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纸上谈兵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假如自信与谦虚不可兼得----六一节议 娇惯 VS 教管
热度 32 tangchangjie 2014-6-1 13:52
假如自信与谦虚不可兼得--六一节议论“娇惯:教管”(唐常杰)    奖励惹的祸 六一节前夕 ,朋友老陈带着孙子陈小小来串门,进门看见陈小小一脸积雨云,原来是奖励惹的祸,细问之下,小小在六一前夕得了一项奖励,高高兴兴回家,谁知被老爸(大陈)做了一番关于谦虚谨慎传统教育,除了讲龟兔赛跑的老故事,还讲了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其实你们大人最骄傲。 童言无忌,小小的“控诉”直击要害,小小得了奖,老爸最高兴,见朋友就报喜,小小说:”其实你们大人们才骄傲,我只不过给一个小朋友发了微信,就说我骄傲,我是自豪而不自满,没有说别人的坏话,真的没有自满,……”   小小要我说公道话,于是有了下列议论。       小败几次又何妨? 非常赞赏小小的“自豪而不自满”;对于将军,骄兵必败是真理,须警钟长鸣;但不到10岁的孩子,还不是将军,骄傲几次,小败几次又何妨?长大一点,失败几次,吸取教训,就不那么骄傲了。连小败都没有过的将军,很可能是遇到的恶仗、苦仗比较少的将军,不失败则已,一败就可能是大败。       克服困难时,自信比谦虚的作用大 。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怕困难和克服困难是最重要素质;自信和谦虚都是美德,经验表明,在小孩子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自信比谦虚起的作用大;当孩子长大了,带领团队去克服困难时,谦虚有利于团结人,那是后话。    多年前的谦虚观 在我们的童年,每次得了奖励,都会伴随着一次关于谦虚谨慎的传统教育,小孩子听说教时,不只是心情不爽,而且在情绪比较抵触的时候,这种说教低效或无效。 四五十年前的教育,当自信和谦虚不可兼得时,总是强调谦虚,而牺牲自信。那一代人比较谦虚,其中过分谦虚的,接近于虚谦; 谦虚练达的人,可能较少写博客,因为写博客有自我表现之嫌,发表意见也不需请示领导;即使写博客,可能也会加一段套话,“在XXX的领导之下,在YYY的支持之下....,这种风格,有人喜欢有人烦; 在国际学术竞争中,可能比较吃亏。    批骄要择时机 经验表明,给小孩子发奖时,就说戒骄戒躁的大道理,效果不好,而在因骄而败时批骄,比较有效。例如,孩子为在考试中抢交头卷的荣誉,忘记了试卷背面还有几道题,吃了大亏;在其沮丧时,适当安慰,再帮其分析原因,给出改进措施,这时再说骄兵必败,孩子一定会口服心服。       老陈的后悔。 老陈常被大陈抱怨,说它娇惯了孙子;听了一些细节,觉得有点冤;大陈有个常规武器,他在小时候得了奖励,常被老陈作一番谦虚谨慎的教育,所以自己一生很谦虚低调,现在同事关系好,单位上顺风顺水;如今只不过把自己小时候受的传统教育,移植到了对小晓的教育中,有何不可?   老陈说,很后悔对大陈的那种教育,大陈小时候也很外向、很自信。老陈把我们这一代从小受到的关于谦虚谨慎的教育,用在大陈身上,造就了一个谨慎练达的大陈;设若大陈还是那个一个自信而外向的大陈,说不定比现在更成功、更快乐。 两个任务的比较 设有下列两个任务: 任务A:把不自信的孩子,训练得自信; 任务B:把有点自满的孩子,变得不自满; 觉得任务A比任务B难得多。 任务B是岁月可以治疗的,随着年龄增大,一般孩子经历几次因自满而导致的失败,慢慢就不那么自满了。 任务A却随年龄增大而变得困难,要做好多引导,包括心理的,技术的,生活的。 曾经有位学生,有点内向和害羞,发言胆怯,声音小;课题组每次唱卡拉OK时,大家有意无意 为其留出麦克风的机会,励之以三大原则(大声、大胆、大概)和真心的掌声,毕业论文答辩时,终于变得自信了,说话也大声了,这是用三年努力才取得的,不容易! 赵奢对赵括的教育相当失败 因为大陈给陈小 小 讲了赵括的故事,这里要为赵括鸣鸣不平。赵括在长平的失败,使赵军损失四十五万人,追究责任,赵奢至少要负一个教育不到位的责任,有下列事实为证: 赵奢 “受分之日,不问家事”,这是忽视对子女教育;   “赵括少学兵法,言兵事,聪明强识,自认为“天下莫能当”,赵奢以此“不谓善”;而且常在赵括得到称赞时,去批评骄傲,时机不当,使得批评效果不好;   赵奢对妻子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而已;若必将之,被赵者必摄也”,明知危机而听之任之,犯了“自由主义”的错误(参见《反对自由主义》)。 为什么不让赵括从小去军队锻炼,从士兵,班长做起,让他在战斗中经历失败,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再加上“少学兵法,言兵事,聪明强识”的天分,或许真的可以培养出一个“天下莫能当”的军事天才。 此外,秦赵长平之战,是两国之战,是拼国力,拼后勤,不只是白起、赵括两位将军拼智慧;战争的结果,是先进的治军理念,战胜了落后的治军理念;先进的兵器技术,战胜了落后的兵器技术;是有信任机制的一方,用反间计战胜了缺失信任机制的一方。 在那个大争之世,统一是大趋势,如果把大趋势理解为天意,秦胜赵,上合天意。把失败仅仅归结为赵括的纸上谈兵,有点推卸责任; 莫笑将军括,将军未惜生”,赵括宁死不降,还是个有骨气的的军人。。    假如不可兼得 自信和谦虚不是反义词,不是鱼与熊掌的关系,不需要“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但是,对于几岁的小孩子,要求同时具备自信和谦虚两种美德,是否太急了一点?假如自信谦虚不可同时兼得,模仿孟子的句型,想说 “先(教)自信,而后(教)谦虚者也”。 相关博文(感悟系列) 为什么哥哥姐姐比爷爷奶奶更有影响力 人生与算法 爱情的点线面体,兼议引文标注 民主是科学的先锋,融合是创新的方法 路与人,以及科研选题----节日感怀(图文) 在哪些合, 宁用技术而不动用管理和政策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人生哲理|10057 次阅读|75 个评论
朝鲜战场的实际与纸上谈兵
黄安年 2010-11-7 09:20
朝鲜战场的实际与纸上谈兵 推荐张益池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1 月 7 日发布 ( 按 : 署名张益池的文章《朝鲜战场的实际与纸上谈兵》值得一读 , 年过八旬的作者是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于 1951 年下半年入朝,在停战半年后返国,曾在志愿军第二十兵团所指挥的五个军中的三个军工作过。他 在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中,服役的部队,就在上甘岭左侧的阵地上。对于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和亲身体会有着自己的见解。他提出 对历史的研究,必须要有充分的,和全面的史实依据。如果只依据某一些材料,加上揣度来下结论,就很难具有说服力。感谢我的老友亲历抗美援朝战争的作者的惠寄。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顾问中就有两位是亲历抗美援朝战争的,他们的口碑史料很值得记叙。 ) ******************************* 最近在凤凰网上看到 2010 年 10 月 23 日 沈志华先生的,有关朝鲜战争的得失方面的文章。此文大概是沈先生斯大林,毛泽东和朝鲜战争一书的部分内容。本人没有读过此书,不敢妄加评论。沈文中有的看法,如认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参战,出于对国家安全和主权完整受到威胁的忧虑,本人是完全同意的。当中国边境领空已经受到侵犯,美国不顾中国一再警告,大军正向中国边境挺进之际,我们只能应战,别无选择。这确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让一贯敌视新中国的美国,陈兵东北边境,将是何种局面。 但对 沈 先生在网上一文的某些看法,不敢苟同。如沈文认为 1951 年初,我军在朝鲜的第三次战役后,联大政治委员会的报告中要求的,停火及其他事项,如举行政治会议恢复和平,外国部队分阶段撤出,安排选举,为统一作出安排,停火后,由英美苏和中国举行会议,以解决远东问题,其中包括台湾的地位和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 沈 先生认为这是绝好机会,停战对中国有利。而由于中国未能接受,因而为实现我国参战的同一目标付出多余的代价。 沈文又谈到。。。从开城谈判,到板门店谈判,直到最后签订停战协定,中国基本上都处于守势和被动地位。无论是最初的停火分界线问题,还是最后遣返战俘问题,其结果大体上都是接受了美国的方案。。。。。战争的最后结局也算是达到了预期目的,不过如前文所说,这些目标早在 1951 年初,即朝鲜停战两年半以前就实现了。问题在于中国此后又为重新实现这些目标付出了本不应该付出的多余代价。 据说 沈 先生的大作,是在研究了外国档案之后写出的。 沈 先生认为, 1951 年初联大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是会得到美国的尊重和遵守的。这只可 能是沈 先生的一种假定,美国是这样的国家吗?我们可不能太天真了。三八线是二战后期,苏美议定的双方军队的占领线,虽然当时朝中军队已经挺进到三八线以南,美国必然会以破坏现状为理由,要求恢复这条占领线。从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到 1951 年初,才两个多月,在战场上双方真正决出高下之前,美国不可能善罢甘休。当中国志愿军出战之初,美军被打乱了手脚,确实需要重整旗鼓,有个稍加喘息的机会。中国不接受所谓的联大的方案,不是没有理由的。 众所周知,二战以后,德日是战败国,英法已沦为二等国家,实际上完全听命于美国。美国利用其在联合国中掌握的多数,已经把它变成自己的工具之一。即使中国接受所谓的联大政治委员会的要求,其所列举的问题也是不可能解决的。中国如寄希望于其他西方国家,那完全是徒劳的。当时国际大格局是苏美对抗,双方各有自己的营垒和势力范围。美国确曾希望在新中国成立后,会出现另一个铁托,但中苏同盟的建立,已经打破了它的设想。所以认为美国不会阻挠中国统一,会放弃台湾这个不沉的航母,未免有点一厢情愿。 沈 先生认为中国放弃了绝好机会,招致了自己被国际社会孤立,并受到了经济封锁。中国作为当时和美国对垒的阵营中的一员,成为美国力图孤立的对象,是难以避免的。经济封锁这个问题,无非是孤立和削弱中国的政策中的一环。时至六十年后的今日,西方还在对中国搞武器禁运,还在核心技术方面封锁中国。这难道不是事实吗?在新中国建立之后,要西方国家不孤立和封锁我们,大概只有不和苏联结盟,而倒向美国,舍此而外,难道还有其他出路吗? 沈 先生认为,中国放弃了 1951 年的那个绝好机会,而此后中国基本上都处于守势和被动地位。这点实在更难让人苟同,也不了 解沈 先生的这个结论的根据何在。笔者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于 1951 年下半年入朝,在停战半年后返国,曾在志愿军第二十兵团所指挥的五个军中的三个军工作过。在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中,笔者服役的部队,就在上甘岭左侧的阵地上。因此还是可以谈谈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和亲身体会。 美军据有海空优势,这是没有疑问的,我们虽有苏联空军支援,鸭绿江大桥有苏联高炮部队保护,但苏联飞行员驾驶的飞机,都止步于离前线一百多公里处,所以前线的制空权是美国掌握的。我们的弱点是易受攻击的补给线太长,但我方指战员的素质大大优于对方。美军士兵厌战,国内反战浪潮高涨,艾森豪威尔不得不以停战为竞选口号,而我方士气高昂,战士求战心切。所以在软实力方面,我方大大优于对方。在地面部队的武器装备方面,战争之初,我们确实不如对方,然而随着战争的发展,战争后期,我们的地面火力,不断加强,并不弱于对方。在战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我们以坑道工事为依托,敌方的飞机不再是个重大威胁。我们擅长于夜战,敌方飞机更不能起作用。我军不断出击,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恰恰是敌人最害怕的。 所以说我军处于守势和被动地位,实在不知何所依据。我们根据毛主席的战略思想,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我们不断组织进攻,每次战斗,我们的部队先是消灭敌人一个连,继而要求消灭一个营,最后要求消灭一个团。我所在的部队,每次得到指令,今晚要发动进攻,要做的准备工作,就是在次日早上接收被俘敌军,少则数百名,多则上千名。这是绝对有把握的事,从无例外。我们积小胜为大胜,而敌方最担心的就是人员的伤亡。在签订停火协定之前,我们不断以此种战术,消耗敌方有生力量,蚕食对方阵地。在战争后期,敌方的伤亡绝对大于我方。因而在 1953 年夏,急于签订停火协定的,是敌方,而不是我方。这些均为笔者亲身经历和战场实际,不是纸上谈兵。我方完全不是处于守势和被动地位。 至 于沈 先生所说,在停火分界线问题,和最后遣返战俘问题,其结果大体上都是接受了美国的方案。根据笔者所知,这些问题都是双方谈判协商决定的,不存在谁接受了谁的方案。如果 沈 先生所作结论的依据,是外国的档案材料,那么,不知道 沈 先生有没有看过我国参加谈判人员的有关叙述。研究历史的人,很讲究以档案材料为依据。诚然,档案材料不可不信,但也不可全信。西方国家有公布多年前档案的作法,档案里记录了许多桌面上的材料,然而桌面底下的材料呢?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档案公布过没有?笔者孤陋寡闻,不得而知。这个问题,尚待高明指正。 笔者没有专门研究过朝鲜战争史,也没有看过外国的档案,谨作为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一员,根据切身体会,提出一些看法,以供研究这个问题的读者的参考。在阅读沈文的同时,深感对历史的研究,必须要有充分的,和全面的史实依据。如果只依据某一些材料,加上揣度来下结论,就很难具有说服力。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2394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赵括纸上谈到兵谈今天的人才培养
famingkuang 2010-6-15 07:45
历史上最有名的纸上谈兵者莫过于战国时的赵括、三国时的马谡了。赵括之父赵奢乃赵国的一代名将,赵括自幼受其影响,熟读兵书,在谈论军事时,其父也不是他的对手,就聪明才智不下于乃父为何却有长平大败? 三国时的马谡,跟随诸葛亮二十多年,并深得诸葛亮赏识,却失守街亭。何故也? 不难看出,赵括和马谡都是难得之人才,他们之所以有悲惨的结局其本质上非他们自己之过也,乃人才培养上出了大问题。 赵括与马谡从来就没有独当一面的经历,他们的上司从来就没有给他们独自走路的机会,关键时刻却派他们去参加100米世界田径锦标赛,岂有不输的道理?如果赵奢与诸葛亮平时给些小仗让赵括与马谡们去打,那他们就有了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当这些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一代良将方可成矣,可惜的是赵括与马谡们从来都没有这种机会,他们的败就在于败在了上司没有育才之能上。 除了神仙能点石成金外,任何人都不可能不经失败而一举成功,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是建立在无数的失败之上的。不积硅步何以至千里一些细小失败(甚至于我们并不觉得它们为失败)的累积是人才成长必不可少的乳汁。从小一帆风顺成长的人是不甚重任的,谁用这样的人,其结果必然如赵王之用赵括,诸葛亮之用马谡。 发发的婴儿本能态训练法讲究的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必须经历无数细小的危险。孩子经历了这些危险过后,对大危险就有了天生免疫力,就算将来他遇到了天大的危险也能泰然处之,乃至众人皆亡而我独存耳。 在人才培养上要敢干放手让下属去做,去尝试,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是难得的经验财富,总有一天这些经验会铸成辉煌。 只求成功,不准失败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必然招致大失败。
个人分类: 博客风云|4724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