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馆藏发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馆藏大调整记
libseeker 2010-7-14 06:39
学校正式放假前后,所在馆进行了馆藏大调整。全馆齐上阵,百人激战五天,初战告捷。战前及战后笔者对此次大调整的目的、范围及所采取的方式方法,知之甚少。作为简单参与者,略记所见所闻及所思。 大调整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基于馆藏利用分析及对近年图书馆建设发展形势的判断,大范围倒架,调整馆藏及馆藏布局;二是取消新书借阅中心,建学习中心(自习室)。 采取的工作总思路及方法。新书借阅中心的图书分解到对应的流阅一体文献中心;流阅一体的文献中心,精简现有馆藏至二线书库(只提供借阅);原二线书库藏书调整至三线书库(由于新馆建设滞后,现有馆舍馆藏空间及布局等欠科学,三线书库为分馆,该分馆所处的校区,学生数很少,将全部搬迁至总馆所在校区)。方法大致是: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与搬家公司两相结合,图书馆负责下架、调拨、打包、上架;搬家公司负责搬运打好包的图书,并做到按类(中图法)放到书架旁。我参与的社科文献中心为例。社科文献中心,藏书量调整前为5.6万册,此次调整计划下架2.8万册,新书借阅中心调拨分配过来1.18万册。5.6万册是超饱和状态,书架胀架比较严重,对工作人员上书、读者利用图书均大不利。调整之后,社科文献中心藏书量为4万册左右,近年逐年增长4千册左右。具体的工作方法是采取流水线作业,先选书(大致是每种书保留3册,部分比较老的书,全部转移至二线书库。),将需要转移的书平放,按中图法依次下架运至工作台进行图书调拨(将图书翻至条码处,需要的人力比较多),调拨之后的图书标记好分类号打包。因为下架的量比较大(实际下架2.3万册),全套流水线11人协同完成(用时3天)。从新书借阅中心将书用书车推至社科文献中心,在社科文献中心逐本调拨,完成调拨之后,运至对应的书架旁待开学前上架(用时1天半) 自习室由流阅一体的新书借阅中心改造,初步设想是留3排书架放置考研类图书(仅供阅览),具体的管理与运行方式似乎尚不明确。我在想该室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改造成学习中心,因为有书需要管理,有自习的人也需要管理。我馆2002年交付使用的新馆(含旧馆改造)没有规划自习室。自习室的需求,近年大部分高校都很突出,而且管理上遇到诸多问题。我们这个自习室怎么管理?我的设想是将自习室当图书一样管理。目前自习室共有320个左右座位,相当于1种书,共有320个复本。将作为编好号,可以直接用流水号(但为管理与利用方便,需要做必要的导示,某号在某排某阅览桌子)。将条码号可以编好的号(当财产号)相同,桌子上贴上号(可以用胶带粘或用油漆笔写)。条码可以贴在代书板,代书板的编号,与桌子上的贴的号一致。在此基础上,对座位的使用可以设置相应的规则,比如一次使用2小时,一天可以续借一次。超期一次,停借一星期。甚至可以进一步考虑高校图书馆利用特点,对只借而不用(占座),可以记录下违章记录,予以相应的约束。该自习室可以无线上网,可以考虑靠墙的部位提供一些电源接口;可以进一步考虑留出个小区域,在特定小区域可以喝饮料,吃东西(比如面包、水果,瓜子及香味太浓的不适合),提供点阅读资料(比如图书馆利用指南、数字资源使用简介、剪报等),但不能大声喧哗。总之是尽可能的人性化管理,贴心服务。 数天来的劳动表明,图书馆人是一个乐观向上,能吃苦、肯奉献的集体。此次劳动是上了5天班(周一至周五)之后,连续满负荷工作了4天,劳动的密集度及强度均非常大。如能进一步运用图书馆学知识,群策群力、集思广益、锐意进取,效果会更好。
个人分类: 图林漫步|23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康奈尔大学图书馆馆藏发展使命与目标
libseeker 2010-6-22 09:12
摘编自:高红、朱硕峰、张玮主编.世界各国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精要._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4:212-216 馆藏发展指在可控的范围内组建并管理图书馆文献,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馆藏发展政策是一个图书馆系统地确定本馆文献资源长期发展策略以及具体实施规范的纲领性文件。 康奈尔大学位于美国纽约州西北方向的伊萨卡市(Ithaca),是美国著名的综合性、多校区大学,创办于1868年10月,常春藤盟校之一;是美国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多年来在北美大学研究型图书馆的排名中一直居于前10位。 1 馆藏发展使命: 支持康奈尔大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帮助其实现突破。成功地应用最新的工具和技术以确保全校,甚至全球的用户更便捷地获取馆藏资源;采用先进的维护手段和保存技术以确保可以长期地向当前和未来的研究者提供重要的研究资料;图书馆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不断扩张的学术资源集合,为此康奈尔大学图书馆提供庞大而多元的馆藏服务。 2 馆藏发展目标 (1)根据需要迅速获取学术资源。整合在康奈尔小区可获取的图书馆资源;建构本地馆藏支持全新的、或不断变化的、或局部的教学和研究领域的需求;采访特藏专藏文献以支持位于世界前列的院系的教学工作,满足进行重要研究的师生的需求,从而促使康奈尔大学的研究更加出色;通过数字化和认证系统扩展学术资源的在线获取;简化资源检索和资料获取的途径和程序。 (2)为教学、研究和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提供便利的条件和服务。引进新设备,开启在线图书以满足学生和研究人员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为学习、合作、教学和实验提供技术平台、用户服务和研究空间;不断进行评估以确保服务和设备能不断更新的学术预期和需求。 (3)为康奈尔大学的智力活动发挥作用。通过各院系的参与,将图书馆发展成为网络研究和学习提供便利和支持的知识库;构建成功的资源网络,链接康奈尔大学的教师、学生和工作人员;行使具有价值的印刷型资源和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职能;为创建/保存电子格式的康奈尔大学永久档案的长期管理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4)为研究、学术和教学活动作出贡献。扩展院系教师和其他研究人员的合作;提高知识管理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平,将重点聚焦于数字化、维护和保存、元数据、知识产权和可用性等;与其他院系图书馆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加强课程教学和信息整合能力。 (5)在满足图书馆用户的需求方面发挥自主作用。为员工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以确保一个密切相关的、多样的、忙碌且稳定的工作团队;提供员工认同的高品质的工作环境;更具长期对用户需求的评估,对馆员的服务工作提供指导;根据战略发展规划,加强现有技术的基础和多样性。 (6)满足图书馆的战略目标,增加科研项目,提高学生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丰富图书馆馆藏和员工的重要捐赠。 当前,我国图书馆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在制定之中,希望本摘编可供参考借鉴。 相关资料 : 云影.北京行记(三):E化的康奈尔.http://yy.iyatou.com/archives/1314.html 上文说了,此次研讨会还有一个看点是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的报告:康奈尔大学图书馆资源的统筹安排从以库藏中心发展为以知识和读者为中心。 一个突出的感觉是康奈尔正越来越E化,有一些数据相当震撼,简单摘录如下: 大量订购电子资源,全年购书经费四千五百万美元的47%用于订购电子资源,,仅全文电子期刊就有68500种。 (注:按照丫枝做的2008年大陆高校电子资源经费比例排行,超过47%的高校仅有15所,其中除重大、哈工大和西交大外,很多并非国内顶尖高校。而康奈尔大学作为全球TOP15的综合性大学,其大手笔引进电子资源的做法确实代表了一种趋势。) 除重要刊物外,要求如有电子期刊,就停购纸版期刊,以节省经费和库藏容积。 现有图书800万册,为限制库存总量,所有图书只允许购置一本,需购置复本的,必须有充分的理由。 正式关闭本科生馆,物理馆,工程科学馆,建筑科学馆,鸟类学馆,计划关闭的有管理科学馆,劳工关系馆,旅馆管理学馆等。本科生馆十万本教科书复本已转交清华大学。 取消教授借书限期,分藏图书馆存书于教授办公室。 书库中凡15年未曾出借的书,转存封闭集装箱式的备用书库。 报告说:以库藏为中心的传统图书馆无法适应新一代E读者的阅读习惯。并用使用库存图书读者的急剧减少以及图书馆电子网络使用量的不断上升来说明。 库存图书年借出量:1,282,831 册图书,日均3514册。 年访馆人次:3,609,466,日均9800多人次。 年访问图书馆网页人次: 7,965,943,日均21000多人次。 一个好消息是:康奈尔正与CALIS谈判,加入CALIS系统。是不是意味着以后可以通过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获得康大图书馆丰富的资源了? 关于图书馆的E化,本次会议上台湾东吴大学图书馆馆长丁原基做的报告e視界、e資源、e思維~台灣東吳大學圖書館經驗談中也有谈及,想起领导几年前考察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时,就听说该馆在资源引进上有全面E化的考量,从E化的资源、E化的服务到E化的视界和E化的思维,图书馆真的要走向全面E化? --------------------- 附:康奈尔大学简介(来自百度百科) 康奈尔大学(英文:Cornell University)是一所位于美国纽约州伊萨卡的私立研究型大学,隶属于著名的常春藤联盟(Ivy-League)。康奈尔大学由埃兹拉康奈尔和安德鲁迪克森怀特于1865年所建立,教授内容从文学名著至自然科学,自理论研究扩及实际应用,无所不包。 康奈尔大学有七个本科生学院和七个研究生学院,拥有学生18000人,教师2150人,其中教授905名。 康奈尔大学有6个国家研究中心,还有耗资3500万美元的康奈尔国家超级电脑中心。 图书馆系全美十大图书馆之一。 康奈尔大学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学术声誉,其大学排名始终保持在全球前15名之内。该校毕业生中先后有18人获得诺贝尔奖。 (感觉:学生好少,图书好多,经费好多。)
个人分类: 学习日志|70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某高校图书馆纸质文献利用状况浅析
libseeker 2010-6-19 09:47
2006-2009年可借文献馆藏量可借文献馆藏量分别为:959087、1168497、1195072、1233064。2006-2009年各年可借馆藏利用率分别为15.71%、14.59%、13.45%、10.25% 。 可借馆藏前10名。2007-2009年均依次为:文学;经济;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语言、文字;数理科学和化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建筑科学;哲学、宗教。2006年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列第2;经济列第3;其它类位次相同。 借阅量前10名。文学类4年均列第1;语言、文字类4年均列第2;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四年均列第3;哲学、宗教类4年均列第7。历史、地理类2006、2007为第4,2008、2009为第5;经济类2006、2007为第5,2008、2009为第6;数理科学和化学2006、2007均为第6,2008、2009为第4;政治、法律类2006为第8,2007、2008年为第9,2009年为第10;建筑科学类2006为第10,2007-2009为第8;艺术类2006-2008为第10,2009为第9。 文献利用率前10名。2006年依次为文学(29.48%);历史、地理(24.78%);语言、文字(23.09%);艺术(22.39%);军事(19.56%);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轻工业、手工业;哲学、宗教;生物科学;医药、卫生。2007年依次为文学(23.79%);语言、文字(21.52%);轻工业、手工业(19.54%);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18.41%);历史、地理(18.31%);艺术;生物科学;哲学、宗教;军事;数理科学和化学。2008年依次为:文学(21.93%);语言、文字(19.53%);艺术(17.86%);轻工业、手工业(17.25%);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16.26%);哲学、宗教;历史、地理;建筑科学;数理科学和化学;生物科学。2009年依次为:艺术(16.65%);文学(15.64%);语言、文字(14.40%);哲学、宗教(13.12%);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12.47%);轻工业、手工业;历史、地理;数理科学和化学;生物科学;建筑科学。 简短结论:可借文献馆藏量增幅严重失衡,2007-2009年分别为21.86%、2.27%、3.17%;馆藏利用率逐年下降;可借馆藏量大,借阅量也大,文献利用率也高;借阅量前10名可借馆藏按中图法分类各年排名情况稳定,但文献利用率前10名情况各年有波动;艺术类图书馆藏量不大(2006-2009年分别占可借馆藏的1.71%、1.94%、1.92%、1.92%),但借阅量大(2009年为第10名,2006-2008为第11名。),文献利用率非常高(2006第4名、2007第6名、2008年第3名、2009年第1名)。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4050 次阅读|2 个评论
馆藏剔旧势在必行
libseeker 2010-6-18 09:56
馆藏剔旧是提高馆藏质量的重要手段。图书馆一般会定期剔旧,去除利用率低、没有保存价值的文献,达到节约空间、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的目的。 然而,近些年我国馆藏剔旧工作基本中止了。原因何在?首先馆藏发展政策缺失。馆藏发展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馆藏建设是图书馆重要的基础业务工作之一。馆藏发展政策是图书馆系统地确定本馆文献资源长期发展策略以及具体实施规范的纲领性文件,是图书馆根据自身的定位、任务和读者需求,制定相应的有关藏书的收集范围、采访原则、采访标准、采访级别、采访细则、采访计划等基本政策,有计划地、科学地进行选择、收集、组织、保管、复选、剔除文献等全部的业务工作。《世界各国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精要》作者认为:综观我国图书馆馆藏发展实际,馆藏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有关的研究论文和专著数量并不多见,也不成体系,制定系统的馆藏发展政策的图书馆更是屈指可数。(参见文献1:P1)其次是各种评估导向存在问题,片面强调馆藏数量。再次是馆藏剔旧缺乏相应政策支持,馆藏是固定资产,剔旧工作阻力重重。最后是馆藏剔旧不易操作,特别是在当前数字信息载体大量涌现,网络迅速普及的坏境下尤为艰难,且需要进行科学地馆藏评价及馆藏维护操作等等。 为什么说馆藏剔旧势在必行?文献有其老化规律,据专家测算,中文文献的半衰期约为6年,外文文献的半衰期约为8年。采用逐年统计法,运用公式:当年新进图书的零借阅(册书或种数)/当年新进馆图书总数(册数或种数)*100%。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主校区图书馆2005年-2008年每年进馆新书的零借阅种数分别为:2.68%;4.21%;11.4%;12.2%;零借阅率(册数)分别为:7.77%、11.1%、16.4%、36.4%。(参见文献2)某本科院校图书馆有这么一组2006-2009年统计数据:可借文献馆藏量分别为959087、1168497、1195072、1233064;各年利用率分别为15.71%、14.59%、13.45%、10.25%;借阅册数分别为440486、498378、392757、242913。另,2006年至2007年初,因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入库新书高达376026册。可借文献馆藏在不断增长,为何文献利用率为何持续走低,日渐远远偏离文献利用二八率?为何2009年的借阅量锐减(比前一年减少39.2%)?笔者认为这组数据是有关联的。馆藏经历了激增阶段,馆舍空间不堪重负,激增之后,2008、2009两年新书入库大大减少,势必对总借阅量造成影响。由于数字资源的冲击,印刷型文献一定幅度走低可以理解,比如另一高校图书馆2006-2009年纸本书外借量为别为:757401、676310、675343、614926(2009年较前一年减少9%)。根据笔者的观察,许多高校图书馆与前述本科院校图书馆存在相似的情况。因而建储存图书馆(密集书库)的需求亦显得日益迫切。笔者认为治本之道,应是馆藏剔旧工作正常化。 馆藏剔旧我们以前不是没有,今天国外图书馆仍在进行。美国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剔除政策要求剔除某个款目就像选择一个新的款目一样要在整个采访政策的环境中决定。当不需要的资源从馆藏中剔除之后,馆藏的整体性不仅不受破坏,本质上还会得到增强。对于确定被剔除的资料,首先是分流给其他分馆;如果其他分馆不需要,这些资料可以和其他机构交换,卖给学生或者经销商,送给其他图书馆或者以其他一些方式用于大学捐助。有时,如果资料受损严重,或者不能采用以上的任何一种方式剔除,则只能被丢弃。(参见文献1:p287)美国国会图书馆复本处理政策是,将多余的图书调拨给教育机构、公共图书馆和非盈利性免税机构。符合条件的机构可以委派代表对图书进行筛选接收。(参见文献1:p11) 馆藏发展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馆藏剔旧是图书馆重要的基础业务工作之一。希望本文有助于引起图书馆界的决策者与建设者关注。 参考文献 : 1 高红、朱硕峰、张玮主编.世界各国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精要._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4 2 章文浪.图书零借阅率的统计与分析以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馆藏中文图书为例.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3):121-123 据专家测算:中文文献的半衰期约为6年,外文文献的半衰期约为8年。 逐年统计法,运用公式:当年新进图书的零借阅(册书或种数)/当年新进馆图书总数(册数或种数)*100%。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主校区图书馆2005年-2008年每年进馆新书的零借阅种数分别为:2.68%;4.21%;11.4%;12.2%;零借阅率(册数)分别为:7.77%、11.1%、16.4%、36.4%。 相关博文 : 1 图谋.储存图书馆,必须的?.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49549559.html 2 图谋.密集书库资料辑.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49489220.html 3 图谋.高校图书馆印刷型馆藏利用情况调查与分析.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49579031.html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4235 次阅读|1 个评论
高校图书馆印刷型馆藏利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libseeker 2010-6-16 07:13
调查对象为某地方省属本科院校。数据来源主要为:2006-2009年汇文文献信息系统生成的分类统计借阅数据,2006-2009年图书馆工作总结相关数据。为表述方便,先介绍一组本调查使用的概念。有效读者人数:指定时间点(基准点)上的有效的读者人数。借阅册次:在统计时间内,同一位读者借阅某一图书N次,但只记为一个人次统计。读者借阅率:借阅人次/有效读者人数。人均借阅册数:借阅册次/有效读者人数。 2006-2009年年借阅册数分别为380977、444958、344298、203885。 读者借阅率分别为15.30%、32.84%、48.89%、63.83%,逐年大幅升高;人均借阅册数为2.6,7.8,11.4,10.4,2006-2008年逐年大幅升高,2009年减少(10.4)。其中本部教师读者(不含图书馆职工),读者借阅率分别为48.41%、51.52%、53.22%、49.89%)历年保持在50%左右,人均借阅册数分别为8.4、10.4,11.1,8.7,两者2006-2008年逐年增加,2009年弱减。 根据2006-2009年每年12月所作折线图,可以看到每年的折现非常相似。4年连续起来看像锯齿形,2007年4月达到最高峰(65595册),此前峰值渐高,此后峰值渐低,2009年的峰值为2月(28935册)。 2006-2009年,总体来看读者借阅率逐年大幅升高,但年借阅总量并未呈现同样趋势。2006年、2007年比较高,2008年开始减少,2009年出现锐减。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状况? 我刚开始简单认为是因为受到数字资源的冲击。另有老师认为受读者服务时间延长有关(比如2008年3月开始,新书借阅中心为24小时开放阅览室,持续了一年多时间)。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两个理由都占不住脚。因为2006-2009年数字资源并无大的变化,而将主要阅览中心的开放时间延长,实行早8点到晚10点不间断开放2006年就开始了。新书借阅中心全部藏书也就5万册左右,对总体借阅量的影响并不大,并且2008年与2009年相比,理论上应该对2008年的影响更大。 经查历年工作总结,2006年完成了192318册图书的采购入库工作(并且完成了最后可建库的50830册旧书的回溯建库),2007年集中采购加工入库中文图书148341册,2008年全年入库新书11451册(6375种),2009年入库新书19009册(另一本科院校图书馆2009年年底馆藏总量为198万余册,而2009年新进图书41900种,222118册)。目前全部馆藏128万余册,单单是2006年全年至2007年初,入库图书376026册。馆藏新书的激增与锐减变化与应对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密切相关。而新书的变化与图书借阅量又呈密切正相关。馆藏激增导致馆舍空间严重不足,胀架现象严重,图书的大规模下架、调拨、重新排架,加上2008、2009年新书入库过少,势必对总借阅量造成影响,对2008年弱有影响,对2009年则是严重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个案,并非单纯的个案。因为绝大部分高校都同样面对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本文分析了4年的情况,接近一个完整的评估周期(5年)。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存在相似的情况。虽然本文调查与分析颇为粗糙,但其中暴露出来的若干问题,值得深思。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358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2: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