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清华校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赵洪钧说周易》第三节清华校训、梁启超和《周易》
fqng1008 2020-1-8 09:38
第三节 清华校训、梁启超和《周易》 把清华校训、梁启超和《周易》扯在一起,自然是因为校训和梁启超关系密切 ,也和《周易》关系密切相关。 不过,即便和《周易》没有关系,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也平添了很值得咀嚼的文化意蕴。 先说清华。 清华的名气在中国大学中数一数二。当代中学生无不以能够考进清华大学为荣。不过,我相信,不少青年不知道清华是让国人有些尴尬、苦笑的学校。她的建立源于八国联军进北京的辛丑条约和庚子赔款。总之是一帮强盗打到中国来,把我们打败了,我们要给人家战争赔款。几年后,美国首先说:啊!当初的赔款我要得多了!退给你一半吧!但这钱你不能随便花,只能用来做两件事。一是开学堂办教育,二是修铁路改善交通。清华就是这样来的 ——美国退回的庚款办的。其实并非退回,而是每年交付赔款时留一半办清华——起初叫清华学堂,是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就这样当时不少人对美国这么讲“公理”感恩载德。据说后来别的列强也学习了美国的做法,于是英、法、徳、比等国也有了庚款公费中国留学生。 我讲这些不是认为当初不该要那一半庚子赔款,更不是希望像胡适之等那样的人当初不要考庚款公费留学,只是希望提到清华时要知道其中隐含着苦涩和屈辱。 再说梁启超。 梁启超曾经是当年中国第一流的名人。他追随康有为搞戊戌变法虽然失败,还是名满天下。辛亥革命后,他还是在政治上、学术上几乎无人与之相埒。这大概是何以清华请他演讲。 梁启超在清华演讲不止一次,涉及清华校训的是 1914年11月5日,应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的邀请,在“同方部”为清华师生作的演讲。演说词刊录在11月10日的《清华周刊》上。其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久便写进清华校规,后来成为清华校训。 以下是演说词全文 : 君子二字其意甚广,欲为之诠注,颇难得其确解。为英人所称劲德尔门( Gentlemen)包罗众义,与我国君子之意差相吻合。证之古史,君子每与小人对待,学善则为君子,学不善则为小人。君子小人之分,似无定衡。顾习尚沿传类以君子为人格之标准。望治者,每以人人有士君子之心相勖。《论语》云: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明乎君子品高,未易几及也。 英美教育精神,以养成国民之人格为宗旨。国家犹机器也,国民犹轮轴也。转移盘旋,端在国民,必使人人得发展其本能,人人得勉为劲德尔门,即我国所谓君子者。莽莽神州,需用君子人,于今益极,本英美教育大意而更张之。国民之人格,駸駸日上乎。 君子之义,既鲜确诂,欲得其具体的条件,亦非易言。《鲁论》所述,多圣贤学养之渐,君子立品之方,连篇累牍势难胪举。周易六十四卦,言君子者凡五十三。乾坤二卦所云尤为提要钧元。乾象曰: 天行健,君子以 自强不息 。 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 厚德载物 。 推本乎此,君子之条件庶几近之矣。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才智如董子,犹云勉强学问。《中庸》亦曰,或勉强而行之。人非上圣,其求学之道,非勉强不得入於自然。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於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且夫自胜则为强,乍见孺子入水,急欲援手,情之真也。继而思之,往援则己危,趋而避之,私欲之念起,不克自胜故也。孔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王阳明曰:“治山中贼易,治心中贼难。”古来忠臣孝子愤时忧国奋不欲生,然或念及妻儿,辄有难于一死不能自克者。若能摈私欲尚果毅,自强不息,则自励之功与天同德,犹英之劲德尔门,见义勇为,不避艰险,非吾辈所谓君子其人哉。 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己甚厚,责人甚轻。孔子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盖惟有容人之量,处世接物坦焉无所芥蒂,然后得以膺重任,非如小有才者,轻佻狂薄,毫无度量,不然小不忍必乱大谋,君子不为也。当其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此其所以为厚也,此其所以为君子也。 纵观四万万同胞,得安居乐业,教养其子若弟者几何人?读书子弟能得良师益友之熏陶者几何人?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为师为友,相磋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属?虽然,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设或不慎,坏习惯之传行急如暴雨,则大事偾矣。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底柱,则民国幸甚矣。(摘自《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 时至今日,值得注意的是:台湾也有清华大学,那里也以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这无疑对祖国统一大业十分有利。说《周易》将在祖国统一大业中起积极作用也毫不为过。 最后说《周易》。 梁启超引用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乾卦《象》辞第一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是坤卦《象》辞第一句。虽然我们看不出这和《易经》乾坤两卦的经文有何关系,但它们还是在中国历史上起过很多积极作用。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8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校训
likesun 2013-2-8 21:36
易经 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077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华校训
热度 5 cinnabaris 2013-1-17 17:15
清华校训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校训解释:来源于《周易》的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先生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国学大师,他终生勤勉,致思学问,造福祖国的文化学术事业,堪称一代学人楷模。 人世沉浮如电光石火,盛衰起伏,变幻难测。如果你有天才,勤奋则使你如虎添翼;如果你没有天才,勤奋将使你赢得一切。命运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 工作的人手中。推动世界前进的人并不是那些严格意义上的天才,而是那些智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奋、埋头苦干的人;不是那些天资卓越、才华四射的天才,而是那些不论在哪一个行业都勤勤恳恳、劳作不息的人们。 天赋超常而没有毅力和恒心的人只会成为转瞬即逝的火花。许多意志坚强、持之以恒而智力平平乃至稍稍迟钝的人都会超过那些只有天赋而没有毅力的人。懒惰是一种毒药,它既毒害人们的肉体,也毒害人们的心灵。无论多么美好 的东西,人们只有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才能懂得这美好的东西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真正的智慧总是与谦虚相连,真正的哲人必然像大海一样宽厚。浅薄的嫉恨和无知的轻蔑都是真正不尊重劳动、不尊重勤劳的表现。人们常说:播下行为的种子,你就会收割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你就会收割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你就会收割一定的命运。 “闻鸡起舞早耕耘,天道酬勤有志人。”让我们养成勤劳的习惯,培养勤奋的性格,收割丰收的果实! 我曾用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题,要学生写文章。发现学生虽能从正面理解“自强不息”之意,然对其深厚的意蕴却是不甚了了的;至于“厚德载物”,绝大多数人更是字面意思亦不能了然,对此我觉得非常遗憾。 我曾对人说,我国学校校训之最佳者,当推清华大学的校训,因为它表述的是传统文化的精萃。“自强不息”,出于《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上的日月星辰在不断运行,这就是“天行健”的意思。君子效法天,要像天那样不断运行,不断努力。“厚德载物”,见《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土地的地势就是厚广,可以承载万物,君子取法地,要积累道德,方能承担事业。 所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要人们效法天地,在学、行各方面不断去努力。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人源于天地,是天地的派生物,所以天地之道就是人生之道。古代不少学者,能深刻体认这种精神并自觉加以践履,如孔子,自述“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有一次在河边对学生们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是激励他们效法自然,珍惜时光,努力进取。 明末顾炎武有诗云: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他认为“有一日未死之身,则有一日未闻之道”。王夫之于垂暮之年,疾病卧床,犹克服各种无法想象的困难,勤奋著书。《姜斋公行述》说他:“迄于暮年,体羸多病,腕不胜砚,指不胜笔,犹时置楮墨于卧榻之旁,力疾而篡注。”他们所体现的,都是这种精神。这种精神由于人们的践履,使我们后人仍时时感受到它那幽杳的理性与璀璨的美。传统文化中富含极有价值的东西是绝无疑义的,对这一点,人们口头上似也都能道,然我总觉得等闲视之或视而不见者仍滔滔皆是。如此优秀的自家珍藏不知宝爱教人不可思议,近来读到一条注释尤让我叹息不已。《朱子语类》载朱子语曰:“试思人以眇然之身,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以常人而可以为圣贤……。”某大学出版社出版之《朱子语类选注》注“赞”字为“称颂,赞美”,真是大错特错。这里的“赞”,应解为“助”,人可以助天地之化育,是儒家所乐道的,这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常识。注释者的无知令人吃惊。同书又注禅家话头“云在青天水在瓶”云:“要考查行为的结果,考虑到行事的困难。”更是胡说八道。如果敢于注释古书的人如此不学浅陋,对传统文化如此隔膜无知,则前面说到的我的学生们不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出处与意蕴,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见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人们已疏离到何等程度。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多做好事,善事日积月累就象滴水汇成江河湖海而升华为高尚的品德,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拥戴,恪守道德准则的团体就会与时俱进,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虽历尽沧桑却一脉相承依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是一代代龙的传人上下求索扬善弃恶的必然结果。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都无不劝诫提倡人们从善。从这个角度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追求“善”的历史。所谓“善”就是“好”,“善事”就是遵循大多数人认可并遵守的行为准则或游戏规则所做的“好事”。 最后我以“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与各位兴业同仁共勉,愿我们为荣誉、为国家多做“善事”,积“小善”为“厚德”。 “天道酬勤,厚德载物”,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而增厚美德以容载万物则应该成为我们崇高不变的追求。
3582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看看清华的同学在干什么
wuhero 2011-9-25 23:27
同志们还在堕落,还在抱怨大学空虚吗?看看清华的同学在干什么吧.想当年他们也和我们在一个教室,我们怎能容忍自己落后呢? 有梦想的人可以看看 (一)永远不要说你已经尽力了 我在高中时体育特别差,跑1000米都很要命,从来都是不及格。到了清华之后,第一节体育课,老师告诉我们每年要测3000米长跑,跑不过不许毕业,取消推研资格。怎么办?于是每天晚上10:30,我们的自习教室关门,操场上的人就多起来了。跑半个小时再回寝室继续学习,练了一个学期,我瘦了40斤,最后考试的时候我仅用了12分56秒就跑下了3000米,我们班最胖的人也在15分钟以内跑完了。清华校训“自强不息”给我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永远不要说自己已经尽力了。什么叫成功?人们死活不相信你能做到的事情,你做到了,这就叫成功。 (二)怎样挤时间 大家如果到了清华可以看到,所有的学生骑车都是飞车,走路几乎都是小跑。你很快从校门走进教室就可以比别人多看一会书,多做一道题。时间久了,日积月累,你就会在时间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充分利用课间10分钟,我们一天可以挤出将近两个小时,可以比别人多做一套题。所有人脑子里想的都是利用别人休息的时间来充实自己,使自己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同学们不要把清华的学生想得太牛了,清华学生中智商超群的人至多占学生总数的1/4。他们比你们多的东西只是对待自己未来的态度。清华学生身上有一种非常令人敬畏的精神力量。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目标放弃任何诱惑。就算在大年三十,清华的自习教室也会人满为患。用一位美国教授的话说:“Students of Tsinghua,no Saturday,no Sunday,no holiday!”就是这种精神铸造了清华的神话。不这样就很难考上清华。 (三)给自己找压力 巨大的压力才会有巨大的动力。清华的学生有的也不是那么喜欢学习的,但是清华的要求极为严格,四年之间只要一科不及格就取消推研资格,三科不及格就退学了,所以我们都要疯狂地学习。大二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夏季小学期共两周。第一周周一上午,我们在一间教室上了两个小时课,学了计算机的VHDL语言。下课老师要求我们在周五之前编出一个主频30M的CPU来。所有的人都疯了,因为上午根本就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后来我们知道,在其他大学的电子系这门课要学一个学期的。但是老师说得很清楚了,做不出来就不及格。于是大家就疯狂地跑到图书馆借书,回去废寝忘食地看,第一天看不懂,第二天稍有点明白,第三天白天编了几个简单的程序,晚上开始正式编程,编到凌晨3点,周四编了一天加一个通宵,周五早上8点通过了验收。在此之前,我们没有想到我们还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做这么多事,但是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我们完成了。 (四)情感问题 高中阶段的感情是非常美好的,那种感觉很甜蜜。但我觉得高中时候谈恋爱太麻烦了———你得偷偷摸摸的,不能被老师和家长知道,但是又一定会被发现,然后一次又一次地被找去谈话,最后只顾着烦了,什么甜蜜的感觉都没有了。就算是上了大学,清华的情侣们到了大四也是基本都分手了,所以我们好多大学的同学觉得与其费心劳神地找个女朋友还不如安心学习,于是清华就有了“本科僧”“研究僧”的说法。正是这些过着苦行僧生活的学生使得清华的学风在世界上都有口皆碑。我们这个年龄多学一点安身立命的本事比寻求那些短暂的甜蜜要有意义得多。我给大家的建议是,我们不妨做四年“本科僧”,千万不要到了最后发现自己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自责和苦恼。 (五)不要抱怨老师不好 清华的老师做研究都是大牛,但是几乎没有老师好好给本科生上课。没有人教你怎么办,你不会倒是不正常的了。有一次上微机原理课,老师说,今天回去用Protel把课上的电路模拟一下。同学们都说,我们是这辈子第一次听说这个软件。老师说:“这是电子工程人员必备的软件。”转身就走了。没办法,我们回去在图书馆熬了3天终于把这个软件学会了。一次数学课,老师让我们回去用MAT?鄄LAB画一个三维的图形。同学们都说没学过———这好像是数学系的一门必修课,老师只说了一句:“没学过?回去学呀!”我们又是在图书馆耗了好几天,基本弄明白了。所以,当你觉得有哪一科学得不太好的,一定不要埋怨客观条件,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基石。 (六)好的身体是一切的本钱 同学们如果真的要为自己的理想拼命的话,必须好好锻炼身体。清华的口号是“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所以清华的体育课之所以要求那么高、那么严格,就是逼着大家好好锻炼身体。现在,我们班今年有20个人报名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全国报名的大学生只有5000人,清华就有3000人)———一是为了体验一下,二是对自己的耐力很有信心。推荐大家多练习长跑,最好每天跑个1000米。相信吧,等你们到了一流大学需要熬夜做研究的时候,你们将会发现自己大学打下的身体健康根基是多么重要。
18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华校训之要义
lanjs 2010-7-21 16:20
清华校训之要义 基湘 一、楔子 对于清华校风,我曾经作过一些推断性的论证。见蓝劲松:“ 清华校风:渊源与内涵”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3356 对于清华校训,本来我没有什么好说的,因为学界与清华校方早有公断:直接来源于 1914 年梁启超先生莅校作《君子》为题的讲演。 参见徐葆耕: 关于校训的解释 http://www.tsinghua.edu.cn/qhdwzy/board9/detail.jsp?seq=699boardid=120204bid2=12 未进清华之前,外人多用望远镜看清华;进了园子之后,“内人”则用显微镜看清华。在下既然已经离开清华,那么对清华也不得不用望远镜“瞭望”。看得不仔细不清晰的地方,园子里的人不妨再用显微镜补充观察。 二、清华校训之要义 ★ 清华校训由两部分组成,先曰:“自强不息”。这当然是要人主动做一个强者。不过强者也可以说强人。说一位女子为“女强人”,多数女子恐不会喜欢。而且多数男人或许也会同意:仅仅“强”不是好事,强盗的“强”就令人恐怖和厌恶。正因为如此,所以,“自强不息”后还要加一个“厚德载物”,使“强”受制于“德”。反之,有德之人也不够,还必须“自强”。换言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教人要“才德兼备”或说“德才兼备”。 ★ 记得蒋南翔校长说过, 高等教育要认真解决方向与质量两个根本问题。窃以为,质量问题就是“强”的问题,清华人不能是个弱者(不仅不能是弱者,也不能是一般意义的强者,而必须是 卓绝超群者 )。推而广之,中国人也一样。“方向”问题就是“德”的问题。做人不能“缺德”。 ★ 蒋南翔与郭沫若都强调培养“又红又专”的人。这里“红”的问题就是“德”即“方向”问题,“专”的问题就是“质量”,也即“才”的问题。“又红又专”的释义就是“德才兼备”。 ★ 我原以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前后两句都是教人“为人处事”,无需再作区分(见拙作《致知穷理》第277页)。有些校友分而论之,认为“自强不息”旨在教人“做事”要追求卓越,而 “厚德载物”重在教人“为人”要仁德待人。我现在也颇为赞同这种体悟。 ★ “听话出活”也可以 结合清华校训来理解。从校训的角度来推演: “听话”就是“德”的问题,也即“红”或“方向”问题,“出活”就是“专”的问题,也即“质量”或“才”的问题。领导的话(指示)当然要听,但这话是否要真正执行,那还得看其是否符合 “真理”、“正义” 和“良心” 。若符合这三点,那么领导的话大致是不错的。 简单图示如下: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质量——————方向 才(艺)—————德 专————————红 做事——————为人 出活——————听话 三、“听话出活”再析 不少人当然不会这样来理解,他们确认并信服这一“传统”: “ 听话,就是要把领导交办的事情听进去;出活,就是要把领导交办的事情做好。”这种解释一定程度上是不错的——如果领导正确的话。但是,如果您信服这种解释,那么也很可能成为这样一种工具:如果领导错了,那么你跟着错;如果领导是外国老板,那么你可能成为合格的买办或“走狗”;如果那外国“领导”是个恶棍,那么你也不会是什么好东西。走入邪门的一些清华实例就证明了这一点。 就领导管理而言, “听话出活”将为领导群众所同好;就学术研究而言,“听话出活”无异于要了学术的命——尤其是基础研究的命。因为基础研究(无论人文、社会还是自然科学),要的是求异,而不是求同;要的是独立思考,而不是“团队合作”(或者所谓“团队合作精神”)。而正是在这一点上,即使在园子里面的人大多也没有认识到,抑或认识到也不愿意做——领导可能尤其如此——谁喜欢不听话而出活(或“不出活”)的人呢?又有谁愿意象尼采那样即便众叛亲离,(穷困潦倒),也冒险投身学术——思想的创造呢?而没有后者,真正的学者及其时代仍未来临——哪怕科研经费成万上亿,也砸不出几个象样的坑!
个人分类: 院校发展|631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