可能与基底节的铁沉积相关。铁是多种酶的辅酶,作为辅助因子在许多代谢过程中发挥作用。铁代谢受损可能是某些神经系统变性病的原因,这一假说尚待进一步证实。
个人分类: 中医药及针灸疗法与神经再生|178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2: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