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专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定位、跟踪、监控、导航与智慧感知 专刊 Call for Papers
热度 2 JRoy 2019-12-13 17:23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4051 次阅读|4 个评论
Special Issu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and AI
热度 1 JRoy 2016-4-7 18:11
Editorial Special Issu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uesteditors Juan M. CORCHADO , University of Salamanca, Spain Li WEIGANG , University of Brasilia, Brazil Javier BAJO ,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Madrid, Spain Fei WU , 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 Tiancheng LI , University of Salamanca, Spain Contact Email: t.c.li@usal.es 4:1! Googl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program,AlphaGo, has won Go Master Lee Sedol in a best-of-five competition held inKorean March 9-15, 2016. Seen by many as a landmark moment for AI, the outcomedid not come as a surprise, considering the excellent combination of 1920 CPUswith sophisticated AI algorithms, including neural networks and Monte Carlotree search ( Silver et al. 2016; Gibney et al. 2016). Indeed, research ondistributed comput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CAI) has matured during thelast decade and many effective applications are now deployed, performing an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computer science, including the two mosthyped technologies: Internet of Things and Big Data. Indeed, it is fair tosay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distributed environmentsis becoming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high added value and economic potential. As a testimony to theconsiderable momentum in RD activities regarding DCAI, this special issuecontains six outstanding papers from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CAIand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Agents andMulti-Agent Systems held in the University of Salamanca, Spain, June 2015. The selectedcontributions cover new theories, techniques, and approaches on DCAI systems,from distributed adaptive searching to group decision-making, from multi-agentsystem for crisis management to multi-robot scheduling for flow shop, and fromambient intelligence for entertainment to multi-camera monitoring systems forrehabilitation therapy. The first paper by Wall (2016) investigates theeffects of alternating th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setting of distributedadaptive search (DAS) processes, with emphasis on the complexity ofinteractions between partial search problems assigned to search agents. DASprocesses occur in a large variety ofreal-world systems in which networked agents collaboratively search for higherlevels of performance, obtaining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for which one scientificchallenge is to coordinate and allow distributed agents to deal with thecross-agent interactions. The presented work is interesting because in order toreduce the problem complexity in many practical DAS applications, it isnecessary to segment the overall search problem into disjoint partial problems,and then delegate them to different search agents. In such cases, dependenciesacross the agents’ partial search problems become inevitable, which will causesignificant performance degradationif not properly taken into account. The second paper by Carneiro et al. (2016) presents an intelligent negotiation model to supportthe group decision-making process, which facilitates arguments, complexalgorithms and agent modelling. In general, supporting group decision-making inubiquitous contexts is a complex task, as it has to deal with a large number offactors. Aware of the drawbacks of existing models that are barely adaptable tothe business world reality, the presented work makes use of a social networkinglogic which simultaneously preserves the amount and quality of intelligencegenerated in face-to-face meetings, while defining strategies to deal withimportant points such as the type of attributes in the multi-criteria problems,agents reasoning and intelligent dialogues. The third paper by Britoy et al. (2016) presents the use of Situated Artificial Institution(SAI) within a hybrid, interactive, normative multi-agent system to regulatehuman collaboration in crisis management. To provide a context aware crisisregul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constitutive level between environmentaland normative states, providing a loose coupling of normative regulation withenvironment evolution, thus making it possible to keep both levels independentand easy-to-change in the face of complex and changing crisis situations. Normsare specified to regulate the actions of human actors based on both statusfunctions and the actors’ actions, leading to a declarative and distinct SAImodelling that manages the crisis with a context-aware crisis regulation. The forth paper by Rincon et al. (2016) involves a human-agent society where virtual agentsand humans coexist and interact transparently into a fully integratedenvironment.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mbient intelligence application wherehumans are immersed into a system and are treated as agents with an emotionalstate. What is particularly interesting is the resulting social emotional modelwhich is able to maximize the welfare of humans by always playing the mostappropriate music, in which each individual will be represented by an agentthat has an emotional response according to its musical taste. The varyingemotions of each agent are then collected and used to update the social emotionof the group. The emotional state of agents is indicated as one important issueto consider in the human-agent society. The fifth paper by Nielsen et al. (2016) presents a constraint propagation driven approach formulti-robot task allocation in flow shop scheduling, providing a prompt serviceto a set of routine direct and reverse queries. This involves aresource-constrained multi-product scheduling problem for an AGV- served flowshop, where multiple material handling transport modes provide movement of workpieces between machining centers in the 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 Network(MTN). This network of repetitively acting local transportation modesencompassing an MTN structure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multimodal processscheduling treated in terms of optimizing AGV fleet scheduling problems,subject to fuzzy operation time constraints and uncertainty of robots. In thepresented work, both production takt and operations execution time aredescribed by imprecise data. In contrast to the above theoretical and/or novelapproach study, the last paper by Oliver etal. (2016) stands out more from an experimental perspective, whichinvestigates in detail how the overlap of several infrared beams affects thetracked position of the user, depending on the angle of incidence of light,distance to the target, distance between sensors, and the number of capturedevices used. The experiment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Kinect camera which probablyrepresents one of the latest advances in cameras and three-dimensionalcapturing technology. The experimental findings have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for the design of intelligent patient-rehabilitation environments. Thisindicates a good RD direction for utilizing AI technologies to improvepeople’s lives. We would like to thank all theauthors for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is special issue. We appreciate thededication from the reviewers for their time and detailed reviews. The great support from the editorialoffice is also highly appreciated. It isour hope that these papers capture some of the latest major scientificdevelopments and that they can serve as a springboard for further improvementsand developments . References Carneiro ,J., Martinho, D., Marreiros, G., et al., 2016. Intelligent negotiation modelfor ubiquitous group decision scenarios. Front. Inform. Technol. Electron.Eng., 17(4): 296-308.http://dx.doi.org/10.1631/FITEE.1500344 de Brito , M., Thévin, L., Garbay, C., et al., 2016. Supporting flexible regulationof crisis management by means of situated artificial institution. Front.Inform. Technol. Electron. Eng., 17(4):309-324. http://dx.doi.org/10.1631/FITEE.1500369 Gibney ,E., 2016. Google AI algorithm masters ancient game of Go. Nature, 529:445-446. http://dx.doi.org/10.1038/529445a Nielsen ,I., Wójcik, R., Bocewicz, G., et al., 2016. Multimodal processes optimizationsubject to fuzzy operation time constraints: declarative modeling approach.Front. Inform. Technol. Electron. Eng., 17(4):338-347. http://dx.doi.org/10.1631/FITEE.1500359 Oliver ,M., Montero, F., Molina, J.P., et al., 2016. Multicamera systems forrehabilitation therapies: a study of the precision of Microsoft Kinect sensors.Front. Inform. Technol. Electron. Eng., 17(4):348-364. http://dx.doi.org/10.1631/FITEE.1500347 Rincon ,J.A., Bajo, J., Fernandez, A., et al., 2016. Using emo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of human-agent societies. Front. Inform. Technol. Electron. Eng.,17(4):325-337. http://dx.doi.org/10.1631/FITEE.1500343 Silver ,D., Huang, A., Maddison, C.J., et al., 2016. Mastering the game of Go with deepneural networks and tree search. Nature, 529:484-489. http://dx.doi.org/10.1038/nature16961 Wall ,F., 2016.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in adaptive distributed search processes:effects on performance and the role of complexity. Front. Inform. Technol.Electron. Eng., 17(4):283-295. http://dx.doi.org/10.1631/FITEE.1500306 All the papers can be accessed @ 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lectronic Engineering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9709 次阅读|1 个评论
“5G 移动通信专刊”上线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sciencepress 2016-1-29 16:32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6年第1期封面 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5G)是面向2020之后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近年来成为世界范围内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我国也相继启动了面向5G的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大型研究项目,力争在5G发展中占居主导地位。 相比于现有的移动通信系统,5G除了需要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速率外,还需要支持高连接密度,降低端到端时延等,并大幅提高网络部署和运营的效率。为了满足这些技术目标。5G移动通信需要在无线传输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方面进行全面创新。 大规模协作无线通信 为报道我国学术界和工业界在5G方面的最新研发成果,《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6年第1期出版了“ 5G移动通信专刊 ”,包含1篇综述和8篇论文,涉及5G无线传输和网络技术,内容主要有: 5G专刊 ★ “ 面向5G的大规模天线无线传输理论与技术 ” HOT! 介绍了5G核心技术大规模天线的最新研究进展; ★ “ 异构网中能效最优的小站部署方案 ”研究了异构网中的绿色通信问题; ★ “ 多层异构蜂窝网协作传输和协作干扰机制的安全性能分析 ”对异构网的物理层安全进行了研究; ★ “ 基于CSI-RS赋形的大规模天线阵列预编码与反馈方法 ”、“ 分布式大规模MIMO系统中迭代坐标下降互易性校准算法 ”研究了大规模天线的信道信息获取; ★ “ 基于循环前缀的滤波多音技术方案 ”研究了5G的新型多址接入技术; ★ “ 基于3D-Markov链的异构网络用户QoE分析方法 ”对异构无线网络进行了建模并分析了QoE性能; ★ “ 无线芯片域网络自适应多址接入方案 ”研究了芯片域网络的多址接入; ★ “ Nakagami-m衰落信道下全双工解码转发中继选择策略研究 ”涉及5G的全双工技术。 这些研发成果得到了国家“863”重大项目“第5代移动通信(5G)系统前期研究开发”和国家“973”项目等国家项目的支持。相信专刊的出版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专刊特邀编辑: 王东明 (东南大学) 张钦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 武刚 (电子科技大学) 尤肖虎 (东南大学) 另外,《中国科学:信息科学》英文版2016年第2期也出版了专题:“ Special Focus on 5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 内容独立于 中文版,同样精彩,值得关注。 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2016年第2期封面 专刊/专题均已上线,欢迎免费阅读 ~ http://info.scichina.com:8084/sciF/CN/volumn/volumn_7192.shtml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5603 次阅读|0 个评论
面向感知中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
sciencepress 2015-6-23 16:12
基于中国科学院“面向感知中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战略性先导专项取得的一些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5年第6期出版了专刊—— 21世纪的信息化进程,正以“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形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和广度,走向人类社会(人)、信息网络(机)与物理世界(物)的彻底融合,信息流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与能量流、物质流融汇交织,跨越了时空的限制,相互作用,造就了一个更加广义的网络空间。 “感知中国”,其核心和技术基础就是信息技术的“人机物”三元融合和海网云协同。中国科学院提出了“海—网—云协同”的技术解决方案和渐进式革命的技术发展路线,形成了“面向感知中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并于2012年开始组织实施。 本期共收录了反映该项目研究成果的8篇论文,内容涉及智能态势感知、物联网、传感网、数据存储与服务、海云安全体系等。下期将阐述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重要进展,涉及无线网、系统安全和可靠性,以及信息技术在社会公共服务行业中的相关应用等内容。 移动社交信息智能态势感知的技术路线 数据操作系统是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 蓝鲸 MDS 集群整体架构 这些研发成果中的许多创新理念和技术,如海云协同、人机物三元融合等已逐渐得到业界的认同,并发展成为国家相关计划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国际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如云端/客户端计算(cloud/client computation)、网络规模IT(web-scale IT)等相契合,体现了专项的先导性、先进性与引领性。先导专项的实施,为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的产业自主发展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储备。 特约编辑 : 田静(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王劲林(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王东琳(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 林东岱(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徐志伟(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曾鹏(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 专刊网址 : http://info.scichina.com/sciF/CN/volumn/volumn_7076.shtml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44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德《先进材料》出版专刊贺上海光源开放五周年
热度 1 WileyChina 2014-12-30 15:33
转载自:科学网《中国科学报》 12月28日,从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获悉,国际学术期刊《先进材料》 Advanced Materials 近日在上海光源开工建设10周年暨运行开放5周年之际,特别推出专刊以示庆贺和纪念。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承建并运行的上海光源是世界上同能区最先进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开放5周年以来,已经服务用户超过1万名,成为开展生命、物理、化学、材料、环境、地质、考古、信息、医学等诸多学科的前沿基础研究,以及生物医药、化工、微电子和微加工等产业高技术开发研究的先进实验平台。 该所研究员赵振堂、胡钧、樊春海受《先进材料》主编Peter Gregory博士邀请,组织撰写了“同步辐射光的材料科学应用”专刊,并于12月出版。这是该期刊首次就同步辐射专题组织专刊予以介绍。专刊包括1篇社论和15篇论文,并以上海光源的夜景图片作为封面展示。 同时,专刊邀请了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同步辐射领域的著名专家以及来自中国(上海、北京、合肥三个同步辐射装置和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等)的研究者,报道了国际上同步辐射用于能源、界面、纳米和生物材料等领域以及方法学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及进展。 点击进入专刊主页查看相关文章 Advanced Materials 《先进材料》 期刊名: Advanced Materials 《先进材料》 2013年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15.409 2013年JCR排名: Chemistry, Physical( 4/136 );Nanoscience Nanotechnology( 3/73 );Chemistry, Multidisciplinary( 7/148 );Materials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 6/251 );Physics, Applied( 3/136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 4/67 ) 期刊简介:创刊20多年来, Advanced Materials 一直为读者带来材料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欢迎阅读我们为您精心挑选的功能材料化学与物理学前沿的顶级评论、通讯文章和研究新闻等。 Advanced Materials 是材料科学领域的顶级期刊之一。.
个人分类: Physical Science|1753 次阅读|1 个评论
“扩张系统的量子化学”专刊出版 |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ncepress 2014-10-24 16:30
2014年3月31日~4月1日,“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Theoretical Chemistry Center, Tsinghua University (TCC-THU)” 国际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大会围绕“ Quantum Chemistry forExtended Systems ”这一主题邀请了该领域国内外诸多专家进行了学术报告及研讨。同时,大会期间正值国际著名量子化学专家 Jean-Marie André 教授70寿诞,因此会议主席、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编委、清华大学 帅志刚 教授特为刊物组织了“ Quantum Chemistry for Extended Systems — In honor of Prof. J.M. André for his 70th birthday ”专辑。专辑于2014年第10期(2014, 57(10), 1315—1426)正式出版。 专辑邀请了参会的国内外专家针对本领域的前沿及进展撰写了13篇优秀稿件,其中国外稿件8篇。希望本次专辑的出版能使更多的专家学者了解该领域的相关进展。 欢迎访问该专辑: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38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化工学科发展与协同创新”专刊出版
sciencepress 2014-10-23 16:46
2014 年9月18日,第40次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论坛主题为“ 化工学科发展与协同创新 ”。 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是在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统一领导下、各学部常委会和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等共同承办的高层次学术活动,着眼于科学技术前沿探索、系统评述和前瞻预测。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科学》杂志社协办。 针对本次论坛, 《中国科学:化学》 2014 年第9 期 出版了题为“ 化工学科发展与协同创新 ”专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孙宏伟处长等发表了题为“化学工程: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的评述,介绍了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制定的化学化工学科发展目标。中国石油大学徐春明教授、清华大学骆广生教授、北京化工大学陈建峰教授等分别就化工学科发展及战略研究、微化工过程、超重力反应器强化技术等发表了相关评述文章。专刊汇集了本次论坛众多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为与会的代表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学术资料,使会议成果得到了广泛传播。 “化工学科发展与协同创新”专刊 :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2914 次阅读|0 个评论
Journal of Nanomaterials专刊-能源材料-欢迎赐稿
wuxiang 2014-4-27 17:21
最近和几位朋友在 Hindawi Publishing Corporation 旗下的 Journal of Nanomaterials ( SCI 收录,影响因子: 1.547 )组织一期专题 : Semiconductor Nanomaterials for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 http://www.hindawi.com/journals/jnm/si/467241/cfp/ .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投稿截至时间 :2014 年 10 月 17 日。 我们接到稿件后将尽快送审,2-3周告知结果。接收后2个月内被SCI收录。 投稿网址 : http://mts.hindawi.com/submit/journals/jnm/ecs/ ------------------------------------------------------------------------ SemiconductorNanomaterials for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Call for Papers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raised great concerns in recent decades. On one hand, we have an increasing demand on energy for which the consumption causes man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n the other hand, clean energy is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but the consumption of fossil energy is still abundant. To date, beside conventional energy including fossil energy, hydroelectric power, and wind energ y, scientists have developed several technologies to generate energy by converting solar energy into electricity or heat, by converting heat energy to electricity, or by converting mechanical energy to electricity. Indeed, generation of energy is only one out of many issues for energy engineering. Now we have three big challenges in the area of new energygeneration, transport, and storage of energy. A demonstration that energy can be generated, transported, and stored by applying new materials and nanostructure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both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his special issue focuses and calls for papers on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and nanostructures for the generation, transport, and storage of energy,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 Nanogenerators; · Solar cells; · Solar absorbers; · Thermoelectrics; · Supercapacitors; · Lithium ion batteries; Before submission, authors shouldcarefully read over the journal’s Author Guidelines, which are located athttp://www.hindawi.com/journals/jnm/guidelines.html. Prospective authors should submit an electronic copy of their complete manuscript through the journal Manuscript Tracking System at http://mts.hindawi.com/jnm/ecs/ according to thefollowing timetable: Manuscript Due October 10, 2014 First Round of Reviews January 2, 2015 Publication Date February 27, 2015 Lead Guest Editor Xiang Wu ,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China ; E-mail: wuxiang05@gmail.com Guest Editors Xijin Xu University of Jinan , China ; E-mail: sps_xuxj@ujn.edu.cn Chuanfei Guo Department of Physics, University of Houston, USA E-mail: cguo2@central.uh.edu Ivan Chee Kiang Tan Institute ofMaterials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Singapore ivan-tan@imre.a-star.edu.sg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4988 次阅读|0 个评论
量子信息专刊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4-4-3 15:30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4年第3期最新出版了“ 量子信息专刊 ”—— 量子通信现状与展望 吴华, 王向斌, 潘建伟 实用化光纤量子加密电话网络和高速数据传输系统——现场应用与安全管理 吴华, 赵于康, 赵勇, 赵梅生 量子密钥分发中波长相关攻击安全性研究 周飞, 赵梅生, 王向斌 基于室温单自旋磁共振技术的量子精密测量 张琪, 王鹏飞, 石发展, 杜江峰 精密测量中的量子极限 袁春华, 张可烨, 张卫平 量子关联及其应用 李波, 范桁 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技术进展 尤立星 上转换单光子探测器最新进展 申屠国樑, 郑名扬, 张强 基于半导体量子点的单光子源:原理、实现和前景 何玉明, 魏宇佳, 贺煜, 熊飞雷, 陈凯, 赵勇, 陆朝阳 宣布式可控波形单光子的产生和应用 颜辉, 何君钰, 廖开宇, 朱诗亮 欢迎免费下载阅读全文~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6036 次阅读|3 个评论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2014年第1期出版清华大学专刊
sciencepress 2014-1-15 09:57
最新上线的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2014年第1期出版了清华大学专刊,包括16篇研究论文,集中介绍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领域最新的一些原创性研究成果,施一公院士为该专辑撰写了编者按: “ A glimpse of life science research at Tsinghua ” 专辑网址: http://life.scichina.com:8082/sciCe/EN/volumn/current.shtml http://link.springer.com/journal/11427/57/1/page/1 敬请关注~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4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化学》最新出版“多肽化学”专刊
sciencepress 2013-8-29 15:24
自20世纪初期, 德国化学家Emil Fischer 首先合成了甘氨酸二肽片段, 并第一次提出“peptide”(多肽)这一名词, 多肽化学的研究已经历了100 多年的发展. 1953 年, Vigneand 小组首次完成了生物活性肽催产素的合成, 并因此于 1955 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1963 年, Merrifield 提出了多肽固相合成法, 并发明了第一台多肽自动合成仪, 大大简化了多肽合成的流程、提高了合成的效率, 从而促使多肽化学实现了飞跃式发展,Merrifield 也因此获得了 1984 年诺贝尔化学奖. 1965 年, 我国科学家完成了牛结晶胰岛素的合成, 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类物质.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各种复杂多肽的分析鉴定和高通量合成技术进一步高速发展. 伴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领域的飞速发展, 多肽化学与其他学科不断交叉融合, 多肽研究及其在生物学、医学、药学和材料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极大程度上造福了人类社会. 近几十年来, 在成功合成牛结晶胰岛素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和推动下, 我国在多肽化学以及相关应用领域发展迅速, 研究队伍不断扩大, 研究实力不断增强. 在这些多肽领域的前辈科学家以及国外著名科学家,如:Merrifield教授的积极倡导下, 创办了“中国国际多肽学术会议”, 从1990年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二届, 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科学家参会, 展示交流各自在多肽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多肽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为了反映多肽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 《中国科学:化学》2013年第8期邀请了部分参加“第 12 届中国国际多肽学术会议”的科研人员, 结合他们自己的研究方向, 共同完成了“多肽化学”专刊. 专刊由8 篇综述性论文和 3 篇研究性论文组成. 所涉及的主题包括:发展用作 HIV-1 融合抑制剂的多肽及其类似物; 抗菌肽、促红细胞生成素 B 螺旋表面肽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 多肽类新药研发策略和研究进展; 各类修饰多肽如:糖基磷脂酰肌醇及其锚定蛋白、膦酰肽和膦酰酯肽的合成进展; 与疾病相关的蛋白质合成和生物功能研究; 多肽类荧光探针和多肽类自组装材料的研究进展. 敬请关注! 专刊网址:(可免费阅读全文) http://chem.scichina.com:8081/sciB/CN/volumn/current.shtml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4374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ence》: 计算生物学系列综述
热度 4 jzlei 2012-5-27 23:13
《Science》: 计算生物学系列综述
《科学》-- 2012年 336 卷出版了关于计算生物学的系列综述文章,可以说是对计算生物学的肯定和未来发展的一些趋势。该专刊的网页是: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6/6078.toc 这四篇文章分别是: A. Mogilner et al. Cell Polarity: Quantitative Modeling as a Tool in Cell Biology (细胞极性:定量模型作为细胞生物学的工具) D.R. Zerbin et al. Integraing Genomes (整合基因组) B.Munsky et al. Using Gene Expression NOise to Understand Gene Regulation (用基因表达噪声理解基因调控) L.G. Morelli et al.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to Developmental Pattering (用计算研究发育模式) 四篇文章包括了定量模型的建立,生物信息学,随机性的重要性和应用,计算与其在发育生物学中的应用,值得从事计算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数学等学科人士的参考。 中国在计算生物学(或者系统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已经大大落后于国际,希望《科学》杂志的综述能引起国内学者对这一研究方向的关注。 计算生物学的研究之重点不是在计算,而是在定量模型的建立。计算是技术问题,但是如果不知道需要算什么,技术再好有能何如呢?只有对生物问题的合理定量化和模型的建立,才知道要算什么,才能很好地回答生物学问题。而为了建立好的数学模型,只有数学物理知识或者只有生物学知识是不够的。必须要生物学和定量科学学科之间的合作,只有这样才可能准确地提出生物学的问题,并且很好地把生物学问题转化成定量的计算(或者分析)问题。 我个人对计算生物学(或者系统生物学)的看法是:以定量的方法去研究生命科学问题。 学科之间的密切合作是做好计算生物学的基础。但是在国内因为种种制度上限制(经费申请,成果申报,项目经费分配等等),还有观念上的限制(一般比较喜欢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工作,而对不太熟悉的领域不敢涉足)等原因,真正的合作并不容易实现。
17386 次阅读|9 个评论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先进材料》出版“中国科大专刊” 2010-05
pikeliu 2012-3-11 19:31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先进材料》出版“中国科大专刊” 2010-05-04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 《先进材料》 专刊 中科大 材料科学领域的国际领先学术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于5月4日出版“中国科大专刊”,并刊登题为《中国科大:天才工场》(USTC:A powerhouse of Talent)的文章。文章称:“中国科大哺育出众多训练严格的独立学者,这些师出中国科大的学者正在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前沿卓有成效开展研究并开始取得杰出成就。”此前,中国大陆高校中,《先进杂志》仅为北京大学化学学科创立100周年出版了专刊。 该期专刊封面印有一枚金黄色的中国科大校徽,封二是中国科大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照片。《中国科大:天才工场》一文介绍说,中国科大是中国科学院创立的唯一大学,得到科学院120个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她在中国高校中唯一拥有两个国家实验室。过去十年,中国科大的国际学术论文平均引用率为8.23,居中国高校之首。根据2008年英国“泰晤士高教增刊”的大学排名,中国科大位居中国第三,亚洲第24位。21世纪的中国科大,正在人才培养、师资团队、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现代大学体系等方向加速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该文章还称,中国科大最知名之处当属其高质量的学生,该校招生极为挑剔——超过90%的新生在其中学班级居前5%,高考成绩也名列前茅。中国科大学子素以满怀激情、勤学钻研著称,每1000名科大学生中,会有超过700人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还会至少有1人当选中科院、工程院院士。这两个比例同样居中国高校之首。由此,众多中国科大校友在西方大学得到教职就不难理解了。文中列出一整页在美国大学担任教职和从事先进材料与纳米科学领域教授中的科大校友名单,而这仅是美国大学该领域科大校友的不完全名单。 该期专刊精选了周崇武(8900,南加州大学)、殷亚东 (9112,加州大学河边分校)、杨培东(8814,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金荣超(903,卡耐基梅隆大学)、黄昱(9412,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吴屹影(9312,俄亥俄州立大学)、夏幼南(823,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侯建国(782,中国科大)、鄢鸣镝(Portland State)、黄嘉兴(953,西北大学)、钱逸泰(中国科大)、王晓平(中国科大)、王兵(中国科大)、李晓光(中国科大)、谢毅(中国科大)、俞书宏(中国科大)16位科大校友或教授在纳米科技等相关领域的的最新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科大及其校友在国际先进材料领域的强劲实力。 《先进材料》是材料科学领域的国际领先学术杂志之一,其2008年ISI影响因子为8.191。担任《先进材料-中国科大专刊》特邀编辑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讲座教授夏幼南(中国科大82级校友)和中国科大微尺度国家实验室俞书宏教授称:这期专刊无疑是颁发给中国科大的一枚“金牌”。 (责任编辑:佳)
个人分类: 科技创新|1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杨生茂先生专刊目
黄安年 2011-5-3 21:36
纪念杨生茂先生专刊目
纪念杨生茂先生专刊目录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5月3日发布 杨生茂先生(1917.9.26-2010-5.4 )是我国美国史学科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是享誉海内外的美国史和世界史资深学者,也是我国美国史研究重镇南开美国中心的创始人。杨先生的美国史、世界史研究成果及其学术思想和道德文章,身体力行、锲而不舍的精神,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的作风,几十年来影响着我国美国史和世界史的许许多多研究者,我们这些后学者深受先生的恩泽。杨生茂先生的逝世,是我国世界史、美国史、学术界的一大损失、也是南开大学的重大损失。 ( 《痛悼杨生茂先生仙逝》,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5 月 5 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319922) 在杨生茂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出版了《纪念杨生茂先生专刊》,现在转发专刊目录。同时, 笔者集辑 《悼念杨生茂先生唁电、悼文》(一)(二)(三)(四)(五)(六)(七)部分目录。 *悼念杨生茂先生唁电、悼文(一) 悼念杨生茂先生文 美国史研究会/2010年5月5日;学术交流网/美国史研究会/2010年5月6日转发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24775cid=31 *悼念杨生茂先生唁电、悼文(二) 悼念杨生茂先生文 美国史研究会/2010年5月6日;学术交流网/美国史研究会/2010年5月7日转发 *王立新:史学界的仁者和智者――悼念恩师杨生茂先生,2010年05月06日 *天津网记者:杨生茂弟子:先生的好三天三夜都说不完,2010-05-06 *天津网记者: 悼:史学宗师杨生茂住50平陋室长达30年,2010-05-06 *天津网记者:送别史学大家杨生茂他永远活在学生心里, 2010-05-06 *中国新闻网:《美国通史》总主编杨生茂教授逝世,2010年05月05日 *人民网: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杨生茂逝世 是美国史研究宗师,2010年05月05日 * 南开新闻网讯著名历史学家杨生茂逝世, 2010年05月05日 *武汉大学李世洞教授,2010年05月06日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24779cid=31 *悼念杨生茂先生唁电、悼文(三)   悼念杨生茂先生文 美国史研究会/2010年5月10日;学术交流网/美国史研究会/2010年5月10日转发 * 李剑鸣:一个时代的背影 —— 悼念恩师杨生茂教授(二) ,2010 年 05 月 08 日 * 白建才:永远难忘的记忆 —— 我与杨生茂先生的一段交往 ,2010 年 05 月 08 日 * 北京大学历史系唁电 牛大勇 ,2010 年 05 月 08 日 ** 东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唁电 , 梁茂信 , 2010 年 05 月 09 日 * 王金虎:精神是不朽的 —— 悼念杨生茂先生 ,2010 年 05 月 09 日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24790cid=31 *悼念杨生茂先生唁电、悼文(四)   *悼念杨生茂先生文 美国史研究会/2010年5月12日;学术交流网/美国史研究会/2010年5月12日转发 全部转自美国史研究会网站含: * 吴金平:追忆与恩师杨生茂先生的交往二三事, 2010 年 05 月 10 *陆镜生:一位率直存真的哲人 —— 追忆杨生茂先生, 南开新闻网 2010-05-10 *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唁电,石庆环, 2010 年 05 月 10 日 * 徐国琦(香港大学历史系):追忆杨生茂先生, 2010 年 05 月 10 日 *王立新:杨生茂先生对我博士论文的批语, 2010 年 05 月 10 日 *赵学功:心中的丰碑:痛悼恩师杨生茂先生, 2010 年 05 月 11 日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24794cid=31 *悼念杨生茂先生唁电、悼文(五) 悼念杨生茂先生文 美国史研究会/2010年5月12日;学术交流网/美国史研究会/2010年5月12日转发 全部转自美国史研究会网站含: * 人民出版社唁电 (2010 年 5 月 5 日 ), 2010 年 05 月 11 日 *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研究所唁电 (2010 年 5 月 6 日 ) 2010 年 05 月 11 日 *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越南研究所唁电 (2010 年 5 月 5 日 ) 2010 年 05 月 11 日 * 浙江大学历史系、世界历史研究所唁电 (2010 年 5 月 5 日 ) 2010 年 05 月 11 日 *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学科、欧美研究所唁电 ,2010 年 05 月 11 日 * 洛阳理工学院唁电 (2010 年 5 月 5 日 ) 2010 年 05 月 11 日 *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唁电 (2010 年 5 月 4 日 ) 2010 年 05 月 11 日 *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暨世界史学科唁电 (2010 年 5 月 6 日 ) 2010 年 05 月 11 日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黄绍湘研究员唁电 (2010 年 05 月 5 日 ) 2010 年 05 月 11 日 *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刘绪贻教授唁电 (2010 年 5 月 5 日 ) 2010 年 05 月 11 日 *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资中筠研究员唁电 2010 年 05 月 11 日 * 天津社会科学院华庆昭研究员唁电 2010 年 05 月 11 日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黄柯可研究员唁电 (2010 年 5 月 5 日 ) 2010 年 05 月 11 日 *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陶文钊研究员唁电 2010 年 05 月 11 日 * 北京大学历史系钱乘旦教授唁电 2010 年 05 月 11 日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厦门大学历史系王旭教授唁电 2010 年 05 月 11 日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孟庆龙研究员唁电 2010 年 05 月 11 日 * 王晓德 : 永远的思念 —— 缅怀恩师杨生茂先生 (2010 年 05 月 11 日 ) 2010 年 05 月 11 日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24795cid=31 悼念杨生茂先生唁电、悼文(六)   悼念杨生茂先生文 美国史研究会/2010年5月15日;学术交流网/美国史研究会/2010年5月15日转发 *原祖杰:南开忆旧兼怀杨生茂先生,2010年05月11日 * 王旭:薪尽火传、精神永存 —— 深切缅怀杨生茂先生 , 2010 年 05 月 14 日 *王黎:追思先生教诲,逝者精神永存——深切缅怀史学家杨生茂先生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24806cid=31 悼念杨生茂先生唁电、悼文(七)   悼念杨生茂先生文 美国史研究会/2010年5月18日;学术交流网/美国史研究会/2010年5月19日转发 *杨令侠:整理杨生茂先生的生命字典, 2010-05-18 *罗宣:缅怀恩师杨生茂先生,2010,05,13 *王玮:泣风泪雨诉哀悼,悲天恸地祭吾师 —— 追忆恩师杨生茂先生 ,2010,05,16 * 陈志强:第一课——老本科生的回忆,2010,05,17 *张献华:永远的长者——追忆杨生茂先生,2010,05,18 *丁见民:心中的记忆——怀念杨生茂先生,2010,05,18 *侯学华:马蹄湖畔的邂逅,2010,05,06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24819cid=31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8年第17期《科技导报》出版“河流健康与生态水力学专题”
suqing1961 2008-9-4 14:17
卷首语 3 流域综合管理是我国河流管理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陈宜瑜 半月科技风云 9 隐形的秘密与价值 黄永明 科技工作者建议 10 应重视提升科技中介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 任湘生 本刊专稿 19 流域性环境问题变化与转型期流域政策取向 王 毅 研究论文 24 黄河环境流研究 刘晓燕,连煜,黄锦辉,等 31 长江的生态流量问题 陈进,黄薇 36 辽河流域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多要素评价 张远,张楠,孟伟 42 中华鲟自然繁殖行为发生与气象状况的关系 张辉,危起伟,杜浩,等 49 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初次水下视频观察 杜浩,张辉,陈细华,等 55 三峡水库不同运用情景对四大家鱼繁殖 水动力学影响 李翀,廖文根,陈大庆,等 62 三峡水库蓄水期间香溪河库湾营养盐动态特征研究 苏妍妹,纪道斌,刘德富 70 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水华高发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特征研究 郭劲松,张超,方芳,等 76 水利枢纽下游水体溶解气体饱和度预测方法研究 付健,陈永灿,刘昭伟,等 综述文章 82 河流生物栖息地评估研究进展 赵进勇,董哲仁,孙东亚 89 水体大气复氧能力研究综述 程香菊,陈永灿,袁丽蓉,等 93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综述文摘选登 科技报道 96 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及职责 杜玉波 科技评论 98 飞机发明的启示 吕增建 99 做学问要有思想、有论证 乌云其其格 100 三峡水库水环境保护研究之精粹 廖文根 101 图书推介 主编心语 103 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 XXXIII ) 冯长根 走向职场 106 出国留学切勿盲目 程基伟 107 科技人才招聘 110 全球招聘新闻 特别栏目 8 封面图片说明: 黄河调水调沙与河流健康 苏 青 11 科技界声音 12 半月科技要闻 14 国外科技期刊亮点 15 国内科技期刊亮点 16 科学共同体要闻 18 《科技导报》作者服务指南 94 国内中文报刊重要科技文章篇目辑览 95 科技事件 102 读者来信(王海燕,王立莉,李振平,等)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4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5: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